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回国创业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驿动的心
weijia2009 2009-7-19 00:33
写上篇博文时在 DC 开会,现在回到北卡,我的一个同事已辞职回中国创业了,他走时跟我约了两周后再联系。这个同事也姓贾,记得第一次见面彼此还犹豫了一下称呼问题,开始都叫对 方贾 博士,后来直呼其名了。 贾 博士在 David H. Murdock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DHMRI 是个在 1.5 亿美元基金基础上成立的用于支撑北卡研究校区 (NCRC) 共 8 个大学研究中心的大平台,研究院下设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共 5 个 Core Labs 。 贾 博士管理 Genomics Core Lab ,我是 UNCG 的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 DHMRI 的 Metabolomics Core Lab 的主任,因此我们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贾 博士说他 18 年来在美国就没碰到过一个姓贾的同事,我跟美国同事开玩笑说我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堂弟 his long-lost cousin. 贾 博士跟我在一次午餐时说他正在考虑回国创业,但出国 20 多年了,太太很犹豫, 3 个孩子都在上中、小学,不好做决定。我详细地询问了他回国办企业的商业计划,觉得没啥问题,便鼓励他 go for it! 我说你要是这次选择不回去,以后恐怕再没有机会了,人的闯劲和决断力跟年龄渐成反比。现在国内各方面条件和游戏规则都日臻完善 我当年回国大家还不太知道什么叫风险基金,再艰苦也这么活过来了。他还想在办企业的同时在高校做兼职,做点学术。我的建议是可以考虑,但先集中精力办企业,把企业推上发展轨道后,找个好的总经理帮忙管着,那时候再考虑学术发展。像他这样优秀的人才不愁在高校没饭碗,但开始的时候两只手只能抓一只兔子。两个姓贾的同事交谈是一个话题两种心情 他是静极思动,而我是动极思静,正好在思路上互补。看来一番天人交战的结果是我这个堂兄毅然背起行囊回国了 - 再度跟我失散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发现旅美的中青年华人学者很多人对回国工作很感兴趣。我已经被想回国发展的朋友们咨询了很多次了,几乎可以开咨询公司了 - 生意一定兴隆。前两天开会间歇又有位朋友来找我,他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在美国二十几年,还是药物领域一个好杂志的副主编。他来的目的很简单 正在计划回国之中,想听听我的忠告。我也按照自己的经验直言不讳地谈了这么几点。( 1 )回国以后为人处世尽量低调,多干活少接触媒体,少谈什么爱国、放弃优惠待遇 - 少去扯那些淡,路遥知马力,你爱国也好有本事也罢无须挂在嘴上。少说话的另一个原因是,国内行业中的能人比你想象得要多,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比你更深远。刚回去需要熟悉环境,也就是说新海归的身份应该是学徒工而不是空降下来的行业救世主。想为行业做点事也要一步一步来,作为一个海归,在对国内整个系统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前(大体上要化 3 年以上的时间),仅凭在国外的工作背景和理念是不太可能提得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的。( 2 )别惦记着从政 尤其是你换了国籍的话。做企业要做一把手 - 掌控方向;做学问的话就反着来,即便非得干行政也做个副的,这样还可能有点时间搞学问。( 3 )要准备生活和工作节奏彻底被打乱,重新来过,但必须要有个节奏 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平衡。( 4 )重视工作上的生态环境 注意协调好行政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 但须有个尺度,要知道他们经常换人并换思路。( 5 )最后一点,经常自问一下自己的目标、方向,跟目标不相干的事少去掺乎,避免被一些漩涡所吞噬,你纵然改变不了身边环境,也不能让环境给彻底改造而失去了自我。任何形式的创业如果把自己的 Integrity 给搭进去了,就不值了。在我眼里这几个朋友都是高级人才,希望他们能成功! 想在生命的乐章中追求一些激越的音符,那就回国去干一番!用过去的话讲叫投入到三大革命的洪流中去。在世界之林中国已经是棵大树,并且还在不断壮大。《刘三姐》中有首情歌唱出来很淳朴: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这跟眼下的境况很相符。兄弟们你们就放心大胆地去干吧,我给你们支招,你们发达了请我吃饭就行!
个人分类: 未分类|891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