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海局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南海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南海问题:会导致武装冲突吗?
热度 6 tanghe1510 2015-3-10 12:34
中南海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下的南海问题:会导致武装冲突吗? 1988年3月14日中越海军在南中国海赤瓜礁海域爆发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武装冲突。笔者个人认为这是一场小规模的海上遭遇战,从性质上不同于中越(南越)之间于1974年进行的有准备和精心策划的海战。尽管中国在这两场海战中均取得显着胜利,但越南仍然占据了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南沙群岛中的大部分岛礁。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中方或者北京中南海当局在战略思维上的短板或者失误。 长期以来,北京的中南海当局者依然承继了中国人的“大陆权主义”思想,这导致北京当局对于海洋领土和主权以及海洋权益重视不够。中方本可以借1988年中越海战的大获全胜而收复或者重新占领中方声称有主权的所有南海岛礁,但今天的后果却是中方所棘手的日益复杂的南海局势。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甚至文莱等国家都占据南海部分岛礁,以及声称对南海全部或者部分岛屿的主权,其中越南占据了南沙群岛中的大部分岛礁,并声称对于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所有南海岛礁都拥有主权。域外国家美国则借口国家利益和航行自由以及重返亚太战略而在南海深入布局,中国和菲律宾也因南海岛礁问题而趋于冲突的边缘。最新的发展是,美国的盟国们包括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或响应美国的要求或基于自己的利益,都要在南海展示存在甚至宣示武力,印度和俄罗斯也频频派军舰进入南海。。。 因应要失去大面积海洋国土主权和权益的历史困境,也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共在2012年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上首次明确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家战略。习近平主政后于2013年7月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过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所谓集体学习会议。习在主持此次学习会议把建设海洋强国定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称要实施重大部署,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应该是中共首次把海洋主权和权益列为国家核心利益之一。 今天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南海这种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部分结果。一是海军力量建设大大加速。例如,首艘航母辽宁舰入役,并在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的情形下到南海进行训练。笔者个人揣测,辽宁号航母的编号16号可能是预示2016年形成完整战斗力。以此类推,下一艘航母编号18号将预示2018年服役并形成战斗舰群。二是中国第二海军--海警建设起来了,并成为非海战夺占岛礁和巡护主权的一线力量。例如,和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对峙,并最终夺取该岛的控制权。进入钓鱼岛领海进行巡航,打破日本的实际占有,也为美国因美日安保条约的模煳性在钓鱼岛的退却铺了路,为中国最终夺占该岛起到了先锋作用。三是发展了大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技术和装备。例如,中越2014年上半年因中国在南海进驻981石油钻探平台而进行了包括出动军舰在内的激烈对峙。四是行政上成立三沙市,为实际在南海行使主权和行政权等权利奠定了主权结构上的基础。五是在南海所占岛礁上开展大规模的填海作业,目前所知中方已在多个战略岛礁上如永署岛基本完成了填海作业,并大规模扩建三沙市行政中心永兴岛上的基础设施包括一个大型机场。如果中方在这些岛礁上的建设完成,并进驻包括空军现代化战斗机在内的军事力量,那南海这些岛礁甚至包括周边国家都将处在解放军的武力威慑之下。 很清楚,中南海当局者自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并实施部署之后,在南海及东海岛礁问题上不再是被动回应,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重大行动,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力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用综合实力把占有者挤出去,并力图最终占有南海岛礁。 问题是这是中方单方面的战略意图,在南海形势日趋复杂化和域外国家频频介入的情况下,中南海的积极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会导致武装冲突吗?如果单纯从军事和综合国家实力来看,南海问题的其它当事国都拼凑起来也根本不是中国的对手。但域外强大国家如世界综合国力首号的美国却总是要插手南海问题,在维护其国家利益和航行自由的名号下,通过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来部署兵力牵制中国,并积极活动,拉拢和号召其盟国和其它域外国家介入南海。这使得局势变得脆弱和敏感,擦枪走火而起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例如,在中方首艘航母辽宁舰首度南下南海训练期间,美国的巡洋舰考彭斯号试图靠近辽宁舰,但被中方的坦克登陆舰强制截停,两军军舰差点相撞,最终美方军舰退让。再有的一个危险例子就是,中国解放军重型战斗机以高难度的过头横滚的动作威吓美军侦察机。从美方事后公布的录像看,这一幕着实让人捏一把汗。这些例子说明,中南海对于可能发上的武装冲突是有准备的。有趣的是,美方在考彭斯号事件后,开除了其舰长,其中的原委确实耐人寻味。虽然美方没有透漏当时的细节以及开除舰长的真实原因,中方事后也没有渲染事件,但这至少说明中美双方对于直接的武装冲突是竭力避免的,就连意外的海上和空中碰撞等都很小心。中美两个巨人的“靠碰”都可能导致危险的死亡,这大概就是美方开除“考彭斯”号舰长的大概原因吧。 总结起来,目前中南海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效果明显的。短期内,中美之间大的武装冲突是不现实的,但中国和南海问题涉事国之间可能会有短暂和剧烈的武装冲突,这样的武装冲突对于弱方可能是毁灭性的。人们不会忘记,中南海当局在其建国后进行了不少场的周边战争与武装冲突,南海也不会例外。 写于2015年2月5日星期四晚 注:原文曾发表于香港Glocal网和香港信报网
个人分类: 说说而已|1691 次阅读|8 个评论
南海对抗将拖垮菲律宾--美国损人利己的做法
热度 1 wangql 2012-4-28 09:02
近两年,美国的煽动和鼓励下,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无事生非,走向了和中国对抗的立场。南海局势显得日益复杂。 其实南海的事也很简单,中国只要坚定立场,在言论和行为上毫不妥协,就能拖垮菲律宾。 南海的军事对抗靠得是国立和海军的硬实力。发展海军,巩固南海是中国的既定国策,不管现在南海是否起争端,中国都必须发展远洋海军,必须保卫日益发展的远洋海上利益。 菲律宾和越南,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指挥、联合作战的军事联盟,也别指望美国人出头替他们为了他们想扩张的那点领地同中国开战。那么,菲律宾要向中国挑衅,必然是要单独对抗中国的军事实力。中国建一航空母舰舰队是中国经济可以承受的,菲律宾要对抗一艘中国的航空母舰舰队就是他们国力和经济所不能承受的。当年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现在美国把菲律宾拖入对中国的对抗,我看结果只不过拖垮菲律宾而已。 中国前不久刚和菲律宾签订了70亿美元的经济合作协议。现在该是公开对菲律宾进行经济制裁,停止协议的时候了。在经济上对菲律宾进行制裁,在军备上对菲律宾进行消耗。菲律宾政府撑不了多久就得下台。 而我们在美国有3万亿的存款,每年的利息就有1000多亿美元。拿美国人支付的这些利息开展军备,就可以搞垮菲律宾。 这不过是拿美元对付美国而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日印过度介入南海,中国或不得不战
热度 15 wujingzhi 2011-10-26 16:36
日本印度等大国近来积极介入南海,这使得南海局势变的极为严重。 此前,中国一直主张谈判解决争端,但是菲越不买账,非要引狼入室,狐假虎威。可能菲越忘记了美国是玩的smart power,而不是单纯的military power。菲越点火,惹火上身的恐怕还是自己。 如果只是中国与南海相关国家的矛盾,那么还有谈判解决的可能。但是,如果日本和印度等非相关国家,而且是大国来介入,那么事情就不再简单。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允许大国明目张胆来侵害我们的国家利益的。与其将来不可收拾,还不如早点解决。我想,这也是领导层经过很长时间酝酿逐渐形成的一致认识。经过本次全会,应该已经形成了国家意志。从环球时报的社评就可以看出。“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在接近达成一种共识:海上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中国不能以武为先,将军事解决作为国策。但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 ”我认为这是负责的严肃表态。 印度和中国有一战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南海打的可能性很小,而在藏南开战几率更高。日本和中国直接开战也不大可能,这里面的原因很多,有内在的也有外在。印度虽是大国,但其文化就那样,没办法。日本现在还不敢直接打中国,即使要打,也会有很多准备动作。此次它直接支持菲律宾这就是一个准备动作。因此,中国是不可能坐视不管的。 我们不能重复一百年前的历史。 期望菲越能认清形势,否则,吃不了兜着走。那样我们这一代人也不必再像现在这样无聊了,准备投入战斗吧。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到日本印度的导弹打出来的时候,我们是否准备好了? ------------------------------------- 附: 《环球时报》原社评:东亚离海上冲突越走越近了 菲律宾、韩国近日在相距遥远的海域分别扣了中国的渔船及渔民,有些至今尚未归还。各种海上纠纷在缠上中国,相关国家出手强硬,中国国内要求强硬回击的呼声日高。 可以预见,如果周边国家在与中国的海上摩擦中不加收敛,一些纠纷频繁的海域突然爆发军事冲突是迟早的事。 中国总体上不愿意用军事手段解决海上纠纷,中国认为当前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但一些周边小国的咄咄逼人逐渐使中国人悟出,它们把中国的战略克制也当成自己的“战略机遇期”,试图利用这段时间扩张海上利益,逼中国让步。 南海的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菲越等国的行为很像是趁火打劫,它们认为中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它们可以搭团队的车,起哄捞中国的便宜。它们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一些针对中国的心理优势。 这种小国对大国的“机会主义战略攻势”,在历史上很少见。但很显然这种游戏并不好玩,因为中国有随时中止这种游戏的力量。 虽然“反击”对中国意味着一定的麻烦,但如果那些国家当下制造的麻烦和“长痛”太多,延续它们的风险远远大于中国改变政策带来的风险,那么“反击”就一定会发生。 海上争端国当前制造的麻烦,不仅威胁中国长远的海上主权利益,而且它们对中国自尊的伤害在不断消耗中国国内的政治团结。 很多人在质疑中国海洋政策的“软弱”,喊“打”声逐渐积蓄起政策制定者无法忽视的能量。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中国主流社会在接近达成一种共识:海上的问题要顺其自然,中国不能以武为先,将军事解决作为国策。但中国也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 对于海上摩擦,包括对于未来有可能发生的军事冲突,中国人近年来其实不断在做心理上的提前适应。 大家渐渐认为,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用让步购买和平,一旦中国卷入海上军事冲突,未必就有一些人预言的那么可怕。 中国社会的这种思想过程是真实的,它不可能不影响中国未来的外交决策。海上争端国未必看清了中国社会的这种动向,它们在以过去的印象误判今天的中国。 正因为此,南海等敏感海域爆发冲突的危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很可能是近年来最高的。 如果海上争端国不愿改变目前的对华行为方式,那么它们就应对东亚的海面上响起一些炮声有思想准备。大家都该做好这种准备,这或许是东亚海上实现真正平静之前不得不经历的混乱。 如果最终避免不了这些冲突,那么控制它们,让它们成为地区的镇静剂,而不是引发局势的全面战略恶化,同样是有意义的。 东亚海上的主权要求严重重叠,人类没发明过和平解决它们的有效之策,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未引起共鸣,现在各争端国表现得就像大大小小的帝国,好像有了美国撑腰,它们就都有了让中国屈服的权力和本事。 这种不冷静是普遍的,光中国一个国家冷静没用,大势很可能是:中国将不得不做调整。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1040 次阅读|18 个评论
网海泛舟:博文短评一则
pww1380 2011-8-4 22:18
杨文祥 如果勇气不足实力不强,就不要虚张声势,这样于事无补,徒生困扰。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今人的头脑如果尚不及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这几千年的历史岂不等于白纸一张?! 如果勇气十足实力强大,那么用实力和事实说话就是,何须张牙舞爪,徒惹是非! ——评读马立诚博文《 2010 :周边外交痛定思痛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fb8c780100stdv.html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2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解决南海问题的务实方法
热度 5 zbouyang 2011-7-16 15:58
解决南海问题的务实方法 解决南海问题,刻不容缓! 最近南海局势有愈演愈烈之势,处理不好,一旦发生战争,则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不利影响,同时对整个亚洲的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可以说,为了有和平发展的环境,各个国家都不愿意打仗。 南海对于中国而言是主权问题,对于其它小国来说,主要是想获取一些石油利益(仅越南就已经通过开采南海石油获得了 数百亿美元 的财富)。 据说,南海的石油储量已经超过了中东波斯湾的石油储量 。一旦石油资源被利用完毕,那些小国也就对南海的主权没有兴趣了。 南海主权属于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维护她。维护主权最直接的办法是通过武力驱逐入侵势力。但是这样做,即使胜利了,所付出的代价将是非常巨大的。一方面是战争的巨大消耗,另一方面,是国际敌对势力会借题发挥,乘机开展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活动。再一方面是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恶化,导致贸易损失。 能不能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主权的维护呢?相当一部分人士已经认识到有如下的方法,就是中国政府大力开采南海石油(首先在有争议的海区大力开采),并派出军舰保护自己的石油开采平台。中国的开采力度一定要超过所有其它小国的开采力度。这样做是,尽量地将属于我们的石油资源利用起来,不要被那些小国掠夺了去。当石油资源开采完毕后,南海必趋于平静,那时,就可以和平地逐步收回所丢失的岛屿了。这种维护南海主权的方式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那就是要损失不少的石油资源,因为这其中,那些小国也在大力开采。但是这种损失相对于战争所带来的损失会小很多。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这种方式是一种最务实、最可取的方式。 要大力开采南海石油,从技术上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中国已经有海上石油开采的经验。主要是资金问题。资金的问题并不难解决。首先是中国有 巨额外汇储备 可以利用。其次是,中国的 游资有数十万亿人民币之巨 ,这些游资迫切需要找到投资的地方。首先政府投入第一批资金,启动南海石油的开发,建立数个石油开采公司。然后,将公司股份化,发行股票上市(49%上市,保持国有控股)。发行股票融资后,可以用融得的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扩大石油开采规模,一小部分则用于返还政府原来的投资。运作起来后,巨额的石油收入会有巨额的回报,还可以继续融资,进一步扩大开采规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个人分类: 建议|43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日、美、澳三国牵制中国
xupeiyang 2011-7-9 16:42
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两国海军在南海海域举行首次联合军演。 该演习过去曾在日本九州以西海域及冲绳附近海域举行。 近期南海局势紧张,日、美、澳三国选择在南海海域举行联合军演意在牵制中国。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越海军7月举行联合行动 美称无关南海局势
xupeiyang 2011-6-25 15:04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6-24/0200653647.html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1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海———那片海
cuixiaocong 2011-6-19 22:24
一直关注南海局势中。。。。。。 但是总苦于没有好的评论,偶有那么几个深刻的、见解独到的评论能让人释怀一下。泱泱大国,危难之际,难道就没有几个深谙其中道理的评论家吗? 看新闻,腾讯的、凤凰的、环球的。。。。。。。越看越失望 总是有那么一群人,唧唧歪歪,为了点击率,为了被关注,为了排行榜,在说一些迎合大众的毫无意义的大话,殊不知,高兴过早。实力对比本是很明显的事实,完全没必要再加渲染,这几天形势发展下来,要求打仗的言论似乎少了一些,大家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了。强大的天朝已被淹没在环海周边国家的“声讨”中,从东海到南海,一片躁动,天朝越趋被动,似乎所用招数也越来越少。抗议,警告,军演。。。。接下来会是什么?? 美韩军演中,朝鲜的威胁口号冲破了天,朝女主播的形象世界震动,结果朝鲜一句“不值得反应”让世界看清了它色厉内荏的本质。那么中国呢?之后还有什么招数呢? 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被动,是时候以武力解决了吗? 还是不能够。 中国现在是被骂,是在被扮演一个蛮横的角色,道义上不占优势,口水仗得不到支持与同情。 经济,战略,政治上那么多的牵绊,扯不清道不明之前,怎么打? 以一敌多,打不得。 若是打了之后呢?又成为别人的借口,逞一时之强而损日后战略,打不得。 中国一向是被打了很久,忍了很久,得到了足够多的同情才开始打,现在貌似同情不够。。。。。。 那该怎么办?? 伟人的一首词,或许有些答案。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可真 2009-7-19 09:37
对于南海的糟糕局面,早就想发言,但考虑到尽量少谈国政的自诫,一直忍在心头,今天看到马雷的博文《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实在忍不住要发几句言。 马老师在文章中质问道: 有的军事专家说,为了有个好的周边环境,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这是和国民党打仗吗?简直糊涂透顶,卖国求和。说什么这是最高政治智慧,这个智慧难道就换来32个主岛丢掉31个的结果吗? 我的看法是,照这么求和下去,南海列岛、钓鱼岛迟早都成别国的了。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这话是文革时榜板戏《沙家滨》里的唱辞,当时唱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种爱国教育真是深入人心,使国民有壮志、斗志,所以就有了为保卫祖国的好山河的珍宝岛之战、西沙之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而其实当时中国的国力根本远不如现在,冷战以及帝修并存的国际环境也根本不利于中国,而中国政府照样无所畏惧,中国人民斗志昂扬!为什么?一个有着世界四分之一(当时)人口的中国,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 而今的中国呢?国内两极分化,贫富对立严重;官场腐败,民心散失殆尽!从网民反映来看,越来越多的人爱国心淡漠,对政府的意见倒是越来越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面对诸国蚕食南海,才会举棋不定,心里七上八下,无所作为,只善外交辞令。而且,这情况为何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几乎不可收拾的严重程度?早先政府都在干嘛呢?如果象毛泽东、邓小平掌权时那样抱着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的信念和决心,哪会有今天这样的局势?! 中国近现代史表明,只要中国的官场腐败并且越反越腐,政府为维持国内稳定,对外政策就只能是卖国求和,如此发展到一定程度,当国民普遍有反志时,外敌便趁虚入侵,而面对外患,政府为自利之计,则采取攘外必先安内之反人民政策,由此最终导致国民起来造反,于是政府垮台,国家满目疮痍,中国又得在几乎一张白纸上重新画画。 历史事实证明:内腐不止,外患不停。内腐外患交错,国家必乱! 难道历史又要重演了?这是决不能允许的!
个人分类: 时评.政论|299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