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西点军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于“西点”的讨论 (外一首)——应李学宽
yangyongtian 2012-8-7 14:16
你去西点军校, 我吃西点点心。 同属西点名讳, 不同西点留痕。 博主回复(2012-8-7 13:45) : 产品都是点心,如果被包围歼灭 点心入口滋养, 军火侵入杀伤。 二者殊途生死, 不可同论短长。
个人分类: 逛北京|2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点军校博物馆
热度 8 lixuekuan 2012-8-7 12:48
西点军校博物馆
西点军校博物馆博物馆尽管没有没有咱们的军事博物馆大,但也精致,对武器发展史的介绍一会就可以看完。不像咱们的军事博物馆看完武器发展史需要走好几个展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121 次阅读|24 个评论
瞥一眼西点军校
热度 18 lixuekuan 2012-7-31 17:46
瞥一眼西点军校
回国前一天是自由活动,要购物了。 第五大道的东西看看可以,如果买还得不到消费那些奢侈品的水平。在国内的时候别人就告诉我纽约的奥特莱斯是世界最大的,路过纽约一定要去瞧瞧。看地图纽约的奥特莱斯离西点军校很近,逛商场本来也不是我喜欢的,军事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剧历来都是我爱看的。 与同伴商量决定上午去西点军校,下午逛奥特莱斯。 第二天吃过免费早餐,立马去西点军校。天公不作美,一路上秋雨绵绵,北风呼啸。尽管路上风景优美,根本不敢开车窗户拍照,太冷了。 路过奥特莱斯后感觉车一直在爬山,天气越来越冷,云在半山腰缠绕,下车方便直打哆嗦。是不是西点军校的海拔很高? 终于达到西点军校,在向导的指引下到一个中餐馆讨了点热水喝,感觉稍微暖和了点。尽管这个中餐馆很小,可来这里就餐的名人真多呀。看店内照片中国的超级领导人大部分来过这里,省级领导人不计其数。 买票后进入西点军校的微型博物馆,这里的武器比咱们的军事博物馆少多了,一会就看完。 预约的时间是11点才能进入西点军校,就先到这个中餐馆吃了个自助餐。 快到时间时去门口等待,一会来了3辆黄色的校车。 人下来后我们上去,开车的是一个巨胖的黑人司机。开车后一个很老的白人导游开始滔滔不绝介绍西点军校的历史和名人。 这个老人语速很快,句子与句子之间感觉不到停顿,俺大部分就听不懂。 通过安检门进入学校,在车上还不让拍照片,一路上看到很多年轻的军人在雨中跑步。 只有在一个地方让下车看看拍照,这个地方很熟悉,就是西点军校橄榄球场兼训练场,在电视里见过。下车后老导游还在尽职地喋喋不休地讲,我们只能远远地看到一座很大的楼,不让走近。 胡乱拍了几张听老导游讲,仔细听懂了写,就是讲巴顿将军在西点军校的轶事。 实话说,西点军校风景优美,有山、有河、有湖。如果是好天气绝对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照片。可天太冷了,还下着雨,端着相机的手一直在颤抖。 如果是这样参观西点军校来真不值,就一个地方允许下车。有点后悔了。 下午去奥特莱斯购物收获不小,Levis的牛仔裤就买了5条,平均每条不到30美元,回来看国内专卖店里都在800人民币以上,差别怎么那么大呢? 1 2 3 4 5 6 7 8 9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062 次阅读|46 个评论
加拿大大学生正在开展学习希特勒的活动?
热度 6 Majorite 2012-7-17 00:02
加拿大大学生正在开展学习希特勒的活动?
加拿大大学生正在开展学习希特勒的活动? 美国西点军校师生是否真地开展过学中国雷锋的活动? 他们做人做事是否以雷锋为榜样? 对此持不容他人怀疑态度的人使用最多的证据就是田志芳先生提供的一张照片(照片1),这张照片照的是西点军校一间普通的教室,学生们的桌子围成U字形,一个学生站在投影仪前,后面墙上贴了一些画和文字纸张,其中一张是雷锋头戴冬帽的标准像,下面有“学雷锋,树新风”六个汉字。据田志芳先生说,这张照片出现在一份西点军招生的宣传小册里过。 照片1. 网络照片 田志芳先生,曾任中国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退休前任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连美国西点军校师生都学习我们中国的雷锋”,哪是何等的光荣!国内许多报纸就这么盛传着这样的“喜事”,它简直成为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骄傲!民族的骄傲!青少年爱党爱国的好教材! 2002年,抚顺市的雷锋纪念馆进行扩建,为了寻找“西点军校学雷锋”的证据,馆长张淑芬特意随抚顺市赴美友好经济代表团专门到美国考察雷锋精神对美国西点军校的影响。到了西点军校后,张淑芬大失所望,她没有发现任何与雷锋有关的资料,也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雷锋画像与塑像。同年的年3月28日,美国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不得不对此进行澄清,称西点军校从来没有雷锋的任何画像与塑像,雷锋语录也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同时亦希望中国媒体予以澄清,希望澄清的原因是西点军校几年来来接待了一万余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辟谣,已经筋疲力尽。 仅因为有张照片显示雷锋的画像(poster)出现过在西点军校一个教室的墙面上,由此就臆断“连美国西点军校师生都学习我们中国雷锋”,是因为不了解西方民主社会特别是大学内部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上周,我在蒙特利尔大学一座教学办公楼的B616房间也发现类似的情况。该办公室有近十个博士生、硕士生在此上班,墙面上不仅贴有毛泽东、列宁、斯大林、卡斯特罗,甚至希特勒的画像(照片2-4)。难道这能说明在蒙特利尔大学师生正在开展学习“毛泽东、列宁、斯大林、卡斯特罗、希特勒的活动吗?说明蒙特利尔大学师生崇拜他们吗?固然不能。学生在自己的活动空间里,贴什么不贴什么,搞笑啥不搞笑啥,在加拿大这样的民主社会里完全是他们的自由,愚昧地过份解读或故意歪曲都是可笑的。 照片2. B616房间 照片3. 微波炉后面的墙上有两张贴报。 照片4.大贴报 有识之士认为,雷锋不过是那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为了政治目的(奴化教育、愚民政策、培养没有独立人格与思想)捏造出来的假典型。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雷锋,竟能写出具有大学中文与政史系教授功底的《雷锋日记》。《雷锋日记》的精髓就是学习领导语录、听领导的话、做领导的一枚螺丝钉、领导叫干啥就干啥。所谓的雷锋事迹,充满了低级谎言,不值一驳。雷锋应该连同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 加拿大有家免费的中文小报,多次对同胞贩卖“西点军校学雷锋的神话”。它的女记者不久前还写了一篇文章——加拿大“401高速上的雷锋加油站”,谈到她忘了外套,口袋内有钱包、证件等,后来回去,清洁工交还给失主。于是,女记者随口就给封了个“雷锋加油站”。行文之间好像要透露这样的信息:清洁工交还失物给失主,似乎超出她的预料之外。有朋友评论道:“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是不会对别人“拾金不昧”狂喜万分的,因为他们认为拾金不昧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拾金不昧”本来是正常社会里最正常不过的事,雷锋出生之前很久、很久,中国人就这么做了几千年了;西方人不知雷锋是谁,也一直在这么做了几千年了,各种宗教也教育人这么做。为啥一定要胡扯到雷锋?这个女记者曾参加国务院侨办“海外华文媒体研修班”培训。许多人不理解,有的人出国二三十年,说话行文总忘不了文革定势的语言,似乎忘记海外中文报纸的受众是讨厌文革和独裁统治的加拿大华人。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372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这也是软实力:美国有多少活雷锋?
热度 3 Helmholtz 2012-3-29 22:36
[转载]这也是软实力:美国有多少活雷锋?
美国有多少活雷锋? 解滨 好几年前就听说美国西点军校号召学生 “ 学雷锋 ” 了。 尽管有人一次又一次地说明不存在那件事,但还是有很多同胞相信并继续传播那个善意的谎言。 编造那个故事的,大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美国人普遍道德低下,自私自利,所以就连其最高军事学府都鼓励其学生向中国的雷锋看齐。 美国人的普遍道德水准究竟如何,很多同胞来到美国后都有自己的亲身体验。 有人认为个人经验不代表整体状况。 但通过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确实是可以观察到一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些侧面的。 最近美国的一家全国性的电视台制造了一件小事,来看看普通老百姓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 对那件事处理的方式不同,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每个人的道德水准。 这件小事很简单:把一张 50 美元的钞票扔到公共场所,把电视的镜头对准那张钞票,看看每一个人捡到那张钞票后,是拾金不昧呢,还是物归原主。 第一个捡到那张钞票的是这位老人: 由于他捡到的钞票上没有任何失主的信息,他理所当然地往兜里一揣,走了。 美国的规矩是:在公共场合谁捡到现钞,谁就拥有它,除非失主前来索取。 这位老人以为今天运气不错,但几秒钟后电视台的记者就上前 “ 挂失 ” 。 这位老人二话不说,立即把 50 美元还给了失主。 这项试验的缺陷在于:由于捡到现钞的人不知道失主是谁,即便想奉还给失主也无法做到。 在这种情况下, “ 拾金不昧 ” 有切实的技术难度。 所以记者改进了试验,把那张 50 美元的现钞和一张 700 美元的待存支票以及一张总共 750 美元的存款单夹到一起。 支票和存款单上写明了存款人和银行的信息。 只要一看就知道失主是谁,而且银行就在不远的地方,把它往银行一送,银行可以立即找到失主。 当然,谁捡到这个,也可以撕了那张支票和存款单,留下现钞,扬长而去。 这样做并不违法。 第一个捡到这张可以找到失主的 50 美金的汉子,名叫 Fred : 捡到 50 美金后, Fred 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失主在寻找失物。 20 秒钟后, Fred 毫不犹豫地跨入 了那家银行,把手上的东西一把交给银行,请银行代找失主。 银行事先被通知了这一试验,立即把 Fred 介绍给了电视台记者。 那记者问 Fred 为什么捡到钱后不私留。 Fred 回答说:人在做,天在看( ”God is watching” )。 四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又一个人捡到了那张钞票,可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和 Fred 那样,拾金不昧,按照存款单上的信息,把钱送到了银行。 看来这 50 美元现钞是送不出去了, 好人实在是络绎不绝: 这里拾金不昧的好人包括了各种职业以及不同的收入。 例如这位拾金不昧的女士是一位下岗者。 失去了工作,但不失去良心和善心: 这一位拾金不昧者是一位公车司机。 拿着几乎是最低的时薪,却不放弃做人的原则: 下面这一位拾金不昧者是不是有点面熟? 对了,他是我们的同胞,一位中国餐馆的送外卖的小工: 我不知道上面这位同胞是一位在校学生出来打工挣学费,还是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靠在餐馆里挣钱艰难地维持生活,但我知道这位同胞的道德和良心远好于我们这些在美国坐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的白领中国人。 他的底薪也许不过区区两美元一个小时,外卖一次不过只能挣到三、五美元的小费。 扣除汽油费和车辆维修费,也许他每天辛辛苦苦能挣到手的不过是三、四十美元,大概是我们一小时的薪金。 一张五十美元的现钞对于他来说是一张大钞。 但他毫不犹豫地把 它交给银行而不是留下来。 这种精神如今到哪里去找到? 当记者问这位在中国餐馆送外卖的小工为什么 不拿下那张现钞时,他的回答既不豪言壮语也不华丽:这不是我的钱, 我怎么可以拿( No, I don’t want it, it’s not my money )? 这位同胞说出了人生很浅显的一个道理。 如今在中国谁要是说这种话,即使不会被人骂为 “ 脑残 ” ,我看至少也会被冠以 “ 智弱 ” 。 这位 “ 智弱 ” 的同胞在五秒钟内的善举,胜过那纽约时报广场上千百万美元的广告。 他是最聪明的! 这位同胞,你在哪里? 要说美国人个个都是拾金不昧的好人,那显然是过分夸张了。 有两位大妈,捡到了那张 50 美元票子后,理所当然地把钱留下。 其中有一位是当着她女儿面这样做的。 另一位大妈更雷人。 当记者前去询问她那样做的原因时,她当场痛骂记者 “ 狗娘养的 ” 。 那个 50 美元的钞票的试验,最终还是终结于一位捡到它的一个名叫 “ 莎蒙 ” 的老大妈手中,这个故事催人泪下。 莎蒙大妈今年 64 岁了,曾在一家医疗机构里做 12 年的护工。 经济不景气使她失去了一切。 她流浪街头,无家可归,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路程去一个朋友家吃上一顿热饭,然后要赶回流浪者收容中心( homeless shelter )过夜。 她在银行 的账户上只有 10 美元的存款,兜里只有 7 美元现金。 那就是她的全部 “ 财产 ” 。 那一天当她捡到那张 50 美元的现钞 时,她有所有的理由扣下那张现钞留给自己花,那既不犯法也不违反道德,她太需要钱了。 50 美元可以使她的 “ 财 产 ” 翻几番,或者让她饱餐几顿,可以让她买几件旧衣服御寒,或买一双新鞋。 如果她这样做,全世界不会有任何人指责她 的。 但是这个流落街头的大妈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事:立即毫不犹豫地把捡到的钱送进了银行,要归还给失主。 记者含着眼泪问她为什么不把钱留下给自己用,她说:我小的时候我妈妈就告诉我,永远不要偷窃。 记者感动 了,银行感动了,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感动了。 记者不想继续那个试验了,决意要把那张 50 美元的钞票钱送给这位拾金不昧的流浪者莎蒙大妈。 莎蒙大妈含着眼泪收下了。 也许,在不久的一天,这位大妈会在饥寒交迫中离开这个世界,但那一天她在短暂的 20 秒钟内向世人叙说了一个真实 而又美好的故事。 布鲁克林的大街上也许不再有她的足迹,但她的精神深入人们的心中,永远,永远 …… 。 这个试验,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 十一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就写到过我来美国后看到的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 例如我三次丢失支票簿,每一次都被捡到 的人送回来。 有一年我的车被撞坏,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风中,一个老美叫我们坐进他暖和的车里,用他的 “ 大哥大 ” 替我们报警,一直等到警察来,把事故处理完,他才离开。 有一次一个女孩开车不小心把我家门口的一颗小树撞倒 了,我根本就没注意那件事,但她爸爸还是带她上门道歉并主动赔偿。 象这一类的事情,我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相信每一个来到美国的中国同胞都多多少少遇到过这一类的事情。 朋友,请问美国是不是处处有 “ 雷峰 ” ,美国的 “ 雷峰 ” 多不多? 这个社会经历过 1929 年的大萧条,刚刚又经历过这一场延续了四年的经济灾难,但在困难时期美国有没有出现社会大 动荡? 有没有出现高犯罪率? 这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吗? 看来是。 而这种社会高度稳定的维持,是靠高压,靠枪杆 子,靠专政,还是靠其它的东西? 那其中也有道德的因素吗? 道德来自何处? 同胞,假如你捡到那张带有失主地址的 50 美元现钞,你会归还失主吗? 你也许会笑而不答,反问我:你呢? 诚实地 告 诉你,如果是我,我也许会,也许不会。 也许我会思想斗争一小会儿,然后不情愿地把那送到银行。 也许我会装模作样地东张西望一会儿,但心里还是盼着没有失主来寻找,最后不得已,想来想去还是走进那家银行。 总而言之我 是不会和那位送外卖的同胞那样毫不迟疑地拾金不昧的,尽管 50 美元对今天的我来说是小菜一碟。 但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在马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我确实立即交给了警察叔叔。 那里面有 30 多元人民币,在那个时候是大钱。 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的视频在以下这个链接: http://abcnews.go.com/WhatWouldYouDo/video/lost-found-money-cash-bank-wwyd-15991498
个人分类: 海外风情|2383 次阅读|5 个评论
“珍,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热度 4 gl6866 2011-12-16 23:24
“珍,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了。”是杜鲁门总统撤销美国军事家麦克阿瑟将军的职务,从朝鲜战场回国时对妻子说的一句一往情深的话。是啊,战争的残酷让这位戎马倥偬五十二载的“老兵”体会到了“回家”的真正内涵。回到美国后,他于1951年4月19日,在国会大厦发表了题为《老兵不死》的著名演讲。其中讲到:“我即将结束五十二年的军旅生涯……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教练场上宣誓以来,这个世界已经过多次变化,而我的希望与梦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记着当时最流行的一首军歌词,极为自豪地宣示“老兵不死,只会渐渐凋零。” 麦克阿瑟是位传奇性的人物。他从西点军校毕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任美军第四十二师师长。39岁被任命为美国西点军校校长,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之后更以少将军衔跳级出任上将军阶的陆军参谋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历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由于他的杰出战功,曾七次荣登美国著名杂志《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如果说《老兵不死》这篇讲演是麦克阿瑟表现个人见解的话,那么这篇《责任-荣誉-国家》的讲演则是他对美国军人的一种期望,让他们记住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责任和所获得的荣誉有什么关系以及荣誉又会给国家带来什么!这篇讲演是麦克阿瑟告别人生前二年到西点军校接受“西点之父”西尔维纳斯•塞耶勋章的讲演,如果说《老兵不死》表现的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陈词,那么《责任-荣誉-国家》则表达出麦克阿瑟暮年对年轻一代要以国家为己任的期盼。如果说《老兵不死》展现的是他气宇轩昂的一面,那么《责任-荣誉-国家》更突出了他从国家层面上整体把握的经验之谈。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他深谙战争的含义是什么。战争不是为了杀人,而是实现和平的手段,战争持续的时间越短,对和平的贡献也就越大。最终达到消除战争,而以政治的手段消弭敌对方的仇恨。这便是他对国家而非小家的总结。 载湖南文艺出版社《读有所的》,2011年第10期。 附: 责任—荣誉—国家(节选)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1880~1964),五星上将。1962年5月2日,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接受美国军事学院的最高荣誉——西尔韦纳斯•塞耶荣誉勋章,在授勋仪式上发表了这篇演说。 责任—荣誉—国家。这些神圣的名词尊严地指出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是你振奋精神的起点,当你似乎丧失勇气时由此鼓起勇气;似乎没有理由相信时重建信念;当信心快要失去时,由此产生希望。遗憾得很,我既没有雄辩的辞令、诗意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的隐喻向你们说明它们的意义。怀疑者一定会说它们只不过是几个名词,一句口号,一个华丽的短句而已。每一个迂腐的学究,每一个蛊惑人心的政客,每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每一个伪君子,每一个专肇事端的人,很遗憾,还有其他个性完全不同的人,一定企图贬低它们,甚至愚弄、嘲笑它们。 但这些名词却能完成这些事。它们建立你的基本特性,它们塑造你将来成为国防卫士的角色;使你软弱时坚强起来,畏惧时有勇气面对自己。……它们赋予您意志的坚韧、想象的质量、感情的活力,让你从生命深处焕发精神,勇敢地克服胆怯,愿意去冒险而不会贪图安逸。它们在你们心中创造奇境、永不熄灭的进取精神,以及生命的灵感与欢乐。它们以这种方式教导你们成为军官或绅士。 …… 这几个名词贯穿着最高的道德准则,并将经受任何为提高人类文明而传播的伦理或哲学的检验。它所要求的是正确的事物,它所制止的是谬误的东西。高于众人之上的战士,要履行宗教修炼的最伟大行为——牺牲。在战斗中,面对着危险与死亡,他显示出造物者按照自己意愿创造人类时赋予他们的品质,只有神明的援助能支持他,任何肉体的勇敢与动物的本能都代替不了。无论战争如何恐怖,召之即来的战士准备为国捐躯是人类最崇高的进化。 ……   我并不是要你们成为好战之徒。相反,战士比任何人更祈求和平,因为他必须忍受战争最深刻的伤痛疮疤。可是,在我们的耳边经常响起著名哲人柏拉图的不祥之话:“只有死者看得到战争的结束。” 我已老朽,黄昏将至,我的肉体行将入木,声音与颜色也将随之消失,辉煌的往事,已在梦境中消逝。这些回忆是非常美好的,是以泪水湿润,以昨天的微笑抚慰的。我以渴望的耳朵聆听着微弱的起床号声的迷人旋律、远处咚咚作响的鼓声,我在梦境里又听到劈啪的枪炮声,咯咯的步枪射击声,战场上忧伤的低语声。在我记忆的黄昏,我又来到西点,那里始终在我的耳边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译者不详,选自《世界百篇经典演讲辞》,刘瑜岑、鲁小俊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
个人分类: 评论述评|4271 次阅读|8 个评论
纽约:西点军校(四)
热度 3 伍加 2011-10-29 20:57
【旅途见闻(18)】 纽约:西点军校(四) 伍加,2011年10月29日,周六 西点军校有个学生花式操枪表演团,他们在大草坪上为我们来访者做了一场表演。这些学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年级,有几个小个子学生,一脸稚气,他们的个头比手里的步枪高不了多少。表演用的 M1 半自动步枪重 9.5 磅(4.3 公斤),可是在他们手中似乎没有重量,时而前后挪移,时而上下翻飞,整个队形不断变化,却始终协调规则,整齐划一,纹丝不乱,看来这帮学员平时花了不少功夫训练。在表演的结尾处,两排士兵对面站立,各自把手中的步枪快速旋转高抛,然后再接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紧接着前后两排互相对甩步枪,两排学员配合默契;领队者从一名队员手中接过枪,向前走了三四步,两手交替让枪在手中左旋右转,然后突然从背后将枪抛出,那名队员稳稳接住。这些惊险的动作令我们观众心惊肉跳,最后连连鼓掌,向这个花式操枪表演团致谢。 西点军校的校园里有不少著名将领的雕塑。在大草坪的一角,矗立着乔治·华盛顿的铜像,他骑在马上,右手伸向前方,仿佛是在指挥战斗。作为美国的开国领袖,华盛顿也算是在马上打出的天下。他曾经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任大陆军总司令,率领大陆军团打败了英国军队,赢得了美国独立。 在西点军校的图书馆旁边,有一尊手持望远镜的指挥官雕塑(下图左),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将巴顿将军 (George Smith Patton) 。 他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可是他在校的学习成绩很差,花了五年时间才学完别人四年就读完的功课。有人曾经问他为什么多花一年时间才毕业,他俏皮地说他在学习期间找不到学校的图书馆。现在西点军校也用幽默的方式来纪念这位 1909 年的毕业生,把巴顿将军的塑像放在图书馆旁边,而且还让他手持望远镜:这下总可以找到图书馆了吧? 上图右面的雕塑是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国第 34 任总统,陆军五星上将。我把他和巴顿的塑像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个人有非常微妙的关系。艾森豪威尔于 1915 年才从西点军校毕业,比巴顿晚了六年。两人在 1919 年秋天相识,结为好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巴顿从欧洲战场回国,担任坦克旅旅长;而艾森豪威尔只在巴顿手下当个坦克营营长。可是到了 1942 年,艾森豪威尔倒过来变成巴顿的顶头上司。桀骜不驯、目空一切的巴顿并没有把艾森豪威尔真正看成是自己应该绝对服从的领导,于是两人的矛盾不断加深。巴顿 在 1945 年的一场车祸中受了重伤,后来伤重不治去世。有人曾经怀疑巴顿是被中情局派杀手暗杀的。 巴顿出身于军人世家,他不仅是一介武夫,而且是个战争狂人。1943 年 8 月 10 日,巴顿在西西里岛第 93 后方医院视察时,看到一名没有受伤的士兵呆在医院里,说是自己有神经方面的疾病,害怕炮弹的爆炸声。巴顿勃然大怒:“他妈的,你完全是一个胆小鬼!”他重重地扇了该士兵一个耳光后说:“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应该被枪毙,我现在就要枪毙你。医生,把这狗杂种赶出医院!”并作势拔枪,要把这个士兵就地正法。这 事被战地记者报道以后,给巴顿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这件事也表明,巴顿就是个军棍直筒子,根本不考虑什么“政治正确性”的问题。他在西西里战役训话时这样告诉士兵如何对付德国人:“我们要强奸他们的女人,掠夺他们的城镇,把那些懦弱的狗崽子赶到大海里去。”“不管在哪里发现了敌人,都要把他们杀死,杀,接着 杀,现在杀得越多,后面要杀的就越少;关押的俘虏越多,要我们供饭吃的人就越多。只有一种德国人是好人,那就是死了的德国人。”这种战争狂人在战争年代十分需要,在和平年代肯定会到处惹祸。精于权谋的艾森豪威尔最后与巴顿分道扬镳,看来是必然的结局。 上图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美国远东军司令,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战后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和联合国军总司令等职。你也许不知道,在这位声名显赫的名将背后、在他成功的每一步,都有他母亲的关怀和帮助。很多人都知道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学习期间成绩优异,除在三年级时降为第四名外,其他各学年都是全班第一名。毕业时他的总平均分数是 98.14 分,据说这是西点军校 25 年来学员取得的最高分数。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自从麦克阿瑟进入西点军校的那一天起,他的妈妈就住进西点军校旅馆,一直陪读四年。我们经常对现在一些中国青少年过于依赖家长、上大学还要家长陪读的现象颇有微词,殊不知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就有这种陪读现象。看看身边那些父母都有工作的孩子和有母亲专职照顾的孩子,对比一下这些孩子的身高、体重、健康情况就会发现,“有娘儿”和“没娘儿”的精神和身体有天壤之别。“没娘儿”面黄肌瘦、精神猥琐、身高偏低;“有娘儿”双颊红润、兴高采烈、体胖身高。尤其是在军校里,有母亲的陪伴,当然情形就大不相同;麦克阿瑟不仅能不时到妈妈住的旅馆里打牙祭,而且有妈妈不断问寒问暖做精神支柱,再苦再累、再多再大的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从西点军校毕业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少尉,连续五年都没有升迁。作为西点军校的高才生,毕业五年后还呆在这样一个低级职务上,这使麦克阿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母亲觉得儿子在部队可能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就瞒着儿子四处奔走,亲自给西部铁路大王爱德华·亨利·哈里曼写信,请求雇用她的儿子。当哈里曼安排助手找他谈话时,麦克阿瑟非常惊讶,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也从来没有想到要离开部队,所以他立即谢绝了人家的好意。这件事对麦克阿瑟触动很大,也激起他争强好胜的雄心壮志,他发奋工作,在 1911 年 2 月被提升为上尉。后来,麦克阿瑟的母亲还为他的晋升而四处活动。她曾亲自给潘兴将军写过一封“推心置腹”的信,恳请他提拔她的儿子当将军。她在信中向潘兴追忆了他们昔日的友情,追忆她同陆军部长贝克的友情,并一一列举了她儿子在西点军校的优异成绩。最绝的是这位护犊心切的母亲还在信中指出,在一个月之间就有三位比她儿子年轻的军官被提升为将军,其中包括他的同班同学休·约翰逊,此人“在 1903 班中远在我儿子之下”。不清楚这封信是否真正打动了潘兴,不过麦克阿瑟还是在不久被提升为准将。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妈妈如何当儿子的伯乐和保护神的。新任陆军部长佩顿·马奇将军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生,他曾经在麦克阿瑟父亲手下干过。当麦克阿瑟的母亲得知马奇正在物色西点军校校长时,她就及时提醒他不要忘了老关系,自己的儿子可以出任。经过调查,马奇认为除老上司这层关系之外,麦克阿瑟确实是个敢想敢干、具有卓越领导才干的人才,就决定让他出任西点军校校长。看着这位一手掐腰、目视远方的名将的雕塑,我在想:对于这位叱诧风云的麦克阿瑟将军来说,真是“世上只有妈妈好”呀。 上面的左图是萨耶尔将军的塑像,我们在 前文曾经 对萨耶尔做过介绍,他号称是“西点军校之父”,对西点的贡献很大,他的塑像自然会树立在校园里。上面的右图是内战纪念碑(Civil War Memorial),请注意它的基座设计很有特色。数架圆球加老式大炮围绕着纪念碑的基座,碑座上刻有 2230 名在内战中牺牲的战士和将领的名字,纪念碑顶端是胜利女神的雕像。 爱德华教官带领我们走到西点军校最著名的校园一角(上图),这里被称为战利品之角(Trophy Point),在绿树掩映的草地上整齐地摆放着战利品:在 1846 年到 1848 年之间的美墨战争中缴获的各式大炮。向哈德逊河的方向了望,这里风景如画(上面右图),素有“百万美元景观”(Million Dollar View)的美称。图中船旁的矮山包其实是一个小岛,叫“宪法岛”(Constitution Island)。哈德逊河水在这里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条银色的绸带,缠绕着碧绿的小岛,偎依着起伏的山峦。从这里极目远望,青山对峙,视野开阔;那些即将变红的树叶把山坡装点得如同一幅油画。 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哈德逊河畔,有一个小巧玲珑的露天剧场,称为“战利品之角露天剧场”(Trophy Point Amphitheater)。每年夏天,西点军校的军乐团都会在这里表演精彩的音乐节目;这里也是西点军校学员举行毕业戒指仪式的地点。用毕业戒指来作为纪念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传统就起源于西点军校。一般在三年级时学员们就选好了戒指设计,在进入第四年的第一学期,在这个露天剧场举行盛大的“戒指周末” (Ring Weekend)仪式。学员们穿上白色的军礼服,接收一枚刻写者自己班级名字的“金戒指”。仪式之后,学员们回到宿舍换上便服,带上自己的对象和亲朋好友,到纽约城里吃大餐,看大戏,大肆庆祝一番。 伍加,2011年10月29日,周六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7887 次阅读|6 个评论
纽约:西点军校(三)
热度 2 伍加 2011-10-27 19:48
【旅途见闻(17)】 纽约:西点军校(三) 伍加,2011年10月27日,周四 西点军校占地 16000 英亩,现有 4000 多名学员。这是一所四年制本科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文科、理科、工程技术、军事科学、和体育训练。从 1976 年开始,西点军校开始招收女学员,现在女学员大约占学员总数的六分之一。西点军校不收学费,但学员毕业后要到军队去服役,一般授予中尉军衔。这所大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军事管理,纪律严明。它每年招收 1400 人,可每年的毕业生只有 1000 人左右;换句话说,每年有大约 400 人不能毕业,或者被淘汰了。到这里学习的门槛比较高,除了要通过体检和入学考试之外,还要有国会议员的推荐信。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暑期就搞军训,第一年的淘汰率最高,大约是 23%。 入校后第一个暑期的军训被称为“兽营训练”,有些新生因为受不了十分严酷的军训而被淘汰。一般来说,家长会在四年中来西点军校两次:第一次是送孩子入学,第二次是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比较这两次家长来校的感受,就可以看出军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别。第一次家长来的时候,军校接待处安排得十分圆满,学生和家长立即分开,不再相见。家长被热情招待,兴高采烈:“终于把孩子送走了,而且上了名校,前途光明。”而孩子们被关进“兽营”,受到前所未有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不知暗地里哭了多少次。第二次家长来校是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这时孩子们兴高采烈,家长们却暗自流泪:“孩子四年熬出来了,可能马上就要被送上战 场,也许这次相见就是生离死别。” 虽然现在没有世界大战了,可是美国军队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战斗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美军接着打海湾战争、轰炸南联盟、入侵阿富汗、占领伊拉克,还有无数小型战斗和秘而不宣的军事行动,比如长途奔袭、精锐斩首之类的行动。所以当一名美国军人就意味着时刻准备上前线,军校毕业的学员也不例外。 西点军校的学生不叫“Students”而叫“Cardets”(学员,士官生);学生宿舍不叫“Dormitory” 而叫“Barrack”(营房,兵营);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叫“Freshman”,“Sophomore”,“Junior”, 或“Senior”,而是叫“Plebes” (军校新生),“Yearlings”(满一岁的马)或者“Yuks”(大笑者,二年级),“Cows”(母牛;母兽,三年级),以及 “Firsties”(老大;头儿,四年级)。这些学生就住在下图所示的灰色大楼里,这营房就像是一排排堆放起来的鸽子笼。 这些宿舍楼里有电梯但是不能使用,这是西点军校的一条规则:不管是在宿舍楼还是教学楼里,只有教官和学校长官才能使用电梯,学员们不能使用电梯,如有违犯, 就会被记下一个“罚点”。每一名教官都必须报告他对学生的罚点,由班级队长执行惩罚。比如说有学生上课迟到一分钟,教官就要记下一个罚点;有学生上课睡 觉,就要记下两个罚点。看到上图里学生宿舍前的大操场了吗?这块大空地就是用来惩罚学生的常用地点。最简单的惩罚方式是让被罚学员在这个操场上独自跑步, 比如说一个罚点就要跑步 30 分钟。在参观的时候,我并没有看到有学生在独自跑步,只看到有男女学员们在玩足球。陪同参观的爱德华教官说,现在是课余自由活动时间,平时确有学员因受罚在这里跑步。这不禁使我回想起当年我参加军训的情形,我们的队长看谁不顺眼就罚谁走正步;眼看着我们走得腿酸脚疼,满脸冒汗,他还在那里高喊:“脚要崩紧、腿要伸直、出腿要快!” 爱德华教官还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有个调皮的学生想偷偷乘坐电梯,等他将进电梯、一脚里一脚外的时候,猛然看见电梯里面站着两位将军,他一下僵在电梯门口,就在他举手敬礼的胳膊即将被电梯门夹住的时候,里面的一位将军一下子就把这个学员拽进电梯。原来这位将军就是西点军校的校长,他正和另一名将军到这栋楼里的一个会议室开会。看着忐忑不安、鼻子冒汗的这位学员,校长对身旁的人说:“我请求你取消对这位学员的罚点,是我把他拉进电梯的。” 在学员宿舍大操场前的一角,有一座奇怪的雕塑,如下图所示: 爱德华教官告诉我们,这座雕塑是用来教育学员们必须注意每一处细节,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他说这座雕塑有五处错误,并让我们尝试找出这些错误。我发现战刀拿反了,应该刀刃向前,刀背向后;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它错误。 我们参观了西点军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教室和会议大厅,这些设备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不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学员餐厅,硕大无比,简直就像北京火车站的候车室。 上面两张照片所拍摄的只是大餐厅的一角,这幢大楼共有八个这样大的餐厅。每个餐桌都有编号,八个座位,由固定的八名学员使用。西点军校的学员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但是他们所受到的纪律约束要严格得多。比如每顿饭的吃饭时间必须在 20 分钟以内,每天晚上 11 点 30 分后必须熄灯睡觉。早晨六点钟必须起床出操,进行体格锻炼;学员们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 我们在萨耶尔楼(Thayer Hall)吃过晚饭后,赶到罗宾逊会堂(Robinson Auditorium)和学员一起聆听来自 IBM 研究院的 Dave Ferrucci 发表演讲。他领导的 DeepQA 研发小组开发出的智能计算机“沃森”,是用 IBM 创始人托马斯·沃森的名字命名的智能系统,它能够理解自然语言并用自然语言回答问题。沃森在电视智力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战胜了 在这项竞赛中最高奖金得主和连胜纪录保持者人类选手。这台拥有 2880 个 Power7 处理器、16 TB 内存的并行计算机花费了近 300 万美元,研发这台计算机所花费的人力资源更是非常昂贵。尽管沃森所赢得的 100 万美元奖金抵不上它造价的三分之一,但是这个成果为智能计算机的应用打开了绿灯。目前已有医院与 IBM 签约,开发沃森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军事上,像沃森这样的智能计算机也是有广泛用途的。 演讲进入听众提问阶段后,学员们发言踊跃,提问不断,会后又围着演讲者积极探讨问题,这种现象反映出西点军校学生的良好学术素质。 伍加,2011年10月27日,周四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4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纽约:西点军校(二)
热度 2 伍加 2011-10-25 21:23
【旅途见闻(17)】 纽约:西点军校(二) 伍加,2011年10月25日,周二 10 月 20 日,统治利比亚 42 年的卡扎菲被打死,有人在他身上搜出金手枪,这条消息成为新闻中的一个热点。枪就是武器,是用来防身或者杀人的。用真金打造出来的手枪,或者在普通手枪上镀金,都没有实用意义。金手枪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是有钱有权之人用来炫耀的玩具。香港的林世荣在十年前曾经用 380 公斤黄金和 6200 颗钻石、珍珠造了个金厕所,这和金手枪异曲同工,都是徒有其表、好看不中用的东西。 无巧不成书,我在美国西点军校的博物馆里也看到一把金手枪,不过那不是卡扎菲的,而是属于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独裁者、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的。 这座博物馆距离西点军校的大门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每天上午十点半到下午四点一刻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幢建筑共有三层,两层在地面之上,一层在地表之下,如下图所示。 这里共有六个大型展厅,包括战争史、轻武器、重武器、西点历史、美军史、美国战争史等。在一个玻璃橱窗里,展示着一把金手枪,如下图所示: 这把 0.32 口径的 “I 型 Lilliput” 自动手枪,长度只有 3.25 英寸(82.5 毫米),由德国的 August Menz 公司制造。在二战前,一位早期的纳粹党员名叫 Max Kehl,是他把这个小巧玲珑的金手枪送给希特勒作为礼物的。1945 年,美军占领慕尼黑,一位美军中士在一幢政府大楼里发现了这把金手枪,于是就收到囊中,成为个人的战利品。后来人们发现这把手枪的主人是阿道夫·希特勒,于是买下这把金手枪,并把它捐献给西点军校博物馆收藏。在这把金手枪上刻写着这样一段话:“献给尊敬的领袖希特勒,来自造枪名城 Suhl 的党员同志 Kehl 所赠”;在金手枪的另一面刻写着:“为了对付德共准军事组织,为了保卫我们的领袖”。我估计,当时发现这把金手枪的美军中士不懂德文,不知道这把枪的来历,只是看它金光灿灿,就作为金子收藏起来了。要是他识货,没准儿当时的新闻媒介会登出他手持缴获来的希特勒金手枪的大幅照片,美国占领军士兵们也会争相传阅这把金手枪,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 就在距离这把金手枪不远的橱窗里,展示了一件中国人更感兴趣的东西:日本人的二战投降书,如下图所示: 左边的那一页有八段话(上图),说的是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右边的一页布满了签字。最上面的是当时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 表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签字日期是 1945 年 9 月 2 日,地点是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 接下来签字的是盟军最高统帅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美国代表尼米兹海军上将,中华民国代表徐永昌将军,英国代表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代表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加、法、荷、新西兰等国代表依次签了字。日本是二战中三个轴心国中最后投降的国家,这份日本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轴心国的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 最近国内出了不少书籍,书名都与美国西点军校有关,比如下面的几本书据说还挺流行: 《西点军校22条军规》,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4月1日出版,作者署名“郝强”。 《左手哈佛校训,右手西点军规》,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1日出版,作者署名“雅瑟”。 《向西点军校学执行力:打造优秀员工的22条军规》,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9月1日出版,作者为“唐华山”。 《西点军校22条军规大全集》,地震出版社,2010年6月1日出版,作者是“田鹏”。 《西点法则:从成功到卓越的22条军规塑造管理精英的黄金法则(第3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1日出版,编译者“龙婧”。 《西点军规——世界500强企业卓越员工的22条黄金准则》,中国三峡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西点军校的成功法则》,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西点军校经典法则(经典插图珍藏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西点军校22条经典法则》,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沿着这样的出版思路,新世界出版社在 2011 年 3 月出版了《黄埔军校的32条军规》这样的跟风之作。 事实证明, 美国西点军校的所谓“22 条军规”纯属子虚乌有。 这种罔顾事实、捕风捉影、跟风出书的现象表明,中国的出版界也被金钱所迷倒,也被市场所左右,殊不知这样的不负责任将产生恶劣的社会效果。我们来看看这所谓 的“22条军规”是什么:1.无条件执行;2.工作无借口;3.细节决定成败;4.以上司为榜样;5.荣誉原则;6.受人欢迎;7.善于合作;8.团队精 神;9.只有第一;10.敢于冒险;11.火一般的精神;12.不断提升自己;13.勇敢者的游戏;14.全力以赴;15.尽职尽责;16.没有不可 能;17.永不放弃;18.敬业为魂;19.为自己奋斗;20.理念至上;21.自动自发;22.立即行动。这些“励志”原则并无特别之处,在中国的古典文化、现代文化中可以找到无数这样的励志格言和故事,为什么非要把它说成是美国西点军校的军规?这些书籍的作者和编辑应该受到谴责,受到鄙视。 美国西点军校并没有那些崇洋媚外跟屁虫作者和编辑们所说的那么神,它就是一所军校而已。励志经商、追求成功大可不必贴上西点军校的标签。 伍加,2011年10月25日,周二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3114 次阅读|3 个评论
纽约:西点军校(一)
伍加 2011-10-21 20:12
【旅途见闻(17)】 纽约:西点军校(一) 伍加,2011年10月21日,周五 西点军校的全称是“西点美国军事学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位于纽约市北面 50 英里(80 公里)处的西点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因为是军校,它本身就带有某种神秘感。不过要到这里参观颇为不易,第一是它不允许零星散客进入,必须组团按照指定的路线参观;第二,交通很不方便。我从 La Guardia 机场先乘 NYCAirporter 大巴到位于曼哈顿的中央火车站(Grand Central Station), 票价 $12.50,然后乘北线火车(Metro North)到 Peekskill 站下车,票价 $12.25,再乘坐出租车到西点。这样前后折腾了三个多小时才从机场到达西点,好像不如在机场租一辆车开车去,但我是想尝试一下在美国乘坐火车旅行的方式。 纽约市的地面交通十分拥挤,从机场到中央火车站需要将近一个小时。在火车站买票后发现车票上面既没有车次和站台号,也没有开车时间。到问事处查询才知道我的火车是在第 25 道(Track 25),四十分钟以后开车。列车启动后查票员立即开始验票,他收走车票,换上一个细长条的纸片,插在座位前面(下图)。 列车上没有座位号,乘客也很少,所以乘客可以随便选择座位。我坐在一个有紧急开启装置的车窗旁边,一是想到中国的动车事故,想看看美国火车上的紧急装置;二是这里临近车门,下车方便。在这个红色紧急开启装置旁边,有简单说明告诉乘客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打开车窗(下图)。 列车从曼哈顿中央火车站出发,先在地下行驶,大约十分钟后才进入地面以上,沿着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右岸缓慢行驶。一个小时后,列车到达 Peekskill 车站。也许是正在维修,沿途车站有站牌的不多,全靠听列车广播报站。到西点军校也可以在 Garrison 站下车,但在 Peekskill 车站比较容易找到出租车;我一出站台,就看见两辆出租车等在那里。我乘坐的出租车里没有计程器,司机先问我是否到过西点,然后要价 30 美元。二十分钟后,到达了我事先订好的萨耶尔宾馆(Thayer Hotel)。 这个宾馆建在哈德逊河西岸的高坡上,六层砖石结构,模仿城堡的造型(上图)。 透过旅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就可以看到西点军校的足球场和教学楼(上图左)。走进宾馆,迎面就看见萨耶尔的戎装照片挂在大厅的正中央。原来这个旅馆是以此人的名字命名,他的全名和军衔是西尔维纳斯·萨耶尔(Sylvanus Thayer)上校,他是西点军校首批十名学员之一,在1817年—1833年间担任西点军校的校长。虽然他不是首任校长,但他被称为“西点军校之父”, 因为是他把土木工程设置为西点军校的主要课程,并整顿校纪,严格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西点军校的学术水平。在他任校长期间的西点毕业生成了国防和社会中坚, 他们不仅在军事上出成果、出人才,而且修建了美国大部分最初的铁路线、桥梁、港口和公路。南北战争之后,西点军校的课程开始扩展到其它领域,现在已是一所综合性军事学院。 西点军校每年都颁发“萨耶尔奖”,这是以这位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奖项,鼓励那些符合西点座右铭“责任、荣誉、国家”的杰出人士。曾经获得过“萨耶尔奖” 的名人中有:乔治·W·布什、科林·鲍威尔、亨利·基辛格、罗纳德·里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等人。就在两周前的 10 月 6 日,现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作为今年的“萨耶尔奖”获得者来到西点军校领奖,又是乘车检阅,又是讲话座谈,风光一时,在西点军校的报纸上登出了许多大幅照片。 办完入住手续、放下行李后,立即出发先到游客中心和西点博物馆去看看。这时天正下着小雨,西点军校大门口的岗楼在细雨中显得朦朦胧胧(下图)。因为旅馆建在军校内,来回出入每次经过这座岗楼都得接受盘查,出示证件。 出了校门,就看到山脚下的西点小镇,几家商店,门可罗雀。因为不是周末,天又下着小雨,游客很少。好在军校大门距离西点博物馆也就是七、八分钟的步行路程,十分方便。走到游客中心前面的大门口,看到有一辆坦克车摆在门旁的高台上(下图)。 看了一下介绍才知道,这个门叫“阿布拉姆斯门”,用来纪念克莱顿·阿布拉姆斯(Creighton W. Abrams)将军。此人是西点军校的 1936 级学员,二战中的美国名将,在 1943 年首创第 37 坦克营,后来在越战中担任过总指挥。为了纪念他,美国军方把 XM1 主战坦克称为 “M1 Abrams”。怪不得在这个“阿布拉姆斯门”边要放一辆坦克,原来这位阿布拉姆斯将军是靠坦克发迹的。在德国柏林有一幢建筑以他的名字命名,当年他开着 坦克解放柏林的时候肯定是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西点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居高临下,扼守大河,是纽约的门户。首任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这里建立了军事堡垒,依山沿河布下由 14 个据点组成的连环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华盛顿还希望在这里建立一所军校,但在他任期内没有实现。到了 1802 年,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在独立纪念日这天签署法律,才正式成立西点军校。二百年来,这所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Dwight D. Eisenhower)总统、尤利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 S. Grant)总统、威廉·谢尔曼(William Tecumseh Sherman)、罗伯特·爱德华·李(Robert Edward Lee)、小乔治·史密斯·巴顿(George Smith Tatton Jr.)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北方军队总司令格兰特和南方军队总司令李将军同为西点军校毕业生,两人各为其主,在南北战争中大打出手。最后这位老麦大家并不陌生,他的形象就是嘴里叼着烟斗,双手背在身后,大盖帽微斜,目视前方,很有将军风度。这位戎马一生、战功无数的军事将领是西点军校最杰出的毕业生之一,也 曾当过西点军校的校长,可惜在韩战中被中国军队打得丢盔卸甲,最后还丢了乌纱帽。 伍加,2011年10月21日,周五 http://blog.creaders.net/invictus/
个人分类: 旅途见闻|4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点军校里有雷锋的照片?
热度 8 xcfcn 2011-6-25 13:34
博主按:《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孟非在向一个美国小伙子介绍雷锋的时候说:“在美国西点军校的墙上,还有雷锋的相片”,这显然是传播谣言了!记得有人搞笑说:“ 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 ”另外我还记得铿锵三人行一期讨论 范跑跑的节目 中梁文道(地道的香港人)觉得雷锋大过年的去捡粪有点神经病。而且雷锋留下的二百多张照片大部分是事后为了宣传“摆拍”的。 1 、 西点军校里到底有没有雷锋像 2002 年 8 月 29 日 至 9 月 13 日 ,雷锋纪念馆馆长张淑芬随抚顺市赴美友好经济代表团到美国专程收集雷锋精神对美国西点军校的影响。到了西点军校后,张淑芬在对外公开的游览地点详细地察看了每一个展板,但上面除了武器陈列就是西点军校的发展史,没有发现与雷锋有关的资料。她不但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雷锋半身塑像,在会议大厅里更没有看到“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 ” ,对于其他的一些说法,如西点的学员手册中也有雷锋日记的格言;西点的固定教材中有关于雷锋的记录;西点的课程中有关于雷锋的专门课程,张馆长也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不过,西点军校公共事务办主任马雅•卡塞拉告诉张馆长:西点军校作为一所世界著名的专业军事院校,各国军事是该院校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对中国军事进行研究的时候提到雷锋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且,西点军校每年都要推出一批其他国家优秀的军事家和军人在学校进行宣传,鼓励学员进行研究和学习。特别是在 1993 年至 1994 年期间,他们不仅推出这样的人物,还在校园中搞过一系列的活动,并在活动中推出他们的雕像,雷锋雕像很有可能就在其中,可惜的是,这些内容都无从考证了。后来,马雅•卡塞拉在给雷锋纪念馆的一封信中表示要把张馆长赠送给该校的雷锋纪念品当作教材,“她相信这类教材一定能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了解。 ” 《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王如君后来也实地探查,依照西点军校的地图指引,并在校园内四处巡视,均没有发现跟雷锋有关的塑像。不仅如此,在王记者询问了数十位曾经在不同时期去过西点的人时,没有一个人在西点的校园内见到过雷锋塑像。由于西点军校是美国精神和美国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所学校所倡导的也都是具有民族性的英雄人物或英雄精神。不但其校园内的塑像都是美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在西点的学员手册中提到很多与雷锋精神所提倡的道德相一致的道德规范,然而那是全人类都应当信守的道德规范,他们的学员的座右铭是:“不说谎,不欺骗,不偷盗,也不容忍别人这么做。”这样的精神与雷锋精神有一致之处,但的的确确没有“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那么西点人到底知不知道雷锋呢?王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西点学员,他们说知道雷锋这个名字,因为中国人都在学雷锋,雷锋是个优秀的中国军人。但当记者问到他们是否在课堂上专门学过有关雷锋的课程时,他们都摇了摇头。 2002 年 12 月,雷锋纪念馆改扩建指挥部收到一份珍贵的资料。这份资料是由原中国驻美大使馆一秘田志芳捐赠的。该资料是美国西点军校印制的该校简介,在内页上面有几张反映西点军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其中的一张照片上可清楚看见雷锋的照片挂在墙上,照片下边还有几个汉字:学雷锋树新风。原来,田志芳于 1984 年至 1988 年曾在我国驻美大使馆工作, 1984 年至 1985 年间曾两次到美国西点军校参观,当时收集了一些西点军校的简介资料,其中就包括这份带有雷锋的照片。据田志芳分析,从照片上看,雷锋的照片被悬挂在学员们学习的地方,旁边还有一面五星红旗,可以看出,西点军校的确是在研究雷锋精神。 有一个叫方舟子的中国人见到国内媒体的有关报道后随即写信给西点军校 ( 正式名称为美国军事学院 ) 要求做出澄清。第二天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即回了信,翻译成中文是:“那篇文章中关于雷锋的信息是不准确的。在本军事学院,没有雷锋的塑像或画像。雷锋语录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虽然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但军事学院并不赞赏他或其哲学。”所谓“雷锋的照片被悬挂在学员们学习的地方”,也就是属于安克拉姆所说的“历史课和中文课也许会讨论雷锋”。雷锋作为最著名的中国战士,雷锋精神在中国被提倡了几十年,那么西点军校出于知己知彼的目的,在有关课程中讨论雷锋,雷锋照片作为学习资料被挂在学员们学习的地方,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这丝毫也不意味着西点军校赞赏雷锋,更不意味着西点军校倡导过雷锋精神。 2002 年 3 月 28 日 ,美国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对中国大陆盛传的西点军校有雷锋雕像、塑像、画像,学雷锋手册、语录和日记的行为进行澄清。发言人称,西点军校没有雷锋的任何画像与塑像,雷锋语录也没有被印在任何正式的学员出版物中。希望中国媒体予以澄清。希望澄清的原因是西点军校两年多来接待了一万余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辟谣,已经筋疲力尽。 2、 揭秘雷锋照背后 : 为树高大全形象 照片屡被修改 2009 年 04 月 16 日 中国新闻周刊 被“修改” 的雷锋 送大娘回家、补袜子的照片,是根据雷锋《解放后我有了家,我的母亲就是党》报告中的情节补拍的;打开手电筒,夜间读《毛选》,是根据雷锋《忆苦思甜》报告补拍的;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是后来添上去的…… 张峻共为雷锋拍下 223 张照片,也是最了解雷锋照片“秘密”的人 本刊记者 / 杨时旸 ( 发自辽宁鞍山 ) 美联社的 4 个记者曾经去过抚顺的雷锋纪念馆。他们指着雷锋做好事的照片问讲解员:“你们不是说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吗,那怎么会有这么多照片?”讲解员一时语塞。 几天后,张峻来到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他。张峻说:“这个问题你们确实不知道,只有我清楚。” 作为沈阳军区曾经的宣传干事,今年已经 79 岁的张峻与雷锋有过 9 次接触,为雷锋拍摄过 223 张照片。很多照片是出于宣传需要补拍的,有的甚至是在雷锋牺牲后,为树立高大全的形象,对照片进行过修改的。 被挖掘出的典型 1960 年 8 月下旬,时任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处报道干事的张峻,来到抚顺的一个工程兵连队。他的目的是寻找一位叫做雷锋的普通士兵。此前,张峻拿到从下面连队里转来的两封感谢信。这两封信分别来自抚顺和平人民公社和辽阳市委。信中都提到一个叫做雷锋的战士捐款的事迹。 到了连队,张峻见到刚刚入伍 8 个月的雷锋,身高一米五四,体重不到 100 斤。 看到张峻带着相机,雷锋主动对张峻说,“您先给我照张相呗,张助理员。”张峻一愣,心想,“雷锋只是个上等兵,而自己的军衔是大尉,一个新兵敢提这样的要求啊。” “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雷锋爱美、爱照相。”张峻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回忆。张峻对雷锋说,“你想拍个什么样的照片?”雷锋说,“拍个雄赳赳气昂昂的。”张峻笑了,说,“那你得回去拿枪。” 十分钟之后,雷锋背着枪,穿着军装来到张峻面前,胸前还挂上了两枚奖章。“那是鞍山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张峻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几分钟之后,雷锋肩头挎枪,眼神向上四十五度的照片被定格。这是张峻拍摄的第一张雷锋照片,成为日后的经典影像。 张峻在雷锋连队采访一周,采访后写了一篇报道《节约标兵雷锋》,交给沈阳军区《前进报》总编辑。文中提到雷锋勤俭节约的事迹以及苦大仇深的家庭出身。总编看后对张峻说,“还有这么个典型啊,沈阳军区正要找这么个忆苦思甜的典型。太好了!但是你写得不行。”总编要求张峻将稿子改写成忆苦思甜的类型,并于国庆节前交稿。张峻说,自己写不了,希望支援两个人一起写。随后,包括新华社驻沈阳军区的两位记者在内,一共 4 人组成了一个小组,进行稿件写作。因为两封感谢信和雷锋的出身,此时,雷锋已经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做忆苦报告。写作小组的几个人再次下到连队听取报告,张峻同时拍摄了忆苦报告的照片。 最终这篇稿件从勤俭节约扩展为忆苦思甜,并以《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题发表在 1960 年 11 月 26 日 的《前进报》上,从此,宣传雷锋的大幕徐徐拉开。 那时,中国面临着很多困难:三年饥荒、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对华经济封锁……急需一个光辉的典型鼓舞士气。而雷锋的出身和表现堪称完美典型的代表。于是,雷锋被安排到各处进行巡讲,忆苦思甜。沈阳实验中学、旅顺口海军基地……每次报告,张峻都会为雷锋留下照片,先后 9 次,一共 76 天。 《前进报》的文章发表之后,《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纷纷转载。直到 1961 年 2 月,张峻接到军区任务—为雷锋拍摄一组专题,刊登在《解放军画报》上。“入伍 1 年零 1 个月,就上了《解放军画报》的专题,这个到现在都还没再出现过。”张峻对记者说。这组报道发表后,雷锋声名大噪。《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 1962 年 4 月,沈阳军区发给张峻两卷彩色胶卷,让其为雷锋再次拍摄专题。当时的彩色胶卷只有国家大报才能拥有,全部从德国进口,一般人无缘接触。为了拍摄雷锋,张峻得到了两卷共 24 张彩色胶片。随后,雷锋的专题报道再一次出现在 1962 年 6 月号的《解放军画报》上。在那个连使用黑白胶片都要报批的年代里,雷锋生前一共留下了 24 张彩色照片和 199 张黑白照片。 补拍照片 1962 年春节前后,正是雷锋声名远播的时候。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同时在军区内进行一次首展。 为了配合总政的雷锋展览,由张峻以及沈阳军区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张峻说,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这个筹办小组拿来雷锋的日记进行研究。“我们主要的参考一个是雷锋的日记,还有一个就是他做忆苦报告的讲稿。”张峻说,“日记有好多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就找能拍的拍。” 当时,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补拍照片的题材由张峻撰写提纲,再交到小组集体讨论,最终定下 20 多幅。因为展板需要张峻全权策划,补拍照片的任务由张峻交给自己的徒弟季增具体操作。几年前,因为雷锋照片的版权问题,季增与张峻一度交恶,拒绝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他说,“我年纪大了,记不清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不真实了。” 在季增进行补拍之前,张峻特别向他交待,“拍雷锋正面像的时候,后面要有一个毛主席像。”这 20 多张照片中,有雷锋送大娘回家;深夜打手电学“毛著”;给人民公社捐款;努力练习投弹等最为经典的雷锋形象。但是,正是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 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图片说明中说雷锋在 8 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练习投弹的姿势也发生了错误。 “那些照片拿回来,我就批评季增,你怎么也不动脑子啊!有 8 月穿棉衣的吗?有那样站着投弹的吗?”张峻说,照片里有一张雷锋送大娘回家的照片,那个大娘并不是雷锋曾在日记和讲稿里提及的那一位。 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军区领导的质疑。但是此时已接近 1962 年正月十五 ,总政要求尽快完成任务,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无法重拍照片。与此同时,筹办小组成员中的几人和雷锋一起住到沈阳军区招待所,对雷锋进行采访,进行幻灯片的制作。 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 1962 年 8 月 15 日 ,雷锋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我对季增说,虽然我当初批评你,但是雷锋去世了,这些补拍的照片也是很珍贵的。”张峻告诉记者,当年也有参观展览战士问怎么 8 月穿棉衣,他们坦承是补拍的。 从普通士兵到全民楷模 对于雷锋形象的树立并没有随着雷锋的去世而告终,而是愈演愈烈。 1963 年 3 月 5 日 ,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的活动进入高潮。 张峻为雷锋拍摄的第一幅照片中,雷锋右手的军装外,露着一截白衬衣的袖口。后来在多次发表的图片中,这截袖口被悄然去掉。“那是《解放军画报》给修掉了。我拍的时候没注意。后来我问过,说是露着袖口不符合军容军纪,对雷锋形象不好。”张峻对记者说。 在张峻的记忆里,其实雷锋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张峻说,大家可能没注意,雷锋留着个刘海头。有时候他的班长问他,怎么还不去剪头发,雷锋就推托说下次去。“我给他拍照片的时候,头发有时候就从帽子下面出来,我提醒他,他就掖回去。”张峻说,“那时候饭不够吃,雷锋也到厨房去拿过饭锅巴。厨房的人就说他,雷锋啊,你现在是个人物知道不,能自觉点不?那时候拿饭锅巴可是个大事啊。” 只是,这些不“完美”的细节都随着雷锋的去世被掩埋在历史之中。除了对照片不“完美”的细节进行修改,甚至还会刻意增加内容提升雷锋的形象。曾经与张峻在一起办公的《民兵之友》记者周军为雷锋在沈阳军区政治部大院里拍摄过一张照片:雷锋目视远方,胸前端着一把钢枪,背后是一棵茁壮的松树。这棵松树,其实是后添上去的。 周军已经去世,他在回忆文章中称, 1977 年,这张照片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为《雷锋画册》的封面。出版社与他商议后,将一棵黄山迎客松加到了雷锋身后,合成为一张照片。“当时有一种技术叫印染法,工厂可以做,是合成技术的一种,在照片上画完了再翻拍。”张峻也了解这个情况,他说,“那时候树立典型要求高大全。” 而也因为这张照片,在大众中逐渐流传出“雷锋松”的故事。直到现在,铁岭干沟子自然屯仍然认为雷锋就是在自己村里的一棵树前拍摄的照片。如今很多学生仍然会在纪念雷锋的日子里到那棵树下合影留念。 雷锋生前的照片被一点点进行修改。参军前,雷锋自己在天安门前的留影,手中拿着一个花书包,发表时花书包没了;与雷锋合影的某标兵因“文革”时与“四人帮”复杂的关系,“文革”后,此人也从与雷锋的合影中消失了…… 张峻回忆说,他给雷锋拍照片时,雷锋自己把奖章戴上,战士们说他故意做给别人看。有时候劳动,战友故意整治他,专门让他背重东西。张峻说,雷锋就是个普通战士,很爱美。张峻搜集到的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一共 54 张。那时,雷锋每月津贴 6 元,照相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最近,一个剧组正在筹拍雷锋的电视剧,由田亮出演雷锋。剧组向张峻请教,张峻在电话里对制片人说,“你们要和以前拍的电影都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就是把雷锋从神坛上拉下来。雷锋是人,不是神。” 3、 雷锋三次捡粪的先进事迹 第一次: 在 1960 年的一次录音报告中,雷锋说:“比如,我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想到,一定要在新的一年当中,多做更好更多的成绩。因此,我连过年所放的假都没有 休息,我去捡大粪,初一初二那两天我一共捡大粪 600 来斤。我想到这也是响应党的号召,大积肥,也搞了卫生运动,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 ( 这次录音报告以 “一辈子学习毛著”为题收入《雷锋全集》 ) 第二次: 第二年, 1961 年 2 月 15 日 ,雷锋记述道:“今天是古历大年初一,全连的同志都高高兴兴地到和平俱乐部看剧去了,我呢?为了在春节期间给人民做一件好事,吃过早饭后,我背着粪筐,拿着铁锹到外地拣粪,大约拣了 300 来斤粪,我送给了抚顺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 第三次: 两天后的 2 月 17 日 ,雷锋在日记中又写道:“今天是春节假期的第四天,吃早饭的时候,……我一边吃饭,一边想:春节五天假期过完了, 19 号就要开始冬训。 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农业第一线,争取今年农业大丰收,我还是去多积点肥,支援人民公社,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以实际行动支援农业,对社员们是一个 鼓舞,同时也更密切了军民关系。第二,替居民搞了卫生。因小孩在屋前屋后拉了很多大粪,看起来脏得很,我去把大粪捡起来,给居民把地扫干净,这真是一件一 举两得的好事,既搞了卫生又积了肥。说干就干,我推着手推车,拿着铁锹和粪筐,走到了望花区北后屯,看见了工人住宅的屋前屋后有很多一小堆一小堆的粪便, 我便立刻捡了起来。……到了下午 2 点钟,我捡了满满一车粪,送给了望花区工农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负责同志们都很受感动。……”
个人分类: 杂论|2079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学雷锋、学汉语成为美国西点军校新时尚
热度 2 wcswolf 2011-6-23 11:36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消息 :到过美国西点军校的人,都会注意到校园内一座雷锋的半身塑像,摆放位置醒目。在西点会议大厅上方,还悬挂着5位英雄的画像,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雷锋。近几年,学习汉语又成为西点军校新的流行趋势。 据华声龙脉网报道,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一位学员还在他的毕业论文中写道:“我最尊敬的将军是巴顿,我最崇敬的士兵是雷锋。” 而这几年来,“汉语热”又在西点军校流行。校方不仅聘请了来自中国的老师授课,还将部分学生派往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现任校长兰诺克斯中将30年前就选修过汉语,自1999年以来,西点军校选修汉语的新生人数每年递增20%,在全部7种外语课程中,学习汉语最“火爆”。 这些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意识到,中美关系对美国未来军政商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在西点军校外语系中,选修汉语的学生每天都要阅读中国的《人民日报》等报纸。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1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月球用肉眼可以辨认的地球上两大工程
热度 2 wcswolf 2011-6-22 12:50
从月球用肉眼可以辨认的地球上两大工程
今天早晨翻箱底翻出一张20年前北京八达岭长城的门票。说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也是从月球用肉眼可以辨认的地球上两大工程中的一处。”对于前者我无异议,但后面的说法我一直半信半疑。现求教于各位专家,这种说法靠谱吗?不管靠不靠谱,除长城以外的另一个工程是哪个国家的什么工程? 另外还求教于各位大侠,据说美国的西点军校有一座雷锋塑像,有谁见过或有照片也行。这两件事都涉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勿轻言可否,请给出证据先。 吊诡的门票
个人分类: 见仁见智|28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行色美国之十五:去看西点军校
ssglwu 2010-9-24 15:41
吴国林 2007 年秋天前往西点军校。西点军校全称是美国西点军事学院(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t West Point ),位于纽约州西点(哈德逊河西岸), 距离纽约市约80公里。西点军校的 校训 是责任、荣誉、国家(Duty, Honor, Country),该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 正是秋天,一路上,秋意甚浓。也看了西点博物馆,其中对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此张不太清楚)的比喻还有意思,对朝鲜战争的描述相当简单,军械较少。请见图。 去西点的路上 去西点的路上 去西点的路上 去西点的路上 去西点的路上 西点博物馆 西点博物馆之外 西点博物馆内 西点博物馆内 西点军校校区 校区眺望哈德孙河 西上标志 学员在运动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60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西点军校的谈判技巧
xupeiyang 2010-4-25 20:37
西点谈判项目联合创始人阿拉姆多尼吉安(Aram Donigian)表示,接受过谈判训练的军官常常能够更好地保护手下士兵,获得情报,并平息暴力事件。阿拉姆也是塔克商学院和西点军校毕业生。谈判讲究的是如何有效地与人沟通。我可以把胜利定义为:我打败你了。'但接下来我们的沟通会怎样?我们之间真的称得上关系吗?互相有多信任?要想得到最佳结果,我就必须花时间听对方诉说担心、需求和恐惧。 西点毕业生尼古劳斯特罗塔(Nikolaus Trotta)曾在2004年被派往伊拉克。今年春季他将从塔克商学院毕业,去一家投行工作。他称,从课程和军队中学到的谈判知识将让自己受益匪浅:我学会了纵观全局,试着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并不是过早让步或软弱的表现,而是试着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现双赢。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2246
个人分类: 情报机密|17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师夷长技以自醒!-西点军校校训和22条军规对应中国办公室潜规则
吴信 2009-2-22 10:48
偶然间,看到人家的22条,不能说人家的就是垃圾,看看对照我们自己的优点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508 ,师夷长技以自醒!也许是好事。如果说我们的科研大军做得到这些,那中国不就是世界的未来科研的东点军校?反之呢? 一、西点军校22条军规 1、无条件执行; 2、工作无借口; 3、细节决定成败; 4、以上司为榜样; 5、荣誉原则; 6、受人欢迎; 7、善于合作; 8、团队精神; 9、只有第一; 10、敢于冒险; 11、火一般的精神; 12、不断提升自己; 13、勇敢者的游戏; 14、全力以赴; 15、尽职尽责; 16、没有不可能; 17、永不放弃; 18、敬业为魂; 19、为自己奋斗; 20、理念至上; 21、自动自发; 22、立即行动。 二、西点军校校训 对我们将要服务的人民、政府和社会要有十分清除的认识;在工程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要得到均衡发展;既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力争在自己感兴趣、有特长的学术领域内形成自己的专业特长。 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经成为时代的欢呼。 无知求知心切,永远把自己当作学生,问一些傻问题。 想别人学习,如果不比从书本上学习更重要的话,起码和那同等重要。 一定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闲暇时光,不要让任何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溜走。 每个学员不撒谎,不欺骗,不盗窃,也决不容忍其他人这样做。 个人要服从集体或更大的整体,服从部队,服从一个团队。 纪律和军容是我们比其他学校甚至部队要求更严格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坚持原则。 恪尽职守的精神比个人的声望更重要。 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服种种阻力完成任务。 我们要做的是让纪律看守西点,而不是教官时刻监视学员。 魔鬼隐藏在细节中,永远不要忽视任何细节。 千万不要纵容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 为了赢得胜利,也许你不得不干一些自己不相干的事。 学会忍受不公平,学会恪尽职责。 只要充分相信自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足够持久。 等待比做事要难得多。 要有信心,把握自己的未来。 不要沉沦,在任何环境中你都可以选择奋起。 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 确信无法突破的时候,首先要选择的是等待。 如果你没有选择的话,那么就勇敢地迎上去。 责任、荣誉、国家! 以林肯为榜样,汲取他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精神。 只要你不认输,就有机会! 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承受悲惨命运的能力。 冲动,决不是真正英雄的性格。 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 历经严酷的训练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 速度决定成败。 不要怕有疯狂的想法,只要你肯努力。 首先要建立起自信心。 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 要敢于战胜一切恐惧。 要感谢生活中的逆境和磨难。 主动锻炼自己,培养果决的性格。 要立即行动,不要拖延。 现实中的恐惧,远比不上想像中的恐怖那木可怕。 目标要明确,信念要坚定。 只有自己去做,才可能知道能否成功。 做一个真正无畏的人。 要战胜恐怖,而不是退缩。 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要敢于硬干,不要怀疑自己。 没有什么不可能没有办法或不可能常常是庸人和懒人的托辞。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任何个人,在危机来临时,都要想到打破常规。 要利用好经验,而不是受他们的束缚。 要敢于异想天开。 尽量多动脑,少出力。 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正确的战略战术比优势兵力更重要。 三、西点训条:准时、守纪、严格、正直、刚毅。 四、《学员荣誉准则》 不得撒谎、欺骗、行窃,也不得容忍他人有这种行为。 不推卸责任。 无私奉献。 五、正式校训:职责、荣誉、国家。 责任、荣誉、国家.正是西点军校最核心的理念所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西点军校人竭尽所能去报效祖国,也是影响美国200年国运的三个关键词。国家一词,意在唤起一种为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责任和荣誉则是军人职业伦理的核心。责任、荣誉、国家这个神奇的口号现在已经响遍了全世界,被众多世界知名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所推崇。它表现的是一种负责、诚实的态度,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在军队,在企业,在政府机构,缺少的正是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献身精神。 在美国西点军校里,无论教官还是学员,都具有坚固的信念,他们坚信: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经理不是合格的经理,没有责任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责任感,无论是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民族,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关于荣誉,他们认为:军人视荣誉为生命。同样,如果一个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足够的荣誉感,以自己的工作为荣,他必定会焕发出无比的工作热情。可以说,荣誉感是团队的灵魂。许多人带着西点军校的座右铭责任、荣誉、国家,复兴企业,经营商业,从事社会公益活动,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领导国家前进的责任担到肩上,把建设发达国家作为己任。 责任、荣誉、国家,这个校训具有金刚石般的质地和永不过时的伟大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个理念深植心中,个人将得到发展,并且会自强不息;企业将蓬勃向上,整个社会的经济也将快速增长;而军队里的每个士兵都将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士。
个人分类: 艺术审美|5650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点军校:浓缩的美国历史
suqing1961 2007-9-18 08:27
西点军校的名声如此之大,在美军中的地位如此之显赫,以至于随便找出十位美军将领,至少有三四位会自豪地告诉你我是西点军校毕业的!这所几乎和美国历史一样悠久的著名军校,建成 205 年来,已为美国培养出了两位总统(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 4000多 位将军。至今,美国陆军将领中有近 40% 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西点军校由此被誉为美国将军的摇篮。 可以说,一部西点军校的历史,就是一部美国历史的写照。西点的兴衰、毕业生的荣辱,都与美国历史休戚相关。 独立战争孕育了西点军校 气势磅礴的哈得孙河,从纽约州北部阿迪朗达克山脉梯雅尔湖的源头向南,穿过哈得孙峡谷,奔入纽约湾时,咆哮的激流受一块伸向河中的三角形岩石坡阻挡,突然折而向东,形成了一个肘状的急流。这块称之为西点的近 50 平方公里的岩石坡上,就坐落着闻名全球的西点军校,也即美国陆军学院。 说起西点军校的历史,就不能不追溯到美国的独立战争。贯穿南北的贸易、交通、军事大动脉哈得孙河,成为当时美国和英国殖民者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控制焦点,而地势险要的西点自然就成了美军防御的战略要地。为了阻止英国军舰进犯,美国在此设防,用铁链封锁河面,布置水雷,并给英军以重创。独立战争胜利后,战争的经验教训使开国元勋华盛顿认识到,必须建立一所军事院校,以培养为战争这门艺术服务的职业军官和军事技术人才。于是, 1802 年 7 月 4 日美国独立纪念日这一天,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军校西点军校在这个战略要地上宣告成立。 战争,使西点人经受洗礼 被后人誉为西点之父的西尔韦纳斯塞耶校长,在 1817 1833 年他的就任期间,在学习了拿破仑军事教育思想,研究了欧洲著名警察富歇的军事训练方法,吸取了法国梅兹军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对西点军校进行了全面的、卓有成效的整顿和改革,明确了军校的办学方针和原则,建立了完整的教学体制,创建了学员的纪律养成主要靠自我约束的荣誉制度,从而奠定了西点军校在美国的历史地位。 1861 年 4 月 12 日爆发的美国南北战争,使西点的毕业生同室操戈。随着奴隶制和资本主义雇佣制矛盾的不断加深,美国内部的政治局势日益动荡,来自不同地区的军校学员的对立也在不断加剧,最终由学校的斗殴发展成为战场上敌对双方的兵戎相见。当时,合众国军队、南部联邦军队的高级将领几乎都是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同窗好友分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用血与火、生与死比试着各自的军事才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03 届毕业学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任西点校长,提出了应着眼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着眼于复杂的未来,着眼于军事技术和装备的不断现代化的治学新观点。他不仅继承了塞耶思想体系的基本原则,而且大大开阔了美国军事教育事业的视野,使美国军事教育实践开始由面向国内问题转向世界性问题,把传统的西点军校带进了现代化的 20 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西点军校的名望推至巅峰,军校的毕业生在各个战场上大显身手,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和洗礼,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艾森豪威尔、巴顿、史迪威等著名将领打得敌寇闻风丧胆,成了功彪军史的民族英雄,后辈学员们心中的偶像。但是,战争并不是让每一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都那么幸运,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给西点的毕业生带来或是崇高的荣誉,或是留下终生的耻辱。在以后的朝鲜战场上和越南战争中,克拉克、李奇微等将军先后败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手下,威斯特摩兰将军也陷入越南亚热带丛林的战争沼泽中不能自拔。由于侵越战争的非正义性,西点军校和它的毕业生在美国民众心目中一度一落千丈,那段时期,报考军校的学员锐减,退学学员剧增。 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一场海湾战争,把美军驻海湾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名声打响天下。施的母校西点军校,也由越南战争后门庭冷落车马稀再度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西点军校这艘战舰,也将继续随着美国历史前进的波涛浮沉。 学生的淘汰率高达 30% 西点军校的声望决定了跨入它的门槛并非易事。学校每年约招 1400 名学员,而报名者往往十倍于此。学员的推荐、选拔是西点军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考生除了通过校方组织的严格考试以外、还必须有州以上的重要官员推荐方能入学。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青年,才能有幸跨进军校的大门。学员的这种选拔方法,从 1843 年起就由国会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下来了,从而保证了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入学学员的质量。 西点不培养头脑简单的武夫,学校的任务是:通过四年的培养训练,使每位毕业学员都具备一名职业军官所需的性格、领导才能、智力基础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以便模范地效力于国家,在未来战争中成为军中栋梁。每个学员在学期间,必须修满 152 至 158 个学分(一般高校修满 120 至 128 个学分即可),以接受良好的本科生教育和作为一名陆军军官所需的军事教育。学员的生活紧张而又艰苦,必须严格遵守每天生活制度规定的作息时间和名目繁多的其它各项规定。在六个星期神经高度紧张的基础训练期间,新学员稍有犯规之处,就要挨长官和学长的训斥。每年夏天,学员们还要接受野外实战条件下的高强度军事训练。在这被称之为兽营的学校里,学生的淘汰率通常高达 30% 以上。 塞耶创建的荣誉制度,是培养学员忠诚、正直品德的主要方法,其实质是强调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激发学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荣誉制度不仅对在校学员,而且对每一位陆军军官的一生都将产生深深的影响。它有助于在军队和社会中树立、提高西点军校和军校毕业生的威望,建立陆军军官诚实、可信的形象;有助于在学员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的氛围。西点军校今天的地位和在全世界的影响,与塞耶的这种荣誉制度密不可分。 四年的军校生活结束时,伴随着毕业典礼隆隆的礼炮,获理科学士学位、授少尉军衔的学员排着整齐的队伍接受合众国、州、军界和校方要员的检阅。当校长把一枚枚镌刻着西点的校训责任、荣誉、国家的校徽别在每个学员的胸前后,激动的学员以传统的抛帽方式庆贺自己完成学业,从此走上军旅生涯。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5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点军校的女兵
suqing1961 2007-9-6 11:38
1998年8月,我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之机,在朋友的陪同下偕夫人和女儿参观了西点军校。当时,我们三人先后与好几位在校园里转悠、充当流动景点的帅哥学员合了影,但就是我没有艳福碰上与漂亮的西点女兵合影的机会。   今天,通过搜索网上资料,补记一篇关于西点军校女兵的文章,也算弥补一下九年前的那次遗憾吧。   西点军校最初并不招收女兵,我私下里揣度,这一方面美国佬可能同样认为,战争是咱大老爷们的事情,应该让女人走开;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性别歧视的因素西点军校素有魔鬼的炼狱之称,你们女人吃得了那份苦吗?西点军校又是美国军中的圣地,非凡人可考入,你们女人具备玩耍战争艺术的那份胆量和智慧吗?要不,1976年美国政府即使是以国会通过法案的形式,允许国家陆军学院(西点军校)、海军学院、空军学院招收女学员,这一事件在当时仍引起了轩然大波,连一向号称遵纪守法、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西点军校教职员工和校友都表示强烈反对,时任西点军校校长的诺尔顿将军更是以愤然辞职以示抗议。   在宿舍学习的西点军校女学员 好在接替诺尔顿的是柏里将军懂得讲政治,知道要顾大局,代为执行了这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了做好同僚和学员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柏里将军随即在西点军校校刊上撰文,忍辱负重地要求大家执行命令,并借机表达自己奉命行事的苦衷:我们奉命行事。我们的责任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按我们的利益来执行命令。   讲政治是讲政治,但颇有点迫不得已;顾大局是顾大局,却很有点万般无奈。   那些信奉女权主义的巾帼英雄们没有让柏里将军继续作难。1978年第一批进入西点军校的女学员在经受住了魔鬼般的训练折磨,忍受住了来自男性学员的骚扰、孤立、讥笑后,149名女学员中4年后最终有62人获得少尉军衔顺利毕业。当然,仍有87名女学员被以各种理由淘汰掉了。   如今,人们不再认为西点军校招收女学员是大逆不道。2005年6月16日,西点军校第56任校长莱诺克斯中将做客我国国防大学,在与解放军全军院校校长集训班学员和国防大学师生对话交流时介绍道:我们学校现有600多名女学员,占全体学员的16%左右。她们很坚强,无论是在文化课,还是军事、体能等方面表现都非常好,我为她们感到自豪。   莱诺克斯校长还给在座的中国军人讲了一个有关西点女学员的感人小故事:我曾探访过2001年毕业的一位西点女学员,她曾担任宪兵部队的排长,在一次战争中不幸失去了双臂。当我专程探望她并给她佩带一枚西点军校授予的荣誉勋章时,这个女兵对我说:长官,如果需要我再这样履行一次职责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再做一次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意志,就是我们西点军校很多女兵所拥有的,也是整整一代美国人所拥有的。当然,圆滑的莱诺克斯将军也没忘了顺带夸奖一下听他演讲的主人:同样的一种意志和决心,我今天在中国学员的眼睛里也看到了。 西点军校女学员与男生一同操练 2001年6月,20岁的阿拉木图姑娘叶琳娜米柳科考入西点军校,成为第一位考入该校的哈萨克斯坦女性。这一年,西点军校共招收1200名学员,其中17人为外籍学员,叶琳娜米柳科也是西点军校第一位外籍女学员。   2004年9月1日,驻德美军在德国潘扎卡塞尼举行盛大仪式,庆祝西点军校女毕业生丽贝卡霍尔斯特德晋升为准将,并由原来的第21战区支援司令部副司令提升为第3军支援司令部副司令。丽贝卡霍尔斯特德时年45岁,是在西点军校开始招收女学员的第二年考入西点的,她由此成为西点军校毕业生中的第一位女将军。庆祝仪式上,美驻德第37运输司令部苏珊苏娃司令感慨道:对于女军人来说,能够晋升为将军是一件不容易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布什总统出席毕业典礼并为华裔女生刘洁颁发毕业证书 2006年5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出席了西点军校2006届学员的毕业典礼,亲手向21岁的华裔女生刘洁(Jassamyn Liu)颁发毕业证书。刘洁出生军事世家,其祖父刘峙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曾参与北伐和抗日,其外曾祖父也是将军。刘洁不愧是将门后代,在西点学习期间,她共获七个学业成绩优异奖和表现杰出奖项,并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刘洁成为西点军校第一位华裔女毕业生。 来自我国台湾陆军军官校的女生洪琬婷,在完成四年的军校教育后,2007年5月26日在西点军校毕业。她是台湾地区也是亚洲第一位自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女性学生。   谁说女子不如男,西点军校的女学员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了男学员们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并在美军中奠定了女性军人应有的地位。 美哉,西点军校女学员! 壮哉,西点军校女学员! 洪琬婷参加西点军校毕业典礼后在学校广场留影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12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