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转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专访:北京技术交易迈近700亿元的思考
lgjszy 2010-9-28 15:27
——专访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发表时间:2007年6月 经本人审阅) 来源:《科技潮》2007 年第6期 本刊记者 陈治光 1991年,22亿元;1994年,37亿元;2000年,140亿元;2006年,697亿元。透过这一组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北京技术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乃至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有多大贡献?政府在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2006年的2个数字 “有两个数字非常重要, 38.35% , 2.18% 。”日前,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反复强调这两个百分数。前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697.3 亿元)占当年全国技术合同总成交额( 1818.2 亿元)的比,后者是指北京 2006 年技术合同额经核定的技术性收入( 168.68 亿元)占当年北京生产总值 GDP ( 7720.3 亿元)的比。林耕表示, 2.18% 并非小数字,作为技术服务性的收入竞占了 GDP 的 1/50 。 在谈到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情况时,林耕介绍,首先, 2006 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稳步、持续、快速地增长,全年成交技术合同 51575 项,比上年增长 37.51% ;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697.33 亿元,比上年增长 60.54% 。全年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占成交总额的 38.92% ;流向外省市占 46.65% ;技术出口占 14.43% 。 其次,贯彻落实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取得成效。 2006 年,共有 6146 家技术卖方机构, 51575 项技术合同享受优惠政策,优惠达 40 多亿元。这些资金用来给研发人员、技术转移服务人员额外的奖励。另外,对被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还有减免税的优惠。 林耕进一步向记者分析了 697.33 亿元的构成,从 2006 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构成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发明专利( 17.33 亿元)与实用新型( 18.36 亿元)首次呈“五五”格局;技术交易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成交额 310.56 亿元),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新材料及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快速增长;中关村科技园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成交额 478.35 亿元,占成交总额的 68.60% ;广东省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 3 年居第一位,浙江省跃居第二,上海市居第三位,河南省跃居第五位;企业是技术的主要卖方和买方;大兴、房山、海淀和朝阳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显著增长。 为国家创新型战略服务 目前,国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北京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技术市场、技术交易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林耕表示,这个问题很关键。北京技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要起到“引领技术创新”的作用,立足北京,辐射全国。 立足北京,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林耕表示,去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提出,北京的技术市场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北京的技术创新、城市建设有“举轻若重”的作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的建设。林耕认为,从促进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来看,首先体现在技术性服务收入对 GDP 的贡献。 其次是北京技术市场对企业自主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十五”期间,北京技术市场中,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41%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达到 28.45% 。 2005 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83% ;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市总成交额的 75% 。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已经成为北京技术市场技术输出和引进的主体。北京企业通过引进专利或技术秘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研发,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林耕以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2000 ~ 2004 年,该公司作为技术买方,先后从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购买了“关于解决药酒沉淀及缩短药酒存期的研究”等 4 项专利技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购买了生物新品种“中药二类新药清脑宣窍滴丸开发研究”,并购买技术秘密 46 项;到 2004 年,该公司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专利技术近 20 项,国家专有技术 10 余项; 2005 年,同仁堂集团作为技术卖方,共输出技术 11 项,合同成交额 342 万元。 第三,北京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带动了北京研发产业的发展。 2005 年,北京研发产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两类行业实现增加值 341.8 亿元,占服务业实现增加值的 7% 。 第四,促进专利技术交易量快速增长。近年来北京专利技术交易量呈逐年递增之势。从 2000 年的 69 项,合同成交额 0.22 亿元,猛增到 2006 年的 911 项,合同成交额 35.74 亿元。专利技术交易量日益增加,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同时促进了专利申请量的增长。 第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出口大幅度增长。 2001 年北京技术出口合同成交额 20 亿元, 2006 年达到了 100 亿元。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承担的技术出口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二号机组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 18.11 亿元,是技术集成式的技术服务合同项目。显示出北京已经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承接国际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 服务全国,带动兄弟省市协同发展 接着,林耕介绍说,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北京雄厚的科技资源也是全国的科技资源,北京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进而为全国提供技术转移服务。 近年来,北京与各省市和地区的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移。 2005 年,由北京联手河北、天津、内蒙古、辽宁、山东等 7 省市区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联盟成员围绕技术转移、信息交换、人才培养等开展全面合作。“十五”期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18 亿元,占到外省市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近三分之一。 首都技术服务全国,带动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1 年以来,北京技术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逐年递增。 2006 年,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 25965 项,成交额 325.30 亿元,比上年增长 67.47% ;成交额超过 10 亿元的有 16 个省市。流向广东省技术 2463 项,成交额 42.70 亿元,居首位。流向外省市技术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和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全国各地吸纳北京技术的多少,可以说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技术的需求越强烈。例如, 2006 年浙江省和上海市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浙江省吸纳北京的技术成交额达 20.49 亿元,上海市达到 19.31 亿元。中央提出“中部崛起”后, 2006 年河南吸纳北京技术 1265 项,成交额达 18.64 亿元,居第五位。 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 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政府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呢?林耕强调说:“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主要体现在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技术市场体系和落实优惠政策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颁布一系列加强科技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北京也有一整套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2002 年 7 月 18 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简称:《条例》),《条例》是行政关系和民事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地方性法规,对加强北京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意义重大。林耕用了“促进、保障、规范、引领” 8 个字总结了《条例》对北京技术市场的作用。另外,还有《北京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等,《北京市技术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也正在拟定中。 其次是技术市场体系。包括北京技术市场管理监督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北京技术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另外,落实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包括所得税、营业税和技术交易奖酬金三方面。 2007年,实现交易额850亿元 林耕表示,北京技术市场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艰巨的。技术市场要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挥作用,配置资源、整合资源,争取完成“十一五”期末北京技术交易额突破千亿元大关的目标。 2007 年,北京技术市场要围绕北京市科委的工作部署,转变工作方式,明确工作方向,注重提高技术交易质量,实现全年技术交易额 850 亿元。 一是提高技术交易质量。促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把技术转移作为技术市场的基本职能,围绕重点开展工作,积极倡导实施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 二是进一步规范技术市场秩序。落实、完善《条例》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技术合同审查责任制,规范审查程序。规范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和使用。 三是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扩大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关注范围,不断地发现和推荐典型机构,促进北京技术市场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积极为北京技术转移中心做好服务,促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环渤海地区的技术转移合作。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资源的优势,提高首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北京技术成果的辐射和扩散。 ·对话· 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 作为政府推动技术市场发展的一项表彰奖励活动,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起到哪些作用? 林耕: 每年组织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金桥奖不断地推出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典型项目,可以起到引领、规范、促进技术市场的作用。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金桥奖对推进北京地区的技术转移,尤其是促进产学研的合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桥奖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一个品牌。 记者:金桥奖成立10多年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林耕: 到今年,金桥奖已经成立 16 年。从 1991 年的第一届开始没有中断过,每两年一届。金桥奖一开始是政府性质的奖项,前几届颁发的奖状都是盖市政府的章的。 至 2003 年开始,每年一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近几年金桥奖推出了哪些有影响的典型? 林耕: 2003 年第七届时,我们重点推出了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第八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医药国际交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第九届,重点推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这些单位现在在业内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记者:第十届金桥奖除评出一二三等奖外,还推出了“十大技术转移服务之星”、“十大技术成果转化之星”和“十大技术经营人才之星”,这是基于什么条件评出的? 林耕: 这是我们根据这些单位、个人和项目几年来在技术市场中的表现综合评定的。 记者:金桥奖推出这些“明星”收费吗? 林耕: 我们的评奖没有给企业或个人曾加任何负担,不收费,且评奖程序公开、公正、透明。 记者:金桥奖的未来设想是什么? 林耕: 以后,我们还要坚持做好金桥奖的组织工作,挖掘典型,宣传典型。首先是进一步鼓励技术转移;其次是评奖质量还要提高,获奖的单位要能经得住业内人士的质疑。另外还要不断提高获奖的门槛。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访:北京企业近水楼台不得月
lgjszy 2010-9-28 15:24
(发表时间:2007年4月16日 经本人审阅) 来源:《北京商报》 http://www.bbtnews.com.cn/area/channel/political17960.shtml 文章出处: 《北京商报》 区域经济周刊b2版 发布时间: 2007-4-16 作者: 冯秀英 “ 去年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其中只有四成多留在北京进行本地转化,五成多都被外地企业买走了。南方很多城市,如江苏、广州等常年有专人驻守北京,找到好的技术项目,就千方百计买到手。北京的企业尽管近水楼台,但却远不如京外企业主动。 ”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向记者讲这番话时不无感慨。 记者在4月12日召开的 “ 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暨2006年技术市场工作会 ” 上了解到,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54%。 2006年北京的技术流向呈 “ 四五一 ” 格局:流向本市技术24670项,占技术合同总项数的比重为47.83%,成交额271.37亿元;流向外省市技术25965项,占50.34%,成交额325.30亿元;技术出口940项,占1.82%;成交额100.66亿元。 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巨大的科技投入未能转化为新产品或新产业。林耕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对此问题做了阐述。 报告显示,在政府经费要素中,北京具有巨大的优势,此要素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是江苏的5倍、广东的4倍、上海的3倍,这说明在争取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然而,北京的企业却未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这表明,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林耕说,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 “ 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 。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2007首届技术转移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林耕应邀参加
lgjszy 2010-9-28 10:29
(发表时间:2007年12月3日) 来源: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 http://www.chinatorch.gov.cn/ckzl/btnews/200712/6052.html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北京分院 点 击 数 : 259 更新时间: 2007-12-3 2007 年 11 月 30 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中科院北京分院、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主办的 2007 首届技术转移发展论坛 在京举行。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科教领导小组副组长朱善璐,中科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何岩,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等,以及来自科技部、中科院和北京市的政府官员、专家、企业家及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代表共 300 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创投 ,旨在研究当前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新问题,探讨技术转移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技术转移的多种实现形式,促进技术转移工作的体系建设。 朱善璐在发言中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首届技术转移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表示希望 通过这样的合作交流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朱善璐强调,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关村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龙头作用,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优化技术转移环境,今后要进一步落实中关村技术转移战略,提高对技术转移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创新主体的定位,建设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转移体系。 何岩代表中科院对科技部、北京市政府等相关单位长期以来对中科院科技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何岩说,做好技术转移工作是中科院开展院地合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中科院知识创新能力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创新体系的必要举措。依托于中科院在京科研单位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汉王、曙光、中生北控等,已经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品牌企业。中科院与北京市共建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要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科院研究单位的研发优势和智力资源,帮助更多首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自共建以来,北京中心围绕京区研究所专业孵化平台建设、中科院科技奥运项目应用、中关村开放式实验室服务以及首都传统工业升级改造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何岩表示,在 2010 年以前,中科院还将在有条件的地区联合创建 20 至 50 个产业技术研发转化中心,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随后,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对《国家技术转移政策导向》进行了讲演,中关村管委会主任戴卫畅谈了关于中关村技术转移战略的思考。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法国 INNOA 国际技术转移机构总经理 Jean Marc 、清华大学蛋白质化学实验室主任罗永章、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负责人天野年崇、赛伯乐 ( 中国 ) 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就 国内外技术转移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了主题演讲。在下午的嘉宾访谈中,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马彦民、中科院北京分院副院长乔均录、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任谭鸿鑫等围绕 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 企业如何依靠技 术转移成为创新主体 、 投 资 机 构 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 等主题进行了对话讨论。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林耕应邀参加(二)
lgjszy 2010-9-28 10:11
好技术需要好的转移机制 主持人 :中企动力刚刚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在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方面可能会有更多的话要说,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吴晓昕 :能参加今天的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刚刚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也算是技术转移的一个成功案例。红旗中文2000是一家国有软件企业,我们是今年四五月份正式达成收购协议的。 主持人 :为什么要收购红旗中文2000? 吴晓昕 :首先,在这之前我们比较看好该企业Office软件的市场,经过评估和仔细评审,发现其在技术上较为优秀。其次,红旗中文2000代表积极开放的Linux平台,这一点跟我们公司的经营战略非常吻合。第三,红旗中文2000在技术上有比较强的优势,但市场销售环节比较薄弱,这可能是我们很多科研院所的通病,中企动力恰恰有良好的营销渠道,所以我们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第四,中企动力母公司虽然是香港上市公司,其实也应算国内企业,包括员工,都是中国人。我们很看好这个软件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软件迟早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上四点是我们决定收购红旗中文2000的原因。 主持人 :收购红旗中文2000后发展情况如何? 吴晓昕 :收购后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一点就是技术不代表产品。一个技术如果不经过产品化、市场化,其实它的价值是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收购了红旗中文2000以后,我们并没有马上进行市场的销售和推广,而是对产品进行重新规划和包装。红旗中文2000以前的销售市场是政府的招投标,每次政府采购都要求要有一定比例的国产软件,虽然沾了国家保护的光,但最终产品必须走向市场。在市场上,企业采购软件不问是不是国产的,需要的是产品好,要比产品、比服务。只有走向企业,产品才能够真正市场化,因为政府采购量毕竟很小。 关于技术转移,其实对企业来讲,真正的技术转移不成问题。我们今年除收购红旗中文2000,同时在和北京大学合作。作为企业,我们经常发现我们自己研发的一些技术,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专家已经研究过了,如果能够跟他们很好的合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及成本。但在和一些科研机构接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技术其实并没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这种情况下当然会出现技术转化难的问题。其实技术转化就是一个交易,交易难、技术卖不出去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产品不好,二是营销能力有限。在国内虽然有很多技术,但由于我们原来体制的关系,有些号称非常好的技术,其实距离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真正有创新的先进的技术在市场上是炙手可热的,希望有关部门领导能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让真正优秀的技术涌现出来。 密切产学研合作 主持人 :高部长,谈谈您的观点? 高志前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前几天的一份报告里说,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问题是知识的流动。这个知识流动包括:企业之间的合作研究、政府与企业和公共机构的合作研究及专利共享、科技知识的扩散以及各个机构之间的技术人员的流动四方面。我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流动是技术转移,强调公共研究成果的转移及通过人进行技术转移的问题。美国兰德公司在2002年也专门组织了一次技术转移论坛,其将技术转移过程分联邦投资、研究开发、知识产权、技术原型、产品和商业化6个部分,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这和我们以前理解的技术转移,成果出来之后技术到市场进行简单交换的过程有所不同。 另外,要重视通过合作开发来进行技术转移。德国就非常强调这一点,他们认为中国的技术转移主要靠买卖专利技术,要强调技术转移的渠道是人的渠道。如何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公共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美国、欧洲和日本在20世纪出台了一大批政策法规,都是面向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当然这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很发达,技术转移比较成熟,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 技术转移急需完善法律体系 主持人 :林主任一直工作在技术转移第一线,我们现在听听他的感受。 林耕 :作为地方技术市场的管理者,我们这几年在苦苦地探索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的问题,非常期盼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有关专家和领导的关注。今天能以这样的形式召开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这一愿望终于实现了。 自主创新、技术创新到底怎么落实,如何实施?经过这几年的研究,我认为技术转移是一条好的途径。技术转移可以成为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包括行业协会都参与的一种发展战略。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将技术转移作为公共政策来制定和实施。这些政策包括对大学与工业界互动以及联邦实验室与工业界互动的规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1980年的《拜杜法案》、1980年的《史蒂文森 威德勒技术创新法》、1982年的《小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法》、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以及1996年的《经济间谍法》等5部法案为支柱,美国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技术转移法律体系,并在技术转移的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拜杜法案》被认为是美国国会在过去半个世纪通过的最具鼓舞力的科技法案。《拜杜法案》主要是以大学、小企业和非营利研究机构为规范客体,允许大学和非营利研究机构对政府资助所取得的研发成果拥有知识产权,并可以以专有或者非专有方式授权给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在《拜杜法案》里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条款,这就是 政府介入权 (March-in rights)。如果取得研发成果的非营利研发机构,对该成果不积极进行技术转移,美国联邦政府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将该成果所有权收回并授权予他人。尽管25年来这一条款从未实际应用过,但这一条款就像一把达摩克斯剑高悬于大学等非营利研发机构头上,促使他们积极地对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成果进行技术转移。《拜杜法案》的意义就在于,它把所有在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完成的发明和发现从大学和实验室里解放了出来。可以说,《拜杜法案》是美国科技政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美国国家专利战略上的一场革命。如果没有这项法案的颁布实施,就没有美国今天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繁荣局面。 主持人 :您认为我国在技术转移和技术经营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林耕: 首先,要制定和实施我国的技术转移战略。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艰难历程,也已经初步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技术转移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服务功能单一,效益不高;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等。这个技术转移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加强,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国家在全面推进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人才三大战略的基础上,还应审时度势,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全面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而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转移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完善我国技术转移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利用现有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界限,调整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改变现有技术转移服务链不足的状况。一个完善的、功能健全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技术转移机构: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对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协调和指导;在区域层面,要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在专业层面,要建立一大批各行业、各专业的技术转移联盟;在自发层面上,要吸引一大批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技术中介机构,将它们作为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技术转移体系的有益补充。 主持人 :这两点建议提得非常好。那么,您认为政府在技术转移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 林耕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国家技术转移联盟的参与者,也是这个联盟的缔造者。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政府应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打破区域壁垒,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在微观层面,政府应加快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转移支撑机构的建设,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为此,在宏观政策方面,一是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促使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这是技术转移的根本动力所在。二是完善和改革财政税收政策。三是制定和完善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对企业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制定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技术转移的一系列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四是规范各种技术中介机构。五是要在比较分析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全面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利用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调整技术转移中的各种关系。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因此,除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外,还应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规章和制度。一是加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明确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的要求,要把获取专利、转移和扩散技术的业绩作为考核承担研究项目资格的重要指标和验收项目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科技部系统知识产权托管中心,管理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 主持人 :我们今天下午的会议非常成功,前面几位专家进行了专题演讲,徐冠华部长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刚才我们又有多位专家学者和具体从事技术转移工作的同志谈了感受。希望今天圆桌会议的观点及建议能够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有所裨益,谢谢大家。 本版文字整理晁毓山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林耕应邀参加(一)
lgjszy 2010-9-28 10:08
(发表时间:2006年8月22日) 来源 : 中国创新网 http://www.chinahightech.com/ztzl/zt_20060822_25.htm 特别策划:官产学研纵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 2006年8月15日,由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主办,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科委、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支持的 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 在北京举行。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资委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科技部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梁桂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企动力等官产学研人士出席会议。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打破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瓶颈? 主持人: 马彦民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副主任 嘉 宾: 赵慕兰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专职委员 谭鸿鑫 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务副主任 高志前 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区域发展研究部部长 林耕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 吴晓昕 中企动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战略总监 技术转移机构要学会技术经营 主持人 :按照会议的安排, 技术转移与技术经营圆桌会议 将进入互动和讨论阶段,希望大家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最精辟的或者最重要的观点表达出来。 谭鸿鑫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想就技术转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第一,技术转移经常会遇到一些概念上的困扰,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重点技术转移,就是过去我们提到的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从科研成果进入到商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转移,它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了我们怎么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这部分自主创新主要来自于大型科研院所,其技术转移有它特定的规律。二是横向的技术转移。横向技术转移讲的是技术扩散的过程,就是技术如何能够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建设作贡献,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谈技术转移,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得兼顾。 第二,我认为现在技术转移体系建设需要完善。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体系是机构很少,政策也很少。也就是说,政府在给予技术转移支持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或者清晰的做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技术转移是联系孵化器、技术服务机构、大型科研机构等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纽带,如何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是政府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无论是美国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美国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还是欧盟的创新驿站等都是政府推进技术转移的做法。 当然,技术转移不能仅靠政府支持,如何解决技术转移机构中普遍存在的自身发展问题,不能靠在政府身上,或者靠在某一个大机构身上,比如说靠大学给予一些支持,但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或者真正能够进行商业化服务的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必须要自己能够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而且要有生存的模式和发展的手段,技术经营就是一种手段。技术转移机构只有在市场中生存下来以后才能够得到政府持续的支持,然后才会有不断的发展。这是我国技术转移机构现在必须努力去做的。 技术转移激励机制需深入研究 主持人 :中关村是我国技术转移链条上最活跃的区域之一,赵副主任,您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元老了,说说您的看法。 赵慕兰 :技术转移实际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活动,是一种商业交易活动,既然是商业交易活动就涉及到产权问题,不管这个产权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交易本身就是所有权和拥有权的交换,所以我想就产权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在技术转移过程中都要涉及两个资产,一个是带有公共资产性质的资产,比如公共技术、大学科研成果;另一个就是私营领域的资产。由于在国外这两种资产的界定非常明确,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交换被以法律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单纯一些。另外,在国外,私营企业内部也有创新,这就涉及到出资人、老板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的界定。因为技术转移和技术人员确确实实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技术转移的效益是和技术人员密切相关的。美国创造了股权激励、期权这样一种产权方式,解决了出资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解决了技术转化、技术变成商品时如何能够提高效率的问题。 这也就是说,在国外,政府投资形成的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已通过法律形式将其确定下来,企业技术人员和投资人之间通过股权激励、期权的方式也将相应的产权关系确定下来。 主持人 :针对国内的情况,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赵慕兰 :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自己相应的法律体系时遇到了难题,我们的股权资产和经营资产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国资委的领导下,我们在国有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中摸索出了一条路子,比如现在国有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必须要挂牌经营、竞价销售,要通过指定的交易市场去实现其交易过程。不仅如此,目前我们也开始对一些经营者和国有资产的关系,也就是经营者收购国有资产的行为给予了关注,并做了某些方面的规定。也就是说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有形资产交易规则正处在一个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但无形资产或者说技术资产的交易,目前处在更初级的探索阶段。这使我们在进行技术交易过程中,特别是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在进行技术交易过程中,碰到了产权处理的难题。 主持人 :这些难题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赵慕兰 :技术转移实际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这个技术转移的成功案例和那个技术转移的失败案例有诸多不同因素。中关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在探讨鼓励科技人员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但激励机制必须符合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如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的48号文规定,奖励科技人员必须符合两个35%的条件,就是近几年企业的净资产增值要达到35%,在净资产增值中可以拿出35%用来奖励科技人员,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件。实际上这项政策激励机制与非常个性化的技术转移问题相矛盾,有些问题是需要个案处理的。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认真深入研究,否则可能我们一纸激励文件下去,并不能解决企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它虽然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机构,但是其人员、最初的出资人都是国有资产。如何对国有资本的经营者给予激励?我认为在整个技术转移过程中,专业化的转移中介人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包括科技人员及企业的经营决策者,他们需要得到应该得到的激励。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技术转移环节薄弱 需要加强政策引导
lgjszy 2010-9-28 09:39
(发表时间:2006年7月13日)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新闻中心 http://www.hdcatv.com/HD_ZCFG_SHOW.aspx?NewsID=7188 来源:2 时间:2006-7-13 点击:2208 当前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事?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还是其他? 7月6日,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2006北京)峰会上,中科院院士李国杰向数百名听众提出这个问题。 我认为,当前最急迫的是要尽快建立有效的技术转移体系。 李国杰说,尽管我国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很弱,但他认为中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 中国当前技术交易已经十分活跃,2003年国内共签订技术合同26.8万项,成交额1049亿元人民币;2004年成交额为1334亿元。同年,中国从国外引进技术签订合同7139项,金额134.5亿美元。自2001年起,在国内技术市场上,企业第一次超过科研院所,成为国内技术市场上的最大技术供给者。 但是技术转移的现状并不让人乐观。当天,来自北京地区多家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主管部门、中关村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百名嘉宾,围绕当前我国技术转移现状、政策走向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技术的扩散与应用能力比技术创造能力更重要 李国杰认为,自主创新包含三个层面的能力,即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总体上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不是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而是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应用。 李国杰说,理解技术转移的必要性要从理解分工和交换的意义开始。大学与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知识(Make Knowledge),是把资金变成新知识的科学创新;而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创造财富(Make Money),实现把知识变成金钱的技术创新。创新链本质是实现资金和知识的转换,技术转移就是把知识当成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和经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要素是技术知识和资金,技术知识应当像资金一样流动起来。 对企业而言,技术的转移对抢占产业制高点意义重大。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信息、生物、纳米、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复杂性明显增加,产品的技术突破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技术集成,一个企业已很难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变化,已迫使企业从内部的垂直集成转变为横向集成,一方面要增强自身某一方面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资源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转移已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将决定企业的未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有开放合作的精神。技术知识要流动,创新才有活力。 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是上游连接下游的简单的线性关系。创新活动就像足球赛一样动态变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提炼出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当前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周期在缩短,但真正对一个行业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研究,只做短平快的开发很难成为行业领头羊。中国数十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李国杰认为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核心技术,通过高效率的技术转移机制,使企业尽快具有领导技术潮流的竞争力。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阐述了技术转移的重要性。低端集群中的主要链接是采购和供应商,集群的主要功能是生产,企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要素成本和配套环境。低端集群在一片繁荣之后的直接结果,是当地土地和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升,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亏损企业开始出现,进而导致集群向要素成本更低的区域迁移的倾向,集群逐渐趋于衰败。因而,中国国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赖于当前上千个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而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技术转移。 国内技术转移现状不容乐观 技术转移是实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但是李国杰认为,当前中国的技术转移环节正是整个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 其实,当天各与会人士关于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在演讲时说 ,自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后,北京市技术转移活动越来越活跃。但就整体而言,技术转移是创新体系中的 软肋 仍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往往只重视创新要素的建设而忽视要素之间的有机联合与协同,忽视各转移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地区来看,北京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是上海的3倍,但北京企业新产品拉动经济要素值只有上海的1/4。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关键症结,主要是北京地区技术转移状况较差,科研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北京民营实业家协会会长、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 ,则对中关村地区的技术转移现状表达了担忧。她说,在中关村这样一个创新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并没有真正发挥院所、高校创新优势,形成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北京民营实业家协会2005年曾做调查,受访的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有过产学研合作经历的仅占60%;多数企业以自我创新和 挖人 为主要创新途径。显然,中关村地区还没有形成自觉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及氛围。 造成当前技术转移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李国杰认为 ,我国缺乏人员交流、技术转移的良性发展的环境。技术人员频繁跳槽以及企业间恶性的互相 挖人 等行为破坏了互信的环境。 王小兰认为 ,许多企业的创新视野不宽,不太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而科研院所方面则存在重论文轻成果、重研究轻转化等问题,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和成果转化的责任感。 专家建议完善政策面 面对国内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会人士也提出各自的建议。李国杰认为,中国应当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在现有的国家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大力兴办非营利的中介机构,在技术转移方式上鼓励科研机构以技术许可或转让为主。 李国杰说 ,国内技术转移主要通过科研机构自己办公司,但大多都失败了,中科院创办的400多家公司其收入总和远远小于联想一家公司。 更多人士则建议应当完善政策层面。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梁桂说 ,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技术转移的主体都是中小企业,但在中国恰恰是中小企业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应用研究转向产品开发这一 死亡之谷 (Valley of Death)阶段,国内中小企业既得不到天使投资也没有财政支持 相反,在这里中国当前更多的仍是表现为税收政策。梁桂认为中国有必要在完善创新体系的层面,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王小兰 认为,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目标、价值观上不完全一致,因此必须有各自行为规范的要求使二者结合。她希望能逐步运用法律法规体系,约束创新资源向共同目标努力。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 ,则建议北京应当从建立技术信息平台、技术转移制度化等方面着手,确立技术转移战略以提升地区竞争力。 长三角某省一个城市在北京的大学专门派驻了一个产学研办公室,提前介入课题研究, 抢 项目。 林耕说, 北京应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充分利用好本地资源。 (本报记者 刘明俊) 来源于海淀报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2(天津)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研讨会闭幕
lgjszy 2010-9-28 09:34
林耕应邀参加 (发表时间:2002年10月29日) 点击: 1654 次 发布时间: 2002-10-29 10:52:54 来源:北方技术交易市场 http://www.ntem.com.cn/ntem/show.jsp?informationid=200210291052541354 为期两天的 2002(天津)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研讨会已于10月26日落下帷幕。这次研讨会取得成功,对宣传天津和推动天津及国内技术市场以及技术转移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各个方面好评如潮。 这次国际研讨会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 国内各地科技管理部门和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出席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代表达到150余人。科技部原副部长、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韩德乾,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梁肃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专门为大会会刊题写了序言。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的负责同志悉数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天津市副市长杨栋梁还对会议的召开做了批示。来自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贵州、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山东、河南等28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管理部门或技术市场、技术转移服务的业内人士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的领导和中外专家一致评价:这次研讨会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战略国际研讨会。国内外同行都很重视天津召开的这次会议,积极踊跃地派出代表参加会议。 二、水平高: 本次国际研讨会从策划创意、主题推敲、方案制定、报告人的物色、研讨发言与座谈讨论的安排以至会议的接待服务都体现出很高的水平,整个研讨会的过程组织得井井有条。 会上,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UTM)会长泰瑞杨先生(TerryAYoung),德国史太白基金会(STW)国际部负责人乌韦豪先生(UweHaug),日本产业规划中心技术市场部主任村上武志先生(TakeshiMurakami)等知名专家先后进行了主题演讲,英国技术集团(BTG)的首席执行官(CEO))伊恩.哈维先生(Mr.Ian Harvey)向研讨会提供了题为《技术和知识产权-新千年的适者生存》的书面发言。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主任张序国、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刘东升等有关领导以及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谭鸿鑫、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顾问迟少杰、浙江省科技信息所所长唐建国、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总裁刘友林、上海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叶尚杰等国内的知名专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负责人等相继在会上作了研讨发言。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巡视员(正司级)朱传柏介绍了 十五 期间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总体规划与战略。三位外国专家以及朱传柏同志在进行主题演讲后还分别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会场交流气氛浓厚。来自澳门的刘良钢教授在会上介绍了欧洲尤里卡计划(会合)亚洲技术转移活动的有关情况。主题演讲与研讨发言紧扣会议主题。国外专家的演讲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介绍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开展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经验,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国内代表介绍了国家和地方在研究中国特色的技术市场理论,探索技术转移在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方面的经验和作法。大会发言水平很高,观点鲜明、内容充实,赢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韩德乾等科技部的领导认为,这是目前国内举办的一次高水平的国际会议,选题切入点好,研究问题深。 三、反响强烈 这次国际研讨会在天津成功举行,反响极其强烈,好评如潮。首先科技部和天津市的有关领导对会议给与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在国内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服务领域,天津市先行一步,抓住了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对的新形势、新挑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的一次十分有意义的研讨,会议主题鲜明,有助于国内科技服务界及时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作法。应邀到会的国外专家在演讲和回答提问时也对这次会议给予肯定。如:如经常到中国讲学、访问的日本专家村上武志在演讲中提到本次研讨会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就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管理举行的首次专业性的国际研讨活动。参加研讨会的国内同行在座谈讨论和会下的交流中赞不绝口,认为这次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领域全国性的专业盛会使大家精神振奋,通过面对面地与外国专家的沟通、交流,对发达国家开展技术转移的理念、运行机制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不仅受到启发,而且坚定了大家把我国技术转移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研讨会为我国技术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办了一件大好事。中国技术管理促进中心和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的负责同志也明确表示这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即将召开的全国科技中介工作会议做了很好的工作铺垫和思想准备。天津各区县、各综合部门、大学、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部分中小企业的代表认为,这次会议不仅宣传了天津对外开放和科技进步的成就,而且对天津的科技服务业和成果转化是一个极好的推动力。 四、效果显著 作为这次国际研讨会的承办单位,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扩大它的效果。一是宣传了天津。通过在会场制作的灯箱宣传片,组织与会代表参观市容、观看在鼓楼举办的天津市危陋平房成果展览等,积极宣传天津近年来在改革开放,在经济与科技发展上的新成就,进一步扩大了天津在海内外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天津服务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增强了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与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研讨会期间,泰瑞杨先生(Mr.Terry A.Young)、乌韦豪先生(Mr.Uwe Haug) 等外国专家分别到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进行工作访问,听取了有关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运作情况的介绍,与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负责同志就双方今后进一步合作进行了会谈并分别签订了协议。国际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国外专家对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的访问与洽谈,强化了北方技术交易市场与国际上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北方市场 请进来 、 走出去 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开辟了新的运作空间。 目前,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正在组织各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对这次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收获,寻找差距,努力把我们的运作服务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报道:技术转移论坛在南宁举行—林耕应邀参加
lgjszy 2010-9-26 14:45
2009 年 1 月 13 日 22:11:00 来源: 广西科技信息网 来源:http://www.gxsti.net.cn/zx/kjhd/265163.shtml 2009年1月13日上午,由广西科技厅主办的技术转移论坛在南宁举行。广西科技厅副厅长杜伟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技术管理处副处长张玢、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顾问林耕、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研究员刘海波、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总裁刘友林作为主讲嘉宾出席。四位主讲嘉宾分别就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指导作用、技术转移模式、技术转移体系、区域技术转移合作等主题作了发言,给广西技术转移工作带来了前瞻的新视野以及实践的新思路。 据参会嘉宾介绍,2001年至2008年,广西吸纳北京技术由2001年16项增加到2008年的293项,共吸纳2131项,年平均增长速度5.91%;成交额由1.23亿元增加到3.50亿元(其中2006年是个高增长年),成交额共28.76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16.11%。而2001年至2008年期间,广西输出到北京技术由2001年的9项减少到2008年8项,共输出48项,成交额由1227.81万元减少到470.27元,共输出3404.14万元,总体呈波动发展的趋势。 嘉宾建议,做好技术转移就需要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建立工作联系机制、调研重点技术项目、联合培训经纪人员、互相了解技术需求、制定技术转移计划、推进区域技术转移。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顾问林耕在演讲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四)
lgjszy 2010-9-26 14:31
4 北京 技术市场发展前瞻 鉴于北京市技术市场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仅对北京技术市场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做一简单分析。 4.1技术市场将逐步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 当前,北京技术市场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其主要表现是:技术市场还依赖于政府的支持和扶植,有关技术市场的优惠政策等扶植政策还需要坚持和完善;技术市场中的大的交易项目主要是国家建设项目;技术的招投标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技术中介机构行政依赖性强,市场化运作弱。 在未来的5-10年内,北京技术市场逐步转向市场主导型,其标志应是:政府在市场中的宏观管理是间接管理,技术市场自身实行行业管理,依靠技术市场协会自律管理;市场的技术交易项目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技术招投标机制成熟、完善;技术中介体系健全发达,在市场中十分活跃,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技术市场中的各主体的行为依靠法律规范;各方的经济利益靠市场调节;技术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互交融。 4.2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仍将持续放量增长 北京技术市场自200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以来,最近8年有一个放量增长过程,年均增长率20%以上,终于在200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尽管目前世界经济遭遇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并开始蔓延到实体企业,但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放量增长的过程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而最终稳定在2000亿元左右,占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的40%左右。 4.3北京技术市场走向细分,专业化技术市场将逐步形成 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技术市场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对技术核心竞争力的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对技术的需求更加强调技术的专有性、集成性和增值性。因此北京技术市场必然要从过去那种大而泛的综合性市场,逐步转向专业化、特色化,进入市场细分时代。依据北京地区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将形成以下几个有特色的专业性技术市场:高新技术市场;专利技术市场;农村技术市场;实用技术市场。 4.4技术转移机构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名牌机构不断出现 技术转移机构是技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坚力量,技术转移中的中介机构的缺位,将使得技术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增大(尤其是交易时间成本成倍增长)、学习过程延长、机会成本加大,最终无法形成双赢的局面,而一旦中介机构介入,所有这些问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粗放的技术转移变成精细的技术转移,从而形成双赢、多赢的局面。但目前技术转移机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功能单一、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随着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计划的实施,技术转移机构将会不断的成熟,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名牌机构将会不断涌现。 4.5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能力将继续提高 企业是技术交易的双向主体的地位稳固确立,参与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的能力明显提高。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继2006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首次超过吸纳技术交易额后,2008年年企业输出技术交易额又创新高,远远高于吸纳技术交易额,仍位居各类技术交易主体之首,表明企业已由单纯的购买技术逐步转向更多地参与到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研发中,这种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的转移、转化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企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需要再扩大就必须加大对技术方面的投入,而现在北京市的大部分企业都已达到一定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而自身的研究水平有限,这样就必须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合作,而随着企业对技术需求不断增长,这种趋势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发展下去。 4.6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作为技术资源的高端供应者的地位将进一步增强 前一段时间,随着技术开发型科研院所大面积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以及高等院校校办产业的蓬勃兴起,导致高端技术资源,尤其是技术程度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大的优质技术成果自我转化为主,从而影响了市场中技术的供应。但是,随着转制机构科技存量的消耗,特别是随着高校与校办企业的脱钩,这种现象将会逐渐消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优质科技成果将会大量投放市场,其作为技术资源高端供应者的地位将会进一步增强。 4.7 电子信息技术仍将是北京技术市场的主导技术 电子信息技术仍将作为北京技术领域的主导,同时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现代交通等领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北京的支柱行业在未来几年中,其在技术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将保持。同时由于北京能源的匮乏,环境的恶化以及交通的紧张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北京在这几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缺口也比较大,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现代交通、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将会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 总之,在未来的5-10年内,北京技术市场无论在技术交易的量上,还是在技术交易的质上,都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技术市场所创造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都将进一步增强;技术市场的管理队伍、技术交易和技术经纪人才队伍的质量将会不断提高;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环保节能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市场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技术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会不断增强;技术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北京技术市场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 主要参考文献: 北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 . . http://overseas.tt91.com/fuhua_wenzhang_detail.asp?id=49640 汪红.北京科技咨询业人均贡献 GDP 七万元 .法制晚报, 2004.12.23 林耕 陈靖 张若然.北京专利技术转移现状、特点及对策 . . http://www.cbtm.net.cn/list/studydetail.asp?id=21 张耘 , 毕娟 , 吴向阳等著.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 北京案例 .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8 : 91 林耕 傅正华 . 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管理及启示 .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 5 : 116-120 傅正华 杨冰融.技术转移:由粗放到精细 .科学管理研究, 2005 , 6 : 58-61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三)
lgjszy 2010-9-26 10:43
3北京 技术市场发展对策和建议 针对北京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强化北京技术市场在全国的龙头地位。 3.1健全和完善对技术市场政策法律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政策法规体系,要从法律上明确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及其他组织技术转移的责任。为此,北京应争取在地方立法上有所突破,通过立法明确规定: ①大学、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负有技术转移的责任,并将技术转移工作列入机构和人员的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应在职务聘任、晋级、奖励等方面有所体现。 ②财政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除基础研究项目外)均应对其成果的转移做出明确要求,如转移的规模、转移的时限、产业化的程度等,同时,还应明确规定研发经费的一定比例要用于技术转移,并在项目结题验收时严格考核。 ③明确各类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目标、市场地位、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功能定位,确定其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理顺其与政府的相互关系,规范其市场竞争行为和监督管理制度,并对有关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长期贷款、风险投资、人才吸引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④明确技术转移收益分配比例。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各大学(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技术转移的净收入,发明人占30%以上,系(室)30%左右,大学(院、所)30%以下是较为合适的。大学(科研院所)也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教授、研究员的积极性,推动技术转移良性发展。 ⑤对待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技术的转移项目,政府在支持方式和力度上应该有所区分。尤其对待具有前瞻性、原创性、战略性、而企业又难以支持的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等,政府应该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经费上的支持。 ⑥企业在从外部获取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自身的技术能力和RD能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明确要求企业应将产品销售收入的10%或总收入的5%用于RD。 3.2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的机制和模式 技术转移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企业、组织和机构也有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借鉴,但模式却不能够完全复制。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技术市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鼓励技术转移各主体积极创新技术转移机制和模式。 ①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相关计划,促使企业早期介入大学和研究院所的研究过程,提高技术转移的效率。企业的早期介入,对促进技术转移、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有重要意义。 ②建立技术信息披露制度,疏通技术转移通道。一是促进技术平台的网络建设及信息流通渠道建设。二是建立权威的技术信息中心,主要的职能是经授权汇集各级政府或各部门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经整理后发布。各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组,有责任和义务在课题完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向技术信息中心提供相关技术成果的信息。 ③尽快建立与健全创业企业退出机制。没有真正有效的退出机制,等于是堵死了小企业的发展前途。 ④建立人才的使用、流动新机制,突破大学、科研院所现有管理体制,尝试大学、科研院所技术转移连泥带土的转移模式,即大学、科研院所人员随着技术转移,到企业任职或做有组织的技术访问,让人才与技术项目流动起来;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通过人才的流动实现技术转移。 ⑤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扩大溢出效应。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应局限于在我国建立研发机构,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合作:一是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建立联盟,通过联合带动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鼓励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承担跨国公司的研发任务,在研发的过程中不断向跨国公司学习。这样既可以通过合作向跨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扩大溢出效应,也可以避免跨国公司和其在华研发机构之间的技术交易造成的税收影响。 3.3建立技术市场组织、协调机构 建立一个以科技和经济部门为主,金融、财政、税务、计划、教育等部门参加的技术市场组织、协调机构。其任务是起到计划、调节、咨询、服务、检查及监督的作用,即负责技术市场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协调与技术市场有关的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技术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督促落实有利于技术转移的各项政策,使技术转移有一个顺畅的渠道,并在形式和内容上、在质和量上都能按照经济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进行。 3.4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核心是科技中介机构,一旦科技中介机构真正发挥其作用,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也就会真正完备起来。因为,技术交易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技术评估、风险投资、知识产权、价格谈判、合同履行等方方面面,需要各种类型的中介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只有打造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才能有效地促进技术交易的顺利进行。 3.5加大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能培训力度 完善和提升现有的技术经纪人培育体系,实施技术经纪人守信工程。组织相关协会、技术转移组织、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经纪人,保证技术转移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使技术经纪人真正成为适应技术经纪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认证和注册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认证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考核。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每年进行年审、注册登记。 继续支持专业性技术转移人才的技能培训。在综合、医药、农业、先进制造等专业领域的专业性技术转移高端人才培训,大力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移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对此可给予一定比例的培训费用补贴。 编写技术转移案例和教材。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特别是有成功技术转移经历的实际操作人员,参照国内外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理论与经验,探索性的编写技术转移案例教材。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二)
lgjszy 2010-9-26 09:58
2 北京技术市场存在的问题 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毋庸讳言,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1 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动力不足 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大大提高,然而,在科技经费不断增加的同时,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动力不足的现象日益显现。据北京技术市场管理机构跟踪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近年来技术转移和对社会的技术服务能力在逐年减弱,出现了高校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不升反降的现象。这一现象如若延续下去,不仅会造成新一轮的科研生产两张皮,而且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2.2 技术市场缺乏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技术经纪人是联系着技术成果与企业、使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桥梁。但是,技术经纪人自身以及技术经纪人制度存在着诸多局限,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首先,技术经纪业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弱点:由科技人员和机关千部演变而来的技术经纪人较多,经过培训,精于业务的高素质从业人员较少;兼职技术经纪人多,专职者少,真正站在海里以技术经纪为惟一职业者更少;从事初级、单一科技中介业务的较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的较少;经营艰难,找米下锅的技术经纪机构多,业务量饱和的甚少;对技术经纪的地位与作用,社会认知度较低,其业务渠道与经济来源十分不畅。 其次,北京的技术经纪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专业化技术经纪机构及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经纪人才;政府扶持、引导不够,缺乏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观念滞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技术经纪业的认识误区,具体表现为轻视经纪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总想尽量甩开技术经纪机构。 2.3 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低位徘徊 据统计,2001-2006年专利申请量由12174项增加到26555项,增长1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88%。授权量由6246项增加到11238项,增长79.92%,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47%。专利技术交易也由166项增加到911项,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0.57%,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由2.66%增加到8.11%。但相对于全国平均10%和发达国家10-15%来说,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高等院校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更低。 2.4 高校技术转移现状与北京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北京高校技术输出额落后于湖北高校,位居全国第二;清华、北大、北航、科大、地质大学、石油大学等名校云集北京,但在2007年全国高校的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前20名中,清华大学成交额为3.9872亿元,仅排在第四名,前三名分别为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的成交额达到6.7423亿元。在前20名中,除清华大学外,北京高校仅北京科技大学排名第20位,这与北京高校在全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2.5 科技资源有效利用不够 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北京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研究资源、信息资源等等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这表明,北京地区的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科技资源才能得到较充分的有效利用,科技成果才会更好更快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6技术市场优惠政策尚有不完善之处 政策带有很强的导向性,过去10多年国家对技术交易的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促进了技术市场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落实不能到位,有些政策还有收缩的迹象。这不利于调动科技开发机构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 1.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对我国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 我国吸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综合技术水平、培养科技人才,进而实现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渠道很多,主要有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人员流动、知识交流等。但事实上,由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其溢出效应未能完全显现。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研发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也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跨国公司为了控制其核心技术,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来经营,即使采用合资或合作方式,也严格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同时,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人员较为稳定,少量的人员流动也局限于外资企业之间,很少流线国内企业。跨国公司更通过研发分工、知识管理、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控制等多种方式强化技术控制,控制技术溢出。 1.8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显现出其两面性 2007年,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合同928项,比2006年增长22.12 %;成交额544.76亿元,比2006年增长56.53%,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61.72%。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有84项,成交额高达346.79亿元,占重大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63.66%。 重大技术交易合同一般有三部分组成,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二是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的交易;三是涉及国家重点工程的技术交易。对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应作辩证分析:一方面,这表明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均在市场中推销或寻找科技成果,市场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重大技术交易合同比例偏高还隐含另外意义,一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在整个技术交易额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项目多为跨国公司总部下达任务,技术成果为跨国公司总部所有,技术转移多为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以规避外部市场干扰,防止技术模仿和外溢。二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是技术吸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军,而为这些项目提供支撑的也多半是国有研究机构或国有大公司,资金的流向则类似于从左口袋流向右口袋,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无论是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也好,还是科技计划项目也好,抑或是国家重点工程对技术的吸纳也好,都还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技术市场的正真市场化还任重道远。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3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一)
lgjszy 2010-9-25 16:39
摘要:技术市场的建立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北京作为全国最发达的技术市场,近 30 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将直接影响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北京技术市场未来 5- 10年在量的增长同时,将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专业技术市场逐步形成,技术转移机构将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企业技术转移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技术市场 ;技术转移 ;成就 ;问题 ;趋势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 :A 1 北京技术市场近 30 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自1980年12月中国科协科技咨询服务部成立至今已有将近30个年头了。近30年来,北京技术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1技术市场的建立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导 技术市场萌芽、发展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先导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批勇于吃螃蟹者不惜冒着被批判甚至坐牢的危险,在技术有偿服务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些探索为技术市场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技术市场的建立,打破了以往技术被无偿占有的坚冰,起到了解放思想的巨大作用,对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1.2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备 ⑴ 技术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1986年6月,为加强管理和促进北京技术市场的发展,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北京技术市场协调指导办公室成立。1990年5月正式设立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北京技术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北京地区技术市场管理体系。 ⑵技术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备 1994年10月北京市人大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为适应新的形势,2002年7月市人大重新制定颁布了《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新《条例》颁布后,北京市科委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北京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管理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行政执法实施办法》、《北京市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7个配套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与《条例》相配套的地方法规管理体系,为技术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1.3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主要由技术转移机构、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咨询机构等四大部分所组成。近30年来,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从无到有,日趋完善。 经过近30年的开拓和发展,北京技术转移机构,从开始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个;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的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就有12家,此外,还有2家市级大学科技园;北京科技企业孵化器经过20年的建设,已发展为70多家,全市孵化面积超过百万平米;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十年庆典暨北京咨询业发展论坛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的科技咨询机构已达到6000多家,从业人员接近20万人,其中通过认证的高级注册咨询师已超过1200人。 1.4区域技术转移联盟蓬勃兴起 自2003年以来,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等致力于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为推进北京地区技术转移工作做出了显著贡献。北京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主要有:北京技术转移服务联盟、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等。 1.5北京已成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 由其特殊的地位所决定,北京技术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技术交易中心,对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北京技术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2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就突破200亿大关,至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达1027.22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约为38.47%。 ⑵北京技术市场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 近年来,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技术市场也呈快速的发展之势,与北京形成了四雄争霸的局面。但上海、广东、江苏地的技术市场与北京相比仍有着一定的差距。从以上数据看(详见表1),北京技术市场已经远远走在全国的前列,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已不可动摇。 表1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比较 单位:亿元 北京 上海 广东 江苏 2004 年 425.00 171.70 57.26 89.79 2005 年 489.59 231.73 112.47 100.83 2006 年 697.30 309.50 107.00 68.80 2007 年 882.56 354.66 132.84 78.41 资料来源 : 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 2005-2008 ⑶ 技术辐射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北京全国技术集散中心的形成,北京的技术流向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2002年至2007年,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成交额由l00.43亿元,增长到407.43亿元。(详见表2) 表2 2003-2007 年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 单位 : 亿元、 % 年度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技术合同成交额 221.14 265.36 425.00 489.59 697.33 882.56 流向外省市合同金额 100.43 132.40 165.75 194.24 325.30 407.43 占比 45.41 49.89 39.00 39.67 47.89 46.17 资料来源: 根据北京技术市场历年统计公报整理 1.6对北京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 北京技术市场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北京经济的发展,技术市场成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其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主要表现为: ⑴技术交易对北京地区GDP的贡献日趋显著 从直接贡献作用来看,技术交易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GDP的贡献作用日趋显著。技术性收入占北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1年1.66%上升为2007年的2.20%。(详见表3) 表32001-2007年北京技术市场技术性收入占GDP的比重表 单位:亿元、 % 年度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技术性收入 61.59 62.22 75.95 97.44 107.77 168.68 198.19 北京地区 GDP 3710.52 4330.40 5023.77 6060.28 6814.50 7720.30 9006.20 技术性收入 /GDP 1.66 1.44 1.51 1.61 1.58 2.18 2.20 数据来源: 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2007 ⑵对北京市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北京区县吸纳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0l年的76.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64.21亿元。(详见表4和表5)。 表4城八区吸纳技术 单位:亿元 海淀区 朝阳区 西城区 丰台区 东城区 宣武区 石景山 崇文区 2004 年 69.78 59.39 38.82 8.83 18.01 6.91 2.10 5.67 2005 年 75.08 20.24 21.01 10.39 7.34 7.26 2.30 1.28 2006 年 108.63 37.30 32.61 30.79 16.65 14.69 9.20 2.35 2007 年 94.76 46.28 41.80 13.07 22.44 16.00 3.80 1.90 资料来源: 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2007 表5郊区县吸纳技术 单位:亿元 大兴 昌平 房山 顺义 通州 门头沟 怀柔 平谷 密云 延庆 2004 年 1.83 2.29 0.84 2.50 1.19 0.75 0.36 0.31 0.49 0.12 2005 年 1.90 3.24 1.94 1.51 0.78 0.60 0.52 0.20 0.43 0.11 2006 年 4.95 3.81 3.32 2.36 1.98 0.73 0.66 0.60 0.44 0.28 2007 年 5.57 4.89 4.12 2.65 2.68 0.40 0.93 0.64 1.80 0.48 资料来源: 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 2007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41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2010 09
pikeliu 2010-9-24 12:08
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正式签约   9月18日,宁波市镇海浙江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签约仪式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签约仪式是2010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活动中人才开发、科技合作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签约仪式的一部分。这是我校2009年与镇海区政府一起签署了一府十校十所多边科技与人才合作框架协议后的具体举措,也是我校与地方政府成立的又一个民办非企业的技术转移中心。   今年5月,学校选派化材学院和机电学院教师兼职驻宁波化工、机电园区,从事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具体事务。中心积极为学校和企业进行牵线搭桥;引导我校的专家与宁波化工企业联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促进我校与宁波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中心现已经组织学校专家赴镇海与企业交流40余人次,洽谈项目20余项,建立初步意向10余项。并在暑假期间组织化材学院教授博士团深入企业进行对接,与宁波化工区成立宁波化工区-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收到较好的效果。   2010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9月17日开幕,在为期5天的时间内,将举办9项主题活动,同时举行首届中韩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对接洽谈会、浙江科协年会,组织500名以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各类高级专家参加活动,发动2000家以上企业参会洽谈,共设展位1800个以上,预计参会总人数将突破4万。本届人才科技周还将专门举办人才开发、科技合作和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签约仪式,包括10名领军和拔尖人才正式引进签约,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合作与落户签约等。 相关链接: 来源: 化材学院 唐浩东 相关下载: 点击: 1140 时间: 2010-09-21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四模块报道—技术转移和价值评估
lgjszy 2010-9-22 10:55
转载: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四模块报道之一 技术转移和价值评估(摘要)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发表时间: 2009-12-8 联想学院实训班(二期)第四模块的授课于2009年11月24日在广州举行。此次课程是围绕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价值评估问题展开的。 技术评估与传统的资产评估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外,与一般企业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因此,在审视高新技术价值,在原有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力求找到适合于高新技术和技术企业自身特点的价值评估方法,对于技术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分析、企业间的并购、以及自身的财务管理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课程邀请了原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建教授、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潘朝金总裁、中兴通讯公司王海波先生从理论和实务方面介绍了技术和企业价值评估的问题;同时,本模块的培训特别邀请了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孙殿义副局长和广州中科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王小刚院长授课,让学员深入了解科学院在未来十二五计划中对于院地合作和技术转移工作的布局和交流先进经验。 课程一技术评估基本方法与技术转移案例 原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高级工程师是本课程主讲老师,他现在还担任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顾问、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北京市经纪人协会副理事长,同时还是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技术评估是指专门服务于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入股为目的的技术资产评估 ,目的在于通过技术成果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估价,从而给出技术成果的价格。技术评估具有评价功能、评估功能和公正功能,其核心在于对技术成果实际现时价值进行量化评定估算,评估的结果作为技术交易双方的一个参考价格,同时由有资质的技术资产评估机构作出的评估结果具有真实性和公平性,具有合法性效力。 影响技术评估的因素很多 :①技术成果的目标市场影响评估价值。技术评估可以有买方委托,也可以由卖方委托,技术准备进入的市场情况和技术的成熟程度,旨在真正测算出技术的获利能力。②技术的替代产品价值直接影响所评估的技术价值。③技术是否获得了有效保护。④技术的保障。技术是否存在缺陷和问题,从技术型障碍和商业性障碍两方面起作用。⑤技术成果的使用成本。使用成本主要包括:买方付给卖方的使用费(转让技术的价格)、买方在进一步开发方面的支出、买方在培训雇员使用新技术方面的支出、买方在开拓市场方面的支出、买方在建立一个新工厂方面的支出等。因为技术买方主要关心技术创新后效益,考察技术成果使用成本,考虑投入产出比,把握其整体效益。⑥技术成果的买主。技术转让时必须准确的评估技术商品到底有多少买主,买主对技术的兴趣程度如何,什么样的价格水平是买主可以接受的 正是由于影响技术评估的因素很多,所以技术商品的定价是贯穿与技术经纪活动全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商品的价格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技术价格内容不是技术所有权的转让费,是技术使用权的转让费,第二,技术价格形成基础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特殊价值;第三,技术价格构成主要部分在于盈利,不在于成本。如同技术评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样,技术价格也受多各因素影响,包括技术生命周期、技术研制费用、技术领域和技术含量、技术商品供求双方对技术本身商业价值估值等。虽然不存在确定公平技术价格的标准方法,但是,技术商品的定价仍遵循着特定的原则技术商品的经济效益是基本原则,技术商品开发成本是临界点,技术商品成熟程度决定了价格高点,技术转移权利大小则是技术定价的重要原则。 学员在了解了技术评估和技术商品价格确定的因素之后,林耕老师详细介绍了技术评估的原理和几种具体方法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主要应用于以资产成本费用摊销为目的的评估和以技术转让和技术入股为目的的评估。各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征,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在实际中一般三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后,林耕老师列举了大量技术转移的案例,用具体例子解释了多种技术评估方法和价值评估的实际应用。 林耕老师在讲课 学员认真听课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19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全国技术市场发展的建议(一)
lgjszy 2010-9-7 09:41
林 耕 一、全国技术市场发展势头良好 技术合同成交额再创历史新高 。 2009 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技术市场交易总量增速放缓,但仍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国登记技术合同 213,752 项,同比下降 5.562%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3,000 亿元大关,达到 3,039 亿元,同比增长 14.02% 。平均每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由上年的 118 万元上升到 142 万元,同比增长 20%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 0.91% ,较上年增长 0.02 个百分点。数据显示, 我国技术市场交易进一步活跃,技术交易的内容更加丰富 。 2001-2009 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数由 229,702 项减少到 213,752 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0.85%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由 782.75 亿元增加到 3,039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8.72% 。 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增强,技术转移质量逐步提高 。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规模小幅度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交易活跃。涉及知识产权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专利技术转让规模保持高增长。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规模扩大,转化率有待提高。北京、上海、广东位居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前三甲,部分省市成交额下降。数据显示, 我国技术转移规模小幅度增加,技术转移质量稳步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有待提高 。 二、全国技术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面临国际后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 。为了化解国际后金融危机对带来的影响,我国经济建设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新时期,尤其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促进科技与经济建设更紧密地结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体制和制度基础,是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在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0 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至今仍然面临诸多制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究其原因, 不是发展技术市场的改革突破口选错了,而恰恰是因为技术市场制度建设还远不完善,技术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进入新格局 。当前,我国技术市场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整体市场之中,它既有技术交易的特征,又融会到商品市场的交易规则之列,科技成果转化已经进入到以企业为主体的运行格局,创新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已成为市场主干线上的技术流。国家在技术市场中的管理模式已由直接干预与指挥,转变成同时提高高质量的各项平台,由市场调节、企业化运作来推动科技成果商品交易发展。 技术转移成为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主线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技术转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技术转移可以成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各个创新主体都参与的发展战略。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科技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大势和主流之一。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市场工作的主线。 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技术转移问题。 政府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规模占比重较低 ; 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能力逐步减弱 。 二是关于专利技术转让问题。专利技术转让规模小, 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极低。 三关于政府引导和促进作用问题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失灵部分的干预等方面发挥作用不足。技术市场与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结合不紧密 。 高新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不够紧密。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呈收缩态势,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 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技术市场统计管理办法缺乏权威性、规范性 。 技术转移体制机制不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尚未健全。对技术转移的认识不到位。发挥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非常不够。缺乏全国性政府类的技术市场表彰奖励制度。 四是关于技术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及机制问题 。 技术市场监管工作明显减弱 , 技术市场执法处于空缺状态 。 三、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发展战略与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技术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技术市场作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应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目标是: 确立技术转移战略,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健全和完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形成技术市场激励机制;完善技术市场环境建设;充分地发挥技术市场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应实施以下战略: 1. 技术转移战略 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技术转移是技术市场工作的抓手和核心。 要实施技术转移战略,唤起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热情,明确各自的责任,确保技术转移顺利实现。 2. 制度创新战略 制度创新则是技术市场工作的保证 。促进和制约技术市场各主体的行为,激发参与热情。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保证技术市场有效、高效的运行。 3. 组织创新战略 组织创新则是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是制度创新的有效载体 。要改变目前技术市场监管不力的状况,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扁平化的技术市场监管体系,以及技术市场组织协调体系。 4. 人才培养战略 人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要动员各种力量培养技术市场管理人才、技术市场执法人才、技术经理人才和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等所需要的人才。 (二)十二五期间全国技术市场工作重点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 十二五 期间全国技术市场的工作重点是 : 一是积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技术转移,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二是实施专利商用化工程,推进专利技术转让 。 三是加强政府的作用,组织落实重点任务 。 四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和机制 。 五是建立全国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和评价标准 。 六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市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能培训力度 马彦民: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座谈会报告, 2009年3月26日 吕士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第四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工作报告,2009年10月28日 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技术市场的意见》,国科发市字 75号 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全国技术市场统计简报(第八期),2010年3月1日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4086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NIH和FLC等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情况
wumingdl 2010-6-13 14:52
美国NIH和FLC等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情况 ,2008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5591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普学会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模式
热度 1 wumingdl 2010-6-13 14:50
马普学会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模式 ,吴鸣,2004年10月。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48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剑桥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模式
热度 1 wumingdl 2010-6-13 14:47
剑桥大学知识产权办公室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模式 吴鸣,2007年10月。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51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为什么不再搞科研了?
wumingdl 2010-6-5 18:37
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继续搞科研,为什么不继续发表文章?此类问题其实是伤痛我的。 中断自己学术生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烟龄20年并最终在2003年戒烟后大约3年之久的非常不适的感觉那样。 我是在2004年后彻底放弃科研工作转向科技管理了,这种转变让我经历了大约5年之久的不应期,迄今才慢慢淡去了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然而,每当有人问我此类的问题,那种揪心还会迸发。 前些天才知道有一个科学网。进来看看,发现了不少热血科研的人们,再次勾起了我对科研的向往。 想想自己曾经也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一些专利,也非常活跃的参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各种学术会议,觉得生活真的很充实,很有价值。我一口气整理好自己的学术论文,上传到这里,我想把我对科研工作的那份情感寄托在这里。 不再搞科研工作了,原因也很简单。2000年的时候,三位所领导先后找我谈话,问我能不能去搞高技术创业。于是我完全放掉了研究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天邦公司)的建设和发展的事业中去了。这一走,让我离科研越来越远了。 相对于科研,高科技创业其实更加严峻和富有挑战。那种压力非一般人能够承受。感谢领导,2004年下半年,我终于结束了创业的那种煎熬,从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回到了研究所。 这个时候,我继续回到研究组去回归科研工作其实是很难了。从我自身看,下海创业的那些年,风风火火,急功近利,心已经不能沉浸下来了。心不能沉下来,如何能做好科研呢?其实,我倒是非常佩服一些科学家,他们一边带研究生搞科研写文章,一边申请项目跑经费,一边在公司做董事长总经理,游刃有余。我自己觉得我真的是做不到那样的。 我有些无奈地从事了知识产权的科技开发管理工作。期间,我又去了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专研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 我这个转身,让我真的唤起了对这个职业的浓厚兴趣,都有些超过了对科研的那份兴趣了。 我可以说,以前我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很无知; 我可以说,我们很多科学家,他们其实对知识产权和对技术转移也是相当地缺乏知识,就如同我当初非常肤浅的觉得,知识产权?那不就是写专利和做专利申请吗?那不就是专利保护吗? 我可以说,研究所太缺少做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许可)职能管理与服务工作了,太缺少能够娴熟游走在科技开发和商业化之间的那些专业人士了。 我现在作为CAS的派遣人员,去CECC(科学院和BP的合资公司)负责IP和技术许可。我的感觉,中国科学院或高校研究机构急需尽快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企业、懂知识产权、懂技术许可、懂商务、懂谈判、懂法律、英语熟练的IP专业人员。真的是非常需要这些人才啊,急需采取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啊! 我写这篇博文,放在这里,算是给学术论文工作划上句号。我会继续写了资料,但那只是回忆了。 我写这篇博文,放在这里,算是为我新的职业取向承前启后。我会与时俱进不断思考,那里是一片新的视野。 附图,记录一下我发表学术论文的历史。
个人分类: 知识经济探索|27464 次阅读|41 个评论
李国杰:关于技术转移的战略思考
sunapple 2007-9-7 22:07
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必要性似乎不言自明,但在中国、特别是在大家都在讲自主创新的今天,要不要强调技术转移,特别是要不要强调大学/科研机构对企业的技术转移(本文重点讨论创新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技术转移,不讨论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已成为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现在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就是纠正过去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错误,闭口不再谈技术转移,以为这是全国科技大会的主要精神。最近中央电视台宣传企业的科研成果,往往要突出企业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似乎用了一点别人转移的技术就不那么自主了。在某报的一篇文章中,把科研院所比喻成主力部队(企业)的侦察连和兵工厂,并称这是最佳组合。我认为这种比喻不十分恰当,不能深刻地阐述技术转移的本质内涵。以上这些看法可能没有全面理解全国科技大会的精神,也不符合自主创新的内在规律。 从宏观上讲,自主创新应包含知识创新(或者叫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大学与科研单位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的企业过去对研发的投入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中央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一方面是激励企业重视研发,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其应有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学和科研单位选择好自己的定位,不要越俎代庖,做一些自己并不很擅长而企业更适合做的开发工作。中央明确要求国家科研机构要起到骨干和引领作用,要求科学院成为科技事业的国家队和火车头,要求大学发挥基础与生力军的作用。侦察连、兵工厂显然起不到骨干、引领、火车头和生力军的作用。对技术创新而言,了解市场信息、确定主攻方向的所谓侦察连的工作应该是企业的任务。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技术转移。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还需要若干年的发展过程,目前大学和科研机构不但不能退出技术创新,而应要求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核心技术和竞争前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帮助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国家创新体系就是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科学技术知识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循环流转。科学技术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直接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除了管理要素之外,当代高技术企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技术知识和资金,技术知识应当像资金一样流动起来。实际上整个创新链本质上是实现资金和知识的转换。大学与科研机构是Make Knowledge的地方,主要实现将资金变成新知识的科学创新(知识创新);企业是Make Money的地方,主要实现把知识变成钱的技术创新。如果割裂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或一个大学试图自给自足包打天下,整个创新链就断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必定不会有很高的水平,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也不可能做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分工与交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理解技术转移的必要性要从理解分工和交换的意义开始,因为技术转移就是把知识当成一种商品进行交易和经营。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国人的思维至今还受小农经济的束缚,习惯于自己从头做起和一竿子做到底,习惯于万事不求人。我们在宣传贯彻自主创新精神时,一定要同时宣传贯彻开放合作的精神,宣传贯彻技术知识要流动,创新才有活力的科学发展观。 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要从目前的50%降到30%以下。请注意,这一要求不能反过来理解成企业的技术自给率要达到70%以上,因为这里面还包含国内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转移。事实上,我国国内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规模已相当大。2001年,在国内技术市场上企业已超过科研院所,成为最大的技术供给者。2003年国内共签订技术合同26.8万项,成交额1049亿元,2004年成交额为1334亿元。如果此统计数据准确,我国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的支出已超过企业自己研究开发的支出。但上述统计数据也表明,平均每一项技术合同只有40万元左右,远低于同年对外引进技术的合同平均值1558万元(2004年共签引进技术合同7139项,金额134.5亿美元,合人民币1112亿元)。这说明我国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主要是一些价值不大的小技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企业技术知识的产出水平还不高。 强调企业之间、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之间要加强技术转移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近几年来高技术产品(特别是信息、生物、纳米、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复杂性明显增加,产品的技术突破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方向的技术集成,一个企业已很难独立完成。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变化,已迫使企业从内部的垂直集成转变为横向集成,一方面要增强自身某一方面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资源的利用。以几家大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公司每年的技术转让收入高达11亿美元,朗讯公司5亿美元,PHILIPS公司4亿美元;相反,微软公司每年购买技术支出15亿美元,惠普公司支出4亿美元,SONY公司支出3亿美元。这说明各大公司都在做技术的大量买入和卖出。 比较美日两国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可以发现技术转移的巨大作用。由于二战中日本大企业与军方联系密切,陷得很深,战后日本大学纷纷远离企业,大学一般也不设技术转移办公室。因此,日本只能从美国大学和企业获取技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企业的发展。相反,美国企业和大学、政府科研机构之间有密切合作,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几乎都设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大提升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在促进国内技术转移方面,美国近几届政府都采取了旨在促进国内技术转移的技术政策。联邦政府设立了许多机构以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流动,如联邦技术转移公司(FLC)、全国制造科学中心 (NCMS)、半导体研究组合(SEMATECH)、以及NSF资助的工程研究中心ERC等。经济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80年代以来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不是促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而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应用,因而国家创新能力的加强主要是知识扩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创造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是上游连接下游的简单线性关系。创新活动有点像足球赛一样动态变化,每一个运动员都可能进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提炼出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的发展,科学有时就在技术旁边。从统计上看,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周期在缩短,但就信息领域而言,真正对一个行业有重大影响的颠覆性技术一般需要10年以上的研究,只做短平快的开发研究很难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由于30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我国数十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这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核心技术,通过高效率的技术转移机制,使企业尽快具有领导技术潮流的竞争力。 二、 技术转移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国家创新体系包括许多方面的工作,从科技发展战略到政策法规等等,但核心是三件事:一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若干年内还要加强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三是有效的技术转移。尽管我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很弱,但我国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下这样的结论不是主观臆断,多少有一些根据。根据之一是国外对中国的评价。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排名,我国企业获得大学和科研机构技术的机会与能力,在所评国家中一直排在最后几名。根据之二是我国至今没有一部技术转移法,从事技术转移的专利分析师极少,事业单位成立非营利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还受到现行法律的限制,国家预算也几乎没有考虑技术转移的大量开支。根据之三是我自己做曙光计算机和龙芯CPU产业化的深刻体会。不管曙光机还是龙芯芯片,要把一项核心技术变成占有较大市场分额的产品,除了科研单位自己去实现产业化外,似乎找不到别的技术转移途径,而且产业化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十分艰难。相对于大家公认十分困难的龙芯CPU研制,我们感到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更加困难。通过20年的科研与产业化探索,我深深感受到我国的技术转移确实是最薄弱的环节。 所谓加强自主创新是指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样,所谓技术转移本质上是转移掌握某种过去未知技术的能力,使企业能自主地实现其商品化。这里特别要强调能力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我国过去引进过不少技术,但引进生产线的企业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掌握该技术的能力没有转移。真正的技术转移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捷径,我国吉利汽车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就是得益于与国外公司合作中自觉学习获得的技术转移。我们不能指望仅仅通过国家多拨科研经费给企业自己做开发,原来不重视研发的企业就会很快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讲到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人们首先就想到大型骨干企业,似乎只有大企业才有能力有动力做成技术转移。而事实上,国际上技术转移的惯用模式是先将技术转移到创新型的小企业或中型企业。据统计,我国65%的专利,80%的新产品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风险投资支持下,一小部分start up企业可能通过IPO上市,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更多的小企业可能被大企业兼并,大企业往往是技术转移的最后归宿。大企业对初始的技术转移兴趣不大,一方面是因为营业额几百亿的企业犯不着为几千万元以下的小业务操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企业是现有技术的既得利益者,如果创新的技术可能影响甚至颠覆其主营业务,大企业一般会首先维持其现有业务。所以大学和科研机构要转移技术,start up公司要发展,只能寄希望于风险投资。但我国的863等科研计划产出的技术绝大多数还不在风险投资公司的视线之内,因为风险超过他们的预期。这就造成所谓科研成果和投资者支持之间的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为了躲开死亡之谷,有些人建议大学与科研机构做更靠近市场的研究开发,这种急功近利的思路已对我国创新体系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正确的途径应该是在国家的引导与支持下,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投入。政府应承担比风险投资商更大的风险,加大种子基金和证明基金的投入,为风险投资培育和提供更多的可选项目,这正是技术转移的关键和难点,也是它的魅力和威力。 三、 技术转移的关键是人的合作交流 由于技术知识存于人的脑子里,特别是一些隐性知识(know how),不能用文字或编码表达,只能通过人的交流才能转移。因此,技术转移的核心是科技人员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包括按合理程序进行的人才转移。英国知识产权协会主席、以技术转移为主业的国际知名企业-英国技术集团(BTG)前CEO Lan Harvey 最近来华访问时,我曾当面问过他做技术转移的主要经验,他强调了两个95%:95%的技术转移发生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直接合作研究开发过程中, 只有5%的技术转移通过技术许可或创办新企业实现;更进一步,在这后一种5%的技术转移中,其中95%是技术许可(主要是专利许可,即License),只有5%是创办新企业(start up company)。也就是说,通过创办新企业实现技术转移只占0.25%。由此可见,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办联合实验室、工程中心或其他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是多么重要。 最近媒体上有一种观点:产学研合作会导致学科堕落,只有远离市场才能使学术独立发展。这可能是对前一段时期国内科研工作急功近利的矫枉过正的看法。对纯数学、理论物理等基础研究,也许不要强调产学研合作,应更多强调发现本学科的新知识和科研人员的好奇心,但对于应用研究和工程型较强的学科,应当重视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不等于急功近利,而是技术转移的主要形式。 我国技术转移十分薄弱还表现在缺乏促进技术转移良性发展的环境,特别是人员正常交流的环境。企业中技术人员不讲知识产权规矩的跳槽或自立门户,企业之间采取不正当手段互相挖人,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障碍。简单地采取挖人战略,从长远来讲有损于技术转移,也对企业不利。必须通过有关立法和科研人员道德教育形成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正常环境。华为公司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公司。十多年来,华为公司并没有从大学、科研机构购买多少技术,但华为公司的一万多名研究开发人员来自国内高校,其中相当多的研究生从事过863项目研究。这是我国技术转移的成功范例。但华为公司在维护技术转移正常秩序,特别是技术人员招聘和骨干员工另立门户方面也值得总结教训。如何加强和规范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人员交流,是技术转移工作中必须考虑的大事。 四、 技术转移中应高度重视专利许可 联合国将技术转移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即从知识的生产者转移到知识的使用者。一般而言,知识可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产权的公共知识,如科学知识,另一种是有产权归属的技术知识。公共知识的传播属于教育和科普的范围,本文讨论的技术转移主要是指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专利、know how和信息的转让行为。有些技术知识也属于公共知识,如开源软件等,但开源软件的使用也有一定的规矩,不同于使用教科书的知识。 我国的官方文件和媒体宣传,经常讲成果转化,较少采用国际上惯用的技术转移,这一用词的差异可能反映国人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解有误区。大学和科研单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做出来的某种器件、设备或软件原型(称为成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研制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所谓技术转移,就是把研制者头脑中关于如何做这种器件、设备或软件的知识(特别是过去无人知道的新知识)告诉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技术转移的关键在于技术能力的获得,即技术转移的接受方能够独立掌握转移的技术并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如果这种所谓成果都是基于公共知识做出来的,这样的成果别人也很容易做出来,对企业来讲就没有多大价值。这就是说,光靠公共知识的扩散不能使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变强。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转化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产品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成果中包含的独创性的知识不多。其实,企业基于大学或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开发一个新产品,还要做大量集成创新,除了用到此成果中与众不同的新知识外,可能还要用到企业自己掌握的特殊知识,当然还要用到大量公共知识。因此,一个科研成果往往化不出新产品,我们也不要指望科研成果能轻易转化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科研成果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专利,专利也是新产品的结晶。一个企业的技术实力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其拥有的发明专利的质量与数量反映出来。IBM是世界上拥有专利最多的公司之一,2005年获得发明专利2941项,全球排名第一。我国专利申请这两年突飞猛进,2005年专利申请总数达476000件,居世界首位,但发明专利只有15.5万件,国内申请的发明专利只占国内专利24.38%。国内信息领域研发投入最多的华为公司2005年已申请249件 PCT专利,超过其对手CISCO公司,居发展中国企业的第3位,全球37位。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和科研单位重评奖而不重专利,其实获奖的成果并不受法律保护。当然,专利的价值主要看质量,最有价值的专利是必经之路的专利,特别是通过多年基础研究获得的有巨大产业化前景的专利,这种专利有望纳入未来的技术标准。计算所有20多项专利经评选纳入AVS标准的专利池(还要最后确认),专利池授权给整机企业使用,每台终端只收一元人民币,大大降低DVD等企业的专利壁垒,这是我国技术转移的一个成功范例。专利许可和专利授权是技术转移的重要内容,因此有些美国大学(如MIT)的技术转移办公室直接叫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 五、通过产学研合作抢占新产业的上游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企业管理学认为,产品和企业发展一般要经过幼童---明星---金牛---瘦狗四个阶段。所谓幼童是指新产品刚上市,市场占有率低,但市场增值率较快,而金牛阶段刚好相反,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高而增长率低。技术转移一般发生在幼童和明星阶段,到了金牛阶段,产品已成为企业主要收入来源,反而很少再投入研发经费或购买技术,如IBM的Z系列主机系统现在是公司的摇钱树,但投入的研发费远小于其他系列产品。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 有些产业的发展也大致经过幼童---明星---金牛---瘦狗四个阶段。总的来讲,信息产业目前处在明星到金牛的转换时期。发达国家对生物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已大大超过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信息产业中PC等产品已属于金牛产品,而网上搜索、智能信息处理等业务等还处于幼童阶段。我们的技术转移方向应当与时俱进,不能死盯住设备制造业。人们常说要改变中国的信息产业居于价值链下游的被动局面,但PC等产业的核心技术和事实标准已掌握在别人手里,我们想冲到现有金牛产品的上游相当困难。信息产业做强的战略应当是抢占幼童产品的上游。三星公司做液晶显示、诺基亚做第二代手机都是采取这一战略获得成功的案例。我国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目前还难以独立承担突破幼童产品核心技术的重任,唯一的出路是产学研结合,通过技术转移方式抢占未来主流产品的上游。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决心组织全国产学研力量来做颠覆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在制定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时,有些领导和专家提出要以引进、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这可能是甘居下游的老思路,难以摆脱困境。今天的时代已与上世纪60年代日本打翻身仗时的形势不同,再走引进核心技术后在外围申请许多专利技术,把核心技术包起来的老路可能走不通了。我们除了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走自主创新之路外,别无选择。 六、几点建议 1、把建立三级科研体系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技术转移的地位,使之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重点之一,弥补我国科技工作长期被忽视的重要环节。这方面内容我过去已写过文章,此处不再赘述。 2、尽快制定非营利机构法,取消对事业单位成立致力于技术转移(孵化)的非营利机构的限制,动员各方面力量做技术转移工作。 3、要求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议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多做技术许可,少办公司。根据美国大学的经验,技术转移收入不是大学产生大量收入的渠道(MIT技术许可收入只占研究经费的3%)。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不太在乎学校卖技术的收入。 4、加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专利分析师和专利律师。 5、国家设立证明概念基金,用来证明一项新技术是否商业上可行,使风险投资商有更多的可选项目。 6、制定有利于技术转移的知识产权管理法规,建立一组简单的IP所有权的基础框架。公共资金支持的项目成果应主要致力于促进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收入,也不应重点支持某个企业独占使用。知识产权政策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大学和科研单位在未来的研究中不受限制;企业应有放心的权利对IP进行商业化。 7、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国家要鼓励国内企业和事业单位与外国大公司交换专利许可(cross license),把取得可以与国外大公司平等交换的技术作为国家科研项目的考核指标,真正在国际竞争环境下锻炼我们的科研队伍。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