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逻辑性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逻辑性

相关日志

今日的神圣之光——医学需要理性、技术和人文的交融
热度 1 CZC 2017-2-20 20:09
临床医学的诞生需要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或者说对于事物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的把握,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显著的促进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使初级感觉层面的经验被升华和凝练并进升到高级认知层面。在这样的一个理性层面上,知觉更加符合于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事物外在的现象。也就是说,临床医学的诞生的关键是人们开始从诊治疾病的本质而不是形式入手来从事医疗活动。 在远古时代,医疗活动和宗教迷信密不可分,一切的医疗活动依附于宗教礼俗,依附于人们的原始自然信仰——魔鬼蛇神。所以,患病对于远古人类而言更多地是一种奇怪的灵异事件,以基本感知建立起来的经验不足以为远古人类认识疾病提供有效的知性手段,因此,人们无法为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提供理性的认识。于是上帝和迷信的观念占领了远古时代的医学认知世界。无论是神,还是魔鬼,无非是提供解释,减少观念冲突的一种认知媒介而已。 然而,自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的权利和自主性开始脱离于宗教,人们开始思考自身和这个世界,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上帝和宗教的解释,于是理性开始回归。18世纪末之后,很多关于人体的认识得到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层面的支撑,医学真正的找到了自己的理性证据基础。如果没有对于人体的细微的观察,而是仅仅只依托于主观的想象和墨守成规的传统知识体系,那么临床医学也就不可能诞生。然而,即使有了理性也不足以产生临床医学,那是因为如果没有技术的发展,没有科技的进步,那么理性也不能发挥其强大的认知作用。科技的进步,如显微镜的发明,物理学、化学、动物学的进展都为临床医学的进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生产力的进步是临床医学产生的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即使理性能够激发人们对医学产生高级认知的冲动和能力,但是如果没有具体观察和研究手段的进步,那么理性也只能空泛的建立在想象的海市蜃楼中,而不能实际的推动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 随着人们观察到了疾病发生的解剖学部位,逐渐的为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提供解释的时候,人们才会逐渐的认识到一门新的学科开始诞生了,他就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的诞生需要以理念和方法为土壤,如果没有方法,空有理念也仅仅只是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希腊体系而已,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而一旦科学的观察和研究方法引入到了医学里,临床医学才会具备条件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也只有在这个时刻,人们才会认为有必要成立专业的机构和场所来进行医疗活动。然而,也许你会说,早在中世纪,医院就已经普遍存在了,那个时候的医学还不能称为临床医学吗?是的。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有一套理念和方法作为基础,而且这套理念和基础能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的发展壮大。 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理性的观念和足够先进的探究手段是临床医学建立的基石。然而,正当我们被现代西方医学的两大根基——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所陶醉的时候,临床医学的发展却遇到了诸多瓶颈。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绝对的理性和技术主义太过强势,以致于临床医学失去了人性的元素。临床医学一直以来都是以人为基础的学科,然而,过度的理性主义和科学认知将人还原到了物理学和化学的机械层面上,从而将人解构为纯粹的物理化学运动,于是医生们开始将病人看作机器,治病救人和修理机器成为相同性质的事情。在这样 的一种理念下,医学的主导方向变成了解决物理化学问题,而不是探究人的问题。临床医学开始受制于技术主义和理性主义,以致于医患之间的关系被扭曲和机器化。对于我们医生而言,医疗无非是找到诊断,然后解决疾病即可,至于其他的问题,都是小问题,于是在今天,我们会发现很多自认为看病看得很好的医生却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而相反有些医疗技能不高超的医生却能够得到患者的赞扬。 一切的症结在于我们已经被现代西方医学的理念所模式化和机器化了。我们的确对生命的物理和化学运动产生了质的认识,然而,对于人,作为整体的集理性和感性为一体的存在,却被我们忽视了。因此,人文医学诞生了,他的诞生就是为了拯救现代医学的两大毛病——过度的理性主义和过度的技术主义。
个人分类: 医学的神圣之道|1046 次阅读|6 个评论
写作的重要性(关于理工科生)
godloveyuxu 2016-8-11 19:55
理工科生给人的初印象就是理性,逻辑性强,思维缜密,做事严谨。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从不好的一面来说:古怪、刻板、沉闷。思维没有什么文科生活跃,不善于表达。所以在一些场合很容易被冠以“理工科”的标签,这是让人费解!不过也情有可原,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外在的气质。 所以对于理工科生来说: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时候,应该思考一些自己的不足,尤其是人们 冠以“理工科”的“臭毛病”。 理工科生应该向文科生学习一些表达和交际能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当然有些理工科生做得非常好(请忽略我的表述)。 写作是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写论文和博客就是一种很好的写作途径,前提是你要肚子“有货”,所以   我们要广泛阅读书籍、期刊、文献等等。(这里不做阐述) 写作的重要性: 1.活络思维,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2.发挥想象力的同时,有助于学有所专(写作内容的促进作用),充实生活; 3.提高思想深度,反省自身(联系日常生活所作所为); 4.另一种方式的与人交流,在倾诉中宣泄情感,陶冶性情,平静心灵; 5.精神上的收获,写作能让作者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受是作者写作中最大的收获。 后记:阅读施一公教授的博文和刘未鹏先生的博文有感。 时间有限,难免有错,思维还不够严谨和开阔,请多多批评和指正。 推荐:施一公教授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施一公 刘未鹏先生博客: http://mindhacks.cn/  
个人分类: Share communication|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随记2015-11-23
xlwwc 2015-11-23 22:14
随记 2015-11-23 虽然每天都来科学网看看,但是突然发现已经有一年多没有码过字了。 从去年这个时候到现在为止,貌似感觉自己很忙,但是细想一下都在瞎忙,没有什么实质提高。除却每天在医院日复一日的上班外,只有晚上时间是自由时间,碰到值夜班的时候,后面一天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今年参加了国家司法考试,成绩这个月出来了,结果没有过,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准备不足、时间不够。我觉得法律和科研有点像,一个法律责任的认定需要相关的事实证据作为依托,而科研也同样如此,一个结论的做出必须要实验数据作为凭证,所以我觉得在逻辑性思维这个层面两者还是有相通的。明年大概率自己还会参加一次司法考试,如果还是不过的话,后面就不参加了。 自己也在问自己万一司法考试过了,有什么用呢,难道去做律师,彻底告别医疗这个行业,我想我不会的,花费了 8 年最好的光阴在这上面,自己又想在这上面做出一些事情,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的,退一步说,即使不在医院工作,去高校当老师做科研也是自己喜欢的啊。 所以即使过了司法,当做自己的一个经历,有所提高,也就满足了。 今天是 2015-11-23 号了,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奔入 2016 年了,时间慢慢消逝,我觉得还有好多的事情没有做,梦想之花需要自己用心血去灌溉才能成长,什么时候它才能长成一棵梦想之树呢。
个人分类: 随感|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热度 2 Airhua 2014-12-8 16:33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当然有的习惯上用“科技”而不是“科学”两个字。 想写这篇简短文章的初衷来源于,和孙老师一起组织发起的“科技与人文”讨论组,我们已经进行了13次,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但是我这里的重点不是说官话,而是就其中的问题拿出来,讨论。 首先,在最近一次我们举办的“高端沙龙”中,解老师引经据典,从《论语》的“六艺”说起二者的渊源,也同时强调二者分不开割不断。同时,何老师从哲学的思考角度强调二者的统一和矛盾来源于,“人存在的悖论”。哲学,我力不能及。不敢分析说明何老师的观点。就我自己在我们讨论组的观察来说二者有以下几个不同: 1、从研究生层面上说,在经过本科的训练之后,思维方式基本成型,反应出来的结果就是“科班话”(文科更多使用的词汇)更多,而相对的理性思维欠缺,逻辑性不强。怕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相反,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更倾向于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去说明问题。举个例子,在我们第11次的讨论中,有个同学举例子说:蚂蚁生活空间是二维,当然我们理科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很感性的认为蚂蚁只会爬行,没有第三个维度,而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能拿到手里的东西都是三维的,当然我这里说的也不是数学上严格定义,只是我们的生活认识。这也引出来下一个问题…… 2、文科的同学更习惯于引经据典,这是好的事情,但问题就出在不做考证,这是不能接受的。 更严重的是总喜欢引用他们不了解的理科特别是物理学的例子,这是更不能接受的。接着上一个例子说。不知道那位同学从哪里看到的“蚂蚁维度论”,显然他不知道维度定义,同时我想他更不知道的是维度不一定是整数。这位同学还引用了另一个例子是说佛学可以解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个问题,我更不知道怎么去说。想我们这些整天和相对论量子力学打交道的人,都不敢说对二者有自己的理解解释,也就更不知道,释迦摩尼怎么解释啦。相比较而言,理科生更知道怎么引用怎么证明。 3、还有一个特点是,文科生更多的是闭门造车,对理科东西不感冒。 这里不是批评文科生,而是提出这些问题供大家思考。作为理科男,当然很清楚自己的短处,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就是:没有人文关怀,人文情怀,找不到彼岸天堂,精神家园。
309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五十知天命
热度 12 jmluo0922 2014-9-22 15:55
今天,2014年9月22日是我五十岁的生日,“五十而知天命”,是指人活到这个岁数,应该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和意义,至少到了这个岁数应该问问自己。 对于我来讲,应该是为了捍卫经典物理思想的尊严而生。驱散科学天空中的“乌云”,赶走笼罩科学家心灵的“幽灵”,将氢原子结构真实、美丽的图像呈现给大家,消除大家对世间事物的因果逻辑性的疑惑,也许这就是我的责任与使命吧。 我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履行了责任,不辱使命。
个人分类: 杂谈|345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现代物理尊重事实讲逻辑吗?
热度 4 jmluo0922 2014-9-3 16:37
任何一种理论的科学性都需要从逻辑与因果性,以及与实验事实的符合来考量。在这三方面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否则其科学性就值得怀疑。 自从有了现代物理,因果性是绝对不准许的,因为所谓的物质波幽灵的鬼异行为,不能容忍前因后果的存在,也就是要否定“我们要感恩父母把自己带到人世,先有父母后有自己”这样简单的因果道理。 无论这样的要求多么荒唐,我们暂时作出让步,只考察现代物理理论的逻辑性和实验验证情况: 首先我声明一点,关于量子力学取得的成就,J.Slater在其著作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一书中,有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大意是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数学工具,通过其求解和推论,原子、分子和固体结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其地位如同经典力学中的牛顿定律,电磁学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 因此,量子力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薛定谔方程。薛定谔讲师提出的、假设性的数学方程,与量子假设和物质波假设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今天我们发现根据氢原子基态轨道共振的物理模型,可以推导出氢原子定态薛定谔方程,通过方程的求解可以解释和求解其光谱。因此量子力学的宝典”薛定谔方程“就不在是物质波和量子假设的专有产物,也属于经典的可用于轨道共振求解的数学工具。在经典理论的框架下,氢原子不连续光谱问题就可以得到完全的解释。显然量子与物质波假设就会被完全否定。 物质波违背逻辑的事例可以参看我前期的博客文章,有大量的事实,最致命的两个问题在此还要强调: 1、量子力学求解氢原子的理论坐标系是以什么为参照的?质子是相对于什么在运动的?与实验室参照系是什么关系? 2、质子运动的影响凭什么用电子的经典有效质量进行修正后,就表达了氢原子中两体运动的结果,根据什么逻辑能得出这个结论? 以上两个问题是关系到量子力学科学基础的重大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关于相对论,其核心思想,也是其精髓,洛伦兹时空变换是如何通过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假设,以及同时性的相对性概念推导。 1、同一地点对时是否符合逻辑,在坐标系的同一几何点上,在同一时刻是否可以存在多个物体? 2、不同参照系中的时钟,在同一地点对时,之后是否是一直保持同时?如果同时性不能保持,不同参照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就没有意义,洛伦兹变换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逻辑上存在如此重大问题的理论,在物理界可以盛行100多年。 从善意的角度,我只能认为: 量子论和相对论的信仰者被乌云挡住了双眼,被幽灵迷失了心智。
个人分类: 杂谈|3468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一位很牛的审稿人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如何写好论文?”
热度 1 baoshan666 2014-4-28 21:27
如果大家仔细看了这些高质量期刊对审稿人审稿的要求或者说直接点,就是对稿件的要求,我想大家心里都有底了。结合我个人的审稿经验,我个人认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应该具有下面十个要素: (1)原创性 (2)创新性 (3)题目合适 (4)好的摘要 (5)论文组织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6)图表清晰可靠 (7)英语表达好,语法拼写等错误少 (8)精选参考文献 (9)LETTER要求投的文章要适合该期刊 (10)可读性,好的文章通俗易懂,有影响力 我审稿时看稿件的顺序是题目、摘要、图表、前言、参考文献和正文,我觉得题目、摘要、前言、图表、参考文献很重要,实验部分我觉得其次。大部分期刊的基本要求:原创性、创新性、图表、论证、组织、写作、参考文献。 一般国外期刊至少两个审稿人,也有三个甚至还有六七个的,审稿人会有不同的审稿方位和审稿重点,所以按照审稿人意见逐条仔细修改很重要的,当然主编根据多位审稿人的意见,进行综合后给出最终决定的,所以你在写作时要从审稿人的角度去写作尽量方方面面考虑到,语法、语言组织、论文逻辑结构、图表表达,实验结果配合理论、仿真等会更好,如果是快报,当然可以只给出实验结果也行。只有实验数据的文章,除非创新性很强,一般不会发表在高档期刊的。也许有人认为差一点的杂志档次要求应该低一些,实际上,如果你认为档次差一点的期刊要求低一些,这对你会有害处的,不管档次高低,高标准要求自己是最好的,而且现在低一点档次的期刊投稿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在这么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并被录用,高标准是关键因素。 至于期刊的审稿周期,我审稿的期刊都要我一个月内审完,我都提前十天审完,如果审稿人一个月内没审完,可以申请延期。当然很好的查询审稿周期方法是:下载该期刊最近五六篇文章,查看摘要下面或者页尾的文章时间信息,会有submit、revise、accept和available online等信息,算算相关时间就能估计该期刊的审稿周期了。 现在来谈谈英文文章的写作和注意事项: (1) 题目: 概括性强、体现创新性、精炼 题目写作注意事项: 英文题目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目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例如: The fabrication of …。短语型题目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题目一般不应是陈述句,因为题目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目具有判断式的语义;况且陈述句不够精练和醒目,重点也不易突出。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目,因为疑问句可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题目中的缩略词语:已得到整个科技界或本行业科技人员公认的缩略词语,才可用于题目中,否则不要轻易使用。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字数的限制,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目字数有所限制,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总的原则是,题目应确切、简练、醒目,在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目词数越少越好。 (2)摘要: 与结论不重复,体现整个文章的结论和思想,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应用等。 摘要写作注意事项: 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A.英文摘要的时态: 时态运用也以简练为佳,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少用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进行时态和其他复合时态基本不用。一般现在时。用于说明研究目的、叙述研究内容、描述结果、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或讨论等。涉及到公认事实、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等,当然也要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用于叙述过去某一时刻(时段)的发现、某一研究过程(实验、观察、调查、医疗等过程)。需要指出的是,用一般过去时描述的发现、现象,往往是尚不能确认为自然规律、永恒真理的,而只是当时如何如何;所描述的研究过程也明显带有过去时间的痕迹。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时少用,但不是不用。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发生的或过去已完成的事情与现在联系起来,而过去完成时可用来表示过去某一时间以前已经完 成的事情,或在一个过去事情完成之前就已完成的另一过去行为。 B.英文摘要的语态: 采用何种语态,既要考虑摘要的特点,又要满足表达的需要。一篇摘要很短,尽量不要随便混用,更不要在一个句子里混用。 主动语态:现在主张摘要中谓语动词尽量采用主动语态的越来越多,因其有助于文字清晰、简洁及表达有力。  被动语态:以前强调多用被动语态,理由是科技论文主要是说明事实经过,至于那件事是谁做的,无须一一证明。事实上,在指示性摘要中,为强调动作承受者,还是采用被动语态为好。即使在报道性摘要中,有些情况下被动者无关紧要,也必须用强调的事物做主语。 C.英文摘要的人称: 原来摘要的首句多用第三人称This paper…等开头,现在倾向于采用更简洁的被动语态或原形动词开头。例如:To describe…,To study…,To investigate…, To assess…,To determine…,行文时最好不用第一人称,以方便文摘刊物的编辑刊用。 D.避免一些语法错误:  冠词。主要是定冠词the易被漏用。the用于表示整个群体、分类、时间、地名以外的独一无二的事物、形容词最高级等较易掌握,用于特指时常被漏用。这里有个原则,即当我们用the时,听者或读者已经确知我们所指的是什么。例如:The authorfabricated a new ...The machine is operated with solar energy.由于现在缩略语越来越多,要注意区分a和an,如an X ray. 数词。避免用阿拉伯数字作首词,比如8 turn solenoid inductor…  单复数。一些名词单复数形式不易辨认,从而造成谓语形式出错。尽量使用短句。因为,长句容易造成语义不清;但要避免单调和重复。科技期刊涉及专业多,英文更是不易掌握,各行各业甚至表达方式、遣词造句都有区别。多看英文文献,也会有助于我们英文写作及水平的提高。 (3)引言: 主要研究进展,有代表性的同行研究工作,自己与他人工作对比的优势和不足,前言的参考文献选取代表性的、重要的文献。参考文献选取要有代表性,除非那种特殊专业,我觉得参考文献不要参考会议的文章,尤其那些不知名的会议文章引用。文献要尽量全面客观:不要对相似文献避而不引,或者只引别人早期的工作,这会让人感到你对该领域了解不够,甚至是有意回避,就有学风问题的嫌疑。不能过低贬低别人的研究工作,要考虑自己和别人工作的时间差,不在一个时代的研究当然不能说自己比前人好,所以英语用词要注意些,客观些。 引言写作注意事项: 好的引言相当于文章成功一半,最重要是保持鲜明的层次感和极强的逻辑性,层层递进关系。首先:阐述自己研究领域的基本内容,要尽量的简洁明了。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要用概括性的而不是叙述性的语言来描述。其次:文献的总结回顾。要特别着重笔墨来描写。一方面要把该领域内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全面的概括总结出来,不能有丝毫的遗漏,特别是最新的进展和过去经典文献的引用。这是两个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再次:然后就是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的缺陷性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最后:就是总结性的描述论文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一二三四等几个方面来描述,为引言做最后的收尾工作。最后对引言检查。 (4)讨论: 这部分主要描述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方法,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仪器、条件,并如实公布有关数据和研究结果等。讨论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实际上,审稿人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审稿人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本研究有什么意义?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审稿人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 (5)图表:清晰直观、代表性 清晰直观是基础,要让审稿人和读者不看正文就明白要表达的意思,代表性无论是自己实验结果还是和别人工作的比较,都要体现重点,无关的数据不要罗列在图表。合理解释每一个参数,合理说明每一个步骤。审稿人没时间考虑细节。程序和参数的合理化显示出你知道你在做什么,而不是凑数据。 没理由要找理由,有理由要强调。 (5)逻辑性: 我审稿时碰到作者的结论性错误,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期刊的那篇,后来我给他指出错误并给他参考文献,不要轻易下结论,这很糟糕的。我就觉得这个作者文献还是看少了,特别是理论性的东西,所以他下错误结论。后来在修稿中改正了。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 and Packaging Technologies的那篇,我认为作者没有好好解释实验结果,图中曲线的解释不是很好。比方说,1,2,3,4条曲线不同尺寸(1mm,2mm,3mm,4mm)出现轨迹差不多,但是第5条曲线(5mm)在x轴前半部分和其它四条轨迹差不多,但x轴后半部分曲线确异常,作者只是给出结果,但没解释,我审稿时就提出,怎么解释5mm的曲线后半部分与其它四条曲线不同,那6mm的曲线又会是什么样子?5mm是一个关键尺寸么?所以在画实验数据图时,特别注意异常点和异常曲线,要解释异常的原因,如果涉及到尺寸的曲线,还要考虑关键尺寸或者临界尺寸。 不要指望审稿人疏忽,还是要方方面面考虑文章,毕竟发文章是严格的学术活动。 (6)语法: 写作时注意语言精炼准确,使用长句时不要出现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可以完全避免的。我觉得我审稿的文章,语法错误主要出现在介词、从句、对比语句和长句杂糅的错误。使用长句时注意不要让读者困惑或者产生歧义。介词比如in和on的混用,还有of和with的混用,对比语句主要是将A和B两事物,比如实验结果做对比、比较或并列,但出现了语法错误,长句杂糅主要体现在一些从句中,比如定语从句、非限制定语从句等缺少必要的主语、谓语或者其它句子成分。 有些研究生说说目前的感觉是没有一篇文章很顺利,说很郁闷,我认为郁闷是暂时的,后面会好起来的。特别是发第一篇外文,那种感觉我想每个研究生都会兴奋的。所以为了那种感觉,多多努力:)。郁闷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吧:(1)没有课题或基金;(2)与导师关系搞僵,开展工作受阻;(3)选题不好或者偏门;(4)生活拮据,为经济受累,无心做科研;(5)实验不顺,理论不懂;(6)写作不行;(7)投稿老是被拒;(8)软件不会使用,模拟仿真等不会。等等。 下面就后面的郁闷解决提些我个人的建议: 1. 多看看文献,了解同行工作,掌握研究方向动态,找出自己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指革命性的,这个很难。我认为创新可以这么划分吧,革命性创新、革新性创新、理论性创新或技术性创新、实验上创新。革命性创新是那种划时代的,给人类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影响革新性创新比革命性创新次之;后面创新影响大体逐渐减弱;如果在文章中涉及理论部分,就要参考文献了,有些文献会给出相关理论的,免得犯了错误:在文章中轻易下结论。模拟、仿真那一块可以查看有没有相关文献,看人家用什么软件进行模拟仿真,然后学习该软件。 2. 不怕据稿,总结审稿意见,找出自己工作不足,再补充数据、理论、提高写作等。拒稿越多,说明离中稿就越近了。要正确对待审稿意见和退稿: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如何对待被杂志拒绝的论文,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实际上,影响因子不同的学术刊物,接受论文的标准和要求差别很大。如果被拒绝的论文不是由于文稿中的错误,而是重要性或创新性不够,作者在仔细考虑了审稿人的意见,认真修改文稿后,是可以寄给影响因子较低的学术刊物的。值得注意的是,审稿人由于知识的限制和某种成见,甚至学术观点的不同,判断错误并建议退稿是会发生的。 3. 多请教别人或者去学术论坛,学习投稿、写作经验,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4. 学好一些必要的相关科学软件,比如画图软件,模拟软件、计算仿真软件等。图漂亮、理论好、论据足、模拟仿真实验对比,算是发好期刊的基础了。 5. 认真阅读和使用投稿须知。投稿须知的英文表述有多种,常见的是Instruction for Authors、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Authors' Guidelines、 Guidelines for Authors、Advice to Contributors、 Advice to Authors、 Information for Authors等。几乎所有的英文生物医学期刊都定期刊登投稿须知,尽管各期刊投稿须知的内容不尽相同、细节繁简不一,但目的都一样—帮助作者更为成功地投稿,使论文发表过程更为简捷而有效。阅读并遵循投稿须知的意义:了解刊物的重要信息,如办刊宗旨、征求稿件的范围、栏目设置、投稿要求、审稿程序、从投稿到接受或退稿的时间、发稿率、发行量等。指导论文写作并加快论文发表:(1)用较少的时间决定拟投文章的栏目及格式(如行间距、可接受的文旁边界、纸张大小、参考文献及图表格式)。(2)加快审稿过程。(3)减少退修次数。(4)文章发表后,很少或无错误。简言之,认真阅读并遵循投稿须知,可以使你的文章更容易、更快捷、更准确的发表。阅读投稿须知越仔细、越认真,投稿的成功率越高。
个人分类: 科研论文|25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小白鼠成长日记——20130108反思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热度 1 summerice9 2013-1-8 13:28
我的逻辑性非常烂,写 intro 写得非常纠结。纠结事小,更大的问题是我根本看不出自己 intro 哪些地方不好。所以,最近一直骚扰师兄师姐帮忙看 intro 。自己想了一版 intro 的思路,就让师兄师姐们看一版。终于在我的 intro 连番轰炸下,师兄忍不住爆发了,给出了严厉的批评。师兄的批评如下: “ 写论文首先要有端正的态度,不能因为有人帮忙修改,论文就一稿一稿的往外出,英语就想怎么写就随便写。即使英语水平不够好,但至少一些低级错误可以通过认真检查避免。 …… 如果你连这些低级错误都没有时间检查一下的话,就不要三天两头的给我继续发新的版本了 ” 我从没想到一向温厚的师兄竟然如此生气。原来一篇逻辑性不好的论文会给人情绪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我还以为只有小老板会这样。再想想,自己已经是高年级了,连写个论文都如此纠结,即使能够毕业又怎么能带学生呢。我决定一方面每天看一次师兄的批评,警示自己端正态度,注意低级错误,努力提高自己写作。另一方面,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问题: l 没有想清楚就动手写英文了。结果我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某个词如何表达,某个句子是不是太长了。然而论文应该更多的思考如何架构,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放到最明显位置,如何用逻辑关系将自己观点论证的更加可信。以后一定要先思考清楚了。直到可以用中文把自己观点表述清楚,再动手写英文。 l 对相关工作总结不够,对自己的方法为什么效果好思考总结不够 l 喜欢写长句。问题是长句让阅读者非常痛苦,不知道这个句子的重点是啥。 l 平时看的论文太少,心中没有一套论文组织框架。都说论文是八股,每句改写什么都是规定的,然而我每次写的时候都没有框架。这段时间一定要多读论文,一定要搞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八股模式。 l 不注意低级错误。低级错误通过细心检查是可以避免的。若不避免错误,读者审稿人都会直接质疑你的态度。 l 准备两个版本写作文件。一版可以加注释,给自己看;一版只有自己确定的问题,给其他人看,并且保证没有低级错误。如果是使用 latex 文件写的,就将 pdf 粘到 word 中再检查错误。
4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研究与论文发表专题交流
热度 3 zhaodl 2012-11-11 10:20
编辑研究与论文发表专题交流
武夷山回来,昨天休息了一天,才感觉有点缓过来。审改论文审得见到论文就有点头大。所以,我自己撰写的文章一直修改不下去。心想:我不缺少文章篇数,只是为了“清澄别人的认识”,能发就发、写不出来就不发吧!朋友心疼我建议我给他发表,不用那么“规范”了。我这人,答应了的事不想变化,除非是我写不出来。就是武夷山的报告以后,我脑子里也有许多东西想记录下来:论文写作中的文献阅读与利用、提升论文方法的具体表述、论文篇章的具体组织、逻辑性的具体表述等等。 下旬,还要到济南参加会议,并且有一个网络传播与期刊出版的报告,年会尽管我没有给自己安排,但我随时准备补缺,所以还得浏览一下。刚才就与别人交换了一下一个报告的提纲。所以,不想深入分析和写作。在此,将回来后收到的两封信的主要内容和我的回复,发出来分享。 【赵老师,您好。您毫无保留地指导、提携我们这些后生晚辈的博大胸襟很令我们感动。这次“黄埔一期培训”,让我认识到作为编辑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多跟编辑同行及行业外的人交流,才能摩擦出灵感的火花,让大家共同进步。但是受到时间、经费等各方面的限制,经常面对面交流又不现实。所以我有个小小的想法:能否每周或双周固定一个时间,大家在网上就某个主题开展讨论或是经验交流,每期由一位编辑专家来引导或主持,类似于现在一些远程会议的形式。这种编辑“网上学术沙龙”既可以让大家定期进行相对集中的学习,又可以节约经费,您觉得是否具有可行性?】 这个建议我感觉很好,但是如何组织需要研究:(1)人们的需求是阶段性的,有时感兴趣,有时不感兴趣;(2)愿意奉献的敢于“自命为师”的人难找,都谦虚的很。我认为,目前情况下,“只是为了别人”很难组织下去。如果利用QQ群的功能,我尽管是加入了近20个,但是我感觉群里边并不一定“志同道合”,多数是传播些笑话和小道消息。难得能够组织起一些有深度的主题。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都不愿意将自己的思考奉献出来,所以交流多流于形式,泛泛的。不管怎么说,这种专题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应该是一种方向,特别是在网络技术条件下。为此,我决定将我的个人群 “丹崖随缘212756419” 开放( 请实名申请——报上刊名和姓名——非编辑勿扰,资深编辑就免了吧? ),主题定位于 编辑出版研究 ,已经加入群的朋友不喜欢可以退出。新加入者,必须以这样的主题为目的。加入后长期不发言——两个月都不吭声或者多次发布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自动让出名额退出。以此,作为同道中人的联络园地! 【赵老师:您好,武夷山学习很高兴能见到你并听到你的讲课,你讲的课对我们来说都是些非常实用内容,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学员们都很爱听,我也受益匪浅,以后有机会我会争取去再听你的课。我这里有两个选题:研究生论文撰写和刊后审读机制(笔者简化)。想听一听赵老师对这两个选题的意见,希望赵老师能指教。】 谢谢你的首肯,能为别人解惑是我的努力目标,我自我确定在论文写作包括编辑论文写作方面继续研究下去,有机会将出版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再版一下。关于你的两个选题,我感觉都不太好。 (1)论文论文撰写常见问题分析,属于论文写作方面,对工作有指导价值,编辑也应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才能指导作者,提高编辑的地位,但是这方面的文章发表起来比较困难,读者对象不好确定。如果是给编辑阅读,不好写。如果给作者阅读,期刊不多。如果在《中国研究生》之类期刊发表,需要通俗、可读。我在《中国研究生》自由投稿了两篇,都不算是论文。 (2)第二个题目,内部审读,如何写出新意有些难。如果有新的做法并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则可以,且不要局限在学校,应该上升为一般学术期刊。同时,还需要语言表达的水平来弥补选题“一般”的不足。如果主要集中在学术评价方面,可以上升为“学术评价”——期刊评价——将内部审读的方面和数据结合以来,也许是一个方向,以便指导前端的审稿和录用工作。 武夷山论文写作讲习班被抓拍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175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家的逻辑性和科学的严密性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2-9-23 11:49
科学家的逻辑性和科学的严密性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23 日 最近一则有关法国科学家用转基因玉米喂养小白鼠导致癌变的报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科学网的一些博主也对此发表了一些评论和分析。 从这些评论和分析中很可以看出, 对于这个实验结果持怀疑态度的占多数。 当然, 有的人可能特别捡选了那些支持转基因研发人士的观点来主动引导人们的思考。 紧接着, 曾庆平教授又发了一篇博文, 【 中国学者报道转基因玉米毒性 90 天试验结果 】( 1 )。 这篇文章立即被科学网置顶, 可见科学网领导和编辑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关注程度是多么高。 我读了曾教授的这篇博文, 假如博文中说的这两个实验是真实的实验设计的话, 我本人认为法国人的实验设计更具有实际意义, 更符合自然规律, 而中国学者的实验设计最多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 那就是三个月之内没有差异, 其他的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我不知道, 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质疑法国科学家的合理设计? 根据曾庆平的信息, 即使是诱变剂,在老鼠中出现可见肿瘤的时间至少也要 6 个月(造模所需要的时间, 假如这是真的话, 我在此以无所畏惧的心态向全体科学家提出一个科学逻辑的问题 ? 一只小白鼠吃了会导致癌变的食物至少需要六个月时间才能体现明显的症状, 你只用三个月时间就终止实验, 哪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你使用的食物是健康的还是可以导致癌变的?我的个人逻辑是想不通这里面的道理的! 与此成鲜明对照, 我认为法国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就可以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 两年时间足以让实验老鼠显示病变的症状。 有的人说用整个老鼠的生命周期来做实验, 不符合科学设计要求, 原因这涉及到自然衰老因素导致的病变。 我对这种质疑非常好奇。 实验应该有一个正常的对照组, 这个自然衰老的因素在正常对照组中应该明显的表现出来, 这两组的差异就是食用不同食物的差异, 是不是? 一些科学家们对法国科学家的质疑是毫无科学逻辑性的, 有的甚至于可以看成是故意质难, 说这个组的以往实验证明是不正常的。 难道他们以往的实验不正常, 他们现在的实验也一定不正常吗? 难道一个人犯了一次错, 或者犯了几次错, 就证明他一辈子都只会犯错吗? 所以, 假如要找一个人的麻烦, 何须无词。 说句不好听的话, 只要你写一个“一”字, 我可以写上一百篇文章指出你的这个一字的毛病和缺陷。 信不信由你! 我几乎每天都要给植物接种病原菌, 以诱变植物生病, 我一定会在实验样本中安置正负对照组, 即感病的和抗病的已知品种, 只有当感病的植株出现典型的病症后, 而抗病的完整无损时, 才能肯定实验是成功的。 一个实验没有这两个对照组, 如何证明实验的可靠性? 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科学严密性问题。 希望各位科学界的同仁们给我指点迷津, 但是, 请用科学的术语, 不要乱扣帽子。 (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15934.html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42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将微分方程进行到底
热度 4 gzchengzhi 2012-5-29 20:49
  求解微分方程是理论物理中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其他的学科中不常用。因此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人士根据求解微分方程的过程得出一些出乎人意料的结论,往往会受到批评。   最典型的如同马尔萨斯方程的提出,由于涉及到广泛的学科,特别是社会学的领域,就引起了很多的批评。   奇怪的是那些持批评意见的人并不懂得微分方程的重要性,甚至连如何求解一阶微分方程的能力也没有,其批评意见主要是从求解出来的结果来看。   其实求解微分方程也并非万能的,不过要正确批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马尔萨斯方程,如果仅从结果上就认定其结论荒谬,则对于学科的发展一点也没有帮助。重要的是要理解微分方程建立的条件。微分方程的求解过程完全是一整套经过证明的非常严密的数学推导过程,其逻辑性无懈可击,不可能从中找出问题的。但是用微分方程建立起来的模型中,致命的弱点在于所做的假设条件。如果假设条件不正确,则后面的所有推导过程就完全没有意义了。因此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者都会非常小心地进行假设,一旦一个基本上找不出太多的漏洞的假设建立起来以后,后面的推导过程就完全不需要担心出现什么问题了。反过来推导出来的结果又可以帮助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者检验假设的可靠性。   近些年来我涉及到很多的学科,我发现,这种通过建立微分方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实是理论物理中特有的。在其他的一些学科,如同生物学中,这种方法是用的很少,一些知名的生物学家甚至对此一点理解能力都没有。   对于化工领域来说,虽然会涉及到很多的数值计算,但是如同物理学中那样完全依赖微分方程模型来简化和解决问题的,则是很少见的。如同量子化学领域,也基本上是直接借用量子力学中的结论,量子化学本身不会从最基本的微分方程模型开始来进行计算。   至于地质、生态、心理、计算机等领域就更少见优美的微分方程模型了。因此通过是否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判断该研究是否属于物理学研究的领域。   我以前对此有不太清楚,以为我自己懂的东西,我觉得有意义的,别人也肯定一样欣赏。结果我将自己的建立的微分方程模型呈现出来,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根本不能够理解。一般反应就是沉默不语,给逼急了,就会告诉你,你这种东西没有意义,你采用的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如果确信属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应该尽可能限制在物理学的专家内部进行讨论,避免产生各种误解。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5634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