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免疫细胞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疫情之下(之后)我们怎么吃(3)蛋白质的摄入
热度 1 fdc1947 2020-5-25 08:35
疫情之下(之后)我们怎么吃(3)蛋白质的摄入 吃饭的本来和终极目的是为了得到足够的营养以有利于生存。人的机体是由物质构成了,为了成长当然需要提供组成人体的物质。人体又处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过程中。为了补充身体里被代谢掉的物质,人们也需要营养。人体处在不断地运动的状态,为了得到运动所需要的能量,人们更需要营养。食物中所有这些营养物质,都经由人们的消化系统被消化并吸收进体内。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难以为全社会的成员都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的是否充足往往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在我国,这个问题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才奠定了基本解决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科学思想的普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人们在营养与健康的问题上往往还存在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人们说,说五谷杂粮的人,怎么会不得病?这是完全正确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得病。这一次新冠病毒的疫情,就是对每一个人健康的威胁。首先,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尽量减少与病毒的接触,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实际上要完全消灭这次出现的新冠病毒,已经不可能,这样,一旦被新冠病毒(以及现有的其他病毒和以后可能出现的新的病毒)所感染,最要紧的是我们有健康的身体。 所谓有健康的身体,不仅仅是拥有看上去强壮的肌肉,有健康的心血系统、五脏六腑,有聪慧成熟的心智,还需要有健康的免疫系统。有了健康的身体,就可能抵御可能侵入的各种致病细菌、病毒。 说开一点,我们对所有疾病的抵御,归根结底需要依靠我们本身的身体。医生所做的一切努力,包括使用药物、疫苗以及各种机械或物理的手段,都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身体去战胜疾病。这些化学、物理、生物的各种手段,都只是一个战胜疾病的“帮手”,真正面对疾病,能够一次次地战而胜之的是我们的身体。帮手再好,主人不行,还是不行。所以,在疾病的来侵面前,身体的健康最为重要。 当然,到最后年老力衰,自己完全不行了,随便什么一点小小的疾病都可能将我们击垮。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所有的人都逃脱不了这历史的规律。那是另外一码事情了。 要想有健康的身体,除了遗传因子、适当的锻炼、良好的环境、健康的心态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之外,适当的营养是也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什么是适当的营养呢?首先是有营养,然后是适当,不多也不少。 所谓营养,绝不是那些人们拿来送礼的“营养品”。人们拿来送礼的所谓营养品,实际上都没有什么营养或者只有极少营养成分的东西。我们所需要的营养是主要指七大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维生素、膳食纤维和水。 在这七大类物质中,水是组成任何生物体和维持机体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需要的量最大,现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想要就能得到。膳食纤维并不能进入我们的机体内部,它是肠道细菌的“食品”,也有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无机盐和维生素都为机体运行所必须,但是其数量很少。最需要讨论的还是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这三大类营养素。 蛋白质是组成有机体的最重要的物质。无论是肌肉、五脏六腑、血液和其他体液,所有细胞的最重要成分都是蛋白质。这是一大类物质的总称,实际上有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同的种类,这也是我们身上不同器官不同细胞之所以不同的根本。换句话说,我们身上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头发是头发、指甲是指甲,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由各种不同的蛋白质组成。 各种食物一般都含有不同数量的蛋白质,当然,不同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并不会直接被吸收到我们的体内,因为蛋白质是大分子,它不会透过人或哺乳动物的肠道壁进入血液中,它首先要水解成为小分子氨基酸,这些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蛋白质是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虽然一个蛋白质分子可以由千百个氨基酸组成,但是,这些氨基酸分子一般仅有20种。就是这20种氨基酸分子不同的排列,组成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不可胜数的蛋白质分子。就如26个字母,不同的排列,写出来世界上无穷无尽的文章。 这20种氨基酸中,有些是我们人和哺乳动物体内可以合成的,但是有8种是体内无法合成或基本上无法合成的(对婴幼儿有9种),必须从食物中取得,称为必需氨基酸。 食物中所含有的蛋白质的量是不同的。一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有些则只有很少的蛋白质。但是,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还有一个质量问题。所谓质量问题,首先是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数量。 上面打比方,说用许许多多字母块能够拼出来一篇文章。但是,如果虽然有许许多多字母,而缺少某一个字母比如没有字母e,文章就写不成。又譬如某几个字母数量不够,也不能拼出来足够长的文章。也就是说,需要有许许多多字母块,而不同字母块的数量还需要符合一定的比例。缺少某些字母不行,有些字母块太多也没有用。 我们人体营养需要的蛋白质也是如此。不但需要适当数量的蛋白质,而且蛋白质里的必需氨基酸必须齐全,还需要合乎一定的比例,这才是好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齐全而且比例较为合适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白质,否则称为不完全蛋白质。 蛋白质的质量问题,除了氨基酸的成分之外,还包括是否容易消化吸收。 质量最好的蛋白质,无疑是奶中的 的酪蛋白及乳白蛋白、蛋中的卵白蛋白及卵黄蛋白。我们都知道,婴儿从生下来的50cm身长3.3公斤体重,仅仅依靠母乳,就能够成长到一周岁时的75cm身长和10公斤体重。奶中包括蛋白质在内的营养成分是婴儿生长最全面最合适的。小牛、小羊等哺乳动物也都是仅仅依靠它们的母乳迅速成长的。而一颗鸡蛋就变成了一只小鸡。这些都说明了奶和蛋中蛋白质的优秀。 动物肉类(血液、内脏)中的白蛋白和肌蛋白、大豆中的大豆蛋白等也是完全蛋白质。所以肉类(包括禽类和鱼类)以及大豆制品等都是我们蛋白质的良好来源。 粮食(谷物)特别是我们喜爱的大米白面中的营养成分以淀粉(糖类)为主,含有的蛋白质较少,而且往往缺乏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所以,过去我们主要以谷物为营养来源的时代,人们一般都缺乏蛋白质,人们的身体素质一般都较差。 儿童是长身体的年代,长身体就是增加细胞,所以,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来组成新的细胞。鸡蛋、牛奶和瘦肉(包括鱼类、禽类)都应当是儿童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有些人怕孩子吃肉会长得太胖,所以有些儿童也有优秀动物蛋白摄入不足的问题。其实摄入能量太多才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而食用糖类太多(包括由粮食中得到的淀粉和饮料中得到的简单糖类)以及脂肪太多(包括肥肉和食物油脂)往往是摄入能量太多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处于衰老的过程,损失的组织往往多余新生的组织。为了不至于因为蛋白质不足而影响本来就缓慢的再生,也需要一定的蛋白质补充。但是,很多老年人往往只相信不要营养过剩以及动物性食物容易引起“三高”的宣传,只是食用蔬菜和粗粮,缺乏动物性食物,加上消化吸收的不良,所以许多老年人也有摄入蛋白质不足的问题。 女士们怕胖,往往不敢吃肉,所以,也有很多女士缺乏蛋白质。其实,肥胖的原因在上面儿童的一小段文字中已经说到,是能量摄入过多的问题。肥胖的“黑锅”不应当由摄入优质蛋白质来背。 当外界的细菌、病毒入侵我们身体的时候,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会立刻调动起来,发动起体内的免疫细胞与入侵者战斗。免疫系统机能好,调动得快,很有可能就能够迅速歼灭“来犯之敌”,反之,让入侵的细菌或病毒迅速繁殖,再要战而胜之,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迅速调动免疫系统是战胜传染病很关键的因素。而这些免疫细胞的主要成分还是蛋白质,合成这些蛋白质需要足够的氨基酸。如果在需要大量制造免疫细胞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就会影响我们的免疫功能,所以我们需要每天有适当的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的摄入,当然绝不是越多越好,也需要有一个量的限制。多了,是没有用的,反而对健康有害。 蛋白质的摄入量,以满足身体所需为原则。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不同,身体没有储藏蛋白质或氨基酸的功能。当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时,人体可以把它们以脂肪形式储藏在体内,以防能量的不时之需。而蛋白质摄入过多时,体内没有储存多余的氨基酸的机能。多余的氨基酸就要被代谢掉。而多余氨基酸的代谢掉,就会增加我们机体(例如肝脏和肾脏)的负担,还会浪费掉一些宝贵的“酶”,而且含氮和硫元素的一些化合物如不及时排出往往会对身体产生毒害作用。氨基酸中必定有氮元素,很多含有硫元素,所以食用蛋白质过多了后,排出的尿液和气体,往往特别骚和臭,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看到,很多大型野生食肉动物,当食物来源比较丰富时,并不吃掉猎物的肌肉,只吃掉猎物身上的脂肪。因为脂肪被消化吸收之后可以在它们的体内储存起来,在找不到食物时供身体消耗。吃多了蛋白质却无处储存,必须要及时地代谢掉,它们并不需要代谢这些蛋白质所产生的过多的热量,而代谢这些蛋白质却需要付出代价,还要喝很多水等等。当然,这些食肉动物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 所以,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蛋白质摄入,但是也不能过多。在有疫情威胁的时候更是如此。在将来疫情过后也要如此。 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暴饮暴食,要么好些天不沾荤腥,要么大吃一通,这是不好的。 对于身体有好处的吃法应当是每天都吃一点动物蛋白,但是不要太多。好得中国营养学会向大家推荐了营养金字塔,各人照着他们的推荐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就可以了。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624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伊文:老年人抵抗力差,因为免疫细胞占坑不干活
fqng1008 2018-7-6 16:57
随着全世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老年人 健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我们都说老了以后抵抗力会下降,什么毛病都会来,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们以癌症为切入点,找到了一个颇令人意外的解释——在老年人的体内,一群免疫细胞光占坑不干活,让免疫能力大打折扣。这项研究也于今日发表在了《Cell Reports》上。 1. 老年人体内的“衰老”免疫细胞变多了 “在一些癌症免疫疗法中,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能被激活,杀死癌细胞。在特定的癌症中,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研究的负责人 Nicole La Gruta 教授说道:“但不幸的是,65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缓解情况比年轻人要差得多。”这一定是患者的免疫系统哪里出了问题。 潜在的原因有很多。譬如随着年龄增长,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变少,又或者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出现衰退,抑或两者都有。为了了解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研究人员们先在小鼠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发现它们的免疫细胞种类随着衰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鼠的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数量发生了显着降低,从80%骤降至30%左右;而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的数量则有所上升。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接触到的抗原会越来越多,因此这些现象并没有让研究人员感到特别惊讶。 2. 年迈小鼠体内,虚拟记忆 T 细胞(T VM)的数量猛增 一类叫做虚拟记忆T细胞(virtual memory T cell)的免疫细胞引起了研究人员们的注意。在年轻小鼠中,它们只占 CD8 阳性T细胞的10%。但在老年小鼠内,这些细胞的比例猛增到了 30%,与初始T细胞几乎处于同一水平。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原来,随着年龄增长,虚拟记忆T细胞的增殖会出现严重缺陷,这一点在人类中也得到了证实。也就是说,老年人体内不干活的免疫细胞越来越多。这究竟是因为这些细胞出现衰老,难以生长?还是因为年迈的生理环境无力支持 T 细胞的增殖?研究人员们用一个巧妙的实验找到了答案。 首先,他们将年轻小鼠的 T 细胞输入到了年老小鼠的体内。有趣的是,这些原本应该增殖迅速的细胞,仿佛被抽干了气力一般,也出现了增殖缺陷。 3. 年轻小鼠的T 胞无法在老年小鼠体内扩增 而虚拟记忆 T 细胞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在年轻小鼠体内,来自年迈小鼠的虚拟记忆 T 细胞依旧没能逆转增殖缺陷。 4. 老年小鼠的虚拟记忆 T 细胞在年轻小鼠体内也无法扩增 换句话说,在年老的小鼠体内,占了 CD8 阳性免疫细胞三成的虚拟记忆 T 细胞自身存在增殖缺陷,而整体的微环境也阻碍了其他 T 细胞的增殖!这样一来,年老小鼠的免疫力又怎么能好得了呢?!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小鼠和人类的虚拟记忆 T 细胞有诸多类似,或许我们可以针对这些 T 细胞,开发出全新的疗法,加强癌症免疫疗法的效果。 “基于这些观察,我们有望对癌症免疫疗法进行修改,专门满足老年患者的免疫系统,” La Gruta 教授补充道:“新药必须要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总结来看,这项研究从免疫细胞种类变化的角度,告诉我们为何老年人的免疫力会出现下降。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更应该趁年轻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要知道,当你开始衰老,你的免疫细胞真的帮不了你太多。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8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细胞临床准入管理——以魏则西之死为行业普法
热度 15 sunsong7 2016-5-4 09:28
魏则西死亡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肿瘤免疫治疗激烈讨论,普遍存在对相关管理法规误读误判,有的认为卫计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准入审批等于放开了免疫细胞治疗业务,还有认为一些地区将DC-CIK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相当于“准入合规”,或者看到某些专家CCTV上现身说法就以为可以名正言顺开展免疫细胞治疗业务,本文借这个年轻生命离世的契机对免疫细胞疗法法规做一次梳理,以正视听。 癌症免疫细胞疗法曾被宣称为除手术、化疗、放疗外的第四类治疗技术。该疗法通过活化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免疫治疗可分为过继性免疫治疗、肿瘤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等。其中,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分离、体外激活并回输抗原特异性或抗原非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种治疗,包括LAK细胞、TIL、CIK细胞、DC-CIK、NK、γδT、CAR-T、TCR-T及NKT细胞治疗等。 这种采集患者自体免疫细胞来进行治疗的方式,正是目前我国肿瘤免疫治疗乱象丛生的重灾区。 一、免疫细胞做为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 国家药监局成立之前,药品监管领域处于九龙治水的局面, 原卫生部药政管理局参考美国FDA生物制品评估的做法于 1993年5月5日颁布了《人的体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质控要点》 , 将人的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纳入《药品管理法》的进行管理 ,首次明确“应用人的自体、异体或异种(非人体)的体细胞,经体外操作后回输(或植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基本上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研究。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后,于 2003年03月20日 发布了《人体细胞治疗研究和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 ,明确了”包括体内回输体外激活的单个核白细胞如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体外致敏的杀伤细胞(IVS)等”质量评价指标,并要求临床伦理学参见GCP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CFDA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药物的临床试验(包括生物等效性试验),必须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且必须执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因此, 开展免疫细胞制品临床研究应服从药品准入审批条件 。 二、免疫细胞做为医疗技术管理的相关法规 在2005年后,伴随着人事地震,食药监局不再受理生物疗法的审批,细胞治疗管理出现真空状态,新项目申报无门。各大医院抱着“法不禁止即可为”的态度开展免疫细胞治疗,一些生物公司也参与进来。 2009年卫生部制定印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 规定 “ 国家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和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实行分类、分级管理 。”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 《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卫办医政发〔2009〕84号)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同时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14条规定:“属于第三类的医疗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前,必须经过卫生部组织的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论证及伦理审查“。同时,卫生部还制定了 《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09年4月29日,征求意见稿) ,该规范为技术审核机构对医疗机构申请临床应用自体免疫细胞(T细胞、NK细胞)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的依据。 至此,开展免疫细胞疗法的机构开始猛增,地方政府在默许的情况下相当多省市都将这项治疗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报销比例高达80%-90%,物价部门也都规定了指导价。但经媒体核实,到卫生部门备案的医疗机构已有三千多家 ,没有一家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得到批复 。 2015年7月2日,卫计委发文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国卫医发〔2015〕71号) ,细胞免疫治疗未列入“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2015版)”清单,文中注明“未在上述名单内的《首批允许临床应用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其他在列技术,按照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执行。”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解读为 免疫细胞临床研究仍遵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施行准入管理 。那么,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办法》 (国卫医发﹝2014﹞80号), 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受试者收取费用 ,“第二十七条 未经医疗卫生机构批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擅自开展临床研究、调整已批准研究方案或者收受临床研究项目经费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相应处理”。 三、魏则西死亡事件后果预估 迄今为止,国家卫计委尚未批准任何机构开展免疫细胞治疗项目,亦未组织过开展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相关的临床试验。这也就意味着, 目前国内火热的细胞免疫疗法临床应用(包括:DC-CIK细胞、T细胞、NK细胞、CAR-T细胞)均涉嫌违规 。 多年来国内各地不少医疗机构无视法规和科学界的警告,为绝望中的患者提供无效的治疗,并收取高额治疗费用。魏则西死亡事件直接的后果就是为如火如荼的免疫细胞治疗降温。前车之鉴是,媒体曝光后,卫生部立即叫停了全部未经审批的干细胞治疗和临床试验。 值得期待的是,卫计委“科技教育司2016年工作要点”明确将“制定并印发 《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 ,进一步完善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 欢迎关注《癌图腾》,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原文链接(图片来自网络)。
1551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关于健康的一些看法
热度 1 duke01361 2015-1-25 11:04
如果一个男人突然下身不再高昂如雄鸡报晓(),你一定要注意心脑血管问题;如果一个人经常感冒或者容易感觉疲劳,对任何异性都不动心,那表明这个人真的是老了。 我一直在考虑是什么促成了衰老,我觉得衰老首先始于免疫和慢性亚临床炎症。免疫本来是帮助人们不得病或少得病,但是参与免疫的细胞,细胞免疫,变得稀里糊涂,那么会造成肌体经常处于亚临床炎性应激状态。 该死的细胞不死也会如此招惹免疫,引发慢性炎性反应。 你可能听说过免疫细胞可以监管癌细胞,可能你不知道免疫细胞还可与癌细胞狼狈为奸。 搞细胞动力学的人比较在意细胞的周期、细胞的各种死亡方法。但这些人忽视了该死而不死的细胞引发的慢性炎症。这其实是类似细胞凋亡的一种肌体自毁机制,小到出现自身免疫性问题,如牛皮癣、狼疮、类风湿等等,大到血管内皮受损出现的各种血栓、癌症等。 当然,我提出的衰老的亚临床炎性应激这个学说还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你的信任。相信这个学说又利于指导养生。一方面尽量关爱自己的细胞,其实每个人每天的任务就是饲养自己的细胞。更重要的是遵照我理论的指导,合理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在这个问题上使免疫系统处于中庸状态太关键啦!
个人分类: 潘学峰论衰老健康|2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孙学军:战胜艾滋病的新策略
fqng1008 2013-12-22 11:52
Immune cells (green) infected with HIV (pink) undergo a cell-suicide process known as pyroptosis. 虽然美国有学者发现通过骨髓移植可以治愈艾滋病,但后来发现可能是摆了乌龙,其中一名患者病毒再次出现阳性,给这一研究思路泼了一盆冷水,因此关于艾滋病的治疗仍将是医学领域研究目标。最新的《自然》和《科学》两大著名期刊,两天内分别发表来自同一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是采用通过阻断细胞自杀治疗艾滋病的研究。 HIV 感染可以导致大量免疫细胞自杀。从整体上看,应该有两种方法对付艾滋病,一种是针对病毒,设法阻止病毒的复制,目前国际上采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正是针对病毒的关键蛋白。另一种方法是设法保护受到感染的细胞,如果可以让受到感染的细胞不发生自杀,也许是另一种治疗策略。最新的《自然》和《科学》发表的论文发现,正是把目标转向受感染的细胞,通过避免细胞死亡实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研究者认为,也许这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艾滋病的新模式。 这些文章也可以解释一个长期困扰科学界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艾滋病患者负责抗感染的免疫细胞会发生死亡。 2010 年《细胞》上的一项研究曾经证明,艾滋病病毒并不是直接杀死 CD4 阳性免疫细胞,相反,这些细胞死亡其实是自杀(难道不是病毒引起的?)。按照加州旧金山的格拉斯顿分子病毒学家 Warner Greene (两篇文章的作者)的说法,这些细胞是自杀而不是被谋杀。 艾滋病病毒患者 CD4 阳性免疫细胞自杀有一个特殊的称呼是细胞焦亡,这是近年来发现并证实的一种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为依赖于半胱天冬酶 -1(caspase-1) ,并伴有大量促炎症因子的释放。细胞焦亡的形态学特征、发生及调控机制等均不同于凋亡、坏死等其他细胞死亡方式。研究表明,细胞焦亡广泛参与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 对细胞焦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为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报告中, Greene 小组鉴定出细胞探测病毒 DNA 的一种感受器,就是interferon-gamma–inducible protein 16 (IFI16)gama干扰素诱导蛋白16,该感受器激活细胞自杀反应。他们发表在《自然》的长文发现,这些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 pyroptosis 细胞焦亡形式自杀。 caspase 1 是细胞焦亡的关键蛋白,同时细胞产生炎症因子如IL-1b,炎症因子释放吸引更多细胞并导致这些细胞死亡 。美国顶点药物公司曾经开发过这种蛋白的抑制剂 VX-765 ,曾经尝试用于人类癫痫的治疗,但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人体试验结果证明该药物使用 6 周是安全的。 Greene 小组将 VX-765 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类扁桃体和脾脏细胞,发现可以阻断细胞焦亡,避免 CD4 细胞死亡,并可以抑制炎症反应。 Greene 希望该思路将来可以作为世界 9800 万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补充或替代治疗手段。 NIH 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所长 AnthonyFauci 认为, 因为 caspase-1 抑制剂主要是针对宿主蛋白,而不是病毒。 HIV 病毒可能不会受到这种治疗方法的影响。而且任何新的艾滋病治疗方法都将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必须能超过已经使用的 30 多种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否则难以取而代之。 法国赛诺菲首席科学家Gary Nabel认为, 解释 HIV感染杀死CD4细胞的机制也是科学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例如解释细胞何时通过自杀来避免病毒感染,或者病毒如何逃避细胞自杀反应实现感染的目的。不过Nabel特别担心Greene小组的策略,如让免疫细胞存活,或者会加速病毒扩散速度。对艾滋病来说,避免细胞死亡是一个双刃剑,细胞死亡或许正是这些免疫细胞限制控制病毒继续复制并扩散的有效手段。Greene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他们曾经检查是否会促进感染的加快,结果并没有发现。他们认为, 细胞焦亡并不是宿主细胞限制病毒感染的策略,限制细胞焦亡是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手段。 无论如何,现在说这个策略是否可行为时过早。病毒虽然简单到都算不上生命,但我们目前对付病毒的手段和技术仍然不那么有效。不过,这个小组提出这样的方案仍值得称赞。作为一种人间瘟疫,艾滋病已经给我们太多不可思议,过去的一个肆虐人间瘟疫病毒是天花病毒。成功攻克天花让我们有一点自信,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手段是用疫苗,其本质是利用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可是我们面对结构简单,但神奇无比,种类繁多的病毒,老的经验往往不是那么可靠,其实我们对天花病毒也非常不那么了解,流感、肝炎、艾滋病、SARS简直都让我们崩溃 。从不同角度建立不同方法进行尝试只是我们无奈的选择,因为我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 让人有一些疑惑的是,该小组发表的两个文章其实是同一个研究不同侧面,为什么要拆成两个部分分别发表,为什么不在《细胞》上发表个更全面的论文,也许这种一炮两响效果更好。 参看原文地址:doi:10.1038/nature.2013.14422 参考文献 1. Monroe, K. M. et al. Science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1243640 (2013). 2. Doitsh, G. et al. Nature http://dx.doi.org/10.1038/nature12940 (2013). 3. Doitsh, G. et al. Cell143, 789–801 (2010)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51847.html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历山大脑发炎
孙学军 2013-8-27 12:59
在机械物理学上, stress 被翻译为“压力”;在生物学或心理学领域, stress 被翻译为“应激”。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应激可见于人类及其他高等脊椎动物。应激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 于 1936 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后来改称为应激( stress )。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与完整,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 1 )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应激源;( 2 )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 3 )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工效学等。 最近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是针对 心理性应激 和中枢炎症反应的关系进行的研究。免疫和神经系统存在相互作用,这属于一个特殊的学科是神经免疫学。过去的研究证明,抑郁症等这样的精神类疾病和免疫炎症反应存在密切的关系,例如手术、外伤、慢性炎症性疾病(几乎所有疾病都和炎症有关,这里说慢性疾病)等机体存在炎症时候,非常容易产生抑郁症;抑郁症患者一般也能监测到中枢和外周炎症性改变;对抗炎症的治疗手段也可以缓解抑郁症。总之炎症和抑郁关系密切,但具体细节,甚至因果关系都不十分清楚。围绕这个关系的研究成为这个领域一个热点。 这个研究的亮点是证明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细胞在发生应激时可以大量来自外周骨髓源的细胞。其实这个方面在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特别是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来源一直是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研究重点。一般认为,在中枢发生炎症性疾病时,来自外周的单核细胞进入中枢发挥重要作用。这个研究只是针对应激这个因素,证明了应激可以作为一种驱动单核细胞进入大脑内的动力,也可以说明炎症,或者外周炎症是应激导致中枢炎症已经后续行为学改变的原因。 大脑是机体最重要的器官,为保护大脑,大脑和血液之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和化学屏障,这个屏障被称为血脑脊液屏障。由于存在这个屏障,一般的生物大分子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大脑,这对大脑维持稳态当然必要,但也给人类寻找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带来困难。例如,神经营养因子对保护神经细胞非常重要,但通过外周给药无法通过血液运输到大脑内,因此逼迫一些学者寻找一些小分子可以通过屏障的药物。其实,血脑屏障是生物屏障,也就是说可能存在灵活性或变通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允许运输一些大分子甚至细胞。炎症细胞进入大脑的这个例子就十分有意思,其实可以借助这些特权细胞给大脑运输一些工具或者药物,解决脑内药物运输的困难。另外,针对这个发现本身,可以在外周以这些细胞为目标进行治疗,避免这些细胞进入大脑就可以避免发生炎症细胞对中枢的影响。曾经有韩国学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注射神经干细胞可以治疗脑出血,但在脑内没有发现注射的神经干细胞,后来发现这些细胞主要到了脾脏内,那么推测这种效果和脾脏有关,于是他们吧脾脏切除,结果也可以治疗脑出血。其实这个作用的本质可能就是通过控制外周炎症反应,或者控制单核细胞,来实现对中枢炎症的控制。 相关报道: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人们会自嘲 “ 鸭梨山大 ” ,且总是心烦气躁、情绪不稳。最新研究表明,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细胞会被 “ 征召 ” 到大脑,容易引发焦躁等情绪。相关研究论文现已刊登在了近期出版的《神经科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上。 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实验证实了该种免疫细胞的作用。在长期压力中,大脑会发出信号到骨髓。此时免疫系统中的白细胞会由骨髓处转移,并聚集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它们围在脑血管周围,并渗透到 “ 掌管 ” 情绪的脑组织所在区域,导致焦虑等情绪活动。但是,这些白细胞并不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 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33/34/13820.abstract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49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 揭示免疫细胞定向迁移的机制
crossludo 2013-1-23 16:09
由奥地利科学与技术研究院(IST Austria)的Michael Sixt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将一项新发现发表在了Science杂志上,研究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细胞如何通过组织找到它们的前进的道路提供了新的帮助,这项新发现为 “细胞在组织中沿着化学浓度梯度定向迁移” 提供了第一个证据,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细胞是这样迁移的,但是从来没有通过实验证明过。 免疫细胞不断地在我们的身体内巡逻,来检测是否有外来入侵者,例如细菌或病毒,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它们会离开血液,积极地穿过组织,最终经由淋巴管重新进入循环,Michael Sixt实验室的这项新研究阐明了这些免疫细胞是如何被指导穿过诸如皮肤这类组织的,人们认为,免疫细胞可以通过“触摸”或“嗅气味”感受周围的环境,它们通过黏着受体粘附到例如结缔组织蛋白这样的结构分子上;或者是利用特异性的表面受体“闻到了”可溶性的信号分子,特别是溶质被认为是免疫细胞的定向信号,因为它们更集中也更接近生产源,就像可以根据花的气味找到花一样,免疫细胞能跟追踪到这样的溶质浓度梯度,“触摸”和“嗅气味”这两种原理都已经在细胞培养实验中被证实了,但是在实际的组织中是否如此,我们还不知道, 根据这一新研究的结果,小鼠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利用了一个混合的策略,它们跟踪着定向信号的梯度,这些信号物质是不溶性的,但是可以固定于结缔组织的糖分子上,研究人员观察了一种免疫细胞,即树突细胞,除此之外,他们还观察了定向信号,即趋化因子CCL21,并拍下了这些细胞穿过活组织并定向移动的过程,他们发现,趋化因子是由淋巴管特异性产生的,它从生产源被分配到周围组织,形成一个浓度梯度,奥地利的两个物理学家Robert Hauschild和Tobias Bollenbach也参与了这项研究,他们得到了趋化因子分布的详细定量信息,并且与免疫细胞的迁移路线进行了对比,观察到的和定量预测的结果完美地匹配了:一个细胞能够通过比较趋化因子的浓度找到下一个淋巴管,穿过它的表面,之后向更高的浓度迁移,为了完成这一工作,细胞只需要保持一定的大小,因为浓度渐变是很复杂的,一个小的细胞很容易被困在一个浓度峰值,因为它们“看不到”附近哪里有更高的浓度,为了证明他们的想法,科学家们从外面引入了过量的趋化因子,使其浓度超过了组织中趋化因子的浓度,他们发现,这一操作使细胞混淆了到达淋巴管的路径,当他们释放趋化因子的锚到组织后,细胞仍然会变的迷惑,这暗示了溶质是不溶的,但能是结合到组织上, Michael Sixt指出:“这是第一次有人直接的看到和定量一个 趋化因子梯度 ,并且展示了这些梯度是如何指导免疫细胞迁移的,指导信号锚定在组织上有很大的意义:如果它是可溶性的,即使是轻微地按摩皮肤都可能引起液体的转移,从而破坏这种浓度梯度,相比之下, 一个固定化的梯度是一个永久和强壮的基础结构,可以使之对发生在大部分组织中的液体流动变得不敏感,理解免疫细胞的运动和导航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到策略来改变它们的行为。”
个人分类: 遗传进化|1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种蛋白质会促进败血症发病
crossludo 2012-7-28 12:32
一种蛋白质会促进败血症发病 东京7月25日电 日本筑波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实验医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发现免疫细胞中一种蛋白质会促进败血症的发病,这一发现有望帮助开发败血症治疗药物。 筑波大学教授涩谷彰率领的研究小组此前发现,在名为肥大细胞的一种免疫细胞表面有一种免疫受体MAIR―1。如果周围有因细菌感染而死亡的细胞,这种蛋白质能很快感知死亡细胞的出现,进而减少吸引白细胞的物质,使白细胞不能集中到受感染部位消灭病菌。而血液中白细胞无法集中消灭病菌,会引起败血症。 研究人员在本次实验中,让15只实验鼠感染腹膜炎,在100个小时之内,它们全部死于败血症。但是如果进行基因操作,使它们体内无法形成MAIR―1,则在同样的实验中,有40%的实验鼠得以幸存。从而证实这种蛋白质会促进败血症发病。
个人分类: 医学前沿|1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癌症治疗的新希望
热度 2 DNAgene 2012-5-10 09:13
几十年来,科学界在癌症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基础研究的新发现,为癌症治疗带了新希望。但往往由于人身上效果不明显、副作用大等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看到我介绍的这个新进展(1),应该关注,但也不要太激动。 一种细胞因子(2)IL-10,在体外能够激活人类的CD8 + T免疫细胞。研究发现,缺乏这种细胞因子的小鼠很容易出现恶性肿瘤,而过量表达该细胞因子的小鼠则没有肿瘤。这种细胞因子甚至可以控制已经长大的肿瘤。当然,科研人员还发现了这种细胞因子是如何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干扰素等来抑制肿瘤的。这些具体的机制,可能研究肿瘤的专业人士更感兴趣。我也不太熟悉,就不介绍了。 结合这一研究及之前的肿瘤研究结果(尤其是去年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工作),我提醒大家关注、思考以下几点: 一、人和小鼠等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是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和癌细胞的; 二、人类的免疫系统通常对肿瘤和癌细胞没有达到人类期望的敏感度。在癌症病人体内,虽然有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细胞,但自然动员起来的免疫细胞规模远远不够; 三、这项研究是促进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去年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就是加大相关免疫细胞的规模; 四、就像探明了地下的石油一样,明确探明了有,就有了希望。何时能开采,就是技术手段上的问题了,早晚的事。现在明确了免疫系统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和癌细胞,反复摸索各种方式来激活加强相关免疫细胞,最终人类会发现可行的治疗方案; 五、免疫细胞对肿瘤和癌细胞的攻击是通过专一性的特定免疫途径完成的,不是通过广谱的免疫反应。提高人体整体的免疫力的作用有限,不能寄予太大希望,所以有些中药、保健品号称提高免疫力预防治疗癌症,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时要慎重。反过来说,在目前科学发展阶段,乐观情绪、中药保健品(也许通过心理作用)等途径也许会通过提高整体免疫力起一些作用。 最后,提醒癌症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最近科学研究发展很快,您多坚持一段时间,也许治疗方案就研究出来了。 本文参考了Megan Scudellari. Tumor Turnabout. the Scientist. May 1, 2012 http://the-scientist.com/2012/05/01/tumor-turnabout/ (1)J.B. Mumm et al., “IL-10 elicits IFNγ-dependent tumor immune surveillance,” Cancer Cell, 20:781-96, 2011. (2)细胞因子,通俗地说也就是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小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有信号作用。详细介绍请参考维基百科 http://en.wikipedia.org/wiki/Cytokine
个人分类: 生物学|470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生物学让医学失业?通过体外培养自己的免疫细胞,癌症已经不可怕
热度 1 zhouqiang15898 2012-4-28 16:49
众所周知生物免疫疗法是一种先进的治疗各种肿瘤的方法,目前采用DC-CIK生物免疫疗法已经治愈众多肿瘤患者,那么,什么是DC-CIK生物免疫疗法呢? 很多人都比较关心这一方面的知识,为了让大家对 什么是DC-CIK生物免疫疗法 这一技术详细的了解,本文就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请关注。 目前DC-CIK技术是有望彻底清除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那么,什么是DC-CIK生物免疫疗法?DC-CIK生物治疗在肿瘤患者免疫治疗中显示了广谱的杀肿瘤细胞作用,有较强的肿瘤免疫杀伤活性,还能显著的降低治疗患者的免疫耐受性,有效防止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产生。DC和CIK细胞两者在抗肿瘤细胞中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种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极可能减少体内残留肿瘤细胞的数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更先进、更有效的生物治疗手段。DCCIK生物治疗技术具有适用面广、疗效明显、副作用小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临床治疗应用价值。 什么是DC-CIK生物免疫疗法?DC-CIK生物治疗技术是在CIK细胞疗法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的,即将树突状细胞(DC)与(CIK)细胞进行共同培养而成细胞群体(DCCIK)。即 由患者抽出血液,然后将患者的免疫细胞(有的患者身上很少)提取出来,通过人工培养液使患者的免疫细胞大量繁殖(可以超过患者上千倍),再将繁殖的患者免疫细胞返回给患者而达到切底消灭患者癌细胞!! 这种方法是采用人体自身免疫细胞来培植,适合患者的机体,几乎没有危害和副作用! CIK细胞即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一种新型免疫活性细胞。这类细胞的特点是增殖速度快、具有杀瘤活性高、杀瘤广、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并且识别能力很强的众多优势,好比一枚“细胞导弹”能“瞄准”肿瘤细胞进行杀伤。DC又称树突状细胞。研究发现DC是的一种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能够吞噬、处理肿瘤抗原并把抗原信号传递给淋巴细胞,在人体的免疫系统里扮演近似“雷达”的角色。 DC-CIK生物免疫疗法是治疗 癌症 新的方向,是21世纪 最具前景 的 癌症 治疗技术,目前DC-CIK生物免疫疗法在 ****** 初具成熟,治愈了 千余例 肿瘤患者,受到了众多患者的认可与肯定。(详情可以搜一下“DC-CIK生物免疫疗法”) 附: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人分享。其中一半奖励布鲁斯-博伊特勒(BruceA.Beutler)和朱尔斯-霍夫曼(JulesA.Hoffmann)在激活先天免疫方面的发现。另外一半奖励拉尔夫-斯坦曼(RalphM.Steinman)“发现树状细胞和它在适应性免疫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抗癌,获2011诺贝尔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3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前译巴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免疫学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医的激发免疫力会不会要遭淘汰?值得探讨!
个人分类: 生物与医学|268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亥姆霍兹MDC分子医学中心科研人员揭示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原理
热度 2 Helmholtz 2012-1-20 17:37
科研人员揭示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的原理 2012年1月18号《今日医学新闻》报道: http://www.medicalnewstoday.com/releases/240425.php Researchers Elucidate Mechanism By Which Immune Cells Destroy Cancer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tumors, how effective is adoptive T cell therapy in comparison to drug-based cancer treatmen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Dr. Kathleen Anders and Professor Thomas Blankenstein of the Max Delbruck Center for Molecular Medicine (MDC) Berlin-Buch and researchers of the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ity of Hope Cancer Center in Duarte, California, USA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 study comparing the two methods. Based on a mouse cancer model, the researchers elucidated the mechanisms of the two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researchers showed that both forms of therapy are highly effective against large tumors. However, the T cells not only kill cancer cells - they additionally destroy the tumor blood vessel system, thus impeding the supply of nutrients to the tumor. Consequently, quasi as a side effect, "escapee" mutant tumor cells are eradicated that have become resistant to drug-based treatment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tumor recurrence. The researchers hope that their insights in defining optimal conditions for T cell therapy may help improve future clinical trials and thus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patients*. The researchers transplanted tumor cells into mice that express SV40 large T antigen (Tag), the oncogene that is critical for tumor growth. The researchers were thus able to target and inactivate the oncogene using the antibiotic drug doxycycline (dox), which has an effect similar to modern drugs currently in clinical use. Since the oncogene is also present as antigen on the surface of the tumor cells, the researchers were also able to target these tumors with oncogene-specific T cells. Thu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effect of the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rapy approaches could be compared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Moreover, a special feature of the study was that the tumors in the mice were large - bigger than one centimeter and containing about one billion cancer cells, comparable to clinical-size tumors in patients. Only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mor tissue (tumor stroma), which also includes the tumor vasculature, complete. The tumor is then considered "established". The aim of tumor therapy is to kill all cancer cells to prevent the recurrence of cancer disease. The researchers showed in mice that the tumor is destroyed by the drug-mediated inactivation of the oncogene, but that the tumor vasculature and thus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tumor remains intact. In addition, due to a high mutation rate, some cancer cells become resistant to the drug and quickly generate new tumors despite continu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anti-cancer drug. Adoptive T-cell therapy, the researchers noted,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mice in the long term, because it destroys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tumor. In addition, it evidently intercepts cancer cells that have alter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via mutations and thus escape drug treatment. In adoptive T-cell therapy, the researchers modulate the cytotoxic T cells (immune cells toxic for the cell) in the test tube in such a way that the T cells recognize certain features on the surface of cancer cells and specifically destroy the tumor cells. Then these primed immune cells are transferred back into the mice. The researchers point out that techniques to produce highly specialized T cells against human tumors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following previous studies by Professor Blankenstein's research group. Now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determine exactly how these immune cells can be used in future clinical trials.
个人分类: 2011年科技新闻|3273 次阅读|3 个评论
据说能排毒的食物
热度 1 pingcn 2011-7-26 18:19
人有好多疾病都是由于体内积聚过多毒素而引起的,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必须排清体内毒素 专家指出,及时排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垃圾及过剩的营养成分,保持五脏和体内清洁,才能使机体保持旺盛的机能。 常见的解毒、排毒食物有: 解毒四杰——木耳、猪血、绿豆、蜂蜜。 这些是功效显著且最为廉价的解毒食物。中医认为木耳有补气活血、凉血滋润的作用,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 木耳、猪血因具有很强的滑肠作用,经常食用可将肠道内的大部分毒素带出体外。 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消暑止渴的作用。 蜂蜜生食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且具润肠、解毒、止痛等功能。 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解毒君子——苦瓜、苦茶。 一般说来,苦味食品都口感略苦,余味甘甜,具有解毒功能,并可清热去热。 苦瓜具有消暑涤热、明目解毒之功效。 科学家对苦瓜所含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苦瓜中存在一种具有明显抗癌生理活性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激发体内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消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 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 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排毒使者——海带。 海带中含有一种叫作硫酸多糖的物质,能够吸收血管中的胆固醇,并把它们排出体外,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保持正常含量。 海带表面有一层略带甜味的白色粉末,是极具医疗价值的甘露醇,它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治疗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浮肿等。 排毒小卒——日常蔬菜。 在我们常食的蔬菜中,也不乏解毒功臣者,如西红柿甘酸微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凉血活血;冬瓜甘淡微寒,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化痰止渴作用明显;丝瓜甘平性寒,有清热凉血、解毒活血作用;黄瓜、竹笋能清热利尿;芹菜可清热利水、凉血清肝热,具有降血压之功效;胡萝卜可与重金属汞结合将其排出体外;大蒜可使体内铅的浓度下降;蘑菇可清洁血液;红薯、芋头、土豆等具有清洁肠道的作用 据说能杀死体内癌细胞的食物 1)茄子:“霜打茄子”是好药 中药许多方剂及民间验方中,时常使用“秋后老茄子”、“霜打茄子”。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茄子具有抗癌功能。曾有试验从茄子中提取的一种无毒物质,用于治疗胃癌、子 宫颈癌等收到良效。另外,茄子中含有龙葵碱、葫芦素、水苏碱、胆碱、紫苏甙、茄色甙等多种生物碱物质,其中龙葵碱、葫芦素被证实具抗癌能力,茄花、茄蒂、茄根、茄汁皆为良药,古代就有用茄根治疗肿瘤的。 茄子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除维生素A、C偏低外,其它维生素和矿物质几乎跟 西红柿差不多,而蛋白质和钙甚至比西红柿高3倍。 2)苦瓜:李时珍称其为“一等瓜” 苦瓜在民间受到的待遇两极分化严重,不少人很“好”这一口,也有人对其敬而远之。 但真正给它“好身份”的却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他称其为“一等瓜”,是不可多得的抗癌瓜。 西医更证明,苦瓜的抗癌功效来自一种类奎宁蛋白,它是一种能启动免疫细胞的活性蛋白,通过免疫细胞做“二传手”,将癌细胞或其它不正常的细胞杀掉。 苦瓜种子中含有一种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肿瘤细胞分泌蛋白酶,从而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3)海带:可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 海带中药名为“昆布”,可预防乳腺癌和甲状腺肿瘤。 海带富含碘,能防“大脖子”病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实际上,海带还有其它诸多“本领”,它含的海藻酸钠与具致癌作用的锶、镉有很强的结合能力,并将它们排出体外;海带可选择性杀灭或抑制肠道内能够产 生致癌物的细菌,所含的纤维还能促进胆汁酸和胆固醇的排出;海带提取物对各种癌细胞有 直接抑制作用。 4)地瓜:逐渐被淡忘的抗癌佳品 小时候冬天捧着香喷喷的烤红薯边暖手边解馋的日子已经淡出不少年轻人的记忆,过去走街串巷的卖烤红薯摊现在几乎无迹可寻,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不少人已不再食用地瓜。 地瓜:别名甘薯、红薯、 白薯,被认为是祛病延年、减肥保健的绝佳食品。 其实地瓜也有强大的防癌功能。最近科技人员在地瓜中发现了一种去氢表雄酮的物质,它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生。 5)南瓜:被誉为“神瓜” 在某些国家它被誉为“神瓜”,因为它既可为粮,又可为菜。美国人在感恩节都要吃南瓜,以表示对南瓜的谢意。但是,在我国,现 已很少种植。 南瓜可预防肥胖、糖尿并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对癌症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南瓜维生素A的含量之高,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另外含有丰富的维 生素C、钙质和纤维素,还含有抑制致癌物色氨酸-P的不明成分。 6)麦麸:最好的防癌食物纤维 别名麸子,小麦磨粉时脱下的种皮,用作饲料,不食用。 用麦麸喂牲口,皮肤红润,毛发油亮,极显健康状,现麦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健康,西方不少机构号召人们吃全谷食物、全麦食物。 全麦食物即把小麦全粒磨成面粉丁再分出麦麸,用这种粉制成的食品。 麦麸是小麦主要营养成分的“仓库”,B族维生素、硒、镁等矿物质及纤维素几乎都集中在它身上。 它能预防并治疗结直肠癌、糖尿并高胆固醇 血症、高脂血症、便秘、痔疮等。 因此,不少专家认为,麦麸是最好的防癌食物纤维。 7)萝卜:根茎类蔬菜中的“健康保护神” 萝卜别名莱菔,品种多,皆为抗癌能手,所以有农谚:“冬吃萝卜夏吃姜,一生不用跑药堂”以及“十月萝卜水人参”之说。 荷 兰人定胡萝卜为“国菜”,日本、美国认为它是根茎类蔬菜中的“健康保护神”。 萝卜具抗癌、宽胸、化痰、利尿之功能。 萝卜中含有多种酶,能消除亚硝胺的致癌作用,其中的本质素能刺激肌体免疫力,提高巨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吞噬杀灭癌细胞的能力。 萝卜的辣味来自芥子油,它可刺激肠蠕动,促进致癌物的排除,萝卜中还含有许多抑制致突变活性的不明成分。 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比苹果、梨高出8--10倍。而胡萝卜因含丰 富的胡萝卜素,也具有极好的防癌作用。 8)猕猴桃: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棕色,形似土豆,其内碧绿如翡翠,甘酸可口,本是南方山区野果,现在已移栽到全国各地。 其果实富含糖、蛋白质、类脂、维生素、有机酸及多种矿物质。 维生素C含量居水果之冠,每 100克果子含200毫克,几乎是柑橘的100倍,西红柿的30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维生素C片”,另外还含有丰富的具有保护血管功能的维生素P,其营养价值甚高。
2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精子抗体是怎么回事?
热度 1 杜江平 2011-7-12 11:10
一、ASAB的产生机制: 1、精浆中的抗原:(1)ABO血型抗体,与自身致敏无关;(2)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均分布于人精子,参与精子与受精卵诱发的女必体内的排斥反应;(3)其它抗原约数十种,如白蛋白、球蛋白、透明质酸酶,顶体蛋酶等。 2、精子抗原:(1)精子膜表面抗原:为卵裂信号-1(C要-1),受精抗原-1(FA-1);(2)精子胞浆中的抗原:精蛋白、乳酸脱氢酶-X(LDH-C4);(3)精子核抗原:精蛋白,与生育无关。 3、血睾屏障破坏:手术外伤、感染、结扎输精管等,破坏了此屏障,暴露精子抗原,激活免疫系,产生ASAB。 4、免疫功能障碍:抑制性T细胞减少或活性下降,体液免疫反应降低,形成免疫耐受,导致ASAB产生。IL-4,IL-6升高或IFN、IL-2降低时,TH2升高,体液免疫功能亢进。 5、生殖道感染:(1)微生物抗原与精子膜抗原有交叉反应;(2)免疫细胞进入生殖道,与进入周围组织及血循的精子抗原接触后产生ASAB。 6、遗传和其它因素有发现ASAB的形成与HLA-28抗原有关,为遗传性易发因素。 二、ASAB对生殖过程的影响: 1、阻止精子穿透宫颈粘液,阻止精子在输卵管中运行。 2、阻碍精子获能及抑制顶体反应。 3、影响精子穿过透明带及精卵结合,阻碍受精。 4、干扰受精卵着床,导致胚胎被吸收或流产。 三、机体的免疫反应: 1、体液免疫:(1)抗体的种类:过敏素,补体结合抗体,精子凝集抗体,精子制动抗体等。 (2)抗体的结构特性,血清中主要为IgG和IgM,精浆中主要有分泌型IgA,也可有IgG和IgE。(3)抗体在精子表面的分布部位:顶体、头、颈尾、尾类部等。 2、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的免疫反应过程,中性料细胞,嗜权粒细胞,肥大细胞、NK细胞,浆细胞和血小板等也都参与,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有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和IL-1等,男性者有IL-6水平增高。 四、治疗: 1、免疫组断疗法:用避孕套6-12个月,适应与女性。 2、免疫抑制疗法:主要用类固醇激素,现有主张用左旋咪唑作用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能使ASAB消失。 3、 中医 中药。 4、Ve可减少抗原产生,加速抗体消除,ATP对ASAB阳性的弱精症有明显疗效,硫酸锌、亚硒酸钠对ASAB阳性的少精症有一定疗效。 5、辅助生殖技术:夫精人工授精(AIH),供精人工授精(AID),体外受精,种植前遗传学诊断(PGD)、卵细胞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等。 源自网络
2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成体动物细胞也没有问题
Helmholtz 2010-2-15 18:03
09年12月9 日 HZI 研究人员澄清免疫细胞的关键发育环节 免疫系统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它或者是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肝脏干细胞、或者是出生后由骨髓而形成。截止目前,研究人员一向认为在出生之后各种免疫细胞的发育业已完成。若是胚胎肝细胞或者儿童骨髓未能形成某些细胞,那它们就会终身缺失。 不伦瑞克亥姆霍兹感染研究中心(HZI)的研究人员现在找到了反证: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在成年小鼠的身上成功地造出各种免疫细胞。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blood》杂志上发现了此项成果。免疫系统是由多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共同组成。B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所谓的抗体。这些抗体识别入侵的病菌,并沾附在它们上面。由引或者降低其危害或者为吞噬细胞作出标记。在人体内有两类B细胞,分别是B1和B2细胞。B1细胞是由胚胎肝细胞所形成的,而B2细胞是在出生之后由骨髓干细胞形成的。这两种B细胞的任务也不同,B1细胞属于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可能很早就在演化中出现并形成可以附着在细菌的一般性的表面结构上。而B2细胞相反可产生针对不同结构的特定抗体。它们比如可以用于疫苗接种从而保护某种特定的病原体。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向认为在出生之后不再会形成新的B1细胞。他们猜测现有的细胞有较长的寿命并通过时不时的细胞分裂而实现自身的再生。HZI的科研人员现在否定了这些猜测,并由此成功地向理解免疫系统及其灵活性迈出了一大步。 HZI“分子免疫学”科研团队的研究人员改造了了小鼠的遗传基因。他们人为关闭了这些小鼠身上的一个启动免疫系统发育的基因- 于是这些基因修饰的动物在出生时就没有免疫细胞。只有当这些动物获得一种化学物质之后,这个基因才被激活,小鼠才开始制造免疫细胞。研究人员已经能够证明,与其年龄无关,即使在成年小鼠身上能发现新的B1细胞。 “我们由此率先证明,这些免疫细胞不仅产生胚胎也同样产生于成年动物身上”,一位在HZI进行重组小鼠课题的研究者桑德拉.都伯尔(Sandra Düber)说。通过这种特殊的小鼠,科研人员现在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各种属性,更方便地进行研究。 科研人员可以把这种方法用于各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我们将借助它来研究诸如多发性硬化症以及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科研团队负责人西格弗里德.韦斯(Siegfried Wei)说。 “由于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外界手段干预形成阶段的免疫系统,因此就能研究免疫系统为何会向自己发起进攻,并导致机体患病。”为了能理解这些包括人体在内的出偏的免疫反应,并最终预防乃至治疗这些疾病,这项工作是极其重要的。 原始文章: Induction of B-cell development in adult mice reveals the ability of bone marrow to produce B-1a cells. Düber S, Hafner M, Krey M, Lienenklaus S, Roy B, Hobeika E, Reth M, Buch T, Waisman A, Kretschmer K, and Siegfried Wei. Blood, 3 December 2009, Vol. 114, No. 24, pp. 4960-4967.
个人分类: 2009年科技新闻|2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免疫细胞的战略分布
yangguiwen 2009-7-21 00:12
如果将人的机体比做一个国家,免疫系统就是这个国家的军队,它时时刻刻呵护着我们的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与分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组织中的 肥大细胞 是当之无愧的哨兵细胞。它们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下组织和血管壁周围等微生物进入机体所必经的咽喉要道。肥大细胞含有大量的胞浆颗粒,识别微生物之后通过释放胞浆颗粒中的炎症因子给其他免疫细胞发出紧信号募集其他免疫细胞到炎症部位参加战斗。 巨噬细胞 是机体各种组织中的常驻边防部队,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消化微生物和其它异物的能力,被统称为吞噬细胞(phagocytes),是微生物穿过体表之后所遇到的第一道主要防线。 中性粒细胞 是不停地随血液巡罗机体的野战部队,占外周血2/3。 一旦机体的任何局部被微生物感染,中性粒细胞 能够在趋化介质的作用下, 迅速穿出血管,抵达出事地点,吞噬并清除入侵的异物抗原。 中性粒细胞的寿命仅有几天,堪称免疫系统的敢死队。 T 和B淋巴细胞 是免疫系统的现代化部队,B细胞活化后分化为浆细胞,制造并分泌抗体分子。这些抗体分子与微生物特异结合、阻止微生物继续感染体内的其它细胞或者使其尽快被吞噬细胞所吞噬,或者通过补体直接引起其损伤。T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对免疫应答进行指挥与调控,有些T细胞还能直接杀伤被病毒或其它微生物感染的靶细胞。T和B淋巴细胞对曾经侵犯过机体的外来抗原具有免疫记忆能力。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42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