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记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记录

相关日志

旋转变压器设计记录
Kupeprntlkn 2011-10-29 17:21
旋转变压器设计记录
1.旋转变压器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2.测量_EXC(通道1)和EXC(通道2) 3.把信号放大到旋变要求的+-7V,10Khz 4.接入旋变端R1 R2后—波形开始有干扰 5.测量反馈信号S3-S1(SIN), S2-S4(COS)波形 6.得到的A B相脉冲信号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集体讨论决定 很好 很好
dongzg101 2011-10-29 15:27
去年我们学校信息工程系报名学生少,才招了170多人,很多老师没课,纷纷申请出去企业挂职,我也想申请出去,问了系领导,领导说,好想法,我们领导研究一下,集体讨论后再说,最后结果不同意。后来,我问了其他系领导,他都没听说过这件事情,什么集体讨论,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比较好。 后来在我机房上课的老师也想出去,年年上课,还是集体讨论不同意,后来,身体不舒服,住院去...... 今年系部领导招生亲自挂帅,如果招生不理想,要负责,结果,全校招生爆满,我们系又少了20人,才150,明年谁负责?
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指导硕士生记录
热度 1 metanb 2011-10-28 23:09
指导硕士生记录
按:下学期学生要毕业,课题中期的“系统构建”部分基本完成(一套程序),也产生了一些基本的实验结果,将进入文章撰写阶段。兹将这期间的指导情况略作记录。(当下我手头正在做比较重要的研究工作,只得暂时搁置了。) 课题概况:课题前期为相关知识技能学习、读文献;中期为“系统构建”(编写系统程序)、“实验分析”(编写分析程序;产生图、表);后期为“撰写文章”(文献提炼、原理描述、看图表说话);尾声:“撰写学位论文”、答辩等。 上周一(10.17):讨论约3小时,开动投影仪,和学生一起逐行核验系统程序,指导学生进行程序的完善和补充工作,增补图表。 下面三张照片是讨论时的情景。 学生在黑板上推导的公式(一) 学生在黑板上推导的公式(二) 公式推导完毕,给学生来一张工作照 。 * * * 本周五(10.28):讨论约4小时,继续上次的工作。(忘记拍照了 )
个人分类: 师生园地|30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字符的形式化语义编码
热度 2 Babituo 2011-10-25 10:23
我曾经提出过“智能文本”的设想。 思路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日常用于交流的计算机文本文档,如Email,Word文档,论坛发帖回帖等文字内容本身,仅仅是一种对文字字符的编码串。也就是,这个编码串的作用,仅仅只能为计算机记录和传输文字显示字符用。让我们能从这边输入什么文字,那边就显示什么文字。这就是目前文本文档的目的和作用。所以,在字符编码上,只要让计算机能识别和显示每个字符,只要达到记录和传递字符的图形显示符号就够了。 我们知道:文字符号是包含有含义信息的。而目前的计算机文本的字符编码,只记录了文字符号的标识,并没有记录文字符号的含义信息,对含义信息的获取,需要文字的接收者通过阅读,思考才能提取出来。从编写文档的一方而言,也只是把头脑中的含义信息,选择一些计算机的字符串来表达和记录,然后通过网络进行字符串的传输。在此过程中,计算机并没有实质地参与文字符号的含义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只起到字符图形符号的记录和传输显示的作用。 可以说,为此作用的字符的编码,仅仅字符编码。转念可想,字符既然是表达含义信息的,为何不能用字符的含义来标识字符?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不建立一套直接表达字符含义的字符编码,也就是在字符编码的信息中,就直接包含了字符及其串的含义,而不仅仅是一个或一串图形的符号? 如果要实现对含义信息的直接记录和传输,那么,我们就需要对含义信息本身进行编码,然后,再按含义信息来选择对应的字符编码来封装。于是,我们会提出对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符号无关的含义信息的编码需求。我们需要从日常沟通的文本中去进行语义的挖掘,不仅仅是单个词汇词条的语义挖掘,还包括多个词汇连接的语句,段落,文章的语义结构的模式的挖掘。我想,这就是目前主流研究领域语义网研究的任务。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是需要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符合无关的含义信息的建模。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大致80%的与具体语言文字符号无关的含义信息的建模的话,我想,基于这样的模型的计算机文本信息处理的系统,就能达到实用化的程度。因为剩下的工作只是将含义信息的模型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来表达的问题了。 与语言符号无关的含义信息的建模其实已经不是语言学范畴的任务了,而可能更多是心理学、知识工程甚至哲学领域的任务。与语言学联系紧密的是:我们或许可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基本单位上去搜索构成含义信息的基本单位,但这只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思路而已,真正的含义基本单位是怎样的,是否一定和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能对应,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已经论证清楚了的问题——尽管每个语言文字的基本单位有自己的可能的含义信息,但从含义信息本身的结构规律来说,是否与语言文字的粒度相近一致,并非是肯定的。 设想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含义信息模型。人类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或她是用什么语言来沟通的,他所希望沟通的含义的模型,都可纳入这个理想含义模型的一个模式上。他所使用的具体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图示化的符号表达,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种这样的而沟通过程:我们可以直接提供含义模型的导航系统,让沟通生成者选择符合自己需要表达的含义子模型进行表达含义模型的构建。这是否是一种标准统一的模型语言呢?当然是,我们只是发明了另外一套“世界语”而已吗?人们如何来使用这个模型就变得尤其重要,创立另外一门“世界语”让用户直接使用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需要为这个含义信息模型定制不同语种的导航系统。用户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的含义信息模型来浏览,选择,就可以产生在理想含义信息模型上的一个子集。于是,会有一个反过来用不同语言符号的系统来表达同一个理想含义信息模型的表达任务需要建立。 好,假设这一切任务已经完成。现在,我们的含义信息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形式化的语义网,这个语义网具有唯一数值标识的语义结点,这些数值标识,实际构成了一个网络化的参照系。反过来再看具体的每一个语言文字,必定与部分的语义结点有可数类型的关联关系。如果一种关联类型是一个维度,那么,就等于可用形式化的语义网来给每个字符进行空间的编码。这个编码,就是文字符号的形式化语义的编码。我们用这样的编码的文字连接成串的时候,由于文字符号本身带有语义信息,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进行语义网的路径选择,得到局部的语义网模型。 形式化的语义网是否只能有一个统一的方案呢? 是从计算机处理能力来设计这个方案合适,还是从人的表达需求的角度来设计这个方案呢? 这些问题,都是十分有趣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 注:本文是看过邹晓辉的博文“ 就自然语言数字化路径试做一个深入浅出的图解 ”所想到的。与邹晓辉的想法不一定一致,但和我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
个人分类: 信息探索|6794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网也可以编成一本”学者的故事“了
热度 3 celia66 2011-10-25 10:22
前些天在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哲学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翻翻科学网博客里面的记录趣事的文章,觉得科学网也可以编成一本“学者的故事”了。
27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连云港“东方天书”试译——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泥石流灾害记录
mqr 2011-10-24 16:19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泥石流灾害记录 1979年1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距桃花涧百余米处,发现将军崖岩画,后来被称为“东方天书”。三十多年来,为破译这部天书,国内外学者,花费了不少心血。 七年前,连云港市政府副秘书长、旅游局局长李道莹在北京向媒体介绍说,神秘的将军崖岩画主要有三大疑问:第一、岩画的内容到底表现了什么?年代几何?第二、将军崖岩画中心位置原有三块巨石,每块重达数万斤,是怎样从低处搬运到高处的?第三、将军崖岩石特别坚硬,先民们是用什么工具镌刻的?本文即试图阐明这三个问题。 一、岩画所在地地质背景 桃花涧所在地岩石为前震旦纪眼球状混合花岗岩,至将军崖,岩石因含磁铁矿而成阴影状或云雾状,特别是将军崖坡上,磁铁矿成分明显增加。所在地地貌,锦屏山南麓发育有两级阶地,岩画位于第一级阶地的一个“圆丘”上。所在地第四系地层是:第二级阶地上沉积物已残缺不全,发现有船形石核和脊椎动物化石;第一级阶地上沉积物可分为三部分,上部为黄褐色沙质土,胶结差,含少量石英岩角砾,混有绳纹灰陶陶片,中部为棕黄色沙质粘土,胶结较好,底部为混合岩风化壳。 二、对岩画的破译 1、将军崖岩画中心三块巨石的由来 岩画中心三块巨石,每块重达数万斤,都不是原地的,那么是怎样搬运上来的呢?人力搬运,不可能;机械搬运,原始社会无机械。所以,必是大自然搬运。可大自然又是怎样搬运的呢?纵观三块巨石,不具备重力崩塌搬运特征,也不具备风力、水力和冰川搬运特征。我们所见到的,其确确实实具备泥石流搬运特征。巨石上有大小不等的凹(窝)面,就是证据。 泥石流是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巨石等固体物质的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能搬运成百上千吨重的巨石。由于大小不等的石块紧挨着一起运动,互相摩擦,会各自留下摩擦的痕迹。诸如:大小相差不多的巨石,一起紧挨着运动时,由于硬度的差异,会各自留下较大的凸凹(窝)面,硬度大的巨石上会留下凸面,硬度小的巨石上会留下凹(窝)面;大小相差悬殊的石块一起紧挨着运动,大石上会留下凹(窝)面,小石上会留下凸面;特别是,由于在运动中,各自相挨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其相互摩擦造成的凸凹(窝)面也跟着变化,这就造成了凸凹(窝)面的不完整,甚至造成凸凹(窝)面的相割相切。将军崖上的巨石,就具有这种特点,可以认为,这三块巨石是泥石流搬运的。 那么泥石流又是怎样搬运的呢?这次泥石流活动发生在第一级阶地形成之前。在第一级阶地形成时,把包括三块巨石在内的泥石流产物一起台高了。在与阶地走向相垂直或斜交方向,次一级横向断层(包括桃花涧断层)十分发育,由于这些小断层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了将军崖南北长22米,东西宽15米的似半球状“圆丘”。在这个具特殊形态的“圆丘”上,由于经年累月的长期流水作用,使小的凡能冲得动的粘土、沙、碎石等等,被冲蚀殆尽,只剩下冲不动的三块巨石。也就是说,巨石是泥石流留下而随阶地一起台高的,而不是人为搬运上去的。此时尚无岩画。岩画是以后很长时间才有的。 2、岩画的核心内容到底表现了什么? 在当时的地形、地貌及松散堆积物等第四纪地质条件下,可以认为,泥石流是很易发生的。频繁的泥石流活动,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灾害。 第一组岩画,被认为是农作物、人面、符号的画面,倒不如说是泥石流灾害的画面。其具有如下特征:1)、所谓“农作物”皆成扇面形,与泥石流出山口时的形态完全一致;2)、各个扇面的顶端,大体在一条直线上,这与山坡和平地的界线(即山脚)也大体一致,正是泥石流出山口的起点;3)、各个扇面的收敛段,有横线条、交叉线条及其它符号,显得复杂,说明堆积物较集中、较杂乱、个体也较大;4)、在撒开段见有人面形画面,而扇形物有的直接敷在人面上,说明有人被埋;5)、更远处见有“菱形”符号,扇形物直接敷在“菱形”符号上,表明有居住地被毁:6)、再远处,只见有零星符号,表明自山口到远方泥石流活动由强到弱,直至消失;7)、鱼形岩画的发现,更能说明问题:这些鱼,不是水中游动的鱼,也不是捕捞的鱼,而是岸上的死鱼。死鱼何来?因为大量的泥石流产物瞬间冲进山前湖沼,把水和鱼一起冲激到岸上,湖沼被泥石流产物所占据,鱼就死在了岸上。岩画就是这一现象的记录。 所以,第一组岩画的核心内容,就是如实记录了泥石流灾害所造成的后果。让人看了心有余悸。 3、祈求天、祭祀天、观察天、记录天 在自然灾害面前,原始社会的先民们,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岩画的其它内容: 他们只能向上天祈求,向上天祷告,以求上天的护佑。为此向上天献上祭礼,于是才有了祭祀。苍天告诉人们什么,人们要明白,要能预知祸福,于是想到了神,于是要进行观天,于是也记录了神,记录了天。天者,日月运行,星辰变化,风雷闪电,昼夜更迭,人们观察它们的变化,寻找和不断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并不断记录下来。就这样,这个记录了泥石流灾害的突出的“圆丘”,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祈天、祭天、观天和记录天的圣地。 许多人的文章都详细记述了、译述了这些问题。在这个“圆丘”上,记录了太阳图与子午线,记录了陨石雨,刻绘了天神图像和祀天符号,如太阳神和太阳鸟图像,头饰鸟羽天神图像,各种祀天符号等。 4、岩画年代:岩画年代问题,当以第一级阶地形成时间为分水岭。第一级阶地的形成时间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三块巨石与岩画,不是同时代的。三块巨石的年代,在第一级阶地形成之前,应该远远大于人们现在所认知的7000年;岩画的年代,是在第一级阶地形成之后,也就是先民们活动的年代,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年代,大约5000年。 5、镌刻:将军崖岩画所在地的岩石为变质岩,具体为混合岩,或称混合岩化花岗岩。成分有石英及未结晶的硅质、钾微斜长石、暗色矿物和金属矿物。这些矿物硬度是不同的,石英和硅质最硬,余者都是可以被石英和硅质降服的。特别是这里的岩石含磁铁矿增多,使岩石变成阴影状或云雾状,岩石蚀变后,磁铁矿等含铁矿物,多已绿泥石化,使岩石硬度骤减,更变得易于镌刻。可以认为,先人利用了岩石中矿物的自身矛盾,解决了镌刻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东方天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先民们在记录自然灾害的基础上,为认识、躲避、预防自然灾害,而祈天、祭天、观天和记录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完成的。这是一部历史心血的结晶。我们后人,不仅以其为骄傲,更有天大的责任,保护好这一份历史遗产,以慰先人。
个人分类: 科普|5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蜜蜂
热度 1 jxsd95 2011-10-23 17:33
蜜蜂
没有长焦,没有单反,依旧是那台落伍的佳能卡片机A1000,在一教旁边的荒地上,记录了如下图片。
2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想当个作家——很久了!
热度 6 eyria2010 2011-10-19 16:26
突然萌生了这个念头,大概是七年前的时候。那时候,突然觉得文字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可以用来沟通,不同的方式还能引来不同的效果;可以用来记录心情,把一种很微妙的情愫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描绘身边的事物,让各种自然的天真和纯籁洋溢在笔尖,一种说不出也道不明的喜悦。渐渐的,在繁忙的生活中,我喜欢上了在一寸方大的空白纸上写上浅浅的字迹,偶尔的突发的联想就忍不住动笔记录。像是谁也看不到的秘密,喜悦着,狂躁着,那些纸张都不大,要么就是草稿纸上仅存的一点空隙也用心情或者美妙的歌词填充着,看着寂静的空间里布满了我的“杰作”,总是满意的微笑,但是谁都不知道它带给我的欢悦在几年前那段紧张时期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朋友,更像是闺蜜和知己,我们彼此懂得,彼此欣赏,彼此倾听。从那个时候起,也慢慢的变得“多愁善感”起来,秋风的肆意和个性,吹醒了我心湖中酣睡的精灵,一种喜悦跃上眉梢,秋天的萧瑟,秋季的成熟,秋季的冷野中有我想要的东西,拾起地上坠落的银杏叶,我忍不住在上面写字,就像是童话里一个盛满心事的纸飞机能飞到你希望它到的地方去一样,我也憧憬着,“梧桐一叶,天下知秋”,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像是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不语却已知。这种震撼带来的窃喜远远胜过了其他,喜欢就是这种恬淡的感觉,从此,便喜欢了记录,记忆,自己的文字,自己的风格。 如果我说想成为一个作家,周围的朋友肯定会当我在胡闹,不信,你听: “你疯了吧,作家?你能成为琼瑶吗?” “太天真了,你可以出书吗,你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吗?” “当做家,你能找到什么工作啊?” …… 于是,我犹豫了,怀疑了,也开始思考了。是的,我可以吗,有人会喜欢我的风格吗,我能在这个时代站的住脚吗,我有余秋雨的睿智吗?我有张爱玲的个性和文风吗?我有三毛的入骨三分的犀利吗?我有金庸的侠骨柔肠和丰厚的阅历吗?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的堆砌,它是有血有肉的,要让人能够产生共振,我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有的只是对文字狂热的爱恋和追逐,然而当下我还没有那种抛弃一切,为了自己的爱好而不顾其他的精神和勇气。因为我不得不考虑养活自己,作为学习工科的女生,谈文学似乎被人们看做是荒诞不经的事,我们似乎只应该呆在实验室,带着厚重的眼睛,认真忘我的从事着科学研究,像那种细腻沧桑的文法所形容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学习范围,是吗?我应该这样做吗,抛弃吾爱? 当事情无法解决时,我便又想像古之文豪一样,隐居山林,闲的逍遥自在。但是他们隐居是为了修身养性,韬光养晦,而我,是为了逃避。如果清晨我能被山间的泉水叮咚耳语的声音唤醒,能与翠竹、苍山、花鸟为伴,能倾听远处山寺传来的净化灵魂的乐曲,如此也是乐事吧。悠然间,还体会着陶翁诗句中那仙境般的淡然,绝妙啊!如果可以,我还想练习古筝,优笛,书法,这些会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吧,偶尔也像修行的人,踏足拜访,远游他山,拜谒求学,这些都像是一种吸引,一种呼唤,带给思想偶然的凝思。 我想当个作家,因为我可以把自己的梦想倾注笔端,可以像个缔造者创造出传奇,亲身体验主人公的离奇经历,穿上英雄的外衣共同演绎崇拜的战绩……你可以称我为“梦想家”或者“幻想的怪人”亦或是“现实里的疯子”如是种种。不知道你有没有像我一样,有的时候感觉心口的文字堆积的太久了太多了,藏都藏不住了,总想把它诉出,如此才轻松,但是诉出后又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失落又低沉呢? 是的,我想成为一名作家,记录着,记录着,倾听着……
个人分类: 翼舞|38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记录文件
Kupeprntlkn 2011-10-19 15:30
课题中做的一个方面的仿真文件记录 (1) ACED11_24.mdl: 该模型为计算振动轮速度模型,即dyd (2 )ACED_data_11_24.m: 该m文件为给ACED11_24模型提供需要的参数,以及输入的角速度数据 (3) jifen11_24: 该m文件为计算ACED值程序 (4) pmsm_delay_direct_2_close_loop_11_13: 直接延迟仿真模型 (5) pmsm_delay_direct_2_close_loop_11_24: 直接延迟仿真模型 (6) pmsm_lowadj_11_24: 恒速控制仿真模型 (7) pmsm_lowadj_logistic_CSR_11_24: 混沌速度参考控制仿真模型 (8) pmsm_lowadj_SSR_11_26: 正统速度参考控制仿真模型 程序运行步骤: 1.先运行(4)、(5)、(6)、(7)、(8)其中的一个仿真模型,得到混沌状态下的速度、角速度 2.运行(2),为后面模型提供相应的参数,如偏心块质量、偏心矩等,该m文件提供了不同颗粒的频率 ,即Ks,Cs,需要每次手动修改 3.运行(1),即振动压实系统的仿真模型,可以得到不同频率振动轮的速度 4.运行(3),计算要求得的ACED值
个人分类: 科研相关|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博客
ljhljh123 2011-10-17 17:20
这是我第一次写博客。希望可以坚持写下去。 我开博客的主要原因是自己比较健忘,有时候想找出之前在网络上看过的好文章但总忘了网址,我就想利用这个博客把他们记录下来。 开始的时候,博客主要以转帖为主,在以后再逐渐增加一些原创的内容。内容以科技类为主。
个人分类: 杂谈|1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乌托邦、保守主义与集体主义
热度 2 techne 2011-10-16 01:21
乌托邦、保守主义与集体主义     ——评潘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 (本文已发表于“爱思想”学术网) 王 键 2004年的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文化节,正好遇到潘维教授主讲“理想主义与现实”。我未能亲临现场,在事后看了一些潘维先生的讲演记录。潘维教授名气不小,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师从老一辈学者陈翰笙先生。他在北大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又赴美留学,并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但如同现今很多赴欧美留学取得学位,之后又抛弃西方“高官厚禄”和“富贵荣华”的诱惑,而毅然决然转身重新投入祖国怀抱的优秀中华学子一样,沐尽欧风美雨的潘维教授,却堪称中国的“新保守派”。之所以“保守”,当然是因他预设了中国的某些现实具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但之所以是“新”保守,恰恰又在于他的保守又加上了“理想”的色彩。 由于笔者当年没能去现场亲自去听这个讲演,所以最初时依靠校园网上的记录曾写了些评论内容。不知不觉,那已经是很多年前了。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时的记录是简要记录,不够准确不够完备,最近回过头再读潘老师这份详细的演讲稿,却发现要远比当初校园网的记录版本更加丰满,潘老师的口若悬河和文采飞扬令人激动不已,甚至不时会让人有屏息之感。虽然事隔多年,但笔者重睹这份演讲稿仍然很有触动和心得,感觉潘老师依然是魅力四射的——即使存在着错误,那也是个深刻的错误。但无论如何,笔者之所以要写这个评论,是因为这次演讲中的很多观点,是不够严谨和真实的。 在这次演讲中,潘老师从头至尾对理想和理想主义大加弘扬,同时对私有观念和个人主义提出了批评,并反复强调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他引经据典,引述从亚当.斯密到孔子的西方和东方例证,强调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强调对至善的追求。在文中第二部分的结尾,潘维这样概括了他的想法:“为什么大学的重要内容是鼓励青年有理想,鼓励集体主义?第一,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社会进步;第二,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精英和英雄;第三,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理想的青年,没有我国理想的未来。”在文中第三部分,潘维更是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宣称:“殊不知,西方个人主义是理想,集体主义是现实;我国的集体主义是理想,个人主义是现实。与个人主义的现实作斗争,是我国文明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旋律”。在文章的最后,潘维先是引用了陈翰笙先生的亲身事例,描绘出一个富于理想大胆实践的光辉形象,最后再次强调了理想主义的重要:“有了理想主义,我们的社会才是有机的,团结的,才会比今天美好。” 初看起来,潘维的演讲内容自然是很“政治正确”的,但这却并不等于理论的正确。首先,问题在于这个理想主义的概念,潘维在文中有所涉及。其实,笔者并不反对理想主义。很大程度上,笔者也是一位热衷于批判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正如潘老师的表述,理想主义这个提法,最初发源于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的理念论(ideal, idealism)。而且,不止于此,西方的理想主义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也同宗教有关。而潘老师文中也曾引用《圣经》话语。在基督教的表述中,就存在着一个超越的、来世的天国概念,彼岸世界对立于现实生活。但基督教倾向于设定天国同人世的截然区分。由于上帝的超越性,人世是永远无法同神的世界相比较的。对人而言,此岸同彼岸无法交接。然而,潘老师在文中没有提到的却很需注意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念主义在西方语境中还造就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理想主义传统,即乌托邦(utopia)的传统。在乌托邦主义的传统中,会特别强调一种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强调某种理想状态下的美好和富于价值。但与此同时,与宗教的来世不同,乌托邦的传统会倾向于设定可以存在一个完满美好的“现世”状况,有待于人们去实现。 如果我们认为在西方思想中还存在着一种与理想主义或乌托邦相反动的传统,不妨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或“保守主义”的传统。现实主义这个词含义比较广泛和模糊,更多地用来表述人们的生活态度,也被用在文学、艺术或其他一些学科中,如国际政治等领域。而保守主义的含义要更明确,它在学理上则更多地用来表述一种特定的政治倾向,即人们倾向于维护某种旧有的、既定的秩序或信条,拒斥变革。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乌托邦主义同保守主义之间也存在某种交集。譬如伊斯兰的原教旨主义,就设定了古代《可兰经》中所表述的理想和信条是最高价值,并试图在尘世通过政治秩序的重置来实现这种最高价值。那么这种保守倾向同它的乌托邦设想就结合在了一起,仿佛倒是一种“激进的保守”。然而,至少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中,经历了宗教改革和多次战火,极端的乌托邦传统,以及激进的保守主义传统,最终都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排斥。但在潘维的演讲中,虽然对于理想主义的可贵和无私奉献的价值大加弘扬,却并没有指出它同时具有的负效应,也没有几个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在下文中,我们可以看一看,那些极端的乌托邦传统,激进的保守主义传统,以及集体主义的观点,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同“整体主义”类似。整体主义大致上设定了“整体大于局部,整体定义局部”。而集体主义这个概念更具有政治性,它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同样地,笔者也不完全反对集体主义。在这样一个“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世界中,始终存在着激烈的生存竞争。在情况复杂的博弈中,个体要生存下去,难免需要依赖于某个集体(共同体)。因此,集体主义一向都会有它的市场需求,这是不可避免的。总会有人(或某种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需要集体主义。笔者更非简单地就支持个人主义的立场。实际上,正如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名学者哈耶克所言,不少极端个人主义(原子论式的个人观)的观点,更像是矫枉过正,也造成了很多的混乱和问题,甚至同集体主义殊途同归。 在这里,笔者先指出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起源和中西差异。无论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这种区分和界定基本上都是源于西方的,是西方语境中的产物。然而,尽管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观点是形形色色的,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界定和表现形式,但很难说西方传统就可以归结为集体主义的或者个人主义的。如果追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这种二元区分本身就更像是虚假的。实际上,人类历史中个人权利意识的勃兴是后来的事情,是自文艺复兴直到近代以来自由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在西方文明的遥远源头,似乎不太可能已经为个人和集体这对很难理清的概念预设出一个带有确定倾向的答案——这个答案是后来主要由欧洲人在启蒙的过程中建构出来的产物。而对于现实情况的判断,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中西差异,潘维在演讲中的概括似乎不是太准确。譬如他声称在西方社会中“集体主义是现实,个人主义是理想”,而在中国则“个人主义,或者说‘家庭主义’是现实,集体主义是理想”。实际上,个人主义同集体主义的概念并非完全对立。如西方社会中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之上。而中国社会中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的个体意识,恐怕同权利得不到保障以及法治传统的匮乏有关。这正如当年孙中山同胡适对于中国社会的个人主义特征看似相互矛盾的表述,要点其实在于南北文化差异以及社会合作的基础等问题。西方当然也有集体精神,但它是建立在自治基础之上,而中国的集体精神却是建立在暴力和强制的基础上。对后者而言,它所形成的群体文化和个体精神,在强制缺席的情形下,当然会如孙中山所言,形同“一盘散沙”。 单看中国的情形,中国在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很清楚的在概念上对个人或集体进行区分,由此而引出的两种思潮也从来没在古代中国扎下根,只是近代以来才随着西方文化的扩散进入中国。用这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分对中国的历史进行解读,是种西方语境下的解读方式,也是事后诸葛亮式的考察。就中国古代的生存方式而言,由于存在着大共同体和小共同体的不同界定(如秦晖先生的表述),很难在概念上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节分很清晰地对中国人进行分析。中国,以及很多亚非拉国家的人群,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缘和家族(如福泽渝吉也曾批评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这和近代西方的民族国家模式有所不同。在近代以前的非西方社会尤其是东方社会中,自始至终并不存在西方意义中的那种普遍的“人”,因此进行概念的简单比较是有问题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扩展秩序”,不断塑造着一个不但具有共同政治权威的社会有机体,而且还具有真正普遍秩序模式(法治)的大共同体。如果从近代文明自由资本主义兴起后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来看,西方倒存在着一种个人主义(广义的)同集体主义进行的较量。这种较量几经反复,从目前来看,最终的胜利者只能是个人主义。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哈耶克对于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一种真个人主义与伪个人主义的区分和评价。哈耶克的论证相当有说服力。简而述之,就是与个人主义相比,集体主义犯了一种实体化的错误,它误把在自然状态下处于松散状态的人群当作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实体(如同物理实体,或者生物实体),并且用一种对待实体的方式去处理其实是由松散、独立的个人所构成的集体概念。哈耶克认为,在社会研究领域,唯一真实的自然状态下的实体只能是个人。但有别于持“原子论”的“伪个人主义”观点,哈耶克认为理解社会秩序的关键之处并不在于个人实体的本体论优先地位,而在于人们相互理解的复杂过程。正是在识别意图而不是物理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唯有根据自己的思维才能理解社会过程,因而个人的理解方式才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按照哈耶克的解释,所谓“社会”这类集体概念都是人的心智建构产物,社会集合体都是由个人的行动、态度而得以建构。除个人之外,一切诸如国家、社会、民族这类的集体概念和大词,都是一种虚假的非实体概念,它是由某种理论所编织出的概念产物。脱离了个人,这些建构物的意义都无法得到理解和说明。而当人们简单地运用对待个人实体的方式去处理非实体的集体概念的时候,谬误就发生了。比如,人们通常会认为国家是一个由很多人构成的实体,那么国家的行为和利益就如同一个放大了的个人,国家当然就比任何个人实体具有更高的价值,所以为了国家利益,当然就可以牺牲任何个人或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显然是个很荒谬的结论,国家本身不具有实体的价值和思维方式,个人也不是自然生物机体中可以随时为整体而牺牲的细胞,因而不可能用对待自然实体的方式去分析它的构成因子的价值。 不过,哈耶克很强调自己并不持一种原子主义式的个人主义观,他反对这种所谓伪个人主义的观点。在哈耶克看来,他所持有的“真个人主义”并不认为个人就是孤立的、没有了历史的完全先于社会的既定存在。哈耶克认为,区分“真个人主义”与“伪个人主义”的标准在于两点:第一点是,是否承认社会领域中存在着自生自发秩序?伪个人主义显然否认这一点;比如卢梭,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由原子式的个人通过一种由理性设计的契约所构成,在他那里只存在着一个仿佛由上帝赐予的似乎可以一劳永逸的神圣(理性)契约,但根本没有自生自发秩序的位置。第二点是,究竟是否承认个人自由的价值?真个人主义这样认为:理性是有限的,那么让每个人尽量享有自由,将会取得远多于个人的理性所能预见的成就;而伪个人主义更看重的则是个人式的理性设计,而不是理性的局限和个人的自由。哈耶克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所谓伪个人主义,它伪就伪在最后总会倒向某种集体主义,而不是导向自由主义。由于否认了自发秩序而过分强调理性设计,伪个人主义或整体主义(如卢梭,笛卡尔或者孔德,以及马克思等人)最终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将高于一切的权威诉诸于某种神圣的存在物,至于这个存在物的具体名称,究竟是公意,是理性,还是经验,或阶级,社会,或是党派国家之类的其他什么东西,并不重要。因为它们同“上帝”或“安拉”这类超越性的或神秘主义的神学概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也许唯一区别只在于它们更像某种现世存在物。 说到这里,就要谈一下极端的乌托邦传统、激进的保守主义传统以及集体主义主张之间的关联。简要说来,笔者认为上述西方文明中的两种极端思潮恰恰是它们所依附的相应传统与另一传统——即整体主义传统,相互融合所造就出的产物。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倾向,促使它号召自己的信徒为了某个美好的理想而奋斗。其实这本来无可厚非,社会中的个人为了理想而奋斗,可以实现自己的某种价值,这也是一件很惬意的快事。更何况,那些乌托邦理念又经常是一些带着弘扬人类最美妙价值的美丽图景。其实,无论是哈耶克,还是马克思,甚至希特勒乃至斯大林,尽管他们可以处于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但理论上他们也绝不可能去反对这些价值的判断。实际上,价值判断并不是这里分歧的关键所在。问题在于:这个世界无比纷繁复杂,它并不简单就会向人们的理想屈服。经常会有这样的场面,一个看来无比美妙的理想,却实实在在地造出了人间地狱,这真令人遗憾。问题更在于,当某种乌托邦理想不再拘泥于个人,而成为一种集体力量之后,它所能蕴含的危险就开始显现。在集体主义的暴力协助下,某种理想就会找到十足的理由强迫人们为之奋斗、做出牺牲。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权利和自由就必然会遭到破坏。最终,人们不得不成为那个美妙共同理想的奴隶,而不是像它所宣称的那样是其主人。 在另一方面,与乌托邦的观念相对照,一种激进的保守主义态度(如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派)却拒绝人们对传统进行任何变革。这种态度赋予传统以至高的价值,否认人们的变革能够带来真正的进步,或替代传统的价值。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与上述集体主义相似的实体化思维倾向。差别之处在于,如集体主义的这类政治主义主张中所描述的那些类实体对象(如国家,民族,社群),往往在空间的意义上由诸多个体建构而成,仿佛是一种共时性的存在。而后一种保守主义态度中的对象,则更多地是在时间流变的意义上构成一个实体,仿佛是一种历时性的存在。在极端的保守主义者看来,由人类代代相传的传统(如《圣经》和《可兰经》中的教义,或者世俗圣人的训导教诲),其中蕴含着不可超越的最高智慧,远胜于任何变革可能带来的价值。保守主义所界定的这种价值,可以解释为是由在时间序列中流过的众多前人的智慧成果构成,这是一种世俗的解释。或者,在世俗的解释之外,还可以按照由神创制传统的神圣化解释。但无论如何,极端的保守主义者都犯了一种实体化的错误,他们把一个在时间序列中松散的、不断变化的流体,误作了一种形而上学的实在,进而对这种实体进行了某种神圣化,而由此排斥变化的可能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耶克拒绝别人称他为“保守主义者”。因为在哈耶克看来,保守主义者的形象是拒绝求新、拒绝变革的,并最终不愿正视人的无知而诉诸某种超自然的权威,变成了某种“神秘主义”的化身。在哈耶克看来,保守主义者无法接受新事物,因此必然“敌视国际主义”,并“强烈倾向于民族主义”。在现实中,这种民族主义的偏见,又常常“为保守主义架起了通向集体主义的桥梁”(笔者按:由此不妨看看当今中国新左派与新保守派的合流趋向)。而作为自由主义者而非保守主义者,哈耶克本人虽然也非常崇尚传统,但他却一再强调:正如自亚当.斯密和埃德蒙.伯克而来的英美经验所显示的,人类社会中的传统是在自生自发秩序之中不断生成的。因而,自生自发秩序的传统是富于弹性和张力的。符合这种处于不断流变状态的自生自发秩序的变革,没有理由不被接受,自生自发秩序本身就蕴含着不断变革的力量。 与极端的乌托邦传统不同,我们从激进的保守主义态度中,可以看到一种对于理性和人性的深深的怀疑,这也正是这两种极端思潮的一个本质的不同。极端的乌托邦思潮,往往极度推崇理性,认为可以用人类理性方法设计出一个未来社会的美妙蓝图。但哈耶克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事实证明,人类社会中富于价值的事物,很少是能被预先设计出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乌托邦传统和集体主义的主张进行检讨,对它们二者的结合尤其应持有怀疑的态度。当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时,我们应该警惕其中可能蕴含的危险和压迫,这种河流所蕴含的破坏力,有可能会遏制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最终破坏社会秩序的自生能力。若这样来理解理想主义的问题,一种理想主义若是“最不坏”的,那么它就不应当是同整体主义相配合的,或者至少这种配合应当是严格受限的。一种可接受的理想主义,只有在它能够同捍卫个人权利相配合时,才比较可能具备“自我怀疑”的精神特质,以便其他人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其幸福。而如哈耶克所言,这也正是“作为自由主义本质特征的宽容”。 经过仔细考量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保守主义,或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其真正的分歧并不在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理想主义或保守主义,是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对其而言,美好的价值同样都值得追求。问题在于:一种整体的追求能否达到它的目标?一种宣扬爱他人爱集体的说教如何才可能是不空洞的?对此,可能的回答并不复杂:人们至少得先学会爱他们自己。个人主义的观点,其意义并非在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自私自利观念,而在于强调人的自主性,强调对于社会秩序的理解在方法上惟有依赖于个人的思维。它意指我们最好通过个人及由个人相互合作而形成的秩序来理解人类社会的状况。个人的自利行为,只能是受到真正具备正当性/合法性的法律约束的行为。譬如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道德的现象,让人感到难以接受。但问题不简单在于自利行为,而更在于秩序和规范。因此,当看到众多社会弊病和问题时,请不要把问题简单归结为人性需要改变的问题。人类可能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人性是很难被改变的,或者至少,这种作为整体和物种的改变会非常缓慢,可以忽略不计。为此,我们惟有诉诸于秩序和规范。可能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或社群中,公共机构未能承担它应担负的某些职能,如公正司法、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等。而另一些本不应该由国家/政府承担的责任,国家/政府却承担了。比如对言论的限制,对人们组成社群的限制。这种状态就阻碍了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的自发生长,为此,就更需要扩展个人的自由,以促进社会的自组织和演进。这样来看,存在的那些不道德的问题,不是用理想能拯救的,尤其不可能用集体主义理想来拯救。集体主义理想并不是基于现实状况来考虑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建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世界观之上,甚至妄想去改变人性,不惜动用暴力和强制方式。然而,高喊奉献口号、制造伟大英雄的时代早已消逝,集体主义式的理想,最终只会制造出更多的问题。 正如很多深刻的政治思想家曾经揭示过的:人性很可能是恶的——尽管这很令人遗憾。或者说,作为人类之一小部分的某些人,他们也许可以去不离不弃的弘扬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精神,并自始至终,持之以恒;但是很遗憾,这种鼓动都很难去承担作为一个持久牢固的社会基础的责任。如果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基础的话,它恐怕只能是一种以个人主义的形态来进行建构的。尽管这种个人主义式的社会基础也将会是问题多多,远非无懈可击,但这更像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没办法的办法——它可能是个最不坏的选择。这也反映出世界观的差别:在潘维老师演讲中随处可见的积极有为和乐观精神,同哈耶克式自由主义的自我怀疑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耶克一再强调的并不是:“我们应当可以走的多么快、多么远?”,而是首先去反复追问脚下道路的方向:“我们到底应当向哪里发展?”。同样,哈耶克眼中的实质性问题不是“由谁来统治”,不是“我们需要伟大理想,我们需要绝世枭雄”,而是“政府有权做什么”,是“我们如何免于奴役”,是对权力的约束。 无论如何,对集体和社群的强调也有一定的世界范围内意义。譬如欧美,虽然有较强的个人主义话语传统,但在20世纪70年代也一度兴起过如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的思潮,它们也确有整体主义的若干特征。不过,若仔细剖析,欧美的社群主义仍然无法摆脱自由主义的权利语境,迄今也提不出任何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主张,它仍然无法摆脱自由社会这种基于个人的脆弱基础,而更像是自由主义内部产生出的自我怀疑视角。作为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当然强调个人和权利概念,但他同时也强调要通过自生自发秩序这一社会过程来理解人类社会。哈耶克的真个人主义,并非拘泥于对实在序列的追究,而是在知识观和意义序列上强调个人优先于社会。前述哈耶克对于集体主义和伪个人主义的批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否定孤立个人决定社会存在的有效性,也是为了否定所谓前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个人存在的有效性”(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社群主义所具备的对共同体道德价值的强调,尽管比自私自利听起来更冠冕堂皇,但若用来支配社会并摧毁自发社会秩序化过程,那也将会是一种“自我摧毁”过程。这些是对共同体主义的有力反诘。 最后要讲一下听演讲的感受。在我的求学印象中,有两种不同的老师:一种可以把课程讲得非常精彩,善于简明清晰地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他的思想,能把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甚至善于对听众宣扬那些根本没有答案的答案,让听众被深深地吸引,款款地打动。然而,还有另一种老师,他看起来可能不那么威武,可能不太善于表达自己。一件看似简单的事他却百转千回,追究不止。他甚至讲不清那些已为人熟知的知识,因为每一句话都能蜕变为谎言,每一个概括都能屠杀真实。前一种老师的例子,在现实中有很多,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下,探讨问题经常要环顾左右,避实击虚之外还得眼花缭乱,这才叫做精彩。而后一种老师的例子,不妨去看看维特根斯坦:他的思想高山仰止,他的沉默寡言却更为闻名。在老师的宣讲之外,不妨再看看台下的那些听话的三好学生:会有多少种听课的学生呢?这些很不同的学生,会怎样聆听很不同的老师的教诲呢?这是个显然只能由每个学生自己去解答的问题。在潘维老师精彩的“理想主义与现实”话题中,每一位聆听的学生,不妨也对理想和现实思考一番,给出自己的不同回答。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学术 政治学 政治思想与思潮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4842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808 次阅读|4 个评论
边思考、边行走,再奔跑
dxs1705123 2011-10-15 15:53
每天在实验室看文献,但是却没有达到越看越明白的目的。这使我想到一句话:“我们已经跑得很快,以至于我们忘记前行的目的”。考博在即,现在也是该停下来好好总结的时候了,否则将出现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的局面。大致总结一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1)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看文献的数量,而没有对所看文献进行消化,长期下去不仅形成一种坏习惯,还形成形成消化不良的毛病。 (2)主题不明确。没有开展主题性阅读,这样看的文献很乱、很散,没有形成系统。 (3)缺少记录。古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文献是没有将稳中经典的内容记下,所以重复看文献浪费很多时间。 (4)缺乏思考。读文献是思考非常重要,不能麻木阅读文献;要读文中的内容进行推敲,也许有些东西咋一看没问题,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问题还很多。 总之,边思考边行走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否则即使狂奔,感觉也不是很好!!!
个人分类: 阅读心得|3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傅国涌:《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zhangzizhang 2011-10-11 16:34
傅国涌:《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粗读傅国涌新赠新著《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下册)毕。该书东方出版社今年八月第一版,下册内容除“引言”、“后记”外,为第五篇《朝廷内外》、第六篇《谁覆清廷》、第七篇《财政困难》、第八篇《创立民国》,引述当时众多亲历这段历史者的论著、回忆录、书信、日记等资料,依次讲述 1911 年武昌起义后清廷内外的态度和反响、终结清廷封建统治的各种力量、当时清廷及独立各省以及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状况、民国创立前后围绕建立何种政体出现的各种主张。 以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主流历史观,辛亥革命几乎只有一个观察角度、一个不能讨论的定论、一个抽象的面孔,因而变成了一个被简约化了的、没有任何细节、也没有心灵温度和心理流动的历史概念,所有流行的教科书对该词条的解释几乎完全一个调子。傅国涌的“历史还原”工作建立在他对于“重构史实”的学术感悟基础上,故而采取了回到当初、众说纷纭、不作定论的“兼听”式历史叙事方法。这样做,给人的印象就是:历史是由历史自身完成的,这其中包括所有历史参与者不同形式的介入,而不是任由任何政治团体或个人以功利化历史观作独家解释的。以辛亥革命而言,通常人们(包括毛泽东、鲁迅)总说革命中普通人民被排除在外,然这正是当时的历史时势造成,而不开化、不革命、看起来无缘于革命的普通人民百姓这样一个历史存在难道就因此显得不重要了吗?他们不是也用“未参与”这种特殊的形式介入历史了吗?这正是历史研究者不应忽视的环节。鲁迅小说《风波》的幽默之处正在于此。 作者“引言”表达其写作意图:“通过大量亲历者的私人记录,借助密密麻麻的真实细节,力图靠近历史的现场,复原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图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 而“回到当时的历史中”,首先还是要通过亲历者的私人感受让读者了解革命发生时的“社会心态”,那就是一个王朝面临衰退、死亡时“不可阻挡的人心思变”,思变的人心造成了与世界潮流相呼应的时势,与世界潮流相呼应的时势最终终结了清廷 268 年的统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世界大潮,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警句具有了真理性。 不过,在面临“逼宫”窘境时,代表清廷出场的隆裕皇太后在清廷内部的力排众议、无奈选择“退位”之举,虽有自保的私心,毕竟还算明智,避免了历代改朝换代战乱、流血、生灵涂炭的代价,倒也值得肯定。这一点,就是当时众多的“私人记录”也是如此记载的。如傅著引述《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六集第 335-341 页唐在礼之回忆隆裕皇太后最后一次颁布诏书时的话语就十分生动传神:“我和皇上为了全国老百姓早一天得到安顿,国家早一天得到统一,过太平日子不打仗,所以我按照议和的条件把国家的大权交出来,交给袁世凯办共和政府,今天颁布诏书,实行退位,叫袁世凯早点出来,使天下早点安宁吧。”难怪时任 协篡宪法大臣、 1912 年后又任临时参议院议员的 汪荣宝在日记里感叹:“匕鬯不惊,井邑无改,自古鼎革之局岂有如今日之文明者哉?”(傅引《汪荣宝日记》第 1143 页) 就连革命者孙中山都表示:“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傅引《历史档案》 1981 年第 3 期,第 6 页)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低调、平庸、与慈禧太后风格、人格很大不同的隆裕皇太后死后,仍能够享有一个相当隆重的国葬,不但全国“下半旗”,还在太和殿举行了“国民哀悼大会”,又有军界举行的全国陆军哀悼大会,副总统黎元洪送了这样的挽联:“片语息兵戈,民国酬恩应第一;全军为墨经,深宫弭乱更何人?” 仅仅从这一个场景,即可知道我们从小得之于流行史籍的辛亥革命与民国历史是多么的不充分! 看来,一百年后的“重建辛亥叙事”既必要,也已经水到渠成。 2011-10-2 、 3 杭州午山
个人分类: 读书:且读书|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比较土
热度 1 xfzheng 2011-10-10 16:34
向老板学习,记录我的临床和科研经历。
3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祝自己25岁的生日快乐
热度 14 kinghool 2011-10-8 21:53
原本第一篇博文想用来记录第一份拿得出手的科研工作,但是自从开始做研究,科研水平虽有提高,有些小的突破,特别是我一直所学的那些数学知识终于看到了应用。但还是久久看不到大的进展。鉴此,还是在我25岁生日之际,写一篇博文纪念下自己的成长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还记得2010年4月周涛来到电子科大,成为了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其实实验室一直都尊称他为涛哥,我总觉得有点变扭,还是喜欢直呼其名。听起来确实有点没礼貌,特别是他现在是我导师,但是在我心里更多的是像一个挚友)。那个时候我还沉浸在张老师实验室做dadipedia的嗨皮环境下。结果在周涛到来的一个星期里,迅速组成了以飞哥为核心,我,老马,张良,飞姐为成员的维基研究团队。我们这些科研的门外汉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科研道路。很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活,上午有空周涛就给我们讲文章和一些国际最新科研进展,还要求我们每个人讲我们所看论文的思路和自己的见解,他再做点评。中午大家一起吃饭,下午有空了就会去打一会篮球。打篮球的盛况更是空前绝后,周涛,我和春城VS剩下整个实验室的人(男女全上)!那段时间是我们过的最high的一段时间,日子过得不但充实而且多姿多彩。我们每个人受益匪浅,也就是那段时间我喜欢上了人类动力学,喜欢上了复杂网络。于是下定决心跟着周涛做科研。 过去的一年也经历了很多纠结的事情。我研究生的导师需要我做他的方向,而我经过了研一的工作,发现那些东西并不适合我。一边无奈的坐着有限元的超收敛理论,一边还是坚持这自己的爱好。原来“脚踏两只船”确实够有压力的。当然我还是要感谢我研究生阶段的导师钟老师对我的宽容。当我毅然决定直博的时候,他还是慷慨了为我开绿灯。 直博是我早点摆脱束缚开始新生活的捷径。争取了那么久,但当答辩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时,我内心开始顾虑重重,甚至有点害怕。还记得申请直博的时候跟周涛的一番谈话。他很认真的给我分析了下当前的处境并给我指明了道路。可能在这一年中他是出现在我记忆里最多的人(在此我强调下我不是同性恋!看博文的同志要单纯)。我记得他说过我们会是一辈子的死党,我也记得他说过人要逼着自己做一些事情。我也曾对陌哥说过,我要是以后学术做不好,甚至很差的时候,我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周涛。他给予了我太多的帮助和信任,唯一能回馈他的可能就是多出一些科研成果。 当我得知成功直博,成为周涛的处博的时候,我立马轻松了很多(其实本应该感到生活无望才对,因为在我们实验室读博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都是被张子柯等人确定了的猴年马月毕业的博士)。因为我终于可以一心一意的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我终于可以不用看那些自己翻了很久都看不懂多少符号的有限元了。 总之,在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感谢周涛给予我的帮助和信任。感谢子柯,小勇对我帮助,怀念我们三个人在一起讨论,一起打台球,一起看非诚勿扰的日子......还有感谢信息互联网科学中心的那么多兄弟姐妹们。 祝自己25岁生日快乐!希望新的一年里,一切顺利,能有更多的收获!
4963 次阅读|34 个评论
决定
热度 1 zhangyucui11 2011-10-8 15:29
恩,从今天起,科学网的博客记录科研的那点事儿
2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There's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
zhangyanlei 2011-10-7 00:13
QQ是个好东西,所以一直在QQ空间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回头看的时候,会让你重温很多昔日的快乐的和不快乐的,可是经过了这么久,发现很多自己的东西不能在QQ上记录了,有很多的东西不愿意被那些熟悉的和曾经熟悉的人看见,有些东西可分享,有些是断不能分享的,尤其对于有很多过去的人来说,譬如对于我,我敢在这里承认我那些过去的纠缠复杂的过往,因为没有谁认识我。 我想写,喜欢写,记录自己的生活可以让自己反思和总结,虽然我在一直都只是在总结过去,而很少去反思,但是每次翻看自己的过往,总觉得是美好的,虽然发现我纠结的时光远远多于自己不纠结的时光,但是仍然都是值得回味和回忆的。 老大不小的年纪,站在接近三十岁的边缘,我一直说自己是老年人了,但是我依旧是小孩的心态,我不知道长大的标准是什么,怀旧算不算?终于发现生活很难,上班很难,上学也难,因为都经历过了,所以懂了,很多事、很多事、很多事,什么歌唱的来着“很多鱼,很多鱼。。。。。” 云南转了一圈,三年恍然过去,有时候恍惚间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去过那里,只是如若是梦,怎么会那么清楚地记住了那些地方那些人,而,事过境迁,我现在在这里,我却怀念曾经呆过的那些地方,我总是觉得过去比现在好,因为,过去了和一般都可以被原谅和理解。。。。。。 曾经讨厌郭敬明,现在也是,因为他说他自己是明亮的忧伤,四十五度看太阳,而我一直都是九十度,要么它的光刺死我,要么我就看清它的轮廓,这就是我,我给自己起名叫路易,因为喜欢《夜访吸血鬼》,事实上我喜欢莱斯特,我是个矛盾体。。。 一如既往喜欢刘招华的过往,每天晚上都要温习一下,做化学的都想但是又不敢想做的,梦。。。。。或者叫一种情愫。。。。 there's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why does your one have to be me?   there's plenty of fish in the sea   i'm not your one and only   your love's not what i call love   you want and you want you want and you want   your love's not what i call love   turn around and think again   there was one boy when he kissed me   i closed my eyes and gues what i'd seen   it was a star
308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