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记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记录

相关日志

大陆人的象征:怀揣巨款却随地吐痰的暴发户, 让人格外反感
热度 4 laserdai 2012-2-6 18:14
看到一则讨论,内容很好,特记录如下: 为什么现在以自由行到香港消费,购物的大陆中国人反而被称为“蝗虫”呢?? 我很同意一位网友的看法“ 因为穷困而缺乏教养(的人)往往是令人同情的,但是一个怀揣巨款却随地吐痰的暴发户就让人反感得多了”。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富裕的群体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大都是社会的精英,行为举止是社会的表率。但大陆这些先富起来的人,却给人以另外一种相反的观感,让普通香港市民倍感骚扰。但这不代表香港人的所有抱怨就是有道理的,其中很多抱怨是情绪的发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266 次阅读|7 个评论
重新拾起
toryliu 2012-2-6 10:24
好久没来这写博客了,开始玩起了微博。微博只能分享一下短暂的心情,博客是成熟思想的记录。打算再拾起博客,记录我的研究道路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主页
wjwzl 2012-2-2 14:37
现在记录一下平时积累的有趣的个人主页,便于回忆和启发灵感。 http://people.sc.fsu.edu/~jburkardt/
个人分类: geeker favorate|1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农夫、智者袁隆平
kejidaobao 2012-1-31 15:14
中国有13亿人口,其中9亿农民。民以食为天,为解决吃饭问题,科学家们不知在培育粮食优良品种上花费了多少心血。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半个世纪奋斗,2011年9月中国杂交水稻在湖南隆回县超级稻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记录。官方曾这样评价袁隆平: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袁隆平是一介农夫,他也是一位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已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喜讯传出,我们赶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访了袁隆平院士。当我们问起杂交水稻亩产从1999年突破700公斤,2004年突破800公斤,此次突破亩产900公斤是如何实现的?袁隆平回答:概括起来呢,就是“三良”:良法、良田和良种。其中,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种是高产的核心。这次的试验田选在了湖南的隆回县,总面积是108亩,一共18块,产量最低的一块平均亩产量901.2公斤,最高的是962公斤,平均亩产量是926.6公斤。这次在品种上主要是利用了两方面的新技术,一个是亚种间杂交,亲缘关系远,杂交优势明显;第二个是利用了分子生物技术,把野生稻中的增产基因Q72转移到有名的恢复系扬稻6号(9311)中,才实现了高产量。对于下一步实现亩产1000公斤,袁隆平院士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把常规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结合起来,另一个途径是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概括起来就是这样几句话:优良的株型,强大的亚种间杂种优势、高光效的C4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院士总结几十年的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经验,提出以三系法为主的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杂交水稻研究发展战略,使杂交水稻育种向着程序从繁至简方向发展,杂交优势从品种间、亚种间往远源杂种优势利用方向推进。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次高潮出现,都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水平。 袁隆平院士算过一笔账:如果全球1.1亿公顷的水稻田,能有50%种上杂交水稻,保守估计,每公顷仅增产2吨粮食,那么全球每年将增产1.1亿吨粮食,按人均每年消费300公斤粮食算,意味着可以多养活3.6亿人。他说,实际上每公顷增产可能不止2吨,面对世界粮食短缺,中国杂交水稻可以更大步伐走出去,在更大程度上造福人类。 (图片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李娜撰稿)
个人分类: 栏目:封面图片说明|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2-1-31 14:59
我的博士科研体会 读了《科技导报》“主编心语”连载的“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结合自己攻读博士的切身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大家交流学习。 尽早进入实验室。新入学的研究生应尽早进入实验室,确定研究方向,并及时向师兄师姐学习。在这点上,我有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刚刚入学第一年是新生选课、上课的时间。我当时以为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研究课题可以上完课以后再开始做,但没有想到的另一层是,等上完课程时,也是师兄师姐该毕业的时间了。这样我就失去了熟悉、学习课题的最佳机会,致使第二学年的课题研究进展非常缓慢,走了不少弯路。 及时做实验记录和总结。不要怕麻烦,每次做实验,首先应做出一个实验流程表,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前需要准备的器材、实验记录(最好做成表格、实验照片);实验做完更要及时写下实验报告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记录实验得出的结论,并对实验改进给出预想方案。“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提出的“要尽可能用完整的句子记录实验细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完整的实验记录和报告总结往往会在你焦头烂额的时候,在细节处柳暗花明,使你瞬间想通事件的前因后果。此外,平时详实的实验记录和总结,对将来学术论文的发表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积极主动汇报工作。做完实验记录和实验的总结报告,下一步就需要积极主动地找导师进行汇报、讨论。作为研究生,研究探索是主要工作内容,我认为交流则是研究探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最佳途径。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不仅使导师了解到你的研究进展情况,并且能得到导师中肯的建议。这么好的学习途径,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积极主动交流,不仅限于和自己的导师交流,还要积极主动向行业内相关的知名导师学习和交流,并积极参加与自己课题相关的讲座和会议。 论文的写作。对于科技论文的写作,首先应规范其写作要领,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如果从一开始就按照正确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将来就会省去很多的麻烦。另外,论文不要一写完就急于交给老师。自己写完的论文最少要从头到尾读上两遍,更改其中的纰漏,并做到前后具有连贯性。“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成果展示给老师,不要把半成品交给老师”——这是我的导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因为“半成品”就意味着还有待完善,你总是会有一种依赖性,觉得“没关系,还有老师帮我改正其中的问题”。有这种想法就意味着你还没有长大,还不能独挡一面,这样做事情就不能让人放心。对待论文写作,应当像创造一件艺术品那样,它生产出来之后应达到你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状态。这与“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一文中所说的“长跑和短跑的区别”非常相似,写论文就是需要我们付出时间进行马拉松长跑,最终修改出满意的作品。 ——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 李守殿 研究生必须尽快突破的 3个“心理障碍” 本文的论点纯粹是在研究生教学中领悟到的一点个人体会,如果您以为我觉得现在的研究生有什么心理障碍的话,那就想多了,是为记。 一是英文阅读的障碍。刚接触研究的人最头疼看英文文献,总是读中文资料,理由是英文看不懂。那么中文就能看懂了吗?不见得,只不过是能认识中文字而已,懂不懂实际上与什么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并不是说中文文献不能看,当然也不是崇洋媚外,问题在于中文资料中的概念往往不准确,经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中国素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对于接受新知识来说,第一眼很重要,如果第一次接受的不准确,以后再想改就难了。最准确的东西到哪儿去找?原始文献以及对原始文献的跟踪!原始文献往往都是英文的,不读英文显然不行。想要搞研究,就非要突破这一关口不可。有啥窍门么?没有,只能硬着头皮一遍两遍三遍地读!到啥程度才算突破了呢?当你的眼睛能变成机关枪“扫射”英文文献时,基本就OK了。当然,从经常卡壳的鸟枪到机关枪,必是一个痛苦的升级过程。 二是与老板沟通的障碍。研究生与老板基本上是合作关系,要合作愉快就必须有良好的沟通,包括工作上的沟通以及生活上的沟通,毕竟谁也不是工作机器。有的学生自恃甚高,把老板的话或者当耳旁风,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学生极度自卑,害怕老板检查工作进度,害怕老板给穿小鞋而惶惶不可终日。这两个极端都不好,但往往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者甚众。实际上所有老板均深知学生的重要,他怎么会担心学生超过自己呢?高兴还来不及呢!他怎么可能会故意和学生过不去呢?之所以有问题,大都是无法沟通所致。及时沟通是保证工作顺利、生活开心的法宝。到啥程度才算通畅呢?当你能把老板不当老板看时,就算过关。 三是对未来患得患失的障碍。在两三年的研究生涯中,思考最多的恐怕是能否毕业与毕业后干啥这两个问题。从研一就开始了如此反反复复的思考,不自觉地就会怀疑“现在做的研究对将来工作有没有用”?“即使做了能有啥好处呢”?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的笔记本上不是科研思考记录,而是诸如证书、考级、面试、招聘等等信息。担心未来是人之常情,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未来是建立在你眼前工作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将来的好坏,完全由你现在工作的优劣所决定。如果你抛弃现在手边的事而追求未来,哪怕是两三年后的未来,基本上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直到最后落个两耽误。因此,突破对未来的恐惧十分必要。如何才算突破呢?当你能专心于手头上的事而不走神,能超过45分钟,就算合格。 唉,这年头谁能没点压力呢?面对你的本职工作,喜欢也好,讨厌也罢,生活总是要继续,工作仍然要前进。如果不能及时突破这些关口,时光稍纵即逝,贻误了战机,这世上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哦!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 王宝山 (责任编辑 秦政,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6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终于在科学网开博了
zhyanli 2012-1-31 13:38
终于在科学网开博了
申请了几次终于成功了,终于在科学网开博了。 在这里记录科研成长的点滴。有付出就有收获。 我的见证
个人分类: 个人|4 次阅读|0 个评论
岁末记录好友榜
热度 2 yangyongtian 2012-1-21 09:45
岁末记录好友榜
玉秀 琼岛 全嬿嬿 , 国医高手数 张焱 。 路平长庆月琴 振, 晓虹随继 追 罗帆 。 宝林龙珠荣明 聚 , 科网好友庆龙年。 辞旧迎新友谊记, 贵姓尊名入诗篇。
个人分类: 友谊|2230 次阅读|3 个评论
始新统_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中的记录
peijl 2012-1-5 12:49
   2009-2-16地球科学.pdf 2007始新统_渐新统界线全球变冷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中的记录.pdf 通过红三旱剖面精细时间尺度基础上对沉积速率变化的研究 ,揭示出 36Ma 前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构造活动,造成了沉积速率的增大和一期快速的缩短。其构造背景与 60 ~ 40 Ma 期间由于新特提斯洋关闭致使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造成古阿尔金断裂再次强烈活化,促使柴达木北缘山脉形成紧密相关, 这期活动对 34Ma 左右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冷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始新世-渐新世界线上下沉积物的岩性变化、 组分分析、物源分析、粒度分析以及稳定同位素结果的对比结果初步显示红三旱剖面上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物记录了期间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冷事件,证明利用高精度磁性地层学结合多方面环境指标可以从构造隆升中鉴别出全球气候事件对青藏高原环境的影响。
个人分类: 论文|3377 次阅读|0 个评论
code 记录
ChaoZhangJimsar 2012-1-4 18:35
115 网盘 yjsysh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今开始写博文记录下科研的点点滴滴
xuexspoc 2012-1-2 16:07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撞入了科学网,至今看来是十分的幸运。这两年来,从各位前辈,老师精彩睿智的博文中,不知不觉间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新年伊始,我打算今后也将养成用博文记录下科研的点点滴滴的习惯。一方面希望得到各位前辈的指点,另一方面也希望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纸扇花—将星闪耀之花”的照片放在了相册里(8张)
热度 3 turongl 2012-1-2 11:37
自然的创造,值得用一点心思记录。(这次上传8张在相册里)
37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岁末留念
oyzb 2011-12-31 03:22
有点晚了~~可惜睡意全无。。。记录一下现在的心情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 一直觉得心若在梦就在,积极生活才是王道。最近发生的很多,也成长了许多,自身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还是那么的不成熟,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过去的一年,是重要的一年,是人生的一个拐点,虽然前路漫漫,不知拐向何方 墙里的人想进去,墙外的却想出去。期望太高,失望越大。在这个环境中,渐渐的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方向 一切都变得这么混乱,找不到心灵的港湾,思考了,答案也显而易见,却发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能够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对于年轻人来说,看不到希望才是最无助的,才是最可怕的。 很想谈一谈了,却不知道结局会如何,事在人为,尽力就行吧。 人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怀念那些老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Thesis记录 2011-12-29以读者为中心
tianjingle27 2011-12-29 14:53
读者是谁呢? 首先是论文评审人,他们是理学博士而不是管理学博士,他们是教授而不是博士生,他们是相关领域的专家而不是风险分析专家,更不是形态发生专家。他们逻辑严谨、理性客观。他们最多5人,不超过6人。(2012年4月的评审实践表明,送审了5个专家,其中校内专家2名,校外专家3名,评审专家3名,再加上博导和外方导师,一共是10个人。而本人作为作者,统领了整个进程。) 其次是导师,他是理学博士,严谨客观。他出于责任而非兴趣研读。(博导对关键性章节的修改建议使得我们梳理了逻辑,表达更加顺畅和达意了。外方导师的肯定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事实上,如果是英文交流,会更好些,但是由于外方导师的精力有限,也没有详细指导的必要了。因为前期的工作凝聚了我们共同的心血。) 最后是同门的师弟师妹,他们处于礼貌而非兴趣研读。(事实上,并没有让同门们阅读,因为整个答辩都是围绕老师们来说的。) 写作一定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2011年12月29日14:56 10m 2012年8月11日21:12修改
个人分类: Responsibility for today's actions|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实验记录
热度 1 zhangyucui11 2011-12-28 21:05
对于做实验的我们,养成写实验记录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用的,最初是自己的导师提醒:做实验要注意及时记录,后来便养成了习惯,受益匪浅,某个事情实验安排仪器测定等等忘记的时候,回头翻一翻,有助于记忆,而在即将毕业的时候,看看自己三年的实验记录还是小有成就感的。。。哈哈哈 今天又去试验站了,尽管很冷,但还是怀念那些试验的日子,希望还有机会继续那些日子...
28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从放牛娃走到燕园,再到南加州
zhao1198 2011-12-26 22:15
―――记我这二十八载 引子 曾经我也被人取笑过痴人说梦,甚至我父亲也嘲笑我不切实际的梦想,但我确实坚持下来了。我朝着自己的梦想如蜗牛般行走,失败了,我再从头爬来,这一爬便是二十八载。或许我只是当代版的范进中举,我用平淡的文字记录着属于我自己的那份或者卑微或者荣耀的流水帐。梦还在,心就在,这是刘欢在从头再来中唱到的;生尽欢,死无憾,这是游戏中阐述的。诚然,走入燕园,走入南加州,我此生无憾矣。 第一节 感恩父母 我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养家持家,任劳任怨。他不了解家国大义,也不擅长手艺技巧,在家乡的黄土地上播种着一生的希望。如果不是当时我父亲艰难的决定,我现在可能只是家乡的一名小学教师。这或许儿女绕膝、双亲在旁,但始终缺少了日后的精彩。与我父亲一样,母亲只是广大的默默无闻农民中的一员,无任何出彩之处。她一辈子守在群山中,从未踏足世外之事。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地处湘西南,群山环绕,连绵起伏。唯一的遗憾是有青山没绿水,自然也就缺少了许多乐趣。对于农民而言,水源是农业之本,没有水源,种植无从谈起。所以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家乡兴建了引水工程,这个引水工程贯穿邵阳的大部分县市,如长龙般潜伏在崇山峻岭中。这是我们当时的乐地,行走在管道之上,穿梭在隧道之中,留下了童年的无限乐趣。每个下午,我们把牛赶入群山中,然后大家聚集在管道上,或玩石子,或玩扑克,这一切是何等的惬意与自在。至今,家乡的山山水水仍然在我梦中萦绕,每次梦醒时分,总是感觉过去的一切历历在目,这或许是家乡的召唤,召唤着游子的归来。 整个小学都是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中度过的,记得当年总是下午放学后回家放牛,然后晚上就着煤油灯做作业,再然后如果天气好的话就在禾场里数着星星听着蛙鸣,大人们则在旁边讨论着收成。至于电视和报纸,这是肯定没有的,我们总是在南下打工者口中得知关于外面的一切。依稀记得爷爷在我十一岁的时候问我中国的主席是谁,而我全然不知国家主席的概念是什么。现在想来实在惭愧,但是当时极度闭塞的山村中,外面发生的一切都恍然隔世。 初中和高中的几年都在县城度过,期间寄宿在校,日日秉灯苦读,表现尚可圈可点。许多印象都模糊了,但些许还是依稀可辨。当时我都是一个月回一次家,在家睡上一晚就要归校,期间拿上伙食费和抗一袋米交到学校食堂作为下个月的口粮。除了很少的时候爸妈到学校送米外,我都这么一直扛着米到学校直到高考结束,足足抗了六年。初中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中考,当时报考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是因为当时的师范学校还能安排工作,我爸妈也希望我能当一名教师,引用他妈的话说,这至少不用把锄头种地。后来的结果是由于师范院校最后一年分配工作,考生众多,上线者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入校。但是这笔费用当时对我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我爸妈怎么样也凑不齐这笔费用。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送我去高中,这一举动在当时农村无疑是一壮举,当时的大学由于也是安排工作从而竞争激烈,录取率不是很高,如果没考上大学的话,整个高中的时间都荒废了,而考上大学的可能性,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记得九七年的夏天,我爸妈经常和几个叔叔在一起讨论我是否需要上高中的事情,他们更多是讨论上高中后如果考不上大学的后路,然后才是高中的费用。最后四叔表态了,还是读吧,边走边看,就这样我就走入了高中部。 高中的生活更加单调无味,日子如流水般无色无味,无任何留恋之处。为了支付我的学费,父亲已经加入了南下打工者的行列,母亲在家辛勤的劳作,而妹妹在两年后也辍学加入打工者行列。霎那间,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几乎濒临破碎,终日聚少离多。 高二时一个同学给了两本辅导杂志,很幸运的是杂志封面是北大的西校门和清华的二校门。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和膜拜北大清华,这是如此的神圣和漂亮。读书当去此等地方,这是我的心愿。我多次和老师及爸妈提起我的理想,但他们都是劝我早点放弃不切实际的梦想。诚然我也知道我的水平有限,但我希望自己能够近走进北大清华,哪怕是去赏玩也好。高考结束的时候,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为的是能够亲身走入燕园和清华园,但是几分之差让我不得不选择了调剂湖南师范大学,家里也无力支持我复读的打算。虽然新世纪的第一年我爸妈也摆酒庆祝我考入大学,成了山沟中第一个大学生,但是我的梦想犹在,我始终朝着我的梦想前行。多年后走入燕园我才明白,梦还在,心就在。 第二节 湘江麓山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过,你们可能会跨过长江,跨过黄河,但至少要跨过湘江,当时湘江对我而言,可能和长江一样,是条很宽的江河。高中毕业以前,我从未离开过县城和家乡,没去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当年九月,我非常期待着入校开学的到来,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涯,也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当父亲和我打点好行李,买好长途车票,登上远去的汽车,我发现我终于走出了群山,离开了这块生我养我的贫瘠之地。但是我也没有意料到,从那开始,回家成了奢侈的事情,我多年是一年回一次家,最近几年更是常年未归。我曾戏言自己是“少小离家,常年在外,鬓毛未衰,乡音已改”。诚然,在外呆久了,也就习惯了繁华便利和灯红酒绿,而家乡的发展依然如原始状,几乎没有任何显著的变化。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亲人的老去和荒芜的田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了南下的行列,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耕种。多年前我重走小时候放牛的群山路径,发现树木和杂草已经封闭了当初的小路,或许我长久没有再次踏入山中,群山已经把我隔离开来了。 就这样,带着父母的期待和夹杂着自己落榜的心情,我来到了麓山下和湘江旁。从当时军训开始起,我明白了大学不仅是学习,我也需要自己赚钱来维持自己的生存。父母挪东家借西家凑来的只能保证学费,而生活费是非常少的,无奈之下,在我入学后不到一个月,我父亲也加入了南下打工的行列,当时父亲的工资非常低,每月不到八百块,这点浅薄的薪水并不包括他自己的生活成本。而我当时也抛下了各种杂念,奔波于长沙的大街小巷,寻找各种兼职机会,很快在军训结束后我得到了第一个家教,然后后来又找到了一个,我的生活终于在平时的学习和周末的家教中安定下来了。记得当年的冬天特别冷,而我没有保暖的外套,一次家教结束后,一位阿姨拿出三件毛衣给我说,现在冬天冷,你拿这些去御寒吧,我忍住泪水接过,心中一片怅然。我不善言辞,但是我把父母的恩惠和别人的资助留在了心的最底处。后来我把这事告诉我妻子,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使你不能回报当事人,你可以帮助其他人。诚然如此。 我承认我大学的生涯不算是品学兼优,甚至我都觉得自己是问题学生。我心里很排斥当时的学校,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决定继续追求我未实现的梦想。也就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听说了考研,当得知考研可以跨专业跨学校的时候,我如抓到了救命稻草,心情久久不能澎湃。未名湖博雅塔再次浮现在我眼前,永远的北大,永远的梦。我暗下决心,我宁愿放弃所有的机会,只为走入燕园,园自己的梦。考虑到我在数学系下面,我最初考虑了北大数学学院,但复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学校的要求与北大的要求甚远,我不得不转而求其他。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几个考光华的朋友,他们推荐了我一个论坛,这是一个由光华在校学生设立的论坛,资料非常丰富。就这样阴差阳错,我选择了光华,屡败屡战,多次失败以后,我仍然坚信我的选择。最终光华被我感动,向落魄的我抛出了橄榄枝。当然这是后话,现在回首我都佩服当时的勇气和毅力,这确实是年少轻狂,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最后一年的时候,我辞掉了所有的家教,只想留给自己复习的空间。复习的压力非常大,尤其是专业课,我没有学过经济学,我不得不自学,刚开始不懂,那就开始抄书,抄几遍后终于明白些许。郁闷的时候我就去湘江边上吹风,当时湘江风光带已经成型,是一片休闲胜地,到处游荡者红男绿女在卿卿我我。这对当时的我而言,可惜风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望着潺潺而去的江水,我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信心,我不知道我是否能够成功。家里也劝我实在点,选个容易的学校,我母亲说,我们是没有这个福分去消受未名湖的美景的。我也明白成功了或许皆大欢喜,失败了,只是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柄。记得当时我经常失眠,晚上很难入睡,想着未知数,久久难以入眠。 最后的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我一如既往的失败了,虽然也只有些许的差距。由于无钱支付高额学费,我还放弃了调剂某著名院校的机会。虽然失败了,但我从这次失败中发现,燕园并没有离我想象的那么远,似乎是我再努力,我便触手可及了。当时临近毕业,大家都在忙活着工作,我也加入了这个巨大的白菜市场。在父母不可理解的眼光下,我婉拒了高中母校的邀请而选择了去一所学院任教。我明白当时如果我回了母校成为高中教师,虽然父母感到高兴,但以后我的日子可以预料般的晨钟暮鼓。但如果我选了去学院任教,我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可以继续追求我的梦想。 就这样,在那个夏天,我挥别了长沙,如我四年前来一般,我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但是我留下了我的青春,带走了我的梦想。随着南下的列车,我走到了潇水旁。 第三节 潇水西山 以前我没有仔细的考据潇湘这名词的来源,但是到了工作学校后,我对潇湘有了贴切的感受。“潇者,水清深也。”潇水和湘江汇合之处,有一个小岛,原名频洲,又名萍岛、浮洲。这里四面环水,绿树婆裟,举目眺望,潇湘两水交汇之处江天一色。 我始终觉得一个城市应该具有青山般的刚毅,也应该具有绿水般的柔软。很幸运的是,学院就具有此般情境,背依西山,面朝潇水。从我踏入这里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这里,有段时间我甚至考虑在这里长呆下来,人生苦短,何不犒劳自己片刻。 工作安顿下来后,又开始了新的准备,我放弃了最初的热门专业,转而准备自己的专业。很显然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再者当时课业繁重,我再次在北大的征途上折戟沉沙。面对第二次败北,我终于沉下心来分析自己的得失,发现事情的成败不能凭着一腔热血,更需要分析自己的强势和弱势所在,然后有的放矢,有所强调,有所放弃。我唯一的弱势是专业课,由于几乎都是跨专业,我都是落在专业课上。经过第一次的接触,我也了解到光华是最好的商学院,这也坚定了我的方向,同时我选择了一个专业课相对不是那么难的专业。在这一年中,白天我作为一名教师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晚上则呆在图书馆,就这么三点一线的生活充实我自己,我对自己的信心越来越足,感觉燕园离我越来越近。记得后来去市区参加入学考试,我排在所有考生的第一位,体验了一把“天字第一号”的感觉。我已经记不住考试的感觉,唯一留下来的就是觉得考试的时候特别冷,天空下着雨,而我的座位就在门口,每次风吹进来都是刺骨般冷。考完后也没有感觉到解脱,当时临近期末,我需要参加监考和阅卷,然后是漫长的寒假。 在成绩公布以前,我从没有担心过考试的结果,也没有去考虑这方面的事情,这可能是由于工作繁忙,课时任务重,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这个结果,或许我也觉得我已经付出我最大的努力。我不能控制和预知结果,但是我已经尽力去做好这个过程,如此,我也无怨无悔了。一如既往,日子依旧平淡,上课备课。后来在女朋友的提醒下成绩已经公布了,我就去查询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由于不相信自己的眼镜,我拿着准考证仔细检查了很多遍后才确认,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反应是去供奉祖先,感谢祖先的赐福。 成绩公布后不久,我就接到了复试的通知。此前,我没有去过北京,也没有见过燕园,但是当那一刻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却踌躇了。各种担心和忧虑围绕着我,我害怕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害怕千载难逢的机会从我手中溜走。终于我如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势登上了北上的列车,经过一天一夜的旅程,我抵达了北京。当我抵达中关园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水塔的轮廓在灰蒙的天空中隐约可见,追随着这个轮廓,我走进了燕园。以前我曾无数次梦见过燕园、未名湖和博雅塔,但这一切都是梦境,而现在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博雅塔的刚毅和未名湖的柔情。围绕着未名湖而行,我走到了西门,就这么一个简朴的校门,吸引了多少学子为之折腰,甚至连那微斜的校匾,我们也不得不仰视之。 复试的过程很简单,每人半小时,但是当时我的表现不是很好,至少英语是一塌糊涂,专业也回答的不是很好,当时我认定了自己名落孙山。带着这份失落的心情,我回到了学校,也开始张罗着调剂的事情,我觉得自己太累了,需要靠岸休息。在公布最后结果的那天,几个朋友都在陪我聊天散步,而我在神经质的担心着电话,当时光华会通知录取的结果。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打电话过去问结果,当得知我被录取的消息后,我热泪盈眶,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情深处,我终于能再次走入燕园了。 第四节 走进燕园 当年的九月,父亲和我女朋友一起和我启程走向北京。当时对我父亲而言,这是他莫大的荣耀。以前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别人总是用一个不雅观的名字称呼他,但是从我考上大学到学校工作期间,别人开始毕恭毕敬地叫他的全名。而现在,他更是可以说在当地这是独一无二的荣耀,是他顶住压力送我入大学,直至后来送我入燕园。在他的心中,北大永远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在某些意义上或许只有权贵者才能就读这里。后来陪伴父亲围绕着未名湖散步,父亲赞不绝口的说,这真是一所好学校啊,风景这么好。记得开学报道那天有个小插曲,我在去宿舍的路上被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了,后来同学打电话给我说在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上看到我们的采访报道了。 既得入燕园,我便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现在回想起来,在燕园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体会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我受益最大的S老师和J老师,他们曾经说过做学问不能浮躁不能太有功利性,这是他们二人的真实写照。也可能因为此,他们后来才会离开燕园远赴狮城,而我和其他忠实的追随者也跟随他们南下,当然这是后话。 在光华的第一年确实非常忙,各种作业,各种考试,还有小组讨论都让人精疲力尽。当然是适者生存,在千军万马中闯过独木桥,大家都成了练家子,这些课程自然都不在话下。经过两年的教师生涯,我也喜欢上了教书这个职业,虽然薪水低微,但是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而我在两年的散漫生活后,也就习惯了无拘无束的生活。在刚开学的时候,我找了几个老师聊天,向他们咨询我以后职业打算的意见。无一例外的,他们都建议我在第一年修完必修课,第二年开始上博士课程,期中W老师更是建议我去数学系上课。后来在第一年的课程结束后,我选择了J老师做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同时也申请了硕博连读。当时我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在博士毕业后,去一个中等城市的大学教书。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J老师告诉我很有可能要去新加坡,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有点不知所措,因为当时系里的老师都有博士,如果J老师走后,我可能找不到博士指导老师。幸运的是,J老师后来告诉我新加坡有个助研的机会,我可以考虑申请这个职位。在J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和Y最终能够从众多的申请者脱颖而出,得到了这份工作。最开始接受这份工作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能够有朝一日能够走入南加州,我的想法就是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士然后再回国教书,我父母当时也很赞同我的想法。 当我开始准备狮城之旅时,就在我的毕业典礼之前,爷爷去世了,我不得不赶回家吊孝。对于爷爷的离去,我心里非常愧疚,我没能见着爷爷最后一面,因为当时我正忙于北京昌平区的两个调研项目,这是H老师给我找的工作机会。虽然当时我有国家补助和奖学金,但是就新加坡之旅而言,这些都是杯水车薪,一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感谢H老师,逢年过节都打电话过去慰问。如果不是当时她的帮助,我不得不举债5位数南下狮城。 第五节 南下狮城 在奥运的前几天,我登上了南下的飞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但我不是很习惯,颠簸噪音伴随着整个旅程。当飞机降落在樟宜机场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奇妙的国度,放眼望去都是高大的绿色乔木,随面而来的热带气息让人感觉闷热。 新加坡是个繁华热闹的城市,交通便利,生活方便,唯一的不足就是地处热带,每年夏天的时候十分炎热。我刚抵达新加坡的时候非常不习惯,闷热的天气,蹩脚的普通话,别扭的Singlish,这些都困扰着我。而当时我在工作上面临很大的压力,那时我还没有完成学生到研究人员的角色转变,我还处于等靠要的阶段,除了书本上的理论,我对研究而言足足是一个门外汉。当时我的指导Y老板让我迅速完成了这个角色的转变,他让我仔细的推敲几篇文章,然后让我按照文中的扩展部分尝试去拓展,初步尝试自己去完成扩展。 现在回想起来我非常感谢Y老师,如果当时不是他的指导,我可能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助研,而当时我几乎没有做过助理研究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尝试自己认为可以做下去的文章。来到南加州后,有次找Moon聊天,他很好奇的问我是不是在做博士后而不是做助研。当然研究中间也走了很多弯路,很多发现自己所学与所做的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某些细小的问题甚至耗费了数天数月的时间去解决。 当我在新加坡的第一年工作结束后,我直接面临的就是一年后合同结束的去留问题,当时Y老师也表达了希望我能留下来做博士的想法,我心里也很难拒绝Y老师的邀请,同时我我父母觉得我在新加坡读博士很适合,离家也近,来去也方便。在难以选择之下,我咨询了J老师,J老师说,为什么不趁着你还年轻的适合继续出国深造,在这里呆下来虽然很安逸,但是以后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有限的。在J老师的鼓励,我就开始了我的寄托之旅,我从没有想过我会想过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准备英语,而ETS好像也专门挑我的刺:考GRE的时候计算机黑屏,托福迟迟不出分。后来我终于寄出了所有的材料,忙完了申请的事情,才发现已是2010年年初,这意味着我在新加坡呆了一年半,并且只有半年我很有可能就要离开这个岛屿之国。 接下来的是漫长的等待,和所有的申请者一样,我在黑暗中坚持,鼓励自己,守得云开见日出,光明就在前面。终于等到offer并顺利拿到了签证,我在新加坡的时日所剩无几,在今年6月5号的凌晨,我和老婆告别了鱼尾狮,踏上了回国的航班。我老婆几乎是挥泪告别狮城的,她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和购物体验,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尤其是便宜的国际品牌。 回国后,发现家乡萧条了很多,很多老人都去世了,青壮年都南下打工了,而留守儿童也不再象多年以前的放牛了,甚至我也没看到过牛。或许老人太老了,儿童太小了,他们都不足以耕耘,当然也就不需要牛的帮助了。父母也苍老了很多,多年的辛勤劳作已经耗光了他们的青春韶华,流逝的时间在他们的脸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爷爷已去世两年,昔日的黄土堆早已青草遍布。奶奶更加衰老了,失去爷爷的陪伴,已经消瘦许多。 第六节 南加州 再次和父母告别之前,他们少了一份牵挂,孩子大了,总要离家远行的,加之我这几年都在外面漂泊,没有给他们带来一份安宁。在短暂的相聚之后,我不得不再次远行。与十年前一样,我父母再次为我摆酒庆祝,对于我,他们总是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出发前,父母送我到首都机场,这是我母亲第一次走出小山村来到大都市,她显然很不适应外面的生活,晕车,不适伴随着她在北京的整个旅程。哪怕是北大旖旎的风光,故宫的辉煌与盘旋的长城都挡不住她思乡的心。她一辈子都守候在那片土地,哪怕是片刻的分离也竟是那么的牵挂与不舍。 当我抵达这个陌生的国度,紧张而繁忙的学习围绕着我,闲暇之余,后顾自己的过去,却发现青春已经不经意间从手的缝隙中溜走了,偶尔的白发点缀着当初的乌发提示我已不再的年华。我不能对评断过去的固执或顽强,这或许是正确,或许是愚蠢的,或许是不足一提的。对于自己的梦想,我一如既往地蹒跚而行,也许我会成功,更有可能我会失败,但至少我尝试过,努力过,奋斗过,这我也就知足了。我不能改变我的最终命运,但是我可以改变生命的轨迹,这其中虽平淡无味,也不乏苦难历程,但最终还是有缤纷出彩之处。 第七节 尾章 老男孩=老去的男孩 以前很喜欢听课,也喜欢吼歌,所谓歌由心生,一首歌往往是伴随着人生的某个阶段,当许多年后再听起时,总会不自主的想起,当年听这首歌的时候我在做些什么。 对于某些歌,我也总会想起当年的某些时光。记忆尤深的是迪克牛仔的歌,倾听一个男人的心声,倾听一个沧桑男人的咆哮,在咆哮中释放着自已压抑已久的悲愤与无奈。但是现在再次去听,却发现缺乏多年前的共鸣之处,其中更是夹杂着聒噪之音。或许是时过境迁,我已不再是当年莽撞的无知少年,也不曾夹带着当初青涩的感情。 当我完成这个流水帐的时候,伴随我的是李宗盛的感性与理性音乐会和洛杉矶前所未有的雨季。听着平凡人,感叹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的无奈;听着当爱已成往事,不经思念曾经的曾经,念叨霸王别姬中的“这里边有个做人的道理,从一而终哪”。 我们都曾经有过自己的梦想。那是在生命中永远铭刻,无法忘记的梦想。这梦想不仅仅代表着纯真,还代表着那一去不回的时光。当回首望去,年轻时的种种就会浮现心头。那些人和事,那些梦想,虽然大多必然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或破灭,或遥不可及,却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
0 个评论
windows7搜索记录清除方法
aweng 2011-12-24 19:52
使用Windows7有好些时间了,觉得它比XP方便多了。 它配备的搜索功能觉得也比XP要好用。不过有一个缺点,如果不设置,系统会在搜索框中记录你之前的搜索词,这样有隐私暴露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上网去找了点资料,发现以下的方法比较方便,推荐给大家。 1 打开组策略编辑器 windows7开始按钮→在“搜索程序和文件”中输入“gpedit.msc”,回车。 2 关闭功能 在左边栏中依次打开用户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 在主窗口区中找到“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搜索框中关闭最近搜索条目的显示”,双击打开,将该项选为“启用”。
个人分类: 学习|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最长寿的人
fuchengcaiyun 2011-12-24 10:33
中国最长寿的人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来自中国--256岁根据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报道的最长寿者是中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