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登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祖国成为第三个让探测器登上月球的国家
热度 2 Zhanglincn 2013-12-15 10:56
昨天祖国的玉兔号航天器顺利降落月球表面,内心的确感觉到了激动和自豪。 记得几年前在国外一家超市购物,忽然第一眼看到了联想电脑,内心的感觉异常温暖和亲切,就如同在陌生的大街上不知所措时忽然遇到了熟人一样,后来在学校体育馆的前台查询的地方,在很多人的办公室也同样看到了很多台联想电脑,可后来的感觉就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了。其实我看到这些内心的不同感觉不仅仅源自于在异国他乡内心的孤独感,还有做为中国人那点虽然很少但依然还有的自尊。我虽然知道联想电脑内部的核心CUP并非产自中国,也知道联想低额利润的大多数并不是属于中国,但我的那种幸福感却不源自于金钱。金钱可以解决肉体的需要,却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 任何人都希望被他人尊重,而且任何人也都会因为自己祖国的强大而受到别人的尊重,你能说美国人在世界各地旅行访问的时候受到的待遇和内心的那种优越感不是来自自己的祖国,你能说唐朝的玄奘远涉印度能取经成功没有唐朝强大的因素,你能说躲在外国租界内才能活命的历史命运背后没有国家的力量,一个人生在一个国家,无论生活怎样都和这个国家的荣辱紧密相连。 玉兔登上月球离不开全体航天人员们的智慧和努力,也离不开祖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这种成功源自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和努力,所以你今天看到玉兔登月的激动正是很多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果,所以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能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那份智慧。 无论褒贬,无论贫困,无论早晚,无论怎样,我们第三个“登”上了月球。而且我们不会止步....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426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和美、日的技术差距
热度 2 caojx 2013-8-26 00:13
上世纪 40 年代,日本已经设计建造了 29 艘航空母舰,并以此为核心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我国迄今尚未建造出自己的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壳子是别人的;现在还在进行战斗机起降训练)。中国和日本的造战舰技术差了至少 70 年。 上世纪 60 年代,美国已经将人送到了月球上。我们还在努力如何将探测器降落到月球上。中国和美国的航天技术差了至少 60 年。 中国当下最需要发展的是技术。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520 次阅读|3 个评论
助力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巨无霸——土星五号火箭
lunarsoil 2013-4-11 18:27
助力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巨无霸——土星五号火箭 按语:航天任务是激励创新,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激励着年轻一代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既 然是纳税人支撑着 航天任务 ,就必须对此有所回报。 将航天 基础 知识和太空科学介绍给公众和青少年, 是责任,更是义务。 每一次航天任务都耗资甚巨,每一次航天任务都激动人心。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事业,更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这是追求梦想,勇于冒险的人类精神的体现。 我们的梦想是: 勇于探索,追求卓越。 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 阿波罗 11号飞 船在1969年抵达月球 ,这是人类 第一次登陆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踏上月球土地后的第一句话称为经典:这 是我个人的一小步,更是人类迈出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 迈 出他那一小步,象征人类探索太空的一大步。 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进行钻探作业 阿波罗飞船 载着 宇航员 成功登 月 ,包括 阿波罗 载人登月舱和月球车。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土星5号 (Saturn V) 运载火箭 ,是上世纪60~70年代 美国载人登月计划 ( 阿波罗计划 ) 和 天空实验室 两项太空计划中使用的 多级、 可抛式、 液态燃料 火箭 。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存放土星五号的厂房 土星5号高达110.6米, 是迄今为止 最大的火箭,更是目前使用过的最高、最重、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 土星五号第三级尾部喷管 1967年-1973年间,共发射13枚 土星5号, 从来没有过损失有效载荷 。研发和生产经费达65亿 美元 。 土星五号第三级 土星5号由三级组成: S-IC 一级、 S-II 二级和 S-IVB 三级。每一级都使用 液态氧 (LOX)作为 氧化剂 。第一级使用 高精炼煤油 (RP-1)作为燃料,其他两级使用 液态氢 (LH2)作为燃料。 巨大的喷管之一(与左下角的观众比较可谓巨大) 在登月计划中,地面点火后,前面约20分钟一般由火箭推动,主要用于 脱离地球引力、 穿越地球大气层。 土星5号的 总指挥 德裔火箭专家 沃纳·冯·布劳恩等 。 纳粹德国 战败后,美国将他和他的设计小组带到美国。 美国宇航局对冯·布劳恩的评价是:“无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伟大的火箭科学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担任NASA 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 总指挥时,主持 土星5号 的研发,成功地在1969年7月首次实现人类登陆月球的壮举。” 天空实验室( Skylab ) 天空实验室是 美国宇航局 在 1973 ~ 1979年 进行的首次空间站计划。1973~ 1974年 间,曾有三批宇航员到空间站内进行科学实验。这是 土星5号的 最后一次发射, 将 天空实验室 的空间站送入太空。此后土星五号退役。 说明: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摄于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如需使用,请联系:zyc@nao.cas.cn
8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续一)
QuentinYue 2013-3-31 09:37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续一) 岳中琦 阅读了科学网转载的、人民日报在昨天发布的《俄“联盟”号载人飞船首次与国际空间站快速对接》消息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3/276205.shtm )。最引我注意的是,报道指,“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介绍,这是国际空间站建成投入使用以来首次有载人飞船在 6 小时内与其对接,俗称快速对接模式。通俗地讲, 就是飞船在升空 6 个小时以内围绕地球飞行 4 圈后就与国际空间站进行对接,而以往载人飞船要绕地飞行 34 圈、花费近两天时间才能完成对接 。” 这个对接技术和实践使得我联想到,三个月前( 2012 年 12 月 30 日),我在科学网贴登的题目为《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40687-647978.html )。这个博文的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是,如何在月球外高空进行飞船和登月机重新联接?具体再述如下: “飞船在登月机离开后,就会按照某种轨道在月球外高空环绕月球飞行。登月机在离开月球后,它也在月球外高空飞行。在浩瀚的月球外高空,飞船和登月机是如何联系、如何快速地连接将是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飞船和登月机要有某种自动增加和减少速度和改变速度运行方向的功能。在对接时,飞船和登月机的速度一定要相等、同向和同位置。” 现在看来,俄罗斯联邦航天署为解决这个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在月球和水星等行星外空如何对接应该是更加困难的、现在可能还是有待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2013 年 3 月 31 日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39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
热度 2 QuentinYue 2012-12-30 21:26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
安全登陆月球和返回地球的三个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 岳中琦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 384401 公里,是地球半径的 60 倍。月球的质量约 7350 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 1/81 。它的平均半径约为 1738 公里,是地球半径的 1/3.67 。月球表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表面重力的 1/6 。月球和地球之間的万有吸引力造成了地球表面海洋潮汐和地壳固体潮变化現象。 如果我们未来能够安全登上月球表面,那么,我们在月球表面的工作和生活过程就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情况,受到月球向月心引力的重力作用。类似地,如果我们将来要安全地登陆月球和返回,也恰好如同我们现在用火箭增速,将我们送出地球,再用降落伞在大气层中降速返回的过程。 因此,我们将来要安全地登陆月球,再安全地返回地球,我们至少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科技问题。 第一个关键科技问题:如何在真空和月球引力场中安全降落? 我们在地球上用火箭将飞船和登月机增加速度,送到万里外空。飞船和登月机联合体在以每秒钟数千米的速度飞到月球环绕轨道后,登月机将和飞船脱离。它将以每秒千米以上的速度在数百千米高空下降,安全地落到月球表面。到达月球表面时,它的速度将要降低为零。据说,月球无大气层,四周外空是真空。我们飞船在返回到地球表面时,在大气层中利用空气阻力(如降落伞和机翼)降速方法是无法再在月球表面利用。因此,如何降低其原来高速度(约 1 到 2 km/s )到几乎为零呢?同时,登月机在月球外空具有极大的月球势能。受月球吸引力的作用,登月机的月球势能在下降过程中又要被转化成它的动能,增加它的速度。这个增加的速度也可达到每秒 1 到 2 千米。因此,在月球引力场作用下,在真空中,高速登月机如何快速降低它的这两种速度是第一个关键科技问题。否则,登月机就要与月球表面固体物质高速碰撞。我们又需要解决在高速碰撞条件下,登月机而能安全地降落到月球表面问题。 第二个关键科技问题:如何在真空和月球引力场中高速升空? 任何一种登月机在登上月球后,它相对于月球的速度也就等于零。因此,它从月球表面回升到高空时,首先是要克服月球向月心的吸引力,又要极快速地、不断增加其本身速度到每秒数千米。这样,它才可以有每秒数千米的速度再飞回到地球。因此,登月机要从它在月球表面的静止状态,在飞离月球表面到外部高空过程中不断地加速,以不断拥有和增大高速度。从而,它才不会被月球重力改变为抛物运动,再次返回月球表面。因此,登月机将要使用什么的能量和加速器来增速它的速度,脱离月球是第二个关键科学问题。显然,在月球表面,我们是不能像在地球表面一样,建设任何火箭和发射装置来完成这个任务。 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如何在月球外高空进行飞船和登月机重新联接? 飞船在登月机离开后,就会按照某种轨道在月球外高空环绕月球飞行。登月机在离开月球后,它也在月球外高空飞行。在浩瀚的月球外高空,飞船和登月机是如何联系、如何快速地连接将是第三个关键科技问题。飞船和登月机要有某种自动增加和减少速度和改变速度运行方向的功能。在对接时,飞船和登月机的速度一定要相等、同向和同位置。 因此,将来要想安全登上月球和安全返回,我们至少要再解决以上三个科技问题。否则,我们仅能环绕月球,再砸落、碰撞到月球,而永远留在月球表面。这如同天外陨石降落到地球表面,而永远残停留在地球。 2012 年 12 月 30 日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74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普连载]飞向星星的故事III
blueyye 2012-12-16 21:08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 2 人类登上月球 2.1 阿波罗登月计划 已经既成事实的伟大的载人航天事件是人类的登月壮举,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技术文化的展现,并为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涵。 人类最早研究的天体,除地球外就是月球。宁静柔和的月光、循环变化的月相,诱使人们对它进行观测,由此,人们逐渐扩展视野,将目光投向太阳、行星、恒星、星系直至整个宇宙。随着观测资料的逐渐积累,天体运行及演化的规律逐步被揭示出来,天文学和宇宙学等才得以建立。 月球,这颗地球的天然卫星和忠实伴侣,几十亿年形影不离地围绕地球运转不息;对于地球生命来说,在“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同时,也确实存在“无限想像在月亮”。当地球上有了智慧的人类时,月亮温柔的光辉赢得的是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诸如“嫦娥奔月”等——而当人们刚能摆脱地球引力到星空自由翱翔时,离地球最近的这个天体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人类要去拜访的第一个星球。 载人登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壮举!千百年来的一个梦想,即将成为事实。然而,这又是一个多么庞大而艰巨的“工程”呵,谈何容易!自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人类就开始了“登月”之梦。为了登月,首先必须“探月”——探测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月面及近月空间情况等,于是,苏联在发射了 3 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开始发射“月球”系列探测器。 1959 年 1 月 2 日,“月球 1 号”腾空而起,可惜未能命中月球,从距月球 6000 公里处一掠而过; 1959 年 9 月 12 日发射的“月球 2 号”于 14 日撞击在月面上,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探测器; 1959 年 10 月 4 日发射的“月球 3 号”于 10 月 7 日绕过月球,首次拍摄了月球背面约 2/3 区域的照片;随后, 1966 年 1 月 31 日发射的“月球 9 号”首次在月面软着陆成功并发回月面照片;而 1966 年 3 月 31 日发射的“月球 10 号”则成了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 1970 年 9 月 12 日发射的“月球 16 号”于 20 日在月面软着陆后自动挖掘月岩样品 100 克并于 24 日带回地球; 1970 年 11 月 10 日发射的“月球 17 号”首次将第一个自动月行车——“月行车 1 号”送上月球并成功地“考察”了 8 万平方米的月面;到 1976 年 8 月,苏联共发射了 24 颗“月球”系列探测器 ( 成功 18 个 ) ,但终因美国后来居上,抢先将人送上了月球,加上苏联在运载火箭试验上连续失败 4 次,苏联才放弃了载人登月。 美国的载人登月计划总称为“阿波罗工程”,比 20 世纪 40 年代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规模更大,总耗资 255 亿美元,先后有约 2 万个部门和公司、 200 所大学和实验室卷入“阿波罗工程”,参加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多达 40 万人,经过 8 年努力,终于在 1969 年 7 月 20 日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宏愿。 “阿波罗工程”计划分成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论证了飞船登月轨道和载人飞船总体布局,最后从 3 种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交会和由指挥舱、服务舱、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方案,接着进行了 4 项辅助“工程”—— 1961 年 8 月至 1965 年 3 月发射了 9 个“徘徊者”探测器 ( 成功 3 个 ) ,在不同轨道上拍摄了月面照片 1 万 8 千张并进行了硬着陆试验,以了解飞船在月面着陆可能性; 1966 年 5 月至 1968 年 1 月发射了 7 个“勘探者”探测器 ( 成功 5 个 ) ,在月面软着陆并探测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 1966 年 8 月至 1967 年 8 月发射了 5 个“月球轨道环行器”,在研究月面后选出 10 个预计登月点; 1965 年 3 月至 1966 年 11 月发射了 10 艘各载 2 名航天员的“双子星座” (Gemini) 飞船,进行太空医学 - 生物学研究并训练操纵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和进行舱外活动——随后, 1966 年至 1968 年以“阿波罗” 1 至 6 号进行了 6 次不载人飞行试验, 1968 至 1969 年又以“阿波罗” 7 、 8 、 9 号进行了载人飞行试验, 1969 年 5 月 18 日发射的“阿波罗” 10 号进行了登月全过程的演练飞行,绕月 31 周, 2 名航天员乘登月舱下降到离月面 15 . 2 公里 高度——终于一切准备就绪。 在整个登月准备过程中,培养管理专家、航天科学家、技术工程师、航天员、辅助人员等的密切合作无疑是走向最后成功的关键,这样的分工协作精神不仅使“阿波罗工程”最终顺利完成,而且应当载入人类航天事业的光荣史册。 2.2 阿波罗登月史诗 ● “阿波罗” 11 号——首次登月 1969 年 7 月 16 日 ,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来临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卡纳维拉尔角, 100 多万名来自各地的观众和记者注视着高耸入云的土星 5 号火箭 ( 美国专门为运载登月飞船而研制的大型 3 级火箭,是人类迄今造出的推力最大的火箭 ) 及其顶部的“阿波罗” 11 号。格林尼治时间 13 点 32 分,土星 5 号第一级点火,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火箭顶着阿波罗 11 号腾空而起,激动人心的登月航行开始了。 阿波罗 11 号上有 3 名航天员:指令长阿姆斯特朗 (Neil A.Armstrong , 1930- ) ,他负责管理飞船的控制系统;登月舱驾驶员奥德林 (Edwin Eugene Aldrin , 1930- ) ,登月前他负责通讯和燃料系统;指挥舱驾驶员柯林斯 ( Michael Collins , 1930- ) ,他负责作航行观测。起飞 11 分多钟后,土星 5 号第一、二级火箭和发射脱险装置 ( 万一发射失败时航天员的逃生装置 ) 已被抛掉,飞船进入 185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绕地球飞行。绕地运转一圈半后,飞船接到了地面控制中心发出的奔月指令,土星 5 号第三级火箭再次启动,将飞船加速到每秒 10 . 8 公里 从而进入奔月的扁椭圆轨道。 奔月途中,登月舱与母船分离、掉头,再对接到母船前面,以便为安装在服务舱内的飞船主火箭让出喷气通道;同时,飞船在前进中还作缓慢自转,以减少太阳连续暴晒对舱体的影响。 一路上,航天员们除完成自己的工作外,剩余的大量时间是休息、收听音乐等。他们多么想欣赏一下美妙的宇宙风光,可是飞船外却一片漆黑——太空中的飞船虽然在高速飞行,但由于周围没有参照物,航天员们连飞船本身的运动也感觉不到,似乎一切都静止了,仅当看到身后的地球——人类和飞船的基地在渐渐变小时,他们才确信自己正远离地球而去。奔月途中,地面控制中心原计划对飞船作 4 次轨道修正,然而由于飞船制导系统高度精确,结果只修正了 1 次。 7 月 19 日 下午 4 时多,阿波罗 11 号到达月球附近,准备进入绕月轨道,而飞船此时却正好飞至月球背后,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了无线电联系。这是一个十分令人焦虑的时刻。航天员们要启动飞船的主火箭使飞船减速变轨,由奔月扁椭圆轨道转入绕月运行的月球卫星轨道,万一主火箭启动不了,飞船将虚此一行;万一主火箭开动时间过长,飞船因减速过大而撞击到月面上,后果不堪设想!然而,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当无线电联系恢复时,航天员们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说“几乎分毫不差”,飞船非常准确地进入了月球轨道。 阿波罗 11 号绕月运行 13 圈后,登月舱与指挥舱分离。柯林斯驾驶指挥舱继续绕月飞行,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驾驶登月舱开始向月球降落。在下降段火箭逆喷的制动作用下,登月舱沿着一条长长的弧形轨道缓缓接近月面,当下降到离月面 2000 米时,自动装置停止工作,改由航天员通过手控操纵严密控制登月舱的速度和位置, 500 米…… 300 米…… 200 米……再过几秒钟就要降至月面了。突然,降至离月面仅 150 米时,宇舱员发现预定着陆点竟是一个火山口,里面布满岩石和巨大石块。必须立即改换着陆点!此时,地面控制中心的监视仪表上显示阿姆斯特朗心跳增至每分 156 次。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紧急操纵登月舱向前滑翔,几秒钟后终于越过危险的火山口,降落在月面静海——人们早就在望远镜里对月面的区域进行了命名,凹的区域叫海或洋,凸的地方叫高原或高地,还有环形山等——的一块平坦地区。这是在 1969 年 7 月 20 日格林尼治时间 20 时 17 分 43 秒,月球上! 两名航天员透过舷窗环视了周围环境,随即开始紧张地工作。首先他们全面检查了登月舱的各系统,然后吃了晚饭,穿起宇宙服,背上轻便型生命保障系统,准备探月。 7 月 21 日凌晨 2 时多,登月舱舱门打开了,舷梯放下了,阿姆斯特朗开始走出来!在这一伟大时刻,地球上几亿人紧守在电视机和收音机旁,依靠电讯技术,以激动的心紧随 38 万公里以外的航天员,一步、二步……阿姆斯特朗终于用 3 分钟走完了 9 级舷梯, 2 时 56 分 20 秒,他迈出左脚,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地球人的脚印,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此时,他通过电讯向全人类说道:“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而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一大步!” 阿姆斯特朗踏上月面后的第一件事是立即挖取了一勺月面物质装入袋中,以防万一发现月面上出现异常情况需紧急返航时,不至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18 分钟后,奥德林也下到月面。他俩将一个登月纪念碑和一面美国国旗插到月面上,作为人类首次登月的标志,同时在月面上安放好电视摄像机,以便地球上的人们能共赏月面风光。接着,他们开始科学实验活动:安放了捕捉太阳风粒子的试验铝箔;安装了测量震颤的月震仪;安置了朝向地球的多面体激光反射器以用于精确测量月地距离;此外,他们还在月面活动 2 . 5 小时中共收集了 28 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月景是美妙而荒凉的,但科学家的责任感使他们无暇花太多时间欣赏。 任务完成后,他们回到登月舱内休息了几个小时,接着,以登月舱下降段作发射台,让登月舱上升段的返航火箭点火垂直起飞, 7 分多钟后进入绕月轨道,经过几次机动调整和轨道修正,最后成功地与指挥舱对接, 3 名宇舱员胜利重逢。 他们将已完成使命的登月舱抛弃在月球轨道上,然后进入返飞航线, 2 天后回到地球附近。再入大气层前,他们又将服务舱抛掉。 7 月 24 日 16 时 50 分,指挥舱载着 3 名宇舱员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至此,首次登月顺利告捷! 1969 年 11 月 14 日 至 19 日,阿波罗 12 号载着第二批 3 名航天员再次登月成功。 ● “阿波罗” 13 号——航天抢险 然而, 1970 年 4 月 11 日发射的阿波罗 13 号登月行动却成了首次航天抢险。开始时,飞船顺利完成上升、入轨、奔月等过程, 2 天后它已飞过了 36 万公里航程,眼看月球临近了。 13 日晚,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把航天员们从美妙的登月憧憬中惊醒。他们朝仪表盘一看,不觉倒吸一口冷气——一半电子仪表的电压已降到 0 ,接着,船舱开始漏气,飞船姿态失控,舱内压力迅速下降,情况万分危急! 大难临头,地面控制中心和飞船上都立即陷入紧张气氛中。到底出了什么事故却一时难以判明,只知道主电源系统有了问题 ( 后来查明是由于液氧贮箱上两个钮扣大小的恒温开关制造上有毛病而引起液氧贮箱爆炸和燃料电池失效 ) 。登月计划即刻化为泡影,这时的首要任务是要挽救航天员。飞船上的 3 名航天员——洛威尔 (James A. Lovell , 1928- ) 、海斯 ( Fred W.Haise , 1933- ) 、施韦格特 ( John L. Swigert , 1931- ) ——勇敢沉着,他们看到服务舱的电力和氧气供应已经中断,指挥舱仅有的一点电力和氧气也即将耗尽,清醒地意识到只能有计划地利用登月舱中有限的电力、氧气和水,才能坚持下去。于是,他们利用飞船上的计算机制订出了最佳应急方案,关闭了耗电量很大的制导导航系统,启用耗电极少的备用导航系统,合理分配了应急电池组及登月舱的电力,把维持航行和生命保障的标准降到最低,焦急而冷静地等待地面指令。 约 12 小时后,地面控制中心经过紧张工作,在地面航天员模拟现场操纵取得各种数据基础上拟定出了搭救脱险方案:继续向前飞行,绕过月球后返航——这样可以耗能最少、可靠性最大,因为这一做法无需启动发生过爆炸的服务舱主火箭,而只需借助登月舱的发动机将飞船推入绕月轨道,然后再次启动即可使飞船精确地进入返航轨道。只是这一方案需要较长时间,航天员必须以坚强的毅力忍耐住飞船上的恶劣环境。 飞船上的情况越来越糟,各主要系统均已停止工作,氧气和水非常少,气压很低,温度降到 3 . 3 ℃ ,而且二氧化碳排不出去且已增加到危险程度……在 4 天的生死搏斗中,航天员们忍受着极度疲劳和寒冷,时刻监视着飞船情况,准确操作。 4 月 17 日,飞船已飞近地球了。突然,航天员发现服务舱里喷出了火焰,于是根据地面指令立即将服务舱抛弃,回头一看,才发现服务舱损坏极重,有半边已完全不见了。随后,航天员们又抛掉登月舱,驾驶指挥舱以最后剩余的电力开动再入制导系统,再入大气层,成功地溅落在太平洋中。 第三次登月虽然失败了,但这次飞行却创造了航天抢险奇迹。成功地重新回到地球怀抱的航天员们倍感地球的珍贵和亲切:茫茫星空,只有这颗蓝色的星球充满温暖和生机,人类多么应该珍惜这颗星球啊! ● “阿波罗” 14 、 15 、 16 、 17 号——后续探月 阿波罗 13 号的险遇,使阿波罗 14 号的登月飞行推迟了 3 个月,工程师们对飞船的一些系统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多种措施,严防发生类似事件。在此基础上,登月飞行继续进行。 1971 年 1 月 31 日 发射的阿波罗 14 号在月面停留 33 . 5 小时后,携带 42 公斤月岩,于 2 月 9 日平安返回地球。 1971 年 7 月 26 日 发射的阿波罗 15 号第一次携带了可以在月面行使的月球遨游车,航天员驾驶它在月面行程 27 公里,离开登月舱最远达 9 . 5 公里,使考察范围大大增加了。这一次,航天员还从月面上发射了一颗 36 公斤重的小型月球科学卫星,还给几百个由地面带去月球的信封加盖了“月面邮局”邮戳,摄制了大批电视图像并搜集了 77 公斤月岩, 8 月 7 日,阿波罗 15 号满载而归。 1972 年 4 月 16 日 发射的阿波罗 16 号运气又不佳了,途中多次出现故障,预定 20 日登月后安放月面实验装置以及指挥舱空中摄影的工作均不顺利,未能完成预期任务。不过,它带回了从长年见不到阳光的地方采集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 阿波罗计划原打算进行 10 次登月飞行,后因耗资太大取消了 3 次,于是, 1972 年 12 月 7 日发射的阿波罗 17 号便成了阿波罗计划中的最后一艘登月飞船。这一次,地质学家施米特 (Harrison H.Schmitt , 1935- ) 作为第一位登月科学家亲临月球,他们在月球上停留 75 小时,驾月球车行使 36 公里,采集月岩 125 公斤,创造了阿波罗探月数据的最高记录。 12 月 19 日,阿波罗 17 号凯旋而归,阿波罗计划宣告胜利结束。“阿波罗工程”的汇总情况见表 2 。 表 2 “阿波罗工程”情况汇总 阿波罗号 飞行日期 飞行时间 登 月 点 月面停留时间 航天员数量 1 - 6 1966-1968 未载人 7 1968.10.11-22 260h09m 地球轨道飞行 3 8 1968.11.2-8 140h59m 月球轨道飞行 3 9 1969.1.12-22 241h53m 登月舱试验 3 10 1969.5.18-28 192h03m 登月演练 3 11 1969.7.16-24 195h19m 静海 23E0N 21h36m20s 3 12 1969.11.14-19 244h36m 风暴洋 23W3S 31h32m 3 13 1970.4.11-17 142h54m 事故抢险 3 14 1971.1.31-2.9 216h02m 摩洛区 17W4S 33h30m 3 15 1971.7.26-8.7 295h12m 亚平宁山 4W26N 66h55m 3 16 1972.4.16-26 265h51m 笛氏高地 16E10S 71h03m 3 17 1972.12.7-19 301h52m 利特罗山 31E20N 74h59m 3 整个阿波罗工程,从 1960 年论证、选择方案起,到 1972 年底最后一次登月,历时 12 年,耗资 255 亿美元,共发射阿波罗飞船 17 艘,先后有 6 次共 12 名航天员登上月球,前后参加该项工程的共计约 40 万人,真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宏伟的巨大工程!这项伟大工程实际上已将人类技术文明永远铭刻在了星空中。 有“登月之旅”打油词一首,供读者轻松一笑: 火箭轰轰,飞船隆隆, 奔月途中黑不溜秋。 嫦娥何必独自忧, 文明送人到,一笑解千愁!(待续)
个人分类: 科普科幻|3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探月工程需要供应多少白酒?
热度 2 chemicalbond 2012-9-27 16:49
高铁上的广告很碍眼:某某白酒公司做广告,说他们的白酒是“中国探月工程唯一指定用酒”。 这探月工程部门难道经常性地公款吃喝吗? 多少人被酒给害了身体甚至性命呀,这种坑人的广告就不能少点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阿波罗计划任务剖面的一些述评
chenzhao 2012-6-20 11:30
对阿波罗计划大家都很熟悉,采用的是“一次发射,月球轨道集合”的方式。作为人类唯一实现过载人登月选择的任务方案,是否没有改进的余地?后来者是否只能亦步亦趋?我想问题不是这样的,从阿波罗计划本身来看,它包含了3个主要的舱段:指令舱(CM)、服务舱(SM)、登月舱(LM)。这样各司其职确实很安全,但是存在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 1.阿波罗计划的方式:为了宇航员能够直接重返大气层,指令舱有厚重的热防护盾。这也是指令舱和登月舱必须分开来设计的原因,否则登月舱将因太重而消耗过多的燃料。 改进思路: 宇航员返回地球时,可以先登陆空间站,然后由改进后成熟的天地往返运输工具接回地球。 改进的效果: 扩大服务舱使得其适合居住,只采用一个可分离的登月小艇,即登月舱,省略了指令舱。 相应的修改: 小型空间站设置在地-月-L1点上。 2.阿波罗计划的方式:宇航员从月球表面乘坐登月舱的上升级,抛弃底座,在月球轨道与指令舱对接,然后抛弃登月舱,启动服务舱上的主发动机,返回地球。 改进思路:登月舱并不区分下降级与上升级,在月球表面只抛弃下降级的燃料罐,在宇航员返回时,驾驶完好的登月舱前往地-月-L1点与小型空间站汇合。 改进的效果: 登月舱不用抛弃,在下一次登月时,补充燃料罐后,可以重复使用登月舱。 相应的修改: 登月舱轻型化,采用复合材料,采用非加压结构,宇航员乘坐登月舱时,利用登月舱内电源、氧气来补充宇航服的生命维持系统。 总结下改进后的任务剖面: 1.月球L1点航天站的建立 从地面,利用重型运载火箭发射 重约12吨的月球轨道航天站复合到达地-月 L1点, 所需的△V 大约为13.2km/s. 航天站带有重约3.5吨的登月舱,在到达位置后自主轨道保持。 2.发射无人的月-地返回飞船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3.发射载人的地-月飞船前往航天站,并与之对接。 4.宇航员换乘登月舱前往月球表面执行任务。 5. 宇航员乘登月舱离开月球表面,并与航天站对接。 6.发射货运飞船抵达无人状态航天并由宇航员对 地-月飞船和登月舱实施燃料和消耗品补给。 6.宇航员换乘 月-地飞船返回地球,原有的地-月飞船留到下一次做“月-地”飞船使用。
4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湖北老乡杨恒均评:911是谁干的?美国到底登上月球没有?
热度 1 Helmholtz 2011-9-17 22:01
911是谁干的?美国到底登上月球没有? 杨恒均 http://yanghengjun.blogchina.com/1195913.html (我这里借自己的湖北老乡从文化的角度来给一些“质疑者”做做科普和逻辑学的培训:象911和登月这样的问题都不断有人纠缠,认为不是真实的、是阴谋,而一些人却非逼着我用简单的语言和证据让他们相信,我坚持的“特异功能”是真实的,而且人人具足,但却拿不到兰迪一百万美元的说法是不能接受的。我觉得这些人的脑筋里少了一根筋。对这么重大的哲学与科学问题,绝不是何某人说是或说不是就能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难道有人真把我当神仙啊,我有这么说过么?! --- 科学禅 博主评论) 911十周年的时候,关于911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阴谋论甚嚣尘上,于是一些网友向我求证,还给了录像与文字材料的链接。我第一个反应是马上告诉他们,别无聊、别浪费时间、别无知了。但转念一想,我凭什么这样说?我真知道答案?我只不过和大多网友一样,都是从电视上看到事件全过程,我凭什么那么肯定的判断这事一定不是美国政府干的? 于是认真想了一下,发现无外乎以下一些理由:这活计太庞大了,白宫与中情局很难完成——但他们真想做,还是可以做到的;从媒体画面与专家分析看,这是一起恐怖袭击而不是政府策划的——这话更苍白,等于没说;美国这种民主政府受到监督,不敢做这种蠢事,而且他们的道德底线不允许他们如此残忍地杀害平民——这有点说教性质,而且,即便我相信美国政府与他们的道德底线,我如何说服一些中国的年轻人?美国总统等根本不会去冒险策划这种袭击,得不偿失,美国的权贵们并没有从袭击与反恐中得到多少好处——但反恐之战后,政府的权力确实加强了;人家拉登都承认是自己干的,你还在那里怀疑是美国政府所为——扯,谁见过拉登?你见过吗?过去十年中情局要伪造拉登的录音与录像还不容易吗?而且现在是死无对证,你看你看,一个阴谋没有揭开,另外一个又来了:为什么不活捉拉登?为什么死不见尸?因为他根本不存在,911是中情局策划的,为了掩人耳目,而山寨了一个早就被他们击毙了的恐怖分子头子……总之,我想出了十几个理由,可还是不得不承认,其中任何一个理由,都能被驳倒;甚至所有理由加在一起,也不一定能够证明我的答案正确无误。 要不告诉网友,2008年我曾亲自到世贸现场对当时发起“美国策划了911”活动的首脑们进行了采访,还认真研究了他们给我的各种证据与资料?不一定有用,在美国,相信911是中情局干的大有人在,人家美国人可是挖掘了不少材料出来,还有科学证据呢,你老杨头匆匆过去调查一下就能得出结论?我想,即便我告诉中国网友,我采访的这几位美国首脑看上去脑袋有些不健全,估计也没有用,搞不好,我真要被当成中情局线人哦。 可是,我还是坚信911是恐怖袭击,为什么呢?先让我们回到二战后美国历史上比“美国策划了911”更加耸人听闻的一个“惊天大阴谋”: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然而,几乎就从那一天开始,“ 登上月球是惊天大骗局 ”的声音就从美国发出,迅速传遍了全世界,而且,竟然有人找到了十大证据来证明美国政府与宇航局造假。这一怀疑持续了整整四十年,美国政府百嘴难辨。当时美国登月具有政治意义,主要是用来对抗苏联的,美国登上月亮的消息传出后,莫斯科就停止了登月研究,不得不承认失败。据说苏联一度也怀疑美国的登月计划,但被他们的科学家否定了,毕竟当时的苏联科学家也离月球只有一步之遥了。 可其它的国家就没有这样的技术水平了。据在中央调查部工作的老同志后来讲起这件事时说,美国人爬到月亮上的消息传到北京,很多老一辈的将军根本就不相信,连毛主席看了简报后也沉思良久,虽然没有说话,但从表情看是半信半疑的,陪他的一位外交部的同志好像还说了一句“他们上得了月亮,也来不了中国”之类的狠话。可想而知,美国政府面临了多么艰巨的辩解、解释工作,这工作一点也不亚于登月本身。 美国只能使尽浑身解数,提出更多的科学数据与照片,还搬出了从月亮上运回的、地球上没有的石头给大家看,可是,没用,那些阴谋论者比你更牛,也更有时间,你提什么证据,他们立即可以找到相反的证据来推翻你的证据。后来尼克松访华的时候,还带了一小快月亮上的石头作为礼物,也是想让中国政府相信,美国人确实刚从月亮上下来。 但据这位老人对我讲的故事,中国领导人当时还是半信半疑,不过,只不过不关中国利益,信不信都无所谓。最终让很多老同志们相信了美国人确实登上月球的,反而是另外一件事,就是那件让毛泽东认为是一件小事,让他不能理解的小事——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被调查并最终辞职下台。 尼克松虽然反共,但喜欢玩秘密外交与利益博弈,他是开创中美关系新局面的头号功臣。可正在中美双方紧密锣鼓商量建立外交关系的时候,美国却发生了卷入了尼克松部下窃听在野党水门总部的“水门事件”,尼克松受到调查并最终辞职。毛泽东听到消息后,完全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一个西方世界领袖的美国总统,仅仅因为手下违犯了宪法对对手进行了窃听,竟然要下台?而且,全国媒体群起而攻之,民众不喊万岁喊下台?内部还出现了“深喉”(内部告密者),者告密者不但不能抓起来、毒打一顿,甚至灭口,而且还被严密保护起来? 诸位,即便是迄今为止仍然在中国人民中享受崇高威望的毛泽东,当时也像现在的一些脑残一样,竟然无法理解西方国家的一件如《宪法》般浅显的常识。也难怪,毛主席老人家看看自己身边的一个个球样的元帅和将军们,以及把自己当红太阳,招之则来,挥之则去的中国人民,他怎么能够想通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然,白宫也有不明白的事,基辛格访问中国的时候,就特别问到林彪的事,说是要回去给尼克斯总统汇报。在不久前的1971年,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林彪只不过与红太阳意见不合,这位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元帅竟然吓得落荒而逃,最后摔死在温都尔汗,美国总统哪里能够搞明白啊。在他的国家,连一个媒体人都能揭发他,让他名誉扫地! 奇就奇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想不通的事,却让当时的中国领导们突然想通了另外一件事,从那以后,中国高层包括毛主席再也没有人怀疑美国曾经登上了月球。那位给我讲述这件事的老同志说,当时下面的同志还以为中美关系改善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就不好意思怀疑美国了,却原来并不是这么回事。据说,有一位高级领导人通过“水门事件”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连总统干了这么一点点鸡8坏事都敢揭露,在媒体上炒作的国家,不可能对登上月球这种骗局保密! 一语中的!不管你策划什么阴谋,一定要有人员参与其中,如果是涉及国家利益的军事机密,你可以用保密国家安全来约束,可这种登月大骗局,有几个人会为你保密?即便当时是为了对付苏联人,那冷战已经结束20年了。更何况,如果要伪造一个登月的大事件,先后卷入的人应该要成千上万,例如,当时参与航天飞机的工作人员就有几万人,你弄一个假的,他们能不知道? 既然能够连揭发美国总统的普通媒体人都能够被保护起来,媒体报道不受限制,更不受打击。你说,如果你知道登月是个骗局,有什么理由不揭露?后来,美国政府与航天局停止了对登月的解释,你再问他,他只是说,不可能,或者加上一句,荒唐。 现在让我们回到911大阴谋。这样一个阴谋,卷入的人会少于一万人?至少也有一千人吧?而且,这种事可不是登月,而是对美国人进行屠杀,对人类进行犯罪,如果911是美国自己策划的,你能设想会没有一个知情人出来当“深喉”?要知道,这个人出来的话,就不是一般的大英雄,名声地位马上有,还能赚一大笔。也许有人说,他怕白宫魔爪,你别忘记了,911发生时,现在的白宫主人还是一位初入政坛的小伙子,谁是美国统治者? 从纽约的世贸大厦绕到月亮上,经过这么一大圈,大家也都明白我想说什么吧?虽然从各方面判断(包括政府),我都不认为911是美国政府策划的,但真正能够让我深信不疑的,则是美国人民——不是因为美国人民道德高尚,坚守底线,不撒谎,勇于揭露政府,而是美国人民生活的那个制度保障人民有言论自由,有监督政府与挑选政府的权利,是因为这个国家与人民崇尚的自由、法治与民主的价值观念。 这是一则制度与人的传奇,不仅仅是关于月亮与911的故事。有了这样的制度,就有了这样的人,有了这样的人,又能确保这样的制度健康发展,于是,人民也有了制造“阴谋”的自由,而一切真正的阴谋又不攻自破。如果你对最高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满,到媒体发表意见就可以了,哪里用得着半夜三更带着老婆儿子跳上飞机逃跑? 毛主席当时没有闹明白,你现在不会还装糊涂吧? 杨恒均2011-9-15国际民主日 (9月15日是世界第联合国设定的国际民主日,今年是第四个。当时各国签署了《世界民主宣言》, 第一条: 民主是一项公认的理想和目标,它所根据的是全世界各国人民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点,而不论其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上的差别。因此,这是一项基 本的公民权利,应在自由、平等、透明和负责的情况下行使……) 2008年作者纽约911世贸废墟现场与抗议美国政府策划了911的美国人民在一起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2081 次阅读|2 个评论
2030年的太空
songshuhui 2010-10-9 18:43
赵洋 发表于 2010-10-06 1:08 嫦娥二号顺利升空,目前运转正常,并以传回首批1.6G信息。兴奋之余不妨了解一点相关的天文知识。人类走出母星,艰险探索浩瀚宇宙的意义究竟何在?这背后有人类对于探索未知孜孜不倦诉求,有诱人利益的驱动,甚至还有大国比拼所致的冲动,短短几十年,已近是一段丰富且意味特殊的历史。 未来的可预与不可预 在阿波罗登月成功后的1970年代,乐观的美国人相信至迟到1995年人类就会登上火星。以对技术的精准预言著称的阿瑟-克拉克曾预测美苏宇航员会在2010年联合探测木星系统(为保险起见,他把这个预言包装在科幻小说《2010太空漫游》中)。遗憾的是这些伟大的预言都落空了。说遗憾,是由于上述预言涉及的技术在当时并非无法实现,而是预算无法落实。或者说,政治风向变了,没有政府愿意为这些耗资巨亿的大项目买单。 从苏美开始在人造卫星领域展开较量以来,冷战时期的航天活动多少都有些政治色彩。随着意识形态对抗的减弱,航天成就不再是大国博弈的重要筹码。从前,只有超级大国才有能力把人送出100千米高的卡门线(太空的下边界)并安全返回,现在这一禁囿不但被新兴强国窥测,还成为私营企业的淘金乐园。这一切将类似于四百年前发现香料群岛的故事:先是航海大国举国之力开辟贸易航线,随着航线和航海技术的公开,私营企业也加盟其中,为欧洲带回更多奇珍异宝,并引发战争。未来20年的太空,也将因此更加拥挤、热闹、有趣。 一、太空中的生与死:私营企业大展宏图 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来自远古的超新星爆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来自太空,最后也将回归于太空而不是地面。 太空旅游 以维珍银河为代表的太空旅游公司力图让现世更有意义。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里会包含近地轨道乃至月球。虽然初期20万美元的亚轨道飞行船票价格不菲,但目前仍吸引了成百上千人交纳定金。毕竟比起3000万美元的国际空间站旅行来说,这个要现实得多。如果把在国际空间站逗留一周比作攀登珠穆朗玛峰之旅,那么亚轨道飞行充其量也就是到玉龙雪山玩一趟。二者的差别在于高度和象征意义,但本质都是雪山。 在微重力和人工白昼条件下,疗养、娱乐都将变得与地面有天壤之别。甚至仅仅是为了在漂浮状态下俯瞰蓝色地球和远眺漆黑太空,都会激起消费者的体验欲望。 随着提供太空旅游服务的航天企业增加、市场扩大、成本降低,到2030年,很可能花上1000美元就可以进行亚轨道之旅,花20万美元就能到运行在400千米高的原国际空间站那时它早已报废坠毁了轨道上的太空旅馆住上一周。但千万别出安全事故,否则这个由富人消费支撑起来的行业会遭受灭顶之灾。 太空殡葬 人人都渴望不朽,无论是声名还是肉体、精神。太空殡葬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通过小型火箭把客户的骨灰、DNA、个人数据光盘装在漂流瓶射入太空。保持轨道高度还要额外收费,没有客户希望花了大价钱后骨灰瓶又在地球重力和稀薄大气阻力的作用下重返大气层。因为轨道资源有限,这项服务将变得越来越昂贵。与地球位置相对不变的拉格朗地点将是最贵的太空墓园。 二、太空探索: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 2030年的太空探索格局将延续2010年的模式,即国际合作与各国单打独斗并存,国家仍是主导力量。具体而言,投资巨大经济效益不明显的大科学项目将以国际合作为主。战略高技术、涉及有限资源的航天项目仍以各国独立开发为主。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在二十年内不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导力量,它们只是为形形色色太空探测项目提供软硬件设备及服务。 载人航天,不再以月球为唯一目标 2008年2月,美国天文学家、宇航员和前NASA官员在斯坦福大学举行会议,讨论了修改太空探索远景计划(小布什2004年提出)的可行性。与会者认为,有可能将载人火星探索日程提前。新计划将重点突出载人小行星飞行,有可能先将宇航员送上火卫一和火卫二,以及距地球100万英里的拉格朗日点。 小行星与彗星探测 研究小行星和彗星同样能获得大量行星科学数据,用以研究太阳系起源等问题。不少镍铁小行星还是潜在的矿藏。可以支持未来的太空加工业,不必从地球上运送原材料。甚至,因为飞船和小行星之间相对运动速度很高,与小行星交会对接所需的技术还可以用在反导系统和反卫星系统中。如此科学、技术、工业、军事均受益的航天项目自然得到青睐。美国很早就提出并实施小行星自动探测计划。并于2010年正式宣布开启载人小行星探测计划。如果该计划能够实施,美国将于2025年向小行星发射载人飞船。宇航员将经历漫长飞行后登陆小行星,并对小行星进行地质取样。 近几年来,无人小天体探测取得了不少进展。在美国深度撞击号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2005年7月)四个月后,日本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携带的微型探测器智慧女神成功登陆小行星丝川并取得了岩石样本,2010年6月,携带样本的着陆舱安全返回地球。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往返于地球和月球之外的天体。 作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中国尚未公布探测小行星的计划。但这不代表学术界未曾考虑这个问题。2006年9月,在中国科协年会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分会场上,有专家透露,我国已将目光瞄准更远的深层太空,将发展类似美国深度撞击的技术,计划在未来研制小行星撞击器。当时,航天科工集团有关专家告诉媒体,我国也计划探测小行星或彗星,不过,我们可能不单是撞击,撞击本身意义并不大,我们要做的是撞击或者直接在小行星表面登陆。 这将是技术难度和投入均高于嫦娥工程又一项航天工程。2030年,能否有中国的无人探测器甚至载人飞船接近小行星,眼下还是未知数。 火星探测 2008年初,时任NASA局长的迈克尔-格里芬接受《航空周刊与太空技术》采访时提出了美国和欧洲面临的登月还是登火星的问题。他承认:美国科学界多倾向于火星而非月球。但对月球的兴趣是出于各种目标的驱动,不仅仅是科学家提出的目标尽管科学目标确实是整个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年后,奥巴马在参观肯尼迪航天中心时发表了美国的太空探索新计划,取消2004年颁布、致力于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奥巴马期待:到2025年,美国能对太阳系进行深入探索;到2030年代中期,美国具有运送宇航员平安往返火星轨道的能力。 这项计划的实施取决于美国经济复苏的程度,载人往返火星轨道可能要花费上千亿美元。而且,奥巴马政府可以否定四年前小布什政府的新太空计划,未来的美国政府同样可以修订这个计划。 目前中国参与的火星探测与预研活动包括萤火一号和火星500长时间生存实验。这两个项目都与俄罗斯合作。遗憾的是苏联/俄罗斯从未成功探测过那颗红色星球。美国的航天器也多次在火星折戟沉沙。 无人探测尚且如此,载人登陆火星风险可想而知。除非有重大事件推动,各国不太可能快速载人登陆火星计划。2030年人类登上火星不太可能。 太空望远镜 太空望远镜方面不会有激动人心的新变化,但可能有激动人心的发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将于2014年发射,以取代逐渐老化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哈勃将于2020年退役,并在地面控制下坠落于太平洋。 天文望远镜获得的科学数据除了投资方拥有优先使用权外,最后都将由全人类共享。这些数据中仍有可能蕴藏着潜在的科学发现。这也是不少财力紧张的国家不打算发展太空望远镜的原因之一。 深空探测合纵连横 在深空探测领域,国际合作是主流,合作也往往在友好国家之间进行。例如: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将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实施水星探测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在2013年发射水星探测器。 英国与美国的科学家们将于2012年以后联合进行月球探测任务,该任务使用类似火箭的钻探器进入月表,会有3~4个探测器与科学仪器一起发射并钻入月表。 俄罗斯将帮助印度实施月球航行2任务。月球航行2任务包括一个绕月探测器、一个着陆器和一个月表漫游器。着陆器来自俄罗斯,漫游器将由俄罗斯和印度联合研制,探测器上大多数科学仪器由印度研制。 韩国首颗人造卫星罗老号发射失败,曾归咎于俄罗斯的火箭发动机。本着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也曾与NASA签署未来航天合作意向书,希望通过在太空探测、载人航天等领域的合作,发展两国利益。 三、太空会成为战场吗 俄罗斯组建天军、美军组建太空司令部、激光武器试验、反卫星试验、全球打击平台X-37B试飞近几年来各国与太空有关的军事新闻层出不穷。当某个号称有和平宪法的国家也发射了军事侦察卫星时,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太空会在未来某一天变成战场吗? 无论是进攻之矛的复杂还是防御之盾的昂贵,它们都会延缓太空军事化的时间表。但是,真正能防止太空爆发战争的内因还是太空自身的特点。太空高真空、微重力的环境特点决定了太空武器自身不便实施防御。激光、粒子束等都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瞄准并击中目标。电磁脉冲炸弹更可以在瞬间毁灭整个太空武器系统。 目前,主要工业国的经济已非常依赖卫星服务。如果哪个国家计划对别国卫星发动太空袭击,它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做好了遭受同样袭击的准备。举例来说,美国卫星遭到袭击也会殃及欧盟、日本的经济运转,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对卫星的攻击行动会损害所有太空强国的利益。这样看来,除非参战国到了生死存亡关头,否则单纯的太空战争很难打响。毕竟在太空中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种投鼠忌器的博弈模式有助于在太空形成类似于冷战中核武器造成的恐怖平衡。 任何试图发动太空战的国家都要冒着和敌方开展无限制太空战的风险。届时,在太空中开展运输、通讯、气象预报、导航、遥感等服务的航天器都可能因为其潜在军事价值而遭到袭击。这不同于传统的海战被击毁的船只沉没于海底,在和平到来后不会影响航运。一旦无限制太空战爆发,轨道上将漂满航天器的碎片,这些碎片在几千年内都将绕地飞行,对日后的航天器造成威胁。这个可怕的前景,恐怕也是制止太空战的最大动因一旦大规模太空战爆发,就意味着人类太空时代的终结。
个人分类: 天文|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探月三步曲
rbwxy197301 2010-10-1 14:54
月球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它的每一块砂石、每一道山谷都隐藏着难解的密码。古往今来,地球上的人对这个白天隐身、夜晚亮相,距离自己最近的尤物充满了好奇。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苍凉的月宫舞台变得热闹非凡。 以上资料来自: http://news.cntv.cn/special/changecehua/sanbuqu/index.shtml http://news.cntv.cn/special/qunxiongzhuyu/shouye/index.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27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印度的登月方案
chenzhao 2010-7-15 15:48
1. 于2014年左右测试GSLV-MK4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6吨左右。 2. 2020年左右发射并测试月球轨道返回仓,Lunar orbit vehicle, LOV, 重13吨,内含燃料质量7吨,火箭发动机燃料为液氢-液氧,比冲420秒。另有一个重0.8吨的火箭椅简易登月航天器。返回仓本体采用类似苏联Zond 5航天器的设计,采用一系列减重措施,仅重5.2吨。LOV本身只具备单程的地球LEO~月球LLO能力。不具备往返月球的能力,内部生命维持资源仅供2名乘员使用7天。在印度登月安排中,需要两套LOV,一套负责把宇航员送过去,另一套负责接回来。   GSLV-MK3将通过另外两次发射将推进级1和推进级2附加到LOV上,LOV通过两次对接构成一个太空中的三级火箭,获取足够的速度增量以前往月球。无人驾驶的LOV在测试中检验航天器设计,生命环境维持系统和测试控制能力。 3. 2024年左右进行无人驾驶的火箭椅测试。火箭椅是一种开放式简易登月航天器,备用主动式和绳系两套交会对接系统,采用UDMH/NOX双组元推进剂,用于提供从LLO到月球表面的往返输送。模拟宇航员穿戴航天服固定在火箭椅上,完成从LOV到月球表面的往返飞行。火箭椅技术由美国SpaceDev私人公司负责开发并卖给印度。 4. 2026年左右,完成LOV中的Reentry Module(RM) 重返地球大气层测试。 ◆ RM测试完成后,印度将实施首次载人航天。 5. 2029年以前,正式实施登月计划,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①、发射3枚GSLV-MK4无人的返回LOV1和推进级的的地球轨道对接。(地球轨道集合1)   ②、奔月复合体进入奔月轨道,并经过多次变轨进入月球极轨轨道,抛弃推进级。(完成月球轨道部署)   ③、发射2枚GSLV-MK4,出发推进级1,2先期发射入轨。   ④、发射1枚GSLV-MK4, 奔月LOV2携带2名宇航员出发。(不携带火箭椅和地球返回舱)   ⑤、18小时内,LOV2和出发推进级1、2结成复合体。(第二次地球轨道集合)   ⑥、24小时内,奔月轨道窗口出现,LOV2直接奔月。   ⑦、经过3天航行,LOV2切入月球轨道,抛弃推进级。   ⑧、再花1天时间,LOV2变轨,并与LOV1对接。(月球轨道集合)   ⑨、1名宇航员穿登月服出舱,搭载火箭椅登陆月球表面,活动20 分钟,主要内容:插印度国旗,放置金属铭牌,安装月震仪,安装角反射器,收集月壤和月岩样本(各5kg)另一名宇航员留守LOV复合体 ⑩、1个轨道周期后,火箭椅升空,与LOV复合体完成对接。 (11)、两名宇航员进入LOV1中,等待发射窗口,出现后,点燃LOV2的剩余燃料(如果有),然后抛弃LOV2。再点燃LOV1发动机,进入直接月-地转移轨道。   (12)、经过3天航行,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将花费1天时间利用aero-braking(空气刹车)技术减速,直到进入LEO轨道。此时剩余生命维持物资尚够3天使用,紧急情况下可不返回而与国际空间站对接获救。   (13)、 如果一切正常,返回仓RM重返大气层,在印度洋溅落。印度海军维特兰航母搭载的海王直升机负责搜救。   
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鲍得海(二傻)老师看过来?关于阿波罗登月的专家分析
qlms 2010-7-11 00:12
鲍老师您好,您曾经讲的美国将要公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档案一直没有公布,不过现在有中国登月的首席专家欧阳自远院士出来和您唱反调了。 文章 就在科学网首页上,现选些内容作为摘要放在这里吧: 质疑的主要依据有四点: 首先,宇航员把美国国旗插在月球上时,国旗在迎风招展,在真空的月球表面,怎么可能?第二,有些宇航员拥有两个影子,但月球上只有一个来自太阳的光源,只可能有一个投影;第三,高矮不同的宇航员,其投影却差不多高,同样说明有人工光源干预;第四,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的脚印特别清晰,可能是人工伪造 。 欧阳自远院士进行一一驳斥。 关于国旗问题,当宇航员把旗帜插上月球表面时,由于自身重心不稳带动旗帜晃动,而月球上不像地球一样有空气阻力,所以晃动会持续很长时间;重影问题,是由着陆器造成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着陆器拥有多个折射面,不同角度反射了太阳光,由此造成重影;高矮问题,是由高低不平的月球表面造成的,如果影子 经过 一个大坑,从照片上看,影子就 变短 了;鞋印问题,由于月球表面多为粉末状矿物,粗糙的粉末表面摩擦系数大,一脚踩下去,细碎的粉末很容易粘在一起,使脚印显得特别清晰。 呵呵,不要忘记当初的约定,有空请光恒老师喝酒吧。
个人分类: 物理与经济|4388 次阅读|7 个评论
One small step back to where we started,登月看到了什么
yue 2009-12-28 20:27
Onesmallstepbacktowherewestarted 返本者还原 TheApollomissionsweresupposedtorevealthetruthabouttheMoon.Infact,theytaughtusabouttheEarth–andourselves. 阿波罗的任务本来是要揭开月球的真实面貌,结果,它们却教我们去认识地球,还有我们自己。 InJuly1969,soonaftertheirreturnfromthemoon,NeilArmstrongandBuzzAldrinwereshownfootageoftheworld’sreactiontothelunarlanding.TheysawtheUSnewscasterWalterCronkitewipingawayhistears;peoplegatheredaroundtelevisionsfromChinatoBrazil;pavementsoutsideTVshopscrammedaspeoplewatchedinawe.AldrinturnedtoArmstrong.“Neil,”hesaid,“wemissedthewholething”. 1969年的7月,从月球返回不久,人们让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看了一段录像,这些录像是关于全世界的人民对他们登月的反应。他们看到美国新闻主播华尔特·克伦凯特在擦掉眼泪,看到从中国到巴西人们聚集在电视机前,看到卖电视机的商店外面的人行道上挤满了人, 人行道上的人们 用不可思议的神情看着店里的电视。奥尔德林转身对阿姆斯特朗说,“尼尔,我们错过了一件大事。” Thatcomment(reminiscentofGeorgeHarrison’scomplaintthattheBeatlesfeltleftoutbecause“WeweretheonlypeoplewhonevergottoseetheBeatles”)revealsthesurprisingtruthabouttheApollomissions:theyweren’tabouttheMoon.TheywereabouttheEarth. 这句话揭示了阿波罗任务的意想不到的意义:他们不是去寻找月球,相反他们是去寻找地球。这句话还让人想起乔治·哈里森的牢骚,他说“披头士”乐队感觉被遗忘了,因为,“我们是唯独从未得以观赏‘披头士’的人”。(就像理发的人总是担心没有人给他们理发) Theclueshadbeentherefromthestart,whenthecrewofApollo8becamethefirsthumanstoleavetheirhomeplanet’sorbit.OrbitingtheMoononChristmasEve1968,fulfillingdreamsasoldasmankinditself,theirrealwonderwasnotatthedeadgreyplanetbeneaththem,butatthevibrantblueglobeinthedistance.ThefirstthreementoseetheMoonupclosesoonrealised—withamuchdeepersenseofreverence—thattheywerethefirstthreementoseetheEarthfromadistance.Witnessinganearthrisemadethemfeelhumble.TheyreadtheopeningchaptersofGenesistoaworldwideaudienceofmillions,signingoffwith,“MerryChristmas,andGodblessallofyou,allofyouonthegoodEarth.” 征兆在开头就出现了,当阿波罗8号的航天员们在人类中率先摆脱绕地轨道,离开作为他们家园的星球,于1968年圣诞节前夜开始环绕月球,实现人类最古老的奔月梦想,但是他们最大的心事不是横亘在下面那苍白的月球,而是在那变得遥远的湛蓝星球。作为最早从近距离目睹月亮的三个人,他们怀着一种越来越庄严的心情,他们很快想到另一面,他们更是人类中最早从远距离目睹地球的三个人。目睹了地球从月球表面升起的壮观景象(地出),他们感到自己很渺小。他们向全世界数百万听众朗读了《圣经·创世纪》的开篇几章,然后以下面一句话结束,“圣诞快乐,上帝祝福你们所有的人,你们才是在好地方的人。” Overthenextfouryears,Apollotaughtuswhatitmeanstobehuman:inaword,restless.Curiosityisneversatisfied,itmerelyfindsnewtargets.QuitehowquicklytheshiftcanoccurwaslearntbyPeteConrad,thethirdmantowalkontheMoon(andthefirsttofalloveronit).OnceArmstrongandAldrinhadclaimedtheprize,noonewasinterestedinApollo12.ConradlaterappearedinanAmericanExpressadvertoffamousAmericansnobodyrecognised.(OthersincludedMelBlanc,thevoiceofBugsBunny.)YetinmanywaysConrad’swasthemostinterestingApollomissionofall.Hisfellowmoonwalker,AlBean,neverthemostnaturallygiftedastronaut,compensatedwithsheerhardwork.Finallystandingonthelunarsurface,hethrewhissilverNasabadgeintothedistance,knowingthatthemoonwalkhadearnedhimagoldone.ButastheyflewbacktoEarth,heturnedtoConradandadmitteddisappointmentintheMoonitself:“It’skindoflikethesong IsThatAllThereIs ?”Anothertimelesstruth:achievementsthemselvesaren’twhatcount,it’sthefactthatyouworkedforthem. 在后面的四年里,阿波罗教会我们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一个词:不知道满足。好奇心永远不满足,它总是找到新的对象。转换可以出现得那么飞快,对此体会最深的是皮特·康拉德,他是第三个在月球上行走的人(也是第一个摔倒在那里的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一赢得褒奖,就再也没人对阿波罗12号感兴趣。康拉德后来出现在一个刊登美国名人的美国运通广告上,竟然没人认出他是谁。(其他人还有梅尔·布兰克,他是兔八哥的配音演员)。 阿里·比安是 和他在月球漫步的同伴,是一个空前的天才的宇航员,补偿他的是艰苦卓绝的工作,最终站在月球表面时,他把宇航局的银质奖章扔得远远的,以为这次月球漫步一定让他挣得一枚金质奖牌。但是当他们飞回地球时,他转身对康拉德坦言自己对月亮本身的失望,他说“这有点象《尔尔》那首歌唱的。”有一个永恒的真理也说:结果本身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你为它们努力的过程。 WhenBeanreturnedtoEarthhewouldsitinshoppingmalls,simplytomarvelatthevarietyofhumanlife.Andhehasneveragaincomplainedabouttheweather:“I’mjustgladthereisweather.”Assooften,ajourneyintotheunknownhadrevealedmoreaboutthetraveller’shomethanaboutthedestination. 当比安回到地球,他会坐在商业中心,只是为了惊叹人类生活的丰富。而且他再也没有抱怨天气变化:“我高兴的就是有天气变化。”正如常理所说, 旅行 到了一个未知世界,旅行者对目的地和对家乡的认识相比,对家乡的认识会更多更深刻。 VirtuallyeveryApolloastronautcamebackwithadeepsenseoftheEarth’sfragility.EdMitchell,MoonwalkerNo6:“Whenweseeourselvesinthisbiggerperspective—callittheETpointofview,theGodpointofview—ashifttakesplaceinyourperceptionandyoustarttothinkquitedifferently.”Apollo16’sCharlieDukedescribesEarthas“hanginginspacelikeajewel”.“PeoplearealwaysaskingwhatwediscoveredwhenwewenttotheMoon,”saysDickGordon,ofApollo12.“WhatwediscoveredwastheEarth.” 实际上,每个阿波罗的宇航员回来时都带着一种强烈的感觉:地球是脆弱的。艾德·米歇尔——第六个月球行走者说:“当我们从月球这个很高的观察点看我们自己——可以叫这个观察点叫做外星人的观察点,或者上帝的观察点——一个改变在你心中发生了——你开始以非常不同方式思想。阿波罗16号的查理·杜克描写地球是“挂在天空中的一颗宝珠。”“人们总是问我们到了月球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阿波罗12号的迪克·戈登说,“我们所发现的是地球。” ThediscoverygaveabigboosttothenascentGreenmovement.SirJonathonPorrittcitesthe“deepandlastingeffect”thatApollohadon“manyenvironmentalists—includingme”.FriendsoftheEarthwasfoundedinthesameyearthatmanfirstwalkedontheMoon.TheinauguralEarthDayhappenedayearlater.EveryoneseemedtoagreewithMichaelCollins’sthoughtashesplashedbackdownintothePacificwithArmstrongandAldrin:“Niceoceanyougothere,planetEarth.” 这一发现给初生的绿色运动以很大的推动。约纳松·旁里特爵士歌颂阿波罗对“许多环保主义者——包括我”具有的“深远的影响”。地球之友在人类首次登月的同一年成立。地球日的建立则发生在一年后。每个人好象都同意米歇尔·科林思的思想,当他一起和阿姆斯特朗以及奥尔德林在飞船返回时溅入太平洋,他想:“美丽的海洋!地球行星!我来了!” Politically,too,therewasashift.TheEarthfromspacelooksjustlikeamap—exceptwithoutthenationalborders.Collinsrememberspeopleofeverynationsayingtohim,“‘Wedidit’—itwasawonderfulthing.”EdMitchell,onhiswaybackfromtheMoon,realisedthat“themoleculesofmybodyandofthespacecraftandofmypartnersweremanufacturedinsomeancientgenerationofstars—andthatwasanoverwhelmingsenseofonenessandconnectedness”.Inspiredbythelandings,RenéDuboscoinedthephrase“Thinkglobally,actlocally”.TminuszeroforApollowasTplusoneforglobalisation. 同样,在政治上也有一个转变。地球从太空看上去,确实像一幅图画,不过没有国界。 各国人民说,“ 我们创造了国界 ”, 科林思提醒他们说“没有国界的地球,那才是有意思的东西!”艾德·米歇尔,在他从月球返回的途中,意识到“我的身体,还有飞船,还有我同伴身体的分子是在星球的某些古老世代被制造出来的——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的感觉,和宇宙成为一体和相连的感觉。”受着陆月球的启发,雷内·杜博思发明了这样一句话“从全球的角度思想,从当地的角度行动。”倒计时到零的时候,是阿波罗发射的时刻;然而此时此刻,正是全球化正计时到1的时候,也就是说,全球化开始的时刻。 Yetdespitetheastronauts’protestationsthattheMoonitselfwasaletdown,whichofus,giventhechance,wouldn’twanttogothere?TheChineseareplanningmissionsoftheirown,andthecommercialinvestmentbeingploughedintospacetourismprovesjusthowmuchweyearnfornewexperiences.Somuchsothatweresentanyonewhodampensourexcitement. 尽管宇航员反复警告,“月球本身是无聊的”,但是,如果有机会,我们这些没有去过的人们谁不想去那里?中国人正在计划他们自己的行动,还有倾注于太空旅游的商业投资也证明人类就是多么渴望新的经历。如此一来说明:人类总是讨厌任何打击我们兴趣的人。 PeteConradusedtosayhewasprouderofhisworkontheSkylabmissionsthanhiswalkontheMoon.“Somepeopleevengetmad,”hesaid.“‘Whatdoyoumean,theMoonisn’tthebiggestthinginyourlife?’Isay:‘Well,itisn’t’.Theythink,‘Well,itshouldbe’.Isay:‘Why?I’mtheguythatdidthis’.”Maybelifeisonelong“wetpaint”sign:youdon’tbelieveituntilyoureachoutandtouch. 皮特·康拉德曾经说,他对他在太空实验室的任务比在月球上的行走更自豪。“有些人几乎要疯了,他们对我说,‘你说什么,月球不是你人生中最大的事?’我会说:‘确实,它不是。’他们心里想,‘确实,就是。’我说,‘为什么是?我才是过来人。’”或许人生是“油漆 未干 ”标志构成的漫漫长路,你总是不相信那个标志,但是当你伸手摸了上去,你才会相信。 Certainly,DaveScott,ofApollo15,thoughtso.StandingontheMoon,hevoicedhisthoughtstoHouston:“Irealisethere’safundamentaltruthtoournature:manmustexplore.”Homeisneverfarfromourthoughts,though.Howmanytimeshaveyoulookedforwardformonthstoaholiday,onlytofindthatondaythreeyou’realreadydreamingofyourownbed?Butwhenyoureturn,theprocessstartsalloveragain.Thisideaoflifeasaperpetualcycleseemsparticularlycomfortinginarecession.Eventhoughwe’veoverreached(andoverborrowed),andbeenremindedofsomehometruths,weknowthatonedaywe’llreachoutoncemore. 阿波罗15号的戴维·思克特也一定这样想。站在月球上,他对休斯敦说出了自己的思想:“我意识到对于我们的本性,这是一个基本事实:人类一定要冒险。”当然,我们的家园从来没有远离我们的思想。几个月以来,你多少次期盼一个假期,发现在白天下午三点你已经梦想你自己的床?但是一旦你回来了家,程序又都开始了,又想着外面的世界。人生周而复始,这一观念好象在经济衰退时特别可人。即使我们已经走过头(或者超支),而且我们被忠言提醒,我们仍然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再一次出发。 WhenBeanretiredfromNasahebecameanartist.Hispaintingsofthelunarlandscape,whichfetchtensofthousandsofdollars,bearthelessonsofhistimeasanastronaut.JustasheworkedhardtoreachtheMoon,nowheworkshardtoperfecthispainting.“That’swhatItellmyselfwhenthecoloursdon’tcomeoutrightorithasn’tworkedlikeIthoughtitwould:‘That’swhytheycallitart’.” 当比安从美国宇航局退休了,他成了一名艺术家。他创作关于月球风景的油画,为他带来了数万美元,更记录了他在宇航员岁月里的心得。正如他曾经努力工作以到达月球,现在他努力工作来提高他的油画。“每当色彩效果不正确,或者它看起来不像我想象的,我就会这样对自己讲,‘那是为什么人们把它叫做艺术’”(不真实就是美,欺骗就是艺术) AnotherofBean’sthoughtssumsuptheveryessenceoftheApollomissions,indeedofallhumantravel:thatitisn’taboutwhereyou’regoing,it’saboutwhoyouare.“EverybodycamebackjustmorelikeIknewthem.Ithinkmaybesuccessdoesn’tchangeyouasmuchasrevealyou.” 比安的另一个思想可以概括阿波罗所有任务乃至人类所有旅行的真正本质,他认为,问题不是你要去哪里,而是你是什么人。他说,“每个人回来后只是更像我本来就了解的他们。我想,或许成功不是改变了你,而是证明了你。” Whichiswhythegreatestreasontocelebratethis40thanniversaryisn’tscientificorenvironmentalorpolitical;it’spersonal.Thenexttimeyougodownafootpathjusttoseewhereitleads,orwhentheonlythingthatwillstopyourbabycryingistakingitforadrive,rememberthe12menwhostoodontheMoonandlookedatEarth.AsT.S.Eliotputit: 这是为什么要庆祝登月40周年的最大原因,不是科学的或者环境的,也不是政治的,而是人性的。当下次你沿着一条小路走下去,仅仅是为了看它通向哪里;或者唯一能止住你家宝贝啼哭的东西,是你开上车带他去兜一圈,请你想起曾经站在月球上遥望地球的那12个人。正如T.S.艾略特写的: Weshallnotceasefromexploration Andtheendofallourexploring Willbetoarrivewherewestarted Andknowtheplaceforthefirsttime. 我们不会停止探索, 但是我们所有探索的终点, 将是回到我们的起点, 而且是第一次看见那个地方。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新书介绍 #25 (2009年11月30日) Live from the Moon
newlight 2009-12-2 21:33
Live from the Moon: Film, Television and the Space Race 作者 Michael Allen 出版社 I.B. Tauris (平装本2009年6月17日出版) ISBN 978-1845111700 页数 240 页 书价 16.99 今年是人类登月40周年,有关登月的历史、个人经历的书籍纪录片出了不少,这本新书 Live from the Moon 却是独辟蹊径,把登月与电视媒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美苏的太空竞赛放在冷战的框架下进行论述,书名《月球实况》正反映了登月本身是电视事件这一事实。作 者 Michael Allen 是英国伦敦 Birbeck College的电影与电子媒体高级讲师。 美苏两国的太空竞赛,一般认为是从195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中叶结束,是二战之后东西方冷战的一部份。太空竞赛的成败,对美苏两国及其盟国 来说,对内对外都有重要的宣传意义。太空竞赛从火箭、卫星、载人飞船、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到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达到高潮,其实在前 10年苏联多次走在前面,美国一直在扮演追赶者的角色。然而1966年苏联太空计划的总设计师科罗廖夫去世,1967年美国阿波罗1号地面测试时着火,让 两国的太空计划遭遇重挫,但是苏联的太空计划从此再没能恢复过来,美国在1年多后却成功地发射阿波罗7号,当阿波罗8号的宇航员在1968年圣诞节前夜的 电视直播中从月球轨道 向电视观众诵读《创世纪》 时,美国在太空竞赛中获胜已成定局。 这一场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电视直播,反映了在太空竞赛中,电视这一媒体所起的关键作用。NASA和美国宇航员,从刚开始抗拒电视直播,到后来为电视直播而改进登月舱,说明共识已经形成:光是去征服太空是不够的,必须让地球上的电视观众亲眼目睹征服太空的过程。 而美国阿波罗计划的10年,正是电视转播技术飞速发展,电视机广泛普及的10年。美国的三大电视网,为转播登月实况投入了巨资,都采用的全球多点同 时转播的方式,从演播室到休斯敦宇航中心、从宇航员家属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反映,影像即时替换,成为以后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蓝本。三大电视网还各自制作了登 月舱实体模型,在摄影棚地上铺上类似月球的砂石,CBS和ABC还让演员穿上逼真的太空服,在直播过程中没有画面信号时就切换到这个模拟登月场面―― 作者说这可能就是以后登月造假理论的源头。 在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之后,阿波罗飞船还发射6次,成功登月5次,但是电视观众的兴趣渐渐降低,反而使最后几次成为真正的科学考察活动。阿波罗计划,在大众记忆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只有3个画面: 阿波罗8号发回的《地球升起》 ,Neil Armstrong 的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以及阿波罗13号的休斯敦,我们出了问题。 作者认为,30年过去,阿波罗计划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地球升起》所蕴含的意义:生活在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上,人类的命运是共同的。这本书角度独特,没有太多技术细节,脉络清晰,而且读起来非常有趣。 跟踪阅读: What Im Reading: Live From The Moon
个人分类: 科学媒体|32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印度人10年之内就无法完成载人登月呢?
chenzhao 2009-12-1 13:42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打算以30多亿美圆,在10年时间里实现载人登月的计划. 很多网友认为不可能,他们举例中国从第一艘神舟飞船发射(1999年)到完成空间出舱活动(2008)花费了9年时间.印度空间技术很多方面还比中国落后,他们怎么可能完成迄今只有美国人能完成的登月活动? 其实,我们的思维中普遍存在一种偏见,就是忽视事物本身可能性,只从一种僵化的序列来给事物排序。教授副教授讲师,所以,讲师怎么可能完成教授都完成不了的任务?博士硕士学士,一个只有学士学位的人怎么可能搞博士都搞不出来的创新?(难怪爱因斯坦,特斯拉必须生在外国) 我们不该忘记,1959年时载人航天还不存在,1969年人类就已经在月球上留下足印了。 登月,小经费有小经费的做法,比如说,放弃研制天地往返运输工具,只研制月球轨道舱和登月舱,从国际空间站出发,然后返回国际空间站,依靠俄罗斯等国的飞船返回地面.不要忘记,载人登月的最低要求只是在月面停留半小时左右,并采集岩石月壤样品返回而已。甚至宇航员舱外活动服配一个好的月球靴就可以了,不需要研制专门的月球服。登月舱可以做得小到只容纳一个宇航员,一个人难道就不是载人登月? 如登月舱和服务舱都不需要处理恼人的再入大气层问题,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月面入降着陆和上升段,果苛待宇航员的话,甚至登月舱直接从近地轨道出发,月球着陆,可以节省多少宝贵的燃料啊,登月舱返回时,无人驾驶的服务舱在月球轨道与登月舱对接。然后返回近地轨道,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印度不如中国有钱,但如果他们脑袋灵活,完全可以少花钱,多办事,以类似X大奖的创新精神将人送上月球然后平安返回。
708 次阅读|5 个评论
Earthrise
newlight 2009-11-30 06:40
最近在看Michael Allen 的新书 Live from the Moon , 其中谈到这幅《地球升起》(Earthrise)照片的重要意义。对于许多美国人来说,这幅照片代表了Apollo登月计划。但其实这幅照片既不是 Apollo 计划拍摄的第一幅地球照片,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盛况空前的电视实况转播中,但是人对重大事件,往往是有选择性地记住了最有代表性的片段,而忽略了细节的准 确。这幅照片,确实是登月照片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富哲理性的一幅。 Earthrise 是由 Apollo 8 上的宇航员 Bill Anders 拍摄。几个月之前升空的 Apollo 7 已经做了首次电视实况转播,第一次发回了由人拍摄的地球照片(过去都是卫星自动拍摄),引起轰动,于是NASA 坚持Apollo 8 也必须带上电视摄像机做实况转播。因为Apollo 8是在1968年12月发射,将在月球轨道上度过圣诞节,并计划在圣诞前夜做实况转播,NASA的公共关系部门找了指令长Frank Borman,告诉他领导们很关心宇航员们会在实况转播时说些什么。 Frank Borman 意识到这次转播的重要性,却想不出该说什么,去找了记者好友 Simon Bourgin 请求帮忙出主意。这个记者也想不出合适的话,于是请教另一名记者和作家 Joe Laitin,最后Joe Laitin拍板决定采用《圣经》中的《创世纪》。 于是在1968年12月24日晚的电视实况转播中,3名宇航员面向十几亿电视观众,轮流念了《创世纪》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段:起初神造天地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背景的舷窗外,是没有人迹的月球表面。大概除了最坚定的无神论者之外,所有人都会同意,此时的Apollo 8 是适合念《创世纪》这一段的地方了。 Michael Allen 在书中指出,在当时东西方冷战、美苏太空竞赛的大背景中,这一选择是完美的,有着极强的象征意义。首先,美国登月飞船抢在苏联之前进入了月球轨道,代表了 基督教民主战胜了共产主义;其次,Frank Borman 自己选择了这段文字,没有上级领导命令他说什么,代表了自由战胜了专制。 但是,当时的电视转播是黑白的,信号质量不高,而且背景是月球。这幅高质量的彩色照片,其实是 宇航员 Bill Anders 在飞行过程中用中幅相机拍摄 ,回到地球之后才冲洗公布出来的。但显然人们的集体记忆,歪曲了时空,把《创世纪》和这幅Earthrise 叠放在了一起,因为这更合乎人们对Apollo 使命的想像。 英国天文学家 Fred Hoyle 在1948年就预言,当人类第一次看到从太空中拍到的地球全景之时,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冲击力将不会亚于任何一次重大历史事件。这一幅Earthrise 在冷战中的宣传作用可以说是过眼烟云,但是它所传达的另一个信息:这个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悬挂在茫茫无际的黑暗中,是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好好呵护,却成 了现代环境保护主义兴起的一个重要起点,一直延续到今天对抗全球变暖气候变迁的努力。
个人分类: 科学媒体|22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登月40年
songshuhui 2009-8-18 18:51
候戏 发表于 2009-08-18 10:32 人类若想在月球常驻,最先建的一定是个实验室。就某些科学实验来说,太空站或者火箭搭载实验的效果未必不如月球基地。国家战略固然重要,可对老百姓而言,又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到月球的矿产还是微重力下合成的金属?量小且贵,如果有用,也先得先装备军队。那么人民通过军队装备的升级能收获到安全感么? 就长远而言,太空技术终究会反哺工业,使其标准得以提升,令普通人从中受益。事实上,任何先进的实验科学都会反哺工业,从代价上来说比太空技术还要小得多,比如半导体,超导。在学校的超净间走一圈,设备全部来自于美国、日本、欧洲的公司,反哺的效果不言而喻。我去过佛罗里达的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全世界最强的恒定磁场就在这里,45特斯拉。在里面遇到很多牛人,最叫我佩服的倒不是那些科学家,而是技术工人们,大部分的零件靠他们手工加工,然后组装起来一个大家伙。该实验室下一个项目是建一个新磁场,预计可达65特斯拉。 如果谈到反哺,国家实验室的这些技术的反哺周期或许会小得多。所以月球实验室固然美好,抛却国家的因素,我看不出来它哪点比半导体科技更值得优先扶持。这个念头一直在我脑子里,恰好有朋友为登月40年约稿,我就把它写了出来,当然没有说得那么透。 这里再补充一段,在剪彩时,坐在Armstrong旁边是Purdue的女校长,她40年前是个有英语学士学位的记者,正是因为登月成功,她对科学的兴趣又重新被唤起,决定去读航天工程,直到做到NASA的首席科学家,也算一段传奇。谈及登月对普通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此,它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兴趣,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太空依然遥远 2007年10月的一天,我坐车经过普度大学航天工程系新建成的教学楼,看见人头攒动,一个身材不高的白发老人正对着话筒发言。晚上看新闻才知道,这人就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Neil Armstrong,来参加这座以他命名的新楼的剪彩仪式。1947年,Armstrong进入普度大学,8年后得到学士学位,专业正是航天工程。 1969年7月20日,他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并说出了那句传世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Armstrong的登月,被认为是冷战时期最重要的科学事件之一,对打破世界政治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他自己未必知道,另一位冷战时期重要事件的参与者当时也正在普度大学学习,就在新的Armstrong楼旁边,物理楼。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此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4年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在处处体现着国家意志的武器制造和航天技术领域,科学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政治筹码,比如阿波罗登月和两弹一星,既可以算做科学事件,又可以算做政治事件。而在其他领域,科学和政治的关系或许不是那么直接。比如,1947年晶体管的发现,虽然也发生在冷战时期,虽然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但没听说过谁把它称作政治事件。想象一个场景在谈判时,肯尼迪决定抖一下威风,对斯大林说:我们国家掌握了重要的晶体管技术!怕了吧?斯大林一愣,回过头小声问国防部长:这种雷管儿厉不厉害? 太空技术是如此尖端,精密,而且从来都与军工产业纠缠不清,所以无怪乎,即使在冷战结束近二十年后的今天,任何国家的任何一项太空计划,都会被赋予带有政治色彩的解读,而解读中也不乏曲解、夸大和煽动的成分,以至于我们都开始担心起了太空殖民和太空霸权的问题。 如果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人只有一叶扁舟,他们怎么可能到美洲去殖民?若想殖民扩张,具有远航能力的大型舰船是必须的,而且还要在数量上形成一定规模。早在麦哲伦环球航行时,其旗舰特里尼达号载重量已达110吨,舰队水手一百多人。而如今人类最大推力的火箭,前苏联的四级质子号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有效载荷才只有21吨,更别说送大宗物品去相对遥远的星球了。另一方面,16世纪的殖民者从陆地上船,最终到达的仍是陆地,有阳光、空气和水,可以就地取材、保证温饱,大不了野营几天。而太空殖民者从陆地上船,最终到达的是地狱,他们需要更多资源去维持地狱生活的能量和物质消耗。任何一个国家现有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都不足以支持这样的折腾。 因此,目前所谓的太空竞争,说白了,争夺的还是地球上的权益。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相信现有的国际合作与对话机制能够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因为就小型空间站和基地的协作/冲突而言,地球人早已在开发南北极时经历过一次了。 文字编辑:小庄
个人分类: 航天|15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阿波罗登月的40年骗局
冯用军 2009-7-21 23:37
人类总能给自己找到合理的解释——相信美国阿波罗登月造价者言 据英国《星期日镜报》15日报道,在美国宇航局(NASA)今年夏天即将迎来“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之际,关于“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也越来越甚嚣尘上。据悉,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现在的22%以上。这意味着至少6000万美国人都成了“登月阴谋论”信徒。 宇航员站在阴影里,浑身却雪亮,身后难道有单独的人造光照耀? 当登月车通过反推火箭降落月球表面后,地面上压根没有火箭冲力形成的浅坑。 宇航员有影子,美国国旗“没影子”,这种现象显然只有拥有多处人造光才能导致。 “阿波罗登月”是骗局吗 2007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31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不仅许多报刊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而且立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一时间,沉寂了一阵的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再次热火起来。据美国一家权威的社会调查机构统计,竟有10%(约2500万)的美国人认为:所谓阿波罗登月,是美国宇航局制造的一个大骗局。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未看到美国官方对此有任何正式反应。现年69岁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依然健在,为何不让他出来澄清事实?是美国对此根本不屑一顾,还是确有难言之隐?各国新闻媒体颇有要对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的势头。 由来 按照被普遍接受的观念,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航天竞赛中处于劣势的美国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重振昔日科技和军事领先的雄风。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60年代末实现把人送上月球的目标。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上午,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飞行。参加这次飞行的有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在美国东部时间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接着他用特制的70毫米照相机拍摄了奥尔德林降落月球的情形。他们在登月舱附近插上了一面美国国旗,为了使星条旗在无风的月面看上去也像迎风招展,他们通过一根弹簧状金属丝的作用,使它舒展开来。接着,宇航员们装起了一台“测震仪”、一台“激光反射器”……在月面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7月25日清晨,“阿波罗11号”指令舱载着三名航天英雄平安溅落在太平洋中部海面,人类首次登月宣告圆满结束。 质疑 但时隔30多年,戈尔多夫却公开发表文章对美国拍摄的登月照片表示怀疑。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摄像记录,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他强调,他是在进行了认真的科学分析和认证后作出这一结论的。其主要理由如下: 1.没有任何一幅影像画面能在太空背景中见到星星; 2.图像上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 3.摄影记录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4.从摄影记录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了5至6米长; 5.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表示,他质疑30多年前美国宇航员“拍摄”的登月照片和摄像记录,并不是否定当年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壮举。他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未能踏上月球。由于当时美国急于向全世界表功,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摄影记录片,蒙蔽和欺骗了世人几十年。他说,美国著名工程师拉尔夫·勒内、英国科学家戴维·佩里和马里·贝尔特都对他的这一质疑表示赞同。 无独有偶,自称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工作的比尔·凯恩教授曾写了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月球》的书,书中对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列举了一些疑点,甚至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最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否是一场骗局的问题在美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以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士肯定“骗局论”,他们认为阿波罗登月造假的依据有: 1.阿波罗登月照片纯属伪造 根据美国宇航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度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度。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 2.阿波罗登月录像带在地球上摄制 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面近似,而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 3.月面根本没有安装激光反射器 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得知,现在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其实,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4.阿波罗计划进展速度可疑 美国直到1967年1月才研制出第一个“土星五号”,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不幸失火导致三名宇航员被熏死。随后登月舱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5.对土星五号火箭和登月舱的质疑 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而当年的土星五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后来却弃而不用,据说连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6.温度对摄影器材的影响 月面白天可达到121°C,据图片看,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胶卷在66°C就会受热卷曲失效,怎么拍得了照片? 这些人士认为,对以上这一切美国政府一直没个交代,而知情者由于担心生活和安全受到影响,甚至可能直接遭到了胁迫,至今对此沉默不言。但相信不久的将来,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年代的“登月骗局”定会水落石出。 反驳 不过,也有许多人认为“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可能造假: 首先因为该计划当时是在全球实况转播的,近亿人亲眼看到。另外,宇航员还从月球带回了一些实物,如岩石。 其次,美国政府不会拿信誉开玩笑。如果是一次骗局,他们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否则万一有个闪失,美国政府要承担很大后果,甚至会名誉扫地而一蹶不振。 第三,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 此外,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假如政府有欺骗行为,各大媒体一定会大做文章。而至今美国新闻界并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其中必有一定道理。 再就是揭露证据还不充分。有人指出,哈姆雷特的理由是不够严谨的。用几张照片和录像来判断登月是骗局,如同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一样可笑。 在热烈的争论中,去年7月20日,美国在华盛顿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举行仪式,纪念人类首次登月30周年。美国副总统戈尔向当年乘“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的3名宇航员授予了“兰利金质奖章”,以表彰他们为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多少表示了美国政府对此的态度。但是,阿姆斯特朗依然拒绝参加任何记者招待会、签名或合影,30年来他选择了沉默。这又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惑。 那么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是否着陆了?美国登月是否真的是一场骗局?人们急切地期待着真正的答案,为什么登月舱下方没有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产生的大坑? 因为登月舱在下降到月球的过程中,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的范围较大,看不出有明显的“大坑”。 2.为什么在登月照片里,背景中看不到星星,阿波罗登月照片是否是在摄影棚中伪造的呢? ⑴这与曝光时间有关,为了使拍到的近景非常清楚,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短,这样远景就看不清楚;如果要拍到星星相机的曝光时间必然很长,但是这会导致照片中近处的景物一片白,照片也就无意义。 ⑵如果要在摄影棚中伪造登月照片,摄影棚的面积必须达到5000平方米,并且搭建的场景不止一个。而且要“伪造”太阳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太阳光是点光源强度大,在现有技术下无法伪造。 3.在登月过程中既然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月尘那么为什么还能留下脚印? 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没有风,月球表面积累了几十亿年的尘土,制动火箭喷出的气流不可能吹走全部的尘土,所以制动火箭喷出了气流吹走了部分月尘还能留下脚印。 4.为什么在有的照片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因为月球表面起伏不平,影子照在月面上产生了弯曲变形,远远看去影子的会朝向两个方向。 5.月球“大气”压力为10的负12次方毫米汞柱,既然如此在月球上的美国国旗为什么会飘动? 美国国旗的上方有一根横杆,所以国旗能够支起来;当初为了带这面塑料国旗,科学家们很伤脑筋,后来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面塑料国旗夹在梯子中带去,所以这面塑料国旗带到月球后变的皱巴巴的,再加上铝制旗杆的弹性晃动,远看就像是因为有风而飘动。 6.宇航员在下梯子时是在登月舱的阴影处,为什么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的脚踩在梯子上?(按理说宇航员所处的位置是在背阴处) 因为照片上的宇航员是奥尔德林,照片拍摄者是阿姆斯特朗,阿当时已经登上了月球。 1.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一共只有两名,为什么在照片中能同时看到这两名宇航员呢?这张照片又是谁拍摄的呢? 这张照片是有登月舱外的摄象机拍摄的。 2.登月图象是怎么记录下来的呢?月球温差那么大,照相机如何能够正常工作呢?(要知道照相机只能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里工作) 阿波罗11号的登陆地点位于阴阳交界处,这一点能够从影子很长看出来,在这个地点温度不高也不低,温度在照相机的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况且在地球上的南极和北极,温度还要更低,在那样的环境中相机都能正常工作,更何况是在月球的特殊地点上。 3.为何“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在阿波罗登月后就弃而不用,甚至连图纸都没有留下? “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第一级的推力达到了3469吨,NASA的解释是:“土星Ⅴ号”运载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这一解释还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为什么在1969-1972年美国一口气制造了17枚“土星Ⅴ号”运载火箭呢?现在一种被人们认可的解释认为:“土星Ⅴ号”运载火箭代价太高,用推力达几千吨的火箭发射几百甚至是几十吨的载荷,实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费了,而且“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很多技术都已经运用到现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Ⅴ号”运载火箭的设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了,所以根本没必要再继续使用“土星Ⅴ号”运载火箭。 4.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按理说宇航员应该蹦得更远才是,可是在记录片中宇航员蹦一步才只有3-4英寸,还不到1米远,而且记录片的放映速度在加快2.5倍后,看起来这与在地球上拍摄的十分相象,这又作何解释呢? 在地球上登月服重达100多公斤,他是根据人在失重状态下的行动设计的,手脚弯曲较困难,在月球上虽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达20多公斤,宇航员行动还是特别困难的。在地球上车子行驶扬起的灰尘四散,在月球上由于引力小,月球车行驶扬起的灰尘是呈抛物线轨迹落下的,这一点从纪录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伪造这样的场景必须在地球上制造大片的失重场地,这是不现实的。 5.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为何还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较少;在地球上有空气,火箭在上升过程中空气产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过程很慢,在月球上没有空气,火箭速度能够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较少。所以虽然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在飞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还能返回地球。
个人分类: Science Journal|345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