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极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管得了城管,就能管的了美国
longfo 2010-5-21 09:54
管得了城管,就能管的了美国 美国人不文明,这个大家心里有数(如果大家有反对意见,要攻击我就直接写在下面,我来反驳),但是再不文明也赶不上咱们中国的城管,网络上对城管的评论就不一一写出来了,大家感兴趣的自己查一下。不过我太极却极大地改善了这个状况。 有城管称练太极拳后心态平和、不易发火 , 有市民对此表示 难以置信 数十名年轻男女身穿练功服 , 聚精会神地打太极拳 , 如入无我之境。每逢天气晴朗的下午 ,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关帝岗上总会出现这样一幕。这不是哪个太极拳兴趣班在搞培训 , 而是大石城管中队的队员在 干工作 。 大石城管中队打太极拳是队长李棣辉首创。他认为城管对流动商贩的处理之所以老出事,主要是工作态度和方式失当。在他看来,真正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需要养气,需要真功夫。 太过急躁,只考虑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动辄动粗,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结果适得其反,无论城管是对是错,人家都骂你,因为小贩是弱势群体。李棣辉的观点是:小贩是群众,你把他(她)当敌人来消灭,肯定要出事。多数时候,文明执法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过去我们加强队伍管理就是开会,读文件、读报纸。没用,都是形式主义。李棣辉曾为如何带队而伤神。刚开始他要求队员多打篮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后来发现不行比赛荣誉倒是拿了不少,队员脾气也见长。打篮球是剧烈运动,火气大;还是打太极拳好,不温不火。 打了太极,城管心平气和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在世界上有一个战争小丑,暴跳如雷,上蹿下跳,整日里挑拨这个,明日里挑拨那个,虽然比城管脾气好些,但是却惹了更大的麻烦,给世界造成了极大地危害。我想,太极倒是可以拯救他们。 和平拆房借鉴太极道理 队长表示:练拳后暴力执法、抗法大幅减少 太极攻略让大石城管中队自我感觉受益良多淡定了许多,不轻易发火。反映到工作上,现在对流动商贩的处理,暴力执法、抗法大幅减少,李棣辉说,只要上前一劝,一般都会走。 李棣辉以一次和平拆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作为亚运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之一,大石要建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2009年12月底,中队接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春节前交付土地。李棣辉叫苦不迭此地有两万平方米的厂房,是几个企业主向村里承包的,投资过千万,建筑本身并不违规,租赁合同也未到期。 时间太紧迫,怎么办?放在过去,根本就不跟你谈,直接就拉大部队上去拆了。如今太极思想提醒李棣辉不能蛮干。2010年元旦前,街道办和中队召集企业主开会,提出补偿要求。拆就拆嘛!几名企业主拒绝谈判,拂袖而去。 街道办和中队找企业主挨个商谈,跟他们做朋友,站在对方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拆迁。谈判使事情和平解决,气象工程顺利开建。 在李棣辉看来,无论是拆除建筑还是管理流动商贩,其实都是在寻找平衡点,就像太极图案上的那个平衡点一样。 美国现在想掌握世界,苦于无法无力,现在更多的是无奈,看看我们的城管,太极执法给美国指明了道路,你美国太横了,大家都跟你玩命,要学会温和处理问题,不要像爆竹头一样,还没点呢就爆炸。世界需要平衡点,不需要一家独大,我们的城管队长知道的这么清晰,美国大兵也要多学习。 太极与工作无必然关系 太极中队也引起了大石街道办的注意,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黄标不时下队观看,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副政委贺建文偶尔也会到中队与队员们打上一圈。 黄标对打太极拳的做法表示欣赏,称此举有利于文明执法,也对城管队员身体有好处。不过他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在街道办下属各部门中推广。 这应该算是队员的一种业余文化生活吧这是贺建文对于大石中队打太极拳的看法。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向新快报记者转达的主管领导意见是:大石中队打太极拳与工作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不是说打了太极拳工作就干好了,这个不好说,这位人士说,这只是一个中队的做法,市局领导对此不便评价。鉴于此,市局暂时不会考虑在下属分局中推广。 太极拳在城管执法中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是太极理论却是和平之道,中国泱泱几千年,和平统治世界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太极执法,我中华是太极理论的发源地,为何不注重发扬呢,中国政府应该认真思考,为何我们的发展一直受限于那些流氓国家了。 相关资料来源: http://news.cn.yahoo.com/10-05-/533/2kaqp.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对太极拳的一点认识
longfo 2010-5-11 10:57
对太极拳练法的一点认识 第一、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贯穿始终的一个要求,笔者练了好久很多时候还是不能坚持,关于这个要求,王培生老师谈了自己的观点,涵胸:意想乳头往下沉气到肚脐,拔背:意想大椎有10公分的面积和贴身衣服接触即可。裹裆:同侧膝盖与脚尖垂直,溜臀:臀部自然下垂,松腰:微微收腹即可,抽胯:两肩合两胯。以上要点基本概括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了。 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骨骼和肌肉的文献,就这个问题谈谈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对于这个要点的认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是对脊柱生理弯曲的一个概括。脊柱一共有这几个个生理弯曲,颈、胸、腰和骶曲。见图: 因为现代人很多都有脊柱问题,所以大部分觉得这个动作要点很难做到,含胸就是要求大椎穴这个位置往下形成一个自然地弯曲,这就是胸曲,所以王培生老师谈到的大椎穴贴衣服还是很贴切的,拔背就是从下面往上走,含胸拔背,就是固定两端,大椎穴和第一腰椎,上拔下拉,形成胸曲。很多人谈说是昂首挺胸的反面,难免有些让人误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臆想胸曲,慢慢得到纠正,因为这个要领我认为还是要恢复和加强脊柱的胸曲结构和功能。 气沉丹田,说到的是微微收腹,贴到胸曲的下端,臀部下垂固定两点以后,拉伸腰曲,完善和加强腰曲的功能。 所以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总体上说的是脊柱上面胸曲和腰曲的问题,这两个脊柱弯曲是很重要的,太极拳和武术很讲究。我们在练习中也要加强对于脊柱生理弯曲的臆想,逐步修复和加强功能。 第二、 头顶虚领(灵) 头顶虚灵讲的就是颈曲的问题,颈部这里有个环枢椎,让颈部非常灵活。我们含胸拔背以后,头部也是需要一个固定点,虚灵固定以后,头部的运动就是和腰部一样是一个八字形,可以很好的锻炼颈曲,加强颈曲的功能。还有就是练习中要下颌微含,目前视,这样就可以完善颈曲。 第三、 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的要求王培生老师是这么讲的,松肩:意想肱骨头和肩胛骨相贴,然后离开向下引长,沉肘:肘尖下坠,意想曲池。手是两扇门,所以需要灵活。那么整个手臂怎么样才能灵活呢,需要肩关节和肘关节灵活。曾经和一个太极拳高手谈话,他讲到沉肩坠肘是不对的,应该是耸肩,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从动物那里学习一下。所以我觉得首先耸肩,肱骨头靠肩胛骨,然后向前下引,这样保证了关节的灵活。前臂的技击功能很大,所以要求肘关节要灵活,肘关节在咏春拳里面称为风眼,是飓风的中心,具有巨大的威力。所以肘关节保持稳定,下垂很有必要,可以保证关节灵活。 总的来看,以上几点都是讲了骨骼,这是很重要的,就是整体的架构要好,正确,才可以练好太极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原胡主席及本人“和谐”理念之原本面目
ljry8044 2010-4-25 19:03
我解胡主席之和谐理念 有关胡主席之和谐理念参见其题字及注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参见杨正瓴老师博文: 高瞻远瞩 胡锦涛书法题字 所以,和谐就得谋全局,就得谋万世,就得高瞻远瞩。 然而,目前的资源多为肉食者所垄断,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们只能谋全局(而且,还多为肉食者的全局),而不能谋万世。 事实上,不但不能谋万世,反而在损万世以谋一时,而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也称之为和谐,显然,如此和谐下去,社会只能每况愈下。 因此,和谐已经更多地沦作贬义词,这可是胡主席始料未及的最郁闷之事,也是胡主席最头疼之事,令那些肉食者远谋,断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可社会资源却被 这些肉食者所掌控,奈何? 慢慢来吧,顺势引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不论谋万世了,二十年吧。 二十年后,我们就会像日本或者欧美一样,夸一个人有钱,人家就会觉得耻辱,就会觉得被嘲讽为暴发户,而不像现在,以暴发有钱为荣。 先让肉食者明白该道理吧。 总之,令肉食者(也即鸿飞所谓的庸才)让位于知识精英断不可能(否则,这种功在千秋之壮举,胡主席早做了),所以,广大知识分子必须明白该道理,只能发挥自己高瞻远瞩的优势,使肉食者慢慢地远谋,越发尊重知识,逐渐向知识分子靠拢。 显然,这断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只能越来越好。这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道理即在于此。 丫头姐的道德经对此有类似论述。 我所推崇的与幸福、健康相辅相成的和谐理念之 原本面目 下面谈谈本人的和谐理念吧,这可不能被曲解和嘲讽,否则,就是与自己的幸福、健康过不去。我不会说该和谐理念代表着幸福、健康的终极方向,但若达不到该和谐境界,就必无法实现幸福、健康之最大化。目前已有很多人因该和谐理念而大为收益了,详细参见 我所推崇的成功、幸福、健康的最高境界和谐 一文,注意其中链接。 本人所推崇的和谐理念主要源自传统武学,原为中和,但考虑到中为和之前提,就简化为和了,和字又太简单,则又延伸为和谐。 缘来: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中和之缘来: 历经多个世纪的发展,至明清,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三大内家拳。三大内家拳吸收了各传统武学流派精华和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不断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促进和融合,不断地向前发展。至清朝末期,杨露禅、董海川、李骆能分别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推至颠峰,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终确立了内家拳在传统武学中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其后大量的外家拳高手转过来练习内家拳,以获得更高的武学修为,并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随着三大内家拳的进一步交融和发展,并且在郭云深、程庭华、宋世荣、郝维桢等一批武学巨匠的不倦教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武学奇才孙禄堂则将三大内家拳同时推至巅峰。 作为公认的同时代所取得成就最高的武学泰斗,孙禄堂并没有骄傲自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然坚持不断探求武学真理,并在长期的体练过程中,以三大内家拳为主,对各家拳术进行的比较、鉴别,寻找其内在的必然共同客观规律,终于于 1932 年得出武学的最高境界为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 简介 : 所谓中,大致来说,就是要控制好整个身体的运动,关键一条就是要保持身体的机动平衡,使之在高速移动中稳定如不动。 有将武学家将中解释为中正,即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躯干、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 保持在机动平衡状态时,精神更加振奋,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能在快速的变化中使身体保持在稳定状态,使你能沉着冷静、坐怀不乱。否则,稍有打滑或者磕碰身体就变得东倒西歪,甚至导致摔跤,使你心慌意乱。因此,保持在机动平衡状态会使你有一种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感。 故而,聪明至极的传统武学家又在中正后面加上安舒,使之成为中正安舒,从感知的角度进一步准确定位机动平衡的意义。 关于平衡的作用意义,我们可以从行走的角度大致了解一下: 如果左右方向的平衡能力偏差,那么在行走时,身体就很容易左右摆动。这样就会在左右方向产生无效的摆动距离,使得双脚脚印落在一左一右两条直线上,浪费体能。当身体左偏(或者右偏)失衡时,我们显然不能任其继续左偏(或者右偏)下去直至向左跌倒,通常都会本能地从一定程度上反向偏转身体调节平衡,并提前结束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快速着地以获得稳定的支撑。这样又会减小行走步幅,降低行走速度。 因此,没有平衡,就没有高质量运动动作。 故而,后来的著名武学家研究家徐震将中与和的意义合并到和中去,解释如下: 和,是自始至终动作要匀称协调(删除了原文中容易导致读者产生误解的不可时快时慢)。在动作中,要由外表到内部,不断地取得平衡。全身不觉有偏倚之处,动中依然如不动一样非常稳定,又能一气流转,连绵不断,这就是和。但随着程度的深浅,和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就是意、气、形三者达到了协调,但是有低级和高级的不同。到最高级的阶段,就会有清空一气,全身如烟云缥缈的感觉。 徐震 精通多家内外拳术,武学造诣极高,又 是著名的武学研究家,还是文学修养较高的国学家,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学校的中 文系 教授。 又能一气流转,连绵不断是说动作得圆活、连贯、流畅,实现能量流的高效传递和重复利用,不使一丝能量流遭浪费。 意、气、形三者达到了协调,就是说要有意识地感知何控制能量流在体内的传递,使之与各运动动作保持协调一致。 清空一气,全身如烟云缥缈的感觉,讲的是到了高级阶段,我们的意识完全集中在体内有如烟云飘渺的能量流上去的感觉。 由于能量才是运动的本质因素,因此,到了高级阶段,我们应该能将意识集中至体内传递的能量流上去,做到清空一气。 太极拳运动讲究浑身上下都是手,何处挨着何处击,要求修炼者能随意控制全身能量往身体任何挨着对手的部位流动,并从这个部位输出以击打对手,也能将对手进攻时输送过来的能量 迅速转化为全身各关节肌群的弹性势能或者引走,不使其对自身局部肌肉、骨骼或内脏造成伤害。 因而,在太极拳运动里,能量在体内的流动 须能 随意多变,似有若无,变幻莫测,有如烟云缥缈。 本人之所以略去中而直接取和谐就是因为上述缘故。 当然,以上远不能尽传统武学和谐理念之妙, 更多参见《孙禄堂武学录》或者本人的新书《这样走最健康》 对胡主席有关和谐理念的建议 考虑到本人的和谐理念已形成一系统连贯的体系,并且已经成书出版《这样走最健康》,所以并不担心其沦作贬义词。 不过,胡主席的和谐理念就另当别论了,为此,我建议胡主席以后每提和谐时,将中带上,所谓中,即中正,即武学家所崇尚的天地浩然之正气,简单点,就是公平,公正。 就武学而言,没有中,就不能言和。 同样,对政治理念而言,没有中正、公平、公正或者天地浩然之正气,则必不能谋全局,更不能谋万世,必无和谐而言。 胡主席,赶快还原和谐之本面目,使其变成褒义词吧! 传统武学中更多有关中的意义 当然,中之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多参见本人博文 武学天才过人之处 : 部分摘要如下; 至于中和中的中的含义,就是要控制好整个身体的运动,得注意运动的整体性。 因此,伟大的武学家往往能控制好身体各个环节的运动,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并成在成快速完成各运动的同时保持整个身体的机动平衡,做到动中如不动一样平稳。这首先就能使武术家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 常人往往只能控制四肢等局部的运动,难以控制好包括肩胯在内的躯干的运动,其躯干既难以灵活地运动起来,也难以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因此,常人在与别人对抗时,既难以快速、圆活地扭转躯干避开或者化去对手的进攻,又难以在变化中保持平衡以能随时发起有效进攻或者有效防护好自己。比如说,就拿行走来说,常人一旦遭遇磕碰或者打滑事故,身体就很容歪斜失衡,此刻别说提起腿扫踢对手了,就是想稳定地将摆动腿摆动到位都难。 而能得中的武学家则不一样,他们的整个身体都是灵活的,肩胯像臂腿一样圆活,躯干则像肩胯一样圆活自如,几乎浑身上下都是手;武学家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重心又是高度稳定的,具有极好的机动平衡能力,任躯干如何俯仰、翻转,身体重心始终如不动一样平稳。据记载,杨露禅(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在打拳时能像蜻蜓点水一样用嘴巴叼起地面的铜钱。另据孙禄堂记载,宋世荣在练形意拳的燕子抄水式时,能在身子挨着地的情况下从板凳下面一掠而过,出去一丈( 3.3 米 )余远。 显然,要想有效击中躯干几乎比安逸的现代人手臂还灵活的武道高手显然是极难的。而且,极强的机动平衡能力还能保证武学家能在任何时候各种姿势下发起攻击,令人防不胜防,对一个能像蜻蜓点水一样用嘴巴叼起地面的铜钱武道高手,你能想象他还有哪个瞬间或者哪种姿势下不能发起进攻吗? 因此,训练有素的武道高手在对抗时只会向对手的身体中线或者重心位置发起进攻,因为身体重心变化最慢,身体中线次之。如果是快速的击打动作,则须朝着躯干中轴一线攻击,否则,就很容易被训练有素的高手给化解调。如果要将对手摔倒,则须控制住对手重心,迫使其失衡,对一个能在身子挨着地的情况下从板凳下面一掠而过,并窜出 3 米 多远的武道高手,要想通过撞、推、挤其躯干使其摔倒或者跌出几乎就不可能。 那么,面对一个同样训练有素的知道进攻自己中线或者重心的武道高手,天才武术家又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保护自己赢得对手呢? 【太极、八卦、形意的异同】 喜好武术的人大都知道,至明清,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逐渐兴起,杨露禅、董海川、李骆能等内家拳高手则以绝对的实力一一击败当时的外家拳高手,奠定了内家拳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内家拳逐渐发展壮大开来。那么,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家们又是如何在对抗中护住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来取得胜利的呢? 我们仍看孙禄堂的解释,孙禄堂在长期的体用中发现,尽管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本质如一,都崇尚中和,但是,技法却各有特色。其中,太极拳讲究虚中,八卦掌讲究空中,形意拳讲究诚中。 太极拳强调虚中,太极拳手的身体中线或者在重心是虚幻不定的,能随着对手而变,而且多半还是借助对手的力量而改变,始终让对手摸不准、打不实。因为移动整个躯干或者身体重心要比移动局部要费力得多,所以,直接快速躲闪对手的进攻非常费劲,但是,如果有人推上一把,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太极拳要求习练者训练好身体的灵敏度和弹性,以能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吸收对手进攻时传递过来的能量为己所用,从而能在在对手进攻之时借助对手的力量顺势调整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始终不让对手打实。 太极拳的防守极为有趣,既不与对手硬顶,那容易造成伤害,也不一下子闪得远远的避开对手攻击,那样不经济,只稍微调整中线的位置正好避开对手的攻击即可,而且,调整中线位置的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由对手进攻时给来的。显然,太极拳的防守无疑是最经济、省力的,而且,这样的防守极有利于发现对手的空档并实施有效的反击。 尽管太极拳手的中线是虚的,每当对手进攻时就顺势变换位置,使对手打不实。但是,太极拳手总还给对手进攻自己中线的机会,可八卦掌高手则连对手进攻自己的机会都不给,中线始终是空的。八卦掌高手在与对抗时总是绕着对手游走,从不停顿,始终不给对手有效进攻的机会,并找寻合适的机会制胜,一些人在于八卦掌高手对抗时,往往还未及出手便已被转晕了,因此,也有人将空中更加形象地解释为变中。 当然,八卦掌也是靠功力而非简单的技巧取胜的。八卦掌强调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高手的步法极为迅捷,身法、掌法也极为灵活多变。八卦掌高手总能绕到对手无法进攻的角度发动攻击,并且还能在常人看似不可能的角度发起攻击,极具实用价值。整个八卦掌的战略战术简直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毛泽东思想。 因此,尽管八卦掌创编时间较晚,为内家拳中最为年轻的拳种,但是涌现出来的高手却非常多,很多高手都有一人对抗数人甚至数十人的记录,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则有单人赤手空拳对抗持兵刃的群匪并取胜的记录,这样的事例通常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 形意拳讲究诚中,又有人将之解释为直中。也可将诚中理解为实中,与太极拳的虚中相对。但是,诚中并不是要对手硬对抗,形意拳也讲究化劲,否则就不是内家拳了。形意拳要求习练者是在中线稳实的情况下将对手劲力化开,这样则能最高效率地直接反击对手。而在太极拳采用虚中或八卦掌采用变中的情况下避开对手攻击后还需将中线调整至一定位置的并处在相对的稳实状态才能实施反击。形意拳是三大内家拳中刚劲最强的拳种,也是三大内家拳中功夫上身最快的拳种,这与形意拳崇天地浩然正气的理念有关,很多形意拳高手都能在民族危难之际站出来为国效劳。 因此,由孙禄堂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异同点的认识可以看出,伟大的武学家一大过人之处就是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整体掌控能力。 他们能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而且他们的任一只手都能像腿一样随意调控整个身体重心的移动。故而,伟大的武学家既能借助对手攻击的力量来移动身体重心,又能在疾速的纵横矫变中始终的控制好自己重心的稳定性,还能在化开对手重击的同时保持重心稳定不变并快速反击。这种令常人望尘莫及的对身体的整体掌控能力就首先使得了武学家在对抗中具备了常人所远不能及的优势,他们能在任何瞬间各种姿势下从事防守工作,能在对手露出空档的任何瞬间实施进攻。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40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太极拳学练笔记
热度 1 yudaren 2010-4-3 12:02
太极拳学练笔记 于达仁 1、 无名师指点之憾 太极名家著作中均强调太极拳之学习,必须师傅口传面授,然而名师难求,奈何?在时间精力投入受限的情况下,初学者就近求师学习,看来是入门阶段的唯一办法。如何补没有名师指点的缺憾,初步想了几个办法。其一,查找了几个名师打拳的录像资料,傅钟文,赵幼斌,傅清泉,演练传统杨式 85 式的拳架,须仔细观摩,体会差异之处,弥补教师功力不足的缺憾;尤其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弥足珍贵,目前看是最逼近地存留了杨澄甫太极的定型拳架原貌。其二,查找近代大师级的杨派名家的拳照,如李雅轩拳照,以为参考;从变异之中,寻求不变之道理。其三,慢练,存疑,求证,在学练过程中加强学习拳理,争取在明理的前提下去寻求姿势定型的依据,也可客观理解教师的纠错意图。放慢学习过程,有利于学得扎实一些,明白一些。莫求速成! 今日观看了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基本的感觉是目前所从学的杨老师所教的拳,属于比较规范的杨氏太极。看了赵幼斌先生的录像,感觉杨老师的师承应该出自赵,能够看到细微的痕迹。总之,看起来这个老师应该不错的。至于他本人的拳打得一般,也无法强求了。 另一个考虑,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意图是什么,要明确健身是唯一目的,这样可以恰当对待一些为了技击而编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也及早规避伤膝盖的副作用。才练习两个月,就感觉到膝盖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2、 门派之议 仅仅杨澄甫自己所传的徒弟的拳架,就各有不同,所以,过分地强调所谓正宗拳架,其实已无实际意义。傅钟文、李雅轩、武汇川、郑曼青、叶大密等杨式传人所教拳架,均融入本人学练心得。盖太极之理,大而无边,结合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质不同,高矮胖瘦,力巧敏愚,自生出不同的变化形式。拳术自有技击养生两重效用,侧重不同,招式也自有异。由此推想,无论学那个师傅的功夫,只要出自明师,自有其依据,非专业研究,不必过分拘泥即可。大约练到有体悟的时候,自会殊途同归,一样的效用。解了此惑,练拳就不存疑了。 3、 太极拳学习与道家哲学修养 读李雅轩所论拳理,体会到学习太极拳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学习道家哲学的一个入门途径,若能够在儿童小的时候接触学习,不仅对体格敏捷等有大助益,而且潜移默化,接触了道家的哲学,日后成人,再去学些理论,自然很容易上手。从教育的视角看,融入了文化内涵的体育,自多了其独到的价值。没有体验的哲学学习,背书而已,枯燥无味,也难得精髓。以此类推到围棋的学习,围棋的道理,也深刻得很,从小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待其长成,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指导哲学的学习。 4、 基本功:步法和手法 拳架作为动作的集成,可以分解为基本的动作,不外乎步法和手法,细微处还有眼法,看不见的有心法。步法中,关注增加膝关节负荷的动作,适当取减小膝关节负荷的姿势,如弓步可取 90 度不足,膝盖一定正对脚尖等。可专门练习基本的步法和手法,筑基功夫不白费。 5、 进阶的道路 观名家演练,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心知非十年之功难得若此。然初学者,仰高山须寻入门路,凡事必循序渐进,难一步登天。进阶的道路,须找到。购傅清泉父子著太极拳教练法,颇好。 6、 物极必反 观名家录像,拳架中出击的瞬间,在拳照中作为定式固定下来了,但是在连续的演练过程中却是一击而速退,绝无在定式处亮相的那种停顿 --- 看起来这是教师长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病,为了让学员看清楚定式,有意停顿,久而久之,带入到架子中了。 从老子哲学处细想,物极必反,普遍之理。至长处,乃至短处,屈伸之间,富含辩证哲学。若伸长而停顿,非等挨打若何?故拳术断无此理。然定式之为定式,有其道理,拳术者,技击之术也,出击之式,自然是精要处,虽一瞬之事,然成败在此,所经过的中间动作,蓄势兼防守而已! 7、 单式和套路 李雅轩论及太极拳的学习过程,指出初学者宜扎实地练习单式,掌握动作细节要领,循序渐进,逐步融会贯通,而后再练习套路,才能够保证有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学习过程中,要体会这个要求。 8、 过渡动作的改良 顾留馨《太极拳术( 85 式)》基本上与杨澄甫定型套路相同。不同之处有: 1 . 揽雀尾按式转单鞭过渡动作有明显的肘、掌动作 。 2. 提手后接斜身靠 -- 白鹤亮翅,即多一个斜身靠 。 3. 高探马后接右分脚,与杨谱及 88 式不同,即有两个过渡动作。这可能是顾 为了弥补定型套路中缺少肘、靠动作而加入 的。赵斌演练的白鹤亮翅也有斜身靠的过渡动作。 9、 虚实转换的生理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有虚有实,指的是双腿的动作。实步重心在前,虚步重心在后。虚实转换,形成大腿肌的交换收缩,产生和心脏一样的泵血的作用,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练拳動作一定要慢,大致和人的呼吸节奏同步,才有此效果。据上海同济大学 1977 至 1978 年的研究,练杨氏太极拳 1 年,平均血压由 134.1/84.5mmHg 下降至 124.9/79.8mmHg ,此为实证。太极拳相比其他运动给心脏增加的负荷小,心脏病人也可以练。 10、 最近所购的太极拳著作评价和阅读次序 1 )跟随傅清泉视频学习拳架,参考书赵幼斌《杨氏太极拳真传》,参考视频 惠合同、赵幼斌。 2 )拳架基本成形,能够全套连贯下来后,学习奚桂忠《杨氏太极拳学练释疑》、傅清泉《杨氏太极拳教练法》,矫正动作上的细微不足之处。 3 )全套动作熟练定型后,学习李雅轩的拳论著作陈龙骧《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提升理论认识,提高层次。 这几部著作都是练家子力作。奚桂忠著作研究味道十足,有内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典型的学院派。李雅轩是后继的大师和武林高手,心胸开阔,传下来的精妙论述不可不仔细琢磨。傅清泉有功夫,难得在太极拳普及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写成书,难能可贵。惠合同的演练结合了很多美学的因素,和王壮弘水式太极有相似处,练熟了,再去体会人家的理论,不敢妄评。 11、 作息时间与养生 每每的实际感受,如果晚上晚于 11 点休息,明显地第二日感觉精力有差别,屡试屡验,故此,要把这个生物钟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锻炼中。每日的作息,争取练拳至少一趟,然后十点休息,常年坚持,必有大的助益。另一个体会,早上起来,如果直接坐下来写东西或对着计算机,感觉非常影响身体的血脉循环,今后坚决地执行早起 喝水 洗漱 打拳的次序! 12、 让练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让你感受到还存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举手投足之间,感受一种韵味,一种文化,一种从容,一种智慧。此搏击之术,取以静制动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顺势而卸之,复以其人之力还诸其人之身,轻描淡写之间,败敌于无形无相。此养生之道,推而广之,亦不失为明哲保身之法,不亦妙! 13、 温故而知新 跟随老师学了一遍,趟架子阶段还半生不熟的呢。老师捏架子提了一些意见,集中起来有:弓步太窄;没有虚领顶劲;步法转换的预位不到。定式的中间过渡过程,老师缺乏含义讲解,照猫画虎,难得要领。 认知的过程,由浅入深是个常理。螺旋上升。自己过去学习知识型的东西,领悟很快,这次学习动作性的体验性的知识,感觉到有些不同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动脑子而已。 14、 杨式太极拳 85 式速记口诀 套路的记忆,颇多困难,就编辑了一套助记口诀,录之供同好参考。 一、 起雀鞭提亮搂挥, 搂挥搂 搬封十字 。 二、 抱虎肘锤 倒撵猴, 斜飞提亮搂针扇, 撇身搬拦上雀尾 。 鞭云鞭探 双分蹬 , 搂栽翻撇搬拦蹬, 左右打虎回右蹬, 贯耳左蹬转右蹬 , 搬拦封闭十字成 。 三、 抱虎斜鞭野马分 , 雀鞭穿梭雀鞭云。 鞭下 金鸡 倒撵猴 , 斜飞提亮搂针扇。 蛇信搬拦上雀尾, 鞭云鞭穿 腿裆锤。 雀 鞭下 上星跨虎, 摆莲弯弓 搬拦锤。 如封似闭十字手, 收势归一悟太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8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不用太极拳取代广播体操
段伟文 2010-2-9 18:43
不当学生很多年了,还记得做广播体操是一个老不太情愿的事情。那会老盼着下雨可以不出操,还有一次梦见每个学生可以自己编一套操自己做。后来在人大读硕士,有个教健美的体育老师曾经直言不讳的说,广播体操其实没啥锻炼价值。那个老师的老爹好像是新四军里出来的高干,虽然他看上去不是个正二八经的人,但他把健美教得举重若轻,还讲了很多过瘾的红色奇闻轶事,让人对他有几分莫名的膜拜,心想他说的话或许可信。 如果广播体操不招人爱又没多大用,是不是该取消呢?这可不行,学生还就靠课间操那点时间能歇口气,不然老师们又该多了二十分钟的填鸭时间,学生们的智商至少要下降20。同时,有人会说,我们可以研究出新的更有锻炼效果的、更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广播体操。但问题是,不知道现在已经是第几套了?或许到了2050年推出第250套的时候,能让学生们觉得即好玩又有益吧,可在这四十年里学生们就得一如既往地甘当试验品吗? 康德说要寻求永久的和平,让人想到能不能搞一套永久的体操。想着想着不禁一拍大腿:咱们老祖宗就有啊,毫无疑问那就是太极拳!与其做那个半洋不土未也必科学的广播体操,还不如打咱土掉渣却玄妙无穷的太极拳。如果从现在开始把广播操改为太极拳,到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不单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还可以实现人人都会太极拳的目标。太极拳的好处不用我多说,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现在中美关系有点紧张,其实只要拿出太极精神,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就可以化解冲突于无形,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体验式的,只有身体力行了,才能汲取其精髓,弘扬其精神。太极所追求的不是孔武有力,而是因势利导、变通创造,其流变以虚纳实而大化无形,其运转上下八荒而无所不包,乃天下太平之理、世界运行大道。若明了太极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智慧,应该能悟出此即彼、自我即他者、示弱胜刚强、中国即世界之类大大小小的道理。 可是,这世界真有什么大道吗?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他(她)也不知道...... WHO KNOWS? WHO CARES?
个人分类: 纵论|626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半截拳
BaoHaifei 2010-1-29 09:18
说说半截拳 鲍海飞 2010-1-29 有些拳书上讲,练拳不要炼成半截拳,而且明确说明是上、下半身。就是说,有的人炼功夫,上半身会打拳,而下半身没有用上。此言非常好理解,但是不好体悟。其实,这个半截拳里面,不仅仅是说上、下个半身。其实还有左、右半身和前、后半身,也是个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好多时候,在形体锻炼的时候,打上就忘了旋下,打前就忘了顾后,打左就忘记了顾右。实际上,这就是意念过重了,意念只在前面了。 有老拳师讲,左、右两只手实为一只手。这里透出一个重要事实是,左右、上下和前后身体本来就是一体,在不知觉中,是浑然一体的,是完整的。整在表面上好理解,实际做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当我们转头的时候,或者转腰的时候,不小心,就会扭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没有完整一气的结果。 半截拳实际上就是,在形体上就叫不顺;在劲上就叫断;在气上就叫上气不接下气。 因此,当打出一拳的时候,劲由脚下上升,腹腰旋转,从手臂中发出。就是老拳师讲的,向大炮一样将炮弹发送出去。如右手掌发劲,其实是左手和脚身体的劲发送出去,一个吐劲的过程。这就是太极拳论上讲的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而在锻炼的方法上就是如何轻轻松松的练了。 一点心得供喜欢活动的朋友参考。
个人分类: 拳道|4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极操练起又何妨?
baohaifei 2009-12-24 09:55
从太极操练起又何妨? 鲍海飞 2009-12-24 以前,中国武术一直具有家族性、隐蔽性,轻易不外传,因此就更具有神秘的色彩。而当近几十年杨氏等太极拳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开以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武术的一角;太极拳又具有很强的保健性、娱乐性以及易学习的特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学习和锻炼及提高,因此,受到人们群众的喜欢;同时太极拳的拳理同中国文化,如易经、中庸等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增加了其玄妙性,故而其哲学性很高。 学习太极拳的目的第一是强身健体,第二是防身自卫。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体会和深入了解认识中国文化同我们自身如何相结合的问题。然而什么是一个正确的锻炼入门过程一直是争论的一个问题。当人们遵循一个正确的学习过程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和适当的锻炼,功夫也就会不断的提升。 目前,太极拳种类很多,从何入门径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像学习写字画画一样,学习太极拳就从太极操开始也无妨,尤其对没有接触过和体质弱的群体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师傅愿意教你,能够给你讲一些方法,通过锻炼你每天都会获得体会。从太极操开始学起至少有四个优点:第一,群众性基础好,因此,你可以向好多人学习;第二,可以先学会招式、名称,这样,先熟知和窥见太极拳面貌的一二;第三,由于锻炼方法的不同,先从操学起,因此不会轻易受伤等;第四,容易走入正确的锻炼途径和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买些书来看,网络上有很多资料可以供参考。一个问题是,你会发现书中有好多的概念、规矩和要求,这些概念、规矩和要求一开始你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要抛开它,你只要知道它就可以了,这些规矩是对一个成手而言的,而且是多少年、多少人总结的多项经验。因此,即使对一个成手而言,他也很难同时把逐项要求同时做到。随着你的理解和认识的加深,然后再琢磨每一招每一式。当有一天你明白什么是太极拳了,你心中的愉悦才开始焕发出来。因此,即使没有遇到什么名师或者明师,先学习一套拳架也是个很好的开端。你不要被各种名目的太极拳书所迷惑。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哈哈有趣吧!是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其实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具有不同的锻炼方法,如轻重缓急。比如,你看到好多人在公园里面锻炼的太极拳,大部分人练的是太极操。你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这是拳吗?同少林拳等拳相比,人们会发现太极拳的锻炼运动方式明显不同,少林拳具有明显的窜蹦跳跃、哼哈用力的特点,而太极拳则不同,其行功走架缓慢无力,似乎根本不能称呼为拳。有时候,这就会带来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尤其是现在的杨式太极拳 ,那样缓慢,只有到了一定的境地,你才体会到这种拳架的优点。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打拳本是正身法,什么动静虚实,正练奇用等等。在你懂得了之后,你会发现境由心造是多么重要。 当有一天,你学会如何打一遍太极操了,你又了解了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而且你还有了一些体会,然后再慢慢转向太极拳的锻炼过程。比如,什么轻慢圆匀,松静虚无等,你自己就开始琢磨起来,于是你自己会不自觉地练习。一旦你参悟了其中的道理和乐趣,你将会发现太极拳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啦。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慢慢地,你自己就会主动和太极拳融为一体。
个人分类: 随想|3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有几人知晓太极拳原本面目
热度 2 ljry8044 2009-11-15 15:09
看到曹老师的 与太极冠军过招 一文及后面的诸多回复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严重的错误。 来科学网开博的一大目的就是宣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武学,但缺乏经验,前些天开博时,居然将几年的心得一下子堆入其中,后果可想而知,若非曹老师写下 与太极冠军过招 一文,我还不知道之前之前所作基本属无用功。 还真得谢谢曹老师! 首先从科学角度介绍一下太极拳吧: 太极拳的高度科学性 我们知道,能量变化为运动变化之本质属性所在,唯有从根本上控制了能量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好了自己的运动变化,真正的传统武学大家都极精此道! 那么,如何像武学高手一样随心所欲驾驭体内的能量流呢?广大读者可能会觉得这太难了,因为现代武术大师喜欢胡吹玄化太极拳,但实际上却很简单,因为真正的传统武学大家崇尚简单、科学、实用。 只要留意一下每天行走时的摆腿动作,我们就会发现,小腿的摆动非常轻松,大腿摆停后,小腿则会自然并且富有弹性地顺势摆动。小腿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松地摆动是因为其接受了从大腿传递过来的能量流。 因此,只要在行走时留意摆动小腿时膝肌群的感觉,就能找到能量流在体内传递的感觉。 然后,我们就能在改变摆腿速度时,根据这种感觉有意识地引导自己更好地控制能量流的传递。进而就能将这种感知和控制能量流转的技巧迁移至全身其它各环节,就能驾驭好在周身传递的能量流了。 传统武学家将体内传递的能量流称为气。 下面有针对体内 能量流(气) 的驾驭技巧总结出一些要点,主要来自几部经典的太极拳理论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大致感受到传统武学曾经取得的不可思议的伟大成就: 请注意,真正的武学秘籍的伟大之处在于:结合行走、羽毛球等活动用心体会就能理解。 武学家用 “合 (对应行走的垂直单支撑瞬间) 则气聚丹田,开 (对应行走的双支撑瞬间) 则气贯四梢”( 本句描述的是整体感觉,读者不必过分逐字考究其含义)来总结 能量流的积蓄和发放的规律技巧 。 武学家用 “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 ( 发劲,势能转化为动能输出,对应行走时双支撑瞬间 ); 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 放松,动能转化为势能积蓄,对应行走时垂直单支撑瞬间 )”来总结刚柔对应的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 武学家用“ 起势( 垂直单支撑,开始摆腿时 )时气要松活,气要擎而不硬,落点( 双支撑,蹬摆力度最大时 )方一齐着尽,使尽平生气力,始得刚柔之妙” 来总结 对抗时将能量充分积蓄起来并高效释放出去进攻对手的技巧。 武学家通过 “圆转如神”、“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等来强调, 在传递能量流时,动作须圆活 。极科学!各环节圆形摆动时作用力不做功,有利于能量的高效流转,就像钟表摆动不耗能一样。 武学家又用“ 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等来告诉习练者, 能量流的传递必须连续流畅,不能停顿 。否则就会导致能量流在传递过程中受损。因为肌肉弹性特征与弹簧不同,弹簧静止后,能量不会消失,肌肉静止后,能量会耗散掉。 道理很简单,蹲下蓄劲,你会跳得更高,如蓄劲完毕停顿一下,你反跳不高;行走时,摆动之前的放松会使摆动更加轻快,但如果松懈了反倒摆动不起来,能量耗散掉了。 武学家又用 “力是单一的,气是周身贯穿,绵绵不断的” 来区别作用力与能量的不同特征。因为作用力是三维单一的,可以瞬间产生瞬间消失,而能量是四维的,不能凭空产生和消失,是连贯的,为维持运动的本质因素。 武学家又用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力到,意气力三合一”,“气遍周身不稍滞,意气君来骨肉臣”,“形以意运,不断不滞” 等来 阐述意、气、形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性,叫人学会用意识控制能量的流转,从而控制自己随心所欲地完成好每一个动作。 武学家用 “气之落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也” 来总结全身各环节协调起来高效传递能量流的共性特征和注意事项。 就像行走,小腿摆动的能量来自大腿和支撑腿,如果肩臂有力地摆动,也能促进小腿更加快速有力摆动(但人们通常不会积极摆动肩臂,因为行走速度较慢,只会消极摆动手臂以调节平衡),那么,促进小腿摆动的能量流就来自全身,所以非常轻松。但必须放松好,顺势而动,否则,反到难以轻松自然摆动。 武学家通过 “气势散乱,身形自乱” 来告诉人们,如果 能量流控制不好,往不该传递的地方传递,则会导致该动的地方动不起来,不该动的地方乱动 ,从而导致“身形自乱”。 女士穿上夸张高跟鞋行走时,步幅常常会变小,但是膝盖却常会控制不住乱颤,因为本应促进小腿摆动的能量流在膝盖处淤积了,这显然不利膝关节健康,增大患膝关节炎的概率。 请注意: 目前,现代体育教程还只能基本上从刚性的角度来描述运动技术,这非常糟糕,几乎所有带有节奏的运动都只有在动作开展至最大值的一瞬间时(对行走来说,就是双脚触地的双支撑瞬间),身体才能算是真正的刚体,而在其它时段,身体都或多或少地为柔软的弹性体,这种运动状态是绝无可能从刚性的角度来描述清楚。因此,整体现代体育还处在“运动员讲不清楚,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搞不清楚”的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运动就太极拳等传统武学是科学的(当然,如果像一些现代武术大师那样将内气解释为一种玄乎莫测的东西,那就另当别论了)。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传统武学均非现代体育学所远不能及。 至此,可能会有读者质疑,因为只看到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再先进也只适合老年人。 其实,太极拳是以其无比伦比的实战价值成名的,至清朝, 杨露蝉(电视《太极宗师》主人公原型)、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依靠 卓绝的技击造诣一一击败前来挑战的外家拳高手, 确立了三大内家拳的领先地位, 而 孙禄堂 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 。 太极拳之所以只适合老年人练习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体委将其改编成老年体操了。 且看下文: 正统太极拳无以伦比的健身价值 我们谁都知道锻炼身体的价值意义,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锻炼之人比少动者要年轻10~20岁;但是,过劳也会使人早衰早逝。 那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呢?练习正宗的传统太极拳! 武学泰斗孙禄堂指出,练习太极拳(健身太极拳)应在 “纯任自然,不能伤后天之力” 情况下 “善养人之浩然之气”( 也即“ 化后天之气” 为 “先天中和之气 ”),“ 将气质驯至中和”, 从而能“ 一气运阴阳 ”,延年益寿。 即: 以日常行走、洗衣、炒菜等自然状态下的速度节奏练习养生太极拳(传统太极拳即是在该理念指导下创编,广大朋友只须看看各流派练习传统太极拳的速度、节奏就能明白该道理),使身体受到均衡锻炼,并且,顺理成章地将练太极拳时的和谐(中和)状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和谐起来,自然健康长寿。 正因为此,研究人员发现,太极拳运动几乎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身体各器官均有极高的锻炼价值,而且几乎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各病症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被全世界公认为人为创编运动运动中的一大最佳运动。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练习或传授练习太极拳时并未明白“纯任自然,不伤后天之力”的道理(但更是体委强制要求、歪曲宣传之故),统统按照年老体衰的老年人的生活节奏习练,使得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身上。因此,广大中青年团体一般都会本能地拒绝简化太极拳,虽然难以搞清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但还没退化至搞不清健康与病态差别的地步。 可我们少数救世主还在悲叹凝聚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的“国粹”快灭亡了,广大中青年群体都发生基因蜕变了,因为这些群体不肯认真练习他们所新编和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尤其是大学生,被强行教会并且考试及格后,居然无一坚持练习,不愿意健康、长寿,宁愿多病早逝!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太可怕了,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包括我自己,估计我们科学网上的广大年轻朋友也基本如此。要知道,我们伟大的体委可是组织砖家、叫兽论证过:太极拳极有助大学生身心健康。 不过,我还是坚信孙禄堂提出的中和理念,习练太极拳应因人而异,顺其自然。每个人都该以自己的节奏方式练习太极拳,该理念必定会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国家体委对大学生等群体强制推广的一套蜗牛般柔缓的傻瓜式教程必定会在越发强烈的唾弃中废弃,迟早的事情。孙禄堂等传统武学大家所崇尚的和谐理念必定会成为整个世界健身、养身的主流理念! 历史必会证实这一点! 更多有关太极拳健身原理的详解见 武学天才健身长寿之道 太极拳之实战功效 孙禄堂先生早指出“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 “拳术十三势”也即目前流传的一般太极拳的招势。戚继光在其所编撰的《拳经》中收录了三十二势高度实用的拳式,陈王廷则从这三十二势中选取了二十九势来“造拳”,并选用了十三势来训练习练者的能量控制运用能力。这十三势除了陈家沟的老架外已几乎面目全非,杨、武、吴、孙已经将其发展成近乎贴身短打的类型,其实战价值远不能与戚继光留下来的三十二势相比。 孙禄堂无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了解到太极拳形成发展的相关历史背景(孙只听说太极拳归武当张三丰所创编,当时的信息流通不够发达),但是却非常清楚地指出, 这十三势(太极拳套路)的作用在于“研求一气伸缩之道”,使习练者掌握能量的控制、传递、释放和吸收储存的驾驭能力,是为健身和训练习练者的功力而用。 孙禄堂还指出其创编的孙氏太极拳的功效:“ 上篇(套路)一气流行,一动一静,分合上下,内外如一, 谓之练体,为知己功夫 (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下篇 二人打手(推手),起落进退,左顾右盼,纵横联络,变化为穷,谓之习用,为知人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之谓也。 作为当时武术界的领袖人物(我个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高手),孙禄堂丝毫没有夸大自己所创编太极拳的功效。非常实在但也相当科学地指出, 单练套路的作用就是锻炼身体,可以达到“知己”的效果,能知晓自己能对能量的驾驭能力,知道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如果能以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节奏练好太极拳,则能使我们在柔缓的变化中掌握能量的驾驭能力;如果以中青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节奏练好太极拳,那么,则能使一般中青年人在正常的生活中掌握能量的驾驭能力;如果能在电光瞬火的变化中练好太极拳,那么,则能在电光瞬火的搏斗中驾驭自身的能量流,起到一定的实战效果。 而且, 单练套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家,要想达到能在推挤中取胜的实战效果,还得练习双人推手,要想在散打中取胜,还得从事散打实战练习。得单练和实战相结合,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 看看我们现在的武术大师们,虽然真功夫与孙禄堂等前辈们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几乎无不宣传自己所继承和创新之拳种的神奇功效。 反正,以我一名牌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生的理论水平,看不懂大多现代武术大师的著作,看得懂的则矛盾错乱居多,与物理力学等相悖。但我能看得懂孙禄堂等等诸多传统武学大师的巅峰著作,而且,总能以物理力学解释清楚。 更多有关太极拳的实战原理见 武学天才过人之处
47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太极拳,关节炎,进香,CCM
qyu111 2009-11-9 17:53
今天听到一位在美国大学做研究的教授朋友说她在国际杂志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太极拳治疗骨关节炎有效,称把太极拳带入了美国的主流医学。 读后颇感兴趣,便与其探讨,问:第八套广播体操如何?是不是也能治疗关节炎?回答是也可能,但太极拳除了有生理体质的锻炼功效,还有心理的疗效。身、心双疗,效果更佳。 于是我想到了烧香拜佛,建议她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烧香拜佛治疗百病有效。也建议各位平常没事打打太极拳,不会打的做做广播体操,周末上山烧烧香。同时也想到了一个新学科,叫 CCM ( Chinese Culture Medicine )。 不要误解我这里是讽刺中国文化和哲学。我更想强调中国文化和哲学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的深刻认识和广泛应用。这也是我们中医理论的精萃。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太极拳内按摩
longfo 2009-11-9 15:04
第一、 全身放松,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一片汪洋,意念要像大海一样沉稳,三尺浪下心中要静,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意守涌泉、头顶虚领、膝盖微曲、双脚抓地、涌泉虚空、尾闾导航、舌顶上膛、双足跟并拢,双脚尖成 90 度角,每个脚尖与中线成 45 度角。 第二、 左足开出大约一肩膀宽的距离,膝盖弯曲,大小腿成 90 度角,左足方向与髋关节平行一致,右足与中线成 45 度角。 第三、 髋关节保持向前,重心先处在右脚上,缓慢前移重心,双手螺旋推出,好像抱着一个能量团块,身体重心不要上下移动,要保持水平,当身体不能前移时,回收身体,要点同前。 第四、 整个身体要放松,但是不能松懈,这在太极拳里面叫做有神。同时稍微回收下巴,伸长脖颈,松解颈椎保持头部正中直立。 第五、 太极采气。太极拳主要以道家学术为主要学说基础,所以讲究采天然之气,补后天之身。首先,活动各个关节。各个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脊柱各个关节,然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部各个关节。在这里我们讲一下髋关节的活动方式。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十分发达,主要是因为髋关节负重很大,所以髋关节的保护十分严密,也就是因为如此,髋关节也最为容易出问题,因为髋关节承受着整个上体重量,而且肌肉还十分发达,这样就很难锻炼到关节的活性,所以髋关节的锻炼十分讲究。而且髋关节承重任务繁重,僵硬的应付重量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脊柱的侧弯变形。在这里我们不主要讲授髋关节的作用,后面章节回重点提到。第二、当我们放松身体时,意识要领起来,这样在意识的带领下身体就会成为一个整体。意识在太极拳采气过程中十分重要。意识就是思考,思考身体,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之间的关系。运动本身是兴奋交感神经的,这样对于免疫系统而言是一个畸形,只有迷走和交感神经相互协调,人体的免疫系统才可以工作正常,这样才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病。 第六、 第一个动作,献气。在太极拳中,我们要把别人最需要的东给与别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技击武术中我们首先是给与对方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呼气并且同时将自己的身体重心前移,双手下沉,尾闾上合,气沉丹田无欲无求,把自己的东西给与别人给与自然给与社会,此时双手抱球状,然后稍稍分开。手部尽量保持功能位,手分开时,沉肩坠肘翻腕一气呵成,打开肩部肌肉,放松手臂肌肉。瞬间将重心后移,下颌合膝盖,目视前方,打开脊柱。身体前移的时候,想象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了需要的人,送给了大自然,身体的能量融入到空气中。 第七、 第二个动作,吸气。将东西给别人以后,把别人不需要的扔掉的东西拿过来,这个过程需要吸气,将重心转移到右足,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重心的平稳,不能上浮也不能下沉,也不可以左右晃动。后移重心的时候,双手微合,如同抱住一个物体一样,然后将物体送到丹田里面。重心瞬间转移到左脚。 第八、 结束动作。慢慢的将动作放慢,减轻意识思考,想象双手充满了能量,并且都归到了丹田里面,双手就像在球面上运转,把自身的一些不良的信息散发出去,并且把一些好的信息吸纳进来。运动结束,将左足收回。身体和手部动作统一停止。
个人分类: 武术|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波浪螺旋形式运动
longfo 2009-11-9 15:02
太极拳讲究练气成丹,什么是太极拳的气呢,笔者认为就是身体螺旋状态的恢复,使得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这样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体液、血液等处于最佳状态,当存在外来侵害时,身体可以给与恨快速和很有效的应对,这种应对就称之为气。也就是身体能量发挥的一种极其快速和精准的形式。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弹簧,如果弹簧处于最佳状态的话,我们一碰它就会被弹出来,如果弹簧处于不良状态的话,你使上力量压迫它,他永远处于压迫状态反映能力很差,这种差异就是气的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太极长拳 13 式,原来的意思是太极拳式如长江水,源源不断,滔滔不绝,故名长拳。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水也被当作人体的先天之本,水至柔则刚,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并且广纳百川的胸怀。海浪的能量是循环的,波浪的方向垂直于海岸线,强大的海浪可以溶解海岸线,太极拳垂直于纤维组织走向的节律性运动,可以松解粘连,恢复集体正常运动。 太极拳发力出拳如漩涡,顺应身体纤维组织的纹理走向,反旋正旋节律性作用于机体,肌肉、肌腱和韧带处于节律性震荡中,体液也进行波浪式运动。太极拳特殊的内力可以促进软组织复位到正常排列,消除异常扭转。太极拳还可以垂直于纤维走向,松解纤维筋膜之间异常交叉和镜下的粘连。松沉的螺旋太极力道松解了粘连,使得纤维组织和筋膜的相对滑动变得容易起来,促进纤维的柔韧性和正常排列。太极拳正旋和反旋交替作用于机体这样可以恢复正常的波浪运动。 太极拳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主动来收缩肌肉和放松肌肉,这样可以调节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重建正常的神经冲动。以前的治病要通过外力来进行,但是太极拳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身体的调节活动。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太极拳对于身体的调节是自主的。鉴于太极拳对于身体调节的自主性,新生细胞的神经调节下迅速合成组织恢复组织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有助于重排和强化结缔组织纤维,伸长缩短的组织、缩短伸长的组织,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平衡交叉关节的肌力,有利于关节压力的均匀分配。 肌肉本身积极的应对外力,收缩和放松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螺旋和解旋,这样关节周围软组织可以更好的包裹关节保护关节。太极拳主张关节的松和螺旋运动,这种关节周围肌肉的松驰相间的节律活动促进了深层次的细胞和体液的运动,利于消除液体滞留,促进组织重新氧化清除代谢物。
个人分类: 武术|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的一点保健价值
longfo 2009-11-9 15:01
太极拳和现代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慢慢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疾病,压力过大引起的抑郁、躁狂,久坐引起的骨科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等,饮食结构改变引起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综合社会因素引发的妇科疾病,癌症的发病率也在慢慢提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些疾病已经在向我们走来,有的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我长期致力于运动健康的研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以及西方现代医学的长处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除了改善生活习惯,平衡饮食结构,运动同样在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太极拳,一个融合了哲学、医学、社会关系学、运动健康学等多学科的运动体系,指引着我们走向健康,在疾病来临之前,给我们的健康做好有力的屏障。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极拳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根据试验结果还会补充) 第一、 太极拳的矫形作用(太极拳对于躯体运动中枢的调节)。太极拳讲究协调,利用阴阳二分法来看待问题,通过整合对与错的关系来达到身体的协调,协调健康和非健康因素来维持身体健康。首先,太极拳通过缓慢的螺旋运动以及特殊的推手练习可以恢复已经错位的关节骨骼正确位置,尤其对于脊柱和全身大的关节有很好的矫形作用;次之,太极拳可以纠正因为长期坐姿肌肉紧张引起的肌肉错位和不协调,比如肩部肌肉,不协调可以导致肩关节的畸形(包括肉眼不可见的),长久下去就可以引发肩关节疾患;脊柱周围肌肉群,长期的坐姿导致背部肌肉紧张,引发脊椎侧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得到改善甚至解决。 第二、 太极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够调节内脏活动、情绪活动、睡眠活动、本能活动、欲望控制等。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协调自主神经功能。国外很多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很好的协调了疾病状态下和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近期的国际很多权威期刊上,刊登了关于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对于免疫活动的调节,对于肥胖的调节,对于抑郁症的改善以及太极拳在激发迷走神经活动方面的文章,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太极拳对于免疫活动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我们还在进行。 第三、 太极拳的社会关联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很多爱好健康的人走到了一起,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与人的联系慢慢减少,这种生活加重了人们身体的负担。美国医学科学家指出,稳定良好的社会关系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太极拳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联,帮助自己预防疾病战胜疾病。 第四、 太极拳的哲学价值。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无与伦比的哲学财富。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伟大的民族先辈们告诉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世界的规律光怪陆离,所以我们的先辈们告诉我们要尊重宇宙,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问题的很好地体现。通过道家哲学思维提高自身价值,建立健康的思维模式,形成思维 - 身体 - 精神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第五、 太极拳的运动功能。太极拳归根到底是一种运动,对于全身各大系统的锻炼和其他运动方式相比功能差不多,一遍太极拳的运动量相当于 1000 米的慢跑效果。 以上我们简单的看了看太极拳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几个常见的疾病来看看太极拳如何做到预防和治疗的。 第一、 我们来看看脊柱相关疾病。太极拳通过松解软组织、肌肉,矫正身体骨骼的错位达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目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线,脊柱也是人体内部较大的关节群,由于久坐导致脊柱生理弯曲改变侧弯形成,可以引发多种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头晕等,太极拳可以通过协调松解背部肌肉、颈部肌肉、臀部肌肉来改善肌肉张力,帮助脊柱恢复生理弯曲,改善侧弯。这对于久坐的白领来说是一个福音。 第二、 肥胖疾病。太极拳通过调节运动,改善各大系统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加快不良脂肪组织的消耗,可以对肥胖有很好的效果。我有很多学生通过这种缓慢没有伤害性的运动进行了减肥,而且太极拳的神奇作用还表现在偏瘦者还可以恢复正常体重,其中的途径我们还在研究。 第三、 心脑血管疾病。太极拳可以改善下肢的静脉系统,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这样可以改善循环系统的工作状态,降低血压。同时太极拳还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血压,我们单位的合作单位证实针刺相关穴位可以在中枢中形成血压调节机制,恢复正常血压。而太极拳恰恰也可以对穴位产生良性按摩,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条较好的运动途径,当然其中机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第四、 癌症。太极拳通过自主神经的调节提高免疫系统的可调节性,这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好的消息,当然其中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改善。 第五、 压力导致的心理疾患。压力导致多种疾病,抑郁躁狂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常见,我们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迟早的事情。太极拳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睡眠,通过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承受力,通过建立社会关联减少压力,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学者指出,迷走神经可以很好的调控抑郁,这对于今后开发太极拳对于压力的治疗是个好的途径。 还有很多疾病治疗我们不再一一赘述,我认为今后的道路还是很光明的,但是如何提高太极拳的教学以及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稳定性是我们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
个人分类: 武术|2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健身身法
longfo 2009-11-9 14:59
松肩:意想肱骨头和肩胛骨相贴,然后离开向下引长 沉肘:肘尖下坠,意想曲池 涵胸:意想乳头往下沉气到肚脐 拔背:意想大椎有10公分的面积和贴身衣服接触即可 裹裆:同侧膝盖与脚尖垂直 溜臀:臀部自然下垂 松腰:微微收腹即可 抽胯:两肩合两胯 头顶虚领:意气引起。
个人分类: 武术|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者的遐思
baohaifei 2009-11-9 09:07
武者的遐思 鲍海飞 2009-11-9 人常道 ,武者粗也,其实不尽然。在中国武术史上有一段佳话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不管它是真是假,尤其值得人们的思考,那就是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和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的三次比武较量的传说故事。 在清光绪年间,直隶广西府永年县南关的杨露禅 ,从小就是个武迷,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学会太极拳,终成正果。不久,杨露禅到当时的北平闯荡,后经过刑部侍郎武汝清推荐进京到瑞王府授艺。杨露禅其貌不扬,中等身材,京城内武林高手不服,纷纷寻上门来比试,结果都不是杨的对手,杨露禅由此名声远扬,人称杨无敌。这下惊动了深居内宫另一位武林高手,一代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于是引来了传说中的三次比武。 第一次比武较量是在电影表演艺术中所表现的那样,而这也是最吸引人的纯武打版本。但见二人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肉搏战,你来我往,拳打脚踢,然后上升到各种兵器;最后打到梅花桩上,二人不分高下。观众最喜欢看的就是这样的情节。 第二次比武就更不同寻常了,是二人开始比拼内力。先是董海川送给杨 露禅一件薄如蝉翼的真丝大衫,并附有一纸条留言:送此应时衣,请君莫嫌弃!而当时的季节正值三九隆冬滴水成冰的时候。杨露禅略微一沉思,这薄衫不是明摆着要试我的内功吗?他于是脱掉皮袍换上真丝大衫,就在那三九隆冬的北平街头巷尾穿梭来去。这件真丝大衫他一直穿了近一个月才脱下来。这下可惊动了北京城,谁见过冬天有这样的壮汉!不久,春去夏来,在一个炎热的三伏天里,董海川也收到杨露禅送来的一件厚老羊皮袄,并附书信写道:隆冬送衣人情重,三夏还裘意更浓。想见庐山真面目,冷暖相宜各不同!董海川一看顿时也就明白了,当下就穿上这老羊皮袄,整整穿了一个三伏。 最后一则故事则是相当富有禅意,有趣,也更为引人深思。其中一则是二人在一个小院落里面,各居一隅,相对站立,持续了三天三夜,没有交过一招一式比赛就结束了。另一则说的是二人见面,互相拱手致意,就在两个人接手的瞬间,二人已经完成了较量,外行根本看不出来,随后,二人莞尔相视一笑,然后手携手,踏入室内,促膝相谈,据说谈了三天三夜。谈的东西外人当然不知晓啦!不过肯定是二人相见恨晚,举酒当歌,论天下武学之真谛,问天下华山论剑终究谁是英雄。 显而易见,拳打脚踢的比赛结果是,两人肯定是手上一边打,脚下一边踢,嘴里一边骂。二人鼻青脸肿,伤胳膊伤腿,回家后可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疗养,轻则数日,重则半个月一个月的治病疗伤。严重的话,那后果就不得而知啦。这种肉博之战其情形可想而知,如同街头巷尾的泼皮一般,没有任何两样,什么宗师,鼻祖,可能连鼻子都没有啦!拳打脚踢下乘拳。 内力比拼的结果可能要好一点,毕竟,两个人都不会受皮肉之伤,顶多人们会觉得这是两个神经不太正常的人罢了。你想想就知道了,一个人大冬天穿薄纱衣,另一个人大热天穿着棉袄,谁知道其中的奥妙啊 !比拼的最终结果,因为是内力比拼嘛,失败的一方会受到较大的内伤。可能一个得了重伤风感冒或者什么伤寒之类的病,另一个也可能患上了热伤风感冒或者什么猩红热之类的病。 促膝相谈则表明两位大师早已经洞察武学的经纬了。因此,拱手抱拳之间两人功力早已经互相知晓啦。而岂能是凡夫俗子用一招一式所能理解和描绘的。两人相持站立虽无一招一式,但是二人身上已经没有任何破绽可寻了。真正的大师境界! 体悟那武战与文战,还需要数日的连战吗?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要以功夫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愿天下英豪深思之。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武者无刀兵气,书生无寒酸气,女子无脂粉气,僧人无香火气,便是世上不可少的人。
个人分类: 随想|3943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
pikeliu 2009-9-10 08:42
科学网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走了。许多老师发文。武夷山老师发文,提到了气功对杨老师身体的积极影响。 我想到了,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气功,比较难学。) 标题: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 发表评论人: pikeliu 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考虑一下普及太极拳。请考虑一下发个文。 博主回复:第一步,教育部规定高考必须考足球,则中国足球将很快走向世界;第二步,他们可以规定太极拳进课堂,比如京剧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了。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108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极拳名词---揽雀尾
orient 2009-8-28 14:32
揽雀尾的雀尾,指的是孔雀的尾巴,用来比喻许多长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运动基本原则的完美体现---运算放大器
热度 1 baohaifei 2009-7-22 12:25
太极拳运动基本原则的完美体现 -运算放大器 鲍海飞 2009-7-21 现代电子线路和集成电路中一个典型器件就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息的采集、信号的放大以及运算和驱动上等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器件。以 AD620仪表运算放大器为例,其构成核心是差分输入,由八个外连管脚,其中有两个管脚分别用于连接电源正负极,一个连接高电位(对应管脚7),一个连接地(对应管脚4)、两个输入(管脚2)和输出(管脚3),零位的调节(管脚5),反馈增益(管脚1和7)以及输出(管脚6)等功能。 而太极拳是中国的哲学拳,其思想来源于实践,又体现于实践的操作中。太极拳运动要求 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实际上是 立身中正,顶天立地和虚无气势;太极拳要求沾黏连随,要建立高度的触觉灵敏反应系统;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要分清虚实等。太极拳基本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恰能在这种器件上得到较为完美的体现。 在太极拳中需要顶天立地之气势、神意、和能量的大小,这恰好为正负电源两个点,一个连接高电位(对应管脚 7),一个连接地(对应管脚4),所谓吸天之气,接地之力。太极拳第一要义是分清虚实,这恰好对应运算放大器的正负输入端口(一般对应管脚2和3),一个是倒向输入,一个是非倒向输入,这对应太极拳中乃判断对手之虚实。太极拳需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触觉灵敏,沾黏连随之系统,这恰好对应运算放大器的动态直流调节点(一般是管脚5),使输出(管脚6)保持在一个中心位置,即时时刻刻进行动态零位的调整,此谓动中求静。在沾黏连随的基础上就是建立正确的反馈打击机制,这恰好对应放大器反馈增益(管脚1和8 ),一旦获取输入状态,就通过反馈增益,进行判断施加力的大小。
个人分类: 拳道|501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