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太极拳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太极拳

相关日志

库布齐沙漠中耍太极!(起势至第一斜行拗步)
xdx333 2018-9-12 14:18
2018年8月30日早上8点,在下榻的鄂尔多斯市皇室国际酒店用过早餐后,发车去库布齐沙漠,路上约1个半小时。 上一晚一夜下雨,我们都有些担心沙漠不能玩、不好玩了,不料甫上车王导即恭喜我们,称我们是百年一遇的有福之人,因为鄂尔多斯这里全年雨量少,沙漠里很是燥热,现在这样下过雨了阴天过去正好玩,沙尘也不大会扬起而迷人眼、堵人嘴和钻入发(但回来后洗头时发现还是细沙很多的)。 后来感觉确实如此,还是下过点雨好哇!不冷不热正好玩!有风吹拂也不怕!在那里坐了冲浪车,玩了高空滑索、滑沙,骑了骆驼,看了怪树林、鸵鸟园等。 游玩期间兴起,还找了个地方打了几式聊做纪念。。。 本人微信号:drbr333 这里如打不开,请复制黏贴这个网址点击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gxMzE4NDIxMg==.html?spm=a2hzp.8244740.0.0
个人分类: 思虑捕捉|1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厉害!《新闻联播》前主播张宏民变太极拳高手
ericmapes 2017-2-13 09:11
厉害!《新闻联播》前主播张宏民变太极拳高手 2017-02-1307:43:25 来源: 搜狐娱乐 http://yule.sohu.com/20170213/n480534267.shtml?fi 原标题:厉害!《新闻联播》前主播张宏民变太极拳高手 2 《新闻联播》前主播张宏民 2 张宏民打太极    搜狐娱乐讯2月12日,知名博主“长春国贸”在微博晒出一张张宏民练太极的照片,并配文:“56岁的《新闻联播》前主播张宏民如今已变身为太极拳高手!”照片中,张宏民打扮休闲,表情严肃,左脚轻轻抬起。   看到与屏幕前完全不一样的张宏民,网友纷纷留言称“厉害了!”“没想到卸下主播身份的他是这个样子~”“打太极的样子也很有范儿嘛~”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人生
热度 2 xdx333 2017-1-19 17:15
蓄养精气神, 锤炼筋骨皮, 实现强健寿。
30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王培生对日比武打败日本一流武术家
wangyong77 2015-4-5 11:37
王培生对日比武 1981 年 5 月,王培生受国家体委的委托,编写太极拳推手比赛规则,来到沈阳。当时正值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在沈阳举行。日本国少林拳法代表团也闻讯而来。武术界人士都知道日本武术技艺非同小可,尤其是我国十年动乱期间,他们迅速发展,开办了全国性的少林拳法学校。每逢我国举办武术交流大会,他们都来参观,并且一再要求与我国代表比武。出于外交方面的考虑,我国武术界多次以种种理由回避了。于是他们以为我国无人能够接受他们的挑战,而出言不逊,说什么“少林寺在中国,少林拳已不在中国了!”此次访华,他们仍似不可一世。为了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华武术,国家体委武术司毛伯浩等同志决定安排一次中日双方技术交流。中方代表是北京的王培生和广西的姜星五。中日技术交流在辽宁省体育馆迎宾厅举行。 当时,日本访华团听说王培生是太极大师时,反应相当冷淡。其团长说:“太极拳我们日本也有,只有健身之功能,并无交流之价值!”王培生即席阐述了中国太极拳之无穷奥妙,指出太极拳不仅能健身,而且还可以自卫抗暴,其技击作用非一般武术可比。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支,与少林、查拳并列于武林。王培生在客厅当中一站,说:“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光说不练,你们哪一们来跟我试一试?” 日方副团长,少林拳道专门学院教务长山琦博通立即应战。他乘王培生不备一步蹿到王跟前,右手刁王之右腕,左手高举凌空劈下。这一招要是得逞,王培生的右臂非断不可。说时迟那时快,王培生沉着应战,待其实劲将出之际,顺势扬手来个“提手上式”,将山琦博通吊起脚跟离地,拧着他胳膊,霍地转身下按来个“进步栽锤”,“扑通”一声山琦双膝跪倒台,脑瓜子也撞了地。他要往起爬,王培生用“固技”使他坐卧于地不能动弹。此刻日本记者纷纷录像、拍照。 山琦是日本第一流武术家,怎么能认输,这样丢了面子呢?他吼叫着爬了起来,再次向王培生猛扑过来,抱住王的脖子,抬起右腿,想发个狠招来个“横穿踹腿”。王培生伸出右手一晃似在胸前一掸尘土,说声:“这叫云手,你们说是摸鱼睡觉!”这轻轻的一晃,似有千钧之力。只见山琦如遭雷击,晕头转向地滚了出去。山琦仍不服气,爬起再战……交手共七八个回合,山琦已是浑身大汗、上气不接下气,跌跌撞撞退到墙角。这时,他弯腰低头,双手按膝,心悦诚服地认输了。山琦正值 40 岁的壮年,且身体高大,而王培生已年过花甲,又比山琦矮半头,此次较技可见太极功夫之一斑,确实叫人开了眼。 交流完毕,日本少林拳法访华代表团团长非常激动地说:“我们多次来中国,这次收获最大,通过与王先生的交流,认识了太极拳技击的真功夫。希望王先生到日本讲学。” 日本访华团回国后,日本《阿罗汉》杂志专题报道了王培生先生,尊他是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 这次交流虽然不是正式比赛,但谁都能理解到这是两个民族在武术方面的较量。王培生战胜日本一流武术家,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为太极拳正了名,而博得了国内外一片赞扬之声。《人民日报》、《武林》杂志等十多种报刊争先报道了他的事迹。全国各地邀请他去讲学传艺,从上海到西宁,从南宁到大庆,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这们武术家的身影。 1982 年他作为北京市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合影时他被安排在国家领导人的身边。 1983 年在全国武术比赛中担任仲裁委员。 1984 年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任副会长,
个人分类: 武术|2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些让人百看不厌的中国功夫实战视频(1)
wangyong77 2015-2-16 14:23
那些让人百看不厌的中国功夫实战视频( 1 ) 许多人沉迷于什么球什么赛的,既不好看,又不实用。看看这些视频吧,特别是那些武盲们。 视频 : 平民大侠身怀绝技 太乙绵掌师出武当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4NjM1MjQ=.html?from=y1.2-1-98.3.1-1.1-1-1-0 这个功夫貌似太极拳,太极拳也曾经成为绵拳。 劉雲樵大師示範八極拳實戰影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2Mzk5NjQ=.html 武林大会 - 王战军 VS 高凯 - 陈氏太极拳对决 http://v.ku6.com/show/Fd037aXxsmP9Dy9hyKkcTA...html?ptag=vsogou 不过如果两个太极拳高手功夫相差无几,则比赛就很没有观赏性,比如到了最后决赛的时候王战军对陈自强,人们会觉得他们毫无招式和招法,被人讽刺为如同村妇打架,同样陈小旺对廖白,也被人批评为如同村妇打架。同样的有吴公仪 vs 陈克夫,当然吴公仪的功夫我们不懂,但是陈小旺是有真功夫的,不过不轻易露手,只在个别武术纪录片中偶尔露手。上个月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来桂林图书馆讲学,也未见他露一手,当时很想提出这个问题。 陈正雷大师在《武林风》栏目接受挑战 http://www.56.com/u58/v_NDE2MzcxNTk.html 少林 Vs 跆拳道世界冠军 完整珍藏版 http://v.ku6.com/show/at19y5-DCN774Lt2sIDLuQ...html?from=my
个人分类: 武术|7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欲修道先修心,欲练拳先立德——太极拳里的秘密
sheep021 2014-4-4 21:46
今日读得《太极拳里的秘密》一文,深感其妙,虽然是说拳,但是博采众家,合而为一,其理与佛家、道家的文章别无二致。诚如王阳明所言“人世间一切 学问 无非 是心学”。以前对“学问”的理解,多为知识层次,只知道儒释道三家说法虽异,实质则同,直指人心。没想到,功夫也是学问,而且传统内家功夫,花样繁多,各不相同,但其精髓竟然也不出一心。 现代科学是否也是心学? 估计中外,凡有大学问者,是否都是心性修养造诣颇高之人?! 原文见: 太极拳里的秘密 (本博按:原文中有些字显然系拼音输入法所致,已经直接修改了,黑色字体为本博所加) ……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与人交手中是如何做到抖手人飞犯者立扑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麽,怎样练才能达到呢?这个问题一直捆扰着我们。多少年来大家一直再猜测。因为这种功夫一直被拳家所秘传。而国术在近百年来又是几经沧桑,本来就鲜为人知的内家功夫到现在已成残喘之势。以至于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怀疑它的存在。认为这种功夫只是传闻而已,可信度不高。不象国外的拳击与格斗。全部都有相关的记载。真实可信,来得又快。所以有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开始改练拳击和散打了。这种局面不能不让我们每一个热爱传统武术的男儿所忧虑。可问题是光忧虑是没有用的,要想使这种状况得到解决就必须拿出事实来予以证明。但我们却又苦于自身功夫的浅薄,无法拿出事实来说明。所以只好是望而兴叹了。 而现在的武术界从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武馆林立,各门各派人才辈出。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衣钵传人和关门弟子在拳学理论上大都海阔天空,在实际应用方面则推三堵四。别说是技击,就连推手也难以让人信服。嘴上说是传统武术,而实际上是武术加散打。所谓发放也只不过是在说手当中以大个对付小个,体重大的对体重轻的,会打的打不会的。更有甚者,竟利用后学者的无知和经验不足,用下流的手段来蒙骗学生。 这些实际情况让我们这些热衷传统武术的后辈们真的是饱尝了风霜。但这并不是最惨痛的,最可悲的是那些受了蒙蔽还不自知,每天还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去苦炼,梦想自己能有一天终有所成的人。这些人不单单是在经济上受到了损失,而无法挽回的是几年或是十几年的宝贵时光。经济上的损失终归是可以弥补的,可大好的光阴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我个人这个圈子里摸扒滚打了二十多年。一边寻师访友,一边刻苦钻研。可进展上却总是颇为缓慢。在这当中不知打了多少次退堂鼓。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天爷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收获。几年前的一次外出我有幸结识了一位原籍河北的老人。到现在我们也不知他姓氏名谁。可在这几年当中我却一直蒙受他老人家的教诲。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不但自身的功夫有了前所谓有的变化,而且通过学习以前遗留下的诸多问题也全部得到了解决。这真让我心喜若狂。但在喜庆之余我并没有忘记还在泥泞之中蹒跚而行的朋友们。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在我二十多年的武术生涯中,所结识的圈子里的朋友多不胜数。包括我在内大家全都练错了。我这麽说不是在吓唬大家,我知道大家听到这样的话心里是什麽滋味,这和我当初听到先生这样说时内心的感触是一样的。所以我就更应该把真相告诉大家,把所谓的不传之秘告诉大家。在如今这个年代,我所遇见的这位老人能不惜打破几百年来一脉单传的陈规,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把武功首次外传。我想这应该是出自一位老武术家对中华武术的热爱与关怀吧。作为他老人家的学生,就更应该把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武术作为自己所应肩负起的一种责任。刚才我跟大家讲这麽多年咱们都练错了,那麽究竟咱们错在那里了呢? 下面我将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一个粗略的分析。要说都练错了,那可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不是随便乱讲的,是要拿出事实依据的。要说错,其实咱们大家都错在了一点上。那就是 传统武术练的是心,是人体的先天功能。而我们现在所练的却是后天的躯体。当然练先天功能,后天躯体也要跟着发生变化。但大家却忽视了先天才是问题的根本,应当作为下手之初,而我们现在全都是在舍本逐末 。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我们把锻炼的重点放在后天形质上的话,那麽无论你使用任何方式方法,你的这种锻炼模式和现代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训练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说到这里,肯定会有很多练形意,八卦,或是练太极练大成的朋友表示反对。没关系,我在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两句佛家的偈语。这几句偈语千百年来一直没人能够破解。在我与先生学习期间,他曾多次对这首偈子进行讲解,使我获益匪浅。我想在这里提出来多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吧。这首偈语的原文是:空手把锄头,行路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咱们都是行路骑水牛的人。嘴上说自己练的是内家拳,形式上也没有错。可练的过称中却一直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论是好的感觉还是坏的感觉,只要是你在跟着它转悠,你所练的就都是后天而非先天。拳法本身并没有错,无论是桩功还是架子,错的是我们每一个执着自我意识的人。我个人在平日里经常与各门各派练武术的朋友们一起切磋交流。对于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我都曾向先生一一进行请教。比如说抖大杆子,先生说秆子必须要在自身练到内外相合的基础上才能练习,否则极易出偏。尤其是那些体质差的人,在既没人指点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进行大运动量练习,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先生还说,当年丘处机丘真人练功用的试力石重达四百斤。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功作基础,即使你练到能把它举起来,也只不过练的是一身蛮力。况且我国国人体质与西方人种相比相差甚远。这一点从现代所有对抗性体育项目上都表现锝极为明显。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家功夫在这个方面却有其非常独特的锻炼方式。恰恰能够弥补国人体质之不足。 说到这儿,不禁使我想起了几个练形意和八卦的朋友。他们针对自己所练的拳术在练功的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做为典型事例来给大家在学习上提供帮助。大家应该知道,形意,八卦,太极包括所有内家拳在内,不论是拳架还是桩功,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目的都是在开发人体的先天功能。并使之与后天形体合二为一。以备其用。在练法上,无论是行拳架还是练站桩,虽然可以按照高中低三种不同的姿势去锻炼。但是在上中下三盘之中,我们还是应该以高式作为最基础同时也是最关键的课程勤加练习。因为只有在最自然的姿势状态下,我们才有可能作到身心两个方面的放松。而只有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放松了之后,我们才有望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作为中盘和下盘只不过是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充分发挥使后天形质得到明显改善的一种外形体现。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把事情本末倒置。把原有的内功训练变成了力量性训练。以至于把肌肉练锝僵硬,关节造成异常的比比皆是。身体素质好的也只不过是增长了些力量而已。对于内功则毫无意义可言。而在力量方面果真要和专业队的运动员相比较的话,其差距真不是略逊一筹的问题。因为要真把这种形式作为增长力量的手段来实施的话,远远不如现代体育项目训练得科学。 说到传统武术的内劲,有很多朋友多次提到气沉丹田的问题。其实这与咱们上述的问题相似。现在的习练者大都把事情前后混淆了。 所谓气沉丹田是人体的生理机能得到充分改良之后的一种特征。当先天功能在习练者的身体内部被启动之后,其皮肉筋骨与五脏六腑全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身体从后天状态逐步向先天状态过度。其身体特征表现为形体柔软,呼吸由原先的胸式呼吸漫漫下降成腹式呼吸。由粗重逐渐变得匀细深长。头脑中的杂念也越来越细微 。所以说先天功法在人体生理的改造上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而我们却把前人在无为状态下获得的身体变化特征,用后天的思维方式变成了一种有为的运动方法。在现实中,这种情形不胜枚举。就拿形意拳的明暗劲来说吧。所谓明劲,是习练者在先天功能的作用下,使身体达到节节贯通,节节贯川的状态之后,在平日练习或技击当中在形体上浑然而生的一种整脆之力。常会给人一种其锋莫可当之的感觉。而后人却误认为此劲一定要使劲才能练成。假如真那样做的话即使你苦练一辈子也是白费功夫。所谓暗劲,是指先天功能使后天形质进一步发生变化,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使先天功能由习练者的形体本身扩充到形体之外。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相互融合。所以习练者在平日的练习或是在技击当中,其形体上表现得好似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毫不经意之感。而现在的习练者对于暗劲的理解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评判了。其实一直让人难以置信的轻功,也是待身体整齐化一之后,先天之气由体内出露体外与地表形成一种相斥之力。而后再行穿沙衣跑板子的一种特殊功法。在这里我们不做详述。 而作为内家三拳之一的太极拳,当年王芗斋先生在达记者问中曾说该拳却有几种力学原理。而得其要者百不能一,因为其基础体认功夫早已消亡。这是王芗斋先生在当时哪个年代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担忧。如果从现今来看,几乎所有传统武术都是从一开始的铁老虎而逐渐变成今天的纸老虎。几年前我从先生的藏书中曾看到一本太极拳的老拳谱。其中几句有关于棚劲的描述,我想大家看了之后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书中写到:所谓棚劲者,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遍体弹簧似,开合一定间,任凭千斤力,漂浮并不难。从这几句话中大家可以得知,太极拳也要求习练者在推手与断手中具备无点不成弹簧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混元力。而并非象现今的太极拳,只能运用一些近乎于摔跤的手法在力量和技巧上去赢人。同时也说明了遍体弹簧似这种技击状态并非只被一家或几家拳种所拥有。而应该是中华传统武术所共有。 但是在如今,这种传统功夫已几乎成为绝学。造成这种现状最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有三种:语言,文字和童子功的问题。因为前辈们的心得体会全部来自于先天功能。而语言和文字都是后天所为。所以当老师的倘若在这两个方面尺度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况且做学生的在对先天功能没有切身体会之前,全都习惯于用后天的思维模式去理解老师说的话。这也是造成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这种功夫并不意味着真的象古语所说的那样圣人之道不可传。关键是要看当老师的怎麽教。在过去,一般都是有钱的人家把老师请到家里来。既然你请人家来就是相信人家,所以过去当老师的一般都很严厉。学生练的不对不是打就是骂,而且一开始决不给你讲其中的道理,只是叫你按他说的去练。练的不对他自然会告诉你。当学生的从不敢多问。其实这才是高明的老师。因为他知道说了你也理解不了,不但没帮助反而会害了你。当学生的只要能按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的去练就行了。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过去凡属武术名家在学艺途中都有两个基本相同的特点。一是童子功,二是都有明师指点。所以大都不会走冤枉路,等功夫上身之后拳理也就自然明了了。可后来由于社会条件的改变和政治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很多习武之人大都是半路出家,而这些人在很多方面缺乏练武所必备的条件。尤其是在身体条件上与学龄前的孩子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而咱们的武术前辈们在教学上对于这些半路出家的人来说大都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这就必将造成形体训练这一重要环节在难度上的加大。 人体在筋肉骨骼上的构造基本上是这样的。在医学上,筋是指一条肌肉的两端附着在骨骼上的那一部分,骨骼与骨骼之间是靠白韧带与黄韧带相连接的。关节的中间是软组织,软组织中有组织液。它能在人体受到重力时起到缓冲作用。而由若干肌肉纤维组成的肌肉束的外围有一层筋膜,学名叫结缔组织。这种结缔组织把若干肌肉束组成的肌肉群也包裹着并同时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群全部连接在一起。传统武术中讲的筋膜腾起说的就是针对这种结缔组织通过良好锻炼之后所达到状态。它本身是有弹性的。而人体在后天当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会导致这些人体的组织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在 过去的武行中有肩不挑担手不提篮的说法。这句话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手持肩扛对人体脊柱的影响最大 . 人在三岁之前脊柱与盆腔还没有完全长合在一起,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小孩走起路来晃晃悠悠总是爱摔跟头。在这之后随着人体的成长和发育,由腰到尾闾这一段的脊椎渐渐和盆腔长合在一起了。这一段为人体的中节。在人体的上中下三节当中,中节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修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习拳者中节必须要打开,这一段被贯通之后当人体在做原地旋转时,整条脊柱与盆腔还有两跨是分别转动的。而现在练武术的朋友从腰到尾闾这一部分的脊椎骨与盆腔都是闭合在一起的。这正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只有在这一段被完全打开之后,习拳者在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才能做到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所发之力才能均整,攻防之中才能作到化打合一。否则,我们只能是去和对手比拼力量,速度,耐力还有技巧,从而落入了现代竞技体育的模式,与中国传统武术完全背道而驰。 喜欢看武狭小说的朋友都知道大侠徐良的背是驼的,这种说法可真是外行看热闹。当人体脊柱舒展到最佳状态的时候就跟猫科动物的脊柱一样是耷拉着的。尤其象猫在蹲着的时候,背是圆的。世人还误以为是驼背,其实这正是 传统武术中要求习练者所必须达到的含胸拔背。而溜肩圆背则是一种最佳状态,它是先天功能在人体生理改造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在拳谱中有熊蹲虎坐,鹰眼猿神,鸡腿蛇身的说法。对于这些老话大家千万不可忽视,不能只当作是一种形象上的比喻。而现在的练习者大都只是一味的从外形上去模仿。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武术在体用这两个方面的实质与作用。这正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真正的传统功夫告诉我们: 只有通过人的本体即先天功能的发挥,才能使后天形质得到改善 ,直至在实际当中发挥出这些动物的特性,而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习武者所应追求的。 在人体的所有关节当中尾闾这一节是最难打开的,当尾闾被打开之后其他关节均已被打开。在这种状态下尾闾与两跨在同一平面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万向轴。各项力量都可以由此而转换。所以在中国传统武术中把两跨与尾闾称为一身之根节。当习练者达到了这一层次,就可以在推手或技击当中,在身形不动或微动的状态下使对方的力量通过与我的肢体接触而使其化为乌有 . 比如当对方用力推住我的双臂或前胸时,对方的力量会自然而然的沿着我的脊椎产生快速移动,由脊椎骨的自行传导下降至尾闾而使其落空。在此同时,我的力却由脚根起经腿和腰传送到接触点作用在对方身上。这在传统武术中叫分阴阳。在这种生理条件作用下,不管对方有多用力,我的身体却始终保持在松弛的状态。对方推不动并不是因为我在用力抵抗,而是由于我的身体在做自然性的传导。这正是传统武术中无力之力的道理所在。 在一般情况下,对方越是推不动就越会用力,而越是用力身体就会越僵。直至想撤回来都不容易。就好象是我把对方给粘在了身上。这时候对方的感觉就好象是推到了墙上,从脚底下有一种被棚起来的感觉。因为对方的力根本没有作用在我身上,而是随着自然性传导全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对方越是用力脚底下就越是站不稳。因为对方的重心已被他自己所发的力给破坏了。所以脚下失去了平衡,这就是棚劲。而棚劲的产生正是由于自身阴阳的自动运动。 在这里要向大家说明的是,功夫到了这个层次的习练者无所谓推人和被人推,因为道理是一样的,因为这种自身阴阳的转换或称之为攻防上的变化已完全脱离了外形的招数和技巧。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而这正是环中之力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遍体弹簧似的刚刚开始。 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真正作到了推手即是断手。因为这时候的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已不必左躲右闪的去逃避对方的拳脚,或是在你来我往当中被动的去忙于招架。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靠近对方,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攻击对方的中线。几乎不给对方留第二次出拳的机会。所以拳经有云: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形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这就是中华传统武术的初级层次。到了这个程度,习拳者才能在技击当中体现出传统武术的味道。 第二部分 说了这些,大家应该明白了什麽才是改造生理,改造生理在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性是什麽。而 改造生理的关键是要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 。那麽如何启动人体的先天功能呢? 首先,我们要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入手 。 为了让大家便于理解,我先说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人在睡觉的时候,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姿势状态下造成肢体上受到压迫,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自动的进行调整。但是由于过度疲劳或其它等原因,大脑对肢体发出的信号没有反应,而这时由于肢体压迫造成的疼痛不断的加大,使大脑不断的收到大量的紧急求救信号。如果这时侯大脑对此还是没有反应的话,脑神经就会因为受到这种大量不良信息的反馈而产生出各种幻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梦。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梦往往都很恐怖,我们便会从噩梦中惊醒,而这一切都是由于肢体的极度不安造成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生理状况,就会产生出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而地球上所有的动物,包括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他们的思想行为都是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来决定的。 那么,换一个角度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被禁锢着的。被什么给禁锢着呢?就是被我们现在所具备的生理条件。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他在现实当中所做的一切。我们平常要用眼睛才能去看,用耳朵才能去听。但是有很多武林前辈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这正是人体先天功能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先天功能的发挥完全有赖于后天心态的改变。人体现有的生理条件是固定的,我们不可能让它再长出第三只眼睛来。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的思想。 说到心态的转变,大家就会想到佛家所说的修心。没错,我们所说的转变思维模式的确跟佛家所说的的修心有关。那么大家一定要问:佛家历来只注重心性上的修为,而忽略形体上的锻炼。这跟武术有什么关联呢?其实无论是佛家也好,道家也好。根本就不存在只修性不修命,或是只修命不修性的问题。因为性命是不可分的。心物是一元的。 但是佛道两家的经书浩如烟海,这让人从何学起呢?其实经书只是前人练功的经验和体会。纵然有千卷万卷,其实问题只有一个。讨论的都是如何去解决。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方法虽有八万四千,但是你却只能拥有一个。所以事情并不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但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迷信有什么修炼口诀。 所谓千古不传之秘只不过是教你如何改变后天的思想意识,让你从被禁锢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而只有这样才能启动本我的原有功能,打开人与自然之间被后天堵塞的通道。这就是禅机,道家称为玄关。它是开通人体先后天的一把钥匙。 要想开通它的确要有方法,但决没有什么口诀。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怎么可能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呢。 前面已经说过,人的思维是受人类现有的这种生理条件影响的,所以说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如果我们能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把它从一种有局限的思维逐渐转变成一种无局限的思维。而后再通过这种无局限性的思维来改变我们在后天思想意识作用下的能量运行模式。使它从一种杂乱无章的非常状态,回到一种无意而有序的自我调节状态。古人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先天状态。在这种先天状态下,人体能量是自然运行而不受后天各种因素的干扰的。所以前辈们把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能量运动也叫做自动运动。这种自动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不练而自练,不养而自养。不锻而自锻。被破坏的人体组织机能在这种运动的作用下会自然的进行修补而逐渐得到康复。使不健康的身体变得健康,使健康的身体变得更强壮。最终,这种自动运动会沟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通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当习练者具备了这种自动运动的体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将面对的就是如何节流的问题。有人说开源为第一,节流为第二。其实,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开源就如同人在沙漠中找到了水源,但如果不能很好的保存和利用,其结果还是会被沙漠所吞噬。所以,节流是个大学问。这对所有修习传统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与心性上的修为是并驾齐驱的。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如果我们想在武学的修为上继续大踏步的前进,那么必然要在心性的修为上高瞻远瞩,不能只看眼前的这点成绩。欲穷千里目,还需更上一层楼。否则,只能是内家里的门外汉。曾有一位前辈感叹地说:想不到搞了一辈子的养生,到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其实,这个问题在中国传统内家拳的修习过程中是必修课。不然的话古人就不会在武学上一直把德行放在首位。 在武学中,技击只不过是人体在生理改造的进程中各个不同层次的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本末倒置的把表象当成了目的,那么即使你水平再高最终难蹬内家之堂奥。 对于开源和节流的问题在武学上只是历来被拳家所秘传。在世间少为人知。其实佛道儒三家的经典之作当中对开源和节流这两个问题都有独到之处。只是在方法和作用上有所不同,后人看不明白而已。作为后人看不明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两个问题一旦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入手功夫决不可能千篇一律。最终所得的结果也是深浅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前人的经验之谈便会给后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况且前人在个人心得的描述上用词多有隐晦。这就更使后人如入五里迷雾。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好的方法可行。佛家六神通里的漏尽通,道家的斩赤龙,断白虎都是前人在开源与节流这两个问题上的实际验证。然而,凡属非常之成就都来自于平常。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误认为前人的一些成就是高不可攀的。这种思想意识的形成一是由于没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二是由于现实当中的误导。比如,佛道两家的清规戒律到底是为什么而设?这个问题肯定会有很多人都能回答。可答案却不一定正确。有人说现在市面上所流行的佛道两家的修持方法都是普法,真正的大法一直在秘密流传。这种说法也不能说它完全没有道理。比如说,在节流这个问题上属男女之事最难解决。而现在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大师到处讲经说法,大家不妨可以请教一下,问问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仁义道德谁都会讲。而为什么在实际当中却排不上用场。近年有人在刊物上大谈男女双修的问题。明明知道这种功夫容易麻痹世人害人害己。还在那儿一个劲的的肆意宣扬。殊不知,所谓男女双修本来只是对节流功夫的一种验证。要想做到不漏,首先要做到无欲。然而无欲并非无能,只是慧而不用。这种功夫一定要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操行。它是练己功夫的验证,而绝非技巧。历来高僧大德在这个问题上决不敢信口雌黄。对于这个问题的对治方法从释迦摩尼佛开始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见这个问题的复杂性绝非一般。难怪南怀瑾先生说他这么多年来在市面上还没见过一个百日筑基的人。 在武学中,要过这一劫必须先要过生死关才行。所谓生死关就是让你在思想意识上,体验什么才是真我。这样你才能明了人的生死只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而已,其实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由此,你才能具备清逸之大勇。而非匹夫之蛮勇。李洛能先生端坐椅上一笑而逝,孙禄堂先生说自己视生死如游戏。过去有很多的老武术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具体验证。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终南山修炼掘活死人墓。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也许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对于心性的修持是无止境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才最重要。谈论了半天开源与节流,而实际上开源与节流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把它作为两个问题是因为在后天的表现上有所不同而已。前面已经说过,开源是对人体先天功能的启动,而节流实际上是先天功能对后天形体的转变。只不过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进一步提高。在功法的修炼上更加精进。所以,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启动人体先天功能这一方面。 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劲与道家的先天一气,佛所说的自性,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修炼的都属同一资源 。 中国的老祖宗们用周易来解释万事万物。认为天地之间人是一小天地,宇宙为一大天地,人天是一理,也就是说天道即人道。 人在未出生时,犹如宇宙的原始状态,阴阳未判,天地未分,无形无相,无我无他,浑浑噩噩,一气浑然。 当婴儿出生后,正如天地已分,物质世界产生,分阴分阳,有善有恶。先天之元气即先天之气,随着人的成长,为知识情欲所惑。元气渐消,体质日弱,若按易学之理术,扭转契机,把握阴阳,引中和之气,返还原始之初,使人体质增强,以复先天之本能也。 因而,古人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的排列是乾上坤下,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的方位排列是离上坎下,震东兑西,而乾坤两卦分别居于西北和西南。 古代的先贤们认为,人本来是乾健之体,阴阳是相和的,正如先天八卦图所示。乾卦中的三个阳爻表示纯阳之气,坤卦中的三个阴爻表示纯阴之气,而当人落入后天则阴阳分离,乾卦的中爻陷入坤卦,坤卦的中爻陷入乾卦,这样一来乾卦与坤卦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先天而变为后天,乾卦转为离卦,离卦属心,心属火,故称离火。坤卦转为坎卦,坎卦属肾,肾主水。故称坎水。 要想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就必须使坎卦中的阳爻入于离卦的中爻,让离卦变回乾卦。离卦中的阴爻下归坎卦的中爻,让坎卦变回坤卦,这叫做坎离交媾。由此而行,周天运转,使人恢复乾坤正体即所谓后天返先天,至此,于道来说还并未到达究竟。需更进一步使乾坤交媾也就是阴阳相和。易理是一分为二现在是由二返一。所以古人云:得其一而万事毕。 需要注意的是,前人在修炼上所总结的鼎炉,药物,火候,河车运转,结丹等术语,其用意只是作为比喻。比如丹田窍穴虽有其方位,但却无实处,使得后学难识其本来面目。在此奉劝各位,用功一定要从无入有。心中需空空洞洞,待需极静笃之时自然明了其中奥秘。玄关玄窍只不过是用后天之呼吸引发先天真一之气,并没有固定方位。但却有其真实景象,古人所言实不虚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其大意是说 , 如果大家都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那必然会有善恶的产生 . 这样一来 , 所谓美的东西也就不美了,所谓善也就不成其为善了。所以老子奉劝世人,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等,都是人为划分,这一切都源于人的后天欲望。因此他主张无为,希望大家不要被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所蒙蔽。 哲学家们则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 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也曾指出,天地之间,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 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前人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看法,具体到拳术中又如何理解呢? 王芗斋先生说练拳要 从抽象中求具体,在虚无中度其有,在有中揣其无 ,大部分人对抽象与具体两者间的关系都是这样理解的。 下面举例说明,当习拳者在站桩时,双手如报球状。球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因此而产生的撑抱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 试力时身体犹如站在水中,水是想象出来的属于抽象,由运动而感觉到上下,左右,前后都有相应的阻力是身体方面的属于具体,如果说这就是抽象与具体的话,那么大家都忽略了关键性的一点,那就是两个事例当中所谓的抽象都来自体后天的器官 —— 大脑的想象。 这么一来,大家就把问题给单一化了。也可以说是陷入文字障碍中了,因为人认识事物都是有标准的。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难易、高下、音声、前后。那么标准从何而来呢?当然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积累。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观察生活中周围的一切。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等等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逐渐形成个人意识。什么是好 ? 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乃至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人的大脑把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感受到的知识经验全部储存起来,然后分门别类。在需要的时候,再把相关内容从记忆库中调出来。所以说,人们在站桩与试力中所运用的精神假借全部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第二重投影。人们只不过是把真实的事物通过大脑的想象了一下而已。这并非是抽象。对于身体方面的感受来说就更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才是王芗斋先生所说的抽象呢? 抽象就是不能有具体的形象 ,换句话说,它不是现实中人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用手触摸到的物质。庄子说物物者非物就是这个道理。而在人们大脑中所储存的全部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哪怕是人们编造出来的,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只不过是把现实中的某些个体七拼八凑而成的。凡是有形有质的物质,包括人本身,都不属于抽象的范畴。 抽象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确实存在的 。 佛在两千多年千正悟到的 自性本空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这个自性变化而成的。而中国的道家也有相似的说法。丹书云: 道 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不管这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还是心物一元论,不管现代科学能否辨别其真伪,人类的先贤就是这样来解释宇宙的。 而不论是道家学说还是佛家学术,这与咱们谈论的抽象又有什么联系呢?中国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说:一生二。这个一是指天地万物未分之时,属于混沌状态。所以,老子叫它无名天地之始,也就是还不能赋予名称的意思。对人来说属于没生之时。 那么,数字二又叫两仪或阴阳,是指原始的混沌世界由于运动而分化出天地,随着天地的产生而生成万物。自此,天地万物各有其名,所以老子把它称之为有名万物之母。对人来说为己生。 物质有了名称就产生了分别,有分别便会有矛盾。然而矛盾的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比如:长短、大小、高低、前后。假如没有长的观念也就不会有短的概念产生。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如果从拳学的角度看,无论是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都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而已。换句话说,是一个事物在各个不同方面的表现。或者说是这个事物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为动静、虚实、开合、吞吐。那么这个事物为何物呢?老子把它称为一。 在拳学中,王芗斋先生说使身体动作达到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实虚虚实得中平。要想能达到这个中平,那么就非得回到一的状态不可,而这个一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一气,也正是我们所寻找的抽象 。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 先天一气 是有的话,可是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说它是无,你只要按规矩练,练对了它就有相应效果。它 既不着于有也不着于无 。佛家讲不执着不着相。金刚经说的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说的如来就是真如自性。孟子曰:养浩然之正气。这个正不是代表正义,而是不偏不倚的意思,不偏不倚谓之正。所谓不勉强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是也。意思是说:不带有一丝一毫的勉强,没有后天欲望的驱使,如此中道方为从容。 王芗斋先生自称矛盾老人,他认为,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矛盾又无一不是圆融,必须打破圆融,统一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然而又是相互矛盾的。所谓圆融正如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所谓矛盾就像五行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如要维持这种圆融的状态就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所以, 要想解开这种局面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破,只有打破这种表面的圆融才能统一所谓的矛盾 。在拳学中,王芗斋说一法不力无法不容,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 以上所谈皆是法则,具体用功又当如何呢?前面已经说过,易学从数理上认为,物质世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要想由后天返到先天,从数理上讲是一个由繁入简的过程。从后天八卦和先天八卦的卦爻上看,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变化的过程。然而,数理也好,卦爻也好,都只是用来比喻而已。就象用手指月,目的是让人看到月亮而不是让你去研究手指。 在具体操作上,大家可任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习。具体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身心皆不可用力 。因为人活着,包括成长,发育,全部依赖于先天一气。它是一股活力,内含无限的生机。它和人的关系就好像燃油与汽车,没有油的燃烧车是发动不起来的。而当人落入后天,先天的作用就被取代了。所以,只有在后天欲望与注血之力得以控制之后,它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其功能。 神秀法师对此曾有,时时勤擦拭,莫使染尘埃的诗句。王芗斋先生说,改造生理,发挥量能。 那么,什么叫改造生理呢?用老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只有损之又损才能由二变成一,才能发挥良能。发挥先天一气的作用。那么这个由二变成一,或者说损之又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你不断的去掉后天意识,因为在后天当中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假如不能打破这个局面的话,你将永远也不能统一矛盾而融会贯通。相反,如果你真的能在锻炼中有所体悟,那么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改变。正如佛所说,本来具足。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你练它它也不会多,你不练它它也不会少。如果你存有一个念头想去求它,就已经执着了。关键是你要能放下。只要你能把后天意识放下,当下即是。就这么简单。可难就难在放下了却难以保持。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勤奋练习的原因。所以六祖说:顿悟还需渐修。见地有了,剩下的就看你怎么用功修持了。 因此,大家应该能明白一个道理。练武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先要炼精化气,再炼气化神,最后才能练神还虚。精气神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你能明了还虚之理,合着规矩练习,那么你每练一日,都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它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你的后天意识去掉一分,先天功能就显露一分。后天意识去得越干净,你先天的功能就越强,你的武功也就越高。 那么,剩下的就是 怎么练 的问题了。从武术的角度说,不论你是练站桩,还是行拳架。都必须合这规矩,使自己逐渐从后天状态恢复未生之时的先天功能。在这当中, 首先第一步是你要先能明理。明理的目的是让你能够彻底的改变你的思维 。也就是让你明白,现已形成的在头脑中的都属后天的意识。要想恢复先天功能,就要把后天意识清扫干净。佛家称为转识成智或叫明心见性。倘若真的能转,习练者在身体方面跟着就会发生变化。所以王芗斋先生说:心理作用于生理。在生理上真的起变化之后,再把身体方面的体认信息反馈于心理。这样,在心理与生理上产生良性循环,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先天功能已经在你身心两个方面发生作用了。 如果在身体上没有明显的改变,那只能说明你在理论上认识得不清或根本就不正确。顺便提一句, 所谓身体上的改变,就是身体应该越练越软,软到什么程度呢?当然能达到老子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再好不过了 。在武术中叫抻筋拔骨。这个过程在锻炼中会很不舒服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在此不做详述。 所谓去掉后天意识,发挥人体的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说是无杂念,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入静 。可别忘了,佛说过本来具足。你本来就是静的,只是后天把你给扰乱了。假如你把它当作一个追求的目标,那么无形当中等于又多了一条杂念。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真去做的话又变成了后天的欲望。结果是似是而非。这就是人后天意识的惯性,很难一下子解决。我已经认识到错误啦,现在正朝好的方向努力呢,怎么又不对了? 下面,咱们来看看王芗斋先生是怎么说的。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说身体要如大冶烘炉,无物不淘熔。杂念来你就让它来吗,反正它也不会待得太久。该走的时候它自然就走了。你是这里的主人,把杂念当成过客,来去不留。在杂念的来去之间有一个空白,这个空白就是我们所说的静。可关键是太短暂了,顷刻之间就又让杂念给掩盖了。 怎么办呢?结论是没有具体的方法。只能让你头脑中纷飞的杂念像水中的灰尘一样。当水被盛入容器中后,让它自然沉淀。不要去管它。倘若一用方法,反会事与愿违。 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确很难。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为什么感叹地说:吾道千年后,渗透禅关有几人啊! 前面已经说过,先天功能其表现从心理上是无杂念,也就是静。而现在我要告诉大家,这个静也是着相。因为有无二相全是先天的表现,而不是先天的本身。这就是很多人虽然认识到头脑中的诸多杂念都是在后天逐渐形成的,因而就片面的认为只要把后天杂念从头脑中清除干净,不就从后天状态返回先天了吗。而且,许多前辈高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比如说:道本无也,心中空空洞洞等等。可问题并不象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先贤们说的空也好,无也好,并没有错。他们所说的空和无并非有无二相其中之一的那个无,而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无,或者说是空。也可以说是有无二相两者之间的有。确切地说它应该是非有非无。 为什么呢?因为说到其表现,如果认为它是有的话,可在人练功的过程中,它即没有身体上的固定方位,也没有具体的形象可言。假如说它是无,但它又却能不断的使人体产生出种种不可思议之妙。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人与万物都同为道的载体,或者说是道的表现。前面已经说过,当先天一落入后天那么必然会产生出正反两个方面。所以人做为道的载体,在练功过程中从身心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也必然如此。要么就是有,要么则是无。其两者同为道的表象。而道本身是无形无相的。因此大家要想合于道,就既不要被有的现象所蒙蔽,也不要因为无的现象而迷惑。既不要因为有好的感觉而得意,也不要因为有太多坏的感觉而苦恼。因为这些全部都是道的表面现象。因此,在你前进的路途中所有的感觉都是过程,而非究竟。要做的只有正确的把握尺度,而万万不可设立具体的标准。这就是规矩也就是道的法则。在此提示一下,我们通篇所谈的,皆是教授大家从身心两个方面怎么才能合于道。而至于能不能成为道,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在第三部分一开始就说:佛道儒三家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劲所修所练的都属同一资源,而没说是同一究竟。 下面,我们将继续以王芗斋先生的拳学理论为主线,对内家拳进行具体分析。王玉芳女士在纪念先父王芗斋的文章中写到, 意拳蕴含着深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没有较高的学识与修养就无法理解其中之妙。更无法使功夫臻为上乘 。 那么,如何才能将自我融入于宇宙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放大,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也就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习练者必须对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与原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就是王芗斋先生说的以宇宙之原则原理以为本。那么什么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呢? 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一气。先天一气是宇宙与人生的原动力。前面已经说过,天道即是人道,天人是一理。王芗斋先生提出的宇宙与人生的原则原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则原理。也不是自然界的原则原理。而是天与人两者所共有的原则原理。换句话说,就是产生天人合一的道理是什么。很显然,道理就是 天地人同为道的产物,都是由先天一气而产生 。所以,道的法则也就是天地人共有的法则。也正是我们所要探求与遵循的原则原理。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的自我放大,也就是将自己融入于自然之中,从而达到浑圆扩大空洞无我的境界呢? 古人对先天一气早就做过这样的描述。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充塞于天地之间。 练拳就是要将人体内部的先天一气与大自然中的先天一气通过锻炼而产生联系。其中之关键就在于后天意识的转变。转变的越彻底,就越能更好的利用自然。到了这个阶段,习拳者才刚刚开始超越自我。 而只有做到超越自我,你才能够做到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所以,中国传统内家拳能不能练好,完全不在于体质的好坏和身材的大小。孙禄堂先生曾云:苟有气即能练,天资不昧即能成。因而,练武首要修德。 古语说,厚德载物。试想一个总是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怎么能够做到无我呢。难怪佛家把行愿搁在第一位。练武也是一样,后天意识改变不了,先天功能在身体上就不能得以发挥。先天不能在身体上发挥作用,即使你练的是内家拳但实际上早已和内家拳背道而驰了。因为后天之躯是不能融于自然的,更不可能浑圆放大。 在单双中与不着相一篇中,王芗斋先生说平日练习或是技击当中须保持全身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着相,力亦破体也。盖双重之病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 上述这些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因为就人体的各部位而言,各有各的使命。虽然都有连带关系,但只要是你的身体发生动作,无论大小,都不可能做到一动无不动。只要是你还没有达到一动无不动的状态,那么身体只要稍一动作,那怕是一点细微之力都会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这是毫无疑问的。其原因就是没能够做到统一。这里说的 统一指的是肢体上的统一和精神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还包括与外界的联系。而只有达到神,形,意,气,力的高度协调统一,才能避免单双重与着相之弊 。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统一可不是组合。因为神,形,意,气,力本身就是组合在一起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统一呢?众所周知,神,形,意,气,力都是人体的组织或是组织特性。也就是说,是先天一气在后天载体上的表现。既然如此,那么想要统一就只能是让先天功能在人体内部产生作用。使人体的各组织和组织特性从各司其职的状态,通过运动调整而达到一以贯之的先天状态。然后,再逐渐的与体外发生联系,使先天一气由体内出露体外。由自身的统一逐步发展到内外的相互统一。从而产生出一动无有不动的高度协调统一状态。 王芗斋先生说,根据自己四十余年体会操存之经验,感觉各项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而产生。然浑圆扩大需由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这里说的细微之棱角并非单指形体而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于言行举止和思想方面都存有太多的棱角。有棱角才会与外界产生矛盾。比如,在练静功当中。先是在身体方面产生大面积的疼痛感。而后由于功夫的深入疼痛感逐渐消失。但最困难的还是思想上的转变。比如在你安静的时候别人打扰了你。人们总是喜欢把过错推到对方身上。其实,错误不在别人,而是由于在你自己的内心当中还存有很强的自我观念。所以,你总是觉得是别人影响了你。因此古人为什么说要在闹市中取静。这里说的闹市并不是指喧闹的集市。而是指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这个恶劣环境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看看你是否还能保持于事无心,于心无事的良好心理状态。不信你可以在自己身上验证。即使你练功练到杂念变得很细微的时候,那最难克服的一丝杂念,必然是你头脑当中最为顽固的思想观念。这就是细微之棱角。它比躯体上的毛病要可怕得多。它不根除,你将永远也无法做到老子说的流存无碍而不住的无为境界。王芗斋先生说,郭云深老先生心极虚,而腹极实。所以 练拳其实是修心 。只要你能虚得下心,那么不但任何棱角都可以迎刃而解,各项力量也能由此而生了。所以道家讲无中生有,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各项力量来说,虽然名称各异。比如:三角,螺旋,定中,惰性,杠杆,轮轴等等。但在实际当中,绝不可单一而论,更不可能单一而练。它们就像人体本身,从外观上看,却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可一旦被先天功能统一之后,所谓各项力量实际上都是先天一气的统一发挥。若单一而论,则又变成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而非精神意义之拳了。然而,拳论中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象参互而为的说法。其中精神假借这几个字又当如何解释呢?所谓精神假想其实是先天功能在人体上的发挥,而使人感受到的无穷无尽的景象。因为任何感受都要通过大脑,所以称它为精神。而假想其实是根本就没去想,可感受到的一切就如同是用大脑想像出来的一样,因而把它称为假想。如果把这些由先天而产生出的景象加以描述而落于文字的话,不论你如何描述总是有挂一漏万之感。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有限的。针对包罗万象的道来说实属强言。因此后人大多都落入了文字障碍中。把精神假想错误的理解成用后天思维去做幻想。而没把王芗斋先生说的精神方面须切实以为之,且莫流于虚幻的金玉之言认真体会。 自我谈了半天如何去掉后天意识。那么无疑有人会问,既然练拳就是叫人从后天返回到先天。那么,去掉后天头脑中的思想意识应为第一要素,既然这样,那么王芗斋先生为什么还要把它称之为意拳呢? 王芗斋先生说,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有脑。从这句话大家可以知道,王芗斋先生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意,指的是大脑的后天作用。这样一来,我们所说的不就和王芗斋先生的理论相互矛盾了吗。 王芗斋先生还说,人身体的动用可分为两种,合意之运动与不合意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为无益之运动。 合意之运动又分为有意运动和自动运动两种。它们的共性都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 而它们的区别是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如果能做到不感觉受意之支配,其运动又无有不合意者,则成为自动运动。这也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本能。郭云深老先生说的 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 就是对本能运动的描述。 那么要想达到此境界,习练者必须先做到知意,也就是知道意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意是人体大脑的后天意识。然后由知意而做到得意。由得意做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那么由知意,得意,存意,最后到不知存意而意存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芗斋先生在拳学新论意一篇中写到,习拳者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故制止身心用力为第一要素。制止之法,唯有存意。 存意检身 ,稍觉吃力便要挽回, 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则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 。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而不利。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 这段文字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无须我们再多做解释。其中唯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存意检身,所要制止的是身心两个方面用力。不要觉得光身体放松就行了。据我所知, 凡是练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心在用力。也就是欲望太多,后天意识太强 。所以往芗斋先生提倡用意。其目的是让我们利用大脑能知能觉的功能,在平日练习中时刻检查自己的身心,不要被后天意识所污染。从后天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恢复先天功能的本来面目。这在道家叫借假修真,佛家称之为以幻制幻。 谈完了用意,下面,我们来看看在试力当中,王芗斋先生都说了些什么。 王芗斋先生说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 上述文字都是对试力时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不难看出,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先天一气顺利的从体内出露体外。 而先天一气能否顺利的出露体外,关键则在于后天形质的改变。也就是能否通过先天一气在人体内部的运动,使人的形体从后天状态变为先后天相互融合的同一状态。如果融合得不好,那就说明在形体上还有某些部位没有改造完毕。仍然处于后天状态。那莫这些部位就必定会对人体运动造成影响。不是单重,就是双重,形必破体,力必出尖待后天形体得到良好的改善之后,先天一气会自然的从体内出露体外。就像水满自溢。王芗斋先生把人体比喻成空口袋或叫玉树挂宝衣。太极拳则称之为全体透空,全体无滞。佛家有云:空而灵,虚而妙。这些都是对后天形体得到良好改善的描述。 当先天一气从体内畅达体外之后。对于习拳者来说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你后天形质改造得越好,那么你与自然界沟通得也就越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先天一气是没有方向的。当你能与外界沟通之后,所谓体感上的薄厚,粗细,完全是习拳者的后天形体改造得不完善造成的。 这里说的不完善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个时候要想进步,只有在修心上下功夫。所以在练习试力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用意体检自己的周身内外。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千万不可勉强,徐徐而为之。如此说来,站桩是让习练者在静态当中与先天相互融合。而试力是让习练者在动态中检查自己的形体是否还能处处与先天相互融合。这个基础来自于站桩。如果在静态当中都不能做得相对完美。那么在动态中就可想而知了。也就是说,不论动静,都要 达到先后天的统一 才行。王芗斋先生 称之为力归一 。 而形成争力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达到力归一。上个段落中说过,当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之后,习练者有一种站在水中的感觉。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空气游泳。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个站在水中的人,体重会相对变轻。其实体重并没有变,而是由于水的浮力作用。在拳学中,当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起气与自然界相互沟通了之后。也会产生体重变轻的感觉。而只有这样,你才能逐渐减少单重与双重之弊端。沟通得越好,你感觉自身的体重也就会越轻。大家都知道,地球对物体都是有吸引力的。那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当你经过合理的锻炼使先天一气遍满周身,最终畅达于体外的时候。你会与地球还有周边的物体产生相斥的作用。这是因为万物虽然名称与形状各不相同,但却同为先天一气的产物。在它们身上同有先天一气的存在。所以古人云:格物致和,大学曰:心在内,而理周乎于外。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老子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有很多习练者在试力当中,只要身体稍一动作,便会有相应的阻力产生。这正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出露体外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由于运动产生摩擦出现的一种同性相斥的作用。而这种相斥作用只有在后天形体改造到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程度才有可能在实际中产生效应。否则,只能是一种片面的表象而流于虚幻了。所以说,所谓争力是习练者自身的先天一气与自然界中的先天一气在运动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相斥之力。这种相斥之力在习练者具备了发挥先天功能的条件下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大脑的指挥。如果把这种相斥之力作用在技击当中,就会产生一触即发的效果。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本能触觉之活力也。先天功能发挥得越彻底,那么在技击当中,习练者的肢体动作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最后直到微动或不动的时候也能产生出相应的效果。这不正是王芗斋先生说的 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 的道理所在吗! 当习练者具备了全体无滞,全体透空的基础之后。根据在拳论中所说的在十字当中求生活的原则。习练者可在试力当中逐步练习使自己做到面面生力。而力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异向发出,想等相乘。因为只有这样,发力才能没有方向,形才不会破体,力才不会出尖。最后直到全体各部无微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也就是无数个相等相乘之十字在身体内外形成一个立体的园。使对方毫无缝隙可乘。王芗斋先生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浑圆,或叫做力归一。至此,习拳者在技击当中可谓之得其环中而能以应无穷了。由此大家就不难明白,王芗斋先生为什么在大成拳论自卫一篇中说:学者于打法一道,若非实地练习,亦不易得。故平时应加以研究。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等等,终是下乘功夫,聪明智慧者,则无需习此。 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皆是以后天有形之驱,通过合理的锻炼,补足先天之元气,复归乾健之体的学术。那么,何为合理之锻炼呢?合理的理又是什么到了道理呢?前面已经说过,天道既是人道,天人是一理。所谓气无二气,理无二理。我们练拳所要遵循的原理,就是万物同为先天一气所生,而我们所要练的就是将后天意识转化成先天状态。也就是一的状态。 形意拳的拳法有五形拳,十二形拳。八卦拳有八八六十四掌。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等等。但无论你练的是那一门拳法,形式的繁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定要遵循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这三种拳术的拳法也正是根据后天返先天的道理而编排的。 大家都知道,形意拳的十二形拳是根据十二种动物的特性演化而成的。这十二种动物都是天地所生,然而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变化而来。所以说这十二种动物虽然名称与外形各不相同,但却同出一源。道理是相通的。古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诚是至诚之道,只有空洞无我才能达到至诚。才能格十二形乃至于万形而求得天地万物之理。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拿形意拳来说,学者最好于五形拳和十二形拳中任意挑选一个式子来练习。练时决不可用力,心中须空空洞洞不可存有欲望。时刻注意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于拳理,也就是道的法则。比如在动作的过程中,身体的各部位那儿僵,那儿紧,那儿不顺畅。膝肘,肩胯,手足能否相合。所以做时动作一定要慢,要缓,以便于观察,也就是自检。如此这般一遍一遍的练去,最后直至身体动作无论快慢,都能在松弛的状态下处处相合。顺畅而没有滞点。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身心皆不可用力最为关键。倘若身体一用拙力,心里一急一燥,那无疑就和内家拳的法则背道而驰了。用功的结果只会把自己弄成既不是内家也不是外家的四不像,于实际当中毫无意义可言。 可这么做无疑有人会问,郭云深老先生明明说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之分啊。而你说明劲不能用劲去练,那又该如何呢?郭云深老先生说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其实是想告诉后学者,形意拳和其它内家拳在内劲上有三个不同的表现层次。而并不是让你真的使劲去练。 郭老在论形意拳明劲一篇中说到:明劲者,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所以体质不坚,故发明此道。而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气血用事。故气血盛行,正气衰弱,以至于身体筋骨不能健壮。而明劲易骨之道则是将人身散乱之气收纳于内,练至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毕矣。正所谓六阳纯全,刚健之体是也。注意,这里说的六阳纯全正是后天返先天所致。也正是我为什么在第三部分的开头首先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中卦爻的变化来给大家予以说明,人是怎么从先天落入后天,又如何运用顺逆之理从后天返回先天的道理所在了。 所以说,形意拳其实是让习拳者通过站桩或拳法的锻炼,使身体在练习中听从心意的指挥。这里说的心意不是后天的欲望,而是先天之真意。而听从先天真意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后天的拙力和内心的欲望。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最终达到身体动作无论动静,无不与先天之真意相合,内外如一,浑然一体。从而达到先后天合一的最终目的。 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在内家拳这三个阶段当中,能做到第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明劲阶段,习拳者的大小关节都要打开。周身的关节都打开了,身体动作才能做到无一处不合,发力才能均整。尤其是尾闾和胯最为关键。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此处为一身之根节,如果打不开,人体上,中,下三节就不能统一。发力就会脱节,所发之力非整体而是局部。问题还不光如此。关节不开,周身不能统一。不仅仅是造成习拳者在发力时,劲力不能由脚跟起,通过腿,腰,肩,臂最终达于指端的原因。它的另一大弊病是造成了习拳者在技击当中与对方所发之力产生硬碰硬的顶撞。 武术散手的确是力与力的碰撞。那么双方谁力大谁就占便宜。这叫做以力降十会。但由此而产生出的诸多变化,也可以用来以巧破千斤。这样一来,敌我双方在打斗中必将你来我往,利用力量上的悬殊和技术动作的快慢来取胜对手。因此,体能的好坏无疑也就成为了能否胜出的重要条件之一。王芗斋先生把这种打斗形式称之为抵抗之变相。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打斗当中,即使运动双方能够做到在顾的同时去打。而实际上也只不过是肢体的分工合作而已。若从整体观的角度来说还是二而不是一。 而中国传统内家拳在技击当中有其非常独特的内涵。在上一个段落中已经说过,做为内家拳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节节贯通,节节贯穿。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做到来力不受,在此同时,还要做到去力无阻。这也就是内家拳为什么能够做到硬打硬进没遮拦的道理所在。倘若敌我双方力一接触便产生顶力而受制于对手的话,那么就只能是靠运动身体的其它部位来攻击或化解了。所以说那是二而不是一。 那么,什么是来力不受和去力无阻呢?在第一部分已经说过,具备了这层功夫的习练者,在技击当中一定要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来抢占对手的重心。记住,在进攻当中双手一定要护住自己的头胸部,防止对手突然袭击。如果对方突然用拳或用腿向我的头胸部发起攻击的话。我双手一定要打顾合一。在顾的同时直取对方的中线,这叫做逼迫式打法。给对手造成一种我要全力以赴的感觉,逼迫对手出力还击。只要对手使出半数的力量,那么他的重心就会暴露无疑,身体也就会自动叫整,而我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在对手与我的肢体任何部位发生碰撞的同时,对手发出的力量会经我的肢体收于脊背,经腰部下到尾闾。由尾闾的自动运动而使其来力化为乌有。在此同时,我的力量却从脚底经脊背而达于双臂,发于指尖,直捣对手的重心。以此来破坏对手的身体平衡,产生拔根的现象。当然,这里还包括神气的运动,也就是神气要比对方足。否则,很容易给对方造成可乘之机。所以,王芗斋先生说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然而,无论是形体的贯通还是神气的薄厚,习练者必须在平日的练习中。于身心都不用力的状态下长此以往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所收获。否则,未亦有得。八卦,太极,包括其它内家拳也都是如此。 八卦拳 既然以八卦命名,那么学者就必须先要对八卦进行了解。在远古时代,古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的分析,把自然界统一分成八类。分别用八个不同的符号代表,它们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层层分化而成的。由简至繁,由一而二,由二而三,由三而生成万物。古人把这种天地万物演化的过程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说,八卦是取相于万物。因此说它是远取诸物,而对于近取诸身的道理则在于,人体的形成也恰恰符合八卦生成的原理。而且人体四肢各部位并合之数正好与六十四卦之数相合。由此说来。天地万物都是格物致和。物在外,而理具于内。道理是相通的。而今以八卦命名于拳术,无论有多少形多少式,习 练者只要把握好宇宙万物之总纲。从后天转化成先天,从有为而至无为。那么天地万物之性能皆能效法,皆能为我所用。至于拳术之精微,虽有无穷之变化而莫不在我一身之中。 太极拳由阴阳变化之理推演而成 。从形式上虽有百十式之多,但 其精髓,则在于舍己从人之道 。拳论曰: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但是要想能从人,习练者必须先练得周身一家。动作时全体俱要相随,稍有不相随处,身体便会散乱。所以习练者于平日练习拳架,一动便要问自己周身内外是否能处处相合。稍有不合,便要改正,等日久功深练得全体一致,此时你一挨我,我既能量彼劲之大小,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彼劲稍一出尖,我不用动彼分毫,彼因重心不稳自会跌出。此时,我也可乘机而入,借彼之力,发力将彼跌出。但要想练得周身一家,无有不合之处。就必须合着理法去锻炼。 使自身由后天转变为先天,将自己融入于虚无之中,才能由此而得太极拳之妙。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将编写美国洋气功大师高汉传奇
kingwisdom 2014-1-30 09:59
国 际 中 华 智 慧 学 会 文件总编号:ZHZH-G13-008; 2013年2月28日 《中华智慧学现代智慧人物传记》第一卷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将编写美国洋气功大师高汉传奇 美国圣地亚哥讯: 为了推动《中华智慧学》研究、系列课程开发和现代文献收集工作,国际中华智慧学会近日决定展开编著《中华智慧学现代智慧人物传记》的研究计划(国际中华智慧学会文件ZHZH-G13007,2013年2月27日)。作为这个项目的示范性工程,国际中华智慧学会决定在近期内开展编写美国气功理疗大师Kenneth S. Cohen(高汉)的自传。书稿暂时定名为:《洋气功大师高汉: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使者》。 高汉先生是美国健康教育专家、气功康复理疗师、中华茶道专家和中国哲学研究专家,是科罗拉多州气功研究和修炼中心(http://www.qigonghealing.com)的主任。自1960年代末以后,他曾拜多位中华道家气功和武术大师为师数十年,精通多种内家拳法,其师承与赵避尘的道家龙门千峰派颇有渊源,修炼中华气功几十年,是美国著名的气功康复理疗师,也是最早把中华气功介绍到美国医学界的开拓者,是美国研究电气功现象的铜墙计划9名具有特殊康复能力的被测试者之一,著有《气功的方式:中国能量治疗的艺术和科学》 等著作,发表200多篇气功理论文章,教授过三万以上的学生,是美国气功康复理疗界的著名人物。 像高汉这样道地的西方人热衷于中华传统气功的修炼与社会应用,这种经历是一个中国社会应该予以关注,而且相信也会引起广泛兴趣的题材。这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具有许多重要意义。 首先,目前在中国,尽管政府和民间都出现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趋势,但仍然有很多人对传统文化采取鄙视甚至仇视的态度,指责恢复传统文化是“倒退”,批判气功等为迷信,“伪科学”。通过高汉这样的纯西方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如气功的热爱和终身从事体验和研究的案例,可以促使中国民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助于打消一些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其次,中国希望在21世纪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使世界更加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而推动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应该仅仅依靠华人。高汉可以作为一个范例,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还有很多热爱中华文化的西方人。高汉是一种新型“洋枪队”的代表,一直在西方为传播中华文化做贡献。为他出版一本中文传记,是一种对他所做的贡献的承认和感激。 还有,通过高汉传记的出版,也可以提醒政策制定者,在对外文化宣传中不要局限于孔子的儒家文化。中国传统道家和佛家的生命智慧和养生文化在西方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西方本身具有类似孔孟之道的道德伦理文化体系,但偏偏缺少基于深厚生命哲理的养生理论体系。西方医疗体系发达,但对于预防性的整体生命健康理论却缺少历史与文化资源,这正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高汉不仅仅是一位学者,而且是一位社会实践者,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民众,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社会经验。他的经历将可以让中国读者看到西方人是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其中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因此将会具有趣味性,可读性。 这本传记将会在中华智慧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争议较多的问题,作者也会用智慧性思维来进行分析解释,因此此书将会给读者带来一些智慧思维的体验,对智慧学的发展也可以是一部很好的文献资料。 国际中华智慧学会 2013年2月28日 (签章) 联系:peakwisdom@sina.com Chinese Wisdom Society Will Publish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American Qigong Master Kenneth S. Cohen Human research on life and its maintenance has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and produced diverse and colorful views of life and regimen culture. During the five thousand year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people also established a uniquely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fe philosophy and life nurturing techniques. But,how unique is the Chinese system? How is it related to Chinese wisdom? Can it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man wisdom?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ub-discipline dedicated to Chinese life wisdom studie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the future outlook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Chinese Life Wisdom research. Keywords: wisdom studies, life wisdom, life cultivation, regimen, life science, psychology, health maintenance (Chinese Wisdom Society, Feb. 28, 2013) 作者: 中华智慧学会 在 海归主坛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2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中医的存废及历史地位
热度 2 zzmoxue 2013-12-20 21:40
首先是废除中医的问题。首先中医的废除与否也许是政府、政策层面上的事情,至于中医是否灭亡,那则取决于中医自身的生命力。政府或者政策上的废除并不会导致中医的完全灭亡。我认为中医不会完全的灭亡,也不可能完全退出中医的医疗市场。毕竟中医在中国或者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中医的存在,就会有中医相关的饮食文化和养生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和习惯的传承决定了中医所代表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不会彻底被人们遗忘。譬如气的观点(包括的气血、民间的气功、健身的太极拳等等),阴阳的观点(包括中医认知生命的基本观点、民间的阴阳轮回、周易八卦、自然界存在的用阴阳描述的客观现实等等),五行的观点(包括中医的相生相克、风水、小孩子取名推算等等),这些基本的认知不会从中国人的头脑中彻底消失,相反可能会成为中国人到达一定年龄或阶段之后寻找心灵的归宿和依托。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形式不会完全的消失,但可能会逐渐的丧失主流医学的地位。中医会成为一个良好的现代医学的补充。但要说在西医横行的今天,仍然说中医要和西医平分天下是不现实的。中医本身的历史传统和缺陷,使中医既保留了自己的市场,同时也使自己逐渐的被西医所排斥,不会再回到主流医学的地位。 至于中医伪科学的论断,也许需要见仁见智。中医的理论基础:气、阴阳、五行的观点代表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的认知,过去在没有更先进的解释的时候,也许是正确的,也确实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也曾经对中国人的医疗保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在今天现代科学发展起来的今天,也许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遗传学等所揭示的内容才更接近生命现象的本质。当然我们不能排除中医的气、阴阳和五行的观点。中医的理论基础过于粗放和表象,而现代医学的认知则趋向细化和深刻。中医的诊疗手段:四诊之望闻问切代表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所能收集的所有患者的信息,在化学和物理学没有进步之前,四诊手段是最全面和可靠的收集信息的方法;但在今天,中医需要更快的适应科技的进步,拓展自己的收集信息的方法。不用抱住经书不放,不用排斥外来文化,一切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增强中医的生命力。中医的治疗药物: 中草药,绝大部分是来自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现代药学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些药物里里面确实存在着有效的治疗物质。但也有些中草药的疗效来源过于附和哲学观点和不切实际。譬如中药里补血的大多为红色、补肾大多为黑色,这些都太过于牵强附会,是绝对意义上的五色- 五行- 五脏的类推,缺乏科学意义。古代也有蝙蝠粪治疗眼疾的历史,认为蝙蝠夜间飞行视力肯定好,所以用蝙蝠粪来治疗眼疾,而现代科学证明蝙蝠的飞行靠的耳朵;当然现在中医已经不用蝙蝠粪来治疗眼疾,算是一个进步。当现代科学自己学会了创造分子的时候,人类用以治疗疾病的药物便迅速的拓展开来,现在大概只要不到30% 的药物来自天然,一大半以上是人工合成。所以中医拓展自己的药物来源也是迫不及待的,自然界所能提供的毕竟是少数,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 中医的历史地位也就不言自明啦,中医在过去的岁月里,为中国人的医疗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逐渐的退出了主流医学的地位,成为现代医学的良好补充。中医所代表的气、阴阳、五行、饮食文化、养生文化等等不会灭亡,相反会随着中国人到达地方,因为这些和黑眼睛、黄皮肤一样成为中华名族的痕迹,不可磨灭。 人为的讲废除中医变得没有任何意义。中医的存废,不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是一个政策的问题。中医所面对的正真的问题是生存的问题,和获得更多的新生代认同的问题。但很可惜,中医目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西医压缩和蚕食。中医界应该团结起来,努力拓展中医的科学研究,不要再用玄学以及哗众取宠的方法吸引大家的眼球,而应该拿出真正的治疗效果。 中医应该正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治疗谱。在中医具有优势的领域要毫不客气的争取过来,譬如推拿保健方面,骨伤病人的功能恢复和康复治疗方面,某些内分泌疾病的调理方面,养生文化方面都可以大有作为。目前市场流行着很多的中草药饮料、化妆品等等是很好的发展方式。而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医应该主动的撤退或者放弃。譬如说遗传性疾病、外科手术性疾病、糖尿病、癌症的一线治疗、急救等等,中医应该选择性的退出治疗。很明显,中医缺乏解剖学和遗传学的基本认知,不可能提供精细的手术治疗和基因水平的治疗,而事实中医也确实在这两大领域丧失了自己的位置。对于癌症治疗,很多的中医师敢于进行治疗,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还是让西医手术化疗现行,中医康复治疗配合比较好一些。急救就不用说,中药并没有很快显效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调节药物,退出是必然的。
1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体固液气物理力学耦合和谐运动的太极拳本质初探
QuentinYue 2013-10-20 21:23
人体固液气物理力学耦合和谐运动的太极拳本质初探 岳中琦 数百年来,很多人乐意、学习、研究和练习太极拳。如同中国传统医学,不同的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的理解和认识可能有很多相同点,但是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变化。不同人学习、研究和练习太极拳的功效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科学地理解、认识和练习太极拳也就十分重要。笔者对太极拳,特别是它的科学本质,最近有了以下的初步理解和认识。 人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一个人,从出生到世间之后,在懂事启蒙前,就自己给自己天生出来了呼吸、运身、运气、站坐、步行、奔跑、用力、用眼、用脑等等的自适应、自动调节方法。这些运动都是人体内部固液气三者耦合物理力学运动所导致的,它们受到或者不受到大脑意识的控制。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套天生自创的方法是最好的吗? 在形成了这套方法之后,在懂事后,一个人又不断地学习,跟不同的老师、教练学习、练习多种运动方法,诸如跑步、打球、游泳、行山、跳舞、打架、武功等等。这些运动在短期内都可强身健体。这些运动方法的各自长期效果如何?它们之间有何种内在联系呢? 据说,人生下来时,就会在水中游泳。但是,后来就忘记了。还得再学习,主要是学会在水中的呼吸和用力方法。人站在岸上,就是站在空气中,也就如同潜入水中一样,也要重新学习呼吸和用力。大气压强是 100 千帕,如同 10 米深水的压强。体内气体和液体的压强同外部空气压强的和谐交流,内部的气体和液体同外部的空气的物质交换。人在空气中,还无时都受到向下的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我们在运动我们身体时,需要用力,如何用力、如何使得内部气体和液体的压强变化最佳,使得整个身体的内部外部各个部分,都能够最小受力,克服重力向下牵引做功,受力得到最和谐完美分配。我们一举一动,都需要做克服重力和固液气体变形的功。这都是我们要思考、体会和运用的事情。 人学会了站立和行走。但是,一不小心,站立或行走的人还是会摔倒。如何能够做到人体内部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在重力场作用下,在有压强变化的空气场中,这固液气三者耦合的物理力学运动对自身有最小的损伤,最和谐协调的变化呢? 人从出生开始就天生有元气。但是,随着岁月的增长、先天元气就会越来越少,人也就越来越衰老、精力越来越差。我们如何能够再创造天生的元气呢?如何使得元气源源不断呢?如何缓慢、缓解我们衰老过程、保持充沛精力呢? 因此,太极拳的本质可能是,一套经过无数先辈,通过长期对人生认识、实践、体会,而创建的。它能帮助新人,在有一定知识、能力和意识后,重新培训出来的、让人在向下重力场和空气压强场中,呼吸、运身、运气、站坐、用力、用眼、用脑等等的自适应、自动调节、和谐均匀方法与理论。它能再创造天生元气,使得元气源源不断,并且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可以说,太极拳是在重力场中、在空气中,与它们相适应的一种游泳、呼吸、动身方法和理论。它是,经后天重新培养出来、掌握起来的一种自身呼吸、移动、用力、用气、用脑的方法和理论。在重力、空气(物质和压强、变化)中和其它外部环境条件与需求下,人体各部位置移动与运动、呼吸、用力、流体压强与流动、大脑思考、各个功能器官的自适应、自和谐、自调节、自完善、自恢复、自积累、自记忆。 受过中小学等教育的人,所具有新的、后天学来的看书写字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没有受过中小学教育、不识字的文盲所不具备的。因此,学会了太极拳的人应该拥有了一套新的、后天学来的运动自己身体的能力,是太极化的人,是能够做到人体固液气耦合物理力学场的和谐运动。在将来,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套在重力场和空气场中,人体固液气三场耦合的物理力学方法和理论,来提升、定量太极拳。这可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基本物理力学理论来获得这种新的人体运动的太极方法。从而,人人获益,生命更加有活力与意义。 2013 年 10 月 20 日下午 9 时写成于港大办公室
4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志养气]五十六式陈氏太极拳
iamliuzhiyong 2013-6-10 01:46
第二十八式指裆锤 左掌外旋,掌心向上,右手捋至右腰间,重心右移,左手走下弧后,两掌同时上托,右膝提起,右膝提起后变拳,右拳下摘,左手至于右拳上方,左脚提起,左脚向左前方铲出,重心左移,两掌同时打开,右拳拳收至胸前,左手内旋掌心向上,重心移向右腿,蹬右腿,出右拳,右拳斜向下方深出。同时左手收于左腰侧。 第二十九式白猿献果
个人分类: 个人爱好|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海飞诗文佳作阅读与鉴赏札记(14)——公式与学风、世界-世风-
pww1380 2012-10-4 10:37
鲍海飞诗文佳作阅读与鉴赏札记 ( 14 ) —— 公式与学风、世界 - 世风 - 人生、太极拳 - 中医 - 传统文化及其它 杨文祥 1 .( 114 ) 公式在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如果应用得当,则公式胜于“雄辩”,“ 一个公式会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如果为用而用,对所用公式把握不准,插用公式的目的仅在于招摇“过市”,吓唬不懂公式的编辑和读者,在这种情况下,所用公式与文章内容往往貌合神离,甚至是南辕北辙,在内行读者的眼里必然原形毕露,自取其辱。 就是说,“ 公式在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问题,大则是一个学风问题,小则是一个方法问题。 在学风上,朴实进取,笃学求真,务求真才实学方为科技人员的正途。 上述学风表现在文风上,科技论文的语言要自然、平实、流畅,既不追求文采,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在方法上,厚积薄发,有十分认知,八分创新,写三分文章。公式当用时,则一定要用;不该用或对公式的理解与使用把握不准时,就决不能用。如此,才是对待与使用公式的科学态度。 —— 鲍海飞《 公式引用与否 --- 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9077 2 .( 113 ) 赤子之心 只有对脚下的这片土地 怀有如此真挚的爱, 才能够生发出 真正的爱国情怀。 也只有真正的爱国情怀 生发出来的价值诉求, 才有可能放射出 爱国主义的精神风采。 —— 鲍海飞《 我热爱这片土地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12664 3 .( 112 .) 这是一首用丰富的思想内涵,瑰丽的联想空间和流畅优美的语言所抒写的关于世界的赞美诗。 世界的奥妙与美妙,以及这一奥妙与美妙的孪生姊妹——平凡与冷酷 ,值得我们用整个身心和一生的时间去体味与探索 。 —— 鲍海飞《 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9764 4 .( 111 .) 这是一篇针砭世风的博文佳作。 当今时代是一个 浅薄与浮躁的时代,一个文化苍白思想空虚的时代,一个亟需创新、极力创新而又无力创新的时代 。 由于浅薄、空虚而无力致力于思想内容上的创新,就只有虚张声势,追求泡沫效应才能够满足世人的浮躁心理。 于是,在既有创新需要,也有创新欲望,然而却无创新能力的情况之下,语言上的胡言乱语便成为盲目追求新潮的人们趋之若鹜的唯一渠道。这样,连篇的鬼话经过“千锤百炼”,也就成了时下最时髦的流行语而大行其道了。 —— 鲍海飞《 靠谱 ---- 这是这个时代的语言特色吗?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12318 5 .( 110 ). 夜色迷织女,银河醉卧牛; 星光可借路,圆梦在今秋。 ———— 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 鲍海飞《 夜色迷织女,银河醉卧牛 》阅读札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5483 6 .( 109 .) 太极拳既是一种拳术,又是一种传统文化哲学的载体,值得深入学习、研究和探讨。 —— 鲍海飞《 杨氏 ( 式 ) 太极拳的创新及意义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5131 7 .( 108 ). 人生哲理无处不在。 于是,哲理同世间的美一样,也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当然,在善于发现的慧眼的背后,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充满睿智的头脑。 —— 鲍海飞《 同一起跑线上的两块电池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7449 8 .( 107 .) 这是一曲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之歌。 —— 鲍海飞《 人生的路啊有多长?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7121 9 .( 106 .) 宇宙奥秘的探索是一切科学发明与创造的源头。 —— 鲍海飞《 希格斯子与草的杂想 》阅读手记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603149 10 .( 105 ). 文章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 中国文化和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学术是自成体系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及其所形成的理论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学术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无法兼容的体系。 尽管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在学理上无法实现内在的结合与整合,却可以在医疗效果和技术实践层面上相互借鉴。 不过这需要一个前提,即以精益求精的专业执著,打破学科壁垒和门户之见的开放心态,以及尊重事实,相互尊重的客观态度为内涵的科学精神。 —— 鲍海飞《 前行 ---- 中医的迷茫与困惑 》阅读手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905do=blogid=587092
个人分类: 吹过竹篱的清风:鉴赏集|3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极拳收复钓鱼岛
longfo 2012-8-30 12:57
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杨氏(式)太极拳的创新及意义
热度 6 BaoHaifei 2012-8-23 12:44
杨氏 ( 式 ) 太极拳的创新及意义 鲍海飞 2012-8-23 在中国数百种拳术中,唯有太极拳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老百姓的健身活动中广泛开展起来。而在太极拳中,唯有杨式太极拳是真正步行天下。其实,这与杨氏(式)太极拳的开山鼻祖杨露禅是分不开的,同时与解放后,和国家领导人大力支持下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和贯彻更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杨露禅在三下陈家沟学了陈式太极拳之后,便来到今天的北京,经过推荐来到王府家教授拳术。因在王府家的擂台比武中,没有敌手,所使拳法看似软绵,实乃棉里藏针。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杨式太极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振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此,杨露禅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 其 赋诗赞美,言及太极二字,故后才称为太极拳。王府中的达官贵人多羡慕此道,于是便学习,但那王府中又有几个子弟能够下得了苦工夫: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起五更、爬半夜的功夫,以及那些摔跌滚打,一般人哪里能吃得住这样的劲。于是杨露禅便删繁就简、将那些上串下跳、快速跳跃、转身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一股脑都删除了,于是就只剩下了如今软绵绵的缓慢之摸鱼的样式。由此,这极大地降低了练武入门的门槛,不仅小孩子可以玩练,甚至老人亦可玩练,成为今天最为时髦之健身运动。另一方面,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使人们也注意到,这些肉搏之拳术,再难发挥其本来的抗敌御辱的作用,因此,顺应时代,太极拳的拳谱和练法要领,也就是所谓的一些武林秘籍得以公开。杨露禅同时对太极拳某些动作名称进行了修改,使之更加雅致。现在的 85 式杨氏太极拳(杨澄 甫 传)应该是较为原始太极拳的全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武氏太极拳、以及后来的吴氏、孙氏太极拳其走架与之大致相同。 85 式杨式太极拳的创新主要是对原有陈氏太极拳的套路上进行了删繁就简,去掉了高难度动作,由此开辟了有别于少林拳之刚猛招法的拳术和拳理,其拳理更是集百家之长,如少林拳里面就有所谓的‘揉’法。其主要意义在于它揭开了中国传统武术传内不传外等神秘面纱,让大众能够有机会由此可以入门,进行武术训练和身体修为,逐步学习其拳法拳理,并由此可以登堂入室。让人们认识、了解和掌握武术的真谛和本质,由形体的抻筋拔骨、活动关节,到动静开合,轻重松柔,逐渐升华到理论上的阴阳虚实等概念,进而阶级神明。同时,由于杨式太极拳的广泛开展和普及,才使得其他拳术、拳理也随之逐渐让世人得以窥见。 事实上,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没有浑厚的身体功夫和艰苦的训练,只靠单纯的一路太极拳,是很难进行技击和实战的。应该说,这套拳架是武术和健身修为的入门功夫,而非是至高无上克敌制胜的法门。
个人分类: 拳道|8799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四年,太极与我为伴
热度 2 yunfeng1990 2012-8-9 18:28
回首四年,围绕大学生活最多的字眼应该是“太极拳”,四年前的那个秋天,我与修然师兄结缘,也就是从此开始了漫漫太极路。 首先必须承认,我现在的功夫还很差,与同龄师兄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相比大林小陈还有新校三杰,我应该算是六个人之中最差的。期间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始终没有割舍得下。近日来有跟师兄学习了无极拳和八卦掌,对于中国武术的情感再次被点燃。 我习练是陈式太极拳,一直是跟着大师兄习练。师兄是陈正雷大师的大弟子的徒弟,算起来也算是比较正宗的陈氏拳了。虽然没有经过陈正雷大师的亲自指导,但我们练的很有陈氏味道。我11年的时候忙着考研,之间有过间断,虽说是四年,但练的时间也就三年左右。 一直以来,我都存在这这样几个毛病,就是耸肩,气沉不下去,发力不够好。陈氏拳最主要特点是的是缠丝劲,以腰为轴旋转。要想发劲好必须要放松,我自开始就对放松的概念很模糊,何为松?松到什么程度才是松?一直以来慢慢的琢磨,仔细的体会,现在也是偶尔会有松沉的感觉。对于放松,我觉得完全的松是一种混沌状态,比如睡觉的时候,意识不在的时候。习拳时难免会存在意识的引导,所以自然的就不在放松,现在就是放松,沉气,意识不能统一起来。还有太极的 掤劲,对于我这种比较瘦弱的人来讲就显得不那么明显,力量是一切劲路的基础。有的时候一 掤就会紧,身体就不放松, 掤劲一起意识就随着到胳膊上很容易紧起来。还有一些移重心,转腰转胯的动作。我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不断的体会,不断地改正,虽然进步比较慢,我还是在坚持着,希望有一天能冲过瓶颈达到另一个高度。 练太极拳以来,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变得比较沉稳,能够静下心来去完成一件事情。通过太极我结识了很多挚友,这比同学还要珍贵的友情。表现在为人处世上,让我懂得了谦让和低调,甘当绿叶不喜欢出风头。遇事沉着又淡定,不会去急于下结论,去肯定或否定某事,中庸之道才是最好的解决之法。太极,真乃我的大爱。 自从武当回来,就对武当功夫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想学。近来又学了一套无极拳和八卦掌的整合套路,感觉无极的轻灵飘逸绝非太极可比。练无极拳也是要旋转放松,这里主要是用胯而太极则是用腰。无极生太极,太极和无极真是相得益彰。 马上就要离开青岛,奔赴下一个目的地。不知在那里是否还会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希望与师兄情谊永驻!!!
3582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极拳习得(4) 走“猫步”
热度 1 phd9992000 2012-5-23 08:00
“临深履薄”一般。小心翼翼。前脚触探大地为实,慢慢将脚由虚转实。交替变化,虚实转换。 资料: 太极拳的步法,求其轻灵、稳健,提脚不蹬,是由脊背之气将脚提起,落脚无声,是由丹田之气将脚平松落地,如猫行虎步,松起松落。似沼泽拔涉,陆地游泳,更像是太空行走,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具体操作如下: 1 左右脚的虚实转换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转换 上步时,假如上右脚,右脚由后方脚尖提起,运往前方脚跟落地为止,在此过程中,须将全身的重量徐徐移于左脚,此时左脚为实脚,右脚为虚脚,骨节脱开,筋腱放长,胯关节松沉,腰关节放松,命门向前走到极限,变成前折(前凸),此时尾闾接近前脚跟,重心完全落在左脚,继而提起右脚,如何提?这是步法中的关键,概括起来就是三点:提脚、运脚、落脚,酷似书法中起笔、行笔、落笔。按照祝大彤老师的说法,叫做“实中实,虚中虚”。我的理解是,提右脚之前,左脚再松一次,脚下产生无穷的弹力,内气直达脊背,叫做气贴脊背,利用脊气将右脚轻轻提起,从右脚尖离地开始,实胯托着虚胯将右脚前送到位,到脚平松落地为止,在虚实的转换中,腰脊由前折变为后迭,脊气将虚脚提起,丹田气将虚脚平松落地,完成一组虚实转换。 总起来说,虚脚要虚净,不要挂力,实脚要实足,全身重量落在实脚上,此时尾闾基本坐在实脚跟上,形成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当然在“实中实”“虚中虚”的操作中,都不是用力,而是用意气来完成,或者说在意念的指挥下,由松来完成。虚脚的提起,不是靠躯体的前倾,腿的拉力和脚的后蹬力,而是靠脊背之内气,将虚脚提起的。这就是提脚不蹬,落脚无声,体现了“意气换的灵”的虚实转换,而不是用力转换。 2 腰脊的运动轨迹 在虚实脚转换的过程中,腰脊的运动轨迹是,由腰的前折(前凸)变为腰的后迭(后凸),拳谱曰:“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往复可以理解为前进、后退;折迭可以理解为前折、后迭。在脊柱这个系统里,腰关节的活动范围最大,不管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全由命门来控制。为什么说腰为主宰呢?前几天猫腰捡东西,不慎闪了腰,站着疼,坐着也疼,坐着躺不下,躺下起不来,拿东西疼,伸腿也疼,身体一动腰就疼,这才体回到腰主宰的重要性,全身的运动神经都有腰来控制的原因。 上步时,腰脊先前折(命门前凸),尾闾接近前脚跟,随着虚腿的前移,腰脊渐渐由前折变成后迭(命门后凸),叫作先折后迭;退步时,与上步刚好相反,腰脊先迭后折。其变化规律,就像一条阴阳鱼在渐渐的变换,阴极变阳,阳极变阴,此消彼长,相互协调,互为根钮。正是由于腰脊的变动,才使太极拳的身形不断的变化,手、脚不断的移动。特别应提醒的是,身形的变化,四肢的运行,必须以腰为主宰,就是腰带四肢,四肢不能主动、自动,这是楊式太极拳特别的要求。腰为主宰,也不是以力主宰,而是用意、气来主宰。拳谱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气要换的灵..等”,说明太极拳的运行,虚实转换,都是用意、气来控制,而不是用力来操作。 3上下相随其根在脚 何为上下相随?上下相随,就是上边随着下边一起动,上边指的是上身、太极手(含臂),下边指的是太极脚(含腿)。拳谚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领顶,两手空松转”,拳经曰:起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行拳的每一动,先由脚下的阴阳变化,继而引起腰脊的虚实变化,再由腰脊来主宰,带动四肢的运动。太极拳的运行过程,说到底就是虚实转换的过程,说明白一点,就是身体的重心,在两脚上虚实转换的过程,人体的重心就在尾闾,重心是随着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化,尾闾到哪里,重心就到哪里,当左足为实足时,尾闾就坐在左足跟,百会、尾闾、脚跟上下一条线。 上下相随其根在脚的全过程是这样的:当某一动作到达极点,要转换下一个动作时,手不能乱动,首先要虚领顶劲,然后松脚,当脚底一松时,不仅产生一个反弹力到达脊背来控制虚脚,同时身体重心势必像水一样的流到脚下,钻入地心,改变了重心。重心的改变是渐变,是节节贯串的变,像水一样的流变,绝对不能突变、顿变。这就说明运动的根源在脚,上下相随也是随脚。 也许会有人提出,既然腰为主宰,为什么不随腰呢?我想斗胆提出一种新的想法,于此来抛砖引玉,拳友讨论。上下相随是:拳势的启动及重心的改变,应该随脚下的阴阳变化而变,四肢的运行应该由腰来主宰。不管是走架、打手,手不能挂力,也不能主动,只能随动,腰带四肢这个规定也不能改变,因此,走架时手随腰动,打手时手随彼动,粘黏连随不丢顶,手的任何动作,都是由脚下阴阳变化,及腰主宰的延伸。无论拳架如何运行,千万不能忘了松,因为松是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的放松,与其他运动的放松是不一样的,太极拳的放松,是在维持拳架运动,用仅能推动肢体重量的力的情况下,使肌肉最大限度的松弛。(当然行拳不用力是行不了拳的,因为地球有引力,肢体有重量,用力只能用最小的力、仅能推动肢体重量的力)。 太极拳最难的就是松,年过花甲的老太极还说松不好,宗师楊澄甫,在练拳前,总要喊上几十个松----。说明松在太极拳里,是何等的重要和难得。我们慢练拳的目的,就是在慢练的过程中去悟松、悟静、悟空。像西游记的孙悟空那样,他悟透了空,所以他的本事就特别大。练太极要感悟“松、静”,这两个字的内涵,一旦悟到了,保你心里安静,身上干净,敛私寡欲,神情安闲,太极功夫也会突飞猛进。 以上资料来自( http://www.chengou.com/KungFu/theory/201109053812.html )
2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习得(3)
热度 2 phd9992000 2012-5-21 12:34
松腰 塌腕 含胸 拔背【注解1】。 重心下沉。 整个人体像一根蓄满能量的弹簧。需要攻击时则集所有弹性能量迸发于一点。所以有“杨无敌【注解2】”。 【注解1】 【基本方法】 太极拳的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我个人认为此种“气”是通过练拳的过程中调节呼吸的节奏而形成的),这是作为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练拳要领】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注解2】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 故事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 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注】“注解1,2均来自百度”
197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极拳习得(1)
热度 1 phd9992000 2012-4-24 08:28
人练拳,与自然系统进行物质交换,吐故纳新。 慢。始终在变,但变化不剧烈。与1年4季的交替类似。人练拳,与天地自然变化相适应。 重心始终在变,左腿到右腿,右腿到左腿:犹如太极图里面的黑白追逐、互相转化。上虚下实。 腰的转动。 形、意统一、同一,意指挥形。体形不端正,多是意不集中。练拳就是炼心。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外行人体会太极拳为什么能健身
热度 1 Wangxip 2011-12-17 22:42
一向喜欢中慢跑然后伸展四肢作锻炼后整理运动. 后来学会了太极拳,最简单的一种,24式.就座为了基本的跑步之后的整理运动的内容. 学太极拳之前父亲教我一式 野马分鬃抱球 转身动作,觉得不错.学会了\练了一段太极拳,一开始只是感觉每次作了很舒服,如长期坐桌前头昏脑涨时,因天气或时间原因出外不方便时,头痛时,做三遍太极拳,感觉浑身通常. 今天作太极拳正是感觉为什么太极拳之后很舒服. 1) 动作匀称平衡; 2)缓慢匀称的动作force你做深呼吸,动作越慢,深呼吸越深; 3)整个过程中感觉所有动作都在使人作腹式呼吸.这要比被动的腹式呼吸肯定要好.4)可强调某个部位的动作--如脚腕关节\肩关节,可以特意用more atttenionandstretch it more if you lik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当超光速的实验在中国做出来的时候,别忘了给两弹元勋秦元勋上香
热度 1 yangxintie 2011-10-10 11:19
秦元勋老前辈是两弹元勋,熟悉当年情况的人都知道他的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当的是最实际的,干的事原子弹所需要急需求解的偏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处理,这是当时一些耍嘴皮子的人做不到的。 秦元勋所长从他的数理生涯认识到,时空变换在亚光速的时候是sqrt(1-V2/C2),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这仅仅说明在亚光速的时候这些特性是椭圆性质的,超过光速,根据对称性要求,这个性质如果还保持椭圆型,那么就好像用椭圆的方程计算双曲线一样,得引出虚数坐标和负能量,负质量。作为一个天天与原子弹这类实际问题打交道的数学家的思想当然是要设法把问题转到实数领域来计算,所以自然就引出了超过光速以后,方程变号的问题,方程对x导数变号意味着什么,自然是双曲型的了,于是作为一代数学大师,自然把变换的那个式子倒过来,变成sqrt(V2/C2-1)。 秦元勋所长当时有点急于让大家了解他的想法,甚至到中学作报告,解释超光速后是个什么样子?其实他的想法和洛仑兹原来的想法不谋而合,洛仑兹在迈克尔孙实验以后提出的一个解释就是光学的波动方程不是线性的,而是在对运动方向的二阶微分项上面有个非线性系数(1-V2/C2),就是因为这个系数,小于光速的时候光波微分方程性质是椭圆型,超过光速那个微分项的系数变成负号,方程变成双曲型,可惜联洛仑兹都不知道这竟然是一个经过大量简化以后的声学方程,尽管他临死也不承认把这个方程的系数去掉,按照线性光学方程加上所谓的洛仑兹变换的方式来解这个方程,但是由于历史局限,他也没有好办法。秦元勋先生把双曲型变换拿出来了,如果早一点,让洛仑兹能看到,那么洛仑兹也许不会那么遗憾,他还会指出许多东西。 据说秦元勋老前辈后来也很不开心,他的书出不来,只好在贵州印刷,和他合作的只见到柳州大学的某学者,我听一位同志讲他在美国某处打太极拳,急忙找人寻了过去,但是已经又搬家了。 现在欧洲的中微子实验开了一个好头,一潭死水里投了石子一样,科技界又再讨论,我们一直希望借这个机会希望能够和秦元勋老前辈说上话的同仁能带个话,让老先生乐一乐,高兴的话给个链子,我们开电话会议就可以把听筒甩过去,让老前辈说几句,该大家一个指导性意见!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得到的哪一边的回答是,这样一个对相对论、超光速有真知烁见的老人就这么默默地走了,真可惜。 谁和他还有关系,能知道他临走前说了些什么? 九天有灵!将来超光速实验在中国做出来的时候,别忘了给这个老人上香
个人分类: 随感|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zhangjinami 2011-8-28 20:43
太极拳最早是轩辕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的,最初我们学习是从周围我们看到事物开始的,然后经过慢慢发展,融入了阴阳学术,由武当派张三丰加以修改提升,融入了很多阴阳思想在里面,想到这里,不光是太极拳融入了阴阳学术,中国的水墨画,中医都渗透着阴阳学术,在中国很多为人处世方面的教导方面甚至是兵法累的书籍都深受阴阳学术的影响,既然流传了这麽多年,并且被广泛的运用,阴阳学说肯定有她内在的道理。 到后来太极拳被很多的武术爱好者加以发扬光大,创造出陈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等等。 练习太极拳有很多的讲究,身体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动、动作如何配合呼吸都有一套理论,但是我认为既然太极拳是可以被改造的,那摩只要按照一些基本的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打出自己的太极拳了,只不过每个人的动作不一样,但是都可以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以老人和病后康复的人为主,真的是应该提倡提早练习太极拳,之所以太极拳不被年轻人所崇尚是因为它相比其他一些项目,显示不出年轻人的那种活力来。 第一境界连动作 第二境界 连呼吸 第三境界 修心
3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太极膝盖伤不起,有木有
热度 3 estudy 2011-8-9 17:03
膝关节损伤是练习太极拳时常遇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收集了一些资料读了读,结合自己的一点点体会,总结出这么几个避免的做法: 1、凡运动皆从热身开始,运动量应逐渐慢慢增加。 2、每一姿势都要依拳法把握好重心,每一步都先落实好虚实再动,做到立身稳健。 3、膝盖前倾的位置始终不超过脚尖。一超过脚尖膝盖承受的力就大大增加。 4、身架不宜过低。姿势越低膝关节承力越大,以健身养生为目的打太极架高一些为好。 5、适当控制一日和一次练习的运动量。达到心跳不狂、神清气爽即可。 两篇有用的文献: 练太极拳如何避免伤膝盖 http://sfwjb12.blog.163.com/blog/static/89714406200971061819382/ 练太极拳姿势与膝盖关节损伤的分析 http://www.cntaijiquan.com/tjqyj/1279.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00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核心技术
热度 1 vcitym 2011-7-30 19:30
这几天有一些人在围绕高铁、动车事件进行归因分析,其中涉及到核心技术。这里将其概念转摘一下,以资理解。 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通过特有的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包括技术和知识等)的企业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基础,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成功地进行技术创新,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 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038.htm ) 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又可分为技术核心和设计核心。技术核心是在基础理论基础上在确定技术路线情况下支撑产品实现的技术选择中的关键部分,完成这条思路的技术和 工艺 就是核心技术。设计核心技术的代表为韩国在通讯业的发展,在外观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结合日本等国的制造技术形成韩国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特点: 首先,核心技术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企业基于对产业、市场和用户的深刻洞察,以及环境长期孕育形成的,有独特的市场价值,能够解决重大的市场问题。 其二,核心技术开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 其三,核心技术开发和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队伍、一种激励机制、一种超前的理念和一个科学的流程。它是一个科研体系一个技术体系,包括工艺、设备、配件、原材料、实验室技术、基础理论、中试、工艺样机生产等一系列评审、市场调研等等的整个一个体系。 (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3903.htm ) 让核心技术先飞一会,看看另外的核心技术及其科学性。 其实,中国的核心技术,除了与西方一样的先进科学技术外,还有就是我们国家独特的东西,比如太极拳。关于太极拳的科学性,中央台10套走近科学栏目曾经专门走过研究。但最终没能被所谓西方的科学方法所解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核心技术。陈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张志俊先生( http://baike.baidu.com/view/1815954.htm )接受了“科学的检测” 。检测者是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 李祥晨教授及其团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86bbb0100lbpy.html )。 但是,很是使大家失望。因为张先生的各项西方现代体育的指标都不如常人,可总能制胜。 太极拳神奇是仪器不能解释的,张志俊先生说:没有什么神奇的,就是身体协调与力的化解,人人通过锻炼都能达到。如果说,现代科技都无法解释,那就只能感激我们的先辈,是她们给我们创造的太极拳,让我们探寻她们的神秘时,更多时是对先辈的崇敬。 太极拳很博大精深,有人甚至称太极拳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e86bbb0100lbpy.html ) 以为博友(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1010/191510.html )发文,评价这样的科学研究: 太极拳和其他武术一样,都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每一个反应动作,一个动作里面除了表象——运动轨迹之外,往往还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如真伪、轻重、虚实、变化等等,这些东西累坏了专家们——以现有的技术手段,一个人的意图的真伪就够他们读一辈子。我估计,最最急切的盼望着我国“云计算”迅猛发展的,就是体育总局的这些专家们。 显然,直到节目结束,这些专家们既没用牛顿微积分读出太极拳,也没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读出太极拳——他们把太极拳的功夫高低解读为——符合牛顿力学原理的、掌握技战术的“熟练程度”。 专家们想必是感激牛顿的,要是没有牛顿,太极拳险些成了无号的草鞋,无名的野鸡。 人吃饭的时候,舌头和牙齿极少打架,咀嚼与搅拌自然而然。不知道这些专家吃饭是他自己学的,还是他妈教的,还是牛顿教的?总不会是掌握了舌头、牙齿和食物的科学运动规律、读完博士后才学会吃饭的吧?太极拳就像吃饭一样,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杨露蝉要是生活在今天,肯定进不了体育总局。 太极拳创立至今,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如果算上文化渊源,那与中华民族的生存时间是等长的。不过,现在情况很糟,那群废物专家一不寻师访友练点儿功夫,二不下基层推广群众运动,整天为了写几篇论文,评几个职称,拉点儿经费,就可以随意舞动科学手术刀肢解中国文化。更糟的是,他们占据了公众的视听,陶醉于给公众展示那些血淋淋的“科学碎片”,毁人不倦。 好在,太极拳是不怕肢解的。因为,不懂它的人,不知道如何解;懂它的人,根本不需要解。解和读,在中国人看来是互通的,解就是读,读就是解;解中有读,读中有解。这哪里是西方人的对立思维所能了解的?拿着手术刀,能找到任督二脉吗? 科学的手术刀当道,太极拳肯定会沉默。 另一博友发言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ff37490100n2hd.html ): 张志俊先生接受科学的体检,是一件牵动国人最敏感神经的一件大事。我可以保证,不知有多少人在不满意、提心吊胆、焦躁不安的情绪中等着---解密太极拳、解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是,他们同样也正在犯身外求法、心外求法的错误。虽然,身心的关系极其复杂,是一条自从有人类就展开的慢慢探索之路。但是,即使是今天,不管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 最后都会摇着头曰:“知人知面难知心”啊!他们都只能看到太极拳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也敢保证,从此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来练习传统太极拳。因为,他们至少又一次相信了,他们经常信心不足的传统文化、太极拳里面可能真正的有宝藏。同时,我也坚信通过这次体检,会迎来中国传统文化再次的复兴高潮! 博主:虽然科学紧密没有将太极拳解密,但这是人们看到了一些趋势,太极拳中的圆、切面、斜面、杠杆、螺旋等被发现。这样也就引出了一个命题,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解密。 参阅: http://blog.163.com/s_biao60/blog/static/102972309201092911821564/
个人分类: 杂谈|258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写作的迷思
热度 5 fs007 2011-7-27 11:38
寻正 一、立场 我以前在德赛博客网当科学编辑就不愿针对转基因发言,一方面是因为专业距离远,要发言则学习的东西多,二是因为大多数时候觉得无话可说,反对转基因的人不少人在学识有欠缺,还爱钻牛角尖,稍不对劲,就是变成了意气之争。我从未料及的,就是我会大张旗鼓地批转基因的维护与宣传者,还包括挺有名气的学界牛人,更是意外之外的意外。 在转基因问题上,如同中医一样,我都有宣明的立场。但最终不得不向“同志们”扬刀,因为我的道德体系中,诚信与正直的品格高于科学,我坚信,科学的本质就是诚信,对上帝赐于我们的自然界规律的诚信。你的立场再正确,都不给你欺骗的执照,更何况人人都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立场(一句废话)。 科学有着远比简单二维思维方式更复杂的结构,我的立场其实也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支持与反对,逐渐地我意识到了反转基因者的立场,并非所有的反对者都是一个立场,但无一例外地,他们被妖魔化为一个立场,而且,转基因的鼓吹者还习惯于把反对者丑化成稻草人耍太极拳。在科学主义横行的科学网,转基因鼓吹者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文章写得多么垃圾难看,都会被精选一番,“科学”在中国演化成为立场。 二、文风 我对转基因吹鼓手出手,是出于义愤,辩论讲求风格,因为立场而不择手段,则深深地为我所厌恶。为了展示我斥责柯贝为人渣的充足理由,我不妨以科学网两篇精选的“科普”范文为例,显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手段,看看这些因为立场而腹显有孕者多么喜欢这种辨论方式。 ================== 《 反转基因在中国 》这篇牛文作者名为李昂,从珠目郎牙峰的高度批判了“反转基因运动”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反转基因就是反方舟子,作者说,方舟子就因为美梦被变成噩梦而跟反转基因人士成了死敌。肖传国揭露方舟子剽窃,导致了方舟子为期十年的媒体追杀,死敌肖传国白天做手术,晚上反转基因。 后来转基因运动就高潮了,在高潮中,方舟子开始吃张启发的转基因大米,智商严重下降,连老婆全文剽窃都已然无法判断。由于国家的政治迫害,谈转基因最安全,大家都跟商业机构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是牟利的时刻,在商业宣传的指引下,大家都反对转基因了,群体无理性时代来临,公众狂欢反转基因,变成了傻子。 李昂其人是谁?普通读者是不知道的,在科学网上他就发表这么一篇文章,似乎他注册一个博客,就为了这么一篇弱智文章。这篇文章除了捧方舟子的臭脚,就是用普通心理活动要挟读者,你敢反转基因么?那你就是傻子。 真实的李昂是一个什么人呢? 李昂本身并不做科研,其专业跟转基因有些许相关,然而,当他用其它笔名时,经常被人指出在科学的谬论来,此人无知到什么程度?他曾经说人一天都不能缺碘,被我嘲笑得连换三个笔名。此人不要说没发表过什么科学论文,读科普论文的能力都缺乏。其实你不妨认真读一读他《反转基因在中国》的雄文,通篇他敢提一提科学概念吗?他不敢。以前现洋相太多了。 你如果相信李昂,才是真正的傻子,他是方舟子妻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借机吹方舟子的,树造不做任何研究的方舟子是转基因的中坚力量的形象的,在方舟子老婆海量剽窃被举报,方舟子习惯性抄剽被爆光之际,来赚取科学工作者及爱好者同情心的。方舟子跟他,除了做秀,是不吃转基因食品的,不要被他们骗倒。 咱们再说说李福洋,此人幽而不默地自称阿甘,他写文章有个特点,就象耍三节棍的,表演过程中总有一节不听使唤,砸得自己满头是包,这人的确跟阿甘有些相似,比如智力,自己砸自己满头包,三节棍一丢,开始自己拍手,带动大家鼓掌。 李阿甘的文章是《 反转基因代表人物Barry Commoner懂分子生物学吗? 》,李阿甘写此文谈不上有什么立场,他的立场就是找寻正的场子,因为我嘲笑过他(见《 阿甘卖俏 》),他觉得找着机会可以修理寻正了,于是乎假意反对李昂,然后狂批寻正与Commoner来了,Commoner估计也是代人受过,要是寻正狂扁Commoner,说不定阿甘又是痛心疾首感叹人心不古,对学术界先辈缺乏敬意了。 我又为什么跟李阿甘结下了梁子呢?他跟方舟子没关系,但因为智商不足,成了拥趸。打个比喻,李昂是真正的五毛,而李阿甘是义务五毛,二者都为方舟子而活。李阿甘的特点,他抄点方舟子的口水做科普,然后自言自语,怎么写都比不过大师…阿甘的科普跟方舟子一样可笑,方舟子吹捧巴斯德赚稿费时,巴斯德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时隔不久,方舟子嘲笑巴斯德,巴斯德又成了欺世盗名之徒。阿甘写科普,香烟含量有6000多种化学成份,事隔五天,又减少到4000种了。他们以微薄的智力抄书,抄得前后矛盾顾头顾不了尾。 李阿甘是第四军医大学做生物学研究的,职称上去了,但多数时间做的是技术员的活。因此,李阿甘对生物学的概念是一踏糊涂,方舟子抄袭颖河,阿甘还正儿八经地给我讲方舟子讲的是人体生理学,而颖河讨论的是普通生理学,我嘲笑他颖河论马,方舟子掩盖剽窃痕迹改成白马,李阿甘居然正儿八经给我抄来马与白马的定义!阿甘真人如其名。 阿甘最笑得让人岔气的是,他为方舟子辩护没抄颖河,然后指出方舟子抄的是外国人,正好印证了我们对他跨语言剽窃的指控。这么一个人,他能跟人讨论科学问题吗?不能,你查一查他文章,自称做了20年研究,还不如本人一年发表的文章多。 李阿甘被我嘲笑,做了缩头乌龟,这一次我愤而起来为Commoner辩护,阿甘终于找着机会了。用“20年”的经验来教训我他从没从听说过中心法则破产——其实他多半是从未听说过中心法则。做实验室技术员的他其实还是第一次听说中心法则,但不妨碍他猛搜Google,然后再次地拾人牙慧,来批驳Commoner,其实重点就一句话:“寻正在博客上断言:‘致此,‘中心法则’已然破产,生物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Commoner当了殡葬司仪而已。’” 李阿甘的学识根本不值一驳,任何一个稍懂哲学的人都明白我在说什么,不要说懂生物学的了。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你看看他道理讲得通不通就行了,而不是自己把自己树造得多权威,还要借助于权威(20年经验)。你一个做实验室技术员的,连博士学位都抄袭剽窃,你有什么权威夸口?Crick把中心法则命名为中心信条(Central Dogma),就表明他建立的这一理论并无论据,是需要盲目信从的,Watson根据此信条,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初就信心满满可以完成对遗传信息的终极描述,完成了吗? 你相信李阿甘,非得要脑代被门夹过了才行。美国学术界不把Commoner当回事,嗯,人家写篇错误的把蛋白当遗传物质的论文都能塞进《自然》这种顶尖杂志,你呢?连象样的论文都拿不出手,可惜了那20年。 从事分子生物学20年,居然没听说过中心法则,连中心法则都懂不起,什么叫无知者无畏?什么叫无耻没有底线?这就是活标本! ======================= 李福洋与李昂会不会喜欢柯贝式的写法?如果是受虐狂,说不定会喜欢,可惜我却不喜欢这么写文章,也不喜欢别人这样写文章,这是为什么我针对柯贝愤而出手的原因。致于饶毅教授,也显然是他自找的,这样子的做科学,随便你做什么,我都会反对。 对于李福洋来说,我真没兴趣跟他探讨问题,但如果有礼貌地来讨论,我倒不会吝于赐教,中心法则的破产在生物学上究竟有什么意义。在不黑就白的二维思维方式中,我一句中心法则破产就好象是跟Crick与Watson为敌一样,在贬低他们的科学贡献,事实上不是,Crick与Watson的发现有如物理学的牛顿,其后的新发现则是爱因斯坦式的突破。 大科学家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而中国的小科学家们习惯于站在巨人肩上拉屎拉尿。我对Commoner的维护不外乎叫人从巨人肩上下来上厕所,对Commoner的驳斥,我可以不客气地说,可以写得比“20年经验”更好,现在不到写的时候而已。我明确表明了跟Commoner立场相异,还有人扑上来要我从Commoner角度跟他相搏,阿甘之名,实在不是白叫了的。 不过,阿甘力有不逮,但写东西总算有点内容,而不是一味地攻击下三路,我就不为已甚了。阿甘马上抱怨,你那段写着玩的文字的把咱们作贱得那么历害,居然还宣称不为已甚,岂不是很伪善?坦率地说,有一点,但没办法啦,我总得找人举例不是,你非得要我批驳你,你发动朋友来要求我批驳你,调侃你是我应尽的责任。 三、动机 人人总以为自己的动机可以掩埋得很好,其实往往一眼就能看破。在转基因的争论中,动机往往是双方的重点攻击对象,反转基因者指责对方拿了猛山都的美元,而转基因的牛人吹鼓手则肯定对方是绿色和平破坏中国科学事业的阴谋。究竟双方动机如何呢? 我的看法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动机都没有太大问题,李福洋是为报寻正之仇,李昂是为吹捧方舟子,而不少转基因批判者,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些拥护转基因的,则多是想卖弄一下学问。那你是为了什么?不免有人要问。我是闲得蛋疼,想写鼓动人造反的文章又怕跨国追捕,所以装模做样主持转基因的正义,让鼓吹转基因的守住诚信底线,而转基因反对者则受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哦,好伟大,要对得起自己的笔名不是? 让我们来认真地考虑一下转基因讨论的动机问题。绿色和平破坏中国科研与转基因事业的阴谋可能性有多大?动机考量其实就是利益考量,假如上述猜测成真,绿色和平究竟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它又要付出什么代价? 而另一面,转基因鼓吹者同样地有拿猛山都美远之嫌。如果这类猜测成真,猛山都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它又要付出什么代价? 绿色和平倒处拉赞助,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国,雇人写反转基因的文章,中国不搞转基因,粮食产量不高,过份依赖进口,世界粮价上升,美国农民笑口常开,然后大开腰包支持绿色和平……你相信这个推理么?我不太相信,阴谋涉及范围越广,其可能性越小,实在是没有先例。 中国开放转基因,猛山都等国外大公司以压倒性优势进入中国,或者是转基因农作物伴随的产品,比如农药以及配套的产品,也能让猛山都赚得笑眯了眼。猛山都不敢直接操纵媒体,糖衣炮弹通过咨询公司转送,这些做科研三心二意的人有了发小财的机会,拼命鼓吹转基因……你相信这个推理么?我也不太相信,但猛山都却有前科,在缺乏公开透明的国家中行贿,被美国司法部门抓住交了大笔罚款才脱了手。 在美国写文章挺转基因者,其中不乏跟相关技术有利益关系者,他们写文章基于写作道德,无不交待相关利益关系。中国挺转基因者,都是热心公益的科学工作者或者爱好者。或许猛山都这个见钱眼开、唯利是图的公司在中国变乖了,你信么?我是不信的。难怪在中国即使是知名的学者,写起转基因来都巅三倒四,真正的热心公益事业者,做事的认真程度往往能弥补学识与能力的不足,而不是相反,在本专业的问题上信口开河。 如果有人邀请我写支持转基因的文章,我会尽心尽力地做,并且交待利益关系。交待利益关系是一种社会诚信,真正决定说服力的,还是内容,我对于拿钱作文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疚欠,只要不是违心作文。大家都领稿费不是? 中国的科学争论容易走下三路,就是因为动机不纯,做贼心虚,以已度人,当然,也可以因为学识不够,凑字数的。
个人分类: 趣侃乱弹|2900 次阅读|6 个评论
自学中医八:太极拳的老与嫩!
热度 1 jsnjjlj 2011-6-19 15:28
太极拳中有老 嫩 之说 我之心得: 老者,气势将竭 嫩者,气势未到 济而未济,不老不嫩,则真气周身鼓荡,快乐逍遥! 2011年6月19日下午3点26分
个人分类: 中医|2913 次阅读|4 个评论
五行理论和太极拳
热度 1 longfo 2011-6-18 10:08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 尚书 》的《 甘誓 》与《 洪范 》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 左传 》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物质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虽有点唯心之嫌,但也并非不无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会比盲目胡为要来的顺畅。 什么是五行   在中国古代哲学所记载,五行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们是金、 木、水、火、土,而它们之间也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 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的 五常 。 五脏:木性为肝脏;火性为心脏;土性为脾脏;金性为肺脏;水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为东方,火为南方,金为西方,水为北方,土为中央;   右图为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冲图解(五行相冲就是五行相克) 五行与太极   金为阴(克火之阳柔、合土之阳刚),水、木为阳(生水之阳刚、补木之阳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水为阴(克土之阳柔、合金之阳刚),木、火为阳(生木之阳刚、补火之阳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木为阴(克金之阳柔、合水之阳刚),火、土为阳(生火之阳刚、补土之阳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火为阴(克水之阳柔、合木之阳刚),土、金为阳(生土之阳刚、补金之阳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土为阴(克木之阳柔、合火之阳刚),金、水为阳(生金之阳刚、补水之阳柔),相生、相克能相辅,刚柔结合能协和,刚柔结合,相控相补。   综合而论,各场合为人之道,也尽赘述其中。如果将其中的各潜在制约因素和变化规律延伸到心理领域,则内容会非常深刻而有社会实用价值。唯注意需要在严谨的推理和观察归纳基础上的拓展心理领域的学术知识,且一定要与12星相、12生肖、以及网络流行常见的几元答案心理测试题区分开来,前者目的是为了无限拓展而去细分出确切心理知识,而后者则是为了方便区分人群为目的,简单从形式主义上简单作的算命类推论。 以上是五行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那么五行理论和太极拳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除了符合阴阳理论以外,还符合五行运行规律。前面我们讲到,太极拳运动的动作,大部分都是阴阳分开的,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然而这些运动方式都是二元性的,无法形成立体的运动轨迹,也就很难实现技击的威力,要想达到立体的运动轨迹,就要加入五行的运动规律。 五行的运动规律在太极拳中是这样的:前、后、左、右、中。阴阳理论只涉及其中两个,但是五行运行规律就涉及到了所有这五个方位。每个动作都要兼顾前后左右中,这才是太极拳运动的奥妙所在。所以,太极拳的练习是很缓慢的,要明确每个动作的五行方位和五个点身体所在部位,区分好这五个部位,就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动规律给予运动,这才可以更好的完善太极拳运动,实现健身和技击动作的完美结合。 我就前进、后退、左行、右行和中正讲一讲。前进的方法:微微抬起前进脚的脚尖,后脚跟擦地,以后脚作为源动力,驱动前脚向前擦地滑出。两脚间距与肩同宽,平行并排;后退:后脚脚尖点地,前脚脚掌抓地,后脚迅速后撤,前脚顺势回撤;右行:右脚脚跟擦地,左脚作为源动力,推动右脚前行;左行同右行,左脚右脚互换;中正: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动作,就是要求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每个动作都从中间出,每个动作都从中间回,这是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这样可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中线理论。
2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阴阳和太极拳(二)
longfo 2011-6-2 18:43
阴阳是一对矛盾体,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叫做“互跟互用”。正是因为阴阳的特殊关系,所以,阴阳导致的身体运动规律就是螺旋运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螺旋运动就是做太极拳运动,也顺应了身体的需要。在此,我介绍几个相对简单的运动,作为太极拳的热身运动。 第一、肘膝左右相合。右手的肘关节去找左腿的膝关节,左手的肘关节去找右腿的膝关节,这样可以锻炼脊柱,防止脊柱侧弯 第二、手脚左右相合。右手找左脚,左手找右脚。作用同上。 第三、下巴找肩。左下巴找右肩膀,后脑勺找左肩膀;右下巴找左肩膀,后脑勺找右肩膀。锻炼颈椎。在武术里面,颈椎是很重要的,需要重点保护。 第四、腰背相叠。主要是后仰动作,这个动作不宜很剧烈,稍稍做一下即可。脊柱后仰的时候,小肚子要有意识的向前突出,这样就是后脑勺后仰,小肚子前凸。 第五、手眼合分。手向右走的时候,同侧眼睛向着同一个方向,对侧眼睛向着反方向。 以上是阴阳理论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后面,我们一一讲到。
1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阴阳和太极拳(一)
热度 4 longfo 2011-6-1 16:32
每论太极,必说阴阳。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正如陈鑫所说:"太极不过阴阳之浑论耳。"所以练习太极拳必须懂得拳中阴阳之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渗透于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但所谓阴阳,形式上比校抽象,理论上非常玄奥,范围的划分和把握又漫无边际,外延极广。所以操作起来相当困难,成为自己说不清,别人听不明的问题。   "阴阳之间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消长与共,阴阳互根"。(陈正雷《拳械汇宗》)所谓太极拳中的阴阳即是拳中的动静、虚实、快慢、刚柔、抑扬、急缓、粘走、屈伸、往来、进退、开合、收放、驰张等矛盾关系。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虽依存却制约,同存一体,相互转化。其中动静、虚实、快慢、是我们提及最多的矛盾关系。 我们来看看如何在太极拳练习中实现阴阳。 第一、手往上走的时候,身体向下走。手是阳,身体是阴。太极拳讲究阴阳合分,在这里就是分。手向右的时候,身体向左,反之亦然。但是当手向左的时候,身体向右转,这时候身体和手就结合的很紧密,这就是合。 第二、手和脚的配合。一般而言,手和脚是要分开的,比如,手回收,就要出脚,收脚就要出手。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在拳路里面,只有很少的动作时出手出脚的。 第三、腿法中,左腿和右腿旋转一般是分阴阳的,左腿正旋,那么右腿就反旋,反之亦然。 以上讲了太极拳阴阳的一点练习技巧,后面还要讲实战中的技巧。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在太极拳的运用中也很多,希望大家仔细看看,多多体会。
3836 次阅读|3 个评论
哲学——太极拳的基础
热度 2 longfo 2011-5-29 21:28
哲学的产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在于劳动,于是在中国大地上,劳动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这种劳动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导致中国的科技一直留在欧美国家的后面,科技的发展仅仅是依靠在美国和欧洲引进本国的留学生。中国建国初期很少人喜欢上学,随着改革开放,教育问题才逐步被重视起来。现在农村还有很多文盲,不能不说是当时所谓劳动老大的观点左右的。 其实与其说,帝国主义随意架起一架小钢炮就占领一个国家,不如说,动动脑筋就占领一个国家。那么,动脑筋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哲学问题。欧美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发展,尤其是欧洲的文艺复兴。 那么,哲学是如何把人类和动物区别开的呢?其实哲学的根本在于思考和总结。动物和人都是劳动的本体,但是人才是哲学的本体,而动物则无法和人类对比。所以人类如果想进步,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原则永远是不能抛弃的。 太极拳,一个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武术 太极拳的太极两个字本身就是哲学概念。太极拳本身就是对技击以及人际关系的哲学思考。太极拳过去又称长拳,因其拳势周流不息、延绵不断,故名。后世之所以称为“太极”,源于其拳理采用阴阳辩证学说。阴阳辩证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哲学思想,是易经体系的核心内容。太极拳的文化结合了我国传统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行拳时要求身体中正自然,尚意不尚力;身备五弓,支撑八面;拳势连接圆转自如,无有间断;势中套势,生生不已。用之于攻防,不主搏人,以静制动;舍己从人,随势而动;外示安逸,谦和柔弱,实则棉里藏针,以柔克刚;正符合了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宗旨。也深合儒家中庸谦和,不卑不亢的准则。 太极拳跟道家文化有密切关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依道而行;追求内心的虚静,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在技击中太极拳习惯于后发制人,做到沉着应对,顺着敌人的来势,放大敌人的破绽轻松取胜。与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中心思想有相通之处。 太极拳是一个思考拳太极拳注重思考,而且让人思考。并且太极拳不仅仅是思考技击本身,思考的还包括更多。哲学是太极拳的基础,所以,我们会首先从哲学基础讲解太极拳。
2096 次阅读|5 个评论
洪式太极拳介绍
热度 1 longfo 2011-5-24 08:33
创始人洪均生先生,河南禹县人,1907 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幼年时随其父寓居京城,因体弱于1930年拜陈式太极拳第十七代宗师陈发科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言传身教得之于师,潜揣默识求诸于己;十五年不辍所学,深得陈发科真传。后困于家计,于1944年离京,辗转赴济南投亲谋生。1956年再度赴京,拜晤其师陈发科,以求拳法之精与拳理之密,更得陈发科晚年之技击精粹。征得陈发科同意,遂将师授之技法融于套路之中(此套路后称为陈式太极拳实用拳), 为后来学者开辟了一条掌握陈式技击奥妙的捷径。   “洪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但未正式确定,近年来,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因此,洪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李驻军在1998年第三期《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正式使用了这一名称。该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原理,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根据实战作用改变了套路动作及练法,同时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招法,洪老师著书《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 。   拳法风格: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   拳法特点:攻于细密。以上内容根据“洪氏太极拳”网站中部分文章内容整理而出。    “洪式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及其风格特   “洪式太极拳” 这一名称早在洪均生老师传授实用拳法前后的研习者中流传, 但从未正式确定,是以过去未见诸报刊。近两年来,我们这里已习惯把这套拳法称为“洪式太极拳” ,以区别陈式太极拳老架。 因此,李驻军在《武魂》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使用了这一名称。 使用这一名称是有根据的,这是因为:一、洪老师传授的实用拳法与陈式原架在练法上有了很大区别, 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二、 洪老师对太极拳理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三、这一名称早在练习者中流传;四、洪老师逝世前一年曾写过一条横幅“洪式太极”。为说明以上问题,有顺便简述一下我学拳和老师改拳经过的必要。     原来第一金刚捣碓练法如下:(预备式略)第一动作:双手两掌相对,相距一肩宽,平举向前,高低与肩齐。同时身下蹲,成小正马步,目视正前方。第二动作: 身右转45度,胸对右前斜角;同时双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右手逆缠,左手顺缠向右划上弧线,至右肩右后方半尺许停住; 同时眼随手运,注视左手;与身动同时,右脚以脚跟为轴外摆45度, 重心移于右腿,下蹲,使右股平行于地面;同时左脚经右脚内侧以左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方伸出, 左膝略屈,左脚尖落地,指向右前斜角,两足距离两肩半至三肩宽,成左大扑步。第三动作: 身体保持原高度向左转45度,稍前移,胸对正前方;左手逆缠, 走下弧线停于胸前半尺许,手心对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右手顺缠亦走下弧线停于胸右侧,手心朝前,中指指向右下斜角; 眼随手运,视左手中指尖;身转同时,左脚尖外摆,指向正前方, 左膝弓住,大股平行地面,小腿垂直地面;右脚不动,右膝随身稍前移,微屈,成左弓步。第四动作: 身左转约15度,胸仍对正前方;眼随手运,转视正前方; 身转同时左手继续逆缠走下弧线向正前方领至胸前尺许,手心向下, 中指指向右方;同时右手顺缠,运行时过渡中中指下指,亦走下弧线向前贴左手下合住, 掌心对向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上斜角,双手成十字状。 左脚不动,左膝稍微前移;右脚随身左转提起,走内弧线贴左脚内侧迈向右前斜角尺余,脚尖点地停住,成右前虚步。第五动作: 身右转约30度,胸略向右斜角;眼仍平视正前方;左手走顺缠落至脐部, 手心向上,中指指向右方;右手变拳走顺缠向上运至眼齐,与眼部相距半尺许,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左腿不动;右膝上提,与裆平,足尖下扣,指向前下角成左独立步。第六动作: 身左转约15度,保持原高度不变,胸对向正前方;眼仍平视正前方; 左手不动;右拳随身左转下落左掌心,拳心朝上,拳眼对正前方; 左腿不动;右脚随身左转同时下落于地,两足距离一肩宽,成小正马步。第七动作: 左手不动,右拳顺缠从掌心抬起至眼齐,余同第五动作。第八动作: 同第六动作,唯拳下落左掌心时击掌发声,同时右脚下落配合右拳震地发声, 同时逆式呼吸以鼻呼气发出“哼”声,小腹略突, 气沉丹田,周身放松。(亦可出右拳时,右膝提起平裆,左脚亦随之抬起,双脚先左后右落地,右拳击左掌时,右脚震地出声。)   洪师改练法如下:   第一动作: 眼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胸向正前方,两腿随身左转下蹲, 松裆屈膝成小正马步;同时右肘不离肋右手顺缠走内弧线转到胸前斜对心口窝, 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同时左手逆缠走外弧线转至颏前尺许,左肘松垂,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第二动作: 眼仍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15度,胸略偏向右斜角;右腿走顺缠, 弓膝松裆塌劲以脚跟为轴,右足尖外摆45度;同时左腿走逆缠以左脚尖为轴, 左脚根向左后斜角旋转约45度,成右小盘步;随身右转同时, 右手变逆缠,中指上领以手领肘走小外右上弧线上转至与心口齐,与口距离约4寸许,手心侧向左前下斜角,中指指向正前上斜角; 左手同时变顺缠在原处松肩沉肘塌腕下塌外碾,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两手距离一小臂宽。   第三动作: 眼视方向不变,身继续右转30—40度,胸对向右前斜角; 右腿仍顺缠,弓膝略下蹲;左腿逆缠提膝出步,经右脚里侧勾起脚尖, 以脚根里侧贴地走内弧线向左前斜角擦出,与右脚约两肩半距离, 成大左扑步;身转同时右手仍逆缠走外右上弧线向右上转出,高与眼齐, 距眼尺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左手同时顺缠走右上弧线与右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转至右前斜角, 高与鼻齐,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四动作: 眼方向不变;身左转约30度,胸仍对右前斜角;右腿变逆缠, 膝屈略垂稍前移;左腿变顺缠,屈膝略弓塌裆落下脚尖,指向正前方, 成大左侧马步;身转同时右手变顺缠,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走下前弧线, 转至脐右前一尺二寸左右,手心侧向左前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 同时左手变逆缠,以腕为轴,沉肘走内下弧线下转至胸前, 距心口半尺许,手心侧向右后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两手始终保持一小臂距离。   第五动作:眼方向不变;身继续左转约30度,胸略偏向左前斜角;左腿仍顺缠, 塌裆屈膝,以左脚根为轴,略向左前方外摆脚尖;右脚仍逆缠, 提膝,右脚经左脚向右前方尺许平掌落地,足尖指正前方,成右前虚步; 同时左手仍逆缠走下前弧线上领转至颏前六寸许,手心侧向右前下斜角,中指指向右后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肘贴右肋,以肘推手走里上弧线, 中指上领转至左掌外下侧,两腕相交,成斜十字形,手心侧向左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左前上斜角。   第六动作: 眼仍平视正前方;身略右转约35度,胸仍向正前方;身转同时左腿变逆缠,屈膝塌裆,左脚尖随身右转内扣,指向正前方;右腿同时变顺缠,提膝走内上弧线上顶到裆部,右脚掌始终平行地面,不翘垂脚尖, 成左独立步;同时左手便顺缠,松肩沉肘走内弧线转至中脘前, 手心侧向右后上斜角,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同时右手仍顺缠, 沉肘,以小指领劲依次旋转握拳,经左手腕外上侧旋转上领至左掌心上方半尺许,拳心侧向右后上斜角,拳眼对向右前上斜角。   第七动作: 眼法不变平视正前方;身略左转约20度,胸仍对正前方; 左腿变顺缠,左脚不动;右腿变逆缠,右脚走下里右弧线落于左脚右侧一肩宽距离成小正马步, 落脚也可配合右拳下击左掌心发劲出声, 周身松沉;随身左转同时左手继续顺缠从中脘部转落至脐前,即变小逆缠, 掌心略侧后上斜角,中指略指向右前上斜角;右拳同时变逆缠下转以拳之外侧小指、 无名指根节贴(或击)于左掌心上,即变小顺缠,拳心侧向正后上斜角,拳眼对向正前上斜角。   以上是第一金刚捣碓两种不同练法, 所有各式皆是如此,不能一一赘述。 从第一式可以看出,洪老师修改的每一动作的细密和用意,由于篇幅所限, 我不能对两种练法的技击作用展开详细陈述。但修改的练法本着“怎样用就怎样练” 的原则,每一动作都体现着巧妙的技击作用, 行家里手两相一对照,就会发现修改的练法设计的精巧,比原练法细密得多了。 这是洪老师积半生心血在师祖传授的基础上又吸收其他拳种精华进行的新的发展和创造,也是他武学思想的综合体现。   由于练法不同, 修改的拳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气韵,即精巧轻灵,宛转含蓄, 缜密缠绵,自然雍容,外示处女之秀,内含金刚之坚;不着意于大开大合, 奔腾雄壮,特点是攻于细密。这是风格上与原练法的区别之处。 有人说:“洪老师新编套路“架子小巧,细致有余,开展不足。 ”似乎这是说的此套拳的风格,然而这只是看到表面,实际老师要求学者“先求开展, 后求缜密”,循序渐进,由大而小,由粗而细, 层层深入,逐步达到“无过不及”。因而“小巧”不是它的特点, “精巧、细密”才是它的特点。从第一式两种练法的对照中即可察觉其特点的不同处,前者开展大,雄浑威武;后者开展较小而适度,精巧而轻灵, 要求动作“无过不及”。因新、老练法每个动作的走势不同、 作用不同,是以风格特点不同。它决不是练原套路走偏、走错或没学会原套路妄加篡改, 也不是对原招式动作的妄加增减,而是根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对原来正确练法的有机提炼, 加工、改造。 称为洪式太极拳,既由于它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也便于学者区分这套太极拳与原来练法之不同。   这套拳法之所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还在于洪均生老师是创造性发展太极拳理法的一代宗师, 把太极拳理论技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太极拳研习者指明了探索方向, 澄清了一些糊涂认识,纠正了一些不正确的技法。例如:   1、关于太极拳的眼法,以往都是“眼随手运”,他从实用需要,认为应根据着法作用, 以假设对手所在方向为的,改为“专注固定目标(对方)”,并以对方双目为准。因眼是指挥,可注意对方的变化。老师曾说: “平视对方眼际,既生威力,注意对方变化,又能保持自己平衡, 显示外柔而内刚。”他还提出眼法亦有顺、逆之分;目视的方向与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 目视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眼法亦有虚实之分,目专注一点者为顾,为实;目光专注一点之外而在视野之内者为盼, 为虚。这是洪师对太极拳眼法运用的新创技法。   2、关于身法:他根据“腰如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提出太极拳要做到随遇平衡, 即不论式子如何变化,自己重心必须保持在全身的相对中心位置。 步法不变,会阴穴不作位移,身腰只能左右旋转, 不能前后左右摇摆。重心的位移只随步法的变换而移动。这是过去太极拳理法未曾阐述的。纠正了“重心全部移于某腿”的错误练法。并提出腰只有自转,没有公转,要做到“以腰为轴”的立体螺旋运动,腰转动幅度要大,但有一定极限,而两肩前后转动幅度要小。   3、关于步法,他首次明确了腿部的顺逆缠丝运动方法。指出在长强穴(尾骨) 微微外翻,裆部开圆的条件下,腿部运行随身法左右旋转而分顺逆; 且在一般情况下,左右腿的顺逆缠丝总是同时进行的。身右转, 右腿顺缠,自右大腿内侧上端向外旋转下绕至足踵;同时左腿逆缠, 自足跟外侧向里旋转上绕至左大腿内侧上端。身左转反之。并指出两腿顺逆缠丝时,两膝鹤顶穴按足尖方向一提一落,顺缠上提,逆缠下落, 绝不许左右摆动。如此才能保证两腿的缠丝运动。这是过   去教练太极拳时在理法上从未阐明的问题。   4、在手法上,关于公转、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是他首次提出来的; 自转的顺逆走向是他作了正确而细致的阐述。关于公转、自转的提法最早始于1950年春节期间教我划圈之时。正月初十前后的一天,在我家客厅教我划圈, 当时家父和教我经书的张慕尧老先生在场,原来正旋圈叫外缠圈,反旋圈叫里缠圈(到北京后,师祖仍是这种叫法)也没有公转、 自转之称。我初学划圈,小臂往往忘了自转,或自转快慢不一。 老师为了说明手划圈时小臂要作顺逆缠丝的运动,看到条几   上的地球仪, 若有所悟,给我解释说:“双手划圈,就象地球围绕太阳旋转, 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而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分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 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手与小臂的自转的度数要同划圈的公转度数恰当地配合好, 这样就顺随了。划圈始终肘尖下垂。 ”张先生说:“你老师这种比喻很秒。”洪师说:“今后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怎样划圈,就容易理解了。”此后,“公转”、“自转”的叫法就逐渐传开。 “正旋”、“反旋”的名称,大概始于1956年以   后。 记得1958年暑假我回济南,老师曾说:“我觉得外缠圈、里缠圈的叫法不科学, 里缠就是逆缠,外缠就是顺缠。外缠圈中实际包涵着小臂的顺缠和逆缠, 差不多各走一半;里缠圈也是如此。不如叫做正旋圈和反旋圈恰当。”关于手的运行,他明确提出,出手时,手领肘,肘领肩转出; 收手时,肩领肘,肘领手收回,所谓“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以前没人明确提出这一技法。   5、关于“双重”问题,他作了正确的解释,指出“双重”之病是“前手前足同实”,纠正了某些人释双重为“两足同实”的错误。   至于许多细节上的修改和技法上的创新不能一一详述, 仅以上几点就足以说明洪师对太极拳理法发展上的贡献。 他这些理法已被广泛传播,且为不少拳种所吸收,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一切学术, 当然包括武术,总是有所继承和发展,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查诸太极拳史,解放前,太极拳并无这“式”那“式”之分, 只因传承的关系,在练法和风格上出现了区别,但都称做太极拳。 如杨澄甫先生著的《太极拳全书》、于化行著的《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 ,某氏所著《太极拳正宗》等,皆未加“杨式”字样。而陈鑫先生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陈照丕先生著的《陈氏太极拳汇宗》加了“陈氏” 二字。建国后的五十年代,才分别冠以“陈式”、“杨   式” 、“吴式”、“孙式”之名。我想,冠以某“式”的根据当是在于它们的传承关系以及不同的练法和风格。也就是“杨式”、“吴式”“孙式” 等在直接或间接继承陈式太极拳中练法和风格发生了变化之故。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源于陈式太极拳,由于练法变了,风格不同了, 形成了一个流派,因而后来大家称之为“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源于杨式, 间接源于陈式,因练法和风格与杨式有了区别,更不同于陈式, 也形成一个流派,于是后来称它为吴式太极拳;后命名的“武式太极拳” 也源于陈式,郝为真为武禹襄的间接传人,传于孙禄堂,孙氏融化改造后形成新的练法和风格,如今称为“孙式太极拳”。   洪均生老师在继承陈式太极拳中进行提炼、 加工、改造形成新架,具备了自己的风格特点, 成为一个新的流派,有什么不可以称为“洪式太极拳” 的呢?其实,某一拳法叫什么名称,无所不可。而在于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 看它是否已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只要名实相符, 有何不可?即便不称做洪式太极拳,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特练法和风格的流派依旧客观存在, 依旧在民间广泛流传,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练习者依然这样称呼它,这不是行政命令和某人所能限制得了的。 笔者系第三代洪式太极拳传人,师承哈乐之先生。哈乐之先生文武双全,融汇贯通各种拳法,完美继承洪式太极拳,并有所法发展,传拳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形成了融合武医的特点,在继承了技击的基础上,借鉴了中医推拿的技术,既可以防身,更能健身。同时哈师提出了太极之美的理论,指出太极拳要创造美,传播美,不仅仅是指太极拳练起来看着美,更可以塑身,身形美,还能净化心灵,让人心灵美。 笔者2002年始学拳,2007年在上海收徒,断断续续教授了几个学生,在教授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个人的教学特色。更着重于人体物理学的讲解和医学知识的讲解。后来又跟随一民间老师习练了上海蛇雀太极拳,把相关理论融入洪式太极拳中,丰富了太极拳的内涵。科研中笔者研究神经免疫,对于行为和免疫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了太极拳在改善免疫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具有武术的特性。希望更多的高水平的人加入太极拳练习中来,发扬太极拳。
3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第一课——洪氏太极拳网络课程开始授课
热度 4 longfo 2011-5-21 13:33
经过漫长的公示期以后,科学网第一课将要正式开始。课程设置理论将以文字为主,讲解动作以视频为主的方式进行。并且邀请了李驻军老师讲解部分内容,同时我还在邀请其他师兄弟一起把这个课程丰满起来。 现在进入报名阶段。本次课程报名20人限额,5人开始授课,鉴于前面已经有10人左右推荐,所以包括在内。结业证书颁发将以自愿为主,自愿结业者将会通过缴纳工本费的方式颁发洪氏太极拳理论结业证书,套路结业证书需要实地考核以后方可以决定。 欢迎大家报名,谢谢。 耿文叶 2011-05-21
1856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学中医四:太极拳论
jsnjjlj 2011-4-26 12:12
太 极 拳 论 张三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成一气。 向前推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顺其根自断,乃坏之速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处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即乾坤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操练谱文 天地阴阳妙相声,本是动静咸化成;太极为宗传武势,洒遍华夷焕春风; 太极开拳移左步,前抬两臂吊腕平;切腕仰掌姿下沉,坐跨屈膝气和生; 野马分鬃身右转,左手托球右肘横;上下掌心同一峙,两掌互换抱球生; 左足尖收右脚侧,凤点头化腿提龙;前托左掌进左足,左腿为弓右腿平; 前行虎口并金脉,后按跨侧合心经;左转身姿横左肘,右凤足落左足踵; 左掌按球右掌托,复出右脚虎换龙;右化托掌身前出,左化按塌左跨封; 左蹬右弓稳两足,前后双掌期中庭。 视频 :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OlE0w4lJPo/
个人分类: 中医|3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模狗样为健康,天天行我看行
热度 3 sheep021 2011-3-6 21:07
2011-03-05 15:53:32 来源: 新民晚报 (上海)  “人模狗样”当然是贬义词语,谁愿意与它搭界呢? 想不到的是,如今我与老伴每日都要花两个小时“人模狗样”地爬地板,并已坚持了三个多星期。欲知个中缘由,容我细说: 春节里亲友相聚,老人们聊的多半是养生保健。比如饭后别一屁股坐下看电视,应在屋里踱踱步,谨防啤酒肚;又如每晚起夜时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再如晨练打完太极拳,不妨背靠香樟树撞它28分钟,能活血通脉、舒缓筋络…… 交流中最有意思的招数是表兄出的,他说他每天都抽空在家中像狗那般满地爬行,这对心脏有益。因为人直立时,人体血液的70%低于心脏,不利于血液回流,而爬行让身体成水平状态,使血液回流心脏,让心脏劳逸结合。他边说边示范,动作娴熟。临了还提醒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敷衍了事。 次日,回想表兄爬地板的模样,特别要干净的老伴突发奇想:何不在膝盖下垫两块抹布,手上也抓着抹布,边爬边顺便搞清洁呢!曾见邻家钟点工就是这样跪着擦地板的,咱也如法炮制,把运动与劳动结合起来,岂非两全其美! 然想法虽好,但事与愿违。大年初五,我膝盖裹抹布、手中拿抹布,趴在地板上边爬边擦,结果顾此失彼爬得对劲了,忘了擦地板;擦得到位了,爬姿却走了样。我对老伴说:瞎忙活了,做不到一举两得啊! 随即去电请表兄释疑。表兄说运动与劳动是有区别的,劳动是重复地做一个或几个动作,而运动则是全面性的锻炼,两者不能代替,更不宜混搭。我说是呀,怪不得我爬着爬着,想起还要擦地板,心里就不得劲了。 听了表兄的点拨,我和老伴茅塞顿开,遂一门心思认真爬地板了。至于擦地板的活计也没懈怠,相反更要擦干净些,因为人趴在地板上,鼻息离地板那么近,不搞干净怎么行? 经过一段时日的身体力行,渐渐尝到了爬地板的甜头它除了对心脏有好处外,还因为爬行时把身体重量分散到了四肢,减轻了颈椎、腰椎的负担,有利于防治各种脊椎病;还有爬行时腹部器官和内脏是由腹肌收缩从下面托着的,这就减少了内脏压力,增强了内脏功能,对胃、肾下垂患者非常有益;再有就是每爬行一步,肛周肌肉群就会收缩一次,长此以往还能防治痔疮呢! 正是:放下身段满地爬,“人模狗样”为健康! 作者:翁治方 评: 这个主意俺自己倒是想到过,就是没实施 远新写新书时,不妨把这个案例也加进去——天天行,任意行,随便行,我看行!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7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太极拳拳理
热度 1 bricklayer 2011-3-4 23:15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太极者,阴阳将分未分之时也;然初行太极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阴阳。何谓太极拳之阴阳?无他,正反云手耳。正手为阳,反手为阴;或可称阴阳云手耳。太极拳八门五步,各式拳势皆由此出。行拳之时,正反互变,阴阳交缠;步法转换,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渐进至太极境界。故以名之,太极门阴阳宗。   太极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备皆有其诀窍。独正反云手两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见于其他内外各家各派,唯太极门独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极拳之纯阴阳也。太极拳杀场放对,攻守制敌;须阴阳互济,倚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谐,用谋使诈,无所不用其极。唯此二式可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是故不能以之对敌。然此两式又为太极拳之根本。如纯以养生,精熟此两式则备矣。如以击技,须由此二者变化出,太极拳八门五步。   八门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以阴阳云手解之。阴阳云手,非只手足分阴阳,身躯本身亦分阴阳。身躯内敛外绷为阳,反之外敛内绷为阴。由是,左手左足之阴阳,右手右足之阴阳及躯干本身之阴阳,是为三爻,从而阴阳三变而成先天八卦。   五步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前进后退用阴手,阴臻极处阳始生;出击反击蕴其中。左顾右盼用阳手,阳到绝境阴回首,横击化打才轻灵。中定唯要阴阳合,阴阳和谐才两全。   杀场放对之时,神意不可凝滞,尤需活泼。行如水中之游鱼,动若天空之飞鸟,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对,心灵气势牢牢锁死对手,手中有人,目中无人。举手投足莫不毁心摧势。
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热度 5 pww1380 2011-1-29 18:53
关于体育锻炼、保健、太极拳与哲学理念及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对话 ——与宗吉祥一席谈 作者 杨文祥 吉: 杨老师,我对太极拳也很兴趣,就是自己摸不到门道,希望能像您请教!我现在打太极只能形似,没有神韵!而且动作太硬,太板!有待继续提高修炼!我还喜欢打坐!呵呵 本人回复: 很高兴你也喜欢太极拳。你先仔细读一下我写给鲍老师的这篇博文 ,以你的聪明才智,必有发现,也必有所获。回头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再写一篇专门给你量身定制的博文。 太极拳、中医、气功、周易同为一理,是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 我希望有更多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素养的年轻人从人类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的高度上打通中外文化樊篱,在实现中华文化传统精华融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类文明的历史水平,使中华文明的智慧成为构筑人类社会信息文明的核心结构。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习练太极拳的人大都 只注重其形而未得其意 。太极武艺之“艺”,即在其“意”。 意,即其哲学理念。 细读这篇博文后仔细体会,不难得到入门之径。我想, 参透太极的奥秘,不但对太极功夫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可以有助于你对中华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理念之间的贯通。 另外, 理念的把握不必急,这是急不来的。 须注意的是, 技巧之功在拳中,出神入化之功在拳外。 在每天的生活实践中去寻找太极之义,在能够提升你的哲学思考的书中去寻找太极之理。 在你的读书计划里,有必要增加一本《道德经》。 《道德经》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件用来修炼心智的法宝。天天揣摩,终有一天你会得其不可言传之自然大道。 需要注意的是,初读此书时, 不可急于关注前人和他人对此书的诠释, 而要 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直觉去理解, 你就会达到别人所没有达到的理解深度。古文字上的理解困难通过“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的办法来解决。 前人和别人的诠释往往会把你引入歧途 。当然, 在自己的理解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时,再去读他人的注释与解读之作作为参考和相互关照之资还是有必要的。 就是说, 读书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是科学读书方法不可偏废的内容。 正如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佐料,不同的厨师会烹调出不同品位和风格的菜肴,就是这个道理,即人们常说的火候。 意念于内,形动于外。没有聚敛于内的气力,便无发之于外的功力。一旦在哲理层次领悟了太极的真谛,你打太极的神韵便会不期而至。 鉴于你西方的哲学书籍读得比较多,为了能够把握太极真谛,有必要在思想深处做以下几方面学术准备: 1. 必须突破以往 在学校里所学的所谓“哲学知识、哲学原理”一类的非科学非学术的先入之见所造成的哲学思想樊篱。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里,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现象严重。这种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所谓哲学理念把不同的哲学思想作为异己的甚至是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来处理,结果造成了哲学的非学术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当代哲学教育与哲学研究已经无法完成其学术使命。对这一点,可参见我前几天写的博文《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实际上,这是到目前为止,哲学界、理论界始终无法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的根本原因。国家大事我们可以暂且放在一边,即使仅仅在于要真正把握太极原理,也不能不冲出这种非学术和不科学的僵化的哲学教条。 2 .深入思考一元论和二元论两者的关系,与此同时,深入思考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3 .深入思考中华传统学术与西方学术理性的根本区别与打通二者学术思想通道的可能性。 显然, 为了把握太极真谛,你的学术任务相当地繁重。 实际上, 对于一个毫无哲学基础知识,或是只是一般的用太极拳来健身而不拟探求其真意的人来说,就完全没有这些学术准备的必要了。 你如果有意下功夫研究太极,那么, 你以往所学的一切哲学知识,对于你研习太极不但无益,反而构成了你的思想障碍。为此,你就必须真正把哲学搞通。一旦真正把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哲学搞通了,那些虚假哲学思想所造成的思想障碍也就清除了。 换句话说, 对于你来说,学习太极的代价就是首先成为一位学贯中西、横跨一元二元论,贯通唯心与唯物的哲学大师。 吉 : 杨老师,您太高看我了!太极拳我练的根本还没有入道,平时还是主要以跑步为主,最近晚上偶尔打打坐!真的还谈不上心得,功夫还没有下到位! O(∩_∩)O 哈哈 ~ 本人回复: 以上所谈,仅作为你的参考。当然这篇文章作为博文公布出去与朋友们共享,对科学网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也会有所助益。 另外,锻炼身体无论年龄大小,内外兼修都是必要的。如有偏颇,日积月累往往会伤身的。年轻时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顶着感觉不到,等到发现不对时,为时已晚,就积重难返了。许多体育健将,全身伤病,从健康角度上看,这些人只能说是强壮,决不是健康。 以上意见供参考,并 预祝你实现哲学研究与太极功夫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奇梦解析与精神修炼 —— 给鲍海飞老师的忠告与建议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4410 2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科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3. 杨文祥. 从科学术语的规范到当代中国哲学 - 人文 - 社会科学理论的重建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402803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451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奇梦解析与精神修炼——给鲍海飞老师的忠告与建议
pww1380 2011-1-14 16:10
此梦应该是你内心对疾病和健康状况的担忧和潜意识中的自我判断转化和呈现出来的物象。 (详见本文参考文献鲍老师博文) 毋须为此担忧烦恼。忠告和建议如下: 眼下,你的第一要务就是解除思想和精神压力。其次是足够的休息、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适当的运动。 注意, 这里所说的适当的运动不是仅仅指体育运动,应包括精神运动(修炼)和体育运动两个方面,而且精神运动(修炼)的重要性应该置于体育运动之前。 精神运动和修炼我提倡 冥想 。这既不是气功,也不是瑜伽,而是 精神和意识彻底放松式的自我精神保养。 体育运动我提倡太极拳。打太极拳要注意的是 务必把握太极拳的本质和特点。 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形态所体现的中华传统哲学理念 。它 强调形与意的统一,习练者与格斗对象的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这一点你务必在日日修炼的同时悉心体会其中的奥妙。当你恍然大悟之时,就是你修成正果之日。 太极拳的特点除了体现在其本质上之外,主要体现在动作上和修炼方法上。 太极拳动作的最基本要领一是中正,二是从肉体的物质层次到意识的精神层次的完全放松。 因此,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应该注意实现 从外在的筋骨皮的锤炼到内在的精气神的保养和修炼的统一。 太极拳的一般性要领你可以从其他方面很容易就能够找到,不再赘絮。 祝你早日康复!把你内在的潜能和高度文明的精神价值通过你的诗作和你对生活的热爱充分释放出来,贡献给你所深深热爱的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 鲍海飞 . 梦-疾病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04034
个人分类: 海内天涯(Mutual Understanded Friendship from|408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美研究证实太极拳健身功效
pikeliu 2010-11-10 07:46
作者:高原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0-11-9 16:06:00 美研究证实太极拳健身功效 美国研究人员11月8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证实,练太极拳不仅能缓解关节疼痛、减轻疲劳、强健筋骨、提高人体伸展和平衡能力等,还能改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 这项研究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在正于亚特兰大举行的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上,研究人员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从北卡罗来纳州和新泽西州等地挑选了354名志愿者,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甲组人员参加为期8周的太极拳练习班,每周练习两次,乙组人员不参加练习。参加调查的志愿者必须是关节炎患者,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且可行动自如而无需他人帮助。研究人员还规定,志愿者既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练太极拳。 8周后,研究人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了体能测试及心理评估。结果发现,甲组志愿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出现了以下变化:关节疼痛减缓,疲劳减轻,身体有劲,伸展和平衡能力增强,精力旺盛,较少出现情绪波动等。而乙组人员没有出现这些变化或变化不明显。 研究报告主要撰稿人卡拉汉说,研究表明练太极拳对缓解各种类型的关节炎尤其有效,其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他说,这一研究成果适用于所有人,因为被调查对象来自不同地区,其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2010-11-10 0:37:07 匿名 IP:124.119.50.* 可惜啊!中国的中医、气功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被那些学了点西文科学的所谓学者不断地打击和否定,反倒是西文人很重视,真是滑稽! [回复] 2010-11-9 23:08:49 匿名 IP:123.165.10.* 中医是值得肯定滴~ 老外 和 中国人 的研究方式角度不太一样,应该互补滴 [回复] 2010-11-9 20:53:05 匿名 IP:221.206.59.* 推广武术?晚了点吧 [回复] 2010-11-9 20:49:48 匿名 IP:119.39.77.* 看到这样的消息反倒高兴不起来。为何美国人说的就是真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武术难道还要被他人来证明?如今,连中医也被怀疑,自己的科研人员一再被贬低,可叹啊...... [回复] 2010-11-9 20:16:09 匿名 IP:221.221.209.* 嗯,应该推广全民习武! [回复] 目前已有 6 条评论
个人分类: 爱的教育|26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得对待科学,太极拳文章读后感
longfo 2010-10-24 21:33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在健康方面的贡献尤为卓越。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国人对于我们传统的东西这么不尊重,致使很多优秀的文化和健康运动流落在民间无人挖掘。最近英国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我们来分析他们的方法,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科研中来,而不是诋毁和谩骂。 方法:实验采取了单盲法,随机法,对于纤维肌痛患者进行杨氏太极拳干预,对照组进行相应的活动和健康教育。每次活动进行60分钟,每周2次,共进行12周。 结果:33名太极拳组成员的生活质量等提高,效果良好。身体和精神的调查表分数明显改善。太极拳对于疾病的改善持续了24个周,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太极拳可能是治疗纤维肌痛的有效手段,要深入研究。 提示:美国人接受太极拳并把太极拳作为一种好的疾病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而不是愚昧的拥护和反对,这就是科学的对待科学,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科学需要科学的对待,我希望大家能够利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而不是非理智的对待事物。 希望我们的传统的东西进一步发扬光大,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太极拳研究文章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3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研究发现练太极拳能有效缓解肌肉痛
pikeliu 2010-8-19 15:21
作者:陈宗伦 来源:新浪健康 发布时间:2010-8-19 9:57:09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美国研究发现练太极拳能有效缓解肌肉痛 据国外媒体最新报道,8月19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纤维性肌痛患者练太极拳可大大缓解慢性疼痛。 塔夫斯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将66名参试纤维性肌痛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太极拳组,连续12周,每周练太极拳两次,每次1小时。另一组为健身班组,每周两次参加健身班锻炼,锻炼前有轻度拉伸热身训练。 在为期12周的实验结束后进行的纤维性肌痛身体和心理症状改善情况问卷调查中,太极拳组参试者得分更高,症状明显改善。其中包括:疼痛减少;不受疼痛困扰而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提高;疲劳、抑郁和焦虑明显更少;总体生活质量更高。另外,参试患者睡眠质量和体质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随后的调查还发现,即使延续到24周,练太极拳的上述好处仍然存在。 据美国纤维性肌痛协会估计,纤维性肌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仅美国就有患者1000多万,大约75%90%的患者都为女性。症状包括:广泛性肌肉和骨骼疼痛、晨起疲劳及僵硬、失眠、并有多处特定部位的压痛点。该综合症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等问题,有时这些现象被称为纤维性肌痛雾。 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格洛里亚耶哈博士表示,虽然这项新研究有待更大规模研究的进一步证实,但是练太极拳已经表现出治疗纤维性肌痛的巨大潜能。 更多阅读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PDF(英文) 《纽约时报》相关报道(英文) 《补充和选择医学》: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紧张性头痛 《糖尿病治疗》:练习太极拳有助治疗II型糖尿病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威海洪式太极拳社成立
热度 2 longfo 2010-7-17 10:48
喜闻威海洪式太极拳社在有志于研究和弘扬太极拳的诸位先生帮助下,与吾弟子宫志伟、吴兆光等人一起不辞辛劳,于今日筹备成立,令人兴奋。值洪式太极拳社成立之际,谨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太极拳乃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不仅具有技击攻防之功能,更具养生健身之特殊功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得世界人民之喜爱。威海地处海滨要塞,人杰地灵,自古多出文人侠士,又是中国近代海军诞生之地,尚武之风浓厚。太极拳近几年在威海得到长足发展,各种流派共存,一派欣欣向荣!洪式传人宫志伟曾获北京精武杯套路和推手金牌,吴兆光于2005年获得山东太极拳锦标赛的推手及套路冠军,并在央视武林大会海选中表现优异,进入十六强,栗发光等亦人在国内各种大赛中获得套路金牌,取得骄人成绩。今天,洪式太极拳社的成立,为洪式太极拳在威海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威海人民学习太极拳创造了机会! 威海洪式太极拳社以武医结合的形式出现,在积极研究太极拳养生与传统推拿按摩相结合,促进健身效果的同时,传播洪式拳独到的技击功夫。我相信,在威海体育局、威海武协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及威海各界朋友的帮助下弟子宫志伟、吴兆光、栗发光等人会将拳社做好,做大。亦希望志伟、兆光等人团结威海武术界同仁,精诚合作,加深友情,探讨技艺,共同为发展威海武术事业做出应有贡献!此举也将会成为威海武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我因人在菏泽,不能到会,虽旅途劳顿,但心系弟子太极拳社成立之盛举,特发信祝贺!并向与会的领导、老师,拳友们问好! 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国际洪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总会会长 李驻军 ps,作为洪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我在此忠心祝贺李老师和他的弟子们,也希望太极拳可以百家争鸣,为国家挣得财富和荣誉.
个人分类: 武术|3962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第二课笔记
longfo 2010-6-21 14:38
6.21 学习内容: 1、 主要纠正画圈动作。 2、 第一个动作出手时手型非常重要。像一把蒲扇张开,手指指向眉心。出手时以手带肘,前臂放松,肘部下沉,肘部把手压出去。 3、 第二个动作肘部还是要保持下沉,不能出去。斜到肩部外侧,把别人的力量挡道外面。 4、 第三个动作手有一个旋转,手掌向外侧。像拿着一把大刀指向外面。肘部收紧,不然会被拿住。 5、 第四个动作主要问题在于手型不变。结束手指还是指向外面。 6、 在所有的动作中,手型都不能变,手腕、手臂始终成一条直线,就像一个棍子在舞。 7、 左手做的比较难,动作也不行,还要再练。 8、 看老师打了十三式。 体会: 1、 在画圈中手型非常重要,做的不好。 2、 没有在画圈中体会到放松的感觉。还停留在想动作标准阶段。 3、 十三式开了一遍基本没记住。感觉里面有挺多画圈的动作,而且有些动作看着挺别扭的,不舒展。感觉每个招式中都有进攻防守,确实蛮厉害。
个人分类: 武术|2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第一课学生笔记
longfo 2010-6-21 14:36
学习内容: 1、 练拳是以自己的影像为参考。太极讲究中庸,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出手打眉心,是自己的眉心。 2、 双手是门,打人靠腿。所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一出手就要把自己防守好,使对方没有进攻空间。 3、 柔韧性与力量成反比。要在柔韧性与力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4、 画圈是用来放松的。在画圈中寻找松的感觉。 5、 基本姿势。双脚齐平,稍微有点内八,膝盖向脚弯曲,腰部前突,收下巴,脊柱自然弯曲。 6、 画圈的要点是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可以体会把对方挡在外面。 7、 肌肉旋转的力量很重要。 8、 手上的力量带到丹田,然后从丹田转移出去。 体会: 1、 最大的体会是太极对我来说不再神秘。认识到太极就是一项体育运动,一种锻炼方式,一种武术技巧。 2、 通过老师的讲解,认识到技击还是有很多技巧。平时感觉自己力量也不差,打仗也不吃亏,但是和练过的人一比,真是差太远。 3、 回来自己练习,在画圈中确实体会到放松的效果,感觉气很顺。希望能够体会到太极放松的要点。 4、 画圈中手型还是不大对,老师讲解与技击结合,结果让我脑子比较糊涂。明天再找老师纠正。
个人分类: 武术|24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修炼的不仅是拳,更多地是修为境界
ljry8044 2010-6-9 09:44
健康身体从来就不可能一蹴而就,须慢慢修炼而至,除非他不是人。可健身专家基本不懂这个道理,总会胡乱教一些程序化的机械方案,因为他们大都是速成的,“健身”专家可速成,但健康身体却不能速成。 传统武学家非常清楚这些道理,尤其是传统太极拳家,比如近代内家拳宗师孙禄堂先生,早就指出, 太极拳的价值在于变化人的气质,应在“纯任自然,不能伤后天之力”情况下,努力进取,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修为境界,“将气质驯至中和”。( 【置顶】我所推崇的成功、幸福、健康的最高境界——和谐 即由“中和”简化所至,另外, 还原胡主席及本人“和谐”理念之原本面目 有更多“中和”的详述 ) 大体来说,每天一小时的健康不能称作健康,一个小时的“健身”更不能使人健康,甚至可能使人多病早逝 (参看 运动也有可能致笨、致病甚至致死 ), 24小时的健康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为此,必须首先做到: 总能使全身心受到均衡锻炼,从事任何活动都应如此,不管是走路、洗衣、做饭还是开门、关门等等 ,如此,不用想着专门去“健身”,能却远比那些常“健身”的朋友健康得多,而修炼太极拳正好能助人达成该境界。 因为太极拳里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均由全身协调完成,始终要求: “周身一家” “一动无一不动,一静无一不静” “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 “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练好太极拳(正统的传统太极拳)后,再将该技巧迁移至生活中去,自然能健康长寿,至少比绝大多数所谓的“健身”活动强十倍。 而且,修炼真正的传统太极拳也必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她是在 “纯任自然,不能伤后天之力”情况 修炼的,即以日常行走、洗衣、做饭的节奏练习太极拳,协调好全身练好每一个动作,当所有的动作都能达致中和状态时,走路、洗衣、做饭当然也不能例外。 所以,太极拳练的不只是拳,更多地是修为境界,极利于身心健康和工作学习的中和境界。多年持之以恒地去提升自己修为境界,从而能持续以恒的提升身心健康,终达致极值。 那么,如何达成该境界呢?以“中和”之“中”为例: 所谓“中”,即要“提顶”、“拔背”、“收腹”、“敛臀”、“气沉丹田”,使整个躯干保持在更加挺拔、苗条的机动平衡状态,稳定如不动。 这看似难,但如果坚持加快行走速度,我们就会发现,躯干越发本能地趋于这种挺拔的平衡状态,当然,如果有意识地加强平衡意识,也能进一步促进行走速度。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最终渐能达致较高的“中”境界。使腰腹背颈等整个躯干肌群都能在行走时受到较好的锻炼,另外,在逐渐加速的过程中,心肺、肩、胯等全身其它主要器官也能受到越发均衡的锻炼,从而受到越来越强的健身效果。 所以,太极拳看似难,实践起来却简单,人人能体会到,并能指导人坚持到底。现今之诸多“健身”运动看似简单,实际上永远做不好,坚持下去则多半会折损智商,而研究表明,智商低者更易多病早逝。 请注意,多项研究表明,行走快捷者寿命更长,缓慢者更易多病早逝: 美国《每日健康新闻》:美国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联合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选取了3000名年龄在70至79岁的老年人作为测试样本。研究人员要求这3000名老年人各自进行长度为0.25英里的行走,并记录下他们的各种相关数据。共持续了约5年时间,每隔6个月左右,研究人员就会对所有的3000名参与者进行行走测试,同时对他们的各项身体机能与健康指标进行评估。 研究人员在测试中发现,老年人的行走速度与他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寿命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些行走吃力而且缓慢的老年人,与那些行走速度比他快25%的老年人相比,患病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3倍。另外,研究人员发现行走最慢的老年人,他们患心脏病以及瘫痪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高出很多。 美国《纽约时报》: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近五百名老年人进行了大约十年的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走路慢的人中有77%死亡,中速的人中有50%的死亡,而走路速度快的人中,只有27%的人死亡。 何故? 因为行走快捷者更能使自己全身心受到均衡锻炼,达到传统无学家所推崇的中和状态。 但那些速成的健身专家、教练一般都不会讲这些道理,只会告诉人一定量的机械化的运动方案,告诉人每天该行走的时间以及速度,该方案的道理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说得清,但实际上他们心里也不清楚,只是照搬的课本教程而已。 “健身”运动多半简单易行、一看就懂、一做就会;太极拳则难得多,需要聪明智慧把握,得不断提升修为境界,身心健康质量也会同步得到提升,你会选择谁? ---------------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练习或传授练习太极拳时并未明白“纯任自然,不伤后天之力”的道理(但更是强制要求、歪曲宣传之故),统统按照年老体衰的老年人的生活节奏习练,使得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身上。因此,广大中青年团体一般都会本能地拒绝简化太极拳,虽然难以搞清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但还没退化至搞不清健康与病态差别的地步。 友情链接: 还有几人知晓太极拳原本面目
1977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太极生涯
longfo 2010-6-1 13:31
我的太极生涯 很多人对武术有一种神秘感,从2002年接触武术以来,8年时间,断断续续了解了一些,但是却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就从我自身的经历谈一些事情,帮助大家认识民间的武术。 初识武术 2002年我考试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后来主攻骨科。那一年的9月,武术协会纳新,我身体很胖,接近200斤,活动不便,以为武术就是像电视上一样,窜窜跳跳,耍刀舞棒练起,想想压腿的痛楚,和经受的折磨,就头疼,所以就没有报名。是另外一个同学,记得不错的话叫做宁万金的帮我交钱报名的,后来我还钱给他,就有事没事的去协会看看,毕竟也花了钱了。这一去就和武术结缘了,不是因为我喜欢武术,而是因为我接手了武术协会的管理,从管理逐渐的开始接触武术,真正学习武术从太极拳开始,要到了2003年正式开始。 刚开始我们就画圈,练习放松,没有压腿,没有其他的措施帮助练习。我学的不好,主要是管理事务较杂较多。别人练一小时,我能练半小时就不错了。所以草草就把套路学完了。我学的是洪均生老师改编的陈氏太极拳。讲事实的角度来说,学得不好,就能比着葫芦画个瓢。 初识太极技击 我的老师是哈乐之先生,身材不高,很瘦弱。学完了架子套路,我和一个同年的师兄弟就想去见见老师的水平,以前都是跟着师兄们学。见到老师,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大个子身体素质不错,可以学习技击。我身材不是很高,177cm,但是体重很大,接近100公斤。而且我有个特点很灵活,这是其他的胖子没有的。 人家说我胖我就喘,我就要和老师交交手。不想一出手就被打了出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又出了一拳,还打不到,最后暴怒,看准了又一拳,结果被老师抓住甩了出来,倚在了旁边一棵树上。这样,我就开始对太极有了一些认识,想深入学习一下,毕竟我也成了武术协会会长(因为前会长事多,协会事务均转交给我,我提前就成了协会会长)。 后来就经常找人切磋,仗着身体条件占了不少便宜,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山大就被打了一次。还好都是交流,伤得不重。不过有一次失误至今记忆犹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的朋友来交流,上来和我握手,我也没在意,就走上去和他握手,结果身体一前倾,对方直接来了个靠背摔,把我摔在了青砖铺设的地板上。这次丢人丢大发了,所以记忆犹新,时刻记着这个教训。 靠着打架统一武协 武术协会一直分成好几块,有练太极的,有练少林拳的,有练散打的,大家各练各的,但是有时候也会产生冲突。当时我心高气傲,打算都统一起来。一天晚上就开始了我的计划,当时先是争吵,后来要动手,结果他们少林拳和散打的一个人过来拿住我的手,试了试放弃了。于是,一晚上解决了所有问题。 后来他们中间有一个最厉害的,实习回来了,一个晚上找我来谈,说要交流,我肯定打不过他,不过还是去了,结果切磋的时候把我的左胳膊打伤了,到现在还没好利索。不过事已至此,此事就算了结了,武协总归是统一了。 之后我退出武协,慢慢的就出现了很多协会了,比如散打、截拳道、跆拳道之类。 外出培训交流 我在济南算是比较早在外面做武术培训的了。先是做太极拳培训,不景气,后来做跆拳道,多少赚了点钱。但是最终没成气候,草草收场,和我同时做培训的现在在济南做的都很好了,我只好打道回府,回去继续我的医生之路了。 中间还和一些自由搏击的人交流过。因为武术比赛和一些健身会馆有了联系,之后我就经常去一些健身房健健身,之间就碰到了一些自由搏击的人,对我影响很大,主要是打不过他们,之后开始练一些基本的搏击技巧,但是过了段时间就荒芜了。 老师去世 老师去世以后我就很少练拳了。除了在协会里面带带学生,其余的就自己练练了。中间学了器械,但是也没学好,没过几天就忘记了。哈老师去世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要传播太极拳文化,这个对我影响很大,即使自己武术练得不好,但是却也一直没停止传播的步伐。但是我学的很少,传播力度也有限。 医院生活 在一年半的实习生活中,我都没怎么接触太极拳,主要是医院太忙了,每天就是工作,手术、查房忙得不亦乐乎,后来就是准备考研,也很忙。 中间倒是差点打一架,后来也没打成。不过在医院里,我倒是很横,很多时候凭着自己会两下子,碰到过刀,遇到过枪,有时候也心惊胆寒,不过都过去了。现在想想也后怕,感觉靠身体吃饭的确不容易,多少黑道上打架的人送到医院来。打毕竟上升到国家利益才更有意义,其余的做到防身我觉得就很好了。 上海收徒,体味太极 到上海以后开始重拾太极拳,此时心境也平和了许多,偶然一次机会收了一个徒弟。以前练过散打,身体素质很好,就是动作很僵硬,练起来麻烦,我专门给他制定了一套身体练习方案。 早上蛙跳100次,匍匐爬100米,压腿,双杠做俯卧撑,压腰,画圈,套路学习。半年时间磨破了几双手套,鞋子也换了几双,最开始练的时候大腿手臂上面全是淤血,最后还好,顺利完成基本身体素质练习。 之前他认为做不到的一些动作也可以做到了,身体的力量和柔韧性都有所改善。后来因为时间原因,他后来又到外面拜师。 之后又收了几个学生,大多都是保健的。 太极治病,效果不错 在科研中我渐渐开始融入太极的成分,关于太极拳阅读了很多文献资料,有很多是美国的科学家做的实验,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较低水平。我主要关注了太极拳和骨科疾病以及太极拳和迷走神经的关系。 就腰椎间盘问题、颈椎问题,太极拳效果还是不错的,在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我还治好一个朋友的精神衰弱问题,睡眠问题也可以通过太极拳得到解决。有一个朋友韧带从小就撕裂拉伤,一直治疗效果不好,通过太极拳的原理设计的治疗方案,效果还是有的。 太极拳和疾病治疗就联系在了一起。 总结 从一个太极拳门外汉,到现在我多少了解一些知识,总体上,我认为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技击技术,更是融合了很多传统和文化在里面。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整合整理,现在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融合了医学、传统文化和现代运动理论。是值得学习和练习的。同时也要保护起来,延续我们的传统。
个人分类: 武术|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于太极拳发展创业的思考和讨论
longfo 2010-5-30 08:51
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哈佛的教授讲太极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还有人演练太极,一开始我觉得挺没劲,后来体会到自己的确低估老美了,本以为他们只会模仿动作,而没有对太极,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这是绝对错误的,在半小时的基础授课中,那个美国老头不止一次提到东方哲学追求的平衡,自然,放松,无欲无求,虽然在讲授基本动作(杨式太极)时没有我们那么严格,但最基本的要做到的他都强调,甚至我故意给他一个肩膀紧张,一个放松他都可以看出来,而且在授课中,他也用不时让我们肩膀,肘部按顺序放松,下沉,可以说不比我们差多少,换句话说,他们能以自己对东方哲学的理解与他们对太极养生的需求结合起来,用美国人的方式来诠释并发扬。虽然当时听报告的人并不多,但很多人相信这个,其中不乏年轻人,更多的是中老年人。所以可以很清楚的感觉到他们对技击的重视很小,即便这是我们的精髓,无论太极以何种形式出现,它所传达的精神不变,不论对老的少的,那个国家的人,养生的价值不变,而且在当时的报告中他们都提到太极比其他运动给出更有效地治疗效果。可以看出来,美国人看重太极并不在于它属于哪一流派,而在于它所传达的思想和对健康的作用,这是他们所真正接受的。 我记得之前听过一个关于美国苹果公司的业绩在其他竞争者销售业绩持续下跌时却依然上涨的分析报告,业界都知道苹果的股市与它的 CEO 乔布斯的健康状况紧密联系,但是一个乔布斯到底给苹果带来了什么?到底给美国人传播了什么才使得他们对苹果产品如此忠诚而对其他品牌非常排斥?苹果公司只是个电脑公司,但它同样经营 MP3 , ipad, 等等附属产品,按常理来说人们通常不会买一个非专业公司生产的专业产品,可是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的是苹果的产品,而不是其他更专业的公司的产品。拿 mp3 来说,有太多的专业公司来生产这个东西了,而且产品的质量不比苹果差,那是因为他们的产品的外观吗?苹果产品的外观的确很漂亮,很吸引人,可是其他专业公司就会笨到不会考虑这点吗?而且今年苹果刚出的一款 ipad ,类似产品 amazon 早就有了,而且 sony 也在搞,但在价格要比他们高出几倍的情况下 ipad 的销售依然不受影响。原因很简单,乔布斯带领着苹果公司不仅仅是销售电脑, Mp3 这些产品,他们在推销一种理念,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他的顾客考虑的理念,比如如何让他们的产品给顾客带来更多的方便。而且他们让他们顾客感觉到了这点,让他们彼此间产生了共鸣,也就带来了忠实的顾客。 上文作者在辈分上算是我的师侄,跟我学了一个多月的中医,现在美国发展,读博士。我曾经给他做过太极拳和迷走神经关系的实验,效果很好。其实太极拳和健康关联性很大,不仅仅体现在运动上,还体现在情绪控制上。诚如我这个朋友所言,我们武术要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技击,其实技击无论在哪个拳种里面最高的层次都是相通的。但是太极拳就像是苹果的产品一样,提供给我们的是生活理念,是平静幸福的生活状态。我想这是其他武术品种所不能给予的。这或许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救命稻草,也是中国大国崛起中必不可少的文化元素。 我在 BBS 上发表了本文,下面是一些太极拳爱好者的留言: 留言一、 话说我学太极的目的就是养生,当然假如有一两招能够防身那就最好了,实在没有可 以养生也就知足了。但是我就还怀疑太极养生的效果,其根本就是怀疑它的气的存在这一说法。网上有中说法,先练着,自然而然能够体会。我试了下,发现还是难以接受。长期的教育使得我还是要先认可它的根基,才能完全相信。或者第二种可能就是一定要身边有实际成功的例子,那么也能够从经验上相信。 PS :你要好好努力了,原来版上最活跃的就是你和另一版友了,读读你们贴的东西也能学到不少。遗憾的是现在他自杀 id 了,也就只有你能够起到宣传普及作用了。 我的回复: 呵呵,养生我在做科研啊,如果你在上海可以到枫林来,我有仪器,而且最近成都某高校有个朋友想和我联手做太极拳方面的科研,我们可以用数据说话的,不然大家对于太极拳还是有顾及的。对于技击,我看还是要专门培训,实话说,随意一个人就能达到很高的水平也很难啊,我们能够健身、防身,这就够了,至于去拿个冠军,我看还是需要系统训练,最终的技击技术应该是相通的,无论是武术还是其他门类的技击技术。 留言二、 其实一直有个冲动,哪天辞了工作去好好学学中医和武术,我这辈子还感兴趣的除了现在教书的工作,就是老祖宗传统的东西了。真希望,我的学生能有真正喜欢和能深入的。 我的回复: 工作还是要好好做,我老师常说,太极拳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创造价值的机会,多么得不偿失啊。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技击技术,也是为人处世的一门学问,学了他,不仅要能防身,健身,还要给生活带来方便和乐趣。太极拳和中医都是随手就可以学的,没必要专门拿出时间,只要稍稍费点精力就好了。人说,久病成医,就是说,有病了人才去学习医学知识,咱们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有个预防的措施,所以平常就多看,那不就成了久看久学成医了吗,不仅中医要学,西医也要学,这也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就是帮助大家学习医学知识,属于医学科普的范畴。
个人分类: 武术|27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
longfo 2010-5-29 16:47
个人分类: 武术|5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运动对于软组织的重要作用
longfo 2010-5-24 15:57
太极拳运动对于软组织的重要作用 肌肉、肌腱、韧带相对于邻近的软组织以及他们作用于的关节都有一个正常的排列关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确定的。功能损伤以及关节损伤以后,这样会导致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异常排列或者排列不整齐,位置产生了错乱。身体内部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功能,这些部位的排列都是螺旋状排列的,由于各种原因,软组织就会转位,发生排列失常,产生疾病。这种移位可以造成内脏的失常以及神经学改变。 软组织功能障碍和损伤造成力学和神经改变 肌肉、肌腱和韧带排列不齐。软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改变了软组织的正常排列,紧接着改变了软组织的正常排列关系。随着也就改变了相邻关节的功能,我们知道关节周围都是一些神经表浅的部位,也就是中医里面说到的穴位。肌肉、肌腱和韧带会因为久坐、久卧、缺乏螺旋运动造成移位和异常扭转,这样就会减少组织含水量,导致软组织以及相关关节的粘连和功能障碍。 纤维失去正常的螺旋平行排列。软组织的长久损伤表现为胶原纤维的错位和断裂撕裂。但是新生的胶原组织排列并不是正常的螺旋平行排列,而是混乱的任意方向排列,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纤维组织组成的筋膜层间相对滑动的能力降低。因此,肌腱、韧带和关节囊中的胶原纤维或者筋膜相对滑动的能力降低,导致粘连形成。这些粘连也阻止了肌肉萎缩发生时的肌肉纤维的正常加宽。 液体滞留降低了细胞的活力。机体的功能障碍和损伤的最初后果是正常液体流量的减少,这样就会导致血液循环和其他体液循环发生原发的节律紊乱,这样就使得体内液体正常的波浪式节律运动的动力源泉泵心脏或者肺发生改变。急性损伤后的肿胀同样也会阻碍了液体的正常交换,受累的肌肉在慢性肌肉功能障碍和损伤时候会发生粘连和收缩,也会造成液体滞留,这样细胞的活性降低、营养不良还有代谢物的积累,使组织自我修复的能力下降。 软组织的功能障碍和损伤导致神经学方面的改变。庞大的神经网络包埋在胶原内部,软组织粘连和软组织纤维错乱排列,失去正常螺旋平行排列,产生移位,扭转,液体滞留,这样不仅仅会产生疼痛,而且会使得肌肉、关节、动脉、内脏器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异常的神经反射,这个现象在关节周围有其明显,因为关节周围的神经分布表浅,也就是中医里面所谓的穴位。 软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导致关节功能障碍。现代人久坐,各个关节活动范围很小,软组织本身处于违反螺旋平行状态,错乱排列,久而久之,软组织移位,应力发生变化,导致损伤以后,对于本身运动就很少的关节产生巨大影响。本来螺旋排列的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失去本来状态以后,就会产生力量的不均衡,因为螺旋排列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当稳定性被打乱以后肌肉的平衡就会发生迁移,出现上下左右的力量不均衡,这样就会造成对于关节的不利牵扯,导致关节遭受受力异常,使得关节面、关节腔长期处于磨损损伤状态,这样就会导致关节功能障碍,潜在退化。关节功能障碍和退化又可以刺激关节周围软组织给与不良信息,信息通过软组织内部的神经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神经反映,抑制或者增强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这样对于已经失衡的肌肉稳态又是一个损伤,因为错位以后的软组织发给神经系统的信息已经是错误的,这样导致稳态失衡。 我们可以来看一看颈椎病的发病情况。长期的伏案工作,肩部肌肉的螺旋排列被打乱,这时候肩部肌肉紊乱,失去原来的螺旋排列,应力发生改变,肌肉原本有序的力量稳态被打乱,肌肉左右上下的牵引力产生失衡,从而导致颈椎本身的螺旋有序排列发生紊乱,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周围其他组织和颈椎的位置关系发生紊乱,不良信息传导系统刺激软组织周围神经感受器,导致错误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得支配加强了肌肉的不稳定性,这样对于颈椎的不稳定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重了颈椎疾病的发展进程。持续的软组织损伤影响了周围正常液体的运行,也可以产生对于循环系统不良的信息,引发一些后续疾病,比如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同时持续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也可以导致正常液体流失,不正常液体增多,细胞组织更新修复能力下降。疾病愈发严重。 太极拳对于软组织损伤治疗的基本目的 第一、 软组织复位。太极拳主张放松,螺旋运动,这样可以恢复软组织的正常螺旋排列以及恢复正常的位置。 第二、 软组织恢复螺旋排列。软组织复位以后,慢慢的放松,软组织就可以恢复螺旋排列。太极拳的运动放松而成螺旋状,这样可以将软组织的位置和正常排列恢复。我们在后面要讲一讲每个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异常扭转形势,以及如何通过太极拳的运动来解除这些异常。 第三、 软组织恢复螺旋平行排列。当软组织恢复正常位置以及螺旋排列以后,螺旋排列之间的软组织纤维还有杂乱的可能,只有恢复纤维之间的平行排列才可以消除纤维之间的牵扯,增加纤维之间的润滑。肌腱、韧带和肌肉好像是我们看到的电缆,这是由圈圈相套纤维组成的。钢缆和电缆的扭曲可以通过沿着垂直长轴的方向来回摆动来解开,也就是说这样可以重建纤维的正常排列。 第四、 恢复大量纤维彼此相对滑动的能力。纤维恢复正常位置、螺旋排列、平行排列以后,液体才可以正常分泌,这样才可以溶解异常粘连,增宽纤维,增强润滑。这样新生的纤维组织也可以顺应正常状态。 第五、 当软组织创建起来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后,细胞的生存环境才得到了保障,这样细胞本身的活性以及产生的电流才得到改善,发送的信息才是正确的。沿着纤维组织走向的力量可以对纤维产生机械张力或者推力,这样就可以产生压电效应,提高细胞活性,修复组织,恢复正常排列。 第六、 恢复体内液体的正常流动。通过太极拳练习,正旋和反旋产生压迫和解压作用,这种运动节律性进行,产生振动波。我们都知道水面上如果有垃圾的话,一般水会通过波动将垃圾退回到岸边,人体内的液体也通过这种运动方式将体内的垃圾输送到血管内,按后血液通过这种运动将垃圾转运到体外。所以太极拳的螺旋波动式运动方式可以将体内的垃圾尽快排泄掉。同时还可以震荡体液,恢复体液本身原有的节律运动,而且可以深度放松身体,我称之为内按摩。
个人分类: 武术|25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养生谈二
longfo 2010-5-23 16:10
中国古代先人明确的告诉我们,当人站立时双腿支撑体重,其中人体的中心位于小腹,也就是传统武术所谓的丹田,日本一学者发现百分之九十以上得人股骨头都有转位,他认为这是疾病发展的一个原因。近代美国医学家发现,针刺的效果源于对于神经的刺激,同时也揭示出,由于骨骼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神经压迫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先人认为,在其位方谋其政,现代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器官和组织产生了一定的移位,这同样也是脏器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而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现代人最直观的要属颈椎疾病和腰椎疾病,依此类推五脏六腑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可以抗炎,这就是著名的抗炎反射。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交感神经兴奋,而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相应的就降低了,这样人体对于炎症的反应就降低了。 股骨头转位导致两腿长度不同,影响骨盆,发生倾斜和扭转,接着引起脊柱弯曲,接着就是肩关节也发生变化,破坏了人体的本身平衡,从而导致疾病。太极拳以股骨头的旋转为力点,有效的改善了股骨头的转位,通过放松周围肌肉和运动股骨头,使得股骨头本身的运动的到了改善,不仅可以改善股骨头本身的转位,改正了脊柱的病理弯曲,而且还让骨骼的可运动空间加大了,减少了因为不正确工作姿势造成疾病的续发。就颈椎病、腰椎病等骨科病来讲,太极拳有自身独特的保健效果。同时,太极拳运动也让腕、肘、肩、脊柱、股骨头、骨盆、膝、踝各大关节的运动变得协调起来,这样就更好的遏制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脊柱是神经通行的通道,由于脊柱本身的病理变化,引起了神经的病理反应,从而引发了各种疾病,太极拳可以改善脊柱的病理状态,帮助其恢复正常状态,进一步练习可以增强脊柱本身的弹性,这在太极拳内就是身体五弓内的以脊柱为主轴的弓状态良好,更好的应对工作带给身体的压力,俗话讲,要不累,按摩背,太极拳很好的打通了人体的脊柱通道,这样工作起来肯定游刃有余,不会劳累。同时应激的神经也得到了放松,身体处于一种舒缓状态,疾病自然不会找上你。 太极拳的运动舒缓柔和,可以很好的调节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关系。这样机体对于炎症的反应会更加积极,很多慢性感染疾病就会远离大家。同时,大肠就是人体的湿地,产生了很多气体,其中包括氢气,硫化氢等,现在已经证明这些气体对于身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太极拳主张气沉丹田,就是促进了肠道的运动,促进了有益气体的产生,可以很好的治疗一些疾病。 太极拳主张放松慢练,这样就把周围一些小血管都打开了,促进了身体的微循环,减轻了心脏负担,促进了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这样就降低了组织的氧化应激,提高了机体氧化应激能力,这是英国科学家已经证实的事实。
个人分类: 武术|2327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的健身浅谈一
longfo 2010-5-23 10:55
太极拳的健身浅谈一 洪传陈氏太极拳讲究轻灵自然、松圆雄浑、缜密缠绵、刚柔并济,以螺旋运动为主要运动形式,富有实战性,讲究技巧。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分为顺缠,逆缠,身、手、足如何配合旋转,旋转角度如何掌握,都是很难说明白的事情。《陈氏太极拳》主张重心前后移动,是否有悖于腰为车轴、立如平稳呢?所谓缠法,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本人师从哈乐之先生,老师常教导我们,太极拳者,阴阳也,阴阳者,动也,动者,螺旋转也。因为地球本身的原因造成了人体的左右不同,人体必然不可能是完全对称的,为了使人体可以更好的形成对称,必然要螺旋运动,阴阳相动,才可以在运动中寻求平衡,使身体达到平衡状态,这样才可以身体强健,精神内敛。同时还可以劲力外露,已达防身目的。太极拳讲究寻求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太极拳的招式都在法合自然,取相比类。其中 缠法源于水的运动或许是个好的解释。 那么缠法究竟有什么现实的健身意义呢。作为一名中医骨科学生,我对此有一些个人看法。骨骼是人体的架子,在人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她支撑着人体的全部重量,还发挥着灵活运动的重要功能。在所有骨骼中,股骨头和骨盆的承重占有重要的部分,因为每个物体都有重心,而人类的重心就位于股骨头之间。某日本骨科专家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体处于力学失衡状态,凡此种种,皆源于股骨头的承重失衡。另一个人体的重要骨骼就是脊柱,脊柱是神经通过的光缆,现代科学认为人体内微小的变化首先由神经系统察觉,所以脊柱的微小变化首先产生作用于神经系统。脊柱的正常生理状态可以有效的刺激迷走神经的功能,而近期的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在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生理功能。 老师经常告诫我,太极拳讲究内按摩,什么是内按摩呢,就是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沟通内脏各个脏器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实现脏器的按摩效果,达到对于脏器的保护作用,这个效果是去医院按摩达不到的。在此,我认为内按摩就是迷走神经的激活,通过迷走神经的作用,实现对于肺脏、心脏、肝脏、脾脏、肾脏、消化道的刺激,从而实现对脏器的保护作用。而且迷走神经是抗炎性作用反射的主要神经通路,这样看来,迷走神经的激活对于免疫系统的激活是很有帮助的。 时间所限,以后再讲,有问题我们可以大家讨论
个人分类: 武术|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管得了城管,就能管的了美国
longfo 2010-5-21 09:54
管得了城管,就能管的了美国 美国人不文明,这个大家心里有数(如果大家有反对意见,要攻击我就直接写在下面,我来反驳),但是再不文明也赶不上咱们中国的城管,网络上对城管的评论就不一一写出来了,大家感兴趣的自己查一下。不过我太极却极大地改善了这个状况。 有城管称练太极拳后心态平和、不易发火 , 有市民对此表示 难以置信 数十名年轻男女身穿练功服 , 聚精会神地打太极拳 , 如入无我之境。每逢天气晴朗的下午 ,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关帝岗上总会出现这样一幕。这不是哪个太极拳兴趣班在搞培训 , 而是大石城管中队的队员在 干工作 。 大石城管中队打太极拳是队长李棣辉首创。他认为城管对流动商贩的处理之所以老出事,主要是工作态度和方式失当。在他看来,真正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需要养气,需要真功夫。 太过急躁,只考虑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动辄动粗,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结果适得其反,无论城管是对是错,人家都骂你,因为小贩是弱势群体。李棣辉的观点是:小贩是群众,你把他(她)当敌人来消灭,肯定要出事。多数时候,文明执法变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过去我们加强队伍管理就是开会,读文件、读报纸。没用,都是形式主义。李棣辉曾为如何带队而伤神。刚开始他要求队员多打篮球,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后来发现不行比赛荣誉倒是拿了不少,队员脾气也见长。打篮球是剧烈运动,火气大;还是打太极拳好,不温不火。 打了太极,城管心平气和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在世界上有一个战争小丑,暴跳如雷,上蹿下跳,整日里挑拨这个,明日里挑拨那个,虽然比城管脾气好些,但是却惹了更大的麻烦,给世界造成了极大地危害。我想,太极倒是可以拯救他们。 和平拆房借鉴太极道理 队长表示:练拳后暴力执法、抗法大幅减少 太极攻略让大石城管中队自我感觉受益良多淡定了许多,不轻易发火。反映到工作上,现在对流动商贩的处理,暴力执法、抗法大幅减少,李棣辉说,只要上前一劝,一般都会走。 李棣辉以一次和平拆迁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作为亚运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之一,大石要建广州气象监测预警中心。2009年12月底,中队接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在春节前交付土地。李棣辉叫苦不迭此地有两万平方米的厂房,是几个企业主向村里承包的,投资过千万,建筑本身并不违规,租赁合同也未到期。 时间太紧迫,怎么办?放在过去,根本就不跟你谈,直接就拉大部队上去拆了。如今太极思想提醒李棣辉不能蛮干。2010年元旦前,街道办和中队召集企业主开会,提出补偿要求。拆就拆嘛!几名企业主拒绝谈判,拂袖而去。 街道办和中队找企业主挨个商谈,跟他们做朋友,站在对方的角度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拆迁。谈判使事情和平解决,气象工程顺利开建。 在李棣辉看来,无论是拆除建筑还是管理流动商贩,其实都是在寻找平衡点,就像太极图案上的那个平衡点一样。 美国现在想掌握世界,苦于无法无力,现在更多的是无奈,看看我们的城管,太极执法给美国指明了道路,你美国太横了,大家都跟你玩命,要学会温和处理问题,不要像爆竹头一样,还没点呢就爆炸。世界需要平衡点,不需要一家独大,我们的城管队长知道的这么清晰,美国大兵也要多学习。 太极与工作无必然关系 太极中队也引起了大石街道办的注意,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黄标不时下队观看,广州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番禺分局副政委贺建文偶尔也会到中队与队员们打上一圈。 黄标对打太极拳的做法表示欣赏,称此举有利于文明执法,也对城管队员身体有好处。不过他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在街道办下属各部门中推广。 这应该算是队员的一种业余文化生活吧这是贺建文对于大石中队打太极拳的看法。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人士向新快报记者转达的主管领导意见是:大石中队打太极拳与工作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不是说打了太极拳工作就干好了,这个不好说,这位人士说,这只是一个中队的做法,市局领导对此不便评价。鉴于此,市局暂时不会考虑在下属分局中推广。 太极拳在城管执法中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但是太极理论却是和平之道,中国泱泱几千年,和平统治世界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来都是太极执法,我中华是太极理论的发源地,为何不注重发扬呢,中国政府应该认真思考,为何我们的发展一直受限于那些流氓国家了。 相关资料来源: http://news.cn.yahoo.com/10-05-/533/2kaqp.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41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对太极拳的一点认识
longfo 2010-5-11 10:57
对太极拳练法的一点认识 第一、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是太极拳贯穿始终的一个要求,笔者练了好久很多时候还是不能坚持,关于这个要求,王培生老师谈了自己的观点,涵胸:意想乳头往下沉气到肚脐,拔背:意想大椎有10公分的面积和贴身衣服接触即可。裹裆:同侧膝盖与脚尖垂直,溜臀:臀部自然下垂,松腰:微微收腹即可,抽胯:两肩合两胯。以上要点基本概括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了。 我最近看了一些关于骨骼和肌肉的文献,就这个问题谈谈从科研人员的角度对于这个要点的认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是对脊柱生理弯曲的一个概括。脊柱一共有这几个个生理弯曲,颈、胸、腰和骶曲。见图: 因为现代人很多都有脊柱问题,所以大部分觉得这个动作要点很难做到,含胸就是要求大椎穴这个位置往下形成一个自然地弯曲,这就是胸曲,所以王培生老师谈到的大椎穴贴衣服还是很贴切的,拔背就是从下面往上走,含胸拔背,就是固定两端,大椎穴和第一腰椎,上拔下拉,形成胸曲。很多人谈说是昂首挺胸的反面,难免有些让人误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臆想胸曲,慢慢得到纠正,因为这个要领我认为还是要恢复和加强脊柱的胸曲结构和功能。 气沉丹田,说到的是微微收腹,贴到胸曲的下端,臀部下垂固定两点以后,拉伸腰曲,完善和加强腰曲的功能。 所以含胸拔背和气沉丹田总体上说的是脊柱上面胸曲和腰曲的问题,这两个脊柱弯曲是很重要的,太极拳和武术很讲究。我们在练习中也要加强对于脊柱生理弯曲的臆想,逐步修复和加强功能。 第二、 头顶虚领(灵) 头顶虚灵讲的就是颈曲的问题,颈部这里有个环枢椎,让颈部非常灵活。我们含胸拔背以后,头部也是需要一个固定点,虚灵固定以后,头部的运动就是和腰部一样是一个八字形,可以很好的锻炼颈曲,加强颈曲的功能。还有就是练习中要下颌微含,目前视,这样就可以完善颈曲。 第三、 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的要求王培生老师是这么讲的,松肩:意想肱骨头和肩胛骨相贴,然后离开向下引长,沉肘:肘尖下坠,意想曲池。手是两扇门,所以需要灵活。那么整个手臂怎么样才能灵活呢,需要肩关节和肘关节灵活。曾经和一个太极拳高手谈话,他讲到沉肩坠肘是不对的,应该是耸肩,这里面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从动物那里学习一下。所以我觉得首先耸肩,肱骨头靠肩胛骨,然后向前下引,这样保证了关节的灵活。前臂的技击功能很大,所以要求肘关节要灵活,肘关节在咏春拳里面称为风眼,是飓风的中心,具有巨大的威力。所以肘关节保持稳定,下垂很有必要,可以保证关节灵活。 总的来看,以上几点都是讲了骨骼,这是很重要的,就是整体的架构要好,正确,才可以练好太极拳。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原胡主席及本人“和谐”理念之原本面目
ljry8044 2010-4-25 19:03
我解胡主席之和谐理念 有关胡主席之和谐理念参见其题字及注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参见杨正瓴老师博文: 高瞻远瞩 胡锦涛书法题字 所以,和谐就得谋全局,就得谋万世,就得高瞻远瞩。 然而,目前的资源多为肉食者所垄断,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们只能谋全局(而且,还多为肉食者的全局),而不能谋万世。 事实上,不但不能谋万世,反而在损万世以谋一时,而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也称之为和谐,显然,如此和谐下去,社会只能每况愈下。 因此,和谐已经更多地沦作贬义词,这可是胡主席始料未及的最郁闷之事,也是胡主席最头疼之事,令那些肉食者远谋,断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可社会资源却被 这些肉食者所掌控,奈何? 慢慢来吧,顺势引导,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不论谋万世了,二十年吧。 二十年后,我们就会像日本或者欧美一样,夸一个人有钱,人家就会觉得耻辱,就会觉得被嘲讽为暴发户,而不像现在,以暴发有钱为荣。 先让肉食者明白该道理吧。 总之,令肉食者(也即鸿飞所谓的庸才)让位于知识精英断不可能(否则,这种功在千秋之壮举,胡主席早做了),所以,广大知识分子必须明白该道理,只能发挥自己高瞻远瞩的优势,使肉食者慢慢地远谋,越发尊重知识,逐渐向知识分子靠拢。 显然,这断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只能越来越好。这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道理即在于此。 丫头姐的道德经对此有类似论述。 我所推崇的与幸福、健康相辅相成的和谐理念之 原本面目 下面谈谈本人的和谐理念吧,这可不能被曲解和嘲讽,否则,就是与自己的幸福、健康过不去。我不会说该和谐理念代表着幸福、健康的终极方向,但若达不到该和谐境界,就必无法实现幸福、健康之最大化。目前已有很多人因该和谐理念而大为收益了,详细参见 我所推崇的成功、幸福、健康的最高境界和谐 一文,注意其中链接。 本人所推崇的和谐理念主要源自传统武学,原为中和,但考虑到中为和之前提,就简化为和了,和字又太简单,则又延伸为和谐。 缘来: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中和之缘来: 历经多个世纪的发展,至明清,逐渐形成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三大内家拳。三大内家拳吸收了各传统武学流派精华和传统文化精华,并在不断的交流中相互学习、促进和融合,不断地向前发展。至清朝末期,杨露禅、董海川、李骆能分别将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推至颠峰,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最终确立了内家拳在传统武学中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其后大量的外家拳高手转过来练习内家拳,以获得更高的武学修为,并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随着三大内家拳的进一步交融和发展,并且在郭云深、程庭华、宋世荣、郝维桢等一批武学巨匠的不倦教诲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武学奇才孙禄堂则将三大内家拳同时推至巅峰。 作为公认的同时代所取得成就最高的武学泰斗,孙禄堂并没有骄傲自大,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然坚持不断探求武学真理,并在长期的体练过程中,以三大内家拳为主,对各家拳术进行的比较、鉴别,寻找其内在的必然共同客观规律,终于于 1932 年得出武学的最高境界为中和,中和之外无元妙。 简介 : 所谓中,大致来说,就是要控制好整个身体的运动,关键一条就是要保持身体的机动平衡,使之在高速移动中稳定如不动。 有将武学家将中解释为中正,即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躯干、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 保持在机动平衡状态时,精神更加振奋,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能在快速的变化中使身体保持在稳定状态,使你能沉着冷静、坐怀不乱。否则,稍有打滑或者磕碰身体就变得东倒西歪,甚至导致摔跤,使你心慌意乱。因此,保持在机动平衡状态会使你有一种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感。 故而,聪明至极的传统武学家又在中正后面加上安舒,使之成为中正安舒,从感知的角度进一步准确定位机动平衡的意义。 关于平衡的作用意义,我们可以从行走的角度大致了解一下: 如果左右方向的平衡能力偏差,那么在行走时,身体就很容易左右摆动。这样就会在左右方向产生无效的摆动距离,使得双脚脚印落在一左一右两条直线上,浪费体能。当身体左偏(或者右偏)失衡时,我们显然不能任其继续左偏(或者右偏)下去直至向左跌倒,通常都会本能地从一定程度上反向偏转身体调节平衡,并提前结束摆动腿的摆动动作快速着地以获得稳定的支撑。这样又会减小行走步幅,降低行走速度。 因此,没有平衡,就没有高质量运动动作。 故而,后来的著名武学家研究家徐震将中与和的意义合并到和中去,解释如下: 和,是自始至终动作要匀称协调(删除了原文中容易导致读者产生误解的不可时快时慢)。在动作中,要由外表到内部,不断地取得平衡。全身不觉有偏倚之处,动中依然如不动一样非常稳定,又能一气流转,连绵不断,这就是和。但随着程度的深浅,和的要求又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就是意、气、形三者达到了协调,但是有低级和高级的不同。到最高级的阶段,就会有清空一气,全身如烟云缥缈的感觉。 徐震 精通多家内外拳术,武学造诣极高,又 是著名的武学研究家,还是文学修养较高的国学家,曾任武汉大学、中央大学、安徽大学等多所学校的中 文系 教授。 又能一气流转,连绵不断是说动作得圆活、连贯、流畅,实现能量流的高效传递和重复利用,不使一丝能量流遭浪费。 意、气、形三者达到了协调,就是说要有意识地感知何控制能量流在体内的传递,使之与各运动动作保持协调一致。 清空一气,全身如烟云缥缈的感觉,讲的是到了高级阶段,我们的意识完全集中在体内有如烟云飘渺的能量流上去的感觉。 由于能量才是运动的本质因素,因此,到了高级阶段,我们应该能将意识集中至体内传递的能量流上去,做到清空一气。 太极拳运动讲究浑身上下都是手,何处挨着何处击,要求修炼者能随意控制全身能量往身体任何挨着对手的部位流动,并从这个部位输出以击打对手,也能将对手进攻时输送过来的能量 迅速转化为全身各关节肌群的弹性势能或者引走,不使其对自身局部肌肉、骨骼或内脏造成伤害。 因而,在太极拳运动里,能量在体内的流动 须能 随意多变,似有若无,变幻莫测,有如烟云缥缈。 本人之所以略去中而直接取和谐就是因为上述缘故。 当然,以上远不能尽传统武学和谐理念之妙, 更多参见《孙禄堂武学录》或者本人的新书《这样走最健康》 对胡主席有关和谐理念的建议 考虑到本人的和谐理念已形成一系统连贯的体系,并且已经成书出版《这样走最健康》,所以并不担心其沦作贬义词。 不过,胡主席的和谐理念就另当别论了,为此,我建议胡主席以后每提和谐时,将中带上,所谓中,即中正,即武学家所崇尚的天地浩然之正气,简单点,就是公平,公正。 就武学而言,没有中,就不能言和。 同样,对政治理念而言,没有中正、公平、公正或者天地浩然之正气,则必不能谋全局,更不能谋万世,必无和谐而言。 胡主席,赶快还原和谐之本面目,使其变成褒义词吧! 传统武学中更多有关中的意义 当然,中之意义远不止于此,更多参见本人博文 武学天才过人之处 : 部分摘要如下; 至于中和中的中的含义,就是要控制好整个身体的运动,得注意运动的整体性。 因此,伟大的武学家往往能控制好身体各个环节的运动,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并成在成快速完成各运动的同时保持整个身体的机动平衡,做到动中如不动一样平稳。这首先就能使武术家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 常人往往只能控制四肢等局部的运动,难以控制好包括肩胯在内的躯干的运动,其躯干既难以灵活地运动起来,也难以在变化中保持稳定。因此,常人在与别人对抗时,既难以快速、圆活地扭转躯干避开或者化去对手的进攻,又难以在变化中保持平衡以能随时发起有效进攻或者有效防护好自己。比如说,就拿行走来说,常人一旦遭遇磕碰或者打滑事故,身体就很容歪斜失衡,此刻别说提起腿扫踢对手了,就是想稳定地将摆动腿摆动到位都难。 而能得中的武学家则不一样,他们的整个身体都是灵活的,肩胯像臂腿一样圆活,躯干则像肩胯一样圆活自如,几乎浑身上下都是手;武学家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重心又是高度稳定的,具有极好的机动平衡能力,任躯干如何俯仰、翻转,身体重心始终如不动一样平稳。据记载,杨露禅(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在打拳时能像蜻蜓点水一样用嘴巴叼起地面的铜钱。另据孙禄堂记载,宋世荣在练形意拳的燕子抄水式时,能在身子挨着地的情况下从板凳下面一掠而过,出去一丈( 3.3 米 )余远。 显然,要想有效击中躯干几乎比安逸的现代人手臂还灵活的武道高手显然是极难的。而且,极强的机动平衡能力还能保证武学家能在任何时候各种姿势下发起攻击,令人防不胜防,对一个能像蜻蜓点水一样用嘴巴叼起地面的铜钱武道高手,你能想象他还有哪个瞬间或者哪种姿势下不能发起进攻吗? 因此,训练有素的武道高手在对抗时只会向对手的身体中线或者重心位置发起进攻,因为身体重心变化最慢,身体中线次之。如果是快速的击打动作,则须朝着躯干中轴一线攻击,否则,就很容易被训练有素的高手给化解调。如果要将对手摔倒,则须控制住对手重心,迫使其失衡,对一个能在身子挨着地的情况下从板凳下面一掠而过,并窜出 3 米 多远的武道高手,要想通过撞、推、挤其躯干使其摔倒或者跌出几乎就不可能。 那么,面对一个同样训练有素的知道进攻自己中线或者重心的武道高手,天才武术家又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来保护自己赢得对手呢? 【太极、八卦、形意的异同】 喜好武术的人大都知道,至明清,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逐渐兴起,杨露禅、董海川、李骆能等内家拳高手则以绝对的实力一一击败当时的外家拳高手,奠定了内家拳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使得内家拳逐渐发展壮大开来。那么,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家们又是如何在对抗中护住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来取得胜利的呢? 我们仍看孙禄堂的解释,孙禄堂在长期的体用中发现,尽管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本质如一,都崇尚中和,但是,技法却各有特色。其中,太极拳讲究虚中,八卦掌讲究空中,形意拳讲究诚中。 太极拳强调虚中,太极拳手的身体中线或者在重心是虚幻不定的,能随着对手而变,而且多半还是借助对手的力量而改变,始终让对手摸不准、打不实。因为移动整个躯干或者身体重心要比移动局部要费力得多,所以,直接快速躲闪对手的进攻非常费劲,但是,如果有人推上一把,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太极拳要求习练者训练好身体的灵敏度和弹性,以能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吸收对手进攻时传递过来的能量为己所用,从而能在在对手进攻之时借助对手的力量顺势调整自己的中线或者重心,始终不让对手打实。 太极拳的防守极为有趣,既不与对手硬顶,那容易造成伤害,也不一下子闪得远远的避开对手攻击,那样不经济,只稍微调整中线的位置正好避开对手的攻击即可,而且,调整中线位置的力量还有一部分是由对手进攻时给来的。显然,太极拳的防守无疑是最经济、省力的,而且,这样的防守极有利于发现对手的空档并实施有效的反击。 尽管太极拳手的中线是虚的,每当对手进攻时就顺势变换位置,使对手打不实。但是,太极拳手总还给对手进攻自己中线的机会,可八卦掌高手则连对手进攻自己的机会都不给,中线始终是空的。八卦掌高手在与对抗时总是绕着对手游走,从不停顿,始终不给对手有效进攻的机会,并找寻合适的机会制胜,一些人在于八卦掌高手对抗时,往往还未及出手便已被转晕了,因此,也有人将空中更加形象地解释为变中。 当然,八卦掌也是靠功力而非简单的技巧取胜的。八卦掌强调百练不如一走,八卦掌高手的步法极为迅捷,身法、掌法也极为灵活多变。八卦掌高手总能绕到对手无法进攻的角度发动攻击,并且还能在常人看似不可能的角度发起攻击,极具实用价值。整个八卦掌的战略战术简直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毛泽东思想。 因此,尽管八卦掌创编时间较晚,为内家拳中最为年轻的拳种,但是涌现出来的高手却非常多,很多高手都有一人对抗数人甚至数十人的记录,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则有单人赤手空拳对抗持兵刃的群匪并取胜的记录,这样的事例通常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会出现。 形意拳讲究诚中,又有人将之解释为直中。也可将诚中理解为实中,与太极拳的虚中相对。但是,诚中并不是要对手硬对抗,形意拳也讲究化劲,否则就不是内家拳了。形意拳要求习练者是在中线稳实的情况下将对手劲力化开,这样则能最高效率地直接反击对手。而在太极拳采用虚中或八卦掌采用变中的情况下避开对手攻击后还需将中线调整至一定位置的并处在相对的稳实状态才能实施反击。形意拳是三大内家拳中刚劲最强的拳种,也是三大内家拳中功夫上身最快的拳种,这与形意拳崇天地浩然正气的理念有关,很多形意拳高手都能在民族危难之际站出来为国效劳。 因此,由孙禄堂对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的异同点的认识可以看出,伟大的武学家一大过人之处就是对身体具有极强的整体掌控能力。 他们能做到浑身上下都是手,而且他们的任一只手都能像腿一样随意调控整个身体重心的移动。故而,伟大的武学家既能借助对手攻击的力量来移动身体重心,又能在疾速的纵横矫变中始终的控制好自己重心的稳定性,还能在化开对手重击的同时保持重心稳定不变并快速反击。这种令常人望尘莫及的对身体的整体掌控能力就首先使得了武学家在对抗中具备了常人所远不能及的优势,他们能在任何瞬间各种姿势下从事防守工作,能在对手露出空档的任何瞬间实施进攻。
个人分类: 健身养生|4041 次阅读|8 个评论
太极拳学练笔记
热度 1 yudaren 2010-4-3 12:02
太极拳学练笔记 于达仁 1、 无名师指点之憾 太极名家著作中均强调太极拳之学习,必须师傅口传面授,然而名师难求,奈何?在时间精力投入受限的情况下,初学者就近求师学习,看来是入门阶段的唯一办法。如何补没有名师指点的缺憾,初步想了几个办法。其一,查找了几个名师打拳的录像资料,傅钟文,赵幼斌,傅清泉,演练传统杨式 85 式的拳架,须仔细观摩,体会差异之处,弥补教师功力不足的缺憾;尤其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弥足珍贵,目前看是最逼近地存留了杨澄甫太极的定型拳架原貌。其二,查找近代大师级的杨派名家的拳照,如李雅轩拳照,以为参考;从变异之中,寻求不变之道理。其三,慢练,存疑,求证,在学练过程中加强学习拳理,争取在明理的前提下去寻求姿势定型的依据,也可客观理解教师的纠错意图。放慢学习过程,有利于学得扎实一些,明白一些。莫求速成! 今日观看了傅钟文老先生的演练录像,基本的感觉是目前所从学的杨老师所教的拳,属于比较规范的杨氏太极。看了赵幼斌先生的录像,感觉杨老师的师承应该出自赵,能够看到细微的痕迹。总之,看起来这个老师应该不错的。至于他本人的拳打得一般,也无法强求了。 另一个考虑,学到什么程度,学习的意图是什么,要明确健身是唯一目的,这样可以恰当对待一些为了技击而编的难度较大的动作,也及早规避伤膝盖的副作用。才练习两个月,就感觉到膝盖的问题不是小问题。 2、 门派之议 仅仅杨澄甫自己所传的徒弟的拳架,就各有不同,所以,过分地强调所谓正宗拳架,其实已无实际意义。傅钟文、李雅轩、武汇川、郑曼青、叶大密等杨式传人所教拳架,均融入本人学练心得。盖太极之理,大而无边,结合到每个具体的人身上,体质不同,高矮胖瘦,力巧敏愚,自生出不同的变化形式。拳术自有技击养生两重效用,侧重不同,招式也自有异。由此推想,无论学那个师傅的功夫,只要出自明师,自有其依据,非专业研究,不必过分拘泥即可。大约练到有体悟的时候,自会殊途同归,一样的效用。解了此惑,练拳就不存疑了。 3、 太极拳学习与道家哲学修养 读李雅轩所论拳理,体会到学习太极拳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学习道家哲学的一个入门途径,若能够在儿童小的时候接触学习,不仅对体格敏捷等有大助益,而且潜移默化,接触了道家的哲学,日后成人,再去学些理论,自然很容易上手。从教育的视角看,融入了文化内涵的体育,自多了其独到的价值。没有体验的哲学学习,背书而已,枯燥无味,也难得精髓。以此类推到围棋的学习,围棋的道理,也深刻得很,从小学习,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待其长成,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来指导哲学的学习。 4、 基本功:步法和手法 拳架作为动作的集成,可以分解为基本的动作,不外乎步法和手法,细微处还有眼法,看不见的有心法。步法中,关注增加膝关节负荷的动作,适当取减小膝关节负荷的姿势,如弓步可取 90 度不足,膝盖一定正对脚尖等。可专门练习基本的步法和手法,筑基功夫不白费。 5、 进阶的道路 观名家演练,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心知非十年之功难得若此。然初学者,仰高山须寻入门路,凡事必循序渐进,难一步登天。进阶的道路,须找到。购傅清泉父子著太极拳教练法,颇好。 6、 物极必反 观名家录像,拳架中出击的瞬间,在拳照中作为定式固定下来了,但是在连续的演练过程中却是一击而速退,绝无在定式处亮相的那种停顿 --- 看起来这是教师长期教学中形成的教学病,为了让学员看清楚定式,有意停顿,久而久之,带入到架子中了。 从老子哲学处细想,物极必反,普遍之理。至长处,乃至短处,屈伸之间,富含辩证哲学。若伸长而停顿,非等挨打若何?故拳术断无此理。然定式之为定式,有其道理,拳术者,技击之术也,出击之式,自然是精要处,虽一瞬之事,然成败在此,所经过的中间动作,蓄势兼防守而已! 7、 单式和套路 李雅轩论及太极拳的学习过程,指出初学者宜扎实地练习单式,掌握动作细节要领,循序渐进,逐步融会贯通,而后再练习套路,才能够保证有好的学习效果。具体学习过程中,要体会这个要求。 8、 过渡动作的改良 顾留馨《太极拳术( 85 式)》基本上与杨澄甫定型套路相同。不同之处有: 1 . 揽雀尾按式转单鞭过渡动作有明显的肘、掌动作 。 2. 提手后接斜身靠 -- 白鹤亮翅,即多一个斜身靠 。 3. 高探马后接右分脚,与杨谱及 88 式不同,即有两个过渡动作。这可能是顾 为了弥补定型套路中缺少肘、靠动作而加入 的。赵斌演练的白鹤亮翅也有斜身靠的过渡动作。 9、 虚实转换的生理作用 太极拳的动作有虚有实,指的是双腿的动作。实步重心在前,虚步重心在后。虚实转换,形成大腿肌的交换收缩,产生和心脏一样的泵血的作用,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环。练拳動作一定要慢,大致和人的呼吸节奏同步,才有此效果。据上海同济大学 1977 至 1978 年的研究,练杨氏太极拳 1 年,平均血压由 134.1/84.5mmHg 下降至 124.9/79.8mmHg ,此为实证。太极拳相比其他运动给心脏增加的负荷小,心脏病人也可以练。 10、 最近所购的太极拳著作评价和阅读次序 1 )跟随傅清泉视频学习拳架,参考书赵幼斌《杨氏太极拳真传》,参考视频 惠合同、赵幼斌。 2 )拳架基本成形,能够全套连贯下来后,学习奚桂忠《杨氏太极拳学练释疑》、傅清泉《杨氏太极拳教练法》,矫正动作上的细微不足之处。 3 )全套动作熟练定型后,学习李雅轩的拳论著作陈龙骧《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架精解》、《李雅轩杨氏太极拳法精解》、张义敬《太极拳理传真》。提升理论认识,提高层次。 这几部著作都是练家子力作。奚桂忠著作研究味道十足,有内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典型的学院派。李雅轩是后继的大师和武林高手,心胸开阔,传下来的精妙论述不可不仔细琢磨。傅清泉有功夫,难得在太极拳普及和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丰富的教学经验,写成书,难能可贵。惠合同的演练结合了很多美学的因素,和王壮弘水式太极有相似处,练熟了,再去体会人家的理论,不敢妄评。 11、 作息时间与养生 每每的实际感受,如果晚上晚于 11 点休息,明显地第二日感觉精力有差别,屡试屡验,故此,要把这个生物钟的规律应用到生活和锻炼中。每日的作息,争取练拳至少一趟,然后十点休息,常年坚持,必有大的助益。另一个体会,早上起来,如果直接坐下来写东西或对着计算机,感觉非常影响身体的血脉循环,今后坚决地执行早起 喝水 洗漱 打拳的次序! 12、 让练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太极拳的魅力就在于让你感受到还存在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举手投足之间,感受一种韵味,一种文化,一种从容,一种智慧。此搏击之术,取以静制动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顺势而卸之,复以其人之力还诸其人之身,轻描淡写之间,败敌于无形无相。此养生之道,推而广之,亦不失为明哲保身之法,不亦妙! 13、 温故而知新 跟随老师学了一遍,趟架子阶段还半生不熟的呢。老师捏架子提了一些意见,集中起来有:弓步太窄;没有虚领顶劲;步法转换的预位不到。定式的中间过渡过程,老师缺乏含义讲解,照猫画虎,难得要领。 认知的过程,由浅入深是个常理。螺旋上升。自己过去学习知识型的东西,领悟很快,这次学习动作性的体验性的知识,感觉到有些不同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动脑子而已。 14、 杨式太极拳 85 式速记口诀 套路的记忆,颇多困难,就编辑了一套助记口诀,录之供同好参考。 一、 起雀鞭提亮搂挥, 搂挥搂 搬封十字 。 二、 抱虎肘锤 倒撵猴, 斜飞提亮搂针扇, 撇身搬拦上雀尾 。 鞭云鞭探 双分蹬 , 搂栽翻撇搬拦蹬, 左右打虎回右蹬, 贯耳左蹬转右蹬 , 搬拦封闭十字成 。 三、 抱虎斜鞭野马分 , 雀鞭穿梭雀鞭云。 鞭下 金鸡 倒撵猴 , 斜飞提亮搂针扇。 蛇信搬拦上雀尾, 鞭云鞭穿 腿裆锤。 雀 鞭下 上星跨虎, 摆莲弯弓 搬拦锤。 如封似闭十字手, 收势归一悟太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不用太极拳取代广播体操
段伟文 2010-2-9 18:43
不当学生很多年了,还记得做广播体操是一个老不太情愿的事情。那会老盼着下雨可以不出操,还有一次梦见每个学生可以自己编一套操自己做。后来在人大读硕士,有个教健美的体育老师曾经直言不讳的说,广播体操其实没啥锻炼价值。那个老师的老爹好像是新四军里出来的高干,虽然他看上去不是个正二八经的人,但他把健美教得举重若轻,还讲了很多过瘾的红色奇闻轶事,让人对他有几分莫名的膜拜,心想他说的话或许可信。 如果广播体操不招人爱又没多大用,是不是该取消呢?这可不行,学生还就靠课间操那点时间能歇口气,不然老师们又该多了二十分钟的填鸭时间,学生们的智商至少要下降20。同时,有人会说,我们可以研究出新的更有锻炼效果的、更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广播体操。但问题是,不知道现在已经是第几套了?或许到了2050年推出第250套的时候,能让学生们觉得即好玩又有益吧,可在这四十年里学生们就得一如既往地甘当试验品吗? 康德说要寻求永久的和平,让人想到能不能搞一套永久的体操。想着想着不禁一拍大腿:咱们老祖宗就有啊,毫无疑问那就是太极拳!与其做那个半洋不土未也必科学的广播体操,还不如打咱土掉渣却玄妙无穷的太极拳。如果从现在开始把广播操改为太极拳,到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不单人人具有科学素养,还可以实现人人都会太极拳的目标。太极拳的好处不用我多说,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世界和平。现在中美关系有点紧张,其实只要拿出太极精神,就可以无往而不胜,就可以化解冲突于无形,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的文化和哲学是体验式的,只有身体力行了,才能汲取其精髓,弘扬其精神。太极所追求的不是孔武有力,而是因势利导、变通创造,其流变以虚纳实而大化无形,其运转上下八荒而无所不包,乃天下太平之理、世界运行大道。若明了太极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智慧,应该能悟出此即彼、自我即他者、示弱胜刚强、中国即世界之类大大小小的道理。 可是,这世界真有什么大道吗?我不知道,你不知道,他(她)也不知道...... WHO KNOWS? WHO CARES?
个人分类: 纵论|6267 次阅读|2 个评论
说说半截拳
BaoHaifei 2010-1-29 09:18
说说半截拳 鲍海飞 2010-1-29 有些拳书上讲,练拳不要炼成半截拳,而且明确说明是上、下半身。就是说,有的人炼功夫,上半身会打拳,而下半身没有用上。此言非常好理解,但是不好体悟。其实,这个半截拳里面,不仅仅是说上、下个半身。其实还有左、右半身和前、后半身,也是个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好多时候,在形体锻炼的时候,打上就忘了旋下,打前就忘了顾后,打左就忘记了顾右。实际上,这就是意念过重了,意念只在前面了。 有老拳师讲,左、右两只手实为一只手。这里透出一个重要事实是,左右、上下和前后身体本来就是一体,在不知觉中,是浑然一体的,是完整的。整在表面上好理解,实际做起来却是有一定难度。当我们转头的时候,或者转腰的时候,不小心,就会扭了。其实这就是一个明显的没有完整一气的结果。 半截拳实际上就是,在形体上就叫不顺;在劲上就叫断;在气上就叫上气不接下气。 因此,当打出一拳的时候,劲由脚下上升,腹腰旋转,从手臂中发出。就是老拳师讲的,向大炮一样将炮弹发送出去。如右手掌发劲,其实是左手和脚身体的劲发送出去,一个吐劲的过程。这就是太极拳论上讲的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而在锻炼的方法上就是如何轻轻松松的练了。 一点心得供喜欢活动的朋友参考。
个人分类: 拳道|44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太极操练起又何妨?
baohaifei 2009-12-24 09:55
从太极操练起又何妨? 鲍海飞 2009-12-24 以前,中国武术一直具有家族性、隐蔽性,轻易不外传,因此就更具有神秘的色彩。而当近几十年杨氏等太极拳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开以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武术的一角;太极拳又具有很强的保健性、娱乐性以及易学习的特性,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学习和锻炼及提高,因此,受到人们群众的喜欢;同时太极拳的拳理同中国文化,如易经、中庸等思想以及道家思想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增加了其玄妙性,故而其哲学性很高。 学习太极拳的目的第一是强身健体,第二是防身自卫。其实还有一点,就是体会和深入了解认识中国文化同我们自身如何相结合的问题。然而什么是一个正确的锻炼入门过程一直是争论的一个问题。当人们遵循一个正确的学习过程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和适当的锻炼,功夫也就会不断的提升。 目前,太极拳种类很多,从何入门径确实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像学习写字画画一样,学习太极拳就从太极操开始也无妨,尤其对没有接触过和体质弱的群体来说。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师傅愿意教你,能够给你讲一些方法,通过锻炼你每天都会获得体会。从太极操开始学起至少有四个优点:第一,群众性基础好,因此,你可以向好多人学习;第二,可以先学会招式、名称,这样,先熟知和窥见太极拳面貌的一二;第三,由于锻炼方法的不同,先从操学起,因此不会轻易受伤等;第四,容易走入正确的锻炼途径和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买些书来看,网络上有很多资料可以供参考。一个问题是,你会发现书中有好多的概念、规矩和要求,这些概念、规矩和要求一开始你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要抛开它,你只要知道它就可以了,这些规矩是对一个成手而言的,而且是多少年、多少人总结的多项经验。因此,即使对一个成手而言,他也很难同时把逐项要求同时做到。随着你的理解和认识的加深,然后再琢磨每一招每一式。当有一天你明白什么是太极拳了,你心中的愉悦才开始焕发出来。因此,即使没有遇到什么名师或者明师,先学习一套拳架也是个很好的开端。你不要被各种名目的太极拳书所迷惑。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哈哈有趣吧!是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其实不同姓氏的太极拳具有不同的锻炼方法,如轻重缓急。比如,你看到好多人在公园里面锻炼的太极拳,大部分人练的是太极操。你心中的第一个疑问就是,这是拳吗?同少林拳等拳相比,人们会发现太极拳的锻炼运动方式明显不同,少林拳具有明显的窜蹦跳跃、哼哈用力的特点,而太极拳则不同,其行功走架缓慢无力,似乎根本不能称呼为拳。有时候,这就会带来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尤其是现在的杨式太极拳 ,那样缓慢,只有到了一定的境地,你才体会到这种拳架的优点。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打拳本是正身法,什么动静虚实,正练奇用等等。在你懂得了之后,你会发现境由心造是多么重要。 当有一天,你学会如何打一遍太极操了,你又了解了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而且你还有了一些体会,然后再慢慢转向太极拳的锻炼过程。比如,什么轻慢圆匀,松静虚无等,你自己就开始琢磨起来,于是你自己会不自觉地练习。一旦你参悟了其中的道理和乐趣,你将会发现太极拳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啦。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慢慢地,你自己就会主动和太极拳融为一体。
个人分类: 随想|3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还有几人知晓太极拳原本面目
热度 2 ljry8044 2009-11-15 15:09
看到曹老师的 与太极冠军过招 一文及后面的诸多回复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个严重的错误。 来科学网开博的一大目的就是宣扬博大精深的传统武学,但缺乏经验,前些天开博时,居然将几年的心得一下子堆入其中,后果可想而知,若非曹老师写下 与太极冠军过招 一文,我还不知道之前之前所作基本属无用功。 还真得谢谢曹老师! 首先从科学角度介绍一下太极拳吧: 太极拳的高度科学性 我们知道,能量变化为运动变化之本质属性所在,唯有从根本上控制了能量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好了自己的运动变化,真正的传统武学大家都极精此道! 那么,如何像武学高手一样随心所欲驾驭体内的能量流呢?广大读者可能会觉得这太难了,因为现代武术大师喜欢胡吹玄化太极拳,但实际上却很简单,因为真正的传统武学大家崇尚简单、科学、实用。 只要留意一下每天行走时的摆腿动作,我们就会发现,小腿的摆动非常轻松,大腿摆停后,小腿则会自然并且富有弹性地顺势摆动。小腿之所以可以如此轻松地摆动是因为其接受了从大腿传递过来的能量流。 因此,只要在行走时留意摆动小腿时膝肌群的感觉,就能找到能量流在体内传递的感觉。 然后,我们就能在改变摆腿速度时,根据这种感觉有意识地引导自己更好地控制能量流的传递。进而就能将这种感知和控制能量流转的技巧迁移至全身其它各环节,就能驾驭好在周身传递的能量流了。 传统武学家将体内传递的能量流称为气。 下面有针对体内 能量流(气) 的驾驭技巧总结出一些要点,主要来自几部经典的太极拳理论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大致感受到传统武学曾经取得的不可思议的伟大成就: 请注意,真正的武学秘籍的伟大之处在于:结合行走、羽毛球等活动用心体会就能理解。 武学家用 “合 (对应行走的垂直单支撑瞬间) 则气聚丹田,开 (对应行走的双支撑瞬间) 则气贯四梢”( 本句描述的是整体感觉,读者不必过分逐字考究其含义)来总结 能量流的积蓄和发放的规律技巧 。 武学家用 “四肢发动,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 ( 发劲,势能转化为动能输出,对应行走时双支撑瞬间 ); 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 ( 放松,动能转化为势能积蓄,对应行走时垂直单支撑瞬间 )”来总结刚柔对应的能量的不同存在形式。 武学家用“ 起势( 垂直单支撑,开始摆腿时 )时气要松活,气要擎而不硬,落点( 双支撑,蹬摆力度最大时 )方一齐着尽,使尽平生气力,始得刚柔之妙” 来总结 对抗时将能量充分积蓄起来并高效释放出去进攻对手的技巧。 武学家通过 “圆转如神”、“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 等来强调, 在传递能量流时,动作须圆活 。极科学!各环节圆形摆动时作用力不做功,有利于能量的高效流转,就像钟表摆动不耗能一样。 武学家又用“ 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要一气流行,不惟五节如此,由始至终亦要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等来告诉习练者, 能量流的传递必须连续流畅,不能停顿 。否则就会导致能量流在传递过程中受损。因为肌肉弹性特征与弹簧不同,弹簧静止后,能量不会消失,肌肉静止后,能量会耗散掉。 道理很简单,蹲下蓄劲,你会跳得更高,如蓄劲完毕停顿一下,你反跳不高;行走时,摆动之前的放松会使摆动更加轻快,但如果松懈了反倒摆动不起来,能量耗散掉了。 武学家又用 “力是单一的,气是周身贯穿,绵绵不断的” 来区别作用力与能量的不同特征。因为作用力是三维单一的,可以瞬间产生瞬间消失,而能量是四维的,不能凭空产生和消失,是连贯的,为维持运动的本质因素。 武学家又用 “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力到,意气力三合一”,“气遍周身不稍滞,意气君来骨肉臣”,“形以意运,不断不滞” 等来 阐述意、气、形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性,叫人学会用意识控制能量的流转,从而控制自己随心所欲地完成好每一个动作。 武学家用 “气之落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扯不前之患也” 来总结全身各环节协调起来高效传递能量流的共性特征和注意事项。 就像行走,小腿摆动的能量来自大腿和支撑腿,如果肩臂有力地摆动,也能促进小腿更加快速有力摆动(但人们通常不会积极摆动肩臂,因为行走速度较慢,只会消极摆动手臂以调节平衡),那么,促进小腿摆动的能量流就来自全身,所以非常轻松。但必须放松好,顺势而动,否则,反到难以轻松自然摆动。 武学家通过 “气势散乱,身形自乱” 来告诉人们,如果 能量流控制不好,往不该传递的地方传递,则会导致该动的地方动不起来,不该动的地方乱动 ,从而导致“身形自乱”。 女士穿上夸张高跟鞋行走时,步幅常常会变小,但是膝盖却常会控制不住乱颤,因为本应促进小腿摆动的能量流在膝盖处淤积了,这显然不利膝关节健康,增大患膝关节炎的概率。 请注意: 目前,现代体育教程还只能基本上从刚性的角度来描述运动技术,这非常糟糕,几乎所有带有节奏的运动都只有在动作开展至最大值的一瞬间时(对行走来说,就是双脚触地的双支撑瞬间),身体才能算是真正的刚体,而在其它时段,身体都或多或少地为柔软的弹性体,这种运动状态是绝无可能从刚性的角度来描述清楚。因此,整体现代体育还处在“运动员讲不清楚,运动生物力学专家搞不清楚”的局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全世界的运动就太极拳等传统武学是科学的(当然,如果像一些现代武术大师那样将内气解释为一种玄乎莫测的东西,那就另当别论了)。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传统武学均非现代体育学所远不能及。 至此,可能会有读者质疑,因为只看到老年人练习太极拳,太极拳再先进也只适合老年人。 其实,太极拳是以其无比伦比的实战价值成名的,至清朝, 杨露蝉(电视《太极宗师》主人公原型)、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依靠 卓绝的技击造诣一一击败前来挑战的外家拳高手, 确立了三大内家拳的领先地位, 而 孙禄堂 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 。 太极拳之所以只适合老年人练习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体委将其改编成老年体操了。 且看下文: 正统太极拳无以伦比的健身价值 我们谁都知道锻炼身体的价值意义,有研究数据表明,经常锻炼之人比少动者要年轻10~20岁;但是,过劳也会使人早衰早逝。 那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呢?练习正宗的传统太极拳! 武学泰斗孙禄堂指出,练习太极拳(健身太极拳)应在 “纯任自然,不能伤后天之力” 情况下 “善养人之浩然之气”( 也即“ 化后天之气” 为 “先天中和之气 ”),“ 将气质驯至中和”, 从而能“ 一气运阴阳 ”,延年益寿。 即: 以日常行走、洗衣、炒菜等自然状态下的速度节奏练习养生太极拳(传统太极拳即是在该理念指导下创编,广大朋友只须看看各流派练习传统太极拳的速度、节奏就能明白该道理),使身体受到均衡锻炼,并且,顺理成章地将练太极拳时的和谐(中和)状态迁移至日常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和谐起来,自然健康长寿。 正因为此,研究人员发现,太极拳运动几乎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身体各器官均有极高的锻炼价值,而且几乎对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各病症均有一定防治效果,被全世界公认为人为创编运动运动中的一大最佳运动。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现代人练习或传授练习太极拳时并未明白“纯任自然,不伤后天之力”的道理(但更是体委强制要求、歪曲宣传之故),统统按照年老体衰的老年人的生活节奏习练,使得太极拳的健身价值主要体现在老年群体身上。因此,广大中青年团体一般都会本能地拒绝简化太极拳,虽然难以搞清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但还没退化至搞不清健康与病态差别的地步。 可我们少数救世主还在悲叹凝聚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的“国粹”快灭亡了,广大中青年群体都发生基因蜕变了,因为这些群体不肯认真练习他们所新编和推广的简化太极拳,尤其是大学生,被强行教会并且考试及格后,居然无一坚持练习,不愿意健康、长寿,宁愿多病早逝!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太可怕了,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包括我自己,估计我们科学网上的广大年轻朋友也基本如此。要知道,我们伟大的体委可是组织砖家、叫兽论证过:太极拳极有助大学生身心健康。 不过,我还是坚信孙禄堂提出的中和理念,习练太极拳应因人而异,顺其自然。每个人都该以自己的节奏方式练习太极拳,该理念必定会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国家体委对大学生等群体强制推广的一套蜗牛般柔缓的傻瓜式教程必定会在越发强烈的唾弃中废弃,迟早的事情。孙禄堂等传统武学大家所崇尚的和谐理念必定会成为整个世界健身、养身的主流理念! 历史必会证实这一点! 更多有关太极拳健身原理的详解见 武学天才健身长寿之道 太极拳之实战功效 孙禄堂先生早指出“拳术十三势之作用,研求一气伸缩之道”。 “拳术十三势”也即目前流传的一般太极拳的招势。戚继光在其所编撰的《拳经》中收录了三十二势高度实用的拳式,陈王廷则从这三十二势中选取了二十九势来“造拳”,并选用了十三势来训练习练者的能量控制运用能力。这十三势除了陈家沟的老架外已几乎面目全非,杨、武、吴、孙已经将其发展成近乎贴身短打的类型,其实战价值远不能与戚继光留下来的三十二势相比。 孙禄堂无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了解到太极拳形成发展的相关历史背景(孙只听说太极拳归武当张三丰所创编,当时的信息流通不够发达),但是却非常清楚地指出, 这十三势(太极拳套路)的作用在于“研求一气伸缩之道”,使习练者掌握能量的控制、传递、释放和吸收储存的驾驭能力,是为健身和训练习练者的功力而用。 孙禄堂还指出其创编的孙氏太极拳的功效:“ 上篇(套路)一气流行,一动一静,分合上下,内外如一, 谓之练体,为知己功夫 (练架子,为知己功夫)。下篇 二人打手(推手),起落进退,左顾右盼,纵横联络,变化为穷,谓之习用,为知人功夫(以二人推手,为知人功夫)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此之谓也。 作为当时武术界的领袖人物(我个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高手),孙禄堂丝毫没有夸大自己所创编太极拳的功效。非常实在但也相当科学地指出, 单练套路的作用就是锻炼身体,可以达到“知己”的效果,能知晓自己能对能量的驾驭能力,知道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如果能以老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节奏练好太极拳,则能使我们在柔缓的变化中掌握能量的驾驭能力;如果以中青年人正常生活的速度和节奏练好太极拳,那么,则能使一般中青年人在正常的生活中掌握能量的驾驭能力;如果能在电光瞬火的变化中练好太极拳,那么,则能在电光瞬火的搏斗中驾驭自身的能量流,起到一定的实战效果。 而且, 单练套路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武学大家,要想达到能在推挤中取胜的实战效果,还得练习双人推手,要想在散打中取胜,还得从事散打实战练习。得单练和实战相结合,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 看看我们现在的武术大师们,虽然真功夫与孙禄堂等前辈们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几乎无不宣传自己所继承和创新之拳种的神奇功效。 反正,以我一名牌大学应用物理系毕业生的理论水平,看不懂大多现代武术大师的著作,看得懂的则矛盾错乱居多,与物理力学等相悖。但我能看得懂孙禄堂等等诸多传统武学大师的巅峰著作,而且,总能以物理力学解释清楚。 更多有关太极拳的实战原理见 武学天才过人之处
4779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太极拳,关节炎,进香,CCM
qyu111 2009-11-9 17:53
今天听到一位在美国大学做研究的教授朋友说她在国际杂志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太极拳治疗骨关节炎有效,称把太极拳带入了美国的主流医学。 读后颇感兴趣,便与其探讨,问:第八套广播体操如何?是不是也能治疗关节炎?回答是也可能,但太极拳除了有生理体质的锻炼功效,还有心理的疗效。身、心双疗,效果更佳。 于是我想到了烧香拜佛,建议她下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烧香拜佛治疗百病有效。也建议各位平常没事打打太极拳,不会打的做做广播体操,周末上山烧烧香。同时也想到了一个新学科,叫 CCM ( Chinese Culture Medicine )。 不要误解我这里是讽刺中国文化和哲学。我更想强调中国文化和哲学对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的深刻认识和广泛应用。这也是我们中医理论的精萃。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太极拳内按摩
longfo 2009-11-9 15:04
第一、 全身放松,把自己的身体想像成一片汪洋,意念要像大海一样沉稳,三尺浪下心中要静,沉肩坠肘、涵胸拔背、气沉丹田、意守涌泉、头顶虚领、膝盖微曲、双脚抓地、涌泉虚空、尾闾导航、舌顶上膛、双足跟并拢,双脚尖成 90 度角,每个脚尖与中线成 45 度角。 第二、 左足开出大约一肩膀宽的距离,膝盖弯曲,大小腿成 90 度角,左足方向与髋关节平行一致,右足与中线成 45 度角。 第三、 髋关节保持向前,重心先处在右脚上,缓慢前移重心,双手螺旋推出,好像抱着一个能量团块,身体重心不要上下移动,要保持水平,当身体不能前移时,回收身体,要点同前。 第四、 整个身体要放松,但是不能松懈,这在太极拳里面叫做有神。同时稍微回收下巴,伸长脖颈,松解颈椎保持头部正中直立。 第五、 太极采气。太极拳主要以道家学术为主要学说基础,所以讲究采天然之气,补后天之身。首先,活动各个关节。各个手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脊柱各个关节,然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部各个关节。在这里我们讲一下髋关节的活动方式。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十分发达,主要是因为髋关节负重很大,所以髋关节的保护十分严密,也就是因为如此,髋关节也最为容易出问题,因为髋关节承受着整个上体重量,而且肌肉还十分发达,这样就很难锻炼到关节的活性,所以髋关节的锻炼十分讲究。而且髋关节承重任务繁重,僵硬的应付重量是很不舒服的一件事情,很容易导致脊柱的侧弯变形。在这里我们不主要讲授髋关节的作用,后面章节回重点提到。第二、当我们放松身体时,意识要领起来,这样在意识的带领下身体就会成为一个整体。意识在太极拳采气过程中十分重要。意识就是思考,思考身体,思考自然。思考社会,思考之间的关系。运动本身是兴奋交感神经的,这样对于免疫系统而言是一个畸形,只有迷走和交感神经相互协调,人体的免疫系统才可以工作正常,这样才可以减少癌症的发病。 第六、 第一个动作,献气。在太极拳中,我们要把别人最需要的东给与别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技击武术中我们首先是给与对方空间和发挥的余地。呼气并且同时将自己的身体重心前移,双手下沉,尾闾上合,气沉丹田无欲无求,把自己的东西给与别人给与自然给与社会,此时双手抱球状,然后稍稍分开。手部尽量保持功能位,手分开时,沉肩坠肘翻腕一气呵成,打开肩部肌肉,放松手臂肌肉。瞬间将重心后移,下颌合膝盖,目视前方,打开脊柱。身体前移的时候,想象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了需要的人,送给了大自然,身体的能量融入到空气中。 第七、 第二个动作,吸气。将东西给别人以后,把别人不需要的扔掉的东西拿过来,这个过程需要吸气,将重心转移到右足,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重心的平稳,不能上浮也不能下沉,也不可以左右晃动。后移重心的时候,双手微合,如同抱住一个物体一样,然后将物体送到丹田里面。重心瞬间转移到左脚。 第八、 结束动作。慢慢的将动作放慢,减轻意识思考,想象双手充满了能量,并且都归到了丹田里面,双手就像在球面上运转,把自身的一些不良的信息散发出去,并且把一些好的信息吸纳进来。运动结束,将左足收回。身体和手部动作统一停止。
个人分类: 武术|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波浪螺旋形式运动
longfo 2009-11-9 15:02
太极拳讲究练气成丹,什么是太极拳的气呢,笔者认为就是身体螺旋状态的恢复,使得身体处于最佳状态,这样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体液、血液等处于最佳状态,当存在外来侵害时,身体可以给与恨快速和很有效的应对,这种应对就称之为气。也就是身体能量发挥的一种极其快速和精准的形式。打个比方,我们使用的弹簧,如果弹簧处于最佳状态的话,我们一碰它就会被弹出来,如果弹簧处于不良状态的话,你使上力量压迫它,他永远处于压迫状态反映能力很差,这种差异就是气的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太极长拳 13 式,原来的意思是太极拳式如长江水,源源不断,滔滔不绝,故名长拳。在中国古代医学中,水也被当作人体的先天之本,水至柔则刚,反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并且广纳百川的胸怀。海浪的能量是循环的,波浪的方向垂直于海岸线,强大的海浪可以溶解海岸线,太极拳垂直于纤维组织走向的节律性运动,可以松解粘连,恢复集体正常运动。 太极拳发力出拳如漩涡,顺应身体纤维组织的纹理走向,反旋正旋节律性作用于机体,肌肉、肌腱和韧带处于节律性震荡中,体液也进行波浪式运动。太极拳特殊的内力可以促进软组织复位到正常排列,消除异常扭转。太极拳还可以垂直于纤维走向,松解纤维筋膜之间异常交叉和镜下的粘连。松沉的螺旋太极力道松解了粘连,使得纤维组织和筋膜的相对滑动变得容易起来,促进纤维的柔韧性和正常排列。太极拳正旋和反旋交替作用于机体这样可以恢复正常的波浪运动。 太极拳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主动来收缩肌肉和放松肌肉,这样可以调节高级中枢神经系统有利于重建正常的神经冲动。以前的治病要通过外力来进行,但是太极拳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进行身体的调节活动。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太极拳对于身体的调节是自主的。鉴于太极拳对于身体调节的自主性,新生细胞的神经调节下迅速合成组织恢复组织的完整性和功能性,有助于重排和强化结缔组织纤维,伸长缩短的组织、缩短伸长的组织,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平衡交叉关节的肌力,有利于关节压力的均匀分配。 肌肉本身积极的应对外力,收缩和放松使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形成螺旋和解旋,这样关节周围软组织可以更好的包裹关节保护关节。太极拳主张关节的松和螺旋运动,这种关节周围肌肉的松驰相间的节律活动促进了深层次的细胞和体液的运动,利于消除液体滞留,促进组织重新氧化清除代谢物。
个人分类: 武术|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极拳的一点保健价值
longfo 2009-11-9 15:01
太极拳和现代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慢慢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随之而来的是现代疾病,压力过大引起的抑郁、躁狂,久坐引起的骨科疾病,比如颈椎病、腰椎病、骨质疏松等,饮食结构改变引起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综合社会因素引发的妇科疾病,癌症的发病率也在慢慢提高,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些疾病已经在向我们走来,有的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我长期致力于运动健康的研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以及西方现代医学的长处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除了改善生活习惯,平衡饮食结构,运动同样在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太极拳,一个融合了哲学、医学、社会关系学、运动健康学等多学科的运动体系,指引着我们走向健康,在疾病来临之前,给我们的健康做好有力的屏障。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极拳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根据试验结果还会补充) 第一、 太极拳的矫形作用(太极拳对于躯体运动中枢的调节)。太极拳讲究协调,利用阴阳二分法来看待问题,通过整合对与错的关系来达到身体的协调,协调健康和非健康因素来维持身体健康。首先,太极拳通过缓慢的螺旋运动以及特殊的推手练习可以恢复已经错位的关节骨骼正确位置,尤其对于脊柱和全身大的关节有很好的矫形作用;次之,太极拳可以纠正因为长期坐姿肌肉紧张引起的肌肉错位和不协调,比如肩部肌肉,不协调可以导致肩关节的畸形(包括肉眼不可见的),长久下去就可以引发肩关节疾患;脊柱周围肌肉群,长期的坐姿导致背部肌肉紧张,引发脊椎侧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得到改善甚至解决。 第二、 太极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自主神经又称为内脏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能够调节内脏活动、情绪活动、睡眠活动、本能活动、欲望控制等。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可以协调自主神经功能。国外很多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太极拳很好的协调了疾病状态下和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近期的国际很多权威期刊上,刊登了关于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对于免疫活动的调节,对于肥胖的调节,对于抑郁症的改善以及太极拳在激发迷走神经活动方面的文章,从另一侧面阐述了太极拳对于免疫活动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我们还在进行。 第三、 太极拳的社会关联性。通过练习太极拳很多爱好健康的人走到了一起,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与人的联系慢慢减少,这种生活加重了人们身体的负担。美国医学科学家指出,稳定良好的社会关系是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太极拳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建立良好的社会关联,帮助自己预防疾病战胜疾病。 第四、 太极拳的哲学价值。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辉煌历史,造就了我们这个民族无与伦比的哲学财富。每一个问题都具有两面性,所以我们伟大的民族先辈们告诉我们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世界的规律光怪陆离,所以我们的先辈们告诉我们要尊重宇宙,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这个问题的很好地体现。通过道家哲学思维提高自身价值,建立健康的思维模式,形成思维 - 身体 - 精神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大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疾病,治疗疾病。 第五、 太极拳的运动功能。太极拳归根到底是一种运动,对于全身各大系统的锻炼和其他运动方式相比功能差不多,一遍太极拳的运动量相当于 1000 米的慢跑效果。 以上我们简单的看了看太极拳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几个常见的疾病来看看太极拳如何做到预防和治疗的。 第一、 我们来看看脊柱相关疾病。太极拳通过松解软组织、肌肉,矫正身体骨骼的错位达到了对于疾病的治疗目的。脊柱是人体的中轴线,脊柱也是人体内部较大的关节群,由于久坐导致脊柱生理弯曲改变侧弯形成,可以引发多种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头晕等,太极拳可以通过协调松解背部肌肉、颈部肌肉、臀部肌肉来改善肌肉张力,帮助脊柱恢复生理弯曲,改善侧弯。这对于久坐的白领来说是一个福音。 第二、 肥胖疾病。太极拳通过调节运动,改善各大系统功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加快不良脂肪组织的消耗,可以对肥胖有很好的效果。我有很多学生通过这种缓慢没有伤害性的运动进行了减肥,而且太极拳的神奇作用还表现在偏瘦者还可以恢复正常体重,其中的途径我们还在研究。 第三、 心脑血管疾病。太极拳可以改善下肢的静脉系统,增加下肢肌肉的力量,这样可以改善循环系统的工作状态,降低血压。同时太极拳还通过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血压,我们单位的合作单位证实针刺相关穴位可以在中枢中形成血压调节机制,恢复正常血压。而太极拳恰恰也可以对穴位产生良性按摩,这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条较好的运动途径,当然其中机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这样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第四、 癌症。太极拳通过自主神经的调节提高免疫系统的可调节性,这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好的消息,当然其中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和改善。 第五、 压力导致的心理疾患。压力导致多种疾病,抑郁躁狂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常见,我们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些问题的出现是迟早的事情。太极拳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睡眠,通过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承受力,通过建立社会关联减少压力,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有关学者指出,迷走神经可以很好的调控抑郁,这对于今后开发太极拳对于压力的治疗是个好的途径。 还有很多疾病治疗我们不再一一赘述,我认为今后的道路还是很光明的,但是如何提高太极拳的教学以及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稳定性是我们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
个人分类: 武术|2353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健身身法
longfo 2009-11-9 14:59
松肩:意想肱骨头和肩胛骨相贴,然后离开向下引长 沉肘:肘尖下坠,意想曲池 涵胸:意想乳头往下沉气到肚脐 拔背:意想大椎有10公分的面积和贴身衣服接触即可 裹裆:同侧膝盖与脚尖垂直 溜臀:臀部自然下垂 松腰:微微收腹即可 抽胯:两肩合两胯 头顶虚领:意气引起。
个人分类: 武术|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者的遐思
baohaifei 2009-11-9 09:07
武者的遐思 鲍海飞 2009-11-9 人常道 ,武者粗也,其实不尽然。在中国武术史上有一段佳话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不管它是真是假,尤其值得人们的思考,那就是杨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露禅和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的三次比武较量的传说故事。 在清光绪年间,直隶广西府永年县南关的杨露禅 ,从小就是个武迷,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学会太极拳,终成正果。不久,杨露禅到当时的北平闯荡,后经过刑部侍郎武汝清推荐进京到瑞王府授艺。杨露禅其貌不扬,中等身材,京城内武林高手不服,纷纷寻上门来比试,结果都不是杨的对手,杨露禅由此名声远扬,人称杨无敌。这下惊动了深居内宫另一位武林高手,一代八卦掌开山鼻祖董海川。于是引来了传说中的三次比武。 第一次比武较量是在电影表演艺术中所表现的那样,而这也是最吸引人的纯武打版本。但见二人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肉搏战,你来我往,拳打脚踢,然后上升到各种兵器;最后打到梅花桩上,二人不分高下。观众最喜欢看的就是这样的情节。 第二次比武就更不同寻常了,是二人开始比拼内力。先是董海川送给杨 露禅一件薄如蝉翼的真丝大衫,并附有一纸条留言:送此应时衣,请君莫嫌弃!而当时的季节正值三九隆冬滴水成冰的时候。杨露禅略微一沉思,这薄衫不是明摆着要试我的内功吗?他于是脱掉皮袍换上真丝大衫,就在那三九隆冬的北平街头巷尾穿梭来去。这件真丝大衫他一直穿了近一个月才脱下来。这下可惊动了北京城,谁见过冬天有这样的壮汉!不久,春去夏来,在一个炎热的三伏天里,董海川也收到杨露禅送来的一件厚老羊皮袄,并附书信写道:隆冬送衣人情重,三夏还裘意更浓。想见庐山真面目,冷暖相宜各不同!董海川一看顿时也就明白了,当下就穿上这老羊皮袄,整整穿了一个三伏。 最后一则故事则是相当富有禅意,有趣,也更为引人深思。其中一则是二人在一个小院落里面,各居一隅,相对站立,持续了三天三夜,没有交过一招一式比赛就结束了。另一则说的是二人见面,互相拱手致意,就在两个人接手的瞬间,二人已经完成了较量,外行根本看不出来,随后,二人莞尔相视一笑,然后手携手,踏入室内,促膝相谈,据说谈了三天三夜。谈的东西外人当然不知晓啦!不过肯定是二人相见恨晚,举酒当歌,论天下武学之真谛,问天下华山论剑终究谁是英雄。 显而易见,拳打脚踢的比赛结果是,两人肯定是手上一边打,脚下一边踢,嘴里一边骂。二人鼻青脸肿,伤胳膊伤腿,回家后可能要进行一段时间的疗养,轻则数日,重则半个月一个月的治病疗伤。严重的话,那后果就不得而知啦。这种肉博之战其情形可想而知,如同街头巷尾的泼皮一般,没有任何两样,什么宗师,鼻祖,可能连鼻子都没有啦!拳打脚踢下乘拳。 内力比拼的结果可能要好一点,毕竟,两个人都不会受皮肉之伤,顶多人们会觉得这是两个神经不太正常的人罢了。你想想就知道了,一个人大冬天穿薄纱衣,另一个人大热天穿着棉袄,谁知道其中的奥妙啊 !比拼的最终结果,因为是内力比拼嘛,失败的一方会受到较大的内伤。可能一个得了重伤风感冒或者什么伤寒之类的病,另一个也可能患上了热伤风感冒或者什么猩红热之类的病。 促膝相谈则表明两位大师早已经洞察武学的经纬了。因此,拱手抱拳之间两人功力早已经互相知晓啦。而岂能是凡夫俗子用一招一式所能理解和描绘的。两人相持站立虽无一招一式,但是二人身上已经没有任何破绽可寻了。真正的大师境界! 体悟那武战与文战,还需要数日的连战吗?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要以功夫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愿天下英豪深思之。我又想起了那句话,武者无刀兵气,书生无寒酸气,女子无脂粉气,僧人无香火气,便是世上不可少的人。
个人分类: 随想|3948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
pikeliu 2009-9-10 08:42
科学网一位受人尊敬的长者走了。许多老师发文。武夷山老师发文,提到了气功对杨老师身体的积极影响。 我想到了,教育部能不能下文,规定太极拳是中学生必修课。(气功,比较难学。) 标题: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 发表评论人: pikeliu 邓小平写过太极拳好!,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部不考虑一下普及太极拳。请考虑一下发个文。 博主回复:第一步,教育部规定高考必须考足球,则中国足球将很快走向世界;第二步,他们可以规定太极拳进课堂,比如京剧已经进入中小学课堂了。
个人分类: 社会与生活|2108 次阅读|5 个评论
太极拳名词---揽雀尾
orient 2009-8-28 14:32
揽雀尾的雀尾,指的是孔雀的尾巴,用来比喻许多长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太极拳运动基本原则的完美体现---运算放大器
热度 1 baohaifei 2009-7-22 12:25
太极拳运动基本原则的完美体现 -运算放大器 鲍海飞 2009-7-21 现代电子线路和集成电路中一个典型器件就是集成运算放大器,在信息的采集、信号的放大以及运算和驱动上等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器件。以 AD620仪表运算放大器为例,其构成核心是差分输入,由八个外连管脚,其中有两个管脚分别用于连接电源正负极,一个连接高电位(对应管脚7),一个连接地(对应管脚4)、两个输入(管脚2)和输出(管脚3),零位的调节(管脚5),反馈增益(管脚1和7)以及输出(管脚6)等功能。 而太极拳是中国的哲学拳,其思想来源于实践,又体现于实践的操作中。太极拳运动要求 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实际上是 立身中正,顶天立地和虚无气势;太极拳要求沾黏连随,要建立高度的触觉灵敏反应系统;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要分清虚实等。太极拳基本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恰能在这种器件上得到较为完美的体现。 在太极拳中需要顶天立地之气势、神意、和能量的大小,这恰好为正负电源两个点,一个连接高电位(对应管脚 7),一个连接地(对应管脚4),所谓吸天之气,接地之力。太极拳第一要义是分清虚实,这恰好对应运算放大器的正负输入端口(一般对应管脚2和3),一个是倒向输入,一个是非倒向输入,这对应太极拳中乃判断对手之虚实。太极拳需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由此形成一套完整的触觉灵敏,沾黏连随之系统,这恰好对应运算放大器的动态直流调节点(一般是管脚5),使输出(管脚6)保持在一个中心位置,即时时刻刻进行动态零位的调整,此谓动中求静。在沾黏连随的基础上就是建立正确的反馈打击机制,这恰好对应放大器反馈增益(管脚1和8 ),一旦获取输入状态,就通过反馈增益,进行判断施加力的大小。
个人分类: 拳道|5019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