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行为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近十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热度 1 wanyuehua 2012-3-17 06:54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3 位、论文数排名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排名第 68 位 检索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1 年 1 月 1 日 至 2011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共有 85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全球前 50% )。排名前 20 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数超过 3.4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358,307 次和论文数 134,087 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25.05 排名第 3 位,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96,230 次排名在第 13 位、论文数 11,438 篇排名在第 8 位、篇均被引次数 8.41 排名第 68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2,268 次排名在第 24 位、论文数 2,851 篇排名在第 25 位、篇均被引次数 11.32 排名第 55 位。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1-2011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2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3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4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5 JAPAN 25,541 385,399 15.09 6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7 ITALY 19,869 335,880 16.90 8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9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10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11 SPAIN 10,380 158,803 15.30 12 AUSTRALIA 9,267 156,333 16.87 13 PEOPLES R CHINA 11,438 96,230 8.41 14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5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6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17 BRAZIL 7,750 69,427 8.96 18 AUSTRIA 3,319 69,221 20.86 19 FINLAND 3,423 67,337 19.67 20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表 2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2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3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4 JAPAN 25,541 385,399 15.09 5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6 ITALY 19,869 335,880 16.90 7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8 PEOPLES R CHINA 11,438 96,230 8.41 9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10 SPAIN 10,380 158,803 15.30 11 AUSTRALIA 9,267 156,333 16.87 12 BRAZIL 7,750 69,427 8.96 13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14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15 SOUTH KOREA 5,304 62,127 11.71 16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7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8 TURKEY 3,602 24,803 6.89 19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20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表 3 2001-2011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1 GUADELOUPE 12 376 31.33 2 ENGLAND 26,843 691,422 25.76 3 USA 134,087 3,358,307 25.05 4 SWITZERLAND 7,628 174,659 22.90 5 SWEDEN 7,489 159,168 21.25 6 SCOTLAND 3,537 75,127 21.24 7 GERMANY 31,490 661,546 21.01 8 CANADA 20,727 434,493 20.96 9 AUSTRIA 3,319 69,221 20.86 10 WALES 1,437 29,931 20.83 11 NORWAY 2,283 46,568 20.40 12 FRANCE 17,588 357,785 20.34 13 KENYA 46 933 20.28 14 BELGIUM 4,333 87,655 20.23 15 ISRAEL 4,731 94,742 20.03 16 NETHERLANDS 11,202 221,082 19.74 17 FINLAND 3,423 67,337 19.67 18 IRELAND 1,407 26,745 19.01 19 DENMARK 3,462 64,660 18.68 20 VENEZUELA 192 3,461 18.03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543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经再生研究前沿与热点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16 16:02
1 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2 干细胞移植与神经再生 3 营养因子、基因治疗与神经再生 4 神经再生领域的新兴技术 5 转化医学与神经再生临床实验 6 动物实验结果的组织及病理学评定 7 动物实验结果的行为学评定 8 神经细胞存活与死亡的评定 9 中枢神经轴突再生后的追踪 10 促进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策略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397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火场逃生行为学角度看18路人的冷漠
热度 1 fpe 2011-10-20 02:51
从火场逃生行为学角度看 18 路人的冷漠 看了杨牧川的博文 心理学解释 18 路人的冷漠 ,对我颇有启发,他提到的社会学家(以前叫做群体心理学家) Latane 和 Darley 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在 1968 年进行的经典的逃生学实验,仍然是火场逃生行为学的经典实验,用于解释火场逃生延误的问题。 火场人类行为学,主要探讨人群对火场报警的反应,解决为什么有些火灾人们没有逃生延误,而另一些火灾人们或者忽略报警(负恐慌),或者过度反应(恐慌)的问题。洛阳东都商厦大火,是典型的忽略报警;深圳舞王俱乐部大火,是典型的恐慌反应,两者都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因此我们需要从群体心理学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过度(或不足)解释报警信号,对此杨牧川(博士?)的心理学解释基本可以用在我的逃生领域,这里再发挥一点我的认识。 1968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应征者(都是大学本科生)受到邀请,在一间独立的房间内完成一组测试题目,或者独立完成,或者室内有陌生者,但没有交流。实验者把无毒的白烟(消防领域专门用于测试控烟系统性能的无毒产品)通过墙上的开口引入室内,产生某种紧急情况( Emergency ),然后观察实验者的反应。独立工作的学生通常会很快发生反应( 5 秒以内),而室内有两个陌生者的学生则需要 20 秒来发现白烟。发现险情之后,独立工作的学生有 75% 立即站起来汇报发现烟气,而有被动旁观者参与的学生,只有 10% 。最后,在一组三位完全不知情、不认识成员的小组实验中,只有 38% 报告险情。有趣的是,在 6 分钟的实验过程中,单向观察镜背后的观察者注意到实验者揉眼睛、咳嗽、在烟气中努力识别物体。尽管他们有明显的感觉,但是报告灾情的例子依然很少。事后,学生们的解释五花八门,“蒸汽管泄漏”,“空调泄漏”,“真实气体”,就是没有人解释成“火灾”。 Latane 和 Darley 用“社会影响过程”来解释上述的实验结果。对于那些学生来说,看别人(两位陌生的参照物)都在努力工作,对烟气不反应,导致了那些学生得到没什么大不了的结论,自己的反应是不需要的。因此,在紧急情况下,群体中的人群很容易忽略观察到报警,或者较慢采取逃生行动,来保障自身的安全。 拿 Latane 和 Darley 的理论来解释洛阳东都大火中的逃生行为就很有用。当时是圣诞夜,舞厅老板为了促销,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在 4 楼舞厅。晚上 6 点多着火, 7 点多钟火势被发现,消防队员 9 点钟到场, 11 点钟火势已经很大了,楼下准备了跳楼的措施,可是由于人群的心理干扰作用,人们不愿意采取冒险行为,结果跳楼的很少。 11 点半,火势开始失控,到 12 点半火势被控制,就在这一个小时之内,在场的 316 人中,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 309 人死亡,采取一定防烟措施的 7 人被送往医院,当天出院。令人纳闷的是,舞厅老板最熟悉地形,他也在牺牲者的行列。上述逃生结果,用 Latane 和 Darley 的理论来解释效果很好。人群具有相互制约和相互共振的倾向,洛阳大火是制约,人们的相互存在抑制了逃生的冲动。深圳舞王大火是共振,人人都急于摆脱危险(虽然危险并不致命),过度解释天花板着火的危害(因为停电),所以在出口发生踩踏和挤压,以及烟气中毒,导致 44 人的死亡。 所以,路人冷漠问题,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群体心理学的常识,我们叫作 Group Inhibition. 是火场逃生的重要危险,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报警手段和逃生工具来避免。对于女童被压的案例来说,就是改进制度,宣传教育,惩罚和鼓励并重,在社会范围形成鼓励报警、打击虚报的积极向上的安全氛围。只有制度,才是改进社会道德的有效途径。 有道是,情况不明难出手,路人冷漠缺沟通,群体心理有理论,火场逃生需常识。
个人分类: 逃生常识|11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各种迷宫的差异
chinaneonate 2011-10-1 07:21
T迷宫、Barnes迷宫、Morris水迷宫比较 打印 引用 发布时间:2011-05-24 T迷宫、Barnes迷宫、八臂辐射迷宫、Morris水迷宫比较 在非临床有效性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为学试验研究药物对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人和动物的内部心理过程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能根据可观察到的刺激反应来推测脑内发生的过程,对脑内记忆过程的研究只能从人类或动物学习或执行某项任务后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他们的操作成绩或反应时间来衡量这些过程的编码形式、贮存量、保持时间和它们所依赖的条件等等。学习、记忆实验方法的基础是条件反射,各种各样的方法均由此衍化出来。目前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记忆研究的行为学方法,各有优缺点。现将常用的迷宫简述如下。 1、T迷宫实验 观察指标:动物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每次探索和前一次不同臂的比例。 优缺点:优点是T型迷宫未提供奖惩条件,完全是利用动物探索的天性,因此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混杂因素。缺点是啮齿动物有天生的偏侧优势,即动物在T型迷宫中更偏向于一边走(左边或右边),而且这种现象存在种系差异以及性别差异。 由于动物每次转换探索方向时都需要记住前一次探索过的方向,因此T型迷宫实验能很好的测验动物的工作记忆,从而测定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和T型迷宫类似的还有Y型迷宫,其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方案和Y型迷宫都十分相似,只是把迷宫的形状由T型换成Y型。 2、Barnes迷宫实验 原理:动物利用提供的视觉参考物,有效确定躲避场所的臂所在的部。Barnes迷宫由一个圆形平台构成,在平台的周边,布满了很多穿透平台的小洞。平台的直径、厚度以及洞口宽度根据实验动物不同而不同。洞口数目由实验者习惯而定,一般为10到30个。在其中一个洞的底部放置有一个盒子,作为实验动物的躲避场所;其它洞的底部是空的,试验动物无法进入其中。实验场所和其它迷宫实验场所类似,要求能给实验动物提供视觉参考物。实验方案根据实验者的习惯以及不同的实验要求而定,每次训练后都用70%的酒精进行清洗,并变换正确的洞口,但洞口的空间位置不变,以防止动物通过嗅觉而找到洞口。Barnes迷宫一般采用强光、噪声以及风吹等刺激作为实验动物进入躲避洞口的动机。 观察指标:测定动物对于目标的空间记忆能力。实验时把实验动物放置在高台的中央,记录实验动物找到正确洞口的时间,以及进入错误洞口的次数以反应动物的空间参考记忆能力。也可以通过记录动物重复进入错误的洞口数来测量动物的工作记忆。 优点:不需要食物剥夺和足底电击,因此对动物的应激较小。实验对于动物的体力要求很小,能最低限度的减少因年龄因素所致的体力下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需时间较少,整个实验能在7~17天内完成。能防止动物凭借气味来完成实验。 3、放射状迷宫实验(八臂辐射迷宫) 原理:大鼠利用房间内远侧线索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地确定放置食物的臂所在部位。放射状臂形迷宫可以用于大鼠空间参照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参照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许多期间/天内都是有用的,并且通常在整个实验期间都是需要的。而工作记忆过程与参照记忆过程不同,它只有一个主要但暂时的信息,由于迷宫内所提供的信息(臂内诱饵)仅对一个实验期间有用,而对后续实验无用,大鼠必须记住在延迟间隔期内(分钟到小时)内的信息。在臂形迷宫中作出正确选择以食物作为奖赏。 优缺点:适合于测量动物的工作记忆和空间参考记忆,并且其重复测量的稳定性较好。但有些药物(苯丙胺),可以影响下丘脑功能或造成食欲缺乏,影响迷宫中所采用的食欲动机,因此动物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迷宫实验。 4、Morris水迷宫实验 原理:一种小鼠、大鼠能够学会在水箱内游泳并找到藏在水下逃避平台的实验方法。由于没有任何可接近的线索以标志平台的位置,所以动物的有效定位能力需应用水箱外的结构作为线索。迷宫由圆形水池、自动摄像及分析系统两部分组成,图像自动采集和处理系统主要由摄像机、计算机、图像监视器组成,动物入水后启动监测装置,记录动物运动轨迹,试验完毕自动分析报告相关参数。 检测指标:实验程序包括:(1)定位航行实验(place navigation),用于测量小鼠对水迷宫学习和记忆的获取能力。实验历时4天,上、下午各训练1次,共计8次。实验观察和记录小鼠寻找并爬上平台的路线图及所需时间,即记录其潜伏期和游泳速度。(2)空间搜索实验(spatial probe test),用于测量学会寻找平台后,对平台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能力。定位航行实验结束后,撤去平台,从同一个入水点放入水中,测其第一次到达原平台位置的时间、穿越原平台的次数。 优缺点:Morris水迷宫是目前世界公认的较为客观的学习记忆功能评价方法。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记忆学习能力。水迷宫与放射臂状迷宫相比较的主要优越性在于①在水迷宫中,动物训练所需的时间较短(1周),而臂形迷宫则需要几周的训练时间;②迷宫内的线索,例如气味可以被消除掉;③大的剂量-效应研究可以在一周内进行;④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图像自动采集和分析系统,这就能根据所采集的数据,制成相应的直方图和运行轨迹图,便于研究者对实验结果作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用来研究有关大鼠运动或动机问题;⑤动物在实验中可以不禁食。从理论上讲,水迷宫实验是一个厌恶驱动的实验而臂形迷宫实验是食欲驱动的实验。
1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演讲和提问应作为研究生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热度 4 wangdh 2011-7-30 12:26
学术演讲和提问应作为研究生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术演讲和善于提问应作为研究生的一个培训内容 (王德华) 由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首届亚太整合行为科学暨第二届中日社会行为和神经机理学术研讨会”于 2011 年 7 月 24-28 日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日程紧张、内容丰富的 3 天会议,给每位参会者都是一次信息冲击。只要认真听取每位报告人的报告、浏览每张墙报,相信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的知识完善和储备是一次促进。 这次会议年轻人的报告很多。在家门口召开国际会议,能够争取到作报告的机会,对于年轻学者是一次很好的机遇。面对国内外同行,用英语做学术报告,对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这样的机会要是错过当然可惜,有机会没有很好利用,更是遗憾。看得出来,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报告都准备很充分,英文表达流利娴熟。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英文,现实是当今的国际学术语言还是英文,很多学科的学术权威和一流学术团体不在中国。所以,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国际同行,英文是一个重要工具(媒介)。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学术舞台,是当今年轻学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眼光,对于自己的学业发展和国家的科学发展都是有利的。 这次会议上有一位研究生很“抢眼”,连续 3 天的会议,她的问题最多。她提的问题很到位、很深刻,涉及学科范围很广,从传统哲学思维到行为和神经机理的各个方面,她都能提出问题。她的踊跃,显示出她思维的活跃和敏锐,显示出她知识的储备,显示出她内心的安静和对新知识的追求。在浏览墙报时间里,抽机会询问了这位研究生。她说自己是硕士二年级的学生,从小喜欢生物,读了很多书,喜欢思考问题,系统读了几本神经生物学的书 … … 敢于提问,喜欢提问,踊跃提问,是研究生一个很好的素质,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一条途径。我觉得除了学会做学术报告外,将学会提问、敢于提问、踊跃提问、喜欢提问等作为研究生培训中的一个内容,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是意义的。 这次会议的另一个亮点是评选最佳墙报奖和专门的行为学研究方法培训。针对国内学术会议墙报展示不是很普遍的现状,会议设有专门的教育委员会。由评选委员会按照教育委员会规定的评价标准从墙报学术内容的科学性、墙报的设计和布局、展示者对墙报的讲述和对问题的回答等几个方面,进行量化,最后按照汇总后的分数,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有证书和奖金。由于时间的限制,学术会议安排每个人做口头报告是不现实的,应鼓励参会者用墙报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国内学者应该逐渐习惯这种非常好的面对面、非常有效的学术交流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数码技术,漂亮的照片和精彩的视频,为学术报告增添了吸引力。动物的行为学本身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其背后的机理也是奥妙无穷。动物的生存技巧,婚配策略,声音(超声)通讯,化学(味觉和嗅觉)通讯,贮存食物......每个方面展示了动物的智慧。 会议组织井条有序,服务周到。这次会议的志愿者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具有重要贡献。值得赞扬和尊重,感谢他们的劳动。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
fxf 2011-6-10 11:17
摘 要: 在行为学的意义上,教育是关怀性的干预,即爱的干预,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出的基本行为。这里的爱不是普通意义的,而是一种生产性的爱。好教育是关怀性、策略性的干预,即爱智的干预。 在认识上,从教育到好教育,是一个从爱开始,不断加入智的过程。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那么智就是教育的促进力,促使教育走向好教育。 关键词: 行为;教育;爱的干预;爱智的干预   教育是什么,是教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奠定了教育学知识增长及教育学研究拓展的认识前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质主义的解答方式看似武断,却符合人们的认识需要;反本质主义的解答方式看似高明,却更具有解析思维的意义。毕竟,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都是人类思维角度的反映,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何况,教育是什么终究不能等同于教育应该是什么,前者是对人类已经存在的各种教育形态的总结,反映的是其实质内容;后者是对人类未有教育形态的构想,建构的是其理想状况。也就是说,对教育是什么的回答,本质主义的追求更适合一些;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回答,反本质主义的追求更有价值。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会有助于对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建构。 如今,对教育是什么的认识,多从属性、功能、目的等角度入手,着眼于教育活动。其实,我们还应该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因为,活动无不由行为构成,简单地说,活动就是一组或几组行为束。而且,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对于我们在实践中判断教育是否发生,发生的教育是否符合理想,会愈加方便易行。在这一场景,认识是为了实践的。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变性或失却,就认识的原因来看,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是什么仍没有清晰的认识,往深了追究,是教育学研究者仍没有提供教育是什么的清晰认识。这样的结论是严肃的,也是符合事实的。目前,我们知晓的教育定义,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仍然是影响归属定义,它作为教育学研究的阶段性产物,曾经并依然起着重要的前提作用。但,无需讳言,这一定义是笼统的,不够清晰,也不好把握,它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更深入的、明晰的层次,反映人类教育的实质,况且,相关研究已有了新的突破。 一、教育即爱的干预 刘庆昌 教授在《论教育性——关于“教育是什么”新探索》一文中,明确提出“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影响,如果是有意识的,影响就成为干预;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干预,如果是善意的,即关切的和关怀的,干预就成为教育;由于仅有善意的干预并不必然成功,我们还要为干预再加上合理性(主要是策略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意愿和效果的统一。” 他推进了我们对教育归属的认识,实现了教育实质从影响到干预的认识转化,这一转化具有革命性意义;而我们的阐释,直接基于这一新的认识。 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追寻的是教育是什么,这样的追寻有一个前提,即承认人类已经存在的各种教育形态,具有共同的实质。这样的实质,可以涵盖人类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所有教育现象,也就是说,它是对各种性质的教育的概括。一般说来,人们心中或口中的教育,大都指教育事业或教育活动。 教育事业,是教育活动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系统性、规模性和组织性;换言之,教育事业是由多种教育活动构成的,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学校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由一组或几组行为束构成,其主要构成成分是教育者的行为。因此,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最为深入,也最容易清晰。很显然,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针对的是教育自身,它不同于对教育行为的理解。因为,在我们的语言习惯中,教育事业或教育活动等同于教育,而教育行为却没有这个意思。 对教育进行理解,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入手,首先需要弄清楚教育性的内涵,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也不例外。因为,教育性是“教育概念最高意义上的种差”。教育性包括“干预性和关怀性”。 因此,简洁地说,在行为的意义上,教育即关怀性干预,也就是爱的干预。爱与教育的关系,学者们多有探讨,从“爱是教育的原动力”, 到“爱智统一是教育的精神”, 无不折射出爱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从教育的词源上来说,英语语系重在方法,有“引出”之解;汉语语系方法与目的并重,“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词源上看,似乎没有明确指出,教育与爱的关系,但它们都表明,教育是先进者对于后进者的干预,特别是长者对于幼者的干预。依照常理,这样的干预理应充满了关怀性。因为,教育传承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其目的在于培养人,天然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另外,我们只要考察与教育相近的词汇,就会发现,单纯的、中性的传授,它属于培训而非教育;单纯的、邪恶的传授,它属于教唆更非教育。在任何语系中,词语的丰富性,都反映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如果无视词语之间的差异,就等于混淆了事物之间的区别。一些事物之间的区别很可能是性质差异,相应的词语根本不能通用,比如,教育与培训、教育与教唆。现实生活中,受到诟病的教育,多因变质为培训,甚至沦为教唆。培训、教唆与教育的区别,不在于操作方法,而在于其性质,培训与爱无涉,教唆与爱背离,教育却与爱一体,不可分离。因为,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从教育的起源而言,无论最终作如何的推断,有一点是肯定的,教育首先发生于亲子之间。这样的发生生态,就常态而论,爱必然存在于教育之中。学校教育的出现,改变的是教育的附属性质,而其本性依旧基于爱,教育责任的转移并没有以丧失爱为代价,对于这一点,任何受教育者的父母亲人都心知肚明,也都会毫不犹豫地坚持。对于教育的考察,本着生活的真相非常重要,这是任何精妙的逻辑推断、学理辨析都无法替代的,因为教育是成人活动,教育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责任的转让,只是教育能力的转借,而不是教育真义的转变。因此,教育作为爱的干预,在家庭教育中是如此,在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中同样如此。 爱的干预,说明教育作为一种影响,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充满爱意的。在行为的意义上,干预比影响让我们更容易区分教育与非教育,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教育者的责任和作为;坦言之,在教育认识领域,干预超越了影响,成为了教育的最终归属,着实是一大进步。另外,这里的爱有别于普通意义, 其核心是责任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工具性,多了社会性,少了个人情怀,是一种“生产性的爱”。“生产性地爱一个人就意味着与其人的本质发生关系,与代表着整个人类特性的他发生关系”。而且,对个人的爱不能与对全体人的爱相分离,否则,“只能成为肤浅的、偶然性的爱,就必然流于浅薄”。弗洛姆的“生产性的爱”,是对这种爱的最好诠释。他认为“生产性的爱”具有关切、责任感、尊重和了解四种特征。“生产性地爱一个人就是指关切他,对他的生命负有责任;不仅对他的肉体存在负有责任感,而且对他的全部人性的力量的成长和发展负有责任感。生产性地爱一个人是与消极的态度水火不相容的,是与在爱一个人的生活中做一个旁观者水火不相容的;生产性地爱就是劳作,关心对象的成长,对此负有责任感”。“尊重不等于畏惧和屈服,它是指对人如实了解,并充分意识到对象的个性和独特性的能力。要尊重对象不可能不对他有所了解;关切和责任感如果不以对所爱的人的个性的了解为前导就会具有盲目性”。 二、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干预 大而言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人进化最主要的环境,教育是这一环境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培养人、成人也罢,传递文化也罢,教育作为一种干预,从起初就是主动的、外来的。无意的、被动的影响,不是干预;内在的、来自内部的影响,也不是干预。干预只发生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主体之间,自我干预是不存在的,因此,自我教育也是不存在的。但,相对于教育而言,自育是存在的,而自育不等于自我教育。教育与自育的区别,如同教学与自学。进一步说,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自学是自育的主要手段;正如自学绝不能归属于教学一样,自育也绝不能归属于教育。教育作为爱的干预,准确地说,只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的干预。这样的论述似乎没有意义,其实我们既强调了教育的外在性,又强调了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资格问题。 就学校教育领域来说,教师不是天然的教育者,学生也不是天然的受教育者,任何人成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都有一个资格问题。简而言之,教育的实际发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产生的前提条件,在逻辑上,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出现。只有当,爱的干预发生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我们才能说教师成为了教育者,学生成为了受教育者。道理很简单,行为者身份的获得与行为的实际发生息息相关。正如,实施了害的人,才能成为加害者;受了害的人,才能成为受害者。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并不必然实施了教育,学生并不必然受到了教育。目前,暴露出来的众多教育问题,也证实了这一点。就认识角度而言,忽略教育者与教师、受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区别,思维是幼稚的。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由教育者的个人活动与受教育者的个人活动交融而成,而个人活动由个人行为组成。因此,教育活动最终由个人行为构成。在一般的理解中,教育活动涵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行为,这样的认识重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符合教育伦理精神,反映了教育现象出现的缘由。但是,在认识层面,我们还得承认,在行为的意义上,教育是教育者发出的,针对受教育者的行为,爱的干预只能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现象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也不能混淆这一基本事实,可是,我们在活动或事业角度研究和谈论教育时,经常忽略这一基本事实,造成许多歧义和误解。在行为的意义上理解教育,就是要廓清已经存在的认识误区,还原教育的真相。 诚如前面所言,教育者的行为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要成分,受教育者的行为属于后续的、因变性的。教育发生的前提是教育者进行爱的干预,单单受教育者的行为不足以构成教育活动。我们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只是对爱的干预提出品质要求,并不能削弱教育者行为的重要性。如若没有教育者的行为,何来教育?何谈教育的意义?我们知道,教育者是条件性存在,但,这一条件性存在不是一般意义的,而是先决性的条件存在。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教育者行为的重要性,是因为教育作为爱的干预,是教育者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如今的许多研究或多或少在背离这一基本事实,更有甚者,将教育者的行为划归为后续的、因变性的。这与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而主动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是不同一的;教育者基于前期的、预设的受教育者条件,调整自身行为方式,是理性的、主动的积极作为,而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后期跟进。也就是说,教育者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受教育者是受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育者的责任在于进行教育,受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受教育。明白这一点,对改造教育现实是非常重要的。 三、好教育即爱智的干预 教育即爱的干预,回答了教育是什么。好教育指教育应该是什么,需要在爱的干预基础上进行建构。爱的干预保证了教育的关怀性,却无法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通俗地说,教育不等于好教育,教育在好坏的维度上有性质区分。在日常的谈论中,我们经常不注意教育与好教育的区别,往往言及教育,事实上却在探讨着好教育的有关属性。要使教育成为好教育,需要加入策略性;简而言之,好教育是关怀性、策略性的干预,即爱智的干预。 教育与好教育属于不同的人为事物,对不同人为事物的本质探寻,是有很大区别的。教育即爱的干预,属于人为事物 的规定性本质,只有鉴别的功能;可以鉴别一种社会活动(现象),是否属于教育活动(现象)。好教育即爱智的干预,属于人为事物的建构性本质,既有鉴别的功能,又有指向的功能;既可以鉴别一种教育活动(现象),是否属于好教育,又可以指向一种教育活动(现象),如何成为好教育。如前所说,教育要成为好教育,需要加入策略性,实现爱智的干预。 好教育是爱智统一的,爱智都不可以缺失,这符合教育的精神。教育与好教育的区分,多在认识层面,在现实生活中,绝对无智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好教育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空间中受到诟病的教育,或是因爱的不足,或是因智的不够;一般说来,受到批评的家庭教育,关怀性充足,策略性不够;受到批评的学校教育,策略性充足,关怀性不够;受到批评的社会教育,关怀性、策略性皆不足够。可以判断,关怀性或策略性的缺失,对受教育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是迥异的。关怀性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干预失爱,失去真义的所谓教育会变得邪恶,人们对此种所谓教育厌恶更甚。策略性的缺失,导致的是干预无能,但教育的真义还在,人们此种教育改进的信心还在。从而,对于现实的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在认识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意义也在于此。 爱智的干预是承载教育者活动的基本行为,同样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出的,之所以说是基本行为,是因为教育者的行为是多样的,唯有以爱智的干预为其基本行为,才能保证好教育的实际发生。就今天的学校教育而言,爱智干预的能力是教育者取得教育者资格的前提条件, 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爱的干预能力上,也就是说,我们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从一开始就指向了好教育的目标,而不是达到起码的教育要求水平。今天的教师教育也确实注意到了这一点,但遗憾的是,出于纯粹功利主义的目的,我们过分重视了教师的策略性干预能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关怀性干预能力的培养,造成了教育的失真,致使有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好教育越来越沦落为好培训。目前,学校教育领域,爱的缺失相当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教育有效性的盲目追求,掩盖了教育即爱的干预的本质属性。 正如休谟问题所指,我们的确不能从教育是什么,符合逻辑地推演出教育应该是什么。但,对于好教育是什么的追求,必需以教育是什么为前提,甚至以后者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进一步的追求才不至于改变教育的本性。也就是说,对好教育策略性的追求,应以教育的关怀性及干预性为基础,至少要保证教育的关怀性及干预性,否则,所谓的好教育就会背离教育的真义,所有的追求和努力就会失去意义。在认识上,从教育到好教育,是一个从爱开始,不断加入智的过程。如果说爱是教育的原动力,那么智就是教育的促进力,促使教育走向好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好教育是教育的归属,这是人为事物的必然选择,因为,人为事物的走向,最终将为人的价值观所影响或决定。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探讨,所具有的行为学意义,将使我们更接近教育的真相,并逼近好教育的真相。 参考文献: 刘庆昌 . 论教育性 .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5):3-6 胡德海 . 教育学原理 . 兰州 :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251-259. 刘庆昌 . 论教育性 .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5):3-6. 雅斯贝尔斯著 . 邹进译 . . 北京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42-45. 刘庆昌 . 教育者的哲学 . 北京 :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4,89. 马斯洛等著 , 林方主编 . 人的潜能和价值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1987,234-242. 刘庆昌 . 论教育性 . 当代教育科学 ,2006,(15):3-6. 赵冲 . 论教育者的资格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 ( 8 ) 12. How to Understand Education in Behavioral Meaning Abstract : Education is caring intervention which is love intervention and basic behavior of educator acting on educatee in behavioral meaning. The love isn’t common but productiveness. Good education is caring and strategy intervention which is love and wisdom intervention . It is a process that lo ve is constantly put in wisd om from education to good education. Just as love is motivity of education, wisd om promotes education to good education. Key words : Education ; Love intervention ; L ove and wisdom intervention 已发表。
个人分类: 关于研究|4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趣的论文:Does semen have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Ripal 2011-5-29 22:41
科研话题真的很有意思! 上研究生以来,看过生殖方面的东西,开始想研究环境毒素对附睾(精子获得运动能力的部位)的损伤机制;后来,痴迷于行为学,做过 sex behavior , social behavior , anxiety behavior and cognitive ability ,做行为学,研究机理离不开 brain ,后来总是想把脑和生殖联系起来。但是,苦于一直找不到突破口,今天 F1000 推荐了一篇 interesting paper “ Does semen have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 一看题目,就给人好奇的感觉,这就是科研的魅力。 摘录一些推荐评论,英语好的可以看看, We found this paper interesting because, regardless of the article title, this research raises a pertinent question in psychiatry: what makes women more prone to develop depression? Trying to consider this issue, the articl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iological factors in female depression. In females, depression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eproductive outcomes such as death of a child, miscarriage, and menopause. From the fifth decad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 lear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brain monoamines in modulating psychological life an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ental illness, which led to the emergence of psychopharmacology. B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hormon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remains open, and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 Employing a ‘police language’, we can claim this is the curious case of penile-vaginal intercourse and depression in women. This study explores an interesting hypothesis trying to find out to what extent the use of condoms may be related to emotional distress in some people. For this, Gallup and colleagues test a hypothesis put forward by Ney {1} suggesting that prostaglandins, a component of semen, may actually be useful in treating depression. The authors decided to look for a correlation between condom use and levels of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 women. Their headlin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women having sex without condoms (often using alternative methods of contraception) were less depressed than those using condoms; 2) the numbers of reported suicide attempts were proportional to consistency of condom use (less consistent use was associated with fewer suicide attempts); and 3) for those not using condoms, depression scores increased with the time since they last had sex. A closer look at the third headline result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is study and deserves a careful reflection. For females who did not use condoms, length of time since their last sexual encounter was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The same was true for females who reported using condoms some of the time. However, for those who used condoms most or all of the time, these correlations were near zero and not significant. Thus, for sexually active females who did not typically use condoms, depressive symptoms increased as the amount of time since their last sexual encounter increased. For the authors these (preliminary)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ossibility that semen may antagonize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with evidence that shows that the vagina absorbs a number of components of semen that can be detected in the bloodstream within a few hours of administration. Does semen make women happy? Do we call this research ‘weird science’? There are perplexing studies that fail to innovate, adding little to the existing knowledge, and generate controversy by the assumptions associated with it or for the conclusions that are reached. The science also advances thanks to the controversy and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ing points of view; this is the case in the current study of Gallup and colleagues that provides more questions than answers. Among many questions that this study does not clarify,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 hypothetical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semen is the result of purely local or topical action, and what is the role of specific brain neurotransmitters and, in particular, of endorphins. The authors, like all good scientists, consider som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their findings. These include whether using an oral contraceptive, being in a relationship or taking part in high-risk activities might have an effect on depressive scores. In future research, it would be advisable to include more homogeneous samples, and it would be advisable to try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samples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try to use a research protocol in which the analytical variables (hormones) are consistently related to clinical and psychometric variables.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this article is worth reading because it equates the problem of hormonal factors in 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ical life and the emergence of some mental disorders. Knowing that women tend to be very prone to depressive disorders, this article calls attention (although it cannot show) to the specific role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on the absorption of certain hormones. For further reading, see refs {2-10}. References: {1} Ney PG, Med Hypotheses 1986, 20:221-31 . {2} Robertson SA, Cell Tissue Res 2005, 322:43-52 . {3} Thornhill and Gangestad,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Human Female Sexu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125 . {4} Brody S, Biol Psychol 2006, 71:214-22 . {5} van Anders et al. Human Nature 2006, 17:212-37 . {6} Su et al. JAMA 1993, 269:2760-4 . {7} Nelson RJ,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endocrinology.”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0 . {8} Levin R, Sex Relation Ther 2007, 22:135-148 . {9} Brody S, J Sex Med 2010, 7:1336-61 . {10} Costa and Brody, Arch Sex Behav 2010, 39:1-2 . 呵呵 有木有意思 意思有没有
21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十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与地区排名
热度 1 wanyuehua 2011-5-2 06:50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5 位、论文数排名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检索汤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 84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数超过 3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 Citations )、文章数( Papers )和篇均被引次数( Citations Per Paper )。 美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3,240,322 次和论文数 127,179 篇均排名第 1 位、篇均被引次数 25.48 排名在第 3 位, 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76,508 次排名在第 15 位、论文数 8,743 篇排名在第 10 位、篇均被引次数 8.75 未进前 20 名(第 64 位), 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8,348 次排名在第 24 位、论文数 2,514 篇排名在第 26 位、篇均被引次数 11.28 未进前 20 名(第 49 位) 。 详细情况见表一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二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三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2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3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4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5 JAPAN 25,109 381,484 15.19 6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7 ITALY 18,651 311,259 16.69 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9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10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11 SPAIN 9,602 150,390 15.66 12 AUSTRALIA 8,393 141,215 16.83 13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4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5 PEOPLES R CHINA 8,743 76,508 8.75 16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17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8 AUSTRIA 3,105 63,612 20.49 19 BRAZIL 7,158 61,693 8.62 20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表 2 2000-2010 年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2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3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4 JAPAN 25,109 381,484 15.19 5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6 ITALY 18,651 311,259 16.69 7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9 SPAIN 9,602 150,390 15.66 10 PEOPLES R CHINA 8,743 76,508 8.75 11 AUSTRALIA 8,393 141,215 16.83 12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13 BRAZIL 7,158 61,693 8.62 14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15 SOUTH KOREA 4,694 54,901 11.70 16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7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8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9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20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表 3 2000-2010 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GUADELOUPE 12 328 27.33 2 ENGLAND 25,319 658,310 26.00 3 USA 127,179 3,240,322 25.48 4 SWITZERLAND 7,049 163,312 23.17 5 SCOTLAND 3,336 73,077 21.91 6 KENYA 38 823 21.66 7 SWEDEN 7,277 157,248 21.61 8 CANADA 19,542 414,914 21.23 9 GERMANY 29,623 623,793 21.06 10 BELGIUM 3,929 81,310 20.69 11 AUSTRIA 3,105 63,612 20.49 12 FRANCE 17,034 347,797 20.42 13 VIETNAM 22 448 20.36 14 WALES 1,292 26,067 20.18 15 ISRAEL 4,417 88,850 20.12 16 NORWAY 2,062 41,243 20.00 17 FINLAND 3,340 65,620 19.65 18 NETHERLANDS 10,119 197,592 19.53 19 DENMARK 3,202 60,915 19.02 20 IRELAND 1,217 22,562 18.54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4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0-2010年高被引期刊: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Neurosci & Behav)
rensl 2011-4-21 07:33
根据 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基本科学指标库 ) 统计, 2000 年 1 月 1 日 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 , SCI 检索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 (Neuroscience Behavior) 期刊有 146 种 . 146 种期刊在 11 年间平均发表论文数为 1885 篇,刊均被引次数为 39587 ,篇均被引次数为 21.8. 下表中 “ 平均被引 ( 次数 )” 位居前 20 位的期刊基于 “ 总被引 ( 次数 )” 居前 40 位的期刊选取。 排序 期刊名称 论文数 总被引 平均被引 1 Annu Rev Neurosci 256 41,260 161.17 2 Science 738 114,628 155.32 3 Nature 742 103,005 138.82 4 Nat Rev Neurosci 754 92,508 122.69 5 Nat Neurosci 2,161 162,275 75.09 6 Neuron 3,303 239,782 72.60 7 Trends Neurosci 873 51,108 58.54 8 Curr Opin Neurobiol 907 46,379 51.13 9 Proc Nat Acad Sci USA 3,639 181,941 50.00 10 Ann Neurol 2,298 95,176 41.42 11 Mol Psychiatr 1,053 43,204 41.03 12 Brain 2,701 110,356 40.86 13 Biol Psychiat 3,021 118,275 39.15 14 J Neurosci 14,418 525,362 36.44 15 Neurology 7,901 238,280 30.16 16 Pain 2,631 73,865 28.07 17 J Cognitive Neurosci 1,559 43,459 27.88 18 Cereb Cortex 2,129 59,242 27.83 19 Neuroimage 5,751 158,068 27.49 20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375 62,683 26.39 附: 146 种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期刊清单 .xls 相关阅读 : 基于ESI统计的高影响力期刊(10):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Neuroscience Behavior)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39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社会更应反思不要再培养出不可宽恕的药家鑫!
热度 5 lifei 2011-4-12 20:20
科学网热议药家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其实张某家人倒是曾经想过要宽恕药家鑫。 药家鑫把一个普通的车祸事故,演变成故意杀人案,让人无法理解。“尊重生命,敬畏法律”,这些事连文盲都明白的道理被用来不断地抨击药家鑫,不过我倒是更相信那是药家鑫一念之间的冲动,以及独立处理生活中棘手问题的"文盲"。 科学网一大堆专家,但没有几个是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专业,我个人认为,犯罪心理学、心理学和行为学虽然是社会科学,似乎谁都可以发表高论,但不是业内专家,就应该对某一领域保持足够的尊重,不要在别人专业领域里过于自负。 药家鑫不可宽恕,以慰亡灵!但是,当“药家鑫”们的心灵已经扭曲时,杀掉一个“药家鑫”不可能阻止其他的“药家鑫”们在特殊的时候冲动地去“激情杀人”! 所以,更为重要的,不是对骂式的争吵!而是社会和教育界人士应该反思,不应该再培养出不可宽恕的“药家鑫”,以及如何拯救那些隐形的“药家鑫”们! 应该看一下药家鑫这个人,一个长得很善良的小伙子,做了世间最不可思议的残忍之事。 有件事情我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药家鑫的车上会有一把可以杀人的刀啊?有多少人的车上会放一把刀呢? 听传奇的药家鑫唱传奇 孔庆东大骂药家鑫 药家鑫的自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48 次阅读|5 个评论
动物行为在环境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热度 3 Ripal 2011-3-6 21:57
Guangying Luo (SXAU) Application of Animal Behavior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类健康理念的不断提高,环境毒理学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古老的动物行为学研究与环境毒理学的交叉,为毒理学研究指明了新的道路。本文综述了动物行为在环境毒理学的应用,对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aise of human health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 has been atta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Ancient animal behavioral research is applied in toxicology filed, which opens up a whole new way. This paper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animal behavioral study in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field, which affords benefit for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earch. 关键词 :动物行为;环境毒理;学习记忆;情绪行为;社会行为 Keywords: anim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toxicity; learning and memory; emotional behavior; social behavior 1. 动物行为的概念 什么是动物行为?到目前为止,对于动物行为,没有一个普遍的定义。 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未来基因的存活所作的任何事情,这是行为的一个最简单定义。为什么说是为了自身眼前存活和未来基因存活的呢 ? 因为有些行为对自身的眼前存活是不利的,甚至因为这种行为它自己会死亡,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自身存活,也是为了未来基因存活,只不过亲代为了子代牺牲了,这种行为对他自身存活不利,但是对他未来的后代存活有利,也就是说对未来的基因的存活有利。所作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一个整体所干的一件事,而不是指它体内的生理活动。另外一个定义,行为是动物在个体层次上 ( 不是在体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层次上,而是特别强调在个体层次上 ) ,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这是行为的第二个定义。这个定义首先强调在个体层次上而不是以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为单位,更不是以基因为单位,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反应,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 目前,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社会压力、不良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影响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为了从宏观上更直观的去观察风险因子对生物机体,特别是人类造成的损伤,从而为分子生物学水平的分析奠定基础,我们将动物行为的研究与毒理学的研究进行交叉,更系统、更为全面的来分析、阐明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机理。 2. 实验室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优越性 动物行为学操作简单易行,特别是针对实验室的行为学研究。观察评价,通常指笼子的旁侧观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环境兽医学领域。通过对动物行为学的观察,我们可以很直接的看到环境风险因子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其具体的优越性主要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环境毒理学领域,一些典型、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学,可以作为动物毒理学研究的指示信号;二、 环境风险因子对机体的自然发生的一些行为学变化,可以很容易的观察到。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行为学研究成为组学研究筛选功能性基因的一种手段。通过行为学筛选,越来越多的新的功能基因被发现,从而为生物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实验室动物行为学研究技术在环境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动物行为学研究越来越呈现整合的研究趋势,除了动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之外,吸引了神经生物学、心理疾病学、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最近若干年以来,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发展迅猛,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平台已经建立得比较完善,但由于我国缺乏动物行为学基础研究的系统积累,这些前沿学科与重要动物行为学有机结合的研究还很有限。 然而,行为学研究技术在药理和毒理学研究领域,尤其是环境毒理学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动物行为学的应用到环境毒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习和记忆行为 学习和记忆是两个相联系的神经过程。学习指人和运动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则是学习到的信息贮存和 “ 读出 ” 的神经活动过程。大脑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处于发育的过程,而且大脑的发育很容易受到外界风险因子的攻击,特别是胚胎、婴幼儿和青少年以及老年阶段。大脑发育障碍势必会引起学习和记忆的功能障碍。 Yinyin Xia ( 2011 ) 等通过水迷宫检测了亚慢性暴露于环境致癌物苯并芘大鼠的学习与记忆水平,结果发现 2.5mg/kg 和 6.5mg/kg 处理组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水平明显降低 。 Chris 等 (2010) 通过 T 型迷宫和水迷宫检测了孕期暴露羟考酮 30 天( 15mg/kg/day )对后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羟考酮严重损伤了后代大鼠的学习记忆水平 。 3.2 情绪行为 情绪是生理上一种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7 种,而行为可以说是情绪的终极体现。行为表现的越强说明其行为越强。如果情绪行为障碍,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流以及学习。 Yale Abreu-Villaca, et al (2008) 通过高架迷宫检测了联合暴露于乙醇 (2g/kg) 和尼古丁( 50ug/ml ) C57B/L6 小鼠的焦虑水平的改变,结果发现青少年时期长期吸烟和酗酒会引起成年的焦虑行为的增强 。另外, Aldina Venerosi, et al (2010) 通过 Light-dark , Forced-Swimming 检测了孕期暴露于有机磷农药毒死蜱的后代小鼠的情绪行为的改变,结果发现孕期暴露于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只是增加了后代雌鼠的焦虑行为,未发现雄鼠有明显改变 。 3.3 社会行为 动物的社会行为就是指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社会行为的表现直接受大脑的控制,大脑的发育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动物正常的社会行为的体现。 Banafsheh, et al (2010) 通过 Social recognition test 和 Social investigation test 检测了孕期暴露于多聚联苯( PCB )的后代大鼠的社会行为学的变化,结果发现严重损伤了后代大鼠的社会行为,而且发现这些行为学障碍缺陷与自闭症的典型特征相似。因此, PCB 有可能是自闭症的风险因子 。 4. 行为学研究在环境毒理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以美国为首的 “ 人类基因组计划 ” 的 DNA 序列测定部分即将完成。而基因的 DNA 序列信息仅是基因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 更重要的是基因的功能信息 , 特别是与人类重大疾病和重要生理功能有关的基因信息 , 有着巨大的应用与开发价值。一个以基因组功能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基因组学 (Functional genomics) 时代即将到来。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近年来已取得重大的进展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建立大规模功能基因筛选系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这对于使我国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及时转入功能基因组研究阶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 随着人类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 也需要功能研究来验证。而基因功能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开展还不多 , 大部分是在细胞水平上的研究 , 在动物整体和活体水平上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就更为罕见 。 建立功能模型筛选基因功能用动物行为学作起点 , 能从整体和活体动物的水平上全面观察基因的功能 ; 一旦发现行为学变化 , 能比较有意义地指导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虽然其本身不是直接研究分子机制 , 但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工作提出因果关系的基础 。 实验动物学是动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 如能在基因功能研究方面发挥作用 , 将成为连接动物学和遗传学、 神经生物学的桥梁。这种交叉又以动物行为学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 , 将使古老的动物行为学研究方法加入崭新的内涵 , 其研究方式也将增添大量现代化的内容 , 不仅为神经系统新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起点 , 而且无疑对动物学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 因此,行为学研究与毒理学结合的同时,再与功能基因筛选平台相交叉,会为我们毒理学研究的靶标寻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Jeffrey Cohn, Robert C. MacPhail. Eth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to behavior analysis: implications for ecotoxicology. Environment health perspectives , 1996,104: 299-305 Ethan D. Clotfelter, Alison M. Bell, Kate R. Levering. The role of animal behavior in the study of endocrine-disrupting chemicals. Animal behavior , 2004,68,465-476 Junfeng Zhang, Denise L Maunzerall, Tong Zhu, Song Liang, Majid Ezzati, Justin V Remais. Environmental health in China: process towards clean air and safe water. The Lancet , 2010, 375, 1110-1119. Robin A Weiss, Anthony J McMichae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 Nature , 2004, 10, S70-S76. Inge Klinkenberg, Arjan Blokland. The validity of scopolamine as a pharmacological model for cognitive impairment: A review of animal behavioral studies. Neuroscience Biobehavioral Reviews , 2010, 34, 1307-1350. J. Thomas Curtis, Amber N. Hood, Yue Chen, George P. Cobb, David R. Wallace. Chronic metals ingestion by prairie voles produces sex-specific deficits in social behavior: An animal model of autism. 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 , 2010, 213, 42-49 Yu CJ, Tai FD, Song ZZ, Wu RY, Zhang X, He FQ. Pubertal exposure to bisphenol A disrupts behavior in adult C57BL/6J mic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 2011, 31, 88-99. James H. Thompson, Teresa L. Micheli. Behavioral assessments for pre-clinical pharmacovigilance. Front Neurosci , 2010, 4, 27. Xia Y, Cheng S, He J, et al. Effects of subchronic exposure to benzo pyrene (B P) on learning and memory, and neurotransmitters in male Sprague-Dawley rat. Neurotoxicology. 2011 . Chris P. Davis, La Toyna M. Franklin, Gabriel S. Johnson, Lisa M. Schrott. Prenatal oxycodone exposure impairs spatial learning and /or memory in rat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 2010, 212, 27-34. Abreu-Villaca Y, Nunes F, do EQF, Manhaes AC, Filgueiras CC. Combined exposure to nicotine and ethanol in adolescent mice differentially affects anxiety levels during exposur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withdraw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8. 33(3): 599-610. Venerosi A, Ricceri L, Rungi A, Sanghez V, Calamandrei G. Gestational exposure to the organophosphate chlorpyrifos alters social-emotional behaviour and impairs responsiveness to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hibitor fluvoxamine in mice.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10. 208(1): 99-107. Jolous-Jamshidi B, Cromwell HC, McFarland AM, Meserve LA. Perinatal exposure to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lters social behaviors in rats. Toxicol Lett. 2010. 199(2): 136-43. Alexander B Niculescu, Helen Le-Niculescu. Convergent Functional Genomics: what we have learned and can learn about genes, pathways, and mechanism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2010, 35, 355-356. David F. Clayton, Christopher N. Balakrishnan, Sarah E. London. Integrating Genomes, Brain and Behavior in the Study of Songbirds. Current Biology , 2009, 19, R865-R873.
2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闭症的研究平台
热度 1 Ripal 2011-3-4 14:29
自闭症的研究平台
Background : 自闭症是目前精神病的患病数目增长速度最快的之一。而且,每年的 4 月 2 日 为国际自闭症日。自闭症不分国家、种族、男女、年龄、等级,任何人都可能发生。而且,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男同胞更有可能患自闭症,而且成年人自闭症也呈上升趋势。然而,自闭症的病因仍然不清楚。 Hypothesis : 为什么自闭症患者越来越多?有研究说,诊断技术提高的结果,但是最终没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也有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短短几十年,你能相信基因会突变的这么快?可是,毫无疑问的一个问题:人们的生活环境几十年之内的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污染的空气、含添加剂的饮食、环境雌激素、重金属危害着人类健康。针对最近的“塑料瓶中的双酚 A 事件”,我们的假设:双酚 A 是不是自闭症的风险因子。 理论依据: 根据双酚 A 的行为学研究,发现双酚 A 有自闭症样行为的倾向。 检测平台 1. Social Behavior 2. Repetitive Behavior 3. Olfactory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结论 数据统计中,期待我的假设能够大家对自闭症的诱因,一个新的认识。当然,尊重科学,尊重数据,“是” or “不是”都是答案! 有ONE说ONE,有ONE说万,有万说ONE,有万说万!
2202 次阅读|5 个评论
猪会骗猪 鸟能唬鸟
热度 2 饶毅 2010-10-18 19:07
猪能有多高智商,恐受人冤枉; 鸟能有多大能耐,也被人低估。 骗人和唬人,是很高级的行为,绝大多数动物不会。 这些行为需要动物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能够判断其他动物的想法和意图,然后还要采取行动。 知彼知己,是很高级的认知水平。人的心理学有较多研究,而动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还不多。 最近有些研究提示,猪和鸟可能懂得骗和唬,如果这样,那么也许它们脑袋有些部分是很厉害的。 不可低估猪脑袋 英国St Andrews大学的Byrne和Bristol大学的Held今年9月28日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介绍猪的认知能力。猪是社会性动物,在野外生活时,一般家庭的组成是一只公猪、几只母猪及后代,它们一道觅食。猪能识别个体,如果发生冲突以前,两只猪有时间观察对方,那么直接见面时冲突会相应减少。猪有较好的空间记忆力,在某地发现食物后,过些时候还记得赶快去那找食物。如果猪发现两个地点的食物量不同,下次会先到食物多的地点。 猪骗猪的实验最初是Held和Byrne于2002年在《动物行为》杂志上报道。他们发现如果让两个同性的猪一道参加实验,其中A体重大于B,而且A打得过B(学术上把俗话的老大A称为dominant主导型,而下级B为subordinate服从型)。科学家安排先让B知道食物藏在哪,而A不知道。也就是人为地使B成为有知的猪,A为无知猪。B有知后,每次再进到同样的场合,很快直接走向上次食物藏匿点,而A则系统地搜寻食物。A偶尔碰到B,发现B已经在吃食了。这样的捷足先登的情况反复发生,几天后,A就知道跟着B,一旦到食物藏匿点,A本来就厉害,就很快挤走B,独吞食物。 当B看不到A的时候,或者B看到A走的方向是离开食物藏匿点方向时,B很快就会走向食物藏匿地点;相反,而当B看到A的时候, B就改方向绕道,不直接走向藏匿点。如果有两盆食物,一盆比另外一盆多,B特别会隐瞒大盆的地点。随着时间推移,B对A的欺骗程度增加。 而如果B和一个不抢食物的C一道出现在同样场合,B不惧C,就直接走向藏匿点。 对猪行为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认为猪很聪明,真的知彼知己,能判断其他猪的内心,科学上称它具有theory of mind。另一解释是猪没这么聪明,只是一般学习记忆:如果B直奔食物藏匿点,就会很快遭到A的打击排斥,B学会不自讨苦吃,所以压抑自己走向食物藏匿点的意愿,绕道徘徊。目前的实验,没有确定到底哪种解释正确。猪的智力到底有多高,尚待进一步研究。 迄今确切证明能知彼知己的只有很少几种动物,如猩猩和猴子。例如,美国的Hare(人名,非野兔)等2000年报道,主导型和服从型猩猩同时进入有食物场地时,服从型猩猩知道主导型是否看得见食物,无需学习,就能马上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取食动作。 不能小看鸟脑袋 已知渡鸦(Corvus corax)会藏匿食物。2005年,美国Vermont大学的Bugnyar 和 Heinrich发现,如果当渡鸦X在藏食物时,让Y看到,而且X知道Y能看到自己藏食物的过程。然后,让X和Y进入实验场所,X赶紧把食物取出来。如果X在藏食物时,知道Z不能看到自己藏匿的过程,那么以后X和Z一道进入场所,X就不急于取出食物。特别是当Z靠近食物藏匿点2米内的时候,X不去取自己藏的食物。 2009年, 剑桥大学的von Bayern和 Emery发现寒鸦会看人眼色。做实验用的是人工饲养的寒鸦。如果生人在场,寒鸦不熟悉,寒鸦会在意此人注意力何在。如果这个人盯着寒鸦看,寒鸦就不敢取食,而如果他眼睛斜视,或头扭转成侧面,或闭上眼睛,或者干脆头反过来完全不可能看到寒鸦,那么寒鸦取食的潜伏期就短。以上这些不同情况中,越是人看到寒鸦的可能性少,寒鸦取食就越快。但是,如果在场的是寒鸦熟悉的人(如饲养者),寒鸦不怕,就很快取食,而不看这个人是否注意它。就是说,寒鸦不仅区别生人熟人,而且对于生疏的人,它还察言观色。 今年的有趣发现是bowerbird的能力。 众所周之,人世间千百年来,国王的建筑都用各种方式唬臣民,让他们觉得自己渺小,而突出国王。 最近,科学家发现,雄鸟也能唬雌鸟,只是方法稍异于国王,不贬低雌鸟,但思路也有相同点:突出雄鸟。 澳大利亚Deakin大学的Endler等,今年9月在《当代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他们观察野外bowerbirds的发现。他们发现雄鸟做窝时,考虑了雌鸟的视角。雄鸟用石块、石片铺一条路通向自己的窝。它铺小石块时,做了仔细的安排:雌鸟进入巢通道的起点,石块较小,而越接近雄鸟窝,石块越大,这种由小到大的梯度,从雌鸟在地上行走的高度所形成的视角,正好造成一种视觉假象。本来透视的效果能够帮助雌鸟判断路的起点到窝的距离,而雄鸟石块的排列梯度破坏了自然透视效果,使雌鸟觉得从入口到窝的路途比实际要短。另外,梯度排列的石块更改了透视以后,让雌鸟从远处看过去,地上石块比较规则,可以突显窝中雄鸟,使雌鸟较快看到雄鸟。 雄鸟是否有意通过制造强迫的透视,造成距离和大小的视觉误导?雄鸟是否有意排列石块大小梯度?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将石块大小梯度反过来排列。结果发现:3天内,雄鸟就开始纠正被扰乱的梯度,2周内,原有梯度基本恢复。 Endler等文章中有思考和对照实验,值得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细读。 除了人以外,动物竟然知道透视原理,这是第一次发现。须知,几百年前世界上多数文化都不知道透视原理,中国画起初很多年也不懂透视。现在也有人忘记了学校教的透视原理。而鸟却会,挺奇妙的。 不要高估人脑袋 人类对于有趣行为的研究,迄今主要停留在描述和分析,机理了解极少。 所以,人还有很多不知道,对于日常常见的行为,都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类并不理解猪怎么骗猪、鸟怎么唬鸟。 更高级的脑功能,人类理解就更少,何时能够理解?是否有极限? 目前全球人类的脑袋中,尚无答案。 Mendl M, Held S, Byrne RW (2010). Pig cognition. Current Biology 20:R796-R798. Held S, Mendl M, Devereux C, and Byrne RW (2002). Foraging pigs alter their behaviour in response to exploitation. Animal Behaviour 64:157 166. Hare B, Call J, Agnetta B and Tomasello M (2000). Chimpanzees know what conspecifics do and do not see. Animal Behavior 59:771785. Bugnyar T and Heinrich B (2005). Ravens, Corvus corax, differentiate between knowledgeable and ignorant conspecifics. 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 272:164146. von Bayern AMP and Emery NJ (2009). Jackdaws respond to human attentional states and social cu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Curr Biol 19:602-606. Endler JA, Endler LC, Natalie R. Doerr NR (2010). Great bowerbirds create theaters with forced perspective when seen by their audience. Current Biology 20:1679-1684. 发表于《北京大学校报》
个人分类: 社会|17131 次阅读|19 个评论
2009 动物生态等相关SCI影响因子下载,兼我的一点感受
woodenson 2010-6-19 15:20
最近一直没有更新博客,倒不是不想,实在是有政治任务在身。今天上午,终于结果了这个包袱,现在终于能够上网看看。 昨天ISI公布了JCR,公布了2009年SCI影响因子。中国现在的大环境决定了,很多很多人,很多很多机构都在关注sci。我相信,sci影响因子的讨论必将成为未来一周乃至一月的热点,因为这关系着很多很多人的薪资、职位、学位、工作等等。我也一样,这关系着我的职称,谁让单位都要求看点数呢。 简单谈谈我对今年动物学方面几个期刊的看法,从变化上来说,动物学类和鸟类学类期刊基本和往年差不多,但有两个我稍微熟悉一点的期刊,变化很大。动物学类的wildlife monograph,往年因子都在4左右,即使再低,也不会低于3,但今年居然只有1.5,这个期刊,发表的文章不多,去年只有2篇,但多是精品,很受动物学家的欢迎,我相信,明年它会东山再起;鸟类学类中的IBIS,往年只有1.4左右,今年居然一跃超过2,超过了鸟类学权威期刊AUK,成为鸟类学中的榜眼,实在让人刮目相看。有点心酸的是,前两天刚刚收到IBIS的拒稿信,我们关于丹顶鹤的文章,看来又得琢磨其他期刊了。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我觉得再走两极分化,好的因子越来越高,差的则持续走低。这其实对我们文章的发表不利,高不成,低不就,怎么办呢? 附上六类与动物相关的期刊影响因子表,供大家参考。 行为学 , 多样性保护 , 昆虫学 , 环境科学 , 鸟类学 , 动物学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4601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一位研究生的回信:马上毕业了,是考博,还是工作?
热度 3 wangdh 2009-12-14 19:35
给一位研究生的回信:马上毕业了,是考博,还是工作? (王德华) 近期往往是发了博文后,很少顾及到博友的评论,冷落了各位。有时候看了评论,简单的就回复几个字,需要深思的反而顾不上回复了。实为失礼,还望各位博友见谅。 前几日偶然发现了一位特殊的博友 XYL 的评论(留言),说是让我给指点一下。说是特殊,从她的评论看,一则我们是同行,二则我曾在她读书的地方工作过,三则似乎我们早就见过,四则是自己喜欢对年轻人指手画划脚 所以就一直记着这件事,断断续续,算是抽个时间,今天给个交代。 以下是博友 XYL 的评论: 王 老师:您好!现在是考博与工作的决定时刻了,有些舍不得又必须有些放弃,一直不知道该做怎样的决定,所以又来逛逛您的博客,希望能得到一些心理上的支持。 大 学听了您的精彩讲座才决定考研专攻动物学,在研究生院更是一口气选了好几门动物方面的课程,结果在西高所没有做成生理、行为方面的,一直是个遗憾,现在就在犹豫 --- 究竟是为兴趣继续读下去、做自己想做的,还是先工作呢 ? 说实话,行为学前景很看好,只是目前来看,若单纯考虑就业,它不划算;但是前景很好,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很多,非常适合从现在一股气长期甚至花费一辈子做下去。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排行老大的责任和适婚年龄),工作又是摆在首位的问题 。 究 竟何去何从?工作和读博,眼看着就是人生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了。就这么放弃自己的兴趣,非常不舍得,日后重拾怕是也困难了;但是家庭担子和现实情况,又不得不 考虑 究竟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 王 老师能给点建议吗?非常感谢 祝一切顺利! XYL 博友,你好!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刚看到你的评论,迟复,见谅。 对于你的问题,如果在杨元元事件之前,我会毫不犹豫地建议你:一定要考博!为什么?就为了自己那份还说不清的追求和热情。但现在,当我 读到你说但是家庭的担子和现实情况,又不得不考虑 的时候,我的心还是颤了一下。这个但是,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忧,有迷茫,有点要舍心痛、不舍为难的地步。 我对我儿子从小就给他灌输责任二字,要他培养和树立自己的责任心,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朋友负责,对父母负责 对社会负责。只要有了责任心,你就不会太出格,你就会自己去追求,为家庭劳动,为父母奉献,为社会付出。自然,有责任心,就有了一些约束,一些牵绊。所以,我特别看重这一点,又特别理解这一点。我也多次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慷慨陈词,鼓励研究生们要怀揣着希望和理想,走完自己的学业之路。怀揣着希望和信念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那种生活。所以,今天,我就真不知道对你说什么好了。 看的出来,你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动物)行为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最大化原则,就是说要花费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很重要的动物决策原则,也是一个经济学原则,对理解人类社会也有参考意义。那么,你是否能将读博和工作两个方面的得(优势)和失(不利)列一列呢,认真分析一下自己的得与失,最后选择正分的,那怕只有一点点;如果要是负分,就是特别有兴趣,也还是暂时放一放吧。 说到兴趣,你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窝上,闭上眼睛,很认真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深处:你所说的兴趣就是你将来的那个梦吗? 另外,我不愿意问,但很希望你自己明白。如果读书,会很贫困吗?能够到什么程度?我想说,你也知道,现阶段在中国科学院里读博士,生活保障是没有问题的。节约点的话,节余也是可能的。估算一下坚持三年,会有什么结果? 你对国内动物行为学的发展和现状的分析不是很确切。这个学科在咱们国家发展较晚,但还是有些科班出身的学者,虽然半路出家的不少,但有一把刷子的学者也是不少的,这是我国需要发展的一个学科。行为学,是一个迷人的学科,行为学特征一旦与神经生物学和内分泌学、进化生物学等结合起来,那天地就大了。 所以,如果家庭条件还允许,就读吧。 如果,自己心里一直在呼唤,就读吧。 如果,自己将来不会后悔今天的选择,就读吧。 读,就义无反顾。走出去了,就走下去吧,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也许你会沿着这条路走一辈子,也许那一天你感到累了,真的不愿走了,既然缘尽了,那就停下吧。 读博士,不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虚荣,不是奢望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光,也不是空图头顶上有个光环。读博士,是一种经历,一种训练,一种追求,一种自我完善,一种人生的磨练。 所以,读博士是需要付出的,需要付出时间,需要付出精力,需要付出劳动。自然,你也会失去一些事情,你会失去很多花前月下的机会,你会失去影院舞厅的时光,你会寂寞,你可能也会贫困。这就是得与失的关系吧,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权衡 (trade-off) 。相信你理解权衡的含义,当资源(时间、空间、物质)有限制的时候,有个极限的时候,各个都需要同时开动的功能之间,需要进行轻重缓急的再分配(这就是权衡的含义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本底不同,所以权衡的方式就不同。 当然,如果一个人因为坚持自己的兴趣而求学,从而影响了家庭亲人的幸福,影响了个人婚姻的成败,还有其他,那就是得不偿失了。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过,当事业与家庭面临严重冲突时,以家庭为重,尤其是女生。我非常敬佩那些为了事业而耽误了家庭的女强人,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这样,敬佩但不羡慕。儿女情长,当然要不得,但生活还是需要的。所以,至于该放弃什么,该坚持什么,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选择。谁,也不能代替自己的选择。 说了不少,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衷心地祝福。 (王德华 2009.12.14 日完成)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4255 次阅读|41 个评论
最新的2008SCI影响因子,生物学9大类排序
woodenson 2009-6-23 12:20
前几天,ISI公布了2009年,确切的说是2008年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大家关注的比较多。我这里把宏观生物相关的几大学科分别汇总,按照影响因子高低整理成了pdf,欢迎有需要的下载参考。 九大门类分别是动物学、行为学、生态学、多样性保护、植物学、进化生物学、昆虫学、鸟类学以及林学。 动物学 , 行为学 , 生态学 , 多样性保护 , 植物学 , 昆虫学 , 进化生物学 , 林学 , 鸟类学
个人分类: 动物研究|7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近十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发表前20名国家排名
wanyuehua 2009-4-3 07:16
中国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名第 1 9 位、论文数排名第 14 位、篇均被引次数未进前 20 名 汤姆森路透 ( Thomson Reuters )科技信息集团 3 月 1 日 更新了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简称 ESI ),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于 1998 年 1 月 1 日 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 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的 SCI 、 SSCI 收录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统计分析出前 20 名国家和地区排名(共有 82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排名)。每个参与排名的国家和地区在这期间发表的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数超过 3 千篇,排名参照指标为总被引次数、文章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其中,中国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50,624 次排名在第 19 位、论文数 6,206 篇排名在第 14 位、篇均被引次数 8.16 未进前 20 名(第 59 位),中国台湾地区论文的总被引次数 21,618 次排名在第 26 位、论文数 2,254 篇排名在第 27 位、篇均被引次数 9.59 未进前 20 名(第 50 位)。见表 1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表 2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表 3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表 1 1998-2008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总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6,717 3,029,802 23.91 2 ENGLAND 24,825 590,202 23.77 3 GERMANY 28,885 559,765 19.38 4 CANADA 19,152 377,538 19.71 5 JAPAN 26,318 366,252 13.92 6 FRANCE 17,509 320,903 18.33 7 ITALY 18,273 268,328 14.68 8 NETHERLANDS 9,371 162,254 17.31 9 SWEDEN 7,625 150,009 19.67 10 SWITZERLAND 6,814 146,797 21.54 11 SPAIN 9,231 130,850 14.18 12 AUSTRALIA 7,734 123,592 15.98 13 ISRAEL 4,358 80,265 18.42 14 BELGIUM 3,750 69,395 18.51 15 SCOTLAND 3,301 66,761 20.22 16 FINLAND 3,392 60,755 17.91 17 AUSTRIA 3,029 56,668 18.71 18 DENMARK 3,023 53,501 17.70 19 PEOPLES R CHINA 6,206 50,624 8.16 20 BRAZIL 6,329 45,921 7.26 表 2 1998-2008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论文总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6,717 3,029,802 23.91 2 GERMANY 28,885 559,765 19.38 3 JAPAN 26,318 366,252 13.92 4 ENGLAND 24,825 590,202 23.77 5 CANADA 19,152 377,538 19.71 6 ITALY 18,273 268,328 14.68 7 FRANCE 17,509 320,903 18.33 8 NETHERLANDS 9,371 162,254 17.31 9 SPAIN 9,231 130,850 14.18 10 AUSTRALIA 7,734 123,592 15.98 11 SWEDEN 7,625 150,009 19.67 12 SWITZERLAND 6,814 146,797 21.54 13 BRAZIL 6,329 45,921 7.26 14 PEOPLES R CHINA 6,206 50,624 8.16 15 ISRAEL 4,358 80,265 18.42 16 SOUTH KOREA 3,947 40,591 10.28 17 BELGIUM 3,750 69,395 18.51 18 FINLAND 3,392 60,755 17.91 19 SCOTLAND 3,301 66,761 20.22 20 AUSTRIA 3,029 56,668 18.71 表 3 1998-2008 神经科学与行为学领域论文按篇均被引次数排名 Country/Territory Papers Citations Citations Per Paper 1 USA 126,717 3,029,802 23.91 2 ENGLAND 24,825 590,202 23.77 3 SWITZERLAND 6,814 146,797 21.54 4 VIETNAM 19 400 21.05 5 SCOTLAND 3,301 66,761 20.22 6 CANADA 19,152 377,538 19.71 7 SWEDEN 7,625 150,009 19.67 8 GERMANY 28,885 559,765 19.38 9 NORWAY 1,876 35,644 19.00 10 AUSTRIA 3,029 56,668 18.71 11 BELGIUM 3,750 69,395 18.51 12 GUADELOUPE 12 222 18.50 13 WALES 1,208 22,315 18.47 14 ISRAEL 4,358 80,265 18.42 15 FRANCE 17,509 320,903 18.33 16 FINLAND 3,392 60,755 17.91 17 DENMARK 3,023 53,501 17.70 18 NETHERLANDS 9,371 162,254 17.31 19 KENYA 30 498 16.60 20 IRELAND 1,068 17,726 16.60
个人分类: 文献计量|5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的杀手本能
eloa 2008-9-24 19:48
Shea 发表于2008-09-24 星期三 7:02 Dan Jones 文 Shea 编译 进化能告诉我们人类为什么会杀戮吗?为什么现代人类的杀戮比过去要少呢? 从科学上讲下面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了发动战争的倾向、战争或者其他的暴力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人类天性人类有着一个暴力的大脑等。 上面这些响亮的言语出自1986年由20位世界顶尖的自然和社会学家发表的《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该声明作为联合国国际和平年的一部分,随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纳。它的提出是为了反击暴力和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这一悲观的观点。 此后的20多年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博爱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神经系统科学家和人类学家通过搜集证据发现,为了认识诸如暴力和谋杀等反社会行为必须要研究大脑、基因、演化以及社会因素。 但是同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犯罪学家却已经开始认为,和现在相比人类过去的生活显得更为暴力,而且更容易以谋杀收场。这一人类暴力显著减少的时间跨度非常之短,因此不可能是由于自然选择所造成的。如果人类能演化得倾向于杀戮,那么在合适的环境中人类也能演化得远离残杀。 走得太远 就在《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公布之后2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马丁戴利(Martin Daly)和马戈威尔森(Margo Wilson)便出版了《凶杀》一书。这本书成为了新学科或者至少是彻底重新打造的学科演化心理学的基本教科书之一。根据动物行为学、人类学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暴力和谋杀模式,戴利和威尔森为从一个人杀害另一个人到杀害配偶甚至罕见的杀害儿童等不同的凶杀模式提供了一个演化解释。尽管他们的观点直接反对《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认为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有着暴力倾向,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从大体上讲杀戮并不是演化选择的结果。 相反地,戴利和威尔森提出杀人行为通常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冲动所造成的副产品。有时源于冲动为了获得更高地位以及更大生殖成功的暴力竞争,其的目的并非是杀死对方,就像拳击运动一样。但是有时候确实会造成人员的死亡。 概括地讲,绝大多数演化心理学家同意这个关于凶杀的副产品观点,但是也有例外。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大卫巴斯(David Buss)和新泽西理查德斯托克顿学院的乔舒亚邓特雷(Joshua Duntley)提出了一个引发争论的凶杀适应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演化过程中人类不断地遇到杀死另一个人所获得的利益大于损失的情况,尤其是当为杀人所付出的代价很低廉同时其他非致命性的手段已经失效的时候。杀害将被遗弃的孩子或者暗杀情敌就是其中的例子。在某个特定场合下,凶杀成了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因此自然选择造就了产生这种致命行为的机制,戴利说,但是我不认为有人已经找了一个好的办法来识别凶杀适应性的特征,包括邓特雷和巴斯。 凶杀演化解释的关键是解释为什么男性主导了最致命的暴力行为。演化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地位、物质财富和性伴侣的竞争中男性相对女性演化得更具竞争性。按照副产品理论,当竞争失去控制的时候,男性不得不承担后果。戴利和威尔森认为,这一竞争的导火索使得在社会高度不平等地区、处于低社会经济状况的男性具有易冲动性。 尽管女性也会参与竞争,但是她们不太可能把竞争升级到使用致命武力的程度上。因为对于女性而言,从历史上来讲升级竞争的代价是高昂的。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丽贝卡西尔(Rebecca Sear)和伦敦大学学院的鲁思梅斯(Ruth Mace)最近研究了过去3个世纪里全世界28个人类群体中失去亲人对儿童存活率的影响。母亲的死亡会严重影响儿童的生存,但是父亲的死亡通常不会。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相对于男性死亡所造成的风险,女性死亡所带来的问题要更为严重。 英国中兰开斯特大学的约翰阿彻(John Archer)对攻击行为的元分析研究显示,在愤怒的经历上男性和女性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愤怒正是攻击行为的主要加速器。英国达勒姆大学的演化心理学家安妮坎贝尔(Anne Campbell)认为,攻击行为的差异因此反映出了男性和女性在对愤怒行为表达的控制能力上的差异。发育研究证明,女孩儿通常能在同理心测试中取得高分,她们更容易恐惧并且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坎贝尔说。 粗略地讲,女性可能总体上有着更好的暴力冲动遏制机能,而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可能正缺少这种机能。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心理学和神经系统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认为,通常用于抑制情感冲动的大脑回路与前额叶皮质有关出现功能障碍是出现暴力的关键原因。 1997年,当时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德里安雷恩(Adrian Raine)和洛里勒卡斯(Lori LaCasse)及其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同事蒙蒂布克斯鲍姆(Monte Buchsbaum)发表了第一个有关凶杀的神经生物学解释。在41个以精神失常为由要求无罪释放的谋杀犯大脑中,通过测定葡萄糖代谢他们发现,与没有杀戮倾向的大脑相比这些人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的活动性较低,而被认为是驱动攻击性行为的中枢边缘系统中的结构活动强烈。雷恩说:大致说来,谋杀犯没有足够的前额叶皮质活动来束缚失控的情绪释放。 当时雷恩发现,前额叶皮质中被称为前额脑区底部这部分区域和决策以及情绪控制有关里的灰质越少的人,其攻击性就越强、反社会行为就越多。他说,男性和女性前额脑区底部容量的差异解释了两性暴力行为相差了一倍的客观现象。正如演化使得男性的身躯平均要大于女性,演化同时也赋予了不同性别以不同的情绪和攻击遏制能力。 有意思的是,雷恩及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同事杨亚玲(Yaling Yang,音译)最近又发现了凶杀行为和遵守道德准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过去的6年里,力主于了解道德判断的大脑成像研究表明,有悖道德准则的情感在暴力行为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有暴力倾向的人和杀人犯的前额叶皮质和扁桃体会被激活。雷恩和杨提出,这些系统正是把道德情感转变为行为抑制的中央引擎它为反社会和暴力行为以及谋杀吹起了一个安全气囊。 致命的遗传 男性不但较女性更容易杀人,而且男性还更容易出现群体暴力于是对于一些研究者来说,这正说明了杀戮提供了真正的演化价值。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可能仅仅是偶然或者是意料之外的冲动的副产品。而一个群体杀死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演化支持的适应性行为。 人类并不是唯一会结盟杀死邻近群体成员的灵长类动物。从20世纪70年代在坦桑尼亚的简古多尔(Jane Goodall)研究中心首次报导了这一行为之后,在非洲各地5个长期研究地点的研究中都发现了许多黑猩猩之间的帮派暴力事件。在一个近乎战争的案例中,一个群体的成年雄性黑猩猩在一年的时间内系统地攻击并且杀死另一个群体的成年雄性黑猩猩,而且胜利的一方最终吸纳了另一方残余的幸存者。 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已经在野生环境中观察灵长类动物超过30年。他认为,黑猩猩的战争源于它们的社会组织以及它们社会的行为生态学。尽管黑猩猩群体大约有150个,但是它们却很少会碰面。通常它们在各自的领地内活动,个数在20个左右。但有时,两群黑猩猩也会狭路相逢。如果势均力敌,那么它们就会互相叫嚣。但如果一方偏弱,那么个数占优的群体通常会分隔并且攻击一只另一方的黑猩猩。 尽管这些攻击是要冒风险的观察发现一小群黑猩猩去攻击一个近邻的黑猩猩,结果却发现它们自己被个数更多的黑猩猩所包围,最后只能仓皇而逃但是它们也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尤其是在长时间里。通过占据或者消灭邻近的群体,进攻方可以扩大它们的地盘,进而获得更多的食物、更健康的成年个体并且可以更快的繁殖。 对毗邻群体的袭击在人类学家对小型社会的研究中也很普遍。他们的进攻模式和黑猩猩的相仿。一小部分男性离开驻地,潜入邻近的群体聚居地试图杀死其一个或者多个成员。兰厄姆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迈克尔威尔森(Michael Wilson)以及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马丁穆勒(Martin Muller)一起已经把目光从寻找广义的相似性转移到了定量分析上。他们把5个长期研究地点的黑猩猩群体冲突死亡率数据和由美国伊利诺大学人类学家劳伦斯基利(Lawrence Keeley)汇总的自然经济社会和采猎社会人类部族间冲突死亡率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总体上讲,人类群体间暴力冲突和黑猩猩群体间暴力冲突的死亡率相当。 暴力史 然而,从对黑猩猩的团伙暴力研究以及和人类小部族间冲突的比较来认识现代战争是远远不够的。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塞维利亚反对暴力声明》的签署者之一罗伯特欣德(Robert Hinde)指出,战争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欣德在很大程度上赞同兰厄姆在黑猩猩和人类部族间冲突上所做的对比,但是他保留对这一研究进行大幅度外推的观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为飞行员参战的欣德说:在主要的国际战争中,人们参战是由于他们的角色和职责所在。在制度化的战争中士兵打仗并不是因为他们好战。 但是一些通常的暴力遏制机制例如雷恩和杨所描述的道德引擎在作战的军队中会选择性失效。欣德说,意识形态、宣传以及诋毁会加强敌我之间的壁垒,而思想的道德判断对这一壁垒极为敏感。其结果是杀戮在感情上变得是允许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正确的。 团伙侵略和杀戮有什么区别?黑猩猩常常也会攻击本群体内的成员,特别是婴儿和年轻的成年黑猩猩。按照兰厄姆及其同事的观察,至少在有些黑猩猩群体中群内杀戮造成的死亡数目甚至超过了群体间的冲突。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人类小型社会中群体内部斗争造成的死亡远远小于群体之间的战斗。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人类学家维多利亚伯班克(Victoria Burbank)统计了澳大利亚原住民侵略行动中非致命行为的比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打斗的较少。而根据兰厄姆的计算,黑猩猩这一行为至少要超过200次。 包括欣德在内,越来越多的行为科学家意识到这一亲社会、少暴力的特征正是人类的基本天性之一,正是它使得同一群体的人类可以和睦相处,同时对于外族的敌人又可以同仇敌忾。使用计算机模拟,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经济学家崔晶奎(Jung-Kyoo Choi)和意大利西耶那大学的塞缪尔鲍尔斯(Samuel Bowles)建立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利他主义和战争共同演化。随着群体间冲突的升级,群体中的个体也会越来越团结。把它用到早期的小型人类社会以及彼此竞争群体,欣德说,如果你越和你所在群体中的成员而不是外人合作,你所在的这个群体就会取得越大的成功。 这并不意味着杀戮的倾向就是固有的。和好斗的黑猩猩比起来,在演化的过程中人类对于同一群体中的同类要和睦得多。而且有证据显示无论是群体间仇杀还是群体内战争的死亡率随着时间都在下降,在过去的1千年中更是直线下降。 连续不断的部族冲突会导致较高的死亡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文平克(Steven Pinker)根据人类学家估计的结果提出,如果20世纪战争的死亡率和部族社会战争相当的话,那就会有20亿人丧生而不是1亿。 在现代欧洲的历史上,人际间暴力在不断下降。英国剑桥大学的犯罪学家曼纽尔艾斯纳(Manuel Eisner)根据验尸官、皇家法院以及其他的官方历史资料证明,欧洲从12世纪到现在的凶杀率存在下降的趋势。在平均凶杀率从13、14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32次增长到15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41次之后,随后每个世纪的杀人率都在下降,从每年每10万人19次、11次、3.2次、2.6次,最终下降到21世纪的每年每10万人1.4次。英格兰是这一趋势中的典型,在相同的时期里其凶杀率从每年每10万人23次下降到了1.2次。 由于这一趋势始于专业的警察和疗效好的药物出现之前,艾斯纳排除了警察出现和医学进步对这一趋势的解释。同时,几个世纪对于大幅度改变人类天性的演化而言时间太短了。与演化过程自洽的一部分解释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资源长期以来正在趋向平等。而在戴利和威尔森的理论中正是不平等引发了冲突,由此产生的副产品便是杀戮。在诸如出租车司机都开着奔驰的瑞典,戴利说,凶杀案件发生的比例很小。邓特雷也同意,加强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可以降低凶杀的发生率。他说,当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为掠夺资源而引发的冲突就会减少,凶杀率也会跟着下降。 道德力量 但是实际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比起演化,社会因素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艾斯纳指出,无论从地域上还是时间上,整个欧洲国家中凶杀率高的国家通常都充斥着家族仇恨或者是血腥的复仇,例如8世纪的苏格兰高地和19世纪的撒丁岛。而尚武的文化会进一步加剧死亡的人数。也许和戴利的论点相反,暴力在社会精英中尤其盛行,他们经常使用武力来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暴力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社会精英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会使用它,艾斯纳说。他同时还指出,底层青年中的暴力正如戴利和威尔森在美国芝加哥犯罪统计中所研究的也是目前的趋势。 早期,当地的社会精英和贵族开始集中出现在国家的统治阶层中,他们越来越发现暴力和攻击行为是不起作用的,艾斯纳说,这对于取得经济上的成功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社会精英们摈弃了他们的暴力手段。在司法系统中,无罪的人被赦免,而实施暴力和凶杀的人会为此付出代价,这可以为连续不断的家族仇恨划上句号。同时法律也可以为民间的流血事件提供另一种解决渠道。按照艾斯纳的说法,欧洲的历史记录显示,中世纪有10%到20%的凶杀事件是由于土地所有权而起的。他说:行政决定以及民事法的裁决使得最终赴诸武力的大幅减少在现代社会,暴力确实只能起到反作用。 战争的减少同时也导致了其他暴力形式的减少。在近期爆发过战争的社会中,社会使得儿童经受痛苦并且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这使得他们时刻准备着成为一名战士或者是一个潜在的致命挑唆者。但是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战争的历史已经逐渐远去。对于大多数生活在现代民主社会的人来说,由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战争的经历,因此这会削弱这些人的攻击性行为并且竖立他们的道德观,威尔森说。 有证据显示,人类可能真的有一个如《塞维利亚反暴力声明》所说的暴力大脑,演化使得它们更容易走向战争。但是演化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以道德感。道德和暴力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将会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同时触及暴力最深层的社会和历史因素也将被用来解释这一复杂性。演化并不是天命,但了解它有助于推进人类扑朔迷离的和平进程。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634.html
个人分类: 生物|2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不信由你:“专制/自私基因”
songshuhui 2008-9-3 11:47
DNA 发表于2008-05-29 星期四 19:12 分类: 生物 | | 在世界顶级牛B学术杂志《自然》(Nature)的新闻网站Nature News上看到 Ruthlessness gene discovered 这个标题,把我骇得不轻。链接进去一看,此文编辑还放上了希特勒、萨达姆、蒙博托(Mobutu)等著名独裁者的照片,引得我疑惑:难道科学家们找到了骇世惊俗的专制/自私基因? 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的研究者们最近在《基因,大脑与行为》(Genes, Brain and Behavior)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表明,一个名为AVPR1a的基因与人的自私冷血行为相关。 科学家们招募了203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这项研究;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专制者(dictator),手里有一笔由研究者提供的钱(大约14美元),可以任意分割成两份并选择其中一份,将另一份留给另一组接受者(receiver);这两组志愿者相互不认识并且不能交流。这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专制游戏(dictator game),与最后通牒游戏(ultimatum game)相似(参见《关于公平感》),但是后者的游戏规则中接受者可以拒绝分配方案,导致两人都拿不到钱;然而在专制游戏里接受者对这笔钱的分割没有任何决定权,即无论接受者是否接受专制者分割给他的份额,专制者总能拿到钱。根据经济学理性最大化自我利益原则,在专制游戏中,由于专制者不必考虑接受者有可能的接受的份额,预测专制者会选择将资金进行一边倒式的分割,并取得多数份额。可是经济学实验的结果却与此相反,大多数实验者都没有选择进行一边倒的分割方式,而总会给接受者留下相当数量的份额。 不过在希伯来大学研究者的这个实验中,有18%的专制者选择将钱全部保留给自己,三分之一的实验者将钱平分或者接近平分,还有6%的实验者非常慷慨的将所有钱都给了接受者。科学家检测了所有参与实验的志愿者的AVPR1a基因的转录调控区域的重复多态性(promoter-region repeat polymorphisms),通俗的讲就是检测了AVPR1a基因转录调控区域的长短,而转录调控区域是决定基因表达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家们发现,拿钱多的专制者的AVPR1a基因转录调控区域比慷慨者的短,也就是说AVPR1a基因表达少的人表现出更自私和专制的行为。 那么AVPR1a基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AVPR1a全名为arginin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中文翻译为精氨酸加压素1a型受体,精氨酸加压素还有一个名字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激素,释放到血液中,调节血压和肾脏的水盐平衡。如果抗利尿激素分泌不正常,会引起尿崩症。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要晕掉了,怎么一个和尿崩症相关的激素受体会和自私行为相关呢?大多激素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而抗利尿激素有两类受体:一类受体受体主要存在于肾脏细胞上,此类受体的缺失也会导致尿崩症;另一类为1a型受体即AVPR1a,主要分布在血管平滑肌上。因此,AVPR1a基因在生理功能上主要参与调节血管收缩和血压,与尿崩症无关。另外,还有研究表明,AVPR1a也存在于脑部的神经细胞上,参与高级神经功能活动如学习、记忆、判断、理解、智能等生理过程。 虽然希伯来大学的研究者称确信自私、贪婪的专制行为与基因相关,但是对于AVPR1a基因是如何影响人的社会行为,其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理学原理是什么却无从所知。但是关于AVPR1a基因与自私行为的研究倒并科学家的一时起兴,在行为学领域已有多篇学术论文报导该基因与动物的利他/利己行为、攻击性、社会认知以及焦虑相关。总之,目前已知的研究表明AVPR1a基因不仅具有调节血压的非社会性生理功能,而且与大脑的神经活动以及社会性行为有密切关系。希伯来大学科学家的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首次将AVPR1a基因与人类的经济学行为联系起来,而以往的研究都是以哺乳动物为模型。 Nature News的编辑在文中甚至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某些人表现出来的极端自私冷血专制的行为是否某种程度上缘于其AVPR1a基因的短缺因为他们大脑的社会认知体系里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行为有违于社会规范,或者天生对此敏感度较低?这个论调似乎有基因决定论的危险,不过信不信就由你了。 相关链接: http://jingliumm.spaces.live.com/ http://www.nature.com/news/2008/080404/full/news.2008.738.html http://www.blackwell-synergy.com/doi/abs/10.1111/j.1601-183X.2007.00341.x 标签: 专制游戏 , 大脑 , 自私基因 , 行为学
个人分类: 生物|12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