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草药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草药

相关日志

[转载]汤森路透:药物化学中的天然产物
fqng1008 2013-12-3 07:26
尽管东西方文化中不计其数的西药和疗法有着相同的渊源,很多都为植物和动物提取物和制剂,但讨论药物化学中自然产物的焦点时,两种文化却又有着诸多不同。 对西方国家的科学家来说,天然产物或化合物要从充分确定但常较复杂的分子结构来考虑, 这常是为市场开发药物的出发点。东方国家的视角讲的是草药提取物和草药混合物,两者都有广泛的化合物组成丰富的传统药物体系。提取物具有独一无二的身份和编码或商品名,而草药混合物则可能含有各种尚不清的成分。 西药通常考虑独特的分子结构,为了解和开发广泛疾病的疗法提供明确并可以检测的起始点。只有研究人员准确知道在用什么做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可体现科学有效性。相反,东方途径一般更关心为个体患者量身定制特定疗法,因此一般抵触这类试验。 西药在碰到“草药”时的途径常是分离所发现的活性成分。当然,众所周知的是,琳琅满目的药物都出自丰富多样的天然产物世界,例如为人熟知的镇痛药阿司匹林,就是从柳树提取的水杨酸合成衍生物,再如抗癌药紫杉醇,来自紫杉真菌的分离物。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David Camp 在一篇即将发表的文章中,讨论了自 20 世纪 40 到 60 年代这一天然产物的鼎盛时期以来,将其作为先导物来源的兴趣减退,特别是 90 年代高通量库筛选的诞生以后 (7)。但 Newman 和 Cragg 对最近 30 多年来出现的 1000 多种化学新药展开的一项调查表明,将近 40% 都源自天然 (8)。事实上,这些作者预测天然产物在新型先导物的发现中仍将扮演主角。在他们看来,这种作用将通过包括生物合成路径遗传操控作用的多学科途径加以阐明,其例证见本期“有机合成线路展示”。 与单方药一起,传统药物似乎在西方国家日益流行,其证据是近年来中药 (TCM) 制品的进口量不断增加 (9)。传统药物调和物是多种假定有活性并有协同作用的化合物组成的合剂。支持者认为这种复杂性是推测草药合剂胜过单方药的原因,一种典型的传统药物目前可针对多个生物学靶标。事实上,在 2011 年《自然》传统药物增刊中,葛兰素史克 (GSK) 中国(上海)生物部副总裁 Bai Lu 证实,“传统中药 (TCM) 方剂中的多种成分,为同时攻克多个致病机制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阿尔茨海默病。” (文献 10 引用)。与此同时,《经济观察报》记者 Peng Tian 指出,同一增刊另一篇文章中,尽管使用了 200 年的西药战胜了感染性和急性疾病,缓解了疼痛,但慢性和退行性疾病却尚未攻克 (11)。然而 Tian 指出,对于缓解这些慢性和退行性疾病,东方的方法或许能够成功。 文献中这样错综交杂的例子还有草药提取物 DA-9801(INTEGRITY 条目编号:749300), 针对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日本薯蓣和穿龙薯蓣根茎混合物的这种乙醇萃取物,目前正在 II 期临床试验中积极开发。同样,BNO-1016 (INTEGRITY 条目编号:794018)是一种含有黄花龙胆根(Gentianae radix)、报春花(Primulae flos)、酢浆草(Rumicis herba)、接骨木花(Sambuci flos)和马鞭草(Verbenae herba)的草药提取物,正在开展治疗急性和慢性窦炎的 III 期试验。夹竹桃属的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 PBI- 05204(INTEGRITY 条目编号:722437)在 I 期抗癌试验中已表现出阳性结果。制药公司正在评估的草药合剂中,江苏苏南药业实业有限公司正在研发含有党参、白术、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之根)、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根、山茱萸、巴戟天和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的抗癌药(专利号:CN 102697913)。这家公司还在调查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中医药疗法(专利号:CN 102698172)。 在学术界,南京中医药大学一个团队正在调查玄参和地龙(专利号:CN 102697958)的复方药,而河南中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一种含有玫瑰、桑树、黄连、黄芪、何首乌和山茱萸提取物的药丸,用于治疗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专利号:CN 102697910)。除了表扬中医药的优点外,Lu 还指出中药能否物质化,取决于能否开展临床试验(文献 10 引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Begang Zhang 认为,应用西医分离疗效主要活性成分的熟悉方法注定无法胜任(文献 10 引用)。事实上,Lu 表示中药方剂中的多种成分应加以鉴定。Cordell 和 Colvard 将其与临床评价要素联系起来,指出“各国尚无针对传统医药所有方面的政策或法规”,要在全球医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传统医药还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12)。 中国科技作家 Zhiguo Xu 解释说,应对这些挑战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他这样写道:“中国中央政府的主要动力是资助使用现代药物发现技术鉴定中药方剂活性成分的项目。例如,中国科学院下属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在 2008 年启动了 3000 千万元人民币(470 万美元)的本草物质组(Herbalome)项目,编撰常用中药药方内草药活性剂的数据库。(10)” Herbalome 项目尚处于初期,目前的重点是开发更适应中草药合剂复杂性的新式分离技术。该项目的负责人表示,组建“精确多成分”库计划首先针对癌性疾病 (13)。 天然产物相关药物的世界比以往更加强大,西方和东方途径协作正深入人心,随着对草药提取物合剂假定更加科学的评估越来越多,预计医药库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扩大 。 REFERENCES (1) Lachance, H., Wetzel, S., Kumar, K., Waldmann, H. Charting, navigating, and populating natural product chemical space for drug discovery. J Med Chem 2012, 55(13): 5989-6001. (2) Kennedy, J. Mutasynthesis, chemobiosynthesis, and back to semi-synthesis: combining synthetic chemistry and biosynthetic engineering for diversifying natural products. Nat Prod Rep 2008, 25(1): 25-34. (3) Moss, S.J., Stanley-Smith, A.E., Schell, U. et al. Novel FK506 and FK520 analogues via mutasynthesis: Mutasynthon scope and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Med Chem Commun 2013, 4(2): 324-31. (4) Kendrew, S.G., Petkovic, H., Gaisser, S. et al. Recombinant strains for the enhanced production of bioengineered rapalogs. Metab Eng 2013, 15: 167-73. (5) Ban, Y.H., Lee, J.H., Gu, G.R., Lee, B., Mo, S., Kwon, H.J., Yoon, Y.J. Mutational biosynthesis of a FK506 analogue containing a non-natural starter unit. Mol BioSyst 2013, 9(5): 944-7. (6) Huigens, R.W. III, Morrison, K.C., Hicklin, R.W., Flood, T.A. Jr., Richter, M.F., Hergenrother, P.J. A ring-distortion strategy to construct stereochemically complex and structurally diverse compounds from natural products. Nat Chem 2013, 5(3): 195-202. (7) Camp, D.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compounds into medicinal products. Drugs Fut 2013, 38(4): 245-56. (8) Newman, D., Cragg, G.M. Natural products as sources of new drugs over the 30 years from 1981 to 2010. J Nat Prod 2012, 75(3): 311-35. (9) Cheung, F. TCM: made in China. Nature 2011, 480(7378): S82. (10) Xu, Z. Modernization: one step at a time. Nature 2011, 480(7378): S90. (11) Tian, P. Convergence: where West meets East. Nature 2011, 480(7378): S84. (12) Cordell, G.A., Colvard, M.D. Natural products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turning on a paradigm. J Nat Prod 2012, 75(3): 514-25. (13) Zhang, X., Liu, Y., Guo, Z. et al. The herbalome – an attempt to globaliz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al Bioanal Chem 2012, 402(2): 573-81.
个人分类: 临床研习|3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中医药企业参与可持续管理中草药植物资源国际项目在丽水启动
热度 1 科普丽人 2013-11-20 22:43
中国中医药企业参与可持续管理中草药植物资源项目在浙江丽水市启动! 2013 年 11 月 20 日上午,由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TRAFFIC )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发起,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和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参与的中国中医药企业参与可持续管理中草药植物资源项目,在丽水市举行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会场一角) 出席启动仪式的国内外来宾有: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药用植物项目主任Anastasiya Timoshyna女士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中国项目主任石建斌先生以及EGP项目宣传专家张会君女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黄建银先生,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会长、中国医药物资协会中药与天然药物分会会长唐贤敏博士,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董事长阮鸿献先生,丽水当地的领导有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金建新先生,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景飞,丽水市科技局局长刘崇民,丽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孙乐明等相关部门领导和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忠良,副董事长卢卫芳等企业代表100余人。 ( 这是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药用植物项目主任Anastasiya Timoshyna在启动会上发言) 启动仪式上,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药用植物中国项目主任 石建斌代表中国中医药企业宣读了《中国中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倡议》,浙江维康药业与湖南松龄堂中药、浙江圣华药业、浙江望景畲药、缙云秋勇药业等5家企业代表在现场签署了倡议书,承诺共同采取行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和环境资源;倡导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走中国中医药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据悉,该项目是由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 TRAFFIC )和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共同支持的欧盟 EGP (中欧环境治理项目)所资助的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管理和利用示范项目,这在我省还是首例。该项目将通过发挥先进的生产商和贸易商的领军优势,引领中医药产业上下游的利益相关方建立可持续发展工作方法链,同时帮助提升中医药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吸引当地政策扶持并开拓海外高端市场。 浙江维康药业公司董事长刘忠良认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就是要建立起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特别强调中医药企业应承担起中医药生产的环境责任,为中药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中国品牌。 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景飞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五家企业代表在会上签署《中国中医药企业可持续发展倡议》
个人分类: 新闻转评|4857 次阅读|1 个评论
预防性治疗癌症的中草药有哪些?
热度 27 何裕民 2013-10-12 15:35
 从广义上说,迄今为止记载的许多中草药均有预防性治癌的作用。如上呼吸道感染能转为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肺癌。治风寒感冒的麻黄、桂枝,治风热感冒的银花、连翘都能预防性治疗肺癌。同样,清热化痰的胆星、天竺黄、蒲公英、鱼腥草亦能预防性治疗肺癌。狭义上看,中医中药主要是通过扶正培本、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等传统治则来抗癌防癌的。这样讲,中医比较能接受,西医可能不易接受。因此我们从另一角度——被现代药理证实有治癌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来着手了解。当然,利用现代技术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也是中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必然需要,也是抗癌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课题。 中草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不外乎从抗突变作用、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细胞膜的、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也就需要从抗肿瘤的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相关的活性成分来起作用。目前世界上能从高等植物中筛选出的抗癌活性成分有67万种。动物、海洋生物中也有存在着大量的抗癌活性成分。已从28余科属,3000种以上的中草药中筛选出200种以上的抗癌活性成分。研究人员已从实践中证实从天然动、植物中进行筛选要比合成药物中筛选命中率要高得多。这方面还需要科研工作者做大量、长期的艰巨工作。 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对抗癌有效的中草药主要有: (1)扶正培本方面的主要有灵芝、紫河车、黄芪、党参、女贞子、仙灵脾、锁阳、菟丝子、附子、补骨脂、当归、首乌、百合、冬虫夏草、人参、白术、生地、葛根、银耳等。 (2)清热解毒方面的主要有一枝黄花、七叶一枝花、半支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山豆根、苦参、芙蓉叶、败酱草、土茯苓、白毛藤、猫爪草、天南星等。 (3)活血方面主要有莪术、鸡血藤、王不留行、三七、桃仁、红花、玉金等。其他方面运用较多的还有全蝎、蜈蚣、斑蝥、天龙、水蛭、龟版、鳖甲、穿山甲片等。当然, 随着研究的深入, 全蝎、蜈蚣、斑蝥、天龙等有毒性的中药的抗癌意义正受到质疑, 新近人们更倾向于以无毒或零毒的中药来防范和治疗癌症。 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现代化发展将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不断创新。西医要现代化,中医亦要现代化,现代化要为西医服务,现代化亦要为中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提高中医水平。目前我国科学家已从中药苦参、薏苡仁、莪术、鸦胆子等中提炼出来一些有效成份,特别是从中药紫芝中提炼出三萜酸, 从人参中提炼出人参皂甙, 从苦参中提炼出苦参碱等,其临床及预防效果较好,是现代化技术应用的结晶。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中医|6956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外媒称某些中草药有致癌成分 药物仍被广泛使用
热度 1 yangsk 2013-8-18 09:51
外媒称某些中草药有致癌成分 药物仍被广泛使用 作者: 来源:环球网 发布者:亦云 日期:2013-08-12 今日/总浏览:5/446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种被称作“马兜铃酸”的中草药成分被爆有可能导致癌症和肾衰竭后,英国、美国以及亚洲多国的药监部门纷纷禁止含有该物质的药物流入市场。尽管如此,该类药物仍然在中国台湾、印度、欧美国家被广泛使用。法新社8日称,通过基因技术研究,科学家发现长期服用含该物质的药物会导致严重的基因突变,继而罹患癌症。   报道称,含“马兜铃酸”中草药此前被用于治疗关节炎、痛风以及上火发炎等症状,还被广泛应用于减肥产品。尽管欧美医学专家一直将“马兜铃酸”视为导致泌尿系统癌症、肾衰竭等重症的元凶,却又无法提供确凿的证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肿瘤学专家肯尼思表示,日前其所在机构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首次确立了“马兜铃酸”和癌症之间存在的直接关联。他说:“通过该技术我们得知,‘马兜铃酸’内含有的特定毒质直接导致受体产生特定的癌症症状。”法新社称,该研究成果能帮助医学专家进一步了解“马兜铃酸”的危害。   英国《每日邮报》称,西方国家对于含“马兜铃酸”药物的戒备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0年至1992年间,比利时大约100名参加减肥治疗的女性突然集体罹患重症,包括肾衰竭以及泌尿系统癌症等。据调查,这些女性均服用了减肥中心提供的一种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作为辅助减肥手段。虽然以当时的科技水平无法确认“马兜铃酸”就是导致这些重症的元凶,但英国和美国先后于1999年和2001年将其列为禁用物品。   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称,由于能缓解关节疼痛、治疗胃病,特别是能辅助减肥,含“马兜铃酸”类药物近年仍在中国台湾地区受到青睐,该地区高达1/3的人口都服用过该类药物。然而,这也导致台湾成了全世界肾餐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地区。
个人分类: 科技评论|199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草药马兜铃致癌研究 国际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3-8-9 11:35
马兜铃属植物几个世纪以来都被用于中草药之中,根据发表在8月7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的两项研究,这种植物包含有一种天然致癌化合物,可以导致食用它们的人们细胞发生突变。研究论文揭示,相比于众所周知的两种两种环境致癌物烟草烟雾和紫外线,这一称作为马兜铃酸的化合物可以引起更多的突变。 M.L. Hoang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 of aristolochic acid exposure as revealed by whole-exome sequencing,”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5: 197ra102, 2013. Science医学:中草药致癌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3-8/201388134742969.htm 检索策略 Aristolochic Acid and carcinogen 检索时间 2013年8月9日11时 检索结果 PUBMED数据库 共510篇 分析平台 http://www.pubmedplus.cn/ 分析结果如下: 文献中肿瘤和疾病分布 01. neoplasms 178 次 34.902% 02. disease 158 次 30.980% 03. fibrosis 72 次 14.118% 04. kidney failure, chronic 48 次 9.412% 05. carcinoma 47 次 9.216% 06. nephritis, interstitial 38 次 7.451% 07. marijuana abuse 36 次 7.059% 08. carcinoma, transitional cell 30 次 5.882% 09. ureteral neoplasms 6 次 1.176% 10. body weight decreased 3 次 0.588% 11. myoclonic epilepsies, progressive 2 次 0.392% 12. q fever 1 次 0.196% 13. neoplasms, second primary 1 次 0.196% 文献的期刊分布 占% 01. Carcinogenesis 16 次 3.137% 02. Mutat Res 14 次 2.745% 03. Kidney Int 11 次 2.157% 04. Am J Kidney Dis 9 次 1.765% 05. Lancet 9 次 1.765% 06. Arch Toxicol 8 次 1.569% 07. Int J Cancer 7 次 1.373% 08. Toxicol Appl Pharmacol 7 次 1.373% 09. Food Chem Toxicol 7 次 1.373% 10. Cancer Lett 7 次 1.373% 11. Environ Mol Mutagen 6 次 1.176% 12. Zhonghua Yi Xue Za Zhi 6 次 1.176% 13. J Nat Prod 6 次 1.176% 14. Mutagenesis 5 次 0.980% 15. J Chromatogr A 5 次 0.980% 16. Toxicol Sci 5 次 0.980% 17. Chem Res Toxicol 5 次 0.980% 18. N Engl J Med 5 次 0.980% 19. J Biol Chem 5 次 0.980% 20. Toxicol In Vitro 5 次 0.980% 21. Toxicol Lett 5 次 0.980% 22. Neuro Endocrinol Lett 4 次 0.784% 23.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4 次 0.784% 24. Drug Metab Dispos 4 次 0.784% 25. Toxicology 4 次 0.784% 26.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4 次 0.784% 27. PLoS One 4 次 0.784% 28. J Ethnopharmacol 4 次 0.784% 29.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4 次 0.784% 30.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3 次 0.588% 31. J Natl Cancer Inst 3 次 0.588% 32. Cancer Res 3 次 0.588% 33. Am J Pathol 2 次 0.392% 34. IARC Sci Publ 2 次 0.392% 35. Acta Pharmacol Sin 2 次 0.392% 36. BMC Bioinformatics 2 次 0.392% 37. Biochimie 2 次 0.392% 38. Hum Genet 2 次 0.392% 39. Nephrologie 2 次 0.392% 40. J Urol 1 次 0.196% 41. Anal Chem 1 次 0.196% 42. J Agric Food Chem 1 次 0.196% 43. Curr Opin Drug Discov Devel 1 次 0.196% 44. Curr Drug Metab 1 次 0.196% 45. J Environ Sci (China) 1 次 0.196% 46. FEBS J 1 次 0.196% 47. Interdiscip Toxicol 1 次 0.196% 48. 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 1 次 0.196% 49. Zhonghua Yu Fang Yi Xue Za Zhi 1 次 0.196% 50. Przegl Lek 1 次 0.196% 文献的年代分布 占% 01. 2011 53 次 10.392% 02. 2012 47 次 9.216% 03. 2008 42 次 8.235% 04. 2010 37 次 7.255% 05. 2006 35 次 6.863% 06. 2009 33 次 6.471% 07. 2007 31 次 6.078% 08. 2001 29 次 5.686% 09. 2004 27 次 5.294% 10. 2005 25 次 4.902% 11. 2002 23 次 4.510% 12. 2000 18 次 3.529% 13. 2003 18 次 3.529% 14. 1994 17 次 3.333% 15. 2013 16 次 3.137% 16. 1999 16 次 3.137% 17. 1997 11 次 2.157% 18. 1993 9 次 1.765% 19. 1998 9 次 1.765% 20. 1996 7 次 1.373% 21. 1984 6 次 1.176% 22. 1990 5 次 0.980% 23. 1988 5 次 0.980% 24. 1986 4 次 0.784% 25. 1991 4 次 0.784% 26. 1992 3 次 0.588% 27. 1983 3 次 0.588% 28. 1989 2 次 0.392% 29. 1995 1 次 0.196% 文献的作者分布 占% 01. Arlt Volker M 28 次 5.490% 02. Schmeiser Heinz H 27 次 5.294% 03. Stiborova Marie 22 次 4.314% 04. Stiborová Marie 22 次 4.314% 05. Phillips David H 17 次 3.333% 06. Frei Eva 16 次 3.137% 07. Li Xiao-Mei 14 次 2.745% 08. Grollman Arthur P 13 次 2.549% 09. Cai Shao-Qing 12 次 2.353% 10. Cai Zongwei 12 次 2.353% 11. Chen Tao 9 次 1.765% 12. Nortier Jolle L 9 次 1.765% 13. Wang Xuan 8 次 1.569% 14. Dickman Kathleen G 7 次 1.373% 15. Hollstein Monica 7 次 1.373% 16. Ren Jin 6 次 1.176% 17. Lord Graham M 6 次 1.176% 18. Moriya Masaaki 5 次 0.980% 19. Jelaković Bojan 5 次 0.980% 20. Levova Katerina 5 次 0.980% 21. Levová Katerina 5 次 0.980% 22. Mei Nan 5 次 0.980% 23. Rosenquist Thomas A 4 次 0.784% 24. Jan Chung-Ren 4 次 0.784% 25. Brdar Branko 4 次 0.784% 26. Turesky Robert J 4 次 0.784% 27. Priestap Horacio A 4 次 0.784% 28. Martínek Václav 4 次 0.784% 29. Martinek Vaclav 4 次 0.784% 30. Kuo Chun-Chi 3 次 0.588% 31. Nebert Daniel W 3 次 0.588% 32. Luan Yang 3 次 0.588% 33. Barbieri Manuel A 3 次 0.588% 34. Gong Likun 3 次 0.588% 35. Guo Lin 3 次 0.588% 36. Li Zhiguang 3 次 0.588% 37. Chen Chung-Hsin 2 次 0.392% 38. Chen Fu-An 2 次 0.392% 39. Fan Jinjin 2 次 0.392% 40. Chen Min 2 次 0.392% 41. Edwards Karen L 2 次 0.392% 42. Gkmen M Refik 2 次 0.392% 43. Hsu Shih-Lan 2 次 0.392% 44. Mares Jaroslav 2 次 0.392% 45. Kuo Daih-Huang 2 次 0.392% 46. Nikolić Jovan 2 次 0.392% 47. Nohmi Takehiko 2 次 0.392% 48. Jin Jing 2 次 0.392% 49. Li Xiao-Wei 2 次 0.392% 50. Liu Biing-Hui 2 次 0.392% 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 占% 01. peking university 24 次 4.706% 02. charles university 22 次 4.314% 03.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21 次 4.118% 04.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12 次 2.353% 05. bruxelles 10 次 1.961% 06.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0 次 1.961% 07.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9 次 1.765% 08.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9 次 1.765% 09.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7 次 1.373% 10.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7 次 1.373% 11. kaohsi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7 次 1.373% 12. fda 6 次 1.176% 13. chung-shan medical university 6 次 1.176% 14. chung shan medical university 6 次 1.176% 15. erasme hospital 6 次 1.176% 16.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6 次 1.176% 17. china-japan friendship hospital 6 次 1.176% 18.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6 次 1.176% 19.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5 次 0.980% 20. stony brook university 5 次 0.980% 21. university of konstanz 4 次 0.784% 22.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4 次 0.784% 23. jinling hospital 3 次 0.588% 24.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3 次 0.588% 25.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3 次 0.588% 26.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3 次 0.588% 27.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2 次 0.392% 28. university of toronto 2 次 0.392% 29. chung-shan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2 次 0.392% 30.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2 次 0.392% 31.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ciences 2 次 0.392% 32. university of leeds 2 次 0.392% 33.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1 次 0.196% 34. anps 1712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 medical school 1 次 0.196% 35. buddhist tzu chi general hospital and school of medicine 1 次 0.196% 36. A class=_stt href=".:void(0)" data_ue_src=".:void(0)" data-value=""icf international at fda's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 jquery110108863089958850179="92"icf international at fda's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A class=_st href=".:void(0)" data_ue_src=".:void(0)" data-value=""icf international at fda's national center for toxicological research" " jquery110108863089958850179="41" 1 次 0.196% 37.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1 次 0.196% 38.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1 次 0.196% 39. center for drug safety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1 次 0.196% 40. charles university prague 1 次 0.196% 41. madaus ag 1 次 0.196% 42. deutsches krebsforschungszentrum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1 次 0.196% 43.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1 次 0.196% 44. national centre of oncology 1 次 0.196% 45. insa lyon 1 次 0.196% 46. nagasak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1 次 0.196% 47.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1 次 0.196% 48.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1 次 0.196% 49. peking union hospital 1 次 0.196% 50. covance laboratories inc. 1 次 0.196% 文献的国家/地区分布 占% 01. 中国大陆 108 次 21.176% 02. 美国 75 次 14.706% 03. 中国台湾 48 次 9.412% 04. 德国 40 次 7.843% 05. 英国 26 次 5.098% 06. 日本 23 次 4.510% 07. 捷克 22 次 4.314% 08. 比利时 20 次 3.922% 09. 加拿大 11 次 2.157% 10. 法国 8 次 1.569% 11. 克罗地亚 5 次 0.980% 12. 瑞士 2 次 0.392% 13. 保加利亚 1 次 0.196% 文献的中国省市分布 01. 北京市 49 次 9.608% 02. 台湾省 48 次 9.412% 03. 上海市 15 次 2.941% 04. 江苏省 12 次 2.353% 05. 浙江省 6 次 1.176% 06. 辽宁省 5 次 0.980% 07. 吉林省 2 次 0.392%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他为中医狂——陆有仁和他的中草药博物馆
热度 1 sheep021 2013-5-8 10:06
中医药学,与戏曲、武术、书法、绘画一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5000 年的理论和实践,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和技术,以及数不清说不明的神秘,稍不留神,你就会发现中医原来是披着朴素外衣的绝世美人,并为之痴迷,为之疯狂,为之一发不可收拾……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陆有仁医师就是这么一位痴迷中医,为之疯狂的人。 陆有仁 医师从医已近 30 年,主攻乙型肝炎和结肠炎的治疗。他从师父那里师承“知百草,才能治百病”的训诫,春夏秋冬都坚持外出采摘,只因为四季中草药的性能不同。 除了摘采中草药、坐堂行医外,他还在空余时间四处搜罗与中医有关的一切藏品。 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二十多年前上山采药时发现的一把石刀。“那时我还不懂行,只是拿着这块表面平整、形状像刀的石头四处找专家鉴定,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真是古人采药用的器具。”陆有仁说。正是这把石刀让他萌发了收藏古代中草药器具、陈列展出的愿望,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行医之余,他就搜集医药文物文献。通过 30 年的努力,陆有仁积攒下来药杵、碾药床、采药刀等 1000 多件古代中药器具, 20000 多册中医古书籍。建起中医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不少专家慕名而来,德清当地的一些中小学更是把中草药博物馆作为了解祖国医药文化、增长人文知识、开拓历史视野的教育基地。 五一节莫干山之行,竟然挖掘出这么一位中医奇人,也算是三生有缘。可惜时间关系,没能到他的中草药博物馆一饱眼福。下次,一定。 相关链接: 德清中草药博物馆 : 一部浓缩的 5000 年祖国中医药史 。 德清 “ 药痴 ” 与他的博物馆 ( 组图 )_ 网易新闻中心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84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复方中药的尴尬
热度 6 fqng1008 2013-2-21 16:45
带着一个“中医人”的专业情结,读到 孙滔 的博文“旧文:尴尬中西药”(评述中成药掺西药事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9942-663678.html ),发现下面有两段评论: 方唯硕 (2013-2-21 10:17 ): 中药里掺西药是几乎是中药企业的潜规则,这是在利益驱动下的极其不负责任兼有无知的做法。从法律和监管角度而言,是犯规甚至犯法行为,应当予以行政处罚,出现问题(造成患者的不良反应)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 sxpcat (2013-2-21 10:21): 目前,约有389个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中药或化学药品的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其药品批准文号也相应存在中药和化学药品的文号格式。部分处方组成相同的品种既有按中药管理,又有按化学药品管理,存在药品管理类别划分不合理、药品重复收载的情况。如在《化学药品地标升国标国家药品标准》第七册收载的“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碳酸氢钠片”与《中药地标升国标国家药品标准》中收载的“肝胃气痛片”是相同处方的药品,分别具有65个化学药品批准文号和3个中药批准文号;“维C银翘片(胶囊)”与“复方银翘氨敏胶囊”,“足光散”与“复方苦参水杨酸散”等也属于处方相同的药品分别归中药和化学药品管理。 想起了二十年多前我表哥患“甲亢”的事。那时候,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帮他我们医院(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取药,一次都是几十瓶。那是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复方甲亢片”,一位做副院长的老师研制的。表哥的治疗效果不错,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后来还成功停药。那时候,我们医院很有几种中西医混合的院内制剂,我们肝病所就有中药复方加联苯双酯的,使不少患者恢复了肝功能,当然也有疗效不尽如人意的 。 为什么中药复方里面要加上西药呢?肯定是为了提高疗效。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因为在患者那里确实看到了指标的改善,而在大多数单纯中草药、中成药治疗的患者那里收效的却往往只有症状改善(例如 “消渴丸”的成份为:“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玉米须、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银翘片大多添加了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解热镇痛药,互动百科指出“ 速效救心丸是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 的必备良药,由川芎、冰片、麝香,蟾酥等名贵中药组方和西药 硝酸甘油 组成”)。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受到抨击,还有如此风险,真是时过境迁让有些东西变得面目全非了 。 还记得在上世纪80-90年代,新药开发十分活跃,当然都是一些复方中药。有的老中医捧着自己的祖传秘方来谈合作,神秘兮兮地说治疗“乙肝”转阴的疗效如何如何,我们曾经嗤之以鼻。当然,我们也借着几次主持国家攻关课题的东风做了几次没有成功转让的复方开发研究,如“紫金乙肝胶囊”、“乙肝6号”等等,都因为缺乏过硬的疗效数据而功亏一篑。可是后来,忽然上面来了通知,“三类新药”大多数是“低水平重复”,鼓励申报“一类”和“二类”新药(当时的新药分类),大家的知难而退了 。 最近以来,因为青蒿素、三氧化二砷在《科学网》持续发酵,把我这个即将退休的“老中医”也卷了进来。一下子发现我国称得上原创拿得出手的药物的竟然都与中药有些关系,而我们所坚持的中医特色(包括复方中药等等)竟然累遇尴尬,于是感觉中医药研究是否有很多东西值得反思,包括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等等 ? 附 孙滔 :尴尬中西药 香港卫生署在一次市场监察行动中发现,“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注册编号:HKP-02662)含有微量退热止痛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   9月27日,香港卫生署指令中成药进口及批发商“达之行贸易公司”从市场回收此产品(批号:113004)。此批次产品于今年5月开始在港销售。   香港卫生署新闻及公共关系组对《财经》记者介绍,该批次“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每粒含0.29毫克对乙酰氨基酚。   对比内地市售感冒清胶囊24毫克对乙酰氨基酚含量,此批次产品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似乎微不足道,但香港仍因“中药添加西药成分”违反相关法规,采取召回行动。   召回事件的根源在于香港和内地对于中成药标准制度有异。香港的中药标准远远严格于内地,即不允许中药添加西药成分,但内地不仅可以,且销路甚广,甚至还会出现无西药标识情形。在中药里加入西药成分,且未给予应有的含量和副作用标示等,很可能使患者超量服用,结果造成药物中毒。   此类中西药结合但未标明西药成分的药品在香港已查处多起,仅今年以来就发生了四宗,这也反映出此类中西药复方制剂类药品并未获得国际标准认可。   违规的中成药   对乙酰氨基酚添加是蓄意还是无意?   10月10日,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00522,SZ)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发布声明称,该厂仅承接了此批次药品的外包装工序。而产品是根据委托方香港达之行贸易公司提供的加工产品处方工艺、质量标准按照GMP规范进行生产,委托方提供的“感冒清胶囊”处方全部为中药,不含西药成分。   该厂还表示,不存在药品外包装工序中人为加入或混入西药成分的可能性。   香港卫生署初步调查认为,达之行贸易公司负责产品进口后的外包装,由于这一过程中产品没有外露,因此受污染的可能性较低。虽然该产品只验出微量的对乙酰氨基酚,仍有可能是被蓄意加入产品中,或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交叉污染。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杜冠华告诉《财经》记者,对乙酰氨基酚是外来物质,几乎没有可能由于操作失误而混入。   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梅全喜则认为,0.29毫克含量的对乙酰氨基酚所起到的医疗效果不会明显,因此不大可能是故意添加的结果。   目前香港方面已将事件转交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查。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表示,港方回收的药品并非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药产品注册证》的产品。   在事件完成调查后,香港卫生署将转交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跟进,或作出检控。据香港法例第132章《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规定,任何人售药物而其性质、物质或品质与购买人所要求的药物不符,最高可罚款1万港元并监禁三个月。   “白云山”事件并非个案。香港卫生署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今,港方共发现包括“白云山”事件在内的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所掺西药包括有“格列本脲”“扑热息痛”“氯沙坦”及“阿伐他汀”(详见资料)。四起事件皆涉及内地生产方。   扑热息痛,顾名思义即解热镇痛,也是西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别名。该药早在1878年被合成问世,在美国从1955年即成为非处方药品。   内地抗感冒药的中成药中均配以解热镇痛类、抗过敏类西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常用的维C银翘片、感冒清片、感冒清胶囊等中成药中,都有含量不等的对乙酰氨基酚。如感冒清胶囊均为每粒装0.5克,其中含对乙酰氨基酚24毫克。   药物治疗中,只有达到药物有效剂量即最低剂量,才能发挥疗效。内地市售“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标明的用法用量为,成人一次1粒-2粒,一日三次。也就是说,成人日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不超过144毫克。   一般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使用则对于肾功能低下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危害较大,同时,孕妇等敏感人群则更需谨慎。港版“白云山”感冒清胶囊的潜在危险也在于,病患者不知其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可能会大量服用。   中西药复方制剂在内地被归类为中药制剂,例如,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药监局)规定中,共135个厂家的感冒清胶囊均被归入中药类,而这种分类方法难免起误导作用。由于民间认可“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说辞,打着中药牌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在内地容易被接受,且病患者往往忽视其西药成分,因此更容易导致病患者过量用药或者重复使用名称不同但成分相似的药品等,因而产生副作用。   以维C银翘片为例,其为13味药制成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含维生素C、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又称“扑尔敏”)三种西药成分。药监局2010年9月发布了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在1885例不良反应案例中,发现病患者存在未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法用量使用,或同时合并使用与本品成分相似的其他药品,或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用药等情况。   而国家中心数据库维C银翘片病例分析提示:该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与其所含的相关西药成分有一定关联性。2010年底国家药监局对维C银翘片安全性警示通报。   “中西医结合”忧虑   “中西医结合”概念始于1956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学中”“中学西”的号召下,中国内地医学界出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潮流。   由于当时没有全国性的药品管理法规,各地方部门独立审批了多种中西药复方制剂,并大范围应用于临床治疗。在2003年前后,药监局陆续停止了按地方药品标准生产而经过再评价和整顿后,未能升入国家标准的品种。   至今,获国家批准注册的5000多种中成药中,至少有200余种为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大多数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审批入市。这些中西药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感冒、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疾病。   近20年来则鲜有中西药复方制剂药新品上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刘建勋对《财经》记者分析,目前政府对这类药的基本态度是不鼓励、不批准,于是很难有新药得到审批,“该政策实施近20年,虽没有明确下发文件,但操作上一直如此”。   刘建勋称,中西药复方制剂无论从法规上还是管理上,会引起很多麻烦。其一,这类药不能简单归入中药或西药,因为中药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制剂,既然添加西药成分就不能归入中药类别。而目前国家的药物分类只有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其二,中西药复方制剂在理论和技术上均有不足。   对中西药复方制剂质疑的声音不断,主要包括其没有现代医学、药物学的理论依据,也不能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解释,甚至没有确切的研究资料证明它与单用化学药品疗效的差异,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更是空白,也不符合临床合理用药的原则。   以治疗感冒为例。现代医学认为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当感冒病毒入侵感染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造成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鼻塞、流鼻涕等症状。但普通感冒为自限性疾病,即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即可痊愈。   而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正是对症治疗,镇痛作用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但已知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有抑制作用,因而可起到解热镇痛之效。   中医的观点则是,感冒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常选用麻黄、荆芥、防风等解表散寒药。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常选用菊花、薄荷、桑叶等辛凉解表。   感冒类中西药复方制剂则要综合此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论来治病。杜冠华认为,中西药复方制剂不仅在安全性方面无法保证,其将中药和西药混为一体的理论基础亦不足,“说不清楚放在一起的理由和效果”。   按照药监局颁布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中西药复方制剂必须明确标识其所含西药成分和用量。   医务工作者也常常告诫病患者,中西药复方制剂不同于纯中药和西药,不能简单地按中成药或西药的用法去使用。在服用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之际,不能再使用同种成分的西药或随意加大该中成药剂量,以免重复用药或用药过量。   但梅全喜在工作中也遇到如下情形:有医生开出的治疗感冒处方是,感冒灵冲剂两袋,白开水送服“白加黑”片;若感冒较重则加服维C银翘片。   每袋10克装感冒灵冲剂含对乙酰氨基酚200毫克,“白加黑”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325毫克,维C银翘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105毫克,如此一日服用三次,病患者的对乙酰氨基酚摄入总量过大。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曾警告称,过量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药品可能伤肝,进而危及生命。   10月7日,香港卫生署再发指令,召回一种名为“消脂心康宝”的中成药,其中含有“氯沙坦”及“阿伐他汀”两种西药成分。   频发的中药在港违规事件提醒内地在药物开发方面,已到了从历史误区中迈出的节点,国家医药管理部门亦应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给予明确态度,规范此类药品。   资料   2011年1月至10月香港检出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   2011年1月至今,香港卫生署共发现包括“白云山”事件在内的四宗注册中成药掺杂西药事件。   10月7日,香港指令召回一种名为“消脂心康宝”的中成药,其中含有“氯沙坦”及“阿伐他汀”两种西药。   “氯沙坦”是一种降血压药,其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及影响肾功能;“阿伐他汀”为降血脂及胆固醇药,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皮肤红疹及肠胃不适。   9月27日,香港卫生署指令中成药进口及批发商“达之行贸易公司”从市场回收“白云山”感冒清胶囊(注册编号:HKP-02662),此产品中含有微量退热止痛的西药成分“扑热息痛”。   “扑热息痛”副作用为长期大量使用对于肾功能低下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危害较大,孕妇等敏感人群需慎用。   9月1日,香港在一种名为“华顺”追风透骨丸的中成药中发现微量“扑热息痛”,因此怀疑为生产过程中出现交叉污染,或可能蓄意加入产品中。   副作用同上。   3月10日,香港在一种中成药“金鸥牌龙の丸”中发现含有西药成分“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用于治疗糖尿病。其副作用包括作呕及肠胃不适,不正当使用可能导致血糖显著下降,甚至死亡。 附 方唯硕 :天然药物化学这个学科怎么样?    这个标题是一名学生家长在为孩子打听上什么专业时向我提出的问题。除此之外,我还收到过硕士即将毕业的学生来信,说自己“一直做天然药化方向的研究,现在发现机械的分离,鉴定,测化合物活性很没有应用意义,慢慢的对天然药化失去了兴趣,您觉得目前天然药化研究对新药研发意义有多大?”还有一名学生追着我问,身处天然产物化学这个学科,究竟应该怎么发展? 这几个疑问很有代表性,概括起来是:这个学科究竟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这个学科的研究没有意思?作为一名该学科的学生今后怎么发展? 这个学科究竟是做什么的? 这个学科有不少含义相近的名称,例如植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草药成分化学、中药化学。如果要仔细分辨,这些名称的内涵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比如说植物化学与天然产物化学的差别,在于后者的研究对象不限于植物;天然产物化学不一定研究药用成分,也可研究非药用的天然产物,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中药、天然药物以及其他天然来源的活性成分;中草药成分化学或中药化学则以中草药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原植物/药材,也包括中药复方。 但是,如果到任何一个以这几个学科的名义进行研究的课题组近距离观察,其工作性质和技术手段是大同小异的。这也说明,这几个在不同的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具有不同名称的学科,其实没有什么明显不同。因此,下面我不会再区分这几个名称,而将其内涵统一概括为以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药物化学,简称天然药化。对我的这个说法,可能会有人反对(我都能猜出反对最激烈的人),那么就算见仁见智吧。 由于我的学科背景,对于除药用活性成分之外的天然产物研究领域,例如其生态学价值等不予涉及。在当前环境下,从事天然产物研究的人,几乎都要考虑天然产物的生理/药理活性(参加本领域重要杂志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的投稿要求便知)。因此用天然药化来代表这几个学科进行讨论,应该可以说明绝大多数问题。 我首先要提出一个我长期以来形成的观点,天然药化很难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对待,它们更像是有机化学或药物化学中以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分支。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天然药化的内涵是以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的药物化学。我对于把药物化学继续划分为合成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做法并不赞成。我认为象自然基金申请代码中表示的那样更好:药物化学(含天然药物化学)。 有了这个概念,下面就顺理成章了:在以天然产物为研究对象时,可以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其一是以提取、分离、鉴定为代表的天然药化的方法,另一个是以设计、合成、构效关系研究为主导的(合成)药化方法。两者并行不悖,采取哪一种方法(或者二者的综合运用)应该取决于课题的需要。不过在现实中,由于二者被人为割裂为两个学科,造成了有些实验室只具备其中一种技术手段。 天然药化这个学科为什么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没有意思? 其实不满于这个学科的学生,常常是对于天然药化研究手法比较单调和缺乏“化学味儿”感到不满。其实不仅是学生,不少老师也有类似感觉。 还有一个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情况,那些单纯从事提取、分离、鉴定工作的学生,有机化学基础经常也偏弱,对于化学问题和学科前沿缺乏敏感。正是由于这类恶性循环——天然药化研究似乎不需要很多化学知识,导致化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天然药化读研;而研究课题中接触化学问题机会的匮乏,使得这些学生的化学技能训练愈发薄弱。难怪那些不满足于勤勤恳恳跑完一根根柱子,解完一个个化合物结构就算完成研究的学生,会觉得天然药化真没劲! 作为一名该学科的学生今后怎么发展?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比较清楚,就是把天然药化与合成或药理结合起来,不过这一点常常需要课题组整体的努力才能做到。很多从事天然药化的老师们不是没有意识到研究手段的匮乏,导致研究难以深入的问题,只是限于科研资源、个人背景等诸多现实问题,暂时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不能在一个组里接受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学生所能做的就是争取在不同背景的课题组里接受训练。例如我硕士阶段的导师方起程教授,虽然他本人是植化背景,很少从事合成工作,但他在二三十年前就有一个理念:自己的学生在硕士阶段接触了植化研究的技术后,博士阶段应该到从事合成的课题组里接受培训。这样的例子在方老师的课题组里屡见不鲜:他的第一名硕士生(后来读博,目前已年逾六十),毕业后多年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合成与结构修饰。我的另一名师兄,大约十年前建立了自己做合成的外包公司,目前做的很出色,据说快上市了。我本人则是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从事合成,因此现在对于不同技术手段研究天然产物都能熟练运用(有人将其称之为“植化和药化兼修”)。 除了上述这种做法,我其他同学的经历,也指出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可供大家参考。与我同一课题组里有两名获得博士学位的同学,目前一个仍然坚持在植化领域(博士后阶段从事过植化和生物转化工作),在国外一家政府下属的研究所里任职;另一个在国外一家规模较大的生物技术公司改行做代谢,据说有植化基础的人从事代谢产物的鉴定有一定优势。 最后,对于“前途/就业前景如何”这类问题,我通常并不愿多谈,但考虑到学生在选择学科时,不可避免地要对此有所考虑,就简单说几句。无需否认,如果以将来去国外发展(读研或做博士后)和就业容易度这两个学生关注度较高的指标来看,单纯从事天然药化,其前途/就业前景的确不容乐观。其实改变现状的路摆在那里,就是把研究天然产物的不同手段结合起来,这样会让学生感到研究不那么枯燥,同时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或者就业,也能有更多更好的机会。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9934-626667.html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596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王宇明:抗HBV/HCV中草药最新研究动态
fqng1008 2012-9-7 18:06
[转载]王宇明:抗HBV/HCV中草药最新研究动态
  理想的抗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强效的抑制病毒复制能力;②安全性良好、可长期用药;③作用持久、停药后无反跳;④耐药变异率低;⑤可激发宿主自身的抗病毒免疫活性;⑥可最终清除病毒。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抗HBV/HCV药物,因此迫切需要医学工作者研发新疗法,以克服病毒耐药等问题,并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更多选择。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研究提示,某些中草药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而无严重肝毒性。本文就以下8种中草药作简要介绍。    赛菊宁黄质   作用机制赛菊宁黄质是从柳杉中提取的一种活性成分。研究显示,赛菊宁黄质类似物8-1在肝癌细胞中有抗病毒效应。该药可抑制HBVRNA及其蛋白表达;还可抑制野生型与拉米夫定耐药型HBV的DNA复制。   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该药可降低肝细胞核因子4α和肝细胞核因子3β水平,抑制HBV启动子活性;对HBVRNA和蛋白质稳定性无影响。这一作用主要发生在储存病毒的细胞中,表明该药可选择性清除受感染的肝细胞。   研究发现中国台湾一项研究显示,赛菊宁黄质HE-145可抑制肝癌细胞中HBV的基因表达及复制,在肝脏组织内特异性抑制HBsAg启动子Ⅱ和核心启动子,而对HBsAg启动子Ⅰ和Ⅹ基因启动子无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表明,HE-145可抑制HBV核心启动子转录复合物形成,推测HE-145可能代表一类新型抗HBV药物,通过选择性调节人体肝细胞转录机制来抑制HBV基因的表达及复制。   其他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系列的赛菊宁黄质类似物中,32号化合物是最有效的抗HBV药物,可用来抑制聚乙二醇2细胞株HBsAg和HBeAg的产生,并可抑制野生型和拉米夫定耐药型HBV的复制、转录和核心蛋白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可选择性抑制HBsAg、HBeAg及增强子Ⅰ等的活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模式,与现有药物不同,有望成为新的抗HBV药物。    绿茶多酚   绿茶多酚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其衍生物。   既往研究发现,EGCG是抗HCV的主要有效成分,虽然该药并不能抑制HCVRNA的复制及子代病毒的释放,但能有效阻止HCV进入肝癌细胞和原代人肝细胞。   此外,EGCG可有效抑制HCV感染细胞及其细胞间的病毒传播,其作用与HCV基因型无关。   有趣的是,接种HCV疫苗前应用EGCG并未减少HCV感染,接种时应用EGCG可显著抑制HCV的感染活性。   研究提示,EGCG可阻止HCV附着于肝细胞,干扰其进入细胞,有望成为一种肝移植后预防HCV感染的治疗策略。    姜黄属   既往研究证实,姜黄属提取物在稳定产生HBV的HepG2.2.15细胞中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降低HBVRNA水平,抑制HBV抗原的表达以及病毒颗粒的产生。   姜黄属提取物通过加强p53基因的转录和稳定性,导致p53蛋白积聚,从而具有潜在的抗病毒及抑癌作用。   另有研究显示,姜黄素可通过下调饥饿诱导蛋白(PGC-1α),有效抑制肝癌细胞中稳定转染HBV的基因表达和复制。   姜黄素与拉米夫定联用还具有抑制HBV复制及表达的协同效应。   上述结果提示,姜黄素或可作为以HBV感染宿主为目标的靶向疗法,并为此提供治疗新思路。    黄芩   研究显示,汉黄岑素可抑制HBV与宿主肝细胞的融合,以及HBV逆转录酶的活性,HBsAg、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HBeAg的表达。另有研究发现,黄芩苷可以有效抑制HePG2.2.2.15细胞分泌HBV抗原。   国内已有黄芩苷制剂上市。初步研究显示,在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进行抗HBV治疗时,就降低HBVDNA水平和促进HBeAg血清学转换而言,黄芩苷具有协同作用,联合疗法的效果显著优于单药治疗,而且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好。   然而,目前关于黄芩苷单药抗HBV治疗的报告较少,联合用药物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因此其效果仍需要被进一步验证。    刺槐   台湾一项研究发现,刺槐n-丁醇甲醇提取物可以抑制HCVRNA复制,与IFN-α、特拉泼维和2′-C-甲基胞苷联合用药时具有协同效应。   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提取物可下调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从而起到抑制环氧合酶-2表达和抑制HCVRNA复制的作用。   据此推测,刺槐可作为一种抗HCV感染的新型药物。    苦味叶下珠   苦味叶下珠可在体外抑制HBVRNA转录,对慢性HBV携带者有治疗潜力。   既往研究发现,该药可通过减少增强子结合蛋白与HBVDNA的结合,特异性抑制HBV增强子Ⅰ活性。苦味叶下珠根部提取物可在体外显著抑制HCVNS3蛋白酶,其根部与叶子的提取物可明显抑制HCV单顺反子复制子和HCV-H77SRNA在细胞培养中的复制。在Huh7肝癌细胞中的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并未发现其苦味叶下珠有细胞毒性。   此外,苦味叶下珠联合IFN-α具有协同抑制HCVRNA复制的作用。    桦树皮提取物   研究发现,桦树皮提取物除具有保肝作用之外,还有抗HCV作用(表)。   桦树皮提取物可显著降低HCVRNA水平,可能与抑制HCV与宿主肝细胞的融合有关,但具体抗病毒机制尚不明确。   另有研究发现,桦树皮提取物可调节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诱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而T细胞、特别是细胞毒性T细胞在抗病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水飞蓟素   一项研究显示,水飞蓟素可通过抑制人肝癌细胞中NF-kB的转录激活、以及抑制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炎症因子的活化发挥抗炎作用。水飞蓟素联合IFN-α对HCV感染具有防治效果。   水飞蓟宾是水飞蓟素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水飞蓟宾对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应答的丙肝患者,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除了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症状之外,尚无其他不良反应。另有研究显示,水飞蓟宾具有抑制HCV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的功能,可有效抑制HCVRNA及JFH-1复制,提示水飞蓟宾可作为特殊的抗HCV药物,并成为现有疗法的重要补充治疗。   进一步的研究评估了水飞蓟素的抗病毒活性。结果发现,水飞蓟素可抑制HCV入侵、抑制RNA和蛋白表达以及传染性病毒颗粒的生成。水飞蓟素通过抑制多种病毒假颗粒的入侵以及HCV假颗粒与脂质体的融合,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在5~10倍抗HCV细胞培养的效应浓度下,水飞蓟素可以抑制基因2a型HCVNS5B-RNA依赖性RNA多聚酶活性,但水飞蓟宾并无此种作用。此外,水飞蓟素被发现能够抑制微粒体甘油三酯转运蛋白、载脂蛋白B的分泌,抑制培养上清液感染性病毒颗粒的产生,同时还有阻断细胞间病毒传播的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在体外试验中,水飞蓟素已被证实具有抑制NS5B多聚酶活性的作用,其抗病毒机制还包括阻断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侵入和防止病毒在细胞间传播。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06-15)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连达院士的国内论文计量分析
热度 1 xupeiyang 2012-5-31 14:57
检索到李连达院士的国内论文210篇,计量分析结果如下: 论文 H 指数: 19 论文总被引:2627次 序 号 作者姓名 被引频次 1 李贻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03 2 李连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76 3 张金艳,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48 4 贾晓斌,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36 5 李连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7 6 孙伟伟,北京中医药大学 26 7 孙伟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5 8 赵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2 9 郝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2 10 贾晓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1 11 陈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18 12 宁可永,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7 13 张美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7 14 罗国安,清华大学 15 15 王义明,清华大学 14 16 何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3 17 刘建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11 18 蔡宝昌,南京中医药大学 10 19 陈斌,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10 20 蒋俊,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10 数据来源:中国引文数据库 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1 主题 学科 期刊 作者 时间 地区 中草药(34) 心肌(29) 心肌缺血(25) 心肌梗死(25) 冠心二号(17) 血流动力学(16) 细胞, 培养的(15) 鱼腥草(13) 综述(13) 疾病模型, 动物(12) 医用实验动物学(78) 心脏解剖学(32) 验方与单方(31) 植物药(30) 中药学(29) 中药各科药品(16) 中药化学分析与鉴定(14) 心肌梗塞(12) 细胞形态学(10) 血液循环(10)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 中国中药杂志(18) 中国新药杂志(17)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第一临床医学研究所年刊(13) 中医杂志(1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1) 中药药理与临床(10)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6) 活血化瘀研究论文选编(5) 中草药(5) 李连达(210) 李贻奎(65) 张金艳(19) 宁可永(18) 吴理茂(15) 张荣利(13) 高会丽(12) 靖雨珍(11) 郝伟(10) 张美玉(10) 2011(9) 2010(22) 2009(7) 2008(30) 2007(13) 2006(17) 2005(15) 2004(9) 2003(13) 2001(6) 北京(135) 广西(6) 浙江(5) 江苏(4) 山东(2) 黑龙江(1) 辽宁(1) 美国(1) 广东(1) 上海(1) 数据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http://www.sinomed.ac.cn/analysis.do 李连达,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7月24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曾任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基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究员及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个人分类: 信息分析|36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讨中草药入卷烟檄文
热度 5 Wuyishan 2012-5-8 10:50
讨中草药入卷烟檄文 编者按: 虽然“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已经退出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但是这种以中草药为噱头声称可以降低焦油的做法,深深地刺痛了诸多中医药界人士的心,有关人士特以檄文的方式表示心中的愤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孙光荣 联合附议署名(以署名先后为序):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高思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钱超尘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 李俊德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授 谢阳谷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教授 温长路 安徽中医学院院长、教授 王键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会长、教授 邱德亮 中草药者,中华之原创,药用之精华。可防疾、可治病、可驻颜、可延年,乃人类之宝藏,佑天下之苍生!故国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之发展,民众期待与认同中医药学术之进步。因之,中医药人自强不息,中医药业奋发图强,以期弘扬国粹,贡献国人,复兴中华,惠泽万邦! 宝之所藏,利之所在。开发中草药有限资源,博取中草药无限利益,乃人之常情,亦商之常理,遂致四面闻之而欢、八方纷至沓来。近年以来,中草药枕以安眠、中药牙膏以洁齿、中药内衣护胸腹、中药浴液强腰膝、中药面膜以美容、中药鞋垫以利足,从头顶至足底,无处不药,无所不有,充斥市场,琳琅满目。其保健之功与治疗之效姑且遑论,而其科研宗旨、研发方略、技术路线、资源利用尚须商酌。但我广大中医药人以纵览万里之眼光视之,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待之,即使知其未必有补于身心,但只要知其尚未有损于健康,亦从不置喙,更未加挞伐,但看庭前花开花落,任天空云卷云舒。 呜呼,怪哉!近日竟然骇闻将中草药入于卷烟,且言中草药烟化之后竟功莫大焉,几乎一吸可防疾,二吸可治病,三吸可强身,群吸可增税金。诚可谓:荒言谬事年年有,今岁荒谬更添新!此乃假科研之名,借中药之誉,行欺诈之实也,令人不得不拍案而起:国之瑰宝,岂容亵渎?! 吾老矣!耄耋之年,衰弱之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恬淡虚无,颐养天年,怎问微瑕小疵,岂管闲文轶事?然而近日接一邮件,名曰《斥烟奖歌》。其文也俗,其心也善,虽嬉笑怒骂,但语重心长,令人寝食难安,义愤填膺,遂援笔而发此檄。兹录之如下,以供主管与专家及同道洞察民意舆情。其歌曰: “课重税,颁禁令,烟草行业路嶙峋,转行酒店娱乐城,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奈唯利是图者,步步为营守孤城。拍广告,请歌星,风雨飘摇硬支撑。近日惊闻科技奖,桂树枝头有烟名。求名利,门路广,何必来钻科技奖!科研工作最艰辛,冷凳白头无人问,岂是烟草加中药,几天成就新发明?忽悠烟民犹难恕,争抢科奖更蒙人。中草药,几千年,只知艾灸薰穴间,不闻治病要吸烟,倘若抽烟有药效,医院处处该冒烟。肺如金,撞则鸣,吸烟损肺妇孺明,卷烟要得科技奖,傍靠中药名声震,正如青楼竖起贞节碑,又如蟾蜍天鹅转基因。中医人,莫懊恼,从此中药无须熬,只需明火照天烧。清朝末,鼻烟壶,宦官王爷手中托;大拇指,轻一抹,喷嚏一声震山河。如今又现复古潮,花样翻新把钱捞。拜托领导与专家,天地良心最为大,切莫潜规加持原则丧,切莫铜钿到手使命忘!管他周吴与郑王,秉持公正护国策,维护尊严保民康!” 善哉,斯言!百草皆为药,熏烟多为毒。举如丹参舒心、甘草和中,若胸痹者以丹参烟熏之,必致心痛而求速死,胃痛者用甘草烟熏之,必生呃逆而致狂吐。殊不知中药煎糊者尚且有毒,绝不可重熬服用,何况烟化吸入乎?或曰:中医治病,岂无烟熏疗法?然则中药熏烟之剂,除抢救垂危者用于瞬间以醒神开窍外,烟熏疗法仅作外用,切忌吸入,更不可长期吸入。外用烟熏疗法者,举如硫磺熏烟可治疥癣而止瘙痒,辣柳熏烟能除恶臭而驱蚊蝇,盖多依以毒攻毒之理也。又有奸商以干椒烟熏蔬果,防霉防蛀且色泽光鲜,但含毒性遗患无穷,已由主管部门所严禁矣。市场曾有人参烟、当归烟、薄荷烟之类中草药卷烟制品,亦仅略能改变吸入之烟味,未闻有保健治疗之功效也。中医药确有保健功效,但绝不可以世界公认危害健康之卷烟为载体。更有可议者,中草药入卷烟,配方浅易、工艺简单,绝非科学研究之峰巅杰作,何以获重大科技奖励耶?假科研之途,借中药之名,沽虚名而图暴利,玷污国誉而贻害众生,必致人神共愤,天地不容! 中医药,国之瑰宝!中医药人当以济世活人为宗旨,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弘扬中医药文化,捍卫中医药资源,传承中医药技术,为强国健民、复兴中华而奋斗。檄文到日,凡我同仁,当携手共筑长城,捍卫中医药之信誉!扬正气,除阴霾,还我中医中药之玉宇,保我中华子孙之安康! 《中国科学报》 (2012-05-08 B3 健康周刊)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69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草药致癌?
热度 6 xupeiyang 2012-4-17 08:35
中草药有毒可以理解,致癌?这个问题以前没有注意,我要检索国内外文献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报道。 来自美国的一项研究证实一种常用中草药中的有毒成分与普遍采用中医药治病的台湾地区一半以上的尿道癌病例有关。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4月9日的《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马兜铃酸(AA)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中的物质,是大量用于辅助减肥、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肠胃疾病的中医药植物处方中的一种常见成分。古老的药草马兜铃数千年来享誉世界被广泛用于从痛风到分娩等多种疾病,然而现在科学家们了解到了它具有导致肾病和尿道癌的严重风险。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2-4/2012410144119714.htm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330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中草药研究文献引证分析
xupeiyang 2012-4-16 08:54
主题=(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时间跨度=所有年份. 数据库=SCI-EXPANDED. 此报告中的引文均来源于Web of Science收录的文献。 检索结果:3085篇 被引频次总计: 36022 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 30151 施引文献: 23782 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 22013 每项平均引用次数: 11.68 h-index: 73 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CitationReport.do?product=WOSsearch_mode=CitationReportSID=W21jpME13OA138368dMpage=1cr_pqid=1viewType=summary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字段: 作者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LEUNG PC 32 1.037 % LI P 31 1.005 % LI XM 30 0.972 % WANG Y 24 0.778 % LIU JP 23 0.746 % LIU L 23 0.746 % ZHANG Y 23 0.746 % CHAN TYK 22 0.713 % ERNST E 22 0.713 % LI M 22 0.713 % WANG J 22 0.713 % LIU Y 21 0.681 % WU TX 21 0.681 % CHEN J 20 0.648 % CHEN Y 20 0.648 % FUNG KP 20 0.648 % LI J 20 0.648 % LIANG YZ 20 0.648 % ZHANG J 18 0.583 % ZHANG L 18 0.583 % BENSOUSSAN A 17 0.551 % CHENG YY 17 0.551 % NOMOTO K 17 0.551 % TOMLINSON B 17 0.551 % CHAN K 16 0.519 % 字段: 国家/地区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EOPLES R CHINA 1446 46.872 % USA 489 15.851 % JAPAN 409 13.258 % TAIWAN 340 11.021 % ENGLAND 138 4.473 % AUSTRALIA 126 4.084 % SOUTH KOREA 98 3.177 % GERMANY 78 2.528 % CANADA 59 1.912 % SINGAPORE 57 1.848 % HONG KONG 42 1.361 % INDIA 31 1.005 % SWITZERLAND 23 0.746 % NETHERLANDS 21 0.681 % ITALY 20 0.648 % AUSTRIA 16 0.519 % NORWAY 14 0.454 % BELGIUM 12 0.389 % ISRAEL 12 0.389 % FRANCE 11 0.357 % NEW ZEALAND 11 0.357 % SPAIN 9 0.292 % SCOTLAND 8 0.259 % MALAYSIA 7 0.227 % DENMARK 6 0.194 % 字段: 机构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CHINESE UNIV HONG KONG 151 4.895 % CHINESE ACAD SCI 101 3.274 % SICHUAN UNIV 83 2.690 % NATL YANG MING UNIV 75 2.431 % CHINA PHARMACEUT UNIV 72 2.334 % HONG KONG BAPTIST UNIV 68 2.204 % PEKING UNIV 68 2.204 % UNIV HONG KONG 68 2.204 % CHINA MED UNIV 62 2.010 % ZHEJIANG UNIV 62 2.010 % NATL UNIV SINGAPORE 49 1.588 % BEIJING UNIV CHINESE MED 44 1.426 % NATL TAIWAN UNIV 44 1.426 % CHINESE ACAD MED SCI 43 1.394 % TAIPEI MED UNIV 41 1.329 % HARVARD UNIV 37 1.199 % CENT S UNIV 34 1.102 % SHENYANG PHARMACEUT UNIV 34 1.102 % CHINA ACAD CHINESE MED SCI 33 1.070 % TAIPEI VET GEN HOSP 33 1.070 % HONG KONG UNIV SCI TECHNOL 31 1.005 % NATL CHENG KUNG UNIV 31 1.005 % HONG KONG POLYTECH UNIV 30 0.972 % NATL RES INST CHINESE MED 30 0.972 % SHANGHAI UNIV TRADIT CHINESE MED 30 0.972 % KYUSHU UNIV 29 0.940 % MIL MED COLL 2 29 0.940 % SUN YAT SEN UNIV 29 0.940 % PEKING UNION MED COLL 28 0.908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 28 0.908 % TOYAMA MED PHARMACEUT UNIV 27 0.875 % RMIT UNIV 26 0.843 % TSUMURA CO 26 0.843 % KAOHSIUNG MED UNIV 25 0.810 % MT SINAI SCH MED 25 0.810 % UNIV SYDNEY 25 0.810 % CHINA MED UNIV HOSP 24 0.778 % FUDAN UNIV 24 0.778 % KYUNG HEE UNIV 24 0.778 % UNIV TOKYO 24 0.778 % UNIV WESTERN SYDNEY 24 0.778 % NATL TAIWAN UNIV HOSP 20 0.648 % UNIV CALIF SAN FRANCISCO 20 0.648 % CHUNG SHAN MED UNIV 19 0.616 % TSING HUA UNIV 19 0.616 % UNIV EXETER 19 0.616 % ACAD SINICA 18 0.583 % CHENGDU UNIV TRADIT CHINESE MED 18 0.583 % KOREA INST ORIENTAL MED 18 0.583 % SHANDONG UNIV 18 0.583 % 字段: 出版年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2011 416 13.485 % 2009 336 10.891 % 2010 333 10.794 % 2007 256 8.298 % 2008 246 7.974 % 2006 215 6.969 % 2005 194 6.288 % 2004 154 4.992 % 2002 127 4.117 % 2003 126 4.084 % 2000 99 3.209 % 2012 86 2.788 % 2001 82 2.658 % 1999 70 2.269 % 1998 54 1.750 % 1997 52 1.686 % 1996 48 1.556 % 1995 41 1.329 % 1994 40 1.297 % 1993 28 0.908 % 1992 20 0.648 % 1991 19 0.616 % 1989 11 0.357 % 1988 7 0.227 % 1990 6 0.194 % 1986 4 0.130 % 1974 2 0.065 % 1977 2 0.065 % 1982 2 0.065 % 1983 2 0.065 % 1985 2 0.065 % 字段: 来源出版物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63 5.284 %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06 3.436 % PLANTA MEDICA 71 2.301 %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 61 1.977 % EVIDENCE 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59 1.912 % PHYTOTHERAPY RESEARCH 58 1.880 %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56 1.815 %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56 1.815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52 1.686 %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49 1.588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41 1.329 %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34 1.102 %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31 1.005 % PHYTOMEDICINE 30 0.972 % CHROMATOGRAPHIA 26 0.843 % LIFE SCIENCES 25 0.810 %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4 0.778 %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4 0.778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22 0.713 %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22 0.713 %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2 0.713 %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ANALYTICAL TECHNOLOGIES IN THE BIO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 21 0.681 % PHYTOCHEMICAL ANALYSIS 21 0.681 % YAKUGAKU ZASSHI JOURNAL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PAN 21 0.681 %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20 0.648 %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 0.648 %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7 0.551 %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7 0.551 % JOURNAL OF 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 16 0.519 % AMERIC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15 0.486 % ANALYTICA CHIMICA ACTA 15 0.486 % ELECTROPHORESIS 15 0.486 %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14 0.454 %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14 0.454 % PLOS ONE 14 0.454 %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14 0.454 % CLINICAL TOXICOLOGY 13 0.421 % 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 13 0.421 % DRUG SAFETY 13 0.421 %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 13 0.421 % TALANTA 13 0.421 % CONTACT DERMATITIS 12 0.389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12 0.389 % ONCOLOGY REPORTS 12 0.389 %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11 0.357 %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1 0.357 % FORSCHENDE KOMPLEMENTARMEDIZIN 11 0.357 % 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 11 0.357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MUNOPHARMACOLOGY 11 0.357 % CANCER LETTERS 10 0.324 % 字段: 学科类别 记录 计数 %,共 3085 柱状图 表格中显示的数据行 所有数据行 PHARMACOLOGY PHARMACY 1013 32.836 % CHEMISTRY 538 17.439 % 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538 17.439 % PLANT SCIENCES 334 10.827 %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310 10.049 %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83 9.173 % IMMUNOLOGY 140 4.538 % ONCOLOGY 123 3.987 % TOXICOLOGY 122 3.955 % NEUROSCIENCES NEUROLOGY 101 3.274 % FOOD SCIENCE TECHNOLOGY 100 3.241 %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100 3.241 % RESEARCH EXPERIMENTAL MEDICINE 91 2.950 % ALLERGY 75 2.431 % SPECTROSCOPY 67 2.172 % DERMATOLOGY 56 1.815 % CELL BIOLOGY 52 1.686 % UROLOGY NEPHROLOGY 44 1.426 % CARDIOVASCULAR SYSTEM CARDIOLOGY 42 1.361 % 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 42 1.361 % OBSTETRICS GYNECOLOGY 37 1.199 % ENDOCRINOLOGY METABOLISM 33 1.070 % GERIATRICS GERONTOLOGY 32 1.037 %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31 1.005 % LIFE SCIENCES BIOMEDICINE OTHER TOPICS 29 0.940 % MED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 29 0.940 % PSYCHIATRY 28 0.908 % SURGERY 28 0.908 % AGRICULTURE 27 0.875 % NUTRITION DIETETICS 26 0.843 % HEMATOLOGY 25 0.810 % PHYSIOLOGY 24 0.778 % VETERINARY SCIENCES 24 0.778 % ENGINEERING 18 0.583 % LEGAL MEDICINE 16 0.519 % MICROBIOLOGY 16 0.519 % RHEUMATOLOGY 16 0.519 % SCIENCE TECHNOLOGY OTHER TOPICS 16 0.519 % PEDIATRICS 15 0.486 % COMPUTER SCIENCE 14 0.454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COLOGY 14 0.454 % BIOPHYSICS 13 0.421 % TRANSPLANTATION 13 0.421 % ANESTHESIOLOGY 12 0.389 % GENETICS HEREDITY 12 0.389 % HEALTH CARE SCIENCES SERVICES 12 0.389 % INFECTIOUS DISEASES 12 0.389 % RESPIRATORY SYSTEM 11 0.357 % TROPICAL MEDICINE 11 0.357 % FISHERIES 9 0.292 %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35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传统中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热度 3 duanjunscib 2012-2-29 20:25
[转载]传统中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中草药 传统中药的分子机制研究--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中药,即中医用药,以植物性中草药为主。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 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和认识,逐渐积累的医学知识的结晶,有超过两 千年的悠久历史。以一种八仙花属植物——常山为例( http://www.tcm100.com/userreg/jiaocai/zhongyaoxue/zzzhongyao456.htm ),该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 藏和尼泊尔地区,以根入药,在传统中医中,用于疟疾防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 提取自这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常山酮(Halofuginone)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有望用于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硬皮病在内的许多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此次,哈佛大学牙科医学院发表于近期《自然·化学生物学》(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常山酮抵抗恶性自身免疫病的分子机制。 此项研究的通讯作者,哈佛大学牙科医学院发育生物学教授 Malcolm Whitman 表示,这个关于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深入揭示了自身免疫病的发 生机理,并且开拓了疾病的靶向治疗研究领域。 辅助性 T 细胞17(T help cell 17,Th17)是一种新发现的能够分泌白介素 17(interleukin 17,IL-17)的T 细胞亚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机体防御反应 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大量研究表明,Th17 细胞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自身免疫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牛皮癣等的发病相关。早 在2009 年,Whitman 的研究团队就发现,常山酮可以选择性地抑制Th17 细胞, 生命科学研究快报 13 同时不影响机体其他免疫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有效避免了由治疗药物所引发的 全身性免疫抑制等副作用的产生。此次,关于常山酮分子机制的研究显示,它可 以靶向脯氨酸tRNA 合成酶,从而激活细胞内的氨基酸反应通路(amino acid response pathway,AAR),特异性地抑制Th17 细胞分化。常山酮的这种治疗作 用可以通过加入过量的脯氨酸而逆转,而加入其它氨基酸不产生任何影响,提示 了药物作用的专一性。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常山酮抵抗疟疾的治疗效果也与其对 氨基酸反应通路的影响相关。 研究人员目前开始对细胞内氨基酸反应通路在相关疾病中的致病作用进行 深入研究。 卢 瑛 编译自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2/02/120212192733.htm
个人分类: 其它植物|3153 次阅读|3 个评论
现在为何没有好的中药材
热度 2 tangguo0323 2012-2-29 17:12
现在为何没有好的中药材
目前在网上讨论中医的很多,其实我国的中药材面临的巨大危机,更需要我们关注。据报道全球中草药每年贸易额近300亿美元,而中国却仅占其中的3%。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news/1011858.htm 。作为中草药发源地的中国,这一数字确实令我们感到尴尬。而占住中药材市场的确是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他们已经用中草药赚回了大量的美元。
4058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评价青蒿素发现的科学价值
热度 1 kejidaobao 2012-1-31 14:53
文/张 楠 美国“拉斯克奖”将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给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发现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对此事件持续地转载报道,引发了公众对该研究趋近诺贝尔奖的美好期盼!但事实上,早于颁奖前,外界有关青蒿素的质疑就已经出现。随着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签发的《全球青蒿素耐药性限制计划》 等一些重要举措被陆续报道,也引发了有关青蒿素耐药性的争论,国内学者试图纠正之前媒体可能误导民众的舆论。2011年10月15日,中南大学教授张功耀率先在博客发表了“青蒿素:一项脆弱的抗疟成果”一文。他提到:早在2006年以前青蒿素在单独用药条件下的耐药性就被发现,临床观察表明,单独使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复发率相当高超过70%。那么,青蒿素的发现在获奖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不可否认,青蒿素是从我国中草药宝库中通过化学提炼开发出的有价值的药物成分。青蒿素以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突出的生物活性,不仅对药学,而且对植物化学、生源合成、有机合成化学、化学生物学等都有重要价值。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青蒿素是我国唯一获得国际认可的抗疟新药,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为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治疗疟疾的理想药物 。在中国政府启动的“523项目”中,屠呦呦由于最早采用低温萃取方法得到青蒿素晶体,从而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然而,青蒿素在抗疟道路上一直存在局限,近几年有关青蒿素耐药的担忧也不绝于耳。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建议在治疗疟疾过程中必须将青蒿素同其他的抗疟药联合使用,以控制疟疾对青蒿素的耐药性。2006年2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呼吁:医生临床用药应使用复方青蒿素制剂;制药公司最好以复方药,而非单方药形式来生产青蒿素,以避免疟原虫对目前最有效的抗疟疾药物产生耐药性 。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全球青蒿素耐药性限制计划》(Global Plan For Artemisinin Resistance Containment,图1),呼吁世界各国迅速采取有效行动防止耐药疟原虫的出现和传播,旨在通过一项包含:遏制耐药疟原虫的传播;加强对青蒿素耐药性的监督和监测;加强获取疟疾诊断检测和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合理治疗;投资于青蒿素耐药性相关的研究;激励行动和调动资源这五个步骤的行动计划,以遏制和防止青蒿素耐药性扩散到大湄公河流域以外的地区。 根据《全球青蒿素耐药性限制计划》中做出的初步估计,出现耐药性迹象的地区(柬泰边境地区)所需费用还需在原有基础上(人均8—10美元)再增加10—20美元。以上疟疾控制议程若得到充分资助和实施,即可处理对遏制和防止青蒿素耐药性的许多需求。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估计,在应开展对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疗效的例行试验的75个国家中,仅有31个国家确实开展了这项工作。在目前尚未实施监测的地区,有可能面临青蒿素耐药性悄然出现的风险。目前迫切需要开发更加快速的耐药疟原虫检测技术,并开发可最终取代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的新型抗疟药物。 但是,大多数国内媒体在报道、介绍中国青蒿素的研究情况方面,都尽量选择从正面去宣传其疗效、应用和所获得的荣誉,而往往忽视或者回避其副作用和局限性。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盲目表达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物自豪之情的考虑,也有媒体工作者可能缺乏相关科学背景知识累积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对青蒿素耐药性报道的集体失语并非偶然现象。从长期来看,青蒿素耐药性的不足也将受到更多媒体和学界关注。科学成就既不能让其默默无闻,以至于被人遗忘;也不能让其被夸大宣传,失去本来的面目。只有公正合理地对待和宣传,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科学价值。目前,充分挖掘青蒿素过氧化合物的特征是很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 。正如Klayman等指出:“只有极少的天然产物含过氧基团,这种过氧化物也为我们在研发新抗疟药上提供了一个契机。” 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也许会通过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有赖于它的过氧桥这一特点,合成出更多的抗疟新药。 参考文献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plan for artemisinin resistance containment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ress, 2011. 阮栋梁, 王丰玲, 张英锋, 等. 青蒿素的制备、用途和展望 . 渤海大学学报, 2007, 28(2): 108-109. 陆志城. WHO呼唤复方青蒿素 . 医药经济报, 2006-02-10. 吴毓林.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 .化学进展, 2009, 21(11): 2370-2371. Charman S A, Arbe-Barnes S, Bathurst I C, et al. Proc Nat Aca Sci USA . 2011,108:4400-4405.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407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草药的新生
acthinker 2011-12-3 11:22
世间万物皆相生相克,不论是空中的鸟,水里的鱼,还是动物身上的蛋白,植物体内的有机分子。合成化学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疾病,在于它符合现代药理学,是科学 用药。中草药很多还是经验用药,按照直觉和感性用药难免会有错误。如果用青霉菌培养液的过滤物来治疗感冒,估计效果也会比较差。中草药水煎法提取药物有效 成分,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方法。高温水煎可能破坏某些有效成分,水煎萃取作用也不一定把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这样看,中草药面临着一次新生。药物剂型需要改 变,有效成分需要鉴别,药理需要重新厘定,给药方式需要更加科学。 中草药,或者说天然产物对现代药物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因为在理论上它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迄今虽然药物合成化学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它的工艺,流程决定了大多数合成分子的结构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结构的多样性也是比较有限的。苍茫大地,芸芸众生,其中的分子则是经过宇宙进化以来所有可能的结构,这个宝藏所涵盖的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性质的复杂性,将为研究更特异,更长效,更符合分子生理的最优良的库。 (作于2010年春,2011年冬略作修改)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27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热度 3 Wuyishan 2011-11-30 09:25
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显示 中药在提高受孕几率上优于西药 (科技日报 2011,11,29)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 本报讯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25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表示,仅服用短短4个月,传统中草药可让不孕妇女怀孕的几率增加两倍,其疗效优于西药,且给病人带来的经济和精神压力远小于体外受精疗法。研究论文发表在《医学补充疗法》杂志上。 阿德莱德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澳大利亚政府的资助下,对8个临床试验、13个对传统中药、西药、体外受精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的其他研究和相关案例报告进行了复查。 整个研究有1851名不孕妇女参与。其中,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月内,与使用西药相比,传统中药将妇女的怀孕几率提高了3.5倍。对616名妇女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传统中药治疗的妇女中,有50%的妇女怀孕;而接受体外受精疗法的妇女中,只有30%的妇女怀孕。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的系统定量分析表明,传统中草药在治疗妇女不孕方面更有效,与其他方法相比,在4个月内,接受中药治疗的妇女怀孕的可能性增加了两倍,实现了60%的怀孕率,而标准的西药疗法只能实现30%的怀孕率。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传统中药疗法会认真分析女性的月经周期,评估月经周期的质量是中医治疗女性不孕的基础。” 该研究的领导者、阿德莱德大学健康和临床实践学院的卡林·里德教授表示,每6对夫妇中,就有一对夫妇饱受不孕的折磨,而且有20%的不孕患者罹患不孕的原因“无法说清”。她说:“与西医相比,传统中医对月经不调症状更加了解;与体外受精疗法相比,传统中药更便宜且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更轻。传统中药结合现代医学治疗不孕,给人们造成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也最小。” 英国圣乔治医学院生殖学教授吉塔·纳扬格目前正使用一种更温和的体外受精方式——未成熟卵体外培养技术(指获取不孕妇女的未成熟卵子,通过体外培养成熟,再结合成熟精子的体外受精治疗不孕症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怀孕。 她表示,最新研究发现应谨慎对待。她说:“我们应该尽量采用侵入性最小的方法来帮助患者怀孕,如果无效,再采取药物和其他更具侵入性的方法。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替代疗法(如中医)进行详细研究,监测体内的激素系统和卵巢情况,以更好地厘清这些替代疗法的工作机制。”(刘霞)
个人分类: 中医国粹|3109 次阅读|3 个评论
青蒿素是中药还是西药?
热度 4 daodezhenjing 2011-10-11 12:08
  中医讲究辩证论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人有无数种的病,这就象无数未打开的锁,每一种病都需要一把特殊的钥匙。屠呦呦只不过发现了治疗一种病的钥匙就那么伟大,那么岂不是说中国可以重复无数这样的伟大吗?   或许不少人会说,青蒿素不是中药。可至少她是重复中药学经典得出来的结论。为什么别人提取出来的青蒿素没用,而她提取出来的就有用,原因不是显而易见吗?她吸收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精髓,高温可能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于是她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现代人习惯把中草药称为中药,而把提取物称为西药。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中药和西药的区别其根本在于治病原理的不同。西药治病靠的是纯粹外来药物的力量,杀死病变细胞就是问题的全部;而中医治病靠的却是整体的力量,中药不过是用来恢复整体的控制,因为在中医看来,一切疾病都是整体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复了整体的管理,病变细胞就可以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这显然是一种有别于西医的治病方法。如果用这种方法治病就是中药,如果直接针对病变细胞,那就是西药。这样区分可能更为准确一点。   除了治病原理的不同,中药和西药还有作用机理上的不同,西药一般都是直接针对病变细胞,而中药则是针对病变细胞的营养通道。西医的病因只有一种,那就是细胞病变,而中医的病因则分为两种,一种是组织细胞的功能亢进,一种是组织细胞的功能低下,他们都会形成细胞病变。对待这不两种不同原因的细胞病变,方法是不同的,如果组织细胞功能亢进,就堵塞它的营养通道,缺乏了营养供应,它还亢进吗?如果组织细胞功能低下,就疏通它的营养通道,得到了更多的营养,功能自然地增强。显然,中药和西药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直接针对病变细胞,还是针对病变细胞的营养通道。如果直接针对病变细胞,它就是西药,如果它是针对病变细胞的营养通道,它就是中药。   那么青蒿素到底是中药还是西药呢?从历史的经典和作用原理可以看出,它就是中药,因为细胞的营养通道随着循环路径的不同孔隙大小是不同的,要控制某一类病变细胞,就需要分解后的生物大分子达到一定的体积,这才能起到疏或堵的作用,如果体积达不到,它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什么煮过的青蒿素起不到作用,是因为高温煮过以后生物大分子变小了,起不到堵的作用,只有没有煮过的青蒿素才能够正好达到它需要的大小。不少人基于青蒿素是提取物就说它是西药,这是不对的,中药和西药的治病原理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判断是中药还是西药需要从这两方面来判断,而不是仅仅靠一些表象的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治疗虐疾并不是仅仅靠青蒿素,因为虐疾的产生是整体的管理不善造成的,青蒿素仅仅起到了切断病变细胞营养通道的作用,抑制住了病变细胞的发展,但它并没有从根本解决整体的管理问题。这种治法只能称之为治标,急则治其标吗?虐疾是急病,青蒿素仅仅是治标的药物,却不是治本的药物,因此,真正治疗虐疾还需要扶正法,治标之后还要治本才行。这才是真正的中药治法。   
257 次阅读|1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