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部部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和新《规定》
tangminqian 2012-10-16 09:49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1210/143166.html 创新管理机制 优化专业结构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新《目录》和新《规定》 《中国教育报》 专业建设是本科教育的龙头,是改善人才培养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近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日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目录》和新《规定》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行动,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由此,将带来新一轮的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有力推动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    问:《目录》和《规定》的修订工作自2010年3月起,历时两年多完成。能否介绍一下修订工作的基本情况?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修订工作在教育部党组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方针下,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以17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13个工作组为主导,深入论证,反复研讨,并三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汇聚各方智慧并最终取得基本共识。   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修订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关系到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和协调,关系到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适应。因此,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基本保证。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是国家经济社会所处发展阶段在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学科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革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时期。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自身发生的巨大变化都对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的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等,都对高校专业设置提出了新要求。二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提出了新挑战。三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性特征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结构和专业设置模式,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人才需求。四是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亟待深化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改革。这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形成高校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形成政府部门对专业设置有效宏观管理、质量监督和支持服务的运行机制。   因此,组织开展《目录》和《规定》修订,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加快专业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对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使之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新目录体系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问: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具体修订工作主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高等学校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这些要求是《目录》和《规定》修订工作的基本依据。   具体修订工作主要遵循了五条原则。   一是主动适应,优化结构。通过建构新的目录体系促进专业结构优化,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优化,推动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二是遵循规律,科学规范。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专业口径要宽窄适宜,专业名称和内涵要科学规范,并充分考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三是简政放权,动态调整。探索建立高校享有更多自主权且有效自律、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形成专业设置能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运行机制。   四是重在建设,强化监督。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专业质量标准,加强新设专业的监测评估等方式,引导高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促进新设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中国特色,借鉴国际。修订工作既要符合我国国情,又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专业设置理念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兼顾基础性与职业性,兼顾指导性与灵活性的专业设置和管理方式。    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构成新《目录》    问:新《目录》和新《规定》有哪些新特点?是否可以说,新《目录》最大的变化是构建了新的目录体系?   答: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目前)构成。新《目录》最大的变化是构建了新的目录体系。新《目录》由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组成。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这是新《目录》与前三版《目录》只有单一性质专业最大的区别。   新《目录》和新《规定》的新特点还有:   一是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目录》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专业,加强改善民生等相关专业,统筹考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需专业,列入了近年来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新需求设置的154种专业;撤销了一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年未招生的专业;超前部署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重视发展了一批应用性强、满足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新专业。   二是更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新要求。新《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三是更加科学合理规范。通过合并、拆分、撤销等方式,新《目录》的专业学科内涵更加清晰,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此外,学科门类与研究生《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科门类相一致,专业类与其一级学科基本对应,较好地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有机衔接。   四是形成了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的专业目录体系。对新《目录》中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实行两种管理方式。其中,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相对稳定;特设专业处于动态,每年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本科专业目录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结合,既保证了专业系统的完整统一,又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为高校根据办学需要适时调整专业提供了机制保障。   五是高校设置专业自主权进一步落实。新《目录》落实和扩大了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确立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主体地位。高校可以根据新《目录》自行设置本科专业,也可以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在这两个层面上都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使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专业设置上有了实质性进展。   六是形成专业设置宏观监管新机制。其一,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实行高校设置专业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其二,突出专家组织作用,建立了高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专业设置专家评议和监督组织;其三,重视新设专业的质量监督,规定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新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建立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其四,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对于过度设置和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需要的专业实施国家调控。    着重处理了四个“老大难”问题    问:新《目录》和新《规定》在修订过程中有哪些创新点?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专业目录的修订,每次修订工作,特别是1998年版《目录》修订工作,积极反映当时的历史特征和时代需求,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适应特定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们这次修订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此次的修订工作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与前三次相比较,本次修订工作的新目标是:着力于建立起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指导性、开放性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管理新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系统考虑,特别着重把握、处理了历次修订工作中都面临的四个“老大难”问题。   第一,统筹兼顾好本科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针对当今及未来较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对多种类型的人才需求,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目录的构建上坚持“以宽为主、宽窄并存”的原则,既设有适用于培养厚基础、强素质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的宽口径专业,也设有适用于培养重实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的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形成了一个既满足社会各类人才需求,又适合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既分类又统一的专业目录体系。   第二,统筹兼顾好本科专业目录“稳态”与“动态”的关系。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既要保持相对稳定,也要主动适应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修订工作坚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的原则,建立起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和特殊专业每年公布动态变化的机制,实现了“稳态”与“动态”相结合。   第三,统筹兼顾好放权与加强监管的关系。新《目录》在落实与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同时,根据“一放就乱”的历史现象,也充分重视了“放权”之后的监管,采取了“一扩二减三加强”的措施,即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加强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专家组织的作用、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及政府和社会对高校专业设置质量的有效监督。   第四,统筹兼顾好增设专业与建设专业的关系。新《目录》和新《规定》为高校自主增设新专业提供了更加灵活、宽松的渠道,同时也在制度设计上积极引导高校更加重视专业建设,通过多种措施,促进高校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新一轮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问:当前怎样以实施新《目录》和新《规定》为契机,做好新旧专业的对应调整,并深化教学改革?   答: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新《目录》和新《规定》颁布为契机,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好本科专业调整工作。各高校要依据新《目录》和新《规定》,做好学校新旧专业的对应调整,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重新审视本校的专业设置及规划,做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发挥优势,办出水平。   二是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国家制定各专业类质量标准;相关行业部门制定有关的专业建设标准;各高校要根据上述标准和学校办学定位,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三是建立新型的专业管理方式。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要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方式,从重审批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重指导和强服务的间接管理。加快建立政府网络服务平台,实行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的信息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组织有关专家或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对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引导各高校按照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需要,有特色、高质量地设置本科专业,提高办学水平。   四是建立健全专业评估监督体系。一是高校要强化专业质量自我评估意识,建立校内本科专业建设自我评价机制,健全校内专业建设质量保障制度。二是积极开展本科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国家和各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进行质量认证和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加快实施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推动建立本科专业建设质量报告制度。三是建立政府、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质量的监督、评价机制,根据学校专业的社会声誉、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等,形成高校专业建设监督监测体系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本报记者 唐景莉)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散发材料一(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9/201210/143131.html )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闻通气会 会议素材 一、这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背景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专业目录是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主要依据。组织开展《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领域带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实践证明,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适时、科学、合理地修订专业目录和相应的管理规定。   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的颁布实施,对于引导高等学校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原有的《专业目录》逐渐显示出了“两个不适应”的问题,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新特征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新专业不断涌现,目录外专业种数达386种,占现有专业种数的60.78%,迫切要求进行专业整合优化,形成完整、统一的新目录;二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人才培养呈现多规格、多样化趋势,迫切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机制;三是随着学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迫切要求做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衔接,以利于改革高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这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的指导思想   这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增强专业适应性,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这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原则   1.主动适应,优化结构。目录修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要求,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改善民生等相关专业,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推动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2.遵循规律,科学规范。目录修订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门类划分要与学科发展相一致,专业口径要宽窄适宜,专业名称要科学规范,准确反映专业内涵、培养方向和业务范围。   3.相对稳定,继承发展。目录修订要保持大部分专业的相对稳定,体现合理的管理政策的延续性和专业设置的可操作性;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增设新专业。   4.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目录修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本科教育结构的新变化;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专业设置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开放、可动态调整的专业目录。   四、这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过程   这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1.充分调查研究。2010年3月—9月,开展专题调研,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学指导委员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形成了15份调研报告,明确了此次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任务和基本要求。   2.学科专家主导修订。一是聘请160多位专家学者,成立12个学科组,负责研究修订相关学科专业目录。二是成立综合组,负责各学科之间协调和整体优化工作。三是学科组和综合组组成联系会议,在各学科组对所属学科门类目录研究基础上,综合组与各学科组充分沟通,逐条研究社会各界提出的修改意见,共同研究处理了学科组内存在争议的问题。   3.广泛征求意见。一是召开了70余次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参与人员1200余人次,听取500多所高校、近千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分别收到意见和建议1300余条和600余条,其中,18个部委提出意见89条,13位两院院士提出意见11条。三是书面征求了远清、启迪、沁平等老部长以及老领导对新版本科专业目录的意见。   4.专家组织审议。2012年5月,高等教育司组织召开了《专业目录》专家审议会。会后,根据“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专业目录》又作了修改完善。   五、这次本科专业目录的特点   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其中目录内专业249种、目录外专业386种)调减到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   与原目录相比,新目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动适应。新目录保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调整了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范、区分度较小的专业,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   二是科学规范。通过整合、合并、更名、拆分、撤销等方式,使新目录的专业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学科内涵更加清晰,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学科门类与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学科门类相一致,专业类与其一级学科基本对应,较好地实现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上的有机衔接。   三是动态开放。新目录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改变了原专业目录存在的专业管理类型名目繁多的状况。《专业目录》每十年修订一次,基本专业每五年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向社会公布,既保证了专业目录的完整统一,又有利于专业的动态调整,增强适应性。   六、这次管理规定的修订背景   为促进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推进高校依法自主办学进程,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对指导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1999年版《设置规定》在执行过程中逐步显示出了“两个不到位”的问题。即落实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不到位、政府宏观监管不到位。具体而言,一是专业设置管理的程序较多,备案或审批时间过长,不利于高校主动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设置。二是教育部负责审批的专业种数过多,客观上造成高校自主权相对较小,不利于促进高校分层分类发展和宏观管理。三是部分高校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专业内涵建设亟待加强。   七、这次管理规定的修订原则   1.体现简政放权,扩大自主设置。修订工作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和高校“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改革要求,减少专业设置的审批环节,探索建立高校享有更多自主权且有效自律、政府宏观调控的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   2.突出主动适应,形成动态调整。新《管理规定》既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保证高校能够依据《管理规定》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要建立对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低下、就业率过低专业的退出机制,形成专业动态调整,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3.转变管理方式,创新服务手段。新《管理规定》既要体现加强专业申报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推进专业设置公开透明;又要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实现专业设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4.注重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监督。建立以提高专业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办法,引导高校注重专业内涵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质量标准研制,确保专业设置的基本质量;积极开展专业质量认证,加强新设专业的监测评估,促进新设专业办学质量持续提高。   八、这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主要变化   新《管理规定》由总则、专业目录、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专业监督检查评估、附则等七章二十九条组成。主要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1.管理范围的变化。1999年版名称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以下简称99版);修订后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一是“高等学校”修改为“普通高等学校”,划定了管理的范围;二是增加了“管理”两字,侧重专业设置的管理,符合由办教育向管教育的转变。   2.专业设置权限的变化。99版规定“在核定的专业设置数和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调整专业。设置、调整核定的学科门类范围外的专业,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批,报教育部备案”,新《管理规定》明确“高校根据《专业目录》设置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除外),经以下程序报教育部备案”,将高校专业自主设置范围扩大到《专业目录》中除国家控制布点的所有专业,将原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改为高校自主设置。   3.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变化。新《管理规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网上公开申报、受理和咨询,高校备案或审批专业的材料全部实行网上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4.专业管理监督机制的变化。一是突出专家组织作用,建立了高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专业设置评议和监督检查评估工作机制。二是规定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新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建立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保证专业目录的动态调整,建立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自律的本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   九、这次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新特点   “一扩二减三加强”是新规定最显著的特点。   “一扩”。落实和扩大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新《管理规定》实施后,高校可以在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之外的专业目录内自主设置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权限直接下放到高校。   “二减”。一是减少了审批环节。将原规定由高校主管部门审批的专业,改为高校自主设置。二是减少了专业审批数量。原目录外386种专业和目录内24种专业均需审批,现仅对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专业目录》的新专业进行审批。经批准,新增的专业次年即列入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其他高校可根据每年公布的《专业目录》自主设置除国家控制布点外的专业,不需再审批。    “三加强”。一是加强信息服务与公开。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高校备案或审批专业的材料全部实行网上公示,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强专家组织作用发挥。建立高校、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专业设置评议和专业建设监督检查评估工作机制。三是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严格新设专业设置的审批,加强新专业办学条件审核;对新设专业进行年度检查、发布新专业建设年度质量报告,建立对办学质量低下的专业实行限期整改、暂停招生等退出机制,推动高校加强专业设置的自律和监控,加强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 教育部新闻通气会散发材料二(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9/201210/143142.html ) 创新机制 优化结构 提高质量 近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专业目录是高校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主要依据。新目录的颁布实施,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次专业目录和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自2010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2年多。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主动适应、继承发展的原则,在分科类调查研究、专题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专家审议、行政决策,形成了新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   新目录最大的亮点是建立起了指导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新目录体系。新管理规定最大的亮点是既扩大了高校设置专业的自主权,又加强了宏观调控、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   这次专业目录和管理规定的修订工作,得到了高教战线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很多做法得到各地各高校的赞同,认为新目录和新规定充分贯彻了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体现了简政放权的改革理念,符合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改革目标,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352种基本专业和154种特设专业构成。新目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适应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原则,保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调整了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范、区分度较小的专业,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新目录中的专业宽窄兼顾,结构更加合理,更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专业目录》每十年将修订一次,基本专业每五年将调整一次,特设专业每年将向社会公布,既保证了专业目录的完整统一,又有利于专业的动态调整,增强适应性。   新规定是专业设置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也是实施新目录的重要配套文件。与原规定相比,“一扩二减三加强”是新规定最显著的特点。“一扩”是扩大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二减”是减少了专业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数量;“三加强”是加强了信息服务与公开,加强了专家组织作用的发挥,加强了新设专业的质量管理。   教育部在《通知》中指出,新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年度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本科专业的工作按新目录执行。自2013年起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工作按新目录执行。2012年之前招收的在校生的培养和就业工作仍按原专业目录执行。教育部拟于近期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进行整理。   据悉,为便于新目录的实施,教育部同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对照表》等有关文件。新的专业介绍也将于近期出版发行。 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有关情况 议 程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7/201210/143122.html 时 间: 2012年10月11日15∶00 地 点: 教育部北楼201会议室 主持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张大良 出席人员:   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林蕙青   上海交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本科专业目录修订综合组组长    叶取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处长    韩 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调研员   张庆国 内 容: 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有关情况 议 程:   一、请林蕙青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总体情况   二、请叶取源介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修订情况   三、回答记者提问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1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异地高考方案=拼爹?
热度 1 冯用军 2012-9-9 11:54
先看一条新闻: 【教育部为异地高考设三条件】昨日,教育部部长表示随迁子女在当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第一,考生父母应在当地就业。第二,考生要有当地学籍。第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他还强调严禁以奥数成绩作为升学依据。(新京报) 山野樵夫评论: 第一条:考生父母应在当地就业。 试想,爹妈、爷奶不是公务员或大商人,怎么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当地”就业;否则,试想我等弱势群体或农村贫民,进城无非就是农民工、临时工,这能算“当地就业”? 第二条:考生要有当地学籍。 试想,考生要拿到“当地学籍”,一般大城市如北上广的条件是父母或直系亲属要有北上广的产业或稳定的“当地就业”,持续缴纳“五金一险”等。 第三条:要因地制宜。 试想,这“因地制宜”,正是为拼爹、拼妈、拼干爹等提供了活动了空间,比如什么“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政府挂职官员”等。 说白了,教育部这次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仍然是拼爹的游戏。 真正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异地高考方案”,前提还在全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均等化”之后,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没有全国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均等化”,仍然有近80%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1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
wf88 2012-4-9 08:45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4/2012/20120330184257460885871/20120330184257460885871_.html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    清华新闻网3月30日电 (记者 顾淑霞 苑 洁 ) 3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成为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刘鸿儒,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党委书记胡和平、原校长顾秉林、副校长程建平等出席成立大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主持大会。 图为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胡和平、刘鸿儒、吴晓灵共同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揭牌。 石加东 摄   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胡和平、刘鸿儒、吴晓灵共同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揭牌。   成立大会上,胡和平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的批复》,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关于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决定以及学院理事会和名誉院长、院长名单。周小川出任学院名誉院长,刘鸿儒出任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吴晓灵出任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并担任首任院长。陈吉宁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胡和平宣读《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的批复》。记者 郭海军 摄   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吴晓灵分别发表讲话。 图为袁贵仁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袁贵仁指出,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打造高层次金融教育平台,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高校与行业部门合作办学的重大举措,对于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发挥学院的综合优势和行业优势,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瞄准世界前沿,联系中国实际,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份量的成果,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坚持以国家金融智库建设为重点,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金融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图为周小川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周小川指出,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和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理论的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发展,同时希望学院在保持与金融界密切联系的同时,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重,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的金融高端人才,早日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基地,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持。 图为陈吉宁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陈吉宁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端人才的高等学府,短短3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我国金融教育高地,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金融领域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金融学科,是清华大学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和清华大学站在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教育和学术平台,加快现代金融学科建设,提高金融研究水平,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的重要举措。陈吉宁希望五道口金融学院要紧密依托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体系,整合学校有关学科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办学资源,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集聚新的更大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为吴晓灵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吴晓灵表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成立,承载着教育界与金融界共同培养高端金融人才的期待。学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继续发挥密切联系实践、引领实践的优势,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为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校友代表、东英集团董事长张志平在会上致辞。他表示,相信在各界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五道口金融学院一定能办成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   成立大会后还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了学院挂牌仪式。陈吉宁和吴晓灵共同为学院挂牌。程建平主持仪式。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司局负责人、研究生部校友和在校生,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师生和部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1981年9月,为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对高素质金融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正式成立,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截至2011年9月,共培养了1814名金融学硕士和247名金融学博士。   据了解,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在全球招聘一流的教学师资与研究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造诣的兼职研究员和兼职教师。   学院将开展金融学硕士和博士、金融专业硕士、金融MBA与EMBA的学历教育,不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不开展普通的MBA和EMBA教育。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还将开展博士预备班等尝试,争取每个博士生能在毕业前在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1年至2年。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将致力于金融学领域的高级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案例研究,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咨询。 编辑:欣 研 (http://news.tsinghua.edu.cn)
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袁部长的大实话
lxj6309 2012-3-8 08:45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7日参加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在回答葛剑雄委员对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泄题舞弊案件的提问时,他说,案件正在侦破中,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不论案件涉及教育系统中的什么人,一律按法律处理。他透露,今年研究生英语考试,现场查获作弊、取消资格的有5000人。袁贵仁说,当前,学风、教风、文风,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整个教育事业发展都存在一些问题。“不管多么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够解决好。”( 人民日报 北京3月7日电/记者 袁泉) “不管多么大的困难,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就一定能够解决好。”这是一句大实话!一些事情我们没有做好,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努力到位!甚至就不想努力或没有想到要努力!
个人分类: 教育|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希望这位委员的声音足够强大
lxj6309 2012-3-7 20:43
委员批教育部“管太多” 质疑素质教育评价体 系 在今天(3月7日)上午的全国政协教育联组会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原副院长石定果一开头就给教育部部长打上了“预防针”:“各位部领导,对不起,我可能要提点意见。”接下来她的发言也确实是有些冲,她认为教育部不能管得太多。 “10年前,强制扩招,不扩招30%不给经费,结果稀释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好多都去国外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低于60%的将调减招生计划,又来了。教育和就业的适度脱节是必然的,教育必须有长远的眼光,高等教育不应是就业培训,即使真的需要调整专业,发言权应该在大学,而不是在教育部。” 石定果委员的发言吸引了全场的注意,不论是与会委员还是官员,甚或是听会的记者,都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完美的孩子有没有?”石定果说,去年北京一个高考状元,完美得没有缺憾,申请美国多所大学都被拒了,拒绝的理由是他太完美了,完美得没有缺点,成绩优秀、参加社会工作、参加慈善……美国的大学认为他是被打造出来的典型,不相信有这么优秀的人。 “还有那个五道杠。”石定果接着说,2岁多看新闻联播,7岁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在办公室阅读文件,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后欣然题词,发表100篇文章,“发表100篇文章,我很羞愧……”石定果话音刚落,会场就响起了笑声和掌声。“这样的教育是有病的。”石定果说,这个孩子是被围观着、被同情着的。 石定果接着抛出第三个优秀孩子的例子,这是一批。“2012年世界奥林匹克赛,中国学生赢得了比赛,得了16块金牌,赛后交换礼物,外国孩子送的是杯子什么的,中国孩子送的是人民币……” “我举的都是好孩子的例子,坏孩子就甭提了……”石定果反问大家:这就是成功的素质教育么?大家再次报以掌声。 “有的美国人表示,现在的一些留美大学生颠覆了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所有好印象,他们认为现在的留学生“会花钱,不善交际,不关心公益事业,习惯作弊和撒谎……”石定果表示,教育管理部门插手素质教育的例子还在发生着,前段时间的“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体育艺术2+1教育”,还要组织对抗赛、会演,对于素质要满足体育和艺术,石定果表示:“我还是很惭愧。”她问:为什么要把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打分? 当石定果委员结束发言时,参与联组讨论的委员们给了她长久的掌声。
个人分类: 教育|21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部长:泄题事件肯定要公布 正对普查试卷
zhenghaoran 2012-3-7 19:46
教育部部长:泄题事件肯定要公布 正对普查试卷 2012年03月07日 16:3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 10 ) 10 !--图片搜索--    抢来2分钟为泄题要说法   在教育组联组讨论进行过半时,主持人表示,由于不少委员发言超时,自由发言时间结束,接下来是参会部门领导和委员交流的时间。主持人话音刚落,会场左侧一位穿白衬衫的委员站了起来。“我昨天报名了说要作2分钟的发言,我今天就要说两分钟。”记者们瞬间就围了上去,呈半圆形包围了这位委员。   站起来的是葛剑雄委员,他说的是硕士研究生英语考试泄题的事情。“这牵涉到近160万考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小组给教育部发了专报了。”葛剑雄要求教育部首先要向全体考生道歉,要彻底清查原因,“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了。”葛剑雄还要求出台相应的举措,保障考生利益,要彻查在教育部内部有没有腐败。   对此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此次研究生英语考试有150多万考生参加考试,当场抓获作弊取消考试资格的有5000人。对于泄题事件,肯定要公布,现在正在对卷子进行普查。(记者 孙颖)
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携手同进 继往开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中美人文交流
whyhoo 2012-2-13 16:19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将于2月13日至22日对美国、爱尔兰、土耳其三国进行正式访问。访问前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及中美人文交流表示:“在国际交流中,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关系发展中极为重要的桥梁和渠道,对消除认识差异、增进互信和友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美人文交流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趋势,在国际交流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袁贵仁说,中美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文交流。40年前,中美两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们选择了以人文交流作为突破口,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如今,中美在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人文交流仍然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2009年,在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重视和支持下,两国政府决定以促进人文交流为核心,建立一个新的双边机制,并写入了《中美联合声明》。2010年5月,在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的亲自关心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北京正式成立,刘延东国务委员和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分别担任双方主席,中美人文交流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机制成立两年来,已经成为深化两国相关领域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逐步确立了人文交流在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支柱地位。   谈起中美人文交流取得的重要进展,袁贵仁表示,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立以来,双方已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特别是2011年4月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华盛顿与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共同主持第二轮高层磋商后,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妇女和青年等6大领域形成40余项重要成果。在教育领域,一是认真执行启动的万名中美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公费派遣万名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项目和“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项目。二是按照统筹整合项目资源、扶持中西部地区、激励支持现有优秀项目的原则,积极做好“500名大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赴美研修计划”。三是积极协助美方实施奥巴马总统倡导的“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   根据统计,2010—2011学年度,中国大陆在美大学和学院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达到157558人,比上一学年度增长了23.3%,占在美国际学生总数的21.8%。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2011年美国在华学习的人数接近24000人,比2010年增加约19.4%。美国继续保持中国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的地位。   在相关领域,中国外交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和全国学联也充分挖掘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在2011年与美方合作组织开展了许多极具亮点的活动,这些活动在中美民众,特别是青年精英群体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巩固与加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发挥了独特作用。   袁贵仁强调,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对于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2012年,是“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关键之年。双方即将在华举行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计划在高水平大学合作、大学生体育文艺交流、博物馆合作、青年科技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为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实惠。   袁贵仁说,新春伊始,习近平副主席即将率领代表团,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对中美未来的新期盼,正式访问美利坚合众国。在加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的同时,人文交流也将是这次访问的一个新亮点。他深信,这次访问必将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两国关系做出新的贡献。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倡导下,两国人民也必将携手同进、继往开来,使中美人文交流向着内涵更加丰富、主体更加多元的方向健康发展,为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记者杜尚泽 原文见 http://politics.gmw.cn/2012-02/13/content_3556046.htm
个人分类: 外交|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门终于被堵上了——不再新设“211”“985”工程学校
halcon 2011-12-30 22:29
很久以前有个同学问我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你进了一个房间,发现里面全是黄金,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思考了一下说:“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把黄金换成资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同学说:“错了,应该第一时间把门关上”。 我说:“关上门有什么用?还有窗户。况且别人也可以破门而入。堵是堵不住的,要开放式的管理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他说:“社会上的竞争都是这样的。” 今天看到新闻,教育部部长今天宣布:不再新设“211”“985” 工程学校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门还是被堵上了。其实这个传闻好像很久以前就有了,不过这次可能是第一次明确的官方消息吧。 如果985,211头衔对老师、学生影响不大,其实也这个门堵不堵也无所谓。但事实是这样么? 1,就业的影响。社会招聘中,很多单位明确非211院校学生不要。不是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即使平时学习多努力,工作做得多出色,出去求职都要矮人一头,总要被人戳脊梁骨。仿佛说:就你?不行!!高校招聘更是如此,很多学校明确或“潜规则”中都有“本科非985、211院校者莫入”。纵使你博士读到清华,北大,纵使你科研很牛,纵使你教学出色也不行。谁叫你当初高考“没嫁入豪门呢”。非985,211已经不是简单的词语,而是一把利剑悬在每个非211院校学生的头上,就像文革时期的“地主反坏右”,时刻提醒着你——你低人一等、矮人半头。这个大大的枷锁从大学入学第一天起就被戴上了,这一戴可就是一辈子。 2,出国影响。最近很多原来接触过的一些本科生申请国外的master,让我给写推荐信。我随口问了问,为什么大家都申请美国,而申请英国的很少?学生告诉我:英国很多高校也要看985,211。而美国高校要宽松很多,所以如果不是211院校的,还是申请美国的高校把握大一些。由此可以多少看出些英美文化的差异——相比较而言,美国文化的包容性要高很多。 3,教师出国、申请项目的影响。不只是学生,非211院校的老师同样好不了多少。出国,基金,人才项目的申请都要吃亏很多。也许有人要说,很多项目不是专门给非211院校的老师分在一组评审了么?其实我觉得未必是好事。分开评审,表面上是有了一定的差异化,照顾了一下非211的“弱势群体”,其实是阻断了正常的学术交流。非211院校的少数老师只要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盯好自己在学校的竞争对手就ok了。常此以往,竞争实力不升反降,反而会导致非211院校整体实力的下滑。211就如银河把不同的院校划分为两个利益集团。 我知道很多徘徊在排名100左右的院校增在发奋努力,努力提高学校排名。以争取到好的生源,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门堵死了,他们的奋斗目标又在哪里了?会不会调整政策,又影响到老师、学生的利益呢?我不知道。教育部招收的这些高徒(39金刚,73护法)这回可保“十年无忧”。但如果没有给其它院校相应的出路,也意味着十年内,他们是“入地无门”。 最后想说足协明年就要搞管办分离了。他们想自己搞管办分离么?肯定不想,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我想教育迟早也会搞管办分离的,只是希望别是被逼的。
4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哪些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热度 43 qpzeng 2011-4-24 19:30
昨天,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大学,出席“全球大学校长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开幕式演讲中说, 中国政府去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全面提升,“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对于这种说法,大家同意吗?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应该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件大事。由于我们有了“世界一流”,因此在世界名校的校长面前也不怕“班门弄斧”。相反,不敢在鲁班门前秀秀木匠活,怎能让别人服气呢? 在今年2月2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表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这些高校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袁贵仁部长与曹健林副部长的话串起来理解,似乎在2011年中国若干大学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20年中国若干大学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说法更靠谱一些。 那么,现在的中国,究竟哪些大学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呢?先来看清华大学,据今年1月25日《北京晨报》报道,在清华大学与媒体交流座谈会上,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宣布,要争取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让清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在百年校庆前夕,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在新闻发布会上列出了清华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 力争2020年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力争205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对于 如何评价是否达到“世界一流”,陈旭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二是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三是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水平,四是形成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学文化 。 署名张鸣的作者在今年1月27日发行的《重庆时报》上发表文章,对于顾校长关于100天内将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提出质疑 :“中国有这么牛的一个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什么电子工业也好,机械工业也罢,到目前为止,怎么还在给西方做加工,核心部件都是人家的。莫不是这么多年清华的成果从不在国内推广?毕业生从不在国内就业? 这是一种中国人看不明白,外国人也看不明白的世界一流。这种一流,其实关起门来做就好,用不着跟人家比。 到本年4月26日那天,清华的主要指标,肯定会排在世界的前列。至于这样的指标,这样的数字,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有什么用处,那可就不好说了”。该作者似乎很不看好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说法! 再来看北京大学,去年4月12日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上,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说: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 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 。 “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许智宏表示,虽然莫斯科大学的校长,还有季羡林教授都讲,北大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了,但他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许智宏介绍,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他认为,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 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 这样看来,清华不行,北大不够,我真不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大学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亲爱的网友们,你知道吗?如果让我说,我觉得“一流”不“一流”,自己不要主动说,还是应该由别人来评价。清华和北大,“一流”不重要,“个性”、“特色”最重要,你们要敢为人先,锐意改革,扮演好中国大学“领头羊”的角色!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1975 次阅读|112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11月13日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tangminqian 2011-4-14 10:26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首页 要闻 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0412131059019cata_id=N002 袁贵仁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花团锦簇的广州正迎来两件盛事。一件是亚洲体坛的盛事——第十六届亚运会,另一件是亚洲高等教育界的盛事——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教育部,对各位校长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并衷心祝愿论坛圆满成功。 我们同处一个亚洲,在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机遇。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亚洲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亚洲人民对促进亚洲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亚洲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影响力,对高等教育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热切期待。亚洲各国校长共聚一堂,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相信这些经验会对亚洲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直接的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把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三大国家级战略 ,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 979万人,毛入学率从9.8%提升到24.2%。每年高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也从不到90万人,增加到600万人。目前,全国拥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超过9 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2.4年,中国实现了 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 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 航天、生物工程、信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 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领域 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成果。同时,高等教育努力提高质量,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第一,与企业密切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方面不断进行调整。有些高校调整了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强调 为行业培养“重基础、重专业、重实践”的工程类硕士生 ;有些高校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外,利用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员;有些高校建立了面向行业的工程研究中心,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主旨是 密切高校与企业联系、推广高新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进程 ;有些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与企业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造就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有些高校科技人员从现实需要出发,深入工厂、车间一线解决生产问题。高校通过多种方式,探索 为社会直接服务、与企业共同实现技术创新 、培养优秀人才的新途径,这不仅 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智力和人力服务 ,也为行业技术开发以及自身教育和科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二,建立大学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大学科技园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达到86家。截至2009年底,大学科技园孵化面积达829.3 万平方米 ,入驻研发机构1 235 家,批准发明专利1 185项,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 306项,在孵企业6 583家,在园从业人员29.48万人。大学科技园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成为大学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还以依托高校为主体,通过开设创业培训教育、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业服务平台、设立创业种子基金等方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意识和技能,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参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利用自身学科布局的综合优势和科学研究能力,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近些年来,许多高校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通过调研、考察、论坛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既提高了参与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又协助地方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增强高等院校为农业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中国是农业大国,培养农林方面的专业人才,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为此,在加强农林高等教育教学基本建设外,2009年,国家专门投入5亿多元,重点支持中国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设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培训和大学生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农林院校试点实践基地。同时,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中加大对农林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了50多个农林类实训基地, 鼓励高职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设置新型涉农专业 。此外,国家还投资支持农业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鼓励提高农林领域专门人才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发展还不够科学。比如,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比较薄弱; 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效能不高 ;一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类型趋同,影响了学生创业就业;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今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规划,确立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任务。教育规划纲要还明确要求,到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 550万人,毛入学率为40%。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增强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要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等中作出贡献 ;要推进 产学研用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办好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要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这些重要思想和举措集中体现了我们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 总的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国际经验证明,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是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收入差距的最为有效办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场所,理应在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并促进其合理流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上,与会各国教育部长就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进一步推进各国高校间的学分转移和互认,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流动等达成了共识。在这个框架下,高等教育服务亚洲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提升和加强。 中国身为亚洲的一员,历来高度重视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中国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与亚洲国家互派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加。2009年,中国向亚洲各国提供政府奖学金的名额为8 409个,占中国向全球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的46%。语言教学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高校开设的亚洲国家语言专业越来越多,同时也在亚洲27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了69所孔子学院和27个孔子课堂。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也促进了亚洲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中国政府奖学金数量,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学生,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学质量;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们同住“地球村”,而且彼此相邻,根本利益相互交织,人民命运休戚与共,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作为新思想、新知识、新智慧、新科技诞生的摇篮,在推进人文交流、增进人民友谊、促进区域发展、建设和谐亚洲方面,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各国大学间的对话、交流,努力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发展中共进步,为亚洲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就像这次亚运会会歌《重逢》所表达的:亚洲,太阳升起的地方,古文明的殿堂,这里的风光最美,这里的阳光最亮。 谢谢大家! (文章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供稿,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11月13日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原文载于《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12期)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3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流大学能上能下,985 、211大学为何成了死结
热度 1 sheep021 2011-3-9 12:09
刚才看到一条“三手”消息:“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 3 月 7 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 “ 985 ” 、 “ 211 ” 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 1 】也就是说,国家重点建设的 大学圈子已经被定格,早已进了圈子的可以“没事儿偷着乐”,没进圈子的只能在圈子外面“哭吧哭吧不是罪”。 俺不知道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名是不是经常变更。但按常理,应该是这样,否则怎能叫“一流”呢? 干脆叫“一等大学”好了,还能世袭,一劳永逸。 “流”就是“流动”的流,流动变化,川流不息之意。因为流动,所以生生不息。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如果没有竞争机制,没有流动变化,水就会变臭,木头就会生虫。人也会腐败死亡。 既然我们号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何要固步自封,自我了结,关起门来自己偷着乐呢? 难道是我们要另立门户,独创出“世界一等大学”。 很好, 不入“流”,还“等”不起?!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部长:“985”“211”已关大门
williamshell 2011-3-9 10:50
被公认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组织不会再有新的成员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3月7日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时表示,“985”、“211”已经关上大门,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 “985工程”和“211工程”是为了建设一流大学而实施的工程。“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部分学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袁贵仁表示,今后教育部还将扶持有特色的高校,比如那些在改革中归属地方的行业院校,其单个学科有的仍然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实际上,去年教育部对非“211工程”学校投入达5亿元。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教界的梦想。袁贵仁认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学校发展最基本的东西。“教育是一个全民族的事业,是一个周期很长的事业,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试错了是整个民族的损失。所以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必须有科学的设计,宏观领导,然后先行试点。”他说。 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解决管理体制的问题。袁贵仁用三句话概括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第一句话是教育部要向地方放权。他说,基础教育管理权限在地方,职业教育管理权限也基本在地方,而中国2600多所高校,中央部门只管了111所,其余2500多所管理权限也在地方。如果每个省的教育都办好了,中国教育就办好了。 第二句话是政府要向学校放权,而放权的前提是高校要有一套完善的大学制度。“不能说我们在制度方面什么都没准备好就放手就不管了,要防止一放就乱。该放的要放,但每个学校也必须有自我约束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但自律是前提。” 第三句话是学校要遵循教学规律和成长规律来管理教学。“这也要靠一套大学制度,不是校长、书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袁贵仁强调。 他承认,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说起来容易,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把这套制度建起来。 袁贵仁同时表示,我们要更多地引进外国教育资源来促进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跟国际比,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好的,不好的是孩子们学业负担过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还不是很高,这就要学习国外的,不管什么国家的好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都要学习吸收。”
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公平应作为国家基本政策
热度 2 JYH64J98Y99H 2011-3-4 15:2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0日17:36 CCTV     2010年11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就“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接受中央主要媒体的采访。中国教育报记者 鲍效农 摄    在过去的五年当中,中国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比如,如何来解决择校这样的教育不公问题,如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让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今天,我们要专访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他的履历当中,你可以发现,他当过农村的代课老师、大学老师、大学校长,这位现任的国家教育部部长会如何来回应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呢?CCTV11月10日《省部长访谈录》栏目播出以上节目。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应该负有指导、设计、推进责任”   张泉灵:您其实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如果咱们回顾过去五年,你觉得四十多年教育生涯,过去的五年特别意义在什么地方?   袁贵仁: 我觉得过去五年应当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成绩显著,极不平凡,也是非常关键的五年。有几个跨越式成果,应该是“十一五”完成的,或者“十一五”启动的。一件事情我觉得最值得提,我们实现了农村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张泉灵:您当过十年农村老师,您能告诉我,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这样全免费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袁贵仁: 我们农民的收入还是偏低,很多原来是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失学),我们现在减了之后,一个家庭一年减少770多块钱,确实保证每个学龄儿童有学上,不交钱,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它不仅在我们国家是一个里程碑,也是对全世界全民教育的一个重大贡献,因为九大人口大国我们做得最好。   解说词: 90年代的一组黑白照片,纪录了贫困地区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和渴望,让无数人为之动容。1986年,我国就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经过22年的努力,到2008年,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终于变成现实。全国城乡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全国农村和近一半城市还免除了书本费,并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随着“有学上”的问题得到解决,人们对义务教育的关注集中到了“上好学”的问题上来。目前,我国优势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仍然突出,东西部不均衡、城乡不均衡、校与校之间不均衡。2009年11月,袁贵仁出任教育部长的第一周,就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推动义务教育均衡,推进教育公平,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泉灵:现在集中反映的问题,大家都在讨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教育公平的问题,我相信您2009年一上任的时候,当时这个矛盾非常突出。   袁贵仁: 这个是目前社会关注的,我觉得教育部应该负有重要的指导、设计、推进的责任。第一,以发展促公平。如果机会太少了,很难公平,现在我们是加大了教育资源的扩充。第二,资源配置促公平,东西部有差距,城乡有差距,这几年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能够得到发展。第三个,以资助体系来促公平,到现在为止,我们资助体系是覆盖了各级各类教育,保证每一个儿童少年不因为家庭困难不能入学。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以规章法规来促公平。整个来说,我认为到“十一五”,我们国家教育公平政策是完整的,体系是完整的,思路是完整的,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张泉灵:教育公平的事情,我想在城市里最最典型的,大家反映最激烈的就是两个字:择校。前不久教育部给出了一个带时间表的承诺,说三到五年,先让择校费的问题不成为群众集中反映的一个问题,所有人都看到这一条都在说,能做到吗?   袁贵仁: 我认为可以做到。解决的办法我想有多渠道,我们叫做组合拳。乱收费我们应当治理的,有了问题,查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治本的,就是义务教育均衡。改造薄弱学校,能够尽快提高他的水平,学校条件相应的差不多,家长们不必要又找人又花钱,又花很多时间送孩子上学,我认为这是根本。    “高等教育鼓励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模式改变”   张泉灵:过去的五年咱们的大学里面的整个教育状况有什么变化,有一点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就是它变大了。   袁贵仁: 变大不是“十一五”,是“十五”。十五期间,应该说我们一个重大的高等教育贡献,加快了速度,加大了规模,基本上适合国情了,到了“十一五”的时候,中央就明确提出来,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不再强调发展规模了,把钱更多地投到质量上,投入到人身上,这个高校现在是明确的。   张泉灵:大家可能谈起高校的时候,普遍有的批评,第一就是,咱们的高校越办越像,办得没有特色,另外,高校的毕业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缺乏创造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点上,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努力用什么样的政策去调整,未来还会做什么?   袁贵仁: 高等教育我们想提高质量,办成特色,一定要通过改革创新才行。我们过去太单一,太死板,太狭窄,用一个尺子选人只能是一批人,用多个尺子就可能多批人才出现,学校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鼓励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还有管理模式的改变。   解说词:1949年,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只有12万人,到“十一五”期间,已经达到2979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比第二名美国多1000多万。规模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央明确要求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强调办出特色、推动创新。政府投入数十亿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的的“985工程”、“211工程”都在有序推进。   张泉灵:我们特别说说职业教育。因为其实对于中国来说,这样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有技术的工人是特别特别需要的,而且这几年从招工情况来说,这批人缺,我们因此说职业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薄弱环节,从社会的理念,从整个方面的投入来说,在过去五年这方面有变化吗?   袁贵仁 :“十一五”期间标志性的成果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变化。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规模上,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和国家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占了半壁江山,招生的规模大体相当。之所以规模扩大的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中央采取了重大的政策,比如说中职补助,资助。还有我们突出了就业导向,就是说你梳理教育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能够提高就业创业的能力,扩大就业率。所以这几年国家花了几百亿来加强职业学校的建设,包括实训基地。学校的基础能力进一步加强,来满足学生们的就业创业的需要。   解说词:“十一五”期间,两千多万职业学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欢迎,并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中央强调,“十二五”要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也能促使教育体系整体结构更加科学。    “高考不能取消,关键在于考试内容和方式,在于命题如何体现考察学生素质”   解说词: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成了媒体围追堵截的焦点人物。这是因为就在两会召开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刚刚公布,它对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全面的规划。人们希望从教育部部长口中,更准确地了解这次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张泉灵:今年,教育的中长期纲要的发布绝对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国家的大事。   袁贵仁: 我们把这个看作是我们国家开始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教育强国迈进的一个新的征程。我们从一开始起草的时候,中央就明确提出来,这个规划纲要是改革创新的规划纲要。大家非常明确,教育不改革肯定不行。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解说词:《纲要》几乎涉及到了所有公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格外引人关注。例如,纲要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的4%的目标。这个目标从1993起已经不止一次提出,但一直未能实现。   张泉灵:这次说2012年可以达到,真的可以达到吗?   袁贵仁: 我是充满信心的,态度很乐观。这个充满信心不是盲目的,第一条呢,就是总书记总理高度重视。总书记说教育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的基础性的投入,要加大教育投入幅度,2012年实现4%,他还说了一句话,并且不断增长。第二我觉得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把它当成一件大事,精心地策划,全面地安排。第三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所以我们把它综合起来看,我个人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   解说词:考试招生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的改革,是近年公众关注的焦点。“一考定终身”带来的弊端,多年来被反复议论,但似乎一直难以有根本改变。本次《纲要》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具体怎么来突破呢?   张泉灵:在过去五年当中,特别是在近一两年,教育部门推出了很多针对高考制度的一些小的改革,但是整个高考的制度被人诟病,到现在好像没什么改变,应试教育指挥棒永远在那高高举着,以导致底下一连串的教育,甚至一直下压到学前教育。   袁贵仁: 我认为这个指挥棒不一定是贬义,就像交通一样,交通也是一个指挥棒,没有指挥棒,没有红绿灯,可能更乱。所以在目前的阶段,在现在的状态下,我们高考不能取消。我认为最关键的在于考试内容和方式,不在于考试这件事本身,主要在于高考的命题如何体现考察学生素质。   张泉灵:你们这五年来,对考题的改革花了多少心思?   袁贵仁: 现在第一呢,打破全国一张卷子,我们现在十六七个省自己命题。我们每次考完要评估各套卷子,哪些更好体现了素质教育,哪些没有体现,希望我们考试题目更加体现我们学生素质。高考出的题目自然就会引导基础教育怎么去教。我们确实要去探索,探索成功了,逐步地扩大推广。   解说词:“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都取得了突破,已经基本满足社会的总需求。但是,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纲要》的发布,中国教育改革来到了又一个关键的转折时刻。从《纲要》中,人们看到了中央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看到了教育理念的突破和转变,但是,教育改革的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的形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张泉灵:要推行纲要的落实,可能最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于很多方面的改革,你也说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哪些事情是明知道会很复杂,会很艰巨,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是必须要做的。   袁贵仁: 很多工作都是短期看不到效果,我认为绝对不是靠行政命令、靠经济投入能解决的,有个观念转变问题。但是我是说,已经看准的总是要努力地推进,必须有所作为,你不能说这个事情很难,我就不做。任务很艰巨,情况很复杂,但是我还是要说,前途很光明。   解说词:目前,教育部正结合《纲要》,研究制定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5年之后,中国的教育又将呈现出怎样的图景?与教育相关的每个人会感受到切实的变化吗?我们期待着。   【人物简介】   袁贵仁 1950年出生 安徽省固镇县人   1969年参加工作,在安徽省固镇县王庄中学担任教师   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就读   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   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2001年4月任教育部副部长   2009年10月任国家教育部部长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冯问1-西安交大包庇学腐为谁敲响了警钟?
冯用军 2011-2-11 10:53
在西安交通大学六位教授举报学术腐败分子李连生、束鹏程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以及时任教育部部长、科技部部长等曾经一度采取包庇政策、妥协政策或鸵鸟政策,劝说甚至威胁六位教授不要举报,以保护西安交通大学所谓~来之不易~的国家奖励等荣誉,甚至支招李连生、束鹏程等人向法院~恶人先告状~起诉六位有良知、有道德、有责任的老教授,真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啊。 没想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我等科学网博主和各位有良知道德的人士的帮助下,在中国315反学术腐败调查中心CAAPSC的大力推动下,正义必胜。 我早就警告过一切腐败分子,尤其是学术腐败分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有不报,时候未到。 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束鹏程等学术腐败分子终于伏法、认罪,西安交通大学党政领导以为包庇学术腐败就能保住西安交大的~声誉~,不仅是打错了如意算盘,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被中央台CCTV-新闻联播全国、全球范围内曝光,西安交大负面新闻最大范围得到曝光、形象一落千丈。 西安交通大学包庇学术腐败结果事与愿违的事实,给中国其他大学,尤其是~获奖专业户~、~项目专业户~、~学腐专业户~的大学敲响了警钟。 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只要有学术腐败,就应坚决、公开查处,真正做到温总、万钢、袁贵仁所说的~零容忍~,纸包不住火、空穴不会来风,腐败,只会越捂越臭、越捂越多!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那些涉嫌学术腐败、科研造假的个人、高校,赶紧自查吧,不一定自暴家丑、大义灭亲,但应该及时悬崖勒马、自扫门前雪。就像没有几个官员屁股是干净的一样,没有几个科研人员屁股是赶紧的,谁敢保证说没挪用过1分钱科研经费、没造个一个假、没说过一个慌、没骗过一个奖!!! 等到学术腐败被人举报、学术造假被人揭发,再来查、再来处理,就晚了、悔之晚矣,没有后悔药卖!! 假成果鉴定,去死吧!假教授,去死吧!假院士,去死吧!假奖励,去死吧!假项目,去死吧!假论文,去死吧! 院士、专家、教授、博士为某些产品代言、发言,就形同犯罪,比那些演员、名人代言罪恶更大! 像追究考试作弊的法律责任、官场腐败的法律责任一样,应该追究李连生、束鹏程等学术腐败分子们的法律责任——造假罪、诈骗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 绝不容忍学术造假:李连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被撤销来源:西安交大科技在线 日期2011-02-10 12:42 点击: 4088 编者按:日前科技部发布《关于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这是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项重要决定。 2010 年 3 月,学校在严肃认真查处李连生学术造假问题的基础上,向科技部正式提交了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报告,并举一反三,在全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活动。西安交通大学全体师生有信心、有决心秉承严谨治学的传统,坚持科学求实、风清气正的学风,把神圣的科学研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关于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 国科发奖〔 2011 〕 40 号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1 年 02 月 01 日 来源:科技部 经调查核实,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 200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二O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http://xjtunews.xjtu.edu.cn/zhxw/2011-02/1297343130d30463.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诚信研究中心|247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9 05: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