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20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求证] 诺贝尔奖与“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
热度 3 zlyang 2020-10-10 15:05
诺贝尔奖与“20年不拿薪水仍能继续他的研究” Alfred Nobel : https://cdn.britannica.com/43/135743-050-835BE697/Alfred-Bernhard-Nobel-portrait-Emil-Osterman-Foundation-1915.jpg 一、为什么诺贝尔奖金额较高? 网传“按照当初诺贝尔留下来的想法,较为理想的诺贝尔奖金额,应能保证一位教授二十年不拿薪水,仍可以继续他的研究。” 真的吗? 诺贝尔设立“诺贝尔奖”的权威资料,哪里有? 二、诺贝尔奖是一个私人机构吗? 网传: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意愿设立的,是一个“私人爱好”,不是“公共机构”。所以并没有必要“覆盖人类文明”。 假如这样,建议不要按照“对公共机构”的要求,去评论诺贝尔奖。 三、建议设立新的大奖! 每一个地球公民,都有义务去设立一个大奖。以期最终各种类似诺贝尔奖的大奖“覆盖人类文明”。 可惜俺没有这个能力而已,否则会设立“真傻奖”。 参考资料: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 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 研究人员 追求短期 成果, 难以作出 大胆挑战 和 踏实 从事基础 研究 。 而且,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数量200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id=416516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Alfred Nobel’s will https://www.nobelprize.org/alfred-nobel/alfred-nobels-will/ 李明阳,2020-10-08,国人何时再获诺奖:一个沉默的话 题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253567.html 这种惊人的沉默后面的潜台词就是: 国内的科研环境离诺奖产出的要求相差太远。 与其讨论遥不可及的未来,还不如抽出时间攒点科研绩效、发篇SCI论文。 刘立,2020-10-03,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已“世界第一”:没有必要再奖励SC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253020.html 为了保证我国科技论文的原创性,必须适度控制论文的数量(因为过多写论文会负面影响论文质量);同时,科研评价、职称评审、Tenure-track评议等,当严格执行“5篇代表作”制度; 不得对发表论文的数量(及影响因子、他引次数、ESI)进行奖励; 但对高质量、高原创性(ORIGINALITY)、高影响力(IMPACT)的论文成果,还是应该继续予以奖励滴。 科研评价只要向前进步一小步,科技发展就会向前进步一大步。 相关链接: 2016-03-16, 设立“诺贝尔荣誉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3037.html 2016-03-18, 设立“阿贝尔荣誉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3429.html 2016-03-19, 各重要世界奖项都设立“荣誉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350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3572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朱石生:坐牢20年的神医——希波克拉底
fqng1008 2020-6-4 10:38
战国时候咱这有个神医叫秦越人(扁鹊)。秦越人大约是公元前 400年出生的。 古希腊人也不示弱。公元前 460年的时候(比秦越人早60年),古希腊的科斯岛出了个希波克拉底。 两人都有神医的名声。不过要聊医学史,秦越人的故事不是很理想的材料。他的故事文学色彩太浓,好听,好玩,但是不好太当真。说他让虢国太子起死回生,这个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人对晕厥不了解,看到秦越人把一个不喘气儿的人给弄喘气儿了,就比较激动。加上这人是太子,宣传力度自然又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于是经过润色,晕厥复苏变成了死人复活。这属于老百姓对成功案例的善意夸张,可以理解。别的几个故事就不大经得起推敲了。比如有人说他做过 “换心手术”,其实原文说的是他认为公扈和齐婴性格有问题,一个太刚硬,一个太疲软,为了解决性格问题,需要把两人的心给对换一下。从这故事看,秦越人认为心脏是管人的性格的。这个不算丢人。大致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心脏管想事儿大脑管降温的。但是既然还不知道心脏是循环器官不是管性格脾气的,以这样的知识积累,这个“换心手术”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至于说他得到神仙密授绝技,能透视人体五脏六腑,这就更是神话故事,跟医学没啥关系了。 希波克拉底的故事比较简单实在,都是不需要神灵就能解释的那种。这样的故事没这么神奇动听,不过从后来的发展历史看,用这种老实巴交的态度琢磨出来的治病方法,其实更靠得住一些。 当然这是后来大家回顾历史的时候可以有这个看法。至于当年的雅典人,一开始他们对希波克拉底没这么好的印象。 现在大家说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但是希波克拉底出道没多久就得罪了雅典的医学大师们,于是坐了 20年的大牢。 因为啥?因为希波克拉底居然认为疾病不是神的惩罚,而只是自然原因导致的。 在雅典人看来,这样的说法属于大逆不道。 希波克拉底之前,古希腊医学基本就是神学。就是说他们认为疾病其实是上天的惩罚,所以病了就好好好反省自己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触怒了天神。然后要向神祗求告,希望神祗能指点洗清罪愆的方法。 不要因为这个就太瞧不起古希腊人。他们这么看世界的时候是差不多三千年前。而三千年之后的现在,还有很多人相信这种疾病是天罚的说法,比如藏医现在还是这么分析疾病的。西方也一样。网上用英文查一下 “上帝神力治疗癌症”,你会看到铺天盖地的“见证”,当事人坚信他/她的癌症是上帝的神力治好的。咱东北最近有位刘姓善人也在各地演说,告诉大家人得病是因为心里善念不够。只要心里善念够了,不需要看病吃药,什么病都会自己好,连“绝症”都能自己痊愈。您要觉得这刘善人小学文化可能没代表性,那我得提醒您他这说法不但能有出版社给他出书,这书还得到中医博士刘力红的推荐。这么对比着看看,古希腊人三千年前认为疾病是神仙的惩罚,咱真不好去笑话人家。 希波克拉底出道行医,最不招雅典人待见的就是他推翻疾病天罚的说法。他说疾病都是由自然界的原因导致的,跟神仙没啥关系。他对病人很温和,但对主张疾病来自天罚的那些人,他说出话来颇为难听: “只有无知的人会因为惊恐而认为疾病是天界的惩罚。” 这样说话,就类似你跟罗马教皇说耶稣当年复活是个误会,其实是因为他本来就没死。他只是中暑了迷糊了一会儿。后来醒了就自己从山洞里跑掉了。 这么说话会让教皇和神父们很不高兴的。 反正当时雅典上上下下,各路正义的代言人们都怒了。这个希波克拉底太狂妄了。你一个凡人,竟敢不信靠天神,竟敢自己琢磨怎么治病,你这不是要把人类领向绝路吗? 于是他们把希波克拉底扔进了监狱。一关就是 20年,快赶上曼德拉了。 有知识是好事。但是有时候知识太超越时代,就不一定很讨好。 好在那时希波克拉底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所以坐牢期间他也没闲着。他写了一本《复杂的人体》,其中的解剖生理知识不一定都正确,但是关于行医态度的劝谕,似乎到今天仍值得做医生的多看两遍: “六、我劝各位对病人要友善,不要轻易假设病人手头阔绰。想想过去已有的收益,或是从治愈病人本身可以得到的满足感,那么有时候何妨免费为一些病人提供服务。如果遇到经济困窘的病人,即使是位陌生人【注】,也应该全力帮助。为人立身,既然可以出于对人的热爱,又何尝不可以出于对医术的热爱呢。” 【注】这里英文版的 “陌生人”可能有翻译问题。古希腊有领薪医师,在政府开设的诊所行医,他们的职责本来就包括为雅典“公民”提供服务,包括一部分免费服务。这个“公民”对医师来说本来就可能是个陌生人。所以为“公民”,包括陌生公民提供免费服务,似乎不需要希波克拉底专门呼吁。这里的“陌生人”,如果换成“奴隶”,或许更符合当时雅典的生活状况。古希腊是有奴隶的。 有些史书说希波克拉底是第一个质疑疾病天罚的人。这个咱都知道,历史上说谁谁是 “第一个”干啥的,这种说话一般都不能太较真。比如说詹纳是第一个发现牛痘接种的人,如果真的要考究,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别人做过类似的尝试。所以严格的说,詹纳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牛痘接种的人。但那并不影响我们对詹纳的敬意。詹纳把牛痘接种系统化,而且成功推广,使千百万人不再死于天花,最终让我们能从地球上消灭天花,这个其实才是真正重要的。 回头说希波克拉底的 “第一个”。我基本肯定当时希波克拉底也不是第一个质疑疾病天罚的人。但是主张要从医学理论里清除神学内容的人里,他肯定是嗓门最大,态度最激烈的人。记录他的医学理论和心得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全书六十卷,洋洋十万余言,没有一个病例是用神明来解释的。他的所有疾病,都是从自然界找原因,比如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等。 希波克拉底的这个努力方向是对的,但是希腊那时禁止解剖人体,而没有正确的人体解剖知识,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生理和病理知识。所以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其实很古朴,跟中医理论差不多。他的理论,最重要的就是 “平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体内四大“体液”的平衡(有点像中医的阴阳平衡或是五行相生相克),另一个是人体跟自然界的平衡(有几分天人合一的味道)。 希波克拉底说的 “体液”不是现代医学说的体液(身体里的水分),而是体内四大液体元素:血,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四体液要平衡,不然就得病。根据这个原理,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就是释放掉体内某种“多余的”体液,让四种体液重新恢复平衡,于是可以让疾病康复。这就是后来欧洲人喜欢放血的理论依据。放血为的就是放掉“多余的”血液。 不过,后来欧洲人其实是滥用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平衡学说。中世纪的欧洲,宗教一统天下,所以那时的欧洲人的思维能力严重倒退,他们学习希波克拉底的医术,也就变成了笨徒弟对名师的拙劣模仿。这种模仿只会恪守表面形式,却不能理解真正的内涵。结果就是欧洲人滥用放血技术,把华盛顿都给放死了,却还矢志不移的觉得这是在捍卫古人的智慧。 希波克拉底自己并不随便放血。实际上他行医态度很是谨慎保守,不轻易干涉病人身体的自然状态。按照他的理论,要治疗疾病,是需要帮助病人恢复各种平衡,但并不是用什么猛恶的方法,而是尽量顺其自然。少用药,多休息,调整饮食,调整生活习惯,并且注意个人卫生。 希波克拉底对 “卫生”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直觉。当时的人不知道微生物可以让人生病,也就不知道接触肮脏的东西跟生病有关。但是希波克拉底可能是从临床观察感觉到污物与疾病的关系。所以他很强调卫生习惯。治疗上也有了原始的“无菌”意识,比如对于伤口的治疗,他主张尽量不要干预,能自然痊愈是最理想的。那样可以避免在干预的时候意外把污物带入伤口。如果必须干预,就一定要用干净的水或是酒来清洗伤口。这样的做法在当时算是很有远见了。 希波克拉底主张尽量少用药,倒不是说有药舍不得用,而是因为对当时记载的那些药不信任。那时没有什么科学的方法验证药物疗效。流传的各种药物都是 “前人经验”或是埃及传入的“古方”。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里很强调仔细观察,那么他自己或许在观察中发现,那些流行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其实疗效可疑。拿这些效果不肯定的东西用在病人身上,不一定能治病,弄不好还进一步破坏病人体内平衡。所以他对于把作用不清楚的药物或是用什么秘技用到病人身上,是持极其谨慎的态度的。 好在很多疾病其实是有自愈能力的。如果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能做的就是避免胡乱用一些效果不明的药物,并且通过合理的休养和饮食控制来呵护身体自身的康复能力,这就能促进自身的恢复能力。希波克拉底做的,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个。 当然,谨慎用药不是完全忌讳用药。他自己还是探索出一些比较安全的药物,多数是一些食物或是温和的草药的榨汁,再加上醋或是酒。 另外,他还发明过一些医疗仪器,比如希波克拉底牵引床。 这个牵引床是给骨折病人用的。骨折之后,因为肌肉的 “张力”,骨折断端会错位。这个牵引床可以把错位的骨头牵拉到正常位置。牵引床有精确计算的牵引力力度,也有机械装置控制牵引幅度,防止过度牵引。现在的骨科牵引设备,基本原理跟希波克拉底的这个牵引床还是一样的。 希波克拉底还发明了最早的直肠窥镜技术,而且留下检查记录,让后人能了解那时候的医疗方法。他使用的痔疮结扎治疗术,到现在仍是痔疮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希波克拉底自己办了一个医学院。在他之前的医学院,教授们花大量时间研究神明跟疾病的关系。希波克拉底的医学院抛弃一切神学,完全把医学作为一种自然知识来研究。所谓自然知识,靠的是对自然界的仔细观察。所以他对学生特别强调对病情的缜密观察和详细记录。医师要有系统的检查方法,还要把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详细而且客观的记录下来。 这有什么好处?好处很多。列举几个最重要的吧: 1)因为有系统记录病情的要求,医生们就必须按规定的流程询问所有可能有关的因素(不仅是病人自己的感觉,还包括家族史和环境因素),并且按照规程做身体检查。这能保证病情记录的完整性。 2)病人更换医生是常有的事。初诊是一位医生,复诊的时候可能会是另一位医生。那么前一位医生如果能客观详细的记录病情和治疗方法,别的医生接手治疗这个病人的时候,就有可靠的资料可以了解原来的病情。因为这些病情记录是对病人自己的叙述做了医学分析之后记录下来的,对病情的描述就会比病人自己的描述更概括,更有针对性。 3)原来的治疗用药有记录,后来的医师用药的时候就可以避免用到那些可能会有恶性相互作用的药物,或是避免重复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过量中毒。 4)当时因为历史局限,医师们准确诊断疾病的能力有限。但是详尽的记录能追踪一种疾病的整个病程。这样的资料丰富了,后人就可以对一种疾病的后期变化做出预测,医学上把这个叫做预后。预后对于治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是很有帮助的。 5)医学是一种科学,至少希波克拉底试图把医学作为一种科学来研究。而科学研究中,学术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开拓知识推动发展的方法。要能有效的学术交流,客观详尽的病案记录自然是有重大意义的。 所以这种系统记录病情和治疗方法的做法,在现代医学系统里仍然是行业规范。 希波克拉底的医术在当时是无人能望其项背,所以成名之后的希波克拉底,在古希腊人眼里近乎半神,实在被人仰视得厉害。他死后,只有盖伦在公元 200年前后对他的体液学说做了一些扩展,除此之外,别人不敢对他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做任何改动。欧洲进入黑暗时代之后,自然就更不可能对医学做出什么发展。所以希波克拉底死后的一千多年里,欧洲医学基本上是停滞不前——实际上可以说是大踏步的倒退了,比如中世纪的医生们抛弃了系统观察和详细记录的规程,却大大恢复了神灵鬼怪在疾病里的作用。 当然,希波克拉底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在那个时代,他的医术是卓然超越的,但毕竟有历史积累的局限,尤其当时希腊禁止解剖人体,所以他的医学知识有很多不科学的成分。进入 16世纪之后,欧洲现代科学研究能力开始成熟,希波克拉底的医学理论就被大家放进了博物馆。 但是这不是说大家否定了希波克拉底这个人。大家否定的只是他的那些过时了的医学理论。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他在当时还是很卓越的医师。而且,现代医学仍然从希波克拉底那里继承了很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他的缜密观察和详尽记录的行医作风。第二是他对医德的强调。 所以,不管现代医学抛弃了多少他当年的理论,他在医学史上仍然居然有灯塔级别的地位。因为这个,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医学生,毕业行医之前,都要用希波克拉底誓言宣誓,以此督促自己恪守医德。 希波克拉底誓言或许不是他本人书写,但肯定是根据他的信条书写。其中一些具体条文,因为时代变迁而不再适用,但更多的医德训诫是千古不变的准则,值得现在的医生们继续咀嚼其中的道德分量。 中国人参加某些政治组织的时候要宣誓,中国的医生行医之前却没有这样一个宣誓仪式,应该说是一种遗憾。虽然咱都知道誓言在这块土地上早就不再有人当真,但如果有这样一种仪式,至少能表示这个行业的人多少还把医德当一回事吧。 现在看希波克拉底誓言,有时候都觉得这些戒律质朴得近乎迂。但是面对掌握生死的医生的时候,病人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医生有这样的迂: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此种指导,虽有人请求亦不与之。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神抵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共亟之。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5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年重聚
flysky97 2017-10-31 17:12
20年归乡书 挥手昨日故国天 以梦为马越万难 过尽千帆容颜老 归来心仍似少年
个人分类: 人文|1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香港回归20周年彩旗飘飘-一夜之间路灯挂满彩旗
热度 1 kongling814 2017-4-27 12:29
20年前 还在读中学 历史老师提到香港回归了 当时并不觉得香港跟我有任何关系 瞬间 20年过去了 恍然 竟然在这里学习工作了那么多年 对 香港 我心怀感恩 感恩这里为我提供的一切平台 我这样的性格 竟然能找到一个地方容身 记得 中学班主任曾被我气得跳起来 “你这样的性格,如果不懂得变通,到了社会上一定会吃大亏” 所幸的是 至今我还未到他说的社会上 我希望 我永远 都不会 去到他说的社会上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3 次阅读|1 个评论
杨振宁的科学判断力: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热度 10 zlyang 2015-10-8 13:17
杨振宁的科学判断力: 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重大科技成果,首先取决于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状态等外部因素;其次取决于科学家本人的判断力。 高水平科学家往往对未来具有更准确的判断力。 如李醒民先生在他的《激动人心的年代》“第五章 危机是革命的前夜”里写到: 彭加勒 的视力极差,这反倒锻炼了他的听觉记忆。大多数数学家通常似乎是靠眼睛记忆定理和公式,而彭加勒几乎全用耳朵。在上学期间,由于看不到黑板,他就以耳代目,博闻强记,从来也没有作过课堂笔记。他的敏锐的空间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 这样培养起来的,人们都说他具有‘一双内在的眼睛’。” “彭加勒不仅深诣物理学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对它的未来也具有惊人的预见能力。” 看来 ,杨振宁先生也有类似的判断力。 1999年2月20日 ,杨振宁在新加坡《联合早报》预言大 陆学者 在20年 内会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在2010年 再次预言大 陆10年 内出诺贝 尔奖得主。到底有多少人真心相信? 历 史,再次证明了杨振宁先生的科学判断力:屠呦呦荣 获2015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的1/2。 相关链接: 杨振宁:中国可望在二十年内获诺贝尔奖.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年05期,第100-101页.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JKF199905032.htm 新华网,2005-10-24,杨振 宁:“大陆学 者20年 内可获诺奖” 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5-10/24/content_3674521.htm 人民网,2009-04-20,杨振宁:大陆科学家20年内必拿诺贝尔奖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9158454.html 新华网,2010-09-11,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 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10-09/11/c_12541296.htm 人民网,2010-09-11,杨振宁预言我国10年内出诺贝尔奖得主 http://pic.people.com.cn/GB/159992/159997/12698618.html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the 201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laureates/2015/press.html William C. Campbell and Satoshi ōmura, Youyou Tu 科学网,2015年诺贝尔奖 http://news.sciencenet.cn/news/sub2.aspx?id=2335 张志刚,2015-10-06, 就是这哥们帮助不懂英文的屠呦呦获国际承认(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961-925683.html 袁贤讯,2015-10-05,扬沙引砖——没有饶毅就没有屠呦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925561.html 2015-08-22,我国大 陆当代“诺贝尔奖”级别 的科技成果荟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5011.html 新华网,2015-10-07,揭秘屠呦呦的诺奖推荐者:美院士5年前开始推荐她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07/c_1116746502.htm 新华网,2015-10-07,独家 | 揭秘屠呦呦诺奖的美国推荐者(图)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06/c157278-27666607.html Louis H. Miller, Xinzhuan Su. Artemisinin: Discovery from the Chinese Herbal Garden. Cell, 2011, 146(6): 855–858, 16 September 2011.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92867411009500 Louis H. Miller https://nihrecord.nih.gov/newsletters/2012/02_03_2012/images/milestonesPic2.jpg 苏新专 Su Xinzhuan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屠呦呦 曾 四次 参选 院士 ,四次皆 落败 ?
13472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年前的自我简介,30年前的宿愿
热度 17 yanjx45 2015-9-26 10:20
20 年前的自我简介 (《北大人》第2卷) 在1994年4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北大人》第2卷第636页,载有我当年写的自我简介: 严家新 (YanJiaxin) 1945 年出生,武汉人。 现为湖北省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即将调往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1964-1970 年在北大生物系学习,此时正逢北大历史上最黑暗的“文革”时期,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变成一场恶梦,就连对本应最美好的初恋的回忆,也成为重嚼苦涩的青果。毕业后两年的军垦劳动使他的 四肢更加发达 ,随后6年他在农村高中教 过 工、农、医 及英语 ,貌似全才,其实 头脑 仍 然简单 。 1978-1981 年在武汉大学病毒学系获 理学 硕士学位, 随即 被分配到现单位。 在 1986 年 曾被公派到 美国堪萨斯大学 生化系 进修一年, 接着又 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奖学金,在 拥有世界一流实验室的 纽约市立大学西奈山医学院 微生物系作两年博士后研究。 他在 病毒分子生物学 领域 共有 20 多篇论 文 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国际 性专业 会议上报告。 目前正在进行基因工程疫苗的应用基础研究。 其简历曾 被录 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学病毒学名人录》。 作为一个北大人,他博览群书, 兴趣广泛, 喜欢独立思考。他 写的《 性医学的创立者和他们向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提出的挑战 》 一文 , 早在1985年初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当年第1期)上发表 后 曾引起较大反响,有助于推进 西方现代 性医学在中国的普及。他还在《健康报》 、 《历史大观园》等报刊发表 科普及 文史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标新立异之作。 目前业余 研究 的重点是社会生物学 , 正撰写有关的 科普书籍。 他认为社会生物学的合理内核 ( 基本思想)应在每个中国人的理论思维中 都 占有一席之地。 他曾五次游泳横渡长江,至今仍“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 在光明网(卫生频道)专家专栏(2012年4月)对本人的简介( http://health.gmw.cn/2012-04/13/content_3958589.htm )中,也曾提到本人“对 人类分子遗传学 和 社会生物学 有浓厚兴趣。” 30 年前的宿愿:研究社会生物学 在1986-1989年第一次到美国留学的3年时间里,我有相当一部分业余时间都是用于个人爱好:收集与本人的主业(病毒学)关系不大的 社会生物学 方面的资料。 就个人爱好来讲,当时我对 社会生物学 这门跨越社会学和生物学两界的新兴学科的兴趣几乎与我对病毒学的兴趣相当。由于病毒学专业方面的书刊当时在国内相对比较容易获得,所以我回国时所带的书刊资料90%以上是当时国内难得见到的社会生物学方面的。我和夫人回国时,我们尽量少带生活用品,托运的4个大箱子几乎全是社会生物学方面的书刊资料。 回国后,本来也想抽“业余时间”做些社会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和科普工作。但本专业方面的工作一直比较忙,只能偶尔翻看一下这些“闲书”,偶尔做点笔记,而将主要希望寄托在退休之后。 因此,在将近30年前,我就有了在退休后研究社会生物学的宿愿。 到了正常退休年龄60岁之后,单位因带研究生等工作的需要,又将我的实际退休时间推迟了将近9年。 现在完全退休了,是实现30年前的宿愿:研究社会生物学的时候了。 以后可能要将较多的时间逐步转到社会生物学这个数十年来一直非常感兴趣,但没有机会深入研究的学科上来。 “ 知者乐, 仁者寿。”看最感兴趣的书,研究最感兴趣的问题,岂不快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693 次阅读|44 个评论
20年了,你还认得我吗?
shfengcj 2015-7-12 20:02
20年,在一个人的生命旅途中,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每天上班,下班,为了当初的理想,为了现实的生计,马不停蹄得穿梭在诺大的城市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突然有一天,微信中跳出了一条信息:“老同学,还记得我吗?”大脑飞快得搜索着,冒出一个名字,竟然是她,我的小学同学,“当然记得了。”“把你加到微信群吧。”“好的。” 20年了,望着微信群中的成员列表,思绪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大脑似乎在极力回忆些什么,可是,除了那些熟悉而一下子又叫不出名字的面孔,就再也想不起太多的内容。也许,不在家乡的日子真的太久了…… 微信群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提醒着,回忆着往事,做着游戏,嬉笑中透着儿时的那种轻松与欢乐。那时,也许是人生中最开心的日子,没有成年之后的烦恼与琐事,没有现实中的压力与忧愁。这里,成了大家休憩的港湾。 看着二十年聚会时的照片,老师们都已白发苍苍,鼻子突然觉得有些发酸。那时,淘气的我们经常让老师们头痛不已。背课文,罚站,抄写……,想起来竟然没有一丝怨恨。如今,自己也成了一名老师,自然也就更能体会到了教育学生的种种辛苦。 20年了,我们已经长大,已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可是,20年前的友谊,却显得弥足珍贵;启蒙老师的教诲,早已蚀入我们的血液之中。同学们,举起你手中的酒杯,为了我们敬爱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情谊日久天长,干杯! 期待着,下一个20年,再聚首……到那时,你还能认得我吗?
个人分类: 杂文|41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习什么技术----可以在退休后再做20年?
热度 53 lhj701 2014-11-13 21:08
学习什么技术----可以在退休后再做20年? 人总是要老的,再能干也得退休,就是当了大学的校长到了60岁以后也得准备着退休了,最大干不到65岁。对于普通的老师,到了60岁,如果你不是院士、千人等等牛人的话,就得准备收拾摊子走人了。也许你说,干了一辈子,早巴不得这天到来呢,总盼到能歇歇的时候了。可人就是奇怪,平日工作也许会腻了,可这一旦真的退休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人的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很多60岁的人,还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呢。可一旦退休,就似正跑着几十公里的马拉松大跑,慢慢继续跑着停下来还好,如果是突然一下子停下来,也许会受不了呢。 科学网退休的博友也许不少,在这方面的体会和经验肯定很多。我就听说很多人不喜欢闲着,一旦退休了,突然闲下来,适应不了,竟然会大病一场。可见,这个退休生活,也不是那么简单随便应对的。如果过松,等一旦适应了,没有什么事情做,老的也许会特别快呢。因为,人就是奇怪,有用,忙着,大脑啊身体啊才配合灵光。整日如果真的无所事事,就如机器一样,也许会到处生锈。因此,如果退休后,仍然能够慢慢做些事情,大脑不但不会生锈,因为你有用,生命说不定会变得格外旺盛呢! 可问题是,作为一个普通老师的话,平日的技术活就是上课,退休后也不能上了,站久了还不行呢(不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吗)。其他的工作,比如说做翻译,最近科学网潘老师的博文不是说自己贴钱翻译吗,也划不来。再说机器现在翻译水平也提高了,也不能和年轻人抢饭碗。另外一个就是医生,这个技术还是不错,生病的人多,很多医生退休后继续做,人家有社会需要啊,有人80多岁还出诊呢,特别是中医,越老经验越丰富啊。其他的,就没有听说什么技术这么有用了。好像最近美国一个报道,就是修理普通灯具,老伙计就是喜欢倒腾灯,八九十岁了还在每天修灯。美国劳动人少,人工又贵,因此只要喜欢不闲着,就可以继续修。 所以说,如果真的有这么一门技术,你认真学习了,社会有用,你有兴趣做,又能运用你的智力和能力,生活可以过的更加充实有趣,真是一件好事情,可问题是:这门技术是什么呢? 科学网的老年朋友很多,不知道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秘诀不?另外,感觉科研,退休后,如果不是很有条件、很有水平,估计是做不动了。您说呢?如果您退休了,还能坚持独立做科学研究,那么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经验吧。 PS: 据估计,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将达到2.5亿,占到总人口的18%。如果接近总人口20%的老人,能够一定程度上继续发挥余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潜力还是巨大的。 相关博文: 1.《 74岁退休外科肿瘤专家一星期六天奔波在两家医院 》 http://www.ltxjob.com/News/Newshow/201312141029502890911.html 2.《 秦兆年老师从1995年初退休后,至今(2014年6月) 近20年,共获得专利7项; 获奖55次 》 http://lib.scnu.edu.cn/qinzaonian/pro/qzn_show.asp?b_lm=frameshidaixianfen 3、《 80岁白领一天的生活工作 》 http://www.laoren.com/ylzx/2013/433.shtml#p=000from=photoPrev 4、《 两院院士严东生:人生辛苦半九十 》 http://news.sina.com.cn/c/edu/2009-08-04/012418356160.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71 次阅读|142 个评论
中国互联网20年的轮回
热度 2 outcrop 2014-8-25 10:29
前几天科学报做了一个互联网20年的专题,不可避免的提到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里经典的一句话: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Across the Great Wall 20年后的今天,似乎是一个轮回——我们又在the Great FireWall之下了——不得不说是一种无奈的轮回。 延伸阅读 中国科学报推出互联网20年特刊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8/301673.shtm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96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我国石墨资源或成下个稀土:20年内将耗尽
redtree 2014-6-17 23:05
我国石墨资源或成下个稀土:20年内将耗尽 作者:朱日岭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布时间:2014-6-17 14:17:49 1.我国石墨资源面临滥采乱掘、采富弃贫、粗放经营等诸多乱象 2.含有石墨烯的柔性新材料可有效提高导电性能 IC 3.瑞盛新能源生产车间 低价出口原料,高价进口产品 【产业·公司】中国石墨会成下一个“稀土”吗?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朱日岭|内蒙古报道 作为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主题,石墨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可由石墨获得)进入应用领域已呼之欲出。许多科学家认为该产品是革命性的新材料,将推动电子产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撬动至少千亿级的产业链。 目前探明的全球天然石墨储量约为7100万吨,其中中国储量约为55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77%,居世界首位。然而,同样占全球储量的70%以上,同样是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石墨却并不如稀土那样受到重视。我国石墨产业并不理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中的原料供应者。 “中国石墨界如果再走低端路线,恐怕就连做苦劳力的资格都没有了!”中国石墨行业协会轮值会长、内蒙古日新集团董事长张彬对中国石墨产业的现状十分担心。他认为,石墨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比稀土有过之而无不及。国家层面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一产业的转型升级。 早在5年前,在能源行业转征战多年的张彬,以51亿人民币的巨资投向了石墨深加工,目前日新集团规模已经成长为中国石墨行业第一、全球第二。 石墨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具有耐高温性、抗热震性、导电性、润滑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可塑性等众多特性,一直是军工与现代工业及高、新、尖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石墨应用范围广泛。曾有专家预言:20世纪是硅的世纪,21世纪将是石墨的世纪。 石墨的尴尬: 低价出口原料,高价进口产品 我国石墨出口价格长期保持在每吨3000~4000元人民币之间,但经国外加工提纯再进口至中国,价格便成了10万到20万元人民币每吨。 根据我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0年,我国石墨出口量约为58.55万吨,进口量为7.6万吨。这样的进出口格局已经持续了近30年。 “没有国内下游生产企业的强大,原料出口便没有定价权,没有自主产品在市场上的打拼,进口产品同样会卖我们天价。”张彬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如果不改变石墨行业的格局,再过20年,中国将无石墨可采!” 张彬的话并非危言耸听,黑龙江省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约有近千家石墨企业,石墨资源滥采乱掘、采富弃贫、粗放经营、管理水平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开采和加工呈现无序化状态。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方式和速度,最多20年,国内已探明的石墨资源将消耗殆尽,届时中国将从国外高价进口石墨,由石墨大国变成石墨贫国。 黑龙江奥宇石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金柱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石墨初级产品大约以每吨3000元~4000元价格出口,但被加工成一个人工心脏瓣膜,价格高达12万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认为:由于我国并不掌握石墨深加工核心技术,而先进石墨加工技术被美日欧盟等少数国家垄断,导致我国石墨资源“低出高进”,外国“以购代采”的状态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更多的乱象也发生在销售领域,由于大多为原料销售,市场秩序混乱相互竞价成为常态,致使资源低价流失海外。 全产业链模式初战告捷 谈及石墨产业,张彬认为不缺资金,不缺市场,主要缺人才。 2011年,张彬旗下瑞盛新能源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启了世界微晶石墨深加工的攻关之路,进而研究微晶石墨在等静压石墨锂离子负极材料上的性质和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的高导热石墨材料成为世界领先。2013年底,瑞盛新能源与清华大学在石墨烯基导电剂项目上再度合作。 此外,张彬还曾不惜千万元重金在国内买专利,并组建了100人的科研团队和自己的实验室。目前,瑞盛新能源已经拥有10多项国内专利技术和12个主打产品,虽然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但让张彬感到欣慰的是:2013年,瑞盛新能源六大产品上市,中国石墨进口价格明显下降,而一直被一家瑞士企业垄断的一次导电剂产品,在瑞盛新能源全面推出同类产品后,该企业已于2014年元月宣布在中国停止供货。 虽然初战告捷,但张彬并未放松,他认为,全产业链模式仅仅是开了个局。 2010年,张彬开始整合内蒙古石墨矿资源,拿下了中国唯一未被大规模开采的大鳞片天然石墨矿——内蒙古兴和石墨矿,整合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墨矿。由此,张彬一举占据了中国石墨资源的五分之一。 随后,张彬投入33亿元人民币,打造了一个中国石墨高新产业谷。张彬的远景规划是,打造中国唯一一个石墨全产业链生产和研发基地。 石墨应借鉴稀土管控模式 目前,我国石墨产业受制于人的现象明显。张彬举例说,我国核电站使用的“各向同性石墨”几乎全部来自日本的东洋碳素,每吨价格约45万元,成本不过5万元,由于国内长期技术落后,价格主导权一直掌握在美日手中。 张彬认为,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保障是行业能在规范的环境下运行,这方面还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对行业的整顿和对企业的严格准入。 由于储量占全国的60%,黑龙江省对石墨的关注度一直较高。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中国工程院9位院士和中国石墨产业领域27位专家谋划石墨产业做大做强的方法和措施。内蒙古则是以矿山资源整合的模式率先清理了小企业的低水平开采,引入龙头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开创了一套全新的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要确保石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国家借鉴稀土资源管控模式,从全国范围内调控石墨产能,鼓励科技研发,统筹规划石墨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石墨产业扶持、统筹规划石墨产业,保护性开发石墨资源是当务之急。(原标题:我国石墨资源或成下个稀土:20年内将耗尽 美日等国以购代采)
个人分类: 资源|1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人家庭财富一夜回到20年前
laserdai 2012-6-12 23:35
(Fed)11日表示,2008年席捲全球的次贷房市泡沫让全美家庭财富在三年时期内蒸发超过三分之一,回落到1990年代初的水平,将近20年的财富积累,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联准会最新消费者财务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2007至2010年的三年中,全美家庭净资产的中位数从12万6400元降至7万7300元,减少38.8%。   经济学家表示,这是联准会自1989年开始这项调查以来,家庭资产减少最剧烈的一次。房产价格下滑自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家庭收入的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此三年期间,中间家庭收入下滑7.7%。   在2007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二季度的经济衰退期间,全美经济规模缩减5.1%。失业率由4.5%飙升至9.5%。   家庭资产的中位数,也就是正好处于全美家庭贫富的中间部分,有一半家庭更为富裕,另一半则更为贫穷。净资产是指有各类资产总值减去所有的负债。   虽然这描述的是18个月前的经济状况,但目前情况并没有显着地改善。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家庭收入和财富状况,最多仅是温和增长。   尽管遭遇这种逆境,消费者今年来一直保持令人惊讶的开支状况,帮助全美经济出现温和性的增长。显示美国民众减少为将来预作防备的储蓄,也没有规画如何降低债务。   在2010年,美国人储蓄的比率为52%,虽然高于前一年,但仍低于2007年的56.4%。但其他政府报告则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美储蓄总额保持增长。这就意味着只有少数家庭积累更多的储蓄,而越来越多的家庭几乎没有储蓄。   另一方面,在这三年中全美家庭债务出现减少的为2.1%,而债务状况几乎没有变化的有74.9%。   随着收入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债务占收入比率更大。不过同样也要感谢经济衰退,利率降至历史最低点,将房贷更换成更长期限之后,很多家庭的债务负担有所缓解。   调查中发现,经济衰退对中产阶级影响最大。全美最富裕的,以及最贫困的20%家庭,相比那些资产中间的60%家庭,资产变化状况要小很多。 美家庭资产缩水近四成 专家:美国梦已成神话, 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2-06/2811313.html 美国家庭财富大幅缩水 18年财富消失无踪, http://news.hexun.com/2012-06-12/142379237.html 美国家庭资产缩水严重 美国梦恐破碎, http://news.inewsweek.cn/news-26476.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2259 次阅读|0 个评论
1991年-2011年
benlion 2012-6-10 12:55
上、 尽管理论是 1986 年夏完成的《结构论》,但因中文翻译 “systematic biology” 为 “ 系统生物学 ” 和 “systematics” 为 “ 系统学 ” ,钱学森主张的系统学和中医的系统论观点,作为大学生物学系毕业的我,当然非常清楚 “systematic biology” 和 “systematics” 是生物分类学。张颖清等的 “ 全息生物学 ” 、 “ 全息医学 ” 从中医理论和分形几何学吸收思维,对于我从大学开始对科学哲学、系统哲学有兴趣的来说,也很明确全息理论的局限性。又因为在农学和医学院校任教,也很清楚 “biosystems Science” 和 “biosystems engineering” 。因而,正式发表开始于 1991 年到 2011 年的 20 年期间,在词汇上交替用了 “systems biological science engineering” 和 “biosystem science engineering” 、 “science engineering of biosystems” 等,但在中文上用 “ 系统生命科学 ” (以别于 systematic biology )、 “ 系统生物工程 ” 、 “ 系统医药学 ” ( medicine pharmacology )和 “ 系统遗传学等 ” 。 在 1994 年到北京之前,基本上是理论、概念、原理和方法探讨, 1992 年 -1993 年从天津到广州、太原到长沙、新乡到武汉的学术会议阐述也是, 1994 年 -1995 北京、上海和长春的发育生物学、转基因动物、生物医药学术会议讨论是生物技术和生物信息层面的具体研究开始。 90 年代中科院北京的研究所是国内最早用上 internet 互联网 email ,当时筹建中国转基因动物学会挂靠发育生物研究所,童第周实验室是中国最先研究转基因、核移植的发育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室,还微生物研究所最早使用 Netscape 和美国 NIH 的 Genbank 等检索,也是中国第一个引进质粒、基因测序仪、 DNA 合成仪和 mRNA 差异显示分析仪,以及生物信息分析软件等。组织在北京 1996 年举办第一届国际转基因动物学术研讨会期间,一是从 Medline 光盘数据库,二是从北京图书馆外文期刊部,检索和查阅了大量的国外科学家的 email 地址,其中包括了与美国正在做转基因研究的 Hood 和 Avigenics 公司等,开始了大规模的电子邮件通讯。 1997 年到了海外后,导师的电脑可以自由使用,收藏夹( Bookmarks )大量网站信息和当时网络上提供建立网页的自由空间和方法使我能够采用 Yahoo 的网页指南方式建立资讯数据库, 1998 年开始建立 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 网页。 1999 年筹备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 The Associates for Biosystems Science Engineering ) - 定义为系统论、实验、计算与工程方法的生物系统与人工生物系统分析与综合研究的国际协会和会议时,注册域名建立正式网站,同时,在 Nature 和控制论的国际期刊发布,在当时许多科学专业用 BBS 等自由张贴。国外更方便在线浏览国际上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网页资讯;因而,开始与更广泛涉及到探讨生命现象、医学与工程的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国际通讯,其中包括邀请了日本 e-cell 课题组 Tomita 等,倡导实验( experimental )生物学与计算( computational )生物学结合研究生物系统。 1999 年 -2003 年不断充实和完善 genbrain biosystem network 网站的内容和资讯数据库。 下、 2002 年在英国 7 月 -10 月用 3 个月写的课题申请报告于 2003 年元月得到医学研究基金会评审通过而成为 grant-holder 类的研究员, 2003 年 -2006 年,一是与计算机系的教授探讨了生物医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合作研究,二是在图书馆大量阅读探讨起中西文化与科学 - 即,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运河、罗素集团大学中的红砖建筑都是工业革命的标志,大学管理大楼拱门上和市政厅、图书馆都有瓦特发明蒸汽机的雕塑, 2006 年 -2008 年开始对工业革命与经济发展探索,参加了 2007 年“春晖杯”竞赛和“春晖计划”,随后 2008 年在江苏成立系统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4 月开始进入项目运作,到 2011 年 10 月终于完成了系统生物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国内历史考察、研究与发表,澄清或明晰有关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学科发展历史事实的资料等,同时,考察与研究了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 - 即,探讨了钱学森之问。 ( 1991 年 -2011 年总结)
2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积仁:东软20年的国际化感悟
meixianghao 2011-6-16 19:55
刘积仁:东软20年的国际化感悟 □本报记者 原诗萌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通常有三种方法——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商品、进入与中国平行的经济体和进入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在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看来,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商品是最难的。他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机会》一文中将原因总结为“投入比较大,产出不确定,成本比较高”。 然而,20年前,诞生于沈阳的东软一开始就将国际化的目标瞄准了发达国家,积极发展对日外包业务,近年来则向欧美市场拓展。 “国际化是东软成长最基本的能力。” 6月10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当年的东北大学教授,现在的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如此总结了国际化对于东软的意义。他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国际化“是为了未来的生存而准备”。 国际化“躲不掉”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同年,还发生了另外一件对中国经济不无影响的事——高盛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的概念。 奥尼尔断言,占全球25%的陆地面积、40%人口的“金砖四国”,是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到2050年,“金砖四国”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力量,GDP总值将超越目前的发达国家。 或许奥尼尔的断言有夸张之嫌,但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得到越来越多发达国家的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而跨国企业的纷纷进驻,也加速了中国市场国际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企业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他们在中国市场上夺标时发现,很多时候都是在和跨国公司竞争。 对此,刘积仁和他所带领的东软的态度是:直面竞争,寻找机会。 “你不可能因为害怕竞争,而躲在一个地方。你也不可能因为强调产品的民族性特点,而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刘积仁说。 刘积仁也意识到,竞争意味着新的机会。 以东软较擅长的医疗领域为例,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仍在不断探索更完善的社保医疗体系的解决方案,而在汽车、手机等领域,则越来越多地和互联网、新经济及时尚相关。 “因此,中国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获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不是投资多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构建自身的能力。”刘积仁说。 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目前东软集团的营收有30%来自海外市场。他希望通过未来5年的努力,将这个数字翻一番,达到60%,并构建起国际化的研发体系。 人才竞争“反其道行之” 跨国公司重视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在华研究机构的投建。 2003年10月,通用电气在上海的研发机构正式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2004年初,ABB在北京建立首个在华研发中心,同年底,西门子在华扩建研究院…… 诚如一些业内专家所说,外企研究院的成立,客观上形成了人才溢出效应,推动了中国的创新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人才竞争的愈演愈烈亦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跨国企业的人才竞争,东软采取的做法是“反其道行之。” “当跨国公司在新兴国家找到更便宜的软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的时候,东软却在发达国家找越来越贵、越来越高级的商业创意人员和设计人员。”刘积仁说。 他进一步解释说,通过此举,在东软的整个人才队伍中,优秀工程师和低成本工程师的比例与跨国公司“差不多”,从而在人力资源的结构上,与跨国公司形成同等的竞争能力。 以汽车电子为例,汽车软件有特别高的可靠性要求,比如开发出的汽车软件,需要经过3年严密测试后才可能上市。目前东软有超过2000名从事汽车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工程师,分布在国内及海外。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人才队伍,东软才得以进入汽车软件这个“高端俱乐部”。 刘积仁坦承,因为拥有了这些优秀的人才,东软的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东软在构建国际化的研发网络时也注意到,“不仅仅是营收层面的收购,而且是人才的收购”。 建立“最小刻度”的文化沟通 正如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要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样,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也要面对“本地化”的问题。 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刘积仁表示,东软在世界其他国家谋求“本地化”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文化沟通的问题。 “作为一家中国企业,我认为东软有几点文化,他们接受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我们传统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了工作我们可以牺牲休息时间和假日,可芬兰、德国、美国、日本的员工,他们会接受这种文化吗?”刘积仁表达了自己的担心。 由此刘积仁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国际化进程中,最简单的是资本,而最复杂的是文化和人。 东软在中国拓展业务时,将中国分成了八个大区,由于每个大区的GDP、收入水平及客户行为不同,东软产品竞争的价格也各不相同。 在国际化进程中,东软则加深了这种“因地制宜”的体会。 刘积仁告诉记者,以往人们常说“中国人和外国人有什么不一样,或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但真正在国际化进程中会发现,这些比较太抽象,太没有可操作性”。 “西方文化有美国文化,也有欧洲文化。而在欧洲文化里面,芬兰人、罗马尼亚人、德国人的文化也各不相同。” 对此,刘积仁的感悟是,企业要把文化方面的沟通能力,建立在最小的刻度上,做精细化的工作。 比如,芬兰的生活节奏比较缓慢,东软在和芬兰员工沟通时,首先肯定他们想过更高质量生活的要求,但同时表示,高质量的生活需要靠钱和业务来支撑,从而鼓励他们发挥积极性。 虽然挑战重重,但在刘积仁看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形势紧迫,是“为了未来的生存而准备”。 “过去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不断发生变化,走向国际,其实跨国公司的变化更快,因为他们对成长空间的需求更迫切。现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如果中国企业不重视国际化的能力,未来很可能连生存空间都没有。”刘积仁说。 《科学时报》 (2011-06-16 A3 技术 经济)
个人分类: 技术与经济|3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年反差:《中国科学》VS《物理学报》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10-21 19:24
20 年反差:《中国科学》 VS 《物理学报》 1988 年,《中国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 由 Nd2Fe14B 的晶体结构直接给出其价电子结构的分析 ”,作者为张瑞林(吉林大学),吴尚才(广州有色金属研究所), 余瑞璜 (吉林大学),文章篇幅为 7 页。 文章没有任何科研项目的标注(可能没有得道资助)。 原文下载: 《中国科学》文章 20 年后的 2008 年,《物理学报》也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为“ Nd2Fe14B 的价电子结构分析和磁性计算 ”,作者为 吴文霞, 郭永权 ,李安华,李卫(钢铁研究总院功能材料研究所),文章篇幅为 7 页,文章下面的标注是: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批准号 :2007AA03Z458) ; 北京市科技研究计划重大项目 ( 批准号 :D0406002000091) 。 原文下载: 《物理学报》文章 20 年的反差是:科研经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章的德性却是在向下滑。经费的数额是大大地上去了,但是文章的德性却是下来了。 无论读者(网友)是否为当事人,先不要激动,文章的事情是白纸黑字,谁也无法销毁证据,再说,俺是绝对地用数据说话的,评论的误差精确到 0.005 埃。 《物理学报》的文章,最基本的数据和图表都是从一篇文献( Herbst J F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抄引来的,文献题目为 R2Fe14B Materials: Intrinsic properties and technological aspects ,篇幅为 85 页。 原文下载: Rev . Mod . Phys 文章 (压缩后 16M ,无法上传) 《物理学报》文章的表 1 ( 没有标注 ): 参考文献 Rev . Mod . Phys . 的表 1 : 需要提醒的是, Fe(4e) 的坐标是一种不规范的写法,因为其他原子的坐标都按照国际空间群表( 136 号空间群)的规范书写,而 Fe(4e) 却是例外,标准的格式应该书写为( 0 , 0 , 0.614 ),或者是( 0 , 0 , -0.386 )。 余瑞璜 先生(第一作者为张瑞林)的文章先是把( 0.5 , 0.5 , 0.114 )解读为( 0 , 0 , 0.114 ),然后代入键距公式计算,得到第一条键的键距 d = 1.6411 【( 4e-Fe ) - ( 8j-1-Fe ), d= 1.6411 】,两个 Fe 原子的距离几乎等于 Fe 原子的半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余瑞璜先生把( 0 , 0 , 0.114 )修改为( 0 , 0 , 0.386 )后,得到的第一键距为 d ( Fe-B ) =2.0975 。 《中国科学》的文章表述如下: 毫无疑问,余瑞璜先生把 4e-Fe 原子的坐标弄错了,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原子间距小于 4.0000 埃的全部实验键距有 55 条,也不是余瑞璜先生所说的 44 条。根据俺的《点群 / 空间群操作系统》计算表明, 55 条键中,有些键是无法求解出等效数目的,因为数据发生了紊乱,破坏了数据的对称性。 由于 4e-Fe 原子坐标的错误,计算出的键络已经不是严格意义的 Nd2Fe14B 了,究竟对电子结构有多大的影响,这需要定量评估,俺现在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 下载: 错误的键参数数据 应用经验电子理论的难点是求解各种原子间距和配位数,事实表明,连 EET 创始人余瑞璜先生都出错,别人出错就更容易了。实际上这也是评估 EET 电子理论的难点,因为从一开始就错了,而且是错在对晶体结构的把握上,因为还没有进入到 EET 的计算就错了,因此,文章的结论和 EET 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余瑞璜 先生是中国少有的系统地建立了自己理论的科学家,俺始终认为 EET 理论是非常地撩人心弦的,可惜很多文章的计算还没有进入到 EET 本身就开始出错了,这种由于对晶体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所导致的错误,是不应该记在 EET 理论的头上。 余瑞璜 先生是中国少有的晶体学家,早年师从大科学家布拉格(晶体 x 射线衍射诺贝尔奖)。 余瑞璜 先生的 EET 理论,要求我们从崭新的角度来看待晶体学的基础知识,但是那些鼠目寸光的基金评审专家却自欺欺人地说,晶体学的几何问题都已经解决了,再没有研究的必要了。 参见: 《 同行评议意见》:只评鸡毛,不评科学 。 余瑞璜 先生 EET 理论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完全是受制于人们对晶体结构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无论如何,《中国科学》文章的键距和配位数是余瑞璜等人自己亲自计算的,可惜没有算对。 20 年后,《物理学报》的文章对 Nd2Fe14B 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类似的计算。他们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和余瑞璜所使用的原始数据是完全相同的(来自同一篇文献),但是得到的键距和配位数等数据却是完全不同的。 《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声称他们自己亲自进行了计算,原文如下: 《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所说的 “ 结构参数 ( 空间群、点阵常数和原子占位 ) ” ,就是他们列出的表 1 的数据,可是他们并没有使用所谓的 Diamond 软件根据表 1 的 数据去计算(测量)键距和原子配位数。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下载: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 (压缩后 16M ,无法上传) 因为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有一个表 2 ,给出了所有小于 4.000 埃原子间距和(配对)配位数,如下所示。 表里共列出 42 条键(注意有相同的),《物理学报》的文章抄引时漏掉了 d=2.6351 埃这条,结果变成了 41 条,如下表所示。 如果《物理学报》的文章根据表 1 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应该和文献里 Table 2 的数据是有差别的,不少键可以反映在键长的最后一位。 如果《物理学报》文章的作者自己计算键距和配位数的话,就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文章的错误。但是,由于那数据是抄引来的,而不是自己计算的,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果把《中国科学》和《物理学报》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阅读,客观上给读者的印象是: EET 电子理论的键参数(键数目,键长和配位数或者叫等同键数目)是随意的。 这实际上是败坏了 EET 电子理论的名声。 《物理学报》文章里还有一个 Nd2Fe14B 的 晶体结构图,和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的一模一样。这些与 EET 理论没有关系,就不多说了。 最后一个问题,文献( 1991 Rev . Mod . Phys . 63 822 )里的键距和配位数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作者 Herbst J F 给出的原子间距和(配对)配位数是完全正确的。 本博主检验了 Table 2 的每一个数据,结果如下: 下载: 博主计算的Nd2Fe14B晶体42条键络参数 如果把 42 条键的数据按照原子来分拣,就得到了 Table 2 的结果。 以 Nd ( f )原子为中心的各种键和配位原子(程序输出数据): 下面有蓝颜色字段解释说明。 23, ,8j-2-Fe,---,4f-Nd, d===,3.0625 8j-2-Fe,:,1.6104,1.6104,9.1012, Z=,1 SP coordinates=,.683,.683,1.246 配位原子: ,4f-Nd,: ,2.0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1 4f-Nd,:,2.0416,2.0416,6.1, Z=,6 SP coordinates=,.732,.732,1 配位原子: ,16k-2-Fe,: ,1.232,4.0744,3.9528 SP coordinates=,.64,.963,.824 配位原子: ,16k-2-Fe,: ,1.232,4.0744,8.2472 SP coordinates=,.64,.963,1.176 配位原子: ,8j-2-Fe,: ,1.6104,1.6104,3.0988 SP coordinates=,.683,.683,.754 配位原子: ,8j-2-Fe,: ,1.6104,1.6104,9.1012 SP coordinates=,.683,.683,1.246 配位原子: ,16k-2-Fe,: ,4.0744,1.232,3.9528 SP coordinates=,.963,.64,.824 配位原子: ,16k-2-Fe,: ,4.0744,1.232,8.2472 SP coordinates=,.963,.64,1.176 需要强调的是,本博主给出的配位数是空间配位数, Table 2 给出的 Neighbors 是配对配位数。 例如,围绕 4f -Nd 原子有 6 个原子: 4 个 16k-2-Fe 原子, 2 个 8j-2-Fe 原子 。 因为现在讨论的键是 8j-2-Fe---4f-Nd ,只考虑围绕 4f -Nd 的 8j-2-Fe 原子,而不考虑 16k-2-Fe 原子。 因此, 4f -Nd 的(配对)配位原子是 2 个。 4f -Nd 原子和 16k-2-Fe 原子的距离也为 d=3.0625 ,这是下面的键。 对于键 4f -Nd---16k-2-Fe ,围绕 4f -Nd 原子有 4 个 16k-2-Fe 原子,这就是为什么 Table 2 要写成: Nd(f) --------- 4 Fe(k2) d=3.06 ( d=3.0656 - 0.005 = 3.06 ) --------- 2 Fe(j2) d=3.07 ( d=3.0625 + 0.005 = 3.07 ) 注意,俺的程序判断键的误差为± 0.005 埃。 但是,一条键是由什么原子组成的,周围的空间配位数是多少,这是绝对不能含糊的。 围绕 4f -Nd 组成的键(键长小于 4.000 埃)共有 8 条,数据如下,解读方法同上。 24, ,4f-Nd,---,16k-2-Fe, d===,3.0656 4f-Nd,:,-10.8416,-10.8416,-6.1, Z=,6 SP coordinates=,-.732,-.732,0 配位原子: ,16k-2-Fe,: ,-12.8744,-10.032,-8.2472 SP coordinates=,-.963,-.64,-.176 配位原子: ,16k-2-Fe,: ,-12.8744,-10.032,-3.9528 SP coordinates=,-.963,-.64,.176 配位原子: ,8j-2-Fe,: ,-10.4104,-10.4104,-9.1012 SP coordinates=,-.683,-.683,-.246 配位原子: ,8j-2-Fe,: ,-10.4104,-10.4104,-3.0988 SP coordinates=,-.683,-.683,.246 配位原子: ,16k-2-Fe,: ,-10.032,-12.8744,-8.2472 SP coordinates=,-.64,-.963,-.176 配位原子: ,16k-2-Fe,: ,-10.032,-12.8744,-3.9528 SP coordinates=,-.64,-.963,.176 16k-2-Fe,:,-10.032,-12.8744,-8.2472, Z=,1 SP coordinates=,-.64,-.963,-.176 配位原子: ,4f-Nd,: ,-10.8416,-10.8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0 25, ,16k-1-Fe,---,4f-Nd, d===,3.0791 16k-1-Fe,:,6.3624,.5896,16.7506, Z=,1 SP coordinates=,1.223,.567,1.873 配位原子: ,4f-Nd,: ,6.7584,-2.0416,18.3 SP coordinates=,1.268,.268,2 4f-Nd,:,6.7584,-2.0416,18.3, Z=,4 SP coordinates=,1.268,.268,2 配位原子: ,16k-1-Fe,: ,6.3624,.5896,16.7506 SP coordinates=,1.223,.567,1.873 配位原子: ,16k-1-Fe,: ,6.3624,.5896,19.8494 SP coordinates=,1.223,.567,2.127 配位原子: ,16k-1-Fe,: ,9.3896,-2.4376,16.7506 SP coordinates=,1.567,.223,1.873 配位原子: ,16k-1-Fe,: ,9.3896,-2.4376,19.8494 SP coordinates=,1.567,.223,2.127 28, ,4c-Fe,---,4f-Nd, d===,3.1193 4c-Fe,:,0,4.4,6.1, Z=,2 SP coordinates=,.5,1,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6.7584,6.1 SP coordinates=,.268,1.268,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732,.732,1 4f-Nd,:,2.0416,2.0416,6.1, Z=,2 SP coordinates=,.732,.732,1 配位原子: ,4c-Fe,: ,0,4.4,6.1 SP coordinates=,.5,1,1 配位原子: ,4c-Fe,: ,4.4,0,6.1 SP coordinates=,1,.5,1 30, ,4e-Fe,---,4f-Nd, d===,3.2048 4e-Fe,:,8.8,0,-4.7092, Z=,2 SP coordinates=,1.5,.5,.114 配位原子: ,4f-Nd,: ,6.7584,-2.0416,-6.1 SP coordinates=,1.268,.268,0 配位原子: ,4f-Nd,: ,10.8416,2.0416,-6.1 SP coordinates=,1.732,.732,0 4f-Nd,:,10.8416,2.0416,-6.1, Z=,2 SP coordinates=,1.732,.732,0 配位原子: ,4e-Fe,: ,8.8,0,-7.4908 SP coordinates=,1.5,.5,-.114 配位原子: ,4e-Fe,: ,8.8,0,-4.7092 SP coordinates=,1.5,.5,.114 32, ,4f-Nd,---,8j-1-Fe, d===,3.2665 4f-Nd,:,-11.1584,11.1584,-12.2, Z=,2 SP coordinates=,-.768,1.768,-.5 配位原子: ,8j-1-Fe,: ,-9.6624,9.6624,-14.6888 SP coordinates=,-.598,1.598,-.704 配位原子: ,8j-1-Fe,: ,-9.6624,9.6624,-9.7112 SP coordinates=,-.598,1.598,-.296 8j-1-Fe,:,-9.6624,9.6624,-9.7112, Z=,1 SP coordinates=,-.598,1.598,-.296 配位原子: ,4f-Nd,: ,-11.1584,11.1584,-12.2 SP coordinates=,-.768,1.768,-.5 35, ,4g-B,---,4f-Nd, d===,3.3036 4g-B,:,1.1352,-9.9352,6.1, Z=,2 SP coordinates=,.629,-.629,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10.8416,6.1 SP coordinates=,.268,-.732,1 配位原子: ,4f-Nd,: ,2.0416,-6.7584,6.1 SP coordinates=,.732,-.268,1 4f-Nd,:,2.0416,-6.7584,6.1, Z=,2 SP coordinates=,.732,-.268,1 配位原子: ,4g-B,: ,-1.1352,-7.6648,6.1 SP coordinates=,.371,-.371,1 配位原子: ,4g-B,: ,1.1352,-9.9352,6.1 SP coordinates=,.629,-.629,1 40, ,4f-Nd,---,4g-Nd, d===,3.7629 4f-Nd,:,-2.3584,11.1584,0, Z=,2 SP coordinates=,.232,1.768,.5 配位原子: ,4g-Nd,: ,-1.232,7.568,0 SP coordinates=,.36,1.36,.5 配位原子: ,4g-Nd,: ,1.232,10.032,0 SP coordinates=,.64,1.64,.5 4g-Nd,:,-1.232,7.568,0, Z=,2 SP coordinates=,.36,1.36,.5 配位原子: ,4f-Nd,: ,-2.3584,11.1584,0 SP coordinates=,.232,1.768,.5 配位原子: ,4f-Nd,: ,2.3584,6.4416,0 SP coordinates=,.768,1.232,.5
个人分类: EET电子理论|80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二十年后再相会
刘玉平 2009-7-24 13:12
七律高中毕业 20 年同窗聚会感赋 2009 年 7 月 17 日 ~19 日,高中毕业 20 年联谊会,百余同窗欣然重逢,草作七律以志: 繁枝艳日唱新蝉,故地重逢已廿年。 染却园丁双鬓白,换回桃李九洲妍。 追思往事情犹畅,放眼前程意自翩。 岁月沧桑人聚散,天涯勿忘此生缘。 运动场 主教学楼 雕塑 实验大楼 * * * 我们曾满怀年轻的梦幻、洋溢青春的热情,共同度过了人生中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千年修得同船渡,同学友谊是珍藏在心中浓烈的情、不舍的缘。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青丝去、朱颜改,那些朝夕相处的校园生活依然在目,让人留恋、难以释怀。七月的故乡,热情地召唤着我们。来吧!看一看久违的面容,品一品珍贵的友情,闻一闻故乡恬淡的清风,听一听校园熟悉的蝉鸣,用清澈的江水洗尽风尘,用亲切的乡音慰藉心灵。 经历了人生的风雨,一次握手,我们相约在这美好的时刻。怀着不变的真情,一句祝福,我们从可爱的校园再出发 链接:中学母校 凯 里 一 中 歌曲20年后再相会( 词:张枚同、甲丁 曲:谷建芬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0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