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教育产业化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产业化:一场误国误民的社会运动
热度 6 Zhanglincn 2012-8-26 08:51
教育产业化:一场误国误民的社会运动
任何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国家,都会从内心重视教育。而那些曾经举全国财力去办教育的国家,无论是现在保持世界第一的美国还是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最后都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些国家不仅在经济财富的积累上获得了增长,更在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上,教育都发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然而奇怪的是,在东方,一个曾经拥有独特文化并曾经经济领先过世界的国家,目前国家 GDP 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口资源居全世界首位的国度,教育竟从来都没有真正获得过应有的重视。如果你初次踏入这个国家,你得千万小心,不要被这个国家满大街的标语和泛滥的口号所迷惑,下面我们可以罗列一些曾经而且不断出现在大街小巷的顶上、各级政府的墙上、各种官员的嘴上、各类学校的教室里、各种广告的牌子上 CCTV 的各大电台中,甚至广场中央雕刻的石头上的关于教育的豪言壮语。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曾经看到过、听到过、背诵过甚至感动过: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全力推行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向雷锋同志学习”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曾几何时,我们都曾经被这些标语感染过,但最终你都会发现,这些只不过是一场在“忽悠”里进行的运动。这些罗列的标语没有一个在现实里实现过,甚至包括已被写入国家教育国策中的九年义务教育。如果你真愿意为此去采访一下,你会发现还有很多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可能得到义务教育,还有很多孩子虽然被 “免费” 教育了九年,但其实并不是“义务”的。在中国,漂亮光鲜的形式里实质总会被严严的包裹起来。 标语和口号是这个国家的社会特色。特别是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大街小巷都有贴满大字报的墙,如今虽然这些墙和电线杆被街头的野广告所占领(搞政治向搞经济转变),但你依然可以在城市的街头或乡村的墙上看到用鲜亮的大字打出的标语。这不是什么气概,也不是什么精神,这都是忽悠大众的官僚形式,政府管理部门似乎打出了标语就表明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其实恰恰相反,标语都是幌子,是在掩盖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喝茶、聊天和挖坑的悠闲。 中国教育也是在这些幌子下被特别重视的。然而没有一个人从内心里真正把国家教育当回事。更雷人的竟然在某个伟大的时刻,一群思维先进的精英们想出了一个误国误民的好点子,那就是:教育产业化,让我们伟大祖国的教育也为我们的经济去创造无限的利润! 在全国一切为了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所有的行业都几乎被推入市场的大潮中自生自灭,这其中就有“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而下海的中国教育,如果没有对教育监管的义务和权利,中国教育就可以沦为“自负盈亏”的产业。这样的一个国家理念,这样一个让教育产生利润的国家思潮,毁掉的不仅是眼前的教育质量,毁掉的其实是一个国家长远的未来。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集体事业,是一个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国家公共领域,它所产生的不是直接的利润,也无法用产出来衡量。教育产生的只是高质量的人才,他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天就是他们创造财富的一天,他们所创造的价值永远也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然而没有几个会背诵标语和口号的决策者对教育给予重视,因为他们的第一项改革就是削减教育投入,削减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变非义务教育的公费教育为自费教育。可能是他们对义务教育很难下手(其实分散下手的地方非常多,其中最大的就是以就学学生减少为借口的撤点并校来降低教育成本),大学以上的教育开始全面进入收费阶段。产业化的中国高校追求利润最大化所带来的第一个效应就是:扩招。只有扩招才能实现产业规模,这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乎全国掀起了高校扩招的狂潮,于是为了解释和支持这种运动,很多紧跟时代潮流的理念也相继出台,什么大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道理虽然正确但为什么早点不提出来),大学应该面向市场(比如专业设置,社会服务),其实这些理论不管多么深刻,也不如为了追求利润的原因深刻,因为为了规模效益,后来中国高校还掀起了大学合并、大学扩建(新校区),高校后勤市场化,大学纯粹科研化的运动。 然而几年下来,中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就全面滑坡,但还是有人会站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因为这是市场经济下中国高校发展转变的必然“阵痛”,这个词用得可真拉风,何必这样不前卫,干脆用个“绞痛”更雷人。然而不出几年,“阵痛”中的中国高校并没有“分娩出”高质量的教育成果,相反很快就“流产”了,于是这一场“沙尘暴”过去了,大家都在用呆滞的眼光打量这场风暴过后的场面,的确很刺激很尴尬: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烂摊子! 于是代表中国高校教育老大的北京大学不得不出头来收拾场面,于是率先表示不再扩招。于是又一场风暴在酝酿之中,各大学校也都纷纷效仿表示不再扩招,然而这场为了质量而抑制数量的举措到现在依然没有回答钱学森的问题:为啥中国教育总不能培养出顶尖人才? 中国教育各种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教育产业化的阴影。一个需要靠办学谋求经济利润去支撑和发展的学校,她最基本的动机不再是尽心尽力培养人才,而是赚钱。国家因为其“可以产生利润”而消减经费投入,势必加剧这种对金钱追求的愿望。试想一个学校连老师们的工资都得不到保障,教师们的生活水平都处于社会的中低水平,那哪个老师会相信“ 向雷锋同志学习 ”和“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的道德绑架,为了自己也能和其他人一样富起来,金钱势必成了教育工作者的唯一追求。 你不能谴责为了金钱而收择校费的学校,为维持运行收取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其他费用的做法,谴责为金钱而开奥数班的教师,为谋求收入而到处兼职培训的教师,甚至是那些卖给学生书籍从中吃回扣的老师,你不能因为他们是教师就严格要求他们必须付出高尚,这个社会对任何人来说生存都是最基本的权利,生活都需要达到最基本的尊严。他们之中当然有因为贪得无厌而榨取学生家长金钱的学校和老师,但我想那真是个别的现象,如果一个学校要靠收入维持运行(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的硬件靠募捐,软件靠支教)或靠运行获得利润,那还能有什么黑幕不能在追逐金钱的中国社会发生呢? 如果“ 再穷不能穷教育,在苦不能苦孩子 ”的承诺可以兑现,如果学校不再考虑四处创收,教师们也不再因为从事这样的岗位而没有尊严,中国公民不再在教育上花费更多的费用,中国的教育将必然会为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给予最大的人才支撑,中国孩子们才能真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望才能真的实现。
个人分类: 科学教育|691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不说真话,你会死呀?!
热度 52 张海霞 2012-8-8 17:03
这句话不知道在哪个电影里听过,是说一个死心眼的小伙子,说了真话丢了工作。这句话,也很适用于我,很多时候我就是这个不招待见的人,比如最近,高考结束以后不少朋友打来电话(年龄到了,很多结婚早的朋友孩子都该上大学了),总是说孩子高考和录取的事,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和开解他们,都是家长,都是一个孩子,都不容易,当然都希望孩子好,能有多好就有多好,可是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该说什么,怎么说?其中最明显有两次我都表现得很纠结: 第一次是一个中学同学,年纪不小了在北京工作,孩子也跟来读书,一直没有户口,孩子快高考了,她请我吃饭,我说:“孩子现在怎么样?”她说:“还在**中学上呢,不知道怎么办好。这高考太不公平了,我们都被骗了......”我说:“你简直是太糊涂了!高考的事情我们谁都管不了,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搞好,不可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就必须赶快回去,越快越好!”当然,朋友的脸色就越来越难看,后来很久都没有联系。前一段时间很急给我打电话,原来孩子今年回去参加高考,成绩很不理想,要准备复读!我一时语塞,等见了面还是忍不住又多说了几句,朋友讪讪走了,我知道她不开心,可是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呀,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她,可是这高考的事情,谁帮得了呢?回来想想就责怪自己:不说真话难道真的会死呀,顺着朋友的心意说几句好的难道会死呀? 最近,爸爸最近也很关心这些事,这个孩子高考录取的事那个录取的专业,我本来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昨天晚餐时又说:某某考了个二本的分数线却被一个一本的院校录取了。其实那个一本院校是**独立学院,我本来是不打算打击他积极性的,可是爸爸冒出一句:“真赚呀!”我实在忍不住了,正好也是前不久一个类似**独立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件让我们很气愤的事,就直接告诉他独立学院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不是说所有的独立学院都不好,可是在现在这种教育产业化毒瘤下不断膨胀的不正规办学却是让教育的良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知名大学的所谓**学院,其实都是扯着虎皮当大旗、背地里干着买文凭的勾当,不钻研如何育人却在招生的花招上层出不穷,即骗了学生也骗了家长(很多家长可能都跟我老爸一样认为:狠赚了!),伤害了正规的老师和学校,更是损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作为一个一线的老师,中国的教育的声誉和影响这些年日益下滑,谁不心痛?可是,到底错在何处?错在老师吗?错在学校吗?错在家长和学生吗?其实都不是,其实是从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上错了:错在了教育产业化这一毒瘤上!本来教育是社会公平公正的良心,现在被这冠冕堂皇的教育产业化的幌子给折腾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受苦的不仅是孩子和家长,抱怨的不仅是老师和学校,更加可怕的是这个社会在这样的虚无缥缈的忽悠下变得不可救药! 还是那句话,说了真话,打击了很多象我老爸这样的社会老实人,心里很难过,我也对自己说:“不说真话,你会死呀?!”可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都顺应潮流、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就会在我们的社会上越演越烈! 还是做那个傻傻的孩子吧:说真话,怕什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3367 次阅读|50 个评论
办学思想与路径依赖:再致华东师范大学书记、校长(有删改)
热度 6 王铮 2011-7-30 05:17
办学思想与路径依赖:再致华东师范大学书记、校长 在我发表了《 想给华东师大新任党委书记写封信 —— 写了 》以后,有来自 IP: 58.37.85.* (上海长宁 / 普陀区)的匿名评论( 2011-7-25 10:54 ),全文如下: 博主不愧是学地理的。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否与办校地点关系大,还是办学的思路和学校的学术氛围关系大?华师大目前缺少的是正确的办学思路,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尊师爱生的风气。 针对这种情况,我本来打算不说的不得不说几句,作为商榷。信不信由你 (一) 首先,这位博友没有认真看我的文章,我说的不是“办校地点”,我说的是改进学术环境,一个研究型大学,要让老师与研究生有尽可能多地在一起。一个要创新的研究型大学,要给研究生一种骄傲的机会。 再进一步看,这个评论还真不科学。一个学校成功与否,与办学地点还真分不开。可惜过去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中国在这方面有极端案例;而极端案例是暴露规律的最好材料。要总结。 第一个极端是中国宋代的书院,办学到深山老林,什么白鹿洞书院、什么嵩阳书院,全都躲到山里,钻故纸堆,脱离现实。这样的书院现在留下的仅仅叫文物;中华民族的文化辉煌也从时代结束了。这么说,湖南大学不服气,湖南师范大学也不服气,岳麓书院不是留下我们吗?如果真是这样,也是你们后来脱胎换骨的结果,再说,岳麓书院在长沙,你们是它在的结果。在深山老林办学,办书斋没有出路。 第二个极端是文化大革命搬大学,北京学院路上的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搬了,北京矿业学院搬了,北京航空学院没有搬,北京工学院没有搬。没有搬的现在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是 985 。办学地点还真与学术气氛有关。我曾经写过文章,为中国地质大学没有进 985 鸣不平。仿佛 21 世纪,人类只要航天,生活在天上,不要地质,不要矿产。其实当时很多农业大学赶到农村,大学搬到企业,太结合现实的结果是失败的。 其实不是地点,而是区位,区位是相对的位置。现在许多大学,学生远离老师,教师上课在路途上就累了。这叫区位不好。本来地点无所谓,可是白鹿洞书院当年学校远离城市,达不到政治与商业信息。城市是早期发展的,位置“锁定”了,书院走了一条错误的路线。现在,如华东师大这种情况,教师的住宅区,位置也锁定了。路径依赖,学校的发展只能考虑地点了。实际上,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这种情况,例如有的大学孤立在一个岛上,学生甚至不认识自己的系主任。这样不是办大学,学生感到仍然在读中学,一个没有父母督促的中学。 批评我的博友说华东师范大学需要“尊师爱生”的风气,说得何等好啊!现在全国哪个大学不缺少尊师爱生的风气?大搞校园分裂,发了房地产商,结果,老师每天辛苦奔波,学生经常只能“刮目相看”老师,因为“师别三日”很经常。这就是不尊师,不爱生。郊区办大学,教师住城里,就是缺少尊师爱生的办学思想。 (二) 批评者强调了办学思想。说华东师范大学目前有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我不同意。 为了不冲淡主题,以下删节。 教育部要树立这样的思想,在政治权利上,所有大学一律平等。没有二等知识分子的学校。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大学校长们开会,不会因为你是副部级而格外受人尊重,你被尊重,是因为你的学问,你的学校的创造能力。 办学思路是个抽象问题,它不是空口述白话,而要具体落实下来。把研究生与教师放在一个校园,就是一个落实。北京大学取消了昌平校区,就是一个办学思想。不唯上,不唯心就是今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华东师范大学,当然还有要向北京大学学习的。 一切中国的大学都应该向北京大学学习。要承认大学发展是路径依赖的。路径依赖涉及很多东西,在规定的条件下谈办学思想,谈学科发展。过去王进喜说国家搞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咱们也要上。周恩来说,有点唯心主义了,把它改为,没有条件,拼死拼活创造条件也要上。现在各大学面临债务压力、校园分裂等问题,在没有条件时搞了教育大跃进,只能听周恩来的拼死拼活了,拼死拼活也包括“死谏”?至少要与教育部某些不当的办学思想抗争。校园摊大饼,就是错误的。 我很看不起一些人,周济部长在台上,拼命说好话,别人下台了就骂。所以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周济是个好部长》,希望将来有人写《老袁是个好部长》。
个人分类: 中国发展问题|5177 次阅读|8 个评论
真的假文凭、假的真文凭及产业化的教育
热度 1 xinyumri 2010-7-16 00:27
前日清理 SPAMM 信箱,有条信息夹杂在众多卖伟哥和其他处方药的邮件中,引起了我的注意: You need a new diploma to prove your boss that you are a valuable employee? Or your close relatives doubt concerning your future bright life? Its time to show them what you can. We are a certified organization that specializes in helping to get diploma of any world university. We have helped thousands already to stand up on the legs and live life without any limits and borders. And remember that a person without a diploma is a low paid employee. 邮件的题目是你想要牛津文凭吗?令人想起行走在中关村大街上时,冷不丁迎面走过来的人会冒出一句要清华文凭吗?令人莞尔。 真的假文凭也好,假的真文凭也好,看看几位当事人华服在身的样子,我对方舟子打假能起到的社会效果不持乐观态度,只怕是以后再有人被揭会有了效仿的榜样,沮丧期更短,调子唱得更高。 前不久从收音机上听到对 for profit 的学校的讨论,这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学校,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学费昂贵,质量平平,文凭恰如一张废纸。许多穷人的孩子因为无法进入正规大学学习,只好借了政府的贷款去上这样的学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只好赖账,所以说这些貌似在市场自由竞争机制下得以盈利的学校,实际上是 纳税人在买单。 无独有偶,2005 年去牛津开会,赶上英国欲收紧签证的发放以解决日益凸显的移民问题。报纸上众多的讨论中有这样一则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说不断增多的外籍留学生,正成为英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紧缩签证恐怕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看来想圈钱的人总是不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里外通吃。 但是市场自由竞争机制的好处就是,这样的生财之道也是不可持续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这样的学校自然没人去上。等到巴林顿和西太平洋的博士满大街了,自然没人把他们当回事,谁还会再花那冤枉钱去买废纸文凭呢? 到是正规学校的日益产业化,令人生出隐隐的不安。 如今的大学里, grantsmanship 正日渐取代 scholarship ,成为衡量一位研究者的主要标杆。伴随而来的,是不断翻新的课程设置和实质教学内容的日渐缩水。 教育作为产品和金融产品有类似之处,都是软性的,不像实物产品,质量性能无可欺。一堆包装华丽的垃圾股票,在泡沫沸腾涨涨落落的股市中,也会有人趋之若鹜地去买;学位就更容易了,把课程设置贴上几个吸引眼球、前沿时髦的名词就成。卖方要是铁了心的要赚钱,成本比做一辆刹车不过关的丰田车要低多了。 所以要想指望卖方有良心,老老实实做生意,还不如指望买方多一份判断力和警惕心。 偏偏金融产品和教育产品的买方,或有意或无意,也不关心产品的质量,只要看看一路飙升的股市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杜克大学商学院处理了一批集体作弊的中国留学生,结果这些学生去校方抗议,说他们交了学费是来拿学位的,不是来受处分的。 有次吃中饭几个同事聚在一起聊天,说现在的学生像是顾客,花钱买服务。只不过在商场里,有限的钱能买的东西越多越好,而买教育产品,内容越少越好。这话说来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却又有几分真谛在内。课程的内容在被不断地被 water down ,掺进水货,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过,套用网上流行的术语,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产业化的结果盈的是钱,损失的却是名声。饶毅说他的孩子不搞金融,不作给钱就替人打官司的律师,讲究的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两个行业不自律,公众眼里从业者的形象自然好不了。 我希望饶毅的这个清单上,永远不会有教授这个职业。
个人分类: 历史与时事|44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大学城”?
boxcar 2010-6-26 13:31
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城? 我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水平!地球人都知道,大学的历史肯定远没有城市久远。所以一定是先有城市,后有大学。不过,如果我改问先有大学?还是先有大学城?答案就没那么简单了。大学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或许有不同的含义。 如果说到国外著名的大学城,如英国之牛津、剑桥,日本之筑波,是一种情况;说到中国最近10余年兴起的大学城,则可能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例如,牛津大学城 实际上是一个学院联合体,这些学院独成一体,或大或小,一个个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的建筑错落地分布在不算大的牛津市区,形成了商业区、居民区和学院混杂的局面。这也是大学城最大的特色城市和大学合二为一。 牛津培养出了几十个英国首相,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布莱尔、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港督彭定康,还有很多国家的元首和王子,以及几十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有了这所久负盛名的大学,牛津这个没有惊人风景、城市也不大的城市吸引了世界众多人士的慕名来访。 古雅、宁谧和纯朴,是牛津留给访古者最初印象。从伦敦到牛津这一段公路两旁的风光,充分显示出英国乡村的殷实与整洁。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农作物,尖顶、红瓦、白墙、黑色的木梁柱的农舍,错落点缀在远近。 【1】而我们中国新兴的这些大学城,也有学院、也有大学生,当然也不乏商业区和居民区,这些是相似的。不过,比起牛津之类的老牌儿大学城,也有不同的。 咱们中国这些年轻的大学城应该是充分发挥了我们的后发优势,圈地面积更大、容纳的学院更多,而且修建得更阔绰,具体讲就是楼更高、门更大,里面的设施更加齐全(据说有一阵子宿舍都酒店化了)。咱的大学城也会吸引很多人来。不过来访者应该不是因为仰慕城中某大学的毕业生之丰功伟绩而来的观光旅游的,因为大学城太年轻,第一拨学生可能刚刚毕业甚至还没毕业,还出不了万众瞩目的大人物,这不奇怪。来访者可能是送孩子上学或者接孩子回家的学生家长,也可能来谈开发项目的开发商,希望借着教育产业化的机会捞上一大笔钱,无论这笔钱出自以后N多年的学生的学费,还是政府的买单,他们只要争到了项目都会揽入囊中。 有了规划项目和蓝图,有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自然就有了不断建起的独立学院和XX大学的新校区的牌子,随后也有了带着稚气的80后或90后的大学生,他们从祖国各地四面八方来到这个被农田环绕的新兴城市大学城,住进了散发着油漆味的崭新的宿舍,走进了很冷清的教室和图书馆,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很多刚刚建立的学院中,面对着这些大学生的是或老或少的教师,老教师可能是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年轻的是刚刚研究生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他们来去匆匆,因为老教师们的家住在很远的市区,年轻教师也有太多要做的事情(读学位、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等);在校园里可能看不到多少学长,因此自然也就没有大学生当中的文化传承。在校园的内外,没有老牌大学校园里会有的专门经营教材、参考书和各类专业书籍出版社书店,却可能不乏流行文化的各种载体。这些就是先有大学城而后有大学的特点,总的看来就是一切都很年轻,似乎很多事情都在变化之中,匆忙之间还都没完全准备好。 中国的大学城们的未来会怎样?会出现让世人津津乐道的牛津剑桥类的大牌名校么?很遗憾,我个人不大看好大学城的前途,我想很多人也不会看好。例如,我刚刚看到了冯用军老师的一篇博文 大学城:史上最贵烂尾楼 (这篇博文也是受冯老师的博文启发所写,在此表示下感谢),文章似乎对大学城的前途看法更加悲观。思考这些大学城的未来,恐怕已经不是能否发展衍生出名校、培养出牛人的问题,而是在背负着巨额的债务、靠扩建扩招这种吹泡泡的方式筹措贷款假发展之名行维持之实的情况下,大学城面临的是能否存在下去,能挣扎多久的问题。 大学城本该以大学为根本,凝聚尽可能多的学者和教育家,吸引八方有志向学的青年,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传统、学科特色和文化底蕴,从而在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有大的建树,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产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学城作为城市,首先本应是服务于大学的附属物,其次才是借助大学的名望和影响,得到世人的敬仰,吸引人们来此访问和观光游览,甚至居住。大学城本身或许能从中取得适当经济利益,但这应当是在XX大学城作为一个品牌的无形资产形成之后,而非之前。如果本末倒置,大学城恐怕只能昙花一现,很快凋亡或者异化掉。大学城既已如此,教育产业化理念亦然。 ~~~~~~~~~~~~~~~~~~~~~~~~~~~~~~~~~~~~~~~~ 参考: 【1】 http://gy.youth.cn/zt/wm15/rc/tp/200908/t20090831_1008318.htm 【2】冯用军: 大学城:史上最贵烂尾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8948
个人分类: 教育|7228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教育产业化怎能避而不谈
xupeiyang 2010-3-9 08:07
2010年03月09日03:55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金凯   据多家媒体报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近日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文中没有一处提到教育产业化。   尽管公开征求意见稿,没有一处提到教育产业化,但其实教育产业化已经愈演愈烈。君不见,从幼儿园到大学,处处都得钱开道。巨额的择校费、赞助费,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即使几岁的孩子想上好一点的幼儿园,也得花上几万元的赞助费,让家长苦不堪言。   面对教育产业化蔓延的事实,公开征求意见稿是不是应该有个明确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如果支持,就应该公布收取择校费、赞助费,国家所允许的标准。如果反对,就应该明确对那些收取择校费、赞助费的幼儿园、学校给予处罚。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了解国家对教育产业化的政策和法规。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教改纲要明确教育公益性 只字未提教育产业化
xupeiyang 2010-3-1 08:12
教改纲要明确教育公益性 只字未提教育产业化 http://news.QQ.com   2010年03月01日01:38   汉网-长江日报   魏娜 范朝阳  我要评论( 70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 昨起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文中没有一处提到教育产业化。   纲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提出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   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提出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对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提出要切实落实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制定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对高校行政化倾向问题,提出要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探索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规划纲要》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希望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   10个重大项目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10个改革试点包括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与温总理谈减负的武汉教师透露: 纲要多处吸收 座谈会意见   本报讯(记者魏娜 通讯员范朝阳)昨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布,其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成为重要的环节。在中南海与总理谈减负的武汉教师黄群芳透露,公布的征求意见稿与座谈时看到的第15稿内容有多处修改。   温总理:让学生的书包减轻一半   黄群芳介绍,温总理在与教师座谈时提出:让学生的书包减轻一半,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   在她发言之前,温总理已两次提到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他说,减轻课业负担,就是要把学生的书包减轻,但绝不是放羊,绝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给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健康发展。   昨日公布的纲要,比黄群芳手中的第15稿多加了一句: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减负有了制度保障   黄群芳在座谈会上谈到,建国60年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数十次出现在各级文件中,但由于执行的力度不够,并没有落到实处。   在征求意见稿中,规范办学行为不再是抽象的表述,后面还有一句话,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   她说,有了制度的保障,减轻课业负担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黄群芳认为,在短时间内能将座谈会形成的意见,高效地体现在征求意见稿里,可见政府的重视。    2012年达GDP的4%   征求意见稿明确,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征求意见稿指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 就读当地公办学校   根据征求意见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后就读当地公办学校,是新的政策要求,流入地政府需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政策实施的方式和配套措施。    建立质量基本标准 和监测制度   征求意见稿明确,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    不得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征求意见稿明确,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高考不再一考定终身   纲要提出,未来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多次参加纲要讨论的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认为,纲要肯定了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成果,可以肯定未来高校招生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除高考统考外,高校自主招生的规模和录取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而高校自主招生从命题到成绩评价标准都会进一步探索完善。真正实现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自主招生比例可达1/3   纲要提出,未来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多次参加纲要讨论的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石彦伦认为,纲要肯定了近年来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成果,可以肯定未来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而高校自主招生从命题到成绩评价标准都会进一步探索完善。真正实现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未来可能形成高考统考、高校自主招生、高职三分天下的局面。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可能达到高校当年招生比例的1/3。 相关阅读: 温总理:教改最重要的是减轻学生负担 袁贵仁: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袁贵仁: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将成今后工作重点 教改纲要经历40轮大修改 收到210万条意见 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机会公平是关键 改革进入深水区 纲要特别强调教改的系统性 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改革创新两者缺一不可 袁贵仁:凡是阻碍人才培养的都应改革 教改纲要:首次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2012年将达到GDP的4% 教育支出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高于大多数国家 教改纲要:逐步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 中国将扩大教育开放 增强国际交流合作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跻身人力资源强国 202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40% 大学文化人口近2亿 探索教授治学有效途径 淡化学校行政化色彩 短期内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的难度较大 教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3月28日截止 袁贵仁: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征民意 政府将放权学校自主办学 支持民办教育 财政部: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高于大多国家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把师德作为考核首要内容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1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谁推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汤敏先生功劳大
qlms 2009-7-24 21:27
前记: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办事处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于 1998 年 11 月和夫人左小蕾博士联合给中央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三年内扩大大学招生一倍的建议。这封信一经发表,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 1999 年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并坚持连续三年扩招后,汤敏博士和 扩招 这一在我国高教界乃至整个社会引起重大反响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随后的一段时间汤敏被成为中国的教育产业化之父。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教育部长周济和原副部长张保庆在公开场合否定了教育产业化的概念,所以汤敏的这个称号后来也就很少被人公开提起了。 按照汤敏后来在报纸等媒体上面的介绍, 98 年他他回国探亲时,亚洲金融危机正在蔓延,很多人手里拿着钱不愿意去消费,各方面都希望找到一个突破口启动内需。汤敏和他的夫人左小蕾认为,居民教育投资是当时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力量,居民可能不会去买彩电买汽车,但是让孩子上大学肯定会投入的,于是他们就建议大学扩招。此建议引起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中国大学扩招就在这以后开始。 按照汤敏的说法,后来事情的发展,也出乎了他的意料,因为 我们提出三年扩大一倍,没想到扩大了五倍。 正文: 尽管高校大扩招的是是非非还需要研究,但是汤敏先生的扩招建议,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知道,中国是有户口概念的,很多时候,户口就是一个隐形的翅膀,有很多潜力的利益在里面。户口的更改,从农业户口改到非农业户口,对农民来说,绝对是一件大事。要知道 90 年代前期,我这种农民的儿子毕业,是没有资格考技校的,那是非农业户口子弟的专利。要是想考也可以,那就是提前一年找人,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把自己的户口改成非农业户口。 城乡户口的二元化结构,使得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在高校扩招之前,一直都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情。放松吧,很多人钻了空子,严格控制吧,农村人无法往城市里面流动,结果就是严重影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汤敏先生的建议,给从乡到城之间人员的合法流动,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扩招至今的大学生,不论专业如何,学校如何,我想本科学历之上的绝大部分人还是留在城市( 这个地方我没有获得统计数据的渠道,谁有的话,可以友情提供,我加在文中 ),并获得了所在城市的户口。以后就开始在城市里面买房,生儿育女,变成了城市人。 从这个角度上看,汤敏先生给中国艰难的户籍改革,提出了一个尚可的解决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到城市里面合法性流动,结果是大大推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我认为虽然这个结果,也许不是汤敏先生当时预测到的,但是说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确一点都不为过。 下面说点废话,可能和题目无关。 中国的房价大规模上涨出现在 2005 年左右,为什么在这一年左右出现?这是因为 99 年扩招的大学生, 03 年毕业,两年之后开始结婚生日,需要买房子了,而社会上的房子供应,一时不能满足这么多人的要求。为什么房价到现在还一直处于上涨状态,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从 99 年到 09 年,每年流入城市里面,并且拿到城市户口的人数,都在增加。这种趋势会改变吗?答案是会的,什么时候呢?高考招生大规模减少之后的第五年之后左右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4590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