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北半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春分时节与你秋色平分
热度 3 张三火 2017-3-21 16:16
3月20日这一天,北半球迎来了春分时节,而南半球却到了秋分时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北两半球春秋二分时节的美好光景吧! 1、天文背景:站在 地球上(北半球)观察天空星体,当太阳位在黄经轨道的0度点,即〝春分点〞,就是春分了。站在南半球上观察到的是秋分点,自然就是秋分了。春分节气通常从阳历年中3月20-21日前后到下个节气〝清明〞前约半个月期间。春分节气一到,春寒渐平伏,大地开始真正的温暖起来,春意融融。此时,昼夜均等,寒温平和,阴阳各半。阳光直射赤道,正是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的时点。你在北半球过春分,而我正在南半球过秋分。 2、北半球燕子来时,南半球绿叶初染红。春分时节的物候变化,有 唐代元稹 (zhěn) 《咏廿四气诗 春分二月中》诗为证: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梁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3、北有玉兰望春,南有秋水倒映。 4、春花与秋实(我种的西瓜秋天才长大,夏天太干热了长的超慢) 5、春来意盎然,秋来气清爽。 6、春分麦起身,秋分瓜豆熟。 7、春有花开,秋有果采(青檬)。 8、春日白鹭影成双,秋来晚霞任飞翔。 9、春日野花芬芳,秋来层林尽染。 10、你那里鲜花盛开,我这里岁月靜好。 温馨提示: 当北半球春分日,就已经进入 二之气 :春分日至小满前(2017年3月20日-2017年5月20日) 据《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当进入二之气时,天之阳气得以布散,气温会骤然升高,人们终于摆脱阴冷寒湿天气而感觉舒适,但是,随着气温突变会出现异常炎热的反常气候,会引起严重的瘟疫(传染病)大面积暴发,并有暴亡的危险。此期气候极其反常,人病危重,急暴易死。 养生提示:注意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饮食合理;注重运动健身、劳逸结合,运动不要过量,不要让身体出汗过多,以免伤及正气导致体虚;减少到公共场所、人多密集区,居处经常通风; 若有发热症状,要第一时间到医院诊治。 南半球此时秋分日开始进入 五之气 :秋分日至小雪前:“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这段时期是本年度的最佳时期,气候本应该是秋凉干燥,却温暖如春,草木也像春季一样开始兴荣,比较宜人。气候虽然反常,秋行春令,但是比较舒适,不易生病。 养生提示:谨防温燥伤津。在风大干燥的天气里,不要让肌肤干燥少水,适当增加饮水量,可以煮梨汁、百合粥等,桃也是很好的适宜水果。 你在那里,我在这里,天涯何其远,彼此共春秋,南北阴阳平,日月光辉映。祝福大家春秋有好心情、有快乐、有关爱、有健康!!! (特别感谢:文中特选取多名科学网博主近期发表的精美图片,特此致谢!图片未作商业用途。)
个人分类: 张焱讲养生|9487 次阅读|5 个评论
还真有关系
热度 5 zlyang 2014-9-2 13:45
还真有关系
29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南半球的冬天,北半球的夏天
duke01361 2013-5-22 01:08
南半球的冬天,北半球的夏天 万能的太阳神也不能均凉热 南半球的秋天,北半球的春天 一方在收获,一方则刚开始耕耘 南半球的春天,北半球的秋天 收获每个人都有机会,尽管有现有后 记住,即使你卑微到只是一只狗, 造物主也命中注定预留给了属于你一瞬间 Enjoy!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近北半球多地频遭罕见冷害和暴风雪侵袭
xuqunjm 2013-3-24 11:40
3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导:英国正经历近五十年最冷的三月! 另外,从国家气候中心网站(ncc.cma.gov.cn/cn)获悉,西欧,匈牙利,包括整个俄罗斯西部(含莫斯科)和北部,美园中东部和日夲近期也频遭异常的暴风雪侵袭;今冬以来一直盘据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偏冷中心最近也有向我国中东部扩伸的现象.我们仍应警惕气候转冷的趋势.
个人分类: 日地关系,气候变化,季度预报|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十万年等一回,一颗新彗星将闪亮出现
热度 2 laserdai 2013-3-9 02:54
本周日一颗新彗星进入北半球观测者视野 这颗编号为 C/2011 L4 的彗星由冰水和尘埃组成,在2011年由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已经从上个月早些时候开始为在南半球的天文爱好者提供了观测机会。 天文学家说,位于北半球的观测者可以从星期五(3月8日)开始,通过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观察到这颗彗星。并且,彗星会在星期日飞向太阳的时候在北部天空闪现出最亮的光芒。 天文学家说, 这颗彗星来自远离太阳的深空,下次飞临地球附近可能需要再过10万年时间 。所以说,十万年等一回。 Comet C/2011 L4 (PANSTARRS) , discovered by Pan-STARRS 1 telescope on Haleakala, Maui, on the night of 2011, June 5-6, will reach perihelion in March 2013 when it will be located only 0.30 AU from the Sun and might become a bright naked eye object ( with a peak magnitude of anywhere from +1 to -1). At its brightest C/2011 L4 will appear only 15° from the Sun. The comet is now at 3.2 AU from the Sun (m2 ~ 14.0). While visually C/2011 L4 is at m1 ~ 11. http://www.space.com/11996-comet-earth-2013-flyby-c2011l4-pan-starrs.html http://remanzacco.blogspot.co.uk/2012/09/new-update-on-comet-c2011-l4-panstarr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3367 次阅读|4 个评论
找不着”北“了【游记】
热度 3 liuxuxia126 2012-8-22 09:33
其实吸引我去澳大利亚的,是一直以来就想验证的一个感觉:在澳洲,是否会感觉到太阳从西边出来呢?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但问了许多人,都很坚定地回答:太阳肯定是从东边出来!      公元2007年2月7日早晨,我从武汉飞香港,再从香港飞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州的北部城市凯恩斯,又从凯恩斯飞昆士兰州的州府布里斯班,历经近13个小时,花了我一天半的时间。   当飞机终于停留在布里斯班机场时,我的心里才算是如一块石头落了地。当时真想大呼一声:澳大利亚,我终于来了!   "澳洲的太阳是否是从西边出来?"这个问题,在去澳大利亚之前,又问了在澳洲工作的先生,甚至向生活在澳洲十几年的黄惟群先生求证过.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我也早就知道,事实上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出来。无论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我要问的问题其实应该是:在澳洲,你是否感觉到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呢?   他们并不理解我问的问题,以为我在开玩笑。   不过,感觉,确实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有时候特别相信感觉,就如你看到一个人对你微笑,如果还是一个长得很靓的女人,你对她会有怎样的感觉?会把她的微笑当作恶意还是善意呢?我宁愿相信她是善意的,就是感觉.      如果你习惯了看太阳从东方升起后,沿着南方缓缓向西移动,在西方沉下去。你就会坚信,早晨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中午太阳就该在南方。下午就该在西方了。到了南半球,虽然东还是那个东,但中午的太阳却不在南却变成了在北了。一直相信太阳中午应在南方的人,到了澳洲还以为自己在北半球的话,或者忘记自己在南半球的事实,当到中午的时候,面向太阳,按照老师教的中午辨认方向的口诀:“面向太阳,前面是南,左边是东,右边西。”那你明明看到早晨太阳是从你的右边升起来的,那不就是“太阳是从西边升起的”么?         我一直想找到“太阳从西边升起来”的感觉。可真正到了澳洲,却分不清楚东西南北了。往往把东当作北。把北当做西,把西当作南,把南当作东。   我去澳洲的时候,我访问的城市布里斯班正是夏天。天亮得很早,太阳也早早升起。往往没等我起床,它早就高高地挂在天空了。等我看它时,它多数时候是一会儿躲一会儿藏的,不让我看清楚它的真面目。其实我也怕真实地面对它:它的烈焰,太厉害了。戴上帽子,戴上墨镜,再打一把伞,还得涂上厚厚的一层防晒霜才可以减轻点它对人的伤害,哪里还敢和它对视? ? 所以,多数时候,我只考虑怎么防备它,根本忘记了求证它到底是从东边出来还是西边出来的。也免得我一旦真的有那种感觉,不小心说了出来,会被儿子和老公取笑:“哈哈,你以为太阳真是从西边出来的?”   如果你轻信自己的承受力,在外出时不小心呵护自己的话,就别怪澳洲的阳光不客气,它马上就会在你的身上留点痕迹,给你点“颜色”瞧瞧!这可是我亲身经历的。2月16日我们去黄金海岸,儿子和老公在软软的沙滩上很惬意地漫步,趟着海谁,感受着浪打风吹,看海鸥飞飞落落。完全忘记了自己在裸露着双腿双脚。儿子还有点抵抗力,老公的腿脚在沙滩上行走几个小时之后,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但从2月16日下午,开始觉得不舒服。到了晚上,就完全肿了起来。第二天便不能走路.这状况一直持续到3月4日,才渐渐消肿。恢复一些。让我们彻底见识了澳洲阳光的力量。我们去墨尔本旅游时,会见了上海检验检疫局在那里短期工作的一位朋友.一个中年女士,她穿着长袖,虽然当时不很热,但在夏季也很特别。她告诉我:是春节去悉尼朋友家时,因为大意没有涂防晒霜的缘故,一天下来便起了很多疙瘩,难看极了,不敢示人,只好长袖遮掩。有时候你看着天阴,以为阳光没有那么毒,往往这时候的忽略会造成晒伤。这是这位朋友给我的告诫.所以以后很多的时间,我忽略了体验太阳是否从西边升起.唯一的一次错觉是一个下午,当我在先生的帮助下找到北方之后,却将即将落下的夕阳当作朝阳了!望着北,和望着南的区别在哪呢?南和北真的有必要分那么清楚么?      在澳洲的日子,我宁愿迷失自己,也不想他们一次次来修正我的哪怕错误的感觉.      3月11日晚,当飞机重新降落到香港机场时,我又有重新找到“北”的快乐,那所有的错误感觉,都因为回到北半球而纠正了。 2007年3月首次发表于“我的小菜园”。
个人分类: 游记|7278 次阅读|7 个评论
伊朗地震致至少300人死亡:北半球地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2-8-13 08:22
点评:2004、2005、2007、2012年印尼苏门答腊4次8.5级以上地震推动印度大陆北移,增强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2011年日本9级地震向西挤压亚洲东部,增强西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在两大地震带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两地震带交叉区域地震活动将进入高潮。 中国7级以上强震目前尚未达到高潮。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双向挤压是中国强震频发的原因。印尼和日本9级地震后,双向挤压形势已完成,北半球和中国地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219 大地震专题 2012.08.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6.2级地震 2012.08.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5.2级地震 2012.06.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6.6级地震 2012.06.24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5.7级地震 2012.06.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5.4级地震 2012.06.15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5.3级地震 2012.06.10 台湾宜兰县附近海域5.9级地震 2012.06.06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5.6级地震 2012.06.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5.0级地震 2012.05.03 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交界5.4级地震 2012.04.17 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附近海域7.0级地震 2012.04.12 墨西哥7.0级地震 2012.04.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2级地震 2012.04.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8.6级地震 2012.04.09 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5.5级地震 2012.03.26 智利中部7.1级地震 2012.03.21 墨西哥7.6级地震 2012.03.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6.0级地震 2012.03.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5.0级地震 2012.02.26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7.0级地震 2012.02.26 台湾屏东县6.0级地震 2012.02.17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革吉县5.2级地震 2012.02.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5.3级地震 2012.02.02 瓦努阿图7.0级地震 2012.01.11 苏门答腊北部附近海域7.2级地震 2012.0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5.0级地震 2012.01.01 日本本州东部海域7.0级地震 2011.12.27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7.0级地震 2011.12.14 巴布亚新几内亚7.2级地震 2011.12.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5.2级地震 2011.11.28 中缅交界5.1级地震 2011.11.08 东海海域7.0级地震 2011.1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巩留县交界6.0级地震 2011.11.01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交界5.4级地震 2011.10.29 秘鲁附近海域7.0级地震 2011.10.23 土耳其7.3级地震 2011.10.22 克马德克群岛地区7.6级地震 2011.10.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5.0级地震 2011.09.16 斐济群岛附近海域7.0级地震 2011.09.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5.5级地震 2011.09.04 瓦努阿图7.1级地震 2011.09.02 福克斯群岛7.2级地震 2011.08.21 瓦努阿图7.1级地震 2011.08.21 瓦努阿图7.2级地震 2011.08.11 新疆维阿图什市、伽师县交界5.8级地震 2011.08.09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隆阳区交界 5.2级地震 2011.08.02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5.1级地震 2011.07.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青河县5.2级地震 2011.07.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7.1级地震 2011.07.07 克马德克群岛地区7.6级地震 2011.06.26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5.2级地震 2011.06.24 福克斯群岛7.3级地震 2011.06.23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7.0级地震 2011.06.20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5.2级地震 2011.06.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5.3级地震 2011.05.10 中、俄交界6.1级地震 2011.05.10 洛亚蒂群岛地区7.0级地震 2011.04.1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5.3级地震 2011.04.07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7.2级地震 2011.03.24 缅甸7.2级地震 2011.03.11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地震 http://www.ceic.ac.cn/huge_eqs.jsp 相关新闻: 伊朗地震致至少300人死亡 全国哀悼死难者 2012-08-13 05:19 来源:环球时报   当地时间11日下午4时53分,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发生里氏6.2级大地震。11分钟过后,该地区再次发生里氏6级地震,目前仍余震不断。伊朗内政部宣布,截至12日,已有至少300人死亡、超过2600人受伤。伊朗总统内贾德12日在内阁会议后宣布,接下来的2天为公共哀悼日。他将飞往大不里士,监督救援行动。   据伊朗《德黑兰时报》12日报道,这两场地震的震中距东阿塞拜疆省瓦尔扎甘市15公里、位于首都德黑兰西北511公里处。地震还冲击到附近的东阿塞拜疆省首府大不里士以及阿哈尔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日报道称,虽然阿哈尔市有45人死亡,但伤亡最严重的地区当属位于大不里士东北的农村和山区。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有60个村庄的损坏程度达到50%-80%,另有6个村庄已经完全被毁。不仅如此,通往一些村庄的道路也被摧毁,使援助工作很难进行。   《德黑兰时报》说,地震震断了阿哈尔附近村庄与外界的通信线路,大不里士的手机通讯陷入瘫痪。除此之外,阿哈尔市的煤气管道爆裂,引发大火。伊朗的邻国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也感受到此次地震,但这两个国家尚未有损失报告。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发布的监测数据称,地震发生后,震区又出现了至少40次余震,其中包括一场里氏5级的余震。当地时间12日早上,又有一场里氏5.1级余震发生在阿哈尔市西南31公里处。   地震发生后,伊朗政府迅速派出大批救援人员及直升机前往灾区,但救援工作在夜间严重受阻。卫生部官员古拉姆瑞扎·马素米说:“很多人仍然被压在废墟下,但不幸的是,我们很难在黑暗中找到他们。”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报道说,此次地震极其严重,人们由于恐惧纷纷涌向街头。英国路透社12日也报道称,由于害怕余震,11日晚,数万名当地居民在临时帐篷或街边过夜。巴基斯坦《卡拉奇新闻报》称,灾区政府12日要求民众留在街上,以防余震侵袭。眼下,灾区急需面包、帐篷和饮用水。   目前,营救人员仍在废墟中搜索幸存者。但靠近震中的约20个村庄与外界失去联系,救援队正努力前往这些地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报道称,伊朗官方估计,伤亡数字恐将进一步上升。路透社称,伊朗的西部邻国土耳其率先伸出援手。在伊朗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土耳其红新月会派出一辆携带着救援物资的卡车奔赴伊朗。土外交部表示,如果有需要的话,土方将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巴基斯坦和阿联酋也已相继提出准备帮助受灾的伊朗民众。12日,《环球时报》记者试图与中国驻伊朗使馆联系,但始终无人接听。   当地媒体评论称,由于伊朗多个地区处于断层线上,所以经常发生地震。1990年6月21日,伊朗西北部的曼吉尔-鲁德巴地区发生大地震,死亡人数近5万人。2003年,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的巴姆大地震造成2.5万人丧命。英国《卫报》12日分析称,大不里士是伊朗的主要城市和贸易中心,远离石油产区和已知的核设施,这座城市的建筑物很结实,所以这座城市中没有人因地震遇难或受伤。但伊朗农村的房屋通常由混凝土块或泥砖搭建而成,很容易在强烈的地震中倒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候涛 环球时报记者 刘洋】 责编:关宇玲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8/t20120813_510564429.shtml 日本福岛地区发生5级地震 当局称核电站未受损 2012年08月13日07:18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13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12日晚上18时56分,日本东北福岛地区发生5级弱地震。震源位于福岛县沿海地区,最大震级为4.2级。   据报道,日本气象厅的地震速报称,由于该次地震震源离地层表面很浅,因此,福岛部分地区出现了5级弱的震级。   日本气象厅说,这一次地震不会引发海啸。东北新干线目前运营正常。   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和第二核电站没有受损,核监测仪器也没有发现核数值出现变化。 (责任编辑:UN025)分享: http://news.sohu.com/20120813/n350489256.shtml 新疆于田县发生6.2级地震我的搜狐 2012年08月13日03:36   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2年8月12日18时47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北纬35.9度,东经82.5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公里。据于田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地震发生时,震感明显。有关部门已开始了解情况,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 http://roll.sohu.com/20120813/n350476777.shtml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地震 统计规律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39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41699.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菲律宾南部发生里氏5.9级地震:北半球地震进入高潮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17 01:26
菲律宾南部发生里氏5.9级地震 已造成52人受伤 2012年03月16日22:4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马尼拉3月16日电(记者 张明)菲律宾南部迪纳加特群岛省16日下午发生里氏5.9级地震,在邻近的北苏里高省省会苏里高市至少已有52人受伤。   菲律宾火山和地震研究所监测显示,这次地震发生在16日下午3时58分,震中位于迪纳加特群岛省西南部2公里处,周边各地震感强烈,苏里高市震度为6级,北苏里高省的鲁纳将军市、迪纳加特群岛省巴斯里萨市、南莱特省圣里卡多市等地震度为5级。   截至记者发稿时,苏里高市官员透露,当地已有52人受伤,其中50人是在一家商场中购物时因地震造成恐慌发生踩踏事件而受伤,另外2人是被北苏里高省体育馆掉落的天花板砸伤。迪纳加特群岛省减灾管理办公室主任罗哈斯称,该省共有24所房屋受损,巴斯里萨市政府建筑部分坍塌。   菲律宾群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地壳运动引发的地震时常发生。今年2月,菲中部东内格罗斯省曾发生6.9级大地震,造成50多人死亡,数十人失踪。 (责任编辑:UN603) http://news.sohu.com/20120316/n338010260.shtml 菲律宾和伊朗相继发生5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2012-3-6 13:50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潮汐组合 北半球 地震 火山 菲律宾和伊朗相继发生5.3级和5.4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伊朗东南部地区在当地时间27日22点18分(北京时间28日2点48分)发生里氏5.4级地震,菲律宾当地时间6日7时零6分(同北京时间),菲北部地区发生里氏5.3级地震。 4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发生喷发。5日美国夏威夷火山喷发。 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4665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39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236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菲律宾和伊朗相继发生5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6 13:50
菲律宾和伊朗相继发生5.3级和5.4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伊朗东南部地区在当地时间27日22点18分(北京时间28日2点48分)发生里氏5.4级地震,菲律宾当地时间6日7时零6分(同北京时间),菲北部地区发生里氏5.3级地震。 4日,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发生喷发。5日美国夏威夷火山喷发。 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相关新闻: 菲律宾发生里氏5.3级地震 房屋墙壁出现裂缝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6日11:20 新华网   新华网马尼拉3月6日电(记者高飞)据美国地质勘探局地震信息网消息,菲律宾当地时间6日7时零6分(同北京时间),菲北部地区发生里氏5.3级地震,目前还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消息说,地震发生在距马尼拉东南387公里处的马斯巴特省,震中位于该省马斯巴特市以北3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42公里。   据当地媒体报道,地震造成一些房屋墙壁出现裂缝,但没有建筑物倒塌,目前也没有任何人员伤亡的报告。   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地震频发,火山活动也颇繁。 http://news.sina.com.cn/w/2012-03-06/112024068177.shtml 伊朗东南部发生5.4级地震:北半球地震进入高潮 2012-2-29 05:37 伊朗东南部发生5.4级地震 6人受伤数间房屋被毁 2012年02月28日 17: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外媒报道,伊朗国家电视台消息称,伊朗东南部地区在当地时间27日22点18分(北京时间28日2点48分)发生里氏5.4级地震,美国地震勘探局数据显示,震源深度为36.4公里,震中距首都德黑兰681公里。此次地震造成6人受伤。 伊朗媒体报道称,地震发生在伊朗东部的拉瓦尔镇。该地区的部分建筑、道路及附近的一座水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居民的房屋也被震毁。 报道指,伊朗地处地震带,经常遭受地震侵袭。2003年,伊朗发生6.6级地震,共造成2.6万人死亡。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2/28/12843745_0.shtml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395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2367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个人分类:潮汐预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潮汐组合 极端事件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年3月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3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14870度,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 潮汐组合B:2012年3月8日为日月大潮,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85度,3月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3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3月22日为日月大潮,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6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21.89075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321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3408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452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18 次阅读|1 个评论
伊朗东南部发生5.4级地震:北半球地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2-2-29 05:37
伊朗东南部发生5.4级地震 6人受伤数间房屋被毁 2012年02月28日 17: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外媒报道,伊朗国家电视台消息称,伊朗东南部地区在当地时间27日22点18分(北京时间28日2点48分)发生里氏5.4级地震,美国地震勘探局数据显示,震源深度为36.4公里,震中距首都德黑兰681公里。此次地震造成6人受伤。 伊朗媒体报道称,地震发生在伊朗东部的拉瓦尔镇。该地区的部分建筑、道路及附近的一座水坝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居民的房屋也被震毁。 报道指,伊朗地处地震带,经常遭受地震侵袭。2003年,伊朗发生6.6级地震,共造成2.6万人死亡。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2/28/12843745_0.shtml 日本大地震时多名前政府首脑不知辐射预测系统 2012年02月28日 1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8日电 据日本放送协会(NHK)28日报道,去年3月发生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时,名为“SPEEDI”的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之际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统领核电站事故处理工作的领导人在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上做出证言称“一度不知晓该系统的存在”。   在核事故发生时可用于预测放射性物质扩散情况的“SPPEDI”系统耗费了120亿日元用于开发应用。然而,在去年3月核电站事故发生之际,该系统并未在居民疏散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的处理方式受到外界的批评。   针对这一问题,日本一个民间事故调查委员会汇总的报告今天(28日)起对外公开。其中据悉,包括日本前首相菅直人等在内,曾领导核电站事故处理的5位领导人做出证言称:“负责该问题的文部科学省等部门当时并未做出说明,甚至在事故发生数天后,仍不知晓这一系统的存在。”   在5名调查对象当中,日本时任内阁官房长官的枝野幸男以及时任官房副长官的福山哲郎谈话称,去年3月15日前后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泄露大量放射性物质时,首次从媒体那里获知SPEEDI系统的存在。此外,时任经济产业大臣的海江田万里表示:“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一系统的存在,因此没能让人及早收集数据,着实令我感到羞愧。” 【编辑:曹昆】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2-28/3705168.shtml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39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7.0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2012-2-27 05:32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7.0级地震: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 杨学祥 我在2月25-26日相继指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地震表明,全球强震向北半球转移,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以下相关原因值得关注: 其一、气象学家只关心全球变暖导致的气象灾害,忽略了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破坏原有的地壳均衡,导致冰融陆地上升、海洋地壳下降的地壳均衡运动和水均衡运动,这是形成地震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 欧洲一些气候专家称,北极地区巴伦支―卡拉海海冰的急剧减少,是大寒潮的直接原因。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部,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随着海冰消失,大量的热量从海里释放到上面的冷空气中。上升的空气使大气失去稳定,改变了北极地区与南面地区之间的空气压差,改变了气流的模式。与此同时,地表大量的物质转移也导致强烈的地壳均衡运动。 其二、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先从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南半球(1次),再次转回到北半球(1次),即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频发的原因。 在2000-201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4年印尼苏门答腊岛连续发生了9.1级以上强震,2010年智利发生了8.8级强震,2011年日本发生了9级强震。8.5级以上地震,2004、2005、2007年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三次、2010年智利发生一次,全部集中在南半球。这一时期的特大地震特征是,特大地震先从南半球开始(2次),然后转向北半球(1次),并可能再次在北半球发生,即南半球强震先进入高潮,这是中国7级以上地震在前十年未达到高潮的原因。 伴随特大地震向北半球的转移,中国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间十年和后十年将进入地震高潮,东部地震和中西部地震都值得关注。 其三、除了8.5级以上地震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统计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统计特征更值得关注: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年的连续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3次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415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9829 相关新闻: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6.8级地震 2012-02-26 16:46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莫斯科2月26日电(记者周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图瓦共和国26日发生6.8级地震。据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公布的初步消息,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给当地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发生在莫斯科时间10时17分(北京时间14时17分),震中位于图瓦共和国首府克孜勒市以东107公里处,震源深度11.7公里。地震发生时,克孜勒市有强烈震感,当地居民纷纷跑出大楼。邻近图瓦共和国的哈卡斯共和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鄂木斯克州以及伊尔库茨克州均有不同程度震感。首次地震发生后,图瓦共和国还发生了强烈余震。该共和国紧急情况委员会呼吁当地居民保持镇定,不必过度恐慌。   另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的震级为7.0级。   去年12月27日,克孜勒市以东100公里处曾发生过6.7级地震。 责编:蓝天鹏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2/t20120226_509208427.shtml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2012年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13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2012-2-26 04:58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地震 统计规律 拉马德雷 冷位相 北半球强震进入高潮的标志:日本9级地震 杨学祥 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将此次地震称为“东日本大地震”。截至当地时间4月12日19时,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063人死亡、13691人失踪。 这次地震给出的预警信号是,北半球强震将进入高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395  拉马德雷冷位相   北极涛动和拉尼娜被公认为是此次欧洲极寒的成因之一,可是,为什么1977至1999年的拉尼娜年 不发生欧洲寒流?中国地球物理专家杨学祥说到一个无人提及的气候现象:拉马德雷。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分 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据杨学祥 称,目前地球处于长周期的变暖高峰,中短周期的变冷初期。2000~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 温阶段和冷冬开始频繁发生。   规律也显示,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8.5级以上)的集中爆发时期。   海冰剧减   欧洲一些气候专家称,北极地区巴伦支―卡拉海海冰的急剧减少,是大寒潮的直接原因。   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部,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   随着海冰消失,大量的热量从海里释放到上面的冷空气中。上升的空气使大气失去稳定,改变了 北极地区与南面地区之间的空气压差,改变了气流的模式。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拉姆斯多夫(Stefan Rahmstorf)说:“海洋中的无冰区, 类似于加热器,因为海水的温度高于北极空气。这样就有利于在巴伦支海附近形成高气压,将寒潮引 入欧洲。”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数据支持。   巨震降温说   2000年美国科学家季林(Charles 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 候变冷。   2002年,中科院研究员郭增建进一步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 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翻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   尤其是最近两年,2010年智利地震后,2010年12月欧美暴雪低温、英国遭遇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 ;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2012年1~2月出现了欧亚大寒潮。强震和低温之间到底有多大联系,至今还是 一个谜。   微冰期   英国《每日邮报》抛出“忘记全球变暖,要担心的是变冷”的言论,并引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 局科学家对于太阳活动减弱的说法,称地球或进入微冰期(mini Ice Age)。   微冰期是指,冷的程度不如过去地球经历过的小冰期(Little Ice Age),后者是指16至17世纪 为主的全球性寒冷阶段,结束于20世纪初期。在小冰期,全球平均气温降低了0.5℃―1.5℃。   但是,微冰期的说法很快遭到世界气象组织的反对,称其断章取义。各国气候学家也说,全球变 暖大趋势未变,但可能在局部出现相对冷期。   小冰期的周期为1800年,400年前发生了上一次小冰期,因此理论上我们离下次小冰期还早得很。   据南都周刊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2/02/25/13788581.html http://tech.hexun.com/2012-02-25/138654436.html http://www.nbweekly.com/news/tech/201202/29055.aspx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4153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6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皆“冰”
热度 2 yzsymcys 2012-2-3 13:29
明天就是立春了,可我们这里今天的气温又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最低达到零下6度,小区的湖面上已经结了较厚的一层冰,凡是从室外回来的人都说外面太冷了。江苏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寒冷异常,所以冬季的疾病发生率也特别高。瞧,春节过后本市的一些大医院立刻爆满,尤其是呼吸和肠胃科,这其中一是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时的暴饮暴食,二是低温寒冷,尤其是室内室外一样的温度。因为地处温带,所以我们这里冬季室内是没有暖气供应的,除非自家的空调。这点就使得过冬的人都觉得没有在北方舒服。以前天津的亲戚回来过年冷得受不了,今年亲戚家的小孩从韩国回来过年,也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虽然出国之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可是习惯了韩国冬季室内温暖如春的环境后,现在也难以适应,直说明年春节不回来了。 尽管天气是如此地让人不舒服,但和地处北半球的欧洲诸国以及日本、韩国的暴雪、寒流相比我们这里要幸福得多。遭受严寒的国家深达5米的雪堆、零下30度左右的超低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造成了很多人的人身伤亡。人其实真的很脆弱,很多意料之外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生命的终结,善待自己,高高兴兴地生活每一天真的很重要啊!科学家分析全球可能会进入“小冰川世纪”。极度严寒和暴雪会经常出现。而前几年我们经常听说的“全球变暖”现象现在也少有人提及了。事实上,从人类的感知来看,确实是气候在不断变冷,严寒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酷热对人类的影响。现在棉衣越备越多,制暖设备越来越先进。不过,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还是那句名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呵呵......
2918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五十六:气候变冷还是变热?
蒋高明 2012-1-26 23:32
蒋高明 2009年12月,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2010年01月25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撰文报到了一些信息。 《瞭望》文章称,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2009年的春节是个严寒的春节,那年北京仅雪就下了五六场,这对喜欢雪的我多少感觉到冬天的可爱,为此,我拍摄了不少雪的照片。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在欧洲,英国经历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在亚洲,韩国大部分地区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模降雪;中国北京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上述异常天气说明,人类还不能把握“老天爷”的脾气。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英国《每日邮报》于2010年1月10日九发表文章《我们是否进入30年的地球变冷期?》,文章披露,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2041年或2042年达到最低值,从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1℃到1。5℃,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认为,今天还很难回答“未来世界会不会进入小冰河期”这个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是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多,彼此之间关系又非常复杂微妙,忽略任何一个因子,都可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然而,一次“冷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年平均温度变化,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趋势。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地冷涡未来强度会逐渐减弱,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当2月份赤道太平洋增温中心到达东太平洋正常位置时,气候会重新回归偏暖的状态。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主要是指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和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和冰雪圈这五个圈层组成的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从三类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60年的周期算,以1998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因此,许多主流科学家还是坚持全球变暖说。2010年7月11-15日,笔者与来访的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授奥斯本(C. Osbone)聊到气候变暖的话题,英国科学家大都是坚强的气候变暖学说支持者,奥教授的许多研究都与气候变暖有关。全球主流科学家,包括英国、美国当然也有中国科学家认为,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气候变暖,以及一系列环境变化将加重人类的生存压力。人类要能够可持续生存下去,必须减少温室气候的排放,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低碳是Low Carbon的直译,其最初含义是大气中含较低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即设法降低空气二氧化碳浓度之意。当然,除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外,广义的碳还包括甲烷(CH4)、氯氟烃 (CFCs)、有机挥发性化合物(VOC)等含碳化合物。其实,还有一些化合物,虽然不含有碳,但也是人类要计划要减少的,如氧化亚氮(N2O)、氮氧化物(NOx)等。上述提到的几种气体与水蒸气等,统称为温室气体,可造成全球性升温。如果不是特别指出,一般人们理解的“低碳”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而已。为什么小小的碳成了人类的心腹之患呢? 碳的原子序数是6,即含6个质子,原子量为12.011。碳是地球生物圈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活跃的元素之一。我们都知道,整个有机化学就是碳的化学,世界上最硬的东西金刚石是碳的晶体,而几乎最软的固体——石墨也是由碳构成的。在生命世界里,太阳能量是吸收到含碳化合物中,才得以转移并传递下去的。这个能量转变过程,用光合作用研究人员圈内的术语来说,就是“吸、传、转”。没有碳的参与,太阳能是无法进入到食物链中去的。碳在高等植物在气孔之外,是以二氧化碳,即无机物存在的,它是自由飘逸的气体;在气孔之内,光合作用将碳固定下来,成为含氢的碳链,是有机物。这些物质最初合成的时候,是碳水化合物,进一步代谢生成蛋白质、脂肪、纤维、木质素等大分子产物。陆地上,除植物外的一切生命,当然包括我们人类自己,都要依靠植物固定的能量和合成的物质而生存。动植物死亡后,微生物负责把它们体内的碳还原到大气中;来不及还原的,借助地质作用,变成地下沉睡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海洋里,还有大量的碳变成了珊瑚礁。这一奇妙过程,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都是达到自然平衡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长期保持在200~300ppm的水平,是真正低碳的。 然而,对于中国来讲,我们面临的更具体更大的问题还不是温室气体,而是环境污染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郎小平教授就持这个观点,他认为低碳可能是发达国家为限制中国经济发展设立的一个陷阱,中国人不管气候变暖,还是变冷,我们首先解决的一是吃饭问题,二是环境保护问题,三是贫富差距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向全世界承诺了减少温室气体,但我们必须心里清楚,那些担心全球汇变暖的西方国家,正在将污染向中国转移,中国自己制造的污染没有很好地解决,那些因发展低碳经济为由淘汰到中国的搞耗能产业持续恶化中国的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5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夜
duke01361 2011-5-4 19:35
过了谷雨就意味着春天已经结束了。春天的华丽也已经结束了,谷雨以降是孕育果实的季节,适宜的气温和肥沃的土壤,更离不开水,植物们在孕育着自己的果实,过了春华流向秋实。 在华北地区,水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在春天,自古就有春雨贵如油的谚语。一是比较稀少,一是说农耕稼穑离不开老天爷下点儿雨。没有水,粮食植物恐怕是没法生长的很好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也和植物的生命轨迹相差不了多少。 我脑子里总是回想着这么一条新闻:最近新西兰的奥克兰遭到了龙卷风的袭击。 恰巧妻子前几天来信说到新西兰开会,顺便还有儿子也去,四月底,五月初,只一个星期,我在北半球的China, 他们在南半球的New Zeland 不惦记是瞎话!不胡乱惦记是瞎话! 周围有很多人的声音,真的在乎这些人也是在说瞎话!不在乎了,在这被夜幕包围着的空间,我只点燃一盏属于我自己的灯,让那光亮推开那黑幕,流出一个明朗的我来! 这世界看上去纷繁多样,听上去声音嘈杂,但是人是孤单的,不是形单影只,而是灵的孤傲圣洁... 但遗憾的是,俗世凡尘的拖累,那些羽化了的,守住了灵的圣洁, 那些现实着的,在下沉! 在初夏的这个雨夜里,雨水并不大,只是淅淅沥沥地下着,但已足以慰籍些干渴的生命了.
个人分类: Life a Bit|14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形成北极臭氧洞的元凶是火山灰还是氟利昂?
热度 5 杨学祥 2011-3-30 09:58
形成北极臭氧洞的元凶是火山灰还是氟利昂? 杨学祥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研究显示,这个冬天的罕见低温天气产生的“美丽”云团,剥去了北极大气层里具有保护作用的大部分臭氧层,可能北极第一个臭氧洞已经形成 。 主流科学一直把氯氟烃当做臭氧洞形成的唯一原因,这种惯性思维并不能解释为什么2011年出现北极臭氧洞。早在1999年我就指出,火山喷发可以破坏臭氧 。 北半球的大陆面积和人口占全球的大部分,人为产生的氟利昂也集中在北半球。如果是氟利昂的原因,则臭氧空洞应该出现在北极而非南极才能解释得通。根据我的研究,地球南半球是个逐渐开裂的半球(北半球则是压缩半球),因地壳的开裂喷发出大量包括卤素在内的地下气体,直接地消耗了南半球的臭氧含量。而地球本身产生的卤素比人类制造的氟利昂多得多,长白山火山6千年前的一次喷发,释放出相当于人类170多年制造的氟利昂的总量。也就是说,真正决定臭氧洞增减和温室气体增减的是自然力量而不是人类,人类不过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联合国2010年发布的《2010年臭氧层消耗科学评估》传出好消息:在各国的努力下,地球大气臭氧层已停止损耗,不再变薄,到本世纪中期能有很大程度的恢复。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莱恩·巴里认为:“全球臭氧以及南北极臭氧已经停止损耗,不过尚未递增。”一般认为,大气层中臭氧总量减少到220个多布森单位以下,才被认为是出现了臭氧洞。按照这个标准,南极上空春季臭氧总量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明显减少,但是,到1982年10月才首次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最近5年,南极上空臭氧洞中臭氧的最低值都低于120个多布森单位 。 全球臭氧已经停止损耗和北极臭氧洞已经形成,这对氟利昂破坏臭氧理论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报道。唯一可能的解释是,2010年地处北极圈附近的冰岛火山爆发是北极臭氧洞产生的主要原因。 令人疑窦丛生的是,这个冬天的北半球低温天气不是由氟利昂造成的,而是由地处北极附近的冰岛火山喷发造成的,火山灰同时导致北极臭氧洞也就在合理的推论之中,除非能找到氟利昂从南极转移到北极的证据。相同浓度的氟利昂不会同时导致南极臭氧洞的消失和北极臭氧洞的产生,综合分析可以明显看到谬误的理论缺欠 。 参考文献 1. 孝文。科学家推测北极首个臭氧空洞已经形成(图)。2011年03月25日 10:29 新浪环球地理。 http://tech.sina.com.cn/geo/space/news/2011-03-25/1029707.shtml 2. 杨学祥。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 (转载)。2009-9-24 19:02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57627 3. 地球历史上出现最大臭氧洞是火山爆发造成。2007-06-06 08:28:53 http://www.cnhubei.com/200705/ca1355014.htm 4. 周长庆,高景泰。我国科学家杨学祥提出新观点:臭氧空洞"元凶"是太阳风。科技文萃。 1999, (8)。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jwc199908034.aspx 5. 冰岛火山。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9028.htm 6. 王庚辰。世界气象组织专家:全球臭氧已经停止损耗。2010年10月26日 18: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http://tech.sina.com.cn/d/2010-10-26/18454791699.shtml 7. 杨学祥,杨冬红。臭氧洞在南北极移位:罪魁是火山灰还是氟利昂? 2011-3-28 04:32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27011 风云三号卫星监测到北极首次出现臭氧洞(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9日18:17 中国天气网 2011年3月14日北极臭氧总量分布(FY-3A/TOU) 2011年3月26日北极臭氧总量分布(FY-3A/TOU)   风云三号卫星臭氧总量探测仪在北极上空监测到一个明显的臭氧低值区,在该低值区内臭氧总量是正常情况下平均值的一半左右,部分地区的臭氧总量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220DU)。虽然没有形成南极上空那样规模的臭氧洞,但由于北半球人口密度远高于南半球,臭氧低值区覆盖的范围内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南极臭氧洞更重要。导致北极臭氧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极寒冷的极涡内生成了极地平流层云,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释放出破坏臭氧的卤素原子。   风云三号卫星搭载的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捕捉到该次北极臭氧低值区生成过程,图1~图2展示了近期获得的北极臭氧总量分布图像,可以看出从3月14日至今北极地区的臭氧总量一直保持250DU左右,而同期美国AURA卫星也监测到了同样的结果。   卫星近年来同期监测到的北半球臭氧总量分布,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在三月份北极地区的臭氧含量很高,大部分地区范围在400DU以上,其中接近或大于500DU的区域占很大比例。而今年3月份北极圈内的大部分地区臭氧总量降到了200~300DU,部分地区达到了臭氧洞的标准。   此结论与国外科学家的最新地面观测结果基本一致。德国物理学家马库斯·雷克斯表示,北极30个臭氧监测站获得的初始数据显示,今年冬季臭氧浓度下降的情况比以往更严重。他说,在春天来临之前,“第一个北极臭氧洞也许已经形成,这种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可能将被载入史册。目前下定论还为时尚早,不过请静候我们的进一步消息”。据专家说,臭氧浓度较低的地区可能向南最远已经延伸到纽约上空,他们发出警告说,皮肤癌风险或将提升。 http://weather.news.sina.com.cn/news/2011/0329/64031.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48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 :停滞的全球变暖对比
杨学祥 2011-1-24 05:36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 辽宁日报 B06 访谈 2011.01.21 星期五 核心提示 世界各地正在遭受严寒、低温、暴雪的侵袭,英国、美国、印度灾害不断见诸报端,我国的新疆、内蒙古等北方地区的严寒、黄渤海冰冻、南方冻雨……一系列的低温天气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再联想去年的严寒,我们不禁要问,气候就此变冷了吗?真的出现了“千年极寒”? 受到“冷位相”的深刻影响,一个寒冷、多震、极端天气增多的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出现 辽宁日报:这个冬季全球极端天气如此之多,特别是北半球许多地区正经历寒冷和暴雪,这些气象现象之间是否是有关联的? 杨学祥:各地的低温严寒有地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低温暴雪的范围如此之大,说明我们的北半球是“冷”字当头,正在经历极度寒冷的冬季阶段。 辽宁日报:从气象上来说,造成今冬严寒的原因是什么? 杨学祥:有气象专家认为,造成我国今冬的严寒的直接原因是北极冷气压的南移。这个冷气压是以一个很大的涡旋形式出现,气象上叫“极涡”。如果这个“极涡”南移,就容易把来自北极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带到中纬度地区,造成冷空气(寒潮)侵袭。 辽宁日报:这个“极涡”什么情况下易向南移动? 杨学祥:总的来看,全球的大气主要是受大洋上的冷、暖气团的影响。特别是四大洋中赤道面积极为广阔的太平洋,接受和储存太阳的能量最多,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水汽交换,上空的气团又与洋流相互作用,形成了洋流在高、低纬度间环流及气团的移动,直接影响了各地的大气状况。我们发现,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且有规律变化可循的气团就是位于太平洋上空的一种高空气压流 “拉马德雷”,被称为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它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形式持续20年至30年。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月亮赤纬角平均值偏大,产生强烈的大气潮汐和海洋潮汐的南北振荡,有利于北极极涡南移,导致中低纬度寒流频繁发生。 辽宁日报:目前是“冷位相”时期? 杨学祥:是的。在近100多年里,冷、暖位相是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1889-1924年是冷位相时期,1925-1946年是暖位相时期,这两段时期可能由于年代久远大家没有切实感受,而1947-1976年是冷位相时期,是很冷的,年纪大的人还会有印象,这段时期的寒冷甚至曾使许多气象学家惊呼“小冰期”到来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就变了,1977-1999年成为暖位相时期,这个大家感受都比较深,这个时期冬天不太冷,大的火山、地震的发生也较少,“全球气候暖化”的结论由此深入人心;进入21世纪后,又进入了冷位相时期,特别是2004年后,以印尼大地震为重要信号,全球气候受到了“冷位相”的深刻影响,变暖的势头将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极端天气增多的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出现。 “拉尼娜”、强潮汐、太阳活动减弱联手制造了严寒 辽宁日报:如果说寒冷、多震是冷位相时期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让我们想起了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冰雪冻灾,2009-2010年冬季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而今年许多地区的低温、冻害是否可以看做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继续?是否在这冷位相的20多年里每个冬季都会出现低温灾害? 杨学祥:2008年初、2010年初、2011年初的冬天冻害严寒不断上演,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低温时期。但这并不是说未来一二十年每个冬季气温都会很低。低温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一个规律值得我们注意。历史记录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的那个冬季发生低温、冷害的几率很大。例如,1947-1976年的冷位相时期,我国北方的严重低温冷害都发生在这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如1957、1969、1972、1976年;南方的严重低温冻害都发生在太阳黑子低值年和拉尼娜年(或厄尔尼诺年),如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都发生了低温冻害;特别是1977年1月强寒潮冷空气入侵,湖南雨雪日数持续10天,各地最低温异常低,且以武汉的-18.1℃为历史最低,纪录一直保持至今。 辽宁日报:最近这几年好像也发生了“拉尼娜事件”。 杨学祥:在2007年秋季发生了拉尼娜事件,我们预计接下来的冬季发生低温冻害的可能性很大;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我们由此撰文推测2009—2010冬季可能会出现低温寒冷,事实也证明了这点。 2010年7月也发生了拉尼娜事件,目前全球多地区的低温也是一个回应。当然,“低温”的形成还有其他的因素可以参考,但冬季之前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察对象,此时冬季出现极端天气的可能性会增大。 辽宁日报:那么,是否会出现低温和严冬还可以看哪些要素? 杨学祥:地球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太阳辐射的变化对地球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大气和空间物理学实验室研究人员表示,太阳最不活跃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全球温度下降了大约0.2-0.3摄氏度。比如在17世纪,地球经历了长时间低温期,欧洲甚至经历了“小冰河期”,而这段时期,太阳黑子活动极其微弱,甚至变得了无踪迹。天文学家发现,2008年至今太阳活动很不活跃,太阳黑子数量少,处于平静期,磁场更加微弱。 另外,日、月、地间的引力所引发的潮汐也是气候和天气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会直接影响大洋气团的状况。潮汐引发的海水流动对地壳产生巨大压力,极易产生火山、地震,而深海地震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直接影响表层温度,再通过洋流运动使全球气候变冷。如果太阳引发的潮汐振荡幅度会增强大气和海洋的南北对流,是北半球寒流频发的主要原因,那么月亮潮的适时叠加就是极端寒流发生的重要原因。 辽宁日报:太阳黑子有11年的变化周期,潮汐强弱有无规律可循? 杨学祥:除我们熟知的11年和22年周期外,太阳黑子还有约200年的变化周期,在这个周期里,会有60—80年的一段太阳活动的不活跃期,通常称之为延长极小期。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有五次之多,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从2007年开始的。 我们又考察了这五段时间内的潮汐特点,发现又都出现了强潮汐的现象,即潮汐最大值和太阳黑子活动最低值在200年准周期变化中相重合,而这五段时间内又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寒冷期。所以,无论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还是从历史气候记录的变化规律来看,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对地球气候变化影响极大,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 百年极寒或可发生,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要做好变暖和变冷两种准备 辽宁日报:最近几年是潮汐的最大值? 杨学祥:潮汐也有诸如2.2年、11年、55年、178年、200年、1800年等多个周期,每个周期内都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对地球都会有大小不同的影响。以200年周期来看,目前正处于高峰值阶段,按60年周期来看,依然处于高峰值。而目前的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有可能与潮汐高峰配合,会形成新一轮的低温时期。 辽宁日报:在2010年夏天,就有2010-2011年的冬天可能会是“千年极寒”的说法,现在这个冬季已经到来了,确实很寒冷,是否达到了“千年”的程度? 杨学祥:15-17世纪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地球的小冰期,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千年极寒”,潮汐也达到了1800年周期的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根据这个1800年的周期,到3100年才能重现小冰期时期。所以,目前“千年极寒”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以200年太阳活动和潮汐调温的周期来看,一些地区会出现百年尺度的寒冷,比如英国气象部门称,今年可能是当地300年来最为严酷的寒冬。2010年12月份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低了近6℃。英国严寒为欧洲极寒的百年周期提供了证据。而根据潮汐准60年周期,并且2000-2035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冻害会在多个地区频繁发生,50-60年一遇极寒的发生有更大的可能。 辽宁日报:全球气候到底在“变暖”还是在“变冷”?到底该如何理解? 杨学祥:冷、暖都是相对的,就像高低一样,都要有一个基准和衡量的范围。如果说气候,就要从多年的数据比较和大的尺度来说:以千年尺度看,目前处于小冰期后的温暖期,并将继续持续300年,这是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从百年的时间尺度来说,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由于处于拉马德雷暖位相,形成一个暖化的阶段,人类活动的温室效应也加剧了这个暖化的过程。但2004年以后,受太阳活动、潮汐调温和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影响,冬季平均气温可能会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明显的降低。 全球气候冷暖的变迁不是单向的,异常变暖之后,会有异常变冷出现。这也是地球自身动态调整的一个表现。历史记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人类活动产生温室效应只是全球气候暖化的一个因素,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辽宁日报:谢谢您的讲解,看来我们要对低温、冻害多做准备。 专家档案 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动力学研究,发表文章近百篇,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地球各圈层能量交换过程与全球变化的关系”。2004年、2010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报记者/刘洪宇 http://epaper.lnd.com.cn/html/lnrb/20110121/lnrb638011.html 2010 年与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成为最热年 杨学祥 世界气象组织 20 日表示, 2010 年与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在当天发表的一份公报中指出, 201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 1961 年到 1990 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了 0.53 ° C ,比 2005 年和 1998 年分别高出了 0.01 ° C 和 0.02 ° C ,由于这三年间的差异过小,因此专家将 2010 年、 2005 年和 1998 年共同列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同时 2001 年到 2010 年也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表示,这些数据证实了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趋势( 不如说是停滞不前的趋势 ) 。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12日发布2010年气候相关指数,数据显示,2010年地球表面气温比二十世纪平均值高0.62摄氏度,与2005年并列自1880年有地球表面气温统计以来最热年份( 并没有持续上升 ) 。 全球气温的观测是有误差的,同一机构的观测精度只有 0.01 摄氏度 ,不同机构的观测误差高达 0.04 摄氏度 。 2010 年以前,国际气象组织以 2008 年为史上最热年,美国气象机构以 2005 年为史上最热年。今年国际气象组织观测标准的改变应该有合理的说明。 我在 2010 年 12 月指出, 2010 年处于潮汐 1800 年周期中的暖时段, 200 年周期的冷时段, 60 年周期的冷时段; 1998 年处于潮汐 1800 年周期中的暖时段, 200 年周期的冷时段, 60 年周期的暖时段。 2010 年重复 1998 年状态 (陡峭的直线上升) 的可能性不大,但千年极寒不会发生 。 2010 年的气温并没有创造新纪录,停滞性波动变化显示转折期的特征。 相关资料: 表 1 国际三大气候机构关于 1 — 10 月全球气温排序 来源 http://www.metoffice.gov.uk/corporate/pressoffice/2010/pr20101202b.html 序号 HadCRUT3 NOAA NCDC NASA GISS 新年 异常 * 新年 异常 * 新年 异常 * 1 2010 年 0.52 2010 年 0.54 2010 年 0.58 2 1998 年 0.52 2005 年 0.52 2005 年 0.56 3 2005 年 0.47 1998 年 0.50 2007 年 0.51 4 2003 年 0.46 2003 年 0.49 2009 年 0.50 5 2002 年 0.46 2002 年 0.48 2002 年 0.49 6 2009 年 0.44 2006 年 0.46 1998 年 0.49 7 2004 年 0.43 2009 年 0.46 2006 年 0.48 8 2006 年 0.43 2007 年 0.45 2003 年 0.48 9 2007 年 0.40 2004 年 0.45 2004 年 0.41 10 2001 年 0.40 2001 年 0.42 2001 年 0.40 11 1997 年 0.36 2008 年 0.38 2008 年 0.37 12 2008 年 0.31 1997 年 0.38 1997 年 0.32 13 1995 年 0.28 1999 年 0.32 1995 年 0.30 14 1999 年 0.26 1995 年 0.31 1990 年 0.29 15 1990 年 0.25 2000 年 0.29 1991 年 0.28 16 2000 年 0.24 1990 年 0.29 2000 年 0.26 17 1991 年 0.20 1991 年 0.24 1999 年 0.25 18 1983 年 0.19 1988 年 0.20 1988 年 0.24 19 1987 年 0.17 1987 年 0.20 1996 年 0.22 20 1994 年 0.17 1994 年 0.20 1987 年 0.20 * 异常:℃以上长期平均 C 。 注: HadCRUT3 英国气象局哈德利气候研究中心, NOAA NCDC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NASA GISS 美国 国家航天航空局戈达德空间研究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06421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千年极寒
xupeiyang 2011-1-18 06:17
2010年夏天,罕见的 高温 袭击 北半球 ,从美东、欧洲到亚洲,都经历了有 气象 记录130年来最热的 夏天 ,但 入冬 后气温开始骤降,北半球气温可能要比往年偏低。气象专家警告说,欧洲可能将面临“千年一遇”的新低温,中国等亚洲地区也可能难以幸免。这种异常气候与干扰大洋暖流活动的“ 拉尼娜 ”现象有关。 千年极寒详解 1 http://www.pksou.cn/html/wzck/zr/zrxx/1438.html 2 图片来源(含概述图片来源) http://2007-12-13www.openv.com/news/bbqqnjh/ 3 网易 http://news.163.com/10/1012/05/6IP7V19B00014AED.html 4 北半球今冬将迎“千年极寒”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07/c_12633580.htm 5 北半球或将遭遇极寒 中国出口企业拟增冬装产量 http://news.sohu.com/20101008/n275457978.shtml 6 “千年极寒”说催涨冬装价格 http://www.xmg.com.cn/news/article/qt_60719.asp 7 科瓦尔沃斯基 http://zhuanti.soulv.com/news/shehui/201010/13297.html 8 “千年极寒”纯属子虚乌有 http://zhuanti.soulv.com/news/shehui/201010/13297.html 9 千年极寒更多新闻 http://www.qqas.com.popo.blog.163.com/blog/static/575760662010974253384/ nslog.set("ext-reference",1); 扩展阅读: 1 千年极寒到来——吃这些食物御寒!: http://www.ccgs120.net/ysbj/2010/1108/14458.html 2 专家否认千年极寒降临: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13503114.html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21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甲型流感威胁北半球 英国已有24人死亡
xupeiyang 2010-12-28 15:30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8日15:21 新京报 新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