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考试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考试

相关日志

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zywsict 2020-9-7 08:46
今天将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一门课《高级程序设计语言( Python )》的试卷批改完毕,在几个学生的帮助下,对试卷的批改以及统分进行多次核对,终于将期末考试的成绩搞定。 随着这门课程成绩的上报,高度紧张的两周时间,终于顺利地熬过,绷紧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也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以安心、轻松的投入新的工作中。 以前上过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被取消,有的被收回,导致没有课上。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所以接了这门课。这学期算是第一次上这门课,第一次上课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备课。备课费时费力,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没有精力再做其他事情。不过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所花费的这些时间与精力都是值得的。 这门课程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理论性的东西少一些,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所以上课的讲理论的内容偏少一些,大多数精力都用在演示与示范上。在上课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上课的氛围不错,很多同学参与讨论。 期末考试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为难学生,主要为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试卷出的相对简单。在考场上看到绝大多数同学在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都将试卷做完。当时,心里一直犯嘀咕,是不是将试卷出太简单了,导致学生这么快就完成? 不过从今天的考试结果来看,是我太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考试的通过率不错,但高分的同学几乎没有。这也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 早死早超生 ” ;不是交卷快就考得好,很多情况就是反正不会,想也想不出结果,还不如早点交卷,早点解脱。 两个班级总共 77 人,编程题的第一题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做对,而这道题仅仅只要写不到五行代码就搞定。此外,不少同学的填空与选择题做的非常好,而最后的大题都是空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综合比较其它试卷,发现这些题抄袭还是相对容易的,所以考试只能靠自觉,要完全杜绝作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考试的结果看,应化 1 班应考人数 38 人,良好 4 人,补考 1 人,挂科率 2.63% ,平均分 66.15 分,考试的通过率很高;应化 2 班应考人数,良好 4 人,补考 7 人,挂科率 18.42% ,平均分 61.38 分。两个班级无一个同学优秀,说明试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真庆幸当初没有提高试卷难度,不然估计会有大量的同学挂科。 现在越来越发现出试卷是一种技术活;出难了,挂倒一大片,哀鸿遍野,学生不开心,无形中也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出简单了,学生都通过了,高兴了,开心了,这结果算是皆大欢喜,但却没有达到课程的目标,评估的时候很容易让专家挑毛病。 所以,好的试卷要兼顾这两方面,既能让学生开心通过,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又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让人挑毛病,还不能让学生哀鸿遍野。虽然,这次课程的期末考试没有出现优秀的同学, 但总体上来看,这次试卷出的还算不错,基本上兼顾了这两方面。
个人分类: 教学|4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次终于没有意外了
热度 2 zywsict 2020-9-6 08:54
上个学期在计划外多接了一门通识基础课《互联网 + 引论》,虽然这课上过一次,但中间停滞了几年没有上, 所以备课还是花费了不少时间。 这课属于大班教学,三个班级将近 130 人。如果在线下上课效果肯定不如小班上课,不过由于疫情的原因,将这课改为线上教学,无形中消除了大班上课的不利因素。 上这门课程的同学大多数,我以前都教过,也比较熟悉,所以上课相对轻松一些。 为了让上课更有趣一些,改变了以前以教师为主的上课方式,转变成了以引导、讨论为主。 事实上这门的上课效果很好,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讨论也极其激烈,学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有利于课程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此外,这门课程由于其特殊性,虽然是必修课,但基本上消除了学生补考,甚至挂科的恐惧感。其特殊性主要在于这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 ,这意味着只要平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与作业,积极参与课程的讨论,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与旷课,在期末考试中通过考试是相当轻松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平时分 95 ,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只需 25 分,就能轻松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当然,如果平时不认真学习,成绩很低,那么就算考试满分,也是过不了的。 这门课程的在 9 月 3 日早上进行,经过两天多时间的努力,终于将这 130 份左右的试卷批改完,结果和预期的一样,没有出现意外, 参加考试的所有同学都通过考试获得学分,成绩与其它课程相比还是相当的不错的。 计科 1 班,总共 45 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 23 人,优秀良好率为 51.11% ,及格 2 人,其余的成绩均为中等;计科 2 班,总共 44 人,缺考 1 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 24 人,优秀良好率为 54.45% ,及格 4 人,其余的成绩均为中等;计科 3 班,总共 38 人,缺考 1 人;优秀和良好的人数 14 人,优秀良好率为 36.84% ,及格 11 人,其余的成绩均为中等;计科 3 班的成绩稍微逊色一些,主要原因是其境外生比较多造成的,但总体来说还算相当不错。 这门课程也是从教多年,第一次没有补考的课程,这结果算是皆大欢喜了,学生高兴,我也轻松。不过遗憾的是,这门课程明年就被取消了,没有想到刚接手的课程,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不管怎样,在上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和学生相处还算愉快,也算是一段不错的经历,总算没有白忙活一场。
个人分类: 精选|7949 次阅读|4 个评论
很幸运,第一次被学生投诉
热度 21 zywsict 2020-9-5 08:26
这周进行了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每天除了监考就是批改试卷。每当到这个时候,就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生怕出错,造成教学事故。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们矫情了,不就考个试,改个卷嘛, 至于吗?? 但是对我们一线专任教师而言,一点也不夸张。你知道我们有多少次梦中惊坐起吗 ?教学事故的严重性估计很多人,尤其是局外人是无论如何是体会不到的。 每当这个时候,感觉自己都有病,而且病入膏肓,考试前睡不踏实,开考前要反复确认考试科目,教室,班级等,考试后批改试卷更头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学生摊上事了。这种病说严重也严重,说不严重也不严重。一言以蔽之,就是犯了“强迫症”。为了减轻这种病的症状,今天叫了几个学生,帮我核对试卷,生怕成绩计算错误,生怕将成绩录错了。总之,每年都要病那么几回。 这不,刚回到家,就接到领导的电话:“说学生到书记那里投诉,嫌我挂科太多”。说实话,以现在少数学生的德性,被投诉,我一点都不吃惊,反而觉得不被投诉,都不符合现在小年轻的脾性了。只不过,现在这些小鲜肉的思想很多时候都太让人吐血了。被投诉的课程属于《随机数学》,自从进入 XX 大学以来,就一直上这门课,如今已经过去多年,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这门课程的高挂科率,个中原因已经在其它文章详细说明,就不细说了。 关于教学的文章,想必已经写过很多,现在我也不想深入探讨,但有个现象还是值得提一下“同一个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教学,但不同的班级成绩差距很大,甚至走了两个极端”。例如 2016 级网工班的《随机数学》,班级的挂科率极低只有 3.2% ,优秀良好率极高,这是目前创造的最好的记录;而同时上课的另外一个班级,挂科率依然保持在 30% 左右,优秀良好率极低; 2016 级网工班的卷面平均分达到 73.56 ,整整比另外一个班级高 13 分左右。今年,同样上两个班级的《随机数学》,计科 1 班和计科 2 班,前者挂科率 45.65% ,后者的挂科率为 25.58% ,依照往年的数据来看,后者属于正常的现象;当然前者也创造了新的挂科记录,当然是不好的记录。 这次因为疫情的关系,特意将试卷的难度降低,甚至出了作业题的原题(试卷最后一道大题),结果呢?计科 1 班的同学,没有一个同学作对,全军覆没。然而,要是将平时抄袭作业的精力,用在考试的复习上,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个糟糕的结果。 虽然,我不懂去投诉同学的动机,但有一点,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你的做法,丝毫不会改变我的教学风格”。在短暂的教学生涯中,各种风浪都见过,最艰难的时刻都挺过来了,这点小事在我眼里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做得好,做得坏,想糊弄过去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始终有一个底线,就那就是问心无愧。最后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15217 次阅读|45 个评论
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感到困难
热度 11 fdc1947 2020-8-24 08:20
为什么有些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感到困难 要写出一篇研究论文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首先,要找出可能被研究的问题,找出问题以后要查文献,看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然后自己去研究,或做实验、或作观测、或作调查、或作计算,也许要做上面所说的一切,而后作分析,得出结论,并做进一步的讨论,最后才能够整理成一篇论文。在整理写作论文之前的这些工作,或许要占到总工作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真正写作论文只有百分之几的工作量。本文所说的“写论文”,就是指这最后百分之几的工作。就是这些工作,也有不少学生感到有困难。 这是什么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前面百分之九十几的工作没有做透,我们把这个最重要的原因再一次强调,而且把它排除掉,才能够说文字写作上的问题。 有些学生在文字写作方面是有困难 的。 因为他们在读书期间,已经很少写东西了,即使写东西,也只是简单的几句话。 现在上课记笔记的人很少,记笔记虽然说是记录教师所说的内容,但是毕竟不能全文照录,很多内容还是要“翻译”或压缩成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语言文字上的练习,现在空缺了。 现在的考试题目,大多数是选择题、填空题、简单的问答题,极少有较长篇的论述题。论述题没有一个简易的标准,学生的字又是歪歪扭扭,如同天书,教师极难判阅,而上面又往往要求出题的教师提供标准答案,所以,没有几个教师愿意给自己找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由于没有了这种题型,学生在学习、复习的过程中,也只是照书上的语言看看、背背,用不着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失去了这种组织文字的练习,日久天长,写作的能力自然下降。 而这样的练习,做与不做,其结果将相差很大。我们的学生,现在从中学开始,到大学本科再到研究生,十几年的时间,缺乏了这方面的练习,实在是大的损失。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强调了标准化的考试,缺乏要求学生主观发挥的试题。 也正是这样习惯性的背诵,致使学生写作时总习惯性地大段地“拷贝”别人的话,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或论述。而如今用计算机查重的方法,不能拷贝的时候,有的学生便把拷贝来的语言再去改写,甚至改得不像人所说的话。计算机是查不出来“重”了,人看起来就别扭了。 这种问题我们过去很少有人去指出。这实际上也是形成学生懒于思考的原因之一。文字的组织、写作,是与思考相练习的,文字写作方面的困难,经常反映出思考的困难。 论文的写作文体,是一个综合的文体。它需要叙述,也需要论述。对于实验或观察、调查、计算的必要过程,必须作出清晰、准确的叙述,不能稀里糊涂、马马虎虎。而对于经过讨论,演绎出所得结论的过程,则必须逻辑清楚,令人信服。在写作的时候,遣词造句也要有一定的分寸。 写作这样的文字,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照理来说,一般性的文字方面的教育,理应在中学阶段就应当完成,不应当在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还有文字表达方面的问题。 我对语文教育是外行,但是,我想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当是使学生一方面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所写的非专业性的文字,另一方面,是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里,准确的描述或叙述以及严格的推理,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这也应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说话、写文章的语言要生动活泼而准确,要让人尽可能地听得懂或看得懂,而且愿意听愿意看。讲得粗俗一点,也就是要听得懂人话,也要会说人话。这是我们语言教育的根本。 至于比较花哨的语言,毕竟是第二位的。但是,这种文字看上去很好看,很漂亮,许多语文老师很喜欢并推崇这种文学性的文字。我们的学校也大力训练学生说写这样的文字,给予高分。有人甚至在关键的考试中给那些通顺或不通顺的炫耀文字以特别的高分,这对于正确的语文教育起着一种很坏的示范作用。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少数人说写看上去高级或漂亮的大话或空话,许多人则“邯郸学步”,以至于有的学生不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当然,到了大学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我们已经不可能改变由于基础教育带来的问题。但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师还是可以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做一些工作的。 例如,我们平时要求学生写阶段汇报,在组会或其他场合下多作学术报告,都是对学生语言和文字能力的很好的训练过程。 又如,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实验或观察工作时,认真作详实的记录,这不但对于科学研究的成功是必要的,对于学生的文字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和锻炼方式。 到了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在用母语写作论文中产生语言表达方面的困难,在理论上是不应当发生的,但实际上仍然在某些学生中存在。这一方面是中学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长时间里没有“练笔”光想着“拷贝”所致。 我希望,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要求,应当是对于汉语的语言特别是文字有很好地了解,对别人(特别是古人)所写的文章,应当能够看得懂,会欣赏。这就要求读得多,理解得深刻。而自己的写作,则要求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可。对作文过高的文学性要求只能适得其反。 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熟能生巧”的,而我们所有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我们现在这种只要求死记硬背的标准式考试,使学生只想着“拷贝”书本而不是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这样既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不能深刻理解各门学科的科学内容,不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各种科学理论,更不能作创造性的思考,同时,还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了“退化”,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个人分类: 教育|1252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几个月的线上教学杂感(一)——基于云平台的动态考试系统在解决线上考试问题上的尝试
邵宇飞 2020-5-29 15:03
因为疫情的原因,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我们校区的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也采取线上教学的方式。很多讨论得比较热烈的问题是采用哪个教学平台,如何设计教学内容,怎么样吸引学生,保证教学效果。 根据2016以来的各种教学改革尝试, 我深刻认识到: 如何吸引学生在我们校区并不是线上教学的重点,如何建立一个客观、准确、公平的线上考试模式才能有效督促学生学习 。下面说一下我这样理解的原因: 我是2010年来到现在工作单位的,到现在已十年,十年里对教学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作的前几年 ,大约是2016年以及以前, 管理宽松的阶段 ,那时候我认为教学只要上课认真讲,习题课好好答疑,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已经大学阶段了,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学习,所以那几年我和同学们相处更像是朋友,平时讲内容之余穿插讲些身边生活里比较有意思的故事,我记得2013年有一次,我不经意说了句“答案是它吧?”,然后我忽然想起来了一个动画片主题歌,就加了一句:“是他,是他,还是他”,下面同学们马上心领神会,一片前仰后合。那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要求的比较简单,言语态度也没个教师的威严样子,同学们呢,不管学的好还是学的不好,基本都不怕我,这些我也不在意。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还特意给我发很长的留言,初中高中时候看见物理就烦,本来开始学大学物理的时候很抵触很头疼,但是跟我混两个学期以后,觉得物理好玩极了,一点也不烦了,每次收到这样的留言,其实我的内心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不管是哪个方面能有点收获都不容易,值得珍惜。 在这个阶段我的这种李广带兵式的教学方式呢,比较适合学习主动性比较强的同学,这样的同学自尊心强,求知欲迫切,宽松平和的教课方式更能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但是也有同学指出缺点,那就是由于管理上比较宽松,一些擅长耍心眼的同学就容易在平时成绩上钻孔子 ,如果胆子再大一些,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带着小抄答案去考试,或者带着手机通过微信qq的“助攻群”作弊,那有可能出现努力一学期的成绩不如胆大两小时的。物理考试能准备小抄,可以作弊,这事我也是2010年工作以后才知道,以前我以为只有文史思政考试才会出现,其原因就是为了提高及格率,保证毕业和就业率,教师不得不押题、划范围以及降低考试难度,这就造成了考试越来越难以区分学生学习的好坏,进而无法激励学生。学生都不爱学了,于是就要教改,可是越改越水。 经历了越改越水的教改,我对教学认识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由于涉及到各个专业、学院的招生、考研和就业,难以严格在成绩上处罚学生,教改往往只能从任课教师这一端做些变革, 比如丰富一些知识点有关的视频、多一些专题讲座、什么超星泛雅等各种在线平台上做些课件和习题,建立学生讨论小组、让学生写课外调研报告等等,两年的实践表明老师和学生都折腾够呛,而且收效不大, 这样的教改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深入 。考虑到我们录取的高考学生在省内一分一段表上并不靠前,缺乏警告惩戒机制的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状态。特别是近三年,也许是和同学们的年龄差太大了,课堂活跃气氛的段子越来越不响了,我经常说大家坐在下面虽然沉默不语但是“栩栩如生”。很多时候,下课了,长出一口气的是我,而不是同学们。 因此,如何真正做点事情,让爱学习的有动力,让不爱学习的有压力,把特别不把上课考试当回事的自甘堕落者迅速过滤出来,是我第二阶段对教学的认识。 去年春天,也就是2019年三月份开始,我尝试着开发了一个大学物理线上动态考试系统,这个考试系统的核心想法采取随机策略尽可能的防止作弊。比如,我要考察动量守恒,那么我就设计一道选择题,题干的内容和涉及到的公式几乎是相同的,但是里面具体的数字是随机的,此外正确选项的位置也是在ABCD四个选择中随机出现的,还可以再加一个随机策略,就是考题可以从若干难度相近的同一类型考题中抽取,比如篮球碰撞、玻璃球追逐,人跳船等等,然后再让题干参数随机变化、正确选项位置随机变化,这样再结合限时、限次答题的要求,也就是说可以设计系统答题时间,超时就没有成绩;设计系统答题次数,可以让考生只能有一次答题机会。这样设计开发的考试系统,与超星泛雅、雨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最大的区别就是试题内容参数动态变化,基本上可以杜绝一个学霸答题,全班分享答案的情况。 开发这个系统花费了大约两个月的晚上时间,因为对计算机PHP编程不熟悉确实比较累,但是意想不到的是, 今年由于疫情,不得不开展线上教学,而同学们都蜗居在各省的家中,天南海北哪里都有,如何管理平时成绩,督促学生及时跟上教学进度,认真预习和复习课堂内容,成为教师们线上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正好我这个动态考试系统可以派上用场 ,我跟他们说,你们的平时成绩就由观看讲课视频的时长以及这个考试成绩来决定,大家还是比较当回事的。 对比同学上课回答问题时候的状态和动态考试习题的测试成绩,基本上这个系统还是可以真实准确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认真听课,及时复习的成绩就好不少,不认真听课做习题的同学成绩就比较差。 总结一下:基于云平台的动态试卷为解决线上考试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方案,这个考试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日常教学管理的效率,抑制学生期末考试前的临时突击、考场作弊等问题,如果配以可以屏蔽手机信号的计算机机房等场地,效果会更好。当然从根本上说,一个大学学风的建立和改变不是一个普通教师能改变的,只是尽力而为。 需要说明的是,习题的原型来自我们学校购买的清华题库 。 ————————分割线—————————— 1.以下是学生对这个系统的反应: 2.以下是系统概况——以下内容将发表在《中国教育信息化》 考题参数和选项排列动态变化 学生操作展示 . 左上, 登陆界面;右上,个人主页;左下,动态考题;右下,查询成绩 . 不同班级的成绩对比情况
7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课怎么考试和评分
热度 2 SoSoliton 2020-4-9 09:29
今年年初以来,新冠病毒迫使全世界 众多 大学将其几乎所有课程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搬上网络,实行在线教学。如果说如此突然地开启如此大规模的线上课堂(网课)给高等教育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更大的挑战是网课怎么考试和评分。考试和评分既牵涉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反馈到教和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和学 ——传统的考试和评分制度能很好地支持和促进网课的教和学吗? 网课考试涉及考试形式(例如开卷或闭卷)、监考 、时差( 如果有国际学生 ) 等 技术性 问题 ,以及 考什么、题型如何(如课程论文、主观题、客观题)等 内容方面的问题 。考试内容可能受限于考试技术,两者结合共同决定了考试是否符合、能否促进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比考试更须慎重的是评分 。 在竞争性教育环境中,考试成绩 可以说 是学生的生命线。在校内,成绩决定了学生在班级的排名,进而很大程度决定了评奖评优、保研资格等结果。在校外,成绩可能关系到学生在就业、 升 学等方面的相对竞争力。传统的精细评分方式(百分制或字母等级制, p oints or letter grades )是否依然适用于网课考试?模糊的评分方式(及格 /不及格, pass/fail )会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 网 课考试和评分的最大挑战是公平。传统的校园授课,学校提供每个学生的客观条件是平等的,差异只来源于学生本身。但网课暴露出的客观条件差异和学生差异显然尖锐得多,特别是,新冠病毒大流行在基本的结构层面上放大了这些差异。病毒对人的影响是不平等的 。 在线上教学中,学生的负担也是极不平等的 : 每个人的无线网络不一样 , 使用的终端设备不一样 , 所处的学习环境(居家、疫区等)不一样 , 背负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不一样 ( 如有人要照顾生病的亲人,有人要照看居家的弟妹,有人要分担家庭生活压力 ),等等 。 在这种情况下,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百分制分数或 ABCDF成绩并不能衡量学生在学习什么或如何学习,它们最终反映的是学生在网课 学习 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大小,而不是对他们能力和水平的准确衡量 。 及格 /不及格的模糊评分方式可能会相对模糊掉一些差异性,但又带来与 竞争 相关的区分度问题。 同样受疫情影响,我国的大学比欧美大学更早将课堂搬到网上,但欧美大学比我们更早面临线上考试的问题。欧美大学已有各种线上考试的实践, 也 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如,华盛顿大学是美国最早将所有课程转移到线上教学的大学之一,该大学将考试和评分的决定权完全授与教师,教师可以决定 其 课程是否评分,或是否使用及格 / 不及格 制 。学校会在这种课程的成绩旁加一个星号来解释这些选择,以便竞争性专业的学生不受惩罚。星号看起来很小,但它是对一个字母或数字 “代表”一个人在一门课程中所取得成绩这一概念的重要修正。 超过 150所美国高校在 今年的 春季学期采用了及格 / 不及格制,这其中,绝大多数高校把及格 / 不及格作为一种选项,把决定权给予学生,担心失去高分从而可能失去高分才值得拥有的工作的学生,也可选择 字母或数字分数 ;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十几所美国顶尖高校则把及格 / 不及格作为强制要求,目的是保护那些资源不足、突然陷入校外环境和精神创伤中的学生。 把考试和评分的决定权给予学生,看似很人性,但在学生升级或升学时可能遭遇不被认可的风险。例如,包括哈佛在内的几所医学院,在学生既可选择字母或数字评分,也可选择及格 / 不及格的先修课程时,只认可字母或数字分数。也就是说,如果你注册了一门医学院先修课程,并选择及格 / 不及格,那么医学院将不会认可这门课程,你必须再选修一次。教育系统内部都如此重视分数和区分度,更何况教育系统之外的社会了。 无论是将网课考试和评分的决定权完全授与教师,还是将评分的选择权给予学生, 都展现了高等教育前所未有 的灵活性,疫情过后,也许一切恢复往常。但是,有学者指出,疫情驱使的评分变化暴露了长期以来被接受的不公平现象( Pandemic-driven grading shifts illuminate long-accepted inequities ),可能会给整个高等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现有的考试和评分制度沿袭了 100多年,其弊端众所周知,但改变很小。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一书作者 Paeker J. Palmer 说,实施细称精量的考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我们要测量真正教育情境中值得测量的东西,死记硬背在真正的教育情境中是无足轻重的;其二,我们要懂得怎样测量我们准备测量的东西;其三,我们要重视那些可测量的东西,更要重视那些量化工具测量不到但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东西。” 我们一直很难舍弃 细称精量的考试 。但 Palmer 指出,时至今日,我们仍未具备这三个条件,我们的社会会继续痴迷于教育的外在东西。 教育如果像竞技体育,那么当然要看 精细 成绩,无论是名次还是分数。教育如果是为了培养独立的个体,帮助每个人发挥其独特价值,就像体育 如果 是为 全民 身体健康, 那么 精细的成绩就不重要,相反, 类似于论文审稿意见那样的 建设性反馈意见更有用。 有 学 者提出 对课程考试 “不评分”( ungrading ) 做法,它比 及格 / 不及格 制更进一步淡化了与竞争相关的区分度。 圣母大学人类学教授 Susan D. Blum是“不评分” 的著名 倡导者之一。她指出, 分数 并不能真正激励学生 学习 ,因为它 是外在动机的典型形式 ; 相反, 分数鼓励 学生 害怕冒险 ,因为 分数 如此重要,以至于学生们认为他们不能在任何未经证实的事情上冒险 ,以免犯错导致扣分 。 Blum坚持认为,当她开始看到学生之间更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时,她开始使用形成性、叙述性的书面反馈,而不是分数。她说:“评分 要求统一。它假定统一的输入、统一的过程和统一的输出。我不再相信这是一种 激励 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们的起点不一样。在我们的 修课 学期,他们没有同样的生活经历,甚至学习经历。之后他们不会去同一个地方。他们有不同的目标。 ” 高等教育永远不会有像疫苗一样的灵丹妙药来 一劳永逸地 解决 现实问题 。 网课怎么考试和评分,最终应该由教育目标来决定。考试和评分既要符合教育目标,也要有利于 反过来 支持和改进教学过程,促使过程走向而不是偏离目标。 在 老文 看来,及格 /不及格制是当前网课考试和评分较好的权宜之计,而更激进的 “不评分” 制可望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常态。
个人分类: 谈点正事|16851 次阅读|4 个评论
放假第一天,可以想点儿“闲事儿”了......
热度 2 wangxh 2020-1-18 12:17
放假第一天,终于可以想点儿“闲事儿”,说点儿“闲话儿”,上科学网来逛逛。 首先看到了何毓琦教授的两篇博文: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al Systems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Chinese Graduate Educational Systems (2) – possible Reforms 其中的问题国内的导师早有感觉,但是感觉到、甚至提出来又有何用?某些部门、某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和“水平”,硬要推行自己的那套半瓶醋模式! 俺举个问题学生的实例,说明单凭考试存在的弊端:俺始终认为, 存在问题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合适的引导” 。所以,有些挂科很严重的本科生经常引起鄙人的关注。严重到啥程度?有的已经签署“退学协议”,有的接到“红牌警告”,有的“黄牌警告”,好一些的也得欠二三十以上的学分或被延长学制的。如果教师放弃他们,两种结局:一是回家,二是勉勉强强、磕磕绊绊拿个毕业证走人。俺一个农村娃,祖上世世代代都是贫苦农民,如果没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幸运地遇到几位负责任的老师,以及许多老百姓的血汗钱,肯定不能成为一位大学教师,所以俺打心眼儿里不想放弃。虽然不放弃,但有条件:第一,必须上课,不来俺就叫啊。人人都有张脸,老师叫来上课,有几个好意思不来的;第二,有问题(无论多么简单、甚至幼稚得不值一提)随时可以打扰俺,这种打扰不但不被嘲笑,而且受欢迎,俺乐于施教(有些不自量力哈 )。 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改观(多次故意躲避者除外),其实首先需要学生调整的就是对考试的“客观而理智的认识”。现实摆在这里,这是目前唯一的可行方式,作为学生必须接受,否则连毕业证都拿不到,还怎么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15年左右的时间,这个“群”里走出了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又 走出来两位博士研究生 !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老师关注这类学生,他们都会成为硕士、博士,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这么高的理想与追求的 。 说实在的,大学期间的课程考试,任课教师还可以灵活掌握一下(只要不违背红头),最起码不致于有潜力的学生作为“朽木”被弃。研究生遴选考试就不一样了,我们不是经常听说名校“天才生”被研究生院的一纸红头拒掉的遗憾事件吗?是啊,咱们中国人多,不缺几个研究生,岂不知,当我们拒绝了“特别怪才”的时候,那些“ 古怪程度不足 ”、或者“适应性稍强”的学生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束缚。有时候这种束缚可能更可怕,不但束缚了他们的乖张行为,也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进而影响其创造、创新能力。实事求是地讲,具有乖张行为的学生,说不定更容易成为“大才”。(爱因斯坦不知道可否算这类怪才 ) 俺历来主张本科课程考核权力回归任课教师,研究生培养权力回归导师。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拿教师/导师是问!话说回来,即使现在这样,许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水平逐年下降、每况愈下不也是现实吗?如果不存在任何问题,为什么每年都有多如牛毛的“教学研究课题”呢?而且许多课题都是得到省部级研究“ 成果奖 ”的! 何教授提及的考试更偏重考核“知道正确答案”,而不容易检验出“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 ”,俺也想说说,但思来想去不敢说,会得罪很多一批人的——相当一大批,甚至是大部分业内人士,搞不好俺自己连学生都没得招喽 。
6102 次阅读|8 个评论
明知艰难,你为何依然坚持跨专业考研?
热度 5 zywsict 2019-9-29 08:43
近年来考研现象异常火热,报名人数逐年攀升,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其考取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使这场厮杀异常惨烈,依然存在着不少勇士义无反顾的奋勇向前,不仅选择了考研, 而且是高难度的跨专业考研。 所谓的跨专业考研是指报考的研究生专业与本科所学的专业不同。 按照报考专业与本科专业的不一致程度,大概可以将跨专业考研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大跨。所谓的大跨是指考研从文科到理科或者从理科到文科。 你想想要整个“人妖”出来有多难,就知道这个跨度有多大了。不经九九八十一难,哪能取得真经? 第二类,中跨。所谓的中跨是指考研在同一学科差异比较大的两个专业进行。 隆个胸,垫个臀的,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可毕竟也是要伤筋动骨啊。 第三类,小跨。所谓的小跨是指考研在两个比较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如数学到计算机。 虽说难度大减,可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微整,那也是要挨刀子,上手术室的呀。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跨专业考研第一类的难度最大,第二类次之,第三类相对较小。 总之,没有两把刷子,要杀出千军万马并不容易。 为什么跨专业考研比同专业考研难得多呢?以下几点也许就能说明问题。 第一,需要重新学习新专业考试课程 既然是跨专业,绝大多数的新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就没有学习过,在考研时不得不重新学习这些课程。然而学习这些课程大多都以自学为主,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与其他考生相比,在专业课程上就存在很大的劣势,毕竟他们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课程,对专业有着更深的理解。这些考生可以将你花在重新学习专业课堂的时间投入到更深入的专业学习中去。 别人只负责貌美如花就好了, 而你既要赚钱养家又要貌美如花,没有个三头六臂,怎么应付? 第二,增加其它公共课程考试难度 考研的公共课程如数学、英语虽然都是统考。但其根据所报学科的分类其试卷存在难度的差异,如数学试卷就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此外,不同的学科数学的统考内容也存在差异。比如数学一需要考的不少知识点数学二就不需要考。总之,同个亲妈,把最深的“爱”都给了你,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第三,增加复试难度 复试环节很多评委都会问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对于跨专业考试往往由于时间所限只学习考试所需的几门课程,其它课程并没有系统学习。当在复试环节被问到其它课程的知识时,其结果可想而知。 试问如果你是个学哲学的,每天都是中庸之道,突然被问到计算机编程,心里那个凉凉啊。 第四,动手能力差,复试吃大亏 对于工科尤其像计算机这种工科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复试环节往往都要上机考试。而跨专业考生在准备考研时,由于时间所限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复习,动手能力较差。 而动手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你让每天都是薯条汉堡包的老外现场包个饺子试试? 既然跨专业考研难度这么大,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跨专业考研?以下几点也许就能说明问题。 第一,对原专业不感兴趣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着比较的了解,但却对其不感冒,甚至对其感到反感。想通过考研,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继续学习。 第二,原专业过于冷门,就业前景惨淡 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经过四年学习之后发现所学的专业就业并不理想,甚至是惨淡不堪。其落差和对未来的担忧促使其另择它路。这时候跨专业考研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三,挑战自我 认为原专业已经学得非常好,不能满足自身潜力开发的需要,想通过新专业的学习,以挑战自我。总之,坏人不会只做一次坏事,同样,优秀的人也不会只在一方面优秀。 在了解了跨专业考研的利弊之后,你还会选择这条寂寞,漫长,劈荆斩棘,道阻且艰,高处不胜寒的跨专业考研之路吗?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个人分类: 科学网置顶博文|8013 次阅读|9 个评论
山高草更高
热度 4 youmingqing 2019-7-26 12:02
有个秀才教馆,年前给主家写春联,厨房门心是“春初早韭,秋末晚菘”,门框是“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有小孩说,上联太夸张。秀才也觉得不配,于是让学生求对。那小孩从烧老虎灶——就是 开茶水炉的 得了个上联“一家饱暖千家怨”;谁知另一小孩先写到粉板上交给秀才,待他交去时,秀才很生气,拿着粉板就打。做七字对的学生都不小啦,说,“你先生先对一个让我看一下,再打”。秀才在院子里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走到天黑也没对出来,第二天一早就走了。 注:故事是嵌套3层的时间结构。 红色黑体 的 诗句和联语为作者所拟,其余为古对。 不知翻过了几个山头,不知涉过了几条山沟,李永跟在儿子绍文和侄儿绍福后面走着,一直走到水边才止住脚。时至深秋,日已西斜。高大的白杨疏朗地站着,树叶枯黄,在微风中咔咔发抖。“南方的水边多是柳树啊”,绍福放下担子,拿出布垫,铺到石头上;他刚过四十,虽说是侄儿,比李永还大五岁呢,是请来照顾他们父子的。绍文向前几步,轻轻地说道:“爹,坐下歇歇脚吧。下去就到黄河。船总会有的,绍福哥问过人家”。李永没有答话,也没有回头,只是静静地站着,看着远方。 闰八月只在前八月过节。八月十六李永带着儿子和侄儿出门,走了两天旱路到高邮,然后雇船沿运河向北,再入黄河,晓行夜宿,驶向开封。他们是客籍,乡试得回原籍呢。至于原籍,亲戚、田地、房屋都是没有,只是原籍而已。 绍文请教了船家三次,总算明白了南北两向都能借西风使帆的道理。船家说“要是到了那洪泽,还可以西北、西南地抢风,顶风向西呢”。 绍文 顺口念到:“浦口劳长望,舟中独太息。疾风吹飞帆,倏忽南与北。目尽不复见,怀哉无终极。唯当衡峰上,遥辨湖水色”。李永说:“那可是洞庭湖上的景象。” 这是李永第二次在薄雾中走进开封府,第二次走向万家客栈。二十年啦,街道、店铺,一切依旧,李永真切地理解了“恍如昨日”,只是二十年过去了,十四岁的儿子紧跟在后面呢。是啊,二十年前自己正像儿子一样欢天喜地跟着父亲李光浦走向万家客栈。 客栈店家和住客都认识李光浦。“我猜你总是要来的”,“令兄上次高中啦”,“孔仪文到了没有”,他不停地与人家招呼。大家谈些文章,到城里城外转转。过了几天就是重阳佳节,店家办了两桌酒席,说是聊解思乡之情。众人说些“贤弟文思泉涌,今科必定发达”、“仁兄时文,必成新科利器”,相互劝酒。酒渐渐地喝多了,免不了吟诗作对,露出文人本色。 有位说,祖上原本也开客栈,黄河大水从开封逃到汝州去;当年曾以对联在举子中招亲: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大家都说好啊,要下联。说还没有呢。李光浦道,“这有何难。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众人皆喝彩。有人说,“李兄今年一定金榜题名。可惜不能洞房花烛啦”。店家斟酒,说:“今科解元非李师傅莫属”。李光浦站起来,说些“借大家吉言”、“总要不辜负二十年的寒窗苦读”。酒实在是喝多了,有些站不稳。店家去扶,酒壶却倒了;他提起酒壶摇笑着说:“这点酒福还是送给李师傅吧”。壶高高悬着,酒断续地滴入杯中。 “我现出个上联让大家醒酒”,汝州的那位指着酒壶说, “ 夜深酒冷, 氷(冰)冷酒,一滴两滴三滴”。李光浦真是酒醒啦,将酒杯从唇边挪开。大家都静下来,出对的又续了一句“ 滴滴清音,入耳侵心;醉酒人,听屋外秋风飞落叶 ”。 李光浦出场就病倒,说:“别等啦,回去”。船靠岸时,家人已拿着喜报等在码头。他接过高中解元的喜报,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转递给李永,说:“好好读书,中个进士那才光彩啊”,又说,“若能对出冰冷酒,就去万家客栈说一声。那些人还会去的”。 是啊,那些人还会来的。雾越来越浓,李永终于走进万家客栈。好几位都似曾相识,只是头发花白;有三位简直与二十年前不差分毫。可是他们并不认识李永。父亲怎么也住在万家客栈?他满面笑容地站在前面,看上去比自己还年轻呢。李永热切地走过去,走过去,可父亲总是笑盈盈地站在前面,并不说话。热泪从李永眼睛流出,渐渐地看不见了。突然一阵风来,云开雾散,天朗气清,眼前是一丛盛开的丁香花,在院子东北角。花柱上已积起水珠,断续地滴下。 “客官,可是住店”。李永猛听到一声问候,回过头来见儿子、侄儿和店家站在身后。他知道,这店家该是二十年前那位店家的儿子,因而说道:“二十年前来过呢。就住这间房。嗯——,老掌柜呢?” 店家答道, “呀,可是老客人。他在后面闲着呢。您想见——,这就去”。 李永又问道,“丁香该是清明后开花啊”。 店家答道:“是有些奇怪。春上大旱,忘了浇水,也就没有开花”。 后院西厢房的西墙和北墙都是书架,东首窗下是张书桌。窗两侧挂有对联,木板上刻着金文,填漆脱落,字迹斑驳:“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因逆着光,上下款难以看清。老掌柜确实老啦,几个人进了屋都不知道,仍面东坐着看书;不过,他还记得二十年的事情。毕竟,解元是稀罕的。 老掌柜让儿子置办酒菜,请大家到丁香花前祭奠。李永在黄纸上写出“ 日暖花香, 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头头艳色,悦目怡神;赏花客,祝来年春雨润新芽 ”,而后跪在光亮的青石板上,让绍文烧化了。众人都感慨万分,说:“李公可惜啦。功名指日可待啊”。那位祖上也开客栈的汝州人,二十年前出对的郑永慧已是满头白发,说:“富贵皆是命中注定啊”,竟也泪珠儿不断滚下来。丁香花从下面断续地掷上来,贴到地上,泪流满面的李永渐渐地看不到自己了。 哪知皇帝驾崩,乡试延期。郑永慧请李永去教孙子辈念书;大家也可切琢时文,来年再考。李永正想着带儿子游历,满心欢喜地答应下来;他过同乡板桥郑燮的诗,“教馆本来是下流,傍人门户度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得青云步,遮却当年一半羞”,不过家中瓦屋高田,并不在乎那一年半载的束脩,进退不难。 另有几位说想到嵩山游玩。于是,八九个人雇了两头毛驴驮着行李从开封向西。行两日也就到了。花三天的时间,游玩了中岳庙、少林寺和嵩阳书院。山中草木繁多,随山之阴阳、高低而变化;同一株树上的叶子,也有绿、黄、红的颜色,且深浅不同。山上石头更是处处不同,石缝中都能长出草木。鸟兽远远见到人就避开啦,却是不能见得分明。郑永慧说,“开封那棵三色六百个花头的大立菊,就是用这样的一棵青蒿,立夏后层层地嫁接菊牙长出来的”。绍文听了真有些激动:“不到山中来,怎知蒿草比人还高呢。土瘠、水贫、风劲,草木更能精干。读书只能识字,要明理还得多走路啊。”郑永慧说:“真是读书的种子啊。十四五岁就有这样的见识”;其他人也不住地点头赞叹。 嵩阳书院中有三株汉武帝所封的将军柏,两株生机盎然,一株已经息了。大家都感慨万千。可巧有位西洋人也来书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竟能说一口流利的官话。他有个透明的圆镜子,不仅能把东西放大,还能将太阳光聚起来,点燃纸捻;又有一个三棱镜,能将薄薄的一束阳光分开,红上紫下,七色排列。绍文心中有说不出的惊奇,“西洋另有许多学问呢,可比四书五经有趣多了”。 书院西北角是住所。郑永慧说:“程门立雪就是在这儿呢”。有人说:“总该有八百年吧。那时读书求学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啊!”郑永慧说:“是啊,至少不要做八股时文。诗词歌赋才有情趣呢”。绍文接口念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李永说,“这《秋日偶成》是程颢夫子,城门立雪说的是弟弟程颐”,又向郑永慧问道:“伊川距贵乡不远吧。真是景仰得很”。“是啊。故居、坟墓、碑刻都在呢”,李永叹道:“孔夫子远啦;就说程夫子,知道我们这样读书作文该怎样想呢?” 从嵩山向南走两天就是汝州。次日清晨,郑永慧陪着李永父子来到学堂。门上对联“ 勤俭传家久 ,诗书 继世长”却也平常,倒是书桌旁的行草条幅显得不凡:没有上下款,装裱之后又加配木框,崭新的。那字“偶逢好语书红叶,难得清闲绘白云”,李永实在是眼熟,只是一时想不起来。有六个小孩已等在里面。郑永慧的长孙郑成龙最大,与绍文差不了多少。他们都向李永磕头。少不得问以前读过什么书,开笔没有。说还没有呢,只是读书,做些对句。 李永指着远处厨房,说:“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上联可有些不恰,能换一个么”。一人说“一家喜庆千家乐”,李永摇头;另一人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李永批不成话。郑永慧在旁边笑起来,说:“我也来一句, 一人吟唱十人和。 这才差不多 ”。 小孩都看着李永。李永笑笑,说:“你们想说,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这可是有下联的。开关迟,关关早,催过客过关”。有个小孩说,“那五味调和百味香呢”。李永说,“见过彩虹没有?那是太阳光被水汽化开的。人家西洋人用镜子就能将阳光化开 。 一光分解七光彩, 五味调和百味香。可对得”。李永转身向郑永慧问到,又说:“色是仄声,用不得的”。 “对联不是对得就行,还得意义好。风吹马尾千条线。对雨打羊毛一片毡,不好;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好。以后得了对句,还得想想,好再说”,见学生不答话就说,“上下联不能合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合掌啦。上下联说一个意义,不好。能重配句么?”没人答话。李永说“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可行?” “好一个风定花犹落”,郑永慧击掌赞叹,“真传神啊,状物如见。李师傅前途不可限量啊,明年一定能高中的”。 有小孩说,“那还得为蝉噪林愈静配下联呢。”李永低下头,上身晃晃,抬起头笑笑,说:“蝉噪林愈静, 月明星乃稀 。还勉强吧”。 郑永慧说:“这两联真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又说,“以后你们可得把耳朵掏掏干净,好好的听李师傅讲课”。 李永说:“这可是个现成的对联。耳耙耙耳,谁给个下联”。有小孩说,“铁锤锤铁。”李永笑笑,说:“平仄不对呢。对牙刷刷牙才妥当。耳朵、牙齿,都是人身上的”。 郑成龙问,“牙刷是什么?”郑永慧说:“刷牙的东西啊。没见过也该知道。你这孩子啊”。大家都笑起来。 那小孩又问:“铁锤锤铁对什么呢?”郑成龙说“泥抹抹泥”。李永说:“也行。只是铁锤是铁做的,可以锤铁,也可以锤石头”,想了想又说,“得草兜兜草、布包包布之类才成,可惜平仄不调。呀,银锁锁银,将就吧”。 郑永慧笑笑,说:“给他们说几联拆字对吧,那比较有趣”。李永说:“拆字对也就是奇巧,与作文没有什么关系,不值得花功夫的。前两天在嵩阳书院得了一联, 三教儒释道,嵩山可纳;四朝夏商周,枯木曾看。 嵩为山高,暗含可纳;枯为木古,明示曾看。可惜,我等见此枯木并不能知晓夏商周的事情。呀,周有东西两朝呢。那将军柏是棵古树,可不是本古书啊”。 李永停下来,又端起茶碗。外面有人在高声叫卖。郑成龙在与他爷爷说些什么,郑永慧不停地点头。不过,由于口音不同,李永听不分明,只得看着。郑永慧满脸笑容,说:“有个上联请教李师傅。 嵩山顶上生蒿草,山高草更高 ”。 李永双手捧着茶碗,头渐渐地低下。绍文看着父亲,不知该说什么。郑永慧向那些小孩解释,“嵩是高山,蒿是高草,形意兼备;草是没有山高,但它长在山顶上,所以比山更高。这个拆字对可有情有景啊。绝对啊,对不出来的”。 “是啊。绝对啊,对不出来的”,李永站在水边,想着昨天的事情。“来船啦”,船家已经将帆篷落下来,正好停在李永面前,逼得他向旁边挪了两三步。 绍福问到,“怎有这么个大湖?”船家答道:“哪里是湖,就是原来的清水啊。五年前黄河大水,在下面夺了清水,没几天就淤满啦。前年上面发大水,下来许多沙石,又冲塌一个坡。这不,水涨了足有三丈高, 六 个庄子在里面呢” , 船家低下头略一沉吟,就缓缓地念道,“ 渔舟树顶轻飘过,又唱田园远道归;屋舍无踪红日冷,鱼虾有影白云随。酒醒曾叹池花落,歌断因闻沙鸟飞。往事哪堪来眼底 ”, 船家似乎有些感慨,竟不能结句。李永一直跟着船家默念着,最后自然地吐出一句“ 且沾夕露乘风回 ”,可随即就说“不恰”,低头不语。 绍文关切地问,“那你家也在里面吗?” 船家答到:“那是过去的家,前后三进瓦房、两顷地呢,还有好大一片荷花池”,而后仰起头,右脚踏着节拍,轻轻地唱道:“ 想当年,羽扇纶巾,愁看那、片片池花对影落…… ” 。 船渐渐地摆动起来,压出波浪传向远方;水船相激,霍霍声响,伴着船家的吟唱,“ 到如今,芒鞋蓑衣,静听这、滔滔河水夹冰流…… ” 。 绍福搬运行李上船,见船头下面用网养着些鱼,说,“不细看,还不知道有鱼呢”。 “呀,是看不出来。 清水底下养青鱼,水青鱼也青 ”,船家也看看鱼,抬头说道:“没了地,不砍柴就得打鱼,吟诗作对总不能当饭吃的啊”。 李永听了摇摇头,说:“对不得”,忽然觉得自己可笑,也就笑起来:“是啊,总不能当饭吃的”。绍文见父亲笑啦,长长地舒了口气,伸手过去,拉他上船。 曾征集上联,优秀者如下: WLHyh 2013-12-221:16 沽水福源邀胡月,水古月更古(注:沽水福源是塞外名胜) dlzys 2013-12-516:34 泉水旁边洗帛巾水白巾犹白 yangyongtian 2014-4-2222:03 法水泼下除怯心,水去心不去
个人分类: 爷爷讲的故事|25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老师,你的课是不是也是24分过?
热度 8 zywsict 2019-5-30 10:57
《互联网+引论Python》的期末考试刚结束,马上就收到一个学生发过来的邮件,邮件内容如下: 張老師尊鑒: 請問一下境外生在這場互聯網+引論與Python課程的考試的及格分數是多少嗎?我舍友在另一個班,她說他們老師說境外生及格分數線是24分,但是我們班有人說及格分不分境外境內生,所以我對此抱有著一定的疑惑。是否不同老師評分標準不同呢?如果是,請問一下您授教的我們班境外生及格分數線為多少呢? 感謝閱讀! 祝 身體健康! 收到这封邮件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了,什么?只要24分就可以顺利通过期末考试,比我们常说的60分万岁,还要少36分。这个学生邮件提到的及格分数线问题,不可全信,但又不能不信;因为确实有部分老师只要考试给24分就给境外生过。 当然从这封邮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上课肯定是不认真听课的,因为关于成绩的评定规则已经在课上详细地给出,然而这学生却又问这么低级的问题,无非就是平时不怎么学,期末考试也没有怎么复习,考试考不好,却又想顺利的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属于典型的“不学而获”。 不过这个学生提到的境外生是否有区别对待,实际上是有区别对待,这种区别对待的表现就是提高平时成绩在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到50%,而境内生往往只有20%-30%。文中提到的24分及格线问题,理论上是可行的,只要平时分给96分,期末考试考24分是可以通过考试的。 如果真是24分就给过就带来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不仅导致境外生的学风越来越差,而且直接带坏整个班级的学风。因为境外生不是单独成班,而是分布在境内生班级当中,与境内生一起上课。期考考试只考24分,说明平时肯定不认真,甚至不来上课,当然更不会完成课后作业。如果这种情况还给其很高的平时分,这时候境内生就会有很大的意见,所以班级就比较难管理,更不要说什么公平与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一边不断地强调要重视教学,严格把关各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额外重视,因为稍不注意就是教学事故,教学事故给一线教师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好处的,但又一边不断地开会强调要放水,不放水还不行。这就将教师至于两难的境地,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要求的必然会导致挂科率上升,这与要求放水的精神相违背。 面对这种困境,两全的方法就是,教学也放水,这样的做法不仅自己轻松,学生高兴,领导也高兴。所以说在这种环境下,想提高教学质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个人分类: 教学|3685 次阅读|17 个评论
十年寒窗苦读不如院长一笔改分?
热度 2 冯用军 2019-2-20 14:49
冯用军| 对研究生招生腐败要做到除恶务尽 法治周末 http://www.legalweekly.cn/article_show.jsp?f_article_id=17899 2019年研考面试马上就要开始,祝各位考生好运 十年寒窗苦读不如院长一笔改分?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军等领导,集体篡改 2018 年 8 位考生的考研复试成绩, 5 人成绩调高后被录取, 3 人被降分,其中一名复试成绩原为小组第一的学生,被调分后甚至直接改为了不及格,投诉后又被调分录取,另 2 名考试直接被剥夺了调剂资格。 14 日晚,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发布说明称,学校已成立工作组进行调查,对违纪行为绝不容忍。目前,张军、练伟杰、杨毅仁、余志文等涉事四人已停职并接受调查。院长牵头篡改研考生复试成绩,明显影响考试公平,很快引发舆论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跟进报道,其热度直逼“翟天临事件”。 众所周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Unified National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 UNGEE ),简称“研考”,是指教育主管部门与招生机构为选拔研究生而组织的相关考试的总称,由国家考试主管部门和招生机构组织的初试与复试组成。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外国语等公共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命题,业务课主要由各招生机构自行命题(加入全国统考的高校全国统一命题)。研考全国统一报名、统一初试、公共科目统一阅卷,初试成绩由招生机构自行公布。“研考”与“高考”都是“国家抡才大典”,都具有高利害性、高风险性、高竞争性和高关注度,其权威性、公平性、严肃性和高效性不容侵害。 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可以硕博连读或直博,而专业硕士不能直博,必须参加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被接收为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外,其他考生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到所报招生机构的二级招生单位参加复试,这次华南理工大学篡改成绩事件就发生在复试阶段;二是博士研究生生考试招生,分为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其考试招生工作由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招生机构自行组织,考试阶段包括招生机构统一组织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其二级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和“申请 - 考核制”学生一般只参加复试。 华南理工大学发生研究生复试集体舞弊事件,并非个案和先例。同样是 2018 年,武汉工程大学也发生了外语学院院长打招呼、改分数违规录取两研究生舞弊事件。不过, 3 月份该事件被曝光后, 7 月份湖北省纪委监委介入调查,证实张媛媛存在违规行为建议学校予以处理, 9 月份两名通过改分进入该校读研的学生被学校“劝退”, 11 月份武汉工程大学先后发布《关于给予张媛媛撤职处分的决定》和《关于给予张媛媛降低专业技术等级处分的决定》,张媛媛被撤去院长职务,专业技术等级由四级降为五级,即由教授降为副教授。 可以说, 2018 年真是考研乱象频出的一年,山东师范大学考研直接给考生发答案、西南大学考研题目被提前外泄给考生、电子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考研发错科目试卷、山西师范大学考研试卷与 2017 年试卷基本雷同,等等。人才是第一资源,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担负着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选拔高级人才的重任,事关国家高级人才选拔的公平性与成效性,必须采取系统性举措,健全研究生考试招生法律制度,协同消除“研考”中的腐败行为。 一是建立健全研究生考试招生法律法规。除了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教育法系外,教育部、人社部、司法部等应配合全国人大应尽快将《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 33 号令)等法律法规中关于考试部分的规定内容整合升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考试法》,保障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考官、考生和利益相关者不能违法、不想违法和不敢违法。一旦发生研究生考试招生舞弊事件,可以利用法律手段优化程序从快从重处罚,变被动为主动。 二是加强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系统建设。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复试舞弊事件比较让人痛心的是,本应监督专项考试防控廉政风险的学院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却与院长串通作弊。所以,上级党委、纪委监委和研究生招生管理单位应派员全程监督二级招生机构组织的研究生复试工作。同时,可实行研究生考试招生问责制并适时引入终身责任制,招生机构党委书记和校(院 / 所)长是第一责任人,按照“谁招生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如发现研究生考试招生中存在违法违规问题,不论年限、不论是谁,党委、纪委监委应第一时间介入,一律对登记在案的相关责任主体进行追责,从而倒逼考官、考生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真正履职尽责,把考试公平摆放在首要位置,坚守考试初心,为国选育英才。 三是压缩研究生考试招生违法违规操作空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应扩展到“研考”,全程网上公示研考的初试和复试等关键信息,特别是研考生的初试成绩及排名、复试过程录像、复试成绩及排名和推免硕士生的核心信息等。同时,在研考生面试成绩公布方式上,可采用现场公布面试成绩的方法,每 3 位复试考生公布一轮面试成绩,既可以减少事后考官等篡改成绩的可能性,也可以保障复试考生的个体知情权和集体监督权。 四是提高研究生考试招生违法违规成本。在简化研究生考试招生违法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理程序的基础上,可将考试违法违规者纳入国家个人征信系统“黑名单”和“信用中国”数据库,提高考试违法违规失信成本。同时,可将研究生考招作弊纳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指标观测点范围内,作为减分项。 最后,对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已经录取的 8 名硕士研究生,应区分情况,妥善安排,对通过调高分数被录取的 5 名学生应依法依规勒令退学并注销学籍、对被调低分数后丧失了录取资格的 2 名学生做出适当补偿。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将研究生考试招生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里,早日还研考一片净土。 ( 作者系唐山师范学院教授、北师大博士后、唐山孔子书院院长,著名教育学者)
个人分类: 国家考试研究院|188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创造了一个记录
热度 6 zywsict 2019-1-17 09:13
此文以题 “我是怎样创造了这个“纪录””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19.1.28 第8版 每到考试周时,精神就高度紧张;这是因为在考试周得监考、批改试卷、上报成绩,而这些教学环节是最容易出教学事故;教学事故对于高校教师的后果是致命的,不仅自己受影响,还会让其他同事的利益受影响。 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自己所上的两门课程在2019年1月14日早上同时考试,学院要求三天之内完成成绩上报工作,一考完试就进入紧张的试卷批改工作,在连续两天的高强度工作之后,今天终于改完卷子。尽管身心俱疲,但在改卷过程中发现自己又创了一个新记录:跟18级软件2班重修高等代数的15名学生,全部通过考试,而且考试成绩出奇的好,其中卷面分超过90分的4人,80分以上的5人,70分以上4人,60分以上1人,最低的也有58分。这个成绩比正常上课的班级好出一大截,让我大感震惊,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跟班重修的学生往往都是成绩比较差的,并且名义上说是跟班重修,但实际上很多人都不来上课,所以很让人头疼,并且这些重修的学生通过考试的概率极低。看到他们能够考出这么让人惊喜的成绩,心里还是喜滋滋的。 现在仔细想想之所以他们能够考的这么好并不是偶然,和自己的还是存在着一点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源头把关 。其实,我是不怎么喜欢班上有重修学生的,因为他们可能会带坏班级的学习风气,特别要是遇上大四重修的,后果就比较严重,不过会导致他们延期毕业,如果他们心里想不开,可能会惹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基于这两点考虑,对于找我签重修单的学生都会约法三章(与正常上课的同学一样对待,没有特权,必须按时上课,提交作业等),如果感觉我的条件苛刻,就去找其他老师。这招还是相当有效的,一些找我签重修单的同学,了解我的教学风格之后,就不找我而去找其他老师了;所以坚持找我的同学,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能够按照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第二,立规矩。 在第一节课会详细地介绍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并且时不时向他们灌输平时成绩不是用来放你过的思想,只要你没有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平时成绩就是0分,并且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公布这学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大致算出自己的平时成绩,而且可以知道期末考试需要考多少分能够过,每个同学都以同一标准执行,做到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让他们无话可说。 第三,严考勤、抓纪律。 每节课必点名,杜绝他们逃课的侥幸心理。严纪律,上课严抓玩手机的同学;一旦发现他们玩手机,就直接让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记录,这招还是相当有效的,班上玩手机的同学大幅减少。 第四,活气氛,重参与。 改变过去自己唱独角戏的上课方式,多设计一些思考题、探讨题与练习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刚开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后来增加了平时成绩奖励制度之后,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加,不过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又不行。最后,就将原来的奖励制度,改成惩罚制度。所谓的惩罚制度是指:当问题提出后,学生主动回答,回答错误的不扣分,回答正确的加分;但如果没有主动回答问题,被我抽中回答问题,回答对的不加分,回答错误的扣分。实行惩罚制度之后,课堂的参与度得到大大地提高。 第五,不放水,不徇私。 严格按照成绩的评定方法评定成绩,在最后一节课公布平时成绩;批改试卷严格按照参考答案批改,实事求是,不设最低挂科率;上报成绩时候,不会为了提高学生绩点或者降低补考人数而去修改平时成绩,真正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总之,这些年一直在坚持不放水的本科教学,虽然前期学生很不理解,给我几次全校的最低的评教分,但随着坚持年限的增长,逐渐在学生中形成了特定的形象:“最严格的老师”,也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同,至少评教分已经达到正常水平了,相信再继续坚持下去,会获得更好的结果。
个人分类: 发表及获奖博文|6441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二级建造师成绩不合格
热度 1 gk0911 2018-9-3 07:40
周末查了下二建的成绩,总结这两年的成绩,每年过一课。 今年实务46分 (60分合格) ,法规61分( 55分合格 ), 去年实务 4 3分 (60分合格) ,法规53分( 55分 合格 ), 施工管理65分 ( 65分合 )。 还有一年没去考试 打了三年酱油,接着考还是放弃呢?
1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1978年
热度 3 Mech 2018-7-31 18:48
10 年前的“文革”中的学前儿童,现在初中毕业,成了高中生。与十年前一样住在太平村 113 栋 35 号。年内过了 15 岁生日。七月毕业于鞍山市第三十中,九月升入省重点高中鞍山八中。高中部分写了好几篇《 高一忆旧 》,这次只写初中部分,略去入高中的四个月,或许明年会提及。 考试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实际中往往理解成考试。关键性考试在人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正面的例子是我的中考,反面的例子是我的高考。可惜当年我在考试时还没有充分理解 当时全市有三所重点高中,一中、三中和八中,后来都叫省级重点高中。不知道现在规矩如何,我们那时不能自由投考,而是按行政区考,铁东区的考一中,铁西区的考三中,立山区的考八中。一中最好,三中和八中差不多。我入学时在立山区,后来搬到铁东区。 我的考号很不吉利, 44449 。属于第 169 考场,在立山区东方红学校。考试的细节我记不清了,具体成绩也忘记了。只记得在那届考取八中的 700 多人中,我的成绩是第七名,进了前 1% 。我向来不善于考试,这大概是我考试史上的最佳成绩。那届有 14 个班,一班和二班是平行的重点班。我在二班。 单纯入学成绩也不说明什么,至少与高考的相关性不强。我们那届,前两名张惠彬和杨斌确实是学霸,高中毕业时都考取清华了,分别是化学工程和铸造工程专业。我们一起参加高二的市数学竞赛成绩也不相上下,都得了二等奖。杨斌毕业后同学聚会见过一次,他在大连物化所读了硕士,工作一段时间去美国了。他姐姐是我妻子在鞍山时的同事。第三名年轻贪玩,高考居然落榜了。我前面的另两位后来也跟我一样只考取二本,一个是我的同班同学,另一个是我太太同校不同专业同学,他也得了二等奖。 三十中同学考取八中的好像都出自重点班,由此可见重点班的必要性。张晓斌和胡野岩在一班,张宏、张宇和我在二班。还有几位同学考取了另外的班,包括我的好同学谷安凯。多数同学当然没有考取,特别是平行班的同学,有不少压根就没有考。当年中专技校和高中是分开考,有些同学选择考中专技校了。平心而论,考取八中,我并没有对老师和同学的依依惜别之情。对我最好的物理张素云老师已经调入重点高中。 中考算是放个卫星。但初中结业考试成绩不理想。毕业证上记录的成绩,数学 99 ,物理 100 ,化学 99 ,英语 99 ,语文 87 ,政治 95 ,历史 100 。最主要的是,语文没有到 90 分,没有评三好学生的资格。我一直不喜欢语文老师,种瓜得瓜,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有些预料之外。前一年获市三好学生标兵,当年连校三好学生都不是,真是跳跃现象,看来从小与非线性有缘。不过,前一年的荣誉其实是意外,没有才是常态。高中、大学、硕士生阶段,除了竞赛获奖,再没有任何荣誉了。或许早年巨大的落差,让我比较早就看淡这些,有了挺高兴,没有也不难过。就像传说中,炒股者的胸怀,也是大跌跌出来的。 选择 中考重要,但中考对我其实只是一个选项,并非唯一选项。家长和我放弃了另外的选项。 初三的时候,我可以跳一级去参加高考,也可以按部就班中考。我们觉得高考没有把握,估计能考上,但不能考上好学校,因此没有敢冒险。更何况如果考不上,就要毕业,成为社会考生,当时觉得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现在回想,很难理解那种恐惧。家长决定,当然我也同意或者至少没有反对,还是按部就班中考。 现在看,那个决定可能错误,是因为又读了两年高中考得也不好。如果考取同样的学校,早两年对后来职业发展是巨大的优势,虽然我高中毕业后读大学也是班上最小的学生。更何况,也许当时考取的学校还能稍微好些。就算没有考取,在家复习再考,也没有什么。父母都没有魄力,被考不取的前景吓退了。其实现在想想,复读再考,真也没有什么。 另一方面,我实际高考的主要问题是录取不好甚于考场发挥不好,当然发挥也不好。录取不好是家长和我对自己色弱的影响估计不足。早两年考,这个问题仍存在,除非当时体检要求还没有像后来那样严格。而且这种跳级考试,毕竟程序上有瑕疵。有人举报可能也会有麻烦。好事不如无,父母的保守也许不无道理。 拜师 整个学生生涯中,只有在初中最后这年,我请了数学方面的课外教师,而且前后有三位之多。这并非是我的愿望,主要是我不忍拒绝他人的善意。两位是校内,由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马振远老师介绍。另一位是父亲科里一位描图员的丈夫。马老师的人品和胸怀都很好,就是数学业务确实不行。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可能低估了这种老师的作用,甚至言语中或许有些不够礼貌。如果说后来我多少还有些优秀教师的态度,最初来源于三十中的马振远老师、张素云老师和魏进修老师的身教,得益于马老师可能最多。至于李敬子老师对我的关爱和亲情,我很感动,但我对学生从来做不到,而且我现在看来那也似乎也不够 professional 。 马老师给我介绍了中学四年级 ( 相当于高一 ) 两位数学老师。一位是五十多岁老先生高老师,名字忘记了,据说教学经验丰富,看上去就是那种解题高手。另位是三十多岁女老师黄明,据说是大有来头北大高材生。两位对我都不大热心。我当时的感觉,高老师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无所谓,让我有题目不会问他,我也没有问 ( 因为不需要,父亲科里有几位清华毕业生 ) 。后者是基于阅历优势的瞧不起,觉得我不值得她费心思。后来实际请教的是黄老师,她是四年级重点班的老师,也辅导数学竞赛。虽然她不大热心,不大看得上我,但勉为其难还是给我些指点。小时候,我对人家的态度还是有些敏感,但不介意。这大概就是幸福儿童的自信。因为长期不介意,后来变得不敏感了。 黄老师其实也没教我什么具体东西。她只是给我些指点,更类似于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校外的老师给讲高等数学,算导数求极值之类。黄老师就问我,从定义求导数会不会。后来看“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平面解析几何》,确实要求用极限计算切线。黄老师绝对有名校风范,这是我对“北大气质”的最初感受。可惜,她那时确实没有教出争气的学生,或许她觉得他们更不配做她的学生。我跳级参加四年级的数学竞赛,在学校和在市里,成绩都超过她所有学生。她很无奈地送我个雅号,“民间歌手”,虽然唱得可能挺动听,但毕竟五线谱甚至简谱还不会认。现在体会,黄老师当年真有高手的寂寞,我这种喜欢数学的优秀学生,在三十中不说空前绝后,至少多年不遇,仍不足以入她法眼。 现在想想,黄老师对我各方面影响挺大,虽然她似乎并不看好我,接触也不多。在为人方面,我见识了拥有知识可以多么自信,甚至仅是在很好的求知环境中呆过就足以有傲气。在观念上,可以说是现实版的“知识就是力量”,甚至也可以说是低配版的 “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John 8:32)” 。在现实中,消极说,我有了凭自己的知识本事吃饭的偏执,不重视人际关系,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积极说,也让我以后在与名校毕业生打交道时,有很好的心理素质,虽然不能说很欣赏但也完全不反感他们的傲气。我 尊重那些骄傲的人,特别是他们确实有可骄傲之处。 我觉得这是没有什么可骄傲之人应有的谦卑态度。 在对数学的体认方面,黄老师给我数学文化的最初启蒙。例如,从数学家的角度看,解题高手之类档次比较低,类似于民间歌手。后来看华罗庚先生的通俗文章,也说了类似意思,虽然他自己本质上属于解题高手类型。在黄老师看来,题目做得好,不等于理解了数学。或许在她潜意识中,掌握了数学的技术,不意味着就有了数学的文化;后者更重要,至少更能体现身份素质,而且只有读名校跟名师才能培养。有些傲慢,但不等于没有道理。后来读到林语堂所谓,牛津的教育是导师用香烟熏出来的,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只是话说得更有趣。 最重要的启示可能在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方面, 教师的水平至少与态度同样重要。 黄老师与马老师简直形成鲜明对立的两极。平心而论,从长远看,黄老师对我的正面影响更多。 越到高年级,越进入专业领域,教师的水平越重要。业务水平出众的教师,不经意的几句话,甚至举手投足之间,给学生的启示和帮助都是从其他渠道难以获得。 这或许是现代高校聘任教师主要看科研水平的缘由。遗憾的是,这种启示和帮助,没有亲身经历很难理解。所以社会上普遍认为教师的态度比水平重要。我认为其实是错觉,但也理解那是多数人不可避免的错觉。毕竟多数人没有这种亲身经历,无缘领悟过高手不经意间的启示,因此怎么解释都没有用。或许更重要的是,多数人并没有接受这种启示的需要。不管怎样,在我看来, 专业人士,职业素质、能力和水平最重要,其他的如私人品德、待人态度等都相对次要。 教师也是专业人士,虽然他们的收入不太像。 此外,我个人对黄老师的鄙视感受颇深,虽然并不介意。但我知道,不是人人都如我,脸大皮厚心宽体胖。有些人可能对他人的态度非常敏感。这方面黄老师是我的反面教员了。我自己当教师后, 对所有学生都很尊重,对学习差的学生尤其尊重。 那些本来就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的人,理应有更好的感觉,这才公平。就算实在瞧不起学生,也至少不用让学生知道。如果概述我对教学的愿景,最简单说就是, 为优生创造条件,给差生充分尊重。 这里所谓“好”“差”仅是指从事专业工作的意愿、禀赋和努力。 许多教师,即使主观上非常负责的教师,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给差生创造条件,给优生充分尊重,我觉得在至少在大学以上阶段,未必合适。 关于黄老师最后再八卦几句。她在三十中让我有机会请教纯属偶然。听说她嫁的先生是某首长的秘书,不知是犯了政治错误还是有生活问题,总之是出了事情,两人离婚。于是就流落到了三十中,自己单身在学校,忘记了她是否有小孩。显然,黄老师与周围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传闻她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文革结束后不久把她调回了北大。后来没有了消息,猜测出国了。 校外老师严隽杰是文革前北京钢院毕业的工科学生。他给我讲高等数学,好像用的是西交大的教材,我手里有清华的教材,反正不是很主流的樊映川。严老师有些照本宣科,但态度非常和气。内容就是求极限、算导数、定极值之类。说实话,不用人讲,我自己也能学会。黄老师知道这件事,非常不屑,嘴撇得都要掉下来了。我当时还有些不解,觉得何至于如此。后来理解,这无关个人,也无关北京大学和北京钢院,只是数学分析对高等数学的不屑。 说几句题外话。严老师太太徐艳辉是父亲科里的描图员。她是我小时候一起吃过饭的吕家姐妹的表姐,她们的母亲是她姑妈。因此按辈分严老师与我其实是平辈。徐是四川人,性格直率,脾气火爆。在科里常与人闹矛盾,有时候到家里跟父亲哭诉。描图员之间真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诸如谁不打洗手水,又把打来的水弄脏了之类。父亲只是技术负责,并非行政领导。严老师苏州人,说话慢条斯理,显得家教好,涵养深。对太太的大嗓门很无奈,曾跟我转述别人的说法,“宁可与苏州人吵架,不要和四川人说话。” 竞赛 那年学科竞赛风行。殊不知我们的水平差得太远,竞赛实际上跟我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想象一下,华山论剑五绝争胜,排名前十或二十的上场算是重在参与。排名一百两百的围观或许看出些门道,排名一千之后的也还可以看看热闹。再差的,其实连围观都没有资格。但当时不知道这些。我们在学校也乐此不疲搞起竞赛来。 在学校数学竞赛中,我是常胜将军,简直是三十中的独孤求败。参加所在三年级数学竞赛,以 95 分取得第一名。跳级参加四年级数学竞赛,以 60 分取得第一名。参加鞍山市中学四年级数学竞赛 ( 低年级没有 ) ,只得 38 分,没有取上名次。不过我仍取得了三十中参赛者的最高成绩。三十中其他参赛者比我高一年,又亲炙黄老师,但在学校和市里考试分数还都没有我高。我当时还是开心地想象黄老师的无奈,我虽然不怎么样,但比她教出来的学生还是强那么一点点。因此,虽然没有进入下一轮,我还是很高兴。这种孩子气的争强好胜,并不是我的风格。只是受黄老师轻视的反弹。 物理竞赛也参加。本年级物理竞赛预赛 76 分,得了第二名,而且与第一名张晓斌差距很大。决赛时 77 分,还是第二名。第一名温明全 80 分,张晓斌失手,成绩比较差。物理竞赛我从来就没有得过第一,到八中后也参加过一次物理竞赛,还是第二名。初中时好像也到鞍山市参加竞赛,自然是全军覆没,我连自己的成绩和名次都忘记了。温明全后来也考取八中,但不在重点班。我们私人关系不错,只是高考后再没有联系。张晓斌与我关系不太好,或许有些在物理张老师那里争宠的竞争关系。他考取了八中的重点班,高考考取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大四都在武钢实习,我们偶然遇到过。虽然我在学校没有得第一,在市里竞赛更一败涂地,张素云老师对我仍有迷之信心。她当时马上要调到八中。她曾这样表达对我的信任,“你肯定能考上。如果你考不上,我调动时把你带进去。”毕业后,再也没有看望过张老师,无颜相见,真让她失望。是不是还到市里参加过化学竞赛,我完全不记得了。 到鞍山市参加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真正有益的教训应该是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三十中封神般的独孤求败,在鞍山市就只是炮灰级的无名拳师,更遑论全省全国。其实我早知道有许多人远远比我强。父亲单位几位清华毕业生的数学,就是初等数学,也让我望尘莫及。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应该尽早离开三十中,到更好的学校,更快地提升自己。后来知道,确实有这样位初中同学,最后考取清华了。这么显然的道理,我当时傻没有想到也就罢了,我父母呢?那些对我很好的老师呢?他们也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这对我来说,都是不解之谜,甚至有些细思恐极了。 读书 我印象中,似乎我的阅读从来没有间断过,当然印象未必准确。 具体到 1978 年,在读什么书,我确实记不清了。可以肯定,《数理化自学丛书》在读。 完全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现在能想起来的只有期刊《人民文学》。当时订阅有限额,我们就订不到。孙阿姨家订,看过后给我们看,期期不拉。 反思 初中的事情到这里就说完了。事实方面,只有个别文字记录,主要依赖于自己的记忆。感觉方面,似乎没有充分写出自己当时那种得意,觉得颇有天分,有些自命不凡。到底是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器小易盈。时过境迁,心情不同,当时那种表现就难以名状了。 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和生源看,我所就读的三十中当时应该是垫底的薄弱学校。中考能考到全区的前几名,也算是草窝里飞出了凤凰。年轻的时候,我不知领情,不懂感恩,离校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除了我谈恋爱的时候,带着女朋友去三十中转悠过,物是人非,校园依旧,老师不知何处去,似乎也没有勾起什么怀旧之念。我在多处看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与老师没有再来往。从我个人体会看,也不完全是薄情,只是那些学生有更感兴趣、更重要、或更迫切的事情要做,顾不上叙旧。我现在当教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就,完全不介意是否与我个人保持联系。 在整个学生阶段,我最辉煌的时刻是在初二和初三,难得成了好学生。当然,这只是我推测人家这样看。我自己的感受而言,从小学到高中都差不多快乐,或许初二以后更快活些。因为前景明确了,考大学读大学。在此之前,我对未来模糊的设想是到工厂 ( 按政策我应该不用下乡 ) 后就设法混进写作班子,动动笔杆就不用干体力活了。我从小对于体力劳动有近乎本能的厌恶,做家务或许除外。至于怎样实现这种幼稚的愿景,我没有概念。“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现在的教授职业,完全符合少年时的理想。 总体上我不是好学生,但大概还能算好教师。初中的做学生的所谓辉煌与我后来的做教师的职业成绩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那时候的经历对我后来还是有些影响。或许从初中开始,我就定下了自己的生活基调,凭业绩吃饭。我始终相信,业绩会有回报,特别是业绩已经惹人注目的时候。因此,我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仍会继续工作积累业绩。当然,也不是为业绩工作,很幸运的是,我对自己的工作都比较有兴趣,最差也是不反感。如果说我后来有什么长进的话,就是对业绩有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开始当学生时候业绩只是分数,后来当教师业绩是论文、经费、引用、获奖、应用等等。现在我理解, 业绩包括一切有目行为的结果,只要这种结果能够在某方面满足人们(包括他人也包括自己)的需要。 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 不论身边的世界多么精彩,那都只是更大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井底之蛙最多也就横行井底。初中的经历是典型的 the big king in a small country 。当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后,不论顺逆,对自己都有平常心,始终有种谦卑感,但不觉得自卑。 我很晚很晚才充分认识到走出身边小世界的意义。从三十中到八中,不仅是从初中到高中,而是走入完全不同的世界。我当时还不理解这种走出的重要性。在我后来的人生中,又多次面临甚至创造了离开身边熟悉世界的机会。有时选择出走,有时选择留下。回首看,凡是走出的决定,都正确。我总的倾向,还是偏于保守,特别在中年之前。 这一年照片也很难找。贴出张证件照,可能是中考报名和高中学籍记录所用,应该拍摄于 1978 年。曾经贴在 1976 年了,时间不对,重新贴一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过去已经写过 28 篇的链接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68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7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 之脱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87 年之读硕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读博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 之离鞍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1997 年之 入沪记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07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4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5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6 年 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 ---- 2017 年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9283 次阅读|6 个评论
今天收获一个大惊喜
热度 18 zywsict 2018-7-12 09:44
今天收获一个大惊喜,让自己的心情足足愉快了一整天,连干活都不觉得累了,这正印证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句古语。说起来也奇怪,这个惊喜无关物质,却能够让人精神愉悦。这个惊喜是关于一个付出与回报的故事,当然更多的是找到自己今后教学的方向,让我备受鼓舞。 2016-2017学年,我曾经担任16级网络工程1班的班主任;后来由于领导的要求,转任负责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兼职秘书,所以在2017-2018学年就没有继续担任该班级的班主任。尽管担任班主任的时间不长,但和班上的同学接触较多,对学生也比较了解,班上59名同学,我都能一一对上号。有幸的是,这学期继续给该班级上《随机数学》这门课。昨天刚期末考试,我心里对考试结果有一个预期,估计挂科人数在12人左右。这个估计已经很保守了,因为以前这门课程的挂科率一般都是在30%左右。改完卷子之后,发现挂科的人数只有2人,而且其他同学的成绩都是相当不错。本以为是卷子出太简单了,将其他另外两个班级卷子改完之后发现其他班级依然保持30%左右的挂科率。更令人可喜的是:该班级无论成绩优秀、良好、中等的人数都比其他另外两个班级多很多,平均分比其中一个班级高12分,另外一个班级高10分。所以,我在网络工程1班的教学,算是在目前有限教学生涯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不仅创造了挂科率最低的记录;而且良好,优秀,中等的人数比例也创了新高。 看到这个结果,高兴之余,问了该班上和我交流比较多的同学。他给我的解释是“还是因为你当过我们的班主任,同学们心里学的时候和其他老师教的时候,那种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就迫使我认真思考。当初大一的时候,该班级59人,就有33人挂科,且挂科多的人甚至一年挂了30学分。为什么该班级这门课的挂科人数会这么少?细细想来,可能有以下原因: 第一,因为熟悉,学生不敢逃课,上课不敢开小差。因为不用点名,我就知道谁来,谁没有来;如果谁在看手机,我就直接叫他,上来做题,任何同学都不会存在侥幸的心里。该门课程有72学时,每周两次课,每次两学时,一个学期下来只有5人旷课迟到,旷课迟到总次数5人次;上课玩手机的也很少,认真听讲的多。反观另外两个班级,16级软件工程1班18人旷课迟到,旷课迟到总次数54人次;16级软件工程2班21人旷课迟到,旷课迟到总次数69人次;且这两个班级的同学上课玩手机屡禁不止。 第二,小班教学。16级网工1班单独授课,再加上人员熟悉,课堂比较容易控制。另外两个班级117人一起上课,课堂不好控制,光点名就得占用不少时间,这边刚抓一个开小差的同学,另外一边又不顾 上,所以很难兼顾。此外,这117人一起上课,以前又没有和他们有过接触过,只能记住寥寥无几的几个学生。 第三,严格落实作业提交制度,没有提交一次扣平时分5分。《随机数学》几乎每次下课后都会布置作业,一学期下来总共布置27次作业。16级网工1班只有5人没有提交作业,总共没有提交的次数为19人次。而16级软件工程1班有25人没有提交作业,总共没有提交的次数为85人次;16级软件工程2班有17人没有提交作业,总共没有提交的次数为66人次。 第四,学生了解我的风格。16级网工1班的学生和我接触比较多,对我的做事风格比较熟悉,对课堂上定的规矩,肯定会严格的执行,不会打折扣。而其他班级的同学,由于不熟悉,以为和他们以前遇到的比较好说话的老师一样,认为规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所以他们才敢逃课,不交作业。 总之,这几个原因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因为对学生比较熟悉,能够将每一个学生对得上号;就因为这点,学生自然就对你敬畏有加,所以不敢轻易逃课,不敢轻易给你添堵,更不敢不交作业。 通过这次经历,算是找到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教学的路,那就是努力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获取些许的成就感。
个人分类: 精选|16315 次阅读|40 个评论
监考是一件苦差事
热度 18 zywsict 2018-7-11 08:35
监考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现在越来越多教师不愿意去监考。大家一致认为监考是一件苦差事。原因如下: 第一,规定监考不能坐着。对于大学的任何一场考试,少则90分钟,多则180分钟(四、六级监考),当然更多的是120分钟。对于任何人要坚持站这么久,是一件不轻松的活,所以从体力上讲绝对是件苦差事。 第二,无聊。考场的时间,对学生来讲,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但对监考教师来讲,却是相当的漫长,又不能玩手机以打发时间。玩手机被巡考发现,会被定性为教学事故。 第三,心里压力。生怕监考迟到,对我来说,只要有监考,肯定睡不踏实,怕自己睡过头了,导致监考迟到。而监考迟到也会被定性为教学事故。高校教师的行为如果被定性为教学事故,后果很严重。首先,扣发绩效,当年的基础绩效全部被扣;其次,聘期考核不合格,可能会被低聘;再次,至少四年内不能评职称,不能评优。 第四,精神压力。监考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师生双方都相安无事,但要是出现学生作弊的情况,问题就来了。你抓还是不抓呢?这个问题本不应该纠结,但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你抓了,肯定把学生给得罪,但问题是抓了上报学院,有些学院往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处理,结果最后不了了之。不抓又是你失职,说明你没有履行到监考的责任,严重的话又会被批评。 基于以上理由,我是不会主动监考,除了自己的课程必须去监考之外,其他监考是不愿意去,因为这就是一件苦差事。
个人分类: 精选|10684 次阅读|38 个评论
科学家的考试故事
热度 3 Einstein 2018-4-28 10:10
按:拙文是为《科技日报》“科林碎玉”栏目应急而写,刊载于4月27日,发表时题目改为“考场上的科学家们”——其实这里的“们”完全是多余的。图片为发博文时加,取自网络。 考试,是师生关系中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有一句笑谈总结得挺好: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关考试,坊间流传最多的无非是一些考场上才思泉涌,下笔一泻千里的美谈,抑或临阵不惧、文采洋溢的才子佳人。不过,今天我们谈几则有关科学家的考试故事。 “朗道势垒”已经和“朗道十诫”一样,成了苏联物理学家朗道传奇一生的经典标签。所谓“朗道势垒”是借用一个物理概念的引申,指欲成为朗道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训练并通过一系列考试。就在今年3月,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郝柏林院士仙逝,有关他和朗道的故事再次引发关注。过去曾有传闻说他是为数不多通过“朗道势垒”的科学家之一。其实,2008年郝院士在一篇《朗道百年》的文章中已经澄清,当年他确实通过几门,但非常遗憾的是,未等全部考完朗道便出车祸了,也就没有参加后续考试,因此他从来不自称是朗道的学生。 郝柏林院士 近日读到何祚庥院士回忆他在清华大学参加的第一次理论物理考试,考题是周培源先生出的,其中一道很有趣,说两列火车以各自速度相向而行,有一只鸽子以某一速率往返飞翔其间,问题是当两车相遇时,鸽子共飞多少行程。这道题目的关键之处在认识到火车从出发到相遇,鸽子一直在飞,由此迎刃而解。何院士认为这道题与其说是测试学生的考试技巧,不如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次训练,所以给他和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深刻。 书面作答是一种形式,口试另一种常见的形式,有时两种方式可能兼用。尽管一般而言口试的时间会短,但现场感很强,不但需要考生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吴阶平院士回忆过早年他在协和医学院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口试经历。那是他第一学年结束时的生理学口试(另有笔试),考官是生理学科主任林可胜教授(Robert K.S.Lim)。原计划口试的时间是15分钟,没想到吴阶平进去之后,林教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正当吴如坐针毡时,突然有秘书敲门,说是礼堂一追悼会就要开始了。吴刚觉得如获大赦,悲催的是林让吴等他回来,当时已经口试50分钟了,不久林返回后,又口试了20多分钟。吴走出考场时的滋味是“又疲惫又觉得轻松”。那次口试,因为林教授的提问多从医学实践出发,对吴阶平后来重视医学实践影响很大,因此留下了极深印象。顺便再加一句,在对学生口试期间,还能参加追悼会的,这世上估计仅有林可胜教授了。 像吴阶平口试算是老师主导的,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形。不过也有被考生“反客为主”的科学家。1934年,于光远从上海大同大学报考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插班生,口试考官是物理学家吴有训先生。口试是临时加的,于事前并不知道,但是他对哲学有兴趣,因此对吴提出的问题均能简明扼要的回答,更绝的是他动了一点心思,就是在每次回答快结束时,有意识地把话题引向自己善于发表见解之处,结果整场口试,于光远完全占了主导。这也成了他顺利进入清华的主要原因。他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还觉得有些对不住吴有训先生。 还有一种情形比较微妙,就是学生的口试可能成为有不同看法老师之间角力的“战场”。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海森堡在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索末菲与另一位物理学教师维恩就培养学生的方式、风格方面存在分歧,结果在海森堡的答辩口试中遭遇了。维恩问了海森堡几个有关光学仪器分辨率的问题,海森堡一概不知,场面一时尴尬。索末菲只好请维恩高抬贵手,结果海森堡的博士答辩只给了一个“及格”。其实科学家各有所长,像海森堡、杨振宁这样的,均属不擅长实验者。杨振宁当年在芝加哥大学做学生时,实验室里有一句笑谈:Where there is a bang, there is Yang(哪里有声响,哪里就有杨)。 还有一种口试结果更有趣,大致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地质学家黄汲清早年曾报考北京税务专门学校,因为该校毕业的学生多是铁饭碗、待遇优厚。没想到主考官问他为何报考此校?哪想到黄太老实,直接回答是他父亲让他报考的,结果可想而知。不过,后来他报考北京大学地质系,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地质学家。看来,口试失败未必是坏事,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 黄汲清院士
个人分类: 科普|10945 次阅读|5 个评论
招聘并不是终点
jiangming800403 2018-3-29 18:52
*** 2018-3-28 15:26 现在补课已经不是“吃小灶”了,身边哪个孩子不补课。高考是选拔性的,不仅要自己考好,还必须比别人考得好才能脱颖而出。而且现在好多单位招聘看重第一学历,即便自己通过硕士、博士学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可能都进不了面试圈。 博主回复(2018-3-28 21:01) :所有的真学霸都不是靠刷题,也不是靠押题。 即使靠反复不断的强化练习考进了名校,但也不是万事大吉,将来的路可能更艰难,竞争压力更大。招聘并不是终点,即使进入了一个好单位,也不一定稳稳当当一辈子。很多华为和中兴的工程师也都面临着中年危机。
个人分类: 读史方舆|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8-3-27 18:02
我相信天分。 家长和孩子都不要迷信勤能补拙。就像并不是每一个人经过了刻苦训练就能成为奥运金牌运动员一样,任何孩子都有学习的极限,一个难以逾越的分数线,这是无论投入多少精力,补多少课,都难以突破的。对于清华的学霸,700分同样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 所以数学大师陈省身教育学生不要考100分。 补课或者辅导班最多是挖掘学生尚未开发的潜力,而不大可能提高学生所能达到的高度。潜力之所以没有充分发挥,最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过于依赖补课或者辅导班,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人总要独立工作,工作以后,不可能一辈子有辅导班、“吃小灶”。 辅导班的超前学习,重复学习,其实并不符合教育规律。任何考试都不是终点,而是新阶段的起点。靠不断的强化训练,即使能进入重点高中、名校,但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这对孩子不一定是好事。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98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上大学时,你坐第几排?
热度 4 ncepuztf 2018-2-12 21:45
先说我自己: 上课时基本坐最后一排,考试时多数是坐第一排。 不是我上课不想坐前排,实在是因为有人占座,不好意思硬抢。 一般来说,很多同学都放了书在桌上,上面明确写了占周 ** 第 ** 节 ** 课, 这样的 精准占座 ,你想坐过去实在不大好意思。 尤其很多谈对象的,都是占双人位,即便有幸坐在旁边,也是当灯泡, 于是乎,算了吧! 听说: 重要人物,总是最后一个出场; 所以: 学习好的,经常坐最后一排。 听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本想暂时安慰自己下,没想到一直安慰到毕业。 当然,我也用亲身经历基本验证了这个说法,毕业时我是全班 6 个全部课程 都没有挂科的同学之一,其中和我同宿舍的占了一半,我们都是 后排兄弟 。 再说考试,我也想坐最后一排或靠后一些,被老师监控的范围小,运气好的 时候可以看到前面同学试题答案供参考,再运气好些,交 / 收卷也晚, 实在是有便宜可占。可是,这种福利从来没有光顾我,每次考试, 留给我的几乎都是第一排,就在监考老师眼皮底下。 有人说: 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其实是 没了多余的想法 ,确实不敢冒险, 也无机可乘,当然也少了人骚扰,也就没了危险。 几次考试后我也认了这种结果,索性最后一个进教室,大摇大摆坐下, 沉着潇洒地答完,交卷后扬长而去, 享 一回快意人生! 等当了老师,发现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了,占座都能占一学期的,有的甚至 刻在桌上,占座的书多数是 马列毛概社建 ,堪称 镇座之宝 。 前排仍然是谈对象的(学名情侣)居多, 水杯饮料小吃,过得相当滋润 。 不过我还没有 看到课堂上亲热过分,能超越我们那一届同学的。 我们专业当年上大课,有位老师总是背对着同学写板书, 很少面对我们讲, 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对我们说(不确切,大意如此): 你们前排的忍忍,不要太过亲热,你们好意思演,我不好意思看! 后来听知情同学解释:前排的几对上课实在过分,头扎到桌子下亲嘴(也叫接吻), 有时候 像打地鼠,经常冒出来! 至于考试,目前基本上都是按学号制式排列,占座也就失去了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231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忆往昔之插班入学
Mech 2017-12-25 19:13
虽然觉得幼儿园的老师对我还不错,但我实在不想再在幼儿园里呆着了。最不能忍受的不是吃饭,而是睡觉。幼儿园下午都要睡觉。还能记得幼儿园的床,平时挂在墙上,基本不占空间。睡觉时拉下来支上。妻子也记得她幼儿园里的那种床,说是刷着淡绿色。记得我所在的幼儿园,床是刷成淡黄色。实在睡不着,也不愿意在床上趟着。我苦苦哀求父母,让我去上学。与其说是对学校的向往,不如说是对幼儿园特别是午睡的厌倦。那时候我六岁多。 当时孩子比较多,校舍不够。因此一年级不在小学读,在街道办的所谓“抗大小学”。后来知道,抗大,是抗日军政大学的简称。在真正的延安抗大, 讲课的是中央领导,听课有大都市来的电影明星。 那个名称多少有些滑稽,甚至是种讽刺,正如那时的生活。 父母同意我上学要求的时候,早过了秋季开学时间。春季学期开学已经两个来月,期中考试刚刚考过了,推测应该是 70 年 5 月上旬。我要上学,就是插班生。母亲领我去街道的抗大小学。当时好像也没有太严格的学籍管理,老师说考试,如果合格就入学跟着读。 当场就考语文和算术两门课。似乎就是用班上才考过的期中考试的现成题目。成绩记不准了。语文好像是 50 多分,没有及格;数学 60 多分,算是及格了。成绩虽然不好,但老师觉得孺子可教,就收下了我。现在想想,那位老师也是设定我人生轨迹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当时没有意识到。很多重要的事情当时都没有意识到,而有些当时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回头一看鸡毛蒜皮。 就这样我上学了。只在抗大呆两个多月,而且没有过冬天,想必少吃了些苦。相当于 1969 年秋季入学,实际上是跳了约 0.75 级。女儿青出于蓝,完整地跳了一级。我当时还没有到 6 周岁,比班上多数同学小两岁。可惜辽宁的小学,秋季班毕业改春季班毕业,后来又改回来,就多读了一年。不然就在 79 年 15 周岁上参加高考了。当然现在这样也挺好。 20 周岁时毕业留校教书, 60 岁退休时正好从教 40 年。 上学了,我很开心,白天不用再睡觉了。我后来一直没有午睡的习惯。不用睡午觉,这是我通过考试入学才争取来的权利,当然不会轻易放弃。现在要是睡午觉,未免要感慨,辛辛苦苦五十年,一下回到上学前。当然,等我更老些,对睡午觉就也许就不那么排斥了。返老还童,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在我 6 周岁时,考试改变了我的生活,不需要再勉为其难地睡午觉了,而且在条件艰苦的街道抗大小学只呆了两个月。凭借考试来实现愿望,后来的人生之路从那时就露出了端倪。尽管我并不擅长应试,更不喜欢考试,但对我而言,真是没有其他比考试更快捷的愿望实现方式。广义的考试就是学术工作,这就是我现在还在作的事情。是否擅长不知道,至少自己还喜欢。不管主观好恶,客观地看,学术工作本质上与近 50 年前的入学考试作用相同。我的工作当然不能改变世界,但使得我自己许多愿望得以满足。 附录:忆往昔系列博文 忆往昔之放鞭炮 忆往昔之穷游吃住 忆往昔之故友 忆往昔之初入幼儿园 忆往昔之母亲的工作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及对老师失望 忆往昔之吃在幼儿园续兼说家长老师 忆往昔之幼儿园小朋友 忆往昔之首次乘海轮上海往返 忆往昔之童年乘火车启示 忆往昔之生病看医生吃药 忆往昔之生病找护士打针 忆往昔之手术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记 2 忆往昔之地震亲历后记 忆往昔之手术补记今昔护理 忆往昔之门诊部医生闹的笑话 忆往昔之挠痒捶背 忆往昔之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外祖父家往事 忆往昔之家教讲理篇 忆往昔之父母的忧虑 忆往昔之家教惜福篇 忆往昔之家教独立篇 忆往昔之母亲在祖父家 忆往昔之挨父母打 忆往昔之背主席诗 忆往昔之出师傅坑 忆往昔之小学试读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3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
fumigation 2017-11-11 21:35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总局关于公布《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的公告》 ( 2016年第42号) 质检总局关于公布《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的公告 根据《出入境检疫处理单位和人员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 181号),我局起草了《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现予公布。 质检总局 2016年4月28日 出入境检疫处理人员考试大纲.doc
个人分类: 检疫处理|2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来之不易的注册中医师资格
热度 1 jxz1963 2017-11-8 19:43
来之不易的注册中医师资格 小妹出生五个月就因小儿麻痹症 ,落下了终生 行走不便 的重疾 。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在本村上小学时我和邻居家 的 两个 女 孩子 轮流 背着 上 学 ,我 上高中和 上班 后,都是由 邻居两个 女 孩子背着她读完了初中课 程 , 小妹在小学和初中时的功课十分好, 高中虽然说 她以高分 考上了,但 由于学校 离家太远 、生活不方便就 没有上成 。 后来 ,我结婚有了孩子,她在西安给我看了半年的孩子,在西安时与我商量,想学中医,后 经自学中医 (天津中华中医函授学院) 取得了毕业文凭 。 毕业后在蓝田县中医院师承雷 建民 老中医 的亲自 传授 , 1993年开始在自家行医 (蓝田县医疗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营业执照), 主攻 内科、 妇科与儿科, 后因故营业执照没有及时更换年检,被县里打成了 “无证行医”,先后与县上相关部门周旋十多年时间,无奈于 2013年时经层层考试 (实际操作和基础理论),终以高分 获得注册助理 中 医师, 被镇里录取进村合作医疗机构行医。 2017年再经层层考试 (实际操作和基础理论),终以 高分获 得 注册中医师, 真是 皇天不负 有心人,更是对 用功学习 的人 、身残志坚的小妹妹 的一种褒奖 。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培训:系统课程A报名常见问答
chenlun 2017-10-19 19:13
系统课程A由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代理 系统课程 A 报名常见问答 1. 什么是视频课程——系统课程A? 系统课程 A 是清华大学陈轮老师讲授的一门注册岩土专业考试辅导课程,每年开设,从 2002 年开始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系统课程 A ,包括专业案例和专业知识。视频课程——系统课程 A 采用以视频课件为主,配合以充分的复习、练习、测验、考试、模考,学员积极参与答疑、讨论,在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班集体里勤互勉。学员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从 2013 年开始以视频课程为主的方式进行岩土专业考试培训,建设了包括“必备基本知识、案例基本题、冲刺与提高”三阶段的系统课程 A ,并经逐年补充、升级,内容已很丰富,目前已有视频课件约 417 段(每段平均约 21 分钟),每学时 45 分钟,共计约 200 学时。课程内容详见教学大纲,学习计划详见教学日历。系统课程 A 的教学材料包括加密狗电脑版高清视频课件、高清手机版视频课件、配套教程、练习、测试、考试、模考等配套资料、学员参与 QQ 群答疑和互动讨论等。 2. 陈轮的系统课程A有什么特点? 陈老师从 2002 年开始讲授专业考试辅导课程,针对考试特点,注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原理与规范的结合,提出了“基础、重点、突破、练习、时间”十字方针,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课程特色的由“阶段一必备基本知识、阶段二案例基本题、阶段三冲刺与提高” 等“三个阶段”组成的系统课程 A 。 2013 年,启动了系统课程 A 视频课程的建设,之后逐年完善、升级。陈老师是清华大学土力学国家精品课的主要建设者之一,早在 2003 年即获得清华大学教学评估 Top5% 优秀称号。 2003 年还应聘到北京大学给本科生讲授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不仅在教学上,陈老师还具有丰富的岩土工程实践经验, 2004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注册岩土专业考试,是“北京市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岩土工程专家(组长)”,多年来参与了许多重大勘察、基坑、边坡、地基基础等岩土工程的评审、咨询、方案论证等工作;是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探月工程三期月面采样专家组”中唯一的一名土力学专家;主持完成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其他多项课题。陈老师是一位很有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所建设的视频课程——系统课程 A 是一门很受考生欢迎的高品质培训课程。用过的考生发现,该课程不仅仅是帮助顺利通过考试,对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3. 什么是视频课件的电脑版和手机版?有何异同? 视频课件有电脑版和手机版两种形式。 电脑版 :学员将视频课件拷贝或下载到自己家里电脑、办公室电脑或多台笔记本电脑中,也可拷贝在移动硬盘或者 U 盘中,在观看视频课件时,将加密狗插入电脑的 USB 插口即可,无需联网,高清流畅。目前电脑版视频课件占用储存空间约三十个 GB 。课件播放只需插入加密狗即可,不限制电脑,也不限制播放次数。视频课件支持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带有 USB 插口的平板电脑播放。电脑版视频具有屏幕大,清晰度高,操作方便,可在多台电脑播放等优点,适合在相对固定的环境中工作,习惯使用电脑的学员使用。 手机版: 支持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和平板,以及苹果手机 iPhone 和 iPad (支持 iOS11 )。在大屏手机或平板、 iPad 上播放,高清流畅。学员将视频课件下载到手机储存卡或内置储存器中(目前手机视频课件占用储存空间近三十个 GB ,可以一次拷入手机,也可分批次轮换拷入),首次观看时需输入激活码,之后观看时一般无需连网,但仍会有数次要求验证激活码。手机版视频可以方便地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会议以及其他任何有空闲的场合使用手机、平板、 iPad 观看课件,可充分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适合于户外工作较多,常需在移动环境中观看课件的学员使用。学员在正常使用中因更换手机、重装系统等各种原因导致机器码发生改变的,经核实没有违反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情况,可以重置激活码。重置激活码需收取 50 元的重置费。每一位学员的课件可以绑定一台播放设备。 电脑版和手机版只是播放设备不同,内容是完全相同的;都有快速、慢速播放功能;课程的有效期也是完全相同的( 2018 学年都是截止到 2018 年 12 月 31 日)。 4. 是否有试看的课件? 目前有大约九百分钟的共享课件,可以试看。 陈轮视频课程 —— 系统课程 A 共享资料,可到百度云盘下载: 链接 : http://pan.baidu.com/s/1bp2Yixp 文件提取密码 : ygkh 如果百度云盘中看不到视频文件,或视频课件下载缓慢,可换一个时间,或者换一个浏览器再试,或者换一台网速较快的电脑下载。可安装百度云管家。也可以发送一个邮件到 hcyantu@qq.com ,邮件主题为 “ 要共享课件 ” 。 5. 学费多少? 学员参加系统课程 A 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视频课件套餐。系统课程 A 的定价为 14800 元,目前实行的视频课程套餐优惠价如下表: 视频课程 A 套餐优惠价格 一览表 套餐类型 内 容 价格 ( 元 ) 套餐一 电脑版+手机版 8800 套餐二 电脑版 7800 套餐三 手机版 ( 超高清,支持安卓手机、 安卓平板、苹果手机 iPhone 、 iPad) 4800 6.是否可以开发票? 可以根据学员需要,据实开具正式增值税普通发票。 7.如何报名系统课程A? 学员须按实名制参加本课程的学习。填好报名表后,通过 email 将报名表电子版直接发往华宸陈轮注册岩土视频课程邮箱 hcyantu@qq.com 。收到我们的回复邮件之后,即可按邮件给出的汇款账号信息,选择自己方便的方式汇款。收到款后我们即按视频套餐类型向学员快递加密狗(电脑版)、教程等课程学习资料,并发送加密视频课件、答疑等教学资料和教学互动参与信息。通常一到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加入班集体,正式开始复习了! 8. 何处可以下载报名表? 正式使用的报名表 为wo rd 格式,可在上述百度云盘中下载: http://pan.baidu.com/s/1bp2Yixp 文件提取密码 :ygkh 也可发一封 email 到 hcyantu@qq.com 索取,邮件主题为“要 2018 报名表”。 9. 如果今年考试失利,明年要再参加学习,怎么办? 学员正常复习,应能顺利通过考试。如果学员实在来不及复习好,出现 2018 年未能通过专业考试的情况,需要参加重修的,则在下次参加本系统课程 A 学习时,只需支付 1800 元的重修费,即可享受与 2018 年相同类型的视频套餐标准,继续下一年度的学习,并依此类推。 10. 什么是“基础-专业直通车”? “基础-专业直通车”是专门为目前准备基础考试的同学设计的。陈轮老师的注册岩土专业考试辅导课程——系统课程A,包含了阶段一的必备基本知识(土力学、基础工程、重点规范、真题等)、阶段二的案例200基本题和阶段三的提高与冲刺等。 其中阶段一里面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虽然是针对专业考试的夯实基础进行安排的,但用于注册岩土基础考试的复习,用来对付基础考试中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这两门课的考试,似如牛刀宰鸡,对于基础考试拿到土力学、基础工程的高分,是很有效的,而且可为今后的专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参加基础考试的同学能更有效地学好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并能适时进入专业考试的复习,我们为参加基础考试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基础-专业直通车”课程,也就是基础考试的考生,现在就可以加入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陈轮视频课程——系统课程A。参加该课程,在基础课准备阶段主要是学习其中的土力学和基础工程这部分课程。基础考试通过后,随即进入专业考试的复习。比如现在加入课程,今年参加基础考试,明年还可免费再学一年,准备专业考试。这样,一份学费学习两年,从基础到专业。这相当于基础阶段是免费的,只发生了专业考试复习期间的费用。这就是为目前参加基础考试的考生准备的“基础-专业直通车”。 要加入“基础-专业直通车”,只要按普通学员一样,填写“报名表”,并在表格的备注栏内注明“基础-专业直通车”,将报名表发送到邮箱hcyantu@qq.com,收到回复后付款,即完成报名入学手续。 11. 什么是企业课程包? 企业课程包是为某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定制的陈轮视频课程。如果某个企业有多人拟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可由企业主管部门(如人事处)牵头,统一组织一个企业辅导班,集体购买视频课程,企业还可获得相应的配套专属教学服务。企业组织考生集体参加辅导,可以促进企业内考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实现本企业工程师批量通过注册岩土专业考试,实现快速化、批量化增加企业内注册岩土工程师的目标。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微信公众号:华宸注册岩土陈轮视频
个人分类: 注册岩土|16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在考试作弊中表现出的"能耐"!-----观看《天才枪手》有感
热度 1 rongqiaohe 2017-10-18 22:10
看了刚刚在北京市上影的《天才枪手》,内心无法平静。 部分高中生在考试中,为了获得高分不择手段,在作弊的过程中焕发出的“创造性”和能耐,令我们这些教师感到汗颜和痛心! 《 天才枪手》剧照。 作弊过程中的细节如此“巧妙”和真实,是由于《天才枪手》这部电影的创作,基于一个真实的案例。
个人分类: 浅谈|306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
等离子体科学 2017-9-27 22:18
今天从上海虹桥飞武汉。天气预报湖北大雨、武汉中雨,所以先做好晚点准备;没想到飞机竟是按时起飞的!一路顺利,提前40分钟到武汉。 住光谷,邮科院对面;打开窗子可见东湖一角:浓云不雨、微波不兴,如一片凝住的水墨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又: 昨天在复旦希德书院做讲座:大数据与物理学。竟是座无虚席。近两个小时讲下来,同学们仍是兴致勃勃。最后的掌声,听来也是发自内心。觉得很高兴。 这讲座大致内容是《公共物理学》课程第三讲的内容(今年暑期在北大上课时新增的一讲),有所增减。北大(包括国内外在北大修暑期课程的其它学校的)同学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最后的期末考试,很多是选了这方面的题目。如果这些年轻人将来在这个领域里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会是非常令人高兴的事情。 再: 想起两年前写过一篇怎么考试的博客。提到我的考试方式: 日常作业占60%的成绩(只要认真做就让你过),期末出几道题,占40%成绩,给一个星期时间慢慢做 。 有人评论说:“给一个星期时间慢慢做,最后变成大家互相抄,唉!!!!” 如果有标准答案,当然可以抄。可是大学考试不应该就是几加几一定等于几这么简单、这么“标准”!我上课给的占40%成绩的期末考题,就没有标准答案。你可以观点一致,但是说的话总该不同吧?真抄,一眼就看出来了。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5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需要给火灾加把简易“锁”
dfedhw 2017-6-4 12:08
如果把灭火作业看作一道综合技能考试题,解答起来会非常棘手,因为真实火灾“给”出的限制条件极为苛刻:时间只有三分钟(泛指,可略为增加),方法及手段随意,可是一旦超过这个时限,只能花费更大的代价,甚至可能“全军覆没”,考试结果“不合格”。 如果用常规思路来审这道题,难度显而易见:发现火情-信息传递-人员召集-现场准备-安全防护-物资投送,这一系列过程下来,区区180秒哪里够用?甭说灭火,甚至可能连犹豫和反应的时间都不够。 每一起火灾都会沿时间轴留下各自的发展轨迹,而共同点在于:小火与大火之间必然有一个发展“通道”,既然限制条件已经开出,只能精打细算,充分利用每一秒,快速加装一把临时“锁”,或者说是“阀门”,以此“锁住”或“截断”这个咽喉要道。 这把“锁”的构成本身很简单:足量的灭火剂及相应的动力,过去所有的灭火过程都等于在加“锁”,如果按照复杂繁琐的套路来组装这把“锁”,这点时间显然不够用,既然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加锁”作业随时可能要在全时空的范围内展开,进一步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注定了这只能是 一把从头至尾极其简易的“锁”,一把近乎于“原生态”的“锁”,一把任何人都会快速“组装”的“锁” :简单易得的灭火剂,简单可靠的动力,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 当所有的构成要素都简化至极,流程环节能省则省,临时组装起这把“锁”的成功率才能大幅提高,才能够在“严苛”的 时间 限制下答完更多的“题”。 面对火灾问题,“锁”即是“钥匙”。
24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的好坏在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或摧残
热度 21 fdc1947 2017-5-21 08:00
教学的好坏在于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或摧残 如果你开了一家饭馆,食客在你那里吃了一顿饭,吊起了他的食欲,以后还想来吃你的饭菜,那么对于那位食客,你是成功的。当然,这样说的基本条件是饭店的食品都是普通合法的食品,没有鸦片一类的毒品。如果食客们吃了你的饭菜,倒了胃口,再也不想到你那里吃饭了,那你就失败了。如果不但不想到你那里吃饭,而且对类似的饭菜都拒绝了,那就说明你的饭菜实在恶劣到极点。 教学的好坏亦是如此。如果通过一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成功的教学。同样,这里所说的课程也是教授社会良知允许的知识和学问,不是那些歪门邪道。如果听了这门课程,学生们兴趣全无,这就是失败的教学。如果学生们经过教育,对所有的知识都失去了兴趣,讨厌一切书本,这样的教育恐怕就是失败透顶了。 在这个意义上,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失败教育。 我们都可以看到,离开老师和家长监视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有多少人觉得这一下终于可以轻松了?于是在大学里,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和读书的兴趣,只是不得已才在考试前,翻一翻老师指定的教科书。学生毕业离开了大学校园,参加了工作,还有几个人还肯去认真看书、认真学习?要说学习,也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得已而读几本书。即使是在大学的图书馆,有几个人借阅与考试无关的书籍?离开了各种考试,还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地读书?这种种情况说明,经过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我们的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特别是读书的兴趣。 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学校教学如此之失败,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教学的内容,一些本来非常有趣的课程会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当变得乏味 。 举个例子来说,中学的历史课、地理课本来应当是可以使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好奇心。通过学习历史和地理,我们可以知道许多历史故事、知道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知道那么多历史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知道各地风土人情的成因,大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长人文和自然的知识。可是,现在的历史和地理课程却往往是枯燥的,没有血肉,只有干巴巴的几根筋。要求学生背诵对于小孩子很无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是应当了解的,但是,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朝代是怎么个事情,是这么一个来龙去脉,发生了什么大事情,有哪些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人物等等。在历史背景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让学生去背诵一些学生们搞不清楚的条条,确实是一桩令人痛苦的事情。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作正确、生动的讲授 。任何学科、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教师满腔热忱的、充满激情的教导。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往往需要教师有个人的魅力。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和个人的品性对于学生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个好教师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同时他所教的课程也会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反过来,有些学生就是因为与中小学的某一位教师关系不好,而对一门学科产生终生的反感。 例如,政治、法律及人身修养方面的课程,本来应当对于大中小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他们积极参加到社会生活中去,也就是将来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课程是需要教师用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用大家都看得到的事实,作很好的解释的。也是需要教师自己不但有很好的理解,而且要说出自己的深切体会。但是,很多教师只是死板板地照本宣科,说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话。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当然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但是,现在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的好坏,当然需要考试,但是,考试只是检验的学习状况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在很多情况下。测验或考试也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改进教学,即教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因此,很多课程考试或测验就不应当公开学生的成绩,更不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以排队。最多对于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或学习状况予以表扬以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公开学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的成绩,甚至对学生的成绩排队,必然导致对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打击 。严格地说,这种做法也是侵犯学生隐私的违法行为。 由于在升学(上大学、做研究生)、招公务员等过程中需要借助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考试与课程考试性质不同,详见《 说考试(1)——两类不同性质的考试 》 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476416.html ),这种考试对于我们的学校教学实际上起到指挥棒的作用。为了应付这种考试,我们的课程考试也往往模拟这种选拔考试。如今,为了显示所谓的公平和公正,为了适合计算机的阅卷,许多考试都大量地采用简单的判断题或选择题。即使是问答题,也是采用有标准答案的题目。这样,学生为了应付这样的考试,就需要大量的背诵、大量的“刷题”。天长日久,他们的大脑成了与计算机硬盘差不多的储存设备,而不是会思考的头脑。人的大脑,对于新鲜的信息是有兴趣的,而不断重复的信息就会使他们失去新鲜感,失去对于信息的兴趣。 这种大量的背诵、无穷无尽的刷题,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大摧残。 长期强迫他们这样做,就会产生反感,产生反抗心理。教育和教学是人对人的行为,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如今应对计算机阅卷的考试而对学生的教育,也就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机器一样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毫无学习兴趣可言,要想让他们“学习”,只能靠强迫一条路。为了应付计算机考试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是死板的。他们的脑筋是僵化的,从而不会有多少创造性。我们现在即使是最好的人工智能也难以有创造性,何况一般的计算机培养的学生。(这样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到学校用以评价和管理教师的所谓数字管理,靠着几个指标就评定教师和科学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的水平高低,其结果就是把教师和科学工作者都变成适应这些指标的精致的机器。——这是题外话了。) 当然,有人会说,我在学校通过了考试、学到了知识就可以了,至于进一步学习或读书的兴趣,那是另外一回事请。须知,读书学习是与吃饭相类似的事情,吃了一顿饭,如果再不吃饭,蠢人也知道那是会饿死的。学校学到的知识,即使读到了研究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将很快过时,这就要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读书。当然,学校里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有用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我们不但需要在学校里很好的学习,更要培养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个人分类: 教育|8286 次阅读|41 个评论
我对‘中国科学报’电话采访对‘考研’的看法
热度 19 lin602 2017-4-8 22:30
今天下午接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的短信,要电话采访,让我谈谈对考研的看法。因为白天有事,晚上我们电话进行了交流。 我对中国目前考研是非常不满意的! 以我们化工专业为例: 目前我们化工专业根据教育部要求,目前初试考四门:外语,政治,数学,一门专业课。国家根据这四门课考试成绩划分数线,一般是参加复试的人与招生指标有一个比例。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考研成绩与专业关系很小。主要是国家统一考试的外语、政治与数学。对于好学校,生源好的,专业课可能会有点难度,而对于学校比较差的,第一志愿人数少的,专业课一般不会太难,因为担心生源不够,第一志愿考生太少。 是否能够考上研究生,因为外语、政治、数学占有了绝对大的比例,因此造成了二十多年中国特色的‘考研基地’! 好好学习专业,素质教育,训练动手能力,多看资料,训练做科研,考生们在强大的考研导向下,这些统统‘靠边站’! 生源好的985、211学校通过复试刷人,但是,因为复试人数比例是卡死的,其实即使参加复试的考生,仍然许多人素质与专业并不理想。而对于比较差的学校与专业,调剂生源比例大的学校与专业,根本就没有挑选的余地。 在考研的策略上,就是要在外语、政治、数学上下功夫,再挑选一门要考的专业课上下功夫,多做题,死背,让自己这四门课能够过关,拿到复试入门证。到了研究生考试,中国教育界都没有跳出‘死背题’‘应试’的圈子。 许多专业好,科研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在外语与政治的考试成绩下只能败下阵来。我不清楚,这样的考研科学吗? 其实外语就是一个工具,就象我们开车一样的基本技能而已,而外语在中国的教育选拔中,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招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我们这代人,副教授与教授的升职中,都要考外语。 难道我们的研究生外语好、政治好,科研能力就好,就是人才吗? 唉,普通人的声音永远是石沉大海的。
5309 次阅读|24 个评论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叫停五花八门的事业编入职考试!
热度 6 Hongbolu 2017-3-24 13:56
最近两年地学专业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 2015 年开始本科生工作开始难找, 2016 年开始硕士生找工作也很难, 2017 年连博士生找地学相关专业工作也非常困难了。 与上述情形相反的是: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事业编的入职考试却越来越火爆,甚至很多企业也不再采用面试直接入职的途径而是增加了考试环节。这些考试再加上公务员考试,其直接结果是:高校本科毕业班和研究生三年级相关学习和毕业论文工作大受影响。 2016—2017 年秋冬学期我承担了地质学本科生大四两个班的《地质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满员 60 多人的课堂经常只有 30 多人到课,有时少到仅仅 20 多人,而我的包里装满了各种请假条。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学生都在参加各种事业编(以及公务员)考试,而且不止一次考试,往往是一个人连续奔波参加全国不同城市的一系列入职场考试,当然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成功率极低。我问及部分同学,有人说:即使参加与地学有关的工作(如:地方国土局招聘),也都必须参加不同城市的入职考试。我问他们考什么内容时才知道,这些考试与专业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很多内容都是中学的各种知识,让人难以理解。 后来发现,我的硕士毕业生也在准备事业编考试,在办公桌旁堆满了新购买的各种考试资料,内容与地质学没有任何关系,尽管我的学生准备的就业部门是地方国土局或地调单位的考试。由于准备入职考试,学生在毕业论文方面的投入就必然减少,忙于复习以前高中学过的很多“知识”,而将正在做的地学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工作一再推迟。这大大地影响了本科生毕业班的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也影响了硕士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好像大学的东西都可以不学,而中学过去学过的东西似乎对入职更加重要了。如果这样,我们的大学还办干啥? 我认为我的硕士毕业生很优秀,适宜在一个地方高校当一名地学专业教师,因此就与几家偏远的地方高校联系,得知 他们急需地质学专业新教师,但他们自己没有权利直接面试毕业生,而是将指标报到市或区的人社部门,由人社部门组织各种考试后决定是否录用。这样的结果是:地方高校自己不能直接面试应聘人,而经过统一“考试”后被录取的人员也不一定能满足学校的专业要求,因为供需不能直接见面而是增加的中间的考试环节。 这让我看到了目前的问题所在:增加的中间环节不仅破坏了高校本科和硕士生毕业季学习和研究工作,也为用人单位找寻合适人才增加了难度,唯一火了的是考试机构以及复习资料、各种辅导班等相关“产业链”。 这样的考试环节增加了社会成本,也增加了毕业生的负担,但却无法保证优秀毕业生入职,而号称公平的考试最终也不能保证其公平公正性。看看到底是什么火了吧: 本来事业编考试听起来是为了公平,为了用人单位招到优秀的人才,所以百度上有这样的描述: 事业单位考试又称 事业编制考试 ,这项工作由各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委托省级和地级市的人事厅局所属人事考试中心(事业单位,考试中心命题和组织报名、考试并交用人单位成绩名单,部分单位自行命题组织实施)。目前尚无全国和全省、市统一招考,最多县级各个单位统一招考,一般规模大的采取网络报名,人数少则现场报名( 百度百科 )。 除了上述相关机构火了之外,对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都没有好处,那为何要火下去?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叫停吧!
个人分类: 杂谈|6939 次阅读|12 个评论
随感:70多分的本科生查卷与“工匠精神”
热度 6 zlyang 2017-3-11 13:30
随感 : 70多分 的本科生查卷与“ 工匠精神 ” 本学期开 学以来,已经有4位70多分的本科生查卷。就是要求复查上学期40学时《电工技术基础》期 末考试阅卷有没有错误。 结果发现: 这 些70多 分的同学,基本上是“差不多先生”。每道大题 丢掉3份左右是常态。这样整个卷面8道大题,丢掉20多分后只有70多分的成绩了。 呼唤“工匠精神”,拒绝“差不多先生”! 相关链接: 中国共产党新闻,2016-03-28 ,“工匠精神”从哪儿来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28/c40531-28231413.html “工匠精神”即 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 一是创造生长“工匠精神”的心灵环境。被誉为 “历史之父”的公元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说:埃及金字塔 是由30万奴隶所建造。1560年,瑞士钟表匠布克在游览时石破天惊地推 断:“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难以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奴隶,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小小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很长的时间,这一推论都被当作一 个笑料。然而,400年之后的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 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 由此证明了布克的推断。 新华网,2016-06-21,让工匠精神涵养时代气质——弘扬工匠精神大家谈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1/c_129079037.htm 新华网,2016-03-28,多些大 国工匠 少些“差不多先生” http://japan.xinhuanet.com/2016-03/28/c_135228382.htm 新华网,2016-03-31,探寻 国外“工匠精神”的精髓 http://japan.xinhuanet.com/2016-03/31/c_135238612.htm 新华网,2017-02-23,工匠精神礼赞 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7-02/23/c_1120515082.htm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865 次阅读|14 个评论
水保工程期末考试试卷和我的答案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7-2-27 19:44
尽管上课时候我都讲过了两三遍甚至更多,但是还是有将近30%的卷面成绩不及格。其实我真不想抓你们,这只能证明我教学的失败,这里面有我的责任,也有你们的责任。当然,教师工作不到位,让你混毕业,并不需要承担太多责任。但是你们今后在工作中如果技术不到位,工程出了事故,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我不想看到你们折进去,15年12.20深圳弃土场事故后,我们的两位校友就被审查了好久。在社会中必须要保护自己,这也是我不想出去做技术的一个原因。 当然大三的成绩比前两年要好,大概前30%的平均成绩都在80分以上,最多的好像是92分。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了微积分、线性代数、高等化学、工程力学,我们的专业课都比较简单的原因吧。 实际上,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并不会用到现代理论数学和理论物理,只要具备合格的中学数理化知识,就能解决大多数问题。在计算坡面上挖填方工程量的时候,我讲的是用高中解析几何的方法,但是你们都是用初中平面几何和三角知识算出来的。 一、 名词解释( 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谷坊 : 布置在沟道底部特别是支毛沟内主要起到防治下切侵蚀作用的小型坝体建筑 2 淤地坝 : 在沟道中起到拦泥淤地作用的坝。 3 拦渣工程 : 专门存放开发建设项目基建及生产运行中产生的弃土、弃石、弃渣、尾矿(砂)及其他固体废弃物而修建的拦挡建筑,主要有拦渣坝、拦渣墙、拦渣堤等 4 水平阶: 坡面上每隔一段距离沿等高线修筑的有一定反坡的窄梯田,一般作为造林整地措施 5 卧管 : 一种小型的放水建筑,斜置于坝体上游的库坡或坝坡上的台阶型建筑,台阶上面或侧面有放水孔,防水时从上到下依次打开放水孔,起到逐渐降低水库水位的作用。 二 、 填空(每 题 2 分,共 1 0 分) 一面山坡上机修梯田的修筑顺序一般是 先坡下后坡上 。 淤地坝的放水建筑主要有 卧管 和 竖井 ,其中 卧管 用得较多 。 水 坝的主要坝型有 土石坝 、 重力坝 、 拱坝 。 如果某一流域,设计洪峰流量 800m 3 /s ,设计次洪水总量 10 00 万 m 3 ,溢洪道敞开自由泄流;如果下游防洪要求的下泄流量不超过 600m 3 /s ,那么水库的防洪库容至少需要 250 万 m 3 。 采用方格网平整土地, ABCD 是土地内部的一个小方格,边长为 10m ,已知土地的平均高程是 100m ,四点高程分别为 96.6m 、 100.4m 、 100.6m 、 101m ,问方格 ABCD 中的挖填方量 挖 66.7m 3 、填 85m 3 。 三 、选择 (每 题 2 分,共 2 0 分) 1 下列地区适用的梯田类型分别是: 东北黑土漫川漫岗丘陵区 ( A ), 黄土 高原地区南部( C ) ,黄河上游干旱丘陵区 ( D ), 土层浅薄的西南土石山区( B )。 A 土埂 坡式 梯田 ,( B ) 石埂 坡式 梯田 ,( C ) 水平梯田 , ( D )隔坡梯田 2 下列 边坡防护 中 ,不 属于柔性透水结构的是( A ) ( A )浆砌石护 坡 ,( B )干砌石护 坡 ,( C )铅丝石笼 防护 ,( D )植生袋 防护 3 谷坊主要用来控制( B )。 ( A ) 浅沟侵蚀 ,( B ) 切沟侵蚀 ,( C ) 冲沟侵蚀 ,( D ) 细沟侵蚀 4 下列中,一般不用来防治切沟侵蚀的水土保持工程是( D ) 。 ( A ) 梯田 ,( B ) 谷坊 ,( C ) 沟头防护 ,( D ) 淤地坝 5 对一淤地坝坝址进行测量,测得不同坝高的回水面积如下,并计算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分层库容,已知淤地坝拦泥量 60 万 m 3 ,设计洪水量32 万 m 3 ,校核洪水量48 万 m 3 ,该淤地坝没有溢洪道,那么设计坝高可能为( C )。 坝高 回水面积 (hm 2 ) 分层库容(万 m 3 ) 0 0 5 0.6 1.1 10 1.6 5.4 15 3.1 11.5 20 5.0 20.0 25 7.4 30.7 30 10.6 44.8 35 14.8 63.2 ( A ) 25m ,( B ) 28m ,( C ) 31m ,( D ) 35m 6 下列地形中,削坡主要用于 ( A ),抗滑桩主要用于( B ),挂网喷播主要用于( C )。 ( A ) 土质边坡, ( B ) 坚硬陡峭的岩石边坡,( C )易产生风化碎屑物的边坡 7 以下地区中,拱坝修建比较多的地方是( A ), ( A ) 西南高山峡谷 ,( B ) 黄土高原 ,( C ) 东北漫岗丘陵,( D )长江中下游 8 如图,一条河流上 凸岸有一点 A , 凹岸有一点 B ,问引水闸一般在 ( B ) ,引洪闸在( A ),护岸工程在( B ) 。 9 布设在村头、院落、路边和农田中的水窖一般是( A )。 ( A ) 井窖 ,( B ) 窑窖 10 下列挡土墙中,不 适合用于临时堆土场防护的有( A ) 。 ( A )浆砌石重力式挡土墙,( B )编织袋装土挡土墙,( C )悬臂式彩钢板挡土墙 四、 简答( 每题 6 分,共 3 0 分) 1 已知一坡面地面坡度为 0.1 ,若在坡面上开挖一路堑,已知路堑底宽 10m ,两侧边坡比为 1 : 1 ,路面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为 5 米,求每延长米道路的开挖量。 (1) 设路面中点为坐标原点( 0 , 0 ),则路堑下边坡坡脚为( -5 , 0 ),上边坡坡脚为( 5 , 0 ),地面线过( 0 , 5 ) (2) 路堑上下边坡、地面线方程为分别为 y =- x -5  y = x -5 ‚ y =0.1 x +5 ƒ ( 3 ) 方程  ƒ 联立解得路堑下坡向开挖点( -100/11 , 45/11 ,) 方程 ‚ ƒ 联立解得路堑下坡向开挖点( 100/9 , 55/9 ,) (4) 路堑断面包括下部梯形和上部三角形 梯形面积 = ( 10+2×100/11 ) ×45/11/2=310/11 ×45/11/2 =57.64m 2 三角形面积 = 2×100/11× ( 55/9-45/11 ) /2=100/11× ( 605-405 ) /99 =18.3 6m 2 ( 5 )所以单位延长米挖方量( 57.64+18.36 ) × 1=76.0 m 3 2 简述 泥石流防治的水土保持工程体系。 (1) 泥石流防治工程主要有治水(截排水)工程、治土固坡工程、拦挡工程、排导工程等。 (2) 流域上游以截排水、治土、固坡工程为主,削减水流冲力,固定坡体,减少固体碎屑物的来源 (3) 中游以固坡和拦挡工程为主,避免坡体滑塌形成临时性堰塞湖,拦截洪水、泥沙,削减洪峰、拦粗排细 ( 4 )下游以排导工程为主,引导泥石流远离被保护对象。 3 简述土石坝结合槽,重力坝、放水卧管、溢洪道的齿墙,输水涵管截水环的作用。 主要作用是( 1 )增强坝体、放水卧管、溢洪道与地基之间的结合程度;( 2 )增大渗流阻力,减少渗流。从两方面起到增强坝体、放水卧管、溢洪道稳定性的作用。 4 已知梯田高为 2m ,地面坡度为 10 °,梯田侧壁为 75 °;梯田蓄水边埂高 750px ,宽 750px ,内侧坡比为 1 : 1 ,外侧同梯田侧壁,计算梯田田面宽和相应的有效利用率 。 tan10 ° =0.1763 , tan75 ° =3.7320 (1) 梯田田面宽: 2 × ( 1/0.1763-1/3.7320 ) =10.80m (2) 田坎侧壁占地: 2/3.7320=0.54m (3) 蓄水边埂占地: 0.3+0.3+0.3/3.7320=0.68m (4) 有效利用率:( 10.8-0.68 ) / ( 10.8+0.68 ) =89.3% 5 试在下图中绘制上游坝坡的坡脚线,坝底高程 100 米,坝高 20 米,坝坡比为 1 : 2 (坝坡上没有马道),坝顶宽 4m , AB 表示坝轴线的走向, CK 为垂直于坝轴线的水平线, D~K 点到 C 点的水平距离( m )如下表所示。 D E F G H I J K 7 12 17 22 27 32 37 42 五、 论述、 分析( 第一题 15 分,第二题 1 0 ,共 25 分) 1 有一重力坝简化断面为梯形,坝高为 H ,顶宽 0.2H ,下游坝坡比为 1 : 0.6 ,上游为 1 : 0.1 ,上游水深 0.9H ,下游水深 0.15H ,坝体采用混凝土容重 2.3t/m 3 ,坝体与基础之间的摩擦系数是 0.55 ; 分析该重力坝的稳定性。并论述重力坝的特点、适用性、设计和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2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论述治坡工程的主要类型与它们的水土保持作用 (1) 主要包括 梯田工程、坡面蓄排水工程、边坡治理工程。 (2) 梯田工程是治坡工程的主体和基础,主要作用是增加水分入渗、减少产流或截断经流线,避免径流汇集造成的冲刷,同时补充土壤水分,减少土壤和养分流失,梯田是最重要的坡地基本农田,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山区农田水利化和机械化,提高单产,促进退耕还林、恢复植被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土保持体系中占有基础地位。 (3) 坡面蓄排水工程包括坡面蓄水和排水工程,一般单独使用或与梯田、边坡治理工程配合使用。蓄水工程主要是拦蓄降水及其产生的坡面径流补给土壤水或作为抗旱水源储存起来,一方面起到减少径流冲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抗旱水源。坡面排水工程主要作用是人工调节坡面及地下径流的流动,一方面起到分散径流,减少径流汇集造成冲刷,把径流引导到天然水体或人工蓄水体中;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引导径流远离被保护对象,排除地下水,增强边坡稳定的作用。 (4) 边坡治理包括坡面治理(护坡)工程和坡体固定(固坡)工程。护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降水及其产生的径流对坡面土壤的冲刷。固坡工程主要作用是提高坡体稳定性,防治坡体在重力及地下水、地面水和降水作用下发生失稳破坏。边坡治理工程主要用于人工形成的高陡边坡以及天然形成的滑坡、崩塌体的治理。
个人分类: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3495 次阅读|15 个评论
你不知道的“学霸药”,超过两成的美国名校大学生都曾服用
热度 3 beckzl 2017-2-11 21:08
一位将要参加国考的考生向医生求助,乞求医生给他开一些能让自己变聪明的药。 医生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给他开了。一周又一周,剂量加了一次又一次,可考生并没有感觉到药的效果。终于,他和医生撕破了脸皮,大吼:“你能不能不要再拿糖当聪明药糊弄我了!” 医生笑笑:“现在看来,这药还是挺有用的嘛。” 这当然只是一个段子,但人类对提高智力的追求可是自古以来从未间断的。 远的不说,著名漫画作品哆啦A梦中那块记忆面包就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法宝。 电影《永无止境》中神乎其神的NZT-48,主角只服用了一粒就能在一夜写完数万字的稿子,甚至靠着它轻易爬上了华尔街的顶层,让人看得心痒痒。 然而,这些虚构作品当中能提高人智力的药物已经出现了,而且在欧美已经有不少人高频率的服用。 这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学生, 据调查,美国高校约有11%的大学生服用“聪明药”,这一比例在重点院校如常春藤联盟高校 (指的是由美国东部地区的八所高校组成的联盟,全为美国一流名校) 会更高,达到20%! 常春藤盟校 当我们中国学生面对全世界规模最大、最恐怖的分级考试时,还在使用古老而神秘的食疗大法,天麻炖猪脑,健脑核桃排骨汤…… 各种流派百家争鸣,互相挤兑。当你被问起 “吃什么最补脑?”的问题时,如果不想惹起什么争端的话,最好还是回答“吃亏”吧。 可是人家西方险恶的资本主义,早早就已经用上了真正的“聪明药” 奎因是一名从头普通到尾的大学生,上着普通的大学,拿着普通的成绩。有一天,他的朋友寄给他一些药丸,并告诉他这些小药丸可以让他变得像《永无止境》的主角一样。 奎因半信半疑地服下了半粒,因为他知道这些来历不明的药很可能有什么严重的副作用。 结果令他吃惊,他感到精力源源不断,好像自己能连续工作一整天,看问题的时候也变得更加睿智了,感觉原本枯燥恼人的作业变得更有意义了。 奎因开始频繁服用这种药物,它不仅让奎因顺利通过考试,克服枯燥的复习,还让他的GPA绩点从可怜的2.6提高到了3.8! 服用“聪明药”后大脑明显更加活跃 而伴随这些神奇效果的副作用仅仅是睡眠质量变差,只要保证在早上服用就可以避免,简直是学生的救星。 阿曼达是德克萨斯大学的一名积极的学生,她虽然算不上大学霸,但对自己的成绩还是非常在意的。 平时也会在效率低下的时候会用咖啡来提神,晚上“开夜车”复习的时候会喝下两杯浓缩咖啡。 一次,因为课业压力巨大,阿曼达真的无法兼顾多门科目的学习,而第二天就是一门重要的考试,自己还没怎么复习,眼看着就要挂了,她不得已尝试了传说中的“聪明药”。 她很轻易地就从同学那里要来了一颗,吃下去才15分钟,她就感觉注意力大幅提升,就算是在菜市场她都可以毫无压力地学习。 当时她完全不想歇着,有一股力量驱使着她去工作学习,复习了一整夜也没感觉到困意。 考试当天,她的头脑已经十分清醒,几乎所有她看过的知识点都十分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效果大概相当于复习了一周。 原本阿曼达拼死拼活只能拿到B的科目,那次服用了“聪明药”之后,竟然轻易地就能拿到A。 她也从此放弃了喝咖啡这种传统的提神方式。 … 相信不少人对于 “聪明药” 在欧美的滥用会感到些许震惊,但更多的应该还是好奇。 实际上,人类在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上的努力远比现代医学来得早。 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含有 咖啡因 和类似功效的生物碱。 我们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提神功效对于这三种饮料的流传起到了何种作用,但在今天,相信有很多人饮用它们是为了提神的功效。 咖啡因能够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达到振作精神、增强思考能力、缓解肌肉疲劳的作用。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咖啡因的副作用并不小,最显著的就是心悸,使血压升高,而且还有一定的成瘾性,若长期摄入,戒断后会出现精神萎靡、浑身困乏等负面症状。 因此在中国,咖啡因被列为受管制的精神药品。 一种吸入式咖啡因能量棒 另一种民间常见的提神醒脑的方法便是香烟。香烟中的 尼古丁 只需要7秒钟就能到达脑部,其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能够增加脑中的多巴胺。 但实际上,尼古丁并不能提神,大脑习惯了摄入尼古丁后的多巴胺含量,在其作用消失后,便会产生空虚感,需要补充尼古丁才能恢复正常,给人一种提神的感觉。 尼古丁的危害相比大多数人都非常清楚,其所谓的提神也不过是错觉,不像咖啡因,尼古丁几乎没有任何药用价值。 那么“聪明药”和这些传统成分有什么区别? “聪明药”的出身一般都是有确切用途的处方药,其流行的种类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最早出现的所谓“聪明药”是 吡拉西坦 ,20世纪60年代由比利时的医药公司研发。 吡拉西坦可以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合成,提高大脑中ATP/ADP的比值,从而使大脑中的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 吡拉西坦分子结构 主要用于治疗轻度或中度的血管性痴呆、老人痴呆以及脑外伤引起的失忆和智力受损。 当时人们认为这种药既然可以让人恢复智力,那对于正常人来说应该也是有效的吧,实际也确实有一些效果,服用的人会感到大脑明显地兴奋,增强记忆力。 不过它的副作用不那么好忍受,经常可以引起皮疹、胃部不适,还有睡眠异常。 吡拉西坦能显著增强脑部的血液流动 后来 利他林 占据了“聪明药”的市场,这种药物同样可以引起大脑的兴奋,其药理是提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多被用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治疗。 然而利他林在结构和药理上都与可卡因有相似之处,其成瘾性与安非他命类似,可以用作可卡因成瘾治疗中的替代品,可以理解为没什么快感的毒品。 因此,利他林在“聪明药”界的地位很快就不保,没人像因为提神就染上毒瘾。 而现在在欧美广泛流行的“聪明药”是 莫达非尼 ,一种年纪和大学生相仿的药品,1994年才在法国上市,1998年在美国获准用于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莫达非尼原本只是一种治疗嗜睡症,或者轮班工作导致的睡眠障碍,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这种药有神奇的提神功效,并且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很快就流行开来了。 虽然作为处方药受到管制,但实际上获得莫达非尼并不困难,只要让持有处方的患者多开一些药,又或者装作患者要求医生开药即可。 由于效果显著,而且售价低廉(亚洲产的每片只要1-5元), 莫达非尼很快就在学生圈子里流行开来了,如今非法使用的莫达非尼的青少年已经超过了吸冰毒和吸可卡因的人数了。 随着这些大学生逐渐步入社会,莫达非尼也被带入了职场,轻易地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博得上司的喜爱。 有神经学教授认为,莫达非尼与很多提神食品没有什么区别,它甚至可以让人戒掉每天5杯的咖啡,让人忘记了抽烟,用少得可怜的副作用换来超高的工作效率是很值得的。 虽然国外多数媒体都在强调服用莫达非尼的各种不良后果,俨然是我国禁毒宣传的套路,但事实上呢? 人的工作效率某种程度上决定他的社会价值,当社会价值被一种可控的因素所捆绑,那事情将会变得可怕。 莫达非尼的兴起就像是曾经风靡中国的奥数教育,一部分人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获得了惊人的成绩,那势必就会有大量跟风的人出现,进而成为一种“必选”,不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落后。 奥数教育 但奥数教育并不意味着有用,孩子可能会抗拒,可是药物的效果是确定的。最初也许会有人谴责服药者的“作弊”行径,但渐渐地他们也会屈服于这种不公,最终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渐渐地有少部分人开始加大剂量,从中脱颖而出,所有人都会陷入这种无尽的漩涡当中,这种情况下,即使再小的副作用也会展现它最恐怖的一面。 所以你想加入他们吗? 内容为【SME】公众号原创 欢迎关注
1141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为何这次地质学专业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
热度 6 Hongbolu 2017-1-16 20:59
已经三个多月没有耕作(更新),这让我觉得有愧于经常光顾博客的朋友们,实在抱歉。 因为在刚结束的学期里承担了两门本科生课程和一门研究生课程,常常每周7次上课(包括三个晚上),实在有点吃不消(发烧两个轮次持续大约一个月),这才让我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已经不再精力充沛,于是就荒废了博客。终于完成了两门本科生课程的考卷批改、核实分数、上传成绩和考试分析等相关工作,就以自己承担的本科大四地质学专业英语为例,分析一下考试结果吧。 在我来中国石油大学工作的十四年中,这回是我对考试结果唯一不满意的一次:学生答题不好,成绩太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觉得主要原因在于地质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13年地质行业处于风光期的末尾,能考入地质学专业学习着实让这批学生自豪了一把,然而几年后面临毕业却迎来了地质行业的低谷期,只有很少的同学找到对口工作,除了部分推免读研的之外,很多学生甚至不得不跨专业考研...反差实在太大了,这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准备考法律、经管等方向研究生的学生对地质学专业英语保持兴趣和热情呢?)。两个班60多人,常常一半到课率,有时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到课,我的包里攒了一大叠请假条... 第二个原因可能与2013年学校开始实施的“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措施有关。地质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地球科学概论》从原来的64学时减少到48学时(含实验课),在我的持续呼吁下领导给了面子加了4学时,最终为52学时。最后地球科学概论有好几章没有时间讲授,这也造成这届学生地质学基础相对薄弱。同样是地质学理学专业的 南京大学却一直坚持夯实基础的传统(讲课72学时+实验32学时)。我们的专业基础本来就比南大弱,当时我开玩笑说:“再淡化没人要了”,没想到今天就面临着这样的窘境!作为教师真为学生着急啊,但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 (好在几个月前地质系同仁们讨论2017年课程设置时将《地球科学概论》重新加为68学时,希望学校重新重视专业基础而不再玩花样) 还可以罗列出很多原因,没精力去挖掘。但无论如何, 本轮《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不良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帮助少数对地质学保持热情的学生们更好地分析自己对地质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的掌握情况,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特将本试卷详细分析展示在这里,欢迎地学同仁讨论! 上图吧! 非常高兴的是:那不足一半的同学们坚持到课。当我告诉他们:“如果觉得我哪里讲课不好,请大家提出来”。他们总是回答:“讲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堂课后,刘乐同学还赠送我一本温家宝的著作--《温家宝地质笔记》,并在扉页上写上感人的文字。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希望这少数同学今后能在地质行业有所作为! 下面是加了分析的考试卷(黑色字为卷面内容,深蓝色字是我在博文中加的备注),连封面一共10页纸(A4),在两个小时内答完还是蛮紧张的。尽管是开卷考试,如果掌握不好恐怕难以按时完成。在这里向获得优异成绩的少数同学致以敬意:你们学得不错!同时也向完成不好的同学建议:认真复习,如果你们愿意,仍有机会赶上来! 而对那些立志在非地质行业找工作或读研的学生,也祝他们获得成功! 感兴趣的地学同仁们可以下载让自己的学生做一遍,看看他们掌握的如何!这可不是一份简单的地质学专业英语试卷,而是一份检验地质学基本知识的综合试题,回答这套试题可以看出自己的地质学基本功啊!欢迎大家交流与讨论!顺祝:新春快乐!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3095 次阅读|12 个评论
杀手轶事
Mech 2016-9-28 13:02
在网上看到两篇说科大杀手的博文,搜了一下其中提到的早先学生的回忆。贴在后面。 虽然我教过所有的课几乎都有学生挂科,包括通识课、新生研讨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打分挺宽。虽然我坚持严要求,但用的标准比较低。 对于那些高标准、严要求的杀手,我只能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那些杀手都很冷 喜欢 fail 学生的教授叫杀手。如果一个学校没几个杀手,断然没有资格叫名校。既然叫杀手,可想而知学生有多痛恨这些变态教授,然而毕业之后,我们却发现,我们很感激那些冷血残酷的杀手。 科大建校第一天就无愧于名校之称,因为那一批名震江湖的杀手!头号杀手当然是钱学森。不过钱先生杀手之名流传至今,归功于黄吉虎。黄吉虎提到当年钱先生亲授星际航行概论。期末考试考了一天,全班两人及格。乌兰夫的儿子等四人被担架抬出场外,五十年过去,当年惨烈仍不难想象。 吾校当年,巍然森严。变态大师中非唯钱学森一人而已,以黄吉虎之冰雪聪明,回忆从前还是叫苦连天,抱怨这些人都是一个样。黄吉虎当年中箭倒在黄茂光的高等数学课下,混了一个 59 。小黄至今抱怨老黄, “ 一分都不肯多给我啊。 ” 我辈眼中,或以为黄茂光比之钱学森无名小辈也,然此黄生游学于 MIT 、康乃尔,分量不轻。原应叹息故园杀手阵容之豪华。 我猜,华罗庚也不是好缠的货色,范植华回忆华老,学生问问题,华老时常疾言厉色,训道,这种问题,不要拿来问我!大牛个个很拽,学生听不懂只能找快豆腐撞死。例如朱洪元教量子力学, “ 听不懂那是你没水平! ” 郭永怀在中科院是有名的工作狂,科大学生也说郭先生课程很难,不容易过。虽不知郭永怀在科大有无杀人如麻之事,不过其夫人李佩回忆郭在康乃尔的博士生 “ 都怕他怕得不得了 ” ,以至于学生的太太找到李佩抱怨,老郭太恨,能把大男生骂得直哭。这个出口转内销的杀手断非善类。 余生也晚,学校四大名捕,一个都没有碰到。我印象中,郭一刀是电教郭立,是个教电子电路之类的家伙;李百浩好像教计算数学,江湖上人称李十。李十刀名震东西两区,腰斩无数武林豪杰。新生一进校,老生的科普 orientation 中,李百浩是必谈内容,大概是你碰到李百浩,就可以找根面条自己了断了。《十年夜雨》记录了李百浩家传绝学,所谓迎风一刀斩,说的是老李干的是先数 18 份最差的卷子,说,你们不及格了。因此,李百浩又称李十八。《十年夜雨》中记录的四大杀手分别是张鄂堂、倪其道、朱栋培、李百浩。印象中和倪其道吃过一次饭,还好,饭桌上他没有一刀砍死我。 遇到的杀手,也已经有些温柔。例如数学系那些教授,看家本领是期中关一堆人,期末通通放行。我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抽象代数、常微分方程期中都是 60/65 ,仇家当然记得,是徐森林、宋光天、林秀鼎和蒋继发。老宋是个球迷,上课每以足球为例,时甲 A 联赛刚开始,有一次期中之后,老宋高声曰,期中考试,意味着一个赛季的结束。你们考不及格的同学,如果踢不了甲 A ,可以踢甲 B ,去学简明线性代数。照此看来,我即使不用转会,也不过是留在甲 A 的板凳球员而已,我一直以为,老宋此话,有失厚道。我无论如何无法搞懂约当标准型的证明。老宋还有一招是虚张声势。记得那年期末我们五天要考五门,老宋坚持期中考试之前有两道题,大家一定要复习,事实上一道也没有,我等琢磨期中之前内容,好生辛苦。 林秀鼎是华罗庚的学生,貌似老林上非数学系的近似代数不错,但听他讲教数学系的近似代数,简直是灾难。林秀鼎每推导必卡壳,板书极乱,手书前一行上歪 80 度,后一行下歪 80 度,仿佛天书,配上他的福建口音,根本无法辨认。老林有很多名言,可惜年代久远都忘了,比如他对 94 级说 “ 对待考试,要像过节一样。 ” 我想过节也分旧社会和新社会,旧社会过节,还分地主和农民呢。给学生考试,老林肯定就像旧社会的地主一样快活;反正他的考试,我始终抱着杨白劳过年的心情。他的福建口音经常闹笑话,有一次,林秀鼎说他和陈景润很熟, “ 陈景润的爸爸死的时候,我送他一个猪;我爸爸死的时候,他送我一个一个猪 ” 。众人大笑,半响方知,老林是说,对方老爸死的时候,送钟表示哀悼。林秀鼎有很多怪异的习惯,比如拒绝上上午的前两节课,因为他认为早晨起来,脑子需要预热,所以硬要把课换到周六的三四节课。有一次拖堂,我班一才女大怒,扬长而去。老林亦大怒,问到你叫什么名字。才女大叫 “9^^^003!” ,头也不回,绝尘而去。老林颇为尴尬。 老林说话一唱三复,每每声渐不闻音渐消,犹如泉水回声,颇为搞笑。比如林秀鼎会忽然问,我考上科大时,是福建省第一名。 “ 你们谁是福建来的?谁是第一名,请举手 , 请举手 , 请举手? ” 然后老林用逐渐减弱的声音叮嘱再请对方把手请放下。放下之后,老林再用降调说三声 “ 谢谢 ” ,仿佛童话中的卡通人物,极为可爱。老林的助教也很有趣,似乎叫黄镇,黄镇是江西宜春人,说老林不容易,儿女都不在身边,有时出校园乱逛,居然连鞋子穿反(怎么可能?),背心也穿反,黄镇就找个借口把他拖回宿舍。此黄镇板书比老林要工整,但擦得极快,学生抱怨。黄镇回过头来说,你们知足吧,我们数学系还有教授,右手板书,左手板擦,边写边擦。我比他好多啦! 计算机系没有冲进全校杀手名人堂的教授。但也颇有几个人值得一说。 陈意云这老头显然算是杀手。陈意云那本《编译原理》写得是极其搞笑,有人认为经典,也有人认为是 word by word 翻译的狗屎。反正内容好生晦涩,陈意云的大脑绝对不像 C 那样编译执行,而是个标准的 Java ,边解释边输出。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陈意云上课也经常卡壳,经常半天不说话,一个人对着黑板想,回头冒出一句话。陈意云极其痛恨迟到,烦迟到者必记下名字,有一次一福建老大迟到,站到门口,陈意云看得他是目瞪口呆。这种事儿陈意云见得多了,但陈还是看了老大半天,最后说, “ 你--进--来--,今天------我--不扣分,因为---下雨 ” 。老陈说完这句话足足花了 3 分钟,全班大笑(我们都是编译执行,笑起来可没有犹豫)。我更暴笑,觉得你老人家主频也太低了,不就多一个下雨的额外输入,犯得着想这么久吗?哈哈 话说陈意云脑袋是建立在 Java 虚拟机上的,但他的 favorite 却是 C 语言的各种变态错误。陈自己也不讳言,他整天用 C 写程序,写到一个地方,发现一个变态 bug ,记下来就是下次的考试题。陈是个勤奋大叔,据说离婚了,每天工作 14 小时,唯一的休息是晚上六点回家吃一次饭,看新闻联播,完了之后再回恒星。我知道曾有博士生要转到别的老师门下,陈意云照例沉默了半天,缓缓的回答 “ 你---走---吧 ” ,他的深沉带着穿透人心的冷酷,他的学生离开时那是浑身冷汗。呵呵 话说老陈考试多年关人无数,期末答疑,女生围住他狂问不已,老陈忽然笑了,说 “ 上一届有 20 个人不及格,女生占了一大半 ” ,女生面如土色。 另外一位杀手是孙淑铃,是冯克勤夫人。女人杀人,必然更加灭绝人性。孙老太太据说是好人,因为好人杀人可是童叟无欺,没得商量。孙教组合数学必杀人,很多人大学唯一不及格的课程即为组合数学,落到大五补考,没有一个不对老太太咬牙切齿的。冯克勤调到北京研究生院,孙老太太也杀到玉泉路,从此成为首都一害。我曾经头脑发热要选这门课,没想到导师大笑,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当年我们学她的组合数学,考了四个小时,中间拿担架抬出去一个。众人寒,然后导师继续说, “ 抬出去的是孙淑铃自己,她站着监考,四个小时,哪里受得了啊! ” 其杀人之敬业可见一斑。 最后一位是顾乃杰。顾乃杰有两个可爱之处,第一是暴牙。黄吉虎也有点暴牙,但老黄笑起来那叫亲切,顾乃杰就就比较凶。第二,球迷。每场亚洲杯比赛之后,顾乃杰必在黑板上画一个阵势图,痛批彭伟国占位不好之类。 顾乃杰嗜好心理震慑,显然对于学生有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之叹。因此上课经常直言相告, “ 吾好杀人,期末一半不及格! ” 老顾的课前,你干什么都不对,你看他的数据结构,他骂你临死抱佛脚,事先没有预习;你看英语,他骂你不务正业,不学专业,只能背单词,出国当混混;你什么都不干吧,他骂你昨夜笙宵无度。对了,你还千万也像想现在内存论斤卖。当年每个算法必定一个个数位(不是字节)想着怎么精打细算,老顾经常跟我们表演怎么节省三个数位的绝技,看得大家是如痴如醉,微软那狗屎几百兆几百兆吃内存,当然会被老顾的唾沫淹死。据说老顾带研究生,还会检查学生硬盘,把黄色图片统统删除,学生极为不爽。我可以理解老顾,黄色图片,这不是个人隐私问题,是字节浪费问题!删除黄色图片,这种几兆几兆减少空间的爽事,那是老顾平生最爱。剩下的话也是多余了。老顾做了计算机系执行主任,这是勉为其难。 有个电影叫做《这个杀手不太冷》,然而记忆中的科大,那些杀手都很冷 ! 十年夜雨 ( 节选 ) ( 四 ) 曾有纶音绕修篁 真的就置身在曾经幻想过多次的科大课堂里了,木头的椅子和桌子,上面偶然刻着些打油诗或者俏皮话,让我们想起这里曾坐着一个多不安分的学长,还有类似 “ 科大 XX 最漂亮 ” 的赤裸表白,忍不住想起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孩,安静,柔和,略微带着一些忧伤。 最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时上高等数学的两位老师,张鄂堂和余红兵老师。张老师的板书永远那么清晰,他也永远那么准时地来到课堂,一点一点用最浅显的语言拓宽我们关于极限的概念,他的声音不大,而且当时还没有麦克风,但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也能清楚地听到,教室里实在太安静了,张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总让我想起邻家的爷爷。高中上数奥竞赛班的时候就曾见过余红兵老师的大名,见到余老师真人的时候还是小小地吃了一惊,很瘦,戴着眼镜,头发在头顶堆成富士山,不变的甲克衫和黑皮鞋,那双鞋似乎永远显得有些大,象一只撑得吃力的船,梯他梯他在地上打着鼓点,课间休息总是夹着根香烟吞云吐雾。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课方式和幽默的谈吐让我们度过了由于学习方式不适应而异常艰苦的第一学期,他会轻松地说:今天,我们来求个导玩玩;他会指着一个足以让我们头大如斗的公式说:这个公式实在是无比平凡的;他晃晃教科书: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些笔误;他鄙视牛顿说:他最狠的地方是敢于把 deltat 扔掉;他鼓励我们说:其实,很多东西我也不懂,你们可以来问我,不过问了我也只能说我不懂,要善于自己思考;他做体恤民情状说:我知道你们作业多,其实,不需要做很多题,吉米多惟其真的足够了。下面的同学昏倒一片 ....... 我写上面的话是微笑的,要不是在实验室,我可能要忍不住笑出声来,感谢这样一位幽默、善良和渊博的老师,为我们填补了一段心理真空,慢慢地可以在海边潜水或冒泡,虽然不敢说窥见了真理的大门,不过我们起码从门缝里看到了一些令人神往的影子,第一次发现科学有着这样雍容的美。后来听说余老师去了苏州大学,心里非常难过,无法评判这种出走的意义,但是,以后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当爸爸念书的时候,有这样一位很好很好的老师 ...... 记不清是 94 年的 11 月还是 95 年的 11 月,有一次是张鄂堂老师的课,上午 11 点多的样子,突然有同学轻声尖叫起来:雪,下雪了!!教室里顿时一片骚动,要知道,在 18 岁的年纪,在远离家园的异乡,在从来没有见过雪地的许多孩子眼里,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浪漫、亲切和感动。张老师微微地笑了,他向来是一丝不苟的,不过这一次,他挥挥手说:今天我们提前下课,大家出去玩玩吧。全体同学雷鸣般的鼓掌,似乎还有人喊了一声:张老师万岁,被笑声和欢呼声淹没了,一群孩子,犹如松鼠一样,在茫茫的雪幕中尽情奔跑。成都平原很少下雪的,同寝室云南的兄弟更是只在老人们的传说中想象下雪的情形,那天的雪很快就停了,我们在草场上久久不愿回去,到处寻找最后一片雪花的下落。 我的自信在第一年招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努力地听课,认真的记笔记,而且似乎也能听懂老师的课,但就是做不出题目来,拿着参考书反复参详,还是不得要领,作业虽然不多,但却象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望着别的同学早早做完作业开始准备明天的功课,我急得想哭。不过,那个时候,是不愿意抄作业的,咬着牙,背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到教室去上自习,吃了晚饭就去,一直到最后一道铃声敲过,回来了,皱着眉头边洗脚边想问题,还是不行,拿着书水房去看,合肥的冬天特别冷,北风搅动着小树,在窗外呼号,总让人想起《呼啸山庄》里凯塞林的鬼魂凄惨的声音:让我进来,让我进来。我的身体一直不好,坚持不了多久就迷迷糊糊地跑回来皱着眉头睡去了。 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真的有点体会藏龙卧虎的意思,尽管心里有时不太愿意承认,还是会暗自羡慕别人聪明的脑瓜。习惯了表扬声的我必须以全然不同的努力来维持心理和现实之间的平衡,我在给同学的信中写道:比高中更累,累一百倍,为了应付作业,我不得不参考同学的样本,觉得不适应,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 期末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我们寝室四个人,占据了前十名的三个席位,我们击掌相庆,自豪地笑了。唯一的遗憾是,考试的部分题目,我是蒙出来的。 ( 五 ) 青锋过处万骨枯 从接待新生开始,就会有热心的学长时常过来和我们聊天,科大的辉煌历史,睥睨天下的黄金时代,旧黄山路的风味小吃,教授师长的掌故传奇,海阔天空,无有不及。于是得知很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其中便有江湖上传闻已久的四大名捕。 都上过张鄂堂老师的课很久了才想起张老师早些时候也是用一招 “ 兰花拂穴手 ” 打得傲气十足的科大学子丢盔弃甲的冷血杀手。刚进科大的学生都是各中学的佼佼者,意气风发,志得意满,自以为全中国老子第一,期中考试过后你试试看,一刀下去总有十数人落马,当时就让你知道什么叫中国科大,什么叫好好看书。我上张先生的课的时候,他已经杀性大减,立地成佛了,许是人上了些年纪,厌倦了这江湖恩怨,手下也就温柔多了。在张先生手下捞了 88 的分数,勉强过得去,不过据说还是有几个人被张先生大象稀形的刀锋无意砍伤。 倪其道 老师教化学,我上高中的时候化学学得最好,高考丢了两分愣是郁闷了半个月。到了大学以为化学嘛,不过是勾勾兑兑,拿几个方程式折腾折腾。上了倪先生的课,知道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不但上课需要把耳朵立得跟狗一样,还得练就边听边速记的本事。倪先生内外横练功夫登峰造极,敦厚仁慈,说话很慢,和他的考卷杀气腾腾的样子完全不搭边。考试前,我们也曾小心翼翼地去套磁,倪先生立马横刀,一柄震远流星锤使得滴水不漏:孤魂野鬼,不得相犯,佛手拈画,亦可伤人。那时候的学生也老实,一看捞不到便宜,马上乖乖地去看书。那次考试,或死或伤,哀鸿遍野,我得了好像 76 分,自觉得逃过了鬼门关,一问才知道是开了根号。倒。 量子力学的难度和金庸先生笔下的 “ 易筋经 ” 差不多,功力不深的人就是练了,也容易走火入魔。当时给我们上量子力学的是朱栋培老师, 朱 老师讲课很为浅显,让我受益非浅,我听得兴高采烈自觉开窍,但是助教老师却说了句: “ 朱 老师现在是真忙啊,课备得没有以前那么细了。 ” 可以想象朱老师刚上讲台的时候何等一丝不苟,呕尽心血。其中考试的时候可以查书,可以看笔记,可以查资料,除了互相讨论外什么都可以,结果全班 58 个人超过 30 个不及格。 95 级师弟讲了一个关于朱老师的故事,朱老师上他们课的时候,问大家是不是最后考试的时候就出很简单的题目全部放过呢?大家做拥戴状,朱老师在黑板上疾书四个大字: “ 天地良心 ” ,说道: “ 需知世上还有这四个字在啊。 ” 后来朱 老师因行政工作太忙辞去教学岗位,这是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李百浩 老师杀人的绝招是 “ 迎风一刀斩 ” ,其惨烈程度代代相传,令人闻风丧胆。据说有一回,改卷子先不打分,数出全班考得最差的 18 份试卷 --“ 你们不及格了。 ” , “ 李十八 ” 从此威震科大所有门派。李老师的课条分理析,脉络分明,讲的人壮心不已,听的人风云际会。李老师是我见到的唯一一个亲自批改所有作业的老师,而且会在作业本上写上错误的原因。拿到这样的作业本,谁都会脸上发烧,再也不敢打抄作业的鬼主意。 上我们数理方程的是王仁川老师,据说是研究相对论的大家。王老师的课犹如汗血宝马,一日千里,让我们大呼难熬。因为他没有指定教材,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讲义,我们连滚带爬,也只能看见先生在前面缥缥缈缈的身影,大约上了一个半月,有一堂课上,王老师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是不是听不懂?大多数同学猛点其头,王老师半天没有说话,后来说:我前一次上课是给 8X 级的同学上,所以按照他们的进度来赶。你们真的大不如从前的学生了,算了,我们还是按照科大出的《数理方程》来上吧。王先生轻轻叹了口气,那次课很早就下课 了,我们都没有说话,默默的下课,回去吃饭,脸色好多天没恢复过来:我们不再是黄金一代,让老师和自己都失望了。大概过了两年,突然听说王先生病逝,这个消息呛得我半天缓不过神来,王先生矍铄清健,怎么突然就仙去了呢?合肥的天空阴沉潮湿,雨水垂翼在这灰暗的城市,我和同学赶到合肥殡仪馆,先生果然安静的躺着,再也不会为科大的学生伤心和失望了,我恭恭敬敬地给先生鞠躬,陡然鼻子一酸,哭了,这种混合着愧疚和自责的心情一直藏在我的灵魂深处,在我消沉退缩的时候,我会想起它,想起先生的一声叹息。尘归尘,土归土,愿先生永安他的灵魂。 还有许多这样可敬可爱的老师,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不懂得一团和气,不懂得蜿蜒曲折,正是他们,为科大的历史写下光辉的篇章,正是他们,是科大的精神之所在。现在居然有上课接听电话的老师,我 为他感到羞耻。
个人分类: 教学行思|3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庸的考题会淹没天才
jiangming800403 2016-7-19 22:48
赵建民 2016-7-1922:27 题目越简单越有利于细心或者做题多(包括请家教)的人。真正天才不是题海战术能训练出来的。但是平庸的考题会淹没天才。 博主回复(2016-7-1922:44) : 试题难度适中最好,有区分度最好。但不可以滥用考试,不可一切为了考试,不可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考! 赵建民 2016-7-1922:25 题目是越来越简单了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最不愿意听到学生所问的一个问题
热度 56 fdc1947 2016-7-2 08:10
我最不愿意听到学生所问的一个问题 自我总结一辈子的所从事的工作,大体上还算是满意的。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一直在我国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里做教师,自以为这样的工作很适合我,我也热爱这样的工作。大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科研,一件是教书。而在我所在的学校,相对来说,对教师还算信任,给我的工作较大的自由度,三十多年来没有什么人来过分干涉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当然,条件是我也基本上对得起这份工作。 在大学工作,研究的课题是自由选择的,当然,肯定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虽然没有人来限制非在自己的专业范围之内做研究不可,但是,出了自己的专业也实在做不了什么好的研究工作,也不可能得到资助,所以,这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拿着工资,有这样的自由也就不错了。 在大学工作,所教的课程是教师自己负全部责任的。整个课程的设计,内容的选择,讲述的方法,考试的组织,学生考核的评定,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没有人来干涉。这中间,教师就有很大的自由,这也是我喜欢的。 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一定要想办法做好。既然教一门课程,就要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最重要内容,讲述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准确、生动。真正要做到准确、生动不容易,特别是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学科,要加进去学科的新进展,尽可能把学生带领到学科的发展前沿。一方面,自己要认真学习,准确地了解新的进展,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这些都是要花力气的。 做这些工作,都是没有人来督促,也没有人知道的。做好一点、差一点也不容易看出来,除了自己。因此,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情,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良好的环境往往不容易有,本来很好的心情,很专心地做事情,忽然开一个什么会议,要作什么评比,诚实苦干的被拿下,投机取巧的评上了;或者领导大放厥词,要大家再如何如何努力,如何如何作假,去争取单位的一个什么荣誉等等。这种情况下,心情就会大坏。 我主张要把一门课程中较难的内容给学生特别讲清楚,对于这些内容,学生自己去学往往有较大的困难,如果在学校不学好,将来在工作中自学将有百倍的难度。但是,如何把这些内容说准确、说清楚也是要花一些功夫的。我小时候很愿意听说书,即听苏州评弹。在长篇评弹中,有的回目情节特别紧张、唱段特别丰富,称为“关子书”,有的场次则是交代过程,说说笑话,称为“弄堂书”。我们讲课也一样,遇到关键的地方,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有时候为了一种新的表述方法,下半夜就睡不好觉,左思右想,那是很费精神的。准备好了之后,讲课时就全神贯注,力求讲得精彩。越是看到下面学生全数都盯着的眼光,讲得就越是精神,一百分钟内,都是神采奕奕。 如果碰到那些心不在焉的眼神,讲课劲头就会差得多,没有讲完两节课就会觉得特别累。 我是什么问题都愿意跟研究生讨论的,在课后,我有的时候也会与研究生交流,问问他们有没有问题。但是,有时候,研究生的一个问题就能够把我整倒,那就是“老师,您今天讲的内容考不考?” 我在那里辛辛苦苦演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是想让他把课程的内容弄懂、弄清楚,希望对他将来有用。他倒好,光想着考试考不考。所以,听到这样的问题,无疑如同被泼了一盆凉水,讲课的兴趣往往一丈水退掉八尺。读书都读到研究生了,不想着多学一点东西,多做一点工作,光想着考试过关,真是很可悲的事情。 我们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就一味只是关心考试,不关心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们最喜欢老师给他们划定一个考试的范围,然后,在这个范围里背一背,争取一个好的分数。往往考试完了不多日子,背诵的内容便统统忘记得一干二净。这已经算是不错的学生了。 我们学习一门课程,最要紧的是学好课程的内容,学好了课程的内容,考试的合格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没有真正地学到东西,就算都是考得高分,又有什么实际用处? 我们认真地学习一门课程,学习它的基本原理,学习它的探索方法,可能是实验研究,或者是理论推导,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地“走了一遍”,将来即使具体的结论都忘记掉了,但是,这种研究问题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会给人留下印象,有利于将来的工作,即使改行从事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也一定是有益的。如果不认真地“走一遍”,只是马马虎虎地背诵一些具体的结论,那么将来很可能忘记得干干净净,什么印象都留不下来 。 古人说:“不计科名始读书”。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高标准,一般人做不到,学生们读书还总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是,学生们应当做到为了弄懂而读书。所谓“学以致用”的条件就是首先要真正学懂,而不是图一个虚名。光图一个虚名,实际上没有学到东西,即使得到的是一张真的学校文凭,实际上也和从“克莱登大学”买来的文凭没有多少本质的差别。 我们的很多学校,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只关心考试。初中只关心中考,高中只关心高考,本科只关心“研考”,更可悲的是这些考试都会有一个“考试范围”,于是,在考试范围内的就拼命背诵,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就糊弄了事,甚至鼓励和组织作弊。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受了十几年的熏陶,自然也是只关心考试了。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几十年了,而且没有多少能够得到改善的迹象,已经积重难返,真是令人担忧。 前些天,一位曾经在我这里做过博士后的教授对我说,辛辛苦苦地准备了教案,收集了许多材料,给研究生介绍了那个领域中的进展内容,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得到的也是这样一句问话:“老师,这些东西考不考?”
个人分类: 教育|19969 次阅读|108 个评论
由学生写信说“考试简单不公平”想到的
热度 34 mdzhao 2016-5-23 15:59
兰州交通大学有学生给校长和教务长写信,认为“部分课程考试题型单一、试题过于简单”“考题与往年重复率高”“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影响公平”(见 http://zqb.cyol.com/html/2016-05/23/nw.D110000zgqnb_20160523_1-05.htm )。此事引起较大反响,当然会有不同的声音,有赞成的更有反对的。站在不同的立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教师和学生,也都有支持或反对的理由,但从中我们却可以分析一下高校教学、考试、学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考试题过于简单的问题是否存在?当然存在。虽然不少学生表示他们的考试一点都不简单,挂科率很高,也有不少教师表示不会在考试上刻意“放水”,出试题也在难度、重复率等方面有相关要求,认真听讲的学生都会得分,而仅靠突击的学生,想得优良几乎没有可能。或许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师,在出题的难易上会有比较大的差别,但从总的倾向上看,学生是更欢迎简单的题还是难的题?无疑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考题简单一点,容易一点,所以往往是经常放水的教师受到学生的欢迎。那么教师呢?且不说出题难一些其实也意味着前期的讲课需要更多东西来支撑,而学生因基础不同在教学上也有困难,便是那些不肯放水的老师在评教中往往获得低分的结果就足以打消教师在考试上加大难度的念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过关,是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呢?所以从大概率上看,考试题过于简单的情况是存在的。 其次,部分学生考前突击得高分的问题是否存在?当然也存在。其实考前突击这个情况已经不是部分学生,几乎是所有学生都会有考前突击,更有许多学生希望在考前得到老师的“重点辅导”,划出考试范围和复习重点,甚至到老师那里“套取”考题,这些都考试过关的必备攻略。而高校的确有些课程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只要考试能过关拿到学分就OK了。所以便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投入也能过关、甚至得了高分,而有些学生平时上课很认真,但考试却没高出多少的情况,难免会有心理不平衡的感觉。特别是,考试成绩往往是学生评奖学金和其他先进和优秀的主要依据,看见学习没自己认真的同学反倒获奖,这种不公平的感觉会更明显。难怪写信的学生在信里说:考试试题简单,让原本能够拉开差距的考试,出现“人人都是90多分”的结果。“比别人多学的50%的知识好像白学了。” 问题是,这样的问题,是通过考试命题、考试要求能解决的吗?回答是否定的。看到报道说,兰州交大教务处在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整改通知,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组织教师研讨和开展课程结课考试试题对照自查工作,加强考试试卷命题及审核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加强课程教学环节的全面考核。不觉对兰州交大的老师生出些许同情。对教学、考试之类的管理各高校其实都有,某些特定的时候还非常严格,弄得教师不胜其烦。记得曾经还有要求控制课程考试成绩的优秀和不及格的比例,优秀不能超过多少百分比,不及格不能低于多少百分比。对这种规定我一直觉得就是给教师加上了不必要的束缚,完全违反教育的基本原则。而学生评教给要求严格的教师造成的困扰学校似乎也没有相应的对策,教师在各种规定、要求中,其实也失去了对教学的热情,只求应付各种检查,达到各种要求,而真正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怎么去教反倒变得无关紧要了。 从学生的角度,从信中反映的情绪看也很让人感叹,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一路过来,分数好像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一直到大学,这种追求仍然未变,而学习真正的目的:学知识、学思考、学做事做人却被忽略了。说起来,考试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无非是用来检验教和学的成效而已,也给学生一个系统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抓手。信里的一句话:“比别人多学的50%的知识好像白学了”,看了感觉很刺眼。如果就因为考试分数没比别人高,就认为多学的知识是白学了,这境界实在让人汗颜。如果你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即便没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一定会有受益的时候,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这知识本就是无用的知识,要我说那多学的这50%的知识,不学也罢。 其实,从学生的普遍情况看,无论是简单的考题还是很难的考题,分数总会拉开一定的距离,大体上,得高分的还是属于学习比较认真努力的学生,个别学习不认真却能得高分的学生,也必定属于很聪明的学生,除非他是通过歪门邪道获得的高分。所以,如果真的有学生非常努力却得不了高分,其自身一定在学习方法或智力上有什么问题。我们需要改革的,或许 不仅仅是考试的命题或形式或监管,更应该改变过分看重考试分数这样的一种观念。最近,“公平”这个词被频频提到,高考减招风波中最被人关注的就是公平问题,“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观念很是深入人心。但是,究竟怎样的一种考试考出来的分数能对所有人都公平呢?几乎不可能,学习上的付出如果只看到在分数上的体现,也未免过于短视了。
个人分类: 其他|11526 次阅读|43 个评论
学生考试分数:一般不是正态分布!
热度 16 zlyang 2016-4-5 17:33
学生考试分数:一般不是正态分布! 这是2015年6月两位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图片出处,您猜,您猜,您猜猜!该文的IDS 号: CI0FN。 感谢这两位科学家! 相关链接: 2016-02-19, 学生考试的分数(电子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7225.html 2016-04-04,全球最聪明的中国人,到底缺少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777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6809 次阅读|44 个评论
导师与研究生共同的烦心事
热度 12 lin602 2016-3-26 10:54
前几天闲聊中,听到这样一件事,觉得值得大家思考与讨论。 一位硕士研究生临近交论文,导师认为该学生的论文不够硕士论文的条件。 研究生慌了,他的公务员考的成绩不错,录用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硕士不能毕业,公务员考试再好,也不能录用。 其实导师也无可奈何,因为研究生为了考各种证,考公务员,许多时间都用在考试上了,做科研的时间非常少,更谈不上下功夫了。数据少,内容少,没有创新性,这论文如何送审,别人认为导师水平不高或者不负责任。 导师与研究生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不开心问题。 大学生与研究生在学期间,考各种证,考公务员,考研究生,考驾照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前段时间参加研究生复试,一些学校的考生为了考研究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还没有开始呢,一学期马上过去三分之一了。 以前还有的研究生一进校,就考托福或GRE,准备出国。文凭一到手马上启程,还有的研究生拿到国外录取通知书,放弃这边的研究生学习,飞到了国外。导师被放了个‘鸽子’。 研究生难,导师也难呀。呵呵。
43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对付考试作弊的那些高招
热度 3 mdzhao 2016-3-3 15:49
考试作弊,大概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而作弊与反作弊的较量也就一直在进行着,究竟道高还是魔高还真难定论。今天看到一个新闻“印度军方招新 考生脱光衣服笔试”( http://mt.sohu.com/20160302/n439127612.shtml ),看那照片还蛮有视觉冲击力滴。据《印度快报》3月1日报道,近日,为防作弊事件再次发生,共有1159名参加印度军队纳新考试的考生被要求在笔试中脱光衣服。对此,印度军队区域管理部(ARO)的有关人员表示,考生被要求脱掉衣服是为了“节约搜身的时间”。 于是又去找了些国外防止考试作弊的报道,确实挺有意思。泰国星暹传媒1月13日有报道,缅甸老师为了防止同学们考试抄袭别人的,让学生在树林里考试,考试桌间距至少3米( http://mz.southcn.com/content/2016-01/14/content_140743043.htm )。还看到泰国农业大学让学生戴着奇怪的纸帽考试防作弊的报道。为防作弊,学校的老师们让学生在考试时戴上马眼罩一样的纸道具,一张近百名学生戴着这种防作弊帽子的照片被传上网络也曾经被热议( http://jandan.net/2013/08/20/bizarre-anti-cheating.html ) 其实,要说作弊大概还是我们国家更有创意,便是每年被曝光的形形色色作弊,除了高科技之外,还有许多一条龙式的服务,而对方作弊的方式也同样采取了高科技。如印度这样的防夹带的方式,也实在太粗暴简单,我们国家早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就曾经用搜身的方法,考生进入考场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甚至打开发结,脱去衣服进行检查。但后来因这样的检查让读书人觉得有辱斯文,于是朝廷想出另一种绝妙的方法来:开考前,让考生脱去自己的衣服进入浴池沐浴,浴毕让考生换上统一的考生礼服,然后由贡院差役带领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如此一来,考生预先打好的小抄或作过暗记的微型小书也就不能被夹带进考场作弊了。 或许,只要有考试便很难杜绝作弊的行为,总有那么些人希望用投机取巧的歪门邪道去获取考试的通过或高分,于是便总会有各种富有创新的反作弊方式。 注:照片来自网上
个人分类: 其他|7776 次阅读|6 个评论
[求助] 学生考试的分数(电子数据)
热度 10 zlyang 2016-2-19 12:50
学生考试的分数(电子数据) 为了不“被”下岗,真傻计划写一篇教学论文。 恳请您的指教和帮助! (1)学生的考试分数:近年某门课程的名称,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需要学生姓名等私人信息。 希望参加考试的 考生数 ≥ 100人 ,越多越好。最好是已经电子化的数据。例如:我校考分要网上录入,录入后可以拷贝出这个表格。 假如有了足够的“学生考试的分数”的例子,则 (2)投到哪个稳定的 CSSCI 期刊?希望是汉语论文,写英文太吃力了。 不是 CSSCI 期刊,发表后作用不大吧? (3)假如该文能够发表,国际对口学术或教育机构主办的 SCI 期刊有哪些? 当然,不会是一稿多投的。内容、观点会是不同的。 假如发表了CSSCI 、国际机构的SCI 论文,则 (4)我国高 考的分数、考研公共课的分数,保密吗?哪里能得到? 需要大量的数据,检验“学生考试的分数”服从什么分布。 感谢您的指导! 相关链接: 2014-07-31,本科生考试成绩服从什么分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16201.html 2015-12-19, 教学教育类的稳定的 CSSCI 期刊有哪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4549.html 2016-02-20,学习心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1963 年 的“学生考分正态分布”文 献是什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7457.html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 —— —————— 致谢名单(已经给我电子考分的老师们): (1) 刘宝花 老师, 北京大学 (2) 刘进平 老师, 海南大学 (3) 刘全慧 老师, 湖南大学 (没有具体的考分,但有重要的学术信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957216.html 杨先生在清华讲授大学物理期间,说清华学生成绩分布基本上的单峰高斯分布,而美国大学常常是双峰分布。(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曾经组织现场听课) (4) 王小平 老师, 同济大学 (5) 史晓雷 老师,哈尔滨师范大学 (6) 陈永金 老师,聊城大学 (7) 张焱 老师,长春中医药大学 (8) G** 老师,**** (9) 张铁峰 老师,华北电力大学 (10) 李维纲 老师,陕西省**市*****学校 (11) F** 老师,***,国科大 (12) biofans 老师,云南省*** (13) (14) (15) (16) 以上顺序,是老师们给我数据的时间顺序。 真诚感谢并祝福上老师们!
3148 次阅读|40 个评论
考不出的研究生特性-兼谈研究生考试与录取
热度 21 lxchencn 2016-2-13 20:51
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很快就公布了,分数线、面试等接踵而至,考生最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成绩,老师最忧心的事情莫过于如何招到优秀学生,但分数最高的学生可能最优秀,但也可能在读研期间一事无成;分数较低甚至刚刚过线的学生不是最优秀,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表现很突出;老师根据成绩来选学生不一定能够选到最满意的学生,即使还有面试,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面试几十个学生难以发现学生的优缺点;那么到底有哪些因素是考试成绩显示不出来而导师又十分关注希望了解的呢? 1.个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内向性格、外向性格;好强的,无所谓的;好动的,好静的;突击性的,长时间坚持的;沟通能力强的,话语少的;学生个性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对学生将来几年的学习影响巨大,导师希望能够尽早尽多了解,但考试成绩是难以体现出来的。 2.兴趣:每个人的兴趣更是千差万别,导师的研究方向多数是基本确定的,研究内容可能是多变的,创新点可能是非常窄的,要满足学生的多样性的兴趣是很难的,可能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真正的兴趣与导师的研究结合起来,但多数是没有这么幸运的,如果招了一个对导师研究的东西没有兴趣的学生,无论对学生和导师都不是一件好事,除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来了兴趣或导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兴趣这样的特性在考试成绩里面是显示不出来的。 3.毅力:研究生的未来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是研究工作,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历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能否自己爬起来,有没有坚忍的毅力可能决定学生能否取得成功,半途而废,一蹶不振,是不能够到达科学顶峰的,毅力是考试成绩考不出来的。 4.主动性:师傅领进门,成功靠个人,老师不可能天天跟在学生后面,主动性就显得很重要了,主动思考,主动做事,主动帮助,主动沟通,主动担当,主动解难,主动吃亏,等等,主动性也是积极性的体现,没有导师喜欢鼓一样的学生,甚至是敲了鼓也不响,那真是痛苦的事情,但考试成绩能够考出学生的主动性吗?显然是体现不出来的。 5.团结性:小到一个导师下的学生群体,大到一个学科的学生团队和班级,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斤斤计较,争争吵吵,老死不相往来,没有和谐和团结,没有活跃的气氛和快乐的环境,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还要老师来擦屁股,学习和研究生活都难以正常,一个团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都是不幸的,但团结性也是无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的。 6.目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能够混毕业就行了,与差学生比,与落后分子比,自信满满,提点要求就逃避,树点目标就跳楼,多安排点工作就埋怨,恨不得今天入学明天就毕业,有没有高远的目标,考试成绩是无法考出来的。 7.动力:有动力才能够前行,有强劲的动力才能够远行,能够坚持才能够有持久的动力,懒懒散散,疲疲沓沓,畏畏缩缩,啥事都不想做,啥事都不能够做,啥事都难以负责任的做,没有动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成功的,有没有学习动力也是考试成绩考不出的。 8.创造力: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试老师的法宝,太多的死东西的考试已经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考高分就是学生的一切追求,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特别需要创造力的,创新应该成为师生的最大追求,也是一生的追求,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来工作都需要更强的创造力的时代,考试成绩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解一个学生的创造力。 9.抗压力:学生是人,老师也是人,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即是工作也是职责,更是人生追求,学习有压力,研究有压力,生活有压力,经济又压力,婚姻有压力,压力无处不在,老师不给压力说是放羊,给点压力就说是剥削压榨,本是培养训练,没有压力能够学好?悠哉悠哉哪是研究生的生活?没有抗压能力,没有压力承受能力,能够做出成绩?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辛酸故事铺就的,包括导师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考试成绩能够说出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吗?显然不行。 10.与导师的默契度:师生关系源远流长,也是永远的关系,即是普通关系,也是特殊关系,导师了解学生吗?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学生了解导师吗?更不是见一次面、谈几句话、网上的几句简介就能够说明白的,夫妻都要磨合,何况师生关系呢?师生的默契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知道老师想说什么做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学生是指东打西,老师是不知所云,没有默契,没有合作,没有协调,学习无法推进,研究无法开展,论文无法完成,默契度是无法考试出来的。 考试成绩永远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素质、素养无法用考试分数体现出来,因此,师生的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磨合总是可以超越考试成绩的,成绩之外的努力更是学生应该要做的!老师在考察、面试、录取学生时候要更多从成绩之外去全面考虑,让唯成绩论变成多维评价论,让真正优秀的学生找到好导师,让好导师能够招到真正优秀的学生,实现双赢,学生幸甚,导师幸甚,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19391 次阅读|21 个评论
我仍坚持的研究生考题形式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5-11-30 08:19
现代教育往往强调“理解”,不赞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虽然我知道“理解”的重要性,但对于关键的技术参数,技术点,我仍要求我的学员,应该将它们“死记硬背”地记下来。考试既是检查各位学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工具,更是促进什么必须学习与掌握的一个强制性手段。为了体现我对“死记硬背”的要求,我的一门专业课的考试题,往往拿出一半的分数,设立 20-30 道的填空题,基本包括了这门专业课的重要工艺技术参数,甚至一些英文缩写词的中文,英文的名称。 有人会讲,这些工艺技术参数,到网上查一查就知道了,根本没必要“死记硬背”,这种填空题只适用于中学生、小学生的考试题,研究生的考题应该多一点应用题、论述题。虽然我知道应用题,论述题重要,但对于关键的技术工艺参数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电脑的总体运行速度要比较快,除了要有性能好的中央处理器外,还要有比较大的内存;一些在计算或处理过程中需要用的数据与程序,都在内存中,这样计算速度才能比较快。若这些数据与程序都要从硬盘上调用,速度一定上不去。我们人在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也要调用存在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若大脑中空空如也,什么都要从网上查一查,有时网上查到的一大堆东西,要做出筛选,还要确认它的可靠性,思维能快得起来吗? 人们常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产生足够的比推和联想。当然,若有具体的任务,涉及到某些具体的工艺参数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的工具书查阅得到来解决这些任务,但若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性思维,脑中原有的知识积累仍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会限制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我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观点。创造性思维是“灵光一闪”可遇而不可求的思想火花,若脑中原来没有知识的积累,这思想的火花也许一下子就熄灭了,而一旦有了知识的积累,也许就添足燃料,将思想火花燃起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若脑中原来就存有大量的相关的数据与参数,才能捕捉一闪而过的“灵感”,从而能迅速地做出分析和判断,使灵感得以快速过滤,并强化灵感作为实际可行的方案和行动。 研究生考题的填空,与幼儿园与小学填空的标准答案还是有差异的,曾听讲一个笑话,讲课本上有“弯弯的月亮象一只小船”,若填空的考题是“弯弯的月亮象什么”,只能填小船,若孩子填象香蕉就错了,从而批评小学教育的死板。我就不会限制这么死板的标准答案。如考题的填空是废水的好氧处理的溶解氧正常控制在多少,我的标准答案是 2-4 mg/L ,只要写在这个范围都是正确的,填 2 正确、 3 正确、 4 也正确,若写到 1-2 ,或 4-6 mg/L ,我都会给一半的分数,超出这个范围就没有分了,因为对这个基本的参数,心中都没有谱了,还能给分吗?其实这些重要的关键参数,我在讲课时都已讲了,这些参数必须记下来,将来是要考的。并反复讲,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强化关键技术点的记忆的手段。我就担心学了我这门专业课的学员,毕业后,将这些最重要的基本参数又还给了我,还宣称上过我这门课,不仅他们不好意思,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呢 !
21830 次阅读|71 个评论
3个月英语口语大提高,口语7写作7总分8,相信能帮到你
热度 2 juanliu_bj 2015-11-7 16:23
3月28日考试。大三下学期,专业课不少,还要准备ps,都忙忘了自己考过雅思这回事。 听力:8.5;阅读:8;口语:7;写作:7。总 :7 . 5 成绩出来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惊喜。我并不是一个太感性的人,不会因为这成绩去截图感谢朋友闺蜜父母姑姨的支持。我今天之所以想发帖,就是不想让新烤鸭陷入误区。对于雅思备考,我有自己的一套方 法 论,或许这些见解一些人并不会同意,我觉得作为结果论者,想取得好成绩的人不妨看一看。或许你的备考会清晰很多,或许你的雅思走的将是另一条路。 1. 为什么考雅思? 1888元,为啥? 肯定不是为了买那根铅笔那块橡皮。 为了提高英语水平?你在逗我吗…… 请想清楚:雅思只是你想去的学校各种requirements中一个并不会决定你能否去这个学校的条件。 雅思6分学校要求7分,当然进不去这学校(语言班另说);雅思8分小分最低7,学校要求7分你也不一定就能进这学校。换句话说,一般来讲,学校绝不是看你雅思成绩然后决定是否给你offer。从这个角度看,雅思和学校其他的要求比,重要性低得很。清楚这些我明白我需要花大工夫在口语上,我找了一家网络平台学习了三个月,挺值得的,性价比比较高,不多说,想试试的,有免费的课程:http://dwz.cn/1XOjOm 2. 怎么备考?你准备多久? 我过完年准备的,差不多一个月。 如果你去过xdf之类的学校,就应该很清楚,老师的对各种备考的目的简单而直接:短期提高你应试的技巧。 对,就是这样简单粗暴。如果想提高英语水平,请你在考完雅思拿到成绩递完applications等待offer的时候自娱自乐来提高。在一切硬性申请条件都没准备好的时候,想要很有情调地用雅思来实现英语的陶冶之旅,我宁愿称之为作死。 请记住,你的时间最宝贵,比钱还宝贵。时间远比你想的过得快。对待雅思,就是要简单粗暴,采取一切高效的方式达到提分的目的。 如果你告诉我要3个月准备雅思,目标是7分,我想说,唯一的原因就是你平时在拖沓。3个月太长了,根本不如逼自己一个月迅速搞定然后再也不理这堆东西要好。一个月搞定,剩下两个月如果你去做些实践做些实习,给你整个CV能增色的不止是一点点。 3. 雅思宏观的一个备考方案?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听力、阅读决定了你的上限(即一般大家不会栽在这两个上面,分数都会比较高)。口语、写作决定了你的下限(小分经常会倒在这里)。 听力阅读,按照剑桥雅思真题做就好,不必做别的。把时间留给其他事去。我没做剑9,现在剑10都快出来了…… 口语、写作:自己闭门造车只能误入歧途,认清自己之后及时选择短期高效提高的方式。后面细说。 4. 你英语水平高吗?你这经验有参考价值? 我水平不算高。四级成绩不记得了,500多分?六级也是低空飘过……我想说雅思真不是英语水平的事请你们相信我好吗…… 5. 听力怎么练? 不用听VOA, BBC。这是慢功夫,是你以后拿了offer陶冶情操用的。做这种根本没必要。如果你能够踏踏实实把剑桥雅思4、5两本书的听力test做完,然后每做完一个test,对着听力原文,画出每一道题出现的位置,然后回放听力,找出自己为什么没定位到答案的位置。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样练习,我想说做完剑4你的感觉就个出来了。剑5要是继续坚持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雅思听力是有节奏的。 如果你觉得还想更深入些,我觉得不妨找你错误率比较高的几篇文章做一做精听。没定位到答案很大程度上就是老外吞音连读之类的习惯我们不适应,所以做精听,把每一句写下来,做几篇就能有个大概感觉了。 如果你很想精听的话,推荐给你一个免费软件:aboboo 电脑版的就可以。它有听写功能,选你想听的文章,它会自动判断文章的断句。调每句话停顿的间隔(就是说估算一下你每句话敲入电脑要多久),然后就可以练习了。听一句,在停顿间隔敲入电脑,然后和原文比较。很方便。我在itunes上买过几个付费软件,效果都不如它这个免费的。而且相信我,这种软件还是电脑上效率高些。 6. 阅读怎么练? 首先:不必去看Times,Guardian, BBC,Economics!!浪费时间。这些留给以后。 其次:不要背单词去。雅思阅读和单词没关系。你只要把剑桥雅思那几本真题的阅读认真做了,单词绝不会制约你阅读突破8分。 请允许我吐槽一句:背单词是我见过的最蠢的备考雅思方式。单词的牢记需要你重复见到它,死背没有用。更重要的是雅思不需要这么多单词。我见过某本雅思单词书里有acupuncture(针灸)。拜托这只在阅读里出现过一次,你花5分钟记住它又能怎样? 阅读其实很简单。两个字:定位。 其实道理和听力差不多,就是根据问题找原文定位。阅读和听力的一个相同特点是:问题的顺序决定了答案的顺序。比如阅读的单选题,在前面的,就是原文里关键词先出现的。所以按照这个逻辑,只需要做两件事: Step 1 读阅读每段首尾句,大致概况每段“好像”是在讲什么。标记一下。 Step 2 读好题目,然后根据Step1的概括,去找可能出现答案的地方。 似乎觉得这个方法很简单?其实step1 是更困难的。 想要做好step1,需要这样:做完剑4剑5,并加以精读。到网上找雅思阅读的中文翻译,对着英文一句一句看,看是怎么做到前后关联的,后面的问题怎样通过关键词定位到原文。掌握这个,就ok了。 做完剑4剑5,拿剑6前两篇巩固,你会发现雅思阅读无非就是这么个节奏。 7. 写作怎么练? 看你想要多少分。6分的,说实话套模板,加上牢记一些好一点的句子,我觉得可以搞定了。如果想6.5以上的,模板绝对死,所以推荐个神器:顾家北。 顾家北的手把手是干货。值得看看,但是如果觉得没时间的话,我倒觉得不妨去上一下他的雅思班。写作精品班加上词伙班。加一块儿1000多元,我上了觉得非常值得。前者讲写作方法,结构。后者讲短句,地道的搭配,相当于丰富写作素材。老顾的“词伙”这个观点我很赞同。阅读那部分我说不要死背单词也是这原因:不在于那些大词,真正地道的英文是让你觉得“啊?原来这词可以这样用”——每个词你都认识,但是让你自己写你就想不到把这些词凑到一起。老顾的这两个课和他的《手把手》还是有区别的。如果想拿高分,我不建议闭门自学,不然错误观点根深蒂固了就不好被洗脑重置了。 8. 口语怎么办? 首先:没时间纠正发音什么的了。发音习惯很难改,耗时太久没必要。口音连英国本土都有,所以不要纠结这个。关键在于你能在口语中表达出多少东西来。去看看网上的5、6、7、8分口语范例视频,你会发现高分的要求其实没你想的那么高,高分的口音有问题的很多的。 准备过雅思的应该知道,口语1-4,5-8,9-12月各一套题库,所以准备的时候要注意,别准备错了。 口语一般烤鸭的问题都会集中在part2:类似于口头作文。大家都会花大量时间来准备这个。我想问一下各位,真的有必要自己一个topic一个topic串成一起,自己一点一点写吗?如果你的写作水平不能达到7分,你的口语topic的内容水平是几分? 这种耗费时间的事情我觉得该交给别人来做。去哪儿找?tao宝啊!我文书都是tao宝的……我在上面找了看着靠谱的,不像刷单的,最后选了口语定制宝。我花了30分钟,把每个topic自己想说的大致内容告诉客服,然后就等着写手了。我没看过他家中教的作品,但我相信他家老外写的东西词汇其实比中教简单。因为道理同顾家北的写作:不是要用大词,而是常见的词该怎么用。 30分钟能搞定的事情,请不要一个月自己来整理。那一个月你只要把别人给你定制的熟读到成为你自己的东西就好了。就算你是在网上搜到的英文part2范例,你搜得到别人也搜得到,你面对的考官可能这段英文从中国考生嘴里听到十次八次,别冒这个险了各位。 4月24更新:推荐一本口语册子,xdf很久以前出的,100多页,是原来的雅思考官写的,名叫《雅思考官口语实战指导》,作者Mat Clark。 这里面讲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口语回答的结构。这个是很多考生忽略的。 9. 最后想说的话。 可能上面有些观点毁三观,比如6分模板什么的足够了之类的话……还有人可能说“啊你这写作口语无非就是告诉大家花钱嘛”。我想说,6分的作文你设计三个模板对付3个类型的作文,真的够了,这是我同学实战检验的,前提是你往里面填肉的时候没那么low。 关于写作口语花钱的问题,我想说,重考一次1750,还不一定能过,请把钱用到刀刃上。 其实这道理就如同ps。文书我估计很多人都是掏钱找机构写吧。为何不自己耗时几个月写呢?我觉得道理都是一样的,说明各位本身对时间和对自己的能力本来就有一个估量。 时间很快,时间宝贵。雅思是值得耗时间的,请让这一切尽快尘埃落定,然后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谢谢。 我考完了雅思,和它说再见了。我一点都不想念它,它其实没那么重要。我喜欢伦敦。几年前我到海德公园的一刹那就爱上了这里。对伦敦的执念就像我对西藏的怀念。和雅思说再见,接下来我要为去伦敦铺好路。
39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由中国考生SSAT高分被取消想到的
热度 34 mdzhao 2015-10-23 15:51
SSAT(Secondary School Admission Test)考试是美国、加拿大等国私立中学的入学考试,适用于美国、加拿大私立中学的入学,主要测量学生的数学、语文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和发展潜力。SSAT考试分为高级(upper level)和低级(lower level),前者针对目前就读8-11年级的学生,后者针对目前就读5-7年级的学生。9月19日中国地区的考试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行,这是今年下半年的首场SSAT考试。走出考场时,许多学生欢呼雀跃,庆贺本次考试题目简单,许多题目曾经做过。但此后SSAT委员会却决定取消今年9月19日中国地区Upper Level所有考生的成绩,总共有357人的成绩被取消了。 SSAT的声明是:“我们将取消2015年9月19日中国地区的所有Upper Level SSAT考试成绩,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当日在北京和上海参加该考试的考生一共有357名。 在对该次考试的考试数据进行审慎调查和仔细分析后,SSATB有充分的理由对此次考试成绩的有效性进行质疑。因此,基于考生同意书和SSAT考生手册中的有关条例,我们决定取消此次Upper Level SSAT考试的所有成绩。”虽然SSAT相对来说还是个小众的考试,但中国考生在国外机构举办的各类考试中被取消成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从那些考试机构的态度可见,中国学生的高分已经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虽然我相信那些高分考生并非有我们本来意义上的那些作弊行为,应该是教育培训机构押题压得比较准,当然也不能排除培训机构是否通过什么特殊途径事先获知了考题信息。但一个本来为了考察学生数学、语文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考试,当发现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反应学生能力的时候,取消成绩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我们往往认为,只要不是偷看之类的,即便背答案或按所谓考试技巧套答案,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类似的情况比如高考,能猜题的老师是大受欢迎的,如能押中几道考题的话,更会被捧得神乎其神。只是其实我自己对这样的高分也是很不以为然的。 记得很早以前,央视有一档节目,是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以知识竞答的形式考察人的知识面,那些题不少是自己感兴趣的,一开始我总在看节目的时候会看看有多少题是能答出来,有多少答不出,往往发现有些很偏的题,那些选手都能回答出来,当时对那些选手非常佩服。好像这个节目有一个网站,在这个网上答题准确率达到多少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比赛,我还专门去那网站看了下,倒不是想参加比赛,而是想测测自己的答题能力。一开始准确率其实很低,不过做了几次就知道,那些题的重复出现率相当高,只要你多答几次并搞清楚标准答案的话,要得高分并不是太难的事情,当然要舍得花时间,只是知道了这个奥秘以后自己反倒对这个节目失去了兴趣,对那些选手的佩服之心也消失了。后来又有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开始对那些能答出一些古怪问题的选手也觉得很厉害,后知道这节目也是有题库的,选手把题库的题做得越多,背出题库中题的答案,就有希望站到最后,原来也不是真实反映一个人的知识面,于是那节目也就只当是娱乐节目来看了。 可见,靠背功、投机取巧的办法得到的高分,终究难以获得认可,虽说考试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但毕竟考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考察人的考试能力。而最糟糕的是,一次次类似事件的发生,让国外许多学校对中国学生的考分总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这不仅影响到那些靠自己实力考到好分数的学生,更是对整个中国学生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所谓劣币驱逐良币是也。看到有一篇文章说,新东方的俞敏洪表示,现在中国学生在国际考试中发生的作弊事件越来越多,有些培训机构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帮助学生考前偷题泄题,表面上帮助了学生,实际上害了学生一生。这种让学生投机取巧、不需要付出劳动就好像能够达到目标的行为,小了说害了学生,大了说害了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精英人士如果都学会了作弊欺骗不脸红,这个民族就没有未来。现在全世界大学的招生官看中国学生的档案,都是抱着怀疑的眼光看,把中国学生先归类为不诚实人群,然后再小心翼翼寻找可能是诚实的学生。中国人自己的恶劣行为,正在把自己从国际舞台上清除出去,可惜可叹可痛。这话我非常赞同,只是突然想到,新东方以出国考试培训为主业,女儿就参加过新东方的托福考试培训和雅思考试培训,还很兴奋地给我介绍那些老师教的各种考试技巧。顿时觉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个人分类: 其他|13668 次阅读|39 个评论
[转载]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第三
lcj2212916 2015-10-5 20:53
全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第三版 共245页。 建设工程法律制度 建造师相关管理制度 了解建造师制度框架体系 掌握考试管理 掌握注册管理 掌握执业管理 掌握继续教育管理.......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122204096
6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假说是‘假的’,不可以给大学生讲的!”
热度 53 wangxh 2015-3-13 16:18
开学后给本科生上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收收心,多讲了些科学故事。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假说,而且是许多大科学家承认的假说——即大爆炸的星云假说——说实在的,俺个人倒不太认可这个假说。一位老教师听了俺的课,给俺提了几点建议(中肯而没有异议的建议就不说了)。其中有三条拿出来讨论一下,也算是听听更广泛的意见。 其一,就是篇首提到的这个“星云假说”。老先生说,“假说是‘假的’,怎么能拿出来给学生讲呢?”俺真不明白了,“假说”(hypothesis)就是假的吗?哪怕是没有多少人承认的假说,不能给大学生讲一讲吗?俺倒觉得把一些似是而非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果教师仅仅把成熟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知道背诵和考试,是教大学生吗?倒是像教技校生! 其二,这是一门概论课,没有教材,内容也是参考好几本中外教材与课件整理的。老先生认为,“没有教材是不行的,没有教材让学生课后怎么对照讲课内容看书呀?有了教材,学生就有了线索。”俺认为,给学生提供的课件与阅读资料足以让感兴趣或爱学习的学生学习的了,而对于根本不打算或不愿意好好学习的学生,有没有教材有分别吗? 其三,关于“考试”。每门课开始授课时,俺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有谁就是为了“考试通过”而来学习的?今年的结果只有两位学生,俺真的非常高兴(实际上可能不只,只是有人可能不屑回答俺这么弱智的问题而已)。俺鼓励道,“非常好,我非常不愿意同学们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会的怎么的老先生的理解可能有些跑偏。“教训”俺说,“迄今为止,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最好的方式,为什么不能为了考试而学习呢?”虽然现在教者与学者都让“考试”变了味道,但各种考试仍然在继续。其实许多人忘记了考试的三大功能:一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检验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筛选对知识掌握程度好的进阶或达标。看看今年的硕士研究生国家线,满分150的专业课有的竟然只有51分,也就是说对课程的掌握只要达到三分之一就可以进阶读也研究生了,这不也属于烂招吗? 俺的观点想到那写到那,欢迎批评指正!
17199 次阅读|123 个评论
古代与现在的教学大纲
liudazhe 2015-3-3 17:29
今天我们考试都有考试大纲,其实古代也有,例如明清的考试大纲就是《四书五经》,而且清朝只考一部分《四书五经》。本人认为,考试大纲所考的知识点, 应该 要 尽量多一些。当然,没有无限多的知识点,知识点总为有限多。记得《红楼梦 》里贾宝玉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喜欢偷着读《西厢记》。只考 《四书五经》,或甚至只考一部分《四书五经》,应该是明清中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唐宋的考试大纲要宽泛的多。 考试大纲出自哪里,出自教学大纲,正所谓教什么、考什么。只教《四书五经》,必然只考《四书五经》。 所以,教学大纲能影响国家的兴衰,如果考的面较窄,就会较容易进行应试型强化训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真实水平的提高。而考得知识面宽一些,有时会较好。 因此,学校教的内容,应该宽泛一些。 而且,其内容也应做某些修改。记得 我上中学时学英语,经常遇到不懂意思的词汇,因此老卡壳。结果上大学后,随着词汇量的提高,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所以,对于应先学语法,还是先学词汇的问题,答案是,若无足够多词汇,语法学的再用功,也不能符合实际要求。各个学科的问题,好多都与此类似。
个人分类: 教育学|1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美国文凭证书趋势
热度 20 fpe 2015-2-23 04:17
说说美国的文凭证书趋势 看了戴老师的博文《 中国文凭证书情结,当代郑人买履 》,我立刻意识到中美的文化和观念差异。美国社会别的本事没有,就是考试比中国多,一场机考 100 美元,真金白银谁不想赚?但是美国的考试性质和目标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我认为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这里冒着被人指责“崇洋媚外”的风险,说说中国未来考试领域的发展趋势。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那个斯诺登没有文凭,根本没有上过大学,他凭什么能比大学教授挣得还多?也许有人说天分,不错,他很聪明,但是聪明也要有证据,他的证据就是一堆证书。能够通过证书考试,起码你拥有了专业资历,再加上他能够通过美国政府的高等级 Security Clearance (从事国防安全的证书,也是需要花大价钱投资,请人评估资历和背景,证明家世清白),所以他能够没有文凭而高薪工作。当然任何考试都不保险,他的思想出轨了,证明美国的 Security Clearance 也是有缺陷的。这是题外话。 关键在于,美国从事这条途径找到工作的人很多,最近遇到一位,曾经给谷歌安装数据中心,对网络的那一套知根知底,绝对的硬件高手。他也没有大学文凭,最得意的一件事是他不到 18 岁就通过了 CCNA 考试,成为 Cisco 防火墙的专家,于是 20 年下来,什么都有了。收入吗?和同等年龄的教授差不多。 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如何让人成为高度专业化的螺丝钉和顶梁柱?靠专业考试。 1850 年前后,美国的医生和工程师的收入差不多,可是现在,医生是工程师的一倍以上,为什么他们的收入那么高,因为培养年限长,通过考试多,通过各种考试壁垒,让不够条件的人自动离开,于是导致了医生和律师的高收入地位。最近美国工程领域有一项 2020 工程,就是在 2020 年左右,让各州的注册工程师门槛提高,以前需要 4 年本科,现在需要本科以外,还需要 30 个学分的 Post-graduate 教育,几乎可以说,就是硕士文凭,或等价 6 年的高等教育。何以至此,一方面由于美国高教学费太高,美国本科的工程学位缩水,以前 180 个学分,现在只要 130 个学分就可以毕业了。所以,很多雇主感到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课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开创局面的缺乏文凭的老家伙退休离职,剩下来的员工都是有高等学位,如何选拔这些不同高校的毕业生?靠硕士学位,所以很多上进的美国学生,刚刚离校,就要联系硕士课程,远程教育发展,让挣钱和教育两不误,这是职场压力,大势所趋。 上面是文凭问题,那么为什么中国也开始关注证书了呢?专业证书是为了找工作用的,雇主一看证书,就知道你是否能够帮他解决问题,起码节省了雇主将来让你脱产培训的费用,所以证书在找工作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证书的兴旺,意味着背后专业协会地位的提升。几乎所有的领域,都有专业考试。你可以不拿证书,但是这意味着你很难与拿证书的人竞争,这是证书热背后的压力。 中国历代重视的考试,其实是通用考试,通过了这种考试,证明你不笨,但未必证明你有用。 而美国社会重视的是专业证书考试,则是证明你有用,未必证明你聪明。 事实上,很多专业考试内容都不是在学校可以修课获得的,而是参加专业协会举办的 Workshop 或 Seminar ,通过专业人士手把手的培训获得经验之后,基本可以过关。但是一个星期的脱产和学费,是取得证书的起码投资。美国的网络兴旺,至少有 7~8 种考试。最近的大数据兴旺, SAS 和 SPSS 的考试也是热门。社会发展那么快,靠校园教育是远远不足的,远程教育可以解决一部分理论教育问题,工程经验和某些软件操作,仍然需要手把手的培训。美国是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任何职业都有专业协会的管理,不考试就是专业协会的失职,所以专业协会有开发考试的动力。最近中国考试多起来了,起码说明,这个社会开始加强专业协会的作用,淘汰不称职的员工,走职业化的道路,包括我们的消防工程师考试,中国也在学美国。 为什么我们认为考试很烂,文凭贬值,证书廉价,也可能和我们长久以来的集体为本宣传有关。我国的文化氛围历来认为政府举办的考试一定是公平的,私营的考试一定是腐败的。美国的人所受的教育刚好相反,政府有可能腐败,私营考试很难腐败。因为私营公司靠规模和门槛取胜,如果他不能维持这个公平和筛选效果,很快就有别家公司取代他,所以私营公司不敢放水,连 ACT 、 GRE 、 GMAT 等考试都是私营的,他们一旦放水,就破产了。中国的专业协会表面是私营的,实际?我不知道,但政府是不会放手的,比如牙防组。所以存在考试放水的可能性。当然,水平和门槛都是逐步提高的,等大家都意识到证书的重要性,可能考试会更公平,更有价值。 门槛提高的过程一定是渐进的,让那些民办教师突然下岗,是不可能发生在自治自传自养的专业协会的。所以,也许现在考试很烂,但是通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过程,逐步会发挥其专业筛选的功用,到那时,我们会发现,中国还是在学美国的教育市场化路线。面对大量的同质化教育的产物,我们除了提倡额外的考试,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对科研来说,考试是鸡肋;对雇主来说,考试达到培训目的的最直接手段。中国和美国的最大差距,不是赚钱能力的不同,而是专业协会的独立性不足(或者说市场化不足),导致各专业的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当然局面正在改进。这个话题有些敏感,不说也罢。
个人分类: 消防析灾|22344 次阅读|53 个评论
监考周的总结与感悟
热度 6 ncepuztf 2015-1-22 22:38
半个月内连着监考6场,腰酸背疼腿抽筋。 2场是自己的课,4场是公共课。 秘书说往年照顾你们,没安排,今年安排几个,并叮嘱: 提前20分钟到考场,考试期间不得看手机,看书,看报等与监考无关的事情。 有教务处和督导巡视,如发现将被通报。 为了不忘记,分别设了日记备忘、手机提醒、他人提醒等几道防线,今天总算全部结束。 将监考及最近的情况总结下。 (1)一本的学生比三本的学生纪律要好得多,当然学习态度和能力也强不少,就如985的总体要比211的强一样。 (2)低年级的比高年级的学生考场纪律好,也听话。 顺便说一下,关于考试期间上厕所的问题,考场纪律有一条: 考试期间考生一般不得离场,如有特殊原因,需由监考老师陪同。 (3)为了防止学生作弊,大部分考场使用了屏蔽器。不过好像一些手机并不影响到使用,一些却明显无信号。 (4)考试期间监考老师最无聊,原来还能抽空看篇文献,今年严格不允许,除了看学生,什么都不能干。 左思右想,我也不能吃亏。于是干了2件事: 第一件是锻炼身体,平时很少运动,这次步出阶梯教室的内周长大约50米,转了无数圈。 第二件是观察学生握笔姿势,发现半数以上不正确。 (5)今天监考大学英语,两个学生居然没听听力,临交卷问老师为什么不提醒他们戴耳机?我差点当场晕倒, 考试前告知10点播放听力,9:50告知10分钟后播放听力,10点的时候全场鸦雀无声,我们不敢走动,怕出声响影响学生答题,静得都能听到一些学生耳机里传出的声音,这两个学生居然说他们不知道,还要老师告知戴上耳机。你以为监考老师是保姆吗? 还有个学生答题卡涂错,考生的编号是两位教师编号+学生证后七位,这个学生“不会”数数,乱写,幸好被我看到,提示了好几遍才弄对。 (6)考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时一个学生坐了不到20分种就要交卷,写了不到半页的样子。经了解为体育特招生。后来听老教师说特招生是考36分就可以算作及格的,当然这也少不了辅导。即便这样,交白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7)大学这周就放假,今天系里下了15年度科研任务,6个人打包给分配了200多万的科研任务,还不知道怎样完成,年关... ...再难也得过。 (8)儿子初一还没有放假,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每天要学到零点后,原来的胖子最近明显瘦了,作业居然有抄课下注释之类,让他别做这些无用的作业早点休息,儿子不干,说不敢不做,老师要罚站或让直接回家继续做,周一有个同学因上周五的作业没完成,老师让回家做完再来,都2天没见了,也是,照这规矩,不用上学了,因为他每次都需要完成上次的作业。 (9)联想到监考和儿子的作业,突然想到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疲惫? 由于恐惧。为了达到让“服务对象”服从,管理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利用恐惧,制造各种恐惧让人去服从,于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型社会变成了恐惧的蔓延和传递,这也许能解释“天朝为何多戾气”,因为 恐惧到无退路就是愤怒,他离魔鬼太近了!
个人分类: 生活|266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考试带“小抄”是教育的堕落
热度 11 ailincnj 2015-1-18 16:09
   刚刚读到: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考试改革,可以让学生考试时带一张 A4 纸,取名曰‘一纸抄’ 。 ( http://j.news.163.com/#detail/99/AEPQ5R7J90015R7K?101 ) 这不是该校的创意,据说 10 多年前清华大学就干过,我的同事几年前率先试过,本人也试过两届,这学期还有同事仍用此法。 本人为什么放弃不用呢?当年是因扩招后生源质量太差,如严格按要求考试,大多数同学不能及格,所以采用这种用“小抄”的办法,把学生作弊公开化、合法化,结果是 鼓励投机取巧,有失教育公平,其实是教育的堕落。 其理由如下: 一、一些学生更不愿意课堂学习了,不听讲、不做笔记。那最后怎么办?找女生抄。其实本人当时还限定不得 复印、雷同和只能 A4 单面,考试前先交上来审核,如有不符合规定的, 考试时就不准用了;还鼓励放弃不带“小抄”的同学可加分。这此规定大不了让他们亲自抄,换个顺序抄而已。 二、有失考试公平。那些成绩好的,辛苦做的笔记和归纳整理的,被那些投机取巧的同学抄走了,都同班同学,有的还是一个宿舍,又不好意思不给。严重挫伤了勤奋学习同学的积极性。 三、“小抄”不如开卷。破坏了考试的严肃性,给学生公开放水,让作弊合法化。如果考题在小抄上找不到,那还不如开卷;如果能找到那就是放水。因此败坏了学风,让投机取巧者得利。 事实都一样,老师抓到了的算作弊;集体公开的、经同意的作弊就不算作弊,这是什么逻辑?   四、最重要的一点是考卷如何出?本人的实践证明,要带“小抄”,原来考卷中的六大类有五类是不能出题的。如专业名词术语解释、是非题、选择题、填空和简答题都不能出,因为都可以抄,只有出综合的论述题。这样无法考核其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也不能检验其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五、想当年我们学专业课时同学们的名言是:专业课考高分难,考不及格也难。前者是没有实际经验,答题很难完满;后者是学起来轻松,只要肯花功夫,考试不是问题。而今江河日下,学风不再,怎不是教育的堕落呢?    试了两年“小抄”后,还是决定放弃了。那么如果很多学生考试过不了怎么办?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在论述题里适量放点水,确实太差的坚决不让过,让他补考、清考和返校考。还好本人所教的大多是专业选修课,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讲清楚,让他们考虑是否退选。特别是本专业的,我会在上学年就声明哪些课将是我主讲的,让那些想混学分的人千万别选。这样一来选我的课的同学要么是优秀的或者是想学的,现在问题得到很大改善。
4244 次阅读|32 个评论
求教:考试中间有学生要求上厕所怎么办?
热度 19 ncepuztf 2015-1-10 11:03
自己上大学时没印象考试期间有谁要上厕所, 本人有时候也是憋着到答完卷或考试结束才去上厕所。 留校后十多年监考也没有遇到考试期间要上厕所的。 最近2年频频遭遇学生考试期间要求上厕所的事情, 貌似学校也没有明确规定, 问了其他老师,多数是允许的,只是有的老师会跟随学生前去,以避免作弊。 去年有女生要求上厕所,看着难受的样子就让去了,由于2个男老师监考,没有跟, 紧接着一个男生也表示有上厕所的需求,于是我跟出去,男生跑得飞快, 等我跟上去的时候,学生迅速将手里拿着一张纸团起扔进马桶,然后才...... 等这个男生回去,举手要去厕所的已经好多个了,眼看就要炸了窝, 当时感觉非常恼火,明显是学生在找事(可能认为不公平), 我看这样下去考试没法进行,就说,你们去可以,出去一分钟扣5分, 等我说完,都不去了, 考试结束想想都后怕,担心发生一次教学事故。 今年考前专门强调:考试中间不得出去,出去必须交卷。 结果还是发生了意外,又是一个女生要求上厕所,副监考(女)同意了,等我知道也不好阻拦,就让她跟了出去, 没一会儿,一个男生也表示难受,需要出去, 历史眼看要重演,我就要求他交卷再去,男生又坚持了几分钟,然后交卷走了。 下来专门请教了几个老教师,都说是可以上的,现在的学生不能出事,老师和学校都担不起责,另外上厕所的毕竟是极个别的。 其实我也不是不这样认为,但当一大群都要去的时候,你又如何鉴别真假? 其他学校的老师们,你们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个人分类: 生活|5021 次阅读|51 个评论
法律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热度 8 王铮 2015-1-5 09:17
这是我今早看到的一个视频,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501/019e9e18-4762-4553-9abd-bb1c6684eeeb.shtml 。来自凤凰网,所以我相信它的可靠性。这个视频里讲的是一个研究生考试现场,考生被怀疑,监控人员反复查验,导致考生考试严重受到干扰。其实,监考人员这种作为,常有发生,前几年曾经报道过深圳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其实,我身边就发生过。多年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妻子身上,在北京。 那时候, 1990 年代,我妻子的同事还习惯叫她小刘。小刘参加研究生考试,进场,动笔,答题,才思泉涌,她毕竟为此准备了三年,边工作,边带孩子准备的。教室里的时钟滴答滴答走着,仿佛一切都在顺利进行了。且慢,我妻子有个毛病,面相显得年轻,没办法,遗传的。怎么样年轻呢?请侧耳听来:当年她的外婆与我妈妈,都 60 多岁,上街,乘公共汽车, 320路 ,从白石桥到中关村,有一个年轻姑娘给她们让了个座,我妈妈就让她外婆坐下了,因为她外婆年纪比我妈妈大,再说也是大一辈的人。没想到那个姑娘火了,她说: “ 你怎么自己坐下了,年纪轻轻的。我是让这位老人的。” 那姑娘指着我妈妈说。弄得她们两位谁也不好说,都站起来了。我妻子呢?不好意思,有一次我和妻子一起承担一个项目,当地主管官员,一个女县长,私下议论我:肯定是把自己的 “ 学生 ” 泡成妻子了。她以为我可以享受 “ 大干部待遇 ” 呢!她没想到我妻与我一样,当过知青,而且是 77 级大学生。这点妻一直比我骄傲,因为我比她早当知青, 1975 年底,我终于有机会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技工学校,她刚下乡。 1977 年我刚到地质队工作,未被允许报考大学。她一考,考上了大学。 言归正传,当年那些监考人员,反复来查验我妻子的身份证,询问她有没有妹妹,询问她的工作情况,询问她妹妹的工作情况。只剩下半个小时了,她提出:你们让我考完,考完了我与你们对证。没想到有一个女老师还是质疑她,这个女老师一脸正气,铁面无私,正气凛然地斥责她,她感到了侮辱,只能选择发火了。结果,她脑子里一塌糊涂了,没有完全答完考卷。有什么办法,刘博士,这个后来的刘博士,只能选择下一年重考。 我后来总结这件事,我认为之所以发生时因为监控人员采取有罪推定的思维来监考,他们认为考生一定会作弊,或者客气点,有作弊倾嫌疑。人类经过数千年文明发展的 “ 疑罪从无 ” 原则,被他们抛弃了,或者他们就没有进步到这个保护每一个人的文明认识。另外一件事,是我一辈子的内疚:我当年被请到某校当 “ 全世界最大的地理系 ” 主任,当年有一个学生,考试时憋尿,出来解决。后来感到不舒服,在考场外坐着吹吹风,就监考人员认定为作弊,而且让辅导员诱导了承认作弊。我想保,无力回天呀。这让我想到,我们的考试必须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建立监考是为了服务学生的思想;监考是为了保持考试公平而不是显示个人权威。这当然引起一些人不高兴了。其实这些老师平时也是普通人,憋尿急了他们也受不了。发热了也需吹吹风。为什么这时候就这么不讲理,就不知道法律的权威性在于它的公平性,而公平性的基础是保护每一个人。可惜这些监考者认为自己是执法者,没有随文明进化而进步,而按中国传统文化行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法是没有服务精神的,特别没有法是保护人的意识,这点早就遭到孟子的反对,成为儒家与法家的改变分歧之一。孟子提倡由仁义行,这是很进步的法律思想,即治理行动的根本是 “ 仁义 ” 。由于缺乏这一点,中国本来提倡有序治国、依法治国的 ” 法家 “ ,出了许多 “ 暴君 ” ,秦始皇是这样,曹操也是这样,他们的王朝差不多都是 “ 二世而亡 ” 的;尽管后来有人通过政治到戏曲为他们犯案,可是老百姓心里有本帐,在民间故事里,日常谚语里,秦始皇、曹操都是舞台上大白脸。当然接近法家的也有王安石这样的 “ 拗相公 ” ,他或多或少有些 “ 由仁义行 ” 的思想,可是天不作美,气候变化,混合经常泛滥,中国失去了机会。机不可失,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了,中国人只能等着唱 “ 精忠报国 ” 的历史悲壮。 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了现代文明社会,就得 “ 法家 ” 理论只能在方法学上值得借鉴,而要接受人类文明的进化选择:法律具有服务精神,它的出发点是保护每一个人的。要记住习近平同志说的 “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 像山东这个女考生的事,监考人员应该承认错误,招考的深圳大学,应该给她一次重考的机会,当年深圳考试办公室就是这样做的。深圳文化,有一定的先进性。 孟夫子,是山东人;不知道是不是山东女婿。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63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考试终于过了
热度 3 zywsict 2014-12-4 18:50
今年考驾照,有多倒霉就多倒霉,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好在今天终于将科目三考过了,剩下的科目四应该没有问题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2014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法律知识精讲班)第1-5讲][考试
lcj2212916 2014-11-15 23:31
名称:2014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法律知识精讲班)第1-5讲 类型:考试辅导 语言:简体中文 运行环境:电脑、手机 文件大小:2M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介绍 试题分析 本科目结构分析 课程安排 备考指导 一、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介绍 科目名称题型答题时间试卷满分合格标准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单选70 题 多选15 题 150 分钟100 分60 分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安全生产技术 单选60 题多选15 题 选做10 题 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单选多选主观题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试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在全部选择题中,有70 个单 项选择题,每个1 分;15 个多项选择题,每题2 分。 “单项选择题”要求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作为答案。 “多项选择题”的每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错选不得分;漏选,所选的每 个选项得0.5 分。 2014 年考试时间:2014 年9 月6、7 日 二、试题分析 《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试题紧紧依靠法律、法规条文,试题的提问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直接; 随着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不断发展,提问的方式逐步向实际化、考点多样化发展。但仍以直接 提问为主,试题选项中以法律、法规的条文内容为主,很少使用各种法律、法规的解释做为备选项。 综合往年的考试结果,试题的难度在逐步加大,增加了灵活性和实用性。...........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78377021
1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次考试
热度 2 kestrelwing 2014-11-7 13:27
合作老师Peter开了一门淡水生态学野外实验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湿地动植物辨识、水体和湿地环境参数测量、对比实验设计和实施等,考核的内容除了平时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还有一场考试,考试有点别开生面,这样的考试设置应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旁观的我拍了几张照片: 课程都是在UCI arboretum里露天进行,大家都很随意: 实验和考试的地点是UC Nature Reserve系统中的一个点 San Joaquin Marsh reserve,就在UC Arboretum的边上,需要truck开进去。这是一次实验结束后(拎桶的是本人): 考试正式开始,一大早Peter和助手以及助教把各种考试题目都分散到marsh里面,做上显目的标志,考试的学生间隔开始进入考试场地,搜寻这些考题并做答,时间不限,离开考试场地的时候上交答案。我去的时候考试场地已经准备完毕,所以也不知道具体考了些什么内容。 这个图来看,应该是考了这种植物California bulrush: 同学们鱼贯而入,认植物、认动物。其实早在前期实验实习的时候,大家就已经深入过这片marsh了。 这个似乎是要认一种水生动物: San Joaquin Marsh由十几个ponds和一些置换修复湿地构成,这个pond已经干掉了;远处那个是FDA的大楼,大楼的左边是个垃圾填埋场。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5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讲门课也不容易啊
热度 28 youmingqing 2014-11-2 10:39
博主按:2000年前后,焦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调整专业设置,学生也在迅速增多。2001年下半年,机械设计教研室(原名矿山机械教研室)一位老师出外进修,其承担的 30学时 《工业造型设计》临时转让给我。其时,我已转向岩石力学领域的研究,也知道该课程只讲一次,仍尽最大努力准备授课。课程考试结束后,给同学写了一封信,后又 写出一个备忘 ;现贴出来, 并用红色楷体略作注释 ,以回望流逝的时光。 亲爱的 机设 98 级 同学 : 大家好。在连续的三个学期中为同一专业的同学讲授四门课程 (机械振动、机械系统设计、矿山机械专业英语和工业造型设计。此前曾为正规本科生讲授过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选修课高压水射流,此后讲授土力学、岩石力学、隧道工程及公选课生活中力学) ,在我是前所未有的。我能顺利完成组织安排的教学工作,真得感谢你们的耐心、理解和帮助。 《工业造型设计》的考试试卷已经评阅结束。 63 名同学,优秀 10 人,良好 17 人,中等 21 人,及格 15 人。 (试卷附后,似乎教学效果不很理想。或许,其时同学的学习态度已经开始变化。这也是写信的原因) 大家都通过了考试,成绩也还可以。不过,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问题似乎还有。我共出了6道分析说明题,让大家选作4题,并特别注明“若选作超过4题,则以得分较高的4题计算成绩”;考前复习时也一再强调,大家最好多做一两题,以免疏漏影响成绩。许多人只做了4题,且纷纷提前交卷。这当然表现了大家的自信。不过,依我想来,做事还是应该好中求好。 有些同学们看题不够仔细。在解答“请以茶壶为例,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时,许多同学只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论述,根本就没有提到“茶壶”二字。更为难解的是,解答“对现有产品增加某些组件,使之具有新的使用特性或形态结构,是新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之一,如拖把、录音电话等。请再举出这样设计的产品5件,并作简要说明”,有十名同学列举的5件产品中,竟也包括“拖把、录音电话”,根本没有看清题目中的“再”字。 大家今后工作时,千万得认真细致 。 (五件产品是很容易举出的,如橡皮-铅笔、电笔-螺丝刀、拉杆箱、三轮车、拖拉机、步枪-刺刀、羊角锤,等等) 随信附上填空题以及我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大家在试卷上所填内容若与此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当然也是对的。不过没有做对的也是不少。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一年多来所表现出的耐心、理解和帮助。 祝 大家 学习愉快,万事如意 (签 名) 2002 年 1 月 18 日 讲授《工业造型设计》的体会 1 教 材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学生听课、复习需要教材;工作中遇到疑难时,首选参考书也应是教材。不过,现在专业课程学时普遍减少,而课程种类相应增多;部分学生不购买教材,转而从图书馆、高年级同学处借阅。教师与学生的教材并不完全一致,增加了授课的难度。 (那时没有PPT,因而一些表格、图件得请同学看着教材方能讲解;现在部分同学购买旧教材或复印教材——书价增加而复印费降低) 教材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似乎作者越来越多,插图越来越少,印数越来越低,价格越来越高。此外,过去教材多是大家——大学问家写的;现在则是大家——众人编的,而不知主编是主要编写者,还是主持、组织编写者。我想,编写教材最好不作为副教授的任职条件。 2 教 具 《工业造型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的知识面也宽。实验室尚未建立,只得自己准备教具以使授课生动、活泼。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日用物品为教具更能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 2.1 几何与尺度 以事物外形因素及其组合关系给人以美感,称为形式美。这是人类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比例和尺度是决定产品外形的主要因素。教材举例是,微型汽车的门要缩小,但必须保证人能够进出。授课时我以搪瓷茶缸、文具盒和手表说明比例和尺度的选择原则。 搪瓷茶缸的直径为12 cm 和 5 cm ,尺 度差别很大而形状相似,直径都与高度相等。若将搪瓷茶缸简化为一个圆柱体,则容积一定时高度与直径相等其表面积达到最小,也就是材料最少;并定性说明盖子形状和把手对优化设计的影响不大。另外,教室窗台上有学生吃饭用的饭盆,没有盖子,其高度为直径一半以使表面积最小。 七个文具盒尽管宽度变化很大,从 3 cm 到 10 cm ;长度变化很小,从 17 cm 到 20cm ;而厚度几乎不变,都是 2 cm 。这些文具盒完全不成比例。显然文具盒宽窄影响放置文具的多少,而笔的长度和直径是一定的,因而文具盒的长度和厚度不能随意变化,由其物质功能确定。 教材介绍男式手表尺寸大于女式手表,但差异必须有一个限度。我收集 7 块机械 表、石英表和电子表,供同学比较、判断;还特别讨论手表带的变化趋势,即产品造型的改进过程。 2.2 色彩 人们对物品的印象,第一是色彩,第二是形状,第三是肌理或材质。但本次使用的教材没有色彩图片,只能自己准备。我选了几本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水天过渡及广阔原野的照片表现色彩的变化;以 4 个尼龙布手提袋的布和字的颜色讲解色彩对比;又以不同颜色条状经纬的枕头套说明色彩的中性混合。 2.3 产品形态 产品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原始形态、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和抽象的几何形态阶段。后者具有简洁、准确和有力的特点,也更适合现代工业的批量生产。授课时我准备了一个笔筒、两个茶壶和一个大理石的酒杯,逐一讲解形状、材质、加工方法和价钱;比较两个紫砂壶以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3 课间休息 大学通常以两节课为单位安排课程。两节课之间有 10 分钟的休息。显然,与学生海阔天空地闲谈,难以把握分寸;而询问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故乡、家长工作等,现在已经不合适。教师自己休息、完全不与学生接触,似乎也不好。这里仅简要介绍自己所做尝试。 ( 那时粉笔黑板方式授课,似乎学时有些不够,只能在课间作些闲谈——假如不需要在黑板上绘图) 3.1 拓展知识 课间休息时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同学,一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二可以显示教师的知识面。 内容要通俗易懂,尽量切合社会热点或日常生活;以问答方式吸引同学参加讨论。如 教材中给出了一些颜色的英文,课间休息时则介绍 orange 的若干近义词,并说: mandarin 表示中国柑橘,柑橘树,橙色染料等,还表示中国清朝九品以上的官员,官话,就是北京方言;而 mandarin coat 是清朝马褂, mandarin duck 是鸳鸯。看来这个 mandarin 是国产货,大家能猜出从哪儿来的吗? ……… 3.2 闲谈生活 以 7 块手表作为教具说明产品尺度后,课间休息时介绍不同手表的购买时间和价钱。如, 1984 年大学毕业前购买的“钻石”牌机械表, 85 元钱,相当于助教的一个半月工资 (56 元 × 1.5) ;而女儿初中毕业时就买了手表, 150 元,相当于助教工资的 1/5 ,这只是工资,还没有计算奖金收入;普通石英表只有 50 元;电子表可以作为购买 50 元一盒软盘 ( 照片及说明 ) 的附赠品。社会确实在不断进步。只有经济发展、购买力增大,产品造型才能丰富多彩。 3.3 讨论趣闻 教材中称,带有政治色彩的名词、图案,如红旗、中华应该用在名贵产品上 。某一参考书籍上也称,商标使用时间较长,而社会形势变化较快,商标最好不用具有政治色彩的词汇。在 介绍江西原副省长胡长清被“铲字”后,与学生讨论文化、艺术、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随时间的变化。又, 焦作市公交车前窗竟贴有“醉鬼来了”的广告,我也把这拿到教室里讨论。产品的命名、广告的创意以及公交公司、行人的心态,都是大家争论的内容。 只要教师持论公正平和,讨论完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4 考 试   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效果的手段,与升学、定级等考试完全不同。目前专业课的教学时数较少( 本课程30学时 )而课程种类较多,为减轻学生负担,课程结束后尽快考试。一看即懂、学过即忘的内容应不作考核,使考试成为学生温习所学知识、使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体现高校“培养学生学习知识、使用知识的能力”的宗旨。   考核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宜用选择题、填空题,以减少学生书写量而考核更多内容。题目应有较长导语,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千万不可故布疑阵,诱人出错。考核基本技能的题目应提供足够的基础,避免因记忆差错而不能正确解答。有关综合分析的题目应提供多个差额选做,以免偶一疏忽而影响成绩;若选做题目超过规定数,则将得分较高者计入总分。 这样学生大多会在考试结束时交卷,有利于维持考场秩序。 ( 只是想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再利用一些时间讲解试卷,同学出错较多的题目尤应仔细分析,避免部分同学“抱错终生”。高校专业课多相互独立,一门课程结束后将来可能不再涉及;而学生考试后最关心的是考试成绩,是否及格,对题目的正确解答并不十分在意。 5 结 语 现在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随之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师面对学时少、学生多,仍应采取积极方式以保证教学效果。 (20年前专业课的学生数在 30~40 人,现在则在100人左右;而一个学分由20学时减少到16学时。高等教育也在偷工减料啊) 机械系 98 级《工业造型设计》 试 卷 一、 填空 (选填 15 空,每空 2 分,共 30 分。若选作超过 15 空,则以得分较高的 15 空计算成绩) 1. 任何一件工业产品都包含着三个基本要素 物质功能 、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技术条件包括 材料 、制造技术和手段,是产品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2. 通过事物的外形因素及其组合关系给人以美感,称为 形式美 ,它是人类长期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审美意识。 3. 如:比例与尺度,对称与 均 衡 ,稳定与轻巧,节奏与 韵 律 等。 4. 物体表面材料配列和组织 构成不同形式的质感,称为 肌 理 。它不仅给人以平面量感,而且给人以纵深体感。 5. 形态要素及形态之间的编排和组合关系,人双眼观察所产生与实际情况 不符 或 奇 特 的感觉,称为视错觉。 6. 色光是以电磁波存在的辐射能,三原色红、 绿 、蓝(如焦点访谈的标志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几乎可以得到自然界的各种色光。色光混合是加色混合,混合色光的 明 度 增加,全色混合是白。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 彩色电视 就是据此设计的。 7. 色料通过有选择地吸收、反射光线显示不同的色彩。三原色是红、 黄 、蓝,按不同比例混合可得到自然界各种颜色。色料混合是 减色混合 ,混合后色料明度减小,全色混合是 黑 。在 油 画 创作过程中就大量利用色料混合。 8. 不 同颜色的、条状的经纬线,可以织成按块状色彩变化的布。这种色彩的混合方式属于 中性混合 。旋转圆盘上的色彩混合与此类似。 9. 产品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原始形态、模仿自然形态、概括自然形态和 抽象的几何形态 等阶段。后者具有简洁、准确和有力的特点,也更适合现代工业批量、高效的生产。 10. 对汽车而言,削弱垂直线、强调 水平线 有利于体现动感。 11. 我国已加入 WTO ,对外交往大大增强。因而必须注意商品名称 汉语拼音 所对应的英文词汇,避免产生误解。如马戏扑克( MAXIPUKE )的英文意思是“激烈呕吐”。反之亦然。 12. 道路交通标志中,圆形标志内容是 必须遵守、执行的规则和规定等 ,三角形标志内容是 提示、提醒等信息 。 二、 分析说明题 (选作 4 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若选作超过 4 题,则以得分较高的 4 题计算成绩) 1. 请以茶壶为例,说明工业产品的基本要素,即物质功能、艺术造型及技术条件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关系。 2. 几何图形的美感主要表现在其外形的“肯定性”。比例和尺度是决定产品外形的主要因素。请以搪瓷茶缸和文具盒为例,具体说明产品造型设计中比例和尺度的选择原则。 3. 请画出 4 种不同形式的视错觉,解释产生视错觉的原因,并举一例说明矫正或利用视错觉的情况。 4. 对现有产品增加某些组件,使之具有新的使用特性或形态结构,是新产品造型设计的方法之一,如拖把、录音电话等。请再举出这样设计的产品 5 件,并作简单说明。 5. 为了提高产品造型质量,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通常需要制作各种模型。一般分为研究模型(又称草图模型)、展示模型和样品模型。请分别写出这三类模型的特点,通常的制作方法及使用的材料。 6. 请具体写出您对现有某一产品造型的改进设想,并全面评价其优缺点。 三、 设计标志,并简要说明 (选作 1 题即以得分较高者计算成绩, 10 分) 1. 请为焦作工学院机械系 设计标志(系徽)。 2. 设想您在功成名就、儿孙满堂的古稀之年,为家族设计标志(族徽)。
个人分类: 教学|24495 次阅读|75 个评论
关于考试的故事
热度 12 youmingqing 2014-9-28 19:14
博主按:因 课表问题 ,2009年底曾致信教务处长和教学副校长,信中提及 半年前 考试过程中与教务处领导的争执。当时写了一个备忘,后对文字略作整理并隐去人名,送给一位朋友。 补注内容用楷体红色标记 。 2009 年 4 月 26 日上午,公选课《生活中的力学》在一号教学楼考试。 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间壹小时。 参加考试同学 132 人,分坐在二楼最东侧的两个大教室。开考十分钟后,我到教员休息室看书 ——《 两个日本汉学家的中国纪行 》。这书我读过多次,总有些新的感触。 其时正读到“(内藤湖南对陈锦涛、蒋国亮说) 若曩日设特科,贵国人士往往视之同于从前科举以为仕官捷径。此病不除,国遂不兴也。有一不愿做官之士,以为百世开太平为念者,逾百名科场名士 ”,突然听到一声“ 202 、203 那两个教室是你的考试吧”。 “是啊,公选课。你也有考试”,我应了一声,抬头向外看去,一位不认识的人站在门口,脸正对着我,身子却略有些斜,似乎随时准备离开。 “你出的什么试卷”,那人边说边走进来,正站在我的前面,“两个小时的考试, 20 分钟就有人交卷”。 “一个小时的试卷,一个小时的试卷。 16 学时的公选课,还放了一次假 ( 现在课表已使公选课避开清明节和五一节 ) ,怎能出两个小时的试卷呢?”我一边解释,一边在记忆中搜索——这人似乎曾见过。 “你在教务处登记的可是两个小时”,那人又向前一步,真有些气势逼人( 个人感觉啊,未必真实 )。 我仰起头,说道:“那是教学秘书帮我办的手续。教务处的规矩实在多,考试也得那么多人签字。这次还好教学秘书帮忙,省跑了许多路”。 ( 其后自己到教务处办理手续,科长认为一小时考试与现有规定不符;我做了解释,还是不行;科长说得请某副处长签字。还好,副处长在办公室,听我解释之后也就签字。又,要求签字仅此一次,真是好啊 ) “我是能源学院的尤明庆。你是哪个学院的,今天被教务处安排来巡视。星期天也不能休息啊”,我以为那人是担任某个学院领导的新引进人才。 “我是教务处的。”那人右手挥动了一下,说:“就是一个小时的试卷,也不应该 20 分钟就有人交卷”。 “ 20 分钟,不可能吧。该不是没有做后面的简述题”,我一边解释,一边在记忆中搜索。 “我看了。后面的题目学生都做了”,那人右手挥动了一下,说:“你为什么不出一些分析题和计算题?” “也就是个公选课,总不能为难学生吧”,我一边解释,一边在记忆中搜索,实在想不出来教务处怎么有这么位领导;于是,轻轻地问道:“你是刚来学校的吧。原来在哪个单位”。我现在以为那人是刚从煤校或者技校来的交流干部。 那人后退了两步,说:“象你《生活中的力学》,完全不要闭卷考试。写读书报告或者小论文不行?!” 语气颇不友好。 “学生相互抄袭怎么办?到网上下载怎么办?我又没有论文比对软件”,我的语气也不再友好:“你们领导的报告就不抄?前几天 KF 还指导 LH 的工作呢!”( LH 市某领导讲话参考KF市的讲稿,而网上贴出讲稿时竟忘了将KF置换为LH )。 “要你干什么的!读书报告你不改?”语气更加的不友好。 “我记忆力不好, 看到后面忘了前面 ”,我的语气彻底的不友好,“咱们不说话!” 我瞪了那人一眼,便低头看书,那人也就转身离开。就在这瞬间,我左眼之余光见到那人半侧后背,不禁“咦 ——”的一声。天啦!这不是 A 博士么,并不是新从外校引进的。三年前我们与 B 处长一起在北京喝过酒。三个人,三年前,在地质大学的东北角——与我们学习的语言大学和科技大学距离相等。 真是我的记忆力不好?我的记忆力真是不好?这是一个问题,真是一个问题。我抬起头,看着 A 博士,不, A 处长的背影,王安石不识御者的故事突然浮上心头:那个故事是真的,不再可笑;只是叙述者未能理解事情背后的真相而取笑王安石,显得可笑啦。 相关博文:何苦来哉?侨居是山,心不忍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26775.html 教授治学,不可笑,不荒唐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70134.html
个人分类: 随笔|4263 次阅读|39 个评论
写在开学之际——读书不是为了考试
zls111 2014-9-5 08:56
中小学基本上被高考等考试给毁了! 所以我们没有正常的中小学教育! 因此从中小学12年出来的人多半是毁了一代! 虽然上面三句话有些牵强,缺少理论和证据支持,但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应该是对的。 读书难道是不断的与考试打交道??? 通过考试能学到很多知识,技能???考试考多了,后果很严重。我不信有学生喜欢考试,从考试中能学到成长知识! 话说高考能很公平?在现代社会难道找不出一个好的方式来替代高考,使中小学教育回归到其本质?我觉得是完全可以的。只要相信人,相信这个社会,保护弱势群体,完全是可以的。 这几天在看教育部要高考怎么怎么改革,越看越气愤,还是以考试为中心,弄一个统考成绩和一个会考成绩。 反正,我是准备坚决抵制考试。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比如军训,政治课等虚伪的东西! 我们学校各个学院的生源,以及男女生比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考试文化
lijianguo531 2014-8-1 19:26
中国的考试制度要从隋唐时期的科举来算已经有近1500年的历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熏陶,考试已经成为中国各行各业选拔人才、用人举贤的重要方式,也算是对人类发展的一大贡献。目前,考试几乎成了中国人,乃至东亚人除了出生时就会的哭喊与吃奶的本能之外的又一必备技能,也是决定人地位、水平和能力差异的重要标准。总之一句话,在中国,不会考试基本上就宣判你的后半生死刑了。在中国,你可以不会娶媳妇生孩子,但是千万别说你不会考试。 你要问为什么我会提起这个话题,我只想告诉你我这个考了近30年试的人,今天才感觉到中国考试的残酷。这一个月本人都在考驾照。现在这个社会不会驾驶就如同炒菜没放盐,小姐不发小卡片一样,总觉得缺点什么。趁着这个暑假想拿下驾照。现在看来,我是小水沟里撑大船--异想天开了。驾照考试总共要考四门科目,科目一是理论考试,看看书做做题就可以轻松搞定,这个不多讲。现就主要讲讲我怎么也想不通的科目二考试。科目二包括倒桩、直角转弯、侧方位停车、坡道停车与起步和曲线行驶。我不想跟大家唠叨这些考试有多么没有用。这些考试科目对于一个汽车驾驶员来说是重要的,对于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也是必须的。但是现在的考试必须要求这五项要一次性通过。举个例子,我倒桩通过了,但是直角转弯没通过就认定我倒桩水平也不行,然后全部考试要重来。一次性通过了就说明你的开车技术就很好了吗?不是,有好多人在驾校的电子路上和倒桩场上练了很娴熟,拿到驾照也是不敢开嘛。为了这个考试大家拼了命的交模拟费和补考费,为的就是能一次过。 说实在的,这样的规定完全就是为了机构去赚取模拟费和补考费的。难道我每次过一个就不是合格的汽车驾驶员了吗?以前的驾照考试很简单,和国外差不多,都是理论考完在路上跑跑就差不多了。现在改的毫无实际应用价值的提高,反而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地方设卡。考完回头细想,为什么现在驾照考试变成这样?但是想想中国的考试体系和文化背景,也就不难明白了。 想想新中国第一次高考和现在的高考,想想全国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和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没有“难度”的不断提升,怎么会又大量的寄生产业的繁荣。考研辅导,出国雅思托福,公务员培训,甚至四六级等等,只要有考试就有培训,培训可以造就俞敏洪和《合伙人》。但考试却怎么也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这是何等的可笑。 考试就应该有难度,没有难度就和没考一样。但是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个地方 。 我们现在考试所谓的难度就是增加方程式的长度和默写古诗词的上下句。这些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对人的成长的帮助又能有多少?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书呆子就是这样考试文化下的产物。只要考试就是高分,但是没有任何应变能力和灵活性(我们所说的情商),社会经验就更别谈。这就是我们身边为什么大家都是同一分数档次进入的大学同一个班级,毕业五年之后大家的境遇差异却如此之大的原因。 最近我也看到科学网上报道我国目前有70多所高校在推行博士推荐-审核制,我想这是打破考试定一切的重要举措,本人是支持的。但是我也看到了有不好的发展苗头。最近常在南大的小百合上看到有老师来发申请博士的小广告,但是我在一般学校的网页上好像从未见过。这让我很不安,在这个动辄就查三代挖祖坟的中国学术界,如果再没有分数帮他们撑撑腰,那些本来就出身不好(非985和211,甚至专升本)的学生估计就很难加入到博士的行列中了。想象一下,你是博导,有10个学生寄来申请材料,也没有考试分数,大家肯定都会首先选择背景好的,那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区别,不都是看出身吗?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好事,但是千万不要让好的初衷陷入重现历史的漩涡当中,就像今年的江苏省高考改革!!!!
个人分类: 观点点评|44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生考试成绩服从什么分布?
热度 12 zlyang 2014-7-31 17:08
本科生考试成绩服从什么分布? 2014春季某大学某基础课 527名本科生 期末考试的分数分布(蓝点线),如下图。 该成绩服从什么分布? 红线是按照分 数的“均值、方差”计算 出的正态分布。 感谢您的指教! 计划申请教改项目( 感谢您帮助提高申请质量 ),图片数据版权所有。 相关链接: 王云龙,2014-06-10,高考成绩不一定是正态分布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4263-802017.html 张学文,2010-07-07,猜想:高考分数为不同值的学生数量符合gamma分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341880.html Stable distribution -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http://www.encyclopediaofmath.org/index.php/Stable_distribution 普朗克辐射公式,伽马分布是是什么关系? 能量均分定律,和贝塔(β,beta)分布里的“最复杂原理”有什么关系? 请对外保密,有意申请经费。 贝塔(β,beta)分布: http://baike.baidu.com/view/4065646.htm 界于0-1之间的变量的两种几何平均值固定和最复杂原理相结合可能是一些贝塔分布形成的原因。 最复杂原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675157.htm 有随机性的客观事物(广义集合)都自动使自己的内部状态的复杂程度在限制条件下达到最大。 Equipartition theore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quipartition_theorem 能量均分的初始概念是热平衡时能量被等量分到各种形式的运动中;例如,一个分子在平移运动时的平均动能应等于其做旋转运动时的平均动能。 威布尔分布(威布尔分布) http://wiki.pinggu.org/doc-view-35113.html http://hanyu.iciba.com/wiki/422598.s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ibull_distribution
8351 次阅读|36 个评论
解颐录2
Mech 2014-7-29 16:53
同学读专业硕士,考试时向场外求助。女儿也在被求助之列。她吐槽出下列小令。 有感于羊羊随堂考,即兴吟“如梦令”一首! 一会手机百度, 一会场外求助。 试问研究生, 解题可有眉目? 残酷,残酷, 半道都做不出! 我看最后一句尚待推敲。应该是仄声押韵。该曲牌应该押平韵,但前面押韵都用了仄字,不押韵用了平字,最后用平声读起来就不顺了。 我润色如下 时而手机百度, 时而场外求助。 试问研究生, 解题可有眉目? 残酷,残酷, 依然不知答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次考试居然成炮灰了
热度 6 zywsict 2014-7-8 20:46
好久都没有写过关于自己的博文了,不过这次考试挂了,忍不住就写点东西,以祭奠已经失去的考试机会。 今年想考驾照,为了图近,于是就报了一个离研究所比较近的小驾校。没有想到一进去就发现种种的不足,比如很多驾校都是一次交钱保过,没有想到这个小驾校考试不过还得交补考费,交补考费也就算了,每天三四十个人一台车,又没有预约制度,为了练一次车往往就得将一上午或者一下午的时间耗在练车场地了。终于经过几十次的练车,感觉自己的技术还可以了,想考试了,居然还得等一个月左右,才轮到你去考试。 好不容易今天等到自己考科目二了,又遇上一连串不幸的事件。通知说今天早上 7 点 40 分到练车场地集合,由于自己所在的地方离练车产地比较远,早上 6 点半就起床, 7 点 30 分就赶到练车场地。 8 点 40 到考场,准考证上写的考试时间是 9 点 40 。到考场时,大雨滂沱,裤子全被淋湿了。到考场后,将准考证交给考官,准备考试。到 9 点 20 分时,和我同行的战友都通知去照相,然后考试。 这时悲剧的事情发生了,我和同行的战友一起交的准考证,他们都通知去照相了,而我愣是没有通知。最后只好去找考官,考官居然把我的准考证给放错了,以为是下午考试,于是我就和集体脱离了,最后一个人孤零零的等着照相。 到照相时,发现先照完相的就先排队,而我又是最后一个,于是他们都去考试了,我还在等着照相。刚开始以为自己运气比较好,分到了 9 号车 ( 据说 10 号以上的车不好使 ) ,还洋洋得意了一会。此时,我排在 9 号车的第六号,同行的人很多都已经开始考试。等到了 11 点 40 分,终于轮到我考试了,可是偏偏这时 9 号车故障了,不能够考试了。我等等啊,等等啊就是轮不到自己,时间到了下午 2 点 50 ,这时我问考官, 9 号车的学员怎么办?他说:“要等大家都考完了,再给我重新排号”,于是我就去上了一趟厕所,三分钟后就回来了,此时被告知 9 号车已经修好,可以考试,由于我不在,号又得重新排。 哎,过了二十分钟,终于轮到自己考试了,可是此时的我又累,又饿,又渴,又困,精神状态及其不好,上车后又碰到故障车,一上坡起就熄火,重新点火又熄火,一次考试机会就这样浪费了。然后直接做其他四项,当我四项通过后,补做坡起时,车还是熄火,连着熄火两次,考试结束。就这样壮烈牺牲了,悲哉!哀哉! 这次考试得到了几点经验教训: 第一,考驾照一定要报考有场地的大驾校,不仅有场地优势,而且还有主场优势,考官都是自己驾校的教练。像我报的小驾校的学员,有的花了 900 大洋买通考官,要是大驾校就可以省下这笔费用。报驾校之前一定要事先问清楚费用,补考是否要交费等,我就有被坑的感觉。 第二,心态要好。我遇到一连串这事件,心里直放低估,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果然被自己言中。 第三,体力要好。最好带点吃的在身边,考场在荒郊野外,想要买东西又很远,而且一进入考场,没有考完试就不准出去。本来以为 10 点左右就可以考完试,没有想到遇到这一连串事件,既然拖到了下午 3 点才考试,导致自己又饿,又累,又渴,又困,体力不支,影响到自己的发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4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恐怖】【期末考试 Final Exam (1981)】【美国】
lcj2212916 2014-7-5 10:53
导演 : Jimmy Huston 编剧 : Jimmy Huston 主演 : Cecile Bagdadi .... Courtney 类型: 动作 / 惊悚 / 恐怖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81-06-05 片长: 89 分钟 又名: 血腥期末考 IMDb链接: tt0082378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7823265
1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美GRE Chemistry 考试相关
wangdong199071 2014-5-25 14:18
等化学sub成绩的那段时间里心情很慌乱,因为很多学校在网申表格里是需要填写这个成绩的,成绩出不来申请就没法开始。而因为准备出国的事请实验已经耽搁了好久了,在申请结束期间也没有心情搞科研。当知道可以电话查分时当时真的很想赶紧知道分数,但是一想到要付钱又按捺住了急切的心情。最后从网上查知:930,99%,比我预想的还要好,我顿时长出了一口气。 下面进入正题,首先什么是sub,请自行百度。然后要不要考sub,我的意见是:一定要考。考得不好你可以不送,需要送的时候你要是没有成绩就惨了,毕竟这个考试一年就一次,没有机会再考了。原因有五: 1- 很多学校需要,我觉得前五十至少有一半多required,不考的话你的选择余地很小,说不定就和dream school擦肩而过。 2- 很多学校highly recommended,其实这个和required差不多。你们一定要记住,你们是在和中国学生竞争。当其他人都有的时候你要是没有这个成绩,你就会变得毫无竞争力。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好像就说我们的申请者基本都有这个成绩,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考的话我们从考的里面也能挑够人。 3- 考得好可以免申请费。这个例子不多,我目前只知道rice一家,国际学生考880分以上可以免掉85dollor申请费,这快赶上sub报名费了。 4- GPA不高的是自己学习能力的强力证明。我知道有很多GPA不高的人苦于自己有硬伤,这是个很好的弥补,毕竟GPA已经是过去式了。当然也不要期望过高,大部分情况下还是GPA重要得多。 5- 好的成绩对申请会帮助很大。我记得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好像就说Preference will be given to these applicants with high GRE chemistry scores. 然后介绍一下我的其他背景,本科GPA3.0,标准学渣。研究生阶段决定出国后开始准备GT,GRE的 V157,Q170,AW3.0,T101,Speaking 22。但是有次考研经历,受益很多。 下面是我们需要准备的资料。 1- 首先是各科的教科书,我觉得没必要用英文原版,就大家本科的教材就挺好,其实大家基本都一样,抄来抄去的。 2- 普林斯顿出版的review。这本书错误很多,但瑕不掩瑜,作为提纲挈领的教材看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英语的,可以帮助你掌握一定的英语专业词汇。 3- 最最重要的,真题,基本是各个年份版本的practice book。我们上面说的出题点就靠他总结了,下面会介绍怎么用。 4- 大家的机经总结,这个看了比较好,可以提醒你很多知识点漏洞。 备考过程我觉得我们大部分是学生,没时间全日复习。基础好的学生,以一个月,每天四个小时为宜。基础不好的,建议每天学习六个小时。刚开始我建议先看review,看五到六天,明白大致考些什么,不懂的地方就对照教材搞懂。第二阶段看教材,以十天为宜,重点多看,不重点少看。第三阶段以做题为主,每两天一套,做完之后要查阅书本,把每道题都搞懂,大概十天左右。第四阶段就是看机经和模考,前面留下那套最新的题目按时模考一次,大概五六天。考前再把重要易忘知识点回顾一次。 下面介绍一下我对sub的基本认识。Sub的题目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上没有很弯弯绕绕的题目,大家把本科书本复习好,掌握一定量的英语专业词汇,基本能保证90%。有几点注意事项: 1- 量子化学部分很多学校化学专业本科教纲里是没有的。我就没学过,所以刚开始做题目时全军覆没,而这个部分至少有七八道题目,搞不懂的话基本没希望上90%。所以那些量子化学没学过的同学要好好看一遍,至少出题点要搞懂。另外还有过渡金属催化机制,大家也要注意。 2- 分析化学部分很杂乱,经常出现不知所谓的题目。建议大家也是以出题点为主,其他的大致扫一遍,方便蒙的时候提高命中率。(这里介绍一下,sub的计分规则有答错倒扣分一项的,但是从数学期望的角度上看,我建议大家不会的也要蒙,稳赚不赔。) 3- 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也有重点的出题点,这个大家可以通过题目多把握。 4- 常用的专业词汇要解决,尤其是那些什么差向异构体,同分异构体,萜,多糖,DNA之类的。肯定会有一些题目是考这个的,其实很简单,看你认识那个词不。 5- 物理化学部分没有很复杂的计算,基本上很多题目可以通过简单的定性推算解决,大家不用太费心机背公式,但是重要的公式能背会最好,做题会快很多。这个部分也有常考点,注意总结。电化学部分从来没考过,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考场上需要注意事项: 1- 答题一定要细心,很多题目其实也有陷阱,但是属于很浅的那种,不要再挖坑把自己埋了。很多题目考到常识,多联系生活实际,像这次考到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答案是硒,大家联系到北大富硒康的广告的应该就知道了。 2- 答题卡建议每二十道题涂一次,舒缓一下考试心情,而且省得到最后来不及涂卡。 3- 130道题是个体力活,大家一定要做好准备,到最后越来越疲劳,正确率会越来越低,建议富裕时间大家从后往前检查。另外注意考试时间,不要在一个题目上过多纠缠,容易得不偿失。 后来的申请结果证明sub成绩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如果不是99%的sub成绩,我估计无法拿到UPitt的offer,因为据一名在校师兄所说这所学校中国学生的sub基本都在95%以上,可能比较控sub成绩,我那3.0的本科GPA他们也就没太介意。
个人分类: 出国行前|9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对不起,你不喜欢我的课,不能给你及格!”
热度 54 wangxh 2014-5-20 21:44
自己没有机会去国外留学,还算是搞教育的,而且总想不知趣的想搞明白国内的教育到底为什么不如人家外国,所以愿意与有外国学习经历的人们交流交流。 今天遇到一位初中毕业去澳洲留学、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交流起来。 国内的许多学生盲目地羡慕外国学生不考试、只写论文就能够通过课程考核得到学分。听听这位留学生讲的两个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教授要求选课的学生每人交一篇论文,同时进行一个比较简单的测试。结果这位留学生得了个“不及格”。当他拿着“论文”与“测试卷”去找教授“理论”的时候,教授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一个非常简单但又不容置疑的原因:“从你的论文看,你根本不喜欢我的课,因为你没有用心去做作业。”这位学生一听,什么话也没说,默认了——自己的确做的不够,多说无益,只好放弃这门课的学习另选其它课程。而我们的情况呢?首先学校或教务部门根本不相信任课的教师,也就是说不可能给授课教师这么大权力——仅凭看出“学生不喜欢某门课程、论文写不好就可以给不合格,找死呀?——给你算教学事故!”无论你教龄如何,也无论你教学效果如何,如何上课、每次课讲什么内容、考试如何进行、判分有没有判分准备等等,都必须有教务科的小科员说了算!另外学生会不厌其烦地磨任课教师:“老师,我已经尽力了,我实在不会呀!” 第二个故事,一门设计图课,考核方式就是画一幅设计图。该生经过2周拼命的准备与伏案作业终于完成大作——并拿在手里“欣赏”自己的杰作,自我陶醉的几乎流泪!等交上作业教授一看,立即告诉:“不合格!”该生的情绪一落千丈,急忙问道:“为什么呀?您上课讲的要点我全部体现出来了,而且非常漂亮!”教授回答:“是的,我看见了。但是设计图要有创造性,你明白吗?看在你画图认真的份儿上,再给你一次机会,回去重画吧!”教授一边说一边指着另外一份设计图说Perfect,而这位一看,这是啥呀?这根本不像老师上课讲授的! 【不知道该生说的是否具有普遍性,但有些方面的确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学校到底是教育学生们听话呢,还是挖掘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呢?如果连教师都不敢或不能突破学校或教务部门规定的阻碍创造性发展的陈规陋俗和条条框框,那么我们的高等学校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呢?】
个人分类: 教之道|20788 次阅读|54 个评论
又到大学‘清考’时
热度 14 lin602 2014-5-7 07:03
2014届的本科生快要毕业了,再有二个月不到就要离开学校,有的继续读研究生,有的开始工作。 我相信网上许多大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任务:清考! 清考---就是让快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还有不及格课程,再进行最后一次考试,考试合格,给文凭与学位,如果再不合格,就不给毕业。 从道理上说,这没有问题,凭成绩嘛,考及格让毕业嘛。 但是,知道内情的人就清楚了,这其实是学校的‘放水’,甚至是让‘次品过关’! 作为一个教师,这时候是最难处理的,学校文件上不说,也没有人跟你明说,但大家心知肚明,学校的意思就是让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通过清考‘洗’成‘合格’,毕业走人。 教师其实这时候成为学生能否走出校门的‘栋梁’,支撑着学生能否毕业的希望也支撑着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如果学生清考再不合格,拿不到毕业文凭,就是某门课程的清考教师的事情。 由此大学出现了一些怪现象:清考前一些学生找清考的教师,央求给予通过,有的学生甚至要求教师考前给个重点甚至透露题目,有的学生请教师改卷子高抬贵手,甚至有的学生威胁说:我不及格就是你的事! 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考不及格也没有心理压力,甚至补考都不参加,也不重修,就等清考过关,因为他们从他们的学兄学姐们那里知道了大学的‘游戏规则’。 为这事,多少大学教授们提出意见,许多大学教师为了一点良心,不愿意监考放水。但这都阻挡不了许多年来大学清考的脚步。一年又一年,无望的教师们也只能‘完成任务’吧。 我从来都希望,大学是没有清考的,只有跟班考(跟同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同堂考同一门课程),考卷一个样,一样的标准,考通过才有学分。不要单设清考,如果补考的考卷与质量能够保持质量标准也可以,如果补考不能保证质量,就取消补考,只能跟班考。如果今年不能毕业,通过一年或二年的跟班考,通过后发文凭是合理的,当然允许这些学生听课也可以不听课。 大学不是教授们治学,大学的管理不是按教育规律,而是从安定的角度来进行处理。 中国的大学教授,经常要蒙着眼睛、堵着耳朵、昧着良心才能让心灵得到安宁!
5762 次阅读|36 个评论
高绪仁通过2014年江苏省卫生高级职称骨科副主任医师考试
GaoXurenKnee 2014-5-5 22:18
2014年5月5日周一,江苏省卫生厅网站公布2014年江苏省卫生高级职称考试成绩。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医师顺利通过骨外科副主任医师考试。
个人分类: 爱生活 爱膝关节|24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汉语考试最难考题,哪位能把它翻译成英文
热度 2 sheep021 2014-5-2 19:08
【汉语考试最难考题】大舅去二舅家找三舅说四舅被五舅骗去六舅家偷七舅放在八舅柜子里九舅借十舅发给十一舅工资的1000元。 ———问:1、究竟谁是小偷?2、钱本来是谁的? 这个题还真有点绕。哪位能把它翻译成英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0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改变研究生考试科目是时候了
热度 13 lin602 2014-4-13 14:11
研究生考试,科学网上不少博文,有些博文让人看了挺心酸的,就是因为本科学校地位不高。 怪异的研究生考试科目,工科专业考试为:数学、英语、政治、一门专业课。初试后好学校通过复试刷人。 三门统一考试的基础课,根本没有办法与素质及专业联系起来。 在复试时,导师们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看毕业学校。通过一些考试,莫名其妙地甚至无奈地看出生来刷人。 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无法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无法体现专业与能力。如果说极端一点,按照这四门考试的游戏规则,在家学习几门课多做题 ,也可以初试合格。 我们的大学学习专业,但考试却大部分科目与专业没有关系,搞通几门课,已经成为考研的流行习俗。 不是我说,政治、数学、英语三门课,只要大学合格就行了,除了专业上非常有用的情况外,例:数学专业,物理专业,天文,计算机等需要数学好。也可以将六级四级英语合格证书成为报名依据嘛。至于政治,有必要考吗?这能够选拔专业人才吗?其实政治考得好与道德思想好是二张皮,彼此无关的。 只有在研究生选拔考试中,让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英雄不问出生才能够真正实现。 大喊口号是没有用的,要的是操作程序的合理性。 看这篇博文有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1987-784481.html
3752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批判性思维与如何考高分
maqingping 2014-3-17 18:43
1995 年回国时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谈过中英大学教育的不同。最明显的差别是英国大学及格线( pass )是 40 分,优秀线 (first class, distinction) 70 分,而中国大学则分别为 60 分和 90 分。优秀需要 90 分不仅束缚学生,也束缚教师。学生不敢发挥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不敢出可以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试题。如果中国大学及格线与优秀线也分别为 40 分和 70 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自由度会大为增加。试题和判卷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是“战略型学习者”,怎么学能得高分就怎么学。因此,也难怪中国大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了非常有限的作用。 英国大学的优秀线是 70 分,并不等于大多数中国学生在那里能拿优秀。对于非数学、非数量类考试,一般是 5% 到 15% 的学生能得 70 分以上,难度不亚于中国大学的 90 分。英国大学判卷标准原则上讲,把教师讲的、教科书上的内容都答上还不足以得 70 分,要得 70 分以上需要表现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批判性思维要求对习惯于教师划重点、给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是个挑战。数学、数量类考试中国学生成绩明显高于英国学生,非数学、非数量类考试中国学生成绩则往往不如英国学生。这方面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判卷标准一般要求不考虑语言水平(英语水平实际上是影响考试成绩的),而且有学习习惯的因素。中国学生常常对在考试中如何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感到困惑,对“战略型学习者”来说如何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一个如何得高分的问题。对此,我写过一个怎样考高分的短文,告诉学生怎样在答题时表现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现附上请博友、网友指正。 How to get high marks in exam? I had been asked this question in the past too. The answer is pretty simple. Firstly, you should have the knowledge which the exam will test. Enough knowledge is the basis to have high marks. How can you have enough knowledge? The best way is to be born with the knowledge as Confucius noted ( 子曰: “ 生而知之 者,上也 ”). If you were not born with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you needn’t be too disappointed by yourself;you have good companions. Confucius said he was not born with knowledge after all ( 子曰 : “ 我非生而知之者。 ” ) Then what can youdo? Confucius told us that the second best is to study the knowledge ( 子曰: “ 学而知之者,次也 ”). Some of our students missed all lectures and studied nothing by now, and the exam is coming; what should they do? According to Confucius, it’s still not that bad to learn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 What is bad is you don’t study even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which is what the ignorant people do (“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 Therefore,you had better start studying now at latest. To learn the knowledge you need for the exam, it would be good to have a photographic memory such that you can memorize everything by simply glancing over it once. If you don’t have such a memory,you would do better by spending much more time on reading textbooks and recommended reading materials . Once you have got enough knowledge for the exam, can you get high marks? Not necessarily. Getting high marks needs certain skills. You need to present your knowledge in a legible wa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markers will look for some key points; covering all these point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getting marks higher than 70%, but it’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You need to know these key points and how to explain these key points. Those key points constitute what your lecturers have shown you in the lectures and what you should have read in textbooks. If you can do that and have done that, you can get a mark up to 70%, but not beyond 70%, since for non-numerical subjects the British marking system is looking for evide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when awarding a mark over 70%. So, you need to show that you can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itically in your exam. You may argue that the British marking system for non-numerical subjects is non-sense, how can students think critically in one or two hours under pressure? This could be true, but the essence here is not that you produce any great ideas during the exam, but that you show you have the critical approach to tackle a problem. People are not always born with such critical approaches, so you usually need to train yourself into critica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To do this, you need to put your own thought into what you are studying, as Confucius remarked, “studying without independent thinking will not lead to real understand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without studying will lead to failure” ( 子曰: ” 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To corroborate the second sentence of Confucian quote, I marked one exam paper with over two-pages of independ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for one question from a student who probably studied nothing from the module, and I could only give him 2%. That 2% was for his effort of critical thinking, given that he made no effort in studying the module. 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ponent which makers are looking for is actually very simple. Everybody knows that it is very unlikely for students to produce a great idea during exams, or for the teacher either. 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evaluate, assess and compare those key points that have helped you get nearly 70%. You should provide your own idea on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reasonable, pertinent,feasible, practical or beneficial etc. wherever applicable. Once you have done those, your marker will be impressed by your critica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which will propel you (your marks) well beyond 70%. Critica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is not that textbook says it’s white and you have to say it’s black.You will be very lucky, if textbook is so wrong that you can turn white into black. Although the critical thinking is just to evaluate, assess and compare those key points which you will write down anyway, you need to grow into the habit of evaluating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points listed by the textbooks or your lecturers, and thinking beyond the words used by the textbooks and lecturers. Since I started in this university, I found that our students appear too quick to ask questions. Although Confucius praised “clever and fond of learning, unashamed to ask questions frompeople below oneself” (“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 Confucius also said, “Not until a student does think very hard but still not get it, I will not give him a hint; only when a student tries hard to speak but has not got the right phrase will I give him a suggestion. If I mention one corner of an object, a student should also realize what the otherthree corners are like; otherwise I will stop lecturing (to let him think by himself).“ ( 子曰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则不复也。 ” ) It seems to me that some students had not thought hard enough before they asked me questions. I wish that I could tell them to go back reading the textbooks and thinking more by themselves, without risking complaints by them to the Provost JJJ . Why is it better to work out solution yourself if possible? My experience is that even if I had been to a place several times with a friend who knows the way, I would still have difficulty to find the way; if I have been to a place on my own, even though I might get lost first time, I will know the way very well from the second time onwards. Cheng Zi noted, “If you tell students the answer before they think very hard and try very hard to talk about it, their understanding will not be solid and lasting; if you wait until they think hard and try hard to talk about it, they will have a sound and solid understanding.”( 程子曰: “ 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 I hope that students will be listening to what Cheng Zi said, not that eager to get answers from their lecturers or tutors. Thinking more on your own is the best way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you need for high mark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your thinking should be how to use the knowledge/theorie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especially real world ones. Confucius said: “If a person is able to recite the Book of Poetry, however, being a government official, he could not fulfill his responsibility; being a diplomat, he could not negotiate or have a dialogue; even if he has a lot of knowledge, what’s the use?” ( 子曰 :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 The ability to use your knowledge and theories to solve problems also shows your critical thinking. Shiji (Record of History, 史记 ) said:”one thousand yes-men are not as valuable as one person who can speak out his mind.”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 In answering exam questions, students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speaking out their own mind; writing down your own views is almost the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markers look for. To summarize, in order to get high marks, Firstly, you need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and be able to write down all the key points your lecturer mentioned in the lectures and expand them with knowledge from further reading. Secondly, you need to evaluate, assess and compare those key points; you should provide your own idea on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reasonable, pertinent,feasible, practical or beneficial etc. wherever applicable. Thirdly,you should be able to use theories to solve real world problems. Fourthly,if you haven’t studied anything yet for the module, you should act now to revise the module, 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polishing your weapon shortly before the battle, even if doesn’t make it sharp, can still make it shiny”. Good luck!
个人分类: 教育|1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学生——布里丹的毛驴
热度 1 kqlin 2014-2-26 01:19
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布里丹的毛驴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 
科学分成如此多的领域,其中的每个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没能满足对更深邃知识的渴望。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哥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当然,这里问题在于,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乏味。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引自 爱因斯坦的自述 此文态度为本人博文的基调。
个人分类: 教育关注|332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门课多次考试是不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热度 2 lin602 2014-2-10 11:45
现在大部分课都是最后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以此为标准记录成绩,一考定成绩。 这样有个问题,不少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点作业,也不复习,到期末考试时进行突出,甚至还有作弊。而平时不少学生是不抓紧学习的,都等待最后考试再复习。 我的感觉如果一门课一学期考四次(也可以多或少),每次考一小时,期末考二小时,成绩可以按比例计算,这样可能会促进学生学习。 如果某个学生经常考不好,还可以让班主任与辅导员做点学生的思想工作。 但是这样做可能工作量比较大,学生有意见,学校也不一定支持。 现在的大学是机械化管理,要动一下经常有不小的难度。不知道谁对学生的质量负责任。
3110 次阅读|6 个评论
授人以渔
热度 1 physicsman 2014-1-23 13:50
学习,总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才会受用终生,而老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能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答疑解惑,授人以渔。考试是检查一下学生手里有多少鱼,所以老师要是单单为了应付考试的话就授人以鱼。鱼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渔。 有多少老师在授人以渔?考试如何能考渔?
4147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国家的利益看,我们需要这样准备考试吗?(上)
热度 77 fdc1947 2014-1-15 08:13
 由考试引起的话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引起剧烈的争论。从高考到研考,从公考到司考,今天无不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有人痛斥“应试教育”,有人抱怨招生不公平,有人要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有人要取消高考的竞赛加分,有人指责“考研基地”,有人谴责招研究生学校歧视,众说纷纭,大家都怒气冲冲。但是,我想,我们需要的不是怒气、不是牢骚,而需要真正从根上去探讨一些基本的问题。只有把这些基本的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有希望。 我们为什么要考试?从考试的目的看,我们的考试可以分成两类: 课程考试和选拔考试 。 课程考试 是为学习某一门课程而设置的考试,我们在大中小学里所进行各种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科目考试等等都属于此类。这类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这一类考试需要考生做很好的复习、准备,那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一门课程,如果不练习、不复习、不考试,学习的效果是很差的。这类考试虽然也要检查出一部分不合格的学生,但是,通常会要求他们补考或重修,目的还是让他们学好课程。 选拔考试 则是为了某一种目的而选拔适当的人才。例如,高考是高等学校为了选拔适合于到高等学校进一步学习的人才,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等也是要选拔各自需要的人才。这类考试不用顾及多少人及格的问题,它只是“矮子里拔将军”,需要多少人就录取它认为合乎需要的多少人。 在前一类考试中,考试的组织者即教师与被考试者即学生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所以,应当告诉学生这门课程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考试内容的范围等等,使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复习、考试真正掌握该课程的精华和根本。 选拔考试则不然,考试者与被考试者双方是对立的,各自有各自的目的。考试者想要的是 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被考试者则 千方百计要想让自己被选上 。为此,被考试者总要想猜测考试的题目,至少是一个范围并根据自己猜测的题目范围进行复习,以使自己在考试中占据优势,战胜其他应试者。这里,任何合法的猜测,合法的“投机取巧”、使自己超水平的发挥等等都是合理的。而考试的组织者则总是力求在应试者中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避免让考生有投机取巧的机会,避免自己受投机取巧者的欺骗,否则,就不能够真正的选拔出需要的人才。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试的组织者有足够的智慧。 为了使自己能够被选拔上,在考试前如何准备是应试者自己的事情。只要是合法的,他都可以做。比如,如何学习,是否需要上课,是否需要请人辅导,哪些课程需要认真学,哪些课程可以简略,是否从高一就开始准备高考,是否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是否与一些人一起成为“考试基地”等等,都有应试者自己选择的自由。 但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国家的管理者应该有对国家最有利的选择。国家拿出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四来办教育,目的何在? 国家办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国民素质,包括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等等。 只有国民素质提高了,国家才真正能够富强发达,才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对于国家组织的考试,国家的管理者也应当从这个观点出发,作出合适的决策 。 应试者对自己看起来有利的事情,对于国家未必有利。 比如,高中生提前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结束课程,不学那些高考试题范围以外的知识和高考不考的课程,多做类似于高考试题的练习题,对于自己的高考取得更高的分数显然是有利的。至于做这些题目是否有利于自己学习素质的提高这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用一年时间做这些的题目对于提高自己的学习素质和知识水平极其有限,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用,就是一种浪费,这个事情用一句前几年曾经时髦过的话,“地球人都知道”。但是, 现在的高中生还是要这样做,因为高中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能否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但是, 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件需要注意的严重问题。让一千多万青年学生做一年无聊的复习题,学生们并不能得到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最多只有极少的提高),反而使很多青年人看见书本就头疼,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讨厌读书学习甚至终身厌学。让全中国的年轻学生都浪费一年青春岁月,这对于国家实在是极大的浪费。 但是,很遗憾,这样的浪费大家都熟视无睹,甚至大多数人也不认为这是多大的浪费,反而认为是一个极其正常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倒是不可思议的 。 可悲啊! 高考是这样,考研究生也是这样。大学四年,最后一年的上学期,有几个大学还在正正经经地教学生?有几个学生在正正经经地学习专业课、学习新的知识?更不要说那些考研基地了,从上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是看哪些课程是考研要考的。那里化学专业的学生有几个还认真学习高等数学和普通物理?当然,好学生总有几个( 最要命的是校方和教师对这些考研不考课程的极低要求 )。实际上,全国的大多数大学(除了专科和高职)现在都已经是、至少是接近于“考研训练班”了。为了考研,我们的大学很多课程等于虚设,学生修那些课程也就是混个分数,实际上也在浪费时间。 考公务员也是这样。谁都知道,考试前的高强度培训只能提高考试的水平,对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基本无关。 我们还有那么多专门从事辅导考试技巧的学校,让这么多人去学习考试的技巧。我曾经把这类寄生在考试上的教育称之为 寄生教育 。说得难听一点也实在一点,就是去学一点“投机取巧”的本领而已。 一个人的一生也就七八十年,十几岁、二十来岁正是人们学习效率最高的黄金岁月,但是我们却用那么多的时间浪费在学习怎样考试这样的“ 屠龙之技 ”上,可惜不可惜?一个民族的年轻人都在这样的浪费,这个民族的损失有多大 !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家长、学生)花了那么多财力物力,让学生去学习,得到的本领只是会考试,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一些会考试的人。只会考试的民族会有前途吗?当然,有人会说你过于极端,总还是会学到一些本领的。是的,本领总是会学到一些的,但是,有这样巨大的浪费也是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谁能够说上面说的这些不是事实? 从国家的角度看,我们为了准备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招收公务员考试等等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学生的智力和青春年华?有人统计过吗?我们为什么必须要这样的浪费呢?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考试制度的设计上。 我们能不能不要这些考试,例如,不要高考?决不能。高考是目前能够令人较为信服的相对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现在的问题绝不是废除高考,而是要完善它。 一方面要使它仍然是选拔人才的最优途径,另一方面,要消除由于过分备考而造成的巨大浪费 。 有这种可能吗?我们能够既保持高考的公正公平,又消除过分备考吗?这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对于国家来说是必需的。 这些年,我们的高考设计一直在变化之中,考试课程在不断变化,各地的考试科目也不大相同,可是, 变来变去,有一件事情却从来不变,那就是 有一个高考大纲 。考试内容要指定一个范围,哪些考哪些不考,甚至各类题型的比例都有具体的规定。学校就依据这个大纲,指导学生复习。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猜测出若干考题,至少是猜到与考题相近。 上面已经说过,高考是选拔考试,其目的仅是选拔出合格的人才。 既然是选拔,那就没有必要有指定考试范围的限制,只要是基础教育阶段学过的一切以及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应该了解的一切都可以作为考试的内容 。至于考题的类型之类的东西,就完全不应当作为出考题的束缚,一年和另一年可以完全不同,更没有必要事先公布,例如什么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之类的通告。 有人问,考试这么无边无沿的范围让人怎么复习啊?没法复习就对了。目的就是要使人没法过度复习。 又有人说,虽然这样也是可以复习的,但是考试这么多内容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吗?现在有人主张减少考试科目,据说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高考并不是检验学生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绝对水平,而是看学生之间的相对水平,是考生们之间的竞争 ,所以,即使只考一门课程,所有的学生还是要为争夺得到更好的相对位置而无穷无尽地准备。而长期注意的目标越少,就越容易疲劳。在这个意义上,学科多了,注意力分散,倒还有相互休息的作用。因此,对于高考这样的选拔考试,是否减少学生的负担,与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多少无关。 考全部科目,不会抑制偏才吗? 中学是基础教育,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所有的内容,是做有素质的人的基本要求 。 不全面学好中学的全部知识,根本谈不上“才” 。就拿从小开始练习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来看,彼此的素质差别就很大。同样是顶尖的运动员,有些退役后能够成为优秀的教练,或成功地从事其他事业,甚至担任国家的某一部门的领导人,有些则只能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基础教育的水平高低 。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高层次的体育人才,大多数都出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基础教育发达的江浙等地区。这个例子从一个方面说明,如果没有全面的基础教育知识,所谓偏才很难成为真正的人才。 少年是一个人的身体、道德、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等初步养成的时期,也是学习知识最好的时期,这些对于成长后的一生都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习性甚至是一生不变的。所以,对于少年人的身体、思想、道德、知识各方面进行全面的教育,是影响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头等大事 。这里, 任何强调“偏才”的拔苗助长都是对民族的不负责任 。甚至到了大学本科,也还是要全面发展,只分大的专业,在每一个大的专业中并不宜过分细分,力争使本科学生文理兼通。这样才能使大学毕业生有大的发展后劲。 对于高考,不但要考中小学学习的全部知识,不但不需要对于试题做任何限制,从而使学生的过分备试成为困难之事,而且,教育行政部门同时应该下禁令,禁止像高三拿出一年时间准备高考这样的事情。 这就是说,要从“不能”和“不准”两方面入手,消除现在这样的对于高考的过分准备。 怎样才能作这样的禁令,这样的禁令会产生什么问题?怎样防止不正当和过分的考研准备?请看本文第二部分。 
个人分类: 教育|14357 次阅读|88 个评论
你的青春谁做主——有感于身边的那些学生
热度 10 邵宇飞 2014-1-14 23:38
“请问是xx老师吗?” “我是,有什么事吗?” “老师您好,我是大四的学生,想跟您说个事,我这学期因为找工作的事情比较忙,另外工作签到一个外 企了,您能不能帮帮忙,让我重修考试通过,如果需要的话,给钱也行...,喂,喂,操,怎么挂了” 以上对白就是我刚刚经历的场景,只是最后面的那句话是我遐想出来的,我甚至猜想这个“操”字应该在他心里默念很久了。这不是第一个因为重修考试打给我的电话,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接过这样的电话,我的心情很复杂。 工作以来,我教过大学物理实验课、大学物理重修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单独招生来的学生的物理课,校区内理工科学生一届一届流水一样从眼前过。自甘堕落的,奋起苦学的,随波逐流的,志存高远的,家境贫寒的,开奥迪宝马的,林林总总,什么样的都有。也有很多时候,他们在课堂外有意无意地展现出一些令我赞叹不已的品质,我会突然发现自己对身边的学生了解得那么少。 ZY和WY是我教过的两个女生,课堂上他们都不怎么说话,没什么表情,经常坐在中间排。我对他们也没什么印象。一晃学期结束了,转眼到了秋季接待新生的时候,在同事和领导的帮助下,我成了一个班导师,负责一个自然班。在接待新生的会场,我见到了ZY和WY,她们也很惊讶,因为我不是他们学院的。不是在课堂上见面,她们也放松多了,和我聊了很多。原来ZY是他们学院学生会主席,WY是学院自律委员会主席。这几天她们要配合学院老师接待新生。于是我特意观察了下她们俩,我发现她们只要有别的学院老师过来,她们就主动给搬凳子,递矿泉水,交谈之中,不卑不亢,有礼貌,也很真诚,做其他事情很有条理。后来听一些老师说,ZY在辽宁十二运志愿者活动上的表现也非常不错,理解能力非常强,领队交代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回身就能把自己的队伍组织好。我忽然想,我在大学二年级时候还真做不到这一点,待人接物和组织策划活动方面的锻炼就是零啊。这两个学生以后的简历上虽然本科不是985和211,但她们表现出了大部分同学人所没有的态度和能力,我相信她们走入社会以后事业发展会不错的。 WJ是个男生,两年前在食堂吃饭时候总能看见他,他就负责收拾餐盘碗筷。听媳妇说,他家里极度贫困,好像只有一个生病的母亲,高中时期没办法辍学了,后来自己干力工挣钱,又重新上高中才考上的L大,所以年龄比其他同学大两三岁,不停地利用各种机会在校内外打工挣钱。现在这孩子已经毕业工作了。 和这个男生类似的是一个女生LX。她老家在南方,没有了父亲母亲,在学校里一边上课一边打工挣生活费和学费。这孩子虽然经济压力大,但心态特别好,很乐观,和老师交往很坦率真诚,并不是那种目的性特别强很势利的交往,每次寒假从老家回来都会给帮助过她的老师带些家乡的腊肉,不多,但让人觉得很感动。明年这孩子就该毕业工作了,祝她好运! HYM是我这学期物理课上的孩子,身材很高大,上课总坐第一排。开始觉得他和大部分学生一样,表情木木,没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开学一个月后,接到学院领导通知,组织学生参加第二届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虽然是第二届,但是以前我们没有参加过,九月底接到的通知,十一月初就要去参赛,准备时间只有一个月。我把这个事情和上课的同学说了说,同学们报名还是很踊跃,因为一旦拿了一、二等奖物理课可以免考。HYM也组织了个参赛小组,提交了一个方案——利用单片机和光电门制作一个测量系统转动惯量的教具。方案一交上来,我吓了一跳,厚厚的一摞纸,有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有电路图、还有一个CAD画的教具的加工图纸,我问他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他说是。我觉得这个方案挺不错,更主要的是我觉得这孩子素质不错,才大二上学期,就能学会这些东西,不错了。经过几次接触,慢慢了解了。这孩子家里条件很优越,平时接触的东西就很多,虽然考到了L大,但是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没少参加,奖项也拿了很多。这次参加物理竞赛,有些材料就是他们参加某个国赛项目买的材料剩下的。确定下他们代表学校参赛以后,我们开始抓紧行动。我估计了下时间,只有不足一个月,就把他们的方案做了简化处理,同时把他们方案中的原理和目标重新做了调整和修正。我对他们说,设计和焊接电路我不懂,帮不上忙,单片机编程也由他们做,我负责去校内外购买和焊接支架,这些工作他们不认识人没法办。很多事情,即使思路和分工明确了,还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首先,花了四个晚上,他们在简陋的普通物理实验室焊接电路,有时候发现电路画的有问题,于是就重新焊。然后的几天我联系校金工实习的师傅,帮我们把支架车了出来,去铁艺那买了个薄铁片,做托盘,轴要带着托盘无摩擦旋转,在一处工地捡了一块木板拿了回来,中间挖个坑,里面抹了油,轴两端车成球形嵌在上面的木板和下面底座里,刚刚好。此后的几天,HYM开始展现出他的能力。 装置都弄好了以后,大家满怀期待得测试一番,发现结果非常离谱,后来就想为什么。想来想去,弄来弄去,HYM发现是因为加工之后的码盘不是绕质心圆周运动了,这样有些空隙扫过光电门,有些就没有扫过。换句话说,加工后的码盘废了。没有码盘就没办法测量,再买新的也不一定行,设计的项目暂时无法进行了。那天是周六晚上,大伙在实验室里有点泄气,我说先这样吧,都回去想想。第二天早上,HYM给我打电话,说他想出了个办法。原来他大早上起来就找来了一个硬纸,这孩子硬是用圆规和量角器画出了一个大的“码盘”,又用刀小心得裁了出来,这样做的孔比较长,可以被光电门扫到了。这个码盘虽然很脆弱和粗糙(买来的码盘是200孔的,他做的这个只有72孔),但是至少可以使装置运转起来,这样他先利用这个简易光电门把变成C语言程序检验了一下,有些地方有问题。后来我和他说,我们换个思路,不用多孔码盘了,就做一个带两细长线的小码盘,但是得大规模修改程序,因为原理做了调整。于是HYM又花了三个多小时修改程序。再次测试以后结果有模有样了,只是数据有时候对有时候错,我也不清楚为什么。HYM和我弄了两天也没弄清楚,眼看参赛日期临近了,HYM和我说,老师我回去想想,这几天不找您了。过了三四天,他打电话过来,弄清楚了,和单片机工作原理有关(具体是什么原因我现在也有些忘了),他们虽然以前参赛用单片机,但是从来没有像这样用过,所以相关的原理也没深挖掘,现在弄得清楚多了。都OK了,我们信心满满地去沈阳参赛,到了宾馆,吃过晚饭,其他孩子都跑出去打游戏去了,只有HYM来找我,问我是不是应该为明天介绍装置、布置会场做准备,我就和他说了一些情况,夜里又把其他组员找回来排练了几次。总之,虽然这是个不大的参赛项目,但是HYM表现出非常出色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贵的是,这孩子不盲目上课听课,他的学习思路很清楚,效率也很高,听他说他计划过两年出国看看。加油,孩子! CY都是我物理重修班的学生,已经大三了。虽然是重修班,但我从来没有对他们有偏见。我经常和他们说,物理就是一门课,你要是喜欢它,就多学学,要是不喜欢它,就争取考过去,不让一次次的重修、考试耽误你后面的发展。CY已经跟着我修了一年了,前几天她问我习题。我看了她的练习册,做得满满的。我说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还是应付检查抄的?她说都是自己做的。后来讲题的时候,我也看出来了,她这回是真学了,很多题都很熟悉。前几天考试成绩出来了,CY考了70多分,我相信她没有作弊,我觉得她是好样的。 LY也是我重修班的学生。她成绩不错,也不知怎么的,物理就挂了。开学以来,她自己就给自己很大压力。一个月前,她找到我,说老师,我现在感觉压力很大,我们寝室学习成绩都非常好,以前我也不差,但是就这次重修,就感觉自己抬不起头来了。尤其是寝室里的LSY,她成绩总是很好,我现在真的很着急,老师你说我怎么办呢。我和她讲,有进取心是好事,但学习这东西真别太有压力,其实学好学不好都是学给自己的,多少分不能太说明问题,你也别因为这一科重修就否定自己,总之我说了很多,也不知道说到点子上没有。前几天成绩出来,她考得不错。 再有就是开头那样的学生,以“大四”、“工作都定了”为开场白、为“捅钱、找人”为攻心计。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人生就是一场交易”。老实说,这话没什么不对。但交易也分好的交易和坏的交易。作为一个普通高校的普通教师,对那些利用权力和金钱运转的交易我们很无奈,但这不等于我们就乐于接受。但我想对那些学生说的是,我真正想要的交易是“用我的真心换取你的笑容”,而你真正要做的交易应该是“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问问自己,拥有的够不够多,梦的够不够好,是在执着追求还是已经认输,问问自己,到底你的青春谁做主。
8859 次阅读|23 个评论
[冯言冯语]季羡林-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热度 1 冯用军 2014-1-9 13:02
各位童鞋,黑色的一月来临了,恐怖的期末考试也到啦,在这“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特殊日子,害怕考试的童鞋有木有、考试恐惧症的童鞋有木有,给大家奉上一段奇言,贴上一张奇图,保证大家看过之后,就不会觉得考试是个什么玩意啦^_^ 据了解,《清华园日记》2003年1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日记内容是当时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的季羡林,在清华园生活学习时的“青春记录”。被网友热转的日记,则写于1934年3月31日。   据悉,这些日记在后来出版时,编辑曾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林的意见则是:一字不改。“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注:“冷猪肉”即“胙”,指祭祀用的猪肉。) 最后,预祝各位童鞋考试门门过,早日回家挂红灯笼,过年啦...
个人分类: 《最文学》杂志|272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开的‘药方’----考研基地
热度 41 lin602 2014-1-8 09:56
‘考研基地’的出现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对曲阜师范大学等‘考研基地’的学校与学生们我们是怀着敬意的,因为他们不想浪费人生,努力学习,进行深造,为自己的发展与事业努力,也为国家输送人才。比许多学生泡在游戏厅,到宿舍侃大山要强多了。这也反映了学校的学习风气应该是不错的。我也到过曲师大,的确学习风气是不错的。 问题出在哪里? 我认为, 大学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与导师对研究生素质的需要、对科技创新应该是高度一致的!如果不一致,说明我们的顶层设计出了毛病。 我认为,要从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及模式上进行重大改进。 目前就我们化工类工科考研究生科目:政治、英语、数学与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这考试模式意味着什么?只要在大学学好这四门课,过初试关,按复试1:1.2的比例,这四门课好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就非常非常大了。专业能力强的,经常反映不出来,在这种考试中被淘汰出局! 我做化工几十年了,也快退休了。从我的角度来说,除了最后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其他三门不是很重要,甚至一些课不重要!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了,如果业务需要,可以强化某个方面。对于化学工程类与计算类,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对从事化工专业的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说,只要道德品质可以,政治课成绩不重要,英语有二个层次,一是能够看英文专业资料,进行简单口语,第二个层次是做国际业务,要会说会讲会听会写,而这些并不是在研究生考试中能够达到与训练的。我们都知道,许多英语好的人,不是课堂上学习与考研究生的结果,是平时注意听说写坚持不懈达到的,有些人到了企业因为环境所逼,他们的英语最后非常非常好,但他们都说是逼出来。从研究生考试来说,英语只要能够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对许多单位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对数学要求并不高,对有机合成的,基本上用不到数学。 从专业的角度,我希望我招收的学生(化学工艺专业)有如下的知识与能力: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有机分析、化工设备、自动控制(这可以弱点)、查资料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对科研的灵感(当然也包括其他专业能力与知识)。加上能吃苦。 本科生如果上述能力强,英语能够熟练查资料,或者能够‘四会’,加上品德好,有点情商,他们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应该来说,教授们对考生的标准与企业的标准是一致的!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化工专业的大学教育应该要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培养,就会与导师、企业相吻合! 如果我们的研究生考试与上述标准一致,‘考研基地’这个特定的名词就不存在了。 我认为我们的研究生考试模式‘病’了!而且病得不轻! 政治考试,完全可以取消,或者进行过关考试就行了,只要大家掌握基本的内容就可以。政治考得好,不见得思想觉悟高,不见得道德品质好!许多高学历贪官比起农村老大爷来,思想要肮脏多了! 英语考试,我觉得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不要让英语成绩成为进研究生大门的‘重要法码’。如果在现在四级或六级英语的基础上,将四级或六级英语中的‘合格’作为研究生考试资格的门槛肯定是可以了。考试良好可以在最后录取中加上10分,过六级英语可以加上20分,就OK了。这样可以将学生们大量的复习英语时间腾出来。如果他们在今后研究生学习中,在工作中自己努力,英语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数学考试现在是工科及一些学科必考,这点我不太好说。反正对我们做化学工艺特别是有机合成的人来说,我们用得不多,而对于化学工程的人来说,数学很重要。将数学作为研究生必考科目是可以的,数学也可以反映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觉得研究生的选拔,在政治、英语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按专业基础、专业、能力几方面来进行‘排队’!这就是说,研究生考试应该着重专业基础、专业、能力、思维、反映、实验能力来设计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的考试还是闭卷考试,也是八股式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现有的电脑、数据库等来考察学生们呢?当然有些考试还是需要闭卷的。 就我的化学工艺专业(针对我们的研究,不针对其他学校的化学工艺)来说,我们可以考:有机化学及有机合成、化工原理及设备、专业数据库的使用及实验设计、实验等,甚至考一门综合课,内含产品结构分析、制图、自动控制等。数据库及实验设计完全可以让考生上电脑并上内部网查数据库,看他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考察他们的反映与思维,考验他们对专业的理解能力。按这些成绩来选择我们的研究生。 如果各个学校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培养,不但为考研究生做好了准备,也为社会准备好了专业人才。 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曲师大等学校的学生还是那样努力,考上研究生的人还是很多,他们就是中国的‘英雄大学’!
7864 次阅读|68 个评论
教师的层次和教学的境界
热度 5 youmingqing 2014-1-3 08:04
教师的层次和教学的境界 尤明庆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孟州人韩愈(768-824)说的。 焦作市现辖孟州,有韩愈路。不过,10年前河南理工大学建设新区,将校内部分更名为春秋大道,因而韩愈路终止于学校西门。 时至今日,教师只是普通职业;而何谓敬业也成为话题。笔者谨就此贡献一些浅薄的认识。 依照 成立于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 的校门2.5倍放大仿建,照片来自学校网页,谨此致谢 1 得技得意得道是教师的层次 得技,就是有本领,充分掌握所讲授的课程,了解学科发展历程和研究动态。“书熟得很,问到哪儿答到哪儿”,就是对“得技”的通俗描述。为此,教师应尽可能阅读本学科的教材和专著, 去伪存真,融会贯通 ;讲课时适当引用相关学科知识,那就能“技高一筹”。例如,讲授岩石结构面剪切破坏依据正应力高低具有“爬坡和啃断”的不同特征,还可以介绍动静摩擦系数的区别,说明断层蠕滑、粘滑以及地震的力学机理;在讲授岩石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的原因及影响之后,就可以介绍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 得意,就是有成就感,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确定讲授内容,选择合适的讲授方式,或者说会教书:因材施教使学生成绩优良,做教师的就可以得意啦。给地质、采矿和交通专业讲授岩石力学可略有不同,且恰当地引用学生已学专业知识。又, 教师不能片面追求解说流畅 ,而应努力使“学生能听懂”,为此可能需要“ 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换个角度说、最后再正过来说 ”。 教师与导游、播音员不同。 天气预报“从明天开始,这些地区将 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 ”。若是教师授课,需要接着说“就是已 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 10 摄氏度以上 ”,时间充裕可介绍各种春季的定义。 何谓得道,笔者尚不清楚,或许就是洞观一切、举重若轻、自在如意等。讲课不再受教学计划的制约,不再受所选教材的制约,不再受指定课程的制约,随心所欲地介绍相关的知识和自己的认识;教室里的所有同学都认真听课,都能听懂:水平高的有水平高的收获,水平低的有水平低的收获。对我来说,这只是难以企及的梦想。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大约是得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或许是得意;“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得道啦。当然, 得技有高下,得意有强弱,得道有深浅。 2 真善美是教学的境界 真,就是真实,没有错误。教师要有真本领,力争使讲授内容不能有错。自然科学所探求的就是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善,就是良好的愿望, 从主观上愿意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通过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考试之后的试卷分析,调整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尽己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课程,就是善。 美,就是和谐、妥帖、完美的结果, 是善的方向和目标。要是教师 努力 学习,认真教书,处处为学生作想,使他们学业有成,就是美啦。 1997 年 3 月 9 日, 在零下 31 度的漠河欣赏日全食之后,宫本直毅九段与何香涛教授下授 4 子围棋。王汝南先生对最后几步棋的电视讲解是:日本职业棋手以正招引领对手获得胜利,而中国高手多下变招诱使下手出错。受此启发,笔者使用填空题考核学生基本概念的掌握,且有较长导语,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使得考试成为加深已学知识的过程。须知,若设计选择题则悬想若干错误答案,或许诱人出错。 试题正确无误是真,学生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是美,而使用合适的考试方式是善。 3 试题两道 力的单位 Newton ,符号 (N) ; 应力的单位 Pascal ,符号 (Pa) 。力和应力的单位是导出单位,与基准单位 kilogram(kg) 、 meter(m) 、 second(s) 的关系是: 1N= 1kgm/s 2 ,1Pa= 1kg/(ms 2 ) 。基于人名的单位用(正体)( 大写) 字母,基于普通英文单词的单位用( 正体 )(小写)字母,而 litre( 升 ) 是( 例外 ),用正体大写 L 。简单变量用 (斜体) 大写或小写字母。 水通过(物理作用)、 ( 化学作用) 和 (力学作用) 等 对岩石产生影响而使强度降低。水可以溶解岩石内某些矿物,使粘土矿物体积膨胀、崩解;水进入岩体中裂隙可以减小裂隙面之间的 (摩擦系数) ,即 (润滑作用 ),并降低粘结力;具有压力的水还使滑移面上正应力 ( 增大 减小 ) ,引起摩擦力即强度的降低;孔隙水压可以使附近岩石颗粒承受 拉应力 ;等等 。 ( 饱水) 试样和 (干燥) 试样的单轴压缩强度的比值称为软化系数。 正体斜体以及大写小写各选其一留空;其他类似。 而提供选项 ( 增大减小) 可避免 聪明的同学填写(变化) 而难以判卷 。 相关博文 : “ 一分为三 ”的学习体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47752.html
个人分类: 教学|6055 次阅读|13 个评论
让考试滚出数学
热度 7 yangguoxue 2013-12-25 17:36
看曹院长纠结儿子的数学题坑爹,身为学生的我充满了鄙夷,反正这么简单的题肯定坑不到我爹了,谁让我当年是“数学高手”呢? 大概是两个月以前,《人民日报》转发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如果数学只为数钱》,作者封寿炎先生认为中国网民的“数学滚出高考”这种论调过了头。文章正确地指出,“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就是从对应试教育的否定,走向对知识本身的否定”。而且强调,“数学是大脑的体操”,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精准性,对于历来相信直觉、力求大概的国人而言,恰恰是非常宝贵、非常缺少的思维训练。 但看完这位封先生的正确认识之后,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本人在经受数学题十几年的折磨之后,没发现自己的思维严谨多少,对于数学的印象除了已然抛之脑后的各种题型的解法和小学时代背的乘除法、加减法法则,基本不剩什么了,这些东西除了能让我数钱,真的干不了别的事。 曾经有人问丘成桐先生,中国的中学生频频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获奖,难道这些国际奖不够水平?丘成桐先生说,这正暴露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弊端。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就不了数学大国梦,数学不等于奥数,前者是做研究,后者是做题目,奥数做的是别人的题目,奥数班培养出来的只有应试能力,没有创新能力。”他说,“多读几部科学家传记比参加‘奥赛’训练要好得多,培养学生的兴趣太重要了。”他建议教育部门选择一些名人传记作为学生必读书。一个月前,南周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不如叫高考滚出数学》,这篇文章题目的寓意我非常同意,数学考试和数学不完全是一回事,我们千万不要搞混了。 一个忽视数学文化建设,缺乏对数学进行哲学思考的国度,可能成为数学强国吗?就算这个国家的人全都会做坑爹的数学题,又能说明什么呢?
3335 次阅读|18 个评论
面对不肯学习的学生,真是感觉‘无能为力’
热度 17 lin602 2013-12-17 22:31
不少学生不肯学习,即使人来到课堂,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上课时看他们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心在课堂外。有时候走在教室走廊中,透过玻璃看到不少学生玩手机,看其他东西。 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无助’。有时候想想,中国的高等教育怎么啦? 反正他们不担心,无论如何学习总能毕业,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大学中一门‘专业手艺’,从理论上、实践上已经常规化正常化,作弊不可耻已经为大家所接受。 唉,做教师三十多年,总是感觉‘一代不如一代’似的。 大学的学风,已经让人无法接受。没有淘汰率,学生缺乏学习的压力与动力。越是不好的学校,这现象越严重。 当然总是有部分人愿意学习。
3343 次阅读|34 个评论
人生是一次综合考试
xiaoyanghe 2013-12-15 15:06
人生是一次综合考试,分事业、家庭(爱情)和健康三个部分。每项都及格,总体才能及格。 后面两个部分也许更为重要,或者权重更大。 什么才算是事业及格呢?在我看来,能够自食其力,就是及格了。如果还能对自己的家人及社会有所贡献,就算是良好了。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2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会回应吗?---不要做马后炮
热度 5 lin602 2013-12-11 22:08
我写了一博文:‘ 给教育部的一封建议信---征意见与合签人 ’,九十多位推荐,意为同意合签。 因为有这么多博主支持,我将博文复制到A4纸上打印,截推荐博主的人名图,签上自己的名与联系方式,昨天寄给教育部。没有特别情况,教育部应该能够收到的。 因为昨天寄出,还没有到回音的时间。大家猜猜看,教育部会回答吗?他会如何回答? 现在是事前,如果教育部不回答或回答了,再猜就是马后炮了。 内容基本上是那博文上的,只是少量文字、标点符号上的小改动。 你愿意猜测吗?
4010 次阅读|8 个评论
从“国际学生能力评估 上海世界第一” 说中国的教育
热度 2 AlbertFang 2013-12-5 11:29
我想从一个在中国读了16年的学生的角度,说说中国的教育,谈谈我的教育理想。 我现在在一所全国知名的985学校,学校工科的排名更是靠前,来了来这几个月后,我真的很想退学,去美 国,去欧洲,去寻找能最大释放自己科研激情的地方。 当我把这想法跟同学说了之后,他们都认为我很傻,像是在炫耀(我本科学校一般)。其实他们理解不了我此刻内心的挣扎。 前日,我看到 “国际学生能力评估 上海世界第一”的相关报道,更是刺激了我的神经,故想写此博文,泄自己心头的一股不明之气。 中国人都很看重分数,到了研究生了还是这样,学校评国家奖学金,也是将专业排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但分数到底代表了什么?? 可能分数代表勤奋、好学,但我想在中国,这种勤奋、好学也是被逼出来的。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更不谈怎么用这些知识,只是在以后的科研中遇到了,会说:哎,这块内容我学过。中国的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是学生的错,是这个培养制度的问题。 所以,我想学生的培养制度能否发生一些实质性的改革,而不是一些不痛不痒的变化! 自主招生也能算是改革吗? 名校争取生源的另一种手段罢了! 我的看法是: 首先,学生的课程由自己安排。每门课的第一节课,不安排讲解知识点,只讲解这门课的作用,这门课的历史,有学生决定是否选择继续修这门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自己的主动性肯定最大。 其次,授课老师实行淘汰制,让每门课的含金量最大化,充分尊重认真讲课的老师,保证老师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影响。 另外,自由!Freedom! 学生的毕业不一定要修完特定的学分。若他能完成很出色的研究,请让他毕业,请将schoolarship给与这部分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最有可能在以后提高学校学术声誉。他们也会感激学校给予他自由。 我很想哪天在中国,能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338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大名捕”进村了
chemicalbond 2013-11-11 21:31
因为我生活在京城的远郊,远道来看我的人很少:谁稀罕这破地方,还堵车,雾霾比城里还要厉害。 不过,今天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那是当年同学里面的“四大名捕”之一,因此,值得在博文里面记载一下。 大学期间,化学系有4位老兄以补考次数远远高于平均数而被封为“四大名捕”。不过,我这里的“四大名捕”都是我当年的“客户”:他们把一些考试过关(往往是高调过关)的任务都外包给我了,根据价值取前4名。可以这么说,要不是俺当年的搭救,他们很可能也会沦落为“名捕”。当然,那年头没有任何经济头脑,所以没有任何收费:傻子啊,那个价值到今天来看,用任何算法都无法估计其价值。这是旧账,也许以后可以考虑以某种方式回收一下那些利润。 说起考试,很多人都是高手。不过,真正的寂寞高手是可以帮助童鞋一起进步而不留任何痕迹:最牛叉的老师,再牛叉最后也被化解得灰飞烟灭。【1】当然,其中的战术战略太多,不便以在网络公布。 当然,好汉都不提当年神勇。这里也就当酒后的八卦。因为年代久远,真真假假,都已无从考究:除非你有能力可以弄到所有当年的考分,再要做点大数据分析 :-) 参考: 【1】有个老师是这么整的:前排变后排,再隔排就坐。系里面的“四大名捕”全部沦陷,当然我的几个“客户”轻松过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学|考试和学习的胡思乱想
beech 2013-11-4 22:38
讨论高考,从内容上讲的,会考虑减负;从导向上讲的,会考虑能力的培育;而思维方法、人文情怀及国情、传统等如何兼顾,却是个难题。 应对“语文类”的考试,利器是记忆加一点点思考,没有逻辑也会有高分。在结果十分重要或认为十分重要的情形下,分数是最终极的法则。某些个超级中学的价值核心就是这个。这是一番捷径。 饱受诟病“摸”论,却也是最先被学校否定的方法,不做实验就能把理化学过去,不做家务、不参加社会活动、不读书也能写出高分甚至获奖作文,为什么费劲去做呢?这种朴素的代价分析,其力量是原始而强大的。 学习与分数、机会紧密联系,而不是与分数之后的“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剥离出了生活,教育在走向大众化的时候,就变成了腊味:艰难地咀嚼,希望拼出点好的味道。
个人分类: 边看边思|27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不是工科研究生一定需要考数学呢?
热度 10 lin602 2013-10-25 22:14
现在工科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定要考数学。其他专业我不好说,化学工艺与应用化学研究生考试中数学课是不是一定比其他课更重要? 我们专业是‘化学工艺’,我们一般是以合成为主,合成精细化学品胶粘剂等工业产品。 应用化学专业许多研究生从事的科研也是这样,工作以后数学也用得很少。 化学工程数学用得是比较多的。 如果让我来选择我专业(化学工艺)考试科目,我就不要求考生考数学,而是考与专业相关的科目。 我们专业的研究生考的几门课:数学、英语、政治、一门专业基础课,让考生觉得考研究生与专业学习关系不大。复试一般不会体现很多专业内容。
7649 次阅读|18 个评论
洋媳妇说“没人督促他学习,没有考试的包袱”,打死我也不信!
热度 3 xyysh2008 2013-10-12 15:59
“ 没人督促他学习,没有考试的包袱 ”,打死我也不信! 2013 年 新出炉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之一 托马斯 · 祖德霍夫 ( Thomas Suedhof ) 的华裔妻子陈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 ,其中提出一个观点, 托马斯的童年没有经历过任何的考试 ; 在托马斯德国的学校里 学习阶段, “ 没人督促他学习,没有考试的包袱 ” 。 我不禁要问,这在中国可能吗? 昨天晚上,就读初三的儿子把写完的语文作业放到我和妻子面前,要求家长签名。妻子看到作业上的字迹非常潦草,非常气愤,要求重写! 气愤是有原因的。和儿子背景非常相似的一位同学,经常拿来和儿子相比较。儿子性格开朗,单纯,兴趣广泛,聪明,帅气,有时还耍点帅,应该说是比较阳光的男孩!可就是,做人太高调,做事较马虎,常常被低级错误所困。而他同学性格较温顺,听话,写得一手好字,形象一般,但他做事认真,较为踏实。 反映在学习上,儿子常常会做对难题,却因小失误屡屡丢分;而他的这位同学刚好相反,容易的题目全面做对,难题往往做不出,而总成绩总是领先我儿子十几分,让儿子郁闷至极,也让我们非常懊恼!老师们也常常为此不解,最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原因之一是因为家长要求不一样! 诚然,我本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父母只不过是做好后勤工作,为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对儿子的学习没有那么严格,也没有经常性督促他。妻子的观点和我类似,只是常常有忧虑,担心是块好料的儿子会因为自己的马虎和不够严谨刻苦而丧失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进而丧失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要知道,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的高考升学率可是具有显著差异的! 就创造性而言,几乎所有的老师,甚至该同学的父母都毫不否认我儿子比他强很多;但对于进入重点高中的概率上说,我们还是怯怯地认为儿子明显处于下风。当然,过了现阶段后,儿子突然奋发,超过他也不难,至少我还是相信的,但妻子却不是这么认为! 在当下的中国,打死我也不相信: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 们 ——祖国的花朵们, “ 没人督促他学习,没有考试的包袱 ”! 没人督促他学习,没有考试的包袱 2013 年 10 月 10 日 13:01 新闻晚报 我有话说    □ 晚报综合报道    2013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托马斯 · 祖德霍夫的华裔妻子陈路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诺贝尔奖以及丈夫在医学上获得的成就,陈路表示,祖德霍夫取得的成就不是短期实现的。    “ 托马斯总是保持着对事情好奇的态度。一旦开始做事情,托马斯就很难停下。他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完、做好。 ” 陈路说。   祖德霍夫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却未影响夫妻两人的日常生活,还是继续忙碌在实验室研究项目中。对此,陈路认为,祖德霍夫获诺贝尔奖是值得兴奋的事情,但手上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最终一切都将回归到两人共同感兴趣的科研问题上。   谈到诺贝尔奖,不难让人联想到中美两国的教育问题。随着近 20 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教育的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陈路认为,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由探索的空间。    “ 孩子不应该追求过多的物质和名利。家长们应以孩子兴趣为主,给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 陈路说, “ 托马斯小时候的兴趣十分广泛,没有人督促他学习。他从小就喜欢看书,总是自己拿起历史、宗教等各类书籍阅读。读书可以让他进入完全忘我的境地。 ”   据陈路介绍,祖德霍夫的童年没有经历过任何的考试。在德国的学校里,学生们总是自觉地向老师提问,并且有机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课程。考试从来不是祖德霍夫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包袱,没有人为考试而活,没有人认为学习是挑在肩上的重担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学习的技巧与方法。如果家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可以考状元、上名校,那么家长的目光就相对太过短视了。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260 次阅读|7 个评论
我国现在大学教育的质量不好是因为制度差
热度 3 lazybones 2013-10-8 13:29
有些时间花在学习所谓的政治课上,钳制了思想,不利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大量时间花在学英语上,不利专业深入; 任课老师很不负责或者没有足够的水平 教大学; 教学方法上灌输的多,引导学生自学的少,很多老师都不给同学开书单,更不会根据书单布置作业; 考试评卷制度落后:自己教课,自己出题考试,自己改卷给分;有多少老师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多少老师不会给人情分?有多少老师稍微得点好处不给及格甚至高分?于是,有了学生贿赂老师,男老师向女学生要“东西”,等等。 某国的制度可以借鉴。一门课本科该掌握的在大纲中就基本规定了 (当然新成果有老师随时增入),考试题由老师出,学校考试委员会审评,阅卷老师校内外各一个,分数若有争议,再请第三个老师阅。人文社科尤其应该这样,否则考试基本没有多少客观性可言了。 有法律约束,我们腐败成性的国人做事都没法保证公平,在利益和人情面前还能公平吗?所以,要保证公平公正,定出合理具体的制度才是正道,而不是依靠良知!
1868 次阅读|7 个评论
上了一堂化学课,挨了顿打
热度 1 WLHyh 2013-9-20 18:49
上了一堂化学课,挨了顿打 一次在野外迷了路,我流浪到一个很偏远的小山村。善良的老百姓看是戴眼镜的,说这里缺老师,问我能教书吧。因为没有教材,我只会上化学课,然后给山娃子们讲课。 其实也没讲什么,就是我在科学网站诘问的盐、碱、酸和电解质的概念等(参见我的几篇相关博客 )。 关键是我还创造性的提出:化学学科就是这样一种现状,渐成体系也就一百多年。有很多问题,前辈化学家都没弄十分明白,这正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之所在。很多定义和理论还都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希望大家多思考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争取改写教科书。朴实的山里娃们热情很高,但几年后高考时都傻眼了,会想问题却不会考试了。然后我就被出离愤怒的家长和山娃子们打醒了。 梦醒时分: 虽然坦呈这些局限性有点毁三观,但是总比斩钉截铁的说只有牢记这些概念才对要好。至少不会因为学生和旁观的家长不认同或不理解时,还得拿中高考不给分去胁迫人家。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而不是搞考试强权。 很古董的数学老大哥并不枯燥,可以弄那么多待证明的哥德巴赫猜想等放那里,吸引一些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人乐此不疲。现在又弄个因证明 XXX 猜想而成为最年轻教授在那做活广告,以吸引并坚定小数学天才的兴趣。 后发展的化学小兄弟,为什么非得装老成,充什么很严谨的基础学科。明摆着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还掩耳盗铃的在教科书中当金科玉律,徒然扼杀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思考。大大方方的列出其局限性,说不定更能吸引并坚定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多梦少年难免争强好胜,立志要解决这些前辈大牛都没能解决或不屑解决的问题。 总结:基础化学教育问题就此打住,做梦都想本无问题,但做梦都挨打就太冤了。 可参见“浅议基础化学教育之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6693-721311.html
个人分类: 问源-专业|2899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合理的招生、招工
liudazhe 2013-9-5 20:40
如何招生、招工才是正确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怎样才能打破应试教育及其造成的就业中的问题?我们国家现行招生、招工方式就是看考试成绩、学历文凭,但是考核方式或不太正确。 我们应该 一定程度上 按照某人之“学术思想”、“科技创意”进行招生、招工,而这也只是个人能力的一部分。现有应试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往往属于死记硬背一类,一般只能胜任科技 蓝领式的工作。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待测人是否有想象力、创造力,其学术思想怎样,科技创意如何,当然这也不是全部, 其只是“学习、工作”中的诸多指标中的一部分而已。 衡量“学习”能力水平的指标多种多样,比如有想象力、计算能力、记忆力、快速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等。衡量“工作”能力水平的指标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就有“吃苦耐劳的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往往需要硕博水平 ) ”,以及 某人 对于工作来讲之“性价比”,即花钱聘用其值得不值得,和完成 实际操作性工作 的 能力 (往往高职高专水平更加适合 ) 等。不管一个人到底具备什么能力,如果且只要他具备的能力符合这些相应指标,他就应被录用。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学习、工作”中的诸多指标进行研究,以便合理的选拔人才。 如果选取之指标不对,其后果是,如一个学生想象力超发达,但是他计算能力不好,那假如 考核 过度注重计算能力而忽略想象力,那么他就会落榜,从而埋没了这个人才。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合理体现各种能力的指标,并从而任用一切有才华的人员。 科技 肯定 有限多,人类的思想 也肯定 有限多。但是,如果这些都是有限多的事物,为什么不合理的考试就是无限多的呢?难道现有考试出题的题库可以无限大吗?所以问题就是,应该改变现有考试的模式,施行体现前述各种能力指标的考试,根据人各种不同能力,选拔不同的人才。这样才会真正人尽其才!
个人分类: 教育学|1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怎样给学生打分
热度 5 fdc1947 2013-8-29 06:31
 我这一辈子,除了小孩子不懂事之外,似乎只有两个角色:学生和教师。虽然中间做过几年别的工作,但还是与青年人打交道,被人称为老师。做学生与做教师,都离不开分数。这分是学生挣的,又是教师给的。所以,也可以说,我与分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不过,我刚开始上学的时候,这成绩报告单上的分数却并不是数字。当时判定成绩的等第是:超、上、中、可、劣五等(后来“超”改称“优”),大家还是把它们称为分数。当然,在有些考试中,还是会用百分制评分,不过最后是要归于这个五个等级的。后来,开始学习苏联老大哥,改成用数字, 5 、 4 、 3 、 2 、 1 ,还是五等,不过好像没大听说给 1 分的, 2 分就不及格了,过去吃“可”还是及格的。为了把学生的等级分得更细一点,在每一个分数的右下角,又可以加一个角标, + 或者 - 。从初中到大学,差不多都是这样的五级分制(实际上只有四级)。只有在中考和高考这样的选拔考试中,才真正用着百分制。不过,那时候,中考、高考的成绩并不公开,自己并不知道,那成绩躺在自己的档案袋里,自己只知道是否被录取了。 正因为不用百分制评分,学校也从来没有公布过学生成绩的座次,并不知道自己是第 N 名。这样,也没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浑浑噩噩”,就知道读书罢了。 不过,现在除了一些地方正在改革的小学之外,中学、大学本科、研究生似乎更多的是使用百分制。有的中学甚至精确到十分位,零点几分。老师和校方还经常给学生按照得分的多少排队,每次排队都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布,某某学生进步了多少位,某某学生退了多少位。大学本科学生和研究生还要根据所得分数确定是否可以得到奖学金的奖励。总之,这分儿真的如俗话所说,成了学生的命根儿。学生为多得每一分而相互竞争,而苦苦挣扎。 但是,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在日常的课程考试中,这百分制中的一分半分就这样重要吗?对于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多一分的学生就一定比少一分的掌握得好吗?我想,每一个做教师的人都很清楚,对于每门课程学生的学习情况,至多能够大致分几类:学得很好的,基本上弄懂的,半懂不懂的,一窍不通的。因而,从教育人的角度看,用五级左右区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分 100 分甚至 1000 分。 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办法是考试,而考试最讲究的便是试题。试题出得好,便能够考察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试题出得不好或者水平低,便不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真实情况。所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就是学生对于该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这种理解是需要印在脑子里不容易忘记的。这个东西不是靠临考试以前背诵几个题目所能够解决的。我并不是说可以不要记忆,不要熟练的解题技巧,而是说,这些不是第一位的,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重要的。平时不认真学习,靠着临近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而赢得的高分是不可靠的。骗了教师,也骗了自己。但是,这个责任在教师那里,谁让你出这样的试题呢?试题试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就得怪出试题的人。现在人们总是批评应试教育,其实应当批评的是出题者的无能,当然这里所说的无能者是广义的出题者,在许多情况下是考试的组织者。本来被试和应试就是一对矛盾,能够试出被试者真实水平的考试才是真正高明的考试。 我们 暂且不说高考那样的选拔考试,仅限于讨论学习各门课程以后的考试 吧。我以为,真正能够看出学生对于一门课程学习情况的,还是要看大的问答题、计算题等,如果出得好,这些题目往往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所以,也难以像现在的高考阅卷那样,具体定下来做到哪一步给多少分。 出一张试卷,若干道题,一道题多少分,这是现在大多数人通行的做法。但是,要真正确定好每一道题目对于学习好这门课程的贡献,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至于是不是做对了卷子上的大多数题就掌握了这门课程,没有完全做对大多数题的学生是否一定比做对了大多数题的人学得差,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至于考试之前,对于每一道题,必须做出标准答案,给出评分标准,我看对于大学本科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必要,如果对于研究生课程,这样做就是作茧自缚了,不但束缚了学生,把教师也缚进去了。至于考试完毕,还要对每一道题进行所谓试卷分析,一点一点算小分,锱铢必较,实在是浪费时间。 我以为,教师在出试题时,要动足脑筋,把精力多下一些在出题上,力争能够试出学生的水平,但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阅学生的试卷,基本上还是认真的,看的时候,在必要之处作一些记号,看完之后,基本上对于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当把全体学生的试卷都看了一遍,心里才对打分有了一点数。第二遍再看便是打分了,也用不着一题一题地计算分数,给了大概的分数便了,基本上就是按 5 、 4 、 3 、 2 打,后拖 + - 就是。如果学校要求百分制,则折合一下。对于不及格者,则须重新仔细看过,按每一题打分,一旦产生纠纷,总得有个防备。但是,大概因为这些学生是真的不行,他们自己心里有数,所以也没有产生过纠纷。 只要学生数不很多,三五十个以下,我总是这样做的。学生太多,这样做就太麻烦了。但是,我想,一个班的大学生弄得比中学生还多,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总之,一分一分的计算,死抠所谓评分标准,未必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大的、总的方面看学生的试卷,判断可能反而更准确些。百分制并不比五级分制更准确。 看来,教育部就要下令小学取消百分制、实行四级分制了(见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 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看上去小而实质上是大大的好事。但愿将来所有的中学、大学都能够这样做。 
个人分类: 教育|4521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次考试中的“一大一小”
热度 1 wangxh 2013-8-5 13:10
其实有些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微言大义也是有的。 一大(关乎一个民族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英语四六级考试监考: 早上5:30起床;6:20乘车时经1小时10分钟抵达考试;培训、布置考场,9:00整四级终于开始了……六级考试下午5:20收卷,还有1个多小时的路程,到家已是晚上六点半了。不是怕辛苦,而是做一些根本没有任何用途的事情,心里憋屈呀! 一小(一个人的事儿就算小吧)——监考老师坐在桌子上、翘着二郎腿监考。虽然说社会上都在谈论着“教授”变“叫兽”,但教师自身怎么也不能这样破罐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吧?是不是在学生面前留下些许颜面呢?这可是我们自己的学生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作为监考人员好意思吗?(也许让俺看到一个具有“流氓习气”的非教师监考) 劳民伤财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何时了啊?呼吁有关部门停止这场旷日持久的“英语大革命 ” 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演吧!
个人分类: 教之道|24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期结束,男生真的变成了女生
热度 7 Liweigang 2013-8-4 07:41
2013年第一学期 顺利 结 束了。 这 个星期主要忙着 给 《人工智能》 课 的 研究生和《数据 结 构》 课 的本科生 们评改考卷 和填 报 分数 。 各科成 绩 是 通过 网 络 在 巴西利 亚 大学学 业 管理系 统 登记 的。在此之前,必 须 要有两天的 时间让 学生 们 来认可分数, 由于大部分作业和试卷是由助教(高年级学生)改出的,总会有个别学生对总评分数有异议, 这 也 是他 们 的 权 利。 研究生 们 的成 绩 好算,虽然也有考试、作业和演讲等,但 他 们 大多数都 跟着本博参加今年的国 际 Web信息系 统 会 议 (WISE 2013)大数据 竞赛 ,做出 的工作 在WIKI Track 1 项 目的精度指 标 上 领 先, 论 文被 会议 接受 发 表。 这 个会 议 在中国 计 算机学会推荐 的 国 际 刊物会 议 列表上 为 C 类 ,在巴西教育部高等教育基金委的 计 算机 专业评为 B1 级 ,在计算机专业 算是个中等偏上的好会议。 所以,没有理由不 给 学生们 打 出 最好成 绩 ,个个 优 秀,皆大 欢 喜。 本科生的分数可是要仔细算出,三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占80%,四次作业的平均分数占20%。本来班里有30个名额,但实报38名。他们分别来自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机电合一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一个学期下来,有3个学生中途放弃;3个学生出勤率不到75%,按不及格处理;9个学生得总评及格;17个获良好;6个达优秀。从统计角度来看,中间大(及格或良好)、两头小(不及格或优秀),合乎本系学生成绩的平均分布规律。 有一位学生两次考试都是9分以上,但最后一考勉强及格。他这两天一再找来求情。小伙子平时很勤奋,没缺过一节课。虽说巴西利亚大学没有补考制度,但为了鼓励年轻人的学习积极性,就破例让他再考试一次吧,看看能否晋级优秀。 大学平均每个月发一次花名册, 每份有8次签到栏目。 在本学期开课的第一天,本博曾在科学网发出博文介绍班上有位叫 “若昂”的学生,希望在点名时叫他“玛丽”。虽说“若昂”平时披红挂绿的,也告诉大家正在完善司法程序,但毕竟是“一面之 辞 ”。 不经意发现,这学期来,其外表也不断有些细微变化,和同学们相处融洽,大家都称其为 “玛丽” 。 然而,在第 3次发下来的花名册上,她的名字真的 正式改为“玛丽” ,如愿以偿。遗憾的是,这位女生没坚持学完这门课,是那 3位放弃本课程的学生之一。 一般来说,学生没通过哪门必修课,下一学期还要接着上,但会换换老师。但愿 玛丽 以后还选本博的 《数据 结 构》 课。 相关博文链接: 点名点出的困惑:男生变成了女生
个人分类: 巴西人文|12416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云枫北京故事(下)
yunfeng1990 2013-7-21 16:45
离京已是一周有余,心情也逐渐回到了常态,为了呼应那篇(上),特此留笔。 其实,北京的这半年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成长,半年没有太大的起伏,平平淡淡如白开水一样,但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 除了每天的备考,确实没有太多的事情可以留恋,而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并不是能用语言纪录的。有些事只有自己真正经历了才知道,而这份经历往往比结果更重要。简单的讲,有三断时间值得我分享:水清501、考前两周、考后一周。 水清501 习惯了每天中午乘坐1号铁到公主坟,再转10号铁到知春路,再转13号到五道口,然后步行10min来到水清;然后从下午3:30上课到晚上9:00,再按原路回到玉泉路。断断续续,大约两个月的时间,每个周六周日都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但有着不一样的情节,依然记得杜昶旭、翟少成、张雷冬、张鹏的语调,还有那一群群牛逼的同学们。这是我真正开始GRE的地方,也是平生第一次报的英语辅导班,也是第一次怀着真真的想学好英语的态度来的地方,所以有着太多的第一次。虽然最终的考试结果不是很好,但还是很感谢这个地方,让我开始走到了追梦的路上,并一度看到希望。也许人生就这一次在水清了,跟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吃那12块钱的盒饭,一起被老师蹂躏。希望多年后还能记得,那一年我在水清。 考前两周 现在想想,考前两周的备考有点走偏,而又没有人来拉自己一把,所以就越走越偏,就导致了最终的结果。那一段时间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机经和PP2上,而忽略了以前的讲义和习题,对于单词也只是在刷琦叔的冲刺班,而完整的3000都忽略了。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过分的关注机经了,而实际上不完整的机经的作用是负面的,它只能让你在考场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回忆而不会集中注意力做题,这是我犯的最严重的错误,是致命的。虽然有人告诉说机经没什么用,但当你看到些人回忆的时候说遇到了以前的什么什么题,再看看统计的高频题的时候,你的心就不由自主的想自己也许会遇到以前的原题,就开始看回忆版机经。而到真正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运气并没有那么好,机经的作用几乎为零,也就是最后的十四天就相当于没有做功。 通过这次教训,我还认识到自己还是太随意了,没有严格的计划来规整自己。有的时候看似花费了很多时间,实际上效率并不是那么高,而自己对于出现的问题的总结能力还是那么稚嫩,并不能有效的对同类错误找到根上出错的地方,有时只是在表面上觉得自己明白了,而下次再遇到的时候往往是凭借记忆来分辨而不是找到要害步步为营的分析。有时候会发现复习了半年和刚开始做题时正确率差不了多少,究其原因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什么负担都没有一门心思的做题,把自己放到菜鸟的位置上无所畏惧;到后来自认为自己应该比较强了,做题又看看这个顾顾那个已不再那么单纯,开始担心犯错误了而自己又没达到很牛逼的地步,心里面始终不那么平静,所以错误也就多了。这貌似跟人的成长也是一样的,越大越烦恼,越大越孤单。 考试当天是最令我难忘的,虽然一次次告诉自己成绩不是太重要,可是心里一直说服不了自己,还是非常重视这个考试的。毕竟自己付出了100多天,还有那么多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当时心里压力还是蛮大的。走进考场的时候并不是忘我的放松状态,神经是蹦的很紧的。当自己迷迷糊糊做完第一个section(V)的时候,我就预料到结果可能有那么点悲凉,不光是一个机经没遇到,整个人的兴奋点都没有调动起来,就是雾里看花的感觉,有些时候我看到一个题并不是想去解题而是在想以前的机经有没有出现过,这还得益于考前几天自己对机经的训练呢,这种相当低级的错误怎么可能会在如此重大的考试中出现呢,而且还是对心态一直比较平和的我,之后虽然再努力的弥补,可是还是没有找到正真属于自己的感觉。之后讲到当时心情非常平静,因为我知道问题出在何处,如果有机会下一次一定凯旋。真乃成也机经,败也机经! 考后一周 这一周玩的是令人愉悦的忧伤,是诀别的一周,并且从北京一直别到了青岛。从人大开始到化学所结束,然后到岛城的科大。去见见那些一起奋斗过的同学朋友,追忆一下曾经逝去的青春,巩固一下岁月积淀下的友谊。不管何时何地我都会记得那一群熟悉的面孔。记得: 一起掏过鸟蛋摸过鱼,拿过蝎子干过架; 一起做过同桌论过题,起过外号追过星; 一起摔摔打打做表演,红红火火做协会; 一起姻缘牵手睡过觉,面对现实分过手; 一起爬过长城吃过饭,转过京城打过球。 还记得崂山、太和、华楼、黄山和武当吗? 还记得小五四、海泊桥、石老人和弈剑阁吗? 还记得西递、宏村、南坪和濮阳吗? 还记得十八、一路、二路和新架吗? 还记得太极、无极、八卦和游龙吗? 还记得水饺、奶粥、香茗和炸酱面吗? 还记得.............太多太多了.................. 哎,差不多了,随记而已。 整理一下行囊,准备奔赴下一个以后值得回忆的地方。我还在路上!!! 云枫 于淄博淄川峨庄国家森林公园家中 2013-7-21
个人分类: 逆袭之路|3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课件 vs 手机 vs 笔记
热度 13 jianxu 2013-7-14 16:36
上《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这门课已经整五年。 几年前,在给学生上课期间,有学生问道,老师,能不能提供您的“课件”。那时候,我连“课件”是啥子都不知道。后来才晓得,原来是讲课的PPT片子。为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我同意将课件的PDF版提供给学生们。其实,心里很不情愿,因为准备片子、备课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学生们脑子里没有“知识产权”这根弦儿,到处传播,很不爽。 后来在批阅学生们试卷的时候才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答案几乎是照抄我片子上的话语,没有任何自己的创意,乃至于自己的语言。这让我在打分的时候很纠结,你说他/她是对还是不对?在后来的几年里,我明确重申,考试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表达,要有独立的见解,哪怕与我的观点不一致,完全照抄“课件”是不能给满分的。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记笔记,我也不再提供电子版“课件”。 学生们更习惯的是轻松地获取标准答案。这莫不是在大学里养成的? 今年再上这门课的时候,我也明确地重申,不提供课件。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真听讲的,但也有读报纸的,也有低头看手机的,甚至互相传递手机相看的。一大部分学生记着笔记。有趣的是,有少部分学生,基本上不记笔记,直接拿出手机拍下老师讲课的片子。我不知道,他们拍下的片子是否还会用于课后的复习?还是准备用于考试。 这种学习方法很有“创新”(我感觉也的确很新颖),但如若成为一种趋势,倒是颇为值得探讨? 我记得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也就是说,很多事情还是用笔记录下来为好。 时代变了,不知道这样的理念是否也已经过时了。 从我个人的感觉是,课堂(或者会议)做记录尽管很忙碌,但可以帮助记忆,也可以标注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片子之外老师口述的一些内容。这恐怕应该不是完全依靠拍照所能替代的。 对于学生来说,依靠拍照,究竟是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到底还要不要做课堂笔记? 对于教师来说,到底该不该提供课件?在学生拍照的情况下,又该怎样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似乎是一个小小的新挑战。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学生们有“政策”,看来咱们也得想辙了。 相关链接 精英教育的基本条件 当学生该准备的两个笔记本 让教科书 “ 飞 ” 一会儿 把参考文献研究到位是 “ 必须地 ” 拍你没商量。(图片来自网络)
个人分类: 为师之道|10274 次阅读|14 个评论
试卷整理的格式
热度 4 phd9992000 2013-7-13 11:12
记性不好,记下备忘。也是教学评估带来的进步。 装入档案袋: 1 学生考试试卷,按照学号(写全)排列; 2 空白考试试卷及其答案各1份(若是必修课,则分A、B卷,都要); 3 考场记录1份; 4 试卷分析1份(若有多个行政班,则合并在一起分析,点下拉菜单中空白的那一行); 5 成绩单1份(格式是B5纸型,但要求A4纸型打印,共3份。其余2份交学院); 6 必修课需要平时成绩表1份(记录考勤等); 7领导在相关表格签字; 8档案袋底部横向(铅笔)标明:学院、学期、课程名称、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个人分类: 科教感悟|2585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考试·选拔·人才
罗非 2013-7-8 16:45
早上刚上班,就发现单位四周的街道两侧停满了私家轿车。单位院里则挤满了差不多大小的男女孩子,以及比这多出数倍的家长。院子中央辟出的空地上则悬挂着班级教室的牌子,大喇叭里还不断广播着哪个教室几点几分立即入场…… 什么情况?这里啥时候变成了儿童家庭电影院? 略一回想,才记起日前内部邮件曾经通知说,北京某著名中学将在我单位举办超常尖子人才选拔,商请各部门予以协助云云。从这个阵势看来,全天等候选拔的何止数万人。那么,这并不是该中学内部的超常尖子选拔,而是颇有向社会选拔超常尖子儿童以进入该中学的意思了。 看着满院子面带或激动、或期盼、或迷茫、或无奈、或冷漠表情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表情更加丰富多彩的家长们,心中不由得生起一阵同情:这不是耍吗…… 这一次,是让我真真切切地认识到,中国少年儿童的入学竞争,已经到了何种白热化的程度了。连我们单位这个和儿童升学扯不上多少关系的单位,都被卷入这场大潮之中……这就是人才选拔吗?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排队入场之后,面临的是怎样的考试和选拔。但不管是知识、技能还是创造性,总之各种当代最流行的概念和模式,却总是摆脱不掉对头脑、理性、思维等能力的竞争。难道,这,就是人才? 不由想起昨晚读书时看到的一段文字。人才,在中国古代称为“士”。中国的文字是很玄妙的,蕴含深意而且一目了然。中国字“士”代表什么意义呢?据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套人才推选制度。大概我们的老祖宗已经发现,人群超过十个人,就开始需要管理了。所以古人从年轻人开始,每十个人当中就要公推出一个来,为大家服务做事。这就是“士”的由来。 所以,中国古代的人才,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了不起,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有能力;反过来,他们是被推举出来为大家做事、服务的。所以,人才,就是要替大家做事、服务的公仆、冤大头。这就是中国最初的选拔制度,也是中国上古公务员制度、亦即文官制度的雏形。 人才、官员、公务员,是推举出来为大家牺牲奉献的,从一开始就是如此。 如果今天的人才选拔是这样的定义,还会这样门庭若市、摩顶放踵吗?估计恰恰相反,是要门可罗雀了吧?其实这也很正常,在任何年代,愿意为大家牺牲奉献的都是少数。此所以中国上古三代的时期,尧、舜、禹这些国家领导人,都是被全国公推出来的领导人,但他们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最后实在推辞不了,只好上任,而且这一上任多半就死在了任上。 全国领导人,是那么好当的吗?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准备,实在是干不了。而且正因为如此辛劳,所以也不大有人愿意来做接班人,以便提前退休养老;因此,最终年迈的领导人累死在任上,也就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了。中国历史上,好像舜帝就死在了南巡的路上,所以才有了湘妃竹这凄美的传说;而禹帝也是九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病死在东巡的途中。 不幸的是,自三代以下,人们从“服务”中捞好处的心思逐渐超过了奉献牺牲的心思,所以愿意被“推选”出来做人才的也就越来越多。于是,传统的推荐制度逐渐被一小撮大家族所把持,平民也就断绝了“入仕”的门路。那些前后蜿蜒数百年的大家族,固然有他们家教的传统和人才培养的方法,但广大老百姓难道就没有人才了吗?所以从隋朝开始,中国出现了科举制度,用考试选拔人才,和平时的人才推举制度并行。这也是隋炀帝为中国人办的一件重大举措。从此,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有了“一旦成名天下知”的可能。算是对被豪门把持了的人才推举制度的重大补充。这个文官选拔制度不仅贯彻了此后的整个中国历史,而且还从启蒙运动传到西方,成为欧美至今风行的文官制度的鼻祖。 从隋炀帝在位期间算到今天,时光又过去了一千四百多年。这么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没有什么更新,依然是“豪门推荐”和“考试选拔”相结合的局面。只不过,现在的豪门推荐更隐晦,普通老百姓搞不清楚是怎么运作的。当然,当年的普通老百姓就搞不清楚,他们甚至连皇帝是什么时候换的都不太清楚。只不过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流传迅速,所以老百姓搞不清楚的东西才显得如此的显眼。其实豪门推荐制度自古皆然,怎么可能把底牌都显示给老百姓?老百姓和豪门从根本上,就不是同一个水平上的生物。这一点,古今中外都一样。只不过,当代人学会了伪饰,让这种差距藏匿于各种平等、公正的伪装之下了而已。 不过,最初的人才推举制度演变至今,还是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的。其中最重大的变化,除了为大家做事并且牺牲奉献这个核心之外,还有人才的标准。因为从上古时候起,人们就已经知道,想为大家做事、服务,光有牺牲奉献的心是不够的,还要有这个本事。不然,很可能把大家的事情搞得更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本事为大家服务、做事呢? 这个仍然可以从中国文字中看出端倪。在中国古代,把出来为官、具有足够学问修养的人叫做“大人”。孔子的学生曾参著《大学》,就是“大人之学”的意思。反之,中国人把不具有这种学问修养的人称作“小人”。 那么,“大人”是什么意思?从象形文字的角度看,中国字的“大”,是一个人充分伸展,以至于和天地相连通了。因此,“大人”就是能够伸展胸怀,与天地相沟通、相连接、相合一的人。再看“小”,对比刚才的含义,可以看出“小”的象形,就是一个人比较局限,和天地的连接断开了的意思。因此,“小人”,就是那些没有能拓展胸怀并与天地相通的人。 这样看,小人这个词,并不带有后世认为的贬义,它只是对事实的一个说明。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观点来看,不管是推荐的也好,考试的也罢,人才、“士”、或者“大人”的条件,就是心胸宽阔,通达天地万物,包容四海,心怀天下万民。有这样的胸怀,才是人才,才有本事为大家做事。至于智商、理性、创造力什么的,倒在其次了。 从这个标准来看,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实实在在的堕落了。因为照今天的选拔标准,不论其途径是推举还是考试,选拔出来的都是那些会算计、会计谋、会思考、会创新、会经营、会管理、会赚钱……的人,总之,唯一没有考虑到的,就是他们是不是愿意为大家做事,并且有没有这个胸襟为大家做事。 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想求得世界的和平发展、长治久安,可能吗?此处可以借用孟子当年说过的话: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的问题在“高考”,根源仍是整个社会的诚信
热度 31 Taylorwang 2013-7-7 10:30
高校招生目前正在紧张进行中,这段时间有时也会接到亲朋好友的一些有关孩子的咨询电话,询问一些报考什么专业好,报我们学校,请我帮忙等内容。关于前者,我往往要知道他们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有什么特长,然后,再提供我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后者,我只能如实相告,能帮的忙极其有限,若达不到投挡分数线,谁也帮不了。 那些胸口拍得“咚咚响”,录取包在我身上,这样的人十有八九是大骗子! 我还会举例讲,原来我们学校的校长,也是我的同学,他的孩子只差 2 分到我校的投档线,他都只好让自己的孩子到其它一所比我们学校档次低得多的大学读书。有人问,不是有“顶招”名额吗?他愿意花钱,买“顶招”名额,前几年,在江苏,一些大学的“顶招”名额一个十多万,据说,现在要支付 100 万,成为校董,一个校董,可以有一个“顶招”名额。我就明确告知,我们学校有自主招生,但没有“顶招”名额,自主招生的学生,在录取时可以加 20 分,但那也是要提前选拨的。总之, 能进大学,仍是要靠自己的真本领! 美国的大学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的大学录取,更看重自己的申请、推荐信、中学的成绩记录、 SAT 成绩、社会服务、家庭背景等诸方面的内容。若用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观点来看小布什,他能被美国名校录取,家庭背景起了关键作用,他最终能成为美国总统,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美国的大学选拨人才还是可取的。虽然小布什回母校的演讲中有:我要让大家知道考试得 C 的人,也可以做美国总统成为大家的笑柄。听闻国内的有些高校,采用接收社会捐赠 100 万可设立一名校董,并给一名放宽分数线录取的大学生一名,除了敛财,可能也希望能达到出现类似“小布什”式人物的结果。 中国大学的录取在现阶段显然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因为 中国是一个“人情化”非常严重的国度,且也存在诚信危机。 这样,推荐信,中学的成绩记录、社会服务等就难以作为公平的评判标准,最后就只好全部压宝到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高考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拨方式,但高考做到了公平,高效。 全社会都在呼唤公平性,高考将会继续存在。而一考定终身, “高考”这根指挥棒将导致现在中小学的“素质化”教育难以全面开展,这也是近期科学网上讨论的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的源泉!如何破解这个困局,关键仍是建立社会的诚信系统! 这需要社会保障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民主化法制化的进一步推进,改变“老实人吃亏”的社会环境,这些都需要时间,只是我们大家都有点等不及了。 湖北省钟祥市我去过,那里的市民对人挺友善,每到晚上,不少广场上都有自发组织地伴随音乐跳午健身的人群,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谁能想到也是他们这一群人,居然殴打在高考中认真监考的老师,甚至讲出“考试不作弊就不公平”这样的屁话!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现阶段能取消“高考”吗?
7897 次阅读|84 个评论
磨砺百日怎耐弹指一瞬
yunfeng1990 2013-7-7 01:52
北京正在下雨,电闪雷鸣,而我的心情却是出奇的平静,让这段文字就这么在指尖慢慢地流淌着!!! 备战百余日的GRE考试终于也在今天画上了句号。虽然结果很糟糕,但心情却没有那么糟,反而是出奇的静。 从开学初到现在,从羽绒服到T恤,差不多四个月,我的生活就围绕着今天这个考试不紧不慢的进行着。期间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班级活动,以致于现在看到那一张张脸都显得那么的陌生而又不知道该怎么打个招呼。 除了每天能见到寝室的几个屌丝,很多同学半年一面都没见到,在他们眼里我是透明的,在我眼里他们是透明的。另外,不仅仅是班级对我来言成了冷酷的冰窖,就是对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也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友谊,因为我真的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跟他们讲我是哪里的学生。我承认我的自尊,我受不了别人那种鄙视的眼神和冷嘲的目光;我承认我的自负,有时候我就是觉得我特码在某些方面就比你强,你特码就没我牛逼;我也承认我的自私,我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感受,牺牲了太多与大伙在一起的时光。真诚的向所有的同学和朋友们说一声道歉,不管是那些远在天边的还是近在眼前的;非常感谢你们的关注和支持,不管是那些真实的同学朋友还是那些未曾谋面的粉丝,尤其是写过鼓励信的那些朋友们,谢谢你们的关注! 回忆起这苦逼的半年,很少在凌晨一点之前睡觉,眼睛近视了,体重下降的超标了,身体也没那么健康了(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一次感冒或者其他的毛病),其实我毫不吝啬的说我在用绳命对待这个考试。这也是我有史以来最想考好的考试(虽然我知道这个考试就是浮云),高考时候是懵懂的,考研时是极其自信的,这两次都不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就可以获得还算满意的结果(虽然考研有点意外,但我更认为是个惊喜)。而今天我用行动证明努力和收获有时真特码是正弦函数,当你处在正确的相位时,是成正比的,当你不够或者超过这个区间以后特码就成反比了,有时点背了还能到波谷。我更愿意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在最后阶段的调整出现了问题而不是付出的还不够,因为我不想把原因归结为智商问题,但实际上我必须承认付出的却是不够,我在英语上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因为我所敏感的是有韵律的文言文之类的东西。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直到今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走出去,又是直到今年。所以,以前对英语的误解导致了今天必须付出更多的汗水去弥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我不去崇拜那些英语大神,因为我没有看到他们曾经的付出。 虽然自己勤勤恳恳的付出了四个月,但我明白自己的英语水平在什么位置,四个月确实不太够菜鸟杀鸡,所以愿意承认我花在英语上的总时间还是不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 无数的信息告诉过我这个分数真特码不重要,我也承认是特码不重要。我也知道这个分数可以申哈佛,可以申耶鲁,但我总是不愿意去承认这就是自己的真实水平。我明白自己闪光的地方在哪,我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申请人不具备的优势,我也会承认我身上会有一些申请人不具备的特质,这些完全可以弥补分数不足。我也觉得我的PS应该也可以闪爆你们的眼球,让你们会对这个华人小孩留下一些不俗的印象。虽然这都是安慰自己的话,但巧合的是这都是事实。无数的前例告诉我们老米国需要什么学生,但我还是想战胜自己。其实有时候我更多的把GRE考试看做是一次对自己的挑战,也是一次自我救赎。我对于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我想生活的再高傲一些,在普通人中尽量不普通。我还不觉得自己现在多么优秀,有些时候就是想证明你可以的,你特码真的可以的。 无数次告诉自己坚持,不放弃,希望这一次的小失误不会影响接下来的一切。我也会安慰自己说你特码软实力很刚烈了,上天为了平衡众生,必须削弱你的硬实力。可是哥就是不信邪,哥觉得真正的硬实力更能反映自己的水平,而部分软实力是外力,还好老美的观点跟我恰好相反。本想考完以后整个神马贴牛逼一把的,这个操蛋的分数就不丢人现眼了。 最后还要纪录一点小秘密,虽然我学科学,但有些事情是真特么没法解释的。也就是在考前一天发生了一件极其诡异的事情,我的凉鞋的一根带子莫名其妙的断了,断的很彻底也很离谱,早不断晚不断偏偏考前一天晚上断。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要出事,然后就没敢往下想。 这种敏感还得益于科大四年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天还是穿着这个鞋子来考试了,因为习惯了凉鞋木有鞋子换了。呜呼哉,真的栽了。我不是说这与考试结果有神马联系,也不太愿意承认运气有点背。反正就这样吧! 一段总结,一些回忆,一点成长,一丝进步,一段历程,一些努力。无悔亦无憾,做该做的,生活依然美好,前途依然明朗,云枫依然相信梦在彼岸且不再遥远! 云枫 2013-7-7凌晨 于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园区四公寓
个人分类: 逆袭之路|3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作弊的事情越来越多?
热度 14 mdzhao 2013-7-2 22:44
在这个高考+中考+公考+N考的时节,好像总会听到各种关于作弊的新闻。记得去年看到过从买卖作弊器材到设备测试,再到提供答案等一条龙服务的报道,也有从选拔枪手到搞定准考证,再到送上考场这样组织严密的替考的报道,更有被拍到的整个考场公开抄袭场面混乱的视频。因为去年恰好是女儿的高考年,在关注这些新闻的时候偶尔也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要是有这么一个机会能让女儿通过作弊把高考成绩提高一大截,你会断然拒绝吗? 而今年却是从开始各地严格考场纪律的各种措施的报道开始,什么360度考场视频监控、无线电信号监测“无盲区”等等,甚至身上有医疗需要植入了金属物质的考生都必须到医院开具证明。说实在的,看到这些报道的时候感觉特别不舒服,觉得把考生当敌人,如临大敌,在假设考生都会作弊的前提下采取这些措施是否过分了?但此后报道的各种事件却让人目瞪口呆。最典型的是湖北钟祥高考事件,在湖北钟祥市三中的校园里,全国高考结束的铃声敲响以后,由其他地方调来的监考老师被考生和家长围攻袭击,原因是监考老师十分尽责,严格监考,以致考试作弊者均无法实施作弊,气急败坏的家长便对监考老师报以老拳。考生家长的理由是:我们要的是公平,不让作弊就没法公平。作弊的能如此理直气壮,这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 可后面又爆出的长春市第十八中学在中考过程中,有计划的组织学生替考的事情,又一次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整个事情是学校组织实施的,考试当天初三年级班主任全部出现在考点,在门口识别本班学生,因为以前没组织好曾出过一个学生名字有两个考生的漏子,所以需要老师把关,确认没有到场的考生才由初二学生拿着复印准考证进场替考,学校还专门租了公交车停放在考场不远的地方,为了方便接送替考的学生。据介绍,十八中的替考学生都属于只毕业不升学的类型,他们有人已经去外地打工,有人参军,或者出国,多数在毕业前已经不在学校,甚至不愿再回长春考试。家长又希望他们拿到初中毕业证,学校找人替考正是照顾这些考生和家长的意愿。 在看长春这个作弊事件的报道时,有一段文字让我特别不爽。在记着采访时,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崔国涛说:“深感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老师参与到做这个事情,我想是不应该的。教师的职业操守,跟我们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可能被扭曲了,这是我们最不应该做的一件事情”。二道区副区长刘占方说:“替考违背教育公平,会对老师、对公职人员加强职业操守的教育”。两位领导的表态都很得体,但深究这些教师包括学校之所以会参与甚至组织作弊,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为了提升“教育业绩”。教育主管部门在衡量学校优劣的指标中,既要看升学率,还要看巩固率的高低。如果一些学校的学生并没有参加升学考试,甚至没毕业已经辍学,便可能得到差评甚至不合格。为了保证学校的良好声誉和教育名声,只有让人替那些缺考的考生以完成上级对于巩固率的要求。有老师说,缺考率必须是零,报考率必须是100%,要不然就得完。教育部门看的是数据的完整性,学校一旦拿出了巩固率100%的数据,教育部门的工作完成了,学校的担忧也解决了。 试想,如果此事没有被曝光,教育主管部门自己会去查吗?会去出来这些责任人吗?而出事后却摆出一副公正正直的面孔。 其实考试作弊的事件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学生可能受到的影响。学校不仅是教孩子们知识的地方,也是一个教孩子们做人的地方,而他们看到那些“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却在教他们作弊、撒谎,还没踏上社会却在诚信教育中上了负面的一课,这也许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类似情况其实比比皆是。
个人分类: 杂谈|4893 次阅读|26 个评论
考试考什么?怎么考?
heitiedan2012 2013-7-1 14:48
考试考什么?怎么考?这似乎是所有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太容易解答的问题。记得刚读研究生的时候,系里组织考试,由于是公共课,考场多,监考老师不够,就把我们研究生拉出来做监考。但是随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考场数量也在增加,我们一个系再怎么拼命地努,也找不到足够的老师和研究生来监考。于是,学校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我们系只出主考,负责发放试卷和回收试卷,其余监考都由各系自己出人。后来考场多的连当主考的老师都不够,于是只能请研究生来当主考。这实在是无奈之举。毕竟,研究生还是学生,主考公共课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格与技能的。他们大多没有经验,面对很多出现的问题也不是很清楚如何处理。但好在我们后来一直都是开卷考试,一般也很少能出什么奇奇怪怪的问题。 原来,所有的考试都是闭卷。那时一到考场,说是如临大敌有点过,但反正监考是紧张的。有一次,是选修课考试,学生以为会比较松一点,而选修课的考场也不像必修课那样,每个学生之间的间隔要空两个座位。那天的考试,座位上基本就都是人挨着人。可是那天老师监考也特别严,弄得有的学生考后直抱怨,说没想到选修课还管这么严。我有一次监考一门选修课,就发现有考公开拿着什么材料在抄。我当时就把他的考卷收了过来,但他似乎有点茫然,拿起另一张纸在上面继续写。其实,他已经不再具有考这门课的资格了。但他为什么还要继续这样做,也实在让人不好理解。 闭卷考试,其实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除此没有别的作用。当然,对于有些基础知识,必要的记和背也是必须的。但是有些内容如果能通过相关的手册或者资料库、数据库能查到,那为什么还要学生去记和背?在开蒙阶段,孩子们的学习是需要记和背的。但到了大学时代,记和背的东西肯定是要减少的,再去花时间去记和背那么许多的东西,是不是有点得不偿失,倒是可以讨论的。 当然,开卷也有开卷的问题。一提到开卷,学生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去抄书。虽然我们在考题的设置上和考前注意事项上,都一再提醒学生,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书上直接能够抄到,但由于相当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课,也不认真记笔记,所以在考场上,他们除了抄书,根本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没有因为开卷考试所存在的这些问题而取消开卷考试。对于我们这些公共课而言,总的说来,开卷考试还是受到学生欢迎的。除了有个别学生,认为无从着手来准备考试之外,闭卷考试对于他们驾轻就熟,因为他们知道该怎么做。而面对开卷考试,他们不太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其实,我们一直对学生说,面对开卷考试,就得全面复习,而且只靠考前那几天突击,是没有用的。只能很早就进行全面的复习。在这么多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在开卷中考的成绩比较好的试卷。这些学生确实是认真听课,而且认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书,完成作业,而且在上课时跟着老师的思路,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他们是愿意从这门课中学到一些东西。 有个学生,在上我的课之后,总要找我来问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个学生在听我的课时,与听他们自己的专业课时,老师所讲内容涉及的倾向是不一样的。虽然我认为他们专业课老师的思想倾向是不对的,但我不能对学生只简单地否定他们的老师,我得认真与学生探讨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可能将来在考试中不一定会考,甚至肯定不会考到,但是这个学生仍然还很认真地跟我讨论这些问题。后来,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得确实很突出,也很优秀。不仅在课程学习上成绩优秀,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和国际交往中表现得也很优秀。这不过是说明,考试用什么样的方式实在是一个不那么特别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兴趣。 过去,不管是什么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总希望非常系统地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讲到,恨不能讲得越细越好。但现在普遍都在压课时,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在讲课时,所选择的内容不仅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学的方法与思路。其实,我们讲得再多再细,学生还会忘记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如果他对这门课程或者相关方面感兴趣,那么他会在今后的时间里会想方设法地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如果他没兴趣,那么老师讲得再多再细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考试也得设计得更符合实际一些。对于基本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当然不能马虎。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产生兴趣。考试的作用不能忽略,只是考试的作用毕竟有限。
3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孩子最缺啥?
mathmhb 2013-6-30 06:35
我的阅读提示: 1、功利化、工具化难道是中国教育的宿命? 2、中国历史上并不缺成功的教育者和父母。 3、梁启超教子的成功在当代可否进行复制? 4、教育须以人为本、关注自然、关注心灵。 5、考试的本质是什么?如何使 其 回归根本?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878a0102f9w9.html ) - 中国孩子最缺啥?_石述思_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终极考试
cosismine 2013-6-3 13:15
exams.jpg 一个数学家关于考试的Venn图。 恰好,前两天也看了一场电影,电影名称没有final, 只是Exam, 但中文翻译成终极面试。 里面很精巧用80分钟隔开了问题和答案。主考官说,我们这里只有一个问题,一个答案,然后问is there any question? 然后4男4女开始找问题,想尽了办法,破坏了很多东西,善良和凶恶,机智和愚钝,背景和表现、沉着冷静和蒙昧狂热,配合和暗斗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最终,获胜者只是一个发言不多,却从不害人,在别人可能没有出危险的情况,会善意地提醒,即使别人的危险会让她获取职位的可能性更大,观察力和推断能力都及其出色,也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资源,救人,并且自救。还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在失败和成功的界限处守候。。。 最后,她走向主考官,说出了答案:No。也就是is there any question的答案,这个立马可以回答的问题,用80分钟的考试时间隔开了。一如人的生和死之间,用一生来回答我是什么这个问题。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27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末考试考什么
zjcui 2013-6-2 17:16
各科课程陆续进入复习考试阶段。老师具体会测试考验哪些方面的知识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过于具体的东西,恐怕老师也不一定记得十分清楚。关键是看学习过后,是否比没有学习的时候,增加了见识。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是否掌握。当然老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的问题,进行测试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将有关知识进行了融会贯通。有些试题可能在讲授的内容中,任何一章都没有具体讲过。但是掌握了所有章节的主要内容后,进行适当逻辑推理,应该可以完全合理推出的。
个人分类: 教学辅导|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5.26托业考试
AndreaJJ 2013-5-27 09:28
周日考完托业,沈阳大学南院01楼1考场3号,坐在第一排的优势在于不会受前面同学的影响。听力还是挺清楚的,不过我在的考场窗户正对着体育场,好像在举行幼儿运动会,大喇叭不停的在喊口号,找人--- 朋友,家长,声音其实比听力还清楚,听力不算难,不过part4有两道题,听着听着走神了,一瞬间的纠结和忐忑,然后瞎猜了几个答案,强迫自己集中精力,也 可能是肚子饿的缘故。阅读部分有几道题很难,比人大superb2难,反复读了文章,还是不确定,mark一下,继续,答完题,还有5min,赶紧回头重新看mark的几道题,有一道题改了答案。平时答完题还能剩20min左右,不知道是因为状态不太好,还是题目的问题。过800应该可以,过900就纯属运气了。总结就是,集中注意力,特别是听力,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纠结。
个人分类: 学习总结|2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样的教育部还不如不要
热度 9 lin602 2013-5-24 11:59
刚刚看到一报道: 媒体称新研究生收费制或致生源减少 教育部否认 。 明年研究生报名工作还没有进行,根本就没有任何明年研究生报名的数据,教育部的生源不减少的依据是什么呢? 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现在许多大学生已经考虑是不是要考研究生的问题,如果考研究生,要好好复习,如果不考研究生,会有其他打算。但是,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出任何规定或文件:收费后多少用于学生奖学金,多少用于资助,这些数字具体是多少,如何在制度上以保证。就前几天我还问一211学校的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有没有出台规定,他回答还没有出台具体规定。 光嘴巴上说:收费后用于研究生的钱不少,你这是空口说的,到现在都没有具体的政策与文件,让大学生们如何安排与相信? 说不定没有教育部管大学,大学办得也不错。 教育部,你的办事效率也忒低了吧。
3400 次阅读|13 个评论
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学习资料
zjzhang 2013-4-18 11:08
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考生培训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3840-1-1.html 国家普通话水平职智能测试系统演示动画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3841-1-1.html 普通话动画示意培训视频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63844-1-1.html
个人分类: 文学|2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顺利通过科目二考试,百米加减档
zjzhang 2013-4-17 15:15
个人分类: 学车|2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C1科目二考试内容及合格标准
zjzhang 2013-4-15 08:44
科目二 科目二考试内容及合格标准 (一)考试内容 1 、在规定场地内驾驶机动车完成考试项目的情况; 2 、对机动车驾驶技能掌握的情况;    3 、对机动车空间位置判断的能力。 (二)考试项目   基本考试项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通过单边桥、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限速通过限宽门、通过连续障碍、百米加减挡、起伏路行驶。   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考试项目不得少于 6 项。大型客车、城市公交车必考项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直角转弯、通过单边桥、通过连续障碍;牵引车准驾车型必考项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曲线行驶、直角转弯、限速通过限宽门;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必考项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通过单边桥、通过连续障碍。其他考试项目随机选取。    小型汽车 、 小型自动挡汽车 、低速载货汽车、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 准驾车型考试项目不得少于 4 项 。小型汽车、低速载货汽车必考项目: 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侧方停车 ;小型自动挡汽车必考项目: 桩考、侧方停车 ;普通三轮摩托车、普通二轮摩托车准驾车型必考项目:桩考、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通过单边桥。其他考试项目随机选取。   科目二考试应当先进行桩考。桩考未出现扣分情形的,补考或者重新预约考试时可以不再进行桩考。其他准驾车型的考试项目,由省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确定。 (三)合格标准   满分为 100 分,设定 不合格、减 20 分、减 10 分、减 5 分 的项目评判标准。符合下列规定的,考试合格:    1 、报考大型客车、牵引车、城市公交车、中型客车、大型货车准驾车型,成绩达到 90 分的;    2 、 报考其他准驾车型成绩达到 80 分的 。
个人分类: 学车|3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注册岩土专业考试视频课程由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发布
chenlun 2013-3-30 13:47
本人有关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辅导视频课程等事宜,已授权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办理。 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已于 2013 年 3 月 31 日开始接受参加注册岩土专业考试辅导视频课程学习的报名登记。 报名表可到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岩土考试培训中心 QQ 群 的“群共享”中下载。目前已启动2014学年度的视频课程辅导,学员可报名参加学习。 北京华宸水木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岩土考试培训中心联系方式: Email : hcyantu@qq.com QQ : 2337129465 QQ 群: 336925698 网站: www.huachenlink.com (网站维护中 )
个人分类: 注册岩土|8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的通知到底说了什么?
热度 35 fdc1947 2013-3-27 07:53
《科学网新闻》 3 月 26 日头版头条以《 教育部要求强化考博复试作用 》为题 转载《光明日报》文章《 考博复试,如何保持学术纯洁?》。我先做文抄公,为了说明问题,不使各位产生误解,所以抄得多一点,请原谅,该文说: 进入三月,随着各高校考博复试时间的临近,牵动万千考生心情的不单是最后的复习冲刺,更重要的,还有考博圈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联系导师。 “只要初试过了提档线,复试就看你和导师关系好不好了。”作为北京某重点大学哲学系的博士新生,王淼对“提前联系导师”这一惯例有着深刻理解,“有些导师可以通过提前沟通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但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不少人走门路、大展公关才能的舞台。” 正因为“提前联系”可能发挥的作用 ,考博成为不少人眼里“最有操作空间”的考试,也让教育主管部门发出急令: 日前, 教育部发布通知 ,要求强化复试在博士研究生选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严肃处置学术权力滥用和学术腐败 。 原本严肃的考博复试为何会掺杂这欲说还休的人情关系? 这一纸禁令 能否让它保持学术纯洁?在这样的导引下,博士复试工作又该如何改革? “提前联系”已成考博必修课 “不管怎么样,先和导师搭上线。”每次面对咨询考博经验的师弟师妹,王淼率先强调的总是这一条。“你不联系,别人联系了,那就叫‘输在起跑线’上。” 准备考博那一年,每天复习完功课,王淼总要上考博论坛看看,有什么能“攻破人情”的制胜攻略。“每天都有不少人发帖求助怎么和导师搞好关系,想打探消息的、想走门路的、想展示科研潜力的、想混个脸熟的,目的各异。” 而在两次考博失利的李凯眼里,自己最大的失误就在于“不会联系”。 2010 年,李凯报考北京某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博士,成绩上了线,却因为排名中等,败下阵来。卷土重来的他第二年笔试考了专业第一,面试也感觉发挥不错,可还是被拒之门外。“后来托了师兄的朋友去问,才知道笔试前导师就已经心有所属了,是一个在职的地方干部,只要他的成绩一过线,名额就是他的,甚至考试前导师还给他单独复习过考博题型。我们都是‘陪榜’的。” 也许正是看过听过这么多因为“没联系而吃亏”的经历,如今,“尽己所能地提前联系”已经成为公认的考博必修课。但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达到目标。 网友“秋风北京”在《我的风雨考博路》一文中写道,几年前在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前,她就给清华大学的导师打电话想能拜访一下,却被一口回绝,“等成绩出来再说吧!”由此而生的一声感叹,也说出了不少考博人惴惴不安的纠结,“要是大家都在等,也就算了。怕的是,我等了,别人没等,和导师早就有了默契。” 看了上面的文字,您认为教育部的通知应当说些什么? 毫无疑问,教育部的通知的重点一定是“ 严肃处置学术权力滥用和学术腐败”了, 以 防止和抵消 “‘提前联系’ 可能发挥的作用” 。 不过,前面明明说了“ 教育部要求强化考博复试作用 ”,难道所谓 “强化复试作用” 是要限制导师的作用,要 防止和抵消“提前联系” ?我这个曾经做过博士生导师的退休者,真有些疑惑了。招收研究生要复试,“强化复试作用”正是要加强导师的作用才是,最终的目标应当是主要由导师说了算,才是方向,才是向先进国家学习。 老夫毕竟是在大学做过大半辈子科研的人,深知要想确切知道别人讲些什么,不能只听别人转述,得看“原始文献”。于是,到教育部网站找到《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201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 。该通知的三个小标题是: 一、 进一步强化复试工作,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二、 进一步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提高选拔质量 三、加强管理与监督,确保招生公平公正 根据这三个标题,如果我写一篇文章,标题为:《 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发挥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复试中的作用 》。您看,每一个字都来自教育部的文件,但是,是不是与上面《光明日报》文章的意思不大一样了 ? 其实,这也只强调了另一个侧面。 所以,要知道教育部文件的真正的意思,还得看教育部文件。别人总是各取所需的,光凭别人的转述就容易上当。 当然,对于引用别人的话包括引用文件的人,应当尽量避免断章取义。像 上述写《光明日报》文章的同志 ,就有些这样做的嫌疑,当然,有可能该同志没有做过博士研究生,更没有做过博士生导师,尽说些外行话。 考博士生怎么不要与导师先“提前联系”?这是博士生的性质决定的, 必须提前联系 。一个导师一般每年就给一个名额,而且许多导师已经有了花了两年心血培养、跟他两年工作的硕士生,如果,他对自己硕士生比较满意,他凭什么要你这个并不知根知底的新来者,除非你可以表示出你的特别的超凡脱俗、出类拔萃。我们不能只听了几位自视甚高的“愣头青”的牢骚,就写出了这样的容易真正“误人子弟”的文章。 当然,关于必须提前联系导师的必要性的论述,不是本文的重点,我在必要时将另文专述。 相关博文: 从看原始文献说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613484.html 应当开展导师自主招收硕博连读生和博士生的试点工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564099.html
个人分类: 教育|9780 次阅读|70 个评论
我的课我做主,学生上不上课无所谓
热度 44 lin602 2013-3-26 11:55
看了一些博文,关于学生听不听课的问题。其中也有拿斯坦福上课做例子的,当然那博文下面还有个跟帖,说了斯坦福有些课也有不少学生不听课的例子。 学生不想去听课,从来都有之,只不过是管得紧与不紧,去的人多与不多的差别,我读大学期间我宿舍的一同学,基本上不听课,七七级的哟。 现在问题出在那里?其实是体制上的毛病。 学生不听我的课学生无所谓,考不及格可以补考呀,再重修呀,实在不过关最后清考呀。通通过关,皆大欢喜。大学生们还没有完全思想上成熟,他们许多人不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受当今风气影响,学习好坏不如自己有个好父亲,看看许多官二代,他们学习不好不照样工作好、钱多嘛。 如果学生的考核、考试权给我,学校别干涉,不给清考,只跟班正常考试,我绝对不会要求学生一定来听课。他们来我欢迎,我认识讲,不来无所谓。当然学生也有权向上反映教师的讲课水平与责任心。 同时学校要正确给予工作量的计算。因为真正上好课是要花时间的,特别是多做作业与考查。 我的课,我做主,你相信会有另外一番风景吗? 你仔细看看不少人为了出国考TOFLE,GRE,他们参加新东方学习英语他们会不会逃课?如果这些考试的方式与中国的大学一样,最后统统清考过关,他们会不会有另外的对待? 中国的高官们不少有博士学位,他们到美国能够边工作边读博士学位吗?盖茨如果在中国,我想他的学位肯定是博士、博士再博士,他的职称是教授、教授再教授,院士、院士再院士。我想,只要他愿意,他会有千个学校聘他做教授。但美国就是不给他本科学位,这说明了什么? 中国的教授们都是被管理对象,头都低着,你让他们如何发挥主动能动性,他们有积极性吗。所有规定都是死的,他们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没有办法!
8797 次阅读|91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
deliangwang 2013-3-26 11:18
http://202.205.178.10/xinwenban/2013yanjiushengfushijibenyaoqiu.pdf
13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的创新
热度 6 yonglie 2013-3-25 09:01
最近几家大学(集团)在玩儿考试创新。早晨听中国之声,朱校长说 有一种办法很容易可以测出一个学生的能力,就是要他用《周脾算经》的方法来证明勾股定理。“如果他没有看过,那好,我就讲给你听,讲个五六分钟,然后我请听他用他的话给我讲。这样我马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理解力,是全懂了还是只懂一部分;第二他的想象力,因为中国数学要考想象力的;第三表达能力,还有记忆力,就都出来了。” 《算经》的那段话(上卷一)是: 昔者 周公问于商高 曰:“窃闻乎大夫善数也,请问古者包牺立周天算度,夫天不可阶而升,地不可尺寸而度,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日:“数之法出于方圆,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故禹者所以治天下者,此也 。” 如果考想象力和记忆力,也许用韩愈的《画记》更为合适——让同学把那幅画重新画出来看看(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78708.html ),顺带连艺术细胞也考察了。 创造力是不是可以考出来呢?我想起两个有创造力的人,一个爱迪生,一个爱因斯坦,如果让两个爱同学来考试,哪个会考得好一点儿?
个人分类: 随想|4663 次阅读|8 个评论
全慧兄,您可别被“铁生同学”给忽悠了!
热度 17 boxcar 2013-3-11 19:05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时常语出惊人的刘全慧兄今天又有关于大学教育的博文置顶啦!博文标题是“零分可能是学生对大学的控诉”【 1 】,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学生在补考时不老老实实地答卷子写答案,而是弄了首不知道算是诗词还是神马的东西在答题纸上。再给刘全慧教授写了封信,曰: 刘老师:您好 ! 我是 10 级应用物理 2 班的 Mauro 。这次补考我没有做一道题,我背下了答案,但是我并不想写上去,我真正的是想要学习到知识。我在以前的两年时间已经有三门重修了,我打算考研,我知道这样会影响到前途,所以请问老师能否让我通过这次补考,让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研究生考试 ? Mauro 2013 年 3 月 3 日 对于这封信,我觉得其逻辑大有问题,遂在刘老师的博文下面写下一连串的问句: 背会了答案,却不肯写在答题纸上 “ 堂而皇之 ” 地拿到成绩,却要求用一张 “ 准白卷 ” 请求老师给个通过? 你们学校教务处难道不抽查考卷么? 如果他们恰好抽到这张卷面 “ 答案 ” 与所给分数严重不符的试卷,应该如何处理这个学生和主考老师? 考试所考的东西就不是知识么? 背下来的答案不算知识么? 考研,会不会只是一个借口? 下一次补考的时间,好像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之后,最后那个学期的开学之初哦!难道一个寒假不够他复习的? 说老实(老师)话,我真的好担心全慧兄被这学生给忽悠了。 想想看,难道他在 践行刘全慧老师的大名——全会,留 (着) !知道答案(虽然是背下来的)却不肯答,而要用“张铁生”( 40 年前风靡一时的“白卷先生”)的方式来完成一次考试,莫非就为了帮可爱的刘老师完成一篇置顶宏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在大多数大学,考试成绩是不可以随便给的,每一张试卷上的成绩应该与其卷面内容相符合,可能会在随后若干年里被教务处、督导甚至教育部的评估专家检查,如果发现了某位“铁生”同学,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拿走了 60 分,估计主考老师和学生都难免要接受些“处理”。 退一步讲,这位童鞋自称是来学习知识的,难道考试试卷上出现的知识算不上知识?就不值得学习么?事实上,在考虑到试题覆盖面的前提下,会拿来考试的知识点,往往是一门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会做几道考题也许远远做不大真正全面掌握一门课的知识,但好歹可以掌握一点儿,聊胜于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背下来若干习题考题的答案,其实也是知识。或许背诵算不上真正掌握知识,而且有些在考完试后很快可能会忘掉,但即使如此,那怕是这种短暂的、肤浅的掌握,机械记忆本身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如果真正有心的学生,把记忆在头脑中的知识时常回忆复习,加以思考揣摩,未始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以前的孩子在私塾学习,不就是靠背诵下来四书五经么,然后再慢慢领悟么? 一个学生在已经有三门课重修的情况下,还不肯认真对待考试和补考,此时却因为“打算考研”并以此请求老师“放水”,很难想象,他在这个学期和下个学期的课程是否会一再出现不及格和重修,那时又怎么办?退一步说,即使这次这门课程没有通过,还可以再重修一次,若参加明年的春季学期开学前后的补考,那时可是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后又过了一个寒假的时间,还有何道理不好好准备这门课的考试? 因此,我是 很担心刘全慧兄会被这个“铁生同学”忽悠了 。 回到刘全慧老师的博文标题,我可不认为“零分是学生对大学的控诉”。相反,“零分”多数时候是大学对学生的课业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考评时给出的最糟糕的成绩。考试中出现“零分”,对学生而言肯定不是如何光彩的事情,再宽容、再人性化的大学,只怕也没道理给“白卷”以及格以上的成绩。至于说课程替代,选修课毫无疑问是可以这样做的,目前的必修课恐怕不行。 参考: 【1】 刘全慧:零分可能是学生对大学的控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669256.html 【 2 】陈丹阳:普通零分是零分,文艺零分是控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7503do=blogid=669296
个人分类: 教育|5950 次阅读|36 个评论
关于考试
zhangjinami 2013-3-10 20:50
一年一度的博士考试季拉开了序幕,关于考试有什么感受呢 首先博士考试考试不同于高考和一般竞争性考试,也就是说博士考试的目的要明确啊,参加博士考试的人应该是对科研感兴趣不是为了一个工作吧,假设有很多人都对科研感兴趣,那么选择哪个好那? 博士入学的形式目前已经宽泛很多了,不想以前只有一种考试方式,现在很多大学都可以进行申请了,申请者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评为对考试的情况进行评价,最终决定是否录取。 那么应该看重考生的那些素质呢,是否真心想做科研?是否具有能力?是否具备基本知识储备?是否是个有道德的人? 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是否是真的有兴趣做科研那,据我所知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是很少的,大部分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科研只不过是一个职业而已,另一部分不喜欢,只不管想混个学位,有些学生甚至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喜欢或者适合做科研,有经验的老师如何确定这个学生是真的有兴趣那。 有兴趣并不代表有能力进行科研,导师一般看重学生本科的学校及学习成绩,通过成绩表明这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2013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考试)时间
qiang897 2013-2-16 14:55
关于 2013 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全国外语水平考试( WSK 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3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时间安排的通知》(教考试厅函 2号)文件精神,现将2013年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的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考试日期和语种 第一次考试时间定于2013年6月1日、2日开考英语(PETS-5)、法语(TNF)和德语(NTD),口试从6月1日下午开始;第二次考试时间定于2013年12月7日、8日,开考英语(PETS-5)、日语(NNS)和俄语(ТПРЯ),口试从12月7日下午开始。 二、报名日期和办法 1. 报名日期:第一次考试报名时间定于2013年4月8日至19日,第二次考试报名时间定于2013年10月14日至25日,考点可根据当地情况提前报名。考试可以函报,但必须提前与考点联系。 2. 报名办法:采取集体报名和个人报名两种办法。集体报名须持单位介绍信和有考生亲笔签名的身份证复印件;个人报名须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护照(军人凭相应的身份证件)。报名时,考生须交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一张。函报考生,还应向考点提供有考生亲笔签名的身份证复印件。考生考试时所持身份证件必须与报名时所持身份证件一致,身份证件不一致者不得参加考试。 三、报名考试地点 1、西安外国语大学为英语、日语、俄语考点之一,电话:029-85309384。 2、法语(TNF)可在以下考点报名考试: 北京语言大学 电话:010-82303550 上海外国语大学 电话:021-35372584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电话:020-36207153 3、德语(NTD)可在以下考点报名考试: 北京语言大学 电话:010-82303550 上海外国语大学 电话:021-35372584 四川大学 电话:028-8540741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电话:020-36207153 四、考试成绩 1.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评卷并将成绩通知各考点。 2.成绩通知单(合格证书)将在考试后两个月左右由各考点转发给有关单位或个人。 3.考试成绩对于申请国家公派留学有效期为两年。 五、要求与说明 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是拟申请国家公派出国人员获取外语水平达标资格的一个重要途径,请拟申请公派留学及已获公派留学资格但外语未达标人员按时报名。(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比如西安外国语大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高级班结业证书的教师不用参加wsk考试。) 人 事 处 二○一三年一月七日
3435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课程考试不应只是写读书报告
热度 3 lin602 2013-2-14 11:04
  不少学校及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不用考试,只写篇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而且有不少这样的课程。   如果只写读书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不进行考试,我觉得许多研究生的课程基础掌握不住,甚至基本的都不清楚,这在做论文过程中就反映出来。   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所以学习也没有动力,许多研究生进入论文阶段,不少研究生课程中的基础知识非常缺,都是现补,有的根本就补不好。   唉。现在教授说了不算。
4080 次阅读|6 个评论
艺术类招生时如何避免陈丹青之困
热度 1 hj58 2013-2-5 17:42
艺术类招生时如何避免陈丹青之困   著名画家、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陈丹青在招收研究生时多次遇到考生绘画水平很高,但政治英语差几分,因此无法被录取的窘境。在招收艺术类本科生时,也有类似情况:专业表现非常好的学生没有被招进来,进来的却是专业表现一般,而文化课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   中国高考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是难以改变的,但每个考官可以巧妙利用手里的笔,绕过制度缺陷,把优秀学生招收进来。   现在在专业技能面试时,考官们的打分都是连续的、近似线性的,即:有十分才能的,给九十几分(毕竟总有些小缺陷);有九分才能,给八十几分;才能一般的,给个六七十分;毫无天分的,最少也要给五十分,不敢更低,更不敢给零分,因为怕考生及其家长沮丧、愤愤不平而来吵闹。   有些学校的官员也反对打分太低,他们认为如果一个考点有大量考生得分很低,就说明该地生源质量不好,明年就要取消这一考点。这显然是错误的。一地全部考生得分都是六七十分,不等于该地生源质量好;一地考生绝大多数得零分,但有少数几个考生能够得一百分,反而说明该地生源质量非常好。很多官员总是把自己各种各样似是而非、莫名其妙、稀奇古怪的想当然强加给基层,在中国已经见怪不怪了。   由于专业面试时没有拉开分数差距,学校想招收的才能较优的学生和才能一般的学生在专业面试时的得分差距很小,只有十几、二十几分。   而且各位面试考官对大多数考生的才能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对同一个考生,有的老师觉得很好,给分较高,而其他老师未必如此,平均之后,优秀考生和专业差生之间的最终得分差距更小。   由于专业表现好的学生在文化课上一般较弱,因此,专业平庸的考生很容易借助文化课考试所得的高分,在总分上超过专业优等生,后来居上,进入大学。   这就是为什么艺术类专业招收结果常常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在无法改变高考规则的情况下,专业考试时考官老师们的打分原则就至关重要。   笔者的建议是:不要线性打分,而应该阶梯状地打分,即:只要是达到专业录取标准的,就尽量给最高分(接近一百分);而不能达到专业录取标准的,就往最低分里打(接近零分)。为了避免因最优考生被其它院校挖走、导致可录取人数不够,在选择合格考生时需要有一定的余量。   这样,即使专业差生的文化课考试分数很高,总分也难以超越专业优等生;反过来,即使专业优等生的文化课考分较低,仍然能够有较高的总分,进而被录取。当然,大学不是歌舞团、不是运动队,学生的文化课水平仍然是很重要的,录取时要有一定的标准,进校后也应该通过适合艺术生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水平。   本文无心也无力提出一个十全十美、绝对科学的艺术类招生方法,只是想说明:我们应该随时检讨自己有没有思维定势,在我们认为理所当然、习以为常的地方,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学问的;另一方面,在我们抱怨制度的缺陷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我们能够掌控的细节,去尽力弥补制度缺陷引发的负面影响。 (黄佶,2013年2月5日) 相关文章: 少数考官控制面试结果的方法
个人分类: 教育|1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少数考官控制面试结果的方法
热度 15 hj58 2013-2-5 16:30
相关文章: 艺术类招生时如何避免陈丹青之困 少数考官控制面试结果的方法   在学校里经常参加面试工作,次数多了,发现其中也有学问。   例如在面试申请去外校交流的学生时,我注意到身边的老师打分时“斟字酌句”,打出的分数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例如 87.3 分、64.9 分等等。但不同学生得分的差额却很小,例如 87.3 分和 64.9 分之间只差二十几分。   面试时有三个老师做面试考官,猛一看似乎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出多数或全体老师都认为最合适的那个学生,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如果最后是把三个考官的给分加总,根据总分来决定哪位学生胜出的话,那么只要一个考官给不同学生的分数的差额足够大的话,他一个人就能决定哪个学生胜出。   例如有 ABCD 四个学生参加面试,由甲乙丙三个老师做考官,打分情况如下表:    A   B   C   D 甲  72  87   71  92 乙  63  75   65  84 丙  100  69   70  50 ------------------------------------------------------------- 总得分235  231   206  226   由于甲乙两位老师没有把分数值拉开,而丙老师给的分数幅度却拉得很大,超过甲乙两位老师给分差额之和,因此,实际上是丙老师一人就决定了面试结果。   例如 A 学生,甲老师认为他排名第三,乙老师认为他排名第四(垫底),但丙老师认为他最优,并给了满分 100 分,于是他得 235 分,超过其他三位同学,脱颖而出。而甲乙两位老师都认为最优的同学 D 总得分只有 226 分,排名第三,失去被推荐的资格。   原因很简单,甲乙老师给最优和最差学生的分数差额分别只有 20 和 21 分,而丙老师给的分数差额为 50 分,大于甲乙老师之和(41分),于是实际上丙老师一人就控制了面试结果。   因此,面试和平时给作业与考卷打分不同,给分不应该是“连续”的(按照实际表现给予对应的分数),而应该是“离散”的,即应该根据“录取”或“不录取”、“推荐”或“不推荐”来给分,顶多在中间加一档“候补”,然后把给分幅度彻底拉开。   例如“推荐”为 100 分左右,“不推荐”为 50 分左右(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的话,可以直接给 0 分),“候补”为 70 分左右。   “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可以避免一个人控制面试结果。但一般性的选拔面试只设两或三名考官。因此难以实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即使安排四或五个考官,实行“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但只要有两个考官心有灵犀,他俩也能够控制面试结果。   本文并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纯科学,玩玩而已。 (黄佶,2013年2月5日) 相关文章: 艺术类招生时如何避免陈丹青之困
个人分类: 科学观察|523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哈佛大学做得很好
热度 3 gzchengzhi 2013-2-3 19:12
  新闻报道哈佛大学60名作弊学生被“强制休学”,我认为哈佛大学的这件工作做得很好,可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这篇报道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在于这次考试采用的是开放式的考试,即学生将考试卷子带回家做,完成以后再上交给教师。由于学生的考试过程缺少监督,这就要求学生自身有比较强的自律能力,同时也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更高层次认知和情感能力。   从报道中看到耶鲁教务长建议多采用课堂考试的方法,我并不认同。原因在于我们现在的课堂考试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次能够发现这些作弊的学生,证明这种开放式的考试效度是比较高的,它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水平。   另外课堂考试的方法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考查,相对于那些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这种课堂考试的方法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需要考察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情感和文化目标方面的内容,开放性考试无可替代。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大学生已经成人,她们的认知方式与儿童不同,仍然采用基础教育中经常使用的课堂考试方法,效果并不好。开放性考试更接近于实际的工作,就如同让学生编写一个项目计划一样,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是否获得今后工作所需要能力。   开放性考试的评阅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精力,不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借助很多先进的工具来进行试题的评阅。其中最常使用的是文本分析工具。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文本分析工具是抄袭检测工具,利用这种文本分析工具,可以迅速检测出学生所写论文抄袭的情况。除了检测学生的抄袭情况以外,文本分析工具还能够帮助教师就论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引用情况进行快速的统计分析,以提供教师评分时候参考。   不过现在这一类文本分析工具的使用成本比较高,通常是在毕业论文或者设计中使用。而如果在普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这些文本分析工具来批改学生开放性考试的作业,无疑会减轻教师阅卷的工作量,提高评分结果的信度和效度。   这种开放性考试目前主要在政治等社会科学领域应用比较广泛,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同样值得推广使用。比如一些研究性、设计性的选题等。目前课程设计通常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今后最好能够融入每一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中。   就哈佛大学的这次开放考试情况来说,只有新闻报道的内容,具体题目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并不了解,因此只能谈一点粗略的感想。   首先就这类开放考试来说,评价标准的细化还是很重要的。比如就新闻报道来说,评价标准指出学生可以参考笔记,然而学生能否共享笔记就没有界定清楚。其次应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类开放性的考试属于定性评价的范畴。每一种定性方法的应用都是有系统理论作为基础的,告诉学生怎么去做,如何做才能够获得优秀的等级,如何做会导致不及格,这会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4333 次阅读|9 个评论
雾霾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考试改革
热度 1 yue 2013-2-2 15:59
前段时间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的评卷,这一考试可以和最近的雾霾天气联系起来。 我的观点是,政治试题仍然定位太高,考那些和人民生活无关的内容。 如果考一考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就好了。不知道现在的那些研究生中,能够懂得3R的人有多少? 当然,前段在北京参加博士研究生的期末考试,也有同样的问题。教学和考试,都和学生的关系不大。当然和现实的关系也不大。 另外,我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是我命题,我会把题目当即完全公开,我命题的原则是: 1、考学生在生活中完全会用到的知识。 2、考全部知识体系。只要是从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来说是重要的东西,我都会考。 3、利用考试的机会,让学生掌握那些必须熟练的知识。 效果 由于我命题的原则是量大,因此不怕学生在考场上抄袭。 其次,考试题目和知识体系差不多,因此不怕学生掌握。 第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考那些古怪的题目。考古怪的题目并不能让学生学会创新,只能学会侥幸。 第四,不论学生怎么回答问题,他们的水平都能够真实显示出来。
个人分类: 法学|3172 次阅读|2 个评论
《盘丝生活》:一时不苛求,永远不放弃
热度 6 freefloating 2013-1-26 23:36
周五 昨天的主要项目是儿子期末考试,这个他自己来写……不小心被我言中,虽然没有以头抢地,可是也着实对着枕头被子狂敲了一顿……下午他呆在家里收拾了一下自己的房间…… 我呢,昨天上午在家收拾了一下厨房,的确很浪费时间,这个我收拾出来以后,打算寒假交给儿子打理,我是这么说的:厨房太乱了, 你还不具有收拾残局的能力, 所以我先来收拾出样板来,这段日子你先来恢复原样,其实每天也就是个早饭在家吃,偶尔给老公做点,工作量并不大…… 中午吃饭也是讨论儿子成绩,老妈告诉我,明天需要我去医院陪侄子,因为弟弟弟妹都有事。我说正好好久没陪侄子玩玩了…… 然后我去针灸,请教了大夫治疗中耳炎的药,他说是七八位药配的,有冰片,和治嗓子的药是一样的,给我闻了闻,有一种清凉的味道。还和他们研讨学习了一下双盘,双盘是平衡阴阳用的,原来我一直是觉得男人的先左后右的盘姿更容易做啊……还看大姐演示了一下她现在是怎么介于大拜和小拜之间拜佛的,她很认真的一个人,无论拜佛还是读经,自己干,在办公的地方设了个佛堂,她自己说是当初大拜做得过多,导致腰肌劳损,现在就是在治疗这个,我觉得大拜肯定对身体有好处,但是执著心不能太重,人没有执著心不能成事,但太执着容易伤身…… 还是我那句名言: 一时不苛求,永远不放弃…… 赶回家去给儿子开家长会,和另一个孩子 almost 全考 E 的孩子妈妈聊了聊,儿子还是很有正义感的能保护弱者好孩子……没跟老师聊,哈哈…… 回家让儿子先自己去练拳击,我扶老爸回床休息后也赶到天马去上单车课……回来儿子直接去老年活动中心找他的小朋友玩,我回家看了会儿博客…… 老公很晚回家,不知道多晚…… 周六 早晨喝了碗昨晚熬的粥,开车到妇幼保健院,正好碰上老弟带着小侄子也到了,他吃过早饭了,但小侄子不喜欢吃家里的饭,于是给他买了个饼卷荷包蛋 + 肠,还有粥,然后老弟去学校开会去了…… 小侄子把荷包蛋给我吃,我说味道还不错,我好久没吃过外面做的饼了,小侄子很大方的说,过会儿剩下口给我尝尝…… 吃完饭我们玩了一会 Lego ,他看图纸插的很好,我说不用看图纸了,自己想怎么变化就可以怎么变化了,把三个都插好后,我想给他看《海底两万里》的拼音版,他自己先读了一页,我说还是我先给你讲讲吧,他现在一年级自己读还是吃力,不容易感受故事性,然后又看了一会儿电视…… 医生来查房,开了个心电图的单子,小侄子轻车熟路的带我去心电图检测室,路上给他买了个《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豌豆射手,他也给我讲解了植物和僵尸的分类…… 回来打吊瓶中间出了点小事故,可能是他上厕所时不小心扯到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吊瓶管儿连接处不紧,结果断开了,我觉得刚换了吊瓶,没注意,小侄子也聚精会神看电视,结果忽然发现流了一地血(夸张夸张),药(VC)也都流了,我陪床过这么多次,还是头一次发生这种事故,惭愧惭愧……不过我很镇定幽默,小侄子也很镇定幽默,我赶紧去找护士,护士重新拿了吊瓶和针管过来,好在针头没被血堵住,不用重新扎针,我对小侄子说咱们可是又长见识了……继续看电视读书,老弟来了,向他坦白看护不力……当然是没事了……当然以后要小心…… 中午老弟买了好多吃的,我吃的油条,小侄子吃的鸡腿加米饭……当然还有菜和粥…… 小侄子和我挺好的,用旋风霹雳腿(好像是这个名字)帮我捶背…… 医生说没事了,开了些药,出院,其实入院的时候心电图振幅(抱歉不懂术语)也是在正常值范围内,不过偏低,现在高了很多了……若是我,可能就不主张住院了 , 门外好多小病号挤在观察室打吊瓶,感觉容易交叉感染…… 同屋的那个三个月的因肺炎入院的小朋友也今天出院,他妈妈好紧张,小孩子吐奶,就要做彩超看看,我说这个医生不强求做的,咱自己就别要求了…… 听他们聊天说今天是十五,意思好像不是出院的日子,针灸大夫也是说十五不针灸的,不知道什么讲究…… 回家已经两点多了,买了个小折叠桌子自己搬到老妈家,儿子和老高在那里玩卡,老高考得很好,我们要了他的卷子回来对比学习一下…… 晚上儿子去老高家吃饭,一如昨天的锻炼……
个人分类: 盘整生活|3144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现神题:让考生检举翘课同学
lightling 2013-1-25 16:31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网络上疯传这样一条微博:"据说山大某院期末考试最后一道题,18分: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视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好吧,老师你赢了!"这条微博所说的考题是真是假? 经过记者求证这条信息确实是真的,所以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也纷纷吐槽说老师太狠了,不给学生留条活路吗?出这道题的是山大管理学院的王怀明副教授,今天早上也对他进行了采访,他解释说,他所教授课程叫做绩效管理,这道大题考核的是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其实学生挂在网上只是这道题的最后一个问题,全题应该是分析同事相互评价的利与弊,你认为应当怎样改进并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三名同学和撬课最多三名同学。王教授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如果去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是考核的有效性,但是本科生很少参与企业实践,对考核没有切身体验,之所以在考试当中出这样一道题他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一下。
110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所放羊式培养学生的高中里的几件事
热度 17 fdc1947 2013-1-24 08:20
苏州中学是一所在 100 多年前清末办新式学校运动中办起来的学校,一千年以来的郡学改革了,改成了新式学校。我进这所学校也已经是五十二年以前的事情,它当时的名称叫“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我在那里读了三年书,离现在时间久远了,情况变化很大。那时候的事情,说出来对于现在的教育,恐怕没有多大参考价值,不过随便讲讲故事罢了。 1. 松和严 有人(主要是学生家长)之所以说这所中学在放羊,是埋怨学校管理太松,主张学生自主学习。我在那里学习的三年之中,可能是年龄较小,不懂世事的缘故,确实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学习上的压力,好像玩玩罢了。 我们学校、班级从来没有对于学生的成绩排名次,这一点可能是小孩子不感到有压力的原因。我看现在的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经常说,上次排第几,这次排第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很恐怖。学习是日久天长的事情,需要一点一滴慢慢地积累,哪有一下子进步了多少,一下子又退步了多少的事情。如果成年生活在这种恐怖的环境之中,小孩子的身心完全无法“快乐地”健康成长。我很幸运,做学生的时候都很快乐,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压力和摧残。因为不排队,同学们相互之间没有争第一第二的嫉妒,也没有被排在后面的羞辱,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都比较友好。 学校的各位老师讲课很得法,各门功课的课外作业却都不多。这样,我上课的时候就基本上弄清楚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下午的自习课上便差不多能够把课外作业做好了大半。课外的时间,自由度就比较大,没有多大负担。记得那时候下午放学回家,我与沈信之同学经常在路上走得很慢很慢,一边走一边下象棋。当然,在路上走路下棋,只能下盲棋。他说“炮二平五”,我说“马八进七”。走到快分手的时候,一盘棋也下得差不多了,实在下不完,就“封棋”,第二天接着下。 每个学期期末考试之前,学校照例自习三天,个人看自己的书。我那时候真是不大懂事,太不知道用功读书。学校的“紫阳楼”后面有一排平房,最东面一间是空屋,我就找几个同学一起躲在空屋里打三天扑克。由于平时学习比较扎实,各科考试我也不斤斤计较于多几分少几分的,反正折合成 5 级分制基本上都能弄个 4 分加、 5 分减的,特别是数理化各科,考试前基本上不再花许多时间复习,一本书拿来翻翻,看看有哪些内容,是否还熟悉,一般有半个小时即可。 学校的考试纪律极为严格。我们那个年级总共有十个班,我记得十班的班长是个大个子。那年期末考政治,有一道不计入考试分数的附加题,内容是当时的时政新闻。当时中共召开 八届十中全会 ,强调阶级斗争。试题是填空题,要求填入八届十中全会中的八、十两个字。这位班长交卷出门后,看到坐在后门口的同学还在苦苦思索,那两个空还是空着,就在玻璃上的尘土间写上八、十两个字。最后,班长被撤了,得到一个记过的处分。 2. 文科和理科 我读书的时候,虽然高考是分文科和理科的,但学校上课并不分开。一直是上同样的课,也不分班。当时的数学教科书上有解析几何、极限等内容,高考时不考的。但是,我们照样与其他部分一样认真地教和学,包括准备报考文科的同学。各科课程一直上到高三下学期,高考的复习都是自己进行。 要说文理分开的,只有一个好像叫做“兴趣小组”的班。分数学和语文两个班,自愿报名参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参加的。我班与我一起上数学班的大概有不到十个人,似乎每个星期有一个还是两个下午在一起上课。坐满了一个不大的阶梯教室,大概有八九十个人。请全校较好的数学教师来作讲座。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沈雪声老师和傅祖崇老师。沈老师胖胖的,脸上一块大的红色胎记,说话、写字都较柔和,我们背后称他沈大块头。傅祖崇老师瘦瘦的,音调极高而带雌音,讲话如口吐钢钉,每一个字都短促而有力,写字工整而用力,似乎与黑板拼命一样。他们讲的内容大都与教科书无关,与高考更无半点关系。例如,我记得傅祖崇老师讲了拓扑学的入门,他用拓扑方法证明了多面体的欧拉公式:面数 + 顶点数等于棱数 +2 。这样的讲座一直进行到高三的下学期春天,即高考前的几个月吧, 语文班大概全部讲述文言文。我没有去过语文的那个班,不过我当时很羡慕他们,因为我们数学班没有讲义,他们语文班每次都发一两张讲义,当然是刻蜡纸油印的,上面印的是他们的课文。有时我就从同学那里拿来看看。印象深刻的有《庄子·养生主》、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进学解》等等。 但是,这样的学习在中国的高考环境中总不免吃亏。所以几十年来,苏州中学在升学率方面一直落后于许多以高考著称的中学。所以,有些家长对于学校的让学生“自主学习”颇有微意,批评学校对待学生像放羊。 前年,我在网上发现一位毕业不久的“校友”,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苏中给我们的最好的,就是把 其他学校梦魇一般的高中三年 变成我们今生最值得回味的三年。我同专业的同学里,有不少都是各省前 100 、前 50 名的考生,但别人的成绩是三年一周 6 天半,一天 15 个小时苦学换来的。”看来,我的母校至今仍然在放羊,这倒真的不容易。 我有的时候会胡思乱想。我想,人这一生要做的很多事情会不会是一个常量。我小时候这么喜欢打牌,可是大学毕业以来的几十年里,我极少打牌,近三十年几乎没有打过。小时候什么棋都下,后来却极少下棋,兴趣大减,最后差不多戒掉了。小时候极贪玩,长大却用功起来,到退休竟然几乎“手不释卷”了。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这只是胡思乱想,决不企图成为“科学定理”。
个人分类: 教育|5118 次阅读|34 个评论
考试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zhaojl2004 2013-1-23 19:51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基本是填鸭式的,这与历史和体制等有关。当然这种方式也不是没有一点合理性,其中考试环节,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好方式。 有的学生学得好,考试发挥不好,我认为还是学生心理不过关,考试本身就是一种全面的考验,包括对体力,脑力,心理等等。但是这学期我监考中发现学生在考试中不是现场充分调用自己平时积累和学习的知识,而是完全凭记忆复现,老师没讲的,没有提到的,学生就一点也不会。我问为什么啊,学生说老师没教! 反思自己从小到现在的经历,在考试中似乎也是多少有些复现、套公式等。套用王永晖老师的一句话: 考试,不能是套公式,真正的考试,应该是手工作坊型的,真正探索、创造型的。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654856
2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考试与监考
热度 1 azureps 2013-1-19 11:38
从2012年11月开始,就没有感觉哪天是自己的,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一天的活动,今天终于期末考核结束,工作量统计结束,学生考试结束,阅卷工作全部结束,学生放假回家,一篇小论文初稿成文,尽管星期一还需要提交一个进展报告,但总的来讲心理还是放松了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临近假期心理松懈了,今天确有一种什么也不想干,也不知道干点什么好的感觉!所以有了闲情写点废话! 2010年刚参加工作,即便是在现在,自己心理上依然还有许多学生的心思。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我有很多急躁,有好多事不知道自己处理的对不对,这一情况集中体现在我监考的过程中,我总结一下我的监考经历吧,顺便整理一下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 第一次监考(2010年年末),看到学生都认真答题,不是自己上课带的学生也很高兴,因为感觉学的都很好,不过一会教务处的老师巡视,查出来很多的夹带,我才发现其实是自己功力不够,学生隐蔽的好。偶也觉得自己不认真监考,另外的一个小心理是觉得学生学习挺辛苦,也睁只眼闭只眼。呵呵~ 不过后来的经历,也让我不断的改进。 一次是给三本学生监考,全教室有约35人考试,一发卷子就觉得控制不了局面,我发现后排的学生在交头接耳,当我往后面走的时候就听见背后翻字的声音就像搓麻将的声音一样,总之,我站哪里那里能稍平静一下,只要离我三到四排的地方就控制不住。我很想收几份卷子严厉一下,但是学校规定只要认定作弊,学生必然没有学位,在太严的惩罚面前老师一般都不太认定。除非是态度太过于恶劣的学生。不过当时也怨我没有监考经验! 二次还是三本,有个学生不答题,老和旁边的学生说话,我盯着他看,希望他注意到我看他,停止他的动作,没想到,那学生注意到我看他以后,他就和我对视,我问他什么事,他说没事,就是盯着我看。然后,我不看他,他就说话,我看他,他就盯住我看,我都要疯了。我走过去,我说:你不要觉得你很跩啊!后来他不理我了,没一会又和旁边的同学说话,我就没收他俩的卷子。他给了我一张纸条:跩不跩不是靠嘴说的。我一把按他在黑板上,差点打起来,不过我还是忍住了。他出了教室,我去上厕所的时候,他和同学在楼道里抽烟,看到我的时候就问我:哎,你叫什么名字啊?我差点又疯了!事后,他班主任找我道歉,我让老师挂了他,没有记作弊! 有这两次经历以后,我给三本学生监考,心理就有反刍,不愿意! 还有一次是研究生期末考试,有一个学生老扭脖子和后面的同学说话,我不让他扭他说他借铅笔,我说你桌上不是有啊。他说:你看,我没削开!后来又扭,我又制止他,他说:我借橡皮。我看到他桌上也有,又反问他。他说:没剥开。橡皮上还包着塑料纸。 我觉得很多学生在考试上,像是要展示自己一样: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成长了许多,也学了一些如何监考的技巧。今年的考试我感觉监考心理舒服多了,也可能是我的学生气味少了,老师的气味多了。呵呵。考试前,我先简单说一下考试准则:上厕所的先去,开考后不准去;不准看手机;不准看夹带;若被查到,没收卷子。今年我没收了好多份卷子,呵呵~ 其实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在学校的严惩和同情学生中间找到了一个折中方案。即维护了考试的公证,也没有伤害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我很开心! 我必须认真监考,觉得如果学生作弊有了成就我就会联想到,医生如果作弊成了医生,工程师作弊成了工程师,集团领导作弊成了领导,我们还敢看病吗?我们还敢住房子吗?一个团队在这样的领导之下会走向何方? 我想作为老师,在认真授业、解惑之余还应该严谨审核,不自吹自擂,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材实料!
个人分类: 教学体会|28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科豆腐渣和“物理学家”的对话
热度 51 zhangyuxiu 2013-1-16 12:34
文科豆腐渣和“物理学家”的对话
负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全国统一考试文昌考点的巡视工作,一共去了五天,五天时间共有大大小小 61 场考试, 2100 多人次参加考试,总算尘埃落定没有发生什么问题,昨天上午顺利回到了海口。在文昌期间,由于责任重大,不敢造次地做点什么别的,只能经常溜几眼我们精神的家——科学网博客,在感兴趣的博文下留个言,随便评几句.本来俺是支持“物理学家”戴德昌教授那篇文章的《 以貌取人有严格科学根据,所以面试很关键 》,但巡考之余再仔细看,忽然对戴“物理学家”文中:“ 一个懂高数的女生眼睛看起来就很深邃,没有学过高数的女生可能眼光有些呆滞。”这句话产生了疑惑, 就不免你来我往的说上了。其中戴老师说他见过的文科女多半四十多岁就成了豆腐渣,所以俺以下就自动称自己为豆腐渣吧。 按照戴“物理学家”的推理(好像来源于她心中的偶像 YC )想必钱钟书先生的眼睛也不会“很深邃”,“可能眼光有些呆滞”。 印象中钱先生当时考清华时数学只考了五分,不知俺记错没有?俺 1979 年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考的时候,好歹数学还考了三十多分;再往前追朔,话说俺高一的时候在长春市当时著名的高中之一——第十二高级中学还当过物理课代表,受老师之托还曾给全班同学讲过两堂物理辅导课呢。高一时俺的整体成绩也是全班 45 人中进入前十名的两个女生中的一个。考大学不学理科,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因为酷爱文学,想当作家。那时俺天真地以为大学可以培养作家(俺那个年代,学文科成绩最好的学生是报中文系)。为此,生平头一次被在文革中吃尽文字苦头的工程师老爸大骂一顿。 话说得有点远了。戴“物理学家”在给俺的回复中还说:“ 文科女到了 40 以后,基本上没有人生的事业成绩,诗词佳句都没有创作出几句,拿相机拍几张照片很难阐释成幽默风趣,更别说配上诗词了。”不知他的事业成绩到底指什么?恐怕只是指科研。那俺又有疑惑了,人生的事业只在科研吗?别的都不算了? 咱不做科研或少做科研了,或科研做得不咋的,那管科研算不算人生的事业成绩呢?诗词佳句都没有创作出几句,咱是很汗颜。也就是在朦胧诗时期和著名诗人王小妮、徐敬亚、吕贵品,有过点小小交集;因为一些不成样子的诗歌被《诗人》偶然发现并发表,和其主编,诗人卢萍有过几面之交,和著名诗人雷抒雁有过几次关于诗歌写作问题的探讨,收到过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的一些雪片般的信而已;后来也就是在 90 年代末 00 年代初期应《海南日报》之邀在其每周一期的《生活周刊》上作个小小的撰稿人而已。不像俺的美女作家同学黑娃,俺的师兄洪峰、孟繁华那样在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和评论中那么光彩夺目。 戴“物理学家”说“拿相机拍几张照片很难阐释成幽默风趣,更别说配上诗词了。”咱拿相机一是为享受自然之美;二是为锻炼身体休息;三是为和大伙切磋技术交流感情。咱天生幽默细胞比较欠缺,诗词之雅兴也早被繁多的事务性工作磨没了。 好在咱没坚持下来的诗词写作之雅兴被家里另一个以后将成为豆腐渣的人(按戴物理学家的看法),在咱的小打小闹基础上,见她的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u/oninlotr 。这里就称为小豆腐渣吧,传承下来并发扬而光大。俺家的小豆腐渣给国内高端刊物《视觉》《看历史》写专栏,在《扭腰时报》中文网旅游栏目开专栏《东欧来信》。日前又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将要对她进行采访的邀请,台湾某著名媒体的采访预约,目前正积极准备接受这两家媒体的采访。同时,小豆腐渣又接受了塞尔维亚驻中国大使馆的邀请,受命采访其著名电影导演,被称为塞尔维亚的张艺谋的人物。日前小豆腐渣正精心准备采访提纲,根据采访写的文章《视觉》杂志已事先买下。 上述活动进行完,俺家小豆腐渣届时会在她科学网的博客上发布相关内容。 所幸,俺家小豆腐渣在复旦读本科时,先挑的是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受复旦通识教育之益,是读过《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之后才转专业到历史系读历史的文科女,想必她的眼睛会 有点深邃不至于呆滞吧?不像俺没学过高数,眼睛只是亮亮的,不昏,不花,不近视(没文化读书少的表现),这个年龄还能打飞快的乒乓球,男性也未必是对手(也是大脑无褶的特征)。 戴“物理学家”还说俺们文科女:“ 家庭方面就是一般般,最多烧上几道小菜而已。到了这个地步,说话就没有了底气,所以内涵下降气质萎缩,哪里来美丽”。俺们文科女的家庭是不是一般般,您老怎么知道涅?家庭不一般般的标准是什么?麻烦您老给一个:是 子女好?房子大?私家车够档次?还是周游的地方多?还是能穿得起用得起所谓的大牌?应该拿出一个标准来。不要逼俺进行那些恶俗无比的比拚。有没有底气不是您臆评所能断言的。您说这些话的时候做过起码的调研没有涅?就这样按照您的所谓物理模型和推断,就这样把炮放出去了? 俺不知天高地厚地认为: 物理学根据现象的推理和模拟在现实面前很多情况下是不堪一击的,那是用来骗书呆子的。俺那些年长的同学(瞧,生活把我们变成了什么样)中要是随便拉出一个可能生活都比你这所谓物理学的很好的人过得滋润,你不要心理不平衡,吓个倒仰,那俺可不负责任。据此,戴大物理学家又说:你诗人一样的天马行空,大笔一挥就硬说比我强,也不算一算是否真的比我强。俺说咱是跟你学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戴“物理学家”还说俺:“ 如果能认真小资一番必定有另一种骨子里面的美丽。”小资?那是俺 90 年代初追求的东西,俺早就跑到另一个山头了。 罢,俺不想说那么多了,概括得很全面要费很多时间。感兴趣的且来看俺复制出来的:文科豆腐渣和“物理学家”原汁原味儿的部分对话吧。当然,为了俺的眼睛能再“ 深邃些”,不至于“有些呆滞”,那谁,元芳,我要在科学网上拜谁为师呢?拜资深帅哥曹大虾?还是拜戴“物理学家”心中至高无上的圣母 YCMM ,还是拜海辉 MM 呢?远程指导行不行呢?这把年龄了还能有效果吗?想到这儿就一个字:晕! (注:随文赠送几张俺的柠檬果,慰劳一下您看口水贴的疲劳双眼,也让身处雾霾中的您愉悦一下。不过昨天拍时有风,傍晚拍的,天上有点云,光不是很好,拍得有点朦胧美。几天没见柠檬果又长大了一圈儿) 张玉秀 2013-1-14 10:33 ,一个懂高数的女生眼睛看起来就很深邃,没有学过高数的女生可能眼光有些呆滞。 这个说法就有点搞笑了,学过高数的可能因为钻得太深反倒是眼神呆滞,没学过的反倒大部分是亮晶晶像一潭深水。 博主回复 (2013-1-14 19:09) : 这里从 yc 博文里面提炼出来的。意思是说,钻研过高数的女生头脑得到很好的训练,有心智,所以目光很好。为了表达形象,省略了很多描述和逻辑步骤,所以产生误解。反过来,读琼瑶小说多的女生眼睛会呆滞的 张玉秀 2013-1-14 20:01 有点搞笑,平时看到的倒是理工科的多数女生学习学的目光呆滞缺乏灵性,所以魅力也远远不如文科女生 博主回复 (2013-1-14 20:14) : 努力钻研的时候就是这样, 其实,认真学习的样子很美,不是吗 再过 20 年以后,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文科女生很多都像一线二线明星,风光不再了。所以 yc 现在就很有自信很有实力的说,美貌与智慧不能共存,她的修炼成的功底比较深厚。 张玉秀 2013-1-14 20:19 有没有自信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很多文科女生人家有自己的风光,你能拿出人家风光不再的数据吗?你能说人家修炼的功底浅吗 博主回复 (2013-1-14 21:33) : 刚才烧水泡茶的时候想到:张爱玲谢婉颖年轻时候根本不漂亮最后修炼有成。陆小曼蒋碧蔚等最后修炼成了什么没有? 博主回复 (2013-1-14 20:35) : 这些明显的事情我就是敢说,比如奥运开幕上两个小女孩的未来,我就明显说出来了,等 20 年 40 年以后验证,输了我请客。还有一个例子是,前不久注意到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那位小女孩,现在的采访,呵呵 文科女生一般依靠青春期的激素,加上文艺女青年的魅力而已。长久看来,一般都根本不行。以后有时间咱们找更多普通例子看。 张玉 秀 2013-1-14 20:28 不是喊两嗓子就是有自信了 博主回复 (2013-1-14 20:36) : 这倒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年轻人增加自信。因为咱们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太破坏和打击自信心了。 张玉秀 2013-1-14 20:35 你最好再来一篇专文论述 博主回复 (2013-1-14 20:41) : 我的学科是物理学,不是心理行为学,开长篇论述可以,但是需要很长时间。等待众多博主关注并提供实例,比如林老师的今天被置定的一篇,还有刘洋的一篇。 我见到听到的文科女生,过了 40 基本都是豆腐渣,还都喜欢狂吹自己的过去 但是理科的很多就不同,看看这里的很多博主 张玉秀 2013-1-14 20:44 那你见到的太少了,眼界太窄拓宽一下再说吧其他吧 博主回复 (2013-1-14 21:00) : 等我过了 60 岁的时候,这一篇在重写一次。 张玉秀 2013-1-14 20:51 我见到大把文科的五十年代初生的文科女生现在还气质很好精神状态很年轻,并且个人生活各方面平衡得也很好,你还是多见识一下吧,有机会我介绍你见一些,比较比较你就知道什么是豆腐渣了 博主回复 (2013-1-14 21:04) : 没有时间和功夫见到这些师奶,还是希望能变成资料放到网络上来。 张玉秀 2013-1-14 20:54 你这样弄来弄去把自己都绕进去了,越发好笑了,让支持你的人也开始反对你,头脑简直像浆糊一样,懒得说了 博主回复 (2013-1-14 21:42) : 支持的人也开始反对,这是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很普通,完全没什么。如果将来能找到 opportunity ,再彻底拉回来变成死心塌地的支持,那才算有了成就感了! 博主回复 (2013-1-14 21:06) : 按照基本物理学的原理,假如我绕进去了,你也还没有绕出去。 如果能被你绕晕了,只能说我的物理学没有学好,或者你的物理学比我好。 希望后者是真的。 张玉秀 2013-1-14 21:43 还是把自己混成有资格和能力见到更优秀的再说吧,没人有功夫给你放那个 博主回复 (2013-1-14 22:40) : 知道你很厉害,但是特例不能代表一般 所以就故意不恭维你,没有看出来吧? 张玉秀 2013-1-15 10:17 我见到听到的文科女生,过了 40 基本都是豆腐渣,还都喜欢狂吹自己的过去 但是理科的很多就不同,看看这里的很多博主 你再努力睁大眼睛瞧瞧,哪个文科女在这儿狂吹过去,什么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的?文科女活在当下,没空唠唠叨叨的絮叨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着呢。 博主回复 (2013-1-15 18:48) : 咱这里不包括文科的小女生,背后议论人家不太好。 文科女到了 40 以后,基本上没有人生的事业成绩,诗词佳句都没有创作出几句,拿相机拍几张照片很难阐释成幽默风趣,更别说配上诗词了; 家庭方面就是一般般,最多烧上几道小菜而已。到了这个地步,说话就没有了底气,所以内涵下降气质萎缩,哪里来美丽 张玉秀 2013-1-15 18:53 难道只有科研和文学创作是事业成绩?相机拍照只是玩玩,配诗词是过去时,文学青年时期。家庭方面怎样才算非常突出?子女好?房子大?私家车够档次?周游的地方多?应该拿出一个标准来。有没有底气不是你这样的有资格来说的。不一定会烧小菜,有人烧就行。内涵气质如何也不是你这种人能评得出来的 博主回复 (2013-1-15 19:03) : 我只是从纯粹学术的方面考虑,上面博文也是如此。 有文化的家庭主妇当然要受到鼓励和支持小资一番,可能因此而漂亮,但是严格起来就不能使用美丽。 最坦荡地说,我爱美女,更爱科学真理! 张玉秀 2013-1-15 19:08 你这种偏激的人还能学好物理?终于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理工科博士杀妻了 对别人的家庭和事业没有丝毫了解就可以妄下评论和判断,为学物理的人脸红了。 另外,你对美只限定于学术更是可笑至极 说一说自己都不知在说什么啦 博主回复 (2013-1-15 19:27) : 天才物理学家都是十足的疯子和偏执狂,别说爱因斯坦等人了,您就好好研究一下薛定谔的光辉事迹吧 他的那只猫相信以后你看到就来气 回复中带有火气没问题,可能是出于可爱的傻气,请不要有杀气(杀妻),那样会暴露可能有的更年期脾气。 不是妄下评论和判断,是物理学上根据现象的推理和模拟,需要逐步完善而已,所以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就看不懂的。 以后估计见到高等数学就晕了。 张玉秀 2013-1-15 19:36 博主回复 (2013-1-15 19:03) :我只是从纯粹学术的方面考虑,上面博文也是如此。 你是从纯学术方面考虑的?那怎么又扯上别人的家庭和生活啦?是男子汉就不要删掉你刚才的回复 说你思维混乱,偏激,让人替学物理的脸红,你不要不服气 博主回复 (2013-1-15 21:25) : 你这言论不是让同行一看就知道,我就是天才物理学家了 张玉秀 2013-1-15 19:40 物理学根据现象的推理和模拟在现实面前很多情况下是不堪一击的,那是用来骗书呆子的。你见到的那张照片里的人,我要是说随便拉出一个生活都比你这所谓物理学的很好的人过得滋润,你不要心理不平衡,吓个倒仰,那我可不负责任 博主回复 (2013-1-15 21:24) : 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就是很悲惨 诗人一样的天马行空,大笔一挥就硬说比我强,也不算一算是否真的比我强,更不算一算我是否会因此生气 那些人我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好词来恭维,我的中文可是母语,真烂! 张玉秀 2013-1-15 19:43 见到高等数学晕不晕不影响我享受财富和工作的成绩 人的思维和所长表现在不同方面,连这个简单的常识都搞不明白,还搞什么物理学 博主回复 (2013-1-15 21:29) : 都是高等数学惹得祸:所以不懂的人青春期过了就很难再有气质了,还会不讲没有严密逻辑的话语。我真心为世界失去一位美女可惜。 张玉秀 2013-1-15 21:48 博主回复 (2013-1-15 21:24) :诗人一样的天马行空,大笔一挥就硬说比我强,也不算一算是否真的比我强,更不算一算我是否会因此生气 那些人我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好词来恭维,我的中文可是母语,真烂! 我吹了一小时海风,才见到您老精心准备的台词。如果我有您说的这种行为也是跟您老学的。您老凭什么先说俺们生活一般家庭一般呢?您有调查?您这是做科学的人的态度?做科研的起码的事先功课都不做。有勇气把您删除的回复再恢复。不要以为喝点洋墨水就是科学家啦 博主回复 (2013-1-15 22:17) : 我可是没有删除任何回复,肯定是天马行空诗兴大发了 顺便,滋补一下高等数学的简单知识,比如鲍物理学家的 张玉秀 2013-1-15 22:46 仔细一瞧,还真没删(见 72 楼的回复),就是我向你这物理学家学习的证据 博主回复 (2013-1-15 23:49) : 顺便提醒一下,请看看我以前的博文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男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do=blogid=595389 最后一段。 博主回复 (2013-1-15 23:10) : 当时忙只说了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前也说过的:如果能认真小资一番必定有另一种骨子里面的美丽。 1 2 3 4 5 6 7 8
2045 次阅读|94 个评论
期末考试后准备
zjzhang 2013-1-15 11:16
1 双向细目表 2 试卷审核表 3 样卷、评分标准 4 平时成绩登记表 5 总评成绩登记表 6 试卷分析报告 7 排序的试卷
个人分类: 文学|22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末考试前准备
zjzhang 2013-1-15 11:14
1 命题: 期末考试ABC卷 2 答案:制作评分标准 3 填写双向细目表 4 填写试卷审核表
个人分类: 文学|20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年考试,出了一道“世界末日”的题目
热度 2 zhuoqing 2013-1-12 09:42
今年考试,出了一道“世界末日”的题目
2012年刚过,在信号与系统考试中出了一道“世界末日”的题目: 假如在2012年最后一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太阳突然消失了。根据下图给出的假说,求考试当天(1月10日)的平均气温:) 有可能是时间有限制的原因,这个本来比较简单的问题,同学们的得分率降到了冰点以下了。。。。。 关于气温变化的假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yNDU1NTEy.html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3974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研究生课程考试
dengjian02 2013-1-10 22:35
这学期一共上了13门课,其中学位课9门,选修课4门。自己都感觉到不可思议,居然能在一学期排开这么多课,选课的时候应该就预料到了这样的后果,当时完全给自己这学期的安排就是上课...这都已经学期的倒数第二周了,依然有课程还在上。下午开始去了图书馆上自习,感觉真的有种本科时候突击考试的情景,有同学说我们是不是真的老了,记忆力完全不如当年,我下午试了一下,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能理解的还是比较好记住的!但是。。。不能理解的确实麻烦.... 高级植物生理学: 这可能是这学期让我最头大的一门课,上课听不懂就罢了,考试老师给的复习思考题连个答案都找不到,思路一片茫然,往年师兄师姐总结的资料都不知道被多少人在上面划过了,面目前非,难以辨认!更让人寒心的是补考的全校一共三个人,我们课题组就有俩...... 课程复习资料:合计50页,自己整理后得到18页精简版 字数:18000字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自然辩证法 : 这是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要上的一门课吧,上课的时候听起来老师讲的非常好,感觉很轻松,但是晚上看了一下这个课程的名词解释部分,结果....结果....都感觉跟绕口令似的,我其实宁愿做简答题,就“自然辩证法”一个名词的概念,十分钟都没有搞懂,理解+记忆的理论在这里显得非常苍白!!! 课程复习资料:22页(名词解释40个,简答论述40个) 字数:17000字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说是概论其实一点都没有概括,它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无所不有,看起来非常简单,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像听故事一样,我从来没有像这门课一样仔细地听完过一学期的政治课,思修马基毛概近现代史神马都是浮云,更好的是这门课上完之后老师居然给了复习思考题,让人很是兴奋,拿到之后用了整整一天从课本上把答案搬到了电脑上(这是上大学以来自己手打字最多的一门课),还是要背啊。但是看到后面的论述题都需要结合十八大报告谈谈自己的看我就愣住了,我看完了十八大报告,可是我还是弹不出来什么东西啊!!!! 课程复习资料:11页 字数:11800(纯手打,没有粘贴)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生态学原理: 这门课也是我上的最轻松的一门课之一,老师上课有多一半时间是在跟我们谈怎么做人,照老师的话说,我们学习植物生态学的时候也一定要学学人类生态学嘛...结果...结果就是连着三个小时都讲怎么做人,还有自己的研究生的小故事,受益匪浅啊...这是四门课里面结课最早的,但是一直么有考试,这一点让我们很恼火,都堆到期末,还要不要人活了...老师结课的时候就留下一句话:复习的时候好好看看课件就行了!!!不过相对来说这门课还是比较简单的,里面的东西以前都接触过!!! 课程复习资料:20页(ppt转换来,没有重点神马) 字数:15000字(复印资料,估计字数) 复习困难指数: ★★ 考试压力: ★★★ 期末考试四门 合计复习资料:71页 字数:61800 字
个人分类: 随笔|32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了好事可以不留名,考试一定要留名啊
ncepuztf 2013-1-8 15:14
上课和孩子们强调多次: 做了好事可以不留名,考试一定要留名啊! 可是,可是,就像故意的, 考试课程名称都可以写, 偏偏考生姓名是空白的, 就像对我说, 你猜,你猜, 让你猜猜我是谁!? 科网的博主们,有木有啊?
个人分类: 囧事趣事|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12):“永不消逝的电波”
热度 5 wangxh 2013-1-8 12:51
2013年1月8日监考 男生甲,缺课三分之一以上被取消考试资格。俺对其解释道:第一没有试卷,第二即使有试卷,判卷老师也不会给判,第三,即使老师判卷也根本无法登录成绩......学生明白后走了 女生乙,缺课三分之一以上被取消考试资格。自称已经上过课,在另外一个班级、另外一位老师的课上。给其赶紧处理意见:先找任课教师,后找教务,不行让辅导员帮忙。结果辅导员通过这个学生给俺传递“命令”——先让她参加考试,其它事考试后说。俺告诉她“监考老师不可能也无法听从一个学生的辅导员的指令”,赶紧去找任课教师与教务人员,并且帮忙打电话找到教务一位工作人员。去了一会儿,回来了,抹着泪,拿起书包,离开了考场【那一刻,觉得自己好像很坏啊!】 男生丙,考试开始刚刚15分钟要交卷——这是那种“以形势采取措施的”类型。观察一下监考老师,如果估计能够混过去就继续考试,反之交卷走人。经过甲、乙两位学生的处理,他可能估计俺挺严格,所以选择退出。俺的回应是:回去坐着,要么继续认真答题,会多少做多少,考试也是学习的过程;要么再过15分钟后才能交卷走人。可是等时钟过了30分钟时,丙仍在若有所思地答题,不知道他是真会还是多少明白了俺的语义。 男生丁,考试开始刚刚20分钟要去厕所——一开始认为他有作弊动机,紧接着要交卷。10分钟后再交。丁解释道:“我是大五的学生,意思是08级的。这些题我都会,已经答完”——我一看,的确答完,虽然不知道对错。看那板板整整的样子,像正确答案的样子,看来他“真会”——要知道,无论他的答案来自什么渠道,背题是不违章的。刚刚过30分钟,此君背起吉他离开考场。 男生戊——佩戴一条LV围脖,俺问了一句“真的还是山寨版?”眼睛一立很严肃认真地“当然是真的!”10个选择题的空格里都空着(不少学生在紧张地计算,而且听费时的样子),10秒钟转身后都填好了,开始怀疑他。发现手表带内侧写有公式,没收,把他“请到”远离人群的桌椅上——这一“打草惊蛇”的招数反而使他更加明显的动作—— 拿出手机看消息 【 电波终于出现了 】,让俺逮个正着——没商量:没收考卷,老老实实地坐着,等候发落! 男生己,情况与丙同。有了处理丙的经验(对学生来说,考试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监考教师来讲,考试也是修炼火眼金睛的过程),对其说“把你的手机给我看看”。丁回答说“这里有个人秘密,不能看”。“ 你的错误行为就源于手机短信 ,没收试卷或拿出手机信息晒晒以证明,二选一,随便你。”学生无语、沉默...... 过去有个电影叫《永不消逝的电波》,说的是早期共产党人为了全国穷苦百姓不再受压迫、受剥削而在国统区做地下工作的斗争场景。他们——早期共产党人或革命者,不知道是否知道,被他们用生命与鲜血解救出来的老百姓的子弟,用着比他们更先进的“电波”做着不齿之事,正一步步滑回甘心任人宰割的境地。 虽然现在许多考试有了“屏蔽装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还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呢?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正义被邪恶所征服,也许20年后情况会发生逆转。 不仅仅有大魔,还有小魔。与俺一起监考的老师说有一次监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开始前刚打开屏蔽装置,一回头就被关闭了,等快结束时去关闭时,发现开关落在“Off”上。后来才知道,就在她一转身时,有小妖就把屏蔽器关闭了。 无论哪种电波永远不会消失!对待洪水猛兽,学校只有“堵”的方略吗? 关于那两个有作弊嫌疑的学生,教育一下放了。一是作弊惩罚忒狠,二是如果教师都认真、踏实,学生会这样吗?
个人分类: 教之道|2223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梦”入考研政治题 新规不影响考试
PhDchina 2013-1-8 11:31
     昨天是考研第一天。在北京工商大学考点,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一位女生抹着眼泪离开。实习记者 和冠欣摄   本报记者 任敏   昨天,201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举行,180万考生在全国各地参加政治和英语两个科目的考试,他们中约有27万人希望通过这场考试,能够在北京读研。在政治科目考试中,“中国梦”、PM2.5、“十八大”等热门词汇均出现在考题中。   中美时事热门成考题   PM2.5、“中国梦”、“十八大”、“蛟龙号”……在昨天上午的政治科目中,去年的多项时事热点都走进试卷。   “中国梦”出现在后面的分析题部分,阅读其背景和由来后,考生需回答两个问题: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记者所采访的十多名考生,均对这道题印象深刻。   虽然“中国梦”一词近期在新闻中频繁露脸,甚至一家考研培训机构的老师还在微博中预测过类似考题,但是在西南政法大学读书的北京女孩小梁对此准备并不充分:“这个热点太新了,就是这两个月的事儿,我以为不会出现呢,就没怎么关注。”   要攻克政治这一门,两耳不闻窗外事可不行,不闻国际事也没法答题。在今年政治大题部分,有一道题就考了美国的战略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原因和影响。   新规不影响考试   为了进一步防止作弊,今年考研启动了五重保障:入门必须刷二代身份证;信号屏蔽仪覆盖全考场,杜绝高科技作弊;政治、英语(一)、英语(二)、管理类综合能力4个科目实行“一题多卷”,考生必须从试卷上揭下“试题条形码”粘贴到答题卡相应位置,以便计算机识别试卷;公共课试题改用大包装,起用前监考人员需当众验示包装的完整性;公共课全部使用答题卡,采用计算机阅卷。   对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小王认为,这些程序都很简单,大部分在考前都完成了,不影响答题,这样的高科技保障更令人放心,也保证了考试公平。   端着“铁饭碗”考研   今年,全国考研人数约180万,较去年的165.6万增长了14.4万人,这已是考研人数连续第9年超过100万。   近几年,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很多本科生试图通过考研为自己的前途加分。为了考上人大财政金融学院的研究生,中央财经大学的小梁已经准备了近一年:“就想考个名校,将来出去更好找工作。”即使是有了“铁饭碗”或好工作,不少人也在寻求“升值”的空间。昨天,记者在人大考点发现,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考生都在为MPA(公共管理硕士)、MBA( 工商管理硕士 )学位努力。在北京当公务员的杨先生认为:“现在哪里都拼文凭,单位评职称、晋升都会考虑,即使是读个在职的MPA也不错。”   现场新闻   内蒙古女生拄拐进考场   昨天早晨气温略低,8时许,在中国人民大学东门,来此参加考研的人冒着严寒从校外各地纷纷涌入。公共教学一楼门前已排起五六米长的队伍,考生用帽子、手套、围巾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不少人手里还拎着热腾腾的豆浆和包子。   8时20分,穿红色羽绒服的侯女士从一位男同学的自行车后座上慢慢挪下来:“麻烦你了啊!赶紧走吧,我爸就在后面。”几个月前,小侯把脚崴了,昨天她的右脚绑着厚纱布穿上棉拖鞋来应考。半路上,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主动帮忙,骑车送她来到考场。   小侯在内蒙古某国税局工作,由于行动不便,两天前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北京赶考,虽然一路上吃了不少苦头儿,不过她心情不错。   刚站了一会儿,她的父亲就拿着准考证、文具袋赶过来了,还抱着她的拐棍。小侯拄起拐棍,在父亲的搀扶下迈上台阶,门口的工作人员赶紧上前:“老先生,交给我吧,里面有电梯,我们送她上去。”
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时要吃饺子-写给考生们
热度 7 zdqiao 2013-1-5 18:52
侄女这几天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 昨天上午我在飞信上告诉她,要吃饺子。她问我为啥,我就告诉她,老奶奶告诉我的,饺子有馅,吃了饺子就有心了,学过的东西,到考试时都能记住,所以就能考取。侄女笑话我迷信,但还是听了我的话,吃了饺子。刚才来电话说,今天的感觉还不错。期望她能顺利通过考试。 饺子是北方的传统美食,逢年过节大家都要包饺子。我小的时候吃一次饺子是很稀罕的事情。记得奶奶包的饺子很小,味道非常鲜美。每次吃的时候,都要和弟弟数能吃多少个,谁吃得多。吃完以后肚子圆圆的,有时候腰都直不起来。那种感觉一直到现在都还留恋。 我们院子里有个木工,他家孩子多。吃一顿饺子更是稀罕,结果有一次他儿子吃了饺子以后去爬墙,闪了一下,结果造成肠断裂。紧急送到医院手术。大家都传他接了一段狗肠子,才好的。 文化大革命初期的一个夏天,记得是妹妹过生日。吃过早饭,我带弟弟们去捞蝌蚪喂鸭子。临出门的时候,妈妈告诉我。今天给妹妹过生日,爸爸去买肉了,中午包饺子,让我们不要回来太晚。当时的孩子们没有表,也没有什么时间观念。中午的时候,从来不找我们的爸爸骑车到田里来,叫我们回家吃饭。我看见爸爸不开心,问爸爸吃饺子了没有。他闪烁其词地说吃过了。回到家里,看到妈妈的表情也很怪异。奶奶端出来煮好的饺子让我们吃,结果馅是鸡蛋的,不是肉的。我感觉很奇怪,就问妈妈是不是爸爸没有买到肉? 因为饿了,我和弟弟们很快就将一盘饺子一扫而光,但绝没有饱的感觉。奶奶又给我们每个人端来一碗面条,告诉我们是长寿面。…… 这时,邻居刘老师来了。看到我们几个正在吃饭,就说孩子都回来就好。 我看见他鼻孔里塞着一团纸,上面还有血迹,一脸严肃的样子。妈妈让我们谢谢刘叔叔,因为饺子中的鸡蛋还是刘叔叔给的。…… 后来我才知道,中午的时候大人们都没有吃上饺子。本来爸爸去买了一斤肉,回家正在剁馅的时候,听见院子里有人在大声喊叫。出来一看,有几个学生围着刘老师,刘老师的鼻子流着血,说,你们怎么能够打人呢?原来有个学生在欺负一个小孩,刘老师上前制止,他挥手就给了刘老师一拳。 爸爸忙过去劝。对那个学生说,我家中午包饺子,你一会儿过来吃吧。结果到 11 点多,就来了 7 、 8 个学生。啥也不说,把饺子都吃了,还说没吃饱。临走的时候,还对我妈妈说,以后再包饺子还来。 刘老师看见我们家没饺子了,就拿来 2 个鸡蛋,让给我们包饺子……。 77 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正在北郊区插队。我的考场正好安排在我家所在的学校,我高中上课的教室,等于就在家门口考试。上午考完,带着几个一起参加考试的知青回家吃饭,奶奶给我们包了饺子。告诉了我考试吃饺子的意义,同时也预祝我们考好!结果我考上了大学,离开了给我很多记忆很多锻炼的农村。 再后来,考研究生的时候,自己去饭店买了半斤饺子吃了,也考上了。到出国考英语的时候,我爱人还在说,考试前要给我包饺子。结果还没到日子,她就因胆结石发作住进了医院,急诊手术。我在医院陪了她几晚上,临考前的晚上也是在病床前渡过的。看见趴在床边我睡着了,心疼我的她,看到液体没了,让隔壁床的陪伺的人帮忙叫了护士。 第二天早晨,我去太原师专参加考试,自行车脚蹬子掉了一个螺丝。我许了一个愿,假如到了侯家巷能捡到这个螺帽,我就能考上。结果快到五一广场的时候,就看到路上有一个小螺帽。我赶紧下来,把螺帽安在脚蹬子上。我又一次获得了好运…… 当然,小侄女说的话比较对。还是平时学的好。考试才能过关,吃饺子、许愿都是一个心理安慰吧。 此时此刻,我也劝每位考生。考试前一定要吃饺子,你们一定能心想事成。当然,学习应该是平时的事情,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吃多少饺子也没用。 (*^__^*) 嘻嘻……
22557 次阅读|21 个评论
2013年真的来了
热度 1 donghy 2012-12-31 18:40
2013年真的来了
打开电子信箱,嚯,2013年的贺词来了。 新老朋友、世界各地、各种贺卡来了。 期末许多工作还没完成,元旦就来了。 刚从北京开会回来,就组织了一门课考试。 学生还有若干门考试,包括考研。加油!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试、考核的优点与缺点
killywen1983 2012-12-29 17:39
考试、考核,检测学生或者下属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贡献,容易评价出来各自做的好坏。也能刺激学生不断的提高。具有很高的效用,许多地方都采纳这些做法。我们看到,经常考得好,或者读了好大学的,在社会上还是更好混,更容易上去。 但是,考试、考核容易发展为对人的整体能力和整体贡献的评价。通过考察一小方面的知识来评价人生,显然是片面的。好比一共1000项事情,从里面随机挑出来20道题目。有人老实,辛辛苦苦看了600多项,才考到60多分;但有人摸到考试规律,或者找到考核门路,他可能突击与考题有关的100多项事情,这样能考到七八十分甚至更高。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钻营的人,为过关而过关。比如有些经验的老师,拼命催促学生发垃圾杂志,这方面发了一篇再换头目发几篇,可以满足考核的要求。如此带动了其他底气不足的新人也这样,把新人和学生教坏。本来,许多大成果,大突破,都是多学科综合知识融汇贯通的结果,如做好一个仪器,需要软件、硬件、生理学、信号处理、数学算法、医学实验等知识的综合,需要人各自花很多时间基本掌握这些知识。简单考核某方面成果,容易把人逼得只做自己优势的那项,在这一项凑出文章出来,而忽视了整体的发展。有诺奖得主就说:我很多方面考70分就够了,而一些人为了考高分而高分,(导致其他方面的知识没时间看)。 还有一种就是考题的情况。若考题简单,这样很多人考分都很高,分不出高下出来。若考题只有普通深度,也只是考察出来能做普通深度的人。如果要考察适合做科研的人,还是用奥赛、难题这种东西来考核。 而有一些人的性格,就是过于看到表面现象,一下子记住这种题目的答案;而另外一些追究事理的人,会怀疑题目,把心思用于认识问题的规律,花心思去解答这种问题。若考核时间较短,于是,那种容易看表面现象的人胜出;思索多的人把心思用于少数几个方面,来不及做完所有的题。可这种社会,看问题表面的适合做公司的经理或者小老板,但考核让他们以为适合科研。
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研究生的植物发育考试
Yanhaiyan 2012-12-28 21:37
2012年12月28日,下午在清理冰箱时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生们(九个加班长,我的研究生没有来)敲门进来了。他们说考试很难,我与教学秘书联系,问是否可以开卷,教学秘书说必修课一定要考试。我告诉他们掌握讲过的基本内容即可。他们抱怨说有五门要考,为什么不去找其他老师诉求?我把考试时间推迟了一周,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复习。 后来他们又来一次,说教学秘书说由老师决定。我坚定地说必须闭卷。让他们自己复习去。椹鑫(不是这个人,是穿亮兰色羽绒衣的刘剑锋,考试那天2013年一月七日确证)嘟囊了一句:“去死”。
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帮80后关于大学挂科的对话
dana19851128 2012-12-23 21:53
明雷一(1479222029)2012/12/2320:21:14 乖乖,下学期上量子力学,我准备抓百分之十不及格 雪狼乖乖(415277852)20:45:16 ....... 明雷一(1479222029)20:46:11 黑马骑士(286753535)21:29:37 小明同志不要这么狠吧 向前看(45304241)21:34:19 10%不算狠 我长期在20%左右 黑马骑士(286753535)21:34:50 我是从来没有挂人的除了他自己想挂那我就挂了他 向前看(45304241)21:34:51 最近两年才10%-20% 黑马骑士(286753535)21:34:55 不然不会挂的 向前看(45304241)21:35:39 我们有补考的,我的原则是正考该挂就挂,补考能放就放 黑马骑士(286753535)21:37:08 我是懒的麻烦能全部放过就放 向前看(45304241)21:37:56 我几次努力想创纪录全过,可是学生不给机会。 雪狼乖乖(415277852)21:38:02 其实吧客观上一门课保持高的挂科率是保证了这门课对学生终身受益 向前看(45304241)21:39:23 经验证明,挂课率高的课学生学习态度也好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0:02 我大一的时候贪玩高数就挂了就是58分结果从挂科那天起我才开始认真学数学 所以挂科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麻木了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1:3 大学四年我感觉教出来的都是麻木的学生 什么都要喂 黑马骑士(286753535)21:42:27 同感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2:33 大一的时候觉得临考前老师给答案复习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大四的时候老师不给样卷复习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士(396677988)21:43:10 嗯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3:15 我到现在不知道是因为学生的错还是学校的错 士(396677988)21:43:14 这是是实话 黑马骑士(286753535)21:43:22 现在学生是爷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3:50 有时候我总有自己不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感觉(该网友为985高校在读博士) 士(396677988)21:43:53 嗯 实话 雪狼乖乖(415277852)21:45:20 所以我觉得对学生残酷点对他一生有好处年轻就是吃苦的岁月别让他们再走我们老路
4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四级考试监考的一点感受:我错了吗?
热度 16 ysy123 2012-12-22 17:35
今天上午9点至11点20监考了英语四级考试,到现在心里还觉得不是特别畅快。 8点45,开始组织考生进入考场,一一核对三个证件:学生证、身份证、准考证。“三证”必须齐全才能进入考场,缺一不可(开培训会时主考一再强调)。有一考生说他身份证丢了,我说去系办公室开证明吧,他就急忙赶去了,谁知今天是周六,行政不上班。我又叫来巡考问该怎么解决,她让学生去问考试办公室,学生又急忙跑去问考试办公室,主考官说得有系领导来作证。可是周末没有系领导在学校,隔壁教室的老师是这个学生的代课老师,学生请求代课老师作证,代课老师答应了,他们一起到考试办公室,可主考就是不行,说只有领导来才可以。学生很无奈,回到了考场门口,给巡考讲自己大四了,马上要要毕业了,可是巡考还是不同意。9点到了,学生还在考场门口,眼睁睁地看着他不能考试。 学生不能进来考试,我心里很不安!我有点后悔叫来巡考,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进来考试,可是有那样的规定。我在反问自己是不是死脑袋,干嘛这么认真!可是,不请求出了问题怎么办。请求了,却是这样一个结果。首先我们抛开学生的问题,不要埋怨他不早点开证明、对事不上心等等。任课老作证为什么不行,可不可以先核实学生手中的证件,和其本人对照对照,在决定...经常一句话“不行!”,就把人打发掉。经常报道有考生下跪的现象,我在想,当时这个学生真的下跪了,那个巡考也不会让他进来,因为状况一来,她就推给了考试办公室,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评论... 我到底是不是错了?在有同学、老师的证明下应该让学生进入考场,而不是叫来巡考?也不是太去遵守所谓的主考的要求?该选哪一种?每一种都有罪名... 想起学生气喘吁吁楼上楼下跑动的画面...网开一面真的那么难吗?学生会不憎恨老师...憎恨学校...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老师...却... 好多时候,那些所谓的死板的规规章章、无情的言语、比登天还难的“一个小小的允许”,蚕食着学生对母校的情感... 我错了吗?也许错了,也许对了,心里明白...
5919 次阅读|23 个评论
近期考试,找工作总结
lishihceng10 2012-12-10 22:42
一、考试 ①GRE考试 没好好准备,自然没有考好。通过这次考试能发现,自己的英语词汇以及写作能力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②报考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通过这个考试可以发现:在北京找个体制内的工作非常难,竞争很激烈。 邢博能考进面试,说明好好准备考试是必须的。牟雪洁没有进面试,说明任何人都是普通人,都会有失利的时候。王亚琴说行测考试很多国考原题,看来她公务员考试准备的不错。 通过准备,我对海洋知识多了点了解,对海洋局有了一点了解。 ③pets5考试 我对英语的感觉还是在的,没有丢掉。但是,我的英语水平没有提高,这个也是很明确的事实。 如果我接下来还读博士的话,一定要考雅思或者托福等,争取能出国。自己的长处不能丢。 ④考博士 如果报名,就报考葛全胜老师吧。在继续考虑。 二、其他找工作相关事宜 投简历多数泥牛入海,没有结果。一个是专业的原因,自然地理这个专业,历史地理这个方向,都是冷门专业;一个是个人的原因,没有广撒网,接下来一定要认真关注各个招聘公告/信息(金耀能找到工作,广撒网是很关键的因素);还有就是我关注的单位大都是北京的,多数是事业单位,没有去关注企业/公司。接下来这些都要关注。 三、所思所想,为人处事等情况。 ①理想。还是要问自己,我的理想是什么?工作或者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寻找和思考。 ②朋友。朋友易得,知己难求,珍惜自己的人脉,能自己解决的事情,尽量的不要麻烦别人。 和晓梅比起来,我不够独立,一定要在这方面加强。 ③做人。灵活,外圆内方。 四、何老师项目情况 ①开会进展整体顺利,但通过会议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解决。 ②要写文章,明天和何老师讨论文章的事情,接下来的事情等。 最近一段时间的磨砺,感觉自己成熟了。继续努力,年轻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权利。 李士成 2012年12月10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解释
gbl066 2012-12-6 15:2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解释 2012年02月15日 14:08 来源: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CET)分为四级(CET-4)和六级(CET-6)两个级别。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设计参照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四级参照《教学要求》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六级参照《教学要求》中规定的“较高要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分数报道采用常模 参照方式,不设及格线。四级考试的常模群体选自全国16所高校的约三万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六级常模群体选自全国五所重点大学的约五千名非英语专业的考 生。每次考试等值后的卷面分数都参照常模转换为报道分。四、六级考试报道总分为710分,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TotSco表示总分,X表示每位考生常模转换前的原始总分,Mean表示常模均值,SD表示常模标准差。每次四级考试等值后的卷面分数都将参照此常模公式转换为报道分数。   四、六级考试单项成绩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以及所占的分值比例为:听力占35%,阅读占35%,综合占10%,作文占20%。各单项报道分的满分为:听力249分,阅读249分,综合70分,作文142分。各单项报道分之和等于报道总分。 每位考生的报道分在常模群体中都有一个相应的百分位位置。下面的表1和表2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道分数常模百分位对照表。举例说明表1的使用方法如下(表2的使用方法和表1相同)。 例1:某考生四级报道总分是450分,从表1可以查到其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应百分位是25%,表示这名考生的英语成绩优于常模群体中25%的人,但劣于75%的人。 例2:某考生四级报道总分是500分,从表1可以查到其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应百分位在44%~55%之间,表示这名考生的英语成绩至少优于常模群体中44%的人,但不会优于55%的人。 例3:某考生四级报道的听力单项分是140分,从表1可以查到其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应百分位在12%,表示这名考生的听力成绩优于常模群体中12%的人。 例4:某考生四级报道的阅读单项分是140分,从表1可以查到其在常模群体中的相应百分位在17%,表示这名考生的阅读成绩优于常模群体中17%的人。 表 1: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报道分数的常模百分位对照表 听力 (35%,满分249) 阅读 (35%,满分249) 综合 (10%,满分70) 作文 (20%,满分142) 总分 (满分710)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100 1 100 1 25 1 55 1 330 1 110 2 110 2 28 2 60 2 350 2 120 3 120 4 31 3 65 3 370 4 130 7 130 9 34 5 70 5 390 7 140 12 140 17 37 7 75 9 410 11 150 18 150 26 40 12 80 16 430 17 160 26 160 37 43 17 85 25 450 25 170 37 170 48 46 28 90 37 470 34 180 48 180 62 49 39 95 52 490 44 190 59 190 72 52 51 100 66 510 55 200 70 200 82 55 63 105 77 530 65 210 82 210 90 58 78 110 86 550 74 220 91 220 96 61 90 115 92 570 83 230 97 230 98 64 97 120 97 590 90 240 99 240 99 67 99 125 99 610 95 630 98 650 99 表2: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报道分数的常模百分位对照表 听力 (35%,满分249) 阅读 (35%,满分249) 综合 (10%,满分70) 作文 (20%,满分142) 总分 (满分710)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报道分 百分位 (%) 100 2 100 25 2 55 3 330 1 110 5 110 1 28 4 60 6 350 2 120 9 120 2 31 7 65 9 370 4 130 13 130 3 34 10 70 16 390 6 140 19 140 5 37 16 75 23 410 10 150 26 150 9 40 26 80 36 430 16 160 37 160 14 43 37 85 49 450 23 170 47 170 22 46 50 90 59 470 33 180 59 180 28 49 64 95 72 490 42 190 69 190 40 52 76 100 82 510 53 200 78 200 54 55 87 105 88 530 66 210 86 210 69 58 93 110 93 550 76 220 92 220 83 61 97 115 97 570 84 230 97 230 93 64 99 120 98 590 90 240 99 240 98 67 125 99 610 95 630 98 650 99 转自: http://www.chsi.com.cn/jyzx/cet/201202/20120215/280994521.html (学信网)
1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是否有权擅自取消大学生中长跑科目?
sheep021 2012-11-28 10:48
大学生又跑死一个: 昨天上午10时许,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000米体质测试后突然晕倒。经急救无效,男生于中午不幸离世。为防止意外,该校原计划于下周进行的“冬季三公里跑”被暂停。 ----- 现在的教育真有点变态,小学生都会做高中的数学题了,但大学生竟然不会跑步了。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多的知识能有什么用? 接二连三地跑死人,大学害怕了,纷纷取消大学生的中长跑项目,这不是擅自修改教科书吗 不知道一所学校是否有这个权利,毕竟体育课应该也是有国家标准的 因为猝死几个人而取消全部大学生的中长跑科目,这一做法是彻彻底底的鸵鸟政策!,完完全全的因噎废食! 跑不动,多跑跑不就能跑动了吗? 大学,不是鼓励学生多跑,而是主动“打掩护”,鼓励他们不跑,长此以往,岂不是越来越多的人跑不动了?最后,双腿退化掉都有可能! 马路上,天天出车祸,没见那个地方禁止汽车上路! 大学校长们脑子进水不少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标准化考试的哲学原理
热度 1 dlzhangyu 2012-11-19 15:18
注:本文写于2010年考研结束那年的春节。 当考研尘埃落定之时,掐指一算,我已经参加过 中国教育考试部80%以上的考试了,加上不计其数的 期末考试,加上两次托福和一次GRE。过去的一年中对我是一种煎熬,大考繁多还恰逢本命年,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我说服自己如果我顺利通过考试一定写一篇应试 檄文,把我多年应试心得与后来人分享,免得后来人遭受与我同样的难言痛苦。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合我意。 记得以前上新东方培训班时,Ms. Pschy说:任何考试花3个月准备都足够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之后的岁月里我不断检验着这条“真理”,乐此不彼。除了GRE足足花了我3个 多月外(这个号称地球上最变态的英语考试但我认为也是迄今为止最值得参加一个考试),其余计算机国家(CCT)二级三级,英语(CET)四六级之类的小 case均在1个月左右搞定,即使考研也复习了不到二个月的时间顺利过关。 在这里没有炫耀的意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特别反对临时抱佛脚的学习(这完全违反学习的自然规律),学习备考应该是个有时间计划和精力付出 的过程,而不是临时突击的过程。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考试。好比青蛙和蜗牛同时想从井里出去,蜗牛从打定主意开始就往上不停的爬,而青蛙自持跳得高而不着 急,等蜗牛快爬出去的时候青蛙开始跳了,井底浅尚且凑合,要井底深的话能一跃而出吗?显然不行。所以备考要趁早打算,踏实付出,不管你天赋有多高都应该认 真对待,戒骄戒躁。当你考了高分不要骄傲,你在你们班考了第一,你能说你是全校第一,全市第一,全国第一吗;当你考得不好也不要自卑,只能说明你考试方法 不对而已,你虽然得了全班倒数,你能说你是全校倒数,全市倒数,全国倒数第一吗?考试仅仅是考试,不用自傲也不用自卑,不要掺杂任何感情色彩,这样才能发 挥出最好的水平。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标准化考试的哲学原理。为什么说是标准化考试呢,因为这类考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像那些小考,天马行空,没个章法。后一种 考试外部影响因素太多,比如老师主动漏题等等,这不在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题内。什么是标准化考试 ?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CCT,CET,SAT,TOEFL,IELTS,GRE等等之类的正规机构举办的,有明确而详细的考试大纲和丰富的历年真题的 考试我们可以看成是标准化的考试。这些考试出题时会设置难度系数,便于考后数据分析,往往比较靠谱。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哲学原理呢?其实是我在总结时突然看见政治书上赫然写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顿时心里砰然一动,这不就是现成的标准化考试攻略吗,遂取此名。 虽然毛主席给了我们纲领性的指导思想,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 1、实事求是:考试时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备考时一定要摒弃所有的个人感情色彩,比如:“我感觉这不能考,我感觉这个可能要出大题,我感觉一点希望都 没有了,我感觉复习得差不多了”……。凡是以 “我感觉”开头的任何念头都要在脑海里禁止,特别是“差不多”这个词,很多同学考试时觉得自己差不多了,结果出来成绩都不理想,那么我问你,考前你知道你 是差还是多呢?任何事情都有概率,但发生在你身上就是100%,所以千万不要把概率用在自己身上。一切要以事实(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为基础,脚踏实认真 备考,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每一项每一题都要真正的做到做好,并且对照历年真题反复体会考试大纲里每个字的意思。 2、群众路线:这里的群众指的是广义的群众包括你周围的人和离你很远但有价值的人。首先你备考的时候非常忙,一天10到12个小时与书为伴(为了尽 可能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如果你是全日制的学生,请保持每天有效学习时间8小时以上),每天早出晚归,一定要和周围经常接触的人搞好关系,俗话还说人和 万事兴,如果你住寝室的 话一定要和每一个室友搞好关系,充分沟通,具体就自己体会吧。其次,向你的前辈取经。比如我考GRE和TOEFL的时候,整整几个月虽然很苦,但每天心里 都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没有千万前辈的探路 ,哪有我现在这么丰富和完备的复习资料和复习战略。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考试绝对是一个人的战斗。有人说复习时找个伴儿比较好,我觉得这样最浪费时间,每天花在等待同伴上的时间和陪同伴去做一些 不关紧要的事情非常得不偿失。所以一定要有独立意识,自己吃饭,自己上自习,自己占座,学习时间手机一律关机,吃饭和走路时迅速处理完所有的电话和短信, 能够一分钟说完的绝不拖到一分半钟。不要怕万一漏掉什么紧急电话,这种概率好比比尔盖茨明天送你500万一样 ,而且这也是上一条让你和寝室同学以及周围人搞好关系的原因,万一有什么事他们也能帮你暂时兜着 ,你一日三餐时手机开机,再加上有朋友帮你兜着,即使有事也不会漏掉,所以别怕,放心关机,认真学习吧。如果你连这点独立意识都没有以后的路肯定也不好 走。其次,一定要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一切以我为中心。每个人的天赋,学习效率以及想要取得的成绩都不一样,当你在为自己制定计划时千万不要想 “别人说这个不用看,别人说某某大学好申请,别人说某某专业以后就业比较好,别人说考研比较好 ……”,千万千万不要以任何“别人说”开头的句子为理由,你要自己拿定主意,自己为自己负责,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如果你按别人说的话做了结果却错了,你能去怪别人吗?到头来一切后果统统自负,好比别人卖了你还给别人数钱一样。不要怕“后果自 负”这个词,你应该喜欢它,从你成 年开始所有结果都是你自己负责,应该为后果自负而骄傲,如果后果不是自负,谁还能帮着负?辅导 员?老师?同学?父母?NO!自己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在这三条原则上,我们可以来继续谈一些细节。主要是课本和真题 1、课本:严格来说标准化考试是没有课本的。一切以题的答案为准。确切地说为了应付考试你应该适当地看一些参考读物。有些考试很不负责,一来就给你 推荐厚厚的好几本书。我的建议是参阅前辈的建议,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弄大部头来打击自己的信心,即使到了那一步你也要一鼓作气,在最短的时间内反复大量连 续地搞定它,比如说GRE的红宝书,GRE中的一些sub所要求的参考书,医学考试就更多了。不同的书的阅读方法肯定不一样,所以书的前言和前辈的意见是 非常好的参考。可以上网买视频和参考资料,这是最方便最省钱的方式,而且卖家通常比较有经验,可以为你介绍各种参考资料的优劣。考研政治我买了3本盗版书 和全程、冲刺、点题视频总共花了不到60元,看了不到20天,成绩65分,不算太高却非常对得起我的付出了。 2、真题:你可以想象一张薄薄的纸,如何才能让他变厚呢?答案是反复对折。刚开始折一两次体现不出厚度的变化,可当你折了四五次后纸的厚度就开始急 剧增加了。真题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做一两次是体现不出他的价值的。不要以为做一次之后直到答案后再做就没有意思了,当你做第二次时你能做到全对吗,当你做 第三次时能全对吗,什么样的题你反复错,什么样的题你是蒙对的,通过反复做题(做题也是一种把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找到这些潜在弱点之后一一更正你就能 真正进步。当你把真题做得变成了一种习惯,看到选项就知道题干是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离专家不远了。通常这种戏剧性变化发生在做了五遍之后。做真题对于英语考 试尤其管用,特别是阅读理解,反复做对于熟悉解题的逻辑思路提高非常快。 3、概率:概率无处不在。有时候确实很管用,比如考GRE作文时的机经频率统计。如果你时间紧迫的话可以按照大纲和真题自己总结一些可能被考的概率 大的知识点重点复习。一旦你选择这样做你就要做好失败的准备,因为既然有概率成功就会有概率失败。在分析真题时一定要注意趋势的变化,任何一门考试不可能 静止不变,它一定会朝着某个方向变化。比如考研的西医综合,考点从典型的临床病例向亚临床病例(也就是不典型的,处于疾病发展早期的病例)发展,生化从三 大物质代谢向基因生化发展,因此会出现越来越多的DNA、RNA相关的考点,这也是与时代发展特点紧密结合的。在比如考研英语,GRE等,从历年真题中都 能看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不断的变化。因此在自己分析时要时刻把握最新的发展趋势,千万不可静止地看待问题。在你考完知道成绩之后,也要 善于分析,通常以人数为纵坐标,成绩为横坐标有一条正态分布曲线,你只要在前10%就算成功了,前5%的话就算很优秀了。如果你不幸分数和周围人都比较相 近,你要警惕你可能处在50%的区间,这里人数很多,竞争也很激烈,你申请或者填报志愿时可要三思了。 4、信心:一定要有信心,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说不定你就是人们所说的那个奇迹。如果你确实时间紧迫,那么就为自己制定在这有限时间内所能取得最 好成绩的计划,当然不会很完美,但却是最现实最可行的计划。你看体育比赛中冠军往往是坚持到最后也不放松的人,比如2010年冬奥会那位韩国女子速滑冠军 (名字记不住了),本来对手很强轻松把她甩开,可她依然不放弃,在最后冲刺时趁对手大意松弛,以微弱优势超过对手赢得比赛。考试也是一样,不到最后一刻不 要放弃。 5、效率:当大家学习时间都小于8小时的时候单纯提高学习时间就可以显著提高成绩。但是当大家学习时间都超过8小时之后,唯有提高效率、改进学习方 法和制定可靠的战略才能超过你的对手。提到效率不能不说到学习曲线的问题。正常的学习曲线一般是先平缓后陡然升高,之后再平缓的S型曲线。所以当你初期开 始学习时只要保证足够的学习量就可以了,初期是积累阶段,不必因为效果不佳而否认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能力。当中期的时候一般会觉得非常爽,因为这段时间提高 很快而且特别愿意学习。到了后期又会感觉到学不动了,思维停滞。到后期应该适当放缓步伐,查漏补缺,进一步细化和不断回忆以前学的知识(强迫自己回忆是非 常重要的,很多人以为记忆就是背,其实背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强迫回忆,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此时已经离胜利不远了。溜号是非常浪费时间和危险的。有意识 地训练注意力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用你坚强的意志强迫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采取奖励的方式,事先折几个小红旗放在左边,每看10页书把一个小红旗放到右 边,规定自己移动多少个小红旗之后就去吃饭等等。一般来说一天当中,午饭后和晚饭后是最困的时候,适当的午睡(不超过一小时)和运动是很好的解决方法。虽 然我也喜欢喝咖啡,但是实在不推荐这种提神的方法。最近发现用薰衣草香味的湿巾擦前额、太阳穴、鼻唇沟、人中穴、脸颊和前后颈部提神效果非常好。严格遵守 作息时间对高效率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你坚持毛主席提出的三个原则不动摇,注意好必要的细节,结合自己情况制定合理的备考计划,寒暑不变地执行下去,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最后,备考 时往往有身心疲惫之感,平时一定要注意体育锻炼,如果有条件,最好每日一个小时,或者三日两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骑自行车、散步、慢跑、跳绳、做俯卧 撑(20个一组每日5+5组)或者做太极瑜伽等等;严格规律作息,有些人习惯晚睡,最好不要超过12点,早上一定要7点半之前起床;平时多吃水果,补充维 生素和纤维素,多喝温开水,冬天注意保暖夏天注意防暑。备考是个长期的过程,要身心合一,从战略上藐视考试,从战术上重视考试。最好每天监测自己的学习状 态,连续一俩个月之后你就能发现自己的起伏规律,并可以此调整学习计划。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在心里骂我是骗子: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还以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呢。事实是:首先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付出肯定没有回 报;其次很多人往往付出了却收获甚微。本文所针对的是后一种人,情愿付出努力来取得属于自己成绩的人,本文可以保证你采用这些建议后能够使你的收获最大化 失误最小化。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一是天道酬勤;二是适合而止。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怠矣。不要为了考试而忽略生活中本应属于你的美好。
2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3年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报名时间
jerrycueb 2012-11-18 08:12
根据往年安全工程师报名时间预计, 2013 年安全工程师考试报名工作预计将于 2013 年 5 月开始。 安全工程师报考条件 ( 一 )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 1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专业中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7 年 ; 或取得其他专业中专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9 年。 2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5 年 ; 或取得其他专业大学专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7 年。 3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3 年 ; 或取得其他专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5 年。 4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2 年 ; 或取得其他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3 年。 5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硕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1 年 ; 或取得其他专业硕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2 年。 6 、取得安全工程、工程经济类博士学位 ; 或取得其他专业博士学位,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满 1 年。 ( 二 ) 凡符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报考条件,且在 2002 年底前已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从事安全生产相关业务工作满 10 年的专业人员,可免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两个科目,只参加《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和《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两个科目的考试。 ( 三 ) 根据人事部《关于做好香港、澳门居民参加内地统一举行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 ( 国人部发〔 2005 〕 9 号 ) 文件精神,自 2005 年度起,凡符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有关规定的香港、澳门居民,均可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相应专业考试。香港、澳门居民申请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在资格审核时应提交本人身份证明、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专业学历或学位证书,以及相应专业机构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年限的证明。 ( 四 ) 上述报考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学历或学位 ; 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年限要求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该相关业务工作时间的总和,其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当年年底。
个人分类: 生活|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乱世非得用重典吗?
热度 7 fdc1947 2012-11-12 08:37
学生不认真读书,大概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考试作弊,大概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怎么办?有些人主张 治乱世用重典 。例如,多少门成绩不及格让退学,考试作弊不能拿学位,等等。其实,这些做法有的也并不算重典,例如考试作弊不能拿学位,似乎天经地义。但是,这些看上去很严厉的措施到底有多少实行了,却是一个问题。 我看,最主要的问题不在乎制裁犯规的措施是否严厉,而在于是否进行了制裁。比如,规定考试作弊不能拿学位,如果现在就真的去严格实行,有多少不能拿学位的?会不会立即引起混乱?学校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社会是否能够容忍这样做。 其实,历史上治乱世用重典的例子很多,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例如,过去实行保甲制度,多少户联保,若有一人出事情,全甲甚至全保连坐。但是大多数情况反而是大家一起起来包庇。我知道,若干年以前,许多工厂规定,一人出安全事故,全车间扣奖金,结果是小事故都瞒报了。一个人因工受了轻伤,大家都去劝受伤者为了全体工人的奖金而不报工伤。大学里出了消防事故,领导是要担责任的,消防部门只给每个单位一定的指标,事故多了就重罚。结果是不少学校规定,起了火先报学校,学校先灭,不要先打 119 火警电话。其后果可想而知。 现在的学校里,真的抓住一个作弊的,会引起很多事端。你砸了他的大学文凭啊!求情的来了,送礼的来了,威胁的来了,打通了领导的关节,领导也来了,搞得“捕快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坚持也不是、不坚持也不是,总而与之,里外不是人。于是,看到作弊,眼开眼闭,最多提示一下而已。 看上去处置特别严厉,实际上绝大多数作弊、犯规的都没有处置,这大概就是某些实践治乱世用重典学校的现状。 对于学生不肯认真学习,课程考试作弊这样的问题,不加处置显然是失职。我以为,要改变现在的状况,必须要让违规者“出一点血”,感到疼,感到这样做不合算。处理可以略轻一点,但是有一个犯规的就要处理一个。这应该是较好的办法。 现在教育部规定对学生的处分是 : (1) 警告; (2) 严重警告; (3) 记过; (4) 留校察看; (5) 开除学籍。如果不按规定记入档案(现在这些处分一些学校在毕业前基本上都被撤销掉了),那么,在考试作弊问题上,前 4 条处分现在几乎没有什么威慑作用,摆摆样子罢了。开除学籍又过于严厉。如果让学生背一辈子处分,也似乎不很合适。另外,由于处分的过程过于复杂,在处分的程序上稍有疏忽,容易缠上官司,被律师缠上,那学校行政的成本就高了,光媒体记者就应付不过来。所以,应当尽可能不用这些传统的处分方法来处置,绕开“处分”两个字,想另外的办法。 既要对犯规者有合适的处置,使他们 感到疼,感到犯规不合算,但又要避免出岔子,使犯规者不至于去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力量出来胡搅蛮缠,或者使没有力量可以调动的学生铤而走险,做更加危险的蠢事。因为调动力量或胡搅蛮缠也要成本、做蠢事有危险的后果,犯规者也不会为了一点疼、感到不合算而随便调动力量胡搅蛮缠或铤而走险的。 所以,治乱世不一定非得用重典,关键是要处置,发现一个处置一个。 这就需要各个学校当局好好地动脑筋、想办法了。 学校的任何事情,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学校领导那么聪明,还能够想不出办法吗?就怕他们因有风险而对自己没有好处而不想。
个人分类: 教育|978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考而不死是为神
yezi11 2012-11-10 00:41
[转载]考而不死是为神
考而不死是为神 老舍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象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   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考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设若你把 X + Y 和一八二八弄到一处,或者找唐朝的指数,你的分数恐怕是要在二十上下。你要晓得,状元得来个一百分呀。得这么着: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字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像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 X 和 Y 。赶到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像从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力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代数与历史千万别联宗,也别默想二者的有无关系,你是赴考呀,赴考的期间你别自居为人,你是个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   这样考下去,你把各样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了,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 “ 妹妹我爱你 ” 。这是种蛇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   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 “ 人生于世 ” 。你的脑子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清清楚楚,忽然来了个没有准地方的东西,东扑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你的心已冷两三天,忽然叫你拿出情绪作用,要痛快淋漓,慷慨激昂,假如题目是 “ 爱国论 ” ,或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你的心要是不跳吧,笔下便无血无泪;跳吧,下午还考物理呢。把定律们都跳出去,或是跳个乱七八糟,爱国是爱了,而定律一乱则没有人替你整理,怎办?幸而不是爱国论,是山中消夏记,心无须跳了。可是,得有诗意呀。仿佛考完代数你更文雅了似的!假如你能逃出这一关去,你便大有希望了,够分不够的,反正你死不了了。被 “ 人生于世 ” 憋死,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若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是十世童男转身。
个人分类: 他山之玉|1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最后一名的诺奖得主
pinjianlu 2012-10-9 21:52
中学时,老师灌输给我们的思想就是考试前几名的将来才会有成就。可后来遇到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曾几何时,我产生了一个观点:考试、读书、科研这三样事情虽然有关系,但是他们的关系并没有老师灌输给我们的那么紧密。 我曾经发表过一篇博文:从差生到诺奖:态度决定一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5974do=blogid=535387 今年的诺奖得主再次证明了我的这个观点: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理学奖由英国剑桥大学杰出学者约翰•格登(John Gurdon)与日本学者山中伸弥共同获得,格登回忆求学时科学成绩为全班最后一名,曾被同学讥讽是蠢蛋,还被老师认为不可能成为科学家。 格登15岁在伊顿学院读书的时候,与科学相关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和化学的考试成绩都是排在靠后的,尤其是生物学考试成绩,全年级250位学生,他排在了最后,被同学讥笑是蠢蛋。 报考大学时,格登跟老师说今后要学科学,当一名科学家。可是,他在伊顿学院的科学老师对他却不屑一顾,甚至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说他当科学家是异想天开,不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当他今天得到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时候,格登把当年他的科学老师的评语公开如下: “I believe Gurdon has ideas about becoming a scientist; on his present showing this is quite ridiculous; if he can’t learn simple biological facts he would have no chance of doing the work of a specialist, and it would be a sheer waste of time, both on his part and of those who would have to teach him.”(我相信格登有当科学家的想法。但是,根据他目前的表现,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连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都没搞明白,是不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这不仅对他,还对那些将来要教他的老师们,都是纯粹的一种时间上的浪费。) 可是实践证明了格登的老师是错误的,格登取得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格登通过克隆青蛙,首次提出动物细胞,不管长在什么地方,所含的基因结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细胞,都可以用来变成干细胞,还可以用来克隆同一个生命体。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爱丁堡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两位教授,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科学理论,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格登的人生是一种传奇。他当年考取了牛津大学,开始因为老师的打击,加上科学成绩太差,所以只能报考古典文学。可是,他并不死心,进入学校以后,就转到动物学系学习。后来他在牛津大学工作到了1971年,然后转入剑桥大学。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5年英女皇授予他的骑士头衔。2004年,剑桥大学把他领导的生物医学实验室改用他的名字命名。 格登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想到19世纪末的另一位美籍德国科学巨匠,爱恩斯坦。他也是被认为没有任何希望当科学家的人,却最终成为一位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科学大师。他的相对论,成了物理学的中心理论。 我们很多人读完书就去考试,考试结束就忘记了一大半,尤其是那些马列类的科目。其实能不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在某一个领域类锲而不舍的钻研,态度决定了一切! 我这里要说的并不是鼓励大家去考一个较差的成绩出来,而是要给出一个这样的论点:刻意追求一个分数是毫无意义的,而老师只用分数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的潜能、资质也是极端错误的。希望以此勉励那些仍在看重分数的博导老板们,博士入学考试的分数就更不值得你参考了。
个人分类: 人物与哲理|4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考试末名也能得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英国教授——约翰-格登
rumford908 2012-10-9 17:02
2012年生物学或医学诺贝尔奖,由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50岁日本教授亚嘛纳卡,和79岁英国教授约翰-格登教授获得。 格登15岁在伊顿学院读书的时候,每门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生物和物理,的考试成绩都是排在最后的。尤其是生物学考试成绩,全年级250位学生,他排在了最后。 报考大学时,格登跟老师说今后要学科学,当一名科学家。可是,他在伊顿学院的科学老师对他却不屑一顾,甚至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说他当科学家是异想天开,不要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 当他今天得到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的时候,格登把当年他的科学老师的评语公开如下: “I believe Gurdon has ideas about becoming a scientist; on his present showing this is quite ridiculous; if he can’t learn simple biological facts he would have no chance of doing the work of a specialist, and it would be a sheer waste of time, both on his part and of those who would have to teach him.” 中文的大意是:我相信格登有当科学家的想法。但是,根据他目前的表现,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连起码的生物原理都没有搞明白,想当一名专家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不仅对他,还有那些将来必须教他的老师们,都是一种时间的莫大浪费。 格登今天说,他老是拿这位老师的评价来鼓励自己,他立志要成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格登1962从青蛙的肠子里面取出了一个细胞,并把它克隆成为一只青蛙。在这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动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是不一样的。可是,格登通过克隆青蛙,首次提出动物细胞,不管长在什么地方,所含的基因结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细胞,都可以用来变成干细胞,还可以用来克隆同一个生命体。 爱丁堡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两位教授,就是利用这样的科学理论,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羊的。 44年以后,也就是2006年,当时44岁的日本年轻科学家,亚嘛那卡,也是利用格登的科学理论,直接把人的皮肤细胞培养成为干细胞。他这一新的突破,证明了任何细胞,都可以克隆成为生命体。例如,今后科学家们,可以直接把皮肤细胞培养成为一个心脏、一个手臂、一个肝,等等,对医药和医学的贡献,将是无可估量的。 格登的人生是一种传奇。他当年考取了牛津大学,开始因为老师的打击,加上科学成绩太差,所以只能报考古典文学。可是,他并不死心,进入学校以后,就转到动物学系学习。后来他在牛津大学工作到了1971年,然后转入剑桥大学。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5年英女皇授予他的骑士头衔。2004年,剑桥大学把他领导的生物医学实验室改用他的名字命名。 格登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想到上一个世纪末的另一位英国科学巨匠,艾恩斯坦。他也是被认为没有任何希望当科学家的人,却最终成为一位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越他的科学大师。他的相对论,成了物理学的中心理论。 从格登和艾恩斯坦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有益的反思:(1)判断一个人,不能只考虑到他(她)一时的考试成绩;(2)一个科学家的最后成功,在于他(她)有没有一股战胜自己的恒心和毅力。 上面两点,对目前的中国考试制度,一考定终身,一校定终身,靠着考试成绩吃饭,靠着名牌大学吃饭,等等的人才观,都是一种有益的反思。中国目前的人才观和教育理念,有其严重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是扼杀最佳人才,或者是扼杀人才辈出的致命缺点。英美等国家的科学研究,之所以还是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家,并不是他们的人种好,而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真正自由的,百家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科学研究和人才成长体系。 http://yaoshujievip.i.sohu.com/blog/view/241010798.htm
20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车记
热度 4 cutefay 2012-9-17 12:22
经历了一番驾校的辛苦学习,科目三考试通过了,终于可以拿到驾照了。现在是考试完了之后,当天下午就可以拿到驾照,办理驾照的速度很快。这点对于学员来说是好事。 我是个粗心的人,学车的时候经常容易忘东忘西,还容易犯各种笨笨的错误,没少被教练说。因为练得还算认真,所以效果还凑合着。科目二考试时,除了倒库、贴库、移库的必考项目,还抽中了过连续障碍(井盖)、曲线路、定点停车和半坡起步、侧方停车这四个项目,定点停车的时候没踩好离合,熄了一次火,扣了10分。科目三考试,第一次太紧张,掉头时出现连续并线的错误,就直接不及格了,只好补考了一次,总算过了。第一次考科目三的时候,还抽中了夜考,比较麻烦,好在第二次去考没有抽到。现在的考试很严格,科目三往往是只要有一点错误,就直接不及格。其实这样严格考试是好现象。科目三考试过了之后,还必须要去听一个小时的交通安全培训,才可以拿到驾照。 最近,报名学车的人又很多,因为据说从国庆之后,考试项目又要加难加多了,驾照更不好拿了。 BTW:让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情是,两个星期之前落在班车上的帽子,今天给找回来了。
个人分类: 菲比寻常|3012 次阅读|4 个评论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农学类)发生重大变化
lycdenmark 2012-9-4 22:25
1、业务课一、业务课二由全国统考的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均改为我校自命题。 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090400 植物保护专业,初试第三科由 314 数学 ( 农 ) 或 315 化学(统考试题)调整为 738 农学数学或 739 农学化学(自命题),初试第四科由 414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统考试题)调整为 836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自命题)。 2、入学考试初试的具体日期,为 2013 年 1 月 5 日至 1 月 6 日。 从教育部获悉, 2013 年研招工作以提高人才选拔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给予一些初试统考或联考科目自主命题的权力。统考或联考方式改为统考或联考、自命题两种形式。   教育部提出,为鼓励招生单位办出特色,允许招生单位自选部分统考或联考试题。教育学、历史学、农学门类各学科可选用全国统考或全国联考试题,也可使用招生单位自命题试题。理学和工学门类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农学门类部分学科可选用全国联考试题,也可使用招生单位自命题试题。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 ( 微博 ) 研招办、中国农业科学院招生处负责人,他们称本校 2013 年硕士生考试,农学门类仍然继续使用全国统考试题。农科院研招处王处长说,全国统考试题是由国家统一命题,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一些。北京地区的中国农大、农科院在硕士生招生考试中仍然以选拔出更优秀的考生为目的,延续使用全国统考题的形式不变。   北京师范大学 ( 微博 ) 研招办负责人胡克文表示,北师大 2013 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教育学由统考变为自命题形式,而心理学、历史学保持不变。北师大教育学学科在行业内位于领先地位,统考科目 3 个小时的时间不足以体现出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和考试深度,因此学校选择自主命题。但是,有部分学校认为,国家统考形式更具权威性。当然,由于使用同样的试题,各校的办学特色不能很好地体现。   胡克文强调,由于 2013 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政策有所调整,部分考试科目有两种命题形式,各招生单位命题形式可能不同,考生要仔细阅读报考院校的招生简章并咨询相关研招办,提前做好准备。对自命题的科目,考生要多关注各院校的网站和自命题的指定书目,有针对性地复习,找好方向。   有关专家提醒,无论研考科目以什么形式命题,考生都不要担心。无论所报考院校选择哪种命题形式,对同样报考这所院校的考生来说,起点都是一样的。因此,考生要提前通过查询招生单位的专业目录和阅读招生简章来了解报考院校的命题形式,准备好指定参考书目,踏实备考。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255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办转发关于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whyhoo 2012-9-1 09:24
国办发〔2012〕4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2年8月30日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现就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以下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重要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印发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一些地方还探索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但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主要原则。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 三、因地制宜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四、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和流入地学生升学考试工作。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各地要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防止“高考移民”。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招生考试委员会要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随迁子女升学考试人数合理调配资源,做好招生计划编制、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信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保信息。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的宣传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原文见 http://www.gov.cn/zwgk/2012-08/31/content_2214566.htm
个人分类: 教育|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举的中国
热度 19 fs007 2012-8-16 10:53
寻正 我在《 陆骏中举 》一文中批评中国仍然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大家认为我的批评过于严厉,然而,我仍然要坚持我的说法,那就是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跟旧制度没有太大区别的科举中国。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唯科举论,也就是唯考试论,分级考试,用考分代表一切。 中国人为什么从入幼儿园开始就面临考试压力了呢?就是因为这种唯科举论,几乎没有人质疑的科举精神。当年跟一个幼儿园高材生认识时,我笑得几乎岔气,我没读过幼儿园,随后知道城市中的幼儿园也要考入,我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城里人并不觉得好笑。科举精神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中——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绩一向不错,但考差了,中国人绝不会质疑试卷或者评卷的老师有问题,而是怪考生考得不好。 在我未留学美国之前,没有接触到针对考题设计的统计分析之前,我也总认为成绩衡量的是学生的能力,是不可质疑的金标准。然而,没有什么比这更离谱的了。醒醒吧,中国人,科举精神就是对权威的没有折扣的崇拜,对随意性极大的考试无条件地认可。 在谈中国人幼稚得可笑的考试之前,我们先说说西方是如何考试的。 在美国入大学,有两种标准化考试,一种是SAT,一种是ACT。SAT是1926年美国大学委员会推出来的标准化考试,而大学委员会则是全美大学联合成立的一个旨在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的俱尔部,是一个非政府组织。 ACT则是爱荷华大学教育学教授林克斯特(E.F. Lindquist)在1959年设立的跟SAT竞争的全国性考试。虽然在1959年才进行全国性的考试,ACT实际上当时已经有30年的历史了,跟SAT差不久远。ACT前身是爱荷华基本能力测试。现在大家广为熟悉的试卷上涂圈以方便机器评卷,就是林克斯特教授率爱荷华学者发明的。ACT测试是在爱荷华城的ACT公司组织的。 无论是ACT,还是SAT,都早已进入了公司运作模式,有着一个极大的试题设计与考试执行团队。ACT公司在爱荷华城是一个大雇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它的员工。记得两三年前读到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心如何窘迫,这在国外是不可想像的。考试收费不菲,中国人习惯将之当作毛利分掉,而考试公司则必须要不停地投资,以保证自己的竞争力。科举的特点之一就是无限地垄断,报怨科举的,也往往关注于后果,而为什么科举就不好,没人能说出一二三来。 SAT与ACT都有专业人员设计考试,还要跟踪评估考试的有效性。即或如此,这两个考试仍然备受责难,为什么呢?因为考试只代表了考生能力的一个方面。 我在考试中往往都能超常发挥,所以不是很埋怨考试,但我的同学中就有人有麻烦,分明成绩很好,在高考之前本校的常规考试中稳居前列,结果高考成绩始终不佳,第一年没上线,第二年考了个满眼含泪的分数——在这一年中,她在高考前稳拿本校第一,结果许多人在高考成绩上比她好得多。还有什么比中国高考更残酷的呢?所有人都怨她没考好,实际上是高考本身不合理,考题本身有问题。 即使有强大的试题设计团队,有现代科学考试理论与实践指导,ACT与SAT的效率是很低的。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判断考生能力,判断他们在随后的学业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在2001年,加州大学呼吁抵制SAT,因为SAT并不能达到其考试目的,SAT随后对试题进行大幅修改。 ACT的口碑一样地不佳,芝加哥大学做过一份调查,ACT成绩只能解释大学平均学分差异的不到4%,这其中有域值限制的因素,但不到4%也太低了。在1992年芝大新生ACT成绩是最好的,但跟其它年份比,成绩反而是最不好的。ACT的可靠性可见一斑。 这些考试的通病是不能判断考生能力,某种程度上跟性别、人种、及父母收入相关,而跟考生随后表现的学业能力以及长远的工作能力相关性并不高。早在1960年代人们就发现,中学平均成绩远比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更能预示大学生学业成功程度。这是为什么美国大学入学条件中都要求中学成绩单以及某些大学不看ACT或者SAT的原因。 说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国外投资无数、精心设计的考试都因为先天性的不足而成为众多能力判断的标准之一,甚至被忽略,中国随意性极高而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学术评估的考试究竟多大程度代表了考生的能力,或者说达到了考试的目标呢?中国的考试更不可靠,然而,却成了唯一的标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科举制度深入人心,大家反对科举的形式,却人人都是科举的权隶,看看大家对考试的认同就知道了。 考试是一门学问,是研究如何用考试这一种形式最大限度区分考生能力的学问。然而,中国几乎没有人研究这门学问,但似乎谁都懂得出题。 科举的最大优势就是减少主观性,达成对考生形式上的公平,然而,这种形式上的公平是有限制的,因为科举太易于作弊,一考定终生,考生就有强大的兴趣找人代考,或者通过其它形式作弊。事实上,由于考试并不真正代表考生能力,而考试本身是有缺陷的,就是考生针对考试形式与习题进行研究后,可以在不提高能力的前提下提高成绩,也就是说,考试本身是可以作弊的,把考试不能代表能力的偏向性发挥到极致,让考试彻底失去代表考生能力的作用。 从考试的偏向性而言,为提高成绩而非能力进行学习是中国全民作弊,这是为什么中国考生在国际考试上的成绩要打折,这不是歧视,而是科学地判断中国考生的能力。中国考生的英语能力几乎是全球高分低能的代表。 在美国大学里,任何一门课的评估都不会完全以考试为准,即使是数学统计这种可考性非常强的学问,都起码会多次考试确定学生成绩,而在中国,即使是可考性最差的文学类课程,仍然是一考定终生。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有科举文化,国外没有——因此,别人培养的是能力,中国多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最可怕的是,中国德育教育的失败,让书呆子总以为自己很聪明。 科举是中国文化之根,在现有体制下,很难被突破。 【美国大学入学候选人评判标准:中学GPA(平均成绩)及成绩单,自荐信,推荐信,面试,SAT或者ACT。这些标准跟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评判标准相仿,只不过标准化考试变成了GRE或者GMAT之类。】 【美国一门课程的成绩评判也类似于入学申请:比如:印象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20%,平常作业20%,课程项目论文20%。在商学院时,老师上课时特意记录学生发言,有价值的算分,没价值的不算,课堂参与占总成绩的20%。这种课程作弊过关甚难。】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690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向弱势群体示威是无耻-评《中国青年报》关于学生申述
热度 4 zls111 2012-8-11 01:32
看到这个新闻《 高校处理作弊学生屡被判败诉陷尴尬 》,仅仅为高校败诉而呼喊,是无耻。 要知道学生走到诉讼于法律是鼓起了多大的勇气,是多么的无奈!相对于学校,学生有什么能力可与之抗衡的。学校说开除就开除,谁有责任?学生作弊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责任,恐怕更多的是学校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作为学校是教育机构,更多的是关怀学生,而不是惩罚。学校要承担起学生成长的责任,一旦学生犯错,应该是思考,应该是想想本身哪里错了,承担起责任,而不是往学生身上推,这个本身就是师范!学生这种行为应该鼓励,更多的反思是学校,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 学生作弊应该是应试教育下无法避免的问题。现行的这种应试制度只会更加的诱导学生作弊,也就是起到坏的作用。考试结果很重要,但是考试本身或内容对学生成长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有风险,很多人也会去做的。更何况,现实中作弊是很普遍,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作弊的后果是什么。 记得我在大学有门选修课《计算机网络》,开卷考试,考试时间跟一项活动冲突,很多人去不了,这些人就让别人帮忙去考一考,当时我们都觉得是很普通事情,不就是去填下名字,随便写点东西。因为平时经常发生这种事情。哪知道这个考试突然严打,一口气抓了我们数学系不少人。后来有所耳闻是计算机系貌似跟我们数学系有所过节。不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件事情本身最大的责任应该在于学校。因为一项活动,学生宁愿不去考试而是让他人帮忙代考。这里学校是多么的失职! 作为高校,学生作弊学校是有办法处理学生的,而象其他一些考试,比如高考,怎么惩罚呢?还有腐败,我们是怎么惩罚他们呢?更多的是,当很多作弊和腐败没有被惩罚,而被处罚的人会怎么想呢?这里就涉及一个平等和权利的问题,惩罚是不能抓典型的。 Ps: 最近几天了解到一些事实后感慨。。。弄虚做假已经腐败了我们国家,很严重了。各行各业,包括政府和军队!获得利益只是一小戳人,毁掉的是整个国家!哎。。。算起来也就是在这20年的时间内,谎言盛行的年代,悲剧!
2960 次阅读|8 个评论
你是“真的假博士'还是”假的真博士“?
热度 2 hongyejs 2012-8-6 08:08
当今神州大地,以考试取胜,凭文凭取人,于是,出现了真的假博士与假的真博士,区别在哪里? 假的真博士 ——持有学位证书这张纸,理工专业类不明白SCI或EI不会写技术交底书,社科类专业看不懂英文文献不明白SSCI写不出项目总结;离开导师无法独立开展研究工作;三不会——不会选题、不会报项目、不会在国际上发表研究成果! 真的假博士 ——手里没有学位证书这张纸,没有导师能自导自演,会跟踪研究前沿,能申报各类项目,横扫SCI\SSCI\EI期刊。 所以, “ 假 的 真 博士”和 “ 真 的 假 博士”,区别在哪里?答曰: “ 真”与“ 假”之区别,在于一张纸;“ 假的 ”与“ 真的 ”之异同,在于肚子里的墨水。
459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牌是什么?第一名是什么?奥赛目的是什么?(更新)
热度 2 zls111 2012-7-30 00:17
@双手插裤兜儿 : 同样两个中国选手,易思玲得了金牌,喻丹得了铜牌,但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国务院发的 贺电上没有喻丹的名字,CCTV连一个对准 喻丹的特写镜头都没有,当记者采访完易思 玲想起喻丹的时候,她已经悄然离开,在这个不懂得尊重的国度里,除了金牌本身,没有任何伟大。 Dora_朵拉小姐这次减肥是认真的 : 夺冠是激动的!但看到全场可能是唯一挥舞的几面中国国旗 怪怪的 // @江蕊Romina : 今天在《世界报》读到批评“奥运爱国主义”的文章,有机会贴。反思是必须的,且中国的体育举国体制最可怕,但中国队夺冠我却不能不激动。// @Stefanie菁菁 :// @毛振华 :给奥运金牌添加政治性附加物,违背奥运精神,但过去今 看到这两条微薄,想起昨晚看到 王永晖 老师的文章 “ 如何打击中国老百姓们的教育热情”不得不说几句,本来昨晚就很想写点东西。 其实我们追求奥赛,如同上面微薄的评论是一回事情,说白了是偏政治,把人给丢了。从小时候就让孩子参与竞争,只是使孩子更早的迷失方向,或者是丢失方向。学习并不是生活的唯一,学习应该是带来快乐的方式之一,并且不能多,有更多的东西,孩子可以参与和分享,使我们社会更加丰富多彩。 真正解决奥数问题,还是要说到我们的体制。只有改变体制,社会更多的资源能投向教育,保证有个起码的公正,使每个孩子有基本的教育的权利。社会那么多资源在浪费,教育投资那么少,这个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把资源多投向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把钱用在人身上才是正道,人是根本。 争论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没啥意思,哎! 具体例子请看 郭桅 的文章: 计划模式的竞技体育摧残人性 赵美娣 的文章 吴景彪:让人揪心的痛哭 竞技,各种竞赛只是一种手段,方式而已,并不是生活,不是以人为本,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人。就如体育只是锻炼身体,这个是他根本。学习只是让人更加快乐,获取知识而已。 Ps:我可能是逃避了应试的一个例子,我高中同学加以前那么多同学中,只有我念到了博士。成绩一直不太好,小学在班里中等,中学强些,稀里糊涂的念书,想法很少,家里很少管(留守儿童),念大学期间成绩几乎是排老末,念完硕士还没有很强想法去找个女朋友。我觉得我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受家长,学校和社会干扰,非常庆幸小时候脑袋瓜没开窍,才一直走到现在。中小学时候,那个羡慕成绩好的同学,老师那个叫“痛爱”,现在看来是啥呢?还好没给我!
454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高校女生被要求裸体考试:不脱就记零分(图)
热度 1 lzxun123 2012-7-26 06:4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范徐艳 人民网北京7月25日电据四川电视台报道,近日,湖南省一名在校大学生在网上发帖说,在学校举行的一场实验考试中,监考的男老师强制要求多名女学生暴露隐私部位参加考试。那到底是什么样的考试,需要女生赤裸相对呢? “我们今天体格检查考试,一共有21个考试项目,只有3个要脱衣服。有一组是某华老师监考,男老师,而且还自己动手摸。”这段话是出自湖南省内某大学校园BBS里的一个帖子,是该校船山学院护理专业女学生的 QQ 心情。从帖子中我们得知,那位监考的男老师名叫于小华,是护理学院的内儿妇教研室老师。一场看似寻常的考试,怎么就要脱衣图,还要动手摸呢? “对于今天的体格检查考试,各种无语各种想死。作为我们的男老师,没完没了地让女生脱衣服做胸部检查,不怕手断掉么”、“好多同学都哭了,真的想不通这老师怎么这样”,这是6月19号护理专业另外两名女生在下点实习之前,参加学校组织的操作培训后,在各自的QQ签名中所表达的心情。 调查记者了解到,当天上午的体格考试,本来有21个考试项目。但是于小华老师没有按惯例让她们抽签选题,考试项目直接由他定为胸部检查和腹股沟淋巴结触诊,并且要求所有女生必须脱光衣服考试,否则考试成绩记为零分。“要么脱掉,要么挂掉”、“如果今天我想不开了,那一定是被变态老师弄的”,女大学生的帖子让人触目惊心 同学们反映,考试的女生个个都要脱衣服,而且考试中无明显过错的同学也要去补考,而补考的项目还是腹股沟淋巴结触诊,全部要脱光裤子。这究竟是医学考试需要,还是另有企图?对于于小华老师的这种做法,校园里议论纷纷。同学们都认为这名老师做法不当,有违师德。 这件事情通过网络曝光后,学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门调查小组,专门针对这一起校园猥亵事件进行调查。现在学校已经将于小华调离了教学岗位,并且给予他留党察看、行政记大过的处分,而且还要求于小华向当事人道歉。(范徐艳)
个人分类: 博览|3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试(11):遇到结课考试,俺倔人又郁闷了......
热度 5 wangxh 2012-7-20 09:55
一到学期末俺就郁闷,因为课程要结束,成绩要给出,但有些学生的确不合格。其实不单单是不合格,而是根本不靠谱啊! 为了“逼迫”有些学生多掌握些知识,本学期俺搞了一个考试改革——口试(可能有人认为增加口试就叫考试改革。哈哈,您老兄有所不知,俺可不是“客观判断”,学生能否基本掌握一门课,难道任课教师通过提问问题摸不着底细吗?) 有些学生连打照面都不敢啊!其中一位(可能属于许多教师认定的“极品”)其它科目考完直接回家了,打电话告诉俺:“老师,我回家使劲儿准备,假期来考试,您看8月5日口试怎么样”? 俺说,假期我不一定在学校呀!回曰:“老师,没关系,你家在哪?我可以去你家考试!” 生气道:“俺家保密,你想去就去啊?” 俺又一次真的无语,这是大学生吗?
2885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刘延东强调:有力有序推进教育考试制度改革
whyhoo 2012-7-19 22:32
刘延东在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 注重公平公正 科学选拔人才   有力有序推进教育考试制度改革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19日在出席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稳妥推进教育考试制度的改革创新,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合格人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引领推动作用。 刘延东指出,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和甄别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和重要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不断完善,为选拔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面对发展新要求和群众新期待,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坚持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刘延东强调,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是落实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根本目的是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改革进行顶层设计,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考试方面的突出问题。高考是我国重大的社会公平制度,要加快研究制定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重点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规范考试程序,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多样化的录取方式,增加考生选择机会,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保障公平公正,形成不拘一格选英才的良好局面。要指导地方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确保改革的科学、协调、渐进和有序。要加强政策宣传,倡导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引导社会各界理性认识和期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刘延东希望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各位委员认真履行职责,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考试制度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由来自教育、科技、经济、法律、管理等领域的26名专家组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担任主任委员。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7/19/content_2187344.htm
个人分类: 教育|1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生为什么要舞弊?
热度 5 hurx 2012-7-5 17:01
前几天期末监考,在里面极其无聊。于是想讨论一下为什么学生“喜欢”舞弊?为什么国人会把这么些考试搞成这样?为什么我们宁可培养一个舞弊产业也不愿扩大我们的考试产业?
个人分类: 杂谈|3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这理由不靠谱
热度 3 ywang69 2012-7-4 19:48
土木工程地质考试以后,有位学生给我发短信希望我对这门课的分数有所照顾。短信如下: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 我是土木X班的XXX,学号是2010XXXX,今天的考试由于昨晚大四的学长一直在楼外唱歌,所以导致失眠。一直本来已经记好的知识考试的时候一直想不起,卷面的成绩应该只有70多。不想因为这门课的成绩影响将来的保研,所以恳请老师能不能多加几分。学生在这里谢谢你了! 这理由看起来太牵强了 。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3977 次阅读|4 个评论
明天和后天孩子考试
热度 17 学数学的苹果 2012-7-1 17:13
说心里话,我喜欢放养式养孩子,她想做作业就做作业,不想做就算了。因为成绩是她的,未来也是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可是不行,真的不行。 有一次女儿数学考了73,班主任看到我,严肃的说:“航妈阿,这样下去可不行阿,你这还大学数学老师呢”我汗颜呢,二年级教研室的老师齐刷刷的看着我,我我。。。陪着笑说,恩,的确,我这一阵没管她。。。。“那怎么行呢?那怎么行呢?”我低眉顺眼的接受了批评教育。 回家的路上女儿怯怯的看着我,说妈妈,你批评我吧,我也觉得不好意思。本来,我的确想发火:你,你可以语文考73,怎么偏偏数学考73呢?可是看到女儿的样子,我努力的把话噎回去了,大吸一口气。说“小宝,知道吗?我大一高代期中考了48分,不及格,老师评卷子的时候我没去,一个人偷偷的哭了一上午”。女儿吃惊的看着我,“为什么哭阿?”我看着她,消沉的说“因为我觉得狠丢人阿”。“后来呢?妈妈”女儿好奇的问,我详细的给她讲了我的心理路程,同时鼓励她找找原因。 事情并没有停止,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热心的家长纷纷劝我:“不能这样阿,赶紧给孩子报班,你这样会毁了孩子。。。”听了之后我异常的平静,以后再见了那好心的家长我赶紧逃走。那次考试之后,我搂着女儿跟她讲了很多我和她小姨的故事,妹妹趁我上海开会期间,给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女儿看了触动很大。她明显的看闲书时间少多了,作业写完了再看半小时的闲书。她喜欢看天文地理,历史,笑话以及我的一些诗歌。记得神9升天那天,我们三个在沙发上看直播,她突然说这时候应该在那在哪,这里的压力怎么样?我和她爸爸大吃一惊,说实话我都不怎么知道。赶紧问她怎么知道的?她从书房里拿出她的课外书,说妈妈,这里有介绍。还有一件事情,她说新加坡只有少量的春天和夏天,我故意问为什么?她说地理书上介绍的。。。我最喜欢她的就是她的笑话,每次去接她,她都会边走边说:妈妈,妈妈,我给你将个笑话吧。。。 我越来越觉得课外知识的贫乏,我越来越觉得自己需要去充实自己,不为别的,只为能和女儿像现在这样朋友式交流。我也知道我没给她报英语班,口语班,没有报奥数,没有报钢琴,没有报。。。种种对升名校初中有好处的蹲坑班。我不知道将来的她会不会怨恨我,会不会对我今天的放养而感到憎恨我。但是我知道,周末的时候我们带她去练体能玩,河边跑步,森林公园滑轮滑,楼下小区花园和小朋友玩耍。。。 明天和后天要考试了,自然的淡定的迎接它,女儿说妈妈,我希望能考个双百,来个三喜临门。噢,宝贝,尽力就可,生活的幸福度不是考分数来衡量,你健康快乐的长大就是妈妈最大的幸福。bless —————————————————————————————————————————— ———————————————————————————————————————— 在我们周围,能真正关注你的,就那么廖廖几个。所以,我们无须在意别人的评说,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无须看别人的眼神,只需走自己的路;无须有过多抱怨,那样会使自己活得更累。不必一味讨好别人,不管走在何处,都别迷失自己。——如果你讨厌我,我一点也不介意,我活着不是为了取悦你。
4197 次阅读|33 个评论
考试之忧忧
hualao 2012-7-1 12:52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 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蔡元培 元培老先生的话似乎是这个月所有大学的写照,即使是在国内的顶尖大学都能看到学生们勤奋的背影,一方面看到自习室拥挤,阶梯上也坐满了学生,借着凉爽的晚 风,大家都在做着与期末考试相关的事情,期末之前的忙碌是我们都避不开的,尤其是大三的学生,为了在日后考研复试的时候给导师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大家都很 努力…不过我到希望看到平时的校园满是这样的光景,三五成群,探讨这学习上,生活,这样的大学生活一直是我想看到的,却不常看到,大学里两个人在一块是常 有的事,三个在一块儿不常见,四个人在一块儿,多半是一块儿逃课的… 我希望有一位大师可以在一节课上突然宣布要考试,察学生之功底,鉴师者之术业…这样的大师有魄力,这样的测验能看出一个学生的兴趣,只想印证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1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要考试了
dongzg101 2012-6-28 16:56
学院前几天刚发布的 消息,专业教师从明年年起上岗要考试,行政人员只用考职业教育理论。教务处组织职业教育理论的 培训。专业教师要考专业 理论,专业实践,教师自己复习!当然,有一系列的免考条件。专业理论考试题目,当然是请校外专家出题五套,领导抽题。真有办法!到时候不会有人卖题吧 。9月 1日考试!不通过,12月1日还有一次补考机会。有的 老师说,毕业证也没有用了,教师资格证也没有用了!我看了一下,我有三个专业可以免考 专业,手上有几个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 就是好啊!不过,这些年领导也没让我 上过课,只做替补。哪门课原来外聘 的 老师不来 上了,我就去替补,热烈欢迎!下回再去考个会计师 算了!有备无患啊!话说回来,让不让你上课,还不是领导说了 算!明年无聊的话,干脆和几个老师合作,去网上接点编程的活来干 算了。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考试
dongzg101 2012-6-28 16:00
上回网上有个报道 ,某省某市某单位公务员第一名,因为没有接受第三名的金钱攻势而退出,被面试的时候以内向,不适合而拒绝。因为引发了 一场 讨论。 中国公务员考试,都是通过统一的考试来进行。这 说明 什么 呢?公务员需要考专业么?怎么衡量一个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演讲的能力,知识水平,性格,甚至道德能通过一次考试和一场面试来决定么?面试官自己能否有能力判断? 如果不能!那这种考试就是无效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选拔人理由来显示公平!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并不重要,但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关键是和谐稳定,不要引发矛盾! 你考试差,可以参加培训!最终是什么起决定作用呢?只能是各种力量博弈和交换的结果吧!
个人分类: 茶余饭后|1961 次阅读|0 个评论
驾校也成应试教育
热度 2 wya 2012-6-26 11:08
在北京学车的朋友,是否有这样的体会: 一、驾校训练 1、50%的时间都用来练习倒桩,即使考试熟练通过,也无法在正常道路下侧方或倒车入位,因为道路上没有插桩杆,用的也不是普桑车。练习的时候只记得背诵点位和方向盘角度。 (倒桩省油且安全责任小。) 2、40%的时间用来练习场内科目训练,但即使再怎么练,也难以顺利通过井盖和限宽门,因为车感不是几小时的训练能够获得的。直到考试合格,也不清楚究竟什么时候用上单边桥的看点位技术。 3、10%的时间用来练习科目三的路考。实际上不过是在两个路口的距离上进行起步、停车、加减档、并线和掉头的反复练习。练习的路段车少,人少,除了过路口标志时假装夸张摆头外,似乎学不到什么技术。 4、考试外的技术,即便是调整反光镜,教练也不一定都会主动教你,更别说实际驾驶经验了。因为他们只注重保证你顺利通过考试,其他内容或者在贡献几包烟后会顺便给你聊聊。 二、科目考试 1、科目1的题库都在书上,老师也只讲考试的重点,其他内容自己看。不用看书,只要背两遍书后的题目,基本都能100分。然而等考科目二的时候,科目一的内容基本忘光了。 2、科目二基本客观公正,靠运气。但似乎有传言可以关闭车内监控,利用对讲机指挥倒桩的;而且场内路的通过率似乎和陪考员的利益有关。某些陪考员会用手指主动暗示帮助考生,也有极少数可能会用踩刹车等方式捣乱。 3、科目三基本按照通过率控制。 比如通过率70%时,一辆车20个人抓够6、7个人就不再抓了,除非出现重大操作失误,如掉头时减速不够,危及行人或对面车辆,考官在众人面前或许没办法通融。不过,科目三的考官大多数挺人性化,会提醒考生不要紧张,并宽容一些新手的小问题。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参加驾校学习的人中,有些人本身就会开车,一方面可能是驾照吊销后重新考,另外还有一直用别人驾照套牌开车的,为了给自己一个合法身份。 总之,经过驾校培训,通过驾照考试后基本是不能独立上路的,代价就是车辆的磕碰,以及后面不耐烦的喇叭声。所以很多人会在拿到驾照后找陪练,可以用小的代价避免大的损失,特别是对于新买爱车的人群。北京目前陪练的价格在10个小时1000元左右。能学到一些安全常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实际路感和胆量。可见,应试教育虽然培养不了合格的驾驶员,但却能催生驾校、陪练等一系列产业链。 俺是一个被教练呵斥为没有车感、悟性差的书呆子,于是课下把教练的口诀记录下来,以备多次补考不致遗忘。 没想到老天保佑,全部一次通过了,现在把学习心得奉献给尚在学车的兄弟姐妹,祝你们成功! 也记录这个应试教育的悲惨世界。 似乎交通部门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驾照考试改革已经启动,不过费用可能也要涨了。祝福后来的兄弟姐妹们学到真的驾驶技能! 目前,如果想尽快拿驾照,哪个驾校贵就报哪个吧,绝对有好处,起码效率高! 附录: 科目二考试技巧 1 、坡起:车盖右侧三分之一对准路右侧的黄线(保持车身距右侧 30cm 左右)一档上坡,右脚备刹车;行至车右角与桩杆平行时,踩离合、踩刹车停车,拉手刹、摘空挡;听到起步口令后,(打左转向灯?)松手刹、挂一档,慢抬离合器至接触点,感觉车震动比较明显时,保持住接触点位置不要动,抬右脚的刹车(轻加油),慢抬离合器( 万不可抬离合器过快 ,以免熄火;也可以不抬离合器,保持住即可),车辆慢慢开过坡顶。下坡时可以踩离合换二档,同时右脚备刹车。 2 、侧方:车盖右侧三分之一对准路右侧的黄线(保持车身距右侧 30cm 左右),挂一档使车尾越过停车位停车。打右转向灯,挂倒档,半离合倒车,向右回头看,待左前杆刚进入右侧后窗三角玻璃时,向 右打满 方向盘,回头看左侧反光镜,见到右后杆露出下半部(右后杆接近门把手)时,向左回正方向盘( 左 打一圈半);视线迅速右移至前挡风玻璃右侧竖边,待左前杆到达该竖边一半时,向 左 打满方向,待车左前角对准左前杆时,踩刹车停车,摘空挡、拉手刹。听到起步口令后,打 左转向灯 ,松手刹、挂一档起步,待车右前角离开左前杆约 20cm (约一拳距离?)时,向 右回正 方向盘,待左前杆行至右侧前车门玻璃小立柱时,向 右 打方向盘一圈,驶入右侧车道,待车正后回一圈,轮正。 3 、单边桥:减为一档速度,调正车辆。用 左侧车楞对准左单边桥的中央 (可以稍微偏右?),上桥后保持方向不动;左前轮下桥时可微微刹车减速,感觉 左前轮下桥 1 米远时,向右打方向盘半圈 ;待左车楞接触到 右桥左侧(内侧)边缘时,迅速停车向左回正车轮,再向左打半圈 方向,车右前轮上桥后,慢慢向右回正方向( 车正后要迅速回正方向 ),车正轮正,保持住至后轮下桥。 4 、连续障碍(井盖):减为一档速度,用离合控制车速。调正车辆通过第一、二个井盖(使井盖位于车头稍微偏左,井盖左边缘 距离左楞偏右约 10~15cm ;过完第一个再校正对准第二个);观察第三个井盖行至前 挡风玻璃左下角 挡住中心后(距离 30cm ?),向左打满方向,感觉该井盖位于车前正中时(右前角对第六井盖?),停车向右回正方向。观察第四井盖位于 前挡风玻璃右下角 挡住中心后(距离 30cm ?),向右打满方向,感觉该井盖位于车前正中时(左前角对第六井盖?),停车回正方向。观察第五井盖位于 左侧反光镜后面 时,向左打满方向,感觉该井盖位于车前正中时(右前角对第六井盖?),停车回正方向。观察第六井盖位于 车右侧边缘一半(右雨刷器中间) 时,向右打满方向,感觉该井盖位于车前正中时(观察中间线,该回轮就回轮?),停车回正方向慢慢驶出考试区域。 5 、限速通过限(宽)制门:可用三档,车速高于 15km/h ,提前修正使车身对准 1 门中间( 距离左杆距离尽量小些 ,以免因为习惯性躲左杆而刮碰右杆);当 左杆到达前挡风玻璃左下角 时向右一立方向盘(四分之一圈),车与地上黄线走正时回正方向;当 右杆到达前挡风玻璃右下角 时,向左打方向半圈,车与地上黄线走正时回正方向。 6 、直角转弯:一档离合控制车速;车辆尽量贴近右侧(车盖右三分之一对齐右侧边缘线); 直角到达左侧前车窗三角玻璃的贴标处(或过了贴标与小立柱重合后) ,向 左打满 方向;车与路成 40 度角时回轮半圈,与路对正后回轮一圈,车正轮正。 7 、曲线行驶:一档离合控制车速;提前观察车辆行驶路线、路口宽度和转弯角度;向左转弯时,使车左前角控制在路中央(可以稍微偏右);向右转弯时,使车右前角控制在路中央(可以稍微偏右)。(左转弯前,车左前角接触右侧边线,向左打方向盘,一圈一立,即 1.25 圈;车右前角接触右侧边线时回正方向;右转弯前,车右前角接触左侧边线,向右打方向盘,一圈一立,即 1.25 圈;车左前角接触左侧边线时回正方向?) 7 、曲线行驶:一档离合控制车速;提前观察车辆行驶路线、路口宽度和转弯角度;向左转弯前,当车左前角接近路右侧边缘线时,向左打一圈方向;车辆转弯过程中微调方向盘(追或放),使车左前角保持在路右侧边缘线附近;当转弯后进入直道时,车左前角离开路右侧边缘线向路中央行驶时,保持方向不变,待车头行至路中央时,回正方向盘,即车正轮正;向右转弯前,当车右前角接近路左侧边缘线时,向右打一圈方向;车辆转弯过程中微调方向盘(追或放),使车右前角保持在路左侧边缘线附近;当转弯后进入直道时,车右前角离开路右侧边缘线向路中央行驶时,保持方向不变,待车头行至路中央时,回正方向盘,即车正轮正。下同。 8 、起伏路: 保持住离合器接触点位置 ,不要抬太快或压下太多。 穿桩 注意:若上一个人未把车停到位,车辆距离 7 米线少于 50cm ,则需要让协考员帮助将车移至正确位置,以免自己倒车时,因距离 7 米线过近,导致车左前角或左轮出线! 向右侧出库时,右前杆经过右后窗小立柱后,向右打一圈半方向,与道路成 40 度角时回半圈( 7 米线接近车头中间),车正再回一圈,车正轮正。停车后一定不能再向前进,否则判不及格。 停车换倒档,待中前杆进入右侧最后三角玻璃一半时,向右打一圈;观察中前杆的走向,如果中前杆在最后的贴标处附近可以保持方向不动,如果位于贴标处的前方则继续打方向,如果位于贴标处的后方则向回放方向,即前打后放;待中前杆再次与贴标处重合并逐渐往前走时,向右打满方向;观察中前杆的走向,如果中前杆越过最后贴标处一直向前移动,就可以回头看左反光镜,否则继续前打后放;待左反光镜中看到全部左后杆时,停车将方向向左回一圈半回正,即车正轮正。 倒车贴库时,注意看左、右反光镜中两杆的距离,哪边宽就向哪边稍微打点方向调整,车入库两米左右(过早回头可能会因为方向盘受力不均导致车辆走偏出线)可以回头看中后杆,中后杆到达后挡风玻璃右下角(后座右侧头枕的右上角与杆对齐)时停车。 换一档,向右打满方向一圈半,稳住半离合点,控制车速越慢越好,开始移库。向左打满方向时一定要在移动中回轮,不能停车回轮,否则难以产生效果。车速快回轮也要快,车速慢回轮也要慢。 二下移库入位后,准备穿库。换一档,待中前杆到达车头中间时回轮半圈,待车左前角对准左前杆时回剩下的一圈,车正轮正。向左侧穿库,左前杆经过左后窗大立柱后(车尾过杆),向左打一圈半方向,与道路成 40 度角时回半圈( 7 米线接近车头中间),车正再回一圈,车正轮正。 停车换倒档,屁股向右侧移动一下,便于左回头观察。待中前杆的根部进入左侧后窗玻璃一半(左后窗玻璃小立柱前方玻璃的一半)时,向左打一圈;观察中前杆的走向,如果中前杆根部在左后窗玻璃的小立柱处附近可以保持方向不动,如果位于小立柱的前方则继续打方向,如果位于小立柱的后方则向回放方向,即前打后放;待中前杆根部再次与小立柱重合并逐渐往前走时,向左打满方向;观察中前杆的走向,如果中前杆根部越过小立柱一直向前移动,就可以回头看右反光镜,否则继续前打后放;待右反光镜中看到全部右后杆时,停车将方向向右打一圈半回正,即车正轮正。向后倒车,车头入库 1 米左右停车。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223/01/7579_303625.shtml 再谈收费问题。我同事不久前刚拿到驾照,从参加理论考试,到最后接到一张IP卡大小的驾照,她交了不过4个美元。美国各州驾照收费不同,但没听说过要超过20美元的。 反观国内,理论考试,桩考,路考,每考必收钱,一张驾照拿下来,其实也是一路交钱的过程。 另外,在整个学车过程中,中国还多一道中国特色的程序—— 到驾校学车 。中国人是好学不辍,自然又要交上个数千人民币。在美国基本没有这样学习的,不会开车的人都可以申请一个学车证,平时练习就是用私家车,但旁边必须有一名老司机陪同。考试时,也可以直接开这辆车到现场测验。 但有些问题确实也可让我们反思,驾照收费,当然还有其他的行政收费,成本是怎么核定的,究竟多少才比较合理?为什么美国能做到这么低,而国内却将其作为一个产业?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75 次阅读|4 个评论
驾照考试——科目一考试
mafei863 2012-6-26 07:06
2012年6月11日在同事小聂的帮助下,下午上完课便匆匆赶到一众驾校报了名,因为晚了些时间所以需要自己到柏楼去体检,第二天便去了体检,着重检查有无色盲、视力等项目;第三天又去驾校交了体检表,报名参加21日的科目一考试,然后当场预约考试,由于仅看了几页书,所以预约仅考了72分;后来在小聂和其他同事的推荐下在网络上搜索了驾校一点通09版,总共有1177道题目,然后考试了强化训练:白天练、晚上练,强化错误的习题集...终于21日下午2点30分到了柏楼参加科目一考试,来自本市其他县区的考生还真是不少,一直等到4:30以后才得以入场考试,忽然有种莫名的感觉:近几年来一直都是监考别人考试,今天自己是考生了,有些莫名的重视;所以做的比较谨慎,差不多半个多小时,才敢交卷;最后有一道判断题错误:图示实际上是无人看守铁道路口,题目说为铁道路口标志,感觉也对所以出错了。还算顺利,等待驾校通知科目二训练。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7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容易遗忘的知识点
yaoronggui 2012-6-21 08:02
以下是本人为了 2012 年鹰潭市第二季度《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所做练习当中的一些容易忘记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人这次考试 XP 模块 100 分、 Word2003 模块 95 分、 Internet 模块 95 分。 Internet 模块 1 、运行命令: ftp://xuetang( 用户名 ):xuetang123 (密码) @ftp.xuetang.cn (域名) 2 、在地址栏搜索: go 人事 计算机 考试 (回车) 3 、 Cuteftp 利用粘贴 URL 启动站点管理器: cnstar (用户名) :cnstar (密码) @192.168.1.45 4 、设置当前网页打印时的页眉参数为包括“当前页码”和“网页总数”: wb 页码, pP (最后一个 P 大写) 5 、 Cuteftp 中利用快捷键打开站点管理器,并输入密码: F4 ,然后点安全输入密码。 Word2003 模块 1 、 alt+F4 :关闭 word 文档的快捷键 2 、 alt+F :打开 word “文件”菜单栏 3 、批量删除链接:先全选( ctrl+A ),然后 ctrl+shift+F9 4 、列出全部 word 命令:工具——宏——宏 5 、通过键盘将光标插入点移到文档起始位置: ctrl+home 6 、按两次 ctrl+c 打开 office 剪贴板 7 、 13 套第 15 题:一列表格求和,首先求一个和,然后选中这个值然后复制,按住 shift 将此列选中,然后点粘贴按钮,最后按 F9 更新。 8 、将将选取的图形移到第五行:工具——选项——常规——度量单位:十二点活字——点图片右键设置自选图形格式——版式——高级——图片位置——绝对位置——行——下侧 9 、将当前文档还原为普通 word 文档:视图——工具栏——邮件合并——左上角最下一行第一个图标(设置文档类型)——点击普通文档。 10 、选中某段内容:连续三击 XP 模块 1 、删除 C 盘上文件名第二个字符是“星”的所有文件,并将其放入回收站:搜索——?星——全选——删除 2 、新建一个扩展名为: MP 的 JPEG 文件:工具——文件夹选项——文件类型——新建—— MP 3 、在当前窗口中,利用快捷方式向导将应用程序 MSACCESS.EXE 设置为以 MSACCESS 命名的快捷方式:文件——新建——快捷方式 4 、在窗口利用键盘打开“文件夹选项”的对话框: alt+T 5 、利用屏幕键盘,在当前文本中输入大写的 ABCDEF :开始菜单——所有程序——附件——辅助工具——屏幕键盘 6 、选中,拖动是将选中内容移动到某个位置;选中, ctrl+ 拖动是将选中内容复制到某个位置。 7 、请利用键盘打开窗口的“查看”菜单以缩略图方式浏览图片: ctrl+v 8 、设置桌面上放大镜快捷方式的快捷键为: ctrl+alt+F :点击放大镜右键属性——快捷方式——快捷键中输入 F 9 、某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已经连接到网络,请以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用“开始”菜单启动控制面板:开始菜单——关闭计算机——重新启动—— F8 ——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开始菜单——控制面板 10 、从当前界面开始启动微软管理控制台,并依次添加 IP 安全策略管理器和事件查看器:开始菜单——运行—— MMC ——确定——文件—— IP 安全策略管理器——添加——完成——事件查看器——添加——完成——关闭——确定 11 、利用快捷键查找 G 盘中文件名以“练习题”开头,文件中包含“综合应用”,修改日期在 2011-12-1 和 2011-12-7 之间的所有文件: F3 ——练习题 * 12 、将桌面上的当前窗口放入剪贴板并在剪贴板查看器中查看: Alt+Printscreen ——开始——运行—— clipbrd.exe ——确定。 13 、在当前窗口中利用键盘打开“ windows 帮助”并显示关于 windows 的信息: Alt+H 14 、拷贝屏幕: alt+printscreen 15 、搜索 C 盘上名称为两个字符并且第二个字符为 x 的文件: ?x.* 16 、将桌面上画图应用程序,通过“开始”菜单属性中的“高级”命令,建立快捷方式在“开始”菜单中:选中画图——右键——复制——开始——右键——属性——经典开始菜单——自定义——高级——粘贴快捷方式 17 、从运行窗口打开写字板: wordpad.exe 18 、删除进程中的 word 应用程序:在任务栏空白处点击右键——任务管理器——进程—— winword.exe 19 、利用拖动将文档中文字的第一段移动到第二段后面,再将第三段复制到该段之下:选中——拖动——选中—— Ctrl+ 拖动到该段之下(第二段的下一段)
个人分类: 电脑网络|7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取消四六级考试
热度 4 seawan 2012-6-15 19:09
今年的四六级考试更加严格了,每个教室配备了 金属探测仪 ,考生和监考人员入场都需要过“ 安检 ”,每楼配备了 警力 ,连考卷从考务中心到考场也需要在巡考人员的带领下统一步行。。。 四六级考试已经 变态 到这个地步,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然而考生们依然前仆后继,在作弊的道路上斗智斗勇,无所畏惧的继续前进着。 为什么???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被无限制地放大甚至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极为高涨,是否已经成为 阻碍教育发展 和科技进步的巨大障碍??是否已经成为 奴化民族意志、削弱中华国力 的有力武器??? 我实在孤陋寡闻,不知道是否有人知道,在地球上,除了中国的46级,还有哪个国家,将一个关于非本国本民族的语言的考试,提升到这样一个 全民必考,学历职称聘任等等全方位挂钩 的地位的? 网上传说日本曾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益川敏英 ,不懂英语,确实否? ===================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 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有 VFP 的,能否有人告诉俺这个老程序员一声: 歪? 一个早已经被淘汰的东西,现在成了无数考生过级的救命稻草, 其背后,是否是教育部“ 国家考试中心不会傻到丢掉最大的一块蛋糕的 ”的原因??? ====================== 参考: 上海大学副校长 建议取消 英语 四六级考试 _新闻_腾讯网 2010年3月19日 - 上海大学副校长 建议取消 英语 四六级考试 2010年03月19日13:38新闻晚报李征 ...今年上半年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的报名又开始了,记者注意到,很多报名考生... news.qq.com/a/20100319/001787.htm 2010-3-19 - 百度快照 取消 英语 四六级 _百度文库 取消英语四六级 - 上海大学副校长 建议取消 英语 四六级考试 ... 上海大学副校长 建议取消 英语 四六级考 试 2010 年 03 月 19 日 13:38 新闻晚报李征 张... 4页浏览:287次 wenku.baidu.com/view/6ec33279168884868762 ... 2010-4-6 - 百度快照 清华老教授 建议取消四六级 英语成了 考试 工具?_新浪教育_新浪网 2006年5月24日 - 新浪首页 新浪 考试 英语 考试 正文清华老教授 建议取消四六级 英语成了 考试 工具?http://www.sina.com.cn 2006/05/24 18:17 中国青年报本报... edu.sina.com.cn/exam/2006-05-24/181739247 ... 2006-5-24 - 百度快照 英语 四六级考试 ,有必要逼迫大学生吗?强烈 建议取消四六级考试 . 38条回复-发帖时间:2010年12月17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有这个必要逼迫大学生吗?强烈 建议取消四六级考试 ,这样考试完全是为了骗钱。 英语是个有用的工具,学好可以受益终身。但四、六级考试并不是必须的... tt.mop.com/read_5409687_1_0.html 2012-5-27 - 百度快照 英语 四六级考试 改革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广东六高校将试行新标准 四六级证书改为成绩单 (0426 01:18) 教育部参与... 两教授日前 建议 :英语四六级“不妨 取消 ”? (0118 09:52) 英语 四六级考试 ... news.sina.com.cn/z/CET46reform 2008-10-6 - 百度快照 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改革-教育-南方网 教育部今天(25日)上午召开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英语 四六级考试 存在弊端 教育部将着手改革 资深外语教授 建议取消 大学英语四六级 ... www.southcn.com/edu/zhuanti/gaige/ 2012-5-27 - 百度快照 委员提案呼吁英语 四六级考试 该 取消 -经典英文歌曲推荐-流行英文歌... 沪江音乐频道为大家提供英文歌曲排行榜以及英文歌曲推荐信息,也包括委员提案呼吁英语 四六级考试 该 取消 等信息,以下是委员提案呼吁英语 四六级考试 该 取消 详细内容。 music.yeshj.com/music/7367/ 2012-5-25 - 百度快照 教育部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改革需到位 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做客新华网回答网友提问时明确表示,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 存在弊端,这一点教育部是清楚的,而且正在研究改革的办法。张保庆认为, 四六级考试 本来... info.edu.hc360.com/html/zt_yingyu.htm 2008-11-16 - 百度快照
个人分类: 教学|4130 次阅读|8 个评论
林巧稚的考试故事
热度 3 yhliu971225 2012-6-9 23:42
林巧稚的考试故事
这二天关于考试的故事很多。有母亲在陪孩子参加考试的路上遇车祸,孩子继续高考的报道,看着让人心痛。一直等着有人来给大家讲林巧稚考试的故事,但没有。我来讲好了。 本来想上网查出来,贴在这里供大家学习,但没找到。我只有简单的讲讲了。林巧稚是著名的妇产科大夫,万婴之母,一辈子没有结婚。当年她在考医学院时,考场上,有位同学昏过去了,她立即停下答卷,帮忙把同学送到医院。没能完成考试。但最后被破格录取。 细节大家上网查查吧,我实在没时间去查了。 问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女老师,知道不知道林巧稚,她直摇头。林巧稚是我高中女班主任一辈子的偶像。她早早地就告诉我们了关于林巧稚,也是我们当年的偶像,只是近年来没有人提出来了。 去年春节,在鼓浪屿上生活了二天,才知道鼓浪屿养育了林巧稚。毓园就是她的家,现在是林巧稚纪念馆。里面有书形的石刻,记录了林巧稚说过的话,非常朴实,照了下来,今天就发上来。
8852 次阅读|8 个评论
应该废除高考作文,反思考试规律
热度 10 yue 2012-6-8 10:39
1、从解放思想看,应该废除高考作文。在考试中,题目越客观,反而不束缚人的思想。相反,题目越活,越莫名其妙,反而束缚思想。 2、高考作文题太莫名其妙,让人无从下手,根本不能表现学生的真正水平。 3、由于偶然性太大,学生有猜测题目的倾向,学生会在考试前预设作文内容。 4、中国人普遍说谎的习惯就是由从小写作文形成的。 5、从学习规律看,重要的是学会欣赏现有文学,而不需要自己去创造。 6、从社会需要看,一般学生不需要学习写作文,到了社会上,作文技能是没有用处的。如果把应用文也叫做作文,那么“作文”的最高境界是表述的准确性,和学校的作文的概念毫无共同之处。 7、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描述,但是,现在的作文却成了构思。这种作文纯粹是祸殃,祸国殃民。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作文都是描述。 8、应该学习托福考试,考试的内容应该让考生提前知道。我作为主考,考学生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题目通报给学生。但是题量很大,我不怕学生掌握我的考试内容。
个人分类: 普罗米修斯 哲学|5057 次阅读|13 个评论
监考手段变迁,信任感缺失,浪费!
whm669 2012-6-5 17:57
30年前的学校考试,尤其是中小学非选拔性考试,仅仅是桌子上不允许放书,所有书装进书包,书包放在桌子斗里即可。平时 似乎没有翻桌子斗 ,书包放教室外等 措施,只有中招、 高考等大型考试才如此小动干戈。那时作弊的学生也少,作弊方法无非是抄纸条、打手势、左顾右看之类。 现在科技发展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手段也翻新了。缩印技术能把一大本书变成手掌一样小的尺寸,装在兜里,攥在手里十分方便;电子词典、MP4等电子产品可以储存一个小图书馆的信息量,而且搜索快捷;手机短信则可以直接发送答案,手机上网、拍照、传送图片更是易如反掌。 为了与作弊行为斗争,给作弊设置障碍,使作弊不能得逞,学校管理工作又上新台阶,在技术手段上也颇下工夫。尽管作弊者总是极少数人,也许不足1%,但是,为了这些随机出现的极少数人,平时校内考试也严格要求,翻桌斗,单人单桌,书包放外边。每逢中招、高考时,便大动干戈,为了也许不足1‰甚至万分之一的个别人,安装屏蔽仪,干扰手机信号,安装摄像头,留下作弊录像证据。尽管如此,还是会出现漏题、替考等冒险作弊的小概率事件。 前些年,有学校提出“诚信考试”,设“无监考考场”。其实,老师监考,真的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毕竟是孩子,以防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身体不舒服的意外情况发生急需要老师帮助。否则,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从讲桌上领取卷子,做完后再把卷子放回讲桌上。然而,平时的测验性考试,也总是有几个学生不讲诚信,千方百计想作弊,为了分数,不惜损失人格,还影响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学生,给老师的工作增加了额外负担,使老师的“服务”角色变为“监督”角色,渐渐对学生失去信任。现在监考时,不像以前那样轻松自由,到教室外走走,学生也不抬头,只顾专心思考或演算。现在监考时高度紧张,自始至终都要密切注意,稍不留神,就让学生抓住 机会 犯个错误。 后天就要高考了,今年高考新要求:考生考试完毕必须从前门走出考场,而且在摄像头前抬头两秒钟,以便被摄像防止替考。作弊与反作弊 如此较劲走向何方?这真是精力、时间、物力、财力、情感的极大浪费和内耗,如果能节省下来学知识、做公益事情,真能创造一笔巨大财富。
个人分类: 观点|2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大学考试
热度 1 JRoy 2012-5-31 07:10
上学年监考过两个学期,辅助老板监考过两次正式正常考试,那次跟国内考试差不多,也是坐大教室一个个挨着的,不过是随便就坐。两点和国内印象不太一样: 1,考生的权利。考生有权上厕所,有权喝水乃至吃点东西(只要不要有noise影响别人),有权要求草纸乃至橡皮之类的,写错的卷子再来一份(答题是在一个很专业很多页的各种颜色的A4大小的册子上,叫answer book,考生可以要多个. 而且有一点,他们答题不按照顺序来。这两天也帮老板改些卷子) 2,考试程序松中有严。松是因为老师不会经常来回溜达,学生也基本不存在抄袭,作弊之类的(这个我下面会讲到),气氛一点也不紧张;但是严的一点是:卷子收发都是监考官亲自到座位上;发了卷子之后,监考官不说开始不能开始,时间到了,监考官说停必须停。这两个时间都是没商量的,印象中国内喜欢拖拉些,除了高考,四六级之类的很严格。这个英国人的风格相似:他们一般不较真,较真起来很厉害 博士生担负的监考主要是应付的一些special requirement/support的特别考试或重考,在南岸每个小时能得到大约10.5pounds/hour的报酬, 还是很划算的,因为学生一般比较少,负责的老师允许只要不影响监考.可以带一本书看什么的,我一般带个单词表记些单词。 我曾监考过一个人,一对一的考试。今年都是一个监考老师,去年两个监考老师的时候,我和一个同事两个人监考过一个学生。哈哈即使不同的考试放在一个房间一起进行,一般情况5-12人 这类特殊考试大约是这样的:有些学生考试有困难,可能因为其残疾和身体不便(包括语言听力以及各类disability都可以),这学期受伤家庭事物之类耽误一些课,再或者本身某种原因申请得到老师认可,就可以不和大家一起参加那种大教室考试,而来这个特殊考试。特殊考试没什么不同,除了提供你需要的特殊设备(比如有些人需要一种垫起来脚的东西,因为个子矮啊?),主要的不同是时间延长25%。也许这是优势,但是申请的人并不多往往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但是经常有人提前很多完成交卷的 上周和这周三天的考试连续监考下来,发现英国考生给我有两点印象比较深 1, 做完从来不检查 。这一点很明显,明显感觉很多人写完最后一个字前面的看都不看一遍就举手要交卷子了,过去一看封面上有些选项他都可能忘了填了之类的,然后再补。不想国内我们之前考试时候那种仔细认真,反复检查漏写了什么之类的没。有些人能提前一两个小时完成(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做完,就闪了。你打开卷子一看需要回答5个问题,可能他就回答了4个,你若让他再检查或者思考一下,他/她一般都会说不会了。所以,时间久了,最后我一般对交卷子的都直接问:are you sure to submit? 才不去操心他能不能pass呐 2,礼貌。学生交完卷子走人的时候都会对你表示感谢,至少大拇指的手势上,一般不会直接走掉。而且还有一个很蹊跷的现象,第一个交卷子走人的如果表示的比较明显,后面的人也都很明显。如果第一个不太明显,后面的可能有些人交了卷子就闪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尾随效应,当大家受到一样的服务,前面人的表现很能影响后面,就跟形成传统一样。 这让我想起去年英国怀特岛待了一周,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岛上的人素质真的很高。一个例子:每一个人上公交车都要对司机说thank you,司机也都要回应(我都在怀疑司机会不会每天几百个的说thanks很累)。从没见一个例外,真是感叹。这个时候你若是第一次到岛上,见别人这样你也一定跟着说的,完事过两天你是第一个上公交车的人,你也会主动说的。而这个在london就没有能够做到。 但是,今天逮着一个作弊的,打小抄的。应该是个印度或者中东的孩子(但是年龄应该比我大,哈哈)。看肤色和打扮想应该是印度(裹着头巾的男生),但是长相也像中东。我相当的网开一面,主要是觉得麻烦表现的相当克制和容忍:看到了,只是给他个提醒的手势和眼神,再抄我就走到他身边溜达会。这哥们要求去厕所过两次,第二次根本没听到厕所里面有烘干机响起的声音(所以可知根本没上),而且待得时间漫长。我都差点进去找他!哈哈,明显的去厕所翻找小抄,大体的记住一点然后回来赶快写!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2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生向我“要分”,我给学生“加分”
whm669 2012-5-30 23:01
上周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阶段性考试,今天我把卷子发给学生并评讲了每一道题。 下课后学生 Y C拿着卷子找我要分:“老师,我这个填空题写对了,为什么不给我分?”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也许是老师改卷子时一时疏忽大意判错了,也许是学生的这个题原本空白,什么都没有写,发卷子后新添上的。我以前处理这类事情比较简单,看着像是教师笔下误,当时就加分,当然会有看走眼的时候,说不定不是笔下误,不该加分也加了分;若拿不准,我就告诉学生是哪个老师改的这一题,让学生自己去找老师再认证一下,实际上是“踢皮球”推卸责任,学生一般会就此罢休。这一次,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处理,我想通过这件事让学生学会知识。 尽管我已经评讲过卷子中的每一道题,有的题还评讲了不止一种方法,然而,对于个别有意设置的难度大的题,还是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该题对于 学生 Y C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我说:“你给我讲讲你怎么做出来的,我给你加分。”他岔开话题说:“我这个答案没写错。”“你是写对了,但是我想知道你怎么算出来的。”他当时讲不来,还不愿放弃分数,站在那里很尴尬。为了解围,我说:“我还有其它班的课,放学前你找我,只要真正会了,我就给你加分。” 这个题因为牵涉到上学期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数学基础薄弱的话,一时半会儿只能弄个一知半解,指望课间几分钟时间很难理解透。上午最后一节下课了,我正准备离开教室回家,恰巧看到 Y C,我问 他:“你搞清楚了吗?来,给我写写过程,让我看看。”他有些踌躇,但还是拿出笔,在草纸上演算起来。开始比较顺利,然后就不太顺畅了,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上我的提示,总算是演算出来了。他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我说:“费这么大劲,这回学了不少知识,你的收获远远超过5分了,我给你加10分吧。”“老师,别加了,我不要了。”最终,我还是很乐意地给他加了几分, 奖励这种学习行为 。 Y C看着加了分的卷子,开心地笑了。 反思这件事情,我想了很多,其实,教育学生的机会时时都有,就看教师利用不利用。我以前遇到很多次类似的事情,有时懒省事,不想费口舌,就直接加分了事,可能让某些学生钻了空子;也当面直白粗鲁地拒绝过学生,说得谁也不愉快,让学生失望地空手而归。现在想来,教师笔下的“分数”学问大着呢,用得好,分数是指路明灯,引导着学生连知识带分数满载而归,用不好,学生会对分数不屑一顾,丢了知识又伤求知欲。真希望教师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去悉心培养所教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个人分类: 教学反思|2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試答卷禁用“繁體字”,沒道理!
热度 2 LEOLAND 2012-5-21 13:03
考試答卷禁用“繁體字”,沒道理! 曲津華 作為一個繁體漢字的小小踐行者,倒不是多麼喜愛繁體漢字,而是覺得繁體漢字不該被邊緣化到如此地步。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繁體漢字地位的回歸做點小小貢獻,心有所及、所領、所喜、所安。 教育部日前出臺了《 2012 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考務工作規定》,其中一個新亮點是“一律用現行規範漢語言文字答卷”。這一條,被有關人士解讀爲,“不能用繁體漢字來答卷”。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就很不妥了。 繁體漢字是所謂簡體漢字的來源,而後者雖是“現行”的,卻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史中,繁體漢字是一直處於主導地位,所以纔有“正體字”之謂。所以,對所謂教育部的錯誤規定,我們不但要堅決反對,而且要大力推動繁體漢字的運用。 教育部應該沒有權利規定國人使用或不使用繁體漢字。文字的發展和使用,說到底都是民意的體現,正如語言詞匯的發展一樣,它都不能通過強力來左右。 如今,任何領域都越來越多元。就人際交往來說,越來越多的港澳臺人士來內地,他們中也會有學生來內地就读。那麼禁用繁體字的規定,是否也適用於港澳臺學生呢?如果不適用,那麼教育部是否就把他們看作外人了?這對中國統一大業可是一個極大的破壞。 如果教育部認為沒有能力接受用繁體字做出的答卷,無法判定用繁體字答出的試題正確與否,那麼是否會暴露出教育部很無能?但願教育部不是出自這個原因來禁用繁體字。 2012-05-21
个人分类: 时报时评|3214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驾照笔试必过口诀
helloating1990 2012-5-18 23:03
给还没有考试的朋友一个口诀,我觉得还比较有用,基本总结了9成以上题的规律: 驾驶证,扣1分 中心线,扣2分 车牌灯光扣3分 百分号,超过6 饮酒不醉扣6分 高速停车试车6 高速匝道是2分 其余高速扣3分 12最大其余中 灯光倒车1分对 安全距离2分对 3分以上全选对 口决讲解如下: 您只要记住几个特殊的扣分题其余的按以下规律办: 选择题按以下规律: 扣分选择题出现高速2个字的选3分。其余高速扣3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没有出现高速、答案中出现12分的扣12分; 其余的都选中间一个分值,如2、3、6选3。12最大其余中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选择题中的特殊扣分题如下: 只要出现驾驶证3个字的,就扣1分。驾驶证,扣1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只要出现中心线3个字的,就扣2分。中心线,扣2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只要出现机动车号牌或者灯光几个字的,就扣3分。车牌灯光扣3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只要出现%并且是超过的,都是扣6分。百分号,超过6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只要出现饮酒的就是扣6分。饮酒不醉扣6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在所有出现高速的题目中,出现停车或者试车的扣6分。高速停车试车6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在所有出现高速的题目中,出现匝道的扣2分。高速匝道是2分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实习期全部是2分 对错题按以下规律: 1分只有出现灯光或者倒车是对的,其余是错的。灯光倒车1分对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2分只有出现安全距离是对的,其余全是错的。安全距离2分对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3分以上(含3分)全是对的,没有错的。3分以上全选对就是讲的这种情况 01.路考之道很轻松,牢记口诀基本功; 36.车速已慢摘离合,闪油要快脚悬空。 02.镇定自若调心态,按步就班应慢弄。 37.再次踏死离合器,稍等片刻吃档中; 03.参考先到车右侧,报告考官别心慌; 38.加档减档沉稳事,稳扎稳打见奇功。 04.姓名身份表清楚,请示上车中不中。 39.车行路上万千事,件件应在预料中; 05.考官叫君上车坐,饶过车前到左方; 40.路口转弯以灯示,红灯立停绿直通。 06.左手打开左前门,右脚跨置油门空。 41.变道行车看标记,行停头脑应灵光; 07.右手掌好方向盘,左侧身入车体中; 42.限速行驶有规定,此时不宜加档冲。 08.调好座位前与后,安全带往身上弄。 43.若遇弯道先减速,减速减档油全松; 09.检查手刹置空档,油门踏下车应嗡; 44.减至三档稳住油,弯过再把油门轰。 10.若然熄火先报告,听令点火档先空。 45.超车道上不减档,减档停车靠边弄; 11.脚踏制动找感觉,了解是紧还是松; 46.紧急情况不受限,确保安全出万方。 12.车门是否已关严,再看仪表与灯光。 47.弯道快行莫急刹,急刹方向必反弓; 13.观察周围车与人,没有异常心不慌; 48.猛打猛回是大忌,两者后果似一桩。 14.报告考官所查事,请示起步再放松。 49.行近坡顶油减半,判明路情通不通; 15.考官叫走先莫慌,左手鸣号拨灯光; 50.路侧一险不近险,路侧均险走道中。 16.左脚压死离合器,右手推档左前方。 51.前途不明莫急行,复杂路况别瞎懵; 17.左手掌好方向盘,左脚离合须慢松; 52.转弯进洞均需慢,超车更要视野空。 18.右脚轻踏加油板,起步之时考真功。 53.各种情形道不尽,四十码内走始终; 19.转速仪表指针降,发动机声不再空; 54.东西南北道不同,本领高强通四方。 20.直到车身开始抖,稳住离合手刹松。 55.能行则行莫强行,变道后视打灯光; 21.后无来车稍加油,慢提车速不急冲; 56.入道车正灯须闭,依法行车如行风。 22.前有障碍控离合,一档绕行至路通。 57.靠边停车先观察,弯道出口都不中; 23.慢打方向进车道,后无来车坐道中; 58.油库车站和码头,狭道桥梁应畅通。 24.离合踏下置空档,踏死离合二档弄。 59.路有人车皆不宜,选好位置打灯光; 25.车型相异档不同,不熟排档考不中; 60.特殊地形须细辨,安全通畅好地方。 26.一档都在车左前,二档在车左后方。 61.若然考官有指令,报告考官先别慌; 27.三档以上有分别,各种车型互不通; 62.减速靠右三五十,停正停稳忌急冲。 28.平时练习多注意,考时排档才不慌。 63.停稳车后拉手刹,再置排档空档中; 29.掌好方向提车速,松油加档始显功; 64.左脚抬放离合下,右脚油板悬上空。 30.踏下离合摘排档,踏死离合置档中。 65.左手关闭转向灯,双手扶于盘侧方; 31.加档进档必须慢,弄响排档多心慌; 66.报告考官考试完,取带听令离车中。 32.先把离合踏到底,吃牢排档再慢松。 67.左手打开车前门,确认车左无车通; 33.慢抬离合稳加油,车速平稳不乱冲; 68.人车安全左先出,右侧跟出面右方。 34.操作闻声别惊慌,个个动作做灵光。 69.双手轻轻掩车门,切莫重关若气冲; 35.减速先把车身正,轻扶方向走正中; 70.迅速离去别停留,路考之关君已通。 倒桩移库第一课5步骤 1、首先挂入倒挡向后退,当看到前一杆与后第三杆相交重叠前20公分时,方向立即向右打满尽 2、然后从后挡风玻璃右上角看到前中杆漏出10公分时,方向立即回半圈(一个正位),再看到露出部分在后挡风玻璃右上角完全消失后,方向立即再向右回半圈(右满尽) 3、看左后视镜见左车尾露出左后杆等距离时,立即回正(回两个正位) 4、再通过两边后视镜看两车尾与两后杆等距离调整后退 学车考试口诀 倒桩移库第一课5步骤 5、当看到右后枕头中位对上后中杆时踩刹车停车 学车理论考试 -有它保过关全新版学车口诀 1.坐椅调好坐姿正,手握方向十与三。 2.两轮外廓宽米八,加倒车镜2米2。 3.人离右轮约80,距离左轮有60。 4.人到车头约两米,右脸颊处是车中。 5.看见最近地横线,线离车头约2米。 6.起步一般挂一挡,搓油抬离车动停。 7.左右拇指朝前指,感觉就是两前轮。 8.车速高于怠速时,刹车不必踩离合。 9.车速低于800转,踩下离合随便刹。 10.离合使用有讲究,稳住触点最重要。 11.离合挡位手脚动,脚重手轻次序清。 12.公路掉头用一挡,离合松到车动止。 13.路窄方向提前对,慢速通过心不慌。 14.拐弯视点稍上移,避免后轮提前弯。 15.双手轻扶方向盘,左压右按改方向。 16.方向转过勿少回,最忌双手越六点。 1、必须、不得、不准、安全、减速、避让、降低车速、提前减速、慢行、停车避让、 危险信号报警闪光灯 、依次交替通行、注意、礼让、 禁止超车 、停止超车、扣留机动车、 吊销驾驶证 、公安机关 交通管理 部门必选。(红色的不一定吧) 2、站三口五: 加油站 、 急救站 、 消防站 、车站为三(30m),交叉路口、铁路口、弯路口、窄桥窄路、隧道、坡路选五(50m)不得停车。 3、吊2撤3,醉5逃终身 4、窄路会车,下让上;冰雪会车,上让下(其余都是下让上)。 5、迁入迁出都变更,驾驶4时休20 6、急转弯大坑坡顶都是选;弯道选路中移到路侧。 7、雨天选1.5;雪天选3倍 8、驶入 高速公路 开左 转向灯 ,下选右。 9、进入 环岛 不开转向灯,离开选右。 10、P 驻车 档 R倒档 N空档 D行进档 L 陡坡 档 Z缓坡档 11、红色禁令、黄色警告、蓝色指示、黑色辅助。 12、红灯禁止、黄灯警示、绿灯准许 13、红停绿行黄警 14、黄色双实线是禁止线;虚线是准许线;中心双实线是警告线(白色不准压线掉头超车,黄色禁止) 15、没有指示信号交叉路口转弯让直行; 没有信号灯也无警察交叉路口右转弯让左转弯先行; 没有 交通信号灯 叉路口让 右方 道路来车先行。 16、爆胎制动失灵选抢档;报废选回收;落水选敲玻璃。 17、没有中心线道路或同方向只有一条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 :30.50;公路:40.70 18、夜间车速30以内近光灯,30以外远光灯。 19、高速公路能见度小于50选20公里/时; 小于100选40公里/时, 小于200选60公里/时; 高速公路车速 超过100公里/时与前车保持100 m; 低于100公里/时与前车保持至少50m; 高速公路车速能见度小于100m前车保持50m; 20、高速公路小客车120大客车110 大货车 100 21、高速走侧2条100, 3条110,4条120;中间90;低于80靠右最低60。 22、非悬合该丢电话罚款50 23、灯光、直行、超高长,罚100 24、连障避牌骑倒界罚200 25、20—200,200—2000都拿下 26、吊销、暂扣、未取证,逃逸 醒酒 15日 27、未放、伪造、用他人,公安扣车不扣人 28、拼装、报废、超百分之50,逾期暂扣吊销证 对错题 有米内对,有外错;有天前对,有后错(小汽车);判刑“下”对上错 对的:不准不得必须安全公安主动严格果断严谨慢行、减速停车、停止超车 错的:迅速快速加速可以允许、紧急制动、急转方向、相反方向、任何情况。还有罚款没有300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未考试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大致范围
tutor 2012-5-12 20:17
名词解释 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质量 环境影响 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保基础标准 环保方法标准 环境基准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环境影响识别 污染源 污染物 主要污染物 主要污染源 气象要素 气温递减率 干绝热温度递减率 温度层结 逆温层结 地方性风场 典型日 颗粒物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 水环境 环境噪声 环境噪声污染 环境风险 风险 简答题 请回答环境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包括的层次 请简要说明一下环境基准和环境质量标准的区别和联系 请简述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请简述战略环评与一般建设项目环评的区别与联系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 请列举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 请说明什么是统计噪声级,并列举常用的几个统计噪声级量及其意义。 请列举常用的土壤采样点的选择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列举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等级的划分条件并简要说明。 相对于旧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 2.2-2008 )有何变化 相对于旧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2.4-2009 )有何变化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分哪几个阶段? 请简要说明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请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区别 请简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 我国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是如何规定的?请具体说明区分的要求。 请回答环境标准的定义 请回答环境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几级,各有什么要求? 简述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及其分类分级,说明其执行的顺序
个人分类: 课外答疑|35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否打酱油?(完整版)
热度 1 ilovelynn 2012-5-12 09:21
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我们准备出发去考小学。 上午去世界外国语小学,场次是10:30-11:30。3600名考生,招收计划是120人。 下午去逸夫小学,场次是16:00-16:30。3245名考生,招收计划是240人。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居然是“裸考”。 临时佛脚也没抱,昨天参加婚礼,今晨也在玩。 前几天与人交谈时说,我们是打酱油的。 小丫头回应,“我不是打酱油的,我一定能考上。” 这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给我们加油吧! 14:00补充 9:50左右到达世外。 可以提前进去,交报名表和户口簿复印件后,领了胸牌和考核单(小丫头拿着,我没留意具体的名称和内容)。 不到10:00,小丫头就进去了。 我到体育馆听宣介会,那里是人山人海。结束考试的小朋友,被老师带到体育馆来与家长相认。 看到了几个小丫头幼儿园同学的家长,居然还遇到了一个三年前一起学英语的小朋友家长。 幼升小的培训,早已被做成了产业。那个前英语班的同学,就上了相关的培训课。培训课不仅教语、数、英,而且还针对世外的入学考试,教了几周二外。 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提前学习,都在课外培训。到了大学,没有了形形色色针对必修课程的培训班(考研班除外),问题也就开始暴露出来了。 大约11:15,小丫头考完,她说不记得考试的内容了。 手背上,有一个红色的Kitty猫印章,不知是表示好还是不好,是英语部分得到的。 她记得一道排序的题目:红不是第一,黑不是第二,蓝看到红和黑在它前面。 但是,她排出的顺序完全是颠倒的。 在路边等宝爸来接我们时,遇到了一位前同事,他的孩子刚进去。 又去吃了一餐婚宴,回家时顺道将一朋友的孩子送到世外去参加考试。 很巧的是,看到前同事一家在小学门口正准备搭车离开。 回家休息一会,然后奔赴逸夫,继续打酱油。 17:30 补充 15:30左右到达逸夫小学,在我们之前100号的正在候场。 16:05左右进场,15个小朋友一组,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候场。 没有细看,场地的容纳量好像是5组。 交报名表,查看户口簿,发胸牌,小丫头在兔子组。 在等候的时候,小丫头自己去倒水喝了,还帮一个不认识的小朋友取了杯子。 16:15左右,老师带着该组小朋友去考场。 我去了学校的操场,拍了一会儿野蔷薇花。 预计考试时间为半小时,稍微长了一点。 16:50左右,在考场出口处接到小丫头。 根据小丫头的说法,下午的题目比上午简单。 她当了两次明星兔,因此手上有两个笑脸的贴纸。
个人分类: 幼升小记事|98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恢复GRE成绩(兼答某位好友的来信)
xiazhi397288 2012-5-11 16:01
在GRE考试过程中,由于一些考生认为自己考得不够理想,考试时取消了自己的成绩。或是某些考生对考试答题卡形式不甚熟悉,往往误涂答题卡背面下方的取消成绩框。如果想恢复成绩,该如何做? ETS只接受纸质版的申请(发传真或寄信),因为寄信耗时久,且易寄失,故建议用传真的方式给ETS发恢复成绩的申请。申请书的内容须包括:NAME,DATE OF BIRTH,DAYTIME PHONE NUMBER,REGISTRATION NUMBER,EMAIL ADRESS,ADRESS,PAYMENT,TEST DATE,TEST CENTER以及FOUR FREE SCORE RECIPIENTS等十项。 其中, Payment指的是支付方式。考生如想恢复成绩,得支付三十美元(约210RMB),可用的支付方式有两种:vista卡或master(万利达)卡。支付方式里除应注明卡的类型外,还须注明发行此卡的机构(某某银行),卡号,卡的有效期限(expiration date)以及持卡人姓名。 Foure free score recipients指四个免费送分学校,可以不写。当然,如果机考时选错学校或此时想更换免费送分学校,也可更改,且不另外计费。 写好申请表后,就可给ETS中心发传真。传真号是1-610-290-8975。不过,美国的国码是0,故发传真时,实际应拨的号是01602908975。由于ETS中心每天会接收到大量的信件,发出传真后,ETS是不会告知发信者所发的信件是否被成功接收。因而,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多发几次。一般而言,ETS在成功接收到恢复申请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即会作出处理。故在发出传真两周后,应主动给ETS发邮件,或打电话询问自己的申请是否已被处理。ETS的邮箱地址是gre-info@ets.org。 给ETS中心打电话,不论是用手机或座机,收费都比较贵,建议用skpe这个网络通话软件(2.2元可打11分钟)。当然,由于ETS身处美国东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而美国东部时间比中国晚十二或十三小时(3月至10月为夏时制,时差12小时;而11月至2月为冬时制,时差13小时),故尽管ETS中心的网站上注明其作息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四十五,可现在在国内给ETS打电话,时间应该是从周一晚上到周六早上,每天晚上八点到早上七点四十五。需要注意的是:申请恢复成绩的期限是考后二个月内,也就是说考后两月内如果ETS仍没收到恢复申请,就无法再恢复成绩了。  另外,中国学生在考试时,很容易将姓和名写反或写错。不过只要注册码等信息正确的填写,一般是不会影响成绩的正常接收。当然,如果填反或填错,最好是给ETS发EMAIL或打电话,请求更正,而这也是不收费的。 以下是恢复成绩的样例:(以王小华为例) Dear stuff: I'm so sad that my GRE general test result was cancelled by my carelessness eleven days ago.So,I fax this letter to you to ask for reinstate. My general information are as follows: Name : xiaohua wang Date of birth : 01/01/85 Daytime phone number: 15882828888 Registration number : 8850000000300000 Email adress: wangxiaohua@163.com Address: PEK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100871 CHINA Payment: MASTER CARD(ISSUED BY:CHINA MERCHANTS BANK ) Card No. 5187 1075 8000 1000 expiration date : 04/08 - 01/11 card holders name: WANG XIAOHUA Test Date: Saturday June 06, 2009 Test Center: OVERSEAS TESTING CENTER - 10008 PEKING UNIVERSITY 437 # BEI JING NAN IU BEIJING P.R. CHINA Four free score recipients: Graduate Institution: 1000 Department: 0203 Graduate Institution: 1400 Department: 0203 Graduate Institution: 1600 Department: 0220 Graduate Institution: 4800 Department: 0210 And,on the GRE answer sheet, I wrote my first name and last name in reverse order,I wish it can be rectification. Thank you for your patience in dealing with my request. Sincerely, xiaohua wang wangxiaohua@tom.com 2012-05-10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处分的是不是有点轻了?【新闻解读】
热度 1 JRoy 2012-5-11 08:10
如题,对一个坏透了的教育系统,就这么轻轻挠了一下子。是不是中国没有懂教育的人了,中国的教育还需要他们呐,所以不敢动太多人(就真动了4个人)?稍等,...还需要他们? 看新闻: 教育部5月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 关于对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查处情况的通报 ”。内容如下: 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高度重视,经过连续数月的艰苦努力和缜密侦查,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源头和案情已查清。现已查明,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为谋取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借统一整理试卷之机从湘潭市教育考试院保密室窃取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并复印转卖。公安机关查清了以周文胜、欧阳泽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段宏博(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陈龙(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窃取贩卖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的主要犯罪事实,并打掉了一批社会“助考”犯罪团伙,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周文胜等人无视党纪国法和招生考试纪律,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的犯罪行为,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湖南省、中南大学及遵义医学院已对泄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相关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作出处分: 给予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欧阳泽辉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段宏博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合同;给予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陈龙开除党籍、开除学籍处分。以上4人已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给予湘潭市考区值班保密员赵津菁同志留党察看、撤销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职务处分;给予湘潭市考区保密员彭礼彬同志留党察看、行政降级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分管招生考试工作的副院长朱红武同志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颜宏旭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郭晓春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贻仲同志党内警告、行政警告处分。 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启动问责程序,对中南大学、湖南省相关地区和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教育部重申,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涉案的教育系统公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坚决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绝不姑息。教育部要求全国招生考试系统以此为警示,认真吸取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强化法律意识,严明工作纪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试安全管理水平,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确保公平公正。 更多阅读 研究生考试复试将重点测试泄题案可疑考生 教育部:考研泄题案主要嫌犯已被抓获 教育部:研究生考试泄题案侦查已取得较大进展 教育部称已责成有关部门调查考研英语泄题传言
个人分类: 娱乐新闻|18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育部通报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
毛宁波 2012-5-10 20:00
教育部5月10日消息: 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高度重视,经过连续数月的艰苦努力和缜密侦查,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源头和案情已查清。现已查明,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为谋取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借统一整理试卷之机从湘潭市教育考试院保密室窃取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并复印转卖。公安机关查清了以周文胜、欧阳泽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段宏博(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陈龙(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窃取贩卖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的主要犯罪事实,并打掉了一批社会“助考”犯罪团伙,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周文胜等人无视党纪国法和招生考试纪律,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的犯罪行为,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湖南省、中南大学及遵义医学院已对泄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相关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作出处分:   给予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欧阳泽辉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段宏博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合同;给予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陈龙开除党籍、开除学籍处分。以上4人已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给予湘潭市考区值班保密员赵津菁同志留党察看、撤销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职务处分;给予湘潭市考区保密员彭礼彬同志留党察看、行政降级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分管招生考试工作的副院长朱红武同志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颜宏旭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郭晓春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贻仲同志党内警告、行政警告处分。   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启动问责程序,对中南大学、湖南省相关地区和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教育部重申,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涉案的教育系统公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坚决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绝不姑息。教育部要求全国招生考试系统以此为警示,认真吸取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强化法律意识,严明工作纪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试安全管理水平,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确保公平公正。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5/135381.html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24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基本流程介绍
yxs1213 2012-5-2 10:02
   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基本流程及备考方法    第一部分 Quick Response 10%   (1)本大题中考生失分的原因往往是给予的应答不对题,有些考生听到近座考生怎么回答就怎么回答。其实,在考试时,每位考生所听到的题目并不完 全一样,跟着他人回答是 绝对吃亏的。如果考生没有听出题目的内容便说,“Excuseme,could you repeatitagain?/Pardon?/Sorry,Ididn’t quite catch you,could you repeat it?”等,现在已经不能被判为正确的回答,理由是,类似的回答可适用于任何一个问题。所以,考生要避免此类回答。   (2)历年曾经出现“相互介绍”一类的述答题。一旦今年考试中碰到类似的题目,请考生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大名报出,届时,考生可灵活地为自己起一 个英语名字。例如: —Hi,nice to meet you.My name is Ellis.(情景)—My name is Jewette/Haya/David/…Nice to meet you,too.(考生)    第二部分Question Raising 20%   (1)本题要求考生对两个情景分别提出一个一般疑问句和一个特殊疑问句历年考试中,有些考生不是都提一般疑问句,就是都提特殊疑问句,这样,在句子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只能得一半的分数,如果句子出现语法错误就不能得分,损失可想而知!   (2)在此,考生一定要注意听懂或看懂原文,在确定其内容和要求后再作应答。不能避免在今年的考试中会要求考生提出两个特殊疑问句,考生务必细听而后说。    第三部分Reading 10%   (1)本题中,考生失分最多的地方是语音、语调,相当一部分考生读破句和读错字。他们急于完成朗读而忽视了语音语调。其实,在评分时,教师并不 是将重点放在考生朗读的量上,而是在朗读的质上。考生可以不慌不忙地读,注意文章的停顿,读出调子,注意失爆、连读、语音的同化、弱读和重读等。尽管不能 完成整篇的朗读,考生也不会失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以“惊人的”慢速度朗读。   (2)以上提到的失爆、连读、语音的同化、弱读和重读等必须是在一个意群(意思群体)中体现,否则会出现读破句的现象。试看下面例句: ①He told me/②that/③an American doctor/④went to visit him/⑤last night. 本句按意群分割成五小块。第一块Hetoldme中就有失爆,即told中的d犹如唱歌中出现的“休止符”,不发音但有简短的停顿,第四、第五块都存在类 似的读法。第四块中的visithim则既有弱读又有连读。him弱读成/im/,于前面visit中的t连读成/tim/。同样,an American doctor和went to中的an 和to都相对弱读,American和doctor之间存在鼻音/n/的同化。当然,类似的朗读技巧需要通过正确的指导和不断的操练方能练就,功夫不负有 心人,只要考生不断操练,一定会有不菲的收获。    第四部分Topic Talking 30%   (1)历年考试中,这些话题和第三部分的朗读内容有关,所以在准备朗读时,考生要做个有心人,将文章的主题概括出来,充实本话题。   (2)如果本话题与朗读的内容无关,则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话题展开评论。要做到这一点,还靠学生平时素材的积累, 最好的捷径就是从所学的课文中,从所阅读的文章中和所做的练习中收集素材,这既复习了旧知识,为笔试做准备,又操练了口语,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第五部分Picture Describing 30%   (1)失分最严重的地方是离题和上下文不连贯。 图片展现在考生眼前时,应认真看一看,明白其大意后再根据图片下方所给的开头语叙述图片。有些考生急于求成,开头语不看就叙述起来,这样很有可能出错。所 以,考生一定要“三看而叙”。www.E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   (2)有些考生尽管叙述比较完整,也比较连贯,但语句单调,过于简单,这样也会酌情扣分,所以,考生要注意用些不同的连接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3)再者,常有些考生出现时态、主谓等的不一致问题,这有可能受到母语(汉语)的干扰或平时不注意,没有形成最基本的语感。其实,平时经常注意就不会出现类似问题,考生不妨试试。
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时的记忆
热度 1 metanb 2012-4-30 15:13
记得初三中考时,政治考试我有意推迟25分钟入场,期间巩固记忆。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与其在考场后期没事干,还不如把那块时间分配到考场外加以利用。。。
个人分类: 情感世界|2403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环保产业》课程期末考试通知
anlei2008 2012-4-27 14:14
考试科目:环保产业 考试地点:3207教室 考试时间:2012年5月4日 请各位同学相互转告,准时参加本次考试,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授课老师。
1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一则科技报道看科学含量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4-25 10:40
戴德昌老师的博文:“一个绝妙的小窍门:考试的时候带瓶水喝成绩平均高出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do=blogid=562864)将科技报道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重在新颖有趣的“小窍门”。 文末给了四个报道链接。 第一个:考试中饮水有助提高成绩,http://news.163.com/12/0421/04/7VJBMN1300014AED.html 是网易新闻转发齐鲁晚报据新华社的报道,给出了结论,也给出了对结论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第二个: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http://news.163.com/12/0418/15/7VCQPQF800014JB6.html 是网易新闻转发环球时报-环球网的,给出了主要数据:“对比了那些喝水、咖啡、及可乐的考试成绩,发现那些喝了东西的学生的成绩要平均高5%,而在那些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身上结果更显著,他们的成绩提高了10%。”但对具体的研究方法没作分析。 第三个: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4/2633327.html 是环球网的,和第二个内容一样。 第四个:英国研究称考试中喝水学生成绩更佳,http://eladies.sina.com.cn/news/2012/0423/09531144749.shtml 是新浪网转发新华网的。有意思的是,新浪把它放在新浪女性/名利场栏目下,并在“时尚八卦”下面有图片推荐。而从科学性来看,这篇来自新华网的科学意味更浓,给出了这个调查的更详细的细节: 从结论来看,它分开来给数据:“考试时喝水的一年级生考试成绩提升约5%,二年级生成绩提升2%。总体来看,喝水学生考试成绩平均提升4.8%。研究人员说,喝水学生预期成绩至多可提升约10%。”——这消除了我的一个疑问:喝了东西的学生成绩更高是不是只是假象、本质原因是年龄呢?看到这个调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分开来统计的,这一点可以排除了。 但我还有另一个疑问:是不是因为考试有喝东西习惯的学生都有某种特质,比如比较细心,是否是这种没有注意到的特质导致考试成绩高,而不是因为喝水呢?这样的话喝水与考试成绩之间的数据只是有关联性但无因果性。 这个报道还给出了之前2009年的研究,并给出了调查方法消除了我这个疑问:“找来约60名7岁至9岁男女学童参加一系列测试。测试开始前20分钟,他们让一半孩子喝下250毫升水,然后对比饮水组与非饮水组的测试成绩。”。首先,这些学生必须是随机挑来的,其次,设立了对照组,一部分是被要求喝水,这样排除了某种未知的特质导致学生喜欢喝水、同时这种特质又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还有双盲的问题,不过就喝水而言,很难做到双盲。不过环球网的报道提到了调查中还对比了那些喝水、咖啡、及可乐的考试成绩,说饮料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试验结果。这说明调查还可以细化,看看什么可以改变试验结果,比如吃奶糖、奶片、饼干、甚至嚼一些安慰剂,看看到底什么因素可以改变试验结果。 最后,新华网的报道还给出了2009年研究具体的测试方法:发现两幅漫画的不同之处、删除某些指定字母等。 我没有看原论文,如果看论文原稿的话应该会有更多发现。 不同的报道目的和读者群不一样,本文纯粹从科学含量的角度分析了一番。
个人分类: 科普|3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绝妙的小窍门:考试的时候带瓶水喝成绩平均高出10%
热度 8 laserdai 2012-4-24 00:35
毫无疑问,相信这里的广大读者普遍都是经历过无数场大大小小的考试,才混到今天这个地步的。然而,至少我本人是,还没有注意到这一小窍门。其实用脚趾头想一想,也的确是这么一回事。 你看,我们大多数都有这样的经验,上班来到先泡一杯/壶茶,不会立刻喝,先打开计算机处理一下e-mail, 当急的和简单的,当即处理,这最少大概半个小时,然后品品泡好的茶一杯,一边看一眼科学网上新话题和新争论,随手再评论几句,推荐一下,很惬意;然后,再开始真正的文案工作,撰写与修改论文或者基金项目,或者和学生讨论问题等需要动脑筋的事情。 当然,你要参加论文、基金答辩,认真听报告或者出席会议的时候,就精神紧张多了,总是习惯性的时不时拿起水喝一口。 其实,学生考试的过程比上面的一般工作紧张多了,通常两到三个小时内完成一场考试,这可是大功率的输出,我觉得并不亚于篮球场上的全场比赛,那才是25分钟半场,中间还有暂停,足球赛也要45分钟。考试的时候拿瓶水,思考的时候喝一口,等于给高速运转的齿轮滴上几滴润滑油,肯定能出更好的成绩。 最近的一则调查显示了的确是这样的结果, 根据一项447名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带水进考场的考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 数据显示,带水去考试的考生居然比不带水的考生成绩平均高出约5%。 不过,这项调查同时发现, 年龄大些的同学更有可能带水参加考试 。估计有了经验了。 这项调查结果或许对考场规则中有关带水的规定产生影响。 447名接受此次调查的心理专业的学生里,71名是预科生,225名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151名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 仅有25%参与调查的学生带水参加考试。而且,年龄越大,带水的几率就越高:有31%的大二同学带水,而带水参加考试的大一和预科同学只有21%。 通过比较同学们平时作业成绩和学习水平,调查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带水进考场的预科生的成绩,居然比没带水的预科生高出10%。 带不带水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对大一、大二的同学似乎就小多了。带水的大一同学的成绩高出5%,而大二只高出2%。 不过整体看来,带水参加考试有可能把成绩提高约4.8%。 这项调查研究指出,应该格外重视较年轻的学生在考场里保持身体不脱水。 考试中的焦虑因素 在考试过程中喝水,对思考功能的提高可能有一种心理作用。而发达的思考能力,将提高考试成绩。 饮水能缓解焦虑,而考试过程里焦虑,将势必影响考试成绩。 此项调查结果让人兴奋,这确实把通常实验室里的枯燥调查,带入了现实生活。“喝水又不费钱,这样又便宜、又有效提高成绩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对高考来说,没准本来是二本的成绩,几瓶水下去,就有可能成了一本,何乐而不为?高考即将来临,准备好几瓶纯净水吧! 有关报导联接: 考试中饮水有助提高成绩, http://news.163.com/12/0421/04/7VJBMN1300014AED.html 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http://news.163.com/12/0418/15/7VCQPQF800014JB6.html 英研究称喝水有助于提高考试成绩,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2-04/2633327.html 英国研究称考试中喝水学生成绩更佳, http://eladies.sina.com.cn/news/2012/0423/09531144749.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5060 次阅读|15 个评论
周末娱乐:时事版交规考试
热度 2 huazh5650 2012-4-20 19:29
1 、行驶中和公共汽车会车,你应该: A :下车,给对方司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B :下车,提醒对方司机你媳妇是公安局长。 C :下车,告诉对方司机,小灵通照样可以漫游世界 2 、遇到开跑车的美女交警开罚单,你应该: A :索要她的电话号码 B :向她打听经常在哪里值勤 C :弄清她是不是 90 后,是不是局长 3 、车辆行驶中油箱警示灯亮,你应该: A :加地沟油 B :加伊犁牛奶 C :加瓦罐鸡汤 4 、看见前车的窗户上贴着“ 女司机 + 磨合 + 头一次=女魔头 ”你应该: A :跟紧,看清是手写的还是胶印的 B :超车,看看到底 MM 还是 GG ; C :停车,问清楚是不是第一次 5 、开车不小心撞倒了人,你应该: A :提醒他数钱可以减轻疼痛; B :告诉他很快就能象归真堂的 熊那样很舒服了 ; C :解释自己只是临时工,这里 PM2.5 超标,不适合久留 6 、不小心被车撞倒了,你应该: A :躺下继续装死; B :赶快声明没文化记不清车牌号; C :迅速捂住眼睛,直到肇事车离开 7 、开车遇到李刚的儿子,你应该: A :绕道而行; B :弃车而逃; C :插翅而逃 8 、看见前面的车子撞人,你应该: A 、停车围观; B 、赶快发微博; C 、拿瓶子打酱油去 9 、遇到车祸,抢救伤员,你应该: A 、喂他 6 枚斯达舒胶囊; B 、喂他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 C 、喂他染色血燕补充营养 10 、行车途中发现路边发生车震现象,你应该: A 、请地震局专家来观测; B 、电告 4S 店来修理; C 、拨打 110 来唱红打黑 周末娱乐,欢迎补充。
43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国研究称考试中喝水学生成绩更佳
热度 1 juior 2012-4-20 07:38
看来水平与水瓶是相关的。
1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T教育部:加分资格造假被列入作弊
snowsugar 2012-4-18 14:45
作者:张灵 来源:京华时报 发布时间:2012-4-18 9:28:16 昨天(4月17日),北京市教委转发了教育部《关于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决定》。与修改前相比,新《办法》共有15处较大改动,首次将加分资格造假认定为作弊,并规定了团伙作弊、通过电子设备传送试题及答案等违规行为的处罚,考生最高将面临停考国家教育考试3年。 严重作弊将停考3年 依据修改,新《办法》将考生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具体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4种,将监考等考试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具体分成“违纪”9种和“作弊”10种。其中,首次将“通过伪造证件、证明、档案获得加分资格”的行为认定为考试作弊。 针对考生违纪作弊行为的处理,新《办法》进一步细化。考生如出现以下四类考试作弊行为之一:组织团伙作弊的;向考场外发送、传递试题信息的;使用相关设备接收信息实施作弊的;伪造、变造身份证、准考证及其他证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该项考试1至3年的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不服处理可提诉讼 新《办法》加大了对在校生、教师参与考试作弊的处理。在以往打击“替考”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组织团伙作弊”和“为作弊组织者提供试题信息、答案以及相应设备等参与团伙作弊行为的”两种情形,规定凡出现以上三种情形之一者,教育考试机构应当通报其所在学校,由学校根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或者予以解聘。 依据规定,受到停考处理的考生,可向省级教育考试机构申请听证,对作弊的事实、情节等进行审查、核实。如申请人对复核决定或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同时,对于作弊的认定,新《办法》增加了视频证据的条款,如监考人员通过视频发现考生有违纪作弊行为的,教育考试机构可以通过视频录像回放,对所涉及考生违规行为进行认定。 考生将有诚信档案 此外,新《办法》明确了对考生诚信档案的管理,要求教育考试机构应当建立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记录、保留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人员的相关信息。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中记录的信息未经法定程序,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删除、变更。 教育部规定,新修改的《办法》已于4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两个月后的高考将适用该新《办法》。目前,北京市教委已着手准备相关培训工作,重点针对参与组织考试、监考以及违规处理等工作的人员开展培训。
个人分类: 科研道德|16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谈研究生的“出身”
热度 10 wudaocheng 2012-4-17 23:54
研究生复试已经结束,科学网上不少博主发表了看法,对于研究生的“出身”问题讨论甚是激烈,集中在对某些“二本”甚至“三本”学生考到名牌大学的看法。有的认为应该加以限制,在考试时要照顾本学校的学生,有的认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看法都有实例为依据。我也凑个热闹,说一下我这里的情况:我每年招硕博研究生各2-3人,本校的保送或考上的学生大约占一半,其它部分名额我要留给外校的学生。一般外校的学生都会提前发邮件给我,我肯定马上回信,也有个别外校的学生考试结束了才联系我。我们在考试上内外没有区别,基本按照分数来确定录取。这样几年下来我也有10余名学生了,我感觉他们在学习和研究上各有特点:“出身”不高的学生往往是他们学校里的高材生,要改变他们的身份才来的,为的是将来有好的发展。这些学生往往比较刻苦,学习和工作比较认真。但是综合能力稍差一些,这也和他们的本科教学条件有关系。所以对他们的培养下的工夫要大一点,一方面要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一方面要加强训练(包括实验、英语口头表达等)。而名牌大学学生则比较自信,学习和工作时反应快,综合能力强一些,经常能发现天才的学生,但往往刻苦精神差一些,对这些学生管理困难一些,因为他们想法太多,经常不会坚持一个方向走下去,有时特别优秀的学生不肯读博士,很是可惜。我对他们的要求是一视同仁,所以在毕业时他们的业绩差距并不太大。有时“出身”不高的学生往往工作会更出色,因为他们知道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更高。所以我认为课题组这两种类型的学生都有比较好,当然名牌大学学生多一点好(培养他们化的工夫少一点,毕业以后工作好找一点,毕竟社会的偏见是存在的)。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时,大学生很少关心自己的“出身”,这和现在没有可比性。因为,那时大学的升学率只有百分之几,能够上大学的人现在都应该是名牌大学学生。而现在升学率大于60%,现在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按照过去的标准根本不能上大学,所以才会产生“出身”问题。我觉得既然社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有一定是道理。整体上看二本”甚至“三本”的学生是不能和名牌大学学生比的。有些博主认为他们之间差别不大的观点我不赞成。这里要说的是个别人的例子除外,从生物上讲个别人是没有统计性意义的。总体上导师应该什么样的学生都有,名牌大学学生多一点,“出身”不高而优秀的学生也要有。
6796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们能够呼吁研究生考试取消政治吗?
热度 39 lin602 2012-4-17 08:00
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开始到现在都要考政治科目,几十年了,一直没有改变。考政治有用吗?地球人都知道,这政治是临时背出来的,对个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其实没有多少用处,二十多年前我考研究生时,就是临时背这些政治内容,考完基本忘了。 作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能不能呼吁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让学生腾出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也去除这种虚假的做法对年轻人思想上不正确的影响。 我们能不能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文章发表,各种访谈来宣传与推动这个事情的实施?甚至在各个博客与论坛上进行呼吁。 当一些科学界的名学者,总书记、总理及教育部长接见你们时,你们完全可以适当地提出这些看法。 我相信,只要正确的东西,迟早总会实现的。 务虚与空谈是必要的,但做点力所能力的事情更重要! 科学网敢将我这文章‘精选’吗? 其实百家争鸣,这点小意见无所谓的。哈哈。 看样子‘精选’不可能了,如果各位博主看了此博文同意我的看法,就推荐一下,让其到首页上让更多的博主了解。
3854 次阅读|72 个评论
有关孩子的考试,和父母们交流一下
热度 12 cosismine 2012-4-13 11:09
儿子在攒钱。他唯一能赚钱的方式,是表现好一些,从妈妈这里赚点奖励金。 学习成绩好,是最能得到奖励金的方式。 那天他给他爸爸讨价还价,他爸爸说,年级第一名10000元,第二名2000,第三名300,第四名40元,第五名5元。儿子立马放下书,不学了。说我努力了半天,争取拿了年级第五,还没有我拿个数学第一赚得钱多呢。 儿子的成绩总是年级20名到25名之间,最好好像到年级19名。好像一下子到前五难度太大,他实在没有信心。我于是就更改了一下规则,年级前5,10000,年级前10,2000,年级前15,300,年级前20,40,年级前25,5. 他有点动心,奖励金拉得太大了,他不由得对自己的要求就往高里走。今天考完试,孩子很紧张。期待着考试结果,但现在和同学们出去打篮球去了。 我倒是希望付给他10000元呢,不知道他有没有这个本事。我的期待是他这次能得到300元,进年级前15,这样的话,下一步,他就有信心往前走了。
2874 次阅读|20 个评论
叹:硕士生招生考试只考四门
热度 33 lin602 2012-4-12 21:43
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只考四门,化工专业的研究生一般考:政治,数学,英语,专业课。初试入围后复试,加考一些内容。 好象是为了加强复试的份量,事实呢?让人大跌眼镜。 许多学生从二年级或三年级开始,就只复习这四门课,做题,上辅导班,背单词,做数学题。其他课程嘛,因为研究生招生考试不用考,就不那么学了,甚至课都不上,作业不做,考试应付。 一些非重点学校,由于学校名字不太好,对学生就业及今后发展不太有利,从学生一进校,入学教育就是身在如何考研究生的文化中。学校为他们搞辅导班,为他们考研究生做好一切准备,实验做得非常少甚至不做,不重要的课也就不上了。他们的橱窗中每年都出现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光荣榜。以至于一些高校对这些考研专业户学校采取抵制的态度。这些学校的考研高分不让进研究生大门也是经常出现,我就听到许多教授们讲,某某些学校的考生只会考这几门课,进来不会做实验,许多专业知识不知道。 特别是对于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学校与专业,进行调剂时,根本没有办法,只能看他们这四门课能不能上国家线了。 数学、英语、政治、一门专业基础课,他们的分数决定研究生质量。其实不少素质很好的学生,由于他们花多时间做实验,做点小研究,其他课程上花了更多时间,但他们这四门课比不上那些学生,他们就被淘汰了。 拿我们化工专业来说,英语、政治与数学,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又有多少作用呢。英语分数高不等于就是能够熟练看英文专业资料,对于做合成为主的研究生,数学基本用不上,政治嘛,我也不想多说了。
5105 次阅读|44 个评论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热度 5 weizhongya 2012-4-12 20:01
前两天去监考10级的本科生考试,在排考场座位时就发现了,有几位同学是留级的,有09级,07级和05级的!当时心里就为之一纠,考试过了大半时间后,大半学生都交上了试卷,再接着就只剩下几位留级的学生了,我过去一看,试卷上很多都还空着。。。。。。最后就只剩最后一位从07级留下来的学生了!突然拿着试卷跑上讲台, “老师,能不能给我看一下别人试卷,我抄几道题,行吗?我就只剩这一门了!” 当时说实话,我心里是犹豫了一下,给还是不给! 我同事很淡然的回了一句:“你还是坐回座位吧,现在离考试结束还有一会,我们等你,你再好好答一下吧” “那能不能提示一下怎么答呢” 我同事直接回了一句:“不可能的” 紧接着这同学就不停的流鼻血,说了句:“我交了,鼻子流血了” 。。。。。。。。 后来我们就收好试卷离开了考场!! 回来后,我和另一同事讲了这事情的始末,我同事直接说了一句:“你不要把这位同学逼了跳楼” 如今高校里,学生跳楼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也不乏有很多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而选择自我解脱的。 我本人感觉遇到这类似的事情,特别特别难,有时还真不知道怎么弄,怎么做,才能不伤害同学? 同行们,你们有这方面的经历吗,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23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作为老师,该如何考试?
热度 11 雷作胜 2012-4-11 14:30
题目有些歧义,不是指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参加考试,而是指我们如何出试卷来考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个出过考卷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曾思考过。我所任职的学校,学制和一般的不同:所谓三学期制。两星期前刚结束了一个学期。在期末出考题的过程中,照例又想了下这个问题。 这一次,我决定“搞搞新意思”,做一个实验。想了几个自己称之为“扩展题”的论述题,其中第 1 和 2 题选一作答, 6 分 , 第 3 题必答, 8 分。具体的题目是这样的: ( 1 ) 在《 **** 》课程讲授过程中,曾经介绍过几个经典的实验。请选择其中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实验,简述其设计思路,原理和主要结果。(说明:仅限一个,多答无分) ( 2 ) 在《 **** 》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你觉得任课教师有哪部分知识的讲述不够清晰明了?如果由你来讲授,该如何讲? ( 3 ) 结合你曾参加的本专业的科研活动(比如,但不限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学生科技实践),阐述在哪些方面能够应用到本课程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 如果我们同意,大学教育的目的,除了讲授“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讲授“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知识背后的知识”(所谓“智慧”)。那么,一份好的考题,就理所应当还包含对“智慧”那一部分内容的考察。我试卷上的那三个问题,其隐约的出发点,大概在此。 (前两天吴飞鹏老师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教授,教什么?怎么教? 》中说: 教授应该教什么?似乎都会回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814do=blogid=556668 ) 试卷批阅下来,多少有些失望,因为大部分人的答题很难让人体会到其中“智慧”的部分。 第一题和第二题中, 60% 的人选择第一题来回答。作为一门和流体力学有点关系的课程,我曾经讲过牛顿粘性应力定律如何从假设到定律的历史过程(库伦实验),雷诺实验,以及圆管内层流和湍流速度分布的演示实验,还有一些我们在实验室里鼓捣的实验结果(作为花絮)。很显然,选第一题来作答,从考试的角度是个比较保险的策略。 所以,我更感谢选第二题来回答的那部分人。无论怎么回答,都呈现了对这一问题的某种思考(其中不乏好的点子,可以在今后的讲课中实践一下)。之所以想到出这样的一个题,和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有关。因为一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太容易只见树木而没有森林。往往都是在考试之前对课程系统复习的过程中,森林才慢慢凸显出来,有时候甚至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时候才明白在早先上课的过程中,哪些内容没有学好。或者说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哪些东西没有讲透彻。这个“考试题”,我自己觉得好就好在其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说几句。但具体如何说,如何言之有理有据有物,就真正能够体现对整门课程的理解程度了。 再说第 3 题。我所任职的学校,这两年开始,有个比较好的改革举措。从大学三年级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大学生科技实践”,参与一下各个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生们一起干点活,一直持续到毕业论文。这颇有点“干中学”的味道,和欧洲本科生的“实习”制度暗合,所谓知行合一,是我个人非常赞赏的一项举措。 但很明显,我还是高估了学生们参与的程度(毕竟也才半年的时间),所以导致第三题的回答多泛泛而谈,不能深入。或者说,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程度。 总的来说,这样的一次实验,我期待中的一些回答并没有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讲课者的失败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713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考试
热度 1 zxj368 2012-4-9 10:12
4月7日参加了职称英语考试! 一生参加了很多次考试,这是我自认为参加的最轻松的一次考试啦,并且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考试。当然,这样的考试多几次也无妨。 首先是考试题真的不难。我考试曾经做过模拟卷与往年试卷,基本上在70分钟左右能够做完,不查字文学事业上的资助者,70分以上。考试时给的时间是120分钟,而且还让查字典,因此我到是比较有自信,觉着85分以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 其次,这样的考试是属于英文应用范畴,懂英文并稍的基础的人,边看资料边查字典,估计考试及格是没有问题的,毕竟看的是利用工具书阅读英文的能力。还算好,不用死记硬背! 第三,考试时每个考场30人,到考试时也只有20人左右参加,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过不了的了,那么,在算及格率时,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垫底,参加的人及格的可能性就会高不少了! 公平时说,我认为这次考试还是很适合的考试,估计参加的人都会及格,甚至很多都会是高分,因为参加的人都很年轻,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很少。年轻人的英语水平一般都是较高的,肯定比我强不少呢! 考试前没有觉着有何压力,但考试后还是感到轻松了很多!毕竟,又少了一件让我牵心的事!
个人分类: 杂谈|27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治学之道
热度 15 ailincnj 2012-4-6 21:10
  读了林中祥教授的博文“上课到底要不要点名? ”,无限感慨,也晒晒我的治学之道,也想听听高人指点。   第一,上课一定要点名。内心也不想点名,让不来听课的感到是损失,做得到吗?因为不是讲艺术、讲故事,枯燥的专业课吸引不了他们。记得做年青教师时,每次上课都像演讲,如果没有眼神交流和互动,下课后心里不舒服,认为课没讲好。通过点名还能约束学生来教室,凑个热闹。时间花的不多,先数人数,只有在人数不够时点名。为了节省时间,只点学号,碰到25和38要注意了,就要念成二十五和三十八。点几次后就能发现不来的多半就那么几个,后半段采用抽查,很灵的。第一次课公布规矩,旷课一次扣平时成绩2分,迟到一次扣1分,有不良记录者,不调等级,如69、79可调到70、80 。可能有些人不苟同这点,我的一同事,吹他不点名,那天有点下雨的晚上,50多名学生只来了6人,不好意思对我笑笑,带学生到办公室去上课了。   第二,有严格的请假制度,事假必须班主任批,病假必须有医院的休假证明(不是病历),还有一个特殊就是教务处教学科的也能算,什么学生会、团委、体育部的批假一概不认。   第三,上课不准私下讲话、不准接手机(到教室外接手机也不行)、不准上厕所(除非有病拉肚子),课间迟到也算迟到。   第四,上课时允许看其他书籍和打瞌睡,因为不影响别人,也许是自己课讲的不好,要给他们一点自主权。   第五,考试绝不允许作弊,有人会笑话我,谁还会允许作弊,还真大有人在,现在很多教师是睁只眼闭只的,发现抄袭只敲敲桌子。如何抓作弊可以写本书,恐传授作弊术之嫌,不敢动笔。本人抓到作弊卷面作零分处理,给点平时成绩。不敢上报学校,报了学校也不会处理,还认为给他们出难题。   第六,关于混混。每班有三分之一的好学(多为女生),三分之一是在混。不听课,没有教材,不做笔记,只是在考试前复印女生的笔记背背,很容易过关,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心慈手软,学校也不会高兴你让很多人挂了。所以我告诉他们是平时从严,考试从宽。比如多出主观题好送分,有个潜规则是见字给分。另外扩大平时分的比例,占20%,也就是说100分试卷考50分就可以过了。如果100分考35分及以下坚决不给过,领导来做工作也不行,往往我教给他们方法,补考时不要找我就行,年青人肯定会让过的。   由于我自认为对得起良心、自认为替孩子的父母负责,坚持自己的规则,少不了骂。一次是不让学生上课接手机,被该生发贴在网上辱骂,没有领导会处理学生的,怕学生跳楼,最多对教师说几句安慰的话;另一次是学生说补考不过就要揍我,结果反映到班主任和领导那里,他们说他和他妈都有病,只能不了了之。   看到教育现状很痛苦,但领导总认为形势大好。一个课堂上前面大片不坐人,没有多少想学的,作为老师的心情你们懂的。我有很多方法可以挣钱,怎么今天好象在混每小时30元的课时费,悲乎!教育部你们到处搞评估,为什么就不搞点实在的。没有淘汰机制的大学是不可能培养人才的!我只是巴望着少上点课,早点退休,干点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此文会不会被领导认为揭了学校的短,放心吧,领导:中国政法大学杨帆上课好不了多少,也许是普遍现象,你们还是很有能力的,党和人民把学校托负给你们是放心的!呵呵!   
6257 次阅读|27 个评论
关于考前辅导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4-5 07:17
Normal 0 7.8 磅 0 2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riority:99; mso-style-qformat: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5pt; mso-bidi-font-size:11.0pt; 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 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 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 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 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 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 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 mso-font-kerning:1.0pt;} 当年考大学时,由于孤陋寡闻,信息不畅,所以从来不知道有考前辅导一说。虽然那是 77 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但是已经有厂里的年轻同事说已经有考前辅导班。考前辅导的课程什么都有,既有理科的数理化,也有文科的文史政,那年外语不是必考科目,只有报考外语专业的才考外语。那位年轻同事说,某考前辅导班上的某老师,押题特别准。当时的我,连什么是押题都不知道,而且到底应该写成押题,还是压题,也没弄清楚。其实现在看来,就是猜题。可是为什么不明说猜,一定要说成押,这里有什么猫儿慝,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吧。 考大学时没有参加过考前辅导,完全靠自己原来的底子和基础,当时在备考时,全力复习数学,主要是三角函数和解析几何,虽然是文科题,试卷上出的都是教材上的例题,但要考得一点错不出,也不会太容易吧。至于语文,没法复习,史地需要复习,但由于范围浩大,实际上也等于没法复习。本人设想了一下,假如当初参加了考前辅导班,像历史这门课,既有中国史,又有世界史,既有古代史,又有近现代史,这辅导班上的时间有限,如何复习如此广大范围的内容?那就只能靠辅导老师押题了。可是押题这事,实在是不靠谱。或者我感觉,参加这种考前辅导与不参加考前辅导,最后考试的结果能有多大的距离?这也实在不好说。 当年参加考研时,已经听说有辅导班了。但是当时一是自己没钱,家里已经有孩子需要抚养,所以在大学还没毕业时,虽然也报考了研究生,但是大败而归,主要原因不是没有参加考前辅导,而是对所考课程,也就是大学里曾经学过的课程,完全没有什么概念,有好几门课没及格,有一门专业课甚至不到 50 分。二是没有时间,毕业后已经在上班工作,虽然也报考了几次研究生,可是照样抽不出时间参加此类考前辅导班。由于本人愚钝,这研究生考了好几次,都是自己瞎摸索着复习,总也没考上。不过经过几次折腾,也总算摸出一些门道,对有些课程的了解反而更深入了。最后,在本人考研年龄达到当时要求的最高限的那一年,终于如愿以偿。 有时自己也在回想,如果当年有条件参加考前辅导,会不会早些年就考上了呢?历史无法假设,也许会早点考上,也许还是跟没参加考前辅导一样,这事实在不好说。即使参加考前辅导,也要靠自己认真努力地去复习,不能单纯指望老师的辅导,更不能指望老师的押题。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靠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老师在辅导时的点拨,这肯定对考试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自己只想依靠老师的辅导去解决根本问题和全部问题,那基本上这考前辅导的钱与时间都会打了水漂。 自己当了老师后,有一年,有一个考研的考前辅导班请我去做辅导。我对这种课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上课时就跟给本科生上必修课那样按部就班地讲。当时学生没有什么反应,但事后,这个考前辅导班的管理老师对我说,学生对我的课很不满,不希望我下次再给他们上课了。我自然受到严重的挫折,不是因为挣不到这份钱了,而是自己从来没有在讲课这个问题上受到这样的评价。后来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去考研的辅导班上课去了。后来,有同事建议,让一块也组织考研辅导班,好挣点钱。我不是不想挣钱,但是想到当年的走麦城,心想拉倒吧。 退休后,也遇到一些热心的朋友,想让我去讲考研辅导的课程,而且他们提出的价格很诱人,而且也因为退休了,没有那么多杂事困扰了,出去上这样的课应该是有可能的。但是犹豫了很久。因为去讲这样的辅导课,时间太紧张,一讲就是一天半,劳动强度太大,对于一个退休之人来说,绝对不是养生之道。而且讲这种辅导课压力也大,万一学生不满意,自己的清誉受影响事小,对不起学生的事大。再加上多年来虽然在学校教学上还是有点把握的,但是对于这种纯粹应试式的教学辅导,完全没有经验。想到这样的情况,即使面对那较高的课时酬劳,最后还是放弃了。 后来,也有学生拿着考研辅导的题来问我,我看着那些题,觉得其中有不少题目有点奇怪。之所以感觉奇怪,一个是这些题目都有那种标准答案的气息,但是实际上,在很多学科当中,根本不存在所谓唯一的标准答案,很多问题都是需要讨论的。我以为,这与编写这些题目的辅导老师的水平有关。或者在他们看来,考试就是考试,你怎么对付着能让学生考过去,能尽可能地得高分,你的任务就算完成得不错。至于学生对这门课是不是能有一些比较准确的概念理解,这就不是考研辅导能解决的了。 有时也想,如果所有的人都参加考研辅导,那么是不是等于这种考研辅导就没有意义了?因为现在考研的学生,没人不敢参加考前辅导。你不参加,就可能落后,就没有优势,就会落榜。但是如果人人都参加,也就等于人人都没参加。这就跟赛跑似的,本来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参加考研辅导的就是想把自己的起跑线往前提一下,这就占据了领跑的优势。可是如果人人都把起跑线提前了,不就让所有的人又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吗?那么这种参加考研辅导,除了把大把的银子交给了开办考研班的老板之外,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
35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医治考试泄题关键在斩断利益链条
zju2006 2012-4-3 17:36
这些天,虽然很多人都在老老实实的恶补英语,为即将到来的2012年职称英语考试做准备,但一些兜售答案、声称帮助顺利过关等信息却铺天盖地的飞来。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信息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对象,甚至还包括已报考过的人。这一现象,不免让人对今年的职称考试的公平性产生一些疑虑。   事实上,人们的这些疑虑不无道理。据媒体调查,英语专业八级、英语四六级、司考、国家公务员考试等众多国家级考试考试前后都同样存在这样的泄题嫌疑。今年两会期间,葛剑雄委员对2012年研究生考试泄题事件质疑之声还没有散去,最近“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又被曝出发生泄题事件,这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让人不禁为这些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捏了一把汗。      面对社会各界对考试泄题事件的深恶痛绝,社会公众和专家学者也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加强立法,从出题、传送、印刷,到封存、分发等,各个环节如何衔接、有何责任,应通过法律来加以明确。但是,仅仅从法律上进行约束远远不够。 除了加强立法外,有关部门还必须深究考试泄题的根源。一些业内认识指出,我国泄题链条一直延伸至各类考试命题组与各级考试中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而这些利益链条才是泄题事件久治不绝的重要原因。因此,医治考试泄题关键在斩断利益链条。 要斩断考试泄题利益链条,有关部门首先要检讨自己的工作。当前,一些考试出现泄题事件后,考试的举办者又成了泄题事件的调查者,如此调查怎么让公众信服?事实上,很多考试作弊或者泄题事件的调查都是不了了之,根本没有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考试泄题事件还是时有发生,甚至有蔓延之势。因此,考试出现泄题事件后,有关部门绝不是逮住几个发罪嫌疑人就能了事,有关部门有必要检讨自己的工作,看看是不是有“内鬼”在捣乱。 要斩断考试泄题利益链条,有关部门还亟待思考的是,同样是在我国进行的考试,为什么一些像托福、雅思这样由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发生泄题事件的几率比较小,我们能不能学习一下他们的考试运作机制,从技术上杜绝泄题发生的生存土壤。    考试泄题事件的频频发生,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失去的是民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拿出方案斩断考试泄题利益链条,还社会以公平正义。正如教育部长袁贵仁说的那样:“不管这个案件涉及到教育系统的什么人,如果涉及到教育部的领导,一律按法律处理。”
36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四六级动员大会
liuxuxia126 2012-3-30 17:52
下午参加了法1001班的主题班会:2012年夏季四六级考试动员。 上学期9位英语A班的同学一次性全部通过四级,这次是备考六级。还有25位同学需要通过四级,其中有2位同学因为报名操作失误这次没有报上名,只好等待秋季再考。 班长王涛,和团支书张芬、学习委员崔焕习同学认真准备了这次班会。先是安排已经通过的同学介绍备考经验,然后以寝室为单位各派一位代表介绍寝室同学复习情况和好的学习方法,最后由我发言总结。 李梦珂上次顺利通过并考取了560多分的高分。还有张楠,陈俊华,胡洪波同学,都分别介绍了自己的考试体会,从写作,阅读,听力训练等英语学习和复习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马凯,杨辉,王涛,陈凯代表男生寝室发言,刘天玲,黄霞,赵爽,杨伟,王敏代表女生寝室发言。 我很认真地听他们发言,感动于他们对学习的认真和自信,也高兴他们能自主的组织语言,并对这个班级有感情。 该我发言的时候,我说,我很高兴又见到大家,虽然私下和个别同学多次见面,课题辅导,了解情况,汇报工作和生活情感,也经常从班级群里通过个别同学的叽叽喳喳了解班级动态,但这样大规模的见面,确实比较少了。我看到四六级考试的字眼,自己也很紧张,因为当年自己考四级只考了60分就得了一张通过证书,很庆幸也很侥幸。和王敏同学,王菊同学一样,当年我读大学前也没有练习过听力和口语,所以为了学习好英语,当年家庭贫困的我,咬咬牙,跺跺脚,从非常紧张的生活费里花了近150元买了一台录音机,天天在睡觉前练听力。因为当时家庭贫困,是14个女生中唯一一个经常被补助,也是唯一一个申请助学贷款的人,那时候每个月的贷款额是20元,毕业的时候我应该还800元,因为是一次性还清还有优惠。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我们英语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测试,但这只是我们获得证明我们英语水平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我们学习英语有很多好处。尤其是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掌握这门语言,就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的信息,了解不同的世界的文化。同时英语也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我们都可以通过对这门语言文字的熟悉,靠近哪怕物理距离很远的人,文化思想上的接近让我们彼此亲近。另外,考研和部分工作也需要利用这门语言。在我的研究中就需要大量接触外文文献,不只是英文,甚至我们还需要借助翻译软件了解使用其他种类语言的国家的相关信息。英语也许对某些人只是工具,但对于我们,也可以把英语学习的过程当做自己的能力提升的过程,作为自己信心塑造的过程。考试通过是我们的目标,为了这些目标我们了解自己的差距,弥补差距需要做哪里努力和准备。这个阶段通过了,无论是以后的考研,还是考公务员,甚至是其他的考试或者人生目标的实现,都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得到训练。有好的态度,愿意学习好的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顺利通过的。当然,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寻找训练的重点。高考70多分,90多分,120分甚至以上的人,情况不同,努力度也不同,设定的期望值应该也不同。但你努力过,你就不会后悔。 张芬同学最后为每一个班委和寝室长同学送了她准备的包装精美的一个苹果,寓意大家都平安通过,也感谢他们对她工作的支持。作为团支书,她很尽职尽责,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甚至以为个别同学的迟到都是她的工作没有做好。她最后讲到大家对她的帮助和支持,动情得流下了眼泪。 我感谢他们为班级所做的贡献。最后提议清明假期的某日,天气晴好的话,一起去南湖边放风筝。 和他们在一起,我很快乐也很幸福。作为一名教师的辛苦付出,更因为亲眼见证年轻的他们成长的过程而光荣和骄傲。
个人分类: 教与学|2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心的哲学
chenxianfeng 2012-3-25 11:49
图片来源:韩国电视剧《医道》。 考中“医学状元”后的许浚回到家里后跪在母亲面前,心里不仅仅是考试成功的兴奋、喜悦,而更多的是对家庭、对师父、对病患的责任!对人生的许诺! 做医生就要做“心医”,做教师就要做“心师”。记得另一部韩国电视剧《商道》里面,讲的则 是“心商”的奋斗故事。心,代表责任,代表感恩,代表奉献。心的哲学,才是既伟大又实用的哲学。
16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作弊的对话
热度 9 fdc1947 2012-3-21 07:37
对话人——老张和老马。 老张:嗨!老马。 老马:你好!老张。 老张:听说研究生招生考试作弊的事情了吧? 老马:人所共知。丑闻!丑闻。学校要求复试时重点测试可疑考生。 老张:你说现在考试丑闻不断,作弊成风,难道真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考试作弊了吗? 老马:考试要想一点作弊都没有是不大可能,但是像研究生考试中的大规模作弊,应当说还是好解决的,就看当局肯不肯下决心。 老张:怎么解决?难道是用重典,狠狠地处罚。 老马:哪里!马克思说为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可以不怕杀头,狠狠处罚不解决根本问题。 老张:那你说说,有什么办法。 老马:说起来很简单,教育部不管考研的具体事物,把考试交给各个招生单位,还能够有全国范围的作弊吗?即使漏题作弊也是一个学校的丑闻,规模小得多。 老张:是啊!过去研究生招生的题目,不都是各单位自己出嘛。那么简单的事,为什么 … 老马:哪里简单!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行谈何容易!这是断人家的发财之路。你想想,现在他们出题考试,又是出大纲又是出书,又是办班又是“讲学”,吃这碗饭的人得到的岂止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名义上是说保证质量,狗屁!全国的大学可以招研究生的,都是他教育部审查过的。可以教出博士、硕士,连个招生的题目都不知道出吗?好容易拿到手的不违法的钱,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与虎谋皮,容易吗?这不是一两个人,这是一个利益集团 … 老张:你看,说说你就来气了,我们小老百姓聊聊天而已。继续说,即使照你说的,把招生的试题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出,就没有作弊的问题了吗? 老马:作弊的问题光靠把出题权交给招生单位当然不能完全解决,但是至少不会出全国性的问题。我认为有些题比如外语,一个大学的各专业就应该出不一样的题目,也不认为非得由外语教师出不可。应该让各个专业的教师来出各个专业的题,包括外语。普通外语的水平可以有外语水平考试,那与研究生招生考试是两码事。你把研究生招考放给学校的各个专业,还会有人以研究考研题目为生吗?他卖题都不知道卖给谁。假定他违法的成本不变,收益将大幅度减少,不合算的买卖还能做吗? 老张:这倒也是,但是,就不怕学校的人把题目漏出去? 老马:学校的人把题目漏出去,这样的事情肯定是会有的,但是,第一,规模小,影响小;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好处理。世间最不好处理的,是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如果教育部把自己脱出来,它只当裁判员,真有犯规的,好处理。假定发现哪个教授卖题,你吊销他的教师资格。要知道,最愿意招收好学生的是教授本身,教授不愿意别人来说情、走后门。现在有的时候领导打招呼,朋友打招呼,大多数教授并不愿意。如果打招呼,那也是在够了分数线,上下差不多的情况下,可能管点用。如果真要让他出卖题目,而出卖题目得到几个小钱的结果却可能要吊销他的教师资格,我看没有几个教授有这个胆量。 老张:你说的对。不要看网上教授们发牢骚,说工资低,那只是发发牢骚,他还是愿意做教授。如果真要让我们的这些教师在教授与当官之间作二选一的选择,做官就不许保留教授待遇,我看大多数还是愿意做教师。要吊销他的教师资格,真就要了他的命。跟领导闹翻了,还可以“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你卖了考试题,谁肯养你?外国人更不要你。好,不说这个了。即使教师们不透出题去,现在作弊的科技这么发达,你还能防得住考场的作弊? 老马:这是另外的问题了。但是,只要真正让有本事的教师出题考试,作弊也难。 老张:作弊难易还与考试题目有关? 老马:当然有关。我们说得略远一点,考试题目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要求考生回答问题,要会分析,会论证(会证明),会计算,或会设计(方案等)。这类题目是真正的好的考试题,甚至没有一个最佳的答案。学生对于这一类问题难以作弊,高科技手段也很难在有监考的情况下把一道题几百字的答案传进考场。但是,对于教师包括出题教师和阅卷教师的水平要求高。第二类试题是一般地问答题、计算题,这一类题考的是考生掌握知识的多少,绝大多数有标准答案,但是如果答案比较长,作弊也难些。第三类是选择题、填空题,这类题答案简单, ABCD ,最容易作弊。从阅卷的角度说,第三类题目最容易阅卷,甚至可以用机器阅卷,所以几十年来,这类考试题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我们抛去容易作弊的缺点不说,仅仅从考察学生能力看,这类题也是最差的。如果长期受到这种题目的训练,人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他们的思想中,只有对、错两种情况,与老师教的、书上写的一致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现在我们的学生和大多数中学教师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就是这种僵硬思维指导下的教育产品,他们的头脑几乎就是一个非零即一的机器。 老张:太对了! 长期的非对即错的教育,真的使人思想僵化。但是,现在哪有你说的第一类试题,都是后面两类试题的,而且第三类的越来越多。 老马:现在说是重视教育,可是,不在点子上,光看经费、得奖、多少院士、多少个某某学者、房子、操场、计算机等等。大家都反对应试教育,请问,人们真的重视考试吗?人们重视的只是考试的分数,而不管谁在主持考试,是真正的行家,还是戴着教授头衔的东烘先生。如果真正重视了考试,运用好这根指挥棒,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试题是考试的灵魂。真正重视考试就是要让真正的学者来主持出题,一定要让高水平的教师阅卷。对于低水平的试卷,谁来阅卷都不是问题,真要是高水平的题目,谁来阅卷也将是一个大问题。东烘先生周进阅卷看上了范进 ,那连苏轼是谁都不知道的范进做考官,他录取的能比他强多少?所以,真要是高水平的题目,也一定要有相当水平的教师来阅卷。 老张:对于研究生招生考试,如果让研究生导师阅卷,这个问题应当不大。但是,如果对于本科生的招生考试也就是高考,似乎就有一些问题,考生实在太多。不同的人,阅卷标准不同,容易产生问题。 老马: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真正把招生权力交给各学校,可以通过预考 …. 老张:对不起,我接个电话。 … ,哈,真是,我光想听你的高见,忘了还有一个会,他们找我了。我们过天再聊? 老马:那你还不快走,再见! 老张:再见!
个人分类: 教育|6842 次阅读|14 个评论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照顾学科及代码
longtuteng 2012-3-20 23:21
国家照顾专业目录    1力学 (一级学科)    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080102 固体力学   080103 流体力学   080104 工程力学★(建筑工程系)    2 冶金工程 (一级学科)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   080602 钢铁冶金   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   3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一级学科)   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   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   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   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     4 水利工程 (一级学科)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   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   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   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   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   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081803 地质工程    6矿业工程 (一级学科)   081901 采矿工程   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   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    7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一级学科)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082402 轮机工程   082403 水声工程    8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   082501 飞行器设计   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    9兵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   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光电工程学院)   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   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   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    10核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   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11农业工程 (一级学科)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   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   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个人分类: 学科分类|3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考研的同学
热度 18 rczeng 2012-3-20 11:46
近来,我熟悉的考研学生们陆续拿到成绩,不少同学考试不理想,恐怕不能去心仪的重点高校或一流研究院所。有些同学感到失望或无助,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 一、报考志愿目标太高 我给学生说,如果你是班级前 5 位,你可以考虑包括 985 、 211 高校或中科院;如果在 10 位以后,最好报考本校,因为你熟悉本校老师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成功率较高。否则,到时你会很被动。英语不行,不要考名校;偏科也不要考名校。有学生曾连考两次,虽总分到达录取线,但因为英语成绩差而不能被录取。 二、考试发挥失常 我了解到一位很优秀的学生非常想考上中科院某所,考前非常紧张,结果考试英语时,头晕中途休息了 1 个小时,可想而知,英语成绩拖了后腿。其实, 有些东西,你越想得到,但你就不可能马上能得到;有些东西,你越想得到,你就可能得不到 。 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么你准备充分了吗?无论体力、耐力,还是心理。如果时机不成熟,那么你很难爬上去。这时,你应当降低坡度,分步而行。 一步不能得到的东西,分成两步,甚至三步也行,也许你最终能成功 。 三、就业压力导致考研竞争激烈 现在的考研相当于二次高考。我知道的学生有的去年没考上,没有直接参加工作而专门复习来年再考。有个学生去年考外校没有考取,我动员他今年考本校,他最近给我的消息是 360 分,我想他今年应该能成功。 但是,他付出的代价也挺大,至少一年的光阴和不菲的经济支出。 如何参加研究生调剂,下面几条值得考虑 : 一、调剂回母校。一般来说,孩子是自己的好,母校是绝不会排斥自己的学生的。 二、从东部调剂到西部高校。相对来说,录取的可能性要大些,公费的可能性也要大些。 三、最好选择三年制,不要二年制的。 如果你只希望读完硕士,就参加工作,你可选择二年制的工程硕士。如果想将来报考中科院的博士,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宁可选择交学费的三年制,也不要选择免学费的二年制。因为,有的牛所博士招生不招二年制工程硕士。 四、选导师可能比选学校更重要。 如果不能进入名校名门,也可退而求其次,宁可选择 差一点的学校,也要找一个好导师。学校能给你的可能是表象的东西,而导师可能给你提升学术水平、提高实验技能的能力的机会。在比较牛的课题组,你能高起点 开始科研工作,获得丰厚的科研原始积累,能为你将来考博、出国奠定好的基础。 五、尽早联系合适的导师。 导师对研究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碰到负责任的好老师,学生在读研期间会有所收获。如果报考他 / 她的学生很多,那么你可能与这老师无缘。如果导师具有海外背景,年富力强,学术水平高,那么你将来有可能发表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如果导师工程背景强,横向产业化做得好,那么你将来有可能获得类似的发展机会。 六、如果想去某地工作,最好去那里的高校就读。 一般本地高校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机会较高。如果去外地高校,又想回本地工作,这种概率就要低些。 以上观点,只是 站在普通高校非重点高校学生 的角度来分析,为一家之言、一孔之见,难免以偏概全,可能有误,仅供参考。
3780 次阅读|19 个评论
解释名词:热力学第零定律
热度 3 wangxh 2012-3-13 15:29
有一次考试,俺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解释名词—— 热力学第零定律 (对某些人来讲算“脑筋急转弯”也行)。结果无一人答对,震撼并郁闷ing! PS: 强烈建议取消博士入学考试! 教育改革只能从上而下的改,先从博士入学、教育、毕业开始吧。
个人分类: 教之道|5673 次阅读|3 个评论
先难后易
热度 1 fybazs 2012-2-28 10:28
以前读书的时候,考试前老师免不了提醒做题要先易后难,容易题全做对,中等题尽量不出错,力争解出难题。这种方法对于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来说基本上如鱼得水,但是拿到生活中这样做迟早会出问题。 我们艰难地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遇到问题,不能事事逃避,要勇敢的面对、分析、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学会生存的能力、锻炼发展的本事,这种磨炼越早越好。把大苦都吃了,把大罪都遭了,把大难都经历了,还有什么可以恐惧的呢?时刻心存这种忧患意识,才能脚踏实地、从容不迫,以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3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全国统一襄阳话考试(听力部分)
热度 1 ChinaAbel 2012-2-25 18:47
全国统一襄阳话考试~快来测测乃们能得多少分?? 全国统一襄阳话考试(听力部分) 本听力测试共分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均25分,最后一部分50分。 一、单句理解题。 您将听到5个单句,请正确理解它们的意思。从A、B、C中选择出个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5分,共5小题。每题读一遍。 1.A.怎么这么不乖呢?也犯了色心成了狼。 B.你超级乖啊。不要学那些色狼哦。 C.哇!今天你怎么穿的这么好看! 2.A.是真的,我不骗你。 B.是真的中华,抽一根吧。 C.针有点滑,不过放心,我不会溅到你身上。 3.A.那天天冷。我用菠萝拌了饺子吃。头真的一点也不疼了。 B.天冷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老交情的朋友,我们吃着菠萝,聊的真尽兴啊! C.那天突然我摔了一交,膝盖的血流个不停。 4.A.这两个孩子怎么老欠钱? B.这姑娘怎么这么嘴谗呢? C.这同学说他会那天之前来。 5.A.每天动作慢死了。 B.在天安门斗蛐蛐,小靠(name)他很激动。 C.天安门蛐蛐多,每天唧唧喳喳叫个不停。 二、对话理解题。 您将听到5段短对话。根据试卷上的问题,从A、B、C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5分,共5小题。每题读一遍。 1.这段对话最可能发生在哪里? A.澡堂 B.厕所 C.电话里 2.这个人要去干什么? A.买煤 B.泡MM C.看妈妈 3.这个人的心情怎样的? A.急切 B.激动 C.开心 4.他们______这个孩子? A.毒打 B.谩骂 C.夸奖 5.他们最有可能是什么关系? A.死对头 B.情侣 C.收银员和购物者 三、短文理解。 您将听到一段短文。这是一段在南京上大学的一个同学的自述。根据试卷上的问题,从A、B、C中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上。每小题10分,共5小题。短文读两遍。 1.这位同学认为学校怎样? A.奢侈 B.缺东西,太穷 C.很小气 2.他怀念襄樊的什么面? A.碱面 B.机器面 C.锅里的面 3.去不了图书馆,他去了哪里? A.一个叫嘎啦的地方 B.角落 C.凉亭 4.他想吃什么菜? A.吃了头可以变大的菜 B.家乡特产菜 3.大豆菜 5.据他所说,襄樊有哪三宝? A.两个孩子,面条,三个轮子 B.姑娘,面条,三轮车 C.凉碗,面条,三轮牌黄酒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2598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试,改论文!加油
laq3389797 2012-2-22 13:50
如题。 在这个考火纷飞的日子里,我多么的想读一篇CNS的文章,来慰藉我痛苦的心灵!
31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会试题目
热度 1 limingyang 2012-2-19 13:50
刚刚意外在网上发现了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会试题目,很有震撼力。历史书告诉我们,科举考试是封建专制思想禁锢读书人的工具,可是我们现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们在前人的面前,真的算不上有学识和见地了。能在科举中游刃有余的人物,真的是人中龙凤了。读四书五经出身的士子们可以做到经世致用,我们这些号称系统接受西式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反倒陷进书本不能自拔,确实值得人深思了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 (纵横古今中外事实,观点,论证,所以才叫史论)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未必有几个人能答得出来)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大气魄,大手笔,经学致用)
个人分类: 观点|194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山东大学把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时间延长至2月22日
jyx123321 2012-2-16 17:55
关于开通2012年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的通知 时间: 2012-02-15 10:07 来源: 未知 作者: 研招办 点击: 11627次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我办决定在2012年2月15日左右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届时请相关考生做好补报名与补交费的相关工作,过时将不再办理报名与交费的相关事宜。 特此通知! 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2-1-12 -- 各相关考生: 应广大考生要求,现开通博士研究生补报名与补交费系统,具体通知如下: 1.补报名时间:2012年2月15日—22日12:00; 2.补交费时间:2012年2月15日—25日12:00; 3.报名与交费注意事项及报名系统入口请点击“ 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 (点击打开 http://www.yz.sdu.edu.cn/html/tongzhigonggao/20120112/421.html )”,报名与交费时间以本通知为准。 请相关考生做好补报名与补交费的相关工作,过时我办将不再办理报名与交费的相关事宜。 特此通知! 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2-2-15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硕士生考试评卷有感
热度 127 baoyongli800 2012-2-15 09:51
上周六学校研究生院组织各院系老师统一在研究生教学楼评阅硕士入学考试专业课试卷。评卷之前,研究生院的老师讲了许多注意事项,之后老师们按专业分组评卷。为了给分原则的一致性,我们把考题分成几部分,每人负责一部分,这样就避免了因判卷老师不同而造成的成绩差异。 评卷之前, Z 老师建议我们先大致翻一翻试卷,对考生总体的答卷情况有个初步了解之后再开始判卷,这样自己的心里也就有了大致的评分标准。大致翻了一遍之后,大家的感觉都是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其它专业的老师也深有同感,答得好的试卷寥寥无几,于是大家在评分的时候手下留情了许多,尽管如此,结果却不容乐观。 记得去年年底报考的时候,研究生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达 165.5 万,当时着实给众多考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虚惊一场,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一个现实演绎。判完试卷,感触良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成绩尚有巨大提升空间 。今年有 110 余人报考我们专业,实考人数 80 余人。在这 80 余人中,成绩两级分化现象十分明显,最高分是 130余 分(总分 150 ),最低分为 0 分。及格者( 90 分)不足三分之一,有 3 个交白卷的,有 5-6 个是十分以内的。如此看来,对于部分考生来说,考研的意义重在参与,成绩已无关紧要。 二、裸考是一种时尚 。从成绩来看,在 80 余名考生中,裸考 ( 没经过任何准备就去 参加 考试 ) 者应该不少于半数。我一直觉得考研远比高考容易,毕竟考试科目较少,而且考的都是课本上比较基本的知识,如果认真复习,而且不故意答错的话,不及格也未免太夸张了。 三、大学教育了无痕。 看了不及格的学生试卷,大部分看不到大学本科教育的痕迹,虽然我从不认为成绩好科研就做得好,但从试卷上完全看不到一点学过该课程(还是必修课)的影子,也实在太幽默了点儿,或许对这些同学来说大学四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 四、汉字很惹祸 。尽管成绩不尽如人意,但部分考生的幽默感还是令老师们着实开心了一番,同时也深感汉字实在是很惹祸的一种文字。下面列举几个典型事例作为论据。 干细胞:干细胞是细胞里的“干部”细胞。这是“干”字惹的祸。 细胞周期:细胞每七天是一个周期。这是“周”字惹的祸。 管家基因:细胞中负责“管家”的基因。这是“管家”惹的祸。 幸亏今年学院在前期招了一些推荐免试的学生,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分类: 师道杂陈|15468 次阅读|156 个评论
记第一次有机化学考试——郭景德
热度 9 Fudan77bio 2012-2-10 15:43
从复旦毕业快三十年了。七七级的老同学提出要庆祝一番,而且出了个题,说是每个参加三十年毕业庆祝的同学,必须提供一到两件有趣的复旦经历。如果不提供呢?没说,大概要有个同学间的惩罚,罚唱歌之类的。 这有点像做化学实验前的预习,不预习者不得进实验室也。三十年了,好多事都淡忘了,说什么好呢?想了半天,突然想起有机化学的第一次考试。那次考试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三十年后今天还记得,决定把它写出来,供大家一笑吧。 当年生物系六十几个同学都在一个教室上有机化学课,教我们有机化学的是化学系的孙猛老师,一张国字脸,皮肤黑黑的,真有点猛劲。他用的是兰州大学汪小兰教授编写的油印教材,考试的时间当在我们进校后的第二年第一学期, 即 1979 年的春季。 那是我们的第一场有机考试,孙猛老师刚教完了烷烯炔醇醛酮,考的就是前面几章,当然,考试是闭卷的。拿到试卷后没多久 , 我就在一道题上“卡”住了。那道题目是:一个有机化合物的简化分子式是 C6H10 , 请画出可能的结构式。 我心中暗暗盘算,六个碳,如果是饱和烃,那需要 14 个氢原子 , 现在给的是十个氢,表明不饱和度为二,所以只要写出有两个不饱和度的六碳分子式就可以了。按逻辑推理,双键是一个不饱和度,三键是两个不饱和度,一个环是一个不饱和度,这样,分子结构式可能是含两个双键,或含两个环,或含一个双键一个环,或含一个三键 …… 写啊写啊,各种可能的组合一个个跳出来,加上直链有枝杈,双键有顺反,三键又可以在不同的位置,成了环的分子式也有顺式反式,环还可小可大,三元环,四元环,五元环…… 我写了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分子结构式越写越多,也越写越糊涂,越写越怀疑自己掉进了陷阱,越写越不敢相信自己是不是还在正确的轨道上。看看后面还有一大篇未完成的考卷,心里有点慌,想想先干后面的题吧,于是急急忙忙从那个 C6H10 的怪圈跳出来,先做后面的题。但因为在貌似简单的 C6H10 上受了挫折,失了锐气,我已经失去了大半的信心。 当我回过头来再次面对 C6H10 时,糟糕的事发生了:孙猛老师站在我的考桌边,盯着我的试卷,好像在数数,在数我的试卷一共有几个结构式。 我马上直觉地意识到,是不是我将结构式写重复了? 是不是原不该这么多? 结构式岔岔桠桠地在纸上联成了一片,也在我的脑海中枝枝杈杈地搅成一团。果然,我找到了重复的结构,抹掉了,但信心更是低落。到了交考卷的时候,我写出了大概四十几个结构式,糟糕的是我不知“确切地”应该有多少结构式?我写出的结构式中有没有未被发觉的重复? 答卷上的结构式是不是每个结构式都符合 C6H10 ? 考试后,照例大家都要对答数的。可恼的是我竟回忆不全我在纸上答过的结构式, 反倒又找出了好多自己漏掉的结构式。心中不由得充满沮丧。 想想自己从中学到大学,身经的考试也该成百上千。不像其他的科目的考试题,或是对或是错,一目了然。 这次考试却考得没着没落:这道题的答案好像是个未封闭的 Open-End 。 问问老师,到底该有几个结构式,老师笑笑,没正面回答。 之后传出的消息是,老师自己共写出了六十多个可能的结构式。 六十多个,其实还不是上限。 我到苏州西交大利物浦大学任职后,遇到了一位教有机的海归博士,叫李毅。在李毅老师给他的学生出有机考题时,我给他讲了这个令我困惑的题目。李老师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破” C6H10 有六十个结构式,不可能。但当他花了两个晚上细细琢磨之后,写出了 80 多个可能的结构式,包括可能的光学异构体。 是不是这八十多个结构式已穷尽了所有的可能? 我还不敢说。 能不能找到一个数学模式证明一下? 到哪儿去找这么个数学公式? 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用稳定同位素取代的化合物已不再是难事。如果把可能的 13 C 和 2 H加到 C6H10 ,那末可能的 C6H10 结构式更是会成千上万。 当时我猜想:孙猛老师在给我们出这道题的时候,他并没有事先细细地自己做一遍,他大概也被这道题的简单“外貌“迷惑了。他也许以为给同学们出了一道送分的题,他没料到,这道题在我心中种下了对有机的恐惧。 是不是只有我一人被卡住了?我的印象是,被卡住同学不在少数。当时考完有机,多多少少有些“怨声载道”。记得家立兄在美国时,常常怀旧,梦到复旦的同学,复旦的校园,说着说着,家立就会讲起有机考试,说做梦梦到考有机化学,卡住了,一急,梦就醒了。听了家立的话,我也不由地苦笑。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也卡在 C6H10 上,但那种“怕”的感觉,彼此共鸣。学生怕考试,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一致的。 老实坦白,一开始我对这道 C6H10 是心怀不满,肚存腹诽的。我想考试应该一是一,二是二,明白如水,是非分明,不能模棱两可,模模糊糊, Open-End 的。但是,到了研究生院,到了自己也成了教师,看得多了,看法却慢慢地缓解了。 从复旦毕业后,进入了科研领域。这才发现我们面对的许多科研项目,有许多其实是一道道无终端的题,就和 C6H10 一样,貌似简单,做了半天,却越做越繁,枝枝杈杈地生发出来,没有终结。从这层意义上来讲,这道 C6H10 还真有些魅力,不然也不会像梦魇一样, 过了那么多年还让人记得。 除了孙老师,还真没有其它老师能出一道叫人三十年后还记得的考题。 现在轮到我们自己手执教鞭,出题考学生了。除了出大部分“一是一,二是二”的题目, 我有时也很想和孙猛老师那样,调皮一下,“夹”一道貌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 C6H10 ” 式的题进去。在阳谋得逞之后,看到“怪题”貌不惊人地混在其他“四平八稳”的题目中间, 害得同学苦苦思索,也不由得一脸坏笑,心想这回学生也得吃吃苦头。其实,我也不是特意难为学生,只是想让学生在大学阶段有个思想准备,有个体会,即,在现实世界中,很多科研题目其实是并不“一是一,二是二”的。 写到此,我突然醒悟,或许孙猛老师早就认真解过这道题,也许他出题的动机就在于此吧。 生化班 郭景德
357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教授都‘迷茫’何况大学生呢
热度 43 lin602 2012-1-27 22:21
看了博文‘ 迷茫的大学生与大学的迷茫 ’,我 自己读了近二十年书,直到研究生毕业,做大学教师也有三十年的经历了(其中读研究生包括在内三十年),将自己所想的也在此简单‘亮’一下,欢迎大家指教。 迷茫,来自于思想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及对规范与规则的困惑。 不要说大学生普遍迷茫,连我们这些大学教授都非常迷茫。因为社会的游戏规则中有许多‘潜规则’,在大学中也是如此。 现在大学中,许多学生热衷于做学生干部与社团工作,因为现实有示范作用,学习好坏‘好象’对自己的发展没有多少关系,社会活动很重要。学校中的许多‘票’(领导人来访的票,演出票,参加外面活动的票等)、许多活动、许多机会、入党、调干生等,都是学生干部优先。说得不客气,部分学生干部就有点‘痞’,有时候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就不怎么样。好学生是什么标准呢? 认真学习的学生,辛辛苦苦学习考试成绩经常搞不过‘作弊’的学生。作弊在大学中已经习以为常。一是难抓,二是抓住又怎么样?好好学习的学生有时候也觉得挺郁闷的,整天学习与整天玩的同学们,最后都拿着文凭走出了校门并走入社会。有没有好工作,与自己的父母关系很大。这种例子许多,都是有示范的。因为自己的父母有本领,用钱与权给学习及表现不怎么样的孩子找到了好工作,即使自己学习好表现好,这些好的工作许多没有缘。你说有没有示范作用? 学生考不及格,没有关系,补考。补考不及格重修,重修不及格再补考,离校前学校组织‘清考’,不让学生清考通过的教师还要承受压力。所以有的学生干脆就不来上课,考不及格也不补考,最后清考一下,高高兴兴离校。你说,学习不学习是不是一样的?不学习的学生还经常嘲笑勤奋学习的同学们是傻瓜(我已经听过N次学生们的抱怨了)。为此我们找过教务处与学校领导,回答怕学生闹事。哈哈。 现在大学,许多博士毕业的教师的收入赶不上本科毕业甚至硕士毕业的辅导员,而且他们升官的速度也快得多,真是奇怪,这些人因为不能教学,最后做了处长、校长、部长、各级的书记等,都成了领导,这些‘傻博士’都归他们领导,都送报告让他们签名。这种示范作用要用嘴讲出来吗?我干了十多年系主任,学生们认为,系主任的称呼比教师甚至教授称呼值钱多了。当然处长院长更值钱。 大学中能够做科研的教授们拿不到经费,特别是大经费,而领导们经费用不完。但在教师与学生们的心目中,这些领导并没有科研天才,也没有多少时间。现在不但教师,学生们也都知道,拿到拿不到经费,与职位有关系,与学术水平的相关系数要小得多。这些研究生们整天在跟教师做实验,也在论证如何选导师,他们都知道那个教师有经费,那个教师没有经费,跟那个领导做研究生能够留校,跟那个导师留校没有戏。 这种例子也不用讲多了,就这几条就让大学生们迷茫了。 网上的博主们,你‘迷茫’吗?如果你不‘迷茫’,请传我真经,我静听你的教导。 一个月前在我院全体教师会议上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谁动了我的奶酪?’听的人都笑了起来,他们明白我讲这话的意思。 作为一个好教师,只能用积极的语言、例子与心态来影响学生,减少一点学生们的迷茫。但要彻底消除迷茫,教师们没有这个神力。
7125 次阅读|77 个评论
法宝无效,命根不要
热度 6 ailincnj 2012-1-18 23:07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是当年我们求学年代的顺口溜。教书三十年,感到如今世界改变了模样,在大学里老师的法宝无效了,学生的命根不要了。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也是为选拨优秀人才提供依据。学生勤学苦读就是为了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考试分数证明自己。那么出考题者能否科学、合理值得每位教师去思考。幸亏现在的校长不在乎教学,只顾科研和论文排名;现在的学生也不是靠本事就业,是一个拼爹的年代。如是就出现了很多考试的奇闻趣事,在这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想引起教育管理者的注意,也许是奢望。 一、作弊有术,诚信难求。作弊虽然是少数,但影响很坏,几乎场场都能抓到。本人一贯视考试作弊如小偷,小偷偷的是钱财,作弊偷的是公平。为了体现公平,实行严控和严打,采取了各种措施,但还是屡禁不止。作弊花样百出,可以写本作弊大全。以前傻乎乎的抓作弊,还没敢上报,多次在网上被辱骂。有次确实气愤不已,将“作弊证据和辱骂的贴子”上报到教务处,找了骂人学生的班主任、辅导员、所在学院领导和分管校长,不仅不让该学生道歉,言下之意是本人的不对,开导我如果处理学生引起跳楼怎么办?一气之下,我真想将该学生(过了 18 岁)和学校(行政不作为)告到法庭,最后还是自己投降了,不想出名,不想变成异类。现在看到作弊还是抓,只不过作个私下处理,卷面零分,给个平时成绩就完事,领导都不诚信,何必为难学生。我想是长记性了。   二、弱智无脑,悚目惊心。这样说也许严重了,我喜欢那些刻苦好学的学生,但总有少数人让人不敢恭维。举例说吧,在大街上找个人做选择题,答对的概率应该是四分之一,然而可爱的考生十道选择题竟得零分。明明是改错题,判断不出错误,还在后面写正确。简答题或论述题,在考前提示一定不要空白,实在答不出,可写胡主席讲话(开玩笑),老师会见字给分的,竟然考试时还是空白,害得我无法送分,只能让其不及格,不过要表扬其诚实可爱。 三、缺乏常识,啼笑皆非。现在的学生完全脱离社会实际,就是去跑马观花地实习参观,好像也没有什么作用。例一、装饰工程预决算中,一道考题是计算铺 2 房间加客厅的木地板面积,就是长乘宽,面积加起来,加上损耗率就行。 100 多考生无一人全对。( 1 )多数按图纸标的毫米计算,不知化成米,得出 8 位数的平方毫米,数字太大,没带计算器,所以错。( 2 )有的算出结果是三个房间不足 10 平方米,错在只算出损耗率当成总面积。例二、简述实木地板的生产过程,竟然回答要蒸煮、弯曲;简述实木地板安装工序,竟然有浸水工序;吊顶安装竟然有打地龙骨。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不会出这种错,更不要说是学过专业课的人。错在考生张冠李戴,把实木弯曲答成地板生产,把贴墙砖的浸水用于铺地板,把隔墙的答成吊顶。 呜呼!此等笑料,不胜枚举。这样的人才送到企业,让做老师的情何以堪?能怪学生吗?他们的脑早就洗好了的,读书不用思考,听话就行。知识不求甚解,过关就行。能怪老师吗?老师苦口婆心,反复强调,总有的人听不进。那怪谁呢?只有怪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我们这样的三流学校,所能招到的学生,当年是进不了大学的。当年还有句经典是“专业课考高分难,考不及格也难”,现在是为了让多数人过关,尽量加大平时成绩比例, 100 分考卷考 40 多分就能过,但还是有人不过,我也无能为力。诸位大家不要笑俺,比不了你们做大学问的,本人还在教学一线,有时真的感到痛苦,盼早点退休,眼不见为净。 我热爱三尺讲台,热爱教育事业,更热爱学生。十年、二十年前毕业的学生还有很多保持联系,感到是人生的财富,只是越来越不适应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规则。教育主管部门不反思,我倒经常反思,自已可能变成了“九斤老太”了,“孩子也比过去的小,豆子也比过去的硬”。 How out I am really! (2012.1.18)
319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考试通融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热度 2 wliming 2012-1-13 16:45
我这次的原子核物理考试,采用了开卷形式。我讲的这门课,信息量还是很大的,很多高深的理论都有涉及,但都不能讲透。我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考试题含有相当比例的论述题,比如为什么夸克必须有颜色?为什么自然界只有玻色子和费米子?等等。当然,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是讲过的,但没有确定的教材,课件上也没写完整的答案,推理过程多是我嘴上讲出来的。所以,学生如果上课没仔细听,没记笔记,又没去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回答。 考试结果不错,平均76分,比以往的闭卷考试结果好一些(闭卷一般只有70分左右)。但是,挂科的仍然有5%,跟以往差不多。所以,不认真的人仍然还是过不了。目的达到了。 有些挂科的学生来电要求通融,我跟他们讲,通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通融是不可能的。对于想学知识的人来说,重修一次也是好事。
个人分类: 人生|1576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次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
热度 6 arithwsun 2012-1-11 23:54
一次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 王永晖 严格说来,本文的标题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 一次有可能改变首师大乃至北京基础教育界的考试,就是昨天1月10日的首师大数学系2011级实验班高等代数考试。 北京基础教育界的中小学数学老师,据说有50%多源自 首师大,所以,能够改变首师大,自然就能够改变北京基础教育界。 我们这次考试,终于采用了我多次建议系里的高标准考试,参见: 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走向制度化的本科生研讲班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院第一届(2009-2010第二学期)实践感言 为了照顾首师大这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高等代数课程,分为了两次考试,一次比较简单,比较基本,一次是难度较高的,每次都是2个小时,也就是,学生实际上要考4个小时,光从量上说,就跟以前不一样。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前的文章已经说得透透的了,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关键是要做。 这种事情,不用申请教育部批准,完全是我们普通教师就能做的事,实际上也不用通过学校教务处,因为,高等代数是大学数学系基础课,基础课会配备习题课,这两门课程的课号本来就是不同的,以前只有一门考试,现在不同的课号开不同的考试,操作上完全没有任何行政障碍。 难度仅仅在于,老师要多判两次卷子而已,加上期中考试,相当于多判4次卷子,与收益相比,这种付出其实是性价比非常高的。 为什么说,这次考试是改变了首师大呢,我博客上介绍了同事们的教学实践,比如 本科生研讲班的好处 在首师大数学系就已经坚持做了6年半了,我们这些老师们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在改变首师大的基因。这跟大家对师范院校的定位理解有关: 师范院校的教学定位 师范二字,不仅仅是能当中小学老师,也应该是针对将来能当大学老师,首师大的校友人群,将来也应该大面积地出现大学教授,这才对,这对北京的基础教育界,只会有利。 高标准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学生们将来成为中小学老师,如果自己考数学题时,分数都很低,那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教师。不幸的是,就我在首师大十年多的教学经历,这一直是首师大的现实,甚至是基因,从而影响到北京基础教育界的水准。 北京家长们,热衷于重点中小学,是很有道理的,至少,那里的教师们,不会差到自己成绩低下。 传统上推行高标准考试的难度,主要观念在于,考试难度上去了,不及格的人会多上去,这在中国当前国情中是受不了的,不光是普通教师受不了,真正受不了的是校长,当前行政体系下的校长,无法承受住这个压力。 所以,我把考试分为两次,一次是基本的,一次是难度较高一点的,期中就进行了一次试验,改完考卷后发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了解我们判卷的规则。 信息透明化,是教育改革的抓手,仅此微小一点,亦如是,学生知道我们会怎么出题,怎么判卷后,抵触情绪就不会那么大,学习热情反而是被调动起来了。 不止一个学生跟我说,他们这学期的学习,比在高三还累,我就想,你们这些学生的高三也过的太舒服了。 我自己也重新改变了观念,推行高标准考试,不是要把同学们弄成不及格,所以考试难度虽然上去了,但是判卷却松下来,尽量要让同学们考试都过关,88个同学最后有5个同学不及格。 但是,要想拿到比较高的分数,那判分可就严上去了,能得85分以上的,卷面水准绝对非常可观。也就是说,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把同学们的及格和优秀层次拉开,显示出来。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同学们的结果非常好,令我极为高兴,即使是高标准考试,也有好几位在95分以上,这可真是不容易。 没有划狭窄考试范围,只有大范围,就是课堂内容+课下作业+研讲内容,就出原题,或稍加变化,另外会有15~20分的题再超出范围一些。 具体情况其实不用多说,不是本文的重点,关键在于机制的改变。 同学们在那个较难考试时,精力集中,多数面有难色,进行了1个多小时后,基本已经能看出同学们的表现,为了下学期铺垫(高等代数课程至少一年),我中场发挥,发出告示: “同学们,如果你们这次考得好的话,下学期的习题课考试,我们就可以出的再难一点了。” 可以想见的回音是,教室里一片嘘声,这就叫鼓舞士气,我宛如一个将军。 你说,同学们听了我这句话后,答卷子的时候会不会故意藏拙,故意答得差些,以便下学期题目不要更难,才不呢。 我跟几位男同学悄悄地说,“怎么样,过不过瘾,爽不爽”,他们都在笑,点头,都是平常很顽皮的孩子。班上有一位同学,他自己似乎没觉得会是“好学生”,但是这学期变化特别大,是那种气质上的改变,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像换了一个人,日渐沉静。 果不其然,他的成绩是在第一梯队,95以上,这个同学,肯定不仅仅是考试这些拼搏,他平常绝对是还在做了别的事情,虽然具体情况我还不太了解,但是我能感觉到,从他日渐憔悴的脸上。 年轻人,有资本去憔悴,休息一个寒假,自然就恢复了。 这样用功学的同学不止一个,班上有20多个,再加上那些性格不是很显眼的,估计有30多个,这绝对是非常厉害的阵容了。 如果没有高标准考试,他们在 这学期期末 基本程度的考试中,很容易就获得了高分,那么下学期就很容易懈怠,大学对他们就会有点像黔之驴。反之,我在考试中场时的鼓劲,让他们认识了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尊重。 这些同学,刚从中学出来,非常看重分数,我们还是要根据他们的这个性格特点,把考试环节抓好,不能降低标准,形成恶性循环,一降再降,最后害得是我们自己,这些同学,将来是要教我们的下一代的,牵扯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个人发展,这是师范院校跟其他院校的不同之处。 我们这种判卷处理方式,是鉴于首师大实际情况的考量,校长有校长的难处,教务处有教务处的难处,系里有系里的难处。其实,我们真正的目的,尚不需要把学生们弄成不及格(见附注1),能把同学们的层次拉开,让有潜力的学生,把劲尽可能地发出来,就够了。 我因此多次告诉学生们,要掌握答题”技巧“,卷面上也要让我们老师过得去“教学检查”,你要是一片空白,或者一写出来就是错,就不好“送分”了。这样讲和这样做有个好处,让学生看到了学习的指望,即使题没有完全推理出来,但是每一步是对的,就会送分,为此,学生们自然要把获得送分的本事学到才行。 所以,这种高标准考试,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附注1. 据王崧介绍,加州理工的考试,只有两档成绩Pass or Fail,我今天琢磨出了这滋味,确实有道理,这就意味着,加州理工真是要开掉学生的,学得不够好,那就真得要离开学校,得不到学位的。剩下来的,大家都是兄弟,不分彼此。 这是非常高级的精英教育,Pass之后考试成绩就不再重要,考试只是求学生涯的准入证,准入之后,就不能标示资质的高低。 其代价也是非常残酷的,淘汰率必然是非常高的,高到中国的大学校长,没有一个能承受的住。如果将来有一所中国大学,如果将来有一所中国师范大学,能够真正实行这样的机制,意义将会非常大。 其实,说穿了,也不是不能做,关键是要有人去做,法、财、侣、地,齐全了,没有什么事是做不了的。(今天又跟一位加州理工博士聊天,她讲,加州理工本科生的成绩还是分成多档的,研究生的成绩是分成两档,针对的是更高级课程) 附注2. 本学期的实际教学时间,只有12周,因为开学之后,要进行六周的军训。我很想跟领导同事们建议,与其如此,我们首师大不如就开始实行三学期制,每个学期12周教学+1周考试,3个学期共39周,比传统的两学期共40周少一周,但是教学时间两者相等,都是一年36周。 如果以春节和中秋节进行定位,这种三学期制在时间上是完全能排好的,秋季学期在中秋节之后再开始,之前还可以加一个6周的短学期,正像本学期一样,一年级同学可以用短学期进行军训,其他年级可以做别的事。 这里说的三学期制,才真正类似国外大学那种三学期制(Quater),Stanford大学是用这个,这是私立大学,公立大学Ohio State Univ. 也在用。好处是有很多,正如它们所施行的,这里只是先借此提一下,真正形成提案,还得待领导们想办这件事的时机。 上海大学是中国最早施行三学期制的,但并未以 春节和中秋节进行定位,似乎带来了一点点不便之处。 附注3. 可以相当于以前博文中的主题系列的继续 国内领袖科学家不上本科生课的 1. 行政原因 2. 内在原因(年薪制和课时津贴制的背后) 师范院校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中小学师范教育跟专业研究教育的矛盾,说实话,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数学系高年级的专业抽象课,确实没有必要让准备当中小学老师的学生们去学。 可是,作为规定选项,他们还是得学,但是又学得不应心,其实是影响了学风,也影响了领袖科学家们的教学热情,如果仅从学生质量上来看,顶级数学家们是很难在首师大数学系安下心来的。 但矛盾的另外一个方面又是,顶级科学家们,跟准备当中小学的师范生们进行接触,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又是对的,是应该的,只不过缺少机制,把它真正落实。 这是一个巨大的哲学问题了,本篇就不多想了,留待以后吧。这里稍微想点评一点的,是杨振宁,他回国后曾经教过清华本科生一门课,结果学期还没结束,课就停了,并不是他年纪大生病造成的,因为他接着就去结婚了。 杨振宁有清华这么一个巨大的资源,本来可以做得非常好,在人生将近结束之时,有望迈入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圣人之阶,就这么自己给放弃了。 据说他读过很多中国古书,这叫做哪门子读书啊,那些古书的效果就是这么着吗。 清华的巨大资源就是,那里有非常好的本科生,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能熟识伟大科学家,心理激励效应是极为巨大的,好吧,课没上完,就去结婚,这些孩子们心里怎么看。 清华为杨振宁成为圣人,其实还创造了另外一个巨大资源,就是众多年轻学者们的生存状态,他们对学术非常专注,但是住房条件非常差,看看校园里那些旧楼吧,我们中国第一流的年轻学者们,住得就是这样的狗屎房。 光看居住条件,这些年轻人跟穷困潦倒有什么区别, 与同等智识的人相比 。 杨振宁先生,如果回国后,只要站对立场,站在这些年轻学者一边,与他们同生息,他不是喜欢“年轻人”么,那就跟清华的年轻学者们住一起吧,仅此一项,其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足以让他在中华历史地位上发生质变了。 师范院校在当前的格局下,是不可能成长为顶级学校的,就是上述的机制性矛盾,也许法国高师有点小答案,但不会很全,它们有它们的局限。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师范生,若在求学的时候,能够有机会跟顶级科学家们朝夕相处,他们的同学中,也能有未来的顶级科学家,学问高低有不同,友谊却地久天长,这样的好处自然是很大的,对基础教育的未来改变,也将是根本的。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哲学上去解决,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即,中小学教师,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进一层意思,成为专业知识的“学习者”,只有有了这个哲学前提,才能去构建后面的财侣地的配套机制。 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规定,中小学数学教师评定职别级位的时候,必须有三年内的高考数学成绩,并且成绩不能低于本地区优秀学生的平均水准,这是一个基本面的要求,但是,教师也可以有专业知识上的发展,即,如果教师参加通过更高级别的考试,比如研究生课程,博士生课程,则可以免考高考数学6年。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中小学教师们,要真得有自己学习的时间,这就需要“财”的配套,没有国家在大政策上的资金投入,只能把教师往“死”里用,让他们没有了自修进步的时间,成为只教别人,却自己不学习的人。 附注4. 杨振宁的另一个不是之处,是他跟李政道的纠纷。最近又看到他的解释,是说李政道先做不义之事,先是在欧洲Seminar讲义中故意不提及他的贡献,所以好几年后被他看到讲义,有了真凭实据,他就要向公众开口,把私下里的恩怨公开化,弄出个道理来。 这能弄出什么道理呢?当甲“觉”得受到了乙的伤害/攻击,甲就应该给予乙更大的伤害/攻击么,把冲突进一步升级,古书就是这么读的么。 更何况,真正有自信的人,李政道不提你的贡献,你的贡献就真得能从历史中抹杀的掉吗。对比一下Hardy和Littlewood的合作四准则吧,Leveque的初等数论书上有个版本。 即使如此,白壁有瑕,如果机制得当,杨先生若能和年轻学生,乃至年轻教师们呆在一起,如剑桥那种学院制机构,其正面效应也是巨大的,破缺之处,反而更会让学生们感悟到真实的科学进程,朝夕相处,助益是会极大的。 附注5. 本文实际上体现了,师范院校里教育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准之争的矛盾,师范院校都有教育系/教育学院,里面的老师,你要说他在人类具体的哪个专业知识上,人类的三大语言之一上有深入的修为,恐怕不是当前的现实。 这种悖谬,也就因而投射到中小学教育领域,教师是否应该发展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比如,中学老师应该有不错的高考成绩,那么小学数学老师呢,我认为也应该有,他们是成年人,既然教数学,这是最低标准。 当然,我这里也提出一个折衷之法,就是如果进修了更高阶的研究生课程,或者说,参加了比高考难度更大的奥数型竞赛,自然也就可以赦免高考6年,相当于一个中学生/博士生学习长度。 以此标准观之,目前发展的民间教育,在自己的师资选拔上,还没有有意识地形成这个最基本的标准,更深一步,用“公司”的语言说,没有重视建设自己的“研发部门”。 --------一位同学的反馈,他是首师大本科,上海大学硕士,去年刚去美国读博士----------------------- 收到你的邮件我很兴奋,虽然没有细看你的链接博文,但是我觉得你的做法非常有效。其实每一个老师都应该有自主的设计评分标准的权力,学生不都是厌学的,既然来了大学,愿意学的学生还是期待一个能够对学生有更多期待的好老师。 中国的百分制在大学有什么意义呢?我下学期就要给本科生上高数,TA培训的课上说的很清楚,成绩档次ABCDEF的比例是有严格规定的。大部分学生只要一个C(pass),但是因为总有D,E,F的存在,所以,C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看,“5个人没有过”数量不重要,但能研究一个合适的比例定下更好。美国的期末考试已经很有标准化的味道了,会召集志愿者来验证题目的难度,来确定多少POINTS 可以给什么等级的成绩。但是无论如何,得A的人不会多于20%,得D的总是存在。本科生门门得A不是很容易,如果要想进医学院,法学院,不少学生需要反复选数学课刷GPA。当然,这里按学分收费,代价还是很高的。 这学期我们奥本大学有“初等线性代数”,“线性代数”,“代数学初步一,二”, “代数学”等不同等级的和线性代数有关系的课程。课程前面的标号代表难度等级,研究生一般学6,7等级,讨论班等级是8,9.课程的内容介绍网上写的清清楚楚,需要哪些课程做必备条件也一目了然。最少只要5个人就可以开课,有时候我看着这些课程就想,我们首师大那么多老师,为什么没有一学期同时开设不同LEVEL的同方向课程?是国家大纲的问题还是学校的问题我不清楚,但是,我在这呆了短短一学期,觉得这个体制要赶上来还是任重道远。 还有,我深刻感受到国外的研究生作业要求严格于国内要求。例如,上学期的代数学我交了一共30次的作业,考了3次小考试,1次4个小时的期末大考试,作业题每次都要让我通宵思考。想不出来问老师时,老师会一步一步给提示。每次作业老师批改的及其认真。当然,可能不是全部老师都如此负责,但也绝不是偶然个别现象。。我深深敬佩我的授课老师的教学职业精神。兴趣不仅需要自己发扬光大,学术榜样的操守是十分重要的。 我深爱我的首师,希望她越活越年轻。。。 ------------------一篇可供参考的博文--------------------------------------------------------------------------------------------- 中国妈妈的肺腑之言:我为什么选择送孩子去美国上大学 决定孩子去美国上大学,源于我大学毕业二十周年的一次同学聚会: 带着孩子参加了这次难得的聚会。在这次聚会上,我当年的老师(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老一批的学部委员)的一席话让我下定决心送孩子留学: 他的话的大意是:现在的高校,不同于我们当年在校的那个时代,老师不愿意教,孩子不愿意学。老师都忙着赚钱去了,学生则忙着谈恋爱。(原话更直白也更激烈)
个人分类: Book-W|5745 次阅读|5 个评论
高科技用于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监考之中--西方列强望尘莫及!
热度 4 毛宁波 2012-1-3 11:29
关键词:2012年、 研究生入学考试、安检、视频监控、手机屏蔽仪、监考大师 无线数传扰断仪 、 无线电探测车、第二代身份证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即将在1月7日和8日在各地举行,教育部和各省市及其考点严阵以待,制定了周密的防范措施。许多高科技都将投入监考之中,西方列强看到如此阵容一定会目瞪口呆、望尘莫及。不知道作弊和提供作弊者是否闻之丧胆?各考点通知大同小异,博主选择一学校通知部份内容粘贴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考试院文件精神以及省教育考试院统一部署,每科开考前考生要刷第二代身份证并接受金属探测器安检才能入场,考生须提前 1 小时到达考点,今年考点统一配备文具,所有考场配备无声挂钟,考生只需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参加考试。进考场时不要携带任何文字资料、文具、计时工具(如手表)、电子存储设备、手机及其它无线电通讯工具。” 考场还“配备了各类高科技防作弊设备: ①所有考生经安检方可入场; ②所有考场安装视屏监控; ③所有考场安装手机屏蔽仪:屏蔽整个考场手机; ④所有考生验第二代身份证入场; ⑤配备监考大师:准确定位探测无线耳机; ⑥配备数字无线数传扰断仪:干扰探测手表、橡皮、书写笔等无线接收器; ⑦无线电探测车:探测和定位无线电发射源。” http://yjsc.yangtzeu.edu.cn/yjsc_ShowArticle.asp?yjsc_ArticleID=2883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117 次阅读|4 个评论
狂狷与风流——民国学术大师判卷逸闻
热度 32 bianyi1 2011-12-30 22:11
狂狷与风流——民国学术大师判卷逸闻
眼下新年将近,每年元旦前后“期末考试”都是各个学校的关键词,而老师如何判分无疑是考生关注的焦点。下面奉上毛毛从网上辑录的几则民国学术大师给学生判成绩的轶事,看罢不得不感叹,牛人就TMD是牛人,连判分都TNND这么有个性! 大家都知道“闭卷考试”,然而,却未必知道“ 离卷判分 ”。所谓“离卷判分”也可说是“ 全闭卷判分 ”,即完全不看试卷来进行“打分”。民国时有几位学术大师,给学生讲课非常认真,但对阅卷判分却觉得无足轻重而采取另类应对。显然, 他们认为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的接受能力、实际水平和特长优势。 因年代久远且典出野史,这些逸闻在细节上或与事实略有出入,但足可以从整体层面反映出民国学界风气与学人风骨。 那是一个一唱三叹的时代,那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岁月,记录着那些已然远去的狂狷与风流…… 一、梁启超“估分” 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当年身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 ,亲自指导一研究生研究先秦思想史。期末考试该生只得了50分,郁闷ing,遂前往请示导师。梁启超随口说:“ 你的考试卷我根本没看,看考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帮助,而且我看你这学期的学习状态估计也就能得这个分,放暑假你准备一下,开学来补考就是了 。”该生发奋恶补了一个暑假,开学后,梁启超在该生补考卷上打了100分,并说:“ 你的考卷我没看,经过一个暑假复习,你一定考得很好,我也不用再看了 。”该生听罢崩溃中。。。 二、钱玄同“印分” 钱玄同(1887一1939) 钱玄同是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大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大物理学家钱三强的老爸 ,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其中之一即是他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钱玄同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处任教,各校对这位大学者的这一“陋习”虽说无可奈何,但也各有对策。 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木质图章,刻上“及格”二字。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即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而后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 北大的宽容态度,使钱先生对自己的做法愈发得意,竟向外四处推广,及至他到燕京大学兼课时,仍旧照此办理。不料此番他碰了个钉子:学校方面竟将他送上的未判考卷原样退回。钱先生登时也来了脾气,毫不退让,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校方很是生气,警告钱先生,如再次拒绝判卷,将按照校纪对他进行惩罚,扣发相当数额的薪金。钱先生对此立即作书一封,言道:“ 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 ”信内附钞票若干。校领导见状无语。。。 三、黄侃“定分” 黄侃(1886-1935) 著名学者黄侃是中国近现代不世出的国学大师,他是章太炎先生的大弟子,与鲁迅、钱玄同等是同门师兄弟。 他在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教授“文学研究法”课程时,就只管讲课,根本不给学生布置作业。到了期末考试,他是既不肯看学生试卷,又不肯在这试卷上判分——这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不看试卷,又怎么能打分呢?可是,他这种偷奸耍滑的做法在教务处那里行不通——他不判卷子评分数,教务处怎么给学生填成绩册呢?于是一再催促他阅卷判分。黄侃何许人也?敢豪言“八部书外皆狗屁”,天是老大,他是老二, 他与校方有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被称为“三不来教授”。 他一身傲骨,目空一切,岂肯轻易就范!把他逼急了,他就给教务处写一张字条,上书五个大字——“ 每人八十分 ”!他的意思是: 学生总想得甲等,给九十分,学生不配,自己也不愿意;给七十分,又非甲等,学生不愿意,八十分正合适。 可这统统八十分,判跟不判有什么区别?教务处当然不满意。可鉴于黄侃的名气和脾气,也只好暗自摇头,不了了之。 四、魏荣爵“送分” (1916-2010) 去年4月辞世的中科院资深院士魏荣爵先生是中国声学界的泰山北斗,清代著名学者魏源的后裔,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博士,归国后在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声学专业。 解放前魏先生曾在南开中学教授物理,1941年,南开中学学生谢邦敏参加毕业考试,谢邦敏素喜文学,是当时南开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但理科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目瞪口呆,他竟然一题也回答不出。白纸对青天片刻之后,只得交白卷。但心有不甘,乃即兴在卷上填词一首: “ 鹧鸪天 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 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 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 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魏荣爵先生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 “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按南开校规,主课一门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只作为肄业。谢邦敏借魏荣爵“送”的物理60分乃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攻法律。 毕业后,在北大法律系任助教,新中国成立后被任命为北京第一刑庭庭长,成绩斐然。 这“人各有志,给分六十”的桥段亦成为南开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一种模式无法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幸的是,谢邦敏摊上了魏荣爵这样的好老师,而魏荣爵摊上了张伯苓这样的好校长。在高调宣传“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如何才能寻回老南开这样的胸怀与雅量? 最牛的来自林语堂先生!!! 五、林语堂“相分” 林语堂(1895-1976) 林语堂博士是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师,他曾自题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博士的判分方法那是相当“非主流”,用时下的网络语言来说,则是“很雷人”: 他不判试卷,却判脸面——根据学生的面相来判分。 林博士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任英文教员时,根本就不给学生考试。他的理由是:“ 我在大学课堂上课,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多半是见面不知名,少半连面都不认得。到期终让我出十几道考题给他们做,从而断定他们及格不及格,这也太马虎了,打死我也不这么做。 ”那么,期末成绩怎么办呢?林语堂的做法是“ 相面打分 ”: 到期末评定学生成绩时,他拿着学生花名册端坐讲台,然后依次唱名,叫到的学生一一站起来供他“相面”,他则根据学生面相一一判分。 据说,学生——尤其是面相“好”的学生对他这种判分法大为赞赏,还说这比阅卷“公道”!这种判分法貌似太过离谱,但据他的学生们回忆, 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竟然和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八九不离十! 其公正程度远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考试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信服。我KAO!林先生已经不仅是“牛人”了,简直是“半仙之体”啊!!! 林先生年轻时蛮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哦,难怪要“相面打分”,呵呵~ 哦啦~各位自己掂量掂量吧,如果你生在当年,落到这些大牛的手里,是福是祸哦~~ 【毛毛按】 民国时代的学术大家们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名士派头,时不时爱摆谱端架,你可以往雅里讲这叫狂狷风流,你如果往俗里说他们爱装B或也未尝不可。但毛毛想说的是,民国学人装B多是对上装B,而今日中国学者砖家装B多是对下装B,一上一下,境界立判,相差不可以道里计…… PS:“江山代有才人出”,民国大师判卷洒脱不羁,今天老师出题也不乏个性奇绝者,下面就是那道被誉为“史上最雷期末考试题”的神作!实在不得不佩服出题老师的非凡创意!学生此题不会,后面的题就不用答了,答也白费;老师阅卷更TMD方便,凡见此第一题答错者,无需往下判,铁定不及格!这种题要在全国各高校推广开来,看谁还敢不去上课!
5685 次阅读|65 个评论
考试既考成绩更考品质
热度 14 SoSoliton 2011-12-28 11:37
考试既考成绩更考品质
学期进入考试周了。学校一教学楼入口处挂一横幅:“ 考试不仅考成绩,关键还在考品质 ”。它让我想起了两件关于考试也考“品质”的事,区区一横幅,不仅是警世良言,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第一件事发生在我的中学时期。那一年,学校举行了一场英语竞赛,当然是笔试,我们那时没有口语和听力。两位参加竞赛的哥们的座位是一前一后,但都偏教室后部。两位的英语也还好,都是英语老师比较看好的学生。考试接近尾声时,坐在前排的哥们一只手开始在课桌里翻书了,坐在后排的哥们对此是不是明察秋毫只有老天爷才知道,反正那一刻他举起了手,示意站在讲台前的监考老师对试卷有疑问,监考老师上前解决后排哥们“疑问”的同时,顺手把还在全神贯注翻书的前排哥们也抓了。我亲自看到了老师收缴了前排哥们的书后对后排哥们露出了很“诡异”的笑脸。前排哥们后来的去向我至今也不清楚,后排哥们后来做了乡镇干部,是我那些没考上大中专的同学中混得最好的。 另一件事是我从一位擅长在饭桌上做报告的官员老兄那儿听来的,发生在大学。某哥们不是个学习者,但是个活动家,很多课程如果不搞点名堂很难通过考试。这哥们搞的名堂花样繁多,也很高明,从不失手,具体搞什么名堂那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归根结蒂的基本原理是,对同学:安抚大多数,拉拢极少数;对监考老师:调虎离山。一次考试,这哥们运气太差,坐第一排,等于就在主考老师眼皮底下考试,要是一般人,那是死定了。那堂考试,有多位坐在考场后部的哥们不时举手示意有疑问,而且一旦有举手,总是至少有两位同时举手,引得两位考官尤其在考试的后半时段基本上都在考场后部转。那位哥们现在南方某大城市当老总,曾被他拉拢过的“极少数”有好几位现在都是他手下的员工,据说还是因为同学情才被招进去的。 常言道,三岁孩童看百年。其实,生活中类似的看法多的是,如:一考定终生。难道不是吗?
个人分类: 回首往事|175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答某某同学
ChaoZhangJimsar 2011-12-10 13:37
(转自 陈大岳主页 ) 和多数北大教师一样,我十分愿意听取同学们对 我教学 工作的意见。所以你不必担心,我还是有时间和胆量阅读匿名信的,并感谢你将真实感受告诉我。你旁听《应用随机过程》、参加期中考试,花了时间而效果不彰,作为任课教员我感到非常遗憾。如果我上课时“洋洋自得”的语言或神态冒犯了你的自尊,我愿就此道歉。现就来信中所提几个问题,试答如下。 首先必须指出,解“一大坨(线性)递推方程”和矩阵求逆是等价的,用“行变换”把矩阵变为上三角阵就对应着解方程组时的消元法,所以不能用“狭隘的数学观”把矩阵归为代数方法,而把解“一大坨方程”归为分析方法,“应该站在更高的地方看所有的问题” 。 诚如来信所言,无论分析方法也好,代数工具也好,能够解决问题就是好方法。课上所说的解答只是我能想到的解答或者我看到的同学们的解答,决没有“排斥其它更优秀方法” 的 意思 。但知道可行途径和能够执行完毕是有区别的,光说不练是不够的。譬如第五题第二部分,如果你能在考卷上正确写出三个特征值组成的对角阵和对角化阵 V ,或者不写 V 但用其他方法求得正确答案,完全可以得分;如果只有表达式而没有最终结果,或者只有最终答案而没有中间必要的推导过程,就不能得分或者就要扣分。这不是方法途径的问题,而是执行力的问题。 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某一技能到底是“基本功”还是“奇技淫巧”,不同专业的判断就可能有所不同。譬如数学专业要求同学能够自己算积分,而其他专业也许只用查数学工具书就可以了。华罗庚先生是主张拳不离手、苦练基本功的,读书要“从薄到厚”,再“从厚到薄”,方可谈论“大道至简”。数学学院应当如何训练自己学生,你作为旁听生、作为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不容置喙。 我在第一次讲课时就指出,研究随机过程的方法工具分为分析、代数和概率直观三大类。讲义第 7 页上指明了不变分布和左特征向量的关系,并在附录中写了 Perron-Frobenius 定理,我是非常希望同学们了解的,决没有“ 藏着掖着”的意思 。我非常赞同你的重视代数方法的主张,但不能同意把代数方法狭隘地理解为使用矩阵。现代随机过程理论的代数方法至少还应当包括群论和组合论,许多直观的对称性背后都有群的概念。讲义第 56 页引入了群上的随机游动,最后一篇参考文献也与此有关,这在国内同类课本中是绝无仅有的。至于直观的概率思想,更是本课程极力鼓吹的重点,所以你不必担心鄙人的“意识里竟然没有首达概率” 。 “首达概率”就是课本里的 ρ ij ,俯拾皆是,第一次出现在第 13 页。根据全国科学技术 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公布的 科学词汇, hitting probability 译为“命中概率”, hitting distribution 译为“首中分布”,我既不满意这些翻译,也不愿意引入与之相左的名词徒增混淆,所以课本回避给它命名。非常遗憾,这些你似乎都没有听到或看到。 当你我走进考场时,我是考官你是考生,地位是不平等的,考官的意见高于考生的意见,历来如此,中外届然。我有责任也有权力,通过判卷,把我认为不对的或者不好做法加以修正,这不能算是我 “ 把自己的观点通过暴力的手段强加于学生 ” 。如果你担心我老眼昏花,那请把自己的解答写清楚,相信我还是有能力明辨是非,秉公判卷。如果你不按套路出牌,面对语焉不详的解答,我就要努力甄别你是“真懂”还是“投机取巧”。我非圣贤,孰能明察秋毫,如有冤假错案,实非本意。 正如不同产品有不同定位,不同品牌有不同的顾客群,我的课程也有特定的听众,需要一定的先修知识。非常抱歉,我没有能力满足所有同学的需求,兼顾所有同学的水平,我只能首先考虑数学学院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未奢望成为你所说的“能使卖白菜的了解相对论”的(教学)大师,“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来就是很难调和的。课本是我编的,我把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写进去了;课也是我在讲,讲的当然还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内容,两者差异不可能太远。如果课本和演讲差异过小,使你失望,我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还请你另觅高明。我在第一天上课时就说过这学期还有一门双学位的同名课,是为非数学专业同学开设的,要求可以宽一些。对你来说,拙作晦涩难懂,耽误你的学习,我很抱歉,建议赶快换一本适合你的读本。拙作是否应该出版,那是出版社与鄙人商量决定的,你就不必多虑了。至于“ 北大数学系招了这么多数学天才 而没有 出来什么绝对大牛 ”,我该当何 责 ? 则是更加宏大的话题,不是你我几次通信就能讨论明白的,恕不展开来做进一步阐述。顺祝 学习进步! 陈大岳 2011-11-24
23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晒晒麻醉药理学教改与学生的不同反应
热度 2 lxchencn 2011-12-6 16:37
一直努力想改变一点课堂教学方式,但真是困难重重,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过多,考试单一,学生被动填鸭式学习,从小学就已经习惯于考考考,背背背,思维严重束缚。今年决心对麻醉学小班教学进行改革,总的目标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考试为研究性思考,具体是精简上课内容,安排学生自己找感兴趣的麻醉药物的主题,选择一篇中文或英文文献做读书幻灯片,在课堂上轮流讲座,让学生当课堂主角,老师学生一起讨论点评总结,学生反应积极,甚至还有同学用非常流利的英语报告。然后每个同学以感兴趣的主题搜索文献写一篇综述性论文作为考试评价,这样把学生从课堂带到了图书馆,从重考试到重思考,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是学生的一些评价意见,希望将来能够更好的推进教改,让学生得益,甚至能够终身受益! 1. 与西方教学方式接近,感觉有点与众不同,本课程不用考试,我陈老师上课很有意思们比较喜欢,通过论文和 PPT 的形式来进行考查,很有特性,就是觉得在写论文时要花很多时间,有点不太喜欢。不过,总体来说,陈老师上课后让我们受益匪浅。 2. 老师的课上的挺好,然后也擅于启发我们的思想,用一些成功的例子以及外面的美好的世界来激励我们的学习,激励我们上进,激起我们的上进心,对此,我非常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但说的例子多了,课堂内容也就相对空洞了点。 麻醉药理的论文考查方式还是能让人学到些东西:从知识上讲,我们可以从哪些专业的网站上获得关于麻醉的最新知识,知道目前麻醉的研究方向,对麻醉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个范围性的了解,为我们对于麻醉学习有指导意义。从方法上讲,我们学到了怎样更好的应用网络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知道研究是如何做的以及研究沦文的书写方法要求,这对于以后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只是,目前我们还是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让很多人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经历这个知识获取过程,所以效果可能会不尽人意 ... 3. 经过一个学期的麻醉药理学学习,我深刻感觉到了老师的高瞻远瞩。老师并没有像其他科目的教学那样以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教我们知识,而是着重拓展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学术观,创造力和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这种模式是一种精英教育。对于好学的同学来说,自己 10 多年的学习生涯已足够我们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来自学书本上的内容,而老师讲的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于我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对不会学习的同学来说就近乎成为了一种灾难。他们连书都不会看,最基础的东西都不能掌握。这样老师讲的无异于空中楼阁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过我认为我们国家并不缺乏平凡的医师而缺的是能够引领医学研究潮流,带领学术进步,对医学的世界产生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者。 综上所述,老师的教学方法我深表认同 4. 对于教学:经过一学期的麻醉药理的学习,我们对麻醉药理的认识更加深入,老师让学生自主发挥的理念比较新颖,独特,但仍希望老师多讲点课本上的知识,在这基础上有的放矢,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 . 对于考试:论文形式的考试,让我们眼前一亮,让几乎不会去看文献的我们学会了如何去看文献,如何去找资料,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对各种新兴科学和前沿知识有了更为广泛的认识,重要的是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个人认为,这种考试形式合理,独特 , 比起试卷,让我们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收益颇丰 .. 5 .第一次尝试以做 PPT 和论文的形式作为考试内容,不得不说是我大学以来比较新颖的一次体会。主动查资料不仅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摄取,是个质变的过程。也许是受老模式的影响太深,一开始自己一直处于一种交我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好逸恶劳状态,从小学到现在习惯了被安排着做事,一旦改变反而有点不适应,这个缺点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不鲜见,客服也非一蹴而就。但是我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现状会逐渐改观。 总之,感谢陈老师给我们锻炼的机会,又不厌其烦悉心指导,我会继续努力的。 6. 课内容简明扼要,轻松,易于把握重点。 考试模式新颖,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形成查阅资料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同时, PPT 的制作以及上台演示,让我们学会了很多,这很有利于我们的进步。总之,虽然第一次接触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适,也遇到过很多的问题,但总体说来还是“利大于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们的能力。 7. 一学期的课,先不论其他,我必须的说,您的课讲的十分的不错,麻醉药理和药理。 但是对于你的新教学方式,我总觉得对于现在的我们帮助并非很大,毕竟只能是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来不及调整,所以接受的很有限,一种不彻底的改革是没有办法改变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学习模式,不过呢还是谢谢您,让我们感受了不一般的教学历程,无所谓收获多少,有新的体验,我们才会有新的想法 8. 对于从小接受中国式教育的我,陈老师的上课方式对于我而言总觉得有那么些别扭,有时晕晕乎乎不知其所云!但总的来说,利还是大于弊! 建议:一 需要加大上课期间的任务量,每次课后布置一个作业,可以是以寝室为单位来完成,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查阅大量资料的习惯,同时要求同学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二 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要求每人一个学期的必须的提问,减少打酱油的人数,同时可以配用一些奖励性的措施!三 这种上课方式不能人太多,每次可以要求一半的人来上课,一可以方便同学间的讨论,二来我们也有时间去完成课后 9. 陈老师,我充分肯定你的教学制度, 不过老师讲课的课件和书本内容有点不一致,有点不习惯,对于有些重点的知识点要留点时间给我们做笔记 10. 写论文和理论考试的方式各有千秋,哪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好处。写论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和写作技巧,更多的了解麻醉各种药物的科研进展和未来趋向。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去阅览更多资料,拓展我们的课外知识。而理论考试会让我们对课文知识有更深度的认识,能够透彻课本知识,也是我们传统的对知识考查的一种方式。我个人更加倾向于对写作论文的好感。 11. 关于麻醉药理写论文与考试的看法,本人觉得写论文好,理由如下: 正如老师所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有过无数考试,为了考试我们挖空心思去啃课 本,忽视了相关学科的拓展知识。通过写论文我明白了学术论文的格式,怎样去查去看学术论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并且这不仅仅局限于麻醉药理。 我们对写论文更有兴趣,积极的去查看资料,在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就麻醉药理而言内容比较少,而且我们有一门药理学,通过药理学的学习,我们知道怎样去学习了解一个药物。因此麻醉药理学课本内容我们可以自己去看去自学。 12. 感受 : 首先第一次听课时感觉很新奇 , 一种神奇的感觉 , 不再是死记硬背 . 其次 , 当我听到作业的时候 , 感觉神马呀 ! 伤不起呀 , 但最终完成的时候学到很多东西 . 在讲台讲课的经历 , 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 , 一次作业 , 收获的远不止成绩而已 . 有电脑操作的提高 , 有心理素质的成长 , 有课堂提问的快乐 . 最后 , 我想说 , 我喜欢这种方式 , 自由快乐 . 建议 : 经过这一学期麻醉药理的学习 , 学到的知识相对零散 , 缺乏系统性 , 虽培养了思维能力 , 但系统的理论体系学习相对较少 . 13. 我觉得这种上课及考查方式还蛮好的,我们麻醉药理只有十来节课,如果用来向往常一样上课呢,可以吸收的知识量是有限的,但是这种考试方式却让我们学习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一种可以能让我们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方式应该是很有用的。我觉的老师可以指点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看综述文和论著文,这两种文章都有很多的部分,怎样去分析,去得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像我们写文章,看文章就觉得自己是把不同文章上的东西凑在一起,不像是自己的东西。总的来说,还是蛮喜欢这样的方式,对 10 级的学弟学妹们可以继续采用。跟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是很快乐的,真的谢谢您! 14. 对课程评价:课程比较自由;老师讲课方式新颖(提问),逻辑性强;课程内容较新,与时俱进。对考试形式的评价:采用论文及 ppt ,较为开放,能提高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花的时间较长,各方面还好。 15. 以论文形式考试很好,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很多课外知识,但是很耗时间,需要去网上 , 图书馆查资料。陈老师的教学方法很独特,侧重点是主要提高同学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比如:做 PPT ,上课前提问。
3790 次阅读|3 个评论
重在参与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1-12-6 04:48
  距离考试一个月前,问佛祖怎么办。   佛祖说:事在人为!   距离考试前还有半个月时,再问佛祖。   佛祖说:一切随缘。   距离考试还有一天时,又问佛祖。   佛祖沉吟半晌,说:重在参与!
个人分类: 趣论|3299 次阅读|3 个评论
考试不及格的对策
热度 1 zqhezqhe 2011-12-5 21:20
现在的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精彩得让老一辈大学生们羡慕不已,唯独缺少了刻苦努力学习的风气,当然少数人例外。脱离了高考的苦海,又没有了家长班主任的监督,不会玩那才是傻帽呢。于是不少基础课程考试题目越来越容易,作弊现象越来越隐蔽和高级,不及格率却居高不下。要不是老师们手下留情(学校规定不及格率不能太高,否则有麻烦),还不知有多少人会被挂。话说那些不及格者,现在除了补考、重修考、再补考、再重修,甚至还有毕业后返校考等等一而再再而三的考试之外,还出现了别的路,例如可以找老师求情。打听到老师的邮箱甚至手机号,或者直接跟踪老师,想出种种十二万分强壮的理由,让老师一定要帮忙让他(她)及格,否则老师就是大逆不道或太没有人情味抑或是冷血动物了。如果这还不能打动老师,那还可以请来家长,甚至自己上阵,对老师“行贿”,当然了,不能和当官的动辄以万为单位的行贿相提并论,故且加引号用之。现在还有更进一步的,对老师进行威胁,你要是不给我及格,跳楼就是你的罪责,那不叫自杀,是你谋杀......或者说,走着瞧,有你好看的......。现在的大学老师,难当啊!现在的大学生们,越来越聪明能干了!钱学森之问何时能有解,难啊!也许有人说那是由于你的学校不是北大清华...,但是在这些大学,难道没有这种现象么?百分比不同而已!学校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啊!
1252 次阅读|1 个评论
准备考试与刀刃剑锋之改性
热度 1 wangxh 2011-11-29 21:26
今天俺与一位本科生聊了准备出国的一些问题。既然要出国嘛,学英语考 GRE 、 TOEFL 之类的活动是不得不做的喽,该生计划明年 5 、 6 月份考 TOEFL 。于是俺给了如下的参考意见,并用刀剑材料的改性为例进行诠释: 一定要根据你准备的时间制定最合理的学习攻关计划,相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基于其准备时间尚有 5 、 6 个月,建议仍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实实在在提高语言能力与水平上,不能仅仅采用“做真题”这种临阵磨刀剑的方式。 按照时间,我们大致可以把考试及其类似的事情分为三种类型:短期、中期、长期。 短期型 ——只能采用“磨剑”的方式。正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做一下真题,掌握一下答题技巧,不至于在技巧方面丢失分数而已。要提高真实的语言水平,这种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做刀剑的材料一样,由于时间非常有限,只能把剑磨光一下,刃锋利一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刀刃剑锋的材质绝无可能。 中期型 ——可以采用提高某些方面来提升整体外语水平,也就是说可以采用“打造”或“锻造”的方式。比如词汇量缺乏就针对性狂背单词,阅读理解差强人意就认认真真做精读练习,踏踏实实背诵一些短文,对做过的真题要反复推敲、分析、记忆等。拿刀剑材料来讲,这种时间型不能仅仅靠“磨”来改善刀剑的性能,虽然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砥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但是一般情况下,磨 20 分钟也就差不多了,如果照这种方式磨上 2 、 3 个月,根本没有必要,这种“磨”的工艺对提高“刀剑之锋”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这种情况下要改变刀剑性能,首先可以采用“淬火”使刀剑材料变硬,在锋利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较硬的刀刃剑锋还是要占上风的;其次可以采用自由锻方式,局部改善刀刃剑锋的材质——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这样得来的。通过自由锻——就是传统的打铁——把小块的好钢逐渐锻造进刀刃剑锋上。 小时候在农村,一到临近割麦的季节,总有一个大爷支起铁匠铺开始“打铁”。俺曾经仔细观察,他一边把镰刀刃烧红,一边用铁夹子夹一小块“铁”在镰刀刃上蹭着,当时真的不明白。现在想来一个是一块熔点较低的合金,“蹭”就是要在镰刀刃上涂上一层,然后通过锻造使涂层与基体均匀化从而使刃部成分、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提高性能。【最新的材料研究证明,晶粒细化也是提高材料性能的途径之一。在“打铁”这种自由锻时,也会使镰刀刃处晶粒细化,提高强度,而且提高挠度与韧性,这是另一个成语的出处——“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长期型 ——一定要全方位学习,全面提高外语水平——听、说、读、写均衡关注。真的中国学生学习外语存在的普遍缺陷,建议每天坚持背诵 20—30 分钟小短文。拿刀剑材料来讲,时间是充足的,一定要采用改变整体材料质地上,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工艺改变材料的组织结构,更可以采用不同的添加剂改变材料的化学组成——这是决定材料性能最根本的内因。 其实,不仅仅是准备外语考试如此,做其他的事情道理也是相通的。这也说明,无论什么事情,要想彻底改变其性质只做表面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例如中国科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与高度,仅仅增加SCI甚至CNS数量就够了吗?这充其量相当于“磨剑”!还有,引进人才、借鸡下蛋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相当于“打铁——自由锻”。
个人分类: 心之悟|3716 次阅读|3 个评论
从应试教育出来的人不得不知道一些事情
热度 4 zls111 2011-11-13 23:15
跟别人聊天聊到这些,稍微整理下,觉得这些还是蛮重要的。 应试能力与社会能力是不太一样的。考试是强调分数,分数越高越好,并且分数高低基本上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行。如果以这种思维和学习方式来应付在社会各种事情,估计就要麻烦了。 应试主要强调个人自身奋斗,而在社会上基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能力是反映一个人总得能力的重要体现。 我觉得在社会上一个重要能力是沟通和表达。这个具体反映也就是怎么让人接受你(被领导),和怎么让人听你的(领导,影响力)。还有怎么向别人学习,和自我批评和学习的能力。在社会上强调的是与人打交道,是影响他人,帮助他人,是善良。如果你想与别人没有关系,象应试那样,那是很恐怖的事情。 在社会上,能力的体现不是争第一,当然第一还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在社会上能力强的是资源的获取和影响力,这个不是第一能体现的,并且这种资源的争取和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像考试是可以突击的。 在社会上还强调主动,当下更是明显。而应试只要听老师话,认真听课,老师也在不断的强调的是听话,很少鼓励主动的行为。还有为什么?事情的合理性等,应试不鼓励这些的,而在社会上几乎是必不可少的。 从上面的叙述来看,很容易发现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无不与我们这个应试教育有很大的关联系。首当其冲的是应试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人,关心社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试教育还在扼杀善良。这只是从不积极的一面来看,当然应试教育是有他的积极一些方面。
328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考而不死是为神【老舍】
caicht 2011-11-5 00:29
【曾经也以这样的精神勉励自己】 考试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脑子严格的分成若干小块块。一块装历史,一块装化学,一块…… 比如早半天考代数,下午靠历史,在午饭的前后你得把脑子放在两个抽屉里,中间连一点缝子也没有才行。设若你把X+Y和一八二八弄到一处,或者找唐朝的指数,你的分数恐怕是要在二十上下。你要晓得,状元得来个一百分呀!得这么着: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字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像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赶到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向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历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代数与历史千万别联系,也别默想二者的有无关系。你是赴考呀,赴考的期间你别自居为人,你是个会吐代数、吐历史的机器。 这样考下去,你把各种功课都吐个不大离,好,你可以现原形了;睡上一天一夜,醒来一切茫然,代数历史化学诸般武艺通通忘掉,你这才想起“妹妹我爱你”。这是种蛇脱皮的工作,旧皮脱尽才能自由;不然,你这条蛇不曾得到文凭,就是你爱妹妹,妹妹也不爱你,准的。 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人生于世”。你的脑子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东扑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你的心已冷两三天,忽然叫你拿出情绪作用,要痛快淋漓,慷慨激昂,假如题目是“爱国论”,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的心要是不跳吧,笔下便无血无泪;跳吧,下午还考物理呢。把定律们都跳出去,或是跳个乱七八糟,爱国是爱了,而定律一乱则没有人替你整理,怎办?幸而不是爱国论,是山中消夏记,心无须跳了。可是,得有诗意呀。仿佛考完代数你更文雅了似的!假如你能逃出这一关去,你便大有希望了,够分不够的,反正你死不了了。被“人生于世”憋死,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说回来,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被考死的自然无须用提。假如考而不死,你放胆活下去吧,这已明明告诉你,你上十世童男转身。
个人分类: 美文欣赏|2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日程
yue 2011-10-23 22:12
北京大学,考试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 18 日。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3月10日、11日。 北京大学 http://grs.pku.edu.cn/zsxx/bszs/bozsjzjml/ 1 、 申请 考生在我校网上报名结束后的一个月内,向报考院系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寄(送)达以下申请资料(自备信封统一装入),共计八项: ( 1 )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的《报名登记表》; ( 2 )学位、学历证书的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所在单位研究生院或研究生部的证明信); ( 3 )硕士课程成绩单的原件或复印件(提供复印件的同学须在复试时提交原件); ( 4 )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 5 )两位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 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书; ( 7 )学习和工作经历、经验、能力、特别成就、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陈述和证明; 二.报名时间 应试及“申请-考核制”考生自2011年11月22日12:00至12月23日12:00,全天受理。 ( 1 )考试时间: 2012 年 3 月 17 日 、 18 日。 采取网上报名。具体时间及程序将于 10 月下旬在北大研究生院主页发布。 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内地) http://w3.pku.edu.cn/cgi-bin/websql/zhcx/graduate/yjs/zs_bs_dw.hts 北京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公告 暨北京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细则 http://admission.pku.edu.cn/undergraduate/info/detail.jsp?no=2011-10-24%209:59:56~zhb_admin http://grs.pku.edu.cn/zsxx/wsbm/ 报名系统 http://admission.pku.edu.cn/undergraduate/index.jsp 用户名:zhangtanqinph,密码711230密码提示问题:smiple,密码提示答案:birthday 马克思主义学院 招生总数 17 系所说明 复试权重为 40%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拟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专项计划 5 人。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学术型博士生招生简章 http://graduate.bnu.edu.cn/ReadNews.aspx?NewsId=110802110640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招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律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提交时间为2011年11月7日—2011年12月7日,网址为: http://graduate.bnu.edu.cn:8090/ 。报名费200元 初试时间:2012年3月10日、11日。 专项计划选择“思政课教师”,报考类别选择“定向”,考试方式选择“公开招考”,报考院系所选择“马克思主义学院,报考专业、报考导师均选择“暂未定”。专业和导师录取后再确定。 http://graduate.bnu.edu.cn/ReadNews.aspx?NewsId=11080211232 研究生院主页 http://graduate.bnu.edu.cn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 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http://219.142.121.57:12012/zszyml/zyml003b.html 【博士】2012年博士报名点击进入 11-11-29 证件号码610113197112301637 pin,711230 2011年12月16日前(以邮戳为准)返回以下书面材料:   ①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按要求上传照片后,通过网上报名系统用A4纸单面打印并装订,订书钉钉在登记表的左上角并在每页签字确认);   ②两份 专家推荐信 (两位专家各写一份,空表从网上下载,请用A4纸双面打印)。专家写好装进信封并密封,在信封口签字后由考生寄送;   ③ 个人自述 (网上提交后用A4纸下载打印);   ④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没有可不提交(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要求考生必须提供两篇学术论文代表作,发表或未发表均可。);   ⑤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获得的硕士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单证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不必提供)、硕士学位论文(拟报考的博士导师与硕士指导教师为同一人的不必提供)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在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往届生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公章。下同); 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填写报考院系名称)研究生教务办公室,邮政编码:100875。    各院系办公地点及联系方式 。★注意:材料不要寄到研招办。 6222020502006267566 首都师范大学 报名号12001588 证件号码610113197112301637 pin: cnu711230 http://222.35.140.57/ 京东,用户名:张檀琴pin,19711230yue
个人分类: 草稿|0 个评论
[转载]我们的教育患了癌
热度 2 unesco 2011-10-19 20:27
   费曼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院度过的,有40年之久。他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刑罚。费曼的困惑来自于他的巴西之行。    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课内容是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    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有个学生告诉他原委:如果我提问,课后大家都会跑来怪我,为什么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你却要打断他去提问。    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渐渐地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    有次下课时,费曼问一个学生:“你抄了那么多笔记———接下来会怎样处理它们?”    “噢,我要好好地读,”学生回答,“然后考试。”    “怎么考试?”    “很容易的。我可以告诉你一道考题:在何种情形下两个物体是相等的?答:如果相同力矩造成同等的加速度,那么两物体是相等的。”    费曼只能摇头,他们有办法通过考试,但除了背下来的东西外,他们什么也不会。    这样的情景我们似曾相识,我们与巴西同列“金砖四国”,连课堂都如此相像。    在学年终了的时候,费曼应邀作了一次演讲,这是一次令巴西教育界深受震动的演讲。他坦率地告诉巴西人,他看到的令人震惊的事实:那么多小学生在书店里购买物理书,那么多巴西小孩在学物理,比美国小孩更早起步,可是整个巴西却找不出几个物理学家———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多孩子如此用功,却都是无用功!    费曼举起一本公认写得非常好的大一物理教科书,“在这本书里,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实验结果。随便把书翻开,指到那一行,我都可以证明书里包含的不是科学,而只是生吞活剥的背诵而已。”    费曼随手翻开一页,念道:“摩擦发光:当晶体被撞击时所发出的光……”    他说:“这样的句子,是否就是科学呢?不!你只不过是用一些字说出另一些字的意思而已。有没有看到过任何学生回家试着做个试验?我想,他没有办法做,他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做。”    “但如果你写:‘当你在黑暗中用钳子打在一块糖上,你会看到一丝蓝色光。其他晶体也有此效应,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个物理现象被称为摩擦发光。’那么就会有人试着回家自己做,这就是一次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几乎所有奔向现代化的后发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着巴西人的困扰:他们需要科学,他们努力地学习科学,但他们却不了解:科学不是教义,而是一次次的“与大自然相遇的美妙经验”。    据说,在费曼教授结束演讲之后,巴西教育部长站起来痛心疾首地说:“我早已知道我们的教育体制有病,但直到今天我才发现我们患了癌!”———那种大家努力考试,然后教下一代继续努力考试的教育,何时才是尽头呢?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了费曼图、费曼规则和重正化的计算方法,是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粒子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
个人分类: 科研与教学|2768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学”是考出来的吗?
YonLushgry 2011-9-30 19:44
“我问科学” 系列三 【一段课堂对话】 地点:XX大学XXXX院XXX系XX学专业2009级本科2班XX楼XX阶梯教室 时间: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周的星期一 人物:X老师,百名学生 事件:讨论如何考试? X老师:“大家都知道,再有两个周就期末考试了,但是,我的这门课呢人数较多,到现在我还没有确定以什么形式考试。当然,学校和院里都有基本的要求。不过,今天这节课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该怎样考试?记住,前提是要考试,不要回答不考了!” 学生:“X老师,您好!我的想法是出几道论述题,让大家就相关问题或观点进行发挥。” X老师:“你的想法很好!论述题是有的,但按照学校和院里的要求不能只有论述题。要有一些填空、选择、辨析、简答、说明、论述等题型。可以有所选择,但基本题型不能没有。” 学生:“X老师,您好!如果必须必须要有这样的题型,最好不要出太多死记硬背的题。” X老师:“填空、选择、简答等是需要背一些东西,不过,按照我上课的笔记答完全可以。” 学生:“您好,老师!请问为什么必须要出填空、简答题等?不出不行吗?学校说可以选择?” X老师:“是这样的,现在都讲科学化,考试也要科学化,学校也要对考试进行科学管理,标准化、统一化是管理科学化所必须的。” 学生:“老师,您好!我不明白考试题型与考试科学化到底是什么关系?考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就是考试科学化了吗?” X老师:“一般来讲,如果试卷在题型上基本一致,有利于对各个同学进行统一考试,从而有利于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学分化管理,再者,分数的比较也较容易看得出,为各种测评以及以后评优的公平性提供保障。” 学生:“您好,X老师!是不是说只要记住笔记的内容,然后按照课堂上记得笔记答题就可以了。” X老师:“基本上是这样的,要点1、2、3、4等标清,只要不漏掉重点内容都能得高分,或者是满分。” 学生:“那,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画一下考试范围!”话音刚落,整个教室一哄而起:“对,老师,给我们画一下考试范围吧!”…… X老师:“原则上讲,学校和院里是不允许画考试范围的!那样吧,为了和学校保持一致,我们这次考试出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和论述四种题型。为了方便大家复习,下面我把这学期讲过的重点从头到尾给大家顺一下,把我强调的掌握住了,考个八九十分是没有问题的。大家打开笔记,找到第一章的第二部分XXXXXXXX……” 【自我感受】 记得读本科时,我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及同校、其他学校一些同学的专业,比如法学、社会学、教育学、英语、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甚至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专业都存在上述对话中存在的现象。直到如今,我依旧不明白的是:考试科学化或考试管理科学化与科学有什么关系?尤其是,在理科方面,科学是考出来的吗? 【我的想法】 本科教育在有些地方还不如高中教育,本科时的考试有些地方还不如高考!考试改革应从本科教育与教学开始,但必须有较大的勇气、较大的魄力、较大的胆略,唯有此才能用较大的步伐、较大的改进、较大的成果!但是,很遗憾:现在真的太缺乏改革的勇气、魄力与胆略了!
个人分类: 我问科学|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生选课的主要依据:有用?考试容易?
热度 34 baoyongli800 2011-9-8 14:26
大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是有用?还是考试容易?我想大学生以外的人都会说:当然是选有用的,但是我相信大多数大学生都是选考试容易的。因为分数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不像中学生那样重要,但依然和很多事情密切相关,比如保研、奖学金、出国、毕业、找工作等等,尤其是保研,很多学校的要求是每科成绩都是优秀( 90分以上),为了顺利保研,很多学生不得不将是否容易考试作为自己选课的唯一标准。常听很多老师反映,自己所教的课本来对这个专业来说很重要,但因为难度相对较大,选课者寥寥无几,而一些看似对本专业不太重要的课则因为考试容易通过,选课者众多。有一年上生物技术专业实践课的时候,看到大家的表情有些茫然,仔细一问,才知道很多同学根本没有选修生物技术的四个骨干课: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当时令我欲哭无泪,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竟然没学生物技术,这也未免太悲催了些。本人主讲的免疫学课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上周刚上了一次课,这周就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 鲍老师: 您好!我是生科院大三生物技术班的学生: XX ,上周听了您的一节免疫学课之后感觉特别好,很想选您的课,但是还有一些犹豫,希望和您交流一下。 说心里话,我非常喜欢您的讲课风格,思路非常清晰,语言也很生动,就特别想选您这门课。但是我跟选过您这门课的学长学姐们打听了一下,他们都说特别难,考试前需要记忆的还特别多,所以我也就开始犹豫了。相信您应该知道,我们学生选修一门课程,不仅仅是想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希望能有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免疫学似乎太难了,我都不太敢选了呢。 其实还有一点让我更加犹豫的就是,我现在正在准备出国留学,这学期要考托福和 GRE ,可能时间精力不太够用的,而且要想申请好的学校大学的平均分就必须足够高,我现在的成绩还不够好,需要选修一些能够给我提高成绩的课程,可是另一方面,我还要加强自己的专业背景,而我感觉免疫学还算是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很值得一学,所以现在就很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决策了。 所以,鲍老师,我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希望您能给我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谢谢您了! 以下是我的回信。 XX 同学,您好! 很高兴您喜欢我的课,同时也非常感谢您对我的信任。 首先,免疫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它不仅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同学十分重要,对于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也同样重要,即便将来不做科研,做中学老师,中学的课本里也有免疫学,每年的高考题中都有免疫学的内容 。其次,至于免疫学难学这一说法,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确切地说,我不认为免疫学是一门很难学的课,但它和其它课程有所不同。其一,正如我上课时向大家所强调的那样,免疫学是一门建立在抽象理论思维基础上的学科,而且基础理论的每一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一个整体体系中,是整体内容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免疫学知识的掌握需要系统性、整体性,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那些习惯于靠背诵应试 以及期末集中突击 的同学的确不太适合,所以有些其它学科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这一科的成绩未必好,这可能是大家说它难学的原因之一。其二,我比较注重考试的公平,希望考试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任何的努力都应该在成绩上有所体现,所以考试题比较多样化。选择题和判断题主要是希望那些把书和课件看得仔仔细细的同学,其劳动能有所体现;名词和简答题是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论述题是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及分析能力,适合于那些能把知识融会贯通的同学。其三,由于了解了同学对分数的重视程度,近几年我也在不断调整考试题的难度, 80%左右的题都是平时反复讲解、不断强调的 ;另外还设置了平时成绩,主要是为了缓解最终考试的压力,同时也是对平时认真听课的同学的一个鼓励。现在我可以告诉您去年学生的考试成绩情况: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为 62人,其中优秀(90-100)21人、良好(80-89)22人、中等(70-79)11人、差(60-69)8人,不及格0人,优秀率为33.8%。 说了这么多,我依然无法给您一个确切的建议,因为我不了解您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同学,而且因为您正忙于出国外语考试,也不知道您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听课和复习。我想当您了解了以上情况之后,应该会做一个正确的选择。 祝一切顺利! 鲍永利 我想,这位同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大多数同学所考虑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种“唯分数是举”的选课方式或许是现行教育制度下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却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行的制度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吗?
个人分类: 师道杂陈|8082 次阅读|70 个评论
第7章 培育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arithwsun 2011-9-3 21:55
豆丁文档,选择全屏和菜单栏幻灯片模式阅读,效果更佳。 第七章 培育型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关系 7.1 如何走上培育型教育之路 7.2 从培育型教育原理谈精英教育的实践 7.3 精英教育的中国特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7.4 精英教育的培育性本质:道法自然,德从朴素 7.5 精英教育的成本:全职妈妈和家教联盟
个人分类: Book-W|57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同学,成绩是你自己得的,不是老师给的
热度 7 wangxh 2011-8-31 08:35
昨天跟学生一起去参观,回来的路上突然想起上学期一门课有两个学生不及格,但这学期开学时只有一个学生补考。于是就关心地问另一个学生:“你为什么不参加补考?” 好家伙,这一问引来一篇埋怨声: “老师,你太狠了,他没有补考的机会!” “老师,你给他的成绩太低了,根本没有补考的机会,属于大挂!” “老师,你才给了他20分,必须超过35分才有补考的机会!” ...... 七嘴八舌抢白了俺许多句,都是说我的错,就没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他得分太低了。” 于是便问道:“这么说,他不及格、没有机会补考是我的错、是我造成的了?” 学生们稍稍冷静下来,俺继续说:“请大家不要搞错了,是他自己没有答对题目,故而造成没有得到补考的分数线,不是我给少了。难道他得17分我还得给到35分使其能够补考吗?凡是总有个界限,学校之所以这么规定是有道理的。成绩不到35分意味着这门课需要重修,或者说,正常情况下补考也很可能不能通过。” 听着我认认真真地讲,学生们也就不说什么了。不过,很显然,他们大多是不服气的,因为他们非常清楚有些教师不严格执行规定而使他们“获益”。 别人的事儿,俺管不了更改不了,但自己一定要守住这小块净土:同学,成绩是你自己得的,不是老师给的,请你们努力吧!
个人分类: 教之道|4566 次阅读|16 个评论
博士扩招
dongzg101 2011-8-15 04:43
当年本来是不想再考博的,李老师要求我考他的,不要考清华的,想想也就报名了,结果在国防大学的两天考试前后,不知为什么比较兴奋,别的考生找我聊天,就和那些考试的研究生瞎扯了一通国家博士要扩招的事情。估计这件事情带来了麻烦,比我想像的要大。最终不得不离开中科院。也不知道谁迫不及待,本来李老师安排好半年后去欧洲学习半年的,回来这十年,基本都荒废了。有些话,一个人一个人的传下去,到某些人那,中间一加工,估计就变味道了。亏得我五岁就读完了中共党史(老妈教政治,家里只有政治的书,我偷看的),从历史上看,知道党内斗争很残酷。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三条虫。自己都打得没力气了,就被别人收拾了,知识分子内斗更厉害,看不见的。看来这年头,还是少说为佳。
1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8):一场旷日持久的考试
热度 2 wangxh 2011-7-29 12:46
考试(8):一场旷日持久的考试
为了增强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去年《 先给成绩后考试,怎么样 ?》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与改革——呵呵,这就是俺理解的教学改革。本次考核分三种方式、四次进行: 第一次考试 :闭卷考试, 25 个简答题,复习范围整个讲授和要求自学的内容——学生说,老师,这不是大海捞针吗?对,就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内容并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实际上书里都有)。考试结果如下: 80 分以上 2 人——这两位学生回答问题全面、理解到位。说实在的,对某些问题的“识记”连俺这个做老师的都钦佩。 66 分 1 人, 57 分 1 人——这两个学生也很了不起,基本掌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在没有任何重点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掌握书中三分之二的内容,理应得到肯定与表扬。 40-50 分 3 人——在该情况下,能够答对近一半的内容,照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言,已经很可以啦!最起码说明这三人已经认认真真看书了。 30-39 分 4 人——在这种情况下,能答对三分之一基本上相当于有重点复习范围的及格水平了。 20-29 分 2 人——只能说明他们准备了,但相当的不充分,或者说没有认认真真地看书学习。 10-19 分 6 人, 10 分以下 2 人——这 8 人,俺就不好说了,占全部学生的三分之一还多。 第二次考试: 40 分以下者,重新闭卷笔试,还是这 25 个简答题,复习范围就是这些题。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这些内容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学生基本上应该是必须掌握的,如果不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就是枉学这门课程。第二,对于某些学生来讲,无论怎么都是不想学习的(最后 8 人),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所有的判断力不足以断定这是重要的、必须的,那么只能“逼迫”。因此至于考试结果不足以说明整个掌握课程的状况,只是考核一下大家对待考核的态度和给出最后成绩的依据之一。最高分 83 分,都不如第一次成绩最好的那两位学生; 70 分以上只有 5 人, 竟然还有 4 人不及格 ! 第三次考核: 围绕着这 25 个简答题进行口试,一对一、面对面,每人 30~50 分钟不等。主要考核是否真正理解。结果发现,有的学生就是纸质试卷答对——纯粹死记,也不是真正理解。这是很费时费力的“工程”,幸亏学生少,否则根本不可行的。 第四次考核: 20 道论述题,以作业形式作答。含盖了这个课程的所有重点内容,其中与以上 25 个简答题涉及的内容有交叉。也是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来交作业。并当场抽查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这项工作比口试更耗时间,原计划每人 40 分钟左右(只有少数几个 20 分钟内完成,人家掌握太熟了,问什么都能回答到位,俺就不好意思继续发难喽),但是有人竟然消耗掉俺近 2 个小时。回答不好的、理解跑偏的、直接答错的,统统回去重来!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儿,就是第 20 题,不是真正的知识题,而是“说说学习本课程的收获与心得体会”,有的学生的作答看上去还挺会忽悠,俺基本上判断不出是真是假,现在的学生这方面都很强。但无论如何,俺还是愿意相信他们说的是真话,否则俺出这个题目本身就有毛病了。 这是学生们“辛勤的汗水”——每人 20 多个论述题,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补充 这是学生们的收获与感悟,有点还真认真呢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依据口试、作业情况而定。过去,鄙人给出的平时成绩都是依据出勤率、迟到、旷课等。由于俺逐渐找到修理懒学生的有效手段,从这方面已经无法判断与区别,如果都给满分学生感觉可能不公平,教务工作人员还不太认可。开始上课时,已经对学生声明过,依据口试、作业情况给平时成绩。有的学生不相信,竟敢以身试法呢,结果惨喽!结果这一项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该!活该!谁让你单方面主观认为老师是吓唬着学生玩哩,一定要知道有的老师很倔,说到做到——课堂上无戏言!有的学生还因为这样的事儿找俺评理呢,说什么“有的老师开始上课也这么说,但后来都怎么怎么样,老师您为什么跟他们不一样呢?”俺的回答是:“你说对了,我的确跟其他老师不一样,就像你不跟其他学生不一样一样。 课程能否通过,根本不取决于老师,而是取决于你自己! ” 一场旷日持久——是的,不夸张,历时大约 20 多天 ——的考试结束了,由于不是规范化考试,俺还等着教务部门的“审查”或“审判”——去年通报了一下(没有“批评”二字,估计是给俺面子)。所以今年俺学乖了,在《课程总结》中声明: 考核采用非规范格式,请有关人员不必过分纠缠此事,我们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工作就好! 通过这种方式,一定会发现有多少学生在学习、想学习、不学习、想糊弄。哪些学生可以放心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哪些学生需要引导或点拨,哪些学生需要逼迫,哪些学生……(俺无可奉告,嘿嘿)。作为教师,俺只是希望,虽然俺辛苦些, 望 会学习的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好好学习, 让 愿意学习的学生学到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 逼 不太愿意学习的学生学到些必须的知识, 使 想糊弄的学生 不能轻易过关 ——这是不是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呢? 其实,俺也深知道,大学,要这么个教法,也就预示着快完蛋了!但是,没有办法,这就是现阶段真实的中国特色、严酷的现实。有人就是希望“只交学费不学习”——这不相当于“进入餐馆只交餐费不吃饭或不吃饱”一样吗?这不相当于“进入医院看病,只交医疗费不治病或不痊愈就想出院”一样吗?这不是大气候、大环境问题,这是综合素质问题,这是文化问题,这是愚昧!!!
个人分类: 教之道|3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实在不愿意学习就算了,别哭呀!
热度 1 wangxh 2011-7-21 10:51
中国有个很不错的传统,就是跟着皇帝鹦鹉学舌一般不犯毛病。 比如说,皇帝喜欢斗蛐蛐,大臣们都跟着喜欢斗,其他官员与自认为各方面条件尚可的老百姓也跟着斗鸡; 皇帝喜欢斗鸡,大臣们也都跟着斗鸡,其他官员与自认为各方面条件尚可的老百姓也跟着斗鸡; 有人流眼泪,播音员、主持人等也跟着流眼泪; 学生就学会了,不好好学习,考试不及格,也流眼泪。 亲爱的学生啊,实在不愿意学习就算了,别哭呀! 还有可爱的家长们,你们也不必给我打电话求情,“大人不记小人过”,这是哪跟哪儿,俺是在为你们教育孩子成长。如果你们也实在不想俺帮助孩子,也不必跟我说,直接对孩子说:“就不好好学,看看老师敢把你怎么样!”——这大学教师当得,俺真够憋屈的了。 这个学期,俺的神经倍受打击! 想让学生多学点东西,一个对俺“急眼”,一个对俺“抹眼泪”,正如赵一斌老师所说,“男人撒娇”。看着男学生流眼泪,恨不得踹到楼下去!俺宁可他跟俺急眼。 俺跟学生聊一聊自己的燕雀之志:就想当个好老师。 学生回敬道:在大学,想当个好老师,根本不现实,中小学老师嘛还差不多。 一句话,把俺打击的几乎翻白眼。 俺,倔人,根本不信邪! 决心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即使撞了南墙也不回头,非把南墙撞出个洞不可;即使见了黄河心也不死,不行俺就跳进去!
个人分类: 教之道|3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7-21 06:50
人生面对的就是一张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蒋继平 2011 年 7 月 20 日 俗语云: 社会是个大课堂。 这话很符合实际, 社会确实是一个让我们终生学习的地方。 既然是课堂, 那一定会有考试。 所以, 我们人生面临着一系列的考试,从小考, 到中考, 再到大考, 到死的时候交的是最后的答卷。 不过, 这些人生面对的考试都是由自己命题的开卷考试。 在这个课堂里, 一共有四位教员, 他们是 : 父母家长, 老师, 自然和社会群体。 小时候的教员主要是父母家长, 青少年时期是家长和老师, 长大成人后独立走向社会, 主要教员是自然和社会群体,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慢慢地降低。 监考和评分主要由两位先生负责, 他们是时间和空间。 所以, 一个人在这张答卷上获得的分数主要取决于他在时间和空间(心)里的印象, 也就是他在时空中的表现。 从我本人的人生感悟来说,下列几个因素是我们选择人生命题和得分高低的关键 。 家庭背景。 家庭背景直接关系到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我们进的是哪一类学校。 人一生下来就被安排进入某个等级的学校, 而且没有选择, 是先天安排好了的。 家庭背景好的, 相当于进入名牌重点学校, 那里有优秀的师资,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家庭背景差的, 就相当于进入普通学校, 他们面对的是有限的师资和可利用资源。 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张三的父亲是一位大富豪, 母亲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父亲为他提供了物质生活上的保证, 他的母亲可以为他提供学习上的帮助;李四的父母是农民,他的父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也不会写,终日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生活, 由于这种家庭背景的明显差异,张三和李四在选择命题上就有明显的不同。 比如说, 选择艺术作为人生的命题, 除了天赋外, 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 没有小提琴, 您能拉出小提琴的曲调吗?很明显, 张三有条件去学小提琴, 而李四就不具备这个条件, 因而,家庭背景好的,就面临更多的命题选择。 对于选择同样命题的人来说, 家庭背景好的在得分上也是占有明显的优势, 那是因为他们是在重点学校的学生, 从小享有着良好的教育。 所以, 对于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来说, 人生的成败是不可以用同一种标准来比较的。 天赋才能。 家庭出身是命里注定的, 天赋才能也是生来就决定了的。 性别, 美丑, 聪明, 愚笨等等属于天赋才能,也关系到人生的命题和答案。天生长得美丽漂亮的女人和高大英俊的男人在自己的命题上就有更多的选择, 在得分上也占有更多的优势。 姚明和范冰冰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们的天赋才能真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人生的命题和答案千差万别, 有的人是权霸一方的统领, 有的人是文艺界的大明星, 有的人是某某项目的世界冠军, 有的人是世界大科学家, 而更多的人是普通工人和农民。 后天努力。 家庭背景和天赋才能是先天决定了的, 是不可改变的, 它们给人生的命题带来一定的限制。 比如说, 一个个子很矮的人, 他不可能选择去当一位国家篮球运动员, 要是他一定要如此做得话, 他自己选的命题就是不明智的, 因而, 他是肯定做不好这道题的, 所以, 肯定得不到高分的。 那么, 对于人生的命运,我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吗? 我们不能有其他的选择吗? 答案当然是有。 在人生的过程中, 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我们的家庭出身和天赋才能, 但是, 我们仍然面临许多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 对于家庭出身和天赋才能相同的人来说, 人生命题的选择和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他们后天的努力, 越是勤奋努力的, 越是愿意付出的人, 人生命题的选择机会就多, 其答案的得分也会高一些。 举个具体的例子,同是农民的两个孩子, 一个勤奋读书, 考上大学, 另一个不勤奋努力, 没有考上大学, 仍然在农村种田。 对于这个仍然在农村种田的人来说, 他的人生命题只能是如何种好庄稼,而对于那个大学生来说, 他的人生命题就可以有多种选择, 所以, 努力的人就有更多的机会。 当然, 要是那个种田人能够认认真真地做好他的命题的话, 他也可同样获得人生答案的高分的。 从上面的三条可以看出, 人生命题的选择虽然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 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仍然面临很多机会, 也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一条道路走不通, 还可以选择另一条路。 不过, 在选择人生命题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天赋才能来立题,只有选对了自己拿手的课题, 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写出好文章来。 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 所以,有的人选的是农学, 有的是管理学, 还有的是商学或者军事学, 等等。 只要我们还活着, 我们就一直在自己选择的命题上做文章。 这是一篇记述文,主要描写您自己一辈子的重要事件,包括找对象结婚, 生孩子,工作或者创业,教育孩子, 抚养老人, 以及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或者对社会犯下的罪行。 做文章的时间没有限制,而且是开卷考试, 每人都可以利用他已经掌握的一切知识和资源来完成这篇文章。 不过, 有的人可能耐心不够, 早早地向时间先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纵观人类历史, 在浩瀚如海的人生答卷中, 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非常优秀的文章, 有的是气势磅礴的英雄诗篇, 有的是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有的是刻苦创业的人物素描, 当然, 更多的是普通平凡的答卷。 亲爱的读者, 您的人生命题是什么? 您准备交出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4173 次阅读|8 个评论
监考——无可奈何的教育手段
热度 7 wangxh 2011-7-19 17:24
监考——无可奈何的教育手段
“......都快站死了!”监考完毕在送试卷的路上,听见一位女教师半抱怨半无奈地说。 近几年,高校的监考任务越来越繁重。是啊,学生每年都在递增,但教师的数量并未有多少增加,教室数量更是增加缓慢,这就势必造成监考越来越难! 看看某一次监考热闹非凡的景象吧! 下午2点至4点考数学,要求1点30分取卷。等俺赶到取卷室的时候,老远望去,感觉大家都像前些日子抢购食盐的。不过时间不长,大家都拿着自己的任务去各自的考场,学生们早已等候在那里了。 一进考场(其实就是正常的教室),学生们都站在等候,俺问“为什么站着?”学生回答说“等候分配座次”。另一位老师(就是俺的监考对子)急忙在黑板上写下座次,同学们各就各位。 有的监考老师说了,其实就是宣布考试纪律(学生们都听了上千遍了吧):“......该上厕所的赶紧去,否则考试时是不允许去的......”怎么好像在对幼儿园的孩童说话哩! 一会儿,校级考试巡查者来了,对俺面授机宜:“王老师,告诉学生与考试无关的东西一律放到一边去、手机一律关闭......”俺倔人此刻表现特别乖,根本不倔,立马对学生鹦鹉学舌般重复“上级领导指示......” “把考试证拿出来,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没有考试证是不允许的,尤其是巡视的来了......”有的教师还在既似宣布纪律,又像提醒着学生...... 试卷发下去了,学生们开始作答。有老师提醒学生“先写上你的名字”......多年来的“管得过多过宽”使教师们已经习惯了替学生考虑问题,几乎每一步都有人提醒,难怪现在教出来的学生都是大家看到的样子。 “有一个题存在问题,请大家根据黑板更正。如果看不清请举手示意。”俺奇怪为什么考卷印出来之后才发现有问题呢? 十几分钟过后,嘈杂、烦躁的局面终于消停了,学生们在认真答卷,监考教师在轻轻地踱着步子——监考指令规定:监考教师不许坐着、不许站在一个点上不动、不许看书、不许听音乐、更不许打电话等。为了不影响学生答卷,俺一般在讲台边或教室后边来回走动,有时也默默地背诵那句名言: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其实,在这个各项制度 齐备 的时代,真正的宁静是短暂的,即使学生们在考试也如此。 一会儿专业教师来了,引起一阵骚动,问一下有没有问题,而且明确规定只能问“看不清的”,其它概不回答! 一会儿领导来巡视了,又引起一阵骚动。“没什么问题吧?”领导关切地问,我们毕恭毕敬地回答“一切正常!”领导笑笑、点点头走了。 一会儿督导员来了,也引起一阵骚动。如果有人不信,俺有照片作证: 学生们遵守纪律,监考老师就闲着没事儿。所以俺非常无聊地看了墙壁上的《课堂学生守则》,说是学生守则,实际上也有管教师的条款。有这么一条——“教室内不允许穿拖鞋”,反正无聊,俺就数一数穿拖鞋的学生吧。好家伙,有7人,全班共29人。有意思的是俺还碰见一位教师也是赤脚上阵,另一个教室里的。还有一条——“教室里不许喝饮料”,这是什么话,难道喝水也不许吗?水也是饮料的一种,只不过是最普通的饮料而已。其实学生们根本不管这些,即使上课也照喝不误。 今天监视的是10级学生,新生,好看,基本不会出现问题。如果是三四年级、甚至二年级有时还是会遇到意外事情的。有一次与学生闲聊,问“你觉得现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描述更确切?”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天下乌鸦一般黑!”俺当时就翻白眼儿了...... 想着想着,突然听到老师说了“还有30分钟,请同学们赶快答卷......” 今天天气很闷热,再经过近两个小时、六七十人的热交换,教室里有些令人窒息的感觉,的确盼望同学们快答快交卷走人。 “还剩最后10分钟”,老师又一次提醒着学生。 终于打铃了,开始收卷——有的学生趁机“捞点外快”,俺是火眼金睛,到了最后时刻也决不放松警惕。 收卷按顺序排好,送去指定地点。 监考,难道就这样继续无限延续、扩展下去吗? 回实验室的路上,俺突发歪想:能不能与监狱联系一下,他们应该有犯人学习的房间,估计一定会有监控系统——即CCTV,学生们可以轮流去那里考试,发给教师们的监考费就负给监狱当作场地、设备租用费......【反正学生已经说了,天下乌鸦一般黑嘛】
个人分类: 教之道|39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哈哈,俺终于教着“天才”学生啦!
热度 11 wangxh 2011-7-12 12:26
哈哈,俺终于教着“天才”学生啦!
孟老夫子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所以,“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也就成了许多为教育事业而奋斗者的宏愿。俺不是那块料,当然就不敢想“得一英才而教教”。 可是,皇天不负有心人,今朝就让俺碰上了。 在前几天的考试中,俺发现一个学生的答卷是这样的:“(答案) 略 ”。 怎么样,难道这不是天才级选手吗? 同学啊,这是学习,这是考试,严肃、认真这是必须的!虽然试题不会答了,开个玩笑倒是无所谓的,但试卷要上交、学校要检查的。另外,试卷上的答题的确可以忽略,在你们的心目中 可不能 留下“只要及格,其它均可以忽略的种子呀! ”
个人分类: 教之道|7794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不考试、无论文的公选课行吗?
热度 2 popeye123 2011-5-26 16:39
一学期过了3/4,除专业课程外,大部分公选课基本快结束了。来上课的学生也多了起来,也不乏新面孔的出现。这时候同学们最关心的是期末的成绩评定方式,问得最多的也是期末考的问题。 全校性公选课开课之前已指出明确的成绩评定方式: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平时出勤率综合期末小论文或课堂开卷考试的形式得出这门课程的成绩(注: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 在开学第一次课同学们就被明确告知本课程不考试、无论文,仅用出勤率作为评定成绩的标准,而后也多次提及。全勤,优;旷课一次,低一等级。个人认为:只要标准统一,操作性强,没什么不可以。 没想到最后几次课还是有不少同学问:“期末考试什么时候进行”、“期末小论文什么时候交呀”。还有部分同学通过邮件的形式询问。一看这些同学都很忐忑。 让同学好好学一门课,并评价他(她)们该门课程的真实成绩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获得真实的本门课程的成绩,那会有多少同学毕不了业呀!当然同学们也会“如实”地评价该教师。过于复杂,不想了,也不写了。 努力寻找一种适合某课程的成绩评定方式中...... 关于考试的话题已相关的博文报道: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7223do=blogid=276215page=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342611
31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教育问题的随想(微博或留言)
热度 6 hj58 2011-4-22 07:47
关于教育问题的随想(微博或留言)    黄佶      根据我的经验,给大学新生讲“如何读好大学”等是没有用的。他们听前人悲惨故事时是当做笑话听的。而不会接受教训。他们非要自己以后吃亏了,才会明白老师说的道理。此时他们会积极地向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教训,叮嘱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但后者仍然是哈哈大笑,然后再重蹈覆辙,年复一年,代复一代,……      大学应该宽进严出!宽进严出不仅能够减缓高考压力、促进学生学习,还可以消除高考舞弊的负面影响。他即使靠舞弊(高考加分、耳机提示等)混进了大学(昨天《南方周末》报道贵阳靠培训“二级射击运动员”骗取高考加分),如果不勤奋学习,成绩不好,也会很快被淘汰出去。        “严出”不是不让毕业,而是看他不用功学习、或者学不进去,就让他提前离开学校,给个学时证明。以后想读,可以再回来或去其它学校接着读。       很多高中男生高考不行,但实际上很聪明。严格的高考就使他们无法进大学。现在大学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危险。      可以把实行“宽进严出”时多出的指标用于男生。      或者进行增量改革:只对男生实行“宽进严出”,试行几年,看看有什么问题,以便进行完善。      中国教育的出路是“宽进严出”。“宽进”可以减轻高考压力,“严出”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黄佶:中国教育的出路:宽进严出,网上评职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875do=blogid=434747 )      以后国家应该规定:高中应届毕业生不能直接考大学,必须到社会底层工作一年。让年轻人尝过只能靠出卖体力才能生存的苦头,他们才会知道知识的价值,才会主动认真的学习。没有自觉性,即使不迟到旷课,学生也只是上好指定的课程,而不去读课外书。这样的大学仍然是白上的。文革后第一二届学生为什么用功?因为他们有知识饥渴症。      现在的大学生,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被父母强制去学习:数字、四则运算、汉字、英语、古诗、钢琴、……,一口气连续学习近二十年,早就都患上“学习疲劳症”了。中间应该打断一下,例如规定高考后不能立即上大学,而是必须在社会底层工作一年:种地、做工、做营业员、当兵,等等,使他们离开书本一年。在只能靠体力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会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此时再去读书,他们有知识饥渴,也有新鲜感,配合好的教学方式,他们才会自觉认真地学习。      现在的大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博览群书,不肯做作业,老师点评作业后不肯修改。老师则忙着评职称、拿课题,只有高学历,却无实践经验,……。呜呼!      大学教师的收入太低,只有五流研究生才考虑进大学做教师(民谣)。大学教师的工资应该高到有足够数量的优秀人才来竞争做教师,竞争上讲台。只有这样,大学才有希望。现在大学的钱很多,但都花在名人和大师身上,轻视忽视承担主要教学工作的教师,让其勉强维持,甚至要自己出去创收。      中国高等教育还是崩盘了的好。然后全民办学,优胜劣汰,涅槃重生。      要让文科的研究生也来啃外国学者的学术论文,既学英语,又练中文(先要翻译过来),还能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评论上课录像、下面没有学生)上课还是要互动。我用 QQ 给研究生上课,大家都不必奔忙,坐在家里或寝室里就能够上课。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发言不但没有了心理障碍,反而因为他们非常习惯使用 QQ 聊天,因此发言非常主动,听课时有了想法不再只和同桌小声嘀咕,而是发在 QQ 上,大家都能看到,其中很多观点还真不错。一些同学在世博会新闻中心做志愿者,也能利用那里的电脑忙里抽闲地瞄上几眼、发几句言。      实际上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那种方法,那种思维方式。具体的专业课只是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工具。凭空是无法训练这种思维方式的。这种思维方式也无法独自存在,只能依附在具体的知识身上。大学生应该能够从事任何工作。大学里没有“总统学专业”,但有些大学生就能做总统。      我读大学时,从图书馆借到外国的物理学教材,耳目一新,比国内教材好太多了。解释由浅入深,示意图形象生动,没老师教,也能够看懂。后来自学微机,中文的书一上来就讲“分区”、“磁道”,怎么也看不懂。但书名为“introduction to ...”之类的外文书,由浅入深,图文并茂,虽是外文,但比看中文的还轻松。      中国不应该简单地做一个消费大国。应该走一条和美国不同的道路,应该把钱花在教育上。更好的学校和设备,高薪吸引全世界最优秀最伟大的教师,高投入编撰出版最好的图书(包括电子书和网站),高投入搞科学普及和基础科技和技术研究。让搞学问搞科学的人成为收入最高的人,成为社会羡慕的对象,……      由知识分子(教授)来管大学也未必能够管好。现在的官(校长、党委书记)哪个不是研究生毕业的?哪个不是教授或研究员?弄虚作假、剽窃、学术腐败、做学术包工头,不都是教授副教授干的吗?      北大完蛋了。连批评涨价两毛钱的自由都不给学生了。两毛钱虽然绝对数值不大,但相对几元钱一份的饭菜,这个比例还是很大的,为什么不允许批评?学校为什么不反思自己的工作?学校食堂的伙食差、价格高,是老问题了。一面在培养将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学生,一面却解决不了自己食堂的问题。      继续教育现在实际上就是卖文凭。继教已经成为大学和院系的创收工具。为了争夺生源,不断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虽然还假装着在抓教学质量,但考试之前把题目和答案给学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哪个学校要是真地抓教学质量,对学生严格要求,生源立即流失,于是只能竞相降低标准。中国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好事情变成坏事情。继教是一例。      国家应该支持这样一个产业:有选择的或者全部的保存网上的内容。我们现在可以找到两千年前的人写的东西(竹简,甲骨文),但以后可能连两年前的人写的东西都找不到了。这将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2011-4-21 整理
个人分类: 教育|2268 次阅读|6 个评论
“不是211、985的,我们不要”
热度 37 lengjingjing 2011-4-21 20:59
今年报考老板的考生没有一个上了学校的复试线,老板准备调剂。消息一传出,结果每天有许多考生过来找老板。老板最后确定了6个考生进行正式复试。这些考生有三个来自211大学,两个来自985大学,只有一个来自某省属大学。通过笔试、面试,其中来自省属大学的学生表现较为突出。经过复试小组的评议和讨论,最后一致同意招录该考生。 当老板将有关复试情况以及复试小组的意见上报到研招办时,研招办的某领导看了有关材料后,答复老板说不能录取该学生。老板问为什么,领导说:“不是211、985的,我们不要”。随后的几天,老板反复与研招办沟通、交涉,但研招办就是不给办理有关录取手续。老板最后勃然大怒,在电话里对研招办领导大吼:“我今年不招了,你们爱咋咋地。”
4555 次阅读|44 个评论
我的考试作弊经历
热度 6 xuyingxiao 2011-4-16 10:43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是考试不能抄别人的,所以我一直极力遵守着考试不抄别人、也不让别人抄自己。但其实我的学生时代还是有几次作弊的,有时候会想:连我这种人都作弊过,一生中从来没有作弊过的学生能有几个呢? 最没有负疚感的作弊: 小学,本来是保持作弊零记录的,但在最后的小学毕业考中晚节不保。毕业考和升学考不同,升学考比较正规,决定着是失学还是后面可以继续读初中、以及能否读乡里的中心中学。而毕业考大家都知道肯定都能考过的,因为不可能读了五年小学却拿不到小学毕业证书。既然毕业考是形式一下,就因陋就简,没有大教室,就让大家把课桌搬到操场上露天考试。场地太大,监考老师太少,同学们考试就不安分起来,开始相互跑动,相互串门,老师也管不住。面对诱惑,我顶住了,坚持独自考试。 考了一半,天上突然下起雨来,大家都很兴奋地再把自己的桌子往教室搬。这么多班级、每个班这么多学生,一窝蜂地冒雨搬桌子往教室里挤谈何容易,场面乱作一团。我们很兴奋,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玩的考试。教室里太乱了,大家搬着桌子挤得动弹不得,在长久的等待中,我终于没能坚持原则,和边上的同学对了一下试卷的答案。 这次作弊,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环境所逼的问题,心里也没有任何负疚感。 最名副其实的作弊: 初中,一次历史小测验,很多填空题都答不出,心里慌了,算一算要不及格了,那时很难想象自己考不及格的场景,于是在临交卷时瞟了一下同桌,填了几个历史年代上去。至今仍对当时的心理活动、场景细节、坐在哪个位置历历在目。 这次作弊,是无法作任何辩解的作弊,是“吾日三醒吾身”时常要分析的。 不作弊的最高境界: 高中,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没有一次作弊过,连这个念头都没动过。倒不是我学习成绩怎么好,那时其实一直在一二十名徘徊,觉得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成问题。没有作弊也不想作弊是因为有一个最高目标:考大学。所以即使考试时把答案放在我眼前我也不会看的,因为那时感觉高考是最公正的考试,平时的考试只是一个自我检查的手段,作弊对达成高考目标没有任何用处。不过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我的成绩一直到高三上学期还在十几名的位置,还好上帝保佑,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期中考到第11名,期末预考考到班里第五名,高考考到班里第三名。终于进了日后还算是985的大学。 本科,我没有考试作弊,因为我将考试当作证明自己的一个机会。既然要证明自己,抄袭的话考得再好也不会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所以考试作弊同样完全失去了意义。 看来,预防作弊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作弊失去任何意义。 作弊的最高境界: 不作弊并不妨碍我研究作弊。读大学时虽然还想不到日后高考竟然也有林林种种的高科技作弊手段,甚至形成作弊产业,那时也没有网络爆出各种千奇百怪的作弊方式,不过我还是想到过一些有创意的作弊方式。尽管没有必要去实施,但还是给自己带来一些成就感。 最让我觉得有成就感的一个方式是利用计算器的存储功能。学工科考试时要做大量计算,因此规定要大家自己带计算器。我就在想,计算器里其实有存储功能的,那些要我们背的各种常量如果存储在计算器里的话可谓神不知鬼不觉。更进一步,如果把这些常量作些运算,比如开两遍根号再存起来,这样即使监考老师看到计算器里存了个数字,也不知道它是和考试有关的。然后自己计算时做两次平方就还原了。再进一步,把一些简短的文字用汉语拼音写出来,再把拼音转成数字,再作几次运算保存在计算器里……不知不觉应用了密码学的原理了。 如今我研究电影里的植入式广告,惊觉我本科灵感突现想到的作弊方式竟然和植入式广告有异曲同工之处。植入式广告的最高境界是将广告和电影溶为一体,哪怕告诉你这一段有广告,你都很难发觉里面植入了什么广告。作弊的最高境界是把作弊和考试溶为一体,不用偷偷地看小纸条,不用带着隐形的无线耳塞——这些一旦抓住就再也抵赖不掉。按照最高境界的做法,考试时按照要求用计算器解题时,就是作弊的过程,一点都不用偷偷摸摸。监考老师哪怕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哪怕他告诉你在作弊,他也无法知道你哪步按键动作是作弊。哪怕监考老师知道了这种作弊手段,翻出了里面存储的常量,也可以轻松地说这是以前计算的中间结果而推脱掉,不会有人想到这个看似随机的数字经过只有你心里知道的几个运算步骤后会和哪个常量有关。这里面其实也有不少密码学的原理在里面。 写这些有没有诲淫诲盗之嫌?其实我的观点是很多东西就不该去背,而是应该在用的过程中自然记住。所以在我对所上的课有绝对的自主权后,全部开卷考试,这样就自然让很多为了记忆而作弊变得没有意义了。 不拒绝别人作弊: 本科之初,我一如从前,考试时谁要想看我的试卷,马上将试卷遮住不给看。但之后我逐步放弃了这一原则,最直接的原因是评三好学生。我们班的学生成绩都不错,成绩超过三好学生要求的人数比分到的名额多,于是每次都是全民公投决定谁是三好生。我一方面比较内向,一方面又拉不下面子去拉选票,所以尽管成绩不错,也乐于助人、参加集体活动,觉得自己道德够完美了,但每次都票数不够。那时三好生是我内心中证明自己、取得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最重要标杆,几次落选后,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谁想考试时转头看我试卷就看吧,我只坚持自己不抄别人、也不主动参与别人的作弊就行了。用Google的话来说,就是“不作恶”。 思考题: 如果我是教文科的老师,可以出如下两难的思考题给学生讨论: 1. 就事(作弊)论事: XYX的博文说自己考试作弊过,考试作弊有追究的时效吗? 从法理上看是不是以后需要诚信的事情都不能让XYX插手了? 但如果大家都作弊过,已经找不到几个没作弊的人了,该怎么办呢? ——一方面,如果XYX可以逍遥法外的话,如何警示后来人? 法理的权威如何维护? 另一方面,如果XYX从此就诚信破产再不能原谅的话,那么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够存活?那些需要诚信的事情找谁来做?或许只能找那些善于伪装自己但其实更没有诚信的人来做。如果需要一个赦免机制的话,对哪些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赦免? 谁来制定这个规则? 如果这个规则不和国外接轨,那将是国际笑话,让人看到天朝的诚信已经差到了什么样触目惊心的程度。如果和国外接轨,最终可能又是把天朝的人悉数打尽,没人可以做事情了。 XYX作弊过,以后XYX如果揭露谁谁谁作弊了,是不是就没有任何公信力了?如果某某某作弊被XYX抓了,某某某是不是只要说XYX也作过弊,就可以免除责任了?如果某某某作弊被XYX抓了,私下拿XYX也作弊过找XYX私了。XYX将陷入一个讽刺性的境地:如果坚持原则做好人的话,XYX就会变成坏人,身败名裂。如果接受小恩小惠做坏人的话,就会继续成为好人,保持好人形象,你好我好大家好。XYX该何去何从? XYX最后允许别人作弊,是情商提高了、更像正常人了、值得鼓励,还是为了私利放弃原则同流合污、需要批判? 以上问题请跳开考试作弊,从更高的角度结合当前多个社会热点来讨论。 2. 就事(博文对他人的影响)论事: XYX的小学毕业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是一个教学事故。是否应该追究当时的老师的责任? 这些老师可都是认真尽职的老师,只是限于当时办学条件再碰上突然降雨导致了混乱。就像去年东莞东站列车员春运时做好事帮乘客爬窗,结果该反省为什么春运年年紧张的有关部门没事,反而是东莞东站站长书记被免职,免职的理由也是十分充足、无法辩驳的。XYX的博文如果导致好人遭殃的话,XYX是不是又犯错误了? 从更高的角度看,正直的人揭露有问题的事,经常会牵涉到本质上不错的好人。最终结果往往导致好人被处理,真正该对问题负责的人却总可以无恙。这样,正直的人还应该揭露问题吗? 就像XYX连揭露自己考试作弊,都会牵连到n年前的老师,XYX该何去何从? ——XYX对此的做法是只写对好人无害的博文,否则坚决不写。比如XYX的小学老师们早就退休了,不会有问题了。 进一步的思考题:XYX不勇于揭露社会问题,是不是不诚实、懦弱? 从道德的角度看,连高知人群都对身边各种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批评不批评透,社会的改良还有救吗? 但从现实的角度看,好人遭殃了,对深层次的问题却仍旧没有真正的推动作用,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道德观,这样是不是很自私? 补充许仙同志的博文作为进一步阅读材料: 前天学生面试,有一个老师迟到了,本来这也是一件小事情,迟到5分钟。谁也不想迟到的,既然迟到了,领导说几句话,过去就好了,下次不要再迟到。可是这位先生确是在有面试的间隙不断地在问到底是几点钟开始?怎么还开会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说,下午面试结束在填表的时候还说这件事情。我彻底晕倒。 工作、生活不能太随性,但是也不必要太苛求,偶然犯点小错误也是生活增加点调味料。于是,我实在耐不住我那臭嘴,我说了他几句,想想后悔,不应该这样说同事啊。结束后,我说,这点小事,你还纠结啊,过去就过去了。他说,终归不太好,人家会想的。我说,你又没有影响整个工作的进程。到这里,我就应该闭嘴。可是我的闸门没有关住,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起来:你这个人太追求完美,太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这样子生活的太累了。这时候我还是没有关闸门,继续:你看,你小时候肯定特别漂亮,很乖的,学习成绩又好,肯定特别讨大人老师的喜欢,然后又考上一个很好的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这一路走来肯定特顺利。可是你这样太累。我真是38,13啊,跟人家又不熟,呱唧呱唧说这么多。 不过,从他身上我也想到自己该怎么教育兜兜,不能管孩子管太多,允许他调皮,允许他耍耍他的小狡猾,不要去点透他,允许他经常犯点错误。不要等到长大了连犯错误都不会,犯点小错误纠结老半天,岂不是很累? 我给许仙同志的博文留言说: 还说别人呢,你自己不也在纠结么,后悔应该早点闭嘴。 许仙回复我说:我写过就算结束了,垃圾算是倒给你了。 许仙看了我这篇博文,该取笑我了:你看,你当初还说我呢,你可是比我纠结多了。 我看了倒是有点恍然大悟。每个人都应该有犯错误的权利,如果我初中时不把考试不及格看得那么严重,也就不会犯错误了。这倒有些辩证法的味道,小错误不断,才会大错误不犯。更重要的是,人可以活得更轻松些。“吾日三醒吾身”,只适合少数圣人和少数不反省自己的凡人。对于大部分活得不轻松的好人,还是应该更人性化一点。按照上帝的观点看,人生来就有罪,即使信了上帝,也会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就像做父母的允许小孩犯错误一样,上帝理解人们的软弱,先认错、再得赦免就行了,这样人反而能活得更轻松。信上帝的人常说人不是靠自律、不是靠不犯错、不是靠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来得救,而是靠信而得救。不管从科学上看是如何的不科学,这种教义倒是符合心理学上的某些道理的,能给人更好的生活。这点上倒是和前面的思考题那样有很多两难的问题。 博文写完,垃圾倒完。虽然我的垃圾多了些,倒完以后还是一样干净的。
个人分类: 思考|7555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把教材都给枪毙了
热度 9 wliming 2011-4-9 17:42
我每学期都要教几门课程,本科课程有热学,光学,原子核物理,研究生课程有凝聚态物理中的格林函数方法。我把这些课程的教材都取消了。学生们自己想要教材的,自己去复印,不想要的也没关系,反正我也不在乎。我最多用一本教材上的习题。我已经多年不看教材。我讲的课也常常是跟教材不同的。我的PPT 上注明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很多只是一个标题配个图,文字说明则在我脑子里。学生上课爱来不来,我不管,但是想轻易通过考试一定没门。所以,很少人敢旷课的。 我上课的时候还常常指名提问,只叫名字不叫姓,好像父亲叫孩子一样,把一些学生吓得够呛(也有人说更亲切,有的甚至说像叫情人,管他呢,反正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所以,我的课上学生总是很紧张。不过,多数学生还是很喜欢我(上课)的,哈哈,每年评分90多分,还得了学校几次教学奖励(今年没得,学院的院长在大会上说我等几个有意放弃奖励,哪能呢,奖励总是不嫌多的)。每学期都有7%左右的人要重修,我也绝不讲情面。有个学生已经重修三次,至今还没过,我也没办法。老师就这么点权力,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这是底线。
个人分类: 教学|75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周末博士入学考试
热度 1 dwq1982 2011-3-29 16:27
一晃5年就过去了,荒废中!儿子都6个月了,报名考博士。本周六就考试了,没怎么准备,从来考试都没这么潇洒过,无欲无求!结果顺其自然!
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研经历(1):第一次报考硕士研究生
热度 5 wangxh 2011-3-12 13:42
正值今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面试、调剂这个档口儿,回忆一下俺当时的一些情景,有些传奇色彩。 当时考研目的 :试一试英语水平怎么样。看看能否努力一下达到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水准?毕业时 邱玉民 老师【《 记影响我人生轨迹的几位老师 》】曾经说过,“将来要想考硕士,英语最重要,必须过关”。所以毕业后几年一边工作、一边加强英语学习【俺是上大学后才算真正学习英语的,毕业时就考研根本不可能】。如果可以俺就准备其它课程,如果不行只能作罢,当时于是想。感悟: 有些老师的话能够影响我们的一生;有些事情要有目的、分阶段去实现,一夜之间建成罗马城是痴心妄想 ! 找 报名地点 :问周围的人,皆言不知道【在《 博士怎么了,博士多个P 》一文中透露过,“俺是俺们省俺们系统第一个考取研究生的职工”】。 第一天 找当地教育局(俺的工作单位地处一个大城市郊区首府所在地),工作人员说“不知道,你去问问市教育局吧!” 第二天 ,去了市里,从亲戚家借来一辆自行车,骑着满街找市教育局。【此刻千万毕业认为俺“真笨”,为什么不打电话问问?这相当于现在的孩子提出如下观点:经济困难时期吃不上饭,为什么不吃麦当劳、肯德基呢?】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人员说,“这个不归我们管,你应该去“XXX考试中心”,我们也不知道在哪里?”找了一天也没找到,最关键是找不到“明白人”问。晚上回家,挖空心思想办法,准备去一所大学问问。 第三天 去大学一问,学生说我们报名在学校,不知道社会上在哪里报名。但遇到一位老师,聊了几句,他告诉了我大致地点,俺扔下一句“谢谢”骑车飞奔而去。到了一问,总是照着门儿了,但不是在“总部”【这里只能写总部,一是真的忘记什么机构名称了】。我们郊区E的社会人员报名在市区D,又经过一番奋斗,终于找到报名地点,但我必要的东西什么都没有,只能回去。 第四天 ,带了单位介绍信、照片等总算报上了名。现在想想挺有意思,好像只要单位介绍信就足够了,照片与人对上,报名费几块钱来着忘了。现在可以说了:俺的确特别笨! 一件事儿,做的时候越是不容易越是有意思,肯定收获也越多 ! 复习过程 :这部分最没说的,复习个球啊,本来就是试一试英语水平嘛。另外也没有什么复习资料呀,也没去找复习大纲【我知道有,但没去找或买】。至于学习嘛,还是一如既往认真学习英语,翻了翻数学(也需要摸摸底),其它根本没看,最主要是也不知道看什么。 这不,没啥说的了 。 考试过程 :骑自行车去考场,共2.5天,好像有一科还赶上下雨来着,考完后骑车回亲戚家被雨水浇了个透心凉。考英语科时,打开纸口袋一看,咦,单词、字母怎么都不熟悉呀?仔细一看,啊哦, 法语试卷 ,我晕!监考人员对照准考证一下,俺没错,外语考试科目: 英语 。过了大约30分钟,不知道从哪里弄来英语试卷,答卷吧!奇怪,俺当时虽然着急,但根本没生气。另外也没有担心时间“少”30分钟,因为俺认为也许120分钟都用不了【注意,不是俺水平高,而是估计许多题可能根本不会答,这不就剩时间了吗】。考完英语之后,考下一科时环视一下,本来有30位考生,只剩下17人。俺好事儿,愿意干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儿。不过从那以后再遇到考研的,只要能说上话,俺定会说:一定要坚持到底,千万不要半途而废,要争取每一次进步的机会,因为许多机会一生中也许只有一次。 人世间是丰富多彩的,错误是经常发生的,不要大惊小怪,有些事儿只会给我们增加乐趣 ,去年GRE不也重考一次吗? 考生结果 :英语53分,政治45分,数学43分,分析化学20分,物理化学22分。【俺没学过《分析化学》,《政治》、《物理化学》一点也没看书】当时俺的心情是:我完蛋了,英语53分根本不行啊!当时就打算今后放弃考研这条路了。后来遇到我们单位一位师傅,她说她女儿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而且人家考上了。这位师傅主动提出让她女儿跟我聊一聊。 跟她一聊,俺信心有了 :她英语考56分,而且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同学有的还不到53分呢。 考研实验结果 : 俺的英语已经达到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水平 【不过当时没有制订接下来的计划,因为单位给俺调整工作了】。 第一次考硕士研究生经历就是这样,自认为有些传奇色彩。至于后来考取,那是三年以后的事儿了,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分类: 心之悟|3828 次阅读|8 个评论
还有2个博士生名额!
热度 3 xiegming 2011-3-2 00:19
而申请转博的硕士有4个,准备报名考试的有9个! 3月19-20日他们就要考试了,祝他们好运! * * * * * * * 今年七月能毕业几个硕士学生呢?有两个应该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很大,很可能延期,又要被批了。 * * * * * * * 上个学期真没有白上《计算概论》的课,有一个本科生在实验室继续做科研,而且结果不错,春节的时候还居然从初二到初五都在工作。开学以后也很积极,希望能够有比较大的突破。 再次感谢胡老师! * * * * * * * 也忘了那天不知为什么,和孩子在一起,我说我快死了。结果美美立刻就哭了,抱着我说爸爸你不要死,我会想你的。接着亲亲也跟着哭了。以前只是亲亲会这样,现在好了,两个都知道了。不过我也不对,把自己的幸福感建立在孩子的泪水上哈! * * * * * * * 今天接到科学网邮件,关于科学网顾问博主委员会的事。我有些犹豫是否参与,因为怕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能够尽义务。但是,感觉科学网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帮助和快乐,应该为她做点事情哈。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5332 次阅读|5 个评论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
热度 5 yaoronggui 2011-2-19 08:34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 桂耀荣 1 、为什么水的比热容很大 首先,水分子的极性很强,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因此要提高水的温度,使水分子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加快热运动的速度就会需要更多的能量。其次,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氢键是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更强的一 种相互作用,要破坏氢键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因此,水的比热容就比较大了。 2 、植物油的成分是什么 植物油:主要由不饱和的高级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在室温下呈液态 动物脂肪:主要由饱和的硬脂酸或硬脂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固态 3 、 “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 ” 实验中预料之外现象的研究 化学实验中预料之外的现象往往包含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事物规律。下面是某同学进行 “ 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 ” 实验时观察到的预料之外的现象: ① 铝丝表面附上的铜没有紧密吸附在铝丝的表面而是呈蓬松的海绵状; ② 反应一段时间后有大量气泡逸出,且在一段时间内气泡越来越快,经点燃能发出爆鸣声,证明是氢气。 “ 科学研究还离不开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 该同学先从理论上猜想铝丝表面产生氢气的多种可能原因,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及现象记录: 取 4 根去油去锈的铝丝为 A 组直接和下列溶液反应, 4 根下半截缠上细铜丝的铝丝为 B 组和下列溶液反应,再取前面实验中得到的附有海绵状铜的 4 根铝丝洗净后作为 C 组和下列溶液反应作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热水 硫酸铜溶液( 2.0mol/L ) 氯化铝热溶液( 2.0mol/L ) 饱和氯化钠 热溶液 A 只在开始时 有少量气泡 气泡较多,但比同浓度的氯化铜溶液少 有气泡, 比热水多 气泡比热水稍多,但比氯化铝溶液少 B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气泡比相应 A 多 C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气泡比相应 B 多 实验现象说明氢气的生成原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试推测该同学原来的猜想有哪些(不一定填满,不够也可以自己添加): (1) 反应生成的铜和铝组成原电池促进铝和水反应; (2) ; (3) ; (4) ; (5) 。 答案: 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促进铝和水反应放出氢气;铝和铝离子水解生成的 H+ 反应产生氢气;氯离子对铝和水反应起了促进作用;海绵状铜作原电池电极促进铝和水反应放出氢气。 4 、 NCl3 是一种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分子为三角锥型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NCl3 是非极性分子 B 、 NCl3 具有比 PCl3 更强的挥发性 C 、 NCl3 能以配位键和 Cl - 结合 D 、 NBr3 对光很敏感, NCl3 不具有光敏性 答案: B 解析: 比较物质的熔沸点(挥发性),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组成的物质,只要比较相对分子质量,因 NCl3 比 PCl3 分子量小,则前者的熔沸点低,即挥发性强。 D 选项, NBr3 对光很敏感,根据同族元素的相似性,则 NCl3 应该也有光敏性。 5 、镓是 1871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编制元素周期表时曾预言的“类铝”元素。镓的原子序数为 31 ,属Ⅲ A 族。镓的熔点为 29.78 ℃ , 沸点高达 2403 ℃。镓有过冷现象(即冷至熔点下不凝固),它可过冷到 -120 ℃。由此判断下列有关镓的性质及其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镓是制造高温温度计的上佳材料 B 、镓能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C 、镓与锌、锡、铟等金属制成的合金,可用在自动救火的水龙头中 D 、近年来镓成为电子工业的新宠,其主要用途是制造半导体材料,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的新粮食”,这是利用了镓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性质 答案: D 解析: 对 C 的说明:人们利用镓熔点低的特性,把镓跟锌、锡、铟这些金属掺在一起,制成低熔点合金,把它用到自动救火龙头的开关上。一旦发生火灾,温度升高,这种易熔合金做的开关保险熔化,水便从龙头自动喷出灭火。对 D 的说明:今年来镓成为电子工业的新宠,其主要用途是制造半导体材料,被誉为“半导体材料的新粮食”,这是利用了镓饿化学( GaAs 等)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性质。 6 、( 1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硫酸中硝酸是一种弱碱,又知硫酸的一水合物是一种稳定的物质,写出 N2O3 与发烟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将铜溶于 N2O4 的乙酸乙酯溶液中可制得无水硝酸铜,同时生成一种气体,写出这个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 N2O3 + 3H2SO4 = 2NOHSO4 + H2SO4 · H2O ( 2 ) Cu + 2N2O4 = Cu(NO3)2 + 2NO ↑ 详细内容请看: 自主招生化学答疑(一).doc
个人分类: 自主招生|535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教育不能退化为考试
热度 2 qiaoqiao1980 2011-2-18 20:23
在中国,教育基本上是和考试,尤其是笔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基本上任何的学习过程都是以某种考试,尤其是笔试结束的,这种认知方式贯穿了整个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如果一门课程是难以考试的,基本上是不能上的。也导致许多人观念上的狭隘:他们普遍认为不会有不能考试的课程,也不会有课程不能考试,如果不能考试就不能上这门课程,如果不能考试上这门课程又有什么意义呢?而考试也基本上是笔试,否则似乎存在不公。不管是学科的结束考试还是高考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偏见。 教育的过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教师希望传授知识,一方面学生希望学习知识,所以存在着这样的动机,教育是肯定会完成的,考试根本是多此一举,也就是说考试本质上并不是教育份内的事情。但是很明显,这样的教育基本上并不存在,因为教育中充满着投机和强迫。如果学习的过程只是为了考试的话,这样的教育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教育就是求学问,实际的环节是一学二问,但是现实中我们把学问求学问变成了求学考,这个由问到考的过程必然有着其后面可怕的罪恶和丑陋,但是似乎现实就是如此。考试对于知识的掌握究竟有多大的促进作用,现实的答案并不是很好。“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显然考试并不是教育的必然的组成部分,问变成了考,实际上是阻碍学习的。 但是考试又是必然的。所以,考试拥有的是某种社会的性质,而并不是教育的性质,由此导致了我们的无知和偏见。教育不能退化为考试,否则教育必然便成为考试,从而来代替考试的某这社会职能,从而失去教育自身的共用。在我的眼中,教育的本性是和生育平行的,毫无疑问,二者的社会属性是基本的,但是与其他的社会功能完全不同。教育和考试是不同的,二者需要相互区别,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合二为一。这就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如果打架的时候我们用脑袋而不是用手和脚的话,其结果必然是变成植物人。
个人分类: 我爱我师|2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补考”——中小学教育的关键词
热度 9 boxcar 2011-1-28 21:27
前些天(腊八)教研室新年会餐,饭桌上的话题一直是围绕着子女的教育展开。因为我们教研室的老师年龄段比较集中,多在 40 岁上下,其子女大多在上中小学。我支楞着耳朵听了半天,归纳出来关键词居然是两个字——“补考”。 必须声明,我在这里说的“补考”,可不是说现在中小学也像大学一样期末考试不及格(挂科)以后还给个补考机会,不得不在开学回来的时候或者毕业前进行的那种“补考”,而是分离开的两个独立的字“补”和“考”,说得更具体些,就是“补课”和“考试”(特指升学考试)。 在 30 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最初还在实行“二部制”只上半天课(教室不够用),后来全天上学了,也几乎没有“补课”这一说。到 20 多年前,我高中毕业的时候,通常低年级学生还是没有寒暑假的课后补课的,最多也只是针对毕业班或者竞赛小组的“补课”,但绝对没有现在这样疯狂,如此这般地没完没了。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口号在教育界也喊了 N 多年,迄今我们看到“减掉”的不是“负担”而是“负号”,结果是“负负得正”了,负担似乎还在增加。原先我们看到的中小学生的负担来自学校里面的加班加点利用晚自习和节假日的体制内的、带有“计划经济”特征“补课”,这种补课可以靠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和“红头文件”去制止,现在我们再看到的“补课”,却早已经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现象,它正在创造着大量的就业机会、个人收入来源,甚至 GDP 。 “补课”之所以如此盛行,缘由主要在于孩子们都要对付升学“考试”,这个道理不用我说,大家都懂的。在我看来,考试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检验学习效果、督促学习和对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前两者对学生和老师个人有意义,后者则在更大程度上对整个社会有意义。成绩分值的高低如果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这样的考试是有意义的,反之则难免存在很大的问题。补课显然可以帮学生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大量的训练和讲解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但我们同时绝对不要漠视,这种通过补课提高成绩的做法必然会造成考试的评价作用的下降,也就是说考试很可能考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而只能筛选出大量善于对付考题的考试高手。如果考试已经失去了最重要帮助社会进行人才评价的作用,那么它只能退一步成为个人进阶和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利用考试,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机遇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带出来的好成绩学生的老师可以收获荣誉和金钱;借助考试,很多希望办班收钱的老师巧妙地把学生半拉半推地赶进了补课班。 补课的正面作用,我在上一段里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多说,下面重点分析补课的负面影响。我曾经想到,我们的民族好像是一个很喜欢“补”的民族,“进补”大概是个关乎健康的长盛不衰的话题,补钙、补铁、补锌、补血、补气、补 ...... ,每天一串电视广告看下来,似乎我们从娘胎里一出来久什么都缺,什么都需要补。在我看来,坚持要“补”的一种原因是真的出现了实实在在的漏洞,就像衣服破了个洞洞,不补上要出问题,会“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时候补补,倒也无可厚非。还有一种原因,是一种则是心理极端不自信的表现,老以为自己缺这少那,以至于把“补”作为一种信仰。还以衣服为例,如果我们穿着一身新衣服还觉得好,老担心一个地方会出漏洞,可能就会在那里加一块布打个补丁,通常情况下,这种预先打了补丁的部位会更结实些而不容易坏了,但将来先坏掉的是其他部位。如果担心很多地方会坏,就会多打几个补丁,于是可能浑身上下到处都是补丁,会把一件好衣服生生折腾成了旧衣服的样子。补丁多到一定程度,穿在身上就会觉得很沉重,行动也很不舒服不方便,着就是负担。 补课其实和补衣服差不多,其效果也是增加负担和不均衡,而且长期接受补课的学生会对补课产强烈的依赖,进而对自己的成绩和学习能力变得很不自信,这对其长远发展显然是非常不利的,而且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有害。
个人分类: 教育|3864 次阅读|19 个评论
忙于监考
zhy208016 2011-1-14 11:12
最近两周,忙于监考,本来考虑到我家儿子还小,教务秘书很照顾,只安排了六场,到今天考试周结束止,监考的次数已经升至十场了。 寒冷的冬季,漫长的两个小时,监考实在是一件非常考验人耐心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全部是高跟鞋的人来说,所以,两个小时的漫长监考过程,那个味道,感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事了。后来,还好,想了一个很不错的办法来充分利用这两个小时的监考时间。最近在家经常到科学网博客中阅读学习各位专家学者的博文,这些博文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激发了我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这一思考不要紧,确实还给我的专业带来了一些新鲜的思路,感觉收获不小,不仅仅如此,在监考的同时,也不会感觉时间如此漫长了。 当然这样的利用时间只能在本部,本部学生作弊的很少,个别学生。在三本那里就不可以这样了哦,那样就会带来考试的很大不公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生如何面对期末考试
xinyuanliao 2011-1-12 09:25
一不小心,一转眼期末已经来临。我们又要准备考题和评卷,又要给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的综合评价。随着期末的来临,考试、作业、论文,接踵而至。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这个时候会感到压力大,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多数同学能够应对或是承受这种压力,然而,有些同学却体验到过多的焦虑紧张情绪,最后导致考试受影响。这种对于考试的焦虑状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任务多,时间紧,效率低,自控能力差。 有相当一类同学,常有这样的表现:临近期末,这门课要写期末论文,那门课要做课堂报告,还有很多通选、双学位、专业课,通通都要复习考试……好像忽然之间就多了无数的事要完成,但不知道从哪一件开始做才好。往往做着这个想着那个,心里很烦躁。心里越是烦躁,就越不想看书,不想学习,其实心里非常渴望去学习,行动上却落实不了,看见同学们都忙着做自己的事,心里就更郁闷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养成拖延时间的习惯,但是仍然无法停止拖延?或许我们大学生都有这种心态: 一是“反正最后都是能做完的,而且一晚上做完,狂有成就感啊。”很多人无意识地喜欢这种工作方式。因为在智力体力都能够胜任的情况下,拖到最后几天,并没有什么坏处。所以,因为拖延本身而感到烦恼的,大可以放轻松一些。不过我们得注意平时应该养成心中有数。 二是“我只有这么点时间了,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拖延或许是我们用来抵御自己完美主义的一种方式。如果真的提前一周写完了论文,那么我们可能会不停地修改甚至到最后仍然感到不满意,就算书上的内容已经懂得差不多了,但知识是无止尽的,考试之前我们还是不太可能不去看书。这样算起来,我们就真的没有时间用来休息和娱乐,整日疲于奔命了。 三是“都做完了,接下来我要做些什么呢?大家似乎都是这样。”时间管理中有一个帕金森原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延长工作所必需的时间来应付工作。所以,如果提前完成任务之后,没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做,或者对自己没有足够的奖励,剩下的只不过是更多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那么很自然,除了你的理智之外,从情绪到躯体充满了拖延的动力。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提到的某一种,那么以下的两个技巧或许可以帮助你: 1.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作为对学习的奖励。比如跟喜欢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去学习;比如找一个你感觉特别舒服的教室或位置;比如做完之后可以让自己去某个喜欢的地方泡一个下午等等。了解对你来说重要的事情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避免你在拖延的时候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或发呆。你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来读一读你一直拖着没有读的小说,听一听你一直想练习的法语听力等等,在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中,总是有那么一些并不那么令人厌烦。 2.合理制定你的计划。定计划本身并没有错误,但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况,不要制定超过自己目前能力很多的计划。比如你每周要玩十个小时的游戏,那么你的计划里最好仍然给自己安排九个或者八个半小时的游戏时间,然后逐步慢慢地减少,这样每次你完成计划的时候才可能获得更好的感觉,否则你的计划只会让你感觉越来越糟糕。另外,你需要学会将任务进行分解,比如写一篇论文对你来说很难,但是如果把它分解成看五篇文献,跟两个人讨论以及形成一个主题和三个论点这样几个步骤,那么每一个小任务看起来就不再那么困难了,如果你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小任务再进行分解的话,那么难度减小就更多。并且任务被分解之后,就不再需要安排整段的时间,你的日程安排灵活度就会随着提高,而你在逐步完成中获得的成就感也会促进你继续完成整个计划。 二、虽然已经进行了复习,但还是感到焦虑,在临场应考时出现一些反应,最终影响考试。 属于第二类情况的同学或许常有这样的体验:虽然能够安排时间复习,并且在行动上实施,但是心理上却反复有紧张、焦虑、担忧的感觉,以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又会导致进一步的焦虑,使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也如坐针毡。在复习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烦躁不安、易怒等现象。更甚者,在考场上可能会有出汗、心慌、胸闷、频繁想上厕所,甚至是头发晕等感受。曾有同学指出,他一进入考场,坐在座位上后,就开始全身发热、脸发烫、手发抖,头脑嗡嗡的,根本不能正常作答。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考试焦虑。要更好的理解并解决考试焦虑,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担心考试结果不好,而这背后可能是担心结果不好会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望,如父母;也可能是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如出国保研等;或者是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考不好别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没用。当然也有可能与外界给我们的压力有关,如很多家长会对孩子的成绩有过多要求,导致孩子过于紧张。或许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焦虑、担心什么,而有的时候我们已经将这些因素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了,很少能够意识到原因。因此,不妨试着想一想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焦虑。当我们能够意识到导致我们焦虑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对这种考试焦虑进行控制。 然而,还有一部分同学之所以会产生上述的现象,是因为对焦虑的焦虑而产生的。这部分同学常有这样的想法,焦虑情绪是会影响我的学习和考试的,最好不要焦虑,要轻松应考。在这种想法指导下,却发现越来越焦虑,最后真的影响了考试。那么,焦虑是不是不正常呢?其实,应考时有一定的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多数人都会有。并且很多研究已经证明,适度的紧张能够提到考生的兴奋性。这也是为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在临近deadline时的工作效率会特别高。但是,考试焦虑和学习效率并不是都是正相关的,只有当这种焦虑情绪超过了一定范围,它才可能影响到学习以及正常的临场发挥。因此,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习带着这种焦虑来应对考试。因为,这种焦虑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考试,更有效的进行复习的。 当然,我们是需要去习惯带着一些焦虑情绪复习应考,但是这种情绪确实会让我们感觉不好。这时,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或许能够对我们有所帮助。第一,要给自己足够多的肯定。人们常常会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指认为自己是怎样的就会变成怎样。如果认为自己会考试结果不好,产生焦虑,结果就往往真的会不好。所以,我们要给自己肯定,我们已经复习了,就会有比较好的结果的。况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第二,如果感觉自己是一个比较容易焦虑、紧张的人,那么可以找一个沉着冷静的同学一起复习。因为,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与这样的人相伴学习,你可以学习他比较冷静的情绪,这样会对焦虑情绪的降低有所帮助。第三,当已经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时,可以试着做一些放松练习。例如,以舒服的方式坐好,尽量保持两边的平衡。慢慢地、深深地用鼻子吸气,然后用嘴慢慢地呼气。用很轻柔的语调在心理默念,“伸出你的右手,握紧拳,使劲儿握,就好像要握碎什么东西一样,注意手臂紧张的感觉,坚持再坚持……然后放松,现在感到这个手臂都很放松”,同时身体跟着所说的做。依次放松手臂、头部、躯干、腿部。这种放松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焦虑和紧张感。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够对同学复习应考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焦虑情绪有所帮助。最后,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3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文化概论2010年期末作业题目
tian2009 2011-1-2 13:09
请就科学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写一篇文章,比如: 1 ,科学是否应该受到伦理的约束? 2 ,什么样的科学应该受到什么样的伦理约束? 3 ,科学家除了受一般的社会普遍的伦理约束之外,是否应该受到一些特别的伦理约束? 4 ,科学家是否可以因为科学研究的需要而突破一般社会伦理? 题目是开放的,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线索,同学们自己给出更加具体的命题,只要是与科学与伦理相关的题目就可以。 文章必须建立在一个具体 的案例基础上。案例可以来自社会生活,也可以来自个人经验。在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有与科学伦理相关的社会事件发生,各位同学只要经常看报纸,就 会发现大量的相关案例。比如黄禹锡事件、陈进事件(关于科研道德问题);转基因、干细胞、克隆(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人工授精、人工流产等问题(生 命伦理);食盐加碘、牛奶添加剂、面粉增白等食品问题;水坝建设、垃圾场建设等(关于环境伦理)。 上周四( 2010 年 12 月 30 日 )《南方周末》关于心脏支架问题的报道,就可以从几个角度讨论其中的科学与伦理问题。 思路还可以再放开一些:比如,一个医生,偷了太平间尸体的角膜,为一位病人做了白内障手术,使之复明死者家属和病人家属对他的道德评判截然相反,你怎么看? 文章基本要求 : 3000 字左右,引文注意给出出处。不要求写成学术文本,写一般的论说文即可。案例要讲清楚,并且给出案例的来源。要自己给自己的文章取一个标题。文章要明确指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科学问题,关乎一个什么样的伦理问题。 关于考题及写作的进一步说明 : 对于上述问题,我没有标准答案。各位同学不要试图去寻找这样的答案。 各位同学只要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清楚地表述出来,就好。哪怕这些想法是幼稚的,但它们是结实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请注意分清这几种不同的思想内容: 1 ,公众普遍的看法,缺省配置的观点; 2 ,某位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这个看法通常是不同于缺省配置的; 3 , 我们自己常常是持有缺省配置的看法的,但是在看了这位学者的观点之后,观点应该有所变化或者继续坚持原本的缺省配置,那就要对该学者的观点有所回应, 论证该学者的观点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或者部分地(全部地)接受了该学者的观点,也要给出基于个人经验的,基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的案例,来论证,为什 么该学者的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再次重申学术规范。 要在文中明确地使用文字、引号、脚注等方式,说明你所使用的观点、数据、事件描写及文字的来源。 人的思想不是空中楼阁, 总是要有思想的基础,借用别人的思想是正常的;表明这些思想的来源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免除自己的责任因为这些 文字非你所写。数据、对事件的描写也是这样。自己没有亲历过的事件,自己没有调查过的数据,自己只承担鉴别和选择的责任,而对真伪当然不可能负全责。 请在考试( 2011 年 1 月 20 日 )结束之前,发到我的电子信箱里。如果在两天之内没有接到我的回复,那表明我没有收到,请用其它方式与我联系,确认。 我的评分标准 1 ,是否是一篇文章文章是否完整,论证是否清楚; 2 ,文章是否写得漂亮漂亮不是指华丽的词藻,而是语言是否清晰、干净、简洁,逻辑是否清晰; 3 ,要有个体经验; 4 ,要有案例,能够案例说清楚 5 ,论证与案例和个体经验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6 ,符合引用规范。这一条至关重要。 2011 年 1 月 2 日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351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科学概论2010年期末作业题目
tian2009 2011-1-2 12:42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选择一个: 1 ,从现实社会或个人生活中寻找一个案例,论证牛顿物理学对我们今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2 ,从现实社会或个人生活中寻找一个案例,论证机械论、还原论、决定论的世界观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或个人生活的影响。 3 ,一枚硬币自由下落,哪面朝上被认为是随机的。如果给出全部初始条件,比如下落时硬币的高度、角度,空气的流速、湿度,地板的弹性系数,及其相关方程,你是否相信(认为),硬币最终哪面朝上可以计算被出来则一个随机事件就变成了一个可预测的事件? 如果还有同学有新奇的想法,不愿意写这几篇命题作文,也可以事先跟我沟通。经我同意再写。 文章基本要求 : 3000 字左右,有案例,有个人经验,引文注意给出出处。不要求写成学术文本,写一般的论说文即可。 关于考题及写作的进一步说明 : 前两个题目是类似的,前者更具普遍性,后者是前者的主要及核心内容。 所谓影响,包括对我们形而上的思想层面(我们的基本知识结构,看待问题的基本视角,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式,基本价值观等等)和形而下的现实生活(衣食住行各个层面)。 第三个题目强调的是你是否相信,是要求你追溯自己的思想来源,为什么你会相信或者不相信硬币哪面朝上可以算出来,而不是要求你自己会算。这个区别至关重要。 追溯自己的想法、观点和信念的来源,是一个基础的哲学训练。 对于上述问题,我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哲学与人文学科来说,也不存在这样的标准答案。各位同学不要试图去寻找这样的答案。 各位同学只要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清楚地表述出来,就好。哪怕这些想法是幼稚的,但它们是结实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请注意分清这几种不同的思想内容: 1 ,公众普遍的看法,缺省配置的观点; 2 ,某位学者对此问题的看法这个看法通常是不同于缺省配置的; 3 , 我们自己常常是持有缺省配置的看法的,但是在看了这位学者的观点之后,观点应该有所变化或者继续坚持原本的缺省配置,那就要对该学者的观点有所回应, 论证该学者的观点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或者部分地(全部地)接受了该学者的观点,也要给出基于个人经验的,基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的案例,来论证,为什 么该学者的观点是可以被接受的。 再次重申学术规范。 要在文中明确地使用文字、引号、脚注等方式,说明你所使用的观点、数据、事件描写及文字的来源。 人的思想不是空中楼阁, 总是要有思想的基础,借用别人的思想是正常的;表明这些思想的来源是对主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同时,也在一定的意义上免除自己的责任因为这些 文字非你所写。数据、对事件的描写也是这样。自己没有亲历过的事件,自己没有调查过的数据,自己只承担鉴别和选择的责任,而对真伪当然不可能负全责。 请在考试( 2011 年 1 月 20 日 )结束之前,发到我的电子信箱里。如果在两天之内没有接到我的回复,那表明我没有收到,请用其它方式与我联系,确认。 我的评分标准 1 ,是否是一篇文章文章是否完整,论证是否清楚; 2 ,文章是否写得漂亮漂亮不是指华丽的词藻,而是语言是否清晰,干净,简洁, 3 ,要有个体经验; 4 ,要有案例,能够案例说清楚 5 ,论证与案例和个体经验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6 ,符合引用规范。这一条至关重要。 2011 年 1 月 2 日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3546 次阅读|1 个评论
俺也说两句关于“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话儿
wangxh 2011-1-1 22:34
英语学习与教学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讨论的话题,包括大学英语考试(CET)四六级。目前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以及目的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诟病,甚至有人发出“英语四六级考试没有必要”的呼喊。其实这里存在很多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外语学习与教学问题,涉及更深层次的东西。 一说到问题,有人直接归罪于“体制”,其实有时不是体制的问题,而是文化与人性的问题。中国现在有许多方面都在学习美国,包括形式看似简单的考试。比如中国有高考,美国也有高考——SAT、ACT等。可是人家的高考就不像我们这样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不是特别了解,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人家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个县一个县”成建制的作弊吧?而我们采取的所谓有效措施只能是“像反恐一样”的监视一切可疑分子——一个个考生,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至于英语的教学与考试,情况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存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绝对没有必要存在下去,但现实是它肯定会存在下去,直至彻底崩盘为止。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为了维护某些人的利益,为了维护某些人的面子,即使错了也不能改——这就是中国特色在外语教学方面的真实体现。其实有些事儿外国也是如此,只是可能不如我们如火如荼而已。比如烟草生产与销售,好像世界各国都出台“限制烟草”的措施,但没有一个国家真正阻止烟草生产,而我们更是“变相支持”来残害自己的子民。还有我们马上要到来的春节——伴随的烟花爆竹,每年由此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难道政府不知道吗?为什么不能禁止呢? 其实英语四六级考试是有必要存在的,但不是现在的样子。英语四六级体现的应该是英语水平,而不是证书或证明, 更不应该高校英语教学与之挂钩。 一个工科大学的工科专业,英语需要学习30学分或480学时,而专业课学习只有20学分或320学时。如果说能够学好也行,可我们——教师与学生——花费了这么多时间,这个鸟英语仍然没有学好,这就是问题啦!明明有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在继续错上加错呢,这不是劳民伤财吗?
个人分类: 教之道|0 个评论
学生的职业习惯
jianghzhit 2010-12-29 21:4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分工合作,于是生出许多职业来。长期从事某种机械、单调、乏味、重复性的工作,人的身体就会不舒服,熟称职业病。如果这种工作已经成为了人的一种习惯,一旦离开这种工作,人也会感到不舒服。 例如,工人的职业习惯是见螺丝就拧;编辑的职业习惯是见稿就改;领导的职业习惯是见文件就批,一旦退休,无文件可阅,常觉技痒,只能拿老婆每日买菜的账单批一批,过过瘾。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虽算不上职业,但常年做题考试也会让人养成见题就做的习惯。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有一天,我刚刚买了一本物理方面的习题册。同寝室高二的学长看见了,非要借去看。令我惊讶的是,几天后当他把习题册还给我的时候,上面已经写满了答案。他很抱歉地对我说,哥们,实在对不起,已经成习惯了,答案不写上去不舒服。在学习方面,他一直是我的榜样,因此也就原谅他了。 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令我不知该感到高兴呢,还是应该悲伤。我的儿子刚上小学一年级。家里书房中的书架有一部分是属于他的,我想帮他整理一下他幼儿园时候的图书。我们把他所有的书堆放在地板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目光停留在一本小册子上,那情形就好象猎人发现了猎物。那是一本数学口算题卡,还很新,可能是上幼儿园时发的,一直搁在那里没动过。儿子兴奋地让我给他找笔,开始在题卡上演算起来,直到他的手酸了,握不住笔了,才停下来。 见题就做低龄化趋势令人担忧。
个人分类: 杂感|3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六级考试到底有无必要
pkucarer4300 2010-12-27 09:12
看了科学网《取消英语四六级考试如何》的评论,有点感想,也来说说这个事。 先说些远点的事。我上学那会儿,是从初中开始学英语的。这样从初一到大学,学了十来年英语,四六级都过了,而且分数都还不太丢人。拿了六级证书,自以为英语水平相当不错,看个China Daily神马的也貌似能看懂。然后暑假回家看CCTV9,发现只能理解一半内容,如果不看屏幕画面,连一半也理解不了。后来有了网络,看美剧把字幕关掉,犹如听天书,遂知道我的英语实际上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像大学军训学的军体拳,中看不中用。然后发奋自学英语,一年后词汇量突破了两万,再回头看六级试卷,顿时感到这个东西害人不浅。 现在的孩子据说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了。也就是说,这一代孩子在大学毕业时已经学了将近20年英语了。20年啊,足以让任何人学成任何一门语言的专家。但我敢断言,这一代孩子大学毕业后,其平均英语水平不会比我大学毕业时的大学生平均水平高多少。 您可能就不同意了,多学了十年,怎么能没进步呢。那我来分析一下。为了方便分析,我们选用一个指标来衡量英语水平的高低。假如我们以词汇量为指标的话(这只是为了分析方便,词汇量不能完全作为英语水平的标志,但可以一定程度上代表),现在的四级考试是4000词,六级考试是6000词,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词汇量平均不超过5000词。现在高中毕业生平均2000多词汇量。平均下来,中学六年每天每个学生平均学会不到1个单词!大学四年平均每个学生每天学会2个单词!您不觉得这学习效率有点太低了吗?为什么呢,因为学校教的不是英语,教的仅仅是英语应试法。我们学英语的方法是做选择题,四个答案里有三个错误的,然后我们每天就在有四分之三都是错误的英语材料中学习。学校上课,实际上教新课的时间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时间是啥呢,复习课,习题课,教学生怎么做题。其实现在全国的高三都没有什么新课(包括各门科目),都是复习,就这么把全国上千万的学生都耽误一年,没教任何有用的知识!那么可以想见,若干年后这批孩子,多学了十年英语,英语应试水平必然比我毕业时要强,但英语水平不见得会高多少。 从学习ABC到真正能自如应用英语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正常的话,三四年足矣。如果加点劲,一两年就够了。我室友来自土耳其,他们国家中小学不学英语,大学开始学。我室友总共学了四年英语,然后考了托福雅思,就去英国留学。他说几乎没有语言障碍,我是相信的。我从听不懂CCTV9到听懂VOA可能也只用了一两年时间。就是说,我们的时间大部分被浪费掉了。让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学了六年学到上中学,也就是学了几百个单词而已。然后从初中学到高中,又学了六年,学会了一千多个词。实际上一个高中毕业生的智力,在家自学一个暑假就可以把这些内容全部学完,而我们的教育系统要从幼儿园就开始用平时根本用不到的语言来折磨小朋友们。与其说是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如说是培养了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感。 再回头来说四六级吧。四六级对提高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有没有贡献?我认为没什么贡献,学生考完过一两年就忘差不多了。就算对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有贡献,对社会也没有什么贡献,大部分工作其实跟英语没什么关系。英语四六级取消了会怎么样?大学生会不会不再学英语了?是的,一部分学生就不再学了,他们原本就没必要学。还有一部分会自己学,因为他们有留学的计划,或者想进外企,或者知道将来的工作会使用英语,这些人学英语跟考四六级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取消了四六级不会有什么影响,非要说有影响的话,那么影响是: 1. 教育部收入减少了,每年N多万学生的报名费收不到了 2. 四六级辅导班都要关门或该行了 3. 卖四六级辅导书的出版社和书店收入要减少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考察英国、挪威、瑞典三国后的几点感想
剑走偏锋 2010-12-26 22:13
2010年11月30-12月9日,我们一行三人对英国、挪威与瑞典进行了考察。此行主要目的是与几个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但这次访问后颇有几点感想: 1. 英国与北欧挪威、瑞典三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居民较为富裕,且重视社会分配的调节,整个社会相对公平,社会治安较好。英国伦敦居民的人均税前收入为2.8万英镑,交纳平均35%的个人所得税后为2万英镑左右,约相当于杭州居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多,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多倍。挪威人均收入更高,首都奥斯陆的人均税前收入达35万克朗左右(1挪威克朗约等于1.1元人民币),税后收入在25万元左右。瑞典稍低,但斯德歌尔摩人均收入也近20万元人民币。从各阶层看,收入较高的主要是技术人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而政府公务员的收入要低于平均水平。但各阶层收入差距不大。 由于经济发达,三国的一般道路与高速道路早已不收费用,但对进入市中心特定区块都还是根据进入次数收费(有最高限额,次月计收),以此减少中心区的交通拥堵。 2.社会保障较完善。三国注重收入分配的调节,北欧更被称为福利社会主义国家或分配上的社会主义。企业所得税一般在35%以上,个人所得税也较高,像英国对中等水平的所得税率即达35%,更高的则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正因为如此,三国的居民社会保障条件较好,幼儿期的抚育补助、小学到高中的免费就学(除了午餐费)、挪威与瑞典还对大学实行免费教育(英国大学学费也较低,近期想提高大学学费一倍左右,结果遭到学生的强烈抗议)、城乡各阶层一致的医疗保险(包括外国游客)、失业救济、退休养老金(挪威按退休前三年最高年份工资的50%发放退休金)等,基本上免除了全社会居民从生到死的福利保障。因而,北欧与英国的整个社会相对和谐,社会矛盾与突发事件少。 3.社会文明程度高,居民素质函养好。主要可从交通状况可以看出,公民守法意识强,行人不乱闯马路、不闯红灯,而汽车总在斑马线前缓行就让行人。公交优先随处可见,小道汽车自觉停车让行主道汽车,环行时出行汽车优先,基本未见汽车插队,偶遇汽车插道,后面车辆也主动让行。汽车停泊,无论多长时间、不管有无警察或探头,司机都会主动找到自动刷卡机前付停车费。因而,在三国,虽然汽车量大,上下班也会发生交通堵塞,但大家遵纪守法,不会造成严重拥堵。在三国几乎没有碰到交通事故。 4.三国的物价高昂,居民实际福利不如名义差别那么大。英国的食品、服装、一般轻工业品、多数服务业产品(包括地铁、公交、理发、电影、电信费等)的价格基本上是杭州的5-10倍,家电产品略高于杭州。按购买力平价,不考虑住房因素,杭州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并不比伦敦居民的平均收入低多少。挪威物价更高,被戏称为全球最贵的城市,一条黄瓜18元人民币、一瓶矿泉水要20元人民币、一张DVD价格在100元以上,一份普通快餐至少要80元,一度电要3元以上,居民家庭用水一吨要6元多,甚至在商场上一次厕所也要10克朗(相当人民币11元)。瑞典物价低于挪威但不低于英国。由于物价高,一般家庭又有二个子女,普通家庭的积蓄也很少,年轻人基本上无储蓄,而普通家庭的储蓄率也很少超过15%。同时,由于有完善的社会保障,这些国家居民基本上吃光用光,很少储蓄,也很少进行投资。除工资外,没有其他所谓的灰色收入。 5.三国房价低于浙江。伦敦是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人口也达600万多。伦敦市中心更是寸土寸金。尽管如此,伦敦的房价年涨幅很低,象中心区海德公园边上半年有一层2000多平米的楼拍卖,结果拍出2亿多人民币的价格,在当地引起轰动,认为是创了纪录。而这样的楼如果在杭州武林门,肯定不低于2亿了,而且伦敦的土地是永久性产权的。在伦敦三四类地段(与杭州接近)的300余平米的双联排屋,前后花园有400多平米,价格也仅50万英镑左右,相当人民币500多万,而杭州绕城高速边上的同样面积排屋,这一价格根本买不到。相当于富阳受降的伦敦女王长住城堡所在镇蕰莎镇,有前后花园的别墅价格在20-30万英镑。作为北欧最大城市的斯得歌尔摩,其房价,无论公寓还是排屋别墅,价格更明显低于杭州。而挪威一般物价几乎是杭州的10倍以上,但住房价格也明显比杭州低。如果考虑到这些国家土地是私有永久产权,而不是70年使用权,杭州的房价更是远高于三国首都了。 杭州房价畸高本人认为最大因素就在于投资与投机。而三国房价平稳同三国的居民收入相对平均、三国对住房均开征房产税(相当于评估房价的3%)、对房子买卖差价开征较高利得税(30-55%)这三个因素有关。所以三国的房价只在经济年景较好的时候保护微涨,基本上没有人专门进行房地产投资炒作。三地房产的租售比(年租金除以房产市价)多在3-5%,而杭州房地产的租售比基本上在1%左右。考虑到三国的利率比中国低,杭州房地产的泡沫更高。 6.高福利社会也存在着弊端。高社会保障一是增加了企业或雇佣方的成本,像在挪威,业主发给职工1万元薪水,其中就有40%用作上交的统一保障金,员工留下的6000元薪水,还有上交35%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由于企业与个人税高、交纳的社会保障金高,造成整个社会创业意识不强,个人普遍不想当老板只想当雇员。这显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长远发展,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此外高税费下,员工成本过高,提高了商品与服务成本,使得高福利国家的产品与服务竞争力低下,像三国的农业都需要高额的政府补贴以及进口壁垒保护。挪威由于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汽资源(2009年原油出口就达1亿桶),近几年来石油及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使挪威大受其益,因而,挪威基本上能支撑着高福利。而英国近年来财政已入不敷出,近期试图提高大学收费即是被财政困难所逼的结果。同样,瑞典政府也认识到这一问题,本届政府因而更加注重刺激经济发展,包括利用外资、鼓励创业、适当降低企业税费等,来促进经济发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留美札记-在美国考驾照
lxchencn 2010-12-24 21:49
第六篇 考驾照 车是美国生活的象征之一,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感觉没有车真是寸步难行,家里人来了 , 没有车更是不方便 , 驾照也是通用的最有信用和法律效应的身份证件之一 , 因此 , 准备考驾照买车 . 在出国前已经做了买车的准备 , 已经考了驾照 , 依照马里兰洲的法律 , 有外国驾照的要转成美国驾照 , 程序是先考过交通规则 , 然后考路考 , 通过了可以拿临时驾照 (provisional drivers license), 在一年内没有任何违反交通规则和交通事故的记录 , 就可以转为正式驾照 (full drivers license), 如果有违规记录 , 视严重程度延期不同时间发放正式驾照 , 临时和正式驾照没有太大的区别 , 但会影响车保险的价格 . 先发给交通管理部门 Maryland Motor Vehicle Administration( 简称 MVA) 一封关于持有外国驾照如何考取美国驾照的问讯 e-mail, 一天内收到了 MVA 的回信 , 详细告诉我应该如何做和在 MVA 网站公布的有关详细程序 , 还收到了一封文档信函 , 从 MVA 拿到了两本免费的交规书仔细阅读 , 同时找到了一家离住处很近的驾校的酒精课考试点 ( 在医院里面 , 考官像是医院的专业人员 ), 先在驾校的网站上阅读和通过在线的酒精课考试课程 ( 参加当地驾校学习的不需要另外考酒精课 ), 然后区考点参加书面考试 , 内容也是关于酒精和成瘾药物与驾车的法律 , 大约十几分钟就考完了 , 拿到了酒精课考试通过的证书 , 还从 MVA 法定许可的中国驾照翻译人员中选定了一位驾照翻译员 , 先电话联系有关翻译事项 , 然后寄给她我的中国驾照复印件和 35 美元的翻译费支票 , 几天后就收到了有她签名的英文驾照公证书 , 带上酒精课证书 、 英文的驾照公证书和中文驾照 、 MVA 的来信、两封带信封的政府机构来信 ( 社会安全局关于办理社会安全号的来信和供电公司帐单来信 ,Johns Hopkins 大学来信不算数 , 因为是私立大学 ) 、社会安全号、护照等文件坐门口的 22 路公共汽车直接抵达位于 modamin 的 MVA( 其他任何地方的有持外国驾照转换业务的 MVA 都可以办理 ), 在门口的接待处排队按业务类型分类后来到办理驾照的窗口 , 听叫号到办理窗口 , 填写相关表格的信息 , 递交带来的文档资料 , 检测了视力和色盲 , 照相 , 非常顺利地办理好考试手续 , 然后来到计算机考试厅 , 找到考试的电脑号 , 输入考试人信息后有考试说明和模拟考题 , 然后正式考试 , 在规定的时间里考 20 题通过 16 题就算考过了 , 如果第一次未通过 , 第二天可以接着考 , 随后没有通过必须间隔一周时间才能再参加考试 , 直到你考过 , 都是免费的 , 考过交通规则后 , 可以马上考路考或以后再预约 . 我考过交规后 , 先找了朋友的车练习了一下 , 然后去考路考 , 考场比国内简单多了 , 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平行泊车、死胡同倒车、平行倒车、 stop 信号处的停车、开出考场等 , 从技术角度看 , 路考是很简单的 , 最主要的考试是考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 特别是 stop 信号处的停车 , 在中国的路考是没有的 , 它强调完全停下来 , 确定安全后再启动 , 以后自己开车才体会到这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 也是文明驾车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一次考路考所有的动作都对了,但考官说 stop 信号处没有完全停车,没有考过,随后找到驾校的教练带我到驾校的练车场去练了一次二小时,每小时 39 美元,教练说很好了,第二次就直接去另外的考场考试,很顺利就考过了,考过后交 MVA 50 美元,给教练的费用是 85 美元 , 等了大约 20 分钟就拿到有相片和住址的临时驾照 ( 如信用卡一样的硬质驾照 ) ,时间是二〇〇五年的十一月二日 , 到美国大约七个半月拿到了驾照 , 我的驾照编号是 C-500-522-014-574, 考试和练习过程没有额外给过任何费用 , 也没有找过任何熟人和关系 , 其实找了也没有用 , 甚至会自找麻烦 , 因为听说有华人考驾照因为想给考官一包茶叶而涉嫌贿赂考官引来警察招徕麻烦 . 有了驾照除了可以买车开车外 , 以后在需要出示身份证的时候方便多了 , 只要出示驾照就行 , 不要老是带上护照了 . 可见驾照的身份证权威作用 , 在美国伪造驾照证件是重罪 . 搬家后在 MVA 网站上修改了驾照的地址 , 随后收到了有新地址的免费纸质驾照 , 拿到驾照一年后 ,MVA 自动寄来了一张纸质的正式驾照 ( 不用自己去问 ), 如果要换卡式硬式驾照 , 付 20 美元就行了 .
个人分类: 未分类|8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南方科大院士面试16"神童"考试就像做游戏
xupeiyang 2010-12-22 19:31
2010-12-20 18:07:29 来源: 山东商报   核心提示:南方科技大学复试内容备受关注,考场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试卷上的考题全看个人理解、有个问题是要说出自身的缺点 咨询会现场人满为患 媒体聚焦咨询会 南科大复试现场 复试报名的学生 导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告慰钱老在天之灵!这是昨天南科大在首次复试现场门口摆放的标牌。昨天,备受关注的南科大迎来了首批16名考生,这其中包括已经在该校就读的10岁男孩苏刘溢等3名山东泰安孩子。考题均为朱清时、张景中、陈应天等大师亲自拟出,其中绝大多数的考题并无标准答案。 面试题目 朱清时校长给出的题目: 6个字母排成数列,按照一定规则置换1327次后,要考生写出答案。 张景中教授给出的题目: 列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奔驰,乘车的乘客从车厢的窗口向外眺望,远远近近的电线杆、树木、建筑物好像都在运动,请你描述一下在旅客看来它们是怎样运动的?思维没有止境,你们答完题后还可以延续思考。 陈应天教授给出的题目: 给考生们介绍了马赫和牛顿有关加速度和运动相对性的争论,让考生们参与论战,向大师发起质疑。 王文英教授给出的题目: 七张表格的心理测验。表格上是些乍一看很相似,细看又有着微小区别的符号,每一张表格都有不同的含义在5分钟的时间内,学生们要在表格上按要求选出这些符号。最后的5分钟,王文英让每个考生在纸上画出一棵树。 》》》详细阅读 山东商报报道 昨天上午8点半,记者来到南科大校区,此时已经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与普通的入学考试不同,记者发现学生都不带课本复习。校长朱清时表示,此次参加复试的学生,都是2010年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且参加过6月份高考、成绩过了一本线的考生。来自安徽的蔡敏行今年15岁,他说自己在12月9日就已接到电话通知。其中,校方特别指出,复试不用带学习课本,主要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上午9点半,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陈应天、中科院院士张景中来到考场,首先进行的就是学习能力测验。与常规考试拥有大量的考题不同,朱清时、张景中每人只出了一道题,陈应天的物理题目虽然有5个,但都围绕着一个中心。 记者注意到,这些题目中除了陈应天有一个请写下马赫生平及其主要成就外,其他题目并没有标准答案。 据朱清时介绍,对孩子进行复试的这三套题目都是他们各人所拟,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记者获悉,该校师生比控制在1:8左右,为此,该校第一年只招收50人,第二年将增加到150人,以后每年本科招生人数2000人,将尽量采用英语教学。 复试前朱清时劝慰孩子别紧张 这就完全像是做游戏 考场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问、试卷上的考题全看个人理解、有个问题是要说出自身的缺点昨天,南科大举行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学招生考试,本报记者直击了这次复试过程,用朱清时的话说这就完全像是做游戏。并且,他们还从苏州邀请专家,专门编出测验学生心理健康的试题,对孩子进行测试。对于这样的入学考试,考生都是第一次遇到,普遍觉得新鲜。 第二页:没有考场纪律的入学考试 第三页: 怪才:我们都偏爱南科大 相关阅读: 南方科大自主招生受追捧 千人赶场咨询会(图) 南科大打碎学历铁饭碗 不靠教育部批复
个人分类: 教育问题|23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期末考试及读书致大学生信
mingmingde 2010-12-17 10:06
【老师前言:当今的大学生不愿读书、不屑于读书、不会读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老师当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无论你如何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总是效果甚微。那么大学生们在学校里究竟干些什么,究竟有多少同学、花费多少时间在读书,这都是一个问题!只是到了考试的时候,才摆出非常可怜的样子,有的甚至抹着眼泪让老师可怜可怜我们这些孩子们吧,划划重点吧,或者直接把考试题告诉他们吧! 遇到这种情况,老师的全部感觉就是失败!失败的教学失败的老师失败的学生!为此我也想了很多,我们的老师也都想了很多,结果只是摇头而已。应不少同学询问,我不一一回信,便在此发一公开信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以便对大学生们有所裨益。】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感谢大家在圣诞元旦之际给老师送来的贺卡和电子邮件乃至短信的问候,也祝愿同学们在佳节期间学习愉快,考试成功! 之所以写这封信,主要是因为一些同学在问候的同时也十分关心期末考试的事情,并提出要求,让老师给划划重点,点拨点拨,以便有重点地复习。对于考试来说,这一要求并不过分,但是老师却不能这样做,原因很简单:作为教学重点,平时的授课过程一定是贯彻其中的,只要认真听课,必能领悟;而作为考试重点,当然是出自教学重点之中的,因此没有必要划重点。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们的意思就是让划考试重点,以便将复习的范围缩到最小,考试能拿到最好的分数。对此作为同样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老师,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老师还是不能这样做。老师想说的是,回顾一下你们的学习态度,不难得出结论:你们的学习功利性太强、或者随意性太大!前者把你们的学习牢牢地套在了考试分数即学分上,后者使得你们随意地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因此,一个学期下来,你们的课本仍然是崭新的,你们没有人能够拿出一本像样的学习(读书)或听课笔记!当然并不否定有少数善于学习的同学能够避免这种结果。 说起应对考试,同学们都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的了,应考的技巧不用我去罗嗦,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地训练了同学们的应试技巧而不是智慧和能力。我只想说你们不愿做但对于真正的学习而言又必须去做的事情,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这也是我在课堂上再三强调的一句话。这话当然不是我之首创,但也的确是我的学习经验和教训之总结。关于读书的趣味和妙处,古今中外有众多伟人名人做过许多深刻独到而影响深远的论述,建议同学们阅读由台湾林衡哲、廖运范译编的《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8年版),以及新浪读书频道《读书的艺术》( http://book.sina.com.cn/nzt/1082711141_dushudeyishu/index.shtml ),里面收录了中外读书有得之士的肺腑之言,尤其值得当代青年学子咀嚼回味并付诸实践! 当然,这些名人所谈读书可能并不适用于应试,但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是适用的,那就是如何精读一本书。这里我就想谈谈教材-课本-考试的关系。教材是对老师教学而言的,是老师讲学授课的基本材料,当然老师可以补充更为丰富的材料;课本是对学生而言,是一门课程的根据和范本,它概括了这门课程基本的理论框架和知识点;教师依教材命题考试,学生依课本复习迎考。教师授课因其知识背景、研究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素质等而各有千秋,但学生应考本源课本却不能随意变化,此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考试题目千变万化而不离课本基本知识点和技能要求,若偏离课本则为偏题怪题,是为命题人之水平差矣。老师要想教好课、命好题,必须精读教材不可,否则他无法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用意,当然授课便会不得要领,以老师之昏昏达学生之昭昭,怠矣惘矣!同样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高质量地考试过关,也必须精读课本,舍此没有其他捷径!一个学期下来,十八周的学习时间,每周三四个课时,你对一本二三百页的书居然不知所云,这是怎样的学习效率?!这是怎样的学习方法?!这是怎么样的学习态度?!如果你在大学期间,连一本课本(纯粹的现代汉语表达)也读不懂的话,我不能设想你在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能够抓住要领!何为精读?精读就是一字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反复咀嚼玩味、沉思冥想,一篇一篇地领悟其神髓、揣摩其内涵、体验其情感、判断其价值、汲取其精华、批判其谬误(当然是自己以为的谬误)、内化其良性思维、付之于探索行动(尝试性地实践)。于是乎,这种读书必然会有与作者对话的灵感闪现,要么在笔记里闪电般地记下自己的思想火花,要么在书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质疑和探索。精读对话怀疑思索想象创造!这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如此这般读下来,你还发愁考试么?考试无非就是变着花样看你是否真正掌握了你所学的知识、是否真正培养了一些基本的技巧能力!你还发愁自己的创新能力么?创新能力不就是高效汲取新知识的能力、怀疑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么?你还发愁自己的理论思维水平么?这种精读能力本身不就是理论思维能力么?这种精读、这种怀疑思索和想象本身就是理论思维!不仅不用发愁,而且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笔记或评注整理出来就是自己的独创性论文科研成果!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这个样子的!当然这只是一个重要部分,关于创造性或研究性学习还有很多东西可谈,因本文目的所限在此免谈,大家只要知道这是核心的部分即可。而大家所存在的问题是:有谁真正下过这样精读的功夫?如果没有,那就做起来吧!应对考试是一个机会,一个月乃至一两周之内精读本学期所学习的全部课本,培养学习的能力,你将终身受用!当然如果你平时已经能这么做了,那么你就更不用发愁了! 对于考试,还有题型的训练。有些同学完全撇开课本只从网上或者其他应试型参考书上弄大量的题目来做,陷入题海战术,以为只要做题背诵题目答案就可应付考试。我要说:这是大学生的幼稚病,是将大学当成了中学,是将大学期末的水平或合格考试当成了选拔性的高考!适当地接触一些题目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完全扔掉课本,就等于本末倒置,你这种复习与老师平时辛辛苦苦地授课、与多少人精心编写的教材完全无关,那你学到的是什么呢?除了几个题目和几个有标准答案的教条外,你什么也不知道不仅知识上一塌糊涂,而且智慧能力上一无所获!如此舍本逐末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致命的!根据我的经验,四年大学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对待校本课程的态度,一个是对待闲暇时间的态度,前者决定你基本的专业学习能力,后者决定你今后乃至一辈子人生的质量;态度就是思维方式,态度就是价值取向,把握好了你就是自觉的有收获的大学生,否则就是盲目的、自发的、无可奈何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大学生!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可能还是言不达意,希望同学们能够领会学会读书,学会体验性、创造性地读书是大学生一切素质的源泉。最后真诚地祝愿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写于2006-12-28 09:39)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4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要考试啦
wsm617 2010-12-13 18:48
哇,好久没上了,我也不知该写什么。明天要考试了,数理统计,记得我开通博客的时候也是快考试的时候,其实自己有些东西也很想写,就是没得时间,为了自己课程,自己的论文,自己的英语总是忙忙碌碌。于是决定考完试有空时一定把自己的研究的一些东西分享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希望明天考试顺利。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考试的一点想法
jeweliu 2010-12-2 19:31
看了往年的考研试卷,有点感想,随便写写吧。 1、题目技巧性比较高。我猜想原因大概有下面几条: 1)如果技巧性不高,可能在分数上无法拉开距离,招生时也就比较麻烦。 2)如果技巧性不高,就考察不出学生的水平。 3)如果技巧性不高,显示不出命题人的水平。 4)如果技巧性不高,考研辅导班就没必要办了。 但是这样也会有不利之处: 1)学生准备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复习。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2)学生为了考的好成绩,往往会采用题海战术,这样学习知识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3)太注重技巧,容易忽略那些简单的,却是基础性的东西。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太多技巧,需要的是坚持。 4)题目做的可能多,但知识面太窄。眼光只放在题目上,没有去重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现况等。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6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喜欢恶梦
热度 2 yaoqizhou 2010-11-29 22:49
我女儿小时候,不愿意一个人睡一个房间,说会做恶梦。有一次我们去一个美国朋友家做客。他们家有一个三岁小男孩。因为我知道美国孩子都是自己睡的。就故意当我女儿的面问你是自己睡吗?他说是的。我进一步问他:那有恶梦怎么办?他说:“恶梦?我喜欢恶梦 (Nightmare?I like nightmare) ”。这一句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国人,我们教育孩子往往是不要怕恶梦、却从来没有想过要让他们喜欢上恶梦。 记得上学时做得最多的恶梦就是关于考试的梦。常常不是忘了有考试,就是忘了复习,或者考试应该带的东西没有带。后来终于不再考试了,考试的恶梦还是延续了十多年。但在现实生活中,恶梦中发生的考试事件却从未发生过。 也许恶梦给我的警惕和鞭策让我避免了生活中发生这样的恶梦。 还有一些时候,现实就象生活在恶梦中。对于我们做研究的,科研基金被拒就是生活中的恶梦。这样的恶梦对我来说已经发生过多次。至于论文得到不合理的评语更是家常便饭了。所以做研究就得要有喜欢恶梦的精神。只有喜欢上恶梦,才会有不惧惊吓、敢于冒险的勇气。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勇于面对批评,更要以欣喜的精神来欢迎它。不能怪别人不懂你的心,只能说你自己没能表白清。现在, 我请朋友评我的项目申请,强烈要求打得很一些。先把“恶梦”做了,现实就不那么可怕了。所以说 学功夫要先学挨打,做研究也要爱“恶梦”啊 。连“恶梦”也爱,还有什么能挡得住你呢?
个人分类: 心得体会|730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联考?连烤,连拷!
boxcar 2010-11-24 12:35
今天刘广明老师的新博文又置顶了【1】!不过此次的话题是从北大、清华两家名校各自组织联考阵营去抢高中的尖子生(俗称掐尖)说起的。我在读了以后马上在下面搞了个撷英评论:联考连烤连拷,刘老师的回复建议我写篇新博文,我就凑个热闹来写一篇。还没吃午饭,不宜(不易)写长篇大论,就整篇简短点儿的。 按照我的理解,联考应该是若干级别想尽的名校之间搞的招生联盟,昨天曾有篇博文把北大清华此举称为北约和华约【2】,让人感觉看来对抗的火药味还挺浓。不过这种抢先到重点高中去收割尖子生的联考,意义有多大,我实在说不好。实事求是地说,本人读高中的时候不算是最牛的尖子,自己上的大学不是一流名校;如今供职的大学论名气论实力也与这两所超级名校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也没加北约或者华约,所以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静心(精心)分析此事。 在我看来,联考不单是联合或者联盟考试,而且其结果可能是想要出人头地的高中生面临一系列的、连续的考试。如果为了广种博收,甚至可能要应对各个约的考试,其结果自然面临连贯的考试与考验,这种联考,肯定无益于高中生的减负,而只会造成一种连续烘烤的效果,是为连烤! 而这些名大学向名中学的名学生发出邀请所搞的联考,显然已经将非名校以及普通学生排除在了竞争之外,让他们只能在新闻当中去领略这种豪门盛宴的热度。此风一起,必然伴随着联考的盛行,教育公平将被接二连三地拷问连拷! 本来已经很沉重的中国教育,为什么总不能够真正地减负而变得轻松些呢? ~~~~~~~~~~~~~~~~~~~~~~~~~~~~~ 参考: 【1】 刘广明: 北大联考PK清华联考,谁是受益受损者?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895 【2】 郑风田: :北约华约联考掐尖战有害无益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594
个人分类: 教育|44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考试暂告一段落
skymoon619 2010-11-23 09:59
毕业一年多,纪念我易逝的青春!经不住似水流年,留不住此间少年年少轻狂的时光,觉得20多岁的男子,是一种妩媚。那时,是少不更事么? 复习考试的日子里,总觉得时光过得飞快,下午5点半下班吃个晚饭回来看书,不觉间已是10点,到了闭馆的时间了。考研时上图书馆的那段青葱岁月仿若再现,心中充满了知足感,但每每间又有一丝不安,是对未来未知生活的不安 图书馆确实是个学习的好地方,每次坐在办公桌前都感到心平气和,能够抑制住那股躁动的心,以前阅读图书馆史,研究科学知识图谱,都曾给我带来过极大的心灵满足,在图书馆一年多,阅读的书怕是比研究生三年还要多,这是一种幸福 知足常乐,人生总会出现新的浪漫,我常怀这样的心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等待着,虽有对生活的不满,但并不痛苦,痛苦是无能的表现
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每天都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考试”
boxcar 2010-11-21 09:41
今天( 2010 年 11 月 21 日 )早上看 CCTV-2 《第一时间》栏目的读报节目,读报人光头王凯在读到一条关于药品说明书的内容时提到,现在很多药品的外包装上注明的单位是克,而里面说明书上的服用剂量部分却写着毫克,如果使用者搞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米与毫米一样,是 1000 倍的关系,中学和大学物理课上都讲过的),就容易出错。我不知道是否真有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有过困惑甚至出现过问题,但我想,如果真的有很多人搞错了,那确实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但关乎个人健康,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素质教育的成败。因为在我看来,会阅读说明书、能按照说明书去正确地使用各种产品,应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其实,我们每一次要去了解一个新的物品的基本原理、掌握它的使用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想理解其来龙去脉和所能产生的影响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遇到棘手的问题,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都是在参加一次素质教育的考试。成功的素质教育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利用他们多年所受教育获取的知识和长期工作实践积累的经验,从容地应对这些考试。相反,失败的素质教育,有可能在并不太长的教育阶段在学生的头脑中以填鸭法灌入大量难以内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在短期内是一种负担,压得学生难以喘息,考试拿到成绩之后就会立刻被卸载(没办法,学生要给自己减负),在长期看可能也只是一片片过眼浮云,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这样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由于不善于运用学过的知识,而难以通过那些每天都在进行着的素质教育的考试。 事实上,虽然现如今我们无比重视素质和素质教育,但如果没有时间和兴趣对知识进行内化,没有努力去做到真正的消化吸收,就不能在需要的时候正确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因此也就会造成很多人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偶尔还出现个别受过长期教育、拥有高学历的人被没啥学历的人成功忽悠的案例。 如果连正常的科学文化教育所能培养的这部分素质都没法保证质量,何谈其他素质? 当然,或许其他方面的素质在社交活动等方面更有显示度,但它们只能算是一些加分的因素,绝对不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最基本的素质存在不足,这些分也将无处可加,这就好比是高中生手里握着几十分的加分却没有参加高考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 作为一个前素质教育时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我的中小学阶段没有经历过目眩神驰的素质教育,因为没机会像大多数八零后那样参加过各种班,所以不会专业意义上的画画、弹琴、打各种球、唱歌和跳舞。我之所以还能够以相当业余的水平去白描人像,能跟着自己的乐感在电子琴上瞎按鼓捣出个调调,敢在 K 歌时吼几嗓子自己觉得过得去的歌曲(总被那个据说是唐骏发明的打分系统鼓励为有培养潜质,囧!),能用电子元件搭出来一些自己想用的简单电路仪器,全凭自己的天赋、兴趣和不需要减负的童年。我自信可以通过我所说的这种每天进行的素质教育的考试,是因为我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新问题的挑战,用比较短的时间把握关键环节,进而通过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然,因为缺乏系统的素质教育,我很可能根本没法通过别人定义的素质基本测验。但这并不会让我感到如何悲哀,因为能有自己强大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盲从迷信,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而无需去模仿别人,已足以让我感到自豪。
个人分类: 教育|5861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一的三门考试
cailong0518 2010-11-16 12:43
学校有个特别的地方,有4门课是第11周就结课,x射线,金属物理,矩阵,数值分析,上课基本上都去,听的云里雾里,考试内容主要是课后题,和老师上课的课件。考试之前努力复习一周,天天去研究生自习室学习,一个教室都坐满了人,考前估计每个学校都一样,谁也不想挂科。 学校有个特别的规定,低于60分就要重修,没有补考,低于75分没有学位证,挂了3课重修不过,直接退学。所以大家都不敢放松。既然读研,就要好好努力,最起码能顺利拿到一纸文凭。已经考了3门,有一门成绩都出来了,看了一下,矩阵80分。感觉不错。虽然说分数不能代表什么,但是能说明自己最近的努力程度。 寝室说考完好好放松一下,大家准备在寝室聚餐,小喝一顿,到时候我将亲自下厨,做个可乐鸡翅,尖椒鸡蛋。还有殷剑龙拿手菜,辣炒蚬子。上次做过一次,附上照片 期待下次的聚餐!
个人分类: 研究生生活|3936 次阅读|2 个评论
“阿Sir,您这里是不是判错了?”
apywang 2010-11-13 13:00
本科生的材料学课程期中考试成绩揭晓,昨天把卷子发还给了学生。今天下午有人敲办公室的门,打开门之后见一个学生手里拿着试卷。他小心翼翼地问:阿 Sir ,您这里是不是判错了? 第一反应是又有学生来求改判加分,因为卷子太多,难免有给分不严谨的地方;而学生求着加分各有理由,所以能够合理修正的就尽量给他们改了。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学生给我看的是一道 3 分的题,他答错了,但是卷面上没有扣他的分,所以他的要求是改判后减掉这 3 分。 不知道当时我自己有没有被看出什么过度的反应,但是内心里还是觉得意外并且有些感动,原因我想不需要多说了。说起来这个同学成绩并不突出,减掉 3 分后本次成绩实际上会降半档的(从 B+ 到 B )。所以这件事的意义即使不拔高了说,至少说明他在好处和本分之间,选择了后者。 在香港很多年了,见证了香港的很多改变。不管怎么说,很多香港人是非常本分的,虽然这个比例可能在变化。
个人分类: 教学相长|33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做梦考试1
Alisa 2010-11-11 12:58
有人说我做梦的时候考试都没考过。我没承认,那是因为我根本不记得梦。昨晚真的做梦考试了,朦朦胧胧醒来的时候,我自己感觉梦里一共出了两道题。这回我很高兴,因为肯定是通过了。做梦我在大海边捉鱼。心理想捉到大鱼,果然大鱼来了。我尽然用手就把它捉住了。捉了几条鱼放在盆里,发现鱼太大了,水少、他们呼吸很麻烦。突然我发出了慈悲心,它也是生命啊。赶快加水,鱼可以自由的游动了。盆里的鱼满了,我推着大盆给家人看看。然后我又把这些鱼放活到大海里。这是第二道题,懂得放生。呵呵,这个梦很清晰。但是梦中的鱼儿、大海、亲人,让我感觉到一种美好和对生命的热爱。
个人分类: 学习与考试|26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考试增进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wangyk 2010-10-29 07:36
王应宽 编译 2010-10-28 UTC-6 CST UMN, St Paul MN, USA 为何考试增进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 2010 年 10 月 15 日的科学杂志刊登了 Mary A Pyc and Katherine A Rawson 的联合署名文章为什么考试有助于记忆:媒介有效性假设(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文章引用: Mary A Pyc and Katherine A Rawson. Why Testing Improves Memory: Mediator Effectiveness Hypothesis. Science, 15 October, 2010, Volume 330, DOI: 10.1126/science.1191465 )。阅读后也觉得有趣,随即摘编转载于博客,作为资料留存,也供分享。 一种凭直觉但并不正确的假设认为学知识只是发生在学习过程中( Learning only occurs during studying ),而考试只是对评价记忆的状态有用。但是,很多材料和学者证明考试加强记忆。尽管很多研究建立了考试的经验性益处,但令人惊讶的是对考试效果的潜在机理缺乏正确的理解。 作者提出的媒介有效性假设,指出考试在编码过程中通过使用更有效的媒介来促进记忆(一种媒介就是关联线索与目标之间一个单词、短语或概念)。什么使媒介有效呢?两个关键因素是媒介的信息获取(即当遇到提示线索后媒介是可回忆起的)和媒介解码(即媒介可以从记忆引出目标)。媒介有效性假设认为考试过程中产生的媒介很可能在随后的过程中被恢复和解码,增加了对目标答复的记忆力。 为证实假设,作者进行了考试 - 再学习与只再学习的分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考试 - 再学习组的记忆效果好于只再学习组。媒介有效性假设产生了两个关键的预期:关于媒介恢复,在最后的测试中考试 - 再学习组的媒介恢复能力比只再学习组大;关于媒介的解码,最后测试中考试 - 再学习组的目标恢复能力比只再学习组大。重复试验表明,考试 - 再学习组的记忆力表现比只学习组增加 3 倍。根据媒介有效性假设,这种好处来源于媒介不同的有效性,考试促进媒介的信息获取(编码)与解码。 研究结果不仅支持媒介有效性假设,还提供一种为什么考试有助于增进记忆的理论解释:学习 - 考试相对于只学习在编码过程中产生的媒介更有效(更易于恢复和解码)。作者并未声称媒介有效性是考试效果唯一内在机理,但媒介有效性可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为什么媒介考试产生了更有效的媒介?实践中成功恢复的媒介可能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此外,编码过程中恢复失败也可能促使媒介从无效向更有效转变,并且恢复失败也只发生在考试过程中,而不会发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是,媒介有效性假设界定了媒介有效性的两种要素:即媒介获取和解码。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两种要素在考试增强记忆的效果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3636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kksonne 2010-10-27 22:16
盛弘强 2010-10-27 今日改卷(自考学生)负责名词解释一块的阅卷,有些学生什么也不懂,但懂得考试技巧,就在卷子乱写一气,老师们尽可能从中寻找破碎、断断续续的关联,希望给学生一点分数。有些学生是非常老实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干脆什么也不写;知道的则全答对的 (一题两分)。从答卷还是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的性格的。我开玩笑,应该为这些老实的学生增加诚实分。 (照片为手机临时拍的,清晰度不够,但多少还能保护考生隐私。)
个人分类: 研究体会|37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考试需要标准答案吗
phd9992000 2010-10-24 09:06
最近结束了1门课程:《城市防灾学》。因为是必修课程,按照要求,应当提交2套试卷及其答案。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标准答案是必须的吗? 根据个人的体会,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大学不是小学,其主要区别在于,大学应当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标准答案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和局限。如果需要标准答案,也是个别知识点,例如按照某个公式计算某个确定过程,才会有1个小题目的标准答案。 受教学评估的影响,标准答案的出现,虽然对规范教学过程有所促进,但这样一个模子铸下去,却会僵化教育,对学生的自由科学探索产生极大的阻碍。说白了,它是检查者为便于自己检查,而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作出的硬性的不合理规定;一如过去封建时代把八股作为容易执行的可操作性强的以文取仕标准。 这实质上是一种思想偷懒。
4291 次阅读|4 个评论
陆地的月考
sstone2009 2010-10-9 19:38
节前,陆地的学校举行了全校性的月考。他说,他在一考场,那里都是每个班最好的学生,他们班就2人。他还说,老师希望他考第一。 成绩终于全部出来了,学校给家长的信息显示,陆地真是考了班级总分第一。昨晚回家,却看不见他像以前那样的兴奋,还要奖励的钱。他说,老师说他们的第一名都进不了学校的名次。我问,你是不是考了班级的第一呢?他说不知道。 我告诉他,老师说他考了第一。陆地没有什么反应,原来还是已经知道了。 我对陆地说,第一次考第一,要有两个思想准备。他问,什么思想准备? 我说,一是第一次考第一,就在老师同学们眼里挂了成绩好的号,大家以后都会对你看好的,这是有利的一面;二是以后没有考第一名,甚至考到十名以外,也有可能,这是不利的一面,你也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然会很受打击。 陆地看看我,小声说知道了。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6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来忙于工作和复习考试
skymoon619 2010-9-27 10:16
前半生交给了学校,后半生则忙于追逐名利 读书,为考试,为晋升,为名利 原本以为身处图书馆可以免俗,其实不然,茫然后而继续,这就是生活!
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龄赶考的一点不安(4)
jxz1963 2010-9-8 22:36
在这次赶考前,有朋友就对我说:都这么大年龄了还考个啥事呢?说的我有时真就就没有了信心,但自己还是想着试一把,心想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那句名言,考试前一天,女儿专门从学校回来了,还特意送了我一束鲜花,说祝我能够考好、考过。 从读这几本书到复习阶段,我自认还是比较认真的,除了年纪大了记不住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以外,从整个安全生产的体系来说,我还是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对于试题,感觉出题的老师手重了一些 在我的记忆里,我一直觉得是 9 月 6-7 日考试,而我的准考证是在 9 月 2 日上午才从网上打印出来的,打印出来一看,我把自己倒吓了一跳:啊, 4-5 号就考!本来想着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再好好复习一下子的计划给泡汤了! 接过监考老师发下来的试题,我有些手发抖了,以至于在涂方框时总是涂的象墨点似的,关于这一点,我要说明的是,在答题卡上答题,在我人生中还是第一次。 安全生产法律的考题,光认真的读一遍,就非要花上 40-50 分钟的时间,而《安全生产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恼火,五道大题下面,竟是一些四问的大题和有一些难度的题目,别说停下来思考一下子,就是手稍微慢一些,也是没法在规定的 150 分钟里答完的。 在考试结束时,我放胆对监考老师说了一句:这出题的老师也太强了,把人能给逼死!在我邻桌的一位老者也附和着说:题倒是不难,但要是手慢一些肯定是答不完的! 很有经验的监考老师笑着说:可能是年轻老师出的考题吧! 真的,这次安全生产出题的老师真是手太重了一些,但愿明年的考题不要把人的右手都考酸了! 通过这次考试,给人一种启示:考这种试的没有听到有哪个考场有抄别人的,作弊的! 在我的身后,坐着一个亲戚的亲戚,当我在回家的路上见到他,问他考的咋样时,他坦然地说:考不过了明年再考! 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赶考的最好心态了!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2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龄赶考的一点不安(3)
jxz1963 2010-9-8 21:57
说起这次赶考,从五月报名到九月考试,三个多月的时间要把一门科学的东西搞明白,那简直就是一种空想。但按照我的安排,只要在九月初进考场前把所有的书通读一遍,那就是万幸了,至于能不能考过,我是不敢有任何幻想了。 读《安全生产案例分析》,心里越来越吃紧 到了 7 月末,在把相关安全生产法律书读完后,就紧接着通读《安全生产案例分析》,在近百个案例中,第一个是污油管线作业爆炸事故,第三个就是我们某植物油厂危险源和事故隐患分析,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把我带进了植物油加工厂 30 年的安全事故历程。 在我进入油脂行业之初,国家粮食部是专门主管国家粮油供应的部门,植物油厂的安全工作也是由这个解放初期成立的部委管理着,记得中国植物油行业最大的安全事故是在 1988 年底发生在黑龙江佳木斯的三江食品公司浸出车间,当时的这个油厂是从国外引进的全套先进设备,由于溶剂的跑冒滴漏和浸出车间的管理不善,一个强烈的爆炸引燃了我国油脂行业后续许多安全事故的接连发生。 但当我看着事故案例书里其他行业的事故案例分析,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相比较一些高危行业,如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等生产、储存和运输,以及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和煤矿等行业,我们油脂行业的安全事故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以说,读了《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给人有一种深深的不安感: 我们的生产企业管理者为什么就不能换位思考一下,从内心把安全的弦绷的紧一点呢? 我们的生产经营者们,除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外,难道百姓的命就真的不值钱吗? 还有我们数以亿计的产业工人们,为了那几个钱,你们真的就把自个儿的命不当回事? 安全这个警钟,还是按时敲一敲的好,敲的声音越大越好!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3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龄赶考的一点不安(2)
jxz1963 2010-9-5 22:59
秦腔传统戏《三滴血》里晋信书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人苦!的确,读书的过程是艰苦的,何况是以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的安全类书籍。 法律就象一张网 从 5 月到 7 月,几乎把我所买的几本书看了一遍,虽说在书里点点画画,但真正留在大脑里的东西,几乎用零可以描述。 记得,在读第一本《安全法律》方面的书时,面对着宪法刑法等一大堆法律条文,我头都大了,这么多法律知识与安全生产有何干系? 打心里说,我对法律条文一类的书,是最怕读的,有时一天到晚总是绕不出法律这个圈子,什么条文、什么条款、还有什么判刑等等,搞的人头大的很,有时候想:当个律师也真不容易,这么多的弯弯绕,绕来绕去的,别把人给绕糊涂了! 但有时候我也在琢磨: 全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要是用法律条文来绕一下,肯定就是一个很大的天罗地网了! 如果全中国真要是被所有法律条文给网住了,特别是把那些犯罪分子都网住了,那一定是一个好事情! 更进一步说,如果每个公民都让法律条文把脑袋网上了,那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无比安全文明的国家了! 没有了犯罪、没有了矛盾,甚至连法律都没有必要有了! 在这样一个国家生活的人们,幸福指数一定是很高的!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龄赶考的一点不安(1)
jxz1963 2010-9-5 21:52
春节过后,由于接连着参加了几次有关安全方面的具体工作,如单位安全生产大检查的前期资料准备,参与上级赴外地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部分工作,当了一回所谓的安全生产专家,全程接待上级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组。凡此种种,在我内心里感觉,是接受了一次比较深刻的安全生产教育。 大龄报考的来由 5 月刚过,有位年轻同事来找我,要报名参加 2010 年全国安全工程师的考试,让我给他的表上签意见并盖上公章,我瞧着他的表格也没有多想就问:给我也报上名,我也试着考一下行吗?年轻人高兴地说:好呀,那我给咱们一起报上吧!随后我拿了学历及职称证书,让年轻人去给我报个名。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名顺利地报上了,而且按规定只考两门课,而年轻人却因为工龄太短考试中心没有给他报名,真让人感到遗憾!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去书店买了几乎全套的相关书籍,看书几乎成了业余时间的主流。 打心里说,对于这类书,我是越看越害怕,越看越有些让人心惊肉跳: 安全事件几乎遍布全国所有行业; 安全事故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百; 安全生产犯罪全国几乎无处不在; 无论你身居何处,无论你在何时,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你是高兴地在唱歌、还是兴奋地在观看燃放烟花,无论你在飞机上,还是在汽车火车上,安全问题时刻都在危胁着你 这个世界真是太恐怖了!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8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经以为再也不会经历的事情
pony911 2010-8-26 16:11
7月26~8月26,东北师范大学,出国英语短训班结束。 不知道生命中还有这样的考试会再次来临么?曾经以为不会再参加任何考试。 考考考,中国人的法宝。 个人原因,50多天的全日课程,仅断断续续参加了十几天。很遗憾。 在上课的过程中,真的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坐在教室里的那种感觉。久违的快乐!(曾经的痛苦!) 以老师的身份,按照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进行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领悟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很多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文科的老师们,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老师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关注、肯定和鼓励,并很注意引导和启发。这些基本方法,工科的老师们很容易在忙碌的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体系中所忽略。 这个暑假因为兼顾工作和学习,显得很忙碌。但很充实,收获很具体。最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而且是来自五湖四海的。 考试结束了,无论成绩如何,再次认真思考了语言学习的方法。积累是第一要素,一点点累加,反复使用,形成习惯。DAY BY DAY, STEP BY STEP ! 提醒年轻的朋友们:勤学,苦练不止是英语。 PS. 愧疚的是没有能够用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妻子见面的时间累计80小时,与女儿面对面的时间60hrs。老爸老妈让处理的很多事情没有兑现。
个人分类: 技术交流|31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拾旧]重在学习知识
estudy 2010-8-20 13:22
回到长大五、六天了,确认考试只能报明年6月份的,我就不用着急准备了,有近半年的时间可以用来读读写写。 刚得知不用急着备考的那两天我有点茫然,只知道每天都得学点东西,并不清楚到底该学些什么,也无从给自己定学习的目标,所以一天下来,既没有记下几个单词,也没有读几页书。 前天我突然想到,我要做什么事不应全以考试来安排,没有了考试也就不知道做什么事了。我应该自己给自己安排经济学知识的学习这是我始终需要做的,即便参加什么考试也是为了求得学习经济学更好的机会。其实这个重在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道理,半年前好友俊星就跟我讲过,我只在当时啧啧称赞他的见解,却并未依其行事,现在倒又把它悟出来了。 真正沉下心来再读那些经济学的书和文章时,我发现自己对于经济学原理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最初接触经济学时,自然是一无所知,单有一些兴趣,觉得这门学问是很有用的,于是急切地想一下子学懂所有的知识。学了一年以后,才发现经济学也并非全是有趣的,有一些领域学起来枯燥乏味的,这些领域的学习也就松懈了,当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还是会一头扎进去学个痛快的。等到课程规定的这些基础知识快学完时,我又觉得那些以前没有学好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实在影响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于是回过头来补。但这些残缺的领域我也补习好了时,我便开始沾沾自喜,觉得经济学原理的我学都通了,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此后,在网上了解了一些身在北大(尤其是CCER)、人大学习经济学的同龄人的状况,感叹我们所学的不过停留在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的阶段,而别人已经到了运用的阶段,不过尽管这么想,却没有太在意。而现在,当我在别人的文章中或书本上遇到这些知识时,我又发现自己根本不能融会贯通,且知之甚少,前之所学令我洋洋自得者实未及皮毛,远谈不上登堂入室,就更不用说学通了。 既已认识到自己所学的浅薄与匮乏,我自当抓紧时间学些真知灼见。以后的学习不同于以前在华农经院的学习了,主要靠自学。不可能系统地面面俱到地学了,大概宜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展开,我拟定自学的领域主要在经济学方法论、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福利经济学、经济学名著、企业理论、制度经济学等,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详细了解一下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内容。这些领域的基本知识我须稳扎稳打、各个击破之。 2006年08月02日
个人分类: 经济思维|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32年前钱伟长先生答疑:“为什么我们三人考得一样好?”
sqdai 2010-8-17 06:01
1939 年钱伟长参加第七届中英庚款留学考试是他一生中的一件大事,他的同窗好友郭永怀、林家翘也同时应考。 最近, 郭永怀 夫人 李佩 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1939 年春,学校(西南联大)公布有 7 人考取了中英庚款基金留英公费生,其中就有钱伟长、郭永怀和林家翘。他们 3 人都是专门攻读力学的。本来中英庚款基金会规定,每门学科每年只录取一名留学生,但这次,他们 三 人考得一样好,因此,在重庆的考选委员会上,清华大学的 叶企孙 教授和北京大学的 饶毓泰 教授为他们力争,终于让英庚款基金会同意破格同时录取他们 三 人。(见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0/8/235039.html )。 为什么钱、郭、林三人的考分会一样? 1978 年,我和李家春为了撰写《郭永怀传略》采访钱先生时,他谈到了这个问题,给我们揭开了谜底。 故事是这样的。 当时兵荒马乱,有志青年纷纷涌向昆明的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和南开联合组成)。在昆华书院的小小的宿舍里,挤住着 30 几个人。那可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地方啊,从昆华书院走出了后来的十几位院士! 忽然,传来第七届庚款留学招生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书院里顿时闹腾起来了!考期如此临近,怎么准备呀? 最着急的是钱伟长,他从北平南下时,因为缺少盘缠,不得不到天津的耀华中学教了一年物理课,攒够了旅费后,绕道香港、海防、河内,沿着滇缅公路才到达昆明,为了轻装简从,手头没留一本基础课教材,而西南联大几乎没有藏书,如何温课应考?他抓瞎了。郭永怀的境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俩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这时,只见林家翘不慌不忙地说:别着急,我来帮你们忙。他从自己的行囊里掏出一摞笔记本,上头的蝇头小字十分工整。钱、郭抓过来一看,不正是他们急需的数理力材料么? 原来,林家翘做本科生听课时,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当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课,不 时把 老师讲课的要点记下来;到晚自修时,他会呆坐在书桌前,在自己的脑海里过电影,把全天听的课程内容回忆一遍;然后就挥笔直书,把学过的内容默写出来;再找相关的参考书(那时一般没有讲义)作一些订正;到了周日,再把每门课全周学的内容整理成正式的笔记。到课程讲完后,他不仅记住了课程的要点和来龙去脉,还留下了工整的笔记(包括习题本)。没想到,这时可以派大用场了。 钱、郭两人喜出望外,拉着林家翘的手,大呼:谢谢你啦,小老弟!(钱郭分别比林大 6 岁、 4 岁)。因此,他们就每天捧着这些笔记温课,还经常切磋疑难问题。 于是,最后,一起进考场,得到相同的分数,一起被录取。 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就是我的分析了。 为何考分相同? 三位都有同样的高智商。 三位都在名校得到名师的点拨。 三位都一样用功。 三位都有扎实的数理力知识基础。 三位用的是同样的复习资料。 三位考前对疑难问题进行了探讨,碰到难题,要会,大家都会。 因此,要不出现这样的结局也难。 希望听了这个故事的青年朋友想一想,我们可从中学到什么? 凡是上过我课的学生,都听过我讲这个故事,因为我讲课特别注意方法论,这样好的典型例子当然不会放过。 写于 2010 年 8 月 12 日晚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238564.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9589 次阅读|8 个评论
天梯
kloving 2010-7-16 11:49
天 梯 寻找上帝的蜗牛 从六月中旬到昨天天天以准备考试为借口在图书馆看小说,听歌,睡觉。倒也舒服自在。少了些许大的烦恼,让自己似乎就沉浸在书的海洋了。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我却到书中寻找慰藉,让自己能够宁静片刻的安眠药。 看了很多人,很多故事。突然就发现三毛真的很真实,她的文字算不上最优美的,但是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自己的真情。《沙哈拉的故事》里的文章基本上看了一遍,印象深刻的是三毛和荷西之间的感情,和所有恋人一样,他们诚然是相爱的,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包容,信任是很多恋人所并不拥有的。那是怎样一种难能可贵啊。三毛是任性的,她肆意的混搭各种菜,自创各种各样的菜式,让荷西做他的试客,荷西呢,嘴里说着三毛的诸多不是,可是却心甘情愿的亲身试百草, 事实证明,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以至于最后三毛那开在沙漠自己家的中国饭店 名扬沙漠,吸引了方圆百里的食客。我想,三毛肯定忒有成就感的,有一个默默支持自己的男友,还有一大批的仰慕者,那是何等一种荣耀啊。 三毛的确是个创意十足的女人,凭着自己那天不怕地不怕的胆气(被荷西骂做疯子),再加上她混搭的天分,竟然做起了悬壶济世的神医来,让这个来自中国的美丽女人在沙漠里更是越乎神奇,以至于后来荷西死后,三毛一个人回到这的时候,所有人对她是那么的感同身受,就待自己的亲女儿似地,三毛是幸福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人支持她信任她。 还有三毛考驾照的经历更是让我看到了三毛 MAN 的一面,三毛无疑是个聪明的人,从她和两个警察的斗智斗勇的经历中可窥一斑,而我更欣赏的是她身上的那股胆气以及随性从容,这也许是她在沙漠中扬名的根本。从没开过车的人,自己握着方向盘就开起来了,还恁是让两个警察兄弟以为她是有驾照的人。考驾照的那段经历写的真是精彩,凭着自己的那股子自信和胆气,一举夺得沙漠第一女车手的殊荣,更有所有监狱的囚犯给她尖叫呐喊,让她感动不已,是的,关在里面的囚犯也许并不是最坏的,更坏的是那些藏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无法将他们绳之以法的坏人,可见她也是个性情中人。 看完了三毛的故事,曾经一直以为她是一个躲在房间历爬格子的小女人,没想到她竟是这样一个真性情的有着令狐冲一样侠气的大侠女 。大声笑大声哭,那是一种洒脱;想去哪就去哪,无拘无束,荷西也阻挡不了她,太潇洒了。 可惜,荷西的意外死去让她那么地伤心,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看她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真的让人心酸啊,关键是一点过渡都没有,直接从天上掉到了地下,荷西死后,三毛的文章少了很多喜庆,文字里总是透露出她的思念与伤心,她反复做着的那个梦,我也曾做过。月台,行李,要开动的火车,那是驶向哪里的火车呢?终点站会有荷西吗?活着而没有荷西的三毛是痛苦的,于是她攀上了天梯,步入了天堂,在那里,她和荷西肯定是一如从前那般快乐。 沉浸在三毛的喜怒哀乐中,我暂时地麻醉了自己,不再有那么多的烦恼与不快,只是安静地看着别人的故事。而我的故事也行将由别人去阅读 --------
个人分类: 随感|2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回忆我的大学考试兼及我的教书生涯中我的学生的考试
yufenghui 2010-7-13 02:00
解题:刚刚看了北京电大学生作弊事件,不免有话要说。 回忆我上大学那阵子,每到考试前一周,通宵达旦,死记硬背。考试范围老师都划给你了,就看你看不看书。我大学时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看小说和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而这些书都与我的专业无关,于是每到考试,我就忙了,看着别人平时上课基本认真听讲,笔记做的是详之有详!我不免后悔平时不努力,此时不由怯怕考试不过。于是乎,拿来别人的笔记,复印一份,死肯几天,但有时死肯之时已为之晚矣,最终,只能补考。假期时,寝食难安,甚至有以头抢地之心。所以我大学的成绩中有两门挂彩,上次和大学好友相聚,他还以此取笑于我。我淡淡一笑。这样的考试能说明什么? 再看看我教书几年,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我总是提前一个月做考试动员,总是那句话,期末考试了,想假期开心一点就要现在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认真复习总之后面有很多很多认真,很多很多后果,学生在我的每一次上课时的训话中,都产生的听觉疲劳,个个心生厌倦!但这还不算,我还要在实践上花功夫,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也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吗?在老马的思想主导下,我几乎每天一份试卷!反复做,做反复,不厌其烦,熟能生巧,碰上毕业班,学生几乎整天泡在题海中,我也是忙着批改、评讲,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有时碰有厌倦之徒,我总会说,熟能生巧,平时会做并不能代表你考试会做,要做,往死里做!!! 上面的一段教学经验或许并不是我一个人个案,可以这么说中国的大部分教师都是这样去传道授业解惑的!我有时也想,能不能不采用题海战术,搞一些素质的!但现实告诉我不可以,第一年教书,我怀揣着教书育人的理想,把大学时学来的一套一套的教学法搬过来,什么夸美纽斯、苏霍姆林斯基,但现实,血淋淋的,它告诉我你要想在这个学校混下去,就得教死书,上语文课,不是让你润物细无声的陶冶学生的情操,而是先是文中的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课后习题再加上文章中的句子含义,特别是讲到我们的大文学家鲁迅,麻烦就大了,他的一篇文章,一句话,至少要上个一周!学生有与老师教参差不多的教材辅导,一次课下来,密密麻麻,好好一本书,被画得面目全非,总之,在周先生的每一句话里,总能找到微言大义!至于考试就考这些!所以上课要好好听,认真记,好头脑不如烂笔头! 所以每到考试前一两周,学生忙,老师更忙。专项训练一个接一个,试卷一张又一张,上课是一张试卷、一支粉笔,学生订正、板演。一次考试下来老师学生身心疲惫。如果考得好皆大欢喜、如果考得不好,学生挨老师、家长骂;老师挨校长的骂,而且还会被扣除奖金。严重者,甚至停课,到后勤打杂。我的一个同事由于第一年工作没有经验,结果被打入冷宫,永不叙用,到现在还在学校印刷室打杂!(他到我们学校可是学历最高的) 于是,学生们为了考得好成绩,作弊现象层出不穷,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把课本撕下夹在草稿纸里的,有把答案写在橡皮或手中的,更有甚者,团伙作案,考前窜通好,到某一时间段以上厕所为名换取答案的!有时我真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什么法子都想得到! 至于老师,如果监考看到自己的学生抄袭,听之任之;如果其他老师教的学生则立马揪出来送交校长。于是每次考试学校就采取同科同年级老师对调!更有甚者是中考高考(我参加了3次中考监考),一到某一学校监考,学校领导总把监考老师奉若上宾,好吃好住还拿!他们无非是希望监考老师的监考能够松松的!他们的学生能够在作弊过程中游刃有余。至于阅卷,就更恶心。一般学校期末考试,某一科目的老师参加阅卷,根据字迹,一般自己教的、平时成绩好的学生,扣分少扣或不扣,甚至誊分时,某学生明明45,他非在前面加个1,说是145,如果发现,淡然一笑说是粗心!! 最恐怖的要算中考,有一年我们市里的一家学校,要求学生统一使用黑色钢笔,结果中考阅卷,他们学校全市第一!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考试!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生不作弊才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7):先给成绩后考试,怎么样?
热度 1 wangxh 2010-7-9 19:42
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似乎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到底有多么不爱学习呢?有多少真的不爱学习呢?如果某科先给了成绩,他们还能否继续学习这门课呢? 正好去年调整培养方案,我们专业增加一门新的选修课,鄙人被分配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好吧,就拿这门课做试验。 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情况下学到更多的知识!现在,中国的大学教师已经没有多少上课的自主权了。哪天上什么内容、讲多少都要统统得到教学管理人员的认可。所以出现许多怪现象:有的教师上课时 - 念 -PPT ,还有的让学生 - 抄 -PPT ,有的教师让学生 - 背 -PPT ,等等等等。反正教师只要完成“教学日历”里的内容,即可完成任务;学生只要考试成绩超过 60 分,就可完事大吉!学生能够学到什么——谁管这事儿!?但是,如果为了学生多学点儿东西,变个法儿什么的可能会被扣上“不规范”的帽子,轻则通报一下,重则“被”教学事故。所以呀,一定要先请示有关领导。没想到,对领导说明原委之后,领导很爽快答应:“我们希望教师们做合理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当然,我也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提高! 接下来与学生商量,这里的关键在于“考试”。如果把“考试”的难度降低,其它的方面学生很容易“被骗”(有时候觉得学生像小猴一样,“朝三暮四”之计就可对付)。所以当我 宣布 : 这门课考试开卷 (学生乐疯了,一顿鼓掌); 这门课没有不及格者 (学生快狂了,拍巴掌跺脚); 这门课最低给85分 (学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惊呆了)! 前提条件是必须完成我交给的任务——作业! 学生当时的保证是:老师你就放心吧,只要不让无聊地背题,你让我们做什么都行!他们当初没有预料到的是:要想获得“自由”,需要付出比原来数倍的工夫——等有人后悔时已经为时已晚! 其实方法说起来很简单:课程一结束,最后一节考试,考试只允许带课堂笔记与作业。达不到 85 分者,再回去做 10 个作业题——每个人可能不同,不允许抄书,必须自己概括、归纳、总结,上交时还要接受提问;如果回答问题不好,再回去做 10 个作业题 …… 由于他们平时不爱看书,作业不认真(都已经习惯了!),我的 PPT 又没几个字可抄(我已经对学生说过,我的 PPT 是我讲课用的,不是考试内容,但可以做考试提纲)。考试时,许多同学都傻眼了,没有几个题是不用脑子只动笔就可以完成的——总不能一个题抄三页书吧(而且不让带书)。有的学生嘀咕“早知道这样还不如闭卷呢”,有的嘀咕“笔记上只找到题目,没有内容呀”,有的咕哝“有的题目只有要点,没有解释呀”——学生非常明白,题目、要点就是俺 PPT 里的东西,仅有这些最多得分 20% 。结果很惨:最高 78 分,第二 71 分,还有 4 、 5 个过 60多 分的,有 10 个左右 50 多分的,一个 27 分,一个 32 分,一个 34 分,其他 40 多分。漫长的“作业——提问——再作业——再提问”开始了。 “一考”成绩出来后,告诉学生们:( 1 )随着掌握程度的提高,每个人的成绩都可能提高,但 最后成绩按初始成绩排序不能变 ;( 2 ) 70 分以上免于“再作业”,无论学习态度、能力都可以了,只是没有更多的时间准备而已;( 3 ) 60-69 分可以选择不“再作业”,但如果不做作业成绩不好调整。另外 60 多分,还是说明自己存在严重不足的,补写作业也是应该的;( 4 )不及格者必须“再作业”,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让我没有想到(甚至有些感动)的是,学生一个个都来领作业,仍然不许直接抄书。不过,非常认真地看书、总结的仍然是成绩较高的学生。 这样一个个过堂、过筛子,就是打算滥竽充数者也没辙了。只有两三个学生到最后也是应付差事,人力有时而穷嘛,也只能这样吧。但是由于始料未及,竟然出现 30 分左右的,所以没有办法,只能告诉这几个学生:你们只能调整到 80-85 分之间了,老师要食言了。(学生有时候很有意思的,如果让 40 分和 27 分的都得到 85 分, 40 分的会感觉很不公平的!其实我认为区别并不大,都不算努力、认真!这可能是中国文化的问题,要不为什么有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呢?) 这样考核,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很大的,但我向学生保证:绝对公平!学生们当然相信。比如有个“聪明”的学生请求最好给其 XX 分,好评奖学金。我一口回绝:“绝对不行,这样对其他同学不公平。你不应该对我说这些东西呀!”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说“就当我没说吧,老师”。而我也绝对能够做到公平,过后真的忘记是哪个学生要求的(只记得三、四个学生中之一)此事其他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学生(此仔初始成绩 53 分,马上查了一下,俺记得很准!)求情:“老师呀,我要考研究生啊,能不能放松一下标准啊?”——“绝对不可以!我答应教务部门一定要保证学习效果,另外你付出时间与精力是值得的。”同室老师对我说:“你这种方式学生真的能够学到东西,但不容易做到的。别的不说,就时间就搭不起呀。”是啊,在运行过程中,我也在思索:这肯定不说长久之计,一个轮回就是数十小时,有的学生一人就占用了我七八个小时(我没做记录,估计应该有)。我也知道,大学教师本不该这么教学。但现在的学生就是这样,实际上能做到这样我已经很知足了。 这届学生真的很不错,是近五六年来遇到最好的,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及过(见 教育、启迪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书里、课堂 )。主要是精神面貌,不算成绩,其实挂科超过 30 学分的有 5 人之多, 20 多分、 10 多分也有几个,甚至更多。但这个学期转变的确挺大的,具体效果还不太清楚(等待团总支、辅导员的反馈信息再说吧)。也表现在上其他课程上,任课教师也有体会。有的学生问其他任课教师“老师,您的课容易过吗?”该老师回答说“如果你们都像学习王老师的课一样,肯定都能通过。”据此判断肯定有人在这门课上写作业,故又有了下列短信交流,如图所示。 ---------- 课程就这样结束了,成绩交上去了。学生们最后又领一份作业——大约 40 个大论述、说明、总结题——其实这次基本上是一个大提纲,回去按照书中顺序,边看书边总结,好好地、细细得复习一遍。“与其劳力,不如劳心”,好好体会一下,可以少些很多字的。如果认真、仔细总结的话,估计要 50 页稿纸都不算宽余。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静下心来看书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当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去掌握书中精髓,不一定非得现时记住不可。但是上一次大学,总得体会一下不是为了考试而看书的经历吧。所以说,只要让学生透彻一个道理,大多数学生还是会认真学习、踏踏实实看书的。【这门课上,还“插播”过如何看书】 ---------- 这门课的最后一件事儿——考卷 今天 也上交了,接下来就是担心:试卷不规范,如果督导员认定有问题该怎么办呢?愁 ing ……
个人分类: 教之道|6534 次阅读|18 个评论
博文入选中考语文试题~
pony1984621 2010-7-8 11:30
2010 年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模拟试卷 语 文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 A .悄然/悄悄 玷 污/沾染 相形见绌/笨拙不堪 B .匀称/称职 剽 悍/漂移 直言不讳/诲人不倦 C .辍学/点缀 山峦/孪生 偃 旗息鼓/揠苗助长 D .诤友/铮铮 恣睢/关雎 不无裨益/稗官野史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 分 ) A .相辅相成 别具匠心 文质彬彬 插科打诨 B .瞠目结舌 继往开来 老骥伏枥 鞠躬尽瘁 C .肝胆相照 共襄大业 恪尽职守 敬业乐群 D .骇人听闻 幅圆辽阔 气冲斗牛 无与伦比 3 .古诗文默写。 ( 共 8 分 ) (1) ,云归而岩穴暝。 ( 欧阳修《醉翁亭记》 ) (2) , ,劳其筋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赞扬君子品质,不随波逐流,不孤芳自赏,如莲花般“ , 。” (4) 诗歌讲究炼字,寥寥几笔,便意味悠长。“ ,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一幅秋日思乡图;“烟笼寒水月笼沙, ”描绘出一幅江南月夜图;“ ,愁云惨淡万里凝。”描绘出一幅大漠冰雪图。 4 .名著阅读。 (4 分 ) 班级举行“读书报告会”,请从下面五部名著中,任选两部,结合两部书的共同点,阐述你选择的理由 (50 字左右 ) 。 《骆驼样子》《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选择的是《 》和《 》两部书。 理由是: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 共 7 分 ) 材料一 记者采访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问他们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出人意料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了事情要及时道歉,要注意观察大自然。” 一份题为《悲剧从少年开始》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115名死刑犯,其中30.5%曾是少年犯,61.5%少年时犯有前科,基本有劣迹。他们在少年时期普遍存在这些坏习惯:不爱学习、不懂礼貌、不守法,贪吃好玩、好奢侈、爱享受,自私自利、任性妄为,我行我素、亡命称霸,黑白不分、是非颠倒。 材料二 俗话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① 习惯是行为不时地经常重复创造出来的 。每个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不是天生的,② 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坏习惯, 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1) 从材料一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2 分 ) (2) 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2 分 ) ①习惯是行为不时地经常重复创造出来的。 修改意见: ②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有意识地培养某种好习惯或坏习惯。 修改意见: (3) “海宝一代”在世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代表上海,更代表了中国当代青年人。“海宝一代”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 请结合下面一段文字,说说你对“海宝一代”的期待。 (3 分 ) 海宝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它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充满包容性和想象力。它的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有个性,脸部是卡通化的简约表情,还有大大圆圆的眼睛,圆润的身体。它翘起的大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与欢迎,大脚稳固“人”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 6 .观察下面题为“勿忘我”的漫画,根据其主要内容,写出你的感想。要求从下面所给词语中任选三个 ( 多选不限 ) ,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主题明确,语句通顺,不少于 60 字。 陶冶 灵魂 性格 修养 知识 人格 智慧 (5 分 ) 道德 修养 知识 技能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15 分) ①我走了大半天的路程,正感觉有点劳累时,在嘉陵江附近发现了一家茶社。移步而入,一股柔缓的轻音乐淡淡地由耳底润入心田,有一股说不出的舒适惬意。 ②这是一家“素面朝天”的小店,没有奢华的装饰,亦没有精美的茶具,甚至很少见到来往穿梭的服务生,一条原木的柜台,一个优雅的女人端坐在侧内,看到有客进来,也只是莞尔一笑,那笑声很是清淡,笑容也舒展得恰到好处.宛若一朵幽幽盛开的茉莉。 ③一开始,我还十分不能适应这里略显怠慢的服务态度,坐了半天,竟然不见有一个服务生招呼,禁不住一嗓子喊出去“服务生——”,突然发觉所有的人都朝我的方向看,我这才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打扰了大家,禁不住耳根发红。 ④服务生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女孩,连连向我道歉,并解释说,进来半天,没见我招呼,原本以为我只是坐坐就走,所以没敢打扰。 ⑤我不禁诧异,忙问道:“仅仅是坐坐,不点饮品也可以吗?” ⑥“当然可以。您如果不想喝点什么的话,我们这里还有免费提供的报刊,需要的话我可以拿给您。”服务生微笑着答道。 ⑦“那我若想喝点什么呢?”我继续问道。 ⑧“我们这里的咖啡和茶水都是明码标价的,您可以任意选择。您若是在这里坐得太久的话,我们还会付给您‘时光补偿费’。时间从进店后点了东西的时候开始计算,如果超过一小时,我们就会开始为您补偿。”服务生继续回答,仍然是一脸春风。 ⑨商家还会给顾客付“时光补偿费”,这我还真是第一回听说。于是,想迫不及待地知道这是为什么。 ⑩服务生的回答让我心灵不禁为之一颤。她说:”这很简单,您到我们店里消费,就势必要购买我们的饮品,这样一来您就要付费给我们,然而,享用一份饮品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如果您超出我们的规定时间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占用您的时间了。您完全可以用这段时光去做些别的事情,而您却选择留在了我们店里,所以是我们耽误了您啊,所以,当然要付给您‘时光补偿费’了。” 11 我大为疑惑,“那若是遇到无聊的顾客,赖在你们的店里不走,怎么办?” 12 你知道这个美丽的服务生是怎样回答的吗? 13 服务生说:“假如您在我们店里点了饮品并超时没有续点的话,我们每小时会付给您2元的‘时光补偿费’,我们的营业时间是9:00-22:00,共营业13小时,您最多超时12小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付您24元的‘时光补偿费’,而这样的12小时,您将会失去和错过多少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啊!恐怕没有哪个人会傻到向时光乞讨的地步吧!” 14 那天,我在这家茶社共坐了45分钟,喝了一杯清茶,结账的时候,柜台里的老板除了给我开具了发票,还送了一张诗意的收据给我,收据的正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在这里,你恰当地释放了你生命当中的一段美妙时光,共计45分钟。 15 我走出这家茶社,回头一瞧,才发现这家茶社的名字这么特别:谨慎时光。 7 .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2 分 8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不超过 50 字 ) ( 3 分) 9 .选文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 有什么表达作用 ? ( 3 分) 10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 分) (1) 你知道这个美丽的服务生是怎样回答的吗 ? (2) 在这里,你恰当地释放了你生命当中的一段美妙时光,共计 45 分钟。 11 .读完全文后你有怎样的感想 ? 请联系实际作答。( 3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神奇的找矿“向导” 马志飞 ①古时候,一位妇女在箱子里藏了150两白银,不料,有一日当她打开箱子查看时,发现银子不翼而飞,妇人大吃一惊,怀疑银子被人盗走了。后来,她反复寻找,发现一大堆白蚁正聚集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该妇人一气之下,将白蚁投入炉中,以解心头之恨:令她颇感惊喜的是,将白蚁炼化之后,150两白银居然失而复得。 ②这是我国古籍《天香楼外史》中记载的一则小故事:其实,此类记载并不新鲜。很早以前,古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就曾经说过,利用白蚁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金子和其他有益的矿物。 ③现在,这个假说已经被证实,而且现代科学已经破解了白蚁食银的秘密。科学家认为,白蚁食银是为了降低自身的甲酸浓度。原来,白蚁口中会分泌出一种高浓度的蚁酸,白银遇到蚁酸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粉末状的蚁酸银,这样,白蚁便可毫不费力地将粉末状的蚁酸银吞入腹内。不过,蚁酸银并不会被白蚁消化吸收,而是经过分解之后形成黑色粉末状金属,滞留在白蚁体内。这些粉末状金属经过高温达到白银熔点时,仍可以还原出银。 ④如今,白蚁与金属的这种特殊关系在地质勘探领域对寻找矿产资源能否起到帮助作用,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地质工作者的注意。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利用动物帮助探矿的试验和实践研究。 ⑤狗不仅有高超的嗅觉能力,还有着非凡的行动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在人迹罕至、灌木茂盛的森林,或是杂草丛生的沼泽,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进入到指定地点,因而人们就可以利用狗来探寻矿藏。前苏联科学家曾对狗找矿的本领进行过试验:让探矿犬在一堆杂乱无章地堆放的岩石样品中,拣出含汞的辰砂来。几次考试中,探矿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于是,主考官故意用一堆没有原砂的岩石样品来考探矿犬。出人意料的是,它将一块玫瑰色的方解石拣了出来,大家都取笑它,认为这次探矿犬失灵了。可是当专业人员对这块玫瑰色的方解石进行显微镜鉴定时,发现其中确实有星星点点的极细小的辰砂颗粒。 ⑥在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南部山区有一种小鸟,人们称它为“矿工鸟”,因为根据这种鸟的生活规律,人们往往可以发现含金矿的石英脉。这里面的秘密就在于,在含金矿的石英岩地区生长着一种特殊的树,树上的果实是矿工鸟唯一的食物来源,而且这种树仅能生长在硅质土地上,石英岩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由于金矿也往往和石英岩伴生在一起,所以有矿工鸟活动的地方往往就有含金矿的石英脉,矿工鸟因此成为地质工作者的得力助手。 ⑦我国广西巴马县一位农民在过节时杀了一只鸭子,竟然在鸭肚内发现一颗重达6克的金粒。再杀掉几只,也有同样的发现。后来,地质工作者根据这一线索,实地进行勘查,最终在附近一条小溪的上游,找到了一个藏量丰富的金矿。 ⑧可奇怪的是,鸭肚里怎么会有金粒呢?原来,家禽在啄食食物的时候,也喜欢吃一些小沙砾,在体内经过研磨后能有助于消化,沙石也很容易被磨碎并排出体外,沙石中混杂的金粒则难以排出。时间久了,一些细小的金粒就这样渐渐积累起来了。 ⑨在太行山区,当地细心的人们发现,他们的山羊竟然喜欢舔食一种绛红色的石头,人们戏称其为“营养石”。后来地质工作者到这里勘探时,特地考察了这种岩石,发现它在成岩的地质时期中,往往构成石膏矿的顶、底板或石膏矿夹层。他们沿着山羊舔石的路线勘探,最后果真找到了石膏矿。 ⑩这么多成功的案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过动物的帮助探索地下的矿藏是可行的,而且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我们不能放过任何线索,哪怕是一点儿蛛丝马迹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2 .文章开头从白蚁食银的故事写起,有什么作用 ?(3 分 ) 13 .联系全文看,“神奇的找矿‘向导’”指的是什么 ?(2 分 ) 1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 ? 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 (3 分 ) 15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 为什么 ?(3 分 ) 根据这种鸟的生活规律,人们往往可以发现含金矿的石英脉。 16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2 分 ) 材料一 1951 年秋,我国学者谢学锦和徐邦粱到安徽安庆月山采集土壤、岩石试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铜矿区内,有一种植物生长得特别茂盛,极其惹人注目:后来,他们对这种植物进行分析,发现其含铜量非同寻常。经鉴定后,认为这是一种“喜铜”植物,故一般称之为“铜草”。这是我国用科学方法正式发现的第一种找矿的指示植物。 材料二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谚语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7 —— 20 题。 ( 共 10 分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 节选自《管仲论》) ①相:做宰相。威公:即齐桓公。 ②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做事都违背常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③宁岁:安宁的日子。 17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 分 )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 性行淑均: 1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 分 ) (1)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9 .文段 最后一句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 (2 分 ) (1) (2) 20 .文段 中,齐国兴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请结合文段 的相关语句回答。 (2 分 ) 兴: 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21 — 22 题。 ( 共 4 分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1 .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 (1) 闻笛赋: (2) 烂柯人: 22 .“暂凭杯酒长精神”一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 分 ) 四、作文 23 .任选一题作文。 (50 分 ) (1) 题目:用笑脸面对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 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 最温馨的珍藏是回忆,最难忘的珍藏是真情。美丽的、美好的,可以珍藏;真挚的、真诚的,可以珍藏。一纸贺卡,一张照片,一支钢笔,一枚邮票;一个微笑,一席话语,一缕思念,一次感动……经过珍藏,陶冶了人的精神,升华了人的思想。 请以“珍藏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600 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全文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6570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5396 次阅读|4 个评论
又到期末
jeweliu 2010-7-3 11:19
一个学期到了尾声,伴随的是期末考试。 校园的草地上,教学楼的楼梯上、过道上都有着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身影,很多人手里拿着学习资料,口里念念有词,抓紧最后的时间突击着。 其中有我的学生,我经过的时候,比较热情的就会和我打招呼。我说背什么呢?政治啊、近代史、货币金融学啊,反正好多门,都要背,而且是死记硬背的背。这个是一种常态,我也经历过。 我拿过他们的学习资料,随口问了上面几个问题,问他们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告诉我,没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也没用,考试时老师不认。我说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能学到什么知识呢?即使为了考试,现在背过来了,考试之后很快就忘掉了。学生说,没有办法啊,只能这样啊。我们也很苦恼,觉得上了这么多年学,心里的想法也都是书本上的,自己好像没有什么想法。 是的,这就是现实。能怪学生吗?学生也不想这样。能怪老师吗?老师也不想这样。可是这种现状要改变起来却非常困难。 为了安慰学生,我只能告诉学生:现状也许无法改变,但你至少可以改变自己。因为应付考试也只有这十几天,其他还有很多时间,比如周末、假期,你完全可以利用好这些时间,多做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有力量,有能力。这也许更好一些。 如同我们的教育现状,社会现状,我们单独个人无法改变,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只有在改变了自己的情况下,才可能改变周围。
个人分类: 开卷有益|29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大学该学习什么
wangyong77 2010-6-26 18:08
大学该学习什么 在大学之前,学生有升学的压力,或许应付考试是一种无奈,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压力应该是面对就业和未来工作,但是这种应试风气并没有消弭,相反有些时候愈演愈烈,随着年级的增加而更加老油条。习惯于做题,却很少深入思考过,习惯于学习,而很少自己独立去自学,习惯于接受别人的知识,而很少自己去想着要创造知识,习惯于考前应付,而不是平时积累,习惯性想着如何通过考试,却很少习惯去想象自己的责任,对于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的回馈,对自己前途的考虑。在学习中学生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应付考试,而不是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应该学习到什么,锻炼得到一些什么,以为自己的未来工作铺路。 或许考试始终是有鞭长莫及的地方的,对于一个问题的理解就很难去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这些在未来的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很难考,而且目前的惯性考试也从来不去关注对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考核。据有限的观察,高分低能,低分高能是惯常现象。一些学生也反映他们很有信心以很短的时间通过一个考试,或许这个与考前划重点,老师的迁就有关系。 我想大学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培养,但是,哪些对于学生的工作最重要,哪些就是需要强调的,一些死知识或许八辈子用不上,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着广泛适用的价值,因而学习知识之上的思想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些知识,比如算法,是需要用,但是关于它的类库和函数都有现成的了,但是书本上却往往很重视它的细节,却忽视一些实现中不能忽视的细节,比如这个算法要如何利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填充,书本觉得它不登大雅之堂,而忽略,实际上,学生如果要编程实现它,往往是绕不过这个坎的。可见,学生也需要掌握这个知识之下的实现问题。这个是在工作中实际上可以应用的。上及思想与方法,下达实践与应用,是目前大学生太欠缺的。假如学习了不能游刃有余地去应用,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就忘记了,何异于网虫,因为网虫都可以从网上查到大多数的知识,许多知识无需记忆,只需百度。 根据个人看法,总结一下,目前针对大学生的问题,应该更加强调,能力的培养,比如创新、自学、摸索、领悟等方面的能力,对知识的领悟和理解,而不是记忆,对一个学科的脉络的掌握,知道遇到什么问题应该用什么知识,如何去查找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学习太多低概率用到的知识;对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应该甚于知识本身,对知识的应用的掌握应该甚于知识本身。 当然对于一切的过度执着和追求最终会物极必反,对于应该掌握的东西也应该量力而行,放宽心态,学会放弃,合理平衡取舍。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3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sheep021 2010-6-22 11:03
亭亭的学习在班上也就是中上等的水平。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年龄在班上基本上算最小的,没有参加过课外补习),我们也没有给过她什么压力。不过,她自己有个目标:超过她们副班长班上学习最好的人,几乎门门满分,如果哪次考试偶尔有点失误没得满分的话,立马就成为班里同学们议论的话题连他都没考100分呢! 昨天语文单元测验,亭亭考了98减8分。本来可以得98分,老师已经写好成绩了,又给减了8分,因为她有道题审题不清,题目是把对的选项画上圈,结果她只有第一个是画圈的,其他的都是打钩的。这次副班长考了95分,可谓意料之外。老师可能想提醒她以后要仔细,所以特意给减掉了,而且还在班里说,本来可以排第一名,由于不细心,结果只能排第20名。 回家之后,亭亭哭得跟个泪人似地,边哭边说:终于有机会超过了,却由于自己粗心大意,错过了机会。 哈哈妈妈平时磨破了嘴她都没听进去,这次估计是放在心上了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7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智商测试
brbaba 2010-6-20 10:30
TEST FOR DEMENTIA下列有4个问题及一个加分题,你必须立刻回答,不能花时间慢慢想,让我们看看你有多聪明。 Ready? GO!!! (scroll down)准备好,向下卷! First Question:第一题 You are participating in a race. You overtake the second place person. What position are you in? 你参加赛跑,追过第2名,你是第几名? Answer: If you answered that you are first, then you are wrong! If you overtake the second place person, and you take their place, you are second! 解答:如果你的回答是第1名,你就错了!你如果追过第2名,你只是取代那人的位置,你是第2名。 To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don't take as much time as you took for the first question. 回答第2题,你不能使用与回答第1题相同的时间。 Second Question第二题: If you are in a race, and you overtake the last person, then you are? 你参加赛跑,你追过最后一名,你是第几名? Answer: If you answered that you are second to last, then you are wrong again. Tell me, how can you overtake the LAST person?! You're not having a good time at this! Are you? 解答:如果你的回答是倒数第2名,你又错了!告诉我,你怎能追过最后一名?显然你并未乐在其中! Very tricky maths! Note: This must be done in your head only. Do NOT use paper and pencil or a calculator. Try it. 很诡异的算术!这只能在脑中盘算。不要使用纸与笔或计算器,试试看。 Third Question:第三题 Take 1000 and add 40 to it. Now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30.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20. Now add another 1000. now add 10. What is the total? 以1000加上40,再加1000,再加30,再加1000,现在加上20,再加一次1000,现在加上10,总数是什么? Answer: Did you get 5000? The correct answer is actually 4100. Don't believe it? Check with your calculator! 解答:得到5000是吗?正确答案是4100,不要相信,用计算器查证吧! Today is definitely not your day. Maybe you will get the last question right? 今天对你铁定诸事不宜,或许最后一题你会答对? Fourth Question:第四题 Mary's father has five daughters: 1. Nana, 2. Nene, 3. Nini, 4. Nono. 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ifth daughter? Mary的父亲有5个女儿,第1个女儿 Nana, 第2个女儿 Nene, 第3个女儿 Nini, 第4个女儿 Nono,第5个女儿的名字是什么? Answer: Nunu? NO! Of course not. Her name is Mary. Read the question again! 解答:答案是Nunu吗?不!绝对不是,她的名字是Mary,请再读一次问题! Okay, now the bonus round. You can partially redeem yourself with this one!!!!! 好,现在是加分题。这题可稍稍解救﹙弥补﹚你! Bonus Question加分题: There is a mute person who wants to buy a toothbrush. By imitating the action of brushing one's teeth he successfully expresses himself to the shopkeeper and the purchase is done. Now if there is a blind man who wishes to buy a pair of sunglasses, how should he express himself? 一个哑巴想买牙刷,他模仿刷牙的动作,成功的向店主表达,也完成了购买。现在如果一个瞎子想买一副太阳眼镜,他要如何表达? Answer: He just has to open his mouth and ask. He's blind, not mute - so simple. 解答:他只要张开嘴问即可。他是瞎子,不是哑巴。就这么简单! KEEP THIS GOING TO FRUSTRATE THE SMART PEOPLE IN YOUR LIFE 把这个传下去,以便打击那些你生活中遇到的「聪明人」
个人分类: 科研保健|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影响我一生的两次考试
热度 1 yuliping 2010-6-6 17:24
2010 年全国高考明天开始了,晒晒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次考试。 第一次考试是中考,时间在 1982 年 6 月。 当时我在泰县克祥中学(在现江苏泰州姜堰市)读初三,当时初三共 3 个班,一班全部是初三复读生,二班和三班基本上以英语成绩分班的,二班英语成绩比三班要好一些,我在二班。当年初二升初三和现在的中考一样,也是大考,记得 100 分的数学卷子仅考了 24 。 50 分的英语卷子考了 20 分,但仍然名列当时我就读的泰县顾高俞庄小学(没错,我在小学读到初二)第一,第二名俞金来英语好像是 14 分,和我同时分在二班,可见当时我们的英语多差了。 在初三时,虽然学习比较用功,但由于基础太差,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上,拖后腿的主要是英语,大考最好的一次班级第四,不过是以考英语时抄袭了别人的试卷作为前提条件的。其他所有的大考基本在班级 10-20 名之间。学校到家 4 公里左右,但由于必经的一座桥被船撞坏了,绕路要多走 2 公里,因此初三第一学期还住校了一学期,当时在学校生活比较艰苦,每天三顿吃的菜就是从家里带的咸菜,开始有米饭吃了,在学校蒸饭,可以吃饱,但实在说不上有什么营养。睡觉和同学及好友ZYX同睡一张1.2米的床,冬天天冷,我们互相用毛衣裹住对方的脚入睡。第二学期开始走读了,中午在学校吃饭,还是米饭咸菜,但是早晚在家生活是有所改善的,但基本没有荤菜。由于这段经历,害得我工作后有10年时间唯一挑食不吃的菜就是咸菜,这就是我当时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中考在泰县顾高芦庄中学(已经撤销好几年了),离我父亲工作的农机修配厂仅 200 米,中午就和其他两个同学在父亲厂食堂吃饭,当时买了茄子、红烧肉等菜,由于家里种的地产茄子还没有上市,平时也没有肉吃,所以我们吃得十分香甜,加上父亲告诉我如果高中考不上可以在芦庄中学复读一年,因此没有心理负担。我认为这是两个对我考试正常发挥最重要的因素。 中考结束后,感觉结果一般,已经做好复读的打算,暑假在家几乎没有出门,做饭、烧猪食(我们老家的风俗猪食也要烧熟喂,据说猪这样长得快),洗衣服,整个一宅男。后来班主任蒋康兰老师碰到我妈妈,告知中考成绩,说相当好,妈妈便让我到学校查成绩去。试卷满分 500 分,我考了 407 ,考试成绩和卷面满分分别是:物理 67.5/70 、化学 69.5/70 、英语 31/60 、政治 87/100 、数学 84/100 、语文 68/100 ,是初三(二)班的第一名,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江苏省姜堰中学,当时一班还有 6 个同时考上,我是二班唯一考上的,三班一个也没有。当年克祥中学考上 7 个姜堰中学,历史上至今是最多的。我的成绩在姜堰中学高一( 5 )班是班级第 37 名,当年姜堰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总分 403 ,英语 30 。 由于这次超水平发挥的考试,得以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老家流行一句话:考上姜堰中学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跨入了大学的大门。 第二次重要考试是 2004 年的博士考试,已经是 22 年后的事情了。 工作以后我先在扬州经济干部学校工作了 9 年,期间除了上课,还在学校校办电脑公司兼职,从事软件开发,另外代理先锋 CP800 财务软件。后来单位不行了,于 1998 年调入现单位扬州职业大学,业余时间还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的小项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正是 WINDOWS 平台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渐渐力不从心,就面临人生的转型问题,经过了几年思考和折腾,准备转型做学问。 由于学习丢下很多年了,上大学也没有好好上课,尤其是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几乎旷课 90% 以上,因此下决心考博士 3 年,如果 3 年都考不上就彻底放弃。 2004 年大年初一开始复习,手机静音,应酬尽量不参加,把自己封闭起来,阳历 3 月底考试,差不多复习了 2 个多月时间。 考试住在南京农业大学附近的物探研究所招待所,师弟帮我订的。可能由于压力较大,每天晚上 11 : 00 上床,但是直到靠近凌晨 1 : 00 才模模糊糊睡去,早上 5 点多又醒了,中午睡午觉根本睡不着,只能躺着闭上眼睛休息片刻,考英语时间也没有把握好,写作文只用了 5 分钟。这和 22 年前的考试大不相同,那时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博士考试结束后,在接近成绩公布的那几天,每天都上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 10 趟以上。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应该是 2004 年 5 月上旬,上午、中午、下午 3 点都没有查到成绩,后来下午 5 点多成绩网上公布了,英语 60 分,西方经济学 77 ,专业课 56 ,总分 193 分,赶紧电话周曙东老师,他笑着说这个成绩应该没有问题,可以进入面试了,这样心里的石头才稍微放下。后来面试顺利过关了,为这 5 年我从事科研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 1985 年江苏省在文革后首次恢复大学保送,我以高三几次大考年级排名第 10 名的成绩保送到华中工学院,因此没有参加高考,庆幸之余又有点小小的遗憾,毕竟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经历。 今年师傅 WAM 儿子、朋友 TLS 儿子、朋友 YTY 女儿,还有几个同事的孩子也要高考,预祝他们及全国的学子们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0.6.6 俞立平 于邗上
个人分类: 生活其他|5126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见的考试作弊方法
yaoronggui 2010-6-5 08:51
考风影响学风,如果考风不好,学风就会差。作为高中教师的我,经常要监考(因为学校实行月考制度),一个老师要监好 38 位学生的考,前提必须知道学生常见的考试作弊方法,做到对考试作弊方法胸有成竹,才能好好对付想作弊的学生。下面我将常见的考试作弊方法分为两大类:考场内的作弊和考场外的作弊。 考场内的作弊 考场内的作弊,指通过在考场内的各种资源来作弊,有如下方式: 第一:打手势 。通过在考场内给周围的同学打手势,这是最简单的作弊手段,但传输的信息量少,小学生一般是用这种作弊手段。由于证据不足,一般教师不好判学生作弊,因为判学生作弊,要有证据,还要通过巡考人员核查批准。 第二:传纸条 。小学生也经常用这种作弊手段,但在高中生偶尔也会出现这种作弊手段。这种作弊危险性大,很容易被抓住证据。 第三:夹带 。就是考前将考试的公式、方程式等要背要记的资料抄在一张纸上或带存储工具进考场,然后考试的时候拿出来翻看,高中生偶尔也会用这种作弊手段,大学生和研究生经常用这种手段作弊,将资料缩小成很小,弄成一本小字典似的方便携带,放在手掌里面,俗称 一切尽在掌(手掌)握中。 由于现行高中考试考场安排是按成绩来排考场和座位,所以通过考场内作弊获得的答案一般答案准确率低(因为都是成绩差不多的)。 考场外的作弊 考场外的作弊,指通过外界获取答案来作弊,有如下方式: 第一:学生通过手机发答案 。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有手机,所以这也方便了学生作弊,尤其是英语,有 115 分的选择题,答案很容易发,而且很多人都是群发,为此我们学校专门买了屏蔽仪来屏蔽手机信号。高考由于是重大考试,学校会对整个考场进行信号屏蔽。虽然屏蔽,但研究生考试等重大考试还是有人可以作弊,那是通过大功率的设备来发送答案。我曾读研究生期间听我同室的人说过,当时我同室还叫我去帮忙呼叫答案,现在有点后悔没有去看一下这种设备。 第二: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答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试题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只要在百度里搜索几个关键字就出来了答案。而且这些人会分工合作,找到答案后发到 QQ 群里来分享。这种作弊覆盖面广。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要求学生不允许把手放在桌子下面,一律放在桌子上面。 上面这两种考场外的作弊手段在高中非常常见。 本人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其他朋友指出其他更新的作弊手段,以防范于未然。
个人分类: 教育管理|17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史上最雷人的考试题!!!
STS 2010-6-3 08:35
这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某教授《现代人文地理》的考试题,看看题目,很多人在考场被雷倒!!! 一、名词解释(每个10分,共40分): 1.爱与怕; 2.女性与空间; 4.时空压缩; 4.城市与区域管治理论(注意与城管执法的区别); 二、论述题(60分); 请从景观、时间、空间、尺度解释富士康跳楼事件。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能坚持多久???
个人分类: 评论|3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这学期的上课任务完成
whitesun 2010-6-2 17:07
这学期我上的软件代码开发技术今天下午刚考完试,这意味着这学期的上课任务完成,剩下的就是判卷子实验报告等。今天考试时,感觉题有些简单了,很多学生做的比较快,但细看准确性不高,没我想象的那样答的很到位。不管怎么样,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考个差不多的分数,遗憾的是有两名学生没参加考试。
个人分类: 教学实践|361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软件设计师考试总结
yhc511025 2010-6-1 22:58
前一阵子参加了软件设计师的资格认证考试,考完后感觉比较好。2个月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现在就等成绩出来了。 软件设计师的考试分为上午和下午。上午 有75道选择题,每题1分, 主要是考察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编译原理相关知识、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网络基础知识、多媒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设计、计算机英语、标准化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等。这次考试占比重较大的内容有软件工程(17.3%),数据结构与算法(16%)及面向对象设计(16%),3者加起来占了试题的49.3%,几乎一半。 软件工程和数据结构与算法一直都保持较大的比例。而 面向对象设计的比重是逐年加大的,从03年的4%左右增加到现在的16%左右,主要因为是近年来面向对象技术不断发展,在软件开发中应用得越来越广。 下午 有5道题,每题15分, 主要考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包括数据流图,UML,数据结构与算法(也可能是操作系统中的算法和网络传输中的算法),数据库,C/C++/JAVE程序填空(任选一道)。今年下午试题中有两道比较奇怪的题。 一道是数据库应用的题,该题给出了一大堆繁琐冗余的信息,也就是建一个数据库所需要的信息。然后让考生补充完整E-R图和关系模式,基本算是让考生独立设计一个数据库。以往的数据库应用题要么给出完整的E-R图,要么给出完整的关系模式,让你补充完整其中一个。今年这道题的灵活性很大,有项目经验的考生做起来比较容易。 另一道是最后一道题,往年的最后一道题都是给出3道题( C/C++/JAVE程序填空 ),然后让你从中选一道来做。今年仅给出了一道C++,考生没得选择。考官的目的很明显要求考生至少要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总结起来,上、下午试题有两点比较大的变化:1. 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工程中越来越重要,成为软件设计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2. 试题的灵活性增大,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提高。
个人分类: 项目开发|5999 次阅读|7 个评论
考试考成犯罪嫌疑人
longfo 2010-6-1 14:51
考试考成嫌疑犯 2010 年 1 月 20 日,江西招考警察的笔试成绩公布了,山东济宁的大学生村官史进利是第一名。而当史进利还在火车上的时候,他就莫明其妙地接到了江西省九江市公安局刑侦查支队的电话,说他涉嫌诈骗姚新南黑木耳货款 5000 元,已经被网上通缉,被列公安信息网入全国在逃犯罪嫌疑人! 因为考试成绩好成为了犯罪嫌疑人,这个事情很搞笑。但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穷人除了会考试以外,还会什么?国家招聘公务人员除了考试还用什么?当把最后一扇门关闭的时候,穷人就失去了生存的权利,留下的是什么样的义务呢? 2010 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屠童连跳扫射。这是三个群体对待问题的三种方式,当我们把矛头指向罪犯,指向企业的时候,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穷人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了盐碱地。 当关上最后一扇门的时候,社会请给我们留一扇窗,一扇可以通过努力通过的窗。 http://news.sohu.com/20100601/n272476906.s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1749 次阅读|1 个评论
搭上了末班车
tarimriver 2010-5-23 06:58
2000 年国家决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工作 10 ( 1)年(进修2年)的我感觉这是个人提高的机会,因为当时中央的口号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本人从小学起数学就不怎么样,而地理学研究生大多要求考数学,那是相当头疼的事情。英语是考研究生的鬼门关之一,本人英语具有中国学生初中的水平,因为只在初中学习了3年英语。于是,决定报考不用考数学的地方,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学习英语。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成了最终的选择目标。因为有关研究生招生的信息是从中国青年报上知道的,而报道这则消息距离考试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认识认识这个研究生考试是怎么回事,心里想的是三年考上研究生。可能很多网友看到会发笑,但当时一边要天天备课、上课还要批改作业,一边复习,而且起点那么低,应该算雄心大志了,呵呵!关于考什么专业也没有确定目标,因为是地理教育,有关地理学课程基本都接触了,感觉旅游地理不错,就选了它。 考研成绩出来,英语40分,上线了,总分320分,上线了,西部地区分数线低,但没有被录取,因为宏观线到了,人家报旅游地理的都350分左右,英语都60分左右,自己的竞争力太差,这是后来知道的。 第二年早准备,分数都有所提高,竞争力提高不大,基于前面提到了理由,仍然out! 2002 年仍然战斗,英语上不了50分以上就走不成,决定参加培训班,暑假跑到北京参加了燕园考研英语班,然后想既然考旅游地理,就应该找本专业书看,打电话联系新疆研招办询问旅游地理参考书是谁编的,王烨老师已经熟悉这位考生了(虽然没见过面),说旅游地理竞争厉害,为什么不选择别的方向?在王老师指导下选择了环境科学方向。最后以总分368分,英语68分的成绩搭上了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末班车。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138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试(6):同学,请原谅老师又要做恶人了!
wangxh 2010-5-18 21:08
写下这个标题时,笔者的神经已经被煎熬了将近48小时。痛苦不怕,受埋怨不怕,但至今仍然不知道最合适的办法是什么! 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毕业,给今年有可能毕业的学生增加一次再次修读和单独辅导的机会,笔者讲授的这门课这学期并不开设。 这次再次修读和单独辅导包括四位学生: 甲学生,05级,欠60多学分,降级管理成为06级,且由于试读阶段没有修满足够的学分,变成旁听生对学生来说已经没有学籍,但并未上报教育厅的一种似学生身份本学期必须修满12.5学分才能回复学籍。父母是农民,在外地大工。 乙学生,05级,欠60多学分降级管理;所欠学分必须少于15分才能在5月份开始做毕业论文。父母双双失业,父亲有时做点儿零活。至今还欠学费,由于欠学分太多,连国家贷款都不能。 丙学生,基本与甲学生相同,不同之处是他欠下如此多学分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家庭带来的心理负担所致父亲长期重病,经常卧床不起或去医院治疗。另外父母双双下岗。 丁学生,06级,家庭条件很不错,用我们习惯说法属于不务正业,欠下40多学分,已降级管理07级。 为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复习、记忆,我专门与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协商这门课程的考试完全 由我来决定 。从前也申请过,执行的不错,所以他们相信我一定能够严格把握考试质量。实际上我 申请此权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说了算,考试时间、地点完全由他们决定 !学校规定必须第10周考完,所以按照学生的意愿安排还算是第10周后的星期日晚上7点--9点(实际上已经属于第11周),也就是说已经再也不能后延了。 再来说说考试内容:虽然说考试内容学生不能说了算,但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共25个小题,一道8分,3道6分,其余全部在5分以下,仅仅概念题(即什么是......)就占了47分。看着他们答卷时的样子,我的神经已经开始被强烈折磨了!收上考卷后,根本不想看,更不想判,一方面由于周一下午有课要准备,但最重要的是不想看到已经心里有数的考试成绩!今天必须上报成绩,所以昨晚 一分一分地给他们找分 :甲42分,乙46分,丙30分,丁41分无语啊! 考试是什么?考试本来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检查一下教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现在已经不得不演变成逼迫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可悲呀可悲!几乎每届学生我都会对他们讲 上大学就是吃自助餐 的道理,但是随着学校与教育界许多不尽如人意事情的发生,有的学生就是愿意只教钱不吃饭,甚至把别人吃出的垃圾当作自己的来证明自己已经吃饱考试作弊即为此种! 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干吗什么严格,睁一眼闭一眼不就过去了吗?同学们呐,干吗让老师这样呢,你们只要稍稍用功些、积极点儿学习不必头悬梁锥刺股,不必废寝忘餐,不必夜以继日......老师受煎熬的心不就可以放下了吗?老师肩上有责任啊,你们知道吗?教师一定要为国家、学校、社会、学生及其家庭负责!( 请相信,这绝对不是唱高调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人人都恨假冒伪劣产品,为什么到了自己身上就想放任自流、得过且过呢? 有人说,高等教育出问题了,基础教育也出问题了......总理他老人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这公平哪里来?这正义又从哪里来?根源在哪里?如何解决?只能从教育,只能从教育的质量来。许许多多社会的丑恶现象不都是由于教育质量出了问题所致吗?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一边是教师的责任,一边是学生及其家庭高昂的代价,为学生着想也是负责任,取舍真的好难!前者义之大者,后者情之小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大义而舍小情者也!笔者深知道,仅凭一个人或少数人不能改变社会的根本问题,但是哪个大问题不是由这种小问题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致使达到无法解决的境地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同学们,真对不起,这次老师又只能做恶人了! 一个学生不及格,任课教师的确可以高抬贵手放过去。可还有成千上万个学习不用功、不努力而不及格者,他们怎么办?的确,人力有时而穷,难道我们就只能遇一个放一个吗?不,这是不负大责任,这一套旧的仁义道德,只能用来应付一个隔岸观火者的良心,可解决不了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消灭不了这个社会的毒瘤与丑恶。人类思想的进步的确需要时间,改良社会使之成为和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难道我们就该等、就该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存在、发展下去吗?这听起来的确是理想,但决不是空洞的,只要有良知的教师人人多负一点责任,我们的教育、教育质量与教育环境就会产生令人欣慰的变化! 【请各位朋友与游客放心,本人不是不负责任一推了之的教师,对这四位学生俺都曾经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与他们交流总时间估计超过50学时,好像专业课教师很少能做到这点。俺已经向他们保证,绝对会一如既往帮助他们,只要他们看得起俺这个老师并愿意接受帮助的话!】
个人分类: 教之道|6379 次阅读|9 个评论
考博士
liuxiaod 2010-5-9 05:35
我来美国读书的那一年,物理系更改了博士资格考试的规则,以往研究生在学习一年或两年以后参加博士资格考试,考过的就录取为博士生,考不过的就被淘汰,但是从那一年开始将取消这个博士资格考试,改为单科考试,研究生必须选修每一门基础课,通过每一门基础课的考试,只有选修了所有基础课并通过了每一门的考试才能获得博士生资格。我去的那一年刚好是最后一次博士资格考试,我是星期五到的,下一个星期一就开始考,连考两个星期,每星期四天,从晚上六点考到十点,分别是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第一个星期是笔试,第二个星期是口试。为了赶上末班车,不得不仓促上阵。 总共大约有十几个学生,其中有4,5个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出色,好像考试是小菜一碟,往往提前交卷,我们这几个中国学生比较沉稳,考满四个小时,不提前交卷,也不延迟,有几个学生看上去有些困难,时间到了也不交卷。 第二个星期的口试就是针对笔试中出现的错误回答问题,如果笔试考得好,口试就没有什么可问的,如果笔试考的不好,口试就不好过了。考完以后,由考试委员会签发合格证,成为正式的博士生。 半年以后系里要求我去参加硕士生资格考试,因为这是程序要求,即使已经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也不能豁免,不过这个比后者容易多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正常发挥的话。。。。。。。。
famingkuang 2010-5-7 08:51
中发发段考了,我问他考得如何,他说:语文、英语、物理这三门课没有正常发挥,所以考得不好。 我告诉他:你现在的成绩就是你正常发挥的结果,人生没有如果,现在表现出来的你就代表了你目前的最好水平。 我们做错了事,做砸了事,总喜欢用如果。。。。。来给自己解脱,这实则是逃避现实。记住人生是没有如果的,最真实的就是现在的你,喜欢现在、享受现在、爱惜现在,对现在负责,成功与快乐就是从着眼现在开始。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3379 次阅读|6 个评论
监考的尴尬
sivaxin 2010-5-6 18:38
一门课结束,自然要进行考试,可每到考试时,监考问题似乎成了让每位任课老师头疼的问题。根据学校规定每个考场至少要两名监考老师负责监考,超过60人的考场还要求3名老师监考。像我这学期上的180人的班级,分3个考场考试,那就意味着至少要9名老师负责监考。正如不少大学出台的各种规定一样,制定规定的人往往不是规定具体执行者,这就导致不少规定缺乏应用执行力和保障。学校在规定监考人数时,却没有规定这些监考人员如何保障,特别是一些不在考试周考试的考查课,监考人员的安排就成了任课老师的责任。任课老师常常得拼命动用个人关系来争取到监考人员,让相熟同事帮忙,让助教帮忙找同学等。同时,由于学校两地办公,住在新校区的老师非常少,大部份老师到新校上完课便走人,若你要求别人帮你到新校监考,占用别人的时间不说,来回车费总得给人报销,而学校并没有监考车费开支这一项目费用。这样一来,意味着任课老师就得自掏腰包找监考。毕竟,如今大家都生活经济社会,都要为柴米油盐房奔波,都得考虑经济利益。 这种情况不少老师都深有感触,但这一现状却迟迟没任何改观。所以不少老师在无奈下对考查课便采取不考试,只交作业的形式,少了考试一环,无疑省了不少麻烦,而且学生也欢迎,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解决这一问题并困难,学校完全可以在收到任课老师的考试申请后,根据就近原则安排各学院的行政作人员进行监考,并根据监考时间给予相应的报酬。 大学核心应该学生和老师,一切行政机构的运作都应是为学生和老师服务,但在我国高校的行政体制这一服务导向的意识却十分贫乏。许多行政规定的出台不是想着怎么让老师更好教书育人,更好地发本职工作,而是如何更严密地对学生、对老师进行监管,或是只热衷于做些提高教学质量的表面文章,而真正有待改进的环节却充耳不闻。也许,大学去行政化并不是说所的大学没行政机构,没有行政级别,而是破除当上中国高校弥漫行政体制官僚、僵化之风。去行政化目的是让教师、研究者从目前看似繁琐,实现毫无价值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4301 次阅读|4 个评论
化学考试有感
yaoronggui 2010-5-3 08:39
批改实验班学生的化学月考小结时发现居然有两位同学在小结之后用诗描述他的心情,在此我贴出来,虽然写的不如大师们写的好,但起码也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第一位同学: 检讨 满卷红叉难忘却, 只今唯有伤悲留; 秋风横扫梧桐叶, 怎堪回首八十一。 注:该生化学考了81分(满分108分) 第二位同学: 化学考试有感 愚人之日进考场, 悔恨当初未复习, 左思右想寻答案, 无机有机早忘记, 银氨溶液失误多, 操作实验未铭记, 古来学者皆寂寞, 惟有强者留其名, 天生我材必有用, 下次一定奔第一。 注:化学考试时间是4月1日,考试考了银氨溶液的内容。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2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课不能以满足学生考试通过为目标
whitesun 2010-5-1 01:36
昨天上午上课时,我给学生布置点课堂作业,下去检查时,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就翻看一个学生的书,问他听懂了没,会不会字符串连接,让他找到书上哪儿讲过这个内容。这位学生找了半天没找到,我看到他的书没画过和看过的痕迹,就问你上课怎么没把我讲过的一些内容画一画,记一下什么的。这位学生被问的可能急了,说了一句,考试的时候还要复习的,意思是那时候就会了,现在不会没关系。我有点火,我说,上课不是为了考试,我是让你现在就会,为的是让你们会编写程序,而不是什么考试。 细细一想,品味一下学生一些行为和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确实是养成了一种学习是为了考试通过的习惯,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显然这是长期形成的,是老师和教育制度潜意识引导的结果,绝对不是个例,问题应该很普遍。 我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不能以这种低层次的目标来驱动教学和学生学习,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教学思想绝对的消除,否则后患无穷,这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为此,我建议 教育部相关官员能调查和分析目前大学教育的这类现象 ,从学生学习的目的和驱动力方面入手,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进而改善教育质量。 当然,研究生教育也存在类似问题,最好让有兴趣从事科研的同学可以做好科研,而不是让大量的为了非科研就业或升官发财的同学占去大量的宝贵科研资源。这样做,我相信对我国科研水平有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间接净化科研学术环境,相信学术不端等问题会大大减少。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生作假之我见
fpe 2010-4-26 09:42
学生作假怎么看? 看了陈老师的博文 《 大学生作业作假映射高校教师的一种失职吗?》 ,心有同感。学生不好对付,因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有感情,有无奈,我很同情他们。不过,我遇到的问题不是作假,这里的学生不敢作假,因为社会风气对作假查处很严厉,不需要我操心作弊问题。我的问题是学生水平不足,听不懂,不做作业,还很无辜。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自然无法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过吧。 这里的学生比较独立(没有班级集体的概念,随意组合选课,所以参差不齐),如果有人抄袭,会有人告(不公平嘛),告了一定会有处理,处理起来很严厉。而且,影响未来的前途。一个讲求信用的社会,一旦有坏事上身,影响会难以根除,这样带着不清白的尾巴去社会工作,很难有出息。学生们大多懂道理,所以不敢考试抄袭。 为什么会有作假呢?我想,可能是 Take-home 作业让人受到诱惑吧。这里我很难布置回家完成的作业(不能按时收上来),除非是期中考试(学生不敢不交)。所以这里一般都是布置大量的测验 Quiz ,选择加填空,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如果,一路下来都不错,连期末考试都不用考了,直接给 A 。成绩是为了鼓励学生们学习的,怎么能让学生们感到压力呢?国内竞争压力那么大,考分以小数点计算,不知打击了多少天纵英才。天才都是有缺点的,为什么要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呢? 最近,国内的大学开始面临学生不够的难题了,估计不出 10 年,国内学校也会放松考试标准的。如果大家都不在乎成绩来,这样才有可能从事所谓的素质教育,或更像自由艺术教育所看齐。美国本科好的学校,大多是 Liberal Arts 型的,就是因为社会就业压力太大了,所以随便学一点,避免过早进入专业(视野狭窄),方便他们及时转行。国内那么多的学生无法找工作,是否因为他们太专了(贬义),无法适应社会不同职位的需要?这里的工程专业,你得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否则是不合格的,不能毕业。人是灵活可塑的,国内过早地把学生塑造定性了,虽然不赖,但社会不一定需要这样的人才,专业人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都是到社会,到岗位重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里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辈子都在工作和学习。人口减少是一种趋势,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选择。退一步,海阔天空。天空大了,创新型的人才还会少么? 有道是,社会发达靠信用,爱护信用超眼珠;作假容易清白难,防止作假靠威慑。老师威严在题库,学生尊严靠呵护,平时测验多看顾,成绩好看都说酷。
个人分类: 消防以外|3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帮人帮到底
liuxiaod 2010-4-24 22:56
小周有一个习惯,每次考试的时候先不在试卷上写自己的名字,考完以后再写,写上名字就交卷,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都是这样。 这次考统计物理,小周用一个小时就做完了,这个时候老师出去上厕所,前面的同学乘机问小周最后一个题怎么做,小周提示用泊松分布,过了一会儿,这位同学还是没有明白,要借小周的卷子看一看,小周碍着面子不好回绝,就把卷子递给同学,这个同学把自己的卷子换过来,免得小周桌子上什么都没有。 小周接过卷子一看,敢情这位老兄一个字也没写,这个学期这位老兄一直在忙着谈恋爱,追女朋友,小周大呼上当,这要把卷子抄一遍,也要很长时间呀,糟糕的是老师回来了,没有办法再交换卷子了,小舟只好在白卷上重新再做一遍。 从那以后,小周改了习惯,每次考试都先把名字写在卷子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卷有益
liuxiaod 2010-4-23 06:18
刚进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程开甲院士在浙大开会,系里顺便请程院士给系师生做报告,我们这些新生很兴奋,很想见见院士风采。程院士抗日战争时毕业于浙大,1945年去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在中央大学任教,解放后参加两弹一星工程,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物理学家。程教授兴致很高,回忆了当年在贵州西迁浙大的经历,特别提到,当年日本轰炸,学校图书仪器损失严重,西迁的时候丢失的也很多,为了能记住书上的内容,他们不得不背书,就是把书上的内容都背下来,这样就不怕以后找不到书,他说这个方法很好,以至于现在还能记住。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程院士这么一说,物理系的教授们就认定书非背不能读也,当学生的一定要记住书上内容,考试的时候,所有的公式,特殊函数,物理常数全部要记住,这下可苦了我们这些新生,从那以后开始了四年苦难的生活,每次考试要背的东西太多,不背就做不出题。 后来到了美国,发现美国人考试会把用到的公式,积分公式,特殊函数,物理常数都给出来,真是幸福啊!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开卷考试,学生可以带任何书籍,有的时候干脆让学生回家做,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讨论,但是不能转抄,美国学生都能遵守规则,如果抄袭,老师也会很容易发现,会被取消成绩,甚至开除。 美国的这种考试一点儿不比中国的难度小,相反要付出更多努力,学生更注重创造性,有的教授根我们开玩笑说,不管你们带什么书,我都保证你们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这才是有水平的教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是有水平的学生。
个人分类: 教育|1653 次阅读|4 个评论
想当大学“处级”干部也要准备考试
毛宁波 2010-4-20 23:35
最近看到几条新闻,感觉中国高校干部体制改革力度很大。公务员选拔要考试,大学处级干部的晋升竞争十分激烈,由于干部资源有限,也纷纷开始考试选拔了,想当大学处级干部也要考试了!当然还要民主测评、竞聘演讲或答辩、组织考察、任前公示相结合。很多大学都有类似规定,如果笔试不合格,宁缺毋滥! 以下是几所大学的相关新闻和做法,罗列在这里,请大家参考!考试内容好像千差万别,目前还没有省级或国家级考试大纲。这里的处级干部含院、系主任。 1、中国海洋大学举行干部晋升考试 (2010年) 2010年1月8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干部晋升考试在崂山校区举行。参加本次考试的既有拟申报正处级领导岗位的副处级干部,也有拟申报副处级领导岗位的正科级干部,还有拟晋升中级(七、八级)职员的学校事业编制的专职党政管理干部,考试结果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据了解,此次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内容涉及文学、历史、政治、法律、公文写作等综合知识。考试不指定参考书目,着重考察干部平时学习积累和担任领导职务所必备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成绩有效期为2年,并记入干部学习培训档案,成为干部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九级职员晋升八级职员和由八级职员晋升七级职员必须通过晋升考试。申报处级领导岗位者笔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 此次考试,为了严肃考风考纪,考场启用了电子签到系统,参加考试人员持本人的校园智能卡在考场门口打卡签到。中国海洋大学之所以组织此种考试,是期望以考促学真正激发干部学习的动力,同时这一做法也有利于把干部的教育培训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调动和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引导干部加强学习,推进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重视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风气;有利于了解和掌握干部学习基本知识的情况,拓宽培养干部、发现干部、考察识别干部的渠道。 2、西安:任前廉政考试不合格缓用 (2010年) 今后凡拟提拔为各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在公示期内都要接受所属纪检监察机关和同级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任前廉政考试,考试不合格者,暂缓任用,补考不合格者不予任用。这是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在《关于市(区)、县(市、区)管理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的规定(试行)》中所规定的。制度试行以来,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的通力配合下,西安市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形成了制度健全、开展有序、运作规范、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为选人用人加了一道廉政关,使学廉、思廉成为想做官的必修课。 3、河海大学处级干部选拔工作进展顺利 (2009年) 河海大学新一轮处级干部选用竞聘工作自11月25日启动以来,在校党委的周密组织下,在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下,各有关部门和各党委全力以赴开展工作,目前笔试、面试和竞聘演讲阶段已基本完成。   学校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河海大学党政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河海大学2009年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教职工积极参与推荐工作,参与推荐的教职工有1099人,个人自荐365人,组织(党派)推荐38人。经资格审查和常委会决定,有74人参加学院院长、副院长竞聘演讲,54人参加专职党政管理正处级职位竞聘演讲,90人参加专职党政管理副处级职位竞聘笔试、46人参加面试。   为提高干部选用工作公信度,副处级干部职位的笔试面试工作委托省委组织部考试中心进行。试卷由考试中心全程负责,封闭出卷、专人送达、当场拆封;考试结束,当场密封,由考试中心带回并组织专家阅卷评分。纪委办、监察处全程参与,全面监督,有关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精力,昼夜努力,确保各环节工作准确无误,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选拔出来,集聚到学校建设发展事业中来。 4、扬州大学处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暂行办法 (2009年) 其中第五条(五)统一考试。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等形式。 5、正副处级干部全校公开竞聘 南昌大学冲击波 (2003年) 今年5月,一场冲击波在南昌大学掀起:100个处级建制单位,除校党委职能部门、学院党委领导职务外,其余69个正处级岗位、74个副处级岗位均在全校公开竞聘。682人次的干部教师参与竞聘,有65名普通教师走上处级领导岗位,40多名原处级干部下岗。科级干部竞聘活动,同样激起了热烈反响 有人说:江西本来就缺人才,这些个博士、教授当行政领导是人才浪费啊!可也有青年教师反驳:与其让什么都不是的人当上处长后弄个教授,还不如让博士、教授们去当处长。 附录:某高校处级干部考试笔试要点: 为在全体干部中倡导讲学习的良好风气,建立学习型干部队伍,特在处级干部选拔工作中增加笔试程序。 ( 1 )笔试重点测试竞聘人员履行竞聘职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以及调研综合、办文办事、文字表达等能力和英语、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等水平。 ( 2 )笔试内容及分值 a 、党的基本理论、时事政治和高等教育原理,分值 30 分; b 、公文写作,分值为 30 分; c 、英语,分值为 20 分; d 、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分值为 20 分。 ( 3 )笔试成绩作为干部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博主评论: 任何改革都有风险,处级干部选拔不会例外,让实践和历史检验为好! 1、如果大家想在中国为教授和学生服务,认真准备一下选拔考试吧! 2、美国或欧洲的大学系主任、高层管理人员如何选拔?是否考试?
个人分类: 其他|55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凃老师的启发
taol 2010-4-20 00:08
两个学期,选了凃国防老师两门通信的课程 凃老师的课很有意思,我感觉凃老师上的不是课,是启发!呵呵... 下面是凃老师的一些“经典”: 1.不要记,记得越多,负担越重,走路都走得慢! 2.老师上课要对学生启发,我现在就是在“启”,希望你们要“发”。 3.别要总想着考试,问这个考不考......考试谁能考过你们?从小学考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现在又考到研究生... 4.你们有一个好的idea,一定要用数学表达出来,说是说不清楚的。 5.我们考试不会影响你们的,该玩玩,该睡觉睡觉,该准备别的科目考试就去准备,我这门课的考试你们不用担心,只要你们来听课,都会没问题的。 6.(讲到一个问题很兴奋的时候)你们相不相信?你们不信,我信O(∩_∩)O~ 7.(讲到自适应的相关概念的时候)考试你们不用担心,我会根据你们的情况来出试题 , 你们不全是学通信的,有学计算机的,有学数学的,有学控制的... 我出题的时候当然要考虑不同的情况...我搞自适应的,出题当然能自适应啦 ~ 8.恩~这也是一篇IEEE的文章,当时很有影响。你想想,你要是在IEEE上发表一遍文章;提出一个定理,然后这个定理以你的名字命名好不好?当然了,你的名字自己不能挂,要等着别人给你挂,你不好挂,我给你挂... 这当然不是说让你们去挂名字,我是在鼓励你们去创新,去做贡献... 很多记不起来,凃老师的课确实给了我很多启发,也许正像他说的那样,“我就是要鼓励你们创新,而不是叫你们考试~”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358 次阅读|3 个评论
考试改革的初步想法
wangyong77 2010-3-26 14:01
考试改革的初步想法 命题原则:鼓励创新,鼓励批判精神,考试题映射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强调实践能力,加大答题的自由度,容纳学生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特别是创新日记。坦诚自己的失败将会受到鼓励、宽容学生自主创新中失败原则,鼓励答案有超出书本和讲授内容的新发现。避免应试和临时抱佛脚。尽量在学生未经过准备的时候也可以答题。注意一些全程思考题会在考试中有映射。不注重咬文嚼字和死记硬背。 考试题型包括: 选择题、判断题、改错题、填空题 - 主要将会侧重针对直观可以理解的题目,考察学生的洞察力,但是并不排除以往常规做法。 讨论题:就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讨论,特别是需要从利弊两个角度来考虑,鼓励学生给出个人的看法,特别是注重超出书本的观点,对于没有发现的局限性和前提进行分析。 论述题:针对重要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论述,包括,个人的理解,利弊分析,应用价值探讨,可以应用的领域,鼓励将其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将现实问题抽象为该理论问题)。 将以往的名词解释改为名词解释、理解与应用:鼓励学生对名词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多次解释,采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进行解释。同时可以阐述自己的理解,该名词的优势缺点,适合应用的场合,类似的观点可以推广应用在那些方面等等。考察学生抽象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不同角度理解,片面的理解都是允许的。宽容学生的失败。解题不等于理解,理解了不一定能够解题。 将计算题改为计算与思考题:在正规计算题的答案基础上,增加解题思路分析,反思和理解,现实应用。 证明题改为 证明与领悟题 :鼓励学生的直观理解,鼓励学生采用一种表述自己对命题理解的方式来非严格地证明命题,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证明方法来证明一个命题。鼓励学生就命题的得来和应用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从命题中得到的启示,从该命题展开思维。鼓励阐述已有命题、现实问题等与本命题的类比、比喻、喻解等。 问答题将会更加自由,允许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力求容纳学生的平时的思考和积累,以鼓励学生平时多思考。 在考试中充分映射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考察学生的理解、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能力,现学现用的能力。命题中,加大题目的自由度以收纳学生的各方面的好的表现,比如一题多解,自己的新想法。将现实问题抽象为书本知识的能力,当不告诉学生画瓢的时候,学生是不是能够依葫芦画瓢,进一步,是不是没有葫芦的时候学生也会画瓢。是否在画其他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依照葫芦。 以下想法先提出来供讨论: 为了保证公平性,以后可能采取选择题答错倒扣机制,避免学生蒙答案。 采取一定的破格加分机制,比如某些难度较高,考察创新能力,反映实践动手能力的选做题用于加分,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全局的加分,加分以满分为限。对于单个题目,其中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如果能够表现出优异的能力,也适当对单个题目进行破格加分,以满分为限。 如何提高成绩:平时做创新日记,积累想法,考试会尽量让学生的这些工作可以回答到考卷上,即可以获得考核部分的分数,为了加大权重,创新日记也会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多思考,少应付和死记硬背。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何“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热度 2 boxcar 2010-3-24 07:49
刚才在王修慧老师的博客中看到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的说法【1】,大约1年前徐坚老师也说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我也来凑个热闹,分析一下为何学生们会认为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说出这句话,要先整明白孩子们眼中的知识是什么。或许在很多目前在读的大学生和刚下实验室的研究生看来,知识还只是为了应付一次次残酷的考试所必须掌握的东西。某个知识如果在考试中所占分值越多、出现得越频繁,就越重要,由于高中的考试多、高考的意义最为重大,所以高中的知识虽然并不太多、也不太深,在学生的心目的地位却显得最重要。 到了大学阶段和研究生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已呈现出知识爆炸的特征,可能一个学期学的东西不但比整个中学阶段还多,而且更加艰深,学生却不认为学到了什么。这是因为在大学阶段学知识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中学阶段有本质的差别。在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关键点并不太多(减负之后更少了),但却要反复至少学三遍正式开讲前老师预先办班讲一遍,正式的课上再讲一遍,高三总复习再搂一遍,这还没算家长给找的家教补课讲的那N遍,如此短时间反复学习,再辅佐以铺天盖地的习题册模拟题,学习过程可以深入到知识的每一个细节,这就如同老牛吃草以后的反复倒嚼(反刍),可以消化吸收得很好,所以对知识掌握得会比较到位了。相比之下,在大学阶段的知识点多,掌握的难度明显加大,但课时紧张,课后的复习和理解全靠学生自觉,所学知识的掌握自然变成了非常粗线条的,细节更是无从谈起,加上缺乏运用知识的实践环节,所以知识的掌握很不牢靠。在这种情况下,人家一问,自然脱口而出的是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或者 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 其实,人大都是喜欢有效果的东西,特别是见效最快的东西。这就如既然国家科学技术奖可以很快会给人带来利益,马上可以用到个人的评职称、弄称号、抢大项目以及单位在拿各种工程和计划中装点门面多弄点钱和关注,于是就有了最近搞上了CCTV《焦点访谈》的西安交大李连生事件。学生学知识的时候也是一样,能见效最快的知识,是他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也是真正在一个阶段内学到位(不同的人,这个位还不一样)的知识,之所以认为主要是高中学的,就是因为高中学的这些知识,很快就在高考中派上了大用场。其实大学所学的知识,见效比高中还快,但学生们却学得不深,其功夫远远未到。许多学生在大学能通过期末考试,很多时候是因为老师们迫于压力不敢考得太深(有不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指标压力,还得满足正态分布),加上他们会去揣摩老师出题的路数、会到学校的复印社搜集往年期末考试的真题,有不少学生会靠投机取巧拿到了不错的成绩(其实投机取巧的这点看和李连生事件有点儿像)。 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学了不少知识,却还认为没学到什么、不如高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除了应付考试,他们在短期内没有真正用到这些知识,更没有把所学的N多门课学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如果想让学生觉得学到了很多知识,增加绝对的知识量可能并不是关键所在,恐怕还需要些必要的反刍,即应该允许和鼓励对重要的知识点和关键概念在多门相关课程中进行多次多角度的讲授,而目前在一遍遍地修改《培养方案》的时候,似乎在力求收到一种零重复的效果,这使得很多重要内容无法突出而被轻易平滑掉了。如果大学生谈到一门课时没法说出几个印象深刻的知识点,那么他们当然有理由说在大学没学到什么东西。要想争取融汇贯通,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联系相关教学内容的上下游,学生多知道一点儿来龙去脉,或许在理解上就可以多深入一层。 总之,真正有用的知识总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而要把知识学到手、用到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老师和学生都该在内容的安排上和方法的使用上多做出些努力。 ~~~~~~~~~~~~~~~~~~~~~~~~~~~~~~~~~~~~~~~~~~~~~~~ Mirror大侠和李维老师对此问题有深度分析的新作: mirror - 也说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的感觉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002 ~~~~~~~~~~~~~~~~~~~~~~~~~~~~~~~~~~~~~~~~~~~~~~~ 参考: 【1】王修慧: 知识主要是高中学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01 【2】徐坚: 孩子们在大学里没学到东西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5613
个人分类: 教育|11165 次阅读|28 个评论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fqng1008 2010-3-21 14:50
孩子: 当你上午从学校带回这学期的考试成绩,我有如触电,顿时暴跳如雷,把所有的火都发在你的身上。其实,你可能并不明白,爸爸也是在发自己的火,由于我平时对你关心和帮助不够,内心有很多歉疚。对于已经考垮了的分数,这一切显得太晚,但对于尚待开始的新的一页,爸爸希望它成为一个起点。 是的,我们每个人活在世上,可采取各种各样的人生态度,或者说有许多不同的活法。但我认为,蓬勃向上才是生命的本色,尤其是人生刚刚起步的时候。 13岁,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充满希冀和向往的年龄,可以说与醉生梦死、麻木不仁没有丝毫的联系,但在你的周围确实存在着类似的人和事。有人说,那是小孩子没有开知识,还处在混沌之中。其实,有志不在年高,一个不愿意动脑筋的人,他可以一辈子都长不大。而且,这种人往往并不是缘由于智力,而更多的是缘由于观念和环境。优裕的生活条件能麻痹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向上精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有现成的安排,为什么还要艰苦奋斗呢?久而久之,随大流,当中游,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就成为支配行动的观念。这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法则。事实上,中游是靠不住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们说,人生如战场,我们所处的世界,到处都在竞争。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过去,我们批判了那么多年的白专道路、功利思想,但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思想仍然盘踞在人们心中。的确,很多人在竞争的浪潮中退了下来,最后甘居下游,这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孩子,我希望你顶着风浪上,不要成为大浪淘下来的沙粒。 去年刚上初中,你的成绩一下子跃到全班前6名,爸爸真为你高兴。虽然是个差班,虽然成绩还并不理想,但是爸爸看到了希望:一个走上坡路的少年,前途是未可限量的。不幸的是,这学期你又垮下来了。我担心的不是这一次成绩,而是整个垮下来的心态,那将是主宰你一生命运的东西。因此爸爸再也不能沉默了。孩子,13岁已经是能够理解事物和明白道理的年龄了,我想从四个方面跟你谈谈。 第一点是,有志者,事竟成。我们聂家有位老太爷(美籍华人聂华苓的爷爷),他小时候脑子很苯,学习成绩很糟,他的哥哥却聪明绝顶,是典型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位私塾老师教这哥儿俩,对哥哥宠爱有加,对弟弟却尖刻有余。他常常对人讲,这小的跟大的擦屁股都不够格。由于老师和家人的歧视,老太爷的心理受到很大的刺激,他发誓要赶上哥哥。从此,他目不离卷,手不离笔,甚至发生了多次拿着馍馍蘸墨汁,吃满嘴时黑墨的事。终于,他学有所成,考过了会试、乡试,最后到北京中了进士,而哥哥当了秀才就爱上了鸦片,最后以一个纨绔子弟老死乡里。老太爷带着县令的公文就任时,赶上了辛亥革命,满清被推翻了,但他终于走出了偏僻老家,开始了官宦生涯。孩子,从我跟你叙述这段往事的口气里,你听出了什么?我可以坦言告诉你,人们总是对成功者报以敬重,而对失败者充满鄙视。 第二点是,勤能补拙。以上老太爷的故事,也是勤能补拙的故事。帮助老太爷从一个迟钝儿成长为进士的,正是勤奋。离开了勤奋,任何聪明的花蕾都会枯萎;有了勤奋,笨拙变得聪明而持重,机灵而沉稳。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孩子,你的确不是一个领悟力很强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联想力十分丰富的孩子,但这没有关系。世界上的事情,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失就有一得。聪明人往往浅尝辄止,刚懂得一点,就以为全懂,养成粗心浮气的恶习,变得轻狂和浅薄。笨人往往就用笨办法,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世界上几乎没有做不了的事情。这就要我们一点一滴地做,持之以恒地做,充满信心地做。一旦我们做成了,那将比聪明者获得的更多,实现的更充分。 常言说,笨鸟先飞。所谓先飞,就是勤飞。对于你来说,勤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勤动脑。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因为知识只有经过深刻思考才能真正掌握;古人又说,三思而行,因为多思才能深沉,才能把话说恰当,把事情办好。你之所以还没有聪明起来,怕动脑筋是一个主要障碍。遇到难题,轻易放弃,而不是努力去想;遇到事情,缺乏主见,老是跟着别人转。这样,你就不会获得独立人格,也不能不得到别人的尊重,当然也就办不好事情。一个人,养成勤动脑筋的习惯是重要的。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得出自己的见解,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就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 二是勤动笔,它往往与勤动脑互补为用。勤动笔可以帮助记忆,因为它是眼、耳、手、脑的综合运用,效率自然高一些。勤动笔可以帮助思考,把一些思想火花随时记下来,既能防备遗忘,又能培养思考的习惯。不会解的难题,用笔比画和演算几遍,常常可以将思路贯通;不会做的作文,平时多抄录几篇相关文章,往往就有了摹仿的样板,就会找到感觉。 第三点是,学贵专。它有两重含义:一是专心致志,锲而不舍,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切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常到闹市之中读书,以训练自己动中取静的能力;爸爸用心学习时,也常常可以对周围的人和事全然不知。古人说,思心一至,不闻雷霆。一个人只有沉浸在学习和思考的氛围里,才能深入虎穴,擒得虎子。否则你如何能抵御教室里的风起云涌,万千变化呢?可以说,太注重学习环境的人是难以做出大学问来的。何况,你有时在安静的环境里还心不在焉,胡思乱想,怎么能够学得好呢?而且贵在不舍,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股劲过去就烟消云散。要保持好的成绩,必须持之以恒,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是学求专攻,有所舍方能有所成。兵书云: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取。意即一切行动要服从战略的需要。否则四面出击,就会战线过长,分兵过散,常致粮草不济。读书也是这样,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对你而言,语文、数学、英语是基础中的基础,学好它们对其他各科都有帮助,必须全力以赴。对于一字一句,一个概念,一段原理,要力求弄懂弄通,达到熟烂于心,运用自如。因此,有所舍就是有所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因此,只要立足于先飞,我们就能飞得很好,飞得很高。 第四点是,方法是桥。有人说,成功等于汗水加方法,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学习,一是为了获取知识,二是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争取有个好的前途。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得洒下辛勤的汗水,还要借助方法的桥梁,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湖北大学附中校长江志制定了一个上课学习的最佳方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而且,这四个环节是有序的循环,比如先复习后练习等等。否则,只练习不复习,或只复习不练习,或只听课不预习,甚或颠三倒四,这堂课赶那堂课的作业,没有时间看书,那是根本学不好的。 还有,正确掌握作息时间也非常重要。江校长的一个学生,学习很刻苦,成绩却上不来。为了寻找她失败的原因,江校长找她谈话和家访,发现她每天放学回家,吃过晚饭就睡觉,到晚上10点左右再起来学习,直至凌晨3点,再睡3个小时上学。这样一来,虽然学习时间不短,但是学习效率不高,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自然上不去。一个人要搞好学习,首先必须安排好时间,劳逸结合,让人的精力永远保持旺盛状态;其次还要安排好各门课程的轻重缓急,循序渐进。这是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运筹,运筹学是方法学的内容之一。 以上,爸爸唠唠叨叨地讲了这么多,有些需要你去慢慢地实践和体会,有些还等待你去丰富和发挥。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够正确对待。 1998年夏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49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考研和分数线
liuxiaod 2010-3-17 08:20
看了这篇报道《 多所高校陆续公布考研复试分数线 》,想起考研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曾听过一个美国教授说,他招学生,只需要学过微积分就行了,关键是招来的学生必须是热爱本专业的。美国学生的本科专业都比较杂,如果参加中国的专业考试,肯定都不灵。我见过本科专业是文学和历史的学生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的,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参加考试,按分数择优录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果真是吗?我认为只要大学本科平均成绩85分就可以了,关键是导师要与学生面谈,通过面谈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爱好,和兴趣点,以及是否和自己合得来,这些是考试考不出来的。 另外中国的高考没有面试,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下次再谈。
个人分类: 教育|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熊咋就掉陷阱里了?
热度 1 jixuanhou 2010-3-16 22:21
自从吴宝俊转了一道中学生试题到科学网来【1】,科学网的博友纷纷发表意见【2】,这只可怜的熊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掉进了陷阱。不才也想凑合一脚,只好让这只熊再摔一次了。 先把题目再复述一遍: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的? A:白色,北极熊 B:棕色,棕熊 C:黑色,黑熊 D:黑棕色,马来熊 E:灰色,灰熊 我们首先就题论题,题目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考虑一些工艺等因素,比如这么深又这么精确的陷阱是怎么挖出来的,题目说有这么一个陷阱就有这么一个陷阱。如果这个熊做的是匀加速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就是9.8085米每秒每秒。而北极的重力加速度为9.832米每秒每秒,赤道重力加速度为9.780米每秒每秒。因此就有很多人说这个陷阱肯定不在北极也不在赤道,而是北纬44度左右。 这个论述看似逻辑很强,但是还是有漏洞的。漏洞就在于没有考虑空气对熊的影响。空气对下落的影响有两方面: 1、空气阻力 , 2、空气浮力 。 1、先看空气阻力的影响。空气阻力大小为F=(1/2)CSV^2,C为空气阻力系数;为空气密度;S物体迎风面积;V为物体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速度。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不好计算,不过可以参考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维持在0.4至0.6之间。现在轿车的空气阻力系数一般在0.28至0.4之间。作为估算,不放假设熊的空气阻力系数为0.4。如此一来,整个问题就是一个变加速问题,稍微麻烦了点,不过所幸我们只是估算。 熊在2秒内大致从0m/s加速到20m/s,取平均值10m/s。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假设熊的迎风面大小为0.6m0.6m。则空气阻力大小约为9.3牛。对于北极熊来说,体重大概为800kg,也就是8000N。因此空气阻力产生的误差大概在0.12%。 2、我们再看空气浮力的影响。空气在0摄氏度、绝对标准指标下密度为1.297千克每立方米。我们假设熊的密度和水的密度相近,大约为1000千克没立方米。因此浮力对加速度的影响大概在0.13%左右。 因此空气对下落过程的影响大概在0.25%左右,这也就大致抵消了9.8085到9.832之间的0.24%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头熊就是一个北极熊。 ---------------------------- 华丽的分割线 -------------------------------- 至于一些实际因素,比如陷阱怎么挖成的,就随便闲聊一下好了。在北极,冰山露出海平面大概有几十米,夏季冰川融化产生几十米的冰裂缝也不足为奇。陷阱就直接依靠冰裂缝来建造那也真是省心省力啊。如果裂缝底部就直接是海平面,那控制陷阱的高度就容易了,哈哈。最后一段纯粹是瞎扯淡,大家一笑了之吧。 参考 【1】吴宝俊, 熊又一次掉陷阱里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197 【2】吕喆, 请不要再出熊掉陷阱里这样的题了, http://www.sciencenet.cn/m /user_content.aspx?id=303265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185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校2010年博士入学考试时间等详细事宜安排
donghy 2010-3-5 11:03
1、 领取准考证 领取准考证时间为3月12日(周五)上午8:0012:00,地点为老科研楼503招生办公室,领取人持领取人有效身份证件。考试期间,考生凭本人 准考证 和 有效身份证件 进入考场。 2、 考试时间 科目 时间 备注 外 语 3月13日 上午 8:3011:30(3小时) 外语无听力,自备2B铅笔 业务课一 3月13日 下午 1:30 4:30(3小时) 自备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业务课二 3月14日 上午 8:3011:30(3小时) 自备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同等学力 加试 3月14日 下午 1:30 3:30(2小时) 自备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3、 考试地点 新九\新十教室 4、 成绩及录取 考试结束后一周左右,考试成绩第一时间网上公布,请勿提前电话咨询。复试名单、复试时间及方式另行网上通知。 附: 考试须知 一、考试开始15分钟后,禁止考生入场,考试开始30分钟内,禁止离开考场。考生入场时须主动出示准考证以及有效身份证件; 二、外语初试无听力,不需携带收音设备;专业课考试期间,考生请自备无存储功能的计算器;禁止携带各种开机状态的无线通讯工具(如无线耳机、移动电话等)进入考场,考试期间一经发现,按考试违纪处理,取消录取资格; 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书写部分一律用黑色或蓝色签字笔作答,填涂答题卡用2B铅笔涂黑。禁止在答题纸上做任何明显标记(例如:双色笔答题、横竖不规则答卷、作与答题内容无关的明显标记等),一经发现,按考试违纪处理,取消录取资格; 四、考试结束,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卷放在桌面上,待监考人允许后方可离开考场。离开考场时必须交卷,不准携带试卷、答题纸离开考场。 五、非同等学力人员不需加试。 六、我校考试分数、排名、拟录取情况第一时间网上公布,请勿电话咨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从央视春晚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博文有感
zhiwei 2010-3-1 03:38
今天拜读了杨志老师的博文《从央视春晚到高等教育的改革》(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8261 ),觉得有话要说。 第一呢,我当时看这个节目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净整些没有用的!当然少不了损一下陪伴我多年的教育体系。 但是今天我读了杨老师的博客,我忽然觉得其实这节目虽然有一点让人闹心,但是还不至于提高到高等教育改革(对了?为什么仅指高等教育改革?)的层面。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视角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自由发展的孩子,需要因材施教,而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说不定就是对记忆这个玩意感兴趣呢? 记忆看似枯燥无用的东西不一定真的没有用。说不定有那么一天,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变成妙龄少女,坐在相亲的咖啡厅里不会因为男方那生僻的姓氏而无助。呵呵,玩笑一个。上周,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忽然非常想知道铟的原子序数,当时好希望自己能熟记元素周期表。是的,我们可以去查,而且很方便,但是能有直接从大脑里提取简单快捷么? 现在我越来越感觉到记忆一些东西的重要性。除了能直接证明我没有提早进入老年痴呆以外,还能帮助我在跟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对需要的知识信手拈来。所以平时我会很细心的去记忆一些看似没有用的数据,毕竟身边的人都在大喊,我们进入了数字时代啦,哎,都数字时代了,脑子里没有点数字能行么? 说到高等教育的问题,问题当然存在,而且大家都提出了很多见解。既然如此,也不差我这一个了,我也说一下俺自己的观点。 抛开要挤独木桥这个由国情决定的因素以外,咱们的高等教育最最特色的地方就是该玩的时候学习,该学习的时候玩。高中以前本应该是一个小孩长身体,培养性格的时候,我们却把大量的知识毫无理性地强加给他们;当他们体力好,精力好(人的巅峰状态20岁左右,这个没有异议吧)的大学阶段本应该是高速学习知识、接受科学锻炼的良机,我们却让他们夜以继日地出现在网游中,最后把他们培养成身揣大红本的低等工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个人观点!) 一家直言,毫无冒犯之意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央视春晚到高等教育的改革
minnongda 2010-2-28 03:43
今年寒假,没有回家,是在荷兰过得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那天,我们是和外国同学一起围坐桌旁,吃着盒饭,津津有味地看着央视的春晚。 虽然央视春晚的节目大多平淡无奇,但是有一个节目却让外国同学十分好奇,也让我十分的尴尬。节目中,有一个小女孩当众背诵三字经的节目。只要朱军指到哪里,她就能背到那里,但这个节目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是个滋味。有一个荷兰同学好奇,就问我,这个小女孩在做什么,我就回答她说这个小女孩虽然年纪很小,但却能熟记中国百家姓的姓氏和位置,倒背如流。我说完之后,荷兰同学满脸疑惑,大为不解,连问几个 why ,她说,在荷兰,他们这么小的时候,都在疯玩,为什么在中国要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去背诵毫无意义的百家姓呢,而且台下的掌声不断,好像举国上下都什么欣赏这个小女孩的表现。当时,我真的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惭愧。 刚刚来到荷兰求学的时候,我的 studyadvisor 就在新生座谈会的时候,告诫我们,很多亚洲学生(虽未指中国,但我们也心知肚明)在本国的学习中大多是以记忆和背诵取得高分, reproduction 是他们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谁越能重复老师的内容,谁就越能取得高分。但是在荷兰,大部分的考试都是开卷的,考试的题目都是 openquestion 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你要自己设计去回答这些综述性质的问题,考题之灵活,用心之良苦,国内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有的时候,不自觉的比较中国和和荷兰高等教育的差异,总感觉最大的差异就是考试。其实,考试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试,必然会导致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在国内大学的考试卷子中,名次解释,选择题、判断题占的分值都不少。但是在荷兰,考试的题目类型就是两种,一种是综述题,一种是问答题。并且每一问,都在后面标注 explain !毫无疑问,主观题目的增多肯定会增加主题人的难度和批卷子的难度,但是这种考试是考察的学生的理解和批判能力,而国内的考试(大多数)都是考前划重点,考中学生拼命的背诵,考后全都还给老师了。 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大问题,考试的形势和策略却在某些程度上决定这高等教育的改革,但愿以后的春晚再也见不到这用靠背诵博得观众掌声的节目,因为我们高等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复印机和印刷机,我们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解力和批判思维,能够为科学创造新篇章的人才!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1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第二考是什么?
tarimriver 2010-2-24 22:43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在去年11月结束,共有10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考试,其中能过关斩将冲进国家公务员队伍的人仅仅15000多个,通过率不超过1.5%。虽然不断有人说当官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但公务员的魔力丝毫未降。据统计,从2004年以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录取比例从4.35%,2.7%,到去年的1.75%和今年的1.44%,中国第一考名副其实,久负盛名! 但中国第二考是什么呢?今天参加了艺术招生的技能考试监考,发现艺术类考试应该算中国考试界的老二了,报考考生4300多人,按照文理班各招一个,每班40人,录取比例小于2%!为什么艺术类招生能登上亚军的宝座?莫非是眼红赵本山一个小品就百万的到手?眼馋刘谦咂一口汇源就财源滚滚?还说艺术确实魅力无限? 想一想这些孩子的家长多不容易,从小学开始就拉着孩子参加这个那个艺术培训,希望培养出克莱德曼,或宋祖英,钱化的流水一般,孩子到底能走多远? 无意中看到一个学生这样解释三言两拍的:一节三个字,共两拍。有一个稍好些的:《 言》、《 言》、《 言》,这可能是一个简答题,他给转成填空了,但改卷的老师是不会就范的。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2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试秘籍
liuxiaod 2010-2-8 03:19
以前语文学的不好,老也考不到80分,于是向我的同学,潘治,请教考语文的秘诀。 这个很容易,你带上杯子跟我来。我的杯子是全班最大的,可以盛两顿饭。我们来到水池边,潘治先接了一小杯水,仰脖喝了下去,然后又接了一小杯递给我,说喝了这杯水,明天考试肯定多考20分。 放心,我每次考试前都喝,很灵的,我保证! 我看到杯子里只有一小杯水,心想潘治比我成绩好,尚喝一小杯,我成绩本来就不好,应该多喝些,于是把一大杯都装满了,咕咕咕喝了下去,当时是数九寒冬,水冰凉,喝得让我几乎喘不过气。 结果晚上拉肚子,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很灵,第二天果然考了80分。
个人分类: 教育|1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士生入学考试何时得取消?
wujingzhi 2010-1-27 12:56
漫画/王伟宾 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09/18/content_12054364.htm 博士入学考试让更多可以读博士的人不选择在国内做博士研究。 我从联系读博士到最后开始读博士耗时三年多。由于没有现成的人脉可以引荐,所以我就做了最差的学生漫世界跑(原话忘记在哪看的了,找到再补上出处)的下场。 期间联系很多国内比较著名的导师,一些表示没有名额,更多没有回复,还有很多学校明确表明只招本校的或者硕博连读的等等,总之是没啥机会。后来终于决心考了一次,但是由于入学时间所限,未能如愿。无奈之下,只好背井离乡,菜鸟东南飞了! 我记得拿到国外offer后,由于签证原因,一再推迟入学。我父亲特别担心,总是问我:这么久没去,人家还要你吗?到后来我终于可以走的时候, 我老爸感慨说:还是人家这好啊,什么时候去都行。国内的怎么就不行呢?差几天都不行~ 我无语~ 读博之后,起步艰难。后来慢慢的适应了环境,逐步回到了比较正常的状态。逐渐体会国外的选拔博士生与国内的异同。虽然本人不能站在全局高度,高屋建瓴地总结多少条,但是有几个事实很明显。 一、中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不是为了选拔适合做博士研究的学生,而是成为服务其它目的的工具。 所谓专业课考试究竟能衡量什么能力,我很难评价。博士入学考试的所有环节都不能说是为了选拔一些真正适合做研究的人来做博士。我想很多学生由于名额限制,由于导师的高高在上,由于英语水平不够,由于生活所迫等等而非兴趣和能力不够而最后放弃了在国内做博士。很多人抱怨中国给发达国家培养后备人才,我觉得博士入学考试加剧了这种趋势。都是逼上梁山啊。说不定过几年国内博士是清一色官员了,那就可真算是风景了。 二、博士生入学考试阻碍了导师和学生的最直接选择。 入学考试由学校行政组织实施,有国家最高政策限制。手眼通天的人往往得偿所愿,而真才实学的人则阻碍重重,即使有善良积极的导师愿意挑选学生,如果学生不能通过考试,也只能望生兴叹。而实际上更普遍的情况是,导师根本不愿意与正在择师的学生沟通,只有通过考试的学生才有资格复试。而什么人能通过考试似乎是个问题。导致很多学生无奈之下只好另择出路。 三、博士生入学考试模糊了责任和权利的统一。 选择博士生本来是导师的责任,也是导师的权利。而有了考试,这个责任和权利就有考试来担负。剥夺了博导作为导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权利,也剥夺了学生发挥自己兴趣和特长去做研究的权利。相应的没有选择到合适学生的责任则由考试这个虚无的东西来承担。这样的一锅浑水,促使很多人选择申请程序简单和明确的国外博士(过程虽麻烦,但更多是文本工作,导师也主要侧重对学生真实能力的评价)。 四、博士生入学考试本身就是歧视和抵制。 考试必考什么?英语! 中国的博士入学考试为什么非要考英语?能说不是歧视吗? 不要讲英语多重要,那是另一回事!再说中国历史上学英语的时间好像没几年,也没看中华文明落后多少。英语一科不过,就不能在中国做学术研究,实在别扭和可悲。 专业课考什么? 博士就是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做深入研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而拿出我们的专业课考试推荐书看看,都是经典!而且考生背景各异,经历不同,学校用的课本都不一样,非要考那几个题,干什么?很有歧视和抵制的嫌疑。 如果有的人没学过那些知识非要用两三年时间去学,再考试,然而入学后再也用不到那些知识。天大的浪费! 一个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的时间很短,而我们都用在了复习考试上。而考试的题又是一些人随意编的。有点滑稽的感觉! 五、如果非要举行博士生入学考试,那让博导们也去考,最后参照博导自己的成绩录取各自考生! 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一些人不痛不痒就是因为事不关己。让他们体验一下切肤之痛,他们就着急了! 博导们肯定会说,啊~太忙了。那就都别考了。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博士生们正值黄金年龄,放眼全世界看看,那个地方不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博士们奋战在第一线,创造着奇迹?!而我们的年轻人们在郁闷、无奈、寂寞~~~还美其名曰哥读的是寂寞!,兄弟空中飞舞的是无奈~~ 总之,虽然考试名目繁多,理由种种,但是博士生入学考试实在看不到有什么必要!至于不考试了怎么弄,相信人民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不费吹灰之力!
个人分类: 把酒问天 Review|3448 次阅读|4 个评论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研教散记14
tangchangjie 2010-1-25 09:27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研教散记14 (唐常杰) 《研教散记13》 讨论了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并预告了关于非选拔性考试的议论。现才忙完期末阅卷,利用周末的休闲性思考来兑现这个预告,含三个要点: * 非选拔性考试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 研究生课程的学期考试宜开卷考能力 。 1 非选拔性考试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非选拔性考试分布在课程x和时间t两个维度上,其主旨不是规模性的淘汰,而是周期性鞭策和激励。 把坐标为 (x,t) 的考核结果记为 Test(x,t)dx dt ,它的二维积分为 J=∫∫ Test(x,t) dx dt . J常用于激励和鞭策,例如用于评优、用于推荐免试、偶有用于末尾淘汰。 由于在两个维度上展开,时间跨度常为3±Delta(年),虽没有达到白居易说的“辨材须待七年期”,但已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空间,比较宏观、比较宽松,也比较准确;偶有失败也还有努力机会转向成功;在此意义上可以说, 非选拔性考试是“至千里”的跬步,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 非选拔性考试至少包括技能考试和基础理论考试,各有特色。 2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专业基本技能是毕业后在行业内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能。徒弟出师时须会作“活路”,活路者,谋生之途径也;少侠下山前要会基本武功,都说江湖险恶,出来混不容易;学计算机的当会写程序,学文秘的须会用办公软件,学理化的,要会作实验;如今驾驶是普及性技能,学驾驶,自然应把车开好,开安全。   规范的驾驶执照考试的范围和类型是公开的:交通规则、倒车停车、转弯避障,.... 应试者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考试内容,会了就过关,考试的目的不是难倒应试者。而是要应试者学会这些基本技能。当然,既有珍珠,就有鱼目, 本讨论要排除不规范的驾照考试。以盈利为目的驾照考试中,教练与考官合一,金钱和驾照互换 ,可能放出潜在的马路杀手。规范的驾驶执照考试思想可借鉴到技能性课程考试。   以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为例,某些教例中存在四少四多,即:   (a)讲语法规定多,讲程序构思和组织少,如较少讲怎样写有循环有选单的总控模块;   (b)讲小程序(10-20行)多,讲有实用功能中大规模的程序(几百到千行)少;   (c)讲键盘输入(scanf,gets,cin等)和黑屏幕输出(printf,cout等)多,讲通过文件输入输出少。   (d)试卷中选择、填空多,为只为老师阅卷费时少,学生的知识体系散而少序,说通俗一些,像动漫画片,说高雅一点,熵较大。。 学生抱怨,难的较少有用,用的多半不难;有用的却没教或不考。学完课程,部分学生还不会用程序读写文件,与实用需求差距大;好比拿了驾照,还不会起步和停车。 对技能性课程有下列考虑:    (1) 公开考试要素 。例如程序语言或理化实验这类技能性的课程的考试可学驾照考试。不以学生为敌,而以应试者为求学者。一个语言有7个要素,输入、输出、运算、类型、条件语句,循环语句,子程序;好比驾驶中的转弯、换档,倒车,入库等要素,要素可公开、还可年年一样。    (2) 公开题型 ,旨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考驾照,题型可公开且多年一样。例如给一个稍微大一点的应用问题,分成4-5个编程小题,每小题解决其中一个步骤,联合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3) 综合性问题且规模适中 。问题面向实用,且规模不能太小,适度的规模才能考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以程序设计语言为例,如果问题规模太小,则可能只考察了问题的数学内涵、算法或急转弯思维,而不能考察程序语言能力。 3 研究生课程的学期考试宜开卷考能力    科研即考试 ,是自然或社会对研究者的考试。撰写一个项目申请,或完成一个科研项目,都是一场对研究者和团队的开卷考试。 从没听说过闭卷科研 ,即不准翻文献、不准看书、不准看笔记的科研。   对比之下,对博士生和要做研究、要写毕业论文的硕士生之专业课程的学期考试要求闭卷,就有所不妥、有所不公了(在国内外还有一类只修学分,不做论文的一年制或两年制硕士,其考试方式也许另文讨论)。   一般而言,研究生课程学期考试属于非选拔性考试。在实践中采用过下列(当年在美国学习时见识到的)方法: (a) 基础理论性课程 ,如计算理论,开卷考试,试行过两种: * 堂上开卷(open book),2-3小时; * 堂下开卷(Take home)几天,做研究性题目,试卷像模像样,有深度;答卷系统深入,有分析、有巧思。 (b) 前沿性课程 ,与科研项目联系较紧密,如基因表达式编程,如数据挖掘。 * 教材:常采用最新论文或专著; * 教学形式: 常采用讨论班; * 考察或考试方式:学期论文,鼓励学生投稿;两阶段记分:交论文后记分,如在几个月后录用发表,可根据杂志或检索级别加分。学生学了课程,做了科研,发了文章,师生双赢。 非选拔性考试是至千里的跬步,是督训的教鞭、是选拔的微分;其目的不是要大规模淘汰学生,而是督促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学习真本事,学那些真正有用的本事。如果用人单位都说某校某学院出来的学生能力不错,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2763 次阅读|7 个评论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研教散记13
tangchangjie 2010-1-17 16:51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 研教散记13 ( 唐常 杰) 《研教散记12》 解析了考试作为指挥棒和选择压力的角色。 怎样利用考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资源分配呢?考试可分为选拔性和非选拔性两类,此文先议 选拔性考试 的属性。  如果远方的外星人友好地问候地球上的人类, “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 在很多很多想说的话中可能还有一句,“Not easy”。不容易,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得不容易。人类的生存要依赖许多资源,包括物质、机会和荣誉;但常常是需求N多,而资源K少。人类从原始社会脱胎出来,就为资源的分配伤透了心,也用够了心。     在资源分配的竞争过程中,有两种情况: (a) 没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 。文则抓阄,请老天排序;武则打仗,让实力排序;  (b) 有公认的且可操作的排序协议, 通常表现为 选拔性考试 或竞赛。按协议排序,前面K名获得资源,即 Top K原则,这是文明的原则,是使社会较安定的原则。     给一个粗略的描述, 选拔性考试=考生集合 + 公认的排序协议 + Top-K 原则。    为实现淘汰,Top-K选拔性考试的合格线是后验的,即考试完后才知道的第K名的分数。为拉开差距,参与博弈的考官一方会出难题,甚至偏题、怪题,较难的题目在分类树上有较大区分度(用数据挖掘的术语,有较大的信息熵增益);参与博弈的考生一方以及被利益驱动的第三方会对试题进行研究,且成果颇丰,古今中外都有正面的技巧、灰色的机巧和黑色的舞弊。远的如科举,近的有高考;真实的如奥林匹克,虚拟的有华山论剑。   对选拔性考试的试题最有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高考题的出题专家群体。下面针对亲身体验过的研究生入学试题说一些体会,也许只摸到了这只大象的耳朵,仅供参考。   研究生入学试题的有两个学术之外的元素。 (a)教育部分配的招生名额K,即在考生中选择Top-K, (b)教育部或学校规定的最低的分数线(例如,有时规定某单科不低于55分或60分)。   教师既想招到学生,还想招收到好学生。 题目出太难了 ,登上及格线的考生集合可能为空,无才可辨、无生可招。吃亏的不只是考生一方,还会影响招生方的学科发展,是博弈的双输。   记得刚恢考研那几年,有个宁缺毋滥的口号,字面上的“毋滥” 永远正确,所以提出者天然免责,从而容易被反复提出。但作为口号被执行后的结果可能是 “宁缺毋中”,甚至“宁缺毋中上”,录取率 1-2%甚至更低。事隔十年、二十年后,领导们教授们冷静反思,从学校发展大局看,略略有些后悔。那时候,经过十三年的沉淀,还能浮到上面的30%,都是人才, 如果那时候大胆一些,理智一些,多收一些,例如收前面 5%-7%,则多一些能干人为我所用,而不为竞争对手单位所用,对学校的发展也许会更好一些;刘邦、曹操就有这样的眼力和魄力。    题目出太容易了 ,容易题目的区分度(信息熵增益)不高,因而辨材不准。可能录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最优秀的不一定进入Top-K。对人才是埋没,对学科是影响。试题对人的过滤,比较冰冷,比较机械。为弥补其不足,学校逐年调整了复试和面试的权重。人对人的考察,比较温暖,比较全面;对非智力因素有较正确的评估;而非智力因素,如不怕困难、如表达能力,如团队精神,如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等,也是选才的重要指标。   和若干同事讨论过,由于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闭卷考试,可能有下列考察点: 1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占30%-40%。有几个要点: (a)间接地向次年的考生公开了此研究方向必须的基础知识范围,陈述了考生在入学前需掌握,研究中将用,但在读研中可能不再排课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考试的压力逼迫考生把这些将用的(也是不太难的)基础知识学好,将来少补课,多爽的事。 (b) 有一点点送分的意思,中上水平的学生能完成,但仅做会这些还不能及格; (c) 有助于保证跨越最低单科线的考生集合不空; (d) 有同事认为,这部分慎用选择题和解释概念题,那会引导次年的考生死记硬背。 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占30-45%。 见到过下列的题目: (a)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建立理论模型,概念、结构或给出定理;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应届生; (b)给出问题和环境,请做项目选题,写项目申请书,或作项目方案; 这类题目也许有利于有工作经验的考生。 ……. 还有多种其他考察分析问题能力的题目。 3 研究能力,占25-40%。 这是拉开差距的题目,旨在考察智力,数学基础,以及攻克难题的能力。 看到过一些教师移植研究成果为题目。在Michael Sipser的《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和Jacobson的抽象代数两本书中,常常看到把一篇论文的成果分成几个小题,必要时加以提示。 这种分解本身,指明了化大为小的正确方向;这种提示,解决了问题的关键,可能是研究者历经拼搏才悟出来的灵感;  此类题目引导考生在正确路径上做完几个小题,不知不觉地独立地完成了(前人的)一项科研课题。这样的题目考的是真实的科研能力。 相信,能从研究型题目中突出重围的考生将来在科研中一定能表现才华。 关于非选拔性考试的议论正在整理,稍后将在 《研教散记14》 中出现。.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10071 次阅读|5 个评论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研教散记12
tangchangjie 2010-1-15 11:24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 研教散记12 (唐常杰 ) 期末,出题,阅卷。又是一年考试时,又是一年收获时。 大部分学生学得扎实,答卷中时出巧思,偶有创新。看着耕耘的收获,虽累,但快乐着并思考着。思有所得,现整理成三个部分共享,第一部分议论考试的属性,第二部分议论出题的方式,正在进一步整理,稍后将放在 《研教散记 13》 和 《研教散记14》 中。 正如花朵是园丁手下的艺术品,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学习质量是老师的作品,而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考试是学习资源分配的指挥棒。 学生的学习资源(时间、精力、学习设备的经费)相对固定。如果某老师今年考了背诵概念,此师此课的次年学生就会加大在背诵方面的资源投入,今年考了实验动手能力,明年的学生就会重视实践动手能力。高考对中学生及其家长的指挥作用会有很多人怀疑吗? 考试是是人才进化过程的选择压力 (Selection Pressure)。从进化论或遗传算法的观点看,在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下,会逐步进化出(也许用一代人两代人的时间)素质教育的体系;而在要求死记硬背的非素质培养的选择压力下,不会背诵者将被剪枝、被淘汰,当生存下来的媳妇熬成婆时,循此要求其下一代媳妇。学习要素的基因,包括学习态度、方法、技巧等,逐年向评价函数靠拢,评价函数干预了并选择了这些基因;如此代代遗传,死记硬背的基因就被继承固定在教案、教材和辅导材料的染色体中。 扭曲的人工选择会导致扭曲的进化结果。金鱼培养专家从观赏愉悦的角度选育了龙睛、狮头、珍珠和水泡眼之类的品种。自然主义者会质疑,龙睛是高度近视、狮头只不过头上有个美丽的肉瘤,而珍珠则是全身长疱,水泡眼好像一触即破,观众都替他捏一把汗;这些病态美基因的携带者在自然环境下有多大生存能力?孩子们常常会问:为什么漂亮的金鱼不易养?被培养者会想,为什么甜蜜的梦容易醒?旧科举考试的弊病之一,就是选择并培育了这种关于治学标准和方法的漂亮遗传病。 考试是学习效果的阅兵式 。你喜欢看什么,就会有部分学生迎合什么,让你看到喜欢看的。你喜欢名词解释,学生把名词解释背得熟。你喜欢选择填空,就会有学生研究填空的窍门,诸如听力不好,怎样猜测听力选择填空的经验就会在网上大有市场。 教师应该怎样使用手中的指挥棒来控制学习进化方向,怎样使用自己施加的选择压力,使得被培养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进化呢? 且看下回 (研教散记 13) 分解。 相关博文(考试,出题系列) 选拔性考试的属性和试题要素 技能性课程考试当如考驾照 进化、人工选择和考试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9031 次阅读|9 个评论
什么试卷是优秀试卷呢?
weberfrank 2010-1-13 17:14
寒冷的冬日,整两天,我窝在宿舍改试卷。边改边思考,什么试卷是优秀试卷呢? 回想学生时,个别专业课试卷题目5道以内,每题动辄数十分。17周的课程,34学时的内容,如此考试能覆盖几何?学生成绩要么集中在85以上,要么集中在60以下,如此分布是学生水平的客观评价么? 今年轮到我出题,卷子发下去就有监考老师说好,一笑。出来成绩,分布表现令人满意,两头小中间大,95以上高分没出现。我想这应是衡量试卷好坏的一个简单法门吧。 可惜大学考试,完了就完了,没有复评,当年如我,是希望知道自己错题缘由的,那是俺自己重新知而轻排名的一点心思了。 不知如今,还有没有如我当年的学生? 附上,成绩分布
个人分类: TRANSPORTATION|3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又到关键时——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
msxue2004 2010-1-10 10:36
评:在如今的国内或国际上,没有上研究生就没有通向研究之路,至少潜规则就是这样,除非纯粹是民间的专业爱好者。无论是爱好也好,求职需求也罢,感觉攻读研究生对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来说越来越像鸡肋。 今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再次刷新200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但招生规模却仍与去年持平,约为46.5万名,这说明今年考研竞争将更加激烈。 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全国报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数量再次攀升,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 此前,教育部下发《关于编制201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的通知》,明确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2009年持平,约为46.5万名。同时,各招生单位要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到10%的比例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这说明扩招主要在专业硕士方面。 专家认为,今年考研人数的再次回升说明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些高校应届毕业生希望通过考研增加将来就业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大部分的考生则是为了逃避严峻的就业形势,希望通过考研延后就业时间。 考试安排 英语(二)科目首次开考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仍分初试和复试。9日上午考思想政治理论,下午考外国语。10日上午考数学或一门基础课,10日下午考专业基础课。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将在11日进行。 今年专业学位硕士的考试将与往年有本质区别,将有英语(一)和英语(二)两套试卷供学生选择。其中,英语(二)科目将首次开考,供工商管理硕士等11个专业学位初试选用,学术型硕士生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等部分专业学位的外国语考试采用英语(一)。 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应在每科开考前10分钟,凭准考证、有效身份证件进入考场,对号入座;考生初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目考试结束前30分钟。 专业学位硕士扩招 3学术型研究生减招5%-10% 今年考研的一大特点就是专业学位硕士扩招,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今年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招生时以2009年为基数,按5%至10%的比例减招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人数,减少的部分将全部用于增加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 今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还将增加三类专业学位,包括社会工作硕士、艺术硕士、公共卫生硕士。 据介绍,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属于同一学历层次,学生毕业后达到相关要求可获硕士学历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两者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一般不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 此外,教育部还要求逐步增加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数量和比例。今年,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范围也将扩大到所有部委所属高校。 阅卷工作春节前完成 公布两条复试资格线 教育部今年特别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报名时进行区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吸引了很多在职考生。为此,教育部将在原来公布一条复试资格线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线,为专业学位报考考生增加入学的机会。 今年教育部规定,阅卷工作将于春节前全部完成,两条复试资格线也将于3月对外公布,方便应届考生就业。 往年,研究生复试线最早于4月初才公布,由于时间太晚,很多应届考生为防落榜,不得不一边找工作,一边等待考研分数的出炉。这样就导致复试线公布后一些找到工作的考生不得不要么放弃已经签订的就业协议,要么放弃进入复试的资格;同时,更多分数不理想的考生不得不重新开始找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5):假如考试作弊者销毁“罪证”怎么办?
wangxh 2010-1-7 21:17
看着现在的学生一天天胆大包天起来,想着高等学校的教育环境一天天恶化,有些事儿还真不敢多想。不过关于考试监考的事情,现阶段是无法避免的事儿,该交流还得交流交流。 鄙人最不愿意监考,不是因为忙得不可开交【高校里任何人说忙得没时间监考都是扯淡!】,更不是懒惰, 而是因为怕看到作弊者非常为难 学生们根本不把作弊当成羞耻之行为。就像贪官贪钱、教授学术论文作假、买卖假冒伪劣商品一样司空见惯、稀松平常,被揭穿之后,根本没有羞愧之感,甚至有的人还沾沾自喜。 鄙人监考,每次都发现作弊者,或有作弊动机者,或作弊未遂者。以防微杜渐作指导,发现之后,先是暗示毕竟学生是成人,让其他同学知道被警告不太好,有时还会使问题更复杂或使矛盾激化;其次警告,当然也得注意影响,学生自己可能不在乎脸面,当教师的可不能不顾及。采用的方式一般是拍拍肩膀,当然是男学生啦。在考试监考的节骨眼上,男老师谁敢拍女生的肩膀?不过我们学校很是人性化,一般安排男老师和女老师搭配;第三是制止。鄙人采取的办法是 在有作弊动机者附近立足,以断绝其妄想 。 这种方式有时也会带来尴尬,有一次采取这种方式后,交上试卷后,那个学生就对我大呼小叫:老师你这样不公平!肯定不是我一个人想抄,你总站在我这里,别人可以抄,而我抄不到,你说这公平吗?当时,看着学生气势汹汹的样子,听他说着既幼稚又天真又实在的话,真想笑出来。还有的学生会发出强烈的无声的反抗率东西,弄出许多噪音老太太抹胭粉就是给监考老师点颜色瞧瞧。 其实学校的制度非常严厉,为什么有的学生就敢以身试法呢?只要是考试作弊被抓,学位证即可没有,无论以后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除非像见义勇为之类的壮举,能够给学校赢得很大的荣誉。正因为如此,监考老师认定学生作弊时是慎之又慎这可以称之为监考潜规则。学位证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大用处,但是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今后许多重要的事情。鄙人平时上课要求学生虽然非常严酷,但考试监考一旦发现作弊成为事实者,都是没收试卷走人了事儿,从来没有上交教务部门。这样即使不及格还可以有补考的机会;即使没有补考的机会,还可以重修,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前程学生嘛,还是应该给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嘛。 监考老师都是奔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灵活机动地去执行监考指令的,可是学生可不一定都信守潜规则。因为毕竟是学生嘛,人虽然长大了,但性格绝对没有成熟,失去理智做出傻事儿是完全可能的。假如,仅仅是假如, 某个学生作弊了,被两位监考老师发现,证据就是 具有考试内容的纸条 。但是由于监考老师的一时疏忽,被这个学生抢回去 销毁 了 吃到肚子里 然后就来个死不承认,大家说说,这该怎么办呢?
个人分类: 教之道|353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变啰嗦了么?
caecae 2010-1-6 21:28
最近,有些人说我变得有些啰嗦。主要是表现在作报告和平时交谈中。 到底我是不是啰唆了呢? 我自己到不这么认为,去年经历了两个语言考试,一个全国英语导游考试,另一个是托福,感觉自己语言表达和之前是有些改变。第一,形容的时候更通俗了,这个可能是导游口语考试的结果;第二,形容的更细致 含有更多的detail了,这个可能是toefl的作文和口语的结果。 中国人一向讲究说话干练,简介就是美。我不反对,但是汉语在严密性上确实有很大的问题,很多事情说出来了就是会引起歧义,或者字不达意。举个例子很多人听老板布置任务,当时感觉是差不多了,可是等回到自己的屋子里想,这个到底是想说什么呢?几个解释感觉都对啊:这就是老板说话有歧义不严密的地方,老板自己说了之后回想可能也会意识到,但是一般都羞于去改了,这样就害苦得执行任务的人去反复琢磨。 学术上,特别是作报告的时候,我尽力使大家都听明白,这一点使我想到toefl中讲课的professor 讲讲课或许会举个看似不相关的例子,能不能听出来其中的关系 是看听者的水平,说话者一般是有逻辑安排的。因此我不认为我变啰嗦了,而是更严密和详尽了。至于那些认为我啰唆的人,我感觉如果我不多做解释的话,问他们我说了什么,他们也是只能回答个一知半解。而在国内,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懂了的,大有人在因此,这就是我被认为啰嗦的原因。
个人分类: 生活感想|4782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试(4):超雷人的“英语听力考试”
热度 1 wangxh 2009-12-27 09:53
几天 前 ,与几个最轻松的学生闲话——其实他们是来答疑的,说是答疑,其实是来“套”考试题的。人家既不考研,也签到满意的工作,还知道学习那种(前几天考试卷面及格的那几个)。 大家聊到兴头儿上,无所顾忌,想到那说到那,“哥们儿”嘛。 一个学生说,“老师你可能真不知道,现在有的考试都是什么样?你还像过去一样折磨我们。” “无论怎么样,也要差不多呀! 学习 不仅仅是 学知识 ,还有 追求知识的过程、认识与感悟 ,再就是可以 锻练自己的意志品质 嘛 。你们现在觉得很痛苦,但无论那个方面有收获都是终身受益,也无论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 “老师您先歇会儿,听我给您说个事儿。就拿我们前些日子考英语听力来说吧。考试时间1小时,试卷100个题,全部是填空或选择题。其中60道是保证及格的——也就是说,只要这60道题全对,保证及格、通过考试。同学们最愿意这么考试,有人一个晚上就可搞定,而且 只背答案,根本不必听内容 。考试的时候,不到5分钟大家就把那60道题‘答完’了。剩余的40道题就更容易答了,反正怎么答都及格了,而且我们也非常清楚,这种哄鬼式的复习也不是学习啊,谁还认认真真听录音、做选择。题目都是4选1,凭概率也应该10分左右。这样 不到10分钟,录音根本没有人,都‘答完’交卷 走人了......” 另一学生抢话道,“老师,您说这样的学习、考试我们从中能学到啥?” 这时,鄙人已经被“雷”倒了...... 其他几个开始起哄,“啊哦,慧哥懵了,慧哥瘪茄子了......” 【当时就想写一写,只是太忙,今天有时间。一会儿还得去“铺张浪费”——一年一度的迎新会餐!】
个人分类: 教之道|62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考试(3):辅导员的话,使我不寒而栗
wangxh 2009-12-26 23:37
领导特别器重,今年给委任一个班导师顾问称号,自己对学生戏称班导师助理。这样与学生沟通起来也就名正言顺了,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名不正言不顺嘛。【 其实鄙人也知道,这样有些不务正业,谁让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呢! 】 班导师,跟着国外导师制的鹦鹉学舌式产物,由于学生太多,根本无法导,故鄙校给一个班配比一个导师导学导研到就业,大多数是专业年青教师。并 明文规定,年青教师不当班导师,晋职称不予考虑 。又由于年青教师本身就自顾不暇或者没有成熟,所以给鄙人委任一个闲职。好像不少学校都有,只是形式和人员不同而已。 坚持了数年的英语朗读小组今天照样进行,虽然今天是爱人和毛主席的生日,给他们煮好鸡蛋准备 滚运 ,自己像往常一样就到学校实验室。当然昨天晚上已经得到老婆大人的许可,否则接下来这一年就甭想消停了。 由于担任班导师助理,英语朗读小组吸收了几个一年级小朋友。活动结束后,一个学生非常着急而焦虑地说:老师,您能不能帮帮我们班的五位同学?我笑着回答:能呀!我是干什么的?不就是为帮助学生而生的吗?我们宿舍8个人,大学化学5个人不及格。他们天天上网,根本不学习,估计高数与英语也得挂,怎么办呀?是真着急的样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他们平时不好好上课,经常旷课,经常上网吧,而且合伙去...... 打断问道辅导员为什么不管、不知道吗? 他们本来打算考试时抄一抄,但辅导员说:拿小抄是万万不行的,万一被发现就死定了(没有学位了)。不过呢, 交头接耳、互相帮助一下还是可以的 ...... 我吃惊地赶紧叉过话来问道:什么,什么,交头接耳? 学生接着说:反正大概就这个意思,我们都听出来了。 这时,我已经再也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脑袋里只有辅导员的话,真是欲哭无泪、不寒而栗啊!一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承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又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心血,辅导员的一句话让这些全部付之东流了......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个几年前的故事:日本留学八年的博士后,在囊中不再羞涩之后,打算回国效力。但是女儿从3岁开始在日本生活,已经成为一个纯日本女孩。两口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于是举家过洋回到中国,又用了2个月的工夫买房子、安家、给找女儿合适的学校一家汉语、日语双语中学( 中国这种自动接受文化奴役的学校到处看见 ),一家人开始了当家做主的生活。上学第一天,女儿来到学校,老师、同学都很和蔼可亲,中国人的崇洋媚外心理随处可见。班主任老师马上过来关心,话说的非常实在:黄菲菲同学, 你在日本过的好好的,回什么国呀?人家想出国都出不去,你怎么回来了呢?你爸爸妈妈怎么样想的呢 ?......一顿连珠炮似的问话把孩子完全问懵了,人家日本孩子哪里明白这道理呀!中午马上给爸爸打电话要回家,回到家后提出条件: 要么我们一起 回 日本,要么我自己 回 日本,反正我不在 你们中国 了 ......这位老师实在没办法,卖掉房子、辞掉工作,携妻带女又回到日本。 再回来说我们的学生。由于辅导员的告诫学生没敢准备小抄;又由于 辅导员的传授技艺学生们准备交头接耳 ;最后由于监考老师太严学生们没有互相帮助的机会,所以34人的班级,有7人大学化学不及格。 班导师助理也不能白当啊,赶紧把五大金刚叫到办公室。本来认为困难很大的集合,没想到10分钟左右都到齐确实出乎鄙人的意料,真的很感动要知道,如果他们就是不来,现在鄙人是一点辙也没有啊!这点小事儿再一次证明: 学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教师 !【当然,也别吹,今后还不知道会如何呢】接下来的事就简单了,讲讲大道理,说说大志向,进行 一番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这一招儿很灵,许多学生都是用此招儿教育过来的,因为他们从小根本没听过这么新鲜的玩意儿。唯一可惜的是自己不是共产党员,可能效果打点儿折扣) ,五位学生表示愿意改邪归正,也只能看以后的效果了。 脑海里不断闪现的念头,如果大一上学期,最重要的三科数学、英语、化学就不及格,那么这个大学还怎么读下去啊?
个人分类: 教之道|5142 次阅读|9 个评论
考试(2):考试结束了,心情又沉重一层
wangxh 2009-12-21 18:44
课程授课与考试结束了,精神与四肢放松了,但心情却又沉重一层!《课程教学总结》里没认真写的,也不敢写,在这里分析一下。 试题真的很简单,但没有考试范围即试题及标准答案,然后从中出一部分或全部(好像很多学校和课程都这么考试)。 题型2种(1)简答题;(2)分析说明题。 试题性质(1)概念题,涉及40分记性好的、能背题的、考前突击型的学生拿下35分左右不在话下;(2)理解题,涉及46分上课认真听的、理解能力强的、基础好的学生拿下40分不成问题;(3)与作业相关题,涉及35分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应该全部拿下;(4)智慧题,涉及15分属于课程里稍微带点脑筋急转弯,比如生产化妆品/涂料用的粉体颗粒哪种形貌最佳、如何理解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这类问题不会答,就不应该得90分(各类题有交集)。 卷面成绩:最高分78分,70分以上2人,60-69分3人,50-59分6人,40-49分4人,39分以下6人,最低分16分,共21人(1人第2次重修,1人试读欠学分过70分,2人降级管理欠学分过40分,1人欠学分20左右,4人欠10多个学分;考研者8人不一定不欠学分)。【考试合格者,只有5人;真正可以通过课程考核者理应9人;稍微顾及一下成绩正态分布的科学评价,以及不及格率不能太高的潜规则,最后上报成绩 仅仅8人不及格 !如果什么时候教务抽查试卷,得到的结论肯定又是: 不及格率过高 !】 可喜之点 :(1)那个 试读者 竟然及格啦!此君创造过连续在网吧1个月的记录,甚至连睡觉都不回宿舍;从二年级开始,此君旷课是正常的,上课倒成了极特殊情况;上学期经鄙人点化之后,此次竟然全勤!(2)不及格率虽然很高,但学生一般能够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说,被王老师抓住补考,我没有怨言,成绩是公平,自己也确实没努力。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明白,理解不理解老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到一些知识。(3)出勤率极高,但出身不出脑。无故旷课1人次,考驾照旷课1人次,党员会旷课1人次;疑似甲流病假1人3次,找工作事假3人次,到课率98%。虽然开始时对学生的要求的确铁面无私,甚至 严酷无情 ,到后来学生来积极上课主要是因为王老师上课还是可以听听的、不来上课不好意思,有点儿对不住慧哥之类【没大没小、没老没少,跟我女儿一般大的年龄竟然称鄙人为慧哥,哼哼,考试的时候决不轻饶!】 郁闷之处 :(1)问 重修者 为什么不来上课?答曰:重修课太多,课上不过来。为什么没及格?答曰:老师,我背题了,但没背着!(2)问 考研者 为什么不及格?答曰:考研复习太紧张,没投入太多时间,自己认为能够及格,谁知......;(3)问 没签到工作者 为什么不及格?答曰:工作没着落,那有心情复习考试,再说即使考试及格,也不一定签到工作( 理直气壮地 )! 鄙人对曰:对呀,考试成绩都及格的确不一定签到工作,但是 不及格的话用人单位一定会请你去吃香的喝辣的 !(4)上课时问过一个问题:石灰石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大多数学生竟然不知道啊,同志哥呀,令人郁闷啊! 《课程教学总结》对课程教学工作的建议:(鄙人只写一句话)没什么建议,只有苦闷与疑问:我们培养的是大学生吗? 表面原因 :学生们已经习惯于根据考试范围背题,没有范围就不会复习,甚至干脆拒绝认真复习不及格也不丢人,死猪不怕开水烫,虱子多了不咬人,债多了不压人,谁怕谁呀! 根本原因 :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是来学知识的,而是来考取文凭或者说以金钱换文凭的。深层次原因是教育观点与培养理念存在严重问题,我们不是在培养独立思考与独立行为的大学生,而是在封建思想下教唆孩子们如何谋取功名与升官发财! 鄙人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没有教好学生们,请大哥大姐帮帮忙啊......帮我事儿小,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啊?!
个人分类: 教之道|5593 次阅读|7 个评论
应试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
wangyong77 2009-12-17 22:03
应试教育的错,还是考试的错? 应试教育的批评由来已久,但是对于考试的批判却很少。但是我认为,根源还在于考试本身的局限性,如果考试是一种对人的完美考试,我们事实应试教育有何错之有?所以我一直不满于目前的许多愚蠢的考试。比如考研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就是折腾人,那种技巧被一些人分析的非常透彻了。 最近发现一个平时编程和做设计非常优秀的学生似乎挂了不少的课,但是从他的设计来看,他的智商不低,一些考试四平八稳的同学相反在设计中体现出许多知识掌握不牢。或许是因为这些同学桀骜不驯的缘故,但是,这绝对不是全部原因,我想我们的考试制度本身也有极大的问题,对于考试的内容,如何命题,都有一套非常死板的限制,而且成为一种惯例,想去违背他还要惶惶恐恐,这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教学大纲和计划也有很大的脱节,许多学习到得知识八辈子用不上,而教授的内容上不达普适性的方法和思想,下不及具有现实意义的具体应用和实现,悬在空中,可以说对于做研究和做应用而言都没有多大的价值。 考试首先要明确目标,我们到底是要提拔鹦鹉,还是要提拔创新性人才。是要学习空洞无用,但是很能附庸学术界风雅的学识渊博的人才,还是要下里巴人但是却能够学以致用的人,或者是似乎什么东西都没有学习,但是却洞悉一些深刻道理,能够御万物而不费力气的人。目前的教育似乎培养的最前者。目前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也似乎是利于前者,进而一切可想而知。 除了以上的问题,我还认为一个考试首先应该公平,稳定,不同的人应该公平,如有点人思维能力强,有人记忆力强,不同的考试会利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人也应当公平,比如不要是因为他可能是选择错误,而也可能是选择正确,这种题目无异于赌博。一些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有些题目对于不同人的背景会导致不同的答案,有些题目故意考一些最不常用的知识点,单词最偏僻的词义,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这种考试对于选拔人才有什么用处呢? 我的看法是与其责备应试教育,不如去解决考试的一些问题,尽量改进考试的机制,采用多样化的、全面的、加倍的考试来取代现有的死板考试。 我想应试教育和考试都有错,但是根源还在于考试,但是既然考试无法完美,所以应试教育自然不能完全摆脱罪责。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分数不可靠
wenjingjun 2009-12-11 20:12
我向来反对分数,认为不足以代表学生真正的学力,虽然同时认为此非注重个人教育之学制,分数不能避免的。惟我认为真正学力的考试可凭论文,由论文可以看出一学生文章、学问及思想之进步。我的理由很简单,一人的学问是花树式,逐渐滋长的,不是积木式,偶然堆放而成的。一人的思想学问,是由动了灵机,继续以发育其本性,对事对物渐渐得一种见解,故是一贯的,整个的。故凭其论文,便可知他思想教育的程度。各人有各人之本性,趣味,故各人有各人发育之过程,或偏此偏彼,不能勉强。在现今完全忽略学生个性整个发展的教育,教育家认为各人读同页数的书,答同样的问,将一科一科知识灌输学生脑中便可使其成为学人,故只须分科考试其强记的知识,便足看出一人的学问。谁也知道,这种考试出来的学问是强记的而不生根的。既然不生根,当然无用。 上面是林语堂先生书中的一段话,感觉不错就写到此处。 想到此。感到很迷茫。除了这个硬性指标,我们还能用什么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成绩呢。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指标,更符合实际情况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32 次阅读|2 个评论
考试(1):如何防止学生考试作弊?
wangxh 2009-12-5 17:55
快到期末了,课程基本结束了,上课的问题也不需要继续讨论了。下面讨论一下考试与作弊问题。真愁啊,考试可以讨论,还有讨论作弊的? 是啊,中国特色嘛!官员有政治、经济腐败,搞科研有学术腐败,经商的有偷税漏税,踢球的有假球,炒股的有操控,......就连演个以娱乐为目的的影视剧都有潜规则呢,那学生考试作弊就成为现今中国社会非常正常的现象了。这一段吗,就相当于说明学生考试为什么作弊吧! 【 先声明,这里不讲以盈利为目的的作弊公司考试黑社会 】 某班同学正在为考试诚信宣誓呢,看看支字,能明白一切!(图片来自网络,出处不便贴出来) 作弊形式与条件: 1.小抄是复印机缩印出来的,字体比小8号还小,花眼的教师根本看不清; 2.邻居别看现在的孩子都很自我为中心,考试的时候非常团结有爱,互相帮助,雷锋精神大发扬; 3.隐藏部位藏在口袋里已经是清朝的事儿了,做成手镯是比较用心的高智者。当然,女学生有更毒的防止男老师监考的招数,这里就不透露个人隐私了; 4.作弊内容只要知道考试内容,就一定会出现作弊者; 5. 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负责任 睁一眼闭一眼,使作弊者有恃无恐、愈演愈烈。 防止作弊的方法: 考试的时候也是教育的时候,不要以为考试过程中不能教育学生们。 1.根本不告诉学生考题与标准答案,请注意,鄙人这里说的不是考试范围,对于能够基本掌握课程主要内容的学生来说,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判断老师出什么题目、本课程应该掌握哪些主要内容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鄙人从来都是这样,虽然90分以上不一定每次都有,但85分以上还是没问题的;当然20%左右的学生天生就是补考的材料,这也是2.5流的真实写照。 2.严格监考纪律要知道,监考敷衍、心不在焉就是对学校不负责任,就是对教师不负责任,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就是对学生家长不负责任,最主要是 对学生和国家不负责任 请不要忘记撒谎的孩子被狼吃的故事。谁打算作弊他一定会 告诉 你的,学生时期作过弊的教师就不用说了,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嘛;没作过弊的请听好: 坐卧不安 的那个小子或丫头肯定有问题,经常与你 对眼神的 那个小子或丫头肯定有问题(千万不要因为学生会在这个时候喜欢某位老师,错了,这个时候他们根本顾不上那个!);最好的办法就是 不要让学生掌握你的运动轨迹 (我们学校要求监考不能相对静止) ,别看平时脑袋可能不好用,考试时找机会瞟上一眼能写上一大片【鄙人曾经想过能否用此方法促进学习,考10次试,每次30分钟,中间可以瞟1分钟,O(_)O哈!估计效果会很不错,但这么不靠谱的考试方式估计教务处不会允许的】 别看鄙人好像挺有经验的,但是监考很少。因为我们学校规定监考是给钱监考费的,每次都让给别人去得。不是清高不想得钱儿,而是只要一监考,肯定抓出n多个小抄上交,学生完了,没有学位证了;不上交,就鄙人这样的,又觉得愧对祖先......好了,先抖搂这点儿,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讨论或贡献绝活儿,目的只有一个不是难为学生们,而是让他们得到更多的东西! 陈儒军 兄的招儿: 把题出活就不怕抄了 【很好!但也存在两个问题:(1)参考答案没法写,采分点没法写教务科的年青人根本不相信教授们能教好学生、考好试、判好卷,除非白纸黑字打印出来;(2)那不及格的可就不是20%,而是80%喽!】 唐常杰 兄的招儿 :(1)开卷考试;(2)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目;(3)如果有选择填空,最好有ABCD被轮换的几种试卷;(4)带个相机作核威慑,照下考生座位分布、特殊动作;(5)把作弊制止预想做还未做的时候 。【只评论一下第(4)招儿:估计光顾照相了,忘了监考喽!另外这招儿有些那个...】
个人分类: 教之道|11647 次阅读|5 个评论
大学的传统
zls111 2009-10-20 22:27
今天上课的老师说她从来不要求学生来不来,也就是从来不点名,确实佩服。特别鄙视那种上课就点名的老师,从点名的逻辑来想想,学生不来上课就强制,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几乎不外于老师讲的课不好,学生不感兴趣,干吗又要强制呢?按这种逻辑,老师点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学生不来,老师应该想想为什么学生没来才是正道。 但是在上课中间,老师有个电话,老师一边拿着电话往外走,一边说这是教委主任打过来的。在国内这种情况是能理解的,这样的老师应该是心里很有学生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更好些呢?在上课的时候老师直接把手机关机,如果能这样就体现了课堂的神圣,同时也给学生一个示范,我想这应该是大学所追求的吧。学生在这方面就更不用说了,听报告或上课没有听到铃声就是奇怪,其实学生更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最起码体现对老师的尊重。晚上上课的时候就有学生在上课中间,拿着电话到外面接电话,感觉真不好! 这些从某些角度来讲没有什么,不影响什么结果,在我们国家里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体现对当事人的不尊重等等。大学的传统是什么? 我想这些就是大学的传统。可能有人会想这些传统有什么用呢?我觉得这些能显示出态度,显示出做事的原则,这些细节都不能做好,还希望其他事情做的好吗? 说实话接电话铃声这些在我身上不会发生,但是其他一些细节就不能做的好,比如普通话就说的不好。这个自己本身有原因,我想教育系统也有问题。学生有错误,教育本省就有问题,就如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就没责任吗?(老师的责任不是简单的教,还有怎么让学生学会)。如果我们的教育能促进学生发展,再学生来促进教育发展,那就是太好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国GCSE考试取得有记录以来最好成绩
panfq 2009-8-31 13:32
潘发勤编译 据英国官方媒体报道,英国有更多的年轻人在 2009 年的 GCSE( 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 ) 考试中达到 A*- C 等级的要求,为以后走上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英国, 5-16 岁属义务教育阶段。此间,学生要经历四个关键学段: KS1 5-7 岁), KS2 ( (7-11 岁), KS3 11-14 岁, KS4 ( 14-16 岁)。学生在 KS4 结束时要参加中等教育普通证书( GCSE )考试。 GCSE 成绩为从 A* (最高)到 G 。 2009 年的考试结果表明,整体上 A* 至 C 等 级提高了 1.4 个百分点,达到 67.1 %, A* 至 G 等也从 2008 年的 98.4 %提高到现在的 98.6 %, A * 到 A 等已由 2008 年的 20.7 %上升至 21.6 %。 令人鼓舞的是,男生在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数学 A * 到 C 等级测试结果提升了 1.8 个百分点,达到 57.6 %。整体差距继续缩小, A *- C 测试结果同女生的 1.2 个百分点相比男生提高 1.5 个百分点。 三门理科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化学提高 20.3 %,生物提高 18 %,物理提高 21 %,这反映了英国政府在这三门科学课程方面所做的努力。单项理科 A* 到 C 的成绩仍然是最高的,全部超过 90 %。 现代外国( MFL )的成绩也有提高, A *- C 等考试,法语提高 1.8 个百分点,达 70.1 %,德语提高 2 个百分点,达 74 %。遵循迪林( Dearing )勋爵的建议,从 2011 年英国政府将使语言成为必修课,鼓励儿童发展对语言的终身爱好,改进在 KS4 阶段( 14-16 岁)的语言教学。 2009 年的成果的亮点包括: l 总体 A*- C 等的成绩目前为 67.1 %,比 2008 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比 1997 年提高 12.5 个百分点; l 所有单项科学课程成绩有所提高,化学提高 20.3 %,生物 18 %,物理学 21 %; l 数学总体 A *- C 等的成绩从 56.3 上升到 57.2 %,男生 A*- C 等提高 1.8 个百分点,达 57.6 % ; l 英国文学 A*- C等的 成绩提高 3.2 个百分点; l 英语 A*- 等 的成绩略有下降,下降 0.2 个百分点,至 62.7 %。 编译自 http://www.dcsf.gov.uk Good progress in GCSEs as grades rise to record high 27 August 2009
个人分类: 国际|44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了八次的六级
zuozw 2009-8-20 21:49
今天知道可以查询六级成绩,本来没有抱任何希望,因为自己很烂。结果竟然考了426。算算 六级已经考了八次 ,真的都考麻木啦 很明显我的听力不好,有时考试四十多,有时考九十多。其实都是蒙的啊自己真的听不懂啊。 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普通的对话都不怎么听懂啊。更别说出来啦真是哑巴英语。严重的畸形发展啊。 以后要时不时练习听力和说话啊。 阅读以前都是考一百七到一百九那样,这次这么多真的有些超强发挥啊,同时也得益于自己常看英文文献。多看英语文献并且第一出处的,这样才能深刻领悟作者的思想啊。综合和写作和以前差不多,不过自己的翻译不怎么好啊。这方面以后要加强锻炼啊。 不管现在讨论四六级是不是该取消,有多么弊端。但是我想英语的重要性还是勿容置疑的啊 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点英语(听说读写)还是特别需要的啊!
个人分类: 课程学习|4938 次阅读|8 个评论
敢于藐视考试,儿子又有新招
chrujun 2009-7-10 13:01
语文63分,数学43分。这是我儿子期末考试的成绩。妻子告诉我的时候,伤心得快要哭了。她说她一天到晚都盯着儿子的学习,请家教、上补习班、买学习机、天天监督他的作业,能够想到的办法都想尽了。没有想到是这样。我能体会她到付出却没有收获的滋味。 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其他信息。家教在考试前让他在规定时间里做了几套数学模拟试题,成绩都在80分以上。 他考试的时候究竟在干什么呢?原来他考试的时候根本不用心,写几个字就咬笔头玩。一场考试下来,笔被他咬得遍体鳞伤。 在电话里儿子讲他已经尽力了,接着挂了电话。我还来不及问他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要咬笔?
个人分类: 儿童教育|48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误人子弟了吗?
liuying56 2009-6-26 18:35
刚刚打开信箱,看到一个学生发给我的邮件: 你不是一个好老师,拜托你以后别误人子弟了!。《光学》考试前这个学生发给我一个邮件: 我认真的复习了光学,但是还是感觉会挂!怎么办?请您帮下忙,万分感谢 。我不知道他(她)想让我怎样帮忙,是希望我把试卷发给他(她)? 我也是一个好说话的人。但我不能把试卷给 他(她)吧!考试前几个 05 级要毕业的学生,缠着要考试原题,我能给他们吗? 在另一篇博文 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该怎么办? 中 讲了我面临的问题。这里讲讲难题是怎么处理的: 四个 04 级(去年已经毕业了)考试前赶到学校,特意做了关照:别紧张,即使感觉还是过不了也没关系 , 另外给你们时间做,只要你们懂就可以。这几个学生 的成绩还不算太糟糕,尽管已经工作了,但书还是念了。 那个他妈妈陪着念书的学生,今年是第六个年头了。考试前我特意给他妈妈打了电话,也是嘱咐别紧张,即使感觉还是过不了也没关系,我会考虑其它补救办法,让他们母子放心。最终考试还说的过去。 那五个 05 级要毕业的学生,其中四个还勉强说的过去,另一个没有办法了。 遗留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 07 级又是一大批不及格的学生,即使判卷已经很宽松了。 07 级一个学生找到我,他讲了几个问题:( 1 )他对物理很感兴趣,但学校搞的本科生科技创新课题申报,他找了物理系几个老师,但碰了一鼻子灰,对物理系很失望;( 2 )他学习是很好的,去年还得到讲学金,他家境不好,奖学金对他很重要;( 3 )他上着二学位,如果有不及格的,二学位就不能上了;( 4 )他找了另一位任课老师,希望能把成绩了上去,但老师说了他一顿,不同意。 我告诉他,自己可先找团委老师,让团委老师找院办说明你要求查卷,我和另一位老师商量,只要有可能就可以。他的情况还没让我为难,在不及格的试卷中是最高的,有操作的可能,另一位老师也没有意见。 我觉得我的确是一个好说话的人。 06 级的一个学生找到我,让我写推荐信,她想报送北大。问了院团委关于她的情况,确实是个优秀学生,推荐信就给写了。我想她肯定找过其老师,但都遭拒了。今年这届毕业的 05 级学生,没有愿意保研留校的,没有考本专业的。学生对学校 和 老师有看法,老师可能对学生们也不满意。 我是一个好说话的人,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校 和 老师们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家人这几年也一直敲打着我,别对学生那么好,你吃得亏还不够吗!我是一个曾经为学生吃过很大亏的人,但秉性难移! 学生们考入大学不容易,别让他们失望太多! 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下一届的学生们会好些。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7397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一道考试一座山
高铁杠 2009-6-23 08:52
高考制度的改革是选拔优秀人才 , 因此 , 如何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 , 社会各界也在为招生考试部门出谋划策 , 而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国家相关部门也三令五申地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相关规定 , 可谓用心之致 . 但是 , 纵观今年的各高校招生说明 , 不仅让人为之一震惊 , 在高考成绩相同的情形下 , 优先录取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A 多的学生 , 而且该规定在全国多个高校通行 , 高中也将该类考试提升到高考的级别 . 什么是学业水平考试 , 是什么时间什么背景产生的 ? 如果你是上中学的孩子的家长 , 对这个考试会清楚之极 , 其无非是要弱化高考成绩而提出的一种考试 , 这种考试将贯穿高中阶段 , 这无疑为繁重的高中学习又增加了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 ! 大家知道 , 高中学习是人的一生中最辛苦的阶段 , 日子可以说是披星戴月地赶 , 饭是饥不择食地吃 , 身体是每况愈下 , 即使是这样 , 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快乐一点 , 轻松一点 , 正是基于此 , 国家才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而学业考试的出现 , 把本来可以轻松的高一又搭了进去 , 也就是说 , 高中同学如果还可以轻松一点的话 , 也就是在高一 , 而学业水平考试则把学生可能仅有的这点时间又剥夺了 , 学生的这三年中间有学业考试 , 末尾有高考 , 真不知道这是减轻了学生负担了 , 还是又给学生背上增加了一座山 , 学业水平考试真的那么必要吗 ? 真的能够弱化高考成绩进而达到高考改革的目的吗 ? 是否会给招生腐败提供一个温床呢 ? 我想 , 对于花季时期的青少年 , 考试越少越好 , 在能够挑选出优秀人才的前提下 , 增加一道考试 , 无疑是给他们的身心增加一道枷锁 , 如果因此产生一些更负面的效果 , 这种改革的考试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 要知道 , 对于学生 , 一道考试一座山 .
个人分类: 真人真事|2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转
sunapple 2009-6-11 09:23
奥数为什么成了公害? 深圳第二高级中学 刘伟 电邮:liuky_szb@yahoo.com.cn 因为我大学学的是数学专业,又曾经在中学教过十年数学,所以常常有家长问我,该不该送孩子去学奥数?我一般这样回答他们:如果你的孩子确实很喜欢数学,并且不觉得其它功课压力大,那么你可以送孩子去学奥数。但不要給孩子任何压力,也不必做很多奥数题,奥数竞赛考得好不好也不必在意,就当是智力游戏,业余玩玩就是了,跟孩子喜欢下棋一样对待。如果你的孩子并不喜欢奥数,那就千万别学。 可是我发现,我的建议根本不起作用,大多数家长最后都会送孩子去学奥数,而且从小学就开始学,不管孩子喜不喜欢,給孩子极大压力,家长累,孩子苦,奥数真的成了社会公害。这种公害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觉得奥数公害反映了我国教育的诸多弊端和重大的思维误导。奥数问题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值得深入思考剖析,揭露出其中的重大误区,并尽快剜除这个毒瘤,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国的未来发展。 家长的无奈 许多家长跟我说,现在许多重点中学都根据奥数成绩来录取学生,奥数竞赛的得奖者还可以免试升入重点大学,如今升学竞争这样激烈,有这样的机会,哪个家长不竭尽全力争取? 他们说的是事实。我曾经在一所公立重点中学工作过,这所中学会聚了全国最多的奥数高级教练,甚至把国家奥数集训队总教练都高薪聘来了。这所中学每年录取新生时,都要偷偷地调查全市小学毕业生中有多少奥数获奖者,我就曾被学校派去一个奥数赛场,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偷偷把获奖名单用相机拍下来,然后私下和每个获奖者联系,鼓动他们来本校上学,并給他们许多承诺,比如让他们进重点班,为他们专门配备奥数高级教练开小灶辅导,免除学费,参加竞赛得奖后给予金钱重奖等等。全市几所重点中学都用这种办法争夺好学生,奥数获奖者成了各校争抢的香饽饽。这些获奖者有许多机会参加全国奥数比赛,比赛得奖后,许多重点大学免试录取。有些重点大学就在全国奥数冬令营现场录取获奖者。在这种大背景下,家长们怎能不对奥数趋之若鹜? 奥数之所以变成了公害,就是因为这种免试升学制度和开小灶造成的。奥数获奖者可以避开残酷的高考,还可以在重点中学获得众多特殊待遇,比别的学生有更多的升学机会,得奖后学校还給重奖。本来公立重点中学已经享受着政府的特殊待遇,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大大超过普通中学,可它还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学生身上,造成了双重的不公平。 公立重点中学拿着纳税人大量的钱办教育,本应尽量维护公平,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倡导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怎么我们当今的公立重点中学却在千方百计地制造不公平,比两千多年前的观念还落后?人们能看到我国经济上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公平,但很少关注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更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对孩子心灵造成的潜在影响更为深远,更为可怕。孩子(包括哪些奥数获奖者)长期在一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环境下长大,他们能形成人人生而平等的现代观念吗?没有平等观念,他们能成为现代公民吗? 在这种制度环境下,从奥数中获利的只有两种人,一是重点中学的校长。因为奥数获奖者免试升入重点大学能算入升学率,还有极大的宣传效应,能彰显校长的政绩(而不是教绩),这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只用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密切相关,也和社会大众普遍看重升学率的心态密切相关。二是奥数辅导老师,这些老师可以收取高额的奥数辅导费,学校还给予重奖,许多奥数名师收入极高。某市政府就曾经奖給国际奥数比赛金奖获得者的教练30万元,致使奥数培训机构遍地开花,奥数教师越来越多。政府、学校、奥数老师三方共同努力,把奥数之风吹遍社会,还用制度来保障,家长怎能不就范? 一种制度如果和功利目的联系起来,那么迟早会走向极端,并成为摧残人的怪物,中国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科举制度把考试与当官发财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最后变成了奴化人、摧残人的荒唐制度。如今我国许多学校把奥数竞赛(实际就是更难的考试)与升学和重奖联系起来,已经越来越荒唐和摧残人,已经成了如科举一样的社会公害。 教育是最不能急功近利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常识,做学问也只有在非功利的兴趣引导下才能做出大成就,可在全社会急功近利的急火攻心下,家长只看重升学率,学校只抓升学率,政府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校长,三管齐下,天网恢恢,孩子们在劫难逃,成为世界上最辛苦的小可怜,中华民族将来也必将成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贫乏的可怜民族! 奥数背后的思维误导 可能有人会说:奥数获奖学生不是也得利了吗?奥数起码选拔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啊,給这些优秀学生一点儿特殊待遇也不过分啊。 问题是:奥数获奖者真优秀吗? 我曾看到过一家教育科研机构的调查报告,其中调查了全国历届奥数获奖者的发展状况,出人意料的是,奥数获奖者后来很少在科研或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被认为是数学尖子的学生,后来少有学数学专业的,基本没有在数学研究上做出成绩的,甚至鲜有喜欢数学的。 这说明奥数获奖只給这些学生起了升学敲门砖的作用,升入大学之后,这块砖就被扔了,他们也并不真正喜欢数学,奥数也没让他们喜欢上数学。如今许多重点中学的奥数学生可以不上体育、音乐、美术等副课,不参加学校各种活动,寒暑假和周末经常加班加点做奥数题。想想看,长期做那些偏题怪题,参加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谁会喜欢它?爱因斯坦说过: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正是那些大量的奥数训练和考试,让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连对数学本身都没兴趣了。只要上了大学,他们马上就对数学不感兴趣了,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 我曾经认识一位家长,他当年是湖北省奥数尖子,曾经得过全国奥数一等奖,现在是一家银行的行长。我问他奥数对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没有?他说基本没有帮助,因为现在稍微复杂一些的分析计算都是电脑代劳了,电脑专家系统一秒钟的运算超过一百名奥数尖子的运算。工作中最有用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我说思维能力不是跟奥数有关吗?他说,奥数主要是做一些钻牛角尖的题目,只不过比别的题目绕的弯子更多而已,而且是有答案的题目,而现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没有答案的,需要探索研究,更需要发散的创新思维,跟奥数的思路完全不同,所以当年花大量的时间在奥数上很不值得。他认为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语言表达、写作、发散性思维训练、探索研究能力、艺术修养上更好。他现在就是一位古典音乐的发烧友,因为他发现音乐最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可如今的奥数训练,恰恰就让学生把影响一生的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抛弃掉,用大量的时间来专做奥数题。 我还认识一位英语特级教师,她的儿子获得了国际奥数金奖,后被保送北大。他到北大后,发现北大很活跃,许多学生多才多艺,学生社团很多,可他因为长期参加奥数训练,只会做题和考试,基本没什么别的爱好,同学去参加各种活动时,只有他自己在宿舍孤零零地做题,跟同学们也玩儿不到一起,心理上日益孤僻。现在他妈妈很后悔,觉得中学时应当全面发展,不该把全副精力投到奥数训练上。 我的一位同事是全国著名的奥数高级教练,教出了许多奥数获奖者。但他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许多生活常识都不懂。他夫人只要出差几天,他家里就乱成一片,衣服脏兮兮皱巴巴,连吃饭都只能去饭馆。他也没什么业余爱好,什么文体活动都不参加,生活枯燥乏味儿,儿子都很不喜欢他。 我所在的重点中学有一位获全国奥数一等奖的学生,学校把他当宝贝,重奖他一部笔记本电脑和一万元,宣传栏上登着他的事迹和照片,学校处处宠着他,他有毛病老师也不敢批评他。有一次一位老师见他上了老师才能乘的电梯,说了他几句,他竟然说:你算老几?你知道我是谁?,奥数文化竟然能把他扭曲到这种程度,真让人匪夷所思! 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 奥数就是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把学生引向畸形的解题专家。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有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质,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可奥数训练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窄化,使他们成为畸形发展的人,将来会給学生的发展留下长期的隐患,影响他们的终身幸福。 奥数是什么?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即使获不了奖,学学奥数也可以训练思维,也没什么坏处啊。这是更大的误区。 我自己是学数学出身的,我深知,数学的精华根本不在奥数解题技巧里,奥数解题技巧只是数学的细枝末节。数学本身是充满了魅力和美的因素的,数学需要高度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甚至有人说它是哲理诗。而哲学是最需要宏观、抽象、严谨、超脱、系统的视野。数学中欧几里德几何学呈现的演绎推理体系、归纳法呈现的归纳推理方法、微积分以运动和极限观念来处理问题的方法、各种定理的证明方法和过程,这些思维方法才是数学的精髓,才是终身受用的内容。把大量时间耗费在奥数式的解题技巧里,其实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只有把握了数学的思维之美,深刻理解了数学的哲学内涵和广泛应用,才是学习数学的正道,才能真正热爱数学。而奥数却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数学的细枝末节上去,而忽视主干,这是对学生思维的根本性误导。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奥数做的是有答案的题目,这些题目连问题都算不上。做奥数题根本不用学生提出问题,题目是出题老师出的,学生只要按照解题套路把题做出来就是了,只不过奥数的解题套路更复杂些。发现和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想象力,而解奥数题却需要学生思维入套,这与想象力的培养是背道而驰的。 世界著名数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是最反对奥数的,这位获得过菲尔滋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的华人数学家这样评价奥数:奥数题都是事先有答案的题目,只不过让学生钻更多的套去找到那个答案,这没多大意义。真正有价值的,是从没有答案的现实中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丘教授在浙江主办了一个新型的数学竞赛,要求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自己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然后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它。这种没有现成答案的竞赛方法,就与奥数竞赛完全不同,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 被称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在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写到:因为新经济不像牛顿力学,套个公式就可以算出答案。新经济不但是个体系复杂的世界,更是一个所有问题都无解的世界。学校所教的东西,几乎从一开始都是有答案的,因此大多数的日本人事实上是从未接受过思考训练的。 长期做有答案的奥数题,也属于从未接受过思考训练,时间长了容易形成思想上更多的套套。真正的思考是像科学研究一样的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在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当今和未来最需要的思考方法。 全民奥化 从奥数的狂热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界即存在制度误导(如奥数获奖免试升学制度),也存在更深层的思维误导,比如认为知识学得越难、题目做得越多、考试成绩越好便越是优秀学生。在这样的双重误导下,奥数日益成为庞大的产业,从奥数教材、奥数教练、奥数培训机构、奥数竞赛体系、奥数冬令营、奥数国际比赛,形成了一条龙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多年时间,现在有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更可怕的是,现在还有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等等奥赛,更荒唐的是,英语竟然也有了奥赛,叫做奥英!看那趋势,今后出现奥画、奥歌、奥钢琴、奥小提琴、奥机器人、奥足球都有可能,众多的乐器考级、声乐考级、各种职称考试不就是奥化的前奏吗? 看来中国人今后从小到大将被全面奥化!当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时候,我国却在全民奥化,从幼儿园就开始全部钻到考试的套套里兜圈子,而且越兜越难,越兜越离想象力创造力越远,这种空前的民族精神自杀简直比纳粹的毒气室更可怕!杨东平先生说奥数比黄赌毒还害人,真没说错。 全民奥化背后深层思维误区是我国大众太迷信考试了,中国大多数人都有考试人格,长期在考试环境下长大,已经习惯了,甚至不觉得越来越摧残人的考试有什么不正常。其实这种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为考试而教、大学录取只看考试分数的方法是千年科举制度的全面复辟,是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倒行逆施! 1985年,享有盛名的美国民间科学团体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机构的资助下,聘请了400多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教授、教师以及科学、教育机构的负责人,用了近四年的时间精心研究和探讨,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一份文件,题为《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2061年是哈雷彗星离地球最近的年份)。这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它5份专题报告,详细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基础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2061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该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思维习惯。计划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按照不同科目分科教学的做法,而是要求师生围绕不同的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把学习变成了研究。 这个计划要求:改革的重点不是放在天才学生或哪门特定的科目上,而是为使所有青少年儿童都得到基本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这种教育应该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度化地、系统而理性地提出把学习变为研究,而且从幼儿园就开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研究,古老的学习观念从此发生根本性的巨变。 这是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顺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从此开始,传统的老师主导的教,让位于师生共同探讨的研究性地学,学校不再像工厂那样批量式地生产相同模式的学生,教育内容不再以教科书为中心,而是以各种各样的课题为中心,分科的学习,变为师生围绕课题的综合性研究。老师上课也无法满堂灌了,因为课已经没法讲了,教室变成了师生围绕课题讨论的研究室。相应地,评价体系也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你对研究的过程怎样进行考试?又怎样打分?可以说,这从根本上推动了评价方法的改革。 学习一变成研究,有关学习的一切方面都变了!从此,学校、教师、教材、教室、管理方法、评价方法、上课方法、自学方法、培训方法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核心就是把考的文化变成研究的文化。 把学习变为研究,就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在世界各国都在你追我赶,尽快把教育体系变为研究体系,可我国却在全民奥化,还在迷信考试。人家从幼儿园就开始研究,我们却把奥数考试延伸到幼儿园;人家面向每一个学生培养综合研究能力,我们却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奥数尖子上培养畸形人,完全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并不危言耸听。 研究:现代工作方式 我国教育界之所以罢黜百科,独尊奥数,背后其实有一种数理化崇拜。我国教育界严重重理轻文,迷信工业时代的分科教学模式,这从五十年代大学院系调整就开始了,热衷于培养理工科的工具型人才。当年清华大学是综合性的名牌大学,其文科极为出色,在院系调整中被调整为纯理工科的工程师的摇篮。奥数思维是和这种数理化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通才,那种数理化崇拜已经过时了。 著名经济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由于国内教育体系以及教育理念的僵化,绝大多数中国人再好也只能做些技术活,难以在美国社会或其他非华人社会出人头地,这些都很悲哀。原来没有全球化时不知道这些,但现在中国人也走出去了,跟其他文化、教育背景的人一在一起,就知道彼此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了。这些问题的根子都出在教育上,包括正式的学校教育、家教和社会文化教育。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不少。比如,讲到中国的公司品牌,不管是广东,还是其它省份,都很难建立品牌。所以,难以通过品牌赚更多钱,而只能制造一些玩具或者说制造一些衣服、鞋、甚至一些机器和电脑,只能是卖苦力。我们现在也讲产业结构的转型,从制造业更多地转向服务业。 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包括法治制度、产权保护以及国有制的问题,但也与中国教育体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非常紧密。 美国大学的教育内容经历了一个全面的转型,转向通识教育。所以,在耶鲁大学,我们对本科生的培养理念是:任何一个在耶鲁读完四年大学的毕业生,如果他从耶鲁毕业时,变成物理、电脑、化学或者是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会觉得那是一种失败,因为我们不希望四年大学教育是培养专家,让他们在某一领域里面投入那么深,而忽视掉在其它更广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机会。我们不主张他们在某个工程领域、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在大学时期就成为专家。如果有学生在大学四年时真的成了专家,我们不以为那是一种成功,反而会是一种失败。 中国的教育则侧重硬技术,由此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即使想要从制造业往服务业转移,也难。产业结构也受到教育内容约束。在中国,从幼儿园到小学、大学、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强调死记硬背为考试,强调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别是科学和工程几乎为我们每个中国家长、每个老师认同,这些教育手段、教育内容使中国差不多也只能从事制造业。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有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世界教育已经全面转向通才教育,可我国却把学生引向奥数训练,成为电脑时代最不需要的解题专家,这不是为国家培养失业后备队吗? 被誉为日本战略之父的大前研一原本是工程师,他曾经进入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在他写的《思考的技术》一书中他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我是以新手和外行的身份进入麦肯锡,做起事来却充满了自信,因为我发现做经营分析其实和进行科学研究没什么两样。他发现在麦肯锡工作的程序是:先分析客户提供的数据、业界的数据,再做成图表,提出假设,然后再搜集并分析可以让自己的假设成立的证据等等。 当时大前研一年纪不到30,却要去給60多岁的企业领导人提建议,但他却充满了自信,因为我所提的建议,都是经过无数的假设、验证、实验,才得到绝对不会错的结论,所以即使面对年龄如父辈的经营者,我也毫不畏惧。尤其是通过实地访谈所积累的事实,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以大量的资料及积累的事实为根基,导出敏锐的结论之后,我才会向客户提出建议。因为不管怎么样,我都比企业的经营领导层更了解最近的现场实际情况,所以我根据足以印证事实的资料所做的提案,绝对让客户信服。 大前研一写到:在麦肯锡的两年中,我不知不觉就分析了将近两千件案子。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我自己进行分析,后来发现凭我一人之力实在不堪重负时,才开始请客户从自己公司里调派约30名人员,和我共同组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业务。首先由我提出假设,再请这些人员搜集可以印证假设的资料,然后再按我的指示进行分析。也就是说,我以团队总指挥的身份,为他们安排求证的程序。例如:这个做完之后,再做那个。如果分析的结果是这样,就进入A阶段,如果不是这样,就进入B阶段。我就像一台空白图表的制造机,提出假设之后,就开始印制空白图表,然后指示团队中的其他人把图表上所有空白处填满。从纵轴是这样,横轴是那样到请这样导出结论的过程中,所有数据的选取、图表的做法、分析法等等,我都一一下达指示。 大前研一生动地说明了管理信息咨询公司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研究过程,并且向团队集体研究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是在处理信息,研究已经不是学院或研究所里的专门工作,日益成为一种现代工作方式。 现在许多高新科技企业都采取项目小组的方法来工作,大致工作过程是这样的:在市场中遇到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企业会组成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能来自各个部门,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针对问题搜集事实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围绕假设搜集数据,借助电脑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验证假设,如果无法验证便修改假设再重复前面过程,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个过程是典型的研究过程。如今研究的工作方式已经迅速扩展到各个行业,所以,尽快把学习变为研究,也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什么我国目前有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只会做有答案的题目,而不会用研究的思维来解决无答案的问题,没有现代社会最需要的研究本领。 考试成绩好并不算人才 奥数金牌崇拜,还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误区,认为考试成绩好就是人才,学历高更是人才。人们说到某个人是人才时,往往会说:他是博士或他是教授,至于这位博士或教授研究出过什么成果,却无人关心。我国传统也认为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至于他金榜题名后做出过什么贡献,却无人关心,反正只要考试成绩好,学历高就是人才。据历史学家研究,我国历史上各朝的状元真正有大成就的极少。 其实考试成绩好和学历高,只能说明他善于考试,学了许多过去的知识,至于他会不会灵活应用这些知识,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创新能力却是另一回事。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和高学历只是具备了做研究的基本条件,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还没开始,这时他还算不上人才。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要把眼光放长远,要看他能不能做出实际的研究成果,成果评价才是靠得住的评价。 爱因斯坦就是本科毕业,而且还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但他做出的科研成果超过多少博士教授?毛泽东就是大专毕业,但谁能否认他是大人才?爱迪生连大学都没上过,但谁有他的发明多?奥数金牌崇拜、考试成绩崇拜、学历崇拜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了。 应当怎样对待奥数? 奥数弊端如此之多,那么应当怎样对待奥数呢?当务之急是立即取消奥数获奖免试升学制度,学校不再給奥数学生开小灶,不以奥数成绩来衡量学生优秀与否,而以全面和谐发展来评价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那些少数有数学兴趣和天赋的学生,可以在自愿的原则下,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兴趣小组,适当做一些奥数题、参加少量的数学竞赛,但不可搞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让奥数回归业余兴趣的正常状态。 国外学生参加奥赛都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去玩玩而已,全世界没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以举国体制去搏几块奥数金牌,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争取那没多大价值的考试好成绩,那不过是一种虚荣。真正高明的教育,并不重视考试和竞赛,而是更看重学生研究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急功近利地指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出成果,而是給他们打下研究方法的基础,寄望于将来他们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美国人没获得过奥赛金牌,但却获得了全世界最多的诺贝尔奖,发明专利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这就是他们高度重视研究能力的结果。 此外我国中小学应当立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思维训练。本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规定研究性学习占15个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的10个学分,这时适应世界潮流的举措,但因为高考制度不改,研究的过程也无法考,所以许多中学都把研究性学习做为装饰花边,上面来检查时做做样子,检查团一走立即取消,还是大力抓考试。这样的教改只会夭折,中国会被世界潮流越甩越远。 做为家长,不能等着高考和学校改革,更不能被学校误导,不要再逼孩子去上奥数班,应当尽力找到有研究能力的老师,大力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这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做法。据专家研究,未来世界更需要右脑发达的人才,右脑主要具有想象、艺术、综合等功能,而传统学校主要培养左脑发达的人,左脑主要具有语言、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快速被电脑代替,有远见的家长应当尽力矫正学校过于偏重左脑的教育,使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如果你今天不早做准备,未来社会发展就会惩罚你的孩子。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582 次阅读|9 个评论
当考试远去
rexlee 2009-6-8 16:42
(我们和班主任的合影) 6月6日,可能研一所修的课程考试都已结束。很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应试考试。 上考场时,没有想到这么多,主要是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进入考场,接受检查,找到座位,翻了翻笔记,接着把所有的资料放到指定位置,这样,考试开始了。可能是属于慢热型,一直没怎么进入状态,有一些不会的地方,导致了些小紧张。不过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接着越做越顺利,在结束铃声响起,留恋的看了下试卷,很下意识的看了眼。等待监考老师清理试卷,然后离开,窗外下起了大雨,在北京很难的大雨,如断了线的珠子,路面开始积水,慢慢的侵过低洼处,连成一片,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考试,经历无数,大至中考高考,小至周考以及课堂随考。不觉地每次考试像台阶一样,随着次数的增加,人也慢慢到了不同的位置。反而,现在留在心里的,是考试之前或者之后的故事。很多人不喜欢高考,还有人在强烈的抨击中国教育制度,特别高考尤甚。但是,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高考,应该也算是一种遗憾。考试的结果很残酷,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就如社会,在人生历程中的18岁,而立之年,能够把其当做成人礼,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就如前段发生的高考录取掉包案,现在已盖棺定论,在当事人心里,应该深深烙下了痕迹,现在看起来是负面的,但是说不定哪天之后,她们会成为好朋友,因为在冥冥之中,她们相关连到了一起;或者她们的为人处事更加的谨慎,不会让悲剧继续发生;当然,事情也可能向更坏的地方发展。抛开这些特殊事件不说,我们普通人的高考也不是那么的普通,特别是在自己心中。当时,没有想很多,每天都是一样,学习,休息,很简单但是很充实,充实到周末打会乒乓球都会令人享受。听起老同学说到每次下完晚自习回宿舍,闻着校园的桂花香,此刻他是最满足的。当时没有感触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我也越发的怀念月光下的桂花香,香味愈加浓郁。 所有的考试,应该最喜欢数学。答数学题总能给人挑战的快乐。语文太过矫情,英语太遥远,物理太枯燥。化学已经没有新鲜感,数学,数字加符号,再来一些文字,第一感觉就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题活,去市面上看,肯定是数学类的参考书最多。数学题最后会有一道超难题,虽然很多时候做不出来。还有一点,数学题很适合我这样的快速答题的选手,每次考试,都是前1小时把试卷答完,接着1小时用来再次检查,并且还能检查好几十分的错误出来,很刺激。 考试远去,接下来的生活也开始了。有人说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其实人生每天也是一次考试,对智力,能力,人品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就如已经过去的23年一样,享受考试的过程吧。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考试远去
rexlee 2009-6-8 16:39
6月6日,可能研一所修的课程考试都已结束。很可能,这是最后一次应试考试。 上考场时,没有想到这么多,主要是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进入考场,接受检查,找到座位,翻了翻笔记,接着把所有的资料放到指定位置,这样,考试开始了。可能是属于慢热型,一直没怎么进入状态,有一些不会的地方,导致了些小紧张。不过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接着越做越顺利,在结束铃声响起,留恋的看了下试卷,很下意识的看了眼。等待监考老师清理试卷,然后离开,窗外下起了大雨,在北京很难的大雨,如断了线的珠子,路面开始积水,慢慢的侵过低洼处,连成一片,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考试,经历无数,大至中考高考,小至周考以及课堂随考。不觉地每次考试像台阶一样,随着次数的增加,人也慢慢到了不同的位置。反而,现在留在心里的,是考试之前或者之后的故事。很多人不喜欢高考,还有人在强烈的抨击中国教育制度,特别高考尤甚。但是,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高考,应该也算是一种遗憾。考试的结果很残酷,几家欢喜几家愁,其就如社会,在人生历程中的18岁,而立之年,能够把其当做成人礼,应该别有一番风味。就如前段发生的高考录取掉包案,现在已盖棺定论,在当事人心里,应该深深烙下了痕迹,现在看起来是负面的,但是说不定哪天之后,她们会成为好朋友,因为在冥冥之中,她们相关连到了一起;或者她们的为人处事更加的谨慎,不会让悲剧继续发生;当然,事情也可能向更坏的地方发展。抛开这些特殊事件不说,我们普通人的高考也不是那么的普通,特别是在自己心中。当时,没有想很多,每天都是一样,学习,休息,很简单但是很充实,充实到周末打会乒乓球都会令人享受。听起老同学说到每次下完晚自习回宿舍,闻着校园的桂花香,此刻他是最满足的。当时没有感触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我也越发的怀念月光下的桂花香,香味愈加浓郁。 所有的考试,应该最喜欢数学。答数学题总能给人挑战的快乐。语文太过矫情,英语太遥远,物理太枯燥。化学已经没有新鲜感,数学,数字加符号,再来一些文字,第一感觉就是丰富多彩的。数学题活,去市面上看,肯定是数学类的参考书最多。数学题最后会有一道超难题,虽然很多时候做不出来。还有一点,数学题很适合我这样的快速答题的选手,每次考试,都是前1小时把试卷答完,接着1小时用来再次检查,并且还能检查好几十分的错误出来,很刺激。 考试远去,接下来的生活也开始了。有人说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其实人生每天也是一次考试,对智力,能力,人品等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就如已经过去的23年一样,享受考试的过程吧。
个人分类: 边走边想|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制度可怕的中学名校-天津实验中学
zhangxw 2009-6-4 09:53
考试制度可怕的中学名校 - 天津实验中学 张学文 2009.6.4 今年, 2009 ,中学校友寄来一张介绍母校的光盘,这使我看到了 50 年代教我们数学、物理、地理课的老师的照片,那时津沽中学的教学楼等等,也让我回忆起今天天津实验中学的昔日。我记得学校校训是实事求是(民国时期),有两个足球场, 4 个篮球场。学生两个有一套生物实验的显微镜(高一)化学实验设备(高二)和物理实验设备(高三)。这在当时的天津已经是最好的条件了。当时的学生李汉亭、程世春、包乃健后来成为我国体育界的名将 记得那时学校有个独特的考试制度,几乎让每个学生害怕,那就是星期考。所谓星期考就是开学不久就在每个星期一的第一节为考试课。而考试的科目事先并不通知你。 这样的考试几乎是让学生既不能不在星期天复习,又不知道复习什么课。其考试的成绩可想而知,总有学生不及格。而这个分数计入学期总成绩中。 在我记忆里,学校从来不在课堂上安排什么考试前的复习。如何准备考试完全是学生的个人行为。 光盘上的资料也让我看到母校今天的辉煌,它的学习环境几乎可以说类似宫殿,按照现在的社会学公式模式,实验中学都是该城市的著名中学。 中学时代是极其宝贵的,就是在这个学校,我逐步领会到科学是个神奇、高尚、光荣又艰难的领地,我能进入这个领域是我当时的最高理想。是的探索科学这个理念引导我走过了大半人生。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48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形式开卷VS内容闭卷
大毛忽洞 2009-6-2 22:11
考试:形式开卷 VS 内容闭卷 16 个学时的课程,如何考试?还真是个问题! 如果出一些具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按部就班地考试, 160 学生至少需要两间教室,同时需要 4 个教师来监考。 实际上,考试的规律在于考试(试题)本身。 晚上《魔方和数学建模》考试,我自己一人监考 160 个学生,考场纪律很好。 在课堂上做题,比让学生课下做题要好。 第一, 在课堂上,学生的答卷都是学生自己写的; 第二, 教师批改试卷时,不需要上网去核对了,只需要对比试卷就可以了。 请看试题: 专业年级学号姓名(注释:写完整给 2 分) 做题规则与成绩: 如果两人的相同, 成绩=卷面分数 2 ; 如果三人的相同, 成绩=卷面分数 3 ; 以此类推。 (注释:此段规则要求学生抄写到答题的试卷上,给 5 分) 1. 请写出你的听课次数, 参考答案(含本次课):X 8 如果有人把听课次数计算错了,试分析其原因。 如果经常把这样简单的题目做错,会产生什么后果? 魔方复位虽然很复杂,但是如果真心实意地去对待,就会有预期的结果。 请论述:为了收获预期的未来,如何对待现在? 2. 魔方复位过程中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魔方各个面的颜色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即大局已定。 局部未定:只剩下两个角块是错位的。 为了复位这两个角块,需要暂时把多个已经复位的小块搅乱,否则,就不能把整个魔方复位。 请用以上事实隐喻一个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3. 试论述你的专业和魔方的关系 (注释:计算机在什么领域不能用,是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而计算机能用在什么领域已经不是个问题。同样,魔方和什么领域没有关系,这问题比魔方和什么领域有什么关系要难很多。)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85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大学老师的困惑--“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大学的办学提案”
热度 2 luzhanguo 2009-5-17 09:53
首先声明,我是 77 级,落伍之人,观念陈旧。 1982 年本科毕业, 1985 年硕士毕业, 1987 年出国,出国后,很少回国,即使回国也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对国内的大学的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2002 年回国。这十五年空缺导致我对国内大学办学观念认识的落伍和思想的困惑。我是看着 1987 年时的国内大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且带着这个概念出国的,这种概念在脑海里刻印了 15 年, 15 年后,还是带着这个概念回国。可是,我发现我好像是原始人进入现代社会;刘姥姥进大观园,已经十分落后了,不是一般的落后了。 感触最深的如下几方面: 一,学校规模之大可称世界前列;教师和学生人数之多今非昔比 国内的很多学校规模庞大令我吃惊,包括建筑物的宏伟,占地面积,装修等,不比国外大学差,甚至远远超过国外(建筑物本身和装修质量另当别论)。 N 个学生宿舍, N 个食堂,图书馆, N 个商店,购物中心等,一个小社会(虽然, 1987 年时,大学里也有食堂等,但是,规模和数量与现在无法相比)。沙家浜里的台词: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这证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而高兴和自豪,是令人可喜的事情。 再就是教师和学生的人数令人吃惊。原来的一个学校才有几百人,多说千人的学生,而现在一个学院,一个系就有千人以上。一个学校光老师就几百人甚至千人以上,学生几万人以上了,而 1987 年时大学规模哪能与现在相比。 根据上述规模,我常说:中国的大学校长到日本去的话,完全可以胜任一个区长,市长或者县长(日本的县相当中国的省)。 第二:关于学生逃课,考试以及毕业证和学位证价值低廉问题 没想到中国大学生逃课问题如此严重( 1987 年以前,没有大学生逃课的名词)。甚至,应该有 100 多人的课程每次只有二三十人上课,老师视而不见,好像与自己无关,照讲不误。那么,自然会想到考试的时候怎么办呢?不用担心,这样的课程的及格率并不低。 诀窍就是:考试的时候,老师把考试题和答案印发给学生,试题就从这里出,学生们只要记住了这些试题和答案就可以答得不错。所以,平时即使不来上课也照样考试及格,这样的好方法学生何乐而不为呢?也就没必要去上课了。有的学生即使是这样也不愿去背,也有不及格的,不过,还有很多的机会,例如:补考,数不清的重修考试,还有毕业前的综合补考,毕业一年后再回来补考。听说,毕业前的综合补考和毕业一年后的学位补考最容易通过。有的人一天补考十几门课程,都通过,真乃天才。有的学生故意补考和重修,因为,可以单独找老师进行所谓的复习和指点复习范围,实际上那就是原封不动地将考试题和答案交给学生。或者补考,重修考试时,根本就没有监考,即使有也是摆设,或者开卷。总之,要比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更容易通过。 由于我一开始不知道这里的奥秘,学生就启发我说, **** 老师, **** 院长都给我们题和答案了,你也给吧。我不愿意随波逐流,这样坑害学生,学生就会教育我:做人要厚道啊。还有的学生会警告老师:如果你不让我及格,小心你也不好过,诸如此类, 中国大学生这种效率极高的通过各科考试的先进,简便方法,在世界上也算前列。结论是,中国的大学你不用担心不及格,总会有数不清的机会让你及格的,你会轻松地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所以,可以说中国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价值低廉。 由于本人好奇,百思不得其解,曾经询问学生为什么不来上课也能及格?逃课现象如何形成等问题。学生们首先告诉我说,我们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时根本就不逃课,上大学之后才开始逃课的,这个习惯是大学养成的。不来上课理由有三, 1 ,来不来上课老师不管。 2 ,老师讲课没有意思,都是照着教材念,谁不会念啊? 3 ,考试前给试题和答案是普遍现象。所以,上不上课,学不学习考试都能及格。理由非常充沛,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也不会来上课。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学生逃课了。可想而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学生逃学和投机取巧的本领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面,现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大学里没有竞争和淘汰,没有降级,退学,即使有也是极其个别的。形成了只要交了学费就能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规则。有些大学的经营者和老师中有一种观念:人家交了学费,花了钱,就应该让人家及格,就应该给人家学位证和毕业证,特别是现在就业非常困难,就不要在毕业证和学位证上卡人家了。有了毕业证和学位证都不见得能找到工作呢。学生们也认为:我交了学费,你就得给我毕业证和学位证。 还有一种观念笼罩大学,那就是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北大,清华等名校当然另当别论)(学生也都掌握了学校的这个弱点,认为反正你都得让我及格,要不然以后就没有学生报考了)。学校每年都要检查各专业毕业率,毕业率越高越好,否则就有问题,要进行检讨。 试想一下,有几个家长在学生高考时会考虑这个学校是不是容易拿到毕业证?然后鼓励孩子报考容易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学校呢?我想只有那些严格要求,治学严谨的学校才会受到家长的欢迎,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里读书。所以说,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的说法这完全是一种借口而已。可是我不明白,从什么时候,学校和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及格率和不毕业率太高会影响学校声誉和学生来源”的理论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坚定地认为“只要我交了学费,你就得给我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呢?是谁首先提出的这两个理论呢?这两种理论是我回国之后首次听到和学到的,这种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交钱就得毕业证的观念实属中国首创。 很多的家长,不惜花很大的精力和金钱培养孩子,一心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大学里学本领,学知识,指望在大学里能有所收获,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也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学校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培养了学生不想付出,却想轻松收获的理念。大学应该是个清纯之地,可是,培养的学生都会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指望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学生到社会上能成大器吗?这样的办学理念能毁坏了一代人。孩子都是好孩子,坏就坏在大人。 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普及教育,以前不存在的问题,现在出现了。要想办高水平大学,培养高水平人才,那么,没有淘汰制,没有竞争,这样的学校本身终究也会被淘汰,将来这样的学校在社会上反而会失去信誉,不是吗?我赞同国外的宽进严出的方式。 上述列举的现象,至少不是一个大学存在的问题,前几天也有博客谈到相关问题,也证明了这是很普遍的问题,一条鱼腥了一锅汤,这才是真正地影响大学的声誉问题,不过,全中国的大学如果都这样的话,也就不存在影响大学声誉问题了。 在这样的现实下,一个大学老师究竟怎样做是对的?严格要求?还是随波逐流?严格要求的话,属于另类,不受学校和学生欢迎。随波逐流的话,于心不忍,良心不忍,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生。怎么办呢?困惑!! 第三:关于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质量问题 为了评估达到硕士和博士的比例指标,为了把历史欠账补齐;还为了由于扩招,教师欠缺的问题,老师也进行了扩招。和学生一样,很多根本就没有教师素质的人也被扩了进来。 有的人,讲课就是照教材念。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普及率,干脆把教案的内容 Copy 到 PPt 上,把念教材改成了念 PPt 。所以,学生能愿意来上课吗? 有的人,连汉字都写不好。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在黑板上写的不如小学生写的,再形象一点,不如蟑螂爬的。我认为作为老师,不要求字写得很好,至少不要像蟑螂爬。在前几天( 4 月 25 日 )我在博客上阐述了我的这个观点,有的人(署名叫做哈哈鬼和无聊之极)马上反驳我说我的思想落后和观念有问题,说我还生活在 30 年前。看样子我是应该好好反省了和检讨了,我落后了。现在,不会写汉字人也可以当老师了,新观念,新概念啊!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 当老师要会写汉字都不能作为审查老师的标准了,真是时代变了。老师的课程讲的差,不吸引人,字也写得差,又不负责,那么,学生能从老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呢?学生能愿意来上课吗?毕竟学校不只是搞科研,还要求会写汉字的呀!!并且还要写给学生。 世界上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就是由于高水平,高素质的老师和学者以及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治学严谨的结果,并不是低素质的老师和对学生低要求,容易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受到公认。 第四:关于毕业论文问题 国内大学在四年级最后半学期( 2 月末 -6 月中旬),要毕业实习,要考研究生,要找工作,要突击本学期不及格科目补考,要突击全四年的各科不及格的各个学科重修,突击全四年所有不及格科目的结业补考(注意:各种补考的名称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高效率地突击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要做毕业论文,可想而知做毕业论文的比重大小了。 老师要求严格的学生,能做 2 个月的试验,这算是最好的了。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都没做,可是可以写出完整的论文,答辩时,结果出奇的好,结果非常完美,有的还有可能得个优秀什么的(感谢发达的网络),天才!!!做试验的同学会把自己实际的数据写到论文里,所以,结果并不见得好,有的仅仅得个及格。所以,做实验的毕业论文成绩不如不做实验的,试验做得越多成绩就越差,还有把研究生的论文原封不动抄下来的会得个优秀的。 日本的本科学生 4 年级开始整整一年的时间在实验室里做试验(至少我读博士的横滨国立大学是这样)。而中国的硕士生才做一整年的实验,那么以此类推,中国的硕士生与日本的本科生水平相当不为过吧?本科生和日本的高中生同水平也许有些夸张。实际动手能力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大学人数扩招了,可是实验室没有扩大,或者扩大较小,弄得实验室非常紧张,连一般的实验课也要弄到星期六,星期日,甚至晚上上。那么,就更没有地方做毕业论文了。原因是实验室需要大笔的经费,成本太高的原因,所以,投入资金不足,一边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边由于经费和实验室的紧张,不断地削减实验课时。 听说这不是一所大学的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所以,我国的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已经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不如不做,我建议取消,怎样? 第五:中国大学生的课程太多 学生连星期六,星期日,甚至晚上都要上课。特别是全校性选修课都是在晚上或者星期日(听说这样的课属于后娘养的,不能占用白天的专业课时间,也排不上白天的课表里,所以只要报上名,都可以通过得到学分,不管老师讲不讲课和出不出席)。学生根本就没有多少自己的时间,更不用说接触社会,接触实践了。我认为有的课就是浪费学生的青春。比较之下,日本的大学生大部分星期六就没有课。没听说晚上还上课。很多的学生去做工挣零花钱,同时学习和接触社会,毕业后马上就融洽到社会和很快就找到合适的工作,日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远远高于中国大学生。中国,不仅小学,中学,高中生课程负担过重,就连大学生负担也太重,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锻炼自己,不应该都束缚在学校里。有人说这样的话会出事。那么,日本的大学并不负责学生的住宿和生活问题,学校只管教育,更没有辅导员,很多学校没有学校没有学生宿舍,没有人管理,难道说日本的年轻人自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就比中国的年轻人高?我不这样认为,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也会自我管理的很好。 根据以上列举的这种情况,我想出了一个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符合的办学新思想和新办学方法:那就是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在学校门口摆上一张桌子,收钱 = 四年的学费,然后当场就发毕业证和学位证,让学生拿着学位证和毕业证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就行了,反正进大学也学不到什么本领,没必要花很大的成本上课,考试,浪费学生的宝贵青春,也解决了教师素质问题,没有必要雇佣众多的老师和服务人员,也不用建设高成本的实验室,这样的办学成本很低,符合经济规律。 如何? 本文纯属瞎议论,并不针对某个学校或学校的某个人,也不是批评某个学校的领导人,哪个学校领导人都希望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所以,请不要对号入座。文章太长,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很愧疚。不过,好在我的文章产量并不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136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上海市实验学校(小学部)面试记录
热度 1 sheep021 2009-5-11 17:15
我们一直没有对孩子的学习有啥期待,幼儿园期间也没报过什么班,别人为了孩子上小学、中学的事情,有不少专门到名校周围买房子,我们觉得,小区门口的小学就不错了,至于中学还没考虑。 这次上海市实验学校来幼儿园招生宣传,听说他们的学生很轻松,所以打算让亭亭报名去试试。 4月25号凌晨开始报名,我因为当天就要出差,只好早上5:30就起来去填表,结果发现已经是第79号了,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网上报名后2周,总算通知可以参加“校园活动”了,其实就是考试,本来以为是面试,也就没有做专门准备。 把孩子送进校园之后,跟别的家长交流,才知道网上报名2000人,今天参加考试的只有960人左右,已经筛选了一半出来。而且今天不是面试,而是考“逻辑思维”,一听说第一次是考试,我们就傻眼了,因为她不仅没有上过思维训练班,而且从来没有考试过。我们甚至想到她可能会哭着跑出来,一直守在出口处,半步不敢离开,没想到,坚持到最后,高高兴地出来了,问考的什么题,一个也说不上来,只是说,我全部做完了,还休息了一会儿才交的。 本想这次肯定是没戏了,等结果出来,又一个没想到:她竟然通过了,进复试了,糊里糊涂的进了,孩子以前从来没有考试过。通知先做一个在线调查问卷,帮助孩子做一个胸卡佩戴,5月10号参加复试。后来得知约150人参加复试,角逐最后的60个名额。成绩明天公布,成功与否不太在意,因为小区对面的小学据说是一匹“黑马”名声不大,但校长很有办法,学生不苦,升学率也很高。 不过,不少家长对这个问题可真是关心到了极点,就连第一轮测试出来时,有些孩子头上有粘纸,有些没有,都要研究个究竟。 今天网上搜搜,发现一个圈子是家长们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探讨的问题真是详细啊,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附后: 问:我家孩子落选了,想看看试卷,看看他差在哪里? 答:第一轮的成绩可以给你,但我要考虑你为什么要孩子的作答情况。你想看,直接到实验学校来,我给你偷偷看看的机会。你自己体会一下,看后的感觉是什么样。也就知道了为什么不让大家看。你可以看自己孩子的详细作答结果,也可以看排名。但不要看分数,因为分数是均数为50的标准分,还有负分的,家长容易有歧义。这类用于比较的测试最好不让孩子和家长知道,现在一些机构如果不是诊断需要是不给孩子做智力测试的。 考进来的家长可以随时看,因为他们仅限于60个孩子之间的比较,差异很小。 问:考试中,我家孩子发现一道题中两个答案是一样的,她还跟老师提出了,老师说: “ 你觉得哪个是对的就选哪个。 ” 答:每次测试都会有相同答案的题目,确切地说这样的题目的重复答案都是正确的,你选择了就得分。为什么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想了解在这个顺序中,小朋友的答案检索顺序是什么,这很重要。因为它会涉及我们以后出题的答案设置,也会考察每个侦测点的显性水平。同时,也会涉及到本次考试中多层级答案给分的技术处理。 也有一些题目,你选择了不同的答案会得不同的分数。因为这个题目的加工算法比较多,你能掌握多少就可以得多少分数。 关于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整个试卷共43个题目,事后处理时去掉两个统计指标不好的题目,这两个题目不计分,所以,积分的题目是41个。整体用时对10%的同学是足够的,他们会正好做完,而且有一点点核实时间,不能让这个指标再大了。对90%的同学来说,他们是做不完的。 第二轮的测试和第一轮没有交叉,是你说的处于同一个起跑线的。但第二轮的成绩绝对不是最终结果,而是结果的一部分。两轮的分数都是有贡献的,综合考虑。 关于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问卷有两个方面的选择,一个是选家庭,一个是选孩子。选家庭的应该是报名的时候就加上,但当时我们的技术手头还有其他的活儿,没有忙过来。 家庭和孩子的选择标准不能公示,否则,我们对不起自己了。选家庭很重要,这涉及到家庭的教育价值和支持水平。我们怕实验学校耽误一些家庭,所以,我们的排除绝对不是说你的家庭不好,而是实验不能提供对应的教育服务,而且你们一般会有更好的选择。家庭虽然不能代表孩子,但确主导孩子的教育。实验学校的教育虽然对外宣称很丰富,但还没有达到对各种家庭都合适的水平,还是普适的一般性教育。 家长们根据孩子们的回忆,关于第二轮测试内容的推测: 1.户外活动,考察身体协调性,运动能力等 2.一笔画,考察思维方向,开放性?是否有绘画基础不是重点 3.听故事,回答问题,同时屏幕上有干扰信息,一旦小朋友关注的是大屏幕,一定要漏掉故事信息,考察注意力 4.描述自己喜爱的东西,考察表达能力 5.棒子游戏,考察集体游戏中小朋友的表现,合作?领导力? 6.最有趣的是有据说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隐约透露出要给小朋友们放电影,但等了半天什么也没放,估计考察的是在小朋友无所适从的时候的表现,不知是守纪律好,还是活泼些好。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8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考试和考核改革不能忽视客观性
wangyong77 2009-5-1 07:58
我在年初的时候对于目前的应试教育做了分析,指出考试的局限性才是根本原因,这些看法散见于一些文章和建议中。 看到教育部和济南都纷纷说明要对考试进行改革,喜忧参半。特别是济南的改革,见 http://news.163.com/09/0501/03/586SL1EE000120GU.html 很可能会滋生大量的腐败,过于强调教师和学校主观给分,不可避免会造成更大的问题,以前的应试教育可能会变成应付和讨好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在中国目前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匿名性,考评的老师应该是不能知道学生是谁更好。另外,济南的考试分级为abcd,太粗糙了,也会导致录取的时候不客观,同一级别的人太多了。考试的尺度如何来确定,怎么样来决定abcd的比例,假如学校把所有学生都评定为a怎么办?不同的学校教学水平不一,很难找到客观的方法来给每一个学校分配合理的名额,所以,这种松绑估计会导致混乱。 附录1 针对学校的建议之二命题改革的建议及其预期效果:1、在命题中要更多地出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考核的内容,在试卷上注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于书本,所学习的内容的答案。命题内容更多面向产学研背景。2、鼓励命题创新,鼓励考试形式多样化,当然如果需要规范,可以加以限制,并且采取教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审批的机制。3、鼓励出那些看起来不可能解的题目,鼓励学生给出超出想象的答案。为了防止学生答题困难,可以出n题由学生任意选择一题。4、取消对命题的限制,防止学生应付考试。不再限制那些创新性的,应用性,没有固定答案的题目的比例。在命题中,允许出现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创新的题目。5、命题最好有产学研多方参与,并且允许教师自主制定创新加分规则,当然可以要求通过批准。6、重视考察学生现学现用的能力,在给出一定知识的情况下,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7、鼓励教师尽量将书本中的理论性问题还原为实际的应用题,考察学生举一反三,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上一系列的建议使得考试题更能够贴近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通过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师生关注产学研的结合,防止应试教育和学生考前突击。以往一味批评应试教育,很少关注对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进,这是难以奏效的,而对考试的改进则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个人分类: 教育观点|2093 次阅读|1 个评论
江西高考零分作文 【转载】
entomology 2009-4-23 11:39
江西高考零分作文 转贴链接: http://bbs.godeyes.cn/showtopic-337433.aspx 要求:以07年洞庭湖鼠灾背景自由命题,题目是07洞庭湖鼠灾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八百字以上。 --------请耐心的PageDown,呵呵------------------------ ================考生作文如下================ 《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叽叽叽叽叽,叽叽!
个人分类: 扯闲皮儿 Babble Chat|3464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考0分考生的真实内幕
xhsk 2009-3-25 17:17
人活着本来是应该有理想、有个性的,可是我们中国的中小学生已经彻底丧失了这些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去做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 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科技,科技又靠教育,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教育可以说是投资大见效小,可是那些不懂教育的中国教育控制者把中国教育说得相当美丽。 比如说: 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 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中国大学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大学生数世界第一! 我们一看便发现这些荒妙的说话,应该是搞政治的人或者是那些相声小品的常用语,怎么搞教育的人会说出这样无知的话来,我实在是处在郁闷之中.... 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校搞的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我们大家心知肚明无须再说,至于说大家对这个教育的满意程度一看百度,cctv,新浪等论坛便知道:我们人民对中国教育是何等的满意了! 学生自杀、学生杀老师、师生乱伦的报道长盛不衰,如果这样的教育我们都不满意,那就是我们不知足了! 至于中国的大学数,大学生数世界第一,的确是真实的。 但我建议教育部再加四个世界第一: 中国人口数世界第一, 中国的垃圾大学数世界第一, 中国垃圾大学生数世界第一, 中国的垃圾教授数世界第一, 当然,由于处于社会强烈的舆论下教育部说了几句更好听的话。 比如: 以后我们高考将不再唯分数论。 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赶快地建立高考立交桥。 我也不知道2008年的高考是不是唯分数论,没有分数的人会有可能进入大学吗? 当然我也不稀罕中国的这些豪华大学,立交桥我没看见,独木桥上的人倒是不少!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教育部狂喊学生创新的时代,我曾经向北京大学申请去他们那读数学,并且我明确说了我不需要毕业证,但人家却说:我们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录取学生,不能破格。 中国教育,哈哈................ 清华大学为了维持老大形象,居然说:要培养诺贝尔奖得主。 可惜可惜真可惜,清华也只是为美国高校培养人才的基地! 虽然他们已经有个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杨淫教授,但我们还是乐观期待吧!!! 说起清华北大那是人人向往,家长盼望,学生渴望,因为一考上清华北大那就意味着家长可以在别人面前疯狂大说大话,孩子在全省名声大旺,当然不可能在全世界辉煌,因为清华北大在全世界的大学里一直排不上号。 为了考清华北大,许多年轻老人深深陷入千万丈深的题海之中,他们起得比鸡早,睡得比够晚,并且还有高才总结了拿高分的重要秘诀:做题目是拿高分的唯一手段, 喜欢分数的朋友可以选用。 曾经我问我的同学: 我问:老兄你的梦想是什么? 同学:考重点大学,你呢? 我轻微地说:数学... 同学:你的理想好大,你想做数学家啊...哦... 我不敢再说话了。 我的确不知道那个重点大学到底有多重。 但是我透过他那厚厚的眼镜片,看到他的幸福和自豪。 因为我知道他想说就凭你那点英语分数也想当数学家,你...... 分数,分数这个中国人迷恋的东西,我不喜欢因而许多人觉得我心理有问题! 当然那些同学每天的辛苦的确也是有回报的,最少他们可以看到父母的笑容,而我看到的是父母的眼泪,邻居的嘲笑。 这就是我不喜欢分数的下场,所以高考考0分看上去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内心的磨练和挣扎真的是无人知晓。 我不是在鼓励朋友们去考0,去诋毁高考,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人各有志,各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我尊重大家的选择,但你们可以不尊重我的选择。 我小时候是喜欢数学,后来是痴迷数学,现在是疯狂数学。 我在小学时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只知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此那是我一直怀念的时日,当然如果一个人永远停留在童年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个标准的孩子,永远不知道人世间的各种丑陋和美妙。 我记得我读一年级时, 老师说:1+1=2 我问老师:为什么? 老师拿着我的手,一根手指一根手指的数:1...2,那么1个加1个就1,2。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理由了吗? 我不服,但是我没有说出来,因为我妈告诉过我要尊重老师 。 在2年级更好玩,有一天我在课堂上不小心发现一个结论,我立即问老师。 老师立即答到:如果成立的话,书上应该会写出来的。 我很想不通,书上没写就不成立,那书不是人写的吗? 我同样没有说出来,但是我从此以后不问老师我自己思考的问题,这样也许许多人会说:那对你不好! 其实,这对我很好,因为我可以不知天高地厚的乱想,我的胆子就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我在初中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数学老师,我经常和老师讨论问题,我们之间就像朋友一样,我想怎么问就怎么问,非常随便,在老师那里我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在那段时间,我的数学得到了第一次深化,因此我在初中的数学发现最多,但是,我最敬仰的老师却在我初三上半个学期末遭到经过素质教育的学生砍伤。 后来为了考高中,为了分数,在初三下半个学期,我也开始为分数读书,哪怕是我最讨厌的死记硬背我都干,因为人家说度了高中可以考大学。 没想到我的这种优点成了一种惯性,我居然一直努力到高二的一次高分数中才发现:我在高中的数学中毫无发现,我恍然大悟,我感觉到我自己的愚蠢...... 从此我决定我不再为分数读书,我要为了理想,为了目标而读书,我要坚持我以前的创造式学习,我不再复印式学习。 我从新进入我的数学天堂。 2008年6月7日那天下午,我没看数学试卷,我在我的0分试卷上写满了数学论文,但是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我看到有人居然一出考场就哭了,我不小心一听,原来数学题目很难,他们自以为可以考重点的都考轻点了。 我的内心再一次受到: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最强烈震撼,我决定封杀现行高考制度,毫无保留地对高考炮轰到底。 其实现在中国人都知道应试教育残害了无数的人才,但是他们也无奈地认为: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只能适应。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做考试的机器,做复印机。 同时,我也采取了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只能坚持自己的做法,顺利考了个0分。 当然高考考0分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那也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如果现在的高考不是如此的窝囊不堪的话,我绝对不会去考0分。 为了升学率,为了高考,许多学校实行搞封闭式管理,其实那是比监狱更监狱化的监狱式管理,他们根本不把学生不当人看,为了他们学校的名誉,为了他们学校早日脱离轻点进入重点。他们为学生安排习惯:早上几点起床,几点吃早点,几点睡午觉,几点又起床,几点又上课.......不知道这些学生还有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连他们自己都自称机器。 所以说: 如果你是一个篮球爱好者,那么请你千万不要随时打篮球,因为考试时只做题目,不打篮球,如果你不听到时候会被邻居笑。 如果你是一个网络爱好者,请你不要去上网,因为考试时只做题目,不上网,否则你将永远站在大学门外。 如果你是一个物理爱好者那么你不要只学物理,因为你得全面发展,学好一科物理,你的高考总分上不去。 哦...耶! 我一回想起高考前久那的情景真的很好笑。 考试专家教你怎么复习,心理学家教你怎样调节心态,大家在期待你的高考分数。 有的父母为孩子买补脑液,有的买安神药,更有甚者买镇定剂...... 高考真的这么了得吗? 一个泱泱大国怎么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分数至上的高考上,我一直处在恐惧和不安之中! 邓小平先生当年恢复高考制度时说:不要迷信考试。 而今天的中国人大都迷信考试。 创新,一个听上去非常舒服的词语,而且被某些教育大家和小家喊得热火朝天的词语,在现在的中小学生心中却一直很模糊,很神圣。 而且他们会发挥想像力,如:我们一般人肯定不是创新发明的料,我们的知识还不够健全,我们的想法会很好笑,我们的智商还不够高.....那是科学家的事,我们还没有那个能力,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学生创新突破胆量的早已经被恐惧和担心吃得一干二尽学习别人的人永远不能超越别人! 就像我原来的一个老师,他对我说:你以为你会创新就了不得了哈,人家只要分数,你就等着读补习班吧!这句话可真是一句真心话,只是我一直不听。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在好好学习,不敢不好好学习,去多思考问题。 因为能够把课本上的东西全部学会就差不多咯,还创什么新哦! 不要到头来落到像我一样的可笑下场。 如今中国的学生已经变成考生了! 就像那些一直喜欢考试的人说:你有本事你就先考满分再考0分,其实我的确没他们有本事,因为我的考试分数一直都不是很高,因为我时刻都在告诉自己我是学生不是考生。 我曾经也真的认为我的本事不好,智商不如别人,但是那是过去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思想。 我记得那是我初二时候的一次期末考试,我们的数学考了一个书上没有的结论,我本人由于没有好好学习,而是经常拿时间思考创新,所以我就用我的结论,我原以为是天才的考试高手都没有做出来。 前久温家宝总理去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老说了一句让教育部感到羞耻的话。 钱学森先生说:现在中国没有哪个大学培养出创新人才! 丘成桐先生说:中国学生已经丧失追求学问兴趣和热情! 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中国的教育控制者实在无知! 某些人因为怕麻烦就用一个糜烂腐朽的高考来玩弄国名。 我为中国的教育默哀,我为中国的学生感到惋惜,我为中国的明天感到担忧! 如今的我不再伸手向父母要钱,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是内心还是喜悦,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能不能出版。 但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我已经习惯被孤立了..... 不怕大家笑话,我曾经在工地干过苦力、拣过垃圾、睡过大街、被人歧视但我从未放弃,因为我已无所谓任何苦难和折磨! 《无形数学》是我读了大量书籍后的产物,花了大量心血才写完的。 此书是一个:以数学为底面,以哲学为侧面,以爱情、治国、心理、生活、励志、思想、教育、传记等为内容的一个三维空间! 人生不太长,我建议: 各位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年轻朋友,不要为了分数去读书,多读点自己喜欢读的有用书籍,不要因为那张文凭破纸而忘记自己是人,你只要有梦就要去追,别在乎任何阻挡你前进的障碍,因为任何一个强者都是不会把灾难和小人放 在眼里的! 我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感谢家人的支持,我感谢我自己的坚持! 祝福各位! 心海时空
个人分类: 《丑陋的中国教育》|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隐约的绝对值号
余孟孟的博客 2009-3-12 20:26
余孟孟 早起监考。我负责的考场,有前后两道门。前门上写着怕苦莫进,后门上写着滴水穿石。 数学试卷(理科普通班,文科实验班)中有这样一道题: 解不等式: x 2 + 3x - 8 < 10 ( 8 分) 在不等式左边可以隐约地看见一个绝对值号,但过于隐约,以致许多考生都将其忽略掉了。然而,还是有个学生举手,并将此疑惑提了出来。我让他稍等,便自己提起笔描算了一下,觉着没绝对值也可以算出答案,就告他,没有绝对值。可他却跟我说了句似乎与此无关的话:老师!这道题 8 分啊! 当时我没能理解那位学生的意思,只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便转身离开了。接着陆续又有几个学生问到这个问题,我便拨通了教务处的电话。刚要跟主任讲试卷的事,考场内的广播响了,正准备说这道不等式了。结果是:在不等式的左边加上绝对值号。那位学生听到这里,便抬头看我,我只有还以抱歉的一笑。 那位学生也许不知,其实,他的确不知,我是学文科出身的,在这所中学只是一位普通的 历史 老师。这样的 历史 老师,已经很少有机会再去解什么数学题了。然而,我这样说,并不是为自己当时的尴尬寻找借口和理由。我只是想说,功夫不用会贬值,反应不练便迟钝,思维不运就僵化。 对于考生的疑惑和提问,我当时的理解是:他认为,这道不等式题左边没有绝对值号就不能做,就有问题。可是我,一来透过近视镜并没看到所谓的绝对值号,二来自己很快就算出了答案,所以,才会那样告知他。可之后我才领悟了那位学生的意思: 8 分啊!如果左边没绝对值或者隐约的绝对值号不显现,那这道题不就过于简单了?不就是在白送分数,白送牛奶吗? 没想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即便清晰的语言,简短的对话,也可能会产生差异性的理解。原因何在呢? 其实,在老师面前,学生往往是简短的;在学生面前,老师往往是独断的。 学生的这种简短,通常不是言简意赅,而是说前句,丢后句;有前言,没后语。这并非他(她)们缺少语言表达的能力,而是教师的架子往往搞得学生莫名的紧张,教师的权威常常使得学生欲言又止。他(她)们在同学和朋友面前,绝不缺少表达的天赋。与朋友言,他(她)们个个都是优秀的演说家,难得的幽默师。 老师的这种独断,通常不是英明果断,而是听一句,评是非;看一眼,定优劣。这并非他(她)们缺少聆听的耐心和审视的目光,而是在学生面前久积的武断和自负,迷糊了他(她)们智慧和仁爱。 所以,老师们!搁置自己的英明,便搁置了对学生的武断;消解自己的自负,便消解了与学生的误解。 初写于 2009 年元月 6 日,改于 2009 年 3 月 12 日 星期四。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6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主考、作弊及其它
余孟孟的博客 2009-3-7 19:04
余孟孟 最近这三、四天,是 2009 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春季会考的日子。我所在的学校安排我监考,并且给我发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主考两个大字。一开始,我心里还美滋滋的,自己一直都当学生,被别人监着,这次终于熬出头了,可以戴着主考的光芒显显威风了。可谁知道,等到真正监考时,我才知道,主考还得做跟班的工作。 在考试当中,有个学生说要去厕所,我无奈,只得遵照考点办的规定,跟着,陪着。主要不是怕学生跑了,是怕他们去作弊。我说:你们这些考生,现在的待遇可真高啊!全场都笑了。 春季会考,其实就是补考。正式会考没过的,给个机会,让他(她)们再考一次。试题的难度肯定是降下来了,可很多学生依然不会。选择题,不管对与错,都写上了,可后面的主观性试题,好多卷子都空着,白白净净的,好像等着我们这些监考老师去给他填满。 有个学生很有意思,他试卷后面的大题一个字也没写,只对着题目傻坐着。我看他,他就笑,我也笑。这样来回好几次。我的笑,不是嘲弄,而是惋惜;他的笑,不是从容,而是尴尬。我知道,这个学生在等待作弊机会。其实,我也在等,等他能神奇地抄上几道题出去算了。这样的考场,对这样的学生简直就是折磨和摧残。考过了能如何,考不过又能如何。这个学生一身军装,看起来身板挺好。其实,他早该走出考场,冲出校园,回归绿营,保家卫国去。这里真的不适合他。 我们绝不否认人的可教性和可塑性,可是,我们也该承认人的天性和差异。有些人在骨子里是不适合念书的,更不适合当前的学校教育。他也许有学习的本能和欲望,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可能不在书卷里,不在校园里,更不在考场里。 有的考生宁愿蹲在厕所里被臭气包围,也不愿坐在考场里面对试卷。我想,那里的气虽臭,他可能还觉着温暖;这里的气虽清,他可能还感到寒冷。那里有转向挠头的自由,这里有规矩端坐的约束;那里有布帘高墙的遮挡,这里有电眼目光的监视;那里有排泄垃圾的畅快,这里有挤弄知识的痛苦。唉 ! 考场猛于厕所也! 一个学生用手机作弊,被监考当场逮住,没收了手机。临考结束时,监考问我该怎么处理。我犹豫了一下说:放她一马吧!学生有时也挺可怜的,就不要登记上报了,给她一个教训就算了! 校园里的作弊现象,其实挺耐人寻味的,有时可以在其中看到大众心理的变迁,甚至是一个时代的转型。 若干年以前,学生以作弊为耻,作弊就像做贼,甚至比做贼还严重,一般人是不敢为之的,即使有人作了,也当成自己的秘密,绝不敢外泄,生怕被旁人小看了去。可是而今,光荣和耻辱竟易地而处了。作弊,在很多学生心里就像探险,大多数学生都想试一试。失败的,最多赚一句别人的同情他(她)命真背!成功的,则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自己的能干。 寒假里,正上高中的小妹兴高采烈、绘声绘色的给我讲她们班一个作弊成功的女生如何向她们同学炫耀自己作弊经过的。小妹说:考完化学,我们在宿舍整理东西。忽然,一个女生闯进来手舞足蹈地给我们说:这次我化学能考 90 。哈哈!我们 那监考 老师严的很,可是也傻的很。他爱往外面走。我一见他走出去,便哗哗跑到前排学习好的一个同学那里,一看答案,再跑回来。这样好几次,都没被逮住。哈哈!。 反躬自省,在我将近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我敢面对滔滔的黄河水说:我几乎没有作弊过。说几乎,是因为我完全记不得自己什么时候还作过弊。不犯这种事,并不是因为我天生品尚高洁,而是我有别的考虑。小学和中学时,不作弊,那是我不敢。我怕万一被逮住,太丢人。因为我念书一直不错,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所谓的好苗子,若有什么不光彩的事发生,我想我顶不住那个压力。念大学和研究生时,不作弊,那是我不屑。做一个读书人,踏踏实实地做点学问,认认真真地教些学生,这就是我的理想。这种理想,在我看来是平实的,但也是神圣的。所以,我绝不允许它受到半点玷污。 作为老师,在教室里,我总微笑着。 作为主考,在考场里,我总严厉着。 微笑着的那个我,是我自然的流露。 严厉着的那个我,是我别扭的装蒜。
个人分类: 教育闲思|31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埋头考试不会生活 学生如何超过老师(转载)
杨学祥 2009-2-28 06:48
埋头考试不会生活 学生如何超过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8日05:3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陈强   3年前,我到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当访问学者,当时10岁的女儿陈韵正也跟着去了。韵正在美国上了五年级(小学)和六年级(初中)。她出国前在国内小学读了4年多,回国后现在福州上初一。经过一段时间对中美两国教育的比较,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教育的特点是教学生学会考试,而美国教育是围绕着教学生学会生活来展开的。   我结合女儿的例子,说说美国的中小学是怎么上课的。上午教英语阅读、数学、科学、历史这些主科,下午上的是一些很有意思的副科。比如,学校里有专门供教学用的厨房,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烤面包、做煎饼,韵正还把她做的产品带回来给我们品尝;有缝纫机,韵正做了一个小枕头,带回国作为纪念;有小车间,韵正和她的同学合作,用木板做了一台手推车还有理财、职业规划以及如何带孩子之类的课。   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和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个很有钱的人,设计一个你的旅游规划,到你最想去的地方,住最好的宾馆,要求度假不少于3天。韵正设想自己到迈阿密度假,她上网查了迈阿密好玩的地方和天气状况,下载了景点的图片,在网上订了来回机票和一个五星级宾馆,连每一餐吃什么都做了计划,然后把所有信息写在了一张海报上,贴在班级的墙上,这就是她的作业。还有贷款买车的作业,假定你月收入是2500美元,减去每月800元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1700元用于自由开支,如果你要贷款买一辆少于5万元的汽车,应该如何计划?当然,老师会给同学们一个3年期或5年期的还贷款表作为参考。他们还在班上搞模拟餐厅,从设计招贴画开始,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从家里带些食品和餐具来到学校,然后轮流扮演餐厅服务员和顾客,学会讨价还价。美国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六年级的时候,韵正就做过这方面的作业。有一个英文的职业规划网站,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打勾,然后电脑会依次给出20个适合你的职业。选择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个,这个网站会告诉你该职业的年薪,5年内的供求情况等等,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是一份作业。老师还让同学们把自己未来的职业印在名片上,韵正的头衔是未来的剧作家。据说,在高中阶段,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学生的职业规划,并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际岗位跟班观察,然后写出学习报告来。   美国学校平时十分注重逃生演习。韵正当时就读的学校,每月一次演习,火灾、地震、龙卷风、坏人持枪入校等情景都模拟过。我想,要是中国学校也有这种演习,四川地震就会少死一些人(不仅是在校生)。因为成年人如果在学校阶段有过这种练习,他自然就懂得如何紧急避险。   从美国的教育,我们看到了中国学校教育的欠缺。我在中小学阶段曾经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数理化挺好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学了不少没用的东西,或者说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比如说,在数学课学过的微积分、立体几何,在生活中基本用不上,最常用的还是小学水平的加减乘除;化学的元素周期表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全忘了。如果说它有用,一是在当年升学考试时发挥了作用,二是现在辅导女儿功课时用上了。倒是以前不被重视的历史、地理知识,现在常常作为人际交往的谈资。所以,我建议降低基础教育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宽知识面,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数理化高深的内容,比如微积分、立体几何之类的,应该放在大学教育阶段,供相关专业的学生去学。美国的高中生做四则运算还在用计算器呢,比中国学生的数学差多了,可怎么就没影响人家国家的强大呢?   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不见得都正确,有些还是过时的。有一回,我太太在央视科教频道看到一个节目说,国外科学家证明黑猩猩也能使用工具,这一发现推翻了我们教科书上长期以来关于人的定义。后来太太问女儿,你们课本上怎么说的?女儿脱口而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懂得使用工具。我担心一些老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在凭一成不变的书本知识继续误人子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老师不仅自己不学新知识,还给学生布置那么多的作业,使得学生很难有时间、空间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超过老师呢?   当然,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我认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同样存在问题。一提应试教育,大多数家长都反对,素质教育谁都赞成。但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一些家长给自己的孩子报课外的音乐班、绘画班等等,以为这样就有素质了。我一个亲戚的孩子,读六年级,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计算机竞赛还在省里拿过名次,被认为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有一回,我到他们家,却看到奶奶还在给他喂饭。当然这可能是个特例,但许多孩子不会削苹果、洗碗、洗衣服、叠被子、缝纽扣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学生连正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即便考试分数很高,琴弹得再好,你能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这样的学生是正常的吗?!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也和我们这种培养模式有关呢?   听说有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俩人都不愿意洗碗,于是只好用锤子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谁来洗。我听了哭笑不得。难道我们的孩子仅靠高分就能过好日子,就能对世界有所贡献?!我真的不敢相信!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555 次阅读|2 个评论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的意义
zangyf 2009-2-23 08:24
除了免试推荐生,政治是硕士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其主要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1)拥护共产党的领导;(2)爱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考试与人生----舞弊考试=舞弊人生?
famingkuang 2009-2-10 08:33
考试与人生的思考 ---- 舞弊考试 = 舞弊人生? 一个人如何对待考试是否折射出一个人将如何对待人生?人的一生需要经历多少考试?我想没人能准确的说出来,因为有形的、无形的考试比比皆是,从广义上来说,人生的每一步都是考试。 今天看了黄庆的博文《 加州阳 光之五十九 我 说 》里面有这么一段: 美国驾驶考试最重要的不是看你停车水平有多高,走 S 走得是不是如游龙,而是看你是不是重视交通规则,更强调的是安全意识。比如说在红灯前是不是完全停下( FULL STOP ),是不是充分尊重行人先行权,有没有保持车距,最重要的是转弯和换道有没有回头看( LOOK OVER SHOULD )。 如果不观察盲点,就会撞车或者伤害就近的行人。 开车其实和人生经验一样,不注意观察自己的盲点,仅仅依赖后视镜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日本最大的问题是现在连后视镜也不看。 发发在那评论:哈哈,在中国现在学车的连后视镜都不看,也能过关,为什么?因为学车的目的只为通过考试!!!对着考试规则做文章,这就是中国的思维模式。 看后回想起自己学车时的经历不由得我不感慨一番。 在驾校里,师傅不是教你如何开车,而是教你如何通过考试;不是将他的多年开车经验教给你,而是将他多年的对付考试经验教给你。 有的师傅竟然教你倒车不用反光镜,因为反光镜会增加车子的宽度,所以将反光镜折叠起来就不容易在越线时被电子系统检测到。 这让我想到,我们中国人的目光是很短浅的,我们为了考试而考试,并没有想到这样也许会害了自己的性命,会误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对待考试的方式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如何只要看他如何对待考试就行了。 一个民族对未来的追求是什么只要看这个民族如何面对考试就够。 一个国家的未来能走多远只要看这个国家的国民是怎么考试就知道了。 舞弊考试其实就是舞弊人生。
个人分类: 反思|973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7-01-26 | 考试改革——不得不对学生做的治学回归
zhijieleng 2009-2-9 13:59
现在的大学由于扩招带来的学生素质下降,高校评估和学生就业对教师的压力导致每科考试几乎都有狭窄的复习范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而学生也以此为教师第一要务,如果老师不给范围,一个班级就集体不答卷,有2/3不及格这科就重修,教师会被督导批评,承受一定的后果,年轻教师很难经受的起,更何况有的学生干部组织学生给这样的教师考评不合格,虽然这样极端的情况是个案,但是,足以让年轻老师不寒而栗,因此,各大学基本上都是有范围的考试,这样试卷水平即符合高校评估的要求,又会使学生轻松过关,大家都相安无事!可以说一般的课程考试成绩是不能考出能力的,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要看老师,严一点的学生考前看10天,松一点看2-4天,所以,仍然有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原因除了不愿学习之外,主要是学生大多对各种上岗证情有独钟,本来业余时间做的,倘而皇之拿到课堂上,或者干脆不上课,不听课还振振有词,认为课上学得东西没用。重修总不及格没关系,毕业时有大补,反正大补学校总得给补习,一般能过得去,即使这样,学生仍然有大补过不去的,2006年就有同学不得不上了大五。有很多学生就业难,自己没有信心,回头总结原因时,永远不忘了说我们学校差、教师水平差。的确,我们学校不是一流学校,但我们仍然有自己的长处,最大的长处是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比我上过学的三所名牌学校都要好,而且也有优秀的教师,我承认是有一些教师教学水平有待于提高,尤其近几年硕士扩招带来的教师水平下降,那么学生为什么不为自己争得权益,交了高价的学费,难道没有追究教学服务质量的权利,我们专业2006级有一些学生会比对听课,敢于对教师质疑,这点我很支持,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学业质量都冷漠,那问题就不是别人的事了。现在,很多学生说无力、无奈,我不赞同,没有养成质疑的习惯和能力,永远也不会有更远大的前途和耀人的能力。 回到学校一年半了,很用心工作、教学和带学生,也保证每学期听部分教师的课,也在和一些学生交流,现在我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不改变考试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眼界、意识,我们的学生的能力会很难上去,我们这一代学生的能力可能会输给印度的学生。我觉得改革的方向应该改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平时为80%,期末20%,可能会改变这种状况。学生参加物流设计竞赛时反映的问题就是阅读能力比较差,有个别学生一本上百页的案例两天看不完,领会核心内容能力差,这些学生还是好学生,可想大多数学生会如何?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能从众多的资源中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立足社会的能力,可是现代的教学和考核方案没有注重这些,所以学生从平时上课中训练这种能力非常重要,我做的教学计划也是这样的思路,我希望3年后能看到不一样学生,这是我的良心和责任,尽管可能会被一些学生和老师误解。
个人分类: 教学心得|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往事回首(1):童年的一次假签字
刘玉平 2009-2-8 15:18
元宵佳节,本应说些喜庆的话题。但生活不仅仅有喜悦和梦想,更有苦涩与反思。而后者,从生命进化的角度看,更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原动力。既然这几天以学术造假为主的真与假这一话题议得正热,反思就先从自己开始吧 往事回首( 1 ):童年的一次假签字 大约是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事情了。 家里姐弟五人,我属于该玩就玩,改学就学能静得下心来学习的类型,又是唯一的男孩,加上天资还算可以,所以父母一直对我寄以厚望。当时,父亲在政治上经历坎坷。咱也算争气,人穷志不短,小学时成绩在班级乃至年级一直名列前茅。这让父母感到一些宽慰,甚至多少有些引以为豪。 寒假前的期末考试,语文拿了 97 分(作文被扣了 3 分),而数学没有发挥好,由于粗心大意而审错了一道应用题,答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只考了 95 分(这大概是四年级前,所有的数学考试中唯一一次没有满分的。呵呵,咱手头比较笨,这之前,作为实验科目、没有列入数学正式学习内容的珠算,曾经考过 80 多分)。 那时,每逢过年,父母要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部分,作为压岁钱发给我们几姐弟。并实行奖励优秀的政策,我的成绩好,每年都能得到不少,让几个姐姐非常羡慕。 父亲对待工作十分认真,又是直率严格之人,在 79 年之前是唯一能参加州革委常委会(当时可是党政合一的,好象到 83 年才一分为二)的机要秘书,若不是因为跟领导较真、意见相左而被不让参与实际工作到 82 年才恢复(又被平调到他退休前的单位),按照他的资历和能力,可能早当州级领导了。父亲已退休十余年,却一直没有闲着,不计较报酬,已经帮好几个州级和省级单位做档案达标,这两年又为家乡的军事志而辛劳。 当时,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进行了分工:几个姐姐的学习,主要由母亲来管;而我是由父亲直接过问。拿到试卷,我就犯愁了:对于从师范毕业又当过几年老师的父亲,也知道三、四年级课程的跨度是比较大的,估计看到这个成绩,他虽然不会严厉训斥,但却可能因为我的粗心大意而扣下不少压岁钱、甚至不签字。虽然母亲会签字,但也会告诉父亲的。怎么办? 从学校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考虑这事情。不时有小伙伴叫我一块去玩,可我却一点心思都没有了。不知不觉,就快到家了。 灵机一动:哦!这样吧按复写纸的原理来。 没多久父亲也回来了,自然就问到成绩的事情:小五,考得怎么样? 语文 97 ,数学 95 。我答道。 数学怎么搞的,把卷子拿来看一下,我将夹着馅的语文卷子递过去:只发了语文。 父亲大致溜了一下便签下家长已阅的字样,作文还要注意细节,描述同一事物要注意使用同义词。 谢天谢地,过关了!我在心里暗喜,过后我便描着父亲笔力透下的印迹签了字。 没想到却出现了新情况。第二天下午和小伙伴出去玩,吃晚饭时我刚进家门,就见父亲板着脸、手里拿着数学试卷:这是怎么回事?昨天我就觉得这卷子有些问题。 95 分也很正常,你却弄虚作假,代我签起字来了!听着父亲的一阵训斥,我的心情一下子天上掉到了地下。在假期作业的基础上,过年前把数学课本里的应用题全部重新做一遍。父亲说。 没几天,就到了年三十。检查完作业,父亲说:小五啊,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我相信你能靠考 100 分的。本来要收回给你的奖励,但这次就算了。往后的课程越来越难,你不可能永远考一百分,希望你引以为戒,不要弄虚作假、做一个诚实的人。 后来,考上了省重点的中学母校,同学们谁都不是省油的灯,我因为兴趣广泛而在学业上有所分心,成绩在班级里也就前十名左右,自己在这类事情上却再也没有做过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04 次阅读|20 个评论
考试作弊漫谈
Bobby 2009-1-9 12:03
时值考试之际,乱谈一下考试作弊的话题聊以充数。 一、古时作弊 作弊与科举考试同行。自从隋朝首次设立科举制度以来,历经一千三百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文官选拔制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巨大诱惑之下,科场上徇私舞弊的情况在隋唐时期就已相当严重。有权的托请,有钱的行贿,那没些没钱没势的怎么办呢?那就只有请枪手冒名顶替,所谓伪立符告者、接承他名者、远人无亲而买保者、试判之日求人代作者等,或者挟藏入试,谓之书策,干些身藏夹带的勾当。种种作弊现象不可悉数,在科场考试中相当普遍。 下面两图是 2005 年 9 月 28 日 天津发现一套完整清朝考试作弊工具。 19 岁的天津青年郝笛收藏到一套完整的清朝道光年间考试作弊工具。这套作弊工具共 9 卷本,均长 4.5 厘米 ,宽 3.8 厘米 ,厚 0.5 厘米 。每卷本内约有 10 余篇文章,共 10 多万字,并配有一双可藏匿卷本于鞋内底层的加厚底男布鞋。让人称奇的是卷本内文字约有 1 毫米 见方,通过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见当时作弊手段高超,并形成规模。 火柴盒大小的作弊卷本(新华社记者刘海峰 摄) 藏匿于鞋内底层的作弊卷本(新华社记者刘海峰 摄) 作弊专用的《大题文府》(网上图片,来源不详) - 下图是清朝考生两本作弊古书。 2009 年 1 月 6 日 下午 ,泰州市民 陈 先生将其珍藏多年的两册袖珍古书公布于世,其中一册礼经只有 4.5 厘米 5.5 厘米 大小,比南京出现过的最袖珍古书还小了一半。专家介绍,这种让人看了很吃力的书,原是古时考生为走捷径作弊所用。让人感到好笑的是,书的内页却提醒人勿带入场,专家认为该提示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泰州海陵区 陈 先生的家,只见他小心翼翼地从裹了好几层的包装中,拿出一只小塑料袋,然后从塑料袋中取出两本袖珍奇书。经过测量 , 其中一本尺寸为 4.5 厘米 5.5 厘米 ;另一本为 5 厘米 8.5 厘米 。两本书的扉页印有光绪辛卯仲春精校重订的字样,表明它们已经 100 多岁了。翻开内页,记者看到前者为《五经》中的《礼经》;后者为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在内的《四书》,其中细如发丝的字迹,让人看得非常吃力,不一会儿记者就觉得眼睛十分难受。 陈 先生告诉记者,他爱好收藏,尤其喜欢古书,这两本书是他多年前在安徽农村意外淘来的,一直当成宝贝珍藏。泰州市博物馆考古部的一位专家,在仔细研究这两本古书后肯定地表示,两本书是古时考生作弊所用,既可以事先把它们藏在鞋后跟内,也可以扎在头发里带入考场。让人不解的是,记者在该书内页却发现了舟车便览,勿带入场的提醒。该专家认为,该提示分明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因为这么小字的书,在舟车上是根本无法阅读的,但这是校订该书商家玩的一种伎俩,该专家还表示,据他所知,在南京出现过的最袖珍作弊古书为 8 厘米 10 厘米 大小,该《礼经》比其差不多小了一半,两本书具有很大的文物价值。 见:王国柱《清朝考生 作弊 古书现身扉页竟提醒 勿带入场 》(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01/07/content_10616785.htm )。 两本古书,其中一本比两个硬币稍高(王国柱 摄) - 古时考生作弊很严重,惩治考生作弊也很严酷。《辽沈晚报》的一篇文章说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为帝王选才,因此对考试作弊的惩办甚严。轻则杖罚、抄家,重则流放,甚至人头落地。科场舞弊重则斩立决。晚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 855 年),吏部考试鸿词科举人,由于题目泄露被御史参劾,结果充任考官的刑部郎中唐扶,降为处州刺史,已经登科的 10 人全部除名落第。清咸丰八年 (1858 年 ) ,顺天乡试科场舞弊案,该案共处罚 91 人,其中处斩 5 人。夹带入考场戴枷示众。清代对夹带考生惩处严厉,不仅驱逐出场,而且革除功名,取消终身应试资格,而且要戴枷示众 3 个月,杖责一百,最后还要发配边疆充军。冒名顶替者被缉拿。县试、府试、殿试均雇一名枪手顶名代考叫 一炷香 。被查处后,替考的要受惩罚,雇人考试的秀才也将被追查 。 二、现代作弊 现在的大学流行什么样的作弊手段呢? 代考、抄书、互换或偷换试卷动作太大,风险也高,可能不太流行。我看最流行的是将书本的重点段落拿到校园复印店用小号字复印来做夹带,其次就是前后同学照抄,还有的抄在衣服、大腿或课桌等处照抄的(这个受限制于环境条件)。如果是极其重要的考试,则有可能利用手机、无线耳机、作弊笔、作弊背心、袖珍扫描仪、针孔摄像机、甚至考场外作弊电台等先进设备进行作弊,但这些需要里应外合,技术含量要求高。 抄在衣服、大腿上照抄(网上图片,来源不详) - 作弊笔书写在手上的字在笔尾的荧光灯照射下清晰地显示出来(网上图片,来源不详) - 如何识别学生作弊呢? 一般来讲,考试通常是先松后紧,也就是作弊的高峰是在后半段,待多数学生做完容易做的试题之后。这时候就会出现交头接耳、前仰后探等坐姿不端者,这往往就是作弊的先兆。发试卷之初或收试卷时混水摸鱼也大有人在。发试卷之初作弊学生会卸下夹带,夹在试卷内或屁股底;而收试卷时则学生会乘乱抄袭别人考卷。随老师身影举动而视线移动者多图谋不规者,而做后好迟迟不交试卷者则欲透漏答案给他人者。有所异动则可从学生的眼神和动作上看出来。利用手机等设备作奸犯科,较易提防,但经验老到之惯犯颇能镇静不忙,眼神不与监考老师眼神交接,隐秘抄袭,则难以发现。 三、为何作弊 作弊的理由无非是要不劳而获,不学而过(及格)或不学而得(得奖),是人的诚信出了问题。但网上有个段子《作弊的 68 个经典理由》读来可博一笑。 1. 不作对不起良心。 2. 老师提供 优良 的环境。 3. 脖子酸伸起来晃一晃不小心喵到。 4. 看看邻座的同学有没有写班级姓名座号,以免他被扣分。 5. 做弊就做弊要什么理由。 6. 因为今天天气不错。 7. 今天心情太好了,顺便作一下。 8. 同学已经把答案丢过来了,不抄对不起他。 9. 怕同学不会写,凑过去 机会教育 一下。 10. 训练自己看 小字 的速度。 11. 测验视力。 12. 没作会便秘。 13. 加强辅助记忆体的能力。 14. 考试程式 太大,大脑系统发出 记忆体不足 讯号,增加 小抄 。 15. 练习写字。 16. 要考甲级的 证照简定 。 17. 训练瞬间暴发力。 18. 上课不是都要带笔记吗? 19. 老师上课太烂,逼学生作弊!(所以学生作弊,老师要检讨!) 20. 学生负担过重 ( 七科 .....) 。 21. 考试日期过紧密,学生来不及准备! ( 所以改三次比较好 ...) 22. 考试的目的在於让学生学到东西! ( 边抄边学效果加倍! ) 23. 藉作弊,训练学生的团队精神! ( 呵 .... 全班一起来 ...) 24. 制造天择压力! ( 藉作弊制造记过,藉记过制造留级,藉留级淘汰学生! ) 25. 小抄已做好,不作可惜! 26. 寓军训于作弊! ( 藉作弊训练眼观四面 , 耳听八方的功夫 !) 27. 过去的习惯 , 不作会怪怪的。 28. 作弊是种艺术 , 谁在学生时代没作过弊。 29. 训练新的招式 , 那招最安全。 30. 都坐在死角 , 舍我其谁ㄚ。 31. 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 !( 作弊一旦被抓 , 就要被记过 ) 32. 试题过于简易 !( 毋须学生费心去记 !) 33. 看到学长作 , 怕学长被抓一个人孤独 , 所以学弟决定与学长共存亡 ! 34. 让监考老师有事做 ! 35. 我不入地狱 , 谁入地狱 !( 为了让大家明白作弊被抓到的后果 , 决定牺牲小我 ...) 36. 这样刺激的事在考试时也能做 , 学校内找不到跟这一样刺激的事了。 37. 一切都是巧合 , 并不是故意的。 38. 眼睛天生斜视ㄚ .... 39. 我是长颈鹿的後代 , 生下来脖子就很长ㄚ。 40. 总归一句 ...... 天赋。 41. 看从左边传过去的小抄会不会由右边传回来,要印证地球是不是圆的 42. 怕考太好 , 只好抄没念书的。 43. 引述蒋故总统经 国 先生一句话 : 今天不作明天就会後悔。 44. 考烂会被禁网路。 45. 考烂就不能看电视。 46. 考烂会被骂。 47. 俗语说 ..... 今日试,今日弊。 48. 考试不作弊 , 明年当学弟 . 宁愿没人格 , 不要不及格。 49. 人因作弊而伟大! 50. 遇到困难 , 不能逃 弊 。 51. 作你千变也不厌倦 ! 52. 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做弊要花时间 , 体力 , 精神 ) 粉累! 53. 读书是考试的目的 ,  而考试是作弊的原动力 ! 54. 人要勇于尝试 ! 55. 师长说 : 同学彼此之间要互助合 作 。 56. 作弊是梦想的开始 ! 57. 闲闲没代志 , 作一次看看 ! 58. 引用广告名言 : 60. 孔子曰 : 意思是君子都是先 作 了再说 ! 61. 子曰 : 意思说不作弊很难 ! 62. 小不作 , 则乱大谋 ! 63. 君子以 作 会友 , 以 弊 辅人 ! 64. 子曰 : 意思说作弊被抓到就不怕没人认识你 ! 65. 言 弊 行 , 行必果 !( 作了就有好结果 ) 作弊被抓到就不怕没人认识你 ! 66. 不能继续先烈遗志且光大之 , 斯诚後死者之羞也 ! 67. 作 不到 , 与不会 作 是人生的耻辱 ! 68. 试卷太简单 , 写得太快了 , 剩下的时间太多了 , 又不想睡觉 , 只好帮帮同学的忙。 考试作弊还有智、勇、仁、义、信、礼六德或六大要决,也有点意思: 第一,智,考试时要眼看监考老师的位置,耳听八方同学的答案,这就叫作智。 第二,勇,就算监考老师在旁边走来走去,也要面不改色,不慌不忙的继续作弊,这就叫勇。 第三,仁,有同学作弊被抓到时,要做出很同情的表情,这就叫作仁。 第四,义,自己作弊被抓到,千万不可以把同学供出来,这就叫作义。 第五,信,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作弊的答案,要相信答案,这就叫作信。 第六,礼,考试的分数,千万不要比帮助自己作弊的同学还要高,(他考A,我们可以考个B + 或B就可以)这就叫作礼。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1782 次阅读|17 个评论
严格控制不及格率不可取
求新 2008-12-21 14:06
据网上看到的不确切信息,北大存在规定优秀率及不及格率之议,规定考试及格率必须在 90% 以上,不知道是否形成了制度,也不知道是否严格执行。但是,确实有不少学校跟风作出规定,并且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严格推行。尤其是在二级学院、文科院校、职业高校中比较突出。 试想,如果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没有标准化的检验与测试设备,也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只是要求所有工人保证按工人各人自己认为合适的标准达到 90% 的合格率,即使发现明显残次,也不允许自作主张地报废或降等。在工作过程中,只检查记录原材料是否到齐,如果未到齐就给个通告,开点会协调协调,最终结果不重要,也不再记录,哪怕原材料没有,产品实际不存在,也必须虚拟报出 90% 的合格的产量与产值。每个工人的中间产品进入下一个工序不予检验,无论数量对不对,也无论上工序加工是否是废品,对新的工序的要求仍然是:按该工序该工人个人自己拟定的标准达到 90% 的合格率!达不到扣奖金,达到就万事 OK 。在所有工序加工完结后,将所有部件配件统装在一起,不进行测试与检验,一概推向市场。那会怎么样?如果相当多的企业都如此,社会会怎么样? 当然,上面情况只是设想,情况并没有坏到如此地步。由于存在市场的检验与反馈,采用上法管理的企业只能自行消亡,自然淘汰规律迫使企业必须注重产品质量,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是决不可能出现上面的景象的。 但目前的学校,相当多的却都是在如此操作与管理,不同的是,社会的检验与自然淘汰规则作用微弱,自然淘汰规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大学的专业课程, 都是 老师自己教、自己组织复习、自己出题考试、自己阅卷,教学大纲多由老师拟订,了不起在老师拟订后交教研室主任审核或教研室老师集体讨论,但由 于 老师往往各事一门,加上事多时间少,这类审核与讨论常是过场。学校普遍设置督学,但其工作主要是对教师考勤,深入一点的会了解是否有讲义、进度的大致情况、学生到课的大致情况。同样,人少事多,要求再高就不好办了,如果要求检查到是否严格执行大纲是不可能的。对教学大纲的把握与解释 权全在 老师个人手上。学校配有辅导员,班干部也会协同工作,但恐怕也只能对学生打打考勤,对于经常缺勤的约束,如果除去分数的因素,主要就靠会上会下教育及奖学金与助学金限制了,通知家长的手段非必要是不采取的,也许一些高明的辅导员能通过积极引导产生好的效果。学校一般都规定平时成绩占总分 30% 甚至更高,如果对长期缺勤学生严格按平时学习情况控制平时成绩,会有约束力。但是,如果限制不及格率,与老师利益挂钩,对于学风不好的班级,老师大概要将平时成绩变成提高及格率的手段,这样,差生不难得到这样的信息:是否上课并不重要,不上课得高分不是难事,辛辛苦苦上课真是傻大冒。课程之间往往有衔接关系,先期课程未学好,后续课程肯定会受影响,但后续课 程 老师不会去检查前期课程学习情况,因为即使检查又有何意义呢,至多是降低一点本学期目标,照顾一下基础内容与落后面,如果影响进度就得不偿失,重要的还是要保证考试分数上达到 90% 的合格率。 学校没有如同工厂那样标准的产品检验仪器,目前还未见大范围使用的试题库与出卷系统,也未见有那个学校宣称自己是根据什么标准或系统把握质量关的。大学里的分数只能起到相对评判的作用,由于基础、环境、课程等各方面的差异,每门课的参照系只是一个班的学生;一个教研室的参照系也只是一门课涉及的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控制不及格率,对 于 老师而言并不难操作。只要平时讲课围绕题目来、复习时针对性强一点、布置复习提纲范围尽量小,要取得不错的成绩不是难事。虽然最后分数分布曲线不会那么理想,高低分数差别小,即使算是正态分布,但分数过于集中在某一段分布。不过这一问题最终被考察的并不多见,即使是评估也不考察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如果是文科试题、问答类试题与大分题,评分标准不可能细到 1 分或零点几分,老师阅卷过程中的弹性可以比较大,控制分数的分布也有办法,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分数分布曲线,使之稍微好看一些。客观题评分过程中变化余地不大,但这类题学生舞弊技术含量不高,分数客观性值得存疑,从许多 20 分以下的试卷中可以看到舞弊的蛛丝马迹。 要求控制不及格率的原因,有些是考虑节省教学资源,如果让太多的留级生、重修生挤占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是不利的。还存在成本问题,由于教育部控制收费,重修的大部分成本需要由学校来消化,学校理所当然感到困难。而假如将不及格率控制在 10% 以内,基本上免除了组织重修的问题,无论明的差生还是暗的差生就只能令其自生自灭,到毕业前一次清考后推入社会,统统打发了事,所有后期问题只能依赖社会去消化了。至于对后续课程的准备不足、对学生素质进步的负面影响、对学风建设的破坏作用就都无法计及了。目前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里面有没有因为一些学生学历与能力不符,就业困难,使市场就业压力加大的因素呢?对于企业,市场是公正的,不会只是因为企业自己在出厂时标志或宣传的按其自身标准检验的产品质量高或广告做得好,就被公认。市场会给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大产品质量管理以动力与约束。但对于学校而言,这一机制作用相对较少,一方面,学生毕业后是分散地进入单位,另一方面,学生进入社会后,其能力不可能立即充分表现,而经过一段时间后,其第一学历与学校教学效果都已经模糊化,要对学校做出评判的难度加大,最终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用人单位只能按一定等级(例如一本、二本等)初选毕业生,同一等级的学校,除了多投入,不会有太大实惠,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进一步被损害了。 限制不及格率还可能有其他原因,由于欠缺对学生质量的公认标准,分数尽管具有相对性,但却成为可以看得到的参考值,不排除有的学校是希望有一个好的对外形象,使学生拿出来的成绩单比较好看,而特别规定优秀率及不及格率。 也有许多学校并不是无奈之举。由于素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需要给学生留下更自由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评价光是看分数是不够的,希望削弱分数的作用。还有一个理由是,既然大学的考试成绩与标准是相对的,就不要过于高、难,不要让学生丧失信心,否则会事与愿违。会教育者在教育学生时会不断跟踪学生的进步,不停地提出恰倒好处的要求,要求他们要够一够才能摘到桃子。如果要求老是高,学生怎样够都够不着,必然会打击学生积极性,出现厌学、怕学等毛病;但如果要求老是很低,学生不努力就能轻而易举地达到目标,学生进步就不可能那么快。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控制分数的分布、控制不及格率是有意义的,需要根据当时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提出一个恰当的当时、当班的分数要求,应当有一个好的分数分布,既要有高分,又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及格,分数呈漂亮的正态分布模样。但这些都应当是对那些努力学习,不随意逃学,上课能认真听,认真记笔记的学生而言的。对于那些老是无故不上课,不认真完成作业,晚上玩游戏白天睡觉的学生如果不存在不及格的问题,其负面作用是不可轻视的。 我们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如果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次序,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而要维系正常的教学次序,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有检查,有纪律,有执行纪律的方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安,或者只是有公安,但没有检查、没有执法,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学校里,批评教育并不万能,不可能事事找家长,不可能动辄处分、除名,分数作用不可忽视,在分数问题上不能太不严肃。可以限制不及格率,但必须是有条件的,要说明其指导思想,规定前提、范围、管理办法。如果学生要选学其他课程,在满足某些必要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如果学生外出学习其他技能,应当有考查与相应学分管理办法;如果学生考研,可以考虑根据考分补充学分等等,但是都必须经过必要的手续,要有政策依据。毫无理由的逃课是不能被允许的;晚上玩游戏,白天睡大觉也是不能允许的。对那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而言,教育、引导是重要的,但严格要求是不可缺的,正面教育产生作用的基础依赖于分数。由于确实有些学生,因总总原因,到课率不高,但利用业余自学能达到教学要求,甚至会更好一些。因此,不能对经常不上课的学生一概评判为不及格,但是,这样的好的学生通常所占比例较低,必须重点地检查与甄别,对考试成绩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对于经常违纪的学生,如果并不存在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是不能得到限制不及格率的保护的。 人的自由度与主体性是存在消极面的,具有惰性且易受消极情感的困扰。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稳定性、不成熟性,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能力较差,无论在知识能力方面还是在道德情感方面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能够帮助学生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被送进大学的学生的家长中不少人是拿出毕生储蓄,为求子女能够受教,他们是对得起自己的子女的。责任落到教师(包括授课教师、学校行政人员与学校各级负责人)的身上,教师有责任让自己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接受自己的教育的期间尽可能的能有所学。教师要教好学生,只是学识、方法、态度是不够的,严格要求永远是不可缺少的。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要求老师自己有好的资历、高的学术水平、公平公正的态度与作风、还尤其是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在一些学校还可能被上、下批评,但教师的称号是神圣的,教师必须对得起这个称号,必须对得起家长,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学生。 分数的作用一是标准,二是激励,尤其要注意其作为质量标准的作用,激励作用依赖于其标准职能。但是,上述许多问题的根源恰恰在于难以制定标准。首先是无法和硬件一样,设计出统一的测试检验设备,其次是由于基础的不同、环境与条件的不同,使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目前社会上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有计算机水平考试,能给出全国公共的一种质量标准。但在推行过程中一直被人批评,认为这些考试打乱了教学次序,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等。对于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由于用人单位普遍重视,一直坚持了下来,而计算机水平考试,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强烈限定。许多人研究试题库问题,但一是因为采用试题库会加大学生压力,容易吸引一些学生在相应课程上过多投入,而削弱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另外,还有许多人认为,试题库会将学生注意力从实用技能引开,而偏重于死的试题,不能考察学生融会贯通能力与创新等及其他能力。还有就是会加重学生负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等等。但是,关键在于度,如果能够恰好地掌握火侯,应当不是一无是处的。例如,可以有各种官方或民间的不同等级的试题库,不以水平评价为目标,而以基本合格为标准,能让不同学校基于自己的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标准,能让认真进行了学习的学生在所选定的标准下,无须过分投入时间,就能比较大比例的获得及格的成绩。这些试题库题目知识点不宜多,每门课有百余个就可以了,题目总量也不宜多,有一、二千题就足够了,题目公开且相对稳定。不需要所有课程都建立试题库,也不能只是一二门课程建立这样的试题库,要求对主干课程建立试题库,一般每学期规定三到四门可能采取试题库出题的课程,学期开始不规定那些课程采用试题库出卷,只到期末临考,再从预先说明的那三到四门课中随机选择一到二门组织严格的考试。学校可以宣布自己及那些专业、那些课程是采用那种标准试题库的,学生可以在求职时声明有那些课程是经过那种标准试题库测试的,用人单位的基本知识考察部分可以借助相应的试题库抽查。对于非主干课程则视情况放松要求。在如此体制下,将不存在 规定优秀率及不及格率问题,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757 次阅读|3 个评论
研究生还需要考试来督促吗?
陈小斌 2008-12-3 17:36
两名学生在研究生院上基础课,回来说《地球物理反演》这门课他们听得不是非常明白。鉴于反演在地球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每周二下午,我要他们两个回来,给他们补火。一般的,我采用提问-回答-讨论式的,同时不断地强调其中的重点部分。当然避免不了要推导公式,一起在纸上,用笔,乱糟糟地写。在一些节骨眼上,我总是停下来让他们先想想,下一步怎么办:要达到什么目的、采取什么策略等等。这样,一个下午过去后,我们就会乱糟糟地画满几张纸。我把这些纸交给他们:拿回去,把这些公式整理出来,下周二我要检查。 下个周二他们来了,我就问,上周二我们讨论的结果呢,是否整理好了?我的那位学生把她的笔记本交给我,上面寥寥地写着几行公式,另外那位学生根本什么都没写。我有点火,说:布置了让你们整理的,怎么不整理?你们要是把那些过程自己整理出来,基本就把思路理顺了。他们不好意思地说,这段时间要期中考试,都在复习别的功课,所以就没来得及做这件事。 我觉得非常之诧异:研究生上课还要进行期中考试?我苦苦回忆我上研究生的时候,好像没有期中考试啊。大学里有没有也忘了。我想,除了英语以外,其他任何研究生课都不需要考试来监督。都研究生了,还不知道上课、学知识是为了自己研究的需要,还要用考试这种方式来督促?尤其是还有期中考试,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像反演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布置一个大作业,让学生自己查找几篇本专业有影响的论文,或者找自己导师帮忙搜集一些资料,写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心得,比考试强得多了。还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更不需要考试,给学生出个大一点的题让学生自己编程去,然后写出整个设计思路和结果,这就行了。研究生专业课程,应该更重视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能力。试卷所能反映的信息太狭窄了,最多反映了学生的书本知识,根本不能反映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能应用本课程的内容。 那位女学生听到我说的程序设计大作业的想法后,说:陈老师,那不行啊,那样大家都去抄作业完成任务了。我气不打一处来:谁爱抄自己抄去,你们已经不是中学生小学生了,还以为这是为了老师读书啊?
个人分类: 师生之间|6771 次阅读|6 个评论
考研备考的来信和答复
biotrader 2008-11-23 23:13
我以前的一个学生,辞了工作准备考研。来信向我请教备考方法,其实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准备到这个阶段,生理上疲惫,心理上有些怀疑自己。他的底子不太好,但是是很刻苦,很上进的一个人。备考方法其实谁又不知道呢,主要还是心理上要坚强些吧。隐去真名,摘录来信和答复如下: 来信 张老师: 近好! 好久没见都想你们啦,和都身体健康吧,我好像是咱们班没出息的一个啊。天气凉了,要注意身体啊! 那就说说我的近况吧,安排时间上和在时一样,在数学上也注意基础的牢固,英语也是注意了单词和语句的训练与提高,您说的记忆法很好。专业课也多看了案例和相关的真题。 这段时间也做了真题(数英)从平均的上看有所提高,不过英语就是还是有点在45(除了还没写作文)上下摆动。数学基本上比在时提高点了,好像还是点担心啊,但,我也相信李宁的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张老师您说是吗? 以后的时间里我是这样安排的:单词(你说的方法)每天还是抽半个小时记,数学英语到12中旬把真题做完两次,从那时开始再看下一些模拟题,剩下就是每天有个好心情啦。哦,作息,12点睡, 6点起来(背书),中午(12)睡一个钟。 祝 身体健康! (23日) 答复 : 你好,有责任、有追求的人都是有出息的,呵呵。做个好人本身就是目的。 不要和别人比,要和自己昨天比。用笔记下你这段奋斗的历程吧,和人生 的其他东西相比,这同样是最宝贵的财产。 你的英语还是要注意收集。就是说可以背的好东西很多,但是你自己最有 体会的不多,就是那些你做时觉得有趣,或对答案后,恍然大悟的一些题。 比如自己做过的阅读、翻译、作文都可以背背了。这样可以辅助单词的记忆。 可以自己读了录音,然后播放听写。当然,词汇量是一切的基础。 数学要注意体会那些符号后的直觉。有时间可以看看,原创人当时做出定理时 的数学史(有书、网上也可以查到)。其实那些冰冷的符号背后也是一些很自然、 通人情、有趣的故事。这样对数学有个体系上的认识。数学和英语的学习方法完全 不一样,有时你一下子理解了原创人当时的心境、思路;你的理解上去了,做题会 突然上一个大的台阶。当然,现在时间紧迫,量力而行吧。 还要提醒的是,每年的教育部出的那套各科大纲及样题与去年的真题分析。要揣摩 ,考试学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对每个考点,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是出题人,你如何 覆盖大纲并符合难度要求。 题不贵太多做,贵总结。《论持久战》的关键就在积累小胜成大胜。 现在都Email了,没有办法手书,呵呵,不过还是摘录《忆秦娥.娄山关》和谭嗣同 诗送你。毛词是讲1935年命悬一线的红军越过娄山关,向遵义进军,这只衣不遮体的 部队顽强勇猛、视险如夷。而谭诗气宇开阔、沉郁哀艳为清诗绝品。徐甲优容心忏 悔,愿身成骨骨成灰。一句来自老子和其仆人徐甲的故事,但实际是说人生空手而 来,又有何放不下呢。而谭嗣同自己真是人如其文。 两篇相较,妙趣横生。人生绝处需放手,放下之后非沉沦,而豪迈之气油然而生。,尽管放手一搏吧。 忆秦娥娄山关 --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诗两首 谭嗣同 同住莲华语四禅,空然一笑是横阗。 惟红法雨偶生色。 被黑罡风吹堕天。 大患有身无相定,小言破道遣愁篇。 年来嚼蜡成滋味, 阑入楞严十种仙。 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 灯下髑髅谁一剑。 尊前尸家梦三槐。 金衰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 徐甲优容心忏悔, 愿身成骨骨成灰。 祝 成功! Regards Yubin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辉煌二重奏
jlpemail 2008-11-14 15:48
1988 年春节前,我参加了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的是中共党史专业。 当时,也是凭一时的兴趣。结果是政治 70 分,外语不满 50 分,专业课世界史和国际共运史得分都比较低,分数丢在了论述题上。 考试前,有个插曲。就是我进入考场的时候,没有收到准考证。青海省党校的监考老师通融了,因为我报名时去过的,认识。 回到部队后,我收到了挂号寄来的准考证。 2008 年春节后,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入学考试。这次不考政治了,真遗憾。当年死记硬 背的特长无法施展了。两门专业课的公式都很多,脑筋成了万能胶超级糨糊。乱套了,但涉险,勉强通过。 英语依然是绊脚石,基础太差!考试分数比年龄略多。 20 年,英语考试成绩一分没有增加,白学了,还不如白头发长的多呢。要是我今年接近 60 就好了,或许英语可以到分数线,不过年龄就超了! 考试完后,有个主题曲,就是体检。学院体贴外地考生,就手把面试也做了。于是,我不知道分数的时候就参加了面试。当然,不是免试。 我应该晚两年参加考试,年龄线到了,就不会再胡思乱想。 20 年,两次相隔 2000 公里的考试,多么辉煌的二重奏!
个人分类: 消息场|3616 次阅读|1 个评论
邪说考试
zhguoqin 2008-11-8 16:46
邪说考试 张国庆 考试,现在可以说,已经成了一门高利润、零风险的热门产业,尤其是在人满为患的中国。 考试的本义是 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现场操作等方式考查人的技能或知识水平 ,而如今的考试,显然只剩下刁钻的笔试了。 在这里,我不说与考试紧密相关的问题,如高考、作弊、虚假考试、替考、考试的副作用、上学难、考试制度弊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随心所想,说一些与考试有关的亲身体会,但都不是与其密切的问题。 每年,我都要做几场这样的噩梦,就是明天就要考试了,可是,我的时政、政治经济学、哲学、历史、英语等课程,还一点都不会,通不过考试,咋办?为此,常常梦中惊醒,或者紧张得整夜都没睡好,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心情坏极了。可见,考试,对我的伤害是多么的大! 对我来说,并非所有的考试都对我产生伤害,也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政治、历史、英语考试恐惧。 我们那时的考试,与现在已经大大不同。那时候,政治、历史等考试,答案必须与标准答案一字不差,否则,你一分也得不到,甚至于还有些考题要倒扣分。尤其是政治题目,题目的论述,与身边的事情大相径庭,有些答案与我对题目的理解甚至相反,为此,我常常被忽悠。记得有一次党史考试,考试老师比较开明,允许偷看课本,但不能让考试检查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我翻遍了教材,还只是刚刚及格。那次考试分数公布前,听说有五六人没及格,我想,这不及格的人中,一定有我,为此我紧张了好几天。 再就是政治经济学,从初中到中专,再到后来的函大和几次惨败的考研,先后都有政治经济学考试内容,而且不少内容前后相反。记得在中专时,有一学期换了两次政治经济学教材,对我这个本来就迷糊的脑瓜,根本就分不清谁对谁错,而且固执地自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书,与身边的事情总是对不上号,不像数学的 1+1=2 ,考试老是考不好,哪怕是开卷考试。 说到政治经济学,我就想到经济危机,那时我对资本主义国家销毁商品不理解,老师怎么解释,我这个榆木疙瘩脑袋就是不理解,老师、报纸、杂志就拿资本家倾倒牛奶来说事,我还是不理解,至今我还是不理解。由此,我又想到三聚氰胺,以及与三聚氰胺类似的问题 ( 仅仅只是三聚氰胺吗?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115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15447type=blogitemid=517554 ; 土豪与劣绅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3464 http://blog.voc.com.cn/blog.php?do=showoneuid=15447type=blogitemid=518475 )。 那么,三聚氰胺倾倒牛奶与经济危机倾倒牛奶,有什么异同?是否有政治经济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反正这个问题我这种弱智的人是理解不了啦。 前几天,我读到了潲水牛奶,文章为三聚氰胺大力辩护,最后结论说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我的智力本来就不高,这一下子我更糊涂了:既然那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那么,政治经济学对这种现象如何研究(不是解释)? 嗨!说远啦,回到考试上来! 现在,我女儿上高中啦。中考时,一看她的政治、历史考试题目,我吓了一跳,那些题目,不是我考研时的考题吗?那些题目,每一题,足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专著,甚至于有些题目的论点在学术界还有争论!乖乖隆的咚!这是中考?!难怪前几年有人说,高考生物试卷不是为考大学出的,而是为考生物学家出的。 听说从我女儿这一届起要实行课改,对教材进行改革。我暗暗为女儿高兴,庆幸她遇到了好政策。新的教材发下来了,果然,内容浅多了,知识面也宽多了,只要目前科学家在研究的,她的新教材里都有,上到天文,下到地理,无所不包,无所不晓,甚至于还有人提出要把繁体字、京剧写入教材,高中毕业,高中生就成了无所不能的全才啦!我国新一代国民,素质也因此发生了质的飞跃,哈哈哈哈 高中,本来是三年。可是,女儿却必须在一年半时间内学完三年的全部课程,而且,虽分文理科,但是,理科要参加文科会考,文科要参加理科会考。这就是改革?学生负担越改越重?我脑子又进了水,或者脑袋被教改的门夹扁了,我又不理解了。 更不理解的,还是女儿的作业。教材内容虽然浅,可是与之配套的作业题,其深度不说,仅就其解题方法,就令人无从下手:用初等代数的方法来解复杂的高等数学、高能物理、力学、电学等问题,就像现在小学里要小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复杂的方程问题一样。 我实在不知道,这些教育专家们在干什么,他们到底要学生学些什么?素质教育 = 全才教育?这种无聊的、铺天盖地的用初等方法解高等问题的训练,到底训练了学生什么?真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吗?我国的学校,都是为培养科学家设立的吗? 前几天我对自己进行了 IQ 智商测试,只得了 83 分,电脑告诉我是白痴。我这个白痴,天天在默默祈祷:何时结束噩梦考试?
个人分类: 发展学|2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摆脱考试,全面解放
mylord 2008-10-26 14:30
在研究生院刚结束考试那会,兴奋的不行啦!还专门写了篇日志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 上午刚刚结束了最后一门,人生最后一次文化课的考试。掐指一算,小学 6 年 + 中学 6 年 + 大学四年 + 研究生 1 年,不知不觉考试竟伴我走过了 17 年!考了17年啊,真庆幸我还健康的活着,而没有被考焦 :) 回想我的学生时代(这样说来好像我现在已经不是学生了。是的,在我看来学生的定义中永远少不了考试二字),多少回忆留给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 小学的时候,没什么特别的考试,只记得当 时 老师在我眼里就是神,什么都知道。对老师的崇拜犹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对老师的话向来是言听计从,每次抄写课文我总是最认真的一个,作业也经 常被 老师当成样板去教训不好好写作业的孩子。小学毕业以年组第一名考上我们那的重点中学。还记得当初开始时,语 文 老师 和数学 老师为了争我做课代表,还私下里小争论了一番。后来,我哪个也没当(这样不得罪人)。 初中三年应该是我考试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三年期间大考小考不下几十场,一直稳坐班里的第一把交椅。中学毕业考一不小心弄了个全县第一。现在不记得那时候怎么学的,好像平时基本上没什么节假日,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作题。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宁可放弃光芒四射的第一名,去看我喜欢看的书(前提是我爸妈不限制)。 高中时候,不总那么走运。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用功,但在班里的地位经常受到一些黑马的威胁,不过还算过得去,依然被老师视作掌上明珠。说到这,不得不提下我高一的班任,也姓吴,一位笑声爽朗,认真负责的语 文 老师。在她的影响下我对文学的喜爱与日俱增,好多文学名著都是那会读的。每次学校有征文比赛,我的文章肯定入选一等奖。也是那时候,爱上了宋词,虽然不怎么会写,但特别喜欢读,尤其是李清照和辛弃疾的。现在家里还有几本好贵的这样的书。高一的生活是我过得最快乐的,没有升学的压力,完全凭兴趣喜好学习。可好景不长,文理分科后每天被数理化占去了大部分时间。那个时候尤其最头疼的就是数学和物理,每次考试都是这两门拖后腿。亏我第一 任物理 老师说我有物理天分,高中那会对于物理除了怕就是狠。可传奇的是,高考时我数理化超常发挥,比语文英语考得都好。而那一年的试题却考倒了我们尖子班里很多 平时 老师眼里的理化高手。 大学时呢,值得说的就是考研。自打大二时被活泼开朗的 高 老师领进了神奇的磁学大门,就立志以后要在这方面发展。而其又想来北京读研,于是横纵坐标锁定物理所。 06 年从元宵节后爸爸送我去火车站,一直到次年春节前夕结束初试,才背着复试资料,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为了考研,我放弃了那段朦胧的感情,放弃了本该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的大学生活。也就在那时,我留起了长发,不为好看,而完全是心疼每次剪头发的时间。上帝总算纪念我的付出,让我如愿来到了这里。 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以后再不用迫于压力而为那些无谓的考试起早贪黑。今天是个解放的日子,再也不用背着书本去教室,而要去实验室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企盼这样全新的生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此刻情形用这个形容再贴切不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个人分类: |2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语考试--中国人坑中国人的游戏
Nichy 2008-10-18 14:59
认识一位马来西亚的华裔,小伙子20出头,仍在英国读大学。他未学过汉语,只会写他的中文名字和水这四个汉字,但却可以非常流利地用广东话、闽南话、普通话与人交流,问其原因,原来他母亲会讲闽南话、外婆讲广东话,普通话是后来才学的。小伙子出生在马来西亚,所以马来语为母语,口语、写作均很自由,同时他的英语也与英国人无甚区别,平时工作和学习的语言就是英语。我住在他家里,只见过他的专业书籍,从未见他在学习哪种语言,因为已经够用了。   他的英语是在马来西亚上初中时开始学的,高中毕业后,即可进行日常口语交流及写作。可惜没有详细问他老师是如何教的。反观我们,学了二十年英语,仍然张不开口,写作也很吃力,除了会做几道考试题,别的一无是处。我们的考试题,以选择题为多(可能便于改卷),本来对这个正确选项就不确定,不知从哪里又多出两三个干扰项。而这些该死的干扰项,也只能在这种该死的考试时才会遇到。中国人设计的陷阱请咱中国人自己钻!   以前为了考大学、考研、过四、六级,背了许多大纲词汇,少说也有好几千个单词了。但到了国外,超市里仅仅认识几种如鸡、猪肉等少数食物,其他的食物不知道是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吃;打开电视,听的似是而非;打开报纸许多常用词汇不知道,看的吃力。那么,我们背那么多大纲词汇,除了考试还有什么用呢?又是谁依据什么标准制定出这些大纲词汇的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公务员像烤红薯
ycy 2008-10-14 22:20
公务员像烤红薯 公务员考试又拉开大幕,各种媒体纷纷炒作,其实有相当部分人并不适合当公务员。 对有些人来说,公务员只是像街边的烤红薯,闻着很香,食则无味。 公务员辅导课上,老师不能总是说某局长秘书吃海鲜可以打二折之类的事例,更因该告诉大家多少人熬白了头,熬干了心血,却等不来职位升迁;多少人已经主持工作三年还不能扶正,只能继续当好二把手;多少公务员的屏保是看云卷云舒,听花开花落,任世事流淌? 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没有很好的身体,真的不要去考公务员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16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人梦之解析
penrose 2008-9-8 22:16
前几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的开头是一场考试。(梦见考试并不要紧,梦醒来后发现果真在考试就麻烦了。题外话) 这是一场大学物理知识竞赛,一个白胡子老教授担任主考官,更有意思的是居然没有考卷。所以考题皆由老教授当场口授命题。(这有点像开心辞典,不过却是一群人的开心辞典。)当然,作答也必须是当场的老教授点名作答。我是梦的主角,于是所有的题目都由我作答了。然后我因表现优异被老教授邀请到家里作访,结果在路上遇到了因地质环境恶化引发的地底飞龙大暴动,我们并肩大战一场。(典型的男孩子幻想之梦。) 大战之后,梦醒了。 以上和本篇内容无关。 我想说的是老教授给我们出的第一道竞赛题目。内容如下:假设一秒钟等于一米,请身高一米七左右的同学在合适的时刻起立!梦境里,所有同学都在匪夷所思的时候,老教授点了我名,于是只有我一个人站了起来,不过是在一个并不合适的时间。我同时问了一个问题:教授,您没有告诉我一秒究竟是多久?结果是:我答对了。 这看起来真有点荒诞不经。可待我梦醒了细细思索了一下,发现这个题目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理内涵。 其一:在物理学上有七个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长度米,时间秒,质量千克,热力学温度开尔文,电流单位安培,发光强度坎德拉,物质的量摩尔。这是一个中学物理常识。之所以称之为基本物理量,是因为所有的物理量都可以用这几个单位的组合给出。(另外还有两个辅助单位平面角弧度和立体角弧度) 会做量纲分析的人应该对这些物理量很熟悉。基本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说这些物理量的单位其实是认为定义的。没有人知道一千克是多少,于是国际上弄了一个千克原器规定的千克就是这么多了。长度的单位米是根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定义的,而时间秒有Cs原子钟作为标准。换而言之,一米是多少,和一秒是多少,纯粹是人为定义,没有说它就应该是多少。所以在你未告诉我一秒是多少的时候,我完全可以定义自己的一秒,也就可以在任意时间间隔给一个定义。倘若它对应是一米的话,那我在任何时候站起来都是正确的!这就是我回答正确的缘由。 其二:米是长度单位,秒是时间单位。两者根本属于不同量纲,在牛顿力学的范畴内,倘若谁说一米等于一秒,那绝对是个疯子。因为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里面,时间和长度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两者不可混为一谈。但是到了广义相对论里面,结果就不一样了。在这里不再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而只有时空的概念,时间维和空间维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差别。倘若给出恰当的米和秒的单位定义,或者在一个恰当的时空背景下,一米等于一秒,并不稀奇!这么看来,我的这个梦,是在一个弯曲的时空里发生的 其三:这个题目还考察了另外几点,也是物理学人必备的基本功。首先是对自己身高的一种长度估计,其次是对一米七左右的理解,再者还有在某个一秒的标准下对时间长短的一种直觉等等。关于物理学里面的估计有许多经典的物理故事,费米就给学生提出旧金山究竟要多少钢琴调音师这个问题,当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旧金山有多少人口、人均收入多少、买钢琴的人会有多少、钢琴要多少才需要调音、调音一次收费、调音师的月收入等等之类的信息,不过所有的信息都无需知道确切数字,要得只是估计值。这就是物理学的魅力所在,你只需要估计正确数量级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这也正是费米在原子弹爆炸时扔一把碎纸屑就可以计算出爆炸当量的奥妙所在。所以估计自己的身高便是第一个难题,其次是左右的问题,左多少右多少才合理呢?这是一个误差估计的问题。给出物理结果的时候往往是要给出相应的误差范围的,什么样的误差范围才是合理?身高一米七的人如果误差达到了一米当然不合理!所以左右是第二个难题。第三个难题就是在知道一秒标准是多少的情况下,估计十七秒到底是多少了。相信很多人在闭上眼睛数到十七都不一定是17秒,不信您就试试!所以假如真要你在准确的十七秒正负一秒之内站起来的话,那有点困难。假设这些困难都被聪明的你克服了话,那么你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你要有足够灵敏的反应时间在足够短的时间误差范围内站起来。不过这是生理问题不是物理问题了。所以要得到正确答案的话,不如就像我那样投机取巧,随便啥时候站起来都可以,因为一秒或者一米的定义你是可以篡改的! 关于这个梦的考题,我就分析到此罢。希望读者您给以补充!
个人分类: 信笔小文|50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快乐成就》------二年级小学生的反思
freefloating 2008-6-22 06:49
起得题目有些大,是为了尊重原版。儿子学了个英语辅导班,几个小朋友找了个英语系的大姐姐带着学剑桥英语。他们很愿意学,其实是愿意凑到一起打卡。昨天考试了,虽然儿子没正经背过单词,考得还可以。老师让写反思,人家这么写得。 反思 我以为我能考好,但看见卷子很难就觉得考不好,但我看到批了的卷子考得很好,我又看了看错题,又觉得错的题不该错。 最后我表扬自己了,也批评自己了。
个人分类: 快乐成就|4634 次阅读|7 个评论
女儿参加人大附中入学面试
suqing1961 2007-9-13 15:33
最初与人大附中打交道是女儿小学考初中决定命运的面试那一次。但仅仅就这一次,人大附中独特的办学理念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 2000 年 5 月的一天。女儿因在美国小学毕业以英语为特长被朋友推荐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入学面试的行列。我和妻子是与女儿揣着同样忐忑不安的心进入考场的。主考官是一位年轻秀美的女教师,讲一口漂亮的英语。一番常规的智力测试后,面试很快就成为学生与老师轻松的英语对话。当时女儿回国还不到一年,流利纯正的美语很让老师吃惊,得知女儿有过在美国学习、生活一年的背景后,面试就精练成了师生之间下面的一问一答。 美国好吗? 好。 喜欢那吗? 喜欢。 在那学习紧张吗? 不紧张,很好玩。 那你为什么还愿意回国呢? 这是一个海外学习归国的成年人经常要被问到的敏感问题。今天,这个看似不经意的提问,却需要由一个毫无社会经验、单纯得几乎透明的孩子来回答。对长期受传统和正统教育的我与妻子来说,下意识的反应就是:老师想考察、测试女儿的思想政治素质。当时我们真后悔没有事先给孩子进行一番突击的爱国主义教育,以便她在碰到这类问题 时能给 老师一个期待的标准答案。 女儿很自然地答道:因为国内有我很多同学和朋友,我很想他们。 面试就是以女儿的这句回答结束的。回家的路上,我和妻子一致担心,女儿这句太实在了的回答也许会成为她面试考砸的重要原因。在一般人看来,女儿的回答也许不是标准答案,反映的所谓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很高。但我们知道,这是我们真实的女儿,这也是我们女儿真实的想法。 人大附中的精彩和独特也许就在这里。它常常会让你传统的思维定式在这里大跌眼镜,让你自以为是的标准答案在这里肯定被判为不及格。女儿最终顺利地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学人大附中。朋友后来告诉我们,那天刘彭芝校长也在面试考场,女儿面试结束后,刘校长一锤定音:这孩子很诚实,很有个性。录取了。
个人分类: 信笔涂鸦|674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