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微震监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微地震技术在银行金库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edward3 2011-4-12 15:19
微地震技术在银行金库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刘 珺,刘 亚 时间:2011年04月11日 来源:微型机与应用2011年第1期 关键词: 微地震 监测 银行 定位 摘 要: 针对当前 银行 金库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将 微地震 技术应用到银行金库监控系统中。介绍了微地震 监测 技术及 定位 算法,重点阐述了微地震定位实验,将定位结果与实际震源点位置进行比较,证明了将微地震技术应用到银行金库监控系统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银行;定位  近几年,采用地下掘进方式进行盗窃的案例越来越多。这类盗窃案件频繁发生,主要原因是现有监控系统存在不足 。  目前,银行在金库中采用摄像机和拾音器进行实时监控,当摄像机发现不明身份的人或拾音器听到异常的声音时,将报警信号传送到监控主机,主机启动声光报警装置可直接接通110专线 。而这种系统存在两种不足:(1)摄像机观察范围和拾音器的拾音范围相对较小;(2)拾音器只能采集到异常的声音信号,确定不了信号源的位置。 1 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以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为基础,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 1.1微地震技术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地震监测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研究小范围内信号微弱的微地震事件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外的一些公司与大学合作,对微地震监测技术进行了一些工程应用实验 。这些实验主要是为了将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到地下岩石工程(如地热、水压致裂 、水库大坝、石油、核废料处理等)中。  1997年,美国科学家针对德州东部棉花谷(cotton valley)水压致裂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微地震成像现场实验。该实验表明微地震成像技术具有经济、实用、分辨率高、监测范围广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针对德州、肯塔基州、新墨西哥州等地的不同深度(1 000~3 000 m)、不同岩性的地热和石油诱发微地震的情况,W.Scott Phillips等人进行了10 000多次微地震试验,结果显示微地震监测技术能够较好地分辨破裂模式 。  南非的科学家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和Leeudoom几个黄金矿区采集了300 000个微地震事件。使用累积震矩和体积内敛间的对应关系对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地质构造产生的微地震事件有所不同。 1.2 微地震定位及算法  微地震监测技术的一个主要任务是确定震源的位置。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震源点的位置分布和震源机制(剪切断裂或张性断裂)等特征来预测是否将发生事故。例如:对澳大利亚Gordonstone煤矿进行微地震监测,其导水裂隙带分界线形似马鞍状,推断出该矿区采煤造成的岩石破裂不会延展到煤层顶板上方的含水层 。微地震监测还被应用到军事地下工事的探测,用于测定军事车辆的类别和数量。  微地震技术通常采用P波定位,原因是P波在岩体中传播速度最快而且易于识别。采用此法定位时,假设岩层是均匀速度模型,P波传播速度为已知,同时要在至少四个以上不同地点布设监测台站(如图1) 。P1、P2、P3、P4为四个监测点,q点为震源的位置,S1、S2、S3、S4为震源点和监测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列出求解震源的方程组为:  在方程组中,接收到信号的时刻ti(i=1,2,3,4)和传播速度V都是已知的,通过方程组可以解出震源的起震时刻t0和震源坐标(x0,y0,z0),即确定了震源的位置。 2 人员敲击定位实验  本节使用人员敲击水泥地面模拟盗窃犯挖掘地道产生的振动,通过比较实际敲击点的位置与软件定位的位置验证将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到银行监控系统中的可行性。  试验使用环洲HZ-MS48型微地震监测系统,经测定P波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3 400 m/s。敲击点实际位置为(13.5,20.5,0),敲击时间间隔为2~3 s。试验测得的人员敲击的波形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员敲击产生的波形很清晰。用Siroseis软件对接收到的波形进行定位,得到敲击点的位置坐标为(16,20,0),如图3。将软件定位结果与敲击点的实际位置进行比较,见表1。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软件定位结果与敲击点的实际位置之差最大为2.5 m。因为该软件定位结果输出为整数,所以定位结果的实际误差小于2.5 m。微地震定位的最小误差范围为5 m,试验得到的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2.5 m的范围已经可以满足银行金库监控系统发现地下掘进盗窃分子的需要。以上试验证明了将微地震监测进行应用到银行金库系统的可行性。 3 影响微地震定位精度的因素  影响微地震定位精度的因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模型产生的误差。现在的定位方法大多假设地震波是在均匀的、各向同性的介质中传播,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就导致了波速误差,从而影响定位效果。  (2)走时计算产生的误差。现行的绝大多数定位算法都是在计算走时残差方差的极小值基础上进行的,走时误差直接引起了定位误差。  (3)计算误差。受地震波反演固有的限制,不充分的观测数据及观测数据中存在的误差和噪音使得反演结果具有不唯一性。  (4)与震源有关的误差。微地震定位时常把震源看成是一个点,但有一些震源有一定的破裂长度。这样的震源根据不同的破裂方式产生微震能量有所不同,当能量较小时,离震源点较近距离的监测台站,可以较好地接收到震源点产生的微地震波;而相对较远的监测台站,则不能较好地接收到来自震源点的微地震波,也可能接收到的是非初始破裂点产生的地震波,从而引起定位误差。 本文介绍了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定位原理,将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到银行金库的监控系统中。微地震监测技术本身的性质和震源定位的算法保证了研究的可行性。微地震定位实验的定位结果进一步印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平健,李仕雄,夏媛媛.微地震技术在银行金库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微计算机信息,2010(7):101-103. 李艳萍.某人民银行金库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中国公共安全,2004(2):106-108. 赵向东,陈波,姜福兴.微地震工程应用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增2):2609-2612. BLOCK L V, CHENG C H, FEHLER M C, et al. Seismic Imaging Using Micro-earthquakes Induced by Hydraulic Fracturing . Geophysics, 1994, 59(1): 102-112. PHILIPS W S, RUT LED GE J T, HOUSE L S, et al. Induced Mircoearthquake Patterns in Hydrocarbon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s: Six Case Studies . Pure Appl. Geophys, 2002(159): 345-369. 于克君,骆循,张兴民.煤层顶板“两带”高度的微地震监测技术 .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1):47-51. 平健,李仕雄,陈虹燕,等.微震定位原理与实现 .金属矿山,2010(1):167-169.
个人分类: 微震|343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同忻州窑矿11#煤层8935 面防冲断 顶技术研究项目招标
热度 1 edward3 2011-2-18 13:14
大同忻州窑矿11#煤层8935 面防冲断 顶技术研究项目招标大同忻州窑矿11#煤层8935面防冲断顶技术研究项目招标 所属行业:商业服务 一、招标项目名称:忻州窑矿11#煤层8935面防冲断顶技术研究二、招标内容:忻州窑矿冲击地压频繁发生,造成巷道破坏及设备受损严重,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危胁。拟以11#煤层8935工作面为具体研究对象,开展深孔爆破强制断顶防冲试验研究。对其它待采煤层的地质力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冲击地压倾向进行预测。对冲击地压的成因及规律研究;包括对现采煤层的地质力学行为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已发现象探索冲击地压产生的机理及其与地质力学条件、采掘系统、采掘顺序、采掘方式、采掘空间参数及围岩控制方法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以大幅度减小开采巷道变形量,降低冲击地压对工作面开采的危害,从而达到防冲效果。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正规的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有本项目的研发能力;具有同类或类似项目业绩;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凡有兴趣的合格投标方可携带下列资料购买招标文件。 (1)企业或事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正本复印件); (2)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原件及正本复印件); (3)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正本复印件); (4)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或介绍信(原件); (5)被授权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6)近三年内在煤炭行业成功运行且与本次投标相同或类似的相关业绩证明;四、招标文件发售及要求: 招标文件从2011年2月15日至2011年2月21日工作时间上午8:00~12:00,下午15:00~18:00(北京时间)出售五、投标截止时间:2011年3月1日上午9:00(如有变更另行通知) 六、招标文件售价:500元/份 售后不退。
个人分类: 微震|2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1年5月微震监测国际盛会----南非矿震研究院年会简介
edward3 2011-2-14 15:19
2011 Seminar on: The Future of MonitoringSeismic Rock Mass Response to Mining 23 24 May, Arabella Country Estate, Hermanus, South Africa Sunday 22 May 09h30, Arabella Estate: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Research Advisory Board of the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Sunday Evening 22 May 18h00 - Ice-breaker Monday 23 May 08h30 - Lectures on Key Issues in Monitoring Modelling Seismic Rock Mass Response to Mining Tuesday 24 May 08h30 - Presentation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Monitoring and Modelling Seismic Rock Mass Response to Mining 25 - 27 May, IMS Offices, Stellenbosch, South Africa Wednesday 25 May 08h30 - A Course on Quantification of SeismicSources Processing of Seismological Data Thursday 26 May 08h30 - A Course on Seismic Hazard in Mines Friday 27 May 08h30 - A Course on High Definition Rock MassCharacterization with Active and Passive Seismic Confirmed Presentations as at 07 February 2011 Integration: Seismology and Rock MechanicsGeoRisk and Fault Slip Control in DeepMining, Prof. Peter Kaiser, President and CEO of CEMI, Canada The Use ofMicroseismicMonitoring to Calibrate Numerical Modelsof Rockmass Failure, Dr Richard K. Brummer, Itasca Consulting Canada Observations of Seismicity, Stress, Strain and Strength DuringCav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Dr David Beck, Beck Engineering,Australia Modelling of DeepMine Rock Fracture Processes, Dr John Napier,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South Africa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 for In-stope Support Based on SeismicObservations and Theory, Prof. Ray Durrheim, 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South Africa Self- and Cross-Influence BEMIntegrals of Distributed Dislocationsand Tractions, Dr Assen Ilchev,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Utility of Material Point Method to Model Seismic Deformation,Dr Assen Ilchev and Gys Basson,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Results of Seismic Monitoring at Zhelezniy Open Pit at KolaPeninsula, Prof. Anatoliy A. Kozyrev, Mining Institute Apatity, Russia Evolution of Seismicity Driven by Combination ofMining Inducedand Tectonic Stresses at Khibiny, Kola Peninsula, Prof. Nikolay N.Melnikov, Mining Institute Apatity, Russia Seismology Seismic HazardMonitoring the Earth’s Interiors Using Ambient Seismic Noise, Dr Florent Brenguier, 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 Modellingwaveforms of seismic sources induced by room-and-pillarmining and by an underground hydrocarbon storage, Prof. AleksanderS. Voznesenskii, Moscow State Mining University Attenuation of P- and S-wave in the Mining Districts Observedat Surface, and Attenuation as Controlling Factor of Strong Ground2Motion Prediction Model, Dr Artur Cichowicz, Council for Geoscience,South Africa Imaging Direction of Rupture and Inverting Slip Velocity of SeismicEvents in Mines, Dr Ernest Lötter,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Peculiarity of Seismic Source Mechanisms in Mines Dr DmitriyMalovichko,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VolumeMined and Seismic Hazard - A case study, Lourens Scheepersand Gerhard Morkel, AngloGoldAshanti Forecasting Seismic Hazard in Time and VolumeMined Domain,Dr Aleksander Mendecki and Cornel du Toit,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Routine Short TermGroundMotion Hazard Assessment inMines,Dr Gerrie van Aswegen,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High Resolution Active Seismic Monitoring in Mines; Dr RichardLynch,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New Technologies for Monitoring Seismic Rock Mass Responseto Mining, Gareth Goldswain, 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Seismology Research and TrainingOn SA Capability fo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Rock Mechanics and Seismology, Dr Matthew Handley, Hands on Mining, South Africa Growing Seismologists in South Africa, Prof. Ray Durrheim, Universityof the Witwatersrand, South Africa Key Issues inMine Seismology Research, Dr Aleksander Mendecki,Institute of Mine Seismology For registrations please contact Rynelle.Eksteen@IMSeismology.org.
个人分类: 微震|5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2中日国际合作申请包括地震减灾
edward3 2011-2-13 23:58
关于征集2012年度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合作项目的通知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11年02月12日 来源:科技部 根据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有关协议,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同意在“气候变化”和“地震减灾”两个领域对等支持两国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开展联合研发合作,经双方商定,拟于2011年2月1日至4月1日征集2012年度研发合作项目。现将有关事项公示如下: 一、申报领域范围 (一)气候变化 1.观测与预测; 2.气候变化控制技术(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吸收和节能技术等); 3.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包括高温和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生物质能技术等)。 (二)地震减灾 1.观测与预测研究(含长期评价、地震预测和构造地质学研究等); 2.结构物的抗震技术(结构物的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评估研究等); 3.地震减灾研究和风险评估等。 二、申报要求 1.共同申请共同立项。国内申请单位必须日方合作伙伴联系确定申报主题,并同时申请合作项目。然后在经评审同时过关的前提下进行立项。单方申报的项目无效。 2.本次申报两个领域分别受理、评审和理想,故请(同时商日方)务必注明项目的申报领域。与日方领域不一致者视为无效申报。 3.每个项目的申请金额控制在120万元人民币以内,项目期限为三年(2012年4月--2015年4月)。 三、申报办法 1.中方申请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上按照下述2进行申请。日方申请者申请参阅: http://www.jst.go.jp/sicp/announce_chmo5th.html 。 2.中方申请者按照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须知(附件一)和项目实施细则(附件二或附件三)于2011年4月1日前完成“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申报书”的网上申报 http://program.most.gov.cn/ 。中日双方合作单位和项目申请人必须一致,中日方申请项目名称必须基本一致。 四、申报时间 从即日起开始申报,网上申报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1日17:00,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7日。 五、其他说明 1.填写中方申请书时,请在属何协议一栏中选择“政府间协议”;在协议名称一栏中填写“中国科技部—日本科技振兴机构框架计划”;“气候变化”领域协议签署日期一栏请填写“2007年12月28日”,“地震减灾”领域协议签署日期一栏请填写“2011年1月5日”,有效期一栏中填写“一年”。 2.中日双方同时申报,联系人分别为: 日方:日本JST国际部 仲 大地 电话:03-5214-7375 中方: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亚非处 吴香雷 姜小平 电话: 010-58881348 010-58881342 附件一 国际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须知 附件二 中日气候变化研究交流计划的实施细则 附件三 中日地震减灾研究交流计划的实施细则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
个人分类: 微震|1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微震监测系统在矿山动力灾害救灾救援中的应用
edward3 2011-2-13 16:11
在矿井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的重大损失, 尽可能地救出井下被困人员,已成为矿井灾害救援救灾工作必须掌握的原则和首要任务。矿井灾害,特别是动力型灾害(如岩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突水等等),事故突发性极强,事故发生后,救援现场虽然也采取了必要的抢险措施,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利用科学先进的抢险救灾技术、装备与手段进行抢险救灾,为事故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证,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井下一旦出现险情,对救援人员来说,首先遇到的困难是遇难人员所处位置不明,难以展开有效的救援行动。因此为井下作业人员配备一种类似于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便携式示踪定位装置将有助于展开有效的救援行动。GPS的定位误差在1万m距离内只有0.01m,具有很高的定位精度。遗憾的是,由于GPS工作于微波波段,尚不能穿透地层,因而目前还无法用于井下精确定位;军事上一直处于研究比较热门的中微子通信技术却有可能在地下定位方面取得突破,中微子是质子或中子发生衰变时的产物,中微子束在传播过程中几乎不发生传输损耗,可直接穿透地层进行直线传输。但是,此项技术离运用到矿山实践中来,还为时尚早。诸如此类,随着矿山各项技术的发展,生产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有关井下精确定位的尝试,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近些年,微震技术的出现为矿山安全的有效保障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研究声发射规律来寻找材料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规律是研究岩石类材料破坏问题时的一种重要方法,国内外已经将该技术用于金属矿山、煤矿及隧道工程的安全性问题研究中。既然微震技术已经在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报中得到应用,那么在井下灾后救援中是否可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值得探讨。基于这一思路,借助于济钢钢城矿业有限公司安装的微震监测仪器(大连力软科技有限公司代理引进),技术人员在井下对该系统所有18通道传感器周围岩体进行了敲击试验,记录了传感器的标牌号、敲打的时间以及敲打的次数,并与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 试验中,首先在距离传感器安装位置较近围岩体进行敲击,因为距离越近,系统接受的信号越清晰。在传感器阵列内,由近及远,分别选取了距离某个传感器2m、5m、10m、20m、30m、50m的附近巷道围岩和深入围岩体内的锚杆等其它金属物进行连续多次敲击,并且在每次敲击完后进行了喊话试验。模拟测试结果初步表明:敲击距离某个传感器20m之内的围岩体、30m之内的伸入围岩内的锚杆等金属物以及在50m之内进行大声喊话时系统接收的信号是最有效的。 综上所述,敲击模拟测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二者记录的传感器接受标牌号和敲击次数完全一致、时间误差非常小,微震监测技术可以在井下灾后救援中发挥作用。在所有18个传感器之中,现场实测和系统监测的敲击时间误差最大的为42s,最小的才有2s,再考虑到现场记录的不确定性,时间误差也是非常小的。现场记录井下的传感器编号和系统采集的一一对应,即敲击的空间坐标位置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安装的三维坐标计算出来。同时,二者记录的敲击次数完全一致,充分说明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是十分高的。 结论:当矿山灾害事故发生时,寻找井下被困人员的准确位置,各个企业都做了许多可行的探索,也拥有一套适合本矿山的救援方案。实践证明,微震监测系统在救援救灾时也是可以应用的的,被困人员在传感器附近连续敲击围岩,微震人员就可以通过井上系统查看事件的产生时间、波形图、模拟声音、三维显示定位图等微震信息对井下人员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指导救援队迅速采取合理方案对其施救。所以,不难看出,微震监测系统不但可以对岩体的微破裂损伤等稳定性进行实时、24小时连续监测,为矿山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技术保障;而且该模拟测试证明了系统在救援救灾工作中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这是微震监测系统的另一特色。
个人分类: 微震|26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PAC系统的锦屏隧道开挖过程微震监测
edward3 2011-2-13 16:09
引水隧洞区大理岩因为其特殊的应力环境和岩体力学特性,使得隧洞开挖以后与常规条件下的响应方式存在较大差别,围岩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围岩状态,而岩爆、片帮、屈服损伤等一系列出现在深埋脆性大理岩中的围岩破坏特征不能为常规的监测措施所了解,特别是这些破坏可以发生在围岩变形很小的条件下,使得采用变形监测手段评价和预测围岩稳定安全性的方式在锦屏深埋脆性大理岩段缺乏应用条件。 国际上深埋工程建设的监测环节主要围绕应力型破坏而展开,直接的围岩应力监测、围岩破裂监测(声发射或微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是确定岩体力学特征最为关键的资料,引水隧洞的锚杆支护深度、控制岩爆的应力解除法的方案设计等工程决策都可以通过高质量的应力监测成果而获得充分的论证。 隧道开挖过程中,TBM机对岩体的振动、压切、破碎等过程,将产生大量声发射信号。通过微震监测希望了解引水隧洞横端面应力调整过程中微破裂发生的位置、范围及频率等,除直接帮助进行支护参数优化设计以外,还可以帮助分析岩体地应力、脆性大理岩岩体力学性质及支护机理的深化研究工作。根据微震信号的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进行破坏/安全预报。 采用微震监测目的为了得到岩体开挖后,临空面岩体的松弛深度特点以及今后开展该项工作的可行性问题。因此在监测过程中,提前利用橫通洞向TBM未掘进隧道围岩处进行布点,采用围岩体定位找出TBM掘进前后,围岩松弛深度和岩体变化特征。 微震监测的主要目的是: (1)声源的部位-地应力变化位置 (2)分析声源的活动情况从而进行破坏预报 (3)确定震源发生的时间或载荷 (4)震源的严重性、作为岩体力学性质的分析基础
个人分类: 微震|31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石人沟铁矿举办ESG微震监测系统培训
edward3 2011-2-13 16:07
石人沟铁矿及时举办微震监测系统培训 10月29日上午,石人沟铁矿在地勘车间微机室举办了微震监测系统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东北大学研究生武振华和ESG公司软件制作员林峰进行讲解,来自采矿车间、地勘车间、技术科的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为确保露天转井下开采的后井下安全生产,石人沟铁矿于今年5月份配备了MMS-view的微震监测系统。这套系统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主要科研设备,其主要用途是监测地下开采工程中围岩的微震、变形及位移活动规律,精密探测岩体里发生的微小破裂现象,对井下采空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为有效预防井下安全事故提供可靠依据。目前,该系统安装调试阶段已顺利结束,下一步将转入数据采集分析和系统维护阶段。为使参培人员能够尽快掌握微震监测系统原理和MMS-View微震监测分析软件的具体操作方法,讲解员特意到微震监测系统主机面前边操作、边讲解。大家都认真听取,对不懂的问题及时与讲解员进行了沟通。 培训结束后,微震监测系统将正式投入使用,石人沟铁矿将对井下采空区的岩石破裂情况进行监测、定位及分析,及时预测井下开采危险部位,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套系统的使用将对石人沟铁矿井下作业人员及矿山生产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博)
个人分类: 微震|3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富力煤矿应用SOS微震监测系统
热度 1 edward3 2011-2-13 16:04
鹤岗矿工报讯近日,波兰SOS微震监测系统在富力煤矿率先安装完成,并顺利通过中国矿大和分公司专家组的验收,已正常投入使用。 以往,富力煤矿测量矿震应用的是电磁辐射系统,是由工作人员携带仪器到井下测量点进行固定点数据收集,人为进行数据分析,具有干扰性大,地点单一,数据不够准确,分析难度大,监测范围小,人力投入多等缺点。去年分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引进波兰SOS微震监测系统,并由中国矿大专家组率先对富力煤矿-170至-530进行实地论证,最后确定15个监测点,经过安装、调试,整套系统完全达到验收、使用要求,顺利通过中国矿大和分公司专家组的验收。波兰SOS微震监测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扩展能力强,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随时进行监测,记录准确,可视性强,分析功能强大,定位快速准确,能量计算精确,监测范围大等优点。这套系统的投入使用,改变了富力煤矿之前矿震监测的落后工艺和手段,全面实现矿震监测自动化。(富宣)
个人分类: 微震|2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微震相关的973、863相关网址
edward3 2011-1-15 00:34
2007煤矿突水机理与防治基础理论研究 http://973.cumt.edu.cn/show.asp?newsid=155 2009高丰度煤层气富集机制及提高开采效率基础研究 http://www.cbm973.com/about/index.asp 2010煤炭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http://973crsm.cumtb.edu.cn/xmdt/2010.03.23.htm 2010年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研究 http://www.whrsm.ac.cn/zt/emdct973/xmgk/ 2011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 http://szcg.cumt.edu.cn/ 学习大牛,向大牛致敬! 草稿欢迎补充修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非微震监测的应用目标
edward3 2010-8-16 13:43
南非微震监测的应用目标 结合南非矿山微震监测的应用实践,个人认为微震监测目标可归纳为下述几个方面: 1. 救援 监测并定位出破坏性微震,评估震害,监测余震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救援措施提供基础; 2.监测岩体工程响应协助动态设计和施工 将监测结果同预期岩体响应做对比,结合数值模拟等方法,实现动态设计和施工; 3. 震害分区分级管理 运用统计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等方法,定量评估矿震活动性,进行震害时空分级分区管理; 4. 预警 寻找微震活动性时空分布异常规律; 5. 反分析 - 对严重的岩体失稳事件进行系统全面的反分析,积累经验。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举办“冲击矿压防治及微震监测系统应用研讨会”的通知
edward3 2010-6-12 13:37
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逐年加深,以冲击矿压为典型的矿井动力灾害愈发凸显,已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多年开展煤矿开采冲击矿压防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微震监测系统为代表的区域性监测技术,无疑是防治冲击矿压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在冲击预警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引进的SOS微震监测系统是波兰矿山研究总院采矿地震研究所设计制造的新一代微震监测仪,目前国内已有10多个矿井正在使用,并有多个矿井正在着手引进该套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企业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冲击矿压防治的理论水平,推广新技术成果,更好地运用和维护SOS微震监测系统,并熟练使用与其配套的三维矿震可视化软件和矿震信号分析定位能量计算软件,提升煤岩动力灾害尤其是矿震和冲击矿压的监测与防治水平以及煤矿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特决定举办 “冲击矿压防治及微震监测系统应用研讨会”。通过此次研讨会,旨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冲击矿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新技术,熟练操作与维护SOS微震监测系统及使用其配套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和矿震信号分析定位能量计算软件。 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研讨会内容: (一)专题讲座: 1. 煤矿冲击矿压防治的相关理论和新技术; 2. 矿井矿震特点、规律分析及冲击危险预警技术; 3. SOS微震监测系统的操作与维护; 4. 矿震信号分析定位能量计算软 件的应用; 5. 三维矿震可视化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6. 电磁辐射监测预警技术; (注:专题主讲人中国矿业大学窦林名教授,波兰矿山研究总院主任Robert Siata 博士等) (二)现场人员经验介绍及交流; (三)考察活动。 二、参会人员: 煤矿企业有关领导,相关工程技术人员。 三、时间: 2010年7月3日-7月8日(7月2日下午报到)。 四、地点: 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五、有关费用: 1、会费1900元/人(包括培训、资料费等); 2、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报名方式: 请报名参加研讨会的有关单位或人员按要求填写参会报名回执表(见附件),加盖公章后及时传真或发邮件至组织单位。 七、其他事项: 1、联系地址: 江苏省徐州市 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邮编:221008。 2、联系人:窦林名教授;联系电话:13952261972,0516-83995904 传 真:0516-83995904 ;E-mail:dlm_burst@126.com; 联系人:陈建云 高工;联系电话:0516-83885904 15852263046。 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6月8日 附件: “冲击矿压防治及微震监测系统应用研讨会”报名回执表 单位名称 地 址 邮 编 联 系 人 电 话 传 真 学员资料: 姓名 性别 职务/职称 电话 电子邮箱 身份证号 单位意见: 经研究,我单位选派上述 位同志参加。 负 责 人(签名): 单位名称(盖章): 日期:2010年 月 日 注: 1、 请务必于6月20日前将此表加盖公章、传真至0516-83995904 以便组织方安排和落实住宿。 2、 联系人:窦林名13952261972;陈建云15852263046。 参见: http://skl.cumt.edu.cn/articleinfo/detail_4_81_536.aspx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时间序列研究的Hurst指数
edward3 2009-12-30 11:02
微震监测时间序列研究源于天然地震监测的时间序列研究。 微震监测时间序列研究,分形、Hurst指数等起了重要作用。 南非微震时间序列研究中基本参数是微震次数、微震体变势、beta值、分形维数D、Hurst指数等。 其中利用R/S分析法,计算Hurst指数目的是为了分析时间序列的统计特性。Hurst指数可衡量一个时间序列的统计相关性。当H=0.5时,时间序列就是标准的随机游走,可以认为现在的信息对未来不会产生影响。当0.5≤H<1时,存在状态持续性,时间序列是一个持久性的或趋势增强的序列,遵循一个有偏的随机过程,偏倚的程序有赖于H比0.5大多少,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序列前一期是向上走的,下一期也多半是向上走的。当0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微震监测系统的基本方法简介(2)
edward3 2009-12-18 22:27
借鉴加拿大Paul Young教授的微震声发射区别的界定。在直观顺序确定微震监测系统会遇到困难:敏感裂纹的尺度及其与拐角频率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很难通过试验或者定量推导的方法确定。以ALEX为核心的南非专家依据多年的微震监测经验,提出了确定微震监测系统的以下思路。欢迎讨论。 一、基本原则和假设: 1.精确的微震波形记录; 2.精确估计微震体变势和微震辐射能量; 3.信号采样要求、动态范围、信噪比等要求; 4.尺度不变原理(震源的相似性):应力降的相对稳定性。 二、确定微震监测系统的基本流程: 1、经验确定微震监测的矩震级范围:-2.0到+3.5,并经验公式计算出体变势和释放能量; 2、取应力降为经验常数,经验公式计算出拐角频率上下限; 3、根据震级范围、震中与传感器距离,振幅用经验公式确定动态范围等; 4、依据经济合理的方法确定出数模转换器的地点和其他性能参数; 5、依据经济合理的方法确定出系统数据传输和控制的通讯协议方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选择微震监测系统的基本方法简介(1)
edward3 2009-11-26 19:19
借鉴加拿大Paul Young教授的微震声发射区别的界定。该界定涉及到了频率和尺度的问题。个人理解是,不同尺度的岩体的稳定性渗透性的敏感裂纹尺度不同,从而导致了观测的目标频率(裂纹尺寸和裂纹的主频之间有负指数关系)不同,为了监测的科学合理有效,我们会在目标频率的基础上向上向下扩展。从而确定传感器带宽。进而根据信号处理的基本原则确定整个监测系统的性能参数。 进一步而言,直观的确定微震监测系统的一般流程: 1、确定微震监测的岩土体单元尺度范围; 2、确定影响该单元尺度岩土体的稳定性或渗透性的敏感裂纹的尺度上下限; 3、根据某个震源破裂模型的经验公式,确定出敏感裂纹的拐角频率上下限; 4、依据测试原则和准确计算震源参数的要求,确定出监测的目标频率范围; 5、依据裂纹产生的震动位移信号的范围和信噪比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动态范围; 6、依据经济合理的方法确定出数模转换器的地点和其他性能参数; 7、依据经济合理的方法确定出系统数据传输和控制的通讯协议方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南非微震监测系统的特点
热度 1 edward3 2009-10-13 17:33
一、南非 ISS 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简介 南非 ISSI 公司是国际上高精度微震监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先驱,在 2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ISSI 公司的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在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已有数百个工程案例应用。涉及领域涵盖矿山、边坡、采空区、隧洞、活断层、水库、地下核废料存储、石油、地热、天然地震试验场等。目前正在进行实时监测应用的项目有 150 多个。 二、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优势 震级范围: -3.0 到 +3.5 左右矩震级 m HK ,按能量可低到 10j 左右。 系统通道数:可扩展到 1536 以上 可选钻孔、表面、无线智能传感器; 可选高达 2kHz 速度型检波器和高达 25kHz 的加速度计; 传感器可自动确认拾震器 Id ,序列号,角度等等 32 位、 150dB 、 48kHz 采样率、 128M 内存的数据采集器、智能 UPS ; 可选防爆本安数据采集器; 支持应力、温度和倾斜等非震信号采集; 矿图格式:支持 AutoCAD 、 Surpac 等。 快速、自动、手动定位选择,支持射线追踪技术; 可获得微震事件的时间、地点、释放能量、体变势等参数; 运用矩张量分析等手段分析微震的张拉、剪切与复合的属性等; 基于网页的微震事件实时显示快速软件 Ticker ,可手机上网浏览、便于普通矿山管理人员理解决策。 基于微震监测结果,计算微震事件间时空间距、粘度、扩散性等参数; 基于微震监测结果,计算位移、超剪应力、震害等参数,便于震害风险分区分级管理; 边界元为主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日常震害分析管理; 开展多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比如地震试验场、主动源、尾波干涉、定量地震学等; 三、南非 ISS 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 波形处理和可视化软件: ( 1 )数据真三维可视化; ( 2 )监测可自动计算的单一事件独立参数包括:事件发生时间、时间位置、事件的释放能量、事件的潜势( potency 、非弹性体应变)、破裂尺寸(破裂模型相关)等。 ( 3 )软件计算微震活动性的独立参数包括:事件时间空间间隔、累积能量、累积潜势等。预警的参数包括:累积视体积、能量指数、施密特数、黏度、扩散度等。 ( 4 )软件还可基于微震监测结果,自动计算微震位移、超剪应力、主应力、震害等级等参数。并可以以等值线图等显示。便于矿山安全决策。 ( 5 )数十种滤波器可选,运用定量微震学方法,进行预警。软件已经汉化。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个人感觉还不错的几本微震监测相关的中文图书
edward3 2009-8-2 13:32
1. 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微震监测方法 梁兵, 朱广生编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矿山地震学引论 修济刚,徐平,杨心平,张少泉译,地震出版社, 1998 3. 声发射(AE)技术的应用 冯夏庭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4. 有岩爆倾向硬岩矿床采矿理论与技术 郭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微震监测技术前景的一点证明
edward3 2009-7-31 16:52
项目名称: 深部重大工程灾害的孕育演化机制与动态调控理论 首席科学家: 冯夏庭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项目名称: 重大工程地质灾害的预测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 首席科学家: 李世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依托部门: 中国科学院 项目名称: 煤炭深部开采中的动力灾害机理与防治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姜耀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起止年限: 2010 年 1 月 -2014 年 8 月 依托部门: 教育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简单浏览了近期公示的上述3个973项目,微震监测技术都是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一定程度说明了该技术的光明前景。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微震监测的基本常识简介
edward3 2009-7-28 11:50
1、微震监测的理论基础是波动理论等; 2、微震监测的应用理论基础是定量地震学、工程地震学等; 3、微震监测的岩石基本物理参数是P波S波波速(以及P波S波的品质因子Q值)、岩石密度、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或泊松比)等; 4、微震监测获得的事件独立参数包括:时间、坐标、释放能量、潜势(非弹性体应变)、尺度等; 5、微震监测的重要分析工具是矩张量分析,获得不连续面的尺度、方位、运动方向、应力降、原岩主应力比、张剪性质等; 6、现场微震监测复杂速度结构问题要采用射线追踪等技术来处理; 7、有源无源微震监测结合应该很有前景;特别是在层析成像、应力场变化等方面; 8、时间反转技术应该会为微震监测打开新的视角。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4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