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非嵌入编码知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普适性知识与非嵌入编码知识,地方性知识与嵌入编码知识
热度 4 lvnaiji 2019-10-25 08:50
吕乃基 在笔者关注的领域中,知识论占据了相当比重,既作为研究对象,也成为研究其他领域的框架和视角。 还是在本世纪初,彼时知识经济如日中天,笔者就是在那时开始以知识为研究对象。不过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视角,而是研究作为本体的知识,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提出“非嵌入编码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的概念。由这两个对应的概念出发,得以解释不少问题,并可以贯通一些先前感到隔离的领域。然而,这两个概念过于晦涩难懂,每每有朋友和同行发问,究竟何意;加上阅读时感到拗口,严重影响读感。不要说读者,自己看着“嵌入”、“非嵌入”都感到不适。 日前在群里与清华大学刘立教授交流,刘教授提出,嵌入编码知识不就是学术界熟知的“地方性知识”,相应地,非嵌入编码知识就是普适性知识!一语间,点破笔者多年之困惑。 地方性知识的要义,就在于嵌入,嵌入于主体、对象和语境;而普适性知识的关键是非嵌入,超越主体、对象和语境。 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既然在“地方”之内得以交流和共享,当然就是编码知识;而普适性知识无疑更是编码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上世纪后期在后现代浪潮下,学术界提出的概念,主要针对现代性中的普遍性而言。现在笔者借用这一概念以替换嵌入编码知识,其一可以赋予地方性知识以较为明确的内涵——嵌入;其二,将地方性知识这一概念扩展到更多场合,特别是传统和前传统社会。 在笔者的视野中,虽然普适、普适性,以及知识,是已有的概念,但是“普适性知识”这一概念,罕有人提及。 2012 年,有人分析 教育 知识普适性 的利与弊 , 2016 年,有人涉及 ... 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 —— 从法律的 “ 普适性知识 ”... 。在地方性知识研究盛行之时,由于种种原因,普适性知识的研究明显不足。有必要展开对普适性知识的研究。 受 刘立教授的启发, 笔者随即试以普世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替换自己一篇论文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以及在局部作了相应的调整,随后再读,顿觉内容清晰,自己读起来也感到神定气爽。笔者将逐篇替换相关论文中的这两个概念,随后再请各位指教。 谢谢刘立教授!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439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类历史的时间箭头 一、知识之树与价值观的演进
lvnaiji 2018-3-10 09:21
吕乃基 波普尔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在某种意义上,世界 3 是世界 2 的“映射”,文如其人。可以由知识——世界 3 ——的演进,辨析人类社会本身的演进。 知识的历程犹如一棵大树,人类早期的知识如大树的树根,近现代的知识如大树的树干,后现代的知识则如大树的枝叶和枝叶组成的树冠。 人类的价值观在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血缘共同体价值观、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分别关系到起源,我从哪里来;对此刻的定位,我在哪里,我是谁;以及我到哪里去。 人类价值观的三个阶段大致对应于知识之树的三个部分。 1. 远古与古代:知识 “ 树根 ” 与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知识可以区分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神话、童话等等可归于想象,是一类特殊的知识,既可以是可交流的编码知识,也可以是属于个人的意会知识。编码知识又可分为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非嵌入的编码知识两类。 远古时期没有编码知识,只有意会知识,在意会知识中又包含有相对客观的部分和主观的部分,前者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后者有种种独特的甚至神秘的体验等,处于二者之间的是想象。随后,意会知识中的客观部分逐步转化为编码知识。 远古和古代的知识有两个特点:其一,都带有浓厚的地域因素,与氏族、部落所处的地理条件和相应的生存方式紧密关联,知识的典型是传说、图腾和价值观等。知识属于氏族、部落,是嵌入的编码知识。其二, “ 三个世界 ” 不分,知识与知识的源泉(世界 1 )、与主体自身的想象和愿望(世界 2 )不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意会知识。由远古到古代,知识嵌入的程度有所下降,由氏族、部落到民族;客观的意会知识逐步转化为编码知识。 随着商业发展、战争和征服,以及人类活动区域的扩大,发生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传播和融合。约从公元前 5 世纪后的千余年间,世界上逐步形成四大文明圈(亚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期),相应的也就是四大知识体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教文明,以及儒家文明,同期还有尚没有与这四大文明相接触的其他文明。 这四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属于整个文明的知识体系:嵌入的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如特定的神话,相对于更久远和个别的文明具有更大的普遍性。然而他们的继续扩张都遭遇到来自自然环境如沙漠、高山、海洋特别是其他文明的阻碍,在当时已达到各自扩张的极限 ,各自的知识体系都难以穿透其他文明的壁垒。这是因为他们依然是与特定的自然历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只有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方能穿透所有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远古和古代的知识各有千秋,但在价值观上却有共性。 各氏族部落生活环境各异,各有自己特定的图腾崇拜和相应的价值追求,彼此间本无优劣高下之分。远古与古代因生产力低下,必须以 “ 举部落之力 ” 方能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或开拓疆域以获取更多资源,或抵御其他部落以守护自家的资源,例如黄帝战蚩尤。因而对内以共同体的利益约束和凝聚个人,个人融化、淹没于共同体之中。 这是人类最初的价值观,一言以蔽之,强调其成员的共同起源,乃至彼此间的血缘关系,故称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 个人从属于具有共同起源的群体,捍卫这一共同体。 这是远古和古代人类的价值观,虽然由氏族到部落,血缘有所淡化,但民族国家这一称谓,依然强调了 “ 民族 ” 。 有必要指出,在 “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 ” 时期,世界各地或多或少出现了超越共同体而面向人类,乃至面向宇宙的价值观;体现在中国,是面向 “ 天下 ” 的胸怀,以及天人合一。这样的价值观同样体现在在基督教(四海之内皆兄弟)和佛教(普渡众生,一沙一世界)之中。 知识的源泉如同大树的树根,深扎在独特的自然背景之中,追溯到遥远的历史体验之中。知识的源泉越是久远,其根须就越是细微,乃至难以察觉,及至动物的“意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亦然。 血缘共同体价值观强调“我从哪里来?” 重要的是频频回首,以强化“共同起源”。 2. 近现代:知识“树干”与契约共同体价值观 近代之后,一种不同于四大知识体系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不仅能够越过海洋、山脉或沙漠的阻拦,而且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 新的知识体系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市场经济及其规则,以及以此为内容或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等。 科学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因而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知识体系基本上具有 “ 放之四海而皆准 ” 的影响。 技术之所以能穿透屏障,是因为它背后的科学,并且以 “ 黑箱 ” 的形式存在和起作用。技术产品的标准化特别是效用则更具穿透力,在文化的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最容易改变,由此也反过来说明这一点。 同期的文学艺术大师,从薄伽丘到歌德、巴尔扎克,从达 · 芬奇、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的作品之所以有穿透力,首先在于揭示了人类的本性或者说具有 “ 典型 ” 性;其次,这些作品都具有基本的形式,即使浪漫主义的作品也是如此。 “ 这些伟人及其伟业不仅是永恒的,而且就他们所达到的高度和影响而言也是难以逾越的。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知识的有序或一元阶段,他们是珠穆朗玛峰;而现代趋于混沌或多元的艺术只是无数的不断生成中的山丘。 ” 精英文化,是作者们以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根源,提炼出人类最深邃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 “ 经典 ” 一词,充分说明了非嵌入编码知识在空间上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在时间上具有久远乃至永恒的光辉。 非嵌入编码知识所向无敌,所有这些穿透力的共同特征,就在于新的知识体系不嵌入,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个人所共享和接受。这就是 “ 知识的力量 ” ,确切地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力量。知识的力量源于非嵌入。 经典物理学研究为各种物质所共有的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因非嵌入而渗透到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其他学科,即 “ 大物理学主义 ” ;科学因其非嵌入而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之中,被称为 “ 唯科学主义 ” ;经济学研究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行为,因非嵌入而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被称为 “ 经济学帝国主义 ” ;数学则是最抽象的学科,撇开了对象及其语境的所有特殊性,因而被称为 “ 科学的王冠 ” ,渗透到一切学科之中。 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包含的理念与价值观的穿透力,是因为它们符合人 —— 不论其处于什么文化之中 —— 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底线:个人本位和对个人合法权益的追求;市场经济及其规则则是对满足这一基本底线最适当的制度安排。人在 “ 自然状态 ” 所拥有的权利,就是天赋人权。在天赋人权的基础上,摆脱各种传统权力和关系束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契约关系。 非嵌入的知识体系成为人类一切知识体系共同的 “ 底 ” 。 至此,人类知识之树终于在条条根须之上生长出了主干。游离于该知识体系之外的属于各个民族的知识体系 —— 由或多或少嵌入的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以及想象组成,如果不想被抛弃,就必须在此非嵌入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重建。传统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获得新的生命。 现代化,由知识的历程这一特殊视角来理解,就是去除一切历史的和背景的因素,去除由这些因素而粘着在知识上的习俗、价值和意义,以揭示不受时空影响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知识,以非嵌入的编码知识取代原有嵌入的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 站在知识的历程这一视角,贝尔的 “ 意识形态终结论 ” 和福山的 “ 历史终结论 ” 。其实质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基本上扩散、渗透到了全世界,逐步成为各国和各民族共同的底线或基础。后文将述及,这一过程不仅远未 “ 终结 ” ,而且还会反复。 “ 非嵌入 ” 不仅涉及认识论和知识论,而且贯穿于实践过程。 吉登斯 在现代性理论中提出 “ 脱出 disembedding” 概念,指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系和特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以及从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而被重建的关系之中提取出来的社会关系。 脱出的程度或与时空关联的程度和模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和样式。对此, 当下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各自的体会,五味杂陈的当是中国人。 契约共同体价值观:我在哪里 近代以降,经由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的梳理和澄清,个人逐步走出血缘共同体,得出人作为“类”的“本原”或“始基”——个人本位,天赋人权。天赋人权所具有的价值,就是普适价值。在普适价值基础上建立人际的契约关系。以契约关系规定公权与私权,私权与私权的边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理顺共同体内部整体与个人,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张力。 需要指出,天赋人权并非排斥个人属于形形色色的共同体,只是共同体的成员并不强调特定的共同的血缘和“起源”,而是抹掉国家与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有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思维实验”),重要的是相互间特别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一方面民族犹在,血缘价值观犹在;另一方面,在血缘价值观之上于一定程度上迭加,或部分转化为契约共同体价值观。 在西方,血缘价值观的载体主要是家庭,甚至家庭中也渗透契约价值观;在东方,血缘价值观依然扩展到全社会,陌生人也称兄道弟。因突出个人与共同体的契约关系,近现代的价值观可以称为“契约共同体价值观”,简称“契约价值观”。 有必要指出,市场经济不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承载价值,承载了个人本位、契约,以及底线之上自由的发展空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在契约共同体价值观中,个人价值观既得到张扬,又经由契约关系与他人及共同体相处,这就是“我在哪里”的含义。契约,涉及信息的透明和对称,由此提高了个人判断和选择的价值,以及提高了个人的自由度和共同体发展的动力。在此意义上,作为普适价值,契约共同体价值观可以穿透形形色色血缘共同体的边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在原有血缘共同体将个人锁定于共同起源之中时,持契约价值观的国家因充分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而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路径锁定,以及由于对外依然面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边界条件的其他共同体的竞争或合作,在外部压力下,依然有必要强调同一起源与血缘以一致对外。因而在价值观的第二阶段及之后的漫长岁月,无论是一国之内还是国际关系上,血缘价值观与契约价值观都将长期共存。 启蒙运动之后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血缘价值观与契约价值观此消彼长此起彼伏的历史。 契约价值观与知识之树的“树干”——非嵌入编码知识——密切相关 。 契约价值观的核心是天赋人权基础上的个人本位,以及个人之间、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契约关系。显见,契约价值观建立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契约价值观本身既是认识论范畴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同时也进入实践领域。一旦排除血缘价值观的干扰,在契约价值观的引领下,人们更容易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 作为知识之树的主干,非嵌入编码知识支撑知识之树,化解根须的 “ 不可通约 ” ,为枝叶的兼容,为人际的契约关系设置 “ 最大公约数 ” ;最重要的是,为个人和人类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 “ 非嵌入 ” 而必将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众多特殊性中的共性,这一过程不会终结。契约共同体价值观则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传播保驾护航。 3. 当代:知识之树的枝叶、树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演进的一个阶段,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出新的嵌入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和想象;在树干上会长出枝叶,众多枝叶成为树冠。 一方面,非嵌入的编码知识正在进一步扩展并提升其水平。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发展逐步走向其自身的反面,如科学中提出了非线性、对称性破缺、不可逆、测不准等一系列否定性概念,以及随机涨落、分岔、突变、混沌、模糊等与原有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截然不同的新概念,从而为各种 “ 初始条件 ” 和语境的介入敞开大门。 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的知识正在走向新的综合,出现了综合的知识如三论和新三论。随着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随着种种危机的加深,生态学的发展,以及随着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论述全人类的知识正在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关于全球化的热烈讨论也表明知识由个人和国家层面上升到人类层面。 另一方面,非嵌入编码知识在向其他领域渗透的过程中,逐步与新的语境和生存背景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嵌入编码知识。例如物理学与其他科学的结合,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新的语境和生存背景主要不再是自然,而是与自然相融合的人类社会。知识,既贴近个人和变动不居的由兴趣和爱好所形成的人群,嵌入个人与人群所处的多姿多彩变化多样的语境和生存背景,同时又是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 知识之树在其主干上长出了支干,支干上又长出了更小的枝,然后再长出叶片 …… 叶片重重叠叠,分不清彼此间的界限,形成枝繁叶茂的树冠。 非嵌入编码知识度过了内部高度一致铁板一块的阶段,进入了相对宽松,同时也更为活跃的时代。新的嵌入编码知识具有生命化、个性化、地方化、柔性化和世俗化等特点,具有无穷的包容性。与生物的进化一样,多样化保证知识的完善与发展。全球化不反对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和多样,促使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这就是知识之树的树冠。 这就是 21 世纪知识。知识源于每个个人活泼泼的生活,源于所有细枝末节的叠加,也就是源于全人类,以及后者对前者的引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到哪里去 在价值观演进的第三阶段,超越个人,超越大大小小的共同体,逐步形成了人作为 “ 类 ” 的价值,也就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 简称 “ 人类价值观 ” 。人类价值观可以区分为 “ 主体间 ” 人类价值观,以及 “ 天人间 ” 人类价值观。 “ 主体间 ” 人类价值观,旨在以人类的名义,处理和协调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三个半世纪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平等和主权原则, 150 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70 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 60 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等,即旨在处理共同体之间的纷争。 1863 年,红十字国际委员诞生。经过 150 多年发展,红十字成为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欧盟是欧洲(主要是西欧)的一些国家沿这一方向在现实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 2016 年通过决议草案,进一步保证互联网自由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享有与现实生活中相同的权利。这被互联网活动人士视为一次重大的胜利。 “ 天人间 ” 的人类价值观,主要共同应对科技双刃剑的负效应,如生态危机、气候变暖等,今后或许还要考虑人工智能的影响。 这两种 “ 人类价值观 ” 彼此纠缠在一起,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就是典型的一例。 知识之树的枝叶、树冠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知识为价值筑底,充实价值的内涵和说服力;价值引导知识的积累、增长和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知识就是价值,价值也就是知识。 本部分内容得益于钱乘旦先生关于 “ 资本主义为何兴起于西欧 ” 的讲演。 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 12 吕乃基,河流与山峰,东方文化周刊 1997.20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1-19/8128824.shtm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6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与权力(六):非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源泉与特征
热度 4 lvnaiji 2016-12-4 15:39
吕乃基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来自本体论和认识论,以及来自对历史观的排除。 在本体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位于知识序列的底层,理化天地生,更大的范围是真善美。位于前面的学科和知识体系,相对于靠后的学科和知识体系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逻辑上相应于对象的基础,在历史上相应于对象的起源。不同的对象在高层次会有所不同,但其低层却是相同的。无机物均由原子、分子构成,生命的共同基础是DNA和蛋白质,人类都有基本的物质需求,符合基本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等等。所有的对象都有自己的起源,越向前追溯,越通往共同的起源。由此可见非嵌入编码知识对于各种对象的一致性。 在认识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由分析、抽象、归纳和直觉等途径得到的知识,也就是由马克思所论证的“第一条道路”走到终点获得的知识,是“最贴近的规定”,是人类对于本质和必然性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排除特定对象的历史和语境的区别,排除特定认识主体的影响,其最高成果是数学和逻辑。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还在于对历史观的排除。发展中国家一再发起对普遍人性的批判,认为不存在普遍和永恒的人性,只有存在于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人性,言之有理。问题是,这些批判者竭力批判的是存在于所有特殊性与个性之中的共性,试图以特殊性与个性否定共性,为嵌入编码知识张目,为传统的权力辩护。 只有最具普遍性的知识方能穿透所有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基础, 这就是非嵌入; 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所有的个人所共享和接受,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确切地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力量。 知识的力量源于非嵌入,知识的权力源于非嵌入。 吉登斯在研究现代性和全球化中提出“脱域”,即从相互作用的地域性关系和特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以及从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跨越而被重建的关系之中提取出来的社会关系。脱域就是非嵌入 。 权力与知识的边界一致。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知识既然没有边界,其权力也就没有边界。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不属于任何人,与语境无关,而又作用于所有人。无论接受与否,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总在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亨廷顿指出,“普世性文明只能是普世性权力的产物” 。 如果把这里的文明换成知识,意味着亨廷顿看到了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必须依赖权力方能作用和改变现实,但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则是依靠自身的力量。 正因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具有这样的特征, 因而各种世俗权力便纷纷附着于其上, 或冠以“科学”之头衔,或如罗兰夫人所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或贩运私货,或获取利益。少数科学家也主动投靠于世俗权力,以从中获利。然而此处需 区分非嵌入编码知识本身的权力和附着于上的权力, 不能在去除后者的同时抛弃非嵌入编码知识。 最大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属于全人类,拥有对全人类的权力,同时却又是“悉听尊便”的“微分”权力。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不依赖作用的对象和语境,以迟早会被接受的姿态一往无前地推进;而嵌入编码知识则依赖于其作用对象和特定语境,一旦对象不存在或不需要,不具备特定语境,其权力,以及嵌入编码知识本身将因失去价值而不复存在。 更重要的是, 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有特定的主体和承受者,前者是传统社会的当权者和御用文人,并以实施权力而获益,后者是权力边界内的普通百姓。非嵌入编码知识没有权力的主体,其承受者则是全人类 。从根本上说,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无限扩展是客观规律,而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谓 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一旦理解这一点,主动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也就不会感到非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存在。 从根本上说, 非嵌入编码知识揭示包括人的本性在内的事实和规律,因而必须接受,这并非是由于拥有者的权力。如果说其中有权力的话,毋宁说是一种“自然权力”、“天赋权力”、全人类的权力,以及人类进步的权力。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属于全人类,作用于全人类。 由于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社会的核心推动力量,能否有健全的机制使之转化为现实力量就尤为重要。 程光泉主编:现代化理论谱系,181-240,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0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p88
个人分类: 交叉|5298 次阅读|8 个评论
知识与权力(四)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之争
热度 6 lvnaiji 2016-11-13 09:08
吕乃基 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所涉及的对象远较自然界来得 复杂、多变、具有个性,以及处于不同语境之中。将其当作在实验室中的对象一样进行简化、抽象,以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操作所形成的理性来认识实际的经济和社会领域,就可以获得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如经济人假设、启蒙运动所推崇的“自然状态”,以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等等。然后再 把经济、社会与文化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以及由这些知识的物化制成的产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就是对现实施加了权力。 例如机械、流水线等对人的影响一直达到一个个单一的动作,提高了效率,也会带来问题。或“异化”,或“人是机器”、“单面人”之类;甚至按实验室的要求构建社会,如工厂、学校、医院和监狱等“规训机构”,被福柯称之为“细部的政治解剖学”。即使直接用于自然界也会对后者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实验室,“如果想要清楚地揭示出某种物质的结构和活动模式,或者某个过程的程序步骤及其前因后果的话,你必须首先大刀阔斧地简化环境背景”。 以这样的方法和机制不加改变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就会造成所谓“紧密耦合性”,破坏其非线性、复杂性、自适应,以及补偿与代偿等功能 。 在上述影响中,最普遍的、强制性而又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以科技黑箱的形式发挥作用的技术。科技黑箱支配人的行为,影响交往,而且还是一种律令:非此将造成后果,至少不能成功或降低效果。因而对使用者形成“促逼”。“科学对日常社会实践和政治实践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设备从实验室向‘外部’世界的转移”。 这或许是“知识就是权力”的主要部分 。 这样,“通过科学技术和设备的标准化,通过对非科学的实践和情景的调整以适应科学技术和科学实践的应用,这些发展……被拓展到实验室之外的世界中……。因此,世界逐渐成了一个被构造的世界,因为它反映了技术能力、工具设备及其所揭示的现象的系统化拓展” 。非嵌入编码知识在这样的扩展中便引发了某种特殊的与人文知识的权力之争。 前述“科学大战”除了反映非嵌入编码知识与传统文化之争外,还反映出当代特别是西方的人文学者为争夺学术地盘所进行的权力斗争 。这种斗争在当代中国也同样存在。一方面,人文学者们痛感 “机器文明”对“花园文明”的“蚕食”也就是现代技术对传统价值的排挤。我们无法逃避技术对我们的挤压 。 另一方面, 又有学者认为,在强调“人文底蕴或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的背后,隐含的是某种通过分类来压迫人和压迫知识的力量。在这种人文的旗帜下,某些问题可能获得了优越的或高尚的地位”。如以“社会良心”自诩,“把自己关心的某些问题归结为正义问题,而把对方的问题归结为效率问题或技术问题”。 例如,文艺批评家 吴亮发现辩论对手的话语中有一些字词不容置疑,如“真正”、“良知”、“理想”、“真实”、“真理”、“公正”等等——这些字词是证明其他观点与结论的尺度和基点,它们本身不再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人们对这类神圣字词的迷信,使他们在相互辩论中很少费功夫论证自己主张的观点,常常以为只要宣布自己为“真正”的,或宣布自己所赞同的观点为“真正”的即大功告成。吴亮称之为“术语拜物教” 。 实际上, 正是在这样的“微分权力”的影响下,每个人的各异的、在其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天然”的行为,被改造成基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一致的、机械的和标准的行为;以及将人的基于自然的行为,改造成基于人工自然的行为,改造成“单面人”。形形色色的反科学思潮都与此类权力之争有关。 然而,毕竟人类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科技黑箱”及其组合,才是“真正的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界”。这既是“抹平”,更是起点,是人类由自然到社会的必由之路。这就是福柯所谓“被构造”的含义,在人类学意义上,在人工自然的基础上,以及在对人性的回溯到达底线-机械、经济人,以及启蒙运动理念的基础上重构。 在这一权力之争中,非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特点首先是潜移默化。 劳斯细致地发现,“这些限制具有与传统的权力关系截然不同的形态……并非是某种施加于特定事物和人,并为他人所掌握和应用的权力形态”,而是一种“支配活动身体的微分权力”或“微观社会关系中的规训权力”,“这些限制遍布在我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事物的处理中,并且渗透到最琐碎、最普通的活动中” 。 其次,这种权力施加于绝大多数甚至所有的人,迫使他们以同样的规范和准则作为行为的“底线”进行交往。这里可以借用海德格尔 “促逼”概念,但又超越其原意。在海德格尔那儿,促逼主要指技术的发展对人的促逼,而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促逼还在于其对历史的“根除”和个性的“抹平”,当周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非嵌入编码知识之后,个别人为保持自己的独立并显示个性而拒不接受,由此即自我边缘化,或者反过来,通过自我边缘化而显示“众人皆醉吾独醒”。或者“ 明知这潮流和时尚正把人类带向深渊,还是无可奈何地、跌跌撞撞地跟着潮流走” 。 这些人没有认识到,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而必将渗透到一切领域,这是客观规律。权力并非强加,也不依赖于接受者。无论被接受与否,总是在不断增长、发展,并且“默默地”发挥影响。 他们也没有认识到,非嵌入编码知识并非淹没个性,而 是对源于自然、历史和特定语境的知识的改造,并为在此基础上发展新的个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供可能和广阔的前景。 对非嵌入编码知识持偏激心理的人似乎有鲜明的个性,实际上表明没有信心和能力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发展个性。 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是那些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默默”做着贡献的硬件和操作及系统软件。 他们更没有想到,在科技黑箱中不仅集成了非嵌入编码知识,而且集成了人的需求、喜好、乃至审美等价值判断,集成了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人际关系中的博弈与合作,一句话,集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凯勒指出:“在把客观性当作男性主义理念加以拒斥的同时,女权主义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并把女性驱逐出了现实政治的现代文化之外:这就进一步恶化了自己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 接受科学技术,人文知识由此改造自身,这只是第一步;随后迈出的第二步是,人文知识选择、引领与整合科技知识。 约瑟夫.劳斯著,盛晓明等译:《知识与权力》 p 24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同5, p 252 同5, p 241 同5, p 226 邢冬梅,“科学大战”之根源,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3 . 6 game.19xz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http://dev.19xz.com/soft/32424.htm 朱苏力: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人文底蕴吗?文汇报2004/8/1 南方周末2005-3-17 同5, p 259 game.19xz :浅论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http://dev.19xz.com/soft/32424.htm 转引自 10 , p 272
个人分类: 科技|5470 次阅读|5 个评论
谁是“小编”
热度 2 lvnaiji 2016-8-6 09:56
吕乃基 在现实生活中,担任编辑工作的貌似以女性居多,细致,敏于发现文中的问题;温和,善于与作者和读者交流。科学网(或其他网)上,编辑的工作有所改变,用不着咬文嚼字,也不必与作者读者拉锯交流,已经难闻其声,难见其影,难辨其性。虽然如此,那些怀着无限遐想的男士们,依然从一开始就把性别加到编辑的身上,编辑mm长,编辑mm短的套着近乎,凑着淘宝网那般“亲”的意味。眼下,网络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多的资讯来自网络而非传统媒体,编辑的形象再次发生变化,叫做“小编”。君不见,网络上随处可见小编们忙碌的身影,虽未必是mm,一个“小”字,依然透着亲切。关键还在于,编辑mm,是网友的一厢情愿,人家不一定认;一个“小”字,可是自降身份,自降辈分,在瞬间拉近了距离。 在网上,有多少资讯是小编悉心挑选编撰而为,甚至还在开头处提示,该怎么看,哪里是重点、“看点”。换言之,这些资讯已经不再是波普尔所言的“客观知识”,世界3,博主称之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是浸润了小编的知识背景和价值判断,以及于此时此地推出,与此情此景不可分割,而资讯中真正客观的部分,则需要阅读者细加甄别,使之脱离特定的对象和场景,以及剔除小编温情脉脉的导读。如此这般,不禁想起柏拉图的“洞穴”说。 在不少场合听说到一个词汇,叫做“第三方”。中国,有独立的第三方吗?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大多数情况不是依附权力,就是被金钱收买,或者有着自己的盘算。实际上放到世界去看,同样如此。这次英国公投,各方使出浑身解数劝诱公众,他们告诉公众实情了吗?罗尔斯的正义论,建立在“无知之幕”的基础上,启蒙运动,要推到有社会之前的“自然状态”,大概相当于理想气体、质点和弹性碰撞,只是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抽象。然而,正义论、普适价值、牛顿定律等等,难道就可以弃之如敝屐吗?它们的价值就在于“脱域”(吉登斯),超越对象世界1,超越主体世界2而成为世界3也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成为人际交往、个人行为,以及万物运行的共同参照系。所有个别事物的运行,只不过将非嵌入编码知识置于特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与特定的对象、主体及语境相关联,也就是把非嵌入编码知识转化为嵌入编码知识。换言之,所有的嵌入编码知识只有建立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上才得以成立,以及可以相互沟通。 各国必然有特色,这是嵌入编码知识,特色必须有共性,这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说到底,非嵌入编码知识就是“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譬如说,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乃至崩溃,这就是“逆之必然亡”,然而仅仅有市场经济是不够的,这就是“顺之未必昌”,还要有适应各国不同时期的看得见的手,特定的社会规则、诚信与意识形态的积极引导。 英国公投,且不论程序上的问题,就是否脱欧而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民众自然各取所需。问题的根源在于,知识界没有能向公众,向社会提供全面公允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没有全面阐明脱欧的全部和长远的后果。 回过头来看小编。 小编很辛苦,小编很周到,到头来还要看到,小编仅一面之词。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033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道,德,与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热度 1 lvnaiji 2014-3-26 06:28
三、道,德,与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 81 章,前 37 章为上篇道经,第 38 章以下属德经。拿中国的“体用说”来理解,就是道是德之 “ 体 ” ,德是道之 “ 用 ” 。上篇《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化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如此对道与德的阐发,以及先《道经》后《德经》的写作次序与过程,即可联想到马克思著名的“两条道路”。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 中提出“两条道路”的思想。 “如果我从人口着手 , 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 , 经过更贴近的规定之后 , 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 , 直到最后我又回到人口 , 但是这回人口己不是一个混沌关于整体的表象 , 而是一个具有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了”。在“最简单的规定”的前后就是“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 , 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两条道路与波普尔关于知识的世界 3 理论密切相关。在认识之初,世界 1 、世界 2 和世界 3 彼此不分,处于混沌之中。随着认识沿第一条道路渐次深入,愈益抽象,三个世界即开始逐步分离,并在两条道路的转折点达到(在相对的意义上)完全分离,形成独立于世界 1 和世界 2 的客观知识世界 3 。在第二条道路上,随着世界 3 ,或者说“最简单的规定”重新与具体的对象及其语境相结合,以及在此结合的过程中主体的介入,分离的三个世界合为一体。 由此看来,“ 虚无无形谓之道 ”,道的形成过程在整体上正与马克思的第一条道路相一致,道就相当于由第一条道路所得到的“最简单的规定”。而“ 化育万物谓之德 ”,则在整体上相应于马克思的第二条道路。由此可以引出三点:其一,两条道路对道与德关系的启示,其二,道与德及其关系与两条道路之不同,其三,反过来,道与德对两条道路的启示。 民间通常把道德当成一个整体,笼统说道德高尚与否不同,学术界对于道与德的关系已经有很多研究。此处不涉及这些已有的研究,仅简析由马克思的两条道路对理解道与德之关系的启示。其一,在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上,先有第一条道路,然后才是第二条道路,颠倒或只有第二条道路都不可能认识对象 。同样,在道与德的关系上,道在先,德在后。得道之后方可有德。希腊的自然哲学,以及而后牛顿所要求“当心”的假说,都属于没有第一条道路或第一条道路不充分就开始第二条道路。实际上,老子《道德经》的写作次序就暗合了两条道路。其二,道是德的基础,德是道的目的。将道与德混为一谈,甚至夸大德的作用而忽视道的地位,则既不可能得道,最终也不可能有德。没有道作为基础的德是“无体之用”,因而是空中楼阁,虚幻,甚至虚伪和虚妄。当前社会中的一些道德说教之所以没有效果甚至引起反感,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区分道与德,以及没有把德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社会上的道被扭曲,又何以在扭曲之道的基础上奢谈德?只有在理顺道之后方可谈论并践行德。从根本上说,只有参透道,方可具备德。 不过,道与德及其关系又与两条道路有着相异之处,前文已对此有所涉及。其一,马克思的两条道路上的第一条道路将“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这里的“蒸发”,其要义是经由抽象、分析等方法,由感性到理性。在这一过程中,虽要求排除主体的干扰,但对象尚在;排除的是来自主体的“第二性”,但留下了“第一性”。而老子的“ 虚无无形 ”可以说迥异于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分析、抽象等,在“ 虚无 ”之时,被虚无掉的不仅是感性,而且是对象本身,是所有具体的对象。正因为此,由道,实际上不可能“回过头来”通往任何具体的对象。其二,在第一条道路的“蒸发”之时,虽排除主体的干预,但主体认识世界的能动性丝毫不差地贯穿于其中。而在悟道之时,需“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或许,正是老子不仅对客体,而且对主体的彻底排除,物我两忘,从而彻底断绝了本文第二部分所述的道与世俗权力的任何联系。 “ 化育万物谓之德 ”,对于理解两条道路中的第二条道路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按通常理解,第二条道路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与第一条道路一样,所有的变化只是发生在认识过程中,不涉及认识过程之外的领域。而“ 化育万物谓之德 ”,其中包含了主体的积极参与,不仅是认识,“ 化育万物 ”更确切地说是实践过程,因而必然涉及到在实践过程中主体的价值观等等,这就是德。实际上,随着三论、新三论,以及复杂性科学的兴起,科学向后现代科学的转型,各种类型“后”的浮现,整个社会思潮由现代转向后现代,其主要特征就是实践转向和人与社会的参与( SSK )。就某个具体领域而言,例如科学技术哲学,近年来技术哲学的地位日渐上升,进而工程哲学横空出世,都表明无论在学术领域,还是在社会的实际运行中,实践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主体之德及其在“ 化育万物 ”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道家以一句“ 化育万物谓之德 ”,一步由前传统跨越到后现代。 道,是如此宏大,正因为宏大而笼统,可以有无穷无尽的解释而难于达成一致;是如此超前,正因为超前而停滞,因为它已经“道”出了一切…… (笔者对“道”与“德”均所知甚少,本文仅就此“甚少”的“所知”与原有知识背景的“冲撞”(拉图尔语),略加议论和展开而已,远非对道与德的全面理解和阐释。) 又,应潜伟教授之邀,博主将于本月 28 日(本周 5 ) 15 : 30 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楼 616 室讲“大数据与认识论”。感谢潜伟教授邀请,欢迎各位前往交流指正! 马克思 . 政治经济学方法 M 马克思 , 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 2 卷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72:103. 当然可以说,第一条道路是在先前认识的基础上,或者说,一切解释都已经经过了解释。 笔者对“道”与“德”均所知甚少,本文仅就此“甚少”的“所知”与原有知识背景的“冲撞”(拉图尔语),略加议论和展开而已,远非对道与德的全面理解和阐释。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道与“知识就是权力”
热度 11 lvnaiji 2014-3-24 08:48
吕乃基 很荣幸,博主“道与世界3”的第一篇上载后换来近500点击和16条评论,尤其是评论数大大超过预期。博主深受鼓舞,遂上载第二篇。 二、道与“知识就是权力” ……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贼。 与这句话意义相近同时更为人所熟知的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如果联系学术界近年来对“知识就是力量”的新的诠释:“知识就是权力”,那么这两句话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道就是权力。 权力指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支配权。权力包括作用者和承受者、权力的范围和条件、权力本身受到的制约,以及权力的合法性等。 不同类型的知识与权力有着相当不同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主观的意会知识的作用范围有限,所以其权力一般仅发生于周围长期相处的人,特别是家人之间。不过权力的作用者并不有意施加其权力,而权力的承受者也不感受到外加的权力,通常是心悦诚服。权力的合法性源于血缘或同样的起源,即初始条件的一致性。但在传统社会,特别是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由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普遍不足,会陶醉、沉溺于某些高不可攀的品德和个人魅力之中,再加上传播者所附加上去的种种神迹,构成非理性的痴迷。于是,本来作用范围有限的主观意会知识的权力,可以在范围上得到几乎无限放大,在深度上直达人的内心,迷惑个人善恶的界限,也就是承受者质疑的能力,回过头来又进一步强化主观意会知识的权力。这种情况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少数“奇理斯玛”中依然存在。不过,社会发展的趋势是,自我意识增强的个人越来越以自己的理性审视包括奇理斯玛在内的他人的主观意会知识,即使他人是自己的亲人。 客观的意会知识因为难以言表,所以作用范围同样有限。这种意会知识因为具有客观性,因而他人迟早可以习得,于是作用时间也有限。不过在有限的范围内,客观的意会知识具有权力,例如具有经验者会对依赖此类经验的其他人拥有权力,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藉此加强主观意会知识的权力。 饶有兴味的是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正是这样的知识,整合了一个组织、机构、公司、学校、民族,甚至国家,并且赋予后者拥有施与其成员的权力。这样的知识通常可以强调共同的起源,例如“龙的传人”,拥有同一块土地,甚至具有同样的肤色和血缘,例如“黄皮肤黑头发”;强调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或者强调面对共同的外来威胁;强调某种特定的价值观,等等,由此强调共同体在时间、空间和本质上与众不同,也就是具有特色,以论证组织对于其成员所拥有之权力的合法性。反过来,权力则可以设置特定的奖惩制度,以利益 / 惩罚来激励 / 束缚其成员,以及特别重要的是,以权力维护、推行或修改嵌入编码知识,旨在使权力自身得以维持、扩展或强化。 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也与客观和主观意会知识的权力相互渗透。其领导人以其主观的意会知识进而独特的奇理斯玛感召成员,以其特有的客观的意会知识——历史上的功绩论证今日之权力的合法性。 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所及与知识嵌入的范围一致,其强度与该组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成正比,与其成员现代化和自我意识觉醒的程度成反比。一旦嵌入编码知识被证明不合理而被抛弃,与之捆绑在一起的权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 因而组织会应用其权力竭力弘扬、强化其嵌入编码知识,以巩固其权力。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一个标志是,权力的作用者和承受者可以互易。形象的说法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以及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与上述三种知识的权力截然不同的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非嵌入编码知识权力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权力没有特定的作用者和承受者,对于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存在作用者与承受者关系的互易。没有任何个人从中获利,获利的是全人类;也没有谁因此而失去什么,除非他抗拒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坚守自己的特权,到头来必然被历史所抛弃。无人可以窃取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然而权力又确实存在。非嵌入编码知识揭示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无需外在权力的维护,其本身就是权力。在非嵌入编码知识所涉及的领域,“逆我者亡”。其权力以一种迟早会被认可的方式推进。不过,既然非嵌入编码知识具有如此的“魔力”,便有人假借其名义,诚如罗兰夫人所言 : “自由 , 自由 , 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至于种种事项冠以“科学”之名而贩运私货就更是不胜枚举。这反过来正表明非嵌入编码知识之权力的无归属性。 道的权力,可以说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 。 ……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贼。 道的权力,同样没有特定的作用者和承受者。同样,各色人等也纷纷打着“道”的旗号,自称“替天行道”者有之,要求他人“顺应天道”者亦有之。 一个生活在 2500 年前“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竟然有这样超越国界和超越时间的思想,尤其是超越笼罩和支配中国人思想数千年的“王者”及其权力,以及形形色色的世俗权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当今时代,令人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不过,道的权力并不等同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 首先,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清晰严密,所以必然直截了当挑战嵌入编码知识及其背后的权力。所以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无论遵守与否,是一种律令,无论对方是谁,“逆我者亡”,或成或败其结果立竿见影。道,其本身并没有清晰的外延和内涵, “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而,道的权力不在于挑战甚至颠覆,而在于渗透,感化和教化,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润物细无声。因为道本身的意会知识特征,所以 道 的接受与否在相当程度上视对方的悟性。意会知识的传播需要双方之间的高度默契,方可心有灵犀一点通。正因为此,在空间上, 在一时一地违背道者,无关紧要,甚至照样施展其权力。世界之大,纷纷攘攘,即使在道的故里,历尽沧桑,道,又有几人识得,几人践行?在时间上, 道的权力 必须假以时日(请联系上文张能立老师评论15-17)。 其次,非嵌入编码知识涉及各个具体领域,与世界 1 存在清晰的对应关系,因而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和制度,进而由此对现实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直接成果就是国家的强盛(顺我者昌)。在历史上,便发生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而率先强大起来的国家,侵略、剥削因种种原因而尚未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弱小国家。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不属个人或国家所有,也不针对什么个人与国家,但最终被个人和国家利用来对付其他个人与国家。相反,道是对各个具体领域的高度抽象,其抽象程度之高使之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和制度,难以对现实产生脚踏实地的影响。更不会发生因道而侵略他人和他国了。其一是不可以:侵略本身即违背道;其二是不可能。如果说非嵌入编码知识最终被用于侵略,那是因“武器的批判”,而道,即使被盗用其名义,也至多是“批判的武器”。由此可见,不论从什么角度说,道及其权力都不具备侵略性。至于假道之名则另当别论。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与道的权力之所以有上述区别,还在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因世界 2 的好奇心而获得,因世界 2 的控制欲而应用;非嵌入编码知识与外在的世俗之权有着直接沟通的桥梁,而道则在于和旨在物我两忘,因而只是内在的心性之权。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权力,科学文化评论 2007 , 2 , 28 - 37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673 次阅读|14 个评论
道与世界3
热度 14 lvnaiji 2014-3-22 08:24
吕乃基 由于种种原因,笔者一直对于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道德”敬而远之,更是对浸染了浓烈官方色彩的伦理学不以为然。由于这种“拒绝”心态作祟,实际上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或者道与德几乎一无所知。日前,不期然在东南大学许建良教授的精品课程《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听闻古人关于道与德的论述。“原生态”的道与德,随即与笔者所理解的知识论特别是波普尔的世界 3 发生碰撞。此处,特向许建良教授致以衷心的谢意! 宋业春老师为文献做了细致校正,笔者特向宋业春老师致以衷心谢意! 原文应邓周来教授之邀刊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2013 , 3 , 1-5 。感谢邓周来教授! 此文可以说基本上纯属“学术”,肯定不适宜直接放到科学网上,现在不揣冒昧,打算分三次上载。 一、 道与非嵌入编码知识 二、 道与“知识就是权力” 三、 道,德,与马克思的“两条道路” 权当做个试验:点击超过 200 次加上 2 条评论,就上载下一次,否则就知趣退场。 摘要: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为学界所熟知,波兰尼关于知识的理论也与“三个世界”密切相关。将“道”与世界3联系起来,一方面对理解“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3的认识。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一方面由于“道”在中国历史上所起到的某种主线的作用,从而受到所有各派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道”概念本身的模糊甚至含混,于是各家各派对“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诠释,因而对“道”的阐发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全部进程。实际上,这种理解和诠释本身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之历程的组成部分。 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为当代学界所熟知,特别是其中的世界 3 ,客观知识,位于正在进入的知识社会的中心。“波普尔命题与笛卡尔命题,就范式转变的‘级别’来说是相同的。波普尔命题针对的恰恰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心物二元论,或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波普尔要伸张的是后现代性(信息化)不同于工业化的范式基础”,从而为知识社会的到来“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客体性与工业社会的主体性的独立基础 — 这就是世界 3 ” 。 将“道”与世界 3 联系起来,一方面会对理解“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会丰富对世界 3 的认识。 鉴于“道”概念本身的模糊以及后人无尽的解释,此处仅以下面的语句为主展开: 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 …尽行之而天下服;殊无取焉,则民反其身,不免于贼 。 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 。 一、道与非嵌入编码知识 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 这里所谓的“道”,难道不正是波普尔的世界 3 ,不就是知识?“ 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闻之,不闻不足。 ”这就是知识的特点:不守恒,因共享而增值。 知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细分,此处先按波兰尼的理论分为编码知识与意会知识,二者再按与世界 1 和世界 2 的关联情况区分。编码知识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非嵌入编码知识 和嵌入编码知识。前者正是波普尔所强调的客观知识,嵌入编码知识的“嵌入”之意亦即知识与特定的对象及其语境有关,也就是与世界 1 相关联;知识与特定的主体即世界 2 相关联,因而只能在特殊场合和在特殊人群间交流和共享。例如一国的法律条文和某个企业的文化等,一般不可能推广到“天下”。而“非嵌入编码知识”,不涉及特定的客体及其特定的语境,并非为特定的主体所有。科学,特别是作为其起源和基础的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由阿基米德到牛顿的力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启蒙运动理念和市场经济理论,就是这样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或客观知识。正是这样的知识, 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闻之,不闻不足。 科学扩展到一切领域而被称作科学主义甚至唯科学主义,经济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一往无前的扩展被称作“经济学帝国主义”,而启蒙运动关于天赋人权的理念则被称作“普世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所揭示的是各个领域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因而被称为“宏大叙事”、“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 意会知识,顾名思义,即不可言传只可意会。意会知识也可按与世界 1 和世界 2 的关联情况分为两类,即客观的意会知识和主观的意会知识。前者主要指操作层面上的经验, know how to do ,这样的经验迟早可以编码而共享,如老中医看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家系统等;后者更加主观,也更难定义,如主体在特定语境下的特殊感受等,因而与世界 1 和世界 2 不可分割。就意会知识与编码知识的关系而言,意会知识指选择(如媒体如何选择传播的内容,受众如何从中选择等)、学习(内化)、组合、创造编码知识的能力,还有直觉、情商和人格魅力之类。 显然,道,不是意会知识,因为意会知识难以由一人而达天下;也不是“嵌入”的编码知识,因为其作用范围有限。道,一人可用,天下人亦可用。这样的知识,更接近于波普尔所述的“客观知识”或“非嵌入编码知识”。 所谓“更接近”,意为“道”虽然具有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上述特点,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甚至根本不是编码知识。编码知识的要义即“编码”,以严格和清晰的词语表达,以严密的逻辑陈述;而道却无法编码。编码知识因其编码而可以在或大或小的范围与他人交流,为他人所共享,道,却只能感悟,人际的交流和共享会因人因时而异。 “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此意义上,道,简直就是意会知识。 在内容上,道超越各类具体的非嵌入编码知识。道不关乎任何具体的领域,如力学、科学、经济学,乃至人性,而是包罗万象,涉及一切领域;道超越世界 1 中的具体对象,对应于作为整体的世界 1 ,此即“ 道法自然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 。在超越万物之时还需要超越自我。看似排除世界 2 ,实际上是对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更高的“修为”和悟性。于是,道,是最高的世界 2 对最大的世界 1 (两个“最”都是超越之意)的把握。如前述,道本身又可以认为是一种知识,可归于世界 3 。于是,由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视角来看,道,同时是世界 1 、世界 2 和世界 3 ,既可以是三个世界合为一体尚未分化原始的混沌状态,也可以是“得道”之后的超越状态。至于老子之道,或许是这两种状态兼而言之。 简言之,道,涉及一切。无所不包,无所不有。道,涵盖三个世界。无疑,道,正因为这样的无限涉及,一方面不可能编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另一方面又可以由一人而达天下。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629 次阅读|42 个评论
走到头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热度 3 lvnaiji 2013-8-30 09:38
吕乃基 编码知识的概念边界分明,内涵清晰,逻辑严谨,因而可以交流和共享。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327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6138 )因为与特定的对象无关,与特定的主体无关,以及与特定的语境无关,所以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非嵌入编码知识可以逐级抽象,其最高形式是哲学和数学。 成为悖论的是,一旦上升到最高层次,本来可以交流和共享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会变得难以理解,难以交流和共享。 譬如哲学。博主勉强看过几本“哲学”书。什么是哲学书?我的体会是,翻开一本书,每个字都是认识的,合起来不知所云。博主曾在各种场合说到这一点,每次都会得到听众会心的笑声。 譬如数学。登上“皇冠”的宝座,也就不食人间烟火,凡人难以企及了。在常人看来,那些稀奇古怪的符号,与红山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形图案,或图案形文字又有多大区别? 非嵌入编码知识走到头大概就是意会知识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就是两极相通吧。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5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微笑曲线背后的知识
热度 6 lvnaiji 2013-8-21 08:49
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 吕乃基 微笑曲线是由台湾宏碁集团(ACER)董事长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的,最初是用来描述个人计算机制造流程中各环节的附加价值的变化(见图1)。 图1 最初的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提出后在IT进而在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区得到广泛运用,主要集中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企业老总和政府官员都希望能提升其产业和区域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置,向两端延伸,从而获取更大的附加值。 在微笑曲线得到充分应用的同时,学术界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影响附加值高低的原因,在于进入障碍与能力累积效果 。 附加值高,是因为持有品牌、情感营销、资本雄厚、设备复杂,以及技术开发等;低者则多为市场开放和进入壁垒低从而导致激烈竞争等。 还可以由知识的层面来解析微笑曲线,一方面看来抽象的知识论落到实处,扩展到产业链,另一方面源于经验的微笑曲线有了深层和哲学上的依据。 一、 编码知识、意会知识及其价值 知识可以区分为意会知识和编码 知识。编码知识可分为非嵌入编码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前者不分主体、不论对象,不考虑场合,如万有引力定律;后者为特定的主体所有,如工程师的专利,适应特定对象,如限于企业员工的规章制度,以及适用于特定场合,如实验室的条例。 意会知识可分为客观的意会知识和主观的意会知识,前者如农民、工匠,以及艺术家难以言传的经验,如疱丁解牛, “ 得心 ” 方能应手,厨师炒菜的 “ 火候 ” 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方法,其中有些部分也属于这种类型。客观的意会知识是编码知识的原料,经由抽象、概括、提炼,迟早可以编码,例如专家系统。另一类意会知识则更紧密地与主体相联系。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写到黛玉临死时说 “ 宝玉你好 ……” ,后人只能从这些省略号中去意会黛玉未尽之言,意会曹雪芹的意图。另外,还有看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如何处理编码知识等,也与主体不可分割。意会知识,特别是其中的主观部分,关系到人的内心世界,属于个人或群体,一个组织或地区,不具有普遍性。意会知识的载体是人,因而是一种嵌入的、黏着的、内存的知识,不能如编码知识那样进行交流和共享。 可以由两个层面理解知识的价值。其一是对社会的价值。任何知识,只有为他人共享,为社会所用,才有价值。其二是对知识拥有者的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方便传播,然而一旦为社会所共享,这项知识也就失去了价值。多年前,人们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看来就显得可笑了。数理化是非嵌入编码知识,人人都学得会,计算机甚至可以做得更好。于是,对于个人来说,重要的便是意会知识,是属于自己的别人拿不走的知识。记得19世纪的大文豪歌德曾说,那些达官贵人崇拜我的知识,知识人人都可以学会;我之所以是歌德,是因为我的内心。此处,歌德所说的“知识”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内心”,则是独一无二唯一的属于歌德的主观的意会知识。 这两个层面密切相关。一方面,个人的意会知识如没有社会化的途径,对于社会来说,其价值等于零,对于个人虽然仍有其价值,但不完整不充分。意会知识社会化的途径可以是师徒传授,但范围有限,耗时良多。大规模的捷径是知识的编码。另一方面,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共享而贬值,因而需要不断创造,而创造则主要依赖个人的意会知识,同时,知识最终的接受也需要意会知识。必须指出,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只有面对需求才具有价值,其价值与需求(深度和广度)成正比。 二、微笑曲线及其形成过程背后的知识 在一般的产业链上,研发环节创造知识,需要意会知识,所创造知识的产权属于企业,是嵌入编码知识;制造环节中的知识如果是某种复杂的技艺,需要长期训练、摸索和临场发挥,因而是意会知识,如果是流水线上简单的操作,使用科技黑箱,只需“按一下按钮”,那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销售环节,既包含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及其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也包含营销人员的介绍和服务,其背后是意会知识和特定人群之间的嵌入编码知识。总体而言,在产业链的两端即研发和销售环节,主要是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中间是意会知识或非嵌入编码知识。 施振荣在《再造宏基》中这样描述,上世纪90年代初,“电脑业附加价值曲线,已由原先向下弯曲的弧形曲线,一百八十度翻转为向上弯曲的曲线;而原先位于附加价值最高点的系统组装,也变成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即由图1中的虚线变成实线。 这种变化,或施振荣所说的“产业变革”是怎样发生的? 在产品引入期,在研发环节付出高昂的研发成本;销售阶段推介新产品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品牌尚未确立,也不存在完善的营销体系,因而两端的利润较小。在中间的制造阶段,加工设备不完善,操作工人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习和适应,需要高级技工的技能和经验,充斥着意会知识,难以传播、交流与共享,所以附加值高一些。这样,整体的附加值分配到由研发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三个环节的附加值相差不大,中间的生产环节的附加值稍大,如图1的虚线部分,即两端略低,中间稍高。 产品进入成长期的标志是销量攀升,购买群已经扩大。在研发环节成本下降,关于新产品的知识逐步成形、编码,在企业内实现共享,进而形成标准,以及拥有专利,对外实施封闭,就是嵌入编码知识,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在制造环节,由于各项标准的制定,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以及产品质量等都已渐次定型,形成非嵌入编码知识。研发环节所创造的精深的知识被集成、封装在流水线和各种机器设备中,如同黑箱。“你只需按下按钮,剩下的由我们来做”。与此同时,使用者也就越来越“傻”,原先依赖意会知识的技艺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非嵌入编码知识,不再是稀缺资源,只不过是“人类无差别的劳动”(马克思)。全球化中随着更多的国家愿意以更低的成本参与,加剧了产业链制造环节附加值的下坠。 销售环节涉及营销、市场调研、顾客社会学和心理学分析等,涉及企业形象塑造,涉及大量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大量发生人与人,特别是销售人员与消费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需要经众多细节,最后是一对一的交流。所有这些交往中都需要意会知识。再者,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中的情感也越高。情感营销,视客户为亲人、朋友,用真情缔造和谐、互信、实行全程亲情化跟踪服务。正如国际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总结的那样:人们的消费已由数量消费、质量消费阶段进入到情感消费阶段。售后服务同样要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有沟通能力。销售环节还承担这样的任务:向企业的研发环节传播顾客的价值需求。 在整个销售环节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品牌。品牌在销售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由此所确立的信任,在信任的前提下,上述所有细节的交流变得畅通,人际间的意会知识变得透明和开诚布公。公司的品牌需要培育和管理,需要历史的积淀和特定社区或人群的认可,建立在长期的人际关系基础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很难被充分全球化——因为在其背后是与主体、对象和语境不可分割的嵌入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品牌的附加值需要长期积累,难以被其他竞争者模仿,时间越长其价值越大;技术附加值有所不同,专利一旦过期,其价值就会一落千丈,即使在有效期,也会被竞争者模仿甚至超越,所以需要不断创新。 这样,在产品的各个生命周期中,附加值曲线呈现出动态变化。引入期是两端低,中间高的上凸曲线;成长期是研发和销售环节曲线慢慢向上抬高,中间生产环节逐渐下坠,形成了中间的生产环节附加值低于两端附加值的“微笑曲线”。 由上述分析得到的启示是,重要的不是研发、制造和销售本身,而是在产业链这三个环节背后的知识。正是三个环节背后知识的不同,导致附加值巨大的差异。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以其独特性、与主体不可分割,以及难以共享等特性而创造、获得并维持价值;非嵌入编码知识因不具备独特性,不特定的隶属于某个主体,以及充分共享,由此所创造和获得的价值微薄,并且这样的价值也不足以维持。 另一个未曾受到关注的启示是,研发、制造和销售三个环节的价值,都需要在产业链的整体中方得以实现;即使位于高端的研发和销售,若是没有制造环节,其高附加值也只是纸上谈兵。为了实现自身的高附加值,需要保证制造环节的生存并促进其提升,随着制造环节的进步,也就为研发和销售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大的空间。若是蓄意克扣制造环节的价值,到头来会危及研发和销售自身的高附加值。 本文由“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吕乃基、兰霞,刊东南大学学报 2010 , 3.18-22 )”缩写。 Tacit 和 Coded Knowledge ,有不同译法,如意会知识、默会知识;以及明言知识、显性知识等。 施振荣 . 《再造宏碁》 .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个人分类: 科技|741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数理化,真善美
lvnaiji 2010-4-29 15:45
吕乃基 数理化天地生,是人们说起科学的各分支时通用的话语。可为什么是这样的次序?是在一开始有人随意那么一说,后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于是一直传至今日?还是有人经深思熟虑而为?这一次序是否有其内在规律? 数理化天地生,虽然这样说法的出处几乎已无从考证;不过笔者依然试图探究其背后的缘由。 笔者认为,这一次序的缘由是历史和量纲。 数理化天地生,大致沿着科学史的历程。 科学史上,按现在的标准,称得上是科学的最早的学科是几何学和力学。在这之前还有毕达哥拉斯的数学,虽然带有神秘色彩:数是万物的本原。近代科学革命后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力学, 18 世纪发展热学, 19 世纪是电磁学,由此奠定了经典物理学。近代,化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也有所发展,但主要限于经验层面。 20 世纪科学革命后,随着物理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化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纷纷脱胎换骨。天文学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从星体的相对位置开始,也就是几何学天文学,到了牛顿时代,才有了力,解释天体为什么会运动,可以称为力学天文学。到了 19 和 20 世纪,探讨天体的能量从何而来,也就是天体的产能机制,等等,于是有了天体物理学。数理化天地生,这一次序与科学史相一致。 陈方正 先生在详加论证后指出 : 现代科学在过去三百多年的发展路径,的确是以数学和物理学为先锋,然后扩展到化学,最后扩展到生物学,而且后来者踏在先行者奠定的基础上前进,而不可能另辟蹊径;至于物理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宇宙学、环境科学等更高层次领域的发展,也同样不能脱离此模式 。 数理化天地生,大致沿着量纲由简而繁的次序。参见 如果科学起源于中国析李约瑟假设 。 几何学涉及的量纲最为简单,仅长度和弧度等,运动学加上时间 T ,力学再加上质量 m 。接着电磁学、化学,还要加 I 电流强度和 n ,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等等。生物学的量纲多到数不清。于是,随着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相应学科,知识体系的量纲就越来越多。研究人的人学有多少个量纲?西方的科学从什么地方开始,首先几何学。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从最简单地方的开始,数是万物的本原,在某种意义上道出了真理。数理化天地生,沿量纲由简到繁逐步增加的次序发展。 另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是真善美,何时,以及为何有这样的次序同样无从考证。然而细细品味,这里同样蕴含了类似量纲的关系。 真,即事实和规律, 事实和规律与善和美无关,确切地说,不受善与美的左右,不论善恶,无关美丑。虽然爱因斯坦和一些科学家有对美和对称的信念,但最终有待实践检验;虽然麦克斯韦方程、双螺旋等看上去很美,但首先它们是客观存在。善与美,最终建立于真的基础之上。反过来,真,为善与美所选择和引导。 在数理化天地生和真善美次序的背后,还有博主所提出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印记。请见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以及其他有关知识论的文章。顺便说,这是博主以为是自己近十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如所知,数学适用于一切学科,甚至于只有应用了数学才算得上是科学(马克思,不是原话)。经典物理学研究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也就是基本物理运动。其他所有的运动如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意识运动,以及微观与宇观物理运动,虽然各有千秋,但无一例外都包含了基本物理运动。因而,经典物理学也就成为自然科学中各门学科的共同基础。将经典物理学置于高速微观和巨大质量领域即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化学将基本物理运动限定于原子和分子的框架内,或者说,经典物理学普遍适用的知识被嵌入于原子和分子中即为化学。经典物理学放在天体和宇宙间为天文学,与化学共同限定于地球的框架内即为地质学(在生命起源后还要结合生命科学)。化学与经典物理学被嵌入于生物大分子、细胞、器官和个体之中,是为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同时又嵌入于更大的生态环境之中,受到后者的深刻影响。然后,经典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嵌入于大脑的框架内就构成认知科学的基础。认知科学受到外界更大的影响。在这样一系列的嵌入之时,量纲也愈见复杂。当然,以上只是粗浅的描述。 在上述序列中,数学、经典物理学等依次成为后者的基础。前者相对于后者,正是笔者在知识论系列的博文中一再强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与特定的个体无关,与语境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无关,以及与主体无关。非嵌入编码知识一旦嵌入于特定语境,即成为各门新的学科。这正是数理化天地生的知识论基础。 再扩展到真善美的视野, 葛素红 老师博文中的一段话可以十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如果给绕瞬时转轴转动的刚体再加上一个约束,让它成为做定轴转动的刚体,自由度下降一个,却成全了门、成全了辘轳,门之所以成其为门,就是因为那个定轴。见: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311 。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就是单纯的力学,就是真,是非嵌入编码知识;而后半句话,将真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满足特定主体的目的和审美,受特定的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引导,也就是善(也可能是恶),乃至美(也可能是丑)。真,是善与美的基础,也是恶与丑的基础,这就涉及到双刃剑的问题了。 数理化,真善美,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历史、量纲和知识。 陈方正先生在注释中承认中医学为特例,建立在大量实践经验之上,而且完全没有数学或量化推理基础,但又的确证明在某些方面是具有独特实效的。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 ,三联书店 2009 , 29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38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原则上”和“解读”
lvnaiji 2010-2-25 16:43
吕乃基 “原则上”,大概是 60 多年来中国政坛风风雨雨却一直未倒的关键词。多少文件,多少指示,多少精神,多少讲话……,其中没有这三个字的真是寥若晨星。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于是,中央文件“原则上”乃题中应有之义,各地各部门据此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政策条文。问题是,以下各级各部门倒是吃透了这一点,在大大小小的场合统统是“原则上”,小到一个车间、商店,或者高校的一个系、一个实验室,所制定的条文几乎无不“原则上”。 为何一定要有“原则上”这三个字,为何不穷尽各种情况,把条文定准定细?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原则上”的目的,就在于不能定准定细,就得模糊、含混;从而为长官意志留有一席之地,让长官在“原则上”的幌子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某次,一个专业学会改选,上级领导宣读文件曰:原则上不连任。底下的老师——差不多都是副高以上吧,几乎接着就说,那就是可 - 以 - 连 - 任! 呜呼,这就是“原则”,中国特色的原则。这样的原则,用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以及由不同的人来执行,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于是,个案处理、下不为例之类纷纷出笼。一方面,官的权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民众的行为失去依据,无所适从,难以作出自主的长远和战略的决策,只能是短平快,或者揣摩官的“解释”。 文件千千万,“原则上”是关键。 何也? 原来,任何文件,只要有了“原则上”这金光闪闪的大字,大致就是一纸空文。 不仅是“原则上”,而且一些细心的制定者往往在文件的最后加上一个括弧:解释权在某某处。 图穷匕首见。有了“原则上”,方可有“解释权”!前者为后者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出了余地,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留出了余地,也为权力寻租留出了余地。 反过来, 正是解释权,完成了对“原则”的颠覆和解构。 在权力自由穿越之处,牢笼形同虚设; 在权力自由穿越之时,公信力荡然无存; 在权力自由穿越之际,个案处理和下不为例比比皆是,公民的诚信每况愈下。 制度条文,理应清晰明了,普遍适用。这就是博主一再强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和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等),而中国特色的“原则上”和“个案处理”等,则是隐性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实际上,国人对隐性知识的偏爱可以一直追溯到古老的年代,追溯到这样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事不要说清楚,说清楚就不是这个事情本身了。 “原则上”可以休矣。剥夺制定者的“解释权”,把“解释权”所涉及的细节注入到文件的条文之中,让文件清晰透明,在文件的覆盖范围内一视同仁。 近年来,在政坛,或在一定程度上蔓延至学界,一个新的名词越来越为世人熟知甚至期盼,那就是——解读,对文件的解读,对精神的解读,对原则的解读。如果说,原则和精神如一轮红日光照大地,那么“解读”就是众神乃至凡夫俗子拿着自己的小镜反射太阳的光芒。 每次中央会议、重要讲话、出台政策,在那些平民百姓根本无从推敲和把握的细节,那些学者们就开始冒出来予以“解读”。公众也期盼着专家学者的解读。 那么,文件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清楚呢?除了上面说到的原因外,很可能是:在一开始本来就说不清!说清楚,几如 “ 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而“是诚不能也。” 有意思的是,这些解读往往众说纷纭,令听者云里雾里,不知去向。官员似乎也不急于对解读加以澄清,而是由着专家解读(这或许是知识分子的新职业:解读),由着民众顺着解读各行其是。这倒或许是中国社会运作的一大创新,以原则和精神的不确定,以解读的不确定,引导随机涨落,政府静观事态发展。待到略有眉目之际,再出面肯定或否定,明确一开始的原则和精神的本来含义。要“准确全面理解”云云。 由此看来,“吃透”精神,谈何容易! 中国,隐性知识的乐土。有些事情本来说不清,有些事情不能说清。其实,一步电视剧的主题歌便是写照: 有些事情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有事情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4943 次阅读|6 个评论
试论“与国际接轨”和“坚持中国特色”的含义及其关系——科学技术的视角
热度 1 lvnaiji 2009-9-10 10:07
吕乃基 与国际接轨 和 坚持中国特色 二者的关系是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实质上是己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 中体西用 或 西体中用 之争在现时代的一种新的体现 , 本文提供认识这一关系的一个知识的视角。 1 、 与国际接轨 是目前使用频度很高的词汇 , 实际上 , 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 , 由于中国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 尤其是入世之后 , 在生产、交换等领域都必须与国际接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 意味着信息及其管理领域与国际接轨;再者 , 由于生态保护呼声日甚 , 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 在地球村中已不可能再有封闭的居住者 , 因而 , 与国际接轨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 , 上述因素只是与国际接轨的外部压力 , 应该指出 , 与国际接轨更是中国社会自身的需要,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需要。 这里先要明确一点 , 即与国际接轨主要是与发达国家接轨,不是与索马里、阿富汗或伊拉克接轨。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是拥有现代物质设施、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 与国际接轨首先必须在这方面着手。实际上 , 我国自 1978 年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就已开始了这一进程 ,30 多年来年,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唤醒了人的物质需求 , 并以不断提升的产品和设施推动并满足人的需求自物质向精神递进;它唤醒个人的潜能 , 为每个人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它使社会分化、重组 , 从而开辟了社会化的真实过程。这一切都使中国朝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至今日,众多国人已欣然接受 G2 的称号。 发达国家普遍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 科学技术的影响不仅在物质领域 , 而且在于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 如经济制度、法律、文学艺术和伦理道德等领域 , 中国在经济制度、法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 其实质就是由此接受科学精神,这一点对于有悠久人文传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科学精神自 19 世纪下半叶逐次进入中国 , 在五四运动中达到高潮 , 尔后由于种种原因被置于一边甚至屡遭批判。人民公社,乌托邦的组织方式,既缺乏先进生产力的支撑,又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类似于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砂器,仅仅一场雨即塌落瓦解。至于大跃进,可以说是违背规律的典型。还有对马寅初的迫害。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被唤醒 , 并随着近年来与国际接轨的呼声 , 逐步由体制层面渗透、上升到精神层面 , 或由精神层面扩展到体制层面 , 在本体论 , 认识论和历史观领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这一过程是由批判 两个凡是 , 确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拉开序幕的。然而 , 这不仅是重新确立实践的地位 , 而且是批判意识的复苏。通过这一批判 , 理性、独立思考的精神又回到主体身上。在这一精神的感召下 , 经由深入持续的批判 , 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不可违背 , 市场经济阶段不可逾越。在司法和行政领域同样要求遵循规律 , 从人治走向法治 , 管理科学化和决策科学化逐步由认识走向实践 ,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非嵌入编码知识(参见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和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事实、市场经济的规律、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启蒙运动理念,以及普世价值正在取代传统社会中的情和意 , 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完善的基础。以非嵌入编码知识作为地基的情和意,将因更为真实而更加博大 , 更加坚强 , 并将前者置于自身的统辖之下。 社会由物质基础、体制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构成 , 依靠科学技术改造并增强物质基础 , 是社会由下而上与国际接轨 , 接受非嵌入编码知识则是由上而下与国际接轨。于是我们看到 , 与国际接轨就是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全面的接受科学技术 , 并以此对社会进行改造 , 推动其转型 , 一旦明确了这一点 , 我们将能把与国际接轨的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觉的需要 , 从而为了实现现代化而更积极更富有成效地与国际接轨。 由于在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推进中必然会与原有的权力发生冲突,因而,权力阻击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事例随处可见。后者的推进尚有待时日。眼下,这一问题或许因 G2 而变得暧昧:已经有同样雄厚的经济实力了,然后呢? 2 、在目前通常所说的关于 中国特色 的话语中 , 实际上有两种含义。当人们说这样做不符合中国特色、要考虑中国特色 , 从中国特色出发时,中国特色指的是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 实质上指中国国情。当人们说要办成,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某某时,中国特色指的是某种先定目标。 对于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含义即中国国情 , 可以用现代系统工程理论所提供的时间图景(参阅 时间图景 科学影响文化的重要途径 )加以分析 , 所谓时间图景 , 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系统工程的一大特点是根据需要 , 结合对象的历史与现状设定要达到的目标 , 然后根据目标对对象原有的各组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改造、重组、重构 , 或者说进行目标管理。在系统工程中体现了这样的时间图景:一方面 , 任何个人、民族、国家都不可能割断历史 , 舍弃传统,过去必然经现在延伸、影响乃至制约对未来可能的选择;另一方面 , 所确定的目标又如同指路明灯,未来经由现在照亮过去 , 过去有利于未来目标实现的因素将得以保存和发扬 , 不利因素将被克服。在当代中国 , 什么是目标?显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什么是历史?那就是中国国情 , 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国国情,以此作为选择、确定目标的一个出发点 , 另一方面又必须根据目标对其进行改造。因而 , 中国国情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 是历史对我们的制约和限定 , 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要改造的对象 , 而不是终点 , 更不是必须坚持不变的东西。固然 , 中国国情中优良部分将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 , 但这并不是为了它自身 , 而是为了实现目标 , 并将经历改造。 对于中国特色的第二个含义 , 可以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和耗散结构理论所阐释的时间图景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 , 实质上是使中华民族自觉自动地汇入世界史 , 使社会主义中国回到世界文明潮流的历史运动。现代化从少数地区和国家向世界几乎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推进 ,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现代化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 , 同时 , 各国又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之路。中国不必要 , 也不可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 , 中国必须 , 也只能走自己的路 . 非此不能达到目标。在这一 意义上 , 路具有根本性 ---- 这就是中国特色,而现代化则是目标。如果把具有中国特色本身作 为目标去追求 , 路就失去了方向 , 失去了意义 , 同时 , 目标也就失去了通往之路而难以实现。要在实现现代化的 过程中 体现中国特色,沿着具有中国特色之路实现现代化。 再深入考察将认识到 , 在现代化之路上 , 每前进一步都要根据实效和目标随时调整路径 , 现代化之路不是机械决定论的、线性的、不变的。耗散结构理论诠释了现代科技时间图景的这一特点 , 即非机械决定论。系统内部的随机涨落 , 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由此引起的巨涨落 , 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 , 都将作用于系统未来的走向 , 历史对未来敞开大门。于是坚持中国特色 , 就是要在目标确定之后不断对路线加以校正(参阅 他/ 她的一生:从分岔到分岔 人生感悟之二 )。 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于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体现于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自觉地以科学精神对走过的路进行批判和反省,体现于对现代化之路的一再的重新设定中。中国特色的意义在于不断的否定、扬弃、新陈代谢 , 在于坚持前进 . 坚持发展 , 发展是硬道理 , 中国特色是永不熄灭的火 , 是生机勃勃的生命。经过这样持续的批判和重新设定而达到的目标毫不疑问会具有中国特色 , 但这种特色并不是在一开始所设定的不变的东西 , 而是得到了科学技术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的充实和改造 , 获得了新的内容 , 并将不断更新。 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 不是矛盾对立的双方 , 在与国际接轨 的每一步,都在创造中国特色,在创造中国特色之际与国际接轨,在与国际接轨和创造中国特色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文发表于《哲学动态》 1997.10 ,此处略作修改。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7358 次阅读|19 个评论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
热度 3 lvnaiji 2009-7-29 20:28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可以 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观三方面论述。 首先在本体论上,第一,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根本特点在于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无关,与历史和语境无关,也就是吉登斯所谓的脱域,以及与对象本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无关,是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 第二,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高一层次各门类知识的共同基础。在量子阶梯和运动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中,关于较低层次和低级运动形式的知识是关于高层次和高级运动形式的知识的基础,前者对于后者具有非嵌入性,如物理之于化学、化学之于生物学,以及生物学之于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等。从整体上说,科学 是关于人类生成之前,至少是人成为社会中的人之前的自然界(如人体的结构等)的知识体系,因而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 。 科学应当从经验客体的现象上去寻找背后的本体,从而达到认识自然界本质规律性的目标。这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作为古希腊本体论最高成就的最重要之点所在。 所谓科学是一种与社会及其更迭无关的特殊的意识形态,所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进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是如此。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上,相应于物质需求的经济人假设和经济学是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就对象而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自市场经济确立之日起,是先有经济人再有社会人。就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言,是先有经济学。由逻辑的东西与历史的东西的一致性可知,在逻辑上,经济学就是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基础。自然,各门人文社会科学将反作用于经济学,例如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但这既不否认经济学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也不否认经济人假设的低调预期。然后管理学也具有同样的基础性。启蒙运动所揭示的理念属于人在社会中最基本的权利,所有的个人在所有的社会中都是如此,然后才有各项具体的和特定的制度设计。 有必要指出,在逻辑上作为基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就是历史上在先的东西,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中都是如此。黑格尔曾宣称: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我们将这句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改写为:在历史上是最初的东西,也必然要成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 第三,低层次知识对于高层次知识的某种封闭性。在量子阶梯上,夸克对于质子、中子是封闭的,核反应的能级不会影响到夸克,核物理学也不必虑及夸克。质子与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原子和分子中核与电子的关系又是封闭的。凝聚态物理学、无机和有机化学不必考虑质子、中子与核物理。再往上,原子、分子中核与电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生物行为基本上是封闭的。社会生物学家们一般并不需要多少量子化学的知识。进而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一些基本的经济规律、管理规律也正在经历这一变化。如以集成为主要标志的 CIMS ,它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企业运行中关于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按一定的目的黑箱化 。相应于自然界中的物质层次,有学科和知识的层次。正是自然界中低层次物质对于高层次物质的封闭性,因而位于高层的研究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底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或者说,后者对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的黑箱化或封闭性。 正因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上述本体论特征,所以人们在应用这些知识时熟视无睹,毫无察觉,但并不等于这些知识就不存在。那些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性持全面批判和否定立场者恐怕没有想到,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无论在自然界还是社会之中,正是这些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基础之上的技术及其产品。在不知不觉之中,非嵌入编码知识已经对他们施加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他们的所谓批判,无疑是在动摇自己的根基。 尚需指出,上述分析强调非嵌入编码知识对于高层次的基础性,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知识可以还原为低层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必须认识到高层次物质新功能的涌现以及对低层次物质的制约,但这并不否认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获得过程具有以下共性:第一,主客体分离。正是由于主客体分离,才有牛顿和近代科学的成果,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洛克和启蒙运动的思想,以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牛顿的朋友,洛克努力客观地看待社会,看待人,希望揭示出社会中的万有引力。启蒙运动受牛顿和英国光荣革命的鼓舞,要求排除社会的干扰和影响,追溯人的自然状态。在经济学中,随着经济活动与皇权分离,才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这也正是为什么古代有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而没有经济学家的原因。就研究的主体而言,正是近代科学的影响,使亚当斯密客观地研究经济现象,并由此而得出经济学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不见的手 。近现代的艺术要求摆脱传统主客体不分的状况,完全排除主体的影响如照相般精确地把对象复制下来。由此可以看到,不带主观偏见、价值观和情感,客观地看待世界,这是在各门学科中获得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认识论依据。 第二,由侧重客体的角度分析。马克思提出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 武谷三男的 三阶段论 和马克思的 两条道路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非嵌入编码知识就是认识过程中相应于不同层次的抽象的规定,这也就是前述经济人假设是逻辑判断而非经验判断的含义。 各门学科中的这些最简单的规定就像无摩擦状态下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对此有必要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离因地、因时、因事件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此提供参照系 。类似地,罗尔斯在完成他的《正义论》的过程中先去除个人的一切根源背景。只有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不知道自己的天赋和才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的时候,他的决策才是毫无偏见的。这就是所谓 无知之幕 ,而这样一种人人都无偏见的状态就是 原初境况 。显然, 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也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状态,只是在第一条道路上经过越来越稀薄的抽象而达到的一些最简单的规定,是一种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或理想状况。 马克思通过对自己在经济领域认识过程的抽象而提出两条道路,然而这一提炼具有普遍意义。在各个领域的认识过程中都经历由第一条道路到第二条道路的转折点,先剔除特殊的背景、根源,略去偶然的、暂时的因素,由现象抽象、概括、提炼出若干基本概念,理出秩序,揭示规律,以把握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图景。必然性是把握曲折过程的线索,普遍性是理解纷繁现象的平台。同样,在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也必然会达到最简单的规定。这些最简单的规定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预设、启蒙运动的自然状态,一直到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和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和 原初境况 ,等等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从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过程来看,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发展历程中的必由之路。 在两条道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所看到的是纷繁的现象和杂乱的世界,第二阶段看到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规律和井然有序的世界,第三阶段则回到现实世界和语境之中。然而语境化并不违背语法,地方性知识或嵌入的编码知识并不违背非嵌入编码知识,只是从抽象回到现实,由脱域到嵌入,从共性到结合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个性。虽然共性不可能涵盖所有个性,但个性不违背共性,仍然包含有共性。 认识论视角的第三点是由侧重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可以把认识过程区分为感性、理性(或知性)和悟性三个阶段。 感性阶段 对应于主客体不分,对应于第一条道路的起点即表象的具体,感受到的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全部开放,以直接的感性的方式与客体交流,或者反过来说,物质用它那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的全身心(也就是后现代所强调的 body )发出微笑(马克思)。同时,个体间存在差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 理性阶段 相应于主客体分离、客观 / 主体间性,相应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即抽象的规定。在这一阶段,主体的感官已经封闭,惟有表征客体的概念在主体的大脑中运行。理性是抽象的,远离多彩的感性世界;是冷静的,排除其他一切情感因素(当然可以说,冷静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是一致的,不随岁月而变迁。理性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古希腊人所培育的理性,在中世纪后由笛卡儿加以确立,启蒙运动就是由理性而提出自然状态。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正是凭借理性而揭示非嵌入编码知识,而理性本身也正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征之一。理性是普遍的,不因人而异。理性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笛卡儿)。认识的 悟性阶段 又显示出个体之间在理性的基础上的差异 , 重新强调 body 。 总之,上述认识过程旨在将信息从根源系统(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经验的、表象的、外在的,以及历史的)中释放出来、提炼出来,形成普遍的、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最后是价值观领域。 经过上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价值观领域的讨论就比较简单了。传统社会中的隐性知识和嵌入的编码知识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由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境遇中抽象出来,在对所有的 特殊性 作出的 特殊 解释中被赋予了对于 特定 个人和民族具有 特殊 意义的价值。在撇开种种特殊性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看来,各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无任何神秘之处,无任何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于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扫荡了传统文化形形色色的和不可通约的陈述体系,将之从其根源系统中连根拔除。特殊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被代之以通用的工具理性和形而下的计算。这就是所谓祛魅。 在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光辉之下, 再没有什么事情是生疏、神秘和意想不到的了。非嵌入编码知识所揭示的是与价值无涉的事实和规律。正如经济学家 米塞斯所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经济理论得出的答案与实际情感和欲望不相符而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并试图让其屈从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必要区分 事前的科学性和事后的道德性 。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三个根本特点:首先,在本体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涉及在量子阶梯上作为基础的物质及其运动方式,涉及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的层次,以及涉及人的本性中最基本的内容。由于所涉及的是所有对象共同的基础的层面,因而也就涉及最广泛的对象,非嵌入编码知识也就被称为 宏大叙事 、基础主义或本质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学科间才能互相渗透,个人间才能互相商谈 ,民族和国家间才能互相交往。实际上,这就是罗尔斯的重叠共识或公共理性。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一个平台,在此共同的平台上,不同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完全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性或地方性。 其次,在认识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屏蔽掉个人因素而达到人际的一致,舍弃掉对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而获得对象的共性,排除掉种种偶然现象而得以屡试不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非嵌入编码知识是全人类的认识成果,而不是来自某个特定的社会。同时,非嵌入编码知识又只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台阶,个人、民族、国家可以经由不同的道路达到这一台阶,然后再由此沿各自的道路继续发展(即所谓 SSK )。 最后,在价值观上,非嵌入编码知识是普遍的和必然的知识,与个别的、历史的价值无涉;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知识,与特定的个人或集团的价值无涉;是属于全人类的知识,与个人的价值无涉。技术理性则是所有实践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个人、集团和整个人类的价值取舍建立于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基础之上。在此意义上,非嵌入编码知识实际上拥有最大的价值,以及永恒的价值。 非嵌入编码知识因其非嵌入,所以逻辑严密,边界清晰。这也就是学科之硬的依据。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中已经指出,此处再次强调。 地质学因各地情况不同而嵌入的程度有所差异,但即使如此,其基本原理仍然是非嵌入的。当前对生物和人体基因的研究涉及到特定的种群和人群,因而增加了知识中嵌入性的比重。 周昌忠:《西方科学的文化精神》 P15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刘少强:博士生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课程作业, 1999.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蔡受百等译, 12 页,商务印书馆, 1994 钱颖一:在改革过程中理解现代经济学,文汇报, 2002 年 3 月 31 日 顺便指出,在这样回溯的思考中, 罗尔斯还运用了类似于公理化的推理,因而较之启蒙运动更严密地揭示了现代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 当然,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之间的方法论上还是有所区别,前者是在实践或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商谈而达到,而后者更多地是在观念中进行逻辑分析甚至还原。参见 沈语冰: 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皮建才:在科学和道德之间从穷人的经济学说开去,光明日报 2005/4/26 哈贝马斯认为,这样一个共同的基础或前视界,其 正当性水平依赖于民众参与充分的政治商议的水平。因而,现代性至今依然是有待完成的过程,例如中国。 参见 沈语冰:现代性哲学的主题《透支的想像:现代性哲学引论》(上海学林出版社即出)一书的 导论 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0532 次阅读|6 个评论
什么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热度 1 lvnaiji 2009-7-28 19:54
本文发表于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 1 。人大复印资料 B2 , 2006 , 4 。此处上载的其中第一部分,做了修改和补充。 摘要: 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所谓大物理学主义、科学的皇冠、惟科学主义,以及经济学帝国主义等等即说明了这一点。 近代以降,一种不同于原始知识,也不同于古代四大文明的新的知识体系兴起 , 这种知识体系具有如此巨大的穿透力,能穿透地域和历史的浓雾。对于各民族、对于四大文明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影响。这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非嵌入,因而可以为所有的民族和个人所共享和接受。知识就是力量,力量来自于非嵌入。 非嵌入编码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基础的组成部分。走进世界3,世界3即由客观知识组成,客观知识中的核心部分,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本文先分析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种非嵌入编码知识。 一、作为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科学技术 在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方式中,基本物理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关,是所有其他运动即意识运动、生命运动、化学运动、微观物理运动和宇观物理运动的基础,为这些运动所共有。相应地,以基本物理运动为对象的经典物理学,因其与特定的对象无关或者说非嵌入而成为各门科学的共同基础,渗透到科学的各个分支,被称为大物理学主义。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分别研究这些基本物理运动在特定的物质结构和环境中的复杂组合、特殊类型和表现方式。接下来是化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各种生物的形态、细胞和基因各异,但基本的小分子如水分子等是一样的,构成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原子也是一样的。于是化学对于生物学来说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同理,生物学对于人类学、社会学来说也是如此。 在整个人类知识中,对自然的了解和控制是人类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以其为对象的科学和技术成为人类知识的基础。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 李约瑟 将 科学 比喻为老子《道德经》中的 天下神器 ,既不是任何族群的特有资本,也不是任何民族的专擅。 一切人类,不论种族,不问性别,只要受到应有的教育,具备适当的条件,在自然的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 。 科学的知识、方法和精神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面渗透被称为唯科学主义。逻辑学,作为研究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思维的共同规律,以及所有的学科概念体系及其推演过程的共同规则的科学,当仁不让地渗透到所有的个人和民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之中,于是就有逻辑实证主义。而从一切领域提炼出来,又用于一切领域的数学则被称为科学的皇冠。 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中,虽然现在每每谈起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但科学对于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基础性不容置疑。科学对于各种技术敞开自己的一切,并不因技术而异,向技术提供非嵌入编码知识,技术对这些知识进行选择。 与科学一样,技术作为一项特殊的活动也包含有特定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即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计算之类。这些知识作为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颠覆了传统的价值理性和实质理性,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基本准则。 在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统一规格、标准化、大批量和可替代,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叫做内部无差别的一,从根本上说是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物化。 大批量足以满足各民族的需要,标准化为各民族提供普遍的、统一的基础,可替代则不仅在于替代自然界,而且在于抹去因国家、民族和个人而异的差别,环球同此凉热。于是直接地以各异的自然禀赋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就转型为以标准化的机械,以及以其背后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前述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层次也体现在技术的产品中。就与消费者的关系而言,首先考虑的是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动作和反应方式,满足对于所有人来说作为基础的生理需求,然后再满足需求层次上较高的各有所好的部分。前者非嵌入,后者嵌入于个性之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现在的计算机中,既有直接面向用户的主观层面,也有位于底层对于所有用户统一的客观层面,后者已与硬件相差无几。在通常所说的 7 层中,由下而上是由客观到主观;由对于所有人 是同质的 非嵌入编码知识到面向特定用户、适应特定环境和满足特定需要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 低层服务于高层,是高层的基础,高层使低层的价值得以显现。 以上分析了科学技术中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由经典物理学、科学、数学,一直到技术产品和技术理性,逐步进入人和社会领域。 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在人和社会领域,依然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经济人的理性这一逻辑预设,或称经济人预设。经济人预设假定人是合理自利的,他们不会抢劫,也不愿被抢,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和能力。这不是经验判断,并不断定人必定自私而不可能利他,更不是鼓吹人们应当自私自利,而是逻辑判断。因此,人们在考虑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时,当然就只能从人有可能为恶的低调假设着眼,而不能建立在圣人永善的高调假设上。这一假设必须是逻辑上一贯的和普遍的:它不能对一些人作经济人假设,而对另一些人作道德人假设,这正是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这句话中,显然道德人只能是圣贤,而经济人预设则具有非嵌入性。所以理性经济人假设比其他任何学科工具更能穿透种族、等级、文化、制度等障碍,真正彻底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正如弗里德曼说的,以理性经济人观之,在追求私利方面,上帝与魔鬼没有区别! 经济人预设如此,经济学也同样。人类的经济活动是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因而经济学也就渗透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之中,并且成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基础,这就是福山等人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近年来在管理领域提出的 ERP 将符合经济学、管理学及企业运作的事实和规律的流程以 IT 固定下来,对于相关的所有的人和事一视同仁。一句话非嵌入。 由 WTO 的 三大基本原则可以进一步说明非嵌入编码知识。 非歧视原则为国与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和成员国内部实行国民待遇,要求扫除由成员国之间的差异大小、制度、意识形态和地理位置等带来的歧视和壁垒,这显然就是由脱域而形成非嵌入编码知识。在市场开放原则中,透明度在于提高市场的可预见性 , 排除如内部文件这样的嵌入编码知识的影响,而非关税措施关税化的实质就是简化和量化,将各种嵌入的编码知识归结为单一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最后,市场开放原则也是技术理性的集中体现,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可控制。简化、量化 , 以及透明、可预见 , 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 这也正是技术理性的要求。 WTO 的第三项原则是公平竞争原则,不允许以不公正的贸易手段特别是倾销和补贴进行竞争。 WTO 通过各种制度来消除形形色色的价格扭曲 , 也就是要扫除种种干扰 , 让非嵌入编码知识经济规律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厦华董事长郭则理认为,反倾销 规则的设计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精神 。 由上可知, WTO 的三大基本原则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在经济领域特别是世界贸易中的集中体现。正因为此, WTO 的规则受到所有成员国的遵守,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申请加入。 市场经济中体现了基本人权,启蒙运动进一步明确地阐明了人权的内涵。自由、平等和民主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以及伏尔泰的五尺来高的人都要遵守机械规律,并不在于要从科学上论证人的机械属性,而是要强调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正因为此,启蒙运动的理念才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传遍全世界,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与人相处的准则。 艺术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在远古时期,如果说有音乐的话,只是万籁之声以及人类的歌唱性口语。这种音乐节奏不稳定,更谈不上结构;没有固定音高,也没有音阶,除了某些骨干音外,其余音都是偶然的、摇摆不定和含糊不清的。然后有 1/3 音或 1/4 音,这都是现代人的测定,实际上不如说是模糊。一直到 J.S 巴赫的平均律形成统一的标准这或许是巴赫对音乐的最大贡献,再加上交响曲、协奏曲等相对固定的曲式,形成音乐中的非嵌入编码知识,从而为各民族音乐的交流和传播,也为全世界人民欣赏音乐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所谓音乐是世界语言,就在于音符、节奏的非嵌入性。美术史大致也沿着这一过程,由远古的混沌到近现代清晰的线条、界限分明的轮廓和色彩、几何学的透视原理,以及严格确定的构图。 画家应首先精通几何学 ,而芭蕾舞则被定义为几个人在一起跳舞的几何图案组合 。 包括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精英文化则是精英们以生活为原料,经过自己的咀嚼而去除原料的语境和个性,提炼出人类最深邃同时也是最普遍的本性(类似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本原和始基),然后将此贡献出来,作为大众的精神食粮和效仿的典范。如贝多芬的英雄、歌德的维特和浮士德,以及司汤达的于连等。这些人物和情节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她)们或故事在这一时代的典型性或非嵌入性。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李政道在如是评价科协的同时又这样理解艺术: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 人类价值可分为精神(宗教、审美)与行为两大层次。前一层次可以是特殊的、民族的、甚至是个人的,后一层次则是普遍的、全人类的 。 总之,诸如市场经济、政治民主、正义、科学理性和无限目的论的现代进步主义文明价值观念等,都具有开放、普遍化和无限扩展的特征 ;而这样的一些特征,反过来也正说明这些知识的非嵌入性,惟有非嵌入,方可能无限扩展。 物理学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基础,技术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经济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启蒙运动理念是人之为人,人与人相处的基础;非嵌入编码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基础。然而基础不是全部,不是终点,必须接受高层知识的选择,接受价值观的引导。 非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在于,顺之未必昌,逆之必然亡。 这就是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以及人权和启蒙运动理念的价值。 李政道,文汇报 2005-5-15 http://www.ewen.cc/music/bkview.asp?bkid=73503cid=165174 秦晖,经济人与道德的底线,南方周末, 2002 , 3 , 28 卢周来,信任的危机, 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2 , 4 , 15 新华社记者卢志勇 ( 新华社厦门 2004 年 6 月 7 日 电 )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 164 页 理查克劳斯,《芭蕾简史》,第 9 页 同 1 陈少明:利益认同的模式转换,现代与传统, 1994 , 3 万俊人,现代性的中国知识,学术月刊, 2001 , 3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620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