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对策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对策

相关日志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热度 2 cgh 2012-11-26 12:18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陈桂华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的风险因素可以归纳一下几点: 1 、高原病 高海拔地区气压低,空气中含氧量少,高原内部可能含氧量只有东部低海拔地区的一半。为了维持人体需要,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只有更努力工作以获取足够的氧气。因此,刚进入高原,由于供氧不足会出现头疼、呼吸急促,头晕。如果剧烈运动,会出现呕吐等。在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人的心肺功能调节过来之后,高原反应会消失。如果心肺功能跟不上,就可能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恶性症状。而进高原之前的心肺疾病,可能在高原上出现急性恶化。比如感冒后进入高原,很可能很快导致肺水肿。感冒被认为是高海拔地区的致命小病。虽然在高原,由于细菌、病毒相对较少,不容易感冒感染。 青藏高原的缺氧也是分布不均的,主要和植被、气压分布有关。高原中部、西部、北部比东部、南部要恶劣,因为东部和南部的气候稍好,植被较好。所以在川西、藏东、青海东南,发生严重高原病的例子较少,而可可西里、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旅游出的事故比较多。 2 、天气多变 高原上一年四季都可能下雪、下冰雹,有时候一片云飘过来,马上就是雨或雪,甚至地上一片白。而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部位,在风、汽的作用下,气压和降雨会有显著的差异。比如我们在玉珠峰南侧(海拔约 4900m )工作,我总是到下午的时候就受不了了,头疼得厉害,浑身乏力想吐。而到更靠近高原内部的风火山(海拔约 5000 )则没有问题。可能与玉珠峰山边的局部地形在气流影响下导致的气压变低有关。而这种局部的气候系统也影响局部的植被生长和河流侵蚀和堆积特征。所以,也许在这个地方工作没问题,到几十公里以为的地方就大不一样,天气存在时间上的多变,也存在空间上的多变。 3 、路况复杂 虽然现在人类的足迹是无处不有,但是在可可西里等高原深处还是属于无人区,而高原内的交通也是很稀少。野外地质工作则更是到人迹罕至的区域。所以,路大多是自己走出来的。给形成构成最大威胁的是沼泽和河流。一般自己开路都是沿着河水冲刷形成的平坦河床。温度较高的夏季,很多平时上冻的地方会融化成为烂泥沼泽,汽车最容易陷进去出不来。所以,夏季进入高原野外工作是最危险的! 山边冰川雪水形成的河水冲出的洪积扇很宽大,河流也很宽,同样是河滩,有点地方松散易陷,有点地方则坚实可行。这和河流堆积等地貌过程有关。冰川雪水受气温影响很快,经常看到的报道是早上出去好好的路,下午往回走就被洪水冲毁阻断。所以,大部分地质工作者在高原开展地质调查要权衡一个季节,温度适当的低,保证不会有很多的洪水和很烂的泥沼。但是也不能温度太低,那样气压太低氧分太少对身体考验很大。 而北京地质研究所的 3 名遇难地质人员似乎报道的是掉进湖里,说明他们缺少工作经验,对工作区地质认识不足。高原上的湖泊虽然在零下几十度,但是绝不能以为它们会和东北的湖一样上冻。因为青藏高原上地质活动强烈,有活火山、活动断裂,很多地方都有温泉。所以,在考虑这些野外出行问题时,也时刻要用到地质、地貌等知识。 对于一次野外地质工作,不是说撤退就一下走了。有时候进去一趟就花费很多,充足的准备很重要,轻易不能半途而废。当然,中科院就组织过大规模的科考,各种设施齐全,投入惊人。而地质生产任务,则要考虑成本,因此,队伍单薄,力量分散,相对就出现了一些事故。 前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风火山口 陷入泥沼的大型推土机都无法自救 陷入河滩的大卡车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7406 次阅读|5 个评论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热度 7 cgh 2012-11-26 05:27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一):经历 陈桂华 最近又看到关于 地质工作者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工作遇难 的新闻, 2012 年 11 月 16 日,北京地质研究所 3 名工作人员在可可西里进行地质调研时失踪。“三名队员有两人是 23 岁,另一名 24 岁。其中一人是今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其中, “ 两个队员承担考察任务,另一个是司机。 ” 现在未找到的,即为承担司机任务的队员。” 而 2012 年 2 月 19 日, 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 三名 地质 队员 失踪至今没有消息 。“ 3 名地质队员经验丰富。带队的杨能昌曾经在其他驻地遇到过危险,失踪了 7 天,只靠着手上的地图徒步走回了驻地。 ” 本人主要在青藏高原北部和东部开展地质工作,包括昆仑山口、玉珠峰、五道梁、风火山、花石峡、玛沁、玛曲、红原、炉霍、道孚、乾宁、康定等。从 2003 年开始,基本每年都有去这些地方开展 1 - 2 个月野外工作。当然也遇到很多人到高原遇到的情况,但是目前为止还算比较安全。个人认为有几个经历值得分享,以供借鉴。 2004 年,我们去玛沁、玛曲对东昆仑断裂带进行野外工作,野外用车是从兰州租的私人的车。其中一个司机师傅据说是当兵出来的,还参加过对越战争,呵呵。在玛曲一带(海拔 3400 - 3600m )工作一段时间都没啥情况,后来转移到玛沁一带(海拔 3800 - 4000m )就出问题了。这位司机师傅身体慢慢感觉浮肿,吃饭大汗淋漓,其它没有什么。我们问他要不要去医院,他只说没关系。后来强行让他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慢性肺水肿。在医院吸氧、利尿处理之后,迅速送回兰州。这次幸好不是急性高原病、幸好及时到医院检查。 2006 年以来基本每年要去一次昆仑山口-风火山一带野外工作,头疼是必然的。有一次感冒了,咳嗽感染,在格尔木的医院吃药打吊针,但是还是不能半途而废把事情耽搁,白天出去干活,早晚吊针吃药。挨了几天干完活赶紧离开。回到北京,病症似乎很快好了。但是当年春节,在北京感冒咳嗽了,也吃药了,后来回老家,一直发烧咳嗽,吃药也不好使了。春节没几天回到北京看病去,闹了个肺炎,吊了一个星期药,现在体检 X 光就一直是阴影了。而这次看似和高原无关的肺炎,就是当年在格尔木没有彻底治愈留下的后遗症。很多人在高原感冒及时回来了,但是之后会一直似病非病,如果不治彻底,可能就要落下个慢性病。 上面两是高原病经历,而野外遇险也是常见的高原地质工作问题。 2006 年在不冻泉附近,我们试图开车过一条河,河里都是沙,水不多。其中一个车选的路线不好,陷进去了,幸好附近有公路工地大型推土机,花大把钞票给拽出来。 2010 年在西大滩-东大滩工作,几乎天天过那条河,上午进去河水非常少,司机师傅也很轻松就开过去了,而每天傍晚出来,总是滚滚洪水,司机师傅总是心有余悸。有一天,我给开小差,没给他指路,开到一个废弃的水泥桥墩上,车子底盘被墩子撑着悬空,进退不得。眼看河水就漫近车里,刚开始车还能着火,后来干脆淹死了。打电话(幸好有信号)叫附件的小皮卡过来,根本拽不动。刚好看见路边有个大拖车拉着大推土机经过,赶紧趟水过河把车拦下了,又是花钱把车拽出来。车子拽到大路边,发不着火,可着急了,要因为水淹把车子发动机整废了可赔不起啊!于是检查机油、排气管,最后总算没大事。随后还发生一点可笑的事情,回去的路上,为了确保车子没事,中间下来查看,司机师傅主要想听听车子有没有异常声音,所以没熄火。几个人都下车把门都给关了, 竟然把人都锁外面打不开车了,真是冤死了。幸好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用路边捡的铁丝把后窗玻璃打开了,总算没有自己砸车开门。 经验总结,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二):风险 。 后续: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质工作的风险与对策(三):对策 付碧宏老师的经历及建议: 高原考察,安全第一 玉珠峰及冰川 玉珠峰及冰川 洪水漫车
个人分类: 地震地质|73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关于对策和机理的理解
rainphield 2012-6-28 11:56
首先说说为啥要写个主题。昨天下午实验室恢复了学术报告,不管是不是被考勤逼来的,反正来参加的老师同学很多,还有好多人是站着听的。我扮演听众,听完以后虽然有些不懂,还是说了下自己的想法,久疏战场,感觉我表达的能力也有下降,其间也没人打断我,更没人打击我,感觉气氛不够热烈啊,一点点争论都没有。 平淡和谐中报告会完了,我依旧没有啥感觉。但是,下来以后一个词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回家一路上都在思考这个词,这个词就是“机理”。报告中提到将来的研 究目标要做到机理层面,可我总感觉那不是,真的不是,那是对策层面。 当时在现场可能是没有表达清楚我这个观点,回来理了一下思路。我举的 这个例子是:100个人体重和100头猪体重都称好了,用经验法(数理统计法)来找人重和猪种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拟合出一条线性方程,反映猪越重和人越 重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中,我们想想这也确实有点关系,猪越重,人就吃的越多,那自然就长得更好,人就越重。经验模型表达了这个现象的存在,而且通过描述 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一条很有价值的结论——好好养猪,人吃了胖胖猪就可以长壮壮;更理论化一点的说法就是:猪长胖是人长壮驱动力! 现在就来讨论:以上结论是“对策”还是“机理”? 我个人感觉,对策是指从外部对一个系统施加作用力或向系统输入能量而使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设想;机理是指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或能量组织间流动而引起系统状态变化的规律。 那 很显然以上案例的结论属于对策层面,也就说并没有深入到人体系统以内,而是一直在外部来找跟人体重量有关的影响因素。今天可以说猪重影响人重,明天可以引 入牛重、羊重、……有意思吗?这相当于始终停留在现象和现象表达这个层面,政府做项目大多是这样,那时为了制定宏观政策,这么干可以。但是,搞科研,搞学 问,也这么搞,就未免又点肤浅了。当年的我曾经也是这么肤浅,拿着“对策”当“机理”,结果吃了大亏!现在回头看看,也未必是件坏事,至少让我明白了,这 么干不妥!既然知之,则广而告之。 研究做到机理层面才是我们追求的,也是不能浮于表面的。要从系统的内在去挖掘真正变化的原因,人体重的 形成和进食饮水、消化吸收、新陈代谢等这些内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凭经验(统计规律)说:能吃就会长胖,可是,偏偏有些不符合这种表象规律的人物出现: 怎么吃不都胖。这就说明,单凭经验是不能找到真正的机理的。 话说回来了,我们研究的是“耕地产能”,那我们拿“耕地单产”来说事,就肯定不行了。研究的是“耕地质量”,拿“光温土水气热”来说事,也肯定不行。 下 面谈两个假设:1、假设耕地产能是一个系统,耕地质量在外部作用到这个系统,那么,两者间就构成了“对策”关系,简单说就是:提高耕地质量有利于耕地产能 的提升,但是,这说法容易站住脚吗?不,农学家马上会说,耕地质量不用变,我给你育出新品种就可以了,说明作物“机理”在作怪,完全影响了我们耕地的研 究;2、假设耕地产能和耕地质量是一个系统,那么,两者间形成“机理”关系,这样顺理成章有了“耦合”一说,但是,现在难题来了,我们怎么描述这个系统状 态?机理是规律,变化才有规律,如果系统状态无法描述,如何谈规律,再如何谈机理?也简单起见,把耕地产能的变化来标识系统的变化,那结论可得,这个变化 是耕地质量和产能之间能量流动的结果,描述这个流动的过程,就找到机理。但是,请不要忘记,密闭的系统是很难存在的,难保这个变化不是系统受到光温水气热 (注意土已经是耕地的一部分了)的影响而改变的。 通过假设可知,要想获得对策容易,想获得机理真的很难。为了描述系统中某一个组织的变化 对另一个组织的影响需要做参照对比,这也是为啥做试验的时候要搞个空白的原因了。单纯的通过大田观测获取数据来研究,我觉得这真的远远不够,做做对策研究 没有问题,机理必须要有试验田,在条件可控的情况下,来研究机理。 以上的想法仅仅是报告会后个人所想的,并不是说报告人讲的不对或如何如 何;而是,我想说清楚干这件事需要小心谨慎,千万别拿着“对策”当“机理”。之所以,把我的想法深夜发在这里,就是想前辈、同行、好友看到以后也能一起讨 论,我愿听直言教诲甚至批评。反正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想出好点子,要把事情干好干漂亮。
个人分类: 我曾想过|30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遇到流氓的对策
热度 5 qsqhopeiggcas 2011-10-11 23:51
在科学网上,有关东南大学教授遭殴打致死的博文已有多篇,有些博主从该事件谈到了教授的社会地位和如何保护自己等问题。本文就当教授遇到流氓时如何应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莫让身份束缚自己 在科研院所、学术讲堂你是教授,当然在其它公共场合也要遵守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道德,但在公共场合莫把教授的称号当做挡箭牌,把自己当成普通人罢了,因为在中国社会,教授并不像国外那样让人尊敬,有些人打的就是教授,以打教授为荣。遇到突发事件时,也不要觉得自己是教授而过分束缚自己的行为,不必过分迂腐和懦弱,“大老爷们”该显示“血性”时不必特别在意自己的身份。 二、 躲为上策 当前社会比较浮躁、鱼龙混杂,现在的人肝火旺,你不想惹他,他还想找茬惹你呢。你在商场购物时,不小心碰了别人一下,你先说“对不起”,遇到修养高、脾气好的,他会说“没关系”,这事就过去了;若遇到素质差的,他还会骂“你找死呢?”。作为修养好、身体弱的知识分子,不要为这点小事动怒,不搭茬理他就是了,这样战争就可能会消失在萌芽之中。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遇到没修养、低素质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惹不起,但躲得起”。 三、 该出手时就出手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战争实在不可避免,先要从对方的身体强壮程度、语气等判断对方的实力,依据“打得动就打,打不动就跑”的策略决定自己的行动,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上策。若觉得大可一战,可以先发制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击垮流氓于瞬间为上策,一击成功后,再“胜利大逃亡”溜之乎也岂不妙哉。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3788 次阅读|12 个评论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lgjszy 2011-8-22 11:06
旧文重温: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林 耕 李明亮 (2003 年11 月6 日 ) 技术市场的诞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重大的体制创新。技术市场是我国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要素市场。技术市场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渠道,成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纽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而进行的,并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发展壮大。经历了 10 多年的时间,确立了技术的商品属性,探索了技术商品转移的形式、转移途径以及管理促进措施,初步形成了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技术市场体系,促进了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将近年来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报告如下。 一、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现状 (一) 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 北京技术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有序的市场体系。一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等完整法律法规和执法队伍形成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二是有市、区县科技行政部门及行业组织和 33 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形成的管理监督服务体系。三是有 130 多家技术中介机构、 1700 余名技术经纪人和 6000 多名技术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四是有以北京技术市场网站为平台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的技术交易区域体系基本形成 , 有每年形成技术交易的技术卖方 4300 多家,技术买方 19000 多家。正是这一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有利地推动北京技术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大幅度提高 自 1991 年以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 12 年 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 。从 1991 年的 22.43 亿元上升到 1999 年的 92.19 亿元, 2000 年突破 100 亿元达到 140.29 亿元, 2002 年再创新高达到 221.07 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 25.02% 。 北京承担国家重大技术工程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2002 年 2000 万元以上的 56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28.03 亿元。 国家各项科技计划项目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化的比例增长显著。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北京技术市场的主流, 2002 年五大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达 130.62 亿元,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 60% 。 技术交易水平逐年提高, 单项合同成交额 1994 年仅为 24 万元, 2002 年达到 81 万元。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技术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在“三年大变样”的迅猛发展中, 2002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11.96 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 50.65% 。 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交易额大幅度增长 , 2002 年专利技术合同总额 1.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30.56% 。北京正在成为全国最大的技术商品集散地, 2002 年 输出的技术 合同额 130.94 亿元,占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的 59.23% ,表明北京对全国各地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三)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北京技术进出口大幅度增加,国际技术转移加快发展。 北京拥有全国最密集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国际技术转移热点地区。 2002 年技术进出口合同总数达 1043 项,比上年增长 94.2% ,成交金额 14.78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9.08 亿美元,增长 159.30% 。其中,技术进口合同 837 项,成交额 11.10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6.76 亿美元,增长 155.66% ;技术出口合同 206 项,成交额 3.68 亿美元,比上年增加 2.32 亿美元,增长 170.97% 。 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和优化投资环境, 在北京已有 89 家外资企业投资设立了 109 家研发机构,带动了北京研发能力的迅速提升。 技术进出口合同的大幅增长和外资 研发机构的迅速增加 ,不仅表明北京技术研发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增强,也标志 北京技术市场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二、 北京技术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不强 北京是智力高度密集地区,众多享誉国内外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了一大批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一流人才,加上多年国家对北京地区科学研究的投入,使首都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由于部门管理和条块分割,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建设、人力浪费,难以形成合力办大事。 技术市场作为新兴的要素市场,在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技术市场的 资源配置作用 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二)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滞后 技术中介机构是促进技术成果直接参与市场交换,并加速转化的重要环节。目前北京 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并且职能交叉、结构不合理。技术中介机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不明确。相当一部分机构的服务水平、质量和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缺乏 懂科技、会经营复合型的技术经纪人和技术市场管理人才。 加之缺少必要的扶植政策和资金投入,导致技术中介机构总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手段落后,影响了技术成果转化的效果。 (三)技术商品有效供给不足 尽管北京每年科技成果累累,但真正能够实现转化和形成产业规模的成果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技术交易额低;二技术研究开发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三是技术中介服务能力不足;四是政府科技计划项目与技术市场脱节。 (四) 技术交易融资渠道不畅 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三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约为 1 : 10 : 100 。 2002 年北京地区的 RD 经费近 200 亿元,按上述比例,成果转化资金应达 2000 亿元,产业化资金需 20000 亿元,而实际上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技术交易项目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与北京地区具有丰富的高科技成果这一特点相适应所需的风险投资十分薄弱。资金总额小,投资机构少,加上与风险投资相关的回报机制和退出渠道在政策上尚未放开,也影响了风险投资的建立与发展。 (五) 市场法制环境亟待优化 技术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框架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专门针对技术市场,规范技术市场主体、客体和交易行为的法律、法规。一是目前的优惠政策的条件过严,实施难度较大,特别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呼吁多年的软件技术的开发和转让,至今未得到与其他技术开发、转让合同相同的优惠政策。二是现有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优惠政策只针对技术卖方,而直接采用科技成果的技术买方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影响了企业引进技术的积极性。 三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并有收缩的趋势,用以奖励技术研究、开发、咨询和服务人员的奖酬金不允许列入成本,要求在税后列支,对于卖方主体为法人的组织,此项奖励实质上已经没有意义;为技术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个人所获得的奖酬金被视为薪金所得,与工资合并计算交纳个人所得税,对个人来讲已经没有鼓励作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被视为软件销售,交纳增值税。 (六)技术市场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北京农业和远郊区县技术市场发育水平很低,并且差距非常大。农业和远郊区县技术市场发展缓慢,限制了先进实用技术成果通过市场机制向当地转移的进程,成为制约农民增收和当地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 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方针、目标 (一) 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方针 目前北京技术市场正在由政府主导型向着市场主导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开放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来激发市场发展活力;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交易行为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如何提高技术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来促进市场迅速发展等。因此,在新的时期,北京技术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应当坚持“开放、竞争、规范、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市场的市场规律特性,政府的作用限于对市场的规范与监管上,核心是营造发展环境。 (二)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目标 面对来自全球经济技术一体化的挑战、我国加入 世贸组织 后国际技术贸易体系和规则的挑战以及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在未来 10 年将本着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的精神,把北京技术市场建设成为包括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管理监督服务体系、技术交易服务体系、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等的市场体系健全,运转协调有序,竞争公平,行为规范,交易高效的开放型技术市场。营造市场主体平等利用技术商品资源机会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技术市场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技术商品的转移。 未来 10 年,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和提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上,北京技术合同成交总金额保持每年以 10% 以上的速度递增,到 2007 年,力争达到 600 亿元, 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 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 60%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目前的水平。 四、发展北京技术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要下大力量优化北京发展环境。 规范北京技术市场秩序,建立技术市场信用制度,组建执法队伍, 查处技术市场中的违法行为 。 深入 调查技术买方的需求情况,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用 市场机制 整合北京的科技资源。推进区域创新, 提高在华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带的科技辐射能力, 促进 北京 技术成果的扩散。 (二)加强技术中介机构发展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技术中介机构发展拓宽空间,积极推进技术中介机构市场化发展进程,建设组织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服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市场行业组织建设,推进技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根据技术市场发展的需要,鼓励建立技术市场行业组织。技术市场行业组织要采取行业与市场需求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技术市场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宗旨,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按照自愿、平等、自律的原则进行自我建设、自我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协调、代表等作用,使之成为政府、技术中介机构、企业、科研单位联系的重要渠道和桥梁。 建立适当的奖励与激励制度,稳定、吸引技术市场人才队伍。重点是培养技术经纪人、技术中介机构的骨干人员和技术市场高级管理人才。经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定的技术市场高级人才开通其进入北京的绿色通道,并比照软件人才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保障技术商品有效供给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专利技术交易额。进一步调动技术卖方、买方和中介方的积极性 , 推动中央在京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 构 建北京地区技术转移体系。 做好对外资研发机构的服务。协调解决中央在京科研院所在转制过程中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发挥在北京技术市场中的作用。 (四)拓宽 技术交易融资渠道 开放柜台交易,促进技术产权交易。为适应以技术产权作为权益资本进行投融资的发展要求,探讨适合于技术产权特点的交易方式,适时、适度放开柜台交易,使之有效地广泛吸收和利用民间资本,通过交易为科技风险投资提供进入与退出的通道,开辟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以技术产权融资的渠道,努力实现与资本市场相联接。 (五)不断 优化市场法制环境 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稳定技术市场税收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未来 10 年,应当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鼓励力度,尤其是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等,应重点给予税收的优惠,必要时政府还应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尽快制定《北京市技术经纪人条例》。对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其由此获得的收入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上应予减免,以鼓励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伟大事业。 (六)促进技术市场全面发展 加强区县科委对行政区域内的技术市场管理工作。积极 开展农村技术市场的试点工作。 (林 耕 李明亮)
个人分类: 旅游见闻|4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治理科技成果评价问题的几个狠招
热度 12 yuliping 2011-7-2 23:22
科技成果评价诟病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出点狠招,大家看看有没有道理? 一、科研成果的跨单位评价 什么是跨单位评价,也就是说 A 机构下达的课题, B 机构组织验收。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对于纵向课题,用的都是国家的钱,为了防止用国家的钱不心疼,在评定科研课题时出现不规范、不公平,让研究能力不够的机构或个人中标,故出此狠招。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你拿到课题,不好好做一样过不了关,有利于提高课题质量。当然在成果评定时,盲审是必须的。 建议 B 机构是第三方独立的学术机构,该机构的运作流程网上完全公开,政府可以下达必要的运行经费,实行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首席专家的选拔和任命提前数天告知,课题评审一旦结束使命即宣告完成。课题鉴定结果则完全尊重盲评专家的意见。 二、科研成果的再评价 由于现在绝大部分是 A 单位下达课题, A 单位组织验收,容易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妨在结题以后的一段时间,比如两年内。再请第三方机构对已经结项的课题进行抽检或全检。类似于现在研究生论文的抽查。对于再评价结果不合格,而原始结题合格的结果毫不客气,请您重做。如果实在没有能力重做也可以,则停止几年你该级别课题以上的所有课题的申请。 对于再评价结果虽然通过,但不够好的成果建议降级处理,比如原来国家重点课题视情况降级为国家一般或省级课题,原来省级课题降级为市级课题,并在网上公布。 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成本,不妨在科研经费下达时预先提取 300 、 500 元,用于结题成果的再评价,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再评价经费问题。 基于同样的原因,再评价请课题组提供盲审版本,以保证公平。 三、科技成果库全国联网,开放存取 目前全国各级各类课题众多,很多是重复的,有些课题指南中每年都有同样的课题。建议科技部和国家社科基金委出面,建立全国科技成果库,将省级以上课题包括课题成果全部上网,开放存取。为了防止版权纠纷,建议将开放存取作为获得课题的前提条件。这样,是骡子是马,出来遛遛。不见得省级课题成果就不如国家级成果,也不见得国家级成果质量就一定上乘。 目前的科技成果库很简单,只有摘要,没有包括课题的全部信息,这可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善很容易的,至少今后的电子版全部上网没有问题。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那些每年指南中(特别是低级别课题)出现的伪问题、草鸡毛课题会大大减少,笑话会少很多,当然也帮国家省了不少钱。 四、加强后期成果的资助力度 后期成果是已经完成的成果,对其进行评价总比没有做的课题风险要小。建议在维持后期资助项目选拔标准和普通课题成果鉴定标准相同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后期资助的比例。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后期资助成果甚至有限项规定。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如果担心工作量大或者评价成本高不妨收取一定的评审费,让所有申报者都有机会在更广阔的舞台接受评审,而不是被单位内部否决。 2011.7.2 俞立平 于镇海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127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中国社会的未来预测和我们的对策
Zhanglincn 2011-6-26 02:10
“ 上世纪 90 年代前,中国的 GDP 总量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还超过了日本,这在当今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由此中国经济的崛起也被国际媒体描绘为带有 “ 神话 ” 色彩的崛起。(凤凰网) ” “ 对此,国外一些媒体和经济界有评论认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中国 GDP 总量将赶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也有评论认为 21 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凤凰网) ” 我以为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的经济预测有些过分夸大,其实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 1 )中国经济增速将减缓,并在今后 5 年快速震荡接近增长极限,到达一个平台(在 5% 左右),并将在这一平台上调整 10 年之久。 ( 2 )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逼近社会政治改革瓶颈,会出现社会秩序和金融秩序的震荡,该事件对文化和经济都有一定负面影响。 ( 3 )中国国家负担加剧,科学技术水平乏力显现,经济增长后劲明显不足。 ( 4 )中国国际压力上升,有局部冲突出现。 然而以上的结果是我们所有中国人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要想到如下的对策: ( 1 )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这一点最为重要。高兴的是我们的国家从政府官员到科学家到人民都明白这一点,现在我们不仅要脚踏实际地做事,而且要给具体搞科学技 术的工作者以更高的荣誉,他们才是拯救中国未来经济陷入长期平台调整的功臣!我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技术消化和创新中,比如减少一些 造文章的人去浪费青春于无用。我呢就是一个造文章的人,我当然希望把我宝贵的时间投入具体实际的技术上,我想看到一件产品所产生的自豪感比制造一篇没人引 用的文章会大很多。 ( 2 ) 给政府以更多的理解和时间。我们的政府现在已经开始着手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并逐渐在释放分配不平衡所造成的社会压力,而我们应该去理解政府解决这些内 部矛盾所需要的时间,更需要我们全民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对于在改革中我们丧失的暂时利益应给予理解,不以此产生的好恶去破坏我国政府努力营造的稳定局 势,稳定是给政府时间去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时间任何让我们愤怒的东西最终都将得不到解决。 ( 3 ) 努力为政府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你可能不是决策者,但智慧的东西往往不是首先来自决策者的大脑,最聪明的方式绝对隐藏在民间。通过正确的渠道为政府献策是 我们解决问题的良好途径。比如三峡工程问题,没有谁能够肯定一项工程会带来什么后果,但必然利弊共存,对于弊端我们实事求是地一个一个找出来解决,最终的三峡工程就会成为一个好工程。我们正确的态度不是去咒骂和否定它,而是要全民对出现问题找出对策,也许你的一个观点会被决策者看到(呵呵,互联网时代什么都可能发 生),这样三峡问题会得到最智慧的解决方案。 ( 4 )对国际事务我们要充分理解政府,首先要相信政府和国家领导是不会做出放弃主权和土地的 行为,这是会写入历史并被万年痛骂的事情,没有人会愿意这样做。其次在政府不好出面解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民间的方式为政府出力(呵呵比如政府由于国家之 间的某种原因放弃了赔偿,无法反悔,但我们可以发起民间索赔),这样不会因为是政府行为而遭到国际指责,而又能保护我们的利益。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惜叹自杀的学生
热度 6 geoallan 2011-6-13 18:29
今天偶然路过校门口,发现几个人拉起了横幅,期间还有妇女的悲痛哭声。走近一看,就知道是几天前自杀身亡的学生的亲属们到了。看到亲属们悲痛的表情和哭声,让人感到一阵阵心酸和惋惜。叹息之余,让人不禁对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安全和管理有所反思。 我们学校已经是典型的“保姆型”学校了。每个系的辅导员都要住在学生宿舍,以方便对学生的管理。但有时候防不胜防,还是会有意外发生。 出了这样的事情,校领导和系领导估计都很抓狂,都已经无微不至的到这个份上了,还能怎样呢? 是啊,还能怎样呢? 一出事把板子都打在学校身上,肯定不公平。按说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为自己负责了。但咱们国家特殊的国情,现在对孩子的宠爱有些过了头。突然从温室里跑到还不算冬寒料峭的校园,小年轻们有不适应症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很多家长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一个劲儿地还在鼓励孩子某些不良习惯、思维方式甚至行为。所以说家长在孩子自杀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追究责任不是我这篇博文的本意。本意在于如何帮90后的大学生们在学校和家长的通力配合下顺利度过心理断奶期和不适应期,顺利从依赖性,温室型“花朵”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各位博友,有何高招,敬请赐教!
3342 次阅读|9 个评论
自然界的下一张牌
热度 11 lvnaiji 2011-5-29 21:31
吕乃基 近日,博主“讲”了在“ 最后一分钟—— 不得不讲的故事 ”。 多少年来,人们在与自然界的博弈中攻城略地,高歌猛进;自然界则节节败退。然而,自然界也不是无所作为,也在改变自己的策略。 其一,退出博弈。 博弈的双方,各自以对方的存在和出牌为自身存在和出牌的前提。现在人家不玩了,以此为生的这部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大概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石油等资源的枯竭,以及种群灭绝 …… 。 在前些年的畅销书《狼图腾》中写道,一旦狼被 “ 斩尽杀绝, …… 一个民族的图腾被毁灭,这个民族的精神可能也就被扼杀 ” 。即使狼一息尚存,在书中还有这样的情节:开着军用吉普,端着自动步枪去与狼过招。对于驾驶员老刘、徐参谋和特等射手来说,如此的小菜一碟,又如何能感受到狼的力量和强悍?或许根本都没有与狼过招,甚至与狼犀利的目光对视的机会。由此能学到狼的性格,领略腾格里的意愿吗? 那么只剩下人类,或者就独孤求败,或者就自相残杀。实际上在这之前,老早就开始了人与人的博弈,其极端就是——屠杀。 人类如此强势,迫使博弈的另一方 “ 与人合一 ” ,这是自然界退出博弈的第二种方式。 天不变,道亦不变。《狼图腾》就描绘了这样的图景:狼不变,人亦不变。现在狼的一支变了,变聪明了,那就是狗的 彻底归顺,还有其他种种,其典型就是成为宠物。面对百依百顺的宠物, “ 意欲向前 ” 的西方文化——这是梁漱溟对西方文化性格的判断——也就失去了 “ 向前 ” 的势头。 其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大概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换上更强悍的对手。在森林和草地退化,河流干涸之后,上场的博弈对手换成了难以对付的沙漠,换成了远为强大且难以捉摸的气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轮番上场。 二是亦步亦趋,其典型便是细菌和病毒的抗药性。这样的博弈,似乎是在近代科学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与自然博弈中双方地位的互易:细菌轻而易举揭穿了人的有限策略,改变了自己的策略。细菌在基因层面的 “ 突变 - 选择 - 隔离 ” 进化途径不亚于甚至优于由人类由实验室到产业,由原子和分子到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 “ 进化博弈 ” 路径。 其三,不按常理出牌 黑格尔有“理性的机巧”之说。人把自然界当作工具 ,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让客观事物彼此互相消耗,互相扬弃,自己的目的既超脱于它们之外,但同时又保存于它们之内,从而巧妙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人类就是依靠这样的“机巧” 繁衍生息,发展至今。 然而这样的“机巧”必然给自然的另一部分或整体带来损伤,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后果的积累和传递即导致自然的报复。自然界的“悲和仇”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和积蓄,在意想不到(不是“规定的”)的时间和地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由 “ 蝴蝶的翅膀 ” 触发,产生远比人类对自然的形塑大千万倍的影响。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博弈中,不出牌则已,一出牌即惊天动地,影响深远,不可逆转。 其四,伤及自身。 随着博弈层次的升高,人渐次与自身中 “ 自然 ” 的部分博弈,从生理到心理,从躯体到大脑。在这样几乎就是在与自己的博弈中,难以区分博弈的双方,伤及自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克隆,人工智能,会聚技术(参见: 会聚技术 —— 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正在沿着这条险路步步逼近。 刚看到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世界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 精选 。以上大概是“呜咽”的四种类型。
个人分类: 科技|418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地震灾害对策》——姚攀峰
热度 1 supdesign 2011-5-24 08:00
作  者: 姚攀峰 著 出 版 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4-1 内容简介 地震是地壳的快速振动,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全世界每年约发生地震500万次。1900年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每年约8次,中国因地震造成死亡的人数,占国内所有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山林火灾等总人数的54%。地震是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灾难。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震级为8级,87419人死亡或失踪,汶川成为一片废墟。抗震救灾成为首要任务,关于抗震救灾的建议层出不穷,但其中部分观点是错误的,有可能给地震中的民众带来灾难。 本书主要探讨地震灾害对策。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简要介绍本文写作背景和如何阅读本书;2~7章分别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灾害、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灾害救援、灾后重建;第8章为对地震灾害的思考,涉及到地震、工程建设、医疗、社会科学、法律、政府组织、公益性组织等多方面知识。 本书有利于使民众科学、理性、建设性的对待地震灾害,学到有效的防震、应对、救援、重建等知识。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城市规划、土建、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施政决策的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设计、施工单位指导震灾之后的恢复和重建的依据;还可以作为普及培训抗震减灾人员专业知识的辅助教材。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阅览导读 1.3 地震史话 1.3.1 张衡与地动仪 1.3.2 查尔斯·里克特和震级 1.4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2章 地震基本知识 2.1 地球的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 2.4 震源、震中、地震波 2.5 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 2.5.1 震级 2.5.2 地震烈度 2.5.3 抗震设防烈度 2.5.4 汶川地震的震中、震级、地震烈度 2.6 世界地震分布区域 2.7 中国的地震分布区域 2.8 地震预报 2.8.1 触发地震的外力及发震机制十分复杂 2.8.2 监测技术及理论认识十分有限 2.8.3 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 2.8.4 地震预报的种种学说 2.8.5 地震预报与异常现象 2.8.6 地震预报的管理、发布程序 2.9 地震史话 2.9.1 赫顿和地质学 2.9.2 地核之父——奥尔德姆 2.9.3 罗伯特·马莱 2.10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3章 地震灾害类型 3.1 地震灾害特点 3.1.1 多发性 3.1.2 突发性 3.1.3 瞬时性 3.1.4 选择性 3.1.5 次生性 3.2 原生灾害 3.2.1 造山运动 3.2.2 地裂 3.2.3 地陷 3.2.4 液化 3.2.5 工程结构破坏 3.3 次生灾害 3.3.1 滑坡 3.3.2 泥石流 3.3.3 火灾 3.3.4 污染 3.3.5 海啸 3.3.6 洪灾 3.4 诱发灾害 3.5 不同地区的灾害类型 3.6 地震史话 3.6.1 华县大地震 3.6.2 康熙皇帝住进防震棚 3.6.3 阪神地震 3.7 重点问题与解答 第4章 预防地震灾害 4.1 防震策略 4.2 房屋防震 4.2.1 房屋简介 4.2.2 房屋结构的抗震性能 4.2.3 房屋的常用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 4.2.4 不同体型的结构抗震性能 4.2.5 不同设计的结构抗震性能 4.2.6 不同施工质量的房屋抗震性能 4.2.7 汶川地震房屋状况 4.2.8 结构防震的体制建设 4.2.9 建筑防震 …… 第5章 应对地震灾害 第6章 地震灾害救援 第7章 地震灾害重建 第8章 地震灾害思考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分类: 02地震|28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七)开发利用及持续发展的对策
duzhanchi 2011-5-23 10:31
题记 :这篇专论写于2000年,原为 《中国非耕地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书的 第二章:《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 的 第五节:《 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出版发 行,现作为历史资料, 以博文形式发表。 我国牧地资源开发及其永续利用(七) 五 . 牧地开发利用及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上述对我国牧地资源的类型、分布、评价、现状及其潜力的分析研究表明, 在目前牧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诸多矛盾,而家畜数量和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与牧地资源及其环境的恶化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欲解决这些矛盾,必须以牧地资源的产权为基础,以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政策法规为准则,以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为手段,经过各级党政领导、科技和管理人员与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尽快真正实现牧地环境的改善和牧业生产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 根本性对策 5.1.1 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牧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根本之策 从前述可知,目前植食性家畜的增长是以天然牧地资源的严重退化为代价的,这是当代人过于追求经济系统快速增长的结果,似此畜牧业生产难以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牧地植物群落所吸收的太阳能是有限的,因此其生产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利用强度超过这个限度时,牧地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遵照热力学三定律,牧地经济系统由牧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且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能量品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亦将消耗一定数量的能量,所以畜牧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必然受到牧地生态系统的制约。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利用牧地资源,既要充分发挥牧地系统的生产潜力,又要防止其退化与污染,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的目标。这就是说,必须确保生产、经济和生态三者均衡持续发展,体现生态合理、经济可行与社会适宜的原则,将牧地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阈限之内,做到不仅满足当代及后代人的物质需要与发展,而且要保持牧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5.1.2 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是牧地永续利用的根本保证 我国植食性畜牧业能否持续发展,究其关键,是包括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等各类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民综合素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居于重要地位。 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是政策的制定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对畜牧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此处仅举一例,如过去认为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享资源”,所以在制定政策时就不可能明确天然牧地开发利用中的责、权、利问题。因此出现了“草地无价”的无偿利用局面,致使牧地严重超载过牧,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退化。当领导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及产生的症结之后,制定了《草原法》,推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凡对此政策执行较好的地方,牧地退化趋势便有所缓和。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不仅要熟知唯物论和辩证法,而且要懂得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要体察民情、宣传民众,而且要善于集中正确意见;不仅要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而且要高瞻远瞩,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作为管理人员要通晓现代生产规律与经营方式,掌握现代畜牧业的管理和科技知识,不折不扣地执行畜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作为科技工作者要尽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广畜牧业适用技术,并把高科技运用于牧地开发和牧业生产。广大农牧民是牧地资源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牧地的永续利用至关重要。大量实践证明,凡畜牧业生产搞得好,经济收入高的农牧民,其素质一般都比较高。所以,不仅要使农牧民有能力供养自己的子女上学,而且要农科教结合,增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科技素质。随着亿万农牧民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便会改变短期行为,越来越重视牧地的生态效益,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更快地掌握现代畜牧业科学技术。这样,牧地的永续利用才有可能实现。 5.1.3 加强牧地科学研究,及时推广科研成果,是牧地持续利用的根本出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共识。植食性畜牧业的大力发展同样有赖于牧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但与农业和林业比较,牧地科学研究相对比较落后。建国以来,对牧地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以及牧地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等均进行了大量应用基础研究,但大多停留在揭示天然牧地自然规律的水平上,对人工牧地研究较少,且往往各学科各自工作,缺少综合分析;饲用植物与家畜系统的整体研究不多,缺乏高层次的理论探讨。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对天然牧地改良、人工牧草栽培和家畜营养等单项技术研究较多,缺少最佳结构的系统组合以及生产中可利用的优化模式及配套技术。此外,对牧地第一性生产量与牧业灾害的动态监测及牧草育种研究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国范围内的牧地资源面积和产草量的权威数据,仍是八十年代的调查资料,明显滞后于规划的需要;缺乏适宜于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优良旱生型牧草新品种。今后应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如何治理天然和人工牧地退化,大幅度提高牧地生产力,加强实验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学与生物技术的研究,加强牧地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努力把基因工程、微生物技术、计算机模拟等高新技术,经过组合重整用于牧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牧业生产,建立起现代畜牧业高新技术集成体系。运用现代“ 3S ”技术,即全球定位观测系统、全息遥感影像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对我国的牧地资源,特别是对演变较快的亚热带和热带牧地资源,进行详查和动态监测,建立牧地资源档案制度及其管理信息系统,为牧地资源管理提供资源动态的科学数据。 (二) 政策法规性对策 5.2.1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牧地立法的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调整牧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牧地生产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牧地型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985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主要包括牧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建设与改良、利用与保护、规划与研究、牧草种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这就从法律上解决了牧地的所有权、利益占有和管理责任问题,以及牧地保护、建设和法制管理等问题,使我国进入了牧地立法的世界行列。有关省 ( 区 ) 相继制定了本地区的《草原法》实施细则或管理条例,这些配套法规使《草原法》得以更加具体的贯彻。 《草原法》实施 15 年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果。实行了草畜双承包、牧地有偿使用责任制,显示了“以草定畜”的良好效果;加快了牧地建设的步伐,出现了一批合理利用和改良牧地的先进典型;牧地管理队伍逐步壮大,依法处理了大量破坏草原的违法事件,有效地保护了草地资源。当前,在《草原法》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牧地使用权的落实比较缓慢。到“八五”期末,全国可利用牧地仅有 31% 得到了落实。各地进度不一,有的地方进展较慢,规章制度不到位,使牧地有偿承包使用制度流于形式。其中,人工牧地和天然割草地落实情况较好,天然放牧地落实较差。这是由于放牧地在没有围栏的条件下,做到每户在自己所承包的牧地上放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现今牧户投资能力有限,难以对大面积的放牧地建立围栏。今后,可在确定牧户承包牧地的面积和位置的基础上,组织牧户联合经营,逐步做到划片或划区轮牧,以解决放牧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问题。 5.2.2 深化牧地产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度 长期以来,牧地的无偿使用,掩盖了牧地资源作为生产资料的本质,防碍了人们把其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经营管理,因此促使了牧地的退化,影响了牧地资源的保值和增值。 80 年代初期,开始实行以家畜作价归户为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民获得了经营家畜的自主权,调动了养畜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家畜数量迅猛增长,给牧民带来了明显的短期效益。但由于责任制不健全,牧地仍然是“大锅饭”,重利用,轻建设,所以进一步加剧了牧地的超载退化。“家畜归户”与“牧地共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 80 年代末,开始推行牧地承包经营、有偿使用制,明确了牧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建设权。这是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的深化和完善,是畜牧业的一项重大改革,对扭转牧地的超载过牧、日益退化的局面具有深远意义。 牧地有偿承包使用是符合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的。天然牧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此没有价值。但同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不同的是,天然牧地不是无限存在的,它是能够垄断的自然资源。这类资源具有能够产生剩余价值这一资本的本质标志,但由于它自身不具价值,所以只是一种虚拟资本;但又与股票等虚拟资本有所不同,它实际上是作为生产资料发挥作用的。天然牧地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必然有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 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草原“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1985 年公布的《草原法》进一步指出“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固定给集体长期使用。全民所有的草原、集体所有的草原和集体长期固定使用的全民所有的草原,可以由集体或个人承包,从事畜牧业生产”。这是对牧地这种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权权能运用的具体化。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体现了将牧地产权分离为所有权与使用权这一法规。草畜承包之后,牧地的所有者向使用者征收地租,是牧地所有制实现自己的一种经济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地租是为了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不管这种土地是处于自然状态,还是已被开垦。” ( 《资本论》,第 3 卷, 689 页 ) “地租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出租一块土地而每年得到一定的货币额……。” ( 《资本论》,第 3 卷, 702 页 ) 其中牧地的质量差别是级差地租的根据;所有权的垄断又允许绝对地租的存在。后一种地租形态,是超过牧地生产价格的价值,是牧地所有本身的力量造成的。但地租并不产生于牧地本身,而是直接生产者的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该剩余价值,即国家所征收的牧地使用费,是用于牧地的开发和建设,受益的仍是牧地的直接生产者。上述分析,不仅表明国家收取牧地使用费是合理的,而且应该按照牧地的质量差异收取不同的使用费。这样,畜产品的成本便包含了牧地的租金。这不仅抑制了对牧地资源的过度需求,而且增加了牧地的建设资金。 目前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草畜双承包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牧地产权改革的具体体现。此外,股份合作经营制也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形式。股份合作制不同于个体私营经济,也不同于全民所有制,亦有异于原来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股份制引入我国传统的合作制,而形成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公有制经济形式。股份合作制的实质是股份制的的“合理内核”与合作制的“基本内核”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特征是资金按股构成,利润按股分配,工资按劳分配,决策权按人分配。股份合作制有多种类型,如农牧户参股联营型、社区股份合作型、城乡联股经营型、横向参股联营型和多种经济成分合股经营型等。通过这些经营形式,即可使提供剩余价值的农牧民,名副其实地占有他们应有的资产,这就把社会主义农牧民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这个实质内容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产权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落实《草原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实现牧地的科学管理和现代化建设,将起到更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对于加速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牧地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促进牧地规模化经营和商品基地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在牧地产权制度建立过程中,必须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实行超载罚款的措施,收取超载费和牧地退化赔偿费;对积极进行牧地建设,饲草产量和载畜能力有所提高的牧户,允许增加养畜数量,以真正把草畜双承包责任制这一新兴的产权制度落到实处。 上述畜牧业经营体制,直接关系到对牧地的资金投入。目前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国牧地开发和植食性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为加快发展速度,有必要多途径吸引资金,允许多种经营形式的发展。就投资数量而言,农牧户无疑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应主要用于各类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扶持贫困地区。我国南方分布在边远山区的大片牧地,开发难度大,投资效益低,这些地区经济不发达,自身发展能力差,中央和有关省 ( 区 ) 政府可将其列入国家农业开发项目,进行重点投资,实现规模开发,建立示范基地。 (三) 经营管理性对策 5. 3.1 制定总体开发规划 编制总体规划是合理开发牧地及充分利用各类饲用植物资源的基础工作。国外大量实践证明,牧业占农业结构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通常畜牧业比重占 50% 以上,农业系统才得以稳定,而我国目前才大约占 20% 。因此,应当把提高农业中的牧业比重作为制定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生态经济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向与结构;制定不同类型区的发展方针;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确定国家集中开发区域与各省、区、市等地方开发区;明确各类型区的牧地开发项目、规模、范围、载畜量和畜种结构,以及畜产品的生产指标、加工体系、销售体系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等。 依据前述有关牧地资源的分布、评价及其各类饲用植物的生产量预测,现提出如下开发重点: ( 1 ) 各类牧地和饲用植物的重点开发省 ( 区 ) (A) 人工牧地 重点省 ( 区 ) 为四川、云南、广西、内蒙古、新疆和贵州。到 2015 年,这 6 省 ( 区 ) 可开发人工牧地面积之和为 1322 万 hm 2 , 占全国总开发面积的 56% ;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8435.0 万 t/a 、 701366 × 10 6 MJ/a 和 9724.1 万只 /a ,均占其全国总量的 59% 。 (B) 半人工牧地 重点省 ( 区 ) 为内蒙古、四川、云南、新疆、青海和广西。到 2015 年,这 6 省 ( 区 ) 可开发半人工牧地面积共 2280 万 hm 2 ,占全国的 61% ;干物质为 7703.4 万 t/a ,占全国的 56% ;代谢能和载畜量分别为 507745 × 10 6 MJ/a 和 5999.6 万只 /a ,均占全国的 60% 。 (C) 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河北、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这 9 省 ( 区 ) 可开发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1532 万 hm 2 ;牧草的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8258.2 万 t/a 、 845028 × 10 6 MJ/a 和 11713.4 万只 /a ,均占全国开发总量的 59% 。 (D) 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河北、四川、内蒙古、黑龙江和山东。这 9 省 ( 区 ) 共可开发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419.5 万 hm 2 ,占全国的 57% ;饲用植物干物质、代谢能和载畜量依次为 1440.2 万 t/a 、 118509 × 10 6 MJ/a 和 1643.4 万只 /a ,各约占全国的 59% 。 (E) 农地副产饲用秸秆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河南、四川、山东、江苏、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南和湖北。这 9 省 ( 区 ) 共可开发饲用秸秆的干物质为 15684.5 万 t/a ,代谢能 907959 × 10 6 MJ/a ,载畜量可达 17979.4 万只 /a ,均各占全国的 60% 。 (F) 林地副产饲用树叶 重点开发省 ( 区 ) 为黑龙江、四川、内蒙古、云南、湖南、广东和江西。这 7 省 ( 区 ) 共可开发饲用树叶的干物质为 5246.8 万 t/a ,代谢能 447189 × 10 6 MJ/a ,载畜量达 8855.2 万只 /a ,均各占全国的 56% 。 (2 ) 国家重点开发地区 (A) 滇川黔鄂湘中高山牧地开发区 该区为山地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多,适于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等优良温性中生型牧草生长;万亩以上的大片次生天然牧地分布集中,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 49% 。不仅具有大面积开发人工牧地的良好条件,而且具有丰富的林地和农地副产饲用植物,属于农、林、牧业兼有的半农半牧区,为立体的山地农业生态系统,农林草系统的耦合条件良好。重点发展畜种为半细毛羊、肉用羊和肉用牛。 (B) 滇黔桂粤低山丘陵牧地开发区 该区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降水量丰富,适于大翼豆、柱花草、象草和非洲狗尾草等优良热性牧草生长;大片天然牧地占天然牧地总面积的 29% ;经济林木分布广泛,提供了开发人工牧地和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的良好条件,并具有丰富的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因此农林草系统的耦合条件亦相当不错。重点发展畜种为肉用牛。 (C) 蒙黑吉辽冀混合型牧业开发区 该区属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地区,年降水量 350 — 450mm ,适宜苜蓿、沙打旺、披碱草、羊草和无芒雀麦等优良寒温性牧草生长。区域经济类型属于农业与牧业两个区域生态系统相互过渡的半农半牧区,农田与林地和牧地交错分布,具有一定面积的天然牧地,但退化面积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同时具有建立人工、半人工牧地及复合农牧地和复合林牧地的良好条件,并生产有大量的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适合发展牧地—人工牧草—秸秆混合型集约化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植食性家畜重点发展方向为绵羊和黄牛。 (D) 桔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开发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本区优势为复合农牧地面积大,农地副产饲用植物秸秆产量丰富, 5 省之和分别占全国的 38.2% 和 35.5% ;并具有一定面积的天然牧地,在黄河故道和沿海有大量滩涂牧地,可供发展人工草牧地。重点发展植食性畜种为肉牛和肉羊。 5.3.2 建立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经营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牧地型畜牧业生产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畜牧业变革的起步阶段,仍为资源高耗低效型畜牧业。大部分地区对通过优化畜牧业生产系统来增加畜产品的认识不足,仍然只注重家畜头数的增长,以致引发了家畜数量明显超过了牧地的承载能力,造成了植物群落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将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必须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集约化是指对牧地型畜牧业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饲养家畜的一种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既要充分发挥天然牧地生产成本低、劳动消耗少的优势,又要克服影响牧地型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支撑,使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达到稳定、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本及永续利用的目的。实现牧地型畜牧业集约化的主要途径是科学合理的利用天然牧地,增强人工、半人工牧地的建设力度,建立饲料地生产体系,增加冬春飼草储备,逐步实现家畜冷季半舍饲和舍饲,不断优化家畜个体品质、畜种结构和畜群结构,逐步实现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良种化,以及经营管理的企业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和信息化。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植食性畜牧业生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农业生态类型的地区,饲用植物的主要来源和类型有明显差异,因此适合发展的家畜便应有所不同。依据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可将植食性畜牧业分为 4 类: (1) 天然牧地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和西部牧区及南方边远山区;植食性家畜发展方向为绵羊、黄牛、山羊和马等;日粮组成以天然牧草为主。 (2) 桔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农区;植食性家畜宜重点发展肉牛、山羊、绵羊和兔等;日粮构成除农作物秸秆外,必须佐以大量的人工牧草,以使二者的营养和干物质互补。 (3) 人工飼草饲料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城镇郊区;植食性家畜发展重点为奶牛;日粮以人工牧草、多汁饲料等为主。 (4) 天然牧地—桔秆—人工牧草型,即混合型畜牧业:主要分布于半农半牧区;宜发展羊、牛等多种家畜;天然牧草、秸秆和人工牧草在日粮中均占重要地位。这 4 种类型的经营管理系统截然不同,所采取的技术系统应与其相协调,如天然牧地型畜牧业,特别是荒漠地区的牧地型畜牧业,其草畜的活性均较差,生产水平低,应以投入较少的放牧利用天然牧地为主,而人工飼草饲料型畜牧业,其草畜的活性均较强,生产水平高,技术和物质投入相应要多。在各个区域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耦合,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能,制定经营管理制度时应当充分发挥这种潜势。如南方山区,将中高山草地、低中山林地和低山、河谷农地三个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发挥更大效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商品化、分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需要,因此实行家畜的规模化养殖,提高生产效率和饲料转化率,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势在必行。畜产品生产基地是畜牧业生产商品化与区域专门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发挥地区生产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分工的必然要求。根据全国畜牧业地理分布和区域发展研究,可优先发展以下 6 个全国性的植食性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1) 东北肉乳毛—役畜基地:分布于东北半湿润草甸草原区,为以乳用牛、乳肉兼用牛、马等大家畜为主,并包括多种家畜的基地。 (2) 西北和北部毛绒—裘羔皮—肥羔基地:分布于温带草原和荒漠地区,以绵羊、山羊为主。 (3) 青藏肉乳—地毯毛基地: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区,以藏羊、牦牛为主,山羊次之。 (4) 中原肉、毛基地:分布于豫、鲁、冀、皖、苏等省,以肉牛、肉羊和长毛半细毛羊为主。 (5) 南方半细毛羊基地:分布于亚热带中高山地带,以绵羊为主,并发展黄牛、山羊等多种家畜。 (6) 南方肉牛基地:分布于滇、黔、桂、粤等地的低山丘陵区,以良种黄牛为主。此外,为发挥每个地区的优势,还必须建立区域化的经营管理制度、优化生产模式和配套技术。 5.3.3 完善和优化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系统 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系统由饲料生产、饲料加工、家畜饲养和畜产品加工 4 个生产子系统与 1 个支撑系统即综合服务系统组成。前 2 个生产子系统是第一性生产系统,后 2 个生产子系统为第二性生产系统;综合服务系统为第一性和第二性生产的支柱,是完成牧业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流动和价值转移,最终使畜产品变成商品的桥梁和保障。 饲料生产子系统主要包括草业和木本饲料业,按饲料来源可分为天然牧地的利用和改良、人工牧地的建立、复合农牧地和林牧地的开发以及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的利用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天然牧地利用不尽合理;人工牧地和复合牧地有待大力开发;饲用秸秆和树叶等的比率较低。今后,必须优化饲料生产子系统,以提高各类饲用植物的生产能力,为家畜提供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饲料加工子系统主要包括粗饲料和蛋白质饲料的加工,以及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加工的目的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适口性和营养价值,便于储存、日粮配制和饲喂。这对改变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畜牧业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和高产低耗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牧草或秸秆的切揉粉碎是最简单的饲料加工,可使其利用率由 60% 提高到 90% 以上;木本饲料制成草粉,其利用率的提高更为显著;而生产配合、浓缩等饲料的工业则是现代畜牧业的支柱。当前我国植食性家畜的日粮绝大部分来源于未经加工的饲用植物;近年来饲料加工业虽然加快了步伐,但远远满足不了发展集约化畜牧业的需要。因此,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方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增多加工种类,扩大加工产量是当务之急。 家畜饲养子系统的优化,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其优化途径主要包括家畜的品种和营养、畜群的结构和管理 4 个方面。目前对上述单项技术研究较多,缺乏饲料和家畜相结合的整体性研究,以及运用于不同生态区域的优化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 畜产品加工子系统主要包括乳制品、肉制品、毛纺和皮革加工等。这是使畜产品增值得重要一环。在广大的原料产地,应把初级加工和中间产品作为加工的发展方向,建立技术型、效益型并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以便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综合服务子系统包括技术推广、生产服务 ( 如畜牧站、兽医站、草原站、良种站等 ) 和产品流通销售 ( 如冷库、收购站、运输系统等 ) 等部门。在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同时存在着集约化生产企业、商品性生产专业户和自给性小生产者,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饲养技术条件和生产规模差异很大。这些不同层次的经营实体,产生了对服务系统的多方位要求。特别是以专业户为主的牧业生产,其生产容量小,更具脆弱性,对整个社会服务系统的依赖性较强,且要求服务系统具有相应的组织形式,去协调畜牧业的社会化生产,以克服其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今后随着畜牧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分工也将进一步深化,为加强其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必然对支撑系统的依赖性加剧。因此,建立一个完整的、以科技服务为中心的、不同层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对畜牧业生产稳定、持续、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述植食性畜牧业生产的 5 个子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必须以饲料生产为基础,以畜产品销售为导向,实现各子系统的高效益及全系统的完备配套,才能使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效益逐级放大,最终体现投入产出的高效益。 (四) 植食性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措施 5.4.1 提高第一性生产力的措施 生态平衡是提高第一性生产力措施的理论基础。牧地的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人为措施,使植物与环境处于适应与协调的动态过程之中,以保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相对平衡。能量和物质的收支基本相等是生态平衡的前提,所以必须把供需平衡作为合理开发利用牧地饲用植物资源的原则。 ( 1 ) 合理利用天然牧地 依据上述预测,到 2015 年天然牧地面积虽比目前减少 34% ,但仍占全国专用牧地的 78.5% ,所以依然是植食性家畜日粮的主要来源;况且利用天然牧地放牧是最经济有效的养畜方式。因此,通过合理放牧使其第一性生产力保持现有水平或有所提高,对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不少研究表明,适当放牧对牧草有刺激作用,能使其产生超补偿性生长,特别是在牧地土壤水分和肥力条件良好之时,这种作用更强;而过渡放牧,则使牧草长势日衰,繁殖能力减弱。这是必须合理利用牧地的理论依据。合理利用天然牧地要坚持用、养、保结合的原则。其首选措施为“以草定畜”。对于省、专区、县而言,要做到宏观控制,使家畜的总头数不超过牧地的总适宜载畜量;对于牧地的经营者,应确定每片牧地的全年适宜载畜量以及冷、暖两季各自的适宜载畜量。适宜载畜量确定的是否合理十分重要。其计算指标主要是日粮标准和可利用产草量。日粮标准的确定,已如前述,应当用营养物质代替干物质。如用 584kg 干物质和 5050MJ 代谢能分别作为年食量的标准,对全国和各类天然牧地的载畜量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全国天然牧地的载畜量平均值二者相近,但各类牧地的计算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温性荒漠,用代谢能比用干物质计算出的载畜量高 26% ;温性草原高 10.6% ;暖热性灌草丛和热性灌草丛却分别低 107.3% 和 121.2% 。可利用产草量决定于草群产量及其适宜利用率。前者取决于测产精度,后者依据有关长期实验,通常认为以草群产量的 40%~50% 较为合理;超过这个比率,牧地就会退化。这是因为在放牧条件下,除家畜部分粪便归还给牧地外,几乎没有其他养分输入,所以必须保证有相当数量的地上产物归还给土壤,才能得以维持放牧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在不同牧地类型和不同管理条件下,草群的适宜利用率有所差异,所以要想得到准确的适宜载畜量,必须进行相应的实验研究。此外,积极解决农牧民的生活能源,使更多的家畜粪便归还给放牧地,是提高草群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在载畜量适宜的前提下,实行分区轮牧优于连续放牧,已为实践所证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典型草原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短期高强度”放牧利于植物牧食后的补偿性生长,比“长期低强度”放牧有较好的牧草生长,而分区轮牧恰好可以达到“短期高强度”的放牧效果。此外,根据草群特点配置家畜种类,并在同一类型的牧地上放牧二种以上的家畜,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牧草,亦是合理利用天然牧地的重要措施。 天然割草地的合理利用关键同样是如何保持系统营养元素的平衡,如果不把因割草带走的大量营养物质补给牧地,必然造成退化。不同类型的割草地在不同的管理条件下,其刈割强度应有所差别。如内蒙古大学资源研究所对羊草割草地的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以刈一年休一年的割草制度较好;连年割草者,虽能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牧草,但数年后即出现明显退化。值得指出的是,如果长期不给割草地系统人为地输入营养物质,即使刈一年休一年的割草制度也会导致退化。 ( 2 ) 积极改良退化天然牧地 有关资料指出,我国天然牧地退化日益加重, 70 年代中期全国退化面积约占可利用面积的 15% , 80 年代中期达 30% 以上, 90 年代中期接近 50% 。退化速度加快的首要原因是盲目追求家畜数量,以致发展速度过快,造成严重超载过牧。如七十年代家畜头数年增长量为 443 万只 /a( 羊单位 ) ,八十年代为 1872 万只 /a ,九十年代高达 3493 万只 /a 。原因之二是牧地系统的营养输出长期大于输入。三是放牧制度不合理。这种退化态势严重制约着牧地型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地改良退化牧地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改良退化天然牧地的措施包括有围栏封育,以及通过补播、灌溉、施肥与土壤耕作等所建立的半人工牧地。退化牧地围栏后,消除了家畜选择性采食和践踏对草群的影响,群落向恢复演替方向发展,草层和生物量逐年增高,优良牧草由衰退种转而成为增长种,在草群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大大提高了牧地的生产力和饲用价值。如在内蒙古锡林河流域,退化牧地冷蒿、糙隐子草群落,经过 5 年封育,即恢复为羊草、大针茅、米氏冰草群落,草层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147.3% 和 225.6% ,使其由利用价值较低的放牧地变成了割草—放牧兼用型牧地。然而如何在利用中达到改良的目的,则是比围栏封育更为积极的措施,因此研究不同退化牧地类型的“改良性最优放牧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播是目前建立半人工牧地普遍采用得措施,特别是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适合采用飞播,大大提高了补播效率。经过补播之后,优良牧草成分增大,草群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显著改善。天然牧地施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如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施用有机肥,产草量可提高 15%~30% ; N 肥可提高 15%~40% ; NPK 复合肥可提高 20%~50% 。 ( 3 ) 加速建设、科学管理人工牧地 天然牧地一方面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使产草量在时空上差异悬殊,另一方面因人为的过度利用造成退化,使产草量不断降低。这种状况与植食性畜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建立稳定、优质、高产的人工牧地,提高牧地的第一性生产力水平,是解决我国目前日益紧张的草畜矛盾,保障飼草供应平衡并提供冷季飼草,实现集约化牧地型畜牧业的主要途径,已为国内外的大量实践所证明。 人工牧地的开发要因地制宜,注重地段的选择、种类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建成后的利用和管理。在干旱地区,只有具备灌溉条件的地段才能种植牧草;没有灌溉条件的某些地段,可开发人工 ( 灌木或乔木 ) 林牧地。在半干旱地区,应选择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种草。在半湿润和湿润地区,一般均能种植牧草。在山区,要选择地面坡度较小的地段,尤其是在多雨的地区,坡度一般不宜大于 20 度,以防引起土壤流失。人工牧地通常以禾本科与豆科牧草混播为好,这样具有稳定高产、营养互补的优势。如禾草鸭茅和豆科牧草红三叶群落,前者地上部含 P 、 S 、 Mn 较多,后者含 N 、 Ca 、 Mg 、 B 相对丰富,二者混合饲喂,家畜可获得较全面的营养。各地区饲用植物种类的选择,应遵循其生态型与环境相一致的原则。在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目前仅选育出了宜安草、宽叶雀稗、王草、矮象草等适应性较好的禾本科热性牧草;温暖性牧草的越夏以及热性豆科牧草的越冬问题仍未解决,应作为今后实验研究的重点。除此之外,其他地区一般均有适合当地生境的优良牧草种类。有些近年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如适应亚热带中高山地带的素羊茅、组培鸭茅和山地黑麦草等,青草期长达 330 天以上,通过合理搭配,有可能建成终年不枯的常绿草牧地。但其种源不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其种子繁殖,以利推广。 在合理利用的情况下,人工草牧地一般可利用 4~6 年,但目前往往提前退化。其主要原因是利用不合理和管理不善。其中,牧地系统的输出大于输入是加速退化的首要原因。因此,如何合理补充牧草凋落物等自然归还部分的不足,对于人工牧地的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人工牧地属于人工管理生态系统,其开放性特征十分显著。牧草从土壤 库吸收其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并合成有机物,经过放牧或刈割使大量物质离开了系统,为了维护和提高牧地的生产力,就必须予以补充,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营养平衡。如亚热带中高山地带的人工红三叶草牧地,其营养物质的归还量与吸收量之比,即元素的归还率一般只有 0.3~0.4 ,所以除因为红三叶具有固 N 用,而不需补充 N 素外,其余营养元素均需大量补充,才能保持平衡。对于已经退化的人工牧地,则需对其改良。如处于轻度和中度退化阶段,其优良牧草种群仍具一定规模,可通过休闲、施肥等措施使其恢复;如已处于重度退化阶段,则需进行补播,以加速其恢复更新过程。 ( 4 ) 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就是通常说的引草入田,建立三元结构生产体系。当今世界先进国家,为了使农业系统保持稳定,他们把饲养业和种植业等量齐观,同步发展,使其结构趋于合理,均是采用粮 ( 经 ) 草复合经营措施。目前在我国农区,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通常为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植食性家畜以役畜为多,其饲料来源一般为农地副产饲用植物,所以畜牧业仅仅是一种副业生产;农田种草很少,其面积不足作物播种面积的 5% ,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谷物与牧草轮作面积高达 50% 。 因此,在目前农业的二元结构生产体系中,增加牧草和饲料作物,形成三元结构体系,是今后我国发展农牧业的必由之路。 建立农田三元结构生产体系,从生态系统讲,优化了作物的组合,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的光热水土资源,提高了土地生产力;从生产系统讲,这种体系以牧草和饲料作物为纽带,将种植业与饲养业结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广泛的物质循环系统,充分利用了生物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既提高了农作物的丰产性、稳定性和多样性以及经济效益,又增加了饲用作物的产量。有关此类的实验报道较多。例如:据广西草业开发中心报道,利用水稻冬闲 5 个多月的时间,种植多花黑麦草,一般可生产干物质 12300kg/hm 2 ,其中粗蛋白产量达 1584kg/hm 2 ; 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5.7% ;广西鹿寨县,种多花黑麦草的水稻田,其粮食产量比对照增产 14.3% ;利用黑麦草饲喂水牛,平均日增重 1.13kg 。中山大学开展的冬闲水田“黑麦草—水稻轮作系统”实验的结果表明,耕地单产可提高 100% ,每 hm 2 耕地可生产畜产品 500kg ,单位畜产品产出的耗粮量减少 20% ,环境污染物使用量减少 20% 。 四川省凉山州的实践表明,冬闲田种植光叶紫花苕,每 hm 2 可固氮 75kg ,相当于 165kg 尿素,后作粮食增产 20% 左右。 广东水稻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后作早稻增产 10%~14% ,晚稻增产 7% 。在黄淮海地区,利用棉田冬闲 6 个月的时间,种植冬牧 70 黑麦草,干物质产量达 15000kg/hm 2 ,其中粗蛋白为 2100kg/hm 2 ; 农田的含盐量降低了 21.2% 。河北省滦平县,在玉米地中套种紫花苜蓿,不仅玉米产量比对照提高 16.7% ,而且多收鲜草 45000kg/hm 2 。 山东省陵县实验区肥育牛场,每头每天喂 15kg 冬牧 70 黑麦草青干草, 45 天后平均日增重 1.2kg ,比麦秸加等量精料的常规饲养日增重高 0.5kg 。 河北省临诚县,种植冬牧 70 黑麦草饲喂奶牛,日产奶量由 15kg 增至 20kg 。 甘肃草原研究所在庆阳黄土高原地区的研究指出,在 6 月底冬小麦收获后,种植箭舌豌豆或毛苕子, 11 月收草,其中牧草和小麦的产量分别为 22500kg/hm 2 和 3000 — 3750kg/hm 2 ,产值比单种冬小麦提高 42.2% ;冬小麦 --- 二年生草木樨轮作,草木樨第一年鲜草产量 21000kg/hm 2 , 第二年 30000kg/hm 2 ,小麦产量 2500 — 3000kg/hm 2 ,比对照提高 1 倍以上,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 0.89% 提高到 1.33% ;玉米套种一年生草木樨,在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增收草木樨鲜草 24000kg/hm 2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测定, 3hm 2 复合农牧地生产的优质牧草,可养 15 头牛,产粪 11~12 万 kg ,可肥田 90hm 2 。 在我国,适宜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的重点地区为: (1) 在南方主要是利用冬闲田,即种二季粮经作物热量有余,种三季不足的地区; (2) 在北方主要是利用夏闲田,即种一季粮经作物热量有余,种二季不足的地区; (3) 在山区和边远地区,利用人少地多的优势,发展年度轮作。今后应在目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区域的三元结构生产体系,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广粮 ( 经 ) 草复合农牧地。 ( 5 ) 大力发展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 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为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一类,是一种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林牧生态系统。建立此类复合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气候和土壤资源的利用率,以增加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了土壤湿度、持水性能和肥力,缓冲了群落内风速和温度的变化,减轻了雨水冲刷,保持了土壤。其生产和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林木和牧草第一性生产力的提高与牧草质量的改善。其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既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充分利用劳力、资金和设备等。 建立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效益显著,实例很多。甘肃草原生态所在陕西庆阳黄土高原,研究了果园种草的效益,结果表明,幼龄苹果 --- 紫羊茅林牧地,建后第 2 年, 0~30cm 土层有机质由 1.15% 提高到 1.64% ;收干草 22000kg/hm 2 ;收种子者,可达 795kg/hm 2 ;产值为当地冬小麦的 5~8 倍。初果期苹果 (4~6 年生 )--- 多年生黑麦草林牧地,黑麦草和苹果的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 0~30cm 和 50~80cm ;其青干草与树叶共可收 7500kg/mh 2 ,或收种子 360kg/hm 2 ;总经济效益为当地农田的 10~20 倍。梨 (4~6 年生 )--- 紫羊茅复合林牧地,梨和紫羊茅的根系分别主要分布在 10~40cm 和 50~150cm ;牧草的日光合产量比冬小麦提高 208.8% ,有效辐射利用率比玉米高 72.4% ;可收种子 810kg/hm 2 ;果草总收益为当地粮食作物的 5~10 倍。内蒙古林学院在阿拉善左旗治沙站,建立合作杨 --- 紫花苜蓿林牧地, 3~4 年后, 0~25cm 土层的有机质增加 21.8% ,全 N 增加 33% ,树高、胸径和树冠分别比对照高出 17.6% 、 39.6% 和 45.2% ,且多收入干草 4680kg/hm 2 ,折粗蛋白 618kg/hm 2 。在南方亚热带地区,幼桔园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生育期间的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0.82 ~ 1.02 个百分点,全年提高了 0.36 — 0.45 个百分点。幼桔园中混播黑麦草与紫云英,其土壤流失量仅为对照的 15.9% 。柑橘园中种植香根草,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 44.7% 、 53.7% 和 34.3% 。建立柑橘 --- 牧草和茶树 --- 牧草复合林牧地,柑橘和茶叶产量分别提高 81% 和 59% 。在北方温带地区,落叶松林中种植沙打旺,树高比对照增加 9.5% ,地径增加 11.2% ,冠幅增加 5.3% ,总根量增加 12% ,根系总长度增加 75.3% 。建立樟子松 --- 牧草复合林牧地,经济效益比纯林提高 2.5 倍。在华北太行山区,幼林地中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其光能利用率提高了 0.62 — 0.67 个百分点。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建立杨树 --- 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复合林牧地,牧草蛋白含量提高 3.3%~3.4% 。但大多实验表明,林中种草后,全 K 和速效 K 均有所降低。 乔灌草 / 复合林牧地效益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该类复合牧地的木本和草本植物的生态位不同,形成了多物种共处、多层次配置、多时序镶嵌的立体群落结构,充分利用了光、热、水、营养元素等气候和土壤资源,发挥了植物间协同有序的作用,减少了其相克、相斥及对营养的竞争。因此,建立乔 ( 灌 ) 草复合林牧地生态系统要运用生态工程学的整体性原理、协调和平衡原理、自生原理和循环再生原理,使其结构在空间上搭配合理,充分发挥种间的互利、互补效应,尽量避免自毒及种间的相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转化固定效率,产出更多的物质和多样性产品,提高土壤肥力,以达到自然系统的合理性,经济系统的高利润和社会系统的高效益。 ( 6 ) 多途径全方位开发农林地副产饲用植物 农用地副产饲用植物主要包括农 ( 经 ) 作物秸秆、糠麸、糟渣、餅粕以及田边地角的野生牧草等。对于植食性家畜来说,饲用潜力最大的一类为秸秆。我国利用秸秆养畜的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低,消化率不高,所以始终无法取代优良牧草。如表 所示,禾谷类秸秆的粗蛋白含量仅是混播人工禾草的 43.6% ,粗脂肪为 74.6% ,代谢能为 82.9% ;营养比更是远大于人工牧草。但其无氮浸出物含量和代谢能却明显高于各类天然灌草丛,而粗纤维明显低于天然灌草丛,所以也不算最差的饲用植物。 秸秆、树叶与人工牧草、天然灌草丛营养含量比较 种 类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代谢能 营养比 g/kg g/kg g/kg g/kg g/kg MJ/kg 禾谷类秸秆 51.6 17.9 351.5 489.7 89.2 6.96 17.13 混播人工牧草 148.7 25.4 323.5 412.9 89.5 8.40 5.36 禾本科人工牧草 118.3 24.0 349.8 415.0 92.8 8.57 6.95 豆科人工牧草 182.6 26.4 307.5 400.9 82.5 8.10 4.23 树 叶 174.8 65.3 171.3 483.9 105.3 8.80 4.64 天然灌草丛 55.8 22.8 513.2 332.8 75.5 4.42 15.6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秸秆的饲用价值和利用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国 80 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秸秆氨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985 年开始推广,特别是自 1987 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际计划开发署与我国政府合作,开展了氨化秸秆的推广试验研究项目,重点突破了氨化处理技术,建立了一套以氨化秸秆为基础日粮的肉牛科学生产体系;从 1992 年开始实施秸秆养牛示范项目, 1995 年在全国推行秸秆养牛项目。这些重大举措,使利用秸秆养畜进入了全新时期。目前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等省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牛肉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大有“秸秆型畜牧业”与“牧地型畜牧业”并驾齐驱的态势。上述 4 省的牛存栏量, 1980 年占全国的 12.8% , 1993 年增至 24.1% 大约增长了 3 倍;牛肉产量,由原来的 2.6 万吨增至 105.2 万吨,约 40 倍之多。再如江苏省东海县, 1997 年比 1991 年牛存栏数增加 2 倍,出栏量增加 3 倍,发展速度甚快。 研究表明, 秸秆经氨化之后,其消化率提高 20% ,粗蛋白提高 100%~150% ,代谢能提高 30% 左右,总营养价值提高 1 倍。同时,适口性变好;牛和羊对其采食率分别提高 20% 和 50% 左右。此外,家畜粪便的含 N 量提高 30% ,利于土壤有机质和 N 含量的提高。除氨化外,秸秆青储和微储的效果也很有前途。值得注意的是,秸秆经氨化、微储或青储等处理后,尽管其营养价值有明显提高,能基本满足家畜对蛋白和能量的需要,但总的说来,秸秆能量浓度低,同等干物质所含营养,特别是蛋白含量少,这会造成家畜生长繁殖性能下降,饲料转化效率降低,使饲料严重浪费。因此,在家畜的日粮中应当搭配优良牧草、饼粕等,并适当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变“秸秆型畜牧业”为“秸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以提高饲料利用率。但有关研究指出,由于秸秆纤维素含量高,所以在家畜消化道停留时间短,,而影响了消化吸收率,且能量和氮的消化率随着纤维含量的提高而降低。因此,优良牧草与秸秆同喂,降低了前者的消化率。权衡利弊,为了利用秸秆这一大量资源,并减小只喂秸秆营养不足的弊病,损失一些优良牧草的营养价值在所难免。另外,秸秆只能饲喂较大龄期的牛羊,对于未断奶的犊牛和羔羊应当慎用。 需要指出的是,“秸秆—人工牧草型畜牧业”只是植食性畜牧业的一种类型,不能因为秸秆养畜的高速发展,而放松“牧地型畜牧业”的发展,更不能代替“牧地型畜牧业”。 林用地副产饲用植物主要有树叶、嫩枝、树皮、果实以及用木材剩余物加工处理而成的叶粉、糖化饲料、水解酵母等新型木本饲料。其中与植食性家畜直接相关且产量巨大的为树叶。在我国,利用木本饲料饲喂家畜的历史虽然很长,但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至今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生产上没有形成规模开发。有关研究指出,树叶的营养价值较高,其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通常高于禾草,其中有些种类可与豆科牧草相媲美。已如表 2 — 48 所示,树叶的粗蛋白显著高于栽培禾草,略低于豆科牧草,前者分别为后者的 147.8% 和 95.7% ,粗脂肪为混播人工牧草的 2.6 倍,粗纤维却仅为 53.0% ,无氮浸出物和灰分亦略高于混播人工牧草。此外,在木本饲用植物中,有许多是果树、油料、药材、食品和化工原料等经济植物,有些是庭院绿化、行道树、防护林、用材林或薪炭林等,有的适宜用作防风固沙或水土保持树种,其综合利用价值很高,这既不影响主产品的效益,又扩大了饲料来源。因此,今后应加强木本饲用植物的综合研究与利用,制定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使木本饲用植物像秸秆利用一样,有个较大的发展。 5.4.2 提高第二性生产力的措施 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提高牧地第二性生产力的关键。而家畜饲养系统的优化目的正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 ( 1 ) 加快周转,提高出栏率,变头数畜牧业为效益畜牧业 发展植食性畜牧业是为了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畜产品和经济效益,以满足人类对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要。欲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克服只追求家畜头数增长这个数量指标,忽视出栏率和畜产品产量指标的偏向,将头数畜牧业转变为效益畜牧业。 牧地和饲用植物的载畜能力决定了家畜的饲养数量。在年饲养家畜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加快周转,提高出栏率是增加畜产品产量和产值的主要措施之一。这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实行这项措施的理论依据有三: (1) 符合牧地第一性产物随季节而变化的规律,即在生长季节饲用植物现存量和营养价值高,载畜能力强;枯草季节飼草残存量少,且饲用价值差,载畜能力低。因此,应当根据冷季牧地的载畜能力和储草量决定家畜存栏数,多余者全部出栏。 (2) 符合家畜的生长特性。因为生物具有趋向成熟的内在动力,故在非成熟阶段的活力较强。因此幼龄家畜的生物学效率高于成年家畜。肉用畜一般达到成年体重的 70% 时进行屠宰,其生产效益最高。如绵羊的最高生长效率在 1~2 岁, 5 岁后生长很慢。实践证明,家畜月龄越小,饲料转化率越高,增重越快,效益越好。实行季节性短期肥育出栏,一般牛为 1~2 岁;羯羊当年出栏最为合算。 (3) 据有关研究,目前提倡的季节性畜牧业,基本符合生态学理论中的逻辑斯諦方程,能使牧地达到最大的持续生产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以绵羊为对象的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理论。在这项研究中,放牧绵羊的体重于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开始下降,到翌年 3 月初降至最低点; 0~4.5 周岁的羯羊,每个暖季平均增重 17.5kg ,每个冷季平均减重 8.1kg ,即暖季增重的 46.3% 于冷季消耗掉了。当年羔羊增长最快,随着年龄增长,增重逐年减小。当年的羯羊和母羊的体重分别为成年羯羊 (4.5 岁 ) 和成年母羊 (7 岁 ) 的 48.7% 和 54.4%. ;当年羔羊的牧草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比其他年龄段的高 1~2 倍以上。因此,应尽可能地提高母羊的比例,以多产羔,并强度育肥当年出栏;屠宰时间不宜迟于 11 月中旬,因为每推迟 1 个月,至少损失 6~7 元 / 羊;经验表明,季节性畜牧业能使牧地型畜牧业增产 3~4 倍。由此可见,提高出栏率是减轻家畜对冷季牧地压力,增加畜产品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是改变传统畜牧业的消耗性周转方式,发展效益型畜牧业的关键。 ( 2 ) 调整畜种结构与畜群结构,增加良种畜比例 畜种结构是在当地历史条件下,依据自然特征、生产和生活需要形成的。合理的畜种结构要求不同畜种的比例合理,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适应社会的需要,生产和经济效益最高。在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域畜种结构有所不同。调整畜种结构既要重视畜牧业生产历史与现状,又要依据目前市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既要遵循家畜的生态特性和地理分布规律;又要坚持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 畜群结构状况直接影响着畜群的更新周转和经济效益。确定合理的畜群结构,是为了对家畜进行科学饲养,保持合理周转,加快繁殖,扩大再生产,增加畜产品产量。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优化畜群结构的重点是提高适龄母畜的比重,保持合理的公母比例,降低畜群的年龄。 家畜品种的优劣对饲料转化率和个体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良种畜和改良畜的比例是畜牧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在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把原有生产效率低、质量差的原始品种改良为优良品种。牧地的生产效率 ( 产出 / 投入 ) 是衡量其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甘肃草原生态所任继周先生提出,牧地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活性一致”的原则,即在一个牧地生态系统内,主要家畜和主要饲用植物的活性类型应相匹配。依据效率的生物学活性,可将生物分为活性、惰性和中性 3 类。活性生物对环境敏感,给以投入后,反应较灵敏,转化率高。由活性牧草构成的人工草牧地,放牧活性高的良种畜,其生产效率就高。如果仍放牧低产家畜,尽管是高产牧地,其效率也不会高;同样,在劣质低产牧地上,放牧优良畜种,亦表现不出其高产性能。因此,在大力开发人工草牧地的同时,必须与之相适应,增加优良畜种的比例。
个人分类: 牧地资源生态|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fuyuncas 2011-4-20 09:31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标准化是促进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的重要工具。本文首先从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和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两个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然后总结提出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Abstrac t: Standardiz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t scale and important tool of extending advanced models and experience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situa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i.e., pilot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nd statu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s. The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problems of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are recommended Keywords : circular economy standardization; problems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十一五”期间国家分两批批准了 178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 16 家单位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试点,培育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探索出了企业间、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标准,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循环经济试点经验和典型模式的有效推广,将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循环经济标准化是固化先进循环经济技术和经验的有效工具,是加快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循环经济绩效评估的基本依据。如何解决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标准化在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推广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和经验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研究的重点。本文将着重分析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循环经济标准化现状 1.1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现状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运用标准化手段,加快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试点项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试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依据相关文件,开展项目的审批、检查和目标考核工作。自 2007 年 3 月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先后批准了 16 家试点单位,例如城市层面的河南省鹤壁市,园区层面的苏州高新区,企业层面的沈阳东北制药集团。截止到 2010 年末,已有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鹤壁市等两家单位通过考核验收。 经过多方协同努力,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 )形成了可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和机制,例如河南省鹤壁市成立了循环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了激励机制、目标责任制、联席会议和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了《关于实施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和《循环经济标准化各单位年度目标分解任务书》等政策制度,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模式;( 2 )试点单位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例如河南省鹤壁市绕煤电、食品加工、建材、金属镁 4 大产业链建立了符合地方产业特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又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针对“猪—蚯蚓—鳖(鱼)”和“猪—水稻(牧草、梨园和茶园)”循环产业链条,建立了覆盖主导产品和产业链条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3 )试点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例如浙江蓝天生态农业公司通过试点,鳖场的鳖品质得到提升,鳖场收入从 2006 年的 454 万元增加到 2008 年的 1327 万元,另外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转化的有机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 1.2 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现状 截止到 2010 年 12 月,我国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13 项、行业标准 285 项,已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420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11 项,拟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 297 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 165 项,共计 1491 项,如图 1 所示。在已发布的循环经济国家标准中,资源综合利用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生态设计类标准 7 项,占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类标准 7 项,占 3.29% ,节能类标准 153 项,占 71.83% ,节水类标准 22 项,占 10.33% ,清洁生产类标准 2 项,占 0.94% ,如表 1 所示。 图 1 循环经济标准分布 分析表明,循环经济不同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并不均衡,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对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关注不够。因此,有必要梳理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化需求,建立系统、科学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加大节水、清洁生产、再制造、废旧商品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标准化力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做出更大的贡献。 表 1 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类别分布 类别 项数(项) 比例( % ) 资源综合利用 22 10.33 生态设计 7 3.29 废旧商品回收利用 7 3.29 节能 153 71.83 节水 22 10.33 清洁生产 2 0.94 2 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2.1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仍不完善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目的性。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循环经济工作实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更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根据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建立内部结构有序化、合理化、有效化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有效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合理、平衡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和总指导。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建立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指导的标准体系,这对循环经济的开展是不利的。因此,我国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在充分论证、广泛讨论、科学构建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际的标准体系。 2.2 循环经济标准化领域发展不均衡 循环经济标准化从领域来分,主要涉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等诸多领域。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才能确保物质的闭环流动。从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分布来看,标准主要集中在节能领域,而节水、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废物回收利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相对较少,占循环经济标准总量的比例不到 30% 。可以看出,现有的循环经济标准的分布非常不均衡。 能源安全以及能源与环境的紧密关系,使得国家对节能工作更加重视,也相应出台了很多标准,以指导节能工作。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淡水资源的稀缺以及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水对于人的基本生存来说要比能源更加重要。另外,很多原材料(尤其重化工行业)都是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增加意味着存量的减少,如何协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分配是我们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此外,物质能否闭环流动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所以,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领域,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不亚于节能。为此,我国需要加强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实现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3 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动力和能力 循环经济标准化对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尺。调研发现,企业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社会责任的要求下,对发展循环经济非常重视,而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手段的认识不够。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最高管理层对循环经济标准化的认识不够,不清楚标准化工作到底能在循环经济工作发挥什么作用;另外,企业缺乏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能力,尤其一些中小企业并没有标准化的相关部门,也缺乏开展这项工作的企业人才;此外,由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 2.4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不清晰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是企业、园区或区域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重复使用,具有一定的广适性。不同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都有一些适合自身的、独具特色的标准化经验和方式,这些经验如何推广,如何让更多的企业所采用,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种可供不同企业广泛采用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 标准化活动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支撑。一些相对较小的企业,往往也是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它们需要利用标准化手段更好地指导循环经济发展,但是它们由于缺乏经验和标准化人才,不知道如何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活动。所以,从现实需求上来说,我国急需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模式。当然,模式的适用性也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限制的。我们在总结和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模式过程中,应尽量提取共性、通性、可重复的特征和技术参数,以供尽可能多的适用单位所采纳。 3 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循环经济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根据企业和园区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措施的需求,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的循环经济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制定循环经济标准的总纲领。有必要对标准体系框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针对循环经济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专业领域,制定相关标准,统一循环经济相关概念、技术、方法的理解与表述。本文充分考虑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分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确定标准化的领域。横向维度指向循环经济涉及的领域,包括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等;纵向维度指向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和开发、资源开采、生产制造、流通及使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处置等阶段。每个阶段标准化领域的侧重点不同。这样可以确保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3.2 注重循环经济各领域标准的均衡制定 首先,要建立标准制定的协调机制 。不同循环经济领域的主管部门较多,如何协调好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是标准制修订和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利益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循环经济标准制定,集中应对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其次,要加大薄弱领域的研制力度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领域标准的研制工作, 具体工作包括( 1 )修订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制定分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2 )继续研制不同行业的取水定额标准,研究虚拟水、水足迹等相关标准,制定水标识的相关制度;( 3 )加强重点工业领域资源高效利用共性技术标准的研究;( 4 )加强碳减排和碳认证共性技术及标准的研制,加快碳标识制度的研究工作;( 5 )继续制定其他行业的能耗限额标准;( 6 )研究从源头设计阶段节约原材料消耗和加大废物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可能性,并尽快制定有关标准;( 7 )尽快制定绿地、工业用地等方面的标准;( 8 )继续研制电子、电器等的回收利用、拆解、翻新、再制造等方面的标准;( 9 )研究企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方面的标准;( 10 )研究产业共生网络优化、产业链接技术等领域的共性标准。 3.3 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标准化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要提高企业的标准化意识 。在国外,企业将标准化作为战略性核心业务,并将其视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国内企业并没有认识到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需要通过媒体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扩大标准化的培训范围让企业更深入地了解标准化,通过共同参与制定标准提高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只有企业从意识上认同标准化,从行为上参与标准化,才能让企业在标准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要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 。标准化的过程包括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和信息反馈等多个过程,其中标准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循环经济标准得不到实施,那么标准功效将很难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财政、行政、金融、税收、项目审批等多种手段,调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标准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包括:( 1 )政府优先采购符合循环经济标准的产品;( 2 )鼓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产品合同中引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 3 )建立循环经济标识制度,推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的实施;( 4 )完善标准化机制,增加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化的机会。 3.4 建立产学研联合参与的循环经济标准化 平台 从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出发,本文认为,应该提供一个能够使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定的平台,例如成立循环经济标准化联盟。该平台可以由标准化机构、龙头企业、认证机构、科研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包括政府、企业、标准化机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循环经济相关领域协会等成员单位,设立秘书处具体协调循环经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循环经济标准化平台应该具备循环经济标准制定、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培训、循环经济标准推广、循环经济标准信息收集、循环经济标准化资源整合等多种功能,有效推动循环经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大力提高标准的可用性。 3.5 依托标准化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化 标准是标准化的主要成果和表现形式,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技术的创新、积累与扩散,是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与规模化运用的基础。标准化、科技研发、成果转换是产业升级的三个要素,三者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循环经济标准化能够加速循环经济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也是加速循环经济研究成果转换效率的有效工具,同时还可以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增值与贡献作用的倍增。为此,需要加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力度,通过试点带动产业化;其次,需要总结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并通过信息平台予以示范推广,推动循环经济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黄海文 . 企业联盟标准化创新及发展建议 .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 3 ): 56-58.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0.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0 ( 3 ): 10-13. 付允,刘玫 . 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的理论探讨 . 标准科学, 2010 ( 12 ): 10-14. 付允,林翎等 . 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 中国标准化, 2011 ( 2 ): 32-3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2006BAK04A12 )
44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管理体制超越局限的对策
tengyi1960 2011-1-10 16:14
第一,确定企业化管理的限域与程度; 第二,建立制约企业化模式的相关制度; 第三,实现管理考核指标的多元化; 第四,强化人员的伦理意识。
个人分类: 思想盆|1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科学技术--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
shenlu 2010-10-10 08:52
超大 科 学 技 术 -- 二十一世纪 科学技术 发展的主流 沈 律 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在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将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从现在的大科学技术时代向未来超大科技时代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我国科技人员选择新科研方向和我国政府制订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产生影响。 超常规科技,超科技时代,科技发展,对策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带向一个新时代,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代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大科技时代,这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十七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十八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十九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研究所)大集体研究时期的小科技时代;到了二十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本世纪末,大科学技术时代在美国发展到它的巅峰。同时,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思维传统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走上了它的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因此,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并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茫然,不知未来科学技术将走向何方?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大科技时代。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大科学技术(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在从常规时期向非常规时期进行转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应该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投入到超常规科技研究与开发之上,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即各类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和综合科技。积极鼓励人们进行非规范学科研究,给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地学术自由和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应该偏向于超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来一次大飞跃、大发展。 一、 超常规科学技术与超大科学技术时代 何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处于革命变革非常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导致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孕育产生,我们把这类超常规科学技术或非规范学科,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具有超常规性;超前意识性;学科界限模糊性;科技规范的游离性;学说观点的不确定性蒙胧性;学说思想的孕育性、潜在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是一种非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就是指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从而导致大量的非规范学科产生或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我们把这种非规范学科或超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历史时期称之谓超大科学技术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经历一次大交锋、大交流、大碰撞、大杂交、大互补、大冲突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为超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土壤和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也为超常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提供前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候中,超常规科学技术必将拥有一次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新的序幕,超大科学技术将从此应运而生。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爆炸问题、生态环境失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粮食短缺问题、宇宙开发问题、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物工程问题,等等。均需要超常规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二、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非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是大量超常规科学技术涌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表现有以下主要特征: 1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强烈的超常规性。由于暴发新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状态,随着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原有的世界观的破灭,原有的科技信仰的伤失,整个科学技术均处于一个超常规的非规范发展的状态。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上表现为非常民主和自由。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少一些干预,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政府应该给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2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我们要积极鼓励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超科学技术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在当今这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最需要创新性,而发展超科学技术则能非常好地满足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最富有创新性的民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民族,愿我国这一优良传统能在超科学技术时代得以再一次发扬光大。 3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在科学技术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具有很多未开垦的拓荒地,在这些地方进行采掘将会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超科学技术的非规范性是超科学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超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就是要大力发展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因为这四类科学技术都是属于非常规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 4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非规范性,超科学技术是属于科学技术暴发时期的科学技术,这时期的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和非规范性,由于科学技术暴发革命,导致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都处于混沌时期,科学技术各类规范均处于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的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的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相互碰撞,不断地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而这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是最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的早期胚胎。它们具有强烈的反常规性或超常规性。超科学技术时代为这些超常规或反常规科学技术规范或科学技术胚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些科技胚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5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科学技术需要我们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重建一种新的世界观。超科学技术时代需要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将取代笛卡尔时代延续下来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超科学技术时代将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和世界观的一次重大转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新,世界观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带来科学技术的一次深刻革命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从分析事物开始,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小科技时代和二十世纪的大科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笛卡尔思维,其特征是长于局部分析,缺乏整体综合。在大约过去三、四个世纪的年代里,人类社会在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本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同时在另一方面,人类也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的破坏、人口爆炸而导致的贫困等等,这些都暴露出了笛卡尔思维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弊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将是一个重建新思维方式、新世界观、新科技观的时代,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分析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被综合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所取代。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成为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6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远远超过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规模,但这种规模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是属于非规范性的科学技术增长,而过去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科学技术则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科学技术时代已经走向了它的饱和时期,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就是对这种饱和状态的科学技术规范的一次冲击和突破。这种突破必然导致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这些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必然导致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迅速到来。 7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投入方式将走向多元化。从政府投入扩大到企业、私人、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等等各个方面的投入。这种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必将更加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进程。 8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民主化。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做保障,科学技术管理的民主化是超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立脚点和必要前提。同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因为只有科学化管理,在决策上才能减少失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三 、 超大科技时代我国科技人员应采取的若干对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也将迅速来到我们面前,根据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和特点,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应及时进行必要的角色调整和研究方向的转变,在调整和转变的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1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应投身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之上。科研人员应该要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走杂交优势之道路。要敢于冲破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巨大的科研收获。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这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向广大科技人员提出的新要求。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遵循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他就不可能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发明。 2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要用敏锐眼光注视着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各种学科的空白点上有很多问题有待科学技术人员去解决,超常规科学技术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科学技术产生大家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界英雄豪杰大显才能的时代。也是各类科技人才倍增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最具有学术民主性和学术自由性。各种新思想将在这个时代产生,因此谁先把握了这个时代发展的脉搏,谁就可能成为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术带头人或称学术领袖、学术权威。 3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拓宽自己的研究范围,要敢于向科学技术禁区挑战,要积极地开展跨学科研究,走横向联合之道路,在科学技术各学科的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大批科学技术研究新成果。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打破禁区的时代,一切束缚人们思想,阻碍人们创造的旧势力将被粉碎。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把握这样一个大好机遇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有所突破。 4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必将成为未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竞争的主战场。因此,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应该改变自已的科研方向,变换自已的研究角色,从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有前途的方向寻找突破口。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事业上来,面向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战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科学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因此,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该要做好充分之准备。因为超大科学技术时代是一个非规范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将把最具实力的科学技术成果用来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竞争。随着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各种科技信息将呈“爆炸”之势,各种新观点、新方法、新思想、新学说将会迅速产生,在这样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增长时代,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一定要有敏锐的眼光,同时还要有分析各种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广大科技人员如果能将自已的研究思路尽早地转移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上来,我想他一定能更好地适应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 6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人员应该审时度势,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积极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将科学技术研究与产业结合起来,发挥科学技术生产力效应,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产业,成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要求科学技术人员既要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又要懂经营管理。科学技术人员的科研工作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为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而要把科学技术事业与社会事业结合起来,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7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科研思路,不能死钻牛角尖,要对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充分了解,在选题上要对那些有发展前途的,很快就能出成果的项目更多的加以关注。要不断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对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进行回归性采掘,通过各种杂交优势来拓展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成果。 8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要以全球社会发展为已任,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竞争和联系,加强同国外科学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全球项目的研究,不断地吸收各国的科学技术研究经验,在科研上走全球范围内的横向合作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科学技术人员更好地满足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四、 超大科技时代我国科技管理应采取的若干对策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的美好前景正在展现于我们眼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力量也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冲击波正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袭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超科学技术时代,也将是超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大科学技术时代将要成为过去,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则将随之应运而生,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过去建立在大科学技术时代里的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发展模式;旧的科技管理思路、程序和方法都将被彻底淘汰。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适应未来超大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随着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要重新调整好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我们不能用发展常规科学技术的观念来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拉开了超大科学技术时代到来的序幕,同时也敲响了大科学技术时代逝去的丧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从常规采掘时期向非常规采掘时期过渡,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超大科学技术是属于非规范性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是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不同于常规时期的科学技术,它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孕育性。这些特点对于我们制订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反思和系统调整。根据超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们认为,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发展我国科技应采取以下对策: 1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发展我国科学技术要不失时机地考虑到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特点,在现代科学技术由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交叉科学技术、边缘科学技术、横向科学技术、综合科学技术这四类科学技术。这四类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应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四类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2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应进行新的调整。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应及时改变建立在发展大科学技术上的管理思路,把战略重点迅速地转移到对超大科学技术研究上来,随着科学技术从常规科技时代向非常规科技时代的转变,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将会不断涌现,这种趋势将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而越发加强。所以我们应不失时机研究并探讨超常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及时寻找新的发展对策,以适应超科学技术时代对我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3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根据超大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制定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应该是积极鼓励创新性研究,对那些能产生新观点、新方法、新观念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应该积极加以鼓励和支持。要偏向各类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研究,因为这类学科将成为科学技术最活跃的领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领域。 4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该积极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之上,在政策上应该引导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投身于更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和课题中去,选择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广大科技人员的科技潜力得以发挥出来。 5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要积极调整我国的科学技术人才政策,要鼓励超常规人才的成长,着重培养一大批超常规科学技术人才。要打破常规发掘人才的旧办法,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鼓励科技“奇才”、“怪才”、“歪才”、“偏才”的产生,要让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有充分的生存空间,因为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最不安于现状、最不墨守成规、最不循规蹈矩、最不封闭保守。所以,往往遭到人们的排斥、妒忌、讽剌、打击、迫害。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保护这几种类型的科技人才。因为他们是最符合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他们是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真正“弄潮儿”。超大科技时代需要一大批超科技人才,这是超大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超大科技时代超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现有人才政策的挑战。 6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应该积极调整现有科技教育模式和科技教育政策,要大力培养科学技术“通才”或“全才”,要一方面给广大科技人员打下一个坚实的科技理论基础,同时要使广大科学技术人员拥有更多的专业技能。使他们成为一专多能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科学技术人员更能适应未来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速对科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让他们适应 21 世纪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要求。 7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要适时进行变化和调整。对那些可做可不做的项目不做,对那些做出来的结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停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应该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到最具有活力,最具有创新性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以少量的投入获得巨大的产出。将科研投入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8 、 面对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应该要将科学技术的重点放在超常规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积极鼓励人们从事于超常规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奖励各种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创新力强的民族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就必须不断地提高我国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世界超大(超常规)科学技术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 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这一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从工业化社会带向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就要到来。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未来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里,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的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发展将对未来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现在的科技观,彻底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我们的世界观。超大科技理念的建立对未来决策者制定宏、微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将产生一定的重要影响。未来人们将更加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研究。对孕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保护和扶持,与此同时,也将坚决地与伪科学技术和反科学技术现象作斗争。因为在超大科技时代大量的伪科技和反科学技术现象泛滥,他们往往打着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的旗子或幌子,实际干着反科学技术的事情。他们鱼目混珠,欺骗群众,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在超大科技时代,人们与伪科技和反科技现象的斗争应是坚决的、彻底的和毫不留情的。只有这样,真正的超常规科技才能在正常的孕育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发展超大(超常规)科学技术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超大科学技术时代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迎接这个挑战,并在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中取得胜利。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超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大主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再一次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明的中心。我国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也将再一次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 沈 律 . 科学技术学 ---- 对科学技术全而系统反思的科学 . 科学学研究 .1993 年第 3 期 . 2 . 沈 律 . 科学技术 --- 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 . 科学学研究 .1999 年第 3 期 . 3 . 沈 律 . 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规律 . 科学学研究 .1991 年第 4 期 . 4 . 沈 律 . 科学技术全时层次突破规律 . 皖南医学院学报 .1993 年增刊 . 5 . 沈 律 . 科学技术全息效应转化规律 . 科学学研究 .1992 年第 1 期 . 6 . 沈 律 . 科学技术体系的遗传与变异 . 安徽大学学报 .1994 年增刊 . 7 . 沈 律 . 信息高速公路 ---21 世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 科学学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 8 . 沈 律 . 全球社会信息化有我国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 科学学研究 .1998 年第 1 期 . 9 . 沈 律 . 小科技 , 大科技 , 超科技 --- 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理论,( 98' )北京国际科学计量学学术会议交流论文 . 10 . D. 普赖斯 . 小科学 , 大科学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世界科学社 ,1982 年 . 11 . J. 霍根 . 科学的终结 (The End of Science). 远方出版社 ,1997 年 . 12 . Ardrew Lawler.Clinton's RD Achievements Tilt Toward Technology.Science.Vol 271.23 February 1996 13 . Ardrew lawler.A Slippery Slope for Science.Science.Vol.271.29.March 1996. 14 . Nigel Williame.Britain's.Big Science in a Bind.Science.Vol.271.16 February 1996 15 . Declan Butler.French labs funded by 'big science'cuts.Nuture.vol.389.9 October 1997 16 . J.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17 . The Changing Frontie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ience.vol.273.26July.1996 18 . The Future of the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Science.vol.271.2 February.1996 19 . K.J.Arrow.Is there a Role for Benefit-Cost Analysis in Environmental,Health,and Safety Regulation?.Science.Vol.272.12.April.1996. 20 . N.Williams.U.K.Labs:A Year of Uncertainty.Science.Vol.272.31.May 1996. 21 . M..Malcom.Science and Diversity:A Compelling National Interest.Science.Vol.271.29 March 1996. 22 . A.Lawler.A Slippery Slope for Science.Science.Vol.271.29 March 1996.
个人分类: 所有文章|5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超常规科学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shenlu 2010-10-1 15:46
论超常规科学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沈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常规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从现在的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学技术)向未来超常规科技时代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对我国科技人员选择新科研方向和我国政府制订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产生影响。 超常规科学技术,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技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 .引 言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带向一个新时代,从过去小科技时代到现代大科技时代再到未来超科技时代,这将成为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十七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十八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十九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研究所)大集体研究时期的小科技时代;到了二十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二十世纪末,大科学技术时代在美国发展到它的巅峰。同时,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思维传统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走上了它的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常规科技)的发展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因此,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并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茫然,不知未来科学技术将走向何方?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超常规科技大发展的时代 。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向超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大科学技术(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正在从常规时期向非常规时期进行转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应该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投入到超常规科技研究与开发之上,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即各类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和综合科技)。积极鼓励人们进行非规范学科研究,给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地学术自由和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应该偏向于超常规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来一次大飞跃、大发展。 2 . 超常规科学技术与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 何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即非常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科学技术处于革命变革非常规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导致大量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孕育产生,我们把这类非常规科学技术或非规范学科,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这类科学技术具有超常规性;超前意识性;学科界限模糊性;科技规范的游离性;学说观点的不确定性、蒙胧性;学说思想的孕育性、潜在性。因此,超常规科学技术就是非常规科学技术。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就是指科学技术由于暴发革命从而导致大量的非规范学科产生或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我们把这种非规范学科或超常规科学技术大量涌现的历史时期称之谓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一个大融合的时代。东西方文化正在经历一次大交锋、大交流、大碰撞、大杂交、大互补、大冲突时期。这一历史进程,为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土壤和环境。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也为超常规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提供前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大气候中,超常规科学技术必将拥有一次大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新的序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从此应运而生。未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诸如:环境问题、人口爆炸问题、生态环境失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粮食短缺问题、宇宙开发问题、海洋资源利用问题、人类生物工程问题等等。均需要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来解决,因此,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3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是非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大量超常规科学技术(非常规科学技术)涌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科学技术表现有以下主要特征: ( 1)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强烈的超常规性。由于爆发新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状态,随着原有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原有的世界观的破灭,原有的科技信仰的伤失,整个科学技术均处于一个超常规的非规范发展的状态。在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民主,推陈出新的局面,学术上表现为非常民主和自由。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少一些干预,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政府应该给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充分自由探索的空间。 ( 2)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我们要积极鼓励具有创新性的科研项目,超常规科学技术最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在当今这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我们最需要创新性,而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则能非常好地满足这样一个时代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给最富有创新性的民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民族,愿我国这一优良传统能在超科学技术时代得以再一次发扬光大。 ( 3)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交叉性、边缘性、横向性和综合性,在科学技术交叉点上、边缘点上、横向点上、综合点上具有很多未开垦的拓荒地,在这些地方进行采掘将会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超常规科学技术的非规范性是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就是要大力发展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因为这四类科学技术都是属于非常规科技,这些科学技术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最有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 ( 4)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非规范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是属于科学技术爆发时期的科学技术,这时期的科学技术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和非规范性,由于科学技术暴发革命,导致原有的科学技术规范的解体,整个科学技术体系都处于混沌时期,科学技术各类规范均处于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的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的科技规范因子(科技基因)相互碰撞,不断地自由分离与自由组合,从而导致大量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的产生。而这些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新技术是最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的早期胚胎。它们具有强烈的反常规性或超常规性。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为这些超常规或反常规科学技术规范或科学技术胚胎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使这些科技胚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 5)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需要我们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重建一种新的世界观。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需要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将取代笛卡尔时代延续下来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将导致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和世界观的一次重大转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思维方式的每一次重大革新,世界观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将带来科学技术的一次深刻革命以及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从思维方式角度上看,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小科技时代和二十世纪的大科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是笛卡尔思维,其特征是长于局部分析,缺乏整体综合。在大约过去三、四个世纪的年代里,人类社会在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同时在另一方面,人类也为这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自然生态的破坏、人口爆炸而导致的贫困等等,这些都暴露出了笛卡尔思维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弊端。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将是一个重建新思维方式、新世界观、新科技观的时代,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分析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被综合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所取代。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将成为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 6)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远远超过大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所拥有的规模,但这种规模表现出极大的无序性和混沌性,是属于非规范性的科学技术增长,而过去大科学技术时代的科学技术则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随着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已经走向了它的饱和时期,现代新科学技术革命就是对这种饱和状态的科学技术规范的一次冲击和突破。这种突破必然导致大量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这些超常规科学技术的产生也必然导致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迅速到来。 ( 7)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投入方式将走向多元化。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政府投入扩大到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企业、私人、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群众性组织,等等各个方面的投入。这种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必将更加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进程。 ( 8)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不同于大科学技术时代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科学化与民主化。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趋于民主化。只有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科学技术事业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弘扬民主,推陈出新的局面。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作保障,科学技术管理的民主化是超常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立脚点和必要前提。同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管理上也应该更加科学化,因为只有科学化管理,在决策上才能减少失误,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社会的美好前景已展现于我们眼前。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科技经济的力量则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冲击波则正在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袭来。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超常规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大科学技术时代将要成为过去,在这一过程中,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则将随之应运而生。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过去建立在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里的一切旧的思想观念,旧的发展模式,旧的科技管理思路、程序和方法都将被彻底淘汰。旧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的话我们将无法适应未来超常规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随着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要重新调整好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我们不能用发展大科学技术的观念来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更不能用发展大科学技术的理念来阻碍超常规科技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暴发已拉开了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到来的序幕,同时也敲响了大科学技术时代(常规科技时代)逝去的丧钟。这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常规科技时期向非常规科技时期过渡,必将标志着一个全新科技时代的到来。超常规科技发展的特点对于我们制订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地全方位系统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发展的落后局面。 4 .结 论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二十一世纪已经来临,在这一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科学技术革命。新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把我们人类从工业化社会带向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就要到来。在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特别是未来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里,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超常规科学技术,特别是大量的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发展将对未来社会的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现在的科技观,彻底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即我们的世界观。超常规科技理念的建立对未来决策者制定宏、微观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将产生一定的重要影响。未来人们将更加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研究。对孕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保护和扶持,与此同时,也将坚决地与伪科学技术和反科学技术现象作斗争。因为在超常规科技时代,大量的伪科技和反科学技术现象泛滥,他们往往打着所谓超常规科学技术的旗子或幌子,实际干着反科学技术的事情。他们鱼目混珠,欺骗群众,对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在超常规科技时代,人们与伪科技和反科技现象的斗争应是坚决的、彻底的和毫不留情的。只有这样,真正的超常规科技才能在正常的孕育中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认为,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该迎接这个挑战,并在日后的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竞争中取得胜利。二十一世纪将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握住超常规科学技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大主流,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会再一次成为未来世界科技、经济、政治、文明的中心。我国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也将再一次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沈律.科学技术学----对科学技术全而系统反思的科学 .科学学研究.1993(3). 沈律.科学技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 .科学学研究.1999(3). 沈律.科学技术体系进化的增殖周期规律 .科学学研究.1991(4). D. 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 .上海:世界科学社,1982年. J. 霍根.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 ,北京:远方出版社,1997年. J.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On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technology SHEN LU along with the modern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merica first break out and broadcast promptly and whole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ain presents a slice of new daw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sects in large quantities , 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te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e sign one brand-new exceed the arrival of the conventional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nce t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again enter , is a and brand-new to develop period,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the development of 21 centu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we think that 21 century will be a times of exceeding the conventional big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w, worl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just from the current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to do not come to exceed the conventional times chan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change must work out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brainpower of our country selects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the government of our country develop strategy and policy produce influence. exceed conven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ceed the conventional tim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s , countermeasure
个人分类: 所有文章|3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治疗学术剽窃的良药
热度 1 sunx0053 2010-7-19 14:17
《自然》杂志最近报告了很多出版商正在准备全面使用由iParadigms 公司开发的 iThenticate software 来对付呈上升趋势的科研文章剽窃的现象。(Nature, 2010, 466:167). 并发表了相伴的社论 (Nature, 2010, 466:159- 160)。 读完后的感觉是: 1)剽窃的现象比原先想象的要严重 2)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剽窃的行为将很快可以得到控制 这项服务的名称叫 CrossCheck , 是由一个叫 CrossRef 的非营利性组织 提 供的。 这个软件的思路并非高深莫测。 他只是把所送的文章和数据库里的已发表论文作比较。 并给一个相似性的分数。 完全一样的文字当然会导致高的相似性,但意思相同但稍加更改的语句和段落也能被测出来。高的相似性分数会自动导致文章被拒。 有抄袭嫌疑的则需专人比较两文,做出最后判决 。 这个服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数据库很大。 每个想使用这种服务的出版商必须同意开放自己旗下的杂志文章。目前这个数据库已有83个出版商的48517杂志(约2550万篇文章)。这是控制杂志质量的一个有力的工具。我觉得这是个潮流,在乎质量的好的杂志应该基本都会加入这个队伍。 不愿加入的出版商会有包庇或纵容学术不端的嫌疑。会更难收到好的稿件 这种检测也可以用到已发表的文章上。 所以,即使侥幸逃脱同行评审的抄袭的文章仍时刻有被抓出来的危险。也就是说,纸里包不住火。抄袭的人最终会被抓到送上审判台。 既然侥幸逃脱惩罚的几率为零,心存侥幸而学术剽窃的事应会大大降低。 这种服务的收费目前较低, 是每篇文章0.75美元。若大量检测,费用会更低。 这样一来,出版商也就没有了费用高而不能推行的借口。 当然 此法可能的弊端 是有的。比如,若是有抄袭的嫌疑,专人需比较两文并作最终的判断是否有抄袭。 这是较费时间的。设立较低的自动拒绝文章的相似性分数的底线可以减少需要人工的案例。 但同时也增加了误拒文章的可能性。 我想最终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下: 1) 每个杂志列明允许的文章相似性的上限。 作者在递交前也会用这项服务检测自己的文章,以避免直接被拒的尴尬。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免一人抄袭,其它共同作者在不知情中受牵连。 特别是牛导师太忙,没时间管学生时。至少因自己不负责任而被坑的几率会小多了。每个珍惜自己清誉的导师都不会在乎不到一美元的开销的。 2) 严厉的惩罚措施 会被更多的杂志实行。 如,确认抄袭的作者不得在此杂志发表等等。 3) 其它语言(包括中文)版 的CrossCheck服务不久也会被开发并推广。 结语 正如自然社论所结论的, 虽然检测抄袭行为的技术进步令人欣喜,解决问题的关键仍是清除问题产生的根源。 每个科研机构都需要在每个科研人员心中注入为国际接受的关于发表文章和科研的道德底线。
个人分类: 研读心得|5335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策”对么?
boxcar 2010-7-19 08:44
昨天中午看到武夷山老师的新博文 外有评估,内有对策 【1】,让我想到2个问题:对策到底是什么?对策一定对么? 对策,首先是应对之策。中国社会流行过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也就是说党政机关自上而下地发布一项政策之后,下面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想出一条巧妙的对策出来应付一下,形成所谓的应对之策,轻则偷懒耍滑,重则偷梁换柱。结果可想而知,基于再好的设想所值得的红头文件也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很可能在实践中得不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旧的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如故,甚至因为这些对策造成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对策,有时还是一种堆策。上头既然已经觉得下个红头文件的精神力度已经不够了,要来点儿带量化指标的东西搞个评估,那下边照样有办法,很简单的一个字堆,于是面对量化的评估,就有了堆策。缺啥指标我们就堆啥指标,面对本科教学评估,大学们缺地我们就征地,缺房咱就盖楼,欠硕士化率我们就一年进他N多的硕士毕业生(哪怕用完未来5年的计划指标也再所不惜),SCI文章偏少俺们就买擅长批量生产论文的设备、引进文章牛人造......,如此一路堆下来,何愁指标不达、评估成绩不优秀?! 对策,在堆策也难实现的时候,还可能变成兑策兑水策略。堆,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摞起来,如果实在的东西不够用甚至根本没有,还坚持要达到指标争得优秀的评价,为成功而不择手段之人会想到一个偏门(骗门)的招式兑水。于是,很多虚假的东西就会应运而生。就如大家对CEO们如果提出了应该有海外博士学位心理预期指标后,没有的可能就要赶紧去弄个西太之类的名校(这次已经大大的有名了,很多不知道麻绳理工的也知道西太了)的博士文凭回来。只不过,兑水策略的水分一旦被挤干,剩下的东西将更加干瘪而难看。 如果让我们平心静气、放长了眼光、不带任何一丝功利心地去看,以上三种对策,其实都是不对的,都算不上正确的策略,或者说都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时髦的说法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应付一时的政策的对策,往往都是短期行为,算是一种未必正当的应急措施,这项政策的风头一过就拉倒,没有下文。应付评估检查的堆策是一种缺乏事前规划和认真实施的堆砌,就像为了证明自己的工程正在进行而买了堆砖头、水泥和沙土等建筑材料堆在路旁,但检查过后,没准会连自己都会把它们看成建筑垃圾。兑水策略就更加不堪了,因为假的迟早会被拆穿。 很多大家都明知道不对的对策之所以会出现,甚至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可能还在于许多政策缺乏连贯性,很多的评估具有明显的暂时性,所列的指标简单孤立,过于片面而不尽合理。正如我在以前的博文评价指标说中曾经写到 在不凸显指标的时候,这个整体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比较协调地发展,可是一旦形成了指标评价系统,人们就会为了疯狂地提高指标而忽视整体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种种畸形和怪异的现象出现。【2】 对(正确)的对策,应该有利于长治久安的连贯、成系统、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多项措施,而非靠头痛医头,脚疼治脚的短期行为去疲于应付检查和评估,必须杜绝为追求高指标而进行疯狂的罗列堆砌甚至兑水造假行为。策略对路了,小到个人,中到一个集体,大到整个国家的事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否则,只会在一次次的虚耗和浪费中缴上不菲的学费,不断地留级,似乎永无毕业之日。 ~~~~~~~~~~~~~~~~~~~~~~~~~~~~~~~~~~~~~~~ 参考: 【1】武夷山: 外有评估,内有对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120 【2】吕喆:评价指标说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2940
个人分类: 社会|6045 次阅读|6 个评论
陆地提前到来的逆反心理
热度 1 sstone2009 2010-5-27 22:52
近段时间,陆地的表现明显告诉我们,他的逆反心理出现了,不愿意做作业、说谎、对一切无所谓、看什么都不屑、睡觉延晚、顶嘴或不理睬人与周围出现同样情况的孩子,似乎提前了两三年。 下面是他写在纸片上的一些摘录,据说有些写完就撕了,这三张是来不及撕的。 每日一句 宗旨:与家长对着干。骂完了,也就舒服了。 规则:无规则,就是写批判家庭教育、中国教育的话。 目标:乐此不疲。 2010.5.15 1. 就是对着干,怕啥,咱脸皮厚,同学都那么说我,否则我哪能每天问人甚至是女生讨来那么多零食。 2. 家长没一个好人,老师也是,虚荣心太强了,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厉害了,就吹。东吹吹,西吹吹;差劲的孩子么,拳打脚踢。当然,多数为后者,因为,家长总是胃口太大,攀比心太强。给予热烈的鄙视。 3. 三家长必有贱者焉! 4. 三老师必有坏蛋焉! 5. 万对家长,无一不贱;千个老师,无一好也。 6. 如果我是喜洋洋,大人就是被我们耍的灰太郎。哦耶。 7. 我不知道六年来语文学了什么,除了被动学一些早已在别处看过的东西而已。 2010.5.23 8. 撒谎,有时候也是大人无形之中教的,例如在哄孩子时。耳濡目染地,也就学会了。到学会了,才发现撒谎如此轻松。 9. 王冕的墨梅说,他鄙视流俗,我乐意,那流俗就是那集各种俗念为一身的大人们。是的,他们够俗。 10. 能读懂小孩儿心的,除了 X 光机外,似乎没有其他的了。 11. 大人们,不过是在红尘中呆久了,变成一副身不由己的空壳儿,或者说,是某种机器人? 12. 注意,骂要骂个够! 13. 你有病吗?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啊! 问:小孩 答:他(她)的家长或老师 14. 摘录儿童有权获得充分的娱乐的利益。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第四条原则。 从这些言词中,我们突然间就明白了近段时间陆地的变化,前些天,我们还在讨论关于陆地新出现的一些现象,并且十分严肃地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会后不久,发现的这些纸片,我们恍然有悟。让我们高兴得是,陆地自己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并且在努力做着调整。 为了尽快地解决陆地的逆反心理问题,或者缓解可能激化的矛盾,一是继续鼓励他在纸片上发泄;二是要加强培养他的同情心,要适当在他面前诉苦;三是要多点对他的观察,及时与他进行面对面疏导。
个人分类: 家的故事|29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儿童伤害案:政法委对策与我的建议
tarimriver 2010-5-4 11:15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学校儿童为目标的恐怖事件不断,5月1日,本人在博文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中提到两点关键对策,其一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第二,组织干部公务员下基层去社区到农村。昨天(五月三日)中央政法委召开会议,讨论了针对儿童的伤害案件的应对对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与本人的建议的两个方面基本一致(附件1)(用颜色标注是中心也是与本人建议一致的地方): 附1: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 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3日上午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周永康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 要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立即行动起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为孩子们学习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周永康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社会大局总体是稳定的。同时,个别地方发生了针对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社会影响恶劣。对此,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依法严肃处理犯罪分子,精心治疗受伤人员,切实加强校园安全防范,严防类似案件再次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加强校园安全保卫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肩负起维护校园安全的政治责任。 周永康强调,社会安全最重要的是人身安全,最让人牵挂揪心的是孩子安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深刻汲取教训,认真查找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共同维护校园安全。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 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村组和单位、家庭,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关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合理诉求,加强教育疏导,防止因矛盾积累激化酿成极端事件 。要立即组织开展对学校、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公安机关要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巡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造良好治安环境。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加强对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切实解决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校、幼儿园要严格落实校长、园长安全管理责任,建立健全门卫、值班、巡逻、安全检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充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加强技防建设,防止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制造事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举一反三,加强对其他重点人群、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周永康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维护学校、幼儿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 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深入抓。 要加大对维护校园安全的经费投入、人员配置、装备配备,强化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改进工作。对安全隐患多、治安状况差、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和单位,要挂牌督办、限期解决问题、限期改变面貌。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社区警务建设、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源头预防治理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控严密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维护校园安全的能力和水平,争取不发案、少发案,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恶性案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出席会议。 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中央综治委副主任孟建柱主持会议,公安部、教育部和福建省、江苏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省区市、各市地州分管综治维稳和教育工作的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了会议。 附2:博文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8661 以乌市维稳模式应对伤害儿童的恐怖事件 去年 7.5 事件后,为了排除不稳定因素,增进干群交流和民族和谐,乌鲁木齐先后两次派出上万人深入各社区,深入各家各户进行走访,加上相关配套措施,现在看来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针对少年儿童的恐怖事件迭起,如何尽快遏制这种瘟疫般传播的势头,不少网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对策。我觉得乌市维稳模式值得借鉴。 学习乌市维稳,领导要高度重视,乌市稳定关于全国的稳定当然中国高层非常重视,当前多个地方发生的小学生被砍杀伤害事件其影响对经历了事件的儿童可能造成终生的伤害,其社会影响也是非常恶劣,应该立即部署研究相关事宜, 各省立即成立省长或书记为组长的问题化解小组,各基层单位成立相应组织。 学习推广乌市模式, 要抽调得力干部与公务员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农村走访,排查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营造出真正安全和谐的环境。 走访者要以向民众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工作,仔细倾听百姓呼声,让百姓感受到干群的鱼水关系,使老百姓能够顺畅表达自己的意见。走访者将收集来的信息向地方主要领导汇报,形成文件,向人大报告,并成立以主要领导带头的问题化解小组,吸收各阶层人士,探讨解决问题对策。对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干部应该先停起工作,交上级纪检部门处理。 当然,这里不是说一个P民的意见被高层采纳了,而是一个偶然巧合而已。巧合的前提是本人曾经在新疆呆多一段时间,对有关新疆的新闻感兴趣,更重要的是现在政法委副书记王乐泉是刚刚从新疆过来的,对新疆乌鲁木齐的维稳更熟悉。前两天周永康到上海世博会去了,有关儿童伤害案件的处理及对策可能出自王副书记那里。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29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