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油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爸画笔下的欧洲
热度 28 罗帆 2011-4-17 22:01
老爸画笔下的欧洲
老爸自幼喜爱美术,虽然考大学时因故没有学成美术专业,但后来有机会拜师学艺,画艺小有名气。 他是武汉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工作时很忙,较少参加美协的活动。退休后终于有了时间,可以在家专心画画,常与画友切磋技艺。 回家时,老爸总会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展示他的新作。 从欧洲旅游回来之后,他画了一系列油画,在此选几张与博友们分享。 阿尔卑斯山风光 罗果志 绘 罗马威尼斯广场 罗果志 绘 奥地利萨尔茨堡的秋天 罗果志 绘 萨尔茨堡田园风光 罗果志 绘 关于老爸教我画画的故事,请参看以前的旧作“ 我与美术有缘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818do=blogid=221371
个人分类: 艺术空间|7423 次阅读|60 个评论
几幅俄罗斯油画(4)
zhanglin9099 2010-11-8 10:13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几幅俄罗斯油画(3)
zhanglin9099 2010-11-8 10:12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几幅俄罗斯油画(2)
zhanglin9099 2010-11-8 10:10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82 次阅读|2 个评论
几幅俄罗斯油画(1)
热度 1 zhanglin9099 2010-11-7 22:13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41 次阅读|3 个评论
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画展之《浮华的寓意》
热度 1 angelfish512 2010-9-2 21:49
《浮华的寓意》创作于十七世纪,也属于大尺寸的油画,152cm173cm。它的作者是安东尼奥德佩雷达,安东尼奥虽不及达芬奇、提香、米开朗基罗、丁托列托等出名,但从这幅作品来看,作者除了绘画功力深厚而且学识渊博,绝对不逊于前面提到的几位油画大师! 《浮华的寓意》没有过多的色彩渲染,没有场面宏大的景观人物,却是此次参展的82幅油画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一幅。因为此作品不仅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画技,绘画的内容更是含有深深的寓意,值得世人细细品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幅作品吧。 (很遗憾这幅从网上搜到的图片依旧很糟糕,非常模糊,原油画非常清晰!连书的每页纸都画得清清楚楚。可惜不许拍摄原作,网上也没搜到高清图片,大家将就着看吧) 映入眼帘的是桌上散乱堆放的物品,画中左边的桌上放置着:五颗森森的头骨、被翻得卷边的羊皮卷、铠甲残片和一个没有枪柄的手枪、手枪右边有一些零碎的树叶片和鲜花残瓣,一个倒扣着破损的玻璃容器。右边的桌上铺着红色的天鹅绒,扑克牌、各种面值的金币和银币、骰子、一个盛着鲜花的玻璃碗、怀表、黄色的人像和地球仪,这些物品拥挤的堆在一起,最右边是一个半开的珠宝箱,项链和首饰挂在箱子上,隐约可间其中的珠宝。 首先,我们从这些物品本身欣赏一下这幅作品。 1.头骨:画面上一眼可见的是5个头骨,为什么不是2个或4个呢?请大家注意看这5个头骨的摆放,原来是五个不同的观察面,正侧面、底面、后面、左侧面和右侧面。特别是从后面观的头骨,椎孔和骨骼复杂的形状都被非常精细地绘制出来。 2.羊皮卷:我第一次观赏时并没有特别注意到左边的三本书,但第二次去看的时候留意到羊皮卷的细节,书上的每一页纸仿佛都被作者精心的画出,封页的卷折和书页每页纸的折角都如照片照出来一样真实!最让人称奇的是,书页上露出的部分文字也被画得一丝不苟(这张图片上看不出来),而且仔细观看文字可以推测书是倒放的,也就是说所有露出的文字全是倒字,我不禁推测难道是作者将这么大幅的作品倒置再画上的文字?新书易画,难就难在将旧书画得如此之真切。绘画的精细程度令我啧啧称奇。 3.金银币、怀表和地球仪(上图非常粗糙,原画清晰无比):我认为这三件物品也很具有代表性,半立着的银币上是一个人的侧身头像,原画中头像的凹凸感非常明显,彷佛伸手触摸这块钱币就可以感觉到钱币上的人像及文字一样。桌上其他的钱币的面值或图案也被仔细的画出来。怀表表盘上的罗马数字及指针的位置都被勾勒的十分清晰,透过怀表的透明表盖可以看到后面人像的部分腿,这个细节作者并没有忽视。地球仪上展示给我们的部分也都被非常仔细的描绘出来。 4.trick:除了画出我们一眼能见的较大的物品外,作者也使用了一些小技巧。 a.您不仔细看以为就画了5个头骨吧,其实不然,画中一共有7个,后面观的头骨在铠甲上还有一个反射出的影像,在桌上那副最大的画中画的最下面还画着一个半身骷髅,一手撑画框,一手抚头,画的极其隐蔽,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b.画中画,作者在这幅画作中大大小小的画了4个画中画,一幅最大的竖立的画框,一幅摆在地球仪上的小型人物头像画框,一副放在最右边桌上的女人侧身画像,和贴在桌上的一副卷边的黑白画。其中最后一副黑白画的右边,作者画了一个人伸出右手执笔,在画脚写下一串名字,这个名字就正是作者本人的签名。 作者在画这些物品时不仅着重于精密的细节,同时也注意构图逻辑,画面中物品的明暗和部分投下的阴影的方向都说明作者在绘画时对于光线投射于物体而产生的颜色变化的把握。在同一副画作中画出了骨质、纸质、木质、金属、玻璃、布面等多种材质的物品是不多见的,而且在同种材质的物品中,作者能将两者的差别描绘的淋漓尽致,比如铠甲和金银币都属于金属,但铠甲在光线下透出的寒光和用过的旧钱币亚光的特性在作者的笔下凸显出来。 欣赏过画作中的物品,再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幅作品蕴藏的深意吧。这么多看似一点关系都没有的物品放在一起作者希望向观者传达什么讯息呢?其实这每件物品都着独特的寓意:头骨寓意生命的短暂,铠甲残片和手枪象征着武力,金银币和珠宝象征着人世间的财富,怀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鲜花象征着荣华富贵,地球仪象征着皇权也有人说象征着领土扩张。这张桌上摆放的物品就像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金钱、荣华、名誉、地位不都是千千万万的人所竭力追求的吗?桌后长着翅膀的天使将这一切展示给世人看,他伸出的右手指向繁华、权利、金钱,脸上的表情非常复杂,没有一丝微笑,相反微微下坠的眼角和紧闭的双唇显示出无奈的神情,这种神情传递给我们的是对于这些东西的理解。暗示着这些人类追求的东西不过是过眼云烟,所有的浮华都是虚空,都将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天使一眼洞穿人类对于荣华富贵的贪欲,贪欲越深自己的精神就被禁锢的越紧,心灵的自由就会失去的越多。 作品的复杂寓意最后汇集于那副最大的画中画,画的是《末日大审判》,末日大审判出自《圣经启示录》,内容是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和耶稣要对世人进行审批,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堂,而作恶不得救赎者将会下地域。 我最欣赏的也就是这幅画作所传达的深刻寓意,三次去博物馆,三次都仔细观赏了这幅画作,看过后对人生、金钱、权利和荣华富贵又有了新的理解。物质的东西都是短暂和虚空的,精神的富足比获得一切浮华都要珍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画展之《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莱达与天鹅》
热度 3 angelfish512 2010-8-24 13:24
除镇馆之宝《三博士来朝》外,此次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珍藏画展中有两幅作品的估价也是上亿,亦可数镇馆之宝,这两幅作品分别是《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莱达与天鹅》。画展中这两幅同为大尺寸的油画被放在一起,不仅因为这两幅作品都是描绘人体,更是由于这两幅作品的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才将它们并排挂列供观者欣赏、比较。 维纳斯与丘比特、狗和鹌鹑 这幅画作出自著名画家提香之手,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性画家,被后人尊称为色彩大师。他将油画色彩、造型和笔触的运用推向了新的阶段。在这幅作品中,美丽的维纳斯侧卧,佩戴着名贵的珠宝,爱神丘比特在其身后与之相拥,维纳斯与丘比特眼神交汇,充满爱意。维纳斯脚边有一只狗,象征着忠诚,狗的脚边有两支箭,希腊传说中,丘比特总是身背两支箭,一支金箭,一支铅箭,被金箭射中的人会坠入爱河,心生情愫,但若是被铅箭射中就会不幸爱意全失,妒恨相生。我想提香将这两支箭同画在一起而且叠置,可能寓意人世间爱恨情仇的交织吧。窗台上还有一只鹌鹑,暗示贪婪和多生多育。桌子下还隐藏着一只很容易被忽视的猫,眼神似乎有些诡异。 提香不愧为色彩大师,画作中维纳斯白皙的身体在暗红色的天鹅绒毯上被映衬得分外雍容高贵。她左手轻拿花与桌上的花相呼应,体现人物侧卧的一种随意放松的状态。浅金色的盘发和干净的面庞透出无尽的美感。细观整个维纳斯,身体不同部分的色彩有深有浅,反映出光打在身上体现出的明暗变化。我最惊讶于画家对其膝盖处颜色的处理,正常的皮肤颜色中透出淡粉色,让人感觉非常真实。这幅经典画作中体现了提香对于色彩把握的游刃有余以及对细节诠释的完美。 莱达与天鹅 这张图片是网上search的,与真实的画作实在是相差甚远!完全无法比拟,本不想上传了,为了与上张做对比咬咬牙还是传上来了。 这幅《莱达与天鹅》是丁托列托的作品。丁托列托也是威尼斯画派的著名画家,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其父将他送到提香的画室学画,但仅十天就被提香送回了家。他们短暂的师徒关系仅仅维持了十天。此后二人便没有任何接触,丁托列托仍十分欣赏提香的作品,但提香再也未曾和他成为朋友。虽然两人的师徒关系并未延续,但我从这幅《莱达与天鹅》中似乎仍能看到《维纳斯与丘比特》的影子。 这幅作品也是根据古希腊神话创作的,画中的女人是斯巴达王后莱达,众神之父宙斯爱上了她,便化身为一只天鹅去引诱她,亲近过后莱达产下了两枚双黄蛋,孵出了两男两女:双子卡斯托耳和波卢克斯及他们的妹妹,海伦及克吕泰涅斯特拉。双子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双子星座的两神,而海伦则是那个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的最美丽的女人。 画中丁托列托也不惜采用了大量的天鹅绒毯和暗红色的天鹅绒帷幔来烘托莱达美丽的身体。天鹅弯曲的头颈和微张的翅膀反映出宙斯向莱达极尽献媚的姿态,对于天鹅眼神的描绘也极其细腻。在色彩的运用上这位学生丝毫不逊于他的老师提香。 这两幅作品对人物的描绘都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在16世纪的欧洲,人们也非常保守,不可能有专业的人体模特供画家绘画,那时画家对人体的描绘多半也只能出于想象。这两个人物的身体比例已经非常真实,而且对于这种侧卧姿势在身体上产生的纹理和肌肉的拉伸压缩,在画作中都能看得出,所以由此可见画家的精妙笔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24 次阅读|5 个评论
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画展——风景画
angelfish512 2010-8-21 08:14
此次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在中国巡回展出的画作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共计82幅油画,分为三个部分:风景、静物和肖像。 在佛罗伦萨,大部分梅迪奇家族的成员都酷爱收集风景画,目前馆藏的许多风景画都来自于梅迪奇家族的收藏。 早期的风景画除了描绘普通风景外,多掺杂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许多画作都是以《圣经》故事作为背景创作的,这样的题材给了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如《三博士来朝》、《丘比特们的舞会》等。因为并非写实,作者可以完全按照想象进行创作,但这些画作又并非完全光怪陆离,很多作品描绘的大环境仍然是依托于当时的环境,这样会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对于宗教,在当时既是精神的统治者又是政治的独裁者是有着许多无形约束的,画家在创作时也会遵循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 有些作品是单纯描绘当时当地的风情景观,如《乡村音乐会》、《乡村舞会》、《草地上的野餐》、《秋天,葡萄丰收酿酒忙》等。这些画作描绘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是以乡间节日庆典等为主题创作的。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画家的绘画技巧也可以领略到当时意大利的人文风情。 还有一些画作是突出建筑景观的,例如《马尔盖拉塔楼》、《亚诺河圣三位一体桥风光》、《赫尔辛格的克伦堡宫》等。作者将意大利的许多标志性的宏伟建筑印然于纸上,观者通过观赏这些画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置身于中世纪的意大利,徜徉于威尼斯城的河边,或是嬉戏于乡间草地上,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次展出的几种不同类型的风景画,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画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宏大的大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欣赏这些画作可以从中了解一些意大利的宗教、历史及人文风情。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珍藏画展
angelfish512 2010-8-20 23:03
8 月 17 日 ,我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意大利乌菲奇博物馆珍藏画展。以往对于西方油画知之甚少,只在中学美术课本上见过图片或在电视里见过。这次有幸看过艺术大师的绘画真品后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我的观后感受震撼。 关于油画 油画 600 年前起源于欧洲,大约 15 世纪时由荷兰人发明的,油画的前身是 15 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起源于宗教服务,是宗教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现在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油画艺术与文艺复兴 提到油画艺术不得不提到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真正的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于 14-17 世纪的欧洲,是早期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实际上早在 13-14 世纪,意大利就已有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热那亚等地是当时文化和艺术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整个其后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中心。 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三位伟大的艺术家: 达 芬奇 、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达 芬奇 因肖像画作《蒙娜丽莎》为世人熟知,但鲜有人了解其实 达 芬奇 不但是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另一幅画作《最后的晚餐》也是一幅堪称经典的绘画作品。米开朗基罗以雕塑《大卫》闻名,他也是一位在雕刻、建筑、绘画、诗歌方面造诣极高的艺术大师。他创作的罗马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巨幅屋顶壁画,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拉斐尔是一位卓越的画家,被后世尊为画圣,代表作有:《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壁画作品《雅典学派》、《教义的争论》等都达到构图和谐和形象完美的极致。 乌菲奇博物馆的由来 意大利佛罗伦萨最先使用文艺复兴一词。 14-17 世纪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和文艺复兴的庇护者是以银行起家的梅迪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多位艺术巨匠大多是在梅迪奇家族的慷慨支持下才完成如此之多的艺术杰作。 达 芬奇 和米开朗基罗早年都在梅迪奇的宫中度过,拉斐尔为洛伦佐 梅迪奇画过肖像。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和《春天》是为洛伦佐家族所作。 梅迪奇家族最后一位继承人安娜 玛利亚 路易莎( 1667-1743 )在 1737 年与佛罗伦萨的新统治者签订了《家族协约》将梅迪奇家族的全部收藏作为不可转让的公共财产赠给佛罗伦萨政府。办公室的意大利文为 Uffizi ,这就是乌菲奇博物馆的由来。 该馆目前藏有 10 余万件珍贵的艺术品。它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艺术博物馆。 据悉,此次乌菲奇博物馆画展可能只在中国内地巡展五个城市,能有机会看到展出在意大利著名博物馆的画作珍品,实在是太幸运了!看过画展后有很多感触,接下来会再写几篇博文记述看过部分画作后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6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幅传神油画【毛泽东意外归来】
pukin 2010-6-14 08:05
前天在孔庆东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 大学就是逃离 ,孔老师在文章里插入了一幅油画,感觉挺有意思,不知是哪位高人的杰作 画中除了俺们熟知的铁梅、李玉和、小布什、陈良宇、任志强和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以外,大家猜猜墙上挂的是哪些人?
个人分类: 图片百科|4575 次阅读|5 个评论
【图片】2010届美术学研究生毕业创作展(2)
gaojianguo 2010-6-3 22:37
接着上篇的国画展(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1718 ),这是油画部分。油画对我而言过于抽象,看完画展也没有一点反应,还是留给您锻炼想象力吧。 美术展欣赏完了,投票吧!~~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丽的叛逆:古斯塔夫·克里姆特
sivaxin 2010-4-26 14:58
周六去八佰伴附近的季风书园闲逛,买了最新一期,2010年4月号的《书城》杂志,之所以购买主要是因为被封面上的那张艳丽的油画所吸引。如茵的碧草上,花团锦簇:纯白、桔红、淡紫、宝石蓝、绛紫、金黄,整幅画面应用了多种对比明显的强烈色彩,却丝毫不显得突兀和俗气,反而如此的各谐而富有生机。翻阅得知翻面上的画作是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油画:Flower Garden。 古斯塔夫 克里姆特1862年7月14日出生于维也纳郊区布姆加特,父亲从事金银雕刻兼铜版工艺,克里姆特是他七个儿女中的长子。也许是因为受到父亲工艺的影响,克里姆特走上了习画之路。1905年,已成为维也纳美术家协会会员的克里姆特组织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学院派美术泥古不化的保守势力,以维也纳分离派为称号,力求进行艺术创新,这无疑在历史悠久的艺术之都维也纳掀起了不少的波澜。 克里姆特主张突破传统的油画风格,他早年的画风承习了英国拉斐尔前派和法国印象派的传统,自创立分离派后,开始把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引入绘画中。他开创性地应用一些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纩、色彩或光泽,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风络。 克里姆特擅长肖像和风景画,十分有意思的是两种画作呈现截然不同的风格。肖像画都带有不同于传统肖像画的迷离而华丽的意味,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是:《埃赫特男爵夫人》和《吻》。而风景画尽管同样喜欢采用斑斓的色彩,但传达出的氛围却是平和和宁静,颇有印象派的影子,代表作有之前提到过的《Flower Garden》、《Forest of Beech Trees》 1918年2月6日,55岁的克里姆特死于中风和肺炎. 《吻》 《埃赫特男爵夫人》 《Flower Garden》
个人分类: 唯美世界|6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砍伐,快乐!(配图)
jlpemail 2010-4-25 09:34
原来就金黄色的麦田, 在烈日的照耀下,更是金光灿烂了. 收割者抡起了锋利的镰刀 镰刀的光辉刺激得 太阳几乎要躲到密云后面 晴朗的天空云朵礼拜去了 只剩下干裂的土地 陪同高高在上的日头 颤栗 收割者的汗水如雨 和麦子的血液混淆 他的降温方式是如此地 特殊 如此霸道 如此肮脏 他怀柔地以左手揽麦穗入怀 右手的镰刀义正词严地 宣武 在他的30亩地上 收割和砍伐和杀戮是同义词 结果无非是一些 他认为是植物的生命 纷纷倒地 他关心的仅仅是他们 头颅的饱满度 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那些灌满了浆液的颗粒 给他大卡的粮食 太阳的脸色 和埋田一样蜡黄了 收割者的镰刀还要 舞蹈 伦巴 伦巴 伦巴 这些期待收割的粮食 这些需要进入仓库的粮食 这些用麦芒保护的粮食 都是收割者的馕 是收割者的食粮 收割是他的权力 收割是他的义务 收割者也崇文 崇尚那些歌颂收割者的文章 那的确是流芳百年的 香喷喷的好文章.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4079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年只画一幅油画
罗帆 2010-2-6 14:47
在《中国写实画派五周年特展》上,我又看到了冷军的油画《肖像之相 小唐》。之前,曾经在北京和武汉的其他画展上看到过这幅作品。 画面上,一位将牛仔服半罩在胸前的少女,清纯无邪的面庞上,美丽的眼睛若有所思,眼神中有一分冷峻,有一丝疑惑,还有一缕淡淡的忧伤。她的秀发黢黑而柔顺,衬出自然光泽的肌肤和柔软温润的嘴唇。 这幅画前,不时会有观众驻足围观,感叹称奇。人们不仅被其纤毫毕现的绘画技巧折服,而且视觉和心灵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画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很难,而满意的模特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幅肖像的模特小唐,是一个外来的打工妹。冷军说:那天,我和朋友在汉口车站路一家餐馆吃饭,看到这个服务员,眼前一亮。我向她介绍了身份,并打开手提电脑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希望能得到她的支持。小姑娘当时半信半疑。后来,小唐在姐姐的陪同下考察了冷军的画室,才答应做他的模特。而经过沟通与磨合,真正开始动笔画小唐,已是两年之后的 2007 年。 冷军,油画家,现任武汉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武汉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数次获得全国美术展各大奖项。早期作品常借工业元素针砭时弊。例如,以稚气的儿童玩具被一片工业瓦砾包围来表现人在工业社会中的脆弱和无助。近年来,冷军的创作题材由物转向人,以人物肖像为主,但仍然保持超级写实主义的风格。 冷军异常勤奋,习作不断。他深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追求数量,难免会粗制滥造。因此,一年只画一幅油画,不求高产。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不可缺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冷军一年只画一幅油画的经验,值得咱们科研工作者借鉴。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6371 次阅读|9 个评论
把照片变成油画
lixuekuan 2009-11-5 22:34
我发了几组坝上的秋色,由于色彩丰富很多博友留言说很像油画,现在我就把照片通过软件改成油画。我使用了博友王海辉今天发的一张照片(没有授权),因为这张照片色彩比较适合做油画。 使用Photoshop软件打开一个照片:点击滤镜菜单中的艺术效果中的绘画涂抹。 出来一个对话框,调节红圈里的箭头改变画笔大小就OK了 保存和加框我就不写了,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是不是有点油画的味道? 我按这种方法把坝上的照片也也修改了几张,请欣赏: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45 次阅读|17 个评论
战争与和平
suqing1961 2009-10-17 14:03
剩下的这些图片仍然是我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美术馆拍摄到的,忽然之间觉得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于是,博主戏解这些艺术作品,请各位看客不要认真,权当周末娱乐。 主题:战争与和平 战争预兆 应征入伍 远征讨伐 冲啊杀啊 血腥战场 清扫残敌 停战协议 烈士安息 胜者凯旋 歌舞升平 有人伤悲 有人沉睡 有人享乐 和平属谁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5075 次阅读|8 个评论
庆国庆,参观红色记忆油画展
nipy 2009-10-8 12:52
庆国庆,参观红色记忆油画展 9.27 我与老伴一起到湖南省博物馆参观了为庆祝国庆 60 周年举办的红色记忆油画展,这个油画展是由中国军事博物馆与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油画展品都是军博珍藏的原创画,并且是第一次从军博取出在外地展,实为难得,也确实不错。因此我用相机把 45 张画全拍下来,并精选了一些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 八一南昌起义 井冈山会师 长征 爬雪山 长征 过草地 延安整风报告 转战陕北 1947 年 陕北米脂 十二月会议 毛主席做 目前形势与我们任务 报告 决战前夕 和平解放北平 攻占总统府 . 开国大典 步入湖南省博物馆
个人分类: 历史回忆|73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澳大利亚掠影:多彩的油画
suqing1961 2009-10-4 10:59
个人分类: 旅游采风|5059 次阅读|8 个评论
油画绝世,绝世油画
dongping2009 2009-9-16 11:07
几年前,本人作为客座教授访问巴黎高师的时候,得以机会,除了专门去看高师附近的那个非常著名的傅科摆,还有居里夫人纪念馆等之外,还花了不少时间,看热闹般地欣赏了巴黎的几个大博物馆,但看到那幅照片般大小蒙娜丽莎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当时是感觉到很失望一阵的,当然我是外行,这种感觉是不作数的。 前不久,我从我们学校同事处,得到这份PPT文件,但这次我的感觉很好,^_^,拿出来与各位分享;需要说明一下,油画绝世这个名字不是我起的。 William Bouguereau ( 18251905)为 法国学院派的古典画家, 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与法国的La Rochelle (Charente-Maritime, Poitou-Charentes)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于斯,归于斯。 相关网页可以参考: http://www.artrenewal.org/ William Bouguereau更多的作品请见附件。 最后弱弱地请求一声:老祖啊老祖,能否给我们更加具体地、深入地画普画普,相关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啊。 William-Bouguereau油画作品 William Bouguereau本人自画像:1886
个人分类: 分享图文|4971 次阅读|8 个评论
达芬奇为苏格拉底送行
jlpemail 2009-7-29 10:36
http://www.capsc.com.cn/uploadfiles/Document/20070802220505812.jpg 达芬奇为苏格拉底送行 在著名的绘画作品----苏格拉底之死中,哲学家保持了高贵的姿势。他即不愿意违反城邦的法律,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以自己的坦然死亡,为民主与法制的荒谬性添加了原罪般的美妙之笔。 而在这幅绘画作品,中更奇妙的是:其中的柏拉图的形象竟然被画家达芬奇所代替。于是画面很严肃地搀和了戏谑成分。学生的胡子比老师的还要长。 依据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的说法,这个谬误的原因在于。达芬奇画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模特竟然是自己。因为时间相距久远,资料缺少的缘故吧。达芬奇就想到了取巧的方法,以自己的形象代替了柏拉图。 后世的画家,在需要绘制柏拉图的形象时,没有仔细探究,就沿用了达芬奇的作品。于是出现了奇特的现象。若干年后的人,出现在了多个世纪以前的场景中。学生达芬奇,因为无法拯救老师而难过。 作品的左上角,是苏格拉底的妻子被劝说离开伤心地。传说中的苏妻,经常以自己特别的方式激励丈夫成为杰出的哲学家。 在历史中,不会出现的事情。在艺术中可以出现。这就是艺术的一个绝妙之处。这个时候,眼见为实的说法就不可靠的。即使看到的是工笔油画作品,也要保持警惕。
个人分类: 科苑记事|617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