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日志

中国银行合肥蜀山支行特色聚会
bhwangustc 2020-1-3 09:19
中国银行 合肥蜀山支行特色聚会 时间:2019年12月22日 左起: 王珊珊(蜀山支行理财经理) 金泰义教授(中国科技大学 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 汪秉宏(中国科技大学 近代物理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7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奥科学家合作首次实现了复杂量子隐形传态
zhpd55 2019-8-24 17:21
中奥科学家合作首次实现了复杂量子隐形传态 诸平 中国科学家 和 奥地利科学家首次成功地转移了三维量子态。在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中,高维隐形传态将发挥重要作用。 来自奥地利科学院和维也纳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一起,他们成功地实现了复杂高维量子态的远程传输。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8月15日在《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杂志发表——Yi-Han Luo, Han-Sen Zhong, Manuel Erhard, Xi-Lin Wang, Li-Chao Peng, Mario Krenn, Xiao Jiang, Li Li, Nai-Le Liu, Chao-Yang Lu, Anton Zeilinger, and Jian-Wei Pan.Quantum Teleportation in High Dimensions.Phys. Rev. Lett., 2019,123, 070505. DOI: 10.1103/PhysRevLett.123.070505 – Published 15 August 2019.更多信息请注意浏览原文或者相关报道。 Complex quantum teleportation achiev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n and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for the first time succeeded in transferring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symbolic image). Credit: ÖAW/Harald Ritsch Austrian and Chinese scientists have succeeded in teleporting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for the first time. High-dimensional teleportation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quantum computers. Researchers from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hav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what was previously only a theoretical possibility. Together with quantum physicis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they have succeeded in teleporting complex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s. The research teams report this international first in the journa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 In their study, the researchers teleported the quantum state of one photon (light particle) to another distant one. Previously, only two-level states (qubits) had been transmitted, i.e., information with values 0 or 1. However, the scientists succeeded in teleporting a three-level state, a so-called qutrit. In quantum physics , unlike in classical computer science, 0 and 1 are not an 'either/or' – both simultaneously, or anything in between, is also possible. The Austrian-Chinese team has now demonstrated this in practice with a third possibility 2. Novel experimental method It has been known since the 1990s that multidimensional quantum teleportation is theoretically possible. However: First, we had to design an experimental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high-dimensional teleportation, as well as to develop the necessary technology, says Manuel Erhard from the Vienna Institute for Quantum Optic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of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quantum state to be teleported is encoded in the possible paths a photon can take. One can picture these paths as three optical fibers. Most interestingly, in quantum physics a single photon can also be located in all three optical fibers at the same time. To teleport this three-dimensional quantum state, the researchers used a new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core of quantum teleportation is the so-called Bell measurement. It is based on a multiport beam splitter, which directs photons through several inputs and outputs and connects all optical fibers together. In addition, the scientists used auxiliary photons—these are also sent into the multiple beam splitter and can interfere with the other photons. Through clever selection of certain interference patterns, the quantum information can be transferred to another photon far from the input photon, without the two ever physically interacting. The experimental concept is not limited to three dimensions, but can in principle be extended to any number of dimensions, as Erhard emphasizes. Higher information capacities for quantum computers With thi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eam has also made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a future quantum internet, since high-dimensional quantum systems can transport larger amounts of information than qubits. This result could help to connect quantum computers with information capacities beyond qubits, says Anton Zeilinger, quantum physicist at the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bout the innovative potential of the new method. The participating Chinese researchers also see great opportunities in multidimensional quantum teleportation. The basics for the next-generation quantum network systems is built on our foundational research today, says Jian-Wei Pa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an recently held a lecture in Vienna at the invi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and the Academy. In future work, the quantum physicists will focus on how to extend the newly gained knowledge to enable teleportation of the entire quantum state of a single photon or atom. ABSTRACT Quantum teleportation allows a “disembodied” transmission of unknown quantum states between distant quantum systems. Yet, all teleportation experiments to date were limited to a two-dimensional subspace of quantized multiple levels of the quantum systems. Here, we propose a scheme for teleportation of arbitrarily high-dimensional photonic quantum states and demonstrate an example of teleporting a qutrit. Measurements over a complete set of 12 qutrit states in mutually unbiased bases yield a teleportation fidelity of 0.75(1), which is well above both the optimal single-copy qutrit state-estimation limit of 1 / 2 and maximal qubit-qutrit overlap of 2 / 3 , thus confirming a genuine and nonclassical three-dimensional teleportation. Our work will enable 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 in high dimensions, since teleporta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quantum repeaters and quantum networks.
个人分类: 新科技|3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大物理学院离退休教职工支部2019年党日活动
bhwangustc 2019-7-22 12: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离退休教职工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86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第二轮通知
热度 1 bhwangustc 2019-6-14 23:13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第 二轮通知 为加强国内外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经中国物 理学会和凝聚态物理与统计物理分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 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协办,第五届 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将于 2019年 7 月 26 日(报到)至 29 日在安 徽省合肥市举行。会议主要以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及张贴报告的形式,交流国内外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讨论中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究的现状 与发展趋势。 热烈欢迎国内外从事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及 研究生踊跃参加! 并请大家抓紧时间注册和提交报告、住宿等信息。 会议网址: http://spcsc2019.ustc.edu.cn/ 。 一、会议主题 本次大会将主要针对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的以下领域进行交流: 1.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平衡和非平衡相变与临界现象; 3. 自旋玻璃、神经网络及阻挫系统的统计物理; 4. 液态物理、高分子物理和颗粒物质; 5. 复杂网络及其相关统计物理问题; 6. 统计物理在化学、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 7. 社会、金融等领域中的复杂系统及相关统计物理问题; 8. 机器学习与统计物理; 9. 量子科学与统计物理。 为提高国内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方向的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 术水平、培养统计物理和复杂系统研究方向的青年骨干, 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 术 会议委员会决定于7月31 日至8月6日在安徽省芜湖市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班,具 体的信息见 http://spcsc2019.ustc.edu.cn/summerschool2019 。 二、大会报告人 目前已确认的大会报告人: 李静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向涛(中国 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谢心澄(北京大学), 高鸿钧(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苏 刚(中国科学院大学), 李保文(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李志辉(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王建生(新加坡国立大学), 汪劲(纽 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张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黄子罡(西安交 通大学), 冯芒(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蒋建华(苏州大学), 王文旭(北京师范大学), 徐磊(香港中文大学), 吴艺林(香港中文大学), 朱晓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初步确认的大会报告人: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 学), 孙昌璞(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三、会议委员会 顾问委员会: 于渌 霍裕平 陈式刚 葛墨林 李静海 潘建伟 胡岗 汪秉宏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拼音顺序) 主 席: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副主席: 陈晓松(北京师范大学) 汤雷翰(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 郑 波(浙江大学) 赵 鸿(厦门大学) 委 员: 艾保全(华南师范大学) 敖 平(上海交通大学) 陈 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邓友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狄增如(北京师范大学) 方海平(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韩一龙(香港科技大学) 黄 亮(兰州大学) 黄吉平(复旦大学) 蒋建华(苏州大学) 孔祥木(鲁东大学) 李保文(同济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 李 炜(华中师范大学) 刘宗华(华东师范大学) 柳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欧阳钢(湖南师范大学) 屈世显(陕西师范大学) 申传胜(安庆师范大学) 谭志杰(武汉大学) 涂展春(北京师范大学) 童培庆(南京师范大学) 王 健(扬州大学) 汪 劲(吉林大学) 吴晨旭(厦门大学) 邢向军(上海交通大学) 许爱国(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许伯铭(香港中文大学) 徐莉梅(北京大学) 叶方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曾春华(昆明理工大学) 张胜利(西安交通大学) 郑志刚(华侨大学) 周海军(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周 涛(电子科技大学) 周 昕(中国科学院大学) 四、会议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协办单位:安徽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会议工作委员会 : 主 任:陈晓松 副主任:周海军 邓友金 吕建平 委 员:欧阳钟灿 郑伟谋 张季谦 申传胜 张海峰 陈含爽 丁成祥 李明 秦涛 王玉青 秘 书:胡皓 江慧军 安安 五、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19 年 7 月 26 日(报到)至 29 日 地点:安徽省合肥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 六、会议注册、报告题目和摘要提交方式和时间 本次会议采用网上注册报名和提交报告与摘要的方式。 网上注册请登录会议 网站: http://spcsc2019.ustc.edu.cn 。 如果网上注册出现问题,可通过邮件注册, 请发送电子回执至会务组邮箱: spcsc2019@ustc.edu.cn (回执模板见会议网站“会 议注册”栏目)。 请在 2019 年 6 月 30 日晚十二点前注册、 提交住宿及报告信 息 (摘要模板见会议网站“报告提交”栏目或电子回执)。 如需开具注册费发票, 请在注册时提供发票抬头名称和纳税人识别号。 在提交报告题目和摘要时,请注 明报告内容所属研究领域(具体分类见“会议主题”)。 投稿可选择口头报告或 者张贴报告, 最终的报告方式由会议学术委员会确定。 张贴报告尺寸: 80cm ( 宽 )*120cm ( 长 ) 。 七、会议注册费 1200 元 / 人;学生 700 元 / 人。 注册费缴纳方式:银行转账或报到当天缴纳。 其中 对于银行转账的参会人员我们将提前打印好发票,报到时将直接和注册材料一起给 您。由于报名参会人数较多,为节省参会代表报到的时间,强烈建议各位代表提前缴 费。如报到当天缴纳注册费,需现场刷卡,且领取发票会有滞后。 银行帐户信息如下: 户 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账 号: 184203468850 开户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蜀山支行 请汇款人一定注明 : 统计物理会议 + 注册者姓名 (我们将依据这条信息检索 到账情况)。 银行转账后请将转账信息如网上转账截屏、转账存根等扫描件 在会议 网站“个人信息”处上传 (如上传多个文件请打包压缩后上传) 或通过 Email 发 送到 spcsc2019@ustc.edu.cn (邮箱发送请注明姓名和单位), 会务组收到款项后 会及时向注册者确认。 如果两周内没有收到确认邮件请与会务组联系。 如需协 助, 请与会议秘书安安联系, 电话: 0551-63603633 , Email: anan@ustc.edu.cn 。 八、会议住宿、报到地点及周边信息 会议住宿: 丰大国际大酒店 【单间 350 元 / 天,标间 350 元 / 天, 标间合住(两 人) 380 元 / 天,均含早餐】 报到地点: 丰大国际大酒店一楼大堂 (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繁华大道 10555 号)。 26 日没报到的代表可于 27 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区)大礼堂 报到。 学生在报到时需提供学生证或其它有效证明。 会议交 通及周边信息请参考 http://spcsc2019.ustc.edu.cn 。 九、重要时间节点提示 1 .会议注册和提交报告题目及摘要截止时间: 2019 年 6 月 30 日 2 .住宿登记截止时间: 2019 年 6 月 30 日 3 .报到时间: 2019 年 7 月 26 日全天 十、会议联系方式 胡 皓 电话: 13956904836 Email: huhao@ahu.edu.cn 江慧军 电话: 17730212480 Email: hjjiang3@ustc.edu.cn 安 安 电话: 0551-63603633 Email: anan@ustc.edu.cn 邓友金 电话: 15956998247 Email: yjdeng@ustc.edu.cn 第五届全国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学术会议 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2019 年 6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统计物理复杂系统研究进展|49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D
bhwangustc 2019-4-14 11:22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D 时间:4月11日 地点:安徽舒城县舒茶公社
个人分类: 党日活动|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B
bhwangustc 2019-4-12 17:36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B 时间:4月11日 地点:安徽舒城县舒茶公社
个人分类: 党日活动|24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A
bhwangustc 2019-4-12 17:12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离退休教工党支部 2019年党日活动留影---A 时间:4月11日 地点:安徽舒城县舒茶公社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3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 物理学院离退休支部 党日活动 photos
bhwangustc 2018-4-27 11:3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院 离退休支部 党日活动 ( 2018 年 4 月 26 日, USTC 先进研究院) 留 影 近代物理系党员留影
个人分类: 中國科技大學報道|2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PNAS:中国研究人员成功实现反事实量子通讯
热度 5 zhpd55 2017-5-6 15:26
PNAS:中国研究人员成功实现 反事实量子通讯 诸平 Credit:CC0 Public Domain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 ( Phys.org ) 2017 年 5 月 5 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成功实现直接反事实量子通讯。在非直观的量子领域( non-intuitive quantum domain ) , 反事实性( counterfactuality )现象被定义为是一种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转移的量子态,而在此之间没有任何量子和经典粒子的传输。反事实性在两个地点之间需要一种量子通道 , 这意味着量子微粒穿过此通道的可能性极小 , 如果能够穿过 , 会丢弃此系统的运行 , 而开启一个新运行系统。因为波粒二象性使其运作,但是波粒二象性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 : 粒子可以单独由波函数来描述。 由物理学家很好理解为一个可行的方案 , 反事实通信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在各种期刊上有所报道 , 但直到最近 , 一直没有反事实通讯现象的实际示范。现在 ,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分校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Shanghai 201315 )和合肥分校(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Hefei, Anhui 230026 ) 以及清华大学(北京)的中国科学家的合作,已经设计和实验测试了一种反事实的通信系统 , 用 嵌套式的量子芝诺效应( quantum Zeno effect ) ,成功地将一张单色位图从甲地传到乙地。此项研究结果于 2017 年 3 月 29 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PNAS )网站发表—— Yuan Cao , Yu-Huai Li , Zhu Cao , Juan Yin , Yu-Ao Chen , Hua-Lei Yin , Teng-Yun Chen , Xiongfeng Ma ( 马雄峰 ,清华 ) , Cheng-Zhi Peng , Jian-Wei Pan ( 潘建伟,院士 ) . Direct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via quantum Zeno effect . PNAS 2017 ; published ahead of print April 25, 2017, DOI:10.1073/pnas.1614560114 Significance Recent theoret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quantum mechanics allows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even without actual transmission of physical particles, which raised a heated debate on its interpretation. Although several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theoretical aspects of the subject, a faithfu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is missing. Here, by using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and a single-photon source,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out carrier particle transmission is implemented successfully.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direct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urrent technique. The results of our work can help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quantum mechanics. Furthermore, our experimental scheme is applicable to other quantum technologies, such as imaging and state preparation. Abstract Intuition from our everyday lives gives rise to the belief that information exchanged between remote parties is carried by physical particles. Surprisingly, in a recent theoretical study , quantum mechanics was found to allow for communication, even without the actual transmission of physical particl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munication, this mystery stems from a (nonintuitive) fundamental concept in quantum mechanics—wave-particle duality. All particles can be described fully by wave functions. To determine whether light appears in a channel, one refers to the amplitude of its wave function. However, in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is carried by the phase part of the wave function. Using a single-photon source,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 the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and successfully transfer a monochrome bitmap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 by using a nested version of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Researchers achieve direct counterfactual quantum communication May 5, 2017 by Christopher Packham report Credit: CC0 Public Domain ( Phys.org )—In the non-intuitive quantum domain, the phenomenon of counterfactuality is defined as the transfer of a quantum state from one site to another without any quantum or classical particle transmitted between them. Counterfactuality requires a quantum channel between sites, which means that there exists a tiny probability that a quantum particle will cross the channel—in that event, the run of the system is discarded and a new one begins. It works because of the wave-particle duality that is fundamental to particle physics: Particles can be described by wave function alone. Well understood as a workable scheme by physicists,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have appeared in journals, but until recently, there have been no practical demonstrations of the phenomenon. Now, a collaborative of Chinese scientists has designed and experimentally tested a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a monochrome bitmap from one location to another using a nested version of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 They have reported their results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occurs when an unstable quantum system is subjected to a series of weak measurements. Unstable particles can never decay while they are being measured, and the system is effectively frozen with a very high probability. This is on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well known but highly non-intuitive principle that looking at something changes it in the quantum realm. Using this effect, the authors of the new study achieved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sites without carrier particle transmission. In the setup they designed, two single-photon detectors were placed in the output ports of the last of an array of beam splitters. According to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it's possible to predict which single-photon detector will click when photons are allowed to pass. The system's nested interferometers served to measure the state of the system, thereby preventing it from changing. Alice transfers a single photon to the nested interferometer; it is detected by three single photon detectors, D 0 , D 1 and D f . If D 0 or D 1 click, Alice concludes a logic result of one or zero. If D f clicks, the result is considered inconclusive, and is discarded in post-processing. After the communication of all bits, the researchers were able to reassemble the image—a monochrome bitmap of a Chinese knot. Black pixels were defined as logic 0, while white pixels were defined as logic 1. The idea came from holography technology. The authors write, In the 1940s, a new imaging technique—holography—was developed to record not only light intensity but also the phase of light. One may then pose the question: Can the phase of light itself be used for imaging? The answer is yes. In the experiment, the phase of light itself became the carrier of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was irrelevant to the experiment. The authors note that besides applications in quantum communication, the technique could be used for such activities as imaging ancient artifacts that would be damaged by directly shining light .
个人分类: 新科技|1031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激光杂志社编辑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slowlight 2017-4-12 17:06
4月6日,中国激光杂志社编辑在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蕾编审和Photonics Research (以下简称PR)主编周治平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大学师生就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进行了广泛交流。 6日上午,周治平教授为光学工程系四十余名师生作报告。周治平教授总结了研究人员做好科研的几大要素,提出研究人员应当重视研究成果的分享。随后,他介绍了Photonics Research的基本情况,期刊编委会由世界知名光学与光子学专家组成,出版了包括二维光子学材料、太赫兹光子学、集成光子学在内的多个高质量专题,其中很多论文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2016年,Photonics Research获得首个影响因子3.179,进入全球排名的Q1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良好平台。 杨蕾编审介绍了中国激光杂志社的期刊出版、学术会议、光学培训班、新媒体运营以及光电产品导购平台等情况。中国激光杂志社在努力提高办刊水平的同时,连续多年成功举办CIOP等“光学前沿”品牌会议,在光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下午,编辑们参观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并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专家进行了座谈。在参观过程中,专家们详细介绍了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半导体量子芯片、量子纠缠网络、量子集成光学芯片、量子密码、量子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在这些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座谈会上,编辑同与会专家就实验研究进展、论文发表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另外,专家们还对中国激光杂志社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聚焦中国光电、走进实验室”系列活动是中国激光杂志社编辑与读者面对面的一个互动活动,自2006年首次在江苏大学举办以来,已经在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举办16次,得到了读者的热烈反应。今后,中国激光杂志社还将继续聚焦中国光电,走进更多的实验室,架设光学研究学术出版的桥梁。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特约综述推荐——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超分辨成像技术
Chineselaser 2017-3-27 13:47
杜 博 陈向东 孙方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摘要 光学显微镜的出现为细胞等微观结构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大门,然而衍射极限的限制使得更加精细的结构难以探测。近年来,一些充满创造性的方法突破了衍射极限,达到纳米级分辨率。氮-空位(NV)色心是金刚石中一种常见的发光缺陷,由于其具有明亮而稳定的发光性质和较长的电子自旋相干时间而被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与量子测量中;同时,NV色心在超分辨成像技术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与各种超分辨成像显微镜的结合,实现了对NV色心的纳米级分辨率成像,而且进一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的量子传感。本文简单介绍了NV色心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各类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对NV色心与超分辨成像结合的各项技术实验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比较,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文发表在《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年第3期, 点击此处阅读全文 ) 引用该论文 Du Bo,Chen Xiangdong,Sun Fangwen.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Using NV Center in Diamond . Laser Optoelectronics Progress, 2017, 54(3): 030003 杜 博,陈向东,孙方稳. 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超分辨成像技术 .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 54(3): 030003
1064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社会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报告(中科大罗昭锋)
terahertz 2015-9-8 08:56
当地时间2015年9月6日10:00至12:00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厄本纳市ODCC,中科大罗昭锋老师做了《信息社会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的精彩报告。 报告从社会快速发展的原因、知识创新过程、信息快速传播的结果、信息时代的基本矛盾、学习的四个环节等引起, 重点介绍了个人成长的四大法宝:搜索引擎、RSS、为知笔记和思维导图的前两部分。 搜索引擎部分主要介绍了site, filetype, intitle 与inurl 的使用技巧,并以例子进行演示。 RSS部分主要介绍了Feedly阅读器订阅门户网站新闻、期刊数据库以及App的案例。 当地时间2015年9月7日10:00至12:00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厄本纳市ODCC,继续讲解 个人成长的四大法宝最后两部分 为知笔记和思维导图。 为知笔记主要介绍了信息收集、管理、查找、共享功能。 思维导图主要介绍了Mindjet软件使用的三个基本用法:Enter,Insert,Delete。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1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煤城往事(1)——分配工作
热度 4 fdc1947 2015-8-22 07:26
煤城往事(1)——分配工作 又是一年的8月快要过去了,又是一批新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他们的工作岗位。想起自己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已经四十五年了,世事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时候发生的事情,如今的大学生恐怕很多都会感到不可思议。 整整四十五年前,也是这个8月,我结束了六年的“大学生活”,坐上了去往抚顺的火车。那时候,噩梦刚刚过去,好像醒了,又惊恐未定,迷迷茫茫的,似乎又充满着希望,盼望着新的生活。 六年的大学生活,有五年多生活在北京,玉泉路19号,如今“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所在地。最后的大半年,却是在安徽的两个城市安庆和马鞍山惶惶的度过的。 1958 年以强大得空前绝后的教授阵营登上中国教育舞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仅仅11年以后就被当时自身难保的科学院管理者视为“累赘”,而交给了安徽省。一个当年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被塞进安庆市马山党校的一座三层小楼里。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打得不可开交的学校两大派组织在爱护学校的问题上统一起来,他们的领导者拒绝了与安徽军人领导的会面,要回北京去讲道理。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他们成了“反革命”,学校被分散在安徽省的各个工业城市,学生和教师们被淹没在“工人阶级的汪洋大海”之中。安徽省的工宣队发明了一个口号:“谁不办就办谁”——谁对于他们指出来的人不积极斗争就斗争谁。在安徽省工宣队的淫威下,科大的学生被迫害致死的百分比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学校。幸而在死人最多的时候,国务院发出了让全国的大学生毕业分配的指令,科大师生的噩梦才得以突然停止。如今的人会有一个问题:工宣队不就是个“宣传队”么,这样厉害?这可不是那种唱唱歌跳跳舞的宣传队,那是当时的领导,本人大学毕业的证书上没有郭沫若校长的签章,却盖着“安徽省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大印。(关于科大师生刚到安徽时的不幸,参见《 国科大要招本科生,我的心里有点酸 》2014-3-3) 噩梦暂时终止了,人却还在恍惚之中。同学们再也不想在马鞍山多呆一天,匆匆作别,按照各自被分配的地点,走上各自的行程。我的分配地点是辽宁省抚顺市。 大概是8月11日,我到达抚顺。在火车上,遇到了同是“放射化学专业”下一级的同学张宝苏,他是抚顺人,这回是“打回老家去”。他说,他家就在车站附近,火车到抚顺较晚,报到肯定不行了,建议我到他家住一夜,第二天我们一起去报到。初到一个陌生之地,就有朋友相助,当然求之不得。张宝苏说的车站是望花车站,从沈阳到抚顺的倒数第二个小站。那里是抚顺市望花区的所在地,抚顺铝厂、石油三厂等大厂就在那里,那里也是雷锋生前工作的地方。 傍晚时分,我们在望花车站下了车,没有看见车站的大门,也没有检票出站,只看见一排排铁轨,许许多多,我数不过来。这对于我很新鲜,因为我过去上下火车,都是像苏州、北京、上海那样的,正规的检票,进出站,过天桥或地下道,等等。我们在望花车站,横跨了一排又一排铁轨,就走到了街上,不多会儿就到了张宝苏同学的家。 第二天,我们就去抚顺市革命委员会招待所报到,在那里,我遇到许多科大的同学。我知道了,科大分到抚顺的毕业生共计有30人之多(全校两届毕业生总共也仅仅1200人左右),这三十个人中间,近代化学系的有化学物理专业的刘Y、段YC, 分析化学专业的郑YW、蔡 ZQ,高分子专业的郭YM、赵F等。抚顺市要求我们全部做中小学教师,我们大多数人想与当局谈判,傻乎乎地希望分配到工厂或其他单位,当时工厂与其他单位的工资和福利都比学校好,工厂技术员即使是工人的社会地位也比中小学教师高,可是当局就是不答应。辽宁省内各学校的毕业生倒是比较听话,由于他们的学校大多是师范类的,另外,他们多是本地人,知道哪一个地方、哪一个学校比较好,所以他们在报到后立刻分到了各学校。我们这三十来个科大学生除了两三个抚顺人七八个北京人之外,大多是南方人,在招待所坚持到第三天,没有出路了,只有老老实实地在15号以前报到,接受分配以领得全月的工资。除了两位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因专业与地震有关,分到市地震局(自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各地开始重视地震预报)。高分子专业的四川人赵F和她的男朋友近代力学专业的北京人王JS找到两位被分到贵州的抚顺人,交换去了贵州。其他人都去了中小学,而且大多是比较边远地区的学校。 我被分到了第36中学,该校当时属于抚顺胜利煤矿代管。胜利煤矿是抚顺四大煤矿中最小的一个。交通也最为闭塞,不通公共汽车,只有矿务局的电车可以到达——那铁路担负着运输煤炭和矿用物资的重任,每一天也有十几趟载人的定时客车。 当时胜利煤矿管三所中学,这次每所学校各分到十来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一所是它的子弟中学,称为胜利一中,那是煤矿的“亲生儿子”,教师属于煤矿职工,当时待遇也好于市属中学,科大同学中北京人刘Y以及近代物理专业的两个上海人邵RX、陈RG分到了那里;另一所是市属的第17中学,原是当地较老牌的一所初级中学,当时又称为胜利二中,有四位科大同学分到那里,包括无线电电子专业的北京人王WC、王CX夫妇、物理系的山东人赵DX以及放化专业的岭南人黎ZH,从北京的学校分去的还有北大德语专业两个人。 最后一所就是第36中学,又称为胜利三中,那是一所刚刚开始筹建的学校,校址在一个最偏僻的山沟里,距离煤矿约八里之遥,走到电车站要近50分钟。那里只有几排刚刚搬空的小平房,原来是矿工的家属宿舍,我们要打通这些宿舍之间的墙壁,每四家就成了一个教室——这样的事情这样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间才有。与我一起分到该校的科大同学有物理系的上海人沈ZJ和化学物理专业的段YC。段YC的家就在那里,离“学校”只需要步行几分钟。想当初,他是那里的名人,如同今日所谓的“状元”级的人物,大学毕业回到了家里,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衣锦还乡”。一起分到36中的还有三位北京外贸学院学日语和意大利语的毕业生,一位吉林大学(当时称东北人民大学)数学系的,以及三对辽宁省内师范学院毕业的夫妇,他们都是辽宁人。 可能有些年轻朋友要问,那时候一定要服从分配吗?不服从分配行不行? 那时候都是国营和集体单位,不是随随便便能够用一个人的,所以不服从分配就找不到工作。不用说没有地方找工作,就连户口也没有地方可以落,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布票,也就是没有吃的穿的。家在农村的大概可以回家种地挣工分,那公社、生产队也要审查一下,旁人也一定要怀疑:他犯什么错误了?永远在别人这样的眼光下生活。就这样一条路,谁愿意这样走?当然,有门路的人除外,他们总是有办法的,那时候不公平、不公开的事情比现在多不知多少倍。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2077 次阅读|5 个评论
想起了五十年前的中秋节
热度 1 fdc1947 2014-8-28 07:25
想起了五十年前的中秋节 昨天去超市,卖场上两种商品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卖日用品的中间热门铺位摆的是拉杆箱和书包,各种各样、五颜六色。卖食品的热门铺位则是月饼,铺天盖地、琳琅满目。悬挂的大字促销宣传牌上分别写着“开学啦”和“中秋月饼”。现在大学新生入学,拉杆箱似乎是必备之物了。而中秋月饼对于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只是感到中秋节到了,总还是要有这个形式的。看着这些商品,我不由得想起了五十年前的那个的中秋节。 那是我刚上大学时的那个中秋节,与现在的大多数同学一样,刚上大学时的那个中秋节往往是第一个不与父母家人在一起过的重要节日。而那个晚上我并不在学校里边,而在当时还很荒凉的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县的南口农场。 那年,我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学校在北京,就是玉泉路 19 号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所在的那个校舍。报到后,经过几天入学教育,学校便把我们拉到了南口农场参加劳动。 印象中,南口农场位于一个大的河滩谷地上。当时传说那里就是杨家将与辽兵血战的金沙滩,虽然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大家都还是说得有鼻子有眼的。我们去的时候,那里的苹果树已经种上好几年了,但是还没有结果。我们的任务是在苹果树的边上挖坑,要在每棵树的两边一米多远的地方,平行地挖一个两米长、半米多宽、一米多深的坑。那里的土地真是瘠薄,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与土夹杂在一起,用铁锹挖不动,用镐头刨也不好刨。有的石头就得用镐抠出来后再用手搬。我那时候刚刚开始青春发育期,个子还没有长起来,又瘦又小,又从来没有使过锹、镐一类的工具,所以,干活特别吃力。好得那时候并没有“承包责任制”,几个同学一起干,北方农村来的同学就能干得多,他们的年龄也普遍比较大一点。坑挖好后就在坑里放青草,再填上踩实。据说,这就是施肥,过几年,苹果树的根就会扎到那里。很多年以后,我看书才知道,南口农场诞生在“大跃进”的年代,北京市的很多知名的知识分子,戴着“右派”的帽子,参加了那里的拓荒工作,那些树就是他们这些人载下的。 在那里大约劳动了十几天吧。当时刚上大学,还处在兴奋的时期,又初到北方农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例如,第一次见到在街上乱跑的猪,看到了用土和石头筑成的院墙等等。所以,除了身体累一些之外,倒也不觉得当时有多苦。在那里劳动的最后一天,就是那年的中秋节。 时间已经过去的五十年,许多细节已经记不得了。 但是那个中秋节晚上的场景,我还记得一点。晚饭的时候,除了较为丰盛的饭菜之外,每人领到了两块月饼。饭后大家集合在在南口农场的操场似的广场上,带队的老师讲了话,然后好像有什么人演出之类的,反正可以自由活动了。那天天气晴朗,有月亮,略有一点云。我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在旷野里欣赏过八月十五的圆月, Z 同学与我一样,也一直生活江南的城市中。我们俩一起坐到了广场的后边,远离大队人马。除了广场有一盏亮的灯以外,四周黑黑的,像梦幻的世界似的。我和 Z 同学坐着静静地聊天、赏月、吃水果和月饼。看着天上的月亮一忽儿被云遮住,一忽儿又从云里钻出来,越升越高,越来越小。 这是我们离开家后的第一个中秋节。虽然具体的过程已经想不起来很多了,但是,那个在云端里钻出钻进的月亮还是有深刻的印象。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俩都没有离开家人的伤感,而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五十年前的情况,与现在已经大不相同了。那时候与现在最大的不同是普遍的贫穷,人们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吃饱饭,不受冻,如此而已。国家规定北京地区大学生的伙食费是 15.5 元,家在农村的学生一般都能够拿到不少于伙食费的助学金。我们每天都能够见到几片肉,每个星期有一次大荤(一小碗肉)。中秋节每人还有两块月饼。这种伙食比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好了不知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绝少有抱怨学校生活及学习条件太差的问题。过中秋节也就没有想到回家的问题。不要说中秋节,就是过春节也有近一半的同学因为没有路费而不能回家。但是即使不回家,也没有什么伤感和抱怨的。我们都很很清楚,我们的同年龄者,往往只读到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就因为经济条件辍学了,在一个家庭之中,往往只能够供一个孩子多读一点书。我们能够读大学,就是非常幸运的了。所以,我们非常知足。到了后来,即使我们有困难,一般也不告诉家里,哪怕身上的衣裳已经补丁摞补丁。 也就在那个中秋节,记不得是十五还是十六了,反正是劳动已经结束,马上就要回学校的时候,我们去游览了长城。我们是从南口坐火车去的。那时候还都是蒸汽火车,沿着詹天佑设计的有名的“人”字形轨道,由两个火车头,一个推一个拉,到达了青龙桥车站。在那里我们瞻仰了詹天佑铜像,然后步行去八达岭。那时候的八达岭长城,游人极少极少,同学们几个人一伙,也不知道往哪边走更好。我们几个同学目测了一下,那边高就往那边爬。我们爬到了最高的烽火台,再往外,就是破破烂烂的长城了。有一块告示牌非常醒目:“外国人未经许可禁止逾越”,我们几个同学都说,我们是中国人,当然是可以逾越的,于是,又往外走了一小段。中午吃的饭大概是食堂发给的干粮,在长城上吃干粮,是不是很有意思?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3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624校友在京同学四月聚会photos
热度 1 bhwangustc 2014-4-23 23: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二四校友 (1962级 近代物理系) 在京同学 与美国罗亦孝合肥汪秉宏聚会 时间:2014年4月11日晚上7:00-9:00 地点:北京理工大学延园餐厅洛川包厢 东道主:李国俊夫妇伉俪 Photos 前排左起: 李国俊夫人,边贺泉,汪秉宏,李国俊 二排左起:蔡祖平,卢大海,严泰来,陈华中,张锦天,锦天夫人 三排左起:张泽华,罗亦孝 张锦天夫人, 张锦天,罗亦孝,汪秉宏,蔡祖平 罗亦孝,汪秉宏 张锦天夫人,张锦天 陈华中,张泽华 蔡祖平,严泰来 边贺泉 卢大海 前排左起: 李国俊夫人,边贺泉,汪秉宏,李国俊 二排左起:蔡祖平,卢大海,严泰来,陈华中,张锦天,锦天夫人 三排左起:张泽华,罗亦孝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475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生们为我举办的寿庆聚会-C
bhwangustc 2013-9-21 23:00
学生们为我举办的庆贺七十寿辰聚会 时间:2013年9月14日 地点:杭州三立开元名都大酒店 (第九届全国复杂网络大会会场立意厅) Photos-C 前排自左至右:林颖婷,彭丹,史冬梅 丁中俊签名留言 丁中俊签名留言 与魏宗文,彭丹,林颖婷,王澎,马佩杰,庄勇等中科大同学碰杯 与许小可、刘建国,陈育涵、李启朗、王旭文、聂森、许睿捷、丁中俊碰杯 杨春霞怀抱赵明的双胞胎宝贝之一 与刘闯、刘润然、周桂清干杯 前排左2-3:周涛,杨紫陌 ; 后排:朱陈平 与丁中俊合影 林颖婷,马佩杰,彭丹,魏宗文 丁中俊,刘润然,李启朗 朱陈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签名留言
个人分类: 同学聚会|81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624同学五十周年玻璃台聚会2013年台历
热度 3 bhwangustc 2013-2-19 16:21
中国科技大学624同学五十周年玻璃台聚会2013年台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六二四( 1962 级近代物理系)同学 五十周年玻璃台聚会 2013年台历 (制作人: 纪世瀛) 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封底
个人分类: 会议信息|3132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科技大学老校友"相识半世纪"北美游精彩照片集成
热度 1 kd652 2012-8-30 12:31
你进入以下网页。点击文件就可下载: https://skydrive.live.com/#cid=B4E45E22AA74E251id=B4E45E22AA74E251%21159 它是压缩文件,解压后“运行”文件就可。其中风景美极了。
个人分类: 中国科大|21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后人将怎么写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
热度 56 fdc1947 2012-7-30 07:40
最近,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网上议论纷纷。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名字,却也是一件大事,毕竟这是一个大学的名字。 中国人向来讲究名字。孔夫子甚至把它提到政治的高度。他说:为政首先要“ 正名 ”,因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我没有孔夫子这么高的政治水平,只是觉得这取名字也应当为他人想想、为后人想想。之所以要想为他人、后人考虑,也是从孔夫子他老人家那里学得的。孔子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想我们遇到古人或其他人的重名重姓,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班级里有两个王涛,大家就会称大王涛、小王涛以示区别。皇帝要升韩翃的官,两个韩翃中的哪一个?金口只好再加一句:写“ 春城无处不飞花 ”的韩翃。如果你有个朋友叫李强,你想 google 或百度他,很有可能要费点劲。 但是,人们做事情往往只考虑自己,好的名字当然谁都想用,别人特别是后人往往就糊涂了。一个人的名字是这样,一个单位、特别一个大学的名字就更是这样。大学是要“写入历史”的,当然,任何人都会写入历史,但大学毕竟意义不同。 我就替后人担心,这么多大学改名字,这么多重名,他们怎么搞得清楚。 就拿 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来说吧,据说成立于 1978 年,“ 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 ”(本小节引文均引自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 ) 。可是, 1978 年时的名字明明只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后人会有点迷糊了,任何懂得汉语语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复合词中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关系,何况这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的下属单位“ 国家教育部”怎么又“正式批准成立”它为“正规高校”? 如果后人又进一步作了一点研究,知道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 中国科学院 2000 年 9 月向国务院提出,将当时全院 109 个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并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但是,这里又出来一个问题,这个 “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又是从哪里来的, 1978 年国务院可并没有批准一个“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另外,既然有一个“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那就还有“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非北京)”,那就是在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据中国科大的官方网站: 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第一个研究生院。 1981 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样说来,合肥的研究生院才是后面不带括号的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可是,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什么时候、什么人批准搬到合肥去的?有文件吗?不知道,也许有,但是对于今天的外人来说,那就是一笔糊涂账。我想,后人要想弄清楚,就更费思量了。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人们不易弄清楚。那么,下面的例子,就是人们故意不让今人和后人弄清楚是怎么一桩事。 青岛大学的官方网站上这样介绍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于 1924 年。学校曾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历史时期。著名教育家杨振声、赵太侔,著名学者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曾在这里治学执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开国元勋罗荣桓曾在这里求学。 1956 年,山东大学中的医学院分出,独立建校,用名青岛医学院。山东大学于 1958 年迁址省会济南。此后,由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报国家教委批准于 1985 年重建青岛大学。 1993 年,青岛大学又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完成历史的衔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 1924 年是有一家私立青岛大学,可是那个私立青岛大学与现在的青岛大学有关系吗?那些著名学者与现在的青岛大学有关系吗? 现在的青岛大学建于 1985 年。青岛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任党委书记这样说:“ 1984 年 12 月,教育部确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支援筹建青岛大学; 1985 年 1 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又联名致函中国科技大学,恳请学校对青岛大学的建设给予支援 。 1985 年 6 月,青岛大学的领导班子正式任命: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扬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来自南开大学的何炳林任青岛大学校长。” 私立青岛大学 1924 年建立,到 1928 年初停办。与现在的青岛大学只有名称都有“青岛大学”四字相同,其他还有什么共同点?怎么能够是现在的青岛大学的“前身”? 青岛医学院与山东大学倒确实有过一段关系,山东大学在抗战之前并无医学专业。 1946 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学校以原东亚医专的简陋设备为基础,增设了医学院,并将原 “ 同仁会青岛医院 ” 改称 “ 国立山东大学附设医院 ” ,作为山东大会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这才开始有了医学专业。 1956 年青岛医学院即从山东大学分出。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罗荣桓这些人与山东大学的关系,都在抗战以前。不知道与青岛医学院有何瓜葛! 一个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悠久,竟然可以抹去对真正为它做出贡献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特别是对它帮助最大的中国科技大学的感谢, 真不知让人怎么说才好。而侈谈与自己同名的历史上的学校的联系,与当前有人把与自己同名的学者的论著算成自己的著作真有点 异曲同工。 这就是一个故意不让人弄清楚的例子。 回过头来,再说说科学院的大学吧。 前两个月,教育部同意由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筹建上海科技大学。众所周知,过去曾经有过一个上海科技大学,那是 1958 年由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管理的学校,当初那也是一所曾经有点名望的学校。 1994 年与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合并,称上海大学。 我不知道后人将怎么写上海科技大学的历史。但是我看到了今人如何写上海大学的历史。 假定中国有一位与我同名的名人,本人(冯大诚)给各界发函为冯大诚祝寿,函中列出名人冯大诚的种种丰功伟绩,通讯地址是本人地址。各位一定说本人 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 。 《中国教育报》 2012 年 6 月 1 日发文《 上海大学庆祝成立 90 周年 》:“ 近日,上海大学举行“历史传承与科学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 18 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 90 周年。创建于 1922 年的上海大学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 1994 年,四校合并组建为新上海大学。 ” 实际上, 合并 的四校中的原上海大学建立于 1983 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 我不知道这所上海大学与成立于 1922 年、解散于 1927 年、校长为于佑任的上海大学除了名称相同以外还有什么关系。 一位大人物说过:“ 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在创造历史。文化大革命中开打砸抢、虐杀校工、斗争老师先河的不就是北京的一些中学生么。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坏事,是大是小,都是在创造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历史负责,更不要说多多少少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了,他们做事情更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我真不知道 后人将怎么写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
个人分类: 教育|12630 次阅读|85 个评论
[转载]送别一代物理学家:MR. FANG
yz2011 2012-4-8 17:38
4月6日,天体物理学家防-离-子教授在美国图森市逝世,享年76岁。 他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 微薄如下: @傅国涌:他的言论曾经激动过一个时代,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他的名字依然被遮蔽。他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此岸,古老的大陆,他是一个禁忌。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76岁的他悄悄的走了,他的灵魂将自由地回归,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拦。想起他的著作:《哲学是物理学的工具》《危机感下的责任》、《赞美我主之后》、《中国的失望和希望》、《我们正在写历史》……想起他当年那些打动过千千万万大学生的演讲…… @王天定:1986年,我上大二,偶尔在一个同学处看到一份打印的演讲纪录稿,说是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方L之的,厚厚的一叠,我一读,欲罢不能,结果把作业都误了。我清楚地记得,文中抨击说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张百发挤占科学院一个考察团的出国名额,“你张百发懂什么叫***,要不要咱考考你啊?” @胡锡进:方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76岁。说实话,我挺同情他个人的。 他的追求和用力没有同中国的进步合上拍子,他实际上已被遗忘。希望中国知识分子未来更理性。中国不应再出现一些精英受外国支持保护,同国家政权对抗的局面。那属于旧时代,是往回走。达赖受的支持最多,但都是过眼浮云,他的成功机会是零。 @司马南:一个曾经的科学家后来的流亡者在异邦去世了。20几年前曾采访过他,我本拟用沉默来为其送行。不期读到他的绝笔之作,他依旧尖酸刻薄地否定邓及其路线,我痛而无语。有人要把他祭为神话,奈何他并无星空境界。事实上,狭隘、矫情、自恋、愤怒、钻牛角尖儿统摄了他的晚年,他屏蔽了中国的进步。 谢绝任何有危险倾向的评论!
个人分类: 人事|22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大:从"原始创新"到"尖端产业"
pikeliu 2012-3-11 19:12
中国科大:从"原始创新"到"尖端产业" -------------------------------------------------------------------------------- 新华社合肥2月27日电(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2012年开年不久,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两项应用引起国际业界广泛关注。2月16日,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在合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月21日,全球首个“金融信息量子信息验证网”在北京正式开通。 这两项尖端技术应用,技术源头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多年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型大学,正面向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将原始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通过“少而精”的高端转化路线,在量子信息、火灾科学、语音信息等尖端产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以原始创新为源头,为国计民生作贡献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倾力组建的一所研究型高校,中科大多年来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就。从2004年到2011年,中科大连续8年有科研成果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位居国内高校之首。 随着这些基础性研究的深入,中科大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成果,每年申请专利200多件,其中85%以上是发明专利。尤其在量子信息、火灾、语音信息等领域,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应用开发研究的创新链,相关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基于深厚的科研积累,中科大先后培育了50余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多数为区域和行业龙头,如科大讯飞、科大立安、科大智能、安科生物、兆科药业、科大恒星等。2011年,中科大共控股、参股企业25家,参股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30.59亿元,利税总额6.91亿元。 中科大校长、中科院院士侯建国认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发挥学校在科技、教育、人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服务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是中科大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精选高端原创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研究型大学实施成果转化,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中科大副校长朱长飞说,中科大立足于前沿基础性研究,“天生和市场有一定距离”。但学校拥有的原始创新成果优势,又有利于率先开发“引领重大技术变革的战略新兴产业”。 量子信息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可能是下一代通信和计算机的基础性研究。而通过中科大多年来的创新研究,已经使我国在这个国际焦点竞争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2004年以来,中科大的量子信息研究成果已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5次和4次分别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多次代表我国刷新量子纠缠态研究的世界纪录。 经过全球近20年的研究,量子通信目前已进入早期产业化阶段。为抢占这一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制高点,中科大近年来与我国多个地方政府及机构合作,积极实施量子信息产业转化。 2004年,中科大在北京与天津之间进行了商用光纤量子密码实验,长度125公里的量子线路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2007年,在北京市区成功建成国际上第一条全时全通型量子密码网络。2009年,在国际上首次将量子密码与实际应用结合,在安徽建起第一个“量子政务网”。同年,中科大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庆典提供了实时语音加密量子通信热线。 2012年初,中科大量子信息产业化的成果集中涌现。学校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建成全球第一个具有46节点的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并投入试运行。2月21日,由中科大和新华社共同研发建设的“金融信息量子通信验证网”在新华社金融信息交易所正式开通,这是全球首次在金融资讯领域应用量子信息技术,对提升我国金融信息传递安全性和便捷性,促进量子信息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火灾科学领域,依托我国火灾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科大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大成立了科大立安公司。该公司面向国家火灾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火灾科学前沿,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体化高端防火技术体系。 建立创新成果转化平台,为“尖端产业”诞生架起桥梁 技术创新的主体本应是企业。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加上成果中试转化阶段风险大,企业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中科大积极创新体制,除了与企业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外,还面向国内行业龙头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平台,做实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 “让机器像人一样能听会说”,这是中科大毕业生、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总裁刘庆峰十多年前的豪言壮语。当年,6名中科大毕业生怀揣着读研期间所掌握的原创语音技术,开始了成果转化的创业之路。如今,这家创新型企业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尖端智能语音技术,打破国外IT巨头垄断,产品占有中文语音技术主流市场80%以上份额。 科大讯飞公司的顺利成长,离不开中科大的持续支持。2006年以来,通过和母校的技术合作,科大讯飞连续获得六届英文语音合成国际大赛第一名,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2011年6月,“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作为我国智能语音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基于科大讯飞与中科大长期的紧密合作,将对促进中国语音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设立一系列此类创新平台,中科大可以及时获取企业需求,也为学校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建起了通道和桥梁。截至2011年底,全校已有国家级科研机构7个,省部级科研机构38个。 目前,中科大又启动了应用化工研发中心、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能量转换应用研发中心、火灾与应急科技研发中心、智慧城市系统研究中心等新一批科技应用平台建设,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与此同时,中科大新近设立了“应用技术创新基金”,推出学校“专利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新一轮的体制机制创新,将为中科大从“原始创新”孕育“尖端产业”增添更大动力。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2 次阅读|0 个评论
23岁的高中校友—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热度 14 cwhm 2011-11-29 20:41
23岁的高中校友—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平时不怎么逛Netbig(网大)这个论坛的,今天百度查找东西给链接到了网大的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帖子 《23岁的Columbia助理教授》 。现在年轻的教授已经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不是什么新闻了,就科学网上也时不时有各种关于80后教授的报道。最近方舟子和李开复的口水战的一个焦点就是李开复是否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助理教授(当时李开复26岁)。这个帖子的主人公年龄更小,只有23岁,而且是在世界名校做助理教授,当然不知道他是不是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助理教授。强烈的好奇心驱动下,打开了帖子,通过帖子给出的链接,链接到了这位 哥伦毕业助理教授的主页 上面去了。 毕竟数学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最关注的当然是这位助理教授的履历( YangFengCV.pdf )了。打开了CV,名字(Yang Feng)一开始没给我太大的印象,中文习惯性的读法,就定性思维的把这个华人教授给读成了“杨峰”。看了简历2010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2006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很是触动,我也是2006年本科毕业,人家都成了世界名校的助理教授,自己才只是一个国内高校的讲师,这种对比的反差给了自己强大的冲击。也就在这一刹那,大脑中突然想起一个高中的校友,他也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读书,而且应该也是2006年本科毕业的,会不会就是他。因为跟他在读高中的时候不是同班同学,也一直没能记住他的名字。再细细地看他的个人主页上那张娃娃脸的照片,再把名字倒过来一读,我才一下子意识到,他就是那个高中的校友“冯阳”。 大脑中在尽量搜索关于他的一些记忆,自己和他高中不是一个班,跟他也没有任何往来。只是记得高二暑假,也就是2001年夏天,学校组织了数理化的补习班,印象中他应该也在那个补习班,当时听讲课的老师说,冯阳才初中毕业,他的爸妈是学校的老师,所以就过来听课。那年暑假经常看到他在学校食堂前面的一片空地上一个人踢着足球。 至于他怎么上大学,都没太大印象,也不知道他跟我是同一年参加高考的,可能是参加少年班的入学考试吧。只是后来听了同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同村的老乡说起过他,才知道他们同在中科大,而且他在中科大学习的就是数学专业。 这就是所有能从自己大脑中搜寻出来的记忆。在网上能查到他的资料也不多。但是他确实在过去的十年中,每个阶段都走的很杰出。 2005年:三星奖学金(7200名学生中有11名) 2006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2006年:全额奖学金去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导师: 范剑青 ( Jianqing Fan ) 在普林斯顿更是一路成功,获得了各种奖学金,还获得了研究生的最高奖学金:Wallace Memorial Honoric Fellowship以及数学统计学会的Laha Award。 然后就是在2010年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助理教授。他的个人简历上还列出了他的Paper list。文章多数以导师为第一作者,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好像只有一篇,或许是因为导师范剑青的名字按照拼音在冯阳的名字前面(Fan和Feng)。让我惊叹的是他参加的各种会议和邀请报告数目是如此之多,而这背后应该就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吧,而这或许就凝练在那数量不太多的paper里。 直到这篇博文写完,我还是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年轻,只有23岁,却参加各种会议和讨论会,并被邀请做报告,甚至做会议主持。而这个年龄的很多中国学生可能还在大学校园里面临着本科毕业这个分岔口该做出如何的选择。对于还比他大几岁的我,更是一种强烈的触动和无形的鞭策。
个人分类: 人物专刊|89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Springer联合理文编辑在中国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liwenbianji 2011-6-24 15:34
2011年5月17日至19日,Springer北京代表处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了三场作者培训。Springer的语言编辑合作方理文编辑(Edanz China)受邀参与了上述讲座。该讲座旨在向中国的青年学者介绍国际学术出版概况,并针对撰写科研论文及投稿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讲座受到了三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三所学校共有约400名学生和教师参加了讲座,他们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表现出了强烈兴趣。整个讲座过程充满互动,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了经验。这些问题涉从论文的撰写到同行评议和文字编辑过程等各个方面。一些有过出版经历的与会人员还询问了期刊选择和开放存取等方面的问题。 据在讲座现场散发并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统计,在来自这三所大学的听众中,97.3%对讲座表示满意,另有79%的听众表示有兴趣向Springer投稿。 在讲座中,Springer中国编辑总监叶路先生介绍了国际学术出版的近况,并着重介绍了学术出版物的不同门类,包括一些新的出版类型,如 SpringerBriefs 和 Springer Theses 。市场专员蒋磊先生则分步演示了如何向Springer投稿(包括期刊论文和书稿),及在投稿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理文编辑的生命科学高级编辑Warren Rayen以“论文发表之道:如何撰写一流的英文文献”为题,进行了实用性很强的详细讲解。与会人员针对期刊与图书稿件撰写和投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也包括如何处理审稿意见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理文编辑中国区总监本杰明(Benjamin Shaw)指出,“我们的研究工作只有在发表后才是完整的”。他向听众介绍了理文编辑如何通过为作者提供服务,提高作者成功发表其稿件的几率。 叶路总监在总结此次巡回讲座时指出,“这些讲座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助于我们在中国进一步开展编辑业务。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专业资源,继续组织类似的活动,同时对演讲的内容和展现方式作出不断的改进。” Springer 于1842年在德国柏林创立,是目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全球最大的图书出版社和第二大学术期刊出版社。整个集团每年出版约2,000种杂志和6,500余种新书。Springer在电子出版方面占有领先地位,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STM 电子图书数据库。Springer的业务遍布全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约2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公司,员工总数超过5,000人。Springer亚洲总部设在香港,北京代表处于2005年8月成立。 理文编辑 (Edanz China) 致力于提供医学和科学编辑及相关服务,提升科研稿件的质量,使之达到被国际专业期刊接受的标准。理文编辑拥有一支英语为母语的专家所构成的团队,他们的专业知识覆盖了所有科研领域,立志帮助中国和全世界的科研人员成功发表其作品。理文编辑于 2006 年在北京成立,十分了解中国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熟谙如何帮助他们成功发表文章。
39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冯用军 2011-4-18 19:57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简介
本校前身为「私立中国市政专科学校」,设校址於台北市文山区兴隆路三段。创办人 上官业佑 先生历任政府要职,有感于政府各项公职人员之培养,关系国家盛衰,屡次亲赴欧美考察市政建设,遂有创办市政专科学校之议,期许作育国家建设之中级干部。民国五十四年十一月,我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所五年制之市政专科学校於焉诞生。   创校之初,上官先生兼董事长,聘周异斌先生为首任校长,设置市政管理、公共工程、公共卫生及 公共事业管理 等四科,奉准招收新生三一八人。是年,创办人亲订「公、诚、廉、勇」为校训,并撰校歌歌词,勉励全校师生,定十一月十一日为校庆日。同时率先办理财团法人登记,民国五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台北地方法院颁发法人登记证书,一切校产归公,在在显露创办人之「私校公办」精神与决心,亦树立教育家之楷模与风范,深得社会人士赞誉。   五十六学年度改聘 黄启瑞 先生为第二任校长,黄先生原任台北市长,对市政建设独有见解,经验丰富。因而对教学之改进、课程之规划、师生之嘱咐,自有一番见地。   五十七学年度,有感於市政建设之跃进,将公共工程科划分成建筑工程及土木工程二组;公共事业管理科更名为工商管理科,并增设二年制营建工程科。翌年再增设财务金融科,此时师生人数渐多,教学绩效益著。六十学年度,为使教学设备充份发挥效益,设立二年制夜间部,初期只招工商管理及市政管理两科学生,已逐步彰显本校之规模。   六十一学年度,聘任国民大会代表李瑞衡先生为第三任校长,李校长原系本校董事,其长期投入教育界之工作,故对校务运作尤为熟悉,因而接掌校长任务长达十年之久,影响本校发展甚钜。   七十学年度,李校长退休,特聘原教育部主任秘书司马融编先生为第四任校长。是年,将公共工程科之二组,独立成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两科。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又将建筑工程科之学制改为六年以便利毕业生取得建筑师检覈考试资格,细心规划学生就业愿景。   七十二学年度,为遵行教育部专科学校应「分类设置」之原则规定,并盱衡社会结构之变迁,於十二月十五日,奉教育部核准更名为「私立中国工商专科学校」。在类科规划中全力配合国家经建需要,保留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企业管理及财政税务等四科,同时调整停招市政管理及公共卫生二科,并增设国际贸易及电子资料处理等二科。   七十三学年度,本校与美国 诺斯 洛普大学缔结姊妹校。   七十四学年度,夜间部原设之土木工程科改设电子资料处理科。八月於日夜间部增设会计科,此际全校学生已达四千五百馀人。   七十五学年度,司马校长荣退,敦聘本校教务主任黄加昌博士接任第五任校长,持续充实各科设备,广聘师资,举办各项校际学术及康辅活动,实施建教合作,期使学子在理论与实务得以融会贯通,并积极辅导毕业生就业,终至校誉蒸蒸日上。   八十一学年度,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有感於年事己高,经董事会同意,遂将董事长一职交上官永钦女士接篆。   上官女士接掌以後,鼎力经营,为期学校永续经营及能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而铺路,决定以开拓校地为首要任务,经多方寻觅,购得 新竹 湖口 地区平坦方正校地十四馀公顷,即刻著手开发计画,遂使日後之改制步上坦途。   八十六学年度,黄校长荣退,董事会特遴聘陈天志博士为第六任校长。陈校长曾执掌多所大专院校校务,拥有丰富学养及治校经验。掌校三年之间,获得ISO9002国际认证,彰显本校办学与教学品质成效,促成本校改制成功为「中国技术学院」。   八十九学年度,获教育部核准本校改制为技术学院,首任校长,由曾任「明志」、「 昆山 」等科技大学校长多年之 周文贤 博士莅校服务。改制为技术学院之初,设置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财政税务及会计等二年制技术系,亦奉教育部核定,准予於新竹湖口成立第二校区。其中商业类系科之二技及二专分别於台北及新竹二校区上课,开启双校区运作特色之里程碑。   九十学年度,将二年制技术系再增设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资讯管理、财务金融等系於新竹校区上课;四年制技术学系则增加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财政税务、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资讯管理、会计及财务金融等系。经校务会议决议逐次停办五专部,停招土木工程科并朝塑造本校成为一所完整的大学的方向逐步迈进。   九十一学年度,增设室内设计、应用英语、产业经营管理、资讯工程、资讯传播及行销与流通管理等六系,停招五专部之财政税务及会计两科。   九十二学年度起,本校更上层楼,设置建筑研究所,学系中则增加视觉传达设计、电脑与通讯及休闲事业管理等三系,此际所、系及学群之规模已达科技大学之架构与格局。   九十三学年度,再经教育部核准,新增土木与防灾应用科技及商业自动化与管理两研究所。   民国94年5月31日获得教育部「技职校院变更审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议通过本校自同年8月1日起改名为「中国科技大学」,达成多年来全校师生及历届校友之心愿。   九十四学年度,董事会为期学校得於改名科技大学後,於大学领域中迅速脱颖提升,上官董事长特聘请曾为 高雄第一科技大学 创校校长,专业资历涵盖产、官、学、研各领域,并曾获得机械工程奖章、 李国鼎 管理奖章、技职教育终生荣誉奖章之谷家恒博士,担任本校改名「中国科技大学」後首任校长。   改名科大以来,董事长与校长引领全体教职同仁,致力校务发展,以培养具博雅通识,秉持「公诚 廉勇 」精神之专业精英为职志,兼以「实务与理论兼顾」、「教学与辅导并重」、「专业与通识相融」、「学校与产业结合」之治校理念,建立学校在教学、研究、服务和辅导方面的特色,迈向「使学校成为产业界在人才培育、专业谘询与终身学习的最佳夥伴」的发展愿景。   至此,本校有四学院、三研究所及十七系科,已具完整大学规模,於九十四学年起即不再增设教学单位,而致力於教学品质与研究成果之提升,并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如日本工业大学,并与 韩国 济州汉拿大学 、与英国 诺丁汉伦特大学 、大陆华中科技大学以及大陆 东南大学 分别签订合作协议书或备忘录,推动双方教师与学生交流,并获得教育部「教学卓越计画」补助。   为整合相近系科之资源,本校产业经营管理系与资讯传播系95学年起不招新生。在组织改造与重整方面,台北及新竹两校区分置副校长,系(科)规模较大且跨双校区者均设置副系主任,襄助校务推展。   产学合作与技术服务方面,由规划与设计学院主导,结合管理及资讯两学院,设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与产业经营技术研发中心」,获得教育部核定补助三年计画,并且配合「教学卓越计画」开设跨院之「文化空间保存再利用」之特色学程。   95年获教育部补助「多元商务整合运筹E化之数位环境建置应用发产与人才培育计画」,肯定本校以运筹管理E化之商务整合教学,从事专业菁英人才培育之举。   本校台北校区位於人文荟萃之文山区,校舍环山而建,花木扶疏,计有校舍十馀幢。而新竹湖口校区之建筑更是宏伟壮观,环境清幽,湖光水色。本校为持续提供学子优质教育环境,自九十二学年起,台北校区再增建「格致大楼」(行政暨综合教学大楼),於九十五年四月启用,为本校开启新扉页。   鉴於私立学校董事会健全与否,影响学校发展甚钜。是故,本校历届董事会泰半由文教界对兴办教育事业素具高度热忱之资深人士组成。三十馀年来,在创办人上官业佑先生贤明领导下,无不同心协力,建构学校之发展。今更在董事长上官永钦女士领导下,发挥其专业学养与经验,全心协助校务与校誉提升,建树尤钜。   睽诸本校创立四十馀年,充满艰辛与成就,今後在全体师生?力发奋之下,定能再创办学之绩效,发扬另一阶段荣耀之校史,使其展现於国人之前,永传于後世。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3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欢迎你!
热度 4 jiameng 2011-3-16 15:37
中国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主页: http://biotech.ustc.edu.cn/forum/ 不管你在不在意,关不关心,每十八个月,信心总量就会翻一番! 这样的的超级信息时代你能应付自如,“坐井观天”吗? 社会的进步是一部信息储存和传播方式变革的历史。21世纪的人才需要的是高效的信息获取手段!Why? Time is the most valuable thing!一切便捷事物和方法的根本属性都是对时间的节约! 最好的投资,是 时间投资;最大的财富,是时间管理!最美是事,时间多的花不完!(幻想) 人能走多远?不是取决脚步和汽车飞机,而是思想。时间万物唯有思想可以跳出时间法则的制约——人的思想可以共鸣远古,启迪未来。 那么,好的idea是怎样炼成的? 思考!领悟! 怎么才能做到呢?首先条件是你有“材”,大量大量的“材”。然后你还要认得它们,再次才能谈得上使用它们。当然,礼尚往来之余,可以谈论交流一番。于已于人大有裨益! 一份大礼!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课程内容: 1、信息获取能力 图书馆资源 检索基本知识 常用数据库 RSS订阅 搜索引擎 2、信息管理能力 Endnote X4 NoteExpress Mendeley Quosa 3、信息分析能力 HistCite RefViz citespace OmniViz 4、分享协作创新 mindmanager Mendeley Zotero 其它协作平台 “我们的梦想: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效率,推动科学进步。” “开设《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课程,真正想教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网络时代的快速学习能力,而最想教的是婴儿般的开放与好奇,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去净浮华后的淡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自己的内心对白,才能做到专注和坚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气的课程 《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 由罗昭锋 杜进 讲授! 绝对超值,欢迎关注! 详情: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论坛欢迎你!欢迎学习交流,谢绝广告灌水!
个人分类: 信息时代|10027 次阅读|1 个评论
欲展望南科大,先了解朱清时
kexuepifu 2010-12-26 10:21
请看天津日报记者的报道和访谈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中国最牛大学校长 (2010 年 12 月 24 日 天津日报 ) 朱清时, 1946年生人,1968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 化学 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至2008年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的客座科学家,法国格林罗布尔、帝戎和巴黎大学的客座教授,并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在剑桥、牛津等 采访手记 深圳是一座充满朝气的年轻城市。它是年轻人创业的战场,也是实现梦想的天堂。在我的印象里,深圳属于年轻人。 偏偏在这里有一位生理年龄 64岁、心理年轻34岁的朱清时。他只身一人,跑到这里打拼,非要开辟一块新天地,创办一所全新的一流大学南方科技大学。 本来,他早已功成名就。他曾是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 10年,因为年龄原因刚刚退下,又迎着人生的新挑战奔赴深圳,再做拓荒牛。 朱清时是化学家,他的思想和实践总能给人 化学反应出其不意的震惊。譬如,他是第一位公开抵制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大学校长;他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他在多种场合呼吁,不能把大学办成衙门,要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界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 最近他又说,我们不能等了,明年春天就自主招生,从高二学生中选取 50名学员。3年?我们等不了,深圳等不了,高教要改革的趋势也等不了,我们先干起来。 这些 朱氏壮举和朱氏高论振聋发聩。朱清时被称为中国最牛的大学校长,高校教改的勇敢践行者。 朱清时为什么这么 牛?他为什么这般敢说敢做?他的思想勇气从何而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有一个 解读朱清时的心愿。我从天津飞到深圳,就是为了完成这个心愿。 我握着他的手,软软的,暖暖的,没感觉到什么力量。 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位长得很秀气的学者、一位笑容可掬的老师。 他的眼睛很亮,有让人看不透的深邃。 跟朱清时聊天是一种享受。他心平气和,娓娓道来,语气平缓自然,却时不时地让你心中闪亮,茅塞顿开,感受到那无形的思想力量。 他说,我们正忙着筹备招生的事。我说,为什么非要赶在明年春天? 他说,不能再等了。如果按照教育部上个世纪 80年代的一个文件,还要等3年呢。学校建起来了,教师、员工从海内外招聘来了,万事俱备,只欠招生了深圳是特区,我们就特事特办,先干起来。 我说,我们最关心的是,您的教育理念是怎样形成的?是哪些人生经历促使您产生了这些想法?并且,能够勇敢地付诸实践? 他说,人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经历这些事情,影响了我的思想和人生。当年,我从成都 13中学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它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却培养出了两名中科院院士,我和陈霖。 中小学时期的朱清时,心中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他崇拜三个人:第一个是牛顿,发现了许多科学定理;第二个是修改了牛顿的爱因斯坦;第三个是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伽罗华在上中学时,就解决了一个数学家们 600多年都无法解决的数学难题,高质方程有没有根号减?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奇特,发明了一种概念叫群论。 朱清时说,伽罗华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什么他知识那么少,却解决了许多大科学家没解决的难题?就是他的知识恰到好处。不多,但该有的都有了。太少,不够用;太多,可能被束缚。他的特长是思维能力特别强,能拐许多弯儿,思维深度很深 所以,我崇拜追求真理的人,崇拜敢于说真话的人。这影响了我的一生。 第二个影响是大学毕业后的工作经历。他在青海西宁一家铸造厂干了 5年修炉工。整天跟一千多摄氏度的铁水打交道,钻到冲天炉里修炉子,就像在火里面被锤炼,很苦很累很危险,每月50斤粮食的定量,全吃完。 朱清时说,如今的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吃苦也是一种人生财富。它给我的人生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我的思想基调,这就是要脚踏实地做事、做人,要独立思考,不追赶潮流,不人云亦云。这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 我的人生起点很低,人在极苦的环境中走过来,再干其他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苦了。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我当过修炉工,还能有比这更苦、更差的吗? 天道酬勤。朱清时抓住人生机遇,参与并领导了一项重要科研项目,厚积薄发,如日中天 1991年,45岁的朱清时成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他不仅科研上硕果累累,而且,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校长10年,成为享受副部级待遇的专家、学者。 他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在体制内成长,也是体制的受益者。可是,他却直言不讳地抨击教育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一次,他参加教育部直属校长会议,他的发言令全场鸦雀无声 有人私下里议论,这个朱校长,胆子太大了。 我说,您的勇气从何而来?为何这么敢说敢做? 他笑了,说也许是一种责任心吧。既然我是校长,就要把学校教育搞好。我对国际上的大学很熟悉,我想办国际一流的大学,但做起来却非常艰难 朱清时用了 10多年时间,逐步认清了制约高校发展的诸多弊端。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看到那里的教材非常好,知识更新很快,编写非常精彩,学生很爱读。于是,他从改革教材入手,组织老师到世界各地去调查、学习,回来编写新教材可是,慢慢地,教师们对编写教材没兴趣了。他认为,不是教材的问题,而是教师的问题。就千方百计引进优秀教师可是,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教师,时间一长,就被同化,变得平庸了于是,他看到了根本问题我们的体制不行。 朱清时说,特别是最近这 10多年,大学行政化的趋势在发展,校长像官员、大学像衙门,大学教授们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力。大学里追求卓越的风气变成了追求官位,崇尚学术变成了崇尚权力。如果不去行政化,我们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也很难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于是,朱清时利用一切场合大声疾呼:大学要 去行政化要教授治校。 我说,可能别人也看到了,却不说。您敢于说出来,没有什么顾虑吗? 朱清时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呀,认识到了真理就要说出来,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坚持真理没什么可怕的。 访谈录 记者:南方科技大学通过国际人力咨询机构在全球遴选校长,您在 2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以全票通过,成为该校的创业校长。在常人眼里,您功成名就,何必还要在花甲之年独身一人跑到这里创业呢? 朱清时:从中科大校长位置卸任之后,本打算过清静的生活。表决结果出来后,有的委员打电话给我,也有的专门乘飞机到中科大找我,说我们当校长时,总是遗憾无法做成最想做的事情,现在深圳具备了这些条件去创新,这也许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这些话打动了我的心。说实话,我深深地感到,在原有体制下推进高校改革太难了。深圳创办新学校,就可以按照新机制和新体制来办学,就可能实现我的梦想。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我愿意迎接这个挑战,为高校改革的突破搏一搏。 记者:您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是什么样的? 朱清时:社会上对大学有一些误解,许多人望文生义,以为大学是相对小学、中学而言的,因为其学校规模大、学生年龄大而称之为 大学。 大学一词源自universitas(拉丁语),意思是做学问的师徒共同体。威廉洪堡把大学视作以探究博大精深的学术为立身之本的学术共同体。由此,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调,这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在洪堡的故乡德国,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开国之际便被写入相当于宪法的《基本法》,而且成为任何修宪举措无法撼动的条款。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人才辈出?这是制度上的保障。 我理想中的校园,弥漫着 学术自由、科研自由、教学自由的空气,在教师和学生中洋溢着追求卓越的风气。它应该是一所研究型的一流大学。具体说,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个是校园要安静。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我们的学校可以不豪华,但一定要很安静。我当校长的最初几年,也跟大家一样忙着争项目、争经费。后来忽然觉得,大家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搞丢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和学生安静地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如果校园安静下来,老师和学生的成果,自然而然就有了。社会浮躁,大学不能跟着浮躁。现在学校整天忙着开会、评审、这个工程、那个工程 背离了教育规律。 第二个是校园要纯净。大学应该是坚守社会道德的高地,做社会的净化器。我所以极力反对像教学评估这样的事,并不是反对评估,而是反对评估评到后来许多人造假材料的做法。评估成了一些人的 政绩工程,为了得高分,就造假。比如,有些大教授、名教授,他们上课是不写教案的,课就备在他的脑子里。于是,就组织老师和学生给他们补写教案,这就是造假呀。学校不能在学生面前造假,特别是不能让学生参与造假。如果你做了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还会有道德力量让学生不造假? 记者:所以,您就坚决抵制教学评估? 朱清时:教育是慢工出细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很高的教学质量不可能在几个月就完成。我们就是 原生态,谁来检查都是学校的真实水平。 一个社会要有希望,一定要有净土,这个净土就是学校。学校一定要严守诚信的底线,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是诚实的。如果学校这方净土失守了,也开始造假了,社会就没有希望了。 记者:您是第一个顶住压力坚决不搞扩招的大学校长,扩招被许多人认为是学校发展的一个 机遇,您面临的压力很大吧? 朱清时:我当然知道扩招的好处,一个人头就一万多元,有的学校收到一万五六。我面临的压力上下都有。有一件事我从来没披露过,一次安徽省人大开会,一位领导在会上说,中科大不建新校区、不扩招、不支持地方政府工作 学校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卸任之后还有人说我不扩招是犯了战略错误。 但是,我能坚持个人意见。我是校长,我有否决权。关键是教师们都理解我,班子内部也没有不同意见。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学校并非越大越好,世界上有些大学规模不大,却是一流的。中科大有自己的定位,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我不捞钱、不捞地,就是要保证教学质量。如果扩招一倍,教学质量就 稀释了一倍。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一般认为一位老师最好教12个学生,但扩招后教师要应对几十个学生,上课就像作报告,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效果很差。而且,扩招之后,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还有时间搞教研吗? 记者:教学质量因扩招而被 稀释,本科生水平下降是社会公认的事实。 朱清时:中国大学为什么干了这么多蠢事?许多学校在扩招时都疯狂了,他们不是不知道扩招的危害、贷款的危险。很多人追求的是 政绩冲动,在我的任期内把学校扩建了、扩招了,这就是我的政绩。至于贷款怎么还,教学质量下降等等,我就不管了。这种政绩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要受到惩罚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真理,就要坚持,这没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的大学已经不是学术机构了,而是被 行政化了,成了衙门,谁官儿大,谁说了算,是行政机构的特点。大学是学术机构,应该是谁掌握了真理,谁说了算。但是,要扭转这一点很困难,在中科大我也做不到。这里面有一个利益问题,很多人是难以割舍的。 记者:您是享受副部级待遇的校长吧?据我所知,秘书和司机应该是跟您一辈子的吧? 朱清时:我在安徽中科大仍然有秘书和司机,我到这里就给自己 去行政化了。在合肥机场我可以免费使用贵宾室,在深圳要交800元。对,这些都是我主动放弃的。 记者:这些待遇都是利益呀,放弃是很难的。这也正是您令人钦佩的地方。舍得是一种境界呀! 朱清时:其实,我现在真的需要一位专职司机,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就好。一个人不能为物质活着。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走在大街上,飞来一块石头,打在头部就会死掉。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像芦苇一样脆弱,但人是有思想的,人的伟大就在于有思想。一个人的一生,至少要体会一下思想的伟大。 记者:您自己带头 去行政化了,南方科大呢? 朱清时:我们已经 去行政化了,没有从公务员系列套来的什么科级、处级,行政人员就是服务员,是为教授和学校工作服务的。当然,大家的物质待遇不会减少。去行政化就把学校内部的关系理清了。谁是主导,谁为谁服务,就清楚了。教授治校才能恢复大学作为学术机构的本我。 记者:您多次强调高分压力扼杀优秀人才,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南方科技大学将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自主招生,为什么要招高二学生呢? 朱清时:我 1963年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我们上完课只复习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也没训练我们如何应对高考,就是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现在的高中课程,在高二就完成了。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被 强化训练一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我们从高二学生中自主招生,就是想保护孩子免受这种摧残。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科大少年班题词:不要考 100分。这让很多人不理解。少年班的学生要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记得我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但是,过度施肥,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了。而且,土壤板结,把土地搞坏了,损失更大。 记者:是啊,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为什么几十年来,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 朱清时: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的文 化学 术氛围被淡化了,教育的功利性太强,一切只看成绩,非常浮躁,这样的环境和土壤是无法培养出大师的,甚至一些有可能成为大师的苗子也会被扼杀。 在四川乐山郭沫若故居有两张中学时的成绩单。一张是 16岁时,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 英语 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另一张是18岁时,成绩是:试验80分,品行73分,作文90分,习字69分,国文88分,英语98分,地理75分,代数92分,几何97分,植物80分,图画67分,体操60分。可见,郭沫若当时算不上优等生,第一张成绩单平均79分,国文、图画等3门功课不及格。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倒是理科成绩比较优秀。可是,郭老后来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 考古学 家。 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 , 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还有,考清华时,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吴晗则是0分,现在他们都不可能考上大学。钱伟长上清华时先读历史系,一年后他要求转读理学院,学校同意他试读。了解这些大师的经历,可以帮助认识为什么我们教育界没有培养出大师?可以激励我们坚定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的信念,让我们把真理坚持到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方先生真的老了
热度 1 jiangxun 2010-12-15 09:57
作者:蒋迅 看到一张方先生的近照,真的老了。大家知到他吗?原科技大物理系教授。他最近到位於奥斯陆的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所讲了一次暗物质。如你能上文学城的话,可以看 他的文章 。
个人分类: 天下|4655 次阅读|7 个评论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chile 2009-11-20 13:44
Science 20 November 2009: Vol. 326. no. 5956, p. 1050 DOI: 10.1126/science.326.5956.1050 News of the Week Newsmaker Interview: University Head Zhu Qingshi Challenges Old Academic Ways Richard Stone BEIJING Every autumn when Nobel Prize winners are announced and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misses outyet againthe mass media and blogs here blame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values rote memorization over creativity. Widespread disaffection is a factor, Chinese state media observed, behind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s decision earlier this month to sack Education Minister Zhou Ji. But true change may come only from the bottom up. In September, the government of Shenzhen, a city in southern China, appointed physical chemist Zhu Qingshi as president of the planned Sout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ST). Zhu insisted on also being appointed the university's Communist Party secretary, making it clear he would be calling the shots. A Sichuan native, Zhu, 63,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re in 1968 (USTC later moved to Hefei) and has been a visiting fellow at several top overseas lab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nd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u's pioneering research in laser spectroscopy won him election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t the tender age of 45. He became known as a reformer during his tenure as USTC president from 1998 to 2008. CREDIT: PHOTO COURTESY OF XU WENGE/NDDAILY Shenzhen, near Hong Kong, was the cradle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30 years ago. In its bid to become a paragon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city paid nearly $1 billion for the land for SUST's campus, expected to open in 2012 with an enrolment of 1500 undergraduates and 500 graduate student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ll on scholarships covering tuition and living expenses. (SUST will launch with a small group of students in temporary digs next year.) In an interview with Science , Zhu explained how he intends to shake up China's university systemwhether the education ministry likes it or not. Q: What did you do in Hefei to earn your reputation as a reformer? Z.Q.: My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USTC was not what I did but what I did not do. In the past several years, Chinese universities grew very quickly, buying up land and enlarging enrollments. But teaching staffs were not expanded. We wanted to maintain academic standards, so we rejected this approach. Second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evaluat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at all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s a good thing. But the ministry's evaluation now is not a real evaluation; it's a formal exercise. Q: An exercise in wining and dining? Z.Q.: Exactly. The evaluators would come to our university, and we didn't prepare anything special; instead we asked them to observe the professors and students. Q: Did the education ministry appreciate your approach? Z.Q.: No, they did not appreciate it. We didn't get perfect marks, but around 70% of China's universities did. Everybody knows the evaluation has no meaning. Of course, it's connected to funding, and our university got less mone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we kept a very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Q: In what way will SUST be different from other Chinese universities? Z.Q.: We will abolish rank: what we call de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Q: How will that help? Z.Q.: The main problem in higher education is bureaucratic power. Many professors now pursue bureaucratic rank instead of academic excellence. If you attain a high rank, you get money, a car, research funding. This is why Chinese universities have lost vitality. Q: How will you persuade people to work for SUST rather than top universities like Tsinghua or Beida ? Z.Q.: First,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promised that we can hire professors at the same salary as professors at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s higher than Beida, even higher than many U.S. universities. Also, SUST will be the first university in China with a significant budget for research. This is something I'm pursuing very hard. We don't want our professors to have to continuously apply for funding. Q: A lot of critics say that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suppresses creativity. At the teaching level, what needs to change? Z.Q.: We feel that the whole year of grade three of high school is wasted just preparing for the Gao Kao . At SUST, we will not enroll students based on Gao Kao results. We will enroll them directly from grade two of high school. Next year, we will take 50 students from grade two. Q: Does the education ministry see your rebel attitude as a threat to its authority? Z.Q.: They might not forbid us to carry out our plan, but they also might not encourage us. There is a danger that our students may not get a diploma issued by the education ministry. My goal is to ensure that my students are accepted by society and get good jobs after they graduate. If I accomplish that, this experiment will be a succes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a university to challenge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w an effective path for reform. SUST is going to face many problems. I am prepared to be the first to try true education reform, but maybe someone after me will be the first to succeed.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3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普丽人 2009-11-1 19:47
侯建国,1959年生,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78198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结晶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5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侯建国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利用高分辨率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单分子特征和操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单分子物理化学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理论和实验上的重要贡献。在Nature、Science、J.of Amer.Chem.Soc.、Phys.Rev.lett.等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 主要科技奖励和荣誉称号: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励,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1年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特等奖,2002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2003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博士后等多项荣誉。 国内外主要学术兼职:2003年任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评委,2004年任中国真空学会理事长,2006年任第七届中国科协委员、200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2007年任国际真空联盟(IUVSTA)执委,2007年任国际应用与纯粹化学联盟(IUPAC)化学与生物部名誉会员,2009年任挪威Kavli奖纳米委员会成员,同时还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杂志的编委和责任编辑。 自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3-2008年连续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培养的博士生中,2人获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 侯建国院士主要学术成就有: 1、对非晶半导体/金属膜中的晶化进行了分形研究。对各种条件下分形晶化的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实验及计算机模拟研究,在大量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形晶化自组织生长模型,这些工作是该领域早期重要研究工作之一,为理解复杂的分形晶化现象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中科院1997年自然科学一等奖。 2、发展了一种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确定固体表面分子吸附取向的方法。他与合作者通过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及其谱学方法并结合理论模拟,确定了C 60 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该项工作发表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杂志《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杂志上。美国物理学会在其物理新闻图片网上发布了题为Buckyball Orientation(足球烯分子取向)的新闻介绍这项研究成果,并被科技部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基础研究进展新闻。 3、分子内部结构的直接观测: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的单分子图象,并发现二维单分子阵列的新的取向畴结构。他与合作者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有效隔绝了衬底与C 60 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具有化学键分辨率的C 60 单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图象。该工作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被《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为构思巧妙,实验严谨的研究工作,并被两院院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4、通过单分子选键化学实现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他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探针对PcCu进行分子手术,呈现出近藤(Kondo)效应。该工作发表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在这一工作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对单个分子的原位选键化学操纵实现了对分子电子态和自旋态的调控,对于单分子操纵和分子尺度上量子态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项研究成果还被两院院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个人分类: 院士介绍|4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应发行纪念钱学森博士的纪念邮票!
luo971 2009-10-31 14:38
国家应发行纪念钱学森博士的纪念邮票! 中国科技大学,罗渝然(Yu-RanLuo),luo971@ustc.edu 50年前,钱学森博士是我们中科大学生的老师,亲自为我们讲课。在中关村他家里,钱老与我们青年人谈人生。我们对钱老无比崇敬。 钱老是我国科学巨星,中国航天之父。为了纪念钱老的巨大贡献,国家应发行纪念邮票!
8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南方科大会实现自己办校初衷
chile 2009-9-29 15:56
人上了岁数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条件而限制,不愿意或者不打算去实现那些看似too simple ,maybe impossible的事情,诸如一直为中国高等教育奔走呐喊的朱清时同志的又要开始奋斗的决心,大部分网友也都是从自身的角度或者理解去说这件事情,或是支持或者是观望,或者是希冀。 在这里不对南方科大将来的走向做一个推论,我想既然深圳有理想,既然老校长还想奋斗,那我内心完全都是支持的,只是希望在中国教育的现状下,在教育界的学者和专家,尤其是领导们,都给这个尝试的勇气和理想一个支持和一个鼓掌,踏踏实实去支持这些要做实事的同志们吧!
个人分类: 自愚自乐|35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晒晒我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化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热度 1 luo971 2009-9-10 16:54
晒晒我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化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这博文的修改稿已发表在《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12月),可从中科大网站下载PDF文件( http://staff.ustc.edu.cn/~luo971/USTC-Chem-One.pdf )。 罗渝然(Yu-RanLuo),luo971@ustc.edu.cn 2008年秋,科大恢复了少年班大一的化学课程。这是国内化学教学众多改革中的新尝试之一。我从美国回来,接受了讲授少年班化学课的任务。我面临不熟悉的新环境,碰到了许多没有预料的困难。本短文将汇报,如何把在海外体验和国内情况结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设计课外作业与思考题,考核与考试,受到学生欢迎等实际过程。本文呼吁,国内应当出版多方位的、有不同特色的、反映化学催生新学科、新前沿、新热点的新教材。 30年来,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不断地坚持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最初,科大少年班是五年制,普通化学是必修课之一。自从我国大学改为四年制后,科大也砍掉了化学课。2008秋,才开始恢复。 1.确定教学内容 现代科学的许多大热门,如能源、材料、信息和健康,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科大恢复少年班大一新生的化学课程,一个学期,(实际)74-76学时,是明智之举。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材,是一个大难题。少年班学生的大一化学课,应当区别于化学和生物专业的化学课。应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传授化学的最基本原理,而且应当介绍这些原理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现代新兴学科中的应用。 检索国内已有的普通化学、化学原理、大学化学等大一教材,都不具备我们期望的特色。检索国外出版的相应教材,一部分书籍具备我们期望的特色,例如J.A.Suchocki编写的ConceptualChemistry?UnderstandingOurWorldofAtomsandMolecules.它已被我国的国外高校优秀教材审定委员会推荐,购买了在大陆境内发行影印本的权利,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发行(2002年印刷),中文书名定为化学原理。我从美国邮购了该书的第3版(768页)。2007年出版了第3版(2007)比第2版(2002)增加了121页。Suchocki的该教材分两大部分,前12章介绍化学基本原理,后8章是介绍化学与生活中的化学物质、药物化学、食品与粮食生产、水资源、空气资源、新材料、能源、和生物聚合物。这些广博的内容和新知识将吸引青年学生,有利于他们日后进入社会时更好地发挥综合才能。 Suchocki的教材很少介绍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的内容。而这两项科学内容,国内的大一教材,却花了很多笔墨和学时。我们认为,国内教材这样的安排,未必适合于大一的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包括少年班),因为他们将在后续的物理学课程中系统深入地学习量子力学和热力学。 阅读美国的相应教材,我们都会发现,他们教材的起点要比国内大一教材的低得多。原因是美国的高中教育水平,不值得称赞。美国中学生的数理化教学平均水平低,在口头表达方面比国内学生要强,但笔头和应试方面比我们的差。Suchocki的教材的低起点适合于美国的国情,不适合于国内。我们相信,尽管Suchocki教材和海外类似书籍中的许多优点,值得我们的借鉴,但不适合作为科大少年班学生的化学教材。 由于三个月还找不到适当的中文版教材,开课前七天,我匆忙地挑选了北京大学华彤文老师主编的普通化学原理(第3版,2005),作为教学参考,因它被评为优秀教材,声誉很好。但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和学生们才发现,这本化学系学生用书,虽17年内,三次修订改编,仍有多处缺陷,如部分内容陈旧,十余处科学论述欠妥。 2.确定教学大纲 我经与科大张祖德等优秀教师及有关部门协商讨论之后,确定教学大纲包括两大篇(一,化学基本原理;二,化学催生新学科、新前沿、新热点),二十三章。具体的各章节、小节与课时安排,可从我的主页(http://staff.ustc.edu.cn/~luo971)看到。 在课堂上,结合具体讲授,我插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新内容,例如:软物质、元素起源、原子簇(团簇)、超分子、可燃冰、石墨烯、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量子化学,细胞膜中的水和离子通道,化学第零定律,振荡反应、化学反应的三层次、表面上的原子簇、表面过程的基本类型、光化学与视觉化学、绿色化学、大气层演化、生物聚合物等等。 3.设计课外作业与思考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设计了目前题库中没有的课外作业。例如: (1)利用Internet,查阅什么是暗物质?写出50-500个字的简短回答。 (2)2028年,科大70周年校庆时,中国科大1号载人飞船进入外太空。宇航员张小虎博士测量得到,飞船周围每升平均一个粒子。请你预测外太空的压力是多大? (3)关于235UF6和238UF6的扩散速率之比,北大教材的第19页给出值是1.004,但课堂上罗老师给出值是1.00429816.请回答,哪个答案符合误差理论?你能找出第19页例2.9计算时的问题吗?假如你是该工程的设计师或负责人,你愿取哪个值?为什么? (4)邀请你担任一次稿件和书籍的评审员(reviewer)。对比北大教材p.55和p.33两张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对作者(投搞人)有什么建议。 (5)人们已测定宇宙中的元素丰度。你能利用这些信息,推测出宇宙中头三种丰度最高的分子吗? (6)请对比北大教材285页的表12.5和94页的表5.2.你还相信平均键能概念是可靠的吗?为什么? (7)从2004年起,石墨烯(graphene)成了物理学和化学中最热门的议题之一。你知道为什么吗?请给出200-500字的回答。 (8)在常温和常压下,热化学的数据表明,从金刚石到石墨的过程是自发的。请利用手册的资料,计算这过程的?G.请猜想,为什么你没在常温和常压下观测到该过程? 此外,我结合当前的科研新动向,给出课外思考题。例如:请写出水的分子式。我告诉学生,科学是无止境的,目前这问题至少有四种答案。你的回答,折射出了你的学术水平高低,你是高中生(~220年前)水平?大学生(~80年前)水平?水溶液科学的研究生水平或专家水平?相当多的学生对这类怪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 我用多媒体,放动画和幻灯片,介绍有趣的网站和优秀的工具书。我提供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科普材料和科学史,放在网上,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和讨论。 参照美国教学方法,我邀请部份学生(~1/3)分期分批地到我家做客,交朋友。我们畅聊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和海外见闻等,这使我加快熟悉了学生们的个性、爱好、现况、要求和期望。 4.考核与考试 我看重学生平时努力和学习主动性,安排近十次课外作业,占总成绩40%,见下表: 考核方式 成绩% 课外作业 40% 期中笔试(1hrs,开卷) 20% 期末笔试(2hrs,开卷) 40% 期末Seminar(自选) 20%(加分) 总成绩 100%和加分 期中和期末,各安排笔试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任何材料、这包括笔记、课件、任何习题解答与参考书、计算机等。但不许交头接耳与外界通讯作弊。有趣的是,期末笔试虽然完全开卷,但160位学生的成绩范围是58-99分,无人满分! 针对国内学生不如美国学生那样爱张扬,口述科学能力比较低的现象,我设计了期末Seminar的自选项目。凡演讲与化学有关的题目,都允许。160人中,88%的学生报名参加演讲会。每人演讲八分钟,限三人提问,提问者获加分鼓励。许多学生对口述科学的训练方式,兴趣很高。特别是,几组学生在化学实验课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他们有兴趣的化学实验并录像,挑战YouTube和Google网站介绍的结果,讲述自己观点。我被作者们允许,他们的素材可用来充实今后的化学教学。 5.小结 (1)科大恢复少年班的大一化学课程,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开拓了大一新生的知识面,为他们提供了比较全面和广博的科学训练。 (2)编写适合少年班学生的化学教材,是一项教学创新工作,应当列入教材改革的课题。 这博文的修改稿已发表在《教育与现代化》(2010年12月),可从中科大网站下载PDF文件( http://staff.ustc.edu.cn/~luo971/USTC-Chem-One.pdf )。
20061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一个科大人眼中的台湾清华大学【转载】
chile 2009-7-29 11:07
发信站:瀚海星云(2009年07月28日14:34:12星期二),站内信件WWWPOST 今天上午来到实验室上网,恰好看到了昨天的一片帖子台湾人眼中的上海交 大,看完之后感觉很感慨,因为我现在就在台湾清华大学做暑期的交流,来之前也由 上交校方安排,在上海交大待过两天,参观了他们的校园,也算是有个初步的了解,所 以想来跟着他的思路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来台湾是十几天前,大约是七月十号,坐了几乎一天的飞机,从香港中转,下午才 到达台湾的桃园机场,然后由学校派游览车把我们接回处于新竹市的清华大学。刚刚到 新竹的时候,几乎被吓到,这个拥有新竹科技园区,被称为台湾高新科技之都的城市居 然看上去是那么的破败,从城市景观上来说,连合肥都比不上。而清华大学的校门也仅 仅只是有个活动门而已,没有什么富丽堂皇的装饰,清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朴 实无华。 两个星期下来,我确实从各个方面审视了一下两岸大学的不同。首先从宏观的方面 来看看,台湾的大多数大学是服务型的,而非管理型的,学校的各种公职人员的主要职 责是为同学服务,而非实施管理。这边的宿舍都是没有管理老师的,当你真的碰到一些 事情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联系他们,服务相当的热情。宿舍的楼道里面一般都是有很 多的摄像头,加上进出寝室大多是要门禁卡的,所以这边的盗窃率比较低,住在寝室也 比较放心。但是由于每个学校不能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住宿,因此每学期申请住校的人都 是要抽签的,没有抽到就只能在校外租房,租金比学校贵很多。 新竹清华大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学校可以花重金给学生安排活动室,学校的建筑 有接近1/4是专门给学生活动用的,学生在暑假可以自己办夏令营,自己去全台湾招募国 中或者是高中营员,自己申请学校安排营员的住宿,甚至为了夏令营还可以自己去新竹 市政府申请补助。整个夏令营没有老师的参与,没有人在耳边喋喋不休的唠叨安全问 题。。。听实验室的学长说,清华大学每年暑假平均都要办40几个营,完全是各系所的 同学自行组织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在说说学校的软件条件吧,先从最让大家诟病的食堂来看,这边的餐厅并不是由学 校承包,而是引入了一些很精致的铺子,在一个大范围内,你可以吃牛排,吃卤菜,吃 自助餐、吃面,随你喜欢,喝的饮料也做得很精致,一般是NT20块左右就能喝到700CC, 还是挺划算。和我们一样,大多数本校的学生也不喜欢在学校吃,那也行,出了学校就 有一条夜市街,想吃什么随便你,卫生条件也都还不错,价格也公道。所以这样以来, 学校不会被骂食堂难吃,因为饮食是你自由选择,与我学校无关。。。。 网路方面也是很不错的,去图书馆或者网路自习室,只要你有学生证,就可以免费 上网,没有限时,你可以一直从早上上网到他们下班,没有人会管理,而且还有很凉快 的空调可以吹。宿舍里面也提供接口,只要你去申请到一个IP,到你退宿之前,完全免 费,学校不会收一分钱,而且网速也是很快的。还有就是这边对网路的限制很少,大陆 的所有网页可以无限制的登录,网速也比在科大宿舍上网快不少。 关于学校企业的问题,这边也有,不过学校不会大张旗鼓的打着清华XX的口 号来营销,而是在校园里面专门开辟一栋大楼,叫做研发中心作为校企联合的平 台。校园里面得书店买的书几乎都是各专业要用到的,不会出现什么幼儿园、国小、国 中的辅导书,都是有针对性的书籍。校园里除了可以贴海报的地方,其他的墙壁几乎都 是干干净净的,而且海报栏也不会出现那种类似【海文考研】一样的霸王海报,一张海 报一个角落就够了。 台湾清华大学在岛内是排在台大和成功大学之后的,位置和科大在大陆有点相似, 但是由于他们的本科生没有出国率这个概念,因为台湾学生想出国只要申请是一定能够 出去的,所以他们对前途的看法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四年的大学生 活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 不可否认,与国内其他省份的高校相比,台湾大学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不同,虽然 科研的条件比不上我们,但是科研的氛围乃至科研环境都是让人敬佩的。没有行政权力 的野蛮干涉学术,没有充斥着铜臭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才是能够培育出合格人才的 好高校吧。 令人庆幸的是,在国内高校这样的大环境下,科大至少还没有中毒太深,仍然像一 朵出水芙蓉,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原则和精神。
个人分类: 转自他乡|561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