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为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古训今读】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益)
xiao 2013-4-26 09:26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尚书@大禹谟》) 【伟光按】政府时常违道而导百姓以利欲,复又拂百姓之欲以满足少部分人之欲,犹厝火于积薪之下,危之甚也;不识不知,危上加危也。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6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古训今读】硕鼠,硕鼠(《诗经》)
xiao 2013-4-26 08:38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诗经@魏风@硕鼠》) 【伟光按】这首诗我们很多人都在教材里学过,据说是咒骂腐朽的统治阶级的,今日有钱有权的人都向往“万恶的美帝”,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论语》有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朱子注云:“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为政者不务抚慰子民、使之安居乐业而劳心于远交、免除异邦之巨债,皆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之举也,不知何日能有此觉醒,哎。
个人分类: 金声·玉振|5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论语》作君子之七:为政。
热度 1 blog2learn 2012-2-20 18:00
为政: 《论语》不但包含很多为人和治学的道理,同时还体现了孔子推行仁政的思想。宋朝宰相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论语》为政思想的对古人的影响。 诚信是为政的根本。子夏同学曾经说过: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意思是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而征召劳役,他们就会认为为官者太严厉。为官者如果不信任自己的下属和百姓,他们的建议则容易被当作是对自己的诽谤。如此看来,相互信任是官民互相沟通的基础。现在政府对某些突发事件那么紧张,正是由于官民缺乏信任造成的。老百姓不相信政府,所以容易用极端方式表达意见。 如何建立百姓和官员之间的信任呢?孔子主张施行仁政。具体点说就是要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没想到口号的数字化从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了)。 所谓“五美”就是: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顺应老百姓的利益需求而为政,行政成本最低,这就是 惠而不费 ;只有当老百姓有空闲和有剩余的劳动力的时候才征召劳役,老百姓心甘情愿地纳税服役,而不要强征暴役,此乃 劳而不怨 ;君子施仁政而满足了自己求仁之心,而不再贪恋其它东西的,就是 欲而不贪 ?君子对人,无论财富多少和势力大小都泰然待之而不怠慢,这就是 泰而不骄 ;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而而态度庄重,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就是 威而不猛。 五美中的前两美同 “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是一脉相承的。 什么是四恶呢?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就是说:对罪犯和囚徒不努力改造教化而是大开杀戒就叫做“虐”;不进行岗位培训和给予适当管理便要求成功叫做“暴”;管理上造成延误而突然限期下属完成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这五美四恶可以说是孔子推行仁政的最完整的总结。不仅仅是为官,在我们的日常企业管理和日常生活中也是值得推广的。 在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子思同学就提醒我们: “君子思不出其位” 。 也就是说君子考虑问题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这当然也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他们的这种主张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说每个人各司其职,不要越俎代庖。但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和我们法制社会里所需要的相互监督和制约的思想是不相宜的。 政治有清明的时候也有混乱的时候。政治混乱的时候如何做官呢?孔子举出两个例子:一个是叫史鱼的,无论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他的行为都象箭一样直率,孔子认为他很正直( “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另外一个是叫蘧伯玉的,他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出来做官,而在政治混黯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主张隐藏起来而辞退官职(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认为史鱼正直而蘧伯玉才是真君子。难道正直的还不一定是君子?我们现在对他的这些观点是应该有所取舍的。 在政治混乱时是否应该做官这个问题上,子路同学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家无道时不做官而归隐是不义之举。因为臣下为君主效劳是天经地义的,因政治无道而逃避就是违背伦理的。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我们现在也不必为某个君主效劳。我们效劳的是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团队,社区,国家和天下。团队,社区,国家以及天下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应当效法子路而不是孔子。 其它相关文章: 读《论语》作君子之一:开篇 读《论语》作君子之二:修身养性 读《论语》作君子之三:仁义道德 读《论语》作君子之四:为人处事 读《论语》作君子之五:治学从事 读《论语》作君子之六:言行 读《论语》作君子之七:为政 (本文)
个人分类: 国学|42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人情世故
贾克功 2010-2-7 17:40
南怀瑾:《论语别裁》02章 为政(5)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融洽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孔子的自剖 下面更有趣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须要人生的经验。 在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没有办法实验的,就是政治和军事。这两个东西,包罗万象,变动不居。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的政治,专制、君主、民主、集体,究竟哪样好?谁能下得了这个结论?尤其现代的中国,几十年来,西方的什么思想文化,都搬到中国这个舞台上来玩过,结果如何呢?所以为政的人是要了解人生,要有经验,要多去体会。因此孔子将自己的经验讲出来,编到《为政》这一篇,就是暗示一般从政者,本身的修养以及作人做事的艰难,并不简单,要效法他这个精神,在工作上去体会、了解它,才把这一段编到《为政》中来。 从上面几段,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不管是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而人生经验累积成什么东西呢?简单的四个字人情世故。 讲到人情世故,中国人现在往往把这个名词用反了,这是很坏的事。如果说这家伙太世故了!便是骂人。尤其外国人批评中国人,几年前在《中央日报》我就看到这样的文章,说中国人什么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这里一般年轻人的反应,认为这个外国人的文章写得非常透彻,我说你们不要认为外国人在中国留学两三年,就能懂中国文化,那你们都是干什么的?几十年的饭是白吃了。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人情,所谓人情,不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提着一只火腿,前街送到后巷,左邻送到右舍,在外面送来送去地转了个把月,说不定又转回来物归原主了。这只是情礼的象征,中国文化所讲的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性情。人情这两个字,现在解释起来,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等学问都在内,也就是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但现在反用了以后,所谓这家伙太世故,就是滑头的别名;人情则变成拍马屁的代用词了。就这样把中国文化完全搞错了,尤其是外国人写的更不对。 为政以德为本,再以学来培育诗的温柔敦厚精神,是不是就具备了为政的条件了?不然!不然!就好像一个军人,把中外古今的军事思想理论都翻遍了,但是连枪怎么放都不会,二等兵上等兵是怎么回事也不晓得,这等人充其量只能当个参谋,绝对不能带兵上战场的。所以《论语》行文的气势,轻轻一转,把孔子的简略自传编进来了。也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道理就是要真正能多懂得人情世故。 我曾讲过,世界上所有的政治思想归纳起来,最简单扼要的,不外中国的四个字安居乐业。所有政治的理想、理论,都没超过这四个字的范围;都不外是使人如何能安居,如何能乐业。同时我们在乡下也到处可以看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八个字,现代一般人看来,是非常陈旧的老古董。可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如果能够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对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时代来说,无论是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而这些老古董,就是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德治与法制
贾克功 2010-2-6 10:34
南怀瑾:《论语别裁》02章 为政 (4) 穷哉法治 下面提出问题来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个道是领导的导。刚才我们提出来,说孔子讲的为政,不是谈政治,以现在观念勉强说来,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 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精神之不同了。不过,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20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人的伟大
贾克功 2010-1-18 21:07
南怀瑾《论语别裁》02章 为政(3) 孔子说我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一句话,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是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譬如男女之爱。如果作学问的人,男女之爱都不能要,世界上没有这种人。我所接近的,社会上普遍各界的人不少,例如出家的和尚、尼姑、神父、修女,各色各样都有,常常听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我跟他讲,你是人,不是神,不是佛,人有人的问题,硬用思想把它切断,是不可能的。人活着就有思想,凡是思想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思想,孔子的思无邪就是对此而言。人的思想一定有问题,不经过文化的教育,不经过严正的教育,不会走上正道,所以他说整理诗三百篇的宗旨,就为了思无邪。 那么为什么把这个讲文学境界的话,要放到《为政》篇来呢?这不是次序乱了吗?一点都不乱,这就是点题了,就是把题目的中心抓住,先拿出来。 第一个点题:以现在的话来说,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只是思想问题。只要使得思想纯正,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知道,现在整个世界的动乱,是思想问题。所以我在讲哲学的时候,就说今天世界上没有哲学家。学校里所谓的哲学,充其量不过是研究别人的哲学思想而已。尤其是作论文的时候,苏格拉底怎么说,抄一节;孔子怎么说,抄一节。结果抄完了他们的哲学,自己什么都没有,这种哲学只是文凭!世界上今天须要真正的思想,要融汇古今中外,真正产生一个思想。可是,现在不止中国,这是个思想贫乏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文化。 第二个点题:牵涉到人的问题。 中国史上,凡是一个大政治家,都是大诗人、大文学家,我常和同学们说,过去人家说我们中国没有哲学,现在知道中国不但有哲学,几乎没有人有资格去研究。因为我们是文哲不分,中国的文学家就是哲学家,哲学家就是文学家,要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必须把中国五千年所有的书都读遍了。西方的学问是专门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生理学就是生理学,过去中国人作学问要样样懂一点,中国书包括的内容这样多,哪一本没有哲学?哪一样不是哲学?尤其文学更要懂了,甚至样样要懂,才能谈哲学,中国哲学是如此难学。譬如唐初有首诗,题名《春江花月夜》中有几句说: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与西方人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样,但到了中国人的手里就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学里找,就好像中国没有哲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看,哲学多得很,譬如苏东坡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学问题吗?宇宙哪里来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还是吃中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问的这个问题,不是哲学问题吗?所以中国是文哲不分的。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国历史学家,都是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所以司马迁著的《史记》里面的八书等等,到处是哲学,是集中国哲理之大成。此其二。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代的诗为什么那么好,因为唐太宗的诗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对联为什么开始发展起来,朱元璋的对联作得很不错,他尽管不读书,却喜欢作对联。有个故事,朱元璋过年的时候,从宫里出来,看见一家老百姓门前没有对子,叫人问问这家老百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门口没有对子。一问是阉猪的,不会作对联。于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很好!很切身份。唐太宗诗好,大臣都是大文学家,如房玄龄、虞世南、魏征每位的诗都很好。为什么他们没有文名?因为在历史上,他们的功业盖过了文学上的成就。如果他们穷酸一辈子,就变文人了,文人总带一点酒酿味,那些有功业的变成醇酒了。其次,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诗很好,但文名被他的功业盖过了。所以中国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学家。我们来一个老粗皇帝汉高祖,他也会来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别人还作不出来呢!不到那个位置,说不定作成:台风来了吹掉瓦,雨漏下来我的妈!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备诗人的真挚情感。换句话说,如西方人所说,一个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备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此其三。 第三个点题:中国人为什么提倡诗和礼?儒家何以对诗的教育看得这么重要?因为人生就有痛苦,尤其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经常人与人之间有接触、有痛苦、有烦恼。尤篇中国人,拚命讲究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就更深了。我经常告诉同学们,英雄与圣贤的分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从事政治碰到人生的烦恼,西方人就付诸宗教;中国过去不专谈宗教,人人有诗的修养,诗的情感就是宗教的情感,不管有什么无法化解的烦恼,自己作两句诗,就发泄了,把情感发挥了。同时诗的修养就是艺术的修养,一个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我们看历史就知道,过去的大臣,不管文官武将,退朝以后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把胸中所有的烦闷都解决了。不像现在的人上桌子打麻将或跳舞去了。这种修养和以前的修养不同了,也差远了。 由此我们已了解,孔子说《为政》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告诉我们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操,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的为政。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1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优美的情歌
贾克功 2010-1-16 22:22
南怀瑾《论语别裁》第02章 为政(2) 悠美的情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所以有人说《论语》要重新编排,他们看《论语》看到这里就说:讲为政讲得好好的,为什么又突然讲到文学上去,而讲起诗来了呢?还不是编错了,编乱了吗?应该把它拿出来,照现在西方办法,逻辑的整理一番。我说:逻辑?!大概是把它逻过一下,再辑一辑吧?只好为他们的主张作如是解释。殊不知《论语》已经编得非常完整了。 为什么在《为政》里谈这个问题。 诗三百,是指中国文学中的《诗经》,是孔子当时集中周朝以来数百年间,各个国家(各个地方单位)的劳人思妇的作品。所谓劳人就是成年不在家,为社会、国家在外奔波,一生劳劳碌碌的人。男女恋爱中,思想感情无法表达、蕴藏在心中的妇女,就是思妇。劳人思妇必有所感慨。各地方、各国家、各时代,每个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是不可对人说,而用文字记下来,后来又慢慢的流传开了。孔子把许多资料收集起来,因为它代表了人的思想,可以从中知道社会的趋势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人们要发牢骚?其所由来者渐矣!总有个原因的。这个原因要找也不简单,所以孔子把诗集中起来,其中有的可以流传,有的不能流传,必须删掉,所以叫做删诗书,定礼乐。他把中国文化,集中其大成,作一个编辑的工作。对于诗的部分,上下几百年,地区包括那么广,他集中了以后,删除了一部分,精选编出来代表作品三百篇,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诗经》。 读《诗经》的第一篇,大家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拿现在青年的口语来讲,追!追女人的诗。或者说,孔子为什么这样无聊,把台北市西门町追女人那样的诗都拿出来,就像现在流行的恋爱歌给我一杯爱的咖啡什么的,这一杯咖啡实在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得曲折、含蓄。由此我们看到孔子的思想,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迂夫子。上次提到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一定要吃饭,一定要男女追求,不过不能乱,要有限度,要有礼制。所以他认为正规的男女之爱,并不妨害风化,这也叫为政,正规的。那么他把文王周朝所领导的帝王国度中,男女相爱的诗列作第一篇,为什么呢?人生:饮食男女。形而下的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人一生下来就是要吃,长大了男人要女人,女人要男人,除了这个以外,几乎没有大事。所以西方文化某些性心理学的观念,强调世界进步,乃至整部人类历史,都是性心理推动的。 《诗经》归纳起来,有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什么叫风?就是地方性的,譬如说法国的文学是法国的文风,法国文风代表法国人的思想、情感,所以《诗经》有《郑风》、《鲁风》、《齐风》等等。雅以现代用词来讲,是合于音乐、文学的标准,文学化的、艺术化的,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文学化、艺术化。颂就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文学叫颂。 作品另三种型态,一种是赋,就是直接的述说。其次是比,如看见下大雪,想起北国的家乡来,像李太白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这个感触联想到那个,就叫比。兴是情绪,高兴的事自己自由发挥;悲哀的事也自由发挥;最有名的,像大家熟悉的文天祥《过零丁洋》七律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吹絮,身世飘零雨打萍;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兴。他在挽救自己的国家,挽救那个时代,而遭遇敌人痛苦打击的时候,无限的情感,无限的感慨。这也就是真的牢骚,心里郁闷的发泄,就是兴。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台风了解人生
贾克功 2009-7-29 23:57
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等而下之,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光是拿偷鸡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 不讲王道,只行霸道,或光搞些偷鸡摸狗之事,虽得势于一时,但终不能长久 。为官如此,经商如此,做学问、做人亦如此。 南怀瑾《论语别裁》第 02 章 为 政 (1)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不谈政治 大政治家的风范 星辰知多少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从台风了解人生 圣人也势利吗? 孔子不谈政治 第一篇《学而》是讲个人作学问的内在修养,接着下来第二篇《为政》则是讲学问的外用。 不过提到为政,有一点要注意:我们常发现在一些著作中,许多人认为《为政》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或者用现代的语汇来说,称之为政治哲学。在我个人研究的结果,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孔子很少提到完整观念的政治,孔子只说为政,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站在学术的立场,态度要非常严谨。我们常说一句话: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服真理。作学问的立场,就是在学术面前,态度要非常严谨,服从真理。孔子只讲为政,不谈政治;政治如国父所说的:管理众人的事。孔子所提的为政是教化,教化是中国文化的名词,不能看成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但过去又不叫作感化,而叫作风化。为政的意义包括了教化。这个重点我们必须把握住。因此第二篇《为政》,也是谈到学问外用的道理。 大政治家的风范 子曰:为政以德,其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共即拱。这几句话,表面上看来,非常容易懂。孔子提出来,为政最重要是德。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很少连篇来用的,那个时候,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以后,到唐宋之间,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变成一个名词为道德;到现在年轻人一提到道德,都当成讨厌的名词。这是文化思想的演变。所以我们要知道,秦汉以前,德是德;而道与天,在当时可说是最麻烦、最难于界说的两个字,同样的有无穷意义。有时候道字,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的代表;有时候是道路之道,有时候是原则或法则,像《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这个道就是法则的意思;有时候又是道德的代表。天字也是这样,包含有四五个意义之多。在同一本书,甚至在同一句里,前后的道字,所代表的意义就不同。这个好像是中国文化的毛病,其实也是长处,尤其在古代印刷术还没有发明,一个观念用一个字来代表,用刀刻到竹简上,在当时就足以完全表达。 再说到这个德字的意义,过去德是表示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古时人解释德者得也。因此我们了解孔子讲的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也和后世讲的道德意义差不多。如果不作深入研究,一般在学校里,就告诉学生,这里的德就是道德,因为学生不到相当的程度,老师也无法多搬古董来为他们作详细解说。孔子为什么提出这个德字,这是第一个问题。 星辰知多少 第二个问题说到北辰。我们中国文化发达得最早的是天文。过去我们把天体分成二十八宿和三垣紫微、少微、太微,类似于我们现在讲天文的经纬度。经纬度是西方的划分法。曾经有位天文学家主张,我们自己重新划过,不照西方的度数划,如格林威治时间是英国人划的,与我们不相干。我们为什么不讲自己的中原时间,或以台湾作中心,把经纬度再划过呢?而事实上,我们过去是划分过的。天体的分度为三垣、二十八宿,就是把天体星座的范围,划分二十八个部分。为什么叫宿呢?这是指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东方天上是哪一个星座出来,这星座就是宿。这出来的星座,每个月不同,每半个月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作二十八宿,又分为十二辰,作为时间与天体的关系。过去发现了北斗七星,就是现在西方人所指大小熊星座之际。在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一条银河,在银河的北面,那七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这七颗星连起来,像舀水的瓢,古时叫斗。现在的天文学,也没有离开我们老祖宗那个原则。整个天体那许多星星,都是以北极星作为中枢,众星拱卫着它,每到晚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前方,一定有两颗最亮的星,名招摇二星,它的光最为闪烁,很容易看见。春天北斗星一定指着东方的寅宫。过去做大将的,要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无所不通,才能带兵。因为天文在军事上非常重要,就拿行军来说,如夜间迷了路,即观星斗,不藉仪器,就可辨别出方向来。我国过去这一套文化是很普遍的,现在对于固有的天文学,我们反而一点认识都没有了。对于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不注意,一定要把它捡回来。 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听北斗星的指挥,跟着它,绕着它转动。不但一年四季,每个月北斗星所指的方向都不同,整个天体随时在运转。每天十二个时辰,北斗星的方向也在变动,而且这是几千万亿年,固定的一种变动,不能错乱,事实上它也决不会错乱。 对于北辰我们了解了,那么孔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在军事思想上,大家都知道万众一心以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两句。大家对它的解释也各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解释成千万雄师千万心,那就不太好了,最好的主帅在这情形下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思想问题,思想一定要集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岳飞所提出的。现在我们如果解释为主帅心计的变通,所谓山人自有妙计,那就更糟了。我们研究起来,岳飞这句存乎一心的一心,就是万众一心的意思比较恰当。那么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知道,儒道两家的思想,在秦汉以前并不分家。大家都知道,老庄道家的思想讲无为而治,有些讲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人,都解释为在上面领导的人,什么都不管,就是无为而治。这完全搞错了,道家没有这个说法,是无为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治是制其机先,看起来是没有事。譬如说,一个领导的人,一个主持的人,对任何一个方法,一开始你就要先透析它的流弊,毛病出在哪里,先找到病源,把它疏通了,再不会出毛病,然后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讲到这里,说一个笑话,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问他: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我说你们原来是这样干的。他说: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赶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个刘备,就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天下事原来如此。现在讲这样坏的一个故事,以解释这个道理这种无为而治,实在是太不道德。我们在政治学上,军事学上的政治思想中,都看得出来,所谓为大将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军事思想上的意义,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大将在那里,敌人就怕了,不敢动了,仗就打不起来了。这当然是了不起的。假如是一个普通人有赫赫之功,又是另外一件事了。所谓无为的道理,大致的要点也在此,孔子讲道德的政治,就是这一个道理。 为什么孔子老是提到这一类的东西呢?古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方法,有一句话叫经史合参。什么叫经呢?就是常道,就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这个原则是不会变动的。但不是我们能规定它不准变动,而是它本身必然如此,所以称为经。而史是记载这个原则之下的时代的变动、社会的变迁。我们要懂得经,必须要懂得史。拿历史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来配合。这样研究经史,才有意义。譬如孔子说的为政以德,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一则刻板的教条。其实不是的。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矨它为春秋时代,就是西周与东周之间的时代,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称为冬夏呢?照理冷就是冷,热就是热,称冬夏也无不可。有人说因为春秋第一句话春王正月后世把春王正月读成一句话,是读错了。所以我们再三讲,读古书要注意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纸笔,文字要用刀刻在竹简上,很艰难,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复杂的意义。这个春是春季;王是中央政府,是周朝;正月是周朝所行月令的正月;而成为春王正月以此来解释历史所以称作春秋的原因,这是不对的。 刚才提到,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乃至讲科学,一定先研究天文。要讲天文,则中国的天文,在三千年以前就发达了。在全世界而言,是一马当先的。讲天文又必须讲数学,而中国的数学,六千年以前,也很发达。这方面等将来有机会谈到《易经》的时候,再讨论它。 中国的文化是自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赤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气上来批判。拿现在的观念来说,称一下你够不够分量,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你做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都替你称一称。历史叫作春秋就是这个道理。 从台风了解人生 我们看了《春秋》,看了春秋战国时候的历史,孔子在《易经》的《系传》上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当孔子写《易经系传》的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动乱的时候。但是孔子认为非一朝一夕之故不是一天所形成的。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就是现在广东话、福建话所讲的台风,现在西方人用中国语音译过去,也叫台风。我们看到台风的力量这么猛烈,但它在水面上初起的时候,只见到水面上的一叶浮萍,稍稍动一下,紧接着水面上一股气流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道家这句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如果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都出在小事上。飓风起于萍末,大风暴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所以孔子在《易经》中说的上面那一段话,说明天下事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几乎没有偶然。平常听人说:这个机会很偶然,实际上没有偶然的事情。 以中国文化《易经》的道理来说,认为天地间的事都有原因,有很多因素的。譬如有人捡到一块钱,这多么偶然!但仔细分析,一点不偶然,它的前因是什么?因为他走出门来了,如果没有走出门这个前因,就不会有捡到一块钱的后果。或者说,坐在家里就掉下一块钱来了,这该是偶然了吧?但是因为他坐在家里,这块钱掉下来他才捡得到呀!假如他出门不坐在家里,掉下来的钱,也不会是他的了,所以坐在家里不出去,也是得到这块钱的前因。因此这些都是因素,其所由来者,渐矣。都是慢慢转变来的。《易经》告诉我们,天下的事,没有突变的,只有我们智慧不及的时候,才会看到某件事是突变的,其实早有一个前因潜伏在那里。我们懂了《易经》这几句话,孔子著《春秋》,正是赶上那个时代,他所以那么偏重教化,正是在那三四百年当中,社会风气乱得不得了。我们不妨引用下面几个人的话,就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乱到什么程度。 司马光说:今晋大夫 暴蔑其 君,剖分晋国(指赵、魏、韩三家分晋),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分不得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 又说: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灭,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其不哀哉。 顾亭林说: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邦无完交,士无完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得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从上面的记载,说明了春秋战国当时社会之乱,变乱是不得了的。当时,大家重视权利的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这个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圣人也势利吗? 讲到德,第三个观念来了,我们看中国历史,儒家思想为什么对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样推崇?以前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比我大几十岁,是我的忘年交,四川人,自称为厚黑教主的李宗吾,此人当系大家都知道的。他本人道德非常好,就喜欢故意骂人,我劝他少骂人一点,不要提倡厚黑学,我说人性本来就是那么一回事,脸厚心黑,但还用一张幕掩盖起来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揭开来呢?他说:揭开吗?你搞错了,我是拉开坏的一幕,教人看后面真的。李宗吾对历史非常怀疑,他说圣人靠不住,为什么专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成功的人?不成功的就没有圣人吗?所以他有一篇文章叫对圣人的怀疑。这位老兄,专写反面文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老弟,你不知道,我和爱因斯坦同年,我那位同年发明了相对论名闻世界了。我呢?当个厚黑教主还没有当好,所以我非要调皮一下不可。此人很妙,我认识他时,他已六十多岁,整天不吃饭,老喝酒,喝酒就饱。精神、道德都很好。 讲到这里,再回头讲正题,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等?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 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等而下之,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光是拿偷鸡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 这几句话虽然简单,解释起来,却有一大堆的意思,我们把它整个了解了,就晓得它的价值了。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