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然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这个夏天,我们分别亲近大自然
fuleiucas 2020-6-19 21:48
引子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分别”亲近大自然,而不是“一起”呢?那还要从本学期我开设的一门课说起。 我给本校的本科生同学开设了一门通识选修课,叫做《亲近大自然》。之所以开设这门课,是我觉得在当今信息社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罹患了“自然缺失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少,由此可能会带来很多后果,诸如孤独、狭隘、抑郁、缺乏创造力,等等。出于对自然的热爱,特别是对于正在复兴的博物学的热爱,结合自己的生物学专业背景,我就想着开这样一门课,与大学生们分享自己感悟自然、亲近自然的体会和做法,也给他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一点不一样的生气。 这门课该怎么上呢?既然是要治愈“自然缺失症”,既然是叫做“亲近大自然”,那就绝不能待在教室里坐而论道,而是要真正的走到自然中去才行。在去年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我就设计了植物拼图、群落调查、远足考察等活动,将动植物识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知、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虽然是第一次尝试,还有很多不成熟,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作品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2019年课程期间的徒步旅行 2019年课程期间同学制作的植物拼图 在 2019 年底的时候,我已经计划好如何完善这门课了,并且设计了新的课程方案,还申报了学校的教改项目。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计划。我先是把本来上半学期的课程调整到了下半学期,而后直接就改为在线教学了。这下子有点为难了:在线课程如何实现真正的“亲近大自然”呢?总不能让同学们待在家里隔空望自然吧!经过反复思考,我对课程计划又做了临时调整,将在线课程上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而线下部分不需要返校组织,直接在各位同学的家乡就可以开展。 这门课程只有半个学期 8 次课,我是这样安排的:前两次为理论介绍,将自然教育的理念、亲近自然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辅之以自然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学习,先把同学们的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几次课,则要求同学们走出房间、走出庭院、走进自然,通过“形色”识植物、制作植物拼图、绘制植物地图、拍摄垃圾分类的 vlog 等活动,在自己的生活区域亲近大自然。为了让没有基础的同学也能完成任务,除了在前两次课介绍相关方法和技术外,我还提供了大量案例。此外,我还给同学们推荐了《笔记大自然》这本自然教育的好书,并让大家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录制音频与同学们分享阅读体会。由此,一门以户外实践体验为主的自然教育课程就初具框架了。 协奏 那么问题来了,同学们是否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和课程内容呢?实施的效果又如何呢?我在最后一次课,让同学们谈一下自己对自然教育或博物的理解,以及修习本课程的感受。下面结合同学们的作品和他们的感受,看看课程实施的效果吧。 在这个毕业的学期选修一门课,实属意外,我并非缺学分,相反选修的学分,多的我在结算学费时还需要额外交钱给学校。大抵是兴趣所致,一直没有旅游计划的我,希望依靠这门课来强制我出门看看,虽然被疫情给GANK了。但这门课对我的影响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在未来教书的时候组织一两个活动,或者我彻彻底底的被洗脑开始研究起大自然。但我无法预知未来,所以我根本不相信未来,就像我不相信我现在学到的知识能够立刻转换成财富意义。只能希望有那么一天我突然想起还有这么一门课,一个学问,可以促进我的大脑分泌一些催产素来让我兴奋,甚至让更多人兴奋。 ——毕业生成森的分享 其实说实在,自己当时就是奔着有趣这个目的而来的,这个课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私心。然后因为这个学期自己是居家学习的嘛,作业让我也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最后的几天里,回到学校,发现初阳湖里多了一个人工小岛,岛上住着一对黑天鹅,那是它们的家,它们都有家里,我一个单身狗酸了……老师,课程结束了。亲近大自然这门课是我大学学习生活的最后一门课程,唉~~感慨万千,这门课的结束代表着我大学生活的结束,一想到这里,心中颇有伤感…… ——毕业生韦明山的分享 韦明山同学的自然笔记 后来的日子里,由于毕业论文的原因,回到了学校,做自然地图的时候,逛着即将离别的校园,拿着软件拍摄不知名的植物,在没有毕业典礼的一年里,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道别方式…… ——毕业生陈亚伦的分享 在作业的“逼迫”下,我开始尝试着有目的地观察这个世界和大自然:原来,我家旁边的公园的植物种类竟然如此繁多,甚至还主动担当起小导游,和父母散步时向他们介绍植物种类,有时还会嘲笑他们活了五六十岁连花都不认识;回校后也和室友认认真真逛了整个浙师大,建筑和植物诉说着老校区走过的年代岁月,鲜花和绿草洋溢着新月湖的青春活力,弥补了过去两年半的遗憾…… ——小学教育专业汪若婷的分享 汪若婷同学制作的植物拼图表情包 回顾整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以及参与的活动,我发现自己完成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也不敢去想的事情,这无疑也是一种巨大地进步和自我超越……在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作业时我都抱着兴奋而又些许的紧张的心理,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完成到这种程度的。因此,在这里也很感谢这门课和老师可以给我创造这样的机会,让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成长进步。 ——应用化学专业邹庆庆的分享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我切身实际的感受到自然的美妙,那丰富多彩的植物,那生气勃勃的乡野,轻而易举的就能扣动我的心弦,从而沉醉其中,静享悠闲…… ——财务管理专业朱佳文的分享 事实上,我是生物专业的,已经学过了两个学期的植物学,按理说是会辨认很多植物了,但是在完成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就连我家门口的那棵小小的盆栽我都不认识。到了后来,与其说是作业驱动着我走出家门,不如说是我自己的好奇心在驱赶着我快去看看周边的绿色……因为是网课的原因,让人印象深刻的还要论老师布置的作业。每次的作业形式都不一样,点开看作业详情前就像是在抽奖。每当我做完一项作业,心满意足地分享给朋友看时,都会让他们感到很惊奇“为什么你们的作业这么有意思?” ——生物科学专业张子怡的分享 张子怡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 试着回想一下,距离我们最近一次好好地近距离感受、亲近大自然已经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就我个人而言,在这门课程之前,这件事彷佛已经离我很遥远,我好像已经很久都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体会生活中的大自然了……而在上了亲近大自然这门课程后,我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我从最初的为了完成任务去接触自然,到现在发现自然的神奇,愿意主动去亲近自然,对自然中不同的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好奇心。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林雅诗的分享 我觉得这门课程唤醒了我对自然最原始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童时期对外界的好奇感也慢慢消失了。可能因为生活在这个浮躁急功近利的环境里面,对大自然的好奇慢慢的泯灭了。这门课就像是一把火,我快熄灭的火炉重新被点燃了……希望在课程结束后我也可以一直让这把火不熄灭,接下来的时间希望自己也可以做一些自然笔记,去观察自己的居住地,记录下它当下的模样,让我回归最原始的自我,整个人只化成一双观察的眼睛。没有功利心纯粹的去观察自然,从身边的微小事物学到一些东西,回归自然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纯粹一点,单单去观察感受一件事物。日后可以回味这些经历,际遇,观察以及感动的瞬间。 ——环境设计专业吴婉婷的分享 亲近大自然这门课程是我接触到的知识丰富、形式繁多、方法多样的课程里数一数二的,我想这是我真正成为教师的必修经验。 ——历史学专业熊友琼的分享 不鸡零狗碎的学机灵,也不着急那么成人化,有明亮的眼睛,有不汲汲于现实的精神世界,有独立的人格和宽广的胸襟,有平淡处事的心境,这是《亲近大自然》带给我的最深层次的收获。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耿双的分享 张雯靖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浙师大初阳湖) 亲近大自然是一门十分特别又有意思的课程,是我这一学期选修的课程中最让我意外和惊喜的课程。开始我对这门课的预想是在教室里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来走进、认识大自然。没想到课如其名,亲近大自然就是走出教室,在自然中自然的学习。每次课程的作业也十分有趣,比如,认识几种身边的植物,制作植物拼图、自然笔记与植物地图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我彷佛回到了幼儿园时代,再次拥有了那种跳出社会的压力圈,像小动物那样重新回到自然的轻松与愉悦。 ——音乐学专业胡栖桐的分享 通过这门课程也让我养成了记录身边自然的习惯,有时候可能看见了很美丽的花,我会拿出相机把它拍下来,或者牢牢记住模样,回家后赶紧拿笔画下来,还会查阅一些资料,更深入去了解。让自己与周围世界多了一些互动和思考,这都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想法,以前对于大自然带来的美只会让其在脑海里一闪而过,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延展其美丽,但是我现在却学会了记录,可以说是很大的收获了。 ——舞蹈学专业刘思益的分享 身为舞蹈学的学生,经过此次课程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编舞或感受舞蹈的时候,可以想象或者身处那片自然环境,不仅会让自己的内心情感更加丰富真实,也能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舞蹈学专业杨丽的分享 汪若婷同学绘制的植物地图(浙师大老校区) 尾声 坦率地说,在疫情期间居家学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以户外活动为主的自然教育课程,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幸运地是,我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课程实施的方法,从同学们的反馈来看,效果也算差强人意。说起来,本学期的课程不足之处还很多,特别是没能实现同学们之间的协作和充分交流。正如我的题目所说,我们只是在 2020 年的初夏,实现了“分别”亲近大自然,并没有一起亲近大自然。在最后一次作业中,同学们跟我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故事,他们在完成每次作业时的欣喜和奇遇,还有对于本课程的期许,读着他们的文字,感觉像面对面在聊天。真的是要感谢他们,这门课的成果,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疫情是暂时的,我们终将回归日常。相信在不会很远的明天,我们可以放松心情,三五成群,一起去亲近大自然!
个人分类: 自然志|70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亚马逊森林大火背后的环境教育分析
热度 1 ecoliugy 2019-9-6 11:15
亚马逊森林大火 近日,南美洲亚马孙热带雨林大火蔓延,巴西政府灭火不利的消息同样在网上蔓延,引发轩然大波。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热带雨林大火,更是把亚马孙热带雨林着火的问题推向了高潮,引发全球网民大讨论。 南美洲热带雨林被称为“ 地球之肺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不仅对全球气候稳定,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全世界仅存的最完整的森林,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假如亚马逊被毁,那将是人类自然遗产的一大损失。 亚马逊大火 (via science NASA) 亚马逊热带雨林和西双版纳(或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一样,具有旱季和雨季的交替,在旱季,森林比较干燥,火灾很容易发生。本来热带雨林中发生火灾是生态系统一种正常现象,不过由于气候不稳定,干旱加剧,人工砍伐等等,火灾频率大大增加。前十多年,亚马逊热带雨林毁林的步伐已经有些缓解。但从 2019年开始,由于巴西经济不景气,新任总统博索纳罗又主张发展优先,对 砍伐森林和烧荒造田管理有一些宽松,造成火灾加剧。 亚马逊的热带生物多样性几乎占据了全世界的1/4, 物种丰富度非常高,很多生物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比如我们熟知的王莲、食人鱼、箭毒蛙等。在这里,我只以角蝉为例,你看了下图就会明白亚马逊热带雨林有多神奇,热带生物多样性很有趣很珍贵。 角蝉的多样性(via 网图) 环境教育分析:本土生物多样性教育的缺失 热带雨林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终极问题在于人心。在环境教育的行为理论中,教育通过改变人的知识、态度等,最终志在改变目标公众的意识和行为,以及政策制作和执行者的行为。 对于执政者来说 , 环境保护的重要等级 通常要排在经济发展等民生的后面。亚马逊雨林之于全球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受到全球的关注。事实上,从热带雨林研究来说, 整个亚马逊雨林的研究体系和关注度最高的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生态学家,几乎主导了整个热带美洲的生态学研究,比如比较著名的顶尖生态学家E.O.Wilson,生物多样性之父Thomas Lovejoy,以及网红 女 明星林冠生态学家Nalini Nadkarni等等,都是来自美国。可以这么说,巴西等美洲国家,对自己国家的生物多样性的了解,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所以简单从“ 知识-态度-行为 ”的环境教育政策模型就可以看出,西方的批评肯定要比本土多,也要比本土强烈。这或许也是法国总理马克龙批评的认知缘由之一。 对于居住在亚马逊里的土著来说 , 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体知识系和传统 知识完全不一样,土著居民说实话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一是人口比较少,二是在现有的雨林土著完全不适合现代社会,别说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热带雨林,就连他们自己种族和文化的存活都还在等待有识之士的努力。 对于公众,居住亚马逊周边的人们来说 ,公众对雨林的关注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今天我要着重讲的一点。智利的生态学家 JL Celis-Diez就是关注自然与人文在环境保护的一位专家,2016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对智利市场上2012年国际儿童书展上的1242本图书进行了统计,发现 美洲针对孩子的绘本和教科书内本土生物非常少,几乎(89%)都是外来的明星动植物,只有一丢丢(8.9%)的书描绘了南美洲的生物和自然景观 。 (Juan L Celis‐\Diezet al,2016) 智利少儿绘本和教科书中本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缺失(via 文章截图,深色为外来种,浅色为本土动植物) 教科书的重要性,我们无需多论。特别对于儿童来说学习本土动植物、自然和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当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教育领域,开始有一些研究关注自然和人心的问题,人心除了宣传的渲染,在心灵深处,其实是收到环境的影响。 假如 孩子学习的知识都是外在的,那么当地的公众很难建立起来对当地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书本知识、人的知识和当地生态保护的认知之间存在的鸿沟就无法跨越,不同脑袋和领域间的知识融通就难以形成。那么,亚马逊的保护也自然很难持久。 最后,教科书中本土自然与文化的缺失是非常典型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同样面临者这个严峻的问题,比如新华字典就非常缺乏本土的博物自然理念。相似的观点我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鲁迅、教材、《新华字典 》和自然教育》中就表述过,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一读。 参考资料: There’s no doubt that Brazil’s fires are linked to deforestation, scientists say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8/theres-no-doubt-brazils-fires-are-caused-deforestation-scientists-say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is burning.’: A NASA scientist dissects Amazon fires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8/little-bit-everything-burning-nasa-scientist-dissects-amazon-fires 亚马逊雨林浓烟滚滚 BBC为你解答10个问题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49466456 Are children’s books warping our knowledge of nature?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6/11/are-childrens-books-warping-our-knowledge-of-nature/ Juan L Celis‐\Diez, et al. Biodiversity knowledge loss in children's books and textbooks. Frontiers in Ecology the Environment 14.8(2016):408-410. 延伸阅读: 日常点滴记录版纳生物多样性:iNaturalist使用手册 博物的黑历史:标本背后的奴隶贸易 博物不仅仅是多认识几种动植物:读十八世纪自然史有感 琅琊榆:一个独特名字背后的植物学史故事 概念化植物园建设:田纳西大学植物园访问记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中国最佳植物园的长征精神 谈谈植物学的崛起:科研其实就是穷人的游戏 摘柚子的联想:贸易集市与植物科学节 如何用版纳的鱼讲好青藏高原的故事? DLIA:美国大烟山国家公园的物种调查公众科学项目 自然与环境教育中心长什么样?来看看美国人的案例 Evolution literacy:“生物学家”带娃的思考 罗梭江论坛:泛舟煮酒,共话科普 植物保护:罗梭江论坛上的那些装饰植物 版纳植物园:棕榈树上为何结出了无花果? 数据意识培养:科学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科学思维真的比知识更重要吗? 气候变化教育:要不要告诉孩子那些“糟心”的环境问题? 如何巧用植物名字或中草药知识进行自然教育?以寄生植物野菰为例
99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林,河流,是撒欢的乐园,也是无边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没有围墙,我们的思维没有限制
biofuture 2019-7-8 10:34
2019 暑期 ※ 神憩岛森林学校 ※ 自然课堂 夏令营 ——山林,河流,是撒欢的乐园,也是无边的教室 ——我们的教室没有围墙,我们的思维没有限制 什么是 STEAM ? 什么是 PBL ? 什么是自然教育? STEAM , S cience, T echnology, E ngineering, A rts, M athematics。 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结合,跨学科综合教育。 倡导跨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综合,让学生在实际的、综合的环境中学习,在 项目活动 中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PBL , P roblem- B ased L earning or P roject- B ased L ea rning。 问题 驱动式,或者项目式学习。 基于现 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知行合一的体验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法。 自然教育 ,是在自然环境中,以自然为师,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教育。 无论是 STEAM , PBL ,还是自然教育,都是近几年才从国外引进的概念,新! 但是, 学习这件事,不就应该如此吗? 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要理解和解决的问题, 不是隔离的,不是割裂的! STEAM orPBL 课程,一定要在城里高大上的实验室内摆弄机器人吗? 不,不是的 乡村,野外,大自然 是更理想的教室 是最完美的课堂 风起云涌时 卷起多少力、多少公式? 辣椒茄子蚜虫和花叶病毒间 有多少细胞、分子、纳米级爱恨情仇? 百年前荷兰的梵高 明代时文峰的解缙 宋朝吉水的杨万里 战国末乌江边项羽和虞姬 物质之身早归尘土 归细菌,归真菌,归有机,入无机 穿越百年,千年 那孤独者眼中的向日葵 依然亮黄,绚丽,热情奔放 那滋润旷世才子清贫少时的门前修竹 依然长绿,如翠玉,宁折不弯 那一汪池水, 爱晴柔的 树 荫 那蜻蜓和小荷尖尖 依然 温和,柔美,宁静如画于江南西 虞美人随风摇曳,时间长河里 关于她的传说从未丢失 画之美,洋溢于世世 诗之美,传颂至今 此情,此景 隔了岁月,隔了山川 我们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因为我们就在这情景中! 最好的 STEAM 最好的 PBL 最好的自然教育 自然 在乡野 在自然中! 在 群山怀抱,仙雾缭绕 自带神秘地貌光环的安宁小村中 触摸神奇的飞来巨石 仰望皓月当空,繁星满天 感受清风送来的凉爽 一览 千亩柚 园的壮美 摘下晨露点缀的蔬菜 自己设计、亲手做顿营养早餐 全世界独一无二 无论咸淡,甜苦,酸辣 都能和最爱的人分享 爬山,涉水,搬土,玩沙...... 发现一只奇异的虫子 惊起一群欢快的飞鸟 ...... 我们观察,我们动手,我们思考 我们游戏——我们尽情玩 顺便,学上一门手艺 顺便,学上些天文地理数理化动植微 甚至营养、食品学知识 当然文学、历史也不容错过,不会错过 不,其实并不是学,你不是在学习的 你只是在感受,在吸收 知识像你进食的蔬菜水果蛋肉美食 你欣然吃进 它自动转化 变成你身体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 变成你的血液 变成你自己的学识 ——这,就是自然STEAM,是 HiSTEAMiN ( H istory,L i terature, S cience, T echnology, E ngineering, A rts, M athematics i n N ature) 是神憩岛大餐 大自然,既是我们欢乐的游乐场 也是最好的课堂 是没有围墙的无边教室 也是最神秘而又最亲切的老师 欢迎你来—— 神 憩 岛 (神憩岛民宿屋顶俯瞰村庄) (飞来石) (村牌坊) (山羊回家喽) 这次的夏令营活动内容,基本是按照人类进化、文明发展的大略走向来安排的。 Day0 抵达: 报到,入住民宿,熟悉村庄环境,破冰互动,互相认识,初识村里垃圾分类 (生长中的柚子) (村头老怪树) (水循环主题民宿) Day1 回到山林 (知识点及所涉领域:人类起源,野外生存,物理学,地质学,植物学,昆虫学等等。) 5 : 30-7 : 00 起床。体验享受乡间早起福利:听鸟叫,看鸟飞,喂小鸡,看山里晨雾弥漫,赏朝霞日出,感受晨曦一点点亮起,温柔地唤醒意识,迎接美好一天 ...... 7 : 00 村内及周边晨跑,观察村庄面貌、地形,观看百年老屋,比较农村新旧房屋式样,实地观看了解本村山泉水变自来水的输送系统,观察某些当地植物。 8 : 00 乡村自助早餐。 8 : 30 活动 1 :自制坡度计,测量后龙山坡度 / 山中探宝、野外生存知识。 (偶遇可吃的野果子、奇怪的虫子、可爱的蘑菇(别随便吃哦!!!)。到了山上,知道怎么分辨东南西北吗?) 12 : 00-12 : 30 自助午餐 12 : 30-14 : 00 午休 14 : 00-17 : 00 活动 2 :制造岩柱:森林学校里或室内(视天气)。 (几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地质活动,想在几十分钟里呈现?可能吗?——试试看吧!) 17 : 00-19 : 00 活动 3 :森林野炊(视天气)。 19 : 00-21 : 30 活动 4 :观星空月亮,看露天电影(视天气,约 95 分钟的影片,可 19 : 40-21 : 20 )。 21 : 30 回房间洗漱 22 : 00 睡觉 Day2 进入文明一:敬天地,务渔农 (知识点及所涉领域:历史,宗教知识,植物学,生态学,物理学,数学,农业栽培,历史文学等等。) 5 : 30-7 : 00 起床。体验享受乡间早起福利:听鸟叫,看鸟飞,喂小鸡,看山里晨雾弥漫,赏朝霞日出,感受晨曦一点点亮起,温柔地唤醒意识,迎接美好一天 ...... 7 : 00 活动 5 :爬西华山,观山村寺庙,听取民间宗教习俗知识。 8 : 00 山上吃素食早餐 8 : 30 下山 9 : 30 集合,活动 6 :测试河水、池塘水的流速和透明度。 (高冷的物理和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12 : 00 自助午餐 12 : 30-14 : 00 午休 14 : 00-17 : 50 活动 7 (厚土栽培、螺旋花园建设,分组动手设计建设,组代表介绍设计思路,等等)。 18 : 00 自助晚餐 18 : 30-21 : 00 活动 8 (图书室):读书会(诵读杨万里欧阳修文天祥诗作)。村内散步,赏夜景,唱歌等,自由安排,体验安静悠闲的乡村生活。观察夜空。 21 : 30 睡觉 Day3 进入文明二:观天地,察时间 (知识点及所涉领域:历史,物理,天文,植物学,农业栽培,食品营养等等。) 5 : 30-7 : 00 起床。体验享受乡间早起福利:听鸟叫,看鸟飞,喂小鸡,看山里晨雾弥漫,赏朝霞日出,感受晨曦一点点亮起,温柔地唤醒意识,迎接美好一天 ...... 7 : 00 村内及周边晨跑,观察村庄面貌、地形。 8 : 00 乡村自助早餐。 8 : 30 活动 9-1 :自制日晷——简单的和分组设计更复杂更多功能的。 (想想古人怎么测时间?想回到那个时代吗?) 12 : 00-12 : 30 自助午餐 12 : 30-14 : 00 午休 14 : 00-18 : 00 活动 9-2 :制作多功能日晷。分组介绍设计思路。 18 : 00 自助晚餐 18 : 30-21 : 00 活动 10-1 (图书室或食堂):食物营养讨论,设计早餐。村内散步,赏夜景,唱歌等,自由安排,体验安静悠闲的乡村生活。 21 : 30 睡觉 Day4 人类社会 (知识点及所涉领域:历史,文学,食品,营养等等。) 5 : 30-7 : 00 起床。体验享受乡间早起福利:听鸟叫,看鸟飞,喂小鸡,看山里晨雾弥漫,赏朝霞日出,感受晨曦一点点亮起,温柔地唤醒意识,迎接美好一天 ...... 7 : 00-7 : 30-8 : 00 活动 10-2 :采摘蔬菜,协助制作营养早餐。 (学生活技能的时候!) 8 : 00 早餐 8 : 30-16:30 活动 11 : 文天祥纪念馆 / 欧阳修故居 杨万里故居参观 / 游览、参观井冈山景区、革命博物馆 (选其一) 18:00 返回双橹晚餐 18:30-21:00 图书室或会议室:夏令营闭幕式。 村内散步,赏夜景,唱歌等,自由安排,体验安静悠闲的村庄生活。 可以再复习一下星座知识,找找认识的星座。 21 : 30 睡觉 Day5 离岛 想继续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宁静地生活几天,让孩子自由奔跑几天,及多享受享受健康安全的新鲜美食的朋友,可以继续住,自由体验,保证比去热门景点看人山人海更有满足和成就感。 (双橹日出) (日升。这纯净的天地、阳光和山水,又开始美好的一天) (起床了,上屋顶看看) (知道我们是谁吗?) (遇到野生真灵芝也不是不可能的) (西华山俯瞰田野) (山上小庙,毫不起眼,贴出的话竟如此高深?!佩服佩服!莫非住了扫地僧?) (双橹村的夜空很美,常常能见到星月同辉,你来照的照片一定更美!) ( STEAM 课程,并非一定得在装备精良的现代化教室里上机器人课,在乡村,在自然中,也可以STEAM,比如做个兔子屋,孩子们自己考虑兔子的需求,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自己量尺寸,自己动手建造......虽然粗糙简陋,但谁敢说这不是“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板凳”呢?) (在野外天地间,沐浴在干净的空气里,孩子的笑容最纯净) (美好的天地间,劳动的人最美!有付出,收获藏不住!) 对象及人数 : 3~15岁孩子及其家长 , 5~10 个家庭 + 部分村内学生,孩子可单独参加,家长也可随行 时间 : 4 天 or 7 天( 4 天主题活动后继续自由体验乡村生活): 请提前一天报到,入住民宿。 7 月 28 日 ~31 日 --8 月 3 日 8 月 6 日 ~9 日 --12 日 /8月15日~18日--21日 / 8 月 24 日 ~27 日 --30 日 (如果参加的家庭有约好,也可以调整时间。) 地点 :江西省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联系人:谢老师 188-8918-9710 费用 : 4 天主题活动:早鸟价( 7 月 15 日前确定): 1150 元 / 人, 1850 元 /2 人, 2450 元 /3 人 关注公众号或朋友圈集赞满 30 个价:减 100 元 / 人 7 月 15 日后报名:加 100 元 / 人 以交费时间为准。报名满 10 天后,及活动开始 7 天前,恕均不退费。 大小同价,含 5 天住宿、 5 天餐饮,双橹村集体往返活动场地车辆费,导师费,材料费,场地费,保险费,不含个人往返车旅费及个人单独消费。 7 天( 4 天主题活动 +3 天自由体验):后3天加 150 元 / 人 / 天 本地参加者不住村里民宿,可减 250 元 / 人。 7 岁以上的孩子不与家长同住一间,洗漱需自理。 3 - 7 岁儿童如家长随行可同住,也可单独参加活动。 饮食说明 :神憩岛夏令营食材来源绝大部分为当地种养殖的,蔬菜不打农药,禽畜不喂饲料,新鲜,安全,味道鲜美。如有清真或素食需要,请提前说明,可专门准备。 当地环境 :暑期时正是高温高湿时节,白天高温大约在33~36℃左右,比较炎热,空气湿度约90%RH,因处山中,晚上气温会下来,会比较凉爽。活动时大部分时间在山林里,不会太热,林中有蚊虫,我们会提供植物驱蚊露,对于大部分人很有效,但不能确保对每个人都适用,因为各人的体质有差异。 准备 : 1 、穿:宽松舒服,最好有一套长袖上衣和长裤,袖领口严实防蚊,备上山时穿,休闲或运动鞋,帽子。 2 、森林学校有提供植物驱蚊露,但如有个人特殊需求,请自备必需药物。 3 、森林学校不提供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杯子、餐巾纸、塑料袋等等),请自备水杯、手帕、购物袋等。 4 、心理准备:请提前和孩子说明,森林学校民宿住宿条件比较简单,为了环保及增进户外活动时间,房间里没有空调,且要早睡早起,自己洗衣服、洗碗筷等。 特别陈情 :神憩岛夏令营组织主办者纤妈,是一个 5 岁孩子的妈妈,她和她的双橹村团队的理想是,给孩子和家长们设计、呈现出好玩而又能有深入收获的活动,让大家吃好,住好,玩好,学好,感受好 ,过程之中的任何问题,或者您的意见建议,欢迎随时与我们沟通,团队会以最大的热情积极回应,让每一位小朋友都有美好难忘的营地体验。因学识和经验所限,过程中定有不足之处,还请朋友们谅解! (我们也极其欢迎、渴望,来的朋友不仅容忍我们的不足,而且加入到探讨、改进之中,探讨本身即是教育。课程的设计有无限可能,不应有所限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使我们共同进步得更精彩。我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宽容,更想要您的思考和行动。) 咨询及报名请扫此二维码:
2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利用中草药知识进行自然教育:以寄生植物野菰为例
热度 2 ecoliugy 2017-11-9 14:12
林间野花:野菰。列当科植物,寄生植物 前几天园里举行冬日徒步活动,有人在路边发现了一大群独特的寄生植物野菰 (Aeginetia indica),随即在QQ群里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沙漠里著名的肉松蓉一样,野菰属于列当科野菰属,典型的寄生植物,没有叶子也没有叶绿素,主要寄生在禾草的根上,吸起寄主的营养来生长繁殖”。 头天在群里看到野菰信息之后,第二天便亲自上山去亲自看了看野菰。野菰貌不惊人,常常躲在杂草丛中,若非心细之人,恐不易察觉。走进仔细看,小花则充满了奇异感,很有意思。特别是它独特的寄生生态习性,更是惹人喜爱。在去往绿石林的路边,野菰茁壮生长,百花齐放,悄然隐藏在钢秀竹草丛中。十多年在版纳,初次看到之后,首先有点星星点地的感觉,白色的花像碎银子掉在了草丛中。走进后发现长长的花秆粉嫩粉嫩的,顶端有个白色的小花,很像非洲的红鶴列队前行。花朵紫色,中央具有一个大黄色的柱头,格外吸引人的眼球。手机拍出照片来,还是蛮精致的。除此之外,就觉得似乎对这个小野花,没啥看法和感觉了。 就在此时,有一个念头便立马涌上心头来。对于这样的完全陌生的植物,为何会引发大家关注?我们该怎么做解说,才会让它变得更有意思。换言之, 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信息很少的野花野草,我们怎么做自然教育呢? 网上最流行的的植物解说模式:摘抄植物志 拍照完毕,回来之后,我查了查资料。网络上对于野菰的资料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来自植物志,第二类来自传统的中草药知识。大多数相对专业一点,有些植物学背景的人,在介绍野菰的时候,无疑都是“摘抄”一大段植物志上的描述,“多长多短,有毛没毛,花期几月”之类的枯燥语言,恐怕它自己都读不下去,就全部照搬成“科普文章”了(上图因子科普文章《 此时花开:野菰 》)。另外一群对中医药感兴趣之人,则从中医药资料里“摘抄”,说野菰具有”清热解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之功效等等。同样枯燥,而且引来一大堆“反中医”之人的鄙夷和不屑。 其实,植物草药知识是个聚宝盆,特别是对于想从事植物解说和自然教育的人来说,若能仔细推敲草药知识背后的认知过程,那将对自然教育大有裨益。下面,我就以野菰来举个例子,说一说我们可以如何利用中草药知识来进行自然教育。 土地公拐、洒壶嘴、马口含珠等等这些名字,贴切地反应了古人对野菰的认识 百度查一查“野菰”,你便会发现民间对它具有N多种称呼和叫法,简直吓死个人。由于野菰生长习性独特,民间多用来治疗咳嗽,解毒或涂抹疔疮。因此老百姓才会给它取了一二十个非常贴切的名字,如“土灵芝草、蔗寄生、金锁匙、僧幔花、土地公拐、灌草菰、蛇箭草、白茅花、赤膊花、烧不死、烟管头草、黄寄生、蛇头子药、广寄生、苏花、杆母花、管精花、洒壶嘴、马口含珠、鸭肢板、烟斗花”等等。先且不说野菰功效如何,它的这些个名字的故事即可激发听众对“野菰”的热爱。这些花名都源自于中草药知识,大多反应了江浙一带之人对野菰的认识过程。了解这些称呼背后的知识,其实就是学习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可大大增进我们对“野花野草”的认知和情感。 比如“蔗寄生”这个称呼,其实比“野菰”这个名字还准确。蔗寄生三字很好地表明了该植物寄生的习性,而且是寄生在有甜味的蔗草上。确实,现代植物学发现,野菰常通常寄生于禾本科芒属和甘蔗属等禾草类植物根上。因此,“蔗寄生”这个名字堪称一绝,与现代科学系统研究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古人之观察堪称细致高明。 在有限的资料里,野菰最更多的记录出自《南京民间药草》,可推测在江浙一代,这个植物曾经还非常多见,如今已经不太多见了。南京人称之为“土灵芝草”,顾名思义是长在土表的,具有“灵芝”的功效,估计是可治疗咳嗽;《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中浙江某地人则称之为“金锁匙”,无疑这是对花朵结构的描述,意思是花朵很精美,像一个镶嵌黄金的乐器“唢呐”;《杭州药植志》中则称之为“僧帽花”,意思是说花朵像僧人的帽子。毫无疑问,这个名字很好的体现了杭州人民,受济公的影响很深。花朵也按济公的帽子来命名;苏医《中草药手册》则称为“烟管头草”,这应该是说,野菰的茎秆和花朵外形像某大爷的“烟斗”;《江西草药》则称之为“白茅花”或“烧不死”,意思江西老表认为,这种花或是长在白茅上的花,或者是野草丛被烧了之后,不会死掉,来年长出来的花。 “马口含珠”这个名字体现了古人低头仔细地观察到了野菰花朵结构 “马口含珠”的黄色珍珠其实是野菰特化的雌蕊 还有一些名字,如“土地公拐”,形容花像土地公公的拐杖;“蛇箭草”和“蛇头子药”则说明它能治蛇毒咬伤,可像箭一样抵御蛇毒; “洒壶嘴”这个名字估计是个酒鬼起的,看到啥都像酒壶;“马口含珠”则比较文雅,是用来形容野菰的花朵中具有一个金黄色的,膨大的雌蕊,形似马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灌草菰”这个名字,准确描述了野菰的生境 最后,野菰还有个名字叫“灌草菰”,这个名字同样非常形象生动。 它的确是生在杂乱无章的灌草之中,名字很好的体现了植物的生境。特别是版纳植物园此次发现的野菰,完全掩映在禾草丛中,得拨开草丛方能得见。 除了以上这些非凡复杂的称呼之外,相信在中国其它地方还有很多有趣俗名和叫法,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肯定还有一些独特视角的传统知识。这些传统知识或中草药知识,其实是古人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讲,传统知识具有描述精准,诙谐有趣,而且充满当地文化的特质。这些正是自然教育所追求的东西。 以野菰为例,可窥一斑中草药知识之价值。毫无疑问,传统植物文化或者中草药知识是一个巨大宝库。很多搞植物的人,不仅极力反对中草药,而且完全否定中草药知识的价值。这些人虽谈不上愚蠢,但也着实是植物知识见识不高,理解肤浅的表现。我们若能去粗存精,把知识用在正确的地方,那么中草药知识可从若干个层面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比如把中草药知识用于自然教育,就可大大增进人们对普通植物的情感和认知。把枯燥乏味,陌生无趣的野草野花讲的精彩了,如此之秒事,何乐而不为呢?
605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一切的开始:伦敦动物园不完全游记
robbi 2015-9-4 14:13
8月份去了趟英国,借此机会逛了逛伦敦动物园,感想不少,特作系列游记以记之。原文发在果壳“我们都在动物园”小组里,就不再重复码在这里,有兴趣的朋友烦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未完待续... (1)缘起 http://www.guokr.com/post/698515/ (2)大猩猩王国 http://www.guokr.com/post/698565/ (3)老虎领地 http://www.guokr.com/post/698650/ (4)澳洲内陆、科摩多龙和加岛象龟 http://www.guokr.com/post/698726/ (5)走进非洲 http://www.guokr.com/post/69877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那些闪闪惹人爱的朋友(2):雨林探险者深度旅游倡导者李东
热度 5 janenana 2015-2-12 09:36
(太阳鸟深度旅行探险者:李东) “我可以带上我八岁的小侄女吗?”我在电话里问李东,“快带她来,一定会很好玩的” 他回我说. 李东当然就是我这次要采访的对象,关于他的“深度旅游”概念。“生态旅游和你提的深度旅游有什么不同”我问他,“生态旅游主要偏重和自然的互动,但是深度旅游除了和自然的互动还加上对当地文化的体验。在游客和当地人的互动中,游客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学会尊重当地人的传统文化;而当地少数民族在展示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产生民族身份认同感,并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感。”。 为了更好的体验他说的深度旅游,我打算亲自跟随他们团队在野外一天的活动。去年我拿到的国家青年基金,其中的一项工作时生态旅游的空间经济受益流:回答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森林在旅游中到底可以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个资金流在空间上是如何分布的?当地人如何在这个资金流中受益?这样资金流反馈能不能对自然保护有一个正面的良性的反馈”。我和李东谈这个想法的时候,他立马表示支持我的这个工作,并且也拷了很多他们的路线策划、预算和财务报表。 (李东的“自然亲子教育”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徒步) 当天我拉着我小侄女曲曲折折找到东哥和他的团队的时候,他们打算带一群7、8岁的小朋友们进雨林里徒步,行程大概是5个小时。小孩没有父母陪同,从省外过来,看到李东一个大老爷们被一群八岁的小孩拽来拽去。他试图控制住几个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告诉他们在雨林里面没有手机信号不可以乱跑,小朋友们一边听着一边已经往森林里探望。和李东一起工作的当地傣族向导对雨林里一草一木的用途和有趣之处了如指掌,只不过在帮忙控制小朋友的忙乱中,知识并没有 完全得到传递。“没有父母陪同还是很难把我们环境教育理念直接传给小孩”李东说。他穿着探险节目discovery的T-shirt, 望着这我说。我认识李东是BBC来找他拍一档美食节目,他当时通过我的朋友找我说:“你是傣族,要是你能过来当翻译当食材采集和烹饪的向导,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我当时工作脱不开身并没有参加,至今为这件事情遗憾。 (用攀岩装备保护的“爬雨林大榕树”) “我想建立良性的深度旅游平台,让大家可以在相对公平和良性的环境竞争。资源的长远和可持续性的利用,以及当地人的参与和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的旅游模式并不是最健康的。游客和当地人不能建立友好的联系,旅游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中双方不能受益,对当地资源的短时大量的开发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这样的深度旅游还只是起步的起步阶段,但是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市场容量还是非常大的。2011,2012年的时候整个中国的户外和生态游都非常低靡,但是到2013年到2014年,我们的顾客就多起来了,而且上涨速度非常快!” 他接着说。我想起来国内市场受电视节目驱动还是很大的,大家想起来是什么没?! (雨林大餐---竹碗竹筷竹勺,而且用的都是森林中的食材) 李东主要做的是亲子的环境教育项目。他自己扛个相机,拍出来挺好的视频,叫做《雨林精灵》讲述少数少年们在田野乡间树林河流中嬉戏游玩,看到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自己的童年,也是所有西双版纳人的集体记忆。我之前问他,你这么热爱探险热带雨林和探险应该和你的家庭背景还有教育有关系吧。他说我就喜欢玩,喜欢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希望别人也和我一样珍惜这样的生灵。我想起来他做户外运动品牌clumbia拍外套广告的模特在雨林里奔跑,跳过树桩跑在河边的样子。 (穿迷彩服的都是当地的傣族向导) 当然生态旅游、深度旅游和现在的理由市场都可能存在同一个问题,游客活动的地方都是公共地区,这些受益如何平均分配给保护和维护这个公地的所有人。关于这个问题推荐大家阅读冯永锋写的《拯救云南》这本书,书中没有针对这个问题给出好的答案,但是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每个领域都需要有灵魂、会思考、改变现状和能创新的领军人不是吗?如果生态旅游、深度旅游有更多李东这样的人,是不是我们保护森林的人在某个时刻就会受益?! l李东的网站: http://www.xsbnw.com 他拍的视频: http://www.xsbn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734 (雨林大餐) http://www.xsbn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13id=733 (雨林精灵)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6335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The Importance of Deep Experiences in Nature
xuling2012 2013-5-28 14:27
by Joseph Cornell I have seen, through my own experience and that of many others, how profound moments with nature foster a true and vital understanding of our place in the world. I remember an experience I had as a five-year-old boy that awakened in me a life-long fascination for marshes, birds, and for a life lived wild and free: I was out playing alone on a cold foggy morning when I suddenly heard a startling chorus of “whouks” coming toward me through the air. I peered intently at the thick fog, hoping for at least a glimpse of the geese. Seconds passed; the tempo of their cries increased. They were going to fly directly overhead! I could hear their wings slapping just yards above me. All of a sudden, bursting through a gap in the fog, came a large flock of pearl-white snow geese. It seemed as if the sky had given birth to them. For five or six wonderful seconds their sleek and graceful forms were visible, then they merged once again into the fog. Seeing the snow geese thrilled me deeply, and ever since then I have wanted to immerse myself in nature. Being Fully Present When outdoors, many people are so engrossed in their own private concerns that they notice little of their surroundings. I once demonstrated this to a group of twenty-five teachers in Canberra, Australia. I asked them to look at a beautiful tree as long as they were able to, and to raise their hands when their attention wandered from the tree and drifted to other thoughts. In only six seconds, every hand was raised. They were amazed to discover how restless their minds were. Mere exposure to nature isn’t always enough. A friend of mine discovered this when he took his eight-year-old son hiking in the Canadian Rockies. They hiked for several hours until they came to a spectacular overlook, where they could see two glaciated valleys and several alpine lakes. He said, “That view alone made our long trip from Iowa worthwhile.” He suggested to his son that they sit and enjoy the mountain scenery. But the boy, who’d been running exuberantly back and forth along the trail, sat for five seconds, then scrambled to his feet and started running up the trail again. My friend said, he felt like screaming: “Stop! Look at this incredible view!” How can we help others experience nature deeply when their minds and bodies are so restless? The secret I’ve discovered is to focus their attention with nature activities that engage their senses — in a captivating way. For example, in the Camera Game , which is played with two people, the “photographer” taps the shoulder of the “camera” twice, and the camera-person opens his eyes on the scene before him. Because the camera-person looks for only a few seconds, his mind doesn’t have time to daydream, so the impact of his “picture” is quite powerful. Players of the Camera Game have told me that they’ve retained a vivid memory of their pictures for five, even eight years afterwards. This activity helps people of all ages experience what it is like to truly see . Other examples of simple, absorbing activities are mapping natural sounds; writing an acrostic poem about something captivating; drawing one’s “best nature view;” and Interviewing Nature , where you look for a special rock, plant, or animal that has an interesting story to tell. Then you ask it questions like, “What events have you seen in your life? What is it like to live here? Is there something you would like to tell me?” Abraham Maslow described peak experiences as especially joyous with “feelings of intense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and which often involve “an awareness of transcendental unity.” Many mountaineers commonly report having these kinds of experiences. John Muir, in the following passage, explains why: “In climbing where the danger is great, all attention has to be given the ground step by step, leaving nothing for beauty by the way. But this care, so keenly and narrowly concentrated, is not without advantages. One is thoroughly aroused. Compared with the alertness of the senses… one may be said to sleep all the rest of the year.” - John of the Mountains The intense focus required by wilderness pursuits such as climbing heightens our awareness. This is why so many people avidly enjoy them. Leaders can encourage peak like experiences on less wild walks by using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that direct people’s complete attention on nature. Concentration is concentration: people benefit from increased perception wherever there are. One educator, who hikes the Appalachian or Pacific Crest Trail every summer, practiced Sharing Nature’s reflective I Am the Mountain exercise for just four minutes. Afterwards, he said enthusiastically, “I was able to experience a state of heightened awareness that usually takes me a month in the wilderness to feel.” Meeting Nature Face to Face Science can only describe a flowering cherry tree; it cannot help us experience the cherry tree in its totality. To develop love and concern for the earth, we need deep, absorbing nature experiences; otherwise,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will remain distant and abstract and never touch us deeply. Rita Mendonca, Sharing Nature Brazil’s national coordinator, recently gave a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Amazon for professional ecotourism guides, some of whom had worked in the area for 40 years. Their attitude at first was that she had little to teach them. But after participating in several experiential Sharing Nature activities, a woman approached Rita and said with deep emotion, “You are helping me find the forest inside of me! We don’t know the forest in this way!” Absorbing experiences bring us face-to-face with nature.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become united — and only then is true empathy, knowing, and love awakened in the observer’s heart. John Muir said that the content of the human soul contains the whole world. The deeper purpose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is to broaden our experience of life and include other realities as our own. When one is immersed in nature, Muir said, the “body vanishes and the freed soul goes abroad.” Only by expanding our sense of identity beyond our physical body and egoic self can we commune with distant horizons, brightly colored songbirds, and countless other delights. When people are quiet and receptive, fully immersed in nature, insights on the real purpose of life reveal themselves. David Blanchette is a Physical and Outdoor Education instructor at the Punahou School on Oahu Island, Hawaii, where every year he leads his thirteen-year-old students on an inspirational nature walk along a remote and wild coastline. Below are some of his students’ thoughts about life and nature after playing reflective, experiential Sharing Nature activities like Expanding Circles, Trail of Beauty, and the John Muir Game : It made me feel like I was actually a part of the sand and ocean. I was a calm ocean wave gently rolling towards the shore. I was the reef, feeling the cool water roll over me. I felt euphoria. I felt like I was one with everything around me. It felt powerful, yet peaceful. Every part of me is moving and flowing in harmony. Watching the turtle swim carefree reminded me that I have nothing to worry about. You really live when you take time to notice your surroundings. I feel like I can connect and be a part of nature. Being here makes everything go away. I can connect with myself. If you find beauty within the world you can find it within yourself. Jessica, one of David’s students, wanted to express her appreciation for the ocean, so she gratefully wrote “thank you” in the sand — and let the ocean waves embrace her sentiment and take it into itself. Fostering in others beautiful human qualities of humility, respect, love and joyful harmony with one’s environment inside and outside of oneself — as expressed by the Hawaiian students — is what nature education is really about. Becoming Good Stewards A teacher in the Southwest once asked the children in his class to draw a picture of themselves. He recalled, “The American children completely covered the paper with a drawing of their body, but my Navajo students drew themselves differently. They made their bodies much smaller and included the nearby mountains, canyon walls, and dry desert washes. To the Navajo, the environment is as much a part of who they are as are their own arms and legs.” The understanding that we are a part of something larger than ourselves is Nature’s greatest gift. With it, our sense of identity expands and, by extension, so does our compassion for all things. In order to create a society that truly reveres the natural world, we must offer its citizens life-changing experiences in nature. Saint Teresa of Avila said, “The soul in its ecstatic state grasps in an instant more truth than can be arrived at by months, or even years, of painstaking thought and study.” One moment of deeply entering into Nature can inspire in us new attitudes and priorities in life that would take years to develop. When people feel immersed and absorbed in the natural world, they are learning the highest that nature has to offer — because Nature Herself is their Teache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Sharing Nature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 come from: http://sharingnature.com/cms/sn/the-importance-of-deep-experiences-in-nature/#respond
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倡多一点“自然教育”
张诗忠 2009-7-30 11:52
放暑假了(已经过去了近一半),孩子们终于可松口气了,至少不必像上学时那样整天趴在课桌上看书、做作业。可是,每天呆在家里,抬天不见低头见,他们在大人眼皮底下反而觉得更不自在、更不自由。为什么?原来,许多家长不放心,怕学懒了,怕闯祸,更怕浪费时间。于是想方设法,规定他们做这做那,把每天安排得满满的,不让他们有半点遐想、尽情玩耍尽管他们不乐意,尽管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 孩子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该怎么度过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到底该用怎样的方法教育他们才适宜?即使到现在,似乎仍然有相当多的大人搞不太清楚。他们以为,孩子就这么一天天长大的,如果不是盯在屁股后面,不知道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真的是这样吗?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与此相关,现摘录如下: 美国和欧洲的教育家聚在一起,欧洲的教育家认为美国的教育家就像是在挖矿,把孩子切、割、磨变成一个宝石,就像许多拿到诺贝尔奖的杰出学者一样。而欧洲的教育家就像在种花,教育人员做的是浇水、加肥料,让种子变成它本来的样子,无论玫瑰、山茶花,他们都会细心呵护,让每株花都有自己独特的模样。台湾的教育,不是挖矿也不是种花,而是塑料工厂里的模具成型,要求个个都一模一样。 教养小孩,学校虽然有责任,但父母的责任更为重大,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跟别的孩子一样,或是希望自己的小孩和自己当年一样;如果我们可以尊重每一个孩子,像种花一样让他们自然长大,尊重小孩,不要让他们成为自己或别人的复制品,那父母应该很欣慰了。 这里暂不讨论对孩子要因材施教,即使培养卓越的精英也务必依赖他们的生物性基础即天赋,否则将事倍功半。笔者由此联想到,早在 250 年前卢梭在《爱弥儿》名著中所强调的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绝不是放弃大人的教育责任,恰恰相反,它充分意识到每个孩子从出生起就是一个有需要、有思想的高级生命体,所以必须尊重孩子发自内心的成长需求。 如果你有空读一读《爱弥儿》一书,就会发现,自然教育的思想很科学,如果认真遵循之,不仅大有益于孩子主动性学习,而且也是将他们培养成未来事业接班人的最佳途径。如今,我们的家长却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他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将来进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与自然教育理念真有天壤之别。前不久正值儿童节,有些城市在酝酿现代好孩子标准的讨论,考虑将创新 精神、团队合作、责任心等列入,以弥补以往较强调智力和成绩的不足。不用说,作这样的调整至少从主观愿望上说是个进步,但是在如何教育他们努力具备这些标准或条件的做法上,我担心不要又给他们硬性规定训练一类的要求,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逆反心理。 有鉴于此,笔者觉得,在应试教育压得孩子没有自主权的情境下,提倡多一点自然教育,不失为一个科学的好办法。所以建议家长在暑假期间不妨试一试,反正是放假,索性放孩子 一码 ,看他们尽兴时能做出什么新花样当然在他们认为需要时,可以商量的口吻提出些思路供选择。什么是适宜的育人方法,大家都可摸索。但是,自然教育对我们这些有点年纪的家长来说,印象深刻:只要回忆一下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就会明白,尊重孩子意愿的自然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好。 谁都知道,人的发展除了智力因素,同时一刻也离不开非智力因素。有意思的是,非智力因素跟孩子的情感需要、心理需要靠得特别近,而且还对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培养创新精神固然需要相当的智力作基础,但是追根溯源,无不来自好玩和好奇、兴趣等积极情绪推动。又如,团队合作实际上不需要专门的项目培训,因为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从小本来就有与同伴交往的强烈心理需要,你只要放手就行了。至于责任心,如今家长、老师觉得独生子女尤其缺乏,其实它也不是通过经常教训责怪可以奏效的。仔细想想,你在许多事情上从不让孩子自主、自我决定,全都由大人说了算,孩子怎么会想到责任二字他们头脑里考虑责任反而显得多余。 总之,面对现实生活中孩子遭遇的种种现象,我觉得较好的对策就是:提倡多一点自然教育。
个人分类: 教育刍议|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