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计算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CM四种期刊新进入SCI
wanyuehua 2009-5-12 05:42
2002 年创刊的 ACM Transactions on Embedded Computing Systems 《美国计算机学会嵌入式计算系统汇刊》 2008 年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7 年的第 6 卷第 1 期到 2008 年的第 8 卷第 1 期共 86 篇论文。 1998 年创刊的 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 《美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与系统安全汇刊》 2008 年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7 年的第 10 卷第 1 期到 2009 年的第 12 卷第 3 期共 60 篇论文 2005 年创刊的 ACM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Technology 《美国计算机学会互联网技术汇刊》 2008 年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7 年的第 7 卷第 1 期到 2009 年的第 9 卷第 1 期共 48 篇论文。 2005 年创刊的 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美国计算机学会传感网络汇刊》 2008 年 入选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目前在 SCI 可以检索到该期刊 2007 年的第 6 卷第 1 期到 2008 年的第 8 卷第 1 期共 86 篇论文。
个人分类: SCI投稿|98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转载)
chrujun 2009-4-19 22:40
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 http://www.whyandhow.org 科普知识 二进制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进位制,由于在现代被用于电子计算机中,而旧貌换新颜变得身价倍增起来。或许是出于证明我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这样的好心吧, 许多人从我国伟大而神秘的《周易》中发现了二进制。当有人发现莱布尼兹曾将二进制与中国《周易》联系在一起时,就自认为找到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证据。于是, 一个神话就被泡制出来了。其大意是:莱布尼兹通过在中国的传教士,得到了八卦图,他领悟到只要把八卦中的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就可以创立一种新的记数 法:二进制。这一神话虽经部分数学史家之批驳,但至今仍广为传播。因而,我们有必要更详尽地对莱布尼兹、二进制与《周易》三者的关系做一澄清、说明的工 作。 莱布尼兹与二进制 二进制记数法的历史常与莱布尼兹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莱布尼兹并不是这种记数法的最早发现者。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过这种记数法。如十七世纪初, 英国代数学家哈里奥特在他未发表的手稿中提到了它。1670年卡瓦利埃里又一次重复了这一发现。莱布尼兹大概未见到过前人的论述,所以当他重新发现二进制 时,他一直以为这是自己的独创。不过,由于二进制是在莱布尼兹的大力提倡和阐述下,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所以把二进制与莱布尼兹联在一起作为一种已习惯的说 法也无什么不当之处。 莱布尼兹重新发现二进制的时间大约是在1672-1676年。1679年3月15日,他写了题为《二进算术》的论文,对二进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 建立了二进制的表示及运算。1696年,他向奥古斯特公爵介绍了二进制,公爵深感兴趣。1697年1月,莱布尼兹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公爵。上面刻 写着拉丁文: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就够了。由此可看出,莱布尼兹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存在神学方面的原因。在他看来,一切数都可以用0和1创造出来,这 正可以作为基督教《圣经》所说上帝从无创造有的象征。也就是说,从二进位制中,莱布尼兹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证据。 莱布尼兹为奥古斯特公爵制作的二进制纪念章 1701年,莱布尼兹将关于二进制的论文提交给法国科学院,但要求暂不发表。1703年,他将修改后的论文再次送给法国科学院,并要求公开发表。自此,二进制开始公之于众。 莱布尼兹与《周易》 莱布尼兹是一位有着极其广泛兴趣的学者,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数学、哲学、逻辑学、力学、地质学、法学、历史、语言、法律及神学等,被誉为百科全书式 的人物。他兴趣的触角也伸向了中国。从年轻时候起,他就通过广泛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689年,莱布尼兹认识了从中国返回的耶稣会士闵明我。两人交往 数月。1694年,当闵明我再次回中国时,莱布尼兹交给他一个希望了解中国的提纲,共30项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知识领域。1697年10月,另一位著 名的法国传教士白晋与莱布尼兹开始了通信。1697年12月,在与白晋的通信中,莱布尼兹阐明了自己的二进制观点。1701年11月,白晋从北京给莱布尼 兹回信,信中告诉他伏羲六爻的排列与二进制记数法的顺序是相同的。白晋还随信附上了伏羲六十四爻排列的木版图。经过辗转,1703年4月1日,莱布尼 兹收到了这封信,并看到了伏羲易图。几天后,他完成了上述那篇递交给法国科学院的论文。此论文的题目是:《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 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透过这个长题目,不难窥出莱布尼兹在此论文中不但阐明了二进制,而且已经把它与中国的八卦联系在一起了。他 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 拉普拉斯普在他的名著《概率的哲学探讨》中曾评论说:莱布尼兹在他的二进制算术中,看出了创造万物的影象他想象:一代表上帝,零代表混沌;上 帝由混沌中创造出世界万物,正如在他的记数法中用一和零表示一切的数一样。这个观念太使莱布尼兹喜欢了,所以他将它提交任中国数学院院长的耶稣神父闵明 我,希望因这种创世界的象征,而使非常喜欢科学的中国皇帝也转信耶稣教。我提到这点,目的只在指出,即使是大人物的眼睛,也会被幼稚的偏见所蒙蔽! 《周易》与二进制 莱布尼兹将自己的发现结果与中国古代圣哲伏羲的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揭开了数千年前中国的一个不可解之谜。那么,莱布尼兹是如何把二进制与《周易》联系在一起的呢?当他把自己的发现与《周易》联系在一起时的证据又是什么呢?为了做出说明,我们需要简单提一下《周易》。 《周易》,包括本文和解说两部分,本文内容叫做经;解说部分叫做传。经由64个卦组成,每一个卦,又是由称为爻的两种符号排列 而成。――叫做阴爻,──叫做阳爻。这两种爻合称两仪。如果每次取两个,会得到四种排列,称为四象;如果每次取三个,会得到八种 排列,称为八卦,如果每次取六个,那么会得到64种排列,称为64卦。现在我们把阳爻看作数码1,阴爻看作数码0,于是我们就可以把各种卦转化为 二进制中的数了。如由6个阴爻组成的坤卦可看作是:000000(相当于十进制中的0),而由6个阳爻组成的乾卦可看作是111111(相当于十进制中的 63)。 邵雍的六十四卦方圆图 莱布尼兹把自己的二进制与《周易》联系在一起的依据是白晋寄给他的易图。这一易图的顺序是:坤(000000)、剥(000001)、比 (000002)、观(000003)、豫(000004)一直到乾(111111),恰好是二进制记数法从小到大0到63这64个数的排列。 因而,莱布尼兹从这幅易图中解读出二进制倒是容易理解的。但当他把二进制与中国古代圣人伏羲联系在一起时,他却犯下了一个他无法想到的错误。因为他 所见到的这幅图并非来自几千年的伏羲,而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改画的,并非《周易》的原图。《周易》现存本子有两种排列。一是通行的《周易》本,顺序是:乾、 坤、屯、蒙既济、未济。换成二进制是:111111,000000,100010,010001101010,010101。对应于十进制 是:63,0,34,1742,21。每一对卦都具有某种对称性,但看不出与二进制记数法有什么联系。另一种本子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顺 序是按乾、否益排列的,也看不出与二进制的关系。 与64卦相似,常见的八卦也有两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其中一种排列方法恰对应于二进制记数法的0,1,2,3,4,5,6,7。而另一种排列则不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因此在八卦与二进制之间存在联系的说法同样是缺乏依据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莱布尼兹受《周易》影响而发明二进制,这一在中国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完全背离实际情 况的。因为莱布尼兹远在接触到《周易》之前就已发现了二进制。其次,当莱布尼兹认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时,他使用了错误的证 据,他误把宋代人邵雍的易图当成了伏羲的。因而,这只是一出错误的喜剧而已。如果把莱布尼兹的说法作为中国早在几千年前的《易经》中就已有了二进制思想的 依据,那可就太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了。当考虑到不管是八卦还是64卦,其排列顺序都不唯一时,我们就更有理由否定《周易》中有二进制思想的结论了。在二进 制与《周易》的关联方面,我们最多可以说《易经》的八卦中无意识巧合碰上的东西,被莱布尼兹有意识地发现了(李约瑟语)。 不过,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即把《周易》看作一种具有开放性的经典文本,后人可以对它做出不同的解释。在这种解释学立场下,我们 就没必要否认莱布尼兹用二进制解释邵雍易图的合理性,也没有必要反对《周易》中蕴含着二进制的说法了。作为对经典的一种解读方式,把两者联在一起是有道理 的,可以看作是对经典的一种创造性的发挥。只是,我们必须要严格区分开这种新的解读方式与古人原意之间的差距,注意不要把后人在新视角下看到的东西非要安 到古人身上,并美其名曰:弘扬中华民族古代智慧。可以说,不合情理地往我们古人脸上涂金的做法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只能是出自于一种过度的民族自卑。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105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转载)
chrujun 2009-4-19 22:37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作者:王乃信   大家知道,在电子计算机中,信息、指令、状态都是用 二进制 数表示的,运算、处理也是用 二进制 数进行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二进制 愈来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史上, 二进制 数系是和德国伟大的数学家Leibniz(1646-1716)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流行着一种时髦的说法,说 二进制 来源于中国,因为《周易》中早已有了 二进制 。还有人进一步发挥说,既然 二进制 来源于中国,那么,计算机的老祖宗也应该在中国。某大报在头版头条论述所谓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悬念的文章中就说,Leibniz受《周易》启发,发明了 二进制 和计算机。 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即所谓乾、坤、屯、蒙、需、讼、师、比等,是很混乱的。在考古发现的易经古本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就完全不同,但也同样是很混乱的。这些排列次序均与 二进制 无关。易传中的序卦是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但多为牵强附会之同,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根本没有 二进制 的影子。易经将六十四卦划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占大多数的二十八对,其相对两卦的六爻是彼此上下颠倒的,这与 二进制 毫无共同之处。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似乎是《周易》中与 二进制 有关的话。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原始的一分为二的思想,与 二进制 仍然没有必然的联系。易传在讲述八经卦时,分八经卦为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交画为三,为五,为奇致,故称阳卦;坤、巽、离、兑,爻画为六、为四,为偶数,故称阴卦。这种划分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格格不入,这里的所谓的奇偶与 二进制 数的奇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归根结底,《周易》中是找不到 二进制 思想的。   不可否认,邵雍所创造的六十四卦图确实有朴素的 二进制 思 想。邵雍是一个素养较高的理学家,他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创造。他发展易传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并将其贯彻始终。他按照这种思想,重新排 列出八经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依次重之,排列出六十四卦的次序。邵雍以伏羲的名义,画出了所谓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 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这是《周易》中原来没有的崭新的图,也就是 Leibniz所看到的图。因此,Leibniz对伏羲以及文王、周公、孔子的赞叹确系张冠李戴。邵雍还画过所谓天地始终之数图,以及许多其他的图,并引 入辰、日、月、岁、世、运、会、元等时间单位,交替用十 二进制 和三十进制,构成一个复杂而规律的计数系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邵雍虽然提出并交替使用了十 二进制 和三十进制,却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出或暗示过 二进制 计数法。肯定地说,邵雍在他的六十四卦图中所蕴涵的 二进制 思想是不自觉的。邵雍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他的宇宙模式下把万事万物纳入数的范畴,因而,他不可能在数学上再前进一步。   还必须指出, 二进制 的产生与计算机的产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1794年,Leibniz设计并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尽管:Leibniz早在十五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 二进制 数系及其运算规则,但他的机械计算机仍然用的是十进制。另外,如果把不同数位上的不同数字视为不同状态,那么表示某一范围的数时,不同进位制所需的状态数各不相同,从而有优劣之分,其中 二进制 并不是最优的,三进制才是最优的。从计数和运算的角度看,各种进制并无区别。电子计算机采用 二进制 ,是因为 二进制 运算规则简单,并且容易在物理上实现。由此看来,即使邵雍确实为《周易》注入了朴素的 二进制 思想,我们也是无法把《周易》与计算机直接联系起来的。 转自:http://www.stonerain.net 陨石站 4f4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这当然是应该引以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固步自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我们的科学文化就一步 一步、愈来愈远地落在列强之后,这正是我国近代史上屈辱、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汲取血的历史教训,决不可重蹈覆辙。对于祖先创造的古代科学文化我们 要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之,改造之,发展之,切不可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躺在遗产上睡大觉,切不可盲目地以为我们的祖先把一切道理都说清 了,切不可自欺欺人地把现代科学的成就硬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违背它,或者超越它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祖先。在宣传 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说过了头。因为,即使是真理,如果说过了头,也会变成谬误。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8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面向全国的2009年“语义万维网的逻辑基础”暑期课程
ZSHuang 2009-4-14 17:22
语义万维网的逻辑基础 http://iws.seu.edu.cn/csws2009/summer_school.html 授课时间:2009年8月24日至2009年8月28日 授课地点:南京市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计算机楼301室 主讲人:黄智生(ZhishengHuang) 个人主页:http://www.cs.vu.nl/~huang/黄智生 助教:胡伟(whu@seu.edu.cn) 课程时间表 日期 上午 下午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第一讲:现代逻辑导论 2009年8月25日(星期二)第二讲:描述逻辑导论专题讨论:描述逻辑与知识表示 2009年8月26日(星期三)第三讲:描述逻辑:可判断性与复杂性集体活动:远足或其它活动 2009年8月27日(星期四)第四讲:语义Web与逻辑第五讲:本体推理与管理I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第六讲:本体推理与管理II特邀讲座(潘志霖博士JeffZ.Pan):OWL2 报名 *语义万维网的逻辑基础课程的报名时间为: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由于教室场地限制,课程仅接受国内在校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报名。计划接受兄弟院校的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20名。各院校报名人数请尽量控制在5名以内(含5名),博士生优先。原则上,先报先得,但是不排除根据报名情况酌情调整。最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确认。 *课程不收取任何学费,食宿自理。 *报名时,请下载填写课程报名表,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课程助教胡伟(whu@se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语义万维网暑期课程+姓名+学校。另外,发送邮件时请一并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材料(例如,有效的研究生证、工作证扫描件)。 住宿 *九龙湖宾馆 *周边其它 用餐 *东南大学学生食堂 o梅园食堂(含一个小型学生餐厅) o橘园食堂 *东南大学九龙湖宾馆 交通 *火车 o南京(火车)站下车,乘坐地铁从南京站站至安德门站,换乘公交清安线从安德门站至东南大学西门。全程耗时约1.5小时,费用约5元。 *长途汽车 o南京中央门汽车站下车,乘坐地铁从新模范马路站至安德门站,换乘公交清安线从安德门站至东南大学西门。全程耗时约1.5小时,费用约5元。 o南京中华门汽车站下车,乘坐地铁从中华门站至安德门站,换乘公交清安线从安德门站至东南大学西门。全程耗时约1小时,费用约4元。 *飞机 o南京禄口机场,乘坐机场大巴翠屏山宾馆站下车,换乘出租车至东南大学西门。全程耗时约1小时,费用约50元。 o南京禄口机场,直接乘坐出租车至东南大学西门。全程耗时约30分钟,费用约80元。 集体活动 *远足或者其它活动(待定) 详情请见: http://iws.seu.edu.cn/csws2009/summer_school.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49 次阅读|2 个评论
如何节省分子动力学模拟所消耗的CPU时间
热度 2 jixuanhou 2009-4-12 06:56
关于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邻区列表算法的优化理论 侯吉旋 Laboratoire de Physique, UMR 5182 CNRS, Ecole Normale Suprieure de Lyon, 46, Alle dItalie, F-69364 Lyon Cedex 07, France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分子动力学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到许多科学领域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由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有限,大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直是一个难题。对于一个含有 N 个粒子的可加系统,每一步运算都需要计算 N(N-1)/2 个粒子相互作用。然而对于短程相互作用体系,如 Lennard-Jones 系统,每个粒子只与距离小于截断半径 R cut 范围内的粒子相互作用,因此在实际运算过程中只需要计算大约 (4 p R cut 3 r /3)N/2 个粒子相互作用即可, r 为系统的密度。可见大部分计算时间都浪费在对结果没有贡献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上。 为此在 1967 年 Verlet 采用了一种邻区列表算法,大大缩短了短程相互作用系统的计算机模拟的计算时间。在这个算法中,引入了一个比截断半径 R cut 稍大的列表半径 R list ,两者之差叫做皮肤半径 D R list -R cut ,见图 1 。在模拟的第一步,每个粒子的半径为 R list 的邻区内的粒子编号都储存在一个列表里,在接下来的运算中,我们只需要考虑该粒子与之相对应的列表中的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样每步的运算量正比于 N 。直到有一个粒子的位移大于皮肤半径的一半,即 D /2 ,则列表需要更新,以免在列表半径以外的粒子进入到相互作用区域内,那么这一步的运算量正比于 N 2 。由于仅在需要更新列表的时候运算量与没有采用邻区列表算法时候的运算量相当,而其他步数都节省了很多运算时间,因此邻区列表算法大大加速了分子动力学模拟。 邻区列表算法示意图 皮肤半径 D 大小的选取直接影响了计算时间的长短。如果 D 太小,则列表需要经常更新,那么就无法节省计算时间。如果 D 太大,以至于列表里面几乎涵盖了整个体系大部分粒子,尽管列表不需要更新,但是每一步的计算量和不使用邻区列表的时候一样,也无法节约时间。因此需要选择一个最优的 D ,使得计算时间最小。 尽管邻区列表算法被广泛应用,但是很少有文章系统地研究过邻区列表算法的优化问题。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最优化参数的计算方法。 通过分别使用自由粒子近似和扩散近似对所需模拟的时间进行计算 , 再对两种近似计算进行比较 . 我们研究了更新间隔和皮肤半径 D 的关系。当 D 较小的时候,更新间隔是 D 的一次函数,对应于自由粒子近似;当 D 较大的时候,更新间隔是 D 的二次函数,对应了扩散近似。 更新间隔与皮肤半径的关系 the solid line is given by free particle approximation; the dashed lineis given bydiffusion approximation. 现在来看看我们最关心的计算机所消耗的时间。 下图显示了不同浓度下计算时间和皮肤半径大小的关系。正如所预期的,在皮肤半径 D 小的时候,自由粒子描述与模拟数据符合得很好,而在皮肤半径 D 大的时候扩散描述与模拟数据符合得很好。同时,在密度小的时候,自由粒子描述与大部分数据都很接近,而扩散描述只与小部分数据符合。而当密度升高,自由粒子描述与模拟数据的符合程度逐渐降低,而扩散描述与模拟数据的符合程度逐渐升高。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能让计算时间最小的皮肤半径的值介于自由粒子描述的最优化点和扩散描述的最优化点之间。密度越小,实际模拟的最优化点和自由粒子描述的最优化点越接近。而密度越大,实际模拟的最优化点和扩散描述的最优化点越接近。 The CPU time as a function of the skin radius for different density. 有了我们的理论之后,做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你就不需要盲目的尝试了。如果你的系统处在低密度状态,使用自由粒子近似就知道怎么选择参数让计算时间最小。如果你的系统是高密度状态,那么用扩散近似就知道怎么选择参数了。一般情况下,最优的参数选择都会落在这两个近似给出的最优值之间。 References 侯吉旋,司黎明 , Optimization Theory for Neighbor List Algorithmin Fluid System Simulation . 物理化学学报 , 2009, 25 (03): 430-434.
个人分类: 科学视角|122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什么是SOA
maywuyi 2009-3-25 14:43
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 )这个概念已经喧腾一段时间了,但是这个技术到底怎样,如何实现,我们即将出版的一本书描述了SOA的来龙去脉以及实现经验,包括技术、组织机构和人员方面的问题等。摘录本书的内容如下: SOA的大量采用可能是由于它在IT和业务部门之间架起了桥梁。 以前,企业中IT和业务部门之间有道墙,业务部门将需求抛过围墙,然后IT部门在围墙后面试图弄明白业务人员想要什么。现在,企业中的相关各方希望打破这个围墙。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IT还是新事物时,接触它的人是专家,这些专家可以很容易地了解简单的业务要求,知道如何能够更快地使某些业务过程自动化,然后编成软件。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发展,更多的人知道了如何进行编程,这形成了一个更懂计算机的用户群体,他们知道如何对IT部门提出更复杂的要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越来越多的软件供应商在市场上出现,为许多行业提供操作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市场化的结果使得公司开始寻求IT外包,因为IT变得过于复杂,内部的团队不能够胜任马上实现业务需求,以击败竞争对手。这些外包的服务提供者在客户的要求和竞争压力下,需要提供尽可能低的费用以获取长期的合同,从而确保稳定的收入。实现这一点的途径之一就是,服务提供者实现标准化,并复用已有的IT架构和解决方案。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兼并和收购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一些不兼容的IT解决方案需要进行集成。这些系统缺少作为广泛接受的标准的行业业务模型,使共享成为困难。对于企业IT系统更快速集成的要求,标准软件包未考虑到的特殊业务单元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基于因特网的新业务之间协作的需求,这些都驱动了对IT行业标准的需求。 因此,SOA是一个框架,目的是集成业务过程和起支撑作用的IT基础设施。这些业务过程和IT基础设施包括:安全的、标准化的组件,即服务,可以复用和组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 书名:SOA实践指南应用整体架构 原书名:Implementing SOA:Total Architecture in Practice 作者:Paul C. Brown ISBN:7-111-26334-0 定价:59.00 页数:360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08日 译者:胡键; 宋玮; 祁飞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7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梅宏:闲庭信步软件工程中【转载】
maywuyi 2009-3-17 14:24
他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的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是使自己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结合起来。 笔者在北大理科一号楼很宽敞的一间办公室内见到了他,温文尔雅的一个人,其时正在笔记本电脑上敲述职报告。刚开始交谈外面就电闪雷鸣。好在办公室内有良好的隔音,使我们的谈话不被打扰,细水长流般的进行。电话铃不时响起,有约稿的,有同事的,有学生的,透显出他平日的忙碌。聊起求学,谈到导师,调侃爱好,渐渐地我游离了自己的采访提纲,却有了很多新的收获。他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崇尚宽松的团队合作和充分的空间,这一切都与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得益彰。 与计算机的偶然结缘 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梅宏进入了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我是被调剂到计算机专业的,也许你不相信,当时我就连计算机和计算器都分不清。就是这样一个上大学之前,在计算机面前如白纸一张的人,却自此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成为了国内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1997年,他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是当年唯一的计算机奖。1998年,中国优秀博士后奖又再次垂临于他,这个奖每年只评10个,在站的和出站的都算,当时国内的博士后至少有上万名,竞争非常激烈。而2004年6月,在中国青年科技奖不足百名的获奖人士中,他又名列其中。这次评选可是我最后的机会了,要是过两年我就超龄喽。梅宏半开玩笑地说。 险些成了文学评论家 就像硬币有两面,人天生也是双重性格。而这种双重性反映在同一个人身上,就使这个人性格鲜明,具有立体感。不曾料想的是,这样一个整天与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打交道的人,在大学期间竟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青年。 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达芬奇画蛋,当时我是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当年的语文成绩在全省排第三。说起这些,梅宏十分得意。中学和大学,他几乎读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小说。大学期间,他还担任南航的文学社社长,整天和社友吟诗作对。后来我渐渐意识到,这样下去了不起就是个文学评论家,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慢慢的也就放弃了。到现在,平日难得抽出些时间的他,怡然自得地阅读小说更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影响一生的三本书 不久前,北京大学准备出版一本画册,请学术专家自荐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五本书。曾经对文学情有独钟的他,在反复权衡之中选择了三本。下意识的首先想到的是《封神演义》,那是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打开了自由幻想的空间。《三国演义》更是博大精深,反反复复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不过说起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作品,仍然是那篇当年很有名的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知识分子的命运总是不可避免地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那篇报道无形中使科学家重新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看到那篇文章,我就意识到科学的春天来了,彷徨的心灵也有了宁静的港湾。正是从那时起,刚上初中的梅宏便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这个明确的目标也成为了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是苦出来的 谈及求学的经历,梅宏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而在这其中,也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波澜。大学期间,他每年都是三好学生,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在大四的时候,他却仍与学校唯一一个留法预备生的名额失之交臂。当时挺失落的,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刻苦有多重要。在交大写硕士论文的时候,由于他做的是具体的软件开发研究,在合作的工厂一待就是一个多月。那段时间,工作室内一边摆着机器,一边铺着凉席,他困了、累了就休息一会,有了想法又拾起来干活,不分日夜。硕士论文完成了,我还因这个科研成果得到了5000块钱,在当时也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呢。说起这些梅宏神采飞扬。这段经历也培养了他极强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进行理论研究打了基础。刚来北大的很长一段时间,一周七天,除了周六周日的晚上,其他时间梅宏几乎都泡在实验室内。在我看来,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取决于他的目标是不是明确,决心是不是坚定。而最重要的就是勤奋。一直以来,我从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但我比别人刻苦。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到北大仅仅两年半,年级轻轻的他就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别人都说,他值得,他是苦出来的,对此梅宏自己也深表认同。 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上顶尖的实验室,许多青年科学专家都心向往之。从1999年3月起,梅宏作为访问科学家在贝尔实验室度过了一年的难忘经历。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里先进的管理体系和一种目标管理的文化。那里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却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就是一个统一的目标。那是一种非常亲切、友好的合作环境。回国之后,他力图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对此进行大胆借鉴。尽管国内的大背景和美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我觉得那种目标管理的理念是同样适用的。如果事无巨细的去加以管理,是会对学生形成限制的。在这种宽松的管理氛围下,他鼓励学生在服从实验室安排的前提下,更灵活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使个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软件工程这个领域,年轻人有很大的优势。作为老师,总是希望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总是希望能把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传给他们。正是因此,他的实验室成为了在北大最受学生尊重的实验室之一。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在这里他们能感受到更自由的学术氛围。 骨子里的民族情怀 无论是担任一系列的社会兼职,与领域内人士注重沟通,还是对国外目标管理理念的积极借鉴,在治学和科研上,他始终怀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尽管如此,他仍然始终坚守在祖国的这一方沃土。 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出国,考托考G,但可能骨子里还是有一种民族情怀。在国外可能能谋求到很好的生活,但始终没有一种归属感。在他看来,当今社会仍然是国家利益至上,没有什么所谓世界大同,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给个人带来荣誉感。近几年身在国外的时候,更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 做出成绩就必须动脑筋 自信的人往往敢于尝试新的领域,使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得到充分的发挥。在863计算机技术课题组中,组长怀进鹏曾评价梅宏创新能力很强。他什么时候说的啊,我怎么不知道呢?听记者问到这些,梅宏开始大笑。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曾经说过,今天的高新技术产业,需要既有技术背景又有管理经验的人。在这个课题组中,梅宏正是这样一个管理专家。我主要很想做些事情,而在课题组中,我所管理的项目和自己从事的科研领域有很大差距,正是如此,要想做出些成绩,就必须去创新,必须动脑筋,得善于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谈到团队协作,他借用了广告学中的一个术语头脑风暴,来形容专家组5个人之间的思想碰撞,正是在这种思想碰撞中,常常会产生奇思妙想,每个人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同的角色和作用。梅宏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写道:专家组的统筹规划、团结协作、相互补台,是实现战略计划的基础。说起973,因为这与他本人的科研紧密相关,梅宏显得得心应手。我自己的团队承担的是973的项目,我的整个实验室的主线就是973。而这些项目同样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在把863、973放在头等大事之外,由于教学、科研、管理是他平日生活中的三架马车,所有的时间都排得很满。要把时间充分利用,善于统筹规划,这也要动脑筋的哦。梅宏笑着说。 做有用的研究 梅宏一直有一个观点,做有用的研究。他并不崇尚语不惊人死不休,更不欣赏故作高深地走理论的套路。在他看来,做研究不是为了文章而文章,为了理论而理论,而应该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的发展趋向紧密的结合起来。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梅宏并没有因为文革和上山下乡耽误大好青春,而且享受了很好的教育机会。他始终把这些归结为运气很好。我年纪很轻就成为教授,但这就好比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是因为我有多能干,而是那个百废待兴、人才缺乏的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梅宏谦虚地说道。正是因此,我至少要说服自己,现在所研究的在未来是有用的,而不能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怀着对国家、对社会的深刻关注,他选择了这样一种经世致用的研究取向。 ■人物小传 梅宏,祖籍重庆,生于贵州并成长于贵州。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分别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获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和计算机软件硕士学位,一九九二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获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一九九四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博士后出站。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九七三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软件工程分会(筹)理事长。二○○四年六月,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梅宏主要研究领域 面向软件体系结构(SA)的软件构造技术,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理论,软件的特征交互及互操作性的研究,Internet环境下基于Agent的软件中间件理论和方法,奥运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梅宏获奖情况 1997年北京大学大众奖教金特等奖1997年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中创软件人才奖1998年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现更名为中国优秀博士后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2001年北京大学杨王院士奖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转载地址 http://cn.tech.yahoo.com/041013/33/266gs.html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333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图灵奖揭晓,Barbara Liskov成为第二位女性桂冠得主
turing 2009-3-13 14:38
by 图灵刘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turingbook 【图灵本月主打书】 iPhone开发基础教程 Amazon榜首图书,让我们抢先拥抱软件开发的未来 Flex 3权威指南 来自Adobe公司的官方教程 刚才看 HackerNews 获悉,昨天, ACM(计算机学会)将 最新一届图灵奖颁发给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教授 Barbara Liskov 。她将获得Intel和Google赞助的25万美元奖金。 这位美国第一位计算机科学女博士,如今成为了有史以来第二位女性图灵奖得主(第一位是前年得奖的 Frances Allen )。如果说前年和 去年 两届图灵奖得主我们很多同学都不熟悉的话,那么Liskov你要是没听说过,那就别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程序员啦,面壁三天去先。什么?你不知道图灵奖?那,那你来CSDN干嘛? ACM网站正式的颁奖理由是: For contributions to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and system design, especially related to data abstraction, fault tolerance,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对编程语言和系统设计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尤其是数据抽象、容错和分布式计算方面的贡献。) Wikipedia上对她的简介是这样的(这个条目是我刚才写的,呵呵): 芭芭拉利斯科夫 (1939年),本名Barbara Jane Huberman。美国计算机科学家,2008年图灵奖得主,2004年约翰冯诺依曼奖得主。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ACM会士。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196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她是美国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女博士。导师为1971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麦卡锡,论文题目是国际象棋残局程序。 利斯科夫领导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包括小型低成本交互式的分时操作系统Venus,第一个支持数据抽象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LU的设计与实现,第一个支持分布式程序实现的高级语言Argus,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Thor,还有最近的Byzantine分布式容错系统。其中,CLU语言对现代主流语言如C++/Java/Python/Ruby/C#都有比较深远的影响。而她从这些实际项目中提炼出来的数据抽象思想,已经成为软件工程中最重要的精髓之一。 她另外一个在程序设计中有广泛应用的成就,是与周以真(Jeannette Wing)一起提出的Liskov替代原则,是面向对象最重要的几大原则之一。 【图灵图书推荐】图灵奖得主著作:Jim Gray 事务处理:概念与技术(英文版) Ian Sutherland 高速CMOS电路设计:Logical Effort方法(英文版) 可以说,Liskov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与程序设计直接相关,或者说是程序员出身的图灵奖得主。她的博士论文就是一个程序,还是一个游戏程序嘛。而Liskov替代原则,只要你用面向对象,就很可能天天在用。 关于CLU语言,还可以多说几句。在Wikipedia CLU条目 上有这样的一段话: Python and Ruby borrowed several concepts from CLU (such as the yield statement and multiple assignment) CLU and Ada were major inspirations for C++ templates. CLU's exception handling mechanisms also influenced newer languages like Java and C++. All objects in a CLU program live in the heap, and memory management is automatic. These elements directly influenced Java. Python and C# include generators (iterators in C#),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CLU as iterators. Lua took multiple assignment and multiple returns from function calls from CLU. 搜索了一下,国外有 DDJ 和 MIT 网站有报道。国内 新浪 和 搜狐 基本上就是翻译了上述外国网站上的内容,内容很业余,但是比起前几年过了多少天也没反应,已经强很多了。DDJ的报道还是比较深入的,还有一个小的QA: Q : When you began your career in computer science, it was still a relatively young field. How have you seen this discipline evolve over time -- at MIT and elsewhere? A : The change has been tremendous. When I started, most of the field was unexplored and there were obvious problems everywhere -- lots of low-hanging fruit, but also very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were poorly understood and very confusing. Today the field is on a very sound found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o work on, but now this work happens in the context of all that has gone before. When I started, this context was missing, so you just struck out on your own. Q : Looking back at your career, what is the single accomplishment of which you are most proud? A : Probab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data abstraction and the CLU programming language. This work was done at MIT in the 1970s. Q : Where do you plan to focus your research going forward? A : Today I am working primarily on distributed systems -- systems that run on many computers connected by a network like the Internet. My focus recently has been on the security of online storage. I believe that more and more users will store their information online, but the storage they use needs to be implemented so that they don't lose their information, their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when they need it, and they can be confident that their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will not be leaked. Q : As the first woman to earn a PhD in computer science,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to other women who are considering going into this field? A : I have found computer science to be a wonderful field to work in. I think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 kind of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it requires matches my abilities. I believe that finding work to do that you like and are good 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find a satisfying career. Young women (and young men) who find that computer science is a match for them should pursue it. There is lots of interesting work remaining to be done. Q : When you began studying computer science at Stanford, computers were big mainframes and the Internet was still in the distant future. Today, computers fit in the palm of our hands -- many are much smaller -- and the Internet is ubiquitous. Given that you have watched these transformations over the last five decades from a front-row seat, what do you think the next half-century will hold? A : I don't have a crystal ball! It seems obvious that computers and the Internet will continue to be very important to individuals, companies and society. But I don't know the exact form this will take. 【延伸阅读】 2007年图灵奖揭晓 Frances Allen荣获2006年图灵奖 帮助寻找图灵奖得主Jim Gray 图灵奖得主、FORTRAN之父逝世一位回头浪子的传奇人生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越逻辑
eloa 2009-2-11 14:30
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分别呆在两间封闭的屋子里,从外面看不见也听不见什么,另一个人用传真的方式对他和它进行提问,一段时间后,如果提问者没有分辨出哪一个是人哪一个是机器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能像人一样思考。 这是英国天才数学家阿兰图灵在1950年提出的判断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的测试。他预言,总有一天计算机可以通过编程获得与人类竞争的智力。1997年,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输给了超级计算机深蓝,没有体力消耗、注意力永远集中、不受任何心理影响,面对这样一个敌手,卡斯帕罗夫心力憔悴。在人类引以为自豪的智力游戏上击败人类,图灵的预言实现了。可难道我们必须要承认这台冷冰冰、硬邦邦的机器是智能的,而且比我们还要聪明? 智力之谜 至少国际象棋是下不赢它了,但可以肯定,面对我那脑筋早已不灵光的老祖母都能听懂的笑话,它会令人扫兴地无动于衷,向它投以爱意的目光也得不到任何的回应。那么凭什么说它是智能的?智能、智力是指什么?当我们说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聪明时是什么意思?智力可以量化吗?如果可以的话,是否能够说一只猫比一只蝴蝶更聪明,一只蝴蝶比一只蚯蚓更聪明?如此一来,某种生物应该拥有最少量的智力,这点智力能供它做些什么?而认得镜中的自己,并自信地问出:魔镜魔镜告诉我,我是不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又需要多少份的智力? 这些问题令人着迷,不仅因为有趣,还在于猫拥有爬树的能力,但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能够爬树,蝴蝶拥有飞翔的能力,但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能够飞起来,我们蒙造物之青睐,进化出思考的能力,于是会去思考猫如何爬树,蝴蝶如何飞翔,最终还要不可避免地来思考思考本身:智力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认识到智力是由大脑产生的。2000多年后的1904年,一系列认知实验表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认知任务中都会表现的很出色,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由此提出在我们的智力活动中,有一个通用因素(general factor)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将这个通用因素量化后,我们得到了评判一个人聪明程度的标准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 虽然以前也可以通过经验对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做出八九不离十的推断,但现在我们有了更简单的办法给他做一套智商测试题,看看分数如何。仅凭一个分数就对一个人聪明与否下定论似乎显得过于草率,但事实是智商已成为这个世界上继阶级、种族之后又一个将人与人区分出差别的工具,而且不得不承认它很有效。 正如在无数个苹果掉落于地上之后牛顿才发现万有引力一样,从经验上升到理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智商这个评判智力水平的标准大行其道之时,我们对智力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产生的却仍然一无所知。当然,这些问题并没有被科学家遗忘,只要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有所作为。 2000年,脑科学家约翰邓肯在用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智商测试题为难受试者时发现,大脑为了完成任务,总是会征召同一块皮层区域侧额叶(lateral frontal cortex)。这似乎表明侧额叶的功能与所谓的通用因素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侧额叶在智力产生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整个大脑到一块皮层,智力的来源范围缩小了,但随后的研究又将这个范围扩大了一些,执行任务者变为一个额叶顶叶网络,其成员包括侧前额叶(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后顶叶(posterior parietal cortices)。后顶叶取代侧额叶成为关键角色,驱动整个网络的运转,并且与智商高低直接相关。天才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在酝酿奇思妙想时调动了普通人未曾开发过的神秘脑区,而只是更充分地利用了后顶叶来解决问题。 负责智力活动的额叶顶叶网络(红色) 不过智商高就一定是天才吗?天才就一定智商高?智商只有75的阿甘(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用他奇迹般的一生质疑了这一点。当然这只不过是个电影,而现实生活中雨人的事迹是无可置疑的,智商一般在35至70之间的他们往往无法握住碗筷吃饭,穿衣叠被困难重重,但却可以在30秒内准确算出2的64次方是多少;在初次听到柴可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几小时后,将其行云流水般毫厘不差地弹奏出来如果说这是一种异常情况,缺少普遍性的话,正常人中智商不高却有所成就的人物会更具说服力,比如现任美国总统。 看来智商并不代表一切,平日里不大会有人一直在推断一组数字的末尾应该是多少,或是根据前面的图形去决定最后一个的样子,而斯皮尔曼的认知任务和智商测试题却只考虑了这一种能力分析、逻辑、推理。但事实上,我们并不必总是深思熟虑、条理清楚,瞬间的灵光闪现和大而化之的宽容、幽默很多时候会更有效,而这些也都是人类伟大的进化成果,需要被扩展到智力的概念里。 应运而生的是 斯腾伯格 的三元智力理论,他将智商所代表的通用因素归属为分析智力,除此之外还有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智力。前者包含了灵感、直觉、想象力等,在诸如即兴作诗、给一幅卡通画加上标题时要用到。创造能力主要跟右半球有关,这半个大脑负责音乐、绘画、空间几何以及想象和综合等功能,一部分雨人的天分就是在左脑受损后才意外获得的。后者指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做出决定的能力,因此当我们嘲笑小布什的低智商时,不妨考虑下他是否在这方面有过人之处。 从柏拉图时代到现在,人类的进步仅限于把智力的诞生地从笼统的大脑锁定至特定的皮层区域,至于大脑是如何通过智力活动为爱因斯坦、达尔文、秦始皇、毛泽东带来巨大成就的,我们茫然无知。 国际象棋与围棋 自从获得了智慧,人类就一直试图将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才有了文学、艺术、思想游戏也是之一,其中尤以国际象棋和围棋历史悠久、好者众多,而且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因此这两种智力游戏对大脑征用情况的不同,能够说明些问题。 对对弈时的大脑活动进行全程跟踪记录不现实而且没必要,庞杂的数据无法加以区别和分析,弈者不可能自始至终都专注于棋局,总有些时候会注意力发散,大脑一片空白。实验要在达到明确目的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棋手无需下一整盘棋,而是盯着显示屏就可以了,上面每隔30秒会周期性地出现空白棋盘、棋子随机摆放的棋盘、空白棋盘、正常的中盘对局,受试者被要求在对局出现时考虑白棋接下来的走法。空白棋盘和随机棋盘起着参照作用,在将它们所引起的大脑活动从对局时的大脑活动中去除掉之后,留下来的便是纯粹的思考痕迹。 实验结果显示,在谋划应招的过程中,被认为参与智力活动的大脑区域纷纷登场亮相,而顶叶是其中的主角。顶叶与视觉注意的维持和心理景象的产生密切相关,爱因斯坦天才的可能来源之一便是他的顶叶比普通人宽。有趣的是,国际象棋与围棋在对顶叶的重视上保持一致,但在对待左右脑的态度上出现了分歧,前者多利用左脑,而后者更倾向右脑。 虽然都是棋类游戏,都是需要充分调动大脑资源的智力活动,但下国际象棋与下围棋就像做数学题与作诗一样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而区别来自于规则: 在国际象棋中,每个子身份不一、本领各异,兵只能步步前进,而马可跳日,相可斜走,后则能控制四面八方。王是胜败关键,一盘棋围绕着如何将死对方的王与如何保护己方的王展开。开局时,双方棋子站在黑白格中列阵以待,交战时,用适当的子走到适当的地方,消灭敌有生力量或占据有利位置。 身份、地位带来了独特的天赋,但同时也带来了限制,对子的使用、选择要以其被赋予的固定价值为依据:是策马从斜刺里跳出,踩踏八方?还是驱车长途奔袭,控制两线?开盘时的列阵布局是初始条件,棋子们必须先排队站好,战役才能拉开序幕。而战役的目标很清楚:刺王杀驾,这为整盘棋带来了明确的最终结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率领等级分明、价值固定的手下兵将去追求一个已知的明确结果,国际象棋即是如此。这个过程基本上要依靠逻辑来实现,而逻辑正是左脑所擅长的。 在围棋中,子子相同,全无个性,由围空多少来决定输赢。初始时,棋盘上只有横竖十九条线彼此交错。弈者于交叉点处落子,从无到有,棋局的发展不受布局限制。每子落下,意在与已有之子相互勾连,控制四周道路,扩张势力,压迫对方。棋理重在对全局的整体把握,而非局部的具体得失。 棋子间没有区别、彼此平等使弈者不必费心选择,信手拈来即可。初时棋盘的空无一物更是还人以自由,宏篇妙局尽藏于胸,随棋势发展而逐现。输赢的判定取决于围空多少,但没有明确的终止条件,胜负存乎一心。运筹帷幄,无中生有,少受客观限制,直达人心,围棋的意境在于此。很显然,这需要更多的直觉和灵感,综合与想象,而右脑正是这方面的行家。 规则的背后是文化。西方重视个体,鼓励个性,擅长从一点入手,运用逻辑进行透彻的分析;而东方更在意整体,注重联系,习惯从全局出发,综合各处信息,掌控大势。东西方思维方式间存在如此区别并不令人感到新奇,而现在人们想要再为其添加些来自科学的佐证:直接通过实验数据将这种差异描述出来。 研究人员试图从看待世界的角度上彰显这种差异,他们让欧美学生与中国学生观察同一张图片,图片内容包括突出的前景对象与相应的背景衬托,比如原野上的一只狮子。受试者的眼球活动情况被同时记录下来,以便对照。不出所料,前者的眼睛更快地集中在前景对象上,并对其保持了更为长久的热情,而后者则对背景给予了更多时间的关注。 对图片的视觉偏好揭示了欧美学生可能更热衷于分析狮子的性别、年龄,以及它目前的心情与精神状态,而中国学生也许更想知道在这夕阳西下的黄昏,这头孤独的狮子为何会出现在如此荒凉的地方,它打算做些什么?思维方式的差异不会与生俱来,但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一位美国母亲会对她的孩子说:迈克,给你辆小卡车,你看它闪闪发光,还有四个轮子。而中国父亲的说法是:儿子,我把车推给你,你再推回来,小心不要撞到墙,会坏的。 逻辑而已 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游戏规则的不同,游戏规则的不同导致了棋王的含恨落败。 人们很难对由硅片、各种聚合材料、电子器件、金属线、铁皮外壳组合而成,被锁在柜子里,运行起来嗡嗡作响,重达1.4吨的深蓝报以太多的敬意,但它确实战胜了有血有肉,行动自如,能够微笑说话,体重不到200斤的卡斯帕罗夫。而既然国际象棋是人类发明的,用来一较智力高下的游戏,那么就不得不承认这台机器拥有了智力,甚至已经超过了人类。 但伟大的成就仅限于分析智力,国际象棋的规则决定了这是一个逻辑游戏,而逻辑正是计算机所擅长的。根据每个子的性能、作用为其赋上值(会根据所在位置和棋局所处阶段进行相对调整),比如兵:1;马:3;相:3.5;车:5;后:10;王:100,根据棋子所在位置能够控制的四方格数为该位置赋值,为当前局面下己方子力对对方的威胁程度赋值,为当前局面下己方王所处位置的安全性赋值现在,棋盘上的一切都变成了数字,接下来要做的是对下步棋的可走位置进行彻底搜索,当发现在把某一子落入某一格后,所有相应的赋值加起来最大时,好了,就是这一步。 这就是计算机对国际象棋的理解,而虽然人在玩这个游戏时也要不停地分析、推理,但肯定无法如计算机般绝对理性,当太多的可能性导致逻辑无法胜任时,就只能靠直觉和想象力来帮忙了。另外人对棋局的分析是高效而富有弹性的,在考虑下步棋的走法时,根本不会去分析角落里目前毫无用处的车横移一步可能带来什么结果,但计算机会,因为它用的是最笨、最简单的办法:搜索再搜索,计算再计算。 我们可以嘲笑计算机的笨蛋逻辑,但必须要承认它很有效。依靠这种笨蛋逻辑,计算机下赢了拥有聪明逻辑,更有直觉帮忙的人,而正如卡斯帕罗夫所说:直觉带来的棋往往更好、更巧妙。当然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代价的,那就是巨大的计算量,巧得很,不知疲倦和速度正是计算机的特长,深蓝每秒至少可以计算2亿步棋,卡斯帕罗夫呢? 事情似乎是这样的:计算机试图在用一种勤能补拙的方式与人类抗衡,通过不厌其烦地将最简单的逻辑重复重复再重复,来完成人类几乎一蹴而就的分析过程。而国际象棋的规则允许了这种可能性:逻辑分析是主角,虽然我们也要用到直觉。因此当计算机的硬件保证了实现这种方式所需的计算量时,忽略铁皮外壳与嗡嗡作响,我们迎来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计算机的手段实在算不上高明,但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情况下,我们多半会觉得这人极度冷静、理智、思维严谨,是个厉害的高手,智商肯定不低。所以尽管不情愿,也必须要承认这机器是有智力的,虽然仅限于分析智力。知道真相后可能会有些不服气,这么笨的方法!但就算对面是卡斯帕罗夫,如果你清楚了他每一步棋产生的确切经过,恐怕也不会将原有的敬意保留太多。我们的敬畏来自神秘感。 当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们对人机大战的未来前景越来越持悲观态度的时候,李昌镐、马晓春们却可能都还意识不到围棋电脑棋手的存在,因为它们现在的水平只够在业余级别的门口徘徊。显然,这种天壤之别可以通过规则来解释,围棋是右脑游戏,是直觉、灵感、想象力的游戏,逻辑在这里不过是个小配角。因此面对落子成势时的随心所欲、把握全局时的模糊理解,计算机运用它的笨蛋逻辑牟足了劲却仍是不知所以然,入不了门。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认为深蓝及其后继者的存在是对人类的无情挑战,并因此觉得受到了侮辱或感到沮丧不安。汽车跑得比我们快,轮船游得比我们快,计算器算的比我们快,但没有人会对此忧心忡忡,因为这帮家伙只是在某方面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它们不过是些工具,谁会去嫉妒锤子和菜刀?前者可比拳头硬,后者要比牙锋利。深蓝的优势是逻辑,但也仅限于此,不还是要乖乖听主人的话?想要赢它也容易,大不了关机,用锤子也行。 计算的宿命 不过,计算机勤能补拙的法宝真的没用了吗?毕竟棋盘就那么大,子就那么多,总有下完的时候。理论上是可以的,如果能在每下一子之前,将其可能放入位置所带来的可能变化,以及对最终结果的可能影响都统统计算个遍,还是有资格坐在李昌镐对面的。但不幸的是,这种算法所需的计算量会使整个宇宙都显得微不足道。 只有退而求其次,不追求完美,而是通过某种算法得到一个差不多的下法就可以了。委曲求全的结果是,在当前所能接受的计算量下,计算机还达不到业余一段的水平。看来要想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成绩,必须拥有更好的算法和更快的计算速度。事实上这两者都在进步,或许十年后今天的新闻是:一台半个上海大的电脑向常昊挑战围棋,常昊为捍卫人类尊严欣然迎战。但也有可能电子计算机在达到物理极限时的计算速度,仍然无法形成对围棋高手的威胁,那么就需要新生力量来接过重任了,比如量子计算机。 现在好像已经不是规则的问题了,而是计算量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要计算量足够大,运用计算机的笨蛋逻辑也能做到灵感、直觉、想象力做到的事。如果说面对逻辑上超越我们的机器,我们还能坦然自若的话,一台直觉敏锐、充满灵性的电脑恐怕不会再让人放心。而照这个情形发展下去,终有一天,情感也可以通过计算来得到,逻辑成为万能,机器全面超越人类。 逻辑计算真的可以做到一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事实可能的确如此。神经系统中的神经细胞要在将来自其他神经细胞的所有输入信号进行整合后,做出下一步动作,即通过计算来决定是否发出后继信号;神经细胞用来接收输入信号的树状突起(树突),可以通过其小分支上大量的细刺状突起(树突棘)间的相互作用,完成基本的逻辑操作;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之间在遵循化学和物理规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形成生物电路,这种生物电路具有逻辑运算功能这些发现似乎都在说明一件事:我们的逻辑、理性、直觉、灵感、想象力、创造力甚至情感、情绪等等所有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分子层面的逻辑计算,而这最根本的逻辑计算与计算机正在应用的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既然如此,将来的计算机为何做不到这一切?现在,问题变成了人是哪种计算机? 肖邦天马行空的乐曲与李白才华横溢的诗篇都只不过是机械、精确的计算结果,这个结论令人很不舒服。还好,有个消息可以证明逻辑不是万能的。好消息并不来自生命科学的前沿,而是源于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的数理逻辑定理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根据此定理,大脑这个逻辑系统很可能是不完备的。意思是我们总要去思考问题,但总会存在一些令我们头疼的问题,这些问题通过分子层面的逻辑计算根本得不到答案。还有一些问题理论上是能得到明确答案的,但却要花上让你无法承受的时间,比如一百年。 或许你会不以为然:对正在思考的问题,不是总能得出一个结果吗?而且通常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对此的解释是:大脑给了你一个近似答案。购物归来,你皱着眉头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不久之后得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结果;围棋对局中,你在判断下一子落在何处最有利于棋局,思考片刻后,它出现在西北角的空旷地带。前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明确而唯一的,而后一个则模棱两可,下在东南角也不是不行。存在如此区别的原因就在于,前者对大脑这个逻辑系统来说是可解问题,通过分子层面的逻辑计算能够得到精确解。而后者是不可解问题,或者要花上百八十年才能计算出一个精确答案,于是大脑为了让你不至于一辈子都耗在这步棋上,就给出了一个大概的近似解。我们一般将这个近似解的产生过程描述为直觉。 大脑这个不完备的逻辑系统在面对难缠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时,对其进行了模糊化处理,而这种模糊机制能力超群,效率极高,正是大脑神秘莫测的所在。看来计算机这个同样不完备的逻辑系统想要在围棋上与人一较高下,仅在计算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还要在计算机制上做文章,以便达到人这台计算机的水平。 事情最终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大脑与计算机都是一个不完备的逻辑系统,它们运用本质上一样的计算去解决问题,对形式上是逻辑的问题能够得到精确解,对形式上是直觉的问题只能得到近似解。计算机在计算精确解上拥有速度优势,而大脑持有更高级的计算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出更好的近似解。在国际象棋中,逻辑的因素占到绝大部分,在围棋中,直觉的成分处于优势地位。换句话说,在下国际象棋时,会有更多的精确解产生,而在下围棋时,则需要更多的近似解。但在将整盘棋当作一个问题考虑时,两者都只能得到近似解,即不存在必胜的走法。 由于国际象棋偏重逻辑,当前的电子计算机以现有的计算机制,发挥计算速度优势,就能够得出一个不错的近似解,这个近似解可以比人得出的好,即战胜棋王。而围棋的直觉特性使计算机在计算机制上的劣势一显无遗,当前可以提供的近似解与人相差甚远。而如果一味的用勤补拙,想达到人的水平,所需的计算量很可能会超过物理极限,因此必须要对计算机制进行改进。现在,问题的关键被锁定在了计算机制,即计算方式上。 对新计算方式的探求刚开始不久,在多位候选人当中,除了量子计算的叠加态引人注目外,计算机科学家们最看好的是DNA计算。所谓DNA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以组成DNA分子链的四种碱基(A、T、C、G)为信息载体(相对于电子计算机中的0和1),通过DNA酶实现对DNA链的四种生物操作:切割、粘贴、插入、删除(相对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加、减)。 可这还是计算机吗?还是。计算的本质没变,只是物理性质的加、减变成了化学性质的切割、粘贴、插入、删除,计算方式变了。十进制向二进制的转变引发了信息革命,新的转变会带来什么?也许是真正的智能机器,向人类挑战直觉、想象力的机器。 计算机围棋棋手战胜李昌镐们看来是早晚的事了,不过到那时,我们还可以说计算机并没有全面超越人类,因为它没有感情。而想要将感情也加入其中的话,可能需要一个更为理想的计算装置、工作空间。于是,将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欣赏自己的终极作品时,会惊愕地发现:它拥有基于DNA计算的发达神经网络系统,以及支持这个网络系统正常运转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他,就是一个人!而我们重复了进化曾经做过的事。 在路上,迎面走来一个人,擦肩而过时,你向他点头示意,他微笑相应,你们心中同时在想:真是个和善的人。或许这才是图灵测试的终极含义,人本身不就是一台DNA计算机吗?上帝制造。 但之后呢?谁来负责进化的继续?上帝还是人? 发表于 2007 年 7 月刊《新发现》 参考文献: 1. Atherton M, Zhuang J, Bart WM, Hu X, He S.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high-level cognition. I. The game of chess . Cogn Brain Res. 2003 Mar;16(1):26-31. 2. Chen X, Zhang D, Zhang X, Li Z, Meng X, He S, Hu X.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high-level cognition. II. The game of GO . Cogn Brain Res. 2003 Mar;16(1):32-7. 3. Lee KH, Choi YY, Gray JR, Cho SH, Chae JH, Lee S, Kim K. Neural correlates of superior intelligence: stronger recruitment of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 Neuroimage. 2006 Jan 15;29(2):578-86. 4. Duncan J, Seitz RJ, Kolodny J, Bor D, Herzog H, Ahmed A, Newell FN, Emslie H. A neural basis for general intelligence . Science. 2000 Jul 21;289(5478):457-60. 5. Sternberg RJ. Cognition. The holey grail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 Science. 2000 Jul 21;289(5478):399-401. 6. M. Newborn. Deep Blues contribution to AI . Ann. Math Artif. Intell. 28 (2000) 2730. 7. Kasparov G. Strategic intensity: a conversation with world chess champion Garry Kasparov . Harv Bus Rev. 2005 Apr;83(4):49-53, 132. 8. Chua HF, Boland JE, Nisbett RE. Cultural variation in eye movements during scene perception .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5 Aug 30;102(35):12629-33. 图片来源: 图片1来自 http://bbs.sina.com.cn 图片3来自 Lee KH, Choi YY, Gray JR, Cho SH, Chae JH, Lee S, Kim K. Neural correlates of superior intelligence: stronger recruitment of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 Neuroimage. 2006 Jan 15;29(2):578-86. Epub 2005 Aug 24. 图片4来自 www.4oto.com 图片5来自 Atherton M, Zhuang J, Bart WM, Hu X, He S.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high-level cognition. I. The game of chess . Cogn Brain Res. 2003 Mar;16(1):26-31. 图片12 来自 http://bbs.pcbirds.com/pages/25,16163,1,1059549448.html
个人分类: 生物|1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圈圈坐10/13-猛犸
eloa 2009-1-5 16:34
云无心 发表于 2009-01-02 14:00 云无心:桔子要我从介绍猛犸开始这太过强人所难了。我对猛犸的了解完全只能从他在松鼠会的蛛丝马迹来推测这活干起来跟侦探似的,好不容易搞到的一点资料在上次写Dr U开场白的时候都用完了。写点泛泛的好话来拍猛犸的马屁(哦,不对,是象屁)也没啥意义,大家一眼就看穿了。所以,这个开场介绍还是交给猛犸自己来搞吧。 猛犸:谢谢云大侠。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叫猛犸,宅男一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趴在互联网上。爱好是拆卸电子产品,但是往往装不回去近期最担心的是两个问题:秃顶和啤酒肚。正在从正太向中年怪蜀熟进化中哦,错了。是从来没有正太过 (云无心评论:太简单了一些。。。不过,就让我们保持猛犸的神秘面纱吧,看看他下面说什么。) 云无心:假设你在电梯你遇到一位绝色大美女,你碰巧知道她是你明天要去面试的公司的人事经理。她对你很有兴趣,但是不知道你明天要去她的公司面试。现在,请你在电梯停下之前推销自己吧。 猛犸:呃可能对方已经出了电梯,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开场白呢也许我会帮她按电梯楼层按钮,并且在她出门时按住开门的按钮吧。跟陌生人,特别是陌生漂亮MM在一起的时候,我就会紧张 (云无心评论:这个。。。这个。。。看完了后面的问题就明白: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云无心:谈谈今年计算机领域里最让你关注的事情。请注意,我是计算机盲,所以不要说我听不懂的话。 猛犸:大概应该算是超级计算机和上网本吧。我觉得这两者都在预示着某些趋势。 超级计算机现在大都采用集群技术,把大量的单独计算机连接成一个快速的网络,分工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过去那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计算工作。就像蚂蚁一样,一只蚂蚁没什么了不起,大量的蚂蚁在一起就无坚不摧了。 而上网本,本身配置不太高,只能用来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也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料。价格低,耗电省,携带方便,性能介于手机和传统笔记本电脑之间。 在我看来,超级计算机将会成为我们的信息中心和计算中心;当然,像Google这样利用大量机器组成集群的企业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而上网本将会和手机慢慢融合,变成某种小型的手持设备,变成个人最常用的信息终端。我们要运行的软件可以在超级计算机或者计算机集群上运行,得到的结果可以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传到我们手头的任何设备上,无论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手机都可以。这样我们才真正和互联网互联起来。就像是二十多年前SUN公司提出的Net is PC的概念一样,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拥有无比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想想看这样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吧。 前面猴子同学提到云计算。任何计算机应用都离不开软件和硬件的支持,而云计算的硬件体系正在慢慢成型中。猴子说云计算发展的前景是服务和信息收费,而终端免费,我觉得很靠谱。就像我们现在的有线电话网络,入网就送电话机,但是打电话要付费。这种模式,也应该算是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吧。 (云无心评论:你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明白,连起来说的东西就似懂非懂了。不管了,其实我更关心你说的这些东西在超市里卖啥价钱。) 云无心:来个热门一点的问题:中国的计算机行业迅猛发展,不过至少在软件行业里貌似搞不过印度。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你如何看待?在过去的一年里,你对于这个行业的认识有什么样的深化?(其实我也不知道你以前如何认识,所以随便说吧)。 猛犸:呃,我手头没有具体数据,不过从感觉上来说,我国软件行业和印度软件行业的差距似乎是蛮大的。印度的软件业从软件外包起步,有点像国内、特别是台湾的硬件业一样。 在过去曾经看过几篇文章分析各个方面的原因,有人说这是语言问题,毕竟英语对于印度人的门槛比中国人低得多;有人说是教育问题,印度工程师写代码的思路像是从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这样的代码通用性比较强,修改的成本很低,而不像中国工程师这样创意无穷;还有人说是行业发展成熟度问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现在大连有许多公司在做对日本的软件外包,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应该说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我个人感觉,在中国,软件行业还得算是一个新兴行业,任何新兴行业必然会有一段混乱时期,许多东西不成熟、没有规则等等也都很正常。再加上一些历史影响举个例子,你看现在国内的盗版泛滥情况。如果从事某个行业的企业不能获得合理回报,这个行业就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如果中国软件企业面对国内个人客户的话,往往会出现这种状况。 对整个行业的认识嘛我对中国特色四个字的理解更深入了这算不? (云无心评论:对写代码的问题没感觉,不过想起不止一个挨踢的朋友说过,改别人的代码比自己重写花的功夫还多。盗版的问题,连我这个行业都存在有次一个公司高层说这个产品目前不打算投放中国市场,我们的知识产权在那里无法得到保护,那时候脸上温度急升啊不过民意难改,希望能够逐渐改善吧。第二段,怎么能说深入呢?那是相当滴深入连传播科学都得有中国特色,何况其它呢?如果十三要写一个松鼠会章程的话,严重推荐把从事有中国特色的科学传播写进去。。。) 云无心:每个人都喜欢做预测,虽然牛人们经常预测不对,比如贝利预测世界杯从来都不对,八卦说比尔盖茨曾预测计算机内存640K就够了。现在,你来预测一下几年内计算机领域将会出现的大事吧。(要认真啊,到时候我会来检验滴。) 猛犸:某个国家人均互联网带宽达到100兆每秒。五年之内吧。还能确定一件事,那个国家不会是中国。 虚拟现实游戏出现。用头盔来显示图像和播放声音,用手套或者手势来操作游戏。会看见某个人坐在沙发上戴着个头盔傻笑的。十年之内会成为非常常见的东西。 键盘和鼠标从计算机的标准配置中消失。大概十年吧。语音输入、手势输入成为主流,键盘可以当古董传家宝传给下一代了。 (云无心评论:嘿嘿,这个我先记着,到时候回来对质。如果预测错了,罚你请我吃饭;如果预测对了嘛。。。祝贺你未卜先知,就更该请我吃饭了。。。) 云无心:加入松鼠会对你08年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谈谈感悟吧,字数不限,尽情发挥。。。 猛犸: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掉头发的速度更快了。前一阵子见了一个两年未见的好朋友,对方一见我就惊呼:怎么变成这样子了! 上面那段开玩笑的。松鼠会让我很有归属感。和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每天都是充满期待的。我觉得松鼠会在做一件很好的事,每个人把自己领域的东西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人类所知的一切相比,我们每个人知道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也许有些东西是我们可能永远都用不上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好的,它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而我们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 另外,写东西的过程让自己也有了不少收获。我是个比较懒散的人,需要有压力才能做事。迫于压力,不得不去查找资料、确证数据、把以前了解不深的东西仔细研究,最后把几万字、十几万字的资料浓缩进几千字的文章当中,并且还要考虑怎样才能吸引读者来阅读,怎样加深印象。我现在做得还很不好,不过翻出从前的东西来看,是能够看到进步的。看到自己的进步是很开心的,与此相比,付出的努力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最开心的是,发现愿意与人分享自己所知所学的人为数不少。在松鼠会群博上线到现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看见很多人愿意加入松鼠的行列,很多人开始写些东西,尝试把自己的所得所感分享出来,感觉松鼠会像是一块磁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这种感觉十分美妙。 (云无心评论:这个。。。这个。。。很不好把我想说的都说完了,我到时候说啥呢?即使你不指控我抄袭,我也不好意思引用太多啊。) 云无心:明年,你期望松鼠会变成什么样子?空话就不要了,整点实在滴。。。 猛犸:希望松鼠会群博变成一个更开放的平台,能够引导更多的讨论,能够出现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作者,文章的质量越来越高。希望松鼠会群博上的文章能够涵盖更多领域,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和喜爱。(呃看起来很空) 希望松鼠会壮大,能够带来更多的线下活动。希望松鼠会能够变成科学写作和科学传播的品牌。希望松鼠会能够再出版几本书。(这个不那么空了吧?) 希望松鼠会不要变成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云无心评论:咱们一起期望吧,尤其是最后一句将会是松鼠会最精华的所在。) 云无心:猛犸在松鼠会的形象是多才多艺、温文尔雅、任劳任怨。。。(此处省略若干字),引得一大堆粉丝趴着窗户往里看,芳心跳得跟你敲键盘一样快。。。对她们说点啥吧,尤其要紧的问题是:猛犸你名草有花了没有? 猛犸:呃有这回事么粉丝在哪里我要找他们给我签名多谢多谢 我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我家领导的默默支持。等等我问问我家领导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去 (云无心评论: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主要是给猛犸夫人看滴,我就不说啥了。。。) 云无心:最后,别忘了照片。至少一张,多者不限,给我一个选择的机会。 猛犸:云兄,我害怕在网上发布照片来几个卡通形象吧,随便挑 (云无心评论:了解了解照片一出,引来粉丝无数,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为松鼠会服务了卡通也很可爱啊。。。)
个人分类: 科学圈圈坐|2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8年计算机领域热点论文
wanyuehua 2008-12-27 20:29
检索 2008 年 Web of Science 分析得到 10 篇计算机领域热点论文,分别刊登在 5 种期刊上,其中第 3 、 4 、 6 篇为会议论文,第 2 、 10 篇为中国作者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的论文。 1 、 Title: A new meshless interpolation scheme for MLPG _ R method Author(s): Ma QW Source: CMES-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ume: 23 Issue: 2 Pages: 75-89 Published: JAN 2008 Times Cited: 7 Reprint Address: Ma, QW (reprint author), City Univ London, Sch Mat Sci Engn, Northampton Sq, London EC1V 0HB, England 2007 年影响因子 1.653 2 、 Title: A weighted rough set based method developed for class imbalance learning Author(s): Liu J, Hu Q, Yu D Source: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178 Issue: 4 Pages: 1235-1256 Published: FEB 15 2008 Times Cited: 5 Reprint Address: Liu, J (reprint author), Harbin Inst Technol, POB 458, Harbin 150001,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2.147 3 、 Title: Formulation of the static frame problem Author(s): Babuska I, Nobile F, Tempone R Conference Information: Validation Methodology Workshop, MAY 22-23, 2006 Albuquerque, NM Source: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ume: 197 Issue: 29-32 Pages: 2496-2499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5 Reprint Address: Babuska, I (reprint author), Univ Texas Austin, ICES, 1 Univ Stn,CO200, Austin, TX 78712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1.488 4 、 Title: Formulation of the thermal problem Author(s): Dowding KJ, Pilch M, Hills RG Conference Information: Validation Methodology Workshop, MAY 22-23, 2006 Albuquerque, NM Source: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ume: 197 Issue: 29-32 Pages: 2385-2389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5 Reprint Address: Dowding, KJ (reprint author), Sandia Natl Labs, Validat Uncertainty Quantificat Dept 1544, POB 5800, Albuquerque, NM 87185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1.488 5 、 Title: Gene - set approach for expression pattern analysis Author(s): Nam D, Kim SY Source: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Volume: 9 Issue: 3 Pages: 189-197 Published: MAY 2008 Times Cited: 5 Reprint Address: Kim, SY (reprint author), KRIBB, Funct Genom Res Ctr, 111 Gwahangno, Taejon 305806, South Korea 2007 年影响因子 4.415 6 、 Title : Meshless local Petrov - Galerkin method with unity test function for non - isothermal fluid flow Author(s): Arefmanesh A, Najafi M, Abdi H Source: CMES-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ume: 25 Issue: 1 Pages: 9-22 Published: FEB 2008 Times Cited: 4 Reprint Address: Arefmanesh, A (reprint author), Islam Azad Univ, Sci Res Branch, Tehran, Iran 2007 年影响因子 2.147 7 、 Title: Computational modeling issues and methods for the regulatory problem in engineering - Solutions to the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static frame problems Author(s): Rutherford BM Conference Information: Validation Methodology Workshop, MAY 22-23, 2006 Albuquerque, NM Source: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Volume: 197 Issue: 29-32 Pages: 2632-2644 Published: 2008 Times Cited: 3 Reprint Address: Rutherford, BM (reprint author), Sandia Natl Labs, Independent Surveillance Assessment Stat Dept, POB 5800, Albuquerque, NM 87185 USA 2007 年影响因子 1.488 8 、 Title: Local RBF Collocation Method for Darcy flow Author(s): Kosec G, Sarler B Source: CMES-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ume: 25 Issue: 3 Pages: 197-207 Published: MAR 2008 Times Cited: 3 Reprint Address: Kosec, G (reprint author), Univ Nova Gorica, Lab Multiphase Proc, Nova Gorica, Slovenia 2007 年影响因子 2.147 9 、 Title: Parallel 3 - D SPH simulations Author(s): Moulinec C, Issa R, Marongiu JC, et al. Source: CMES-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ume: 25 Issue: 3 Pages: 133-147 Published: MAR 2008 Times Cited: 3 2007 年影响因子 2.147 10 、 Title: A spatio - chromatic ICA based noise reduction in color images Author(s): Han XH, Chen YW, Le JM Sou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Volume: 4 Issue: 3 Pages: 661-669 Published: MAR 2008 Times Cited: 3 Reprint Address: Han, XH (reprint author), Cent S Univ Forestry Technol, Elect Informat Engn Sch, Changsha 410004, Hunan Peoples R China 2007 年影响因子 1.537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581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06-2008年计算机学科高引用论文
wanyuehua 2008-12-23 19:07
检索2006-2008年Web of Science分析得到20篇计算机学科高引用论文: 1 、 Title: Compressed sensing Author(s): Donoho DL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ume: 52 Issue: 4 Pages: 1289-1306 Published: APR 2006 Times Cited: 246 2 、 Title: Robust uncertainty principles : Exact signal reconstruction from highly incomplete frequency information Author(s): Candes EJ, Romberg J, Tao T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ume: 52 Issue: 2 Pages: 489-509 Published: FEB 2006 Times Cited: 217 3 、 Title: Design of density functionals by combining the method of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with parametrization for thermochemistry , thermochemical kinetics , and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Author(s): Zhao Y, Schultz NE, Truhlar DG Source: 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 Volume: 2 Issue: 2 Pages: 364-382 Published: MAR-APR 2006 Times Cited: 153 4 、 Title: RAxML-VI-HPC: Maximum likelihood - based phylogenetic analyses with thousands of taxa and mixed models Author(s): Stamatakis A Source: BIOINFORMATICS Volume: 22 Issue: 21 Pages: 2688-2690 Published: NOV 1 2006 Times Cited: 140 5 、 Title: On the optimality of multiantenna broadcast scheduling using zero - forcing beamforming Author(s): Yoo T, Goldsmith A Source: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ume: 24 Issue: 3 Pages: 528-541 Published: MAR 2006 Times Cited: 124 6 、 Title: A simple cooperative diversity method based on network path selection Author(s): Bletsas A, Khisti A, Reed DP, et al. Source: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ume: 24 Issue: 3 Pages: 659-672 Published: MAR 2006 Times Cited: 117 7 、 Title: Statistical comparisons of classifiers over multiple data sets Author(s): Demsar J Sourc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Volume: 7 Pages: 1-30 Published: JAN 2006 Times Cited: 109 8 、 Title: An introduction to entanglement measures Author(s): Plenio MB, Virmani S Source: QUANTUM INFORMATION COMPUTATION Volume: 7 Issue: 1-2 Pages: 1-51 Published: JAN 2007 Times Cited: 108 9 、 Title: Molecular imprint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for the years up to and including 2003 Author(s): Alexander C, Andersson HS, Andersson LI, et al. Source: 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 Volume: 19 Issue: 2 Pages: 106-180 Published: MAR-APR 2006 Times Cited: 104 10 、 Title: Clustal W and clustal X version 2.0 Author(s): Larkin MA, Blackshields G, Brown NP, et al. Source: BIOINFORMATICS Volume: 23 Issue: 21 Pages: 2947-2948 Published: NOV 1 2007 Times Cited: 104 11 、 Title: NeXt generation /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 cognitive radio wireless networks : A survey Author(s): Akyildiz IF, Lee WY, Vuran MC, et al. Source: COMPUTER NETWORKS Volume: 50 Issue: 13 Pages: 2127-2159 Published: SEP 15 2006 Times Cited: 93 12 、 Title: Cd-hit: a fast program for clustering and comparing large sets of protein or nucleotide sequences Author(s): Li WZ, Godzik A Source: BIOINFORMATICS Volume: 22 Issue: 13 Pages: 1658-1659 Published: JUL 1 2006 Times Cited: 91 13 、 Title: Achievable rates in cognitive radio channels Author(s): Devroye N, Mitran P, Tarokh V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ume: 52 Issue: 5 Pages: 1813-1827 Published: MAY 2006 Times Cited: 88 14 、 Title: Near- optimal signal recovery from random projections : Universal encoding strategies ? Author(s): Candes EJ, Tao T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ume: 52 Issue: 12 Pages: 5406-5425 Published: DEC 2006 Times Cited: 86 15 、 Title: An introduction to ROC analysis Author(s): Fawcett T Source: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olume: 27 Issue: 8 Pages: 861-874 Published: JUN 2006 Times Cited: 86 16 、 Title: The SWISS-MODEL workspace: a web-based environment for protein structure homology modelling Author(s): Arnold K, Bordoli L, Kopp J, et al. Source: BIOINFORMATICS Volume: 22 Issue: 2 Pages: 195-201 Published: JAN 15 2006 Times Cited: 85 17 、 Title: Raptor codes Author(s): Shokrollahi A Source: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ume: 52 Issue: 6 Pages: 2551-2567 Published: JUN 2006 Times Cited: 84 18 、 Title: Rudiments of rough sets Author(s): Pawlak Z, Skowron A Source: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177 Issue: 1 Pages: 3-27 Published: JAN 1 2007 Times Cited: 84 19 、 Title: Rough sets : Some extensions Author(s): Pawlak Z, Skowron A Source: INFORMATION SCIENCES Volume: 177 Issue: 1 Pages: 28-40 Published: JAN 1 2007 Times Cited: 81 20 、 Title: A survey of advances in vision-based human motion capture and analysis Author(s): Moeslund TB, Hilton A, Kruger V Source: 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Volume: 104 Issue: 2-3 Pages: 90-126 Published: NOV-DEC 2006 Times Cited: 66
个人分类: 高引用论文|4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桂林行
donghy 2008-12-6 10:24
11月7日到11日,在桂林,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学术年会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大会如期举行了。 时值桂林地市合并十周年庆典在甲天下广场举行庆祝活动,好不热闹。 桂林的象征,是那千古不变屹立在漓江边上的象鼻山。 晨练,我跑上了月牙山。 跑步绕过形态逼真的骆驼峰。 我顺访了桂林医学院。 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两江四湖那迷人的夜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计算机相关国际会议排名
liuysd 2008-12-5 16:41
计算机相关国际会议排名 计算语言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在计算机相关的国际会议中的排名都名列前茅,可以提供作大家在单位内考评的参考.另外,我们在 IEEE/WIC Intl Joint Conf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0.82)会议(排名十五)中有个关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本体工程的 workshop, 在ICICIC2009中有个同名的Invited Sessions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Machine Learning Although we will attempt to keep this information accurate, we can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The numbers in brackets correspond to the EIC value (Estimated Impact of Conference). The numbers are normalized to be in the range 0.00-1.00 (the closer the number to 1.00, the better the conference). Only conferences with EIC above 0.50 have been included. The ranking lists will be updated every three months (end of January, April, July, and October). Top 65 conferences are listed (620 considered): AAAI: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I National Conference (0.99) NIPS: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0.98) IJCAI: Intl Joint Conf on AI (0.96) ICCV: Intl Conf on Computer Vision (0.96) CVPR: IEEE Conf on Comp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0.96) ICML: Intl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0.95) CSSAC: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0.92) UAI: Conference on Uncertainty in AI (0.91) ACL: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L (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0.90) NAACL: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CL (0.88) GP/GECCO: Genetic and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Conference (0.85) AID: Intl Conf on AI in Design (0.84) CAIP: Intl Conf on Comp. Analysis of Images and Patterns (0.84) IPCV: Intl Conf on Image Processing,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0.83) IEEE/WIC Intl Joint Conf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 (0.82) CoNL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0.82) EMNLP: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0.79) AIME: AI in Medicine in Europe (0.76) AAMAS: Intl Conf on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0.76) ICA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0.76) IAAI: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in AI (0.76) ICNN/IJCNN: Intl (Joint)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0.76) ECML: European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0.76) ICPR: Intl Conf on Pattern Recognition (0.76) ECAI: European Conf on AI (0.76) ICDA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ocument Analysis and Recognition (0.75) ICTAI: IEEE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I (0.74) ANNI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Engineering (0.72) AI-ED: World Conference on AI in Education (0.72) DA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cument Analysis Systems (0.71) ICIP: Intl Conf on Image Processing (0.71) 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Evolution (0.70) WACV: IEEE Workshop on Apps of Computer Vision (0.65) COLI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0.64) ECCV: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0.63) EACL: Annual Meeting of European Associati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0.62) DocEng: ACM Symposium on Document Engineering (0.61) CAAI: 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nference (0.60) AM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ths (0.60) ICRA: IEEE Intl Conf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0.60) WCES: World Congress on Expert Systems (0.60) ACCV: Asi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0.59) CAIA: Conf on AI for Applications (0.57) IEA/AIE: Intl Conf on Ind. and Eng. Apps of AI and Expert Sys (0.57) MLMTA: Intl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0.57) ICCB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se-Based Reasoning (0.57) ICASSP: IEEE Intl Conf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P (0.57) ASC: Intl Conf on AI and Soft Computing (0.57) PACLIC: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0.56) ICONIP: Intl Conf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0.56) IWPAAMS: Intl Workshop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0.56) SMC: IEEE Intl Conf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0.55) CAPEPIA: Conference of the Spanish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0.55) IWANN: Intl Work-Conf on Art and Natural Neural Networks (0.55) CIA: Cooperative Information Agents (0.55) ICG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 (0.54) RANLP: Recent Advanc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0.54) ICANN: International Conf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0.54) NLPRS: Natural Language Pacific Rim Symposium (0.54) ACIV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ncepts For Intelligent Vision Systems (0.53) ICAPS/AIPS: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nning Systems (0.53) ECAL: European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Life (0.53) MAAMAW: Modelling Autonomous Agents in a Multi-Agent World (0.52) ANTS: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nd Swarm Intelligence (0.51) NC: ICSC Symposium on Neural Computation (0.51) 原文地址:http://www.cs-conference-ranking.org/conferencerankings/topicsii.html
个人分类: 最新科技|12377 次阅读|3 个评论
WINDOWS自动关机的设置
yangjingangel 2008-11-23 12:17
由于每天都需要下载很多东西,而平时白天的网速一般都不够快(校园网的缘故),加上自己寝室距离实验室太远,不可能一刻不离的守着实验室。所以就在网上查了一些相关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一下。 Windows XP的关机是由Shutdown.exe程序来控制的,位于Windows\System32文件夹中。如果想让Windows 2000也实现同样的效果,可以把Shutdown.exe复制到系统目录下。 比如你的电脑要在22:00关机,可以选择开始运行,输入at 22:00 Shutdown -s,这样,到了22点电脑就会出现系统关机对话框,默认有30秒钟的倒计时并提示你保存工作。如果你想以倒计时的方式关机,可以输入Shutdown.exe -s -t 3600,这里表示60分钟后自动关机,3600代表60分钟。 设置好自动关机后,如果想取消的话,可以在运行中输入shutdown -a。另外输入shutdown -i,则可以打开设置自动关机对话框,对自动关机进行设置。 Shutdown.exe的参数,每个都具有特定的用途,执行每一个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s就表示关闭本地计算机,-a表示取消关机操作,下面列出了更多参数,大家可以在Shutdown.exe中按需使用。 -f:强行关闭应用程序 -m \\计算机名:控制远程计算机 -i:显示图形用户界面,但必须是Shutdown的第一个选项。(-i参数,可以调出远程关机对话框,能方便地实现局域网内计算机的远程关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l:注销当前用户 -r:关机并重启 -t 时间:设置关机倒计时 -c 消息内容:输入关机对话框中的消息内容(不能超127个字符) 如果设置了屏保,可以按下面的方法进行设置: 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计划任务-添加任务计划-下一步-浏览-c:\windows\system32\shadow.exe-下一步-选好要关机的时间,下一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只要是系统里有的用户就行,但一定要有密码,没有也要设一个,下一步,选上在完成时打开此任务的高级属性,在运行栏后面加上 -S引号不要哦~~
个人分类: 探索科学|31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取磁盘文件目录的妙招
entropy 2008-9-29 10:20
提取磁盘文件目录的妙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404 更新时间:2005-7-3 11:24:03 电脑硬件技术飞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 硬盘 时代。PC机配置20GB的硬盘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有的用户竟达到40GB甚至更大,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机器用久了以后,文件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就 很难定位硬盘中的文件,假如为整个分区或者是某个文件夹制作一个文件目录清单,将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下面就向大家介绍几种提取文件目录的方 法。   用DOS命令   Tree   Tree是Windows操作系统专门用来以图形方式显示驱动器或路径的文件夹结构的命令,它是DOS命令,它显示的文件目录按照树型显示,非 常的直观,就像一个分支表(如图1)。命令格式为:Tree ,各参数的分别为: 图1   drive表示要显示目录结构的磁盘的驱动器。   path 表示要显示目录结构的目录。   /f 表示显示每个目录中的文件名。   /a 表示命令使用文本字符而不是图形字符显示链接子目录的行。   这里我们利用定向符将显示的目录结构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打开文件对目录结构进行浏览。例如:Tree c: c:ist.txt /f命令的意思是将C盘下的所有文件列表保存在C盘根目录下的list.txt文件。   Dir   我们都知道Dir命令是显示文件和目录的命令,是我们用得最多的DOS命令之一,其实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定向符,将显示的结果保存到一个文件 中。Dir命令有很多参数开关,这里只介绍对于提取目录很重要的两个参数/s和/a,前者表示显示指定目录和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后者表示显示目 录下所有文件的名称,包括隐藏文件和系统文件。例如:Dir c: /s /a c:ist.txt命令表示将C盘下的文件和子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包括隐藏和系统文件)列表保存到C盘根目录下的list.txt文件中。Dir 在保存文件目录时,还会保存文件的日期、创建时间、文件大小等信息(如图2)。 图2   用工具软件   TreeCopy   TreeCopy是一个专门用来拷贝目录结构的工具,它可以将一个文件夹的结构拷贝到另一个文件夹中,而不拷贝内容,这样在创建相同结构文件夹 时会方便我们的工作。它还可以提取文件目录,并保存成TXT文件。打开程序,在Copy folder from栏里选择一个要提取的目录,然后选择 (如图3),这样就可以将目录保存成TXT文件了。选择一个待拷贝文件夹,在Copy folders into栏中新建一个文件夹,并选择,单击窗口右上的 按钮就可以将源文件夹结构拷贝到目标文件夹中。 图3   PrintFolder Pro   PrintFolder 不但能把文件夹及所有子目录下文件的信息都分层次进行显示,还可以直接对文件目录清单进行编辑,并将目录保存成文本文件,也可以直接输送到 打印机 。 启动程序,选择一个要提取目录的文件夹,在文件夹右键菜单中选择PrintFolder,这时程序会显示程序主界面(如图4),目录下的文件会显示在 右边的栏中。在左边的文件浏览栏的下方还有一个下拉列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想要提取目录文件的类型,程序已经将文件分为图片、音乐、网页、文档等类型。选 择下方的Recurse subfolders表示包括文件夹下的子目录。点击 按钮,文件列表便会按照要求列出在右边栏中,最后单击 按钮将列表清单保存起 来。 图4    ACDSee   ACDSee是一款优秀的图像浏览工具,可是ACDSee的文件列表提取功能可能并不为人所知,以Browse方式打开程序,然后在左边栏 中选择一个要提取目录的文件夹,再选择 ,所有文件夹下的文件都会显示在右边。选择[Tools][Generate file listing]项,程序会将文件列表保存在一个叫Folder-Contents.txt的文本文件中,包括文件名称、大小、文件类型等信息,并且自动 用记事本将它打开,文件保存的默认位置为系统临时文件夹Temp内(Temp文件夹路径因操作系统不同而定)。   其中Dir、Tree两个命令是系统自带的DOS程序,TreeCopy、PrintFolder Pro和ACDSee均可在 www.ccidnet.com/soft/cce 下载。 引用:http://www.3rx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9
31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百度宣布以闪存替代硬盘存储
entropy 2008-8-20 08:22
RSS一个 百度宣布以闪存替代硬盘存储 从 月光博客 作者: webmaster@williamlong.dot.info (williamlong)   据新浪科技讯 报道 ,百度刚刚宣布以闪存及配套技术全面代替硬盘存储,该公司承载全球检索及索引存储的运算集群中的硬盘已全部拆除。   据介绍,百度此次调整经过了两年产品技术研发及测试准备。在以百度自行研发的海量闪存卡及配套技术替代硬盘后,百度也成为全球首个使用闪存技术代替硬盘并大规模商用的互联网公司。百度认为,这改变将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检索速度。    闪存与硬盘这两种新老存贮介质的竞争由来已久,以三星为主导的闪存派认为闪存具有快速、安全、低功耗等优点,而硬盘老大希捷一直认为硬盘才是大容 量、低成本存储的王者,闪存无法从根本上替代硬盘。之前,苹果公司曾在部分音乐播放器上用闪存代替硬盘,曾给希捷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据悉,全球搜索巨头Google目前仍保留了硬盘存储技术。Google搜索有两大最基础的架构,一是文件管理系统,二是服务器云计算分布系统。而软件技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个人感觉,在同样的存储容量下,闪存目前的价格似乎还是比硬盘高一些,百度使用闪存替换硬盘,可能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得了低价格的闪存,或者说百度认为 高速和低耗比成本更重要。目前百度索引的网页已经是天文数字了,大量更换存储介质估计会带来较大的成本,希望这些成本是划算的。
25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记住网络时代的密码
entropy 2008-6-28 10:37
我用Roboform。 记录网址,记录上网的密码,自动生成复杂的密码,自动填写密码,自动填写注册信息,记录软件密码 下面是我的应用: 与IE,Firefox,等整合的很好,增加一个工具栏,可直接保存网网址,如同IE的收藏夹,生成科学的密码等。 由于密码是生成的,复杂的,我也不记不住我在各个论坛的密码。 请您推荐更好的。
26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北大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程旭:梦工厂的筑梦人
kxj5639245 2008-6-18 11:33
程旭,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 [科学时报 陆琦 报道]做出足够好的、实用的、经济的信息化设备,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为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提升技能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这是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MPRC)主任程旭的最大梦想。 当记者走进MPRC团队、聆听他们的故事之后,惊奇地发现程旭的梦想也是整个MPRC团队的梦想。程旭身上那股拼搏的热情和深埋在心底的远大志向,对周围的人居然有难以想象的巨大辐射力。 一个人的梦想,一个团队的目标 中学时代的程旭就有个理想长大后当科学家。 程旭是幸运的,正如他所说的有机会、有能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幸福的人。 1999年,32岁的程旭成为北京大学教授。看到资深的老教授们一辈子献身科学、坚持真理,作出了很多令人向往和受人尊重的学术成果和实际贡献,程旭下决心要对得起教授这个头衔。 程旭认为,当老师,首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程旭有很重的科研任务,按他的话说,国家和社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投入了很多的资金,有许多的人参与进来,他们都期盼着研究成果能早日运用到国民经济和百姓的生活中去。然而,他承诺:只要我在北大当教授一天,我就会给学生上课,万一哪天实在太忙教不了书,我就辞去教授的头衔,当一名研究员。 程旭很形象地描述了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我是未名湖中的一滴水,这滴水,即使是一滴,也要映射出太阳的光芒。而这滴水,只有放在未名湖中才不会干涸,因为,未名湖与五湖四海相连。 在程旭看来,一个大学,首先应该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为社会服务,让学生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让其中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全世界有影响的人才。 在北大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如今的程旭已身兼数职,作为MPRC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他的梦想不断延伸。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用短暂的一生做出社会满意、自己满意的成果。程旭说,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首先要有教育的公平性,否则会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是很可悲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事实上可以给普及教育、终生学习提供非常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这是程旭最想看到的愿景,也是每一个MPRC成员日夜拼搏的目标。 痛并快乐着 1999年12月,国内第一套支持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的开发平台与16位嵌入式微处理器面世,中国芯的出现震惊国内外科研界与产业界。 2000年12月,我国第一种支持16位/32位两套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面世。 2001年,支持IEEE754单精和双精运算的64位浮点协处理器研究成功。 2002年12月26日,第一台采用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的网络计算机整机系统开始工作。 2003年12月,北大众志-863CPU系统芯片量产成功,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2004年,以自主开发的北大众志CPU系统芯片和Linux操作系统为基础的新一代网络计算机被列为中国科技界的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得到改观的标志性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之一。 2006年,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商资格审核的实际设备测试中,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是唯一通过测试的采用自主CPU的计算机设备。 2007年,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全面推广,用户遍布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 这一连串耀眼的成绩,见证了一条被梦想照亮的奋斗之路。 程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激情,他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力。1999年12月,在中国芯的攻坚阶段,程旭曾先后8次在实验室连续工作40个小时以上,和整个团队一起拼搏。10年来,他每天平均睡四五个小时。 其实,不光是程旭,在MPRC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股干劲。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常常加班加点。可是大家异口同声:辛苦心不苦。当大家为了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而努力的时候,就不会迷茫和苦闷。痛苦的过程之后,得到的是巨大的成就感。 在程旭的眼里,MPRC是一支积极向上、有着强烈使命感的年轻团队。这个团队给了程旭太多的感动。 在目前有点浮躁的环境中,我们团队有相当多的人真的能够静下心来,放弃个人一些短期利益,全身心投入事业。程旭说着,眼眶湿润了,有个学生再过一周就要结婚了,可他没有请假去操办婚事,还继续在实验室努力工作;有位同事得了绝症,昏迷后醒来,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的工作做成什么样了? CPU的研发是一个特别需要团队精神的工作。程旭一直强调,不要做1加1小于2的事情,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要思考如何让1加1大于2。幸运的是,程旭的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标向前推进。 从当初连286电脑都没有,靠废旧设备起家,到现在和世界一流大学先进实验室比也不逊色的实验室,一路走来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确实觉得有点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的感觉。程旭是个乐观的人,脸上总是挂着浅浅的微笑。他抱定自己的选择和信念,努力去做好,无怨无悔。 梦想照进现实 在MPRC宽敞的办公室里,挡板隔开许多隔间,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正在埋头工作。记者发现,上百位科研人员使用的全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在市场上正式销售的采用国产CPU的网络计算机,里面跳动的就是自主创新的北大众志CPU系统芯片。程旭介绍:我们已经使用了5年,实践证明,网络计算机能够支持高端的开发工作。自己先用容易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良。 曾几何时,许多人还在质疑大学是否真能把创新性思想变成现实生产力。在程旭看来,大学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和技术创新源,但是这种技术创新如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他人的工作提供帮助,对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是有愧于社会的。实践证明,大学为我国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出了不容小视的贡献。 2002年,为推进北大众志CPU的产业化,北京大学批准成立了北大众志微系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自主CPU和系统芯片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如今,采用北大众志CPU系统芯片的网络计算机产品已全面进入市场,主要应用于中小学电子教室、图书馆、宾馆、企业、政府、医院等10多个领域,用户遍及江苏、北京、浙江、吉林、广东、新疆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2003年,江苏省常州市作为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的应用试点城市,从最早在一企、一校、一院、一镇试用200台北大众志网络计算机开始,经过应用、改进、再应用、再改进,目前已增加到上万台,并得到用户好评。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产品是在使用中慢慢磨出来的。程旭说,用户是最好的孵化器,是常州的用户催熟了北大众志。新技术的推广绝对不是简单的成果转嫁的过程,双方合作的目的是要共同推进产业化。通过合作实践,我们不仅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而且储备了多种行业解决方案。 对于规模产业化,程旭认为,市场定位很重要,必须听取用户反馈,了解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纽带,建立良好的产业生态。 理想之光不息 MPRC最显眼的应该是墙上的各种口号。一进中心的大门,大幅海报上的中心宗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再进一道门,醒目地贴着中心的3条理念:以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服务社会,并从中感受到真正的成就和快乐;崇尚团体创新,充分挖掘团队蕴涵的创造力;尊重个人的独创精神,鼓励个人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们说:我们的口号不是喊出来的,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每一个口号,都是一次心灵的成长。 程旭始终在培养学生一种信念:做一个完整的人。北大的学生,智力条件和文化知识基础都有一定的优势,如何使这种优势成为他们持续成长的能力和动力并使之转化为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持续能力,这是程旭希望做的。 程旭常跟学生说,做人、做事、做成事、做大事,这也是北大众志的文化基础。程旭解释说:做事之前,先做好人;做任何事情,一定努力把它做成;把很多事情都做成之后,还要胸怀大事。 程旭的忘我精神感染着学生,他的人生理想凝聚着学生。大家都喜欢聚集在程旭周围,即使是没日没夜地干活,也都那么兴致勃勃、热火朝天。 学生都很仰慕程旭。对程老师最深的感受就是他对国家的责任感。程老师做事很努力,对我们是一种督促。程老师是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程老师非常有理想、有抱负。 MPRC的大多数学生不愿出国而更愿意留下来继续攻读,其原因,不是大家不能出国深造,而是他们发现留在MPRC有更好更明确的发展方向。紧扣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自己的团结奋斗精神,可以作出更有意义的成绩。 (原文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42591714981205823.html )
4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专利与计算机著作权
热度 1 zjwang 2008-5-2 19:00
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Yang Chunyan, Jin Lihua. A method for Retrieving Vertical Ozone Profiles from Limb Scattered Measurement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accepted)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Effective Solution Algorithm for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Volume Emission Rate from Satellite-based Limb Measurement.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press 2011.21(4))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Jin Lihua, Yang Chunyan. Ozone profiles retrieval from SCIAMACHY Chappuis-Wulf limb scattered spectrum using MART. SCIENCE CHINA Physics,Mechanics Astronomy .2011,54(2): 273-280 Zijun Wang, Shengbo Chen, Chunyan Yang, Mingchang Wang. DOAS-Tomography for Retrieval of Trace Gas Profiles from UV-Visible Limb Spectra.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1,9(2): 020101-20104 汪自军,陈圣波. 基于奇氧族光化学模型的氧红外大气波段体发射率模拟.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1,40(4):600-604 汪自军,陈圣波,周云轩. 大气臭氧遥感中光化学模型及其反应系数解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0, 40(6):1485-1490 汪自军,陈圣波,杨春燕. 大气臭氧不同量纲之间的转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26(2):63-67 汪自军,陈圣波,湛邵斌,孟治国,杨春燕. 利用DWG数据建立DEM关键技术研究.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9, 26(2): 42- 44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Zhao Lingjun. Object-Oriented Raster Based Data Model for Urban Growth Simulation System, Proceedings-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ational Technology . Shanghai, China, IEEE CS. Dec 20 - 22 2008, v1: p784-751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Zhao Lingjun, Zhang Xuqing.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data processing system. Proceedings - 1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 . Sanya, Hainan, China, IEEE CS. May 27-30 2008, v4: p758-762 汪自军,陈圣波,臧丽娟,孟治国,湛邵斌. 导线网数据处理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实践. 微计算机信息 ,2008.24 (6):216-218. 汪自军,陈圣波,包书新,宋金红,王旭楠. 村镇规划中的水库淹没模拟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3): 1150-1152. 汪自军,陈圣波,韩念龙,湛邵斌,吕航. 地学尺度转换理论及方法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 ,2007,5(4):60-63. 合作 Chen Shengbo, Wang Zijun , Zhao Liang, Meng Zhiguo, Wang Mingchang. Ozone Retrieval using SCIAMACHY Limb Scattered Radiance from the Hartley and Chappuis Absorption Bands. (under review) 杨春燕,陈圣波, 汪自军 . 大气辐射在臭氧反演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6): 3305- 3308 吕航,陈圣波,孟治国, 汪自军 ,宋金红.基于RS与GIS大尺度水土流失分级制图.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7,22(6):715-717. 专利: 陈圣波, 汪自军 ,杨莹,孟治国,路鹏.利用临边遥感数据反演大气臭氧剖面的层析成像方法( 申请号: 201010281561.5) 陈圣波 , 杨莹 , 路鹏 , 孟治国 , 汪自军 , 王明常 . 便携式遥感影像信息野外采集系统 ( 申请号: 201010275027.3) 陈圣波, 汪自军 .中低空大气成分临边探测方法(专利号:200810051466.9)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独立 汪自军. 导线网数据处理系统(2007SR00507,VC),2007.1 合作 陈圣波, 汪自军 ,赵灵军. 多时相遥感数据处理系统(2008SR38721,VC),2008.12 陈圣波,孟治国,湛邵斌,张旭晴, 汪自军 . 遥感信息系统(2008SR38879,VB),2008.12
个人分类: 个人介绍|649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