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饥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超强厄尔尼诺或为大饥荒成因 中国重大干旱的历史记录和警告
杨学祥 2018-3-25 07:01
超强厄尔尼诺或为 19 世纪大饥荒成因 中国重大干旱的历史记录和警告 杨学祥,杨冬红 关键提示 :在 2017 年 12 月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议上,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指出,历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 19 世纪引发了破纪录的干旱天气,造成的大饥荒导致了超过 5000 万人丧生。在 1876 年至 1878 年间,由干旱导致的饥荒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总共杀死了相当于今天全世界 3% 的人。辛格警告说,这种超强的厄尔尼诺可能会发生在未来的任何时间 : 未来,科学家应该研究去预测这种气候变化,以避免类似的重大灾难,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或许会让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更加严重。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 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 10 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 989-991 年(北宋); 1328-1330 年(元); 1483-1485 年(明); 1527-1529 年(明); 1585-1589 年(明); 1638-1643 年(明); 1689-1692 年(清); 1721-1723 年(清); 1784-1786 年(清)和 1876-1878 年(清) 。 对比表 1 ,在有代表性的 10 例干旱之中,有 8 例与厄尔尼诺对应,另有两例不在表 1 的年限之内。 2015-2016 年发生了超强厄尔尼诺,相应的干旱灾害值得关注。我们多次指出,下一场灾害是干旱。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430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11267.html 表 1 近几百年的厄尔尼诺 1473~1474, 1479, 1484 , 1487~1488, 1490, 1498~1499, 1505, 1509~1510, 1515, 1521, 1525~1526, 1529 , 1530, 1532~1533, 1541, 1545, 1550, 1552~1553, 1558~1559, 1562, 1567~1568, 1578, 1585~1586, 1590~1591, 1595~1596, 1600, 1607, 1609~1610, 1614~1615, 1618~1619, 1624~1625, 1633~1634, 1637~1638 , 1646, 1650, 1652~1653, 1660~1661, 1667, 1671, 1680~1681, 1684, 1687~1688, 1691~1692 , 1695~1696, 1700~1701, 1704~1705, 1707, 1710, 1714, 1720~1721, 1725~#1726, #1728:~1729, 1740, 1746~1747, 1754~1755, 1758~1759, #1763:, 1765~1766, 1769~1770:, 1775~1776, 1782~1783, 1785~1786, #1791:~1792, #1803~#1804:, 1806~1807, #1814:~1815, #1817., 1819., 1820~#1821., 1824.~1825, #1828:, #1832.~1833, #1837.~1838, #1844~#1845:, 1846., 1850, 1852, 1854, #1855, 1857, 1858, 1862, #1864:, 1866, #1868, 1871:, 1873, 1875, #1877 :~#1878 :, #1880~1881, #1884:~#1885, 1887, #1888, 1889, #1891:, #1896.~1897, #1899:~#1900 科学家 : 超强厄尔尼诺或为 19 世纪大饥荒成因,致五千万人丧生 2018-01-11 15:44 在 2017 年 12 月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议上,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指出,历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 19 世纪引发了破纪录的干旱天气,造成的大饥荒导致了超过 5000 万人丧生。 在 1876 年至 1878 年间,由干旱导致的饥荒在亚洲、非洲与南美洲总共杀死了相当于今天全世界 3% 的人 -- 因为在那段时间没有其他致命的环境灾难发生,哥伦比亚大学的气候学家狄普提 · 辛格 (Deepti Singh) 这样说道。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护士,现代护理事业的开创者南丁格尔曾在 1877 年说道 : 人们越是听到这场饥荒,就越会觉得世界上从未有过如此可怕的苦难与毁灭。 辛格表示自己第一次听说这场全球饥荒是在一次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迈克 · 戴维斯 (Mike Davis) 做出的历史记录分析上,而他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只是这场饥荒的原因之一。 厄尔尼诺 本意为 小男孩 或 圣婴 ,这个称呼流传自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 -- 因为他们在圣诞节期间发现太平洋的水温可能会异常上升。 随后,为了揭示这场饥荒的成因,辛格与她的同事对世界各地的树木中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年轮进行了分析 -- 树木的年轮每年都会加多,越宽的年轮代表当年雨水越丰沛,越适宜树木生长 ; 反之则代表当年的雨水较少。 另外,这些科学家也用全球历史气候学网络 (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 研究了全球每个月的降雨水平,这个网络记录了全球两万多个气象站台的数据,有些记录可以追溯到 175 年前。除此之外,全球海面温度的变化也被利用到了这项研究中,而这些数据是从海运船员或其他渠道获得的。 研究人员发现,这场全球饥荒与史上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有直接关系。这场厄尔尼诺长达 16 到 18 个月,比普通的厄尔尼诺 (2 到 3 个月 ) 要长得多。 这种超强厄尔尼诺显然会导致极端的干旱,一些地区的降雨量连续几个季节都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有科学家指出,这样的气候一旦产生,会对全人类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 而辛格等人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数据来源,这让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 辛格指出,气候不能归结为饥荒唯一的原因 -- 因为合理的干旱应对措施显然可以减少饥荒的发生。但是当时的政治与经济因素确实没能阻止粮食歉收, 这场大饥荒可以认为是由干旱引起的 ,辛格说道。 \0 \0 研究中还发现,印度洋和北大西洋的水温在这段时间里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这意味着大西洋、太平洋与印度洋同时发生了破纪录的高温,这种情况是巧合还是存在某种内在关系,目前还无法确定。 辛格警告说,这种超强的厄尔尼诺可能会发生在未来的任何时间 : 未来,科学家应该研究去预测这种气候变化,以避免类似的重大灾难,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或许会让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更加严重。 http://www.orz520.com/a/science/2018/0111/8864777.html?from=haosou_news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中国重大旱灾事件的统计特征 已有 2817 次阅读 2011-8-21 08:07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中国重大旱灾事件的统计特征 杨学祥,杨冬红 美国媒体于 2010 年 12 月 19 日 发表文章,盘点 2010 年在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文章指出, 2010 年是名符其实的“灾难之年”,共有 26 万人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中丧生,全球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220 亿美元,创下近 40 年来的最惨烈纪录 。 进入2011年以来,中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以及英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遭遇干旱气候,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却遭遇“冰火两重天”局面,密西西比河下游多州洪灾不断,而中南部多州则严重干旱。今年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龙卷风灾难截至5月28日已确认致死520人,是1950年来最具杀伤力一年。近一个多月来,美国多个州遭龙卷风袭击,其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实属罕见 。 非洲正经历最严重的干旱灾害。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在“非洲之角”东非超过 1200 万人严重营养不良需要救助,其中有 280 万已经因为饥饿濒临死亡。在索马里,每天有 250 名儿童死去,平均每 6 分钟就有一个生命逝去。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学会高级研究员罗伯·贝利 (Rob Bailey)16 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非洲危机在近一年前便已提出警告,但是这些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反应却太过于迟缓。他认为早预警就理应意味着早行动,应当彻底调查清楚为何早期警告没有引发提早行动。罗伯·贝利的研究显示,早期预警系统早在去年 8 月份便已就非洲干旱饥荒提出警告,至 11 月该系统已确认预测,并开始定期发布事态演进的紧急预警。他在采访中表示,在今后预防此类饥荒灾害时国际社会应当吸取教训,及早响应早期预警 。 中国重大干旱的历史记录和警告 气候专家张德二指出,重大干旱事件是指连续在 3 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 4 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其中有代表性的 10 例 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它们分别是: 989-991 年(北宋); 1328-1330 年(元); 1483-1485 年(明); 1527-1529 年(明); 1585-1589 年(明); 1638-1643 年(明); 1689-1692 年(清); 1721-1723 年(清); 1784-1786 年(清)和 1876-1878 年(清) 。 张德二对中国历史气候记录的研究表明:准周期性是过去 1000 年间中国东部各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各区域间主要周期变化的位相差异,表现为降水的空间分布格局 ( 如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等分布开型 ) 随时间的变化; 1000 年来干湿气候发生过多次十年和百年尺度的突变,降水的突变对农业生产会有明显影响。过去 1000 年间多次出现过大范围的持续时间 3 年以上的严重干旱事件,其严重程度多为最近 50 年所未见,因此,在过去 1000 年的气候变化历程中,最近的 50 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但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太阳活动事件极大期”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 研究发现,潮汐极大期、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强震和全球低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062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奥特极小期( Oort minimum )( 1040-1080 )和 11 世纪气候变冷; 1264 年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 1280-1350 )和 13-14 世纪冷气候; 1425 年、 1629 年两次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斯玻勒极小期 ( Sprer Minimum ) (1450 – 155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 )( 1645-1715 )和 15-17 世纪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太阳黑子的道尔顿极小期( Dalton Minimum (1790 – 1820) 和 18 世纪的低温期; 1974 年的潮汐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和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两者 7 次时间的一一对应表明其相关性和处于同一激发机制 。 对比重大干旱事件和太阳黑子极小期可知,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发生在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及其边界的有 6 次,发生频率较高,值得关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1638-1643 年(明)和 1784-1786 年(清)两次重大旱灾都发生在太阳黑子极小期之前数年,与目前的情况非常类似。 根据维基百科的太阳黑子资料,表 1 给出了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表 1 太阳活动事件大概的期间 事件 冷暖时期 开始 结束 欧特极小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040 1080 中古极大期(中世纪温暖时期) 1100 1250 沃夫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 1280 1350 史波勒极小期(小冰期) 1450 1550 蒙德极小期 (小冰期) 1645 1715 道尔顿极小期(冷暖转折期) 1790 1820 现代极大期 (现代温暖期) 1950 持续中 http://zh.wikipedia.org/zh-cn/%E5%A4%AA%E9%98%B3%E6%B4%BB%E5%8A%A8 对比可知,在太阳活动事件的中古极大期和现代极大期,中国重大干旱事件没有发生。 2007 年以来的太阳黑子极小期,意味着最近 50 年尚属于气候条件较好的时段已经终结,对未来出现气候突变和重大气候灾异的可能性应予以警惕。 重大干旱事件与气候变冷有关 10 次重大干旱事件分别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并不等于冷暖气候对重大干旱事件的影响没有区别。 汤懋苍等人指出,依据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SCL) 资料,将过去 2500 年分为 好天时代 (SCL < 11 年 ) 和 坏天时代 (SCL > 11 年 ) ,发现在 坏天时代 中国旱灾频率显著高于 好天时代 。 好 ( 坏 ) 天世纪 与气候暖 ( 冷 ) 期有好的对应;并提出了太阳活动影响气候的过程链。他们在 1470-1975 年划出 100 个“旱年”,其中 74 个出现在坏天时代,只有 26 个出现在好天时代,坏天时代的旱年频数比好天时代几乎要多 2 倍。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见表 2 。 表 2 太阳黑子极小期、冷气候和坏天时代的对应关系 事件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 时间(年) 变暖年 960-1000 1150-1250 1360-1480 1520-1600 1720-1790 1880- 变冷年 1000-1150 1250-1360 1480-1520 1600-1720 1790-1880 坏天时代 860-965 1010-1110 1165-1360 1420-1525 1600-1725 1790-1915 好天时代 965-1010 1110-1165 1360-1420 1525-1600 1725-1790 1915- 极小期 1040-1080 1280-1350 1450-1550 1645-1715 1790-1820   10 个重大干旱年有 8 个发生在变冷年或其边界。 10 个重大干旱年有 8 个发生在坏天时代及其边界。 好天时代已经结束,坏天时代正在到来。本次太阳活动周期从 1997 年到 2009 年,历经 13 年,按照汤懋苍等人的定义,为严重“坏天时代”,与全球灾害频发相对应。 中国重大干旱的统计特征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欣。美媒称 2010 为自然灾害之年 26 万人丧生创 40 年新高。 2010-12-20 10:35 环球网。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12/1355613.html 2. 杨学祥。拉尼娜致全球极端气候频发:预见和现实。科学网。 2011-5-30 12:34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532 3. 于帅帅。国际观察:非洲之角为何哭泣 被忽视的饥荒预警。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 年 08 月 16 日 13:38 。 http://news.sohu.com/20110816/n316472321.shtml 4. 张德二 . 中国历史气候记录揭示的千年干湿变化和重大干旱事件 . 科技导报 . 2004 No.8 47-49 。 5. 杨学祥,杨冬红 . 行星作用新解:太阳黑子和潮汐周期对比 . 2010-10-26 16:3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77317 6.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7. 汤懋苍 , 柳艳香 , 郭维栋 .  天时、气候与中国历史 ( Ⅰ ): 太阳黑子周长与中国气候 . 高原气象 . 2001 Vol.20 No.4 368-373 页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77817.html 8. 张家诚 . 再见 , 厄尔尼诺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个人分类: 灾害预测|3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韩国而不是北朝鲜不敢放开边界
热度 4 jiangming800403 2016-9-10 17:30
前往美国的人也许不全是为了自由和民主。 但,美国接待这些人是因为自由民主的理念:人有权离开一个国家,有权来到一个国家。不信,让一个朝鲜人试试离开他们没有自由民主的朝鲜。恐怕小命难保。 博主回复(2016-9-1016:37) :美国接待移民和非法移民的是海岸警卫队和移民和规划局。 是韩国而不是北朝鲜不敢放开边界。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北朝鲜人,只要有1/10涌入韩国,韩国社会就该抗议了,因为韩国不可能为这么多人提供额外的工作机会与福利。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发动了古巴公民大规模的偷渡潮,卡斯特罗的应对是全面开放边界,不出两周美国佛罗里达就承受不了了,动用国民警卫队阻止移民入境,此时古巴已经顺便清空了全国的监狱与精神病院,史称“马列尔偷渡事件”。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2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3)
蒋高明 2015-10-6 08:10
从三年困难时期的历史教训看食物供应的极端重要性(3) 三、毛泽东相信亩产万斤吗? 说到三年困难时期,不得不提浮夸风,不得不提当年一句很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958 年 , 即 1959 年的前一年 , 尚处在快速工业积累阶段。中国要解决关键设备进口的外汇问题,民族工业要振兴,军事工业要发展,都需要花钱,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依靠农产品出口这一传统的做法。加上当然要偿还外债,当年的中国不像今天的某国那样赖账不还,而是勒紧了裤腰带还账。我们又没有换外汇的太好渠道和产品,只有农业和一些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全国上下追求粮食产量的迫切心情是值得理解的。我收藏一本 1958 年版的《科学画报》全年装订本,整个一年中关于农业科技的文章很多,有害虫控制、杂草控制、土法制造机器耕地机器、还有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的小球藻光合固氮固碳,当然也不乏土法高炉大炼钢铁。在那一年的科学画报中,竟然还能够看到中科院植物所、动物所、上海植物生理所科学家的名字,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了院士或已故去。 毛主席是相信科学的,也信任科学家,尤其物理学家钱学森的观点较大地影响了毛主席。钱老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从理论上推导作物产量提高的可能性,而钱老是物理学家,他得到的有关植物生理的知识是受到当时中科院植物所汤佩松先生的介绍,植物生理学家的假设前提是光能利用率能够提高到 5% ,产量或许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这种光能利用在大化肥、大农药的今天也没有达到,最高的玉米也只有不到 1.5% 。这就是说,科学家的假设过了 57 年,也只勉强实现了 30% ,某些科学假设或科学预测是靠不住的。 尽管毛主席信任科学家,但对于粮食产量过千年、过万斤甚至后来的过十万斤,他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在多种场合下,毛主席对粮食产量过万斤的表态都是“吹牛而已”。有人说,浮夸风是毛泽东主席制造的,这放在历史的今天是有失偏颇的,当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退居二线了,他也在多种场合下对于粮食冒进予以否定。 1958 年 10 月 8 日的《人民日报》,当天的头版登载了天津专区蓟县亩产 11 万斤的稻田,这种离谱的报道当年能够登上人民日报,不得不说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事件,但这样的报道,如果毛主席亲自看了文章,是不会同意发的。   事实上,毛主席不仅不是浮夸风的始作俑者,而是反浮夸风最坚定的带头人。 1959 年 4 月 29 日,毛泽东给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六级干部亲笔写了一封公开信,从这封信里,我们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开浮夸风之谜。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作为通晓古今中外、且有哲学思维、从农村长大有过农业劳动经历、智慧过人的毛泽东主席,他会相信一亩地会超过一万斤的产量吗?他肯定不会,非但亩产万斤他不会相信,连亩产一千斤也不会相信。历史档案中,我们看到下面的一封信。这封信的一些语录,当时全国还制作了一些墙报。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北墙上就张贴过类似的“毛主席语录” ( 见下面划线的部分 ) ,那已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了。 毛泽东党内通信: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 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 。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 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年青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植,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年人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 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 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 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 ( 收、管、吃 ) 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 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 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少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进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这三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实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高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 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的假话。 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 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 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 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 ?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同目前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目的。 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从上面的来信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样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对各地不按农业规律办事的做法,是做了斗争的。如果将“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人事件都推到毛主席主席头上,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1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6-11 16:09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归结为粮食安全问题。在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粮食的多寡不仅通过直接影响每个人的温饱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而且通过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而影响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历史上多个时间尺度的人口波动与迁徙、经济波动、社会治乱变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会兴衰事件与气候变化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对应关系,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战争、人口迁移、文明崩溃或者衰落,也可能促进创造性的发明、社会变革等。 例如,距今4000年左右的气候突变曾导致全球早期人类文明出现同步崩溃现象;在欧洲过去2500年的历史过程中,罗马帝国与中世纪繁荣时期对应于夏季温暖湿润的时期,而公元250~600年,气候变率的加大对应于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及大迁徙时期的社会混乱;公元1300年左右的气候转冷引发欧洲大陆人类社会的普遍危机及太平洋岛屿文明社会的衰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极端干旱被认为是导致玛雅文明崩溃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往往是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多种因素在多时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最近,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第6期发表了一篇名为“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在中国社会系统中的传递 ”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教授,通讯作者为该校苏筠副教授。文章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链出发,对比了过去2000年中国冷暖气候影响在生产、人口-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层级传递及其差异。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生产力不甚发达,不但社会经济特征具有季风气候影响的深刻烙印,而且社会发展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影响。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的兴衰波动,与气候的周期性波动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总体上表现为“ 冷抑暖扬 ”的特点——暖期时往往呈现农业生产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国力强盛的态势;反之,寒冷阶段往往农业萎缩、经济衰退、国力式微。暖期的气候总体有利于农业发展,从而为社会更快发展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被认为是历史上“冷抑暖扬”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因此,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粮食安全”主导的因果链从生产层次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影响-响应过程传递到社会层次的。 该研究充分发挥中国历史文献记录时间长、内容丰富的优势,根据粮食安全链从生产、供给到消费环节,分别选用重建的中国过去2000年、10 年分辨率的粮食丰歉等级、饥荒指数和农民起义频次等重建序列,统计分析了冷暖变化影响的传递过程及衰减率,并辨识出具有明确气候意义的影响传递路径。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概念模式 系统树表达的过去 2000 年冷暖气候影响在中国各社会子系统中可能的传递过程及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 : ◢ 以30年为时间单元的冷暖变化与粮食丰歉呈显著正相关、与饥荒和农民起义呈显著负相关; ◢ 30年暖单元中多出现粮食丰收或常年,对应着中度和轻度饥荒,发生农民起义较少,冷期则反之; ◢ 从气候变化向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影响传递中,以“冷”为起点的主要路径有13条 (其中7 条影响传递到农民起义), 以“暖”为起点的主要路径有10条(只有3 条传递到农民起义),其中可用气候变化影响解释的传递路径包括: 冷→粮食歉收→重度饥荒→多农民起义、 暖→粮食常年→轻度饥荒→无农民起义、 冷→粮食歉收→中度饥荒→无农民起义、 暖→粮食丰收→中度饥荒→无农民起义等; ◢ 冷暖变化影响的传递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其中饥荒是受人类社会调节空间最大的环节。随着社会层次的提升,冷暖变化的影响由直接变为间接、且逐级衰减,冷时段中有10.4%的年代出现“多农民起义”、暖时段中有47.9%的年代出现“无农民起义”可能与气候变化影响有关。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和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古鉴今,认识过去人类-气候-生态系统在多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机制与过程,有助于增强对当代气候变化影响与人类社会适应的理解。 研究原文 : 方修琦, 苏筠, 尹君, 滕静超. 冷暖-丰歉-饥荒-农民起义: 基于粮食安全的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在中国社会系统中的传递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 45(6): 831-842.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9156 次阅读|1 个评论
那些年,粮食都去哪儿了?
热度 29 huailu49 2015-4-6 14:56
这几天科网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大饥荒,究竟是怎么一个情况?为此笔者做了一些调研,初步结果如下: 我们的宣传媒介最早将那几年称为“三年自然灾害”,主要是强调自然因素;后来则改为“三年困难时期”,强调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和苏联逼债等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到了 1962 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刘少奇指出对于大饥荒,政策失误才是主要因素。 1961 年 5 月 31 日,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这几年发生的问题,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灾呢,还是由于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呢?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总起来,是不是可以这样讲:从全国范围来讲,有些地方,天灾是主要原因,但这恐怕不是大多数;在大多数地方,我们工作中间的缺点错误是主要原因。” 那么,当年的政策失误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1958 年,毛泽东提出“粮食一年增加一倍”的口号,然而同时期“全民大炼钢铁”的结果,导致许多农田撂荒,到处砍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粮食连年歉收。对于粮食翻番的要求,地方政府做不到,但又不能抗命,于是各地劲吹“浮夸风”,各级干部严重夸大和虚报粮食产量。由于当时施行统购统销的政策,农村除了口粮、种子、饲料以外的粮米全都要上缴,余下的粮食则交由人民公社的公共大食堂负责安排,农民自家不能储粮。当中央派员到地方征收粮食时,是按照地方干部上报的严重夸大的粮食产量来计算征收量的。征收量往往超出当年实际粮食产量,地方干部为了填补缺口,逼迫农民将原本应该留下的口粮、种子、饲料等“三留”也全都上缴。加上此前的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浪费了不少粮食,加剧了各地农村的粮食短缺,公共食堂无米下炊,从而导致了严重的饥荒。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超额征收的粮食都去哪儿了? 有学者撰文指出,当时的统购统销制度是为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进而可以在低工资的条件下推进重工业发展战略,并且保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下降,以获得城市居民对新政府的支持。 但另有学者指出,在 1953-1959 年间,粮食的征购量确实与城市人口的走势是一致的,这就是城市偏向所指出的高征购的原因,但是在 1960 年之后,粮食的征购量开始下降,城市人口虽有疏散,但规模却并未出现同幅度下降,并且 1964 年之后的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增加,但是粮食征购量却再也没有超过 1959 年的水平。这说明 1960 年之后的低征购尚能满足城市人口之需,这就说明之前的高征购并非完全出于照顾城市人口的考虑。 有数据表明, 1959 年粮食的跨省调拨为 205 亿斤,仅比 1957 年高出 48 亿斤,而同期的粮食征购量却增加了 342 亿斤,并且 1959 年新增的跨省调拨并非用于支援国内城市地区,而主要用于出口。看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原来,在上世纪的整个 50 年代,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商品中,工业品很少,大部分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粮食一直维持净出口,粮食进出口比为 1:27 ,年均出口粮食为 228.1 万吨, 1959 年粮食出口达到了最多的 415.75 万吨,主要品种是南方大米和东北大豆,而粮食进口主要是小麦(为了调剂品种)。 那么,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为什么要出口粮食呢? 原来,新中国建国后,外汇、工业原料、先进技术、先进的机器设备都很短缺,所以实行了以农促工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从 50 年代初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组织大量粮食出口,以换取上述的短缺品。比如 1953 年共出口粮食 32 亿斤,其中 20 亿斤大豆出口到苏联,主要是用来与苏联等国家交换机器, 5.4 亿斤则是跟锡兰(今斯里兰卡)交换橡胶的,还有一些是向其他国家出口的。 此外,为了体现国际主义和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大举对外援助,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粮食。如 1959 年,印度和锡兰都向中国提出了速供大米的要求。另据外交部解密档案, 1960 年 4 月,外交部决定以政府名义,无偿支援几内亚大米 1 万吨,此外还有 1.5 万吨小麦支援阿尔巴尼亚。 1961 年 8 月,老挝政府来函要求支援稻种,中国政府决定援助 15 吨。 1958 年以后愈演愈烈的浮夸风,县县、社社粮食增产“放卫星”,导致中央领导层误以为我国的粮食产量多得吃不完,结果导致粮食出口(包括援助)有增无减。 再一个问题是,中央是什么时候知道如此严重的粮荒的呢? 在 1959 年秋的庐山会议上,彭、黄、张、周等少数人说了点基层的情况,立刻遭到残酷打击,并引发了全国性的反击右倾机会主义高潮,党内敢说真话的干部在这场斗争中被统统打倒,灾情严重的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层层设卡,严防灾民上访,下情上达的渠道严重堵塞。 以安徽省为例,据《张恺帆回忆录》透露,安徽全省 1959 年至 1961 年实际死亡人数是 548 万,除去正常死亡数、逃亡及失踪数等,安徽饿死约 500 万人。 有人撰文指出,大饥荒中有两千万人是在 1959 年 11 月至 1960 年夏收前几个月青黄不接时死去的。据说饿死人的事情直到 1960 年下半年才被毛泽东知道,刚开始他认为信阳出了反革命,认为县委书记这帮人都是反革命,所以把老百姓饿死了这么多。直到后来,中央政府才逐步了解和正视大规模饿死人的事实,并于 1960 年下半年开始采取救灾措施。 有资料透露,在三年困难时期第一年的 1959 年,我国出口粮食 415.5 万吨,进口为零,净出口 415.5 万吨;第二年的 1960 年,我国出口粮食 272 万吨,进口 6.5 万吨,净出口 265.5 万吨;第三年的 1961 年,我国出口粮食 135.5 万吨,进口 581 万吨,净进口 445.5 万吨。这说明直到 1961 年,我国才开始大规模进口粮食,粮食国际贸易开始转为净进口。 到了 1962 年,我国制订了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政策,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饥荒,减少了粮食征购基数,同时继续执行大规模进口粮食的计划,加大粮食的战略储备。在整个 60 年代粮食进出口比变成了 2:1 ,粮食进口以小麦为主,主要来源是加拿大、阿根廷。而出口的大部分大米(大约四分之三)去往亚洲近邻如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锡兰、古巴、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对于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中央领导层(包括毛泽东本人)获悉实情后,确实是有深刻反省的。但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全党上下革命热情高涨科学态度不足,关键是党内民主欠缺、下情上达的渠道不畅,延误了救灾,延误了政策调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这才是最需要记取的历史教训。
个人分类: 读史笔记|6338 次阅读|53 个评论
1942年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2-12-3 21:38
【注:写完文章几天后陆续注意到网上有文章指出这部电影的一些内容歪曲了历史。虽然这种电影应该尽量忠实历史本来面目,不过,它也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片,主题基本没有歪曲就不用挑剔了。】 昨天看过这部非常凄惨的电影,《一九四二》。对于那死去的三百万河南人来说,他们经历的是真正的世界末日:极度的自然灾害下,外敌入侵,政府无能又无德。信主的人指望着上帝,可是上帝又能够救助苦难的人们吗? 善良的人们啊,要居安思危,努力工作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们渐渐地沉溺于安乐,甚至连谈论理想都怕被人嘲笑:这是啥世道啊。这种人根本就不可能去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更不用说任何程度的灾难。 理论上说,那种大饥荒大灾难再次降临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因此我至少要管好自己,努力工作 :-) 别人就算了,在这个网上提都不敢提。不过,现在很多人的自由观念真是有点过头了,乃至程代展老先生在网上的肺腑善言都可能遭受各种过分的非难。 理论上说,玛雅人关于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测也存在着一定的几率,尽管它可能是亿万分之一。最近买好去美国的机票,后来才注意到,机票上写的时间是12月21日:说不定那次航班成了诺亚方舟呢,谁知道啊,呵呵。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当今世界胖死的人可能和饿死的人同样多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10-16 09:55
今天是世界粮食日,但是当今世界胖死的人可能和饿死的人同样多。 想起了萧伯纳智斗资本家的笑话“闹饥荒的原因”。我的躯体不幸的也在像桶状发展,这的确是世界在闹饥荒的原因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无农药未必减产,无化肥肯定饥荒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5-19 22:31
不用农药未必未必减产,因为可以环境调控,消除病原体生存条件,生物防治,光和性诱剂诱杀等,当然农民也不喜欢用农药,喷药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且成本也很高,但是其他防治方法的投入更大,或者有很强的外部性,农民不愿意干,比如释放天敌或诱杀,天敌也不会呆在你自己的地里不动,诱杀也会消灭别人地里的害虫,这些都是费力的事情,让别人搭便车,没人那么傻。 但是不用化肥中国肯定不行。因为物质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违背。生物-土壤物质循环中总要有一部分养分的消散,而很难再被收集利用。如果不从外部补充新的土壤肥力物质,那么农业单产只能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粮食产量能达到3亿吨就不错了,也就是将意味着严重的“粮荒”。 同时,植物并不可能直接吸收有机成分,有机成分只有转化为无机成分才能为植物吸收,因此,有机肥和无机肥对植物而言是等效的。过量使用有机肥也会造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况且,除了化学合成农药外,自然界本身也有很多有毒物质,黄曲霉素就不是人工合成的。显然抗菌制剂能减少霉菌的污染。其实,园艺业中农药用得要比粮食生产更多。如果没有抗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某些产业比如葡萄在华北将无法进行。 当然,只要按照正常的农药使用规范,农药对食品安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任何农药的药效都会有残效期,特别是有机农药,暴露在风吹日晒中,时间一长就分解了。农药对食品安全的危害远远比不上对农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干扰。除了新鲜的蔬果,粮食、根茎类和很多果类(比如苹果、香蕉、柑橘)往往采收一段时间后人们才食用,即使未按规范用药,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贮存,农药残留差不多就分解干净了。除了少数内吸传导式农药外,农药残留主要集中施药部位的外表,去壳脱皮后的可食部分,农药存留就更少了。 当前世界最严重的食源性安全问题是营养过剩、酒精中毒和尼古丁依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麦当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比粮食表面上粘得几滴农药严重得多。人往往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除了少数鲜食蔬果(主要是叶菜、茄果类、瓜类、桃杏李樱桃草莓等)农药残留绝对不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3763 次阅读|15 个评论
麦当劳的“半小时军规”是真得维护消费者权益吗?
热度 2 jiangming800403 2012-4-25 18:41
油炸食品放置半小时并无腐败变质的风险,但麦当劳是标准化生产,规定油炸食品只能存放半小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考虑到了食品的感官性状。这些细节方面的严格规定,只是为了保证食物更好吃,也便于消费者接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7127do=blogid=563098cid=1719314 其实这和往肉食里面加入亚硝酸盐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影响更坏。现代农业-食品工业(包括麦当劳)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营养需求,而是尽可能的调动人的食欲。千百万年来的进化过程中,进化的本能使人类对好吃的(当然在长期的饥荒年代也是高价值)高蛋白、高热量食品产生了本能的偏好,从进化机理上很难抑制大脍而的冲动,当然在存在普遍的饥荒古代,这是生存的需要。然而现代大多数中等以上人文发展程度国家,已经解决了国民的基本食品需求,由于人的生理需要,食品消费量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大型农业-食品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的问题,只能通过一切手段调动人的食欲,而并不顾及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影响。实际上大型农业-食品集团和烟草、烈性酒制造商一样,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健康的主要杀手。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包括中国,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尼古丁依赖、酒精中毒和营养过剩,解决了这些人均预期寿命应该可以轻松超过80岁,而且公共卫生开支应该减少1/3-1/2,因为50%的医疗开支集中用于5%的危重病人身上,而且治疗后效果也不佳,这些病症大都不是传染病,而或多或少与生活方式有关。麦当劳等大型食品集团如果是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应该在店面门前立一面牌子,写着“为了您的健康,体重超标20%以上的顾客谢绝入内”,再摆上一台秤(当然这恐怕侵犯人权了)。 这种标准化生产简直是暴殄天物。欧洲议会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欧盟每年浪费食品多达890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浪费179公斤,相当于人均消费量的30%。当然这个数据比美国还要好一些。但是据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联合会《2011年度世界灾难报告》统计,全球约10亿人挨饿度日,全球尤其在非洲,每年约有近1.78亿儿童因缺乏食品发育不正常,300万儿童因营养不良死亡,这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但是直布罗陀海峡并没有足够的宽度。
个人分类: 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2644 次阅读|3 个评论
非洲饥荒 谁下的魔咒:天灾与人祸并行
热度 1 杨学祥 2011-8-16 16:26
非洲饥荒 谁下的魔咒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8-16 14:40   发表评论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洲之角’就被贴上了‘饥荒土地’的标签!”正在东非蔓延的大饥荒,引发了泛非通讯社等非洲媒体的反思。然而,更不幸的是,瑞士一家报纸甚至下了这样的诊断书:“非洲将继续挨饿!”广袤的非洲大陆,这么多年来给人留下的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印象。但实际上,非洲饥荒的背后有着太多复杂的原因。中国非洲问题专家贺文萍说,非洲的饥荒“气候干旱是自然原因,国家治理是人为原因,粮价上涨是国际原因”。实际上,非洲的粮食危机是“天灾”,更是“人祸”,而很多祸根深埋于西方殖民非洲时期。但一些人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段历史,反而指责中国“圈地”让非洲挨饿。不过,这样的奇谈怪论并非主流,从东非之角“考察”回来的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就撰文说,西方国家必须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非洲重演大饥荒的悲剧。 一场大饥荒正在非洲东部蔓延。据世界粮食计划署估计,肯尼亚、吉布提、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南苏丹等几个国家受灾人数超过1100万,其中包括200万儿童。受灾最严重的是索马里,估计已造成1万人死亡。由于饥荒,埃肯边境地区居民甚至出现了小规模冲突。还有大批索马里灾民滞留在肯尼亚。《环球时报》记者在肯尼亚东部边境处的达达布难民营采访时,不少索马里人表示今年粮食严重短缺,只能离开家园。 提到非洲,似乎总会有“饥荒”相伴。但泛非通讯社网站7月31日发表题为“只有和平与铁路能打破非洲之角的饥饿循环”的文章说,“非洲之角”最早的饥荒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3年,但事实上,在1917年至1957年间,非洲大陆只有一次大饥荒记录。那为什么,最近几十年非洲国家饥荒不断?1984年埃塞俄比亚大饥荒、1992年索马里饥荒都是当时轰动世界的大新闻。这篇文章反思说,非洲以前的饥荒都是由天灾造成,比如干旱、洪水和蝗虫。但后来由于经济的脆弱和政府的软弱,也造成饥荒。殖民地时期同样出现类似灾难,只是规模没有这么大。非洲国家独立以后,军人政权、暴动和内战等导致刚果(金)、安哥拉、利比里亚等以前没有饥荒的国家成为大饥荒多发国。战乱不仅打乱了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系统,而且让该地区的军事开支挤占了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基础设施投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饥荒都离不开战乱原因。 联合国难民署驻达达布难民营办事处新闻发言人威廉姆·斯宾德勒告诉记者,冲突是索马里粮食危机的根本原因,只有帮助其恢复和平,才能彻底解决饥荒问题。但导致非洲饥荒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非洲的动荡。由美国国际开发署资助建立的饥荒早期预警系统网络早就预测到东非地区今年5月至9月会发生粮食短缺问题。该网络认为,索马里南部的饥荒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缺雨导致粮食产量减少,进而推高粮价,并进一步削弱了人们的购买力。去年5月,在肯尼亚东部,用一头羊能换回40公斤玉米,今年却只能换30公斤。 非洲饥荒还有更为复杂的国际背景。瑞士《信使报》在一篇题为“非洲仍在挨饿”的文章中提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难逃其咎。文章说,上世纪70年代末前,非洲国家一直有实现粮食自给的政治愿望,资金向农业和畜牧业倾斜,农业人口达到80%。但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鼓励自由贸易和市场经济的改革后,一些非洲国家取消了对农业的支持,这让大量非洲农民在与高补贴的欧美农业的竞争中破了产,被迫离开土地。2008年世界银行承认其失误后,私营企业投资非洲农业的多了,但很多又是在非洲大陆从事农业商业、农业燃料生产和种植转基因作物。比如,在埃塞俄比亚,就有成百万公顷的肥沃土地用于生产农业燃料。《信使报》担忧地下了诊断书:“非洲将继续挨饿!”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史蒂芬·德弗卢曾在论文《20世纪的饥荒》中说,中国和俄罗斯是上世纪前半叶饥荒的多发国,但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创纪录”的饥荒都发生在“非洲之角”或撒哈拉以南非洲。非洲是过去40年全球唯一一个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下降的地区。非洲50多个国家中,有40多个国家粮食不足。最近3年粮价过高导致喀麦隆、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科特迪瓦、莫桑比克等国发生了“粮食骚乱”。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非洲国家的农业基本“靠天吃饭”,如果今年风调雨顺,收成就好,经济增长率就高一点,第二年如果有自然灾荒,肯定会有饥荒出现。据她介绍,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发生旱灾的概率高,经常发生饥荒,但今年西部非洲的尼日尔也发生了饥荒。谈到今年“非洲之角”饥荒,贺文萍认为,气候干旱是自然原因,国家治理是人为原因,粮价上涨是国际原因。另外,贺文萍强调,非洲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是普遍现象。亚洲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占GDP比例的10%以上,而非洲国家多年来都在4%左右的水平。 文章来源: 环球时报责任编辑: 宇文拓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1-08/16/content_23221941.htm 世行称粮食已到危险地步:预测和警告对比 已有 410 次阅读 2011-2-18 08:49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粮食危机 拉马德雷冷位相 灾害链 世行称粮食已到危险地步 粮价将继续刷新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7日 07:11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李哲   恶劣的天气继续困扰全球农产品(17.56,0.05,0.29%)市场,粮食库存仍然在不断下降当中。针对不断恶化的供给局面,世界银行行长高呼,全球粮食价格已上升到“危险水平”。   “全球粮食价格已上升到危险水平,可能造成政治不稳定,令百万人民陷入贫困,但他预期粮价仍将继续上涨。”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近日表示。   世界银行在新发布报告中提到,全球粮食价格过去一年已上升29%之多,且距离2008年的历史巅峰高点仅差3%。   过去一年小麦期货价格已大幅上涨77%,因干旱原因危害俄罗斯的作物收成且加拿大和澳洲的洪灾也引发减产。上周美国农业部下调其对全球小麦库存的预估。   佐利克表示,他预期粮食价格将继续攀升,而各国出口禁令和气候状况干扰,是主要原因所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本月也表示,一项衡量全球食品价格的指数已经升至纪录新高水平,因乳制品、糖和谷物价格上涨,且这种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可能会在未来数月持续。各国政府业已加大粮食采购以增加库存。   当前,由于预期未来全球小麦供应减少,价格将上涨,加上市场对食品价格加速上涨的担忧越来越严重,对冲基金在芝加哥期交所做多小麦,小麦期市的净多头头寸上升到逾3年来最高点。   据美国CFTC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8日的一周内,芝加哥期交所的小麦净多头仓位增加19%,达到51787手合约,创下2007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本月9日,小麦价格触及29个月高水平,达到每蒲式耳8.9325美元。   天气问题是导致小麦供应减少、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未来有关问题将继续困扰农产品市场。导致之前澳洲爆发洪灾以及美国农作物面临干旱的拉尼娜现象,预计会持续至第2季度。业内人士预计,这将给粮食价格留下进一步刷新纪录的上涨空间。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相关报道: 央行部署春耕抗旱促进粮食生产金融服务工作 种地赚钱才能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局和外交部都说粮价稳定 粮食局:目前中国粮食安全有保障 价格总体稳定 世界银行警告:全球粮食价格已达到危险水平 外交部:中国粮食自给有余 不会影响国际粮价 李昌平:粮食补贴不如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云南一名粮食局原局长擅卖储备粮终审获刑8年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ture/fmnews/20110217/07119387648.shtml 世行:世界粮食价格已上涨29% 已达警戒线 2011年02月17日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莫倩雯 欢迎发表评论 字号:   据日本读卖新闻2月16日报道:世界银行本月15日公布了一份世界粮食价格的监测报告书。其中指出,1月份的全球粮食价格总体指数同比增长了29%,和2010年10月份的数据相比则上升了15%。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逼近2008年6月份的创纪录高水准。   世银行长佐利克在电话会议中表示,将在18日巴黎召开的G20财政首脑会议上商讨相关对策。他同时声称,世界粮食价格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危险的警戒线,有必要在G20会议上优先讨论。他同时表示,不排除高昂的粮食价格将会成为某些国家地区政治不稳定的主导因素。 http://news.hexun.com/2011-02-17/127383881.html 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 时间: 2010-04-23 10:52:5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表评论 关键词: 拉马德雷 冷位相 低温冷害 厄尔尼诺年 1986年 内容摘要: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已经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21日指出,从全国范围来讲,异常的气侯特征可以概括为干旱、低温和暴雪,这是从去年冬天到现在为止的气侯特征,也正是由于西南的干旱,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低温,特别是新疆北部的暴雪,给我们国家带来了去年冬季到现在以来的干旱的灾害,还有低温冷害,以及雪灾、暴雪灾害和相应的次生灾害 。   据地震局今年的统计,全球前三个月7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11次。其中包括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和4月14日中国青海玉树7级地震。   从2009年12月到2010年2月我们多次讨论强震、低温、暴雪和干旱的可能性,《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已经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21日做客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互动,解读极端气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做好上海世博会的气侯保障工作等问题。她的谈话内容如下:   大家都知道西南地区的干旱是非常异常的。应该说从去年的9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都降水持续偏少。西南地区出现了1951年以来温度最高的时段,降水偏少,温度偏高,造成了蒸发量偏大,所以出现了西南地区非常严重的干旱。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也产生了一些困难。   其次就是低温冷害,从去年入冬11月份以来到现在为止,我国的东部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我们去年的冬季开始得比较早,11月1日开始的一场大雪使我们整个冬季提早拉开了序幕,中东部地区持续出现暴雪和低温天气,也使整个冬麦区的越冬期提前。冬季期间,东北、华北地区都是持续的偏低温度。4月份大家应该觉得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北方和中东部地区还是大幅度温度,较常年同期温度偏低。综上所述,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处于一个温度偏低的状态,南方地区的温度摆动也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是比较严重的。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北方的暴雪,特别是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就是新疆北部,北疆的暴雪灾害比较明显,暴雪发生的频次比较高。在气象观测站点上,正常年份一般是10个站点,现在新疆已经达到了60多个站点。新疆地区的冬季降雪量是常年的一到两倍,积雪深度很深,北疆地区的积雪平均深度达到30毫米至40毫米,阿勒泰地区已经达到了90毫米,还引发了一些次生灾害。所以从总体上来讲,去年冬季到现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干旱,东部地区的低温冷害和北部地区的暴雪造成了异常气侯,网友也会频繁感觉到我们的气侯有这么多不寻常的表现 。   2008年3月以来,我们对来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做过详尽的研究和交流。近期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揭示了冷气候、台风、强潮汐、流感全球大流行和强震相互对应的规律和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 。   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干旱、洪涝、飓风伴随拉尼那、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2004年底的印尼地震海啸和今年年初的低温暴雪冻害是自然界对人类发出的警告: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已经启动,人们必须有所准备。   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自然灾害呈链状相互连接,彼此激发,为人类预防预测灾害提供预兆和信号。灾害类型有以下五种 :   1.地震灾害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1次。在1889-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6次,在1925-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在1946-1977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发生11次,在1978-2003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8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发生3次。规律表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00-2035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2.台风和飓风灾害   2007年以来,登陆我国的台风增多,时间、地点比较集中,造成损失较大,部分地区重复受灾,损失严重。中国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登陆台风急剧增多。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规律:从拉马德雷暖位相转到冷位相,飓风为高活动期,从拉马德雷冷位相转到暖位相,飓风转入低活动期,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其物理机制也很明显。1995-2030年是拉马德雷从暖位相转入冷位相,飓风活动重新进入高活动期(强风灾害在国内外频繁发生,今后仍是关注的重点)。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主要台风和飓风事件:   2005年8月25日至31日,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西岸,先后影响了佛罗里达州及墨西哥湾沿海地区,并对新奥尔良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死亡1209人, 损失344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在孟加拉湾形成的热带风暴“纳尔吉斯(NARGIS)”,2008年5月2日早晨在伊洛瓦底省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接着横扫缅甸三角洲地区,穿过伊洛瓦底省、孟邦、克伦邦、勃固省和仰光省。据报道,登陆初期,该热带风暴的最高时速超过190公里。缅甸官方媒体的报道称,强热带风暴已经造成超过13.3万人死亡或失踪。   2009国内外十大气候事件评选:莫拉克台风居首。台风“莫拉克”是2009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中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大的台风。受其影响,8月6~11日,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江苏中南部及安徽南部等地过程降水量普遍有100~300毫米,福建东北部和浙江东南部有300~500毫米,福建柘荣达708.0毫米,其中8月6日20时至9日20时,浙江泰顺九峰雨量达1235.3毫米;福建、浙江、安徽、江西部分站点过程雨量超过50年一遇。台湾阿里山过程降水量为3139毫米,连续两天超1000毫米,强降水导致台湾南部地区发生50年来最严重水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低温   全球20世纪初的低温期、30-40年代的增暖、50-60年代的低温和80年代后的迅速增暖,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一一对应。我国连续18年暖冬的终结是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的自然结果。伴随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地震和飓风的增强,近20年内全球气温将逐渐变冷。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易发生严重低温冷害。(1954-1955)、1957、(1964)、1969、1972、1976、1977年中国发生的严重低温冷害恰好在1947年至1976年“拉马德雷”的“冷位相”。   4.流感   最近研究表明,流感爆发年有以下8大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为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低温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第7大特征是当年为冬季或夏季强潮汐南北震荡持续天数异常年;第8大特征是湖南严重冻害发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发都满足这两个特征。湖南严重冻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5.干旱与洪涝   强潮汐有11年、18.6年和22年周期,它们与气候现象循环的记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专家按此规律推测,2009年和2020年有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周期为18.6年的潮汐变化、构造运动和气象灾害的对应关系也非常明显,它可以说明2005-2007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和2014-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所面临的强震和旱涝灾害的可能性。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1931年(长江、淮河特大水灾)、1932年(松花江特大水灾)、1933年(黄河特大水灾)、1951年(辽河特大水灾)、1968年(珠江、闽江、湘江、赣江大洪水)、1969年(新安江、分水江流域及嫩江中游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   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表明,今后20年内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我国低温冷害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预测中的2008-2009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后可能发生强低温冷害,预防低温冷害刻不容缓 。   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我们又对2009年冷冬、暴雪、低温、干旱作了讨论,简化为以下三个问题 :   一、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   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引发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将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从而将会引发全球变冷;全球变冷导致海洋100-200m海水层变为两极2000m厚的冰盖,将地壳压扁,形成赤道圈最大的径向张裂,喷出岩浆,形成海洋锅炉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这就是大自然的自调节作用。   20世纪4次9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3月28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1952-1964年特大地震首发年滞后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首发年5年,2004年12月26日印尼9级特大地震滞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约4年,按此数字特征,2010、2014、2018年及其后一年,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就很大,最大潮汐和地球自转也有准四年周期。强潮汐激发地震火山活动 。   二、低温、暴风雪和流感爆发   根据历史记录,就全球灾害变化的趋势而言,萨摩亚8级地震引起的南太平洋大海啸可能导致全球气温的逐渐降低,引发低温冻灾,增大流感爆发的强度。我们必须了解这一变化的历史记录和物理过程。   我们在2009年10月14日提出了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其一,历史记录表明,在“拉马德雷”的“冷位相”时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易发生低温冷害。2000年“拉马德雷”已经进入“冷位相”,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变冷时期正在开始。2009年发生了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其二,2009年9月30日南大洋萨摩亚群岛发生了8级地震海啸。其三、2008-2009年处于太阳活动低值时期。其四、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为强潮汐时期 。   我们在2009年12月14日给出暴雪预警:接到栾巨庆和栾云洲关于2010年1月的雪灾预测,与我们的暴雪预警相一致,希望相关部门作参考,公众可通过实践做检验 。   三、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   我们认为,下一次月亮赤纬角最小值2014-2016年产生的弱潮汐南北震荡有利于气温相对升高和中国北方的干旱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天灾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困难。2007年世界粮食危机值得关注。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必须做好预防准备 。   《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已经通过了实践的检验 ,我们必须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发生规律。   参考文献   1. 去冬以来我国遭遇干旱低温暴雪等异常气侯特征。2010-04-21 16:57 来源:新华网。(新民网编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4/21/4547326.html   2. 杨学祥,杨冬红。对2010年的灾害预测:低温、强震、干旱和暴风雪。发表于 2010-2-24 6:38:17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97092   3.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4.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5.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6. 杨学祥,杨冬红。2009年发生冷冬的四大原因。发表于 2009-10-14 15:05:18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62321   7. 杨学祥。暴雪预警:关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强潮汐组合。发表于 2009-12-14 8:06:02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78433   8.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责任编辑:李志强) 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4/23/content_1764298.htm 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08-06-20 10:26:58 光明网-光明观察   作者:杨学祥   今年世界粮食危机,成因已近乎教科书式语言:发展中国家需求量增大、气候变化与生物能源抢占耕地造成产量减少、资本投机与美元贬值使粮价据高不下。但实际上,一整套“阳谋”却被国际舆论忽略了 。(国际先驱导报6月18日)    “全球食品巨头对粮食的垄断性操控才是粮食危机的推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周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周立曾在美国做过一年的田野调查,在采访了诸多美国消费者、农民与非政府组织后,完成了题为《美国的粮食政治与粮食武器》的报告。“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食品巨头形成了‘粮食帝国’,控制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周立认为,粮食危机不过是这一帝国扩张的结果,但现在问题正在变得更加严重。曾任美国里根政府农业部长的约翰·布洛克曾说:“粮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国系在我们身上,他们就不会捣乱。” 美国粮商与美国政府互相需要,当局将粮食视为战略武器,粮商要靠政府撑腰,推行利于自身的贸易政策 。   我们在2006年12月指出,类似20世纪60-70年代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已经到来。1959-1961年中国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前苏联农业连年歉收最终导致政治解体,历史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增加粮油储备,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是当前不容置疑的燃眉之急。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减肥,电荒和水荒呼唤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保护资源的务实政策 。   中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可靠稳定的粮食供给和能源资源供给,完全依赖国际市场,必然导致生存和发展条件受制于人 。   在粮食产量上,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居垄断地位,仅美国一国,粮食年出口量所占全球份额常年稳定在35%左右,其中小麦更高达60%。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出口国和乙醇燃料生产国。美国现有耕地面积1.9亿公顷,由于生产效率高,农产品过剩,长期采取部分土地休耕制度,一旦需要可很快复耕,且目前多数土地每年仅一熟,而其气候条件完全可一年两熟,可见国际“粮荒”和粮价上涨其实仍处在可控的局面,而控制手柄就掌握在美澳等国,尤其是美国手中,一旦它们决定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或提高粮食战略储备量,危机就会缓解。美国掌握了世界粮食市场的控制权,粮食进口国将受控于美国是国际市场粮食短缺造成的必然趋势。美国每年都在不遗余力地向印度推销其农产品,而印度为了保护自身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拒绝大量进口美国的农产品,力图实现粮食自给。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始终在大国之间反复较量 。   印度目前是一个由粮食“出口国”衰落为“进口国”的反面教材。印度在粮食生产上走的弯路,值得很多国家来吸取教训。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一直维持了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自2005年开始,印度的粮食安全问题开始逐步显现,粮食的产量也开始无法满足国内人口的日常所需。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于2006年7月首次从“小麦出口国”变成了“小麦进口国”,进口了300多万吨小麦以缓解国内的粮食危机。2007年,印度又连续第二年从国际市场进口了小麦。印度农业委员会的一个官员告诉记者,辛格政府已经认识到粮食生产低迷“已经严重威胁到印度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粮食安全甚至比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安全对印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加重要” 。   国际市场油价和粮价的攀升,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显著的影响,粮食安全象能源安全一样,成为大国自身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是国家兴亡的一个古老课题,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却依然存在。   2000年世界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频发——气候剧变——旱涝交替——流感疾病流行,灾害链的历史轨迹值得关注 。   粮食危机提前到来的启示:历史上,世界粮食危机与灾害天气有关,气候导演了世界战争 。本次粮食危机早于气象灾害,表明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政策失误和利益冲突。   气候政治化、奥运政治化、粮食危机政治化,富国在气候危机到来之前力图凭借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向穷国转嫁灾害危机,抑制不发达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全球化的经济遭遇不和谐的非全球化的不公正的政治,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急于发展的中国人过于相信世界政治的公正,世界市场的公平,奥运圣火传递风波和世界粮食危机敲响了盲目相信国际社会和盲目依赖世界市场的警钟:如果中国真正变为世界加工厂,世界市场能否成为中国稳定可靠的粮仓?   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财富是不断变化的,中国人的财富观应该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我们用资源、环境和数十年的辛劳赚得的美元,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又能买回多少石油和粮食?在西方经济规则控制下的世界市场中,穷国永远是受害者。   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把此轮粮食危机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联合国食物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让·齐格勒20日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正导致一场“无声的大规模谋杀”。中国的经济学家目前还缺乏这种勇气和远见。不过,有一点已经得到确认:依赖世界粮食市场无异于国家自杀,多国在粮食危机中的动荡正在证实这一观点 。   结构性的动荡已经使世界粮食陷入深度危机,随之而来的气候灾害将使欧洲的“减排计划”黯然失色,换句话说,“减排计划”造成的高成本将推动世界粮食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面对断粮的穷国饥民,“减排计划”无异于画饼充饥,更有甚者是雪上加霜。   美国五角大楼向布什总统递交的一份“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今后20年内,全球气候将发生突变,一场全球性灾难就摆在我们面前,成百上千的人将在自然灾害中死亡。” “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5华氏度(2.8摄氏度),北欧下降6华氏度(3.3摄氏度)……到2020年,欧洲的沿海城市将被上升的海平面所淹没,英国气候将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干燥。核战、大旱、饥饿和暴乱等问题将困扰全球各国。” “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   这些“预言”绝不是空穴来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将在2010-2020年进入高潮 。 参考文献   1. 作者:kaaf。食品巨头推动粮食危机 美“粮食武器”逼近中国。时间: 2008-06-18 16:50:54(国际先驱导报)。 http://post.news.tom.com/0100061C398.html   2. 杨学祥. 灾害天气导致粮食安全隐忧. 2006-12-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1486   3. 杨学祥。莫让石油进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死穴。 2004-5-31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240   4. 杨学祥. 粮食危机阴影笼罩全球:从石油争夺到粮食控制. 2007-11-22 光明网-光明观察. 经济·科技。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11/22/content_701187.htm   5. 马小宁,陈继辉,陶短房,青木。世界粮食储备只够吃57天 印度难以实现粮食自给。2007-11-21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http://news.sohu.com/20071121/n253378942.shtml   6. 杨学祥. 禽流感是世界头号威胁: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2007-10-1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4547   7.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年3月2日第五版。 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8. 杨学祥。气候导演战争。新发现。2007年12月号:68-73。   9. 粮价危机: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间的“夺粮大战”。2008-4-19 10:55:59人民网·天津视窗。 http://www.022net.com/2008/4-19/436876292511469.html   10.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11. 杨学祥. 世界市场不是中国的可靠粮仓.刊发时间:2008-04-22 11:40:09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学术·新知。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4/22/content_764829.htm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06/20/content_793893.htm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14002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14 次阅读|1 个评论
气候灾难: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热度 3 杨学祥 2011-4-26 14:24
气候灾难:变冷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动乱、战争和民族大迁移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气候变暖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 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1200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于4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400年及公元1600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 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 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2和3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章大卫和他的研究小组主要着眼于气候变化在过去1000年里对中国东部地区战争频率的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养活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作者调查了公元1000年到1911年间发生的899次战争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均记录在《古代中国战争记事表》中。他们把对这些数据与同时期北半球气候的一系列温度数据进行了相互对照。他们发现中国东部地区的战争频率,尤其是部分南方地区的战争频率与温度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 几乎所有战争的最高潮和王朝变更都发生在严寒时期 。温度的波动对农业和园艺业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技术水平有限的社会里,比如前工业化时期的中国,温度的降低会极大地影响农作物和畜牧业的产量。据章大卫和他 的研究小组称, 在这样的生态压力下,战争将成为重新分配资源的最终手段。 作者们总结称:“正是长期气候 变化所引起的农业产量变化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战争与和平的循环转换”。他们建议研究人员在思考人类历史上战争的成因时应把气候变化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资料汇编: 美专家发警告 称日本为生存将侵略邻国 来源:燕赵都市报 字号:T|T 时间:2011年04月13日09时23分51秒 核心提示:     俄罗斯多家媒体日前发表消息称,美国两位未来学家在一份报告中向美国国防部发出警告,称 气候变化可 能在近年引起全球范围的政治动荡,而日本为了要生存下去,很可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 。   俄罗斯《一周论据》、《俄罗斯观察家》、《自由媒体报》等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指出,这份报告名 为“2012-2020年气候综述”,是美国未来学家自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应五角大楼之邀所写。   两位学者在报告中强调,大灾难很可能在下个冬季到来。2012年,可怕的严寒将袭击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迫使当地居民向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欧洲国家移民;而日本为了生存下去,可能决定侵略邻国,以便占领大 陆领土。此外,来自加勒比岛国的难民潮将涌向美国、墨西哥和其他美洲国家。2015年,欧洲可能因水资源、 食品以及能源问题爆发冲突,而东京与莫斯科将就西伯利亚和萨哈林能源利用达成战略协议,美国则再次面临 来自欧洲的移民潮,不过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富人。   报告还预测称,2020年,石油价格将急剧上扬,海湾及里海地区将发生严重武装冲突;2022年,法国与德 国之间将因莱茵河产生冲突;而在2025年,中美两国海军可能在海湾地区发生冲突。   报道指出,彼得?施瓦茨和道格拉斯?兰德尔认为,上述灾难主要应归咎于包括墨西哥湾流在内的大洋流的 激烈变化,这将使北冰洋内因冰盖融化产生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此外,北欧的天气也将急剧变冷。 http://news.cqwb.com.cn/NewsFiles/201104/13/447243.shtml 气候变冷变暖再起争端 诸多问题仍存争议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5日10:05 瞭望   《瞭望》文章:气候变化冷暖又起争端   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声势浩大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气候变暖”的话题进一步升温,但是北半球紧接着却出现了 一系列异常低温天气。怎么解释这种极端的寒冷天气?气候变化的趋势究竟如何?怎样看待变暖和变冷之争?   冷暖之间,公众莫衷一是,国际气候学界也掀起新的探讨和争议。寒潮天气或许正可为关于气候变化的科 学研究和决策带来更理性和冷静的空气。气候学家认为,应该清醒地看到和承认,人类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还 刚刚起步,研究资料不足,模式还不清晰,很多问题尚无法定论或存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目前,气候学界的主流认可气候变暖的说法,因此关于气候变冷问题的研究不是很受重视,但有一些专家 指出,这个寒冬已经提示我们,天气和气候的变暖变冷都值得重视和研究,因为两者都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 大影响,需要人类更好地做好准备和适应。   严寒带热“变冷说”   近日,北半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创纪录的低温和雨雪天气中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场暴风雪给美国东北部佛 蒙特州带来83厘米降雪,打破了1969年创下的76厘米的降雪纪录。北达科他州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46℃。   在欧洲,英国正在经历自1981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寒潮。地处南欧的西班牙也发出了低温警报。   亚洲各国和地区也感同身受。韩国大部分地区4日遭遇大雪,是自1937年有记录以来积雪最厚的一次大规 模降雪。中国首都也连续降雪,气温达到40年来最低。位于南亚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也受到寒潮袭击。   寒冷的天气与公众心目中对“气候变暖”的印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有关气候变冷的说法因此受到了关注 。   英国《每日邮报》10日刊文《我们是否进入30年的地球变冷期?》,报道称,包括德国著名气候学家莫吉 卜·拉蒂夫在内的多位权威气候科学家指出,连日来的异常气候很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的开端,在接下来的 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小冰河期”。   据报道,拉蒂夫等人的预测基于对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化自然周期的分析研究。   《每日邮报》“小冰河期”的报道被广泛转载,吸引了众多的眼球。但英国《卫报》随后发表的一篇报道 说,拉蒂夫批评《每日邮报》等几家媒体的报道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的成员说,他发表其研究成果的时候,同时强调海水温度变冷虽会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的变暖,但气候变暖的 趋势仍然存在,而人类活动仍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因素,虽然不是唯一一个因素。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杨海军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访问时指出,“小冰河期”的预测很大胆 ,但究竟能否定论还很难说。杨海军认为,目前的现象还属于天气的范畴,还不能就此否定气候变化的长期趋 势是变暖的,只是在这个长期趋势下气候变化还会有或冷或暖的小周期,主要是一些导致气候变冷的因素可能 会抵消气候变暖的程度,甚至在某些时间内占上风。   围绕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很大争议是,究竟气候变化是人类引起还是自然变率。俄罗斯著名天文学家、俄罗 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阿卜杜萨马托夫就认为,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太阳活动,人类活动 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不足道。他认为,目前的“温室效应”理论看似合理,但缺乏确凿的科学依据。   阿卜杜萨马托夫被归为“变冷派”,因为他认为,由于太阳对地球辐射将会于2041年或2042年达到最低值 ,从2012年至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降温期将会持续50年左右,在此之后气温又将开始新一轮 的缓慢上升。但这位称自己为“少数派”的科学家强调,届时全球范围内年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降低大约1℃ 到1.5℃,人们无需为此担忧。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王绍武教授接受媒体访问时指出,地球气候是不是现在就会进入寒冷时期还 很难预测。不过他表示,在20世纪后期,有好多人 根据太阳活动周期预测21世纪20~30年代世界将进入相对冷 的时期,这种预测是有可能的。   王绍武说,这个寒冬使大家开始重视研究这个问题,但是世界究竟何时进入寒冷期、寒冷期会持续多长时 间、寒冷期强度有多强等问题,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预测方法,还需要严格地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接受媒体访问时也认为,今天还很难回答“未来 世界会不会进入小冰河期”这个问题。因为气候变化是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非常多,彼 此之间关系又非常复杂微妙,忽略任何一个因子,都可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   丁一汇说,人类活动、自然外强迫(主要是指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和由大气圈、海洋圈、生物圈、陆地圈 和冰雪圈这五个圈层组成的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化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三大因素。从三类因素分析来看,按照平均 60年的周期算,以1998为界,预计未来十几年气候仍然继续变暖,但遭遇冷事件的风险增加了,冷事件造成的 灾害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大。   “冷插曲”仍待研究   丁一汇形容,今年的严寒天气是气候变化“暖调”中出现的“冷插曲”。但是,这样的冷事件“插曲”究 竟会持续多长时间?他认为,这个问题是气候研究的一个挑战,仍需要综合考虑、分析自然的因素和人类活动 因素的多重影响作用,才能得出更准确的气候预测。   丁一汇认为,今年冷空气暴发之所以如此偏早、持续、频繁,主要有“北极涛动”出现负位相和厄尔尼诺 异常变化这两大原因。但他认为,一次“冷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年平均温度变化,也更难改变气候变暖的 趋势。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极地冷涡未来强度会逐渐减弱,经过1月下旬的过渡期,当2月份赤道太平洋 增温中心到达东太平洋正常位置时,气候会重新回归偏暖的状态。   英国气象局的专家也认为,英国当前的严寒天气和北极涛动有关,和厄尔尼诺现象似乎也有一些关系,但 不是很明显。该局专家约翰·哈蒙德认为,当前的严寒仍属正常的地区性天气变化,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化或全 球变暖的停止,因为全球变暖是一个宏观的长期进程。   杨海军认为, 目前的严寒很可能表明年代际振荡进入冷位相 ,但这还只是一种可能。   这些气象学家还都承认,北极涛动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北极涛动出现负位相到底是暂时的还是 会连续下去,现在仍无法作出科学的定论。   杨海军对本刊记者指出,天气现象总是变化无常、很难预测的,而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也极其复杂。 这项研究其实只开始了10~20年,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观测资料仍非常缺乏,虽然陆地上 和大气的资料多一些,但海洋中的资料仍然很少,长期的资料也很少,因此,正确预测气候变化是一个亟待深 入研究的科学挑战。   杨海军认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使人类能 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他提醒说,抛开变暖变冷的争议,仅从气候变率增大导致极端天气发生 频率加大这一点来说,对于酷热、暖冬和酷冷等极端天气现象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好研究、预测和应对。   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   对于气候变暖说的否定者来说,严寒天气是一项新的证据,而支持气候变暖说者则强调这些不过是气候变 暖过程中的暂时现象,甚至是气候变暖直接带来的结果,媒体近日对这些争议也报道得不亦乐乎。   气候变化并不是非黑即白,媒体的报道能否保持对科学的尊重和客观平衡的立场,真实传达科学家的声音 ?公众能否不人云亦云?对此,拉蒂夫认为媒体和公众还是应该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他对《卫报》的记者说,媒体对自己的曲解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这些曲解的报道往往是为了吸引眼球,但 是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没人会在媒体上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是因为我们都对天 气变化有直接体验,因此大家都以为自己可以论断全球变暖的问题。”   面对复杂的前沿科学问题,任何轻易的论断都是不科学的。因此,也有观点指出, 一些坚信全球暖化的人 士将本次大范围严寒简单归因于全球变暖的做法不太严谨,科学研究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否则就可能会对政 府的决策产生误导。   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组发表的一份报告也说:“现在的一些气候变 化报告和会议,科学字眼退出了主题词。”实际上,科学应该是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不确定研究仍然需要放在首位。   这些担忧不无道理。就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气候门”事件爆出。这一丑闻显示科学家本身对气候是 否变暖也不是完全没有怀疑,但是一些科学家却似乎有隐瞒和操纵数据以支持全球变暖说法的嫌疑。   北京大学研究小组的这一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在资料、机理解释、预测等方面仍然具有实质性的 不确定,并不断有新的问题和挑战出现。例如,最近10年来实际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按照IPCC预期的 上升0.2℃,而是出现了一个年代际平台。   报告呼吁,这一温度平台的出现,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应在哥本哈根高峰会议上得到探讨,而不是回避 新问题,完全以全球变暖作为大会的出发点和前提。□ http://news.sina.com.cn/w/sd/2010-01-25/100519540598.shtml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作 者:杨学祥  上传日期:2004-3-18              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                  杨学祥    正当全球变暖的证据铺天盖地而来之际,地球变冷的信息悄然而至。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 地球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已发生重大的变化,预示一场类似20世纪50-70年代的变冷过程正在到 来。         历史教训:从小冰期的惊呼到对温室效应的曲解 人们可能对70年代初出现过的气候“变冷说”记忆犹新。1971年Dansgaard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 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 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 。但是70年代中期 以来,气温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出现了回升,这个事实促成了关于人工温室效应研究的发展。 1977年Kellogy的气候模型预告:在气候自然变化的背景下,由于人类对大气的污染,到2050年, 全球平均气温大于要增高4摄氏度,有人称之为“超间冰期” 。在美国,由能源部牵头,引导 和支持一些大学、国家实验室、工业界和其他系统的研究机构开展有关二氧化碳问题的研究。美国 国家科学院先后组织了两个专门小组进行研究,他们估计,二氧化碳倍增将使地球平均温度至少上 升1.5摄氏度,但不超过4.5摄氏度。2001年联合国上海公报和日内瓦公报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变化 趋势。 与温室效应同样著名的南极臭氧洞曾引起全球的臭氧洞恐慌。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造化合物 氟里昂破坏了南极臭氧层。对二氧化碳和氟里昂排放限制的各种国际方案,给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 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新技术新产品的输出为美国的新经济增添了活力,使美国经济连续增长超过 8年;而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气候的波动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却一直在上升,可见全球气温变化并 不完全取决于二氧化碳含量。另外从历史上看,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为因 素,也有自然因素。现在的变化是否完全来自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温室 气体的研究,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由此引起的发展中国家的承受能力问题,其中既有科学问题, 也有经济和政治问题。在科学上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应轻易做出结论 。 近期观测表明,太阳风对臭氧的破坏作用比氟利昂大的多;海底甲烷水合物的释放可造成更强烈的 自然温室效应 。人类活动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只能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全球气候的 冷暖变化,主要受大自然的支配。           气候变化的自然周期 对过去100年的数据的回顾指出,太平洋每25年要经历一次温暖的“沙丁鱼期”到寒冷的“凤尾鱼 期”的周期性变化。目前正处于从1990年左右开始的一个凤尾鱼丰富的阶段。在寒冷的阶段,东 太平洋的强洋流和养分的增加使得凤尾鱼、鲑鱼、石斑鱼和海鸟的种群大量增加。西太平洋情况则 刚好相反。同时,气温、大气环流和二氧化碳的释放也有着不同的模式。在暖期,太平洋的东西两 部分的物理条件正好倒过来,使得沙丁鱼在太平洋中大量繁殖 。 南极海冰也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变化。近30余年来南纬50度以南各区域都存在着一个变暖倾向, 1957~1993年10年平均变化趋势为0.20摄氏度,增温幅度大于全球平均的每百年0.3~0.6摄氏度。 其中在南极半岛地区近30余年来, 尤其是近10余年来增温最为显著。气温变化导致南极大陆海冰 的同一趋势变化。根据1973年到1993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南极地区从1973年到1989年, 海冰范围有一个约0.16纬度/10年的减少趋势,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 渐增多的趋势,因此,1973年以来南极海冰总体平均仍为微弱的减少趋势 。 与太平洋温度的周期变化类似,太平洋上空的气流也有近似的周期变化。“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 气压流,亦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近100多年来,“拉马德雷”已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 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于1890年至1924年,而1925年至1946年为“暖位相”;第二周期的 “冷位相”出现于1947年至1976年,1977年至2000年为“暖位相”。如果“暖位相”的“拉马德 雷”与“厄尔尼诺”相遇,将使其更强烈,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假如“冷位相”的“拉马德雷”与 “拉尼娜”现象相遇,那么“拉尼娜”将显示强劲的势头,出现频繁 。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 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年到1944年,1978年至2000年。20世纪的两段变暖时期 (1925-1944年,1978-2000年)与“拉马德雷”的“暖位相”对应,但是它们都明显地滞后于东太 平洋海温变化和南极海冰变化。 全球变冷的信号及其危险性预警 近30年来全球迅速增温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人类的力量并不能改变自然规律。拉马德雷现象的 周期交替反复证明自然力量的存在。值得借鉴的是,1947-1976的拉马德雷冷位相曾使许多气象学 家惊呼小冰期的到来。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势头将逐 渐减弱,一个寒冷多震时期将在未来30年内发生。海洋巨震将深海冷水翻到表面,吸收二氧化碳, 减弱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冷的放大器 。对于能源和资源日益匮乏的地球而言,这是人类面临 的最大威胁。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地球走出了第四纪大冰期;但是有证据表明,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南 极海冰面积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90年代左右东太平洋进入一个凤尾鱼丰富的低温阶段。南 极海冰增减变化转折点超前于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东太平洋海温高低变化转折点又超前 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变化。这既反映了准60年周期太阳活动变化的能量传递过程,也是全球气候变 冷的最初信息和前兆。全球变暖很快会成为过去,人类将遭受到大自然突然变冷的报复。 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 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 。据任振球的研究,木星、土星、天 王星和海王星使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发生相当稳定的准周期变化,与全球尤其北半球气温变化的 间隔60年振动相一致。在本世纪初的低温期和60~70年代相对偏冷期,当时(1901和1960年)地球 冬至时的公转半径分别延长了94(相当于日地距离的0.6%)和57万km;在30~40年代和80年代后的 暖期,地球冬至时的公转半径(1940和2000年)分别缩短了76和44万km。2000~2020年地球冬至 时的公转半径由极小值变为极大值,他推测2020年前后全球气候将进入相对冷期 。 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1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50年内上升 7oC,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温室效应气 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              寒冷天气初露锋芒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从2004年3月4日下午开始,百年来3月份最大的一场暴雪袭击了包括韩国首都 汉城在内的中部地区,部分地区积雪厚达30厘米,导致道路交通瘫痪,学校被迫停课。自2003年 11月以来,暴雪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生。2003年11月7日天津大暴雪70年罕见;2004年1月末,欧洲 大部分地区遭暴雪袭击 。 新华社索非亚2月14日电(记者郭爽)巴尔干国家近日遭受暴风雪袭击,致使这些国家的海、空和 陆路运输受到严重影响。保海港城市瓦尔纳和布尔加斯的港口因暴风雪在13日被迫关闭,保首都索 非亚机场也因强风被迫取消了大部分航班。在保加利亚南部邻国土耳其,暴风雪阻断了土耳其 2700个村庄通往城镇的公路,并使该国的铁路和机场陷于瘫痪。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80% 地区的电力、自来水和供暖因暴风雪而中断。希腊首都雅典也遭受近10年来最严重的暴风雪袭击, 市内积雪深达50厘米。气象专家说,雅典和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的温度已降至冰点。罗马尼 亚近日气温骤降,罗中部城市米耶尔库雷亚丘克市的气温已达零下32摄氏度。 2000年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8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与往年相比,其发生频率、涉及 范围已大大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 。2004年中国的沙尘暴又趋于强烈,截至2004年3月12日,已 发生6次沙尘暴。 2000年“拉马德雷”进入“冷位相”再次提醒人们:警惕全球迅速变冷!                 参考文献 1. Dansgaard, W., Johnsen, S.J., Clausen, H.B. Langway, C.C., Climatic record revealed by the Camp Century ice core. in Turekian, K.K., ed., The Late Cenozic Glacial Ages., Yale Univ. Press, New Haven, 1971, 37~56 2. 赵希涛, 杨达源.,等. 全球海面变化.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148~149 3. Kellogy, W W.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global climate. W M O Bulletin. 1977, 26 (4): 229~240 4. 周光召. 若干基础科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 1996, 48(5): 4~7 5. 杨学祥.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境境 (2004-2-24),光明观察,2004,第8期 6. 杨学祥. 火星探测对地球的警示 (2004-3-9), 光明观察,2004,第10期 7. Francisco P. Chavez, John Ryan, Salvador E. Lluch-Cota, et al. From Anchovies to Sardines and Back: Multidecad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Science. 2003, 299: 217-221. 8. 周秀骥, 陆龙骅 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 象出版社. 2, 12, 44, 133, 271, 380, 381~392. 9. 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10. 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11. 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辑. 1998, 28(4): 366~384 12. 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见: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 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13. 汪品先, 翦知湣.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99,(1): 1~17 14. 信莲. 韩国汉城遇百年罕见暴雪 交通瘫痪学校停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5日14:09. http://news.sina.com.cn/w/2004-03-05/14091973584s.shtml 15. 郭爽. 暴雪席卷巴尔干国家保加利亚等四国海陆空交通受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6日10:24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http://news.sina.com.cn/w/2004-02-16/10241812694s.shtml 16. 主编:刘英健 编著:黄宇 王长锁. 《小学环境教育丛书--抚平大地创伤》. http://www.pep.com.cn/200304/ca191075.htm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2732.htm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298 次阅读|3 个评论
圣诞,难忘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唯我独尊 2010-12-24 19:28
“珍珠翡翠白玉汤”源于朱元璋。相传有一天,饥困潦倒的朱元璋饿昏在街上,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家里仅剩的豆腐、菠菜、红辣椒、剩饭煮成粥,喂给朱元璋吃。三天没吃饭饿昏的朱元璋,感觉这粥尤如天上美味,狼吞虎咽后,问老婆婆刚才吃的是什么,那老婆婆开玩笑说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直难以忘怀这个“珍珠翡翠白玉汤”。 我们这代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难以忘怀的歌。我的人生旅途曲曲折折,历尽坎坷,比朱元璋有幸品尝过更多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我出生不久,就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 近亿人受灾、缺粮、逃荒。尽管我父母是教师,我也未能幸免。餐餐野菜,月月生病,几次送到阎王殿,都被白衣天使救回。 63 年生活开始改善,餐餐野菜改为“三分粮七分菜”定量供应。 63 年国庆节那天中午,为了稳定人心,学校决定敞开供应,可用饭票随便买。那天,出生后就没有吃饱过的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一边吃,一边想,如果天天能有这样的生活,那该多好? 然而,快活总是短暂的,不幸接踵而至。原来,我隔壁的王老师由于饭票被偷,没能参加这次盛宴,气愤得不断骂人,并暗指我偷了他的饭票!我父亲下课后,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给我一顿毒打,并要我交出偷的饭票。五岁的我,第一次尝到了人间的险恶。打到后面,我也未能交出饭票,最后我父亲将自己的饭票赔给了王老师,将我钉上了耻辱柱。 66 年五一劳动节,我们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张老师组织我们去红崖山春游。兴奋的我们在挺拨的红崖山下,秀丽的溪水边摆开了我们自带的锅灶与食物,兴冲冲的开始了我们的野炊。尽管食物非常简单,但大家感觉美不胜收。 春游后不久,街上陌生人突然增多,不少政治敏感性强的人已聞出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并四处打听情况。那一天,我如平常时间来到教室,教室里没有往常的喧闹,抬头一看,只见一脸愁容的王老师傍边站了一个虎虎的陌生人。上课铃声响后,王老师用哭着的声音说,“我有错,请同学们写大字报批判我”。同学们不太明白,对我们一贯很好,刚毕业才两年美丽的老师,为什么要批判她。这时,有一个同学说,“王老师,我们不会写大字报”。傍边的陌生人接口说道,“你们不会写大字报就用画画代替吧。你们的王老师是牛鬼蛇神,牛鬼神不好画,画蛇应该没有问题吧”? 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条蛇示意。同学们无奈地撕了一张作业本纸,潦草画了交差。而后,王老师和那个陌生人就把同学们的画认真地贴在教室墙上。 这堂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堂课,第二天张老师就被五花大绑挂上破鞋游街批斗,据说不久就“畏罪自杀”了。 我家当时的收入属于中等水平,但无奈人口多,经济仍入不敷出。我从中学开始就利用课后、节假日时间做工挣钱。我去建筑队挑过石头、和过灰;去公路道班修过路;去玻璃厂挑过矿石;去边远山区挑过粮;去森林所种过树。 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次去森林所种树。中午我们十几个人拿出自带的饭在一个农家吃。我只带了饭,忘了带菜,只好就着开水吃。这时农家女主人对我说,“你这个小孩,身高不到 1.5 米,体重不到 90 斤,却硬要和别人一样,挑 100 多斤的担子,这身体如何长啊”?同时拨了一点豆瓣酱给我。主人的关心感激得我差点泪流满面,那顿饭吃起来感觉好香,好香。 那时,我的身体很差,十多岁了还尿床。有一天,学校杀羊,每个老师分了一大盆羊肉汤。据说羊肉汤可以医治尿床的病。我家和隔壁邻居决定,把这个汤给我和小凡这两个这么大还尿床的小孩吃(邻居的小凡与我同岁)。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眼馋地看着我把一大盆羊肉汤喝了过精光。然而令人难堪的是,结果仍旧。不过值得幸庆的是,当晚,我画的只是中国地图,小凡画的可是世界地图! 70 年代是中国经济很差的时候。我们家里一个月难得吃一次肉,粮食不够,面条一年也难得吃一次。 71 年,小凡的父亲被学校傍边的工地放炮飞石打伤,大部分胃切除,只能吃面食。每天他吃饭时,周围都围着一批流口水的小孩,眼珠子随着他筷子上的面条上下转动。有一天,我三姐再也忍不住了。在中午父母午休时,偷偷地煮了一碗面,然后悄悄地从窗子递到屋后。尽管只放了一点盐和油,但两人吃得比什么都香! 1975 年我高中即将毕业,我也将面临着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时,我家里已有两个知青,三姐下乡了两年,大姐下乡了八年。一直出来无望的大姐,已无心在农村虚心接受教育,整天就忙着跑关系、送礼。这年夏天,大姐要我去帮她收她自留地的玉米。 清晨,我去最好的同学贺勋家,叫他一起去。他答应后,从家里抱出一个大冬瓜,我笑着说,这么远,带这么重的冬瓜多麻烦。殊不知,这个冬瓜后来起了大作用。 到了大姐家,推门进去就吓了我们一大跳,迎面阴暗的床架子上挂了一条很粗很大的菜花蛇。找棍子把它打了出去后,我们两个赶紧去地里收玉米。收完玉米后,一天没吃饭的我们两个,已是又累又饿。等我们准备做饭吃时,才发现屋里没有米,也没有任何吃的! 这时赶紧破了大冬瓜,再加上采的蘑菇,炖了一锅汤。汤煮熟后我们呼噜呼噜地一碗接一碗,都说,这汤要比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吃多了! 吃完后,夜色已抹掉最后一丝晚霞。我俩挑着收获的玉米向家踉跄奔去,一夜说不出的辛苦至今记忆犹新。 76 年,终于轮到我下乡了,街道办事处的天天上门吹催,是祸躲不过,我决定早下去早上来。这个时候知青下乡已没有戴红花的欢送会,农民也不愿意接受知青(多一个人大家就少一份口粮)。 8 月份求爹爹拜奶奶地终于找到一个生产队接收我,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知青。 早期知青一般是集中在知青点,或者借住在农民家。吃饭一般不成问题。 而我一个人住在生产队的公棚里,知青的生活成为我一生最辛苦而难忘的日子。一般而言,农民家里会有一个持家的人,她会合理地规划自留地,确保经常有菜吃;她会养一些猪,以供节假日有肉吃;另外,她还会做一些咸菜,以备地里没菜时吃。而我刚毕业的小青年,啥都不会,结果绝大多数都是豆瓣酱拌饭吃。 下乡没多久,队长派我和几个队员去百多里外的煤矿拉煤。中午到煤矿看到队员们吃饭,我才懊恼地发现,我没有带饭。半夜当我和队员将一千多斤煤拉回生产队时,我已饿得累得快趴下了。回家后赶紧把家里所有大米做了一锅饭,狼吞虎咽吃过精光。没有菜,没有汤,但感觉胜过“珍珠翡翠白玉汤”。 次年七一,党的生日那天,公社召开全公社知青大会,主要议题是忆苦思甜。公社准备了一大锅野菜玉米粥,放了一点盐,放了一点油。据说当地的农民解放前最苦的时候就吃这个东西。让书记惊訝的是,我们几百个知青不一会儿就把粥抢光了。公社书记不知道,这已是我们知青最好的伙食了。因为,我们粮食有 70% 是红薯,只有 30% 是玉米和大米。而大多数知青不会储存红薯,不到开春红薯就烂光了,粮食根本不够吃。我第一年分的红薯,大半年的生计,两个月就烂完了。 不过,书记讲,现在全世界包括台湾和美国,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已是很幸福的了。这样一想,大家又感觉满意了,又开始积极发言,歌颂党,歌颂新中国(看来,满意指数与经济状况无关)。 77 年邓小平将中国拉到了经济发展的轨道上。 78 年恢复高考后我考上大学,赴重大学习。那时的中国,经济还很差,粮食远远不足。我们在学校是按桌吃饭。我和同寝室的四个同学和工农兵大学生同桌。工农兵大学生那时已进入专业课,每天下课比较早。每次剩给我们的饭菜不足 40% ! 严重的营养不足与高强度的学习,致使学生神经衰弱与精神病普遍。我们学院每个班有 60% 患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每个班有一个精神病。我那时患上的神经衰弱,几十年后的今天仍未见好。 80 年的中秋,学校提前一个月通知,晚饭将敞开供应,管够。我们寝室几个同学一致认为,饭肯定是不够的。接下来的几天,一直讨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拿到最多。最后认为,最佳的方式是第一次满缸(我们都用大瓷缸,有把,又可吃饭,又可漱口,急的时候,还可防身,压紧的一缸大约可装一斤饭),第二次半缸,第三次满缸。 中秋节那天,进校后从未吃饱过饭的同学们十分兴奋,晚饭时间早早就涌向食堂。果不其然,一个小时后,饭就没有了,我们预料正确,规划完美。不过,我们寝室年龄最小的小刘(现在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总经理),肚子撑得可怜地躺了两天。 89 年中国的粮食情况有了很大改观,不过仍得按粮票计划供应,同时各个省的粮食不能随意流通。 89 年 10 月,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的我,和同事刘城东去张家口东坪金矿出差。矿山是新建矿山,生活极差,每顿都是黑馒头与水煮大白菜。不习惯吃面食的我们,带了几十斤大米自己做。两个月后,剩下不多的大米发霉,表面全是可怕的致癌的曲黄素,煮出来的饭呈黄色,苦得难以下咽,最后只得扔掉。 没有米饭的日子很难受。不过,小刘很快发现一个秘密,就是职工开完饭后,厨师会悄悄地煮面条犒劳自己。于是我们两个人在厨师煮面条时,眼巴巴地站在傍边,厨师不好意思都会舀一碗给我们。 97 年中国的粮食已达到空前的富裕。但受消费习惯影响,北方仍不太讲究。 97 年我在山东蓬莱大柳行金矿搞科研。生产科的科长是四川老乡,热情地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准备了一盘炒蛋,一盘大白菜,一盘香肠,一盘咸菜,态度很是严肃、虔诚。过后我不解地问了矿里另外一个朋友,他说,他们要逢年过节才会炒这么多的菜。一般他们每周蒸一笼的馒头,然后每顿就一根大葱就OK。我感叹,北方人真省钱啊! 食堂的厨师看我不习惯吃馒头,于时在蒸馒头时专门为我蒸一碗米饭,然后单独为我煮了一碗蛋汤。那个感激和舒畅真是发自内心。然而好日子没几天就结束了。原来不少嫉妒的职工向厨师和矿长提出严重抗议,要求一视同仁,他们也要吃米饭和蛋汤! 近年来我已很少出差,生活不富裕但规律安定。回忆起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唏嘘不止。感谢小平,感谢袁隆平,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好心人!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曾国荃铁腕杀贪官
chrujun 2010-12-17 13:45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点都不必曾国藩逊色。太平天国的军事重镇安庆和首都天京,全是曾国荃率兵打下。之后,曾国荃怕功高震主,称病还乡。 但清政府危机四起,不得不请曾国荃再次出山。光绪年间,罕见干旱席卷华北,山西尤其厉害,四处发生人吃人惨剧。 曾国荃临危受命,到山西稳定局势。曾国荃一方面四处筹钱筹粮救济灾民,另一方面对贪官实施铁腕政策。修衙门者就地免职,贪污钱财者马上斩首示众。 曾国荃终于稳定了山西局势,受到山西民众好评。 之后,海防危机又起,资本主义列强企图通过海上入侵中国。曾国荃奉命强化东南海防,六年内平安无事。1890年,曾国荃死在任上。李鸿章送挽联称他: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清朱孔彰在《中兴将帅别传》中评议曰:中兴拨乱,忠襄之勋烂焉。
个人分类: 历史忧思|5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历史,由谁书写?
machan 2010-6-6 07:31
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当代历史的争论,比如,六十年代中国大陆饿死人的历史。至于,这段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对于我来讲,无论是年纪阅历,和手头资料,都无从考察其真实的情况。但是,毕竟会有人能弄清楚那段历史的部分或全部的真实原貌。 至于,有些人说绝对没有饿死人,我想那不是真的,就像声明朕绝对正确一样。 要是有人说,饿死了几千万,尸横遍野,我想那也不一定是真的。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饿死人有;至于多少,我不知道。 因为绝大多数科学网的博主有饿肚子的经历(我想不包括90后,和城市里的80后),我想大家才对饿死人的问题格外敏感? 但是,饿死几个人,没有大批的饿死,就证明那几年的所有的政策都对了吗?就证明那个时代就是绝对的美好吗?在那个时代,除了中国还有哪个独立的国家饿死过人?答案需要您来寻找。 另外,想请教一下历史学家,二战以后独立的国家中,有哪些国家在建国若干年后,国民需要饿肚子? 历史进入21世纪,还有哪些国家,国民需要俄肚子? 对于像我这样的,历史知识很少的人来讲,看到科学网博客能够谈论饿死人的问题,我觉的这就是中国的进步,也是中国百姓的福祉。为什么?因为,只有能够谈论饿死人的历史, 才不会再次出现饿死人现象。 历史,由谁来书写?历史不是由某一个人书写无论你认为自己是多么的伟大、光荣、正确、又学识渊博 历史将会由众人书写,特别是当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的今天,历史将会由那些为寻找真相而活着的人来书写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66 次阅读|1 个评论
潘基文绝食
tarimriver 2009-11-16 11:22
据齐鲁晚报消息,世界粮食安全峰会定于本月16日至18日在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召开,包括6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世界各地代表,将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早消除饥饿和贫困状态达成共识。在世界粮食安全峰会召开前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5日起开始24小时绝食,以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的绝食行动,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13日晚展开24小时绝食行动,呼吁全球行动起来消除饥饿,表达国际社会对全球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10亿多人口的关注。 非洲是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 联合国发出警告称,苏丹南部的一些地区正面临饥荒的威胁,全国有 130 万民众急需得到粮食援助。几个月来,住在乌干达东部卡塔奎行政区的奥普马一家主要靠野果、野菜、树根和田鼠充饥,因为乌干达东部大部分地区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旱。 在未来几个月里,当地村民无望从这片土地上得到任何回报。据当地媒体报道,全国有 300 万人面临粮食短缺,已有 34 人死于这场饥荒。 多年来,埃塞一直气候干旱少雨,基本食品价格不断上涨,而今年农作物收成预计要减少 50% ,形势非常严峻。 关于索马里,霍姆斯表示, 索马里国内, 5 岁以下儿童有 24% 面临食品危机,仅上个月,世界粮食计划署就向 230 万索马里人提供了食品援助,但这根本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索马里需要更多的食品援助。 由于多年来干旱气候对非洲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昂贵和对非洲援助资金短缺,目前非洲大陆有1900万人面临饥荒。他指出,在埃塞俄比亚,有1200万人面临饥饿威胁,在肯尼亚的人数为350万,索马里有320万人。 目前那里急需食品供应和其他人道主义援助。据报道,联合国曾提出2009年捐款9.84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只得到了所需资金的34%。 为什么非洲,尤其是索马里海盗如此猖獗?与非洲遭受特大干旱,地区冲突不断,导致人们生活限于绝境密不可分。 中国政府为了帮助非洲,已经免除了100多亿的债务,这种基于人道主义的帮助应该受到鼓励和支持。 n 潘基文 看一看他们的手!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南非自由职业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幅照片:极度贫困的非洲荒原,一个奄奄一息的饥饿女童在爬行,她的身后,一只凶猛的秃鹰在死死地盯着她,准备随时扑上去啄食 这孩子脖子已经不能直起来了 生?死? 我们能作些什么?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7791 次阅读|4 个评论
肯尼亚干旱肆虐引发饥荒 当地居民直面死亡(组图) (转载及点评)
杨学祥 2009-9-10 17:38
肯尼亚干旱肆虐引发饥荒 当地居民直面死亡(组图) 编者按:2009年是一个特殊的灾害年:流感大流行、厄尔尼诺继续保持、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强震8月频发。 肯尼亚干旱肆虐引发饥荒,当地居民直面死亡,气象专家预测:10月将迎来一场久违的降雨,但这可能导致另一个极端。厄尔尼诺周期的预测:经过多年的干旱,地球被烤的像石头一样坚硬也可能带来另一个严重的灾难洪水。联合国世界粮食项目署(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日前表示肯尼亚近40万人口肯尼亚人口的十分之一迫切的需要粮食补给。缺水和多水成为2009年灾害的主要原因。 华商网 : http://news.hsw.cn 来源: 网易探索2009-09-10 14:04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 HSB 到 10658000 定制, 3 元/月!   图:图中区域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包括巴林戈、涅里还有内罗毕等地。在巴林戈的一个村庄,人们开始吃仙人掌充饥,因为玉米和小麦的价格变得非常的昂贵。肯尼亚中部的涅里,有些人饿的已经吃猪饲料了。在首都内罗毕,即使是最繁华的地区都已经一个星期没有水了。不光如此,这个城市陷入了一片黑暗当中。因为肯尼亚的是靠水力发电的,雨量较少意味着能源越少。   图:毁灭性的干旱席卷整个肯尼亚,给肯尼亚的二个支柱性产业农业和旅游业造成沉重的打击,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农作物绝收还有许多小孩饿死了。曾经风景如画的草原现在只剩下一地太阳暴晒后的白骨。肯尼亚北部干旱地区是重灾区,有一些村庄已经有好几年没下雨了。图中两个妇女前面是分配食品的袋子。   图:肯尼亚的援助组织在前几个月就预测了这场灾难,并表示这可能是近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旱灾。但肯尼亚政府因深受内部争斗的困扰,而忽视了这个警告。图中是世界宣明会正在紧急分发粮食到重灾区。   图:一群人正在给一个老妇喂水喝。许多的老人因为太虚弱了都不能自己吃饭或喝水了。他们被饥饿折磨得已经瘦骨嶙峋了。   据《纽约时报》9月9日报道,近日肯尼亚拉响干旱红色警报,当地居民承受干旱带来的饥荒灾难。大批居民无食物可吃,西方支援国家也并未提供帮助。肯尼亚政府至今未公布旱灾饥荒造成了多少人死亡,该数据目前尚未对媒体公开。   但据《纽约时报》记者对现场的描述,可以看到动物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干旱的大地,绿色的草场化成了缕缕灰尘,山羊、绵羊和骆驼群都没了。当地一名难民菲利普告诉记者,他3岁的儿子最近饿死了,他也不指望自己能活多久,他说:如果没有人来帮助我们,我也会死在这里。   而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甚至尼日尔和乍得,这些国家成了肯尼亚的难兄难弟干旱和饥荒在考验着人们最后的意志力。但作为非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此前肯尼亚经济蓬勃发展,无数的联合国办事处和数千名援助人员都驻扎在此。而红色警报在肯尼亚全国范围内拉响之后,援助国却迟迟没有反映。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肯尼亚的领导人太让人失望。他们一直嘲笑和刺激西方国家的大使并呼吁自己的公民全面改革司法系统,包括警察部队和选举委员会。肯尼亚政治家们似乎更关心2012的选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捐助者信心。救援组织世界宣明会(World Vision)的人道主义顾问尼古拉斯说。   肯尼亚北部城镇的一名地方官员,当他被问及最近的报告说在其控制地区数十名儿童死于饥饿时变得异常激动。饥饿?你们怎么知道他们是死于饥饿?他说。我知道人们没有足够的食物,但是有肯尼亚政府在怎么可能有人会死于饥饿。你给我看死亡证明!在这个地方医院都没有几间,更别说什么死亡证明了。肯尼亚政府已经开始有一些动作,派遣一些救援组织提供粮食给那些饥荒最严重的地区。但是,许多肯尼亚官员不顾当地人的死活仍拒绝发放食物。不知道肯尼亚人民什么时候才能从这场灾难中解脱出来。 下一页 编辑:陈晨 来源:网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