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学艺术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看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
zhiguangkong 2013-6-30 15:00
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看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 ——孔智光关于审美反映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六)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是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他又说:“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在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中也是同样地存在着。每一种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308至309页)这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物质运动形式,研究任何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需要把它们置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来考察,在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的同时,尤其重要的是要把握住矛盾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对其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有一个真正科学的认识。我们对于文艺本质的理解同样应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入手,从深入探索其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规定开始。 一、从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范畴。 意识是什么?它是存在的反映形式,是对象在脑中的映象。动物的初级意识作为动物脑的一种反映机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进和提升,为人类意识的出现进行了漫长的准备。直到人类在地球上诞生,社会意识从动物意识中分化出来,意识的发展才跨进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形式,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是移入人类脑海中的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映象。由于社会意识是从灵长类动物意识中分化出来的,所以它是一种内蕴着动物意识矛盾普遍性的人类意识,更是一种与动物意识有质的区别的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的意识。 从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来看,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作为存在的反映形式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是第二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把社会意识称之为社会意识形式。就是说,社会意识形式指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来看,存在即自然存在是具有矛盾普遍性的存在,它的矛盾普遍性表现在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无时不有性,无处不在性等方面;社会存在是内蕴着自然存在的这些矛盾普遍性,又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的存在。意识的矛盾普遍性表现在它对存在的反映性、相对独立性、对存在的反作用性等方面。社会意识内蕴着意识一般的这些矛盾普遍性,又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 文学艺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作者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神灵赐予的,它是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审美反映,是一种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会产生和发展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区别于动物意识的更为高级的人类社会意识。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文学艺术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反映形式,即社会意识形式。这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意识的反映性、相对独立性、对于存在的反作用性等矛盾普遍性,同时又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文学艺术的社会性包括人类性、民族性、伦理性、阶层性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等方面,它的历史性包括时代性、继承性、发展性等方面,它的文化性包括精神文明性、文化符号性、文化传播性等方面。这些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都是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属性,是它区别于一般意识的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二、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毛泽东说:“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同上,第318页)这就是说,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处于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种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矛盾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在另一种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矛盾特殊性的东西也可以转化为矛盾普遍性。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转换,也是这样。 如前所述,意识作为对存在的反映形式,具有反映性、相对独立性、对存在的反作用性等矛盾普遍性。社会意识作为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即社会意识形式,它不只具有意识的这些矛盾普遍性,而且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的特殊性。这些都是从存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来把握的。可是,我们的认知不能仅仅停留于此,还要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角度作进一步考察。 由于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形式,所以它与特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有着不可分割的的关系。经济基础指的是与特定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特定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社会形态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根基。上层建筑指的是竖立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法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不同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虽然存在着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可是这种反映关系在与经济基础的联系方面却存在密切与不密切的程度差别。有些社会意识形式,如哲学、政法观念、伦理观念、文学艺术、宗教等,与特定经济基础联系密切,被称为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虽然具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可是它总是能动地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与变化,通过相应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它们往往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民族性、阶层性,在阶级社会中还具有阶级性等。这样一些性质,使它们成为特定经济基础的观念性上层建筑,从而具有上层建筑性。有些社会意识形式,如语言学、逻辑学等,尽管与特定经济基础也存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可是从它们与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的比较上看,它的相对独立性、历史稳定性甚至是超阶级性都是相当强的,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相对疏远并不密切的,所以它们被称为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上层建筑性。 文学艺术与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语言学、逻辑学等都属于意识范畴,具有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性、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等矛盾普遍性,又都具有区别于意识一般的社会意识性,具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凭借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矛盾特殊性,可将社会意识与一般意识加以区分,但要把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还需要进一步探寻其自身的矛盾特殊性,探寻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不同于另一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矛盾特殊性。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角度,把社会意识分为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两部分,在探寻社会意识的矛盾特殊性方面可以说是前进了一步。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关系中,社会意识的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等是其区别于动物意识的矛盾特殊性,可是这些矛盾特殊性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关系中便转换为矛盾普遍性了。就是说,不论是有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还是非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们都有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都有这种矛盾普遍性,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意识形态性和上层建筑性方面。所以,意识形态性、上层建筑性是文学艺术、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区别于语言学、逻辑学等的特殊本质,是其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三、从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关系来看 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 从有没有意识形态性,有没有上层建筑性的角度,可以把文学艺术、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有意识形态性和上层建筑性的社会意识形式,与语言学、逻辑学等没有意识形态性和上层建筑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区别开来。要想把文学艺术与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区别开来,就需要再进一步,去探寻文学艺术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对语言学、逻辑学等来说,意识形态性、上层建筑性是文学艺术、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所具有的矛盾特殊性,可是对于文学艺术、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自身来说,意识形态性、上层建筑性就是其矛盾普遍性了。那么,文学艺术对于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具体形式来说,其矛盾特殊性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文学艺术的矛盾特殊性就是审美性,它的意识形态性、上层建筑性这种矛盾普遍性是通过审美性这种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的。 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等都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上层建筑性,从而构成区别于非意识形态系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形成一定经济基础的精神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动态发展性。它的每一种组合要素,每一个子系统,都有意识形态性和上层建筑性这些共性方面的东西,又都有自身独具的体现矛盾特殊性的个性方面的东西。比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系统中的成员,哲学是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看法,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其矛盾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纯粹理性方面,所以它是一种世界认知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纯粹理性意识形态;政法观念是与政法制度、组织、设施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思想观念,是对国家、民族、阶级、阶层以及各种人际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思想理论,其矛盾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规范性甚至是强制性方面,因此它是一种规范强制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社会管理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是对人际关系和社会行为进行规范和感化的准则,其矛盾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实践理性方面,故而它是一种规范感化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实践理性意识形态;宗教是对超现实的神灵世界的迷信、崇拜与信仰,其矛盾特殊性表现在它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神秘性、虚幻性、超现实性等方面,所以它是一种神秘虚幻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信仰意识形态。文学艺术是作家艺术家对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能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具有认知、教育、娱乐等社会功能的精神创造,其矛盾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审美性方面,表现在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等方面,表现在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实与理想等方面的统一上,因此它是一种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 就是说,文学艺术的社会意识形态性,是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共有的能体现矛盾普遍性的本质属性。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性,包括文学艺术的人类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包括它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性,人类性与阶层性的统一性,时代性与永恒性的统一性,也包括它作为精神上层建筑所具有的经济基础对它的制约性、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性、它随经济基础变革而产生的或快或慢的变化性等。文学艺术的审美性,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子系统的能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本质属性。这种审美性,包括形象性、情感性、想象性等,也包括客观再现因素与主观表现因素、感性形式与理性内涵、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性等方面。文学艺术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是互渗整合、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即是说,它的意识形态性是通过审美性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性,是凭借形象化、情感化、想象化的艺术手段展现出来的,而不是游离于形象、情感、想象之外的。正因为它的意识形态性是经过审美性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才能让接受者在审美愉悦中,在精神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艺术的审美性是内蕴着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性,而不是飘浮在意识形态性之外的审美性。有了意识形态性,审美性才能成为蕴含着深沉社会历史感,具有人类文化品格,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性,而不是那种轻浮低俗的只是追求生理剌激的所谓“审美性”。 总之,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对立统一关系来看,特别是从二者相互转换方面来看,从意识形式分化出社会意识形式,再从社会意识形式分化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进而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分化出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意识的精灵随着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品格,人类精神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性推进而不断展开螺旋式上升的运动。正是在这样一种对于意识演进和人类精神发展轨迹的日益深入的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把握才有了一次又一次深化和超越。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式,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更是一种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辩证统一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即是说,它是不同于哲学、政法观念、伦理道德、宗教等的既有社会意识属性又有审美属性的审美意识形态。
23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创新的语言困境与“发展语言学”的构建设想
热度 1 pww1380 2012-11-18 14:50
信息文明之光( 59 ): 学术创新的语言困境与“发展语言学”的构建设想 (人文社科版) ——学术思想与文学艺术的创新 语言演化与动态发展的动力 杨文祥 提示: 本博的理念坚守: 理论原创,版权所有,促进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共享,共建信息文明。 本博的行为准则: 诚恳交流,欢迎转载,剽窃必究,合理转载办法详见本博公告栏内容。 ————博客: 信息文明之光 语言,无论是现代汉语还是现代英语,也无论是当今世界人们所正在使用的哪一种语言,都 是对人类过往经验的记录与表达的思维形式,是对既有世界——已知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描述工具和交流手段 。 于是,语言不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使用语言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历史产物,语言的功能是对历史的记录和对现实的表达、描述与把握。因此, 语言的本色是历史的和现实的,同时也是守成的和保守的 。 创新则是一种对未知的新境界的探索,同时也是对一个未知的新世界的构建。 于是,创新是超越历史和现实的,是“前无古人的”,因此, 创新的本质是开创的,超前的 。 在人类进行各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智力活动中,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无论是对其创新过程的描述与记录还是对其创新成果的总结与表达,都别无选择地要借助语言这一思维形式与表达工具。 这样,就先天地决定了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创新必然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个层次——特定 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和超越该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 。 鉴于语言先天具有的守成性和保守性,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创新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而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创新则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 这就是说,在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如果创新者遭遇到“难以言说”甚至是“词不达意”的语言困境,我们就有必要对自己所进行的创新做一创新层次分析,看其究竟 是一种“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相对意义上的创新”,还是一种“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绝对意义上的创新” 。 如果 是一种“在语言现有表达功能限度之内的相对意义上的创新”,便说明阻滞于语言困境之中的创新者的语言表达和表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适应这一创新的实际需要 。而如果 是一种“超越现有语言表达功能限度的绝对意义上的创新”,则说明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本身需要创新和发展,以适应语言实践,首先是与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作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语言实践的现实需要 。 这就是说,创新,即创造性的工作,无论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创新还是文学艺术领域的文艺创作创新,当这一创新达到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境界时,就必然面临一个超越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创新之外的新问题和新障碍,这一新问题和新障碍就是 学术思想 - 文学艺术创新与表达这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的矛盾 。 譬如上文中出现的“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这一现代汉语短语,为了表达这一短语所无法表达的“学术思想创新与文学艺术创新对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功能所具有的共同的现实需要”以及由于这一现实需要所形成的理论上的内在联系时,是否可借用英文的构词方法,表达为“ 学术思想 - 文学艺术创新 ”这种目前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表达形式?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本人在专业研究中经常需要使用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知识时代”、“知识社会”等概念和相应的名词与术语。可是在表达 既含有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因素,又具有某些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特征的由信息社会初级阶段被称之为“信息社会”的社会形态向作为信息社会中级阶段的知识社会过渡的社会形态,却没有相应的名词和术语来准确地表达这一理论概念 。为了能够准确表达这一理论内涵,我经常借用上述这种英文造词法,将其分别表达为“信息 - 知识时代”和“信息 - 知识社会”。当然,这种对英文造词法的借用,目前还有待于现代汉语和相应语言规范的发展实践的认可。 当代中国是一个历史内涵无限丰富的社会形态——既包含大量的农业文明和农业社会的历史遗存,又在逐渐衍生工业文明和工业社会的历史要素,与此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乃至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时代要素也在迅速生长,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新型的文明历史形态——信息文明业已在事实上,即在社会实践上启动了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实践。 如何运用一个众所公认的简洁明晰的概念和相应术语来表述和概括当代中国这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形态显然是目前的现代汉语所难以承受的历史之重 。 另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些建立在物质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形态,究竟应统称为“物质文明”还是“物质型文明”?若统称为“物质型文明”,是否有文字过于冗繁之嫌?而若统称为“物质文明”,显然又有与目前在传统思维定势之下的语言实践,尤其是日常口语实践中的“物质文明”相混淆之忧。 再如本文提示中所出现的组合名词“信息 - 知识 - 思想资源”,就是本人为了具体地展示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的智慧资源和人类社会的精神资源的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内涵而借用英文的造词法所生成的术语——专业学术名词。为了能够在学术创新实践中充分而准确地表达和揭示本人的学术思想,目前我别无选择。至于这种借用外文造词法所生成的现代汉语组合名词和专业术语究竟能否为当下的专业同行和现代汉语研究界所认可与接受就不在本人的考虑之中了。 一个清醒的学者,决不会因噎废食,削足适履,囿于语言学的某些已经落后于语言实践的所谓规范而停下自己学术探索的脚步。至于这些探索的成功与否,学术价值几何,则只能将其交付当下的语言实践和现代汉语的未来发展实践去做历史的和实践的检验,而决不可囿于现有语言的局限而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 类似的情况还有, 建立在信息资源这一具有精神属性的资源基础之上的人类文明,究竟应称之为信息文明,精神文明还是精神型文明 ? 学术思想 - 文学艺术创新与表达这一创新的语言形式的矛盾以及这一矛盾所造成的诸如此类的语言困境曾令我困扰不已。在这种语言困境的长期困扰之下,我不得不进行语言学理论上的反思。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和表达思想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在人们创新性的思维深度超越了现有语言承载和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这一思维的形式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交流工具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成为限制和束缚人们进行有效思维和表达的精神桎梏 。 于是,这一反思就得出了一个学术结论,一个这样的学术结论: 为保持语言的生命活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为思维形式和表达与交流工具的现实功能,语言必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伴随语言实践和学术创新的现实需要而不断发展,以便与时俱进地不断深化与强化其功能。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对语言的发展实践进行具有当今时代历史高度的理论总结和理性指导 。 这一语言学新的分支学科就是“发展语言学” 。 发展语言学应该是以 人类语言的发展 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分析人类语言 形成、发展、演化与嬗变 的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和描述人类语言的形成、发展、演化与嬗变模式与规律,预测语言未来发展与变化趋向、模式、相关影响及应对措施的一门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为一体的专门学科。 在此,有必要对 发展语言学 与 普通语言学 的关系做一简要辨析。 普通语言学是综合各种语言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一门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特征、 发展规律 的语言学分支学科 。 这样,“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便构成了这两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共同的研究内容,形成了这两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的交叉。 如何对待“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这一共同的研究内容,这两门学科 无论是在学术视角上还是学术地位上都是不同的 。 从学术视角而言, 普通语言学 是用一种 宏观的视角 对“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进行 全景式的整体把握与静态描述 。而 发展语言学 则是用一种 相对微观的视角 对“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进行 渐进的和累积式的动态分析和具体描述 。 从学术地位上看,对于 普通语言学 来说,“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仅仅作为该学科 多方面研究内容中的一个地位并不突出的组成部分 而存在,而对于 发展语言学 来说,则是这一专门学科的 主体内容 。 为全面落实发展语言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功能, 发展语言学 不但应该有进行 人类语言形成、发展与演化一般规律的总论性的研究 ,还应有自己的 分论性的研究和相应的分支学科 ,如(现代)汉语发展语言学、(现代)英语发展语言学等。 这样,作为发展语言学的重要学术功能和社会任务的“系统研究分析人类语言 形成、发展、演化与嬗变 的 各种影响因素 ,总结和描述人类语言的 形成、发展、演化与嬗变模式与规律 , 预测语言未来发展与变化趋向、模式、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对于人们语言实践的现实需要,尤其是上文所述的那种为突破现有语言功能的局限,实现绝对意义层次的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学术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 如果用反证法和逆向思维的方法作深化一步的思辨,我们更能够得出以下这一理论认识: 人类语言实践不断发展和深化的现实需要, 尤其是与语言应用实践紧密相关的学术思想创新和文学艺术创新对突破现有语言局限的现实需要,是语言发展、演化与嬗变的最重要的现实推动力 。 参见:杨文祥《谈汉语“同词异体”现象及处理》,刊载于香港《语文建设通讯》, 1999 , 10 , 61 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417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相关的几篇重要论文
zhiguangkong 2011-8-23 00:01
最近,我把与“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文艺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相关的几篇重要论文,包括《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思索》(载《文艺沉思录》)、《试论艺术时空》(载《文史哲》)、《高尔基文学真实观初探》(载《俄苏文学》)扫描出来,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感兴趣的朋友点击“分享”即可阅读。
31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何者不可替代?
热度 7 lvnaiji 2011-6-13 11:14
吕乃基 日前,在“科技知识论”的课上,有博士生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 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固然伟大,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阶段。只要条件成熟,别的科学家也会提出,只是时间迟早而已。但哲学不同。 前一半观点为人熟知,但与后一半观点放在一起,顿时妙趣横生。 博主因此写了“ 条条大道通罗马和地球照样转 ”,试图把前一半观点推到极处,达到类似悖论的地步,看看能否引起争议。遗憾的是未能吸引眼球,点击率区区 133 。幸好刘洋老师多次评论,继而写了“ 个体极大的左右了科学发展进程 ”并有 8 条评论。 博主顾不上点击率,勉为其难,沿此途径继续前行。顺便说,此文与博主先前曾写的《知识论》系列密切相关。如果说刘洋老师主要从观察者的视角,此文则侧重知识本身的特点。 哲学确实不同。例如古希腊的泰勒士,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标志着……,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还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至今人们还每每引证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如何,大概不会在同样的意义上引证欧几里德的观点。当然,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名言是经常拿出来讲的,但并不是以此论证杠杆原理,只是人从自然界分离,把自然界作为对象,乃至征服自然的气度,而不是在严格的科学意义上。 之后,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改变方向甚至扭转乾坤者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托马斯阿奎那,给中世纪引入了理性;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为哲学史上的“认识论转向”;接着还有黑格尔、康德,后者的“二律背反”和“三大批判”影响深远。恐怕无人会说,如果没有康德,一定还会有另外的什么“德”(国人对此情有独钟,真是缺什么想什么)。后面还有个性十足的尼采等。 虽然如此,在大尺度上(见刘洋老师的评论),在哲学史乃至人类的思想史上,那些根本性的转折,如笛卡尔的认识论转向,以及现在的实践论(及相关的文化研究和形形色色的“建构”等)转向清晰可见。这就意味着,哲学(在相当程度上以科学为基础)尽管与科学有所不同,在稍稍退后的意义上,似乎依然可以说,“只要条件成熟,别的哲学家也会提出,只是时间迟早而已”,或许在表述方式上会有所不同。 但是文学艺术则全然不同。虽然也可以把贝多芬、雨果归为某某主义等等,但绝不可能设想可以有谁来替代他们的位置,替代他们在历史和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李白的豪迈天下无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永远神秘,贝多芬“ 3331 ”的鼓点敲在人们心上,雨果的博爱、歌德《浮士德》中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遐想……。还可以开出一长串的名单。无论观察的尺度多大,哪怕拉到阿凡达的高度,这些大家,连同他们的作品,也一样熠熠生辉,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前者最为严谨,并且呈现出自身发展的规律。因而必须承认,只要条件许可,其他科学家迟早也会做出类似的发现。同时,在成果的表述上,科学家必须尽可能抹掉个性,排除主观因素,以提供客观的事实和规律。然而,这并不能抹杀科学家的贡献。科学家发现事实,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方法和精神的支撑。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英名必将流芳百世。 哲学,不仅从科学,而且从人类的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必然不如科学这般严谨和具有清晰的发展规律。然而作为人类思想史的浓缩,舍弃了众多细节、曲折甚至倒退,以及偶然因素,依然有其整体上的规律。于是,哲学家,既可见个性的闪耀,又被嵌入于由规律组成的长河之中。 至于文学艺术,一方面作为人类思想史的组成部分同样有其规律,另一方面,这些大家又确是思想史中最具个性的部分。正是这些洋溢着情感和意志的个性,冲击和荡涤着更多的灵魂,因其不可替代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3711 次阅读|11 个评论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提要
黄安年 2010-12-25 10:11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25 日发布 书名 : 《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史话选译) The Story of America 译者: 张金言、申之、吴同、周敏芳、王遵仲译 原书主编:卡罗金卡尔金斯 (Carroll C. Calkins) 出版: 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原出版社 :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Inc. 封面设计 : 王师颉 印刷: 北京新华印刷厂 发行 : 新华书店 出版时间 : 1984 年 2 月第一版 ( 原时间 :New York 1975) 印刷时间: 1984 年 2 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787X 960 1/32 印张 : 7.5 页数: 229 页 字数 : 107000 字 印数 : 1-16500 册 定价: 0.71 元 统一书号 : 11001.647 这部书在编译上有一项别开生面的尝试。原书本是八十万字的一卷本大书。中文编译者把原书的二十七章按不同的主题分别编成六本书:《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美国文学艺术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和《美国社会史话》。这样,既保留了原书的完整内容,又突出了原书的特点。分册出版的《史话》,不仅适应了读者对象的不同需要,而且缩短了出版周期。 前两本《美国史话》突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巩固以及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这样两个重要问题。把南北战争纳入建国史范围,有助于读者考察美国历史上两次革命战争之间的联系。关于殖民时期英法两国四次争夺战、独立战争时期的海战、国旗的发展演变和历史上政党等事件或问题的叙述,都为一般美国史著作所少见。关于西进运动、领土扩张、美国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白人对印第安人的驱赶和掠夺等重大事件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美国发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某些历史条件。后四本《史话》中列举大量史料说明:美国的发展,同高度发达的教育、引进和创新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史话》以许多有趣的资料向我们展示美国宗教、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的多样化,以及高度商品化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情景。原著者在谈到美国扩张精神、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精神时有许多溢美之词,而对于北美大陆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册、则抱有偏见;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没有联系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这些都表现了一般美国史学论著的通病。尽管如此,这部《史话》提供的丰富材料还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从这部中文版《美国史话》编排结构上,可以看出编者多为读者着想的苦心。他们不仅将原书按专题编成六本独立成册的书,而且将原书中独立编列的资料和图片说明在每册译本中汇成 资料 掌故 ,作为每一章的组成部分,这样显得形式活泼。据说出版社还准备将这六本互有联系的《史话》汇订成一套,为希望买到完整的《史话》读者提供方便。 这部《史话》原著中配有一千幅彩色和单色的插图,出版者考虑到成本和印刷技术,考虑到由大十六开本改为长三十二开本所产生的排版上的困难,将原书的图片全部删去了,这未免可惜。这样做,固然成本降低了,效果却不能不受到影响。如果精选少量图片汇印成插图专集出版,我想会受到许多读者欢迎的。 ( 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1 月 29 日发布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8477 ) 附照片 11 张
个人分类: 美国书目提要(07-11)|355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山雪歌
warlong 2009-7-31 00:40
高山雪歌 笔架凌云雪崔嵬,长岩横空鸟不飞。 雾气东来腾岭越,转头千山虫冻绝。 雪落乌棚压欲断,风吹薄襟卧更寒。 六月飞花入野家,琼枝玉叶满天涯。 夜半饮茶复难眠,一挽弓月看银山。 悬崖倒挂百丈冰,青海鬼摇几簇灯。 山神醒来喷雪暴,朝霞流丹染峰刀。 忽而一阵霜雾来,层林遍野化不开。 隐隐雷霆砸耳里,茫茫暮霭洒白米。 心孤意淡收音稀,待与疏星斗围棋。 骤雨夹雪连夜下,梦去胡须如草发。 搔冰洗罢饮矿泉,虹桥浮虚跨谷间。 欲撑日芒游无极,又拍云涛浪遮天。 阴阳炊手蒸氤氲,自然捭阖化流形。 大道悠悠天地远,雄鹰搏戏冲霄翻。 铩羽盘旋上瑶台,金色驼铃来月边。 博主原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c10c50100dsro.html
个人分类: 地勘驴歌|292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