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韩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学不但需要‘千人’,更需要‘商鞅’
热度 13 lin602 2016-6-22 21:26
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招人才,特别是‘千人’、‘院士’、‘杰青’及‘长江学者’。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发招聘广告,包括在科学网上都有不少,甚至有的‘价格’高了离谱。 这些人才对学校及学科的发展是有价值的,甚至是必要的。 但是,我觉得可能一个大学更需要‘商鞅’类型的人,要能够分析国内外教育的形势,分析国内外科技与教育的走向,提出有建设性的特别是‘颠覆性’的具有战略意义且可操作性的建议,在学校的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评价方法、权力与义务、资源分配与整合、对外联系与竞争、经费与捐助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使其更能发挥大家的作用与效率,鼓舞士气,凝聚人心。 ‘商鞅’‘韩信’这样的人极少极少,可遇不可求! 但是看看历史,这样的人也经常不得志,甚至得不到许多领导的赏识。但幸运的是,他们还是出来了。 中国的大学,其实‘卧虎藏龙’,不过,有时候不缺千里马(尽管他们达不到商鞅的水平),缺的是‘伯乐’。
2671 次阅读|19 个评论
韩信、林彪和科研
热度 19 dulizhi95 2015-7-18 11:45
韩信、林彪和科研 时常想起电视剧韩信里面的一个镜头:大家知道,韩信本来是王爷的,以他的赫赫战功,这当然也是实至名归。但韩信见猜于刘邦,加之其确实也有不安分的苗头,一直被刘邦贬到侯爵。 某日,同为侯爵的樊哙拜访韩信。按地位两人是平起平坐,然以韩信的雄才大略和英武盖世,匹夫辈的樊哙岂能比拟?好在樊哙乃有自知之明之人,对韩信执礼甚恭,入见和离开时都行以下对上的跪拜礼。 尽管如此,韩信依然不满,望着樊哙离开的背影,韩信咕哝了一句:想不到我韩信竟然与杀猪宰羊辈并列! 岂止如此,最后韩信的下场,竟然是被那个烂女人虐杀。千古痛悔!由此,各位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的邓本来一直对政敌都很平和的,却是尤其地痛恨那个女人,据认为其力主杀之。若不是陈云坚决反对,则那个女人早就小命不保了。 韩信的下场不怪别人,只能怪他自己。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一不做二不休。你要就完全淡泊权力,要就坚决干,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 早先,著名谋士蒯彻就力劝韩信:拥兵自重和举兵造反,浅薄的韩就是不听:汉王待我不薄。 韩信的致命点在于,他一方面不敢和不愿按蒯彻说的做,另一方面又淡泊不了,不安分和争王位争名利。 并且这个蠢货在被杀之时还把蒯彻给出卖了,长叹道:悔不该没有听蒯彻的。 这还了得,刘邦知道了这句话,抓了蒯彻,准备杀之。 蒯彻道:天下人谁不想得到天下呢?只是其才能力量够不够?若是仅有想法你就要杀,天下人你杀的了吗? 刘邦以为然,不仅没有杀蒯彻,反倒赏以重金。 这就是著名成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疾足高才者先得”的由来。 科研上也是如此,搞科研的人谁不想实现大目标?有大目标无可非,只是,你的才你的能够吗? 只会背概念甚至连复杂的概念都搞不清白的猪脑子,你可以去玩交易,可以去玩拼凑和造假,可以混个小地位甚至不小的地位,比如王正敏的“院士”,但你肯定远远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大目标。 有人说,科研是信马由缰,没有目标才能出真成果,这当然是扯淡。
3322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别忽略了“本土人才”——也谈“萧何月下追韩信”
sundaning 2012-6-6 13:11
在我国,“引进人才”是近十余年来一个很热的话题,甚至有部门和单位是将引进的人数当做绩效考核指标的。经常可以看到以国家、地方政府乃至高校、企业的身份、出面招揽“人才”的新闻报道。而且通常是将招揽“人才”的首选地放在欧美发达国家、其次是诸如以色列、新加坡等谓之第二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再次之则是京沪等地或清华、北大等名校。当然,通过“引进”得到人才是好事,但目前在不少地区和单位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的忽略本土人才的现象却不能不引起应有的重视。 前不久,有位地方政府领导在参加CCTV的访谈节目时,引用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典故,以示其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所持有的热切态度。但是,其实这个典故所告诉我们的却并不是如何“引进人才”,而是如何“用好人才”,尤其是用好“本土人才”:韩信开始是项羽的手下,却一直不能得志;改投刘邦汉营的初期,依然没有被重用,于是又打算再度转换门庭,所以才有了这月夜策马欲远驰。也就是说,无论是对项羽或是刘邦,韩信都算是一个“本土人才”,如果项羽重用了他,或是没有萧何的力挽而让其离开了汉营,恐怕中华历史中还有没有大汉朝就是不好说的事儿了。幸好萧何说动了韩信返转回汉营,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动了刘邦让韩信这位本土人才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这后话就不用说了。 因此想来,如果我们的相关领导和部门不仅仅将目光盯在海外或清华北大,而也将一部分精力、时间和金钱用于识别和激励本土的英才,让他们也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所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更好。
4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说韩信用兵
lijinghui 2010-9-29 13:13
其实,韩信用兵非常简单---- 1.兵多多亦善. 最成功的战役如,在垓下对项羽实施的十面 埋伏.若兵力没有敌人的兵力的几十倍,根本无法进行十面埋伏。 2.正面进攻,后面偷袭. 注意此战法,必须首先向敌人示弱(让敌人放松警惕).如和赵军的 背水一战。 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注意此战法绝对不能让敌人知道你要 暗渡陈仓。如收复三秦的战役。 4.逆兵法而行之:兵贵神速下的突然袭击.注意:此战法必须是敌人没有进行防御准备或还没有完全做好防御准备。如收复齐国的战役、等等。 说穿了,韩信用兵就这么简单!!!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读评韩信
hanhuijian 2010-4-27 04:23
也许因为都姓韩,今天莫名其妙地想起了韩信。其实我不知我和韩信有何历史关系,都是韩氏本家吧。历史上他满门抄斩,据传其儿子逃跑了,改姓韦了,和当今的“韩”姓不知还有什么关系。 据说赵氏孤儿其实是写的韩信孤儿,无法考证 。我只是很感兴趣他的故事,因此,摘抄了些他的片段并对这段历史胡乱点评了几句。 韩信,战无不胜的军事家,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自幼家境贫寒又早年丧了双亲,因萧何而成就大业,战功赫赫,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最后获谋反罪名,彰显政治低能,又因萧何引诱而被诛杀。韩氏豪杰仅落一世英名。“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最终却是一悲将,何故?。如今读其历史不仅掩卷长叹!韩信还是平民时,既当不了官,也无法经商过活,经常寄食于他人,为众人所厌。韩信早年在淮阴曾受过一个洗衣服的妇人(漂母)的餐饭接济。韩信曾表示将来必定报答。漂母怒道:“大丈夫自己都不能维生,我是可怜你才帮你,哪里是为了报答!韩信被封为楚王后,回到淮阴,找到了漂母给了一千两黄金。 评: 韩信是知恩图报之义人这个典故是有力佐证,这也是后期“谋反”罪名值得怀疑的证据。他的一生就因为“义”而失去政治头脑,也是因为“义”使得他最后英勇“就义”。“报答”一词贯穿他的人生,使得一代枭雄,虽光明磊落,但因多情多义而自毙。后来加入了项梁的起义军。前208年项梁死后便成为项羽部下,不得重用,于是在前206年,汉王刘邦进入巴蜀时,韩信逃离楚营,投奔汉王刘邦。 评: 能人需有明主,遇到鼠目寸光的领导者,没有施展才能的环境,当然必换。韩信最初未被汉营重用,后来因为涉嫌犯军法被处斩,在行刑时已有十三人被斩,临到韩信时,他见到夏侯婴,便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感到惊奇,释放了韩信,后来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任韩信为治粟都尉,但韩信并不满足于这个职位。 评: 绝后逢生,是需要勇气的,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只有敢于抗争、擅于抗争,才能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可惜他生的伟大,死的不光荣。韩信与萧何数次谈话,萧何对他有深刻的印象。到达南郑一段时间,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向刘邦推荐自己,却没有音讯,感到不受重用,于是离开汉营,准备另投明主。萧何闻讯,认为韩信这样的将才不能轻易流失,于是萧何不及通知刘邦便策马于月下追韩信,终于劝得韩信留下。 评: 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伯乐、恩人、贵人,遇之不易,重用焉知是福?成就了其伟大,也葬送了其性命。月下追韩,追出一段历史伟业,也追出一个悲剧。萧何于是推荐韩信给刘邦,认为韩信是一个无人能及的人才(“国士无双”)。刘邦接纳萧何的建议,模仿古代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即汉军的总司令。 评: 他得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找到了明主,刘邦是他的军事“漂父”,自然感恩戴德一生,不会送黄金千两,而是金戈铁马,实现了自己的军事功勋,送给了“漂父”“忠”字一生。最后有何理由说他“谋反”?拜将后,韩信立刻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向刘邦提出其分析和战略。刘邦同意,并依照韩信的计划作出部署项羽分封诸侯后不足一年,齐国已经发生内乱,项羽于是亲率楚军北上平乱。此时,刘邦出兵进攻关中,由韩信领军暗渡陈仓,突袭雍王章邯,汉军大胜,很快便攻占咸阳,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投降,关中大部份平定。(当章邯还坚守废丘时,刘邦留下韩信围攻废丘;自己则联合其他诸侯,趁项羽还在齐国时,领联军56万人攻占项羽首都彭城。前205年,项羽领兵三万回师彭城,刘邦这时还在沉迷享乐,结果惨败,退至荥阳。萧何即动员关中老弱和未傅者,让韩信带往荥阳前线救援刘邦。之后,韩信率兵在京城和索城(都在荥阳附近)之间击退楚军,使楚军不能西越荥阳。魏王魏豹附楚反汉,刘邦派韩信领兵攻魏,韩信突袭魏国都城安邑,擒魏豹。随后韩信率军击败代国,这时汉营调走他旗下的精兵到荥阳抵抗楚军。韩信继续进军,在井陉背水一战,以少数兵力击败号称二十万人的赵军,擒赵王赵歇。韩信听从广武君建议,派人出使燕国,成功游说燕王归附汉王。 评: 对于韩信,施展军事才能如同人要吃饭,快要饿死的时候漂母“餐饭接济”,快要泯灭其才能的时候“漂父”刘邦“军权接济”。“吃饱”而生的他自然“报答”,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义气,其实他需要的就是他能力的价值,除此之外他还能要什么?他始终是被“接济”的对象,从未考虑去堂堂正正做自己的人。英雄乎?英雄也。他只是刘邦的枪而已。他的目标就是当只猎枪,能当了枪自然感恩戴德,以致没有政治独立性,丧失独立的人权。说他“谋反”,不是冤案是什么啊。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 评: 韩信啊韩信,你以为你得了势就可以和“漂父”讲条件啊?你毕竟是一个枪手而已。刘邦因一个邻居关系是封过人家燕王,你和他什么关系?又不是他邻居。你没看刘邦多次有负于你,且待你一直假意惺惺,时时提防。有人认为你自请为代理齐王有不轨之心。可从当时战略考虑出发,齐为新地远在东境,面临强楚确实需要一个定身份的人压阵。再说一个功臣要些封赏无可厚非,可惜你不懂得在主子面前收敛自己。怪不得司马光评价你“以市井之利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其人”。你虽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却是一个笨拙的政治家。项羽自知形势不妙,派武涉游说韩信叛汉,韩信以汉对他有恩为由拒绝。说韩只要举起反旗,天下就是项羽,刘邦和韩信三家分了。而如果项羽失败了,你韩信必为刘邦所杀。韩信立刻义正词严的回答:"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评: 这样一个多情多义之人,手握重兵且在刘邦处于困境时都没有谋反之意。反而在不被信任,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受监视时,还要谋反。怎能相信他有这种魄力啊,这和他性格有关,后面的谋反,只是人家给他找的借口而已。从这也看出韩信的小心眼,项羽虽对你不好,但毕竟是一股势力,没有政治眼光,只从感情出发。武涉走后,另一位叫蒯通的再次出奇计,仍旧想以三分天下打动韩信。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认为刘邦日后必对韩信不利,多次耸恿韩信把握时机,脱离汉王自立,形成鼎足之势。而韩信自认为劳苦功高,汉终不夺我齐;蒯通则以“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相劝。但韩信始终抱著汉终不负我的幻想,而不忍叛汉。蒯通翻来覆去的规劝都不起作用。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拒绝了蒯通。 评: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多么通俗的道理,他居然不懂,可能那时朝代更替还不多,历史经验不丰富,要是韩信生在现代可能选择了早早退隐或三分天下。不知道其能力已威胁到“漂父”的根本利益,杀头需要什么理由?这时都不谋反,今后没权力之时怎能谋反呢?前203年,刘邦与项羽议和,两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不久刘邦从陈平之计毁约,出兵追击东归的项羽,但韩信及彭越没有派兵助战,汉军在固陵被项羽大败。刘邦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答应韩信及彭越事成后封地为王。韩信及彭越终于带兵会合刘邦,韩信以十面埋伏之计大破楚军,最后迫使项羽撤退到垓下,项羽突围到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遂自刎而亡。项羽死后,刘邦迅速夺取韩信的兵权,并改齐王为楚王,移都下邳。 评: 平定天下了,该吃的“军事才华”吃饱了,剩下的就是威胁君主利益的时候了,“漂父”接济给你的军权该交了,总不能老是吃人家的吧。刘邦该用的也用完了,你该施展的也施展完了,要点钱回家就行了,要不你就早该平分天下。如今以后军事大权已不是你“吃”的东西了,没什么用了,剩下的就是威胁君主了。觉悟吧。逃亡部将钟离眛素与韩信交好,韩信便将其收留藏匿。刘邦得知钟离眛逃到楚国后,要求韩信追捕,韩信则派兵保护钟离眛的出入。前201年,有人告发楚王谋反,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以出游为由偷袭韩信。韩信有意发兵抵抗,自陈无罪,但又怕事情闹大。韩信认为,“问题可能就在钟离昧身上,大概是有人告密,说我私藏国家罪犯。”韩信于是跟钟离眛商量,希望跟自己去见刘邦。钟离昧苦笑,却又很郑重地提醒韩信:“你若将我逮捕交给刘邦,以此向刘邦献媚,那么,我今天死,你也将随后而亡。”韩信当时很窘迫,他有点后悔当时收留钟离昧了,既然钟离昧不肯老实与他合作,那么只有杀了他。没想到钟离眛自行割颈自杀。韩信带著人头于陈(今河南淮阳)向刘邦说明原委,刘邦令人将其擒拿,韩信大喊“果若人言,狡兔死,狗肉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后来刘邦赦免韩信,降为淮阴侯。 评: 和你主子有矛盾的人你能随便帮他吗?不是和他作对?你没想到告密者比比皆是,谁可相信?他正想找事把你除掉,好了,给他理由了。这刘邦暗地偷袭你,已经给你发出明确信号,你的才华施展完了,剩下的就是保护自己了,既然相互利用完成,也算两清了吧。还自陈无罪,说你有罪你还能无罪?这时有一个机会,不如把偷袭的给歼灭了,也不能说无情无义吧,既然为他出生入死,帮个朋友又有何妨?犯得着兴师问罪吗?说你仁义吧,把朋友出卖了,只是素与交好没有恩情啊。你对刘邦的感恩该感动天地,但感动不了刘邦,说你不仁义吧,你以恩情做仁义。当要让你死的时候你觉悟了,“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恩情是相对的,情势变了。你讲得好,刘邦不好意思了,但给你只是死缓。他知道你死他手里坏了他自己的名声,毕竟你是功臣,死到女人手里,嘿嘿,妇女嘛,算给你温柔地死刑,也算对得起你了。降为淮阴侯时是否知道身边皇帝会给你安插告密者?最危险的人往往是在你身边最了解你的人。韩信知刘邦害怕自己的才能,常称病不出,长期怨恨不满。当陈豨升官至巨鹿临走前,韩信与陈豨约定,陈豨若起兵造反,韩信将助一臂之力。汉十年,陈豨果真反叛,韩信便与家臣密谋从内部袭击吕后、太子等人,但遭 亲人告密 而走漏风声。吕后与萧何密谋,伪报陈豨已死,引韩信前来祝贺;韩信被束缚后,被斩于长乐宫钟室,并诛连三族。传说中,高祖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大汉,绝不以“兵器”杀之。故韩信被杀时,是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一说是用桃木剑杀之,以合乎当年的“承诺”。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评: 为什么最后说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没权了他去谋反?他后悔的是当初没有谋反,而不是后悔没权时谋反。强势时没有,难道弱势时会去谋反?笑话。韩信的死和告密者有关,更和亲近的人有关。萧何有知遇之恩,也算恩人、贵人了,也是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告密者也是最亲近的人,怎么样?人的悲剧往往如此,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是告密者毁了他;如果他没有想过造反,那么,最值得信赖的人毁了他。人啊,有谁值得信赖的?至此已经知道,其实谋反只是历史创造的谎言,司马迁做了牵强的记载,留一个粗糙的谎言,他已经告诉了后人,韩信是冤死的。冤死的又能怎样?谁让你既会带兵又会谋算,只可惜谋算只为别人做嫁衣裳,以为只要忠心耿耿就会受到恩宠,而别人谁又知道你的真心?刘邦聪明,要杀就在自己不在家的时候让老婆去办了,以求在历史上不留骂名。唉,谁还不知道吗,就凭他的功勋,没有你刘邦点头谁敢去动啊。碗饭之恩,千金相报;知遇之恩,忠心相报;知情重义,性命相送!人性,我们该怎么去理解?何止历史,相同的人性不同的表现形式,现实中不是在不停地演绎着新的故事吗?患难夫妻尚能反目,患难之交有时只是相互利用。恩与报,不能拿“义”去代。“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这两家话唯独没有刘邦,那么刘邦应该怎么进这个成语呢?是不是该是“成败一萧何,生死两漂漂”(漂母,漂父)----漂父 是作者造词指刘邦。
个人分类: 思考|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信岭
武际可 2009-9-12 07:13
韩信岭 武际可 在我的故乡山西霍州与灵石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岭,名为韩信岭,因为韩信曾经被封为淮阴侯,所以又叫韩侯岭。韩信岭实际上是晋南和晋中的分界。在同蒲铁路修通以前,晋南和晋中交通,都要爬过韩信岭。从晋南向北越过韩信岭,便进入到晋中盆地了。听老人们说,当时在平路上要一匹马就可以拉动的车,要爬上韩信岭,需要两三匹马才能拉动,为此,有一批人专门以帮助过往车辆爬过韩信岭来讨生活。韩信岭的险要可见一斑。 韩信岭因何得名。显然是和韩信有关 。 汉十年(前197年),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去征讨,韩信称病没有随高祖出征。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韩信与家臣谋反,吕后拿不到确凿证据,于是与相国萧何商议,设了一个骗局,说陈豨已被杀死,诸侯群臣都进宫朝贺。韩信因为念及和萧何的友情,入朝进贺,吕后借机派武士把韩信捆缚起来,在长乐宫中的钟室里斩杀了他(前196年),并诛灭韩信三族。韩信被斩前说: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里蒯通是当年劝说韩信自取天下的谋士。在这里我们显然可以看出,韩信的冤情。在他手握数十万的重兵之时不谋反,当时已被刘邦剥夺军权,其实是在软禁中的韩信,却要与几个家臣谋反。韩信的智商还不至于如此低下吧。 吕后杀韩信后,将韩信的脑袋割下来,派人送往刘邦处。当时刘邦正好平定了陈豨的叛乱,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据清道光年间所修的《霍州志》介绍韩信岭时说: 韩侯岭上有韩侯庙,墓在庙后。相传汉高祖亲征陈豨于代,返驻岭上,会吕后杀侯长乐宫之钟室,函首送帝前,遂于此葬焉。意思是说,刘邦征陈豨是在晋北的代县一带,从晋北代县要班师回长安,一定得过韩信岭。也正好在韩信岭,韩信的脑袋送到了刘邦手上。于是韩信的头就埋在了那里,后人并且修了一座韩信祠堂以资纪念。 据《史记》中《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见到了韩信的头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几个字活脱地刻画出这个独夫的心情。且喜是真情,且怜之是为了欺骗世人,现在想来,无非是说些惋惜的话吧。 韩信为汉朝开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起先并不为刘邦所用,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后在汉中被登坛拜将,他帮刘邦出谋划策,又独领一支军队出生入死,虏魏、定齐,破楚兵二十万,使天下归汉。然而,竟落了个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下场。韩信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正由于韩信的死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著名的冤案之一,后人关于韩信祠有许多诗词和对联来纪念他。 其中最著名的是韩信祠的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一知己是指萧何,说的是,在刘邦不用韩信,韩信出走之时,连夜把韩信追回,并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而最后又帮助吕后出谋杀害韩信。两妇人指漂母和吕后,指韩信乞食乡里,漂母舍饭帮助,和吕后设计杀害韩信。(有的文章谬传,说这幅对联是安徽霍山县,实在是大谬不然。) 现在我们在晋南晋中之间来回旅行,坐火车可以穿过隧道来通过韩信岭,坐汽车也可以沿着高速公路穿过隧道通过韩信岭。对韩信岭的险要根本感觉不到了,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不过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韩信岭无论从交通的险要上,还是从人文历史上,它的确是值得知道的一个去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韩信VS泊松: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大毛忽洞 2009-8-2 03:37
韩信 VS 泊松: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由于偶然的机会,韩信成了将军。 由于偶然的机会,泊松成了数学家。 纵观( 5000 年)历史,中国有无数的将军,而数学家却寥寥无几。 韩信为什么不会成为数学家? 这个问题与时间( t )无关,与文化习性有关。 历史证明:当个将军容易,而当个数学家却很难。 中国历史上有无穷无尽的将军和寥寥无几的数学家就证明了这一点。 韩信曾经解决了一个数学问题: 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民间故事说: 有弟兄二人由于吵架而在路边闹着分家。兄弟二人的共同资产是 10 斤油和三个盛油的容器(一个 3 斤的油葫芦,一个 7 斤的油罐子,一个 10 斤的油篓子),此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 兄弟俩吵闹了半天,也平分不开 10 斤油。 韩信正好路过,问吵嚷什么? 兄弟二人答曰:如何把 10 斤油平分开。 听完兄弟二人的叙述,韩信在马上说: 罐满归油篓,倒打一葫芦。 这就是民间的 韩信立马分油 的典故。 韩信立马分油流程图 油篓( 10 斤容量)油罐( 7 斤容量)油葫芦( 3 斤容量) 10 0 0 7 0 3 7 3 0 4 3 3 4 6 0 1 6 3 1 7 2 8 0 2 8 2 0 5 2 3 5 5 0 无独有偶,泊松也遇到了同样有趣的问题。而且这个有趣的问题促使泊松成了数学家(参见译本《数学的奇妙》, The Magic of Mathematics by Thoeni Pappas )。 泊松( 1781 - 1840 )曾经艰难地试图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他的家庭要他学习医学或法律,但是他似乎缺少这方面的天才和(或)欲望。一道类似于韩信立马分油的趣题,使泊松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泊松遇到的问题是: 卖牛奶的人有 2 桶(容量为 10 夸脱 )牛奶,而来的两个顾客要各买 2 夸脱 牛奶,他们的容器分别是 5 夸脱 和 4 夸脱 。 泊松分奶的流程图 桶 1 ( 10 夸脱) 桶 2 ( 10 夸脱) 容器 1 ( 5 夸脱) 容器 2 ( 4 夸脱) 10 10 0 0 5 10 5 0 5 10 1 4 9 10 1 0 9 10 0 1 4 10 5 1 4 10 2 4 8 10 2 0 8 6 2 4 10 6 2 2 通过解决上面的问题,泊松意识到自己的习性和兴趣倾向于数学方面,从而发现自己有从事数学工作的愿望。 泊松究竟发表了几篇( SCI )文章,也许鬼才计较这些问题呢! 活着的很多人都知道科学里有个泊松比,有个泊松方程,有个泊松分布,等等。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62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读李祖龙《韩信胯下桥》有感
famingkuang 2009-7-31 07:14
原玉:韩信胯下桥四首 李祖龙 一时荣辱视如无,能屈能伸壮志殊。 胯下桥头今尚在,谁知胯上一村夫。 忍辱求成气自豪,任他下士漫讥嘲。 轻松胯下低头过,赢得千秋胯下桥。 恶少屠中草木凋,何如兴汉立功劳。 桥头匍匍何须计,异志超群万世标。 鸿鹄志高千万里,岂同燕雀较雌雄。 当年痞子今安在?胯下桥头浴日红。 读后感 (一) 人类有史千万年,胯下之徒万万千。 大江滚滚东逝水,胯下桥头独一人。 (二) 荣兮辱兮身外物,长兮短兮他人愁。 胸中有志火一把,千年一日不强求。
个人分类: 诗情画意|900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