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国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国产CAD软件在移动终端上的突破
outcrop 2011-10-12 15:43
中国真正的科技创新,往往在无声无息中进行;那些喊的响亮的,往往拿不出让业内人士敬佩的东西来。以后有机会发现,就多说说吧。 今天要讲的是国产CAD软件 浩辰CAD MC(GstarCAD MC)对移动终端的支持 ——就我了解,这是目前是第二款能在ios(iPad、iPhone等运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浏览CAD文件的CAD软件——第一款支持ios的CAD软件是AutoCAD WS。 相对AutoCAD WS对网络的依赖,GstarCAD MC则更注重本地离线浏览功能;在程序的编制上,这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也更符合国人的需求。 移动终端上 浏览 CAD文件的好处很多,比如便于施工现场交流等。 祝福他们能走的更远~ 延伸阅读: 浩辰CAD MC宣布支持iPad等移动终端 http://www.jdgcs.org/news/trend/2011/1012/GstarCAD-MC.html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2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武广高铁最安全,不怕雷击?
热度 7 chrujun 2011-9-18 10:24
最近听同事讲,武广高铁最安全,可以坐。原因是武广高铁的设备基本上是全套引进,可靠性高。而后来开通的高铁出现问题,与国产设备有关。值得补充的是,武广高铁是我国最先开通的长距离高速铁路,根据我国引进高铁技术的实际情况,同事的说法可信度很高。 据铁路上的一位火车司机也介绍,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相比确实有差距,存在一些问题,还不成熟。 武广高铁经过的路段也属于雷电多发区,却没有出现因雷击而大规模停车的报道。是不是因为采用的是进口设备,不怕雷击? 国产高铁设备究竟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有没有开展防雷击试验? 这是非常值得关心的问题。 从技术开发角度讲,中国在引进吸收之后推出类似设备,在早期肯定存在缺陷。因为你不可能把外国人积累数十年的技术一下子消化。并且,对于核心的关键技术,外方也会留一手。中国人要把这些东西吃透,也需要时间。此外,自主研发的设备需要长时间运行才能验证其可靠性,才能够暴露出技术缺陷。 要求国产设备不出问题是不现实的,但不能掩盖问题,这样会付出惨重代价。 重要的是找到国产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对国产设备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才能真正拥有高铁技术。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5971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本土化是国产智能机获胜的关键
dongzg101 2011-7-26 09:08
本土化是国产智能机获胜的关键 2011-07-20 22:01:01 归档在 通信市场 | 浏览 16155 次 | 评论 8 条 手机市场已经跑步进入智能时代,功能手机的出货量虽然还在增长,但智能手机所体现出来的超速前进动力已经让所有业内厂家动心。苹果的成功也好像给行业指明了方向,手机厂商只要抓住客户需求的变化,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就一定会在智能手机市场上风声水起。 中国这个市场非常特殊,用户众多,习惯各异,消费存在严重的鸿沟,不仅仅是两级分化,而是多样分化,比如,像超大屏幕、超长待机等等,这是中国市场上两个特俗需求,却几乎成为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因素。 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终端,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而移动互联网的体验好坏并不仅仅依赖终端硬件的设计,其应用程序更需要本土化,否则再好的应用也无法给力。在这一点上,苹果也无能为力,应用程序商店上成千上万的好东西,但并不是为中国市场准备的,不要说中国本地资源结合的不够,就很多英文程序就绝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能消受得起。 还有,苹果搞了一个云服务,据说是可以将很多应用给一揽子解决,帮助用户更好的在多终端之间享受同样的一致性的应用体验,但好像苹果提供服务的平台里面并不包括中国人最喜欢使用的一些互联网业务,这也让很多智能手机达人有些失望。 因此,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真正好用易用的智能手机或许并不是苹果谷歌诺基亚,很有可能是中国的本土品牌。其实,在 IT 领域早就有这样一个规律,当这个产品高高在上不需要本土资源支撑的时候一定是洋牌子最牛,但一旦开始普及深入基层之后,中国的本土品牌便可能后来居上。 在中国本土手机企业中,酷派算是在智能手机领域扎根时间很长的,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手机业务的主流终端制造商,其发展的整个历史都没有离不开过本土两个字。酷派与三家运营商都有紧密的合作,特别是在双网双待手机领域更是独占鳌头,此前酷派推出的 coolmart 这个类似苹果 app 的本地化应用商城以及酷云(本地化的手机云计算应用及服务平台),都是酷派基于本土化的需求提出的本土化应用和服务,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国内众多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重要平台。此外,酷派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与运营商绑定,同时借助社会化渠道做产品推广,酷派这种充分借助本地企业完成其相关服务的做法也对消费者更为便捷。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很快,中国的市场前景广阔,也希望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开发出更好的本土化应用集成的终端与平台,让中国的老百姓更好的享受信息服务的好处。
1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国产仪器研发失败的多?
热度 11 chrujun 2011-7-4 13:24
耳闻目睹了数十项国家投入的国产仪器研制,成功的项目几乎没有。 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家投资打水漂? 先进国产仪器一直处于襁褓之中呢? 尽管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可以列出主要原因,算抛砖引玉吧。 原因1 :技术储备不足,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 项目组自身的技术储备并不多,却在项目申请中瞄准国际一流甚至领先水平的仪器。项目成功拿到后,做出的东西和国际一流实在是差距太远。 原因2 :无持续投入,项目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项目到期后,如果再深入研究3-5年,也许可以成功。 由于项目已经被鉴定成“国际一流”水平,项目组也不好意思申请同样项目了,就是申请也得不到资助。只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项目做了N个,全不成功。 原因3 :无冒险精神,无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项目组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今年一个863,明年一个973,后年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衣食无忧,日子过得很滋润。谁愿意去冒险做产品、去开发市场? 画一个饼很容易,做一款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端仪器很难。 国外研究人员一般是辞职下海做产品,做不成再回来工作。做成功了就不再回来工作,一直做产品。国际上有几家著名地球物理仪器公司,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很有意思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反而成功将多种仪器实现国产化,尽管它们并没有得到政府投入。
个人分类: 地球物理及仪器|5237 次阅读|29 个评论
我国科研装备之思考(二):863制造了一堆垃圾
热度 8 xluan 2011-5-13 21:57
国内正执行的一个大学科工程项目要造一个新的装备,经费约5亿人民币。说是“造”,其实用“买”更符合实际。因为该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基本以买为主。该设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备本身,一是设备所携带的科研探测仪器。 用于购买科研探测仪器的费用约1.5亿人民币左右。按照要求,项目引进的每一件探测设备都要经过招投标的过程。过程中不乏国内的产品参与投标。其中也不乏和863项目相关的高精尖产品。但遗憾的是,中标的设备基本为国外进口设备,而且价格超高。评标专家对国产设备的基本印象就是“不能用”,对863相关产品的基本印象就是“863制造了一堆垃圾,不能用”。1.5亿人民币几乎全部用于解救国外的经济危机。 剩下的钱用于设备本身的制造。这个必须在国内造。但,这部分钱也基本都花在了国外。设备所需的核心部分如发动机和推进器这两项中标单位是国外公司。总价值在1.5亿人民币左右。剩下的辅助部分如空调系统、造水系统、绞车、空气压缩机等等,中标的同样也是国外产品。最后剩下的就两样是国内的,一是钢板,要不是硬规定,钢板可能会选日本的。一是劳力,这个是国内的。 这个装备用20年没有问题。也就是说20年内国内相关的科研装备制造公司基本没有发展、甚至生存的机会。
3216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该不该用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
热度 3 lifei 2011-4-22 03:43
最近一直在纠结于这个问题。我一向是支持国货的,但对于使用国产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却是左右为难。 实验室有些研究生的进展缓慢,但似乎研究生本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在努力工作,只是觉得成功的概率很低,总是有不断地失败再失败,而且往往是一些小的技术问题,多次交流发现,实验室普遍将原来进口的分子生物学试剂盒换成了国产的,理由是比较便宜。似乎有点感动,但比较无语。因为我自己读研究生时,总是想方设法去买一些好试剂用,以加快实验进度。如今的研究生这么为导师考虑,真是难得。 分子生物学试剂与其他产品不同,对技术的含量要求较高。我看了一下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的说明书,简单粗略,有些甚至照抄至国外试剂。简单的实验流程,没有注意事项,更没有troubleshooting。 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能够在实验室内占据一席之地,可能与国内公司的业务员“跑得勤”有关,与订试剂的研究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事实上,我和其他几个导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几个公司名称,大概是业务员熟悉实验室订试剂的流程,从研究生身上下功夫了。 我不反对使用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但国产货应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第一要务,而不是单纯依赖于业务员“跑得勤”。使用国产分子生物试剂,导致实验进展的延缓,以及失败后重做实验导致的浪费,根本无法节省经费,得不偿失。 目前,我正在考虑禁止部分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进入实验室。因为,实验室也不想做国产分子生物学试剂市场试验的“小白鼠”。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3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烈祝贺国产歼20战机首飞成功
xupeiyang 2011-1-11 15:48
网友微博发布国产隐形战机首飞清晰图片 网友拍摄的歼-20首飞图片 歼-20(右)首飞由歼10(作)伴飞 网友拍摄的歼20试飞图片    环球网消息:据成都网友目击,中国歼20隐形战斗机已于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13时11分成功着地。整个首飞过程是在歼10S战斗教练机陪伴下完成的,历时大约18分钟,取得成功。   在歼-20成功完成首飞落地后,试飞现场内外欢呼声一片,机场外的围观群众也接连放起鞭炮。
个人分类: 军事科学|3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国产宫颈癌疫苗的研究意义重大 国际研究文献分析
xupeiyang 2011-1-6 15:54
我国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启动临床试验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478.shtm 人体里生长的肿瘤中,目前能明确病因的只有宫颈癌。2008年的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证实了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系。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诱发宫颈癌前病变、子宫颈癌及其他生殖器病变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中HPV16型和18型被确认为致癌基因型,可导致85.5%的子宫颈癌。HPV6型和11型感染则可导致90%以上生殖器疣。 宫颈癌疫苗项目于2002年启动。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成功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壁垒,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疫苗研制的关键技术难题,在国内外申请了6项发明专利,并显著降低了疫苗的生产成本。 世界上首支宫颈癌疫苗在美国诞生,至今售价高达400美元/人。全球宫颈癌病人每年新发大约46万人,中国患者占到四分之一。因此,该疫苗一旦获准上市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妇女带来福音。 主题词: 宫颈肿瘤 英文名称: 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 款目词: Cervical Neoplasm, Uterine;Cervical Neoplasms, Uterine;Neoplasm, Uterine Cervical;Neoplasms, Uterine Cervical;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Neoplasms, Cervix;Cervix Neoplasms(宫颈肿瘤);Cervix Neoplasm;Neoplasm, Cervix;Cervical Neoplasms;Cervical Neoplasm;Neoplasm, Cervical;Neoplasms, Cervical;Cancer of Cervix(子宫颈癌);Cancer of the Cervix;Uterine Cervical Cancer;Cancer, Uterine Cervical;Cancers, Uterine Cervical;Cervical Cancer, Uterine;Cervical Cancers, Uterine;Uterine Cervical Cancers;Cervix Cancer;Cancer, Cervix;Cancers, Cervix 树状结构号: C04.588.945.418.948.850;C13.351.500.852.593.131;C13.351.500.852.762.850;C13.351.937.418.875.850 相关参见: Uterine Cervical Dysplasia(宫颈非典型增生);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标引注释: coordinate IM with histologic type of neoplasm (IM) 历史注释: 2006 (1963) 主题词详解: Tumors or cancer of the UTERINE CERVIX. 树形结构1 肿瘤 肿瘤, 各部位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生殖器肿瘤, 女(雌)性 子宫肿瘤 宫颈肿瘤 主题词: 癌症疫苗 英文名称: Cancer Vaccines 款目词: Vaccines, Cancer(疫苗, 癌症);Neoplasm Vaccines(肿瘤疫苗);Vaccines, Neoplasm(疫苗, 肿瘤);Tumor Vaccines(抗癌疫苗);Vaccines, Tumor(疫苗, 癌症) 树状结构号: D20.215.894.200 化学登记号/酶代码: 0 标引注释: coord IM with specific cancer histol type (IM) + organ/neopl precoord (IM) 标引回溯注释: Vaccines(疫苗) (1971-1996) 历史注释: 97 主题词详解: Vaccines or candidate vaccines designed to prevent or treat cancer. Vaccines are produced using the patient's own whole tumor cells as the source of antigens, or using tumor-specific antigens, often recombinantly produced. 树形结构1 复合混合物 生物制品 疫苗 癌症疫苗 国际研究文献分析结果: http://www.gopubmed.org/web/gopubmed/1?WEB01cqknictx00dgI1mI2rI00h001000j100200010 Uterine Cervical Cancer Vaccines 1,835 documents semantically analyzed 1 2 Top Years Publications 2009 346 2008 329 2007 304 2010 203 2006 199 2005 79 2003 65 2004 57 2002 48 2001 40 2000 36 1999 25 1998 16 1997 13 1996 13 1994 8 1976 5 1993 4 1991 4 1981 4 1 2 1 2 3 4 Top Countries Publications USA 492 United Kingdom 110 France 65 Australia 64 Germany 59 Canada 55 Netherlands 37 Spain 36 Japan 34 China 32 Belgium 29 India 27 Italy 26 Mexico 22 South Korea 19 Brazil 19 Finland 17 Sweden 16 Hong Kong 14 Colombia 13 1 2 3 4 1 2 3 ... 17 Top Cities Publications London 32 Baltimore 32 Atlanta 27 Boston 27 Bethesda 27 Barcelona 26 Montreal 24 New York City 22 Seattle 22 Melbourne 17 Lyon 17 Cambridge 16 Houston 16 Philadelphia 15 Paris 15 Heidelberg 15 Chapel Hill 14 Hong Kong, Hong Kong 14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 13 Berlin, Germany 13 1 2 3 ... 17 1 2 3 ... 31 Top Journals Publications Vaccine 129 Gynecol Oncol 44 Sex Health 32 Int J Cancer 32 Lancet 30 J Natl Cancer Inst 29 N Engl J Med 22 Int J Gynecol Cancer 21 Bmj 20 Cancer 19 J Adolesc Health 19 Cmaj 18 Lakartidningen 16 Salud Publica Mex 14 Ned Tijdschr Geneeskd 14 J Womens Health (larchmt) 14 Obstet Gynecol 13 Expert Rev Vaccines 13 Lancet Oncol 12 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 12 1 2 3 ... 31 1 2 3 ... 168 Top Terms Publications Uterine Cervical Neoplasms 1,773 Humans 1,742 Vaccination 1,605 Vaccines 1,596 Papillomavirus Vaccines 1,412 Uterine Cervicitis 1,318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s 1,307 Women 654 Adolescent 622 Adult 617 Papillomaviridae 608 Human papillomavirus 16 477 Immunization 423 Immunity 406 Viral Vaccines 389 Viruses 373 Child 353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322 Incidence 307 Cancer Vaccines 305 1 2 3 ... 168 1 2 3 ... 259 Top Authors Publications Franco E 28 Bosch F 23 Wu T 17 Schiller J 17 Munoz N 15 Frazer I 15 Lehtinen M 15 Kaufmann A 14 Kast W 14 Stanley M 13 Gissmann L 12 Harper D 11 Schiffman M 11 Wheeler C 11 Paavonen J 11 Villa L 10 Meijer C 10 Lowy D 10 De Sanjos S 10 Roden R 10 1 2 3 ... 259
个人分类: 肿瘤研究|42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产麻疹疫苗到底是自愿还是强制接种?该不是又要入户调查一番吧?
wya 2010-9-2 09:45
http://news.163.com/10/0902/02/6FHRQDA60001124J.html 全国近1亿儿童将集体接种国产麻疹疫苗 文中称梁晓峰表示,卫生部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的接种率要达到95%以上。根据预期,1亿名儿童将因此受益。既然有指标要求接种率,后文又称梁晓峰称,本次麻疹疫苗接种采用自愿原则。近日,卫生部将启动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进行目标儿童摸底调查,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本地户籍的人口,都必须登记、汇总。既然是自愿,如何保证接种率指标?难道是通过抽样调查显示有95%的希望自愿接种吗?他的话我可是看不懂!文中称中央财政已安排1.57亿元的疫苗和注射器经费,不知是按实际注射的人数拨款?还是按预测的95%人群全额拨款?另外,不知道是不是卫生部门也要亲自登门入户调查一遍?调查的经费落实了吗?中央拨款还是卫生部门自筹?因为说了无论是流动人口,还是本地户籍的人口,都必须登记、汇总。俺理解的必须应该是行政用语,是一定要贯彻执行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50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产教材
metanb 2010-8-14 18:53
学术界的违章建筑,知识殿堂的污染源头。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2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要迷信
paradoxfx 2010-5-12 21:17
不要盲目迷信老外,国产的东西很多都是物美价廉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华牙膏还是中华的吗?
lxwang 2010-5-3 10:36
现在很多人都声称要支持国货,选牙膏就选中华牙膏,岂不知中华牙膏早不是我们国产的品牌了,你只需仔细看看管体,就会看到上面写着联合利华的字样,中华牙膏不是中华的了,这也着实让国人难堪吧,其实早在 1994 年初,联合利华旧取得了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的 中华 牙膏。想想我们身边充斥着多少洋品牌,家电、数码产品等这些高科技产品自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国外品牌的好,但一些生活用品,现在市场也被国外品牌充斥着,高露洁、佳洁士,你也会认为这些大品牌质量有保证吗?现在国产的一些品牌一点都不比它们差,云南白药、两面针、田七、冷酸灵不也挺好的吗? 最后再问大家几个问题: 大宝天天见,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听着这个广告长大的,但你知道大宝还是国产的吗? 达能收购哇哈哈结果如何?还有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成功了吗?这些大家都知道吗?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302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
boxcar 2010-3-8 19:48
刚才看到王宝山老师的新博文我们真的需要国产仪器吗?【1】本来打算写一段三言两语的评论的,不幸又越写越长,只好单独立题写出下面篇博文: 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 一提起国产仪器,总有很多人会气不打一处来,挑出国产仪器无数个毛病、痛斥国产仪器带来的麻烦和无尽的烦恼,本人也吃过国产仪器的苦头,但我依然要说,我们还很需要国产仪器。理由如下: (一)在当下的中国,科研系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很多有势的大牛和有权的领导的确成了先富起来(指经费)的那部分人,他们的课题组总有花不完的钱能夯给那些外国仪器公司和贪婪的代理商,去采购价格高昂的进口仪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很多无权无势的普通教师,特别是科研刚开始起步的青年教师,手头的经费少得可怜,可能就只有个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启动经费或基金项目,这点儿钱少则只够买进口仪器的一个选件或者备件,多也就只能采购一台中等配置、系统功能并不太完整的整机,也就是说买一台进口仪器就要付出全部。这相当于有了千里马,却不能备马鞍马蹬马草马料,千里马不能骑出去驰骋,只能拴在槽头当摆设。对于这些人来说,真要想开始科研征程,还真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售价不菲的进口仪器上,还是先买几台便宜的国产仪器赶快开工干活比较实在,因为只要在做研究,就总比干呆着强,也好过全花在测试费上、只收获一批数据堆积的文章。所以, 穷人们首先需要国产仪器解决有没有、能不能干活的问题 。 (二)自己拥有仪器,最大的好处是实验研究可以不再受制于人,这样制备或测试分析的方案可以更加灵活。跑到外单位或别的课题组去用人家的仪器,说道儿不可避免会有很多,且不论要花不少钱,制备条件或者测试分析的方案都必须努力协商好,提出的太苛刻的实验条件(过长的时间、临近仪器极限的工作参数等)是不能轻易被满足的,何况仪器使用的机时和次数一般也没法充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说:要是我有一台XX仪器就好了!有些研究需要的仪器种类很多,全采购进口的经济负担太重,这时在一些技术指标要求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购价格便宜的国产仪器, 有了这类国产仪器,就更容易在研究中全面贯彻自己的研究方案。 (三) 在目前的科研梯队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无疑是处于一线的最主要的实验操作者。目前的学生数量巨大,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直接让他们上手去操作无论是采购价还是维护成本都异常高的进口仪器,无疑存在巨大的风险,稍有闪失就会酿成大祸,因为哪怕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损毁,收到的维修更换报价单开出的都是天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验室中拥有一定数量的相似功能的国产仪器,就可以 拿廉价的国产仪器作为练兵平台,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实验操作训练,待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操作进口仪器,无疑可以降低风险和运行成本 。 (四) 国产仪器的生产厂商和国内客户之间联系比较密切,互动良好。 现在那些有眼光的国产仪器的生产厂商一般都能认真考虑客户提出的对仪器的改进意见,把仪器改造得更加实用。使用仪器的科学家和仪器研发人员之间的这种互动,实际对提高仪器的性能、创造性地开发新型仪器最为有利。由于语言、文化、技术标准和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国产仪器在这方面显然比进口的国外仪器有更大的优势。 (五)我在前面的博文里面已经论述过,原创性的国产仪器实际是和科研的发展水平以及创新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一个科研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自主仪器行业作支撑,那么也很难产生多少能够达到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所以 为了未来中国科研的发展,请不要抛弃和放弃国产仪器 。 综上所述,尽管说到国产仪器,我们总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仍然很需要国产仪器。 ~~~~~~~~~~~~~~~~~~~~~~~~~~~~~~~~~~~~~~~~~~ 参考: 【1】王宝山: 我们真的需要国产仪器吗?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1053
个人分类: 科研|92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国产科研仪器还“欠”什么?
boxcar 2010-1-31 02:06
在我前面已经写过的一系列关于国产科研仪器的博文【1~4】中,讨论过国产仪器面临的牵引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在认知和基础方面的浅薄,在这篇博文中,我想再深度分析一下国产仪器还欠什么,也算作为这个系列博文最后的总结。 国产科研仪器,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国产科研仪器,为什么会呈现一种千呼万唤难出来的尴尬局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在我前面所作的的牵、钱和浅的分析可以是答案的一部分,但归根到底,不能回避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欠账太多了,多的一时还不完,各种原因形成的漏洞缺口也太大了,大的难以补上。所以,这里才要说说欠字。 (一)欠政策 所说的欠政策,是指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一个具体的单位甚至课题组层面,都欠缺一些合理、稳定的对仪器研发各种的激励政策。前面博文的回帖里曾有老师说到政策的问题,目前的考评和奖励体系中,基本没有涉及自主研发仪器的工作量如何换算、该给发多少奖金等内容。这种对国产仪器自主研发的激励政策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科研人员除非必须或者自己本身痴迷于仪器的改进和研发,否则基本上不会对仪器的自主研发感兴趣。不愿意自己做,要用仪器就只好斥巨资采购现成的商业化仪器回来做研究了,当然,这种研究在特色和原创性上会大打折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办法就是要开始重视仪器的自主研发,特别是具有原创性的仪器研发,以后应该把仪器自主研发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明确地列在科研项目的考评指标中,有些本来就侧重仪器开放的项目应该要求必须由自主研发的仪器作为成果,另一些则可以在考评时把自主研发的新型仪器和研究方法在成果中的权重加大,以此鼓励仪器的研发。单位制定对员工进行考评和奖励制度时,应该明确列入新仪器开发和改进方面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以及相应的奖励规格等条款,这样才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科研仪器的研发中来。 (二)欠投入 说到投入主要是钱的问题,这在前面的博文平【3】中已经专门讨论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三)欠基础 所说的欠基础,说白了就是底子薄!我国在工业技术基础方面还很薄弱,难以支撑那些能突进到科研最前线的高精尖科研仪器的研发,主要表现在基础材料和器件的质量不够好,有的甚至根本还没过关。这些材料和器件用在普通的民用技术中时,由于使用条件并不太苛刻,对各种技术指标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所以有些问题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可这些材料和器件一旦用于高端的研究型仪器,就很难保证这些仪器的技术指标能够达到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水平了。有时虽然可以通过优中选优选出最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但代价很高,制造出来的仪器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因此这类仪器很难被产业化大量生产和使用。另一类薄弱的基础则是指理论基础,目前做仪器研发的人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在理论水平方面通常低于那些要用仪器做研究的科学家,这样难以对仪器的原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自然也就难以指望他们能迅速形成新的设计例如;此外,由于大学的分科教育体制,很多研究和技术开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也影响了他们对仪器的研发能力的提升。 (四)欠核心 由于基础薄弱,根基不牢,所以很多仪器的核心技术并没有被很好地掌握,导致目前我国很多仪器的核心部件实际是进口的国外产品。这种利用产自不同国家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仪器的状况在全球化时代虽然可以算是正常的现象,但其中有一些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却仍自我标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货精品,则完全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行为了。实际上,科研仪器如果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是难以占有稳定的市场份额的,更无法在科学界获得良好的口碑。 (五)欠信心 正是由于前面提及的基础单薄和核心技术欠缺的原因,所以国产仪器的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往往都缺少足够的信心。生产者对原材料和器件没信心,对自己的产品也没信心。销售者在向用户推销时更喜欢炫耀他所卖的仪器里面有哪些部件完全是进口的,仿佛进口的标签就是高质量高性能的保证书一样,却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信心。许多使用者也对国产仪器缺乏信心,不愿意采购和使用。 (六)欠火候 进行科研仪器研发的人不但需要由较高的理论水平、很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要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很多时候就直接表现在是否有足够多的研发工作经验。如果经验也不够,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去做这种仪器研发工作的火候还不到,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和历练。 (七)欠人气 所说的欠人气,就是指缺少一些真正理解国产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意义、并能够自觉地支持这方面工作的人。这个人气的人并不仅限于主管的领导,更多的时候却是包括整个研发队伍在内的人大都不赞同作自主研发,即使不反对,他们通常也不会积极协助做仪器研发的人,所以说还缺少人气。 (八)欠合作 一件复杂的研究型仪器的研制工作具有多学科背景,往往不是一个天才或通才自己就能轻易搞定的,而是需要一个一定规模的团队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开发工作,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间应该具有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他们之间应该开诚布公地开展合作,努力把仪器的研发工作做好。合作当中应该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闭门造车,而把仪器的研发工作真正做好。 总之,这些欠缺如果都有幸能在国产仪器的研发中逐渐弥补好,那么新型的国产原创性仪器的研发是可以指望的,以新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手段的使用为基础的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才有可能被做出来。 参考: 【1】吕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2 【2】吕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3】吕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26 【4】吕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072
个人分类: 科研|6652 次阅读|16 个评论
国产仪器研发之“浅”见
热度 1 boxcar 2010-1-20 22:51
吕 喆 前面两篇博文已经讨论了国产科研仪器研发的牵和钱的问题平【1,2】,今天再说说浅。 我在这里要说的浅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1)对开展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很长时间以来,科研仪器研发并没有被业界看成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一个大的课题中,除非是专门立项进行某型或某种新仪器的研制,否则从事仪器研发的人员经常是配角,认为他们只是起到一种支撑作用。这样的认知可能源于我们在科研方面的长期落后(至少可能自己是这么看的)并因此太急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追赶状态下,研究通常具有强烈的跟踪模仿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通常也是模仿国外先进团队的,甚至整个实验室的设备就是克隆一个国外课题组的,这时使用的仪器设备可能主要是早已经商业化的先进仪器,或者就是简单模仿加工的自制设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课题组的负责人甚至相关的领导会认为,有现成的高级科研仪器可以买,重要投钱就行了,除非人家限制出口,否则并不需要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在这种对科研仪器研发跟踪的肤浅认识之下,国产仪器研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实际上,真正有望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依靠有自己特点的先进科研仪器,特别需要那些运用到许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的仪器。这样的仪器通常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买,即使有恐怕也需要买回来再升级改造和进行系统集成。显然,如果不重视仪器的研发,在实验手段这个环节上就轻易地输掉了关键的一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直接使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 (2)进行科研仪器研发的基础比较薄弱,根基尚浅。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仪器研发领域的问题了。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在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方面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影响到了整个工业技术领域,仪器仪表行业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落后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理论基础和研发实践经验方面的基础也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些与仪器研发相关的重要的科学原理没有吃透或掌握不全面,科研仪器研发队伍的实际研发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在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根基的情况下,国产科研仪器的研发必然是任重道远的。 (3)从事科研仪器研发时经常浅尝辄止。由于全新原理的原创科研仪器的价值通常不容易被人所认识,因此新仪器要想打开市场卖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从事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单位通常更习惯于生产、改进和销售那些在市场上更加受欢迎的仪器,这些仪器有些是以往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大、口碑很好的老型号仪器,有些则是对这些老型号仪器做一些小的改进,通过提高一点儿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部分功能(有些其实无足轻重,纯属噱头)、让人机工程设计更加合理、软件界面更方便漂亮等获得用户的青睐。这种研发其实就是小修小改的改进工作,总的来说太浅,远远无法达到原创的级别,但由于这样做以后很方便赚到钱,甚至是很高额的利润回报,不少科研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就已经乐此不疲了,不再花气力和投资进行更有深度和难度的新原理、新方法的仪器研发,这就是我所说的浅尝辄止。 总之,国产仪器的研发目前还显得很浅,需要注意深化对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认识,夯实基础,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在将来拿出独具特色的原创型国产科研仪器,帮助我国的科学研究走到世界的前列。 参考: 【1】吕喆: 国产科研仪器研发面临的牵引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2】吕喆: 国产仪器研发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26
个人分类: 科研|7383 次阅读|15 个评论
国产碟型无人机亮相北京警用装备展
sheep021 2009-5-20 17:19
这是个很好的玩意儿 曾买过微型的飞碟玩具,也可以飞挺高,当时就想,做个大点的就那么难吗?呵呵,终于出来了。 用于空中监测、跟踪、反恐、作战、特殊时期临时照明等有独到之处。 不知道能不能用来做航空摄影遥感平台? 看样子,块头不小,有人驾驶型也许会很快问世。 几年后,若能推出民用版,满天都是飞碟,飞来飞去,岂不是进入科幻时代? ---- 人民网5月19日报道 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警用装备及反恐技术装备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展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展出将展出警用碟型无人飞行器。该飞行器可在进行低空低速飞行,垂直起降、悬停等特点,兼具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功能。飞行不受地域限制,飞行航线可以事先设定。也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更改。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种老百姓自己的菜
chaliez 2009-5-3 18:21
前些天看了同学小馨发的照片,其中有几张是讲述她自己在城市郊区租的一块地,专门种菜自给吃!没想到这么多从事环境研究的同学,现在只有小馨同学行动起来了. 她种的菜是绝对不用农药化肥的, 据说小小的一块地蔬菜的产量除了供她家一家三口吃外, 还能剩下不少, 种的放心, 吃的放心. 看完后,感触颇深.时下,自己租地种菜吃以悄然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时尚,除了体验劳动等等的意义外,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源于普通老百姓对我们的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当然,自己租地种蔬菜也不能完全防止来自空气和土壤的原有的污染物对蔬菜的污染, 毕竟城市郊区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很难保证这里的土壤是未受污染的. 但是,自己种菜毕竟避免了人为的农药的使用,那可真是绿色的多啊!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这几年报出的比较多,虽然对涉案企业做出相应的惩罚,但是,要让老百姓重新拾起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那也不是简单的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 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在中国也大幅宣传了很多年了, 可是老百姓是否真的相信那些已经被相关部门认证了的食品? 有机和绿色就像生态这个词一样在中国已经被用滥了! 我国对有机食品的潜在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而要这个市场成为现实的市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信任, 昨天晚上老婆问我只不知道假鸡蛋的新闻,我说不知道,老婆告诉我**省的一个人学了鸡蛋造假技术,之后自己又捉摸出蛋壳的造假技术,日造假鸡蛋可达4000个。我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真是聪明啊!以前听恩师说过,某某地方的菜农为了让黄瓜新鲜好看,竟然在黄瓜的花上抹上避孕药!既然这样我们如何去信任! 在韩国,经常刺激我的就是在市场和小摊上,韩国国产的食品总是比国外进口的贵, 它们都被特别标出国产连小商贩吆喝时候都特别强调国产两个字,这源于他们对自己国家产品的信任. 什么时候中国小贩能自信的喊出国产的时候,那中国就真的强大了. 这些是我的希望, 可是在我国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前,现实中的普通老百姓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能怎么办呢?那只能相信自己了,种老百姓自己的菜,遵循毛主席教导: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个人分类: 感悟|387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豆弃留存争议,国产大豆可以没有吗
jxz1963 2009-4-23 11:22
十多年来,国内对中国大豆何去何从始终有争论,有要保的,有要弃的,在这些犹豫中,国产大豆逐渐衰落下来。 一位业内专家不无愤懑地说。 据他介绍,争议的焦点主要是:一是作为油料作物,大豆与粮争地,影响国家保障粮食安全。二是进口大豆出油率高,价格又便宜,我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花点钱买大豆不是问题。 这种行为何其短视!当我们完全依赖进口时,进口大豆还会这样便宜吗?!日本和韩国的例子已经在先,去年韩国大豆价格就高达每市斤 20 元人民币! 大豆生产攸关国计民生 近年来,我国的大豆进口数量迅速增长。据统计, 2008 年全世界大豆产量 2.3 亿吨,中国消费大豆 5394 万吨,占世界大豆总产的 23% ,其中国产大豆仅占我国消费总量的 30.6% ,自给率不足 1/3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进口大豆 629 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 15.1% 。 记者在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看到:豆油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约占国内食用消费的 40% ;豆粕是重要的蛋白原料,占国内饲料蛋白原料的 60% 左右。大豆加工业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紧密关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大豆种植业同时攸关全国 4200 多万农民的生计与增收,尤其是我省北部地区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大豆生存,一旦大豆没了,他们的生活及新农村建设都无从谈起。 2008 年初由于大豆价格飙升,导致国内食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直接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 混种混收 消耗掉优势 我国著名的大豆专家、省农科院总农艺师刘忠堂教授说: 国产大豆的种性、单产及出油率并不输给进口大豆,我们只是差在没有专业化的生产,以至于无法把国产大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他说,自 2001 年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大豆科技行动计划、高油大豆高产示范工程和科技入户等重大措施以来,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我省大豆的产量连年稳步提高,培育出一大批含油量在 22% 、 23% 甚至更高的高油大豆品种、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商品豆的出油率大幅提升。目前我省农村大豆的单产虽然与国外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农垦整体水平已达亩产 170 公斤以上,毫不次于进口转基因大豆,大面积高产田甚至达到亩产 260 多公斤,比美国、巴西、阿根廷都高;我们的高油大豆含油量都在 21.5% 以上,也毫不低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但遗憾的是,种植和收购环节的 混种混收 ,将高油大豆的优势消耗殆尽,使得我国商品豆的出油率至今仍比进口转基因大豆低一个百分点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靠政府出手。 刘教授说,全世界 60% 的大豆坐着船常年在海上走 超强的商品性决定了大豆受市场的影响特别大,也要求它的生产必须是专业化的、规模化的、商品化的,但我们的农村却做不到。在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都是连片种植,一块地至少几千亩,其规模效应、成本优势,我们农村这种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怎么能比?人家都是专一品种生产,而我们还延续传统落后的 混种混收 。 生产和加工链条要整体考虑 管理粗放,竞争乏力 国产大豆的这个 毛病 ,由来已久。早在 1996 年我国由大豆纯出口国变为纯进口国时,专家就明确指出;随着进口转基因大豆对国内大豆产业的冲击日益显现,对这个问题的呼吁也不断强化,但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实践证明,光在种的环节采取措施不行。作为油用大豆,含油率的指标却没有进入我国大豆市场收购的质量标准之中,收购时高油低油一勺烩,优质不优价,农民当然是习惯种哪个就种哪个了。 业内人士直言,长期以来我们在解决大豆问题上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把生产和加工链条整体考虑,是一个关键原因。 据悉,国际资本已经将手伸向国产大豆最后的堡垒 最大产区黑龙江,正如此前低价巧取南方油脂加工企业一样,意欲合资或兼并我省的油脂企业,继续他们的低成本扩张之路。一旦成功,原来采用地产大豆的龙江企业将把目光转向进口大豆,这将进一步挤占国产大豆的市场空间,随着跨国粮商对加工环节的全部控制,大豆垄断经营的局面也将为期不远了。 来源 /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个人分类: 推荐|2956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