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传说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传说

相关日志

牛顿与海——解构牛顿“看苹果悟万有引力定律”的善意虚构
热度 1 hillside 2011-12-27 22:14
牛顿看见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广为流传。近年有文献表明,这一说法是来自他侄女的一个孤证。当然,也有说是他的一位朋友声称听牛顿讲过。中国新闻网( www.chinanews.com )2010.2.3引述《中国青年报》的消息,标题为“科学佳话可能只是传说:那个苹果并未砸中牛顿”。该消息报道:“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最新在网络上公布的史料,这段科学史上的佳话可能只是传说。一份写于1752年的手稿表明,“的确有个苹果存在”,只是没有砸中牛顿而已。这份手稿名为《艾萨克·牛顿爵士生平怀思录》,作者是牛顿的忘年之交威廉·斯蒂克利。1726年,也就是牛顿逝世前一年,他在英格兰北部小镇格兰瑟姆向年轻的朋友讲述了苹果的故事。” 我以前也不太相信这一神话,听闻仅出自某人的回忆或牛顿侄女的单口相声后,心底里立马就否决了这种传说。但是,牛顿到底是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呢?牛顿自己为什么从来不提这个故事呢? 现在摘录一段网上言论:“许多介绍牛顿的书上都提到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1665-1666之间,由于剑桥流行黑热病,学校被迫停学,刚从剑桥拿到学士学位的牛顿也返回了家乡。一天,牛顿正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看书及思考问题时,这时有一个苹果落了下来,一下子启发了牛顿,这位当时年仅23岁的学生立刻想到,苹果一定是被地球的引力拉下来的,此后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阐述、数学证明与公式推导。这个故事流传得非常广泛,不过近来有一位历史学者提出异议,他认为所说并不是事实。第一,万有引力不是牛顿一个人的独立发现,而是历史上若干人的研究逐步探索、积累的结果,有的书上却把万有引力定律以牛顿名字命名,这是不行的;另外,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说成是由于受了苹果落地启发的自然结果,根据历史学者的观点,显然是对历史的严重歪曲。第二,在1665年,牛顿对天体的运动规律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如果承认这个苹果故事,不是等于把牛顿对万有引力的发现提前了至少20年吗?实际上,牛顿直到二十多年后才取得最终结论,并完成数学论证与公式推导。” 我的假设是:牛顿实际上是通过观察海边的潮汐现象发现并进而论证万有引力定律的。有如下理由: 据说,有一天牛顿对他的小侄儿讲:“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或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 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花了一定篇幅讨论月球问题。我认为他很可能因为 受到潮汐的震撼 而想到万有引力定律。毕竟,苹果落地太平常了。从他晚年的“贝壳”比喻中,可以看出牛顿对于海洋具有相当的了解与感情。 下面引述《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翻译之中文版(第442页)的“第三编导读”的片断: “海洋潮汐运动理论是牛顿的引力理论与流体力学的综合运用。牛顿收集的海洋数据来自全球各地,牛顿极为雄辩地指出,月球运动是潮汐的根本原因,太阳也对潮汐有影响,但与月球相比只有约1/5左右。月球驱动海洋的力量只有地球上重力的二百万分之一,这样小的力在任何其它力学研究中都绝对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于浩瀚的海洋,它足以引起波涛汹涌的大潮。相信每一位读者读到这里,无不掩卷叹服,拍案叫绝。” 依照牛顿的个性,如果他少年时有苹果奇思,他是不会秘而不宣的。关于牛顿的为人,马克思有一段精彩的点评:“现在提出一个问题:二项式定理的发现者牛顿,为了他个人的需要,通过暗中应用二项式定理,难道已经发现了这个大大简化了微分学应用的泰勒定理?这是绝对要加以否定的。不然,对于这样的发现,他早会大肆炫耀一番了。要是他早已看到了这个简单联系的话,那他就不会留下什么东西让泰勒、马克劳林,甚至拉格朗日他们去发现了。”(摘自于《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41页) 主要疑问是:牛顿是何时、通过什么途径观察潮汐现象的?尽管牛顿的家乡可能离海并不太近,但英国毕竟是沿海国家,潮汐是普遍现象,牛顿至少早就听说过怪异且危险的海水潮落现象。大的潮汐有如微型海啸,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对于人身的威胁有目共睹。牛顿的拾贝比喻到底是实感还是虚构,这对于本判断也是有益的。它依赖于对于牛顿的成长经历中对于海洋的经验。除了海洋之外,牛顿对于月球也予以大量的关注,这类似于李白的“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应当与牛顿童年、少年的感受有关。 当然,苹果落地这类现象对于牛顿,可能还是有朦胧的启示作用的。至少构成了他少年时的疑问,至多类似于爱因斯坦对于罗盘的好奇而已,远没有明确的引力意识。 我们来欣赏一下科茨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二版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研究自然哲学的第三种人崇尚实验哲学,他们决不把未得到现象证明的东西当做原理,他们不捏造假说。 在牛顿之前 曾有人 猜测或想象,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但惟有他是第一位由现象证实重力存在的哲学家 ,并使之成为其最杰出的推理的坚实基础。 由科茨之语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所谓苹果落地现象想到或猜到地球引力(即重力),牛顿并非第一人,没准伽利略就已有了猜测。牛顿的功绩在于证明,而不是猜测。牛顿在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序言中都以精确的证明为荣。此点有如数学猜想,猜想或系前人之功,但牛顿完成了证明。此外,即使前人有了猜想,但依牛顿骄傲的脾气,他也会秘而不宣的。
个人分类: 历史探原|4825 次阅读|1 个评论
既然生的卑微,何惧死的仓促
热度 2 vatang 2011-12-20 17:12
关于 末日的传说太多,多到让人有些审美疲劳。比如 2000 年 的终结传说,害苦了一批信以为真的人,因为 世界 终结,所以要及时行乐,行乐是要花钱的,结果世纪的钟声敲完,清晨醒来一看,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唯有及时行乐所付出的代价依旧要还。这实在是个让人沮丧的结局。 但 2012 有点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除了玄幻的玛 雅预言,这个传说还加入了 “科学论证”,说是行星 X 飞向地球, 世界 终结到了。这可不得了了,在这个昌明的社会,玄幻的迷信那一套已经基本吃不开了,现在是“科学”时代,什么都要讲科学,有了科学依据,圣经都得退避三舍。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科学时代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科学家取代了牧师,科学定律取代了教义,科学论证取代了预言,唯一没有被取代的,就是那帮傻信徒,从前他们信教,现在开始信科学,他们什么都信,就是不信自己。 再后来 NASA 出来辟谣了,说不是真的,我们天文学家不是吃干饭的,这样的行星不存在,我们的星球在 40 多亿年里一直是平平安安的。末了在画蛇添足地补充下,玛 雅历法并非在 2012 年结束,因为随后又一个周期开始了。 也许,老美的以人为本做的好,在傻呵呵的家伙们还未恐慌之前来支预防针,不过在我看来,完全没必要,因为我对这个不敢兴趣,或者说咱不怕他,俺在乎的是自我意识强大与否——说白了,就是“万物皆备于我矣”的心胸。 现实一点没什么不好,但浪漫一点也没什么不对,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搞绝对的,两极分化的东西呢。不是左,就是右,其实哪个人不是左左右右。谁敢说他年轻的时候没有拯救世界的浪漫主义情怀?“人到最后,其实会被黄土埋掉,这白驹过隙的一生,怎么着都是一遭,现实的生活只是一种必需,然而从今天活到明天,只关注物质所需,没有一个精神的家园,我们就会和大部分人一样,排队站到灰色的大多数里面,“默默地过着绝望的生活”。” 再说明白一点,其实你早晚都得死,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他自己的 世界 终结,你不存在了,相对于你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 世界 终结都是必然存在的。终会有那么一天,你尸骨无存。既然这样,关注什么 世界 终结有意思吗? 人的意义和 世界 终结无关,只和你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有关,在你存在的这段日子里,这个地方,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才是你的价值所在,才是值得你去关注的。 所以,那些关注 世界 终结并为之惶恐的人,我实在搞不懂,你生的卑微,何惧死的仓促。怎么活都无所谓的人,却去担心怎么死,借我个爱因斯坦的大脑,我也想不明白。
2809 次阅读|4 个评论
改革都是从具体的人和事开始的
热度 7 pb00011127 2011-12-17 03:40
有好多话想说,但是太晚了,要睡觉了,所以尽可能短! 选院士是必要的,就像春节联欢晚会,不管你看不看,这是个张灯结彩的日子,里面又酝酿着许多八卦和谈资.科学网亦无法免俗,所以在院士公布后,流量飞升. 其中很大一部分博友,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有些甚至比较尖锐.但是这些建议,基本都是框架性的问题,譬如要不要院士,应该怎么选院士;又或者一些揭露一些传说中的阴暗面和潜规则,譬如院士贿选拉票等等. 譬如收容遣送制度,一直以后饱受诟病,但是孙志刚事件之后,才真正得以部分解决;又譬如移动内部决策流程和分成模式提供了很多腐败的温床,李华案爆发后立刻就得到了改良,之前说再多次也没有用. 所以,一般泛泛地说院士选举存在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需要具体指出某一个具体的人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拉票,贿选,估计算计某人,等等。 改革的力量,特别是改革可以借助的媒体和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长篇分析或调研报告,而是指出某一个或一些具体的人或单位在何时何地如何作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901 次阅读|12 个评论
神奇小男孩
热度 1 CHENGJIANLAN 2011-12-14 18:41
神奇小男孩
昨天,在电梯里看到邻居一小男孩独自怯怯地靠在角落里。 无意中注意到电梯是从十一楼下来的,传说中,十一楼有一边住着这个小区的开发商。 是孩子胆怯的神情引起了我的注意。男孩穿背心短裤一套很凉爽的夏装,背一个质地软软的淡绿书包,也就九十多公分高吧。 对他独自怯怯乘电梯有着强烈的好奇,问:“就你一个人去上学?”“那不就我一个人。”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同时也放松了脸上的表情。 他的皮肤白晰光滑、眉眼透着柔弱的气质,估计他的面容随母亲,他母亲一定是一个好看的女子。 “一个人不怕吗?多大了?”“九岁!” “你一个人到哪去上学?”“我到青山去学围棋。” “一个人?”忍不住我又感叹地问了句。“我都一个人去了好几次了。”孩子微笑的神情显得很甜蜜。 因为都要出小区门,我们正好同一段路。 一路上,孩子不停开心地挥舞着玩具船,我打趣地问他:“你是不是害怕,让船陪着你?” “才不!这是我爸爸因为我学习成绩达到了奖给我的。”边说边自豪地继续运转着手上的船。 “那你成绩一定很不错吧!” “马马虎虎还凑合!”我被他谦虚的方式逗乐了。“哈!都奖励东西了怎么叫还凑合呢!” “我有一个朋友”九岁的孩子没有用“同学”这个字眼,他接着说:“我那朋友语文84.5分,我语文94.5分。” “那怎么样呢?”我好奇地问。“要是我考80几分,我爸爸要打死我的。”说这话的时候,我惊讶地看着他,想象着他或许会有的痛苦表情,但他脸上却无一丝愤怒或痛苦的印记。 “挨打是不是感到很愤怒?”我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坦然谈这件事的小朋友,就不失时机地问。“那当然愤怒!要是我考80多分,每差0.5分我爸爸会揍我一棍子。”男孩儿继续说着,但脸上却是很平和的微笑,那只没拿船的手在自己的身后挥舞着,一下一下地。 “你是谁家的孩子?”“我爸爸是XXX!”孩子高声说出一个人的名字。 “XXX是谁呢?” “XXX都不知道!”孩子雄壮地喊出这样的一句话。不过他说的这个名字我确实还是不知道。 “那你爸爸一定是这个小区的设计师了!”“什么设计师,是~~啦!”估计孩子想起了什么顾忌,就把这个答案含糊地带过去了。 “你怎么走呢?”“我先走到岳家嘴立交桥的702车站,再坐702去!” “我们有可能在转弯的地方就分手了。”孩子肯定地预测着。 我一时还没有搞清楚他所说的。因为我要坐702就走到大马路上坐一站537到岳家嘴。对于孩子说的需要在大太阳底下行走二十几分钟才走到立交桥的路径,没有勇气去想。以前也曾经这样走过,但对那段路上飞扬的尘土、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下建筑工地的回忆感到不很愉快,很久很久了没有象那样长途跋涉了,何况在这样的一个盛夏。 出了小区的门,路被分成窄窄的两半,一半是走车的道,一半是个临时的菜场。 我不假思索走到马路上,尽管有很多卡车、轿车,甚至小区外边和平乡的区间电瓶车横冲直撞地擦肩而过也不在意,只是用眼睛余光匆匆地一一扫过。男孩自顾自很熟练地就走到菜场那条路上去了,我心里想,就这样走了,也没有多想。 走到菜场出口的那段路上,发现男孩同时从菜场出来。他抬起盯着地上的眼睛,找到我,举起手上的船说:“再见!” “再见!”我望着他走远的身影,很久了收不回目光。 这个小孩给我的印象太特别了。不管他是哪个人的孩子,这个孩子真的很神奇! 2009年7月
个人分类: 悠悠岁月|29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yhu 2011-12-8 02:42
宗教信仰的最高境界就是信仰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就如同一个微妙的天平,大千世界中各种教条,哲理,经验,明规则和潜规则汇集到我们心中。当我们面临着艰难的选择的时候,需要有一种感受这架微妙天平平衡位置的能力,这就是传说中的禅!
4514 次阅读|3 个评论
传说中的798
henuxhyang 2011-12-6 17:12
传说中的798
早就听说798艺术区,周末朋友约了一起玩,798正好在她家附近,于是得以一睹传说中的798。 只顾激动,出门没想起相机的问题,舍不得放掉良机,于是手机简单留念。
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草泥马
热度 5 yejian 2011-11-26 23:19
我,草泥马
远看像匹马 怎么变白啦 近看不像马 这就是草泥马 我,草泥马 (唐克敏等摄) 还真是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938 次阅读|13 个评论
五指山MM传说
李丕鹏 2011-11-22 15:26
五指山MM传说
看到一个关于河南人的QQ笑话,大概是这样的! G:MM 狗德!寥寥! MM:果果奶是!OK! G:MM where MM:果果,Where?MM京都! G:“荷兰” MM:欢迎来看看MM! G:难啊!需要从驻马店开马车到平顶山,然后骑驴到开封,在打的到南阳,才能包飞的到石家庄,再见MM! MM:果果高寿?婚否? G:NND,二八了,已经有五个了! MM:啊…………………………………………………………我倒!!! G:嘿嘿,是自娱自乐的五指山MM阿! MM:还打算再娶? G:中,就MM了! 记得2008年,我们去五指山,不是为了找什么MM,而是好竹叶青。但是,竹叶青没有找到,我倒是找到好几种蝌蚪。丰收了,我和海南的汪老弟在房间干喝了一瓶老白干!开心吧! 明年计划再去,早点完成那个项目! 由于科研需要,也是我没有好助手,我自己经常一个人出野外科考。但是,朋友知道后,都觉得我肯定有家在野外。说心里话,我是真正的无产者,住的地方我没产权阿。你说,我们这样的人,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房产,还能有什么资产阿。 我从河南人的笑话开悟了,尽管脑子因为小时候游泳进水了,但我还是明白事理的。以后如果有朋友再问我关于男人的事情,我就回答,有五指山。
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评选中该不该“照顾”年龄较大的学者?
热度 6 metanb 2011-11-20 11:40
最近,传说中的黄老邪写了一篇博文《小小牛逼,大大狂怒》,在科学网引起了广泛讨论。 我在黄老邪的博文后写了评论: metanb 2011-11-14 15:50 当你年轻时,人们嫌你不够老;等到你老了,人们又嫌你不够年轻! ----------------------- 青年基金应该以学术年龄替代生理年龄! 刚才,我又看到吴宝俊博主的雄文《杰青是一种“奖励”,而不是一种“福利”》,似乎受到更多的追捧。 我在吴博主的博文后写了评论: metanb 2011-11-20 10:29 在发展中国家,早出生的人比晚出生的人要吃亏,因为早出生的人生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在这里我再啰嗦几句。我认为黄老邪所举事例中的做法有合理性。西方人的思维,最大的毛病就是“静止而片面地”看问题,而不懂得历史地、具体地看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形而上学”。我想指出,类似评选中的“公平”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应该“抽象地”看问题。特别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后出生5年的人要比早出生5年的人占有很大的“生产力优势”。 举个简单的例子。2000年以前,中国的互联网远不如现在普及,查找文献通常要到图书馆去,更谈不上使用电子文献,搞研究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几篇烂文献也当成宝贝藏着掖着;而到了2005年,互联网在中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很多大学都购买了电子文献库,政策上也更加重视科研,这在2000年之前是很难想象的事情。那些在2005年以后读研究生的人会对这样的条件想当然,觉得本来就是这样。可是对于2000年前后读研的人来说,那感觉叫个爽啊。再拿我所经历的来说,我是2001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某重点大学数学系,次年转为直博 ( 第一名硕士毕业就嫁人啦 ~)。 刚到那里时,导师的实验室就五台左右计算机,还是其他系淘汰的286和386;导师的办公室里倒是有台486,能上网,但平时都象宝贝一样锁在柜子里,一般学生不让用。这些不是80后的后生们和60、70后的海归们能想象的事情。 最后,我想再次呼吁:各类基金评选中的年龄限制应该以学术年龄为准,即从博士毕业开始7年之内都算“学术青年”,博士毕业14年之内都可以评选“杰青”。这样才算公平! 最后修订:2011-11-27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2691 次阅读|8 个评论
“金台夕照”的传说
热度 1 yonglie 2011-11-15 08:54
在 Amazon.cn (卓越)的一本外文书下,看到一句有趣的书评:“ 我是寻着 10 号线金台夕照的美丽故事而来的 ……” “ 金台夕照 ”是传统 燕京八景 之一,可惜没见过;明代的 刘侗 在《 帝京景物略 》说它是假的:“ 黄金台名,后人拟名也。其地,后人拟地也 。” 不过, 乾隆 爷亲自为“黄金台”写过一首诗: 九龙 妙笔写空蒙,疑是荒基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辨方孟任小 童。遗迹 明昌 重校检;睾然 高望 想流风。 他还在朝阳门外立了一块“金台夕照”的石碑,碑后来真找到了。现在那块地儿是什么样子呢? 我也循着 10 号线 的金台夕照,去过国贸 ( 3 期 )地下的 Page One ,有一点儿失望,几乎没有我十分愿意“笑纳”的书。它有的我都有了(当然说的是我感兴趣的那些),我想要的它还没有。但如果要我“预约”什么书,我也真列不出几个名字来。 我喜欢买画册(买不起真画),可书店里最多的洋画册是关于房子(建筑装饰设计)和摄影的,经典画家的东西很少( Taschen 的小本子倒是挺多,不够分量),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理论)的东西更少(眼下出版了一些艺术理论的译著,却难寻它们的原版)。如果硬要说一两家,我想看看 Ruskin 和 Gombrich 的,但只有可怜的一本 Story of Art ,我有第 10 版和 16 版。 多次见过 Van Gogh 的书信集(带画的),可惜太贵了, 6 本书 5000 多呢,等它特价再说。也确实太重,怕飞机载不动。 我还想古典名著的精装插图本(中文的已经多起来了),但这儿只有一本莎翁,我有过了;其他的古典读物都是到处都能看到的普及纸本小书。我还想要 The Arden Shakespeare ,据说有精装合订本的,但从来没见过。 ( 在香港见过牛津的几十册单行本,方便阅读却不便携带,丢一本就成维纳斯的遗憾了,我不想。人 大出版社 2008 年计划 出它最新版的影印本,也真的影印了 10 种,可后来呢 ?) 我去过台 北 101 和 香港时代广场的 Page One ,都差不多,第一回新鲜,总能找出一两本喜欢的;现在去恐怕也只好空手而归了——它的变化赶不上我的变化。 Page One 虽然不在夕照街,也没借过“金台夕照”的名字,但那位书评家的联想,为它找到了一个好的传说。
个人分类: 随想|344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传说 故事 凤凰 视频
dongzg101 2011-10-2 14:38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history/201108/20c40aae-9a66-4ec1-85d5-5f5b0bbddfe4.shtml
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生之最高境界
pcao79 2011-8-11 08:20
事业的最高境界:家人想你,单位念你。 荣誉的最高境界:你已经远离江湖,江湖还在传说你。 喝酒的最高境界:你还知道他是谁,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 生命的最高境界:哭着来,笑着走。 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联系,常在心里。 爱情的最高境界:将错就错,从一而终,永不言悔。 做人的最高境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淡定的最高境界: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说中深圳投降了
热度 5 windlight 2011-5-19 11:07
这几天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深圳的公民社会和社会综改,有网友说是深圳投降了,泯然众人已。 大运会会旗一挂,感觉深圳全城白旗飘飘,更有视觉意义的投降印象! zt1 http://www.interhoo.com/Content/5345.aspx 深圳梦的破碎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931283PostID=32894603idWriter=0Key=0 zt2 南岛 深圳要像谁投降啊?这是···今儿开车上班,发现滨河大道路灯杆上,扬起了大白旗,细看竟是大运会旗旗,唉···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个人分类: 吃行天下|3491 次阅读|6 个评论
激情燃烧的镜子
热度 4 lujiangxiao 2011-5-11 07:50
传说中超级变态自恋男照镜子的时候眼神放电可以把镜子烧着了.咱不是超级变态自恋男, 可却真实地经历了一回镜子燃烧的事. 那天学生做 实验时抱怨显微镜的光源亮度起伏太大. 我正午睡呢, 吵醒了老大不愿意.可是这问题也得解决呀. 于是轻舒猿臂, 把手伸到显微镜后面, 二指禅把那灯泡摘下来, 换了一个新的. 果然手到病除. 两分钟搞定, 脸上蛮又光彩的. 于是九斤老太那一番, 教导那学生一顿要求上进, 不但要懂科学也要懂技术,会观察,找臭虫云云, 过了几天学生又来找我, 说问题照旧. 又去搞了一下, 却没搞好. 仔细看显微镜的图象好象光路中有个模糊的阴影. 再过几天,还是不知哪里坏了. 好在长周末,学生回家了,有时间把显微镜从仪器里拆下来,从后面往光路里一看, 哈! 果然镜子上有牛屎一砣! 镜子上有牛屎一砣? 然 后把镜子拆下来终于看见镜子被烧坏了. 学过物理的同学都知道, 镜子能反射99.9%的光能, 因此是不会被光烧坏的. 要知道显微镜灯不过只有100瓦. 镜子吸收的能量应该微乎其微. 绝对不可能烧坏的. 制造显微镜的日本奥林八公司肯定有学过物理的.因此知道镜子是不会被烧坏的, 于是用了塑料做镜子. 显微镜原来都是用超级好的光学玻璃造的, 可是奥林八公司里一定有经济学家, 他们认 如果用塑料代替光学玻璃, 一定能省钱,于是奥林八热卖. 奥林八里学过物理的人认为既然从理论上讲镜子是不会燃烧的, 因此用塑料没关系.多赚钱谁都爱. 可是从实际上讲,如果镜子上有一粒灰尘,这粒灰尘就会吸收光能而变热. 塑料的镜子表面就会就会因热而变形破坏, 进而反射性能变差而吸收更多的热, 更热则进一步破坏表面. 如此恶性循环,镜子就变成了这样. 激情燃烧的镜子 如果镜子是光学玻璃做的, 就象老牌德国人那样, 上面的灰尘被加热就不会破坏表面, 就不会有恶性循环, 也就不会燃烧了 几个学生听了我的解释义愤天鹰, 说应该找奥林八要个说法.可是我才没时间与他们公司的电话语音系统谈情说爱呢. 我只去定了五面同样的塑料镜子, 随便烧吧. 可是日本地震以后订了的货好久也不来. 我也不能老停产等着呀. 今天找了个卖镜子的公司, 定了两块光学玻璃的镜子, 咱们伤不起呀.
4402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转载)
yangzx1999 2011-5-9 09: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17l4f.html 载《新发现》杂志2011年第5期 科学外史(59) 司南:迄今为止只是一个传说 江晓原 司南神话的基础   随着前些时候围绕候风地动仪真假问题的争议,这个曾出现在中国中小学课本中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基本上可以认定只是一个古代的传说。许多年轻人曾对这件器物的存在深信不疑,现在他们颇有上当受骗之感。   2010年底,我应邀评议一套新编的小学《科学》课本,发现另一件中国古代器物——司南——也出现在课本上:“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制作了司南。将一块天然磁石雕磨成匙状,让它在刻有方位的水平底盘面上自由地转动,结果磁石的匙柄总是指向南方。”当时我建议再版时将这上面引的这段话去掉,或者至少将司南的插图去掉。因为我感到司南将成为紧随地动仪后下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争议对象(学术界的争议此前就有)。没想到我的感觉竟如此准确——这样的争议文章在2011年1月的《看历史》杂志上就出现了。   为什么司南会成为下一个进入公众视野的争议对象?这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道理。当地动仪神话垮掉之后,和它同类的司南神话就很难独善其身。更何况仅就古代文献依据而言,司南还不如地动仪可靠。   建构司南神话所依据的历史文献,最重要的是如下两条: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韩非子·有度》)    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论衡·是应篇》)   为了将司南——它被视为后世指南针的基础——的历史提前到汉代乃至先秦,从而确保中国“四大发明”的优先权,上面这两条史料是至关重要的。不幸的是,这两条史料都有严重问题。它们都可以(甚至应该)作别的解释。   《韩非子》中的那一条,明显是在讨论人主如何保持权柄不让臣下犯上,“端朝夕”是指严肃君臣之礼——早上人主召见臣下。故此处“司南”显然是指“规章”、“礼制”之类的抽象事物。   《论衡》中的那条,在宋代版本中“司南之杓”作“司南之酌”,而“酌”可以解释为“用”;更成问题的是“其柢指南”中的“柢”,意思是一段横木。于是这段话就可以释读为:“使用司南时,将它放在地上,那段横木指向南方。”这样的“司南”是什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是“指南车”。而不是能指南的磁石勺子。 究竟有没有人造出过一具真的司南?   那么这个多年来一直出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的“天然磁石勺子”的司南图像,究竟从何而来的呢?它来自科技考古专家王振铎(1911~1992)的假想。   王振铎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受中央研究院委托研制中国古代科技模型;50年代起曾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等职。和一些古人一样,他是相信司南神话的。他从1945年即开始复制司南,依据的就是《论衡》中的那条记载——他用的是明版的文本“司南之杓”,所以他将司南假想为一个能指南的磁石勺子。在194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王振铎报告说他用天然磁石制成了司南:“琢珑成司南后,置于地盘(仿自刻有方位的古代式盘)上投转之,……其杓指南。”   我以前曾将指南车、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奇器”(见本刊2007年5月号),如果加上司南,可称“四大奇器”。这四大奇器王振铎全都复制过。尽管究竟怎样才算“复制”其实是有疑问的(详见下文),但王振铎当时的权威和名声已足以让许多人相信他论文中的报告。一个有力的例证,是中国在1953年发行邮票《伟大的祖国》(特7.4,全套4枚),其中第一枚即为司南,说明文字为:“司南·指南仪器·战国(公元前三世纪)”。发行邮票是“国家行为”,通常意味着得到了官方的高度认可。   发行邮票当然会对公众产生广泛影响,而在学术界,王振铎复制司南的报告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认可。比如,在李约瑟原著、罗林改编的《中华科学文明史》中,就肯定了王振铎“用天然磁石做成的指南勺”,并说“他所用的磁石来自汉代人几乎肯定也能找到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85页)。又如,在戴念祖等著的《中国物理学史》中,专为司南设立了一小节,结论是:“司南诞生于汉代,或更早的战国时期。自汉以降,司南屡被制造并被用作定向仪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204页)   但是,1952年,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访问苏联准备礼物时,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制作一具司南,谁知用天然磁石制作的司南却无论如何无法指南。主要原因是,即使将磁石加工得极为光滑,并且将地盘的材质从木质换成青铜,天然磁石的磁力仍远不足以克服磁勺和地盘之间的摩擦力。最后只好用电磁线圈给磁勺充磁,它才能够指南。虽然这具司南还是被作为礼物送给了苏联,但战国或汉代当然不可能有充磁的电磁线圈,所以它已经不是真正的“复制”了。   当时王振铎正担任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他1947年论文中报告的那具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究竟在哪里呢?杨东晓发表在《看历史》上的文章中说:“这把能指南的天然磁勺,除了在论文中出现过之外,却再也没有音讯。当《看历史》杂志记者向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孙机求证时,孙机表示,国博的研究者们至今没有见过这把天然磁勺。”后来博物馆中的司南陈列品,则都是用充过磁的金属制成。   其实,对于王振铎复制成功天然磁石司南的疑问,即使在上述两种肯定司南复制的学术著作中,也不无蛛丝马迹。李约瑟说“指南勺不可能是用磁化了的铁制成的”;戴念祖则说“王振铎复制司南太考究,以致其复制品的剩余磁性极弱”。他们为何要这么说?这是委婉的暗示吗? 中国科学史上“四大奇器”之命运列表   对古代仪器真正意义上的复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复制品要达到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功能,比如司南要能指南,候风地动仪要能反映地震,水运仪象台要能靠水力驱动并完成自动报时和天象演示。   二、复制品不能使用古代记载中不存在的技术手段,比如用电磁线圈对磁勺充磁,或在水运仪象台内部安装电动机。   按照上述两个条件,司南违反了第二条,候风地动仪至少违反了第一条。前不久又有人高调宣布“复制”候风地动仪成功,但是此后地震频仍,最近的日本地震达到9级,为何不见该地动仪成功反映的报告?至于水运仪象台,复制者众多,而且往往缩小了比例(历史文献记载中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王振铎复制品缩小为五分之一),但至今没有一座能够真正依靠水力运行,也至少违反了第一条。只有指南车,上述两个条件都能满足。   如将“四大奇器”合而观之,情况可归纳如下表: 情况 / 奇器 司南 指南车 候风地动仪 水运仪象台 有无历史文献记载 有 有 有 有 记载中有无内部结构描述 不需要 无 无 相当详细 现代复制是否公认真正成功 否 是 否 否 是真有如此奇器,还是传说? 传说 可信其有 传说 传说   故本文的结论是:“四大奇器”之中,目前只有指南车复制成功,可以相信古代确有其物。而司南、候风地动仪、水运仪象台三器,迄今为止只能认为是古代的传说——即使曾有过其物,其神奇功能也只是传说。   除非今后出土了司南实物,或真正复制成功,结论方有可能改变。
个人分类: 金瓯一片|27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是愤青
tangwei 2011-5-3 19:34
沙僧继续说道: 一日,也就是师父师兄你们来流沙河的前一个月,大脑袋告诉我,说佛祖要派人来带我去西天取经。我很惊讶,当时一定是一副愤青的嘴脸。我根本就不信什么天啊佛的。你们说,我受的这些苦都哪里来的?如果真有佛祖的存在,他为何会容忍天庭的那些胡作非为?凭什么这个时候要我去取经?总之,我听大脑袋一说,便火冒三丈。 大脑袋笑眯眯地看着我:你们地球的佛祖教义上据说有个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一切苦厄都烟消云散。不是很让人向往吗?我们那个星球听说有这个地方,都羡慕不已的。只是没人带我们去。 沙僧停止了暴躁,开始冷静下来。你这样说,我还是不信,什么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都收的什么人?还不是有些特权的才能去,我这样落魄的,有可能么? 大脑袋笑:所以啊,我觉得这次有人带你去取经,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见识见识呗。其实我们星球也有一个佛祖,也有传说的大好世界。而且,据我们收集到的信息,很多星球都有佛祖、大智慧、美好世界、大同世界或者极乐世界之说。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你难道不好奇么?
个人分类: 有些故事|188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