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让球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让球”使运动员成为最大受害者(续)——有人记得小山智丽么?
热度 22 taol 2012-8-3 02:24
故意输球之“让球”之前也见过一些,这次的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的“让球事件”算是这一种。“拔出萝卜带出泥”不禁让我翻了翻“让球”的一些“典故”。让球的典故还真不少。 陈忠和作为中国女排的功勋教练,居然也有让球的经历——02年世锦赛,女排姑娘们连续0:3输给两“弱旅”韩国和希腊。那次让球老实的陈忠和本人承认了,幸好之后的中国女排在低谷过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冠军奖杯。在成王败寇的竞技场上,赢得冠军所做的一切都将被世人奉为“谋略”,更臭屁的词是“大智慧”。 当然,并不是所有冠军都有陈忠和教练这样幸运。有时候上面“请”你“让球”,你不让?即使你是冠军,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李侠老师在博文《 于洋的奥运之旅是无法避开的死局 》中提到了“良心型死局”,认为结果也许更好,但貌似不是这么回事。 何智丽也许是前车之鉴 。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对何智丽的“不让球”事件没有直接目睹,所以只能借助网络资料,而且那几次“让球”也都有定论,事件本身也很清晰。下面直接转述相对可信的相关文章,有意思的部分会加黑,不评论了,很得罪某些人。 ===========分割线================   何智丽往事真相   20年前一次对既定程序的斗胆冲撞,在今天居然仍有着如此巨大的效应,这恐怕是何智丽始料未及的。1000多万次的网络点击,既彰显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带来的无穷力量,也考量着传统时空中人们的偏激或冷静,放弃或坚持。   在过去的几周里,新民周刊连续刊发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和《“何智丽现象”今昔》两篇报道,早已从公众视线中淡出的何智丽,再次成为“热点人物”,各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在网络平台上剑拔弩张。   2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对于何智丽,却是人生最为丰实的积累。过去的岁月,她似乎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受种种历练。但今天,她也许可以选择一份淡定和从容。面对扑面而来的争议,事实是最完美的答案。叶永烈先生这些年始终追踪着何智丽,内情细节,了然于胸。新民周刊今天给予读者,只是一段触手可及的往事真相。    三问何智丽   在上千万网络点击关注之下,人们的目光开始向事实的原点聚焦。    特约撰稿/叶永烈   笔者近日在《新民周刊》上的两个连续报道:《何智丽:我想有个家》和《“何智丽现象”今昔》,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原本几乎被人遗忘的乒坛名将何智丽,因此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而围绕着何智丽的一系列旧事也被一一重提,这些往事中包括“让球风波”、“广岛复仇”等。 作为长期跟踪并深度报道何智丽的专业作者,笔者在这里通过《新民周刊》再次揭秘这些关于何智丽的一桩桩往事,就广大读者争议最多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做出答复。    乒乓让球始于1961年   1987年在第三十九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何智丽无视教练让球安排,一举夺魁的事件,当年经笔者首次详尽披露后,何智丽及其让球形成了“风波”,引起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关注。从那时起,笔者就开始走访诸多知情人,细细探索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史。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揭示鲜为人知内情的第一手资料,十多年来都未曾示人,今天,笔者在这里整理了出来。   中国乒坛上的第一次让球,发生在1961年。    时逢第二十六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进入男子单打前四名的,清一色是中国大将: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徐寅生。应该说,男单金牌已“铁定”属于中国,至于究竟谁是世界冠军,照程序比赛就行了。   就在半决赛即将举行的前一天晚上11时,北京华侨饭店,一个重要的会议正在进行中。中国组委会成员全体出席,主持会议的是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   贺老总酷爱打篮球,早在延安时期他就组织“战斗篮球队”,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开展大练兵。正因为如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成为首任国家体委主任。会议一开始,贺老总语出惊人:“这一次男单,谁来当冠军?”按照贺老总的意思,冠军要在这个会议上产生!一点也不错,贺龙说:“我们叫谁当,谁就当了。 ”    于是,组委会的委员们、教练们就“谁来当冠军”展开协商。   最后,还是贺老总一锤定音。据当时出席会议的上海队教练回忆,贺龙提议:“是不是让庄则栋当冠军?”贺龙的理由是:“让小庄当冠军有两个理由,一是他在团体赛当中立了功,二是他代表首都。”就这样,会议确定了男单冠军为庄则栋。   为了确保庄则栋当男单冠军,当晚的会议确定:贺龙亲自找徐寅生谈话,上海队教练找张燮林做工作,而把打通李富荣思想的工作交给了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傅其芳。徐寅生和张燮林都是聪明人。贺老总对徐寅生一说“这一次,党和人民委屈你了……”,徐寅生马上表示愿意让球。张燮林同样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只有李富荣虽然口头上接受了,但毕竟透露出一股不悦的情绪。   半决赛开始了。按照事先的计划,徐寅生“顺利地”输给了庄则栋,而张燮林则“顺利地”败给了李富荣。   决赛开始了。多少双眼睛紧盯着在墨绿色长方桌上飞舞的银球。除了极少数掌握高度机密的人士之外,谁都未曾想到,冠军在比赛前已经确定!   然而,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国的反让球英雄,差一点不是26年后的何智丽,而是当年的李富荣!   李富荣上场后,居然以21:16拿下了第一局。那时候实行的是三局两胜制,倘若李富荣再赢庄则栋一局,那么世界冠军就不是“计划”中的庄则栋,而是李富荣。   教练傅其芳焦急万分,乘换场时提醒李富荣必须让球。这时,李富荣反问傅其芳:“没有规定我要以0:2输给小庄,打成1:2为什么不可以?!”   最后,李富荣连输两局,按照“计划”让球给了庄则栋。庄则栋成为当届的世界冠军!    由此可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特殊背景下的让球,从一开始就与“国家利益”无关。紧接着,在1963年、1965年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二十八届世乒赛上,进入男子单打决赛的都是庄则栋和李富荣。李富荣又两次奉命让球给庄则栋,原因同样与“国家利益”无关,而是要按照“计划”生产出一个“三连冠”!    让球,在当时是绝对保密的,就连庄则栋也只知道李富荣的后两次让球,并不知道那第一次让球。正因为这样,笔者在采访庄则栋时,他说,“李富荣让过我两次”。    事实上,即使“真枪实弹”,庄则栋未必不能“三连冠”,而让球反而使他的三座冠军奖杯蒙上了不光彩的阴影。庄则栋赢得并不高兴,他高举单打冠军奖杯时,总是说“我代表集体来领奖”。    然而,当年懊丧的李富荣,成为中国体育官员后却同样在中国乒乓球队内推行“让球战术”,对何智丽进行了“讨伐”。   很多事是如此地令人费解。2002年9月,中国女排发生“让球事件”:在德国举行的世界女排锦标赛上,教练陈忠和给中国女排“授计”,先是在小组赛中以0∶3让球给名不见经传的希腊队,进入复赛后再以0∶3让球给过去的手下败将韩国队。 陈忠和通过这样“精确”的算计,先后避开中国女排的强敌俄罗斯队和意大利队。这两场“让球”确实把中国女排“让”进了四强。这是中国女排当时5年来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但球迷们并不领情,纷纷责骂中国女排打“假球”!打“黑球”!人们尖锐地质问:到底是尊重体育道德重要,还是注重体育成绩重要?    当时身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李富荣,在负责处理这一事件时明确地表示,坚决反对“让球”,认为这是“方向性的失误”!他批评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说:“这两场故意输球,一场对希腊、一场对韩国,我认为这两场球违反了体育道德、违背体育精神。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成绩,是一起打假球的丑闻,它不是简单的技术、战术问题,而是一次方向性的、大的失误。”   从当年奉命让球,推行乒乓让球,到反对女排让球,李富荣内心的甜酸苦辣,谁人知?   何智丽与焦志敏的“互让”    从1961年的中国乒乓球队队员内部互让开始,让球逐渐发展到中国队向“友好国家”让球。   李富荣三让队友庄则栋,成了“让球英雄”,而中国的另一位“让球英雄”张立则是奉命让球给“兄弟”朝鲜队。   张立,山东泰安人。1964年选入河南乒乓球队。1965年选入中国乒乓球队。她左手直拍快攻打法,攻球速度快,力量大。在1973年第三十二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得女子单打第三名之后,进步飞速,跃为中国乒乓女队第一主力。在1975年的第三十三届世乒赛和1977年的第三十四届世乒赛上,张立都进入决赛,与朝鲜选手朴英顺遭遇。张立两度奉命让球,把世界冠军拱手让给朴英顺。   朴英顺回到朝鲜后,受到元首般的盛大欢迎。朴英顺面对千千万万朝鲜民众,大谈如何“力压群芳”,仿佛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张立的让球事件!   而张立,两度让掉世乒赛女子单打冠军后,变得成绩平平,以至她的名字对于今日中国民众来说是那么的陌生!    “文革”结束之后,让球在中国乒乓球队被披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美丽光环,不断被滥用。 何智丽之所以胆敢反抗让球,除了有孙梅英这样的乒坛老将的鼎力支持,另一个原因是她自己对让球有着切肤之痛。    何智丽曾在采访中告诉笔者,1986年9月30日,她22岁生日时,正在汉城参加第十届亚运会,中国队的队友们给她送来生日大蛋糕。为了庆贺生日,她特地到汉城亚运村的理发馆修整了发型。当她理完发,走出理发馆时,在门口台阶上遇见“李头”──队员们对李富荣的习惯称呼,他通知何智丽:“我们研究了一下,你今天‘让’给焦志敏!”这天,何智丽和焦志敏双双进入亚运会女子乒乓半决赛。    何智丽实在无法理解,进入决赛的都是中国选手,为什么还要她让球呢?何智丽去找徐寅生。徐寅生用安慰的口气对她说:“不要紧,下一回‘让’给你。”   何智丽遵命了。但是,从此,何智丽与队领导的关系变得紧张,与焦志敏产生了矛盾。    第十届亚运会刚刚结束,第八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在深圳拉开帷幕。不料,进入女子单打决赛的,依然是何智丽和焦志敏。这一回,“李头”又通知何智丽:“你再‘让’一次!”   何智丽怎么也不服这口气,急急去找孙梅英。孙梅英站出来说话了:“徐寅生不是说过,下一回‘让’给何智丽吗?”徐寅生承认自己在汉城说过这话,但他说:“我说的下一回,不是指这一次!”    由于孙梅英据理力争,最后领导改变了决定:“好吧,这一次焦志敏‘让’给何智丽。”   虽说是一场假戏,运动员还得真做。在球场上和电视机屏幕前成千上万双热心观众面前,何智丽和焦志敏也算演技一流:   第一局,焦志敏先胜,21:17,以求制造一点“紧张气氛”。第二局,何智丽“沉着应战”,来了个反攻,21:16,扳回一局。一比一了,观众们也兴奋起来,觉得太“精彩”了。第三局,21:14,何智丽终于“大胜”!   其实,她俩的这场戏,是把第十届亚运会女子单打冠亚军之战倒过来演一遍罢了:那一回,焦志敏以二比一胜何智丽;这一回,何智丽则以二比一胜焦志敏!    值得一提的是,焦志敏并没有像何智丽那样对让球表现得情绪很大,所以她有幸参加了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然而,她在半决赛中奉命让球给李惠芬,这使她陷入无言的痛苦之中。 汉城奥运会后,焦志敏决定离开中国乒乓球队。离队后,她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对于让球我不想说得更多,我只想说,我已经让过四次了,这次让球,我实在思想上一点准备都没有。我本可以再打两三年,现在我不想再打下去了。”   一问:    何智丽对让球持“双重标准”?    “叛逆”第三十九届世乒赛后,何智丽受到许多人的批评和质疑。其中除了“不服从组织纪律”之外,还有人说何智丽对让球持“双重标准”,即在从前八名进入前四名的时候,何智丽接受了陈静的让球。这样的批评声浪,直到这次“网络风波”中,仍有不少网友旧事重提。   关于此事,何智丽这样告诉笔者:中国乒乓球队的内部让球,有时候通知上场的双方,有时候只告知作出让球的一方,并不告知被让的一方——原因是让球毕竟要让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当时,她与陈静的比赛就属于这种情况。    当时要陈静让球给何智丽,是中国乒乓球总教练许绍发和女队主教练张燮林等人在赛前匆匆碰头决定的,理由是管建华如果赢不了李粉姬,由何智丽去打李粉姬更稳妥一些,于是决定让陈静“放”何智丽上来。然而,负责做陈静工作的张燮林在忙乱中竟把这件事给忘了。开赛之后,陈静以21:19先胜一局,张燮林在中局休息时通知陈静让球。于是,陈静连输三局,何智丽这才以三比一获胜进入半决赛。   正因为何智丽被蒙在鼓里,所以她当时断然否认陈静曾经让球给她。直到教练张燮林说出真相,何智丽才知道了陈静让球之事。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中国乒乓球队那数不清的比赛中,让球使中国乒乓球队的内部人际关系越变越复杂。    何智丽夺得第三十九届世乒赛女单冠军,使中国乒乓球队领导异常震怒。 何智丽的胜利,不仅表明让球是错误的,而且表明在技术分析层面上让球的决定也是错误的。因为何智丽既然能够在决赛中打败韩国的梁英子,那么为什么要她让球给管建华呢?    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 中国乒乓球队领导又一次做出同样的错误分析和判断:   进入男单半决赛时的形势是韩国柳承敏对瑞典老瓦(人们对年已四十的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的亲切称呼)、中国王皓对中国王励勤。中国乒乓球队领导以为,韩国柳承敏对瑞典老瓦,势必老瓦出线,而王皓比王励勤更能对付老瓦,于是做出要王励勤让球给王皓(尽管至今中国乒乓球队领导仍矢口否认王励勤让球给王皓,但是众多媒体和电视观众都提出了“让球”质疑)。   有“让球”之嫌的这次比赛,结局出乎中国乒乓球队领导的意料:韩国柳承敏战胜了瑞典老瓦,而王皓又以二比四负于柳承敏,于是奥运会男子单打冠军金牌落入韩国柳承敏之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王励勤在与瑞典老将瓦尔德内尔争夺笫三名时获胜,一举得到了铜牌。这清楚表明当时以为王励勤难以战胜老瓦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如同当年错误判断何智丽胜不了梁英子一样。   事后,侥幸获得金牌的韩国柳承敏对记者说:“如果决赛对手不是王皓而是王励勤的话,自己很难从中国人手中抢到金牌。”就连柳承敏也耳闻王励勤奉命让球给王皓,他说:“中国队让没让球我不知道,但在决赛中我当然更愿意碰王皓!因为,王励勤是中国男乒的NO.1?谁都不愿意和他在决赛中相遇。而且,像让球这样的事,在韩国是无法想象的,就我个人认为,中国男乒不应该让球。”   二问:    为什么用日语答中国记者问?   关于何智丽争议的焦点之二,是1994年何智丽(当年名为小山智丽)为日本队夺取的那块亚运会女子乒乓单打金牌。    这块金牌虽说只是亚运会金牌,其实却是世界级的,因为何智丽所击败的是两个奥运会冠军和两个世乒赛冠军:陈静是汉城奥运会(即第二十四届奥运会 乒乓女单冠军;乔红是第四十届世乒赛女单冠军;邓亚萍是第四十一届世乒赛以及巴塞罗那奥运会(即第二十五届奥运会 女单冠军。所以,何智丽这块金牌的分量格外重。 另外,就年龄而言,何智丽当年已30岁,陈静比何智丽小4岁;乔红比何智丽小5岁;邓亚萍则比何智丽小9岁。   就乒乓技术而言,陈静是“左手生胶”,乔红是“两面反胶”,邓亚萍是“长胶怪板”,各有特点都很难对付。何智丽能够在一天之内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战胜这样三位不同打法的对手,表明她的乒乓技术全面,基本功非常扎实。    何智丽的广岛之胜,还有另一层意思:六年前不让她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决定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六年后的胜利表明她仍是世界女子乒乓单打的“NO.1”。   这回旧事重提,网友们对于何智丽广岛夺金的质疑有三。    质疑之一是何智丽每胜一个球,都要喊一声“哟西”,很多网友认为这是何智丽“复仇”的表现。   有人在博客中写道:“在满场日本人的助威声中,她每打一个好球就高喊一声‘哟西’,故意刺激中国观众的神经。”(引自“山不相逢水相逢的BLOG”)还有人写道:“当年广岛亚运会上,她的那声‘哟西’至今想起来还头皮发麻。觉得,中国人不喜欢她并不是因为她在让球风波上的态度,而是她这种漠视民族情感的行径。那声喊叫已烙在了国人的骨髓上,所以根本不可能再接受她。”(引自“冰儿的BLOG”)想象力丰富的网友,甚至联想到电影中侵华日军在屠杀中国人时高喊“哟西”。    对此,何智丽对笔者说,“哟西”是她在日本练球时养成的习惯。她不光是在跟邓亚萍决赛时喊“哟西”,在参加日本国内比赛时,面对日本选手也喊“哟西”。    由于“哟西”引起热烈的争议,一位日语专业的liaoliao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说:对于网络上说的何智丽比赛时喜欢说“哟西”,本人专业学的是日语,不敢说很精通,但也略知一二,“哟西”在日语中是非常常见的表达感叹的口头语(虽然大部分是男士在用),对于在日本生活过多年的人来说,在兴奋、激动的时候说这个词是很正常的。    质疑之二是何智丽在获胜之后答中国记者问时为什么讲日语?这一举动被说成是何智丽实在过于“矫情”。一篇题为“何智丽难以获得国人谅解”的博客文章指出:“比赛结束后面对中国记者的提问,竟然让翻译先把汉语翻成日语,她再用日语回答,并通过翻译再翻成汉语回答给中国记者。”    何智丽对此的解释是,当时在场的还有许多日本记者,采访地点又是在日本的广岛,而她的身份是日本乒乓球队的队员,在这种场合下她讲日语是很正常的。    质疑之三是何智丽的赛后感言。据网友说当年何智丽曾这样说:“我为拥有日本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她用日语对她丈夫说‘我终于战胜支那人了’!”“我的最大的心愿就是打败中国人!”网络上对此一片谴责声,    然而,这些网友所引述的何智丽赛后感言,没有一位是注明出处的。 也就是说,大都是在13年之后凭印象说话,往往越传越走样。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做到“言之有据”,应当以当时的原始记录为准。 我保存了何智丽在广岛获胜的翌日——1994年10月14日的《光明日报》,刊载了该报特派记者罗京生和驻东京记者陈志江从广岛发出的电讯,记述了何智丽在赛后接受日本NHK电视台的采访的 感言原文 :    “我对今天能战胜奥运会女子单打冠军邓亚萍感到非常高兴。这比我作为中国选手获胜时还要高兴。这是我八年来第一次在大赛中夺取冠军。来日本后,我有六年时间没有参加大型比赛,但在我丈夫的指导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我明年在世界锦标赛上,还将作为日本队的一员,争取为日本夺取新的奖牌,以回报日本观众和新闻界对我的期待和鼓励。”   三问:    打败邓亚萍时为啥哭泣?   应当说,在获胜之后处于高度兴奋的何智丽,是站在日本队队员的立场上说出的这番话。这样的赛后感言,即便没有如同许多网友凭记忆所回忆的那些话那么严重,却也确实深深刺痛了广大中国百姓的心。对此,笔者与何智丽有过一段对话——   笔者:你那样讲话,尽管从你的角度也许确实如此,但是你在获胜感言中应当首先提到祖国——中国对你的培养,提到比赛是为了增强中日友谊,因为你当时的身份是“中国的女儿,日本的媳妇”,并不完全是日本队队员。    何智丽:当时的心情确实极为激动。10月13日这天,连挫三员世界最高水平的女将,我从未有过的这样战绩。为了这一胜利,我苦苦训练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打败的虽然是邓亚萍,其实打败的是不让我参加奥运会的人,感觉终于出了这口气。   笔者:在你战胜邓亚萍时,邓亚萍哭了,你也哭了。邓亚萍输了球,心中很难过,所以她的哭,容易理解。你为什么在胜利时哭了?对于你的哭,中国报刊有好多解释。你自己说,你为什么哭?    何智丽:当时我非常激动,所以我哭了。我的哭,包含好多意思。一是我的胜利来之不易。六年哪?为了这天的胜利,我足足拼搏了六年?二是能够打败邓亚萍,太令我兴奋了。她好像是世界上的‘神’一样,捧得不得了。她太傲气了。她对记者说,我和何智丽不是一个时代的。确实,我是以前的老冠军,我拿世界冠军时,你连坐板凳的资格都还没有呢。你90年代的冠军输给80年代的冠军,你丢脸。这一回,邓亚萍输了,这才终于说,我一定要努力,不然打不过何智丽。三是我的恩师孙梅英去世了。她看不到我的这一重大胜利。我伤心。她在1993年还到日本,教了我三个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应该说,获胜感言是否得体,取决于运动员本身的思想修养与文化涵养。何智丽从小就全身心投入乒乓球运动,相对而言,文化素养比较欠缺。   婚姻失败之时再次失言   家庭的破裂对于何智丽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其中的主要责任在于小山英之,在于第三者的插足。然而,何智丽也有责任,那就是全力以赴于球赛,没有给家庭以温馨。在1994年何智丽获得广岛亚运会金牌之后,她与小山英之在事业上也经常发生矛盾,渐行渐远。   何智丽曾对笔者这样说起她的婚姻:“英之正是从这时开始飘飘然起来。他原本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是由于我的日语讲得不好,很多场合由他代替我讲话,因此话变得多起来。他开始向别人吹嘘自己这个‘伯乐’是如何了不起。也正是从这时起,他时刻把‘你赢是因为有了我’这句话挂在了嘴上。此后,我们相继受到长叭教练以及前首相桥本等重要人物的邀请和款待。这时,英之变得越发傲慢起来,甚至用蔑视的口吻对我说:‘你应该感谢我。’虽然他挂着乒乓球部教练的头衔,但实际上队员在训练时,他只是胳膊交叉着坐在椅子上,什么也不管,他的乒乓球水平甚至还不及中学乒乓球队员,因此根本不可能进行指导。但是,在周围一些人的吹捧下,他错把自己当成了了不起的总教练。”   在感情已经亮起红灯的情况下,何智丽依然只忙于练球,以致第三者乘虚而入。   在何智丽决定与小山英之对簿公堂之时,情绪万分激动的她再次重演了1994年出言不慎的失误。中国有句老话,“绝交不出恶声”,尤其是夫妻之间。然而,面对日本记者的采访,何智丽大谈夫家是“可怕的家庭”,在那里受到的白眼与迫害,这与她初嫁小山家时的答记者问所说的嫁到“中日友好之家”大相径庭,前后矛盾。原本说“在我丈夫的指导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又说“他的乒乓球水平甚至还不及中学乒乓球队员”。   在她远嫁东瀛之前,她的恩师孙梅英曾经对笔者说,真担心文化修养不高的小何嫁到日本那样高层次的家庭能否适应?确实,何智丽为人刚烈,不善于在处理重要问题时三思而言,三思而行。更何况在她代表日本获胜之际,在她家庭蒙受不幸之际,日本记者往往希冀在她身上做文章,甚至要把自己要说的话放在她的嘴巴里讲,她的不慎言论正是给这些不怀好意的日本记者提供了机会,无意之中损坏了自己的形象。    近况、历史、释疑   三篇“何智丽系列报道”分别以“近况”、“历史”、“释疑”为关键词。   特约撰稿/叶永烈   有关争议盛况空前   常言道,凡事有三:2007年3月2日出版的第九期《新民周刊》上,发表了我的《何智丽:我想有个家》,报道何智丽的近况,无意之中引发了一场关于何智丽的“网络风暴”;随着何智丽从“边缘人物”变成“热点人物”,为了使广大读者了解“何智丽风波”的真相,3月9日出版的第十期《新民周刊》上又发表了我的《“何智丽现象”今昔》;面对难解难分的争议,笔者应《新民周刊》之约,就种种争议再次撰写此次文章,成为关于何智丽的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这三篇文章构成了一组“何智丽系列”。   为了便于听取广大网友的意见,当文章在《新民周刊》发表之后,我便粘贴在新浪网的“叶永烈博客”上。前两篇文章,都被新浪网推荐到博客专栏的头条醒目地位。新浪网甚至还为此组织了关于何智丽的网络专题讨论,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如果把上百家网站转载此文计算在内,总点击数在1000万以上。   其实,我的第一篇文章的本意,是向读者介绍一下何智丽的近况。只是由于用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这样的标题,被许多人误会为我替她在媒体上“征婚”。   许多报纸转载了我在《新民周刊》上发表的文章。发行量颇大的上海《报刊文摘》、北京《作家文摘》转载了《何智丽:我想有个家》。《青年周刊》、《北京晚报》、深圳《晶报》等报纸也发表相关报道、文章。北京作家张健在所住的大楼的电梯里,见到电梯工手中的报纸,上面醒目的大字标题写着叶永烈为何智丽风波说明真相,于是写了一篇评论文章。   这一争议更从平面媒体走向立体媒体,许多电视台开始关注追踪何智丽事件。短短几天,《新民周刊》编辑部和我先后接到许多电视台的电话,盛邀何智丽担任嘉宾。其中,光是香港凤凰卫视就有三个节目邀请何智丽出镜,即“冷暖人生”节目、“名人面对面”节目和黄健翔主持的“凤凰体育”节目。还有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的“唐蒙视点”节目、纪实频道的“往事”节目,福建“东南卫视”、“湖南卫视”……光是3月18日这一天,北京卫视的“奥运在身边”节目和浙江卫视的“新闻超视”节目都分别推出何智丽专题,并通过采访张伟,将《新民周刊》上的迎奥运的其他的体育报道在电视上一并作了介绍,使人了解到影响广泛的《新民周刊》推出的何智丽系列报道,是与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这个大背景有关的,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多家电视台在上海采访,使《新民周刊》在电视上频繁出现,也使何智丽风波更加广为人知,走进千家万户。   权威性的通讯社——新华社也几度来电,希望由该社驻日本记者在大阪采访何智丽。这一争议热潮,恰巧在两会期间出现,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的注意。3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大学校长赫冀成教授对记者发表谈话说:“现在网络上有一种不好的非理性倾向。例如最近,作家叶永烈写了何智丽一文,网友跟帖,我浏览了一下,骂得不堪入目,事实上叶永烈写得实事求是。”   3月12日,在全国政协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如何文明办奥运”成为委员们谈论的重点。委员们表示,要彻底戒除开口就“国骂”、“京骂”的情况。中共中央文明办副主任翟卫华说,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将在2007年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当日下发“迎奥运、树新风”活动方案,共有8个实施项目,其中就有一项是倡导拒绝国骂,活动将在倒计时一年时掀起高潮。中共中央文明办的“迎奥运、树新风——拒绝国骂”的提议,受到各方赞扬。   何智丽原本已经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然而一旦旧事重提,立即就成为热议中心,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何智丽事件不仅仅只是她个人的问题,而是涉及一系列的重大话题:让球,究竟对不对?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如何看待穿着“变了色的球衣”——加入外籍的退役的中国运动员和教练?如何看待涉外婚姻?如何看待中日历史上的积怨?什么是爱国主义?……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的时刻,关于何智丽的争议,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中特别是正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与正确理解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国民所应上的一课。   令我感到喜悦的是,在这场围绕何智丽发生的大争论中,《中国青年报》、《光明观察》、新浪网等不少报刊和网站发表了一批有相当质量的评论,使我们的认识朝前推进了一步。   系列报道是如何推出的?   《新民周刊》是出自上海的主流综合大刊,是全国富有影响力的严肃性新闻周刊,正鉴于此,何智丽系列报道的推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响。《新民周刊》不少编辑、记者都为这篇系列报道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设想。   远在千里之外的石家庄的《燕赵都市报》,注意到《新民周刊》编辑部的这一动向,在2007年3月11日发表记者栗强的报道,专门写了“何智丽系列报道是如何出炉的”。报道笑称叶永烈是被《新民周刊》责任编辑张伟“拉‘下水’”。   张伟与我、与何智丽都有颇深的渊源。他原本是《新民体育报》、《新民晚报》体育记者兼编辑,二十年前我第一次采访何智丽,就是通过张伟到上海市体委资料室查阅何智丽资料的。1994年广岛亚运会结束之后,何智丽与小山英之来到上海,与我作了两次长谈。我写出何智丽谈广岛亚运会的重要独家专访。张伟闻讯,骑着挂有《新民晚报》新闻采访标志的摩托车来到我家,取走这一专访……张伟本人也曾多次采访过何智丽,对何智丽的是是非非很熟悉。《燕赵都市报》写及张伟的回忆:“我清楚地记得,2001年大阪世乒赛,何智丽孤独站在一个角落里面,看着场内球员的比赛,短短四年,她由一个不让球的叛逆者成了一个旁观者。‘我是要赢球的,当我赢不了时,我会选择退役。’在大阪的一家中餐馆,何智丽请我吃饭,并郑重地告诉我,她将从此退出国际乒坛,这个消息当初就是我从日本发回来的,《新民晚报》上发表的《何智丽退出国际乒坛》,抢了国内报纸的独家。”   上海世乒赛期间,何智丽受中国组委会邀请来到上海,张伟写了一个整版的长文:《她曾引发一场“让球风波”》——梁英子与她的中国“对手”18年后重相逢。当时张伟分别采访了当年的目击者和当事人何智丽、梁英子、戴丽丽和曹燕华,该文发表在2005年5月6日的《新民晚报》上,引发了许多读者的广泛热烈的议论。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背景,猪年春节初六张伟来电向我约稿时,我只说了一句“前天何智丽来我家拜年”,马上被张伟抓住了这一话题,要我写何智丽近况。   在《何智丽:我想有个家》引起广泛关注之后,张伟要我写续篇。记得,深夜11时,他在电话中跟我商量第二篇文章的角度、内容,直到将近午夜。他强调了讨论何智丽问题应当放在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展开。   第二篇文章又引起轰动。张伟根据编辑部的策划,要我写第三篇。他说,三篇文章,上、中、下,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我提出,第三篇应当是总结性、综合性、反思性的,要有深度,他则提出,应当解答读者提出的关键性问题,作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我希望能够全面观察一下网络上关于何智丽争议的方方面面,因此把第三篇文章的写作推迟了一期。   现在,这三篇“何智丽系列报道”分别以“近况”、“历史”、“释疑”为关键词,都已经在《新民周刊》推出,预计第三篇又会引起新一轮PK。 转载出处: http://news.sohu.com/20070321/n248874662.shtml 另外,有一篇文章也是关于此事的,尤其是何智丽因为不让球被 上面 “抛弃”, 下面 的某些人也跟着起哄“汉奸”等等 http://news.ifeng.com/sports/zonghe/200908/0830_4685_1326577.shtml 文中有一这样一段话: “让球”是中国乒乓球队体制中的肿瘤,是金牌的璀灿光芒下潜伏的阴影。“让球”就是打假球。“让球”的要害是违背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三公” ——公开、公正、公平,而“让球”则是不公开、不公正、不公平。那时候,中国乒乓球队不以“让球”为耻,反而鼓吹“让球”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是“国家利益第一”的体现。二十三岁的何智丽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反抗“让球”,使我深为敬佩。 我曾经问她:“当时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在决赛时输给韩国选手梁英子,回国之后你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她说:“在当时,我连想都没想这个问题。我坚信,我必定能够战胜梁英子,为祖国夺取金牌!” 我想,于洋/王晓理作为职业运动员心中肯定会有同样的答案! 当然,最后还是希望中国足球队能有机会“让球”……
个人分类: 看法|7202 次阅读|59 个评论
“让球”使运动员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热度 3 taol 2012-8-3 01:12
这几天伦敦奥运会赛场的“让球”风波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种口水、吐槽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规则、爱国主义、假球、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等名词夹杂在其中。今天实在忍不住掺和掺和。 关于规则 。 任何让输家获利的规则必然会导致“让球”的发生。这是句废话,但废得好。既然是竞技,首先要有规则,谁赢谁输肯定要规定得很明白,那么中间有输掉比赛获利的规则,那必然会导致大家争相输掉比赛以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所以,伦敦奥运会几对选手争相输球首当其冲的原因是规则制定的不合理,当然说严重一点就是,傻缺。 这里我想说, 不同意 李侠老师《 于洋的奥运之旅是无法避开的死局 》文中“ 按照规则(中国人钻空子是世界第一,五千年的恶劣生存环境已经让中国人熟悉了一切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策略,亚洲中国文化圈都是如此)” 这个观点用在此处。此观点放在别的地方是否正确我不清楚,但是此处我看不出来。 “利用规则”是竞技必然包含的东西,竞技体育中欧洲列强“利用规则”损人利己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次羽毛球赛场的让球更多的算是“利己”。 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假球 。 几对选手是否“违反”奥林匹克精神/体育精神,是否是“假球”?我本来没有看那场比赛,但是以我的一贯的习惯——不看球不评论,更不会不去看球只看赛后的“评论”去发表评论,那样很不负责。(正如足球比赛后,很多人习惯于只看了集锦和赛后的一些门户网站的体育评论就开始劈头盖脸地批评和赞扬球员和教练,可笑。)特意去找到了比赛视频,只能说 太假了 ,尽管我羽毛球的水平很差,但还是看过羽毛球比赛的。我的理解是,如果一方正常,一方想输球,也许还不会这么假,双方都想输球,这戏就没个演了……当然平时估计也没有这方面的演技训练,即使有像双方这样的情况也得“心领神会”才行。 因此,这场比赛,“假球”相信不会有太多争议。当然了,既然是“假球”,肯定违反奥林匹克精神。 利用规则,当然合理;违反奥林匹克精神,当然不合情。这件事,合理不合情。 对于这件事,打个比方:迫于形势,路人甲持刀将路人乙杀死。形势即规则,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杀死路人乙。运动员是持刀的手,路人甲呢?不说也罢,大家都懂是哪些人。 这事怪谁?怪谁都行,但与运动员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写在后面 运动员如果不去让球是否有更好的结果?李侠老师在博文《 于洋的奥运之旅是无法避开的死局 》中提到了“良心型死局”,认为结果也许更好,我倒是认为结果未必更好。还记得那个“小山智利”么?
个人分类: 看法|4011 次阅读|5 个评论
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2-8-2 18:48
有感于奥运比赛作假 【 1 】 以后,奥运比赛上运动员们都不要代表组织好了。运动员代表自己就行了。如果代表了组织(国家,或者地区),那么组织的利益当然高于一切,奥运精神就可以被拿去扯淡。 读到李永波谈让球,想起了某些老师为了不争气的大师兄能够毕业,在小师弟做出的文章上把大师兄放成第一作者。这种事情估计不少有,嘿嘿。 另外,某些公司里面发表学术文章,以前辛苦把活干出来但是已经离开公司的人,他们的名字往往消失了或者是被往后移动了 N 个位置。其实这种做法和奥运比赛让球是一个理:组织的利益高于一切,学术道德也可以被拿去扯淡 【 1 】李永波亲口爆猛料:为保金牌曾经授意队员让球 http://2008.163.com/07/1115/08/3TB0IOF7007425U3.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支持李永波,鄙视无知的围观者和愚蠢的规则制订者
热度 1 cgh 2012-8-2 12:25
支持李永波,鄙视无知的围观者和愚蠢的规则制订者 李永波说得很到位,“ 对赛制理解还不太透彻 ”,不像他的 上司 官员 那样空话 连篇。 某些无知的跟班们动不动就谈“ 奥林匹克精神 ”,“ 体育价值观 ”。 奥林匹克精神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运动员没有义务在不同场合为不同的观众做相同的表演。 花更多钱买决赛门票的观众不希望决赛出现的不是最强的选手。 奥运会比的不仅仅是体能与技巧,大多数人更欣赏用脑袋比赛的选手。 即使是最强大的美国,从来都没有缺少战略战术。 大部分中国人只会声讨自己人,劣根不除,永远被别人规则掉。 有多少中国人有理由否认这些年乒羽的成绩以及在国内的全民普及? 如果有错,那就是错在太在意招揽别人过来当玩伴,甚至把规则权都交出去。 欧美的科技、军事从来不希望别人一起玩。 西方国家富有,却总是让其他国家陷入战乱。请不要说是在解救,大家都看得见的。 美国的橄榄球没进奥运会,人家玩得比谁都开心。 比较 认同 李永波说的: “ 有资本才能让球 ”。 大部分中国人缺少这种在国际上的霸气,奴才惯了。 如果羽毛球开除除奥运会,应该担责的是那些险恶用心的规则制定者。
个人分类: 杂谈|32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玩一玩——关于中国羽毛球队女双组合让球风波
热度 3 ssglwu 2012-8-1 15:48
吴国林 针对中国羽毛球女双组合在昨晚的伦敦奥运会小组赛消极比赛,关于这一风波,我的看法是: (1)是否是真“让球”?既使是让球,这才真是 享受奥运 !我想如何玩,就如何玩?不是有人说,重在参与。 (2)凡打球都知道,每天的状态不一致,也是正常之事。 (3)符合规则,这是现代世界的基本精神。即使出现所谓“让球”,那首先是规则出了问题。 (4)我此局少出一点力,是为了下局打得更好,这也是享受奥运会,难道不对? (5)奥运精神说,更快、更高、更强。并不等于说,每一场都是如此。奥运会不是追求真,科学才是追求真理。奥运会是比赛,比赛就要有策略。 小结:只能符合规则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然,金牌越多当然是好事?难道美国人不想要金牌?
个人分类: 杂记|374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职称如乒乓球:单打独斗与团队
热度 1 xuyingxiao 2012-5-3 16:44
当初我们的乒乓球是“国内练兵,一致对外”,老外是单打独斗,所以老外总是打不过我们。老外估计也是挺泄气的,明明大家水平相差不多,但到关键时刻总是拿不到冠军,每次都被中国垄断。 当年何智丽拒绝让球事件出来后,大家明白了,这是举国体制、团队精神的胜利。 高手对阵,胜败在毫厘之间。球路相克,又会导致实力上甲能胜乙,乙能胜丙,丙又能胜甲。甲乙如果是一个团队的,和老外丙对决的话,只要组织上安排甲让球给乙,就可以保证把丙打败了。评职称其实也差不多,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大家水平其实各有千秋。关键就看团队如何操作了。 如此让球,这次比赛甲得冠军,下次比赛乙得冠军,甲乙风光无限,丙则是永无得冠军之日了。但丙还一直蒙在鼓里,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怎么机遇老是不垂青我呢?或者即使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天下人都看到了我实力不济打球打输了,找谁喊冤谁都不理解。 更隐蔽的是,中国还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团队:陪练。他们放弃自己的冠军梦想,专门模仿对手如丙的打法,让乙有针对性地练习制丙的套路。当然,组织上也不会亏待了陪练,在其他方面对陪练会有所补偿。在陪练、甲和乙组成的梦之队阻击下,单打独斗的丙是更无翻身的可能。学术团队资源多,陪练一开始吃些亏,做的事情都算在组织安排的人的头上,但最后还是不吃亏的。 和团队进行资源竞争,不管是争冠军还是争名额有限的职称,单打独斗的人是永远得不到机会的——除非你是绝顶高手。 如果这个丙不是老外,丙的麻烦就更大了。 丙不在团队里,他不要说冠军,连上场的机会都得不到。 丙说,算了,我放弃梦想不争冠军了,就老老实实做个教练培养新人吧。 人人都不想做教练时没问题,但当教练资格成为热门后,甲乙退役也来做教练了,教练资格成为稀缺资源。这时教练的门槛就提高了:没有得过N次世界冠军的没有资格做教练。 所以陈安博士在为众多的丙呼吁:“不同的职称可以和工资挂钩,但是不应该和做事资格挂钩”。 否则,丙要混口饭吃,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出国打球或出国做教练去。
个人分类: 思考|358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