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素食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素食

相关日志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17期报道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5-13 08:45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 17 期报道 5 月 10 日,旅美作家、《舌尖下的中国》的作者李麦逊 , 做客动物伦理学系列 与护生文化 讲座第 17 讲,在新斋 301 作题为“旅美作家的跨国文化比较:《舌尖下的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与批判”的演讲 。 我校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蒋劲松副教授主持讲座,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黎安点评。 校内外 40 多人聆听了讲座,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李麦逊 从人类学和文化比较的角度对 中国的饮食文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 中国文化中 饮食 文化 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影响深刻, 是最深层最稳固的 “国教”;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糟粕如腐败、 沉溺于滋味而忽视卫生营养、漠视 生命 、虐杀虐食 等 , 今天已经 严重 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阻碍了科学和宗教超越性文化的发展 。黎安对讲座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指出李麦逊的中国饮食文化批判是近代中国以鲁迅为代表国民性批判的深入,当下建立饮食新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彻底扬弃饮食文化的糟粕,必须 要 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 延伸阅读: 【自我精選】素食動保、海歸大牛與民主憲政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by 同安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1865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我精選】素食動保、海歸大牛與民主憲政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3-5-10 22:28
今天下午的講座很有意思。說實話,李麥遜這廝的講演水平一般,遠遠沒有把《舌尖下的中國》一書中的精彩傳達出來。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對他說:看來他還是講演做得太少,應該多練幾次。有意思的地方體現在黎安的評論及其激發的對話、爭論上。黎安站在如何改進中國飲食文化的角度,對中國文化的現狀和傳統提出了許多批評。儘管他也批評許多公知一味強調引進西方文化,而不注意結合中國傳統,成效不彰;主張應該多多開發中國傳統資源。但是,他對中國文化批評得很激烈,下邊許多聽眾接受不了,站出來指出西方飲食文化中也有許多問題存在。後來大家聊開了,彼此也就相互理解了。其實,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不過角度不同。有的要深挖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缺陷,希望能有所改進。有的強調中國傳統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如何被湮沒了,應該重新發揚光大來對治當下的亂象。 黎安有一段話給我深刻的印象。他指出:今天許多公知強調民主、法制等制度建設這是對的。但是,他們不知道民主憲政的確立是需要深厚的文化根基,需要信仰的支撐。這就是自我節制、自我管理,做事有底線的傳統和文化。沒有這種底線,沒有這種自我約束,所有的民主、憲政都只不過是一種技術、手段,用來約束他人的,輪到自己的時候,就會棄之如敝屣。許多公知說一套做一套,簡直是笑話。這種將制度與個人的信仰、修煉、境界的提升割裂開來的做法一定會失效。 對此我非常贊同,黎安在這一點上認識水準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中國以開明自居的知識份子。今天言必稱制度的知識份子不少,也頗能騙得許多善良人們和無知青年的讚譽。某些海歸大牛也是如此。聽他們的言論,慷慨激昂,指點江山,針砭時弊,愛國主義、科學精神、專業素質、……他們一片憂國憂民之心貌似可鑒,可是你再看看他們的作為,完全是背道而馳,同流合污不說,還推動和製造了許多時弊,說他們是自打耳光絕非文學的誇張,說他們的批評是分贓不勻的抱怨,雖不中亦不遠矣! 在此就突顯出素食主義的重要性出來了。看起來素食這件事太小了,以高明自居的知識份子不屑一顧,或者反過來說你執著於素食(其實說這種話的人基本上不懂什麽叫執著),境界不夠高。但是,就是這種小事,它對人們的要求是實實在在的,是要在每日三餐中體現出來的。它對人的考驗就是這麼直接,你是否爲了可憐的動物,犧牲一下你的口腹之欲?你是否可以爲了慈悲,爲了動物的權利,而克制自己的貪欲?這和爲了建立一個和諧、理想的社會,爲了正義,爲了尊重他人的權利,人們必須要節制自己的貪欲,在精神實質上是一樣的。動保分子們天天呼喚動保立法,但是如果人們沒有普遍地 生起一種保護動物節制貪欲的傳統,即使有了動物保護法,又能有多少人自覺遵守呢?法律又怎麼可能得到真正地落實呢? 另一方面,今天科學網陳沐博友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中國古代有那麼多節制貪欲,護生慈悲的系統理念,非常深刻,極其完整,為何今天在動物保護和素食的問題上,國人的表現比西方發達國家差得那麼遠呢?我的看法是正好是黎安老師所表達道理的另一面,那就是:國人對於節制貪欲、慈悲護生的理念,主要是在個人修養層次上講的,只是希賢希聖的人的理想追求,而不是大眾普遍遵守的社會規範,不具備普遍性和強制性,沒有轉化為制度要求。整個事情仍然是個人美德的範疇,而不是一種政治訴求。而西方近代的動物保護運動,雖然其理念的深刻程度遠不及中國儒釋道的相關理念,但是,由於一開始就是政治色彩很濃厚的社會改造運動,所以它可以轉化為相關的法律制度。這正是西方規範倫理學的長處。而國人往往將動物保護、素食理解為一種美德倫理學的追求,因此,動物權利對人們義務的普遍要求,國人是難以接受的,認為是干涉個人自由,是強加於人。這是國人對於倫理學的普遍性和規範性認識不足所致。我國台灣地區的動物保護運動開展地如火如荼,在亞洲範圍內,具有領先的地位,這和台灣解嚴之後各種主張權利的社會運動和政治抗爭的蓬勃開展是緊密相關的。 而動物保護、素食文化之乍看起來無足輕重,而為(自詡)高明人士所輕視,這其實正是我們應該深耕播種的原因所在。文化變遷,其實往往就是發端於主流人士所忽視的地方。不敏感,不會遭受打壓,正可以從容耕耘而不受干擾,但又具足了一切政治文化的深層因素,一旦根深蒂固之後,其勢難以遏制,難以逆轉。這才是運籌帷幄之中,不戰而勝千里之外的上兵伐謀啊!在一片空白的棋盤上,遠遠佈一顆閑子,事後看可能正是深謀遠慮的手筋。 陈沐 2013-5-13 16:47 您当时的回答非常让人豁然开朗。作为素食者,我确实时常感觉到被人们视为“道德奢侈者”,好像这是“领养孤儿”一样的行为,不能强求普通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纵使我们从环境、健康、食材种类的选择等各方面而言都比西方更适合素食,然而结果却是中国的素食者远不像西方那样理直气壮。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说明即使是农业、营养这种看起来很客观、很偏自然科学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它们想象的那么有影响力,反而是政治、伦理更能决定人们种植什么、吃什么。 博主回复(2013-5-13 19:13) : 我记得在《素食者膳食指南》一书中提到,在西方真正最有力推动动物保护和素食的是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西方的伦理学是规则伦理学,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与社会运动相辅相成,可以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 可惜国人普遍对伦理学重视不够,连动保界内部许多人也觉得我花那么多功夫搞什么动物伦理学没有意义。他们要么关注实证的动物学知识,要么关注动物保护立法。 博主回复(2013-5-13 19:07) : 哈哈哈,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对我比较反感的一个原因,因为我的动保观似乎更具侵略性~ 我老实说,作为60后,我深受解放全人类的乌托邦思想的影响,我并不觉得这本身有什么问题,只是当然要反对暴力革命,以及什么叫解放要好好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1813 次阅读|17 个评论
舌尖下的中国——中国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5-9 10:03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對付蔣科學的動保宣傳?
热度 8 jiangjinsong 2013-5-9 09:58
徐曉老師非常敏感,他教導我們說: 我觉得对付蒋科学讲吃素的办法,就是对之视如空气。而不是喆学家般时时将吃肉挂在嘴边,看起来就血淋淋的不美。这种搞法,对观众而言,直觉上喆学家的形象就落了下风,完全是给蒋科学加分。 博主回复(2013-5-8 22:34) : 非常正确,您老圣明! 徐老師做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對待蔣科學的動保宣傳,你無論是理性的反駁、批評,而是更加文學性的諷刺、打擊,效果都不會好,都只能導致動保、素食的話題,不斷地從大家注意力的邊緣走到中心,闖入人們的眼球,引發人們思考,暴露當下非人類動物奴隸制和肉食文化在倫理學上難以辯護的弱點,讓動保和素食的理念逐步為人們所接受。總而言之,任何的反對客觀上都變成了這個話題的進一步炒作,變成動保和素食的變相宣傳。 其實,前饒黑肖重發先生早就發現了這一點。他很遠見地認為:蔣素食的觀念是必將獲勝的觀念,他唯一的期望是這場勝利來得不要太快。 爲什麽會這樣? 道理很簡單,當下實際運行的非人類動物奴隸制和肉食文化,從來沒有得到過倫理學的真正辯護,沒有能夠成功地經受學理的批判和反思,它在實踐層面的優勢地位不是通過學理上的論證獲得的。物種歧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根本原因是人們的貪欲、懶得思考、相關利益集團的忽悠,以及人們對動物倫理學問題的掩耳盜鈴視而不見。 非人類動物奴隸制和肉食文化維穩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封殺這個議題,或者盡可能使這個問題不成問題,實在不行就使之邊緣化。一言以蔽之:有意不去思考就對了。 而這當然是與科學家、知識份子習慣的生活方式相衝突的。 所以,只要這個話題被提起,讓非人類動物的苦難進入人們的視野,肉食文化究竟是否正當合理的問題進入人們思考的範圍,長期來看,非人類動物奴隸制被推翻,肉食文化遭到罷黜,是大概率事件。或者說這是孫逸仙博士所謂的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當然,科學網上經常以反對素食動保的面目示人的擷英大師、陳楷翰等多位高手,其實都是鄙人的托,在諷刺調侃打情罵俏的同時,協助傳播相關理念,功德無量啊!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58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周五下午清华讲座:《舌尖下的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与批判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5-8 11:29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资助学术项目 动物伦理学与护生文化系列讲座第 1 7 讲 主题: 旅美作家的跨国文化比较: 《舌尖下的中国》——中国食文化反思与批判 主讲人:李麦逊(旅美作家、 《舌尖下的中国》 作者) 评论嘉宾:黎安(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 主持人:蒋劲松(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 讲座时间: 5 月 10 日(周五)下午三点 讲座教室:清华大学新斋 3 01 (图书馆之北,万人食堂之南) 网络直播: CYAPA 动保大讲堂 网络 QQ 群 218515553 QT 语音直播 2917150 主办机构: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北京市哲学会 动保网( dongbaowang.org ) 中国动物保护记者沙龙 绿野方舟 中国青年动保联盟 主讲人简介: 李麦逊简历: 原名李波, 祖籍山西生于四川。长期从事创作、英语教育和商业策划(含8年北漂)。07年移居美国,和太太Kimberley居威斯康星州麦迪逊(Madison,WI)。 主要作品: 文化评论《舌尖下的中国》(重庆出版社)、 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作家社)、《美国处男》(知识出版社)、《回头无岸》(中国电影出版社)、杂文集《狗眼看世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社会评论《老板是靠不住的》(西苑出版社) 合著: 《酷美语》(两册 / 含光盘 / 外研社), 《边玩边学》(6册含光盘/即出) 译著: 随笔集 / 《音乐启蒙书》( 4册/ 中央编译出版社)、三册小品文集《音乐的希望》(北京大学出版社)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970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素问》,吃素食,不亦健康乎!
sheep021 2013-5-7 13:47
蔣勁松 : 你吃到的可能是老鼠肉 ! 其实,不管什么肉,只要是卫生的,进过检疫的,合理食用,都不会要命,但没经过检疫、又被滥加了各种药物的肉,都是要命的。 这几天,听到肉字就恶心。想不素食都难了,呵呵 读《素问》,吃素食,不亦健康乎!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美第一家向全体同学提供全面素食的公立学校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5-3 11:48
Society New York’s PS 244 Introduces Nation’s First All-Vegetarian School Cafeteria Menu May 1, 2013 by Brett Wilkins in Education , Featured , Food Agriculture , The Moral High Ground with 0 Comments Twee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York City has eliminated all meat from its cafeteria menu, becoming what may be the first public school in the nation to go completely vegetarian. PS 244 in Flushing, Queens, the Active Learning Elementary School, has been gradually transitioning to an all-vegetarian menu since opening in 2008. Partnering with the New York Coalition for Healthy School Food , PS 244 chefs replaced traditional cafeteria mainstays like burgers and chicken nuggets with innovative and healthy veggie dishes like black bean and cheese quesadillas, falafel, vegetarian chili with brown rice, and tofu in sesame sauce. Pizza Fridays survived the change– sans pepperoni. Apparently, the kids aren’t missing the ‘mystery meat’ at all. “This is so good!” 9-year-old Marian Satti told a reporter from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s she scarfed down her black bean quesadilla during a recent lunch period. “I’m enjoying that it didn’t have a lot of salt in it,” she added. “It’s been a really great response from the kids, but they also understand it’s about what is the healthiest option for them,” PS 244 Principal Bob Groff told ABC News. “Because we teach them throughout our curriculum to make healthy choices, they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and believe in what we’re doing too.” “I don’t eat fried foods. I don’t drink soda. I try not to have sweets too often,” NYC Schools Chancellor Dennis Walcott told the Daily News . “And that’s what we want for our students… to make sure they eat healthy both at home and at school.” The transition to a vegetarian menu was made easier by the fact that around 70 percent of PS 244 students are Asian, including many traditionally vegetarian Indians. “Our head cook is also a vegetarian herself and a parent in the school,” Groff told NBC News. In addition to lunch, PS 244 also serves up vegetarian breakfasts each day, with menu items including bagels and cream cheese, whole-grain banana bread and egg and cheese roll-ups. It’s an important kick-start to students’ school days. “We know that when students eat a healthy diet, they’re able to focus better,” Amie Hamlin,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New York Coalition for Healthy School Food, told NBC News. “Their immune systems are stronger, so they’re less sick, and then they’re in school more and they’re able… to learn better.” Students who don’t wish to eat vegetarian meals have the option of bringing their own lunches to school. The Daily News reports that PS 244′s move is part of a wider trend toward healthier school meals that has been a hallmark of Mayor Michael Bloomberg’s tenure. Salad bars have now been installed in 1,000 city schools; they’ll be in every school by the end of the next academic year. “We’ve been watching how the mayor has been responding to something like sugary beverages or the smoking ban , and that was an opportunity for us, because we could see the direction the city is moving,” Goff told NBC News. “We could move along with it to create the healthiest options for our kids.” *** PS 244 SAMPLE MENUS: BREAKFAST MENU Whole-grain sunrise carrot bread with hot cereal choice Fluffy egg omelet with melted cheese in a New York-style bagel Waffles with warm syrup and mozzarella string cheese LUNCH MENU Black bean and cheddar quesadilla served with salsa, red roasted potatoes and broccoli Roasted organic tofu with cacciatore sauce, whole-grain pasta and roasted zucchini “Superhero” spinach wrap with cucumber salad Chickpea falafel in a soft wheat wrap with chopped romaine, fresh diced tomatoes and cucumber salad (Source: Ci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蔣科學按:擔心孩子素食不夠營養的同學現在可以放心。逼著孩子吃肉的父母可以罷手了。 http://morallowground.com/2013/05/01/new-yorks-ps-244-introduces-nations-first-all-vegetarian-cafeteria-menu/ 原链接有视频,可惜本博文中无法显现。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454 次阅读|1 个评论
非暴力主义与素食主义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4-24 01:51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many countercultural activists became vegetarians in the context of the Vietnam War protests, choosing a peaceful diet as a complement to their public stance of nonviolence. In response to posters that showed the devastation of people and property in Vietnam, one man asked himself, What am I doing eating meat? I'm just adding to the violence, and became a vegetarian. Another nonviolent Civil Rights activist described the connection to vegetarianism in these word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r. King I became totally committed to nonviolence, and I was convinced that nonviolence meant opposition to killing in any form. I felt the commandment Thou shalt not kill applied to human beings not only in their dealings with each other—war, lynching, assassination, murder and the like—but in their practice of killing animals for food or sport. Animals and humans suffer and die alike. Violence causes the same pain, the same spilling of blood, the same stench of death, the same arrogant, cruel and brutal taking of life. Vegetarian Ecofeminism A Review Essay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23.3 (2002) 117-146 Greta Gaard
个人分类: 素食天地|3140 次阅读|2 个评论
吃什么是个人的事?素食生态女性主义有不同意见!
jiangjinsong 2013-4-23 23:45
宣傳素食主義最引起許多朋友反彈的地方就在於:貌似對於人們個人事務進行干涉,而現代社會中以開明進步自居的朋友,在嚴守個人與公共領域分界線的地方往往都是斬釘截鐵不留情面的。但是,女性主義的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發現個人與公共領域的分界線可能並非是不可跨越的鴻溝,在傳統認為專屬個人的領域中存在非常重大的政治問題,必須要接受理性的批判和審查。 Greta Gaard 在 Vegetarian Ecofeminism A Review Essay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23.3 (2002) 117-146 中寫道: As Lynda Birke explains, One of the strengths of feminist thought is that it is never 'just' about women: it is a critical discourse that tends to ask uncomfortable questions about everything. Vegetarian ecofeminism puts into action the feminist insight that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and examines the political contexts of dietary choices as well as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choices in science and economics. 對素食主義干涉個人自由感到不爽的朋友,也許有必要讀一下這篇文章哦! 23.3gaard.pdf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98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by 同安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3-4-23 16:44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舌尖下的中国》读后感 读罢《舌尖下的中国》,掩卷沉思,思绪万千。中华文明“写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流毒深重,执教“中国社会思想史”多年,期待看到深入反思中国食文化的著述问世久矣!诚如此书作者所言:“要彻底搞清中国的口腔文化,也许需要100个形形色色的持证专家、学者持续不断的努力。” 停滞于口唇人格的中国人 与欧洲历史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演进不同,纵观中国历史,呈现出明显的循环往复和停滞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断言:“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停滞的帝国》一书中,法国作家佩雷菲特的结论是:中国千年未变,“中国以十足的中国方式在造自己的反。要同过去决裂,它却从中寻找可以依靠的因素来证明自己的不变性。”多少次以最伟大的口号呼唤起来的革命,最终以改头换面的老一套猥琐地回归而告终,“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一类的悲剧一再上演。 停滞的历史背后是停滞的文化,停滞的文化背后是停滞的思维,停滞的思维背后是停滞的人格。那么中国人到底怎么了?在曾经深刻影响了鲁迅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以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他为中国人归纳了26种性格特征。除了那些好的品质,负面的有:好面子、天性误解、拐弯抹角、柔顺固执、心智混乱、麻木不仁、因循守旧、缺乏公心、缺乏同情、互相猜疑、言而无信等。我们不无伤感地发现:首先,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这些性格直至今日仍然在这块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中大行其道。其次,这些性格特征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口唇人格有很大的相似性,似乎隐喻了中华文明的某种不成熟性。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把人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口唇的吮吸、咀嚼和吞咽等活动。婴儿即使不饿,也喜欢含着奶头不放,喜欢吸自己的手指也是常见的婴儿行为,所以婴儿的快感多来自口唇的活动。如果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会形成口唇人格,其最大特点就是自恋,是一个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的人。这种人往往贪吃、抽烟、酗酒,过于依赖,总希望被照顾(被喂养),以自己的需要为中心(自恋),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 弗洛伊德认为,由于体会不到足够的爱,口唇人格的人难能有爱别人的能力。为了近乎掠夺性地取得储备,他们对待他人的基本方式是敌对、抗拒,而这种敌对,由于他们内心未能完成的成长过程,不是以成熟个体的方式体现出来,而是“咬”(如口出恶言)和“哭”(如自怨自艾),还包括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出于生物本能,他们也会打架,但做不到打完就了结,而是“打一架结一辈子仇”,他们也会有性和婚姻,但性冷淡和性无能的比例会很大,婚姻也就难以幸福。与口唇人格的人相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获得安全感不是遵守规则和自我控制,而是通过“吃”“占有”甚至“掠夺”,长大之后他们也不习惯遵守实际的规则,尤其是那些妨碍他们满足口唇期欲望的规则。所以从法制到法治的过渡显得很难,“潜规则”盛行成灾,人们办事遵循的大多是“他不吃这一套”“给他点甜头吃吃”和“吃了人家的嘴软”。尤其当这样的个体占据了社会的大多数时,亚瑟·史密斯笔下那种“顽固的灵活性(Inflexible Flexibility)”就在所难免。尤其对于那些企望摆脱或已经摆脱口唇期人格的人,这种“顽固”就显得更令人绝望了。口唇人格总是受到一种人的欢迎,即独裁者。“父母官”称呼的发明绝非偶然,而恰好是人们发自潜意识对现实最绝妙的形容。口唇期的孩子依赖父母,服从权威,不敢反抗也不会有怨言,前提是能保证他们欲望的满足,即“吃”。这样的人管束起来是容易的,只要控制生存资源就可以。不难发现,弗洛伊德的以上分析和《中国人的性格》中描述的那些性格弱点不谋而合,而这些人格特质造成的社会后果相信读者都已耳熟能详。 如何从口唇人格中解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在具体实行的层面上,首先要逐步改掉自己贪吃的毛病。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对应着行为,如果能把行为加以改变,那么对应的心理特质就会变化,例如著名的系统脱敏疗法。口唇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于“吃”,而广义的“吃”又以对吃喝的喜好为基础,甚至对烟、酒等的过分依赖也是吃喝的一种扩展。婴儿要长大,就必须学会离开妈妈的乳头,学会用嘴之外的身体触碰世界;我们也必须让自己变得不那么馋,变“活着为吃饭”为“吃饭为活着”。蔬食健康,就不必非得吃鸡鸭鱼肉;有肉蛋奶了,就别再为了“猎奇”而非要尝尝果子狸炖水牛鞭。也许这会让你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别人能吃而你不可以,但你一定不可以吃,就因为你试图长大,而别人还是个孩子,大人和小孩子比吃是很没有水平的。 东西方文明提升之路 其实嗜食贪吃是原始人类的通病,“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人生追求,普遍存在于屠夫、海盗、土匪、杀人越货者、奴隶贩子、妓女、贪官、好勇斗狠者、虐待狂、暴君等人群中。但凡伟大的文明,无不和贪吃正面作战,以图提升国民性,走出口唇人格的陷阱。 首先以西方为例,欧洲文明有两大渊源:古希腊罗马传统和希伯来基督教传统。古希腊第一位卓越的素食思想者是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末期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被称为西方的素食主义之父。毕达哥拉斯认为动物也是有灵魂的,因此主张避免伤害动物,也不吃动物的肉,代之以植物性食物,并以此来要求他的弟子们。毕达哥拉斯认为“只要人不停止摧残低等级的生灵,他就永远得不到健康与和谐。只因为人大规模地屠杀动物,所以他们将互相残杀。播种杀戮和痛苦的种子是绝对不可能收获爱和欢乐的。”毕达哥拉斯的道德规范起初作为一种哲学伦理流行于公元前490至430年,旨在创造一种包括禁止杀生在内的普遍适用的法律,以禁止粗暴的流血,特别是动物祭祀,以及倡导“永远不吃肉”。直至19世纪“Vegetarian”一词被创造出来之前,“毕达哥拉斯派”一直是素食在欧洲的代名词。公元前五世纪的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安培多克勒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们之所以倡导素食是因为相信灵魂可以轮回。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深刻揭示贪吃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悲剧性影响。柏拉图记录了一段苏格拉底和葛罗肯之间的对话。苏格拉底说:城市应该简单,居民应以大麦和小麦为食,附以盐、橄榄油、奶酪和“农家风味的煮洋葱和卷心菜”,还有“无花果、豌豆、大豆”做的餐后甜点,烤番樱桃和山毛榉果,饮酒要适量。苏格拉底说:“这样做的人很可能能够平静健康地度过一生。”但是葛罗肯回答说,这样的一种膳食可能只适合“猪一样生活的群体”,人应该过一种“文明”的生活。他说:“人应该睡在软床上……享受当代的菜式和甜品。”换句话说,人应有权享受“奢华”的肉食。苏格拉底回应说:“让我们设想一下疾病流行的城市是什么样子……我们还要给需要吃肉食的人饲养各种各样的牛群,不是吗?”葛罗肯说:“我们当然得这么做。”苏格拉底说:“那么这种膳食会让我们更依赖医疗,不是吗?”葛罗肯不否认这点:“是的,的确是这样。”苏格拉底继续说,在这个奢侈的城市中,土地将会十分紧张,因为畜牧业会占据大量的土地。而土地短缺会导致市民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并由此引发暴力和战争,需要公正的裁决。而且,苏格拉底说道:“当肆意挥霍和疾病横行城市,法庭和手术室就会遍地开花,有才华者会争相进人这些领域,导致从业者的数量大量增加。”换句话说,在一个疾病和瘟疫流行的奢华都市,律师和医生将随处可见。在这篇文章中,柏拉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以动物为食,实际上是将我们置于危险之中。摄入动物膳食不能带来真正健康和富裕的生活。相反,以肉食为主的奢侈的生活方式只能产生一个充斥着疾病、痛苦、土地纷争、诉讼和医生的人满为患的社会。 再来看希伯来传统。犹太人的希伯来历有许多“斋戒”的日子,但最重要的一天是“赎罪节”(Yom Kippur)。赎罪节的斋戒是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每个犹太教信徒都必须守一日斋戒。《旧约圣经》说:“以下是你们万世的律例:圣历七月十日,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在你们那里侨居的外族人,都要克己守斋戒,不可做任何工作,因为这一天要为你们行赎罪礼,宣布你们是洁净的。你们必在耶和华面前得蒙洁净,脱离所有的罪。这是你们的安息日,你们要完全安歇,克己守戒。这是万世的律例。”(利末记16:29-31) 有信仰的犹太人,一般在犹太历的新年(岁首节)除夕前十天守斋戒,直到赎罪日,为过去一年中所有不当的行为赎罪。犹太会堂中的日历上有许多斋戒日,都有帮助信徒避凶趋吉的意义,每人根据自己需要选择斋戒日,但赎罪节之前的斋戒,是每人必遵的共同斋戒日。 在赎罪节斋戒开始前一天的晚上,虔诚的犹太教徒去会堂参加庄严的祈祷仪式,停止饮食二十五个小时,从日落到第二天的日落。守斋戒期间,放下一切工作,只做忏悔和祈祷,也禁止男女房事,不许洗澡,不许涂油膏,不许穿皮鞋。会堂里礼拜和祈祷仪式不停,从斋戒开始的晚上直到开戒之夜,这个仪式的名称是“彻底效忠誓约”(Kol Nidre)。一般的犹太人家庭,都在犹太新年除夕守斋戒一天,多数人不去犹太会堂去参加严肃的仪式。 除了最重要的赎罪节斋戒之外,犹太历上还有四个比较重要的斋戒日,主要是根据历史传统的斋戒习惯,都属于历史重大事件的纪念性质。根据古代犹太学者集体编写的圣书《塔木德》,这四个斋戒日是对每个犹太人后代的考验,提醒他们毋忘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的屈辱和迫害。其它一些非强制性的斋戒日,都与历史上的不幸事件或祈祷上帝赐福有关,例如瘟疫、自然灾害和政治迫害。这些一般性的斋戒,没有赎罪节斋戒隆重和严格,时间也较短,从日出前禁饮食到傍晚看到第一颗明星时开戒。斋戒日同时伴随着慷慨施舍,如在傍晚时向贫苦人家赠送食品。 到了基督教时代,耶稣基督首先明确表示对犹太教戒律的尊崇:“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玛窦福音5:17) 耶稣基督在圣山上向弟子们演讲时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要再面带愁容,像那些虚伪的人一样。他们把脸弄得难看让人看出他们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全部的奖赏了。你禁食的时候,倒要用油抹头,也要洗脸。这样,你禁食就不是给人看,而是给你在暗中的父亲看。你父亲暗中观察,就会回报你。”(《新约圣经》马太福音6:16-18) 从经文中看,当时耶稣基督是对参加宗教改革的犹太人说话,他们对犹太教的斋戒很熟悉,他们延续传统的斋戒习惯,有些人喜欢在外表做虚伪的表现。然而,现代的基督教会虽然以《新约圣经》为主要经典,对耶稣基督的教诲未必全部遵守,许多不同教派对斋戒各有不同解释,所以方式不同,如数天停止肉食、每日限用一餐、数日内只用饮料(包括饮酒),斋戒的天数也各有不同。 基督教中有“大斋戒”(Lent)制度,在复活节之前的四十天,定为“斋戒和忏悔”期,如罗马天主教、英国圣公会和一些接近天主教的教派都遵守大斋戒,是十四岁以上教徒的功修之一。大斋戒的规则各教会不尽相同,例如罗马天主教禁止食肉,但可以吃鱼;其它守大斋戒的某些教会规定,一天只许吃一次肉食,他们解释为“部份斋戒”。 在《圣经》中,关于斋戒的经文至少有三处:第一次是摩西接受十诫时,“摩西在耶和华那里四十日,四十夜,没有吃饭,也没有喝水。”(《旧约圣经》出埃及记34:28)第二处是犹太王伊莱贾无饮无食行走了四十个日夜在何烈山见到上帝。(《旧约圣经》列王纪上 19:8)第三处是耶稣基督在荒野中遭遇魔鬼引诱的时候,“他禁食了四十日,四十个夜。”(《新约圣经》马太福音4:2) 各处禁食的原因不相同,所以基督教会对斋戒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忠诚于上帝、与魔鬼的诱惑作斗争。 公元4世纪,希腊神学修道士庞义伐(Evagrius Ponticus)观察到当时的人们逐渐变得自我中心和骄傲,他草撰出8种损害个人灵性的恶行,分别是贪食、色欲、贪婪、伤悲、暴怒、懒惰、自负及傲慢。6世纪后期,教宗额我略一世将8种罪行减至7项,将自负并归入傲慢,伤悲并归入懒惰,并加入妒忌。他的排序准则在于对爱的违背程度,依次为: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暴食)及色欲。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托马斯·阿奎纳调整了七宗罪的顺序,并再次强调其重要性,称之为“不可饶恕的罪行”(Deadly Sins),“Deadly”在这里的意思是这些恶行属于原罪,例如盗贼的欲望源于贪婪。各种罪行其实环环相扣,所以各种各样的动机也被假设成是与各种罪行相连。例如骄傲(过度迷恋自己)其实暗示了贪食(过份消耗或浪费食物),其余各种罪行亦有相同的联系。与七宗罪相对立的是七美德,其中与贪食相对的是节制。 但丁在《神曲》里将贪食排名七宗罪的第二,并给予进一步的解释。现代的观点认为“贪食”指浪费食物,或是过度放纵食欲、酗酒或囤积过量的食物,但是在过去,任何因轻率而剩下的,都包括在贪食的定义中。而贪食也可以包括一些破坏性的行为,尤其指运动上争强好胜、物质滥用或酗酒。贪食的定义中包括了“沉迷”,所以,贪食除了指食物外,也包括对任何事物的过分沉迷(但丁的观点是“过分贪图逸乐”)。 1589年Peter Binsfeld把每种罪行和恶魔联系在一起,代表各种罪行的恶魔会引诱拥有相同罪行的人。贪食对应的是别西卜(Beelzebub),又称“苍蝇君主”,圣经中以“鬼王”相称呼。“贪食”在地狱所承受的惩罚是:强迫进食老鼠,蟾蜍和蛇。在《神曲·地狱篇》中,但丁认为,贪食的惩罚是饥饿。 在五大宗教中,诞生于公元七世纪,同属亚伯拉罕诸教的伊斯兰教是人类最年轻的一个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也有丰厚的斋戒传统。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真主启示说:“信道的人们啊!斋戒以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 莱麦丹月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你们困难,以便你们补足所缺的日数,以便你们赞颂真主引导你们的恩德,以便你们感谢他。(2:185) 先知穆罕默德说:“斋戒不仅是暂停饮食,而还应当防止口出愚昧和非礼的话语。” 作为伊斯兰教五大功修之一,斋戒形式上白日停止饮食守斋戒一个月,力求心灵清静、行为谦逊、和平、坚忍、施舍,禁止男女房事、不许动怒、欺骗、谎言和出恶语,每天的宗教功课是夜间做礼拜,诵读《古兰经》,思过忏悔,检讨对人不善的行为。守斋戒的穆斯林,不停止正常的劳动,工作和学习应当照常,只是承担更多的宗教功课。莱麦丹月(伊斯兰历第九月)的斋戒是全世界穆斯林共同遵守的法定“斋月”,是成人穆斯林的信仰纪律,没有例外。如果因病、旅行或工作劳累,斋戒可以间歇,但以后在生活正常时以同样的日数“补斋”,或对贫苦人施舍一人的口粮为补救一天的欠缺。在莱麦丹月之外,个人也可以在平日任何时候守一天或数日斋戒,也可以每月固定守几天斋戒,为了同样的目的,也为取悦于真主。斋月里穆斯林彼此以“莱麦丹·穆巴拉克”(斋月吉祥)互相问候。 伊斯兰斋戒的目的是使信士从心灵上更加接近真主,祈祷和忏悔,对自身做检讨,提高信仰觉悟和社会道德。在斋月结束那天,大部份伊斯兰国家举国同庆,举行集体礼拜和聆听学者演讲,走访亲友,庆祝开斋节。 最后再来看看古老的东方文明,首先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古代婆罗门教的发展,保留许多古代宗教的教义和习惯,现代的印度教徒对斋戒很认真,基本理念是克制物质欲望,减少肉体舒适,以求在精神上的坚守和磨炼。 印度教徒斋戒的方式是白日禁食,夜间祈祷守夜。 根据印度教的经典,只有排除对身体享受的欲望,才能使身体与灵魂飘然融入神界,获得灵性的感受。他们相信,生活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上,灵魂远离天地的精神,受到污秽的感染,失去光泽和智慧。信徒的崇拜必须从抛弃物质欲望开始,使全身心贯注,集中沉思神明的威严,其中方法之一就是节制饮食的斋戒。 根据梵文经典《艾卡达西》(Ekadasi),信徒必须在每个(阴历)半月的第十一日守斋戒一个昼夜,停止一切饮食。凡是年在八岁至八十岁的信徒都有这个功修的责任,不论男女、种族、种姓或贫富,都应遵守“完全的斋戒”。体弱多病者可有例外,午夜或中午允许少吃些素食而不是谷物不算开戒。 白天禁饮食,夜间祈祷、沉思和坐禅,可以清除灵魂中的污点,消除罪孽。印度教对周期性的斋戒理解为宗教的修持,精神的升华,也是对体质的训练,能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锻炼刚强的意志。 根据印度教的思想,肉食品是肮脏、污浊的,吃肉会污染人的身体;而素食者洁净高贵,深受神明的喜爱。目前,印度的素食人口占12亿总人口的比例究竟有多少,各种说法莫衷一是,从30%到60%都有。出身于婆罗门或刹帝利高种姓的印度教教徒,以吃素自豪,认为自己纯洁,出身高贵,瞧不起吃荤的人。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在社会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印度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 中华文明传承 如果说,东西方文明在经历了数千年宗教信仰的训诫,已经慢慢培育出对贪食的反省和道德自觉,走出了口唇期文明的婴幼儿状态,那么中华文明的出路何在?是否要全盘西化引进“七宗罪”的信仰?答案是:事实上任何一种文明,包括中华文明,其自我更新的种子早已根植在其文明的底部。 中华文明有两条互相对立的发展脉络,一条是反智主义倾向,崇尚“世知,则力可以胜之(《商君书·算地》)”,以酒池肉林、暴力和谎言为代表的法家,与此针锋相对的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追求教化、追求人格提升的道统。事实上,认真研究后不难发现,儒释道均对人类最原始的恶习饕餮(贪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看儒家。温文尔雅的孔子一向推崇清心寡欲的价值,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他肯定颜渊的杰出之处在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要求其入门弟子斋戒之后才能给予传道,《南华真经》记载:“颜渊问道于孔子。孔子曰:汝斋戒,吾将告汝。颜渊曰:回贫,唯不饮酒、不茹荤久矣。孔子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大丈夫气概的孟子则更加肯定斋戒的重要性,告诫君子要远离屠宰。在《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在《孟子•梁惠王篇》中还有:“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包厨也。”《礼记·月令》篇中有大量斋戒的内容,譬如:“周法,四时迎气,皆前期十日而斋,散斋七日,致斋三日。”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到来的前三天,天子要斋戒;夏至、冬至节气到来,所有的君子要斋戒。“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斋戒期间,君子要居于室内,静坐不动,平心静气,粗茶淡饭,摒绝女色,撤除声乐,不动刀兵,不兴土工。 再来看道家。道家历来崇尚清心寡欲,斋戒辟谷。《道德经》中,老子告诫沉溺于声色犬马的害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倡导通过斋戒来净化心灵,《庄子·知北游》中,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道家医学圣典《黄帝内经•素问》中,伯歧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养生之道,无比精细玄妙,但其最基础的层面,一言以蔽之,还是“顺应自然,清心寡欲,清淡饮食”。道教典籍中提到戒杀的不胜枚举,《太平经》:“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子欲学吾道,慎勿怀杀想。一切诸众生,贪生悉惧死。我命即他命,慎勿轻于彼,口腹乐甘肥,杀戮冲(充)啖食。能怀恻隐心,想念彼惊怖,故当不忍啖,心证慈悲行。”道教著名真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微旨》中说:“慈心于物,仁逮昆虫,手不伤生。”《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第4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79戒“不得渔猎伤煞众生”,第95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第97戒“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老君二十戒》:“勿食含血之物”。《老子化胡经》:“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之,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道家重要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也有“不可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穴覆巢、伤胎破卵,不可杀龟打蛇、伤害昆虫。”“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昆虫草木,尤不可伤。”基于对因果报应规律的敬畏,《六度生戒》中不厌其繁地宣扬施惠于动物、慈悲对待动物的好处:其第三条说:含血之类,有急投人,能为开度,济其死厄,见世康强,不遭横恶。第四条说:施惠鸟兽有生之类,割口饲之,无所爱惜,世世饱满,常在福地。第五条说:度诸蠢动一切众生,咸使成就,无有夭伤,见世兴盛,不履众横。第六条说:常行慈心,愍济一切,救生度死,其功甚重,令人见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贫得富,举向从心。……野外一切飞禽走兽、鱼鳖虾蟹,不与人争饮,不与人争食,并不与人争居。随天地之造化而生,按四时之气化而活,皆有性命存焉。……如无故张弓射之,捕网取之,是于无罪处寻罪,无孽处造孽,将来定有奇祸也。戒之,戒之。《化书》愤怒抨击了残害动物的各种行径:“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夺其亲爱,非义也;以斯为享,非礼也;教民残暴,非智也;使万物怀疑,非信也。夫膻臭之欲不止,杀害之机不已,羽毛虽无言,必状我为贪狼之与封豕;鳞介虽无知,必名我为长鲸之与巨虺也。胡为自安焉?得不耻吁?直疑自古无君子。” 毫无疑问,佛教是各大宗教中对饕餮展开最严厉批判的宗教之一。首先,佛教用“因果律”来解释为何不可杀生吃肉。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基于对因果报应规律的认识,佛陀特别指出了杀生的恶果,对无明的世人予以警告。《楞严经》:“阿难,汝修三昧,本出尘牢,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在《楞严经》中佛陀对吃肉的假冒佛教徒予以警告:“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其次,佛陀甚至在人类起源上强调饮食的极端重要性。《长阿含经卷六·小缘经第一》中佛陀为比丘们说明四种姓的来源,也就是人类的起源。佛陀讲,在上一大劫末所有的生命都往生到光音天上成为光音天人。光音天人的寿命终结降生到地球上。他们刚降生时仍然是以念为食,具有神足通,能够自由地在空中飞行,他们的身体仍然能够发出清净殊胜的光明,是最初的人类。后来地下涌出像酥蜜一样甘美的泉水,一些性情轻浮的人看到这些泉水就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到嘴里尝了尝,觉得味道很好,于是就放纵饮用取食。时间一长,这些人的身体开始变得粗浊,失去天身妙色,丧失了神足飞翔的能力,只能在地上行走,由天身发出的清净光明也暗淡熄灭。那些喝了很多泉水的人变得非常丑陋,那些喝得少的人还稍能保持面容光泽端正。于是这个世界上开始有了美与丑的分别。那些长得端正的人就变得很傲慢,瞧不起那些长得丑的人;那些长得丑的人就生起嫉恶心,憎恨那些长得端正的人,人们相互间就有了仇恨争执。甘泉枯竭后,地上生出细软的“地肥”,吃完后又长出粗厚的“地肥”,同样,吃得多的人长得就丑,吃得少的人长得就漂亮,互相更加仇恨,生起更多纷争。“地肥”枯竭后地上长出“粳米”,人类吃了这么多地上的东西后,开始有了男女性别的差异,男女相处久了就有了情欲,就有了性行为。为了男女同居,不让人看见,就建起房屋,遮蔽身体。有了房屋以后,人们更加肆无忌惮地过性生活,于是女人有了身孕。人类从化生变成胎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大家都争着取用“粳米”储积,结果“粳米”变得稀少而不洁,开始有了糠皮,而且收割以后不再自然再生。为了耕种粮食,于是大家就树起标志,分地种田。人们划分好土地疆界以后,有人渐渐生起了盗心,跑去偷别人的庄稼,引发大量纠纷。为了解决这些纠纷,于是选出“大王”当治理者,可以不用种田,由大家出一些米来供给他,好让他专心解决纠纷。为了建造房屋耕种田地,开始有了技术,有了私房私田,开始有了商业,纷争越来越多,政府也诞生了。佛陀告诫比丘们,随着人类饮食越来越粗糙,人类的贪嗔痴也变得越来越多,杀盗淫等一切恶行也如影相随,烦恼越来越多,社会越变越复杂。原来一切贪嗔痴和人间罪恶的的缘起,都和“贪食”有着极为甚深的联系,佛陀的这段开示不可不谓发人深省。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的考量,佛教对信徒有许多必须做到的信仰要求,从归信三宝,守五戒开始,有千百种感受佛慈悲开启的法门,解脱生死之苦,达到彼岸“波罗蜜”。正宗佛法修学有五大科目: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和十愿。斋戒是其中一项修炼法门,称之为“八关斋戒”,因为禁饮食只是形式,重在斋戒的实质精神。 在戒律层面,无论是在家男女信徒所持的五戒、八关戒斋,还是出家僧众的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都把戒杀生排在第一位,要求佛教信徒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大智度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不但戒直接的杀害,并戒杀因和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吃肉、贩卖猎具鱼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根据古印度《萨婆多毗婆沙经》,斋戒过程中必须关闭引发罪恶的“八关”:不杀生、不偷窃、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歌舞观听、不着香鬘不香油涂身、不坐卧高广大床。然后,才有具体行为的斋戒“不非时食”,时间只有一天一夜。在斋戒日,过了中午之后,除饮水之外,不吃任何食物,诵经念佛,禅坐到明晨。这是一种很不容易做到的修炼,稍有意乱,都有可能遭受“虽不破斋,而斋戒不清静”的后果,例如疲劳、烦恼、逆缘或饥饿难忍。如果坚持不住,可以宽恕吃一点糖类或果汁;中国的大法师们解释说:这种宽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 守着儒释道如此丰厚的文化遗产,却没有结出相应的文明硕果,实在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当下中国,酒类广告铺天盖地,所谓国酒茅台卖出了天价。中国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却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烟民。吃喝奢靡之风浸淫整个社会,无论是生意场、官场甚至文化界,都蜕变成了赤裸裸的烟酒肉吃喝场。最令人吊诡的是,如此痴迷于吃的民族,食品安全问题却惨烈到触目惊心的“易粪相食”的境地。如果说,一个文明,其中下和边缘阶层普遍有贪食习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象中华文明那样,从帝王到流寇,从文官到武将,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从巨富大款到流氓乞丐,从文化精英到文盲地痞,五湖四海的男女老幼都“以食为天”,把酒池肉林口腹之欲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毫无超越性追求,甚至互相毒害,这恰恰是一个文明停滞和衰败的迹象。当闯王手下那些愤怒的饥民把大腹便便的福王扔入锅内烹煮大啖“福禄羹”,揭开停滞历史的画皮,不难发现,这是一个“饥民社会”自我复制的故事,无论是革命者还是被革命者,从本质上来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吃货”,有着共同的“饥民心态”,穷则趋炎附势怨天尤人,达则作威作福恣意妄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那张自作聪明的肉片招贴画,拿动物尸体切片当作水墨画进行审美宣传,放大张贴作为国家形象。这种把美学庸俗化为烹饪观的做法,和法国人推崇鹅肝酱,丹麦人屠戮鲸鱼,加拿大人猎取海豹皮,日本人吃海豚,韩国人吃狗肉,中国人活熊取胆吃鱼翅燕窝,西班牙人斗牛一样,都是把残忍当有趣,把无知当个性,把陋习当传家宝,思维层次本质上还是一群围着屠宰场和动物尸体载歌载舞狼吞虎咽的原始人类,沉迷在口舌之欲而无超越性追求和道德自觉。这张招贴画恰恰是一个深刻的隐喻,“You are what you eat”,一个国家的国民性及其命运,和这个国家的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甚深联系,被猪血染红的山川河流。如何反思传统食文化,教化众生,复兴文明,这给当代的志士仁人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要求,但可惜迄今尚未得到学者文人的充分重视。当下炙手可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事实上一脉相承于梁实秋、林语堂等无数“写食主义者”,对传统食文化全盘接受,沉溺其中而不自知。而以鲁迅、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任不寐《灾变论》等为代表的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批判思潮,批判性虽力透纸背,但可惜忽视了对文化最隐秘的深层——饮食的深入剖析。而目前蒸蒸日上的国学热、传统文化教育和复兴运动,引经据典,侧重对民众的正面引导和教化,但在食文化反思层面仍有所忽视和不逮。我们欣喜地看到《舌尖下的中国》这部开山之作横空出世,局部弥补了这一空白,给仍沉溺在舌尖快感中的国人一记当头棒喝,使其顿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振聋发聩之言:“中国口腔文化的危害如此隐秘、严峻而又紧迫,以致于我这个学养欠缺、而又徒有一腔热血的无证作家都按捺不住,就像一个羸弱之人看见一堵倒向人群的墙就下意识地冲了上去,既是奋不顾身,又是不自量力。——无知者无畏,皇上不急太监急,我是准备做烈士的。我第一个“跳出来”讨伐中国口腔文化,绝对不是表明世人皆醉独我醒,而是因为味觉的超强逞能,在理智麻痹之前的本能反抗,是一次舌尖下的中国的突围。也是因为那些沉溺于口腹之欲不能自拔的美食家们无意的误导和那些以粉饰太平为己任的专家学者们的有意无意的不作为,引起了我的不快,激发了我的莽勇。大言不惭地说,是为了引起对中国口腔文化反思、警醒、澄清、扬弃、通缉和取缔的注意。”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这种以贪婪作为第一推动力,“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式的不计后果“发展”,给人心、社会和环境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或许等到最后一条河流被污染,等到最后一棵树被砍倒,等到最后一条鱼被捕捉,然后人们才会明白,原来钞票是不能吃的。两千年前的伟大学者,罗马国王尼禄的导师和顾问塞涅卡这样写道:一亩或是两亩的牧场可以养活一头牛,一片树林可以养活几只大象。但人却要通过掠夺所有的土地和海洋才能养活自身。为什么自然赋予了我们如此之渺小的身躯,但却给了我们这样贪得无厌的胃口?口腹的奴隶(萨卢斯特这样称呼人类)只能算作是低等动物,不配称为人类。不,不仅仅是他们,还有那些已经丧生的人……你或许应该在他们的墓碑上刻上“这里埋葬的是自寻死路的人”。 就算您有一颗权权报国的赤子之心,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能力拔山河除暴安良吗?您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吗?您能智力超群发明创造吗?您能富甲一方造福天下吗?您能辩才无碍教化民众吗?您能救苦救难普渡众生吗?如果这些难以做到,但是有一件事情,不需要时间、不需要进程、不需要助缘,仅凭一己之力,现时、当下、立刻,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完完全全不打折扣地做到的,这就是成为一名日常生活中的素食英雄,向饕餮说不,开始逐渐减少肉食直至素食,拒绝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它与我们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会怕会痛、趋乐避苦、贪生畏死、有眷属相亲、有贪恋不舍的动物的痛苦之上。这样做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还能拯救无数的动物,减少饥饿和社会不平等,甚至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这恰恰是他们最容易最可能做到的最伟大的个人英雄主义宣言。托尔斯泰说:“一个追求完美道德的人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素,相信素食能够带给那些想让天国来到人间的人们无比的喜悦,因为素食象征着人们对完美道德的渴求是真切的。一个人不可能不对此心生喜悦。” 诗人李威读了托尔斯泰这段话后,在《素食的象征意义》文中写下这段感人肺腑的心灵独白:“想想吧,当我们为自己几乎终生不可能消弭与生俱来的缺陷而感到无奈的同时,对于自己仅需举手之劳就可完全实现的善行,却拒绝奉行,那又该是怎样的遗憾呢?其实还远不仅仅是遗憾!当一个人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的时候,就会因自己的口是心非而汗颜——如果我们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近在咫尺的小小善都拒不奉行,仅仅因为不能拒绝口腔与咽喉三寸之地的快感,就任由自己欺骗自己每天每时每刻让无穷无尽的动物遭受难以形容的恐惧和痛苦是必须的也是合情合理的,那么,我们还怎么好意思奢谈那些更为宏大更为旷远的良知与博爱、公平与正义,和谐与美善?素食的象征意义就在于此!它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它代表着一个人向自己宣告:我对美好的渴望是真的,因为,我不仅心里向往,不仅嘴上宣称,我已经付诸于——哪怕是小小的——行动!” 诚如作者所言:“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修身始于对口腹之欲的超越,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文明复兴从舌尖开始,素食主义救中国。从这个角度,《舌尖下的中国》是一本醒世之作,是一本值得每一位追求美好良善的中国人放在枕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阅读反思的自我救赎之书。 同安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昌平军都山 研究方向:中国社会思想史,宗教社会学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zenwin 微博: http://weibo.com/zenwin 邮箱happylian2009 @ gmail.com 2013-1-24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337 次阅读|12 个评论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未删节版)by 李麦逊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23 08:59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未删节版) ——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兼本书序 编辑推荐 《舌尖上的中国》很精彩,《舌尖下的中国》很无奈! 中国饮食文化批判书,让你了解一个饕餮民族的前世今生! 一个人想要获得灵魂的自由,必先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 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作序 清华大学教授蒋劲松、中国政法发行黎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何袜皮 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具建设性的独特的大众文化读本。作者经由嚣张而幽微的食文化,来梳理和探究母文化中的病灶,为国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救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作者的追溯、论证及结论颇具警示意味: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追逐,导致了国人的饥民人格、现世感和身体化生存,并形成和他人、环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紧张关系。作者锥心泣血地呐喊,一个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口腔的囚禁。必须将“民以食为天”予以颠覆,回归到“食以民为天”,中国人才能走出“身体化生存”的精神囚笼,回归为健全的人,凝视自己,仰望星空。 作者简介 李麦逊,原名李波,祖籍山西左权,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于四川广元,长期从事写作和英语教育工作。2007年移居美国,和太太Kimberley居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李麦逊和他的作品被媒体广泛报道和争议。 目录 自序 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 食以民为天—以“食”为鉴 代序 魔鬼的礼物 第一章 “吃货”即“吃祸” 第二章 “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 第三章 口腹之欲升华如何成为文化 第四章 盛宴五千年 第五章 饕餮罪vs“吃”教——中西方食文化主要差异 第六章 饕餮的传人——饥民和饥民社会 第七章 今天不吃喝,明天就会死去—国民吃喝风心理机制透析 第八章 打蛇打七寸,对付人捏住他的胃——“吃”是一种秘密武器 第九章 “吃”事虽小,关乎荣辱 第十章 吃”是历史的掘墓机 第十一 章魔鬼液体里泡不出正能量——可悲的中国酒文化 第十二 章多好的材料,却做了马桶——我看美食家(写食主义者) 显示全部信息 媒体评论 李麦逊找到了研究中国人的新方法:把“吃”提升到认识论高度,作为透视中国历史的独特视角……具更长远意义的是,这部书从新角度对中国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救赎同时做出了努力,毁灭的同时给予建设,不将希望彻底窒息。《舌尖下的中国》给我的震荡绝非三言两语可以平息,它使我看到“口腔化研究”还有大片待耕耘之地。本书加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对老式的中国人研究产生冲击,这个研究是掀开新页的时候了。 ——孙隆基(著名美籍历史学家) 李麦逊振聋发聩地提出:“中国人主要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这一命题是能产生丰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矿。作为极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课题,倘若深入下去,甚至可以像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样产生出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 老实说,对书中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尤其弥漫全书反传统的激烈情绪,但即使如此,我仍要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蒋劲松(清华大学历史教授)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吃货”即“吃祸” (一)一道人类学难题—亚当和夏娃“国籍”考 有一则寓言式笑话是这样的,据《旧约全书?创世纪》记载: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最初他们诗意地栖息于伊甸园。只因禁不住蛇的引诱而偷食禁果,才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到条件恶劣的地球上繁衍后代。 很多民族都喜欢用这俩人攀附自己的祖先,这时候争议出现了:地球上民族很多,亚当和夏娃究竟属于哪一民族?于是有人论证说,亚当和夏娃可能属于任何一族,但肯定不是中国人。如果是,决不会等到蛇来引诱,就先把那条蛇给“引诱”了,蛇肉红烧,蛇骨熬汤,蛇胆泡酒……办法多了去了。 美国学者伊安?罗伯逊在其著作《社会学》一书中说:“美国人吃牡蛎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不吃蝗虫,非洲的祖鲁人吃蝗虫不吃鱼类,穆斯林吃牛肉不吃猪肉,印度教徒吃猪肉不吃牛肉,俄国人吃牛肉不吃蛇肉……他们都有所不吃。而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大吃家,什么都吃。” 为了避免西方学者的偏见,不妨看国学大师林语堂的阐述(《吾国与吾民?饮食》):“人世间倘若有任何事情值得吾们的慎重将事者,那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他还说:“……吾们不得不吃凡手指所能夹持的任何东西……除了医药和烹调上的偶然发现,吾们实在为地球上唯一无所不食的动物,只要吾们的牙齿健在,吾们将永远保持这个地位……” 的确,无论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中国人是一个海陆空无所不吃,无所不吃其极的民族。在“民以食为天”的“天条”下,历经几千年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中国的食文化只有“博大精深”这四个字才配。中国堪称世界上唯一的“超级饮食大国”,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文明。这让我们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落后和屈辱后,多多少少保持了一个“没落贵族”的自信心。 不可否认,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发育,成为民族的、公共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早就被誉为“国粹”。当下,食文化在中国无处不在。形形色色的美食媒体和几乎所有的综合媒体,都辟有美食或美食家专栏,美食出版物风起云涌,不遗余力、喋喋不休地挖掘、继承、弘扬我们的口腔文化。 从国家到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食文化研究机构、美食协会、美食家协会。那是一级群众社团组织,有相当的行政级别和社会地位。美食机构常举办名目繁多的烹饪大赛。“伊尹奖”取自中国三大“厨神”之一、厨师鼻祖、夏末商初的宰相伊尹,是中国烹饪界最高奖项,和文学界“茅盾奖”、电影界“金鸡奖”、新闻界“范长江奖”、建筑业“鲁班奖”相提并论,竞争则更激烈。 一些地方纷纷举办美食节,职业技术学校也开设烹饪专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食文化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舌尖上的中国”到处弥漫着美食的气息,“民以食为天”如雷贯耳。 一旦刨根问底,“民以食为天”却是一个堪称阴谋的“伪天条”。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为了发展生产,维持繁衍,“民以食为天”还算合理,但把它作为亘古不变的天条,则近乎于无耻和谋杀!中国近30年飞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物质基础,人们在这个“伪天条”蛊惑下,本末倒置,吃得理直气壮,吃得忘乎所以,吃得匪夷所思,吃得骇人听闻,吃得走火入魔。先富起来的那些吃货老饕们,更是“饥民人格”大爆发,“食”令智昏、暴殄天物乃至人神共愤。 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以食为天职的不是人—那是天蓬先生!一旦灵魂的安宁让位于味觉的快感,原则就招安于利益,理性的光芒也暗淡于世故的阴霭之中。任何对科学的误会和仇视都不能不付出代价,只不过有的代价由个人付出,有的则由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付出罢了。 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为。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无耻掠夺,大自然都无情地报复了我们!中国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敲起了警钟。如果中国人不首先将“贪吃”“滥吃”这一首要陋习改掉,不将狂舞的舌尖收敛住,彻底反思中国食文化并扬弃其中大量糟粕,警钟终将变为丧钟,中国将有崩溃的危险!中国如何垮掉?中国将毁于舌尖、唇齿和肠胃!翻开历史的账目一查,中国已经被吃垮过N次了。 (二)同一条阴沟跌倒N次—从“非典”到“甲肝”的警示 2003年5月23日,香港大学宣布,基因分析证明果子狸“SARS”(非典)样病毒与人类样病毒有99%以上同源性。次年,“SARS”科技攻关组宣布: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主要载体。“疑犯”成为了“元凶”。 果子狸,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如下:“花面狸专上树木食百果,冬月极肥,肉甘平补气,去游风,是桌上珍品……”金庸在《神雕侠侣》里也写过:“那百粤之地毒蛇作羹,老猫炖盅,斑鱼似鼠,巨虾称龙,肥蚝炒响螺,龙虱蒸禾虫,烤小猪而皮脆,煨果狸则肉红,洪七公如登天界,其乐无穷。”果子狸一直被推崇为“山珍之首”。“红烧果子狸”“双冬果子狸”还曾列入国宴。近年来野生果子狸锐减,是市场上的紧俏货,价格暴涨,从2003年每公斤两百块,到2009年就翻倍了。 我当时在重灾区北京。我被囚禁在家一月之久,住在一家大型医院附近,每天都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如临大敌。一夜之间生活全被打乱了,社会信心指数一泻千里。无数的商务活动、会议等被取消,餐饮、旅游、交通、娱乐等行业遭受灭顶之灾,经济损失巨大;国际形象空前危机,那一段时间,“中国人=病原体”“隔离中国”等论调甚嚣尘上。 其实,警钟并不是没有敲响过,只是骄傲而健忘的现代人在歌舞升平、大快朵颐带来的感官快感中好了肠胃忘了痛。早在1988年初,上海发生的也曾震惊世界的“甲肝”灾难,同样是一场“吃祸”。 南方沿海居民喜吃毛蚶、蛤蜊、蛏子等海鲜,习惯将蚶类在开水里浸一下,蘸上调料食用,味道鲜美,但病毒不能被灭活。蚶类生长在河口和海湾近海水域,这里富含肝炎病人排泄的病毒。一只毛蚶每日滤水40升,水中肝炎病毒在贝体内被截留、储积,并可在其体内存活3月之久。要从蚶体内分离病毒很困难,当含病毒的海鲜被人吃,病毒就找到新“家”。 据统计,当时上海市约230万人食用过毛蚶。5个月间,报告病例310746人。按规律,没有进入临床但携带甲肝病毒的患者是其4倍,这意味着当时上海有150多万人是甲肝病毒携带者,而当时上海人口不过1200万。 这场危机严重影响到城市运转:在传染医院、停车棚里、浴室里睡满了病人,市民拎着钢丝床挤在病房外面。生产一线减员1/10,仅柴油机厂就有500多职工感染,销售出去的食品被退货……这场疫情最终导致死亡47人,经济损失达10.65亿元,是当时上海全年预防保健费的24.7倍,卫生事业经费的4.44倍。还不包括外延经济损失,有专家估算过百亿元。 其实,上海人也不是“第一个被螃蟹咬者”。1978年,宁波市民生食泥蚶,近3000人爆发甲肝,经查原是泥蚶养殖场受污染所致,但并没有引起上海人警醒,依然大吃毛蚶。 其实果子狸和蚶类产品只是病原体之一,专家经多年研究发现,很多野生动物自身就是病原体的一个“库”。比如鸟、鼠、蛇、蛙、穿山甲、刺猬、蜥蜴、蝙蝠甚至猪,体内都携带很多类似钩形虫、悬毛虫等寄生虫,可引发精神错乱、心肌炎并发症等多种疾病。科学界普遍认为,艾滋病(HIV)病毒源自猩猩和猴子。 2001年,香港出现的怪病“飞禽传染病”(H5禽流感),正是吃鸟类所致。2009年在墨西哥爆发的“H1N1”(猪流感),是“非典”后又一重大疫情,这种新病毒的源头至今仍未查出。另外,登革热、鼠疫、狂犬病、疟疾、口蹄疫、炭疽、乙型脑炎等都由动物传给人类。仅仅动物身上的曲霉菌和寄生虫所引发的疾病就多达百余种,一旦被感染,现有药物几乎失效。 这一次次“天谴”也许只是一个个凶兆,谁也无法保证比它更加可怕的灾难就不会爆发! (三)过把瘾就死 指望一个贪恋口腹之欲达几千年之久的民族一夜之间就“放下菜刀,闭上嘴巴,立地成佛”简直是痴人说梦。酒食总是让中国人异常兴奋,好了胃,忘了痛。 在“吃”这一点上,中华民族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饕餮”,“不见棺材不掉泪,见了棺材还要醉”,“缴枪不缴醋罐罐”,“老子就好那一口”的,气概不逊《西游记》里的天蓬元帅。 “非典”前野生果子狸每公斤售价两百元,到2009年就暴涨一倍,现在恐怕又翻番了。 君不见,就在全国人民谈“非”色变的2003年春,笔者住在重灾区北京,我楼下24小时营业的餐厅和不远处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里没有安静几天,很快就人声鼎沸起来。就像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的鼠类,片刻惊魂后,怯生生地探出脑袋,面面相觑,见自己侥幸逃脱,就心照不宣相视一笑,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来,接着吃。 在“非典”策源地广东,一些人置国家法律、紧急禁令和身体安危于不顾,顶风作案。在广州禽畜批发市场,各类野生动物照卖不误。食肆里,野味应有尽有。餐厅称,食客一来就点野味,如不经营,就得关门。 更有甚者,白云区西槎路某酒楼竟挂出“现场活剥鳄鱼、娃娃鱼”的红布招牌招揽食客。娃娃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时每公斤价格已达1380元,要吃必先预约。当地村民说,这家酒楼开设此吃法两月多了。 2003年8月,北京香山曾发生“馋嘴民工偷吃天价葡萄案”,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媒体都在标题上使用了“馋嘴”二字,颇耐人寻味。案件其实很简单。8月7日凌晨,4名河南籍民工潜入一果园偷吃葡萄。饱餐一顿后又用编织袋装了47斤葡萄带走,被巡逻民警逮个正着。经查实,这是北京农林科学院投资40万元、历经10年培育的新品种。该项目仅有100余株,4位民工的馋嘴之 举令其中20余株试验链条中断,被吃葡萄估价1.1万元。9月,海淀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批捕其中三位。这意味着,如果这个估价被法院认可,这几位倒霉的“馋嘴民工”将面临着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舆论关注下,“天价葡萄”最终估价千元左右。当犯罪嫌疑人李高尚等人知道馋嘴惹下了如此大祸时,后悔得流下了眼泪:“要知道那么贵重,说啥也不敢吃啊。”近一年后民工取保候审,此案后来因广泛关注,最终,葡萄的价值回落到376元,3名民工被无罪释放。 我估计今年初在津巴布韦偷猎40只野生龟的几名中国工人被捕后也一定悔恨交加。 关于中国吃货的新闻,俯拾皆是。就在修订稿交稿前两天偶尔浏览一新闻,居然看见两起几乎可以和上述案件并为“馋嘴连环案”的案件,地点是河南郑州和四川达州,赃物是桃子和鸽子,作案者又是几名馋嘴吃货。 《大河报》2012年7月2日报道:“昨晚,在郑州森林公安局第二派出所,面对白色编织袋内各种娇艳欲滴的桃子,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桃育种组副研究员牛良痛心不已。而审讯室内一偷桃者也是一脸沮丧,不停嘟囔着:‘俺真不知道偷的桃那么贵啊!’……此案还在进一步审理中。” 华西都市报7月3日讯,2011年6月,达州两男子爬至一栋居民楼楼顶,将楼顶养的12只信鸽偷吃。不久,两人又窜到其他居民楼,先后偷盗27只信鸽和一只母鸡,以及一只兔子。2012年7月,两人准备再次偷盗信鸽时被警方抓获。经达州法院认定,因被盗的29只信鸽价值6700多元,数额巨大,两人分别被判4年。 其实,饿了,馋了,到农家菜地、果园顺手牵羊摘个黄瓜、桃子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本人小时候就有此劣迹,曾被老农民扭送到学校,被兴冲冲的教务主任煞有介事地批评一番,把赃物送进他的厨房,也就不了了之了。“偷食”的确会在口腔快感之外加上心理快感,那种犯规越轨的奇妙快乐,没有“偷食”(偷腥)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只是这些农民太倒霉而已,居然吃进了监狱,不过比起那些吃死的,还不是最冤的。 我想起199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期间的一则电视新闻,揭露日本在中国许多地区留下化学毒弹,到半个世纪后仍然危害中国人。其中东北某地建筑工人挖出一枚毒弹,并倒出一些透明液体,在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的情况下,一工人勇敢地伸出舌尖一尝,顷刻死于非命,使人惊恐万状,感慨良多。 2006年8月3日凌晨,武汉地区发生雷暴后,武昌车辆厂公园游乐场罕见出现一地麻雀,有死有活,不计其数。附近居民发现后,不是向环保部门、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也不是救助放生活麻雀,而是在“禽流感”风声鹤唳时期,乘“雀”之危,争先恐后捕捉一空,上千只麻雀均成吃货们盘中餐囊中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过,因为“吃”而丧命的中国吃货实在也是数不胜数。但最让人迷惑不解的还是那些“明知食有毒,偏要吞下肚”的不理智的行为。比如,美食界有一“佳话”,骇人听闻:拼死吃河豚。河豚古称“鳆鱼”,肉质细腻、鲜美无比,但肝脏、生殖腺和血都含巨毒,其毒素远高于氰化钾。朱伟在《考吃》中记载古人烹杀河豚的方法,小心谨慎媲美外科手术:“剖河豚,要先割眼,再去腹中鱼子、内脏,自脊背下刀剁开,洗净血迹,肥厚之处血丝要用银簪细挑干净。然后剥皮,将皮入沸水一滚捞起,用镊子摄去芒刺……”任何环节稍有不慎,必死无疑。但古往今来,在江南一带,自告奋勇吃河豚的仍大有其人。有的不幸中毒,生未必做人杰,死却为饕餮,似乎是无上光荣。至于那些前仆后继的生还者,皆一副不枉此生的满足感和荣誉感—正因为有毒,才有特殊的诱惑力,那份刺激才是最好的调味品。 甚至连说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淡泊而伪善话语的苏东坡都无法摆脱河豚的诱惑。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春,河豚上市季节,苏东坡赴任江苏常州团练副使时,有位善于烹饪河豚的常州厨妇宴请苏东坡。烹饪后端出去给苏东坡品尝,自己则和家人躲在屏风后观察苏团练的吃相。只见苏大人早已摩拳擦掌,垂涎三尺,一边饕餮不止,一边大叹:“也值一死了!”完全将生死置之度外! 还有岭南人乐“吃”不疲的狗、猫、蛇、鼠、海狸鼠、果子狸、蜥蜴、各种鞭、蚂蚱、蜻蜓、蟑螂、蝗虫、蝎子、白蚁、蛆虫、蝙蝠、蚯蚓、蟋蟀、癞蛤蟆、蛤蟆卵巢……以及生吞河虾,活吃猴脑等习俗,无不令人心惊胆战。 中国吃货们显然已将口腹之欲置于生命之上,无限美味在于舌尖之上,正如无限美景在险峰之巅,吃的就是心跳! 第二章“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 我们的食文化到底有什么魔力和威力,让我们一刻也不停息地吃了几千年,让十三亿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如痴如醉、一如既往、变本加厉、舍生忘死地吃下去?在这不可理喻的集体性疯狂后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畸形而凶猛的心理动机?要反思、批判中国食文化,那么,中国食文化到底是什么?中国吃货到底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博大精深而又穷凶极恶的食文化的发育机制究竟是什么?舌尖下的中国又是怎样一幅景象,它将造成怎样的可怕后果? (一)我食,故我在—国人认识论基础 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被黑格尔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有一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本意是:“通过思考而意识到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这句名言在过去的东欧和中国学界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是“意识决定存在”“思想先于肉体”,遭到唯物主义者严厉的批判,认为其本末倒置、荒谬可笑。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认识论强烈影响了西方人,特别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理性基本认知方式和认知态度,即使对于食物也如此,辛辣食物尽管味觉愉悦,但因为有害健康而被理智拒绝。中国人对外部的认知却是通过用口、鼻、舌等味觉、嗅觉或者肠、胃等消化系统来进行的。台湾教授张起钧在《烹调原理》一书序言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现代美国式的新教文化)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我们不妨将中国人的认识论和存在方式推导为:“我食,故我在。” 1.“吃”是中国人朴素的认识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口腔化”的现象特别突出,这在汉语文字中比比皆是:嗜、嗅、吃、喝、啃、咬、咀、嚼、咂、嘶、噬、咽、叮、呷、叼、呕、吐、喷、啜、喂、吸、吮、品、吞、呃、哺、哽、啄、啖……除中华民族,谁能创造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口腔文字”?表面看每个字都是进食招式,其实每个动作还包含着一次认知世界的实践,是由唇、舌、鼻和唾液构成的一套组合动作。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祖先们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对农作物、果蔬、作料的筛选、培育,对于食物加工、菜肴烹饪等,主要通过鼻、口、唇、舌、牙、肠、胃等味觉系统这些本能手段来进行。尤其是舌尖,不足方寸的小小舌尖,遍布味蕾,是味觉神经最集中的地方,无疑是中国人认知世界的开路先锋。 汉代刘安编撰的《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说的是原始农业鼻祖神农氏(也有神农即炎帝之说)在尝百草,定五谷过程中,发现有的味甜,有的味酸,有的味苦,有的味涩。有的吃下后恶心呕吐,甚至肚疼腹泻,有的吃下后精神爽快,吐泻顿止。如此鉴别,一天就中毒七十次。 另一“国粹”中医也是通过味觉实践建立起来的。传统中医讲究“医食同源”,神农氏(也被称为中医药鼻祖)、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都亲自上山采药,咀嚼草根,感觉疗效,完成药物选定和药方配制。可以断定,很多毒草药的发现和认知,都让中国人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 味觉超常发达是一个好厨师的首要条件和生命线。中国古代名厨易牙,传说他的舌尖极善辨别滋味。淄水、温水两河水味略有差异,他只要在舌尖上一舔,就知道哪罐是淄水哪罐是温水。成都火锅名店“谭鱼头火锅”厨师兼创始人,他本是个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退伍的军人,先开书店,很快倒闭,再开火锅店,算半路出家。他毫不谦虚地说,无论什么菜,只要他尝过一口,就可以把它给琢磨出来,不差毫厘。他短时期内的巨大成功和他超常发达的味觉认知鉴赏力不无关系。 同时,味觉敏锐是一个美食家的起码条件。中国人评价某家餐馆,绝对不会说它的营养有多好,环境有多好,卫生有多好,而是菜肴味道如何美妙,味觉至上!好些酒楼门脸两旁都雕着这样的对联:“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的确,中国饮食观的精髓是“五味调和,味道为王”。 所以酒楼餐馆都投其所好,将炮制每道菜肴的师傅编上号,一起上桌接受食客现场鉴评。可以想象,厨师的身价和餐馆的前途完全依赖于他对顾客味觉的讨好程度。环境的重要性主要取决于它在视觉上有助于进餐,但它只是辅助性指标。顾客对于卫生的要求睁只眼闭只眼,远没有对味觉的要求那样苛刻。 直到现在,这种原始的认知方式还顽强地主宰着中国人的认识论。比如,一个中国旅行者到达一个陌生地方的当务之急,运用朴素而超常的嗅觉系统找到家乡的客栈、会馆、办事处、酒店,活像蚂蚁用触觉寻觅。其实,他们是通过异乡味道醇正的家乡菜验明正身,找到自己和同类,也就找到了存在感,消弭了异域感,找到了安全感。即使在异地的餐馆,中国人也很快会通过陌生客人点的菜式和酒水品牌找到同类,反证出自己的存在,彼此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倍觉亲切和安全。出了国门更如此。美籍历史学家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描绘到,很多华人移民到北美,首先选择那些有中餐馆的地方。如果找不到打中国酱油的地方,便立即如迷途羔羊,凄凄惶惶,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有过中医就诊经历的知道,医生在“望”时,会让你露出舌苔,看你是否有“寒”。然后问你是否口中“寡淡”,如果寡淡,就有病兆。大导演李安的《饮食男女》以饮食角度探讨家庭人伦关系,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的大厨老朱在失去味觉很久后,突然恢复了,他哽咽着喝下女儿为他煲的汤,惊叹:“我终于尝到了味道!”活像死里逃生!显然,老人家是通过验证自己味觉的活着证明自己生命的存在。 显然,那些因“馋嘴”而面临牢狱之灾的民工,一定是因为抵挡不过味觉的诱惑。而东北那个因为品尝化学毒弹泄漏液体而死亡的工人,也是试图用味觉器官来认知和鉴定神秘的不明液体:这玩意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记得国学大师林语堂在分析为什么中国人对世界动植物学毫无建树时,不无忧心而又幽默地指出,中国人始终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而是一心只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想一口吃掉它。这真是太形象了,连我也这样。我记得我在动物园观赏动物时,唾沫异常丰富滋润,对动物烹调后滋味的向往远远大于求知的渴望。提起天鹅,吃货们油然会想起“天鹅肉”,谁会关心它是什么科、什么目,习性如何?是否属于濒危物种呢?大约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舌尖阶段”,所以中国科学文化不昌,超验思维迟滞,公民观念缺失,生态意识淡薄,而食文化大盛,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 是的,中国人味觉系统异常发达,主要是靠味觉认知自己,认同同类,认知这个世界,也是通过味觉来表达这个世界。鲁迅曾称赞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我想这人一定是个中国人。毛泽东曾教导人民,要知道梨子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尝是要用口去实行的,由此引申出表达探索、试验、了解等意思的“品味”“品尝”“尝试”等词。思考问题叫“斟酌”,揣度、猜测叫“咀嚼”“琢磨”,理解问题叫做“吸收”“消化”,等等,这些既是进食动作,又是认知世界的实践。反过来,如果不求甚解,则叫做“囫囵吞枣”“生吞活剥”“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 一个动词“尝”将人生百味以及世间万物都统统囊括了。在认知的程度上也有差异,如果学风浮躁,不求甚解,就叫“浅尝辄止”。如果学风严谨,刻苦钻研,则需要“慢嚼细咽”,比如对高层精神和领导讲话就要仔细领会,官话叫“吃透”。 由此还派生出很多词汇。“把玩”“玩味”常用于对某事物,特别是艺术作品的鉴赏。显然,“体味”比“体会”更传神。兴趣、爱好叫“口味”“胃口”。感受效果常用“滋味”来表达。中国人常用“有品味”“没品味”“对胃口”“倒胃口”对一个人或者作品作出正面或负面评价,“没人味”是对一个人非常糟糕的评价。“淡而无味”“不咸不淡”指内容贫瘠或者表达方式平庸,“回味无穷”则是对艺术品的最高评价。“乏味”“平淡”“寡淡”“淡泊”既可形容艺术品,还可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比如,“淡然”“淡出”(江湖)。比如《水浒传》里,梁山好汉几天不杀富济贫,就抱怨:“口中淡出个鸟来。” 中国文人还喜欢将作品比喻成“精神食粮”,常在作品的前言、后记或“编者按”里看到“以飨读者”字眼。显然,作品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吃”的!“淡”还被引入经济领域,“清淡”,“看淡”就是前景不看好。 人们的各种心理状态也可以分别用“酸、甜、苦、辣”等味觉差异来认知、反映和表达,极其微妙和形象。比如,“酸”比喻悲痛、失落和嫉妒,酸溜溜、醋意大发等,根据这种心理状态,还引申出两个词汇:“酸楚”,有悲痛、失落之感;“穷酸”则是寒碜、迂腐的意思。“甜”比喻愉悦感觉(在后面章节《文化、审美源于味觉》中有详细论述)。“醉”是比“甜”更上层次的愉悦感。“苦”和“涩”作为“甜”的对立面而存在,如“痛苦”“苦涩”“艰苦”“苦难”“苦闷”“苦孩子”“苦大仇深”“苦海无边”等。“辣”和“辛”表示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反对或敌意。“麻”有感觉迟钝、认识不清之意,如“麻木”“麻痹大意”;在四川方言中,将那些不顾场合胡言乱语的人称为“吃麻了”“喝麻了”…… 爱好的雅称叫“嗜好”,“嗜”就是最笼统的嗅觉体验。显然,中国人表达快乐、满意常用的词语“爽”“舒服”和四川人的“巴适”“安逸”基本都是从进餐时的愉悦心理的借代用法。 中国人还习惯用“香”“臭”这个嗅觉体验来指代品质,如“香喷喷”“香饽饽”“书法(棋技、琴技、车技等)臭”“名声很臭”等等。可以想象,如将香港改名为“臭港”将会引起多大的麻烦。 中国人甚至常常将一些复杂的事物用一个“味”字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风味”“人味”“人情味”“火药味”“酸楚味”“意味深长”……当然,这样的“味道”一般要搭配一个“嗅”字成为一次对事物的认识,显然,“嗅”是一个比“尝试”更为微妙而传神的动词。 另外,事物的变质也常被称为“变味”。用公款去革命圣地挥霍,反而振振有词“红色旅游”;同学聚会互相攀比,富翁征婚,都被称为“变了味”。 当然,实在无法表达的、最不可名状的无疑就是“五味杂陈”。 由于中国人对味觉的过于专注、投入,往往顾得了头顾不了尾,一开吃,就现了原形。就像孔雀得意开屏,露出了鸡屁股;狐狸一得意,就露出了尾巴一样。所以吃相常是一个人性格的不自觉流露,是典型的行为心理学。在中国人社交中,为什么和陌生人的见面,常选择共同进餐,除了食礼仪,我想可能是想通过对对方“吃相”的“火力侦察”,揣摩出对方性格,完整地认知对方,以做对策。 如果对方吃得彬彬有礼,有条不紊,浅尝辄止,一定严谨而有心计,得小心应付。如对方处处照顾朋友,注意营造轻松愉快气氛,则是孔子所云“晓以义”的君子,可引为知己;如狼吞虎咽,筷子乱拨,唾沫横飞,一定是粗俗、浅薄、自私、胸无大志之人,可以“晓以利”的小人,合谋去作奸犯科可以,干其他的就免了。 也有例外,比如农村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一个小伙子去相亲,被招待吃饭是假,“验货”是真,大快朵颐之时,哪知已被对方父母、亲友偷偷观察。如果饭量大且吃得铿锵有力地动山摇,对方就非常喜欢,吃相再不雅观也没关系,农村里不讲究这个。所谓:“吃得,才累得,才受得。”自己女儿才不吃亏。记得《西游记》里,八戒同志主要就是靠他的吃相赢得了高老庄人民的认可和拥戴。 这样的故事是有可靠渊源的。战国名将廉颇老后,赵国屡受秦国侵犯,形势危急。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又担心“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派人侦察他的饮食起居状况。为了重获赵王重用,廉颇在使臣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哪知该人已被仇人郭开贿赂,他当面对廉颇恭维一番,回到邯郸却向赵王说:“廉将军饭量很好,体魄也健壮,只是他跟我坐了没多少时间,竟出恭三次。”赵王闻罢摇头叹息,不再提召廉颇回来的事了。这就是所谓“一饭三遗矢(今同‘屎’)”,看来能吃固然好,但吃了就拉,也不行! 无独有偶,三国后期,蜀国后主刘禅投降魏国后,司马氏将其挟持到洛阳“投其所好”,让其花天酒地,饱食终日,席间偷偷观察他的吃相。这厮果然“食”令智昏、玩“味”丧志,吃得兢兢业业、乐不思蜀,在酒席上被司马氏百般凌辱而饕餮不止,丑态百出,终于省去了司马氏的心腹大患。 中国人习惯用“吃”来认知和指代社会身份。最古老的如“肉食者鄙”(《左传?曹刿论战》),认为王公贵族目光短浅。如将那些有文化的人称为“喝墨水的”,教师是“吃粉笔灰的”,被纳税人供养的叫“吃皇粮的”,腐败律师和司法官员被称为“吃了原告吃被告”,新民谣中将胡来的交警描绘为:“马路边上吃社会。”在四川,贪官倒台了,老百姓幸灾乐祸:“活该!—吃冤枉吃多了!”所以退赃就叫“把吃进去的吐出来”。 中国文人将发表在报刊上的短小文章叫“豆腐块”,大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自嘲一番,其稿费仅够换一块豆腐。笔者上大学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师待遇差劲,师范学院叫“稀饭学院”。而现在网络时代一偶然机会将一个词“打酱油的”用于身份指代,指旁观者或地位卑微的屁民,立即流行起来。这种修辞,我估计最优秀的汉学家也未必明白。 中国人将毫无价值的东西称为“糟粕”,糟粕是指酒糟、豆渣等粗劣食物。“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说法应运而生。我上小学起就屡被教育,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那是因为中国是一块“肥肉”。 中国人将那些拿着没意义,扔掉又可惜的事物形象地称为“鸡肋”,将坚不可摧的夫妇形容为“糟糠夫妻”“米面夫妻”,自然,纯粹的利益同盟就成了“酒肉朋友”,对一个人最大的污蔑大约是称其为“饭桶”或“酒囊饭袋”。 中国人将不切实际的空想称为“天鹅肉”,将人人想要的东西称为“唐僧肉”,将毫无价值的东西叫做“下水”。四川方言将性格懦弱的人形容为“肉得很”,北方人则称为“面得很”,无论“肉”还是“面”,都软得一塌糊涂。四川人拿朋友开玩笑叫“洗刷”,北方人叫“开涮”,极其形象微妙。 “吃”在中国是生活水平最直观的标准。“温饱”仅仅脱贫,“小康”进了一大步,“富裕”则是天天有肉吃。在以前的汉语话语中,奴隶社会就是“人吃人”,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资本主义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泥沙”。 “吃”可以表达自己的坚定意志。毛泽东有名言:“不辣不革命。”延安时期,斯大林和毛泽东互赠礼物。斯大林送的是皮大衣、皮靴、毛毯和纸烟,毛回赠的是他亲手种的红辣椒。60年代,秘鲁哲学家门德斯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宴请。席间,毛大谈他的“辣椒革命论”:“……凡是喜欢吃辣椒的人,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革命的。”(《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一期周而复《往事回忆记录》第九章)中共建政后十大元帅四川湖南就占了7位,将星中更是“麻辣将军”的天下,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除了喜怒哀乐,“吃”还可以表达仇恨。最刻骨铭心仇恨的话莫过于“恨不得食其肉”。战国末期,在山西高平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将40万人,几乎杀光了赵国男性。赵国的百姓痛恨白起残毒好杀,发明了一道名菜叫“白起肉”。坑杀赵卒的谷口村,至今家家都做“白起肉”:把豆腐切成小块,千刀万剐,用火烤、水煮、蘸蒜泥吃,以解心头之恨。民间这种对大恶之人的形式上的惩罚从没有断绝过。粉碎“四人帮”后,立即有人推出三雄一雌螃蟹菜品,意义不言而喻:“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中国人用“吃”来认知世界和表达事物还可以从不计其数的借喻性的日常用语中表现出来,如: 人的计量单位—口。见面语—吃了吗?日常生活—吃喝拉撒(柴米油盐酱醋茶)。生计—捞食。揾食(粤方言)—谋生。谋生—糊口。工作—饭碗。解雇—砸饭碗。挣钱—捞食。稳定工作—铁饭碗。临时工—泥饭碗。公务员—吃皇粮(吃官饭)。富人—肥得流油。穷人—冒酸气。军人—吃军饷的。窝囊废—饭桶。气量—肚量。贪婪—胃口大。贪婪—贪心不足蛇吞象。挑剔—挑肥拣瘦。艰难—含辛茹苦。受苦—吃苦。悔恨(痛苦)苦酒。际遇好转—苦尽甘来。平安—平平淡淡。幸福—吃香喝辣。心平气顺—吃嘛嘛香。心浮气躁—喝水都塞牙。占便宜—不吃白不吃。被占便宜— 吃亏。辩证地看问题—吃亏是福。承受不了—吃不消。承受得了—吃得消。对某事有兴趣—嗜好(好那一口)。面子大—吃得开。面子不够大—吃不开。神通广大—通吃。骗子—混吃混喝。完蛋—歇菜。糊涂—晕菜。电脑盲—菜鸟。弄虚作假(不懂装懂)—装蒜。诉讼—吃官司。坐牢—吃罪。黑社会内讧—黑吃黑。被批评—吃棍子。被拒绝—吃闭门羹。斗殴—吃我一刀。挨了揍—吃耳光。被枪毙—吃枪子儿。自杀—饮弹而亡。屈死—含冤而去。学习—汲取。局势紧张—吃紧。无危机感—紧吃。下棋—吃掉你一个马。打仗—吃掉敌人一个师。占国家便宜—吃政府。占富人便宜—吃大户。占女人便宜—吃豆腐。占男人便宜—吃青春饭。靠女人养活—吃软饭。偷情—偷腥。情场失意—吃醋。老少配—老牛吃嫩草。缺乏远见—吃窝边草。有把握—吃定了。铁了心—老鼠吃秤砣。有苦说不出—哑巴吃黄连。某人行为反常—吃错药了。感觉意外—吃惊。摸牌—吃牌。进货—吃货。股票买进—吃进。侵略—蚕食。侵占—吞并。自私—吃独食。天下大同— 饭大家吃。事情难办—啃硬骨头。轻易而举—小菜一碟。司空见惯—家常便饭。流行广泛—脍炙人口。总结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走俏—吃香(香第二章喷喷、香饽饽)。野蛮—茹毛饮血(狼吞虎咽)。文明—慢嚼细咽。道德沦丧—人吃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分配不均—你吃肉我喝汤(啃骨头)。耍特权—吃小灶(吃特供)。贪官哲学—千里求官,为的吃穿。庸民哲学—人生一世,吃喝二字。出嫁—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有非分之念—想吃天鹅肉。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的,瞧着锅里的。背叛行为—吃张家饭,干李家活(吃里爬外)。阴险—口蜜腹剑。不识抬举—敬酒不吃吃罚酒。不思进取— 坐吃山空(寅吃卯粮、吃老本)。工作消极—吃闲饭。消极散漫—混吃混喝(饱食终日)。男人面相好—嘴大吃四方。女人貌美—秀色可餐。女人貌丑—清汤挂面。尊重事实—原汁原味。夸大事实—添油加醋。无事生非—吃饱了撑的。给面子—吃那一套。不肯就范于人—不吃那一套。不好拒绝别人—吃了别人的嘴软。麻烦很大—吃不完兜着走。对某人极度厌恶—你去吃屎吧。攀附某人—我和他吃过饭。顶天立地—气吞山河。胆大妄为—吃了豹子胆。心宽体胖—能吃能睡。窝里斗—槽里无食猪拱猪。穷凶极恶—吃人不吐骨头。不讲信用—食言。坚持原则—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觊觎某事某物—恨不得把它一口吞下。强调吃的重要—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比喻某东西不实用—当不了饭吃。某营生艰难—这碗饭不好吃。引诱别人下水—保证你吃香的,喝辣的。 在香港,如果官员有腐败的嫌疑就会被廉正公署“请去”—喝咖啡(类似于大陆的“双规”)。深恶痛绝—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梁山好汉报复仇人最解气的办法—把仇人的心肝挖出来下酒吃。 岳飞在其名篇《满江红》中最鼓舞士气的就是—直捣黄龙府,痛饮胡虏血。张国焘分裂党中央时曾经引诱红军战士—打到成都去吃大米。在四川方言中,将拍马溜须、阿谀奉承用了一个比吃更加形象而恶心的词汇—“舔屁股”…… 李麦逊(旅美) 1 今年夏天,北京几位学者朋友、素食者(清华蒋劲松、中国政法黎安等)和我联系,说CCTV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一塌糊涂,搅得广大吃货们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滥,并引发一系列后续现象。他们敦促我发文评论,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订书稿再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出书系统性讨伐国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这本书已出了四个版本,一晃快十年,我离国也快六年了,对这一国粹的态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激烈。 其实,十年前首版时的参考书名居然和这部纪录片一字之差:《舌苔上的中国》和《舌苔下的中国》。我不否认搭顺风车,权当唱对台戏,添个景加道料,赚声吆喝。 为了修订本书,特地去了CCTV上的《舌尖上的中国》官网。整两天,除细看全片,连研讨会、拍摄花絮、创作人员及专家学者访谈都基本看了,当然,更能体现民意的海量的网络唾沫更不容错过。 和大多数“大尾巴狼”的看法不同,我只看了两集,就判断这绝对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藏得很深的宣传片——是一部预埋动机、先伏立场、片面选材、以最先进拍摄器材最摩登艺术技巧不惜用钱砸出来的唯美主义色彩视觉盛宴,尽管也是一部由iPhone,iPad的眩美外貌和286、奔2乃至算盘处理器拼装起来的怪诞产品,高明仍不超“装裱匠”水平。叫什么都行(宣传片、广告片、故事片、报告文学片、穿越片、悬疑片……),就是不能叫纪录片。 如果无法说服你,还是听听创作人员的“自供状”吧。面对片子播出后的盛况,惊喜之余的总导演、老“吃货”陈晓卿却表示:“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他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一部“吃货圣经”,也不仅限于“吃货狂欢”。他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玄外之音,你懂的。 陈大导及团队,不是你动机不纯,也不是你的经没念好,实在是“吃货”们悟性太差。尽管你挠准了痒处,却只找准了一个浅层G点。对吃货,你永远不要寄望过高,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早已被中国独特隐秘而凶猛的食文化钳制于舌尖之内,肠肥了,脑子岂能不满?食欲终究只是一种浅层生理反应,看看漫漫西行路上,天蓬元帅是如何屡屡重蹈覆辙的吧。编导们企图让吃货们从对口腹之欲的膜拜提升到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和现状的戴德,其难度不亚于让八戒同志领会科学发展观,让韩二理解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不是成心为难人么?纯属表错了情,会错了意。 该片另一位主创人员称,只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不愧是CCTV的,说话总是高屋建瓴到不着调。这句话我反复读了二十次,没领会其中奥妙。我实在弄不懂其中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依我糟糕的学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偏心同样可以是正义的,只要心里向善。 果然,这世界上有两套逻辑,一种叫“普世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即使中国逻辑,也可以按动机区分为“善意逻辑”和“恶意逻辑”。 2 根据“善意逻辑”,“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天蓝水碧田园牧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食物劳动者淳朴的面孔、健康的古铜色肌肤、惊心动魄的劳动场面、对味觉的膜拜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其乐融融的亲友餐聚,是母亲亲手做的菜肴和远方游子的乡愁,是大厨们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是餐桌上美轮美奂的美味佳肴,是食品小贩们勤勉的身影和餐馆酒楼的宾至如归…… 依“恶意逻辑”,“舌尖下的中国”是这样一个悲摧世界: 天空灰暗,每年直接死于大气污染者达数十万(空气污染已是北京头号健康杀手),可吸入物MP2.5值标准竟引起外交龃龉;即使按中国标准,全国水系70%以上已不宜饮用(无一城市自来水可直接饮用),不宜养殖,部分甚至不宜浇灌,各种健康疾病越来越严重,癌症村成片增加;土壤退化毒化沙化盐碱化且不断减少,卫星图片里,除了因热带季风带形成的几大沙漠,惟中国版图狰狞如疥疮,异常扎眼;内蒙古的沙漠已追到北京城北不足百公里,十年前我曾探访,触目惊心;各类野生动物珍禽异兽无一能逃脱中国吃货的铁嘴钢牙,而且养殖、运输、烹饪和进食各个环节异常血腥残忍;近海渔业枯竭外海作业屡屡酿成人命和外交冲突,连远在数千公里地图上难觅踪影的蕞尔岛国帕劳也不能幸免……生态濒临于崩溃边缘,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说中国食文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绝不是耸人听闻。 食品安全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噩梦。陈晓卿解释该片未关注食品安全,是因为去年初开机时食品安全被曝光的程度还不那么可怕,这说辞好像不太CCTV啊!吃货们哪个不知谁个不晓,这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曝光了,“非典”爆发后更加密集。爆发于陈晓卿家乡安徽的“大头娃娃(空壳奶粉)”事件至少导致婴儿数百人受害,死亡多达五六十名,震惊世界,作为资深媒体人和“吃货”,陈先生居然浑然不觉?莫非他老人家真已达到老子所蛊惑的“圣人为腹不为目”境界? 近年来多次民调,食品安全“荣登”国人痛苦指数前三甲,居然成为先富阶层拼命移民的三大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在各国移民中非常奇特。 食品安全也表现在制假者屡教不改甚至百般抵赖,即使特大企业也不例外。就在修订本书时,国内几大食品巨头纷纷“又出事了”:“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重金属汞污染,“三元”被揭“早产”,“圣元”被疑导致女婴性早熟,“蒙牛”被曝长满虫子,安徽78名学生喝“光明”营养餐牛奶后呕吐;最大肉类食品公司“双汇”爆出“蛆虫”丑闻,“湘酒鬼”甚至整个白酒行业爆出“塑化剂”事件(前些年啤酒行业爆出“甲醛事件”)……刚开始,巨头们基本采取百般抵赖的态度。食品打假者无不承担巨大的风险。著名文化人王小山发起抵制“蒙牛”,竟一度被逼得逃亡香港。11月21日,“乳业打假第一人”蒋卫锁因被勒索遇害,案情扑朔迷离。之前还有为“结石宝宝”讨说法惹来牢狱之祸的赵连海,揭露地沟油被杀的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遇害时年仅30岁)…… 比《舌尖上的中国》更火爆的,是汹涌的网络民意:有揭露,有大量行业黑幕甚至自揭黑幕,还有对“特供”的揭露;有攻略,代表性的有软件《中国求生手册》和各类“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图”;有黑色幽默,代表如时评家作家李承鹏的博文《神农氏后裔》……更多的是吃货们的愤怒和无奈。“舌尖下的中国”还让全体吃货完成了化学扫盲,那些古怪生涩的化学名称,人们如数家珍;“舌尖下的中国”还增强了人民体质,让吃货们无形之中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原木”和各种慢性毒品的“小白鼠”。如果哪天爆发生化战争核大战乃至世界末日来临,地球上惟有我百毒不侵的吃货民族可以幸存。“舌尖上的中国”堪称诺亚方舟,善莫大焉! “舌尖上的中国”还丰富了汉语发展,催生出“易粪而食”这个新词——指食品生产者明知自己掺杂使假还为之,但不吃自己的产品,还自以为得计。这种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心理循环,便形成“易粪而食”。 连“吃什么”都被搞得焦头烂额,还奢谈什么“怎么吃”?没错,我们是“吃货”,同时也是“恐吃货”。人们最关心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而是一觉醒来会不会基因突变为一只甲壳虫!《舌》片之所以撩拨得吃货们唾液长流,其实也隐射出吃货们对现实的无奈和恐惧。 我刚刚完成的探亲之旅,两只特大号皮箱里一如既往地塞满美国奶粉和保健品。因中国人大肆抢购奶粉,继新西兰、澳洲和香港之后,近期美国一些大商场也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我不得不多跑几个商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怎样一种心情?我不否认《舌》片勾起了海外华人的乡愁,但当他们启程回国前,却免不了钻研一番《求生手册》。 食品行业的道德崩溃表现在全行业,跨行业。为有毒食品大开绿灯的媒体(包括陈晓卿供职单位)也逃不脱干系。 作为世界上最庞杂最昂贵最低效同时也最不作为的食品监管机构,人们很难见到他们主动、自觉地侦破重大关乎百姓生命安全(包括绝大多数吃不上特供的他们自己)的案子,大多是在获得举报或重大事故已发生后才在电视镜头的配合下“雷霆出击”,甚至掀起一场整治运动,硬是把本应严肃的问责,导演成一场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报告会……运动后,街市依旧太平,肠胃仍需和谐。 以上只是食文化的浅层危害,更可怕的是“舌尖下的中国”变异了文化基因,戕害了心灵,自宫了人格发展,钳制了吃货们对世界的认知兴趣、能力和疆域,庸俗化了价值观,异化了人际关系,毒化了社会风气,毁坏了生态……以致结构性阻障了中国历史运行轨迹和命脉。《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食文化的理解,实在是以腹障目,“舌”走偏锋,浅薄至极。 被称为国粹的食文化的份量,堪称“吃教”,远比专业吃货美食家们礼赞的玄奥、隐秘甚至致命,这是作者最为忧心如焚的地方,也是本书探溯重点——我试图为大家掀开被美妙“舌尖上的中国”掩饰和绑架了的血淋淋的“舌尖下的中国”,正如要找到一棵参天大树的秘密,你不得不刨出它的根底。 3 由法语词汇“gourmet(美食家)”演化而来的“gourmand”增加了一条释义“贪吃者”。英语中还有个带贬义的词叫“chow”,来自粤语,特指“恋食癖的中国人”,这两个词是“老饕”“吃货”英译的不二选项。当然,你贪吃,别人对你的认知也局限于此。比如,不久前火爆的好莱坞名片《功夫熊猫》,以中国元素讨好中国市场,依然把中国人认知为一群吃货。 随着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吃货们病态食心理不改,不乏闹出外交纠纷。比如,年初在非洲津巴布韦的四名中国工人偷食40多只野生龟,在当地法院被起诉并驱逐,舆论哗然。 可见,当一个民族沦为“吃货”时,遑论民族复兴?大国何以崛起?靠神州十亿皆天蓬么? 由此想到中国近年来的“大外宣”。大外宣战略也许没错,但由一帮外语水平有限,不懂外国文化、心理也不懂西方媒体的人来操作,战术上糟糕透顶,甚至屡屡闹出笑话。还是拿这部在海内外华人圈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片来说,即使以艺术品或宣传片的眼光来看,尽管比前一段时间砸大钱在纽约时代广场屏幕墙竖起几个笑容僵硬的中国名人(西方媒体调侃为“呆头呆脑”“推销衬衫的”)强一些,但绝对谈不上上乘之作。 犹太哲学家阿多诺说:“美学必须以真理性为目标,否则就会被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或者更糟,被贬为一种烹饪观。”《舌尖上的中国》就很不幸地沦为了某种偏狭而浅薄的烹饪观。 首先,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全人类的价值,反倒是中国,体力劳动者的尊严被长期公然地制度性地践踏,古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有“农村户口”“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世界(血汗)工厂”。其次,敬畏食物也是普世价值,除了中国,至今还未听说哪个文化以浪费粮食为荣。再说人伦融于美食,也不是中国食文化的特质,西方人也把餐聚看成亲情交融的机会。英语中有个词“comfortfood”指的就是各类思乡小食品,尤以母亲亲手烹制的为最。 以“美食”为维度,介绍中华文化并没错,错在对受众的不了解。据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嘎纳电影节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好评。我对此表示置疑,google了一下,到6月底为止,几乎没一家主流英文媒体为这部片子背书。即使法国媒体叫好也不足证,同为“吃货”的法兰西民族,历来就是西方的一个另类(本书有论证),以致于国学家兼大吃货辜鸿铭曾惺惺相惜,西方列强惟法兰西理解天朝。 即使《舌》片翻译后推广,我也断定其只会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负资产。大多数西方人头脑极为“机械”,判断事物的标准也极为“简单”——求真,他们对于真相和诚实的敬畏和坚持有着孩童般的执拗和任性。我太太是极普通的美国人,也喜欢中国美食,我特地邀她看了这部片子,她的态度也许能代表大多数美国人。观看中她的确“眼泪和唾沫”横飞,但也若干次尖叫:“Gross!”“Disgusting!”(恶心!) 中国美食过分注重味觉,严重忽视健康。多油多盐多糖多胆固醇(内脏)多辛辣多腌腊。西餐大多清淡,商场里居然买不到肥肉,惟一的五花肉品是熏肉,但在烹制中肥油均弃食不用。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头部、血液、脖子、皮肤、耳朵、鞭等部件一概不吃,甚至四肢也不吃。美国人喜甜食,但大部分是不含糖的替代品。再说味精,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停用,海外中餐馆也纷纷挂起“NoMSG”标志。中国人吃味精的狠劲(尤以火锅和方便面为最),足以把他们吓成肠梗阻胃下垂。 食品恐怖主义最直接的危害无异于健康,甚至断子绝孙!近年来,因为大量食品添加剂,国内不孕症迅速上升。《重庆商报》曾“自爆其丑”,以雄性著称的重庆崽儿,居然超六成精液不合格!这座雄性十足的城市何以雄起?莫非除了“火锅,夜景,美女”三张城市名片之外,还要献出一张“缺精男”? 传统美食绿色环保但制作环境极不卫生,器具极其简陋,厨师个人卫生堪忧。如果说偏远地区条件有限,但一堆大闸蟹放入浴缸的那个镜头,除了让我太太连连摇头,还叫了几声:“MyGod!” 现代美食又大量使用味精、味素、添加剂、非食用材料甚至形形色色的致癌化工原料。 这就是中国食文化的困局。 不错,一些美国人喜欢中国美食,那是因为在美国的中餐迫于严厉法规和顾客饮食习惯已经严重西餐化了(本地中餐馆尽管比国内绝大多数餐馆干净,还是因卫生问题被查封过几次)。去过中国的老美们大快朵颐之际大多有过不堪回忆,不少人进餐后在大街上狼狈寻找马桶。我太太2004年首次随团去中国,餐后病倒,不得不取消行程,回酒店休息了一整天,至今心有余悸。就在我写序言这短短间隙,无意间浏一新闻:据日本共同社6月18日消息,139名学生赴中国旅行后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保健所调研后判定为感染性肠胃炎。 婴幼儿奶粉里大规模加入三聚氰胺,中国人在非洲滥吃被驱逐,以及上述事件只要发生一次,就算拍100集《舌尖上的中国》,又有多大用处呢?我太太至今不愿在中国生活超过半月,她简单一句话噎得我哑口结舌:“贵国连婴儿奶粉都敢……” 去年秋回国期间,曾和CCTV相关部门联系,想以本书内容为蓝本,拍一部中国食文化反思的纪录片,并发去相关资料。可能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拍得正酣,对我这个体制外学者的殷勤呼吁,直接做了“腌腊”和“凉拌”处理。 《舌尖上的中国》固然精彩,终究不过一堆基于自恋并自恋到病态的魔幻现实主义泡沫,说它是“舌尖上的阿Q”也不为过。《舌》片的火爆并不是一件幸事,舌尖扑腾味蕾舞蹈之中,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魅影如影随形。纵观历朝历代,无一不在感官狂欢麻醉中轰然倒塌。 有网友戏言:“7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建议央视拍50集《中国生化食品》。”这网友显然太naive(天真),《舌》片第二季已紧锣密鼓地进行。不过,如果以《舌尖下的中国》作为姊妹篇,上下互动,必将拍出一部“吃教”维度下的完整中国,货真价实不辱纪录片或评论片声誉,且绝对利国利民利世。 “吃货”即“吃祸”,二者既互为因,也互为果。中国食文化早已危如累卵,到非彻底革命不可的时候了。大国崛起终究取决于人,人之所以为人,取决于心,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靠一群吃货大国复兴,最乐观的局面,也不过“肥大”而不是“强大”,如此局面,历史上屡屡出现,一个比一个垮得难看。 再次寄语CCTV,面对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堂堂CCTV,你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吗? 4 感谢蒋劲松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国之际,他们及时在网络上呼吁吃货们冷静,推介本书(旧版本),并敦促我予以关注和抨击。蒋劲松多年前就为我写过书评。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书评,修订达五次,直到我登机前一小时,还收到他的最新修订版。作为虔诚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感官致死时代少有的醒者,我们这个千年吃货民族因而还有希望。 2013年春节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 蔣科學按:這本書的舊版我曾寫過書評,那時作者還沒有出國,他的名字當時叫李波,那時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還遠不像今天這樣如此令人恐懼焦慮,動物保護意識也遠不及今天,他的書雖有隨意、偏激、粗糙的毛病,但是仍然非常值得思考!在今天中國,這本書的意義更容易被人們所領會了。 另外:我很鬱悶的是,別人在介紹我的工作單位時,往往不是寫成清華大學歷史系,就是說成哲學系,我們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那麼牛的機構,他們就是記不住啊! 舊版書評: 傳統文化的口腔化批判 :http://www.dongbaowang.org/read.php?tid=191fpage=3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5009 次阅读|8 个评论
看到那麼多馬克思主義者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很高興……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4-15 11:59
這是我在出席“ 全国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中国环境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年会”發言時的開場白。 我接著說:作為一位佛教徒,對於大家努力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思想資源來打造有利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我感到十分欣慰。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環境倫理學的學術會議,認識了不少環境倫理學的學者,瞭解了他們的工作,收穫不小。我自己也有幸在大會上發言,報告的題目是“基於契約論進路的動物倫理學”,提出了一個設想,如果將羅爾斯老師的“無知之幕”的觀念擴展到包括動物在內,也許契約論倫理的思路也可以支持動物倫理學。這個報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對我的啓發很大,非常感謝。 這次會議上提交的論文中,只有鄙人專門研究動物倫理學。南京林業大學的郭輝老師在論文中比較了環境倫理學和動物倫理學在國外的發展,指出動物倫理學更注意學理研究與動物保護運動的結合,產生的影響更大,而環境倫理學則有點關門自說自話的意思,這點表現不如動物倫理學。西方環境倫理學界對於動物倫理學的發展態勢估計有所不足。他提議應該將環境倫理學作為一門公共倫理學來推進,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主導、建構。他的論述給我以很大的啓發,我們要將動物倫理學注重理論建構與社會實踐結合的優點保持下去,同時也要充分借鑒、學習環境倫理學界注重基本理論研究的優點,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會議休息期間,多位環境倫理學的大佬,如葉平教授表達了對我們堅持動物倫理學研究和傳播的高度肯定,祝願我們取得更大的成績。 會議期間,我應瀋陽師範大學黑蘋果青年公益團隊的邀請,13日(週六)晚七點在瀋陽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101階梯教室做了一場講座:“動物保護與素食主義”,講演後回答了同學們十分踴躍的提問,感覺傳播效果不錯。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周六13日晚上沈阳开讲动物保护与素食主义
jiangjinsong 2013-4-11 10:04
动物保护讲座通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蒋劲松副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101阶梯教室,时间是13号晚上七点开始,题目是:动物保护与素食主义,欢迎参加讨论。 这次是去东北大学开会,顺手讲一下。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浙滬地區淪為疫情重災區的啟示:素食慈悲環保又健康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8 09:38
环球时报:东南沿海的发达应包括疫情低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712:12:32   中评社香港4月7日电/全国多个地区进入防控H7N9禽流感的应急状态,其中北京市是在无一例感染者的情况下加入应急城市行列的。一些专家认为,H7N9禽流感目前还称不上是一场“危机”,仍是一些“孤发病例”。由于此病毒尚未发现具备人际传播能力,查出病例的地区总体上没有出现公众恐慌。   环球时报今天发表社评说,这一次各地政府的反应速度以及防控疾病资源和能力的储备,迄今都经受住了考验。医学界现在普遍有信心,认为H7N9不太可能重复10年前非典的大流行,那一次的教训和磨砺对这10年间中国疾控能力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然而我们也许需要现在就做进一步的反思:为什么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成了这些年不少“怪病”的“高发地”呢?从世界范围看,经济落后地区更容易爆发各种疫情,经济发达地区第一波被卷入的情况要相对少一些。而中国的情况正相反。    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密集,农业、特别是养殖业也在各城市周边呈集结之势。长三角和珠三角不仅人口稠密,而且人畜接触也很频繁、直接,它们是中国人消费禽畜最重“活”和“鲜”的地区,也是中国人消费禽畜种类最多的地区。   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来源于禽畜,在经济发展带动禽畜消费激增的时候,各种病毒从禽畜身上向人类传播的机会看来在同时增多。这需要卫生防疫体系能够跟得上农业养殖和餐饮业的发展,而这恰恰是中国社会综合发展的软肋。   中国前些年一直重“增长”,那是贫穷社会对发展的基本概念。这些年我们开始同时重健康、环保、公平正义等,形成发展观念质的升级。然而这种全面发展显然比简单、粗放的经济增长要复杂得多。   经过几次考验,中国控制疾病大规模传播的应急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对于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中国不应满足于此,我们接下来需要大幅度降低国人感染新病毒的几率,最终成为在病毒感染源头上就有强大控制力的卫生安全国家。   这意味着中国东南沿海应建立起更符合现代卫生标准的人畜关系,并加快城市防疫体系向农村的延伸。中国人的卫生安全不仅是防疫部门的事情,它还应牵动疫情高发区的经济规划及城建设计,成为养殖行业和禽畜销售行业、餐饮业的更严格标准。现场宰杀、吃活吃鲜这些饮食习惯是否安全、存在多大的隐患,需要认真研究并对群众做广泛科普。   从黄浦江上能漂出上万头死猪这一件事,我们可以窥出长三角的卫生防疫有多么大的漏洞甚至豁口。我们也应由此悟出,长三角的发达仍是初级的,真正成长为发达社会,中国东南沿海任重道远。   必须指出,防疫是项昂贵的事业,它主要应由国家投资,也将无可避免地增加禽畜产品的成本。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价格构成中,安全成本占了很大一块。中国农产品中增加这部分成本是大势所趋,它应通过挤压其他中间成本尽可能被消化。   防疫犹如国防,疫情爆发后做应急控制更像是战争。国防越强大就越可能避免战争,这就是我们需要为防疫多投入资源,以更多无声的防御成果代替疾病爆发后悲壮胜利的道理。   让长三角和珠三角不再是致命性新病毒的高发地,这应成为中国两个经济发展黄金带的综合发展目标之一,而且这个目标应当处在它们未来总体规划的优先位置。 ++++++++++++++++++++++++++++++++++ 蔣科學按:呂乃基老師納悶:爲什麽江浙滬一帶成為疫情的重災區?很簡單啊:肉食惹的禍! 環球時報所推薦的那些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歸根結底,還是那句話:素食慈悲環保又健康。 殺害動物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實際上是在戕害自己!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662 次阅读|4 个评论
浙江萧山死猪做成饲料出售给养鸭场——还是素食好!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4-7 00:32
媒体称浙江萧山死猪做成饲料出售给养鸭场 2013年04月06日08:17   据报道,在浙江萧山,有人将死猪肉做成饲料卖给养鸭场。当地一家养殖场的人称,偷死猪的人多得不得了,你刚把死猪埋了,他立刻能跟踪到把死猪挖起来。   根据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对于死因不明或者是病死的尸体,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而这项投入又是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类型,因此,目前集中的无害化处理并没有做到普及,当下只能采取深埋等方式销毁。 蔣科學按:啥也別說了,還是素食吧!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542 次阅读|6 个评论
清明節不宜吃肉殺生!
热度 6 jiangjinsong 2013-4-3 16:19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來臨,人們用種種方式寄託對先輩亡靈的哀思。人類社會發展總是需要慎終追遠,重溫親情,珍惜生命。當此之際,人們實在不宜殺生吃肉,荼毒生靈。將心比心,人類懷念親人之際,又何苦讓其他種類的生靈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儒家講究天之大德曰生,提倡仁民愛物;道家推崇慈悲為懷,反對殺戮;佛家則強調眾生平等,主張救護一切生靈。因為貪著滋味而殺害動物,在精神氣質上是與清明節的文化氛圍相衝突的。從佛教的立場上看,尤其是不該用葷腥之物來祭祀祖先,這樣將祖先牽扯到殺生惡業之中,慾表孝心,反增罪過,殊為不智!請朋友們三思!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9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從sars到禽流感:殺生招來的災禍!
热度 7 jiangjinsong 2013-4-3 14:27
内地已确诊7例人感染H7N9病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0221:07:43   中评社香港4月2日电/江苏省卫生厅4月2日通报,江苏省确诊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截至目前,全国已确认7例,其中上海2例已死亡,安徽一例病危。   人民日报微博提醒,面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1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3避免接触和食用病(死)禽、畜;4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尤其是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者,应及时就医。 蔣科學按:無論是sars還是禽流感,人類因為殺生食肉,都有可能將在動物身上流行的疾病招到自己身上。既然素食完全可以解決營養問題,為何非要殺害動物來吃肉呢?損它害己的行為何必一再重複呢?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474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成都讲座安排
热度 3 jiangjinsong 2013-3-29 07:24
成都讲座安排: 时间 地点 题目 27 号晚上 6:30 分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津花源校区报告厅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与生态文明 28 号晚上 6:30 分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高新校区软件大厦学术交流中心 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与生态文明 29 日晚上 7 点 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 网络直播: QT 房间: 31586330 动物权利与动物解放 30 上午 10 : 00 —— 12:00 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 4 教 A 区 102 实验科学传统与环境问题 30 日晚上 7 点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 为什么动物也有权利? 31 日晚上 19 : 00--20 : 30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新校区学术报告厅 ( 高新西区,郫县团结镇 ) 现代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362 次阅读|8 个评论
网上对动物保护宣传最常见的攻击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3-24 23:55
在宣传动物保护的过程中,总是会被一些不了解情况的朋友质问:你难道不吃猪牛羊鸡肉?他们在质问的时候往往认为我会哑口无言。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素食其实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难。他们以为吃肉是人人都无法逃脱的宿命。我可以坦然地告诉他们:我已经素食16年了,很健康,欢迎你也加入到素食护生的行列中来。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44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