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涝北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北方多省暴雨成灾:谁忽视了南旱北涝的的预警
热度 2 杨学祥 2012-7-31 16:10
中国北方多省暴雨成灾:谁忽视了南旱北涝的的预警 杨学祥 2009年以来中国南方干旱不断,2012年7月20日以来,北京、河北、辽宁、银川、山西接连遭遇暴雨侵袭,南旱北涝逐渐成为现实。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谁忽视了南旱北涝的的预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956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67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97278 相关新闻: 山西遭遇连日暴雨48万人受灾 红色预警发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31日13:13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太原7月31日电 (吕玮)山西7月31日遭遇暴雨袭击,该省气象部门在当日凌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据山西省民政厅统计,连日来的强降雨已造成吕梁、运城等地48.3万人受灾、7人死亡、3人失踪。   在省会城市太原,从30日深夜开始,暴雨袭来,并一直持续,市区街道上多处积水,致多辆汽车受损。据太原市交警支队介绍,31日凌晨1时20分,太原积水路段共有40处,共出动救援车辆45台次。截至7时40分,太原市区仍有18处路段积水、1处路面局部塌陷,积水最深处达1米。   山西省气象台31日4时22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警区域为晋城、运城、长治、临汾。受西南暖湿气流与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警区域中晋城市过去3小时已经出现了100毫米以上、过去6小时已经出现了212毫米的强降水。山西省气象台31日6时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显示,未来48小时内,山西全境阴天间多云,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长治、晋城、运城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雨,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   据山西省民政厅介绍,7月26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造成吕梁、运城等地48.3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12.3万人,倒塌房屋4100余间,3.1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642.5千公顷,绝收10.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人民币。   此前,山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紧急通知,29日至31日,山西全境又迎来新一轮强降水,加之近几日暴雨中心仍在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有可能再次发生大洪水。   通知要求,各地市密切监视天气和雨情变化,加强监测预报和预警;加强巡查水库、中小河流、水电站、边山峪口、淤地坝、泥石流、滑坡、土窑危房、城镇低洼区等关键部位。(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31/131324878094.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575 次阅读|1 个评论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热度 2 杨学祥 2012-7-25 15:42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学祥 惊心动魄的 7.21 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在 2010 年 12 月 17 日和 21 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 2000-2030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 1977-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 1947-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 1958 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 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 1951 年~ 1960 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1961 年~ 1970 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 1971 年~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 1981 年~ 1990 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 1991 年~ 2000 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 70 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 GBN 报告里预测, 2010 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 1 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 1910 年~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1910 ~ 1940 年是 30 年时间, 1940 年~ 1980 年是 40 年,从 1910 年到 1980 年是 70 年时间,也就是说从 1910 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 1980 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 70 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03 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陈小江告诉记者,从流域大洪水发生的几率来看,自 1958 年黄河下游发生 22300 立方米每秒洪水以来,已连续 54 年没有发生 20000 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自 1982 年发生 15300 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以来,已连续 30 年未发生超过 10000 立方米每秒的洪水。   “虽然洪水发生规律具有不确定性,但连续不发生大洪水的时间越长,发生接近周期频率量级大洪水的可能性越大。”他表示。 海河流域的汛情同样需要高度警惕。尽管自 1963 年以来已有近 50 年没有发生大洪水,但从自然规律来看,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在增加。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我国多雨范围较去年明显偏大,预计海河流域东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自 1999 年至今,松花江流域已经历了 12 年的枯水期,按照松花江流域水文的周期规律,新一轮的丰水期即将到来。有专家预计,今年盛夏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正常略多,夏汛洪水总趋势为中水。然而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可能多发局地洪涝。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7-23/4051553.shtml 2012 年 7 月 20 日 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147.html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116 次阅读|4 个评论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请作证北方降雨增强
热度 2 杨学祥 2012-7-24 06:23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请作证北方降雨增强 杨学祥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初步统计,截至7月23日12时,上述气象灾害造成北京37人死亡;河北17人死亡,21人失踪;山西4人死亡,1人失踪;内蒙古3人死亡;河南2人死亡,1人失踪;重庆5人死亡;四川8人死亡,2人失踪;贵州5人死亡;云南6人死亡,4人失踪;陕西3人死亡,14人失踪;甘肃1人死亡,2人失踪;新疆4人死亡。   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市(自治州、盟)264个县(区、市、旗)623万人受灾,95人死亡,45人失踪,56.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或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9万间房屋倒塌,5.5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据目前初步统计,各地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2.5亿元。其中天津1.4亿元,河北14.97亿元,内蒙古4.7亿元,四川4.4亿元,甘肃2.8亿元,云南4.9亿元。另据北京市防汛办通报,本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至于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省的具体情况,民政部官网尚未通报。 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4/100414258.html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 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 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 ; 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 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 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 。“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 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科学需要争论而不是垄断,独角戏是垄断而不是科学。 相关新闻: 强降雨致全国95死45失踪 2012年07月24日 00:29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标签: 北京7.21特大暴雨    初步统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其余各地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 相关报道 【专题】北京7.21特大暴雨   【财新网】(记者 任重远)据民政部23日下午灾情通报,7月20日以来,强降雨共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学者认为,2012年可能处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年,这或是本次全国强降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7月20日以来,四川盆地至华北地区出现强降雨。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等地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并引发风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初步统计,截至7月23日12时,上述气象灾害造成北京37人死亡;河北17人死亡,21人失踪;山西4人死亡,1人失踪;内蒙古3人死亡;河南2人死亡,1人失踪;重庆5人死亡;四川8人死亡,2人失踪;贵州5人死亡;云南6人死亡,4人失踪;陕西3人死亡,14人失踪;甘肃1人死亡,2人失踪;新疆4人死亡。   北京、天津、河北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市(自治州、盟)264个县(区、市、旗)623万人受灾,95人死亡,45人失踪,56.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或其他需紧急生活救助,2.9万间房屋倒塌,5.5万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   据目前初步统计,各地直接经济损失共计32.5亿元。其中天津1.4亿元,河北14.97亿元,内蒙古4.7亿元,四川4.4亿元,甘肃2.8亿元,云南4.9亿元。另据北京市防汛办通报,本次暴雨造成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至于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四省的具体情况,民政部官网尚未通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学祥等认为,2012年可能处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现象的转换年,这或是本次全国强降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学界判断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所采用的表征指标主要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海温异常状况。无论是拉尼娜还是厄尔尼诺,它们发生、发展、成熟、衰亡都具有季节锁相性,其生命期一般是两年,即在第一年的春夏季发生、发展,秋冬季成熟,至次年春夏季衰亡。因此,可以在第一年春夏季进行长达几个月的气候预测。   多年气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厄尔尼诺次年的夏季,长江流域降水会偏多。1997年至1998年,全球遭遇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现象。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爆发特大洪涝灾害,与其后统计分析结果相呼应。   杨学祥表示,若2012年完成拉尼娜年到厄尔尼诺年的转换,中国旱涝急转的可能性很大。■ zs3mgtXNN6GUD2Z62Uroax3Rh72C5Hzs4nlHmjRJuGFlPu5pJ4 本文转自财新网( http://www.caixin.com ) CmeE6ODZ7loOxkCpXyMGwLrKesLtc7fQL7Bs5bgcBt2QQYzlli 详文: http://china.caixin.com/2012-07-24/100414258.html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83.html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4776.html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和河北最强降雨为中国北方降雨增强提供了有力证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008.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736 次阅读|4 个评论
7.21北京暴雨说明了什么:南旱北涝的预测不能忽视
热度 1 杨学祥 2012-7-23 07:48
7.21北京暴雨说明了什么:南旱北涝的预测不能忽视 杨学祥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 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相关文献: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2010-4-2 06:53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气候变冷,全球变暖,南旱北涝,南涝北旱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2.7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我在2004年7月21日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问题是,从网络文章来看,各自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难道此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 一、2003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问题的讨论是最近发生的,是在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披漏之后(2004年2月22日),而中国气象学家相关的三次研讨会文章尚未公开发表。不过,一些文章已在网络上公开,网络文章查询或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 1.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 《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5到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到200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到10年将会有所改变 。 2. 南涝北旱将延续10-30年的观点   在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2003-4-2) 3.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 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200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2003年5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76-78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2002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2010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5. 2010年冷暖变化的研究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2000年以来,已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1 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 0 1 5年,将于2 0 1 6年转入低温期,2 0 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 0 2 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 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 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 8mm ,北方变化不大;2 0 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1 4.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 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1944年,1978~2000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对应,也与1979~1998年地球扁率变小以及1972~1999年地球自转减慢相对应。气候变暖、地球扁率变小与核幔物质迁移有明显的相关性 。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1946~1976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2000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1998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1999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199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 。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 6. 2004年的结论 以上查询不一定全面,希望有关人士提供进一步的准确信息。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先查一查相关文献,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否则,费九牛二虎之力,重复别人的劳动,就毫无科学价值。中国科研团体的大兵团作战较少,小作坊比比皆是,是互不通气,还是互不服气? 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同在一个单位,为什么不能彼此沟通?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并未成为定论。美国防部的报告也不是圣旨,其根据和资料来源也不清楚(我们认为来自科研情报可能性比较大,其关注中国科研动态比我们的相应机构更清楚,总结的也更全面,实用性也更强),一窝蜂的跟进也不科学。现在各种观点进一步明确,先后因果得到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也避免有人论文造假,强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也有利于网络监督和提高网民的科学认识 。 二、2004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2004年7月16日报道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2010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   报告中称,从2010到2020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5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北欧下降3.3℃。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2.2℃;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并向布什总统递交的“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一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10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1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70年的周期,中国从1979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2015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GBN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2010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GBN报告中所说的“10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GBN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2010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三、2010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2003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NB”)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10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2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比较准确的预报是1-7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10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2010年以后会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10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2010年以后10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2020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由于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天文周期密切相关,如昼夜、四季和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周期。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1998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12年没有打破,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2010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四、结论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 。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2010年低温暴雪发生后,全球变暖理论也受到质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 年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 米。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月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 度与零下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50 个州中有46 个州遭遇暴风雪,12 个州积雪超过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 年以来的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月4 日的积雪已高达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 。 自从承认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如今饱受争议。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IPCC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被调查的534个气象站中87%不合格 。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已经被否定,波动变化的理论受到关注,联合国和英国要重新审核气候变暖数据,在实践检验面前,坚持错误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2004-7-2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http://lif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22/class014800014/hwz910045.htm 4.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2003-04-03。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5.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2003 04-02 07:53)责任编 辑:潆绕。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http://www.mwr.gov.cn/index/20030401/128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31/content_808195.htm 6.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7. 李明志. 袁嘉祖. 李建军.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2(2):16-20 8. 冯松,汤懋苍。近2500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1997,(1):29 9. 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10.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07/16 08:36)。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1. 2010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2004-07-08 08:42:01。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2.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2010年03月25日21:20。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3. 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2010-03-24 08:52:00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济南)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4.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15.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6.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7.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3月21日14:47。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8.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9. 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气象站87%不合格。《新闻晨报》2010-3-19。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3/319838.htm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2277-308222. 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607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气象界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忽视南方干旱
热度 2 杨学祥 2011-6-4 11:45
中国气象界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忽视南方干旱 杨学祥 摘要: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2011 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干旱不幸被一言中的。   据《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张辉和林艳兴报道,国家防总相关负责人向本刊记者指出,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已为 1961 年以来同期最低。在此背景下,权威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的旱情绝非偶然,切勿等闲视之。在他看来,根植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水文观念之上的治江、调水之策,乃至中国的工业经济布局,亟需重新审视,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作长远谋划。   南方旱情已呈常态化。永修县防汛抗旱办公室副主任王柏勇拉出单子告诉本刊记者,今年 1 ~ 5 月份,当地降雨只有常年平均降雨量的 30% 。全县作物受旱 30 万亩,重旱 22 万亩, 33 万亩水田缺水, 15 万亩旱地缺墒, 1000 多座大小机井出水不足。由于 4 月份早稻栽种正需要水的时候没有水,全县计划栽种的 17 万亩早稻有 6 万亩因无法解决灌溉问题而未栽插。他表示,全县早稻将减产 40% ~ 60% 。 目光放至整个长江流域,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巡视员王井泉向本刊记者介绍, 2010 年 11 月至今年 5 月,长江流域降水明显比往年偏少。其中,去年 12 月至今年 4 月,长江上游比常年平均降水偏少了 30% 左右,下游少了 40% 左右; 5 月份上游降水少了 40% ,中下游少了 60% 。   “中国干旱的格局已经改变。以前说干旱一般都在北方,现在不分南北方了,东、南、西、北均有旱情出现。而且,这几年旱的主要都是南方了,北方虽然也旱,但是北方旱情反而没有南方突出了。”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吕娟认为,南方富水地区已现干旱常态化的迹象,“如果用水需求量不遏制,不对水资源利用进行有效的计划,再遇到干旱,抗旱能力将非常脆弱。”   她分析,历史上南方降雨少的情况也很多见,在 2000 年以后的 11 年里,基本上年年有旱。比如, 2000 年全国大旱, 2003 年浙江、福建一带大旱, 2005 年海南、云南干旱, 2006 年重庆大旱, 2007 年东北三省大旱, 2009 年北方冬麦区春旱, 2010 年西南大旱, 2011 年是北方冬麦区大旱和南方大旱。至于长江中下游会不会经常遇到大旱?王井泉认为,目前气象研究还不成熟,下一步需要加大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1 】。 2003 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1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 2 】   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 ,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 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3 】。 2 . 南涝北旱将延续 10-30 年的观点【 4 】   在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 2003-4-2 ) 3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 5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 . 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 2003 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 2003 年 5 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 76-78 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 2002 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 2010 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2004 年以后南方旱灾接连不断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6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7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8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9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10 】。 2011 年长江中下游干旱再次证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中国南旱北涝,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中国南涝北旱,赵振国的冷暖 30 年变化周期和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化的理论,初步得到证实【 11 , 12 】。 2004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 2004 年 7 月 16 日 报道 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 2010 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3 】。   报告中称,从 2010 到 2020 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14 】。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2.8 ℃ ,北欧下降 3.3 ℃ 。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 2.2 ℃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13 】。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14 】。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 1 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 70 年的周期,中国从 1979 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 2015 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15 】。 可是,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14 】。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 GBN 报告中所说的“ 10 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 2010 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 GBN 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16 】。”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 2010 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14 】。 2010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 2010 年 3 月统计,截至 23 日 ,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5 省受灾人口 6130.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 4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236.6 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 2003 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 GNB ”)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 , 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 - 2016 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 ' 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 10 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 24 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 , 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 , 比较准确的预报是 1 - 7 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 GNB 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17 】。 6 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 10 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 18 】。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18 】。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19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21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22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去年我国西南也发生了大旱,今年又发生了长江中下游干旱,这之间有何异同?连续两年南方干旱,是否印证了此前美国 GBN 报告(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作出的《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提出的我国将从 2010 年起进入“南旱北涝”的说法? 对此,陈振林回答说:“简单来说,上次西南大旱的成因肯定不一样,那是秋冬春连旱,发生的地点也不一样。至于国外所说的‘南旱北涝’,实际上举个例子,去年也有盛极一时的‘千年极寒’说法,最后也没有什么。如果仔细研究那份报告,那也只是一份大报告中挑出来的一小部分内容,事实上包括美国气象学界也认为,真正对未来的预测最有发言权的还是气象学家,(而且)现在超出 10 天的预测不确定性就非常大了,几年十年,更长的预测目前还有困难【 23 】。” 气象界权威关于“南旱北涝”取代“南涝北旱”的否定态度令人失望,既缺乏理论根据又没有实践证据。在科学争论上,承认错误就这样难么? 中国气象界应该勇于承担责任:忽视南方干旱的责任不能逃避! 参考文献 1. 张辉林,艳兴。专家称南方富水地区出现干旱常态化迹象。 2011 年 06 月 04 日 01:13 瞭望。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6-04/011322585076.s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3.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4.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 2003 04-02 07:53 )责任编辑:潆绕。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5.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6.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7.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8.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9.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0. 杨学祥。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2010-4-2 06:53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08222 11. 杨学祥。面对南方连续两年大旱的尴尬:气象局拒绝“南旱北涝”说? 2011-6-2 16:03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0912 12. 杨学祥。长江五省大旱:南旱北涝争论的由来和终结。 2011-5-30 05:32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9391 13.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07/16 08:36) 。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4. 杨学祥 .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2010-4-2 06:5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308222 15. 2010 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 2004-07-08 08:42:01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6.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17.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 年 03 月 25 日 21:20 。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8. 美国国防部 6 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 大众网 - 齐鲁晚报 ( 济南 )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9.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20.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21.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22.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23. 中国气象局回应“南旱北涝”说:干旱成因不同。 2011/6/1 9:52 :56 红网。稿源:潇湘晨报。编辑:姚冶。 http://tour.rednet.cn/c/2011/06/01/2272847.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33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热度 1 杨学祥 2011-5-24 12:30
“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2010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2.7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我在2004年7月21日指出,美国国防部 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问题是,从网络文章来看,各自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难道此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   一、2003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问题的讨论是最近发生的,是在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披漏之后(2004年2月22日),而中国气象学家相关的三次研讨会文章尚未公开发表。不过,一些文章已在网络上公开,网络文章查询或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   1.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   《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5到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到200毫米。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到10年将会有所改变 。   2.南涝北旱将延续10-30年的观点   在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2003-4-2)   3.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200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2003年5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76-78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2002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2010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5.2010年冷暖变化的研究   20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1903-1918年为低温期,也是20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1919-1953年为高温期;1954-1986年为低温期;1987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我国最暖期。1951-2000年以来,已1956年最冷,平均气温为11.67摄氏度;1998年最暖,平均气温为13.70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1 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 0 1 5年,将于2 0 1 6年转入低温期,2 0 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 0 2 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 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mm,北方变化不大;2 0 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14.2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   在20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1925~1944年,1978~2000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1925~1946年和1977~1999年对应,也与1979~1998年地球扁率变小以及1972~1999年地球自转减慢相对应。气候变暖、地球扁率变小与核幔物质迁移有明显的相关性 。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1946~1976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2000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1998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1999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1999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 。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   6.2004年的结论   以上查询不一定全面,希望有关人士提供进一步的准确信息。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先查一查相关文献,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否则,费九牛二虎之力,重复别人的劳动,就毫无科学价值。中国科研团体的大兵团作战较少,小作坊比比皆是,是互不通气,还是互不服气?   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同在一个单位,为什么不能彼此沟通?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并未成为定论。美国防部的报告也不是圣旨,其根据和资料来源也不清楚(我们认为来自科研情报可能性比较大,其关注中国科研动态比我们的相应机构更清楚,总结的也更全面,实用性也更强),一窝蜂的跟进也不科学。现在各种观点进一步明确,先后因果得到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也避免有人论文造假,强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也有利于网络监督和提高网民的科学认识 。   二、2004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2004年7月16日报道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2010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   报告中称,从2010到2020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5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2010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2010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2.8℃,北欧下降3.3℃。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2.2℃;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并向布什总统递交的“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2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10万美元,委托GBN公司(一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10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1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70年的周期,中国从1979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2015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GBN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2010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GBN报告中所说的“10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201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GBN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2010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三、2010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2003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NB”)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10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2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比较准确的预报是1-7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10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2010年以后会发生持续10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10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2010年以后10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2020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由于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天文周期密切相关,如昼夜、四季和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周期。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1998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12年没有打破,2008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2010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四、结论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 。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2010年低温暴雪发生后,全球变暖理论也受到质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2009年12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20℃,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1米。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1月4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46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6.7度与零下2.8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50个州中有46个州遭遇暴风雪,12个州积雪超过30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50厘米。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20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1951年以来的1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1月4日的积雪已高达25.7厘米,这是韩国自1937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 。   自从承认IPCC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IPCC如今饱受争议。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IPCC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IPCC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被调查的534个气象站中87%不合格 。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已经被否定,波动变化的理论受到关注,联合国和英国要重新审核气候变暖数据,在实践检验面前,坚持错误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2004-7-21上海环境热线.绿色论坛。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年07月07日00时00分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http://lif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22/class014800014/hwz910045.htm   4.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2003-04-03。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5.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2003 04-02 07:53)责任编   辑:潆绕。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http://www.mwr.gov.cn/index/20030401/128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31/content_808195.htm   6.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2003/08/11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7. 李明志.袁嘉祖.李建军.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6-20   8. 冯松,汤懋苍。近2500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1997,(1):29   9. 杨学祥.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10.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07/16 08:36)。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1. 2010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2004-07-08 08:42:01。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2.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2010年03月25日21:20。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3. 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中国专家否认。2010-03-24 08:52:00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济南)。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4.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http://www.sina.com.cn2004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15.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6.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7.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8.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2010-01-14 12:12来源:外滩画报。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9. 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气象站87%不合格。《新闻晨报》2010-3-19。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3/319838.htm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try { showAd(3,0,1); } catch(ex){}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2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与天斗其乐无穷-气候资源的利用
热度 1 lxchencn 2011-2-1 16:29
现在全国都是一个巨大的工地,与地斗其乐无穷还有很长时间,山川变了模样,近日国家准备投入 4 万亿搞水利建设,与天斗其乐无穷再次开场,几十年、百年一遇的气候事件不断出现,从年头到年尾,洪、旱、冻、泥、风、火等等与气候相关的灾害接连不断,损失巨大,如何应对?专家政府已经有很多措施,与其靠天吃饭,能否化害为利呢?能否把气候做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呢?以气候为生存之道?不是不可能的吧! 刮了千年的风、天天晒的太阳已经成为能源宝贝,雨水能否综合利用呢?特别是南方雨水充足,为什么会严重干旱呢?暴风骤雨送来了如此丰富的水资源为什么不能够好好储备起来天干时候用呢?就好像一个人年终发了奖金口袋装不下扔掉多余的钱而不知、不能存银行一样,如果能够有个水银行,余存缺取,无论是否风调雨顺也不用看天吃饭了,岂不安枕无忧了?能否把南方充沛的水资源在超过使用甚至可能引来洪灾的时候把多余的水及时调往北方常年缺水的地方呢?中国的大江大河如果能够如自由调控的管网一样自如,还怕南涝北旱吗?祈求老天风调雨顺佑百姓,但也期待行动起来化灾害气象为重要资源造福民众,这是一点外行对北方大旱的联想而已。
2651 次阅读|2 个评论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3):已成为事实
杨学祥 2010-8-15 13:52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3):已成为事实 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转折被气象界忽视,2010年两种气象过程交替发生,北涝的灾害尤为严重: 舟曲灾区遇难者增至1239人 失踪人数为505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02:58 新京报 8月15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下半旗仪式。   综合新华社电 据指挥部14日下午最新通报,截至8月14日16时,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增加至1239人,失踪人数为505人。   救援部队14日继续在舟曲县城和周边地区展开大面积搜救,全力搜救生命迹象和幸存者。   连日来,舟曲救援部队不断派出精干小分队,携带专业侦测器材和救援工具,对城区和周边地区进行生命搜救。在重点对城区近百座目标搜救的同时,还把搜救范围扩大到县城以外地区,特别是偏远乡村和散居点。到目前为止,共搜救幸存者80人,转移受灾群众3616人。   舟曲救援官兵昼夜展开清淤工作,截至14日,影响大型机械进入舟曲重灾区的部分街道基本畅通。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从13日晚上9点到14日上午9点,出动80人、3台挖掘机、4台装载机、21台装卸车,在舟曲县城南街清理废墟。经过一晚奋战,清理淤泥200立方米,街道已基本畅通。   兰州军区某集团军舟桥团出动45人乘坐冲锋舟在瓦厂桥附近打捞漂流物。团长屈孝明介绍,河道中的漂流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很可能在下流堆积,形成新的堰塞坝,而且会对当前正在组织的堰塞爆破造成影响。目前,官兵们已经从河道中打捞出上百件漂流废物。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5/025820899372.shtml 四川岷江改道冲进汶川映秀镇 板房医院被冲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03:04 新京报 这是被淹的新建映秀镇(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 摄 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一处安置小区被淹。新华社发(汶新摄)   据新华社电8月12日至14日,包括汶川地震重灾区在内的四川多个市州遭遇新一轮暴雨袭击,并导致严重的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灾区群众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灾情发生后,四川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然而,救灾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地震重灾区灾情尤为严重   记者从四川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这次强降雨过程中,阿坝、德阳、绵阳、成都、广元、雅安等十余个市州降下大雨或暴雨,岷江、青衣江、涪江等江河出现超警戒或超保证水位洪水。   受强降雨影响,四川多个市州出现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其中,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汶川县、都江堰市的灾情尤为严重。   13日凌晨,绵竹突降特大暴雨,该市清平乡特大山洪暴发,形成泥石流达500万立方米,导致流经场镇的河流改道和绵远河清平段堵塞形成堰塞湖,造成交通、通信全部中断,5000多人被困,造成9人死亡、5人失踪。   13日下午至晚上,都江堰市龙池、虹口两地因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近800人被困。截至14日19时,灾害已造成1人死亡、12人失踪。    汶川已有38人失踪   13日晚至14日凌晨,汶川县境内突降暴雨,导致映秀、漩口、银杏等多个乡镇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灾情,交通、通信、电力、供水中断,截至14日15时已造成38人失踪,特别是岷江河段形成堰塞湖,将沿江的九寨沟环线、213国道淹没200多米,道路中断,大量人员滞留或被困。   这次受灾较重的汶川、绵竹、都江堰、平武等地均为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因多次暴雨而重复受灾,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是雪上加霜;这次灾情造成汶川、绵竹灾区交通、通信中断,给抢险救灾造成重重困难。   【灾情】   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   震中生命线再次中断,映秀板房医院被冲毁   据新华社电 受强降雨影响,都汶高速映秀段侧山体突发泥石流,岷江改道冲进映秀镇,数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武警水电三总队官兵闻讯而动,紧急赶赴现场抢通救援。   由于震中生命线213国道汶川段多处中断,武警水电三总队120名官兵,携48台装载机、载重车等重型抢险设备紧急赶赴一线,全力投入抢险战斗。截至目前,已抢通道路50米,开挖2000立方米。   目前,银杏乡境内泥石流塌方量高达6万方,流经该乡的岷江也因泥石流阻断,正在形成堰塞湖。映秀镇板房医院被泥石流冲毁。   相关报道:    汶川映秀泥石流亲历者:河水淹两层楼高    汶川震中映秀镇强降雨引发泥石流形成堰塞湖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5/030420899376.shtml 视频:四川十多个县市暴雨引发泥石流近50万人受灾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5日13:24| 来源:深圳卫视   【深圳卫视 《正午30分》】以上视频为四川十多个县市暴雨引发泥石流近50万人受灾,敬请观看。 http://tv.sohu.com/20100815/n274223662.shtml 山东济宁普降大雨局部大暴雨 南四湖开闸调洪 2010-08-15 10:48:08      来源:齐鲁晚报 13日,山东省济宁普降大雨,局部地区大暴雨,兖州出现全省最大点雨136.5毫米,南四湖二级坝二闸于14日开闸调洪。 据济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监测,从13日16时到14日6时,全市平均降雨52.9毫米,其中降雨量较大的有市中区83.5毫米、任城区77.1毫米、兖州市74.3毫米,最大点雨发生在兖州站为136.5毫米,也是全省最大点雨。 (张建丽 陈国浩) 责任编辑 庞黎黎 http://www.sd.xinhuanet.com/wq/2010-08/15/content_20624557.htm 甘肃陇南暴雨洪涝遇难人数增至33人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8-15 07:37 我来说说(0) 复制链接 关键词:甘肃陇南 暴雨洪涝 遇难 从陇南市政府了解到,截至14日18时,陇南市12日发生的特大暴洪灾害已致当地33人遇难,63人失踪,229人受伤,全市92788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记者14日晚间从陇南市政府了解到,截至14日18时,陇南市12日发生的特大暴洪灾害已致当地33人遇难,63人失踪,229人受伤,全市92788人被紧急转移安置。   8月11日晚至12日,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陇南市遭遇特大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电力、通讯设施中断,大量房屋和农田被淹,损失惨重。   陇南市中心气象台台长冯军告诉记者,此次暴雨最大降雨量集中在陇南市成县黄渚镇,降雨量超过141毫米,其他地区普降中到大雨,降雨量在10至30毫米之间,个别乡镇出现50至140毫米的降雨量。   目前,由于交通、通讯不畅,伤亡失踪人员信息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编辑:李亚君 http://news.iqilu.com/china/gedi/2010/0815/300758.html 人民日报评论员:防范次生灾害 确保群众安全 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袭击的舟曲,在普降大雨之后再次发生山洪泥石流,又面临着未来几天还有强降雨的严峻考验,这不仅对正在紧张进行的抢险救援工作十分不利,也令亿万同胞更加牵挂灾区人民安危。现在,抢险救援工作的一项突出任务就是要全力防范次生灾害,确保受灾群众安全。 舟曲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这里山高、谷深、坡陡,地表主要是泥岩、页岩、砂岩而易破碎,强降雨是导致这里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直接原因。未来几天的强降雨天气导致再次发生山洪、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科学的监测预报预警是防范次生灾害的前提,务必做到全面、及时、准确。从严密监视天气和汛情变化,到重点监测堰塞湖及其他隐患地点险情;从科学分析险情、提高预报质量,到及时、准确发出预警避险信息,都需有专人负责、专人落实。只有把这些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了,灾区群众才能安心生活,安然避险。 全力防范次生灾害,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细致的避险抢险应急预案。一旦危险出现,不安全地方的群众从何处转移、到哪里避险?强降雨天气会对公路、电力、通信等设施造成什么影响,对重点堤段、病险水库、淤地坝造成什么险情?只有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不利因素考虑得全面一些,把避险方案设计得周全一些,把责任分解落实得具体一些,才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强降雨天气还可能给伤员救治、受灾群众生活带来更为不利影响,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是防范次生灾害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重点保障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加强灾区疫情监测,严防传染病流行和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确保灾后无大疫。 防范次生灾害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着我们的科学预判和应对能力。只要早研判、早部署、早动手,就会临危不乱、临险不慌,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 人民网 2010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礼牧) http://nx.people.com.cn/GB/channel3/19/201008/15/15909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1】。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2】。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5-7】。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8】。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0】。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2010-07-28 版次: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 http://www.sina.com.cn2004 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2010年04月23日02:46 红网-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963 次阅读|1 个评论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续)
杨学祥 2010-8-13 09:0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续) 甘肃陇南特大暴雨致10人死亡万人被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4:40 人民网   人民网陇南8月13日电 8月11日18时至12日22时,陇南市境内突发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多处交通路段堵塞,电力通讯设施中断,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和居民住房进水或倒塌。 视频:甘肃成县出现洪灾 采沙船被冲至桥下损毁 来源:甘肃卫视   截至目前,暴雨灾害共造成8个县区15个乡镇20个村受灾,10人遇难,12人失踪,24人受伤,被困人口10000人,紧急转移安置2790人,饮水困难人口3574人,倒塌房屋202户674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219.5公顷,因灾死亡大牲畜26头,饮水困难大牲畜1564头,河堤8处受损,县乡公路9条中断,国道212线宕昌段、国道316线蚂蟥沟段因山体滑坡中断。   陇南市两当县通讯完全中断,受灾情况无法统计上报。   目前,降雨仍在继续,灾情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抢险救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各地灾情详情正在进一步核实统计中。   灾情发生后,陇南市启动Ⅲ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各受灾县区也迅速反应,组织力量转移受灾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西和县委、政府带领导民政等相关部门赶往灾区及时抢险救灾,下拨抢险救灾应急资金5万元,运送救灾物资帐篷200顶、方便面400箱、矿泉水200箱、锅盔200个、衣被200包。(林治波 鲁琰茹 王生元)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3/044020887642.shtml 陕西吴起洪水冲断输油管道致原油流入洛河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3日02:29 京华时报   11日,陕西吴起采油厂一条输油管道被洪水冲裂,部分外泄原油流入洛河。12日输油管道已焊接完毕。吴起县环保局称正在调查污染情况。   8月8日至11日,吴起县境内先后两次出现大面积强降雨,引发山洪和河水上涨。11日9时许,该县杨青川附近突发洪水,吴起采油厂长官庙集油站至吴起输油首站杨青川段输油管线被洪水冲裂,致使原油泄漏,部分原油流入洛河。   据吴起采油厂党委郭书记介绍:11日15时13分,一名巡线工人报告杨青川段有原油外泄,长官庙集油站15时20分关闭输油阀门,采油厂立即组织300多名工人、一台自吸车、三辆拉油车及抢险物资抢险,对外泄原油进行拦截、抽吸和装罐。17时许,险情基本排除。12日17时许,破裂管线焊接完毕,事故现场基本清理结束。此次事故对吴起采油厂造成约7000万元经济损失。该段管线将在13日恢复正常输油。   据吴起县环保局局长宗旭明介绍,该局11日16时15分接到吴起采油厂报告,环保局人员16时30分许赶到现场,并对抢险、污染、环评等情况展开调查。目前外泄及流入河道的原油数量等正在调查中。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3/022917956919s.shtml 全国16省区将迎新一轮强降雨 暴雨Ⅲ级警报拉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19:2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记者 阮煜琳)新一轮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再次凶猛袭来。未来三天,中国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广东、海南、云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16省区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地局部地区还将遭受大暴雨袭击。中国气象局12日紧急拉响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警报。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1日05时至12日05时,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局地出现暴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县市还遭遇了大暴雨。11日,河北省气象台一日连发三次暴雨预警信号,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多条河流已出现洪峰,部分地区和城市还发生了洪涝灾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11日山西部分县市遭受灾害,多处出现险情。   12日,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强降雨仍在持续。中央气象台12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2日20时到13日20时,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中西部、苏皖北部、河南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气象专家表示,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局地将有大暴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须加强防范。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中国大部地区将会出现小到中雨或阵雨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辽宁南部、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川西高原中部和四川盆地大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北部、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12日签发命令,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相关机构,以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五省气象局立即进入Ⅲ级应急响应状态。(完)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12/192920885624.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8-8 15:56:30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1】。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2】。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3】。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4】。 早在2003年,国家气候中心(NCC)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5年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5-7】。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5】。 拉马德雷(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PDO),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890年1924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25年1945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1946年1976年,而暖位相发生在1977年1999年。2000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Lamadre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El Nino和La Nina的母亲。 从1910年至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25年1945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1940年至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1946年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1977年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53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9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40多亿元,720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10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10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6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85%以上。9月1日10月30日,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4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88.1毫米,这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10月30日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8】。 2007年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9】。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8月3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1.66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250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1.47亿亩,还有753万人、508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44%、35%、33%,旱情尤为严重【10】。 自2009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86%,其中绝收面积307.3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50%,甘蔗减产20%,经济林果受灾面积2551千公顷,绝收600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50.4亿元【11】。 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5】。 2010年5-6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8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12】。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2010-07-28 版次: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3月22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53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40亿元。 http://www.sina.com.cn2004 年11月03日06:29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50年一遇特大干旱。2007年08月07日01:22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2007年08月05日02:18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组图)。来源:中国新闻网2010年03月21日14:47。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2010年04月23日02:46 红网-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07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旱”转为“北涝”已成为事实
杨学祥 2010-8-13 08:47
北旱转为北涝已成为事实 北涝的趋势值得关注,由北旱转为北涝已成为事实。 我国拉响暴雨Ⅲ级警报 山东等16省将遭大暴雨 1 青岛新闻网 2010-08-13 06:47:41 中国新闻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9日下午3时左右,山西运城市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持续近40分钟的暴雨让运城市区变成一片汪洋。图为汽车在积水中艰难的行驶。 陈卫 摄 新一轮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再次凶猛袭来。未来三天,中国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广东、海南、云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16省区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四川等 地局部地区还将遭受大暴雨袭击。中国气象局12日紧急拉响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警报。 中央气象台监测显示,11日05时至12日05时,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局地出现暴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部分县市还遭遇了大暴雨。11日,河北省气象台一日连发三次暴雨预警信号,受连日强降雨影响,多条河流已出现洪峰,部分地区和城市还发生了洪涝灾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11日山西部分县市遭受灾害,多处出现险情。 12日,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强降雨仍在持续。中央气象台12日继续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2日20时到13日20时,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山东中西部、苏皖北部、河南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北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其中,甘肃东南部、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气象专家表示,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东南部局地将有大暴雨,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须加强防范。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中国大部地区将会出现小到中雨或阵雨天气,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大部、辽宁南部、甘肃南部和东部、陕西中部和西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大部、江苏北部、川西高原中部和四川盆地大部、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云南西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或暴雨,山东北部、甘肃东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北东南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局部地区有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12日签发命令,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Ⅲ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相关机构,以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五省气象局立即进入Ⅲ级应急响应状态。 (记者 阮煜琳) http://www.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10-08/13/content_8456686.htm 通化、白山提防融雪性洪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2日01:59 新文化报   新闻背景   极端气候   席卷大半中国   19日沙尘天气突袭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此后,沙尘天气波及京津、河南、山东等省份,21日上午,严重的沙尘暴开始袭击台湾。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旱已致5104.9万人受灾,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   与此同时,新疆与吉林遭遇风雪侵袭,公路封闭。   干旱、大雪、沙尘暴,三种极端气候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地球为何越来越不消停?   3月20日,吉林大学全球自然变化研究专家杨学祥在博客里,接连发出有关低温暴雪、南旱北涝、沙尘暴的博文。昨天,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气候进行了预测。   干旱 正向南旱北涝转变   记者:去年入秋以后,中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   杨学祥:罪魁祸首就是全球气候的剧变。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早有一些机构或是专家提出了预警。   我国气候预测专家赵振国提出了30年气温周期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从2004年开始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持续暖冬现象可能得到转变。   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180度的变化,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再一个,拉马德雷冷暖位相交替周期表明,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也预示着南旱北涝的形成。   2004年,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曾指出: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记者:北涝?这会不会对我省的农业造成影响?   杨学祥:影响不大。我省的农业生产用地分为岗地和洼地,在旱年和涝年都会得到丰收,但一定要做好洼地的排涝工作。   暴雪 对备耕生产有好有坏   记者:北方的大雪与南方的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省在进入3月份以来,已接连下了几场大到暴雪,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学祥:我在去年年末就说过,今年1~3月为强潮汐时期,北方的强降水可持续到3月末,再加上冷空气非常强烈,导致了大雪频繁。   记者:目前,正是我省农村备耕之时,大雪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杨学祥:我刚从太原回来,一进咱吉林地界,放眼望去都是茫茫白雪,这对备耕生产来说有好有坏。   先说好的,这么大的雪一是有利于土壤保持水分,抑制蒸发;二是病虫越冬的存活率应低于常年。   记者:那不利的呢?   杨学祥:大雪会导致土壤解冻期推迟,播种期也要推迟,不利于晚熟品种种植。   记者:连续几场大雪,对于我省来说,会不会有什么隐患?   杨学祥:这就是我想提醒的,一定要警惕融雪性洪水,尤其是在我省通化、白山等多山地区,更要提防。   沙尘 本月末将达高潮   记者:自3月19日起,沙尘暴袭击了10多个省份约2.7亿人遭受沙尘侵扰。有一种说法,说这是自2009年来最强一次沙尘天气,您怎么看?   杨学祥:我也关注到这一情况。根据我的研究,4月为弱潮汐时期,沙尘天气将在3月28日~30日达到高潮。   高温 夏初将会炎热、干燥   记者:3月19日,河南省高温超过30℃,气温普遍在28℃以上,已经与夏天看齐了。这是不是也预示着今年夏天,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   杨学祥:有这种迹象。4~6月为弱潮汐时期,今年春季中后期可能激发干旱事件发生,夏初将会非常炎热、干燥。7月~11月为强潮汐时期,夏季中后期和秋季应预防洪涝多雨和大风,包括台风。   本报记者王小野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2/015917251469s.shtml 评论:我当时对北涝的认识还是过于保守,现实的北涝要比预估的更强烈,并且正在继续发展。 http://news.baidu.com/ns?word=%B1%A9%D3%EAtn=newsfrom=newsie=gb2312bs=%C0%AD%C4%E1%C4%C8sr=0cl=2rn=20ct=1prevct=no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5153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8-8 15:56
忽视北涝可能酿成更大的灾害 杨学祥 2010 年 8 月 8 日 ,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 8 日 6 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 65 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 19000 多名群众紧急转移。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 500 米 ,长 5 公里 。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 3 楼【 1 】。后续报道,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 96 人死亡,另有近 2000 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 2 】。 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 7 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 8 月 6 日 ,全省受灾人口达到 512.1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 451 亿元 ( 人民币,下同 ) 。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 152 万人,倒塌房屋 8.17 万户,损坏房屋 19.8 万户。因灾死亡人口 85 人,失踪人口 66 人。直接经济损失 451 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 75.21 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 74.51 亿元,水利损失 54.97 亿元【 3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最近指出,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 50 年,我国东经 105 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 20 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 50 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 60 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 21 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 2040 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4 】。 早在 2003 年,国家气候中心( NCC )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5-7 】。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5 】。 拉马德雷( 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 年 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Lamadre 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 El Nino 和 La Nina 的母亲。 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8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9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10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11 】。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 】。 2010 年 5-6 月,南方进入暴雨期,形成次于 1998 年的大洪水。 7-8 月降雨带北移,中国北方又面临洪涝威胁。 有专家提出,南旱北涝这个说法我不赞成,北方就是多一点降雨,也涝不到哪里去,因为地下空了一两千个立方了。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 12 】。这一观点非常有代表性。 事实上,土壤渗水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对于暴雨和特大暴雨,绝大部分雨水不会渗入土壤,而是形成地表径流汇聚到江河,洪涝的产生不可避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长期干旱的地区就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参考文献 1.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 3 楼。 2010 年 08 月 08 日 13:08 CCTV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2.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 96 人死亡 近 2000 人失踪。 2010 年 08 月 08 日 14:03 CCTV 。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3.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 152 万人 151 人死亡失踪。 2010 年 08 月 07 日 22:14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4.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华西都市。 2010-07-28 版次 :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5. 杨学祥,杨冬红。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发表于 2010-4-3 18:29:05 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6.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7.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 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8.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9.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0.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1.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2. 周喜丰,龙涛。华北地下水超采 1200 亿立方米 成世界最大漏斗区。 2010 年 04 月 23 日 02:46 红网 - 潇湘晨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4-23/024620132762.s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涝北旱可能逆转:理论和现实对比
杨学祥 2010-8-8 14:11
日期: -- 要闻 -- 版次: 洪涝干旱极端天气 未来可能更加频繁 2010-07-28 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华西都市报专访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 从去年冬天的西北暴雪,到延续数月的西南大旱,再到目前长江流域因强降雨形成的洪涝灾害,最近大半年来,极端恶劣天气变着戏法轮番袭来。这样的极端天气今后还会出现吗?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昨日,受四川省人大的邀请,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罗勇在成都作了题为《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策略》讲座。会后,罗勇接受了华西都市报的专访,就大家关心的气象灾害、极端天气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 关键词:天气趋势 未来四种灾害将变多变强 华西都市报:从去年年底到现在,暴雪、干旱、洪灾,一直就没有消停过,感觉今年的极端天气特别多? 罗勇:像干旱、洪涝、低温、雨雪这些气象灾害,或者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它们发生的总体变化规律是和气候变化有联系的。比如说在过去的100年或者是5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有四种主要的气象灾害变多变强,也有两种变少变弱。 强度和频率趋多趋强的四种气候灾害,就包括刚才你提到的干旱、强降水,第三种是台风,它的强度在过去的一百年来说也是增强的,另外一种就是高温热浪。发生变少变弱的气象灾害,就是寒潮和霜冻。 华西都市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极端天气的增多呢? 罗勇:因为地表温度升高以后,从地表,包括陆地和海洋,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增多。空气温度每升高一度,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就会增加7%。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形成更多的降水,也就是气候变暖会造成更多的水汽跑到大气中,再形成更多的降水,从而导致全球的水循环加快。由于降水总是集中在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段,而且小雨日数明显减少,大雨日数明显增多,这样一来,就使得强降水和干旱这两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增多增强了。 关键词:南涝北旱 2040年南涝北旱可能逆转 华西都市报:曾有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可能会出现南旱北涝的状况。按照你的推测,这样的状况会发生吗? 罗勇:南涝北旱指的是在过去50年,我国东经105度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淮河以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特别是华北地区最近20年的干旱是非常严重的;而在过去的50年,长江以南降水明显增多。这就是所谓的南涝北旱。它的形成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影响,完全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的自然变化周期来说,多雨带的位置有一个60年左右的变化周期,从华北、黄淮地区向南移动,到了淮河、长江中下游,再到江南、华南,然后又会往回移动。 华西都市报: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 罗勇:对。21世纪前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位于淮河流域。按照自然变化周期,未来十年应该继续 往北移动,到达淮河和黄河之间。但是现在因为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会对这种自然周期有一些干扰,所以未来二三十年夏季多雨带的位置如何变化,现在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难题之一。 现在一般认为,未来很可能北方降水增多。比如有的专家认为到2040年,多雨带的位置重新回到北方地区。到那个时候,也有可能出现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的南旱北涝现象。但是这仍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应对变化 人类要学会适应气候变化 华西都市报:《后天》、《2012》等灾难电影里,因为气候反常带给人类灾难,会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吗? 罗勇:这两部电影只是灾难片,或者说是科幻片。未来100年内,全球气候不太可能出现电影《后天》里的那种突然性的温度变化。当然,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这样的突变,最近的一次发生在8200年前。从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类似8200年前的突变在未来100年内都不太可能发生。 华西都市报:为什么我们在某段时间会感觉特别冷或特别热? 罗勇:由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的内部调整过程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存在着多种时间尺度的波动。人们感知到的气候变化,是气候的趋势性变化与年际、年代际波动共同影响的结果。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的变化并不是直线式上升的。全球气候以变暖为总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并不排除在个别区域和个别时段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 华西都市报:如果未来的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的话,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罗勇: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采取两种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包括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有意识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个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未来几十年,全球变暖不太可能会发生逆转的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变暖的世界中适应和生存。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有很多。比如对农业来说,可以有意识地改变种植制度,培育优良的抗逆品种来适应气候变化。又比如城市的防洪工程标准,以前是十年一遇或者二十年一遇的,现在就要提高设计和建设的标准。 华西都市报记者邓宇实习生张漫摄影杨涛 罗勇简介: 罗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主任,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与政策研究、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气候模式研制、气候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等。去年12月,作为我国政府的智囊之一,全程参与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人均累积排放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的报告。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0-07/28/content_216934.htm 甘肃舟曲遭特大泥石流灾害 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8日13:08 CCTV   8月8日,甘肃舟曲县城区已成泽国(电视截图)。来自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截至8日6时,甘肃舟曲县城区强降雨至少已造成65人死亡。为防止造成进一步的灾害,下游陇南市的宕昌县已经组织19000多名群众紧急转移。图片来源:新华社    甘肃南部舟曲县今晨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宽500米,长5公里。泥石流涌入县城截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部分地区水淹至3楼。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30820851236.shtml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致96人死亡 近2000人失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8日14:03 CCTV   甘肃舟曲泥石流已经导致96人死亡,另有近2000人失踪。具体伤亡情况仍在统计之中。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8/140320851428.shtml 吉林省因洪灾转移安置152万人 151人死亡失踪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7日22:14 新华网   新华网长春8月7日电(记者 刘毅非、常亦殊)吉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民政厅7日公布了该省洪灾损失情况。自入汛以来至8月6日,全省受灾人口达到512.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人民币,下同)。   目前,吉林省已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2万人,倒塌房屋8.17万户,损坏房屋19.8万户。因灾死亡人口85人,失踪人口66人。   直接经济损失451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损失75.21亿元,住房和城乡建设损失74.51亿元,水利损失54.97亿元。 http://news.sina.com.cn/c/2010-08-07/221420848427.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4-3 18:29:05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中国的南旱北涝与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 杨学祥,杨冬红 据人民网 2010 年 4 月 3 日 报道,早在 2004 年,国家气候中心( NCC )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 事实上,赵振国研究员提出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的时间在 2003 年,《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 除了时间的误差,我们还认为通过长时间观察验证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的观点并不可取,因为它对预防灾害失去意义,丧失了积极预防的时机,仅仅是事后的盖棺论定,是史学家处理问题的方法。 马宗晋院士指出,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单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广泛收集信息,向综合预报方向发展 。研究各种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为旱灾规律的确定找到客观的数据和证据。 拉马德雷( Lamadre )是一种高空气压流,在气象学和海洋学上被称为太平洋十年涛动( PDO ),其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分别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近二十年至三十年。近一个世纪以来, Lamadre 已经出现了两个完整的周期。第一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890 年 1924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第二周期的冷位相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而暖位相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 。 2000 年进入第三周期的冷位相。 Lamadre 是西班牙语母亲的意思,即她是 El Nino 和 La Nina 的母亲。 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25 年 1945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与发生在 1946 年 1976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对应;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与发生在 1977 年 1999 年拉马德雷暖位相对应,准确时间稍有滞后和提前。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的转变符合这一规律。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尽管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就目前数据而言,变化趋势应该得到确认。这对抗旱防灾有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参考文献 1.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2.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3. 杨学祥。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刊发时间: 2010-04-02 11:18:02  光明网 - 光明观察。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4/02/content_1084527.htm 4. 马宗晋 , 康 平 , 高庆华 , 等 . 面对大自然的报复 防灾与减灾 .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天河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2000: 120-125. 附件: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简要内容: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   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大旱持续之下,焦渴的大地悬置着种种疑难问题:旱情严峻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是否与全球增暖相关?在西南地区,缘何频繁出现旱情?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旱情?百年不遇的重旱给我们带来哪些警示?历史上都有哪些防灾救灾策略值得我们借鉴?记者就本次旱灾中几个引人关注的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北旱南涝是否转向为北涝南旱尚待长期观察   关于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西南五省区市形成降雨,最终引发了持续干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许建初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赫治清都比较支持这个观点。   从成因和影响上看,西南五省区市的旱灾与北方旱灾有什么不同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西南和北方的旱灾在成因上类似。不同的是,西南由于喀斯特特殊地形,不能像北方那样打井解决用水问题;但西南是不缺水的,大量降水因为没有采取储水举措,大部分都流走了,而北方整体上是缺水的。从影响上讲,西南的旱灾会比北方破坏程度更大一些。因为人们的防旱意识比较差,如果干旱时间持续比较久的话,西南地区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早在 2004 年,国家气候中心( NCC )研究员赵振国就提出了 30 年气温周期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在未来 5 年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变化,即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研究中也发现,从 1910 年至 194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 1940 年至 1980 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 1980 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   那么,我国气候问题会不会真像赵振国和钱维宏所描述的北旱南涝正在向北涝南旱转变?长期从事灾害史研究、主编《中国自然灾害通史》的赫治清认为,这种情况目前还不是很明显,还需长时间观察。   与此同时,赫治清在综合历史文献研究并对比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干旱之后,进一步指出,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干旱事实上纯属是一场自然灾害,近来,有的人说是当地建设过多的水电站用水过多引发的干旱,还有的人说是种过多的桉树造成了干旱,周边有些国家更是指出湄公河干旱与中国多个水电工程大坝有直接关系,这其实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过分强调人为作用是不合实际的人类历史引起的气候变化需要长期累积,一个特定的干旱不能绝对地归因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从大旱灾反思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欠账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话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在以 GDP 为标杆的衡量体系中,重要性日渐下降,农业水利建设也积弊已久。抛开气候因素对这场旱灾结果的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是否也应该就此反思呢?   长期从事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的云南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阎冠雄指出,事实上,从 2009 年年初的北方大旱到今年的西南五省区市大旱,暴露出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当前的水利设施严重不足。 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兴修水利的热潮,先后修建了一批水库。但此后的时间里,一方面,水利工程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很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了许多,用水量也在增加。出现如今的严重缺水现象应该是必然的。 来源:人民网。编辑:松凝,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html 西南大旱的现实成因与历史镜鉴 2010-4-3 12:02:24 简要内容:当前,一场波澜壮阔的抗旱救灾攻坚战正在西南大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   据水利部门统计,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确实是半个多世纪前留下来的。时至今日,工程普遍存在老化失修、运力下降等问题。全国 18 亿亩耕地中,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只有 8 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 45% 。另外的 11.1 亿亩则为望天田。   对此,郑风田、赫治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立祥等学者都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状况,主要是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少,与农业经济的地位极不相称。要缓解大面积灾害,国家财政必须对水利设施与农村灌溉系统大幅度增加投入,并加强政府的监管与落实,逐步修复和维护被荒废的水库与灌溉设施,恢复其夏(涝)季蓄水、冬(旱)季供水的功能。同时,应研究如何在农村基层重构农户合作机制,以适当的政府补贴,动员农户合作建设农田水利、修整河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大旱灾的苦头还会不断重演,甚至加重。   旱灾的频繁出现,说明我们在水利设施维护和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欠账。民以食为天,食依赖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严重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甚至面临绝收,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影响将不可低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当下的西南五省区市严重干旱,再次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正如郑风田所说:西南地区有很多望天田,很多人还是传统地靠天吃饭,没有重视完善水利设施。其实,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给农民和庄稼买保险。人都需要买保险,面对全球的气候大变化,西南更应该考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不完善的水利设施建设,应该实行问责制。   历史视野中的防灾救灾策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危及黎民,也危及历代政权的稳定,因而开明贤能的统治者总是要从巩固江山社稷、维护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始终把荒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救济措施,无论荒年丰年,都要细心筹划并实施一系列相应的防灾救灾策略。   赫治清以明清两代为例,向记者这样介绍,就临灾救助措施而言,主要包括赈济、蠲免、缓征、借贷、转移灾民、拨运粮食、劝奖社会助赈、抚恤安辑等。每当灾情发生后,地方政府都要及时向上级报告灾情,然后进行勘察核实。明清时期,报灾、勘灾形成了一套严格程序,报灾不实或迟延逾限者,要给予不同的处罚。匿灾不报者,更予以严惩,甚至处以极刑。经复查属实的勘灾结果,可作政府蠲免、缓征钱粮的依据。若给予赈济,还要增加审户程序,划分极贫、次贫各个等级。赈济是各级政府为帮助灾民渡过眼前难关而无偿发放救济粮款的救灾措施。它主要实施于灾情紧急严重之时,具体形式有发放救济粮款的谷赈、银赈;官府利用赈济钱粮兴办治河、修筑塘堰、海塘等工程的工赈;政府给灾民施粥、发放衣物等的粥赈、布帛赈等。   赫治清进一步介绍说,自然灾害严重者,往往造成大量伤亡,以致出现贫民卖儿鬻女、亲人无以安葬的凄凉景象。为此,官府要采取诸如赐葬、发放抚恤金、居养、赎子等等抚恤政策。清代乾隆年间对各省分别制定详细的抚恤标准,凡是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居养,并把平时常设的慈善救济机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灾民。为了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历代官府还以无息或低息形式将粮、钱借贷灾民。除粮、钱外,也包括借贷种子、耕牛等。此外,官府对受灾地区还要实行不同程度的免征、减征及缓征赋役,这就是所谓蠲免与缓征;同时还动员社会力量助赈,明清两代尤其提倡广泛的民间助赈,散粮、散钱、散粥、捐药、捐衣被、赡养入境灾民、出资雇船搭救水灾中的被淹者,不拘形式,不论捐输多少、贡献大小,都加以奖励。清代晚期,近代意义上的民间义赈蓬勃兴起发展,其赈济力度甚至超过官赈。从此,中国传统灾赈制度也开始向近代演变。   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的多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破坏。各国学术界都在加强自然灾害的研究,力图探索各种自然灾害发生、演变的规律以及减灾免灾的策略。鉴古知今,灾害史的研究也很自然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我国是一个灾害高发的国家,若对我国灾害史进行科学地总结,必将有益于现实(比如当前的西南五省区市特大持续干旱)的防灾救灾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由王立祥和王龙昌两位着名旱农专家主编的《中国旱区农业》首次提出北方干旱不能完全代表中国旱区、对南方季节性干旱绝不可等闲视之,要立足干旱,未雨绸缪,预有应对等学术观点,也让人们对干旱的关注和研究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北方,也开始关注南方的干旱问题。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向灾难学习、克服灾难的历史。正是残酷战争的灾难学习,使人类铭记和平的可贵;正是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灾难学习,使有识之士提出并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可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社会有限资源被无限消耗的灾难学习,使循环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有鉴于此,高度重视干旱研究,特别是南方干旱研究和探讨就变得愈加迫切和必要。正如一位先哲所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多得多。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松凝 实习编辑:韩广潮 http://www.022net.com/2010/4-3/451541132567277-2.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861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5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北旱变北涝值得关注:西北东北暴雨猛烈
杨学祥 2010-7-31 15:00
北旱变北涝值得关注:西北东北暴雨猛烈 西北东北暴雨猛烈 今年全国28个省区市遭受洪灾 www.zjrb.cn 诸暨网 2010-7-31   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受强降雨影响,松花江支流第二松花江上游白山水库出现最高库水位,丰满水库水位继续上涨,第二松花江中下游水势缓涨。长江上游干流水位继续回落,三峡水库出现今年以来最高库水位,长江中游干流汉口江段今年以来首次超过警戒水位。丹江口水库水位继续缓慢下降,汉江中下游除汉川水文站仍超警戒水位外,其余河段均已回落到警戒水位以下。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水位继续缓涨。太湖水位继续缓慢回落,仍超过警戒水位。新疆阿克苏地区渭干河支流发生超历史实测记录的洪水。甘肃黑河水系洪水河发生了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据国家防总办公室和民政部统计,截至7月30日9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7月30日电 记者从新疆阿克苏地委获悉,29日1时许库车县北部山区突降暴雨导致特大洪灾,当地群众、筑路工人及游客千余人被困山中,目前救援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山洪造成库车县217国道沿线龟兹矿业至大小龙池37公里范围内,10处筑路施工队伍500余人、国道217线卡尔诺隧道附近50余人、大龙池附近500多名游客和牧民被困,多处道路和12间房屋被毁,3处桥梁受损。   截至30日17时许,经阿克苏地区和库车县两级联合救援,目前已解救被困群众170余人。库车县党委表示,目前库车县林业站已与大龙池景区的电台取得联系,困在大、小龙池的游客已由当地党支部妥善安置在牧民家中和景区度假村中,情绪稳定,游客身份待定。 来源:新华社 编辑:王晓铭 电话:0575-87253831 http://zhujinews.zjol.com.cn/news/2010-7/31/content_141636_0.htm 吉林连降暴雨已致13人遇难 火车厢被冲上街 http://www.enorth.com.cn   2010-07-31 11:12   内容提要:吉林市连降大到暴雨,据气象局统计,永吉县平均降雨量达120.7毫米,达到大暴雨标准,官厅降雨量254.9毫米,为特大暴雨。   天津北方网讯:吉林市连降大到暴雨,据气象局统计,永吉县平均降雨量达120.7毫米,达到大暴雨标准,官厅降雨量254.9毫米,为特大暴雨 【更多精彩视频 尽在全新改版《北方视频》】 稿源: 东方卫视 编辑: 李彤 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0/06/26/004797405.shtml 相关新闻新疆:南疆四地州发生暴雨洪灾 2010年07月31日 12:35新疆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师巧梅 潘继鹏报道)近日新疆阿克苏、喀什、克州、和田等地因高温、暴雨等各种因素,发生融雪型和暴雨混合型特大洪水,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因暴雨洪灾,今年入汛以来,阿克苏地区已有12条河流来水量陆续出现超警戒流量,9条河流出现超保证流量。尤其是托什干河和台兰河洪峰流量分别达到1040立方米/秒和620立方米/秒,是近几年洪峰流量较大的一年;渭干河拜城境内的五条支流有四条支流超保证流量。同时,有20余条山洪沟发生局地暴雨山洪。 截至目前,阿克苏地区共计形成大小洪水灾害50余起,洪水累计造成水利工程损失约10500万元。 洪灾发生后,自治区水利厅克孜尔水库管理局、阿克苏地区和渭干河流域的拜城县、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库车河流域的库车县、新和县、沙雅县分别启动了应急预案,各级防汛责任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分别赶赴抗洪抢险第一线,投入抗洪抢险工作。目前阿克苏地区气温较高,河流融雪型洪水较大,据气象部门预报,近期还将有降雨天气过程,防汛形势仍十分严峻。 喀什地区由于近期山区连降暴雨,导致叶城县、疏附县和麦盖提县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致使三县15个乡镇受灾,受灾农户195户1000多人,倒塌房屋47间,死亡大牲畜467头,淹没农田14863亩,农作物绝收2231亩,初步估算经济损失3524万元。 灾情发生后,喀什地委、行署和受灾三县(市)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防洪应急预案,及时安排部署抗洪抢险救灾和人员救助工作,叶城县、疏附县和麦盖提县党、政主要领导迅速带领水利局等部门人员赶赴现场,组织水利、交通、民政及抗洪抢险应急分队开展抗洪抢险、疏散群众、隐患排查工作。目前,已成功封堵1处决口。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基本稳定。 7月中旬以来,和田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40.6℃。7月28日至29日,皮山河上游山区普降大到暴雨,形成融雪型和暴雨混合型特大洪水,造成阿克肖水库坝顶漫溢,主坝与副坝接合处冲刷,导致水库决口,下泄洪水已造成下游河道沿线渠首、防洪堤、闸口、渠道不同程度的损坏。 险情发生后,和田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和田行署主要领导和地区水利局领导及技术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指导抗洪救灾,协助县委、政府组织人员、物资、机械抗洪抢险,转移安置下游群众,有效地避免了人员伤亡。 7月26日至27日凌晨,克州阿克陶县恰尔隆乡、库斯拉甫乡一带遭受强暴雨袭击,引发山洪导致该县恰尔隆乡3个村庄受淹,倒塌房屋17间、棚圈184间。库斯拉甫乡嘉豪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坝被冲毁,致使该矿业公司4人死亡、4人失踪,另有7人受伤。 灾情发生后,州、县党政主要领导立即带领民政、水利、交通、经贸、国土、安监、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两个工作组,分别前往受灾地区,指导抗灾自救工作。截至目前,遇难者遗体已得到妥善安置,失踪人员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又讯 7月30日14时,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史玉光签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响应命令,要求各单位按照Ⅲ级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做好应急响应工作。各地气象部门要严密监视天气变化,全力以赴做好汛期防洪抢险气象服务保障。 根据自治区气象台预报,近期和田、阿克苏、伊犁河谷等地仍有较明显的降水天气。史玉光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严密监视天气变化,特别要关注高空气温的变化情况,积极应对融雪型洪水的发生;要及早对上述水库上游降水等情况加强分析,为各地防洪工作提供气象决策信息;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伊犁、克州等地气象部门要高度重视汛期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启动相应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zqjubuzaodafengxiji/content-2/detail_2010_07/31/1865643_0.shtml 关注降雨带北移和潮汐作用 关注降雨带北移和潮汐作用 2010年7-11月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 我在6月28日指出,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6-28 13:27:18 中国南方强降雨基本结束 4-6月弱潮汐时期结束 中国南方强降雨基本结束 2010年06月27日 15:53:23  来源: 新华网 南方强降雨基本结束 国家防总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Ⅳ级 6月27日,武警水电二总队官兵在唱凯堤堵口复堤工程现场加紧施工。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姚润丰)记者27日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获悉,目前我国南方强降雨过程基本结束,江西、湖南等省主要河流已处于全面退水阶段,除江西赣江仍超过警戒水位外,其他主要江河均已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但鉴于长江干流九江河段及鄱阳湖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仍在继续上涨,江西抚河唱凯堤决口封堵还在紧张进行中,国家防总27日会商决定,自6月27日16时将防汛应急响应由Ⅱ级调整为Ⅳ级。   国家防总同时要求,江西、湖南等省继续密切监视汛情的发展变化,加强退水期的堤防防守,做好水利工程调度、圩区排水和水毁工程修复工作。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6/27/c_12269096.htm 1998年和2010年的强降雨记录表明,在夏季弱潮汐时期,由于冷空气南北震荡幅度较弱,降雨带有长期滞留在某一地区的可能,形成连续暴雨灾害和洪涝灾害。 2010年7-11月为强潮汐时期,降雨带有北移的可能,台风活动可能得到加强。在潮汐组合时段发生的台风可能形成不可抗拒的突发灾害。 2010年的强潮汐类型与1957年类似,1957年的灾害记录值得关注:当年发生流感世界大流行;1957年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57年1月3日黑龙江东宁西南发生7级地震,1957年2月24日台湾花莲发生7.2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中国发生特大干旱;松花江特大洪水,淮河流域大水造成鲁、豫、苏3省较严重水灾,黄河中下游部分地区水灾 。 2010年已发生的灾害:2009年发生的流感世界大流行依然继续,可能还将持续3-5年;2月27日发生智利8.8级地震,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中国发生严重低温冻害;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4-5月部分地区暴雨成灾。应该继续关注1957年的其他灾害 。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 国 '98 大 洪 水。 http://61.142.127.153:8080/UploadFiles/2629-1.doc 2. 1998年长江大洪水。 http://www.jswater.gov.cn/News.aspx?NewsId=6807 3. 南方暴雨已致364人死147人失踪。2010-06-22 20:32:20 来源: 新华网(广州)。 http://news.163.com/10/0622/20/69QEMKTQ000146BD.html 4. 杨学祥,杨冬红. 2010年和1957年的相似潮汐条件和相似灾害. 发表于 2010-5-19 13:28:46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624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8302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50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2769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5727 去冬北方暴雪致今夏南方暴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6日17:0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黄河中游多条支流发生洪水 2010年07月26日 18:01:1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郑州7月26日电(记者张兴军)记者26日从黄河防汛抗旱办公室获悉,由于此前一段时间的强降水,黄河中游地区多条支流出现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洪水过程。目前,黄河防总正积极利用相关水库进行联合调度,拦蓄错峰。   据了解,7月22日至24日,黄河中游部分地区普降大到暴雨,导致渭河、伊河、洛河等多条支流发生今年入汛以来最大洪水过程。   水文数据显示,7月24日,泾河景村站6时洪峰流量3280立方米每秒,渭河魏家堡站8时洪峰流量1860立方米每秒;洛河卢氏站15时42分洪峰流量1510立方米每秒;伊河栾川站13时42分洪峰流量1280立方米每秒,为1958年建站以来最大洪峰;潭头站16时36分洪峰流量3150立方米每秒,为1975年以来最大洪峰,是1951年建站以来第二大洪水;东湾站20时洪峰流量3750立方米每秒,为1975年以来最大流量,是历史第二大洪峰。   为应对中游高含沙洪水及伊洛河洪水,黄河防总联合调度陆浑、故县、小浪底、三门峡等水库,拦蓄错峰,控制黄河花园口站不超过2600立方米每秒量级洪水。从24日18时起,陆浑水库按不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控制下泄,故县水库按5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截至目前,联合调度工作已经持续大约一周时间。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7/26/c_12375223.htm 四川东北及华东沿海等部分有大雨或暴雨   www.cnfol.com  2010年07月26日 09:10 糖网  查看评论   全国强降雨落区预报图   中央气象台2010年7月26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预计,7月26日08时到7月27日08时,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江西南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台湾南部、广东东北部、广西东北部、黑龙江东部和南部、吉林大部、辽宁东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上述地区局地并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防 御 指 南:   1、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http://futures.cnfol.com/zzzx/100726/403,1928,8086415,00.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4759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029 次阅读|1 个评论
七八月份沈阳面临洪涝威胁:预防北涝
杨学祥 2010-7-1 08:28
标题: 发表评论人: qiguai ip:61.134.47.* 删除 回复 奇怪,前不久不是有人老说南旱北涝吗? 博主回复:处于转变时期:南旱发生了,接着是南涝;北旱也发生了,北涝也有可能。注意预防北涝是当前防灾的重要任务之一。久旱必涝已是南方先例,北方如何,拭目以待。 标题: 发表评论人: qiaomu ip:60.2.40.* 删除 回复 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啊! 博主回复:重财轻道。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9735 附件: 今年出现洪涝几率增大 2010-07-01 04:42:00 来源: 山东商报  商报济南消息昨天晚上7:30,尽管济南还是很热,但雨点已经开始落下,让人看到了降温的希望。济南市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预报,预计6月30日夜间至今天有大到暴雨。 昨天晚上7:30,济南市区开始降雨,大大的雨点落下来,没有刺目的闪电,也没有轰隆隆的雷声,这雨下得有点悄无声息。直到晚上8点30分,雨点才稍微密集一点儿,这雨让人心焦。济南市气象台专家介绍,截至晚8点,市区平均降雨量只有两三毫米,但是观测发现济南西边、南边都有回波系统,而且聊城已经降下暴雨,后半夜降大雨的可能性很大。 济南市气象台发布重要天气预报,这次降雨主要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西风带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计6月30日夜间到今天有大到暴雨,并伴有雷电和短时7~8级偏北大风。 济南市气象台专家表示,从本次降雨过程开始济南将进入雨季,降雨将明显增多。今年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尤其是五六月份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及其衍生、次生灾害严重,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进入雨季后济南出现短时局部暴雨洪涝、雷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几率增大,请大家注意防范。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 http://news.163.com/10/0701/04/6AFTUJCQ00014AED.html 今日 陇原迎来强降雨:甘肃省紧急通知预防防洪涝灾害 新华网 2010-06-29 09:56 来源:鑫报 新华网甘肃频道消息 6月28日,记者从甘肃省农牧厅获悉,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据甘肃省气象部门预报,甘肃省将出现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预计6月29日,武威、白银、兰州、定西、甘南、临夏等市、州局部地方有大到暴雨;6月30日-7月1日,定西、临夏、陇南、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局部地方有大到暴雨。 未来三天,甘肃省大范围降水 29日白天,张掖、金昌、武威、甘南、临夏、定西、陇南等市州阴有小雨,局部地方有中到大雨;省内其余各地多云转阴,有小雨或阵雨。 29日夜间到30日白天,兰州、白银、临夏、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方有大到暴雨;武威、甘南、陇南等市州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方有大雨;省内其余各地阴有小雨或阵雨。 30日夜间到7月1日白天,甘南、陇南、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市州阴有小到中雨,局部地方有大雨;省内其余各地阴,大部分地方有小雨或阵雨。 今日兰州,中雨转小雨,16℃20℃;明天,阵雨,19℃27℃;后天,小雨,19℃26℃。 甘肃省紧急通知防范洪涝灾害 为做好这次强降雨和洪涝灾害的防范工作,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紧急通知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农民提前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使广大农民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各地要立足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组织专家,完善突发灾害应急预案,提早准备好救灾物资,制定好防灾减灾工作方案和灾后恢复生产的技术路线,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当前,正值陇东南地区夏收关键时期,各级农业部门要紧急动员各方力量,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抓紧抢收抢打,做到颗粒归仓,尽力减少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对夏收造成的不利影响,确保夏粮丰收。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做好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设施养殖棚圈的加固和排水设施的修复,防止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带来的次生灾害,确保设施农业生产安全。(记者 唐华伟 王占东) 编辑:李小荣 http://www.gs.xinhuanet.com/news/2010-06/29/content_20194469.htm 七八月份沈阳面临洪涝威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09:26 辽一网-华商晨报   预计今夏沈阳地区降水偏多二至三成,市财政已下拨2247万元用于河道工程建设,600万元市长预备费也将应急防汛 昨起对全市35座水库及河道在建工程拉网式检查 http://news.sina.com.cn/c/2010-06-29/092617725739s.shtml 2010年7-11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时间间隔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可激发暴雨、大风、地震和火山活动,需要加强监测和预防。 潮汐组合A:2010年7月2日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03度,4日为下弦,潮汐变化达到极小值,两极和赤道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B:2010年7月12日为日月大潮和日全食,1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5.04279度,13日为月亮近地潮。两者强叠加,三者弱叠加,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2010年7月16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南纬0.00067度,7月18日为上弦,为潮汐最小值,两极和赤道潮汐变化较大。 潮汐组合D:2010年7月2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5.03430度, 潮汐组合E:2010年7月26日为日月大潮,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F:2010年7月29日为月亮远地潮,30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小值0.00004度,两极和赤道潮汐变化较大。 本月虽为强潮汐月,但天文奇点非常分散,表现为潮汐组合数量变多,形成大幅度的高低潮差变化组合较少,仅潮汐组合B为三者叠加。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845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气象局局长:美国国防部没有凭据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杨学祥 2010-5-30 06:35
气象局局长:美国国防部没有凭据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2010年05月30日 01:08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凤凰卫视《问答神州》5月29日播出吴小莉专访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的节目内容(上集)。郑国光在节目中谈及2010年西南五省出现的百年干旱,以及广州、重庆等南方地区出现的极端暴雨天气,称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气象部门的预报是做得不错的。针对美国国防部6年前预测出西南大旱的报道,郑国光表示看过美方相关的报告,但并未看出其以何凭据预测出中国的大旱,美国的气象学家不会同意它这种预测;郑国光并指出,美国军方出台类似报告意在争取军费,本身并没有科学的依据,经不起推敲。 以下为节目实录: 有数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随着全球变暖,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之多。 进入2010年,从韩国、俄罗斯、西欧到美国大平原,整个北半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强降雪,气温创造了30年来的最低记录。而在中国,从新疆遭受60年不遇的雪灾到西南五省出现百年干旱;从罕见寒潮袭击华北到南中国普降暴雨。太平洋海温的异常正在使中国变成极端天气最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 主持人:天气的异常,08年开始北京人感受很深刻,冻雪冰害什么的,中国人会觉得说这种天气的异常是不是在中国发生的很多,其实这种天气的异常,照您刚才来形容,各个地方都在发生。 郑国光:在欧洲也一样,欧洲今年,去年的冬天,也是温度翩低,我可以,这地方有一张图可以给你看一看,这张图就可以看到,这个蓝色的地方,就是温度偏低的地方,蓝的越深,偏低的温度就越大;你看其它红的地方,越红,偏高就越高。你可以看到,就是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异常的偏低,北美,像美国那边就它的中部南部地区也偏低,但是北美的北部异常偏高,你看非洲大陆的北部偏高就更高了,像欧亚大陆的低纬度地区也是红的,偏激高度得比较多。 主持人:这个是在09年12月到2010年的2月的变化。 郑国光:冬天的变化。我这地方还有一个春天的,春天看到的欧洲大陆温度一下升高了,北美大陆大部分地区温度也升高了,但是就是亚洲这个大陆的这个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还是持续不变的。 郑国光说,2010年,中国的夏天格外姗姗来迟,而入夏之后,连绵不绝的降水天气始终笼罩在南中国的上空。2010年5月21日,中央气象台发出暴雨蓝色预警,随后几天,南方六个省区先后遭遇暴雨袭击,上千万人受灾。在江西,一座小型水库因大雨发生垮坝。而23日凌晨,突袭的强降雨也使得厦门部分城区变成一片汪洋。有预测称:今年南中国可能再现十多年未遇的汛情。 主持人:这次的汛期来了以后,可能会有哪些地方会出现发生比较严峻的险情? 郑国光:你要知道,从1999年以后,长江没有发生大的汛情,1997年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那么导致98年的长江的洪水和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洪水,那么去年,也出现了厄尔尼诺的现象,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那么根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国内的气象水文专家、一百多名的专家一起会商,今年这个中下游雨水还是偏多的,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流域性的洪水。 主持人:民间的说法,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在中国西南出现了大旱之后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大涝,您怎么看这个说法,有科学的根据吗? 郑国光:从气象科学来讲,这个要把它做作为一个规律,我觉得我是不赞成的,因为所谓的大涝,它也有一定的天气条件,可能有的个别的年代,会发生这种事件,但它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取决于大气环流的形势,是不是有利于暴雨的天气。有人把现在南方大雨的天气,说成是大旱以后必有大涝。这个季节就有利于华南地区出现大降水的天气,它已经进入汛期了,我们叫做华南前汛期,已经进入了多雨的季节了,并不是很异常的事情。 2010年5月7日,一场刷新气象记录的强降雨突袭广州,有专家形容:这场降雨的强度相当于7个东山湖的水,在3个小时之内全部泼向广州越秀区。一些地区大水淹城,最深地地方达到3米,不少地下停车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无数汽车被水淹没。此后一周,接连2场暴雨再次降临,三场雨的降水量达到了广州年降雨量的1/4。 主持人:这场暴雨的原因您找出比较明确的来由了吗? 郑国光:主要一个天气形势,因为就是北方的冷空气一股一股的南下,南方、西南的暖湿气流,也持续地向这个地区来输送,冷暖空气正好在这个地区会合。我们也可能记得,自2008年的年初,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也是这种形势,这种形势很有利于在这个地区形成比较大的降雨天气, 主持人:我们预报它的来临是不是还是比较准确的。 郑国光:还是准确的,中央气象台从5月5号就对华南这个强降雨天气就做出了预报,而且不断滚动的进行一些预报。但是没想到,下那么大,而且那么短时间里面连续三场暴雨的天气。 主持人:我们那时候预报可能是下在哪里? 郑国光:我们预报是偏北一点。 郑国光坦言,根据卫星云图,气象部门最初预测的降雨中心并不在广州,而是在粤东地区。而随着天气状况的转变,在6日深夜十一点多,广州气象台紧急发出了强雷雨警报。7日凌晨,逐渐升级的黄色、橙色以及红色警报陆续被发送到了很多广州市民的手机上,然而此时,倾盆的暴雨已经来临。 郑国光:我们为什么预报这个暴雨的天气有所偏差呢?按这个我们常规认识这种暴雨天气,是在我们所谓天气形势这个低压中心它的南部,因为这些它不是这个,这个变成了东南部,或者偏东一点,正好偏了广州市这个周围地区。 主持人:逐次升级的这种方式是不是也是气象部门担心每一次的升级造成一些单位和应对部门有一些停产停业或者停效的这种可能性,所以让我们在发布的时候相对比较保守。 郑国光: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你想象的这个理解。如果我们当时有这个能力,说它这个广州,这个24小时,或者12小时要下到100、200毫米这种特大暴雨,我想它早就发红色预警了,就是随着这个天气系统出现,这个感觉到这要出现特大暴雨了,他肯定初期出现就是说在未来六小时,十二小时,要出现暴雨天气,他要发一个蓝色的;如果那个时候他知道说,这个地方要出现200毫米的,我想按照我们的标准要求,他要发红色预警的,就是随着这个这个天气的这种发展,所以它按照这个我们的标准它就不断要提升这个信号的等级。对这种特大暴雨的把握,这种预报能力,比这个暴雨还要低得多,那它只能靠一种短时临近的,比如说雷达监测、卫星监测,监测到可能要出现,它就再预警,所以这种时间已经非常短了,像美国报龙卷风一样,这种特大暴雨还是一种极端事件。 主持人: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技术和能力,对于极端的气候它的预报能力还是有限。 郑国光:还是有限的。我跟你说,特大暴雨预预报准确20%多一点,特大暴雨预报能力能够达到5%,提前24小时我都不敢打这保票,那就是靠临近的预报。这就是给我们又提一个挑战,就是说怎么样在短时间里,把这种预警的信号能传给老百姓,有些人睡觉把手机关了,所以现在光靠手机可能不行了,你看现在美国有一个天气广播每一家安一个,有一个小收音机,他如果有灾害了,马上发出一些特殊的声音,来提醒来预防,我们也在推进这方面做。其实有些农村也在实验着,比如说高音喇叭,它和这个手机连在一起,如果有预警的话,自动结合喇叭,喇叭就可以广播出去,马上有冰雹天气,雷电天气,需要大家预防一下。 郑国光告诉我,时至今日,他仍然对1998年发生的长江全流域洪水印象深刻。在当年4月份,气象部门就已经对汛情做出了准确预测。在全球的洪水预报记录中,类似的成功范例并不多见。 主持人:那时候您是在国家气象局的总体规划研究室做副主任,当时是怎么预报成的? 郑国光:这个当时正好是一个国家有一个九五重中之重一个课题,就是短期气候预测一个课题,正好一些专家专门在研究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洪涝的灾害,把这个历史的和当时的状况进行了一些比较分析,而且在98年的春天,这个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异常的偏多,就是4月份那个高原温度升高以后,大量的积雪熔化,使得大量的这个融雪,进入了长江的上游;么同时又预测长江的中下游,这个雨水比较多,这样的上游的来水和中游的偏多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长江的洪涝, 主持人:在这个时间之后我们有没有继续对一些中长期的,或者是中短期的预报,做洪涝的预报进行预测? 郑国光:说实话,对洪涝的自测也是很困难的,因为经常可能短短的一个时间集中的一段降水就可能导致一个洪涝。比如说2007年淮河,它就是集中的半个月时间连续的上游的强降水,就引起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涝。怎么来把握住强降水要持续多长时间、累积的雨量能够有多大,就目前科学水平来说,确实是很难的一件事。现在我们是强调了叫做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结合,就是说气候预测远一点,时间长一点,再密切关注我们这种短期的,几天的一些预报,我想这种结合起来,使得预测这个地点,这个预测的量,就是更精细一点。 2009年12月,在完成初稿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一百年中,中国的平均地表温度上升1.1度,高出了全球平均上涨幅度。而根据专家的推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会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将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始终备受干旱问题的困扰。2010年3月,在中国西南五省遭遇旱灾后,一份2003年由美国国防部提交给总统的秘密报告也一度引来了广泛关注。这份报告中预测,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方一些关键地区将出现特大干旱,干旱状况会持续10年,而中国甚至将由南涝北旱转为南旱北涝。 主持人: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这样的报告。 郑国光:当然我听过了,说实话美国军方的报告出台的时机都很有意思的,每次出台都是军方有需要国会支持的时候,比如说要打伊拉克战争,需要国会进行投入。它不仅仅是2003年出了个报告,2007年也出过报告。 主持人:2007年的报告主要内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跟内容跟中国有关? 郑国光:也是一个意思,总体还是气候变化,气候变暖的,导致局部战争增加,导致这个军事装备维护成本增加;美国需要维护全球的安全,需要增加军费的投入,基本上这个调子。2003年的报告的基本的结论我也看过了,说2010年开始中国南方将遇上持续十年的干旱,我想军方做这个预报,我想美国的气象学家不会同意他这种预测的,也没有这个能力预测。其实中国的南方今年旱了吗?它讲的是整个一个南方持续十年,西南干旱只是南方的一小部分。 主持人:所以你在那份报告当中并没有看出来他们究竟是以什么凭据说中国的的南方会有十年大旱? 郑国光:没有,没有凭据。 主持人:但是03年对中国的那场预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郑国光:目的预测中国南方如何发生了持续的干旱,就可能导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混乱,包括中国干旱造成粮食的紧张、饥饿的发生,然后中国开始内部要这个局部的这个混乱,使得中国的经济要垮台那是描述的很可怕的,包括中国需要发展经济需要能源,和美国在争夺中东的石油,发生的战争,描述得很可怕的。 主持人:所以结论还是要国会增加拨款,增加军费。 郑国光:他是有其他的目的的,我认为没有科学的依据,经不起推敲。 主持人:目前的科技水平其实是没有这个能力的? 郑国光:做不到。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hjd/wdsz/detail_2010_05/30/1565933_0.shtml 气象局局长:美国国防部没有凭据6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2010年05月30日 01:08凤凰卫视 郑国光告诉我,其实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同样与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常密切相关。而最初的旱情早在去年七月时就已经现出端倪;09年雨季中,干旱重灾区云南省的降水量比往年减少了将近三成,而进入9月,雨季的提前结束更使得旱情雪上加霜。 郑国光:这个区域里面雨季水很多,它的年降水量是北京的三倍,又是山区,所以它的水库的蓄水,在雨季不能蓄得很多,蓄多了容易造成洪涝,使得水库垮坝,所以雨季提前一个月结束,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整个雨季的后半截雨量又少,进入旱季情况就更遭了。 从2009年11月份到2010年2月份,云南的降水量比往年减少了超过50%。而与此同时,气温却达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2010年1月27号,根据少雨高温的状况,云南省气象台以及中央气象台发出了干旱红色预警。 主持人:那时候预警的说法是会干旱到什么时候? 郑国光:我们只能说未来一个月还是持续的干旱。 主持人:那时候气象部门也不能够去做一些什么样的措施,因为可能还不能够确定干旱是不是确实会开始或者会这么长是吗? 郑国光:云南这个地方的气候的状况,和中国大陆其他的省是很不一样的。像北方的冷空气,很难影响到云南这地区。为什么它五月下旬才能进入雨季呢?就是印度洋上的水气要足够的强,才能上云贵高原;没有水气,没有冷空气结合它就没有。所以只有进入五月份以后,西南季风上高原,然后这边冷空气再一结合,会在云南产生进入预计产生比较大的降水。所以云南的天气气候非常特别。 主持人:对于这么特殊的云南或者西南地区的雨量形成的原因,我们会不会回过头去看,为什么西南地区的雨量会偏少。 郑国光:就是印度洋上的西南气流很弱。 主持人:无法翻山越岭。 郑国光:上不来,再看到非洲索马里,过去在索马里那边的热带的气流,能够影响到印度洋,然后影响到中国的大陆地区,这个整个一个冬季,这个区的索马里的急流比较弱,还有西南气流也比较弱,翻不上来。 主持人:造成它弱的原因呢? 郑国光:整个大气环流,今年整个全球的、去年冬天的,都非常奇怪。没想到欧亚大陆的整个北部偏低了那么多的温度,这也是很少见的。而且一般的北极地冬天它是非常冷的,可是去年整个一个冬天北极整个是暖的。 2010年3月,在中国西南遭受特大旱情的同时,湄公河流域的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也出现了严重的干旱。一时之间,有非政府组织和国际媒体纷纷指责,中国在澜沧江上修建的水坝是造成下游国家干旱的原因。而泰国的《曼谷邮报》更是发表了题为中国大坝扼杀湄公河的文章。 主持人:这次我们中国西南部的这种大旱的过程当中,在湄公河流域其他的国家也发生了旱灾,他们的旱灾形成的原因,跟西南地区的原因是相似的吗? 郑国光:完全一样,因为你可以看那张图,欧亚大陆的南部、湄公河流域整个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地区,在冬季异常温度偏高。 主持人:你看这是那个红的? 郑国光:是这吧。就在你手指的这个地方。 主持人:这里温度异常偏高。 郑国光:包括这个云南,去年冬天的温度偏高两度多,也是破纪录的,平均温度高了两度多,整个东南亚地区,都是温度偏高,降水量偏少,这个区域都是这样。 主持人:有人提出各种的理由和说法,是因为在我们西南地区做了很多的水电站甚至会说到三峡大坝的影响,您怎么看水电站会影响到当地的水量和干旱的情况的说法。 郑国光:大家知道2006年、2005年,重庆、四川特大干旱,许多媒体说,就是因为修了三峡大坝,其实从我们气象学的角度,水体面积增加了、水位增高了,是增加水分的内循环,应该有利于这个区域的降水。把一些这种因果关系,比较很弱的在一段时间就联系起来,我觉得这个缺乏科学的依据,很难解释。 主持人:中国从来有个说法就是北方旱南方涝,所以很多人觉得南方的水量是很丰沛的,所以有南水北调这样的说法;现在连南方有的局部地区都出现了这种百年一遇的大旱以后,很多人开始质问,南水北调这种工程是不是应该继续做,或者南水北调的工程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局部的调整、或者修正。 郑国光:我只能说不能把西南地区的旱等同于南方的旱。我国北方缺水,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北方有个说法,就是十年九旱,所以缺水,它是有它的气候特点决定的。南方的缺水是季节性的,比如说西南干旱,实际上西南干旱和长江不是一个水系,是从东南亚这边入的。西南干旱的同时,可以看到去年的冬天和今年的春天,我国东部、中部地区降水量比常年是偏多的。说实话,从过去五十年全国降水量分布来看,我国南方的降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减少,因为你知道,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西南季风强了,它就带来了南方整个一个雨季充沛的降水。所以我们还没有发现南方进入旱季,降水量少了,其实没有。 郑国光:这就是北极的格陵兰群岛的冰,你看这个随着时间的变化。 主持人:这个我们观察了多久。 郑国光:你看这是一个多月吧。实际上我们这个卫星就是每天经过这个地方照出来的,就是看这个冰怎么融化的,就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主持人:结果我们的发现是怎么样。 郑国光:我们的发现就是说,它这个极冰的确是出现了比较罕有的在气温影响下这种崩塌的现象。这是个科学事实,大家都发现了。 曾有科学家预言:在本世纪内,格陵兰群岛的融冰速度,将决定着人类的命运。 2010年5月18日,美国迈阿密大学公布的最新观察报告显示:格陵兰的冰盖仍然在加速融化。有预测提出:在大约2020年到2037年的某一个夏天,也就是最快十年以后,北极融冰会完全消失。而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所发生的深远改变将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出现局部停顿,甚至最终消亡。 2010年5月2日,到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世博会的马尔代夫总统纳希德表示:为了防止海平面上升导致马尔代夫被海水淹没,他们已经准备在所有海岛上建造堤坝。而不久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发表了一份电脑模拟的假想图:在海平面升高20多米后,站在上海东方明珠上俯瞰,曾经的摩天大楼将矗立在一片汪洋之中。 主持人:像你们也看到格陵兰冰川的消亡或者是皲裂或者是减少这种情况,确实会造成海平面的上升,有一些海岛国家的担心,有一种极端的说法,真的像你说的一百年后气温升高到某种程度,中国沿海,包括上海,都可能被淹没。 郑国光:IPCC的报告,就是未来100年,海平面的上升,也就是几十厘米,就是这么漫长的一个时间,人类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它,应对它。当然了,这个海平面上升会对这个沿海会造成一些比较大的影响,但是这海平面是平均海平面,有的地方可能上升得高一点,有的地方甚至可能还会还会下降,它是平均的一个状况,所以怎么样来应对,我还是想对人类是一个挑战。过去一百年,整个平均海平面上升是13厘米,还是17厘米,大概就是这个,15厘米左右吧,这个15厘米,也就是这么一点;一百年,所以我想人类有足够的时间去采取一些措施、工程的一些措施,去应对它、预防它。 其实与海平面的上升相比,近年来,太平洋海温异常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似乎更让中国内地感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危害。 在5月7日广州遭遇暴雨的前一天凌晨,地处中国内陆的重庆市垫江县忽然出现了瞬间风力相当于堪比台风的11级大风,风暴夹杂着降雨和冰雹持续了整整一夜。造成三十多人死亡,1100多间房屋成为废墟。有专家解释:10级狂风的威力就已经可以连根拔起树木。而11级的暴风,其风速相当于高速公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 主持人:在重庆发生十一级强风的预报之下,当时气象部门在5月5号的白天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当地的气象部门是不是就已经报到了气象局。 郑国光:中央气象台5月3号,5月4号,5月5号都发了一个强对流的预报,都是在重庆市这个区域,而且重庆气象台5月5号这个中午、下午都做了预报。但是那个时候没想到十一级风能把房屋都吹了,那是阵风啊。 主持人:以前重庆有许多十级的大风过。 郑国光:我们气象记录没有这样的记录,在这样的内陆地区阵风达到11级。我们是报了有雷雨大风冰雹天气、强对流天气,这对我们说已经是报得是不错的了,但到半夜里面,大概是凌晨一点多钟,一下子又发展起来了,我们也做了,包括这些向各有关部门提供一些一些预警。 主持人:什么样的预警,一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样的预警? 郑国光:我们通过一些那时候电视是没有了通过手机方式发布。 几乎就在这条短信发出的同时,垫江县的电力系统被风暴破坏,全县陷入一片漆黑。 其实在很多当地人看来,如此猛烈的风暴似乎并无征兆。当天白天,垫江还是晴空万里,下午三点,一些政府官员和学校负责人收到了一条预警短信,预报了当晚将有一次雷雨过程,局部地区伴有短时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然而,这条看似简单的短信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 主持人:您觉得这次重庆他们的当地气象部门的预报能力和预报做法是不是到位。 郑国光:应该说从目前他们具备的能力来说,也就是这样的能力水平了。 主持人:怎么说他们的能力水平? 郑国光:就是说他能够预报当天有强对流天气,雷雨大风,局地还有有强降水天气,已经不容易了。因为重庆这地方地形很复杂,在这种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很难预报到局地到哪个村、哪个山沟里面,这是很难的。但是现在我们有有雷达的监测,它是通过雷达监测到这个天气,所以对这个地方进行一些预警、提示。 主持人:也有专家提到说可能对一些强风还能够预报,11级的很难预报,像美国的龙卷风,提前十分钟预报就不错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越强的风不容易预报? 郑国光:一般这种风尺度都很小,出现的时间都很短,我们说的强对流天气,它的直径就是一两公里,这么一扫而过,可能持续时间就是十分钟二十分钟,对这种极小尺度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这是现在预报的一个最大难点问题,实际上我们很多气象部门做出的预报,他没有把握说今天能出现11级的风,他只能讲六七级风是一个平均的状况。 主持人:风云三号发射成功以后给我们带来什么变化,对我们的气象预报。 郑国光:一个是风云三号这个第二代卫星它的分辨率很高,而且它的功能更强,你看,过去我们看只是一层云,现在这颗卫星可以看不同层节的大气的状况,可以说可以看垂直结构。 主持人:有许多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有一个风云三号,我们能做到什么? 郑国光:就是原来的分辨率是1.1公里,现在提高到255,分辨率提高了四倍,就是更清楚了,结构也清楚了。就是这张图象,台风里面的细微结构看得非常清楚,哪个地方有对流泡,哪个地方可能是个暴雨中心,就更细了,原来没有这么细微的结构。 主持人:这对于我们判断什么东西会更有利。 郑国光:判断台风的,像这些中心啊,哪个地方雨很强,哪个地方风很大。(上集完)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hjd/wdsz/detail_2010_05/30/1565933_1.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3092 次阅读|3 个评论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4-2 06:53
争论的由来和发展:南旱北涝的预测为什么被忽视? 杨学祥 2010 年初,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全球变暖受到质疑。中国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 2.7 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我在 2004 年 7 月 21 日 指出,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引发了中国气象学家关于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转换规律的大讨论,不少学者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相关研究 。问题是,从网络文章来看,各自的研究都是独立进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引用了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难道此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 一、 2003 年的争论: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问题的讨论是最近发生的,是在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披漏之后( 2004 年 2 月 22 日 ),而中国气象学家相关的三次研讨会文章尚未公开发表。不过,一些文章已在网络上公开,网络文章查询或可得到一些新的信息 。 1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即将发生观点 《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以《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为题,发表如下新闻,并为各大网络广泛转载:     未来的 5 到 10 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 30 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 5 到 10 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从一个 30 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 30 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 360 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未来 5 到 10 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 2004 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 50 、 60 年代,到 70 年代后期一直到 90 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 20 年比前 20 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 100 到 200 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 2004 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说到这里,王贵田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 2005 年以后未来的 10 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 600 毫米 ,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 1000 毫米 以上,未来 5 到 10 年将会有所改变 。 2 . 南涝北旱将延续 10-30 年的观点   在 3 月31日 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上,气象专家们对近年来中国南涝北旱的气候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国家气象中心主任章国材说,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20世纪80年代形成并持续至今的南涝北旱状况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现象将在未来10-30年内继续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教授指出,中国在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一直是北方降水多,南方降水少。从80年代开始,中国气候出现了大转折,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导致了目前南涝北旱的状况。   丁先生说,特别是90年代以来,南涝北旱现象尤为明显。据统计,1997年夏季中国北方持续少雨高温,该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黄河累计断流222天。1998年南方的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全国有1.8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90多亿元。   对于出现这种气候现象的原因,丁教授认为,夏季来自印度洋的季风近年来呈减弱趋势,带给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蒸汽总量减少。同时,受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反向运动的影响,贝加尔湖以南的低气压近年来逐渐转变为高气压,南下进入中国的冷空气变得干燥,致使冬季北方降水减少。   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一些专家指出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南涝北旱的因素之一。中国南方较集中的工业生产造成的黑碳和硫化物的大量排放,由于黑碳吸收太阳的辐射能力很强,造成大气升温,气流上升,进而导致降水增多。而在北方,大量工业用煤的情况没有南方明显。( 2003-4-2 ) 3 .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不能下结论的观点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气象专家副台长康玲告诉记者:北涝南旱的说法有待考证。就从内蒙古地区今年的气候谈起,北涝南旱一说倒是与内蒙古局部地区气候特征相类似。因为内蒙古地区的气候十年九旱,今年的降水也属正常范围内的变动,而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主汛期以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为主。尽管雷阵雨和冰雹要比往年突出,但气候特征一年与一年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去年赶着汛期时降水就比较少,而今年汛期内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还比较干旱。至于北涝南旱一说,人们的议论是如此,但并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搞气象分析是件严肃的工作,都得有完全与事实相符的资料分析论证才能得出结论。 那么,北涝南旱一说是否空穴来风?康玲说这要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对比、测算及国家气象权威部门的综合分析结果统一认证,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4 . 王涌泉的类似预测 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翁文波科学发展基金、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凯利华信息咨询公司编辑的《 2003 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文集》( 2003 年 5 月)中,刊登了王涌泉的文章《当前大灾预测及管理体制改革》( 76-78 页)。这篇文章是王涌泉在 2002 年全国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上的发言。 王涌泉指出,检查中国灾害史,分析认为现在可能正面临又一次重大自然灾害转折变化。即使按照旱期最长的考虑,最迟 2010 年前后海滦河流域也可能出现大洪水。不然,近几年就可能出现。黄河流域在干旱期的中后段和末期,正是出现大洪水和特大洪水的时候。现在已经到了这种时候。南方将出现大旱。当海河、黄河等北方河流转向多水时,当北方干旱减轻时,一定要警惕江淮及其以南出现大旱。南方大旱和北方大旱历史上曾经多次交错出现。 5 . 2010 年冷暖变化的研究   20 世纪我国气候可分为四个阶段: 1903-1918 年为低温期,也是 20 世纪我国最冷的一段时期; 1919-1953 年为高温期; 1954-1986 年为低温期; 1987 年以来为高温期,尤其 20 世纪 90 年代是 20 世纪我国最暖期。 1951-2000 年以来,已 1956 年最冷,平均气温为 11.67 摄氏度; 1998 年最暖,平均气温为 13.70 摄氏度。 冯松和汤懋苍经模拟预测后认为,我国从 1 987 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 2 0 1 5 年,将于 2 0 1 6 年转入低温期, 2 0 39 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 2 0 2 0 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 2 0 世纪 50 年代升高 1.68 ℃ ,西北地区平均升高 2.2 2 ℃ ;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 2 8mm ,北方变化不大; 2 0 30 年海平面将升高 5.3 ~ 1 4.2cm ,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 。 在地球自转速度加快的年代,副高位置偏西偏北,形成北涝南旱,反之亦然。目前我国正处在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年代,故出现南涝北旱 。 在 20 世纪的气候记录中有两段时期全球气温明显变暖: 1925~1944 年, 1978~2000 年。它们与拉马德雷暖位相 1925~1946 年和 1977~1999 年对应,也与 1979~1998 年地球扁率变小以及 1972~1999 年地球自转减慢相对应。气候变暖、地球扁率变小与核幔物质迁移有明显的相关性 。 陆、海、气中的能量相互作用和物质相互交换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拉马德雷冷位相意味着一个变冷的自然趋势的到来,类似于 1946~1976 年的变冷情况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 2000 年拉玛德雷进入冷位相、 1998 年地球扁率开始增大和 1999 年地球自转开始加速,表明地球系统正在发生一致性的转折。自 1999 年开始,连续五年的地球自转加速和地震活动增强应引起世界关注 。   由此可见,气候变冷、地球自转加速与北涝南旱有很好的相关性 。 6 . 2004 年的结论 以上查询不一定全面,希望有关人士提供进一步的准确信息。科技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科学问题,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半点虚假。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一定先查一查相关文献,继往开来,承前启后。否则,费九牛二虎之力,重复别人的劳动,就毫无科学价值。中国科研团体的大兵团作战较少,小作坊比比皆是,是互不通气,还是互不服气? 同在一个国家,同在一个城市,甚至同在一个单位,为什么不能彼此沟通? 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并未成为定论。美国防部的报告也不是圣旨,其根据和资料来源也不清楚(我们认为来自科研情报可能性比较大,其关注中国科研动态比我们的相应机构更清楚,总结的也更全面,实用性也更强),一窝蜂的跟进也不科学。现在各种观点进一步明确,先后因果得到确认,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供决策部门参考;同时也避免有人论文造假,强占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也有利于网络监督和提高网民的科学认识 。 二、 2004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评估 据《东方早报》 2004 年 7 月 16 日 报道 不久前一份被透露出来的美国国防部报告《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对中国在 2010 年可能会出现的气候变化作了描述,并认为可能会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   报告中称,从 2010 到 2020 年间,因为中国需要给其庞大的人口提供粮食,所以受到越来越飘忽不定的季风雨的打击特别大。季风带来的洪水会剥蚀土地,而季风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导致雨量减少,进而致使大气调节功能下降,冬天越来越冷,夏天越来越热,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这样一来,能源、淡水和食物的供应压力就会加大,中国将面临巨大移民压力。   据报道,这份报告引起了国内气象专家和军事专家对于气候突变的关注。 一名研究国家安全的军事专家说:中国如果出现南旱北涝,那么我们急需未雨绸缪,你可以看看,北京一场 5 年一遇的暴雨已把我们搞得这么狼狈,北方的抗洪经验缺乏可见一斑;而南方长期受水灾困扰,防旱的经验也非常不足。 报告中提到的 2010 年的中国气候状况:季风降水可靠性的降低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现在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夏季风可以为中国带来降水,但也会引起负面效应,如洪水可使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于水汽蒸发冷却作用的降低,会引起寒冬延长,夏季高温增加。 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亚洲和北美洲的年平均温度下降达 2.8 ℃ ,北欧下降 3.3 ℃ 。整个澳洲、南美洲和非洲南部的关键地区年平均温度上升达 2.2 ℃ ;在欧洲和北美洲东部人口密集的农业产区和水资源供给地区,干旱将持续几十年;冬季暴风雪和大风增强,西欧和太平洋北部将遭受更强烈的大风天气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份来自美国五角大楼并向布什总统递交的秘密报告警告说:今后 20 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的威胁要超过恐怖主义。   这份报告是美国国防部出资 10 万美元,委托 GBN 公司 ( 一商业网络公司,受雇于政府或企业,从事各种咨询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 完成的。研究的出发点是设想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出应对之策。   报告在美、英、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及环保组织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引起了中国科学家高度关注。   中国科学家已为此进行了三次研讨,最近的一次研讨刚刚结束。   据悉,中国的气象学家已把报告的原文、要点及有关分析和建议,报告给了中央和国务院。 有关专家在经过讨论分析后认为,该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极端情景几乎不可能发生,但报告中关于 2010 年前后中国南方将持续干旱 10 年的预测,则有发生的潜在可能。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罗勇说,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 20 年左右的周期。未来 10 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 2010 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则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关于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结论,他在 1 年前就得到了。他提出,南北气候的转型存在着 70 年的周期,中国从 1979 年开始南涝北旱,约到 2015 年左右可能转变为南旱北涝 。 可是,关于 GBN 报告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后来几乎没人提起,一些最初倡导者的态度也变得模棱两可,含论不清。显然,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被否定了,南涝北旱持续的观点在全球变暖的大旗下继续占主导地位。 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我们把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数值,拿到这几个模式中综合计算,得到了一个戏剧性的结论。如果按照现在全球温室气体的高排放量,而不加以控制的话,那么,经过计算得到的情况是,到 2010 年前后,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还是现在的南涝北旱,没有发生变化。那么, GBN 报告中所说的 10 年干旱,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如果各国政府加大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管,通过种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到 2010 年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降水分布的类型刚好和 GBN 报告中预测的一样,即变成了南旱北涝,南方可能将真的面临干旱 。 谁敢与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作对?青年科学家确实很无奈,他们在 2010 年的争论中也只能采取相同的态度:不再坚持南旱北涝的观点,或许他们后悔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三、 2010 年的争论:关于美国国防部气候报告的检验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 23 日 ,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 5 省受灾人口 6130.6 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 503. 4 万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 236.6 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 2003 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 GNB )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 2010 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 10 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 , 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 2010 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 2014 - 2016 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 ' 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 10 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 24 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 , 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 , 比较准确的预报是 1 - 7 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 GNB 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 6 年前美国国防部一份气候报告已明确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并将持续 10 年。对于目前严峻的西南旱情是否能验证这份报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表示两者之间没有联系。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卢勇表示,这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目前我们更应该将目光放在这次西南大旱的成因及其如何应对的研究上。他说,每年这种评估报告有成千上万,有很多报告做完了就埋在那儿了,没有任何人去问津。这个报告跟其他报告一样,本身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卢勇说,报告里面提到的中国南方 2010 年以后会发生持续 10 年的特大干旱,并不是一个科学预测,不是一份科学研究报告,这是一种假说、一种猜想,很多媒体把这个报告跟现在西南干旱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其实这两个事情说的并不是一件事。 他说,报告说的是中国南方,指的是中国东部的南方,并不是现在的西南;另外它说的 10 年干旱是年代际变化,西南大旱主要还是从去年秋冬开始的,是季节尺度的干旱,所以报告的预测和我们现在西南干旱这个现实之间是没有联系的,说的不是一件事。它说的是 2010 年以后 10 年,所以,即使是说它对还是错,现在也没办法判断,要到 2020 年才知道。 至于有没有科学的手段来预测,卢勇表示,现在这种区域性的降水异常的预测,在科学上是很难的一个问题,从自然辩证的角度来说是有这种可能性,雨带从南方向北移动,但是现在加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后,这种自然规律是不是还会持续以前的老规律,现在还在研究,也许过两年会有一个明确一点的结论 。 应该强调的是,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规律的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人类活动只能影响自然过程,但不能决定和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人类对自然历史的研究就毫无意义。由于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气候变化规律与天文周期密切相关,如昼夜、四季和第四纪冰期的天文周期。 人为全球变暖可以带来三种后果: 其一、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高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全球气温直线上升。人类将遭受自然规律的报复,失去继续破坏自然规律的能力。 其二、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其三、人为变暖的幅度远远低于气温的自然波动,可以被忽略。 2010 年初北半球遭到低温暴雪的袭击, 1998 年全球气温最高的记录 12 年没有打破, 2008 年是近十年最冷的一年,都表明人为变暖的幅度与气候自然波动幅度大致相当,此时变暖周期被加强,变冷周期被减弱,气候冷暖波动周期依然存在。 忽视自然规律只能造成被动应付自然灾害的难堪局面,人工调控只能是一句空话和废话。 2010 年气温变冷和中国南旱北涝的预测应该得到关注。 四、 结论 2004 年我国南方大部遭遇 53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司长章国材在旱情通报会上介绍, 9 月以来,发生在我国南方的严重干旱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40 多亿元, 720 多万人出现了饮水困难,但由于未来 10 天该区域仍没有明显降雨,旱情还将加剧。中国气象局的统计显示, 10 月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范围秋旱,两广等地旱情严重。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江苏、安徽 6 省区降水量偏少幅度都在 85% 以上。 9 月 1 日 10 月 30 日 ,少雨程度最为严重的广东、广西、湖南、海南 4 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 88.1 毫米,这是 1951 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持续少雨导致南方秋旱快速发展。据 10 月 30 日 干旱监测显示,旱区已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大部、湖北东部、江西西北部南部、苏皖中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其中广西、广东、湖南、江苏局部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 。 2007 年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 8 月 3 日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 1.66 亿亩,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 2500 万亩,其中作物受旱 1.47 亿亩,还有 753 万人、 508 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程殿龙介绍,江西、黑龙江、湖南三省耕地受旱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达到 44% 、 35% 、 33% ,旱情尤为严重 。 自 2009 年秋以来,云南持续干旱造成全省农作物大面积受灾,初步统计显示,干旱导致云南省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面积 86% ,其中绝收面积 307.3 千万公顷,小春作物预计减产 50% ,甘蔗减产 20% ,经济林果受灾面积 2551 千公顷,绝收 600 千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 50.4 亿元 。中国西南干旱至今还在持续之中。 2000 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以后,中国南方干旱有逐渐增强趋势,但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还需要经十年的验证。但是,全球变暖理论不应该成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转换的问题的理论障碍,争论应该实事求是。 2010 年低温暴雪发生后,全球变暖理论也受到质疑。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的全球变暖讨论刚刚结束,北半球就集体遭遇了几十年难遇的极寒严冬。 2009 年 12 月中旬开始,先是整个欧洲突现极寒天气,多国同时遭遇暴雪低温。受暴雪、冻雨等天气影响,欧洲部分地区气温跌至零下 20 ℃ ,已有六个国家打破低温纪录,积雪厚度近 1 米 。在美国东部地区,北达科他州 1 月 4 日气温达到全美最低的零下 46 摄氏度。佛罗里达州杰克森维尔和奥兰多气温降至零下 6.7 度与零下 2.8 度,双双创下新纪录。目前,美国 50 个州中有 46 个州遭遇暴风雪, 12 个州积雪超过 30 厘米,积雪最深的威斯康辛州达 50 厘米。在亚洲,中国的一些地区正经历过去 20 年来最寒冷的天气。中国北方在新年之初普降大雪,北京和天津地区的日降雪量,均突破 1951 年以来的 1 月份历史极值。韩国首都首尔市 1 月 4 日的积雪已高达 25.7 厘米,这是韩国自 1937 年开始进行积雪量观测以来的最新纪录 。 自从承认 IPCC 第四份评估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的表述缺乏科学依据,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 IPCC 如今饱受争议。 3 月 10 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 IPCC 主席帕乔里共同宣布,将委托一个独立的科学机构对 IPCC 的工作程序和过程进行审核,被调查的 534 个气象站中 87% 不合格 。 虽然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变暖的观点,但是全球直线变暖的理论已经被否定,波动变化的理论受到关注,联合国和英国要重新审核气候变暖数据,在实践检验面前,坚持错误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中国旱涝环境变迁:谁最先发现了南涝北旱与北涝南旱的转换规律? 2004-7-21 上海环境热线 .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online.sh.cn/forum/20043716.htm 2. 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 2010 年中国气候突变。 2004 年 07 月 07 日 00 时 00 分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3.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北京娱乐信报》 2003 年 3 月 22 日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3/Mar/298051.htm http://news.tom.com/Archive/1002/2003/3/22-49482.html http://www.sznews.com/szsb/20030323/ca231380.htm http://www.top86.com/news/radio/2003/3/23/wang/guonei06.htm http://www.gzms.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303220154.htm http://life.eastday.com/epublish/big5/paper148/20030322/class014800014/hwz910045.htm 4.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 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04-03 。 http://www.3qu.com/beijing/vision/2003040301.htm 5. 气象专家:中国南涝北旱短期内不会改变。问天网( 2003 04-02 07:53 )责任编 辑:潆绕。 http://www.tq121.com.cn/news/article_view.php?article_id=5655 http://www.mwr.gov.cn/index/20030401/12803.asp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31/content_808195.htm 6. 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08/11 内蒙古商报电子新闻网。 http://www.nmgsb.net/sbnewshtml/3/2003-08-11/20030811174035.html 7. 李明志 . 袁嘉祖 . 李建军 . 中国气候变化现状及前景分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3 , 2 ( 2 ): 16-20 8. 冯松,汤懋苍。近 2500 年的太阳活动与气温变化 。第四纪研究。 1997 ,( 1 ): 29 9. 杨学祥 .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 世界地质 , 2004, 23(1): 28-34 10. 美国防部一份报告引起我专家关注:气候突变可能威胁我国国家安全。 (07/16 08:36) 。 http://www.kuaibao.net/gb/content/2004-07/16/content_246763.htm 11. 2010 年中国将北涝南旱历十年。金羊网。 2004-07-08 08:42:01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07/08/content_719974.htm 12. 梁士兴。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 年 03 月 25 日 21:20 。来源:经济导报。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13. 美国国防部 6 年前预测西南大旱 中国专家否认。 2010-03-24 08:52:00  来源 : 大众网 - 齐鲁晚报 ( 济南 ) 。 http://news.163.com/10/0324/09/62HH6NLH000146BB.html 14. 黄建华。我国南方遭受 53 年来罕见干旱经济损失超 40 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04 年 11 月 03 日 06:29 北京青年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1-03/06294122595s.shtml 15. 组图:长沙出现 50 年一遇特大干旱。 2007 年 08 月 07 日 01:22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p/2007-08-07/012213605952.shtml 16. 国家防总统计显示赣黑湘旱情严重。 2007 年 08 月 05 日 02:18 新晚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8-05/021812328188s.shtml 17. 云南干旱灾区小春作物大面积绝收 ( 组图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 年 03 月 21 日 14:47 。 http://news.sohu.com/20100321/n270981265.shtml 18. 严寒中升温的全球变暖怀疑论。 2010-01-14 12:12 来源:外滩画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1/14/3347955.html 19. 全球变暖说越来越不可信:气象站 87% 不合格。《新闻晨报》 2010-3-19 。 http://www.envir.gov.cn/info/2010/3/319838.htm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9101 次阅读|5 个评论
西南干旱:去年雨季9月中旬提前结束与9月弱潮汐对比
杨学祥 2010-3-28 08:19
点评:至于西南旱情,郑国光说,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5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是夏秋春连旱。去年的雨季9月中旬就结束了,提前了一个月。 2009 年 9-11 月月亮近地潮和月亮大潮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月。由于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增大厄尔尼诺年秋旱发生的强度。 国家气象局长:尚未发生南北同旱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28日03:24 新京报   昨日,房山长阳镇南水北调中线植树工地,水利部部长陈雷在为刚栽的小树浇水。本报记者 王申 摄   本报讯 (记者林文龙)现在全国都处于少雨季节,应该说,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没有出现大面积干旱。昨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参加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时表示,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生南北同旱的情况。另外,随着雨季的到来,西南地区的旱情有望在5月份得到缓解。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方地区旱情也已露头,我国可能会出现南北同旱的局面。郑国光介绍,现在北方没有大面积干旱,而且现在全国都处于少雨季节,应该说,北方的土壤墒情还不错,问题是温度偏低。土壤墒情好,有利于农业,温度偏低,又不利于农业,因此今年冬小麦返青期,和前几年比,就偏晚了一点。   至于西南旱情,郑国光说,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50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主要是夏秋春连旱。去年的雨季9月中旬就结束了,提前了一个月。   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十天,西南气象干旱区雨水将有所增多,其中云南西部、贵州东部等地局部旱区的总降雨量可达20-30毫米。   3月26日,中国气象局也再次派出人影工作组赴云南指导人工增雨抗旱工作。   郑国光称,最近这几天,旱区都有小雨,阵雨或中雨过程,加上人工增雨作业,可以局部地缓解一下旱情,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郑国光表示,要到5月下旬才进入雨季,到时就不愁没有雨了,西南地区的旱情才有望真正缓解。我们希望西南季风爆发早一些,能尽早地给西南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这是一个愿望吧。   昨日上午,来自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单位的168名部级领导,在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南水北调中线植树工地,参加了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 http://news.sina.com.cn/c/2010-03-28/032419955427.s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09-8-22 6:38:49 2009年9月潮汐组合:弱潮汐月增强秋旱 2009 年 9 月潮汐组合:弱潮汐月增强秋旱 杨学祥 2009 年 9-11 月月亮近地潮和月亮大潮间隔时间超过 3 天,为弱潮汐月。由于潮汐激发冷空气活动较弱,因而增大厄尔尼诺年秋旱发生的强度。地震达到高潮后逐渐减弱,但有一个滞后期。主要潮汐组合如下。 潮汐组合 A : 5 日为日月大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南纬 0.00044 度),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次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B : 12 日为下弦(潮汐小潮)和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北纬 26.28987 度),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强度变小,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C : 16 日为月亮近地潮, 18 日月亮赤纬角为最小值南纬 0.00090 度, 19 日为日月大潮, 23 日秋分,太阳在赤道面,四者叠加,日、地、月在赤道面附近成近似一线排列,赤道潮汐变化达到最大值,地球扁率变当月最大,地球自转速度变为最慢,对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潮汐组合 D : 25 日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南纬 26.19078 , 26 日为上弦(潮汐小潮),28日月亮远地潮,潮汐强度变小,地球扁率变小,自转变快,潮汐南北震荡较强,对地震、火山和冷空气活动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本月虽然是弱潮汐月,但潮汐组合集中,变化差达到最大,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值得认真关注和严密监测。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780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杨学祥 2010-3-26 05:08
西南大旱引发学界南旱北涝之争 2010年03月25日21:20    西南地区五省区市旱情正不断加剧,而在我国北方地区,2.7亿人口遭受沙尘天气侵扰,部分城市更是阳春三月飞雪连连。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天气异常再次引起人们对气候突变的关注。学界关于我国气候正向南旱北涝转变争论再度升温。   南旱并非指西南   对于西南地区旱情的成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匡耀求23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厄尔尼诺现象作用的结果。   匡耀求说,从时间上看,西南地区始于去年的干旱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从空间上说,往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出现在福建和广东,但今年,厄尔尼诺海面高温异常的区域西移,干旱区域也移到了西南地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钱维宏对导报记者分析说,西南地区干旱,直接原因是大气低层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偏弱。背后原因是印度洋及其亚洲南边缘海的海温偏高,而我国北方和东部陆地地区温度偏低,即下垫面温差的梯度方向与常年发生了异常。   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3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受灾人口6130.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503.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6.6亿元。   如此凶猛的自然灾害能否提前预测,未雨绸缪?有网友发现,早在2003年,美国人曾预测到我国西南地区大旱。美国国防部委托美国全球商业网络咨询公司(简称GNB)完成的这份报告写道,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中国北方将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   报告经媒体披露后,南旱北涝的观点被学界重新提起。匡耀求说,报告提出后,我对气候变化可能出现的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和报告提出的观点很相似。   钱维宏当时也曾称中国有可能转向南旱北涝。不过他向导报记者表示,南旱北涝中的南与我国正遭受干旱的西南地区不是一个概念。   钱维宏说,中国科学家研究的所谓南旱北涝是指我国华北地区夏季年代际降水异常与东部季风区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年代际降水异常的比较。美国报告也指的是夏季平均降水在这两个地区的趋势变化,不是指的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地区,更不是冬春季节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区域性极端干旱事件。   南旱北涝还是南涝北旱   近期的旱情说明报告的预测有一定科学根据,部分预测已经得到实践的检验。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委员杨学祥对导报记者表示。他近日撰文公开指出,2010年开始我国南方可能进入干旱时期,并将在2014-2016年达到高潮。   匡耀求也认为,未来,中国气候确实可以用'南旱北涝来概括。而且,干旱可能不止持续10年。中间可能不会是连续的,隔一两年会有起伏。现在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的影响,如果没有厄尔尼诺的影响,干旱可能是在广东、福建一带,涝的地方是新疆北部和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闵锦忠24日对导报记者表示,只要全球变暖还存在,就应该基本维持南涝北旱的局面,今年的现象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从此就变为南旱北涝了。   闵锦忠还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气象预报的水平和技术发展来说,比较准确的预报是1-7天,由于还有大量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超过这个时间的预测基本不准确,更不要说几年之后的事了。尽管美国的预测似乎得到验证,但成功预测一两次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但杨学祥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几年以上气候预报无科学依据的说法不妥,实际上,长期的气候预报是根据气候变化的周期规律,分析气候长期资料获得的,与短期天气预报的方法并不相同。   杨学祥认为,中国正缺乏像GNB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甚至漠视这种综合性研究。中国科学家还没有超脱专业局限,不能从全局看待全球变化。一些科学家在气候变化方面有很多论述,可惜他们的观点几乎影响不到气象界。杨学祥说。 【作者:梁士兴 来源:经济导报】 (责任编辑:杨权) http://news.hexun.com/2010-03-25/12311261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52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涝北旱”将要结束?
lindzen 2009-8-1 18:11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主要呈现南涝北旱型,即整体看来江淮多雨,而华北地区比较旱。这使得我国北方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发生紧张,黄河也多次断流(当然,黄河断流也有建水库的影响)。 多年来,气象界一直在研究华北干旱何时结束的问题。虽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有种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华北的干旱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振荡现象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有关,即PDO处于暖位相时华北少雨,而PDO冷位相时华北多雨。 近年来,PDO指数持续偏低,表明PDO很可能将结束1977年以来的暖位相,进入冷位相。另一方面,今年自7月底以来北京一直降水不断,正好对应七下八上的华北雨季,虽然华北雨季还没有结束,但我个人猜测这将是北京(华北)多年来难得的丰雨年。 考虑到PDO的变化以及北京今夏的降水情况,我认为南涝北旱的结束将不遥远。 附: 美国华盛顿大学海气研究所对PDO的介绍: http://jisao.washington.edu/pdo/ 维基百科对PDO的介绍: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cific_decadal_oscillation
个人分类: 杂谈|43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