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摄影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俺爹俺娘 转载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快过年了想家ing)
热度 1 dtiger009 2011-12-9 19:52
一封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吗 现在工作很忙吧 身体好吗 我现在外地挺好的 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 虽然我很少写信 其实我很想家 爸爸每天都上班吗 管得不严就不要去了 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 也该歇歇了 我买了一件毛衣给妈妈 别舍不得穿上吧 以前女儿不太听话 现在懂事他长大了 哥哥姐姐常回来吧 替我问候他们吧 有什么活儿就让他们干 自己孩子有什么客气的 爸爸妈妈多保重身体 不要让女儿放心不下 今年春节我一定回来 此致敬礼 俺爹俺娘(照片)——著名摄影师焦波作品(震撼人心) 描述:娘,一个身高1.41米,体重71斤的弱小女人……她属牛 图片: 描述:爹,长着一双倔犟眼睛的健壮,人……他属兔。 图片: 描述:这是我给爹娘拍的第一张合影,那时的爹娘一脸严 图片: 描述:每次我离家时,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 图片: 描述:爷爷一辈子没上过泰山,爹抱着爷爷的画像爬上泰山极顶 图片: 描述:在家乡这条小路上,爹娘共同走了七十多年。爹娘出生在同一个村,一个村东,一个村西,结婚前谁也不认识谁 图片: 描述:家住在村围子的南门外。村围子是清同治6年修的,如今已成断墙残壁。近几年,围子边的人家都到村外向阳坡上盖起了新房,爹娘却舍不得老 图片: 描述:这是爹娘共同生活了近70年的小院。娘说,她过门时,院子是“扛着扁担都转不过腚来”的小夹道,几经扩展才成为现在这样子,原先可没这么大。 图片: 描述:娘结婚那年,爹为娘做了一架纺车,娘摇着它纺了一辈子线。爹说,娘纺的线比买的还结 图片: 描述:真是“越老越小孩”,看,爹娘笑得多可 图片: 描述:按照鲁中山区农民的习俗,爹娘一辈子通腿而 图片: 描述:每天窗户一亮,爹娘便起床干活,忙忙活活就是一天 图片: 描述:在田里剜谷苗的老娘,像立在天地之间的一尊雕像 图片: 描述:爹是木匠,一辈子这样默契合作的场景不少 图片: 描述:娘,还下地吗?”“去!人活着不干活干啥!”这一年,娘已84岁了 图片: 描述:字不识的娘曾说过:“要做成啥事都和推磨一样,一步一步来,反正走一步就少一步……” 图片: 描述:秋天,把成熟的葫芦摘下来,中间锯开成为两半,再放到锅里煮一煮,葫芦瓤是一道极好的菜,而葫芦瓢用作盛水的勺,又经济,又比买的铁勺好使 图片: 描述:娘说:“俺这么大岁数了,咋还能穿这样艳红的衣服呢?”“实在好看,实在好看。挺像当年结婚时你穿的那件啊!”爹说 图片: 描述:娘说:“小心点,你小心点 图片: 描述:娘6岁缠脚,趾甲长成了蜗牛的样子,爹常为她修 图片: 描述:干活手指上扎了刺,娘戴上老花镜给他挑。扎痛了,爹就嚷嚷:“你这哪里是挑刺,简直是挖坑、刨树跟!”娘还是细声慢语:“老了,眼花了,看不清 图片: 描述:男在前,女在后,爹在任何时候都是唱“主角” 图片: 描述:娘生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几日,爹又烧水,又做饭,格外勤快 图片: 描述:要过春节了,娘的肺气肿病突然发了,住进医院进行抢救,爹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整天打不起精神来 图片: 描述:娘的病稍有好转,爹迫不及待到医院探望,一进门就直抹眼泪。“咱俩结婚 68 年,这可是头一回不在一块儿过年啊 ! ”爹边哭边说 图片: 描述:娘病重了。家里人筹划用旧婚俗的过门仪式来为娘冲病消灾。爹身缠花床单,拉着红绸布,在婶子们的簇拥下一步跨过了放在门槛上的马鞍。他喜滋滋地对娘说:“门槛我迈过去了,马鞍我跨过去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图片: 描述:两天后,娘奄奄一息,家人赶快给她穿好寿衣。邻居也赶到我家,围拢在娘的身边,痛苦地为她送行。爹两眼直发愣,呆呆地坐在一边 图片: 描述:清明(4月5日)过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娘的病慢慢好转。五月初,竟神奇般地站了起来,出院回来了 图片: 描述:爹喜欢这张照片。“人在病重时,全家人都悲戚戚的,病好了,看看这张照片又让人乐,这叫悲喜相生’ 图片: 描述:爹摔断了股骨,但还是那倔脾气,吃饭还是不让人喂 图片: 描述:娘心疼爹这把老骨头,扭头哭了。 图片: 描述:病好了,他们还是闲不住,又下地干活了。爹常说,你娘的小脚走不快。可每次走着走着,爹又落在娘的身后 图片: 描述:每年春天,娘都把寿衣拿出来晒一晒。家乡有种说法,多晒寿衣,人会长寿的 图片: 描述:爹是俺家第三代木匠,开了几十年棺材铺,“文革”前就剩下这一口棺材。爹对娘说:“你跟着我受了一辈子苦,这口棺材你就占了吧,俺再做口薄的自己占。”对此,娘十分满足。逢人便说:“俺没白跟当木匠的过一辈子啊。” 图片: 描述:每年在姥姥的祭日这天,娘总是到她的坟上哭几声:“娘啊!你一辈子没过一天好日子啊!”记得姥姥去世的时候,娘送完殡,还穿着孝服哭着回家。我当时小,不懂事,只觉得娘穿孝服最好看了。后来读中学了,我把课本上的“女要俏,一身孝”一句话读给娘听,娘说:“死了人才穿孝服,哭哭啼啼,有啥好看的!” 图片: 描述:每到过年,娘总是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盼望儿回家。 图片: 描述:1980 年代末,时兴大美人头挂历。娘说:“看这些闺女长得多俊呀,拆开来并排贴在墙上更好看。”爹说:“城里人家也都这样 图片: 描述:要过年了,爹娘整理一下相框里的子孙们的照片,也算过个“团圆”年吧 图片: 描述:年除夕,爹从小卖部买来四根香蕉,说是祭祖用:“他们生前没见过这稀罕物呢!”爹说 图片: 描述:娘包大包子,荤的素的包成不同形状,愿意吃哪一种,一看就分辨明 图片: 描述:剜点野菜给孩子们换换口味。她说:“早年缺粮食用野菜填肚子,现今吃野菜是尝新鲜 图片: 描述:娘85岁大寿,我和姐姐们又给她买了一个大号带“寿”字的生日蛋糕,还插上了花花绿绿的生日蜡烛。孙男弟女们围在一起,拍着巴掌唱了一遍外国歌曲《生日快乐》,然后让娘吹灭蜡烛。娘把嘴凑到蜡烛前,吹了几次都吹不灭,还是大伙围上去才吹灭了。娘又念叨起来:“唉,俺这张嘴火能吹着,灯能吹灭,今天咋就吹不灭这几根蜡烛呢?老了,没牙了,嘴漏风! 图片: 描述:这个柜子是娘的姥姥的陪嫁品,又是我姥姥的陪嫁品,姥姥又把它传了我娘。等到我大姐出嫁时,娘又想把它传给大姐,但大姐嫌它“跟不上形势”,让爹给她做了一套新式的。老柜子伴了爹娘近 70 年,里面盛着他们的全部“宝贝”。 图片: 描述:家里刚安上电话,爹娘就想打一个试试。爹拨号码,娘拿耳机听。“咋没声呢?”娘直埋怨爹不会拨号码 图片: 描述:是全家第一张合影。爹娘生了8个儿女,死了4个,剩下我和傻子大哥,还有两个姐姐。大哥始终是爹娘最牵挂的 图片: 描述:哥哥的癫痫病又犯了,倒在地上把鼻梁骨磕断。娘一边给他擦血,一边掉泪:“儿啊,娘心疼呀!” 86岁的娘为我65岁的哥哥做好了寿衣,并嘱咐我:“我要死在他前头,他走时,你一定给他穿得周周整整的 图片: 描述:我儿子的第一步,是在娘的扶持下开始的。 图片: 描述:我儿子上了大学,暑假回家看奶奶,非用小铁车推着奶奶在村子里转转。娘说:“坐俺孙子的小铁车,比坐儿子的小轿车还舒服 图片: 描述:我儿子考上了北大研究生。临走时,娘拉着孙子的手,嘱咐了一遍又一遍 图片: 描述:“隔代亲,隔代情!”“八十老翁赛顽童。” 图片: 描述:近一点,再近一点!”重外甥女晶晶让爹和娘亲亲热热照张 图片: 描述:爹娘爬上了泰山极顶,碰上了一对青春恋人…… 图片: 描述:爹娘结婚70周年这一天,到北京游览,这是他们第一次坐飞机。娘有些紧张,紧握着爹的手不放 图片: 描述:爹娘说,坐在地铁里啥都好,就是弄不清东南西北 图片: 描述:第一次进大城市,第一次吃快餐 图片: 描述:给孩子们买的“小电影”爹娘倒先瞧上了 图片: 描述:娘,你在看啥呢?爹,你在干啥 图片: 描述:娘心里纳闷,现今的年轻人咋还喜欢穿古人的衣裳 图片: 描述:一起生活了几十年,隔着廊柱歇息,动作、神情都快一致 图片: 描述:一生相扶持,还是老夫妻 图片: 描述:不到长城非好汉,咱登上长城,也成好汉啦!”爹对娘说 图片: 描述:爹深情地拉着娘的手,念了一句戏词:“咱手把手儿把话啦……” 图片: 描述:90岁大寿那天,我给爹娘拍了这张合影。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张合影…… 图片: 描述:娘 91 大寿那天,我给娘拍了这张照片,此时,爹已去世近一年了。三个月后,娘也去世了 图片: 看了非常的感动, 一直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事------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希望大家也能拥有这份幸福。 这是一本沉重的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俺爹俺娘》是著名摄影家焦波,从给爹娘拍摄的近万余张照片中精选出的作品集,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鲁中山区两个世纪老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断,张张深情、段段精彩。这100多幅作品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编织出一个个游子想念爹娘、思念家乡的图片散文故事,让人们完全陷入了一种感动的浓情之中。可以说,《俺爹俺娘》这部摄影集,是每一个游子都应该带在身边的“情”书。 后续: 爹就从娘的病房前送走的,虽说没有人告诉娘,但那一瞬间娘仿佛知道了什么…… 后来家人告诉娘说爹去了北京疗养,娘只是偶尔问一句“他在那边好吗?”就很安静的看着床单…… 爹去世4年了,娘去世也快两年。 忙起来,还觉不出什么,一闲下来,爹娘的影子就直往我脑海里撞。撞一下,心痛一下,再撞一下,再痛一下。 在娘走后的第五天,杨晋峰和贾克两位挚友分别从太原和石家庄结伴来京看我。谈及爹娘双双离去,我长叹了一口气,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总算没有牵挂了 。” 贾克说:“大哥,说实在的,没了这份牵挂,反倒不如有这份牵挂好。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也真是。如今,朋友的话,我真真切切体味到了。一天到晚心神不定,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天到晚心里的那份空空落落和空空落落带来的那无数份悲凄,让人实在难以承受。 爹娘在的时候,我怕家里来电话,来电话大都是爹娘生病的消息,平时,爹娘是不让家里人给我打电话的,说怕吓我一跳;我怕接家里电话,但我又24小时开着手机,怕万一家里有事找不到我;我想出差又不敢出远差,怕家里万一有事赶不回来。 爹娘在的时候,我每天打一个电话回去问安,听听爹娘说上一两句话,我就判定他们身体好不好。听到他们的身体有毛病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挂上愁云,坐不住,站不下;听到他们的身体硬硬朗朗的时候,我就欢愉得像个孩子,又想蹦,又想跳。 爹娘在的时候,我个把月就回去一次,这已成了多年的习惯。到回家的前几天,我就开始准备行程:哪天走,坐什么车,提醒自己别忘了带好相机回家给爹娘照相,和妻子上街忙忙活活给爹娘买他们喜欢吃的东西。那种企盼回家的心情不亚于一个孩子。 我牵挂爹娘,爹娘也牵挂着我。 快到我回家的日子了,爹娘就催外甥女桂花打电话给我,问我哪一天到家。我嘱咐桂花:“先别告诉你姥爷姥娘我到家的具体时间,只和他们说,我就要回去了,免得他俩整天在家数日子,整天在大门外等。” 每次回到家,我总是轻手轻脚进门,想捕捉爹娘第一眼看见我的那份惊喜。爹娘俩人都聋,听不到我进屋门的脚步声,往往是我举着照相机或者摄像机已走到他们跟前,他们还觉察不到,我已端详他们好长时间了,他们才猛地一下看见我,两张老脸上爆发出来的那份惊,那份喜,那份嗔怪,都让我感动,都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看见我,爹娘第一句话往往是: “哎哟,俺儿回来了!” 笫二句话往往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多大年纪了,还像个孩子一样跟俺撒娇!” 我听了往往哈哈一笑,然后拉着爹娘的手抚摸着,还不时用头拱一拱爹娘的前胸。此时的我,可不就是个孩子,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幸福的孩子。 每次离家,爹娘都要送我。近几年,爹摔折了胯骨,出不了门,只能隔着窗户看我出门;娘是90的人了,都走不动了,还是让人架着,一步一喘地送出大门,送到胡同口,送到我的车前。我上车了,她还扶着车门,不住地唠叨:“天黑能到家吗?别老往家跑,常打个电话来就行。” 每次离开家,那份淡淡的离愁里交融着的暖暖的母爱,总让我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每次从家里回来,朋友们都会问我:“爹娘咋样?” “很不错,我回去了,两老每天多吃两张煎饼。走时,娘还为我包饺子呢。” 说这话时,我底气很足,总带着几分自豪,有时还带有几分炫耀: 看!我有爹娘!我有硬朗朗的爹娘! …… 如今,爹和娘一个也没有了。我一下子觉得我是没爹没娘的孩子了,是没有人疼爱的孩子了,就跟大街上那些没爹没娘的流浪儿一个样了。 每天早上,我还是下意识地去摸电话,要给爹娘请安,但手指刚触动话机,又像触了电一样缩了回来。此时,心里的那份空,那份痛,那种流血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 头一回见不到爹娘的回家,是给娘上五七坟(人死后35天的一种祭祀)。我没有了以往的那种企盼,却增生了难以扼制的惧怕:我不敢踏上归程,不敢走进那个山村,不敢面对那个小院、那幢老屋,不敢面对爹娘长眠的那堆黄土。 甚至,我怕从家里归来后,不知情的朋友再问:“咱爹咱娘还好吗?”我将用怎样的言语回答;甚至,我觉得没了爹娘,一下子比别人矮了许多,甚至觉得委屈:别人有爹有娘,我一个也没有了。 世上别的东西失去了可能还会再有,而亲爹亲娘失去了便再也没有了。 如今,我不怕家里来电话了,晚上也可以关上手机放心地睡觉了,我也可以放心地出远门而不用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了,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轻松。失去即为空,表空实则重,心里的空空落落所带来的负担,比原来的牵挂所形成的所谓负担更大了。 世上有什么东西能填补失去爹娘的空落感?没有。任何东西都不能够填补。虽说,30年来,我给爹娘拍了12000多张照片和600多个小时的录像,留住了活生生的爹娘,可是如今,爹娘的照片和录像我一眼都不敢看,我不敢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我尝试着去回忆,想用美好的回忆来慰藉空空落落的心,然而,回忆是美好的,伴之而来的凄苦却同样是残酷;我每天期望做一个与爹娘团圆的梦,结果,梦来了,梦走了,冰凉的枕头上只留下清冷的泪。 我欣慰我曾拥有那份牵挂!有牵挂真好! 牵挂是一种拥有!牵挂是一种充实!牵挂是一种幸福!
2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非低碳”的过节方式
周少祥 2011-11-1 15:27
“非低碳”的过节方式
“非低碳”的过节方式 从网上看到 美国万圣节南瓜灯的照片 ,感慨地说,这属于“非低碳”的过节方式。南瓜是吃的东西,就这样被浪费了,还要用那么多的电。虽然已经有些不用真正的南瓜制作南瓜灯,但用其他材料也会增加碳排量。 说实话,挺漂亮的,过节就应该是这样的。
个人分类: 综合|29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太阳粒子喷射致美国南部出现罕见红色极光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0-28 06:12
太阳粒子喷射致美国南部出现罕见红色极光(1/6) 24日,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云撞向地球并引起强地磁暴,进而又在美国夜空中制造绚烂的北极光秀。照片在密歇根州拍摄,展现了我们熟悉的绿色极光和罕见的红色极光,二者交织在一起,景象十分壮观。摄影师肖恩-马隆表示,极光从各个方向占据夜空,甚至连南部地区也不放过。 http://slide.geo.sina.com.cn/slide_29_16805_11634.html
个人分类: 图片|201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摄影师吴家林:表演性的照片已让摄影彻底变味
热度 1 zr99 2011-10-17 11:13
   “当今的中国摄影走偏了!沙龙风、唯美风这些表演性的照片已让摄影彻底变味。”日前,已近古稀之年的著名摄影家吴家林在昆明对国内摄影的现状表达了隐忧。这位从云南大山里走出来的摄影家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影展,其作品在西方摄影界引起巨大反响。2006年11月,其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黑皮书》。   “很多人问我,进入《黑皮书》你有什么感想?我说我只想哭,中国人搞摄影的人数全世界最多,却只有我一个人能进,这不是国人的悲哀吗?拍风花雪月,拍节庆,拍伪民俗片……中国摄影圈的大多数人是在玩,大多数是在扎堆跟风。玩沙龙、玩唯美,出来的照片张张都是雷同的,这些东西永远不可能与国际接轨。我是另类的,于是我进了黑皮书。”12年前,吴家林曾因为当时不少摄影人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丧失摄影本身的纯粹性而退出摄影家协会。   “很多人拍云南的少数民族,就让他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对着镜头笑,这些照片缺乏实质性的生活,是对受众的不尊重。我也拍过这样的东西,被老外丢到了垃圾桶里。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在相机面前表演或者通过相机刻意地选择被观看的世界,照片的价值就会土崩瓦解。” 吴家林坦言:“摄影在中国一度成为伪造世界的工具”,对世界的提纯、美化或丑化,这些摄影师缺的是世界和平相处的平常心,从骨子里说,这是对现实漠不关心的一群人,“我现在坚持的摄影风格是‘不组织,不摆拍,不表 演,不干预’……不真实的我绝对不拍。一个世界的实录,有时比关于这个世界的思想更重要” 。   吴家林还说,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进入一个误区,好像非要好的相机才能拍出好的作品。“很多朋友手持几十万的相机,开着进口的越野车,却拍着最差的照片,纯属‘劳命伤财’。摄影不是器材的问题,摄影家的良知、眼光、素养才决定照片的质量。相机仅仅是一个工具,就像画家的笔,关键在于人。” 2010年12月3日,国际纪实摄影大师吴家林的最新作品《吴家林·玉溪》画册正式首发,首发式上,吴家林与著名诗人于坚就艺术、摄影及人文进行了探讨和对话。吴家林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家,学会选照片比学会拍照片更重要。 我以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应该是这样的:无论何时,只要跑得动,其艺术生命常青,一直不间断地产生新作品,新作品会同样进入市场。我的艺术生命是鲜活的,不是阶段性的。我觉得摄影应该是全方位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是仅仅局限我拍的要有什么“社会意义”,(是什么)“重大事件”,或者是社会强烈关注的那些东西。所以我拍的东西,就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我永远也拍不完。 在40余年的摄影生涯中,吴家林始终把镜头对准边地生活的普通民众,记录他们的生活常态。“我最欣赏的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这才是人性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我感觉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101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 年轻人在 想什么?《看客》第95期
dongzg101 2011-9-6 05:59
http://news.163.com/photoview/3R710001/17303.html 如今的中国,16岁至30岁的人口已达3.22亿。而在主流媒体中,这些普通年轻人的想法和声音却往往被淹没。英国摄影师Adrian Fisk在中国行走1.25万公里,让一群年轻人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思考。他们的未来,也是中国的未来。摄影师授权使用 谢绝转载 | 该组照片原名《iSpeak China》 查看更多iSpeak系列(最新作品《iSpeak India》印度年轻人在想什么? )请点击摄影师官方网站www.adrianfisk.com
1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间社团野外科普的几张照片
热度 5 moxj 2011-8-28 21:45
民间社团野外科普的几张照片
虽然年初已经给大家说明考虑野外活动的安全因素,每次外出的计划是30人;无奈大家对实地科普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次马衔山活动也由去年的41人上升到71人。庆幸,经过我再三提醒和劝退,留下来的71位同志全部成功登顶并按计划路线收队。今天摄影师张斌团同学分享了他的一些照片,转来和大家一起围观一下(请勿转做他用)。 去年大家下车时的场面。 今年大家上午休息时的情景,别看那些高兴的家伙,很多是落后分子,积极的早到前面山坡了。 阿秀同学刚打开图准备讲马衔山北缘断裂。 省急救中心的老龚看到我的日记也来参加活动了,多了一位队医。 寒旱所冻土室的关辉,队医小周,和地质所学生团委书记廖鹏都是积极分子,自带扩音设备准备科普。 大家围坐在这些冻胀草球之上认真听讲,忘拍照了,没有留下关辉讲课的神韵。 生态室的博士小胡补充了温度升高,冻土消融,草场退化的机理解释,上一张爬山途中照片表扬。 多美的小花,可惜这人一多,我这个主管安全的一路都注意人了。 这些体力好的同学成了第一梯队。 每次活动都能这么成功,让我们一起感谢照片没有拍到的春坛(社长,默默的主管策划后勤等)、大海(最可信的财务,这次又和司机砍价让大家比计划车费少花了5元,哈哈)、负责大家讨论平台维护的老高、、、若干积极的同学们。 另外做一个广告:11年活动计划里年底有一个论坛,活动时间都是跟着这个走的,届时我会做一个兰州周边若干地质路线概要介绍和野外工作安全的发言,地震局同学会做一个地震科普的发言,寒旱所同学会做一个全球气候变迁的发言,近物所同学会做一核安全的发言、、欢迎全国各地的老师同学到中科院兰州分院来参加活动,来玩。一切费用自理,据说该民间社团当前不接受其它赞助,包括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相关研究所,请勿打扰。 增补: 经过古冰川前缘和冻融作用路线部分同学合影。 春坛早前为这天路线的选择和科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冻胀草球上留影。 山顶的天气变幻莫测,我们的运气又很好。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4657 次阅读|7 个评论
黑天鹅飞起来(又一个摄影师的博客)
liuli66 2011-7-27 08:42
黑天鹅飞起来(又一个摄影师的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美国女摄影师跟拍女艾滋病人18年(组图)
xupeiyang 2011-5-29 17:50
http://news.sina.com.cn/w/2011-05-29/040222548525.shtml  2010年10月20日,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评委会宣布,第31届尤金·史密斯摄影奖年度大奖由美国独立摄影师达茜·帕蒂拉和她的“茱莉的故事”获得。   在过去18年里,达茜以艾滋病感染者茱莉为主角,拍摄了一系列有关家庭、艾滋病、嗑药、滥交、贫穷、降生与死亡、骨肉分离与家人重聚的纪实作品。评委会主席罗伯特·布莱基评价说:“这是一个有关两个非凡女人的伟大作品,达茜·帕蒂拉用一种震撼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深深忧虑。”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达茜曾经多次把进行中的“茱莉的故事”送交尤奖评委会。直到2010年8月,尤奖评委会才提前告知达茜,她将获奖。9月27日,达茜18年的朋友、获奖作品的主角茱莉在阿拉斯加的晨露中病逝。在弥留之际,茱莉曾经问达茜:为什么这么久才获奖?能不能继续帮她寻找自己被人领养走的失散子女?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摄影师太不容易了
热度 9 baoyongli800 2011-4-26 10:43
做摄影师太不容易了
去年暑假,生科院组织 教师 去五大连池、黑河、俄罗斯、大庆去旅游,除了每个人自带相机,随时拍一些自己喜欢的照片以外,还特意指定 H 老师作为“专业摄影师”,拿着院里特意配备的相机。 这一路走来可忙坏了 H 老师,除了在一些经典景点给大家拍合影照以外,还得在大家公认的好景点处给每个人拍个人秀,拍照时除了先找好位置以外,还得负责 POSE 指点,照完一个必须看一下回放,如果没有美化效果,还得立刻重拍,因为人人都希望通过照片让自己的形象再上一个新台阶,也亏得 H 老师脾气好,换了别人对这些“大美女”们的“难缠”还真是招架不住。 可怜的 H 老师, 这一路除了拍照还是拍照,几乎没好好看过任何一个景点。 最不容易的是在参观“铁人纪念馆”的时候,领导非要在铁人王进喜雕像前拍一个集体合影,因为人数比较多,只能站在铁人面前的台阶上方能分出层次,怎奈台阶离铁人实在太近,而我等渺小的形象实在与铁人的高大形象相去甚远,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照到了铁人的头,就照不到我们的头,如果照到了我们的头就照不到铁人的头,只能将我们的头和铁人的脚放在一个画面里,很多人都认为这 实在不 是 一个切合实际 的想法。 H 老师 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老摄影师,很会审时度势,总是化不可能为可能,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照片上的姿势,总算满足了领导和铁人合影的要求。我赶紧拿相机拍下了这 感人 的瞬间,之所以选这一张,是因为在这张照片里作为个体最标志性特征的“脸”都没有被露出来,这样也就不涉及肖像权的问题了。 做摄影师真是太不容易了,看来照片拍得烂也是一种幸运, 而以我拍照片能将主人公的脸漏掉的水平,绝对会是 最幸运的 那个人 。 不过,看了著名摄影大师李老师的博文:“拍花,不要总盯着花”顿时又得到了些许安慰,从某种角度来说,咱这“拍人,不总盯着人”的做法还是符合技术规范的,哈哈哈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814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一切都是人类违背自然法则所导致的,因此别忘了这些牛群正一边
fierykylin 2011-4-14 00:29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周边至今辐射量仍高,甚至在半径20公里五个町村居民的居民被请求迁至避难圈外。日前摄影师「tachyon」就采访附近10公里以内的双叶郡浪江町农场,发现已有一半以上的牛只死亡,至于幸存下来的牛群则绝望的嘶吼着,彷佛在迎接悲惨的陌路。 距离福岛第一核电厂10公里内浪江町早已人去楼空,不过,被关在农舍里的牛群正发出阵阵凄厉的叫声,通过镜头可以发现半数以上的牛只早已奄奄一息倒在地上,就这样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全都同处在栅栏内却无人闻问。 「tachyon」在部落格上指出,尽管可以理解居民因担心核灾逃离家园而无法喂食饲料,但现在就连饮水区的自来水也已经停了。他表示,这些死亡的牛只尽管死因无法确定,不过,推估它们可能是衰弱致死,然而在没水没饲料的情况下,恐怕再过几天就会活活饿死。 「tachyon」就谈到,将牛群的惨况刊注销来并非要责怪农家,也清楚了解在这种灾难下必以人类优先。但他也认为,一切都是人类违背自然法则所导致的,因此别忘了这些牛群正一边挨饿一边等待着主人的归来
个人分类: 生活|27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我的启迪来自-峭壁上的舞者
zhangjiansty 2011-3-1 19:51
最近一如既往的不平静,心情一般。 再次很想去旅行,再一次怀念起在无锡的时光,有地方可以玩又有时间。 在网页间随意的浏览着,寻觅不知道的答案,寻找别人记录的春天。 在最新的西藏摄影集中,不经意中看到一副图片,灵魂被深深的拨动。 峭壁上的舞者是摄影师对于这种生命的爱称,她的本名叫岩羊。 乌黑的岩壁上滑溜溜,一些刚刚返青的植物覆盖在上面,粗粗的看上去画面很美丽,但这是一种凄美。 玄武岩千年不朽的本性决定了植物的根注定只是留住了一丝的泥土,如果不是在降雨稀少的青藏高原,这景象不会存在。 这么陡峭的岩壁,这么稀少的植物,可是偏偏有两只岩羊出现在画面。是什么原因他们选择了这条路,克服地心引力,用四蹄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某生存。五分钟,我只想到一个答案:上帝 他把岩羊安排在了这宽广的岩壁之间,青藏高原是如此的广大,以至于他们没有能力走出去。 光秃秃的岩壁,山脚与山顶一样的贫瘠,只有学会攀登才能生存,于是他们开始了这凄美的峭壁之舞,千百年来不停不休。静静的看,我又有了另一种感觉,如果他们有人的智慧,可以想象岩羊是不觉得不会像我们所感觉的那样,将攀援觅食在这峭壁之上看成是一种痛苦。他们的没有能力去改变自然,但是他们可以教育自己的后代,从他们降生的第一天就学习这种舞蹈,所以这峭壁的舞蹈还能够得以继续。 累了,想了很多,不经意间轻轻的把身子靠向椅子的把手,当视线与岩壁平行,猛然看到,缓慢的攀爬的动作竟然像是在奔跑,岩羊的奔跑。 生命真美。 蓦然回首,心一下的释然, 生命总要随着时间而减少,不论你在这里还是在哪里。 幸运的是这幅画卷上的色彩,却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画笔。 利用好每一秒钟,只要他不是空白, 就够了。
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金鱼的复仇
热度 1 pingguo 2011-2-22 17:24
金鱼的复仇
一 鱼在梦里 梦在复仇里 而复仇 在鱼的金黄里 游动 在身体里 在思想里 在一个人的一生里 二 谁是谁的观赏者 谁是谁的囚禁者 谁是谁的错觉 从鱼缸里挣脱出来 你或有少许的清醒 2011-01-20 珊蒂. 史库葛兰德(Sandy Skoglund, 1946~ )美国的女性艺术摄影师,她惯常在摄影之前,使用复 杂的装置艺术布置出一个如梦似幻的情境,再来从事拍照工作,藉由发人深省的虚构场景,来表达 人类与生态互动中的矛盾与冲突。
个人分类: 诗歌|7678 次阅读|2 个评论
圆通山动物园
热度 3 cunyp 2011-2-17 16:50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 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 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花潮》 李广田 听说圆通山动物园被准备搬走了。在昆明待了八年,常从云大东门出发,从圆通山后门去圆通山上看看. 很可惜,以后回去怕是很难在几步路之内去观鸟,看蝶,看花了。 一个公园虽小,却给许多常住或过往的人留下那么的美好记忆,实在很难得。一个白族摄影师奚志农曾说过影像的力量可让人们有更深刻的映像,而后从感动走向行动。 圆通山公园感动了几代人,却感动 不 了几张票子!在我们大力呼吁保护原生态,保护文化遗产时,这些原生态的资源, 文化精神地去被一点点抹去. 希望我们以后不要只在影像中怀念曾经美好!不多说了,留下以前拍的照片,纪念一下! 圆通山:百鸟园 一代枭雄唐继尧的墓 圆通山:孔雀园 圆通山:蝴蝶馆
个人分类: 杂谈|442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丽中国 最美影集
xupeiyang 2011-2-6 10:46
请欣赏 http://msn.china.ynet.com/pic.jsp?oid=76548535pageno=1  Bernardo and Tomas Medina,美国摄影师父子,现居休士顿。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热度 1 wangshu 2011-1-19 19:45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Ching W. Tang原来就是邓青云 一直就知道Ching W. Tang在柯达开创性工作,不过因为自己不做OLED和OFET,所以对Ching W. Tang的中文名是什么 也就不知道,大概是姓唐的位老先生吧。 晚上翻新出的《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时发现导言中有邓青云(Ching W. Tang)的字样,原来这就是他的中文名啊, 怪不得偶尔见到“邓青云”这个名字被授予 OLED相关的奖项时纳闷这个谁啊,原来是自己太无知了,不过香港人的中 文的英文名实在搞不明白。 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张照片,舒适地坐在窗前的竹桌边,窗边的有幅字,是楷体的“人为”,我猜测应该是“事在人为”四个字,只是美国的摄影师不懂中国的传统文化,只知道汉字的点缀,却不知老先生将这幅字挂在窗前的含义。也许,当年拍摄这幅字时邓老先生会对摄影师说,一定要把这幅拍全了,可惜网页的编辑全然不懂截掉了;也许。 http://zh.wikipedia.org/zh-cn/%E9%82%93%E9%9D%92%E4%BA%91 邓青云(Ching W. Tang,1947年7月23日-),美国物理学家,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国际信 息显示学会会员、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与天文学系教授。 目录 1 学术研究 2 生平 3 获奖及荣誉 4 代表性著作 5 外部链接 6 参考 学术研究 邓青云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于发现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和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发展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技术。他 在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究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承认和肯定 。 生平 邓青云是华裔, 1947年生于香港元朗,祖籍广东。1970年,邓青云获得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理学学士学位。1975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75年-2006年,分别担任伊士曼柯达公司研究科学家,高级研究科学家 ,助理研究员,高级助理研究员和资深研究员 。2006年至今担任罗切斯特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系、及物理和天文 学系教授 。 获奖及荣誉 1994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杰出发明家称号 1998年,被美国物理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0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伊士曼创新奖 2001年,获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颁发的Jan Rajchman奖 2001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Carothers奖 2002年,被国际信息显示学会遴选为会员 2003年,获美国化学会颁发的团队创新奖 2003年,获伊士曼柯达公司颁发的柯达研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称号 2005年,获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颁发的Humboldt科研奖 2006年,被罗切斯特大学聘请为Doris Johns Cherry教授 2006年,被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遴选为院士 2007年,获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颁发的Daniel E. Noble奖 2010年,获罗切斯特大学Hajim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2年,被聘请为华南理工大学荣誉教授 2004年,被聘请为上海大学荣誉教授 2010年,被上海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代表性著作 Tang, C. W., 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6), 48(2), 183-5. DOI: 10.1063/1.96937 Tang, C. W.; VanSlyke, S. A.,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87), 51 (12), 913-15. DOI: 10.1063/1.98799 Tang, C. W.; VanSlyke, S. A.; Chen, C. H., 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 film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989), 65(9), 3610-16. DOI: 10.1063/1.343409 VanSlyke, S. A.; Chen, C. H.; Tang, C. W.,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improved stability,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996), 69(15), 2160-62. DOI: 10.1063/1.117151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2736 2007-01-19 Inventor of Next-Generation Display Technology Joins Facult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High-resolution photo for download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LED Creator Ching W. Tang Named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Ching W. Tang, professor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chemistry, and father of the multi-billion-dolla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 industry, has been nam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Tang, the world leader in organic electronics including OLEDs and solar cells, is the first to hold the new chair. "We are very pleased to have successfully recruited Ching Tang and welcome his timely arrival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ays Shaw Chen,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ur commitment to new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 and flat-panel displays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by Ching's leadership in these fields. Other programs across engineering and the sciences will also be well serv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his research." Tang is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pioneering work on organic solar cells and OLEDs, which is the new flat-panel display that offers superior imagery for far less power than even the most advanced LCD displays today. In addi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efficient OLEDs, Tang has been credited with a number of key innovations leading to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a new flat-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robust luminescent materials, novel color pixilation methods, fabrication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OLED displays, and the adaptation of technology for high-definition OLED displays. Tang is also widely recognized for his seminal work early in photovoltaics, which could lead to major improvements in the ability of solar cells to capture energy from the sun. OLED and photovoltaics are lik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ne converts energy into light for a display, and the other converts light from the sun into energy. "Ching Tang is the most accomplished and the highest regarded innovator in the organic electronics industry, and we're delighted to have him as a member of our engineering program," says Kevin J. Parker, dean of the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Our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has grown dramatically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sporting a superb forward-looking doctoral program. Ching's addition highlights the hallmarks of the University's engineering, from the photonics started by the nation's first optical doctoral program to our strategic focus on alternative energies at present." Tang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of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and was recently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He holds more than 70 U.S. patents and has published 70 papers, including three highly cited papers based on his original work on solar cells and OLEDs. Tang has received a number of awards, including the Eastman Innovation Award (2000) from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 Carothers Award (2001) and the Team Innovation Award (2003) from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the Jan Rajchman Prize (2001) from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the Humboldt Research Award (2005), and the Daniel E. Noble Award (2007) from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Tang obtained a bachelor's degree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 1970, and a doctorate from Cornell University in 1975, also in chemistry. Tang joined the Kodak Research Laboratories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rnell in 1975. Initially, he worked on solar energy conversion and succeeded in developing the first organic solar cells with 1 percent efficiency based on a structure that he invented. A few years later, he went on to discover the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the OLED, and spent the rest of his career at Kodak primarily lead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 in OLED. The Doris Johns Cherry Professorship was established in July 2006, with a gift of $1.5 million. Doris Johns Cherry died on Jan. 17, 2005, and bequeathed a generous portion of her estate for unrestricted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y. "Though I did not know Doris, I have learned that she made major decisions only after completing her due diligence," says Joel Seligman,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The fact that she chose to leave the bulk of her estate to the University and gave us the flexibility to designate it to endow this important, named professorship is a high compliment. I believe that today's celebration affirms the wisdom of her choice. We will forever be grateful to Doris, and to her friend and counselor Jim Vazzana for the role he played in so carefully fulfilling her wishes." Mrs. Cherry graduated from West High School in Rochester at 16, earned a bachelor's in econom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in 1943, and was a member of Theta Eta Sorority. After returning to Rochester in the 1950s from Chicago, s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in the benefits office for eight year before joining the Wiedman Wiedman law firm where she worked until the mid-90s. She served as communication chair for her 50th reunion in 1993. In recognition of Mrs. Cherry's generosity, a tree was dedicated in her name just outside Wilson Commons on the River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Contact: Jonathan Sherwood 585.273.4726
82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单反、经济、互动、科技、极限
热度 1 windlight 2011-1-9 09:12
赵凤光 周五陪同实验室老师和学生赴港大交流,我的任务之一就是用单反记录和拍摄。学术讲座结束之后,宾主交流甚欢,大家合影留念,港大一位博士帮我们拍了几张,给我印象颇深,他喊起了“一、二、三”拍摄,而我常用单反,拍摄习惯是连拍,设定各种参数,然后挑选合适的,而基本忽视了去组织和控制拍摄对象,这也是经济学常用的一种视角,最好的经济学思想应该是一个超脱和旁观者,以求真实的反应世界。 但实际上这种以多人为主题的拍摄,良好的互动与组织以求拍摄大家同时最好的表现才是目的,这时若仅仅追求真实以及控制好工具就是缘木求鱼了。而且在夜景中,也受限于闪光灯的回电时间,发挥不出7D号称的每秒8张的高速连拍特点。 现在会议合影拍摄的速度已经远快于十多年前了,尤其是白天,摄影师在大家排好队,露出所有人的脸,拍摄不出两分钟,就可拍摄多张照片,远比之前需要胶片机请大家基本不动上10分钟快多了,而且数码摄影后期的合成处理,可以将几张中的大家最好的合成到一张中去,但最经济和环保的做法还是在拍摄时喊三个数字最好。 另外一个话题是和同去的一个朋友讨论单反的发展,现在像素已经不是数码相机追求的主要目标,2000万像素是2000年专业相机即可达到的水平,超越2000万像素翻番已经超出我们常用的各种交流媒介所需,但在固定此目标之后,让相机更便宜和小等易用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军转民就是相机科技极限的发展方向了。比如5D追求画面质量,7d追求拍摄速度等,是极限的另外一种发展方向了。 (刚看到一个新闻,科学界最大的免费产品 最大夜空图,像素超过1万亿。) 如何拍到对焦清晰的对象是相机的一个核心问题,除了开始提到对象的控制,相机的多种参数和设计都是为此服务的。高感是光线暗淡时,还能保持快门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人手持所造成的机震。三脚架,各种防抖技术等都是为此服务。
个人分类: 思辨|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
icstu1 2011-1-4 13:38
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
也许你是摄影爱好者, 也许你是偶尔玩玩,调节你繁忙的科研、工作, 美的东西和感觉是应该共享的, 也许您能够通过学习更加专业和进步呢 也许能够用你的“作品”换成“钱”。感受成功后的快感....... 为此,通过读者的介绍,我发现和向更多的朋友们推荐:(关注并放大读者阅读倾向往往也是有所收益的) 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 老师讲的东西其实简单实用,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讲座。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时期,数码摄影、网络革命带给新一代的摄影师无数的机会。它打破了垄断,给年轻的摄影师带来了平等。只要你有一台数码相机,有一台电脑,又能上网,你就能用你的照片来挣钱。只要你仔细地研究市场,知道谁是买家,你就成功了一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一个摄影师要想发表一张照片是十分困难的,他要把自己满意的照片花钱放大,为了防止照片丢失,再花一笔钱把照片用挂号信寄出去;或者他要亲自跑到编辑部或者报社去送照片,这样也不能保证他的照片会被采用。即使照片被采用了,他拍照片的投资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他的稿费。除非他是一个专业摄影师,不必自己掏腰包去拍照片;或者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摄影师,只要坐在家里就有人打电话或者上门来向他要照片。 时代在变化,照相机的全自动功能使得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那些具有摄影天赋且勤劳刻苦的摄影师,可以成为发行照片的老大,那些既懂摄影技术又懂得挖掘市场的摄影师在经济收益上已经远远超过了那些老一代的大师们。新媒体、网络、电子商务,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使得图片的使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图片产业中可能有一个行业对于许多业余甚至是专业摄影师来说还是很陌生的,那就是图片库摄影。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摄影师对此了解甚少,有的人对它惧怕如虎,有的人虽说参与其中,但是由于不懂市场,也收益平平。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图片库摄影是没有前途的。而我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图片库摄影而又懂得市场的摄影师才会真正从中受益。 (摘自《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 国科图 《把你的照片换成钱—图片库摄影师的生存之道》 29.49 286 CB912817 进入论坛讨论专区,欢迎大家深入探讨 http://bbs.fengniao.com/forum/1029015.html
个人分类: D 种种最爱的知识(概念)列表|1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想成为摄影师么?
icstu1 2009-11-28 10:06
你想成为摄影师么? 你想成为摄影师么?
个人分类: N 汇总对一个有价值话题的多种意见|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本/ 摄影师镜头下的百姓真实生活(生存篇)(转载)
pony1984621 2009-8-1 21:21
20032004年度于广东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型的纪实摄影展览,共展出250名摄影师的600余幅代表作。展览的主题是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以中国人本为标题和展览定位,来自于三层意义的思考:一,借助摄影特有的真实性,记录、浓缩、还原中国人本真的生活情态,以广泛而真切的细节表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内涵,展现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作为和价值;二,以丰富、自由、多元的个人化视点,表现对中国人的个体存在的复合观察,提供社会影像学意义上的丰富的中国人标本;三,着重强调、倡导和传达中国当代人文界,尤其是当代纪实摄影界的人本主义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 这些作品从不同的个人视角纪录了不同时期中国民众的生存状态,再现中国社会生活朝向人性化与个性化嬗变的进程。 上班族自行车车流。 人多路窄,上下班的人们多坐摩的。 人多车少,乘客从车窗挤上车。 火车站挤满南下打工的人,上厕所要排上大半个小时的队。 春运期间,火车站里的汹涌人潮。 即开即奖型福利彩票发售场面。 刚出矿井的煤矿工人。 与污染产品打交道的劳动者。 格拉丹冬冰峰下的青藏公路道班。 如今捡垃圾也要买票入场了。 卖血成了一些农民的谋生之路。 渔民们顶着风浪出海 潮水退后,女人们涌到滩上挖蚬子 工休时的采盐工 为了帮助平整土地,孩子的身体都撂到排子上。 母子四人合力在地里收洋芋。 养殖柞蚕的乡民。 行进在马帮小道上的扛夫。 邮递员穿过崎岖村路辗转送信。 首批三峡移民将家具从山上搬下来。 87岁的老移民被搀扶上船,离开三峡库区。 新建筑一天天挤走女孩们嬉戏的空地 招聘广告吸引着下岗女工的目光 下岗职工排队领取政府发放的救济金 无业人员冒着大雪在零工市场等待雇主 在货场里等待工作的民工 少年捡煤者 小煤窑井口 黔西小煤窑工人手脚并举将煤从洞中拉出,老板在旁察看磅重 自由市场上的韭菜摊 进城 靠铁路为生的小贩在向乘客兜售食品 小理发店开在只剩下一面墙的拆迁房里 街头营生之一为人当街缝补裙子 辍学少年走街串巷卖烤红薯 午夜里,一个12岁的卖花少年 为白血病儿祈祷的母亲 三胞胎与他们的母亲 每天,有几十名小学生要从这座桥上往返四次去上学 街头行医 非典期间,一个老太太在村口执勤。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377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