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技术知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关开举行第三届南方技术哲学论坛的通知
ssglwu 2014-6-1 10:55
关于举行第三届南方技术哲学论坛的通知 The 3 rd Southern Forum o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为推动分析的技术哲学研究的深入,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于2014年6月7日举行第三届南方技术哲学论坛。 发言安排:每人讲20分钟,讨论10分钟。 主题: 分析的技术哲学A nalytical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具体内容包括:技术知识的分类、技术推理、技术的因果性、生物技术哲学、信息技术哲学、量子技术哲学等。 时间: 2014 年6月7日 周六下午 2:00-6:00 地点: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五号楼 102A 会议室 欢迎参加!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暨科技哲学研究中心 2014 年 6 月 1 日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与讨论会|2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殊途同归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热度 2 lvnaiji 2011-7-21 16:38
吕乃基 自波普尔提出世界 3 理论之后,对于知识的研究受到重视。波普尔所言的知识主要是“客观知识”,博主称之为“非嵌入编码知识”(详见 走进世界3- 知识论之一 等),波兰尼的意会(或默会、隐性)知识提出后,学界的重点转向意会知识。以前以为科学主要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如欧氏几何、牛顿定律等,形形色色的后现代学者发现,实际上在科学活动中也存在着嵌入于特定语境如实验室之中“嵌入”的编码知识(或地方性知识),甚至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意会知识。 在技术哲学兴起后,工程哲学、产业哲学也纷纷崛起,且有后来居上之势。眼下的一个潮流,就是把知识论研究与技术哲学等新兴门类相结合,研究技术、工程和产业中的知识。研究者发现,与重在认识的科学相比,在这些重在实践的领域,同样存在各类知识,只是里面的成分和认识过程有所变化或发生颠倒。如果说科学主要是非嵌入编码知识,后来则发现了其中的嵌入甚至意会的成分;技术领域则相反,以前认为主要是操作,是意会知识,现在则认识到其中的编码部分,如嵌入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的各种规则,进而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发现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的共性,如对自然和人性的敬畏。 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正在汇入一条大河之中。 这是从宏观上看。微观上也有一致的例证。 博主在 实验手段技术化 一文中写道,实验成了创造,科研就是技术,认识就是实践。今天的科学家是在进行着 “ 行动中的观察 ” ,这样的科学知识离技术只一步之遥。吕喆老师的评论是,现在 “ 理论研究 ” 也出现 “ 技术化 ” 的趋势了。在很多领域(如量子化学、原子分子物理等),推公式的人和成果越来越少,用商业化软件和大型计算机算东西的则越来越多。这样成果产出是很快的,但也有个问题,就是形成了对技术层面东西的严重依赖。另一方面,在技术前沿的开拓,往往在不经意间步入科学领域。近些年,跨国公司的实验室摘取的诺奖令人印象深刻。顺便说,这一点值得学界深入探究。 科学和技术,在知识的潮流中,殊途同归。 实际上,在远古时分,混沌之中,科学和技术,原本即知行合一;近代以降,科学主认识,技术主实践,各司其职。科学和技术,本不“殊途”,“同归”,只是“复归”耳。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4801 次阅读|4 个评论
09博士《科技知识论》课程部分论文批改
lvnaiji 2009-8-2 16:33
春季开设了《科技知识论》,有科技哲学、伦理学、法学和艺术学二十几位博士选修。在批改课程论文时想到,这些论文下学期初直接交到研究生院,所做的批改未必有机会与博士生本人见面,于是干脆放到网上。一 方面 博士生可对批改提出异议,以引发争论;另一方面,在与博士生的对话中或许有一些闪光点,也欢迎网友参与,予以甄别和指正。 注:博士生的原文为仿宋 GB2312 字体,以示区别。至 于 博士生的名字,如实名,恐涉及隐私;用学号,又似乎有数字化之嫌,缺乏对人的尊重。隐私,应属于法的领域;尊重,在伦理领域。还是先法,后伦理吧。 089493 : 隐性知识(或波兰尼的个人知识)不具有持续性。 由此可以提出两个问题。其一,原始社会可以说都是隐性知识,何以存在那么长时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隐性知识,同样延续至今。参见 空洞自足,没完没了 列维-布留尔述及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还可以考虑,个人知识不具有持续性,而整体却可以。其二,如何理解江山易移,本性难改?本性显然是个人知识。 技术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学习和掌握主要靠体验,不宜传播。中国古代的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又是怎样蔚然成风成为四大发明的? 099528 : 课堂上教的是非嵌入编码知识 , 于我是客观的外在的存在,只有通过学习、交流、讨论和感受,由自我对这些知识进行 重新 编码,从而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或者新的编码知识。 很好的感受。 089494 : 泰罗的科学管理系统将工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注意,仅仅是机械潜能而已。越是发挥到无以复加,就越是限制了人的其他更为高级的潜能。 089501 :作为伦理学的博士生竟然对技术哲学的理解如此深入!问题: 技术物体的进化方向与人的需求方向巧合正是这种技术正本的多重敞开中使技术不断地去蔽或者说一种反演发明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从而更好地与人的本真存在方式不断地契合。 后一句话可以认为回答了前一句话中的巧合。然而,并非每一个使用者都是本真状态。这些非本真(按作者思路应在恶的方向)的创新是否被灭掉了以及怎样灭掉,还是被整合到技术中去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 当技术功能的意向性因素过分地取用技术结构的有用元素而忽视冗余元素,将会导致技术的二元结构失衡,技术进化或技术知识的发展会出现瓶颈现象。 有价值的观点。有案例吗?注意,冗余是一个重要的有待深究的概念。联系人类基因, 95 %以上是冗余。还有计算机和通信领域,都有类似的现象。它们真的是冗余吗?类似的还有中性进化、中间人物等。 089509 :技术知识难言性的三种形式概括到位。 首先,特定操作的步调太快,所要求的信息处理的 高速度和同时性 迫使新技能的学习者不得不自己寻找协调的细节。其次,由于特定技术活动嵌入在复杂的背景之中,再加上众多的环境变量,难以道出掌握一项技能所必需的全部信息。第三,即使能表达各个细节,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难以用语言表达。这是由于语言的 时序 本性使我们无法同时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勾画出这些事物的特征。1 . 注意加粗的部分可能隐含的关于时间的内容。 2. 这里的第三点可能也是研究后现代的障碍。参见 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 ) 熟练工人的技术知识中包含了时间成本。 再次碰到时间。这一点或许也是知识就是权力的来源之一。 089505 : 知识的传播依赖于双方的信任程度。 这是要害,尤其是隐性知识。知识共享影响到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于是,人际间的信任,包括深度和广度,就成为软实力的核心。在处处是欺骗和信息不对称的场合,无软实力可言。 099536 :在 3G 的案例中,能否再分析国家作为行动者之一,以国家的权力参与网络的利弊? 099538 :实验室研究实际上所涉及的是一项新的科学知识问世的第一步,是新科学知识的原初状态,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得到一致认同的知识。你应该看过我的知识之树。由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新知识由孕育到成熟的过程在原则上再现了知识之树。于是,当知识之树的根须深扎于特定的语境和特定的部落之时,那么一项新知识的根须同样扎根于实验室,扎根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规章制度(类似于列维在《原始思维》中所述的集体表象),以及特定的科学家群体,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称之为部落。在这里,仪器设备等,再加上如赛蒂娜等人所说,一桌一椅、一花一草,相对于原始部落在丛林或高山或海边或湖畔所面对的特定的自然界。所谓无缝之网,正是原始部落的天人合一。其间,天与人完全对称。拉图尔或许认为在 21 世纪的实验室中,人与物依然全部对称,哪怕是空气中的一颗尘埃或许上面也有佛。记得我一再强调,在走向后现代之时,回到原始,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相信男士们都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每一个实验室中的 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再加上所有相关实验室的数量次方, 是知识增长与创新的原动力。没有不确定性,就没有新的选择群。 这就是了。实验室不是全部,更不是终点。实验室是拉卡托斯的大气圈而有待选择。 哈贝马斯的商谈,实验室中的商谈,以及行动者网络中的转译,有何联系和区别? 089512 :做人头看似容易,实际上要做出新意也难。大致只是把相关的资料归拢的此人头之下,不外乎生平,学术思想的来龙去脉,学术界的源与流,同行评议,观点的应用面,以及最后总要点到所谓不足之处。有趣的是,这样看来,做人头的硕士或博士最终都比这位人物来得高明。 099537 :技术知识的情境性,很好的题目。作为一名有长期实践经验的博士,并在课堂讨论中谈得不错,满可以做出一篇有特色的原创的文章。那位工程师不是休假回来走进实验室,一与境,眼前就浮现出电路图吗?多好的案例!遗憾的是,在文章中却弃长取短,完全引用西方的学术思想,做了一篇纯理论的,以及没有多大新意的文章。 089500 :谈科学与宗教的相通之处,有趣的思路。 089409 也是如此。 089491 :关于三个世界关系的很好的思考。一贯的风格。写,比说更好些。 089492 :对原始知识的探究。继续下去,必有所获。 古神话主要反映初民特定的生存意识和形成这一意识的自然情状。它愈发展,便愈背离初民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愿望,也就愈失去神话的本来面目,以致最后隐没在史话和传说故事中,并最终归于一种圆满的无。 或许可以说是破碎的有:形形色色的编码知识。 不管有关由感官提供的事实材料的其他集体表象多么神秘,不管与之相连的风俗(如狩猎、捕鱼、战争、疾病、占卜,等等)多么神秘,为了达到所希望的目的为了战胜敌人,为了捕到猎物等等,仍然必须使表象在某些极重要之点符合于客观实在,仍然必须使风俗与所与时刻实际上适应于所追求的目的。这就保证了这些表象的最低限度的有序性,客观性和连贯性。 所引用的《原始思维》( 295 )中的这一段话十分重要。其一,可以与 089501 的 技术物体的进化方向与人的需求方向巧合 相联系;其二,说明非嵌入编码知识在自古至今人类的所有知识中的基础地位。 099532 :由哲学史讨论知识真实性的发展阶段。但似乎没有涉及课程的核心:由本体论来理解知识。 089507 :专利技术中的知识与权力。与课程中的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有所偏离。 099479 与 099481 两位法学的博士生,以及 089502 、 089495 、 099527 , 099526 、 099529 几位伦理学的博士生都试图将课程内容与自己专业相结合,很好的尝试,不过还显得牵强和停留于表面,有待进一步融合及深入。 089511 ;论科学知识生产中隐性知识的权力。作为科技哲学的博士生,应该更加深入。 089508 :知识的价值测度,有意思的视角。关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和隐性知识价值的测度显得勉强,甚至有无稽之谈之感。嵌入编码知识的价值测度尚有可取之处,但还显得混乱。可以就这一点深入,并理清思路。
个人分类: 简介及学术方向|5206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