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上最早的桥
yag195544 2017-3-8 06:40
世上最早的桥 岳爱国/文 世上本没有桥,由于人类的需要,后来才有了桥。 虽然世上本没有桥,可大自然也曾无意当中搞出了很像桥一样的东西来。 在整个人类还是幼年的时代,人类还不会造桥,虽然对桥是有需求的。 人类在外出追逐猎物时,当追到较小的山沟时,一些猎物凭借着善于跑跳的能力,一窜,就跳到了山沟的另一面,让我们的祖先们望“沟”兴叹,很是郁闷。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当时想得是:如果我们也有像那些猎物那样的跑跳能力,我也那么一蹦,跳到山沟的对面,就能够追上并猎到猎物,扛回家去,我们族群的老少就有的可吃的了。可也有那么少数的几位人类的祖先并没有这么想。他们的想法更实际、更超前。他们想,我们确实不具备一些野兽那样高超的跑跳能力,可有没有一种办法,让我们借助一些外界的力量,使我们轻易地跑过山沟去,追上猎物? 这几位人类祖先所想到的可以借助的所谓外力,就是我们后人将其称之为桥的最早的设想。 于是,在我们人类祖先当中较为聪明的那些智者很注意观察自然界的一切。 一天,我们人类祖先居住的山里面电闪雷鸣,一阵狂风暴雨之后,一些大树未能经受住狂风暴雨的摧残,轰然倒下。其中有那么一棵大树偏偏倒在了我们人类祖先曾经望“沟”兴叹的那个山沟上面。雨过天晴之后,我们人类的祖先们又来到了山沟的边上。当他们看到连根拔起的横卧在山沟上面的大树,先是敬畏,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能够将这么高、这么粗的大树连根拔起;后又觉得新奇,一些较年轻的我们的祖先们甚至跑到横卧着的大树干上站一站、颤一颤,感觉很好玩。而那几位较为聪明的、有一些观察能力的祖先们却既不敬畏,也无心玩耍,而是站在稍远的地方,仔细观察那棵倒在山沟上的倒树。他们看到,大树的树梢部分已完全架在了山沟的另一侧。我们能否凭借着这棵倒下的大树去到山沟的那一面呢?他们在设想着。于是,他们叫年轻一些的我们的祖先们试着凭借着大树的树身走到山沟的另一面。那些年轻的我们的祖先们轻而易举地走到了山沟的另一面。当那几位年轻的我们的祖先们站在山沟的另一面向这边的人们挥手致意的时候,我们祖先中的那几位智者高兴地宣布道:成功了!今后,我们不管是追逐猎物,还是因为其它什么事情,都可以凭借着这棵倒树轻而易举地走过沟去。我们的祖先们为他们的这个发现而欢呼雀跃起来。大家大声的“嗷嗷”地嚎叫着。山谷里也随之传来了“嗷嗷”的回声。 大家高兴之余,一个年轻一些的我们的祖先向那些智者问道:我们不能总是叫它做“一棵倒下横卧在山沟上面的大树”吧,总应该有一个被容易记起、又容易叫的名字吧? 智者们说:你说得很对,我们是应该给它起个名字,一个容易叫的名字。于是,几个智者稍加商量,再由一个智者大声地宣布道:我们面前的“一棵倒下横卧在山沟上面的大树”就叫做“桥”。 众祖先们又都大叫了起来。可这次他们发出的不是“嗷嗷”的声音,而是“桥、桥、桥、桥……”。 再之后,我们人类的祖先们不光凭借着自然倒下的大树来过沟越坎,还有意识地凭借着人类的力量将沟坎边上的大树伐倒,使其架设在沟坎上面。于是,人类造桥的历史便从那一刻正式开始了。
个人分类: 散文|23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牛津,在哪里?
热度 1 mathmhb 2013-6-10 08:27
我的阅读提示: 1、牛津,在哪里? 2、牛津,因 何 牛? 3、牛津,图书馆! 4、牛津,导师制! 5、牛津,倔与变! 6、牛津,听内心! http://bbs.qyer.com/thread-803286-1.html (原创) 牛津 ,在哪里? 伦敦 往西北100公里,乘火车1个小时,即到牛津。传说中这儿曾是河流浅水处(ford),常有牛群(ox)涉水而过,因而取名Oxford。12世纪初,由于英法冲突,不少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到了这里,成立了英语国家中的第一所大学——牛津大学。 一出火车站,初来者往往会有些失望:看不到气派的校园、恢宏的图书馆,分明与其他欧洲小城无异嘛!于是,你怀疑走错了路,忙向旁人询问,如何才能到牛津(How can I go to Oxford)?这时,也许会有好心人认真地提醒:“那你可得好好学习哟,每门功课至少A-以上,雅思平均分要达到7.5分!” 这虽然是笑话,却也道出了牛津的一个特点,即“有着学术的入门高墙,却没有实体的校园围墙”。也因此,包括我在内的初来者明明身处校中,却又似在校外——牛津,在哪里呢? 牛津之“城”——回到中世纪 如果对照一张100年前的街道素描,会发现这里表面上的变化并不大。亚当斯密去过的酒吧、王尔德坐过的木凳、撒切尔夫人用过的演讲台、还有钱钟书笔下的克来登大学出处----克来登小巷,都原样不动地留在了小城里。登高眺望,38所学院、7所私人学堂,以及众多学部、系及研究中心,与古老城墙、剧院、咖啡馆等建筑分散于各处,若隐若现,共同组成了这座大学城的轮廓。 当我第一次见到George时,正听到他在楼道大喊:“我这是穿越了吗?是从一个现代社会回到中世纪的古代了吧?!” George 是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访问教授,为组建拓扑绝缘体实验室(物理界前沿领域)申请设备资金。历经两个月的繁琐申报,当学校把钱批到了物理系之后,系里行政人员以某些设备重复为由把资金扣了下来。 这位著名的教授想不通,在美国大学很简单的一件事,到了牛津为何要打那么多份报告、为何批下来的钱行政人员可以不发。当然,他也想不通为何吃饭要穿长袍、打领结,大气不敢出;为何宿舍好像古堡,阴阴沉沉、形状不规则,不符合现代居住习惯…… 令Geroge大感不习惯的规矩,不少恰是牛津人引以为傲的传统习惯。比如我曾到基督教堂学院(Christ Church College)参加的正式晚餐(formal dinner)。 基督教堂学院是十六世纪早期由沃尔西大主教主持建成,最初扬名除了外表的气势恢宏,还因其拥有世界上唯一用作城市大教堂的小礼拜堂。近几年,由于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就餐场景取景于此,而更为世人所知。 正式晚餐就在这个电影迷和魔法迷争相一睹尊容的餐厅内举行。黑色的木质屋顶离地约有七、八米高,墙上挂着几百年来历届院长的画像,三列长桌上亮着各十盏橘黄色的台灯。参加者身着长袍排队入场,学生分坐长桌两侧,教授们则位居台上的高桌旁。据说,高桌后面有个不起眼的墙洞,《爱丽丝漫游记》中的兔子吃完饭就是从那儿消失的。 敲钟肃静,院长开始致辞。在一段拉丁文的祷告后,我们开始依次享用酒、前菜、头盘、主菜、甜点等食品,冗长的就餐程序一般历时两到三个小时。微醺之时,刚好到了晚上点。学院的汤姆塔里传来101下钟声,这是为了纪念建院之初的101位学者。此时,我披着长袍缓步走出校园,踏入树影婆娑的鹅卵石小巷,任时光倒流…… 原图 喜欢 分享 牛津之“学”——打开的书 学生当然是大学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如果大白天的晓冬宁剧院(The Sheldonian)前人声鼎沸,年轻的脸庞与罗马雕塑头像相映成趣,说明开学典礼要开始了;如果一群人簇拥一位脸抹蛋糕身挂彩条的傻小子走过,不是刚开完生日Party就是举行完欢送会。但如果,路上尽是些夹着书本、行色匆匆、一脸菜色的人,不用说,这意味着考试季来临了。 按照牛津大学那本比字典还要厚的考试制度,开考第一门科目时,考生要在胸前别白花,最后一天别红花,期间则为粉色花朵。在考场上,若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则全考场的学生自动通过考试:情况一是,有人在考场上自杀;情况二是,有人骑着白马从窗外经过。 当然,这些古老的制度只是点缀,如何把该读的书读了、把该记的知识记下,是应试中亘古不变的要点。因此,图书馆是学校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建筑,而在牛津,遍布了大大小小共104个图书馆。 其中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是建立于400多年前的Bodleian,它是 英国 第二大图书馆。图书馆的天花板上,画满牛津大学的校徽----一本打开的书。管理员开玩笑说, 剑桥 大学的校徽是合上的书,可以比喻为知识渊博把书读完了,而牛津校徽则寓意学无止境。 根据英国出版业协会1611年的规定,其会员(英国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都必须免费提供一册到Bodleian。这项规定使其藏书量已达上千万册,每周还至少以五千册的速度递增。 由于书多、老书多,“只能阅览、不能借出”早已成了Bodleian图书馆的规矩,同时不少图书已不再允许挪动(以免损坏),书架也不再对外开放。管理员告诉我,为了使书页不因潮湿、虫蛀而受损,图书馆雇专人一页页地翻书。但把所有的书翻上一遍,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吧。在牛津的今天,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其商学院自建立之初起,就受到“是否破坏传统学风”的质疑,如今却能够连年扩招;再比如虽然传统的古典音乐会保持着较高上座率,却依然挡不住郎朗音乐会连开三天、场场爆满的热潮,因而两种形式得以“和平共处”。所以,Bodleian近年来不再抵触与google展开电子书的合作;在建筑内部,按现代安全和技术的要求改造了门窗及线路的结构;在管理模式上,也“放下身段”,吸取各地先进理念,探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难题。 当那些考完试的毕业生们学着Ladygaga的装扮在通宵舞会上狂欢,再按习俗从Magdalen桥上一个接一个跳水欢庆之后,放松归来。他们再一次换上长袍,将礼帽首次戴上,聆听校长用英语和拉丁语同时宣布:“今天,无论对于你们还是学校来说,既是一个篇章的结束,同时也是另一个篇章的开始……” 这时,校园里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书架上的校友录里默默记录下了新的名字;学院粗犷的石灰岩墙上用彩色粉笔增添了几行赛艇对抗赛的胜绩;而刚刚举行完毕业典礼的晓冬宁剧院前的那些罗马雕塑头像,依然在蓝天下宠辱不惊,坐看云卷云舒…… 原图 喜欢 分享 原图 喜欢 分享 牛津之“人”——倾听内心 就像每一座城市的居民一样,牛津人的日常生活既简单又丰富。草地边上,翘着小脚,读简·奥斯汀小说的,是周末的惬意时光;咖啡馆里,埋头写字的,也许正在酝酿另一部《牛津谋杀案》;辩论场上,扮作能源部长力争扩大预算的,有可能是明天的政治领袖。每一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如同 这座城市里 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态,各具魅力,又相生相伴。 24 岁的Kiri出生在新西兰,与父母辗转住过新加坡、英国北部,在牛津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在她家里,我看到几张照片:20多个男女,一丝不挂地豪放舞蹈。Kiri解释说,那是她十来岁时的反叛岁月,脱离教会、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照片是某年无聊地跑到马来西亚修房子玩。“我觉得这么做太没意思了。到了牛津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皈依了主。”Kiri喜欢强调“寻找”这个词,她说,从年少信教、到十来岁脱离基督教、再到后来重新成为教徒,表面上看似乎走了弯路,但其实都是她“主动寻找后的结果”。现在,Kiri的业余时间大多投入到牛津一所教堂的工作中。一个月前,她刚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马拉松赛,筹集到的1千英镑全部捐助给了利比亚的儿童。 无论云淡风轻还是跌宕起伏,都是生命旅程中的美丽景色。而这,不仅在于人从内心出发、真实寻找,还需要所处的环境具备相应的胸怀、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 一个有些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如今那儿的方庭内安放着一座诗人的雕像,他是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的雪莱。18岁的雪莱曾在牛津读书,才华横溢却桀骜不驯。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要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引起校方和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被开除出校。之后,他并未停止思考,写下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有吗”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1822年,雪莱在旅行途中溺水身亡。不久,其家人将其溺水像打造成雕塑送给学校。令人惊讶的是,牛津大学不但收下了这个礼物,还在争议声中恢复了雪莱的学籍。 其实学校也如平常人一样,免不了有着倔强与执着,但顶尖学府则能够修正自己,接受时移世易。安放雪莱雕像的时代,是英国实力鼎盛之际。如今岁月变迁,日不落帝国荣光不再。可是牛津,依然是全世界学生和学者的向往之地,是牛津人能够倾听内心声音的自由家园。这种不随世事轮回变迁的凝聚力,靠的不正是在历史进程中既坚持传统、又接受挑战,既尊重信仰、又尊重科学的包容之心吗? 离开牛津前,我走进与学校几乎同期建成的圣玛丽教堂尖塔。这是一段欧洲教堂里普通的旧楼梯,陡峭、危险。在昏暗中默数127级台阶环绕而上,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回溯。就这样小心翼翼地踩稳每一级,手脚并用地爬着……突然之间,眼前一片光亮。伴着天地的清新,我站在了塔楼的最高点。 牛津之旅,开启的正是眼前这幅景象。高远碧空下,历史的建筑有秩序地林立,还是如同百年前一样。Bodleian图书馆里的校徽——那本打开的书,仍在静静守候。古老的钟声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地回荡、呼应。牛津在哪里,取决于,你在哪里。 原图 喜欢 分享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00 次阅读|1 个评论
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
热度 6 xbyang 2013-1-23 13:40
21亿年前的古老生命
  地球上最早的复杂生命起源于何时?生物学家一直以为是在6亿年前。然而,法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把这个时间往前大大推进了15亿年,他们居然在非洲发现了21亿年前的多细胞生物。   化石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迹象出现于35亿年前,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之后,地球生态似乎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将近30亿年之后的寒武纪,也就是距今6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一次爆炸性演化,一下子出现许多多细胞生物,生物进化由此加速。几亿年内出现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包括恐龙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然而,不少人还是质疑这种爆炸式的生物演化,认为在那30亿年的时间内不应该只有单细胞生物,还有一些原始的多细胞生物。   质疑归质疑,科学研究讲求的是证据。近年来,科学家逐步发掘出了一些这样的证据。此前,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20亿年前的卷曲藻化石,这是一种多细胞真核生物。2008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和普瓦提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非洲又有了新的发现。他们在加蓬发现了一块独特的生物化石。起初,化石研究人员根据生物的组织结构初步认为,该生物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于6亿年前。然而,经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年代居然是21亿年前。是否是6亿年前的生物进入了21亿年前的石头呢?研究人员经过X射线扫描等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这块化石的形成时间的确源于21亿年前,也就是说化石中的多细胞真核生物的确曾经生活在21亿年前。   这些罕见的古老生物化石长度在10厘米到12厘米之间,堪称“大化石”。这些化石的总量也很多,有250多个。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研究了其中的100多个,从中已经发现了多种形态比较类似的多细胞生物,这些生物应该是同一类多细胞生物,但是有多种。普瓦提埃大学的研究人员艾尔·阿尔瓦尼说:“从远处看,这些化石像是具有不规则边缘的花式饼干。从近处看,这些化石有扇贝状外缘和辐射状条纹。”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探测器对化石中硫同位素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借助特殊设备绘制了标本的立体图像。结果显示,该生物化石正是多种组织的结合体,而不是一些研究人员猜测的那样是多个细菌堆彻起来的,这进一步证实了化石中的生物是多细胞生物。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比之前的卷曲藻化石还要早1亿年。   生命是从一些简单的有机物开始演化出单细胞生物,然后再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是复杂生命的代表,只有演化出多细胞生物,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才有可能出现。如果地球的生命演化不是在20多亿年前出现一次环境的改变,地球可能至今依然是只有单细胞生物生存的荒漠。现有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在大约24亿年前才开始出现多细胞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这是一些单细胞细菌的功劳。由于氧气出现之初的大气层依然毒性很大,因此更加复杂的生物难以出现,这是起初生物演化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   目前,法国科学家还没有对新发现的古老生物命名,也不知道它们的归类。虽然法国的研究表明21亿年前就出现了多细胞生物这种复杂的生命形态,但是依然没有迹象表明之后出现了多样化的生物。现有的化石证据表明,在6亿年前的寒武纪,各种生物才以爆炸性的速度涌现。在21亿年前和6亿年前之间的15亿年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地球大气演化到支撑多种复杂生命的出现真的需要15亿年吗?这目前还是一个谜。如果能了解清楚这15亿年“空白期”中所发生的事情,有关生物起源和演化历程会更加清晰,人类探索外星生命也有了重要的依据。
7410 次阅读|8 个评论
展现真实、梦幻、古老、现代的中国一角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0-23 19:19
展现真实、梦幻、古老、现代的中国一角 亮相纽约时报广场的杭州宣传片 请看视频: http://zj.sina.com.cn/video/news/2012-10-11/08132126.html
个人分类: 其它|20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啊!古老美丽的桫椤树
tongqb 2010-5-29 09:32
5月下旬,我们去贵州遵义开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结束后,和朋友们一起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直往贵州西北而去。这是一次红色与绿色的之行。因为我们在红军娄山关战斗的碉堡旁,在当年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战斗的哗哗赤水边,鲜活地温习了红军的艰苦斗争的历史,我们深感毛泽东指挥红军的灵活的战略和战术,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实事求是的精神。 然而这又是一次绿色的旅行。在习水的美丽的丹霞谷,在赤水的瀑布旁,我们不但看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如画一般的红色地貌,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见到了你,古老美丽的桫椤树。据导游介绍,整个习水-赤水地区仍然完好地保存4万多颗桫椤树。过去也曾听说过有一种比恐龙生活时期还早的植物,但始终没有见过。这一次,在习水的绿色葱茏的山谷中,我顺着导游的手看去,突然遇到了你,古老的桫椤树。你没有参天古木那种身姿,没有开花的树那样绚烂,也没有胡杨木质那样坚硬,但你亭亭玉立,美丽无比,叶片如凤尾,向周围圆形散开,恰如一把把张开的绿色的伞。啊,桫椤树,你这是要为谁挡风避雨呢?你是那样质朴,和普通的竹子生长在一起,和泥泞的山路在一起,和小小的溪流在一起,构成了难以忘怀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据说,你已经存活了三亿多年,比恐龙出没时期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恐龙把你当粮食,喂饱自己的肚子,如今恐龙绝迹,你的生命力却是那样顽强,地层的变化没有消灭你,气候的变化也没有消灭你,你硬是存活下来。活到今天,与我们见面。 我们一直对死的古董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活的古董则有浓厚的兴趣。因为纯一般的古董已经失去了生命,而活着的古老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大地的物种已经消失了很多,并以更快的速度在消失。啊,美丽的桫椤树,我希望你永远撑着一把绿色的雨伞,永远留下你的身姿,给人类以欣赏你生机勃勃的机会,给人类遮风挡雨。(2010-5-29)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
schuetzenhof 2009-9-7 00:33
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不仅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同时也是欧洲最好的动物园。 在欧洲顶尖动物园的最近一项研究中表明,美泉宫的动物种群独树一帜。 它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外貌设计更为其赢得了最高分。 这个动物园创建于1752年,是德意志第一帝国的女王玛丽亚特雷西亚夫君弗兰兹斯蒂凡(Franz Stephan von Lothringen)亲王授权建立的。他个人为动物园贡献了8050只私人动物。 动物园入口大道 动物园的核心区似星形布局,这是奥地利皇家的遗风。人们围绕圆形的中心帝国建筑享用从前皇家的美味佳肴,那里也提供异国情调的四道菜服务。星形外围的每两个柱子之间就是一种动物的家园,井然有序,典雅美观。 动物园核心圆圈咖啡餐饮区 每两个柱子之间是一种动物生活区 现在,这个动物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动物保护,为那些濒危物种创造一个贴近自然的栖息地。 去年动物园的大明星是熊猫福龙,他出生在这个动物园。当时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都竞相报道了其降生的全过程(偷拍,十分精彩。自然生产,没有人工助产)。福龙的出生令维也纳人异常兴奋,给这个动物园带来了大量参观的人群。 老虎下山了, 距离我只有1米,不过没把我放在眼里,谢谢! 猎豹看见我了 幸亏它找到了新的猎物 北极熊吃得多么香啊! 树熊多么可爱 大猩猩不情愿照相 热带雨林生长在一个玻璃房子里,保持28摄氏度 热带雨林中的植物王国最大的花 自由自在的孔雀 倒挂的蝙蝠 昆虫馆 蝴蝶馆 水族馆 推开第一道门 再进入第二道门,然后掀开帘子 就和鸟儿们在一起了 如今,人们能够在这个动物园的树顶漫步。入口是一个160米长的悬挂大桥,高于地面10米。人们不仅仅可以观赏到70余种鸟类,还能观赏整个动物园,乃至城市景观。
个人分类: 维也纳写真|7716 次阅读|7 个评论
古朴的思溪村
罗帆 2009-8-3 00:25
清晨,我们离开了思口镇的田园酒店,驶向思溪村。 思溪村由俞姓建于南宋庆元五年( 1199 年),因地处清溪旁,故以鱼(俞)水相依之兆而取名 思溪 。到了思溪,步过一座廊桥才能进入村庄。那是一个建在三个船形石礅上的活生生的廊桥,村里的人们喜欢在这里歇凉和聊天,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桥墩的一边建了个小神龕,供奉着大禹,还刻有 铸九鼎,定神州 的字样。 思溪村背山面水,山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达到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村口明代 通济桥 和 如来佛柱 ,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遗迹;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和承德堂等,砖雕、石雕、木雕工艺之精湛,当世已少见。敬序堂花厅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呤诗作画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刻有 96 个 寿 字组成的 百寿图 ,花窗上雕刻着八仙、锦字、万字、花卉等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令人目不暇接。 村中,偶尔会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在 阴凉的小巷里,铺路的石板缝间倔强地长出绿茸茸的青苔,沿着已脱落石灰的老墙往上延伸。墙壁之间的狭小空间加强了小巷的幽深,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不时会遇到正在写生的学生,他们年轻的身影与古老的民居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个人分类: 旅途掠影|469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