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才引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明代建造了世界最大的航船”与中华复兴
jjczhang 2009-5-12 06:33
多年前曾经读过一篇英文文章, 介绍 中国在明代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航船 . 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文章大意是“中国在 明代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航船 ,当时 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使得中国强大兴盛”. 作为华人无不为此感到骄傲,但是接着读下去却让人大失所望. “后来害怕把外国不良的东西引进来影响其统治, 皇帝封闭了国门.中国从此落后了…”. 曾在挪威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了数周, 中午在公司餐厅吃饭时仰头发现餐厅顶部悬挂着一艘船.有些好奇就问身边的挪威同事. 他自豪告诉我, “挪威人Roald Engebreth于1911年在世界上首次航行到南极, 餐厅悬挂着的是他当时用的船的模型”. 我也介绍给他, “中国的航海家郑和在1405到1433年7次航行世界各大洋, 他的9桅帆船是哥仑布1492年航行美洲的帆船的5倍大…”. 他听后很佩服中国的古代文明. 有趣的是在阿联酋的迪拜(Dubai, 曾到此一游)一家购物中心,展览着郑和与 哥仑布 的帆船的对比模型 (见照片). 中国是古代文明古国值得骄傲, 但是现在在某些方面需要赶超. 这需要踏踏实实的做事, 需要尊重每个人(不单单尊重人才),尊重教育,尊重科学,尊重技术,尊重自然,需要团结合作,共为中华复兴奋进. 这些听似口号, 却蕴涵着道理. 我强调需要尊重个人,是因为当人在被尊重时,他的积极性才能被最大的调动. 中国的复兴是全体中华人的事, 而不仅仅是人才或精英的事. 人人相互尊重,才能同心合作,共创共享未来. 听到中国 建造航母 , 联想到再造世界上最大的舰船, 感觉到中华的复兴, 想到 沸沸洋洋热议的人才引进. 我认为工程技术人才的引进是国家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之一. 中国不仅需要引进 pure科学人才,而且更需要引进工程技术人才. 因为你不能在发表的论文中学到最新的工程技术! 就我在美国工程技术界工作的经历所知,公司不主张发表论文,既使允许发表论文,其也是几年前的技术. 所以, 引进工程技术人才may可以获得国外的最新技术. 中国过去的原子弹火箭卫星等等技术无不与引进工程技术人才有关……(By 张金才) A display at the Ibn Battuta Mall in Dubai purports to compare the size of ships used by Zheng He and by Chris Columbus (Wikipedia) 郑和与 哥仑布 的帆船的对比模型. 进一步阅读资料: Ancient Chinese Explorers http://www.pbs.org/wgbh/nova/sultan/explorers.html Zheng He's own ship was a technological marvel http://www.iol.co.za/index.php?click_id=588art_id=vn20021111065452169C237696set_id=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08 次阅读|3 个评论
引进:乡下老太太真懂人才之道
大毛忽洞 2009-4-18 12:43
引进:乡下老太太真懂人才之道 借鸡下蛋,借蛋孵鸡, 土鸡洋鸡,会下蛋的就是好鸡。 这都是描述人才引进的时髦语言。 可是真正懂这道理的, 并且会应用的, 不是人才管理部门, 而是乡下的老太太。 在乡下老太太看来, 能下蛋的母鸡就是好母鸡, 而不计较蛋是大号的还是小号的, 是红皮的还是白皮的。 只要能下蛋就是好母鸡, 这就是老太太的人才观。 老太太真懂人才之道, 哪个母鸡会下蛋, 哪个母鸡不会下蛋, 老太太心理清清楚楚。 任何试图浑水摸鱼的母鸡, 都逃不脱老太太的三指功夫。 老太太说:三指半才下蛋。 老太太把母鸡抱起来, 用手指在鸡屁股上摸一摸, 就知道这母鸡明天下不下蛋, 后天下不下蛋。 这就是老太太的人才考核方法。 当有母鸡下蛋之后, 母鸡就会 向老 太太进行口头回报: 个蛋呱呱,个蛋呱呱,个蛋呱呱, 但是,没有下蛋的母鸡, 也会高呼个蛋呱呱, 为什么? 因为老太太有奖励, 要奖励刚下蛋的母鸡一小把粮食。 你的蛋门才二指半,也来请功要奖, 老太太会毫不客气地把来骗奖的母鸡赶走。 这就是老太太奖励贡献者的措施。 现在的人才管理部门, 人才观比老太太的落后, 只看重外表、过去和蛋的颜色。 现在的人才管理部门, 人才考核的方法比老太太的落后。 不但三指功夫差, 一般连蛋门都懒得摸, 这有利于各种各样的母鸡浑水摸鱼。 例如, 当那蛋(文章)不出问题的时候, 老母鸡说那蛋是我下的, 实际他的蛋门才二指半。 当那蛋(文章)出了问题的时候, 老母鸡就会说那蛋不是我下的, 不信?开新闻发布会让大家一摸, 果然那蛋门真的是二指半! 现在的人才管理部门, 对人才奖励的方法也比老太太的落后。 关键问题还是那三指功夫。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4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本将心向明月,……
jianxu 2009-2-2 17:14
俺也算是吃科研这碗饭的,可就是不理解为什么 一位普通的 华裔 教授回本土当了教授就会演变成 事件和热议,光是科学网的博文排行榜上就闪了一大堆贴子。甚至还惊动了《 Nature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位德裔美 国 教授回到德国工作,或者是一位巴基斯坦裔美国教授回到巴国工作,他们也会这么乱吗?也会这么折腾吗?也会有这么多的人出来说三道四吗?总觉得在什么地方上有些不对劲儿,什么地方上有差距。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如此之乱,将来还有谁愿意回来? 先吃螃蟹者 无非是 触及了一些不够健全的现行体制与观念,也可能包括极少数人的利益,所以才招致种种是是非非。对此,俺也愿意晒一晒个人的拙见。 (1) 学术水平 。一位学者的学术水平究竟应该由谁来评价和界定?好像 应该是由 没有利益冲突的同行 (特别是国际同行)才是,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人。在美国,打拼到正教授的位置,那应该是不含糊的。老美向来是双重标准,黄皮肤黑眼睛的要比黄毛绿眼的白人实力真的高出一档才好使。由此为凭,应该足亦。 (2) 薪水问题 。这本来纯属是个人隐私,没弄准就胡乱去曝光、炒作,显然是不厚道。至于价码问题,那完全应该是市场调节的事儿。 200 万英镑去投资一个(搞石头,剪子、布的)蓝色桶子,也不过是周瑜打黄盖。没必要跟着去瞎操心。至于说什么是纳税人的钱,应该如何如何,好像是挨不上,离题太远。投资是否物有所值,有待于时间检验。 (3) 经费申请 。人回来干嘛?不就是为了做事吗?没有钱行吗?只要是按照游戏规则来玩,该争的就得争,该拿的就得拿。公平竞争,靠实力说话,不能欺生。没本事,玩阴的,才叫不讲究。对现行体制有意见是一回事儿,在现行体制下做事儿是另一回事儿,两者并不矛盾。这不能简单得像小孩子斗气儿。 (4) 成果问题 。搞研究,出成果,需要时间。把学生带出来,需要时间。仪器设备到位,也需要时间。人家的屁股还没坐热,就非得逼人在《 Nature 》家族或《 Science 》上出文章?不带这么玩的。咱这急功近利的毛病啥时候能改一改?不是天天在喊着以人为本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就结了吗? (5) 国籍问题 。只能说是咱看得还不够远,放得还不够开,有点儿少见多怪。且不说老美这样的移民国家,即便是在德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里,持他国(如美国、荷兰、西班牙等)护照当老板的学者也不在少数。像大和民族这样非常排外的国家,也有咱中国 公民当 教授的,经费和资助也照样拿之。相信随着体制的进步,终究会有那么一天,比咱白、比咱黑的老外们也来咱中 国当 教授,大家都见而不怪。那咱中国才叫范儿。 (6) 爱国与否 。在海外漂泊打拼,入当地国籍,实乃人之常情。绝不可简单地以此作为爱国与否的判据。入了他国国籍就是不爱中国了?这样的帽子太大,政策上太左,既不灵活,又缺少人性化。海外华侨们决大多数都是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也听 李政道 教授叨咕过爱国的事儿,为何别人就不行?俺总觉得爱国这事儿不一定非得像理想的婚姻那样专一,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不能开小差儿。如果不是敌对国家,难道一个人就不能同时热爱两个国家吗?白人美国人中既爱美国又爱中国的并不罕见。且不说埃德加 斯诺、阳早、寒春,就连司徒雷登死后,不是还安葬在杭州了吗?咱完全没必要非得跟什么皮儿的护照或者是老美的法律条款较什么劲。 (7) 低调还是高调 。做人的风格有异,做事高调还是低调本身好像也与学识水平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没有学术上的造诣与实力,即便是低调,又有何用。当然,中国的文化还是喜欢谦虚型的,而美国人讲的是confidence。有时候,一些媒体的宣传也未见得是学者们的本意,完全是狗仔队们为了追求新闻效应所为。对于他们的话,咱也得理解万岁,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有一部卡通片叫做《忍者神龟》,曾经跟着儿子看过几段儿。再大的海龟他也是肉长的,不是神龟。咱不能期望值太高,为什么不能以博大的心胸去包容、善待?学一学《爱情左右》里的范伟吧, 别人给我面子,我给别人金子 ,那较劲塞车的扣儿立马儿就解了。 又想起了冯小刚的那句话,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 。和谐为啥子就不能从咱科学网做起,今儿一个把评论全都关了的,明儿一个永别博客的,真的叫人心寒。咱这不会是自残吧?树静了,风也该歇了吧! 参考文献:《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爱情左右》。 相关链接: 《自然》:中国瞄准海外高端人才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95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施一公们的烦恼才刚刚开始
肖立志 2009-1-31 06:23
施教授们顺利度过难关。 今儿正月初六,本不想以这样的标题作为新年博客第一篇,但独自陪着身体健康心灵脆弱精神空虚的父亲过年,想不到太多的话题,看到大海龟施一公们被网上热热闹闹地批来赞去,而自己也觉得这个话题也许还能谈点看法,于是就选了说说个人偏见。 《新语丝》上有关于施一公的讨论文章近200篇,《科学网》上也有不少跟进,我并没有完全看过。但是,施一公之所以在网民中如此受青睐,我推断大概有三个原因。 其一,施一公确实是大牛,否则绝对当不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Nature也不会专门发评论,并且在意识到评论中关于工资的数据有误马上道歉。批大牛多好啊,既有快感,又能显示水平,像我写这一篇,点击率没准会不错! 其二,大牛们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有瑕疵,至少按照中国社会的标准有不当的地方。谁TMD没瑕疵谁不是人!现在对施攻击比较多的有诸如:杰出青年基金申请者身份问题;爱国主义思想的真实性问题等等。相信网上对这些瑕疵的质疑和攻击一定会引起施一公们的不快,在我看来,这些攻击和不快还只是表面的,大海龟们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烦恼也会接踵而至! 本人认为,施一公申请杰出青年基金是清华大学的失误,完全多此一举,纯粹是把大牛当猴耍,猴们只能质疑牛们参加猴游戏的资格!杰出青年基金在学界有很高地位,竞争十分惨烈,淘汰率极高,往往被看着是国内学者通往院士的必经之路。施一公既不缺项目,又不申报国内院士,完全没有必要去挤这趟车。 许多人指责施一公高调谈论爱国主义,给清华学生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怀疑一个加入外国国籍的华人的爱国主义动机和真实性,有其合理性,更多的是荒谬性!我大女儿去美国时年龄很小,对中国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在国内的时候虽然学过热爱中国,但她应该基本不懂其含义。到美国以后她知道,她来自中国,她跟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五星红旗在她的班上,在她的学校,甚至在她居住的城市,就是她的标志。看到五星红旗她就觉得特温暖,特有力量!后来回国了,哪儿都是五星红旗,刚开始也非常亲切,但慢慢发现,无论伙伴还是对手,都拉红旗作虎皮,她觉得这红旗不是她在美国见到的五星红旗,甚至这红旗跟她没关系。前几年我大多去温哥华过春节,住我楼上有位朱姓老人退休多年,喜欢跟我聊天。他说他在零售业工作十几年,期货业工作二十多年,对这两个行业有比较多的认识和独到见解,“中国加入WTO在这两个行业可能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如果你有政府决策部门合适的管道,我愿意为他们讲讲,肯定对中国有帮助”。我盯着他的脸看了半天,他接着说,“我不要任何费用,只想为中国做点事儿”!我心里想,他比我更爱国?当然,他如果对我大声说,小子,我在海外飘了这么多年,跟你讲讲爱国主义吧!我在本能上也会磕巴一下,但应该听完以后再下结论。 其三,海外人才引进制度上有缺陷。政策制定者(职业政治家)、引进者(名义老板)、使用者(实际老板)、竞争者(同事同行)的严重脱离,形成引进制度以及引进人才的双重怪胎!这个确实有点难听,但也是实情!而且,更是大牛施一公们以后更大烦恼的根源! 凭心儿论,领袖们确实求贤若渴!他们站在民族利益,国家前途的高度,摇旗呐喊,呼唤优秀人才回归,以各种方式报国!本人聆听过几回,在那么庄严的地方,那么好的音质,那么亲切的话语,催人向上,热血沸腾。领袖要你做主人,回到自己家了,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去,什么身份回,只要回来就好,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一般学自然科学的人在这种场合都会五体投地,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飘飘然的,祖国的未来仿佛就在自己手里。 领袖们第二个能够做的是开动国家机器,宣传你。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忽视了一个时代特色,现在是网络时代,网上民主,实名虚名,使精英和草根,理论上享有同等话语权,甚至由于草根对政府,对主流媒体的逆反心理,国家机器的宣传反而使你处于容易受到攻击的明处!而大牛们一旦被质疑,不受伤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你从质疑帖子的设问方式就可以看出来,给你质疑任何一个很小的事实,你都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你只有两种可能的答案,Yes or No。回答Yes,质疑成立,你输;回答No,你撒谎,还是你输,提供更多的解释理由?你会被进一步质疑!没完没了!不回答?说你没胆量,心虚!至于更大牛出来帮助声辩之类,往往苍白无力,轻者,不符合设问方式,声辩无效,重者,越描越黑,甚至引火烧身!网络时代,媒体形式和影响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按照中央要求,高层次人才引进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校长或所长成为大牛们的名义老板,是他们的政绩工程。遗憾的是,这些名义老板们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遇到调任或升迁,被引进的大牛们就会遭殃。新的领导需要新的政绩工程,于是重新洗牌开始,顷刻之间满怀期望的大牛们被边缘化,被花瓶化!忘了说,在名义老板那里,你基本上是客人。 大牛们不是直接为校长或所长工作的,他们的直接老板只能是下级或下下级。在这里,对不起,你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你是他雇的人,只是你带了点光环而已。这时你不光心理上有落差,工作上你甚至都会觉得难以着手。你本来想把在美国储集的势能到中国变成动能的,这些动能很快消耗掉。 而在同事同行中呢,你不是客人,也不是主人,而是很容易成为敌人,因为你心直口快,你不懂或不在乎潜规则,甚至你还想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在这样一个分立的互相矛盾的体系中,刚引进的大牛们很难找准定位,必定会处于尴尬地位,真正的麻烦和痛苦开始了......
个人分类: 个人偏见|10324 次阅读|8 个评论
开国“海归”何龄归?
jianxu 2009-1-30 14:16
百度百科 对于 海归 给出这样的的定义: 海归 指从海外留学归国的人员。英文可解释为 People returned back to the home-country after finishing overseas study 。 returned students 在英文中指返校生,显然不适合作为海归的翻译。也有人建议将海归一词的英文翻译定义为 returned talents after studying abroad ,意为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但是后一种解释明显偏离中性的定义而带有歧视性的褒义色彩。 海归 一词在中国大陆颇为流行。 众所周知, 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伊始,正值百废待兴,便有了一批响应时代召唤、倾心报国的海龟。 正是这批人或者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或者为新中国科学的奠基做出了永垂青史的贡献,将他们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祖国。 出于好奇,笔者研究了一部分(特别是材料领域)开国海龟当年回国时的情况。 姓名 出生年月 回国前单位与任职 回国时间 回国时年龄 备注 钱学森 1911 年 12 月 11 日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1955 年 9 月 17 日 44 1947 年 36 岁时成为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 正教授 邓稼先 1924 年 6 月 25 日 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 年 8 月 26 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 郭永怀 1909 年 4 月 4 日 1946 年起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6 年 10 月 47 1945 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程开甲 1918 年 8 月 3 日 1948 年起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 年 32 1948 年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邹承鲁 1923 年 5 月 17 日 出生于山东青岛,祖籍江苏无锡。 1951 年获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1951 年 28 叶笃正 1916 年 2 月出生于天津市 1948 年 11 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50 年 34 李薰 1913 年 11 月 20 日 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研究部负责人 1951 年 8 月 38 1940 年英国雪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1951 年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葛庭燧 1913 年 5 月 3 日 1943-1945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和辐射实验室工作。 1945-1949 年在芝加哥大学金属研究所工作 1949 年 11 月 36 1943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陈能宽 1923 年 5 月 13 日 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西屋电器公司研究实验室工程师 1955 年 32 1950 年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 郭可信 1923 年 8 月 23 日 荷兰 Delft 皇家理工学院物理化学系工作 1956 年 33 1947.8-1955.11 在瑞典皇家工学院物理冶金系、乌布撒拉大学化学系工作 师昌绪 1920 年 11 月生于河北省徐水县 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1955 年 6 月 35 1952 年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博士学位 柯俊 1917 年 6 月 23 日 1948 - 1953年任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相变动力学研究组长 1953 年 8 月 36 1948 年 12 月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博士学位 (数据检索来自百度) 相关链接: 冯巩春晚说海归 人才与体制:鸡与蛋的关 系?
个人分类: 先贤故事|8006 次阅读|3 个评论
首门科学家VS超级大科学:吕不韦为例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09-1-20 07:00
首门科学家 VS 超级大科学:吕不韦为例 民间酒席中,坐第一把交椅的人被称为首席。 酒席的做法被应用到科研管理中的时候,首席科学家就应运而生。 科研市场如同宴席,能够随心所欲掌控美味佳肴第一人的就是首席。 问题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不仅如此,首席的主要团队成员,一般还是以博士、博士后为主。毕业的毕业,出站的出站,不是客人胜似客人,因此可以把他们叫做席客。 首席科学家的团队成员就是席客。 与首席对应的是首门,与席客对应的是门客。 如果是在首门手下搞研究,可以干一辈子,愿意呆多久就呆多久,不但可以避风避雨,而且还可以躲避金融危机。 无论如何,首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首席制(酒席制)似乎不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古代的首门制是一种更轰动的科研管理模式。 单从汉字(析文解字)看,首门科学家比首席科学家似乎更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因为首门科学家更高、更强、更快,特别是首门科学家更大! 席一般是躺着用的,门一般是站着用的。 席一般是静态用的,门一般是动态用的。 首席就是第一席,可称为卷席人,玉帝有卷帘大将,就是西游记里的沙和尚。 首门就是掌门人,更适合于世界的学术江湖潮流。 以前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现在似乎是,首席有多大,席子就有多大;席子有多大,经费(薪金)就有多大;经费有多大,成果(文章)就有多大;成果(文章)有多大,真理就有多大! 按目前的情况估计,(大)首席科学家的年薪是 100 万以上,年科研经费在 1000 万之上,其席子上的研究人员(席客)在 100 人以上。 大首席科学家造就大科学项目,大科学项目造就大科学文章(成果),大科学文章造就大科学真理,大科学真理可能会推动地球更快地转动,这样我们就会提前实行大同啊!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首门科学家是比首席科学家更高更大更快的模式! 首门科学家的年薪应该在 1000 万元以上,年经费在 1 亿元以上,其门里的人(门客)在 1000 人以上。 首门科学家造就超级大科学项目,超级大科学项目造就超级大科学文章(成果),超级大科学文章(成果)造就超级大科学真理,超级大科学真理可能会推动太阳系更快地旋转,这样我们就会提前进入银河系大同! 30 年前,大学教授的工资年薪不到 1 万元,现在年薪 10 万的教授到处可见,年薪 100 万的教授也为数不少! 年薪 100 万的教授,是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还是很保守的,那席子是不开放的,因此,首席科学家的席客和首门科学家的门客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年薪 1000 万的教授自然就是首门科学家啦! 一个首门科学家,可以解决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现在的形势太需要首门科学家啦! 首门科学家的主要特征是,其手下的人(古代称门客)特别多,其手中科研经费特别多,其造就的成果(文章)特别大而且特别多,其成果(文章)包裹的真理特别大特别多,这些真理也特别地很特别!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首门科学家,这就是吕不韦先生。 吕不韦是中国第一首门科学家! 吕不韦是商人出身, 《史记》说他为 阳翟大贾,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官职比现在的部级科学家还高! 吕不韦的学术成果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是集商人、官员和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大人物,用现在的话说,吕不韦是典型的超高层次的三肩挑人才(比双肩挑者还要多一挑,真是:山外有山,人上有人啊)。 吕不韦是产学研一体化的开门先祖,吕不韦不但把产学研一体化,而且把商官产学研高度一体化,是名副其实的首门科学家! 先说吕不韦的学术成果: 吕不韦是吕氏春秋的名副其实的项目负责人。 吕不韦不但是吕氏春秋项目的组织者和设施者,还是这个项目的 100 %的出资人,像吕不韦这样的三肩挑学者,在古今中外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吕氏春秋项目的成果是大名鼎鼎的 20 余万字的《吕氏春秋》,其影响力有上千年了,谁能相比?请网友给出一个例子。 ( 《吕氏春秋》 26 卷,内计 12 纪、 8 鉴、 6 论,共 160 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 吕不韦还是学术团队(群体)概念的事实上的创始人和具体的实践者,吕不韦的学术团队有 3 千人的规模,另外还有 1 万人的后备学术梯队,这样的学术队伍在世界范围内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 吕不韦 招致天下游士,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 ) 吕不韦不但善于指导和分配学术任务给其团队成员,而且还实行永久的包吃包住的超现代包养模式,解除了团队成员的租房和吃饭等后顾之忧。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团队的负责人能做到这一点。 (不韦使其门客每人著其所闻,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 20余万言,书名《吕氏春秋》。) 民谣曰: 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 (下句是: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 可是,现在的大款商人和吕不韦一比,就会相形见绌。不但钱没有吕不韦的多,连学问也没有吕不韦的大,其团队(包括待遇)就更没法和吕不韦相提并论。 现在有的大款商人倒是把吕不韦的一样技巧学到家了,这就是如何搞女人。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674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个人态度
陈小斌 2009-1-18 23:47
作为一个小土鳖,对最近出台的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反对。理由如下: 1) 倾向性过于明显,极可能打击国内原有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2) 真正的大牛,不缺项目不缺钱,光靠钱请不动他们; 3) 国内已有不少海龟,可以统计调查一下,他们的代表性成果是在国外做出来的还是在国内做出来的,我估计绝大部分是他们原在国外做出来的; 4) 许多土鳖原在国内表现平平,出国数年后突然变得杰出; 5) 许多海龟原在国外表现抢眼,回国后虽然受到十分礼遇,但数年后在研究方面却是 牛气十足,创意全无,或者是四处受制,拿不到钱,难以生存; 6) 因此,主要问题不是国内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培养和发掘人才的机制。整个科研大环境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有问题,这就是一个大染缸,在其中谁也难以自洁自保,独善其身。 以上为个人态度和意见,自有考虑不周之处,请指正。 (09年1月19日稍加修改,见斜体字)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9447 次阅读|4 个评论
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高薪引进人才
wangdh 2009-1-15 01:13
利益最大化原则与高薪引进人才(王德华 2009.1.13 ) 生物学中有一个原则,称为“能量最大化原则”,说的是动物在取食时,往往是采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食物的策略。这个原则可以简单称为“利益最大化原则”,也就是说生物在决策时,往往采取的对策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这个原则在人类社会中是不是也适合?答案是肯定的。人类也是生物界的一员,当然也会遵循生物学的规律。想想看:人们的投资是不是希望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购物是否也希望低价钱买到好物品?再看看火爆的“山寨”文化和“山寨”产品,是不是就是迎合了这种大众心理和大众需求?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符合生物学规律的。这是生物个体的决策原则。因此在人才引进时,人家根据这个生物学原则进行决策有什么不可以?房子最大化,薪水最高化,荣誉最大化,位子最高化 ….. 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么,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有不同吗?个体的利益与群体的利益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群体决策也会要求利益最大化,如豆腐渣工程的产生,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等,这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决策的结果。那么,在人才引进上,国家花费巨资,能否获得利益最大化?如果幸运遇到象钱学森、袁隆平这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国家会获得利益最大化,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代价却一定是不能最小化的。那么能否达到代价最小化呢?实际上,改革开放 30 年来,对于祖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支撑者们来说,国家就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啊!不信你看看多少老科学家到退休,也就是两三千块钱,银行里也没有存几个子。多少中小学老师教课后拿不到工资?再说当年有多少“民办”老师们一直在最底层为国家从事着最伟大的事业? 因此,至于给当今的重量级人才百万年薪还是千万年薪,这是决策者的事情。你只要给,就一定有人接。记得有句话好像是说:推动历史发展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领头羊是有责任的,一个出色的领头羊,会将羊群带领到牧草肥沃、没有危险的地方去,也会带领羊群安全回家。一个不负责任的领头羊,或者根本不知如何领头的领头羊,可能会将羊群带到狼窝里去,葬送整个羊群的性命。再者,即使羊群和领头羊都幸运活着,如果没有了羊群,还要领头羊干什么? 在竞争的时代,看来什么事情都不能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按照常规出牌就不会有奇迹。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现代化教育强国,似乎不能再等了,不能按部就班了。国家在这个关键时刻采取应急措施是伟大的决策,我们殷切希望能引来满山的金凤凰,带领我们站到山头上去望远,去扬眉吐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啊。 我们深爱自己的祖国,也衷心祝福自己的祖国。 (王德华 2009.1.13 )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9288 次阅读|6 个评论
人才引进:“丈母娘”VS“婆婆”
大毛忽洞 2009-1-11 13:01
人才引进:丈母娘 VS 婆婆 杨振宁先生是清华大学引进的丈母娘型人才,因为杨振宁给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学生讲了一学期的《物理学》,可惜两学期的课程,杨振宁只讲了一学期。 王鸿飞的博客 说:【 现在中央的举措,是要通过引进大个儿的海龟来提高学术界的整体层次,引进的不再是小媳妇,而是将来最有希望成为婆婆的当家媳妇,甚至是婆婆。】 根据中国文化传统,婆婆是娘家人,是不可能引进的。 再说,婆婆就是当家的娘,怎么能引进呢? 那小媳妇是娶进门的,如果她生不了儿子,无论熬到什么时候,她也当不了婆婆。 如果指望把一个缺乏生育能力的小媳妇培养成婆婆,用孔老先生门派的话说,就是不孝子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从文化、伦理和逻辑上讲,引进婆婆不是最好的策略! 实际上,现在学术界引进的人才中,最缺乏的是丈母娘型的人才。 花大价钱引进一个课题组长,其意义就相当于引进(娶)了一个小媳妇。 就是引进一个超高层次的课题组长,其意义也只相当于引进(娶)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媳妇。 这漂亮的小媳妇能否生孩子,当上名副其实的婆婆,这实在是很难预料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丈母娘型的人才呢? 大学引进一个名副其实的会讲大课(真正懂那课程的精华所在)的人才,这就是丈母娘型的人才。 一个课题组长,无论多大,充其量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兵,再强也只能强一个组,再熊也只能熊一个组。 而讲大课的教授,就相当于是将帅。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200 人的大课堂,如果讲课的教授弱,那就熊了 200 人的一窝。如果一代一代地下去,就熊了一代熊一代。 如果我们 10 年前大张旗鼓地引进会讲(真正懂课程的精华)大课的丈母娘型的人才,今天就会有一大批拥有扎实基础的人才。 如果高校能掀起一个引进丈母娘的高潮,一流的大学就离我们不远了。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60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评议]欢迎引进“大海龟”
blueyye 2009-1-9 12:18
引进高层次人才(无妨有趣地简称为引进大海龟)是件很好的事情,本人去年曾鼓吹 以 开放的心态引进人才 ,现在有了 尚方宝剑 。 引进大海龟的优点至少有三:一是战略科学家或国际大学者高瞻远瞩,具有统领和指引学科发展的功夫或魅力;二是大海龟有助于改良学术生态和优化智识配置;三是大海龟熟悉海上巡游路线,说不定真能 发现海上高速公路 便捷地抵达目标。 只是希望对理、工、农、医、文各学科人才一视同仁,别只惦记高新科技,也别把众多小海龟和土鳖不当人才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
热度 1 wangdh 2009-1-2 11:03
我们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王德华 2008.12.18 ) 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是人才。人才无疑是重要的,人才也是每个国家竞争的重要资源。我们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各级领导也都反复强调人才的重要性,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花大力气引进人才。 2008 年 7 月我参加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学会创新人才成长工作沙龙”,会议上有代表提出在培养和引进人才工作中,需要明确人才的定义和范围。这个问题很重要,什么是人才,人才有哪些?我们缺少哪些人才?需要引进哪些人才?清楚了这些问题,对于引进或者培养人才,会很有帮助。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将才”、“帅才”、“战略型人才”等等的说法吗。 那么,我们国家需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呢?我个人觉得我们花费巨资引进的应该是领军型的人才,是帅才。什么样的人才是领军型的人才?钱学森式的人物就是。毫无疑问,在人才引进历史上,钱学森是一个最成功最具有代表性的。引进这样的人才,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国家某个领域的整个面貌,可以引导某个学科、领域走向世界前沿。因此, 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引进和培养能够拯救一个学科,引领一个方向(领域),能够建立领导一支稳定的学科研究队伍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某个具体单位,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我们花费巨资引进的人才,不能只是发几篇点数高的文章,更不是借助海外的挂名来满足国内的考核需要。领军型的人才,是一定会有好的科研成果,发表好的文章,培养好的人才的。 基础研究需要积累,谁都清楚。我们应该花大力气去创造学术积累的环境。无论引进的还是坚持在国内的,只有都静下心来,苦苦追求,才能获得一些结果。追风不可以,赶时髦不也可以。国家的需求自然是科学工作者要考虑的,人民大众的需求也是需要高度关注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探索未知。我们不能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有些学者是万金油型的,什么论文都发,什么领域都似乎是专家。这种天才型的人才有,但还是少,多数人还是要按部就班。人才的榜样作用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头羊的作用大家也是很清楚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帅才是需要的,将才也是需要的,但冲锋的兵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我们缺少帅才,可以引进;缺少将才,可以引进,我们缺少兵呢?也引进吗?各级领导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清楚支撑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是哪些人才?是广大的踏踏实实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帅才可以引进,将才也可以引进,但 最终我们还是要立足国内,自己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 (王德华 2008.12.18 ) 说明:本文发表在2009.1.2日的《科学时报》上: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1/214600.html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9248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们该如何选拔引进人才?
wangdh 2008-12-27 01:17
如何选拔引进人才? (王德华 2008.12.18 ) 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很重要,如何选拔引进同样重要。选拔方式关系到引进的人才的水平和素质。 我 2004 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期间,正好是他们的岗位招聘时间,我的合作者是当时招聘委员会的主席。这样我对他们选拔招聘人才的过程有了些了解。 一个系(学院)的发展,一定是按照需要设定位置,然后招聘(就是我们常说的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广告发出后,一个位置往往会有多个竟聘人。当然会有一个招聘委员会负责这件事情。经过招聘委员会筛选确定的候选人,在通知的时间里会来到学校参加应聘。候选人需要做一下几件事情。 候选人首先是要作一个公开的学术报告,系(学院)的教授和研究生都可以参加。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比较实际,虚的内容很少。 然后是候选人与本系(学院)研究领域相近的教授们座谈。候选人会到指定的教授的办公室一个一个地轮流座谈。这个座谈结束后,再与研究领域相对远一些的教授们轮流座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全系(学院)的教授们参与招聘过程,了解候选人的研究领域,教授们会很在意应聘者的研究兴趣以及与自己研究领域的结合和交叉,如果研究兴趣重叠太大,或者相隔太远,都是不理想的。 候选人与教授座谈结束后,还要被安排与研究生们一起吃午餐,并进行座谈。让研究生们也参与招聘过程。由于应聘者一旦入选,将来会给研究生上课的。应聘者的性格特点是很重要的,如是否重视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据说有些应聘人只顾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太留意与研究生的交流,不喜欢倾听研究生们在讲什么。这样会对自己的应聘有些影响。 接下来就是招聘小组会议。两个圈子的教授们的意见,研究生们的意见,招聘小组成员的意见等等,经过认真讨论后,最后确定拟聘用人选。 确定人选后,入选者就与系(学院)进行工作条件、薪水等条件的谈判了。成交后,按规定时间来报到上班就是了。 国内的人才招聘工作,我参加过,也旁听过,更多的是听说过。一般是单位的领导和几位专家组成招聘委员会。应聘者也做应聘报告,但没有与教授和研究生们的座谈和交流。多数情况下,应聘人之间也没有很大的竞争,并且因人设岗的情况也比较多。招聘方式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一定会不同。在讲究物质条件的今天,单位和国家花费巨资引进人才,实际上招聘委员会的肩上担子很重,责任重大。 (王德华 写于2008.12.18 )
个人分类: 浅论人才|860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四十六 海外兵团不是海盗-与李侠先生探讨
siccashq 2008-12-6 15:52
早几个月就已经读到李侠先生一篇关于科技麦客的文章,比喻很有意思,当时也没有读得很明白,主要是麦客的定义问题。今天再读李兄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上的一篇文章《 科技雇佣军与科学地图上的飞地现象 》,终于明白了李兄希望表达的意思,这个飞地和空心化定义是我以前没有听说过的,用在李兄这篇文章里面是非常恰当不过,而且很符合了李兄潜在的忧患意识。我想这样的文章发表在高等教育期刊上无疑是提醒决策者在引进人才和筑巢引凤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外来和尚的政策性保护,正如中国建国之初大力引入苏联专家一样,最后免不了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我想李兄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站在国家利益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来都应该是决策者考虑的第一要务。所谓的科技雇佣军在李兄的定义中是具有国际学术地位被中国引入而被赋予了足够决策权力和被分配了不菲资源的这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必须是不具有中国国籍,也就是说他们很有可能一夜之间订好飞机票一走了之的专家学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于重点实验室、学院、大学、或者官方决策机构有足够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不加提防的话这些外来和尚很有可能根据母国的利益需要而利用他国的资源。如果我以上的解读没有很大偏差的话,我觉得李兄的判断应该是出了很大的偏差,那就是把学术上的人才引进和政策上的顾问委员会等同了起来。什么样的假设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论,李兄的假设是外来和尚要抢水喝,但是就我所知,在学术上引入国际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是利远远大于弊的。这一点日本比中国走的更远,不仅学术上把一流专家请了来,而且在政策制定上也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国际顾问委员会的意见。我以前在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是跟随的板东义雄先生。板东先生似乎更热衷科技社会工作,他领导筹办的国际青年科学家中心ICYS办的很有声有色,其中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善于充分利用国际材料学专家的影响力来共同发展这个青年科学家孵化器。在他的眼里,专家并不是充门面的,而是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扩展学科方向、提高中心国际影响力而设备的。每一位顾问成员都需要和ICYS成员面谈工作,这一点是我很羡慕的,其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顾问委员会还需要参加年度的中心发展报告评审会,将来的发展计划审定,这些信息在ICYS网页上也都是透明公开。如果国内科研单位和部门对于海外专家给予真正的尊重和倾听,而不是如同一些期刊的做法只是充门面,那么也不会出现我们常抱怨的蹲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 说句实在话,李兄说的科技雇佣军如果是指本土化的科技雇佣军,那我会站起来鼓掌佩服指出这种现象负面影响的勇气。多少年来,国内搞得双聘院士风风火火,阿猫阿狗学校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有多少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了,之所以把院士级雇佣军吹的这么重,不过就是为了申请重点学科打好基础,申请项目人脉更广,我们需要否认这些么?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不也就是变相拉拢无形资源的幌子?真正对于资源分配和政策有影响的并不是专注于学术发展的引入单位和被引入雇佣军,而是本土化已经占领山头的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谓学科带头人。如果不打破固有格局,如何才能够有所发展?高层次的雇佣军引用当然要战略上高估其中的风险性,但是在当代相对开放的时代,政策制定者应该也必然会对外来和尚(说实在话我没有绝对把握这样的引进在中国是否依然成为了主流,否则我们似乎在说一个空概念)的不确定性作出相应的预防方案。总的来说,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雇佣军有朝一日会突然卷铺盖走人,如果真走,该反省的不应该是当事人。而且退一步来说,雇佣军的学术影响力和对于后备力量的培养作用也不应忽视,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挖空心思去学他们新的理念和思路。李兄有一个担忧,就是学术安全。就我的理解来说,学术永远是不安全的,如果你没有掌握其中的规律;学术永远是不公开的,除非你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互联网的发展和世界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可以说学术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在交流中发展的动态的知识新陈代谢过程。如果我们不掌握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精髓,即便把该组仪器设备都copy过来,也只不过是一个重复他们工作的跟随者而已,这和MADE IN CHINA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所需要做的是更正心态,要引进就引进他们的思想。要知道海外兵团并不是海盗,而是西学东渐。 至于李兄在第二部分谈及的飞地和空心化现象,由于第一部分对于雇佣军理解失之偏颇,所以对于麦客的认识也带有强烈的流失意识。就我最近读到的美国新闻就谈到中国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来美留学的人数增长很猛。还有新闻说清华科大出来的在美毕业的博士生已经占了应届博士毕业生更大的比重。我要说的是这不是人才流失,反而我们要感谢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专业后备军,如果美国高等教育大门关了,我们还会用什么词汇来取代流失?而且李兄给了很详细的数据表明77.6%的校长、80%的两院院士等等高端人才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这恰好不是给中国教育系统施肥么!我要说,趁着现在欧美经济不景气,教育部和中科院应该更大力地投入访问学者计划,国外著名实验室现在都没有粮草过日子了,正是欢迎带口粮过来学专业知识的海外包括中国学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历史机遇。读到本土科技场域内生态平衡将被严重打破这一句,我觉得李兄还不过是担心地早了一些,原有的生态系统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破,真正打破了我们要鼓掌!现在中国引入人才政策不过和当年改革开放初期很相似,我们不可能先从利益中心改革,而是先从农村继而沿海这些保守势力不屑顾及的地域开始,所以我们要建立新的科学院研究所,要成立新的研究中心,要设置新的岗位,只有这些学术特区才能容纳新来的和尚。我知道未来人才改革最大的难处就是如何逐渐将原有的生态环境完全取代掉,如何把特区模式发展到传统学术阵地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课题。当然,人才观当不能以海归就是宝这个态度,政策上的倾斜对于海外学者的回归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也不可忽视本土优秀人才的鼓励性政策。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和公平客观。 其实我一直在想,真正危险的不是学术上的雇佣军制度,而是国外大企业在高校和中科院逐渐渗入的研发中心,这些研究共同体的潜在威胁似乎并不被人重视。比如说,大学各种冠名奖学金,冠名单位只要投入很少量的资金就轻而易举捕获了年轻学子的价值定位和目标,这比在电视台投入上百万广告可要便宜多了,我们大可嘲讽自己人才培养反而都送给了外国企业,自己国有企业却被冷落:如果要说飞地和空心化的话,这就是国外企业在中国最隐藏的飞地;这就是国内人才库最隐藏的空心化。郎咸平屡屡讲演说中国是最大的制造国概念是很清晰的,其中他还没有点开的一点就是本土低成本智力制造国,由于我们的智力完全被国外企业合法地利用制造利润,我们也就没有可能强求实心化。这一点在科研上也不鲜见,要知道跨国企业在科研系统建立联合实验室也是由来已久的事情,我们的智力空心化岂不是更加严重?我们国家研究主力军倒是要正点上班为国外企业创造知识财富了,我们该如何摆脱这个困境呢? 我知道李侠先生对于国家政策对于海归偏斜是有很大意见的,另一方面海外学者又对于国内学术环境也有不少意见,这里面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随便写上这些意见,权当是陪李兄吸完几根烟,度过一些无聊的夜晚。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6625 次阅读|1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