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几点建议
热度 3 yuliping 2013-6-28 03:58
这个问题太大了,以前也写过不少相关博客,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很难全面。 第一,打好理论基础 打好理论基础,包括做好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对基础理论研究不重视,对应用研究重视过度,从而导致人文社科研究基础不牢,也影响了应用研究。几乎没有看到领导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批示,光明日报从来看不到基础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因为除了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外,其他领导也不太懂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长期下去,必然影响人文社科的发展。 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其实也没有什么诀窍,在方法论层面多进行思考,认真剖析研究方法的优点、不足,寻求可改进之处。因为大家几乎都不研究这个东西,反而可以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有意义的创新。何况,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是通用的,研究的门槛似乎也不高。 第二,紧跟时代的脉搏 凡事都是相对的,光做理论是不够的。人们之所以重视应用,因为应用是面向问题的,大量的资源都集中在应用上,所以从事一些应用研究一方面可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容易获得研究资助,从而使人文社科研究可持续。 应用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有的问题研究了 10 年、 20 年、 30 年,还是老样子,几乎没有进展,在人文社科中,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也不断会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有其必然性,并不全是学者的无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研究一些新问题,容易吸引眼球。 第三,不要过早地紧盯着一个方向 对一些年轻的学者而言,其研究方向远没有最终确定,不妨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适当放宽研究的面。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学者,抱着同一个申请书申请市级课题、省级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课题,如果一年申请不中,第二年修改修改继续申报,还是这个方向。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执著,至少 60 %的情况是不合适的。通常的做法是,围绕 2-3 个不太相近的方向,写几套申请书进行申报。 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围绕几个方向做研究,能提高自己知识的宽度和方法论的深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命中率。 第四,做好学科交叉 这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有点接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人文社科研究主要面向应用,而不同学科的方法论又是相通的,围绕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可以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全新的研究,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企业创新,可以将医学、心理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情报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揉进来,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所以,看文献其实是有讲究的,比如研究公司金融,一般只看经济管理类文献,对不对呢?很对,但是这样是不够的,思维容易僵化,做不透,或者说,走进去,出不来。研究一个问题,既要入世,也要出世。何谓入世?用该学科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问题,何谓出世,站在其他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第五,学点定量研究方法 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很多,现在人文社科研究总体上定量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果不学点定量研究方法,很难保证自己的学术生涯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但是不同学者的特长是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对一些偏文科的学者而言,学计量简直是噩梦,正如偏理科的学者给领导写报告一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偏文科的学者学会用方法,偏理科的学者可以尝试改进方法。方法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慢慢积累,时间长了就很丰富了。 第六,把握申报课题的类型 课题对学者太重要了,先不说单位考核,开会、调研、论文版面费……没有课题经费支撑,想做好学问太不容易了。 该报社科课题的申请书应该报社科,该报自然科学的申请书应该报自然科学。软科学的申请书和社科申请书基本可以互通,但自科和社科的套路就不一样了,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总体上是不通用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的包容性较大,无论社科课题风格的申请书还是自科课题的申请书都可以申报。 第七,数量×概率=成果 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报课题,都有个成功率的问题,在研究水平尚不够高的情况下,怎么样能出成果?没有诀窍,研究水平相当于概率,概率较低的时候唯有通过增加数量来进行弥补。一些年轻学者感叹,职称申报还差一篇 B 类论文,问题是一年就写一两篇论文怎么能中 B 类?这种概率太低了。课题申请也是如此,当年最艰苦的时候,我是一年申报 15 个以上课题,而且基本上 6 、 7 个方向以上,最后中一两个小的。在论文写作的顶峰,我一年最多写过40多篇论文,后来全部在CSSCI以上期刊上发表了。做学问有时急不起来,多年前,我跟以前一位同事聊天时讲过,当你感觉到你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你想要的课题就下来了。 第八,注意提高效率 大家都太忙了, 这已经成为共识,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琐事、家庭过日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做好研究?唯有提高效率。建议首先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综述,感觉到几个研究方向和切入点,这样在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时就不需要再做系统的文献检索了,其实这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其次,在论文写作时,最好能抽一段时间集中做,比如正常写一篇论文,如果用零碎的时间来写,虽然实际写作用了一周,但前后跨度可能用了两个月,感觉时间很长。但如果集中在没有课的时间或暑假寒假写, 2 周说不定能写 3 篇论文。平时零碎的半天干嘛呢?想思路,看文献,学方法,查数据…… 人不是神仙,如果没有一点兴趣爱好,想在学术道路上走远是不可能的,我发现身边有几个这样的例子,可能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读书读得好的年轻人有一种读书情节,这本身没有问题,终身学习很好啊。问题是读书情节异化成文凭情节就不对了。研究生毕业后工作了,工作也不错,自己也感兴趣,但莫名其妙又辞职读博士,最后走上惨淡科研之路,生活质量和收入不知下降多少。要知道,读书是一回事,做学问是另外一回事,相差太大了。正如知识多并不代表水平高一样,以前我有一朋友,喜欢玩电脑,我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凡是我教他的,他都会了,但他就是自己不会发现新东西。你说他电脑知识多嘛?对,是不错,你说他水平高嘛?我认为不高。我对读书的看法是,到硕士研究生阶段,读书可以改善人生。但继续读博士,这话就很难说了,只能说读博士可以改变人生,但不一定改善人生,似乎跑题了,呵呵,结束。 2013.6.28 俞立平 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693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专家观点之二:新能源对整个能源体系的新要求
mhchx 2013-6-8 16:12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战略中心副主任姜鑫民博士在发言中首先肯定了新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后分析了新能源发展的一些关键制约因素。一是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三是体制机制尚待理顺。 最后提出加快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建议:一是出台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二是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粒度,培养和储备新能源人才;三是建立健全有活力的新能源市场;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相适应的电网体系;五是全面发展新能源产业链,形成“研发——制造——传输——销售”四位一体的产业模式。
个人分类: 观点|22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几个网络安全小建议
热度 3 outcrop 2013-4-18 10:56
blog.sciencenet.cn/upload/blog/file/2010/4/2010428143722199477.1.rar里的crack文件被多个杀毒软件确认为病毒,这个附件影响了blog.sciencenet.cn在安全联盟(www.anquan.org)的评价;不过这是很难控制的。 http://www.anquan.org/seccenter/search/blog.sciencenet.cn 根据安全联盟的分析,科学网主站可能存在两个轻微的常见漏洞: http://www.anquan.org/seccenter/search/www.sciencenet.cn 不过我不能认领科学网,也无法查看漏洞细节,不知道什么问题。建议科学网认领下安全联盟的科学网网站,确认或者修复下。 安全联盟这个联盟在国内做网络安全的影响比较大;百度,腾讯都参考了他们的结果。 另外,知道创宇这家公司推出了分布式加速、抵御DDOS以及CC攻击的系统“加速乐”,感觉这款产品思路比较独特,可能也适合科学网。 不过这款产品我也刚接触,不了解细节,觉得思路不错,就顺手推荐下。 http://www.jiasule.com/
个人分类: 计算机应用技术|3698 次阅读|8 个评论
王鹰老师送给师兄的几句话
热度 2 senior 2013-4-14 10:55
打开电脑习惯性的点开王老师的博客,看到最近的一篇置顶博客。读罢文章,看到了送给一位即将毕业师兄的几句话,提出来与大家共享,谢谢老师的意见,同时也时刻警醒自己以身作则,做一个心胸宽广,能屈能伸的人,要深刻理解并践行以退为进和厚积薄发的道理! 1、把看不顺的人看顺;2、把看不起的人看起;3、把不想做的事做好;4、把想不通的事想通;5、把快骂出的话收回;6、把咽不下气的咽下;7、把想放纵的心收住; 附:原文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176do=blogid=679602
个人分类: 个人感悟|3930 次阅读|4 个评论
针对中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热度 1 jphuang 2013-3-31 16:55
我经常应邀担任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的评委。我佩服于现今的中学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与热情,远非 20 年前的我所能比拟的,但是,担任评委多了,发现不少中学生及其作品存在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这里简单罗列如下,希望能够起到一些提醒的作用。 问题一:不了解研究背景 很多中学生在向我讲他自己的作品时,头头是道,但是,一旦问他国际上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不少人不知如何回答。这说明,这些学生在从事科研创造时,他们没有对相关背景调研,或者,即便调研了,但是,可能因为调研技术的不够齐全、不够先进,未能准确调研。这个问题比较严重,这个问题如果不克服的话,不少中学生做的研究基本上就是重复别人的劳动,这是智力和财力的浪费,很可惜的。所以,我建议任何一位中学生在确定自己的课题前,务先做好背景调研,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在正确的跑道上起跑。 问题二:不了解自己作品中的科学原理 这让人觉得有点尴尬,声称作品是自己创造(设计)出来的,自己却不了解其中的工作机制或原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作品不是自己设计、创造的,或,更恰切地说,自己的原创性不够,别人(例如老师或家长)代劳太多。对于这类作品,作为评委,我通常是不会支持的。 问题三:作品远远超出了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范畴 不少中学生拿出来的参赛作品,一看便知,属于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样的作品拿出来无疑是直接告诉评委,这个作品不是参赛者自己做的,即便参赛者能够讲清楚其中的工作机制和原理,但是,评委若问些延伸性的问题,这些学生通常回答不出,很显然,这样的作品他本人的原创贡献远远不够,即便他了解其中的原理、但对基本的延伸问题却不能回答,这只说明,参赛者之前做了足够多的排练。对于这样的作品,评委的评价一般不会正面的。 问题四:夸大研究意义 很多中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常常会“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把作品的意义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也是非常不恰当的,一件作品的意义通常评委一看便知,中学生在叙述意义时,若能保守一些说,倒反而能够给评委一个“谦虚”的印象,否则,夸大地叙述却会给评委“浮夸不实”的印象。我建议,所有中学生在陈述作品的意义时,尽量保守一些。——因为任何应用在成为真正的现实之前仅仅是期望。 问题主要就这四点。可能有同学会问: “那么,你能否告诉我,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选择课题呢?” 这个问题很好,我的答案很简单: “从生活中找。” 是的,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或困境都可能孕育着新的科研课题(或机会),如果你运气和能力都很好的话,你的好运会让你找到这样的课题,你的能力则会使你如愿获得新结果。对于这样的课题,因为它很有中学生的生活气息(或,恰切地说,就发生在中学生身边!),所以,从问题的提出、到执行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都将很容易打动评委。试举二例: 一、你出门堵车了,你是不是想:怎么样才能不堵车呢?然后可以从各个方面设想解决的可能,例如,设计新奇的、优化的轨道交通?通过先进的通讯工具统一管理?...... 二、你买到假鸡蛋了,你是不是想:怎么样才能在购买时就检测出假鸡蛋,而不必等到回家后打开才知道?然后,你可以从各个方面设想解决的可能。例如,从材料方面检测、从色素方面检测……
436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怎样吃盐才不过量?哈佛研究者给中国人的建议
bioxncai 2013-3-26 11:57
Calo 2013-03-2211:52 美研究者称,过量摄入食盐、含糖饮料和能量饮料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2010 年,全球有 2300 万例心脏相关疾病死亡病例可能与钠盐摄入过量有关。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摄入量?果壳网就此采访了哈佛研究者。 友情供图: Shutterstock 过度摄入含糖饮料、能量饮料以及钠盐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控制摄入量以预防心血管疾病迫在眉睫,美国心脏协会( AHA )在今年春天召开的 2013 年 “ 流行病与防治暨营养、体育活动与新陈代谢科学大会 ” 上指出。 其中,钠盐摄入过量尤其值得注意。 2010 年,全球有 2300 万例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脏相关疾病致死的案例可能与钠盐的过量摄入有关,占据了全部死于此类疾病案例 15% 。 在与过度摄入钠盐相关的心血管病死亡案例中,约 100 万人是 69 岁之前死亡的,占案例总数的 40% 。心脏病发作致死的案例占 42% ,中风则占了 41% 。 全球最大的 30 个的国家中,与过度摄入钠盐相关的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乌克兰。美国排在这 30 个国家的第 19 位,每 100 万人有 429 人死因与过度摄食钠盐有关。 就此,果壳网对此项研究的负责人、布莱根妇女医院、哈佛医学院和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副教授 DariushMozaffarian 进行了专访。 果壳网:哪些食物相对含有更多钠盐?现代人能通过什么方式减少食盐摄入呢? Mozaffarian : 在大多数中高收入国家,钠盐主要来自加工食品和包装食品 —— 面包、乳酪、加工肉类、罐头食品以及其他包装食品是钠盐的主要来源。在很多例子中,钠盐主要用作防腐剂,以增加食品的保质期,而非单纯用作调味。像中国和日本这些亚洲国家,大多数钠盐来自于烹饪时所使用的酱油和食盐。这使得在亚洲地区控制钠盐摄入量会相对容易些,因为他们可以直接控制主要的摄入来源。 果壳网:在与钠盐摄入过多有关的死亡率排名中,中国在参与调查的 30 个最大国家中排在第几位? Mozaffarian : 中国排在第 7 位。文章中将呈现各个国家的详细数据,现在我们正在准备投稿,因此不能提供多方面的细节。 果壳网:根据 2010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中国最主要的两种致死疾病是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鉴于过度摄入钠盐和这些疾病的相关性,可不可以给中国的读者一些建议? Mozaffarian : 在中国,大多数钠盐的摄入都来源于烹调时用的食盐和酱油,人们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钠盐摄入量。我的建议是,将食盐和酱油使用量都减少一半,在一到两周之内,这样不仅仅会习惯了新口味,还会发现食物的味道更好了。之前天津在教育和政策方面的努力(注:天津开展过低钠盐推广项目,并编制宣传手册教育市民 “ 少吃盐、吃好盐,预防高血压 ” )充分说明,钠盐摄入量及其导致的高血压情况,是能够通过教育和政策明显改善的。这些做法需要在全中国进行推广实践。 果壳网:随着越来越多人了解钠盐摄入过量和心脏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你觉得在将来钠盐摄入的相关的趋势会是如何? Mozaffarian : 人民和政府会意识到,过度摄入钠盐所带来的巨大健康负担正在危害到他们的健康、家庭和经济状况。食物中的钠盐含量将随着积极的公共卫生政策实施而得到下调。 美国心脏协会网页上列举的日常饮食 6 大高盐食品:面包、加工肉制品、披萨、鸡肉制品、罐头食品和三明治。虽然以上数据是依照美国饮食的标准,但对中国城市居民也有借鉴作用。图片来源: AHA 本届会议还讨论了含糖饮料和能量饮料对心脏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每年全球有 18 万例死亡可能与含糖饮料相关,而饮用能量饮料可能使血压升高研究表明并打乱人的自然心律。这一结论是利用 2010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2010GlobalBurdenofDiseasesStudy )的资料得出的。 “ 由于我们专注于慢性病的死亡案例,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成年人。 ”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吉檀迦利 · 辛格( GitanjaliM.Singh )表示,今后的研究将会评估全球未成年人的含糖饮料摄入量,以及糖饮料摄入对未成年人健康的影响。 研究能量饮料摄入问题的研究者,分析了 7 篇不同的观察研究及干预性研究文献,以评估 能量饮料的饮用会如何影响心脏健康。太平洋大学的助理教授萨钦 · 沙阿( SachinA.Shah )表示, “ 有高血压或 Q-T 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饮用能量饮料前应该慎之又慎。 ” 转自果壳网: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6830/
17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旁证的三个建议
热度 1 蒋高明 2013-3-24 11:14
蒋高明   针对 转基因 作物,尤其作为食物的转基因作物,本人从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及生态学常识出发,有理由怀疑其安全性,坚信其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逆转的破坏性,曾经撰写大量文章予以披露,但至今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现在依旧在转基因农业这条错误路线上前行。再者,超市上的转基因食品没有依据中国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转基因标识,而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前提下,偷摸出售。既然转基因那么好,为什么怕见阳光呢?    鉴于此,笔者提出三个安全性旁证的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有关方面的积极回应:    建议一,由转基因专家带头长期吃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专家及其鼓吹手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笔者希望转基因专家联合起来,带动其家人及其科研团体,将一日三餐中的90%以上食物改为转基因的,从粮食、蔬菜、肉、奶、水产、水果以至于猪羊等动物,至少连续吃十年以上。试验在媒体监督下进行,这样所有对转基因食品的怀疑将不攻自破。目前,每一个搞转基因食物的都说食品没有问题,那么他们应当带头食用。仅食用自己的转基因食品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必须食用其同行搞的转基因食品。我们担心的是,目前搞转基因大跃进,将人类适应了上万年的食物几乎全部转基因了(目前已经对上百种农作物进行了转基因手术,包括中草药,颁发转基因安全证书达1110件),其综合效果是大大降低食物的安全性,降低了人类的免疫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健康后果。    建议二,把转基因安全性动物试验超过90天。    我们知道,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试验,除了志愿者,用人做试验是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否则也不道德(除非自愿试吃的转基因 科学家 ,见上面的要求),只好用试验动物来做。用试验动物喂养转基因食物,我们要求试验动物的周期尽量长,最好在一代以上,不能停留在转基因公司无理要求的90天以内。转基因食品肯定不是剧毒农药,不会吃下去几天或几周就有生理反应吧?    建议三,向大众公开转基因作物利弊真相。    请转基因生物技术专家,不要仅说转基因技术的好处,还要客观地向公众说明该技术用于人类食物的潜在风险或者弊端。目前,公众只听到转基因专家讲它的好处,只字不提它的坏处,这就很难使人相信,转基因技术是否为有利于人类进步的科学技术。    如果有关专家没有底气回应上面三个建议,那他们所承诺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是实质等同的”,“转基因食品比普通食品更环保、更安全、更健康”,就根本上是臆想之词,可能是有意误导大众,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表述。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11 次阅读|1 个评论
导师-研究生的互选
whoiswho 2013-2-23 05:13
新学期开学了,研究生成绩也出来了,开始陆续收到研究生找导师的信件,有学生问到我选学生的依据和标准,其实一个普通教师也没啥要求,大体有三点,第一,较为勤奋,有上进心;第二,一定的专业基础;第三,善于沟通。诠释,所谓较为勤奋,能保证每天工作8小时的效率即可,加班根据自己情况也不反对;第二,专业基础至少本专业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要知道,专业外语也要略知一二,第三,善于沟通交流,我不是特别擅长,所以提一点点要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每年这个时候直到开学都是学生导师互选的季节,其实所谓双选应该在开学后的见面会上,可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聪明,一般分数刚出来或者没出来就开始练习导师了,在此有几点建议,1,确定你所选的方向是你喜欢的或者说符合你的规划;2,看导师简历,更要跟教师、同学、师兄弟等多了解,从学生视角的一般更符合学生的口味;3,说话注意礼节和分寸。(这里解释下第三点,很多学生不拘小节,联系好像探路,没有称呼和署名,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但显得真诚度不够。另外学生一般联系多个,我就听说很多老师都收到一个学生的申请邮件,每个邮件都说特别喜欢这个老师和方向,也显得不真诚,老师每年都遇到的话,自然了解一些客套话,不要过头就好。)4,本校的学生有优势,一是老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人望高处走,从学校所谓的“档次”来讲,本校的学生已经算好的了(虽然不准确,我就招过一般院校的,但工作很出色),不管观点对不对,有此观点存在且会影响招生;5,谨慎选择,自己挑选,国内换导师相对较难;6,最后一点,都能找到导师,不要太担心,有些青椒没人选的也不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个人分类: 生活经历|4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促进特殊领域容纳应用数学家的建议
热度 1 metanb 2013-2-21 21:59
广义而言,特殊领域可以是任何非数学以外的领域,其中有些领域比较偏门,比如天文、地质、石油勘探,等等,给人生僻的印象,不像计算机与信息领域那样广为人知。这些特殊领域有他们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在先进数学技术方面比较薄弱。通常而言,在特殊领域工作的学者数学方面不会太强,否则就去做数学了,而有一大部分人员正是想躲开数学才进入这些特殊领域。然而,先进的数学方法与技术总是推动科学和行业发展的幕后力量,而且在特殊领域中做到领军的人物,他们的数学能力要高于同行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由于精力所限、行业划分等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特殊领域中领军人物的数学能力和知识也会衰减或落伍,甚至有了能解决他们关键问题的新的数学方法都不知道。另一方面,能看出问题的应用数学家,又缺乏中介平台,主动找上门又有推销的意味,存在心理障碍(除非像我这样脸皮比较厚实)。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是很忌讳“主动”的,因为主动往往意味着被动。 针对这种局面,国家基金委员会可以设立一种中介机制,使得特殊领域中的学者和应用数学家能够以对等的方式匹配起来(开展类似于婚恋中介的活动),并辅以经费方面的倾斜和博弈设计(比如有应用数学家搭档的经费提高50%),这样应用数学家有更多用武之地、有充足的经费,特殊领域中的学者也多了强有力的合作伙伴。特别地,有时候特殊领域中退出竞争的模型,在数学这边却会有很大的用途,这样一来特殊领域中的成果又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能够延续其影响。如果这样的机制能够建立起来,那对中国科学界将是奇功一件,功德无量,而且这本身就可以作为国家基金委员会的重大创新和创举,可谓善莫大焉。
个人分类: 教学研究|42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健全我国当代学人学术资料档案的建议
热度 1 黄安年 2013-2-21 17:12
健全我国当代学人学术资料档案的建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2 月 21 日 发布 目前我国并没有当代国内学人完整系统的学术资料档案库,这样的学术资料档案库应以完备为第一要务,这里指的是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全部的纸媒中文著作和译作。这里的全部不仅仅限于公开出版物,而且包含非公开出版社或者被指“非法”出版物,以及那些内部交流、个人印制的出版物。而时下无论国家图书馆或者其他著名图书馆的收藏均不足以满足这个需要。把那些非公开出版社或者被指“非法”出版物,以及那些内部交流、个人印制的出版物排除在“学术资料”之内 , 这样的学术是不完整的,更不用说 , 某些即使公开出版的著作却不被学术单位“量化”学术所认同的内容。 第二,全部纸媒论文、文章、评论和信息等资料。这里说的是全部资料,而非某些学术机关或者刊物、资料编辑部门按照自己的评估标准划定的“学术论文”标准。文章用纸媒方式发表出来被称为已经发表的文章 , 但这文章是否“学术”,是否被“量化成果”所认同,是否是具有“学术贡献”的论文,则见仁见智,取舍标准不同,就必然各取所需。例如有些单位和个人以是否纳入“量化”和“项目”指标体系为取舍标准 ; 有的以是否刊登在核心期刊的文章为取舍标准;有的将论文集的论文全部排除在学术范围内;有的则将内刊或提交论文研讨会的论文稿排除掉;有的将已经退休的学者学术文章排除在学术之中。这就涉及怎样评估学术质量的含量问题,或有人称之为“学术贡献”资料,因而突出“贡献”或在职或退休的实际结果将某些学术文章排除在外。在我看来学术文章是不分体制内外、项目内外、“量化”内外、公开和非公开的。 第三,全部网络学术的论著。这是健全我国学术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第一步是将全部网络论著进行资料收录、整理编辑分类和索引,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界定其含量。以科学网上发表的非转载个人撰写的博文为例 , 几乎没有做什么资料整理和索引工作 , 如果各个主要门户网站和学术性网站做了这些基础工作 , 那么整合全国的就相对容易而且意义重大,既便于检索,也减少低水平重复 , 更易于发现抄袭之作。 第四,港、台、澳的全部中文纸质和网络媒体论著资料。 第五,海外华人和外籍人士用中文发表或网络发布的论著。 上述资料健全的基础在个人和各个学术研究单位及网络媒体。建议全国建立一个我国当代学人学术资料档案网站 , 滚动定期发布最新索引,这个索引可以按学术分类、单位分类、个人分类、著译著分类、纸质文章资料分类、网络媒体文章资料分类编排,健全了这项资料工作将造福于学术界。这项工作需要从自己做起、从单位做起、从现在开始 ! 逐步完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9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人相轻?-饶李争议的建议再思考
热度 1 whoiswho 2013-2-21 09:54
前面光看热闹和学习的,看冷静了就掺和了下,发了一篇博文“学术争论转化成学术贡献-饶李学术讨论的建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66-662999.html,这两天读了闵应骅老师的“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成果归属的争论该划句号了(130221)”博文突然感觉我的建议听稚嫩的。 难道是我们的传统?小时候就学习我国合成胰岛素的科学故事,可是后来知道争议很大,又听说因为是“集体贡献”,所以未能授予国际的奖项,再有挖掘出青蒿素,好像也争议不断,现在又谈三氧化二砷,居然知道了还有打官司事宜,看来早就有争议了,只是没通过现在这样的学术争论来进行,进入法律程序了。 即使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在国外授予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闹翻了,而他们二人本身贡献挺大,现在一把年纪也都在为国家出工出力,可怎么就不能一小抿恩仇呢?所以突然感觉上次建议写篇综述和好,并一起宣传我们国家的成果是幼稚的,即使写估计也是各说各话。 所以就深入思考,这一切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难道是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外国其实也有很多的成果争议,一般没这么普遍和离谱,或许这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术制度作为保障,另外突出个性,讲究所谓的权利,用我们的话说,他们比较“自私”,而我们从小被教育什么事情都是集体的功劳,从“总是有理的哲学”来讲有道理的,比如你发现了一种新材料,肯定有原材料准备,制备,表征等等步骤,再见上各级带头人和主管领导,这样参与每个环节的都有贡献的,如果不能挑出关键的“节点”,这个人物是找不出来的, 按照我们的习惯只能是集体贡献了。改善的机制 可能还得从学术生态的建设逐渐进行,如同污染环境三五,治理三五十年也不一定行。让我们逐渐做学术生态中的小树,慢慢长大就好了。 突然感悟,有时候感觉来外挺笨的,一板一眼的,很多可以省略的步骤也要坚持,看来按照程序做事还是很有必要的。 希望这稚嫩的建议有朝一日能起作用。
个人分类: 评论感想|31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争论转化成学术贡献-饶李学术讨论的建议
热度 1 whoiswho 2013-2-19 00:49
经过文献挖掘、机理和应用的阐述甚至对当事人及其同事的采访,关于张廷栋教授贡献评价的讨论热度降下来了,作为外行可以说专业的东西基本没看懂,倒是学习了大家们的严谨及钻研、论述能力等,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种也只能从热闹中学习一些大家的思路。 经过文献、事实等论证,整个研究脉络基本清晰了,我这个外行的想法是既然中国有这么好的成果,为何不哪个大家出面把整个研究的来龙去脉,药品及机理等的研究做一个完整的review,发到Nature Science或者其他相关的科技期刊上呢?甚至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也可以写入么,由于语言和年代等问题,本身我国的科技贡献得到世界的认可相对困难,通过这个事件由哪位大牛来向世界系统的宣传下这个成果,也接受国际同行的检验和认可。 外行不懂,也没想掺和,看大家冷静了,提这个建议,望考虑! 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重要,也重视对我国已有的重大贡献,尤其被忽略的挖掘和宣传。 不过有个问题,这个争论和挖掘除了最初的饶李教授,其他很多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果写可以协作,合作署名?岂不也能化解争论中的一些误解和消除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起的争论?古代的英雄们讲究不打不相识,各位争论大家也可以合作起来,宣传这一重要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58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科学网领导和编辑的建议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3-2-17 07:10
给科学网领导和编辑的建议 蒋继平 2013 年 2 月 16 日 作为科学网的一位会员, 我真心希望科学网能够办得越来越好, 能够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我也一直为达到这个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尽到一个会员的责任。 鉴于这样的理念, 在这新春节日之后, 我向科学网领导和编辑们提一些个人建议。 当然, 科学网办得很有特色, 也有很多优点, 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我在前不久发现科学网有一个地方的做法很不好。 这个地方就是给会员们的自动回复通知。 这个回复通知的内容很不好, 对广大博主是一个麻烦和打击。 具体地来说, 这个自动回复是在科学网进行系统维修或者系统调正时期给会员的通知。 可是, 这个自动回复的内容却跟这个维修和调正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自动回复说会员用错了帐号和密码, 而不说由于系统在进行维修和更新导致暂时的功能不正常。 在这样的回复下, 会员不断地重新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 但是, 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回复。 这使得会员非常不解,为什么明明是正确的帐号和密码, 科学网却说是错误的?在我看来, 这样的回复既不科学, 也不符合实际, 而且容易造成对会员的伤害,浪费会员的时间,影响会员的情绪。 因而, 在我看来, 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得到纠正。 另外, 希望科学网的编辑能够对所有的博主和博文进行公平的推荐和精选。 这种公平应该根据博文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对博主的个人成见。 我不知道科学网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因而, 我最近用自己的一些文章做一个比较试验, 看看科学网和其他网站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立场和价值观。 下面是我同时发表在科学网和中国新闻网的 6 篇同样内容的博文。 一般我是先发表在科学网, 然后是中新网。 这些数据是博文的实际击点量(到发稿为此)。 表一。 博文击点量之比较。 博文内容 发表日期 科学网击点量 中新网击点量 战略展望 科技 01/28/2013 219 3227 我为春运困境支招 01/29/2013 514 4597 战略展望 教育 02/05/2013 144 4339 献给习总的一点个人见言 02/07/2013 238 6418 战略展望 医保 02/08/2013 142 4672 战略展望 文体 02/12/2013 132 3277 总计 1389 26580 比例 1 19 备注 博客板块 社区论坛 中新网属于政府官方网站。 它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博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发表。 我的战略展望博文一共已经发表了 12 篇, 全部都被中新网审核通过。 大家一定可以从上面的表格中看到我的同样的博文在中新网的击点量大大地高于科学网。 我以上选出的六篇文章, 照理来说应该在科学网受到更大的关注。 这是因为这些话题与科学文化和医疗等有关, 而这些正是在科学领域工作的知识分子应该关心的话题。 可是, 令我感到非常不解的是, 事实却却相反, 科学网的击点量很低。 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我发现中新网的编辑非常认同我的观点, 他们总是推荐我的博文, 把它们放在显著的位置。 这样的话, 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而科学网的编辑们却采取了想反的做法, 对我的所有这些博文采用冷处理, 尽管有一定的推荐人也是如此(我希望不是因为系统的自动回复对我造成的伤害, 我在电邮中发脾气骂了科学网后,编辑们给我“穿小鞋”造成的这种局面)。 大家也一定注意到, 我的这些博文都是对国家建设提的一些中肯的建议, 是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的举动。 在科学网编辑的眼里不是那么回事? 备注: 借此博文, 再次谢谢光明网和沈阳编辑将我的这些博文登载发表在光明网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799 次阅读|15 个评论
要让不同的声音成为常态
热度 4 ailincnj 2013-2-14 16:02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欢庆新春的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党外人士而言,要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希望同志们积极谏诤言、作批评,帮助我们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克服工作中的不足。中共各级党委要主动接受、真心欢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   总体来说,现在的中共领导人还是想接受不同意,听到不同声音的。本人作为一名老民盟盟员,谈谈个人感想和体会。    一、没有不同声音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人大会、政协会和由中共主持召开的各种座谈会,如果没有不同声音绝对是一种非正常状况,近几年政治有所开明,在每年两会还有点不同声音,但到了具体基层单位就不一样了。领导永远都是伟光正,开会吹捧起来让你肉麻,与民主党派的征求意见会变成通报会,而座谈会变成效忠表态会,空话、假话、套话一大堆的务虚会。本人认为:如果表决100%地通过,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如果开会听不到不同声音那一定是领导比较专制或独裁。    二、怎样才能听到不同声音。 自从反右打断了知识分子的脊梁骨,文革让知识精英患上了失语症,所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病态时期。现在更多地是听到那些御用文人成为政治需要的吹鼓手,所以民众强烈不满,将专家、教授称之为“砖家、叫兽”。因此,怎样才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是一种政治智慧。 关键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证 ,使提意见者没有后顾之忧,不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领导是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的,对敢于提出诚恳的不同意见,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效果,要充分肯定和尊重。就是提得不对也应该事后沟通,不象某些领导在会上就气急败坏地反驳。曾经有段时间(1986-1989)还是不错的,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件件有回复,那些进行了改进,那些暂时不能改进或者是改进不了,必须进行说明。   自从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出“帮忙不添乱”后,大家都知道尽量不去添乱了,从而听不到铮言。所以现在有些领导常自以为是,容不得不同意见,认为异议是丢面子的,就不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愚者百虑必有一得”,甚至打压言论。就河南省政协常委赵克罗因反对平坟而被拿下,起了个不好的示范效应,可见当今说个真话有多难。再如本校教代会开会第一次将收集的意见和谐了(不公开),这是好象有点倒退,本来听听教职工的呼声,让大家知道那方面呼吁比较强烈,促进和改进学校工作,是件有意义的事,也许是因为面子而为之,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要想听到不同声音,就要广开言路,放开新闻自由,网络从不删贴子做起。把权力关进笼子,不因长官意志做决定,不因领导的好恶论是非。真正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他没有那样做)“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三、怎样发出不同声音。 经过多年的参政议政的经历,捂出了一些道道。首先,批评要是善意的。批评不是搞对抗,不是靠态度激烈、嗓门粗,要抓住一些热点、要害的问题,特别是具有面上的战略意义的问题,最好是中共想解决又要借助民主党派来推动的问题。有的人怕意见得不到重视,用一种情绪化的“放炮”式来提出批评,往往是达不到效果的,因为态度就让人反感,你的意见是很难被人授受的。因此,批评应该是有理有据的,在批评之后应有改进的建议和措施。其次,应变批评为建议,批评往往是在事后,建议多数是在事前。有些领导要推行某项计划或政令常常事先不愿征询意见,把方案定好了再拿出来走过场,当然会引来批评,最后可能走过场的程序都不要了。记得南京城西干道的立交桥拆毁改遂道规划,我们民盟还想提点建议,还没来得及就已开工实施了,仅是为美观,多少个亿被浪费了。此外,过于敏感的问题不能碰。如公安、司法,还有政治体制、国家管理等等,这些都是敏感性问题,搞不好会有麻烦的,所以只有等到温总说的条件创造好了再说。   十年前我们期待胡温新政,十年过去了,好象没有实现李瑞环讲的中国民主要“迈小步,迈稳步,不停步”。今天我们再次期待习李新政,来点实实在在的,进行政体改革,让不同的声音成为常态。而不是将这辆老式车换个司机,不进行大修,仅涂层油漆,只允许挂一个档,带领我们奔向幸福的远方……。                                    2013.2.14于石头城
17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对畜牧业存在深层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热度 1 zhang8999 2013-1-15 21:52
本文是当时应《中国动物保健杂志》主编彭电子女士约稿而完成,彭主编给予很多修改和建议。最近因速成鸡问题揭示我国快大型肉鸡饲养中存在的弊端,而实际上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更多。本人撰写这篇文章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畜牧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管之见。 生产力的增强放大器:专业科学普及 ——对畜牧业存在深层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导读:进入 21 世纪后,现代技术大量、普遍地应用在畜牧业的各个领城中,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取得了一系到骄人的业绩。然而,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却离不开专业科学普及工作的再“消化、提纯、传递”。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实际是由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生命科学体系领域很广,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生态学、水生与海洋生物学等;并采用了众多现代新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等。 专家指出 ,以生物制品领域为例,随着 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生代产品,如基因工程重组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等。而且每种疫病的疫苗种类繁多,如新城疫有 I 系、 Ⅱ 系、 Ⅲ 系和 Ⅳ 系,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 H120 、 H52 等,如何使这些新生事物的概念内涵让使用者明白,不至于使用时不知所措。因此,科普推广不仅是行动,必须有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能把这些难记,但必须将应用的知识简化成普通养殖者能阅读明白的科普著作。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曾风靡全球,能把天体物理的知识写的让大众都明白,为何我国兽医界不能有一部适合我国养殖者的科普著作?而现实是,我国畜牧业的从业者甚至是管理层、决策者在接受新知识、技术系统运用更新方面,能跟上产业研发脚步的却极少。这就势必会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及时高效释放,制约畜牧业大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性发展跨越。当务之急,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若没有现代科学普及工作的及时、系统的跟进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并在制度、机制上激活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做科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争分夺秒用各种有效形式投身了科普工作之中,以达到加速、准确地将科技能量转化 “核聚变”释放的效能。各级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科学界、企业管理层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今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是我国畜牧业摆脱疫病“围追堵截”,扭转一切逆境走向“和谐”坦途,而迫切需要“添加”的科学“强壮剂”。 近 30 年来我国畜牧业在强大的科技研发力和转化实用技术的支撑下,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蛋生产国 , 禽肉、猪肉和鸡蛋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在 40 ﹪以上。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现代技术大量、普遍地应用在畜牧业的各个领城中,科研成果如雨后春笋取得了一系到骄人的业债。然而,要将这些成果尽快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却离不开专业科学普及工作的再“消化、提纯、传递”。众所周知,畜牧业发展实际是由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支撑的,生命科学体系领域很广,有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生态学、水生与海洋生物学等;并采用了众多现代新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等。更何况我国的国情是,全行业产值的 60 ~ 70 %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尤其是全国养猪总量的 80 %以上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甚至比例更高。因为公司加农户和一些养殖小区大多情况下是计算在集约化养殖业里面。其中从业者甚至是管理层、决策者在接受新知识、技术系统运用更新方面,能跟上产业研发脚步的却极少。这就势必会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及时高效释放,制约畜牧业大产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性发展跨越。当务之急,要落实党中央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若没有现代科学普及工作的及时、系统的跟进和传播模式的变革,并在制度、机制上激活各领域科学工作者做科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争分夺秒用各种有效形式投身了科普工作之中,以达到加速、准确地将科技能量转化释放“核聚变”的效能。否则,不仅是会造成大量已研发的技术产品难于转化为生产力,更可怕的是会因生产者不会科学使用或把握的不准确而导致使技术产品其向负面效应方向加速发展,从而殃及畜牧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生态系统安全。各级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科学界、企业管理层都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今的科学普及工作对于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她是我国畜牧业摆脱疫病“围追堵截”,扭转一切逆境走向“和谐”坦途,而迫切需要“添加”的科学“强壮剂”。 1. 当前我国养殖业存在问题 1.2 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 我国养殖业疫病防不胜防,畜禽死亡率居高不下。 目前,猪、牛、羊、禽的死亡率分别达 8 %、 1 %、 4 %、 18 %,每年因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200 ~ 250 亿元,约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 2.5 %~ 3.1 %,农民人均损失 25 ~ 35 元。因发病造成的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畜产品品质下降、饲料消耗增加、人工浪费、防治费用增加、环境损害及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就更加巨大, 其间接经济损失据推算高达 800 亿元~ 1000 亿元 , 每年为防治畜禽疫病所需经费高达 100 亿元。 不仅是疫病方面的影响,我国畜禽品种和畜产品品质也存在较大问题,据 FAO 统计资料, 2002 年我国牛胴体重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 / 3 ,发达国家的 53 %;每头产奶母牛的年产奶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94 %,发达国家的 45 %;猪肉、羊肉、禽肉、禽蛋的单产水平也大体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商品猪的出栏率已经达到 160 %以上,肥育猪体重达 90-110 千克的饲养天数缩短到 150 ~ 165 天,饲料报酬 3.0:1 以下, 胴体瘦肉率 60 %以上,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 20 头以上;我国猪出栏率比世界发达国家低近 50 个百分点。 因疫病和畜产品品质造成我国畜产品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如我国的猪肉价格低于国际市场 40 %、牛肉低 50 % 、羊肉低 80 % 、禽肉低 30 % 、禽蛋低 30 % 。 即使有价格优势,但由于长期以来畜禽疫病和产品质量的影响,造成很多国家怀疑我国畜类和禽类产品卫生状况,从而设置贸易壁垒。如欧盟至今仍未解除对我国主要动物源性食品及禽类产品的进口禁令,甚至,海湾国家进口量也大为降低。从而造成近年来我国畜产品出口步履维艰,屡屡受阻,肉类出口仅占国内肉类总产量的 1.3 %,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 3.6 %,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生态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的奋斗目标,对我国畜牧业及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 我国畜牧业发展中长期以来忽视了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建设,畜产环境存在着亟待解决许多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 2000 年对全国 23 个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集中的省、市进行调查显示, 80 %的规模化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区域; 90 %的畜禽养殖场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80 %左右的规模化畜禽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直接对公共卫生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2000 年仅 COD (化学需氧量)一项据专家推算就达 7118 万吨,已远远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水污染物的 COD 之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制约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据估算,一个万头猪场每年要排放 3 万吨粪尿,其中粪 1.26 万吨,尿 1.74 万吨,全年将向猪场周围排放 107 吨氮(相当于 375 吨尿素)和 31 吨磷(相当于 375 吨过磷酸钙),按最高水平施肥量计算,至少需要 1300 公顷~ 4000 公顷农田。如此大量的粪尿排放量单纯依靠土壤等自然生态消化是不可能的。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壤负荷警戒值已达 0.49( 以小于 0.4 为宜 ) ,动物养殖场排放物已成为环境的最大污染源。 2003 年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据估算超过 24 亿 吨 , 约为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 2.4 倍 , 其中约 70% 产自非集约化养殖 ;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尿污水化学需氧量 (COD) 平均超标 53 倍 , 悬浮物 (SS) 超标 14 倍 , 氨氮、总 磷 等指标超标 20 倍以上 。 畜禽粪便除带来严重的恶臭污染和对水体造成有机污染外 , 其中所含大量 氮和磷 是造成河湖、水库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元凶 , 所含有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 卵 ) 及孳生蚊蝇存在严重的环境卫生隐患 , 且因其处置不当已经对自然环境和居民健康带来巨大危害。但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目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 污染物排放在相当程度上处于放任“ 流”状态。由于未经发酵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水量大且恶臭 , 处理、运输及施用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卫生 , 加之种、养分离 , 畜禽粪便因此很难通过还田消纳。大量畜禽粪尿及冲洗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环境 , 甚至经过渗透而污染地下水 , 畜禽粪尿因此由宝变害。 1.3 人兽共患病问题 病畜和畜禽场废弃物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 100 余细菌、病毒,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平均含 33 万个大肠杆菌 /ml 和 66 万个肠球菌 /ml 等,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目前水传人兽共患病病原已达 150 种以上,给公共卫生体系造成很大的威胁。 戊型肝炎病毒( HEV )可以感染人和其它动物,对人主要感染青状年,其症状、病变均比甲型肝炎严重。尤其孕妇一旦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其病死率可达 10 ~ 25 %。复旦大学姜庆五课题组发现在我国华东地区,有 9.6 %的猪群出现粪便排毒。从事接触生猪相关行业的职业人群、位于猪场下游的一般人群比位于猪场上游的一般人群分别高出 74 %和 29 %的戊肝感染风险。基因 IV 型戊型肝炎病毒可在人群和猪群中传播,由于猪群数量及其病毒数量更大,这种传播更可能是从猪到人,人群可因直接接触这些动物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四川资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100 例,死亡 20 例等流行病学特点表明:感染途径为直接接触病(死)猪等,发病呈高度散发,无人群和村庄聚集性,无续发病例,无人传人现象。 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急性传染性人兽共患病,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2003 年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较严重的人乙型脑炎疫情,发病 290 例,死亡 24 例。 2006 山西运城市发生蚊虫叮咬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导致 19 人死亡。 乙脑的隐性感染率很高,曾有调查报道,每有一个发病者,便会有 200 ~ 1000 个隐性感染者。发病的多为免疫力低下的儿童和幼龄动物。猪最易发病,是重要的扩增宿主。本病的发病率与种猪的来源,猪群更新情况,猪场规模大小等有一定的关系。 1999 年苏皖等地发生的大肠杆菌 O 157 :H 7 的大规模流行,造成急性肾衰患者 195 人,死亡 177 人,病死率达 90.8 %。国内福建省调查表明 O 157 :H 7 大肠杆菌主要宿主是猪,采集龙岩市 3 个规模化猪场,取 359 份猪肛拭子,分离到 14 株 O 157 血清型。 据我国 1985 、 1987 年两次奶牛结核病抽样调查结果,患病率分别 5.83% 和 5.43% 。 1990 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患牛型结核菌病的比例为每百例肺结核病人中有 6.4 个、福建省为 4.0 个。 陈焕春院士实验室检测包括 10 个省市上千猪场送检的 1 万多份血清和 500 多头患病猪只,弓形虫病达到 21.52 %( 424/1970 )。 在我国流行的动物源人兽共患病主要有禽流感、非典型性肺炎、狂犬病、结核病、日本乙型脑炎、戊型肝炎、猪链球菌病、猪弓形虫病、猪囊虫病、旋毛虫病、猪隐孢子虫病等。 2. 原因 2.1 养殖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术的缺乏 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近 30 年,在量的增长方面 60 %~ 70 %是由农村分散养殖所创造,甚至在养猪业超过 80 %,如果考虑“公司+农户”模式中农村分散养殖的数量,则这个比重更大。我国农村从事养殖人员绝大多数文化平水不高,有些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阅读专业书籍很少,即使阅读也难以理解透彻。对饲养动物品种特点、饲料营养不甚了解,对动物疫病知识的了解往往停留在道听途说,有些甚至是以讹传讹。据统计调查资料我国 农村中 15 ~ 40 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 7200 万人,占 22.5% ;小学文化程度 2.07 亿人,占 45.4% ;初中 1.13 亿人,占 24.76% ;高中和中专 0.33 亿人,占 0.73% ;大专以上仅 36 万人,占 0.08% 。 诚然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 养殖业是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 然而,当今的 养殖从业者 、管理者甚至是政府及专业主管职能部门仍在 用传统农业的意识来对待现代集约化生产的养殖业 , 其实 不论从指导思想、生产模式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 都已 相距甚远 , 首先 是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需要,因为现代养殖技术是一种含有多学科先进科学成果组合而成的 , 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而实用的综合技术 , 不是靠一招一式或一个措施就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 就可以成功致富的。但在 我国农村的养殖技术多来自模仿别人,跟着干,还有一些出于个人想象。据《农村养殖技术》调查,在农村治疗动物疫病依靠自己的占 84% 。防病措施靠疫苗预防的占 96% ,购买用品的依据:同行推荐占 39% ;根据广告占 50% ;自己想象占 11% 。由于对养殖业特点和对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 原理的掌握 ,所以在从事养殖业生产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搞养殖赔了钱还不知道赔钱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更有甚者是已踏入“沼泽”还不知危险和自救。 在近 30 年的养殖业发展中,我国养殖业从业人员基本上是在自学专业知识,没有哪个机构公益性地系统培训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他们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主要来自口头转述、短期培训班、饲料厂、动物品种销售或兽药企业为推销产品,在基层所作之讲座和散发的资料、媒介传播的零散知识。有的养殖户养鸡近 10 年仍然不能清楚识别鸡的内脏器官,仍然不能区分细菌、霉形体和病毒,仍然不明白活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差别,甚至一位长期做药物销售并指导养鸡户用药的门市部经理,也分不清驱线虫药物和驱绦虫药物的使用范围。笔者在高校工作,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参加培训班组织和讲课、受企业之邀到基层举办讲座以及有关机构组织的专家下基层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笔者认为上述活动对推动畜牧业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积极性起了较大作用,但是从提高养殖者专业素质角度来说作用不是很显著。因为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这些活动大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仅仅起到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使听讲人员似懂非懂,仍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自主准确 解决问题。如果要解决我国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对从业者进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是根本问题,针对我国农村养殖人员的文化现状,委派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技术人员编写培训教材,首先培养一批能在农村开展科普宣讲的教师,随后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半年至一年的培训班,从基础知识开始系统地进行人员培训,效果考核可由第三方进行。围绕“提高-巩固-再提高”这样一种模式开展公益性职业教育,从而提升养殖者的科学素养。 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 , 提高农村养殖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极为重要 。 2.2 不当养殖方式的炒作和推广 当前,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畜牧业生产中人畜混居,畜禽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普遍存在,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管理困难,制约着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转变和完善养殖方式是实现畜牧业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强做大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因此,推进畜禽养殖方式科学、健康地转变,有利于控制动物疫病,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达到严格的畜禽养殖、卫生防疫和环境控制标准,促进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从而提高畜禽养殖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各环节联接和一体化,从而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但是,养殖方式的转变不能作为一种运动,也不能作为一项政绩来做,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人员培训和技术培训。比如,作为重点推广的科技入户工程-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以及循环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等,不同养殖和管理水平、不同来源的动物和不同种类的动物集中在各家各户有限的庭园空间内 , 生产环境不能封闭隔离 ; 很多养殖户饲养密度过高 , 又缺乏消毒清洁 , 预防措施不力 , 增加动物疫病的快速、大面积传播的机会 ; 在执行生态养殖的过程中 ,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猪对鸡粪的利用率 , 一些养殖场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 , 鸡鸭排泄物直接落入猪的食槽中 。 拥挤的饲养条件 , 粪便循环饲喂,很容易造成某些病原的跨种传播,同时也 增加了不同种属病毒的混合变异和传播机会。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饲喂家畜,畜禽粪便喂鱼等,人为地构成一些病原的传播环,如一些寄生虫其虫卵进入水中,虫卵孵化出幼虫很容易在水里找到中间宿主;一些病毒病可以畜禽之间传播、重组,如流感病毒。再者,目前畜禽养殖用药量较大,一些药物或代谢产物随粪便排出,很容易进入下一轮循环动物体内,造成富积或动物不断接触少量药物容易诱导抗药性;第三,粪便中积存较多代谢废物,如臭味物质、氮和磷,容易在下一轮饲喂动物中富积。 不当的养殖方式,虽有一时之风光,这种风光也仅仅是对于组织者,带来的是养殖户的损失和长久的痛。传染性疾病控制困难,公共卫生安全难以保障,存在着 极 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因此,养殖小区建设不能一阵风,养殖小区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养殖小区要有一定的准入制度,进驻的养殖户要经过适当的培训,养殖小区要有专门技术服务机构。当前很多地方行政机构公务员为彰显政绩,不论可行与否都征地建小区,先把动物集中在一起,检疫和隔离均不严格,养殖小区往往成为“发病小区”。 循环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立体循环养殖模式等在养殖业发展早期 (如,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 可以推广,因为过去 全国养殖密度不大,环境中少有耐药菌,病毒、细菌量也少更少变异,动物群普遍是健康群,而且 在饲喂动物饲料配方中各种成份很少有替代品,很少有饲料添加剂, 而现在的各种情况却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养殖密度大、环境中耐药菌无处不在,病毒、细菌量大且变异加快,动物群普遍是亚健康群, 甚至是隐性带毒、排毒。而且 饲料中有各种饲料添加剂,多种矿物质,饲料生产厂家为降低成本不断寻找蛋白替代品,如羽毛粉,甚至皮革下脚料都经过分解加工添加到饲料中;动物疫病不断,各种药物长期添加。在这种饲养状况下,各种新的饲养模式推广一定要慎之要慎,这些新的饲养模式往往是在农村推广,我国农村养殖业又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在这种状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如何保证?食品安全如何保障?而且很可能造成环境的逐级污染,也很可能催生出超级细菌。即使我们现在能够给食品加产地标签,但是出现问题受损最大的仍然是养殖从业者,或许他们根本就是无意识地造成这种后果,因为 缺乏对科学技术原理系统的掌握,使其无法辨别和评估及规避其中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再加上 缺乏成本或成本不足进行养殖, 最终使他们收获的不是盈利而是灾害和巨大的损失。 因此,如果要推广一种模式, 当地政府专业主管部门首先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认真细致的 体系性 安全评估,并 对养殖从业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对饲养模式的认识和注意事项;其次政府必须进行质量把关,提供给农民的各种原材料必须经过慎重筛选,必须实施准入制;第三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各级政府必须承担监督不力责任;第四各级地方政府必须为推广区域建立必须的配套服务机构,如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渠道等。 养殖和疫病专业知识的科普不仅是对养殖者,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于 各级政府相关专业职能部门公务员和管理者, 不断进行一定程度的 更新 专业知识培训。国家领导人在近几年内已经进行 40 多次各种专业的报告,我们的省、市、县、乡领导人是否也应该不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依据当地养殖发展特点,开展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行情方面的讲座,对于管理层面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应该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对于提高管理层专业性科学决策和提高执政水平都大有益处。 2.3 养殖从业者专业知识缺乏,难以辨别兽药的良莠 我国兽药生产厂家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有很多家庭作坊式车间,甚至 2 间房就能生产出几十个品种。自施行 GMP 认证以来,这种现象大为改观,但是由于门槛较低, 在通过 GMP 认证企业中,生产粉散剂企业比例最大,其中不少是单纯生产粉散剂、预混剂的企业,粉散剂、预混剂一般仅使用于家禽及规模猪场。生产粉散剂型企业居多,意味着禽药竞争会更加惨烈。养猪业集约化规模猪场出现,粉散剂市场容量有所扩大,但总体仍供大于求。 禽药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广东等省份,而这些省均是家禽养殖大省,有养殖基础,认证后 GMP 企业就相对集中。但由于兽药产品的严重同质化,因此在有效含量、有效成份上做手脚,以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以达到价格竞争获得优势的目的。从而还衍生出一系列的“怪胎”:一品多名与文号多用, 一个批准文号多用与一品多名是孪生兄弟,凡是一品多名必然存在一个批准文号的问题。许多无兽药生产许可证、无批准文件(文号)的企业或经销商通过签定所谓的联营或委托加工合同,订做产品合同,交给有兽药生产许可证、有兽药批准文号的企业加工,逃避国家兽药监管。 目前兽药中违反规定最普遍的一项就是随意更改产品说明书。据资料分析,现在 80 %的厂家, 90 %的产品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按已获批准的说明书印制,而是纯粹从“市场”角度扩展或篡改。国内一些小的兽药生产企业把随意编写说明书,作为自己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战胜对手最常用的手段,均想把自己产品变成“万能药”或“专用药”,以此来说明自己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在这方面最为严重的是抗感染药物、解热药物、消毒药物和中草药类产品,驱虫药相对轻一些。 兽药经销商看中的往往是价格,有利可图,同类产品只要价格低。生产厂家大多是初始做守法公民,市场打开后因利益驱动,往往开始做手脚,以次充好,更换原料药物,或者降低有效成分含量。而最终直接的受害者是动物的安全和健康,受损失的是养殖户;间接受害者是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受损失的是地方畜牧经济和国家产业经济发展。因为动物的生命是靠实实在在的营养来维持的,动物的疫病是靠真正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的,劣质兽药无异于谋财害命,给养殖业“雪上加霜”。 养殖者是兽药产品的终端用户,兽药市场的混乱受损失的是养殖者,受害的是整个畜牧业市场。试想,药物无效或效果不理想,必然使养殖户频繁更换药物或加大药物用量,其带来的最终结果是药物残留超标,如果有非法添加药物则使食品成为毒品,过去几年瘦肉精中毒曾多次发生就是显著事例;药物用量不足或用量过大很容易诱导细菌耐药性,如果是人兽共患病原则会带来人发病时无药可治的局面,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使食用者不断接触低剂量药物也很容易诱导人体细菌的耐药性。 最近媒体报道一种名为耐甲氧苄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超级细菌在英国每年夺走大约 5000 名住院者的生命。《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报道耐甲氧苄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超级细菌在 2005 年大约导致 19,000 美国人死亡, 94,000 人出现严重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非常常见的病菌,据调查,大约 25% ~ 30% 的人的鼻腔中都生长着这种病菌,在健康人的皮肤上也经常发现,有时候它会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既然欧美发达国家会出现超级细菌,那么,我国兽药市场的混乱和养殖者专业知识的缺乏或许会很快催生一批超级细菌。我国养殖业曾经催生出超强度马立克病毒、超强毒蓝耳病病毒和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因此,必须加强戒备,延缓超级细菌的出现。第一要务是规范兽药市场,加大监管力度;第二要务是对养殖从业者兽药基本知识和兽药使用规范的普及,提高他们对伪劣兽药的鉴别能力以及兽药使用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第三要务是畜产品质量在法律层面上予以规范和加强。 2.4 商家的重利和管理及监察的失衡 在我国养殖业的不断波动中一些商家的炒做给养殖市场带来很大的危害,尤其在动物品种炒做方面,因为养殖户科学素质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很少,导致辨别能力弱,很容易轻信一些不法商人天花乱坠的炒做。从獭兔、海狸鼠、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山鸡等等一系列的炒“动物品种”(中草药品种和药物动物品种也均有此类炒做),把价格抬高到不可思议的高度,有些打着回收的招牌,实际上把钱骗到手后,一走了之,或一倒了之,最后吃亏的是养殖户,影响的是对养殖业的信心和持续发展。 不仅仅是上述经济动物品种的炒做,鸡、猪品种炒做无非更为高明,有专家称“我国引进了世界上最广泛的商业品种,堪称世界猪鸡品种集中地”,品种的引进不单浪费国家许多外汇,而且引进了许多“洋病”。如,上世纪 90 年代才为人所知,引起专家重视而展开研究的蓝耳病,当今已成为引起国家最高决策机构重视的一个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疫病。 究其原因是养殖从业者只能从商家得到动物品种的各种知识,商家往往隐匿不利于他们销售的信息,而仅提炼出对他们有利的资料,加大宣传力度,鼓动养殖者购买。比如,曾从以色列引进一种蛋鸡品种,在宣传时高调宣传其抗热性能,强调其在炎热夏季的优越性,但根本不提其抗寒冷能力。该品种在河南曾经占有较大市场,但很快即销声匿迹。但养殖者的效益肯定受到影响。波尔山羊的炒做给人一种像炒股票的感觉,甚至一些基层政府机构也加入炒做行列,当然这是由于某些管理者对专业知识不了解,急欲帮百姓致富,从而彰显自己的政绩。因此,在一些地区推广新的动物品种过程中必须让养殖者了解其性能。在科普推广活动中与当地畜牧业相关的动物品种知识一定作为主要推广内容之一。在管理层面上,加大监管力度,引进推广新的动物品种,其宣传材料必须经过管理部门严格审核。建议动物品种保护、引进和推广从法律角度进行控制,从而保护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保护我国动物遗传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 一些动物疫病传入我国后,总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如马立克氏病毒超强毒变异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超强毒变异株、新城疫基因型 Ⅷ 和当前众人所熟知的超强毒蓝耳病病毒。在国际上效果非常好的抗球虫药物-地克珠利( Dicalzural ),仿制成功后不到 3 年,球虫产生的抗药性已使抗球虫指数降低到无效的水平。究其原因:其一是曾经一段时间内,生物制品研发、销售混乱,家庭式作坊就在生产疫苗,仅仅有超净工作台就分离禽流感。作坊式生产疫苗后的废弃物随意放置,或随意处理,如抽过尿囊液的鸡胚卖给养猪的作饲料,使之长距离运输,或有的疫苗生产者前边看病,后边制作疫苗,从而通过看病的养殖户把病毒带回场内,老病刚除,新病又发。疫苗免疫随意加大剂量,新城疫疫苗加大到 10 倍量,这其中有疫苗质量原因,也有使用者不懂科学的原因。某些兽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二是对病死动物处理始终难以监管。许多养殖业将病死动物低价卖给加工者,而这些加工者往往是作坊式熟食生产企业,在私宰过程中扩大了疫病传播范围。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环保,建议国家 与地方联合 出资在 各养殖大省、大区域分别 建立现代化的废弃物处理厂,各养殖单位必须配备病死畜禽专用运输车辆,将病死畜禽集中焚烧,随意处理病死畜禽者加大处罚力度和设立 举报热线电话、举报者重奖等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制定法规条例,但对于这些法规条例执行则缺乏相应的配套条件、 制度 和措施,往往使条例执行成为空谈, 从而使病原微生物到处泛滥,使我国畜牧业蒙受惨重损失。 兽药抗药性产生如此之快的原因很多,生产厂家有不可忽视的责任。含量是否达标?不科学的复配制剂、使用混乱,都是促使抗药性很快产生,大大降低使用周期的成因。 生物制品生产的混乱目前基本得到控制,但伴随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涌现新生代产品,如基因工程重组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基因缺失苗、亚单位疫苗等。而且每种疫病的疫苗种类繁多,如新城疫有 I 系、 Ⅱ 系、 Ⅲ 系和 Ⅳ 系,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有 H120 、 H52 等,如何使这些新生事物的概念内涵让使用者明白,不至于使用时不知所措。因此,科普推广不仅是行动,必须有通俗易懂的科普教材,能把这些难记,但必须将应用的知识简化成普通养殖者能阅读明白的科普著作。世界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撰写的《时间简史》曾风靡全球,能把天体物理的知识写的让大众都明白,为何我国兽医界不能有一部适合我国养殖者的科普著作? 3. 对策探讨 1 建立科普学学科和科普传播体系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根据 200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 2006 年底中国大陆城镇人口为 5.77 亿,农村人口为 7.37 亿。中国仍然是农村人口占 56% 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科普在我国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我国科普工作不能照抄和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普体系。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素质,农村科普工作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个国家 公益性公共财政 重点倾斜区域。 因为她关乎着我国现代农业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品质、效益、成本,以及从业者、管理者、决策层的整体科学素养的加速提升,从而实现畜牧业资源优化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优质,“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目前我国科普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模式,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大军从事现代生产对日新月异知识和技术要求的迫切需要,更难以跟上现代畜牧业发展应用先进技术的需要。 在我国 蕴藏科普推广巨大潜力和能量的应属 高校和科研院所,科协 主管机构应该创新机制和政策启动这支科普工作的生力军, 营造出做科普工作光荣的社会氛围,并给予做科普工作等同于做研究工作的待遇, 使其释放传播科学的能量,从而引发现代农业及现代畜牧业生产的“核聚变”,成为我国加速现代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助推器”。 ㈠建议政府责成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专门的科普传播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把科普作为一个学科进行建设,专门从理论方面研究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传播理论和科普传播体系,从学术领域确立我国科普工作的重要地位。 各单位的科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科普课程、科普课题和人才体系建立和实施,科协负责检查和督促科普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实施进度,把科普工作绩效作为评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指标之一,也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各学科考核和申报各类各级部门和实验室的重要指标之一,从而提高科协的权威性,提高其职能地位。国家重大基础项目和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以及 863 等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必须提供研究项目的科普内容,或电影,或书籍或短剧目,把这些作为项目完成的重要指标。花纳税人的钱,为什么纳税人不能了解呢?纳税人需要知道这些项目是做什么内容,到底做了那些内容,数目庞大的经费到底做出什么东西,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除非涉及到国家机密不能公开。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技成果,科普推广内容应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㈡转化成果 本身要包括 有科普推广和培训内容。 成果转化的 视角和重点是落在技术层面,而科普推广的重点和视角是在受传者对知识理解上, 不应把两者混淆。我国目前成果多、转化少的原因之一,实际上就是在知识 传播 的衔接上 缺失了重要而关键的一环,即科普推广工作 。成果转让单位往往在技术上转让之后, 对应使用该项技术的人群却缺乏传播相应技术及知识的热情或被忽略,致使下个环节,即使用该项技术的人群无法正确掌握和驾驭,不能灵活运用,只能机械地按照说明使用。 如果 使用技术者 对相关知识不理解则很难灵活应用, 势必会 给产品工艺放大之后带来很多问题, 甚至是造成意料不到的,人为驱使下加大了其负面作用。 一位生物制品企业的总经理曾经和笔者说过这样的事情:买一项专利技术进行企业化生产,但是一段时间内总是不成功,培养细胞容易污染,细胞生长不好。所幸总经理名牌大学硕士毕业知道问题出在那里,到国内一些相关企业请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操作,找到问题症结,很快正式开始生产。因此,转化成果 本身应该包括 有科普推广和培训内容。 ㈢科普著作的写作和出版应该作为出版社的一项职责和任务,国家对科普著作的出版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从而降低著作的价格,有利于在基层销售和推广。 我们曾经采取不少政策,如推广教授、科普著作申报国家级奖励、奖励科普推广人员和技术能手带头作用等。笔者认为这些措施系统性差,难以持续性开展。应该从学科建设、成立机构、人才培养,纳入各种考核机制等持久性进行我国的科普推广。 总之,我国科普推广重点在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是我国各高校、各类科研院所的重要职责,否则无论如何之费力,科研成果和各种理论只会成为阳春白雪、只会从出版社到图书馆。 2. 农村兽医科技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老问题,长期以来为解决农村科技人才花费不少时间和经费。但培养的人才很少能留在农村,农村目前最缺乏的仍然是懂专业技术的人才,尤其是养殖方面和疫病防治方面的人才。 ㈠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倾斜 :对农村人才培养关键是青少年,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上学有要求,想培养孩子成才,另一方面青少年可塑性强,接受能力强。但是目前各种非学历性质培训班,收费很高,基本超出普通农村家庭的支付能力。农村青壮年的培训应该是中短期的学习班,如养殖学习班。建议政府指定一些高校作为办学内容的一项主要任务为农村举办培训班,如师资培训本,养殖培训班,种植培训班,国家补贴一部分经费,学员自己出部分经费,学制可以 1 ~ 2 年。在 3 ~ 5 年内使每个村能达到 5 %左右的人经过专业培训。再者,在招生时某些专业,如畜牧兽医专业,针对农村考生施行倾斜,本来现阶段教育资源分配就不均衡,如果能对农村考生施行倾斜政策,指定降分录取,从而一定程度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这些学生对农村很了解,即使他们毕业不回原籍,但其中大部分人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很容易使他们进入农村市场,为养殖者服务。各出版社及影视等传播煤介,应以农村青少年 ( 毕竟农村青少年占多数 ) 为对象,出版一些农村风味的科普读物和影视作品,向农村青少年宣传科学知识。 因此我们应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农村科普工作,把农村科普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并将其列入目标管理系统和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改善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发挥在农村科普教育中主力军的作用。 ㈡科普材料的多元化 :国家在农业科普推广方面在政策、措施和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 2007 年 “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 的奖金总额已达到 1 亿元。而且采取向西部倾斜,新增的资金全部用于奖补中部和西部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有关部门也曾经组织出版一套《院士科普丛书》,但是中国科协 - 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某位教授在广州的科普论坛上曾经对媒体宣称 “ 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但《院士科普书系》基本上是一套失败的书! ” 。在目前状况下,如果说这套丛书失败,充分说明我们国家缺乏科普推广的专业人员,也缺乏科普作家,在我国也曾经出过几个著名的科普作家,如高士其、叶永烈以及现在的方舟子,但在经济大潮下似乎他们的风光远远比不上“ 80 后作家”,或许当前的价值取向真的出现问题了。建议国家出资组织行业专家结合真正能够了解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编写出农民能够看得懂的科普著作。某些出版社在科普著作编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如金盾出版社。但这些书如何能让农民买的起?如何能使这些书进入农村市场?笔者出身农村,在乡村很少看到像样的科普著作。所以,好的科普著作还必须有好的推广渠道。科普工作重要性应置于解决温饱之后的第一位。试想一个 13 亿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 70 %之多,如果不把科普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整体科学素质如何提高?先进技术如何推广使用?养殖从业者如果仍然停留在盲目追风的现状,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实现。笔者认为这应该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不能仅仅把规划停留在数字阶段,应该重点考虑如何突破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强化专业体系的科学普及工作则是为当今畜牧大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能量释放的基础。 ㈢加强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投入力度 农村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在实际工作中,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投入仍是少之又少,使许多应该做的农村科普教育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各级政府应把 “ 科教兴国 ” 的战略落实到实处,增加对农村成人科普教育的经费投入。 这才叫“好钢用在刀刃上”,从而让农村科普教育工作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使国家的各类“资源”得以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高质,和谐、共赢的局面。 农村科普对象应有选择和侧重,并针对不同层次,选择最佳教育形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农村青少年要充分利用正规教育阵地 ( 主要指农村中小学 ) 向学生施以科学教育;对农村干部党员偏重于科学决策能力提高方面的科普教育;对农村一般成年农民侧重于依靠科技发家致富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终极目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公众的需求,迎合其口味,激发其科技意识,提高整个农村公众的科学素养。成年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农村的科普教育应有所侧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运用科学技术帮农民摆脱贫困应是农村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建议在高校专门成立科普教育学院,其职责应该是设计负责区域的科普推广课程体系、科普推广形式和组织科普推广活动。我国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作为科普教育的主力军。科普教育学院应该开设适合中国农村国情的教育课程。电大和远程教育目前不适合在农村推广,毕竟农民的工作性质和 8 小时制上班不一样。科普教育学院的任务针对乡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开设不同的培训班,施行巡回式授课,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任课。科普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不能停留在政策上,要采取具体的措施,要有一个有效的教育体系。 3. 养殖与疫病防治科普宣传体系 农村科普可采用“政府出资、院所承担、建设基地、长期开展”的科普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农村科普工作中 , 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职能 , 做好全局规划 , 适当放权 , 将一些工作下放给基层 , 调动科普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 , 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学校、科普部门的合作沟通 , 发挥科普品牌效益 , 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具体实施建议如下: ㈠ 高校成立科普教育学院(或科普传播学院),由该学院和学生组织结合建立各种科普协会,国家投入一定资金。利用寒暑假到乡村举办培训班,散发资料、放映科普电影、防疫示范和饲养示范。针对乡村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开设培训班,时间以 20 ~ 30 天为宜,教师带队,学生必须参加,以社会实践学分计入成绩中。目前我国畜牧兽医专业在校大学生已近 15 万人,加上相关专业能达到近 100 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科普大军,我国科普工作应该以此为主要中心进行设计,大学生有知识、有热情、有时间、有组织。应该重新考虑我国科普推广的组织体系。 ㈡ 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如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等要求必须在乡村建立基地,作为科研单位在农村的一种延伸机构,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成果转化的孵化期。这些单位有很大的知识辐射能力,养殖者也相信这些科研人员,设立基地很容易形成科技下乡,而且基地是沟通院、所和中心与农村彻底接轨的一个很好的桥梁。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曲周基地基本辐射一个邯郸地区,而且其社会影响责更大。 ㈢农村职业中学和农业中专的科普教育 这两类学校一般都开设畜牧兽医专业,可以定向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经过 3 年在校系统学习取得毕业证书,由地方安排就业或回乡、村自谋职业。与基础教育后期引入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科普教育采用 “3 + 1” 的形式,对受过初中教育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毕业生,留校再学习 1 年畜牧兽医专业技术知识,取得相关证书,使这类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在生产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 ㈣ 组织养殖领域相关企业,由企业出资设奖学金,成立“某企业班” 学习施行淘汰制,优秀者可以由企业接纳,在当地为企业做技术服务或产品销售。 ㈤ 纸质媒体和平面媒体的职责 媒体在科普宣传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规定媒体必须拿出版面和频道进行科普宣传,科普宣传应侧重农村。目前媒体注重的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白领阶层,媒体喜欢城市话题。媒体在科普宣传方面应该适当关注农村、关注农民,如果我国农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了,那么整个群体的科学素质自然就提高了。国家也应对主动热心承担公益性科普宣传的媒体给予政策、税收扶持,以其示范,吸引让更多的媒体跟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我国科普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首先科普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主体,科普工作工作应该向农村倾斜,与农业科技有关的知识和技术是我国科普工作的重点,因此,与农口有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普工作的主力军,调动起这些单位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及其积极性是我国科普工作成败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则需要科学技术做支撑,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科技精英,但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尤其需要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大人群。因此,科普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致关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做好科普工作,提高全民,尤其是农民的科学素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拥有了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才 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氛围和学习氛围, 从而 促进更多的科技精英出现,助推国家科技的加速发展。大力发展科普工作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科学、科技、科研以及成果必须与科普结合,才能 释放出其内含的“核聚变”能量和更强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 生命力,才能更强劲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一段时间内,似乎科学研究知情权仅仅停留在参与人员的圈子里,上千万、上亿的科研项目做什么、由谁做,大众没有知情权,从根本上讲 这 是没有科普意识。建议 国家有关职能 部门对于耗费纳税人数目巨大经费的项目,应该象“探月工程”那样进行科普宣传,甚至更通俗地进行科普宣传,笔者认为这样才能造就出全民关心科学、全民向往科学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科学是双刃剑,核聚变可以民用,也可以造原子弹;药物能治病,但使用不当也能诱发细菌的耐药性,何况某些药物 本身就有 很强的副作用。化工厂可以生产实用的产品,也可以排泄严重污染环境的废物;养殖业能将粮食和草转化成肉、蛋和奶,但畜禽排泄废物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的最大污染源。昆明的滇池,江南的太湖,因为污染而富营养化从而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影响到其秀丽的山水风光,更大的影响是居民家里的水不能饮用了; 这两件事情引起媒体关注是因为其位于文化发达的城市,而因养殖业排泄物污染地表水而使一些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严重下降,因文化传播之弱势尚未引起重视。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奥基市因隐孢子虫卵囊污染水源造成 40 多万人发病,是美国有史以来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水传疾病,其病原来源也有人认为是养殖排泄物污染 。水是我们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可饮用之水,可以想象人在沙漠中如何生活?科学发展观提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而反省我国畜牧业 长期以来发展中,却往往忽视统筹兼顾,从而发展的同时带来很大的社会隐患。为此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如江苏省政府为治理太湖水推出八类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达到 1085 亿元。 与之投入相比,科学普及工作是一项投入小、回报率高、见效快、无损耗,且能长久利国利民的大工程,而且也是国家整体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所以 , 科学是为大众服务的,科学不能停留在科技局,不能停留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科学必须进入千家万户。我们不仅仅让大众知道科学有益的一面, 而且 必须让大众知道有害的一面,这样才能真正地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和发展经济。 总之, 实现科学发展观,科普工作无疑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 科普工作 对于破解我国畜牧业面临的错综复杂难题,也必将起到“点石成金”、“雪中送炭”的支撑作用。当务之急,是畜牧业界上下要达成共织,即 生产力的增强放大器,源于专业科学普及。因此,为了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要“只争朝夕”共同为加速专业科普工作体系的建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22 篇
3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建议及时撤下过期标语
热度 1 黄安年 2013-1-15 21:48
建议及时撤下过期标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 月 15 日 发布 今天上午我在天通苑环岛站候车时正好来了一辆快三支线的区间车。车出天通苑大门向左转向东小口进发前往立水桥北 , 在北方明珠的路北,我看到一条大幅标语 : “ 喜迎十八大的召开 ”。 十八结束已经快两个月了 , 为什么有关单位还在 喜迎 , 难道他们还要迎接党代会召开?或者以为时间越长越好! 今天没有带相机,但是这个标语没有看出 , 尤其是喜迎两字 , 因为车辆停在那里等待交通灯变绿。
2738 次阅读|3 个评论
致科学网编程员:能否在博文的各段之间自动空一行?现在密密麻麻
热度 2 hj58 2013-1-15 17:27
致科学网编程员:能否在博文的各段之间自动空一行?现在密密麻麻,看得太累。 我自己上传之前,在每段之间空两行(两次回车),发表后变为空一行。
个人分类: 传播学|1474 次阅读|5 个评论
微博传播的启示,给科学网编辑大神的几个小建议
热度 1 xiao1234 2013-1-10 11:52
科学网是我最爱上的中文网站之一。经常潜水,看各方大神的佳作。为了让很多好文章传播得更快,更广,提高科学网在中文媒体的影响力,个人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1),能不能搞搞类似 TIMES经常搞的10大文章 之类的。比如我在学习写英文paper的时候,反复读 马臻老师以及各位神仙 的神作。比如“2012年 最受欢迎的论文写作指导文章”的 实名推选 。让好的文章传播更快~~ 2), 不知道能不能增加 @功能 。虽然个人很少灌水,但是也喜欢看大神互掐(心态啊...)。增加这个功能,让大神们的博文关联更强~~ 3),能不能开发 iphone或者android 的app 啊。方便大家阅读和旅途打发时间。 完全是媒体外行。提建议的目的是,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在中文媒体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1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俄罗斯“红翼”航空公司及其他企业的安全建议
热度 2 Greg66 2012-12-30 16:53
一架俄罗斯“红翼”航空公司的客机(图-204飞机)2012年12月29日下午在莫斯科科伏努科沃机场着陆时冲出跑道、在一条公路上断成3截,8名机组成员中4人丧生,机上没有乘客。 该公司应该在决定使用此机型之前,做风险评估。我相信这个工作肯定是做了。但是评估的结果肯定是,运营经济性战胜了安全性。也就是认为,该机型过去的运营记录说明(上面链接的报导最后一段已经给出了),运营有可能出事故,但是可能性并非那么大,但如果不运营或者购买安全的飞机(如空客、波音等),在经济上会很划不来,这几乎是整个俄罗斯航空业的做法和看法,这从其目前实际情况可以得知。事实上,连同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是这样做或者认为的,因此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评估过后,他们忘记了或者没有深入地认识到安全文化32元素的第一条“安全是企业运营的第一要素”,安全性是优先于经济性的,这是从这起事故看到的安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事实。 目前的报导尚未涉及这起事故的具体原因,动作、状态和行为上都还没有任何信息,还不能从个人行为上来分析。上面的“安全文化原因”属于组织层面上的事情。 和其他事故一样,这起事故也有侥幸心理,那就是“红翼”公司管理层决策时的 侥幸心理 (一线员工当然也需要决策)。侥幸心理是以客观世界的偶然性、决策者本人的主观愿望(这起事故的主观愿望是“不出事故”)为基础进行决策的一种思维、决策方式,非常不可靠、不科学、不确定、不符合客观规律。应该用的决策方式是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如果时刻记得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发生的不利情况,那么这个不利的情况就会发生),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侥幸心理。通过大量了解客观事实、科学知识也能够帮助克服侥幸心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培训就有其特别的重要性了。据此,对“红翼”公司开出的“药方”是:(1)安全文化尤其是其中第一要素的培训;(2)统计、列举、用各种方式展示大量的图-204机型的事故事实,目的是证明这种机型的安全文化很多,出事故的可能性很大,克服侥幸心理;(3)详细培训墨菲定律,从墨菲定律的产生、作用、案例来讲述,这样能使受训者扎实记住以用其克服侥幸心理;(4)克服侥幸心理过后,再确认图-204客机发生事故的原因“饱受诟病的质量问题”是否有了实质性解决,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是否已经消除,如果没有,那么就不会决定使用其运营。 这个培训“药方”可能得政府来执行,不然公司老板通常也“没有时间”参加培训,他听了会改变决策,因为他也不愿意出事故,关键得有人让他听才行!
个人分类: 10|6330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人内心都有当“上帝”的意愿
热度 2 cutefay 2012-12-23 14:52
我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想当“上帝”的意愿,就是希望能够让别人听自己的话,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对于一般的“控制欲”不是很强的人来说,会喜欢给别人提一些建议,希望别人能接受自己的建议,要是对方接受了,会很高兴。我认为这种情况,“当上帝”的欲望是最轻的。 而还有些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会非常嗜好给别人提建议,并且有强烈的控制别人言行的欲望。要是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就会通过一些方法来打击对方。例如,会挥舞着道德大棒,认为对方做事情不道德;或者给这个人贴个“傲气”、“不虚心”、“不友善”、“无能”、“平庸”等的标签。这样控制欲强的人,如果当对方没听自己的建议而不顺利的时候,就会幸灾乐祸地说,看吧,这就是你不听我话的后果。如果对方对自己的建议产生反感情绪,则又会装成一副好心的样子,说我这么好心帮你,你还不领情……控制欲比较强的人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把某个人想象成什么样子,然后要求对方要按照他心里设定的这个形象去表现,否则就攻击之。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678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