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icstu1 2009-11-24 14:21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关于创造性的建议
个人分类: B 主题分类信息与解说|4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我国大学创新的一个小建议
zhangshufeng 2009-11-4 18:40
中国人总是做不出象样的成果,总跟着人家屁股后面没出息,这是大家的共识。 有识之士献策不计其数,我不出大主意,那也不现实,只能一步一步走,我给中国大学提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上大学到目前为止还是(将来很长一个时期也会是)考试+选学校和专业这个模式。对大多数人,在读大学前未必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专业。一个人如果读了自己不擅长、不感兴趣的专业,不但做不出什么成果,本身就很痛苦了,而且,以后很可能还要从事相关工作,痛苦可能伴随其一生,因此,这甚至都不是人才浪费的问题了。可是,矛盾在于,一个人往往是读了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研究什么。在现有体制下完全实行入校后自由选择专业是不现实的,更有不少人是在读了一两年甚至两三年后以后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读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本专业外通过自己的研究写出论文,一般而言,对一所大学,完全有能力组成一种松散的评审组织,对学生申请的本专业外论文进行答辩评审工作。只要该学生的论文水平达到创新性等要求,就可以授予其相应的学位。同时,只要其愿意并达到要求,也可以取得本专业学位。 这个建议的目的是充分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拘于专业限制,将天赋、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对大多数人,学习了基础课程后,其实具体做哪个方向已经不是问题了,所以,我认为这种操作具有可行性。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4 次阅读|6 个评论
教育大改观,设置工程院——建议成立中国教育工程院
mg 2009-11-3 15:12
致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公开信!教育大改观,设置工程院建议成立中国教育工程院! 作者:郭世胜。 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育科学的进步,也有赖于教育技术的提高,更离不开教育工程的自觉。对于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水准,是现代科学教育观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目前,人类对教育发展要依靠教育科学进步和教育技术提高的认识非常明确,并且十分重视。但是就整个社会而言,对教育首先是工程、教育是社会工程的认识明显不到位。特别是教育工程意识淡薄,严重缺失用教育工程思维来指导教育工程实践。因而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导致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科学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技术是对科学认识的利用的手段,工程是对科学技术的手段的综合的、系统的运用。三者内在联系密切,但不能构相互替代。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是这样。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的关系也是这样。教育科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工程的关系同样如此。面对教育发展的众多问题难题,特别是进行教育结构调整的迫切任务,抓住了教育工程这一根缰绳,就牵住了教育变革的牛鼻子。因此,特建议:尽快批准成立中国教育工程院,并把中国教育工程院的建设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增强全民的教育工程意识,以促进和加快教育的发展。同时建议在高校和师范院校建立教育工程学院、开设教育工程学课程、设置教育工程学专业和培养教育工程师、教育工程学学士、教育工程学硕士、教育工程学博士。如有必要,也可考虑建立和规划中国教育科学院院士和中国教育工程院院士的社会结构机制体系。(郭世胜,13691530978, twna8@sina.com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9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说科学网上的建议
weijia2009 2009-10-12 00:05
刚坐定下来读了几篇博文,其中金拓老师的《从明治维新到南方科技大学》的博文让我忍俊不禁,我在上周的博文中把南方科大扯到北伐时期的黄埔军校,结果他老兄更厉害,一使劲给整到明治维新时期去了。金老师在博文中说曾在数年前提出深圳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建立一个研究型科技大学,顿遭匿名网友们的一阵拍砖。我想拍砖的原因岂不是很简单,谁让你当时不识时务,提出如此幼稚的想法呢?老金同志是我以前在交大药学院的同事,还记得他刚加入学院时并未像我预料的那样夹着尾巴诸事小心,而是经常拖着尾巴发一些宏论,其中有个理论(大意)是中国不会只能出口些鞋帽和轻纺类的产品,不远的将来一定也会从技术进口国向技术出口国转变。当时有没有被拍砖我不记得了,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一些理论在今天看来是有点先见之明的,这些年来常有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外知名大学主动到学校找上门来探求合作。虽然跟国际制药领域相比我们国内的平均线还很低,但这么大个领域,大家都在发展,或许在局部地区就会出现犬牙交错的状况,甚至在某些地方会冲到前面去。只要我们足够幼稚地相信自己,坚持自己的好思路,总有一天会彻底地高过别人一筹。 科学网上的博文似乎说事的多,给建议的少,可能的一个原因是怕挨批评,提得不好则贻笑大方。我上周的博文为南方科大也提了点建议,有网友说永远行不通,终于也有人给了我一个幼稚的评价。说这个不行那个幼稚,多半也是过来人的看法,并无恶意。但今天金老师的博文又让我沿着这个方向多想了几分钟。我所在的研究大楼的一楼的走廊里曾挂过几十幅儿童画,挂了半年左右,是参与我们营养研究的一批当地孩子们的比赛作品。我常会在午餐后到他们的作品前转一圈。老实说这些画很幼稚,在成人眼里无非是些乱七八糟的涂鸦。以前我从没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一个小孩从基础学起 静物素描、速写、透视、人体结构、然后是水彩、油画等各种技法一步一层楼,但当他成人以后再回过头来,恐怕永远也画不出我们面前的幼稚的作品了。要知道这些完全没有章法、但容易解读的儿童涂鸦其实也是一种世界观的表述方法,也是一种章法。这种幼稚的境界对于我们成人来说不知是很低呢,还是很高?反正它离我们已经是很遥远了。 用幼稚的眼光从事物的原点出发来考虑解决问题,或许是连小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我们成年人现在有多少还敢去想呢?如果我们正视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就可以看到我们有很多问题出在基线上,我们的人文环境下一些是非被颠倒了!难道因为很难,我们就不能想着去把它们再颠倒回来了吗?这方面,也许我们近邻的日本、香港甚至是海峡对岸的台湾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就值得我们认真看一看。南方科大目前处于出发的原点,如果在一张白纸面前我们都不敢想去画好这幅作品的话,我们还敢尝试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复杂的事物,也有人说其实没啥复杂的东西,怎么看就要取决于我们的智慧了。我们其实要像担心智慧缺乏那样去担心大脑中的智慧出现过饱和状态,太多的智慧往往让我们不断地处于一种否定状态从而什么都不会去相信了。 唐人元稹有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的理解是这里有两个层次,能够欣赏一片湖水之美丽,一片云霞之多姿,是一种境界;而见了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叹为观止以后,天下之水和天上之云从此黯然失色,从此失去观赏意义,一切归于风轻云淡、胸无波澜,这是第二个层次。这是有阅历有智慧人之所在 藐视第一层次的幼稚和平凡!那么后面还有没有别的层次了呢?我觉得应该还会有第三个境界!那就是一片湖水又成了一片湖水,重又在你的眼前美仑美奂起来;推开窗户,你依然能感受天边那片晚霞的美丽多姿。在这个境界下的你除了有大阅历、大智慧,心中还有信念,还是个有生气的鲜活的人。 或许我们今天缺乏的就是幼稚!
个人分类: 未分类|6658 次阅读|7 个评论
给科学网的几个建议
zhangshufeng 2009-10-4 20:15
我给科学网提几点建议: 1、 建立电子预印本栏目,采用类似美国arxiv系统的方式,可以采用科学网会员评审机制。中国应该有象样的电子预印本系统,目前我国的电子预印本主要有奇迹文库和中国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由于采用自由发表方式,中国电子预印本服务系统基本成了民科园地,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奇迹文库相对较好,但由于其主办主体、宣传力度、版面设置等因素,论文数量少,影响小。 目前,科学网的影响日益增加,应该有能力承担这项工作,这对于科学新成果的快速传播、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有很重要的作用。 2、 栏目设置清晰化,主要是博客圈,例如,是否可以明确为物理圈、化学圈、数学圈、生物学圈、地质学圈等等,当圈子人数较大时,又可以设置子栏目。既然是科学网,应鼓励更多交流与学术有关的内容。 3、 设置在线交流窗口,同时,以列表方式显示当前在线会员及游客。 4、 如有必要,设置经费赞助栏。 5、 给全国的每所大学设置一个栏目,主要用于报道该校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当然具体内容可以由高校自己定。这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科学网的影响,提高科学网的号召力,另一方面,可以争取大学的经费赞助,为科学网的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来源。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授们有意见与建议到那里反映?
lin602 2009-9-26 22:14
教授应该说是高校的核心,他们肩负着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学校文化等重担。一个大学办得好不好,教授的素质是最为关键的。 一般来说,教授们都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多年的,不象刚从事高校工作的年轻教师,教授们都对许多事情经历过,思考过,与国内外大学的教育情况多多少少都进行比较过,即使没有去过国外,但相关文章与报道还是知道的。许多教授都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其实这些想法与看法,尽管有分歧,但总体上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但教授们许多建议与意见,反映的途径到底在那里?说起来有教代会、党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还可以上书各位领导,但在高校工作多年的教师们都知道,这些路基本上是不通的,或者说不太通的。许多意见根本没有人听,或者说,在一些会上,也让你说了,领导们也不表态,事情过后,许多意见与建议一点反映没有。 我讲的只是总体,不排除一些教授们的反映是管用的。但从统计来说,管用的很少。 如果是牛教授,例院士(大学校中的院士也不一定就管用,太多了),有重要职位的教授,例政协,人大中的副职(一般委员可能也不怎么样),有亲戚位居高职的教授等。还有嘛,就是非常特殊的人了。 给教授们一个正常反应意见与建议的途径吧。这是中国高校是否能够办好的核心。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42 次阅读|3 个评论
“科技基金漫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改进建议
Fangjinqin 2009-9-22 16:55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改进建议 按语:这是我正式发表在 科技导报基金漫谈 栏目上的文章,由9月6日我的博文改写的.吸收了广大网友的许多宝贵意见,如果还有不够,请继续提出来. 以便将另外反映给基金委员会. 请看附件Pdf文件.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与建议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4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新定稿(pdf)(《中国科技资源导刊》):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fangjinqin 2009-9-18 17:32
按语:这是我将给《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的一篇约稿,前面博文提过,这里给出初稿,征求网友意见。因为文中有许多图形,我这里只能附上pdf文件,请大家看.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摘要: 中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 是我国基础研究最重要的科研资源之一, NSFC 立项 审批及其经费管理一直是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应用网络科学方法,构建和探讨了两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的拓扑特性,分析了项目评审及经费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改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拓扑特性,项目评审,资源管理,建议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pdf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及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4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网上查询的一点建议
yuliping 2009-9-6 18: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最近开通了网上项目查询,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瑕疵,比如项目名称是: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的关系研究,根据名称查询时,不能同时查询两个以上关键词,比如输入:国家 期刊,查询结果是 0 。其实,实现两个以上关键词查询的程序语句非常简单,举手之劳,希望予以改进。 2009.9.6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9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已致函基金委及科技导报约稿: 探讨国家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略谈对基金评审结果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fangjinqin 2009-9-6 15:17
已致函基金委及科技导报约稿: 探讨国家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方锦清 致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陈宜瑜主任等委领导和各学部: 您们好! 这是我 2009 年 9 月6日 在科学网( http://www. sciencenet.cn/blog/ )上粘贴的一篇博文略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的看法与改进建议,引起广大网友的积极反响和支持,正在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及时向贵委反映。因此,为了帮助贵委改进工作,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好、更大、更高的发展。我进行了初步综合整理,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若干建议,期望能够引起贵委的重视,以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 请看附件:《科技导报》约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当否?盼复。 此致敬礼! 方锦清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Email:fjq96@126.com ; Tel.: 60386433;69357429. 希望网友可以继续畅所欲言,发表高见! 原博客最新按语 各位网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任胜利同志来信已经向我约稿给科技导报,我已经全面改写成文发给他了。他是应《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博士的邀请协助主持了该刊的科技基金漫谈栏目。因此,肯定可以把我们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谢谢关注!另外,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资源导刊》,编辑屈宝强(资源共享促进中心)也来信邀约类似的稿件,我准备从网络科学的观点进一步更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分析和撰写中.非常感谢大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并希望大家继续提出建设性意见与改革建议. 最后,我会将大家建议书面汇总后提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领导和部门.请你们留名,以便我在报告或文章中致谢你们,或者考虑请大家签名联合上报基金委,如何更好?我这里诚恳征求大家的想法和建议. 为了清楚阅读,请可查看我附件PDF文件. 方锦清2009、9、10 补充于 2009、9、12 《科技导报》约稿: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方锦清 摘要: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一直是令人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迄今国家基金项目评审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论,提出了今后改进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评审制度,建议 Som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Review of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Fang Jin-Qing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Beijing , 102413 Abrtact Review result of project applications for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have been a burning question . Some problems of review system and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as well as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 National Nature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applications, review system, suggestions . 20多年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SFC) 为我国基础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科研资源和广阔的研究平台,对于发展我国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长远、持续、自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一直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不仅科研成果辉煌,而且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因此, NSFC 基金委的成就,倍受赞扬,誉满国内外。同样,我个人也从中受益匪浅。从NSFC委员会创办第一年,我就申请获准了一项资助项目:等离子体现象的复杂性研究,截止今年 2009 年 7 月完成一项结题验收的重点项目: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可以说, 20 多年来,主要依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支持,使我能够从原子能科技领域的研究转向复杂性科学及新兴交叉课题的研究,诸如非线性科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网络科学等,获得和完成了八项科学前沿课题(除其他部委项目外),在我院及中国核科学和工业系统的园地里独树一帜,顺利地实现了对交叉新兴科学的跨越。这当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功不可没,我心中一直充满了感激之情。为此,每年我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的评审了各类项目,包括: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科学部主任基金、理论物理专项,等等,每年评审的各类型基金项目少则十几项,多则几十项,如今年评审了约 40 项。可以说,我亲身经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申请、评审、研究到结题的全过程,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感想和体会,因此,我在科学网上写了博文略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的看法与改进建议,受广大网友的热情支持、热烈讨论,令我感动和启发。本文在此基础上,现整理成文,并应科技导报编辑的邀约,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若干建议,以进一步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好、更大、更高的发展。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每年 9 、 10 月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陆续公布当年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就拿今年来说, 根据基金委网站报道:截止到 9 月 1 日 ,共收到各类申请 100778 项,与 2008 年同期相比,项目申请数量增加了 17896 项,增长 22.41% ,增长幅度超过了 2007 年的 11.12% 和 2008 年的 13.48% 。在各类项目申请中,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量近年来增长率始终超过 25% , 2009 年更达到 34.98% ;面上项目申请增长 16.67% ;地区科学基金增长 44.46% 。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三类项目经费合计占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比例达 66.8 %,同比提高了约 4.3 个百分点, 青年科学基金和地区科学基金同比均增加了 29% 。 为科学技术人员在广泛学科领域自由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确实是我国科学教育界的一件可喜的大事。 同时,我们要看到:评审结果是:少数人(平均约 17.78% )获得资助,兴高采烈,但是大多数人申请未获批准 , 约占 82.22% ,高达近 8 万 2 千 8 百多人群落败,大失所望。 这是 多么庞大的知识人群啊,其中不泛有许多创新项目和大批优秀人才!他们什么心情和反响都有,苦、辣、酸、甜,应有尽有。有一个朋友在第一时间写信给我说: 得知没有获得资助 , 心情特别难受 . 这可恶的自然科学基金委 , 象个势力眼的银行 , 越缺钱者 , 越在它那里贷不了款 . 这是体制的问题 ! 。确实,哪是 几家欢乐?几家愁? ,简直是 几家欢乐?万家仇 啊!正如,网上一些博客说的,来年再战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彻底绝望者有之。我觉得,第一种态度是很正确的,虽然今年申请失败了,但是动力更强大了,把功夫用在真正做出一流科研成果上。我十分同情和支持他们并完全表示赞同正确的态度。虽然有一大批基础好和发展潜力大年轻人一时还没有获得批准,但是我坚信:只要再接再厉,他们今后总有一天能够获得成功!因为很多科学工作者几乎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包括我自己、同行(同事)和许多朋友们,就是沿着与科学攀登一样崎岖的道路前进的。 与参加评审项目的专家一样,我们感到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参与评审其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但是,说实话,我每年承担评审的任务过多,负担实在太重了。尽管如此, 我们都必须认真负责,严肃对待,严格按照基金委提出对各类项目评审的标准行事,要求自己尽量把握好标准尺度,但是由于目前资金(比例)的限制和各类标准不同,各项目熟悉程度不一,最后肯定难免出现偏差,也不得不对有些申请者割爱。其实,我审查同意资助项目的比例超过 30% 。即使这样,我认为:总体上说,评审结果大体上做到比较公平、合理和公正。事实上,我过去和现在的学生就多次没有申请到项目,与我合作实力很 强的 教授也一样屡遭不被批准结果,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可以说,一般科研工作者哪能做到一开始百分之百申请成功?确实成功机会(概率)非常少。特别是,刚步入的科研大门的年轻人成功的难度就更大,通常少则 2 次,多则 3-5 次。这就需要年轻人树雄心、立壮志,多下苦、大、深、搏的功夫,真正做出一流科研成果,闯出新路,开辟创新项目,在一定能够在不远将来达到既定的目标。 多年来,我一直感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过程和管理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并需要深入解决。为此 , 我在这里结合问题,略作分析,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2. 评审专家资格和标准问题 选准同行专家和依靠同行专家是搞好基金评审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和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到公平、合理和公正。因此,一方面必须选学术水平高的同行专家,另一方面还要专家品德高,具有长远眼光,最好具有伯乐精神,以发现科研的千里马。 评审专家应该是推荐那些项目完成获得特优和优等项目的负责人和重要成员,以及由各专业学会专业委员会推荐的符合条件的专家。 严防不熟悉不合格的外行充当专家,避免误择非同行专家参与评审工作。因为确实发生过,也有同行反映过,出现一类令人啼笑皆非和牛头不对马嘴的评审意见。网友指出: 有很多工业性院所的所谓专家被选为评审专家,这些人脑子里的产品和产值观念是与自然科学研究的探索性格格不入的,不适合当评审专家。,当然也不宜一概而论。网友说,有的基金评审者看不懂申请书,意见总是官话套话,什么前期工作缺乏课题组不够大等,其评论意见并不是针对课题的关键问题,这样的同行评审 太令人疲倦了!如此等等。我认为, 如果评审的专家自己一旦遇到不熟悉项目,你就应有自知之明,主动拒绝审查,我就曾经拒绝过一些不熟悉的项目。不要怕面子、硬撑着,更不能有不良动机,以真正确保评审查的准确性和高质量。 另外建议,一个专家不宜审查过多项目,数量上作个规定,比如,每人审查项目不超过 10-15 项。希望不要搞能者多劳,曾经有学部领导就这么对反映意见的专家这么说。希望不要对专家层层加码,搞疲劳战术。必须给专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审。否则,必然影响评审质量。同时,也必须严格执行回避规定,凡申请者提出的回避专家和基金委规定的回避制度,应该得到尊重,切实执行回避制度。我曾经指出过某学部某学科负责人,没有完全执行回避专家的规定,当时此人不承认,后来不得不离开了学部。 2. 项目的自主创新性问题 我国正在建设 一个立足四个现代化的创新型的 国家。无疑,坚持自主创新是我国科研的核心和灵魂,走我国自主创新的科研道路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条根本原则。 对于一个创新型项目,不能提出过分的十全十美的要求,例如,要求完善的实验技术和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案,等等。因为既然是一项创新探索性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前不可能做到机理、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什么都解决了,谁能那么能够了如指掌?!如此这样,那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什么新东西?这是很不现实的要求,并不符合科研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关键点的应该是看:项目是否是真的值得探索的创新性、前沿课题,并具有发展潜力。不要一票否决。例如,有一些异想天开的青年基金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中培育项目和离经叛道的新思想、新方案和新理论,应该允许和提倡勇于探索。不必责备求全,导致失去难得的探索和发展机会,防止把刚刚诞生的 婴儿被扼杀在摇篮里。 为此,保护申请书的主自创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尤其必要 , 需要遵守我国知识产权法 , 一旦发现申请书中创新思想、内容和方案等被人剽窃 , 应该依法追究责任 , 进行严厉制裁 . 对此 , 基金委也应制定相关措施 . 4. 改革二审制度 现有的二审做法是各学部召开一揽子项目评审会议,邀请各路 神仙,大有八仙过海,各现神通、劳民伤财、破费财力、人力和时间精力之势,结果也不尽满意。可以说, 二审会议对于面上项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 反而起反作用。首先 , 一审专家往往是同行,而且有机会认真仔细地阅读申请书,查阅资料,做出相对公正的评价,二审专家则不同了,来自各个领域,怎么能在短时间内对众多的申请书做出正确的判断呢?我过去亲身参加过二审会议 , 感到时间匆促 , 材料来不及看完,主要凭主审人介绍的意见,加点自己判断来给许多项目打勾(打分) . 这样 , 确实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不合理的情况 . 第二,二审没有给申请人答辩的机会,往往做出的结论并非正确,出现错误。因为既然二审专家来自不同学科,不熟悉非同行的申请领域,往往会凭着错误的感觉,受各种各样利益的驱使,轻率和不负责任地将自己不熟悉的人或自己的竞争对手给否定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建议增加一审专家人数从 5 人到 7-9 人 ( 可含海外华人专家 ) ,采取 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然后由计算机自动统计专家意见和评分结果,进行自动排名, 根据总分排出名次,划出分数线,留出部分名额, 按此录取前面 20-30 名或 40% 更好,留有余地, 争取可能其他的机会。另外,对于有些项目(如某些学科和突出创新项目等)一审可以试行匿名评审,试点成功后进一步推广。 除了重点、重大研究计划等部分学科项目进行答辩和二审外,大部分学科按照排名顺序录取即可 , 取消二审,避免中间层次可能产生的上述不合理问题。 另外,对于一些学科和项目在一审时可以考虑试点实行匿名评审,一旦成功后,可以推广。 5 .完善 补救办法 评审结果公布后,对于被否定的项目,需要采取必要的和可能的完善多种补救办法。例如,允许申请者进行复审和上访等要求,现在已经有了复审规定, 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条例》设立复审工作程序,目的是对项目评审过程中出现的违反《条例》、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规定的程序性失误进行纠正。,这确实是一个进步 。但是,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根据《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的理由。,这条规定就奇怪得很!难道对于个别专家出现的一类 啼笑皆非和牛头不对马嘴的错误的评审意见也不允许纠正和澄清吗?难道也不允许必要的学术争鸣吗?同时, 《条例》中还 缺乏提供进行必要的答辩机会。目前一般项目没有什么答辩,今后也应视项目的重要性和具体情况,能够适当考虑特殊情况。 同时, 考虑允许和鼓励极少数申请者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设机构(有关部门)或学部进行必要的上访讨论和沟通,希望有一些以人才为本的举措。 6 .评价论文与成果问题 曾经遇到过有些评审专家对于研究基础的要求:申请者必须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 SCI 论文,非此不可 , 否则不于考虑资助 . 这是一个格外苛刻的要求,实际上也是不适当的 . 因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发表的论文关键是看有没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引用情况 , 而不是盲目崇拜国外刊物 . 我认为 , 中国人在国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应该立足发表在国内刊物为主 , 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 , 并且应该大力鼓励,以不断增加国内诞生的优秀论文和成果,扩大对国际科学界的影响。例如,陈景润和吴文俊的创新性的论文都是发表在我国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上,影响了全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强调和提倡国内刊物为主,至少不要轻视国内刊物和国内成果,只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科研大国的实际地位 . 对于刚刚回国不满 2-3 年的海归,除了本单位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要采取一定的鼓励政策,让他们当中尚未被国内同行充分认识的富有创新精神者给于必要的基金资助,这对于稳定海归和发展我国科研队伍、提高整体水平也是必要的。 7 . 统一整合各方基金资源 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级的,虽然级别很高,但经费很少,比起一些行业项目,农业部和科技部等专项研究,简直是九牛一毛。于是,提出问题:为何不可以将国家各部委的基金项目和经费适当合并到一起呢?建议需要 整合我国政府各部委的基金资源 , 统一申请评审同类课题的项目及其经费,避免同类研究项目重复和浪费 税金人的收入 与各种资源。 可以适当增加重点项目,或者设些专项,以避免重复拿钱,既然都是来自国家人民的税金收入,必须把经费用得最合理和最有效。显然, 目前整合起来难度很大 , 但是我们希望尽量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理解和支持,今后能够做出彻底改革的举措 . 另外,为了克服国家基金投入不足,应该吸收和鼓励民间资金,筹集包括民营(企业、财团等)与大型国营企业的资金,这些民间基金可以与国家基金联合评审,是否统一管理应由民间基金组织讨论拟定,目的是切实用于扩大基金资助项目的比例,使整个资助比例达到或接近 40% 左右 , 使那些基础好有创新的项目获得批准,至少可以解决那些优秀学者经费的燃眉之急。这些资助的民间团体与申请者也可以双向选择 , 为企业创新作出贡献,互利互惠 , 达到双赢效果 . 具体做法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完善。 8 . 严格项目结题评估 目前, 基金委对于重点项目、杰青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等结题工作相当重视,有明文详细规定进行严格的评估和审查答辩工作,也有打分制,这是很好的做法,希望切实贯彻执行。但是,面上项目等不少类型项目就缺乏类似的做法,今后需要加强。特别规定:对于项目完成不好者,在 3 - 5 年内不得申请,以示警告!对于完成特优和优的项目负责人和重要成员,实行一定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例如延续、滚动项目,优先考虑新项目,推荐他们为评审专家等。 另外,对于一些学科和项目在一审时可以考虑试点实行匿名评审,如果成功后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致谢:作者在科学网上的博文得到许多网友热情支持、有益的评论与建设性建议,我这里已经吸收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或没有留名或看不出来,只好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站, http://www.nsfc.gov.cn/ 方锦清, 最新补充 : 略谈对基金评审结果的看法和改进建议,科学网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3820 方锦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非线性网络的动力学复杂性研究的突出进展和创新成 果 ,中国科学基金杂志, 2009 , 23 ( 3 ): ,152-157 。 最新补充: 略谈对基金评审结果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最新补充摘要:受博客网友献言献策的感动与启发,把建议从8点增加到10点,现在再扩大到14点.最新建议包括:改革二审制度,整合各部基金资源,吸收民间资金扩大资助比例(40-50%),筹备基金专题论坛等.请大家群策群力,继续评论,完善建议,推动改革.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始陆续公布今年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在 2009 年度共受理项目申请 93839 项中,决定资助只有 17858 项,不予资助 72964 项,当然还有一些类型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可见:少数人( 19.03% )兴高采烈,大多数人 80.97% ,有近 7 万 3 千人未获批准 , 令这么庞大人群(其中必有许多优秀人才)大失所望,当然什么心情和反响,苦、辣、酸、甜,应有尽有。我就有一个朋友第一时间写信给我说:得知没有获得资助 , 心情特别难受 . 这可恶的自然科学基金委 , 象个势力眼的银行 , 越缺钱者 , 越在它那里贷不了款 . 这是体制的问题 ! 依我看:哪是几家欢乐?几家仇?,而简直是几家欢乐?万家仇!啊。正如,网上一些博客说的,什么情况都有, 失败者确实反应不一,来年再战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彻底绝望者有之。,我觉得,第一种态度最正确的,虽然今年申请失败了,但是动力更强大了,把功夫用在真正 做出一流科研成果上。我完全表示赞同, 我确实十分同情 和支持他们, 特别是基础好和发展潜力大年轻人一时没有获得批准,但是我坚信: 只要再接再厉, 他们今后总有一天能够获得成功! 因为我和很多同行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今年,我也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学部不同类型项目(六类,具体从略)评审了共约 40 项申请书,说实话,我感到负担太重了。差不多每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我都必须认真负责,严肃对待。虽然按照基金委提出对各类项目评审的标准行事,要求自己尽量把握好标准尺度,但是由于资金(比例)的限制和各类标准不同,项目熟悉程度不一,最后肯定难免有偏差,也不得不对有些申请者割爱,但是我同意资助项目的比例超过30%。即使这样,我认为:总体上说,评审结果大体上是公平、合理和公正的。事实上,我过去和现在的学生就多次没有申请到项目,与我合作实力很 强的 教授也一样屡次遭到不被批准结果,打击之大,可想而知。可以说,一般科研工作者没有能做到百分之百申请成功?确实非常少见。特别是刚步入的年轻人难度更大。这就需要年轻人多下苦大功夫, 真正做出一流科研成果,闯出新路,开辟创新项目。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需要深入解决,为此,这里结合问题略提几点建议。 (1) 首先评审专家要选准确,品德和专业水准都要高,还要有眼光,或伯乐精神。千万防止不熟悉项目的专家参与,被请评审的专家自己一旦遇到不熟悉项目,要有自知之明,主动拒绝审查。我就拒绝过一些项目。 (2) 一个专家不宜审查过多项目,数量上作个规定,比如,不超过 10-15 个项目。希望不要搞能者多劳(有个学部领导就这么对反映意见的专家这么说),必须给专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审。否则,必然影响评审质量。 (3) 严格执行回避规定,凡申请者提出的回避专家应该得到尊重,切实回避。我曾经指出过某学部没有完全执行规定,有人不承认,后来此人离开了学部。 (4) 一个创新项目不能过分要求十全十美(完善的实验或 理论方案等)。因为既然是 一项创新探索性的科研课题,在研究前不可能做到机理、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什么都解决了,谁能那么能够了如指掌?!如此那还研究什么?这是很不现实的要求,完全不符合科研发展的一般规律。最关键的应该是看:项目是否是真的值得探索的创新性课题,有发展潜力。一些青年基金项目和培育项目等往往被责备求全,失去难得机会。 (5) 评审结果公布后,需要采取必要的多种补救办法,例 如允许申请者进行复审要求,现在已经有了。但是缺乏进行必要的答辩机会。一般项目目前没有什么答辩,今后也应视不同情况加以考虑。 (6) 考虑允许和鼓励极少数申请者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设机构(有关部门)或学部进行必要的上访讨论和沟通。 (7) 对于刚刚回国不满2- 3 年的海归,除了本单位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要采取有一定的鼓励政策,让他们获得必要的基金资助,这对于稳定海归和发展我国科研队伍、提高整体水平也是不必可少的。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部门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政策水平,特别是每年临时招去的工作人员和办事员。 (9) 曾经遇到过有些评审专家非要申请者必须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过SCI论文不可,才能考虑资助.这个格外苛刻要求也是不适当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发表的论文关键是看有没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引用情况,而不是盲目崇拜国外刊物.我认为,中国人在国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应该立足发表在国内刊物为主,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并且应该大力鼓励,以不断增加国内诞生的优秀论文和国际影响,也只要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科研大国的实际地位. (10) 申请书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必须得到保护,需要遵守我国知识产权法,一旦发现申请书被剽窃,应该依法追究责任,进行严厉制裁.对此,基金委也应制定相关措施. (11)改革二审制度. 如网友所述,现有的二审劳民伤财,花费众多的经费、人力和时间精力,结果不尽满意。我同意增加一审专家人数目到7-9人(含海外华人专家),专家意见和评分由计算机自动统计结果,进行自动排名,按此录取前面30-40名。除了重点、重大研究计划等部分学科项目进行答辩和二审外,大部分学科应该按照排名顺序录取即可,避免中间层次可能产生的问题。 (12) 整合各部委的基金资源,统一申请评审类似课题的项目,避免同类研究项目重复和浪费经费与各种资源。也许难度很大,但是应该尽量力争有关部委的理解和支持. (13) 吸收民间资金,筹集包括民营(企业、财团等)与大型国营企业的资金,这些民间基金可以与国家基金联合评审,是否统一管理将来应由民间基金组织讨论拟定,目的是切实用于扩大资助的比例,使整个资助比例达到或接近40-50%,使那些基础好有创新的项目被批准,解决有些优秀学者经费的燃眉之急。同时,这些资助的民间团体与申请者也可以双向选择,互利互惠,达到双赢效果. (14) 可以考虑筹备适当的时间,拟举办一次中型基金改革专题论坛,或网上专题论坛,大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敞开思想,进一步完善基金评审制度,以促进和提高我国整体科研水平。 约稿: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科技导报》约稿: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科技导报》约稿:探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16406 次阅读|23 个评论
让“最新博文”和“推荐博文”滚动起来、“丰满”起来
刘玉平 2009-9-4 17:52
关于推荐的那些事儿,小刺猬曾写过 说说 精选博文 :顺致新博友 和 就 注册用户推荐 说几句 。 不管是编辑部推荐的精选博文,还是注册用户推荐博文,科博里已是几番争辩了。结果都是无果而终,说明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有其合理的一方面。其实,许多事情并不是是非、对错所能承载, 需要的是改进,而不是否定 。被推荐的文章,不论内容或体裁,不少属于用心之作、可读之作。当然在没有被推荐到首页和没有被推荐的文章,也不乏精品。 博主和博文都越来越多,来的都是客,谁上谁不上,编辑部也有他们的苦衷。小刺猬冒昧地提几条建议(曾经多次提过此类建议):( 1 ) 让最新博文和推荐博文滚动起来、丰满起来 。首页的图片早已实现了滚动,最新博文和推荐博文(特别是注册用户推荐博文)能否也滚动起来、增加容量?( 2 )恢复原来的 表情符号 ,可以此替代 推荐 的部分功能;( 3 )在已经实现宽屏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版面 。其中,第一条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如能与第三条结合起来,则可让更多的文章得以及时展示,而不是藏在深闺人不知。 最后,谬说几句。作为科学网的一个重要组成,科博应该提倡科学,但也不应该排斥其他的一些话题,和而不同, 科学而不主义 。作为释放心情的自留地,点击和排行,看淡些;作为思想的交流,关键是,写博文和读博文,您用心了没有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604 次阅读|7 个评论
因为爱科学网,所以希望她更好
cwhm 2009-8-11 00:10
相信很多博友八小时外说的话最多的就是科学网,在这里费劲脑筋码字,就为了发篇好博文为博一览,所以科学网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二情人。因为爱他,所以喜欢她完美无瑕,李敖说过,他喜欢的女人要满足五个条件“瘦、白、秀、高、嫩”,我希望我们的博客情人也是五星级的。 使用科学网博客有段时间,中间通过留言向科学网提过些建议,比如“个人简介里不超过30个字符,对英文却苛刻多了,一个字母算一个字符”。科学网的编辑人很好,很快就修改了这个bug,才使得我的个人简介里可以码上三个英文单词 “ Mechanics Material Micro-Nano ”。 除了这些小问题,还有些个人使用上觉得不太完美的地方,相信其他博友应该也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感受,我们写出来如果被科学网编辑部注意,不是为我们博客共同体创造了更好的博文环境吗? (1)更多信息? 博客管理—管理文章部分是否可以除了点击再加上回复一栏,还有发表时间等信息? 博客管理—管理评论部分是否可以看到评论就直接回复而不用再转到原文次才能回复? 文章分类: 全部 未分类 ID 文章标题 操作 删除 排序 点击 248599 怎么谁都欺负“溃疡面”? 修改 删除 0 38 248342 呼应饶教授博文:国外博后回国应该从助教做起么? 修改 删除 0 2711 248290 这些案例!触目惊心!女生万万小心!一定要转载! 修改 删除 0 416 248286 生物钟 修改 删除 0 117 248282 学术造假可耻,新闻造假更疯狂 修改 删除 0 195 248262 第三次生命科学革命之力学与生物结合 修改 删除 0 100 248084 12:34:56,07/08/09神奇的时刻 修改 删除 0 74 247991 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zz 修改 删除 0 107 247977 德国的科研系统zz 修改 删除 0 255 247919 陈刚成功的背后 修改 删除 0 230 247915 Google即将推出新科研工具Lgor 修改 删除 0 407 247910 一美科学家因与研究生分享敏感数据坐牢 修改 删除 0 359 247454 谁可以做这些发明? 修改 删除 0 107 246887 科学网发现:上午发博文更容易获得较高推荐和点击率 修改 删除 0 322 246755 做科研也需要有始无终(Quitters Sometimes Win) 修改 删除 0 1373 246361 他们谢绝(declined)了诺贝尔奖 修改 删除 0 247 246357 诺贝尔奖中的家庭兵团 修改 删除 0 196 246354 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修改 删除 0 202 246231 谷歌和百度为何不优先收录原创博文? 修改 删除 0 465 246203 产业链的长度 修改 删除 0 129 记录总数: 36 总页数: 2 当前页: 1 9 3 4 : !------------------------------- AspNetPager V5.0 End -------------------------------- (2)表格的首页显示? 我发表了一篇博文《生活节律钟》,正文中是很好的表格,但到了博客主页上却以文字的形式来显示,很不美观。 http://www.sciencenet.cn/m /user_content.aspx?id=248286 (3)信息真实性? (1)博文的点击次数统计是否可以再加上IP一项,因为之前看到有博友提出只要刷屏就可以增加一次点击,试了下,果真如此哎,不排除过分在乎点击次数的人疯狂刷屏,据不确切估算,一分钟可以刷30次是没问题的? (2)避免马甲账号,我在一个QQ群里告诉之前的朋友们在科学网写博客了,博文多有推荐,但是推荐次数多数是可怜的单身汉(1次)。有人就开始给我支招了说注册马甲,呵呵说他在科学网都有10个账号,要不要他帮忙,感谢惊讶之余,当然我不会做那样的事情。 所以有法律,还会有法律的空子,会钻空子和漏洞的人或许真的是得利者,但是还是为了大多数,让漏洞少点,营造公平的博文环境。 (4)相册的问题 (1)相册名的长度不能超过10个汉字,但对于英语确实不能超过10个字母? (2)相册简要说明无法设置,即使设置后,再次打开,敲的字符全没了! (3)相册可否设置二级目录? (4)图片描述中,不支持段落格式! (5)图片是否也设置点击与回复次数设置,容易让博主知道那些图片比较受关注 (5)还有更多么!请其他博友补充
个人分类: 我思故我在|1350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
mg 2009-7-25 17:38
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 中科院、社科院多年来实行院所结构体制和倡导学术自由原则,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的作用,功不可没。随着社会变革、历史变化、时代变迁,已不再能够难以满足新的诉求。回顾历史,从整体上说,中科院、社科院的结构体系和学术机制,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基本上一致和相适应的。展望未来,新的世界格局,科技全球化态势,又对中国科学形态提出了建立前沿、新型、新兴研究体、共同体的更高要求。立足现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信息时代网络执政和治政方式特征,赋予中科院、社科院的历史性任务更加繁重,科学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更加任重道远。因此,中科院、社科院的体制改革、体系创新已时不我待。在这里,抛开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区别、中科院与社科院的特点与不同,仅就其共同点而言,并且仅限于结构性体制体系、学术机制系统和科学人核心价值体系及主流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管窥蠡测,提出极不成熟的个人的观点和建议。谨以从献给中科院建院六十周年和社科院成立三十一年。愿祝中科、社科比翼齐飞!引领科学工程前沿! 特建议中科院、社科院推行院院体、实行自自制、奉行智慧情。 院院体 :即院中院体系。或称院院结构体,又称院集合序列。多年的院所结构,功不可没。星转斗移,难足新求。院院体势在必行。现虽有个别院中院。但整体上,还不是院院体。加快院院体进程,利于科研力发展,新兴研究体创立。尤为迫切。以院院体序列,来整合资源,益于优化利用,优势转向。开辟新时空,推行院院体,是生产力新境界。是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结构体系更新。院院体的显著功能之一是,有利于干细胞研究体的形成和诞生。(干细胞研究体,是指具有多功能结构自觉表达机制的科学工程体)。 自自制: 即自律自由机制。或称学术自觉机制。学术自觉,既是机制系统,也是学术意识、学术观念,学术自觉观。所谓学术自觉,是学术自律与学术自由的统一。实行自自制,是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是现象,也是规律。学术自觉,是学术自律的习性、学术自由的升华。多年来,倡导学术自由,正确但不全面。自由自律结合,才完全、才完整。学术,是学风的骨骼,学术自觉,是学风的基准。学术自觉境界,是学术自由的伟岸。学术,是学风的轨迹,学术自觉,是学风的聚焦。学术,是学风的根蒂。学术,是学风的生命,学术自觉,是学风的生机,是学风的核心。一定意义上讲:抓学风,先要抓学术,树立学术自觉观。学术自觉,是优良学风的硬道理、硬指标、硬杠杠。因此,学术自要自由,首先要自律。 智慧情: 即奉献和获汲智慧情结。或称智慧劳动观。智慧情,是学人价值观,一种内在力量,内动力。为科学献智慧,从科学获智慧。劳动创造财富。科研工作者,劳动智慧含量高。信息化时代,呼唤更新劳动观、智慧观。勤劳智慧不可分,勤劳智慧融一体。智慧决定劳动质量,劳动体现智慧水平。智慧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能量。没有无智慧劳动,也没无劳动智慧。智慧情、智慧观,是奉献与索取、付出与回报的互馈,是得与失的同一,是学术人的生活、生计和生存方式。科学给我以智慧,我用智慧报科学。智慧情,将使智慧人,成为响亮品牌。(情结,即情襟、情操和胸怀) 总之: 院院体、自自制、智慧情,是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调整、生产力新境界、核心价值体系完备、学术自觉水准提升、战略性和战术性结合的 强院工程 。 (郭世胜 2009 年 7 月 1 日 于北京通州, 13691530978 , twna8@sina.com )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5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4):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livingfossil 2009-7-10 12:57
To: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并转呈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邮编:100864 传真:010-68597258 电子邮件:master-oau@cashq.ac.cn 主题: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院士工作局局长先生: 您好!附件为《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书》),请转呈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谢谢! 由于《建议书》比较长,我特别写了一个摘要,即形成一个摘要版。《建议书》(全文版)可供有关专家(包括科学史专家)审阅。关于这项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请参见《建议书》,在此不作赘述。 另外,我将《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胡先骕》也发送给贵局。该文包含胡先骕生平等资料,可供参考。 人们常说:身微言轻。有位朋友建议我在生物学界找几位院士联名建议,效果可能会好些。这确实是世人常用的好办法。我记得,几年前曾有11位院士联名上书高层,建议在北京办个国家植物园,当时颇为轰动。我认为,院士不是神,并非无所不知。就本项建议而言,由于胡先骕先生的学术贡献非常大,我不准备花工夫找若干院士签名----搞一场联名建议或运动了。 祝工作顺利! 孙启高 2009年5月16晚 --------------------------- P.S. 此信是我的一个工作记录。今晚我把它放进我的博客里。 2009年7月9日晚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4555 次阅读|3 个评论
(6年前)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改革建议
wangdh 2009-7-7 00:49
(6年前)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改革建议 我从 2000 年开始在我们研究所负责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 周末在家里找资料,翻到了 2003 年研究所考核时的任职报告PPT。发现6年前提出的一些关于研究生培养的建议,部分内容今天仍然有些实际意义。 我当时关于研究生培养和招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意见: 1)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个问题,并指出这个问题需要从研究所层面进行调整,从中心的角度也很难进行相关调整。 2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开展得不好。学活动是研究生生活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3 )曾经提倡的研究生培养指导小组制度没有推广。 4 )研究生招生方面宣传做得不是很好,需要加大力度。 关于 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明确提出研究生培养要改革,并提出了7项建议: 1 )减轻研究生导师的压力(费用太高):住宿、研究助理金、创新补贴等。 2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长远看,维护动物所的声誉、为国家负责)。 3 )所有由导师支付的费用,应该给导师权利,由导师自己支配,所里只起协调作用。 4 )研究生毕业的条件不要只看发表论文数量,要全面衡量。重视研究生的论文质量和科研能力、科研道德、个人品质、团结协作精神等。 5 )研究生导师也要进行考核。导师:要导,不是放! 6 )研究生招生数量要限制,要严把质量关。不能放羊! 7 )研究生考核要严肃、严格,不是走过场。优秀的比例要压缩!研究生要有淘汰制!不适合做科研的学生,可以用适当的方式让他们早些摆脱科研的烦恼! (王德华  2009.7.6 ) (选自2003年考核报告)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9560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台湾地球科学界的一些批评和建议[zz]
weah0500 2009-6-15 15:38
孙贤鉥 李昭兴 前言    前年 (1996 年 ) 八月初 吴大铭 先生从美国到纽西兰安排一些和地震、大地构造研究相关的工作之后到堪培拉的澳洲联邦地质调查所来访问五天。在这几天中他和我们常在一起 反刍 回台湾办事的经验,交换各人对目前台湾地球科学界的情况和发展的看法。我们一致认为目前是台湾地球科学研究、发展的大好机会。我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使人们在工作精神上有高度的改善,使得研究成果能有急速和稳定的进步。有些人指出台湾地学界的许多情况和大陆相似, 百废待举 加上 冰冻三尺 ,两岸如同难兄难弟,只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别而已。大陆的许多问题在台湾一样存在,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我们觉得这是很值得警惕的。因为近五十年来,台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比大陆有利多了。既无 1957 年打断全国知识分子脊椎骨的反右派运动,也没有 1966 至 1976 年反文化的 文化大革命 所造成的 十年浩劫 。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科学研究,研究员 和 教授们可以定期申请出国进修,何况还有许多获有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和学有专长的学者归国工作。按道理,研究成果应该不难比现在的情况好很多。我们试图去探讨问题的根源以及可能解决的办法。三个臭皮匠在一起虽然并没有真的看透其中的玄机,但多少也有些心得。于是我们本着 心中有愧 和 作乌鸦 的心情写出一些包括了 事后有先见之明 的想法,就教于 身历其境 的师友、同行和后生之辈们,并希望能得到各种不同的回响。往事己矣,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写这篇文章时,我们不敢冒充有能力去系统地对国内研究机构、大学和私人做不同层次的批评和建议。因为那样做须要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后,才有资格说话。那将是超过了本文的通俗性和我们目前的能力范围。    几位在台湾的青年朋友们看了本文的初稿之后,指出着墨太多于过气的老人,以及陈年旧帐,有些脱离现实。他们认为和孙贤鉥写的批评中国大陆地学界的四篇杂文(地质, 14 卷第 2 期, 183 - 200 页, 1994 )比起来,显得过分的 温和 并且未击中要害。因此他们提供了一些现实情况的描述和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希望能使本文更能反映出一些今日台湾地球科学界的 现实 。我们不提这些青年朋友的姓名,是为了 文责自负 ,并避免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但我们要强调:他们的意见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我们感谢 余树桢 先生指出:这篇文章前半部只说坏的一面,象征性地以少数几件事和几个人的行为去扒粪揭发,和过分地批评台湾地学界的阴暗面,但忽视了数十年来众人努力的成果,以至于全文失去了平衡。我们接受并承认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明显地,台湾今天的许多成就,是许多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很困难和不利的情况下,不断地挣扎努力,默默地耕耘所造成的结果(爱拼才会赢!)。我们不难举出一些地学界有成就的例子:包括了许多地学系所的成立,许多地学期刊和学会的创设,全省地震监测网,各种有相当规模的同位素实验室的建立,大型地学研究计划的规划和执行 。这许多人的努力,也显示于近年来在国际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台湾作者大量增加,参加国际会议的台湾人数大量增加,在台湾召开的国际会议,加入国际合作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藉此机会,我们对这些人的努力和成就,表示由衷的欣赏和佩服。此外我们也想指出:许多年来在国外地学界有成就、有能力帮忙台湾的 留学生 和 海外学人 之中,真正很热心、全心全意、积极投入去协助(而不是去占人便宜)台湾的例子虽然有,但不很多。回想起来,我们自己也感到惭愧。   我们也要感谢 地质 编委们对这篇文章提出了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我们需要强调文中的评批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团体或单位。但有些地方不免要犯不实的错误。在此,先致我们的歉意。 台湾地球科学的新纪元   去年三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在台北开中国地质学会年会时邀请九十多位大陆的同行参加。研讨会的总标题是 开创中国地质学的新纪元 (好大的口气!)。在那段期间我们曾听到一些主、客双方蛮有深度的批评。有人指出许多更值得邀请的大陆同行没有被邀请或因故无法参加。在开会前一个多月我们听说中国大陆地矿部提出意见,认为这个会应该和它 联合主办 ,同时中国大陆的代表中若干比例(~ 70 %)应当是地矿部的人。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办好入境手续,才提出如此不恰当的 无理要求 ,我们觉得很荒唐。开会期间主、客双方较杰出的人都对报告内容感到有些失望,发现许多论文的程度平凡或为小品文,有的真差劲,以至于很难让人感到有 新纪元 的气氛。大陆来的客人发现台湾的地学界狗屁叼糟、滥竽充数的人似乎也真不少。有人照着以往的惯例,发表了好几个讲题、报告。虽拥有美国名大学的学位,所讲的内容肤浅,明显地与先进的研究脱节。 这种情况是否真的无法理解吗?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台湾的地学界虽然有许多人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在西方社会中呆过几年,但缺乏继续作多年研究的经历。回台湾后如果能振作起来,努力上进,有决心和毅力不断地认真做研究和教学,则大有展望(不少人的确是如此)。但也有许多人没有振作心或积极性,对科学发展已经没有兴趣,以至于长年靠吃老本,甚至靠耍嘴皮维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他们就遗忘了该如何去做有深度的研究,讨论问题和做思考。其结果美国名校的博士学位和台湾的大学教授头衔只是唬人的玩意儿。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星期只需上几小时的课,和学生谈谈天、吹吹牛、提提过去在国外的见闻。平时关心买股票,回家去种种花草,打打麻将,批评政治、社会问题 。他们往往对 捉鱼摸虾 的事务比本行的正事更热心地投入以至于把高尚的 传道、授业、解惑 的职业变成了混饭的工具。他们有大学的终生职,别人拿他们没办法,只好任他们长期地误人子弟,混下去。有些人年纪大了之后,行为更加地乖张,我行我素。由于缺乏自信和自律,以至于对于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容易恼羞成怒。   有一些资深、五十岁左右 青壮派 的教授实在该打屁股。他们平时做一些应景的 滥竽充数 的 研究 ,甚至根本不做研究,却自以为有能力去批评别人的工作。这些教授照样指导研究生(也怪很多学生自己 不争气 ,目标只是文凭?),开大学部的必修课(内容 古典 ,数十年如一日)。除了误人子弟之外,更把学生们弄得没了士气,对地球科学完全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些人年青时往往自己也是受害者。然而 媳妇熬成婆 之后,他们的脑子里大概很少想过要如何鞭策和扶植年轻的后进,超越自己去竞争于国际。反而唯恐后辈超前,有损颜面和 威风 。他们相互之间不但不能合作、共享,反而不时互扯后腿,勾心斗角,争权夺势,背后批评。有些人当了官之后,上门的学生大量增加,他们也 照单全收 ,其结果只能 误人子弟 。他们虽然已无心或无能力做学术研究,却仍要在国科会每年的研究 奖励 上分一杯羹,利用研究生不成熟的论文充当专题计划报告去申请。居然也都能得奖。    有些留学生归国后,成了 独行刀客 (因为缺乏 见义勇为 和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的义气不能称之为 侠 ),只顾自己,无法与别人合作,并让同事们讨厌。许多归国学者、留学生回去后很快地就升成了教授。有些人的确很努力振作、令人欣赏和佩服。但一大部分归国学人似乎对台湾地学界学风的改善没有什么贡献,他们只是在过日子(反身自问,如果我们自己回去工作,大概也是如此吧?!)。    购买新仪器是归国学人的特长。但如果缺乏合作研究的热忱,则仪器的使用往往采取很保守的态度,不求进取,以至于浪费投资,不能将仪器的功能推到它的极限。等而下之者, X- 光荧光分析甚至连主量元素都测不好,且管理森严,以至于外人无法(也不愿)插手。过一阵子仪器老了,新人又回来了,只好又申请经费,重新再装设一台。在这情况下为了如何有效地购置和使用仪器不断地产生争议,浪费时间和财力。    生活的大环境和学风对身居其间的人能有很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但,果真是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吗?真的非跳进大染缸中和许多人酱在一起,才能 混 得好吗?我们不同意如此的想法。我们认为台湾目前的许多变革,包括政治上的,很有利于学风的改善。中研院是 纯研究 的地方,经费充足,有第一流的仪器,图书及其它的设备,研究人员都有专任的研究助理(这情形在西方也不多见),不断地有新人加入,国际上旅行和交流也方便。如此的环境和条件看了令人羡慕。然而除了有特别杰出的人才之外,为什么有些人仍不能全心地投入工作呢?缺乏好的课题?没有精明能干和有创业能力的人领导?缺乏为生存而努力的心理压力?缺乏对研究的热忱和敬业的精神?这情况当然不是中研院单独的问题,其它的地方可能更严重。主事的人值得找一些有批判能力,敢说良心话的年轻研究员谈谈他们的看法。 问题的根源之一可能是和做研究计划时的构想和执行的策略有关:整合型的大计划领导人将子计划分配给组中的成员时,如果没有很周到的考虑现有数据的分析,子计划对整体计划的重要性,组员的能力,非组员的替代性,以及世界上其它机构是否有人己在做类似的研究等等,则容易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旦子计划分配好了以后,紧接着来的不良后果往往有: 1. 非指定的人不能去碰那子计划,以及相关的野外实验和其它有关的数据; 2. 缺乏竞争性。被指定做那子计划的人可以慢慢地来,不必急着去做研究和分析,拥有资料和设备变成一铁饭碗,慢慢地做,慢慢地拖,反正没有人和他(她)竞争,说得难听一点就成了 占着毛坑不拉屎 。旁观的同事对这种情况往往采取消极的嘲笑和蔑视的态度;但因为事不关己,所以也不伤脑筋去思考解决那子计划的问题。在这情形下,须要有高度积极性,争取时间和密切配合的整合型研究计划,受到严重的打击。它对研究人员的士气也有很不好的影响。 或许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地学界缺乏科学研究的良好风气,加上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不重视地球科学,大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不久前在报上看到有人提出台湾地球化学研究的成绩可以自豪,已远超过了日本。除了可能是被访者顺口失言,或记者报导失误以外,这是 不知己 也 不知彼 所造成的结果,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不可否认的,许多地球科学从业人员可能因为素质不够好,对本行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趣,以至于做研究往往只是二点连成一线,浅尝则止,无心追问到底,没完没了的去做深入思考,热心地投入。再加上研究地球科学的人数不多,很难达到 临界质量 ,基金申请的竞争又不激烈。在没有研究的诱因下,靠大家的兴趣与良心去抵抗外界功利的引诱,是相当辛苦的。在这么一个情况下,国科会维持其计划的高通过率(今年~ 85 %的成功率,世界记录!),显然有不得己的苦衷。国科会的主持人可能担心降低通过率,除了能造成有益的竞争之外,也会导致一些有展望的人干脆去做 建教合作 去了,使得 精简 变成 精减 。事实上 建教合作 未必就是没有深度的研究。台大海洋所是全台大(可能也是全台湾) 建教合作 最多的研究所;其中有很好的,但也有见不得人的。这完全取决于 顾客 的需要。许多人 出此下策 多少是受了国科会限制只准每个教授有一项主计划和加入别人的合作计划,其中研究助理只能有一位。有展望的人为了维持计划的顺利进行(多助理、多研究生)只好去 建教合作 。这个问题很类似在日本的问题( Nature, v. 379, p.567 p. 573, Feb. 1996 )。在这种情形下,造成国科会对经费申请支助过分地 平均分配 。它的 苦心和善意 也能导致令人失望的结果:日子太好过了,以至于许多人不力求上进。到时候凑合写一些东西作为 成果 交帐了事,敷衍一下就能过关,并能不断地继续得到支持。大家于是可以习以为常。目前国科会所采用的 吃大锅饭 和 削足适履 (提高通过率)是所谓的 不是办法的办法 。这种作法其结果也能造成 均贫 。也许要到那一天国科会计划的通过率达到了国际上的水平(~ 20 %)时才能酿造出一个集中支助少数 精英 ,做国际前缘科学研究的时代。但国科会一天不改变由 资深 人员担任决策或评审的地学界 传统 ,以上的弊端就无法根除。因为他们和 资深 的申请人可能形成一个 共犯结构 ,互相掩护支持,使得 资深 成了评判的标准之一。我们希望这种批评可能是错的,但真相如何,许多人心里有数。    古人说: 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或许不读书使得思想不活泼,缺乏新意吧?但事实上也有很多人每天读书、看报,却仍不长进。有人可能会说对台湾和大陆目前的情况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以西方的高水平去衡量。从混浊、黑暗到清明总有那么一段过渡的混沌时期。我们不能同意如此的说法。我们认为台湾已经渡过了那混沌时期。但为什么仍然让人觉得在过渡呢?台湾有不少有展望、有成就的地球科学人才,政府对科学发展所须的研究经费很支持,许多人有好的看法和构想。但除了少数人是国际上一流的、很杰出的之外,我们急需要有更多精明、能干的领导和好的榜样,和团结的精神。有能力带头的人常常不勇于承当。很少人善长于作领导的修养,大多数人缺乏有效率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多少人会想到把研究生和毕业后留在自己身边的弟子当作 同事 般平等地对待?由于 地质 不是很严格的科学,以至于 人 的因素、效忠、派别和权威,加上 近亲结婚 常常成了科学发展的大障碍。一旦 帮主 失职,其结果往往牵扯并带坏了周围的二代人。实例的确是存在的。    有些人少年得志、精明、蛮有行政上的工作意愿和能力,可能成为蛮好的通才。但因杂务太多,分心太广,但却又要享有 学术权威 的尊严以至于伪装为 专家 (其实只是业余的票友),以至于自欺欺人,不时拾人牙慧,断章取义,隔雾看花地炒出 读书报告 ,号称为 专题研究 ,并自作聪明地加上一些自以为是,其实是很离谱的发挥。其结果写出一些 四不像 的东西,唬唬外行人和年青的学生。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曾经私人受惠于他,只好放水让他不断地发表 论著 (其实只是一些肤浅并且有问题的东西),自唱自捧,藉此维持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这些人往往曾经或仍旧握有大权,长期地玩弄权力和权术,在学术和事业的发展上成为挡路人(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让后生感到无奈和憎厌(大陆的情况大概也是如此吧?)。大家只好私下抱怨和咒骂。写到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许多这类的丑事早已是陈年的老帐。但严重的后遗症却使许多人有无力感。听说现在有一些五十岁左右的人,甚至继承了许多我们所批评的老一辈人的行为,他们思想上 已成气候 ,但却又保守,无大志,缺乏专业精神,令人看了叹气却又无可奈何。以上陈述的目的在于追踪历史的遗迹,希望能找出一些现在问题的根源。 不像在中国大陆,文章由别人来写,领导挂头名的情况在台湾已经难得见了。但所谓的 荣誉 作者的出现却仍是常见。关心此问题的人值得去阅读一下 E-an Zen 在 Geology 上发表的短文论 abuse of co-authorship (v .16 ,p .292 , 1988 及v .17 ,p .578 - 579 , 1989 )。许多人看了之后可能会产生共鸣,另一些人应感到惭愧。有人指出台湾地学界 评奖 的情况和大陆的也差不多。有影响力的人、做决定的人,往往已不是真正做学问、研究和在行的人。一些人莫名其妙得了大奖之后还不断地得奖。在行的人往往只能摇头苦笑,怪自己命不好,评奖的人不识货。 野人献曝:丹青画的是精神   以上虽然做了一些不见得恰当的批评,我们认为台湾的地球科学研究不难有稳健的改善。我们关心的是:如何能阻止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继续为害,误人子弟;国科会如何能订出真正公平,并且具有严格要求的研究计划补助和奖励办法,使得许多人感到有做深入研究的必要;如何能使年轻人对地球科学,包括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地震、资源、环境、全球变迁等大问题,真的有兴趣,以至于他们能有新阶段的敬业和专业精神;如何能抓紧并有效地利用目前教育体系改革的机会,去办好地球科学的中学教育和社会教育,去改善人们的心态。我们相信 事在人为 如果大家能把握各种有利的机会,作些思想上的基因工程,产生一种共识,并在精神上振奋起来,不难大有作为,并影响学风。许多有作为、有展望的人须要下决心不酱入染缸与之同流合污。值得试试一反文人相轻的传统去联合一些同志互相尊重,互相鼓舞斗志,重视自省和自律并积极地参与国际上重要的合作课题。大家合作努力、自强不息,并设法去创造出到达 临界质量 的研究环境。这样可以引起旁观者的欣赏,以至于也热心地参与。希望一些有能力、为年轻人所寄望的人能勇于承当,不要只为自己着想。短期内可能造成他们个人的损失,但长远些大家都是赢家。好的学术研究风气可能从此而出。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们觉得这是有道理,但没志气的话。如何能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做好管理,值得大家的关心,甚至值得去上课学习或找专家来讲授。好的领导人精明能干,有改革的心态,能够人事公开化、制度化,极力避免黑箱作业。他们为人直爽、热忱、有大的气度、有诚意而不装腔作势;有人情味、公平、果断、敢承当(在其位必谋其事),令人觉得可以信赖,乐于到有麻烦的地方去面对问题、帮忙解决、乐于助人一臂之力;信赖别人、常常听取别人的反应意见和不同的看法;自重但不轻人,把应有的功劳归之于出主意真正做事的人而不是自己(戒之在得!);勇于认错并善于谅解别人。如此的领导也能鼓舞士气,常会思考如何能使每个人能够发挥他(她)的所长;如何能用 质变 的办法逐渐地以杰出的新人取代旧一代的人。   很明显地大众的事要有能干、有作为的人去承当和发展。从发展学术和事业的观点出发,做好事业的 学术官僚 往往比许多人做好 研究 更为重要。然而, 学 和 官 两栖,除非是特别杰出有能力和才气的人,常容易出毛病。许多做官的人要有自知之明,觉悟到自己已无能力带(谈不上指导了)研究生。因此,不必继续误人子弟,勉强为之。有些人缺乏做研究的激情但却是做 学官 很好的材料。他们能为许多人的梦想(往往也是自己的梦想)创造实现的机会。如果能本着正直、为人民服务的诚心和 在其位必谋其事 的敬业精神(贵在于行),则不难能做出好成绩。如此有 事功 的 学官 应当得到人们的鼓励和赞赏。他们自己也应当以此为荣。我们相信当海外的许多华人同行看到台湾的同行们振作的情况会深受感动地乐意参与这种努力。此外,这时也提供了给他们一个能解除心中焦虑(心中有愧?)的机会。   一些近年来回去的 归国学人 ,高薪争取回去以及尚未回去的,在事业上已有成就的人值得偶尔想起同事们对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的责任。有一些人首先须要从个人经历中的阴影里解脱出来,以新的、开阔的精神进到新的环境里。首先在策略上必须想到自己先能被同事们欢迎,接受之后事情才可能大有作为,自己才可能对同事们有大的影响力并能鼓舞士气。因此,回去后要能提出可行、有效的、有建设性的改革方案。这样才能得到同事们的支持、欣赏并产生共识,大家同心协力去做努力,改善目前的情况,发展新的精神。这样做也能帮助他们自己从经历中的阴影里解脱出来。当自己认为是好的设想一时不能得到同事们的支持,不妨考虑一下是否是自己在策略上和方法上有问题,不够成熟;以及自己是否缺乏做好领导的知识和能力;该如何去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和修养。遇到困难、反对意见时要避免 翻脸 和意气用事、一意孤行,以至于造成自己和同事们的 对立 ,甚至被众人讨厌;不能过分地急躁以至于 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须要考虑如何做好长远的投资而不是个人的急功近利。只有建设性、可行的方案才可能把旁观者、反对者 赢过来 (而不是 臣服 )。大家一同努力热心地去改善现况。 丁文江先生在民国初年对留学生在中国政坛上的表现曾带批评地指出: 我们是救火的,不是趁火打劫的! 。我们希望在西方社会中生活的华人,特别是那些学术上已有成就的(已无生存问题的威胁)、已退休或接近退休年纪的人到台湾去要本着公平交易、互利互惠的精神并准备慷慨地拉后生小辈一把(想当年不也是别人拉我们一把吗?);要避免玩弄手腕,自以为聪明地去占后辈们的便宜(不难!)。我们不愿意看到政府做的大投资,许多人多年的努力刚出一些成果时半途杀出个程咬金,拦截了新的成果归功自己,以维持或制造自己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孔夫子告诫老年人,退休的人 戒之在得(贪) ,应设法保持些 优雅 的身段,让后生小辈们有好的印象。从长远上看,个人的名声、成就迟早要被批判、 盖棺论定 的。我们不妨偶尔想起文天祥的那句问话 读圣贤书(东西双方的)所学何事 ?同时,台湾的同行们值得对这些来人近年在国际上的名声和表现,人品的变化情况花些时间去收集数据和了解,以增加一些警觉性,搞清楚他们来台湾之前在其它的地方是否有烂摊子没收拾好;是否到处胡吹,不认真准备演讲、讨论内容,以至于使观众失望,却要求高价演讲费。这样才能避免被一些已经过气, 渐入荒唐 ,但却又不甘寂寞的人, 智慧 已被 自作聪明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自我膨胀 所腐化的人迷惑和愚弄。 心怀大陆,放眼世界   从几年前开始台湾地质界同行到大陆去发展的人数大为增加。我们关心这现象的象征性和实质上的意义。我们认为不论赞成 独 或 统 或 其它的构想 两岸同行的来往都应 以诚相待 。双方的国科会和基金委应支持自己的一边打出最好的牌,并在经费上大力支持双方杰出人才,有高效率地做好合作。有一些容易丢人现眼的人要请他们藏拙。我们担心有一些台湾的同行的行为学 台商 惟利是图,专找地方上的人、学术能力较差的人去合作。这样做他们容易占优势,能使他们在台湾继续 混 的蛮好。不幸的是由于双方合作者都不是学术研究上的强者,以至于容易被大陆古老的 学派 思想所迷惑。所谓 学派 者在中国大陆似乎是 画地为牢,整自己 的别称。我们希望双方的有识之士能看清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并积极地采取有建设性的行动。双方的科委值得考虑加强课题内容的严格评审,邀请对方的专家作为评审员,决不轻易地 放水 通过低水平的 研究 申请。值得考虑由双方较杰出的人联合培养年轻的学生和研究员,并为有作为、有潜力的人创造合作的机会,以显示出双方的诚心和善意。甚至值得鼓励他们和海外的一些华人同行联合起来发起自救活动和双方的恶势力和坏学风搏斗。不妨先设法联合创造出一些有利的 小气候 并等着大环境的改善。台湾的国科会值得考虑在经费上支持大陆杰出的合作者;值得考虑同意一些大学或研究所招收大陆地区一些素质很好的研究生以及博士后研究员参与有关大陆地质的整合计划研究。如果能把前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结为一体,使他们对中国地质成为 乐之者 ,并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则一些杰出的年轻人不难很快地出人头地。   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对台湾的工作者能产生挑战性的刺激。研究工作的合作者和竞争者往往是在行的高手,因此这情况对台湾的地球科学研究和发展是很有利的。此外,也能使台湾的参与者思想国际化以至于能避免研究大陆问题时受大陆一些属于 板块理论 出现前的古老思想或自成一派的思想的困惑。同时,国科会值得考虑对一些思想上已不活跃,对科学研究已无激情,但是资深人员,大大的减少,甚至不再给他们经费支持。很明显地,这些新的,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不能再照着恶劣的地学界传统(马上联想到中国大陆?)抬出一个资深,但已无热心、活力、积极性和现代科学研究能力的人当 领导 。不然,不但是 整自己 ,也将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笑话。   除了目前已有的一些整合型研究计划之外,我们认为应特别重视地震波加上其它地物方法(如遥测)海陆联合研究台湾的深层地壳构造,以及其它大架构上的问题,包括复杂的弧陆碰撞历史,沉积盆地的演化史。此外,环境保护相关的地质研究,是地球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研究火成岩的人值得重新思考新生代火成岩的分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和这些研究的相关性。这种整合研究可以产生出有世界性影响的成果。好的研究员到能做出令人振奋的科学研究的地区去工作,不必限制在台湾。譬如说,中南半岛有许多全球性并且和中国中、新生代地质演化唇齿相关的大问题。到那里去工作和到大别山区去凑热闹,研究华南的花岗岩同样是很有大区域性的意义。   海底钻探ODP国际整合型研究大计划是前沿研究的领域。现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都将分别加入成为 1 / 6 会员。它将提供许多人机会参与研究当前地学中许多重大的课题,并增加大家对 全球性气候变迁 的重视。同时也对各种大规模地质作用增加了解。它也提供年轻地球科学研究员一个极好的训练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同行们如果能抓紧并充分利用这个大好机会,我们相信不难进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较高的思想境界。这个时候学风的改善也自然地容易办到了。 能源开发和全球性的探勘研究 为了国家的大局着想,我们值得考虑仿效邻国,韩国和日本,订立 石油法 ,让石油探勘的经费从目前的石油营业额 1% 提高到欧美各大石油公司 3-5% 的标准。如果能有效地利用探勘经费的增加,去带动台湾地学界热心地参与全球性资源的研究和评估,将会是很振奋人心的。 我们认为中油的 机密 档案应当可以逐步开放(先总统的大溪档案都己经开放了,中油实在不必继续保密)。值得仿效其它国家:基本数据保密二年,解释资料保密五年。让各大学研究所有志于资源探勘的地学界同仁加入作业,并鼓励年青的研究生到世界各地去研究,探讨资源形成的环境和成因。一旦风气开了,中油本来只有自己公司的人在研究和评估世界各地的资源,一下子增加了好几个大学和研究所在这方面的支持。 目前台湾所使用的各项能源之中: 99.9% 的石油、 99% 的煤、和 60% 的天然气仰赖从国外进口。为了确保来源不断,以及为了国际政治的考虑,供源要分散,我们要到国外去投资、探勘能源。这种情形己经是 不争的事实 。然而台湾的地球科学界为了这项 不争的事实 究竟提供了多少研究支助?很遗憾的,我们发现各大学和中研院的研究计划书里,几乎找不到这类研究相关的计划。到国外去投资,探勘能源,既然是我们生存所必须仰赖的,同时能源的探勘需要有一大群地球科学的热爱者长期地、努力不断地去探讨和研究。今天我们不做,将等待到何时呢?    据我们了解:数十年来中国石油公司或者它的上级单位认定:石油探勘的资料(特别是震测、钻井、和地球化学数据)都是属于 机密 ,不可泄漏给外人。甚至自己国内的地球科学同仁也是见不到的。在这种 保持距离,以策安全 的政策下,大学和中油的地学界同仁缺乏学术研究和资料的交流。以至于各自为政,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大学和研究所的地球科学同仁二、三十年来,也曾试着发展这方面的研究,但进展不大。一些回国的海外学人也都曾经在海外石油公司或研究所担任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到了台湾之后,总是经费不继,人员不继,国科会没有项目,加上数据都在中油的 机密 档案里,只好不去碰,不敢碰。因此大家失去了机会为台湾的能源做出应有的贡献。 ( 转自: http://www.shensusun.net/xiansheng/taiwan_01.htm )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 |8879 次阅读|6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2):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热度 1 livingfossil 2009-6-1 23:54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摘要版)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 值此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之际,我谨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建议:启动一项特别增选程序以追认已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1894-1968)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本项提议的目的:充分肯定胡先骕先生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认真贯彻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之办院方针,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大力提升学术公信力,永远激励我国科学工作者发奋图强,为不断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而勇于创新。鉴于胡先骕先生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之特殊身份,本项提议对促进海峡两岸科学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项提议的缘由: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之一。胡先骕先生是文理兼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胡先骕著作等身,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有关植物学论文140多篇(见附件1)。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著述颇多(见附件2)。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81名院士之一(见附件3)。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胡先骕留在北京,继续他的科学研究。然而,由于反对李森科的非科学理论及有关政治倾向,胡先骕在1955年和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遴选中落选(见附件4、附件5)。这种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冷战时期中国科学院早期学部工作不得不面临的种种客观形势。 胡先骕先生的科学贡献 1.植物(生物)分类学的重要贡献 (1)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2)编著《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3)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的新系统 (4)生物大类群的新分类系统 2.古植物学的贡献 胡先骕和美国古植物学家(R.W.Chaney)钱耐合作,共同研究了产自山东临朐的山旺植物化石,发表中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第一本专著。 3.活化石水杉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 1948年胡先骕和郑万钧(1904-1983)在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上用英文对活化石植物----水杉(Metasequoia)之重大发现进行了研究报道,这篇杰作至今仍在科学界广泛引用。 4.植物学科建设的贡献 (1)创办科研和教学机构 创办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创办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学系,并兼任系主任 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 创办庐山森林植物园 创办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 (2)成立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开始独立自主地从事祖国的植物学研究事业。 (3)创办植物学期刊 1929年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震惊世界的活化石水杉经过胡先骕和郑万钧的仔细研究于1948年在该刊正式发表。 我国第一份中文植物学季刊《中国植物学杂志》创办于1933年,胡先骕为总编辑。 西文植物学期刊《中国植物学汇报》(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创办于1934年,该刊发表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这份刊物的出版为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4)植物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①编写植物学教材 ②主持中正大学 ③培养科研精英 从此以后,中国植物学家不必再依靠西方人就可以鉴定自己的植物了! 胡先骕的文学成就 1962年,陈毅在校正胡先骕的名作《水杉歌》的读后记中颂称: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 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 胡先骕的科学贡献和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他是中国现代植物科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代表人物之一(附件6),是一位不该遗忘的学术大师。仅凭活化石水杉----这一项重大科学发现,胡先骕先生也理应成为中国科学院无可争议的学部委员或院士! 特别鸣谢 孙启高博士敬上 2009年5月14日定稿 ------------------------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294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