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建议

相关日志

给科网博客的建议
gaojianguo 2010-5-1 12:54
我来科网也快一年了,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借助科网和科网博客的平台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认识了不少好朋友。 科网把自己定位为 构建全球华人科学社区 【科网的企业责任】是一个很好的品牌策略,希望科网的发展越来越好。但科网博客也有待提高的地方,如无法上传高质量的图片。互联网之所以那么快的发展,除了其快速的优点之外,我觉得最主要的品质是信息的丰富度,如包含了声音、视频、图片等,这些媒介都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想象。事实上,任何一个高质量的网站无不重视其传达给读者的信息内容和强度,而清晰的声音和高清图片就承担者信息强度的责任,国外的网站这方面做的都不错,科网可引进学习。如 维基百科 2~3兆大小的图片是最普通的了,6、7兆的图片也是应有尽有,方便供人传播分享。但科网博客要求长传图片小于1.5兆和附件小于5兆的规定确实不利于科学思想的交流! 我的相机一般拍摄的照片大小都在2兆以上,所以每次上传自己辛辛苦苦照的相片还要先修改大小,以便满足这个硬性要求,不知其他老师有没有这种烦恼。随着 科网博客 吸引越来越多的精英,科网博客的影响力也必然越来越大,说不定若干年后成为了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科学网。科网博客的魅力所在是让人来了之后就不想离开,即使短暂休博或关闭博客也会经常以游客身份访问,用 徐磊 的话说:科网是个很棒的地方!我衷心地希望科网博客能打破这个瓶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们群众接近科学、了解科学、发现科学的窗口【科网的社会责任】。 或许多年之后科网的决策者会发现打破这个瓶颈限制是多么的英明,因为届时科网和科网博客富集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珍稀的各色物种和特殊材料的照片和资料,真正构建了这样的科学社区。最后建议科网最好还不要擅自修改照片和文件的属性(如拍摄人和时间、以及相机类型等),不要出现%5b%e7%a7%91%e5%ad%a6%e4%b9%9f%e7%96%af%e7%8b%82%5d.(%e7%be%8e)%e9%87%8c%e5%90%89%e6%96%af.%e6%96%87%e5%ad%97%e7%89%88和201046165235309168这样的文件名,这算是对作者的尊重【科网的法律责任】。 附: 维基百科对博客的定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294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中国地震局提个建议:以地震信息公开取代地震预报(取消地震预报及辟谣)
harmonism 2010-4-29 21:20
给中国地震局提个建议:以地震信息公开取代地震预报(取消地震预报及辟谣) 曾纪晴 (博主按:没有料到,本人的博文《 国家地震局:一张令人恐怖和震惊的索命清单! 》 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共鸣。我无意中还发现,该博文已被网络广泛转载,跟帖讨论也很热烈。不过,我发现跟帖几乎都是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可见,此博文影响很大,但似乎也很坏。由于写该博文的时候,原本是要给地震局提个建议的,只因为发现那个经费预算表后打消了提建议的念头。鉴于该博文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看来还是有必要给中国地震局提一个建设性的建议,以挽回博文造成的严重后果。) 我的建议如下: 一,鉴于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本人建议中国地震局取消地震预报。 由于地震辟谣也属于地震预报,即预报地震在何时何地不会发生何种强度的地震,因此也建议废除。但是,取消地震预报并非意味着要取消地震监测和研究,相反而是应该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有消息说,地震局的老刘澄清,地震局经费预算中的地震预测预报的 270 万元是专门用来会商震情与发布地震报告(包括辟谣报告)用的。果如此,那么这 270 万元就可以节省下来用于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了。 二,建议地震局以公开地震信息取代地震预报。 由于地震无法预报,一旦预报失误将可能造成社会巨大的混乱和损失,因此地震局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发布过地震预报。这从专业角度来说,由于目前地震科技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因此不发布地震预报是科学而审慎的。然而,公众不满的并非是地震局没有发布预报,而是因为地震局没有公开地震信息,而且还发布地震辟谣报告。人们注意到,就在汶川地震之前不久,地震局还召开过地震信息保密会议。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地震信息要保密,不让人们知道?以为老百姓知道了地震信息就会发生社会恐慌,天下大乱?殊不知,正是因为地震信息的缺乏,老百姓才会听信谣言。因为老百姓无从获得地震信息,一旦谣言起来,人们头脑中只有这么一个地震谣言信息,没有任何其它地震信息作为参考和判断的依据,因此,人们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来保全生命。这其实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是最为宝贵的。但是,当地震局随时公布各种地震信息的时候,人们面对很多信息时就会自己去选择,去判断和分析。由于某个单一的地震前兆信息很难与特定的地震取得唯一性的联系,因此,人们通过多学科、多来源的多样性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就能做出最优选择。其实,地震局就是各种地震信息的汇总地,地震局在面对各种个样民间和机构的所所谓地震预测(即地震局称之为谣言的地震信息)时,都能够做到沉稳自若,不会听信谣言而恐慌预报,原因就在于地震信息的多样性以及相互关联的复杂性让地震局对于是否做出预报而犹豫不决。因此,公开地震信息,老百姓同样不至于专门听信某个单一地震预测信息而不会受到其它相互矛盾信息的牵制。可见,担心公开地震信息会引起社会不稳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因而是毫无必要的。 三、建议从地震局机构运行费 2.1 亿元或者行政运行费 1.8 亿元里头拿出一个零头来,比如几百万?上千万?用于支持全国地震预防群防群测工作。如果实在不行,就 建议在地震局网站上开设一个地震论坛 ,让民间地震监测和预测爱好者有一个直接反映地震前兆信息和发表看法的渠道。地震论坛发布的地震信息,属于地震信息公开和地震问题讨论的范畴,不属于擅自发布地震预报。这样,就可以给群防群测预留一个空间,也不至于追究其造谣惑众的罪责。对地震局地震论坛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随意删帖。 四,如果地震局的科学水平够高的话,也建议学习美国和日本等先进国家,建立地震临震预警系统。根据地震发生概率,分别用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等发布地震预警信号。人们可以根据这些预警信号,自我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不过,首先要让人们知道,地震预警是一个地震发生概率的预报,不一定会发生,但有一定的发生概率。可以选择人口稀少的西部地震频发地区进行试点,发布几次地震预警信号均无地震发生之后,人们对地震预警也是习以为常,不会感到恐怖啦。所以,担心地震预警会知道恐慌也是没有必要的。地震预警期间让大家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总比采取辟谣措施,让人们放松警惕、疏于防范、麻痹大意要好吧。 五、地震局未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地震研究多学科信息的综合分析,集中研究中长期地震预测,搞好全国地震烈度区划,以指导全国建筑设施的抗震设计。同时,根据中长期地震侧与的结果,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包括地震科普宣传,地震逃生演练等。 这方面的工作应该好好向我们的邻国日本学习。 2010-4-29 参考链接: 李小文院士: 要给群测群防留条出路 嵇少丞 教授: 四川道孚发生 4.5 级地震 , 前震 ? 警惕为好 ! 葛肖虹教授: 对玉树 7.1M 地震成因、背景的分析与思考 陈龙珠教授: 应全面重新审视我国地震烈度区划标准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01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的选手一点小建议
nevergu 2010-4-24 02:53
按照 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评分规则: 个人博客得分由参赛期间的评委推荐数、网友投票数及博客评论数、点击数等综合评出。个人博客最终得分计算方法(满分100分) 个人博客得分=(本博客评委推荐数/所有博客中最高评委推荐数)*100*0.4+(本博客网友投票数/所有博客中最高网友投票数)*100*0.4+(本博客所有评论数/所有博客中最高评论数)*100*0.1+(本博客点击量/所有博客中最高点击量)*100*0.1 从规则上看评委的推荐非常重要,如何让评委了解你的博客,从而推荐你的博客,一个捷径就是经常浏览评委们的博客,多评论,多推荐,至少会把评委吸引到自己博客。不要说我推荐作弊方法。有来有往,人之常情,来而不往非礼也。更和况我们中国人讲人情,讲关系。当然我知道我们评委们是讲原则的,不会循私舞弊,可是在同样优秀的情况下呢?何妨做一顺水人情。 其次就是我们广大普通博友的推荐和评论,如何让广大博友认识你,知道你,进而推荐你, 上面的窍门同样适用。 尽管金子总要闪光,土豆总要发芽,酒香不怕巷子深,可那是长期才有效。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大家了解你,我的窍门还是会有一定作用的。 当然,我不否定博客的内容和思想最为重要。
个人分类: 未分类|3573 次阅读|2 个评论
使用科学网博客感受
yestin 2010-4-20 04:17
最近注册了科学网的博客,这是一个实名的博客群,面向的是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就博客的内容而言,这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博客群。但我个人认为,就可用性而言,科学网博客还是有很大的改进的空间。 以下的一些问题是我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的,不分先后,会不断添加。 1.不支持所见即所得的外观设置。现在网站支持两种外观样式的设置。一种是自定义的风格模板,另外一种是通过设置颜色或图片参数进行外观设置。两种设置都需要在确定后才能预览效果,如果对设置后的效果不满意,还需重新设置,不能很容易的返回到原状态。 2.没有版式的概念。下图是新浪博客在自定义外观的时候提供的版式的种类,而科学网博客只提供了默认的版式(应该是图中最左边的一款)。 3.对文章编辑的功能不足。网站对文章编辑提供了两种模式:普通模式和编辑器模式。普通模式就是直接编辑;编辑器模式即使用html语言对文本进行编辑。对第一种模式而言,网站不提供基本的文本编辑功能,如字体大小、字体颜色等。而且在两种模式之间切换的时候,会有很明显的bug。 4.文章的自动保存功能有限。不提供对非草稿文章进行自动保存,对草稿内容如果需要自动保存,需要用户设定自动保存的时间。个人认为,自动保存功能应该是随时进行的,也就是用户任何有意义的编辑后自动保存,否则很容易因为网络故障导致信息丢失,这是用户非常不愿意看到的。(记得有个同学在抱怨,每次提交的时候总是先在notpad里写好,然后才敢粘贴进来提交)。(当然,网站现有的设置可能是因为实现机制的问题,我会在后边就我所掌握的知识来提供一些实现方面的建议) 5.文章管理和分类功能不足。文章分类功能简洁明了,但删除功能很危险,网站对删除操作的后续操作是删除该分类下的所有文章,这显然是相当危险的。我认为比较健康的操作应该是提示删除后删除分类,将该分类下的文章转移到默认的目录下。另外,对文章的各种修改都需要通过点击"修改"后进入编辑状态进行,但是如果想要修改文章所属的分类,完全不需要进入编辑状态,直接从文章的列表中进行修改即可。 我使用csdn的技术博客,很喜欢里面的文章分类功能,介绍一下供参考:分类由用户创建,并设置“可见|不可见”状态;每篇文章可以指定多个分类,每个分类都可以单独过滤文章。 6.刚刚发现,不支持png格式的图片上传~~ 7.在"文章管理"、"友情链接管理"、"草稿管理"等功能界面中,第一栏属性为ID。对于用户来说,这个ID是没有意义的数字串,我认为该属性完全可以删除,或者以一个更为有意义的数字来代替(如1,2,3,)。 --- 网站使用asp+javascript技术开发,满足博客绝大多数的功能需求。在技术上,参考使用ajax(异步javascript和xml)技术来实现局部刷新,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上述自动保存问题;各种开源的文本编辑模块,可以帮助完善网站的文章编辑功能。 对于1,可能决策者因为网站的定位等问题不提供各种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对于5,则属于设计上的问题,尚需讨论且见仁见智。
个人分类: R&Others|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科学网博客的几点小建议
andyco 2010-4-17 15:28
近来在使用科学网博客时,注意到几个小细节,用户体验稍稍欠佳。如果在技术上与实际操作上方便可行的话,恳切希望科学网管理层能改进下。笔者在这里先代表科学网博客全体用户致谢了。 1.关于博文评论部分 有关评论浏览的友好性与便捷性,孙常全教授已提出建议,我这里就不再提了。详见原博文: 红花绿叶- 建议科学网编辑部改进博客评论的可读性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2875 。 但我想指出的是,科学网现有评论回复模块存在不能及时通知原评论人的瑕疵。具体来说,比如我先浏览了别人的某篇博文,并且我在其博文后面做了评论,评论完之后可能有的博主对我的评论事后做了回复,但是我却无法及时知道这点(假如我未及时回访对方博文的话)。因为科学网博客目前并无评论回复的通知机制,如校内网那样的XXX回复了您的留言或评论,或设置一个站内消息通知栏及时通知评论人。因为有的时候对方博主对评论人的回复内容可能对你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能设置好这样的及时沟通交流机制,个人觉得对于活跃交流讨论气氛是颇有益处的。 2.关于是否能够设立投票模块的建议 其实发现自己有时写博文时,是很想有投票功能的。这样一来,科研工作者可能会借此功能进行部分数据的调研与收集;普通用户也可以发起某些投票,引导大家就某些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等等。个人认为这是一项很实用的互动功能。只是不知道在科学网博客上开放此功能是否合适。 临时想到这两点建议,就及时提了出来,是否可行,还得由科学网的管理层来论证。如果出于某些特殊原因不便实行,作为科学网用户,我们是完全理解与支持的。非常感谢!
个人分类: 科普杂谈|3078 次阅读|4 个评论
建议在博客中增加博文自选功能
陈小斌 2010-3-30 02:41
科学网博客主页的显示总体上是不错的,信息量比较丰富。但我这里向科学网编辑建议再增加一个小功能:博主自选集功能,允许博主将其自认为得意的博文推荐成集。 就是将一些文章自荐为精,网站为每一个博主自动生成一个博文精华集目录。 博客里的东西什么都能写的。很多文章只是发发牢骚,泄泄闷气,因此各自博文中难免鱼目混杂,博文一多,就难以有效阅读。自选集功能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让读者集中阅读各人的精品博文。
个人分类: 一孔之见|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编辑部在首页增加按评论数排名的栏目
famingkuang 2010-3-29 12:34
科学网博客是一个比较和谐的社区,相对于别的网站,这里还算是很温馨的。所以发发宁愿当反反复复的小人还是选择了回来。 发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但既然在这里呆就应该为这个社区出点力,哪怕没人听,也发出点声音,贡献自己的一点想法,如果不当,权当笑料。 流量是一个网站的生命,所以科学网编辑部以点击为指挥棒指挥博主们冲锋陷阵没什么不对,但如果把点击当做唯一的指挥棒,我觉得似乎不很完美。因为在这根唯一的指挥棒下,科学网博客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奇怪现象: 1,有的文章点击过千、过万,却几乎没有人评论。 2,有的博客没有新文章发表,在周排行上却出现十几万的点击。 3,科学网首页上晃来晃去都是那几张让人熟得生厌的老面孔。 4,有的博客总排行前N名,文章数千,评论数却只有数十条,评论数与文章数的比是3%。 我暂时就只想得到这些了。欢迎大家补充。 为了让新人,特别是有思想的新人浮出水面,有必要对现在的首页进行了一些适当的调整。 如果在首页增加一个以评论数的多寡为依据的排行,我想,好文章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事实上点击高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一般是面子文章: 一,是编辑部的面子,因为编辑部推荐上了首页,于是大家点击。 二,是众博主的面子,因众博主推荐上了首页,于是大家点击。 三,是 大人物的面子,因为是公众人物,于是文章被慕名点击。 但是点击了并不代表这文章是好文章,甚至于不能说明这文章具有可读性。但如果游客要做评论,至少他要大致的看过博文,这说明文章是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所以我觉得评论多的文章相对来说,更具有可读性和思想性。相对来讲,评论数多的文章比点击量大的文章更有可能是好文章。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一样,以评论数排名也有它的问题,那就是有的博主喜欢在博文后面聊天,对这种情况编辑部在编写程序时应想好法子应付才是。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3649 次阅读|13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中有多少女性?----建议科博用户名录注明性别
黄安年 2010-3-7 19:34
科学网博主中有多少女性 ?---- 建议科博用户名录注明性别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3 月 7 日发布 明天是确定国际妇女节劳动 100 周年的日子,在此 , 向科学网博客中群体女博主致意。 科学网四千博主中有多少女性 ? 我们并不清楚 , 编辑部是否统计过,不知道。我们有必要作一个比较清晰的统计 , 即科学网博客中开博的女性究竟占全部博主的比例有多大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学术和科技工作者中女性的参与网络博客的程度。按照惯例,即使学校的学生名单中注明性别的。
个人分类: 三言两语简评(07-11)|3892 次阅读|5 个评论
“关于大力支持高校创建大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建议”的书面意见
pikeliu 2010-2-1 04:18
http://www.stcsm.gov.cn/RDZXSITE/RDZXDetail.aspx?proposalId=c30c3767-745f-4914-9383-1a902f201270 类别:书面意见 文号:R-299 对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99号代表书面意见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采纳 丁光宏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支持高校创建大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收悉。意见中详细说明了大型高水平研发机构应建立在高校的诸多优势,并由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共同建设,这样会把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结合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充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四项建议:①在加强评估的同时,建议加大对现有运行良好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基地的投入,保障其有相对充足的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等;②积极鼓励本市各研究院所与大学联姻;③鼓励本市高校到浙江、江苏和西部地区创建研究院,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沪创办研发机构;④建议支持新建产学合作的大型研究中心。我们认为您的建议很重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本市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18个;有7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50个;有38个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全部依托高校建设;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9个;有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其中依托高校建设的有6个。   关于建议①,2008年3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视频)会议,并联合印发的《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央财政决定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进一步提高对于实验室建设的经常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家(重点)实验室当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竞争性支持过多,稳定性支持不足的问题,加速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能力。专项经费将依据实验室所处领域,结合绩效评估的结果,按照600-900万元不等的档次下发,主要用于补充实验室的开放运行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仪器设备费,并于去年6月份下拨了当年的运行经费。   结合科技部的做法,市科委于2008年也修订完善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评估实施细则》,制定了《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使用实施细则》,根据绩效考核和评估结果,对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每年度下拨运行经费和设备更新费,探索稳定长效的运行经费支持政策,并对当年通过评估的3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下拨了2360万元的运行经费,以提升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持续的创新能力。   关于建议②和③,各类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是两基地一中心,即(应用)基础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市科委一直鼓励包括依托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围绕应用和需求,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交流,如院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这些合作内容也是重点实验室评估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于建议④,本市的各类研发基地定位有所不同,如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是(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依托高校和研究院所建设,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定位是围绕企业需求,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中试放大,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依托企业或企业联合高校共同建设,在沪的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为这种类型的研究机构。市科委在批准建设各类研发基地时,在鼓励合作的同时,会根据各自的定位和研究特色,分类指导和建设。   此外,我们已将如何推动本市各类研发基地更紧密地与本市相关产业的结合,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纳入了今年的工作计划重点。   感谢您对本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00九年三月五日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关于大力支持高校创建大型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水平研发机构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2008 年中央政府专门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这将改变了以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依赖于竞争性项目经费为主的状态。 与北京(京津地区)相比,上海市(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我市作为长三角的研发龙头,特别是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颁布以来,要把支持高校创建大型的、高水平的研发机构的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这些大型研发机构可以这样定位:与传统院系相比,有较高的独立性,例如在人事和财务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把研究生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相对完整的价值链;达到集聚高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 我们认为,高校在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依托于高校的研发机构得以发挥出来。经过多年的扩招之后,高校已到了提高内涵的时候。通过建立大型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可以释放和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学术水平,将有利于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二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 211 工程、 985 工程的支持,高校的科研条件已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是相比较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来说,我市高校的科研条件和科技人才培养环境还是薄弱的,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各级政府如果把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设置在高校,就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基础设施和研究设备,而不必从零开始。三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培养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有一种科研文化和创业文化的氛围,需要有跨学科、跨越大学围墙的培养方式。四是,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促进国际交流。如果把高水平研发机构设置在高校,可以快速地提高相关学科的实力和知名度,也会吸引国际学者和国际学生,促进留学生教育的多元化。五是,虽然教师个人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时间安排上会有些冲突,但是,如果研发机构的研究方向变更或者重组,或者教师个人的研究兴趣变化,依托于高校建设的研发机构的人员队伍流动相对会灵活一些,如到院系承担相对更多的教学任务。总之,我们认为,大型的高水平研发机构应建立在高校,由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参与共同建设,这样会把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结合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充分地结合起来,发挥每一份资源的最大效率。 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由市科委的组织协调,先对调研和评估我市各类科研项目和研发基地的基本情况。根据科技发展和我市(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可能集中现有科技资源和科研项目经费,加大对现有运行良好的高校大型研发机构的投入(有相对充足的人员经费、科研经费等)。可根据具体情况,联合或重建现有的研发机构,或者新建高校研发机构。 二是,积极鼓励我市政府各部门下属的研究院所与大学联姻,或者挂名到某所大学的名下。 近年来美国州级政府大力支持公立大学与产业界一道创建巨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如纽约州立大学( SUNY )的纳米科技与工程学院( CNSE )得到了州政府、产业界的巨额支持,各类投资的总额将达到 30 多亿美元。 CNSE 虽然附属于 SUNY ,但是有相当高的独立性。可以说,实施了一校两制的政策。 三是,支持产学合作建立大型研究中心。应该说,长三角三省市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活跃。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6-2007 》,长三角三省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比例分别是上海 18.52% 、江苏 2004 年来自 26.84% 、浙江 28.49% 。但是,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总是不明显。这也反映了来自企业的经费大都支持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项目,只是要解决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我们认为,市政府(以及长三角三省市政府)要围绕本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共性技术或前沿技术,支持企业和大学共同建设若干个大型研究中心,将非常有利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我们要对企业和学校牵头成立的产学合作研发机构给予实质性的配套经费支持。而且,根据国内外经验,只有在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大学参与下,竞争性企业能走到一起开展合作。 四是,鼓励我市高校到浙江、江苏和我国西部地区创建研究院,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沪创办研发机构。近年来研发力量相对薄弱的浙江省 为了加快提升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 建创新载体,集聚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浙江省已累计引进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诺基亚等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各类创新载体 530 家,总投资 61 亿多元。 2003 年启动建设的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吸引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 10 所大学在该高教区设置了苏州研究院。我市政府应更为积极地鼓励高校 地方研究院的进与出。(丁光宏)
个人分类: Yangtze River Delta|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问题与建议
chenfap 2010-1-17 12:54
问题与建议 问题: 最新日志中全是一个人转载的文章(见下表),对寻找和发现他人的最新博文造成了影响和不便。 建议: 对某些要发表较多博文或转载文章的人设立专栏。 最新日志 标题 作者 浏览 评论 时间 hottest biology papers Latest Articles F1000 Biology R... 许培扬 26 0 2010-1-17 10:45:43 HIDDEN JEWELS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5 Janua...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41:06 MOST VIEWED PAPERS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5 J... 许培扬 24 0 2010-1-17 10:34:45 ALL TIME TOP 10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26:09 TOP 10 | Structura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21:59 TOP 10 | Molecular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 许培扬 29 0 2010-1-17 10:18:46 TOP 10 | Micro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9 0 2010-1-17 10:15:53 TOP 10 | Immun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5 0 2010-1-17 10:13:00 TOP 10 | Genomics Genetics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许培扬 23 0 2010-1-17 10:11:00 TOP 10 | Developmenta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 许培扬 22 0 2010-1-17 10:08:42 TOP 10 | Cell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3 0 2010-1-17 10:05:14 TOP 10 | Biotechn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4 0 2010-1-17 10:02:22 TOP 10 | Biochemistr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22 0 2010-1-17 9:56:11 TOP 10 | ALL OF BIOLOGY | calculated on 17 January 2010 许培扬 33 0 2010-1-17 9:50:38 教育部责令郑州大学交代 许培扬 53 0 2010-1-17 9:32:47 眼检可提前20年预知老年痴呆 许培扬 34 0 2010-1-17 9:14:58 中国网民3.84亿 许培扬 29 0 2010-1-17 9:05:34 谷歌首席执行官:去意未定 许培扬 56 0 2010-1-17 9:01:49 真爱难寻 找到理想伴侣的几率只有28万分之一 许培扬 43 0 2010-1-17 8:32:01 史无前例的灾难 联合国呼吁各国停止向海地派搜救队 许培扬 58 0 2010-1-17 8:25:10 讨论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清理公园里的“飞地”
黄安年 2010-1-13 09:12
建议清理公园里的飞地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3 日发布 我国的公园本来就少 , 在这些少至又少的公园里还有各种名目飞地,这些飞地往往又是公园的宝地,但是作为人民公园普通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这些飞地成为飞地,往往 存在着一些非公共利益的因素。笔者希望有关当局能够主动清理公园内的哪些飞地让老百姓在公园内能够畅行无阻,真正想人民所想。下面是学术交流网上发布的一篇文章《成都望江楼公园里的圈地》 **********************88 成都望江楼公园里的圈地 四川大学一退休教师文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讨论 /2010 年 1 月 13 日首发 ( 学术交流网按 : 四川大学一退休教师来信反映了成都望江楼公园里的圈地损害群众公共利益现象 , 对此成都望江楼公园管理当局自然会有自己的见解 , 这涉及保护作为公园性质的群众公共利益和公园管理当局的正当权益之间关系的厘清 , 问题是我们的人民公园该不该有 飞地 ,而各种名目的飞地在我们所见的公园里并非个别现象。 ) *********************************** 2010 年 1 月 12 日 星期二下午,我去了成都市的望江楼公园。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成都市的中心地区,可供公众休闲的绿地非常有限。而中心地区的人口密度很大。由于其他的公园比较远,望江楼公园是附近地区老年人能去散步休息的一个好去处。 四川省和成都市为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做了不少好事和实事。比如说,发了老年证,进公园无需买门票,满了七十岁的老年人,有坐公共交通车的优待证。所以去公园休息的老年人不少。当我在望江楼公园里散步时,经过一个有围墙的小院落,门上写着宽坐二字,门敞开着,里面有走廊,走廊上有坐的地方。刚好也有点累了,就坐了下来,另外还有四位老年人也进来歇歇腿。里面出来了一位女同志,对我们说,你们不能坐在这里。我感到很奇怪。我在四川大学工作多年,以往,望江楼公园是常去的地方。公园里从来没有什么禁区。近几年来,因病没有怎么到这个公园来,竟然有这样的变化。 我只知道为了保护文物,公园里辟出了一块地区,一般游人进入文物区要另外买票,这是完全无可厚非的。而我们老年人则是免票的。但是,这个小院落却是个禁区。正在纳闷之际,里面又出来了两三个男青年,要我们离开。并说,这里是他们的老板买下来的。我想,大概他们也不清楚,国家的公园里的土地是不可以买卖的。很可能是他们的老板是承包或租下来。这个小院落,四面有围墙,里面有餐厅。我就问这几个小青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走廊上休息一会儿。他们说,坐在这里是要给钱的,而我们坐在这里,会影响他们的营业,他们每个客人的消费要两三百元。原来这里叫宽坐河鲜馆。 在绿地如此稀少,而面积已经很小的公园里,是何方神圣能在公园里挖出一块地方,建立一个只有高消费的人,才能进来的餐馆。出于好奇,我就问他们的老板是谁。他们说,不知道,他们只是从经理那里领工资。我又问,是否可以见见经理。他们说,经理不在。公园里一般都有可供游人喝茶吃饭的去处。但是,那些地方是谁都可以穿越而过的。而不可能是用围墙隔出一个小院落,只有高消费的人才能进入。 公园,公园,乃是供公众休息之园。在公园里挖出一块地方,就使游人活动的范围变得更小。这很明显是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在老板这一方,当然是无利不起早。但是,是谁批准这样做的呢?是什么让这个老板有如此之大的能量?这背后有没有一根利益链条呢? 一月十二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我希望成都市望江楼公园的主管当局,能够很好地贯彻胡锦涛同志的指示,把绿地还给成都市的老百姓。如果有利益链条的话,也该好好查查。 四川大学一退休教师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学术问题讨论 /2010 年 1 月 13 日首发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编辑部公正推荐博文提个建议
黄安年 2010-1-12 09:08
给编辑部公正推荐博文提个建议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 月 12 日发布 科学网博客编辑部对于博文导向最大影响在于头条置顶的选择和精选博文的推荐 , 这是编辑部的权力 , 博主可以表达不满以至抗议 , 但无权行使编辑部这一特权。由于博主对推荐博文的异议,往往成为招致一些网友质疑编辑部公正性或者偏心的一个重要动因,笔者在此提个公正推荐博文的建议供编辑部考虑。 第一 , 开辟头条置顶博文的查询功能。这样做在技术处理并不困难 , 但效果较好。一来有利于编辑部自身清晰有哪些文章在头条置顶,其中现在看来哪些争议较大,哪些不见得需要置顶 ,哪 些效果很好;二来也便于博主查询,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二 , 对于因头条置顶博文引发较大争议或者属于两种不同见解的博文 , 原则上也 希望同时或者接着刊登,这有利于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 , 也会减少了对于公正性的怀疑。 第三 , 精选博文虽有全部目录可供查询,但是如果有精选目录的排行榜可以让网友在短时间内一目了然。例如目前精选博文有 10381 篇(自 2007 年以来) , 笔者用笨办法对于 2009-01-122010-01-12 一年间的精选博文作了不完全统计 , 结果显示王鸿飞博友被推荐的精选博文为 100 篇 , 笔者文章滥竽充数不仅数量多而且被推荐的也仅 34 篇 , 可见鸿飞博文受编辑部重视和欢迎的程度 , 他在全部推荐博文中是否首屈一指,我没有统计 , 而编辑部是清楚的。 笔者以为对于博文的社会评价、学术评价、编辑部评价不是一回事,所以对于编辑部推荐博文不必太在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在三种评价之间划等号,比优劣。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7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欣闻火车票可以实名
morrison 2010-1-10 11:46
Notes: 新华社北京 1 月 8 日电(记者齐中熙) 8 日从铁道部获悉,今年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到位。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和成都铁路局在部分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范围和时间为: 节前, 2010 年 1 月 30 日- 2 月 13 日,在广铁集团公司的广州、广州东、广州北、佛山、深圳、深圳西、东莞东、惠州、汕头 9 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广深线动车组列车、广九直通车、武广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除外)。节后, 2010 年 2 月 14 日- 3 月 10 日,在广铁集团公司的岳阳、长沙、株洲、衡阳、耒阳、郴州、张家界、吉首、怀化、铜仁、常德、益阳、娄底、邵阳、永州、溆浦、新化 17 个车站试点火车票实名制。在成都铁路局的成都、成都南、重庆、重庆北、南充、达州、贵阳、遵义、内江、万州、攀枝花 11 个车站试行火车票实名制。 实名制火车票的预售期为 10 天,自 2010 年 1 月 21 日 7 时起,开始发售 1 月 30 日及以后的实名制火车票。 旅客凭有效身份证件购买试行实名制车站车票。旅客在全国各火车站购买在试行实名制车站上车的异地、联程等车票也需要凭有效身份证件。试行实名制的车票票面上增印旅客身份信息,旅客进站要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车票,车站核对相符后,方可进站上车。 有效身份证件包括:居民身份证、临时身份证、军官证、武警警官证、士兵证、军队学员证、军队文职干部证、军队离退休干部证和军队职工证,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往港澳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外国人出入境证、外交官证、领事馆证、海员证。 1.5 米以上 16 岁以下没有办理身份证的未成年人可凭户口簿、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信或学生证购票。其中,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信只允许购票,进站前须在车站公安制证口补办临时身份证明。儿童车票不实行实名制。 铁道部运输局负责人表示,此举是为了维护售票公平。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对试行火车票实名制可能给旅客购票、验票、进站乘车等方面带来的诸多不便,请予以谅解,并配合支持铁路部门工作。 9-10日,各网络媒体讨论热烈。 前不久,刚刚写了关于火车票实名制的建议,今天上网发现媒体发布国家在广铁和成都试行实名制,为明年全国推广做准备。听到这则消息,欣慰之至,尽管这次试行的实名制为了适应现状,存在有着许多漏洞,如仍允许1证购买多张票;可以购票的证件高度多样,达到20多种;还可以使用他人证件代购等等。但毕竟这是从正式讨论火车票实名制6年来,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可喜可贺。 诚然,火车客流量巨大,如果如同飞机场那样检票,确实给火车站的检票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由于我们的居民身份证已经可以自动识别,有了较好的科技基础,而且互联网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如果引入自动识别系统,还是可以加快检票速度的,压力也就可以减轻了。更何况现在实名票还没有全部推行开来。 试行火车票将会考验火车站管理水平,首先考验的是实名制管理办法,确保实名制旅客的权益,即能够保证旅客很方便的实名买票、退票和改签,以及乘车的快捷和顺利。其次是要有良好的实名售票系统和售票渠道,方便旅客购买,手续不宜繁琐。 第三是要有良好的检票系统,这是最复杂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里既要能够保证真正的实名购票旅客能够快速方便地通过检票,又要能够识别出假冒票。 有了这些,才能保证旅客的方便出行和乘车权益。但在试行阶段,为了让旅客购买实名票,我建议还需要一些鼓励措施。如购买实名票可以适当优惠;建立实名票的特别通道,并可以优先乘车;为实名票留出足够的票源,保证优先购买实名票;实名制车站将实名售票和非实名票并轨实施,不宜一刀切,待一段时间后可以禁止非实名票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推广策略。 最后祝愿火车票实名制能够成功,并真正大行其道,全面推行。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凤凰总编辑时间节目调整定位
黄安年 2009-12-23 22:35
建议凤凰总编辑时间节目调整定位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23 日发布 笔者喜爱在晚间 9:00-10:30 分工作同时 , 边听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节目和总编辑时间节目 , 听多了感到凤凰总编辑时间的节目 ( 半小时 ) 内容中有一半以上是引用时事直通车节目的新闻片断 , 从而形成了严重的重复 , 尤其是吕宁思主持时更为明显 , 给人感觉是主持人对于全天的重要信息所做总编辑评论的充分准备不足 , 往往用转播时事直通车时间的节目来打发 , 当然吕总编辑对于社会新闻的评论尤感兴趣 , 说话酸溜溜 , 讽刺挖苦颇得某些人士青睐 , 不过笔者倒是欢迎何亮亮平实就事论事的评论和充分准备的职业精神。笔者希望在 2010 年来临之际对总编辑时间节目重新定位。
个人分类: 个人所思所想(09)|4106 次阅读|1 个评论
耶鲁大学著名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教授写给研究生的一些忠告
robinchn75 2009-12-19 23:51
Stearns教授的一些犀利的观点,你认同吗? ------------------------------------------------------------ 准备坏的结局。 没人(包括有些教授)会在乎你;主动接近导师。 应该明确为什么你的研究重要。 心理问题会成为最大障碍。 不要选修课程:太低效。 找人批评你的研究计划。 管理你的导师:让他知道你的存在。 在不同的论文形式中选择适合你的挑战方式。 早发文章(署名、合作等有技巧)。 不用小看硕士论文。 经常性发文章,但别太多。 @Zurich ------------------------------------ Some Modest Advice for Graduate Students by Stephen C. Stearns Always Prepare for the Worst. Some of the greatest catastrophes in graduate education could have been avoided by a little intelligent foresight. Be cynical. Assume that your proposed research might not work, and that one of your faculty advisers might become unsupportive - or even hostile. Plan for alternatives. Nobody cares about you. In fact, some professors care about you and some don't. Most probably do, but all are busy, which means in practice they cannot care about you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he time. You are on your own, and you had better get used to it. This has a lot of implications. Here are two important ones: 1. You had better decide early on that you are in charge of your program. The degree you get is yours to create. Your major professor can advise you and protect you to a certain extent from bureaucratic and financial demons, but he should not tell you what to do. That is up to you. If you need advice, ask for it: that's his job. 2. If you want to pick somebody's brains, you'll have to go to him or her, because they won't be coming to you. You Must Know Why Your Work is Important. When you first arrive, read and think widely and exhaustively for a year. Assume that everything you read is bullshit until the author manages to convince you that it isn't. If you do not understand something, don't feel bad - it's not your fault, it's the author's. He didn't write clearly enough. If some authority figure tells you that you aren't accomplishing anything because you aren't taking courses and you aren't gathering data, tell him what you're up to. If he persists, tell him to bug off, because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dammit. This is a hard stage to get through because you will feel guilty about not getting going on your own research. You will continually be asking yourself, What am I doing here? Be patient. This stage is critical to you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to maintaining the flow of new ideas into science. Here you decide wha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You must arrive at this decision independently for two reasons. First, if someone hands you a problem, you won't feel that it is yours, you won't have that possessiveness that makes you want to work on it, defend it, fight for it, and make it come out beautifully. Secondly, your PhD work will shape your future. It is your choice of a field in which to carry out a life's work.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he dynamic of science that your entry be well thought out. This is one point where you can start a whole new area of research. Remember, what sense does it make to start gathering data if you don't know - and I mean really know - why you're doing i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the Biggest Barrier. You must establish a firm psychological stance early in your graduate career to keep from being buffeted by the many demands that will be made on your time. If you don't watch out, the pressures of course work, teaching, language requirements and who knows what else will push you around like a large, docile molecule in Brownian motion. Here are a few things to watch out for: 1. The initiation-rite nature of the PhD and its power to convince you that your value as a person is being judged. No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you won't be able to avoid this one. No one does. It stems from the open-ended nature of the thesis problem. You have to decide what a good thesis is. A thesis can always be made better, which gets you into an infinite regress of possible improvements. Recognize that you cannot produce a perfect thesis. There are going to be flaws in it, as there are in everything. Settle down to make it as good as you can within the limits of time, money, energy, encouragement and thought at your disposal. You can alleviate this problem by jumping all the explicit hurdles early in the game. Get all of your course requirements and examinations out of the way as soon as possible. Not only do you thereby clear the decks for your thesis, but you also convince yourself, by successfully jumping each hurdle, that you probably are good enough after all. 2. Nothing elicits dominant behavior like subservient behavior. Expect and demand to be treated like a colleague. The paper requirements are the explicit hurdle you will have to jump, but the implicit hurdle is attaining the status of a colleague. Act like one and you'll be treated like one. 3. Graduate school is only one of the tools that you have at hand for shaping your own development. Be prepared to quit for awhile if something better comes up. There are three good reasons to do this. First, a real opportunity could arise that is more productive and challenging than anything you could do in graduate school and that involves a long enough block of time to justify dropping out. Examples include field work in Africa on a project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your PhD work, a contract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an opportunity to work as an aide in the nation's capital in the formulation of science policy, or an internship at a major newspaper or magazine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Secondly, only by keeping this option open can you function with true independence as a graduate student. If you perceive graduate school as your only option, you will be psychologically labile, inclined to get a bit desperate and insecure, and you will not be able to give your best. Thirdly, if things really are not working out for you, then you are only hurting yourself and denying resources to others by staying in graduate school.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things to do in life besides being a scientist, and in some the job market is a lot better. If science is not turning you on, perhaps you should try something else. However, do not go off half-cocked. This is a serious decision. Be sure to talk to fellow graduate students and sympathetic faculty before making up your mind. Avoid Taking Lectures - They're Usually Inefficient. If you already have a good background in your field, then minimize the number of additional courses you take. This recommendation may seem counterintuitive, but it has a sound basis. Right now, you need to learn how to think for yourself. This requires active engagement, not passive listening and regurgitation. To learn to think, you need two things: large blocks of time, and as much one-on-one interaction as you can get with someone who thinks more clearly than you do. Courses just get in the way, and if you are well motivated, then reading and discussion is much more efficient and broadening than lectures. It is often a good idea to get together with a few colleagues, organize a seminar on a subject of interest, and invite a few faculty to take part. They'll probably be delighted. After all, it will be interesting for them, they'll love your initiative - and it will give them credit for teaching a course for which they don't have to do any work. How can you lose? These comments of course do not apply to courses that teach specific skills: e.g., electron microscopy, histological technique, scuba diving. Write a Proposal and Get It Criticized. A research proposal serves many functions. 1. By summarizing your year's thinking and reading, it ensures that you have gotten something out of it. 2. It makes it possible for you to defend your independence by providing a concrete demonstration that you used your time well. 3. It literally makes it possible for others to help you. What you have in mind is too complex to be communicated verbally - too subtle, and in too many parts. It must be put down in a well-organized, clearly and concisely written document that can be circulated to a few good minds. Only with a proposal before them can they give you constructive criticism. 4. You need practice writing. We all do. 5. Having located your problem and satisfied yourself that it is important, you will have to convince your colleagues that you are not totally demented and, in fact, deserve support. One way to organize a proposal to accomplish this goal is: a. A brief statement of what you propose, couched as a question or hypothesis. b. Why it is important scientifically, not why it is important to you personally, and how it fits into the broader scheme of ideas in your field. c. A literature review that substantiates (b). d. Describe your problem as a series of subproblems that can each be attacked in a series of small steps. Devise experiments, observations or analyses that will permit you to exclude alternatives at each stage. Line them up and start knocking them down. By transforming the big problem into a series of smaller ones, you always know what to do next, you lower the energy threshold to begin work, you identify the part that will take the longest or cause the most problems, and you have available a list of things to do when something doesn't work out. 6. Write down a list of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could arise and ruin the whole project. Then write down a list of alternatives that you will do if things actually do go wrong. 7. It is not a bad idea to design two or three projects and start them in parallel to see which one has the best practical chance of succeeding. There could be two or three model systems that all seem to have equally good chances on paper of providing appropriate tests for your ideas, but in fact practical problems may exclude some of them. It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o discover this at the start than to design and execute two or three projects in succession after the first fail for practical reasons. 8. Pick a date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your thesis and work backwards in constructing a schedule of how you are going to use your time. You can expect a stab of terror at this point. Don't worry - it goes on like this for awhile, then it gradually gets worse. 9. Spend two to three weeks writing the proposal after you've finished your reading, then give it to as many good critics as you can find. Hope that their comments are tough, and respond as constructively as you can. 10. Get at it. You already have the introduction to your thesis written, and you have only been here 12 to 18 months. Manage Your Advisors. Keep your advisors aware of what you are doing, but do not bother them. Be an interesting presence, not a pest. At least once a year, submit a written progress report 1-2 pages long on your own initiative. They will appreciate it and be impressed. Anticipate and work to avoid personality problems. If you do not get along with your professors, change advisors early on. Be very careful about choosing your advisors in the first place. Most important is their interest in your interests. Types of Theses. Never elaborate a baroque excrescence on top of existing but shaky ideas. Go right to the foundations and test the implicit but unexamined assumptions of an important body of work, or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a new research thrust. There are, of course, other types of theses: 1. The classical thesis involves the formulation of a deductive model that makes novel and surprising predictions which you then test objectively and confirm under conditions unfavorable to the hypothesis. Rarely done and highly prized. 2. A critique of the foundations of an important body of research. Again, rare and valuable and a sure winner if properly executed. 3. The purely theoretical thesis. This takes courage, especially in a department loaded with bedrock empiricists, but can be pulled off if you are genuinely good at math and logic. 4. Gather data that someone else can synthesize. This is the worst kind of thesis, but in a pinch it will get you through. To certain kinds of people lots of data, even if they don't test a hypothesis, will always be impressive. At lea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you worked hard, a fact with which you can blackmail your committee into giving you the doctorate. There are really as many kinds of theses as their are graduate students. The four types listed serve as limiting cases of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Doctoral work is a chance for you to try your hand at a number of different research styles and to discover which suites you best: theory, field work, or lab work. Ideally, you will balance all three and become the rare person who can translate the theory for the empiricists and the real world for the theoreticians. Start Publishing Early. Don't kid yourself. You may have gotten into this game out of your love for plants and animals, your curiosity about nature, and your drive to know the truth, but you won't be able to get a job and stay in it unless you publish. You need to publish substantial articles i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refereed journals. Without them, you can forget a career in science. This sounds brutal, but there are good reasons for it, and it can be a joyful challenge and fulfillment. Science is shared knowledge. Until the results are effectively communicated, they in effect do not exist. Publishing is part of the job, and until it is done, the work is not complete. You must master the skill of writing clear, concise, well-organized scientific papers. Here are some tips about getting into the publishing game. 1. Co-author a paper with someone who has more experience. Approach a professor who is working on an interesting project and offer your services in return for a junior authorship. He'll appreciate the help and will give you lots of good comments on the paper because his name will be on it. 2. Do not expect your first paper to be world-shattering. A lot of eminent people began with a minor piece of work.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ported in the average scientific paper may be less than you think. Work up to the major journals by publishing one or two short - but competent - papers in less well-recognized journals. You will quickly discover that no matter what the reputation of the journal, all editorial boards defend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 with jealous pride - and they should! 3. If it is good enough, publish your research proposal as a critical review paper. If it is publishable, you've probably chosen the right field to work in. 4. Do not write your thesis as a monograph. Write it as a series of publishable manuscripts, and submit them early enough so that at least one or two chapters of your thesis can be presented as reprints of published articles. 5. Buy and use a copy of Strunk and White's Elements of Style. Read it before you sit down to write your first paper, then read it again at least once a year for the next three or four years. Day's book, How to Write a Scientific Paper, is also excellent. 6. Get your work reviewed before you submit it to the journal by someone who has the time to criticize your writing as well as your ideas and organization. Don't Look Down on a Master's Thesis. The only reason not to do a master's is to fulfill the generally false conceit that you're too good for that sort of thing. The master's has a number of advantages. 1. It gives you a natural way of changing schools if you want to. You can use this to broaden your background. Moreover, your ideas on wha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roblem will probably be changing rapidly at this stage of your development. Your knowledge of who is doing what, and where, will be expanding rapidly. If you decide to change universities,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do it. You leave behind people satisfied with your performance and in a position to provide well-informed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You arrive with most of your PhD requirements satisfied. 2. You get much-needed experience in research and writing in a context less threatening than doctoral research. You break yourself in gradually. In research, you learn the size of a soluble problem. People who have done master's work usually have a much easier time with the PhD. 3. You get a publication. 4. What's your hurry? If you enter the job market too quickly, you wont be well prepared. Better to go a bit more slowly, build up a substantial background, and present yourself a bit later as a person with more and broader experience. Publish Regularly, But Not Too Much. The pressure to publish has corroded the quality of journals and the quality of intellectual life. It is far better to have published a few papers of high quality that are widely read than it is to have published a long string of minor articles that are quickly forgotten. You do have to be realistic. You will need publications to get a post-doc, and you will need more to get a faculty position and then tenure. However, to the extent that you can gather your work together in substantial packages of real quality, you will be doing both yourself and your field a favor. Most people publish only a few papers that make any difference. Most papers are cited little or not at all. About 10% of the articles published receive 90% of the citations. A paper that is not cited is time and effort wasted. Go for quality, not for quantity. This will take courage and stubbornness, but you won't regret it. If you are publishing one or two carefully considered, substantial papers in good, refereed journals each year, you're doing very well - and you've taken time to do the job right. Acknowledgements Thanks to Frank Pitelka for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Ray Huey for being a co-conspirator and sounding board and for providing a number of the comments presented here, to the various unknown graduate students who kept these ideas in circulation, and to Pete Morin for suggesting that I write them up for publication. http://www.yale.edu/eeb/stearns/index.htm
个人分类: Science|7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的进一步建议
hucs 2009-12-19 22:02
您好! 建议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筹备)由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三位同等贡献的作者(胡春松大夫、胡大一院士、胡盛寿院士)所在大学(南昌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 北京协和医学院)为依托和支持,多方筹资、完善设置而成立,隶属机构待定。 若正式成立,未来将考虑设立海内外分支机构。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筹备) (南昌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China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us Healthy Lifestyles Sponsored jointly by Nanchang University , Pek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此致敬礼, 谨颂冬安! 胡春松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筹备)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南院大门旁) 南昌 330006 Tel: 18970816800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s_hu@yahoo.cn Dr. Hu CS' Blog: http://i.cn.yahoo.com/chunsong_hu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发展大事记 2005 年 - 创造性总结并提出 健康的种子法则 , 论文发表于《太平洋论坛杂志》 2005 ;撰写相关宣传词,并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相关建言献策,例如:拍摄相关科教纪录片等。 2007 年 - 在健康的种子法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提出 健康的 E(e) 种子法则 , 发布于胡春松雅虎博客;以雅虎博客为平台,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稿以及宣传词,并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撰写相关著作 《心脏策略》 ( 系列套书十二分册 ) 、 《 健康的种子法则 》( Doing )和教材《 E(e) 种子学 》( Doing )等;提出了 E(e)SEED i 的概念和实践,并在临床应用;向省委省政府提出相关产业化建议,例如:设立相关网站,创办专业杂志,成立相关学会等。 2009 年 - 在 健康的 E(e) 种子法则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总结并创造性提出 E(e) 种子法则基础的健康生活方式 ,命名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发布于胡春松雅虎博客。 2009 年 - 以 雅虎博客 为平台,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撰写了一系列相关文稿以及宣传词,并进行全球广泛宣传和推广,力图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撰写相关著作《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E(e) 种子法则基础的科学实践 》( Doing );向社会广泛征集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之歌 作曲( Doing )。 2009 年 - 以 科学网博客 为平台,进一步为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撰写一系列相关文稿以及宣传词,并进行全球广泛宣传和推广,力图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撰写相关著作《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 -- E(e) 种子法则基础的科学实践 》( Doing );向社会广泛征集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之歌 作曲( Doing )。 2009 年 - 向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相关建议,并筹备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中国发展研究中心( CCRDHHL ) ( 筹备 ) (征集意见) ( China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us Healthy Lifestyles ) 中心设置 领导: 名誉主任: 国家主席胡锦涛 党委书记: 主 任: 常务副主任: 机构: 推广普及部 科学研究部 临床治疗部 预防保健部 相关成果: 1 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包括 PPT/ 论文 / 科普 / 著作等; 2 教材 3 科教纪录片 4 网站 5 专业杂志 6 相关学会 / 会员 7 海内外分支机构 附件:个人简介 胡春松 , 男 , 1968- , 江西进贤人 , 汉族 , 中共党员 , 医学硕士 , 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公派赴美(新泽西医科齿科大学 / UMDNJ 波士顿 Tufts 大学圣 伊丽莎白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2000.6-2001.6), 欧美同学会会员 (2004-), 现任南昌大学医学院副主 任 医师 (2002-) 、 副教授 (2003-) , 2005 年通过主 任 医师(正高)资格考试(人机对话),硕士生导师资格 (2006- ), 从事心血管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兴趣爱好广泛。在本专业领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如 E(e) 种子法则 、 OOH 综合征、 RT-ABCDEF 策略、 高 - 刘氏 原则( SeCP )等;提出了 发展冲突论 ;共同提出了 人才就是 GDP ;共同创造性总结并提出了胡氏健康生活方式等。 已在《健康报》《光明日报》《家庭医生报》《科学时报》等发表一系列科普文稿 / 编译文稿 / 点评文稿,是《遗传》、《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BMJ (英国医学杂志)、 Hypertension (高血压)等审稿人 ,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心血管专业委员。 以博客为平台,传播健康知识,服务大众健康。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生科研现状调查
xin 2009-12-18 12:26
2008 年年底,我在我们学校图书馆看全国研究生院科研排名,我们学校排名不佳。我心生不甘,很想能为之做点事情,做点贡献。我认为研究生是科研主力军,是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是科研的未来和希望。如果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肯定可以帮助我们学校研究生院更快、更好发展。这不仅对我校研究生院的发展是大有好处,对研究生个人的人生事业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热情的问题,成为我魂牵梦绕的思考问题。 我觉得要是想激活、激发、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热情,首先要摸清目前研究生的科研状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担心什么?制约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因素在那里?那些是不易改变的社会性的,那些是容易干预的个人主观性的?这就需要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对目前我院研究生科研状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或许能潜在的对我院、甚至我校研究生的科研有所帮助。以上就是我的大致的研究思路。 今天下午我设计了个调查问卷。自己感觉已穷我所思,但难免将很多重要方面忽略。现在贴到这里,想征求一下大家的高见。在倾听诸位的高见之后,我会在进一步地修改、完善我的调查问卷。 2009年12月21日-2010年1月3日出差,因此,一时可能无法回复您的建议。出差回来后,我一定逐条恢复,会认真考虑您的意见。我的邮件是 xinzhongbao@126.com ,可以给我写邮件。另外,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推荐非常重要。 【 Ⅰ 基本情况】 1 .性别:( 1 )男;( 2 )女 ; 年龄 岁 2 .您现在是研究生几年级 ( 1 )硕士一年级; ( 2 )硕士二年级; ( 3 )硕士三年级; ( 4 )博士一年级; ( 5 )博士二年级; ( 6 )博士三年级; 3 .您的入学方式是: 1 )免试推荐; 2 )公开招考; 3 )硕博连读; 4 )直接攻博 4 .您攻读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 1 )全日制脱产; 2 )非全日制在职 5 .您攻读北京林业大学学位的生源单位性质为: ( 1 ) 985 工程或 211 工程院校 ( 2 )普通院校 ( 3 ) 科研机构 6 . 除向学校交纳的学费、住宿费之外,您平均每月的学习/生活费支出 元。 7 .您认为研究生在读期间,可安心读书的保障性最低收入为 元。 8 .目前您的学费(含住宿费)、日常学习生活费的来源是:(按百分数计算) 家庭支付 亲友借款 国家助学贷款 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 勤工俭学 参加课题助研收入 其他: 合计 9 .您毕业后最想去以下哪种性质的单位工作: ( 1 )外资企业; ( 2 )国有大中型企业; ( 3 )私营企业; ( 4 )党政机关; ( 5 )高等院校; ( 6 )科研单位; ( 7 )出国; ( 8 )其它(请注明) 10 .您毕业后最想去以下哪些地区工作: ( 1 )京津沪; ( 2 )东部地区; ( 3 )中部地区; ( 4 )西部地区 【 II 关于激发研究生科研态度】 11 .您选择攻读研究生的最主要动因是: ( 1 )因为热爱科研,所以选择攻读研究生; ( 2 )就业难!为了工作需要才攻读研究生; ( 3 )个人原因,比如博士是人生既定规划; ( 4 )家庭原因,家里人都很想让我继续读; ( 5 )其他,因为 12 .您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程度: ( 1 )热爱,愿意成为职业科学家; ( 2 )喜欢,感到很有乐趣; ( 3 )一般,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的天职; ( 4 )低落,要毕业就要做点东西; ( 5 )冷漠,实在没意思,毕业就是解脱; 13 .您对您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热爱程度: ( 1 )热爱,我会为之付出所有激情和想象; ( 2 )喜欢,很有趣味,乐此不疲; ( 3 )一般,马马虎虎,能毕业就好; ( 4 )低落,要毕业就要做点东西,非我所愿; ( 5 )冷漠,实在没意思,正在犯愁是不是换题呢; 14 .您课程学习时间占整个学习时间的比例大约是: ( 1 ) 10% 以下( 2 ) 10-20% ;( 3 ) 20-30% ; ( 4 ) 30-40% ;( 5 ) 40-50% ;( 6 )大于 50% 请给出具体数: 15. 您认为学位课程的课程量: ( 1 ) 很大; ( 2 ) 较大; ( 3 ) 一般; ( 4 ) 较小; ( 5 ) 很小 16 .您的导师目前指导博士生 ____ 名,硕士生 名,您认为: 1 )太多; 2 )适中; 3 )太少 17 .目前您接受的是以下哪种指导方式: , 赞成哪种指导方式: 1 )单一导师制; 2 )双导师制(正副导师); 3 )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制; 4 )其他(请注明) 18 .您研究生学习期间总共参与了 项课题研究,您认为参加的导师课题与您的学位论文的关系是否密切: 1 )有密切关系; 2 )相关; 3 )略有关系; 4 )毫无关系 19 .您的科研思路与科研方法的主要获取途径 : ( 1 )导师; ( 2 )其他学者; ( 3 )同学; ( 4 )网络; ( 5 )其他 20 .您认为导师对您撰写(发表和学位)论文的帮助 : ( 1 )很大; ( 2 )较大; ( 3 )一般; ( 4 )较小; ( 5 )很小 21. 您认为影响您科研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 ( 1 )实验室硬件条件 ( 2 )缺乏充分的监督机制 ( 3 )缺乏激励机制 ( 4 )与就业兴趣不一致 ( 5 )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 ( 6 )其他(请注明) 22 . 与导师交流学术的意愿态度: ( 1 )强烈渴望;( 2 )非常愿意;( 3 )一般;( 4 )较小;( 5 )对学业没帮助,不关心 23. 您与导师就相关学术问题平均每月交流 次 ,您认为 次最为合适。 ( 1 )每周 1 次;( 2 )半月 1 次;( 3 )每月 1 次;( 4 )每学期 1 次;( 5 )没必要 24 .您认为论文奖励对您的科研积极性影响程度: ( 1 )很大;( 2 )较大;( 3 )一般;( 4 )较小;( 5 )没有 25 .您目前发表论文情况: SCI 篇; EI 篇;中文核心 篇。 26 .您认为发表论文奖励多少比较合适? ( 1 )每篇 SCI 奖励 元; ( 2 )每篇 EI 奖励 元; ( 3 )每篇中文核心:一级学报 元,一般核心 元; 27 .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国际学术会 次;国内学术会议 ____ 次。您对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意愿态度: ( 1 )强烈渴望;( 2 )非常愿意;( 3 )一般;( 4 )较小;( 5 )不关心 28 .您对出国留学(包括短期访问)的意愿态度: ( 1 )强烈渴望;( 2 )非常愿意;( 3 )一般;( 4 )较小;( 5 )不关心 29 .您目前主要忧虑的事情是 : 1 )发表学术论文; 2 )学位论文; 3 )未来工作; 4 )个人感情问题; 5 )经济紧张; 6 )其他(请注明) 30 .您最想得到的帮助是: ( 1 )增加生活费; ( 2 )降低论文发表要求; ( 3 )增加与导师交流和参加学术的机会; ( 4 )提供出国机会; ( 5 )扩展就业渠道 ; ( 6 )其他(请注明) 31. 根据您的感受,简要说明 影响 您科研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32. 根据您的感受,简要说明 调动 您科研积极性的主要措施 研究生科研状况调查问卷
1738 次阅读|5 个评论
纪念胡先骕(30):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livingfossil 2009-12-1 05:53
纪念胡先骕(30):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全文版) 关键词:追认;胡先骕;中国科学院;院士;建议 ----------------------------------- 关于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建议 (全文版)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 值此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之际,我谨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名义向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会建议:启动一项特别增选程序以追认已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1894-1968)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本项提议的目的在于:充分肯定胡先骕先生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认真贯彻中国科学院唯实求真、协力创新、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之办院方针,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大力提升学术公信力,永远激励我国科学工作者发奋图强,为不断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而勇于创新。鉴于胡先骕先生系中正大学首任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之特殊身份,本项提议对促进海峡两岸科学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胡先骕先生生平简介 胡先骕(1894-1968),字步曾,号忏庵,祖籍江西省新建县。1909-1913年在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3-191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16-1918年任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1918-1922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林专科教授。1922-1923年任东南大学农科教授,兼生物系主任。1923-1925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专攻植物分类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1928年任东南大学教授和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主任。1928-1932年与秉志先生合作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之一),任该所植物部主任。1932-1940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1932年协调静生生物调查所与江西省立农业院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3年发起建立中国植物学会,1934年任该学会会长。1940-1944任中正大学校长。1946-1949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28-1949年还曾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教授。1950年,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和刘慎谔领导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50-1968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研究员。文革期间胡先骕遭受严重冲击而中断研究。1968年7月16日胡先骕在北京逝世。1979年胡先骕获得平反。1984年7月10日胡先骕先生的骨灰安葬于庐山植物园。 二、胡先骕两次落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的历史遗憾 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我国现代植物科学事业的组织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文理兼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堪称名副其实的学术大师。 胡先骕先生著作等身,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有关植物学论文140多篇(附件1)。他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诗词方面著述颇多(附件2)。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81名院士之一(附件3)。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之后,胡先骕留在北京,继续他的科学研究。然而,由于反对李森科的非科学理论和有关政治倾向,胡先骕在1955年和1957年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遴选中落选(附件4、附件5)。这种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冷战时期中国科学院早期学部工作不得不面临的种种客观形势。 根据1954年1月28日政务院第204次政务会议之精神,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成立学部之工作。自1954年7月起全国开始学部委员的推荐工作,历时1年。1955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在最初上报的一个238名学部委员名单中本来是有胡先骕的,但在最后确定的233人名单中拿掉了胡先骕等几个人。现在看来,胡先骕这次落选与他不畏高压而公开反对李森科的伪科学有关,这是可能的直接诱因。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已有科学家对李森科的非科学理论进行了批判(如苏卡高夫等),但在中国科学界,公开对李森科理论进行批判,胡先骕是第一人。 应四川大学方文培先生和西南师范学院戴蕃瑨先生的联名函请,胡先骕于1954年开始编写《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作为学生攻读植物分类学的入门教材,也适作中学教师和农林干部的参考书。该书第一版于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虽名为《简编》,但内容极为翔实,涉及的理论问题也较多,并附有精美插图164幅,是一部较理想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可是,《植物分类学简编》出版后不久,却引起对胡先骕的一场批判。原因是,该书在第12章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有关种的新概念一节中,评论了当时苏联农业科学院院长T.Д.李森科(Лысенко)发表的《关于生物学种的新见解》。胡先骕认为:李森科的错误见解所以能风行一时,是由于政治力量的支持。他认为苏联不应接连报道黑麦产生雀麦,橡胶草产生无胶蒲公英,作物产生杂草,白桦产生赤杨,鹅耳枥产生榛,松产生枞,甚至向日葵也能产生寄生植物列当等错误内容。胡先骕是针对李森科一些不符合现代科学的所谓新见解而加以评论的,很难看出有什么欠妥之处,后来的调查研究也证实了李森科的这种新见解的虚伪性。但当时胡先骕却遭到严厉的批判。在批判会上,一些人批判《简编》具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说他鼓吹唯心主义思想,是一个坚持摩尔根反动遗传学的科学家,并进而上纲为诋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反对共产党领导科学等;有人甚至责难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也犯了错误。发行1年的《植物分类学简编》也因此而被禁止出售。但胡先骕对这一过左的论调置之不理,始终未承认自己的学术观点有任何错误。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国科学院和当时的高等教育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遗传学座谈会。不同学派在会上各抒己见,对几十年来世界上两个学派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缜密的讨论。从此,中国遗传学界一家独鸣的沉闷空气被冲散了。此前,胡先骕曾上书党中央,建议在高等学校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理论。在毛泽东同志召集的最高国务会议上,胡先骕应邀列席听取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初次报告。会上,毛主席说:谈家桢、胡先骕关于在大学恢复讲授摩尔根学说的建议,有利于学术上贯彻双百方针。随后,青岛遗传学会议便决定在大学正式恢复开设摩尔根学说的遗传学课程和开展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久,胡先骕应上海复旦大学聘请在生物系举办讲座。《植物分类学简编》经一年修订补充后,也于1958年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问世。 1957年中国科学院增选学部委员,胡先骕又被列为候选人,但再次落选。一个人的命运与他(她)的性格和他(她)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胡先骕性格直率,锋芒毕露,不畏高压而公开反对李森科的伪科学,反映出先生学术广博、求实唯真的科学精神,值得后学敬仰和学习。 三、胡先骕先生的科学贡献 1.植物(生物)分类学的重要贡献 (1)大规模调查、采集植物标本 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丰富植物资源,1919年秋,胡先骕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采集标本和调查植物资源的活动。此次调查得到了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等7所高等学校和24所中学的支持。他在浙江天台、雁荡、松阳、遂安、西东天目山一带采集大量植物标本。翼年春季,他来到江西吉安、赣州、宁都、建昌、广信和福建武夷山区,在历时半年多、行程万余里的考察与采集中,获得多以万计的植物标本。胡先骕是继钟观光之后进行大规模野外采集和调查的第二位学者。全部腊叶标本经整理鉴定后,于1921-1922年相继写出《浙江植物名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和《江西、浙江植物标本鉴定名表》,并陆续在《科学》杂志上发表。 (2)编著《中国种子植物属志》 1923年秋,胡先骕再次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他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林园(ArnoldArboretum)用两年多的时间(1923-1925)把该园自1899年起从中国西部和中部采集并运走的植物标本,以及国外各期刊杂志中登载有关中国植物的科属记录逐个进行检索,整理编写成一部《中国种子植物属志》,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该论文成为我国植物学者开始学习研究植物分类重要文献。 (3)创立被子植物分类的新系统 1950年,胡先骕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并发表了《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他对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不仅在目与科的排列上有重大的变更,而且对若干科的分合,也有新的处理。此外,他还整理出一幅被子植物亲缘关系系统图。其主要论点是被子植物出自多元,即出自15个原始被子植物。这是首位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提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被子植物分类新系统。胡先骕认为这个分类系统并非完美无缺,希望在古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学研究有新的发现时,再继续加以修改。这体现了他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4)生物大类群的新分类系统 1965年胡先骕在国际著名的生物分类学刊物Taxon发表《生物大类群的新分类系统》(Themajorgroupsoflivingbeings:anewclassification)这篇研究论文。根据当时的研究工作进展和生物学理论,他认为应将生物界划分为两个超邦:①Protobionta(原始生物超邦):包括立克次氏体、病毒、噬菌体等;②Cytobionta(细胞生物超邦):包括细菌邦、真菌邦、植物邦(藻类亚邦、苔藓亚邦和维管束植物亚邦)和动物邦。 2.古植物学的贡献 胡先骕先生不仅对现代植物分类学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古植物学也情有独钟。他是我国第一位从事化石植物研究的现代植物分类学家,是古今结合的典范。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境内的山旺盆地中新世(距今约1500万年)硅藻土地层富含动植物化石。1935年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杨钟键教授(1897-1979)和他的同事们在该地层采集到大量动植物化石,杨钟键将植物化石交给胡先骕研究。1937年6月,即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Berkeley)分校的钱耐教授(R.W.Chaney)(1890-1971)应邀访华,赴山东省临朐县采集山旺植物化石标本。胡先骕和钱耐合作,共同研究了山旺植物化石,发表中国新生代植物研究的第一本专著《中国山东省中新世植物群》(AMioceneflorafromShantungProvince,China)。该专著的第一部分研究成果曾于1938年11月在美国卡耐基研究院第507号出版物上发表,第二部分成果于1940年10月在该研究院第527号出版物上问世,同年,中国古生物志新甲种第1号重印了这两部分研究成果。该专著是系统研究山旺中新世植物群的奠基之作,开拓了我国古植物学研究新领域,是我国乃至远东地区新生代植物研究的划时代性巨著,至今它在国内外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活化石水杉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 1948年胡先骕和郑万钧(1904-1983)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上用英文对活化石植物----水杉之重大科学发现进行了研究报道。毫无疑问,这一重大科学发现是我国植物学家对20世纪世界植物学和古植物学所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活化石水杉的发现并非纯属偶然,它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胡先骕注重古今结合的学术思想。 1941年,日本古植物学家S.三木茂博士(ShigeruMiki)(1901-1974)根据日本上新世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当时以为已经绝灭的化石植物新属---水杉属。 1946年胡先骕在《记中国老第三纪的一种水杉》(NotesonaPaleogenespeciesofMetasequoiainChina)一文中对化石水杉和现存水杉进行了比较,该文于同年12月在《中国地质学会汇报》上发表。值得注意的是,胡先骕在这篇文章中还特别提到他将和郑万钧联名发表一篇有关水杉现存种(alivingspeciesofMetasequoia)的研究论文。 1948年9月,胡先骕在《美国纽约植物园园刊》上发表《活化石水杉在中国是怎样发现的》(HowMetasequoia,thelivingfossil,wasdiscoveredinChina)。这一重大科学发现引起了全世界植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震惊。 4.植物学科建设的贡献 (1)创办科研和教学机构 为了发展我国的近代生物学事业,1922年他与秉志(1886-1965)、钱崇澍(1883-1965)等在南京共同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主要领导并参加华东和长江流域各省的植物采集和调查研究工作。1923年,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胡先骕任农科的植物学教授,创办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学系,并兼任系主任。 1928年,胡先骕与秉志等人在尚志学会和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于北京创办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建所初期,秉志任所长兼动物部主任,胡先骕任植物部主任。自1932起胡先骕任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该设有动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陈列室、图书室和动植物实验室,并定期出版《中国植物图谱》(胡先骕、陈焕镛)、《中国蕨类植物图谱》(胡先骕、秦仁昌)、《河北习见树木图说》(周汉藩)和《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科学研究人员已由成立时的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胡先骕历年派人到河北、山西、吉林、四川、云南和海南等省去调查和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研究。静生生物调查所成为20世纪上半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 为了创建我国自己的植物园和发展我国的经济植物,1932年,在胡先骕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赞同和支持,静生生物调查所经与江西省立农业院协议合办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年,园址最后决定建在含鄱口北麓。植物园原占地面积近万亩,为亚热带山地最理想的园地,也是我国最大的植物园。不仅有天然林、人工经济林,也有风景林和生态区,既可用作开展林木的利用和研究,又是研究植物学的一个良好基地。胡先骕委聘秦仁昌为第一任庐山森林植物园主任,并及时派陈封怀赴英国进修2年,回国担任园艺技师。经秦仁昌和陈封怀的辛苦经营,数年后,庐山森林植物园成为我国研究园林植物的重要基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植物园科技人员。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年底,北平成立了临时政府。这时,有人邀胡先骕出任伪职,遭他拒绝。但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大楼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胡先骕于1938年急派蔡希陶等人,赶赴云南找到俞德浚共同组织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黑龙潭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即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抗日战争时期,该所成为静生生物调查所部分员工的聚集点,甚至庐山植物园的大部分员工后来也疏散到云南。由于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图书、标本和科研资料。 (2)成立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植物学会(TheBotanicalSocietyofChina)的成立不仅是我国植物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植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植物学会的发起和组织工作开始于1933年仲夏。发起人有胡先骕、辛树帜、李继侗、张景钺等19人。胡先骕先生认为,成立学会的目的是互通声气、联络情感、切磋学术、分工合作,以收集腋成裘之效,并普及植物学知识于社会,以收致知格物,利用厚生之效。1933年8月20日,在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召开中国植物学成立大会。1934年8月21-27日中国植物学会在江西庐山莲谷举行第一届年会,与会代表推选胡先骕为中国植物学会首任会长。在这次年会上,胡先骕提议用自己的力量着手编纂《中国植物志》,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重要议案迟迟没有付诸实施。 中国植物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植物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标志着我国植物科学工作者开始独立自主地从事祖国的植物学研究事业。 (3)创办植物学期刊 1929年在北京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ofFanMemorialInstituteofBiology)。震惊中外的活化石水杉经过胡先骕和郑万钧的仔细研究于1948年在该刊正式发表,这篇杰作至今仍在科学界广泛引用。 我国第一份中文植物学季刊《中国植物学杂志》创办于1933年,胡先骕为总编辑。1934年3月《中国植物学杂志》第1卷第1期在北京正式出版,该刊由中国植物学会编辑发行。总编辑胡先骕先生为刊物的正式出版撰写了《发刊辞》,刊物的定位是半通俗式,主要任务是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培养公众对植物学的兴趣。《中国植物学杂志》的出版有利于促进现代植物学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 西文植物学期刊《中国植物学汇报》(BulletinoftheChineseBotanicalSociety)创办于1934年,该刊发表的一切著作限用英语、德语或法语撰写;研究论文(originalarticles)的接受与发表极其严格,要求研究论文的内容与各国重要植物学研究内容相等。这份刊物的出版为我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也为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 胡先骕为该刊积极撰稿,他的论文《中国和北美东部木本植物的比较》(AcomparisonoftheligneousfloraofChinaandeasternNorthAmerica)于1935年底在该刊发表。这篇研究论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属于研究东亚北美植物间断分布的一个经典之作。东亚北美植物地理关系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胡先骕是研究这一科学问题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4)植物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1918年,年仅24岁的胡先骕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教授,讲授植物学,从此开始他漫长的植物科学教育生涯。他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之前身)、复旦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为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①编写植物学教材 为了使中国的大学生能够读到由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编写的大学教材,胡先骕与邹秉文、钱崇澍于1922年共同编著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专供大学生物系学生使用的中文《高等植物学》。该书于1923年由商务印务馆出版,全书462页,插图306幅,书末附有英汉名词对照表。书中的内容比较新颖,还改正了以前从国外植物学版本中转译过来的欠妥名称和名词。当时,我国还没有中文本的《植物学》教科书,该书即成为国内各大学的主要教材,在教育界的影响很大。 1951年胡先骕编写了《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由北京的中华书局出版。1954年胡先骕编写的《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是一部优秀的植物分类学教科书。 ②主持中正大学 1940年,原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在江西省兴办中正大学。胡先骕于同年10月赴江西泰和就任该校首任校长职务。全校设有11个学系和行政管理、师范、税务3个专修科。在教育上,胡先骕积极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 ③培养科研精英 胡先骕对青年蔡希陶和助教俞德浚不止一次谈到: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仅英国E.H.威尔逊(Wilson)一个人,20世纪初在我国湖北、四川、贵州旅行11年,共收集6500号植物标本,约有5000种,并把1500种植物果木运回到美国和英国。在他的《一个带着标本箱、照相机和火枪在中国西部旅行的自然学家》一书中,承认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花卉是世界上最富丽的,特别赞赏中国杜鹃花的品种之多。在160多个品种中,他就采集80多个品种,其中60多个品种被他送往美国、英国去了。这怎不叫我们痛心!所以我们决心要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以抵制他们,尽快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植物最丰富,中国的植物又以云南省最丰富。此人没有到过云南,还不知道我国云南的情况呢,我们应当到云南省去。胡先骕的鼓励与支持奠定了蔡希陶一生献身于云南植物王国的科研事业。 为了加速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科研工作,1930-1931年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植物部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胡先骕支持秦仁昌到收藏有世界各地500多万号植物标本的英国邱园(RoyalBotanicGardensatKew)工作。后来,秦仁昌从该园精选出18,300余号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并将其拍成照片带回中国,以解决国内研究者的迫切需要。从此以后,中国植物学家不必再依靠西方人就可以鉴定自己的植物了!如今,这批照片已成为中国现代植物分类学历史的珍贵资料,也构成中国植物图像库的重要内容。 四、胡先骕的文学成就 胡先骕是五四新文学革命派的诤友,他曾在吴宓(雨僧)先生主编的《学衡》杂志上发表《中国文学改良论》、《文学之标准》等文,与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论战。他在诗词方面著述颇丰。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字伯严)对胡先骕的诗极为欣赏,评价是意、理、气、格俱胜。1960年胡先骕整理其诗作,印成《忏庵诗稿》。钱锺书先生为之校订并作跋,谓其诗旁搜远绍,转益多师,堂宇恢弘,发山水之清音,寄风云之壮志。 为了纪念活化石水杉这一重大发现,1961年胡先骕写成一首500余字的科学诗《水杉歌》。他曾将《水杉歌》诗稿寄请时任副总理的陈毅校正。陈毅读后很有感慨,并在稿后写下读后记: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后将此诗稿转交《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于1962年2月17日将《水杉歌》和陈毅副总理的读后记全文发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毅在其读后记所说的一句话: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这句话不仅高度赞扬了胡先骕先生的杰出成就,也激励着我国科学工作者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勇于创新。 五、不朽的精神、不倒的旗帜 综观20世纪中国植物科学的发展历史,胡先骕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及学生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难,创办中国早期的植物学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为独立自主地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事业而披荆斩棘,背城借一,为推动我国现代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胡先骕先生自青年时代就怀着科学救国的宏愿两次赴美国留学,为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数十年如一日,高瞻远瞩、苦心孤诣,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极为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八方奔走呼号,不辞辛苦,先后在北京、江西和云南建立植物科学机构,调查研究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不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标本和资料,而且还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人才。胡先骕先生倡导科学救国、学以致用;独立创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除亲自讲授植物分类学、经济植物学等课程外,还为青年学生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科书、植物学教学法和学习指导等。 胡先骕的科学贡献和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胡先骕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他是我国现代植物科学史上绕不过去的代表人物之一(附件6),他是一位不该遗忘的学术大师。我认为,仅凭活化石水杉这一重大科学发现,胡先骕先生也理应成为中国科学院无可争议的学部委员或院士!现呈上我的万言书----特别建议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及执行委员考虑追认胡先骕先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恳请考虑。 六、特别鸣谢 本项建议书中的史料引自陈德懋、胡宗刚、施浒、马金双、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周葱秀、谢泳、李真真、张素亮、DavidBoufford、WilliamHaas等先生的相关研究资料,限于篇幅文献从略。Dr.L.Zhang怀着极大的兴趣和耐心审读初稿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孙启高博士敬上 2005年8月5日初稿于北京 2009年5月14日定稿于美国 -------------------------------------- 附件1胡先骕先生科学研究重要论著 胡先骕.中国西部果品志.科学,1919,4:1010-1019 胡先骕.浙江植物名录.科学,1921,6:70-101 胡先骕.江西植物名录(附福建崇安县植物).科学,1921,6:1144-1171;1232-1247 胡先骕.植物教学法.科学,1922,7(11):1181-1191 胡先骕,邹秉文,钱崇澍.高等植物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再版1925 胡先骕.论国人宜注重经济植物学.科学,1924,9(7):723-729 胡先骕.增订浙江植物名录.科学,1924,9(7):818-847 HuHsenhsu.Newspecies,newcombinationsandnewdescriptionsofChineseplants.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5,1(2):1-5 HuHsenhsu.PreliminarysurveyoftheforestfloraofsoutheasternChina.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6,2(5):1-20 胡先骕.种子植物分类学近来之趋势.科学,1928,13(3):315-323 HuHsenhsu.ProdromusFloraSinensis.Contr.Biol.LabSci.Soc.China,1929,5(5):1-77;Bull.FanMem.Inst.Biol.1:11-47 胡先骕译.世界植物地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HuHsenhsu.DistributionofTaxadsandconifersinChina.Canada:Proceedingsofthe5thPacificSci.Congress,1933 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研究之方法.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306-317 HuHsenhsu.AcomparisonoftheligneousfloraofChinaandeasternNorthAmerica.BullChinBotSoc.,1935,1:79-97 胡先骕.植物学小史.重庆:商务印书馆,1935;第二版1945;重印1948 胡先骕.如何充分利用中国植物之富源.中国植物学杂志,1936,3(3):1069-1078;科学,20(10):850-858 胡先骕.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与亲缘关系.中国植物学杂志,1937,4(1):7-25 HuHsenhsu.ConstituentsofthefloraofYunnan.Proceedingsofthe6thPacificSciCongress,1939,4:641-653 胡先骕,ChaneyR.W.中国山东中新世植物群.中国生物志(新甲种),1号(总号112).1940,重印(英文专著) HuHsenhsuandChengWanchun.OnthenewfamilyMetasequoiaceaeandon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alivingspeciesofthegenusMetasequoiafoundinSzechwanandHupeh.BullFanMemInstBiol.,newseries,1948.1:199-212 HuHsenhsu.HowMetasequoia,thelivingfossil,wasdiscoveredinChina.JournalofNewYorkBotanicGarden,1948,49:201-207 胡先骕.被子植物分类的一个多元系统.中国科学,1950,1(11):243-254 胡先骕.水杉及其历史.中国植物学杂志,1950,5(1):9-13 胡先骕.种子植物分类学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51;再版1954 胡先骕.经济植物学.北京:中华书局,1953 胡先骕.中国崖豆藤属六新种.植物分类学报,1954,3(3):355-361 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简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胡先骕.经济植物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上册,第一分册,1955;第二分册,1955;下册,第一分册,1957 胡先骕.中国云南山茶科二新属.植物分类学报,1956,5:279-283 胡先骕.中国鹅耳枥属志资料.植物分类学报,1964,9(3):281-298 HuHsenhsu.Themajorgroupsoflivingbeings:anewclassification.Taxon,1965,14(8):254-261 《胡先骕文存》(下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附件2胡先骕先生文学著作代表作 诗集 《忏庵诗稿》钱钟书编选,1964年出版 《胡先骕先生诗集》(附年谱)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校友会编印1992年出版(非卖品) 《胡先骕文存》(上卷)(张大为、胡德熙、胡德焜编),1995年8月江西高校出版社 论文 胡先骕.中国文学改良论,1919年,东方杂志,第16卷,第3期 胡先骕.欧美新文学最近之趋势,1920年,东方杂志,第17卷,18期 胡先骕.评尝试集,1922年,学衡,第1-2期 胡先骕.浙江采集植物游记,1922-1923年,学衡,第1-4,7,10,12等期 胡先骕.论批评家之责任,1922年,学衡,第3期 胡先骕.说近日教育之危机,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赵尧生香宋词,1922年,学衡,第4期 胡先骕.评朱古微强村乐府,1922年,学衡,第10期 胡先骕.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3年,学衡,第18期 胡先骕.文学之标准,1924年,学衡,第31期 胡先骕.评亡友王然父思斋遗稿,1926年,学衡,第51期 胡先骕.评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1933年,青鹤,第2卷,第4期 胡先骕.寒光诗集序,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文史季刊,第1卷,第1期 胡先骕.如何获得丰富快乐之人生,1940年,国立中正大学校刊,第1卷,第6期 胡先骕.教育之改造,1945年12月发表于江西南昌大众日报丛书 科学诗 胡先骕.水杉歌.人民日报,1962年2月17日 附件3 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名单(共81人) 数理组(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技术科学) 28人 姜立夫 许宝騄 陈省身 华罗庚 苏步青 吴大猷 吴有训 李书华  叶企孙赵忠尧严济慈 饶毓泰 吴 宪 吴学周 庄长恭 曾昭抡  朱家骅 李四光 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 谢家荣 竺可桢 周 仁  侯德榜 茅以升 凌鸿勋 萨本栋 生物组(含生物学、农学、医学、药学、人类学、心理学) 25人 王家楫 伍献文 贝时璋 秉 志 陈 桢 童第周 胡先骕 殷宏章  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 罗宗洛 李宗恩 袁贻瑾 张孝骞 陈克恢  吴定良 汪敬熙 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 蔡 翘 李先闻 俞大绂  邓叔群 人文组(社会科学) 28人 吴敬恒 金岳霖 汤用彤 冯友兰 余嘉锡 胡 适 张元济 杨树达  柳诒徵陈 垣陈寅恪 傅斯年 顾颉刚 李方桂 赵元任 李 济  梁思永 郭沫若 董作宾梁思成王世杰 王宠惠 周鲠生 钱端升  肖公权 马寅初 陈 达 陶孟和    附件4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名单(共233人) 数学物理学部 (30人) 马大猷 王竹溪 王淦昌 王湘浩 叶企孙 华罗庚 江泽涵 许宝騄  苏步青李国平严济慈 吴有训 余瑞璜 张钰哲 陆学善 陈建功  周同庆 周培源 柯 召胡 宁赵忠尧 段学复 饶毓泰 施汝为  钱三强 钱伟长 钱临照 黄 昆 彭桓武葛庭燧 化学部 (22人) 卢嘉锡 庄长恭 纪育沣 杨石先 李方训 吴学周 汪 猷 张大煜  张青莲柳大纲赵承嘏 侯祥麟 恽子强 袁翰青 钱志道 唐敖庆  黄子卿 黄鸣龙 梁树权傅 鹰曾昭抡 虞宏正 生物学部 (60人) 丁 颖 马文昭 王应睐 王家楫 贝时璋 邓叔群 叶桔泉 冯泽芳  冯德培朱 洗伍献文 刘承钊 刘崇乐 汤佩松 杨惟义 李庆逵  李连捷 李继侗 肖龙友吴英恺吴征镒 沈其震 张孝骞 张景钺  张锡钧 张肇骞 陈 桢 陈凤桐 陈文贵陈世骧陈焕镛 林 鎔  林巧稚罗宗洛 秉 志 金善宝 周泽昭 郑万钧承淡安胡经甫  赵洪璋 钟惠澜 侯光炯 俞大绂 秦仁昌 钱崇澍 殷宏章 涂治 诸福棠黄家驷 盛彤笙 梁 希 梁伯强 童第周 蔡 翘 蔡邦华  潘 菽 戴芳澜戴松恩魏 曦 地学部 (24人) 尹赞勋 田奇 乐森 许 杰 孙云铸 杨钟健 李四光 何作霖  张文佑 武衡竺可桢 孟宪民 赵九章 侯德封 俞建章 顾功叙  夏坚白 涂长望 黄汲清黄秉维斯行健 程裕淇 谢家荣 裴文中  技术科学部 (36人) 王大珩 王之玺 石志仁 叶渚沛 朱物华 刘仙洲 刘敦桢 孙德和  杨廷宝李 强李 薰 李文采 李国豪 严 恺 吴学蔺 汪胡桢  张 维 张光斗 张德庆邵象华茅以升 周 仁 周志宏 孟昭英  赵飞克 侯德榜 钱令希 陶亨咸 黄文熙章名涛梁思成 程孝刚  靳树梁 雷天觉 褚应璜 蔡方荫 哲学社会科学部 (61人) 丁声树 千家驹 于光远 尹 达 王 力 王亚南 王学文 向 达  艾思奇何其芳吴玉章 吴 晗 吕叔湘 吕振羽 李亚农 李 达  李 俨 杜国 沈志远 狄超白周 扬 季羡林 金岳霖 侯外庐  胡乔木 胡 绳 范文澜 茅 盾 夏 鼐马寅初马叙伦 张如心  张稼夫 许浟新 郭大力 郭沫若 陈伯达 陈 垣 陈寅格陈望道 陈翰笙 陶孟和 汤用彤 冯友兰 冯 至 冯 定 黄松龄 杨树达  杨献珍刘大年潘梓年 翦伯赞 邓 拓 郑振锋 黎锦熙 钱俊瑞  骆耕漠 鲍尔汉 薛暮桥魏建功罗常培 附件5 1957年中国科学院增选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名单(共18人)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吴文俊 汪德昭 张文裕 张宗燧 钱学森 郭永怀 化学部(2人) 赵宗燠 蔡镏生 生物学部(5人) 王善源 冯兰洲 刘思职 汤飞凡 张香桐 地学部(3人) 王竹泉 冯景兰 傅承义 技术科学部 (2人) 吴仲华 汪菊潜 附件6中国植物分类学学部委员或院士名单 胡先骕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钱崇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陈焕镛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秦仁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郑万钧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张肇骞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镕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俞德浚1980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洪德元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王文采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End)
个人分类: 纪念Hu Hsen-Hsu|7170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