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迁徙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如何计算多个方位角(Cardinal direction)的均值--R
michunrong123 2017-12-31 21:47
方位角指从某点的真北方向起,按顺时针方向到目标方向之间水平夹角(1)。 计算多个方位角的平均值时,求的并不是算数平均值。 譬如1°和359°的均值应是0°或360°,而不是(1+359)/2=180。 方位角的运算应用向量(矢量)运算,下文是在R中计算多个方位角的均值的代码,目的是做记录,详细解释可参考(2)。 # 读取数据 data.alb - read.csv(..../data.csv ) # 将要计算的方向转化为横纵方向的数值 u(东西,水平),v(南北,垂直), ws指风速, #wd指风向 data.alb$u.wind - data.alb$ws * sin(2 * pi * data.alb$wd/360) data.alb$v.wind - data.alb$ws * cos(2 * pi * data.alb$wd/360) #分别计算u,v方向风的均值 mean.u - mean(data.alb$u.wind, na.rm = T) mean.v - mean(data.alb$v.wind, na.rm = T) #用atan2将u,v方向的风的均值转换为实际的方向和速度 #计算风向 wd.average - (atan2(mean.u, mean.v) * 360/2/pi) + 180 wd.average # 计算风速 ws.vector.average - ((mean.u^2 + mean.v^2)^0.5) ws.vector.average ############################################################## ###注意这里求的是风向,与一般的移动方向、飞行方向不同。 举个例子:风向为90°,指的是风从90°方向吹来;移动方向90°,指的是向90°方向移动。 上式风向计算末尾+180,适用于风向;若是计算移动方向,不用加或结果为负数时+360。 完毕。 20171231下午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9%E4%BD%8D%E8%A7%92/493239?fr=aladdin)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tuart_Grange2/publication/262766424_Technical_note_Averaging_wind_speeds_and_directions/links/54f6184f0cf27d8ed71d5bd4/Technical-note-Averaging-wind-speeds-and-directions.pdf
个人分类: 科研软件|749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影响下的农民被动迁徙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12-14 16:40
中国历史上农民被动迁徙往往与自然灾害、人口压力密切相关,近期刊载于《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的文章从不同时间尺度研究比较了中国历史上驱动农民被动迁徙背后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 第一次定量地揭示出自然灾害对农民迁移的影响的持续时间是短期的并且几乎是即时的 。然而,人口压力在长时间尺度上能进一步导致农民迁移。基于统计结果,该研究的定量分析也 反映了历史上中国农民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被动迁徙。但是,土地承载力的改变将最终对农民迁移有着根本的影响。 该研究论文题为《自然灾害与移民:一个中国历史上农民的被动选择》,由香港教育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 裴卿 博士撰写,采用历史大数据的理念与量化历史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自然灾害、人口压力对中国历史上农民迁徙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快速的全球气候变化使得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发生和人身财产的损失。迁移是人类众多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中最有效的一种。为了应对未来的气候变化影响,以史为鉴,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和农民迁徙之间的关系,作为了该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农民仍然是一般不轻易离开他们的祖籍地。即便如此,自然灾害和人口压力仍然是农民迁徙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从一个变化的时间尺度入手,该研究揭示出在短期尺度下,农民迁徙是为了逃避自然灾害而选择的生存手段,不过在长期尺度下,自然灾害将对农民迁徙的影响有限。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在长期尺度下,逐渐增长的人口压力会改变土地承载力,从而推动了农民迁徙。因此,在长期的时间尺度上,对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迁移的影响中,人口压力比自然灾害更重要。 中国历史自然灾害、人口密度和农业人口迁徙 (a) 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序列(次数), 210BC~1910AD; (b) 中国历史农民移民序列(次数), 公元前210年至公元1910年; (c) 中国历史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序列, 公元前210年至公元1910年 该项研究是采用历史大数据与定量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人口压力这两个因素共同纳入影响中国古代农民迁徙的机制中,作为首次尝试,该文分别探讨自然灾害与人口压力对于古代中国农民迁徙的短期与长期的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首先,在理论上能够完善人地关系的认识,特别是为从环境变化角度认识历史问题的研究进路,提供了实证和定量的支持。其次,现代社会正在经历几千年来未曾有的气候变化情况,面临着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该研究中的历史实证,将为当前许多国家与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该研究特别是得到了香港政府研究项目资助(编号:ECS28300717)的资助。 更多详情请阅原文 : 裴卿. 2017. 自然灾害与移民: 一个中国历史上农民的被动选择.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7, doi: 10.1360/N072017-00020 http://engine.scichina.com/doi/10.1360/N072017-0002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4637 次阅读|1 个评论
长期生物监测产生重大发现的又一成功案例
热度 4 huayanc 2017-1-1 12:29
长期生物监测产生重大发现的又一成功案例 陈华燕 虫子中最著名的迁徙莫过于帝王蝶( Danaus plexippus ,图 1。图2-3,蝶王蝶的模仿者 Limenitis archippus )在北美大陆用 “ 生命接力 ” 的方式完成超过 4000 公里的迁移。每年千百万只帝王蝶在北美大陆南北迁徙,可谓大自然的一大奇观。会迁徙的昆虫不仅帝王蝶,科学家已经发现有很多种昆虫都有迁徙或迁飞的习性,而且昆虫迁飞的个体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近期发表在 Science 上的一篇文章揭示,英格兰南部天空中每年的昆虫迁移量达 3.5 万亿次,其生物量的质量达 3200 吨,相当于每年秋季从英格兰飞往非洲的 3 千万鸣鸟的质量的 7 倍多( Massseasonal bioflows of high-flying insect migrants. Science, 2016.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4/6319/1584 )。这项研究是基于长达十年对英格兰南部高空(高于 150 米)飞行昆虫的雷达和网捕监测的分析。雷达监测 10mg 以上的虫子,网捕监测小于 10mg 的虫子。科学家发现,虫子的迁移量有很大的季节变化,大量的昆虫在春季往北迁移,在秋季往南迁移。在这项研究之前,雷达技术仅被运用于少数几种夜间飞行的农业害虫的监测,而这项研究是科学家首次运用雷达技术监测日间飞行昆虫的大量迁移。 这个发现可以说是长期生物监测产生重大发现的又一成功案例。昆虫本身富含各种营养物质,每年如此大量的迁移量,其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被检测的昆虫中很多种类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并且维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如传粉作用,作物害虫的捕食和寄生作用,以及为食虫的鸟类和蝙蝠提供食物。另外,昆虫的迁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行为,是经过上百万年进化的结果,并且对气候条件非常敏感。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很多种类的衰退,也可能使具高适应性的种类变成农作物的害虫。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的主导作者是来自南京农业大学,在英国 洛桑试验站做访问学者 的胡高博士。这再一次说明,中国学者能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工作是毫无疑问的。但为什么很多都是在国外的时候做出的呢?仅这个案例而言,因为我们国内没有支持这个发现的可靠数据(或者根本就没有数据)。纵观近年来昆虫学上乃至生物学上的原创性发现,多是基于对生物现象长期监测的结果。如蜜蜂的蜂群崩溃综合症(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 CCD ),以及在欧洲和北美发现的传粉昆虫种类大量消失。这些重大发现没有出现在中国,基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数据。不是都在呼吁做创新性研究吗?那就请从建立长期生物监测网做起吧。 图1 帝王蝶 图2 帝王蝶的模仿者 Limenitis archippus 图3 帝王蝶的模仿者 Limenitis archippus 注: 图 2 - 3 一 开 始 误认为 是帝王蝶,后经黄智勇老 师 指正,实 为 帝王蝶蝶的模仿者 Limenitis archippus 。 谢谢 黄老 师 的指正!
7136 次阅读|7 个评论
鹤之殇,哭无泪
热度 1 RollerMaMing 2016-12-29 13:53
Hunting,poisonkillingandcatchingbynetsinXinjiang——鸟之殇,哭无泪 华夏大地,天罗地网,可怜小鸟,欲哭无泪 ListofpoisoningcasesonbirdsinthenorthandthewestofChina 每年在鸟类迁徙季节,都有一些被猎杀、中毒、落网者,惨不忍睹(照片)。2016年5月(春季迁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一个科研团队在新疆阜康地区进行鸟类调查,发现田间有中毒死亡的成年蓑羽鹤( Anthropoidesvirgo )1只(见照片)。2016年11月初(秋季迁徙),我们在参加全国鸟类同步调查期间,也遇见同样的事情(见照片)。 进一步调查,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将“鸟类”分别与“中毒”、“捕捉”、“毒杀”、“毒害”、“投毒”、“呋喃丹”、“救助”等关键词组合,在百度或雅虎引擎上搜索,对相关报道进行统计(表1)。逾几百起中毒事件中,共同点就是食用了拌有农药的麦种。其中最严重的中毒事件发生在新疆温泉县,至少有32只蓑羽鹤因误食拌有有机磷农药的种子,造成21只蓑羽鹤死亡。 新疆每年春季或秋季有迁徙鹤类数以千计(马鸣等,1993),这些鹤类在迁徙过程中喜欢在农田中休息,并取食植物根茎、种子及收获庄稼后剩余的谷粒等,但也会破坏播种好的庄稼。在调查过程中,多次遇到农户对田中的鹤类进行驱赶,农民是有强烈怨气的。 通过对当地农户的访问以及以往了解到的情况,在新疆几乎每年都有鹤类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马鸣,2000)。在全国范围内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据周大庆等(2014)统计,在1999-2013年间,因直接人为干扰导致死亡和受伤的丹顶鹤总数为174只,平均11.6只/年;其中,死亡丹顶鹤67只,而92.5%的死亡都是由中毒引起的。因此,在鹤类的保护工作中,不仅要加强保育宣传力度,更要解决鹤类同耕作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蓑羽鹤;呋喃丹;迁徙;中毒;新疆 在新疆蓑羽鹤中毒而亡(马鸣,吴道宁,徐国华摄)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林宝庆,田秀华,刘伟,李连山.2010.鹤类农药中毒的救治程序与技术. 吉林林业科技,38(1):35-38.见 湿地中国 http://sdzg.forestry.gov.cn 马鸣、才代、井长林、马俊.1993.新疆灰鹤( Grusgrus )和蓑羽鹤( Anthropoidesvirgo )的繁殖生态.干旱区研究,10(2):56-60. 马鸣.2000.新疆春季迁徙鹤类遭到毒杀及鹤类分布地点.中国鹤类通讯,4(2):10-11. 马鸣.2003.5只蓑羽鹤在新疆博乐中毒.中国鹤类通讯,7(2):12-13. 孟德荣.2006.沧州救助3只丹顶鹤和1只蓑羽鹤.中国鹤类通讯,10(2):47-48. 吴向红,徐国祝,袁德军,普·巴音巴图.2009.一起蓑羽鹤中毒的救治.畜牧兽医杂志,(6):98-. 姚剑敏.1999.抢救蓑羽鹤.大自然,(4):6-. 周大庆,徐网谷,刘影,蒋明康.2014.1999~2013年我国野生丹顶鹤死伤数量及其对野生种群的影响.四川动物,33(4):597-604. 华夏大地天罗地网丧尽天良,无人追究,逍遥法外(马鸣摄,新疆和田) 鹤之殇,哭无泪(马鸣摄) 新疆南部,候鸟天堂,紫翅椋鸟,漫天飞舞(马鸣摄) 小小鸟鸟同步调查,我们在克里雅河下游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陈文杰,马鸣摄) 南疆大枣——就是为了这些奇形怪状的泡泡大枣,罪恶的“红枣”——无数小鸟鸟命丧黄泉(马鸣摄) (我们大家拒绝吃这种膨胀的红枣) 全国鸟类同步调查在2016年11月初开始,我们在南疆的和田地区,墨玉县,调查迁徙中的鸟类(马鸣提供 ) 2016年11月初(晚秋季迁徙),我们在参加全国鸟类同步调查期间,在南疆和田地区克里雅河下游也遇见同样的事情,小小鸟鸟,何罪之有,命丧黄泉,欲哭无泪(马鸣摄) 新年就要到了,高兴起来,朋友们! 在这个新的即将到来的2017年,我们应该可以实现所有的梦想——希望和项目。我们相信,并致力于,特别是对野生动物保护和世界和平(可不说大话哦)。 让我们以很大的期望面对2017年吧,尽管即将过去的一年,没有什么好心情。希望一年比一年好,不要因为我的报告让你扫兴,让你沮丧,让你失望,让你愤愤不平。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为了未来更好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鹤类保护所有的鸟类包括小小麻雀。 Let'shavegreatexpectationsdespitetheendingyearhasnotbeennotparticularlypromising. LiuXuandMaMing XinjiangInstituteofEcologyandGeograph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No818BeijingRoad,Urumqi830011,Xinjiang,P.R.China
个人分类: 图览新疆|551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南昌”的一个猜想
热度 13 fdc1947 2016-2-16 08:12
关于“南昌”的一个猜想 这个春节,江西是出了一回风头,连主要关心科学和教育事务的科学网上都发出了不少关于江西人娶妻问题的议论。对于江西,我也凑一下热闹,不过,不是说娶妻的问题,而是说江西的省会南昌的名称。 去年,南昌大学简称“南大”一事曾经引起过全国许多人的注意。人们知道南昌大学过去曾自称“昌大”,而南昌也一直把自己简称为“昌”。那么,再问一下,为什么把那里称为“南昌”? 南昌市政府的官网在“ 名称由来 ”一栏中这样说:“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 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 ” 而《百度》上说:“ 南昌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因南方繁荣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 ”看来百度还是照着南昌市政府网站的说法去说的。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历史出处。 据东汉人写的《汉书·地理志》,汉代(西汉)设立豫章郡,其郡治就在南昌县,而更早的文献中则没有见到这个县名,所以,南昌这个名称应产生于西汉。 那么,南昌县是在汉代的什么时候建立的?这个在文献上好像并没有记载。据说在如今南昌城的东面有一座“灌婴城”,传说系汉初跟着刘邦打天下的灌婴将军所筑,以后“其城凡三改五移”。这是在今南昌附近建城的开始。以后,汉代设豫章郡于此(在春秋、战国时期,豫章处江、淮之间),但是,当时的县名为何,史料却缺如。在《史记》中也没有见过南昌县或者类似的城邑名称。 最近,在南昌附近的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是举国闻名的考古大事情。人们纷纷猜测,这位墓主很有可能就是第一代海昏侯,也就是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霍光等大臣废掉的昌邑王刘贺。 刘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他父亲刘 髆是汉武帝的第五个儿子,由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李夫人所生。 西元前97年,刘髆受封“昌邑王”,封邑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刘髆死后,他五岁的独子刘贺继承王位,成为第二代昌邑王。 西元前74年,汉昭帝去世,因其无子嗣,大将军霍光征召昌邑王刘贺主持丧礼,并将其拥立为帝。可是,一直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刘贺完全没有做皇帝的政治素质,据说他与从昌邑带来的那200来人荒淫无忌,不多天便干了1127件荒唐事,这样,只做27天皇帝就被霍光率众大臣废除。那200来个亲信被杀,而刘贺则被宽大处理,押回昌邑,虽然在重重监视下,但是仍然得到了原来的全部家产和二千户的“汤沐邑”。 西元前63年,刘贺被比他小一岁的堂侄汉宣帝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而迁徙到“豫章郡”,也就是如今南昌这个地方 。 所谓“昌邑”,就是一个叫“昌”的邑。 邑就是城邑,城和邑都是指居民点,只是城更强调周围的城墙。 古代的城邑名称往往是跟着主人走的。 例如,周天子所在的城邑,原来在今陕西西安附近,后来东迁到今洛阳附近,但是当时都称周,洛阳附近的所谓东周是后人对它的称呼。郑,最早在陕西渭南地区,后来一迁再迁,但是都叫郑,所谓新郑也是后人的对后迁地方的称呼。蔡,也是迁了许多次,如今河南、安徽还留下来多个名为“蔡”的地方,上蔡、新蔡、下蔡等。后代这样的事情更多,汉刘邦打下了天下,定都长安,让他父亲一起到长安,还把家乡丰邑沛邑的父老一起迁到关中陪伴他父亲,于是关中便出来了一个“新丰邑”。又如北方有一个徐州,一些徐州人被赶到了江南,江南便设立一个南徐;中原人出兵驻守福建,便把家乡的“漳”来命名他们新的家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说远一点,这种事情不但中国人有,洋人也有,美洲或大洋洲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地名是与欧洲相同的,只是加了一个新字,那便是殖民地的新居民把他们家乡的名称移植过来的。 “故昌邑王”从如今的山东被迁徙到赣江之滨,他有这么一大家子人,“汤沐邑”的两千户是供他驱使的,当然也跟着他走。他们所在的地方, 在今山东叫“昌”,迁到了今江西这片新的地方,也还是叫“昌”,也理所当然。为了区分,便把南面的称为“南昌”。这应当是“南昌”这个地名的来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汉武帝时代的《史记》和其他著作中找不到这个“南昌县”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这里还有一些问题,那就是这个与海昏侯国相邻的南昌县到底是什么时候设立的,是怎样分置的,这仍然是一个谜团,而在现今存世的文献中都没有找到。看来只有等待了,等待将来或许会出现的资料,地下新出土的,或者哪里新发现的。在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想象一下。 “海昏侯”是一个贬义的的称呼,当国家设立一个县和“海昏侯国”并立的时候,国家所属的县取名与“昏”相对的“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而,新设立的县取名南昌,应当是这个有监视海昏侯国作用的县的适当名称 。 我在这里提出的,只是一个猜想。但是,它毕竟有“故昌邑王”迁徙至此这样一点根据,比起如今流行的空口无凭的“ 南方昌盛、昌大南疆”还是要“有根有据”得多。您说是不是?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669 次阅读|27 个评论
鸟中四不像误入“歧途”
热度 10 xiyuniaoguo 2015-4-27 17:00
鸟种四不像误入“歧途” 火烈鸟是一种大型涉禽,因全身覆盖着美丽的红色羽毛而得名。大多数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其余的分布在亚洲和欧洲。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是盐碱湖、植被稀少的河口泻湖和海滨。奇怪的是 2011 年几只大红鹳,竟然将机场跑道当成水面,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这已经是它们第三次到了了, 1997 年 9 月新疆哈密林业处获得一只,地点在哈密二堡,当时认为是偶然路过新疆。 11 月上旬由于暖气候的影响,又有一群(约 10 只)飞临乌鲁木齐市近郊,其中一只亚成体因有伤而被捉住 ( 标本藏于新疆流行病研究所 ) 。它们的到来,引发了我们浓厚的兴趣。 马鸣等拍摄 荒野新疆供 鸟中四不像 火烈鸟是一种大型涉水鸟类,火烈鸟体型大小似鹳,高约 106 cm ,翼展 150 cm ,雄性较雌性稍大,长着向下弯曲的嘴巴,上嘴平而薄,像眼睑一样覆盖在下嘴上。脖子有 19 节颈椎骨,可以灵活地转向和弯曲。火烈鸟拥有一双又细又长的腿,可以在水里悠闲地漫步觅食。全身覆盖着红色的羽毛,有的还长着黑色的飞羽,看上去十分艳丽。有化石证据表明火烈鸟早在 3000 万年前就已经分化出来了,比其他大多数鸟类早得多。 不过,火烈鸟的分类问题却困扰了鸟类学家很多年。根据其骨架结构、卵白蛋白质和生活习性等,可以把火烈鸟同许多不同的鸟类联系起来。比如,火烈鸟的盆骨和肋骨结构和鹤类相似,卵白蛋白质的构成和鹭类接近,火烈鸟幼雏的行为习性和雁形目很相像,成鸟长有脚蹼和防水的羽毛。后来,分类学家将火烈鸟划分为一个单独的目——火烈鸟目( 罗千淘 2011 )。它的眼睛呈红色,虽然很小,但却十分锐利,既使在行走时,也能看见水中的昆虫和其它食物。 虽然四不像,但是绝妙的进化使得火烈鸟具有不同寻常的特征。为了行走在浅滩上,它们需要细长的腿,同时颈也随之长得修长,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到地面取食。为了让脚掌不至于陷进淤泥,其脚趾间长着薄膜(璞)。弯曲的喙,是为了提高过滤水和稀泥的效果。火烈鸟是鸟类世界里独一无二的用嘴巴的上半部分而不是下半部分吸水的鸟,对它们而言,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吸进水。而薄薄的舌头能够像四冲程活塞那样来回运动,在快速地吸入浑浊的水的同时将水经过旁侧的过滤器挤出去,只留下能够咽下的东西—滤出的食物。每天,大火烈鸟的进食量会达到自身体重的四分之一。 单腿站立之谜 无论是生活在动物园里还是生活在野外的火烈鸟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在多数时间里总是一条腿站立,另一条腿则弯曲在身体的下面。这意味着单腿站立是火烈鸟的自然习性,而不是被关在动物园里因环境压力造成的。有许多种理论试图解释这个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有一种理论认为,火烈鸟单腿站立是为了节省能量。一些鸟类学者认为,火烈鸟在睡觉时也是单腿站立,它们的大脑一半是睡着的,另一半是醒着的,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把一条腿弯曲在身体下则是为了保存身体的热量,因为这样可以将暴露在空气中的皮肤面积减到最小。双腿交替站立还能让腿得到休息,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这种血液循环理论为许多科学家所认同。火烈鸟长长的双腿需要一个强大的血液循环系统来支持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特别是当火烈鸟站在冷水中时,心脏会被迫向双腿输送血液以保持其温度。所以,将一条腿弯曲到身体下面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 另一种理论认为,单腿站立可以帮助火烈鸟伪装自己——一条腿看上去就像芦苇或草叶。不过反对者提出,火烈鸟的猎物都是些甲壳类和贝类小动物,它们不需要在捕食时伪装自己。而且火烈鸟的身体是很显眼的粉红色,它们不太可能成功地把自己伪装成芦苇或草叶。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火烈鸟单腿站立是为了在遭遇袭击时跑得更快。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单腿站立的火烈鸟应该比双腿站立的火烈鸟起飞得更快一些。然而,有研究人员对两者从静立到开始奔跑所需时间进行的测量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此外,还有研究证明,火烈鸟单腿站立也不是为了在多风环境下保持平衡。火烈鸟的招牌动作——单腿站立之谜,就像大自然里的很多奥秘一样,至今仍未有确切的答案 有趣的繁殖 火烈鸟产卵很有趣,它们先在浅水中,用泥筑成高墩,再做巢于墩上,然后产卵于巢内。巢距水面一般可达 50-1500px 。刚孵出的幼雏,嘴是直的,全身被白色绒毛,双腿为灰黑色,十分可爱。小火烈鸟在几个月之后,逐渐长大,嘴变弯曲,毛色也变了,腿的颜色由灰黑变成红色( 严旬 1984 ) 。 图片来自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出生两个星期之后那傲慢弯曲的嘴才开始显现,而出生后整整两个月幼鸟都由双亲喂养。就像鲸鱼一样,火烈鸟双亲以一种液态的分泌物—“鸟奶”哺育幼鸟,不过这种“奶”是红色的,由处在食道里的特别腺体分泌而成,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还夹杂着血液和少量的浮游生物。不仅是雌性火烈鸟,雄性也同样能为“孩子”供奶。像企鹅一样,火烈鸟群里也设有一个“幼儿园”。双亲外出觅食时,值班的火烈鸟“保姆”负责看护照料幼鸟们。一个这样的群落里幼鸟数量可达到 200 只。但是火烈鸟双亲根据声音很快就能认出自己的孩子来。火烈鸟 2-3 岁才能成熟,它的寿命甚长,可达七八十年,有寿鸟之称。 变色之谜 然而,火烈鸟刚出生时羽毛是灰色或白色的,随着火烈鸟渐渐长大,羽毛的颜色就会变成粉红色,而且这粉红色常常还会发生变化,时深时浅,有时甚至会回归到白色。火烈鸟羽毛的颜色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变化呢? 图片来网络无任何商业用途 科学家通过长年研究,终于揭开了火烈鸟羽毛变色之谜。他们发现,成年火烈鸟的羽毛究竟长成粉红色还是白色,完全取决于它们吃的食物。在火烈鸟的主要食物———藻类的甲壳类(如像蓝绿藻和腮足虫)中,含有一种叫做类胡萝卜的色素,火烈鸟肝脏的酶将类胡萝卜素分解成粉红色和橘色的色素微粒,这些微粒被储存在火烈鸟的羽毛、嘴巴和腿上,使它们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有的火烈鸟直接吃藻类,身上的颜色就鲜艳美丽,有的则吃以藻类为食的小动物,身上的颜色就比较暗淡。成年火烈鸟会给雏鸟喂食红色的“奶”,其实红色“奶”的秘密就在于里面含有角黄素(类胡萝卜素之一),所以呈现出来的颜色就是红色的。雏鸟将这些色素储存在自己的肝脏中,等它们长大以后,这些色素就会转移到羽毛上,使羽毛变成美丽的红色(吴学平 2011 )。 对于异性来说,一只火烈鸟亮丽的羽毛意味着它非常健康,因为只有这样它才会有闲心和足够的时间来将自己打扮得更漂亮,如果和这样的对象配对,应该能够增加繁殖成功的机会。研究人员的确也发现,颜色鲜艳的火烈鸟比颜色暗淡的同类更早开始繁殖,而越早开始繁殖越能占据优越的繁殖地点。
个人分类: 科普|8674 次阅读|22 个评论
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benlion 2014-12-5 16:07
纵观人类历史,地中海到欧洲北海区域、印度洋到黄海区域的东西方的贸易与交流,包括,丝绸之路 - 西安到耶路撒冷和茶马古道 - 云南到印度、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 公元前约2千年,亚伯拉罕和夏禹时代,印度民族从黑海-里海迁徙,以色列人出埃及到波斯时期,中国是商周朝代。 红海、波斯湾到黑海-里海和咸海之间区域的中东,成为东方印度-中国文明与西方拜占庭-欧洲文明的贸易与交流枢纽,包括,埃及-以色列到黑海-里海区域、中亚到印度等。黑海-里海区域,经历了阿提拉帝国、可萨汗国的时期,都成为了东方到西方的迁徙路径。 近现代欧洲,在南欧、东欧与拜占庭之间的区域,形成了意大利北部到荷兰北海区域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而在查理曼欧洲的南、北区域诞生了近代科学和现代工业。 从中国的君权文明到欧洲的商权文明,而后,到北美进入民权文明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开启于中下游和东南海岸线的区域,而后,到渤海湾和中原发展。 -(文明发展的路径)-
个人分类: 201415|1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水源而长途迁徙的澳洲斑长脚鹬
热度 10 mimu 2014-10-21 12:47
刚看到科学网官微的博文 沙漠禽鸟为水源长途迁徙 ,文中所说的鸟指的是斑长脚鹬。想起来我在澳洲还真的拍到过这种鸟,现发上来和大家分享。 斑长脚鹬是反嘴鹬科的成员,仅在澳洲南部、西部及中部沙漠地区有分布。反嘴鹬科( Recurvirostridae )有三个属,分别为反嘴鹬属( Recurvirostra )、长脚鹬属( Himantopus )及斑长脚鹬属( Cladorhynchus ),前者一般称之为 Avocet ,后两者则统称为 Stilt 。 斑长脚鹬( Cladorhynchus leucocephalus )英文名为 Banded Stilt ,因其繁殖羽有一道栗红色的胸带而得名。我国广布有一种黑翅长脚鹬( Himantopus himantopus , Black-winged Stilt ),与其主要区别就是没有这道胸带,其它区别特征还包括黑翅长脚鹬的繁殖期间后颈部分为黑色;背部羽毛也为全黑,而斑长脚鹬背部为白色。黑翅长脚鹬在全澳洲也广为分布,邻近的新西兰还分布有一种全黑色的黑长脚鹬。 斑长脚鹬大小约 36-45 公分,比黑翅长脚鹬( 35-38 公分)略大,但比澳洲的红颈反嘴鹬( Recurvirostra novaehollandiae , Red-necked Avocet )略小。所以那篇报道中说这种名为斑长脚鹬的鸟比体形最大的鹬略大一点,我还没搞懂是什么意思。斑长脚鹬和黑翅长脚鹬都有一双长长的红腿,这是它们作为涉禽的资本,便于站在较深的水域中摄取食物。 斑长脚鹬喜欢生活在盐度较高的开阔水域,这组照片就拍摄于墨尔本附近的一个荒芜的盐场。这种水鸟虽然目前是无危,但是和人类还是保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不太容易看到,看看它们可以在我眼前安然洗浴,就知道我的隐蔽工作做得不错了吧。 斑长脚鹬的迁徙方式实际上很复杂,除了上面所说的为水源而长途迁徙外,可能还与其他摄食及繁殖习性有关。这种电子跟踪的方式 , 比环志来得更快捷, 在我国类似黄喉噪鹛、弄岗穗鹛之类鸟类迁徙规律的研究中也应该大有用武之地。 我的野鸟系列索引: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4206do=blogquickforward=1id=631563
9406 次阅读|22 个评论
[转载]角马迁徙
majiaping 2014-7-30 10:51
角马,也叫牛羚,是一种大型羚羊,它生活在非洲草原上。 角马这种动物,喜欢在非洲东边和南边待着。因为,那有两个非洲很霸道的大草原,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和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MasaiMara National Reserve,这个公园其实横跨两国),两个公园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塞伦盖蒂——玛拉生态区,属于热带草原性气候区。 角马是一种迁徙动物。所谓“迁徙”,糙话就是搬家,文化一点的表达就是指一群生物每年固定时间按固定路线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那有人会问了,好好的住着,为啥老搬家,多累腾。为了生存! 迁徙开始喽!从7月到10月,位于北面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雨季)因连绵的降雨而孕育出新鲜青草,芬芳的青草气味,将一百三十万原居于南面塞伦盖蒂(旱季)的角马深深吸引,使之汇聚成为动物世界最大的一组移动群体,并且,无惧水里那凶猛的大鳄鱼,前朴后继的,前呼后拥的横河跨境,进入新天地。他们越过边坦肯边境进入开阔的马赛马拉,在广袤的地平线上如浪潮般一波一波涌进来。如斯景象,也造就了独步天下,举世无双的牛羚角马大迁徙。 但是,角马们从大唐(坦桑尼亚的塞伦贝蒂)出发,徒步3000多km,历经八十一难,才能到达西天,即达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到达西天之前,要过最后一道关卡,就是通天河(马拉河),河里有神兽当道(两种动物会吃掉角马——一种是世界上最大、最凶残的尼罗鳄、另一种是非洲之王河马)。每年10月、3月这里都会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场景:惊险、残酷、爱和野性交织融合在了一起。 有一年10月,马拉河的河水不再湍急,甚至有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对于人类来说,卷起裤腿就可以过河了。成千上万的角马聚集在马拉河岸边,这个地点是角马每次的必经之地。河里的尼罗鳄和河马依然在注视着角马,等待着丰盛的大餐。 这时,几头年幼的角马发现在离准备过河的地点不远处河水很浅,而且尼罗鳄和河马在那里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于是,不少年幼的角马聚集过去,准备从那里过河,躲避尼罗鳄和河马的攻击,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几十头看上去像是头领且年老的角马过来驱赶那些年幼的角马回到原处,不允许它们从较浅处过河。角马们注视着这个举动,没有一头出来阻止。接着,角马开始过河。后果可想而知,角马死伤众多。 这一场面被《动物世界》摄制组真实地记录下来。工作人员问导游,角马明明知道马拉河里有凶恶的尼罗鳄和河马。为什么不从较浅且没有尼罗鳄和河马的地方过河,而是依然选择以前的路线呢?这不是找死吗? 导游说,是的,角马知道河浅处没有尼罗鳄和河马,从那里过河可以说是很安全的。但是角马也知道,马拉河像今年这样的情况难得一见,很多角马一辈子也遇不上。如果角马尤其是那些年幼的角马选择了从较浅处过河,并顺利到达对岸,那么次年3月,它们又要回来,再经过马拉河时,面对成群的尼罗鳄和河马,它们还敢过河吗?年幼的角马是角马种群繁衍生息的希望。它们过不了河就意味着死亡,那对整个角马种群意味着什么呢?所以,角马必须要教育年幼的角马放弃那老天疏忽的“恩赐”。以免丧失了抗争命运的本能,而是选择始终贯穿角马生命的危险———与尼罗鳄和河马的斗争。 面对鲜有的安全和屡见的危险,角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生息而选择后者,这就是角马的生存法则。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角马面对凶险的生存环境能繁衍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个人分类: 科普|44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才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热度 54 Taylorwang 2014-2-18 08:33
当他还在童年时,对美丽的帝王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美丽的精灵,春天从南方飞来,然后又向北方飞去,它们来自何处,它们又飞向哪里? 为了了解帝王蝶的迁徙规律,学校毕业后,寻找了从事教育的工作,并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他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侣伴,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在捕捉到的一些帝王蝶的翅膀上粘上标志,然后再发动全国的青少年科学活动的志愿者,一起参与调查了解这些帝王蝶的行走路线。每年数百万只帝王蝶在空中飞舞,能粘上标签的是其中的极少部分,这些有标签的帝王蝶,后来又被发现的几率应是很少的,可能 0.1% 都不到,他们就这样, 经过 30 多年的努力,也基本摸清了这些帝王蝶,从美国南部到加拿大的基本迁徙路线。 并调查了这些帝王蝶在一年内要完成这样的大迁徙,必须经过三代的生长过程,草原上与农田边的乳汁草为其幼虫的主食。到了北美的加拿大,这些帝王蝶生命周期延长了许多,体型会增大 5-8 倍,积累充足的脂肪和能量后,随着冬季的来临,开始向南回迁。 为了了解这些帝王蝶到哪里越冬,这对老夫妻,将全家的家当都装在一辆不大的房车上,追踪到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 寻找了许多地方,仍是找不到这些帝王蝶冬季越冬的场所。 又过了几年,有一对小青年,在墨西哥的一条山间公路上,因遇到大雨,随雨掉下了许多帝王蝶,想到以前报纸上有关帝王蝶迁徙研究的广告,就写信给这对研究帝王蝶几十年的老夫妇。这对老夫妇就聘请这一对新婚夫妇,帮助寻找这些帝王蝶的越冬之地。又经过了二年的调查走访, 最终在墨西哥中部的非常窄小的区域,有几座四季长青的山峰顶部,天然的冷杉树上,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越冬的帝王蝶。 它们不吃不喝,等到第二年三月,又开始新一年的向北迁徙。 从影片中,那对老夫妻,不顾医生的劝阻和忠告,艰难地登上山顶,最终到达帝王蝶的越冬地。他们已经老态龙钟,当满树满树的帝王蝶,震撼地显现在面前,他们是多少的激动,更惊奇的是, 在地上,他们捡到了一只翅膀上有他们标签的帝王蝶,证明这里越冬的帝王蝶,真是从美国那边迁徙过来的。 他们用了四十多年的研究,解开了帝王蝶的迁徙之迷,在上世纪 80 年代,他们也得到了他们应得的荣誉, 获得加拿大自然科学奖。墨西哥的帝王蝶的越冬地,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这是一部片长约 40 分钟的 3D 电影,它展示了一个研究自然的科学家应该具有的执着和认真。 这种研究的动机就是为了揭示自然的秘密,与经济利益没有半点关系,当初也没有研究为了获奖的冲动。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现在我们身上常有的浮躁 ,有时研究的进展非常缓慢,但坚持自己的研究目标不放松。也许他们也获得了一些类似于“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资助,但他们并不追求奢华的生活享受,几十年如一日的风餐露宿。现在我国的“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已达 80 万元,是足够支撑许多类似的研究的,但 我们要求必须四年内完成所有的研究,而不是四十年! 我们与他们的最大不同点在于我们希望研究的成果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而不是主要为了探索某种自然秘密,或解决什么科学问题。 这也是一部从美学角度值得一看的 3D 电影。我在广东科学馆的 I-MAX 影院观看的。巨大的银幕,在宽视角的立体眼镜下产生逼真的立体效果。 在四季常青森森的冷杉林中,在开满薰衣草蓝色花朵的草原上,在加拿大开满各色鲜花的花园里,在北美五大湖的空中,置身于那漫天飞舞美丽的帝王蝶群中,它们似乎触手可及。再配上柔漫的音乐,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美妙享受,使你屏着呼吸,留连忘返。 关于帝王蝶迁徙,读者还可参考 科学网博友徐大彬发表的相关 博文 。 《帝王蝶的迁徙》3D电影广告 在帝王蝶在迁徙途中的森林里 停在冷杉树枝上越冬的帝王蝶 (所有照片来自网络,致谢!)
27609 次阅读|120 个评论
海岸线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热度 1 smallland 2013-8-16 17:07
人类走出非洲,并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的目标,只是追逐利益。走出非洲,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完成的壮举,而是像游牧民族追逐水草一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走出非洲后,大概沿着两类不同的路线。一是陆地,主要是追逐大型猎物,一路走到西伯利亚。再冷,只要有猎物,就不愁生存。有研究表明,几种大型动物的灭绝,与现代人走出非洲后的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吻合。 另一条路线,就是海岸线。顺着海岸线--还有短距离的渡海,现代人六万年前就已经到了澳洲。 最后一个冰河时期的现代人,也是顺着海岸在欧洲迁移。 海岸的好处,虽然没有大型猎物,但能提供稳定的食物供应,譬如贝壳类。 等 农业文明开始,辛勤劳作就能养家糊口,沿海地区的生活就显出劣势,没有海水养殖,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坐吃海空了,产量必然下降。 等工业文明发展起来,捕捞工具改进了,沿海捕鱼显然又有优势了,你可以跑的远一点,而农田的束缚却是固定的。特别是,现代物质文明下,许多沿海地区因为海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 人类对海岸的利用方式变迁,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史。
33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企业正在由南向北迁徙
redtree 2013-7-11 23:52
重金属污染:无法承受之“重” ​调查显示重金属污染企业正在由南向北迁徙 作者:彭科峰 李瑜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11 9:02:29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李瑜 “附近制铜工厂排出的烟气,将很多村民的麦苗几乎全部‘熏倒’。隔壁村的孙大哥承包了十几亩杨树林,烟气一过,树叶全部脱落,人急得眼睛都红了。” 7月7日,在“河南新乡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上,新乡大块镇小块村的一位张姓村民不停地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诉说着重金属污染给他们带来的“灾难”。 小块村的遭遇并非中国重金属污染的个案。从全国的角度来看,一场由南至北的重金属迁徙正在中国大地悄然上演。 虽然重金属污染相关防治政策的频频出台,给公众带来了改良环境的美好期许,然而碧波下涌动的“暗流”却让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警钟长鸣不止。 被重金属污染的村庄 “这污水浇出来的小麦你们自己敢吃吗?” “不吃,都卖给你们了……” 今年3月26日,这则“幽默”的新闻报道,让人们记住了河南新乡大块镇小块村。 如今,几个月过去,当污水的记忆逐渐从人们的脑海中褪去时,村中潜伏的更大生存隐患——重金属污染,却在慢慢浮出水面。 国内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小块村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铬渣堆、电镀厂污水、工业废渣、化工厂污水、废弃干电池以及其他小型工厂的污染。 “现在有几百吨的废旧电池就在村里的河水中,有的甚至被直接扔到了村外。”张姓村民介绍说,之前倒闭的黄河化工厂给村里留下了几百吨的铬渣。2011年,国家进行了集中处理,将六价铬(黄色)处理成三价铬(绿色),并进行了掩埋和覆盖。但奇怪的是,处理过的铬渣是黄色的,且掩埋的位置处于村民水源地上游一公里左右。 他还告诉记者,“十五六年前,村中要是有谁得癌症,是大过天的事。现在,大家都不会感到很惊讶了。得肺癌的人很多,村中的癌症患者正在趋于年轻化”。 然而,对于村中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环保的概念还很陌生。他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真切的痛苦。 “自然大学”志愿者张海燕认为,人们内心的不安已随重金属污染的加剧而与日俱增,如不觉醒,村庄终将在人类自己生产的垃圾中消逝。 由南向北的迁徙 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对经济发展速度的追逐,广东、浙江等沿海区域出现了大批的民间作坊和小型工厂,并由此成为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 “当时,全世界70%的电子垃圾在那里拆卸,然后卖掉,余下的电子原件又往往被处置不当。这也导致广东、浙江两省一些儿童的血铅含量较高。”沈阳化工大学退休教授李庆禄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不过,国家政策的跟进,让诸多违规企业不敢在南方长期扎寨。199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令取缔关停了15种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产品质量低劣、技术装备落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重度污染小企业。 面对强势来袭的重拳,许多南方的重金属企业并未坐以待毙,纷纷开始了各自的“北伐”之旅。河南、河北、东北三省、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成为新一轮的受难者。 新疆乌苏市农技站专家马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近年来,很多河南的企业出现在了新疆地区。“新疆和内蒙古都有个比较严重的思想误区,叫做‘无工不富’。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许多重金属污染企业也就乘虚而入。” “目前,内蒙古境内煤化工产业盛行。尽管它们均通过了环评,但仍然存在一些违规操作的现象。”李庆禄还指出,由于交通便利、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因素,很多重金属污染企业都集中于某些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等“三不管”地区。 治理污染须拓宽眼界 多年来,对于重金属污染,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处理,而忽略了采用多元化方式解决的可能。 “我们应学会用经济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环保人士胡德强认为,可以通过推动环境立法,让那些存在污染可能的企业强制参加投保,把保险作为治理污染的方法之一。当污染发生时,污染企业必须提供治理措施,或者让环境恢复到某种可以治理的状况,否则不予赔偿,这样就会对企业形成一种有效的制约。 “科学松鼠会”成员田不野则表示,重金属污染治理并不是不可触碰的顽疾,只要情况不是十分严重,都可以改变。比如,可以种上一些能适应重金属的植物,将其变成生态观光区。 “沈阳地区已将众多污染企业集中于一处,将污水、废弃物和有害气体进行统一规划处理。然后,将原污染地区重新利用起来,建成经济技术开发区,避免资源浪费。”李庆禄向记者介绍了沈阳的成功经验。 “归根结底,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是个社会问题,考验的是当代人的政治智慧和眼光。”李庆禄进一步指出,“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发展、为什么而建设。一旦本末倒置,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必将为这些错误买单。” 《中国科学报》 (2013-07-11 第4版 综合)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1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人和人生本初需求分析
热度 1 liu005777 2013-1-18 09:13
——刘全稳 题记 : 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会走向哲学、走向唯心 引子 :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使我反复思考着同一个问题——人与人生的本初需求。 1 )法国的影星富豪迁徙到莫斯科郊外变成了俄罗斯人——人生本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世界本是人都具有迁徙的自由; 2 )印度的公交车轮奸致死人事件,激发起全面的妇女生存与生命保障维权运动——人都应该生来平等不被侵犯,人不应该有三六九等; 3 )兰考火灾烧出了袁厉害,烧出了弃婴的生命救助问题——人都应该享受正常生长的权利,无论是亲养与寄养,亦或是公家收养与私人收养; 4 )“兰舟”人表面上是在讲版面被改动的事,实则是在告诉你我应该拥有怎样的言说人生。 恩格斯的《从猿到人》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经典解释。 在西方文明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优先直立起了身躯。所以,一个凡事都直不起腰身的人,不会是一个健全的人,或者说,不是一位享受到了尊严的人。可是: 古老中华文明认为(秦以前文字字形表明),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会弯腰思考问题、会弯腰劳作养活自己与家人。会弯腰才是人的本质特征。一个遇事不会弯腰的人,一生会充满坎坷。 直腰与弯腰,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视角,所以,人——实质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何让人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拥有美好的人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任何国家政府与人民都应该正确面对的问题。因此,理解人与人生的本初需求完全必要。 人,不仅具有生物学特征,也具有行为学特征,还具有宗教学、社会学特征。 人之区别于人或者动物,在于语言(说话)、文字(姓名)、地域(环境、肤色)、行为(法律)、技巧(艺术、传统、方法)、信仰(习俗、宗教)、思想(意识、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处世哲学(世界观)。 “中国人是最聪明的人”——常有一些见多识广的华侨、华裔、名家、留学生、海龟、土鳖、名媛、大牛如是说。其理由为中国人会逆向思维与计算,当别人认为人具有直腰特征的时候,中国人看到的却是弯腰特征。 人——究竟是应该以直腰作标志,还是应该以弯腰作标志? 难道是外国人错了吗?抑或外国人没有搞明白? 这的确是个问题。也许是一个中国人自古至今都没有搞清楚的问题。 难道?一个问题都没搞清楚的人群会夜郎自大地自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群? 所以,有必要从头到尾捋一捋。捋一捋(赵本山语)人的一生,不再被人忽悠很重要。 人的生命究竟是该从受精卵形成开始算起,还是该从胎儿越过产道或破壁的那一刻开始算起?作为一个计划生育政策仍然被严格执行的中国大陆人,我只能选择后者。 因此,衡量人的生命的正常与否应该以器官的正常形成和大脑的形成为指标。心脏只能算一个器官,否则,提供人之生命的卵子和精子都是生命。从这点上讲,人的生命的结束应该以人的大脑死亡为标准。 人生的第一需求是什么?其实并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试问:婴儿在破壁前一刻与破壁后一刻,生命体本身产生了什么区别?器官上没有区别——什么也没多什么也没少;只有表达愿望(这时还没有思想,思想是有生长过程的)、时间、空间上的区别。 关于时间和空间问题我已有专文论述(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0142-643272.html ),现有技术条件下任何人的时间和空间都是一样的,也不存在被剥夺现象。除非遇到难产死亡、溺婴、天灾降临等出生即死的奇特事件。 除了时间和空间,区别最大的就是人的愿望了。人有很多种,人的愿望有很多,人的一生中不同时期愿望也不一样,但人的初始愿望都是一样的。 考察所有人的愿望或人的所有愿望是没有必要的,而考察人的最初愿望则是很有意义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人生的第一需求是相同的。 人生的第一需求就是——破壁——了解外面的世界,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出现与存在!假如一个人不能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勿宁蜷缩于黑暗的子宫,除了阴暗尚有温暖。 所以,从人生的第一需求视角,我认为,人的归隐是一种有逆人性的做法,不值得提倡。我曾经写了,在高速公路如此发达、网络、手机技术如此先进的当下,归隐是几乎不可能的(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0142-635738.html )。 如果说娘胎里有网线连接的话,人之归隐的最好去处就是回到娘胎——子宫。世界上已没有净土可以提供给人归隐了。即使张家界、五台山、九华山,或者道源圣城、偏僻山野,都是人来人往、人声鼎沸,而且,没有一家佛门不接受人民币亦或其他供奉。 我的小孩在医院刚出生,去看她时,只见她睁开两眼在好奇地打量天花板。所以,婴儿睁开眼睛与破壁具有同等属性。现代医学证明胎儿在子宫里就时有睁眼现象,这时双眼完全被子宫的黑暗笼罩。从这点上说,破壁是为了趋向光明,也就是说人性的第一需求是为了满足视觉,这就是我写“视觉~”(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0142-637017.html ) 时将其排第一的原因。 有人说,婴儿奋力越过产道的目的是为了挣脱束缚,向往自由。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解说。 我小孩出生的第一时刻我在家准备保温瓶等,因而,一些影视剧中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反应是大声啼哭的景象我并没有实际碰到,事后问老婆,她说当时自己疼得不知道关心身边的人和事,不晓得小孩哭了没有。 但我深信小孩出生后的第一反应是啼哭,你想,产道那么狭窄,头那么大,又有助产钳作用,环境又嘈杂,不说疼痛,单陌生就可以被吓哭。我的小孩刚出生时,头呈冬瓜形,头顶有圆痕,明显带有被挤压和被吸拽的痕迹,不疼痛不啼哭才怪。 在新疆工作时,我的少数民族部下热依汗向我描述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非常顺利,没有几分钟自己就搞定了,但第二孩子出生时第一反应是否大声啼哭,当时还真没有注意收集资料。我兄弟姐妹 6 人,老娘一共生了 8 个,本可以问下老娘就知道的。算了吧,还是留点事以后或者别人去做吧。 如果说人生第一需求是向往光明的话,那第二需求无疑是表达感受。啼哭是最初始的表达感受的方式。先为法国人变更国籍再为俄罗斯人也是一种表达感受方式。“兰舟人”的行为也是一种表达感受方式。 啼哭是弱势者向强势者表达意见的最本初方法,这是因为弱势者还不会说话,没有掌握与发挥语言功能的实力。 假如一个人生下来就丧失语言功能,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他 / 她只好学习一门独特的哑语用于和少部分人群交流,以表达彼此的愿望。 假如一个人后天丧失了语言功能,无疑是更加痛苦的,因为他 / 她要放弃早已熟悉的技能。 假如一个人只是被人禁止发言,无疑也是非常痛苦的。他 / 她只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可以表达愿望的空间。这便是——迁徙。 所以,迁徙是人生的另一重要需求。 人脱离母体,被剪断脐带后,就失去了母体的养分供应,身体的机能需要消耗能量,就会感到饥饿。所以,人生的第三需求是——有吃。 至于“有住”“有穿”“有行”“有学”“有医”“有养”等都是后天变化的需求,属于“其他需求”,不是人的初始需求。“狼孩”的例子说明:当人的本初需求得不到正常对待时,人可能接受“兽性”启蒙。 当人的“其他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时,人们可以迁徙到其他空间。不是已经有人在寻找外太空的宜居空间了吗? 也许,向外太空迁徙只是人之思想的奔放,永远不可能实现。但人在固体地球表面上可以任意迁徙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先天属性,你、我、他,人人都一样,由不得人管。 历史和无数文化考古事实证明,人类的自由迁徙一直都在进行,而且迁徙的结果不仅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成吉思汗的开疆拓土、三星堆文化等都表明了人的迁徙是必然的也是自由的,结果也是美好的。遍布世界的“唐人街”“中国餐馆”表明世界绝大多数地方是可以供人自由迁徙的。 综上所述,人生的本初需求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即:出生,开口,吃好,迁徙。 我担心,当地球作为一个村庄,人越来越多,多到住不下,而外太空的宜居空间尚未找到,或者搬运技术不可以满足人的增长的需求时,很多人的出生资格将被取消、很多人将被禁止开口表达愿望、很多人没有吃的、很多人无法迁徙或无地供迁徙。人生失去了目标,那才是真正的人间悲剧。 如果一个地方存在上述现象,无疑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痛苦。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在写“上善若水”时,绝没有洞察到人是存在这些需求的,也没有认识到“上”应该如何满足人的这些需求。仅仅说了人说话要讲诚信(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0142-645197.html )。 转念一想: 中国人也许骨子里早就认定了人都是直腰的,在所有人都要求直腰的环境里如何生成下来,只能靠自己弯腰。所以,当地球上其他的古老文明都相继消失,中华文明却一直屹立不倒。
个人分类: 文化|3930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SSCI收录民族研究学科期刊14种
wanyuehua 2012-6-11 08:53
读者询问 SCI 是否收录有关民族研究期刊?今答复如下: 民族研究期刊主要被 SSCI 收录, 2012 年 SSCI 收录民族研究期刊 14 种,主要是美国的 Taylor Francis 出版社和 Sage 出版社出版,其中 SCI 、 SSCI 共同收录民族期刊 1 种: 1996 年创刊 Ethnicity Health 《种族划分与健康》 , SSCI 、 AHCI 共同收录民族期刊 2 种: 1976 年创刊 Identities 《认同》、 1967 年创刊 Patterns of Prejudice 《偏见》。 SSCI 收录民族期刊 11 种: 1978 年创刊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民族与种族研究》、 1995 年创刊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文化差异与少数民族心理学》 、 1969 年创刊 Black Scholar 《黑人学者》、 2001 年创刊 Ethnicities 《种族划分》、 1970 年创刊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黑人研究杂志》 、 1971 年创刊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种族学与迁徙研究杂志》、 1988 年创刊 Journal of Refugee Studies 《难民研究杂志》 、 1995 年创刊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国家与国家主义》、 1999 年创刊 Souls: A Critical Journal of Black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灵:黑人政治、文化与社会批判杂志》、 1998 年创刊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种族、种族划分与教育》、 1959 年创刊 Race Class 《种族与阶级》。 详细期刊目录请看附件. 附件: 2012年SSCI收录民族研究学科期刊14种目录.doc
个人分类: SSCI投稿|5809 次阅读|0 个评论
恐龙活动可能曾对地球板块移动产生过影响
热度 3 gzchengzhi 2012-5-2 09:00
恐龙活动可能曾对地球板块移动产生过影响
  4月9日我发的博文“ 恐龙迁徙过程对地球转轴倾斜的影响 ”,认为恐龙的迁徙活动造成了地球自转轴倾角的偏移。这些天想了一下,如果恐龙的活动有这么大的能量,那对于浮动的地球板块的移动,更是应该有看得见的效应。   我记得以前在街上看到工人进行路面施工,一个施工人员拿着铁锤子,没敲几下就将几十公分厚度的路面敲碎了。这说明在不需要借助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动物本身所具备的能量已经足以对地球表面产生致命的损害。   而番禺莲花山古采石场壮观的人工“悬崖”更是引起我心灵的震撼,我感到在古代没有内燃机、蒸汽机等外部能量驱动的工具的条件下,仅凭人力就可以将一座石头山进行如此的改变,真的是不能够小看生物的力量!   如果那么渺小的人类都具备这么大的能力,对于远古时候的恐龙来说,仅凭借自身的体重和力气,更可以实现对自然的改变。   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在恐龙出现之前大陆还是比较完整的,而且与地球结合的也比较紧密,这时候大陆漂移的速度也比较慢。   随后恐龙出现了,随着恐龙的身材越来越大,其行走奔跑引起的震动就如同工人手中的铁锤,不断敲击着地面,久而久之,地面开始松动,这时候大洋中的海水开始大量渗透进陆地之中,导致陆地与地球之间的连接层开始完全松动,这为大陆板块的更大规模移动提供了可能。   然而恐龙的活动并没有停止,在恐龙有序(迁徙)或无序(觅食、追逐)的运动过程中,再次形成了“锤子效应”,将地面震碎,导致地面出现裂缝。   然后通过恐龙的运动以及潮汐现象等,最终导致盘古大陆支离破碎,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当然对于恐龙本身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在已有证据表明在白垩纪晚期,地球上曾经出现过大规模的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现象,这可能跟当时地球板块的运动的加剧有关系。    简单比较:   
5707 次阅读|9 个评论
聆听自然的智慧——鸟儿为什么不迷路
热度 4 sheep021 2011-3-15 16:59
鸟儿为什么不迷路 ? ①早在几百万年以前,鸟儿就可以做环球飞行了,而且在夜间也能赶路,那么,鸟儿为什么不迷路 ? ②许多科学家认为,一部分飞禽是靠地球磁场来定向导航的。信鸽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磁场像空气和水一样,是生命不能缺少的。我们感觉不到身边磁场的存在,是因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这一物理环境因素。可信鸽不但清楚地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地磁场强度的大小,而且能随时识别地磁场强度的细微差异,它们就是凭借着这种特殊本领准确无误地飞回家的。 ③美国生物物理学家查尔斯·沃尔科特教授在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曾做过寻找鸽子体内磁罗盘位置的实验。他首先测量了鸽子各块组织的磁性,然后选择出那些具有磁性的组织,分成更小的块,再依次测量各小块的磁性。研究范围渐渐缩小,最后在每一只鸽子体内都找到了天然磁性物质。它不到 1 毫米大,位于鸽子眼窝后部靠近外侧的脑组织部位。 ④不过,飞禽是否真能凭地球磁场辨认方向,仍是一个争议很久的问题。本世纪初,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说,认为鸟儿是依靠太阳来指引方向的。德国鸟类学家克莱默博士把几只处于迁徙季节中的鸥椋鸟放进一个圆形的亭子里,亭子上开个能看见的天空的窗,然后记录下亭中每只鸟的栖息位置。他发现,它们经常头朝着本应迁徙的方向。当窗户关上后,它们就失去了方向,四处乱飞乱跳。后来,他在亭子内装了一盏“灯”当做太阳,让人工太阳在错误的时间和方向升落。结果,鸟儿又朝着人工太阳的错误方向飞去。 ⑤克莱默博士的实验似乎为太阳决定鸟儿航向的假说找到了有力证据。但是,在阴天或夜晚,没有太阳的时候,鸟儿又是凭什么辨认方向呢 ? 而且,太阳位置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利用太阳测定方向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少,鸟的身体中需要具备一种几乎相当于钟表的计时器官。 ⑥ 针对这种较含糊的理论 ,德国佛雷堡大学飞禽学专家绍尔博士提出了 进一步的看法 。他认为,除太阳外,鸟儿同样地能根据星辰来决定飞行方向。他在迁徙季节把一批夜莺关在笼子里,摆在能看见天空繁星的地方。他发现,夜莺一看见夜空就开始振翅欲飞,而且它们每一只都会选好一个位置,像罗盘上的指针一样。他把笼子旋转到另一方向,夜莺也跟着转向。后来,他又把夜莺放在人造星空模型里,夜莺还是选出了它们在非洲冬季居住地的正确方向。但是,当把人造星空的星辰位置摆错时,它们也会跟着错。这个实验证实了飞鸟根据星辰来进行定位的推测。 ⑦那么,飞禽为什么能根据太阳和星辰来导航呢 ? 有科学家提出,光照周期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⑧现在还有一种较流行的理论认为,鸟类的迁徙习性和辨识旅途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只能用遗传来解释。鸟类的迁徙习性是由于史前时期觅食的困难所造成的。那时,为了寻找食物,鸟儿不得不进行周期性的长途旅行。这样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各种迁徙习性就被记录在它们的遗传密码上,然后经过 DNA 分子一代代相传下来。 ⑨可是,这种遗传能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 既然知识的获得性不能遗传,那么定向识途的知识又怎么可能编入遗传密码呢 ? 这又是摆在遗传学家面前的一大难题了。 ⑩在研究中,人们还发现,除了 地球磁场 太阳 星辰 遗传 因素外,飞禽的红外敏感性、嗅觉和回声定位系统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究竟是哪种因素直接决定着鸟儿千里迢迢远行而从不迷路 ? 这一神秘而又有趣的生物之谜正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揭秘:飞鸟撞火与“自焚”无关(摘自: http://news.sohu.com/20100916/n274975520.shtml )   王紫江教授说,多少年来,这种鸟类集体扑火“自杀”的现象都是一个谜。人们凭借神秘的自然现象,插上想象的翅膀,编撰出许多凄美的故事传说。   其实,有关“飞鸟自焚”的奇观,在古代的文献中也是有记载的。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郡有叶榆县,县西北八十里,有鸟吊山,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到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再到此山考察,也留下记载说:“风羽,一名鸟吊山,每岁九月,鸟千百为群来集坪间,皆此地无有者,土人举火,鸟辄投之。”而研究鸟类的工作者随后考察发现,古人提到的叶榆县,其实就是今天的大理市。   自1958年以来,许多研究鸟类的工作者,曾相继前往大理“鸟吊山”和南涧“凤凰山”等地方进行考察。王紫江教授说,尤其在1995年,分别在多个地点连续开展鸟类环志工作以后,鸟类工作者积累了大量资料,才逐步揭开“鸟吊山”的神秘面纱,认清了“鸟吊山”现象的本质。   研究发现,飞鸟撞击的不仅仅是火堆,有些时候,发光的车灯,手电筒,以及电灯,都会引诱飞鸟相撞。南涧无量山鸟类环志站工作人员曾做过实验:若将池鹭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在窗外点亮一盏灯,池鹭便会反复撞击有亮光的窗户。一旦关闭窗外的灯,用电筒将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墙上,池鹭反复撞击的,又将是明亮的墙体。   “这足以证明飞鸟扑火的本意,原本和‘自焚’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奋力找寻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有光亮的地方。”随后,王紫江教授调查发现,在云南,除大理洱源鸟吊山和南涧凤凰山以外,云南的巍山、新平等地方,竟然也经常出现飞鸟“扑火自焚”现象。而这些山,也已经被命名为“鸟道雄关”或“打雀山”等等。    研究发现:云南是鸟类固定迁徙通道   还有一项重要的调查发现,每年秋天在云南扑火、扑灯、扑向亮光的鸟类,不仅仅有本地经常出现的品种,一些从来不在云南安家的鸟来,竟然也会受亮光吸引,一次次闯入人们的视线。这逐渐让研究鸟类的专家联想到,“飞鸟自焚”或许与鸟类迁徙的现象有关。   学者们按照鸟类迁徙的特征,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两类。顾名思义,不迁徙的鸟是留鸟,反之为候鸟。而候鸟又分为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和迷鸟4类。冬候鸟是冬季在一个地区生活,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一般是纬度靠北的地方)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如红嘴鸥。夏候鸟是春季或夏季在某个地区繁殖、秋季飞到较暖的地区(一般是纬度靠南的地方)去过冬,如杜鹃、黄莺等。   秋天过后,大批飞鸟往南迁徙 。“为了避开老鹰等大型鸟类的威胁,中小型鸟类早已习惯于夜间迁徙。它们凭借月亮、星辰,或者是高大的建筑来指引方向。”王紫江教授调查发现,凤凰山两侧分别环绕着澜沧江和公郎河,秋季受季风气候影响,含水充足的气流随风在凤凰山垭口形成大雾。此时往南迁徙的中小型候鸟在夜幕中迷失方向,便以为发光的火把、车灯以及电灯等发光的地方,就是一个可以平安迁徙的通道。   至此,“飞鸟自焚”的神秘面纱算是彻底揭开了。鸟类环志工作者,于是利用鸟类在黑夜迷失方向会寻找光亮的特点,在夜幕下电灯,张网开展鸟类环志工作。 评论: 中国古人,可以利用罗盘在大海里航行。 鸟儿迁徙数千、乃至数万公里,靠的是什么? 其实,地面动物、海里的鱼类都有记路的本领。他们靠的是什么? 不知道沙堆模型能否解开这个谜底。呵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 次阅读|7 个评论
西南百年大旱,我们如何应对?
gongdz 2010-3-26 16:08
1)对于极度缺水区或无水区,国家补助人民外出打工、上学、旅游;等旱情缓解再回归故里。这样做不仅可以刺激国家消费,还能救急。 2)对于重度缺水地区,国家组织军队送水,解决饮水问题。同时,注意水的循环利用。 3)对于中度缺水区,组织村民自救!
个人分类: 科学难题|8 次阅读|0 个评论
江浙盛产院士人才辈出 原因在于战乱和人口迁徙(ZZ)
chrujun 2009-12-17 14:50
江浙盛产院士千年根源揭秘 自唐朝以来由于战乱原因形成两次人口大迁徙  来源:http://news.sohu.com/20091216/n268997502.shtml 致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从而人才辈出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增选刚刚结束,记者从两院增选后的全名单发现,在1469名两院院士中,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   本月8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其中江浙一带最盛产两院院士,江苏、上海和浙江分居前三位。   为何江浙一带容易出名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韩茂莉认为,这与我国自唐朝以来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迁移有关,随之大量的北方人也南迁,从而形成了目前江浙一带容易出院士。   院士现状   江浙 盛产两院院士   黄 河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调查报告中发现,1955-2009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市。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其中江苏出生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323人,高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从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出生地区来看,院士人数在50人以上省市有14个,但主要集中在华东、中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基础教育发展水平高的省市;其中,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盛产两院院士,三地出生的院士均在200人以上。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分析指出,通过调查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的求学背景发现,两院院士在出生地所接受的教育比其籍贯地在其成长历程中起的作用更大更直接。   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大部分院士均在其出生地完成基础教育,而又有相当部分选择在本地区,或临近省市,或祖籍地区,或高教发达地区的高校接受并 完成高等教育。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院士产生数量尽管不存在唯一性的联系,但存在着密切关系。   唐朝以后南方状元开始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王极盛表示,在地域分布上,院士集中于几个省份,有一个很基本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导致教育发展程度较高。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著名专家韩茂莉介绍,江浙沪的院士比较多,除了目前江浙一带经济发展程度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他 们有这个传统,从唐朝以来,416位状元中,江浙就占了114位。主要原因就是自唐朝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推移的趋势。   唐朝和北宋两个朝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数的61%;南方籍贯的状元仅44名,占全国总数的39%,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   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数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量上形成了绝对优势,而南方籍的状元中又以江浙的状元为主。   另外,由于元代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科举制度实行得较晚,所以元代产生的状元比较少。    分析   黄河流域战乱人才外流   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清时期,状元的集中分布也说明了这个特点,但是为什么状元的分布会发生由北向南迁移的现象呢?   韩茂莉教授表示,从唐朝自宋朝,完成了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迁。状元籍贯由北向南迁移的时空变化显示出与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基本吻合的变化趋势,随着古代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密集区也作了相应的变动。   而人口的南迁主要是由于唐宋时期,几次大的战役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造成的。   韩茂莉说,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古代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是人才文化中心。但东汉以后,北方频繁的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就发生了人口的南迁,到唐代前期,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北宋灭亡人才跑到江浙一带   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黄河流域爆发,北方又陷入战乱之中,经济中心由此开始南迁,也导致了第二次人口的大规模南迁。   这一转移过程从唐代至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基本完成,特别是北宋灭亡后,南宋在杭州定都,将大部分北宋的人才都带到了江浙一带。   人口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填补了不少的劳动力,当时的江南地区很荒凉,人口也少,由于北方战乱,随着北方大量的精英人物迁移至南方,无论是人才还是先进技术上,更多优秀人才对南方的开发,加上南方地区条件好,南方的优势就显现出来。韩茂莉说。   唐代安史之乱前,北方状元所占比例更大,755年前著录籍贯的状元共8名,其中北方人7名,占总额的87.5%。大约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即843年前后)南方状元人数逐渐增多,这与南方特别是江南地区经济地位逐渐提高有直接关系。   韩茂莉认为,随着人口流动与南方经济区的开发,经济中心不断向江南转移,同时,浙江、湖南、湖北、四川以及福建等地的开发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之下,南北方之间人才数量的对比更加悬殊,地域人才集团的分布也出现相应的变化。   人文环境   人多地少读书成谋生手段   随着南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转好,具备了读书的基本条件,再加上南方出现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人们除了在一小块的土地上耕种以外,读书就成了这些地方种田以外的另一种谋生手段。   韩茂莉分析说,在传统的农耕背景下,如果一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无形之中就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优势。南方经济的支撑,使一个家族会去全力以赴保证子女去读书,在科举考试中成功,这样可以为整个家族带来很多的好处。鼓励自己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就成了一种风尚。   耕地和读书就成了南方同样重视的两个内容。而西北地区则不同,生活尚且不足,不能在经济上为子女的读书提供保证,这样差距就越来越大。她说。   经济发达,教育投入也相应增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几率增大,成才的机会也多。江浙、福建、四川等地既是人才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古代教育兴办最好的地方。   有关资料显示,在宋代人才出现率最高的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及福建等地,各类官私学校的数量以及设立学校的州县在本地区所占比例都在全国居于前列。   明清时期,除边疆个别地区,全国大部分府县都设立了官学,民间以私学形式出现的各类学校,在数额上南方仍占绝对优势。各地风俗一旦形成就具有相 当的稳定性,南方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勤于诗书,习文重儒,早已成为民间通行的风范。这一点对于促进当地教育投入与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官方的布 化,是造就南方人才集团不断涌现的关键。   韩茂莉认为,科举制度产生后,科举成功者往往被吸收进入官僚集团,在国都所在地任职。他们中有不少文化精英,这些人所构成的文化氛围,对各地文人有巨大的吸引力,成为人才荟萃国都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指出,长久以来,南方形成的习文重儒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南方地区的教育资源和生源素质都要好于北方。就像近日北大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校名单一样,以江苏为最多,这就不难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重心依然在南方。    2009年中国新当选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情况   地区名称 院士人数江苏 8   河南 7   四川 6   安徽、广东、辽宁、上海 各5   河北、山东 各4   北京、黑龙江、湖北、吉林、各3   江西、浙江   海南、湖南、内蒙古 各2   福建、甘肃、广西、贵州、 各1   陕西、重庆   注:中国校友会   网提供数据   注1:括号内为江浙的状元数量   注2: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辽、金在南方没有状元,南宋在北方没有状元,故将辽、金的状元数量合并,与南宋对比    名额限定致南方人努力读书   为了实现状元分布均衡,历代的皇室还通过限定名额来避免南北方差异过大。   据介绍,从宋代起南北之间人才数量相差越来越悬殊,为了保证最终所取之士不被南方籍文士所垄断,宋代规定了各地举人的名额。   由于各地举人配额相差不大,而参加乡试的生员人数却多少不一,最后就产生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东南百人取一人,西北十人取一人的现象。   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这项制度,进入省级的举人考试时,国家开始有了对一个地区的名额限制,比如明清时期的南北卷制度和南北中卷制度都是对名额的一种限制手段。不管有多少考生进入省级考试,但是在最后选择的时候,各地人数是基本差不多的,避免地区差异太大。   这些政策可能也逼迫了南方学子更加努力读书,成为南方涌现人才的一个原因。   文/记者朱治华   本文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韩茂莉
个人分类: 转载精品|71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气候变暖让生物无处可藏
xbyang 2009-8-4 16:23
   最近,杭州的一位朋友问我: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躲在有空调的屋子里。那些可怜的生物该怎么办呢?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些可怜的生物已经快无处藏身了!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攀升,炎热地区生物的出路只有3条:第一,就地加速进化;第二,不断向高纬度低温地区迁徙;第三,植物变成人们的室内盆栽,动物变成人们的宠物。如果找不到其中的一条出路,不少生物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慢慢走向灭绝。   变成人类盆栽或宠物的生物数量毕竟有限,大部分生物都不得不自谋出路。一些生物在炎热的压力下开始加速进化,以前需要数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结局,现在竟然几十年就可以达到了。如果这样的非自然变异不断进行下去,很可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可怕物种,它们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不要以为只有动物会主动躲避炎热,植物也有这样的能力。一些植物的种子会随着风慢慢向凉爽的地方迁移。与此同时,那些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一起迁徙。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已经有几百种生物正在由炎热地区向凉爽地区迁移,最长的迁移距离已达到300千米。   不少参与迁徙的生物的命运也很悲惨,有的在迁徙途中死亡,有的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生物的这种非正常迁徙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炎热而且少水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将增大,而凉爽地区的生态平衡会因为外来物种的增多而受到破坏。炎热地区的生物还有地方可逃,那些寒冷地区的生物该往哪儿逃呢?   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法的生物也只是数以亿计的生物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生物都听天由命,默默地忍受着炎热天气的煎熬。它们尽量减少生命活动,繁殖率下降,寿命缩短,数量越来越少,最终走向灭绝。   如果越来越多的生物走向灭绝,地球变得越来越荒芜,人类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了。拯救这些可怜的生物,其实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要拯救这些可怜的动物,就得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尽量不要让全球气候变暖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节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减排!从现在开始,爱护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已经承受了太多压力的地球继续适合我们生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