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灭绝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恐龙放屁导致恐龙灭绝的假设不成立
热度 4 gzchengzhi 2012-5-8 21:11
  从 晚期恐龙生存方式的微分方程模型 来看,要造成大型恐龙这一种群最终灭绝,减少恐龙数量的因素​必须能够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发生严重的衰减。   因为恐龙放屁排放出来的甲烷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这一效应当然会对恐龙的生存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这种气温上升对恐龙存在负面影响,则气温上升时间将只能够持续比较短的时间,因为随着恐龙数量的减少,将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加上地球上还有相当数量的植物,在恐龙数量减少的时候,这些植物可以获得更快速的生长,从而在比较短的时间中,减少这些温室气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恐龙排放出来的甲烷等气体,最多只是减少恐龙的数量,而不会导致恐龙最终灭绝。在温室气体消失以后,恐龙又开始迅速增长。而如果这种温室效应有助于恐龙的增长,则更不会导致恐龙灭绝了。   刚刚看到科学网上的新闻:“ 恐龙放屁或曾引起全球变暖 ”。相关论文的刊载表明有更多的科学家接受了这样的结论,即恐龙排放的甲烷是有可能升高全球气温的。如果当年的情况确实如此,我觉得恐龙时代的全球环境就更像现在的一个鸡笼一样,里面很闷热、潮湿,且空气中充满了“鸡屎味”。当然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人类如果有幸进入的话,估计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其结果无外乎两种:要么被恐龙吃掉,要么被恐龙粪便熏死。​
9145 次阅读|10 个评论
什么样的灾难会灭亡人类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5-8 09:43
  有关人类灾难的话题一直都很热门。包括最近几年拍摄的电影《2012》,视觉上非常震撼。而现在也正是2012年,自然引起人们的很多的联想。   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灾难会引起人类的灭亡,这还是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有了生物灭绝的方程,就可以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归类出哪些灾难对于人类来说是致命的,哪些则是可以恢复的。   从 我前两篇博文给出的晚期恐龙生存的微分方程模型 来看,有一点似乎很重要,就是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因素的自然衰减速度。如果这种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衰减的很快,则尽管种群数量已经减少了很低的水平,但都还是可以最终恢复增长的。   然而当导致生物数量减少的因素的自然衰减速度很慢,或者根本就不会减少,则这样的条件导致某种生物最终走向灭绝。   以此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获得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已经公认的对人类可能造成巨大伤害的灾难包括: 自然因素: 地球环境: 地震、火山、气候变化、疾病、荒漠化 宇宙环境: 小行星撞击、彗星撞击、太阳风暴、宇宙射线、宇宙寿命 人为因素: 常规战争、生化战争、核战争、环境污染、工业化、转基因技术   在这些条件中,一些条件可能会马上对人类造成巨大的伤害,致使人口大量减少,但是产生的效应消失得比较快。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还可以迅速恢复过来,且还会超过原来的人口数量。   比如超级火山和地震,只要人类还可以在某地生存下来足够长时间,大约几十年的时间,灾难就可以衰退,人类又可以迅速增长发展。   而有一些因素,比如全面生化战争打响,各种病毒武器被广泛应用以后,地球上充斥了致命的病毒和细菌,这将导致人口迅速减少,而这些病毒在环境中生存一旦达到了平衡状态,则将不会轻易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终的命运就是灭亡。这就如同人类回到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也可能无法生存一样。   表1初步估算了一下不同的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更准确的预测还要通过实际的数据对前文所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合,才能判断其中还可能存在什么样的条件来让人类避免这些灾难。 表 1 不同灾难对人类的影响 类型 灾难 结果 原因 地球环境 地震 可恢复 地震产生的灾害消失的速度比较快,比如日本海啸,目前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过程中。 火山 可恢复 即便是超级火山爆发,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小块地方,最终都能够恢复过来。如据考古发现,白垩纪末期曾经发生过超级火山爆发。很多生物还是生存了下来。 气候变化 可恢复 气候变化中危害最大是全球气候变暖,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这种效应也可以迅速减少。 疾病 可恢复 在现有的生态平衡中产生的病毒和细菌基本处于可控范围。 荒漠化 可恢复 如果荒漠化地区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在地球良好的气候环境中,还是可以恢复的。 宇宙环境 小行星撞击 难恢复 如果是一个很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则可能会导致地球公转轨道出现偏移,并最终导致地球不再拥有现在适合生物生长的气候。 彗星撞击 难恢复 效果如同小行星撞击。 太阳风暴 难恢复 太阳活动的周期远超人类生存的时间,如果遇到了巨大的太阳风暴,则可能导致地球上几十万年都处于强烈的辐射之中,并长期改变地球气候,最终导致人类灭绝。 宇宙射线 难恢复 比如一颗超新星爆发,其释放的宇宙射线到达地球,而这个宇宙射线又能够对人类产生严重伤害,则人类可能没有足够时间等待这些射线消失。而转入地下生存,则会因为人口数量没有达到维持人口延续的要求以及资源的瓶颈限制等问题,导致人类最终还是不得不从地球上消失。 宇宙寿命 灭绝 这就毫无办法了。目前已知的事实是,人类无法脱离现有的宇宙。 人为因素 常规战争 可恢复 一场常规战争也可能导致人口数量迅速减少,但是这种因素消失得也很快,故战争一结束,人口就开始报复性增长。 生化战争 难恢复 由于新的病毒或细菌可能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并长期维持下去。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这么多年,有点娇生惯养了一些,最终无法抵御这些病毒而灭亡。 核战争 灭绝 全面核战争的爆发导致全球笼罩在各种有害的核辐射之中,这些辐射因素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生育率严重下降,最终无法维持人口增长的基本需要。但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目前的情况来看,动植物并不会因为核辐射而消失,部分能够适应辐射剂量的生物最终会占领整个地球。 环境污染 难恢复 环境污染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对人类的伤害也非常大,这已经有多方面的事实证明。同其他的灾难相比,环境污染本身是逐步累积起来的,由于累积的速度慢,一般不会引起太严重的关注,然而一旦达到了影响全球人口增长的地步,这时候才注意可能已经为时过晚,因为各种环境污染因素要完全消失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转基因技术 难恢复 转基因技术可能会改变生物的性状,新的物种的出现,人类可能会竞争不过它们。 机器 可共存 机器主要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和机器最终可能会形成一种复合体,在地球上共存下去。但是机器占用了太多的资源,可能会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6394 次阅读|15 个评论
鱼市的背后:从鱼类兴衰看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人为因素
热度 6 lionbin 2012-5-1 21:19
鱼市的背后:从鱼类兴衰看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人为因素
作者:陈铭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本文为该生选修我的《全球变化生物学》的课程论文。 人类活动已经过分干涉到了自然界,生物入侵、物种灭绝就在我们身边。本文以鱼市为缩影,鱼类为代表,探讨了中国人为因素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而它们的成因却是我们对金钱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无知。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对于原生态的保护意识。 在人类的帮助下,生物入侵、物种灭绝正以空前的速度进行着,而生物的区域多样性也就同时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且不论工业污染、亦不谈气候变暖,我们单单回顾自己引种、捕猎的直接后果便足以为之震惊。有多少物种入侵后成了威胁甚至是灾难,又有多少物种数量剧减乃至灭绝。我们究竟导致了多少物种的兴替恐怕已罄竹难书,但是这背后的成因却发人深思,我从一名鱼友的角度,怀着愤怒而又悲痛的心情,从几种鱼类在中国的命运变迁和个人的所见所闻来试图探究它们背后的原因。 作为一个缩影,鱼市成为了我探究的目标。因为在经济发展之后,观赏鱼类的养殖成为了一个成熟的产业,被定为有观赏价值的鱼类越来越多,鱼市的品种也就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包括了中国本土的许多鱼类,还有着从世界各地引进的品种。根据鱼店主营范围的不同,我将其分为饲料鱼、金鱼鲤鱼、热带鱼以及原生鱼这四类。而从这目不暇接的鱼类身上,我看不见鱼类的魅力,却看到了人类的悲哀。那么它们其中究竟有些什么故事,不妨让我们挨个走近。 在最显眼的地方是卖饲料鱼的摊位 摊位介绍: 是从周边水域中捕获大量中小型鱼类来作为饲料鱼,供人买走后喂养大型食肉性鱼类 主角: 食蚊鱼 简介: 东部食蚊鱼( Gambusia holbrooki Girard)。原产美洲的小型鱼类,以水生昆虫为食,1年达性成熟,体内受精,卵胎生,每年可产子鱼数百。 引入原因: 误认为嗜食孑孓,从而减少蚊子数量,预防疟疾。 引入时间: 1927年 当前危害: 取代了本地的青鳉( Oryzias latipes )和弓背青鳉( O. curvinotus ),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 Aphyocypris lini )的绝灭。 影响范围:散布到长江以南(包括台湾)各低地水体中。 个人见闻: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又喜欢啃咬其他鱼类,已经列入入侵物种。在上海数十年前的人民公园中曾是青鳉的天下,现在已经难觅其踪,而且饲料鱼中食蚊鱼是绝对的优势族群,足见其对于我们原有的生态的冲击之大。(照片来源:fish8000) 最多的是热带鱼的店铺 店铺介绍: 来自非洲、美洲的大量鱼类,不仅有温和的小型鱼类,也有大型凶猛鱼类。 主角1: 异形 简介: Hypostomus plecostomus 是一类原产拉丁美洲,属鲇鱼科的底栖杂食鱼类,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鱼卵,也能大量吞食鱼苗,威胁着其他鱼类的繁殖生长, 引入原因: 观赏鱼 引入时间: 1990年-至今(由于其地方型不同已引入200余种) 当前危害: 在南方的许多水体中已经可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具体危害不详 个人观点: 身体坚硬,耐温差耐缺氧,生命力顽强,而且目前“清道夫”在江河中没有天敌,虽然没有直接的受灾报告,但是绝对是原生水体中的潜在威胁,或许我们得知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了(照片来源:Prcfish) 主角2: 食人鲳: 介绍: 红肚食人鲳( Serrasalmus nattereri ),原产地美洲,体长20~30cm,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肉食性鱼类,以凶猛闻名,每次产卵2000~4000粒。 引入原因: 观赏鱼 引入时间: 2002年 当前危害: 暂时未报导 个 人观点: 由于政府干预已经禁止流通,但是不少鱼友家中仍然饲养着这一类的凶猛鱼类,而且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没有流入原生水域。(照片来源:Prcfish) 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坐落着原生鱼的店 店铺介绍: 这一类店铺是最近才发展出来的,主要经营中国原生的鱼类 主角1: 熊貓鯊 简介: 厚唇原吸鳅( Protomyzon pachychilus ),分布于中国南部的溪流中,是十分稀少的国家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酋长迷) 主角2: 淞江鲈鱼 简介: 淞江鲈鱼( Trachidermus fasciatus ),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主角3: 达氏鲟 简介: 达氏鲟( Acipenser dabryanus ),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照片来源:中国淡水鱼图集) 主角4: 胭脂鱼 简介: 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幼体与成体,形态各异,生境及生物学习性不尽相同,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照片来源:fish3000) 个人观点: 看到保护动物被贩卖心中已是不安,当我问及店主如何躲避工商检查的,他们就说是人工繁殖的,这小聪明不放在保护我们的原生态上,而是放在如何赚钱之上,真是“高明”啊。 主角5: 罗非鱼 简介: 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原产非洲,中小型鱼类,广盐性鱼类,耐低氧,杂食性,食量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 引入原因: 经济价值高。 引入时间: 1957年 当前危害: 在福建省已有野生群,捕食其他鱼类。 个人观点: 这外来物种成为了水域的新主人,竟然成为了观赏鱼出售,这是莫大的悲哀啊。(照片来源Prcfish) 小结 在这小小的鱼市里,竟然有如此多的生物危机,这恐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始料未及。那我们不妨探究它们背后的原因: 除了食蚊鱼的引进是直接引入原生水体外,其他鱼类入侵的路径基本上是:鱼友认为某种鱼类有观赏价值—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网上展示—更多人喜欢—鱼商介入—养殖(部分逃窜成为入侵种)—鱼友饲养—厌倦—放生—成为入侵种 而鱼类濒危的成因是:某种鱼有价值—过度猎取—数量减少—物以稀为贵加速捕捞—濒临灭绝(也有因生物入侵造成的) 在这背后,其实无非是这三点: 1.无知愚昧:将外来中流放到原生水体中,还以为放生积德,真是讽刺。 2.唯利是图: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东西越是有人买。 3.管制不力:有关部门没有对应的政策出台恐怕已经让许多人钻了空子,而由于鱼店主常常把国宝级鱼类都饲养在家中,那对于执法的的难度也就提高了。 可是还有呢?越来越多的外来鱼类经过人们饲养后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那如果它们侥幸逃到原生水体中呢?越来越多的原生鱼经过人们的饲养后身强体壮,回到原生水域中很快在种内竞争中淘汰野生鱼,但是在种间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于是被淘汰。结果是该物种数量大量减少。 走出鱼市,我不禁再次陷入了深思,人为因素的生物入侵和物种灭绝在现在还只是开始,那未来呢?如同全球变暖只是因为人们要获取化石能量来发展一样,生物入侵和灭绝同样来自于人们的利益,在这拜金年代里,难道我们真的可以为了金钱放弃一切吗?或者这只是我们原本没有料到的,疏忽了?其实防止它们的措施很简单,就是不要让它们逃离到自然环境中。忽然又想到一张流传甚广的某寺庙放生池的照片,请看: 我来罗列一下:乌鳢、罗非、埃及胡须鲶、巴西龟(都是外来物种)和几条锦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难道不是彰显我们的愚昧么!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圈的基础,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功能。而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也经历着地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试想,在中国上海的小小鱼市里,仅仅是淡水体系里就有如此多的生物危机,那在海水体系中呢?我们是不是也在同时经历着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大演替甚至是大危机呢?据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率是有人类活动之前的100—1000倍。按照中等范围的全球气候变暖情形,到2050年,占地球陆地表面积20%的区域中15—37%的物种将注定消亡。这结果,就是会危及其它物种的生存,造成对生物多样性的连锁效应,而最终导致物种的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点,不要到了我们生物多样性丧失殆尽的时候,才把它和全球变暖一样重视起来,如果真的到了那时,我们将一样束手无策。 致谢: 感谢sonic2000、fish3000、fish8000、24hours、Prcfish、cnWATER、52fish等网站上鱼友们的技术支持和照片,尤其是风覆雨、光少、大头宁、aquarium、米亚等网友的帮助。
个人分类: 生态研究|836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与宇宙和人类有关的12个问题:人类会灭绝吗?
热度 3 杨学祥 2011-11-28 05:43
与宇宙和人类有关的12个问题 刘 霞 2011年11月27日02:53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11.人类会灭绝吗? 与必死无疑角力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毁灭和消失不仅仅是个体无法逃脱的命运,而且,终有一天,整个人类本身也将不复存在。就像所有物种一样,人类最终要么灭绝要么进化成其他事物。纯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而言,后者听起来似乎无限完美,那么,我们的终极命运是什么呢?我们有什么机会呢? 首先,好消息是:时间站在我们这边。一般而言,哺乳动物物种会持续约100万年,随后它们会进化成其他事物或灭绝。以此进行测算,人类大约还有80万年的生存时间。 但是,得出这一数据的基础只是因为我们是另外一种哺乳动物。不过,还有一个想法越来越引人注意,那就是,我们已经如此显著地改变了游戏规则,使得与哺乳动物有关的这一规则对我们可能不再起作用,不是吗? 让我们先从进化开始讨论吧。进化包含两个关键的元素:变异和选择。进化产生的关键是基因变异,并且,我们迄今也确实还没有逃脱变异的藩篱。“我们可能增加了变异发生变化的机率。”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克里斯托弗·威尔斯表示,我们身处的世界里充斥着人造的会导致基因变异的物质。 一般而言,更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存活并将基因传递下去。但是,我们已经改变了自然选择的法则,医药和技术也在不断增加人类的生存能力,自然选择对人来说仍然适用吗? 似乎还是适用的。基因组分析取得的进步让我们很容易了解到,自然选择仍然富有生命力而且也在起作用。有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5万年间,约有1800个基因变异已变得非常常见。另一项研究表明,在岁月的变迁中,自然选择过程实际上在不断加速,或许通过占领身处的世界并制造出复杂的文化,人类对很多新的选择压力的适应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认为人类将停止进化毫无道理。”美国耶鲁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斯特恩斯表示,他的研究表明,现代人类还在持续不断地进化着,“唯一的问题是,随着我们持续不断地进化,我们将采用何种方式改变自身。” 如果没有让我们形成今天模样的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我们可能会漫无目的地进化,但是,即便如此,漫无目的进化的累积效应也很明显。理论人类学家、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克里斯·斯丁格博士预测道,在距离现在数十万年的遥远的未来,我们的后代已经繁衍生息了很多代,而且,其基因和身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使他们不再能与现今的人类交叉繁殖,因此,将出现一个新物种。 这种新物种可能会被看成一种古人类,但它的外貌和身体特征究竟如何,人们还不得而知。 戏剧性事件将让一切加速。“一场流行病就有可能将人类的数量减少90%。”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表示。躲过这场灾难的人将作为新物种而出现。 极端天气可能也有同样的影响。威尔斯说,如果有人离开地球并在其他地方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新物种。 生殖技术取得的进步使人们能将最希望遗留给后代的特征挑选出来,以引导人类自身不断进化。我们在计算机、机器人、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的进步使我们能重建甚至扩展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有人甚至会变成超人。“对于这些变化,很少有人会像今天生活在北美的阿米什人(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最原始的农耕生活,恪守着古老的传统和生活方式,没有电灯、电话等一切现代生活的基本设施,没有汽车,交通靠步行或四轮马车)一样完全置身事外。”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预测。 当然,人类会灭绝也是一种可能性。来自于其他物种的竞争、被捕食、失去遗传多样性都是造成其他物种灭绝的“罪魁祸首”。不过,因为人类的数量众多,而且我们在所有物种中都起支配作用,因此没有其他物种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 但是,我们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可能引发环境灾难从而导致人类灭绝。另外,我们也对过去发生的诸如小行星撞击地球、超级火山等大浩劫束手无策,这些大浩劫也可能导致人类灭绝。 同时,人类这个物种本身特有的不屈不挠的好奇心会促使我们创造出新的东西,导致人类灭绝。比如,有人就假想纳米科技会制造出一种机器人“灰蛊”,它会不断自我复制而失去控制,从而消耗掉整个地球的资源,进而造成人类的灭绝。另外,还有人可能用基因过程方法制造出其他致命的生命形式,导致人类灭绝。 尽管我们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我们的存在本身只是一个偶然,其之渺小仿佛沧海一粟,而其存在之短暂则恍如白驹过隙。 12.宇宙如何终结? 宇宙会不会灭亡?会不会瞬间瓦解?自我塌缩,还是慢慢僵死?宇宙如何灭亡是整个宇宙最伟大的谜团。物理学家们一直想要告诉我们有关宇宙终极命运的答案。 此前,科学家们认为,宇宙中支配性的力量是恒星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引力,这就意味着宇宙的未来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引力作用使宇宙向内塌缩,就像泄气的气球,宇宙回归原始大小——这就是宇宙大收缩论;要么宇宙一直膨胀下去,直到所有恒星的核反应堆耗尽,宇宙变得寒冷直至灭亡,并且由于膨胀使得地球最近的邻居都在远离,地球最终会成为恒星和银河系中一个被孤立的群落——这就是宇宙大寒论。 过去,大部分科学家相信后者更有可能。然而,1998年,科学家们对从遥远超新星到达地球上的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种神奇的力量(暗能量)使宇宙加速膨胀。这一发现或许将修改宇宙的命运。 2011年10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珀尔马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太空探测科学研究所天文学教授亚当·里斯和持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赖恩·施密特因为对宇宙膨胀的研究而荣膺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3名科学家对几十颗处于爆炸状态的恒星即“超新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宇宙正在不断膨胀,而且膨胀速度不断增加。 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认定,3名获奖者的研究结果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由此开启的研究领域更是被专家称为“可以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比拟”。“将近一个世纪,一种公认的看法是,宇宙正在扩张,这是大约140亿年前大爆炸的结果。”评审委员会说,“不过,发现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令人惊异。如果膨胀继续加速,宇宙将以冰冻状态终结。” 除此之外,科学界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宇宙终极命运的观点。2003年5月,美国新罕布什尔达特茅斯大学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卡德威尔提出了宇宙将以“大撕裂”这种方式壮烈死亡的观点。该假说认为,宇宙中的物质,从恒星和星系到原子和亚原子粒子,在未来会因为宇宙的膨胀进一步被撕裂。 卡德威尔告诉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说:“直到不久前,我们还认为宇宙可能有两种结局:向内收缩挤压崩溃(大收缩理论),或无限膨胀,密度无限被稀释,直到变得更冷并最终死亡(大寒理论)。现在,我们认为可能还存在第三种可能——大撕裂(相对于宇宙起源大爆炸)。” 卡德维尔称,宇宙将在数百数千亿年后毁于可怕的“大撕裂”。届时,由宇宙暗能量质变生成的“幻能”会撕裂宇宙中的一切物质,直至一颗微小的原子核。由于幻能不断增加,在宇宙终结前一年左右,它将把地球扯离开太阳系。在宇宙终结之前一小时,幻能将撕碎地球。 随后,宇宙中会再次出现某种令人喜爱的宇宙力,其强度让现在宇宙中的排斥力相形见绌,这种力会再次让星系聚合到一起,以很高的速度相互碰撞,最后,所有物质会在一次大坍塌中撞击到一起,温度和密度都极高,就像是宇宙最初大爆炸的反转。 不过,科学家们表示,人们并不需要为此感到烦恼。无论是大撕裂还是大坍塌,都不会很快发生。科学家们对遥远的古老的超新星(它们描绘了宇宙膨胀的历史)的观测表明,暗能量正在慢慢发生变化,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意味着大撕裂或大收缩至少发生在数十亿年之后。据有关宇宙学家说:“大撕裂将来即使真的发生,也不会早于550亿年以后。”有的计算表明,大撕裂如果发生,它将发生在900亿年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计算出,我们的宇宙距离大收缩至少还有250亿年,几乎是宇宙现在年龄的两倍。 除此之外,还有科学家认为,宇宙可能会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结局——宇宙真空会突然变成某种完全不同的物质。这些科学家们表示,空无一物的真空仍然有能量就暗示了其天性可能是不稳定的,它可能在任何时候跃迁到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真空可以进入更低能量的状态,它将首先发生在空间中的某点,接着向外延伸,真空会不断地发生变形,变形的速度仅比光速慢一点点,未来,某个地方的真空可能会砰然衰变,然后包含新状态真空的“气泡”会以光速变大直到吞噬整个宇宙。 从理论而言,我们会提前得到一些警告,但是不会提前很长时间。“一百万分之一秒(1微秒)而已。”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宇宙学家亚历山大·维连金表示。届时,一种诡异的力量可能会使月球变成外浆,冲向地球。 维连金认为,这样的终结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一个大撕裂先让我们终结,真空最终将落进入负能量状态。变形之后,空间接着会对自己施加强大的引力,让宇宙中留下的物质进入大收缩中。 如果上述景象真的发生,没有人知道空间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和现在很不一样,到那时,我们和我们熟悉的所有物质都将不复存在。 然而,并非万事万物都将以此作为终结。最新研究表明,宇宙死亡和重生循环出现的可能性也很大。 就像很多理论学家们所预测的那样,如果我们身处的宇宙仅仅是不断出现分支且成长中的多重宇宙中的一个,那么,即使每个“分支”的寿命有限,这些宇宙组成的宇宙整体将持续下来。而且,对我们身处的宇宙来说,一直存在着复活的希望:新的宇宙可能会从灰烬中产生(这些灰烬出现在一个大反弹或某些人类还未命名的大事件中)。并且,如果宇宙出现大冰冻,宇宙就会获得足够的时间以至于一个随机的量子波动就可能诱发一个全新的大爆炸,届时就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宇宙。如果万物如此循环反复,将永不终结。 (责任编辑:王欲然)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6401887.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454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共济会设立巨型石碑要求将地球人口控制在5亿之内
热度 2 xuanji2010 2011-2-21 10:51
全文见何新博客:http://hexinbbs.blog.163.com/blog/static/16191030020111173357826/ 一座奇怪的纪念碑耸立在美国乔治亚州埃尔伯特县东北部一座荒凉的山丘上。 (注:该巨石的准确位置: 纬度:34°13'55.74"北 经度:82°53'39.54"西) 上面用多种文字篆刻着末世浩劫之后人类应该如何重建文明的启示。 这座乔治亚石碑,与1995年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清除地球2/3人口会议、2005年共济会伦敦高层会议透露的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减少人口的”盎格鲁撒克逊 计划”,以及2010年比尔盖兹关于用疫苗减少人口的讲话、以及70年代关于控制全球人口的美国国家安全200号文件,所透露的信息都是非同寻常的。 自 1970年代以来,把全球人口迅速减少到三十亿人以下日益成为西方共济会精英的共识,但是必须等待机会才能一次性地进行,从2008年美国引爆金融危机以 来,这个计划看来日益具有紧迫性。但是结局有可能是——数十亿人的无辜生命将被无辜谋害,而人类优生问题却没有真正获得解决。
3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岛屿种群遗传多样性是否低于大陆种群
Bearjazz 2011-1-30 10:37
岛屿种群遗传多样性是否低于大陆种群 熊荣川 译 岛屿种群比大陆种群更容易灭绝,其原因仍存争议。考虑到近亲繁殖而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丢失,岛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必然小于大陆种群。通过分析已经发布的在、核 DNA 标记,线粒体 DNA 、以及染色体倒置和数量性状上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发现绝大部分的岛屿种群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多样性低于它们的大陆参照(占 202 个对比案例中的 165 个),多样性平均下降 29% 。这个巨大的差异与扩散能力有关。在其它的多样性比较中也存在相应的差异。在 38 个研究个案中, 34 例结果表明岛屿特有物种比大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低。在哺乳类和鸟类中,岛屿特有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程度明显高于非岛屿特有物种,在昆虫中这没有同样的现象。遗传因素不能排除导致岛屿种群比起大陆种群有更高灭绝几率的嫌疑。 关键词:等位基因酶 保持 特有物种 灭绝 遗传多样性 岛屿 原文: Do island populations have less genetic variation than mainland populations? Island populations are much more prone to extinction than mainland populations. The reasons for this remain controversial. If inbreeding and loss of genetic variation are involved, then genetic variation must be lower on average in island than mainland populations. Published data on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for allozymes, nuclear DNA markers, mitochondrial DNA, inversions and quantitative characters in island and mainland populations were analysed. A large and highly significant majority of island populations have less allozyme genetic variation than their mainland counterparts (165 of 202 comparisons), the average reduction being 29 percent. The magnitude of differences was related to dispersal ability. There were related differences for all the other measures. Island endemic species showed lower genetic variation than related mainland species in 34 of 38 cases. The proportionate reduction in genetic var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island endemic than in nonendemic island populations in mammals and birds, but not in insects. Genetic factors cannot be discounted as a cause of higher extinction rates of island than mainland populations. Keywords: allozymes, conservation, endemic species, extinction, genetic variation, islands. 参考文献: Do island populations have less genetic variation than mainland populations.pdf
个人分类: 翻译作品|35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造成了生物大灭绝?
热度 3 pony1984621 2011-1-26 11:25
谁造成了生物大灭绝? 文/马志飞 前几周全球陆续发生离奇的动物集体死亡事件。碰巧的是, 1 月 14 日,在北京举行的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完成的“中国的乐平统和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许会有很不多人不解,有关远古时代生物灭绝的研究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地质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称为“以古论今,论未来”,了解过去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如果你知道我们现在的地球也正处在新一轮的生物大灭绝时期,你就会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种危机感了。 地球史上的生物大灭绝 在地球的发展史上,生命从无到有,再到多样化,经历了长达数亿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时期里,不单单是生物生生死死的过程,也是无数物种由诞生到灭绝的过程。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我们的地球至少已经发生过五次大的生物灭绝和若干次小型的生物灭绝事件。 第 1 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 4.4 亿年,大约有 85% 的物种惨遭灭绝;第 2 次发生在晚泥盆世早期,距今约 3.75 亿年,灭绝的主要是海洋生物;第 3 次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 2.5 亿年,约 95% 的海洋生物物种和 75% 的陆地生物物种灭绝,被认为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生态灾难;第 4 次发生在三叠纪末期,距今约 2.08 亿年,大约 80% 的爬行动物灭绝;第 5 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 6500 万年,恐龙时代到此结束。 关于生物灭绝的原因,历来就众说纷纭,最著名的几种观点不外乎:超大规模火山爆发、行星彗星等天体撞击、气候剧烈变化、海平面的涨落、外来物种入侵以及全球性的海洋硫化氢污染事件等。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地球史上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似乎具有明显的周期反复性。科学研究表明确实如此,其平均周期大约为 5900 万年到 6500 万年,也就是说,地球每经历这么多年,就会爆发一次较大的生物灭绝。回顾一下历史,大家就会发现原来离我们最近的上一次生物灭绝事件就发生在 6500 万年前! 很显然,无论哪种原因造成的,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并没有人类的参与,因为,人类的出现距今只不过短短的数百万年而已,相对于整个地质历史时期而言,这实在是太短暂了。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之后,我们的地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物的进化与消亡本是自然规律,可是由于人类的影响,这种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据估计,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 100 ~ 1000 倍! 人类导演第 6 次生物大灭绝 在 2006 年,联合国发布的《 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中就已经明确指出:我们人类目前正在导演第六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这也是自恐龙灭绝之后最大的一次。 世界各国政府在 2002 年曾确定了一项共同目标:“到 2010 年,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各级,大幅降低目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促进减贫,造福地球所有生物。”遗憾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 2010 年 5 月 10 日公布的《 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 》(第三版)中做出结论说:这个目标迄今尚未实现。 当前我们的世界面临五大主要压力:环境变化、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人类的生态足迹超出了地球生物的承载能力,超越幅度大大高于确定 2010 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时的水平。许多情况都已经表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都在持续下降, 美国布朗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给我们一个忠告:如果海洋生物物种丧生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地球上的生命世界其实就是一张大大的食物网,由众多错综复杂的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越来越多的断链必然会导致整张“网”的破裂。有句老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失去一个物种,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发现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时,再后悔也怕来不及了吧。 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据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 2010 年发布的联合报告介绍,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全世界近 634 个灵长类物种中,有近一半的物种和亚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预计到 21 世纪末,不仅有大量的动植物永远地离开我们,动物和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也将发生剧烈变化,其范围将向两极地区推进几百至几千公里。海洋物种将迁向较寒冷的水域,导致热带海洋的多样性降低,这将对渔业、伐木、药材及相关产业都造成影响。 目前,有些科学家正热衷于研究古生物的复活,笔者认为,我们的目光还是应该放在现在和未来,从科研部门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想法设法挽救当前濒临灭绝的物种,并从不同的遗传品种中收集种子,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保存在基因库里。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保护植被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地,其次是节能减排。
个人分类: 科普写作|3823 次阅读|3 个评论
物种丧生与生态系统崩溃
pony1984621 2011-1-11 22:23
ScienceDaily (Jan. 10, 2011) 编译:马志飞 布朗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地质学家们给我们一个忠告:如果海洋生物物种丧生到一定程度,将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回顾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两次生物大灭绝,科学家们将生态系统的崩溃归咎于同一个生存空间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在生物大灭绝之后需要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使生态系统重新稳定。 这一发现刊登在《地质》(《Geology》)上。 当前,我们的海洋正处于危机之中。保护生物学家时常关注那些正在急剧减少的关键物种,如鳕鱼,蓝鳍金枪鱼,箭鱼和鲨鱼等。如果失去这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那么海洋中的生物网络将崩溃。 在这篇刚刚发表在《地质》杂志上的论文中,布朗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了一组类似于鹦鹉螺的海洋生物,来验证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两次生物大灭绝相关的生态系统崩溃。他们认为,生态系统的崩溃是由于同一个生存空间中物种多样性的损失,这被称为是生态冗余。 作者写道:在生物大灭绝之后需要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重新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即恢复生态冗余。 这绝对是一个警示,因为我们知道它已经至少发生过两次了,布朗大学的地质学助理教授、该论文的第一作者Jessica Whiteside说。 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它今天的意义就再清楚不过了。根据联合国完成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2》的数据,截至2000年的三十年时间里,进行追踪研究的海洋物种已经减少近三分之一,陆地物种的数据同样。实际上,我们人类目前正在导演第六次地球生物灭绝事件,这也是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之后最大的一次,2006年的报告指出。 Whiteside 和论文和合作者Peter Ward研究了2.5亿年前二叠纪时期和大约2亿年前三叠纪时期的两次生物大灭绝,这两个时期都被认为是以全球性的火山爆发为终点。缘于火山爆发的气候急剧变化,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多,减少了陆地和海洋物种,在二叠三叠纪时期大约灭绝了90%以上的海洋物种,在三叠侏罗纪灭绝了72%。
个人分类: 科普翻译|6012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生率和迁移在传染病传播中的作用
sgq831113 2010-12-14 13:21
2009年,我在美国加州大学访问的时候,开始利用细胞自动机研究疾病的传播机理(其实,这个工作,我老板在2004年就已经开始)。发现了一些涌现的现象,比如,疾病会在发生率很大时,形成簇类分布,而导致疾病的灭绝,这个发现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灭绝机理,非常相似;迁移会诱导两板块的反向同步,使得一板块疾病灭绝。 疾病在发生率很大或者很小时,疾病都会灭绝,但是二者的机理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因为疾病在空间产生了簇类分布,而由于因病死亡的存在,疾病最终灭绝;后者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传染力,使得疾病持续下去。因此,控制一个具体疾病时,要评估其发生率的大小。 论文详见: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_ob=ArticleURL_udi=B6WMD-4Y646R7-1_user=8734945_coverDate=05%2F07%2F2010_rdoc=12_fmt=high_orig=browse_origin=browse_zone=rslt_list_item_srch=doc-info(%23toc%236932%232010%23997359998%231783473%23FLA%23display%23Volume)_cdi=6932_sort=d_docanchor=_ct=19_acct=C000056894_version=1_urlVersion=0_userid=8734945md5=72cb55e046273d3121759832a5086ffcsearchtype=a
个人分类: 未分类|440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欧洲最早居民灭绝原因有新说 或源于火山大爆发
杨学祥 2010-9-29 10:14
欧洲最早居民灭绝原因有新说 或源于火山大爆发 2010-09-29 09:21:04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位于冰岛的Eyjafjallajokull 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火山灰 作为欧洲的最早居民,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也称尼人)曾经是这片大陆的主宰。可是,他们在健康地生活了26万年之久、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冰河时代后,却突然在距今4万年前神秘消失,其中的原因一直是欧美科学家感兴趣的话题。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27日报道,最新的研究显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可能缘于当时的火山大爆发。 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史前人类学研究小组在位于北高加索的Mezmaiskaya山洞中发现了大量火山灰堆积物,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认为尼人的神秘灭绝与火山喷发很有关系。 在对山洞中的土层进行分析后,他们鉴别出其中有两种类型的火山灰,分别来自距今4万年到4.5万年之间的两次火山大爆发,一次是小高加索地区的火山,而另一次是位于现在意大利南部的火山。 小组负责人柳波芙?古洛婉诺娃(Liubov Golovanova)还表示,通过化验洞中找到的植物花粉,他们发现当时的气候异常寒冷,这也印证了当时可能是有大量的火山灰遮天蔽日。 该小组在报告中写道,突如其来的火山爆发使得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出现极端寒冷的天气和多变的气候,所以北半球产生了所谓火山冬天的现象。在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假说,即尼安德特人灭绝的确切时间是公元前4万年,在欧亚大陆西部火山发生历史上最大规模爆发之后。 研究表明,只有很少的植物能够在火山灰中存活。虽然尼人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主要以大型哺乳动物为食,如野牛、驯鹿等,但是这也使他们的食物链极为脆弱,如果那些动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那么尼人将遭受灭顶之灾。 进而研究人员推断,火山喷发的灾难不但彻底摧毁了尼人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使得他们的食物来源大大减少,食物问题可能是导致尼人灭绝的最重要原因。 尼安德特人在距今约4万年前灭绝后,现代人类开始生活在这片大陆上。之所以现代人类能够存活下来,科学家们相信这是因为现代人由非洲迁徙而来,没有受到火山的影响。 该小组提出的假说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支持。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教授佩蒂特表示,大约在距今约3.8万年之后,就再没有发现尼安德特人存活的记录。因此,这个假说比较可信,尼安德特人在他们生活的大多数地区灭绝,或者至少是人口明显减少,这个时间应该在早期智人产生之前。 (来源:中国日报网 崔海培 编辑:刘纯萍)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bl/2010-09/29/content_11362900.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澳大利亚科学家称百年内人类可能灭绝
杨学祥 2010-6-22 08:49
澳大利亚科学家称百年内人类可能灭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01:53 扬子晚报   澳大利亚95岁高龄的知名学者法兰克芬纳近日指出,由于人类造成人口爆炸、浪费资源和全球暖化,人类可能在100年内灭绝。他进一步指出,不仅是我们的子孙,包括其它动物也会消失。   据报道,芬纳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微生物学的知名教授,在消灭天花病毒一役中扮演主导角色。1980年,他在世界卫生大会(WHA)宣布成功消灭天花,迄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最大成就之一。芬纳另一大成就是使用粘液瘤病毒,控制澳大利亚野兔太多的问题。   芬纳指出,目前人类进入工业化革命后的人类世;人类世的概念是由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的,意即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加剧,人类成为影响环境演化的重要力量。芬纳称,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的都市化速度增加10倍,仅仅几代人就把数百万年形成的石油资源耗尽。芬纳认为,人类对地球的负面影响不亚于冰河时期或彗星撞地球。他指出,原始人不懂科学,也不会制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当然不会导致全球暖化,因此可以存活四五万年,但现代人就无法如此。   芬纳接受《澳大利亚人报》访问时指出,人类也许在100年内就会灭绝,包括其它物种也跟着灭绝,情况已无法逆转。他还说,无论现在有人想为环境做什么,这些努力都被无限推延了。中 新 http://news.sina.com.cn/w/2010-06-22/015320517835.shtml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454 次阅读|5 个评论
人类能够避免恐龙灭绝的命运吗?
chrujun 2010-4-15 19:51
今年已经发生了几场导致人类伤亡惨重的地震,很多人因此认为2012年要发生大灾难,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其实,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不是地震,而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据《科学》杂志最近的报道:科学家已经确认,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事件是由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 尽管人类已经有了高度文明,但要是碰到6500万年前类似的灾难,人类的灭绝极有可能无法避免,至少99%以上的人类会死亡,人类文明也有可能消失。 假设1000年后,一颗直径为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看看可能发生的灾难。 假设这颗小行星同样撞击到地球的海洋。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会引发能量惊人的大爆炸,由此产生的海啸高度可达数百米。在海拔低于100米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的人类,基本上会在海啸袭击下丧生。 考虑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平原地带,光是海啸就会造成70%以上的人类灭绝。 剩下的人类会生存下来吗? 答案是基本上会死亡。 首先,大爆炸产生的灰尘会挡住太阳光,导致地球温度下降。其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会触发超级地震和超级火山,地球上的各地将出现火山爆发高潮。超级火山和超级地震会直接杀死一部分人类。更为可怕的,火山灰和大爆炸产生的灰尘会长时间挡住太阳光。没有了太阳光,已经主要依靠太阳能工作和生活的人类比其它动物更快遭受灭顶之灾。 幸存的城市因缺乏电力而变成一座座死城,车动不了,饭无法做,也没有水喝。城市文明会在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一个月内消失。 农村的农民会幸存更久一点,但绝大部分会在两年内灭亡。 这是为什么呢? 由于没有了阳光,动植物会大量死亡,庄稼根本无法种了,农民最多靠余粮生活。更加可怕的是地球温度的下降,中高纬度地区会逐渐变成冰天雪地,幸存下来的人绝大部分会冻死。 最有可能幸存下来的是赤道附近的少量人类。因为赤道附近气温最高,有可能还有少量植物能够生长。 由此看来,当直径10公里的小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最多能够幸存几万生存在赤道附近的人。靠吃植物性食物幸存下来。这少量人类还会为争夺食物杀得不亦乐乎,过作和野蛮人差不多的生活。中高纬度地方将一片冰天雪地,幸存的农民不是冻死就是饿死。 无论如何,人类创造的高度文明将消失,只能重新开始。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5527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自然不高兴了
dilingjun 2010-3-30 17:47
人类在最近几十年中,为了掠取更多的自然资源,穷尽一切手段,来满足对物质占有的贪婪,夸张自己的实践能力,对大自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开发和掠夺, 粗暴的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生态循环。 据联合国有关文件报道:生命物种以有史以来最大灭绝速度的100倍在消失,森林每年被砍伐的面积达到1100公顷,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50万至100万种动物和植物被人类的过渡实践开发所毁灭。另一方面人类所自豪的第二自然(人工世界)全力扩张,向天空和海洋倾倒成千上万吨不能进入生态循环的工业垃圾和严重污染的的有毒物质,摧毁了许多物种安宁的栖息地,逼迫它们迁徙、逃亡。工业文明加大了农、林、牧、渔四大生产系统的能力掠夺自然的效率大大超过了自然资源再生效率和速度。自然界已经不堪重负。昔日人类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话,现在正在演变成为丑剧和罪恶。寻根溯源,这些天灾无一不是出于人们对于大自然进行肆意掠夺,致使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而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棱罗说过:一个人的富有和其能够做的顺其自然的事情的多少成正比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限度内,发展是对生存的完善和促进,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发展就反过来对生存进行威胁。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实际很渺小,任何不尊重自然规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最终都会得到大自然的加倍惩罚。看吧,大自然不高兴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仅仅才是开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6307 次阅读|6 个评论
又发生智利大地震,导致生物灭绝的超级大火山会不会喷发?
chrujun 2010-2-27 17:42
刚才智利又发生了8.8级大地震!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已经发生了4次强震。 这是不是意味着地壳活动升级了呢? 在地球的历史上,曾经有火山大量喷发的时期。火山大量喷发被认为是地球生物灭绝的罪魁祸首。 如果地壳活动升级,到处发生破坏性地震,再加上可蔓延数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火山四处喷发,人类和其它生物的末日就会来临,肯定只要少量人类可以幸存。 不知道地壳运动的活跃期是否真正逼近? 地球生物是否会面临新的灾难? 以下表格来自 http://news.sohu.com/s2010/zhilidizhen/ 中国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县 8.0级 69226人、失踪17923人 印尼苏门答腊地震 2009年9月30日当地下午 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域 7.9级 1115人死亡、近210人失踪 海地地震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 海地 7.3级 约30万人丧生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5432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与洞熊的住房争夺战
xbyang 2010-2-23 16:01
  在几万年前,早期的人类还不会建造现在这样有墙和屋顶的房屋,他们像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以洞穴为天然的住房。然而,与不少动物比较起来,人类的打洞本事实在有限。因此,早期人类和许多动物会争夺较好的洞穴,其中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是洞熊。洞熊是一种凶猛无比的史前巨兽,它们的体型比现在的大灰熊还要大出近1/3,体重则达到了1吨。不过,人类后来却把洞熊赶尽杀绝了。   之前,科学家们认为洞熊是一种食草动物,仅以浆果和草根为食,给人一种温顺的印象。然而,最近在欧洲一处山脉中发现的洞熊骨头化石却表明,洞熊完全不是我们之前想像的温和模样,而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甚至还会吃人。洞熊的骨骼化石常常被发现于欧洲的各大洞穴,它们在约2万年前就已灭绝,当时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为冰雪覆盖。   洞熊的生存寿命大约为20年,人类的祖先凭借着智慧,破坏了这些凶猛动物的居住环境,将它们逐出洞穴,赶往深山。据考证,大约10000 年前,欧洲最后的洞熊在现今南斯拉夫山区被人类残杀,其尸骨化石上留有人类矛头的清晰痕迹。在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头建筑上,我们可以看见不少洞熊的头盖骨。洞熊由于其庞大的体型,更成为有制造工具能力的古人看重的猎取目标,它们一度成为当时年轻武士、猎手们体验勇敢的最好实验品。   洞熊的消失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逐渐过程,虽然人和熊间对洞的反复争夺的时间要比这长得多。有证据表明,一些洞穴曾经被古人类和洞熊类交替占领过,那时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人类趁洞熊冬眠期间,杀死或赶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类;而春季到后,冬眠苏醒、腹中饥饿的洞熊又回袭击人类,猎杀之并夺回洞穴;这样的战争就周而往复,进行了很久。在中国著名的周口店遗址,洞熊与其他被狩猎的动物的残余骸骨被发现于当时古人类篝火晚会的遗迹中,甚至包含一些危险的猎食动物的骸骨。
个人分类: 未分类|3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印度老妇去世,一6.5万年古老文明灭绝
sheep021 2010-2-9 09:15
  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时期,安达曼群岛上的森蒂内尔部落居民曾用冷箭射向救援直升机 波阿(左)和语言学教授安维塔艾比合影 面对面   国际人物周刊   Newsmakers Weekly   据英国媒体前日报道,印度安达曼群岛上一名叫做波阿的85岁老妇在上周离开了人世,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她的去世却象征一个古老文明的灭绝。原来她是一个拥有65000年历史的古老部落的最后一个成员,同时她也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会说该部落语言―――波族语的人。她的去世,意味着这门拥有65000历史的古老语言也跟着她一起走向了坟墓。虽然印度语言学家在她生前录下了她的歌声,但她的歌声将如外星人的语言一样,地球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听懂。   最后一个,会说部落古老语言的人   据报道,现年85岁波阿(Boa)是一名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AndamanIslands)上的部落老妇,她是当地一个拥有65000年历史的古老部落―――波族(Bo)的最年长成员。波族人和另外9个古老部落组成了安达曼群岛上的大安达曼人部落群体,他们的祖先都在大约70000年前走出非洲,并在大约65000年前移民到了安达曼群岛上,所以大安达曼人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文化遗民之一。   安达曼群岛上的每个部落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然而2005年,波族部落的国王去世后,波族剩下的一些老年人也在接下来的5年中相继离开人世。到现在,波阿已经成了该部落的最后一名成员,除了波阿外,安达曼群岛上已经没有任何人会说波族部落流传了数万年的古老语言―――波族语。事实上,波阿已经成了地球上最后一个会流利地说波族部落古老语言的人。(注:《每日邮报》称波阿已是波族的最后一个成员,美国广播公司则称还有一些不会说波族语的波族成员活在世上)   没有儿女,无法与人交流非常孤独   然而上个礼拜,85岁的波阿终于在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附近的海峡岛上离开了人世,据印度语言专家称,她的死亡象征一个古老文明和一种古老语言的灭亡,她的去世,意味着安达曼群岛上拥有65000年历史的波族语也跟着她一起走向了坟墓。专为土著人伸张权利的生存国际组织官员米里亚姆罗斯说:她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死亡,同时也是整个部落和该部落65000年历史的死亡。她的死亡也是一个严重的警告信号,那就是世界上的很多其他古老部落也会面临同样的厄运。   印度德里市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语言学教授安维塔艾比在过去5年中一直研究波阿的生活方式和濒临灭绝的波族语。艾比教授说:她的死亡意义重大,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同时也是一个古代世界的探视镜。艾比教授称,波阿的丈夫在几年前去世,他们没有任何儿女,波阿最近几年中已经双目失明,她无法用自己部落的语言和任何人进行交流。艾比教授说:由于她是最后一个会说波族语的人,她无法用波族语和任何人进行交流,所以她非常的孤独。   大海啸时,80岁的她强壮得能爬树   不过,艾比教授仍然设法用当地版的北印度语和混合了当地几种部落语言的大安达曼语与波阿进行了交流。艾比教授现在已经编成了一个拥有2500个单词的大安达曼语词典。艾比教授说:我在丛林中和她共度了许多时光,她非常骄傲自己是波族的最后一个成员。她非常富有幽默感,她的笑容和笑声都充满了感染力。   据艾比教授称,波阿出生于安达曼群岛北部的丛林中,并在部落社会中长大,从而学会了采摘野马铃薯、捕猎野猪、海龟和鱼类。1970年,印度政府将一些大安达曼人部落迁徙到了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附近的海峡岛上,波阿居住在印度政府提供的一个由水泥和锡皮屋顶砌成的小屋中,并靠政府提供的粮食和每月500卢比(约6.8英镑)的救济金生活。艾比教授说:波阿总是说,她想回到她出生的地方生活,她思念自己的老家。对于每种文化来说,没有任何地方会像家一样亲切。   据艾比教授称,当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发生时,当时80岁的波阿仍然身体强壮得可以爬上一棵树。不过,当波阿最后的朋友波罗在去年11月离开人世后,波阿的生活开始变得更加孤独,她也老得更快了。   录下歌声,如外星语再没人听得懂   艾比教授说:当波罗去世后,波阿对我说她相当孤独。波阿曾经抱怨说,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人会说她的部落语言了。她经常会用波族语唱歌,但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理解歌中的含义,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她将这些歌词翻译给我听。   据悉,虽然艾比教授已经用录音机录下了波阿过去唱过的歌,将波阿的歌声用CD保存了下来,然而随着波阿的去世,她的歌声将如同外星人的语言一样,地球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听得懂。   仅剩52人,人类独特部分已成回忆   据悉,在安达曼群岛于1858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该群岛上生活的大安达曼人数目至少超过了5000人,然而由于殖民者带来的疾病侵袭、以及二战时期的日军入侵和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造成的损失,如今大安达曼人的人数仅剩下了52人。安达曼群岛上现在惟一保持完整无缺的土著部落就是森蒂内尔人,因为该部落从来拒绝和任何外人接触。在2004年的印度洋大海啸后,当印度政府派直升机到该岛上进行人道救援时,森蒂内尔部落几乎全裸的居民甚至还用冷箭射向入侵的直升机。   艾比教授称,波阿以前经常对她称,她非常羡慕森蒂内尔部落人和迦拉瓦部落人,因为他们生活在丛林中,从来拒绝和外界进行接触。艾比教授说:她总是说,他们在丛林中生活得非常好。   生存国际组织负责人斯蒂芬科里呼吁印度政府不要再重新安置仍然幸存的迦拉瓦部落人和安达曼群岛上的其他土著部落,科里说:波阿的去世和波族语的灭亡,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种回忆。波阿的去世提醒我们,我们绝对不能允许这种事情再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其他部落身上发生。   据语言专家称,目前全世界的语言大约有6000种,而几乎一半语言都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
个人分类: 远古文明|9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家猜一猜,在地球上,人类灭绝之后还可能存在的物种是什么?
hongkuan15 2009-10-29 23:06
看完科学网的 盘点近年十大濒临灭绝物种 中国白鳍豚居首 的文章,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么多的物种在灭绝,追其原因,最主要原因还是我们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球环境,对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的影响。 似乎我们人类无所不能,乐观派认为我们一定能够解决现在碰到的所有环境问题,悲观者认为我们人类终有一天也会走向灭亡。那么,让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思考以下问题: 我们人类会最终灭亡吗?人类会是最后一个物种吗?如果不是,那么在人类灭绝之后还没有灭绝的物种会是什么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9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很有趣)
wliming 2009-10-1 22:39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方舟子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其中最受追 逐的标本之一是一种在中国也产的灰蝶科蝴蝶,英国人称为大蓝蝶(中名嘎霾灰 蝶)。实际上这种蝴蝶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美丽的蝴蝶, 被特别看重的原因可能是其难得:它数量稀少,而且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每 次采集相当于一次远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 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 保护。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 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围起 栅栏,雇了一名铁匠在那里看守不让人采集标本,停止在那里烧荒,并禁止放牧。 那里原来生活着一个较大的大蓝蝶种群,但是在受保护9年之后,就一只不剩了。 此后还有更多的大蓝蝶保护区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大蓝蝶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1950年代时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时只剩下了300多只。1975年英 国通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 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 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 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 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托马 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要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奇妙得多,也重要得多。 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 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 在短暂的生命结束之前,雌大蓝蝶必须找到合适的百里香产卵。这些百里香必须 是生长在红蚁巢的边上,而且含苞待放。她把卵产在百里香的花蕾里。一、两周 后,幼虫孵化出来,就以百里香的花为食。在吃了大约两周的花宴,蜕了三次皮 之后,幼虫掉到了地上,等待路过的红蚁发现它。 大蓝蝶幼虫靠分泌蜜汁吸引红蚁。红蚁发现大蓝蝶幼虫后,会用触角拍打它, 让它分泌蜜汁,然后把它带回地下蚁巢。在蚁巢里,其他红蚁和红蚁幼虫围上来, 分享大蓝蝶幼虫的蜜汁。等到蜜汁被吃完,大蓝蝶幼虫失去了利用价值,就有生 命危险,所以它还必须能够保护自己,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 和声音,让红蚁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它们当中的一员,允许它继续在蚁巢中住下 去。 大蓝蝶幼虫必须在蚁巢中整整待上10个月,不仅能躲避天敌,而且还有营养 丰富的食物供享用。在给了红蚁一点小甜头后,大蓝蝶幼虫在蚁巢内四处走动大 吃红蚁的卵和幼虫,把自己吃成大胖子。在这种情况下,大蓝蝶幼虫仍然危险重 重。如果蚁巢中有蚁后,她会误以为大蓝蝶幼虫是一只以后也将变成蚁后的超级 红蚁幼虫,从而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它杀死。如果蚁巢的规模太小,或者红蚁 又搬来了一只大蓝蝶幼虫,红蚁的卵和幼虫不够吃,大蓝蝶幼虫最终也会饿死。 所以大蓝蝶幼虫藏身的蚁巢规模要足够大,不能有竞争同伙,还不能有蚁后。 在满足了这些苛刻条件之后,大蓝蝶幼虫才能在蚁巢内安全度过秋、冬、春三季, 在蚁巢内结茧、化蛹,在夏天来临时变成蝴蝶,从蚁巢中走出,飞翔而去。 如果没有红蚁的收养,大蓝蝶不可能生存。红蚁本身对生活环境也有一个要 求:它们喜欢温暖,在朝南向阳的山坡筑巢,而且地面上的草的高度最好少于2~3 厘米。如果草的高度太高,把阳光遮住了,蚁巢的温度太低,红蚁幼虫会冻死。 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为保护区后,禁止烧荒和放牧,反而让那里草的长势失 去控制,让大蓝蝶更快地灭绝。即使是在没有保护的地区,山坡的放牧也越来 越少。本来,还有野兔吃草能对之有所制约,但是在1950年代,一种传染性很强 的病毒入侵英国,让野兔患上致命的粘液瘤病,野兔的数量锐减99%。随着草皮 越长越高,大蓝蝶依赖的那种红蚁迅速消失,被另一种较耐寒冷的红蚁取而代之, 这种红蚁也喜欢吃大蓝蝶幼虫的蜜汁,但能识破伪装,将它杀死。等到草皮高度 超过10厘米,连百里香也难以生长、繁殖了。 这些发现来得太迟,无法拯救英国大蓝蝶的灭绝。但是大蓝蝶在其他国家还 有幸存,可以从那里引进。英国逐渐恢复了52处百里香草地,并进行管理,通过 割草、放牧绵羊控制草皮的高度,红蚁数量也随之上升。1983年起,大蓝蝶被从 瑞典带到英国释放,它们逐渐在30多个地方成功地繁衍下来。到2008年,英国大 蓝蝶的数量已多达数以万计。大蓝蝶成了第一个成功获得重生的濒危蝴蝶物种, 这一切都是由于对它的习性和灭绝的原因有了较为透彻的了解。英国大蓝蝶因人 类的盲动而灭绝,因科学的进展而重生。生态学的研究让人类有了逆转环境恶化 的能力,但是如果环保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想当然地采取行动,结果反而会 更为糟糕。 2009.09.20 (《中国青年报》2009.9.30) (XYS20090930)
个人分类: 科普|23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全球气候变暖让生物无处可藏
xbyang 2009-8-4 16:23
   最近,杭州的一位朋友问我: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躲在有空调的屋子里。那些可怜的生物该怎么办呢?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那些可怜的生物已经快无处藏身了!   随着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攀升,炎热地区生物的出路只有3条:第一,就地加速进化;第二,不断向高纬度低温地区迁徙;第三,植物变成人们的室内盆栽,动物变成人们的宠物。如果找不到其中的一条出路,不少生物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慢慢走向灭绝。   变成人类盆栽或宠物的生物数量毕竟有限,大部分生物都不得不自谋出路。一些生物在炎热的压力下开始加速进化,以前需要数万年才能完成的进化结局,现在竟然几十年就可以达到了。如果这样的非自然变异不断进行下去,很可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可怕物种,它们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不要以为只有动物会主动躲避炎热,植物也有这样的能力。一些植物的种子会随着风慢慢向凉爽的地方迁移。与此同时,那些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动物也会一起迁徙。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已经有几百种生物正在由炎热地区向凉爽地区迁移,最长的迁移距离已达到300千米。   不少参与迁徙的生物的命运也很悲惨,有的在迁徙途中死亡,有的因不适应新的环境而死亡。生物的这种非正常迁徙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一些炎热而且少水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将增大,而凉爽地区的生态平衡会因为外来物种的增多而受到破坏。炎热地区的生物还有地方可逃,那些寒冷地区的生物该往哪儿逃呢?   找到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法的生物也只是数以亿计的生物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生物都听天由命,默默地忍受着炎热天气的煎熬。它们尽量减少生命活动,繁殖率下降,寿命缩短,数量越来越少,最终走向灭绝。   如果越来越多的生物走向灭绝,地球变得越来越荒芜,人类的处境也就岌岌可危了。拯救这些可怜的生物,其实也就是拯救我们自己。要拯救这些可怜的动物,就得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尽量不要让全球气候变暖朝着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节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减排!从现在开始,爱护我们脚下的每一片土地。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已经承受了太多压力的地球继续适合我们生存。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3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