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话说博客上的一些争论
热度 7 cutefay 2012-3-9 23:54
有的时候科学网博客上会有一些争论,我认为有些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或者争论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下面我列举了一些我暂时想到的典型情景: 类型一 甲:我喜欢A事物。 乙:你干嘛喜欢A事物?因为你喜欢A事物,所以你是白痴。 我的看法:人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与你何干?干嘛多管闲事呢? 类型二 甲:B这个人有……的缺点。 乙:你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吗?你还好意思说人家!所以,你没资格说B有这样的缺点,那么B也就没这个缺点。 我的看法:不管甲是否也有这个缺点,但只要B的确是有这个缺点,我们就不能说甲说的是错误的。 类型三 甲:A事物和B事物有相似的地方。 乙:你看,A事物和B事物还有好多不同的地方呢,怎么可能A和B相似? 我的看法:我们不能因为A和B有不同的地方就否定它们相似的地方。两件事物往往是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并且,有不同之处是必然的,因为,如果A和B如果没有一点不同之处,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叫做一类事物,而不是区别叫它们。并且,即使两个属性差异很大的事物,往往也能够找到它们的联系。 类型四 甲:我们要保护动物。 乙:人和植物等不是也需要保护吗?你为什么不说保护人和植物呢?因为你不说保护人和植物,所以你也不能说保护动物! 我的看法:动物、植物和人都是需要保护的,甲只提了保护动物,可没说不保护人和植物。就因为他这次没说保护植物和人,就要否定保护动物吗? 类型五 甲:因为XX里有致癌物质,而她临死前经常吃XX,所以是XX导致她死了。 我的看法:假设一个事物有很多个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那么我们就不能判断事物的改变是否是某个特定因素导致的。很多事物的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类型六 欢迎补充。
个人分类: 菲亦所思|307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对‘造神’博文的反思
热度 20 lin602 2012-3-2 23:12
前几天发表的一篇博文‘ 28岁教授---中国真会造神呀’ 出来后,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只是发表点看法而已,后来其他博主又出来了几篇。评论我的帖子就有二百多。昨天在工厂做中试直到夜里二点多,三点多睡觉到今天中午饭,下午有点事,刚刚上网,再简短写几句对这个现象与问题的反思。 1 我根本无意对袁教师本人不满,对她的文章水平也没有任何怀疑,我只是根据网上的一篇文章而写的。主要是针对这种提职的形式与方式,对袁老师绝无他意。对袁老师造成的伤害,在此深感歉意。愿你工作、身体及一切都好。 2 我的博文当时写的时候只用了约二十分钟左右,改了下错别字就放网上了。回头看,用词是有点太尖锐甚至可以说有点尖刻。这可能是我的文风,除其中一句引起大家误解外(不是我的本意,已改),其他在文字上基本是符合我要写的内容,只是语气上应该缓和些为好。但内容基本符合规范。 3 网上有些网友说,武汉大学在程序上是合法的,其他人是没有权利评论,是学校与袁老师的买卖关系。我不同意这说法,只有个人隐私不可侵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关系中的一部分,网上已经公开了,也评论了,也宣传了,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评论呢?而且后面还要涉及到学校竞争,要到相关拿经费,这不是私事,对此进行评论是宪法与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要知道,这种事情后面如何操作,还早着呢。 4 网友的评论,不管是同意不同意,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我都尊重,因为我这二天不大在网上,评论又多,所以不一一回复,但我尊重你们的意见,这也是你们的权利。谢谢你们的关注。 5 本来我及大部分博友对这些事情进行评论,都没有出格。但极少数人特别是极少数年轻人,不是用讲事实讲道理,而是采用骂人的方式。这实在让人觉得不解。甚至对我都用‘老子’这个词,要知道,你的父亲年龄可能与我都差不了多少,你觉得合适吗?如果你吃不准,你还是回家问问你父母亲,你这样用词对不对。年轻人,你们日子长着呢。 6 高校的前途是大家都关心的,争论没有坏处,就怕‘万马齐喑’,那高校就真正完了。 7 有评论说我年龄大,妒忌年轻人,压制年轻人。我是2000年提的教授,2001年到现在都是化工院的职称评委(近几年还是校级职称评委库中专家,有被抽签参加了次把学校投票),我院许多科研做得好的年轻人,他们会告诉你,我是支持年轻人的,还是压制年轻人的。其中几个做得好的年轻教师,是在我的鼓励下报名破格的(当然也有其他人鼓励)。 8 有人说我是老滑头,言下之意不用我再解释了。你如果用‘滑头’的‘反义词’来形容我,而且还要说得过份一点,甚至有点‘犯上’,我校的教师就说你说对了,哈哈。 9 一个好的大学及国家的大学体系,需要长期稳定的人才政策,及好的大学运行机制,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呼吁,共同的讨论与监督,真理是不怕批评的,越批评让执政的越小心。越讨论,才能让许多事情更明朗,越讨论,在社会上越有影响,高校的领导才越‘管理到位’。现在许多学校的会议,大家都不敢做声,你说这正常吗?看看国外的议会,不但发表不同意意见,过份的还大打出手,这总比大家都不做声好呀。 谢谢大家。
4097 次阅读|28 个评论
人口相关的”瞎子摸象“数十年
wya 2012-1-30 15:29
生育水平 :从1.2到1.8的争论数十年,仍未见结果。板子大都打在人口统计数据质量上,却没有解决办法。 城镇化水平 :目前中国50%的城镇化率你信吗?对于城镇地域范围的定义都没有统一,如何确定其人口数量?城镇化的质量更无从衡量。 适度人口及人口承载力 :从国家到各省、市都在做,却没人敢说自己的理论、方法和结论是客观而准确!人口承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适度区间又很大,做这样的研究除了骗点课题费,还有何意义? 基尼系数 :据悉前些日子中国社科院专门为此举办研讨会,也争论的一塌糊涂,各说各话,没有结论。统计局说“原因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居民难以获取真实的收入信息”。 还有: 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 人口发展和碳排放 人口发展和植被覆盖 ...... 这些研究如果有结论,那主持课题的一定就是上帝! 智慧不同凡响,理论方法跨越时空! 人口就是一个个的数字,但人是社会的主体,建立、改造、影响所有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变量,如此复杂的系统,没有理论创新,仅凭几个数算来算去能说清?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中标通告 》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pcgg/t20120119_402780085.htm 《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 【摘要】 文章以六普人口年龄结构为标准,模拟过去20年人口进程及其主要人口指标,然后与其他来源的人口指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根据六普结果可以判断,1990~2010年间的人口估计和预测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高估了出生人口数量,高估了生育水平,高估了人口增长,从而低估了人口老龄化程度。研究发现,由于高估出生和生育水平而导致的过分的统计调整,造成的偏差幅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始调查统计的偏差,形成了严重的误导。这种状况反映出多年来人口统计上的迷茫,思想认识脱离实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KRK201106001.htm 缺乏标准规范和科学手段的统计局,还真是两头受气!!!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热度 15 zhangxw 2012-1-27 17:09
“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 张学文, 2012/1/27 现代科学源于西方,中国人百余年来,经过学习也知道了很多科学道理,并且依据这些道理可以设计、制造一些高级东西:原子弹、计算机就是例子。华人在国外得诺贝尔奖都是个例。 时至今日,随着研究经费的增加,我国的科学杂志、投向国外的论文都达到了相当规模。而一些人为我们没有科学原始创新而着急!我们不知道自己距离科学强国有多远。 我一直认为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科学界的氛围,努力维持具有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没有科学争论,只有对大人物的认可和领教。中国本土就不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园地。论文都投到外国更是学界高层对中国科学生态环境的集体绝望与逃亡。 发表一篇文章是一回事,树立一个新方法、提出与认可一个新概念是另外一层意义的创新。而后者往往难被认可,这在国外是如此,在国内就更难。 如果我们的学者仅热心于对不同认识扣以伪科学的帽子,而不能在自己的国度、用中文开展学术上的不同认识的争论,国内就科学问题就形不成气候,科学的车轮永远不能从中国的土地上压过。中国这个整体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园地。农民进城打工才能挣点钱,博士仅能出国才有希望成为学者,这两个现象难道没有雷同点吗? 回顾一下我们国内的过去,有真正意义的科学讨论吗? 我认为只有开展对科学重要问题的讨论、争论,才可以提高这个群体的科学水平,在争论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武器以后(而不是大家的忌讳),一个科学新时代才在这里形成、一种科学气氛才在这里养成。 我认为,学会“科学争论”是中国成为科学强国的一个门槛。害怕科学争论,可能使我们距离科学强国永远无穷远。
个人分类: 科学原始创新|4020 次阅读|32 个评论
中医、西医之争,照现在情况看,中医会消亡
热度 19 drYZZ 2011-9-25 13:15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这种争论已逾百年。不过现在的争论,看上去很不对劲。 学术讨论何必非要进行人格羞辱?辩论双方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有一定根据。关键是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这使 我想起文革时期的“保卫”派和“炮轰”派。当时两派斗得你死我活。后来怎么样?遇事不要太激动。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认为中医学在古代确实是先进科学。但是,它缺乏动物实验,古人也没有发明显微镜等先进的实验工具。古代缺乏实验动物可以理解。现在再缺乏就是太落后了。尽管现代中医学者也做不少实验。但是,在古老理论的指导下,很难有大的收获。中医理论不与现代生命科学接轨,很难想象能做出什么重大发现。 中医理论不是完全不正确,而是太模糊、太笼统,几乎全是不具体的哲学大道理。 中医的脏腑与其功能相去甚远。例如:有研究说肾就是丘脑、下丘脑、垂体、腺体轴,有人说肾就是核酸,有人说肾就是基因、有人说肾就是干细胞...... 这一切都影响中医的发展,更影响它在现代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很可惜的是,现在的中医学界人士,很少有人能抱一种谦虚、真诚的态度与其它学科的人们共同探讨中医学的发展。记得有个别人说:“我也是经常跟西医学的医生们交流的”,西医学的医生是以看病为主的,他们能有多少精力来帮你研究中医学的问题呢。与他们交流一下难道这就能说明你真的愿意与其他学科的人真诚合作了吗? 更有甚者,作为一个从事生命科学或其他非医学学科的工作者,要想进入中医学的研究领域,是根本获得不到任何课题资助的! 人们不可能把现在有很多人做些与中医相关的保健就当成中医的发展,更不可能把针灸或中药(主要是保健药)在世界多地都开始有所应用就当成中医学的发展。从中药中提取到某种能应用于西医的药物更不是中医的发展! 没有概念上的突破,没有实用技术的实质性进展,中医消亡恐怕只是迟早的事。当然我决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能有什么办法呢?
个人分类: 中医学与现代科学|8936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九次分歧争论
dongzg101 2011-9-16 01:36
中共历史上毛泽东与林彪的九次分歧争论 2011年09月15日 15:50 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 彭红英 余世诚 10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核心提示: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本文摘自:《党史博览》2000年第09期,作者:彭红英 余世诚,原题:《 毛泽东 与 林彪 的九次分歧和争论》 毛泽东与林彪,自1928年在井冈山相识之后,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师生到战友,密切合作是主流。但是,他们之间也有过许多这样那样的意见,择其要者就有这九次--- 第一次:毛泽东在开辟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时,林彪曾疑星火燎原。毛泽东对之进行教育再教育,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进而,他提出了“井冈山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当时,毛泽东没过多理会林彪的这些表现,曾对何长工说过:“林彪的说法是小孩之见。”但过了两个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系统地回答了包括林彪在内的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 1929年初,毛泽东、 朱德 率红四军主力下山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年5月18日,红四军前委在瑞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时局和红军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在游击区建立巩固根据地的主张,遭到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等人的反对。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发表悲观言论,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在行动上只赞成在粤赣边区域的流动游击,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主张。 在1930年元旦到来之际,林彪又给毛泽东写信,以贺年的形式坦叙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心中的困惑,希望能得到毛泽东的帮助。毛泽东于1月5日给林彪写了一封语调温和、观点鲜明、文字精妙的回信,这就是收在毛泽东选集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毛泽东温和地批评林彪缺乏“建立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毛泽东以严谨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阐述了他的“农村中心理论”,大大地发展他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a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 2 3 ... 7 8
1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之争的激烈交锋
热度 2 inhibitors 2011-8-9 22:44
这段时间转基因争论又开始了,今天在科学网博客看到了饶毅的文章《 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反智和投机 》,这次饶毅对转基因之争采取了保持中立,批其两个极端的态度,但这种态度到底公正不公正,客观不客观呢? 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了与该文《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反智和投机》有关的几篇文章,我把链接贴出,以飨读者。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个人分类: 转基因之争|1594 次阅读|2 个评论
75C 点击量与博文驻留时间的主要推动力
icstu1 2011-7-19 16:38
75C 点击量与博文驻留时间的主要推动力
点击量通常被作为是衡量网站质量和价值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常"颗粒型"或"系列型"文章能够较好地助推其提升.另一个方面是博文的"年龄"和"标题"(简洁易懂/吸引眼球/迎合需求/必要描述/使用关键词). 驻留时间类似网站的"在线率",是网站的另一个显现价值的指标.它是衡量用户关注深度和信任度的指标. 博文的长短是否合适,取决于能否适应一般用户在网上注意力的集中时间: 96秒. 用一份半钟的时间与读者沟通,需要挪用PPT页面的成功制作和显示方案.
个人分类: C 有见解的意见和询问|17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善待中医是感恩
热度 10 jmluo0922 2011-7-5 01:15
因为她曾经拯救了我们的列祖列宗,让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管您是姓李,还是姓张,想一想吧:在200年前,甚至更远的过去,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并没传入中国,您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战胜疾病,将您们家族的血脉传承到您这一代的。 中医治病肯定是科学!反中医就是反科学! 善待中医,就是感恩! 附:关于中医是不是科学,我认为anonymity在“反中医者太令我失望”的评论很准确。 anonymity2011-7-4 00:13 也不必太生气,毕竟那是极少数人。民国时候就有,骂中医骂得很厉害的,结果呢,出丑的还是他们自己。 我认为,科学网不应该允许这样的诋毁和谩骂。理由: 1、从法律上说,上到宪法,下到各种医疗卫生法律,都承认了中医的合法性。中医和西医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国的合法的医疗体系; 2、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给中医学下的定义是“综合性科学”。科学网要讲科学,要承认国家标准; 3、中医,是中国大学里的正规专业。中医学,是中国正规的学术学科。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可以授予学位的中医教育; 4、中国有中国中医科学院,从概念上看,和中科院一样,都是国家级的研究机构。 5、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发文,要求推广传统医学(中医是传统医学里的“老大”)。 科学网有“三条红线”,个别博主对中医的诋毁和谩骂,已经违反了三条红线的后两条:
个人分类: 杂谈|4420 次阅读|31 个评论
停止一切无谓的“讨论”,不允许评论
seawan 2011-6-28 10:26
大部分有“争议”的问题, 很难有具体而完备的数据来导出结论, 例如,某个国家某个人物是好是坏,某个明星是美是丑等都属于这种问题。 以及某种策略是否正确等等——要知道, 塞翁告诉我们,未来根本无法预测。 还有一些问题, 不同的立场有不同想法 ,争论也无意义,例如 出家人是否可以唱歌 的问题(该问题竟然被网监认为有问题,被科学网删除!)。 因此, 争议、争论或者美其名曰“讨论”基本上没有意义。 曾经有一个自称鬼王的人, 说“征服人心,收获仇恨”, 不一定对, 但是争论的目的之一也确实是“征服人心”。 因此,stop。 连评论也一起禁止。 自说自话。 。
个人分类: 周围|161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三峡工程(4)--潜在问题与争论
wido 2011-6-8 11:40
参考:中国网、中国三峡建设、水力发电学报、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等 三峡工程 40 年论证, 18 年建设, 10+ 万人员参与兴建, 130+ 万库区群众迁离。中间有诸多问题值得争论和思考。 泥沙问题:为了保证三峡库区的有效库容,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是通过“蓄清排浑”的方式来解决,所谓“蓄清排浑”就是利用三峡水库巨大的入库水量,通过大坝设有的23个低高程、大尺寸的泄洪深孔,在每年汛期水库水位维持在145米时,将大量泥沙由深孔泄洪排出库外,实现 “ 排浑 ” ;汛末,来水中含沙量降低,水库蓄水至175米的正常蓄水位,实现 “ 蓄清 ” 。值得注意的是,三峡工程蓄水以后,大量上游的泥沙被拦截下来,大坝泄出的清水中泥沙量较少,使得下游河道河床冲刷强烈,河床刷深,水位下降,从而河势发生变化,滩地后退,护岸坍塌,将不利于抗洪。此外,随着泥沙的淤积,库尾重庆等地的航道和港口作业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对于泥沙运动还处在监测和数学模型模拟的过程中,因此要解决泥沙问题还需要加大监测力度和加强上游生态保护等。 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近来温总理提出三峡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 库区地质灾难主要除了有大家熟悉的崩塌、滑波,还存在诱发地震的问题。每年蓄水到达高位时,诱发的小地震很多,震级虽多在四级以下,但已经对当地的民房建筑等造成破坏。从未来来看,很多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比如是否诱发破坏性的强震。根据已有的案例,当蓄水到达高位后的 3 至 5 年,有可能诱发这样的强震。另外,三峡工程在开工前对地质灾害问题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加之后续工作不到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计划,到目前已经投入超过一百多亿的资金,地质灾害防治成了永恒的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深:由于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滞留,蓄水带来的局部水域水流变缓,为藻类的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上游农业生产使用的营养元素随雨水进入库区,综合三峡库区江段及其支流的营养状况,以及目前诸多水域已经发生的藻类水华等现象,可以推测,如果水体营养负荷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水库按 175m 正常蓄水位运行后,局部水域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治理异常困难:三峡工程竣工蓄水至 175 米 后,将会出现面积达 349km 2 的水库消落带,库区水位最大变幅可达 30 米 ,岸位于海拔 145~ 175 米 的消落带生境将发生很大变化,成为三峡库区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三峡水库消落区将具有以下凸显的生态 环境特征及影响:一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幅度大,面积广,连片消落带多。二是消落区易成为泥沙淤积和污染物、水面漂浮物等的滞留地。随着水位的剧烈变化,泥沙将大量落淤在城集镇、溪河口和消落区附近,淤塞港口码头,影响通航,污染水源,并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患,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消落区水位涨落在季节上违反江河自然洪枯规律。消落区出露时期炎热潮湿,易形成腐败型沼泽地带,导致蚊蝇大量滋生、水源性流行性疾病发病率增高,危害人群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消落区形成的近 30m 高度的库线带裸秃似荒漠化现象,严重损害了三峡、小三峡、神农溪、香溪等著名风景名胜区风貌。 库区建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三峡水库建成后,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原产地将被淹没,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将不同程度地破坏这些珍稀濒危物种原产地的生存条件,加速这些物种的濒危。三峡水库蓄水,使原适应于流水环境的土著水生生物类群面临生存威胁。同时,由于水库水位的反季节涨落所形成的消落区,其原有陆地生态环境的大部分土著种类的种群生长节律被打乱,将在淹没后发生灾变性消亡,而适应周期性水位变化 30m 的消落带生物群落难以在短期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水库形成后,水生生物群落将会发生较为显著的种类演替。 移民的心理状况的关注:三峡移民是由于水库工程的修建而引发的非自愿移民,属于政府行为的非自愿的国内迁移,具有数量大、移民经济落后、文化相对较低、移民背景和心态不同等特殊性。移民安置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它毁灭性地破坏了一种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秩序,造成原来生产模式、社会网络以及社会组织和结构的解体,这一点对于外迁移民显得尤为突出。外迁移民在搬迁以后,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上搬迁过程中及搬迁后遇到的种种不顺利,对搬迁后的生活无法适应等,往往要承受因背井离乡,生活、生产条件差带来的经济困难和精神苦闷的双重压力,这些都会对其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对这些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结果有可能导致移民中各种心身疾病的发病增加。 管理难度很大:由于三峡工程跨重庆、湖北,且集防洪、发电、航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难度较大,并且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完善法规、加强立法、加大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面多做工作。 不得不承认的是,三峡工程所带来的问题必须通过长期的跟踪观察才能得出最终结论,这其中包括对长江流域气候、水电在能源结构中的位置、上游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变化等等。自三峡开工建设就陆续出台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法规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筹)将为三峡工程的潜在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途径。
个人分类: 与社会有关|2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热度 6 杨学祥 2011-5-20 10:07
我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 杨学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科技发明和科学管理应该齐头并进,傻子过年看邻居的东施效颦时代必须结束,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有待于中国科学的创新。 首先,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不能让外刊引领中国的科技潮流。事实上,中国的学术期刊发表过很多有别于世界名刊的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其中包括《中国科学》在 1998 年发表的许靖华的论文。 早在 1998 年,当新闻媒体和政治家们向即将来临的全球变暖灾难开战的同时,科学界本身对此问题还没有达到一致。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公元前 2900 — 2200 年, 1800 — 1250 年, 700 — 60 年,公元 600 — 1280 年, 1820 年—)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公元前 3400 — 2900 年, 2200 — 1800 年 , 1275 — 700 年, 60 —公元 600 年, 1280 — 1820 年)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许靖华尖锐地指出,也许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不是用计算机拉模拟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是进行水利和农业研究以确保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供应。 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古气候研究表明,近 4000 年以来于 4 个全球气候变冷时期,即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800 年、公元 400 年及公元 1600 年左右的几个世纪——这种准周期性与太阳活动周期性变化有关。全球温度变化影响了地区降水形式:在气候变冷期,欧洲北部变得更潮湿,而中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干旱。这两种变化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历史记载表明,历史上民族大迁移是由于庄稼歉收和大面积饥荒,而不是逃离战争,公元 2 和 3 世纪的日耳曼部落的大迁移就是一个例子【 1 】。 西方科学家至今尚未找到全球变暖导致人类文化衰亡的历史证据。欧洲减排温室气体的计划是为欧洲能源计划服务的,是压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圈套和科学陷阱。 中国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民族科学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唯一用华语研究和讨论科学问题的阵地,它的削弱和消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科学期刊发展是中华复兴的标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去跟风西方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科学政策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这只能说明我们已经沦为“西方科学”的信徒和奴隶,真正的科学不是信仰,不是宗教,而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科学不是教条,不是教义,中国科学不能通过简单的引进外国学术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发展。高速度、高消费、高风险,是西方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由此造成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现代文明的消失。 在中国科协 2005 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呼吁人们保护环境,适度消费,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经济过快发展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才是尊重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应对挑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 周光召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目前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仍大大高于先进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管理和消费领域的浪费现象则“相当严重”。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使得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压力日益增大。据统计,在世界 144 个国家的排序中,中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低,土地、耕地、森林等均排在 100 位以后,淡水资源量排在 55 位以后。矿产资源中的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8.3 %、 4.1 %、 26.5 %和 9.7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排在世界第二位,全国酸雨面积扩大,频率增加,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 37.1 %,沙化土地面积约 100 万平方公里,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努力才达到 18.21 %(世界平均 29.6 %),草地退化面积加大。全球 1121 种濒危物种中,中国有 190 种。在发展模式上,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美国以占世界不到 5 %的人口,消耗世界 25 %的能源。而中国人均要达到这个水准,意味着要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2 】。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高能耗低产值的投入外,各种强制性消费(如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媒体的超量广告宣传、各种考试经济链、愈演愈烈的节日礼品经济、超值超量的商品包装、虚假伪劣产品等等)不仅增加商品的成本,加重消费者的负担,豢养了一大群贪污腐败的蛆虫和蛀虫,而且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和能源,导致空前的能源和资源的紧缺形势。 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高消费带来的是资源能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国际关系极度紧张。合理、高效、潜力无限的经济模式不在于一时的显赫奢华,而在于能长久地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来延续民族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习惯于高消费的西方国家难以生存,世代节俭的中国却能在恶化了的环境中得以存在和发展。高消费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贪婪而强大的恐龙灭绝了,弱小而聪慧的灵长类却进化到了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强者并不是总能取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才是生物的进化规律。强者只能欺凌自己的同类弱者,但环境却能使强者灭亡。弱者的生存之道不一定在于努力成为强者,而关键在于适应环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正是适应当前资源能源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最好模式【 3 】。 13 亿中国人的高消费是不现实的,浪费资源和能源无异于饮鸩止渴。今年盖了一座新楼增长了 GDP ,明年拆了重盖又增长了 GDP ,资源和能源被浪费了,社会总的财富并没有增加,只不过是从一些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些人的手中。拆了别人的标志性建筑,建立起自己的标志性建筑,扭曲的业绩观导致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第三,建立科学发展的网络监督机制,对重大科学问题定期开展网络研讨和辩论,对违背科学的行为通过网络曝光和揭发,中国科学院应该领导和组织相关的科学宣传、研究、讨论和监督活动。许多有创建的观点被淹没在文山会海之中,网络是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方法提供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 在科学的发展史上,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地心说和太阳中心说的争论、进化论和不变论的争论,渐变论和突变论、火成论和水成论的争论、固定论和活动论的争论,都导致科学的迅猛发展,新学说战胜旧学说。中国的科学界静悄悄,科学大争论是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中国科学院应该引领科学潮流,在科学大争论中为中国科学发展运筹帷幄,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许靖华 .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 中国科学 , D 辑 . 1998, 28(4): 366~384 2. 贺劲松、常爱玲 . 新华时评:“循环经济”写进计划报告有深意 ( 新华网  2004-03-07 09:13:11 ) .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7/09131984805s.shtml 3. 杨学祥。高速度和高消费必然带来高风险:资源有限 不可持续。 2011-5-20 09:19 科学网。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46058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54 次阅读|4 个评论
期待侯成亚和王铮上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
热度 5 SoSoliton 2011-4-14 22:58
科学网博主中,我特别喜欢侯成亚和王铮两位老先生。一则喜欢他们在博文中讲述的文革故事,我生于文革,对文革有深厚的感情,因为尽管文革号称“十年浩劫”,但于童年幼小无知的我来说,恰恰是文革中那些荒诞滑稽的事情带给了我快乐;二则从两位老先生相互之间以牙还牙的争论甚至攻击中我体会到了老一辈学问人的率真、较真、认真、坦然、淡然、释然。别看现在的很多中青年人看起来斯斯文文、礼礼貌貌的,其实表面底下掩藏着太多虚伪。   凤凰卫视有一档著名的辩论节目《一虎一席谈》 , 节目以讨论形式进行,实话实说,直话直说,广开言路,言者无罪。我看两位老先生的辩论非常适合这档节目,相信他们如果同时出现在这档节目中就文革问题展开辩论,来一场热热闹闹的思想交锋 , 节目将异常精彩,收视率也会极高。为此,我一直在琢磨着向凤凰卫视胡一虎先生隆重推荐,期望赚取一些推荐费。    作为观众,我们只想欣赏一场大师级的文革思想对垒 , 至于你们说的谁对谁错,谁说服了谁,谁占了上风等等,我们是绝对不会关心的。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多读一点书,免得受你们的骗。   毛主席说:“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什么郭老、范老(指郭沫若、范文澜)、任继愈、杨柳桥之类的争论。 郭老又说孔子是奴隶主义的圣人。郭老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是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还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注:《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年版。)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462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际碳峰会的争端:战争的硝烟算排放吗
热度 3 censambao 2011-3-20 23:57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碳峰会讨论减排增汇的争端也是异常激烈。我国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监测历史短,各个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不平衡,因此自然碳汇数据的支持比不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于是乎,我们的谈判屡受攻击,很是被动。正因为如此,我国加强了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投入力度,这是很欣喜的事情。 但是,我们说国际碳峰会也是一个谈判桌,要想取得主动,不光是有自然科学的数据支持,任何相关的影响因素都可以拿来说事啊。只要对我们有利的因子都应该进入中国谈判选手的脑海里。比如说,美国,近年来,它连续制造了那么多战争事端,发射了那么多的火药,产生了那么多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质,为什么就不能算入美国的碳排放里面呢?最近,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又在空袭利比亚,这些国家在处理完了自己陈旧的武器弹药的同时,排放了巨大的废气废物,但是谈判桌上没有这些说明。 我国由于谈判被动,于是玩不过老外,就回到国内对付百姓,搞什么节能减排。什么叫节能减排?国外根本没有的事。老外想开车就开车,想去多远就去多远,想用电就用电,想什么时候熄灯就什么时候熄灯...反正,老外的脑子里就是没有节能减排的概念,他们的理念是我怎么生活舒服就怎么生活。相比之下,我们百姓是多么的可怜啊。 其实,对于百姓,我们需要的不是节能减排,但是如果政府非要搞节能减排,那我们可以做的也仅仅是选择节俭的生活方式。政府没有权利干涉百姓的生活,而政府有责任让百姓生活舒服,百姓也只能是自然选择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了。 政府显示自己的地方是对外的博弈。具体在碳问题上,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不要受制于老外的嘴皮子,这些选手的嘴皮子都是久经考验的,一生是在竞选、辩论中成熟。
个人分类: 社会视角|3857 次阅读|2 个评论
鄙视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热度 5 SoSoliton 2011-3-20 22:02
鄙视文人:百无一用是书生
昨晚,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段作家与画家大打出手的视频。此事发生在乌克兰,一位作家与一位画家在电视台的一档著名谈话节目中,各抒己见,辩论一位叫舍甫琴科的著名文学家的艺术成就。据报道,作家与画家的讨论从一开始就火药味十足,激烈的言语相向最终演变成拳脚相加,这一过程也通过电视镜头,直播给了所有的电视观众。 大凡能上电视的作家和画家,应该是名作家和名画家。名作家和名画家应该都是修道很深的人,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但他们都打架,而且是当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面大打出手,究竟为哪般呢? 作家和画家也可归为文人。作家与画家为辩论一件无关痛痒的事儿而大打出手,究其根本,极有可能是源于 文人“师心自用”的秉性。 庄子说,大凡文人,都有且都坚持自己的主见和成见,并以之作为依据和标准对事情做出判断,而且越是傻B越有主见和成见(愚者与有焉),这种主见和成见一般会在未作调查研究、未作独立思考之前就会形成,然后得出是与非的判断,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是出发之前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依庄子所说,别说作家和画家不可能有共识,他们会各说各话、企图说服对方但永远也不可能说服对方,就是作家和作家之间或者画家和画家之间,也不可能有共识。 文人之间的辩论,就像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辩论是肉好吃还是草有味一样,能有结果吗? 没有共识、各说各话也就罢了, 文人可恶的劣根性在于还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成见,否则,轻则互不搭理,重则拳脚相加。 所谓“文人相轻”,其根子可能也正如庄子所说。日常生活中, 文人如果没有能说服别人,往往会发出“秀才遇到兵”的感慨。 文人的秉性还表现在过份自负和自恋,殊不知别人压根儿就不在意文人在说什么,说过什么,还想说什么。 有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文人一直记不住,当作耳边风。 正如庄子所说,其实文人之间的辩论很无聊,像鸟叫,与雏鸟的唧唧喳喳没什么两样,根本不值得在意(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但 文人正是因为沉醉在别人都在关注自己重视自己仰慕自己崇拜自己的幻想之中,才急于发声急于表现急于出风头,最终急于大打出手 。事实上,当作家和画家像两头疯牛一样在搏斗的时候,主持人、其他嘉宾和所有观众都不为所动,静观其闹,从容淡定地欣赏一曲千载难逢的好戏,没有一人上前劝阻,直到他们相互追杀到演播厅的门口才被保安扯开。扯开不久,他们又重新回到舞台,梦还未醒,继续争吵,不依不饶的两人再度厮打起来,衣服都撕破了,其德性与街上的混混没什么两样。从观众的表现和表情看,观众对他们之间谁说服了谁其实压根儿就不在意,到是对现场直播的一场真人真斗感到很搞笑。 王蒙说: “人是喜爱争论的动物,人与人间的相争,比任何动物内部的相争都厉害都复杂都残酷。” 遗憾的是, “争论的人多,明白自己在争什么的不多。斗争的人多,明白自己在为什么而斗争的人不多。”
个人分类: 无所事事|7246 次阅读|3 个评论
留美札记-回国的激烈争论
热度 1 lxchencn 2010-12-28 22:24
第三十三篇 归国讨论 出国了就像命中注定一样要参与有关归国问题的讨论,可能在你一到异国一直到你离开或终于定居下来会一直伴随这个话题,这也是一个争论极其激烈的问题,归国与不归国的争论各执其词互不相让,最后闹得夫妻分居甚至离婚的也不鲜见,即使已经定居美国的华人也难以回避归国问题的争论,在以华人为主的网站社区上归国问题的主题下是热闹非凡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主张留在美国的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环境好,孩子受教育好,科研条件好,人事关系简单,自由,机会多,生育自由等等,主张归国的理由主要有:爱国情感,国内发展快和机会多,国内有基础,人际关系熟悉,收入不低了,中餐好吃,等等,反对留下来的理由有:种族歧视,天花板现象,难以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生活单调寂寞,工作压力大,等等,反对归国的理由主要有:孩子受教育的条件不好,科研条件差,人事关系复杂,环境污染,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不自由,等等,双方都可以举出依据和具体的例子。争论总是不会停息的,只要有人去美国也有人从美国回来,从我熟悉的同学朋友同事中能够说得出名字的,在我留美期间,自费出国和公派出国的至少有 16 人已经归国了,有 2 人有美国绿卡,有 6 人是公派出国的,有 8 人是去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的,已经决定留下或可能长期留下的约有 5 人,近期来美的决定留下来的没有听说,但其中有一个东南大学的回国后不满意再次全家去美了。 每一个归国与没有归国的人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个可能都不一样,我一到美国就马上有了将来归国与否的思考,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我自己的工作 、 安排家人来美 、 安排小孩的学习等等实际而又影响长远的难题,夫人小孩来美后问题更复杂,刚开始到美国,生活不习惯,小孩读书安排也不满意,夫人天天吵要买机票回国,到后来稍微习惯一点有工作后,家里分成三派,我是主归派,夫人是主留派,小孩是自由派,最后变成夫妻对立派,正因为孩子不是坚决留下派,最后使我下定决心回国,飞机票已经买好了,即使在飞机上争论还在继续,回国几个月了归国与否的问题还是一个常见的话题,当然已经没有那么激烈了,而旁人也经常会问及为什么要回国?我自己也不断反躬自问,正是如我在生理学教研室报告留美见闻时说的:因为我的根在中国!
个人分类: 未分类|4224 次阅读|6 个评论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杨学祥 2010-10-15 04:46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杨学祥 气候变化的月球轨道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中外科学家都注意到月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炸毁月球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试图消除月球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尝试。这一设想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反对。 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对应 沃尔夫极小期,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当然,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发表评论人: Argo ip:24.62.225.* 太阳辐射能不变,所以我们将此称为太阳常数。用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来解释地球气候变化是不正确的。 博主老师用潮汐来解释所有的地震气候变化看上去相当地牵强附会,说服力不强,而且经常有神秘感。 太阳影响地球的气候是通过太阳风影响入射地球的宇宙线粒子来完成的。宇宙线伽玛粒子是地球成云的重要机制,云层的多寡控制了地球获得太阳辐射的寡多,这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是空气中气态和液态固态的水而不是二氧化碳影响了地球气候。 由于太阳黑子(即太阳射电和太阳磁场)11年周期是受到木星运行影响的结果,由于其他几个太阳系气态行星与木星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11,22,60,178年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 目前令人感兴趣的是178年周期,上个周期是道尔顿太阳黑子最小期,再往上的那个178年周期是蒙德太阳黑子最小期,在这两个最小期,地球北半球经历了寒冷期。 目前距离上次道尔顿最小期正好是178年左右,也就是木星和天王星海王星都在太阳系的同一侧而土星在太阳系的另一侧,这种太阳系四大气体行星的排列每178年出现一次,同时和太阳黑子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相符合。 所谓的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是指太阳黑子消失的现象。目前太阳黑子活动极低,凡是太阳黑子活动弱的时候,寒冬是个伴随现象。 博主回复: 加拿大平原干旱(1583~)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1805~) 18.6 中国北部干旱(1582~)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1606~) 18.6 尼罗河河谷干旱(622~) 18.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见表2.1) 。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在18.5-28.5度之间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中国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此地下放出带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激发大气和海洋的南北摆动。 郭增建在1992年提出,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有赤道上最高地形区,日月引潮力较大,且圣诞节前后是近日点,引潮力大一些,使这里的火山被触发或海底热液冒出较多,引潮力效应使厄尔尼诺多在赤道东太平洋开始。在日食时,月亮和太阳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引潮力更大,这样地球在赤道两侧鼓起,因之低纬度地区放出地下热气较多,这有利于低纬气压变小 。这是厄尔尼诺成因的潮汐说起源。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也在讨论中。 潮汐调温相应是美国科学家2000年提出的,该人也是温室效应的提出热之一: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1800年。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还有2.2、11、22、55年周期变化。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张元东提出特殊天象组合期可能影响地震的概念和理论,特殊天象组合期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并有行星位置变化的适当配合 。 学者杜品仁和胡辉等人分别指出,地震具有明显的18.6年潮汐周期,称为岩浆潮周期 。 学者胡辉等人在2003年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与天文背景的关系,他们指出,月亮赤纬角周期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因素,地震活动和太阳活动均存在11年的变化周期。自1700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18次M大于等于7级大地震中,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低值年附近,太阳黑子低值年是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国际太阳学专家小组协作的NOAA空间环境中心说:下一个11年太阳风暴周期预计在2008年3月开始,它的峰期在2011年末或2012年中,比原来预计的要晚1年。2007-2008年的太阳活动谷值将导致云南地震十分活跃。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Cochran等人分析了1977-2000年间全球2000多个5.5级以上的地震,发现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汐达到大约2-3米时,四分之三的地震都会发生;与此相反,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就越少。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和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28.6度时期(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18.6度时期(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见图2. 3)。李国庆等人通过对比分析1973-1998年的日长、大气环流及月球相位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伴随着月球相位的交替变化,地球大气的纬向风速场、地球位势高度场及日长作27.3及13.6d(天)的周期震荡。这种周期性的大气震荡,被视为一种大气潮。月球对地球大气引潮力作用的周期变化,是引发27.3及13.6d(天)周期大气潮的主要原因。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 潮汐对地球各圈层的搅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的月亮周期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否定这些周期的存在,才能否定月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太阳有热能不同,月球只有通过引力来影响地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631 Topic: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Print this page --------------------------------------------------------------------------------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杨学祥 Posted on: 2004-11-13 10:48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杨学祥, 陈殿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数学科学院, 130012) 摘 要: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在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关系中,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关键词:月球,潮汐,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生命存在,温室效应 21世纪伊始,世界就面临太多的天灾人祸,人类也就面临太多的艰难选择。美国新经济在持续十年增长之后突然衰退,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又使之雪上加霜;中东和平进程受阻,以巴冲突导致杰宁人道主义灾难;全球变暖证据一年多于一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惨重;技术失控和过度开发的恶果也一年强似一年,全球污染严重,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如何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如何面对恐怖主义袭击?如何面对全球变暖?如何面对科隆人等等。 1. 一项震惊世界的新选择:将月球摧毁! 据《南方日报》2002年5月10日报道,近日,以弗拉基米尔 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称月球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并向俄政府提出一项震惊世界的建议:将月球摧毁! 克鲁因斯基指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太过漫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这一切都是月球引力造成的。月亮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使得海潮起起落落,引发自然灾害。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俄罗斯的冬季会一去不复返,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人类不会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据克鲁因斯基透露,摧毁月球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否同意这么做。 据悉,这5名科学家已经把他们的建议郑重地提交俄罗斯政府。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由于摧毁月球对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这项建议也使世界各国面临与本民族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 2. 月球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以弗拉基米尔 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的建议是有一定根据的。旱涝、地震、火山喷发和厄尔尼诺等灾害与月球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温差和潮汐力引起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信风、台风、风暴潮、海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是明显可见的实例 。 最新计算结果表明,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由于大陆的阻隔,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分别有6605998、5251和368km3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和南半球,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或向东漂移,使各圈层差异旋转速度增大。这是南北半球之间的海洋热交换和两极冷水入侵赤道并使大洋西部暖水变冷的主要原因。1997年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的4次交食和3次行星冲日,加大两极冷水入侵赤道西太平洋使暖水东移的强度,形成了1997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 。 从1822年到1998年,有31年无月食。当年发生厄尔尼诺的共17个,占总数的55%。其前后一年内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仅有4个,其前后2年内都发生了厄尔尼诺。这表明无月食年与厄尔尼诺的相位差最大不超过两年。无月食年是地球潮汐形变的极小值年,是预测厄尔尼诺的重要依据。2002年无月食,2001~2004年内必发生厄尔尼诺事件 。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共线的结果并受沙罗周期(沙罗周期为18年零10.33~11.33天)控制,因此与强潮汐密切相关。据林振山等人的研究,每次高纬或极区的日食都将使极地下沉气流减弱,从而使赤道东风减弱。1-2年内在中纬以上地区连续发生3-6次日食,将使赤道东风减弱逐次得到加强,从而诱发厄尔尼诺现象 。 日食通过日月大潮与强潮汐密切相关,前者决定热能分布异常,后者决定动能分布异常。18.6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不仅是大气和海洋强潮汐产生的原因,而且是软流圈的岩浆潮 和外核的液核潮产生的原因。资料检验表明,日食与El Nino之间存在1224月的位相差,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沙罗周期相差0.6年可能是其原因 。两种周期的极大值重合后,第一个周期后两种极大值相差7.2个月,第二个周期后相差14.4个月,第三个周期后相差21.6个月。这是厄尔尼诺事件并不严格遵循沙罗周期的原因。 用潮汐产生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可以解释15001800年周期的气候变化。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太平洋西部暖水流向东部,北部暖水流向南部),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或变暖),产生拉尼娜冷事件(或厄尔尼诺热事件)。天文资料表明,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火山喷发使海洋底层暖水上升到海洋表面,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它们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当火山灰在低纬度地区上升到平流层, 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至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飘浮1-3年,最后降落在两极地区,减弱被遮蔽区的太阳辐射,与该区发生日食的效果相同,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延迟因子 。 3. 月球对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等构造活动与18.6年周期变化的固体潮相关,被称为岩浆潮 。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140 km;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10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1963年3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8.5 oS,115.5 oE)爆发,1980年5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St. Helens; 46 oN,122oW)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15%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18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1951年到1985年,我国东北地区有6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5年都发生在2级以上火山喷发后1-2年 。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在向两极地区集中降落过程中严重影响极区太阳辐射量,与该地区发生日食影响El Nino的效果相同,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低纬喷发)或激发(高纬喷发)因子。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五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 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6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20cm。由此形成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这是地震火山群发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一一对应的原因。发生在印度洋的同样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剥蚀沉积也会产生陆海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计算表明,50年的剥蚀沉积作用施加在陆海地壳两端的力矩为M = 4.361014N m;相当于在陆海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p = 4.36108 N。这两种跷跷板运动相互加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动力 。 4. 月球轨道对强降水的影响 月球轨道(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这个角度时常在变化,最小为18.50,最大为28.50,周期为18.6年。据郭增建等人的研究,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内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在月亮赤围角最小年的1941~1942、1959~1960、1978、1997年,中国都发生了大旱灾 。计算表明,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产生的地壳容积变化是赤纬角最小时的2.3倍。因此,潮汐引起的地壳形变不仅是地震的成因,而且是强降水的成因 。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形变,通过地壳地幔排热排气作用而强化了大气降水过程。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年相继发生了珠江*(1915)、淮河*和长江*(1931)、松花江(1932)、黄河*(1933)、珠江(1949)、辽河(1951)、松花江(1969)、辽河(1986)大洪水(带*号为特大洪水)。每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都对应一个厄尔尼诺年 。 日月同纬可以加强日月引潮力的相互作用,增大地壳形变。在日月同纬年份附近,相继发生了淮河*和长江*(1954)、海河和松花江*(1956)、淮河和海河*(1963)、黄河(1964)、淮河*(1975)、黄河*和长江*(1981)、珠江(1982)、长江(1983)、淮河*和长江*以及松花江*(1991)大洪水 。 由于厄尔尼诺与强潮汐相关,所以厄尔尼诺年也与大洪水年有很好的相关性。1900~2000年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共44个,当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9个,上下一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1个,占中国大洪水总数(34)的88%。 5. 日食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6. 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 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地表温度适于人类生存首先应该感谢月球的调控作用。与此相反,地外行星悬殊的温差变化和恶劣的环境使生命难以存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 。 5年前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 。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月球潮汐是太阳潮汐的2.17倍,如果摧毁月球,地球海洋潮汐强度将减少三分之二。由于潮汐变小,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更加暖和。这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7. 月球潮汐在减弱温室效应中的贡献 陆地和海洋含碳量远大于大气,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白垩纪大气碳含量是目前的8~10倍,末次冰期高峰时大气CO2和CH4含量分别比现在减少30~40%和50%。构造运动释气和海洋增温排气是主要原因。近期发现,海底CH4冰晶体蕴藏的能量比世界上储存的全部化石燃料所包含的能量还多。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显然,构造活动和海洋增温是温室气体从地幔和海洋进入大气的主要原因,而高降水和强潮汐是大气中的CO2转移到海洋中的原因。海洋和大气之间的CO2循环,主要受大洋上升流与下降流的控制。高纬度水体在沉降之前溶有大量CO2,在赤道处水体上升变热并释放CO2,其现代速率为3~51010t/a。这个循环并不是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显然,强潮汐将海洋深处冷水层翻到海洋表层,冷水吸收更多的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CO2聚集在海底 ,海洋强震起激发作用 。 碳循环是最复杂的地球过程之一,大气中的CO2是由海洋和陆地提供的,其中海洋储存的CO2约为大气中的5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有近60%存在于大气中,其余被海洋吸收,海洋的吸收速率为2109t/a。强潮汐加快海洋吸收大气中的CO2的速度,减弱温室效应,其作用既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如果摧毁月球,这将导致潮汐减弱和温室效应增强。 据《新文化报》2002年5月18日A4版报道,全球变暖的速度已比以往明显加快,从南极洲分离的冰山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近20年来北极圈里的冰层由原来的4.8米厚降至现在的2.7米,许多北极熊被活活饿死,热带蝴蝶拼命向北飞,印度南部上周开始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49.5摄氏度,已有622人因热浪死亡。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7):902~904 2.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3.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4.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7.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8.杨学祥, 陈震, 乔淇源.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9.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 (1): 23~30. 10.杨学祥,陈震,陈殿友等.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33(1):87-91. 11.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2.杜品仁. 18.6年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 (3): 362369. 13.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165~185,123~124 14.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15.杨学祥. 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均衡模式. 世界地质, 2003, 22(2): 119-123 16.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7.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2232): 12. 18.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Nature,1993,365:143~147 19.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20.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自然杂志. 2002, 24(2): 87-91 21.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22.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23.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 3(2);155. -------------------------------------------------------------------------------- 中国环保网 Powered by UltraThreads? Version 2001.05.07 Copyright? 2000 - 2001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xmems.org.cn/cgi-bin/ut/topic_print.cgi?id=16691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作 者:杨学祥, 陈殿友. 上传日期:2004-11-13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4491.htm 美科学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建议 炸毁月球保地球   美国一位从事宇宙、天体和星球理论研究的著名科学家阿列克桑德亚伯,针对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状况,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炸毁月球保地球。   亚伯说,如果把月球炸毁,地球强大的地心引力,就会把一部分月球土壤和碎片吸入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这样,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就将大大改变。太阳光在地球 表面的分布将会变得很均匀,地球上再也不会有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那些贫瘠荒凉的沙漠、荒漠和沙滩也将消失,气候将趋向长期稳定,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将高速发展,人类生活将大大改善。这位科学家指出,地球之所以一直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酷热、严寒、风暴等,是因为地球目前运行的轨道(地球中心轴线)有60.5度的倾斜, 正是这种倾斜,导致南北半球气象变幻莫测,形成巨大差异,使得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月球运行到地球南极处时将它炸毁,大量的月球土壤和碎块就会落入太平洋,这样,地球运转的倾斜状态就可能消除。   (文摘自《生活时报》) http://country.scol.com.cn/2000/200012/01/html/3004.html 2007年开始太阳黑子最低值是百年来罕见,要是回溯历史,这是个偶发事件吗?回答是否定的。 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1822至1895年)从整理大量太阳黑子的资料中发现,从1645年至1715年这七十年间,太阳黑子不显著,太阳黑子活动长时间进入衰微状态。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1851至1928年)旧事重提,称这70年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注意:不是极小年),后人称这段时期为蒙德极小期。这70年,欧洲以及地球部分地区,气候十分寒冷。欧洲冬季经常遭遇暴风雪袭击,冰川扩大了,年平均气温下降了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气温也下降了0.2摄氏度以上。气候学家称这段寒冷气候为小冰期。可见,地球部分地区的小冰期与太阳黑子长期稀少十分吻合。 除了蒙德极小期那么还有其它类似太阳黑子极小期吗? 应该有,黑子极小期不是小概率事件。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 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2000 年 4 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 季林( Keeling )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 水带 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 1800 年。 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 3100 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300年),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1- 2 ) 。 图 1 潮汐强度变化的 1800 年周期(据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 2000 ) 根据图 2.1 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 398 年和 53 年、公元 1425 年和 1629 年、 3107 年和 3452 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 538 年、 2337-2540 年达到极小值,形成 1800 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 200 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 1425 年、 1629 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 1770 年的峰值对应 18 世纪的低温, 1974 年的峰值对应 20 世纪 70 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参考文献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21 ( 3 ): 1023-1027 全球升温还将持续300年(图) http://news.163.com/10/0919/04/6GTTDII500014AED.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37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7561 次阅读|1 个评论
正确对待物理问题的是与非
热度 2 jmluo0922 2010-10-13 14:22
对于现代物理理论相对论和物质波的质疑,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包括物理界内部与外部的,最著名的就是爱波的论战,更令人不解的是普朗克作为量子的创始人最后也表示后悔提出了量子破坏了科学,20世纪初没有一个当时已成名的科学家参与这场科学大革命,这是科学发展史上非常异常的现象。 人们应用经典理论创造了工业革命、迎来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当今工程技术领域依赖的科学基础理论基本找不到相对论和物质波的影子。经100年多年来的发展,新科学远远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可能的时间机器、隐形传递和超光速通讯这样违背传统科学观念的设想能够让人们期待,还能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带来什么呢? 普通人对于这样的理论的正确性表示个人的不理解、质疑甚至否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一些所谓的正统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的回应,反而对这些人无端指责,并给他们冠以不够聪明所以不能理解、民科、科学分裂症者等不雅称谓。甚至还声称和宣扬20世纪人类智慧的总和还不如爱因斯坦,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科学行为,完全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行为。以牛顿的自然哲学思想为基础的经典科学,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还渗透到科学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也没有如此狂妄。 相对论重要问题在于空间洛伦兹收缩,源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MMX)。MMX就成为问题的关键,采用来自于实验观察的经典理论对于其中的光学干涉问题进行讨论,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指出其中的问题甚至错误不仅是物理学家,而且是每个科研人员的义务和责任。因为这不是一个小的学术问题,它关系到科学与谬误的重大的是非问题。 以上个人感概,请不要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观点和方法|44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