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慎:别卷入网上的攻击
热度 7 lin602 2013-4-5 21:17
一些博主们在网上多多少少会因为有些过节而用博文或评论互相指责甚至攻击。作为旁观者,只有说和的义务,没有附和的权利!! 今天你附和到这互相指责甚至人身攻击之中,说不定那天你也可能卷入其中。因为可能你已经不自觉地成为‘是非’之人,可能也会自然成为互相攻击的对象。 冤家易解不宜结,这是永恒的真理。后退一步天地宽,你攻击一次,如果别人不做声,你再攻击,只会损坏自己的形象。 网上没有敌我矛盾,没有杀人之仇,没有深仇大恨,更没有你死我活! 忘掉过去的不愉快,不但会让自己快乐,而且还会给别人以快乐,更重要的是显示了你的大度与胸怀,如果互相成为朋友,那会成就一段人间的佳话。相反......... 任何人都可以来,任何人都可以走,任何人都可以说话,任何人都可以沉默。任何人都可以说‘离开了’以后又再回来,任何人也可以说永远甚至‘打死’不离开。这个公共平台才是‘公共的’。只要你不去搅乱别人。争论话题是科学网的属性,保护人身不受攻击也是科学网及广大博主们的义务与权利。 谁想卷入网上互相攻击,谁就卷入吧!可别后悔哟。 下笔前请慎之!
3063 次阅读|14 个评论
争论问题的专业态度
热度 21 xying 2013-3-28 07:41
在科学网里看了几场争论,有些效果不尽如意。这里很多博主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争论时表现的比较专业,不仅能够有效率地谈论问题,也给广大学子示范如何理性地交流和解决争端。这里介绍美国职场上争论问题的专业态度。从中可以看到坚持原则和圆通灵活的着力点。了解怎样处理这类问题才会受人尊重。 在现代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人际关系是一门必修课。最重要并无可回避的人际关系是在职场中,争论是难免的,很多是必需的,在被需要的时候回避,意味着放弃责任,这时即使不表态也是表达了一种倾向。所以怎么处理争执是职场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团队合作工作( Teamwork )时。这是最紧密合作的关系,要发挥出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贡献,就会常常争论,有效地解决争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按照这个规则的表现叫做“专业”( professional ),不专业的人会被边缘化,无缘参与以后的决策讨论,即使有无可替代的学识技能,也只能充当高级劳力来使用。 争论为什么?是双方都想把问题搞清楚,交换不同的见解,以求消除差异达成共识。所以有些谈不清,不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争,比如说宗教和政治。宗教信仰对信徒是最高的原则,政治观点是由利益和处境所决定的,这都不是通过争论可以改变的,大家都不做这无用功。当然政治家,专家和牧师好谈这个,这是他们付薪的工作。 争论谈的是有讨论价值的论点,而不是个人的荣辱,双方说的必须是对同一个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 speaktothepoint )。比如前几天正在热议的,对于错误论文的审批问题,一方认为不该发表,但有时无法抗拒而回避;一方是因特殊情况希望发表,但认为不是由学术人员做这决定。这个问题的争论点就不是怎样在审批时回避,而是对这特殊情况该不该发表的问题。另一个的争论点,不是要不要善待老人的问题,而是对具体情况,是让他知道真相好还是哄下去好。只有明确了双方的论点,争论才有价值。 论点明确后,争论就要有针对性,不回避对方的问题,正面回答和评述,这样的讨论才有交集,才可能解决问题,不然就是各说各话了。既然争论已起,和稀泥和高姿态都是把这问题看成是个人之争,而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所以对事不对人的争论,需要认真消化对方论点的真正含义,如果只是抓住口误,非本质的论据和论点,或者扭曲原意,那不是讨论问题的态度。上纲上线,放大拔高,诉诸感情,猜测动机,那是把对问题的争论变成对持不同观点人的争论,把问题之争变成个人之争,这都是非专业的表现。在这个实质争论的阶段,诚实、客观、专业判断、坚持真理和信念都是起码的素质。这时的回答不因亲疏、动机、后果、利害而改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心中想的不算,说出来才算,不能含糊其辞,违心作答。这样才能把问题弄清楚。先分清是非,才能为争论后的结论和处理做依据。比如说,对错误论文的审批,先争清楚该不该发表,才好商讨事后如何处理。对范跑跑问题,分清是否有违职业道德,才谈得上能否原谅人性的弱点。 双方都已把观点和论据充分表达之后,如果结论已经明确,或不需要立即解决时,就可以结束了,没必要穷追不舍,做无谓的缠斗。若还不能达到一致,但需要有结论时,则双方必须达成某种妥协,使得工作能够进行下去。这里才是可以表现成熟圆通的地方。在这时,对非原则性问题,不顾现状和可行性一味固执己见,则是不成熟和不专业的表现。在不能调和时,就要交到上级用强制力来解决。 在争论结束得出结论后的执行阶段,这就用得上社交技巧、人性关怀、情商智商、人文精神。 这是我所了解在美国职场上处理争议的通用守则。不做无谓争论,争论中 坚持 诚实和科学原则,做结论时实事求是,实施时通达人情,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在社交方面有的人圆通,有的憨直,有的志趣结交,有的利益结盟,各有各的市场,对他人来说谈不上好坏,本性而已。社会上的人都有头脑,大家了解以后,性格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所以做人最好的策略是:“Beyourself ”,本色表现,诚实是最好的态度。
个人分类: 杂感|7009 次阅读|24 个评论
科学网需要的是‘争论’或‘辩论’而不是‘吵架’
热度 18 lin602 2013-3-12 22:56
科学网博客,是大家发表自己看法与观点的地方,当然也是大家来休闲的场所。 科学网博友们各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工作性质不同,年龄差别,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这非常正常。如果大家都是意见一致,那才真正可怕。 因此大家可以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可以对其他博主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这就是争论或辩论。争论或辩论,可以使大家更清楚一些事情。 这种争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是针对对方的观点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以完全不同意,也可以部分同意,也可以完全同意。不管什么情况下,应该就各自看法与观点上的争论,不应该对人身进行攻击,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必须‘捍卫’对方说话的权利。 如果将争论变成互相间人身的攻击,这就是‘吵架’了。有时候将吵架上升到‘凡是对方反对的,我就要拥护’的境地,而且变成了常态,那这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后退一步天地宽,即使有点不愉快,只要心诚,让一步,不理对方,可能就会有另一番天地。如果自己有点不太礼貌的时候,说声对不起,那就更大度了。 茶馆,应该是让所有的茶客来喝茶,休闲,交流与学习的地方。不要斗气离开,那没有任何意义,不要攻击对方人身,可以就看法与观点互相‘辩论’。即使有人‘激将’,也可以自己笑呵呵地跑来,找个地方坐下,自已喝自己的茶,或与自己的熟人聊会天,这个权利属于每个人的。如果有人发动‘进攻’,自己回击一下,歇气了继续喝自己茶,写自己的博文。这才是科学网作为‘茶馆’的功能。 我的感觉科学网的风气比以前要有所好转,这也是科学网进步的表现,也是争论的结果。不信大家可以看近几年的主要博文,会发现这个进步。 科学网需要的是‘争论’,而不是‘吵架’。如果吵架不息,不如回家睡觉。 科学网的风气,需要我们每个人来维护,尊重每个人,对各种人身攻击一是劝解,二是表示不欣赏,如果实在不象话,也可以‘打抱不平’。不过,‘打抱不平’已经是下下策了。
5723 次阅读|40 个评论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热度 2 jmluo0922 2013-3-7 00:43
答天德劝慰: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
最近对于“量子隧穿效应”的机制和实验的理解,我与本网博主曹天德博士展开激烈讨论,有关学术方面的细节请参见讨论博文“ 约瑟夫逊效应及隧穿实验分析理解”, 除此之外,我发现从曹博士相关评论中暴露出,作为一位科研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心理上的表现出对他人莫名的敬畏,我认为是无益于个人智慧和能力充分发挥的。下面针对他的一段评论作出简要回复,希望我的看法有利于大家克服相似的问题。 tdcao 2013-3-6 18:58 我还是劝劝你,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发表议论,特别是不要坚持。例如,看到你在12楼(不是14楼)的回复,就知道你对我在1楼的评论没有看懂。例如,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隧道效应发生在“有效化学势”(受电压影响)附近”这句话的?“也可以有多粒子效应”这点我已在3楼有句话对此做了解释,请问是3楼的哪一句?......所以啊,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破绽,没有那样的好事啊,因为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切记切记! 1、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发现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破绽,没有那样的好事啊,因为比咱们聪明的人多的是,切记切记! 首先我想说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并不是最成功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决定于他的综合素质,包括人品和修养。智商最多只占20%。 性格决定命运,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坚持才能胜利 。这几句话是我做事的准则。现在送给您,大家共勉!下面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原子湮灭 的论断,自从提出至今 100多年了,想想有多少世界级的科学家、绝顶聪明的脑壳、包括天才爱因斯坦也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人发现有什么问题吧! 上图A)是电子绕原子核顺时针转动的示意图,速度为V,加速度为 a ,根据加速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 在非相对论性运动情况下Vc,辐射场分布近似由加速度矢量与坐标矢量矢量积决定,因此辐射与加速度相关,则作用于电子的辐射阻尼力 f er 应主要由加速度决定,由于辐射导致电子能量损耗,辐射阻尼力 f er 此时应做负功,方向应与运动方向相反(或与运动方向成钝角),如图B)所示 。但如果电子的运动方向是反时针与图A)的情况相反,由于加速度相同没有变化辐射阻尼力 f er 应该相同,此时与运动方向应该相同,会对电子做正功,图C)所示。很显然这是与电磁辐射消耗电子能量相矛盾的。 问题出在那里呢?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目前运动带电粒子的电磁辐射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此 由这个观点得出的原子湮灭的论断是不可靠的,应该重新考虑! 对于上述, 普通物理水平的题目 , 100多年来无数物理精英,包括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应该考虑过吧,为什么就没有想明白这道如此简单的问题?就凭这点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我认为主要 问题出在思路 上, 大家都关注点放在场力线 ,认为 加速导致折叠是辐射的正确理解点,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将 思路转换到 辐射 对带电粒子的作用,产生的 阻尼力 , 问题就大大简化并且清楚,结论就非常容易得出。 科学问题大家都有同等的机会,不存在聪明人才有资格。 不要悲观地认为中国人不如外国人,这只是您不自信、自卑心理的表现,您自卑并不能要求我们也要跟着一起自卑! 2、我还是劝劝你,不要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发表议论,特别是不要坚持。 懂不懂,大家看看相关博文就知道了, 您要知道山外有山的道理! 科学素养高的人,可以一通百通,看一遍发现的问题,对一些不适宜科学研究的人来说,可能一辈子都发现不了,这就叫视野或洞察力! 3、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隧道效应发生在“有效化学势”(受电压影响)附近”这句话的?“也可以有多粒子效应”这点我已在3楼有句话对此做了解释,请问是3楼的哪一句?...... 这是理论的细节问题,我正在思考,正式接触思考才一周时间,我需要更长时间,也许对于我来说是难题,但我现在的看法是,这些因素可以考虑成对隧穿效应的势垒和分布函数的影响。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
个人分类: 杂谈|48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争论还是不争论?
heitiedan2012 2013-2-22 20:54
年轻时,容易气盛,所以也特别爱辩论,或者说争论。那个时候,如果和别人的意见不一样,一定会坚持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如果别人不同意,那就可能要与人争论一番,以说服别人,同时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在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难被别人说服。似乎只有说得过别人,或者说不过别人的区别,很少有通过辩论就会改变自己观点的情况。 现在看来,希望通过辩论或者争论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论证他人观点的不正确,都是不太可能的。所谓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只是通过辩论,那真理也不太可能被辩得分明。因为语言上的争论,都是在逻辑框架内进行的。而逻辑本身解决不了是非对错的问题。除非逻辑本身存在问题,那就是揭穿逻辑自身矛盾的问题,与所要讨论问题的内容无关。 然而,这并不是说,争论本身就没有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争论或者辩论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思维和逻辑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只是在脑子里思考问题,没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那么,这个思维过程就可能比较迟缓,有些问题也不容易发现。如果通过语言这种有声的思维方式,那么对于思路的清晰整理是有益处的,而且如果有问题有错误,也比较容易发现。此外,通过辩论或者争论,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较明显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会有较大地增强。所以辩论与演讲相比,辩论的作用要明显地优于演讲。因为演讲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临时的随机应变不是很多。而辩论或者争论就不一样了。它需要在对方提出质疑时,己方要尽快地做出反应,以有力的回应来确保自己在争论中的强势地位。 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争论的必要性也在一点点减少,最后就成为不必要的了。邓小平提出不争论,其实很有道理。因为有很多问题,单靠争论根本就解决不了,争论来争论去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有意义的作用。所以有想法,就先干起来再说,干得好,就继续干,干得不好,就先停一下,看看问题在哪里,然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往下继续干就是了。在这个过程中,争论的作用即使不是有限,也几乎就是零。 年龄再大一些,就感觉很多事就根本不需要争论。例如,当你的老伴在唠叨你、数落你、指责你的时候,如果是年轻的夫妻,那被唠叨、被数落和被指责的一方一定会站起来争辩一番,以大量的事实证明自己不应该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而另一方也一定会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对方确实应该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这样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就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最后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导致二人分手了事。可能当最后这个结果出现时,其实夫妻双方最初谁也不希望有这样一个结果。但是这样一个让谁也不希望不喜欢的结果还是出现了,弄得双方都很沮丧,可是谁都不肯首先让步。这样在最糟糕的结果面前,两个人都无能为力。 如果这种唠叨、数落和指责发生在老年夫妻之间,情况可能就是另外一个状态了。即使被唠叨、被数落、被指责的一方,认为对方的唠叨、数落和指责没有根据,脱离事实,但是TA仍然可能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因为这被唠叨、被数落和被指责的一方,知道这不过是那另一半情绪的一种发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如果再细考察一下,也会发现,其实对方明知道自己说的不太符合实际,但是TA还是要这样说,只不过是为痛快痛快嘴,过去之后,什么都会忘记了。 正是因为老夫老妻相互之间都很了解,所以他们之间即使发生一些意见不一致的情况,那咱争得脸红脖粗的情况也不会出现。在他们的内心,都会想到,这有什么可争的?如果真的争起来,除了伤身伤心伤感情,什么意义都没有。 只是老伴之间做到不争论如果说也不容易,那毕竟也不算太难。但是在其他人之间,也能做到这一点,可能就太不容易了。人们遇到什么事,总喜欢叫个真章,似乎如果不叫这个真,自己就没有面子,就被别人给挤兑下去了。所以凡事都要争个明白,争出个是非。其实,哪有这样的必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一味争执下来,都认为各自才真的有理,其实,这已经告诉人们,双方都是有片面性的。 即使像中日之间钓鱼岛的争执,也不是靠争论就能解决的。当然,该争也要争。不争,就会让人觉得你没理。所以这个争并不是真能争出有利的结果,只是一种策略而已。最后问题的解决还是得看实力。有实力没理不行,有理没实力也不行。既有理又有实力才是真的行。
32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争论转化成学术贡献-饶李学术讨论的建议
热度 1 whoiswho 2013-2-19 00:49
经过文献挖掘、机理和应用的阐述甚至对当事人及其同事的采访,关于张廷栋教授贡献评价的讨论热度降下来了,作为外行可以说专业的东西基本没看懂,倒是学习了大家们的严谨及钻研、论述能力等,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这种也只能从热闹中学习一些大家的思路。 经过文献、事实等论证,整个研究脉络基本清晰了,我这个外行的想法是既然中国有这么好的成果,为何不哪个大家出面把整个研究的来龙去脉,药品及机理等的研究做一个完整的review,发到Nature Science或者其他相关的科技期刊上呢?甚至一些不同的理解和争议也可以写入么,由于语言和年代等问题,本身我国的科技贡献得到世界的认可相对困难,通过这个事件由哪位大牛来向世界系统的宣传下这个成果,也接受国际同行的检验和认可。 外行不懂,也没想掺和,看大家冷静了,提这个建议,望考虑! 对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重要,也重视对我国已有的重大贡献,尤其被忽略的挖掘和宣传。 不过有个问题,这个争论和挖掘除了最初的饶李教授,其他很多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果写可以协作,合作署名?岂不也能化解争论中的一些误解和消除看问题角度不同引起的争论?古代的英雄们讲究不打不相识,各位争论大家也可以合作起来,宣传这一重要成果!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941 次阅读|2 个评论
真理面前,无学历
热度 15 lin602 2013-2-17 23:11
在争论过程中,经常以学历来证明谁对谁错,以学历与职称来说明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以学历与职称来说明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 学历与职称,很重要,是做出正确结论的一个好的‘准备条件’。 但是,对与错,不完全是由学历与职称决定的,特别是与人生、教育、社会、心理、甚至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与智慧。 真理是不怕批评的,其实在真理面前,与学历无关。只不过是学历高的人,正确性高点,仅此而已。 博士毕业动手术就百分百比低学历的人高明?高学历的人就肯定是总统与总理?高学历的人就比低学历的人对技术进步作出贡献大?许多伟大的政治家与科学家的学历就肯定比当时其他人的学历高? 不一定吧。这不是否定学历的作用,而是实事求是地按对社会的进步进行评价。 真理面前,学历与职称不是作为前提条件的,这博文也是进一步说明我的在科学网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这一‘说法’,因为有人对此有异议。 今天晚上同事们聚会喝酒回来(好象超过半斤白酒),回复网上争论而发之感想。 醉话吧,但愿不是。
4073 次阅读|35 个评论
学术及观点争论不应该进行人身攻击
热度 17 lin602 2013-2-15 18:11
科学网是学人们来交流、放松甚至学习的地方,工作之余,省得找人打麻将与聊天,到网上写写看看博文,挺好的。 学术是学术,看法是看法,观点是观点,这些方面有不同见解是非常正常的,如果看法完全一样,那不正常,甚至可怕。 科学网上每位博友都是平等的,各人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权利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与理解,有不同意见,各说各的,可以与对方进行确商,但一定要注意,语气要平等,说话要说理,即使说服不了对方,也笑笑而已。我相信,大家说出理由或参考资料,对不对大家会有看法的,即使没有个结果,也无所谓。 我到科学网上来了有二、三年了吧,总会看见网上出现互相之间攻击的内容。其实许多问题没有多少了不起的。有时候某个人的学术或人生观点不一样,其他人提不同看法时,一定要对别人的表示尊重,不要在语言上说得不好听,这现象经常出现。 别人观点与自己不一样,要允许别人发表不同看法,这是别人的权利,千万不能不让别人说话。大家就事论是,交流自己的看法。别人有积极的权利,也有消极生活的自由,有从事科研工作献身科研事业的选择,也有从事商业或者从政的自由,可以在网上歌颂美好的生活,也可以在网上发牢骚与不满甚至愤青。只要他不危害到别人,不反人类与伦理道德,不卖国,不污辱中华民族。 网上有时候有非常奇怪的现象,越是火的帖子,一些跟帖的评论中越是出现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语言。甚至出现只要是某人的博文就反,不管对还是不对。少部分是实名的,大部分是非实名博主,其实你完全可以发表不同博文的意见,但一定要平等地发表自己看法,不要说出非常难听的话,即使自己不是实名,毕竟大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如果一些博主的帖子不对胃口,其实也可以不看或少看。 推荐博文,用‘心’推荐!你从内心中欣赏的博文,如果其博主与你不熟悉甚至有点‘不和谐’,你仍然推荐,那就达到一种人生的境界。共励! 我绝对相信,科学网在中国的教育、科研、文化及社会的进步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甚至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大量的平淡与快乐的博文中,总是会出现有着积极进步、揭露黑暗与鞭笞丑恶、甚至有许多建设性意见与建议的博文或评论。正义总会显示出他的强大的力量。
5636 次阅读|39 个评论
说说围观“二李”和饶院长辩论的个人感想
热度 2 Avalon2013 2013-1-24 10:31
围观了这么长时间,我有些坐不住了,期待科学网上其他的药物研究专家站出来说两句话。 凭我个人的理解,饶院长是从中药研究的特殊性出发,捍卫一些在外国人看来不起眼的工作。 看过zzjtcm和镜子大师就“作用机制”的问题进行的辩论,镜子大师认为“作用机制”很重要,现代研究(这里指西药研究)就认可这个 。 zzjtcm网友却认为:“新药要在临床前研究的内容包括制备工艺(中药制剂包括原药材的来源、加工及炮制)、理化性质、纯度、检验方法、处方筛选、剂型、稳定性、质量标准、药理、毒理、动物药代动力学等研究”。跟“作用机制”有关系么? “作用机制”完全是现代药学“成分研究”的产物,就是说一剂复方中药,确定它的所有成分才能研究出作用机制来。而据本人的了解“唯成分论”却被归于中药研究的弊端(具体问题还请相关专家论述),用一些中药研究者的说法,成分研究是一条研究中药的“重要道理”,但并不是唯一道路。但是中药想获得外国人的认可,却不得不走这一步。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陈部长等人,完全是按照现代药学研究的规则去研究中药才获得了外国研究机构的认可,而前人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规范。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那么为二位李老师和饶院长也就没有必要争了。本人认为饶院长说的有道理,但并不正确,因为现代药物研究就是这个规则。同时呼吁中国机构应该根据中药研究的特殊性,建立属于中药研究的奖励体系。
29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本是争论,请多些宽容和倾听
热度 5 smallhu2010 2013-1-12 00:52
我只是一个小硕,没有资格对大环境进行评论,因此以下纯属个人意见。 我们的 学术需要宽容,需要倾听 。 事情是这样的:今天倾听了一位本科同学(硕士转专业了)的委屈,她在开题报告会上受到了答辩老师几近疯狂的批评,尤其是她自己的老师。正常人都会觉得她可能真的是没好好准备,或者真的是做的不好,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位同学十分刻苦,很有想法,目前已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投稿其专业较为顶级的期刊(仅投稿),研究水平怎么说也不会差到接受到的全是批评(很多她的同学都是被批斗的,当然也包括真做的不好的)。据我所知(她们同学说的),那几个批评的老师就只看了题目就开始评论,根本不知道实际研究内容是什么,也不给报告展示的机会(汇报的同学有点多),她自己的老师更是夸张,听说帮改论文只改题目,也从没看过论文正文的内容,对学生学术水平的评论虽多,但根本是与研究内容无关的,即根本不是基于研究上的评论(毫不夸张,都是看了题目的主观臆想?)。 这个只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案例,十分可悲。看题目就评定论文好坏几乎是主观臆测,全是批评也极为夸张。我想,当一个新的思路,新的观点,新的交叉学科,抑或是旧事物我们没接触过的,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全盘否定它们,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解读理解它们,也许此时此刻的异想天开就可能造就了将来的某个领域的突飞猛进,或者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碰到我们以前未接触到的事物,就更应该去学习,而不是抵触! 此外,读硕士一年多来,见过很多“放养”的研究生。有自己想做,但导师不管的;有自己想做,导师没能力去管的...很多“放养”的情况,相信大家放眼周边都能看到。引用那位备受打击的同学对我说的话来说明其中一个最最令人痛心的情况吧!“我的论文,在没有投稿前,只有你和我看过;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到现在为止,只有你,我还有其他几个同学知道是什么”。我看过,是因为我帮她改过论文,我知道她的研究内容,是因为我和她探讨过思路(根本没有老师对她进行指导)。一个人,在研究过程中,得不到同行、导师的承认是很痛苦的(我承认她,但我是外行)!因此,我今天也建议她,既然在这边得不到认可,也找没有相关指导,可以在看文献的时候,可以与一些国内外的文献作者联系,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来交流促进进步。 离别前,这位同学最后的话语,让我也落泪了,我明显感受到了她的孤独、无助和对学术的矜持。“我这次开题报告是怀着听取建议的心态去的,我想听听其他XX专业老师的建议,我想接受一点正规XX专业研究思路的训练,我真的好想好想,但是,当我走下讲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被冤枉了,我得到的只是攻击”。是的,她得到的只是攻击:研究思路的混乱;毫无学术性;你想把实习的内容带到论文中来;你的题目不行还要再改(改了N多次了);你的研究不是XX专业的(大家都查过,她的研究内容是XX专业的一个分支)......去辩驳?没有机会!听XX专业答辩过的其他学生说:话说到一半就被打断了,根本没有自己表达的余地! 我觉得,导师给学生的应该是建议,即有用的指导,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评头论足,当然,这些建议应该建立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 幸好,最后有一个答辩老师对她进行了肯定,认为她的研究内容很务实,是很有前景的!相信也能极大的安慰她,也祝她成功,将来能够以自己的实力来点醒那些只看论文题目来评论,不会倾听学生的老师(不可否认,现在很多导师在某个方向上的研究水平是不如学生,因为学生只是专注于这个领域,学生对这个领域吃得更透!)。 希望我们的大环境,我们的导师多一些宽容和倾听。 PS:感谢自己导师6年多来的教导!谢谢您! PPS:只会写科技论文了...散文神马的写作水平已经不行了,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关注,就先发到博客上吧!
4183 次阅读|13 个评论
说争论
heitiedan2012 2013-1-4 21:56
争论,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式。小的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争论,小朋友之间有不同意见,除了各执己见,再急了就吵。吵的内容不管是什么,其实质就是“我对,你不对”。如果再停不下来,就该动手了。这当然算不上什么争论。 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争论,即使对于家长,对家长的某些态度再不满意,也不敢争辩。对于老师,一般找不出老师有什么不对来,这主要是指对老师讲的道理或者观点,当时做学生的,不太可能看出问题来。对老师不满的最多是老师的态度。即使不满,也不敢说什么。 到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背诵《王若飞在狱中》的一段词,是王若飞面对国民党法庭审判时,与法官的辩论。当时让我背诵,好像是作为一个什么话剧的台词来表演似的,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不过,背那段词,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花一点时间就都能背下来了。可是后来即使在同学面前表演了这一段,其实根本不明白王若飞所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再后来,读初中时,中苏两党关系破裂,苏共中央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公开信,中共就写了九篇评论文章来评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这就是著名的“九评”。这九篇评论中,每篇都有一两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播完一次就得好几个小时。当时主要是由夏青和齐越来播送的。所以他们的声音真可以算得上耳熟能详了。其中有些话至今还有印象,比如从《红楼梦》里借用来的“银样蜡枪头”,我印象特别深。这是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争论,虽然对于争论的内容还是不那么了解,但是知道争论起来是得有的话说才行。 到了文革,文革中有“四大”,即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大辩论即使是大争论。北大的那张大字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后,各个大中学校纷纷效仿,而不同观点的争论也就由此开始了。一般说来,支持写大字报批评本单位党委的,都是紧跟潮流的。而那些认为大字报的言论实在有些过火,对于党委不适宜使用这样的字眼的,则都是在一些干部和党员的支持下提出来的。我们接触这种争论就是从写大字报开始的。 等到红卫兵在各校都出现之后,学生之间的争论就更是家常便饭了。只要一开一些大会,就有不少同学走上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接下来的就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然后就开始了争论。到了后来,分成了两派,也仍然使用大字报或者广播喇叭来继续争论。这时,有的学生就开始模仿“九评”的口吻来写文章,讥讽另一派的观点和所作所为。而另一派则以更高声音的叫骂予以回应。这就是所谓打派仗。派仗打到最后,就成了武斗,这与争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参加工作之后,原来的同学成了同事,年龄相仿,经历相仿,所以共同的话语也就多些。当然也会有争论。这种争论没有什么学术性,但是好像都在模仿着让争论更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现在来看,恐怕都是小儿科,很可笑。可是当时的我们在内心里还觉得自己水平不低呢。 接触学术研究之后,争论也是免不了的。不过,我发现,现在的学者并不喜欢直接争论,倒是大家的研究都是各说各的。所谓学术研讨会,也许有研,但很少有讨。要么就是相互吹捧,要么就是各说各的。我一直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说,看到有些观点不对头,我如果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批评文章,那对我就是一件很振奋的事。这事我一定得弄明白,即使认为对方的观点不对,你总得说出你的道理来吧。如果有可能,也要挖一挖根源吧。不过,我的运气不好,有两篇学术批评的文章,就是找不到发表的报刊。人家什么也不说,就是不理你这个茬。面对这种情况,你说你愤怒吧,似乎不值当。你说你不愤怒吧,又显得特别窝火。当然,我这个人还算是想得开的。先是尽力找能发的地方,可能最后找到的地方不过是犄角旮旯,引不起多少人的注意。但是,这毕竟算是个地方,总比根本找不到地方要强一点。 实在找不到地方的时候,就利用课堂时间,在讲述相关问题的时候,把我对那种我认为是错误观点的批评讲出来。一般来说,我批评的多为名校的名教授,他们的名气尽人皆知。我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名气,所以才去批评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的名气本来不应该让他们有这种错误的观点。但是他们居然就有,而且同时也居然有名气。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组合。对这样的组合体表达我的批评,而且是只能在课堂上,也让我不能够淋漓尽致。 学生们热衷的辩论赛,说实话,我不认为跟争论有什么关系。那只是一种表演。反正胜败并不以谁的观点是否正确为标准,而是谁更能说而已。从某种角度上,我以为这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什么用处。如果要辩论,不如辩论一些实际上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有一个最终的明确的结果,虽然不一定会有什么胜负,但是对真实问题的辩论所起到推动人们思考的作用,远远胜过这种表演。
468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代在进步?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开始心虚了
热度 13 zbt92 2012-10-23 16:46
水博 长期以来,靠造谣诬蔑三峡博取眼球是很多喜欢哗众取宠的人惯用的手法。不过,最近以来,随着三峡的运行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事已经让已经让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减少了许多。前几天,科学网上的丛远新网友突然在其博客上大放厥词地说“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看到之后,我感觉科技人员在科学网上以科学的名义发表这样的谣言危害太大,所以,就根据她文章中问题及时地予以了批驳。(参见博文:在科学网上以科学的名义造谣的丛远新网友) 没想到,这一次我遇到的丛远新网友与以往造谣误谬三峡的人士的狡辩或沉默的态度完全不同,它既不敢与我辩论,也没有保持沉默,而是立即更改自己博文的题目。由原来的《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改成了《 如唯发电是图,势必使三峡大坝成一害 》并且一再强调他丛远新并没有造谣诬蔑三峡,而是我误解了他的意思。 出现这种局面,是我多年来与反水电、反三峡的伪环保们的斗争中从来没有碰到过的。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真的已经进步了,各种造谣诬蔑三峡的谣言,在铁的事实面前已经站不住脚了。总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被揭露之后,不敢再坚持谣言,总是一件好事。不过,为了说明真相,我还是要强调我当时对丛远新网友的揭露是没问题的。尽管他现在已经改掉了诬蔑三峡的题目,但是,百度搜索还能显示出他所写这篇博文的名称就是《科学解密三峡大坝成一害的客观必然性》。为此,特把相关的网页截图附后。 大家看看,这是不是说明:造谣诬蔑三峡的人士们开始心虚了 !
3783 次阅读|18 个评论
学术争论方面的一件小事情
热度 5 laserdai 2012-9-21 21:05
有些人听到不同意见或者批评就会很不高兴,甚至愤怒而恨,或者当时不作声,秋后算账,穿小鞋。这和谦虚丝毫无关。 谦虚,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只有学问知识达到一定的地步,了解了学海无涯,自己知道的才那么一点点,这时候才可以真正做到谦虚,此时的精益求精,想要更上一层楼,遇到哪怕一点不同观点甚至批评,都会让人感到欣慰。 先贤就曾教导过,闻过则喜,这其实就是谦虚。 真正的大牛做学问就必须做到这一地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久前发生的。 有位美国教授(凝聚态物理领域算得上一位大牛),弄出来一个 fission 的问题,比较新颖,如果不是原创,也是非常领先的,发了几篇论文,影响力就上来了,就因为他玩出来了新东西,人家那里就是这样的风气,咱们这里恐怕不同。 有位英国教授注意到了这几篇论文,认真看了以后,觉得论文题目还可以,里面的内容很不靠谱,就直接一封 e-mail 发过去,谈了一点点细节问题,总的意思是说,你那研究工作是垃圾。美国教授当然一眼就看明白了。 于是,赶快回了一封 e-mail ,说对英国教授的观点很喜欢,这不,过几周有个seminar,小型会议,你过来讲一讲,机票住宿都免费。英国教授之后高高兴兴地去了。 咱们这里,这种事情还可能发生吗?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415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下)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2-9-3 08:47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下)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3 日 (续上集) 野牛: “ 老弟,现在吃饱了吧,请继续。 ” 耕牛: “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是跟着父母一起慢慢地长大的。在我年轻的时候,那家人对我很不错,有的时候, 在野外找不到食物的时候,他们会给我们一些他们平时为我们准备好的食料。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也可以说,到了我有足够的力气来对付他们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鼻子打了一个洞,然后就把我用绳子约束起来。 ” 野牛: “ 你难道不能挣扎吗?你为什么非要受他们的约束呢? ” 耕牛: “ 我不是已经说了吗,他们比我们牛类有能力,我斗不过他们,而且,他们也有恩于我在先,我们也得知恩图报,是不是?况且,人类约束我们, 是为了有利于他们对我们的管理。 只要我们不作出很伤害他们的事来,他们就不会对我们很残酷。从另一点来理解,他们对我们的约束,也是为了我们好,他们恐怕我们走丢了,被别的人家抓去,或者被豺狼虎豹吃掉, 这都有可能的。你们中的一些不是经常会被老虎或者大狗熊吃掉吗! ” 野牛: “ 是的, 所以, 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 没有安全感。那人类对你们的约束是对你们有好处的, 你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 耕牛: “ 在这一点上, 真是一言难尽。 我说来你们也许不会相信, 也可能会很生气。 我先让你们看看我背上的一些伤痕, 那是我的主人用鞭子抽打而留下的痕迹。 ” 众野牛: “ 呀, 有好几条。 痛不痛? 你为什么要被你的主人鞭打? 你是不是做了对他们不利的事? ” 耕牛: “ 我没有作任何对他们不利的事。 他们要我为他们耕田, 我就用力拉犁, 可是, 有时稍微慢了一些, 他们就会用他们手中的鞭子抽打我。 他们是不管我累不累的。 ” 野牛: “ 嗯,那你为什么不反抗, 不逃跑? 你真是一条笨牛! 还好, 我们没有和人类接触, 要不然, 我们也会像你一样被人类任意奴役的。 ” 耕牛: “ 也不能这么说, 总的来说,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还是利多弊少。因为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就比较有安全感, 生活条件也比较有保障。 任何时候都有吃的, 刮风下雨时还有房子住, 你们就不具备这些条件。 虽然我们工作很辛苦, 有时还要受到不明不白的委屈。 但是, 力气不用也是浪费, 为什么不可以为人类作一些贡献呢? 这是互惠互利的事呀, 对不对? ” 野牛: “ 呀,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我要有我自己的自由,我不要约束, 我不要受人欺凌。所以, 你不要再为人类说好话了。 他们最有能耐也管不了我, 也拿我没有办法。 ” 耕牛: “ 你还是不理解人类的能力,他们连狮子和老虎这样的猛兽都能轻而易举地制服的, 不要说 像我们这样老实本分的牛啦。所以, 你还没有见到人类, 即是你的运气, 也是你的不幸。 因为你可以得到自由, 但是, 你失去了了解更高级生命的机会,因而, 你和你的后代永远也很难获得进步和提升的机会。 ” 野牛: “ 人类如此的有能耐, 他们自己有没有约束呢? 也就是说, 在他们的上面还有没有比他们更厉害的东西呢? ” 耕牛: “ 有关这一点, 我也不清楚, 那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局限。 不过, 我听说人类本身也经常为此争论不休。 他们有的说有比他们更加高级的神灵存在, 而有的说根本没有什么神灵。 ” 野牛: “ 这样说来,人类也不是很有能耐呀,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清楚。 ” 耕牛: “ 也许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观念和信仰不同造成的, 也许是他们中有的人确实接触过神灵, 已经有亲身经历, 而有的人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神灵, 没有亲身经历。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对人类的认知的差异, 会不会? ” 野牛: “ 啊,有可能。 不过, 你在前面不是提到什么进化论, 说我们在进化链上属于爷爷, 人类属于孙子。 要是按照这种说法, 孙子的儿子属于什么呢 ? 是不是重孙? 那重孙可不可以看成是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神灵? ” 耕牛 : “ 老兄, 说你是牛, 牛在人类的心目中被认为是最笨的生物, 所以, 人类在形容他们自己笨的时候, 总是会说[笨的像牛一样], 但是, 从你刚才的问题来看, 你的逻辑推理很高深呀。 ” 野牛: “ 从你对人类的描述来看, 好像人类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 他们有知识, 有能耐, 但是好像很自私, 只顾他们自己的需要, 不顾别人的伤痛。 而且, 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自以为自己最有本事, 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灵, 没有比他们更高级的神灵来约束他们。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 耕牛: “ 呀, 你们看, 我的主人来找我了。 那些开着车子的就是人类, 其中的一个就是我的主人。你们快走吧, 要不然的话, 他们会枪杀你们的, 或者会把你们也一起带走的。再见! ”
个人分类: 笑话幽默|4437 次阅读|4 个评论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中)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2-9-1 21:03
两种大牛之间的争论(中) 蒋继平 2012 年 9 月 1 日 (续上集) 野牛: “ 嗯,这个主意不错,也许可以从侧面证明你确实见过人类。 ” 耕牛: “ 说来话长,从刚才我们之间的对话分析,要有效地让你们相信人类的能力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远远达不到人类的水平;二是因为你们从来没有与人类有过直接的交往,所以,你们生来就没有对人类的直接概念,感情, 和合作。这后面一点最为重要。 我和你们之间在对人的认识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我已经与人有过直接的接触,而你们还没有,虽然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一样的。 ” 野牛: “ 好了,闲话少说,快给我们说说人类的才能。 ” 耕牛: “ 说来你们不会相信,根据世界上一种著名的,现在正在广为应用的科学理论,也可称为生物进化论,我们可以说是人类的祖先呢!打个不恰当的比如,根据生物进化论,顺便说一下,这个理论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先生在 150 年前提出来的, 我们牛类要是算作爷爷的话,那么猴类就是儿子,人类就是孙子,而乌龟和蚂蚁之类就是我们的太公辈了。 ” 野牛: “ 真是胡说八道, 照你这么说,那我们牛类应该比人类更有能耐的呀。 你说是爷爷知识多,经验多,还是孙子知识多,经验多? ” 耕牛: “ 请你不要随便地粗鲁地骂人,不过,我体谅你的处境,你一直生活在一种没有约束的环境中,已经养成了一种不讲礼仪的习惯。我能理解你的苦楚。至于是爷爷知识多,还是孙子知识多,我本人认为是孙子知识多。 ” 野牛: “ 你这是狡辩,你是强词夺理,是本末倒置。 要不然,你拿出你的理由来说服我们大家。 ” 耕牛: “ 这首先要弄清楚知识的来源和含义。 知识是生物的各种经验积累,所以,知识是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地积累起来的。 爷爷辈还没有电脑,还不会使用电脑,而孙子辈都有电脑了,也会使用电脑了, 是不是? ” 野牛: “ 嗯,电脑,什么电脑?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词,也没有见过。 ” 耕牛: “ 呀,我忘了, 你们没有和人类一起生活过,你们确实没有见过电脑。 这都怪我忘了听众的背景。电脑其实就是一台机器,它的一个部分就像是一面镜子, 人类就整天地坐在这面镜子前, 看着镜子里的东西,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 野牛: “ 好有意思,哎,说了半天,你还没有告许我们人类看上去是什么样子。 不过,根据你说的,我们是爷爷,人类是孙子,那人类也应该像我们一样的呀!是不是因为我们牛很笨,理解错了? ” 耕牛: “ 哈哈,你没有错,但也不是很对。 人类在有些方面确实跟我们一样,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就跟我们大不一样。 比如说,人类的身体大致结构跟我们很像,有一个头,有四个肢体。 但是, 他们已经没有明显的尾巴,头上也没有角,而且他们的两条前肢已经不像我们那样用来走路了。 他们只用两条后肢,也就是腿,来走路。 他们的两条前肢称为手,这双手会使用各种工具,这就是人类比我们牛类厉害的地方。 要是仅凭力气的话,他们三个人也不是我的对手。我不是在为我们牛类说大话。顺便说一下,他们人类把为自己说大话的行为称为 “ 吹牛 ” 。 野牛: “ 呀,太有意思了, 那么,人类是如何使用工具的呢,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使唤你的呢? ” 耕牛: “ 因为你们没有亲身经历, 说起来你们肯定很难相信。现在, 我先说一些很简单的, 要是你们不信的话,那就把它们当成我的幻觉,或者迷信好了。 ” 耕牛: “ 听我的父母亲说,我们的祖辈就跟一家很善良的人生活在一起。 我生下来的时候,那家人家的人是非常关心我们母子的生命的。他们跑前跑后地照应着我的母亲,帮她尽量顺利地生下我。 在刚生下来的时候,因为我身上有很多血和母亲的体液, 除了我自己的母亲用她的舌头为我清洗我的身体外,那家的人也帮我用水洗,用一种很温柔的东西为我擦干净。 然后,他们还要给我的母亲喂一些特别好吃的食料,以便我的母亲有更多的奶水来喂养我。 ” 野牛: “ 这样说来,人类是很有爱心的呀, 怪不得你急着想回到他们的身边去!那么,你在前面为什么又说你受到人类的使唤呢?这听起来好像是被人类奴役的感觉。 ” 耕牛: “ 不错,这次你说得很对。 不过, 说来话长,我现在已经很饿了,你们能不能先让我吃点儿东西再说。 况且,这也是你们应有的待客之道呀。 ” 野牛: “ 啊,真的,失礼失礼。我们一起去吃一点东西再说。 ” (待续)
个人分类: 笑话幽默|3972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的‘火药味’太重了!
热度 10 lin602 2012-8-1 20:08
科学网博客是让学人们来聊聊加休闲的,互相之间交流交流,也有点娱乐的功能。 科学网博客应该是‘茶馆’的角色,大家来都是喝茶休闲的。 但是,看看科学网,火药味有时候非常重。 火药味太重的地方,许多人会不大来的。
3571 次阅读|16 个评论
曹广福教授不要临阵脱逃
热度 11 jmluo0922 2012-7-10 17:14
中国科学网名人、金牌博主曹广福教授不知什么原因写了两篇涉及量子论的文章,以外行评内行的眼光,评说了量子力学及测不准原理。虽然作为外人,以不同的视角以审视的目光提出的只算是直觉性的看法和观点,但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应该支持。因此在他的博文留言并写到: 罗教明 2012-7-7 15:40 曹老师问得很好,我也赞同不准确性可以归为技术局限性。对此作以下说明: 无论是文科妞,还是理科男,从常识的角度来讲,在某一确定时刻,一个物体或粒子,所处空间位置和相关物理具有某个确定值,即真值。要知道它们是多少,就需要观察或测量(借助于工具或仪器),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在偏差,经多次测量,真值用结果的平均值和误差来表示。意义是所测物理量在某一个范围内,所用测量工具的精度越高范围就越小。这就是我们在高中就已经学过的常识性真理。 量子论的测不准(不确定)原理与上面说的测量误差理论完全不同,认为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也就是一个物理量越确定会导致某个或某些物理量的越不确定,最主要的有能量与时间,动量与距离关系式,并且这两个数学式对于量子力学体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们能解决很多问题,据说还能解释氢原子为什么有基态,因此成为量子力学公理体系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问题: 1、微观粒子某一时刻,其物理量有没有确定值(真值)? 2、测量粒子的能量与时间测量相关,与距离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现在的能量与时间测不准关系正确吗? 我想这是物理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给予曹老师强烈支持,曹教授作了回复: 博主回复(2012-7-7 15:57) : 深刻!微观世界的很多准则不同于数学公式,往往是实验与观察基础上产生的,谁又能保证未来不会有更精确测量的方法?能量、时间与距离的关系的确很复杂,或许这正是一些量子理论常常是观测加猜测的原因。连俺这个量子民科都会有疑问 接下来出现了以下跟帖: 吴飞鹏 2012-7-7 19:20 老曹怎么也搞起了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不是技术局限性,而是量子理论本身决定的结果。 博主回复(2012-7-8 09:08) : 那里,因为老邪的文章我胡侃几句而已,不过现在对测不准原理到底是什么有了点认识了,只是我总觉得这玩意有点玄乎 文克玲 2012-7-7 19:21 曹老师: 你对“测不准原理”的解释,还真是不准确。这不能怪你,要怪就怪把海森堡的原理,英文名"Uncertainty principle",翻译成了“测不准原理”的始作俑者。许多人都理解为是测量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翻译,或许应该译为“不确定性原理”。 其实在现代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这并不是一条基本的原理,而是可以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一个公式。两个力学量可以同时准确测定的必要充分条件是它们的算符对易,因此有共同的本征态。而坐标和动量算符不对易,没有共同的本征态(同是具有确定的坐标和动量的态),所以不能同时准确测量。这是由微观粒子的本性确定的,与测量技术无关。 博主回复(2012-7-8 09:09) : 文老师解释得很到位,学习了! 鲍得海 2012-7-8 00:23 上帝老哥确实误解了【测不准原理】,恰如【15】楼文先生所言。。。 其实,无论多大的东东,全部都是“测不准”的,包括地球。。。 博主回复(2012-7-8 09:10) : 天狼星特使也测不准? 科学网三位重量级博主的出现,令情况发生突变,挑起战争的曹教授立刻就投降认错了。此时,令我这个多管闲事的“二娃”非常尴尬,但我确信真理在我一方,再等一段时间,看看还有多少量子英雄豪杰落入这个不确定的“火坑”。 到了【30】楼,文教授再次现身 文克玲 2012-7-8 20:39 请大家注意,所谓测不准关系,说的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时的理论极限。如果单独测量坐标或者动量,理论极限是零--没有极限。至于实际测量时的误差,决定于所用的设备和方法,与量子力学理论无关。但是无论你使用何种设备和方法,只要是同时测量坐标和动量,绝不可能超过量子力学的理论极限。 我认为已经到了决战时机,因此提出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罗教明 2012-7-8 21:56 To 请教文教授一个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来自网上百科)。 这是粒子的微观性质不依赖于测量,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其能量在任意时刻能量都是确定的E0,即在确定的时间氢原子有确定的能量值E0,其中的电子能量也是确定的,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文克玲 2012-7-8 22:45 to 32楼: 只有氢原子基态在无穷长的时间内状态不变时,他的能量才是严格确定的。假如它是在一个容器内,有热运动,就会与器壁碰撞而改变方向,它的状态就有一个平均寿命。这时,氢原子的能级就有一个展宽。如果氢原子是在气体中,不断的与其它原子碰撞,平动的平均寿命更短,能级还要加宽。任何能级的宽度和它的寿命的乘积都等于普朗克常数。 罗教明 2012-7-8 22:50 文教授,我说的是“一个孤立的基态氢原子” 此后文教授没有回应,接下来我就作了以下总结: 罗教明 2012-7-9 10:50 基于【32】楼的问题, 不确定性原理与氢原子有稳定的基态相矛盾,因此不能成为物理学的普遍原理, 这就是我的看法 !!! 争论至此,结果十分明确,但我们的曹教授从【23】楼起就再也不出场,不回复大家的留言了。 请问曹教授,您引发了战争,临阵投降是您的专业水平问题;我赞同您的看法,给您声援帮您圆场,到最后您却默不作声,是不是太不地道了呢,以后您的粉丝还会信赖您么?
个人分类: 杂谈|8562 次阅读|65 个评论
关于韩寒当年的“退缩”
热度 6 zhaoming159 2012-6-7 17:17
我是支持韩寒的,就凭我对他的持续关注和了解! 当然韩寒也有他的弱点,比如他很难写出很好的带研究性质的文章或著作;他不懂谦让,没学历还很高傲,很多年长者因此对他不屑一顾 … 但是,韩寒绝对是一个真诚而正直的人。 不然,一个高中还未毕业的学生,就因为写了一本书,之后就一直受到全社会如此之高的关注?(像这样的人,中国当今社会多的是。)还是因为他敢作敢为,敢说真话的勇气,超强的文学才华与社会责任感等优秀的品质散发着如此大的魅力,以至于这么多年轻人追捧他呢? 至于,当年方寒之争的时候,韩寒本来打算跟方对簿公堂为什么后来又放弃了呢?许多的人都觉得是韩寒心虚,因此退缩了 ~ 我只能说您太不了解韩寒,太不了解特立独行的 80 后了。 说实话,像方舟子那种 SLBJ 的书呆子,我打心里 D 都不想 D 他。 再说了,假如我在街上随便碰到个人,他质疑我不是我爸爸的儿子,我有必要热情地跟他解释,他断然不信。然后,把我的 DNA 和我爸爸的 DNA 做一个亲子鉴定,还要是多方机构共同认证,然后交给他,告诉他说我确实是我爸爸的儿子,理论和事实都证明我是姓赵的。我用得着这么殷勤善良吗?凭什么? 悲剧的是,他又淡淡地指出:这个嘛,据我估计哈 ~ 我怀疑,仅仅是怀疑而已哈 ~ 有可能你爸爸并不是你爷爷的儿子,在这一点上值得深究 … 我只能大笑三天三夜,然后迸出俩字: SB,然后哭一个星期。 假如一定要让我解释当年他为什么退缩了?我并不打算正面跟您解释,我想给您讲个故事,相信您一看就会懂的。 林肯总是避免和人家争吵,晚年他向一个因口角而受军法的年青军官提出如下忠告: 一个决定尽量发挥自己作用的人是没有闲工夫来为自己的私事吵嘴的。 吵嘴的一切后果,包括乱发脾气和失去自持,更加使他受不了。 对于你只有同等权利的大事情要谦让,明明是你自己的小事情同样也要谦让。 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他争而被咬一口好。 咬了一口,即使把狗杀掉也无济于事。 我是不是我爸爸的儿子,我都要成龙,尽孝道——这才是主要的。至于其他的,爱咋说说去吧,年轻人上进之途,没功夫跟你瞎扯,哈哈 …
个人分类: 人物|5893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