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争论

相关日志

[转载]我拿什么拯救你,愚昧?---杨学祥
杨学祥 2020-8-7 20:05
我拿什么拯救你,愚昧?---杨学祥 2009-03-26 14:34 阅读( 12 ) 评论( 0 ) 傻子过年看邻居,如果一个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掌控,谁想救你都很难:因为你不能为自己的行为做主。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这是人们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和普遍真理,在科学问题上也是如此。 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没有争论。特别是对那些人类尚不了解的科学领域,不会有人给你一个任何时候都正确的答案,一个永远不变的绝对真理。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个:你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越丰富,你得到的结论才能越正确,你判定是非的能力才能越准确。 增加你的知识吧,它是你幸福的源泉。 增加你的知识吧,它是你生存的基础。 当权力在沉默,当权威在犹豫,当专家在争论,当公众因迷惑而恐慌,只有知识才能拯救你的生命,改变你的命运。 愚昧就是知识的丧失和理论的混乱! 考试制度的社会危害在于:它强行地向人们灌输任何问题的答案都是唯一的思想。 http://yjt1111.blog.sohu.com/120265671.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
热度 10 zhengyongjun 2020-2-29 21:45
曾在网上看见一个“神”帖,说“转基因+中医+国学”话题,是网络“撕逼”大赛中最经典的三项赛事,是微信群里友情切割的三大“杀器”。别管什么同学群、战友群,一旦有人抛出这三个敏感话题,似乎人人都是“专家”,唇枪舌剑,立马就能引发一场网络“群殴”。 为啥中医药成了高风险话题?中医药是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渊源的传统医学,是人类传统医学里面的一个重要分支。人类文明早期,在动物本能驱动下,早期的原始医药学夹杂着巫术、神话,渐渐萌芽形成雏形。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在秦汉时期中医三部古代医药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形成之前,古希腊、古罗马和其他三大文明古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古代医学体系。《汉谟拉比法典》和泥板书记录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医药成就。艾博思纸草书记录了古埃及人如何用麻子油治疗便秘,用阿片治疗头疼,用牛肝粉治疗夜盲症,用铜矿物催吐。在古希腊,有一位与战国神医扁鹊同时代的医药学家,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医德高尚,善用“以毒攻毒”法给人治病。古罗马药学家底奥斯考里德编著的《药物学》,与《五十二病方》处于相同的历史时期。《药物学》中记载药物900多种,其中100多种草药,现代西方人依然还在使用。古罗马药学家盖伦熬制植物浸膏“盖伦制剂”时,拒绝用人和动物分泌物入药。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里面的古药方,现代印度人依然拿来开发保健品。从东汉时期,古印度医药开始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的药学典籍里可以看到古印度传过来的药物,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在我们的隋唐时期,古代阿拉伯人的医药水平也挺高的。总之,在17世纪之前,世界几大古国的医药水平不分伯仲。但是17-19世纪,西方近代医药学以近代化学、近代生物学为基础,异军突起,其它几大传统医药学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并在20世纪经过百年巨变成长,一枝独秀放光彩,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医药学。 中医药在明朝达到鼎盛时期以后,便止步不前了,清代的医药学成就乏善可陈。西方现代医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华民族疗伤治病,靠的只有传统医学这一种医术。一个人得了病,要么找中医郎中或者民间游方医瞧病,要么找巫婆神汉烧香求神,用祝由术给心理治疗一下。能否医好活命,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根本没有其它的选项。清末开始,由西方传教士把近代医学引入中国,使得国人治病有了第二个选择。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学碾压东学,中国人通过拿来主义,直接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医学,慢慢在城市建立起现代医疗体系。从此,中医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中医生存的空间,被挤压到农村落后地区了。民国时期曾一度酝酿着废中医,当然那是老蒋当政时干的事,历史早翻篇儿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医曾一度占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半壁江山。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村里的赤脚医生名字叫周庭耀。这位老先生就是一位中医。他老人家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用岐黄之术治病救人,深受四乡八邻的尊重。我小时候经常跑他诊所里去玩耍,时常看见他领着小儿子,父子俩在院子里晾晒、炮制加工中药材。儿时这段见闻,回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浓浓的中药香。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没有放弃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1997年国家制定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提出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02年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将中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细化为六大目标,持续推进中医药的发展;201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医药法》,制定专门的法律为中医药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毋庸置疑的。 网上参与中医药话题论战人群,基本可分为两大派系:“中医黑”和“中医粉”。“中医黑”们数典忘祖,恶意“抹黑”中医,是极其错误的。几千年传承下来中医药学,还是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的。不能因为其中的错误知识,就抹杀全部,将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这是极端可笑的荒唐行为。“中医粉”们敝帚自珍,拼命极力维护国粹,其出发点、动机和愿望都是好的。但为了抬高中医的地位,恶意贬低抹黑现代医学常识,罔顾现代科技发展之大趋势,净发一些井底蛙之音,自毁形象,终免不了落下一个心胸狭隘的坏名声。 按学科属性划分,医学和药学本应该属于自然科学类的应用性学科范畴。但是读中医文献典籍,总体感觉中医理论的人文色彩浓厚,科学内涵似乎不足。以《黄帝内经》为例,这是第一部中医理论典籍,也是中医核心理论的奠基之作,被称为医之始祖。前几年,我曾粗略地读过一遍。《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未有定论,但最迟不会晚于西汉。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和病机学说”等。该书医学理论的构建,是以《易经》为基础理论。《易经》的阴阳理论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哲学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医药理论结构比较粗糙的、存在严重缺陷的,某些知识甚至是错误的。《黄帝内经》成书的秦汉时期,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知识水平,均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因而所构建的古老中医药理论,往往根据直观生活经验,对人体“黑箱”进行“猜测”。譬如将人体比喻为天地,取法社会结构的君臣佐使,法象自然万物的形态、气味、颜色等。这种“取类比象”的类比思维模式,是中医思维的最大特点,因而中医理论体系构建初期,不仅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而且未采用科学的实证手段。以此理论基础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与当今医药学的分子水平相比,两者的理论水平相差天壤之别,不足为奇。 未来,中医药将向何处发展?是继续墨守成规、裹足不前,还是革新求生?答案不辩自明。借鉴现代医药学百年的发展历史经验,利用当今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对中医药进行批判性继承,用现代医学方法对其进行甄别、筛选和改革,进行中医药现代化变革,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这个发展方向,虽然可能会遭到一些中医圈专家大佬的抵制反对,但却符合一般学科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导向。中医药现代化,我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方面: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药现代化。改革开放40年,中药现代化步伐走得挺快的。除了中药学知识体系本身进行了系统更新,譬如中药材的种植,饮片的加工炮制、质量检测等,均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药学中的《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等分支学科,也渗透到中药领域。现代中药剂型由过去的丸散膏丹,正在向缓释、控释、靶向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制剂发展。中医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的中医理论,中药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徒有一座空中楼阁而已。但是关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改革,似乎至今还未见破题。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话题再一次被推上了热搜。既有中医药全程、全员、深度参与防控工作,并在临床治疗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正面报道,也看到一位自称自己是“中医黑”的小哥,虽然吃中药治好病走出方舱出院了,但当记者采访他时依然口齿牙硬地辩解说:“中医的药可以研究,但中医原理暂时接受不了。” 看来要想平息中医药话题的争论,何其难也。 中医药属于世界传统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讨论中医药,必须放在现代科技文明视域下,以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作为参照系,冷静客观地反观中医药知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否则的话,讨论中医药话题,如果各唱各调、各说各话,则永远争不出什么结果出来。 补记 :本学期讲《药学导论》课,因教材中许多章节涉及中医药知识,备课有感悟,随手记下三言两语,权当教学札记。本人非中医专业人士,亦无意踩坑趟雷,高手承让,不喜勿喷。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4013 次阅读|86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97)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5-11 07:55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97) (九十七) 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蒋继平 2019年5月11日 昨天晚饭后我上网看博客和写博客, 夫人在旁边看到我正在看的一篇博文,当她看到这篇博文是针对我的, 认为那篇博文严重扭曲和误解了我的博文, 非常生气, 要我立即给予回击。 我听了夫人的话, 心平气和地对她说:“我从来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我接着对夫人说,“我的那篇博文写的意大利餐馆的知名菜谱是奶油面包, 意大利面条和披萨饼。 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事实上,到意大利餐馆吃饭, 只要在桌子上坐下来, 服务生就会给客人端来一个盛有奶油面包的篮子。 这个奶油面包不用客人点, 是正餐前的点心。那个“疯了”的人可能没有去过正宗的意大利餐馆, 所以, 他不知道这点。这样的话, 即使他是博士, 在这点上也是属于无知的一类。 还有, 只要有点中文知识的人, 从我的博文中不会找到我建议到意大利餐馆要点面条和披萨的内容的。所以, 从这点来看, 这个人在中文上也是属于无知的一类。或者至少是不讲道理的人。 在漫漫人生路上, 我已经养成了不与无知的人辩论, 不与不讲道理的人讲理的习惯。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8375 次阅读|3 个评论
争论中的“鸡同鸭讲”
wfangimm 2019-1-27 11:28
随着网络的发达,网上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而且随之而来更多的是五花八门的评论,以及博主与读者、以及读者之间的附和与点赞、争论甚至对骂。 抛开对骂这种不理性的行为(这种争论的升级版常常是跑题了,不再讨论文章内容或话题本身,而是人身攻击来攻击去),争论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看法。评论内容有时让人觉得用辞挺有智慧的(各种修辞手法都可以见识到),也有“理不辨不明”的说法,思想交锋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和狭隘等误区。有的评论甚至让人有“脑洞大开”之感。但争论中也常常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继而火气上升导致对骂,或者一方保持沉默而告终。 以一个近期热点话题为例,先是几天前加拿大驻华大使 麦家廉(John McCallum)对媒体 说了孟晚舟引渡案发展的三种可能性:两种比较强硬的方式,可能使对方服软或升高对峙;一种则是带有交易色彩使事态平缓的可能。那些强硬的应对方式,显然更符合指责对方为“五毛”或“粉红”群体的胃口;而交易方式则更对中间派的胃口。中间派组成其实也很复杂,既有善于变通 、也有 玩事不恭的 ,其行为特点是不坚守某种“原则”。其实中间派也可以说自己是把解决事情作为需要坚守的原则。那些不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高谈“xx主义”或者“xx精神”于事无益。 从这里例子的各种人群的反应可以看出,划分“左中右”这种简单且归纳性强的做法,固然有过于简化之感,但基本上也能较好地涵盖各色人等的反应。而且可以看出,冲突主要来自于“光谱”的两端,即那些观念对立且又坚持“原则”的人群。 作为这个热点事件的延续,2-3天后这位大使辞职。根据报道, 加拿大总理杜鲁多周六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昨晚,我要求并接受了麦家廉辞去加拿大驻中国大使的职务”, 但声明中并未说明相关决定的原因。 这个进展又引起各种评论。其中之一是说加拿大的弊端,因为他发表关于孟晚舟案的言论先是被特鲁多要求不再发表言论,然后就很快(被迫)辞职。 而另一个言论则说加拿大的官员可以发表与政府官方立场不一致的言论 ,虽然因为言论不当而辞职,仍然是有自由的。 打个也许不十分恰当的比喻,这好比是两个人在争论“三条腿的马”和“一条腿的马”哪个是千里马。三条腿的马支持者说:就你们那一条腿的马,比我们的马还少两条腿,和千里马有啥关系?一条腿的马支持者说:你那三条腿的也不是千里马!是不是看似双方都有点道理?整合两方的观点、剔除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才更接近正确,可惜争论中的双方并不愿意这么想、这么做。 如果能在争论中保持尽量客观的立场,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仔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注意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和理由,才能避免“鸡同鸭讲”。回想自己与人交流乃至争论时,也难面会发生上述的问题(不过究竟是自己、对方还是双方的原因所致,在各次争论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感知易行难。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1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不思考的人,怎么争论?
热度 8 张海霞 2018-9-7 09:44
资中筠 我观察过很多“争论”的场景,也经常被卷入争论的漩涡。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 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出言不逊。 比如有一次我谈到日本人的教养,就有一位同学大为不满,他数落我给日本人涂脂抹粉,长日本人的志气,灭中国人的威风。 我没有理他,因为我仅从他的话语中,就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彼此说的也不是一回事。他后来气急败坏,开始骂人了。我依然采取了不理睬的态度,直到他销声匿迹,不再挑衅。 几年后,我们偶遇,他给我带了一顶“瞧不起人”的大帽子。当时我欣然接受,并且告诉他:我真的瞧不起你,当然不是因为你的钱少,更不是因为你的车不好,而是你白长了一个脑袋,一个只知道吃饭、不知道思考的脑袋。 我们之间讨论问题,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我们走的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方向。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问题?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问题,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思辨能力? 而思考的考,就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却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眼看着争论就要演变成一场辱骂,我建议朋友们不要再说话。 因为这位老兄的几句话,在逻辑上已经有好几个议题了。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 有人不断的偷换概念,争论早已经不是原先的话题。再说下去,就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当然不是他理屈词穷,有意为之。他不懂,任何的争论,都不应该乱扯一起。 集中话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可是,这样的常识,也往往被认为是强词夺理。人与人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的头脑,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定势之源正是几十年的洗脑。这样的人,只能由着他去。争论是很难动摇他的定势的,除非巨大的变革。 本文来自公众号:资中筠, ID: Zi-Zhongyun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658 次阅读|12 个评论
[转载]张冉燃: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
fqng1008 2018-6-22 15:17
编者按:2009年第34期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刊登了记者张冉燃的专题报道《忧患中医》,包括《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来自“科学”的挤压》等内容。作者通过对中医药界多位人士的采访,回顾了中西医结合、中医科学性争论等的历史和现状。本版将分两期刊出部分内容,供广大读者参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链接内容为编者所加。 “中西医结合”方针已提出约半个世纪,今天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 “这让搞这个专业的一些人觉得尴尬”,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穆大伟说。 他说,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本是“西学中”,即用西方现代医学的方法整理、挖掘中医药学这个宝库。然而,半个世纪后,西医反客为主,其强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中西医结合遭到西医界的忽视、忽略,甚至在中医那里,也受到冷落,被认为名为发扬中医、实则消灭中医——“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完全结合,完全消灭”。 在为此支付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中国的医道中人对中西医结合的反思似乎回到了原点:作为世界上少有的提倡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国家,中国的这条路选对了吗? 毛泽东:西医学习中医 有关政府官 员对这一抉择显得颇为自信。 西医出身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当过赤脚医生,自称为“野路子”的中西医结合医师。 2007 年,他在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成立大会上说:“我们的中西医结合,应该说比西医(或现代医学)和中医到了更高的一个阶段,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如果哪一天我们真的做好了,我们一定是处在人类医学里面最高的境界。” 在他看来,中医、西医一起来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但从长远、从根本上说,只有把中医、西医两者结合,创造成一体,也就是创造出中国医学,才能说真正达到中西医结合。 50 多年前的1956年,毛泽东就萌生类似想法。他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这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概念的原始出处。 此前的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大会上,即将“团结中西医”确立为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王振瑞是知名医史专家,他分析说:“团结中西医是基于当时现实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民众贫病交加、健康状况较差的情况。中医有几十万人的人员优势,西医有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的技术优势。“在这种困难时刻,只有中西医团结协作,才能迅速改善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卫生状况。”王振瑞说。 他的研究还表明,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除落到字面上的“团结中西医”外,还有一个虽未宣传、却在执行的中医政策,即“中医科学化”。 王振瑞说,此时的“中医科学化”,其实说的是中医医生的科学化,即对经考核合格准予执业的中医,通过“进修”进行现代医学的改造,使其变成“科学医”。 换言之,“中医科学化”就是让中医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论,如解剖、生理、细菌、病理等。 此项政策执行几年后,1955年11月19日的《人民日报》刊载了当时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的检讨,题为《检查我在卫生工作中的错误思想》。 贺诚暴露他的“错误思想”包括:“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虽然号召了中西医互相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只着重要中医学习西医学”,“我的团结中医是从临时应急观点出发,并且认为终必以西医代替中医”,“我认为中医的前途将是:由城到乡,由乡走向自然淘汰”。 此番检讨的背景是,自1953年开始,毛泽东对卫生部轻视、歧视、限制中医的做法提出批评。 1954 年,毛泽东强调,“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 当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的社论,认为:“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1 月23日,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文委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鼓励那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医,采取适当的态度同中医合作,向中医学习,整理祖国的医学遗产。” 此种氛围下,1955年,卫生部举办了第一期全国性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下称“西学中”班)。 “中西医结合就是从西医学习中医开始的,西医学习中医是史无前例的创举。”王振瑞评论道。 崔月犁: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1955 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社论《开展祖国医学的研究工作》,认为:“西医学习中医学术,必须是系统地学习,全面地接受,然后加以整理和提高。” 王振瑞说:“这是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指导作用的‘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十二字方针在媒体上的最早表述。” 很多当事人一度对“西学中”的意义不解,对学习中医产生抵触情绪。 李经纬是第一届“西学中”班的学员,目前是中国著名医史学家。去年他在《中华医史杂志》发表“八十自述”,提及当年他参加学习的状态:“首先由于解除思想上困惑之需要,自己下决心系统阅读历代中医外科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之外科内容。” 1958 年,李经纬等首届“西学中”班学员毕业。 同年9月25日,卫生部呈递《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称学员们“逐步对中医发生兴趣,觉得越学越有内容。特别经过他们亲手以中医的学术治好了不少病人,他们亲身体会到,用中医学术治病,确有较高疗效。比如:有一黄疸患者,病势危急,西医治疗无效,后由学员李经纬用中医办法治好了”。 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并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据穆大伟介绍,此后,全国有计划地举办“西学中”班一直持续到1976年左右,各种脱产或不脱产的“西学中”班俨然成为一项群众运动。 穆大伟认为,“西学中”班是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第一个里程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长为中西医结合的中坚力量,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等佼佼者相继摘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大奖。 在“西学中”轰轰烈烈的势头下,1978年,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崔月犁看到的情况却是,“中医那时已经被破坏得很厉害了”。 崔月犁晚年在自述中写道,“文革”前全国有371所县以上的中医院,最后只剩下171所,这剩下的171所,基本上是西医掌权,里面的医疗方法也基本上全是西医,即挂着“梅兰芳的牌子,唱着朱逢博(美声唱法的音乐家)的调子”;同时,全国中医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有34万,仅占总人口0.34%。,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中低级人员,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很小。 崔月犁分析了中医困难的原因:“有些人在指导思想上不明确,不是在发展中医或者发展西医过程中进行中西医结合,而是直接以西医替代,嘴上承认中医是科学,实际心里还是认为中医是落后的,不知不觉把中医消灭了。” “直接以西医替代”,就是被一些中医从业者诟病的“中医西医化”。他们认为,从结果上看,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西医化。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以“振兴中医”为己任,该中心主任张晓彤是卫生部原部长崔月犁之子。他说:“毛泽东的政治理念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在对待中医的问题上,毛泽东沿袭他的政治理念,但医学毕竟不同于政治,应该让政治的归政治,医学的归医学。” 卫生部原中医司司长、被称为“中医司令”的吕炳奎,1981年为《浙江中医杂志》撰写《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的问题》。他认为,“‘文革’前的17年,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出现过一些曲折或者是大的曲折,但由于得到党的重视,中医事业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文革’十年浩劫,中医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吕炳奎认为,“文革”期间,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形而上学猖獗,提出了“人人学中医”、“在1985年要创造新医药学的雏形”、“赤脚医生是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等“耸人听闻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 结果是,“中西医结合一时成了卫生工作的中心,一切隶属于中西医结合,服从于中西医结合”,“西医发展受了影响,中医濒临被消灭的境地”。 张晓彤对“中西医结合”的评价是“一个政治口号、一种行政号召”,“既然承认中医是科学的,为什么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为什么不能让中医按照自身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呢?中西医结合就是要用西医取代和改造中医,它对中医的伤害,比西医更为严重”。 “纯种马优势派”比拼“杂交稻优势派” 穆大伟淡淡一笑,没有正面反驳这种观点:“的确听到过这种说法,我认为他们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也不了解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 他强调,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从来都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中国医学科学,只是其采取的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 王振瑞认为,关于中西医结合会使中医学消亡的担心是多余的,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并没有导致中医学的部分的消亡,反而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一种科学能否存续,最终取决于社会对它是否存在需求。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社会需求,它便自然地走向消亡。“但即便到了那时,与其视之为消亡,倒不如认为其可贵的经验和精神以新的形式获得了永生”。 自19世纪西医比较系统地传入中国,就有人试图调和中西医,并发展成近代中医的代表学派——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张锡纯在上世纪上半叶因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奉为“实验派大师”。 张锡纯的实验,并未引发“中医西医化”和反“中医西医化”之间的争论。 王振瑞认为,中西医汇通派的医家和中西医结合的从业者,在“立场、研究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区别”。前者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用思辨和类比的方法,将西医学知识融于传统中医学体系,建立新的中医学即“新中医”;后者立足两种医学之上,用实验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融合,建立统一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 张晓彤说,正是因为二者在出发点和目标上的巨大差异,中西医汇通派仍属中医流派,中西医结合则出自一种虚妄的想象。 具体而言,在研究对象上,中医关注整体状态下的人,西医研究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研究方法上,中医重系统,西医重还原,“这些难以中和的差异决定了中西医的结合只能是一个看似美好的乌托邦”。 穆大伟强调,中西医结合有初级阶段、高级阶段的差别。“初级阶段的中西医结合,包括诊断上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相结合等,高级阶段则是两个医学理论体系的融会贯通。” 王振瑞认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相融难度甚大,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并不都是成功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认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也是一种收获。 长期从事医学人文研究的王一方在《医学人文十五讲》中将两派比作“纯种马优势派”和“杂交稻优势派”。 王一方说:“我倒希望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去发展,不要也不可能既要‘纯’、又要‘杂’这类的调和立场,在我看来,砸碎传统的大革新家与坚守传统的大保守家都值得尊重。尤其是在科学革命学说盛行的今天,要充分尊重文化守成主义者的选择实在不容易。” “海陆空”或“魏蜀吴” 1980 年,卫生部召开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 “这个方针明确了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相对独立性,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迈入新的阶段。”王振瑞说。 此后,有关部门又先后提出“促进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等方针。 王振瑞认为,“20多年来,中国政府保证中西医结合的独立学术地位,促进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贯性政策,虽然难以预料未来会否出现大的转折,但可以肯定的是,谁都希望这三者要搞海陆空,不搞魏蜀吴。” 只是,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西医已占尽优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一直难以完全摆脱生存危机。仅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二者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看,其总和仍与西医有天壤之别。 王一方说:“科技领域里却偏偏有一个顽强的‘中国医学’概念的存在,实在是一个特例,它说明中西医学的整合程度尚有一定难度,也说明中国医学具有较浓的人文特征。” 韩启德在前述讲话中亦称:“西医在一个东方国家成为主流医学,我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像中国这样自己的、原来的医学,退到了非常非常边缘的位置,而绝大部分被现代医学占主要地位的情况,我想这不是唯一,不是非常特殊的情况。” 他接着说:“反过来,就是中医又这么强大,这是很少见的,在西方国家也有自己的民族医学,叫替代医学也好,其他民间医学也好,但是它是非常微弱的,只有我们中国有这么占主导地位的现代医学,同时又有这么历史悠久,而且在现在还发挥着这么强大、普遍作用的自成系统的医学,我认为世界上是没有的。” 着眼现实与未来,有人悲观地认为,“中西医并重”可能很难实现政策上的“公平发展”。对此,香港中文大学中医中药研究所梁秉中教授在为《当中医遇上西医》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科技的成果,造成了它的专横跋扈,早已形成唯我独尊之势,除非传统医学能及时引进科学,利用科学,否则也只好安于自我封闭了。” 这也正是张晓彤们担心的——“强者和弱者怎么可能真的结合?强者是一定会要求弱者完全服从的,那弱者还能存在吗?”(张冉燃) 链 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是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传统文化的。对于中医,应该深入去了解它,应该对它怀有温情与敬意。西医和中医的区别不是简单的新旧之别,更不是先进和落后能一言以蔽之的,它们是两种文化、两种哲学的差别。发展中医,并不是医学的一个流派对另一个流派的反抗和复辟,而是使相异的医学传统在交流中共同推动整个人类医学的进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现代医学与中医药学都有各自的认知方法和理论体系,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但它们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都是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都共同参与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作用。 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卫生部部长陈竺
个人分类: 思考中医|10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争论的演变:中印的文化差异——禅的行囊(之八)
罗非 2017-11-23 09:10
导读:后期佛教分成了许多宗派。其实,不论是最初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还是后来大乘佛教空宗和有宗之分,争论的都不是世俗的领导权,而是对内心认识的不同。在佛教内部,这些争论没有发展成团体的斗争和领导权争夺,而是采取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不同宗派各自开山讲学。但不同宗派之间,论辩是常见的。据说在印度学术史上远非这么和平,论辩失败的一方被要求全体加入胜利的一方为徒。除非失败者自杀以谢学术界。到了中国,各个宗派的论辩就大为缓和。不过,偶尔也会比较白热化。 净慧打断了我的走神。他告诉我,敦煌发现的《坛经》所录惠能诗第三句是错的,正确的版本应该是 “ 本来无一物 ” (晚出的版本都写作此)。这一句是禅宗的根本。但是,让净慧烦恼的是,敦煌发现的两个《坛经》手抄卷子比后世通行的版本更古,都写于惠能圆寂后一百年之内。这里出现的分歧基本上就是后世佛教大乘空宗与唯识宗之间争论的关键所在,可现在净慧批评我翻译了 “ 错误 ” 的版本。我一时无语。他却突然再次抓住了我的胳膊,大笑起来,仿佛是在说: “ 跟你开玩笑呢。上当了吧! ” 【这个回念可圈可点,老和尚比大胡子还是圆融一些。】 幸运的是,寺院里宣布开饭的斋板突然响了起来。我们全都站起身,向专供方丈的客人使用的斋堂走去。自助式的午餐十分美味,我吃完一轮又去盛第二轮。以前来中国旅行总能让我减肥,现在不会了。饭后,一名僧人领着明尧和我,还有另外两名居士到房间休息。这几个房间通常是给挂单的僧人准备的。时间还早,但是因为房间里太冷,所有人都上了床。我把身体紧紧蜷缩在一床十斤重的厚棉被下面。窗外,有人在燃放鞭炮庆祝即将来临的般若法会,但我还是很快就睡着了。明天将会忙个不亦乐乎,早课凌晨三点开始,预计会有数千人参加。我决定行使自己作为客人的权力,睡个懒觉,等到太阳出来,外面暖和了之后,再去参加《大般若经》的集体念诵不迟。 我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2:45 ,明尧把我叫醒。到时间了,他说,法会开幕的仪式就要开始。我不想动,但是作为一名客人,是不可以说 “ 不 ” 的。看见我还在磨蹭,明尧又说, “ 老和尚 ” ,也就是净慧,特别说明希望我能参加。我赶忙钻出热被窝下了床。我是穿着袜子睡的,所以只要套上裤子和鞋,就可以抓起衬衣和大衣一边穿一边半梦游地向外走。不过刚走到室外,我立刻醒了。空气冷得彻骨,漫天繁星都仿佛被冻得直哆嗦。 我扣上衬衫的纽扣,拉上大衣的拉链,跟着明尧穿过一个足球场般大的院子,来到一座巨大而冰冷的佛堂。里面已经来了上千人,还有更多人在我们身后陆续赶来。大殿的一端靠墙立着五座巨大的鎏金佛像,另有一万尊一尺高的佛像布满了所有墙面。这是我见过的最大佛殿,建造它据说花费了三千多万人民币。 我很快发现,净慧确实是希望我来参加。佛堂中间放了一百零八张小桌子,每张桌子都铺了黄色的锦缎,上面放着一套三只细致的瓷钵:中间那只用来烧香,左边那只放着檀香粉末,右边那只装着整支的檀香。瓷钵后面是一只木制的读经架。除此之外,每张桌上还放了一张卡片,上面用汉字写着人名。我被人领着来到一张桌子前面,看见卡片上写着: “ 比尔 ” 。这下逃不掉了。 我痛恨仪式。小时候,我痛恨教堂;后来,我痛恨军校;再后来,我痛恨军队。 1967 年 3 月,在撤军回国前的最后一天,军士长把我叫进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我是他见过的最差劲的士兵。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我不喜欢仪式。在我看来,所有的仪式都跟巫术差不了多少,虽然也许并不都是又唱又跳。而现在,我坐在一万尊佛和数千名也许即将成佛的人中间,向十方神灵祷告,乞求法会得到佑护。我后来听说,佛堂里挤进了三千人,门外还站了一千多。我猜想所有的仪式目的都在于此:聚集更多的参与者,让众人形成一种集体归属感。而我一旦意识到自己成了集体的一部分,就立刻生起夺路而逃的念头 —— 这一定是我前世的业障。
个人分类: 科普|1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科学中经常争论的科学问题(updated)
热度 2 Greg66 2017-5-28 16:49
安全科学中经常争论的科学问题 注解:“国内”,指只在国内争论问题;“国际”,指在国内外都在争论的问题。 危险源、隐患的定义、区别、关系(国内) 事故的定义、分级、分类(国内) 安全科学的 研究对象(国际) 安全科学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内容边界(国际) 安全科学的 学科分支怎样划分(国际) 各行业事故是否有共性、是什么(国内) 安全科学 基础理论(基本规律)是什么(国际) 事故原因的定义和分析方法(国际) 事故预防对策主要是技术还是管理(国内) 什么是安全管理(国内) 在组织中安全能否第一(国际) 事故是否都可以预防(国内) 安全是否创造经济效益(国际) 安全部门和直线部门的职责及划分(国际) 安全管理(事故预防)的科学(工作)路线 按照行业来预防事故还是按照事故原因了别来预防事故 还有啥? 关键词:安全科学, 争论,科学问题
个人分类: 1|3391 次阅读|6 个评论
有关国产大飞机国产化率的争论
热度 24 gaoshannankai 2017-5-8 00:01
最近围绕有关国产大飞机国产化率问题 全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争辩。 我这个人一向坚持实事求是,从不恶意低估也不刻意吹捧。 因此,对于这个争论,我讲讲自己的看法 1.首先针对国内外质疑,国家层面应该客观全面回答大家的质疑, 到底是不是除了壳子,我们的国产大飞机是个万国造。 下面是一张国外网站拿到的图片,请大家批评指正。 2.即使主要零部件是国外生产,我们掌握了总装等技术也是一个进步, 凡事总有一个开始,特别是总要有个平台慢慢积累,特别是人才的积累。 3.国产大飞机争论的关键,依然是国家层面习惯假大空,不敢面对现实, 唯恐影响官员政绩。
2791 次阅读|31 个评论
圈内人关于“外三”煤电技术争论的评论
热度 1 jiasf 2017-2-15 05:27
这几天一直在查找“外三”煤电创新技术的资料,今天终于在新浪博客上找到网名海风的两篇博客,看后大大增强我对“外三”能源技术革命的信心! 海风是电力圈内人,且看来地位较高,常跟国际能源权威机构的大佬们打交道,跟冯伟忠、朱小令两位先生也都很熟,对冯总的技术接触了解比较深入,相信他的评价是很中肯而权威的。 为保护原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贴文字,直接给出链接: 冯伟忠 (2013-11-29 23:19:03) 焦点中的焦点 (2015-07-20 10:35:22)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和科学网好友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
热度 10 Talky 2016-12-20 09:45
和科学网好友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2016-12-20 昨天和科学网好友赵建民争论为什么会形成严重雾霾,晚上又和近期加入的防霾网微信群朋友讨论同一个问题。发现是有问题需要厘清,特此整理在下面请网友批评和讨论。(防霾网 ~www.chinafangmai.com ) 为比较容易看懂,下文做了适当整理,去掉了重复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序了。讨论的原文请查阅上一篇博文:“ 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楼上拍雾霾 ~ 看混合层 ” 赵建民 2016-12-1812:10 : 雾霾是一个大气物理问题,实际上,没有雾霾的时候,空气污染依然存在 见:柴净无霾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020188.html 上一篇:资本主义的农业 - 食品工业模式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 我的回复 (2016-12-1814:43) : 不同意你的观点。 空气污染是更加广泛的概念,当然不一定要有雾霾存在。或者说不一定要有细颗粒物存在,或者不一定要能见度受损。 然而,没有空气污染的话,中国式的 “ 雾霾 ” 是不会存在的。 气象学中的 “ 雾 ” 和 “ 霾 ” 主要是大气物理现象和过程,包括本文说的逆温层和混合层。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式的大气污染:大量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通过化学过程转化过来的细颗粒物,就不会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细颗粒物成雾滴核心,吸湿增长,损害能见度,造成灰仆仆的大范围 “ 雾霾 ” 现象。如果没有人为通过化学转化的细颗粒物,要发生的也是雾,大雾,浓雾。可能能见度更低,对面不见人,但如果有阳光或灯光,可以看到是白色的,不是灰色的! 我的回复 (2016-12-1814:56) : 没有空气污染的时候,中国式的雾霾决不会存在! 赵建民 2016-12-1909:24 : 发生大范围雾霾的时候,很多农村是没有什么污染源的 我的回复 (2016-12-1910:00) : 这正是中国 “ 雾霾 ” 的特点,和传统空气污染不同:主要组成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易挥发有机物经过大气化学转化过程后形成的硫酸盐、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碳。这类细颗粒物开始形成时只是 0.1 微米大小的,不可见。但是之后形成雾滴的核心。早已研究过,这类细颗粒物很难从大气中被清除,因为 “ 干沉积速率 ” 几乎是零,比较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等,更能长久在空气中游荡。 虽然 “ 很多农村是没有污染源的 ” ,但细颗粒物可以长期游荡(最终去向大多是海洋),造成农村和城市差不多,形成区域性雾霾! 赵建民 2016-12-1914:58 : 很多雾霾是突然发生的,而污染物不可能瞬间转移,大气污染物应该主要通过高空大气输送,而不是近地层,特别是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燃煤电厂,已经被电厂的大烟囱排到高空。混合层薄的时候,大气的扩散条件并不好,而大风天气,污染源的下风向也是晴空万里 我的回复 (2016-12-1915:27) : 雾霾的 “ 突然发生 ” ,是要时间的。请给些实例来证实你的观点。 按我看,沙尘暴的发生,以及雾霾被北风吹散,比较雾霾发生快得多,每天观察污染浓度的变化有证据!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转化和输送,都是连续进行的。有实验证明,中国雾霾在尚未发生时,空气中有细颗粒物数量爆发的现象。它们就是之后几天积累、增长、输送的基础。同时,所谓 “ 近地层 ” 是指混合层吧?就那几张照片看也有 300 米上下了。 “ 高烟囱 ” 的烟流相当一些也在这个附近了,何况还有大量中低烟囱排放的污染物呢。 我的回复 (2016-12-1915:36) : 空气运动很复杂,例如 “ 冷高压 ” ,是造成低空逆温的机制之一,原因是 “ 下沉 ” 气流。还有锋面运动,平流过程等,也引发低空逆温。 大风天气时,混合层薄就不成立了,因为大风导致机械湍流强烈,不仅是被吹散,而且扩散也被 “ 搅动 ” 加得很强了。 雾霾自然是个小风,并且在污染源下风向的累积过程。 我的回复 (2016-12-1915:49) : 请参考我 2014 年 12 月 24 日博文: “ 介绍一篇北大关于 ‘ 雾霾 ’ 形成机理的有创意但需商榷的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853464.html 我的回复 (2016-12-1916:22) : 还有一个因素是区域性污染的问题。例如北京,是在重污染区域的北缘。这几天污染严重,但在中等强度, 300 微克上下。但北京的西南方石家庄等地已经达到爆表水平,如果来些西南风,再加累积。北京也可以在几个小时内从 300 上升到 500 ,你说呢? 好友第三次评论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我的回复未必解释了他的疑问。需要专业队伍通过详细研究工作分析本次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发生过程。 后来在微信群里我们讨论了同样的问题,还涉及一些有趣问题,如:严重雾霾时,地面二氧化氮浓度虽然比较二氧化硫高,但也不十分高浓度;雾霾是否看成主要是气象问题; 大寒潮往北美走了,中国暂时没有大的冷空气预期,这个日子不好过 。。。 最后这句话有意思!
个人分类: 灰霾|4664 次阅读|40 个评论
互撕的世界:美国大选、韩春雨到兄弟争雁
热度 1 flysky97 2016-10-13 10:17
互撕:美国大选、韩春雨到兄弟争雁 文/齐云龙 这几日看到了两场互撕:一是美国大选两位候选人的辩论,还有一场虽然重量级没那么大却也波澜壮阔、蔚为大观,那就是关于韩春雨…… 我支持希拉里, 推测如果全世界都由女性当总统,战争发生的机率会小至少一半 …… 虽然,我也看到铁娘子当政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用自己的炮火击沉自己子弟兵的舰船并嫁祸敌国后挑起了战争,但是,那一刻,我也(从电影中反映的情景中)看到了她眼睛波光中透出的猜疑与痛苦…… 科学网整体上似乎还是阳盛阴衰,似乎,时时刻刻都刀光剑影、明枪暗箭,即使暂时平息却还会有硝烟的气息,不过也成就了科学网博客繁荣的一景! 刚刚结束的总统大选二辩中,“互撕”了 89 分钟,希拉里和特朗普最后各有一分钟阐述对方的优点,如下图,其实, 特朗普 大意是在说, 她(希拉里)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虽然上次竞选就失败了撞了一次吧,这次又来凑热闹,这次也注定是失败——但是她确实也费了不少力呀 …… 希拉里大意在说, 他( 特朗普 )本人,我实在是不敢恭维,最多也只能夸下他的孩子了,孩子小的时候是诚实的,可是长到他这年纪,已经变得太言不由衷,假话套话一大堆,大家千万要不要信他说的了,我作为女人,可不会像男人那样谎话连篇的,另外,刚才他贬低女人的言论可是大大犯忌的 ! 明夸暗贬,弦外有音 —— 政治家的智慧或者说其背后智囊团队的智慧还是不可小觑呀…… 不禁想到了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刘元卿 《 应谐录 》“ 兄弟争雁 ” 的寓言 :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 舒雁 宜烹,翔雁宜燔。”竞斗而讼于 社伯 。社伯请剖雁, 烹燔 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翻译一下似乎更清楚一点: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一射下就煮着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翔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着吃,一半烤着吃。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在空中早已远去。 美国大选候选人会做出种种美好的承诺;关于韩春雨的争辩,列举了种种推测——不过绝大部分,目前大家讨论的都还是没射下来的雁,没成熟饭的生米…… 再则,博客里各说各的,虽然也有博客后的评论,但大多不是辩论,博文对骂、互掐或者互撕也很难是针锋相对——又想起了很久之前那篇关于如何优雅地辩论 …… 科学网 — 推荐给 科学网 的 “ 辩论 高手 ” 们必读 : 如何 正确又 优雅 地 争论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68569-877013.html
个人分类: 人文|3546 次阅读|3 个评论
应当怎样批判和争论
热度 2 sqzhang 2016-7-20 19:08
批判是一种态度,论争是一门学问,当观点相异时,是气急败坏还是理性切磋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事者的素养和道德。保持柔软的身姿来批判“敌人”是智者的姿态。 理智的批判应是在尊重对手的情况下,站在对等的立场针对对方的观点提出异议。透过理智沟通,使得原本对立的两者之间产生思想火花碰撞,诞生建设性的新的价值观。 谩骂则是毫不尊重对手,居高临下看对方,或者把自身当成妄想受害者,向对方乃至向社会发泄怒气,完全是怒火中烧的姿态。理智批判的 声音 是高雅的,而谩骂的言语是低级粗俗的。 你的观点不论左还是右,首先是个人,人品比观点更重要。在粗鲁的左翼和文雅的右翼之间,我宁可选择倾听后者。 中国的网络上,有一大群愤怒青年把骂人当常态,这些愤青大都以爱国为挡箭牌,以捍卫××为借口。殊不知,以过激的方式表达所谓的“爱国情绪”,有可能玷污祖国的形象,以谩骂去主张××可能令人生厌而不能达到目的。 真正的强者是大度宽容的,过激和狭隘是心灵空虚的表现。在“敌对”的心态下,很难真正了解对方,更不容易认清自己。 如何批判,这不是件小事。批判不是没有节操的骂,而应是有理有节的渗透。谩骂无法动摇别人,倒不如冷静探讨一番别人为什么会持有那种观点。 争论首先要做到避免冲突和实现共同利益。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9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争论 与 共识
热度 1 张能立 2016-6-27 11:43
有一位 历史 人物 曾经 说过:“只要 有人的 地方,就会 存在 左中右” 其实,只要 有人的 地方,就会 存在 争论。争论 激烈,往往 就会 变成 争吵;争吵 激烈,很有 可能 变成 暴力。 人 为什么 会发生 争论?争论 能够 产生 共识吗?换句话 说,争论的 本质 原因 是 什么?共识 形成的 前提 是 什么? 有人 认为 争论的 本质 原因 是 由于 各方的 利益 立场 不同,有人 认为 是 政治 立场 不同 导致 争论,还有人 认为 是 情感 因素 导致 争论。诚然,经济 因素,政治 因素,情感 因素 冲突 导致 争论 和 冲突,可是,还有没有 比 这些 因素 更加 本质的 原因? 如果 采用 计算机 科学 观点 来 理解 人类的 争论的 原因的 话,那么,这个 比 政治、经济 和 情感 更为 本质的 原因 是 大脑的 思维 模式 不同 和 掌握的 信息 不同 导致的 。计算机 科学 将 信息 处理 分为 3个 部分:信息 输入(In)、信息 处理(Process)、信息 输出(Out)。如图1 所示: 图1 计算机 信息 处理 过程 在某种 程度上,人脑 和 电脑 类似。通过 人的 五官的 文本、声音、图像 等 各种 信息,传输到 人的 大脑。大脑 依据 某种 思维 模式,对传入的 信息 进行 处理。处理后的 结果 再以 文本、声音、图像 等 信息 表达 方式,通过 人的 五官 表达 出来。如图2 所示: 图2 人脑 信息 处理 过程 假如 现在 有 A 和 B 两人,面对 同一个 事件(event),例如 中医(中药) 或 英国 脱欧 问题 产生了 分歧,那么 这个 分歧 是 什么 原因 产生的 呢? 无论 是 从 电脑 或 人脑的 信息 处理 过程 来看,输出 都与 信息 输入 和 处理 相关。如果 处理 模式 不同,或者 处理 模式 相同,输入的 信息 不同,都会 导致 输出 不同。于是,冲突 就诞生了。这里的 处理 模式 不是 指某种 特定的 算法,而是 指比 特定 算法 更加 普遍 或 抽象的 概念。对于 对于 人脑 而言,看待 世界 是 采用 科学 处理,还是 基督教 神学 处理。世界 是 同一个 世界,采用 科学 处理,自然 得出 或者 认同 达尔文的 evolving theory--人 是 evolving 出来的;采用 基督教 神学 处理,自然 得出 人 是 上帝 创造的。 再者,“中医(药) 是 科学 吗?”,对于 这个 问题,同胞们 分为 彼此 对立的 两派:中医(药) 是 科学 和 “中医(药) 不是 科学”。为什么 对于 同一个 问题,得出 截然相反的 结论?显然,这是 人脑的 思维 模式 差异 导致的。得出 “中医(药) 不是 科学” 结论的 人,其 人脑 思维 模式 是 培根的 实证(experiment) 和 笛卡尔的 演绎(deduce) 思维 模式,这种 思维 模式,就是 西方 思想家 和 科学家 提倡的 思维 模式。得出 “中医(药) 不是 科学” 结论的 人,其 人脑 思维 模式 是 非培根 和 非笛卡尔 思维 模式。如图3 和 图4 所示: 图3 Bacon and Descartes's thinking pattern 图4 No Bacon and Descartes's thinking pattern 显然,如果 不 统一 思维 模式,那么,对于 “中医(药) 是 科学吗?” 这个 问题,将会 长期 存在 两种 截然不同的 观点。 同样,如果 思维 模式 相同 或者 趋同,输入的 信息 差别 不大,那么,人脑得出的 结论,也就是 输出 就会 相同 或 差异 不大。于是,共识 就 形成了。 由此 可见,要想 在 人群 之中,最大 限度 减少 争吵,凝聚 共识,可行的 方法 是:一方面 各种 信息 最大化 共享,另外 一方面 人们 能够 找到 且 接受 一种 共同的 思维 模式(thinking pattern)。不然,争吵、因 争吵 上升到 暴力、因 暴力 上升到 战争,就是 不可 避免的 事情。
个人分类: 教育|1269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