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exactly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exactly

相关日志

笨蛋,问题是……
热度 1 finance8372 2012-7-11 10:4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笑在最后的黄雀,笑的最美。 传 统公共选择经济学家对英国历史上的灯塔服务由私人供给最终演变为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变迁考察后,得出结论是:当一项产品无法促进外部性内在化而存在大量的搭便车行为,使产品提供者得不偿失时,政府对此类产品的供给是恰当、及时和有效率的。 果真如此吗?聪明者科斯提出质疑。科斯认为,过往的船只不会主动支付使用费而导致私人提供者高居不下的收费成本是问题的所在。科斯的逻辑是:问题不在私人的收益问题,而在于收益的法理依据问题。又回到产权上来了,且与法理相关。呵呵,别忘了,科斯是法学院的教授。科斯开出的处方是:如果政府不是直接供给 lighthouse ,而是供给特定制度,如,利用公权力赋予私人建筑灯塔且对过往船只收费的特许经营权,并出台对逃费船主进行处罚的法规制度时,问题也就 OK 了。换言之,在科斯看来,问题还是在于制度。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出现了。这就是诺斯悖论问题。在 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 政府,是好的或聪明的政府吗?不见得。制度是有了,灯塔经营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收费了,以往由于制度缺失导致的高居不下的所谓收费成本(即交易费用)下降了。 但是,所有的船主都会心甘情愿地交费吗?不见得啊! 你听,有骂娘的了:老子风里来雨里去跑船掌舵几十年,凭的是经验,哪用过什么破鬼灯塔。要老子交钱,岂不是明抢吗?!老子惹不起,躲得起,不干了,干别的去,姥姥的! 话粗却在理。这当然是个案。但长期以往,当个案积累成量时,这片海里有经验的掌舵人也就少了 —— 社会效率损失也就自然而然了。 笑在最后者,笑的最美。在最近的一饭局上,本人大胆预测,既然威廉姆森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没理由不给格罗斯曼、莫尔和哈特( GHM )诺奖加身。 GHM 道出了船老大的心声!在 GHM 看来,至于灯塔服务,私人提供也好,政府提供也罢,有制度也好,无制度也罢,统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 “ 可观察而不可证实 ” 的变量!船老大如真的是灯塔的受益者,那当然也得认了这个钱,否则,就是死缠难打,蛮不讲理。但,前提是灯塔服务者(私人或政府)首先要证明船老大用了你的灯塔。呵呵, “ 是否受益 ” 正是航行船只与灯塔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契约的关键变量。这个变量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恰恰符合 GHM 对契约不完备性的最重要的理据:可观察而不可证实! 你有见过,有人开通有线电视服务后又不交收视费,却吵吵闹闹说,老子没看你的有线,凭啥子收老子的钱。有线电视经营商一句话就可堵回去:那为何要开通有线电视啊,你神经病啊! 技术的发展,不仅可观察而且亦可证实,电视机前的你,是否使用了有线电视服务。 问题在哪?套用柯尔蒙激素过剩的克林顿 1992 年竞选宣传语的那个句式: 笨蛋,问题是技术!
236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三聚氰胺含量标准何时与国际接轨
sdrdlzy 2012-7-6 15:49
三聚氰胺含量标准何时与国际接轨 李宗彦 据世界卫生组织 7 月 4 日消息,联合国为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设定的新标准为每公斤液态奶中三聚氰胺含量不得超过 0.15 毫克。我国卫生部等五部委 2011 年发布的三聚氰胺限量值规定,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 1mg/kg ,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 2.5mg/kg 。( 7 月 5 日新华网) 标准是衡量事物好坏的依据,一旦标准本身定得低,那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能站得住脚吗?国人喜爱追逐洋品牌,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对洋货品质的认可。如同是奶产品,欧盟标准、原装进口等奶粉广告词不绝于耳。好品质与高标准密切相关,在双重标准的蔓延中,民族品牌的品质美誉度渐渐陷入危机。 国人完全有能力适应高标准,生产制造高品质的产品,至少在食品、玩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范围内如此,出口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过硬就是实例。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近日香港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表示,内地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 99.999% 。澳门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内地供澳食品合格率达 100% 。这些数字采用的就是港澳的高标准。 一边是国内标准,一边是比国内标准更加严格的国际标准,这让国民感受到低人一等的不平等。很难想象,在一个施行低标准的国家,国民会由衷地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国际标准情结,折射出国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对平等的渴求。 这些年,我们常常说的一句话是“与国际接轨”。略显讽刺的是,油价、房价等常常谈到与国际接轨,而在三聚氰胺含量、食品质量等问题上却常谈到国情。后者不能实现接轨,接轨也就失去了意义,终将是“双轨制”。在今年“ 6 • 5 ”世界环境日高层论坛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我国 PM2.5 标准与国际实行了低水平接轨。我们盼望着,有越来越多老百姓关心的标准与国际接轨,而且不只是低水平接轨。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2/0705/02/85K8GL0E00014JB5.html
8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唐河隆重举行
热度 1 余孟孟的博客 2012-7-3 17:09
[转载]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唐河隆重举行
http://www.hnsrxwhcjh.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06 2012 年 6 月 30 日 — 7 月 1 日,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河南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促进对冯友兰思想的研究和弘扬,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在 在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故乡 ——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隆重召开 。 群贤毕至,友兰故里哲思涌动; 追慕先哲,国学探索承前烁今。 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侯志英,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张德广,省政协原副主席郭国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军,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王廷信,南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进忠,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正厅级巡视员魏少林,新乡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王炳奇,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博物院原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桂祥,南阳理工学院原副院长、南阳冯友兰研究会会长刘振山及和学民、刘明杰、于滔、刘勤、赵阳、郑柏林、陈曦、王付志等县党政领导和全国各地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 冯友兰 先生的女儿、著名作家冯锺璞,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来,北京市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战国,中华孔子研究会,南阳理工学院冯友兰研究会向大会发来贺电。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隆重开幕。 周桂祥主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 河南省儒学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筹备组组长王廷信在讲话中介绍了冯友兰先生的人生轨迹、学术生涯和对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及中国传统文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他指出,研究会的基本宗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研究冯友兰新儒学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促进现代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冯友兰思想学说的内容和精神实质,积极撰写论文或著作,积极组织冯友兰思想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活动,为在河南传承和弘扬冯友兰思想作出贡献。研究会将坚持方向性、社会性、协调性三大特性,不断提高凝聚力。 胡军在讲话中指出,全国从上世纪 30 年代一直影响至今的哲学家,仅有冯友兰一人。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术思想极具魅力,冯友兰思想的研究要有新突破:一是冯学的研究能不能推动唐河、河南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二是要研究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把国学研究和现实运用结合起来;三是正视中西文化差异;四是要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五是要抽象的、系统的思考,细致地论证,突出研究的辩证和严谨。 郭国三说,冯友兰先生出生的时代正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代,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候。他致力于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可钦可敬。冯先生一生坎坷,但他坚持真理,坚持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冯学思想的研究就是要把哲学思想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尽快结出丰硕的研究成果。 姚进忠代表市委、市政府对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的成立,是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增强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举措。相信各位专家学者定能通过研究会共同推动冯学思想的开拓创新,激发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智慧和力量,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县委书记和学民致辞。他说,冯友兰先生及其学术思想是唐河的一笔宝贵财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友兰故里”作为人文唐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打造“友兰故里”为首的四大城市名片,成立了冯友兰研究会,建设了友兰湿地公园、冯友兰纪念馆,承办了全国第九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通过扩大“冯学”影响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研究会在唐河召开成立大会,为唐河更好地宣传、推介、打造“友兰故里”名片,进一步打响“友兰文化”品牌提供了宝贵机遇,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支持好、服务好研究会各项工作,为推动冯学研究不断发扬光大做出应有贡献。 刘振山宣读了研究会《章程》。研究会筹备组副组长、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会长郑柏林作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组成人员建议名单的情况说明。 大会选举王廷信为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会长,王清选、王炳奇、魏少林、和学民、刘明杰、马进举、任晓林、刘振山、刘太恒、宋歌、李若夫、郑柏林、张富群、周桂祥、高秀昌、黄书合为副会长,高秀昌兼秘书长。 选举大会后,研究会举行了一届一次理事会,特邀侯志英、张德广、省人大原副主任王宏范,郭国三,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为名誉会长;胡军、陈战国、省文联原副主席田中禾、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崔大华为顾问。理事会确定了研究会 2012 年—— 2013 年的工作要点。 大会召开前,参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在蒙蒙细雨中瞻仰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 在下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胡军教授、南阳师院聂振弢教授分别作题为《中国创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的 新事论 解读》、《冯学的现当代意义》的学术报告,研究会全体人员细心聆听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冯友兰先生学术思想的理性认识。 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对于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学习和研究冯友兰的学术著作,传承和弘扬冯友兰先生思想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效果,并将取得明显效果。 此次会议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在线、宁厦新闻网、重庆晨报官方网站、河南文化网、新浪网、网易、南阳网、唐河政府网、大河报、郑州日报、南阳日报等新闻媒介争相报道。 相关连接 贺信一:陈来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冯友兰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贺 信 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 欣闻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近日即将成立,我谨代表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研究会,对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冯友兰先生是 20 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所创立的“新理学”体系是现代中国少有的中西结合、古今贯通的哲学体系,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的著述和成就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确立了典范,他对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育行政的潜心参与对上个世纪前半期中国大学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冯友兰先生是现代中国的伟大的爱国学者,他一生以“贞下起元”和“旧邦新命”为信念,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大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文化贡献。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冯学已渐渐成为显学,出现了不少有深度、高质量的研究论著。河南省是冯先生的故乡,理当在冯学的研究和介绍方面在全国走在前列。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的成立为现有的冯学队伍增添了一支重要力量。我相信,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的成立必将带动全省的力量,为冯学研究的展开开创出新的局面。 预祝成立大会圆满成功!预祝研究会发展顺利! 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冯友兰研究会会长 陈 来 2012 年6 月27 日 贺信二:中华孔子学会 贺 信 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 欣闻贵会即将于近日召开成立大会,在此,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冯友兰 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 20 世纪中国哲学史上的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哲学体系、所确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范式,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冯学研究如火如荼,冯学成为显学。单从冯友兰研究学会看, 全国 有中国哲学史学会冯友兰专业研究委员会, 河南 有南阳冯友兰研究会和唐河县冯友兰研究会(另外还有南阳师范学院冯友兰研究所)。 因此 “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的成立 可以说 是恰逢其时,而且 也可以说 是河南省学界乃至全国学界的一件大事。 河南省唐河县是冯先生的故乡。故乡的热土养育了先生,先生也十分热爱自己的故乡。 相信河南省学界的冯友兰研究专家、学者, 通过经常性的研 讨、交流和报告活动, 在研究、传播、继承和弘扬冯友兰思想方面一定能够作出积极的贡献。 预祝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中华孔子研究会 2012 年 6 月 29 日 贺信三:陈占国(冯友兰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贺 信 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 欣闻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特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冯友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中国文化的复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供我们受用、学习和研究。 河南是先生的故乡。先生热爱自己的故乡,故乡的人民也爱戴先生。唐河县、南阳市、河南省相继成立冯友兰研究会就是很好的证明。作为先生的门人,我因此而由衷地感谢你们,并愿意和你们一起为弘扬光大冯友兰思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祝成立大会圆满成功! 陈战国 2012 年6 月29 日 又讯 6 月 29 日,唐河县举行欢迎晚宴,对出席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南阳市市委书记李文慧,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原永胜在县领导和学民、刘明杰、康连星、于滔、刘勤、朱全富、赵阳等陪同下出席晚宴。 县委书记和学民主持欢迎宴会。市委书记李文慧致辞。 李文慧说,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西汉时期为全国六大都会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起兵之地,故有“南都”、“帝乡”之称。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4 处。南阳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曾孕育出“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等古代名人,更滋养了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文学家姚雪垠、科技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现当代名人。希望各位嘉宾、专家、学者、朋友架起友谊的桥梁,共同研究文化成果,共担振兴中华的重担,共同谱写中原经济区华夏文化创新区的崭新篇章,并祝河南省冯友兰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学术思想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和学民向参加成立大会的各位领导、来宾、专家、学者等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唐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朋友,表达了最诚挚的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
30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恩师施聚生教授80华诞贺寿晚宴上的祝词
bitdjh 2012-7-2 11:44
贺寿晚宴祝词 尊敬的施聚生老师、张梅珍阿姨;尊敬的崔占忠首席、徐立新主任、施孜颖先生; 85 教研室老师们,师弟、师妹们:晚上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无比喜悦的心情,在此共进“施聚生老师 80 华诞贺寿晚宴”。首先,我代表施老师生日 PARTY 组委会,向大家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个好日子!这几天国内外发生着几件大事。昨天神九天使刚刚凯旋,明夜欧洲杯将落下帷幕。更让我们激动不已的是今天是我们 85 专业的创建者,我的恩师施聚生教授的 80 寿辰。施老师的弟子们与 85 教研室老师和施老师夫妇一起,在宽沟市政府招待所举行他的生日晚宴,今晚必将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在此,我代表施老师的全体弟子祝施老师生日快乐!恭贺他的学术文集出版! 半个多世纪以来,施老师一直从事近炸引信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无线电引信专业的主要创建者。上世纪 80 年代,在被称为我国第一代引信技术领域四大台柱的李维临、何营台、许哨子、叶英老前辈相继离退后,施聚生老师是我国第二代引信技术专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作为原国防科工委“引信技术专业组”的资深成员,他是国内公认的无线电引信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他在行业内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线电引信的机理研究,创立了无线电引信的“自差收发理论”为无线电引信研究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创建了 85 专业,组织编写了系列无线电引信专业教材,推动了我国近炸引信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将信息理论应用于引信技术,揭示了引信的信息作用过程,提高了近炸引信的信息获取与信息对抗能力;组织开发了一种新体制近炸引信――电容近炸引信,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提高我国终端毁伤武器装备水平作出了贡献;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半实物打靶仿真技术研究,解决了弹目动态交会特性的静态检测问题。 施 老师学术思想活跃,热心学术交流与学术社会服务。曾担任“中国兵工学会引信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特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学术兼职。 1989 年应美国战备协会邀请,他曾代表我国引信专业委员会参加了美国第 33 届引信年会,与发达国家引信同行切磋、交流,由此揭开了中美引信专家技术文流的序幕,助推我国引信技术加快赶了超美俄军事强国的步伐。 他酷爱教师职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人低调,治学严谨。从教以来培养了近 40 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遍布海内外,可谓桃李芬芳。目前大多从事军工领域的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多为兵器和航天领域的科技带头人或科研骨干。他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术严谨,可谓一丝不苟。施老师在学术严谨方面闻名北理工,享誉引信界。他敏锐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术作风、孜孜求真的敬业精神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受益终身。 施 老师于 1999 年退休,退休后他依然热情关注近炸引信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努力发挥余热,经常抽时间给我专业教师、研究生或授课或做学术报告,阐述国内外技术前沿,传授教学经验。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施 老师为我国近炸引信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成果累累,科研多次获奖,惠予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施老师 80 华诞和他学术文集出版之际,弟子们诚挚感谢他多年来对我们的人生导航、学术指点及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学缘胜血缘,师情赛亲情; 凭学缘我们相聚北京,瞻未来我们携手同行! 美丽的宽沟今晚夜色斑斓,在今晚这个欢庆的晚宴上,让我们畅叙师情、友情,让我们尽情举杯畅饮,共祝施老师、师母健康长寿!晚年生活快乐如意、幸福美满!我们期待着施老师 90 寿辰、 100 华诞再聚首! 祝师兄妹间的友谊天长地久! 祝大家身体健康,开心、好运! 谢谢大家! 2012.06.30
个人分类: 未分类|4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家有葡萄树
热度 1 mrzhangli 2012-6-28 12:08
家有葡萄树
我家院子有一棵葡萄树,已经有 10 多年的树龄了,算是“老树了”。父亲给它立了根柱子,系了根绳子。它的藤蔓就顺着柱子、绳子爬呀爬呀!葡萄树的叶子青翠欲滴,仿佛一掐就会冒出水来似的。有的叶子大大的,就像人的手掌。好看极了。 葡萄树的枝条很粗大,叶子也长得很茂盛,它爬得很高,几乎爬过了房顶。每到夏天,这棵葡萄总是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如紫晶、如绿宝石般的葡萄。也成为我们纳凉的好地方。
8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谈工科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科学研究者的创业之路)
热度 4 zoumouyan 2012-6-26 14:03
再谈工科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第二部分: 谈谈科学研究者的创业之路) 邹谋炎 (中科院研究生院暑期讲座材料, 2012 年 6 月 25 日) 二、谈谈科学研究者的创业之路 1 、研究者创业,有机会吗? 我本人是搞电子信息技术的,只能说这个领域中的情况。要问创业机会,只要抬眼望望中国市场,只要看看国内的生产企业、矿区、油田、港湾、码头,是不是满眼都有可作的事情?缺的只是你的本事。可以随意列举一些例子:如:网络软件、民用电子、汽车电子、仪器仪表、装备控制系统、工业诊断系统、测量系统、安全系统、医学设备和仪器、局域网和城域网通信系统、 …. 这里仅仅列举了一部分“民科”可涉及的部分领域。你在任何一个领域中有专门技术,都有创业机会。问题就是:所谓“专门技术”从哪里来? 2 、创业者为什么屡屡失败? 我们只谈论以电子信息产品为目标的创业者。在中国这方面的成功者确实很少。人们抱怨政府的相关政策,而真正失败的原因主要还是创业者本身。我们不妨分析若干实例。 我遇到过几位不成功的创业者。虽然本人对所持技术深信不疑,但技术层次相当低。如果自己实现产品化,到市场上试试,不一定没有效益,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问题是自己的能力不够闭合或财力不足,需仰仗他人合作。技术层次低,容易被别人获取和模仿,终归失败。 一位毕业的研究生,感觉自己研究的图像处理算法非常漂亮,想创业作成产品。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产品的最终用户在哪里?有多大的潜在市场?在一番试探性调查后发现,竟没有找到一处可能的用户,更谈不上有人愿意投资。这种研究和应用脱节的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目前国内大学和基础研究所的考核机制中,发表论文才是最重要依据。而在以应用项目为主体的研究所,通常不会过早安排研究生参与项目工作。研究生只能从杂志论文中找研究题目。 某市科技局从 2002 年到 2006 年间推动了 100 多项高校和本地的合作项目。几乎所有项目都在 2 到 3 年内宣告失败。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高校提供的技术不够成熟,不能在合同期内达到产品化要求。 从以上这些事例来看,科技人员创业绝非容易。技术层次低不行,脱离实际不行,技术不成熟也不行。 3 、科技创业者需要做的技术准备 这样看来,科技人员创业这条路还能走吗?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科技人员不仅能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而且应该大有作为。条件是,你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一个以自主创造产品为目标的科技型创业者,必须准备的条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有适当的技术层次,和一定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应该是不容易被模仿的,或者能申请专利保护的。不是所有的核心技术都适合于申请专利保护。例如,微带阵列天线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没有系统性资料,也没有系统性专利报告,就成了产品公司的核心技术。在中国测速雷达市场上,一些公司不得不采购国外带天线的微波前端,上海慧昌公司推出了一种自行设计的雷达,北京川速微波公司推出了多种不同规格的雷达,意味着多种不同的天线。这就是竞争力。这种产品技术会申请专利保护,但只涉及产品的尺寸描述,防止抄板仿制,而不会透露设计原理、方法和程序。 产品技术层次首先决定于技术专业所关联的理论和工艺深度。这对许多科技创业者是一个挑战。懂得这个道理的研究者,如果规划出时间进行理论准备和工艺学习,是有可能达到目标的。 我本人长期从事信号处理研究。为了退休后有点事做,在产品发展方向上作了一点考察,选择了“民用微波”这个方向。因为这个方向在中国有大空缺,有难度,就有机会。微波不是我专门研究的领域,但不陌生。深入一个专业领域难吗?对我难,对别人也难。我有数学基础,有较多的实践经历,学过或见识过微细加工和微波工艺。学生们在大学一年要学多门课程,我只学一门,应该不需要多少时间。这一点上我实践过,是成功的。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取得了微带阵列天线设计的自由。完成了天线设计、仿真、自动绘制版图的全套软件。并加进了“馈线不连续性最小化设计”,“考虑辐射单元特性的阵列优化设计”这些自创的新技术。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各个研究者应该首先发掘自己最熟悉领域的技术方向,尽可能扬长避短。如果选定了方向就要力求深入。避免追求浅层次的技术实现。理论困难应该下决心学,工艺困难可以先通过网络调查,你会发现许多新世界。有一些补救办法可能帮助你提升技术层次,如加进一定的高技术内容(特别是含一定工艺的);使用专用软件;强化产品的特定适应性技术;加进一定的跨行业、跨领域技术等等。 了解这些背景对处于学习阶段的研究生应该是有意义的。现代科技中的理论和工艺方法两方面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对工科研究生,学习理论时,必须思考和追求理论的应用方法。如果你确实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注意了不断积累实际技术,特别是了解工艺,那么你会发现处处都有你能够去创造的机会。 ( 2 )、科技创业不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在确定技术方向过程中必须进行应用调查、市场调查、研发生产条件调查、产品成本估计。必须搞清楚你想要搞的技术产品最终用户有哪些?市场有多大?是直接买给用户还是需要中间设备集成商?有没有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研发过程需要的关键仪器设备有没有解决办法或需要多少资金?产品的器材成本和加工成本有多高?实现少量产品样本需要多少资金? 常常还需要调查你要搞的产品有没有国家质量管理标准?有没有现有类似产品?如果有,你的产品优势在哪里?等等。 搞清这些问题对研究人员肯定是十分头痛的事情。实际情况可能没用那样糟糕,因为多数情况下你应该有一些前期工作和经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考虑用最节省的方式做几个试样。只要有基本成功的试样,就有了说服力,争取投资合作者。另一种可能性是做到试样为止,将你的知识产权放到市场上,吸引购买者。但在当前国内的环境下,最好立足于自己完成产品发展过程并投入市场。 “山寨”进口产品对科技人员是耻辱。但科技人员应该从进口产品了解市场动态,学习设计理念。 ( 3 )关于技术成熟性。科技人员不能凭头脑的冲动,在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开始创业。这里所说的成熟是指:技术原理确实;关键技术已经过设计试验;不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以及技术的经济规模和时间能够进行估计,并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通常不是指已经完成了产品化过程,因为后一个要求常常不现实。 以上我们谈了科技创业者需要做的三方面技术准备。如果你想做一个自主创新产品的创业者,这些意见可以供你参考。如果你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做了适当准备,以后的路子就应该比较好走。 4 、研发实力最重要 前面说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科技创业者,你个人的研发实力是最重要的。而达到强的实力,只有一个办法:勤奋。 不要认为基础理论不重要。良好的数学和专业理论基础可以帮助你很快进入你希望学习的领域;使你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可以帮助你很快地抽取和把握关键技术。 学习理论时一定要问一下用在何处、如何用?为了应用常常需要扩展知识,这时不能偷懒。 进实验室要把握机会学习仪器。不单是操作和性能。如果可能,看看结构特点;电路板布线特征;高频和微波结构特征;接口方法等。 看到工艺设备要仔细一点,了解工艺目标和达到的主要指标,争取学习操作方法。电子类工艺设备、机械加工设备、光学加工设备、材料处理设备等对你可能都有用。如果太多,看一眼也有好处。 必须有 MATLAB 编程能力;掌握 AutoCAD 和内嵌的 LISP 技术;掌握至少一种电路布线软件的使用,如 Protel 。如果你现在不会,请化一点点时间学会它。 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争取掌握以下至少一件生存本事: ---- 学会 C++ 编程; ---- 了解一种 DSP 硬件设计,掌握软件编程; ---- 了解一种 ARM 硬件设计,掌握软件编程。 如果你希望继续研究或出国,上面的生存本事对你一定也有帮助。希望继续研究者,发表学术论文是必经之路。英语和数学对你尤为重要。 关于创业方向,现在移动互联网抄得很热。例如李开复做的事有多个投资人支持,你们做不到。即使是这样,李开复面临的竞争是国际大公司,有成千上万的对手。他的胆识值得钦佩,但如果他对电子工业和产品有较多的了解,他的路子会变得好走。我们的研究生要学习软件和硬件两手。一定要克服只愿意敲键盘,不愿意作电路做实验的偏向。电子工业产品有更广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容许各种各样的技术创业者。我们应该把握这个机会。 勤奋是你们决定性的选择。 如果你希望拥有尊严、不愿贫困,就努力吧。这才是最靠得住的办法。 如果你有仁爱之心,就努力吧。因为你创造的产品可以帮助一群人就业。 如果你想我们的民族昌盛,就努力吧。因为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竞争。 让我们一起努力。 谢谢!
8747 次阅读|15 个评论
再谈工科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第一部分:关于研究选题)
热度 12 zoumouyan 2012-6-25 20:08
再谈工科研究生如何做研究 (第一部分) 邹谋炎 (中科院研究生院暑期讲座材料, 2012 年 6 月 25 日) 我于 2009 年受邀做了题为“同工科研究生谈谈如何做研究”的报告,该报告后来贴到科学网络上,引起了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近年来不少研究生和研究者给我发信,就如何做研究进行了更深入广泛的讨论。来信提出的问题大致集中在:如何进行研究选题;如何处理工程任务和论文工作的矛盾;如何提升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如何面对和处理就业压力;或者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创业者,等等。问题很实在和具体,来源于不同背景和发展愿望的研究生。要对所有这些问题给出中肯的回答事实上超出了我的能力。在 09 年那个报告中就如何做研究谈了一些体会,今天的报告只集中谈研究选题和科技创业两个问题,作为对 09 年报告的补充。 一、关于研究选题 1 、“科研追热”是不是可取? “科研追热”是国际性的通病,有的学者将此称为“鱼群现象”。有人抛出一个新想法,其他人以为有事可做,于是一拥而上,形成热点。参加讨论的人多了,自然能够对新想法进行发展和发掘,产生出若干有意义的结果。“鱼群现象”的某些效果和后果是可以观察到的。首先,新想法是提出者及其研究团队已经成形的结果,他们始终处于创新性的制高点,其他跟踪性研究通常难以达到重要的创新性。第二,大多数“热点”来源于校园,而非应用需求。研究先于应用本属正常现象。然而,随着热潮趋于平稳,跟踪性研究者们会发现,取得的研究结果难以找到应用需求,虽然他们已经为此付出了若干年的青春。这种情况对中国的研究者相当普遍。出现“鱼群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大家都在找题目,大家都要生存。学校与应用部门和产业的距离越大,“鱼群现象”就会越普遍。 研究生和年轻研究者需要了解“科研追热”的利弊。在有利方面,这自然是决定研究选题最省事的办法,特别是,如果你的导师要你自己去选题时。作为跟踪性研究者,通常不需要担心论文发表问题,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点。“追热”常常是年轻研究者的生存手段之一,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训练研究能力的有用方法。 然而,成熟的研究者对追热的前景必须有清醒的思考。难以形成你自己重要的创新,这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甚至某些 863 、 973 项目的多年实践,为此耗费了大量资金和成批研究人员的青春,这是必须反思的问题。常常一个热潮来临时,人们可以在外刊上读到许多鼓吹性的“拓导”文章。那些由博士生写的文章常常对研究前景描述得过分乐观,而对热点理论和应用隐藏着的底层困难缺乏描述。原因可能在于认识水平,没有理由怀疑为故意。我们不妨回顾几个热点研究的例子。 例 1 :神经网络研究。 国外的先驱性研究可以追溯到 40~50 年代,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大热潮起源于 1982 年 Hopfield 的工作。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最原始的诉求是要寻求大量并行感知和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模仿人的视觉感知、记忆、联想、和识别能力。随着研究展开,卷入的研究者主要来自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医学人体科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不少进步是必须肯定的。问题是,人们的期待太急,大量并行感知、记忆、联想和识别理论和物理机制的进步远没有人们希望的那样快。涌进这个场地的人太多,许多人的工作很快就偏离了初衷。虽然 Hopfield 建议的能量最小化概念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模仿,当出现大量用能量最小化来处理例如数学方程求解这样的问题时,你将它称不称为“神经网络”就不重要了。数学家们关注于证明是不是能够用最少三层网络一致地逼近任意函数。大量研究神经网络学习和训练的论文,其方法基本上是局部化计算的。没有人证明局部化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和大量并行处理是不是等价,或者大量并行处理又是什么情况。可以形象地说,所研究的若干网络有并行的构架,但缺乏并行的神经。在 80 年代后期,当国外研究已经进入“冷静期”时,中国的大热潮正在高涨。是否取得了什么值得称道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直到今天,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仍然期待实质性的进步。为此,可能还需要更深入、冷静的准备性研究。 例 2 :高阶统计。 80 年前后高阶统计就在天文图像处理和通信信道均衡上得到应用。在电子信息领域中形成大热潮是 1987 年以后的事,高峰在 1990 年前后,不少数学研究者也卷入其中。高阶统计似乎拥有超凡的可能性,如辨识非最小相位系统。但是人们发现,一个仅仅 2~3 阶的系统的辨识,需要 10 万到几十万个测量数据,离实际应用太远了。几乎没有文章涉及最基本的底层困难:待处理信号高阶平稳性假定的确实性缺乏理论依据和仿真方法。 例 3 : Markov 随机场。 电子信息领域中 Markov 随机场的研究形成热潮是 1984 年以后的事,在 90 年代初形成高峰,卷入者包括大量的应用数学研究者。图像建模有几十年的探索历史,当 Markov 随机场找到了简洁的表达方式( Gibbs 等价)后,许多人都感到兴奋和看好。然而, 20 多年下来,真正获得成功应用的还限于纹理分析和综合。基本困难在于:随机场模型假定的空间平稳性对实际图像一般不成立,并且缺乏有效的图像估计算法。 可举的例子太多。仅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如果你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来学习相关的新知识,用不了太深入,就可以了解到某些基本困难。虽然这只是“事后诸葛亮”的说词,问题是我们大量的研究人员一辈子都在重复这样的追热循环。 2 、关于选题的科学性或价值 有同学问,面对一个研究题目特别是热题,我们如何判断它的重要性或价值?我相信很难找到一般性的回答。成熟的研究人员能够凭经验做出某些判断,但不能保证一定对,因为谁也无法预知待探索的结果。下面的议论仅供参考。 有人将最重要的研究选题特征归纳为:基础 + 未知。这里的“未知”当然是指结果在目前未知。越“基础”越重要。如果你的工作将来会成为教科书的必要知识,那就是对人类的贡献。当然,达到这个可能性的研究会越来越难得。不过这不妨碍作为一个思考方向。 在选题阶段就认定“创新性”是困难的,只能期盼。一个可能的选题,必须努力判定它的某些基本属性:基本思想是原发性的还是跟随性的?是普适性的还是特定适应性的?是理论规律性的还是技巧性的?我经历过的若干研究项目评审中感觉到,不少研究者习惯于收集许多文章的结果,进行技巧性综合。看起来申请书写的内容不少,但缺乏新思想。当然,发现理论规律性通常很困难,这不但要求研究者有很深入的数学和专业理论基础,而且要有机运。 特定适应性在许多情况下是有价值的。典型的例子是近几年很热的以 Curvelet 变换为代表的各种 X-let 图像处理技术。这些技术用于图像去噪、修复、复原时,对某些图像类别很有效,但不是普适地(如常规的 wavelet 变换)那样一般都比较好。这类特定适应性的思考如果能够面向实际应用问题,例如某种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处理,可能比较容易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但这是很有限度的。在许多情况下,限制研究问题的适应范围、深度、和尺度常常是取得有用结果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方法。 对于研究生论文过分关注选题的科学价值可能是不现实的,因为论文工作的时间和条件受限。研究生论文选题不能太大、太空,必须考虑可实施性。因此,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原则和职业或成熟研究者的选题原则应该是不完全相同的。一个成熟的研究者总是将选题的科学价值放在第一位,将达到重要的创新性作为奋斗目标。 3 、谈谈本领域的某些近期热点 由于听讲座的同学都是学信号处理和图像处理的,我们就多聊一点这方面的研究选题问题。在最近一、二十年间,信号处理特别是图像处理技术出现了若干亮点。主要是现代数学的许多研究成果融入信号和图像处理,大量的数学研究者和应用科学研究者相互结合和交流,使得例如泛函分析这样的“纯数学”已经成了应用科学研究者的必修课。同样地,一大批数学教授做起了信号和图像处理研究,使得例如美国应用数学协会( SIAM )旗下的各种杂志大量地刊登信号和图像处理的研究论文。这种学科上的大交融的确推动了信号和图像处理的进步。学习信号和图像处理专业的研究生会发现,无论是 IEEE 系列、 SIAM 系列、或其他地区出版的本领域学术刊物,许多文章都深度数学化了。未接触过的数学概念和理论繁多,如潮水一样涌来的文章可能会使你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不过,如果你有一定的耐性,在学习一些文章后还是有可能整理出一个相对明晰的线条。 ( 1 )偏微分方程法。 偏微分方程法从 1990 Perona 和 Malik 的工作算起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使得图像估计(重建、复原、去噪、修复等)和处理(如分割、配准)从技巧性向着科学化前进了一大步。相关的文章多,理论方法看似繁杂,其实主线条是“八股”。图像估计问题总是表达为一个能量函数的最小化。该能量函数由两项组成。第一项是原问题误差,反映重建、复原、去噪、修复的机制。第二项是对解的附加限制,它保证求解问题的规整化,同时通过这个惩罚泛函表达对解图像“外观质量”的诉求。因为在真实世界中,质量良好的图片,看上去是比较“卡通”的:线条清晰,黑白分明。能量函数最小化通常转化 Euler-Lagrange 方程的求解。在二维下是一个偏微分方程。 要求一个偏微分方程能够给出一个“线条清晰,黑白分明”的解,也就是有若干跳变的解,可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在 Sobolev 以前,微分方程理论基本上是处理平滑解问题。 Sobolev 提出了广义导数和弱解的概念,使得求解理论可以处理连续但分段平滑的解,成为有限元方法的理论基础。存在阶跃的解没有广义导数,这超出了 Sobolev 空间涉及的范围。在气动力学发展过程中,为了研究激波现象,有研究者(如 von Neumann )发现,在求解方程中人为地添加一个“粘性项”,可以使得冲击波解的出现和消失过程,通过数值求解表现出来。对跳变解的需求来源于应用科学的许多领域,但图像科学成为推动研究的主力。问题包括:什么样的微分方程能够给出跳变解?从机制上,什么样的惩罚泛函能够产生出那样的微分方程,同时又反映对解的物理合理性的限制?如何证明最终的求解问题的解的存在和唯一?最后才是如何进行数值求解?关于“粘性解”的重新定义和应用,在 80 年代以后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在图像处理领域中,我们仍然十分关心,什么样的惩罚泛函具有希望的性质。 限制解的总变分是一个有用方法,使得可以“容许”解出现跳变,但没有特别“关注”解的跳变。于是研究人员在各个方面发掘可能性。让惩罚泛函具有各向异性平滑性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因为它使得图像解线条清晰在概念上是直观的。这方面已经报道了若干重要进展,而更好的结果仍然在探索中。扩展总变分限制,加进新限制来加强对跳变解的关注是另一个有意义的考虑。一个发展是引进 Besov 空间的概念。 Besov 空间来源于插值和有理逼近,是一个完备的赋准范数空间。它可以包括一些更基本的函数空间,如 Sobolev 空间。对图像处理而言,最有用的是发现一类 Besov 空间B q a (Lp) 当 a 1 时,包含不连续函数。更进一步地,这种 Besov 空间的范数可以用小波变换的系数来表达。在图像估计的惩罚泛函中引入 Besov 范数就成了自然的选择。并且,小波域去噪有计算上简单的门限方法,借此有可能大大简化图像估计和处理算法。 ( 2 )稀疏性、压缩感知、低秩矩阵估计、和凸优化 信号处理中稀疏性的利用早在地震信号处理和通信信号处理中就有报道。例如将最小熵限制用于信号估计算法。让人们对稀疏性有更深刻认识的是压缩感知理论和方法的提出。人们发现,真实世界中的信号和图像,有各种各样可能的稀疏性:信号自身稀疏;信号在变换域稀疏;信号建模后模型参数很少;信号在变差域稀疏;如此等等。这些稀疏性可以作为先验信息在信号估计中利用起来。发现可以实现超越 Shannon 界线的压缩,为信息和图像的表示、存储、传输、和处理开拓了一个大领域。可能性非常诱人,可以提出的问题也很多。压缩感知成热潮的研究已有 7~8 年的历史。所报道的成果似乎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高、那么快。应该说这是正常情况。只是我们国内的跟踪性研究者限于在应用层面上做工作,获得重要创新性的结果更困难些。从应用层面上说,词典矩阵的构造仍然没有满意的通用方法。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信号重建需要经过一个数学规划(优化)算法。虽然在凸和非凸优化算法方面已经报道了许多进步,离工业应用还有不小距离。 这方面寻找研究生论文选题应该是可能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先在应用方面了解对图像处理的需求(压缩、去噪、分割、检测、跟踪等等),同时深入学习新方法的发展,并思考和寻求应用和新方法的结合点。注意成熟研究者应该摒弃这种方法,而是为达到应用目标寻找和创造最好的方法。 ( 3 )流型( manifold )和 Bregman 距离 流型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在课程中已经介绍了一点常识,同学们可以从另一个讲座材料找到科普型的介绍: “谈谈工科学生如何学习数学”。 有同学很关心“提出流型的概念到底有什么用处”这样的问题。今天的讲座只能做粗浅的介绍。以人脸识别为例,假定人脸图像可以简化到只用 3 个数值特征来描述,一个人的各种表情就可以用一列三元数组数据描述,将这些数据放到 3 维空间中,就构成一个流型。张三的喜怒哀乐特征是一个流型,李四的是另一个流型。张三的表情变化只能在他自己的流型上移动,李四也是这样。利用流型的光滑性假定,只要有适当密的表情数据训练,他们的任何表情都可以在自己的流型上找到,而且不会和其他人的类似表情混起来。这个例子中流型的应用完全改变了图像识别算法的思路。在“谈谈工科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中还介绍了来源于概率估计问题的例子,可以进一步了解流型这个概念的重要性。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应用的角度,“距离”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话题。因为可以用它来描述两个信号或图像的相似程度。 Euclid 距离是一个太窄的概念。两个图像在概率分布上的相似或不同,用概率分布函数的 Euclid 距离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数学函数之间的距离和概率属性上的不同是两件事。流型的应用可能解决这个困难。使得我们可以考虑“在什么意义上相似”这样的问题。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比较一幅漫画和一张照片相似的时候,“在什么意义上相似”或构造什么流型是一个思路。 Bregman 距离起源于前苏联数学家 Bregman 关于凸规划问题求解的一个工作。它的引进和推导并不困难。很有意义的是,它为当前常用的距离度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构架,如 Euclid 距离; Kullback- Leibler 距离; Bhattacharyya 距离; I-divergence ;等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Bregman 距离和他建议的算法在图像处理中受到高度重视。 Bregman 距离肯定有继续研究的潜力。 Kullback- Leibler 距离有一个完美的流型上 Riemann 度量的解释。但其他的距离不全是这样。这存在着发展可能性。 以上只简单地介绍了近期比较热的研究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追热”是不得已的选择。一个成熟研究者应该从热点研究中学习知识、了解动态,但必须寻找自己的独立研究方向。仅就图像处理而言,报告中涉及的各个点也只是这个领域的一小块。你们可以在图像处理相关的国际刊物上读到更丰富的内容。 4 、关于选题的几句话 从物理需求出发,不是从某个新方法出发。为了达到最好的研究目标,创造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永远是第一性的。 提出问题,必须有清晰的物理观念,明确的物理要求。 解决问题,尽可能用数学描述方法,避免局限于技巧性综合。 专注是取得成功的有效方法。必须下决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不要轻言放弃。 (待续)
11360 次阅读|21 个评论
医学信息研究课题专家咨询会
xupeiyang 2012-6-25 09:52
专家咨询会会议议程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时间: 2012 年 6 月 26 日(周二)上午 9:30-12:00 地点: 北京国谊宾馆贵宾楼二层第二会议室 地址:西城区文兴东街 1 号 电话: 13581855011 (会议处经理,辛玲) 二、参会人员 会议主持 张 玢 副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指导专家 王汝宽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许培扬 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梁 芳 研究馆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阮学平 研究馆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马 路 研究馆员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 周津慧 研究员 中科院软件所图书馆 殷大鹏 副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课题组及科室成员 孙涛涛、张燕舞、栗文靖、李越、阿丽塔、杜建、梅梅、肖宇峰 三、会议内容及安排 时间 主持人 / 汇报人 内容 9:30-9:40 张 玢 致欢迎词,介绍与会专家 9:40-9:50 张燕舞 汇报“临床研究质量对 Meta 分析结果影响的研究”研究情况 9:50-10:30 专家提出建议与意见 10:30-10:40 休息 10:40-10:50 梅 梅 汇报“医学科研信息共享空间功能探索及服务平台设计”研究情况 10:50-11:30 专家提出建议与意见 11:30-11:50 张 玢 总结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3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爱的年轻人——七说《知青》
热度 2 hcrm 2012-6-21 23:46
因为深知知青的“苦难史”,使我越发喜欢这些年轻人,无论时代曾如何使之“苦闷”,可毕竟那是一群充满活力的人,特别是电视剧所展现出来的。 有些老知青说,这不真实!我们当时的生活很枯燥,没有这么浪漫,更别说爱情了! 可是,哪代人没有自己的浪漫呢?过去的革命者,不是在刑场上举行过自己的婚礼吗? 我们能以现在的思维说,那是一种可悲的疯狂吗? 更多的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生命里美的色彩,心灵仍被所谓“现实”所桎梏着,越来越近似荒漠了。 这些人的回忆是黑白的,是惨淡的,甚至依旧延续着往日的情仇,还沉浸在当年政治思维的氛围中。 其实,他们不知道,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他们的青春并非毫无意义,比起当下的一些年轻人沉迷于网游,他们则是时代幸运的宠儿。 有谁比当年的知青活得更真实?喜也好,怒也罢,怨也行,总能找到发泄的窗口,似乎历史亏欠了自己,共和国忘记了自己。然而,能使千万知识青年彪炳史册的,就是那些蹉跎岁月! 如果我们去问 80 后、 90 后,如何看待当年的知青生活,他们或许会告诉我们:羡慕! 为什么?我们或许会说,他们不知道艰苦,不懂得压抑,不明白现实,那么,我们就懂得了吗? 有谁可以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个场所,比农村更广阔的天地?我们言辞凿凿地要去捍卫南海,为什么会觉得农村可以逃离呢?难道那儿不是我们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即便在敌人枪口下,还是那么眷恋脚下的土地,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一个知识青年可以被迫上山下乡,一群知识青年可以被迫上山下乡,一千八百万知识青年也可以被迫上山下乡?由谁来“押解”这一支比解放军还多的队伍呢? 荒谬的不是历史,而是一些人对历史的诠释。朋友告诉我,今天的社保是强制的,因为它是国家制订的政策。为什么?难道不能采取自愿的原则?譬如劳动合同,为什么要强行签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初衷亦如此,不是一些人说的什么别的原因。那个时代或许“不单纯”,可我们一些人的想法“单纯”吗? 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流放?是劳教?世界上有这样的在全国各省各地区全面流放或劳教的吗?就因为那儿有个名字叫农村? 年轻的生命,即使生在“苦难”之中,也会绽放出浪漫的光彩,这些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他们叫知识青年! 2012 年 6 月 21 日 夜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2890 次阅读|5 个评论
“感同身受”并非历史——六说《知青》
热度 1 hcrm 2012-6-21 19:17
算上《“知青”为何如此受关注?》一文,我已经五说《知青》了。而没想到的是,《错在文革而非上山下乡 —— 四说 知青 》在“新浪杂谈”阅读量竟然超过了 4 万人次,读者们反复地争论也超过了 90 多个来回,是异常地热烈! 而更有趣的是,博客中国由此诞生了“ 《知青》热播引热议 ”专栏,总共 10 篇文章中我占有 3 篇,均是“五说《知青》”之一。 有人以为,我一直在说电视剧,而我在“一说”时即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不要厌弃历史! “知青”作为中国的特有名词,已深深地嵌入了我们的历史,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没有的。而我们一些人对于历史的理解,似乎还停留在“感同身受”上,即或说自己的亲身经历,譬如颜昌海在他的《 知青 不敢公开的真实故事》一文开篇说:“我是 1970 年 12 月招工返城的。当时工厂规定:新学员不许谈恋爱,新职工三年内不许结婚。三年期满, 1973 年岁末我结了婚成了家,一年后做了父亲。可以说,在知青当中,在无权无势的人群里,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请注意他最后的一句话:“可以说,在知青当中,在无权无势的人群里,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为什么他会这么“幸运”呢?真的是上天有眼了,对他格外垂青吗?显然不是,这是政策在执行中已然有所松懈了,为什么? 有人说,那个年代是如何“铁桶”一般,所以他们感觉人性受到了压抑。如是这样,他们真的被“压抑”了,还会有今天所谓的“觉醒”吗?如昨天电视剧(《知青》第 38 集)中沈力说:“我不愿再活在一个容不得美的世上。”而他所言的美是一幅圣母画像,与他及其他知青身上散发出的青春的美相比,哪个更美呢? 一些人批评电视剧《知青》美化了那个年代,不是真实的“知识青年”,说我没有亲历过就没有发言权,为什么连曾经的知青梁晓声也批判呢?难道他也没有切身感受吗?要我说,梁晓声从电视剧《知青》开始,终于从“伤痛”中走出来了,向着理性的彼岸回归…… 这才是历史的再现,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不拘泥于“个人的感受”,呈现出真实、客观、鲜明的时空轨迹。 2012 年 6 月 21 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2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开班通知: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专题培训
热度 2 rensl 2012-6-18 16:34
经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员会同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出厅联【 2012 】 34 号文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将于 2012 年 7 月 7-12 日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文献情报中心)举办“ 2012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专题培训班”。 参加培训人员经考试合格者获得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40 学时),欢迎院内外广大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和业内人士积极报名参加。 数字出版专题培训将围绕着科技期刊编辑面对数字出版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邀请新闻出版主管部门领导、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和中外知名信息服务商讲授和研讨: l 数字出版战略与实务( 12 学时); l 科技期刊出版模式与质量( 6 学时); l 期刊数据库与影响力( 8 学时); l 交流和考察( 4 学时); l 开学、考试、总结、结业( 10 学时)。 培训班采取脱产培训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研讨、专题讲座、案例剖析等多种形式,讲授与提问互动,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 注意事项: 1 .请参加培训人员务必填写《学员报名表》(见附件 1 ),并 于 2012 年 6 月 22 日前以 电子 邮件方式发至 stmjournal@mail.las.ac.cn ,主题请注明“ 2012 数字班”。 2. 请将《学员报名表》打印并加盖编辑部公章,于 2012 年 7 月 7 日 下午 13 : 30 — 17 : 00 (星期六)报到时交至院期刊研究会秘书处,提交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3. 2012 年 7 月 7 日(星期六)下午 13 : 30 - 17 : 00 报到, 2012 年 7 月 8 日(星期日)- 11 日(星期三)授课, 2012 年 7 月 12 日 疏散。 4. 院期刊研究会秘书处,联系地址: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710 室;电 话:李翠霞 010-62539101 , 15010787405 ;田宏 13801399746 ;电子邮箱 : stmjournal@mail.las.ac.cn 。 5. 报到时请携带: ① 《学员报名表》原件(加盖公章); ② 本人近期免冠 2 寸照片 2 张 ( 背后请注明姓名,办理证书用 ) 、名片 1 张。 附件 1 : 2012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专项培训班报名表 姓 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民族 学历 杂志名称 职务职称 通信地址 邮编 手机 电话 电子邮件 发票抬头 发票内容 培训费□ 会议费□ 重要说明:发票抬头请与贵单位财务人员核实,发票一经开出,不予退换,特此说明。 2012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专项培训班正式通知.doc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3772 次阅读|4 个评论
“吃了千百年猪肉我们的耳朵没有长大”
热度 4 tongpingya 2012-6-17 10:40
“吃了千百年猪肉我们的耳朵没有长大”
——评转基因专家密集发言,技穷矣! 一位院士电告,让关注最近媒体密集发表的转基因文章。嗨!《科技日报》从 5 月 16 日至 27 日,连续刊发多篇转基因专家访谈录,还有北京晚报、农民日报等。可以说包揽了经常登台表演有头有脑的转基因专家: 黄大昉、 万建民、戴景瑞、林敏、杨晓光、罗云波、朱祯等等。看来是举办“全国记者转基因培训班”后的蝴蝶效应。试图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有组织地再次掀起转基因神话的新波浪。 。 我退休后相对空闲,每篇访谈都要认真阅读,希望获取一些新信息。很遗憾,第一感觉是和尚念经,缺乏新意;二是调门降低,没了底气;二是不讲科学,胡言乱语。 。 原因是,这两年转基因主粮商业化深陷泥沼,四面碰壁,只有喘息余地,没有歌唱之力了。 。 第一,转基因专家不再强调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了。 “ 中国的转基因水稻受困于负面舆论的影响,迟迟不能商业化。 ” 感叹 “ 如中国不进行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相当于每年放弃了 200 亿元的收入 ” 。 中科院黄季焜算账 : 转基因水稻能节约农药 80% ,(折算下来)增产 6%-9% 。这种空穴来风的 “ 正面舆论 ” 才是真正的谎言。 众所周知,转基因水稻本身根本没有增产作用,而且还是“借鸡下蛋”。 。 第二,转基因专家说:“玉米成为中国批准转基因市场化呼声最高的作物”。 “ 出于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这是放行转基因玉米安全认证的主要背景。 ”“ 如果不推广转基因玉米,到 2020 年玉米供需缺口在 2000 万吨以上。 ” 是谁批准转基因玉米商业化了?是谁的呼声最高?新世纪中国玉米每年大约增加 1000 万亩,今年已经超过 5 亿亩了,很多地方玉米已经富余下来了。还要说明,转基因玉米不增产,农民不会欢迎,不可能被批准进入商业化。 。 第三,“中国因为没有推广转基因大豆,从大豆出口国沦陷为进口国。”中国科学院朱祯说,啊!啊!信口开河,蒙骗公众。实际情况是,中国人口增加,粮油争地,大豆产量低,含油率低,农民种豆收益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1957 年中国大豆面积最多,为 19 122 万亩,到 2010 年还有 12 7740 万亩, 50 年减少 6300 多万亩,今后还将继续减少。这些年开始进口大豆。而玉米产量高,用途广,“东方不亮西方亮,不种大豆种玉米”。须知,如果中国要完全实现大豆自给,就要重新拿出 3 亿亩耕地种大豆,这对人多地少的中国简直是“天方夜谭”。奉劝转基因专家学一些点农业知识,了解一下国情,别把“进口大豆”故意和风马牛不相及的 “ 没有推广转基因大豆 ” 联系起来。 。 第四, 中国农业大学罗云波发言更是耸人听闻:“我们吃了千百年的猪肉,我们的耳朵没有长大,我们的鼻子也没有长长,我们吃了猪的基因了,怎么没有影响我们呢? ” (北京晚报 5 月 9 日 35 版)。实在不敢恭维,一个大学教授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马甲,亮相一个马戏团丑角的噱头,博得一场哄笑。中国有句古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是说我们的先人前仆后继牺牲多少性命才为国人换来水稻、谷米和大豆等今天的食品。转基因技术培育作物才有几年?用小白鼠做实验才有几代?这位教授竟然以“吃猪肉没有长 猪耳朵 ”笑料来比喻 转基因食品更安全 ?技穷矣!。 。 2009 年农安会发放了两个转基因水稻和一个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 农业部一再声称,颁发安全证书不等于商用,农业部从未批准转基因粮食种子商业化。 安安会仅是一个技术咨询组织,无权决定任何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应用。依据《种子法》,品种进入市场必须经过品种审定程序。特别是 2012 年初 转基因专家 又遭遇到《粮食法(征求意见稿)》出台,近乎当头棒喝,前景渺茫了。 。 农业部科教司和转基因专家最近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科普”转基因:一是大量发放转基因明白纸,二是举办全国记者转基因培训班,三是召开转基因专家报告会。让报纸和记者连篇累牍地发表采访文章,造声势,掀气氛。重复地以强词夺理的话语,说教转基因“就是好 ! 就是好 ! 就是好 !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利益驱动,专家教授本应该埋首书斋,潜心科研,怎么也轮番出台异口同唱“就是好”呢? 。 还要质询表现突出的《科技日报》:媒体是公众的代言人,应该公平、公正、客观地反映社会真情。新闻真实的基本含义就是报道的事实必须同客观事实相符合。《科技日报》充当转基因谎言的放大器,为什么不能发表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文章呢?有交流,才有共知;有讨论,才知分歧,有了健康的科技评论,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日报》主编,不是吗? 佟屏亚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cornexpert
3540 次阅读|4 个评论
“教授”都成了“君子”?
热度 11 yuhailiang 2012-6-16 08:40
“教授”都成了“此君子”? 喻海良, 2012/6/16 君子,二字,实在是非常尊贵的二字。如果被人尊称为君子,那是何等的荣誉。的确,君子是与小人完全对立的词汇。关于君子的谚语,数不胜数,如:“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天行健 ,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之心不胜其小 , 而气量涵益一世”、“君子之行 ,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宁肯给君子提鞋, 不肯和小人同财”……如果一个大学教授能被称为以上之君子,当然是十分值得庆幸的事情。 然而,这里要谈的此君子非彼君子。 ( 1 )“君子”好逑。昨天晚上回家后看了湖南卫视热播剧《青瓷》,一部中国式关系剧,原以为这里面介绍的只是官商问题。然而,看着看着,居然发现有很多的关于“大学教授”的画面。无疑,该剧播出对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饱受批评的“大学教授”,又填一层“白霜”。具体画面如此:一个教哲学的女教授在感觉自己无法理解丈夫以后,希望通过读博士以提高自己境界。为此,该女教授通过某会议认识了“北京”的著名教授。之后,多次通过网络和他多次联系,以期待成为“博士生”。然而,就在该女教授踌躇满志地准备考博士的时候,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动提出要求期望她去北京考察,以增进了解。她到北京后,“男博导”给了她家里的钥匙,希望她直接搬过去和他同居。至于后面的情节,这里就不做介绍了。但,不知道该故事是“来源于生活”,还是“高于生活”,而且指明“北京”的“博士生导师”,不知道那里教授们看了之后,有何感触。当然,苗条淑女,“君子”好逑。 ( 2 )“君子”动口不动手。昨天白天去新南威尔士大学做实验,过程中和他们的老师讨论起国内的教授。他笑嘻嘻的说,国内的教授都是“君子”。我感到很好奇,原以为他在夸赞国内的教授们,听他解释后,我感觉在卧龙岗的冬天,又增添了一丝丝“凉意”。大部分国内的教授,已经处于“领导”或者“指导”位置,为此,基本上都是给出“指导性意见”。首先,关于实验,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实验方案,安排几个学生去完成。然而,任何一个实验,影响的因素都是非常多的。如果学生的结果不好,就说再改改再接着做;如果学生说实验结果非常好,那就直接拿来“应用”。接着,关于仿真,给出一个理想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去调节各种参数,对于结果,也是拿来就用。当然,对于学生的能力,我这里丝毫不曾怀疑,但是,对于“教授”们对于“研究”的了解程度,就不好说了。的确,动手做研究和指导做研究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 3 )君子爱财。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当官”、“发财”几乎是现在人们对“成功”的定义。作为大学教授,能进入“官场”的自然是少数。所以,对于这个追求还是少了很多。但是,对于“发财”还是津津乐道的事情。昨天聊天过程中,也说到某副教授到国内访问交流的事情。该老师一个人到某校交流,受到极其热情的招待。与此同时,招待他的不只是邀请他的老师,而且还有其他很多朋友。由于时间很短,几乎是从早上一直喝到晚上。几天下来,真正的学术交流没有,但是,招待费用可是很多。很显然,这些费用不可能从邀请者老师的自己的腰包支出。那来源呢,必定是那花不尽的“科研经费”。为此,他这样形容这件事情,国内的科研经费,估计有三分之二用在应酬上,可能不足三分之一用在科研上。最后,他还是笑呵呵地说,幸亏没有多开发票,还好了很多。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谨慎言行,君子之道”。这里还是珍惜珍惜“君子”这个词汇,不再把“某些”“教授”与此“君子”相提并论为好……
4767 次阅读|27 个评论
记2012上半年
fxf 2012-6-15 15:01
自己的日子对自己最珍贵,这很正常。 2012 上半年发生的事,我觉得该记下来,因为,一,我失了记日记的习惯,二,发生的事,多且乱。以前曾记过一段时间的日记,但弄丢了不少,现在只有大学刚毕业时的部分。日记如同邮票,在当时觉得常见,没必要收藏,可较长的时间后,就会觉得难找,懊悔自己没有收藏,叹息无用。 眼看六月就要结束了,心中难耐,总结性地写些字,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交代,以重新开始一贯的节奏,避免影响赶路,也算成长的纽结。事情依照顺序记录,考博,考后告诉关心的人,不出意外就考住了,但意外出现了,社会的混乱注定会影响到我们个人。搬家,签了六年的租房合同,只住了两年,房东就毁约,而且过程可笑,于是,搬家,搬家之苦,只有受过其苦的人才明白。卖房,为了买房决定卖原住地的房,一家信誓旦旦要买的,临时失约,再过几日,又一家交了定金的,也毁约,让我白跑一趟,耗费近一月的卖房时日,这全是不顺利的事。顺利的是,工作正常,同事和睦,终于在交买房钱之前,把房卖了,没有误了大事,期间的担心和焦虑,放到谁头上,谁清楚。 至此,一切归于过去。有些事,的确是你不说谁知道,但说不说,自己肯定知道,既然自己都知道了,那么相应的影响肯定就产生了,于是,重要的就不是如何在心理上隐瞒事实的发生,而是如何处理发生的事实,以期最大可能地不影响眼下及来日的心情。 人都是凡胎。既在凡世存活,就免不了处理凡俗的杂事。不惑之年,我的经验是,最大可能地少受环境的影响,或是时间长了,要跳到高处看看自己的处境,不为琐碎的东西迷惑自己,看清人生及人世的真相,然后,不失望,不绝望,一意孤行地、快乐地、善良地生活。尤其是当环境相对不好的时候,这种策略是有效的,正如有的说法,叫瞎活呗。瞎活,其实就是快乐地活,难得糊涂地活,因为有些环境毕竟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也不能委屈自己,我们只有尽可能地调整自己,以微调来对付大的不适。 人的价值观多样,或是性格多样,评判标准就多样,不要在意别人的标准,搞清楚自己的标准才是关键。因为,就我们普通人来说,你的标准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所在。标准明晰了,身就可以安,命就可以立,这些最关切的事解决了,哪还有什么值得辗转反侧的,我看是没有了。再有,就是小情绪,男女之事,自恋症候群了。
348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力获得微软虚拟学院(MVA)黄金学员证书
mrzhangli 2012-6-14 09:39
张力获得微软虚拟学院(MVA)黄金学员证书
6 月 4 日 ,张力完成微软云计算相关产品和技术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自测,获得微软虚拟学院( MVA )黄金学员证书(证书号: 200064-2012 )。 整个学习从今年 2 月份至 6 月,张力学习了《利用私有云改进您的业务和职业生涯》《 SQL Server 虚拟实验室》《 Windows Server "8" 预览》《私有云:基础结构管理》等 10 门课程。通过学习和自测,张力进一步加深了对云计算的认识。
5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享受监考
热度 8 lysyxcs 2012-6-12 17:00
从参加工作直到现在,已不知道监考多少场,渐渐地已把监考“作为任务”、“看做负担”而逐步转化为“享受监考”了。 蒲松龄曾将科场考试之苦写得入木三分: “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 ……”    时代在进步,历史已成为过去,考生们考试的内容今非昔比,在考场中考生和监考者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了。   记得第一场监考是成人高考,那时需要挑选认真负责的老师监考,而我刚刚参加工作就成了监考员。第一次监考自己很是兴奋:一直以来都是自己考试被人监看,今天终于轮到我来监看他人了!因此,在考场上非常认真和兴奋,故考试时间过得很快,自己感觉还不过瘾! 随着监考次数的增加,后来感觉监考时间过得越来越慢,把监考看成是一个负担,因在 2 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考场里走走坐坐,很不自在。有时候感觉已经过了很长时间,拿出表来一看才过去 10 多分钟,此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现的最是明显。 监考中除了时间难以打发外,还有令人难过之事,就是去洗手间!既然规定学生在考试期间不准去厕所,但是老师毕竟在监考之前不会做好太充分的准备,如果早饭多喝了一杯牛奶,那监考时估计就要急了!这个时候既要承受时间的煎熬,还要留意着外面巡视领导的动静,故经常看到监考一半时个别老师 “ 冲 ” 出考场。 上学年因出国交流,没有监考。这学期安排了我监考 6 场。可能是久违之缘故,我感觉监考成了一种享受。我认为监考老师承担着两个职责:保证考试公正性,因而不能有作弊者;为考生服务,负责发收试卷,确保其顺利考试。 发放试卷后,看着一个个考生认真答题的样子,又想起自己从前在考场上的模样,时而充满自信,时而过于紧张。有的考生胸有成竹,开考后一心答题,一道接一道,镇定而从容。这样的学生不会作弊,也没有必要作弊。至于考试作弊者,我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其眼神及动作和他人不同,正如偷窃者在行动时,需要观察周围的动静。他们会答答停停,偷偷地眇着我的动向,就在我的目光与他的目光相撞的那一刻,他会迅速低下头。而借着 “ 地利 ” 优势想搞小动作者,站在讲台上的我更是看得清清楚楚。 由于学校规定,考试作弊者一旦上报学校就立即开除,所以监考老师现在一般不记录学生作弊,力求把作弊现象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无疑增加了监考老师的压力。按照学校的规定,监考老师不准看书,不准看报,不准长时间看着窗外,不准长时间坐着不动,那就看着学生答题好了。看着答题顺利者,心中替他高兴,这是一个好学生,将来应该有出息。有时也偶尔为发现学生的小炒而感到得意(今天就发现了 3 个,一点点的小纸片),呵呵,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好猎手。 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经历了不少考试。工作后参加了不少监考,估计已经够本了。监考与被监考,这两种对立角色,我有幸都经历了。经历着、感受着这不一样的角色,不一样的心境。其实,我们人生也莫过如此,大家都在不同的角色间互相转换着、努力着、奋斗着。人生苦短,潇洒走一回吧。
3636 次阅读|16 个评论
舌尖上的幸福(十三):哈水面
mrzhangli 2012-6-11 11:48
舌尖上的幸福(十三):哈水面
陕西关中的面食种类很多,面条的吃法都很多。农村“过事”(红白喜事)、过年,或接待重要客人,都要吃一种当地人称之为“哈水面”的面条。 这种面条在武功县也叫“汤汤面”,在乾县也叫“酸汤面”或“浇汤面”,做法都大同小异。这种面条的特点是,面少汤多味道香。做法是:先将手工挂面煮熟,过水,然后抓成一小团放入碗中,烧一大锅开水加入调味品调制成汤,再将热汤浇入碗中,汤上边漂着一层葱花、鸡蛋饼等。因为一碗只有一筷子头面,一口就能吃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一口香”,一般人都能吃十几、二十碗。 为什么要叫“哈水面”,大概因为这里农村的风俗是吃面不喝汤,吃过面的汤还要倒回锅里重新调制,所以很多人都认为不卫生,也就称之为“哈水面”。
4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写给那些受监考影响的高三毕业生
热度 3 yuhailiang 2012-6-11 08:57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写给那些受监考影响的高三毕业生 喻海良, 2012/6/1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一个典型的底层百姓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常自励的话。在和平岁月里面,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占多数。然而,很多时候,对于很多人,都是“命”。 我高考那年,第一门考试科目为语文。虽然大暑天,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对于我而言最苦不堪言的事情还不是这恶劣的天气情况。当我们坐在考桌上等着老师下发试卷的时候,听见了第一次铃声。监控同志说从此刻起大家不许走动了。再过了一会,又听见了铃声,他们开始下发试卷,但是,不让打开试卷。再过了十多分钟,其中一个同志问另一个人,怎么还没有打铃让答卷呢。他匆匆出门,看了其它房间已经都答题了。然后回来告诉我们,不好意思,让你们晚了 10 分钟答题。此时此刻,我的头感觉到晕忽忽的。心里面一边埋怨监考老师让我们晚了 10 分钟答题,一边担心高考失败。很显然,我的高考成绩极其失败,特别是这一门课程。考完考试后,我把此事和班主任提及,他并不相信我。的确,一个考室还有很多学生,就没有一个提出我这样的疑问。而且,这样的“事故”,监考同志在当时可能是要判刑的。由于第一门语文考试过程影响了我的心态,第二门、第三门都没有发挥正常。为了此事,我们几个高中同学聚在一起,人生中第一次喝了点酒。也算是晕乎晕乎,一方面告别母校,一方面要迎来新生活。同时,几个人一起约好去庙里抽签,我得一支“西南不吉、东北大利”的签。为此,匆匆忙忙查阅含有“东北”的学校名称。因而,最终选择了东北大学。到了东北大学后,由于高中基础相对大部分人要好,幸而得到很多老师的关注与重点栽培。并从此,一步一 步走上了科教道路。(我的求学求职之路) 或许 12 年一个轮回。 12 年前,我的这段经历又被重新上演了。首先“ 湖南高考提前 5 分钟收卷 竟是敲钟人看错时间 ”,紧接着“ 四川省一考场时钟慢半小时 ”。对于四川省的这个报道更有意思,老师竟然也感叹“这就是命”。现在高考结束了,很显然,不可能为了小范围的一群人做出大的举动。充其量对打错铃声的老师和慢发试卷的监考同志予以处罚。对于那些奋斗了十多年的高三学子呢?除了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之外,还能有什么。这些学生中,像我这种,最后还能进入一所 985 大学的,肯定算是幸运;或许能够进入大学的就是幸运了。但是,对于那些因为该错误而失去大学就读机会的,就不好说了,是去复读还是打工就业,也只能由命而定了。 当然,高中基础扎实,由于某些原因进入不理想大学后,也并不见得就全是坏事,或许会有很多别的“机遇”。的确,只要在大学里面不是自暴自弃,不是“看不起这看不起那”,只要你愿意“表现”,如果能做到“鹤立鸡群”,或许更好的、更大的舞台在等着你。不做凤尾做鸡头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选择。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很多凄凉的感觉。虽然,像考场这种重地发生监考事故,我们无法改变,但是,高考后的路怎么走,还在自己脚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唯有以后更努力,才可能找回那被人贻误的“机缘”。那些身处比东北大学强很多的大学的同届毕业生,也不是所有人现在都比我强,过得都比我“幸福”!
4682 次阅读|5 个评论
舌尖上的幸福(十二):葫芦头
mrzhangli 2012-6-10 09:17
舌尖上的幸福(十二):葫芦头
葫芦头原于宋代的 " 煎白肠 " ,相传至今。其主料由猪大肠头、猪肚头、肥肠去腥臊后加佐料煮成汤,再用汤煮馍而成。其汤酽味浓、鲜香适口,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胆固醇食品。具有浓郁味醇,鲜香滑嫩,肥而不腻,老幼皆宜的特点。 葫芦头是西安特有的风味小吃,它和羊肉泡馍有相似的地方,即同为掰馍,但主要原料不是羊肉,而是猪肠。葫芦头相传源于唐代,名医孙思邈到长安一家专卖猪肠的小店吃饭觉得腥味大,油腻多,得知制法不得当,便传授窍道,并留药葫芦让店主调味,店主为感激孙思邈,特将药葫芦高悬门口,杂糕 " 也改称 " 葫芦头 " 了。
61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