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重大发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罗教明,一位“黑路”独行侠
热度 22 xqhuang 2019-12-15 00:10
罗教明,一位“黑路”独行侠 (谨以此文送别远行的罗教明博友) 【 罗教授去世前一直心心念念着他的学术论文希望有一天能得到世界认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希望圈子里的任何一位朋友能告知一声,让他牙牙学语的宝宝知道爸爸的骄傲,为谢! 】。这是罗教明教授的妻子用罗教授的科学网博客账号发表的《 至所有关注我的朋友们 》的最后一段话,读起来让人倍感唏嘘! 每一代人的青春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1978年“科学的春天”成长了一代热爱科学的年轻人,他们崇拜的偶像不是歌星影星、马云姚明,而是其貌不扬、傻里傻气的陈景润。精神偶像可以改变一代青年的人生方向,学好数理化、上大学、当科学家, 成为他们最高的理想追求。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站在人生的另一个十字路口,有人选择了从政“红路”、有人选择了经商“黄路”、有人选择了学术“黑路”,也有人在几条路之间不停穿越,少数成为能同时脚踩几条路的人生赢家。走黑路的,绝大部分人会选择走前人走过的路,他们全盘接受西方科学思想成为西方科学信徒,少数特立独行的会选择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成为不被科学共同体欢迎的科学叛徒,罗教明博主算其中一位吧。 在科学实践中,最初的真理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因为革命性的原始创新是那些黑路独行侠的专利。重大创新不是坐十年冷板凳这么简单,它需要一条黑路走到底的勇气,走没人走过的黑路,意味着选择孤独,一人独行才知道黑有多黑,他们中,有人像罗教明一样在黑路中突然倒下,更多的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漫漫黑路中。 走黑路上黑名单是学术界一个不争的事实,独行侠的痛苦不在黑暗中探索的艰辛,而是新思想不被共同体所认可接受、甚至无情打压的精神折磨,也就是原创性工作发表难的问题。罗教授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仍牵挂着他的工作,我无法预言他的学术论文是否有被世界认可的那一天,但以我对物理学粗浅的认识,可以告知罗夫人一声:罗教授对自然世界的思考是有科学意义的。 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罗教明幸运地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和科研训练,在一年只生产几百个博士后的年代,万里挑一的他为什么会选择当“科学叛徒”?罗教授2010年1月12日开始在科学网写博文,2018年6月5日发表了最后一篇博文《 牛顿先生:薛定谔养了只什么猫? 》,前后九年共发表308篇博文。罗教明博主曾毫不掩饰地吐露心声,他写博文就是为了质疑量子论和相对论,他相信量子现象可以在牛顿经典物理的决定性框架下获得完美诠释,这在许多人看来无疑是“自砸饭碗”的疯子行为。人类早已进入量子信息时代,罗教授仍迷恋牛顿经典物理,是开历史倒车吗? 作为同道之人,下面我将以众人皆知的科学例子,用文科生都能看懂的科学语言论述为什么物理学必须回归经典决定论。 ************************************************************* 一、细节决定成败,视角决定对错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种哲理也是一种态度,对任何事物不要轻易下定论,不妨换个角度看看、换个位置想想。上图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天空、土壤、树木、石头,一切都是真的。问题:树上为什么会长出大石头?石头为什么能悬空没有落地?。。。 为了解决“石头悬空之谜”,必然要假设魔力的存在以抵抗地球引力,各种魔力理论和脑洞故事就会产生,成千上万的SCI文章将被炮制。 当然,细心的读者应该能一眼识破这是“假像”,上下翻转 一下图片(见上图),不难看出,这是一张没有任何悬念的平常照片。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科研视角的重要性,特别是权威的视角一旦错了,不仅容易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导致一场万劫不复的科学灾难,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物理学正经历着这样的不幸,创新思想被扼杀,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歧途中被无情吞噬。 二、别闹了费曼先生,物理学闹鬼了 单缝衍射、 双缝干涉是众人皆知的著名实验,被费曼等大师认定其中包含了量子力学的终极神秘!百度输入“双缝干涉实验”,会出现“诡异、灵异、神秘、不可思议、毛骨悚然,超级恐怖...”等标签,一个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简单中学物理实验,为什么令人谈之色变?是见鬼了吗?随便翻翻任何一本SCI物理杂志,扑面而来的是 量子擦除 、 延迟选择 等字眼,曾经的多世界、光子(电子)与自己干涉的故事已经out了,现代双缝干涉实验告诉人们:光子(电子)是具备超越人类智慧的小神仙,它们可以窥见人类的内心世界! 光子被认为具有“ 波粒二象性” ,是“波”还是“粒子”?要根据人类与光子的博弈结果。当人类不理睬光子,它就表现出波动性,干涉条纹出现;当人类关注光子,它却表现出粒子性,干涉条纹消失,是不是够邪乎的?实验还发现光子具有特异功能,它们不仅有 现在知道未来 的预判能力,还具备 现在改变过去 的超凡功力,即,处于“波状态”的光子一旦发现遥远的地方有人想偷窥(测量),它能瞬间变成“粒子状态”,更厉害的是,当它发现有人类不怀好意,还能把曾经处于波状态的自己变成粒子状态,而且这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时间!根据这些研究,在类似捉迷藏游戏中,光子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戏人类。这样的重大发现在NS上层出不穷,很多文章的单篇SCI引用数已上万,各位可以想象一下火爆程度。 关于单缝衍射,有经典解释还有量子解释,量子解释还有N多种不同流派的解释,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刘全慧教授曾专门写博文《 单缝衍射作为一个量子力学硬核问题至今无解 》进行讨论,并下结论:它很像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至今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 现代物理学就是这样一个怪状,对眼前时时刻刻、实实在在发生的现象(干涉、衍射)说不清道不明,搞得云里雾里、神神秘秘,而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几百亿光年的遥远未知世界(黑洞),却说得头头是道、真真切切。各位请认真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在某个起点也犯了选择视角的错误? 三、惠更斯—菲涅尔造鬼 关于光,有两条基本定律,1、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在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的 ;2、 光的独立传播定律: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彼此互不影响,独立传播 。第一条表明光子是个惯性粒子,第二条表明光子没有几何大小,这两条定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它们永恒的保证,我们是看不见眼中的世界。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被认为是解释光的传播规律的基本原理,是研究衍射现象的理论基础。如上图所示,该原理把光波的传播归结为波前的传播,波前上的每个点都可看成是发射子波的新波源(子光源),。。。必须指出,这是一个拍脑袋想当然的低级错误,它显然违背了上述光的两条基本定理,如果子光源假设成立,意味着光子在 均匀介质传播过程,在无相互作用下会 自动 大角度拐弯(如图红色所示,鬼就出在这!) ,下面请出牛顿先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四、牛顿捉鬼记 牛顿物理思想的核心是相互作用(力或相互作用过程的能量交换),在牛顿物理框架下,任何物理现象都有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物理机制),简单说,牛顿理论可以回答为什么。 以单缝实验为例,如图(a)所示,中外教科书都是这么说的,在宽狭缝的情况下,光子保持直线传播,它们到达屏幕后不会形成衍射条纹;如图(b),当光子“发现”狭缝变窄了( 疑问:光子是如何知道前方是否有狭缝?如何判断前面的狭缝是宽还是窄? ),它们就“自动”转弯了(质疑: 在无外界相互作用情况下,光子怎么会转弯? ),这时条纹奇迹般地出现在屏幕上(疑问:条纹怎么形成的?虽然问也白问,诺奖大师都坦言没人懂)。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没人懂、不能问、不确定的所谓解释竟然存活了一个多世纪,成为真理般的科学理论和知识写入教科书。假如牛顿先生复活,我猜他会这样思考问题 :如果光子没有与狭缝边缘发生碰撞(相互作用),光子将始终作直线传播(图中的透射光,其实就是菲涅尔认为会自动拐弯的那部分光),它们的传播与狭缝宽窄、是否存在无关。与狭缝真正有关联的是被上下两条边缘反射(散射)的光(为方便讨论,狭缝边缘可以视为“ 子光源 ”),这两部分光会发生偏转并在屏幕上进行线性叠加。很显然,在牛顿相互作用思想框架中,光子条纹是由狭缝边缘散射光的贡献,与透射光(菲涅尔中的衍射光)无关。十几年前,本人就斩钉截铁地喊出这个结论,并通过设计 黑水实验 和 阴阳板实验 成功进行验证,遗憾不为主流学术界所关注。 比较一下图(b)的菲涅尔思想和图(c)的牛顿思想,各位应该清楚什么是物理学的确定性(确定的原因、确定的结果),可以说,确定性是确保物理学不成巫理学的唯一保证。有读者可能会立即提问:1、为什么狭缝必须足够窄才能出现光图样?2、上下两部分的散射光是如何形成条纹?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产生条纹的散射光与不产生条纹的透射光两者是竞争关系,狭缝太宽时,作为背景的透射光就会把散射光形成的条纹掩盖掉,减小狭缝宽度,可以抑制和减低背景透射光的影响,条纹就自然出现了。对于第二个问题,最关键就是回答“ 爱因斯坦之问” : 光量子到底是啥东西 ? 五、爱因斯坦的疑问与玻尔的暗示 光子这个概念源于普朗克的研究发现,后经爱因斯坦、康普顿等人的工作渐渐为共同体所接受。小到没有体积的光子却集各种神奇于一身,光速、波长、频率、线偏振、圆偏振、自旋、轨道角动量、反射、折射、干涉、衍射、波粒二像性等等等等,可以说,自然界所有现象都与光有关,可我们对它的了解仍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1951年,爱因斯坦在给他的好友的信中描述了当时的现状: 整整五十年的认真思考,没有使我更接近于解答“光量子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确,现在每个人都相信他已经懂得它,其实他是在欺骗自己 。 差不多七十年又过去了,我们比爱因斯坦时代更懂光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仅欺骗自己还欺骗他人。关于光的本性,我前前后后也认认真真地思考了二十年,最困惑我的是光量子的“波粒二像性”。 当有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上面这张奇怪的图案(后来知道,丹麦政府为表彰玻尔在物理方面的卓越贡献,破格封他为“骑象勋爵”,这是他的爵士纹章),突然有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感觉,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告诉我:光子的所有秘密都隐藏在勋章之中, 古老东方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科学理论相结合,才能真正破解“波粒二像性”这个百年世界难题。 六、普朗克量子论的缺陷与新量子论的诞生 普朗克的量子论是伟大的,但它并不完备,因为它是光子单能量(E=hν)的假设(如上图a所示),它天生不具备光波动性所要求的波长等特性(左下图),要解释光子的“波粒二象性”,首先必须对普朗克量子论进行修正! 学过物理的应该都知道,任何与周期波动(振动)有关的物理系统(弹簧振子、LC电路、单摆等等),它们无一例外都遵从双能量周期交换,且满足普适的能量关系:E k =E 0 cos 2 (ωt+φ 0 ),E p =E 0 sin 2 (ωt+φ 0 ),总能量E=E k +E p =E 0 (常数)。如上图(b),一个超越普朗克的创新想法: 具有波动性的光子是双能量(磁场能量与电场能量)阴阳粒子,它们满足太极阴阳互补转换的关系(其本质就是现代物理学的能量转换与守恒) 。从右下图不难看出,双能量交换光子具有内秉的波长 (太极光子的能量完成一次阴阳转换o-o’) 等波动性质,而单能量的普朗克理论是不具备的。从0到1,普朗克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他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从1到2,我也跨出了一小步,这一小步会不会是人类的又一大步?时间一定会给出答案。 这里必须强调两点 :1、新旧量子论并非水火不相容,新量子论是旧量子论的升级版,它向下兼容普朗克的旧量子论,旧理论的“粒子性”是新理论“ 二象性 ”的近似描述。2、提到“波”,大家很自然就会联想到正弦、余弦图像,都默认“波”肯定有宽度(振幅)和长度(波长),这是非常错误的机械观点。请重新看一眼上图右下,太极光子在传播的任何时刻、任何位置始终是一个总能量E 0 不变的粒子,但是,它的内秉电场能量(隐变量)在不同时空是变化相干(相关)的,我把这种波定义为 隐形相位波 ,它由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作为基础。请记住,一切周期波行为一定是两种不同性质能量的矛盾统一体。 七、什么是暗能量? 很多人听到隐能量或暗能量,都觉得神秘不可思议,到底什么是暗能量?说穿了就是一个初中物理概念的时髦包装。如上图,我举一个大家熟知的单摆作为例子,假设各位没有任何物理知识储备,让我们做个简单实验。各位准备几张 薄铁皮,在单摆运动过程把它们一次一片地插入在不同位置(ABCDEFG...,) ,根据不同位置的撞击结果(如图下),可以得到单摆在不同位置的动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是无法通过实验测量势能的,势能实际上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猜出来的,我们还猜测它隐藏在重力场中,所以重力势能就是一种暗能量。 光子的情况也非常类似,不管是眼睛的视网膜、显示屏、感光胶片,只有光子的动能(电场亮能量)部分才能被捕捉记录下来,而它的势能(磁场暗能量)却隐藏在“宇宙场”中,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但光子的“波粒二像性”间接地告诉我们,它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有了对“波粒二像性”双能量本质的再认识,结合麦克斯韦方程、能量守恒和光子的手性,我们建立起全新的描述光子波动的解析式(如上),它们可以解释偏振、衍射、干涉等几乎所有光现象,这里将略去方程建立的复杂过程,直接解释物理学界公认未解的单缝衍射难题。 八、小试牛刀破解世界难题 几百年来,无论是中学大学教科书还是高大上的SCI论文,单缝衍射花样一直被解释为穿过狭缝的光子自动偏转(衍射)后形成的,如上图,明暗条纹的位置根据菲涅耳半波带法确定:偶数倍对应暗条纹,奇数倍对应明条纹。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菲涅尔法是错误的,明暗条纹的形成必须寻找新的解释。 根据我们的研究,如上图到达屏幕的光子由三部分组成:散射光I(S 1 )、I(S 2 )和透射光I(T),I(S 1 )和I(S 2 )叠加产生了周期性的明暗条纹,I(T)只是对中央条纹附近产生影响。 明暗条纹中心位置是如何确定?当 I(S 1 )和 I(S 2 )的光子到达屏幕同一位置,且同时达到亮能量(电场能量)极大,则对应明条纹中心(P),如果是同时达到暗能量(磁场能量)极大就是暗条纹中心(P'),不难看出,明暗条纹的周期为 Λ a =Lλ/a,且中心为暗条纹 。在 考虑透射光影响的情况下,由我们的光子方程可获得单缝衍射的标准图样(下图(a)) ,本来是暗条纹的中心,由于透射光I(T)的叠加导致中心条纹由暗转亮、且宽度加倍。 我们利用光化学 刻蚀技术在304不锈钢薄板上制备了样品,下图(b)是 实验结果,理论和实验两者完美一致。 有朋友可能会关心双缝干涉问题,众所周知,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一直被当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来研究。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双缝只是单缝的平凡推广,单缝的两条边变成双缝的四条边而已,相应地,明暗条纹由单周期(Λ a =Lλ/a)的变成双周期 。当然,我以为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理论是单光子电场能量的空间和时间的累积叠加,也就是说,即使一次发射一个光子,长时间累积也能观测到明暗条纹,这可以解释著名的单光子、单电子实验。 九、几句牢骚 如果我说左图上下两个方块的颜色相同,估计要被人骂瞎了眼,如果我把中间高光部分遮住(右图)呢?获取真相看似非常容易其实很难,因为假相、欺骗无处不在。 人可以通过意识操纵微观世界,无生命的微观光子能够识破人类的阴谋企图,当这些都被科学实验“验证”时,我真的开始怀疑人生。 二十多年黑路的摸索,我纠正了衍射、干涉效应的物理机制的错误 ,弥补了普朗克量子论的缺陷 ,揭示了“波粒二象性”的神秘面纱, 改造 麦克斯韦方程为可以描述波粒二像性的光子方程,回答了“爱因斯坦之问”...。 光子的本性问题终于解决了, 当我兴冲冲地试图把自己的发现分享给同行,告诉他们那些曾经的神话都是骗人的,却 自讨没趣地 换来高傲的嘲讽和冰冷的拒绝,愤怒中,我随手把它丢弃在网络的某个角落,不想再对牛弹琴。 罗教明教授的英年早逝深深地触痛了我,因为我懂挑战西方错误科学思想的后果与代价,我们不仅要遭遇西方同行的歧视,还要时刻直面自己同胞的各种鄙视。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零贡献”,彻底摧垮了国人的创新自信心,带着有色眼镜的外国人不相信中国人能产生超越西方的科学思想,自我歧视的国人更不信。整个科学界弥漫着“两个凡是”(凡是有违西方科学思想的都是伪科学、凡是质疑西方科学的都是民科)的雾霾,刚刚冒出来的原创思想的火花,即刻被四面八方飞溅而来的唾沫所浇灭,“民科!疯子!异想天开!懂物理吗?会玩科学吗?”。。。 普朗克曾说过: 新理论战胜旧理论,不是因为信奉旧理论的人改变了立场,而是因为他们都死光了 。同行永远是革命性创新的死敌,人家舞拳弄棒几十年,你突然拔枪要废了他们,能同意吗?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SCI有了、NS也有了,真正的原始创新仍然没有。有人建议要“破四唯”,也有人建议文章发在中文期刊,这些无疑是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不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中国原创永无突破的日子。 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有识之士,我们已经不缺SCI、NS,其实我们也不缺创新思想,唯缺的是让原创思想茁壮成长的土壤。写这篇文章还想告诉那些全面否定、矮化祖先的国人,我们的先哲曾创造过超越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想,其中的精华至今依然有指导意义。 终将有一天,我也会像罗教明教授一样默默地离开,罗教授没能等到“黑路”上的曙光,我希望能等到那一刻。
个人分类: 科人网事|5021 次阅读|53 个评论
我们的重大发现终于有人看懂了
热度 36 gaoshannankai 2017-3-18 20:15
公布 南开大学 一项 重大突破 请各位验证(一)-高山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07380.html 我们这项工作是2014年左右开始,由于没有经费,2015年才结束, 到现在一直还是审稿,无人看懂,基本上都是放屁的问题和不懂装懂。 今天有人告诉我,我们的文章被另外一篇预印本文章引用了。 我看了一下是个印度人,这个人利用我们提出的方法,也是通过我们 提出的数据集,鉴定了人类基因组300多个新转录本。其实,这部分工作, 我们早就做了,只不过就发了两个新的线粒体新基因,到现在都发不出来, 就这么难,我是不准备找大牛帮忙了,自己就这么慢慢发。 其实审稿人也有不少看懂的,只不过装不懂,你写东西,他问南北,说白了就是嫉妒。 上面是我们的文章, 下面是印度人的文章,这个兄弟叫SandeepChakraborty,一看就是印度人 MCF-7breastcancercelllinePacBiogeneratedtranscriptomehas~300noveltranscribedregions,un-annotatedinbothRefSeqandGENCODE,andabsentintheliver,heartandbraintranscriptomes 方法等一切都是我们提出的,这个印度人的工作基本就是genomebiology水平的,大概 10分吧,因为我们把最重要的线粒体这两个基因先发表了,留给他一些骨头,我这人从来都是 我吃肉,给弟兄们留点骨头。 这个印度人还是很规矩,尽管吃了骨头,还是引用了我们的文章。印度人学术腐败也很严重, 但是总体比中国好,大部分人基本规矩还是要讲的,很多中国人多次向我咨询,极少引用我文章 或向我致谢。印度人基本上都能做到。 这个印度弟兄不仅看懂了,而且是100%看懂了,用我们的方法和思路吃了我故意留给科学界的骨头。我研究生问我为何只挑选两个发表,其他不发,我和他讲,留点骨头给后面的人,不然谁引用我文章。我暗自祈祷,一定要优等白人吃到我的骨头,不要让中国人吃到。现在来了一个印度人,还好这哥们规矩,感谢上帝。
5306 次阅读|55 个评论
这几天睡不着-重大发现提交了
热度 45 gaoshannankai 2016-9-13 05:37
作为一线的科研狗,多少年的辛苦和坚持,只为了极小概率的科学发现。 在当前,国内外学术风气普遍腐败堕落的今天,投稿都没有安全保障。 同行是冤家,怎能相互评。 所以需要大鸣大放大字报 在当前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发表的审稿周期如此之长,导致了 不快发人家先发是死,快发投稿被剽窃也是死。 在通货膨胀迅猛的今天 钱放到银行是慢性自杀,寻找高息理财等同跳楼自杀。 钱到了理财公司手里,就如同投稿到了审稿人手里; 钱没回来一天或者稿子没有分配doi号码一天,我们都睡不好啊。 我行走江湖多年,国内国外,连徐才厚掌控时最黑的军队也染过一水, 也算是有些经验了,阶级斗争这根弦没有松过。 此前的一些小发现,拆开陆续混到一些小文章里面,已经证明了 idea剽窃无处不在,这次实在没办法了,冒着生命危险投稿。 不过还是留了几手, 1.后续的更多实验,拆出来不一起发; 2.淡化主要发现,多放入一些小东西,不引起审稿人注意; 3.详细的分析过程及处理数据每一个环节保存好 4.文章不能写太好,我这人有一个最大优点,也是缺点 表达能力太强,以至于我把重大发现讲给美国一些老头老太太,都可以让他们 听懂,我不能好好写,不能啊 我有一招绝活告诉大家,算是对科学网老师教师节礼物 你把重大发现的一部分证据,在前期一些论文中,作为元素,偷偷放入图,表 或者附件中,这样有正式发表doi号又是sci,这些铁证证明你是第一个发现的。 当您做到国际一流必须关注审稿剽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01996.html 其实,我这些年的数据挖掘,已经颠覆或纠正了生命科学领域很多东西, 回国后先是被国内某个大学迫害,然后是某某痿乱搞导致的我长期没有资助。 幸好母校南开大学在关键时刻陆续给予两次资助,主要来自《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 这次能够陆续发表2013年就已经发现的一些成果。十分艰难。 当然也不排除有可能一部分成果是假阳性,这个绝对没有100%,哪个学科都一样。 其实,我非常感谢生命科学里面大量的作假者以及假阳性结果,由于他们的存在, 保护了大量真的成果不被剽窃。感谢我们国家的官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让我终身受益。 特别是,不能发高水平的CNS,发个普通的《NucleicAcidsResearch》 《文章题目》 Gao,Shan等 NAR-02672-2016,这是期刊分配的提交号码,投稿收到的时间是2016年09月12日23:55(星期一) 这些都没有用,如果idea被人家用了,我又能怎样 DearDrGao Thankyouforyoursubmission.YourmanuscripthasbeensuccessfullyuploadedtotheScholarOneManuscriptssubmissionsiteofNucleicAcidsResearch.Pleasereadthefollowinginformationcarefully:
8106 次阅读|63 个评论
有木有比“专家评审”更管用的招儿?
热度 7 qsqhopeiggcas 2015-9-4 23:50
这几天较忙,没时间浏览科学网。今天晚上有点空闲,上科学网溜溜看看童鞋们在说啥。哦,有收获,看到了 杨正瓴 老师写的一篇综述博文: 1900 年以来 ,被拒绝发表的重大科技成果实例(搜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18419.html 真心佩服,杨老师的记忆力和文献综述能力不是一般滴强,那是相当地强。从评论中看到 张忆文 博士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张忆文 2015-9-418:46 专家评审并不是绝对有用的 ———————————— 那有什么方式比这个更管用? 博主回复 (2015-9-4 19:30) : 听领导的。 杨老师回答的很幽默,有喜感。 专家评审或同行评议的适用性如何呢?俺前些日子写了篇博文探讨过这个问题,可参阅: 同行评议像“鸡肋”还是“鸡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07860.html 该文已经回答了比专家评审更有用的方式是: 实践或时间检验。 作为学者,谁都想在有生之年搞出一项颠覆性或突破性成果,但这是很难很难滴,成功率约为 ( 100-99.999 ) /100 ,属 于小概率事件。搞出这样的东东,一是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二是需要灵光闪现的“运气”。前者容易做到,后者需要“上帝”帮忙,也是小概率事件。 提出一个假说很容易,但能得到验证的却凤毛麟角。得到可重复性检验的假说才能成为理论,具有普适意义且价值重大的理论(这里只谈理论,不谈技术)才属于颠覆性或突破性成果。 从科研规律看,突破性科学理论从 提出、完善、验证到学界广泛承认 ,一般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你提出的理论正确与否,需要实践(时间)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为真理,否则为谬误。这也是一个突破性理论从诞生、验证乃至获得 NB 奖,一般需要 10 年以上的原因。 俺在科研生活中也接触过某些貌似“牛 13 ”的学者,声称自己有重大发现。其实不是概念不清得出的乌龙认识,就是被假象蒙蔽,甚至是玩一些“技巧”类的魔术,经过一步推理就漏洞百出,别说 N 步推理啦。这些人的特长是敢于“大胆假设”,但严重缺乏“小心论证”,常把拍脑袋冒出来的“假说”当成“重大发现”。所以嘛,搞出一个新东东,不要急于证明自己是对的,而是要从原理上看违不违反公认的科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原理)?是不是“自洽”的?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打到自己?除此,还可以找些“高手”,问些“怪问题”或“楞问题”,试试能否圆满解答,看看自己有无没想到的地方。经历了这些步骤后, 就知道您的所谓“重大发现”是天上的明月还是“镜中月”啦。 俺对理论方面“重大发现”的理解是: 1 、 TA 从某种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提炼出了本质性的普适规律,此规律可用简洁的数学公式或物理、力学模型等表达; 2 、对地球人都无计可施的难题,只有 TA 想到了 解决之的“妙招或绝招”,且把想法变成了现实; 3 、在满足 1 或 2 的前提下, TA 的成果突破了某学科领域发展的桎梏,推动了科技的跨越式进展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这实际上说的还是科研创新的“唯一性”和成果价值问题。 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如果嫌高,你就甘心做一只“怎么飞也飞不高”的小小鸟吧;如果嫌低,你就真心做一只“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吧。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980 次阅读|16 个评论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海相化石的重大发现(《科学通报》)
sciencepress 2013-12-4 15:46
最近的一项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 - 翟家沟剖面林西组上部的厚层灰岩和灰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大量苔藓虫等典型海相化石,这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 研究即将表于 《科学通报》 2013 年第 33 期 ,名为“ 兴蒙地区二叠系乐平统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永生研究员和地质研究所田树刚研究员共同担任通讯作者撰写。 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 - 古地理环境。目前,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兴蒙地区晚二叠世为陆相沉积,少数学者认为晚二叠世早 - 中期为封闭内海盆地,晚期转变为陆相淡水湖盆沉积。 这项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 - 翟家沟剖面林西组上部的厚层灰岩和灰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大量苔藓虫等典型海相化石(图 1 )。此外,在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陶海营子组上部沉凝灰岩切片中发现大量苔藓虫化石,在吉林省九台市杨家沟剖面杨家沟组暗色页岩中发现大量小型连体海百合茎化石。 图 1 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林四段和林五段野外露头与海相化石产出位置 左图版: a- 苔藓虫茎杆 - 示茎杆分枝,林四段; b , f- 苔藓虫茎杆 - 示茎杆分枝,林五段; c , d , g , h , i- 苔藓虫虫室 - 示圆形室口和体表装饰,林五段; e- 海绵骨针,林五段;内蒙古林西县官地镇半拉山; 右图版: j , k , l , m- 藻粘结苔藓虫格架,林四段,内蒙古林西县官地镇半拉山 从生态特征来看,现代苔藓虫大多数为海生,在热带、温带到极区的海洋中均能生存,仅有一个很小的类群(护唇纲)生活在淡水里,但无坚固的外壳,不能保存为化石。海洋中的苔藓虫适应性很强,从滨海潮坪到 5500m 的深海都有分布;海绵被认为是最原始最低等的海生多细胞动物,其体壁内多具有支持的针状骨骼,称骨针,可在古代地层中作为化石保存下来;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由于长得像植物,故称之为海百合。可见,上述地区上二叠统上部采集到的苔藓虫、海绵骨针和海百合茎均为典型的海相化石。 这项新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将促进东北 - 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新层系油气、页岩气(油)以及其它矿产勘查研究思路的调整。 研究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121201112097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072021)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 (1212011121067) 的联合资助。 来源论文: 张永生 , 田树刚 , 李子舜 , 宫月萱 , 邢恩袁 , 王卓卓 , 翟大兴 , 曹洁 , 苏奎 , 王猛 . 兴蒙地区二叠系乐平统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 . 科学通报 ,2013(33) 论文链接 : http://csb.scichina.com:8080/kxtb/CN/abstract/abstract512709.shtml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大”
热度 2 qyu111 2013-11-21 16:59
今天在科学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国内的“重大”发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2778-743363.html )。这篇文章有点“小题大做”了。其实这个不稀奇,如果要有人去翻中国的报纸,每天都会看到“重大发现”。 比如说这两天报纸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曹操家族的DNA测序”就是一个“重大发现”。如果接下来有人把古今中外名人的DNA测了序在中国都会是“重大发现”,虽然美国有一个公司“23和我”99美金就能给你把你的DNA都测了,不仅能告诉你谁是你中国的亲戚和祖宗,还能告诉你谁是你外国的亲戚和祖宗。弄不好就会发现你和奥巴马是亲戚,和苏格拉底是一个祖宗。 什么叫“重大”?顾名思义就是又重又大。多重是重?多大是大?中文缺乏的就是量的概念。如果说英文就比较清楚:important——人拎不起来的就是重(个人翻译,非字典翻译)。别人拎不起来,你能拎起来就是重。别人都发现不了,只有你才能发现的才是重大发现。 中文的重大因为不好度量,那就要看重大是谁说。老百姓说重大没有用,领导说重大那才是重大。你我在科学网上写文章说重大没有用,要CCTV,人民日报说重大那才是重大。这不,CCTV说清华大学的检测试剂是重大发现,那就是重大发现;人民日报说曹操DNA测序是重大发现,那就是重大发现,全国的老百姓都认那个重大。领导越大,领导嘴里说出来的就越重。报纸越牛,报纸登出来的就越大。 如果要给中文“重大”下一个定义?重大声音说出来的就是重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Cell文章说全基因表达分析标准方法存在重大缺陷
gaoshannankai 2013-6-17 11:40
简单来说他想颠覆基因表达数据的标准假设: 用来分析的所有细胞拥有的mRNA总量不变。 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内参基因,用内参基因 做标准化,以前的所有基因中位数的标准化等方法全部枪毙。 文章是2012年发的,我一直在旁观,到现在没见到 业界有什么响动 Revisiting Global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总体来说,现在所有的文章包括CNS级别的,存在一个问题 数据分析都不严谨,没有人认真重复和检查,可信度极低, 比起实验来说,差很远。 所以对于此篇文章,我现在还在看 总体上,我的态度是认真对待,但不宜轻信
20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大袁辉球Nature发文揭示铁基超导研究重大发现
热度 1 liyadong 2012-7-17 13:42
袁辉球简介:1974年7月生,浙江大学物理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在湘潭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3年10月在德国马普协会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重费米子超导的开创者FrankSteglich教授,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理学博士。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和美国拉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3月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受聘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近几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主要作者在Science(1篇),Nature(2篇)和PhysicalReviewLetters(5篇)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篇被选为Phys.Rev.Lett.的封面文章.研究成果多次被德国,美国和中国的新闻媒体报导,并在Nature,NaturePhysics等顶级杂志的综述文章中进行了重点介绍,在PhysicsWorld,ScienceDaily,ScienceWeek,PhysOrg,Pro-Physik等科技网络杂志上进行了专栏介绍和评论。多次应邀在国际重大会议和一些著名研究机构讲学。 近期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研究多重极端条件下(如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关联电子材料中的非常规电子态性质,例如非常规超导电性、量子相变、以及量子隧道效应与量子信息等国际前沿领域。在(1)重费米子超导与量子相变,(2)缺乏中心反演对称性超导以及(3)最近发展起来的铁基超导等领域做出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工作。多项工作是国际上该领域的重大突破或者对该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个人分类: 研究生培养|31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现代科学环境还有没有给个人奋斗获得重大发现的空间?
wuhongcai 2009-8-5 22:40
人类智慧以指数规律向前发展,积累的知识令人眼花缭乱,信息社会里的信息以爆炸的形式传播,科学发展到了今天,空间向两头延伸,宇宙向无穷大,微观向无穷小,探索人类周围环境的手段在不断发展,时间的本质在不断获得深入的认识,科学仪器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设备仪器变得复杂,功能越来越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到底还有没有给个人奋斗获得重大发现的空间?重大的科学发现和进展是否就一定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才能获得? 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