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解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每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老师,其特点是辛勤耕耘不图回报
geneculture 2019-8-3 07:44
施恩不图报 作者邹晓辉 2017~2019 长驱直入深耕勤 卧虎藏龙师生情 温故知新预言准 万马奔腾宏图展 注:师与施同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个人一生会遇到许多老师,他们或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辛勤耕耘不图回报。
个人分类: 融智学前期探索|17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万物有道 精诚克业 天下无惑
热度 2 sunyu367 2015-9-10 12:37
万物有道 言传者 集小成 意会者 乃大成 集小成为大成 是以格物之微承风物之著也 传其形者几可见于经传 以文载道 然 会其意者多践行而远播 以身行道 行悟理之道而相传者 乃为名师 精诚克业 以学为业 假物者 衣食住行外 唯书也 可乎 精诚践行之心 非言辞能授者 信义为先 智者辅之 以仁求公用 以礼享尊崇 然未可强求 遂曰能 盖谋于人而成于天耳 乃为宗师 天下无惑 高智者未达 志高者或可曰梦 孜孜以求解惑 然惑之接踵 此起彼伏 偶得者可解一惑 血气或可无视其惑而勇为 然 惑之实在 发于查 凝于思 而解于行也 天下永行而迷惑重出 虚实生灭 无际涯也 无畏而迎刃者 其志实乃济天下 而非灭天下也 乃为大师
3146 次阅读|7 个评论
问故致新
热度 1 zhuchaodong 2014-3-6 22:37
兴趣始于好奇心和问题。提出问题的同学值得鼓励,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去和他们一起研究、探讨。 从大学本科开始,我从农村进入城市,有很多不了解的需要去了解;从高中进入大学,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可以自由、选择、尝试。后来不断学习生物学,感觉太多的现象值得去探究,去好奇。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经过不同专家的指引、先生们的影响,我慢慢就养成并习惯于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尝试解决一些问题,我也结识了很多前辈、同行和朋友,并推动了自己在学科中的慢慢前行。现实生活中,不懂就问,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科学的道路上,提问既让自己思考,促进脑海中灵光闪现,甚至新思路的形成。 提问在国际会议、学术报告和小组研讨中是最基本的惯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习惯在交流中静静地听,而不是就有趣的现象、不懂的问题、不懂的方法,提出问题,主动进行讨论。更重要的是围绕系列的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从另外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多少,基本可以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的培养程度、阅读文献的量、对现象的洞察力有相关性,甚至和学生的后期研究能力和成果有关。当然,也有些学生不善于直接提问,但可以从日常科研工作中,看出她(他)在思考一些问题,并拿出答案,让你眼前一亮。然而,读学位、做研究,当以学促问,应该不用沉默是金吧?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缘遇到了几位鼓励这样思维的导师,这样读学位的学生,也和几位这样做科研的博士后一起共事。有些问题有时看似简单,但结合文献、现象或数据深究下去,却发现别有洞天;有些问题,曾经盘旋脑海数年,历尽几个学生,终于有一个合适的博士后可以系列地解决。当然,有更多的问题,虽穷尽思索,但基础或技能不够,仍然若即若离。和他们在一起,带着这些问题,不刻意最求非常大的工作成果,但总有独辟蹊径之处,让自己感觉并有机会触摸漂亮的进展。如果将来的学生能够在新的氛围下,如孩童般总有好奇、好于发问,该有多好! 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享受了这个问-解-问的循环过程。
6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法制疑惑】廉政监督:群众去围堵还是该报警?
热度 2 陈龙珠 2013-4-24 09:19
上个周末,神州东西两处很不平静:芦山大震灾害、泰州官餐被堵。晨读看到那位官员下跪的原因,说是为了在二楼的群人安全,便想起了一个法制问题:发现违法乱纪的事件,我们应该马上群起而攻之,还是应该拍照加报警(由警方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介入)呢?要是选择了群起而攻之,再若真地出了人命大事,谁又应该承担这种责任呢? 期待娴熟法律的博主和网友解惑。 ----------------- 头条新闻 :【江苏吃豪餐官员下跪原因成疑 官方曾称为维持秩序】江苏泰州吃豪餐官员张爱华下跪事件真相目前仍扑朔迷离。媒体描述下跪照片称,张爱华系因吃豪餐被围,向老百姓磕头请求原谅。而泰州市委通报称,张爱华下跪是出于接待中心活动板房建筑安全和现场秩序的考虑,跪求群众离开二楼。 http://t.cn/zTXneNI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684 次阅读|1 个评论
未名师生夜话之一:老师,我该如何走出困惑?
热度 29 张海霞 2012-11-22 09:04
【题记】昨天下午一位同学来信说:“ 这几天在 bbs 上看到了一些关于科研的讨论,特别是看到了您的一些博客和观点,我体会很深。我觉得很多年来自己刻意在心中深深隐藏的那些东西被您看得很透彻,简直无处可躲。 作为一个不怎么成功,或者很失败的博士生,苦熬了 10 年,这个过程很苦、很迷茫。现在好不容易快毕业了,但我也完全对自己的人生把不准方向…… 但是这两天看了您的博文,我觉得我的问题或许还不只是这么一个表现,我对自己的定位,对科研的定位,对科研在我生命中的定位还完全是一团乱麻,我想我更有必要去听听您的教诲。” 我们约了晚上见面谈,晚上 6:30 他如约来到了的办公室,我们聊了 2 个多小时,和千百万个在困惑中挣扎的青年学子一样,他正在经历的种种,都成为我们昨晚的话题,话题很广,生活、学习、成长、科研、导师、困惑、社会问题的看法 ...... 畅所欲言,诉说与解惑,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谈话,至于效果吗?昨晚谈完话我从办公室出来,在未名湖边沉思良久,今天早上一睁眼就看到他的如下来信,真的让人欣慰,经过这位同学允许,我贴出来分享给大家,取名《未名师生夜话》,这是第一篇,以后我会把跟学生的交流陆陆续续写出来,算是师生沟通和共同成长的见证吧! —————————————————————————————————————————————— 张老师,您好: 今天很过意不去的花费了您这么多时间来帮我解惑,对此,学生只能说谢谢。晚上回来我又再次回顾了一下我们的谈话内容,做了一下总结。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在学校里面读书、做科研就是与数字符号和仪器设备打交道,很少去想更深的东西,更不用说去思考人生和理想。从小到大,我似乎一直都很顺利很成功,但这种所谓的成功,都是在一个有确定答案的框架内获得的。这种由考试中获得“自信”,在面对需要独立思维、开拓创新的科研问题时,就变得苍白无力、不知所措,也就不由自主地期望着外界的照顾,对导师也过分地依赖。这也就造成了自己这些年来不敢有太多的想法和实践,从而慢慢地变得消极抑郁,碌碌无为。虽然我的这个问题之前也被其他的老师提及过,但今天经过您的慢慢剖析,我又一次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也为我消除自卑的心理,重拾做事信心带来了激励。我会像您说的那样:有事就做,想到就行动。从一件件事情的经历中重新找到真正的自信。 每天都开心乐观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乐观的人,工作和学习才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才能朝气蓬勃去感召身边的人。因此需要从一些小事做起,时时提醒自己应该有一个笑脸。当一切都成为习惯的时候,自己就会自然而然的告别悲观和抑郁。 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人文修养也是需要提高的。和大多的理科生一样,早早的文理分科使得我对传统文化和社会哲理的认识很肤浅。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会“想不开”,就会在自己的那个小圈子里面走不出来。我会听老师的教诲,多看一些将道理“闲书”。学一学“圣人”的为人处世之道。让自己能合理地处理压力,理性地看待成功与失败。 在如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应该更多在意身边的环境。一个好的氛围能让自己乐观开朗,积极向上。而一个颓废压抑的环境只会让自己更加的怨念悲观。与其接受负能量无限地去放大自己的痛楚,还不如只吸收正能量去让自己坚韧不拔。人在失落的时候很容易在一群“同病相怜”的人的“共同抱怨”中找到安慰,自怜的舔舐着本就不大“伤口”愤世嫉俗。但这样做法不是一个有坚强意志和远大理想的青年人应该做的。 我会让自己忙碌起来,不给自己胡思乱想的机会。太多的问题和难题,都是自己在“不务正业”的时候想象出来的。我现在可能还达不到完全能控制自己不去乱想的程度,那么就想办法不给自己去乱想的机会。忙起来了,就不会“想多了”。 最后,身心健康,是身体与心理的共同健康。在逐步磨练自己的意志,坚强自己的内心的情况下,也应该注意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这个我已经深有体会,也已经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因此我更会坚持下去。身体不单是革命的本钱,更是一切的本钱。 很快就要步入社会,现在才体会到一些东西或许已经太晚了。但晚总比永远不知道要好。在以后的博士后,以及再往后的工作中,或许我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受到更大的挑战。这一段经历和教训会成为我一辈子的财富。 再次感谢张老师,能和您聊天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今天看到您工作到晚上还是有些辛苦,希望您也能多注意身体,一直这么快乐和阳光下去。 ****** 11.21.2012
13129 次阅读|39 个评论
论文研究的类型
热度 2 uncertworld 2011-7-17 23:24
前两天听了来自UIUC(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蔡喜明教授做的关于如何做研究的报告,很有收获。蔡老师将论文分为四类,分别是Theory、Methodology、Application和Issue。论文的类型决定了论文结构的侧重点,也决定了论文可以投的期刊的水平。水文水资源学科既有科学属性,也有工程属性。相对于其科学属性,有的研究是在为大家解惑(Puzzle Solving),这样的研究偏重于研究Theory和Issue,可以发Water Resources Research、Advance in Water Resource等杂志,写的好还可以发Natrue和Science。而相对于工程属性的研究是在为大家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主要研究Methodology和Application,可以发Journal of Hydrology等杂志。研究问题的论文要把数据和验证结果进行详细介绍,以便同行进行甄别;而研究方法的论文则需要尽可能地把方法介绍清楚,以便同行跟进研究。研究问题的论文要着重讨论问题的前因后果,因为它要解惑;而研究方法的论文则要重点讨论方法的普适性,因为它要推广。总体来看,一些国内杂志上的论文往往有千篇一律的标题,“基于...的...研究”,偏重用应用;而SCI期刊则更青睐于解惑类的文章。蔡老师讲,美国的高校一般都在做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基础性研究,而面向实际案例的问题通常由咨询公司综合各方力量来解决。如果国内的研究人员能够不为科研经费的筹集所累,多做一些解惑型的研究,那么科研会变的更有趣味,更有活力。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45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观书指归
snzgdushu 2011-4-27 21:19
古之儒者切忧于世人道之不修、德之不讲,是非善恶迷乱,人心坠入无明而不得解放。而今之学者又有几人真正讲求天道性命、体道不二,追寻内在超越的肉身成道之境,以世界众生之慧命为大关怀,将己之生命下贯千古上接于无极,以清刚正大之气立于天地之间?恶莫大于俗,俗莫偷于浮浅。今之人心思多为世俗浮浅知识及腐烂论调所笼罩,其生命多为此世代“无体、无力、无理”之精神所捆绑,其思路必无从启发,眼光必无由高尚,胸襟必无得开拓,生活必无有根据,气魄必不得阔大。 吾人于喻家山麓办此读书会,则欲崛发中国士风之清刚正大,在此问学,亦无关任何功利目的。需知真理之观照、观念之建立,皆出于无功利急进之态度。太讲究实用,反开不出文化理想。而偏急浮浅之态度,则更乏担天下大事之浑含气象。大学之为学,其要在为天地立人,以“为己之学”扩张其主体性,使之养成心游八极、思接千古之惯习,并将生命投注于对民族乃至宇宙之大关怀。士不可不弘毅,将学术与民族运命与慧命相连,诚为知识分子之良知。既入大学,当无忘此旨。观书日久,亦当不忘此初心。余写此篇,其心即在反省和整理吾侪读书之初心,有反省而后能自觉,能自觉而后观念成,观念成而后原则立,观念原则并俱而后吾等之生命方向乃定。 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此为林语堂先生于《论读书》一文中所题,亦全可当我等观书之心要。 一则,读书乃“为己之学”,可使德进灵觉,坚立起个人生命之道德人格相对于他人、相对于社会风气的主体性 。《易》与《中庸》说圣人范围天地、曲成万物、位育参赞,此中个人自由之力何其伟哉!晚近学人也尝道个人有转移风会之能力和责任,亦是突显个人主体独立之功。我等若是把个人屈从于社会,使大家凑成一副死机器,便于宇宙变动不居的大生机相违戾,实乃大不幸!“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最后的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之“志”。什么都可以夺掉,惟此“志”不渝。身处此嘈杂纷扰之世界,我等凝神读书观心,敬畏天地与心之灵觉,以独立的人格理想关照众生百态,顿生经生济世、利用厚生之社会责任感。孟子有言:“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惟士独能在困厄之境坚守节义并怡然自得。若怀此志内心刚强而发奋读书,何惧他人闲言碎语!而况学人即以学问为其兴趣,努力于学问之场,勤奋增愉快,愉快增勤奋,此谓嘉兴美趣,此谓丰富之生活! 二则,读书可使惑解,更提供多种解惑路径,个人思想与洞见力随读书而成长,智识心力亦因之而愈益圆融 。书中思想及逻辑演绎之妙乃磨砺促成个人主体思想圆熟之利器。然吾等广涉西洋诸书,切不可“迷于彼而忘其我,拘其貌而忽其情”,切不可执着于斯而忘记我等读书生命之根本关怀。而当今学子,不论是对本土之学,还是对西方学术,都根本缺乏诚心,不待入乎其中则急急于妄自菲薄、胡乱比较,终不免失之浮泛浅薄。吾等切莫轻易以为自己懂了,实则差得远。说到懂,谈何容易!谦卑敬诚,学问如是,做人亦如是。 读书乃是着眼于一个人之全体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吾等自己走路之时,亦需引着新进的朋友走路。读书会即是一伙人彼此扶持走路的团体,开展读书会实乃感于亲师取友之必要。而聚拢一班朋友同处共学,不独造就他人,更是自己造就自己,此亦乃中国传统之书院精神。 读书与共学亦可以佛家“传灯”喻之。众学子手持思想之烛,分传众人,烛光交映,一片辉煌。从他人那一方面的生命力中,个人可得着许多生命的来源。吾等将深感每个人都有内在向上的本体、内在的作用、内在的光明,照耀一切的一切。大家点了这个灯,你照我,我照你,你照他,他又照他,在这辗转相照中,此一本体、此一作用,也即此光明大生命之显现,是自己增耀自己;而“一”这本体、这作用,又在其他一切“一”中,又在其他一切“一”互相贯串起来形成的“一切”之中,这时“一”在“一切”。转而言之,那个“一切”,亦是光明的本体、光明的作用,它显现它的光明时,那个“一切”又在“一”。“一”又在众“一”所成之“一切”,于是最后,一切在一切!这样一来,产生了这一个光明,在那个地方彼此辗转增加其功用,愈益提升着光明的遍在性、恒长性,以至于无穷! 观书共学者,愿力无边! (作者:冯川)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842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听女生说“听课听的兴奋的要死!”
dnastar 2010-9-28 07:38
昨天晚上,照例是《 现代生物技术与美容 》课程,我换了一身较有特色的美国陆军军服(上衣,特具阳刚之气),衣着笔挺的给大家讲课,开始是《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 由于选课同学中许多是物流、信管、语言、服装等专业的学生,显然大家听不懂,于是做作业的发短信的各干各的事,第二节课,为了缓解疲劳,我送了大家几份礼物,新制作的《 女生怎样越吃越白 》《 医疗美容花边故事 》,每个ppt不长,十几张吧,但是配上我洪亮的声音, 电波拉皮,彩光嫩肤,E光扫斑 ,配上与女生生活丝丝相扣的讲解(例如 洗脸、洗澡 等细节),以及女星美容背后无尽的八卦,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只讲得教室里风生水起,方寸间忽而雷霆激荡忽而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刚讲完削骨瘦脸术,正准备讲义乳丰胸术时,该死的下课铃又响起来了,学校不准拖堂,下课!!! 收拾完东西,正碰上4位刚才听课的女生,都是文科生, 一位身材极好的女生很高兴的喊袁老师, 我笑着说,刚才课堂效果如何? 开始您讲的基因那些内容我们一点也听不懂 女生很快跟我并排走了,左右各两位女生, 我说可是那是知识点,按照教学计划等必须讲到的y 一个女生很认真的点了点头是啊 另一个脸蛋桃花形的女生急忙扭过头来说 后面一节课我听的兴奋死了!!! 这句话差点把我 电死 ,我博士毕业以来,好歹也上了不少课了,学生听课听的兴奋死了还是第一次经历, 偶,那教学效果真是不错了, 我说 后来又聊到林志玲等......... 前番博文讲到一些我的美容课程讲授经验教训,这回又听到学生 兴奋死了! 哪天会不会讲完课学生把我扔到天空中去啊...... 我这个当老师的不油然也有点兴奋,无论如何,这是本教真心备课激情讲授回馈广大青年学生的应有的回报啊 话外,以本博这等渊博的美容和相关的生物技术、医学、药学知识和技能,哪家美容院请本博做美导或顾问、技术总监;讲课、定制美容方案或者直接下厨操作什么的,保管年营业额一百万的马上变成三百万。 本博热线电话: 0571-82075928;13575752762, dnastar@126.com 难怪大牛要请我做美容培训学校的校长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03 次阅读|5 个评论
教师的责任: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节重读韩愈《师说》有感
热度 2 sqdai 2010-9-10 05:40
第一次拜读韩愈的《师说》在五十五年之前,那时我还在上高中, 文学 老师尤伯翔带着黄岩口音抑扬顿挫地朗读这篇名著的声音犹在耳边,当时我就想,当一名教师,给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件高尚的事情;我有机会当老师的话,一定当个好老师。 此后十年,我继续被传道授业解惑。再过十八年,我真的在大学里当了教师,有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机会。韩愈的教诲始终不曾忘怀,虽然主业是科研,但一向喜欢教学,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 去年五一长假,趁节日闲暇,以老教师的目光,重新审读《师说》,获益匪浅。今天是教师节,清晨再读《师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也许这是我以在岗教师的身份过的最后一个教师节。这里谈一些读后感。 韩愈在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什么是 传道授业解惑呢?根据专家的解读,韩愈所说的传道,指的是传儒家之道,而从现代的意义说来,就是对学生进行 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授业指的是传授儒家经典,现在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和才能;解惑就是教师解决学生在传道和受业中的疑惑。这三者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以传道为主,授业和解惑为之服务;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见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3/22/2472_1920226.shtml )。 作为大学里的一名教师,我应该怎样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学校有全面的考虑和措施,党团组织在切实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我想,我们普 通 老师可以做一些拾遗补缺的事情。具体来说,首先应该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实际行为来影响学生;其次,通过讲述励志要旨、为人和治学之道等等开展日常教育工作;最后,把学生当作朋友,与他们共同前进。。 在励志方面,我想,首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结合一些重要事件或场合(如神舟发射成功、开学首日教育等),与学生们娓娓谈心,鼓励大家学习老一辈的优秀学者和现代青年中的佼佼者,像他们那样立志报国。现今的八五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大多是喝着蜜糖水长大的,一直倍受呵护,往往对自己社会责任方面想得不够,我们做老师的就要像钱校长那样,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挂在嘴边,引导年青学子认清自己身上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千万不要以为让学生积极向上只是思政老师、辅导员的责任,要分担他们的要务。 在为人处事的引导方面,老师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我有感于随着八五后学生涌入校园,他们在礼仪道德的修养方面有所缺失,有时需要我们老师从头教起,让年青学子懂得:对父母不孝顺、对师长不尊敬,何谈爱国?对礼节不注意、对行动不加规范,何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而且最好用实例、用条条,来告诉年青人,如何成为当今社会的正人君子。我近来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博客中经常涉及这个话题,令人高兴的是:一批青年朋友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在宣传治学之道方面,我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方法论方面的讲述,颇受年青朋友的欢迎;也有不肖之徒把我总结的材料掐头去尾,据为己有,公布在网上,我倒也不介意,只要为更多的年青学子知晓并应用就行了;二是努力宣传正确的科研道德观,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我提及了一些案例,不时给年青朋友敲警钟,对案例中出现的人物,我并无幸灾乐祸、落井下石之意,有时还为一些本来不错的学者的失足感到惋惜,更希望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前些日子公布的本组的《学术规范细则》也是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相反,我对现状时常感到不满意,公布出来,是想把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我们自己头上,起更好的警示作用。 在授业方面,我想,只要还教得动,就努力教书。 2009 ~ 2010 学年,有感于力学系的流体力学教学不那么理想,我主动请缨,为 07 级的本科生讲授了流体力学(一),与八五后学子接触,感觉不错。但是,五十堂课上下来,终究有点累。人不服老不行啊!今后,我将不再赤膊上阵讲本科生的课,会把注意力转向帮助中青年教师授业。只有一门课还丢不下,这就是博士生的高等流体力学,我正在尝试以科学方法论为纲统领此课的教学,这个试验还得进行下去。我在想, 钱伟长 教授到了 77 岁,还主讲了 50 学时的讲座,我该学他的精神。作为老教师,授业一定要到位。中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令人欣喜,当他们需要帮扶一把时,我们做老教师的不能吝惜自己的精力。 至于解惑,总是不断在进行。最近,我发现了解惑的一块新天地博客,在网上与青年朋友平等地聊天,真乃人生的一大乐事。有时,网上聊天的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我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日常感悟,帮助年青人解开心里的纠结,而且不大受拘束,讲错了,他们会给予纠正,对自己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也是我保持较为年青的心态的法宝。 我经常不满于自己的水平和学识,总为自己不能为青年朋友做得更多更好而感到遗憾。唯一的办法是,像钱校长那样,在实践中终生学习。 希望今后更好地 传道授业解惑,并以此与大家共勉 。 最后,向我的教师博友们道一声:教师节好! 写于 2010 年 5 月 4 日晨 改写于 2010 年 9 月 1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92695.html 【链接】关于韩愈《师说》 原文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 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所谓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授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 却不跟 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 , 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 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那里 。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 , 尚且跟 从 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 , 却以向 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的所以成为圣人,愚人的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 那些儿 童们的 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 却不向 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把相互学习当作难为情。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 老师 、 学生 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 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称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拍马。 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 上层人士 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走,那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 所以, 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了,不被时俗拘束,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代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 [ 1 ]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受:通 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 2 ]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 述而》: 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 季氏》: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 3 ]闻道:语本《论语 里仁》: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师: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 4 ]庸:岂,表示 反问的语气。 [ 5 ]句读(d 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 6 ]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 大聚》有关于 巫医 的记载。 《论语 季氏》: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 7 ]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 8 ]谀(y 于):奉 承、谄媚。 [ 9 ]君子:古代 君子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 10 ]圣 人无常师:《论语 子张》: 子贡曰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 11 ] 郯(t n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 国 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 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ch ng长)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老聃(d ā 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 12 ]三人行句:语本《论语 述而》: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3 ]李氏子蟠:李蟠(p 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 年)进士。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 14 ]百工:各种工匠. [ 15 ]相师:拜别人为师 http://www.360doc.com/resaveArt.aspx?articleid=1920260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122/1053/2008/200810261586169.html 解读: 韩愈( 768824 ),字退之,河南南阳 ( 今河南孟县 ) 人,祖籍昌黎,故人称 昌黎 先生,因曾任吏部侍郎,所以后世称为韩吏部。著作有《韩昌黎集》。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一个中下级官僚家庭和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较好的但又是比较正统的儒家教育。叔父云卿、伯兄韩会都是倾向于儒家复古运动的人物,这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韩愈 3 岁时父母双亡,靠伯兄韩会生活,韩会去世,由寡嫂郑氏抚养成人。家庭的不幸,促使他刻苦努力,认真读书,尽通《六经》百家学。 25 岁成进士,但仕途不顺,历经坎坷。先后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因上疏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后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刺史。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任国子学祭酒,后历任兵部侍郎、京北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 57 岁去世。 韩愈生于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一生历经代、德、顺、宪、穆五个皇帝执政的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有过几十年苟安的太平,社会生活相对稳定,人民都希望能够有一个 中兴 的局面出现,但当时唐朝已经腐朽,藩镇割据和政治腐朽的局面已无法挽救,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和割据的地方势力之间的斗争。佛道二教的盛行,大量的僧侣,道士已形成一种特殊势力, 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一些人在寺院、道院庇护下逃避赋税,国家收入减少,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使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佛教虽有麻痹人民革命意志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但它不侍君主,不负担赋税,却直接触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之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有矛盾的。韩愈深通儒经,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他反对佛教,主张发扬儒家的道统,是有其社会历史根源的。 韩愈的主要政治思想是恢复儒家道统,他所说的道统就是历代相传的孔孟之道。他主张施 仁政 反对官吏横征暴敛,要求朝庭宽免赋税徭役,关心民间疾苦。强调 三纲五常 ,用儒家经典《诗》、《书》、《易》、《礼》、《春秋》等教育人民。他反对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提倡儒家的正统思想,但在当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客观上有其进步的一面。但他继承了董仲舒的 性三品,说, 宣扬 君权至上,强调封建的等级制度,认为这种制度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他说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这段话是他对儒家政治核心思想的概括。他主张 文以载道 ,提倡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为复兴儒学服务的。他的许多政治思想,都反映在他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如《原道》、《原性》、《原人》、《谈苟》、《谈墨子》、《远浮屠文畅师序》、《州孔子庙碑》等。 韩愈继承并发扬了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无论担任教职或地方官时,他都十分重视教育,做了许多发展教育的工作,直接间接地培养出一批人才。他一生提倡古文运动,强调 文以载道 。在他写的文章中有不少关于教育的观点,有的直接谈教育,如《师说》、《进学解》以及一些书信等文章,也有的用寓言形式写的杂文,如《说马》等用形似写物,实系写人的手法,以马喻人,论述了选材、用材之道,文笔通畅、言简易赅、鲜明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实系千古难得之好文章。 韩愈的教育思想是直接为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因此,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传 先王之道 ,宣 圣人之教 ,教育的内容当然主要是儒家经典。韩愈曾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故在教学和学习方法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在他的文章中也有阐述。他还特别论述了师资问题,讲到教师的作用、地位等问题,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 802 年)韩愈 任四门 博士时,针对当时耻于为师,不重视师道的风气,而写的一篇文章。他不顾流俗的诽谤,不但自己敢于为师,而且写了此文,阐述自己对师道的看法。文章说理清晰,感情充沛,说服力强,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一)教师的任务 文章明确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有三: 1 .传道。韩愈所说之道就是儒家之道,即传 先王之道 ,宣 圣人之教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首位,也是根本。 2 .授业。所谓 授业 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然传封建之道。当然要教以封建之业,就是传授儒家的经典,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才能方面的教育。这里所说的 受业 ,也就是 授业 的意思。 3 .解惑。所谓 解惑 是指在传道受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受业与解惑是为传道服务的。当然,只说传道,没有受业,道亦不存。如不解惑,则道不明。所以三者虽有主次,但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韩愈所以明确指出传道、受业、解惑为师者的任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既然是一切为了传道,那么教师首先是为了传道,如果只习其句读,而不知道传道,那就是 小学而大遗 。意思就是说,如果只教给学生一些书本知识,而不传道,就会因小失大,失去教师的作用,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短短的几句话就把教师的本质说清楚了。如果我们把道理解为社会主义之道,用社会主义的教学内容去传社会主义之道,也就是说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教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二)教师的作用 《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既然不是 生而知之 ,就需要有人为他传道。既然不是 生而知之 总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这样短短的几句话,就说明了师的重要,如果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进一步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 (三)什么是师 韩愈说清楚了教师的任务和师的重要,但什么才是师呢?他认为掌握了道的人就是师,他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在那个时代谈的是封建之道,我们今天谈的是社会主义之道,衡量教师的标准始终是以政治为第一位,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把道理解为政治标准,韩愈的观点是正确的。道必须通过授业解惑来完成。要能更好地传道,就必须善于授业和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修养,才能更好地传道,实际上他已经提出了政治、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当然,他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四)师生关系 韩愈直接继承了儒家关于 学无常师 的观点,明确提出 圣人无常师 。引证孔子所说: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的话。进一步提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只要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实际上是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标准上进一步讲清楚何以为师的道理,这是符合择师之道的。 总之,韩愈围绕 教师 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教师的任务、作用、地位等各方面给予具体的说明并提出了圣者为师的观点,实际就是能者为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3/22/2472_1920226.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随感|337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解惑是一种基本功 --研教散记(5)
tangchangjie 2009-8-7 11:26
解惑是一种基本功 --研教散记5 (唐常杰) 把艰深问题讲明白,把大道理讲得容易为人接受,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艺术,也是搞研究、写论文、作科普和思想工作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称为解惑。解惑是寻求合作的技能,是通过评审的签证,是传道授业的微分。 解惑是寻求合作的技能 。现代科学是合作的科学,牛顿、达尔文放单飞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一般人也不能妄自比于牛、达(因为时人莫之许也)。随手找几本高档的科技杂志,只有一个作者的论文渺若晨星;只有一个人的基金项目很难批准。如果你有了一个雄心规划,如果你有了深邃思想,如果你有了一个关于论文的 good idea, 但是,如果你不能把深邃的思想讲明白,很难动员同事同学和你去共赴一个不明不白的磨难。嘤其鸣也 求其友声。鸣,是一种技能,若鸣声不清,会求而无应。 解惑是通过评审的签证 。论文和项目申请都要过评审关。曾经有种错误的概念,似乎把论文写得不容易懂,就容易蒙混过关被录用。那只是上个世纪偶尔发生的事。现在的评审专家,长者阅文成百上千,新秀少有妄自菲薄,忙中浏览,居高临下。对难以理解的论文,如果作者尚无较高学术信誉,一般不会再读十遍(实在太忙),多半会评为表达不清,难于理解;两百多年前,伽罗华关于五次以上代数方程公式解的天才研究,因为 完全不能理解 被埋没了 38 年。史海勾沉,重翻这段公案,有两种可能,或者是问题真的太艰深,他像外星使者来到地球上;或者是他不善于把艰深的道理表达浅显,解惑功夫不到位。 解惑是传道授业的微分 。相对宏观的传道和授业,是通过一系列相对微观的解惑组成的。浪漫一点,展开想象:传道 = ( 解惑 )dt ;等式两边求微分: d( 传道 )= (解惑 )dt ,证毕。 因为传道授业还有其他环节,如实验、实践,等等,把微分换为偏微分也许更确切。 把简单问题讲玄惶,是制惑, 制小惑不需太多技巧,当然也有难度高的,如徐福之忽悠秦始皇,那可是个制惑系统工程;把艰深问题讲浅,是解惑,才是真本事。如果听众倾听两小时后,更糊涂了,则有两种可能:或者是学生基础太差,或者是教师备课不到位,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网上有很多解惑的方法,不再重复,补充一些。表述中尽量避开专业术语,让非计算机专业的朋友看懂: 1, 对问题的深刻理解。 真正理解弄懂了 ,才能讲简单,很多形式化描述的定义定理,读起来很难懂,当事人要揭开形式化外衣,抓出其背后的简单的想法或原型。讨论班上曾经一起读过一篇关于 Web 数据挖掘中 Top-K 近似查询的论文,文中较多的定义定理把问题搞得比较复杂。戳穿表层纸,其思想可比喻为:多数情况下,体操全能冠军至少有一项单项冠军,论文的新方法相当于在所有的单项冠军中搜索全能冠军,自然较快较准。听众一下就豁然了。遗憾的是,论文不用这样的比喻,不讲这个思想(可能是因篇幅紧张,情有可原),承担报告的同学花了一周时间来苦读,才把这层纸戳穿。 2 从简单到复杂。 这是认知规律。 人们喜欢用已知的解释未知的,所谓察今知古,察己知人,如果问题是多元的, 讲完一元二元的,就可能可点通心有灵犀者。 3. 善讲思想,善用比喻,让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 笔者曾经写过一本 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 获新闻出版总署 1992 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当年有两个二等奖),记得在领奖回程,出租车师傅问,计算机怎么会怕病毒? 解释 1 :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包含了复制自身指令的指令,师傅摇摇头,太绕了,什么指令的指令 ., 惑而未解。 解释 2 ,一个发通知的例子,往下一车号传,今天下午两点钟开会。 往下传就是复制指令,只要执行这个指令,就会复制这个命令。两点钟是病毒的等待的时机;如果把开会换成堵车,就成了消极代码或破坏性代码。师傅懂了,而且是从哲理的层次上理解的;当然,专业人员立刻会联系到艰深的反病毒程序的汇编代码(遥想当年,工具不多,常用 debug 写),那是深者见深。如果深者和浅者都觉得自己理解了,这次科普就成功了。 比喻有三项基本原则,( a ),喻例应比被解释问题简单,( b )喻例在自然世界、生活常识中,或在学过的知识中,这需要善于观察; (c) 事不同而理同,不牵强,才能释难为易。 再举几个能化深为浅,释难为易的例子。 递归理论不是很简单的理论,计算理论导引第 6 章为解释一些概念颇费了些笔墨。但下面的例子只需要哈哈一笑。 例 1 ,如果要求小孩讲个长一点的故事,小孩可能会采用递归技术,描述老和尚给小和尚讲的故事, C- 语言程序如下: Void story ( ) { printf( 从前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 , 讲的故事是: ) ; story( ); // 函数自己调用自己,没有递归深度控制,这正是孩子们的兴奋点 } 看,小朋友也能懂能用递归技术,而且还会用有限描述无限。 例 2 (循环调用和递归谜局) 庄生梦蝶。庄子梦中化为蝴蝶 , 梦醒之后,庄子问 , 到底是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 还是庄周做梦化为蝴蝶 . (梦里面做梦,递归梦 )。 还能把听众讲懂,有趣,且不失高雅。 (注:典出 庄子 - 齐物论之庄子蝶梦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 栩栩然蝴蝶也 , 自喻适志与 , 不知周也。俄然觉 , 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 蝴蝶之梦为周与 ?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例 3 (堆栈技术或下推机)不要盲目夸奖第一个想到堆栈技术的人有多么高明,幼儿园小朋友都会用;小朋友午睡时,都知道先脱的衣物放下面,后脱的衣物放上面,一层压一层,起床时,后脱的先穿。 从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术语来解释(小朋友就不懂了),脱衣时压栈( Push ),穿衣时弹栈( Pop ) , 自然实现了后脱的先穿。由于只需关注栈顶,只需要一个指针,从计算的空间复杂度观点看, 只需要对数空间,所以小朋友的智力完全能够处理。(用行话描述,堆栈技术需要较少的计算资源)。 只要仔细观察,事不同而理同的对象有很多,例如,计算机科学中,讲多传感器和数据融合,可采用川菜的色香味(对应传感器:眼鼻舌,有兴趣的还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讲 多传感器的干预技术,可用麻辣烫三种感受的制约;数据挖掘中用到过卷积,讲卷积的直观意义,可计算病人打点滴或服药后体内药物残量,等等。在研教散记( 4 )中共享出几个 PPT ,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 综上,在项目申请,论文草稿、或课程中,常有深邃的思想(亮点要点)。这些亮点或者不容易讲好,或者不容易被人接受,或者需要推导十几黑板,或者准备几十页 PPT 。此时不妨想想,能否找一个合适的,贴切的比喻,事不同而哲理同。行文或作报告时,先讲思想,后作证明,或许可以一笑解难题。 以上属启发性知识( Heuristic Knowledge ) , 如散记( 1 )中已说,仅供参考。 点此回此搏主顶层
个人分类: 教学科研|7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