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季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战略大转移
热度 9 jiangjiping 2018-7-3 09:27
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战略大转移 蒋继平 2018年7月3日 三年前当我刚过了一甲子岁月的时候, 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人生战略大转移的规划。我的人生战略大转移是从努力奋斗变换到健康养生。 这个人生战略部署是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 我是一个生物学家, 具体地来说, 是一个植物病理学家, 兼有中西医的经验和学识,因而, 深知生物生长的规律。 我从自然现象中感悟人生。比如说, 我从二十四节气中领悟世道, 这个世道是自然法则, 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因子。这是天道, 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规律。太阳到了夏至就掉头往南走, 到了冬至又转身北上。人生到了一甲子就好比太阳到了夏至。太阳到了夏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 光照最充足的一天。 人生到了一甲子, 是一辈子努力奋斗的最后阶段, 过了这个岁月, 人体开始衰老, 体力精神都不如以前。虽然可能雄心犹在, 但是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把60岁以前的生活当成战争中的进攻模型, 采用积极主动的战略部署,尽最大努力去攻克一个个人生道路上的目标。过了60岁, 因为生理上的客观原因, 我把生活当成战争中的防守模型。 这个时候,不是去积极主动地进攻了, 而是尽量做好自己, 保护好自己已经取得的一切, 尤其是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简言之, 我从60岁开始, 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出了及时的调正。 首先是调正心态, 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 因为, 知足才能常乐;对于没有达到的目标, 主动放弃, 因为只有放得下才能活得轻松。其次是遵顺自然规律, 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 若要违抗自然规律, 必然事与愿违, 得不偿失。 经过三年的调正期, 我觉得我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人生的战略大转移。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342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
lhj701 2017-7-29 21:51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换 季节总是悄悄在变。人们匆匆的脚步,似乎总是难以跟上其变化--从残冬缝隙里偶尔吹过的那一缕缕暖风开始,春天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只是她总喜欢蹑手蹑脚,只有不经意地,竟然从斑驳残雪中露出了一点苍绿的嫩芽---正吸足着被冷的风遮盖的温暖的光。。。。才恍然---春天其实正偷偷地从太阳那边奉命,在依然寒冷的大地--潜行。 于是,一丝丝含春的暖,和消逝着的冷冬,不时在捉迷藏---一会儿暖,一会儿寒。但这又怎么骗得了,在我暂时停下匆忙,我听见风其实在说---春正加快了脚步,尽管仍然可以是漫天白雪和刺骨寒风。 直到有一天,突然,当匆匆的脚步,再次驻足,发现阳光明媚,春天又一次回到大地---那些满眼的嫩绿,那些暖暖的、纯净的、亮眼的光,将春天从依然寒冷的大地,一下子铺满了她的舞台---让我窘迫的只能拼命的想,刚刚过去的冬天,却已经忘记她灰色的模样。。。 春天很短,大约是,泥土分散着集聚了一个冬天的发酵的芳香,绿叶随着风翻滚着青叶撕裂拼命生长的味道,丁香花一袭袭醉人的花香,漫天柳絮似春雪飞舞,伴随着漫山遍野随风跳动的生命迸发的刺眼的“光”,连同光与光碰撞而肆意灿烂的一树树各色的花,眩晕了不知停息的蜜蜂,忽然一声布谷的叫声,一下子,将夏天,连同蝉鸣、烈日和高傲的荷花,铺在满是春的舞台上。。。。。 季节变换,总是这么匆匆,连同我们的、一刻也不想歇息的脚步。在夏天,看到烈日里的风,竟然将那片春天发出的嫩绿,狠狠的吹落---不,也许不是夏天那么狠心,而是那片春天的绿,已经过完它欢快的一生----在蝉鸣和绿草地的陪伴下,安详而优雅的落下。然后,当望着它,在它静静飘落的那一瞬间,在烈日和汗水模糊眼睛的刹那,我捕捉到了秋的脚步。。。。。 于是,忽然,在我眼前,春的满树梨花在斑驳的阳光中灿烂,隐约闪烁着冬天的一份凝重----而蝉鸣将我飞逝的思绪唤醒--烈日和那片在深绿的草丛中的静静安详的褪去绿色的叶,我突然感到空气中,其实有了一丝丝的凉风。尔后,走神的思绪一下子铺满了满坡的金黄,和沙沙的满地的醉叶---望眼向着远处,也似乎觉察,冬天的风,其实,已经悄悄在集结,属于他的那份凝重。。。。。。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也许季节从未停止她的脚步匆匆,正如我们,也只是,偶尔停下来,才听到她的,季节变化,除了看到的是,我们,那一圈,一圈,再也回不去的年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季节”的变迁
热度 7 fdc1947 2017-6-20 08:30
“季节”的变迁 6 月21日,是夏至节气,夏季中最炎热的时期快要到了。按照我国传统的算法,夏季是夏历四、五、六这三个月,但有人认为夏季应当从立夏算起。西方人的算法也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夏季是阳历的6、7、8三个月,也有人从夏至算起。不管哪一种算法,现在我们都进入了或者正进入夏季。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定是北半球的夏季。 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季都是三个月。但是,现在人们现在所讲的一季,并不一定是春夏秋冬这四季之中的某一季。比如,水稻生长,从种植到收割,就称为一季。这样,就有所谓单季稻、双季稻甚至三季稻的称呼。不但庄稼的生产称呼季,学生在学校也常常用“季”来称呼某一段时间,这样的时间段有时候很短,有的略长一点,什么毕业季、开学季等等。 人们可能会问,到底什么是“季”?“季”到底 表示多长的时间段? 其实, “季”本来与“时间段”没有关系 。要查过去的字典,按“部首”查,季并不在“禾”部,而在“子”部。也就是说,季应当与“人”有关(子,是象形字,上面是头部,底下的身体和两只手)。 季的本义是年龄最小的儿子 。 周文王的祖父 古公亶父 ,历史上被尊称为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据说,太王看出来季历的儿子昌很有些本事,希望将来由昌来继承大业,于是想先传位给小儿子季历。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很识相,就跑了,而且跑得远远的,从陕西的岐山一直跑到东南沿海现在的苏州无锡一带,与当地居民一样,“祝发文身”,建立了吴国。小儿子季历顺利地继承了君位,以后又传位于昌,昌就是周文王。伯、仲、季,都是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季为最小。他们家老大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了,只称泰伯(泰就是太,也就是大),老二叫雍,称仲雍,老三叫历,所以叫季历。 孔子的《论语》上,常常批评一个人:季氏。孔子对于季氏的不合礼制的做法感到无比的愤怒,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的宝贝弟子冉求由于帮助季氏聚敛,气得孔子责骂冉求不是他的学生,“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个季氏是个什么人呢? 鲁国的国君鲁桓公(就是在济南趵突泉与他的大舅子齐襄公会见被夹死的那位宝货)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继承了君位,史称鲁庄公;二儿子,仲庆父(就是在“革命时期”大家常常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那个坏蛋);三儿子,叔牙(不是齐国的鲍叔牙,不要弄错了);小儿子,季友。这里的仲、叔、季就是老二、老三、最小。鲁庄公死后,鲁国大乱,以后鲁国的国政长期被仲庆父、叔牙和季友三人的后代把持,称为三桓(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后代子孙)。三桓中,仲庆父最大,他的后代称孟孙氏(孟的意思是最大),叔牙的后代称叔孙氏,季友的后代称季孙氏。《论语》中孔子批评的季氏是季友(季文子)的孙子(季平子)。这里的季就是排行最小的(当然,当时的三桓中,季氏的权力最大)。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都可以看出,古人的排行序列是伯、仲、叔、季。如果有5个、6个或更多,那么从第3个开始都是叔,最后一个是季。季最小,这是季字的本意。 季弟,就是最小的弟弟;季女,就是最小的女儿;季父,最小的叔父,北方土话“老叔”。 由年纪最小的人,就可以引申到最后的、最末的物甚至抽象的东西 。如,季指就是小指、小拇指;季材,就是幼嫩的木材;季汉,就是蜀汉(人们把西汉、东汉称为前汉、后汉,有人认为蜀汉继承了东汉,又不能再用后汉了,于是就称季汉)。指某一个朝代的末年,如明代末年称为明季,《明季北略》、《明季南略》都是记载明末历史的书籍。季世,就是末世;季代,就是末代。 伯仲叔季这个次序,被用到我们生活的各方面,甚至被用到现在的化学术语中。众所周知,碳原子可以是4价的,也就是说,它可以生成4个单键。如果只有一个是碳碳单键,其余都是碳氢键,这个碳就称为伯碳或1级碳;如果有2个碳碳键,其余2个碳氢键,则称为仲碳或2级碳;同样,有3个碳碳键,称叔碳或3级碳;4个全是碳碳键则称季碳或4级碳。类似的,对于氮原子,也有伯仲叔季的氮原子,有所谓伯胺、仲胺、叔胺和季铵类化合物。如此等等。 古人把一年分成四时:春夏秋冬。一年十二个月,每一时三个月,春为孟春、仲春、季春;夏为孟夏、仲夏、季夏;秋为孟秋、仲秋、季秋;冬为孟冬、仲冬、季冬 。孟为最大的,季为最小的,次序就是孟、仲、季。 古人不怎么说春季、夏季等,如果说春季、夏季等,那是指春末、夏末等,而决不是指现在所说的春天、夏天等。 古人进学,到了春末、夏末、秋末、冬末都要考试,称为季考。这对于秀才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事情。考得好的,原来拿国家生活费的还可以继续拿,考得不好,有可能取消国家供给的生活费,实在不好的,甚至还要挨打。 季为最末,从季春到季夏,人们说又一季。这样,一年便有了四季。最初,四季的意思是春之季、夏之季、秋之季、冬之季,即春末、夏末、秋末、冬末。时间一长便逐渐演变成了一年四季。一年四季这个说法,只是说一年之中有四个季,从而用四季作为一年的代称。 季的这种用法并不标志着它的意义从某一个时间点变成了三个月长的时间段。但是,它为后世衍生出“时间段”的含义提供了条件 。 古人极少用“季节”,极个别人用,也应当解释为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段时间。 什么时候有现在意义上的“季节”这个词的,我真还不知道。日语里倒有“季節”这个词,基本上与英语里的season的大多数含义相对应,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季和季节。 总之,我们现在使用的与season相对应的“季”和“季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至于日本人什么时候把四季的季变成现在意义上的季和季节,我们现在的季和季节是不是受日语“季节”的影响,我说不清楚。反正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字上的相互作用,有的时候只能说是一笔糊涂账。 不管怎样, 现在的“季”基本上是与英语season的意思差不多了 。 首先是按地球公转位置引起的日夜长短及寒暑不同而划分的季节 ,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这样的一个季是三个月的固定长度,又称季度,例如有季度计划、季刊、第X季度等语汇。 在更多的情况下,如今季或季节表示一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按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不同情况而划分 。有因气候不同而划分的,如旱季、雨季,季风、季风气候、寒冷季节、风沙季节等。有按动植物生长或种植等活动而划分的,如种植季节、收获季节、繁殖季节、狩猎季节,一年两季、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等等。又有按照某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的划分,如旺季、淡季,樱桃季、草莓季、西瓜季等等,又有更多的是按照人们的某一种活动而划分的,如毕业季、开学季、升学季、考研季、考试季、就业季、足球季、篮球季、登山季、某某赛季、季后赛、电视节目的第几季等等。 随着中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随着我们的各种活动越来越丰富,国外可以称为某一个season的,翻译为某某季的就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创造的某某季也越来越多。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6956 次阅读|13 个评论
游春
sunyu367 2017-3-25 21:53
游春 十里妖娆一径春 等闲半晌醉八樽 仙侠难解三生面 两抔 红尘葬剑魂
2818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原的季节
热度 1 rongqiaohe 2016-10-18 21:48
我曾经的高原, 一年仅仅只有 两个季节, 一个是冬季, 另一个 是大约在冬季。 这是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
个人分类: 诗歌|2092 次阅读|1 个评论
玫瑰
pingguo 2015-11-27 11:37
我需要先忘了你的名, 忘了一座城市,城市的季节, 忘了语言,听过的或说过的。 别人对你的赞美与诽谤,不再能左右我。 我需要从内心寻找答案,证明你, 不是全新的,也不是已有的。 把自己置于花蕊,谦卑如水珠。 把爱当做信仰,唯一不会有歧义。 我不止要拥有你的外形, 我将把你融进我的血液融进我的灵魂。 如同幼蚕吃一片桑叶,缓慢而细致: 回想城市和城市的季节, 回想你的声音,带笑的与带泪的, 就像黎明回想它的日出。 2015-11-25
个人分类: 诗歌|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把人生当成四个季节来规划
热度 3 jiangjiping 2015-6-9 21:36
把人生当成四个季节来规划 蒋继平 2015 年 6 月 9 日 如何对待人生, 如何规划人生, 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也是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一个关键课题。 虽然人生的命运很难预测, 前途难料, 但是, 人生还是需要一个规划的。 有了一个正确的规划, 就可以进行对应的安排, 由此作好及早的准备。 让我们把人生的时间长度定为 88 年。 我将这个 88 年分为四个等级, 每个等级是 22 年。 这四个等级是: 1 。 1-22 岁, 青少年期; 2 。 23-44 岁, 中壮年期; 3 。 45-66 岁, 晚壮年期; 4 。 66-88 岁, 老年期 。 然后, 我把这四个等级对应于一年的四个季节。 青少年期等于春季, 中壮年期 是夏季, 晚壮年期对应于秋季, 老年期相对于冬季。 我这样规划的理由如下。 人生的前 22 年主要是身体发育和成长的时期, 也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 一般来说, 到 22 岁时, 一个人应该获得大学学士学位, 从学校开始进入工作场所。 这个时期应该属于一年四季的春季。 在春季, 大地回暖, 春雨绵绵, 给生物带来生机,生物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下生根发芽, 屈壮成长。 因而, 我们 应该把这 22 年当成人生的春季, 尽量找到自己的适宜环境, 首先要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以后奋斗的基础平台。 筑好这个基础平台是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 然后要利用这个时期尽量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把人生的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这个时期还不适合考虑成家立业的事项。 过早地把心思放在这方面必然会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因而对未来的人生不利。 从 23 岁开始, 正常的情况下, 应该从大学毕业, 大多数人会走上工作岗位, 少数人可能继续读研究生。 不管怎么说, 到这个年龄, 绝大多数人应该能够独立生活, 而且也必须学会独立生活。 在 23-44 岁这个年龄段, 是人生奋斗最为激烈的时期,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 工作, 要考虑成家立业的事务。这个时期, 是决定家庭和事业的关键时段。 这个时期应该对应于夏季, 高温炙热, 也是生物生命最旺盛的时期。 这个时期也是人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期。 我们一定要争取在这个时期, 充分利用自己的充沛精力, 干好自己的事业, 与此同时, 尽最大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这个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梯, 搭好这个阶梯对人生可以达到的高度是很关键的。 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成家。 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结婚生孩子是一项天责, 绝对不能疏忽和耽误, 这是承上启下的必要前提。 所以, 这个时期是决定人生意义的关键时期。 要是不能成家, 或者不能生育, 没有孩子, 那就没有希望, 没有未来, 生命就没有延续。 在自然界, 植物在夏季大量开花结果, 为秋季的收获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个道理, 在这个时期为事业和家庭构筑坚实的架构, 为后半生的幸福生活打下牢固的阶梯。 45-66 岁这个时期属于晚壮年期。 这是因为人到 45 岁, 由于生理上的原因, 体力开始衰退, 精力开始下降。 西方人把 45 岁当成人生 的分水岭, 过了 45 岁, 人的精力开始走下坡路。不过, 这个时期还是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日常事务的。 在这个时段, 正常情况下, 事业和家庭已经走上正常轨道, 开始收获由中壮年时期努力而获得的成果。 因而, 这个时期相当于秋季。 秋季是作物收获的季节。一般来说,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这个年龄段到达人生旅途的顶峰, 家庭和事业已经成型, 孩子们也可能已经离家独立生活。 过了 66 岁, 人生进入最后一个时段, 老年期。 这个阶段等于自然界的冬季。一般来说, 到了 66 岁以后, 人的精力开始明显不如中壮年时期, 即使雄心仍在,但是 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而, 绝大大多数人到了 66 岁以后就退休了。 退休后, 靠着退休金和平时的积蓄,过着清闲, 平静和冷淡的生活。 这就像自然界的冬季, 低温冷酷, 生命的气息相当微弱。 当然, 只要计划安排适当, 隆冬的夕阳红也是很美丽的。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有一个美丽的隆冬夕阳红的人生结局。
个人分类: 人生哲理|3306 次阅读|6 个评论
落基山下
taodeng 2014-10-8 17:09
落基山下 今天是寒露,按节气秋天已深了,但京城里的银杏依然是满树浓绿。我很有些疑惑这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性,据说是依据黄河中游地区的物候,但在更靠北的北京要看到金黄的银杏叶,实际上要等到 11 月初的立冬时节。回忆起看过几次北美的秋色,在 10 月已经是层林尽染了,先说说 2007 年的那次旅行吧。 丹佛是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和最大城市,这在美国的各州中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因为大多数州府都是比较小的城市。丹佛的绰号是“一英里城”,这是它处在科罗拉多高原上,平均海拔 1610 米,恰好一英里的缘故。在地理位置上,丹佛紧邻落基山脉,离山脚只有 24 公里。丹佛的发展是很快的,因为在 1858 年发现金矿前,这里还只是大平原上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但 1867 年丹佛就被确定为科罗拉多州的首府,尽管那时它不过是一个偏僻的小镇。现在的丹佛已成为美国中西部的著名城市,其文化科技的发展也卓有成效。例如,丹佛自然与科学博物馆在美国就处于领先地位,我们 2007 年 10 月前往参加的中美古生物学家联席讨论会就由其承办。会议的内容是关于关键地史时期的生物与环境变化,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共同资助。 到达丹佛,天已经黑了。取完行李,又花了不少时间,主要是机场很大,它位列全球第十一大及全美第六大最繁忙的机场,而在面积上则是全美最大的机场。来回还要乘几站轨道交通,然后再找到机场快客的柜台,丹佛博物馆的同行已给我们订好了往返机场的票。登上机场的接送客车,是门对门的服务,但车上有好些人,我们的旅店是最后一站。 第二天早上 8 点钟出发,坐旅店的专车前往博物馆。一路上车辆不多,街道宽敞,到处都非常整洁。房子不高,间距稀疏,一切都是明亮的,让人心旷神怡。树林密布,草坪碧绿,很快到达博物馆。秋天已深,树叶都显现出金黄或深红,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霸王龙迎客 会议在博物馆的贵宾室召开,中美双方的代表超过 30 人。丹佛博物馆的会议主持人简短介绍后,两国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讲话。然后依次做主要报告,每个方向两个人,中美各一名。先是奥陶纪,然后是白垩纪 / 第三纪界线(即 K/T 界线),讲完报告后进行讨论,上午结束了这两个方向。下午开始我们青藏高原的方向,我第二个讲,大家讨论非常热烈,很高兴我们的成果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接下来按 3 个方向分组,各自进行交流。我们的组有 10 个人左右,同行们做了各个方面的报告,有些很有意义,有些我不太熟悉。 蓝鲸仿佛依然在遨游 结束后本来安排参观博物馆,但当天时间太晚了,展厅都已闭馆,只能改天再来细看。这里随意一处的装饰和布置都体现出博物馆的特征,如在进门大厅顶上悬吊着两条沧龙骨架,问讯处则是一具巨大的霸王龙。博物馆正在进行泰坦尼克号遗物展,展厅从一条鲸鱼骨架下开始。没有进展厅,但从介绍上看,史前世界中以恐龙为古生物部分的重头戏,还展出大量现生动物标本,而博物馆外的草坪和湖泊中活动着许多步态优雅的大雁,很是可爱。丹佛博物馆是自然与科学博物馆,所以有许多科技成果的陈列,正在展出的有登陆火星的“勇气号”和“机遇号”探测器。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晚餐就在博物馆的二楼大厅,玻璃幕窗外风景优美,可以看见太阳从城市上空落下。回到旅店,时差还没有调整好,半夜就醒了。不过,早上起来后依然有很饱满的精神,我们要出发去地质旅行。 与城市中人工的草坪不同,这个季节野外的草本植物全是枯黄的,不知是否要等到冬天的雨季才返绿?出了丹佛就能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这是大平原西界,它将一直向东延伸。四野的植被覆盖非常好,所以地质露头很难找,在途经的一座立交桥下一点暴露的岩石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化石点,带队讲解的博物馆专家还特意提到。 落基山前的大平原 我们首先来到大平原保护中心,一进大门就看到一头硕壮的驼鹿奔跑而过。天上不时有迁徙的大雁和灰鹤群,这个季节它们该去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了。我们到这里来参观的主要目的是 K/T 界线,出露在台地边缘,发现了几层火山灰以及许多碳化层,测年数据在界线上确定得很准。在界线之下可以找到恐龙化石,现场就有不少碎片;在界线之上则是哺乳动物和植物化石,显现出古新世的特点。 参观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 阳光非常强烈,温度高到可以穿短裤短袖。没有戴帽子,只能晒一天了。看完剖面就在这里野餐,选一个蚁丘旁坐下。这里的蚂蚁把同一直径的砾石搬出洞穴形成小丘,据说它们对混杂在地层中的化石也同砾石一样处理,因此可以在蚁丘上找到小动物的牙齿和骨头。 白垩纪与第三纪界线位置 下午前往落基山边,平平的顶部由玄武岩覆盖,因此这里就被称为桌子山,也有 K/T 界线发育。站在剖面前的猎鹿人雕塑下可以望见丹佛的高楼,而在二者之间全是秋叶点染的树丛。接下来去看恐龙岭保护区,在岩层面上剥离出一大片恐龙足迹,用黑色的保护材料涂抹后更加醒目。附近还有不少沉积构造,比如大型的波痕,这些内容组成一个很好的地质公园。 猎鹿人 恐龙脚印 深秋的季节,鸟儿在天空翱翔,金色的树冠在风中摇曳,落基山正展现着诱人的魅力。丹佛的代表性地标红岩剧场也在附近,一组石炭纪的厚层红色砂岩构成主要的地貌,在两块巨大的岩体之间凿出一个露天剧场,有 8000 个座位。这里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摇滚音乐演出场所,从披头士到 U2 都曾在这里狂放表演,与近万名歌迷尽情欢乐。晚餐到一家印第安风格的古堡餐厅,很有名,曾接待过 8 国峰会的首脑。整个布置都按照当年的贸易车马店形式,有复杂的进餐仪式。不过,吃的东西味道都实在是难咽。 从落基山脚远眺丹佛市区 红岩剧场 回到丹佛,次日早上再去博物馆。旅店的客车很小,只能坐 10 个人,却硬是挤进去 15 个人,美国交警好像也不管超载的事。上午做最后的讨论,我讲了关于青藏高原隆起研究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设想,主要是希望两个基金会联合支持。但这个会议还是一个务虚会,项目依然要通过正常的途径申请。 下午可以自由安排,当然是要先参观博物馆。博物馆很大,根本看不完。关于泰坦尼克号打捞遗物的展览排着长长的队伍,无法在这上面耽误时间,去看了一部 IMAX 的记录片,算是对这次打捞有了直观的了解。其他的时间就去看展厅里的固定陈列,只看了两个部分。先参观了北美的鸟类和兽类,非常漂亮的生态复原箱,里面的标本都极为出色。 海鸟布景箱 主要的时间花在史前旅行展厅,就是古生物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精品。丹佛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在美国的各大自然博物馆中只能排到第 49 位,但它的参观人数却能排到第 4 位,展览的设计功不可没。 啄木鸟标本展示 博物馆的介绍别开生面,在史前旅行展厅,一开始就给观众提了一些问题,如生命什么时候出现?恐龙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到处游荡?人类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然后告诉大家,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得到答案,这样就充分地调动起观众的热情和积极性。 古生代的海底世界 首先看到的是 4.25 亿年前古生代的水下“革命”,主题是当时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展出方式充分利用透视画的效果,表现了古海洋中肉食性的头足类正在跟踪隐藏在生机盎然的海百合礁体下的三叶虫。展览边上的提示要求观众描述头足类捕猎者如何用它膨大的眼和触手捕获并吃掉三叶虫,而反过来三叶虫又该如何逃避,是寻找掩蔽所 ? 还是 伪装起来? 或者 游泳逃走 ? 还建议观众回家后可以自己绘制类似的场景,并 询问你打算在其中包括什么生物?为什么是这些生物? 三叶虫化石 第二个重要场景是 2.95 亿年前晚古生代早二叠世的森林和飞行动物,主题是感受史前的声音。这个部分要求观众在描绘当时堪萨斯海岸线森林的透视画前闭上双眼,仔细倾听模拟的远古动物的声音,并要你思考飞翔能力是怎样帮助昆虫在这个森林里生存的。这里还有巨大的 马陆 和危险的 带背鳍的盘龙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埋伏着 ,因此建议观众睁开眼后,自己判断刚才听到的声音是哪种昆虫、两栖类、爬行类或 似哺乳爬行动物 发出的? 冥河龙的争斗 接下来就是 6600 万年前的恐龙时代末期,这是一个充满鲜花 的时代, 小哺乳动物已经相当繁盛。布置的场景中展示了两只 冥河 龙在森林中打斗,周围簇拥着鸟类、鲜花和小哺乳动物,还有 跟踪而来 的霸王龙。在白垩纪透视画中不仅讲述了恐龙的知识,还有有袋类哺乳动物 、 鸵鸟样的 似鸟龙 和 鸭嘴龙 种群的故事 ,并显示 鸭嘴龙是社会性的,它们会照料自己的幼仔。 似鸟龙的解剖 到了 5000 万年前的新生代早期,展出场景再现了热带的落基山脉,显示灵长类在森林层之上的高树上寻找安全处所。大约 6500 万年前,恐龙在一场地球上最大的集群绝灭之中 消失了 ,包括灵长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在新形成的落基山脉的森林中 兴盛。 在雨林树冠透视画中,提示牌让观众注意,是什么身体部分帮助灵长类的 假熊猴 母亲从一个树枝 跳 到另一个树枝去为她的幼仔寻找 豆荚 ?这个幼仔怎样 抓牢 它的母亲?它们的身体和四肢怎样适应于在森林层之上高处的生活?并让观众考虑你自己的身体在哪些方面与同是灵长类的 假熊猴 相似?是什么身体部分和功能帮助你抓握、攫取 、 攀援、平衡,或在 操场 或运动场上 跳跃 ? 中、新生代之交的动植物 随后的场景表现了 2000 万年前的早中新世草原扩张 , 一头 凶猛而巨大的恐颌猪 惊 吓了一群吃草的窄齿驼,一只古兔从它隐藏的地方凝视着古代内布拉斯加的草原景观。这个部分给观众提出的问题是:是什么因素帮助了这些动物在内布拉斯加的疏林平原上繁盛 ? 你认为什么适应性状是最重要的? 可怕的恐颌猪 最后一部分是人类出现,展示了晚上新世 320 万年前的露西和她的工具。透视画中描绘了露西和她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家庭从黎明的睡梦中醒来,她站起来伸展两条腿,眺望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一队鬣狗从远处跑过来。在这个部分要求参观者用露西的眼睛来观察周围和环境,比如这里有几棵树和几块岩石,你将选择怎么居住?你想象怎样用自然材料来制作工具以帮助露西进食?可参考你自己吃早饭、午饭、晚饭或零食的工具。最特别的是,让你想象与露西会面,你将要告诉她哪些有关今天的事?你会给她什么现代工具以便帮助她在她的世界里生存? 中新世的爪兽骨架 参观完古生物展厅,仿佛是一次穿越地球 35 亿年以来历史的旅行。在行程中,参观者可以 目睹异特龙与剑龙和 24 米长的梁龙战斗,漫游史前生境,检视古代植物,体验地球气候的变热变冷,验证哺乳动物的兴起和人类的出现,从博物馆的可触摸推车中挑选化石并仔细端详,观察古生物学家如何用现代技术研究和修理化石,从而破译过去世界的奥秘。 博物馆的化石修复室自 1990 年起就对参观者开放, 大约四分之三已经在博物馆陈列过的、或正在展览的化石都经过这个部门的修复。化石修复的场所对一个博物馆来说是高度重要的,而自愿者可以报名参与其中的工作,每年有一百多人获准在这个修复室工作,奉献他们的时间和热情。这些自愿者都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证书计划中受过培训,这是一个特别的训练课程,允许业余爱好者为专业内容工作。 结束了在丹佛的访问,由于只呆了几天,直到离开 最后也没把时差调整过来。半夜 2 点钟就醒了,而定好的机场客车要 5 点半才来。客车按时来接,但还要接几处客人,所以花了不少时间。丹佛机场又远,因此要求提前 3 个小时出发。值机很方便,是自动的电子客票办理,还有专门的中文页面。安检非常严格,鞋和皮带都要脱。我们前往洛杉矶,是一架加拿大生产的小型飞机,没有全部坐满,为保持平衡还询问有没有人自愿调整到后舱?当然有人去,我说晚了,结果是后两排靠窗的座位没有要到。 飞行高度不大,我想应该是 3000 米左右吧。开始的一段是在云层中飞行,逐渐向西天气变晴。这时,壮观的大峡谷自然风光尽显眼底,这里的地层呈水平分布,主要是不同地质时期的红色岩系,最上面有灰白色的新生代沉积覆盖。科罗拉多河蜿蜒曲折地在其中穿行,切割出深深的峡谷,许多地段看得非常清楚,简直疑心这条航线是刻意安排的飞行方向,以便乘客能够大饱眼福。虽然没有靠窗坐,我还是尽量伸出镜头去拍摄这一奇观。 俯瞰科罗拉多大峡谷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峡谷的全貌,只有从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赏这条大地的裂缝。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只能从峡谷南缘或者北缘欣赏大峡谷的一部分。缪尔在 1890 年的感想至今仍然真实:“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丹佛本应是去大峡谷的最佳地点,我们没有去,这空中的飞越正好使此行更加圆满。
个人分类: 考察随笔|7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动作][杀戮季节][BD-MKV/2.4G][英语][中英字幕]
lcj2212916 2014-3-17 22:28
时间:2013 国别:比利时/美国 分类:动作 语言:英语 字幕:中英字幕 片长:90分钟 视频尺寸:1280x720 导演:马克·斯蒂文·约翰逊 Mark Steven Johnson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Benjamin Ford 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 ....Emil Kovac 米洛·文堤米利亚 Milo Ventimiglia ....Chris Ford Elizabeth Olin ....Sarah Ford 剧情介绍: 前美军上校本杰明·福德曾在20世纪90年代随军奔赴塞尔维亚战场,经历了人间炼狱最惨烈的洗礼。回到祖国后,因家庭破裂和战争阴影的缘故,本杰明选择在深山密林隐居,长达十八年之久。这一日,原计划外出卖药的他在山路上结识了自称来自波斯尼 亚的狩猎爱好者埃米尔·科瓦克。狂风暴雨之夜,二人相谈甚欢,更相约次日一同打猎。谁知第二天,本杰明却遭到新朋友的无情追杀。原来埃米尔是曾在战场与本杰明交过手的塞尔维亚敢死队,此番怀着深深的仇恨向这位早已放下屠刀的老对手展开复仇。 接下来的时间,他们你来我往,互换猎人与猎手的身份,结果难以预测。 幕后制作: 杀戮季节由马克·斯蒂文·约翰逊执导,好莱坞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领衔主演。讲述了两位曾经在战场上的对手在战争结束以后展开的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影片于2013年07月12日在美国正式上映。 下载地址: http://www.400gb.com/file/60220680
173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雾霾季、霾季这些词汇需要各界的洗礼!
热度 1 zhangxw 2014-2-18 16:59
雾霾季、霾季这些词汇需要各界的洗礼! 张学文 .2014.2.18 我理解“季”,这个概念泛指当地一个有限长度的时间。冬季(夏季)则指温度低(高)的阶段。春、秋指从冷向暖(暖向冷)的过渡季。我国北方四季现象明显。所以季节是大家本不陌生的词。 如果每年的某一个阶段降水多而其前后降水比较少,则人们会把这个阶段称为雨季。我国 6 月的梅雨季节是例子。 春季我国土壤干燥而日光多,于是春季多风沙。不妨认为春季在我国北方也就是多风沙的季节。我国很多地方夏季多雨,不妨把我国的一些地方(如华北)的夏季泛称为雨季。 气象站记录着每年有多少天出现过雨、风沙、雾、霾等天气现象。于是也能分析出一年之中的雨日、风沙日、雾霾的日数是多少。如果有人动议、或者定义一个标准说现象 A (降水、风沙、雾、霾 … )在某阶段的(相对?)出现次数多于某临界值,就被认为是 A 季。这应当是一种合理的归纳。 由于我国北方的冬季采暖条件的改善,工业污染的增加,使得这些地区的霾的日数增加,以致有人要逃离北京,以致政府下军令状要治理霾,这都说明霾的问题已经被今日中国人所重视了,顺此,气象工作者应当分析一下霾的出现日数的年变化。如果其确实仅在某季(如冬季)集中出现,我们推出一个 霾季的词汇是有好处的 。它不仅站在全年的角度指出霾季的存在,也指出了过了这个阶段,霾是会减少的。认识霾的气候品格也就不会贸然说我要永远逃离北京,或者我保证治理好雾霾。 雾季这个词可能首先在航运部门出现,后来笔者和林之光都提出应当去定义雾季,把我国的一部分地区的一定阶段划入雾季。 这些年雾霾问题困扰我国社会,于是一些人把雾霾并提,而气象观测员就如何区分雾、霾也有时却有困难,等等 … 于是媒体中出现了“雾霾季”这种词。而昨天,笔者提出应当推出“霾季”这个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68273.html 。但是究竟霾多到到什么程度算进入霾季依然不清楚。而现在仅是初步认为霾季大致在冬天。 实事求是科学工作者在的起码要求。但是科学工作有时也需要胆量,敢于在某苗头出现时及时提出新词汇(对应的概念),于是 雾霾季、霾季 这些名称就是这样出世了。 雾霾季、霾季这些词汇目前需要各界的洗礼,这种洗礼包括对它的质疑也包括对它的进一步明确,而把裁判权留给明天。
个人分类: 大气呼吸过程|3918 次阅读|6 个评论
“霾季'以及它是否应当暂时谢幕了?!
热度 5 zhangxw 2014-2-17 12:27
“霾季”以及它是否应当暂时谢幕了?! 张学文, 2014/2/17 2005 年我曾经写一短文提出我国是否存在雾季(附后)。而那里所谓的大陆雾季大致与冬季对应。现时我们不仅为雾所困,而且为霾所扰,可现在冬季已进入尾声。与冬季为伴的雾,应当逐步退出视野,而与之相伴的 霾也是应当进入休息阶段了 。 您说呢!? 霾的困扰即将季节性地退出我国,这是我的看法,而其理由可以是: Ø 北方冬季采暖即将结束,于是人为的污染源有所减少(尤其是大城市); Ø 春季的日光逐步增加,它减弱了冬季的近地面逆温层,而逆温层是保护霾不能迅速扩散消失的重要屏障。所以日光具有驱散雾霾的力量; Ø 春季的天气系统比冬季活跃,变化快,容易把低空的霾打扫掉。 以上三点,以及霾是否消退都等待今年的天气实况的验证和大家的评论 我们是否需要一个气候学新名词:霾季:指出现霾特别多的一个阶段(如我国的 10-2 月) 霾季以及它是否应当暂时谢幕了? ! 下面是我 2005 年的文章: 我国是否存在雾季? 目前我国航空事业和高速公路在飞速发展,而“雾”却是它的危险敌人。最近对“雾”的预告又频频出现在天气预告节目里了。这不,中央气象台还发布全国主要公路沿线气象条件预报(雾、路滑、结冰)。在我的印象中其他季节“雾”对社会影响远没有初冬时节这么严重。 于是我自问:我国是否存在一个多雾的时段 -- “雾季”?。 过去,初夏长江流域的连阴雨,使我们引入了“梅雨”这个词,目前我们认识到雾对航空、高速公路交通有严重影响,而雾多出现在初冬,我们是否有必要用“雾季”这个(新)词来形容它? 我在新疆多年,入冬时北疆地区初雪以后经常会遇到连阴雾(微雪)的天气(有的年份一连十多天阴雾沉沉),这时飞机延误是家常便饭,而地面积雪路滑也让人担心。这些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了。作为预告员,也深为雾的预告而犯难。可以说每到初冬,“阴雾天气”也准时进入我的脑海。可以说,“雾”作为一个季节特征实际早已经在我们的印象中了。现在的问题只是要不要用“雾季”称呼它。 根据新疆的情况分析,这雾发育、形成、生存于地面湿度大(多数情况是有积雪),地面温度还不算低而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比较低的薄气层中,其厚度经常只有几十米。这个薄气层中的温度层结接近干绝热递减率而湿度接近饱和。如果这个层结上面再有逆温层压着它、保护着它,这雾就难消散。我估计这个结构在其他地区的雾里也会存在。即雾季是这样一个阶段:地面湿度大,地面与近地面薄层的空气层结中温度层结(递减率)为中性或者不稳定,这个薄层中容易形成雾(贴地的云)。而这个天气学条件在初冬时节容易具备,所以雾季在初冬(深冬地面温度就低,层结就稳定,不能形成雾)。 春夏秋冬的“四季”我们熟悉,而 “雨季”、“梅雨季”或者“旱季”这些名词也有耳闻。但是 2005-2006 的冬天里,由于四川的大雾、新疆的大雾、东部的大雾锁了机场和公路,让人们感到“雾”这个词不能再被气象工作者忽视了。在这种氛围中,“雾季”应当出世了 , 它有利于我们从季节角度把握 ” 雾 ” 。 参考:林之光:我国的雾季, 2006.1.6 中国气象报科技版头条 2005.12.15: 中国气象报科技版头条
个人分类: 大气呼吸过程|3426 次阅读|44 个评论
秋冬交替的时节
热度 1 tangwei 2012-10-22 12:12
露寒,霜降 冬天远远地呼唤,跟我回家么?秋天 秋天说,等等 让我再疯一会 枫叶还没有红呢 冬天说,你再不来 我一个人去北方了哦 秋天笑嘻嘻地说 你去北方吧,回头来接我 冬天又说,你还不跟上 我不来接你哦 秋天还是笑嘻嘻地说 不会的,你怎么可能抛下我 风起,天空显得有些萧瑟 雨骤,砸在脸上很是冰凉 秋天想,冬天怎么还不来接我呢? 枫叶都红透了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2311 次阅读|2 个评论
乙脑疫苗为什么不能在夏天接种呢?
热度 2 fs007 2011-5-30 04:25
寻正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有读者问:乙脑疫苗为什么不能在7,8,9月接种呢? 答:由于乙脑是蚊子传播的疾病,而蚊子在中国的乙脑流行地区(重庆、四川、云南、与贵州)会冬眠,到了冬天就消失了,所以人们不用担心在冬天会被传染上乙脑。因此,中国不少地区选择在夏季来临前进行乙脑的接种工作,可以取得即时的效应。 在实践中采取夏季来临前进行乙脑接种工作,导致了上述误解,认为乙脑疫苗不能在7月到9月接种。在热带与亚热带比较潮湿的地区,蚊子咬人不下班,没有冬眠习惯,常年都可能存在传播乙脑风险,就不存在这一季节性问题。 就免疫学基本知识而言,不存在不能在秋季接种乙脑疫苗的禁忌。有的资料宣称乙脑接种后可以管一生,但就抗体而言,乙脑成功接种后,起码三年内存在有效抗体滴度,可以防止发病,此后则不明确,故而有人建议每三年就复种一次,加强体内抗体反应。即使是存在一个严格的三年限制,不论是春季接种,还是秋季接种,保护期都会跨过三个夏天,所以7-9月不能接种的说法毫无道理。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69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广州又到潮湿的季节了
热度 2 outcrop 2011-3-21 11:58
每年的这个时候,广州就就开始极度潮湿的季节。 潮湿到什么程度呢,打开门窗的话,室内地面和墙壁会凝出水珠……都是明水。 之所以这么潮湿,是因为气温度升高,外部湿热空气遇到冷的室内建筑物,不可避免的给凝结了。 没除湿机的话,只有关闭门窗,不让湿热空气进来;这个时节开窗通风只会更潮湿。 这种天气有个专门的词,叫“回南天”。 我不喜欢这个湿漉漉的季节。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6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爱的十四行 季节
pingguo 2010-12-22 16:11
这是什么季节,谁主宰它的冷与热 一朵云的淡与浓,一片天的高与低 哭或笑,该是足够明确的吧,可是她的 冷与热,在她说出来之前无人知晓 语言的冷与热,在她做出来之前无人知晓 行为的冷与热,在她心底无人知晓 而这个世界,还有比心情更不可说的吗? 与女人一纸之隔,不懂得月亮能代表什么 在搅乱了的时空里,一颗心或圆或缺 有何规律。虚空与圆满多像古老的钟摆 空的时候,八级地震她也不动一丝涟漪 满的时候,我语言的风声未起她秋波荡漾 今天你是做我的女王还是做我的仆人 在爱确定之前,整个世界都是未知数
个人分类: 诗歌|2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改变生活方式系列(三)
zhyk97 2009-5-6 22:18
很多野生哺乳动物也不得不考虑季节的因素,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同种类的田鼠。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草地田鼠如何根据季节调整它的毛皮厚度。对与其同属一类的物种--美国落基山脉的高山田鼠来说,春季和夏季是其最佳的生育、生长以及交配的季节。这两个季节温度最高,食物供给也最充足。因此,田鼠能够达到足够的体重,在初夏繁殖过后仍能保持良好处身体状况,度过寒冷的冬天。而在冬天出生的小田鼠为了保存足够的养料过冬,就会放慢它们的生长速度--如果它们长得过快,并且在冬天繁殖后代,它们和幼仔就很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因此,生活在这个小生境中的田鼠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季节的变化。发育轨迹的改变取决于昼长。有趣的是,还是同一种田鼠,它们生活在一般(不是冬天)的环境中,就不采取这种策略。像蝾螈一样,发育中的田鼠有一系列可以选择的发育途径,这些途径虽以基因为基础,但却要根据环境信号作出选择。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花边之美
jlpemail 2008-9-22 15:48
花边之美可以有多种理解。 可以是生活在鲜花边缘。与鲜花为邻,是芬芳的事情。是蜜蜂们的乐趣;是香甜的事情,是蝴蝶的欢欣。老人、孩子、壮年人,都可以生活在鲜花边缘。拥有这种情调的人或许不多。 可以是自然的花边。比如一块梯田,一片草地,一汪深池、一片森林。它们本来是美的、净的、纯的。装饰以花边,则锦上添花,更加美丽异常了,更加楚楚动人了。 可以是文字之美。其实就是润色文笔。同样的意思、意境,用美好的语言表达,用俏丽的语言形容。文字、文章自然会增色许多。 可以是服饰之美。明艳或者简洁的服装,装饰以花边,就更夺目了。常见这样的美人顾客,他们不仅留恋于手中服装的布料、款式、色彩,还为它们花边赞叹不已。说他们是因为服装的花边,才决定购买的,有些夸张。可是花边,的确促使他们做出了决定。 可以是季节之美。节气可以说是季节的花边。 24 个节气,就是时光美丽的花边。 365 日,似乎没有区别、没有差异。他们的美好似乎雷同。有了节气,就不一样了。节气就是日子的花边。 24 节气中,秋分是奇妙的一个。与它一样奇妙的还有春分,但春分逊色于秋分的清爽、逊色与秋分果实的清香。 当然,花边之美还可以是婚姻。花边之婚姻,像成材大树的第十三个年轮,已经具备了香草的品质,柔和、美妙并且坚韧。 2008 年的秋分即将来临。突然想起了这些话语,这些文字,遂记之以为日志。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3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新疆的气候“季”
zhangxw 2007-10-27 11:39
新疆的气候季 2006年7月14日 (气象港*20060714*wz88*张学文(原创)*) 新疆的气候季 张学文 2006-7-13 1.新疆在中纬度地区,如果用一般的天文气候划分四季,那么3-5月、6-8、9-11,12-2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这在北半球各地都是相同的,新疆亦然。 2.如果结合新疆的具体温度和农业活动,那么年初开始候(5天)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20℃分别进入春、夏,而旬平均气温稳定降低到20℃、0℃,以下分别入秋、冬季。这种划分比较符合新疆实际,已经在气象业务中沿用了40多年。而新疆盆地多数地区冬季长,秋、春短。 3.新疆的风季:新疆春季多风,容易出现沙尘暴,不妨把春季称为风季。 4.新疆的雨季:新疆山区和山麓6-8月,雨量和下雨时间都明显增加,其雨量几乎占了全年的60%,不妨称为雨季(高山更是如此,但是那里6-8月是下雪,没有雨,宜称为雪季,而11-2月那里几乎没有降雪)。 4.新疆的雾季:北疆11-12月,以及2月多雾,温度在-6℃到-12℃范围,地面有积雪,而风力微弱。城市空气质量低,雾锁机场、公路、雾凇时现,人们生活在非常沉闷的环境中。新疆雾季几乎年年有,长了可以有数十天,雾的到来和退出是新疆的气候现象(不仅是天气现象)。
个人分类: 气象|667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